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12
42 卷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2,No.3 2015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15 墨子 功利主义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19 世纪中叶至今世界上用英语书写的墨学研究的文章和论著由墨学的宗教观到开始涉及墨学思想历史的各个方面其中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墨子功利主义的思想研究墨子功利主义在英语世界流 传和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方哲学理论对于近代墨学复兴起了重要作用而墨子及其学说本身的博大精深是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挖掘和解读其时代价值的根本原因所在关键词墨子功利主义神命论西方汉学家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3⁃0019⁃12 收稿日期2014⁃02⁃05 作者简介聂韬(1988—),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公派访问学生19 世纪中叶至今世界上用英语书写 的墨学 研究的文章和论著由墨学的宗教观到开始涉及墨 学思想的各个方面经历了众多中外论者的研究和 一个半世纪的研究嬗变探究这一研究的历程和发 展规律对于当今拓展和深化墨学研究挖掘墨学的 现实价值不无裨益纵观一百多年来用英语书写的墨学研究文献对墨子功利主义的思想研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用西方近世的社会科学思想来阐 释墨子及其思想学说的开创者其中影响深远的当 属他将墨子视作一名实利主义者的结论而后胡 冯友兰等人用英文书写的论著成功地将被西化 的墨子西化的墨子研究方法带出国门本文以墨 子的功利主义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为研究对象考察 20 世纪以来墨子及其思想在英语世界的流传 与研究的三个阶段的情况揭示出西方哲学理论对 于近代墨学复兴的重要地位并对当代墨子的研究 方向和路径作出展望胡适冯友兰把功利主义墨子带到英语 世界 19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末墨子及其部分学说 开始受到欧洲的一些牧师以及传教士的注意介于 他们研究倾向中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重点关注的 是墨子文本中 鬼神的形象与 兼爱 的性质1858 香港传教士艾约瑟( Joseph Edkins) 发表名 墨翟之人格及其作品的评介[1] 一文第一次将 墨子的思想与基督教进行对比研究随后英国最早研究墨子的汉学家圣公牧师理 雅格( James Legge) 在译介儒学经典时曾涉及到墨 天志”、“ 明鬼以及兼爱等学说在他的作品 中国人的天道和鬼神观介绍了墨子的鬼神思 [2] 他倾尽一生心血完成的中国经典在卷 孟子的翻译前理雅格再一次提到了墨学译了兼爱三章并用基督教 博爱比附墨子的 兼爱”,他说:“ 我以为真正存在的兼爱和博爱会带给上帝的光荣而又促进世界的和平。” [3]122 1877 哈培尔(Andrew Happer) 撰写的中国 典籍中的上帝是否即圣经中的耶和华?》 [4]323-368 书中着重叙述了墨子与耶和华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荷兰的汉学家高延 [ Groot, J. J. M. de ( Jan Jakob Maria)],在他的著作中国的宗教系统[5] 一书中对墨子的节葬思想进行简短的介绍与儒家的葬礼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Oct-2019

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第 42 卷第 3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2No32015 年 5 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15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聂  韬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19 世纪中叶至今世界上用英语书写的墨学研究的文章和论著由墨学的宗教观到开始涉及墨学思想历史的各个方面其中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思想研究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英语世界流

传和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方哲学理论对于近代墨学复兴起了重要作用而墨子及其学说本身的博大精深真善是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挖掘和解读其时代价值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键词墨子功利主义神命论西方汉学家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3001912

收稿日期20140205作者简介聂韬(1988mdash)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公派访问学生

    19 世纪中叶至今世界上用英语书写①的墨学

研究的文章和论著由墨学的宗教观到开始涉及墨

学思想的各个方面经历了众多中外论者的研究和

一个半世纪的研究嬗变 探究这一研究的历程和发

展规律对于当今拓展和深化墨学研究挖掘墨学的

现实价值不无裨益纵观一百多年来用英语书写的墨学研究文献

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思想研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用西方近世的社会科学思想来阐

释墨子及其思想学说的开创者其中影响深远的当

属他将墨子视作一名ldquo实利主义者rdquo的结论而后胡

适冯友兰等人用英文书写的论著成功地将被西化

的墨子西化的墨子研究方法带出国门 本文以墨

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为研究对象考察 20 世纪以来墨子及其思想在英语世界的流传

与研究的三个阶段的情况揭示出西方哲学理论对

于近代墨学复兴的重要地位并对当代墨子的研究

方向和路径作出展望一  胡适冯友兰把ldquo功利主义rdquo墨子带到英语

世界

19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末墨子及其部分学说

开始受到欧洲的一些牧师以及传教士的注意介于

他们研究倾向中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重点关注的

是墨子文本中 ldquo鬼神rdquo 的形象与 ldquo兼爱rdquo 的性质1858 年香港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发表名

为《墨翟之人格及其作品的评介》 [1] 一文第一次将

墨子的思想与基督教进行对比研究随后英国最早研究墨子的汉学家圣公牧师理

雅格(James Legge)在译介儒学经典时曾涉及到墨

学ldquo天志rdquoldquo明鬼rdquo以及兼爱等学说 在他的作品

《中国人的天道和鬼神观》中介绍了墨子的鬼神思

想[2] 他倾尽一生心血完成的《中国经典》里在卷

二《孟子》的翻译前理雅格再一次提到了墨学选译了《兼爱》三章并用基督教ldquo博爱rdquo比附墨子的

ldquo兼爱rdquo他说ldquo我以为真正存在的兼爱和博爱都会带给上帝的光荣而又促进世界的和平rdquo [3]122

1877 年哈培尔(Andrew Happer)撰写的《中国

典籍中的上帝是否即圣经中的耶和华》 [4]323-368一

书中着重叙述了墨子与耶和华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荷兰的汉学家高延[Groot J J M de ( Jan JakobMaria)]在他的著作《中国的宗教系统》 [5] 一书中对墨子的节葬思想进行简短的介绍与儒家的葬礼

91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 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被打上了浓郁的宗教烙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

下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价值遭到了近代知识分子

的质疑学者们对经学经典的研究逐渐延伸到其他

先秦诸子上而墨子正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沉寂

了两千多年的墨子学说的重新复兴是西方ldquo民主rdquo与ldquo科学rdquo的思想在中国逐渐兴起的产物 这个时

期开始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墨学的学者与相关著

述这些学者开始用西方科学和逻辑理论来阐释

《墨经》用基督教的ldquo博爱rdquo来比照墨子的ldquo兼爱rdquo用ldquo功利主义rdquo ( utilitarianism) 来看待墨子以ldquo义利rdquo为主体的哲学思想

就笔者所能查到的资料来看梁启超应是近代

中国用西方近世的社会科学思想来阐释墨子及其思

想学说的开创者 1904 年他在《新民业报》上发表

《子墨子学说》与《墨子之伦理学》两篇文章强调学

习西方的价值观用于重新重视源于传统文化的

ldquo元神真火rdquo 他使用了大量的西方术语来阐释墨

子文本且将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卢梭康德边泌

(Jeremy Bentham)弥勒(JSMill)等人都纳入他的

比较对象之列他将墨子视作一名ldquo实利主义rdquo的学

者在《子墨子学说》中梁启超首次将墨子以实利

为中心的道德观与边泌弥勒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进行比

较他认为墨子的ldquo凡事利于最大多数者谓之利利于少数者谓之不利rdquo的原则与边泌的ldquo比较苦乐

以为道德之标准rdquo的说法是相一致的而《大取》中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helliphellip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取小也 害之中取小者非取害

也取利也rdquo [6]405 梁启超认为这一段叙述是ldquo墨子实利主义之精髓也rdquo [7]28-29

梁启超将墨子称为ldquo实利主义者rdquo基于他认为

早期墨家思想更重视实实在在的物质之利而轻精神

之利的倾向 他进一步论述墨子的《鲁问篇》中也

有ldquo凡事能使吾良心泰然满足者谓之利否则谓之

不利rdquo②的论述因此梁启超得出结论ldquo墨子实利之

教大率毗于物质上而精神上未免阙如 得此条而

发明之 然后知墨子言利圆满无遗憾也rdquo [7]29

梁启超对墨学的西化研究承接清代中叶以来的

经学考证他对墨学的近代阐释用西方的标准来比

附墨子思想的研究方法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本土掀起

了一股ldquo扬墨rdquo的热潮 胡适作为这个时期又一位

伟大的研墨者在赴美留学之前已经受到了孙诒

让梁启超等人的影响对墨子萌生兴趣看到了墨

学经世致用的意义所在 1904 年他在《梁任公〈墨经校释〉序》中说道ldquo他(梁启超)在《新民丛报》里曾有许多关于墨学的文章在当时引起许多人对于

墨学的新兴趣我自己便是那许多人中的一个

人rdquo [8]1241915 年师从杜威的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在他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先秦

名学史》中胡适用了近乎三分之一的篇幅研究墨

家的逻辑学 他认为墨学的体系中不仅涵盖了许

多知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内容而且与西方近代应

用主义(pragmatism)与实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逻

辑推演有许多契合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在之后

《先秦名学史》的中文版本中胡适对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的翻译也延续了梁启超ldquo实利主义rdquo的说法他首先

认为ldquo作为一套思想系统墨学与实利主义和应用

主义都有许多相似之处rdquo [9]57 此后在他评价三表

法的第二表ldquo众人耳目之情rdquo时引用了西方实利主

义家弥勒的理论③默认二者的类似 胡适在叙述

《墨经》中的《大取》之时认为其中有关于ldquo实利主

义rdquo的论述④ 当然胡适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分析

墨子的伦理思想在本文中他对墨子ldquo实利主义rdquo的论述更像是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在这之后胡适虽并没有再用英文著成相关的

