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府核战略剖析 - poly.com.cn ·...

6
2010/12 新时代国防 1 打着“变革”大旗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将核战略 调整作为重要的变革目标之一,宣称要对美国长期 奉行的核战略进行根本性的修改。还在竞选总统期 间,奥巴马就表示“无核武器世界应成为美国核政 策的核心”。执政一年多以来,奥巴马政府紧锣密鼓 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先是奥巴马在布拉格演讲中 高调宣布美国将致力于最终建立“无核武器世界”, 承诺在任期内推动国会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随后又与俄罗斯达成新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召开 以“加强核安全和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为主题的 全球核安全峰会,并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 大会上采取了积极姿态。这一连串举动似乎是想向 世界传达奥巴马的“无核武器世界”理念,宣示奥 巴马政府要对美国核战略进行“实质性”调整,昭 告世人美国正在采取“切实”步骤走向“无核武器 世界”。奥巴马政府的核战略果真出现了“根本性” 的变化吗? 要想看清这一点,不妨仔细分析一下美国国防 奥巴马政府核战略剖析 刘华秋 李德顺 部 2010 年 4 月 6 日公布的《核态势评估》(Nuclear Posture Review)报告。四年一度的《核态势评估》 报告是美国规划核力量的发展、运用以及核军备控 制政策的重要文件,集中反映出政府随后 5 ~ 10 年 的核战略。虽然新版报告在开篇也提到“美国将致 力于寻求一个没有核武器的和平与安全的世界,总 统强调了采取具体步骤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包括 裁减核武器数量、降低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中的作用”,但透过报告中的漂亮言辞和含糊表态不 难发现:奥巴马政府的核战略事实上是继承了克林 顿政府的“领导且防范”战略与布什政府“新三位 一体”战略中的一些举措;“降低核武器作用”不过 是安全形势变化和武器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核 武器使用方面,依然拒绝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在战略力量发展方面,虽然宣布放弃新型核武器研 制,却又强调发展远程常规战略打击力量和反导系 统 ;在核裁军方面,实际上是在维持美、俄核力量 的现状,而且美国还加大了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2010 4 5 日,奥巴马在布拉格 演讲中高调倡导“无核武器世界”。 综合述评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Jul-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奥巴马政府核战略剖析 - poly.com.cn · 在使用核武器对付生化武器攻击和核材料转移至恐 怖分子手中时留有回旋余地。 最后,在公布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兼顾两

2010/12 新时代国防  1

打着“变革”大旗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将核战略

调整作为重要的变革目标之一,宣称要对美国长期

奉行的核战略进行根本性的修改。还在竞选总统期

间,奥巴马就表示“无核武器世界应成为美国核政

策的核心”。执政一年多以来,奥巴马政府紧锣密鼓

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先是奥巴马在布拉格演讲中

高调宣布美国将致力于最终建立“无核武器世界”,

承诺在任期内推动国会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随后又与俄罗斯达成新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召开

以“加强核安全和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为主题的

全球核安全峰会,并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

大会上采取了积极姿态。这一连串举动似乎是想向

世界传达奥巴马的“无核武器世界”理念,宣示奥

巴马政府要对美国核战略进行“实质性”调整,昭

告世人美国正在采取“切实”步骤走向“无核武器

世界”。奥巴马政府的核战略果真出现了“根本性”

的变化吗?

要想看清这一点,不妨仔细分析一下美国国防

奥巴马政府核战略剖析刘华秋 李德顺

部 2010 年 4 月 6 日公布的《核态势评估》(Nuclear

Posture Review)报告。四年一度的《核态势评估》

报告是美国规划核力量的发展、运用以及核军备控

制政策的重要文件,集中反映出政府随后 5 ~ 10 年

的核战略。虽然新版报告在开篇也提到“美国将致

力于寻求一个没有核武器的和平与安全的世界,总

统强调了采取具体步骤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包括

裁减核武器数量、降低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中的作用”,但透过报告中的漂亮言辞和含糊表态不

难发现:奥巴马政府的核战略事实上是继承了克林

顿政府的“领导且防范”战略与布什政府“新三位

一体”战略中的一些举措;“降低核武器作用”不过

是安全形势变化和武器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核

武器使用方面,依然拒绝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在战略力量发展方面,虽然宣布放弃新型核武器研

