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梨花开 - hsdaily.cn · 天,大人们吃好午饭就坐在老屋...

1
画里人家 吴寿宜/摄 3 万家灯火 2017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四 www.huangshannews.cn 吴军/作诗 老李/摄影 但见芳菲晚 接到发小华打来电话:“周末 全家一起上屯溪来,共同庆贺孩 子考上大学。”我欣然应允。升学 宴,又一代孩子即将长大。记忆 的闸门霎时打开,思绪决堤似地 奔向我们的故乡,画面定格跳跃 着我们儿时的某些片断,华家的 老屋那棵梨树更是摇曳生姿推影 而来,清晰浮现,挥之不去。 我们的故乡在呈坎,是一个 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村庄。华和 我家隔着一条小溪门对门。他家 是明代的老宅子,他爷爷手上买 过来的,如今已被列为国宝级古 屋。那栋老屋不知是明代哪位隐 逸的高官建造,格局于简单中藏 匿着神秘。走进正屋是典型的明 式风格,四水归名堂上铺着青麻 石砌的条石,整洁透亮。一楼是 一正厅两厢房。在厅堂的背后有 一条长约 6 米、宽约 2.5 米,砌着 方块青砖的幽暗回廊,转弯处通 向厨房。在左厢房的旁边也有一 扇石头砌的圆门,走进去也是一 个厨房。左右两边厢房分别住着 华的爷爷奶奶和他的爸爸妈妈, 两个厨房也是两用的。因为华还 有叔叔、姑姑和爷爷奶奶一起居 住。在左厢房边上有一座木构架 楼梯,有些陡,踩上去吱吱作响, 十几阶梯走完,豁然见到楼上大 厅,大块石板铺地,中层铺沙,底 层是木板;两边正梁上雕饰精美, 栩栩如生。大厅很明亮,两边各 有厢房,每个房间都是木质结构, 地面铺砖,窗户是石窗。站在大 厅上,给人的感觉很阔气。很奇 怪的明代建筑,一楼造型简陋,主 人难道不需要显摆阔气吗?亦或 谦虚低调之风?二楼格调明显高 雅,主人奉行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吗?据华家叔叔说,当年楼上两 厢房的板材是双隔层的,后来发 现里面藏着一些木制的版书刻 板,报告区文物部门请求鉴定,说 是明代大学士宋濂弟子的版书刻 板。应了有这一出,所以更猜测 这古屋的主人身份隐秘尊贵,喜 爱独乐乐享受楼上的风花雪月亦 不足为奇了。 楼下两个厨房的出处都通向 了庭院。徽州人居中普遍拥有的 “后花园”,不知当初的主人种下 何等名贵之花来享受清静的隐居 生活。华家居住时已是寻常百姓 家的模样,小院中除了有几个猪 圈和几朵指甲花、鸡冠花,最显眼 的就是那棵正当壮年而翠绿满身 的梨树了。它种在垒起来的土堆 上,根已深深扎进黝黑的泥土中, 枝繁叶茂。春天来了,梨花雪白 一片,淡淡清香阵阵飘过,沁人心 脾。夏天到了,它迅猛抽枝,翠绿 的叶油青青的透着生机无限。当 它出现第一只梨的时候,我们几 个小孩便开始数数,慢慢指着指 着……直到数不清为止。它长出 来的会是青色的梨,薄薄的青皮, 脆脆的梨肉,咬一口满嘴甜甜的 汁渗透心肺。在那个不知水果为 何物的年代,这一树的梨是我们 垂涎欲滴梦寐以求的美味。街坊 邻里的孩子都眼巴巴地盼着小青 梨快点长大,再大一些,看着它一 天天地变化,心里真是踏实又喜 欢,嘴里似乎还会发干,忍不住要 挤些口水来止这份渴。刚入秋, 华那正好十八岁的叔叔已长到 1.7米了,在这棵梨树下,每天像 个骄傲的王子,巡视着他的梨子, 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细竹竿,竹 竿顶端是一个手工竹编的梨子造 型的小篓子,我们叫它“抓梨 器”。看到比他矮几个头的我们 排着队跟着他,大家的眼睛都齐 刷刷地盯着那“抓梨器”,他说: “你们快找啊,找最大的喽,不是 最大的不能摘的。我每天只摘三 个。”我们几个小孩睁大眼珠找各 自想要的大号梨,而且还要快。 大家纷纷指这里、那里,只见他把 竹竿往梨树深处一伸,让那“抓梨 器”全包围那只目标梨,用力一转 动,梨子就落到篓里了。每天的 分享总是有人要悻悻地只有吞口 水的份的。到了冬天三九节气, 华的奶奶便要在梨树下摆上几个 老坛子“接天水”了,从梨树上洒 落下来的雪水慢慢蓄满坛子,然 后把这干净的天水给封存起来, 等到来年夏天三伏天烧开水喝以 解暑,或者用来给小孩洗澡以防 生痱子。那棵梨树,盛载了我们 整个童年的期盼与快乐,年年周 而复始。 这栋老屋的生活情怀似乎更 浓,居住过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 体验。