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日兩語言之「合文」漢字的語意形成和讀音之關係 ·...

32
關於台日兩語言之「合文」漢字的語意形成和讀音之關係 -以台語 ( 王/ ANG1 ), (尾子/ BAN1 ) 和日語 (山上下/ TOUGE ) 為例- 2016.12.2 長榮大學 應用日語系 吳幸芬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Feb-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關於台日兩語言之「合文」漢字的語意形成和讀音之關係

    -以台語“尪(ㄤ王/ ANG1),屘(尾子/ BAN1) ”和日語“峠(山上下/TOUGE) ”為例-

    2016.12.2 長榮大學 應用日語系 吳幸芬

  • 所謂“合文”

    “合文”是由兩個以上複數漢字或複數音節(多音節),或含概不同意義之文字符號,及運用漢字造型設計合成另一涵義記號的合成字。舉凡西歐、拉丁、歐文、日語、中文、台語等文字皆有如此的記號形成。如

    中文的“甮(勿用/fèng)、兛(千克/qiān kè)、圕(圖書館/tú shūguăn) ”;

    日本國字的「峠」(山上下/touge) 、「杢」(木工/moku)、「粂」(久米/kume);

    台語的“尪(ㄤ王/ ang) 、 囝(口子/ kiánn) 、屘(尾子/ ban) 、𣍐(勿會/ bē/buē)”等複合漢字皆由會意成形,而其讀音上卻有「多音節」並列發音,與合成「單音節」發音之表現。

  • “文字的合成與讀音的多樣化表現”

