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22
93 陳鴻圖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 史學系副教授。 專長領域: 臺灣史、臺灣社會經濟史、東臺灣發展史、 地方志 相關著作: •《臺灣水利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 •《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新營:臺南縣政府, 2009。 •《活水利生—臺灣水利與區域環境的互動》,臺北: 文英堂,2005。 •《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 1996。 •〈臺灣南部水利糾紛的歷史考察〉,《興大歷史學報》 第 20 期,2008,頁 109-134。 •〈「農業振興」と「營利主義」の狹間 - 終戰後臺灣 における嘉南農田水利會の發展 -〉,《社會システ ム研究》(日本立命館大學),第 15 期,2007,頁

Upload: others

Post on 15-Oct-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93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陳鴻圖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

史學系副教授。

專長領域:�臺灣史、臺灣社會經濟史、東臺灣發展史、

地方志

相關著作:•�《臺灣水利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

•�《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新營:臺南縣政府,

2009。

•�《活水利生—臺灣水利與區域環境的互動》,臺北:

文英堂,2005。

•�《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

1996。

•�〈臺灣南部水利糾紛的歷史考察〉,《興大歷史學報》

第 20 期,2008,頁 109-134。

•�〈「農業振興」と「營利主義」の狹間 - 終戰後臺灣

における嘉南農田水利會の發展 -〉,《社會システ

ム研究》(日本立命館大學),第 15 期,2007,頁

Page 2: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94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4

131-156。

•�〈清代臺南地區產業發展及其史料〉,《南瀛文獻》,

第 3 期,2004,頁 6-17。

•�〈從卑南大圳的興築看日治時期東臺灣水利開發的特

性〉,《臺東文獻》,第 9 期,2004,頁 86-105。

•�〈日治時期臺灣水利事業的建立與運作—以嘉南大圳

為例〉,《輔仁歷史學報》,第 12 期,2002,頁

117-152。

•�〈嘉南大圳對土地改良及農作方式之影響〉,《國史

館學術集刊》,第 1 期,2001,頁 189-223。

Page 3: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95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聚落及農民意識

一、前言

曾經是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在興建後對臺灣產生

什麼影響?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稻作的普及、土地價值提高等,除

此之外,還會產生什麼影響?本文擬從聚落發展和農民意識的凝聚

兩方面,來探討嘉南大圳的另一種影響。稻米產量的增加,養活更

多的人口,聚落也隨之擴大並快速成長;亦由於水利設施的灌溉,

同一水利設施的居民漸漸形成水源地緣的關係,這種水源的地緣關

係,使人群關係重新組合,甚至因共同耕作方式或面臨共同的問題

而形成共識。1 以嘉南平原為例,嘉南平原的聚落發展和交通方式在

嘉南大圳興建後是否有所改變?原本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不論在數

量上或規模上都隨水利開發的進展而逐漸擴大,此一現象到日人整

合嘉南平原的水利設施及嘉南大圳建造後是否還持續發展?除聚落

的持續發展外,水利開發對既有聚落所造成的直接衝擊如何?而日

人所建構的嚴密水利組織及嘉南大圳建造後,嘉南平原農民間的關

係有無改變?這些都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

二、嘉南大圳與聚落發展

1 王世慶,〈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收錄於氏著,《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頁 200。

Page 4: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6

(一)嘉南大圳的興建

興建於 1930 年嘉南大圳,原名為「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其

工程內容包括:1. 官佃溪貯水池,即烏山頭水庫,利用今臺南市官

田、六甲、大內、東山等區的低漥谷地為集水區,在官佃溪上游烏

山頭堵塞其流,形成一大人工貯水池,原有被包圍在潭中的 20 餘座

小山峰,均成為潭面之島嶼,潭岸曲折如一珊瑚狀,故有「珊瑚潭」

之稱。2. 烏山嶺隧道,本工程為所有嘉南大圳工程中最困難的部分,

目的是將官佃溪的水導引入烏山頭貯水池,隧道長約 3,110 公尺。

3.取水口,嘉南大圳灌溉區域共有4個取水口,1個是曾文溪取水口,

另 3 個是濁水溪取水口,分別是林內第一取水口、林內第二取水口

及中國子取水口,4個取水口都是鋼骨水泥建築之上捲式水門。4. 給

水設備,即灌溉渠道,依其性質分為幹線、支線和分線三種,總長

度約 1,410 公里;幹線自北而南有濁幹線、烏山頭北幹線、南幹線;

