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掌故 -...

1
对《民国中期如皋县中轶史》的补充 周思璋 海陵旧话 18 2016 6 7 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严晓星 校对:顾玮 文化周刊 ·记忆 轶闻掌故 读了《江海晚报·文化周刊·记忆》所载 《民国中期如皋县中轶史》,感动作者不但 关心桑梓历史,努力发掘遗闻轶事,还能详 加考订,补前人之疏漏,纠前人之讹误。 此 文可补《如皋教育志》之不足。据我所知,再 补充一二。 但年老健忘, 有些细节记不清 了,希知情读者给予补充,期臻完善。 如皋县立初级中学的创建,沙元榘、徐 觉世两先生都有贡献,不可偏缺。该校是在 县立工业学校的校会创建的。工校刚停办, 可能有不少教育用具还未散失, 这也是创 建县立初中的有利条件。据《如皋中学建校 七十周年纪念册》历任校长表:1923~1927 年是徐觉世;1928 ~1931 年是许绍初; 1931~1938 年是汪宝册(铁生)。 这里许、汪 二位任职时间是错误的。 当时不少老校友 还健在。如陈邦俊、沈显荣(子芳),朱骐、管 维霖等参加了七十周年校庆大会。冒铭(莘 叔)还特地从上海回来参加。 他们都记得, 徐觉世辞职后是汪铁生, 汪以后才是许绍 初。 后来我偶然遇到教育界前辈冒振卿 (兴)先生的公子冒国光先生,他也说,汪先生 后来在杭州当教授,他们几个同学到杭州“远 足”(即旅游),还去看望汪先生。许绍初任职1938 日寇进占。 他从乡下逃难 回来,闲居。一上偶然看见日军 欺侮中国人民,他上前去,用日语斥骂日 并跑司令部向日军官反映此事,军官向道歉日军官许是日本留生,十分敬重他参加“维会”,许一再 辞。后来日商出面许当消费合社主任,许无法辞,一任职,不借故辞职,去上海当中学教解放后不回来,后病逝于上海。 据陈邦俊先生《徐觉世先生》一文,(载 于台北出版之《如皋文献》,徐任职民国 年, “辞职他”。 )不知徐任职 年, 后来我曾经问过我表冒铭沈显 荣,戴家驹等老先生,他们含糊其辞,似乎 便,我也不。该“校长表”上 1939 年有卢金松和苏元两位校长,乡下时,1938 3 ,如城居日军南通边登陆消息仓皇逃 商店停业,学校停职。 县中和敬纷下乡逃难各奔西东。所县中 与私合并, 也不一些而已1938 ,“维会”在恢复学,实验小学即在县中校会,校长是1941 ,县中复课实验小并入 孔庙小学。 1995 《如皋县志》记载,如皋县立 中学“创建棚巷”,不当。因为时是从县署东朝南的大门进去, 后在考 棚巷。后来有了的“二”,才的后门改成。据丁越飞老先生说,即 一年县中砌楼房时, 他们学生 也的。 城原来有一所乙种商业学范家桥南继堂巷,是宣统元年( 1909 ), 总理沙元炳倡办的, 经营源于会。 因为民国 14 年( 1925 ),军阀苏督军 齐燮部下马玉仁部经过如皋, 勒索军饷 数万银元,民国 16 军阀孙传部下被革命军打败逃经如皋又 勒索巨 声称如不照付同“ 放假三天”,即兵抢劫,如皋受灾严重又因苏北经济萧条,继续负担商经费,不 已而停办。文中所说“ 中”,大师范”,创办开始办一 初中,因省教育不同意注册,加“ 业”二,校名全称为 “如皋业初的通商职业学校。”在通课程 加”簿记“ 珠算。这长的 便记记忆书写, 民间称为中”,以区别“县中”。 时任县建局局长,他和黄都是同“创办人”事长”,大他们也筹划谅想没经济捐先生是有,可能 不少。其余姜佐镇恶等都是教育 界人,不知当时创办经费是如筹划徐觉世以县中校长,中校长,了。 有的教在两校。后来我上初中时,有几位老也在 县中和南两校职。 有的是原商校的教 ,如项炽庭、常庸等。 姜慕徐是姜佐子,一教初中算术、代是他的大,教国文。 1942 年后,缪应 和卢金松先后任中学校长。 、姜慕笃甫、张沛霖等都过课。沈显荣是县中业的,后来是如 皋县教育的“ 三朝元老”,如皋教育界 的事了如指掌晚年记忆清,他《如皋教育志》贡献不“县中二”是露香园旧址朝万年间,堆筑碧霞山 泰山),留下两个大池塘。 后来张勉学加以,在 寺山门向南一条(如皋农村 称为 夹路”即两中有一后来桥坏改成涵洞,两池塘西面较阔张勉学在这里堆叠山、 砌亭台楼植花木命名露香园”。