谱草原壮美心曲作民族和谐之声yqb.bjyq.gov.cn/resfile/2016-06-06/03/03.pdf2016/06/06...

1
2016年6月6日 妫川骄子 责编:康彦峻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69148390 3 谱草原壮美心曲 谱草原壮美心曲 作民族和谐之声 作民族和谐之声 43 年前, 22 岁的他离开 家乡,只身来到大西北。从 此,他的命运就和草原音乐紧 紧连在一起,开启了富有传奇 色彩的精彩人生。他就是延 庆籍著名作曲家、蒙汉音乐文 化的和谐使者段泽兴。 作曲翘楚耀草原 走进段泽兴的创作室,他 随意拿出了一张光盘塞进播 放机里,屏幕闪出了“内蒙古 自治区第十届草原文化节晚 会”标题,接下来便是段泽兴 所作宏大的音乐序曲《天下黄 河》,之后《蒙曲汉赋》《风揽 雪》等曲目,也都是段泽兴的 作品,他的曲目几乎贯穿了整 场晚会。在内蒙古,像这样的 大型晚会、音乐会等,主办方 几乎都会选用段泽兴的作品。 段泽兴陆续创作不同题 材的曲目数百部,先后为内蒙 古歌舞剧院舞剧《努恩吉雅》 作曲;为通辽市歌舞剧院舞剧 《安代魂》作曲;为历届内蒙古 蒙语汉语春节晚会、马头琴艺 术节、二人台艺术节、赤峰红 山文化节、满洲里国际艺术节 等大型晚会作曲;为中央电视 台首届农民春晚开场结尾作 曲;为文化部等部门举办的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 大型晚会作曲。 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 院院长李世相说:“在内蒙古 第二代作曲家中,大约有八个 人,段泽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朝选入音乐府 1951 12 月,段泽兴出 生在延庆城区豆腐巷的四合 院里(现儒林苑社区),祖辈们 曾在政府做事,还曾到东洋留 学,解放后家里出了五位人民 教师,书香世家一直让他感到 自豪。段泽兴说:“有人进到 院一喊段老师,好几个人都答 应。”家人还有从事文艺工作 的,段泽兴很小就学会了吹笛 子。 1965 年,中国音乐学院 附中来延庆招生,段泽兴幸运 地被录取。那时候,中国音乐 学院附中从全国招收 20 多名 学生学习器乐,北京只招收 8 人,延庆只有段泽兴 1 人被录 取,主攻二胡。他指着一张老 照片说:“这就是我们学校,当 时还在恭王府,我是农村去 的,同学们要么是高干子弟, 要么是城里少年宫毕业的,但 我的成绩并不差。” 1973 年,段泽兴从中国 音乐学院附中毕业,那一年他 22 岁,风华正茂,被内蒙古自 治区文化厅看好,邀请段泽兴 到他们那里工作。可等到段 泽兴信心满满去报到的时候, 一下子傻眼了,组织上把他分 配到了自治区杂技团,为杂技 表演做幕后伴奏。其实,他想 去歌舞团当独奏挑大梁,不曾 想却要退到幕后“当配角”。 初到内蒙古就碰了钉子,那一 刻他有些后悔来到大西北。 一马飞歌醉碧霄 不去杂技团报到,人事关 系办不了,就不能领工资,段 泽兴只能硬着头皮就去了杂 技团,负责给杂技表演做伴 奏。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夏,胡天 八月即飞雪的初秋,瀚海阑干 百丈冰的严冬,一年四季,段 泽兴跟团到基层演出,坐在大 敞篷车里,路上坑坑洼洼,一 路颠簸,满面尘土。每到一个 村庄,杂技团就停下来,天作 银幕地作台,演出就开始了, 牧民们看了节目都使劲鼓 掌。演出完了,有的牧民拽住 段泽兴不放,让他给伴奏,大 家一起跳舞。还有人把他拽 进蒙古包里,边唱边跳,酒喝 干,再斟满,不醉不还。几碗 烈酒下去,段泽兴醉倒在草原 上。酒醒时分,也是梦醒时 分, 20 多岁的段泽兴依然有 些迷茫,望着空旷的草原,他 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路该怎么 走? 要想留住他的人,就得留 住他的心,杂技团的老人们张 罗着给段泽兴说媒。 1978 年,杂技团里的姑娘袁莲英和 他走到了一起。袁莲英说: “他淳朴实在,不像大城市的 公子哥儿,多少年了,我对延 庆人一直是这样的感觉。” 婚后,段泽兴经常跟团奔 赴基层,以至于爱人生小孩, 他也没在场。说起这段往事, 爱人袁莲英还有些抱怨:“我 生孩子的时候,他在乌海市演 出呢,等他赶回来,儿子都出 3天了。” 孔雀没有东南飞 1983 年,段泽兴打听到 了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消息: 上海音乐学院在全国招收作 曲系学生。与 18 年前考入中 国音乐学院附中一样,段泽兴 再次成为幸运儿,作曲系在全 国只招收 8 人,段泽兴又是其 中之一。段泽兴告别妻儿,踏 上了南下的列车,在上海音乐 学院脱产学习整整 3 年。名 校名师名学友,《青藏高原》的 曲作者张千一和段泽兴同班 同宿舍。段泽兴说:“我想家 的时候,就把张千一叫起来, 我们俩就在宿舍里喝酒,喝多 少都行。” 1986 年,段泽兴从上海 音乐学院毕业,面临的选择也 更多。有些同学选择了孔雀 东南飞,到经济发达的东南沿 海城市去发展。面对高薪和 时尚生活的诱惑,段泽兴立志 要当一只鸿雁,心中始终都挂 念北方家乡。毕业后,段泽兴 打包好行李,告 别了老师同学, 穿过学院的绿 荫小路,默默地 踏上了北归的 列车。毕竟,那 里有蒙古族同 胞和亲人。多 年以后,袁莲英 说:“ 老段是一 个负责任的男 人,跟着他走过 这么多年,我和 孩子心里都踏 实。” 段泽兴抢 过话说:“ 我要 去了南方,什么 都时尚,老婆孩 子还在西北,时 间长了,怕离婚 啊!我要离婚,那不成了遭人 唾弃的陈世美了吗?” 说到这,夫妻二人都笑 了。如今,段泽兴的儿子段小 舟已经从俄罗斯留学回来,在 北京开了一家录音公司,父亲 的曲目经常由他录制合成,父 子俩合作很默契。 风风火火闯九州 段泽兴回到了原单位,被 提拔为队长,正科级干部。 