我和飞、华两姐弟生于上 世纪 70 年代,华的叔叔、姑姑是 60年代的人。在这两个年代中, 当时的农村还很贫瘠而又闭塞, 祖辈和父辈们为了摆脱生活的贫 困,每天都需要把所有的气力慷 慨地抛洒在田间地头,没有闲暇 与孩子们厮守。孩子们也不在意 父母的陪伴,更多的快乐是聚在 一块干自己喜欢的事。我们爱扎 堆去河里摸鱼,抓泥鳅、螃蟹。夏 天,大人们吃好午饭就坐在老屋 门前的凉石上休息聊天说笑话, 或是在老屋那厅堂后边的回廊中 搭一张木板躺着乘凉。这时,我们 几个小孩子精力无处使,就在回廊 中翻起一块块地砖,寻找土鳖虫, 虫子似乎抓不完的,天天出现。它 们生生不息地在老屋贴地生长,给 我们儿时带来收获的惊喜无穷。 现在想来,当年找虫子为啥?找了 那么多虫子又去了哪?都已模 糊,只是清晰地定格我们这群找 虫子的孩子趴在地砖上认真寻找 的模样和一瓶瓶地鳖虫的影子。 兴许老屋的老主人是文化人 吧!老屋就是有灵气。我的童年 时光几乎丢在这栋老屋里了,华 的爷爷为孩子们订了儿童杂志, 楼上有可能是他读高中的叔叔买 的闲书,还有一堆小人书。这些 书像磁石般吸引着我寒暑假时间 都泡在他家,经常姐姐在家唤不 动我、找上门去拎着我的耳朵回 家去干活。我的人生就被这些书 中的世界挑起了向往。这栋老屋 带给我的文化体验,于当时弥补 了我课余生活的寂寥,激发了我 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更逼我上进 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今已过 不惑之年,蓦然回首走过的路,才 知道少年读过的书竞如烙印,人 生的品格早已注定。在这栋老屋 长大的孩子,如飞和华,更是优秀 的人才。他们幼年丧父,却从不 畏惧困难生活的挑战,执着地坚 强长大。初中毕业那年,姐弟双 双考取中专,迎来了人生美好的 开始。当时面对财力受限的窘 迫,他爷爷进行全家亲戚总动员, 也是在吃着升学宴的场景中,托 起了姐弟的求学梦。 这一栋老屋,承载了多少代 人的情感。它历经沧桑四百年, 但在与它共生之人的生命中始终 郁郁葱葱。如今政府又一次投资 修葺了它,走进去,它依然寂静安 详,童年的时光似乎伸手可掬。 看见它,那份亲切油然而生。老 屋在,华的奶奶也还健在,已有九 十以上高龄,面容慈详从容。我 们这些人,始终在老屋中来来往 往,情感依旧。 如今,在下一代茁壮成长起 来的重要里程碑时刻,我们祝福 华的孩子扬帆起航,是因为下一 代的大学生应该要比中专生的父 辈优秀,他们会有更美好的未 来。但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 们昨天老屋的故事,虽然那棵梨 树已不在,但它的根已深深扎入 我们心田。老屋值得回忆的故事 很多很多,老屋的人和事以及情 感值得下一代去懂得,去传承。 正如那一树梨花,永远流芳。 本版责任编辑 / 高莉莉 E mail:[email protected] 张启立 祖母的“唠叨” 秋来方数日,江暮入婆娑。 树影清风带,日光金水磨。 依稀新月上,仿佛故人过。 但见芳菲晚,夕阳已半坡。 那年,去浙江溪口奉化旅 游,在蒋母墓前,看见一方一圆 两口枯井,甚感好奇,导游告诉 我,它有双层含义,一是天圆地 方,天地皆在蒋家掌控之中;二 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 蒋氏的用心昭然若揭;这二,倒 是道出了中华民族重规矩、讲礼 仪的优良传统。 在记忆中,从我懂事那年 起,祖母便耳提面命地教导我一 些做人的规矩,并经常唠叨,没有 规矩,不成方圆。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成材。祖母虽然胸无点 墨,但肚子里的规矩可多呢。比 如吃饭时,我把一双筷子插在饭 碗里玩耍,祖母瞪了我一眼,说: “你在烧香上供哪?吃饭也没个 正经。”并告诉我,吃饭时不能用 筷子汤匙敲碗,讨饭的叫花子才 这么做哩;喝稀饭时不能大口“咕 噜噜”发出声来,像小猪抢食一 样;还告诉我,吃饭吃碗里,夹菜 夹面前,切忌一双筷子在菜盘里 上下乱翻,这样既不雅观,也不卫 生;家中若来客人,她把我叫到一 边,轻声提醒我,吃饭时客人提筷 夹菜,小孩才能夹菜吃饭,客人未 吃好,自己不得丢下饭碗就跑;最 重要的是,绝不能当着客人的面, 打饱嗝、擤鼻涕、乱吐痰,倒大家 的胃口。如此云云,不一而足。 看来,奶奶的吃饭规矩还真不少 呢。 