另外,還有水利實行小組合開設的小給水路約 7 千 4 百公里。5. 排

水設備,為排除灌溉餘水及藉以改良土地而興建的排水路,大排水

路長度約 960 公里,小排水路長度約 6千公里。6. 防洪及防潮設備,

為防止灌溉區域溪流的氾濫,選擇必要地點建築防水堤,總長度約

230 公里;又為防止潮水浸淹,乃於沿海若干地點築防潮堤,長度

約 104 公里。

濁水溪的 3 個取水口、導水路、濁幹線、支線等給水路陸陸續

續於 1924 年至 1926 年間完工,預計可灌溉北港溪以北,濁水溪以

南的雲林平原約 4 萬 6 千甲的田地。至 1930 年,嘉南大圳烏山頭系

統的設施完成後,預計可灌溉嘉南平原中南部區域的約 9 萬 8 千甲

Page 5: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97

土地,合計近 15 萬甲。原本以為離官佃溪埤圳工事計劃最初所設定

的 15 萬甲灌溉面積相近,但通水後一年,經實際調查發現,最後的

灌溉面積只有 136,238 甲。2

(二)聚落發展

清代嘉南平原的水利設施雖然規模都不大,但數量卻高達近 2

百處,對當時以農耕為主的漢人社會影響甚深,清中葉以前,嘉南

平原的人口佔全臺的 58%,乃因嘉南平原農業是以甘蔗種植為主,

甘蔗種植一方面促成了耕地的擴張,另一方面也由於人口增加,對

米糧需求增大,而以糖業累積的資本,轉而投資水田水利設施之修

築,而水利開發後,稻米產量增加,養活更多的人口,這是水利開

發、田園變化與人口變遷三者間相互的依存關係。而嘉南平原人口

較密集的地區,其水利設施亦較其他地區為多,人口密集,聚落自

然形成。3 嘉南平原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和水利開發的進度相符合,康

熙年間聚落集中在平原南部,有 42 個里莊;4 至乾隆年間聚落往平

原中北部發展,里莊增加到 95 處;5 到光緒年間,平原北部的雲林

平原其里莊就高達 602 處,而光緒年間嘉南平原的水利開發亦是以

雲林平原為主,有 31 處的水利設施在此時興築,6 聚落發展與水利

開發的關係約略可看出端清倪。

2 臺北米穀事務所,《嘉南大圳》(臺北:編者自印,1936),頁 37-43。3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新店:國史館,1996),頁 148-151。4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 35-38;陳夢林,《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 29-30。

5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 77-78;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 70-73。

6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 2-7、43-45、63-64、69-72、79-81、89-93、100-103、111-113、118-121、130-133、173-175、181-182、187-190、194-198。

Page 6: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活必須的水源有關;二是與原始景觀有關;三是與先住民的聚落有

關;四是與土地的開墾組織有關。7 嘉南平原由於冬半年皆有長期的

乾旱,水源屢有缺乏之虞,而嘉南平原的地下水水面恆低,掘井亦

較為困難,必須合資協力開發水源,適合共同聚集於平原較低有水

源的地方,於是形成了集村;而臺灣北部因無明顯的旱季,終年皆

有相當的雨水,隨時隨地可取得水源,較不須協力開發水源,所以

聚落型態大多是以散村為主。

除聚落的形成與擴大外,聚落機能的加強亦是水利開發的影響

之一,但這方面至日治時期水利整合及嘉南大圳興建後才趨於明顯。

嘉南大圳對嘉南平原聚落發展的影響主要有二:一是三年輪作制後,

使聚落機能改變;二是嘉南大圳的水利組織打破原有的聚落範疇。

嘉南大圳興建後所實行三年輪作制的灌溉方式,使嘉南平原的

生產方式產生重大的變化,除前述的將原來旱作區、看天田及鹽分

地帶的耕作方式整合外,作物耕種的選擇也漸漸被納入日本的經濟

分工體系,以致維生農產品漸被經濟性作物所取代,即使糧食作物

也有一部份轉化成商品,農產商品化,導致其生產專門化;作物愈

商品化,則農民受市場的支配愈深,農民愈來愈無法自給自足,不

只在市場購買農具、肥料,連生計所需的一大部份也必須從市場購

買,8 傳統市場的機能擴大,間接的也影響聚落型態的改變。

7 富田芳郎,〈臺灣の聚落の研究〉,《臺灣新報》,1934年 1月號,頁 18-25。8 柯志明,〈日據臺灣農村之商品化與小農經濟之形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68期,1989,頁 1-40。

Page 7: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99

日治時期嘉南平原的聚落層級有郡(市)、街、庄三個層級,

市只有臺南市及嘉義市,其機能多元複雜,包含行政、經濟、交通

及文教等多種機能。與農業發展關係密切的聚落是主要是街和庄,9

表 1是 1920 年後臺南州的街每 5年人口數,在 1927 年嘉南大圳通水

前嘉南平原人口數超過 1 萬人的街庄有 45 個,佔嘉南平原所有街庄

數的 68%,超過 2 萬人的街庄有 10 個,佔嘉南平原所有街庄數的

15%。10 至 1937 年,嘉南平原人口超過人 1 萬人的街庄有 55 個,佔

嘉南平原所有街庄數的 83%,超過 2萬人的街庄有 29 個,佔嘉南平

原所有街庄數的 44%。11 依陳正祥的分析,嘉南平原在大圳通水後,

經濟分工趨於明確,而聚落的性質也逐漸在改變,有超過 8 成以上

的街庄具有市場機能,過去嘉南平原以農業村落為主的聚落型態逐

漸轉變成具有商業機能的聚落型態。12

9 陳正祥認為鄉街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人口必須在 2,500~25,000人之間;二是必須有一條明顯的街道(長度應超 100公尺,其間商店率達 50%者);三是對鄰近鄉村有商業上集散與供應職能(鄉村產品包括手工藝品的集散作用與村日用品及必需品如農具等的供應),而凡是人口超過 1萬的鄉街,大概都能同時符合上列三個條件。見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1993),上冊頁 260。

10 臺南州,《臺南州第九統計書》(臺南:編者自印,1929),頁 168-169。11 臺南州,《臺南州第十九統計書》(臺南:編者自印,1939),頁 202-203。12 本區的聚落型態,富田芳郎稱之為鄉村都市,其機能主要是供應鄉村所必需的各種日用品及手工藝品的製造。見富田芳郎著,粵華譯,〈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 7卷第 3期,1955年 6月,頁 107-108。