1989 年,内蒙古杂技团改制 为企业,公开竞聘团长,段泽 兴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上了内蒙古杂技团团长,从 正科直接提拔到正处。段泽 兴担任团长后如鱼得水,经他 创编的杂技节目,受到了内蒙 古人民的热情欢迎。他还带 团活跃于祖国各地,甚至走出 了国门,走遍几十个国家和地 区,杂技团的收入连年居内蒙 古各演出团体之首。特别是 1990 年,他率团参加在法国 巴黎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杂 技节,凭借《四人踢碗》夺得第 一名,斩获世界明日金奖。杂 技界的世界明日奖如同电影届 的奥斯卡奖,是国际杂技界的 最高奖项。段泽兴率团风光折 桂,是我国少数民族杂技团体 和演员在国际上获奖零的突 破,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杂技 在国际上没有获奖的空白。 内蒙古杂技团现任团长 塔娜说:“段团长给我们做伴 奏,很突出表演情节和剧场气 氛,演员和曲子达到珠联璧合 的效果。另外,大家都知道他 在幕后支持着我们,领导和我 们在一起,大家演出劲头十 足。” 德艺双馨修典籍 1999 年,内蒙古艺术研 究所所长得了重病,文化厅一 时间找不到合适人去主持工 作,段泽兴服从组织安排,调 到该研究所担任正处级副所 长。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承担 着自治区艺术研究、艺术档案 和艺术期刊编辑等业务工 作。他任职期间,主编了《中 国音乐文物大系第二部·内蒙 古卷》、参与编撰《中国民族民 间器乐曲集成》和《蒙古学百 科全书》,编纂书籍多达一百 多万,并有 10 多万字的论文 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 段泽兴始终认为,民族音 乐的精髓不在高校学府,不在 雅室厅堂,而是民间。于是, 他踏遍了内蒙古的山山水水, 指导各盟市旗县的艺术研究 与创作,并把蒙古族民歌融入 他的作曲创作之中。 《内蒙古艺术》蒙文主编 巴特尔说:“段所长这个人淡 泊名利,不争不抢不要,默默 无闻做了很多工作,是幕后英 雄。很多人都知道歌唱家是 谁,不知道作曲家是谁。” 段泽兴总是把自己看得 很低,蒙古族朋友却把他抬得 很高。大家选他为内蒙古杂 技家协会主席, 1996 年在人 民大会堂出席全国第六届文 代会,他还多次参加国际性会 议,曾被中蒙两国联合聘为蒙 古族长调保护专家。 2012 年,段泽兴从单位 办理退休,内蒙古艺术学院音 乐学院就聘他为客座教授,主 讲音乐创作。音乐学院院长 李世相说:“段老师编写的教 材,我们用了 10 多年,他是音 乐教育家、著名作曲家、音乐 理论家和社会音乐活动家,这 在内蒙古音乐史可不多见。” 包扎那,天之骄子成吉思 汗的 38 世孙,内蒙古文联原 副主席,和段泽兴是挚交。他 拍着段泽兴的肩膀向记者说: “北京延庆人到内蒙古作贡献 来了,他是蒙汉音乐文化的和 谐使者。我们认他做安达(兄 弟)。” “原来我俩一起搭班子, 我脾气急,干工作急躁,我的 缺点他都能包容,他对我帮助 很大。”内蒙古文化厅副厅长 乔玉光说,“一个汉族同胞,从 首都北京来到我们大西北,在 草原文化史上书写了重要的 一笔,而且精彩还在继续。” 而今识尽愁滋味 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呼 和浩特背靠大青山,所以又叫 青城,青城城南 10 多里有一 座陵墓,被人称为青冢。两千 多年前,王昭君被汉朝派去和 亲,汉朝边境安定了 100 年。昭君去世后,人们为了纪 念她,就在呼和浩特城南修建 了王昭君的衣冠冢。2015 9 27 日的一个下午,段泽兴 带着记者来到这里,对着呼韩 邪单于和昭君的塑像说:“我 不可能像昭君那样作出那么 大的贡献,但是我可以做她的 粉丝,把我的所学留在这片美 丽的草原上。” 段老也时常思念远方的 亲人,几十年来,他一直珍藏 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自己的 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还有发 小…… 段泽兴回忆,一年春节, 他从内蒙古回延庆,坐上八九 个小时的火车,再从康庄火车 站步行到家里,看到家人幸福 的笑脸,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了。由于工作原因,段泽兴一 直不能常回家看看,父母去世 后,哥嫂就成了他的长辈。他 回延庆总要带上几斤月饼,胡 麻油味儿的,哥嫂就爱这口 儿,段泽兴说:“我大哥段泽璞 80 多岁了,爱吃涮羊肉,每次 我都挨着他坐,方便多给夹 菜。”说到这里,他沉默了,片 刻之后欲言又止…… 夕阳西下,远方的鸿雁飞 来,鸣叫声低转悠长。瑟瑟秋 风从耳畔吹过,偶尔云层中透 过一束阳光,照在他花白的头 发上,缕缕乡愁上心头。 人来自哪里不重要,重要 的是要像蒲公英一样,落到哪 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谱写 草原壮美心曲,作出民族和谐 之声。段泽兴担负起什么样 的民族责任和使命,内蒙古的 乐坛早已给出了答案。 —记延庆籍著名作曲家、蒙汉音乐文化的和谐使者段泽兴 本报记者 申冰堂 段泽兴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Dec-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谱草原壮美心曲作民族和谐之声yqb.bjyq.gov.cn/resfile/2016-06-06/03/03.pdf2016/06/06  · 妫川骄子2016年6月6日 责编:康彦峻 Email:kangkyj@163.com 电话:69148390