研究但根据《先秦名学史》扩充而成的《中国哲学

史大纲》中⑤胡适发展了他对墨子道德观的ldquo实利

主义rdquo论断当然他的论述同样建立在对墨家的逻

辑学ldquo别墨rdquo的研究上 他认为早期的墨家思想虽

然早已有了ldquo义即是利rdquo的意思但墨子却没有明白

细说到了ldquo别墨rdquo(后期墨家)才有完满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孟子》和《荀子》二章中

都用到了ldquo实利主义rdquo一词他说ldquo孟子的政治学说

中含有实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忌讳的rdquo [10]314

时隔数年同样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冯友兰

在他的《天人损益论》中单独用标题《功利主义墨子》(ldquoUtilitarianism Mo Tzurdquo)为一章⑥ 他认为ldquo人力胜天行rdquo的墨家学派和主张征服改造自然的

西方哲学都属于人为境界之美好属于益道⑦将墨

子的哲学思想视作中国古代最系统化的功利主义思

想其贡献甚至能与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边

0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泌相提并论因为墨子和边泌都确立了功利主义的

基本准则也就是立足于实践[11]75 在冯友兰的论

述中他不断地拿出墨子的文本与边泌的学说进行

比较寻找墨学与边泌学说的共同点试图确立墨学

道德观根基便是功利主义的 冯友兰说道墨子与

边泌都认为只有外部客观的标准才能够判断善与

恶利与害而前者所确立的外部标准 ( externalstandard)正是墨学中最著名的三表法 冯友兰对

于三表法的第三表ldquo国家百姓人民之利rdquo [6]264进行

了详细的阐述与胡适一样两人都认为三表中最重要就是关于实际效果的第三表二者都把它称之

为ldquo实用主义rdquo ( pragmatism) 而冯友兰进一步认

为ldquo实用主义rdquo是作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道德哲学观的

方法论(pragmatic method)而存在的是为了让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实践中能够使国家与人民获得利益的最

大化冯友兰除了参照边泌的功利主义看待墨学以

外他也将墨学与杨朱的ldquo享乐主义rdquo (hedonism)进行对比[11]62 他提出相较于杨朱学说重视主观感

受与眼前的利益忽略个体之间寻求各自快乐的冲

突墨子注重实践承认人性的私欲通过确立客观具体的标准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哲学理论体系如ldquo兼爱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节用rdquo等都是为了驱使人们采

取最正确的方式获得他们最大化的利益 同时冯友兰也承认墨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功利主义的缺陷的

最好说明ldquo墨子的思想太功利主义了因为它过于

着眼于未来rdquo [11]92继《天人损益论》后冯友兰在同样用英文写成

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中继续发展自

己的观点 与《天人损益论》不同的是除了继续引

用《大取》中ldquo断指rdquo的文本作为权衡(Weigh)利的

大小以外冯友兰在这两本书中加入了对《墨经》的全面研究与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墨子的功利主义

思想在后期墨家得到了发展ldquo后期墨家就为墨家

的功利哲学作出了享乐主义的解释 helliphellip他们给

利害下了定义之后又以利的定义为基础进而为

各种道德下定义rdquo [12]124 这一点与胡适的《中国哲

学史大纲》的观点是相似的 冯友兰引用边泌在

《道德立法原理导言》中的论述ldquolsquo天然rsquo使人类为

二种最上威权所统治 此二威权即是快乐与苦痛只此二威权能指出人应做什么决定人将做什

么rdquo [13]310他同时也在墨经中发现了与边泌相似的

论述 《经上》 一处 ldquo利得而喜也 害得而恶

也rdquo [6]310《经说上》一处ldquo利所得是喜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 害所得是恶则是害也 其利也非是也rdquo [6]334冯友兰得出结论ldquo墨经正是如此主

张 边泌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

乐苦痛者也 边泌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 欲是盲

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

害rdquo [13]309

胡适冯友兰是中国近代中西贯通的哲学家受到中国ldquo扬墨rdquo之风的影响二人用西方哲学理论

比附评估墨子的逻辑思想道德观发现中西异质

文明下的文化可通约性体现了他们对中外哲学的

共通性的认可这是基于他们对西方哲学理论来诠

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的肯定胡适的《先秦名学史》一书冯友兰的《天人损益论》以及《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三书都以英文

的形式出版发表并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成为了西

方汉学家 20 世纪以后研引墨学的重要文献 胡冯二人用英语书写墨子的功利主义研究与他们的留

学经历存在必然联系而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作品

与近代中国众多的墨子研究者一样在西方的冲击

与爱国情怀启蒙与救国的交织下希望借用墨子思

想与西方思想的比附评估中体西用为实业救国救亡图存的社会理想找到一个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

思想共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西方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来书写墨学研究是将墨子放置到世界的舞台上切实地推动了近代墨学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同时也让西方的汉学家们透过西方的哲学理论看到

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子经学另一种可能

性mdashmdashmdash那就是早在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已

经出现了能够孕育出西方近代科技的哲学土壤 就

像冯友兰 1921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作演讲时感慨道ldquo依我看来如果中国人遵循墨子的善即是有用的

思想helliphellip那就很有可能早就产生了科学rdquo [14]249

二  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

传播

继胡适冯友兰之后西方汉学界开始出现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广泛应用到对墨子的思想研究和译

介的现象 笔者将以下论及的学者及其著述归为墨

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文书写第二个阶段的原因如下第一同胡适冯友兰时期相似中西学者有关墨子

1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论述的英语书写大多集合在西方汉学家们对中国古

典哲学的整体性著述中对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

述基本并不详实且并没有出现独立探讨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文和著述第二通过这一部分学者们

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之于墨子思想的寥寥数语中凸显出

墨家学说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概念上的差异性梅贻宝同胡适和冯玉兰一样曾在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留学专攻墨子的思想研究并因此取得博士

学位 他对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作出了突出的贡

献 他的博士论文《墨子一位曾与孔子匹敌而后

备受冷落的人》是第一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专

著 在这本著作中梅贻宝将墨子其人其书代表

的学派及其主要思想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评价同时加入了与先秦其他学派的比较 同时梅贻宝

为他的博士论文附有英语译著《墨子的伦理政治论

著》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orks of Motse) 这也是第一本将《墨子》译成英语并在西方出版发行

的译著 尽管梅贻宝只选择了现存《墨子》文本的

五十三章中的三十六章但西方汉学界依旧对他所

作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文中论及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言语见于第四章《墨子的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Motse)梅贻宝研究主要对象是墨子的三表

法 在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论断》 ( The PragmaticArgument)中作者明确指出ldquo强调理论的适用性和

功用性并不是一种浅薄的需要一切努力都得及时

的显而易见的回报的功利主义这正是我认为实用

主义经常遭到不公正的批评的地方rdquo [15]73从他的语

气可见梅贻宝并非与同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胡冯二人一样喜欢墨子头上的这顶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帽

子 在第五章《墨子的道德准则》中梅贻宝将ldquo兼爱rdquo视作墨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而ldquo利rdquo (benefit)是实现兼爱的最重要的手段 第五章中只有寥寥几

处出现了与功利主义相关的词语且都是为ldquo兼爱rdquo所服务的倒是有一处十分有趣的论述这是梅贻宝

用于评价墨子面对孟子对ldquo兼爱rdquo的诘难时回答的

叙述 梅贻宝说ldquo因此可见兼爱既不是抽象的准

则也不是一项武断的命令 它切实是一种能够确

保让绝大多数的人获得长远的最大的包括每个人

父母的幸福的行为方式rdquo [15]92这与边泌所持功利主

义的根本准则ldquo道德及法律之目的在于求lsquo最大

多数之最大幸福rsquordquo⑧十分相似 当然仅仅凭借一

处梅贻宝对ldquo兼爱rdquo的诠释是不能改变通篇梅贻宝

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说法不赞同的倾向性 而在

梅贻宝后来的成果和作品中再也找不到其对墨子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直接评述了著名的汉学家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

是西方研究先秦思想的权威他的著作也多以先秦

诸子为研究中心他于 1953 年发表的《从孔夫子到

毛泽东的中国思想》中设有《墨子与其对和平和秩

序的追寻》(Mo Tzu and the Quest for Peace and Order)一章对墨子ldquo兼爱rdquoldquo天志rdquoldquo明鬼rdquo等基本思

想进行了介绍 他承认墨子的思想中含有功利主义

的元素因此他多用ldquo功利性rdquo ( utility)一词而非

ldquo功利主义rdquo (utilitarianism)来说明墨子思想这样的

特征 他指出ldquo任何有用的东西在墨子的条文中

都是可以被接纳的rdquo [16]57 顾立雅表示功利性(utility)本身并不能称作一种墨子的道德标准因为墨

子思想的功利性最终目的是为了ldquo富国家众人民治行政禁止大国攻小国干上帝鬼神之福rdquo [16]58

西方著名翻译家汉学家伯顿middot沃森(BurtonWatson)在 1963 年选译了《墨子》的现存文本名为

《墨子选译》对墨子文本的翻译属于他的早期成

果 这是继梅贻宝以后英语世界中《墨子》文献的

第二本译著 虽然《墨语》《墨经》《墨守》等章节

都不在翻译之中但这并不影响此译著在西方墨学

界的流传和被认可度此后大量的西方汉学家在研

墨时采用沃森《墨子》翻译版本作为研究文本 在

引言中沃森把墨子的道德观比作ldquo光秃的功利主

义rdquo(bald utilitarianism)他认为ldquo这样的道德观根

本不能支撑整个道德哲学系统相比起儒家的道德

观和道家的形而上它并没有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温

文尔雅的审美情怀的社会rdquo [17]13西方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h Mote)也不是研

究墨子的专家而是对中国思想流变和历史颇有研

究的学者 他在其 1971 年的《中国思想之渊源》一书中在介绍墨子的哲学思想时同样运用到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 他说ldquo墨子的宗教功利主义(religious utilitarianism)同样令我们陌生墨子的理论听