制,却又强调发展远程常规战略打击力量和反导系

统;在核裁军方面,实际上是在维持美、俄核力量

的现状,而且美国还加大了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2010 年 4 月 5 日,奥巴马在布拉格演讲中高调倡导“无核武器世界”。

综合述评

Page 2: 奥巴马政府核战略剖析 - poly.com.cn · 在使用核武器对付生化武器攻击和核材料转移至恐 怖分子手中时留有回旋余地。 最后,在公布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兼顾两

2  新时代国防 2010/12

综合述评

总之,美国核战略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仔细分析后还可以看出:新版《核态势评估》

其实是一个妥协、折中的报告,字里行间显露出美

国国内自由派与保守派在核战略调整问题上激烈争

论的痕迹,从报告出台时间的一拖再拖也不难看出

这一点。因此,奥巴马宣称的“无核武器世界”也

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雷声大,雨点小”。

基本上继承了上两届政府的核战略

核战略是指筹划和指导核力量发展、运用与控

制的方略,它从属于军事战略。纵观克林顿、布什

和奥巴马三届政府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可以看出,

奥巴马政府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两任政府的核战

略方针与原则。

与克林顿政府比较

克林顿政府 1994 年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在核

战略方面有 5 个要点:第一,核武器在美国安全方

面所起的作用比核时代的任何其他时候都要小;第

二,美国在目前的环境下只需要一个小得多的核武

库;第三,尽管冷战结束后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未来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必须提供对这

种不确定性的防范措施;第四,美国不仅要为本国

利益保持威慑态势,还要将核武库的威慑保护范围

扩大到盟国;最后,美国将继续确立关于核安全与

保安、指挥与控制、使用控制以及民用控制方面的

最高国际管理标准。这一核战略被当时的国防部长

佩里在 1996 年的《国防报告》中概括为“领导且防范”

(lead but hedge)。佩里指出,核态势评估要解决两

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在领导创建更加安

全的世界和防止出现意外情况之间达成适当的平衡。

进行领导意味着为未来创造条件并继续削减核武器。

美国仍需要防止前苏联国家改革和核武器削减进程

出现逆转,也需要防止俄罗斯重新恢复敌视美国的

独裁军事统治。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加强现有核力量

的安全和可靠性。由于俄罗斯与其他独联体国家所

进行的重大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造成了动荡,美

国必须特别关注这些国家的核部件和核材料的安全

措施。”

奥巴马政府《核态势评估》报告也提出了 5 个

要点:“第一,当前最紧迫的威胁是核扩散和核恐怖

主义;第二,降低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

作用;第三,在削减核力量的基础上保持战略威慑

与稳定;第四,加强地区威慑确保盟国与伙伴的安全;

第五,维持一个安全、保安和有效的核武库。”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的核战略相对

于克林顿政府,除了有关对冷战后安全形势的判断

发生了明显改变外(从安全威胁的“不确定性”到

明确提出“当前最紧迫的威胁是核扩散和核恐怖主

义”),其他如降低核武器作用、削减核武器、继续

推行延伸威慑战略确保盟国与伙伴的安全、维持一

个安全和有效的核武库等均是一脉相承,并未发生

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奥巴马政府和克林顿

政府都是民主党政府,现任国防部长盖茨曾对 2010

年《核态势评估》的起草工作明确指示道,报告应

以“领导且防范”为基础。这就突显了奥巴马政府

对克林顿政府核战略的继承性。所谓“领导”,实质

上是建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所谓“防范”,

就是保留“足够规模的、可靠而灵活的核力量”,以

防新的威胁重新出现。重要的“防范”措施就是将

裁减下来的核弹头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一旦形势

需要,可以很快重新装备。

与布什政府比较

布什政府 2002 年《核态势评估》报告的要点

是:第一,美国面临多个无法确定的潜在对手;第二,

核生化武器和弹道导弹运载系统的扩散势头,正在

形成对美国及其盟国与伙伴不同于以往的威胁;第

三,通过建立新的美、俄关系框架尽可能减少部署

核武器的数量,同时发展超越《反导条约》的导弹

防御能力以及其他先进常规能力;第四,核力量规

划模式从“基于威胁”转向“基于能力”,根据未来

潜在对手可能具有的所有能力制定对应的军事战略,

包括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布什政府认为,“单靠美国

的核力量无法适应美国准备应对的大多数突发事件,

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也许不需要使用核打击”;“美

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可能面临各种潜在的敌人和预想

不到的威胁”,这将需要核、非核和防御能力的“新

Page 3: 奥巴马政府核战略剖析 - poly.com.cn · 在使用核武器对付生化武器攻击和核材料转移至恐 怖分子手中时留有回旋余地。 最后,在公布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兼顾两