2016年6月6日妫川骄子 责编:康彦峻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69148390 3

谱草原壮美心曲谱草原壮美心曲 作民族和谐之声作民族和谐之声

43年前,22岁的他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大西北。从此,他的命运就和草原音乐紧紧连在一起,开启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他就是延庆籍著名作曲家、蒙汉音乐文化的和谐使者段泽兴。

作曲翘楚耀草原

走进段泽兴的创作室,他随意拿出了一张光盘塞进播放机里,屏幕闪出了“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草原文化节晚会”标题,接下来便是段泽兴所作宏大的音乐序曲《天下黄河》,之后《蒙曲汉赋》《风揽雪》等曲目,也都是段泽兴的作品,他的曲目几乎贯穿了整场晚会。在内蒙古,像这样的大型晚会、音乐会等,主办方几乎都会选用段泽兴的作品。

段泽兴陆续创作不同题材的曲目数百部,先后为内蒙古歌舞剧院舞剧《努恩吉雅》作曲;为通辽市歌舞剧院舞剧《安代魂》作曲;为历届内蒙古蒙语汉语春节晚会、马头琴艺术节、二人台艺术节、赤峰红山文化节、满洲里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晚会作曲;为中央电视台首届农民春晚开场结尾作曲;为文化部等部门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晚会作曲。