    “文字的合成與讀音的多樣化表現”,是漢文字在語言表象中的一大特色

    呈現。不管是傳承歷史文化的結合,或展現現代藝術造型的創意,還是

    社會語言的蛻變,在漢字文化圈中,這些合字文化的形成與變化是充滿

    著,隱含著濃郁的東方思維意象的象徵。如能鑽研其中將會為未來漢文

    字的發展帶來更多的輝煌的漢字圖像文化藝術延續。也期許可喚起因被

    新高科技產品取代,而漸被遺忘的傳統漢文,漢字文化等認知學習,重

    拾對漢字文化教育的認知。

  • 然而漢字文化圈國家中最受矚目的是日本、中國、台灣,除歷史背景上有著密切關係的牽引外,文字引用與表達上更是息息相關

    互相影響著。眾多古今學者鑽研於3種語言之文型詞態或語彙上的差異,

    或考察其與自母語干涉等的對照比較研究。但卻鮮少人研討此類合成文

    字之形成與發音上的關係。故,本研究將利用這擁有密不可分的3個區

    域語言之文化歷史為背景,先以本稿初試探討日,台2語言中漢字所形

    成的合字語意及其讀音變化影響。

  • 本研究將以

    台語“尪(ㄤ王/ ang1),屘(尾子/ ban1)” 和

    日語“峠(山上下/touge)” 為例-

    初試考察其字義形成與讀音之關係。並將考察結果之日語「合字」導正

    並提案合理正確中文發音,或適當的同義之中文替代字於台灣使用。以

    便除日本以外之漢字圈國家人民都能正確讀取日本合字之中文發音或了

    解其漢字之字義的運用。更希冀於日後再加入更多合字考察,以中日台3

    語言之對照比較為目標來探討其表記文字為根本的漢字文化於現今對其

    異文化的融合與其衝突影響等問題。

  • 1.關於台語漢字與讀音

    台語方言上本屬“有音無字”之文化。眾多如形聲文字或借音漢字的

    文字組合。台日兩語言中同樣都有複數的發音方式。也就是所謂的文言

    音和白話音兩種。現今台語文字等同於漢字,本身並無正書體字的存在。

    台語乃結合音素文字來表字體音節。讀音上主要是單母音,子音,

    複合母音和結合母音方式來組合。也即分為「聲母」、「韻母」和「聲

    調」三大部分,合稱為「音節」。

    另,台語傳統拼音方式上則廣有七種。但本研究則仍是依據傳統教

    會式羅馬拼音表記法,使用“台語文全羅漢羅轉換系統”表記。

    也由於台語屬多音節,2文字以上又須變調,故為求更正確聲調發

    音,因故拼音上再以筆者研究之變調調號規律表記之。

  • 依據呉幸芬(2011:155) 敘述,台語音韻基本上每一音節皆含有本

    調(basic tone)與變調(tone sandhi/聲調轉換或轉調)之雙聲調。但

    是根據雙音節(2字)以上詞組所構成的變音現象(僅尾音節聲調不變),既

    使轉換成原八音調之另一音節,也僅是接近其原音節聲調並非完全等同。

    故,本研究也採吳幸芬2011所實驗成果將其變調音節視為另一新音調,而非一般書籍所記載的原八音調中之另一音調。調號數字標示也清楚標示每一音節的變調現象。特此將其變調規律記號標示如下。

    「1-1’(7)、2-2’ (1)、3-3’ (2)、4-4’ (8)、5-5’ (7)、

    7-7’ (3)、8-8’ (4)」。

  • 調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調號数字

    1 2 3 4 5 6(2) 7 8

    調號符号

    無 / \ 無 ^ / - ︱

    圖1.台語八音表+變調記號圖

    變調規律

    變調調號

    1’(7) 2’(1) 3’(2) 4’(8) 5’(7) 6’(1) 7’(3) 8’(4)

  • 1.2關於日本漢字與讀音

    日本自古也因無文字存在的原因而引用中國漢字。同樣以借音漢字方

    式來標示文字記載。當時文字表記整體構成來說與漢文毫無異樣,但閱讀

    時卻產生與漢文原意偏頗,語順顛倒等錯覺現象。故,日本開始試行簡化

    漢字下產生了『万葉假名』。也就是所謂的平假名與片假名的誕生。

    日文的50音圖之音節構造則是採漢字反切表中音韻取得方式為根本,

    再以吳音或漢音的音讀來表記發音。然這日文漢字發音上基本上又分為音

    讀跟訓讀2種。音讀既如上述所言是依原漢字型採沿用吳音與漢音來發出

    音似的讀音。另一訓讀音則為採依字義自創讀音組合。於音節構造上,日

    文是採「1子音+1母音」之開音節構造,如:「か/ka、す/su、て/te、

    の/no」等。1音節為1拍,然特殊音節(「長音/促音/撥音」)雖無法各

    自獨立音節但也各算1拍。

  • 2.台語合文

    台語文字可說是合體字,合音字也或異體字體。目前一般大眾所取

    用的借音漢字大部分與教育部所訂定的正體表義漢字相同。但仍有眾多

    獨樹一格的合文字型未編制在台語辭典,而是收錄於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中。 如“尪(ㄤ王/ang1),屘(尾子/ban1)”等複合漢字形成。然其台語合文字讀音是台中日3語言中最多且明顯獨立合而為一之單音節現象

    的結合字音發音方式。

  • 文獻 尪康熙字典 『尪』异体字:尣尩尫 拼音:wāng 注音:ㄨㄤ。【正字通】同𡯪省

    新华字典 尪,尩wāng (1)骨胳弯曲不正。亦指有这种残疾的人[rickety]。如:尪伛(佝偻。指树身弯曲);尪尪(行不正)

    (2)孱弱;瘦弱[emaciated]。如:尪陋(瘦弱丑陋);尪弱(瘦弱;衰弱); 尪悴(瘦弱憔悴);尪纤(瘦小);尪顿(衰病困顿;

    衰病困顿之身);尪老(老弱) 常用词组 [尪羸]wāngléi [emaciated]瘦弱魏生自睹尪羸之状,亦觉骇然。—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尪怯] wāngqiè [cowardly]懦弱性尪怯

    2.1台語合文-以“尪(ㄤ王/ang1) ”為例表1. 關於“尪”之文獻釋義

    台語四用漢字字源 1. 丈夫;女称夫。例:尪婿[ang-sài]。2. 玩偶;木偶;偶像也。例:柴頭尪仔 [chhâ-thâu-ang-á]。尪架桌[ang-kè-toh]。3. 図画个人物。例:絵尪仔。尪仔標[ang-á-piau]。4. 面袤也。例:尪仔頭[ang-á-thâu]。画尪仔目[ūi-ang-á-ba̍k]。