过年是一年当中最为快乐 高兴的节日,在祖母眼里,也有 不少规矩。大年三十夜,有个 “发灯”仪式,堂前后厨,卧室柴 房,猪圈鸡埘,都得点上一盏灯, 蓬荜生辉,一片亮堂。言曰“发 灯”。祖母告诉我,发灯寓意着 新的一年,家和事顺,人丁兴旺, 因流口方言中,“灯”、“丁”谐音, 发灯就是家族旺,发子孙,瓜瓞 连绵。然后请祖宗赴宴,请罢祖 宗,阖家老小才能开席吃年夜 饭。祖母说,没有祖宗哪有我 们,忘了祖宗,就是丢了根本,言 之凿凿,句句在理。除夕守岁迎 新年,零点时分,各家各户都要 放炮竹接新春,小鞭炮五百、一 千响随意放,但大炮竹双响只能 放三个或五个,不能放四个,因 为“四”和“死”在流口方言中谐 音,不吉祥。初一朝扫地,要将 垃圾向屋里扫,如向外扫,则将 扫掉一年的好运与财气。初一 朝 早 餐大多吃菜煮饭,“菜主”、 “财主”谐音,显然,成为有钱的财 主,是贫困人们的梦想。初二朝 拜年,祖母提醒我,小孩接大人递 来的压岁钱时,一定得向长辈跪 拜叩谢,说些祝长辈健康长寿之 类的吉语。客人上门拜年,中午 一般面条招待,面条寓意“长命富 贵”,晚餐则用鸡鸭鱼肉八大碗四 小盘盛情款待之,它寓意着大家 发财、四季如意的美好祝愿。猜 拳行令,是酒席上一种常见的娱 乐方式,在徽州,喜宴或过年更为 盛行,它是酒文化、地域民俗文化 的生动体现。“你现在还小,不能 划拳,以后长大了,难免需要应 酬。”祖母告诉我,划拳是酒席游 戏,为了友谊,出于礼貌,划拳双 方一般得先带上“全家福”、 “哥俩 好”,然后划拳。如对方是年长 者,你的手不能高过对方之手,嗓 门也不能大于对方,如对方连输 三拳,你得陪喝一杯,名曰“挂 红”,以示友好和敬意。 祖母还教我,无论在家或出 门做客,要先喊年龄最大的长 辈,大人未入座,小孩不得抢坐; 大人们在聊天,小孩不能乱插话 瞎提问,更不得大声嘻闹跑跳, 显得毫无教养,千万不能把“股” 跌在外面。 祖母深谙没有文化的痛苦, 因此对教书先生特别敬重。解 放初,村里建了座民办小学,老 师是外地的一位姑娘,轮到上我 家吃派饭时,祖母迈着一双小 脚,去5里外流口街上买来豆 腐,又从床下小瓦罐里摸出两枚 鸡蛋,给老师做菜。在那艰苦的 年代,鸡蛋、豆腐,就是上等的 “荤素两全”了,祖母的热情与坦 诚令老师特别感动,边吃边说着 一些感谢的话语,祖母听着反倒 不好意思起来:“你翻山越岭来 到我们这穷山沟,帮忙教孩子读 书识字学文化,这是惠及子孙的 大好事,应该好好感谢老师才对 哩。”每次老师来吃饭,祖母都要 让上学的小女儿将老师接来送 往,从不例外。在祖母的带动 下,在全村,一年四季,无论晴 雨,接老师上门吃饭,送老师返 回学校,形成规矩,蔚然成风。 饭后散步踱到三里外的邻 校,新闻联播、两集电视剧看完, 折返时校园里万籁俱寂。 “月待圆 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秋 风起,桂花香,夜凉如水,焦躁的 蝉鸣声不知何时已随桂花悄然萎 落,消失得无影无踪。月上柳梢 头,远山近树沐浴着月光,浸入显 影液中的胶卷一般渐渐清晰,秋 高气爽,夜空澄澈,校园显得格外 空阔。 ”,下楼打水的时 候,水泥路一侧的乱石堆里传来 几声虫鸣声。这悠然自得的随口 小调诱惑我一探究竟,蛐蛐还是 蝈蝈?我趴下身子细细搜寻了个 遍,一无所获。檐下树丛草堆里 是孩子们的乐园,一下课,钻进 去、穿过来,嘻嘻哈哈闹个没完。 童真的眼睛里啥都新奇,每有斩 获便大呼小叫小伙伴们来分享, 我也顺便见识了树丛里的邻居: 蝎子、蜈蚣、瓢虫、蚜虫、蚂蚱婆、 蛐蛐……夜晚,厕所的墙壁上还 有昼伏夜出、触须飘逸,徒有光鲜 外表的躬背蛐蛐。 印象中,也就蛐蛐、蚂蚱婆 有音乐天赋的。儿时看过一部电 影《促 织》 —后来知道是根据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编剧的,受 剧中斗蛐蛐情节的影响,也依葫 芦画瓢用棕榈叶编了蛐蛐笼来喂 养。村中老人说,一尾叫,二尾 跳,三尾好打架。进笼了,新鲜的 丝瓜花伺候着,养尊处优,却既不 叫,也不打,一天天萎靡下去,要 不了三五天就一命呜呼。莫非这 机警灵异的小生命和蝉一般啜饮 天露为生,离不开瓦砾草木?我 至今不得其解。 油绿色的蚂蚱婆是蝈蝈的 一类,似一枚扁平的果核,羽翼轻 薄,比机灵的蚂蚱、狰狞的螳螂纤 巧秀气,因发声“轧织、轧织”又名 纺织娘, “纺织”是徒有虚名,清唱 倒是婉转动听。只外形比一般蚂 蚱大,略似螳螂,孩子们顽劣,把 它当母螳螂,抓到了屡屡开膛破 肚,看肚子里有没有纤长坚韧、弯 来绕去的“铜丝”。 