起来像边泌和密尔的思想helliphellip墨子在公元前 5 世

纪提出了一种着眼于每个人利益的兼爱哲学西方

直到 18 世纪才产生这种思想rdquo [18]80牟复礼称墨子

的哲学思想为ldquo宗教功利主义rdquo可见牟复礼并没

有将墨子的道德学说完全与西方功利主义的理论接

轨而是看到了墨子思想中另一个思想要素 ldquo宗

2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rdquo也就是墨子文本中的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 牟复礼

认为ldquo墨子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唯一个宗教导师helliphellip他详细阐发了他的宗教思想这些思想很富有

原创性(在中国的环境中似乎如此)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helliphellip孔子的道德学说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上其他学派亦然 只有墨子需要神鬼来实行他的道德

秩序rdquo [18]80牟复礼惊讶于墨子既坚持超自然的信

仰而又如此强调现实的ldquo利rdquo的观念因此他才会

创造出ldquo宗教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时期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语书写总体来

说缺乏细致的专门的研究和叙述除梅贻宝以外其他汉学家并不是专攻墨子的专家而是在他们的

研究或译介领域中提及墨子及其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

关系虽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胡冯二人相比存在

明显的差距但这同样说明被西化的墨子西化的

墨子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在西方传播并逐渐被接受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研究还呈现以下两个重要的

特点第一研究的主体加入了外国的汉学家在顾

利雅与牟复礼包括梅贻宝的研究作品后都附有胡冯二人著作的英文版本作为参考文献这也从另一

个侧面说明二人的研究方法已经在西方产生了影

响第二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观点的接受程度不

一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开始在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

念前加上ldquo宗教rdquoldquo光秃rdquo等限定词或者仅仅承认

墨子的思想带有功利主义的元素他们的研究的价

值并不在于对墨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在面对

西方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和中国的墨子相关联时所

引发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必然会导致下一个阶段出

现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及其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之争三  ldquo功利主义rdquo和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

这场论战的开端始于西方汉学家丹尼斯middot埃亨

(Dennis MAhern)对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提出的质

疑 1976 年他在《中国哲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么》这是英语书写范围里第一篇

专门探讨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语书写论文也是

笔者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所依据的标准 那就是从埃亨开始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出现了大量专

注于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文参与论战的学者许多

都是当代专攻墨学的西方汉学家而这样的风潮无

疑大大有益于此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文中埃亨首先提出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意义

上的功利主义者 ( utilitarian ) 强硬的与薄弱的

(strong sense and weak sense) 前者宣扬ldquo追求最大

多数之最大化价值rdquo是道德行为的最终决定性标

准而后者虽然承认此标准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这

是最终的最根本的标准 在西方哲学界中边泌和

弥勒便属于功利主义的强硬派而大卫middot罗斯(WDRoss)则属于后者⑨ 埃亨认为墨子只能称得上

是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者原因是他并没有将

ldquo利rdquo(benefit)看成道德行为的最终的唯一的决定

性标准同牟复礼一样埃亨看到了ldquo天rdquo在墨子的道德

观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在《墨子》文本中天的命

令是道德义务的最终来源天的意志是道德法则的

基础⑩ 埃亨把这样的理论称之为ldquo神命论rdquo(Heaven Will Theory又称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同时他并不否

认前人所提出的功利主义为此埃亨列出墨子所主

张的道德行为的四个充分条件(biconditional)    B1X 是一项正确的行为当且仅当 X 是一

项有益于人的行为B2X 是一项错误的行为当且仅当 X 是一

项有损于人的行为B3X 是一项正确的行为当且仅当 X 符合

天的意志B4X 是一项错误的行为当且仅当 X 违背

天的意志[19]187-189

通过对《墨子》一系列的文本分析104877810486491048659埃亨得出

结论这四个双重条件在《墨子》文本中都是成立

的 换句话来说墨子既是一名薄弱意义上的功利

主义者同时也是一名神命论者墨子思想的道德标

准是双重的 埃亨表示ldquo如果能够解决哪一个道

德标准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当然再好不过但可惜的

是墨子的文本并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rdquo [19]191当然这场论战并没有立刻开始 在埃亨提出

ldquo神命论rdquo理论的十多年间英语世界的汉学家并没

有对他引入的ldquo神学论rdquo的观点引起足够的重视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在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中依旧占有

统治地位 1977 年爱丽丝middot卢姆(Alice Lum)女士

发表论文《墨子哲学中的社会功利主义》 [20]1979年罗德尼middot泰勒(Rodey LTaylor)发表的《宗教与功

利主义鬼神与葬礼上的墨子》 [21]以及 1989 年陈

汉生(Chad Hansen)的《墨子语言功利主义》 [22] 等

论文都是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不同角度的阐释卢姆和泰勒都将功利主义的理论带入ldquo墨家十论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0

3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中通过论述兼爱的可行性证明鬼神的存在与否

等用诠释墨家重要教义的方法来探讨功利主义是

如何在这些教义中产生ldquo化学反应rdquo 而陈汉生更

是将ldquo功利主义rdquo置于中国先秦哲学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墨子与儒道道德观的比较得出墨子道德观

ldquo最大化功利性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依靠语言重塑的

过程rdquo [22]343的论断 英国著名学家葛瑞汉(AngusC Graham)在他 1978 年出版的《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与科学》一书中也同意墨子是功利主义者的

观点他与梅贻宝一样都强调ldquo兼爱rdquo是墨学统一

的道德原则而墨子注重实践把功利主义原则贯彻

到忠孝人际关系国家关系等各个社会道德领域

的各个方面用检验是否有益于他人的方法来判断

行为的是非在论述中他也大量运用了边泌弥勒

等人的功利主义理论进行比附分析[23]1231992 年迪尔克(Dirck Vorenkamp)发表了论文

《换个角度看墨子思想中的功利主义》 ( Another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 他注意

到了埃亨的ldquo神命论rdquo在西方汉学界第一次正面回

应并批驳了埃亨的观点认为墨子是一个彻头彻尾

的功利主义者这也标志着这场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和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 争论进入了高峰期 从迪尔克到

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Johnson)的论文西方汉学家研究墨子的道德观时必然不能摆脱这两

个概念 在此笔者将这些学者的论文或著述分为

三类第一类是针对埃亨论文中所引的《墨子》文段

的再看待再阐释以大卫middot索尔(David Sole)克里

斯托弗middot杜达(Kristopher Duda)等人为代表第二

类是发展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来反驳ldquo神命论rdquo以迪

尔克方可涛(Chris Fraser)等汉学家为代表第三类

是仅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与术语流变的角度看待

墨子的道德观以卢秀芬为代表1对埃亨论文里《墨子》文段的再看待再阐释

1999 年大卫middot索尔发表论文《墨子与其道德

观的基础》文中索尔对迪尔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论证墨子道德观的最根本的准则应当是ldquo神命

论rdquo至于功利主义则是用来决定行为是否正确的

第二准则 索尔并不否认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墨子道德

观中的存在只是认为它是第二性的而决定人们言

行判断是非的最终准则只有通过ldquo天rdquo来决定索尔并没有正面批驳迪尔克文中的诸多论断

他采用了再次分析与阐释埃亨的论文中所引用的

《天志》《尚同》中的文段来加以分析 如下所引的

《天志中》的一段被许多学者大量使用我们将这

一段话作为这一类学者进行研究的标准文本    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

为政乎愚且贱者 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

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 然则孰为贵 孰

为知 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

天出矣[6]198

对于这段话索尔的理解是ldquo墨子坚信天的意志是

lsquo义rsquo的来源天是义的开端天来决定(正Decide)什么是对的rdquo [24]39索尔承认ldquo利rdquo在墨子思想中的

重要地位他最终得出结论ldquo既然某事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符合天的意志而天的目的是为了造福

天下这样的论断又有目的论( teleology)天道(divine justice)古代典籍( ancient texts)作为支撑那么任何有利于天下的都是正确的这些lsquo义rsquo的来源

又基于天是政治等级结构的制高点的事实而我们

有义务去做正确的事这是天的要求我们必须要遵

照天的意志行事rdquo [24]47

索尔在承认墨子道德观具有双重标准的基础上

发展了埃亨的观点那就是如果说ldquo利rdquo是墨子推

行道德观的基础那么ldquo天命rdquo就是基础的基础是最终最后的标准 在这之后更多的中西方的汉学

家与研墨者加入了这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战 其中部分作者将ldquo利己主义rdquo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混淆而谈的论文本文在此并不进行评估104877810486491048661

2001 年克里斯托弗middot杜达在《重新审视墨子

道德观的基础》一文中反对ldquo神命论rdquo作为墨子道德

观的第一性 她依旧将埃亨论文中所引的文段一段

一段地重新审视与解构 她将ldquo天rdquo类比作数学家她的解读是数学家能够帮助我ldquo决定rdquo一道数学难

题的对与错但并不意味着数学家能够随意选择答

案答案本身的存在是独立于数学家的决定的同理天也不能随便随意决定言行的是非也必须遵照

ldquo义rdquo来办事 对索尔所引的《墨子》原文杜达认

为ldquo义rdquo之所以来源于天并不是因为天的权威而是因为ldquo天为贵为知rdquo(wise and wisdom)正因如此天是运用它的智慧与英明去裁决对错这也暗示着

义是独立于天的意志而存在的而这个ldquo义rdquo的本

质就是ldquo功利性rdquo (uility) [25]24 因此杜达是站在

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一方而她的判断依据就是ldquo功利

性rdquo是墨子道德观中的最终标准是不能够因为

4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dquo天rdquo的意志而改变的是客观的可衡量的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 Johnson)

