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路...

1
朱慧卿 漫画之窗 10 学与思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路 人生如逆旅,有走不完 的路、爬不完的山、看不完 的风景。支撑人们走下去 的,正是心中的梦想。譬如 登山家,选择了一项危险的 运动却不图名利,而面对人 们的疑问,他们总是会说: “因为,山就在那儿。”这句 直白的话里,就寄托着人生 的梦想。 梦想有大有小,但在价 值判断上难分轻重。对一个 成功的商人来说,“我先挣它 一个亿”只是人生中的一个 “小目标”,而对一个街边的 摊贩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才 是人生的“大目标”。然而, 这并不代表解决温饱的梦想 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这个摊 贩很可能是一个家庭的顶梁 柱,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 经济状况、改变命运轨迹, 那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当 然,人们也无需用异样的眼 光来看待“挣一个亿”的 “小目标”,因为从某种程度 上来说,一个有社会责任心 的商人,赚的钱越多越“不 是自己的”,公司的事业越做 越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 广,由此受益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个“小目 标”的达成,很可能意味着不少普通人又朝着实 现个人梦想的目标近了一步,而在这些普通人 里,说不定就有那个小摊贩。 社会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梦想千差万别, 但它们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个 人的梦想虽是“沧海一粟”,但它们汇聚在一起就 是实现家国梦的宏大叙事。每一个人都为梦想而拼 搏,社会就会进步,国家就有力量。正如习近平 总书记在 2019 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我们都在 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以什么样的姿态在 人生路上跋山涉水,决定着个人与国家的前途和 命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 成。”这个世上,从来没有能够直接登顶的人 生。登山家之所以总是说“山在那儿”,其言下之 意是:它不过来,那我就过去。这样一个回答, 简单到无比深刻。生命的价值在高处,决不是 “抬一抬头、踮一踮脚,就能离阳光近些”那般容 易实现。梦想更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 来、干出来的。曾经有记者问篮球运动员科比 · 莱恩特为什么如此成功?他反问道:“你知道洛杉 矶凌晨四点是什么样子吗?”对一个运动员来说, 没有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就没有捧起奖杯的那 一天。马云在创业初期,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 样四处推销,饱受他人的质疑甚至是白眼。刚创 办阿里巴巴时,每个人工资只有 500 元,公司的 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只 能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这 些成功者的故事里,就藏着实现梦想的“秘诀”。 个人梦想靠拼搏,国家梦想靠实干。改革开 40 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 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 1.8%上升到 15.2%,贫困人 口累计减少 7.4 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 94.4 个百分 点,居民预期寿命由 1981 年的 67.8 岁提高到 2017 年的 76.7 岁……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 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 复返了。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 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 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 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经过一代代的不 懈努力,我们距离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 样如此接近,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 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 候”,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而要以坚如 磐石的信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向前再越几重 山,以奋斗的姿态抵达梦想的高峰、诠释人生的 价值。 龚建文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今年是新 中国成立 70 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 键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十分 重大。要坚决对标对表中央精神,从更高 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 重要要求,深化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 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力跨 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关口,千方百计 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 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加快补齐创新、人 才、服务业等短板,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 效,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江西实际的高质量 跨越式发展新路。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高质 量跨越式发展的根基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 推动全省产业体系迈向现代化,重塑江西 制造辉煌,是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 键所在。必须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 动,抢抓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要坚持优 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发展先进制造 业、壮大现代服务业与军民融合产业并 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并行,促进江西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 迈进,构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江 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着力发展 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实体经济。聚焦航空、 电子信息、中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 程;推动制造业技改和关键设备更新,将 互联网、大数据、工业设计等数字化、智 能化技术融入有色、石化、钢铁、纺织等 传统制造业,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 程;重点发展 VR、人工智能、移动物联 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推动发展动 能接续转换,实施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工 程。二是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推动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入 教育、文化、医疗、休闲、娱乐、养老、 社区服务等领域,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 展,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加快发展工业设 计、绿色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 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互联网、物联网 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使用,深 入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发展数字农业,着 力打造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服务 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 强化创新引领,“点燃”高质量 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创新引领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牢牢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 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 技、制度、管理和产品创新,在推动发展的 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一是 构建江西特色创新区域体系。扎实推进鄱阳 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井冈山国家农业高 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以赣江新区、南昌 高新区为主体,沿赣江两岸,打造科创大走 廊;加快推进南昌航空科创、赣州稀金科 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上饶大数据 科创、鹰潭智慧科创五大科创城建设,推进 省级创新型城市在全省多点布局。二是建立 健全创新供给体系。抓好国家级重大创新平 台、省内外重点共建创新平台、产业重点创 新平台、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聚焦重点 产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 链“四链融合”,激活创新资源与创新要 素,加快形成具有创新引领力的产业引爆 点;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 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科技型企业;以 组织实施江西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 才“双千计划”为重点,突出厚植高端人 才,全面优化人才生态,点燃高质量发展的 “人才引擎”。三是完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体 系。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 技重大专项成果在江西转移转化,以省市共 建的模式建设江西省常设技术交易市场,拓 展和延伸现有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孵化服 务功能,实施精准孵化服务;健全技术转移 服务体系,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全过 程服务;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推进 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坚持绿色发展,提升高质量跨越 式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绿色生态是江西的“金字招牌”,绿色 崛起是江西发展的最佳路径。