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李世相说:“在内蒙古第二代作曲家中,大约有八个人,段泽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朝选入音乐府

1951年 12月,段泽兴出生在延庆城区豆腐巷的四合院里(现儒林苑社区),祖辈们曾在政府做事,还曾到东洋留学,解放后家里出了五位人民教师,书香世家一直让他感到自豪。段泽兴说:“有人进到院一喊段老师,好几个人都答应。”家人还有从事文艺工作的,段泽兴很小就学会了吹笛子。

1965年,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来延庆招生,段泽兴幸运地被录取。那时候,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从全国招收20多名学生学习器乐,北京只招收8人,延庆只有段泽兴1人被录取,主攻二胡。他指着一张老照片说:“这就是我们学校,当时还在恭王府,我是农村去的,同学们要么是高干子弟,要么是城里少年宫毕业的,但我的成绩并不差。”

1973年,段泽兴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毕业,那一年他22岁,风华正茂,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看好,邀请段泽兴到他们那里工作。可等到段泽兴信心满满去报到的时候,一下子傻眼了,组织上把他分配到了自治区杂技团,为杂技表演做幕后伴奏。其实,他想

去歌舞团当独奏挑大梁,不曾想却要退到幕后“当配角”。初到内蒙古就碰了钉子,那一刻他有些后悔来到大西北。

一马飞歌醉碧霄

不去杂技团报到,人事关系办不了,就不能领工资,段泽兴只能硬着头皮就去了杂技团,负责给杂技表演做伴奏。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夏,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初秋,瀚海阑干百丈冰的严冬,一年四季,段泽兴跟团到基层演出,坐在大敞篷车里,路上坑坑洼洼,一路颠簸,满面尘土。每到一个村庄,杂技团就停下来,天作银幕地作台,演出就开始了,牧民们看了节目都使劲鼓掌。演出完了,有的牧民拽住段泽兴不放,让他给伴奏,大家一起跳舞。还有人把他拽进蒙古包里,边唱边跳,酒喝干,再斟满,不醉不还。几碗烈酒下去,段泽兴醉倒在草原上。酒醒时分,也是梦醒时分,20多岁的段泽兴依然有些迷茫,望着空旷的草原,他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路该怎么走?

要想留住他的人,就得留住他的心,杂技团的老人们张罗着给段泽兴说媒。 1978年,杂技团里的姑娘袁莲英和他走到了一起。袁莲英说:

“他淳朴实在,不像大城市的公子哥儿,多少年了,我对延庆人一直是这样的感觉。”

婚后,段泽兴经常跟团奔赴基层,以至于爱人生小孩,他也没在场。说起这段往事,爱人袁莲英还有些抱怨:“我生孩子的时候,他在乌海市演出呢,等他赶回来,儿子都出生3天了。”

孔雀没有东南飞

1983年,段泽兴打听到了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消息:上海音乐学院在全国招收作曲系学生。与18年前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一样,段泽兴再次成为幸运儿,作曲系在全国只招收8人,段泽兴又是其中之一。段泽兴告别妻儿,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在上海音乐学院脱产学习整整 3年。名校名师名学友,《青藏高原》的曲作者张千一和段泽兴同班同宿舍。段泽兴说:“我想家的时候,就把张千一叫起来,我们俩就在宿舍里喝酒,喝多少都行。”

1986年,段泽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面临的选择也更多。有些同学选择了孔雀东南飞,到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去发展。面对高薪和时尚生活的诱惑,段泽兴立志要当一只鸿雁,心中始终都挂念北方家乡。毕业后,段泽兴

打包好行李,告别了老师同学,穿过学院的绿荫小路,默默地踏上了北归的列车。毕竟,那里有蒙古族同胞和亲人。多年以后,袁莲英说:“老段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跟着他走过这么多年,我和孩子心里都踏实。”

段泽兴抢过话说:“我要去了南方,什么都时尚,老婆孩子还在西北,时间长了,怕离婚啊!我要离婚,那不成了遭人唾弃的陈世美了吗?”