任如皋教吕克孝有一露香园,载县志:“ 云深迷,地僻富烟萝物外中是啸歌花香鸟韵 杂风溪路扶筇许再。”后,露香园荒废康熙年间,在西部设,后来改为,清改为安定东部在民国初年作师范讲习附属学的校师并入县中后,成为 “县 中二”。 沦陷于日寇, 县中二院和霁峰女 学(在西),以南门中的校政府拆毁材料兴皋剧场1943 秋季中学安定对换后, 在二废址堂和宿。会后, ”。 横匾是陈寿泉 其方)老先生的。 时我在中学初中二年级,参加 典礼本投降后,并入 县中,“大”时,这里是县中的后来作教宿《如皋中学七十周年纪念册“中,了校 长任职时间有误,“ 1923 1949 年教职 名录”也有错误。如黄家字季平两个人。 十年前,我在如镇府参加编纂镇志, 撰写 “如教育志”,多方搜录档案访 老,1902 年以后,如所有学校, 包括停办的,别写校史,到如皋中学校史时,是俞树模校长的,我校史,他承允,但我了几,他一不得档案访校长了几,他不加可,一,我好将原稿拿 回。 后来,我镇政府领导了几未完领导催促,但审查经费一位的同志成天”,我心辞。 不一位“ ,我们来的的志稿纸卖了。 2008 出版的《如志》“教育文化”中 有“(如皋县立中学)”另由如皋师范堂和初二一个”。 这 不知从何而民国 12 里来的初初二学生说“ 1934 年二停办,子初级中学。 ”不知这 子初中校长是叹自称为 年文化古邑校, 有一的校史,未惋惜 诵联”是个有点奇怪见于通赠贺,具分为题赠贺喜、祝寿,所赠联喜联、寿等,都有的事诵联”一词却显是生然“ 可以理解是“ ”的通借,但为何颂扬,到还是人不得知副诵联,来二十四月十二他的记。 他在这一兰薰诵钱琴斋联联悬陆师年以来,各省者,善。 ”录其文: “以节,学者犹尊安定教;有去思画使君愧浚 仪贤。”后还附注云事,人也。 ” 联相钱琴斋,即祖籍浙江绍 兴的大兴人钱德培,他是江南陆师办。兰薰青田人陈,是江南陆 业生。此可“陈兰薰辈”, 应指他们业的学生。不时,陈业,钱琴斋早离办之任。已经劳燕分飞在此时于原来的学,一时却难》时有些据上一诵钱琴斋》,注明是“ 兰薰作”,有了“ 诵联”这一奇怪最近因看钱琴斋请作的《江南陆 堂课艺序》, 想多些他们之间的交往是这白背景就成为一个琴斋游历过东西有《旅欧随笔》等,但 人关他的少得可,当年鸿章刘坤 一等曾为,然疏里,读之人失。 据说鲁迅南陆师,还得钱琴斋,可在鲁迅研究里也少具此公。 了一些的工在一篇钱琴斋父 亲钱涛 )作的序言到一些线。 这是刻印一个寿作的序言,这个 据说是明代董其钱涛得之,著效曾付广钱涛殉难到光十一年时,由钱琴斋兄容斋新刻印这才得以钱涛这一钱涛序言戊戌年,幕梁已三十有六矣阳痿甚忧焉同事郑荔轩先生,年过五精神步履始疑之,一册:此《 寿却延年,子。 年未十, 病无子, 州得先生授此生两子,转弱 此不已传数人,偶然也。 得是荔轩谆谆劝 遂依修制,不以月日,不以烦琐辞,送服力充足, 癸卯丙午三索。” 注意的是, 钱涛到了他的年癸卯丙午”,这干支别指光二十二十三和二十年。钱琴斋虽未知 排行几,但他上然有可以最早子年。 我觉得所两个年里的光二 癸卯因为此年生的他,代写 诵联”的光二十是一个。这我们一所“ ”的事寿此也可以为何师生都不在校, 一“ 诵联校中了,这是以寿,学生来校中纪也。 钱琴斋保举朝见,当时 的《 》记有他“ 十二”之 ,以此二十年他的年才是,这钱涛所记生年有一估计 者的误上了。 钱琴斋任江南陆师堂总办时, 也同在 任文长,他们之间有的教学也有了况首业生里还有 两位(江知)后来一事业,所以陈兰薰,也是 在情在的。 也不腹笥既 。上办的身份教育胡瑗因为胡瑗有《 学疏》,道与制胜御敌,这里的 “以节义谈”。 则举西时的文学家陆浚仪因为声好任时地其像于社, 以表示百们的情。 这是钱琴斋贡献大,也纪念。 寿最容易蹈寻謇却两人人来作既妙身份致浅 肉麻,这元公的高明张謇的一副“诵联” 赵鹏 影像志 博物苑北馆大鱼骨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轶闻掌故 - epaper.ntrb.com.cnepaper.ntrb.com.cn/new/jhwb/page/144/2016-06/07/A18/20160607A18_… · 慕曾是他的大哥,教国文。 1942 年后,缪应 钟和卢金松先后任私立南淮中学校长。