我们要深入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铁心硬手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 中国“江西样板”。一是努力打造全国山水 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围绕解决鄱阳 湖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中的重点难点 问题,健全完善治理和保护管理制度,以 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 生态系统健康与永续发展水平,提高生态 系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二是全力打造百 里长江“最美岸线”。打好蓝天、碧水、 净土、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等战 役,把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 位置,深入开展“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 流域整治,争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 区;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 划,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做 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三是促进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环 保能力强、资源能耗低的产业结构,形成 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产业转型发展新动 能;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绿色产 业发展。 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激发高质 量跨越式发展的活力 越是在充满希望、充满挑战的新时 代,越是在爬坡过坎、跨越发展的新阶 段,就越需要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 坚、开放再提升、环境再优化中找办法、 求突破、开新局。一是更好发挥经济体制 改革的牵引作用。认真贯彻“巩固、增 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纵深推进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全省结构性改革的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改善供给结 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加快国资国企 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专 业化重组,探索合资新设、增资扩股、股 改上市等多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 式,推进“瘦身健体”“处僵治困”,做优 做强做大国有企业。二是勇于刀刃向内进 行自我革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 加快实现“一次不跑”或“最多跑一次”; 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加快“赣服 通”应用接入项目建设,实现数据信息共 建共享,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全面实行 “一网通办”,推行“马上就办、办就办 好”办好民生“关键小事”,织密织牢民生 保障网。三是更加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 力。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全面落实鼓励和 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助力民营企业 翻越“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 火山”,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发民营经济活 力。四是积极探索内陆双向开放新模式。 坚持“向外拓、对内融”,积极对接“一带 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内外并 举、全域统筹、量质双升的开放新格局; 强化“引进来、走出去”,着眼“卖全球、 买全球”,让江西制造、江西服务、江西品 牌走向世界,更好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 分工和市场体系;坚持落实“亩产论英 雄”导向,把项目为王、质量为王的理念 落到实处,突出“聚人流、畅物流”,建设 高能级开放平台,构筑高水平开放通道, 让“东西南北中”“通起来”,陆海空“联 起来”,形成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 开放格局。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形成高质量 跨越式发展新格局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和 欠发达省份,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 的矛盾比较突出。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跨越 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构建优势互补融 合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大南昌都市 圈为引领,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带为驱动 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赣东北 开放合作、赣西转型升级为三大协同发 展区,做好统筹规划,形成产业协作互 动、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互享的融 合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新格局,不 断激发各地发展活力;与国家战略相衔 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 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 设,共享国家战略红利。二是统筹城市发 展和乡村振兴。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 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要求,加快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环境治 理,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完善城 市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按 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 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紧扣农民需 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大做强农 业,培养新型农业主体,增强农村发展活 力,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美好、在农 村生活更惬意。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嬗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 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这一时期 的鲜明特征。 2010 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 GDP 总量首次超 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 业产值首次超越美国,跃居第一。 2017 年,中国人均 GDP 8836 美元,已进入上 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 国长期以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为特征的外 延式经济增长模式,保持了经济超高速增 长,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面对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中国经济发展来到跨越“中等收入 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时间节点,必须以新发展理念 为引领,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 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 论与实践逻辑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 辑源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 开放伟大事业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理念、 发展道路、制度创新认识的不断发展与不 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 的主题,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一 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口号是“发展是硬道 理”。借力改革开放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 发展战略,经过 20 年的高速增长,在快速 解决温饱、顺利实现基本小康后,中国来 到新世纪的起点。 21 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经济在科学 发展观指导下获得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2010 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 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历史性 事件。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和随后出现的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高度外贸依存的中 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经 济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 长方式发展空间日渐狭小。自 2011 年开 始,中国经济告别 10%以上的高增长,不断 突破 8%7%的增长底线,开始步入下行通 道,国际社会此时关于中国经济“硬着 陆”“中国崩溃论”的论调甚嚣尘上。 如何回答众多关于中国经济的“中国 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 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提出了中国经济进 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阐明了中国必 须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 换,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稳中有 为,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转型中 的中国经济指明了方向。