    [按]作者个按語 1.尪;俗字。2.ang 是南島語对男性第二人称个尊,暱称,如中文的「君」,或英文mister,台語称夫為「尪」。3.有人寫作「翁」;「尪」,「翁」个語意梧仝,「老翁(lau-ang)」佮「老翁(lau-ong)」佅分明,造成混淆;俗写做:尪卡適當。

  • “尪”字的讀音,《廣韻》烏光切(平聲、唐韻),國語發音為[ㄨㄤ],台語文言音是 [ɔŋ]/ong,白話音是 [aŋ]/ang。

    但是“尪”字依據上述考察記載中並無“丈夫”的意思,而只是一種骨骼彎曲的疾病,也就是舉凡身體之腳、胸、背等地方的骨骼彎曲都叫做“尪”,然後患有這種病的人也叫“尪”。

    故,經常出現於台語文字表記上代表“丈夫”的這個“尪”字,可確實得知這並非表意之文字,僅是單純借音漢字的組合引用,更可說是形聲文字的結合。

    然,“尪”字如上述在台語上的引用是以形聲文字組合而成的借音漢字,在音節上的組合也屬特意單一音節發音,異於中文的合文組合多屬多音節結合現象。如台灣電力公司至今仍沿用的西歐度量衡,例如:“瓩”字(圖2)即是讀成“千瓦/(qiān- wă) ”雙音節發音。“圕”一字則是由此字讀音為“圖書館[tú- shū- guăn] ” 3音節,故也為多音節合字的結合。

  • 但為何台語文字表記是 “尪”字來代表“丈夫/夫婿”等意。周长楫2006:1143《闽南方言大辞典》介紹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特殊詞

    語中也有出現“尪”字。例句則為:食尪飯的。意指:从事神巫职业的人。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之其一“刻尪仔/khioh4’(2)-ang1’(7)-a2”刻

    神像。皆意指神職工作者。

    中國歷古男尊女卑,男性主義至上,男性於社會於家庭皆是倍受尊崇的

    高高在上,故以形聲“尪ang1/ㄤ(注音符號) ”字的成立,如音與字形之表象

    一家之主“丈夫”既為一家之王者般尊貴。故,由此推測“尪”字おも雖在台語

    中釋義與中文之意不同,但卻可以此會意形聲成“丈夫/夫婿/尪婿”的引用。

    又於《台灣漢語方言詞彙對照表》中,台灣各地之方言使用對於丈夫的

    稱呼為“尪”之單音以外,另有“頭家thau5’(7)-ke”、“老猴lau7’(3)-kau5”、

    “先生sian1’(7)-senn”等稱呼方式。但其中對於丈夫的稱呼還是以“尪”之形

    聲合字最為適當。

  • 圖2. 瓩

    取自台灣電公司營業規則手續

  • 【台語華文頂線】之“尪”的引用詞句做列表

    音調調號 漢羅 華文

    1 ang1 尪 泥偶

    2 ang1’(7)-a2 尪仔人物畫/玩偶/洋娃娃/偶人/偶像/圖畫

    3 ang1’(7)-a2’(1)-bin7 尪仔面 瓜子臉/娃娃臉/面具/假面具

    4 ang1’(7)-a2’(1)-chheh4 尪仔冊 小人兒書/連環畫/圖畫書/漫畫書

    41 toa7’(3)-sian1’(7)-ang1 大身尪 七爺八爺

    42 toa7’(3)-thau5’(7)-ang1’(7)-a2 大頭尪仔 假面具

    43 ui7’(3)-ang1’(7)-a2’(1)-bak8 畫尪仔目 出使/策劃

    共有43詞組被廣泛使用之。其詞組引用“尪”字之意,基本可分為1.人偶2. 圖像商標3.神明4.靈媒四種意思。另,音調變調調號為筆者自行更改之變調規律。

  • 2.2台語合文- “屘(尾+子/BAN1)”