发表名为《墨子的道德学说打破诠释的僵局》的论

文 约翰逊站在ldquo神命论rdquo的队伍里对以上学者们

所引的墨子文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对索尔的

《墨子》引证约翰逊的理解是当墨子在设定天的

概念时他已经把天当作了权利的最高象征而并不

是利益在此之前天拥有了明智无私等崇高的品

质墨子让人们遵从天并不是因为天能够带给我们

利益与好处根本上在于这是体现我们对天感激的

义务与方式而这正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体现 约翰逊也

有着自己一套证明ldquo神命论rdquo是墨子道德观的第一

性的逻辑 他认为ldquo兼爱rdquoldquo尚贤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葬rdquo等墨子的政治经济与道德诉求墨子并没有用

天来解释为什么这些是ldquo利rdquo的要求反而用功利性

的标准来说明这是天的要求而这样的逻辑正说明

功利性的标准是用来支持ldquo神命论rdquo的[26]3572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

上文所提到的对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作出最

早反应的迪尔克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他既

不同意埃亨将功利主义分为强势意义和薄弱意义两

种类型也不赞同墨子存在功利主义与神命论的双

重道德标准 在他看来墨子的思想是典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rule-utilitarianism)墨子文本中ldquo天rdquo与鬼神的存在也是为其ldquo功利性rdquo服务的 迪尔克

评价墨子用周宣王秦穆公简燕公等例子力证鬼神

的存在的文段时这么说ldquo这里的关键在于墨子并

不是简单地用人们所闻所见的事例来充实他的证

据 相反的他通过延展这些论据来论证鬼神赏罚

个体而达成lsquo利rsquo事实rdquo [27]423-424

相对于埃亨及以上论及的所有学者而言迪尔

克的观点无论从西方理论上的支撑与墨子文本的分

析来说更加具体与细致 首先迪尔克与冯友兰胡适一样在论述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时都加入了

对于后期墨家的成果《墨经》的分析 后期墨家对

ldquo利rdquoldquo害rdquoldquo权rdquo(Weigh)等术语的解释《经说》唯一对ldquo天志rdquo的论述在迪尔克眼中都是说明墨子思

想是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的证据 其次迪尔克与

牟复礼都看到了墨子文本中墨子不那么相信鬼神存

在的文段104877810486491048662迪尔克认为尽管鬼神存在与否对于埃

亨的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的影响来说是巨大的而对于

ldquo功利主义rdquo来说ldquo唯一重要的问题在于功利性作

为行为的标准与天意之间的关系而鬼神存在与否

并不会改变这个关系至关重要的特征rdquo [27]432 他也

相信墨子的本身意图也是如此墨子的思想缺少了

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或许能够生存但ldquo义rdquoldquo利rdquo所代表

的功利主义一定是不可或缺的[27]433 最后迪尔克

对墨子思想中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定义更为具体加入

了ldquo规则行为主义rdquo与ldquo行为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104877810486491048663迪尔克论述墨子让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是因为鬼

神能够赏善罚恶鬼神的意志希望他们行使ldquo义rdquo(righteousness)这样的做法能够为个体和社会都带

来积极的结果而这正是典型的ldquo规则行动主义rdquo的方式

香港大学的汉学家方可涛是当代著名的西方研

墨者 在他为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编写的《墨家

学说》中批判了ldquo神命论rdquo的说法并在迪尔克的基

础上再度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一方面方克

涛反对索尔等人持有的ldquo神命论rdquo 方可涛承认墨

子思想中的宗教元素在墨子的世界观中的重要性因为在墨子的文本中的确存在一些文段论述人们需

要遵照道德规范 因为这样做是天的意志而天的

赏善罚恶功能也会让人将其与ldquo神命论rdquo相联系如果忽视它们的存在会扭曲看待墨子思想的结果 但

在墨子的文本中又存在确凿的理由否认墨子的ldquo神命说rdquo 首先在墨子文本中从来都没有依照天的

意志来分析或者定义过ldquo义rdquo的概念 相反现存

《天志》《明鬼》的四章的论述中都把ldquo天意rdquo(heavenrsquos intention又称天志) [28] 当作一个认知( epistemic)的角色一个区分是非的测试工具或者标准ldquo天意rdquo与ldquo义rdquo的功能是相同的都能够区分言行的

是非但正确与否并不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其次方克涛认为墨家的ldquo天意rdquo是一个可靠的道德向导并不仅仅因为天的神性(Deity)或者天具有赏善罚

恶的功能而是因为天具有最根本的高尚明智公正仁慈等品质来扮演它的向导的角色 因此与其

把天鉴别言行是非的功能看作ldquo神命论rdquo不如说它

类似于ldquo理想观测者论rdquo( ideal observer theory) 另

一方面方克涛赞同迪尔克的论断 他认为ldquo墨家

的道德观与规则功利主义有相似之处但也许把其

称为lsquo实践结果论rsquo(practice consequentialism)甚至

称为lsquo道之结果论rsquo ( dao consequentialism) 更为恰

当rdquo [28] 而所谓的ldquo道rdquo的典型特征就是它促进社

会上每个个体的利消除对他们的害的实践作用

5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当然方可涛并不认为ldquo实践结果论rdquo的概念能够完

全适用于墨子的道德哲学上因为墨子思想并不是

西方哲学实质原因在于ldquo兼爱rdquo的范围和天的功能

与地位ldquo西方结果主义者的促进每个人的利益的

标准并不代表其会要求每个人都对他人怀有平等

的无私的爱rdquo [24] 另外墨家过于将ldquo利rdquo的概念

限制于物质的层面上忽视了个人精神层面上的愉

悦与成就感从而在后期墨家中出现了ldquo自我牺牲rdquo(self-sacrifice)的极端道德观 方可涛赞同荀子对

墨子的评价那就是ldquo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rdquo [29]578方克涛既发展了之前迪尔克等人的观点同时也看

到了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墨家同西方哲学相异之

处 方克涛多次在论述中提到先秦其他学派与墨子

道德观的异同正表明了他的立场 另外在谈及墨

家的宗教时他认为尽管墨子哲学中的ldquo天rdquo的概

念与同时代的学派而言更为人格化(personified)但它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c)是远远不如犹太mdash基

督教中的上帝的被人格化的天是作为社会政治的

权力机构的顶点而出现的且墨家也并没有西方宗

教中的救赎与死后乐土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墨子的

道德观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西方的相类概念

来解释 介于这个原因方克涛并没有如前人一般

为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给出一个最为肯定的说法而是借助相似(similar)或者类似( resemble)等词语

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表示墨子道德哲学的复杂性这也不得不让人钦佩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背景下看待墨子的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2006 年卢秀芬的《在比较的视野下理解墨子

的道德观基础》一文是唯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

的背景下看待这场论战的论文 她对论战本身存在

的意义提出质疑 她的观点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间的争论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ldquo这是

建立在与天的概念有关的对最基本的文化观念错误

的理解之上rdquo [30]123 卢秀芬诠释了ldquo天rdquo在中国传统

文化背景中(特指从夏到先秦时期)的本来面目在她看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墨子促进天下之利的

道德观念与其强调尊崇天意的说法完全是一回事解释生存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观完全没有

任何强行加入西方哲学观念的必要 卢认为墨子

的道德观中一项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

天下带来和谐而最终能够决定是非的标准只能是

自然秩序本身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ldquo对于中国古

典哲学家而言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繁荣兴旺抑或遵从内在本质的优良发展是因为事物的内在

本质是由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赋予的它的兴盛衰亡都不能把它从这个涵盖所有的系统中

所扮演的角色支离开来rdquo [30]133在文中卢秀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中国

古代ldquo天rdquo的概念的流变并用来批评在这场论战中

的参与者们提醒他们不要用西方世界的二元性来

看待中国宇宙观的整体性和谐性而中国古典学派

里的天也从来没有像西方的上帝一样被拟人化包括墨家的天 卢秀芬的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重

要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卢秀芬是这场论战中唯一一

个拒绝用任何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释墨子道德观的

学者她另辟蹊径试图完全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语

言流传背景下来看待墨子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她试图论证彻底依赖西方理论诠释中国古典哲学的

研究方法行不通从而证明中西异质文明的不可通

约性当然发表在卢的论文之后的约翰逊的文章对

于卢秀芬所持有ldquo天下大同rdquo ( the Harmony of theWhole World)的观点也有所回应 他认为就算在

卢的论述中墨子的天的本质并没有拟人化而利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整个系统的和谐但这并不代

表道德标准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就算二者存在的意

义相同同样也是值得拿出来讨论的 约翰逊对卢

秀芬观点的正确性也存在质疑他说就算在中国先

秦以前的历史背景下天的概念没有人格化但并不

代表墨子不能在先秦当下创造一个人格化的天为他

的哲学观而服务而这恰好是大多数墨学研究者所

承认的墨子宗教观的贡献之处[26]351 墨子ldquo神命

论rdquo理论的说法是由西方汉学家提出通过引入新

的西方哲学概念对墨子的道德观进行解读用自身

的知识架构对墨子的文本进行再诠释从表面上看

虽是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一说的否定但因此让更多的西

方汉学家关注到墨子并参与相关研究和讨论说明

西方逐渐认可墨子当代面貌和研究价值这是这场

论战意义之一其二这场论战从客观上不仅促进了

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英语书写的研究中也出现

了抛弃依赖西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卢秀芬在

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看待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是墨子思想在经历了西方理论的比

6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较评估后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的一次研究尝试方可涛同样看到了墨子的道德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

单地用西方相类的术语进行解构近代西方墨学的

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自近代墨学复兴至今中国由历史波谷逐渐走

向文化复兴西方国家由发展巅峰逐渐趋于平和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哲学理论在研究墨学时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否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 中西

哲学和文论体系本质上的不同是否说明当代的墨学

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西方性的逻辑思维和表述 这

些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笔者会在下一部分作出一

个尝试性的探寻四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启迪

在评述了以上的三个研究阶段后我们进而讨

论用英语书写的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特点与评

价问题 当然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墨子ldquo功利

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是

颇具特点的一角其他的墨子研究亟需展开 笔者

这里所做的只是尝试性地窥探其所代表的英语世界

的墨子研究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启迪陈寅恪在为冯友兰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