Page 8: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100

為有效管理灌溉用水以發展農業,日本政府透過嚴密的水利組

織來掌握臺灣的水資源,水利組織的特性是對各個層級的佈置如同

行政區劃一樣的分明。就嘉南大圳而言,行政上有組合會,議員產

生來自各街庄區,或是土地利害關係人;其下再按各個郡的區域,

區分為數個郡部;郡部之下也按各街庄的區域,分為數區,也置有

常設或臨時之地方委員,受郡部長或區長指揮;每個區之中,又分

為數個監視區,並有監視所為辦公處。131924 年,嘉南大圳濁幹線

開始通水,虎尾地區的農民組織實行小組合,自治管理小給水路及

小排路;1928年,實行小組合正式被納入嘉南大圳組合的組織體系。14

在實行小組合之上,再組成實行小組合聯合會,以監視所為辦事所,

而每個郡部設有實行小組合聯合會總會。15嚴密的灌排體系除建立在

嘉南大圳的三年輪作區外,包括三年輪作區內的特殊灌溉區,三年

輪作區外的一般灌溉區,如新豐郡等六個水利組合的灌溉區,亦以

埤圳為單位,設立實行小組合。16

就嘉南大圳水利組合的組織層級來看,監視所相當於轄區內所

有給水區的行政中心,除負責分配管理給水外,亦是實行小組合聯

合會的辦事處,為方便運作及連繫,監視所的地點通常選定於位置

適中的大集村,這些大集村大多是早已設有小學或派出所之公共設

施集中的地方,17 是最底層的中心聚落。茲檢視目前尚存的監視所

13 枝德二,《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嘉義: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1930),附錄頁 1-15。

14 〈實行小組合規約並細則制定一件〉,國史館藏,《臺灣省嘉南農田水會檔案》,檔號 527/002。

15 〈實行小組合聯合會關係〉,國史館藏,《臺灣省嘉南農田水會檔案》,檔號527/004。

16 臺南州,《臺南州水利概況》(臺南:編者自印,1932),頁 25-27。17 陳美鈴檢視嘉義地區的 35個監視所,發現有 25個地點設有小學或派出所,見陳美

Page 9: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101

(今水利工作站)位置,發現這些監視所都位於街庄的中心位置,

或庄內最大的大字,見表2。作者調查現存的97處灌溉水利工作站,

發現這些工作站的地點,幾乎都位在該村最繁榮的地段,甚至形成

一個代名詞或地標。而基層水利組織的運作,大多是由農民來實際

參與,如水路修繕、實行小組合長的互選、嘉南大圳組合各區議員

的選舉等活動,這些活動將各個灌溉小區及供水區內所有的聚落連

結起來。各區議員的選舉,使農民對所屬水利組織的實質空間有了

具體的認知,而原本獨立運作的經濟空間活動,亦因農民的互動日

益密切而被組織起來,其嚴密程度和所發揮的效用,為過去各種經

濟空間所不及。

在監視所之上的管理單位為郡部或區部,嘉南大圳組合前後共

出現11個郡部,分別是新豐(臺南市)、新化(新化街)、曾文(麻

豆街)、北門(佳里街)、新營(新營街)、嘉義(嘉義市)、東石(朴

子街)、斗六(斗六街)、虎尾(虎尾街)、北港(北港街)及西

螺(西螺街),18 郡部的設置加強了原行政街市的機能,使得原本和

周遭街庄只以行政或商業行為連繫的街市,透過灌溉網絡及相關水

利活動的運作,逐漸結合成一個關係體,和周遭村落的關係更密切,

街市的機能也更為強化及完備。而這些原本已經衰退的農業區行政

中心聚落,亦因機能的強化和中心性地位的確立,而逐漸發展成鄉

村都市的規模,人口數在大圳通水後都有大幅成長,見表 1。

鈴,〈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1945年以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論文,1999,頁 150。

18 括弧內地名為郡部或區部所在街庄,嘉南大圳組合,《嘉南大圳平面圖》(1935年,臺大總圖藏);〈嘉南大圳圖〉,收錄於臺北米穀事務所,《嘉南大圳》,摺頁。

Page 10: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102

表 1:臺南州主要市、街、庄每 5年人口數 *(1922-1937)