    文獻参考 屘(尾+子/ ban1)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ㄇㄢ]-方言。臺灣地區稱相同稱謂的親屬中,排行最小的。

    漢典 “屘/mǎn/ㄇㄢˇ ” 方言,小儿子。

    教育部台灣閩南語辭典 (常用詞辭典)

    “屘”[ban]排行最後、或年紀最小的人。例:屘叔/ban tsik/(小叔叔)。 屘仔/ban-á。屘囝/ban-kiánn。

    此“屘”字屬方言,無論中文,台語引用之釋義皆指以排行最小的為主。

    依據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記載此字為方言。

    周長楫2006《閩南方言大辭典》也介紹此字為福建

    省漳州市南靖县特殊詞語。由此可見,“屘”應出

    自於福建省漳州南靖县之方言。南靖县主要是閩南與

    客家民族。在明清時期,福建閩南地區大批民眾遷移

    至台灣,這些移民同時也把各自祖籍地的閩南方言帶

    到台灣,形成了台灣的閩南方言,並相傳沿襲至今。

    但據調查目前此“屘”字於音於意之稱呼引用方式,仍

    以台灣中部人民為主,南部沒有此稱謂方式。

  • 2. 依據《台灣漢語方言詞彙對照表》中,台灣各地方言使用中對最小的

    孩子之稱謂除上述“屘囝ban1’(7)-kian2”、“尾囝/boe2’(1)-kian2”

    外,另有“細囝/ se3’(2)-kian2”“細漢囝/se3’(2)-han3’(2)-kian2”

    等稱謂方式。

    因此,可研判“屘”字別於2.1. 形聲合文“尪”字,是以會意假借形成

    的合文字組合。“屘”台語音讀做“ban1”。依台語與國語在語音上的

    對應規律,“屘(ban1)”應提議在國語讀音為[ㄇㄢ]較適合。

    1.“屘”是“尾+子”字形成。

    然而“尾”字在《台語四用漢字字源》其中釋義有“末也、 頭个反語”

    之意。一般在台語表意上更可引伸為“最後”之意。例如:“尾囝/

    be2’(1) -kian2”是指最後生的兒子;“尾姑仔/be2’(1)-koo͘1’(7)-a2”

    小姑姑、“尾叔/be2’(1)-chek4”/小叔叔等形容在同輩份當中排行最

    後一個的稱呼,而這稱呼方式同時也以台灣南部為主。

  • 表6. “屘”之詞句

    音調調號 漢羅 華文

    1 ban1’(7)-a2 屘仔 老么

    2 ban1’(7)-a2’(1)-kian2 屘仔囝 小兒子 / 老么 / 屘子

    3 ban1’(7)-chek4 屘叔 小叔叔

    4 ban1’(7)-chim3 屘嬸 小嬸嬸

    5 ban1’(7)-i5 屘姨 小姨媽

    6 ban1’(7)-kian2 屘囝 老么

    7 ban1’(7)-kim7 屘妗 小舅媽

    8 ban1’(7)-ko1 屘姑 小姑媽

    9 ban1’(7)-ku7 屘舅 小舅父

    表6.為【台語華文頂線詞典】之“屘”的引用詞句。共有9個詞組,且無論哪個詞組都是以“排行最小的那個”為意。

  • 3.日本「合字」-(和製漢字)

    如上述,日語本也屬“有音無字”,現有文字皆是自引用中國漢文字自創形

    成的新字體。爾後又有以會意形聲方式自創組合的複合新字體,同時也是表音

    字體的結合即稱為「和製漢字」,也稱為他們的「國字」於現今廣用之。

    換言之,即是日本國自創的,獨有的,特製的新漢字。然這些複合漢字結

    合而成的「合字」(本研究稱之),雖於字形上是將2個以上之漢字形體結合為

    一,但在讀音上卻還是發出2個或2個以上源自於原單字音節的多音節結合。

    如:「峠/to-u-ge」、「栃/to-ti」、「麿/ma-ro」、「杢mo-ku」、

    「粂/ku-me」、「裃/ka-mi-si-mo」等等。

  • 3.1日本「合字」-以“峠(山上下/TOUGE)”為例

    「峠」左為部首“山”,加上右邊“上”+“下”兩字形合成的會意合文字。關於此字之意:

    《日葡字典》中記載如下:山之頂處;也或斜坡之頂點處,登上頂點處

    後再行下山(下坡)之意。

    《同文通考》中記載如下:如“嶺”也。高山處之分水嶺。

    《大辞林 》中記載如下:轉字供佛祭神之意。向道路之神供奉祈求通行者旅路

    平安之意。又如跨越馬鞍之山道。或乘勝絕頂之時期之意。

  • “峠”中文字音表譯

    日本漢字字形

    日本語読音

    「漢語読音規範」

    『漢典』 『中文全字庫』

    『中華字海』

    『漢語大辞典』

    『新華字典』

    峠 とうげ kă qiǎ gǔ kǎ kǎ qiǎ

    表7.

    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中有收錄“峠”此字編屬在日本特用漢字中,釋義為: 山頂、山巔、山坡之最高點。

  • 如上述,大致有[kă]、[qiǎ]2種發音方式,但這些發音都是以字形構成

    要素右旁的「上」與 「下」結合(訓読:kamisimo/カミシモ)而來。但因在

    中文並無此字形故採以“卡”字形,然借音表之。

    『康煕字典』有“上+下 ”結合的這字形但釋義字音如弄[nòng]字。故如以中文漢字之類似字形來取其形聲音將會有中多異常發音現象。

    故,如選用與「峠」近義之字,並以會意形聲來決定中文音,即可取用與日文相同字義之漢字。有如:「垰(タオ)」、「撓(たわ)」等字之音較為妥當。依據『日本国語大辞典 第二版』記載之意。皆有意指山頂之處,險峻山坡道路之高處等意。音為[垰/tao 、撓/ tawa ]等發音。

    因此,故如以此音義來借字發音,中文字則可考量以“道/dào”字代替之。

    因“道”之音調或音階發音如:[dāo]或[tāo]。故,本研究「峠」之中文字發音

    將以此[dāo]或[tāo]2音提議取代之。

  • 3.2 日據時代遺留在台灣地名使用的「峠」字

    「峠」字除日本以外的地方也使用在曾是日本統治國的台灣之地名上。

    雖然地名不變至今仍沿用著,但日本「合字」(和製漢字)於台灣活字體上並不存在之因,已改換成類似之漢字體代替之。

    本研究主以屏東與台東分水嶺交接處之“壽峠”,與現苗栗縣泰安鄉大興村之“高熊峠”2處為主要考察對象。

    台灣另有他處、皆有使用「峠」此字義之舊用地名存在。

    肉板峠(位於汐止跟平溪交界處,屬於平溪郷)

    大嶺峠(今陽明山之擎天崗)

    佐久間峠(武嶺ー台14甲線31.5公里處,在太魯閣國家公園西境)

    田寮峠(御遺跡峠)基隆市基隆市深澳坑字槓子寮

  • 3.3 “壽峠”

    “壽峠”位於屏東県縣與台東線之交接最高頂點之處。也即南迴公路(台9線)上,是山口最高頂點。此處曾設有檢查哨,但在1997年10月15日,國防部與內政部公告解除山地管制之後已廢除。現在也因隨休閒活動的發展與推廣,此處成為愛好單車者的最佳挑戰坡道,長達21公里路段,讓人有衝到最高點的成就感。也是通往台東屏東兩縣的東西要塞。而“壽峠”2字引用也即是日據時代遺留地名,至今仍沿用之。

    圖3.為戰前發行之地圖

    地圖上地名確實地寫著“壽峠” 兩字,但發音沒

    有標示。依時代背景與字樣觀察當時應該是讀成

    [kotobukitouge] 之日文訓讀音。

  • 圖4. 是台灣2008年發行的地圖,上面字樣卻寫成“壽山卡”,明顯將“峠”字體以「山+卡」之會形會聲複合而成,拼音為[Shouka]。

    圖5. 台灣公路里程圖上卻標示成“壽卡”2字。單純將“峠”字讀作[kǎ],以借音漢字標示成“卡”字。

    圖6. 最為特別的是因為台灣漢字體沒有“峠”而選用字形相似,音異形異之漢字“山+寺”的“峙”代替之。其音為[zhì],其意為“聳立”之意。

    圖4. 圖5. 圖6.