告》一文中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墨学研究

的一大特点 他写道ldquo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

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

说以推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古代哲

学者大抵即谈今日自身之哲学也所著之中国哲学

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

理统系则去古人之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

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

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

博者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

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rdquo [31]1361-1362

将墨子思想随意比附西方的价值观确实是近现

代中外墨学研究的诟病之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

景下这样的研究方法随着ldquo救亡图存rdquo的民族情

绪ldquo实业救国rdquo的思想觉悟而生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采纳了ldquo中学西体rdquo的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随意比附和使用二手翻译文本的研究诟

病 参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的诸多学者无论埃亨也罢还是之后的索尔杜达约翰逊等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文本都并非《墨子》原文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沃森在 1963 年的《墨子选译》中

的翻译文本 选择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势必存有

极大风险如沃森在翻译《天志》一章时将ldquo政rdquo( togovern)与ldquo正rdquo ( to decide)一律统一为后者而ldquo决定rdquo(正)一词又恰好成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争论焦点 ldquo政rdquo与ldquo正rdquo在《墨子》文本中是否是

同义词在清代学者毕沅近代学者孙诒让的《墨子

间诂》等考证版本中的看法各有不同这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但同时也表明若单纯依赖一种翻译文

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解读再阐释并不

是高明的作法 ldquo功利主义rdquo也罢ldquo神命论rdquo也罢归根究底是属于西方的理论中西异质文明的可通

约性并不代表单一的评价和研究方法的完全适用

性随意比附过分解读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会丧失

其研究的价值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就算对墨子的文

段解读诠释得再有说服力都不能挖掘出墨子的面

目墨子思想的真相 这也印证了前引陈寅恪之感

慨那是否代表我们在当代的墨学研究中要放弃自

清末民初以来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估比照墨子的思

想的研究方法 西方理论的引入为墨学的复兴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它与中国近代的现实背景是

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百年来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被接受与传播相关研究的

深化与发展正是得益于此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在

墨子的思想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且不断地发

展从冯胡二人全面西化墨子到牟复礼的ldquo宗教

功利主义rdquo迪尔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再到方克涛

的ldquo实践效果论rdquo甚至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加入英语世

界墨学研究的逐渐发展和兴盛说明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抑或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并不是一味的文化误

读墨子其人墨子其书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近代学者能从《墨经》中解读出西方科学逻辑理论

的相似之处阐释出墨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西方哲学

理论说明近代的墨学阐释离不开西方理论的支撑

与推动 这也表明墨子及其学说本身是博大的精深的真善的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解读

并挖掘其时代价值所在 这是近代墨学兴起的根本

原因是墨学受到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被赋

予其新的时代形象的根源所在 墨学复兴是应运而

生的这种ldquo运rdquo就是近代和当代中国需要ldquo民主rdquo和ldquo科学rdquo的国ldquo运rdquo这种ldquo运rdquo也是今天的西方人希

7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望真切和急迫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

的ldquo运rdquo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

下墨学作为一门人文学说的研究方向注定不能在

单行道上行使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的研究的英语

书写彰显出了当代墨学研究需要研究视角上的多

样性和研究标准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的墨子是民族

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的最好

体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包容着民

族的世界是多民族多样性的统一 墨学的研究需

要通过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研究来认知需要从他

者观我的角度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中来实现我们

对西方墨学研究的再认识进而在比较的视野下对

墨学进行再认识

注释①本文中ldquo英语书写rdquo的范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任何国家中用英语撰写的研究著述从研究主体来看ldquo英语书写rdquo里的

《墨子》研究者包括华裔与非华裔两类这些华裔学者又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一部分是生长于西方的华人有些可能是

从大陆或港台留学于西方国家或在其中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而非华裔学者则既包括土生土长也包括进入西方世

界的汉学研究体制之内的其他西方人②梁启超所引的是《鲁问》篇ldquo公输子谓子墨子曰lsquo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 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rsquo子墨

子曰lsquo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 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

下rsquordquo详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66 页③ldquo关于某物可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实际看到了它关于声音是听得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看到了它经验的其他来源也是如

此rdquo参见〔英〕约middot斯middot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5 页④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

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helliphellip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rdquo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middot大取》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03 页

⑤在出版顺序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是先于《先秦名学史》出版它于 191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由于在创作实践顺序

上《先秦名学史》是先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故笔者用时间顺序对其著作进行罗列 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不能算

作用英语书写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从《先秦名学史》中发展而来的⑥在冯友兰博士论文的中文版本《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ldquoutilitarianismrdquo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而非梁启超和胡适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当然无论译为ldquo实利主义rdquo还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冯友兰与梁启超的研究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认为前期墨家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之利的 为了统一概念在本文中冯友兰之后所有英文相关的研究文本所出现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笔者将其统一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

⑦《在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中西哲学统一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类老庄是损道的典型中道以儒家为代表而划分的

标准则在于ldquo天然rdquo和ldquo人为rdquo的关系 详参Fung Yu 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 1925

⑧转引自FungY L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tr by DBoddle) 2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52 p 310

⑨关于埃亨所谓的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笔者猜想是大卫middot罗斯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直觉效果主义⑩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也同样被天主教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所认可在他的论文《以天为规》 (Heaven as

Standard)中阐释并且发展了这一观点详见Defoort C and N Standaert ldquo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Early Chinese Thoughtrdquo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 Vol 4 Leiden Brill 2013 pp 237269

104877810486491048659值得一提的是埃亨所引用的《墨子》文本在接下来的论战中频繁被学者们引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104877810486491048660所谓墨家十论记载于《墨子》的章节第八到第三十七分别为ldquo尚贤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兼爱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用rdquoldquo节葬rdquoldquo天志rdquo

ldquo明鬼rdquoldquo非乐rdquoldquo非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最典型的当数张志华于 2006 年发表的翻译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完全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的概念混

淆甚至认为杨朱学说更像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最后的结语时作者认为相比起墨家来说儒家仁爱与功利主义更为接近 详

参Hao Changchi Is Mozi a utilitarian Philosooh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3)pp382440当然这一篇文章

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它属于第二手的翻译成果104877810486491048662这一段话见于《墨子middot明鬼下》的最后一段ldquo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 若使鬼神请亡是

8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2: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 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被打上了浓郁的宗教烙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

下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价值遭到了近代知识分子

的质疑学者们对经学经典的研究逐渐延伸到其他

先秦诸子上而墨子正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沉寂

了两千多年的墨子学说的重新复兴是西方ldquo民主rdquo与ldquo科学rdquo的思想在中国逐渐兴起的产物 这个时

期开始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墨学的学者与相关著

述这些学者开始用西方科学和逻辑理论来阐释

《墨经》用基督教的ldquo博爱rdquo来比照墨子的ldquo兼爱rdquo用ldquo功利主义rdquo ( utilitarianism) 来看待墨子以ldquo义利rdquo为主体的哲学思想

就笔者所能查到的资料来看梁启超应是近代

中国用西方近世的社会科学思想来阐释墨子及其思

想学说的开创者 1904 年他在《新民业报》上发表

《子墨子学说》与《墨子之伦理学》两篇文章强调学

习西方的价值观用于重新重视源于传统文化的

ldquo元神真火rdquo 他使用了大量的西方术语来阐释墨

子文本且将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卢梭康德边泌

(Jeremy Bentham)弥勒(JSMill)等人都纳入他的

比较对象之列他将墨子视作一名ldquo实利主义rdquo的学

者在《子墨子学说》中梁启超首次将墨子以实利

为中心的道德观与边泌弥勒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进行比

较他认为墨子的ldquo凡事利于最大多数者谓之利利于少数者谓之不利rdquo的原则与边泌的ldquo比较苦乐

以为道德之标准rdquo的说法是相一致的而《大取》中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helliphellip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取小也 害之中取小者非取害

也取利也rdquo [6]405 梁启超认为这一段叙述是ldquo墨子实利主义之精髓也rdquo [7]28-29

梁启超将墨子称为ldquo实利主义者rdquo基于他认为

早期墨家思想更重视实实在在的物质之利而轻精神

之利的倾向 他进一步论述墨子的《鲁问篇》中也

有ldquo凡事能使吾良心泰然满足者谓之利否则谓之

不利rdquo②的论述因此梁启超得出结论ldquo墨子实利之

教大率毗于物质上而精神上未免阙如 得此条而

发明之 然后知墨子言利圆满无遗憾也rdquo [7]29

梁启超对墨学的西化研究承接清代中叶以来的

经学考证他对墨学的近代阐释用西方的标准来比

附墨子思想的研究方法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本土掀起

了一股ldquo扬墨rdquo的热潮 胡适作为这个时期又一位

伟大的研墨者在赴美留学之前已经受到了孙诒

让梁启超等人的影响对墨子萌生兴趣看到了墨

学经世致用的意义所在 1904 年他在《梁任公〈墨经校释〉序》中说道ldquo他(梁启超)在《新民丛报》里曾有许多关于墨学的文章在当时引起许多人对于

墨学的新兴趣我自己便是那许多人中的一个

人rdquo [8]1241915 年师从杜威的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在他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先秦

名学史》中胡适用了近乎三分之一的篇幅研究墨

家的逻辑学 他认为墨学的体系中不仅涵盖了许

多知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内容而且与西方近代应

用主义(pragmatism)与实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逻

辑推演有许多契合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在之后

《先秦名学史》的中文版本中胡适对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的翻译也延续了梁启超ldquo实利主义rdquo的说法他首先

认为ldquo作为一套思想系统墨学与实利主义和应用

主义都有许多相似之处rdquo [9]57 此后在他评价三表

法的第二表ldquo众人耳目之情rdquo时引用了西方实利主

义家弥勒的理论③默认二者的类似 胡适在叙述

《墨经》中的《大取》之时认为其中有关于ldquo实利主

义rdquo的论述④ 当然胡适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分析

墨子的伦理思想在本文中他对墨子ldquo实利主义rdquo的论述更像是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在这之后胡适虽并没有再用英文著成相关的