凉意往秋的纵深里润染开 去,操场四周的低吟浅哼不知何 时变作绝美的和弦,“唧唧”、 ”,各色音律把校园裹进了 大自然的音箱。有时夜半醒来, 虫鸣声更为脆亮,那气势,与春末 夏初稻田里的蛙鸣有得一拼,音 调上稍逊,音色更纯更靓,温婉纤 柔,如恬美的睡梦中雨打芭蕉、清 风拂过荷叶…… 金农画竹诗曰:“雨后修篁 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 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 如是,有缘静享天籁,该是前辈子 修来的福。 韩文杰 虫鸣声里听秋语 黄雨晨 履印点点 那年那女孩那些事儿 (一) 懵懂童年朦胧梦 国庆节拥挤的公路上,从 南京回我小小的徽城,龟速移动 的大巴,空调声嗡嗡作响,太适 合用来回忆啦。这是一个我和 脚下土地的故事,那年那女孩那 些事儿,回忆向远,路在前方。 · 吃泡面怎么能不配纪录 · 那些年作文必写刘翔破了 世界纪录,那些年《无极》烂得人 神共愤可是县城还没有影院,那 些年家里有了电脑可我还是个 站着摸不到鼠标的孩子。 那些年我睡在家里的书柜 底下,没管近视和小飞虫地看爸 爸妈妈的书,我喜欢那些方块 字,喜欢它们一个个排成的或故 事或诗行。后来电脑是个了不 起的新鲜玩意儿,爸妈不在家的 日子,自己煮泡面偷摸坐在电脑 前,总是喜欢找关于历史和当今 的纪录片或节目,BBC、NHK、中 天、凤凰……这些电视台的名 字一点点地变成播单上的常客, 一个生活在小县城最远也只去 过邻省的小女孩儿,在这些“世 界和我有何不同”“世界如何看 我”的影片里一点点地构建着自 己的世界观,外面有什么,我们 有什么,外面的人怎样生活,我 们又怎样生活,我们会更好吗。 我喜欢和需要这些问题的回答, 看他们和看动画片都叫我快乐。 · 一猪仔的硬币和喊不醒 的小女孩 · 2008年对于很多国人来说 印象深刻,对很多人的家国情怀 大概是种启蒙或催化,那一年我 五年级,地震的时候我和四川的 同龄人们一样,在南方小县城燥 热的、没有空调、大叶片电风扇 吱扭吱扭转着的教室里,和六七 十个小伙伴一起,小心着后门突 然出现的班主任,啃着笔头,写 仿佛永远写不完的田字格。那 一年有很多市井怪谈,什么“某 几个日期相加都是八”云云,人 们开几句玩笑津津乐道,可又都 是实打实地期待着那个遥远又 陌生的奥运。小县城不会有什 么奥林匹克广场,只有理解不深 的我们和背下来写进作文里的 素材。 地震的时候我们还有一年 小学毕业考了,奶奶从乡下上来 照顾我,每天给我背很重的书 包。听说地震的时候,我想到 那些和我同龄的孩子们可能就 在我咬着笔头发呆的燥热午 后,再也没能看到来接他们好 吃好喝的爸妈,再也不知道能 不能考上好的中学,再也不知 道给自己背书包的奶奶头发什 么时候全白了,我从我四楼的 教室往外望,老爸的单位就在 对面,我们之间隔了一条马路, 马路上一些车在稳当地走,如 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一切永远 都这样,所有人都有一个爱他 的家,离自己的家人不远,跑过 一条马路就能看到,住在不用 很发达的地方,没有灾难,大家 都很快乐,该多好啊。 那年我用撕下来的田字格 纸包着一猪仔的硬币,捐给我从 没去过的四川。八月的时候奥 运来了,我们背了那么久的八月 八到了。小县城还没有足够大 的广场,更没有巨大的可以让一 广场人狂欢的巨幕,于是大家像 是过年一样,早早地就下班、放 学、回家,轮流洗过澡,我在爸妈 的房间里打了地铺,开着空调, 准备好所有我需要的东西,在 巨大的脚印踏过北京夜空的时 候,在鼓乐声响彻会场和我们 小小房间的时候,还看不懂很 多节目的我实打实的……困 了,我困到迷糊地和爸妈说,等 点火的时候一定要叫醒我呀。 于是当第二天清早,我睁眼看 见自己房间亮堂堂的天花板, 小姑娘实打实地怒了,和爸妈 闹脾气,怎么不叫醒我呢!爸 妈说我睡得太熟,叫醒了又睡 过去,我赌气一天没和爸妈说 话。关于李宁点亮圣火的记忆 终究变成一个睡不醒的小女孩 儿的童年笑话,现在想起来还 觉得十足的有趣。 盛红兵/摄 记得那年梨花开 记得那年梨花开 罗红琴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Jul-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记得那年梨花开 - hsdaily.cn · 天,大人们吃好午饭就坐在老屋 门前的凉石上休息聊天说笑话, 或是在老屋那厅堂后边的回廊中 搭一张木板躺着乘凉。这时,我们