街、庄 1922 1927 1932 1937 街、庄 1922 1927 1932 1937

臺南市 81,594 87,214 102,703 120,282 斗六街 26,303 28,440 33,651 39,260

嘉義市 41,017 48,659 62,963 80,252 古坑庄 15,156 16,582 18,336 21,005

安順庄 17,712 19,655 �22,742 �25,406 斗南庄 14,440 16,018 18,959 22,362

新化街 11,556 12,735 14,297 16,011 虎尾街 13,984 17,084 24,462 27,591

麻豆街 23,645 25,993 29,008 32,129 西螺街 19,000 21,128 21,912 28,532

佳里街 19,786 21,201 23,459 27,100 崙背庄 14,516 17,088 20,785 25,068

七股庄 16,813 18,837 �21,672 �25,132 海口庄 16,631 18,819 22,504 26,062

將軍庄 17,658 19,010 �20,786 �23,044 土庫庄 14,507 16,286 19,946 25,212

學甲庄 21,611 22,134 �24,002 �25,361 北港街 19,084 20,876 24,738 28,966

新營街 13,783 14,898 17,857 22,763 水林庄 17,105 18,743 21,697 24,263

鹽水街 18,890 18,596 �20,800 �22,882 朴子街 17,242 17,794 20,374 24,507

後壁庄 13,760 15,798 �18,084 �20,652 六腳庄 23,085 23,771 26,147 27,674

白河庄 16,915 17,719 �20,720 �23,478 東石庄 18,704 20,501 22,313 24,115

民雄庄 18,000 18,030 �20,138 �22,376 布袋庄 20,427 21,892 23,478 25,761

新港庄 �6,648 �6,830 �18,664 �20,948 義竹庄 19,760 21,195 23,182 �5,628

竹崎庄 �16,709 �17,613 �19,872 �21,291

* 包括所有的街及 1937 年統計超過 2 萬人的庄。** 有反黑者為公共埤圳嘉南大圳水利組合郡部所在地。

資料來源:臺南州,《臺南州統計書(1921∼ 1940)》(臺南:編者自印)。

在嘉南大圳通水後,嘉南平原原本以一個集村為中心的社會組

織,或以一糖廓為中心的經濟活動組織的空間範圍,轉變為以一個

供水區(150 甲)為基礎的空間,擴大為一個監視所的區域,甚至

一個街庄或一郡的空間範圍,這樣的空間組織形態,不止農民擴大

了資訊的來源及移動的距離,增加對所屬庄、郡的區域認同;而水

利組織的行政管理系統,在州有管理者,在各郡為郡部長,在各街

庄為區長,在各監視所為所長,行政管理的層級不但分化了聚落的

階層,也強化各街庄役所所在地地點的中心性。19

19 陳美鈴,〈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1945年以前〉,頁 150-151。

Page 11: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103

表 2:1944 年嘉南大圳水利組合各灌溉監視所位置現址

舊監視所

今工作站

�現��在��位��置舊監視所

今工作站

�現�在�位�置

海尾寮和順寮

安��南 臺南市安南區安中路 2段 樹林頭 樹��林 嘉義縣布袋鎮樹林里

公塭子土城子

公��塭 臺南市安南區公學路 5段 貴��舍 中��安 嘉義縣布袋鎮中安里

西��勢 西��勢 臺南市永康區北灣村信義街 菜鋪廓 光��榮 嘉義縣義竹鄉東光村

歸��仁 歸��仁 臺南市歸仁區八甲里 安溪寮 平��溪 嘉義縣義竹鄉平溪村

安��定 安��定 臺南市安定區安定里 義��竹 義��竹 嘉義縣義竹鄉仁里村

六埤厝 港��口 臺南市安定區港南里 雙��涵 蒜��頭 嘉義縣六腳鄉蒜頭村

新��化 新��化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 六��腳 六��腳 嘉義縣六腳鄉六腳村

新��市 新��市 臺南市新市區仁愛街下楫子寮

下��楫 嘉義縣東石鄉下楫村

道��爺 豐��華 臺南市新市區豐華里 斗��六 斗��六 雲林縣斗六市雲林路

善��化茄��拔東勢寮

善��化 臺南市縣善化鎮中正路 梅��林 梅��林 雲林縣斗六市梅林路

六��甲 六��甲 臺南市六甲鄉二甲里中山路 竹��圍 竹��圍 雲林縣斗六市十三北路

下��營 下��營 臺南市下營區新興里 斗��南 斗��南 雲林縣斗南鎮中山路

茅港尾 中��營 臺南市下營區開化里 大��埤 大��埤 雲林縣大埤鄉南和村中正路

麻��豆 麻��豆 臺南市麻豆區興中路 古��坑 古��坑 雲林縣古坑鄉古坑村中山路

佳��里 佳��里 臺南市佳里區延平路 林��內 林��內 雲林縣林內鄉林內村中正路

子龍廟 子��龍 臺南市佳里區三協里潭乾 樹仔腳 麻��園 雲林縣莿桐鄉麻園村榮貫路

塭子內 塭��內 臺南市佳里區龍安里 麻��園 莿��桐 雲林縣莿桐村和平路

學��甲 學��甲 臺南市學甲區民吉里 引西圳 引��西 雲林縣西螺鎮大同路

西��港 西��港 臺南市西港區慶安里中山路 新鹿場 九��隆 雲林縣西螺鎮九隆里

七��股 七��股 臺南市七股區大埕里 大義崙 大��義 雲林縣二崙鄉大義村興義路

漚��汪 漚��汪 臺南市將軍區長榮里 崙��背 崙��背 雲林縣崙背鄉崙背村中山路

大腿腳 重��溪 臺南市縣柳營區重溪里 貓兒干 豐��榮 雲林縣崙背鄉豐榮村

柳��營 柳��營 臺南市柳營區士林里 麥��寮 麥��寮 雲林縣麥寮鄉瓦窯村宵仁厝

番子田 隆��田 臺南市官田區隆田里文化街 土��庫 土��庫 雲林縣土庫鎮土庫鎮三義路

白��河 白��河 臺南市白河區新起街 馬公厝 馬��光 雲林縣土庫鎮民族路

岸��內 鹽��水 臺南市鹽水區岸內里松仔腳 內��寮 鹿��寮 雲林縣元長鄉瓦窯村新生路

番子厝 歡��雅 臺南市鹽水區歡雅里 崁頂厝 中��坑 雲林縣元長鄉頂寮村中坑路

新��營 新��營 臺南市新營區角帶里 元��長 元��長 雲林縣元長鄉長南村元南路

頂��寮 安��溪 臺南市後壁區長安里 五��豐 五��豐 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南火路