2010/12 新时代国防  3

综合述评

结合”。为此,布什政府提出了“新三位一体”的概念。

在“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中,进攻性打击力

量由原有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包括洲际弹

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和非核战略

力量(包括精确制导武器和巡航导弹等)组成;主

动和被动防御系统包括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

弹防御系统、防空系统、民防系统以及防御恐怖分

子攻击的措施;能及时反应的国防基础设施包括核

武器及其运载工具从研制、试验、生产到装备的一

系列设施,裁减下来的核弹头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

一旦形势需要可以很快重新装备。以上 3 个部分通

过改进的指挥、控制和情报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

就构成了“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体系。可见,布

什政府在继续保持原有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优势

的同时,构建核与非核结合的、具备攻防兼备能力

并由强大快速反应基础能力作支持的“新三位一体”

战略力量。

奥巴马政府的《核态势评估》报告虽然没有提

及“新三位一体”概念,但继承了布什政府“新三

位一体”战略的一些举措。一是将部分战略导弹改

装常规弹头,以便实施全球快速打击;二是分阶段

发展全球导弹防御系统,更注重其有效性;三是加

强核武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于布什政府执政时

期。所以,奥巴马政府与布什政府“新三位一体”

战略力量的思路如出一辙,并没有改变谋求绝对优

势地位的核战略。

承诺“降低核武器作用”但表述模棱两可

《核态势评估》报告是如何体现迈向“无核武器

世界”这一最终目的的呢?在报告酝酿期间,是否

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即是否承诺核武器的作

用“只限于慑止他国核武器攻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自由派认为,以美国当前强大的常规武器实力,所

有非核威胁均应该并可以用常规武器做出足够的回

应;报告应明确将核武器用途缩小到仅用于慑止对

美国及其盟友的核攻击,从而明确保证那些恪守《核

不扩散条约》的无核武器国家不会受到美国的核威

胁;因此,奥巴马政府应该宣布美国保留核武器的

“惟一”目的是对可能遭到的核打击进行威慑。保守

派则认为,在此问题上的措辞应“模棱两可”,将“慑

止他国核武器攻击”作为美国继续拥有强大核武器

的“重要”而非“惟一”的目的,这样可以使美国

在使用核武器对付生化武器攻击和核材料转移至恐

怖分子手中时留有回旋余地。

最后,在公布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兼顾两

派观点的“骑墙”表述:“美国核武器的基本作用是

遏止对美国及其盟友与伙伴的核打击”。这里的用词

是“基本”而不是“惟一”,没有完全排除用核武器

对付非核攻击的可能性。其实,承诺核武器的“惟

一”作用是遏止别国的核进攻也就是承诺“不首先

使用核武器”,是走向“无核武器世界”的关键步骤。

如果有核国家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可以

进一步达成禁止核武器条约,进而彻底销毁核武器。

奥巴马政府将“降低核武器作用”作为迈向“无核

武器世界”的第一个步骤是正确的方向,但在《核

态势评估》报告中的含混表述使得奥巴马政府的承

诺令人生疑。

不过,《核态势评估》报告也不是没有新意。报

告说:“美国常规军事力量的领先以及在导弹防御

与遏制生化武器杀伤效应方面能力的不断改进,使

美国利用核武器遏止常规、生物、化学等非核打击

上的作用已经显著降低。美国将通过继续加强包括

导弹防御系统和全球快速常规打击等常规战略能力

建设的途径,降低核武器在威慑非核打击方面的作

新、旧“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的比较

Page 4: 奥巴马政府核战略剖析 - poly.com.cn · 在使用核武器对付生化武器攻击和核材料转移至恐 怖分子手中时留有回旋余地。 最后,在公布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兼顾两