画里人家吴寿宜摄

第 3 版

万 家 灯 火2017年 10月 12日 星期四 wwwhuangshannewscn

1051836 吴军作诗 老李摄影

诗中有画但见芳菲晚

接到发小华打来电话ldquo周末全家一起上屯溪来共同庆贺孩子考上大学rdquo我欣然应允升学宴又一代孩子即将长大记忆的闸门霎时打开思绪决堤似地奔向我们的故乡画面定格跳跃着我们儿时的某些片断华家的老屋那棵梨树更是摇曳生姿推影而来清晰浮现挥之不去

我们的故乡在呈坎是一个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村庄华和我家隔着一条小溪门对门他家是明代的老宅子他爷爷手上买过来的如今已被列为国宝级古屋那栋老屋不知是明代哪位隐逸的高官建造格局于简单中藏匿着神秘走进正屋是典型的明式风格四水归名堂上铺着青麻石砌的条石整洁透亮一楼是

一正厅两厢房在厅堂的背后有一条长约 6 米宽约 25 米砌着方块青砖的幽暗回廊转弯处通向厨房在左厢房的旁边也有一扇石头砌的圆门走进去也是一个厨房左右两边厢房分别住着华的爷爷奶奶和他的爸爸妈妈两个厨房也是两用的因为华还有叔叔姑姑和爷爷奶奶一起居

住在左厢房边上有一座木构架楼梯有些陡踩上去吱吱作响十几阶梯走完豁然见到楼上大厅大块石板铺地中层铺沙底层是木板两边正梁上雕饰精美栩栩如生大厅很明亮两边各有厢房每个房间都是木质结构地面铺砖窗户是石窗站在大厅上给人的感觉很阔气很奇

怪的明代建筑一楼造型简陋主人难道不需要显摆阔气吗亦或谦虚低调之风二楼格调明显高雅主人奉行众乐乐不如独乐乐吗据华家叔叔说当年楼上两厢房的板材是双隔层的后来发现里面藏着一些木制的版书刻板报告区文物部门请求鉴定说是明代大学士宋濂弟子的版书刻

板应了有这一出所以更猜测这古屋的主人身份隐秘尊贵喜爱独乐乐享受楼上的风花雪月亦不足为奇了

楼下两个厨房的出处都通向了庭院徽州人居中普遍拥有的

ldquo后花园rdquo不知当初的主人种下何等名贵之花来享受清静的隐居生活华家居住时已是寻常百姓

家的模样小院中除了有几个猪圈和几朵指甲花鸡冠花最显眼的就是那棵正当壮年而翠绿满身的梨树了它种在垒起来的土堆上根已深深扎进黝黑的泥土中枝繁叶茂春天来了梨花雪白一片淡淡清香阵阵飘过沁人心脾夏天到了它迅猛抽枝翠绿的叶油青青的透着生机无限当

它出现第一只梨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便开始数数慢慢指着指着helliphellip直到数不清为止它长出来的会是青色的梨薄薄的青皮脆脆的梨肉咬一口满嘴甜甜的汁渗透心肺在那个不知水果为何物的年代这一树的梨是我们垂涎欲滴梦寐以求的美味街坊邻里的孩子都眼巴巴地盼着小青梨快点长大再大一些看着它一天天地变化心里真是踏实又喜欢嘴里似乎还会发干忍不住要挤些口水来止这份渴刚入秋华那正好十八岁的叔叔已长到17米了在这棵梨树下每天像个骄傲的王子巡视着他的梨子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细竹竿竹竿顶端是一个手工竹编的梨子造型 的 小 篓 子 我 们 叫 它ldquo 抓 梨器rdquo看到比他矮几个头的我们排着队跟着他大家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盯着那ldquo抓梨器rdquo他说

ldquo你们快找啊找最大的喽不是最大的不能摘的我每天只摘三个rdquo我们几个小孩睁大眼珠找各自想要的大号梨而且还要快大家纷纷指这里那里只见他把竹竿往梨树深处一伸让那ldquo抓梨器rdquo全包围那只目标梨用力一转动梨子就落到篓里了每天的分享总是有人要悻悻地只有吞口水的份的到了冬天三九节气华的奶奶便要在梨树下摆上几个老坛子ldquo接天水rdquo了从梨树上洒落下来的雪水慢慢蓄满坛子然后把这干净的天水给封存起来等到来年夏天三伏天烧开水喝以解暑或者用来给小孩洗澡以防生痱子那棵梨树盛载了我们整个童年的期盼与快乐年年周而复始