对《民国中期如皋县中轶史》的补充□周思璋

海陵旧话

182016年 6月 7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严晓星 校对:顾玮文化周刊·记忆

轶闻掌故

� � � �读了《江海晚报·文化周刊·记忆》所载《民国中期如皋县中轶史》, 感动作者不但关心桑梓历史,努力发掘遗闻轶事,还能详加考订,补前人之疏漏,纠前人之讹误。 此文可补《如皋教育志》之不足。据我所知,再补充一二。 但年老健忘, 有些细节记不清了,希知情读者给予补充,期臻完善。

如皋县立初级中学的创建,沙元榘、徐觉世两先生都有贡献,不可偏缺。该校是在县立工业学校的校会创建的。工校刚停办,可能有不少教育用具还未散失, 这也是创建县立初中的有利条件。据《如皋中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册》历任校长表:1923~1927年是徐觉世;1928 ~1931 年是许绍初;1931~1938年是汪宝册(铁生)。这里许、汪二位任职时间是错误的。 当时不少老校友还健在。如陈邦俊、沈显荣(子芳),朱骐、管维霖等参加了七十周年校庆大会。冒铭(莘叔)还特地从上海回来参加。 他们都记得,徐觉世辞职后是汪铁生, 汪以后才是许绍初。 后来我偶然遇到教育界前辈冒振卿(兴)先生的公子冒国光先生,他也说,汪先生后来在杭州当教授,他们几个同学到杭州“远足”(即旅游),还去看望汪先生。许绍初任职至1938年日寇进占如城前夕。 他从乡下逃难回来,闲居在家。一天在街上偶然看见日军欺侮中国人民,他跑上前去,用日语斥骂日军,并跑到司令部,向日军官反映此事,日军官向许道歉。 日军官知道许是日本留学生,十分敬重,邀他参加“维持会”,许一再坚辞。后来又有日商出面,请许当消费合作社主任,许无法再推辞,一度任职,不久他借故辞职,去上海当中学教师,解放后不敢回来,后病逝于上海。