4  新时代国防 2010/12

用。”这里,我们终于找到了报告对“降低核武器作

用”的表述。另外,《核态势评估》报告一开始就指

出,当前最紧迫的威胁是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而

核武器对于“反恐防扩”的作用十分有限。由此看

来,美国“降低核武器作用”是安全形势的变化与

武器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非奥巴马政府的“变革”

新政。

限制核武器使用场合但附加了种种条件

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奥巴马政府明确了

美国使用核武器的场合:“只有在美国本土、盟友和

伙伴遭受核攻击等极端情况下才使用核武器,以保

护其核心利益”,同时承诺不对签署并遵守《核不扩

散条约》的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即便是美国及其

盟友遭到这些国家的化学或生物武器攻击,美国也

不会用核武器进行还击,而将使用“具有毁灭性的”

常规军事力量实施报复。

相比布什政府不仅强调“先发制人”的军事打

击战略,而且一直明确保留使用核武器报复生化武

器攻击的权利,奥巴马政府确实前进了一步。在布

什政府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可能

对朝鲜、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和利比亚 5 个“邪

恶轴心”国家以及俄罗斯和中国实施“先发制人”

的核打击,并确定了使用核武器的 3种情况:一

是对能够经得住非核打击的目标进行打击;二是

对核生化武器袭击者进行反击;三是在某些突发

事件中使用核武器。对比之下,奥巴马政府对使

用核武器的场合进行了限制和压缩,明确承诺对

生化武器攻击不会采用核武器进行还击,而是使

用常规军事力量实施报复。但这背后,其实还附

加有种种限制条件。

报告将“签署并遵守《核不扩散条约》的

无核国家”作为不使用核武器的先决条件,同时

还强调“对拥有核武器且声称不遵守其核不扩散

义务的国家,在交战中美国核武器仍将发挥遏制

作用”。国防部长盖茨进一步明确,“像伊朗、朝

鲜等违反或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不在

美国政府承诺不使用核武器的对象国之列”。有

媒体评论认为,这是“为其核武打击朝鲜、伊朗等

国家预留‘后手’”。报告留有的“后手”还包括:“鉴

于生物武器的灾难性后果和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

美国将视生物武器的发展和扩散威胁以及美国反制

这种威胁的能力,保留对上述保证做出任何调整的

权利”。也就是说,美国可以随时收回“承诺”。

报告或许也意识到这些“限制条件”会令人疑虑,

所以又特别补充到:“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更有可能对

新保证覆盖范围之外的国家使用核武器。事实上,

美国希望着重指出:美国只会在极端情况下,为保

卫美国或盟国和伙伴国的重大利益才会考虑使用核

武器。”何谓“极端情况”?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难

以使人信服。

加强常规战略打击武器和反导系统研制

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围绕核武器现代化问题一

直争论不休,焦点之一就是“研发新型核弹头,还

是对现有核弹头进行延寿处理”。布什政府选择了研

制新的“坚实型核钻地弹”和“可靠替换核弹头”,

要求加强核基础设施建设。但后来,这些计划在民

主党占多数的国会内遭到反对,甚至一度中止对“坚

实型核钻地弹”和“可靠替换弹头”计划的拨款。现在,

奥巴马政府在《核态势评估》报告明确承诺“不再

2010 年 10 月 13 日,日本长崎和广岛民众集会抗议美国实施次临界核试验。

综合述评

Page 5: 奥巴马政府核战略剖析 - poly.com.cn · 在使用核武器对付生化武器攻击和核材料转移至恐 怖分子手中时留有回旋余地。 最后,在公布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兼顾两