这栋老屋的生活情怀似乎更浓居住过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我和飞华两姐弟生于上世纪 70 年代华的叔叔姑姑是60年代的人在这两个年代中当时的农村还很贫瘠而又闭塞祖辈和父辈们为了摆脱生活的贫困每天都需要把所有的气力慷慨地抛洒在田间地头没有闲暇与孩子们厮守孩子们也不在意父母的陪伴更多的快乐是聚在一块干自己喜欢的事我们爱扎堆去河里摸鱼抓泥鳅螃蟹夏天大人们吃好午饭就坐在老屋门前的凉石上休息聊天说笑话或是在老屋那厅堂后边的回廊中搭一张木板躺着乘凉这时我们几个小孩子精力无处使就在回廊中翻起一块块地砖寻找土鳖虫虫子似乎抓不完的天天出现它们生生不息地在老屋贴地生长给我们儿时带来收获的惊喜无穷现在想来当年找虫子为啥找了那么多虫子又去了哪都已模糊只是清晰地定格我们这群找虫子的孩子趴在地砖上认真寻找的模样和一瓶瓶地鳖虫的影子

兴许老屋的老主人是文化人吧老屋就是有灵气我的童年时光几乎丢在这栋老屋里了华的爷爷为孩子们订了儿童杂志楼上有可能是他读高中的叔叔买的闲书还有一堆小人书这些书像磁石般吸引着我寒暑假时间都泡在他家经常姐姐在家唤不动我找上门去拎着我的耳朵回家去干活我的人生就被这些书中的世界挑起了向往这栋老屋带给我的文化体验于当时弥补了我课余生活的寂寥激发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更逼我上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今已过不惑之年蓦然回首走过的路才知道少年读过的书竞如烙印人生的品格早已注定在这栋老屋长大的孩子如飞和华更是优秀的人才他们幼年丧父却从不畏惧困难生活的挑战执着地坚强长大初中毕业那年姐弟双双考取中专迎来了人生美好的开始当时面对财力受限的窘迫他爷爷进行全家亲戚总动员也是在吃着升学宴的场景中托起了姐弟的求学梦

这一栋老屋承载了多少代人的情感它历经沧桑四百年但在与它共生之人的生命中始终郁郁葱葱如今政府又一次投资修葺了它走进去它依然寂静安详童年的时光似乎伸手可掬看见它那份亲切油然而生老屋在华的奶奶也还健在已有九十以上高龄面容慈详从容我们这些人始终在老屋中来来往往情感依旧

如今在下一代茁壮成长起来的重要里程碑时刻我们祝福华的孩子扬帆起航是因为下一代的大学生应该要比中专生的父辈优秀他们会有更美好的未来但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们昨天老屋的故事虽然那棵梨树已不在但它的根已深深扎入我们心田老屋值得回忆的故事很多很多老屋的人和事以及情感值得下一代去懂得去传承正如那一树梨花永远流芳

生活的馈赠

本版责任编辑 高莉莉 Emdashmailhsrbgll163com

1051836 张启立

家庭手记祖母的ldquo唠叨rdquo

秋来方数日江暮入婆娑树影清风带日光金水磨依稀新月上仿佛故人过但见芳菲晚夕阳已半坡

那年去浙江溪口奉化旅游在蒋母墓前看见一方一圆两口枯井甚感好奇导游告诉我它有双层含义一是天圆地方天地皆在蒋家掌控之中二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蒋氏的用心昭然若揭这二倒是道出了中华民族重规矩讲礼仪的优良传统

在记忆中从我懂事那年起祖母便耳提面命地教导我一些做人的规矩并经常唠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祖母虽然胸无点墨但肚子里的规矩可多呢比如吃饭时我把一双筷子插在饭碗里玩耍祖母瞪了我一眼说

ldquo你在烧香上供哪吃饭也没个正经rdquo并告诉我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汤匙敲碗讨饭的叫花子才这么做哩喝稀饭时不能大口ldquo咕噜噜rdquo发出声来像小猪抢食一样还告诉我吃饭吃碗里夹菜夹面前切忌一双筷子在菜盘里上下乱翻这样既不雅观也不卫生家中若来客人她把我叫到一边轻声提醒我吃饭时客人提筷夹菜小孩才能夹菜吃饭客人未吃好自己不得丢下饭碗就跑最重要的是绝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打饱嗝擤鼻涕乱吐痰倒大家的胃口如此云云不一而足看来奶奶的吃饭规矩还真不少呢