研究但根据《先秦名学史》扩充而成的《中国哲学

史大纲》中⑤胡适发展了他对墨子道德观的ldquo实利

主义rdquo论断当然他的论述同样建立在对墨家的逻

辑学ldquo别墨rdquo的研究上 他认为早期的墨家思想虽

然早已有了ldquo义即是利rdquo的意思但墨子却没有明白

细说到了ldquo别墨rdquo(后期墨家)才有完满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孟子》和《荀子》二章中

都用到了ldquo实利主义rdquo一词他说ldquo孟子的政治学说

中含有实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忌讳的rdquo [10]314

时隔数年同样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冯友兰

在他的《天人损益论》中单独用标题《功利主义墨子》(ldquoUtilitarianism Mo Tzurdquo)为一章⑥ 他认为ldquo人力胜天行rdquo的墨家学派和主张征服改造自然的

西方哲学都属于人为境界之美好属于益道⑦将墨

子的哲学思想视作中国古代最系统化的功利主义思

想其贡献甚至能与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边

0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泌相提并论因为墨子和边泌都确立了功利主义的

基本准则也就是立足于实践[11]75 在冯友兰的论

述中他不断地拿出墨子的文本与边泌的学说进行

比较寻找墨学与边泌学说的共同点试图确立墨学

道德观根基便是功利主义的 冯友兰说道墨子与

边泌都认为只有外部客观的标准才能够判断善与

恶利与害而前者所确立的外部标准 ( externalstandard)正是墨学中最著名的三表法 冯友兰对

于三表法的第三表ldquo国家百姓人民之利rdquo [6]264进行

了详细的阐述与胡适一样两人都认为三表中最重要就是关于实际效果的第三表二者都把它称之

为ldquo实用主义rdquo ( pragmatism) 而冯友兰进一步认

为ldquo实用主义rdquo是作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道德哲学观的

方法论(pragmatic method)而存在的是为了让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实践中能够使国家与人民获得利益的最

大化冯友兰除了参照边泌的功利主义看待墨学以

外他也将墨学与杨朱的ldquo享乐主义rdquo (hedonism)进行对比[11]62 他提出相较于杨朱学说重视主观感

受与眼前的利益忽略个体之间寻求各自快乐的冲

突墨子注重实践承认人性的私欲通过确立客观具体的标准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哲学理论体系如ldquo兼爱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节用rdquo等都是为了驱使人们采

取最正确的方式获得他们最大化的利益 同时冯友兰也承认墨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功利主义的缺陷的

最好说明ldquo墨子的思想太功利主义了因为它过于

着眼于未来rdquo [11]92继《天人损益论》后冯友兰在同样用英文写成

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中继续发展自

己的观点 与《天人损益论》不同的是除了继续引

用《大取》中ldquo断指rdquo的文本作为权衡(Weigh)利的

大小以外冯友兰在这两本书中加入了对《墨经》的全面研究与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墨子的功利主义

思想在后期墨家得到了发展ldquo后期墨家就为墨家

的功利哲学作出了享乐主义的解释 helliphellip他们给

利害下了定义之后又以利的定义为基础进而为

各种道德下定义rdquo [12]124 这一点与胡适的《中国哲

学史大纲》的观点是相似的 冯友兰引用边泌在

《道德立法原理导言》中的论述ldquolsquo天然rsquo使人类为

二种最上威权所统治 此二威权即是快乐与苦痛只此二威权能指出人应做什么决定人将做什

么rdquo [13]310他同时也在墨经中发现了与边泌相似的

论述 《经上》 一处 ldquo利得而喜也 害得而恶

也rdquo [6]310《经说上》一处ldquo利所得是喜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 害所得是恶则是害也 其利也非是也rdquo [6]334冯友兰得出结论ldquo墨经正是如此主

张 边泌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

乐苦痛者也 边泌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 欲是盲

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

害rdquo [13]309

胡适冯友兰是中国近代中西贯通的哲学家受到中国ldquo扬墨rdquo之风的影响二人用西方哲学理论

比附评估墨子的逻辑思想道德观发现中西异质

文明下的文化可通约性体现了他们对中外哲学的

共通性的认可这是基于他们对西方哲学理论来诠

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的肯定胡适的《先秦名学史》一书冯友兰的《天人损益论》以及《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三书都以英文

的形式出版发表并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成为了西

方汉学家 20 世纪以后研引墨学的重要文献 胡冯二人用英语书写墨子的功利主义研究与他们的留

学经历存在必然联系而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作品

与近代中国众多的墨子研究者一样在西方的冲击

与爱国情怀启蒙与救国的交织下希望借用墨子思

想与西方思想的比附评估中体西用为实业救国救亡图存的社会理想找到一个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

思想共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西方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来书写墨学研究是将墨子放置到世界的舞台上切实地推动了近代墨学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同时也让西方的汉学家们透过西方的哲学理论看到

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子经学另一种可能

性mdashmdashmdash那就是早在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已

经出现了能够孕育出西方近代科技的哲学土壤 就

像冯友兰 1921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作演讲时感慨道ldquo依我看来如果中国人遵循墨子的善即是有用的

思想helliphellip那就很有可能早就产生了科学rdquo [14]249

二  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

传播

继胡适冯友兰之后西方汉学界开始出现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广泛应用到对墨子的思想研究和译

介的现象 笔者将以下论及的学者及其著述归为墨

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文书写第二个阶段的原因如下第一同胡适冯友兰时期相似中西学者有关墨子

1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论述的英语书写大多集合在西方汉学家们对中国古

典哲学的整体性著述中对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

述基本并不详实且并没有出现独立探讨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文和著述第二通过这一部分学者们

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之于墨子思想的寥寥数语中凸显出

墨家学说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概念上的差异性梅贻宝同胡适和冯玉兰一样曾在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留学专攻墨子的思想研究并因此取得博士

学位 他对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作出了突出的贡

献 他的博士论文《墨子一位曾与孔子匹敌而后

备受冷落的人》是第一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专

著 在这本著作中梅贻宝将墨子其人其书代表

的学派及其主要思想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评价同时加入了与先秦其他学派的比较 同时梅贻宝

为他的博士论文附有英语译著《墨子的伦理政治论

著》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orks of Motse) 这也是第一本将《墨子》译成英语并在西方出版发行

的译著 尽管梅贻宝只选择了现存《墨子》文本的

五十三章中的三十六章但西方汉学界依旧对他所

作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文中论及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言语见于第四章《墨子的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Motse)梅贻宝研究主要对象是墨子的三表

法 在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论断》 ( The PragmaticArgument)中作者明确指出ldquo强调理论的适用性和

功用性并不是一种浅薄的需要一切努力都得及时

的显而易见的回报的功利主义这正是我认为实用

主义经常遭到不公正的批评的地方rdquo [15]73从他的语

气可见梅贻宝并非与同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胡冯二人一样喜欢墨子头上的这顶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帽

子 在第五章《墨子的道德准则》中梅贻宝将ldquo兼爱rdquo视作墨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而ldquo利rdquo (benefit)是实现兼爱的最重要的手段 第五章中只有寥寥几

处出现了与功利主义相关的词语且都是为ldquo兼爱rdquo所服务的倒是有一处十分有趣的论述这是梅贻宝

用于评价墨子面对孟子对ldquo兼爱rdquo的诘难时回答的

叙述 梅贻宝说ldquo因此可见兼爱既不是抽象的准

则也不是一项武断的命令 它切实是一种能够确

保让绝大多数的人获得长远的最大的包括每个人

父母的幸福的行为方式rdquo [15]92这与边泌所持功利主

义的根本准则ldquo道德及法律之目的在于求lsquo最大

多数之最大幸福rsquordquo⑧十分相似 当然仅仅凭借一

处梅贻宝对ldquo兼爱rdquo的诠释是不能改变通篇梅贻宝

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说法不赞同的倾向性 而在

梅贻宝后来的成果和作品中再也找不到其对墨子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直接评述了著名的汉学家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

是西方研究先秦思想的权威他的著作也多以先秦

诸子为研究中心他于 1953 年发表的《从孔夫子到

毛泽东的中国思想》中设有《墨子与其对和平和秩

序的追寻》(Mo Tzu and the Quest for Peace and Order)一章对墨子ldquo兼爱rdquoldquo天志rdquoldquo明鬼rdquo等基本思

想进行了介绍 他承认墨子的思想中含有功利主义

的元素因此他多用ldquo功利性rdquo ( utility)一词而非

ldquo功利主义rdquo (utilitarianism)来说明墨子思想这样的

特征 他指出ldquo任何有用的东西在墨子的条文中

都是可以被接纳的rdquo [16]57 顾立雅表示功利性(utility)本身并不能称作一种墨子的道德标准因为墨

子思想的功利性最终目的是为了ldquo富国家众人民治行政禁止大国攻小国干上帝鬼神之福rdquo [16]58

西方著名翻译家汉学家伯顿middot沃森(BurtonWatson)在 1963 年选译了《墨子》的现存文本名为

《墨子选译》对墨子文本的翻译属于他的早期成

果 这是继梅贻宝以后英语世界中《墨子》文献的

第二本译著 虽然《墨语》《墨经》《墨守》等章节

都不在翻译之中但这并不影响此译著在西方墨学

界的流传和被认可度此后大量的西方汉学家在研

墨时采用沃森《墨子》翻译版本作为研究文本 在

引言中沃森把墨子的道德观比作ldquo光秃的功利主

义rdquo(bald utilitarianism)他认为ldquo这样的道德观根

本不能支撑整个道德哲学系统相比起儒家的道德

观和道家的形而上它并没有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温

文尔雅的审美情怀的社会rdquo [17]13西方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h Mote)也不是研