Page 12: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104

舊監視所

今工作站

�現��在��位��置舊監視所

今工作站

�現�在�位�置

長短樹 仕��安 臺南市後壁區仕安里 鹿��場 海��豐 雲林縣水林鄉蘇秦村海豐路

後��壁 後��壁 臺南市後壁區後壁里 四��湖 四��湖雲林縣四湖鄉施湖村中山西路

嘉��義 嘉��義 嘉義市垂楊路 飛��沙 飛��沙 雲林縣四湖鄉飛沙村大同路

頂��六 頂��六嘉義縣中埔鄉富收村頂中下街

新��街 新��街 雲林縣北港鎮公園路

竹��崎 竹��崎 嘉義縣竹崎鄉村崎村中山路土間庴大��溝

水��林 雲林縣水林鄉水南村水林路

江庴店 興��中 嘉義縣民雄鄉興中村左厝店 蔦��松 蔦��松 雲林縣水林鄉松北村松東路

民��雄 民��雄 嘉義縣民雄鄉東榮村文化路 牛挑灣 頂��灣 雲林縣水林鄉灣東村宏仁路

月眉潭 月��眉 嘉義縣新港鄉月眉村 東勢厝 東��勢雲林縣東勢鄉東南村東勢西路

大��客 大��客 嘉義縣新港鄉潭大村口��湖蔡��厝外��埔

口��湖雲林縣口湖鄉口湖村下口湖路

新��巷 新��港 嘉義縣新港鄉大興村中正路 惠��來 惠��來 雲林縣虎尾鎮惠來里

過��溝 過��溝 嘉義縣太保市過溝里 虎��尾 處��尾 雲林縣虎尾鎮中正路

梅子厝 梅��埔 嘉義縣太保市 北溪厝 墾��地 雲林縣虎尾鎮墾地里

後��潭 後��潭 嘉義縣太保市 大屯子 東��屯 雲林縣虎尾鎮東屯里

大��林溪��口

溪��口 嘉義縣溪口鄉妙崙村 廉��使 廉��使 雲林縣虎尾鎮興中里

下��潭 下��潭 嘉義縣鹿草鄉光潭村 三��合 三��合 雲林縣虎尾鎮三合里

鹿��草 鹿��草 嘉義縣鹿草鄉西井村 青��埔 臺��西 雲林縣臺西鄉海南村民族路

大糠榔小糠榔應菜埔

朴��子 嘉義縣朴子市市東路 頂新興 新��興 雲林縣臺西鄉和豐村新興路

新��莊 竹��村 嘉義縣朴子市竹村里 三塊厝 埔��姜 雲林縣褒忠鄉埔姜村太湖路

南牛挑灣

松��梅 嘉義縣朴子市松華里 埔姜崙 褒��忠 雲林縣偯忠鄉褒忠村太湖路

大��林 大��林 嘉義縣大林鎮中山路

資料來源:1.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臺南:編者自印,

1992),頁 802-918。2.《嘉南農田水利會區域圖》(年代不詳)。3.臺灣省雲林農田水利會,《臺灣省雲林農田水利會誌》(斗六:編者自印,

1999),頁 317-508。4.田野實際訪查。

Page 13: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105

(三)遷村及交通的變革

嘉南大圳最重要的工程內容為烏山頭貯水池,貯水池滿水位面

積約 1,300 公頃,水深高達 32 公尺,在淹沒區內的 20 餘座小山峰均

成潭面的島嶼,而在淹沒區內原來的聚落或住戶,應該是有計畫的

被遷移,惟在相關的文獻資料中並沒有記載。20 烏山頭貯水池淹水區

的範圍包含曾文郡的官田、六甲及大內 3 庄的局部區域,對比 3 庄

的人口或聚落型態產生很大的衝擊。

但比對3庄的戶口及人口數從1920年嘉南大圳工程開始興建起,

到 1930 年烏山頭貯水池開始蓄水止,除官田庄在 1929 年到 1931 年

戶口及人口數呈減少的現象,其餘均是呈現增加的趨勢,後來的發

展亦是如此。而官田庄 1929 年到 1930 年戶口數減少 141 戶,人口

數減少 273 人;1930 年至 1931 年戶口數減少 160 戶,人口數減少

266 人,兩年合計戶口數減少 301 戶,人口數減少 539 人,平均每戶

減少只有 1.8 人,21 推斷這減少的戶口及人口如不是淹沒區內居民的

遷移,即是隨著嘉南大圳的陸續完工離開的工程人員,嘉南大圳工

事事務所設在官田庄,工程人員近 2 千人,在嘉南大圳工程接近尾

聲之時,陸續資遣離開。22

20 在「官佃溪埤圳新設工事計劃書」中並沒有原來住戶遷村的計劃內容,另與嘉南大圳相關的直接史料,如《嘉南大圳》、《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等資料亦沒有提及遷村事宜;〈受拂憑証書〉的單據全都是圳路土地徵收補償單據,亦沒有烏山頭貯水池遷村補償單據。已過世的前嘉南農田水利會財務組長陳正美曾比對戰後原住戶申請恢復土地所有權紀錄後認為有遷徙的事情,惟並沒有集體遷村的事情,應多是往淹沒區上面搬遷,見陳鴻圖訪問、紀錄,〈陳正美先生訪問紀錄〉,2000年 5月 4日。

21 《臺南州統計書》,第 11、12、13統計書,1929年度至 1931年度。22 嘉南大圳工事事務所內的宿舍有 2千戶,工程人員大部分是年輕的工作人員,含眷屬每戶大致 1-3人;而當時官田庄平均每戶的人口數是 4.8人,以此推斷,此時期減少的人口應是工程人員的離開,而非淹沒區居民的遷移。參考《臺南州統計書》,第 11、12、13統計書。