过年是一年当中最为快乐高兴的节日在祖母眼里也有不少规矩大年三十夜有个

ldquo发灯rdquo仪式堂前后厨卧室柴房猪圈鸡埘都得点上一盏灯蓬荜生辉一片亮堂言曰ldquo发灯rdquo祖母告诉我发灯寓意着新的一年家和事顺人丁兴旺因流口方言中ldquo灯rdquoldquo丁rdquo谐音发灯就是家族旺发子孙瓜瓞连绵然后请祖宗赴宴请罢祖宗阖家老小才能开席吃年夜饭祖母说没有祖宗哪有我们忘了祖宗就是丢了根本言之凿凿句句在理除夕守岁迎新年零点时分各家各户都要放炮竹接新春小鞭炮五百一千响随意放但大炮竹双响只能放三个或五个不能放四个因为ldquo四rdquo和ldquo死rdquo在流口方言中谐音不吉祥初一朝扫地要将

垃圾向屋里扫如向外扫则将扫掉一年的好运与财气初一朝早餐大多吃菜煮饭ldquo菜主rdquo

ldquo财主rdquo谐音显然成为有钱的财主是贫困人们的梦想初二朝拜年祖母提醒我小孩接大人递来的压岁钱时一定得向长辈跪拜叩谢说些祝长辈健康长寿之类的吉语客人上门拜年中午一般面条招待面条寓意ldquo长命富贵rdquo晚餐则用鸡鸭鱼肉八大碗四小盘盛情款待之它寓意着大家发财四季如意的美好祝愿猜拳行令是酒席上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在徽州喜宴或过年更为盛行它是酒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ldquo你现在还小不能划拳以后长大了难免需要应酬rdquo祖母告诉我划拳是酒席游戏为了友谊出于礼貌划拳双方一般得先带上ldquo全家福rdquoldquo哥俩好rdquo然后划拳如对方是年长者你的手不能高过对方之手嗓门也不能大于对方如对方连输三拳你得陪喝一杯名曰ldquo挂红rdquo以示友好和敬意

祖母还教我无论在家或出门做客要先喊年龄最大的长辈大人未入座小孩不得抢坐大人们在聊天小孩不能乱插话瞎提问更不得大声嘻闹跑跳显得毫无教养千万不能把ldquo股rdquo跌在外面

祖母深谙没有文化的痛苦因此对教书先生特别敬重解放初村里建了座民办小学老师是外地的一位姑娘轮到上我家吃派饭时祖母迈着一双小脚去 5 里外流口街上买来豆腐又从床下小瓦罐里摸出两枚鸡蛋给老师做菜在那艰苦的年代鸡蛋豆腐就是上等的

ldquo荤素两全rdquo了祖母的热情与坦诚令老师特别感动边吃边说着一些感谢的话语祖母听着反倒不好意思起来ldquo你翻山越岭来到我们这穷山沟帮忙教孩子读书识字学文化这是惠及子孙的大好事应该好好感谢老师才对哩rdquo每次老师来吃饭祖母都要让上学的小女儿将老师接来送往从不例外在祖母的带动下在全村一年四季无论晴雨接老师上门吃饭送老师返回学校形成规矩蔚然成风

饭后散步踱到三里外的邻校新闻联播两集电视剧看完折返时校园里万籁俱寂ldquo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rdquo秋风起桂花香夜凉如水焦躁的蝉鸣声不知何时已随桂花悄然萎落消失得无影无踪月上柳梢

头远山近树沐浴着月光浸入显影液中的胶卷一般渐渐清晰秋高气爽夜空澄澈校园显得格外空阔

ldquo rdquo下 楼 打 水 的 时候水泥路一侧的乱石堆里传来几声虫鸣声这悠然自得的随口

小调诱惑我一探究竟蛐蛐还是蝈蝈我趴下身子细细搜寻了个遍一无所获檐下树丛草堆里是孩子们的乐园一下课钻进去穿过来嘻嘻哈哈闹个没完童真的眼睛里啥都新奇每有斩获便大呼小叫小伙伴们来分享我也顺便见识了树丛里的邻居蝎子蜈蚣瓢虫蚜虫蚂蚱婆蛐蛐helliphellip夜晚厕所的墙壁上还有昼伏夜出触须飘逸徒有光鲜外表的躬背蛐蛐

印象中也就蛐蛐蚂蚱婆有音乐天赋的儿时看过一部电影《促织》mdashmdash后来知道是根据《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编剧的受剧中斗蛐蛐情节的影响也依葫芦画瓢用棕榈叶编了蛐蛐笼来喂养村中老人说一尾叫二尾跳三尾好打架进笼了新鲜的丝瓜花伺候着养尊处优却既不