究墨子的专家而是对中国思想流变和历史颇有研

究的学者 他在其 1971 年的《中国思想之渊源》一书中在介绍墨子的哲学思想时同样运用到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 他说ldquo墨子的宗教功利主义(religious utilitarianism)同样令我们陌生墨子的理论听

起来像边泌和密尔的思想helliphellip墨子在公元前 5 世

纪提出了一种着眼于每个人利益的兼爱哲学西方

直到 18 世纪才产生这种思想rdquo [18]80牟复礼称墨子

的哲学思想为ldquo宗教功利主义rdquo可见牟复礼并没

有将墨子的道德学说完全与西方功利主义的理论接

轨而是看到了墨子思想中另一个思想要素 ldquo宗

2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rdquo也就是墨子文本中的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 牟复礼

认为ldquo墨子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唯一个宗教导师helliphellip他详细阐发了他的宗教思想这些思想很富有

原创性(在中国的环境中似乎如此)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helliphellip孔子的道德学说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上其他学派亦然 只有墨子需要神鬼来实行他的道德

秩序rdquo [18]80牟复礼惊讶于墨子既坚持超自然的信

仰而又如此强调现实的ldquo利rdquo的观念因此他才会

创造出ldquo宗教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时期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语书写总体来

说缺乏细致的专门的研究和叙述除梅贻宝以外其他汉学家并不是专攻墨子的专家而是在他们的

研究或译介领域中提及墨子及其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

关系虽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胡冯二人相比存在

明显的差距但这同样说明被西化的墨子西化的

墨子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在西方传播并逐渐被接受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研究还呈现以下两个重要的

特点第一研究的主体加入了外国的汉学家在顾

利雅与牟复礼包括梅贻宝的研究作品后都附有胡冯二人著作的英文版本作为参考文献这也从另一

个侧面说明二人的研究方法已经在西方产生了影

响第二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观点的接受程度不

一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开始在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

念前加上ldquo宗教rdquoldquo光秃rdquo等限定词或者仅仅承认

墨子的思想带有功利主义的元素他们的研究的价

值并不在于对墨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在面对

西方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和中国的墨子相关联时所

引发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必然会导致下一个阶段出

现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及其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之争三  ldquo功利主义rdquo和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

这场论战的开端始于西方汉学家丹尼斯middot埃亨

(Dennis MAhern)对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提出的质

疑 1976 年他在《中国哲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么》这是英语书写范围里第一篇

专门探讨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语书写论文也是

笔者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所依据的标准 那就是从埃亨开始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出现了大量专

注于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文参与论战的学者许多

都是当代专攻墨学的西方汉学家而这样的风潮无

疑大大有益于此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文中埃亨首先提出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意义

上的功利主义者 ( utilitarian ) 强硬的与薄弱的

(strong sense and weak sense) 前者宣扬ldquo追求最大

多数之最大化价值rdquo是道德行为的最终决定性标

准而后者虽然承认此标准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这

是最终的最根本的标准 在西方哲学界中边泌和

弥勒便属于功利主义的强硬派而大卫middot罗斯(WDRoss)则属于后者⑨ 埃亨认为墨子只能称得上

是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者原因是他并没有将

ldquo利rdquo(benefit)看成道德行为的最终的唯一的决定

性标准同牟复礼一样埃亨看到了ldquo天rdquo在墨子的道德

观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在《墨子》文本中天的命

令是道德义务的最终来源天的意志是道德法则的

基础⑩ 埃亨把这样的理论称之为ldquo神命论rdquo(Heaven Will Theory又称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同时他并不否

认前人所提出的功利主义为此埃亨列出墨子所主

张的道德行为的四个充分条件(biconditional)    B1X 是一项正确的行为当且仅当 X 是一

项有益于人的行为B2X 是一项错误的行为当且仅当 X 是一

项有损于人的行为B3X 是一项正确的行为当且仅当 X 符合

天的意志B4X 是一项错误的行为当且仅当 X 违背

天的意志[19]187-189

通过对《墨子》一系列的文本分析104877810486491048659埃亨得出

结论这四个双重条件在《墨子》文本中都是成立

的 换句话来说墨子既是一名薄弱意义上的功利

主义者同时也是一名神命论者墨子思想的道德标

准是双重的 埃亨表示ldquo如果能够解决哪一个道

德标准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当然再好不过但可惜的

是墨子的文本并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rdquo [19]191当然这场论战并没有立刻开始 在埃亨提出

ldquo神命论rdquo理论的十多年间英语世界的汉学家并没

有对他引入的ldquo神学论rdquo的观点引起足够的重视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在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中依旧占有

统治地位 1977 年爱丽丝middot卢姆(Alice Lum)女士

发表论文《墨子哲学中的社会功利主义》 [20]1979年罗德尼middot泰勒(Rodey LTaylor)发表的《宗教与功

利主义鬼神与葬礼上的墨子》 [21]以及 1989 年陈

汉生(Chad Hansen)的《墨子语言功利主义》 [22] 等

论文都是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不同角度的阐释卢姆和泰勒都将功利主义的理论带入ldquo墨家十论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0

3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中通过论述兼爱的可行性证明鬼神的存在与否

等用诠释墨家重要教义的方法来探讨功利主义是

如何在这些教义中产生ldquo化学反应rdquo 而陈汉生更

是将ldquo功利主义rdquo置于中国先秦哲学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墨子与儒道道德观的比较得出墨子道德观

ldquo最大化功利性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依靠语言重塑的

过程rdquo [22]343的论断 英国著名学家葛瑞汉(AngusC Graham)在他 1978 年出版的《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与科学》一书中也同意墨子是功利主义者的

观点他与梅贻宝一样都强调ldquo兼爱rdquo是墨学统一

的道德原则而墨子注重实践把功利主义原则贯彻

到忠孝人际关系国家关系等各个社会道德领域

的各个方面用检验是否有益于他人的方法来判断

行为的是非在论述中他也大量运用了边泌弥勒

等人的功利主义理论进行比附分析[23]1231992 年迪尔克(Dirck Vorenkamp)发表了论文

《换个角度看墨子思想中的功利主义》 ( Another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 他注意

到了埃亨的ldquo神命论rdquo在西方汉学界第一次正面回

应并批驳了埃亨的观点认为墨子是一个彻头彻尾

的功利主义者这也标志着这场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和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 争论进入了高峰期 从迪尔克到

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Johnson)的论文西方汉学家研究墨子的道德观时必然不能摆脱这两

个概念 在此笔者将这些学者的论文或著述分为

三类第一类是针对埃亨论文中所引的《墨子》文段

的再看待再阐释以大卫middot索尔(David Sole)克里

斯托弗middot杜达(Kristopher Duda)等人为代表第二

类是发展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来反驳ldquo神命论rdquo以迪

尔克方可涛(Chris Fraser)等汉学家为代表第三类

是仅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与术语流变的角度看待

墨子的道德观以卢秀芬为代表1对埃亨论文里《墨子》文段的再看待再阐释

1999 年大卫middot索尔发表论文《墨子与其道德

观的基础》文中索尔对迪尔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论证墨子道德观的最根本的准则应当是ldquo神命

论rdquo至于功利主义则是用来决定行为是否正确的

第二准则 索尔并不否认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墨子道德

观中的存在只是认为它是第二性的而决定人们言

行判断是非的最终准则只有通过ldquo天rdquo来决定索尔并没有正面批驳迪尔克文中的诸多论断

他采用了再次分析与阐释埃亨的论文中所引用的

《天志》《尚同》中的文段来加以分析 如下所引的

《天志中》的一段被许多学者大量使用我们将这

一段话作为这一类学者进行研究的标准文本    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

为政乎愚且贱者 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

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 然则孰为贵 孰

为知 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

天出矣[6]198

对于这段话索尔的理解是ldquo墨子坚信天的意志是

lsquo义rsquo的来源天是义的开端天来决定(正Decide)什么是对的rdquo [24]39索尔承认ldquo利rdquo在墨子思想中的

重要地位他最终得出结论ldquo既然某事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符合天的意志而天的目的是为了造福

天下这样的论断又有目的论( teleology)天道(divine justice)古代典籍( ancient texts)作为支撑那么任何有利于天下的都是正确的这些lsquo义rsquo的来源

又基于天是政治等级结构的制高点的事实而我们

有义务去做正确的事这是天的要求我们必须要遵

照天的意志行事rdquo [24]47

索尔在承认墨子道德观具有双重标准的基础上

发展了埃亨的观点那就是如果说ldquo利rdquo是墨子推

行道德观的基础那么ldquo天命rdquo就是基础的基础是最终最后的标准 在这之后更多的中西方的汉学

家与研墨者加入了这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战 其中部分作者将ldquo利己主义rdquo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混淆而谈的论文本文在此并不进行评估104877810486491048661

2001 年克里斯托弗middot杜达在《重新审视墨子

道德观的基础》一文中反对ldquo神命论rdquo作为墨子道德

观的第一性 她依旧将埃亨论文中所引的文段一段

一段地重新审视与解构 她将ldquo天rdquo类比作数学家她的解读是数学家能够帮助我ldquo决定rdquo一道数学难

题的对与错但并不意味着数学家能够随意选择答

案答案本身的存在是独立于数学家的决定的同理天也不能随便随意决定言行的是非也必须遵照

ldquo义rdquo来办事 对索尔所引的《墨子》原文杜达认

为ldquo义rdquo之所以来源于天并不是因为天的权威而是因为ldquo天为贵为知rdquo(wise and wisdom)正因如此天是运用它的智慧与英明去裁决对错这也暗示着

义是独立于天的意志而存在的而这个ldquo义rdquo的本

质就是ldquo功利性rdquo (uility) [25]24 因此杜达是站在

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一方而她的判断依据就是ldquo功利

性rdquo是墨子道德观中的最终标准是不能够因为

4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dquo天rdquo的意志而改变的是客观的可衡量的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 Johnson)