2015 年党的十八 届五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新发 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发 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取得了举世公 认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高质 量发展阶段。 从实践逻辑上讲,中国经济进入高质 量发展阶段,得益于在改革开放近 40 年的 发展中,中国经济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 性、全局性、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这主 要体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具有完整工 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是世界上少有的人才资源体系最为丰富 且素质较高的国家之一,具有世界上最 大规模、最具潜力、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 体系。同时,中国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理念,高举合作共赢旗帜,秉持共商 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引领经济全 球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赢得了良好国际 环境。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 心要义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场 革命性变革,其问题意识来源于我国经过 40 年高速发展、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 后,如何通过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要求, 进而迈向高收入国家,实现由经济大国向 经济强国转变。其要旨包含以下内容: 经济新常态:这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 前提。其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 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 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 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 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 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 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 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 改变的只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 件;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 基本面,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 结构。因此,注重以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 现象和主要特征为依据谋划经济发展,才 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振兴实体经济: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战 略基础。世界经济发展史充分证明,实体 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筋骨,是推 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 需要的根本。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已 经成为大国经济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必须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振兴实体经济摆到 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 力、避免经济运行过度“脱实向虚”、加大 减税降费力度、重造实体经济竞争新优势 等方面下功夫。 创新驱动: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 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 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战略支撑”。当前,战略性、颠覆性、前沿 引领性技术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 性力量。面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诸多结构 性、深层次矛盾和困难,必须进行一场深 刻的动力变革,将创新作为取代传统要素 驱动模式的新动力,中国才能成功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跃进高收入国家行列。 世界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的历史和现 实昭示我们,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灵魂,必须把它摆在一切高质量发 展决策部署的首位。 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战 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虽 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但城乡 二元结构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 制约。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应对世 界经济波动调整的历史,广大农村蕴藏的 巨大发展潜能每每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 用。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发展和现代化 演进规律的深邃洞察,必将为中国经济高 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质量和效率: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要求。质量变革,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主要是指全面提 高经济生活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这是 一场包含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 作内容的全方位变革。效率变革,就是要 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 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 下一个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础。在我国 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 后,原有那种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 外延式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赖全要素生 产率提高的增长模式。在三大变革中,质 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 革是基础,而关键则是持续、有效地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 值意蕴 党的十九大适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由 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 要使当代中国的发展更加符合规律性,体 现“规律之真”;更要使经济发展更加接近 其价值追求,更合目的性,体现“人本之 善”。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和世界经济 的格局体系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 念的必然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引中 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跨越“中 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路径,是一个总揽经 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行动指南;而实现经济 的高质量发展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和困扰中 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速度与效益、速度与质 量、速度与结构几个深层次矛盾而言的。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致力于速度换挡、 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保障中国经济行稳 致远。因此,“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是总 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 具体体现和经济领域的根本要求。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发展的合目的 性,是一个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其实质 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唯有坚持经 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把握世界经济 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历史上,主要世界 经济强国都经历了从追求高速增长、总量 扩张到科技创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 发展进程。在当前稳中求进、稳中有变 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面前,充分借鉴西 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以 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失时机地推动中 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才 能破解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产 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激烈、人民美好 生活期待等一系列难题,实现由后发追 赶型借鉴型经济体向创新型引领型经济 体的历史跨越,最终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系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院长、教授) 段勇 理论评论部主办 编审 阮启祥 版式设计 陈盛香 2019 1 14 日 星期一 电话:(0791)86847291邮箱: [email protected] JIANGXI DAILY 为基层干部“减负”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Oct-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路 向前再越几重山epaper.jxwmw.cn/resfile/2019-01-14/10/10.pdf · 没有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就没有捧起奖杯的那