Page 14: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106

水庫淹沒區內沒有遷村的計劃,居民最有可能在庄內遷徙或往

山丘高處定居,因此形成了特殊的水世界景觀。目前烏山頭水庫內

仍有 2 千餘人,分散在官田鄉、六甲鄉、大內鄉及楠西鄉內 19 個村

落,自潭面水路沿大壩到西進水口主流有 18 公里,依序村莊為:笨

潭、九重橋、猴洞腳、北勢坑、匏子寮、大丘、嶺頂、平園、姜仔

寮。另在水庫兩側各有大支流,南支流經過:大井、馬斗蘭、番子

厝、鳴頭、南勢坑。北支流經過:東膏蚋、王爺宮、番仔坑、水流東、

西港湖等 19 個村莊,見圖 1。

原本各村莊間還有大路或小路互通,但烏山頭水庫開始蓄水後,

村落間已無法靠陸路相通,只能依靠竹筏,竹筏成為 19 個村落間最

重要的交通工具,不論孩子上學、大人耕種、迎聚新娘,都是以竹

筏代步,成為特殊的景觀。23

圖 1:烏山頭水庫聚落分佈圖

23 陳正美,〈風景幽美─珊瑚潭〉,《水利通訊》,第 25卷第 7期,1978年 11月,頁 16。

Page 15: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107

三、農民意識的凝聚

水利設施從興建之初到完工後的引水灌溉,不論規模大小,所

牽涉的單位或成員多或少,都會發揮一定的社會功能,此即水田社

會的形成與維持,包括用水管理、村落共同體及共同的宗教活動。24

清代嘉南平原因水利開發而對農村社會產生了水利糾紛、宗教活動

及新的地緣關係的形成等程度不一的影響。25嘉南大圳的興建除了對

嘉南平原的自然環境及經濟效益產生鉅大的影響外,亦對嘉南平原

的農民及農村社會帶來深遠的衝擊,嚴密的灌排體系及組織的強行

運作,一個由上而下的農民意識油然而生,使水利組織成為臺灣最

大的農民團體。但水租負擔的增加及三年輪作制等問題,卻使地主

和佃農團結一致對抗嘉南大圳組合,由下而上的農民意識自然凝聚。

(一)由上而下農民意識的強制建構—實行小組合

嘉南大圳能夠運作與水利實行小組合的配合有密切關係,依灌

溉事業區而組織的實行小組合,本來的目的是開鑿小給水路、小排

水路,後來才賦予管理之責,其主要任務有:1. 關於輪作勵行事項,

2. 關於中小給排水路之新設及修改事項,3. 關於灌溉用水之分配調

節事項,4. 關於水路及附屬構造物之保護維持事項,5. 關於水利糾

紛之預防並解決事項,6. 關於耕地交換之斡旋事項,7. 關於共同秧

苗及共同苗圃之經營事項,8. 其他土地改良及水利機能改進有關事

項。26 在嘉南大圳組合的指導下,和郡街庄的農事實行組合間保持密

24 玉城哲、旗手勳、今村奈良臣,《水利の社會構造》(東京:國際連合大學,1984),頁 255-270。

25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頁 176-199。26 豐秋義,〈臺南州下小組合事業の實施概要(一)〉,《臺灣の水利》,第 6卷第

3號,1936年 5月,頁 53-54;〈實行小組合規約並細則制定一件〉,國史館藏,

Page 16: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108

切關係,共同推動產業政策。27

嘉南大圳組合事業營運之初,因水利實行小組合並不為農民所

樂於接受,28 乃由官方以半強迫的方式設置,或由郡部長慫恿庄長、

保正率先在各自的行政區內組織實行小組合。小組合長成為農村社

會領導階層的一環,扮演著官民溝通協調的角色,並著實的執行嘉

南大圳組合所交辦的任務。但扮演協調溝通的角色通常是與自身的

利益產生了切身的關係後,才積極爭取;平常時可以說是政策的執

行者,對於實行小組合的角色,曾任嘉義郡水利組合理事的大津義

人的形容最為貼切,「小組合的設立,為促進南船北馬,水利增進

人民福址,促進農民自覺及農村更生的第一主義。」29

「增進人民福址」是實行小組合成為由上而下農民意識形成的

目的,在此目的之下,農民不但被納入強制的配水體制及三年輪作

制,甚至成為嘉南大圳組合的義工,協助小水路的新設、疏浚,配

合作物栽種、嚴守一切用水規定等;固然一方面使農民意識似乎明

確形成,並且具體的落實在實行小組合身上;30 然而另一方面,從嘉

南大圳興建之初,也形成由下而上自主的農民意識,此種意識在嘉

《臺灣嘉南農田水利會檔案》,檔號 527/002。27 豐秋義,〈實行小組合に就て〉,《臺灣の水利》,第 6卷第 1號,1936年 1月,頁 120-121。

28 農民恐懼實行小組合要強行開小水路,地主不但無償提供小水路用地,且農民要負擔開小水路的經費,見《臺灣民報》,第267號、291號、295號,1929年6月30日、1929年 12月 15日、1930年 1月 11日。

29 此語的背景是大津義人對水利實行小組合配合推動蓬萊米種植的鼓勵,及希望實行小組合協助水租徵收,見嘉義郡水利組合,〈嘉義郡水利組合と實行小組合の概要〉,《臺灣の水利》,第 4卷第 1號,1934年 1月,頁 104。

30 曾任新豐郡郡部技手的西島健藏認為實行小組合各分子間的凝聚力強如岩石般的堅固,西島健藏,〈嘉南大圳組合第一線の感想〉,《臺灣の水利》,第 3卷 5號,1935年 9月,頁 128。

Page 17: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109

南大圳通水之後,一直讓嘉南大圳組合倍感壓力。

(二)由下而上農民意識的凝聚

在嘉南大圳規劃之初,嘉南平原的農民對於工程本身就存有相

當的疑慮,雖然送達總督府要求儘速興建大規模灌溉系統的請願書

有高達 1 萬 5 千餘人署名,但實際上,這些農民大多數是被說服或

在地方警察人員半強制的要求下才簽名。31 而農民反對興建的理由

主要是會造成水租負擔的增加及對三年輪作制的排斥,由於嘉南大

圳的工程費是由利害關係人負擔,如此預估地主每年每甲皆須繳交

10 圓的負擔款項,農民恐怕繳交款項被中飽私囊。而且種植甘蔗的

農民,不須太多水量,不願繳交不必要的水費。甚至原本灌溉不足

的農民,對嘉南大圳也不一定歡迎,因灌溉水一到,農地自然必須

作為水田耕作,未擁有足夠資金和稻作技術的農民,還是佔嘉南平

原農民的大多數。而且縱使興建,也不敢保証整個灌溉系統可以完

成。32

農民對於嘉南大圳的疑慮及排斥到嘉南大圳通水後不但沒有減

低,抗爭反而更升高。首先,就三年輪作而言,在 1924 年濁水溪幹

線通水前後,雲林平原地區的農民對於三年輪作制就已經無法接受。

崙背庄的農民認為:

將來烏山頭的灌溉區域,或者他的水量有些不足亦未可知,

現在崙背方面的水量是十分足的,組合故意要三個年灌溉

一回,不過是為擁護製糖會社的利益起見而已。大日本製

糖會社靠著這個區域,歷年的純益平均不下五百萬圓,那

31 陳文添,《八田與一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頁 41。32 《臺灣民報》,第 75號,1925年 10月 18日。

Page 18: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110

里還有保護他的必要呢?又三個年間要輪作不輪作甘蔗的

問題,這是我們的自由,組合那里有干涉的權利呢? 33

評論者認為嘉南大圳組合這種作法是「武斷,無視著公共團體

的精神,實在是自將紛爭的線索埋伏的,他日定有爆發之一日。」34、

「嘉南大圳將來必變成犯罪者的製造所,輪作的做法,妙卻妙,但

輪作制自體已含了許多禍根,何況三年輪作之動機不全在水量的問

題!」35、「三年輪作的罪惡犧牲農民的生命」36 等。

由於三年輪作制是一種以區域為基準的地區型輪耕法,不是以

農家多角化為目標的農家型輪耕法,悖離嘉南平原傳統的耕作習慣,

農民較無法接受。三年輪作的實際耕作情況,區域內各地有所差異,

就每戶農家在輪作區的耕地分布狀況而言,濁水溪幹線較烏山頭幹

線系統的耕地良好;靠山的舊農耕地帶較靠海的新改良地為佳;曾

文、新營及東石等郡因開發較早,耕地區劃較為細緻,且自耕農較

多,耕地的分布型態較佳;而北門及新豐等郡多為新開墾區及集團

式經營,耕地面積較大而佃農較多,因佃戶資本的不確定性及長期

的租佃契約訂定不易,農民通常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作物。37 而三年

輪作制影響農民資金、勞力的變動頗大,且單一作的風險大,收益

無法有效掌握;而強行的推動三年輪作,農民只能在僅有的土地上

種植著被水制約的作物,對三年輪作制無法適應自然極為反感。

33 《臺灣民報》,第 75號,1925年 10月 18日。34 《臺灣民報》,第 75號,1925年 10月 18日。35 《臺灣民報》,第 91號,1926年 2月 7日。36 《臺灣民報》,第 167號,1927年 8月 1日。37 降矢壽,〈農耕地の各作物區への分布狀況と是れが改善事業(嘉南大圳組合區域)〉,《臺灣の水利》,第 7卷第 1號,1937年 1月,頁 114-119。

Page 19: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111

再者,關於農民水費負擔的問題,38 從嘉南大圳工程之初到完工

通水後,農民的水租負擔大致有三種:一是 1920 年到 1930 年工程

期間,農民所繳納的各種水租及費用;二是通水之後用以維持嘉南

大圳營運的水租及償還借款的特別水租;三是通水後土地生產力提

高,農民間接所必須增加的土地稅及所得稅。

茲就與嘉南大圳直接相關的第一、二項水租來討論。在嘉南大

圳興建期間,農民要繳交的最基本費用是「臨時賦課金」,每年每

甲為 5圓,39 農民尚未享受嘉南大圳所帶來的任何利益,就要開始負

擔部分的建設成本。1924 年起濁水溪幹線完工局部通水,接受灌溉

的耕地必須繳交「既成埤圳維持費」,目的是作為每年埤圳的維修

費,其繳納方式為第一年接受灌溉者每甲 5 圓,灌溉第二年以上的

耕地每甲 8 圓,而接受灌溉三年以上的耕地者,嘉南大圳灌溉的成

效已見到,農民開始享受農業生產收益增加的好處,所以必須繳納

每甲 10 圓的「特別賦課金」。而如原先無法收穫之耕地,經由嘉南

大圳的灌溉而變成有收穫的耕地,則須特別繳納「加入金」。40

1930 年嘉南大圳完工之後,農民每年均繳納組合費,組合費分

為「普通水租」(經常費)及「特別水租」(臨時費),普通水租

主要作為維持組合平常的營運及埤圳的固定維修等費用,每年每甲

38 農民係指地主及佃戶,嘉南大圳灌溉區內的水租負擔有特別水租由地主負擔,普通水租由佃戶負擔;及特別水租由地主負擔,普通水租由地主及佃戶各負擔一半二種水租分攤方式,見有安龍太郎,〈臺灣に於ける小作慣行〉,《臺灣の水利》,第7卷第 2號,1937年 3月,頁 110-111。

39 1920年為每年每甲 10圓,1921年為每甲 6.5圓,1922年每甲為 7圓,之後為減輕農民負擔,每年每甲 5圓,見枝德二,《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頁 203-261。

40 枝德二,《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頁 203-261;臺北米穀事務所,《嘉南大圳》,頁 82-87。