据陈邦俊先生《徐觉世先生》一文,(载于台北出版之《如皋文献》,徐任职至民国十五年,“辞职他就”。 )不知徐何以仅任职三年, 后来我曾经问过我表哥冒铭和沈显荣,戴家驹等老先生,他们含糊其辞,似乎不便详述,我也不好再问。 该“校长表”上1939 年有卢金松和苏元两位校长,那是逃难在乡下时,1938 年 3 月, 如城居民听到日军在南通江边登陆的消息, 居民仓皇逃难,商店停业,学校停职。 县中和敬业私中的师生纷纷下乡逃难,各奔西东。所谓县中与私中合并, 也不过少数一些师生而已。1938 年秋,“维持会”在城里恢复了四所小学,实验小学即设在县中校会舍,校长是杨立程。 1941年秋,县中复课,实验小学并入孔庙小学。

1995 年版《如皋县志》记载,如皋县立中学“创建于县城考棚巷”,不妥当。因为当时是从县署东朝南的大门进去, 后门在考棚巷。后来有了女子部的“二院”,才将考棚巷的后门改成大门。据丁越飞老先生说,即一年县中砌楼房时, 他们学生 也捐了钱的。

如城原来有一所私立乙种商业学堂,在范家桥南继善堂巷,是宣统元年(1909),商会总理沙元炳倡办的, 经营来源于县商会。 因为民国 14年(1925),军阀江苏督军齐燮元部下马玉仁部经过如皋, 勒索军饷数万银元,民国 16年军阀孙传芳部下周荫人部,被革命军打败,逃经如皋又 勒索巨款,声称如不照付同“放假三天”,即放任士兵抢劫,如皋商界受灾严重,又因苏北大水灾,经济萧条,无力继续负担商校经费,不得已而停办。黄七五文中所说“省中”,大约是指“师范”,创办敬业商校开始是想办一所普通初中,因省教育厅不同意注册,故又增加“商业”二字,校名全称为“如皋私立敬业初的普通商业科职业学校。”在普通课程中增加”商业簿记“和 珠算两课。这么长的校名不便记记忆和书写, 民间皆称为“私中”,以区别于“县中”。 李济华时任县建设局局长,他和黄七五都是同盟会员,故 推为“创办人”和“董事长”,大约他们也只有出力筹划,谅想没有多少经济捐助,只有祝时纯先生是有名的慈善家,乐善好施,可能捐助不少。其余姜佐周、陈镇恶等都是教育界人士,不知当时创办经费是如何筹划的?徐觉世以县中校长,改任私中校长,实际是将高就低了。 有的教员在两校兼课是实际情况。后来我上初中时,有好几位老师也在县中和南淮两校兼职。 有的是原商校的教员,如项炽庭、程常庸等。 姜慕徐是姜佐周的三儿子,一直教初中算术、代数、几何。姜慕曾是他的大哥,教国文。 1942年后,缪应钟和卢金松先后任私立南淮中学校长。 姜慕徐、姜慕曾、陈笃甫、张沛霖等都曾在南淮教过课。沈显荣是县中毕业的,后来是如皋县教育局的“三朝元老”,对如皋教育界的事了如指掌, 而且晚年记忆清晰, 他对《如皋教育志》贡献不小。

“县中二院”是露香园旧址,明朝万历年间,堆筑碧霞山(俗称泰山),留下了南边两个大池塘。 后来张勉学加以整理,在伏海寺山门向南筑成一条城堤(如皋农村称为“夹路”即两边皆水,堤中有一小桥,后来桥坏了改成涵洞,两边池塘中皆有洲