2010/12 新时代国防  5

进行新型核武器研制”,“不再进行核试验,并努力

促使《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批约和生效”。这些

承诺原本可以作为对奥巴马“无核武器世界”理念

的实际支撑,但报告接下来又“拐了个弯儿”,强调

要加强其他手段“弥补由此而带来的风险”。

在未来核武器发展方面,报告将重点集中在“延

寿”上,并把翻新和再利用作为弹头延寿的主要技

术途径,将“替换核部件”作为最后的选择。据美

国专家称,后者包含有研制新型核武器的可能性。

报告还提出,要全面开展 W-76 潜射弹头和 B-61

核炸弹延寿计划,启动 W-78 弹头延寿计划,重点

考虑弹头的多平台使用性以减少弹头类型。奥巴马

政府还投资洛斯·阿拉莫斯研究所,升级作为核武

器扳机的钚芯的生产设施,使其年生产能力从 10 枚

提高到 50 ~ 80 枚。报告还提出要加强核武器综合

体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投资洛斯·阿拉莫斯研究所

开发化学与冶金研究替换工程项目,在田纳西州橡

树岭 Y-12 工厂建立新型铀处理设备等。奥巴马政

府在提交国会的 2011 财年预算中要求拨款 70.1 亿

美元,用于维护美国的核武器库,比布什政府执政

时期最后一年国会批准的该项开支增加近 1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发展非核快速全

球打击能力(即“全球即时打击”系统)以及全球

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全球即时打击”系统能在不

到 1 个小时内打击世界任何地方的目标,不仅可以

对恐怖组织实施快速打击,也可以对美国认为即将

发射导弹的国家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因而存

在着使核国家产生误判从而引发核战争的危险。因

此,发展非核快速全球打击能力不仅会大大降低美

国使用武力的“门槛”,而且将加剧全球非核力量发

展的不平衡。而全球导弹防御系统一旦部署完毕,

将使美国拥有可以防护其他国家导弹攻击的能力,

使上述不平衡扩展到核领域。两个不平衡加起来的

结果是:美国可以“为所欲为”,核国家之间目前的

战略稳定将受到破坏。所以,奥巴马政府研发常规

战略打击武器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实质,就是建

立“攻防兼备”的战略威慑体系,进一步加强原有

的核威慑力量。

我们知道,核武器威慑理论是建立战略稳定的

基础,即由于担心毁灭性的报复打击,没有一方敢

于首先发动核攻击。一旦这种战略稳定被打破,战

争的风险将随之增加。从这个角度看,人们甚至可

以认为:奥巴马政府的核战略一方面会使全球在非

核力量方面更加不平衡,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全球核

力量的失衡,因此不是降低而是增加了战争的风险。

这样的前景难道就是奥巴马倡导“无核武器世界”

的初衷吗?此外,奥巴马政府的《核态势评估》报

告还强调:“在一个核武器已消除但核知识仍存在的

世界上,拥有一个强大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基础,

是吓阻作弊或违约国家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以及在

威慑失败时及时做出回应的必备手段”。换句话说,

即便世界上消除了核武器,美国也仍然要继续维持

一个生产核武器的“强大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基

础”。这岂不是说美国可以在任何时候重新恢复核武

器生产,“无核武器世界”可以逆转吗?

新一轮核裁军没有改变美国的核威慑态势

核军控与裁军在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占有

重要地位。《核态势评估》报告提出,“美国将引领

更为广泛的国际努力来重塑和强化全球核不扩散机

制”,防止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的措施包括 3 个重要

部分:强化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制度,加强

防扩散机制;加快落实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在 4 年内

保护好所有易失窃核材料的倡议;加强军控方面的

努力,包括新《战略武器削减条约》的签署、《全面

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批准和生效、可核查的《禁产

条约》的谈判等。

美、俄新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已于 2010 年

4 月 8 日签署。虽然在谈判过程中有许多分歧,但由

于双方都需要这个条约,不愿意造成两国军控领域

的法律“真空”,最终还是达成了条约。但仔细分析

条约文本,不难看出,这是一份基本上维持两国核

武库现状的条约。

首先,虽然条约规定双方实战部署的战略核弹

头削减至 1550 枚,但因改变了计数规则(如战略

轰炸机不论携带多少枚核弹头也只按 1 枚核弹头计

综合述评

Page 6: 奥巴马政府核战略剖析 - poly.com.cn · 在使用核武器对付生化武器攻击和核材料转移至恐 怖分子手中时留有回旋余地。 最后,在公布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兼顾两