■ 朱慧卿漫画之窗

10 学与思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路 人生如逆旅,有走不完的路、爬不完的山、看不完的风景。支撑人们走下去的,正是心中的梦想。譬如登山家,选择了一项危险的运动却不图名利,而面对人们的疑问,他们总是会说:

“因为,山就在那儿。”这句直白的话里,就寄托着人生的梦想。

梦想有大有小,但在价值判断上难分轻重。对一个成功的商人来说,“我先挣它一个亿”只是人生中的一个

“小目标”,而对一个街边的摊贩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才是人生的“大目标”。然而,这并不代表解决温饱的梦想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这个摊贩很可能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经济状况、改变命运轨迹,那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当然,人们也无需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挣一个亿”的

“小目标”,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商人,赚的钱越多越“不是自己的”,公司的事业越做越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由此受益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个“小目标”的达成,很可能意味着不少普通人又朝着实现个人梦想的目标近了一步,而在这些普通人里,说不定就有那个小摊贩。

社会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梦想千差万别,但它们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梦想虽是“沧海一粟”,但它们汇聚在一起就是实现家国梦的宏大叙事。每一个人都为梦想而拼搏,社会就会进步,国家就有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以什么样的姿态在人生路上跋山涉水,决定着个人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这个世上,从来没有能够直接登顶的人生。登山家之所以总是说“山在那儿”,其言下之意是:它不过来,那我就过去。这样一个回答,简单到无比深刻。生命的价值在高处,决不是

“抬一抬头、踮一踮脚,就能离阳光近些”那般容易实现。梦想更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曾经有记者问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为什么如此成功?他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是什么样子吗?”对一个运动员来说,没有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就没有捧起奖杯的那一天。马云在创业初期,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饱受他人的质疑甚至是白眼。刚创办阿里巴巴时,每个人工资只有 500 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只能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这些成功者的故事里,就藏着实现梦想的“秘诀”。

个人梦想靠拼搏,国家梦想靠实干。改革开放 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 1981年的 67.8岁提高到 2017年的 76.7 岁……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经过一代代的不懈努力,我们距离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而要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向前再越几重山,以奋斗的姿态抵达梦想的高峰、诠释人生的价值。

范嘉欣

向前再越几重山

■ 龚建文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要坚决对标对表中央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深化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力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关口,千方百计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加快补齐创新、人才、服务业等短板,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江西实际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路。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根基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推动全省产业体系迈向现代化,重塑江西制造辉煌,是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抢抓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要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现代服务业与军民融合产业并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行,促进江西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构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着力发展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实体经济。聚焦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推动制造业技改和关键设备更新,将互联网、大数据、工业设计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入有色、石化、钢铁、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重点发展 VR、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推动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实施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工程。二是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文化、医疗、休闲、娱乐、养老、社区服务等领域,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绿色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使用,深入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发展数字农业,着

力打造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

强化创新引领,“点燃”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创新引领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制度、管理和产品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一是构建江西特色创新区域体系。扎实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井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以赣江新区、南昌高新区为主体,沿赣江两岸,打造科创大走廊;加快推进南昌航空科创、赣州稀金科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上饶大数据科创、鹰潭智慧科创五大科创城建设,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在全省多点布局。二是建立健全创新供给体系。抓好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省内外重点共建创新平台、产业重点创新平台、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聚焦重点产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激活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加快形成具有创新引领力的产业引爆点;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科技型企业;以组织实施江西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双千计划”为重点,突出厚植高端人才,全面优化人才生态,点燃高质量发展的

“人才引擎”。三是完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在江西转移转化,以省市共建的模式建设江西省常设技术交易市场,拓展和延伸现有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孵化服务功能,实施精准孵化服务;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服务;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坚持绿色发展,提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绿色生态是江西的“金字招牌”,绿色崛起是江西发展的最佳路径。我们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铁心硬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一是努力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围绕解决鄱阳

湖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健全完善治理和保护管理制度,以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生态系统健康与永续发展水平,提高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二是全力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等战役,把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开展“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整治,争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三是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环保能力强、资源能耗低的产业结构,形成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激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活力