  • 以上所選用的替代漢字,其音義皆有待商討,難道只要相似雷同就好嗎?

    地名是區域的名稱代表,地圖是國家縮圖,國家門面,本為漢字圈文化之國家,

    對本國漢字文化之音形字義難道不應該更謹慎考察而選用嗎? 故,筆者提議既

    然本國沒有“峠”此漢字,無須硬湊,否有畫蛇添足,欠缺文化素養的感覺。提

    議可將“峠”改成“嶺”字,也即將原地名“壽峠”改成“壽嶺”這樣可以保有

    當時會意創字選用之原意,也不失台灣對漢字文化之重視,更不會有任何文化

    學識之衝突。

  • 3.4“壽峠”現地考察 目前此處名義上已是由廢棄閒置的檢查哨改成「鐵

    馬驛站」供往屏東、高雄、

    台東之自行車、機車騎士短

    暫停歇之處,但雖說是休憩

    處,樓面鐵門深鎖也無人看

    管,四處無人,只有短短寬

    約1公尺的騎樓可休憩。唯

    一可確定的是“壽峠”此處舉

    凡路面字標,電線桿柱,地

    面水柱開關蓋等字樣全標示

    成借音漢字的“壽卡”2字。

    但雖說是借音,[峠/touge]

    之音也異同於[卡/kǎ]之發

    音,且不涵蓋任何字義在此

    地名上,只能說這是不可思

    議的台灣漢字文化的替代方

    式。

  • 3.5“高熊峠”

    高熊峠”是台灣苗栗縣泰安鄉的地名。據說是因山上有一棵樹,猶如一隻

    熊在高山之鞍部而得名。民国36年6月,日據時期屬於新竹州大湖郡蕃地,日

    人在此設置“高熊峠”警察官吏駐在所。(即現在的大興派出所)民国39年10

    月25日、苗栗縣政府正式將大安鄉規畫至苗栗縣,也即是現行行政區是隸屬

    大興村。也是泰雅族的集聚部落。然“高熊峠”並非如“壽峠”是台灣的交通要塞

    處。故地圖上幾乎不記載此地名。

  • 如圖8. 所示於民國68年的台灣地圖上只有標示著“高熊”2字。推測這可能因為台灣活字體中沒有“峠”

    字,而索性省略。

    而圖9. 取自於 《台灣地名辭書》2006卷十三苗栗縣p.808 大興村分布地圖中,標示著“高熊卡”

    這3文字。

    又圖10. 《1/5萬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北島》2006 地圖上卻標示著“高熊山卡”這字形。

    圖9.、圖10. 與上述“壽峠”同,明顯都是因為沒有“峠”這字而選用字形類似的字替代而已。

    故,筆者提議可統一如上述將“峠”改成“嶺”字,如“高熊峠”改成“高熊嶺”。

    圖8. 《台灣省交通名細圖》 圖9. 《台灣地名辭書》 圖10.《1/5萬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北島》

  • 3.6 “高熊峠”現地考察 (圖11.) 圖11.所示此處指標字體非常不

    一。該地區指標有“高熊卡”,

    “高熊山卡”,甚至有“高熊崎”等

    字樣出現。前2者可了解因近字

    形而表記之,但後者出現的“崎”

    字,實讓人難以捉摸採用此字之

    義為何,難道是崎嶇山路之意嗎?

    還是只是字形有點相似,其實毫

    無任何意義?

    台灣擁有傳統固有的漢字文化,

    標準中文(國語)也並非如方言

    “有音無字”需要借音漢字表記,

    倘若地名之漢字無法訂定統一,

    即會產生此種紊亂現象,了解的

    人可猜測應該指向同一處,但異

    鄉甚至異國之旅人又如何了解指

    標上是否為同一處呢?