6  新时代国防 2010/12

数),实际的削减数量远没有美国宣称的在原《战略

武器削减条约》基础上削减 50%、在《莫斯科条约》

基础上削减 30% 那样多。据美国专家估算,当前美、

俄分别部署了 2100 枚和 2600 枚战略核弹头,如按

原条约的计数规则,美、俄应当分别削减 450 枚和

860 枚弹头;但按新条约规则计算,美、俄只需分别

削减 100 枚和 190 枚即可达到要求,完全无关痛痒。

其次,新条约对部署的战略运载工具的限额为

700 件;加上非部署的战略运载工具,总限额为 800

件。专家称,目前美国部署的战略运载工具约为 800

件,只需削减约 100 件(转为非部署即可,并不需

要拆除);而且美国计划将少量战略运载工具改装常

规弹头(根据新《战略武器削减条约》,常规弹头按

核弹头计数),保留 100 件非部署的战略运载工具只

是为美国改装常规弹头的计划开了方便之门。目前,

俄罗斯部署的战略运载工具仅为 600 件,已满足条

约要求。难怪有专家称,这一条约表面上是在核裁军,

实际上是在玩“数字游戏”。

声言“战略稳定”其实是要遏制中国

奥巴马政府《核态势评估》报告提出要与俄罗

斯、中国建立新的战略稳定关系。对于如何维护中、

美在核武器领域的战略稳定,报告认为,“进行战略

稳定对话,为双方提供一个场所和机制,交流各自

对于对方战略、政策及核武器计划和其他战略能力

的看法。这种对话的目标是要增强信心,提高透明度,

减少猜疑。”“美国与中国的亚洲邻国依然对当前中

国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和能力保持关切,其中包括其

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现代化改进。中国的核

武器数量远小于俄罗斯和美国,但由于其核武器发

展的速度、范围以及相应的战略和学说缺乏透明性,

导致他国对中国未来战略意图产生疑问。”字里行间

透露出美国对中国发展有限核力量的耿耿于怀,以

及“逼迫”中国“核透明”的迫不及待。正如报告

随后所称,“与中国建立更加稳定的战略关系将有助

于进一步限制他们的核计划和核态势”——遏制中

国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

中国一贯支持在军备方面实施适当可行的透明

措施,但同时坚持军备透明应遵循各国安全不受损

害的基本原则。根据美、俄新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

美国保留 1550 枚战略核弹头;而据美国情报机构估

计,中国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战略核弹头不足 30 枚。

也就是说,美国的战略核弹头数量为中国的 50 余倍,

这样一个拥有绝对核优势的超级大国反倒要求少核

国家“核透明”,显然是居心叵测。稍有常识的人都

知道,核超级大国公布其庞大核武库的数量乃至性

能,是为了显示威力、增加核威慑作用;而对于少

核国家来说,过度的“核透明”只会损害自己国家

的安全,与建立战略稳定关系背道而驰。

其实,战略稳定关系应当是对等和双赢的,如

果只对一方的安全有利,那就不能保证战略上的稳

定。冷战时期,美苏逐渐认识到核战争两败俱伤打

不得,因此战略稳定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的宗旨

是防止战争和军备竞赛,特别是防止核战争,主要

的措施包括:①大规模核裁军,首先裁减那些容易

诱发第一次打击和生存能力差的战略系统,特别是

陆基分导式多弹头战略导弹。这一点已反映在美、

俄(苏)以往的核军控与裁军条约中;②有核国家

达成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协定。中国曾经向美、俄、英、

法 4 国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的草案,但被他

们拒绝;③不发展削弱对方威慑力量有效性和容易

诱发第一次核打击的新型核武器。而将战略导弹改

装为常规弹头以及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必然会“削

弱对方威慑力量有效性和容易诱发第一次核打击”,

从而破坏战略稳定关系。

因此,西方学者提出的战略稳定理论和美、俄

(苏)核军控与裁军的实践经验,在建立中、美战略

稳定关系时都可以参考和借鉴。在有核国家目前尚

无法达成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协定的情况下,中、美

之间可以仿效中、俄那样先达成互不首先使用核武

器协定,这将促进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关系。此

外,中国和俄罗斯都非常关切美国目前正在发展中

的导弹防御系统和战略导弹改装常规弹头计划,它

们将“削弱对方威慑力量有效性和容易诱发第一次

核打击”,有悖于美国提出的要与中、俄“建立稳定、

牢固和透明的战略关系”的表态。

综合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