Page 20: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112

負擔 8 圓;而特別水租則是用來償還工事期間向臺灣銀行、勸業銀

行及臺灣督府所借入的債務。41

雖然嘉南大圳使嘉南平原的農業生產力提升,但沈重的水租負

擔使農民的收入並沒有增加,農家的生活並未獲得實際改善,就以

地主的收入來說,嘉南大圳通水後,一甲的看天田地主只有 7 圓 20

錢的純利而已。42 甚至傳出貧困的地主在入不敷出的狀態,典當、賣

子、賣妹以納水租的新聞。43 對新耕種方式的適應不良及沈重的水租

負擔,使得「咬人大圳」、「水害組合」44 成為嘉南大圳組合事業推

動上的隱憂,但也成為農民意識自主凝聚的動力。

三年輪作法的廢止,減輕水租及貸款利率等問題,成為嘉南平

原農民急須要解決的共同課題,農民意識藉由這些問題在逐漸凝聚

中。1930 年,新化郡善化庄的農民組織「業佃協和會」,向嘉南

大圳組合抗議土地被納入嘉南大圳區域、強制宣告實行小組合的成

立及限期繳納水租,45 迫使嘉南大圳組合派技師說明及動用警察干

涉。46

1931年 2月,嘉南大圳通水後開始徵收普通水租及特別水租時,

嘉南平原的地主成立「臺南州地主會」,參與的地主有數千人,所

屬土地有 5 萬甲,占嘉南大圳灌溉區域的三分之一,「將用合法的

手段,要求嘉南大圳的改革。」並向管理者永山止米郎及總督府提

41 臺北米穀事務所,《嘉南大圳》,頁 92-94。42 《臺灣新民報》,第 330號,1930年 9月 13日。43 《臺灣新民報》,第 344號,1930年 12月 20日。44 《臺灣新民報》,第 332號、347號,1930年 9月 27日、1931年 1月 17日。45 《臺灣新民報》,第 306號,1930年 3月 29日。46 《臺灣新民報》,第 311號,1930年 5月 3日。

Page 21: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嘉南大圳的另類影響 聚落及農民意識

113

出 10 點要求決議文,內容是:1. 反對三年輪作制度;2. 要求水租輕

減;3.要求灌溉方法改革;4.要求工事費負擔金延長50個年分納;5.要

求自昭和 6 年度(1931)起工事費 5 個年延長;6. 嘉南大圳事業要

排除不適地;7. 要求政府放棄債權;8. 要求節約人事費;9. 要求組

合爭取降低貸款利率;10. 反對排水利用之禁止。47

此事導致永山管理者去職,48 由臺南州知事橫山吉規兼任,並減

輕一半的特別水租以為回應。49 雖是如此,但嘉南大圳所引發的三年

輪作制、水租負擔過重等問題,仍是無法解決。1931 年 12 月,嘉南

大圳組合評議員籌設「嘉南大圳問題研究會」,希望「根本的調查

嘉南大圳事業,積極的鞭韃組合改革。」本會被期望為「該會的出

現,亦可謂是嘉南大圳區域內的農民地主們一個有力的意思實現機

關了。」50

嘉南大圳的興建,理應讓灌溉區內的農民感到欣喜萬分,但由

於受到水量不足的影響而推行三年輪作制,及為減輕總督府的負擔

而將利害關係人納入經費分攤的對象,使得發生農民的水租負擔增

加但卻又無水可灌溉的窘態,引起農民相當大的不滿,為維護自

身利益而自發性的凝聚共識。在嘉南大圳興建期間到通水後一年的

1931 年底,《臺灣民報》及《臺灣新民報》出現嘉南大圳問題的報

導或討論高達102次,愈接近完工通水時間,報導的頻率愈高,《臺

47 《臺灣新民報》,第 344號、348號、352號、353號,1930年 12月 20日、1931年 1月 24日、1931年 2月 21日、1931年 2月 28日

48 永山管理者對於嘉南大圳的諸多問題,基本上是採用拖延的態度,如水租問題,則用延長繳納期限來緩和抗爭,但效果有限,見永山止米郎,〈嘉南大圳組合事業の現況〉,《臺灣時報》,1931年 1月號,頁 23-28。

49 《臺灣新民報》,第 371號、383號,1931年 7月 4日、1931年 9月 26日。50 《臺灣新民報》,第 935號,1931年 12月 19日。

Page 22: 專長領域: 相關著作: - ntl.edu.tw ·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98 清代嘉南平原的聚落景觀主要是集村的型態,與濁水溪以北的 散村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南北聚落型態差異的原因有四:一是與生

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 五

114

灣新民報》第 350 號開始甚至有「紙上議會」(意見箱)專門討論

嘉南大圳與農民利益的問題,嘉南大圳問題成為當時嘉南平原農民

共通的話題,農民在嘉南大圳所引發問題的刺激下,農民意識逐漸

形成,到「嘉南大圳問題研究會」的成立可說是農民意識已經凝聚

完成的象徵。

四、結語

過去在探討水利開發的影響時,多偏重在稻作、經濟效益等方

面的探討,殊不知水利開發和聚落發展的關係密切,本文以嘉南大

圳為例,發現嘉南大圳興建後,由於嘉南大圳的管理單位、監視所

等的設置,讓聚落的功能更為強化,在行政機能之外,更增加了經

濟的機能和農民互動的機能,監視所不時有農民在此交流、聚會;

但如像烏山頭貯水池的興建,集水區和水庫淹沒區,則是導致遷村,

舊有聚落消失或相互間的連結變弱。

另一個特別的影響是農民意識的凝聚,1920 年代臺灣農民運動

蓬勃發展,究其原因包括國際環境刺激、臺灣政治、社會環境變動、

階級運動興起、農民被剝削等因素,都是促成臺灣農民運動興起的

原因。然原本被認為為農民興福址的嘉南大圳,竟然也成為農民運

動的箭靶。當然,嘉南平原的農民抗爭嘉南大圳不合理的背景,多

少有受這些大環境的影響,但嘉南大圳興建所強化農民意識的凝聚,

可說是嘉南大圳的另一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