  • 4.小結

    本稿內容屬本研究第一步考察,首先台語之“尪”經其考察可斷其字意,在台語釋義上基本可分為1.人偶2. 圖像商標3.神明4.靈媒等四種意思。雖與中文釋義相違,但台語本以借音漢字形成之故,試論以

    台語會意形聲之意來結合取用此字並無不妥之處,故於台語可做“丈夫/夫婿/尪婿”之引用。

    然,台語“屘”字屬方言。指排行最小的那個。雖於台灣國語異體字體存錄,但無中文釋義。字義同“尾”字。是以會意假借形成的合文字組合。而“屘”台語音讀做“ban1”, 聲調1。依台語與國語在語音上的對

    應規律上,提議於台灣國語讀音應為[ㄇㄢ/bān]一聲,較為適合。

    而,日文「合字」之“峠(touge)”於中文字音替換上,與其選用與字義完全相違的“卡”/ [kă]或[qiǎ]來發音,不如考量改為與字義相同之「垰/(tao)」字,借音字義來行成會更為妥當。其「垰/

    (tao)」字音義與中文同屬道路之意的“道/dào” 字之音義接近。故,提議“峠(touge)”之中文發音應

    為[dāo]或[tāo] 2音替代之。

    而“峠”於中文字形替換上,同樣應選擇字義相同之漢字替代,較不失本國之漢字學識文化。中文“嶺”

    字因與日文“峠”字同有山頂,分水嶺之意。故,提議將“峠”改成“嶺”字替代之。也即將原地名“壽峠”、“高熊峠”改成“壽嶺”、“高熊嶺”這樣可以保有昔日以會意創字選用之原意,也不失台灣對漢字文化之重視,更不會有任何文化學識之衝突。

  • 参考文献

    <日文>

    泉均1977『言語学』国際日本語研修協会凡人社

    呉幸芬•千島英一2010「關於和製漢字的中国語読音 -以「峠」、「麿」

    2字為中心 -」台灣日本語言文藝研究學會 第11號

    呉幸芬2011「台語の変調現象について」熊本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

    研究科 熊本大学社会文化研究9

    呉幸芬2015「台湾閩南語と日本語の対照研究-同形漢字語における発

    音と意味を中心に」台灣日本語言文藝研究學會 第16號

    笹原宏之 2007『国字の位相と展開』,三省堂

    杉本つとむ編1973『異体字研究資料集成』(1973-1975)雄山閣

    田中章夫2012『日本語の雑記帳』岩波新書

    土井忠生等編訳1980『日葡辞書』岩波書店

    飛田良文監修・菅原義三編1990.『国字の字典』,東京堂出版

    藤堂明保1996《漢字の話 上》朝日新聞社

    森岡健二1975(昭和50)日本語の文字 学生社

    日本国語大辞典 第二版 編集委員会編2001『日本国語大辞典 第二版』

    小学館

    諸橋轍次編1955-1960.『大漢和辞典』,大修館書店

    <中文>

    地圖王製作部 馬路灣2005《南台灣旅遊通 地圖王》戶外生活.

    「台灣省交通名細圖」1979

    『台灣地名辭書』2006卷十三苗栗縣p.808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台灣地名辭書』2006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國語文教育叢書51(2007)《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教育部

    黃瓊慧等人撰述2001《臺灣地名辭書:卷四 屏東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三) 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周長楫2006《閩南方言大辭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1/5萬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北島》2006 上河文化出版

    吳國安1998 《台語四用漢字字源》三民書局

    王育德2000 黄國彥譯《台灣話講座》前衛出版社

    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index.rbt 教育部異體字體字典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台語拼音>

    白話字台語文ê網站http://iug.csie.dahan.edu.tw/taigu.asp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輸入法

    台文華文線頂辭典http://iug.csie.dahan.edu.tw/TG/jisutian/jisutian.asp

    台語文全羅漢羅轉換系統http://iug.csie.dahan.edu.tw/TGB/CLHLMI/clhlmi.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