岛,西池水面较阔。 张勉学在这里堆叠假山、砌亭台楼阁,种植花木,命名为“露香园”。曾任如皋教谕的吕克孝有一首《露香园》五律,载于县志:“云深迷水竹,地僻富烟萝。物外成清赏,林中是啸歌。花香分几润,鸟韵杂风和。 为认前溪路,扶筇许再过。 ”明清鼎革后,露香园荒废。 康熙年间,在西部设育婴堂,后来改为书院,清末再改为安定小学堂。东部在民国初年作为女子师范讲习所和女师附属小学的校舍,女师并入县中后,成为“县中二院”。

如城沦陷于日寇垢, 县中二院和霁峰女子小学(在伏海寺西侧),以及南门外敬业私中的校舍全被伪县政府拆毁, 材料用于砌造兴皋剧场。 1943 年秋季,私立南淮中学与安定小学对换校舍后, 在二院废址建造大会堂和教室,宿舍。 会堂建成后,名“树人堂”。 横匾好像是陈寿泉(其方)老先生写的。 那时我在南淮中学初中二年级,曾参加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日本投降后,南淮并入县中,“大跃进”时,这里是县中的小工厂,后来作教师宿舍。

《如皋中学七十周年纪念册“中,除了校长任职时间有误而外,“1923 至 1949 年教职员工名录”也有错误。如黄家政,字季平;吴世达,字士拔,皆作为两个人。

三十年前,我在如城镇府参加编纂镇志,为了撰写“如城教育志”,曾多方搜录档案,访问故老,想将 1902年以后,如城区所有学校,包括已停办的,分别写成校史,到如皋中学征求校史时,是俞树模校长接待的,我请他写一篇校史,他承允,但我跑了几趟,他一字未写。不得已我只好根据档案和采访的资料, 写了一篇,送去请俞校长阅,又跑了几趟,他仍然不加可否, 一字未写, 我无奈只好将原稿拿回。 后来,我因镇政府领导换了几届,镇志仍未完成。 领导只知催促,但无人审查。 又不肯发经费,那一位负责的同志成天忙于“非法集资”,我心灰意懒,主动告辞。 不久那一位“主编”被捕入狱,我们费心劳力找来的资料和未印的志稿皆作为废纸卖了。

2008 年出版的《如城志》“教育、文化”中有“(如皋县立中学)”另由如皋师范学堂和第四高等小学堂划出初三、初二各一个班”。 这资料不知从何而来?试想民国 12年第四高等小学堂哪里来的初三、初二学生? 又说“1934年二院停办,另设女子初级中学。 ”又不知这女子初中设在何处?校长是何人?可叹自称为千年文化古邑的百年名校, 却没有一篇完整可信的校史,未免令人惋惜。

� � � �“诵联”是个有点奇怪的词,它并不见于通常对联的类别。 对联有赠贺一类,具体可分为题赠、贺喜、祝寿,所谓赠联、喜联、寿联等,都有着具体的事因。而“诵联”一词却明显是生造,虽然“诵”字可以理解是“颂”的通借字,但为何事而颂扬,到头还是让人不得知晓。

张謇这副诵联, 来自于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他的日记。 他在这一天记着:“为陈兰薰辈作诵钱琴斋联,联悬陆师学堂。 数年以来,各省办学堂者,必以钱为最善。 ”接着录其联文:“以节义谈兵,学者犹尊安定教;有去思画像,使君无愧浚仪贤。 ”联后还附注云:“下用陆云事,皆浙人也。 ”

与这副对联相关涉的钱琴斋, 即祖籍浙江绍兴的河北大兴人钱德培, 他曾是江南陆师学堂的首任总办。而陈兰薰即浙江青田人陈琪,是江南陆师学堂的首届毕业生。由此可见所谓“陈兰薰辈”,应指他们那届毕业的学生。不过写此对联时,陈兰薰等早已毕业,而钱琴斋也早离总办之任。本来师生已经劳燕分飞,何以要在此时写此对联,并且还要张挂于原来的学堂,一时却难以明白。 编《张謇全集》时有些无奈,只能根据上一版的做法,将标题写成《诵钱琴斋》,并用括号注明是“代陈兰薰等作”,于是就有了“诵联”这一奇怪的名目。