越是在充满希望、充满挑战的新时代,越是在爬坡过坎、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就越需要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坚、开放再提升、环境再优化中找办法、求突破、开新局。一是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认真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全省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探索合资新设、增资扩股、股改上市等多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推进“瘦身健体”“处僵治困”,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二是勇于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一次不跑”或“最多跑一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赣服通”应用接入项目建设,实现数据信息共建共享,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全面实行

“一网通办”,推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办好民生“关键小事”,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三是更加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全面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助力民营企业翻越“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

火山”,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四是积极探索内陆双向开放新模式。坚持“向外拓、对内融”,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升的开放新格局;强化“引进来、走出去”,着眼“卖全球、买全球”,让江西制造、江西服务、江西品牌走向世界,更好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坚持落实“亩产论英雄”导向,把项目为王、质量为王的理念落到实处,突出“聚人流、畅物流”,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构筑高水平开放通道,让“东西南北中”“通起来”,陆海空“联起来”,形成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开放格局。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形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格局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和欠发达省份,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构建优势互补融合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大南昌都市圈为引领,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带为驱动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转型升级为三大协同发展区,做好统筹规划,形成产业协作互动、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互享的融合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新格局,不断激发各地发展活力;与国家战略相衔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享国家战略红利。二是统筹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要求,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紧扣农民需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大做强农业,培养新型农业主体,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美好、在农村生活更惬意。(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嬗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

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

2010 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 GDP 总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越美国,跃居第一。2017年,中国人均GDP为 8836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长期以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为特征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保持了经济超高速增长,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经济发展来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节点,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源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制度创新认识的不断发展与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一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口号是“发展是硬道理”。借力改革开放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 20 年的高速增长,在快速解决温饱、顺利实现基本小康后,中国来到新世纪的起点。

21 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经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获得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2010 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历史性事件。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和随后出现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高度外贸依存的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空间日渐狭小。自 2011 年开始,中国经济告别10%以上的高增长,不断突破 8%、7%的增长底线,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国际社会此时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崩溃论”的论调甚嚣尘上。

如何回答众多关于中国经济的“中国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

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阐明了中国必须 实 现 速 度 换 挡 、 结 构 优 化 、 动 力 转换,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指明了方向。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实践逻辑上讲,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得益于在改革开放近 40 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全局性、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具有完整工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少有的人才资源体系最为丰富且素质较高的国家之一,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具潜力、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同时,中国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举合作共赢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赢得了良好国际环境。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其问题意识来源于我国经过近 40 年高速发展、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后,如何通过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要求,进而迈向高收入国家,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其要旨包含以下内容:

经济新常态:这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前提。其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只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注重以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现象和主要特征为依据谋划经济发展,才

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振兴实体经济: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战

略基础。世界经济发展史充分证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筋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已经成为大国经济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振兴实体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加快体制机制建设、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避免经济运行过度“脱实向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重造实体经济竞争新优势等方面下功夫。

创新驱动: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战略性、颠覆性、前沿引领性技术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力量。面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诸多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困难,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动力变革,将创新作为取代传统要素驱动模式的新动力,中国才能成功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跃进高收入国家行列。世界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的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必须把它摆在一切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首位。

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但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制约。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应对世界经济波动调整的历史,广大农村蕴藏的巨大发展潜能每每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发展和现代化演进规律的深邃洞察,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质量和效率: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质量变革,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主要是指全面提高经济生活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这是一场包含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内容的全方位变革。效率变革,就是要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一个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础。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原有那种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外延式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赖全要素生

产率提高的增长模式。在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而关键则是持续、有效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九大适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使当代中国的发展更加符合规律性,体现“规律之真”;更要使经济发展更加接近其价值追求,更合目的性,体现“人本之善”。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和世界经济的格局体系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引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路径,是一个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行动指南;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和困扰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速度与效益、速度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几个深层次矛盾而言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致力于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因此,“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是总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经济领域的根本要求。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发展的合目的性,是一个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其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唯有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历史上,主要世界经济强国都经历了从追求高速增长、总量扩张到科技创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发展进程。在当前稳中求进、稳中有变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面前,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失时机地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破解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激烈、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等一系列难题,实现由后发追赶型借鉴型经济体向创新型引领型经济体的历史跨越,最终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系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 段 勇

■ 理论评论部主办 编审 阮启祥 版式设计 陈盛香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 电话:(0791)86847291 邮箱:[email protected] DAILY

为基层干部“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