说到这,夫妻二人都笑了。如今,段泽兴的儿子段小舟已经从俄罗斯留学回来,在北京开了一家录音公司,父亲的曲目经常由他录制合成,父子俩合作很默契。

风风火火闯九州

段泽兴回到了原单位,被提拔为队长,正科级干部。1989年,内蒙古杂技团改制为企业,公开竞聘团长,段泽兴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当上了内蒙古杂技团团长,从正科直接提拔到正处。段泽兴担任团长后如鱼得水,经他创编的杂技节目,受到了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欢迎。他还带团活跃于祖国各地,甚至走出了国门,走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杂技团的收入连年居内蒙古各演出团体之首。特别是1990年,他率团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杂技节,凭借《四人踢碗》夺得第一名,斩获世界明日金奖。杂技界的世界明日奖如同电影届的奥斯卡奖,是国际杂技界的最高奖项。段泽兴率团风光折桂,是我国少数民族杂技团体和演员在国际上获奖零的突破,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杂技在国际上没有获奖的空白。

内蒙古杂技团现任团长塔娜说:“段团长给我们做伴奏,很突出表演情节和剧场气氛,演员和曲子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另外,大家都知道他在幕后支持着我们,领导和我们在一起,大家演出劲头十足。”

德艺双馨修典籍

1999年,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得了重病,文化厅一时间找不到合适人去主持工作,段泽兴服从组织安排,调到该研究所担任正处级副所长。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承担

着自治区艺术研究、艺术档案和艺术期刊编辑等业务工作。他任职期间,主编了《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第二部·内蒙古卷》、参与编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和《蒙古学百科全书》,编纂书籍多达一百多万,并有 10多万字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

段泽兴始终认为,民族音乐的精髓不在高校学府,不在雅室厅堂,而是民间。于是,他踏遍了内蒙古的山山水水,指导各盟市旗县的艺术研究与创作,并把蒙古族民歌融入他的作曲创作之中。

《内蒙古艺术》蒙文主编巴特尔说:“段所长这个人淡泊名利,不争不抢不要,默默无闻做了很多工作,是幕后英雄。很多人都知道歌唱家是谁,不知道作曲家是谁。”

段泽兴总是把自己看得很低,蒙古族朋友却把他抬得很高。大家选他为内蒙古杂技家协会主席,1996年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第六届文代会,他还多次参加国际性会议,曾被中蒙两国联合聘为蒙古族长调保护专家。

2012年,段泽兴从单位办理退休,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就聘他为客座教授,主讲音乐创作。音乐学院院长李世相说:“段老师编写的教材,我们用了10多年,他是音乐教育家、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社会音乐活动家,这在内蒙古音乐史可不多见。”

包扎那,天之骄子成吉思汗的 38世孙,内蒙古文联原副主席,和段泽兴是挚交。他拍着段泽兴的肩膀向记者说:

“北京延庆人到内蒙古作贡献来了,他是蒙汉音乐文化的和谐使者。我们认他做安达(兄弟)。”

“原来我俩一起搭班子,我脾气急,干工作急躁,我的缺点他都能包容,他对我帮助很大。”内蒙古文化厅副厅长乔玉光说,“一个汉族同胞,从首都北京来到我们大西北,在

草原文化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而且精彩还在继续。”

而今识尽愁滋味

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呼和浩特背靠大青山,所以又叫青城,青城城南 10多里有一座陵墓,被人称为青冢。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被汉朝派去和亲,汉朝边境安定了 100多年。昭君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在呼和浩特城南修建了王昭君的衣冠冢。2015年9月27日的一个下午,段泽兴带着记者来到这里,对着呼韩邪单于和昭君的塑像说:“我不可能像昭君那样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但是我可以做她的粉丝,把我的所学留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

段老也时常思念远方的亲人,几十年来,他一直珍藏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还有发小……

段泽兴回忆,一年春节,他从内蒙古回延庆,坐上八九个小时的火车,再从康庄火车站步行到家里,看到家人幸福的笑脸,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由于工作原因,段泽兴一直不能常回家看看,父母去世后,哥嫂就成了他的长辈。他回延庆总要带上几斤月饼,胡麻油味儿的,哥嫂就爱这口儿,段泽兴说:“我大哥段泽璞80多岁了,爱吃涮羊肉,每次我都挨着他坐,方便多给夹菜。”说到这里,他沉默了,片刻之后欲言又止……

夕阳西下,远方的鸿雁飞来,鸣叫声低转悠长。瑟瑟秋风从耳畔吹过,偶尔云层中透过一束阳光,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缕缕乡愁上心头。

人来自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像蒲公英一样,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谱写草原壮美心曲,作出民族和谐之声。段泽兴担负起什么样的民族责任和使命,内蒙古的乐坛早已给出了答案。

——记延庆籍著名作曲家、蒙汉音乐文化的和谐使者段泽兴本报记者 申冰堂

段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