最近因看到张謇应钱琴斋请而作的《江南陆师学堂课艺序》, 想多了解些他们之间的交往,于是这副不太明白背景的对联就成为一个问题。 钱琴斋曾游历过东西洋,并著有《旅欧随笔》等书,但今人关于他的介绍却少得可怜,当年李鸿章、刘坤一等曾为他请过功,然奏疏里却不叙生平,读之让人失望。 据说鲁迅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还得过钱琴斋的赏识,可在鲁迅研究里也极少具体地谈及此公。

花了一些搜检的工夫, 无意在一篇钱琴斋父亲钱涛(云帆)作的序言里看到一些线索。 这是为刻印一个养生药方《延寿丹方》而作的序言,这个药方据说是明代董其昌所传,钱涛无意得之,服之而著效,因此曾付刻以广其传。只是经历太平天国之乱,钱涛殉难,原书并书版均被毁,直到光绪二十一年时,由钱琴斋将其兄容斋所抄本重新刻印,这才得以流传, 而钱涛的原序也就附刻于这一版本内。

钱涛在序言里讲:“道光戊戌年,余游幕梁溪,年已三十有六矣,尚无子息,多病,更得阳痿之疾,心甚忧焉。 比见同事郑荔轩先生,年过五旬,须发未白,精神步履与少壮无异,余始疑其先天之厚,久之,出一册示余曰:此《延寿丹方》久服能却延年,且令人多子。渠年未四十,亦多病无子,旋在真州得见吴勗庵先生授此方,连生两子,须发转白为黑,精力转弱为强,因此不敢自秘,已传数人,屡试屡验,非偶然也。余始知天壤间果有灵药,既得是方,又承荔轩谆谆劝勉,遂依方修制,不以月日计,不以烦琐辞,每日送服,诸疾皆瘳,精力充足,于庚子、癸卯、丙午三索皆男。 ”

值得注意的是, 钱涛提到了他三个儿子出生的年份“庚子、癸卯、丙午”,这三个干支分别指的是道光二十、二十三和二十六年。按钱琴斋虽未知排行第几,但他上面既然有兄,则可以排除最早的那个庚子年。 而我觉得所余两个年份里的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与他最为适合,因为此年出生的他,距离张謇代写“诵联”的光绪二十八年正好是一个花甲。这就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对联所“诵”的事由:贺其六十寿辰。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何师生都早不在校,却忽然要写一“诵联”张挂于校中了,这是以寿庆为由,学生来颂师恩,并欲校中纪其创始之劳也。

光绪十九年底,钱琴斋被保举进京朝见,当时吏部上递的《履历单》记有他“现年五十二岁”之语,以此推算,至光绪二十八年他的年龄应是六十一岁才是,这与钱涛所记生年有一岁的差别,估计是出在荐者的误算上了。

钱琴斋任江南陆师学堂总办时, 张謇也同在江宁任文正书院山长,他们之间有交往,而张謇对钱氏的教学也有了解,何况首届毕业生里还有两位(江知源、章静轩)后来一直协助着张謇的盐垦事业,所以陈兰薰等请张謇来写这对联,也是在情在理的。 而张謇也不愧为状元出身,腹笥既丰,又富才识,故这对联也写得极有内涵。 上联因钱氏军校总办的身份,举出宋代教育家胡瑗来相比,因为胡瑗曾有《请兴武学疏》,提倡仁义忠孝之道与制胜御敌之术并讲, 这相当于对联里的

“以节义谈兵”。 下联则举西晋时的文学家陆云为比,陆云曾任浚仪县令,因为政声好,离任时地方上画其像供之于社坛, 以表示百姓们的追思之情。 这是喻指钱琴斋对学堂贡献大,也应该永远地被纪念。

贺寿而颂其功,最容易蹈寻常谀词套语,而张謇却借两人古人来作比况,既妙合身份,又不致浅显肉麻,这就是状元公的高明之处。

张謇的一副“诵联”□赵鹏

影像志 博物苑北馆大鱼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