叫也不打一天天萎靡下去要不了三五天就一命呜呼莫非这机警灵异的小生命和蝉一般啜饮天露为生离不开瓦砾草木我至今不得其解

油绿色的蚂蚱婆是蝈蝈的一类似一枚扁平的果核羽翼轻薄比机灵的蚂蚱狰狞的螳螂纤巧秀气因发声ldquo轧织轧织rdquo又名纺织娘ldquo纺织rdquo是徒有虚名清唱倒是婉转动听只外形比一般蚂蚱大略似螳螂孩子们顽劣把它当母螳螂抓到了屡屡开膛破肚看肚子里有没有纤长坚韧弯来绕去的ldquo铜丝rdquo

凉意往秋的纵深里润染开去操场四周的低吟浅哼不知何时变作绝美的和弦ldquo唧唧rdquo

ldquo rdquo各色音律把校园裹进了大自然的音箱有时夜半醒来虫鸣声更为脆亮那气势与春末夏初稻田里的蛙鸣有得一拼音调上稍逊音色更纯更靓温婉纤柔如恬美的睡梦中雨打芭蕉清风拂过荷叶helliphellip

金农画竹诗曰ldquo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rdquo如是有缘静享天籁该是前辈子修来的福

1051836 韩文杰

虫鸣声里听秋语林中水滴

1051836 黄雨晨 履印点点那年那女孩那些事儿(一)

懵懂童年朦胧梦国庆节拥挤的公路上从

南京回我小小的徽城龟速移动的大巴空调声嗡嗡作响太适合用来回忆啦这是一个我和脚下土地的故事那年那女孩那些事儿回忆向远路在前方

middot吃泡面怎么能不配纪录片middot

那些年作文必写刘翔破了世界纪录那些年《无极》烂得人神共愤可是县城还没有影院那些年家里有了电脑可我还是个站着摸不到鼠标的孩子

那些年我睡在家里的书柜底下没管近视和小飞虫地看爸爸妈妈的书我喜欢那些方块字喜欢它们一个个排成的或故事或诗行后来电脑是个了不起的新鲜玩意儿爸妈不在家的日子自己煮泡面偷摸坐在电脑前总是喜欢找关于历史和当今的纪录片或节目BBCNHK中天凤凰helliphellip这些电视台的名字一点点地变成播单上的常客一个生活在小县城最远也只去

过邻省的小女孩儿在这些ldquo世界和我有何不同rdquoldquo世界如何看我rdquo的影片里一点点地构建着自己的世界观外面有什么我们有什么外面的人怎样生活我们又怎样生活我们会更好吗我喜欢和需要这些问题的回答看他们和看动画片都叫我快乐

middot一猪仔的硬币和喊不醒的小女孩middot

2008年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印象深刻对很多人的家国情怀大概是种启蒙或催化那一年我五年级地震的时候我和四川的同龄人们一样在南方小县城燥热的没有空调大叶片电风扇吱扭吱扭转着的教室里和六七十个小伙伴一起小心着后门突然出现的班主任啃着笔头写仿佛永远写不完的田字格那一年有很多市井怪谈什么ldquo某几个日期相加都是八rdquo云云人们开几句玩笑津津乐道可又都是实打实地期待着那个遥远又陌生的奥运小县城不会有什

么奥林匹克广场只有理解不深的我们和背下来写进作文里的素材

地震的时候我们还有一年小学毕业考了奶奶从乡下上来照顾我每天给我背很重的书包听说地震的时候我想到那些和我同龄的孩子们可能就在我咬着笔头发呆的燥热午后再也没能看到来接他们好吃好喝的爸妈再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好的中学再也不知道给自己背书包的奶奶头发什么时候全白了我从我四楼的教室往外望老爸的单位就在对面我们之间隔了一条马路马路上一些车在稳当地走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一切永远都这样所有人都有一个爱他的家离自己的家人不远跑过一条马路就能看到住在不用很发达的地方没有灾难大家都很快乐该多好啊

那年我用撕下来的田字格纸包着一猪仔的硬币捐给我从

没去过的四川八月的时候奥运来了我们背了那么久的八月八到了小县城还没有足够大的广场更没有巨大的可以让一广场人狂欢的巨幕于是大家像是过年一样早早地就下班放学回家轮流洗过澡我在爸妈的房间里打了地铺开着空调准备好所有我需要的东西在巨大的脚印踏过北京夜空的时候在鼓乐声响彻会场和我们小小房间的时候还看不懂很多节目的我实打实的helliphellip困了我困到迷糊地和爸妈说等点火的时候一定要叫醒我呀于是当第二天清早我睁眼看见自己房间亮堂堂的天花板小姑娘实打实地怒了和爸妈闹脾气怎么不叫醒我呢爸妈说我睡得太熟叫醒了又睡过去我赌气一天没和爸妈说话关于李宁点亮圣火的记忆终究变成一个睡不醒的小女孩儿的童年笑话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十足的有趣

盛红兵摄

记得那年梨花开记得那年梨花开1051836 罗红琴

叶瞿叶瞿叶瞿

叶瞿叶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