发表名为《墨子的道德学说打破诠释的僵局》的论

文 约翰逊站在ldquo神命论rdquo的队伍里对以上学者们

所引的墨子文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对索尔的

《墨子》引证约翰逊的理解是当墨子在设定天的

概念时他已经把天当作了权利的最高象征而并不

是利益在此之前天拥有了明智无私等崇高的品

质墨子让人们遵从天并不是因为天能够带给我们

利益与好处根本上在于这是体现我们对天感激的

义务与方式而这正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体现 约翰逊也

有着自己一套证明ldquo神命论rdquo是墨子道德观的第一

性的逻辑 他认为ldquo兼爱rdquoldquo尚贤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葬rdquo等墨子的政治经济与道德诉求墨子并没有用

天来解释为什么这些是ldquo利rdquo的要求反而用功利性

的标准来说明这是天的要求而这样的逻辑正说明

功利性的标准是用来支持ldquo神命论rdquo的[26]3572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

上文所提到的对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作出最

早反应的迪尔克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他既

不同意埃亨将功利主义分为强势意义和薄弱意义两

种类型也不赞同墨子存在功利主义与神命论的双

重道德标准 在他看来墨子的思想是典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rule-utilitarianism)墨子文本中ldquo天rdquo与鬼神的存在也是为其ldquo功利性rdquo服务的 迪尔克

评价墨子用周宣王秦穆公简燕公等例子力证鬼神

的存在的文段时这么说ldquo这里的关键在于墨子并

不是简单地用人们所闻所见的事例来充实他的证

据 相反的他通过延展这些论据来论证鬼神赏罚

个体而达成lsquo利rsquo事实rdquo [27]423-424

相对于埃亨及以上论及的所有学者而言迪尔

克的观点无论从西方理论上的支撑与墨子文本的分

析来说更加具体与细致 首先迪尔克与冯友兰胡适一样在论述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时都加入了

对于后期墨家的成果《墨经》的分析 后期墨家对

ldquo利rdquoldquo害rdquoldquo权rdquo(Weigh)等术语的解释《经说》唯一对ldquo天志rdquo的论述在迪尔克眼中都是说明墨子思

想是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的证据 其次迪尔克与

牟复礼都看到了墨子文本中墨子不那么相信鬼神存

在的文段104877810486491048662迪尔克认为尽管鬼神存在与否对于埃

亨的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的影响来说是巨大的而对于

ldquo功利主义rdquo来说ldquo唯一重要的问题在于功利性作

为行为的标准与天意之间的关系而鬼神存在与否

并不会改变这个关系至关重要的特征rdquo [27]432 他也

相信墨子的本身意图也是如此墨子的思想缺少了

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或许能够生存但ldquo义rdquoldquo利rdquo所代表

的功利主义一定是不可或缺的[27]433 最后迪尔克

对墨子思想中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定义更为具体加入

了ldquo规则行为主义rdquo与ldquo行为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104877810486491048663迪尔克论述墨子让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是因为鬼

神能够赏善罚恶鬼神的意志希望他们行使ldquo义rdquo(righteousness)这样的做法能够为个体和社会都带

来积极的结果而这正是典型的ldquo规则行动主义rdquo的方式

香港大学的汉学家方可涛是当代著名的西方研

墨者 在他为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编写的《墨家

学说》中批判了ldquo神命论rdquo的说法并在迪尔克的基

础上再度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一方面方克

涛反对索尔等人持有的ldquo神命论rdquo 方可涛承认墨

子思想中的宗教元素在墨子的世界观中的重要性因为在墨子的文本中的确存在一些文段论述人们需

要遵照道德规范 因为这样做是天的意志而天的

赏善罚恶功能也会让人将其与ldquo神命论rdquo相联系如果忽视它们的存在会扭曲看待墨子思想的结果 但

在墨子的文本中又存在确凿的理由否认墨子的ldquo神命说rdquo 首先在墨子文本中从来都没有依照天的

意志来分析或者定义过ldquo义rdquo的概念 相反现存

《天志》《明鬼》的四章的论述中都把ldquo天意rdquo(heavenrsquos intention又称天志) [28] 当作一个认知( epistemic)的角色一个区分是非的测试工具或者标准ldquo天意rdquo与ldquo义rdquo的功能是相同的都能够区分言行的

是非但正确与否并不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其次方克涛认为墨家的ldquo天意rdquo是一个可靠的道德向导并不仅仅因为天的神性(Deity)或者天具有赏善罚

恶的功能而是因为天具有最根本的高尚明智公正仁慈等品质来扮演它的向导的角色 因此与其

把天鉴别言行是非的功能看作ldquo神命论rdquo不如说它

类似于ldquo理想观测者论rdquo( ideal observer theory) 另

一方面方克涛赞同迪尔克的论断 他认为ldquo墨家

的道德观与规则功利主义有相似之处但也许把其

称为lsquo实践结果论rsquo(practice consequentialism)甚至

称为lsquo道之结果论rsquo ( dao consequentialism) 更为恰

当rdquo [28] 而所谓的ldquo道rdquo的典型特征就是它促进社

会上每个个体的利消除对他们的害的实践作用

5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当然方可涛并不认为ldquo实践结果论rdquo的概念能够完

全适用于墨子的道德哲学上因为墨子思想并不是

西方哲学实质原因在于ldquo兼爱rdquo的范围和天的功能

与地位ldquo西方结果主义者的促进每个人的利益的

标准并不代表其会要求每个人都对他人怀有平等

的无私的爱rdquo [24] 另外墨家过于将ldquo利rdquo的概念

限制于物质的层面上忽视了个人精神层面上的愉

悦与成就感从而在后期墨家中出现了ldquo自我牺牲rdquo(self-sacrifice)的极端道德观 方可涛赞同荀子对

墨子的评价那就是ldquo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rdquo [29]578方克涛既发展了之前迪尔克等人的观点同时也看

到了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墨家同西方哲学相异之

处 方克涛多次在论述中提到先秦其他学派与墨子

道德观的异同正表明了他的立场 另外在谈及墨

家的宗教时他认为尽管墨子哲学中的ldquo天rdquo的概

念与同时代的学派而言更为人格化(personified)但它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c)是远远不如犹太mdash基

督教中的上帝的被人格化的天是作为社会政治的

权力机构的顶点而出现的且墨家也并没有西方宗

教中的救赎与死后乐土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墨子的

道德观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西方的相类概念

来解释 介于这个原因方克涛并没有如前人一般

为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给出一个最为肯定的说法而是借助相似(similar)或者类似( resemble)等词语

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表示墨子道德哲学的复杂性这也不得不让人钦佩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背景下看待墨子的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2006 年卢秀芬的《在比较的视野下理解墨子

的道德观基础》一文是唯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

的背景下看待这场论战的论文 她对论战本身存在

的意义提出质疑 她的观点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间的争论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ldquo这是

建立在与天的概念有关的对最基本的文化观念错误

的理解之上rdquo [30]123 卢秀芬诠释了ldquo天rdquo在中国传统

文化背景中(特指从夏到先秦时期)的本来面目在她看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墨子促进天下之利的

道德观念与其强调尊崇天意的说法完全是一回事解释生存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观完全没有

任何强行加入西方哲学观念的必要 卢认为墨子

的道德观中一项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

天下带来和谐而最终能够决定是非的标准只能是

自然秩序本身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ldquo对于中国古

典哲学家而言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繁荣兴旺抑或遵从内在本质的优良发展是因为事物的内在

本质是由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赋予的它的兴盛衰亡都不能把它从这个涵盖所有的系统中

所扮演的角色支离开来rdquo [30]133在文中卢秀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中国

古代ldquo天rdquo的概念的流变并用来批评在这场论战中

的参与者们提醒他们不要用西方世界的二元性来

看待中国宇宙观的整体性和谐性而中国古典学派

里的天也从来没有像西方的上帝一样被拟人化包括墨家的天 卢秀芬的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重

要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卢秀芬是这场论战中唯一一

个拒绝用任何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释墨子道德观的

学者她另辟蹊径试图完全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语

言流传背景下来看待墨子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她试图论证彻底依赖西方理论诠释中国古典哲学的

研究方法行不通从而证明中西异质文明的不可通

约性当然发表在卢的论文之后的约翰逊的文章对

于卢秀芬所持有ldquo天下大同rdquo ( the Harmony of theWhole World)的观点也有所回应 他认为就算在

卢的论述中墨子的天的本质并没有拟人化而利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整个系统的和谐但这并不代

表道德标准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就算二者存在的意

义相同同样也是值得拿出来讨论的 约翰逊对卢

秀芬观点的正确性也存在质疑他说就算在中国先

秦以前的历史背景下天的概念没有人格化但并不

代表墨子不能在先秦当下创造一个人格化的天为他

的哲学观而服务而这恰好是大多数墨学研究者所

承认的墨子宗教观的贡献之处[26]351 墨子ldquo神命

论rdquo理论的说法是由西方汉学家提出通过引入新

的西方哲学概念对墨子的道德观进行解读用自身

的知识架构对墨子的文本进行再诠释从表面上看

虽是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一说的否定但因此让更多的西

方汉学家关注到墨子并参与相关研究和讨论说明

西方逐渐认可墨子当代面貌和研究价值这是这场

论战意义之一其二这场论战从客观上不仅促进了

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英语书写的研究中也出现

了抛弃依赖西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卢秀芬在

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看待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是墨子思想在经历了西方理论的比

6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较评估后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的一次研究尝试方可涛同样看到了墨子的道德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

单地用西方相类的术语进行解构近代西方墨学的

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自近代墨学复兴至今中国由历史波谷逐渐走

向文化复兴西方国家由发展巅峰逐渐趋于平和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哲学理论在研究墨学时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否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 中西

哲学和文论体系本质上的不同是否说明当代的墨学

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西方性的逻辑思维和表述 这

些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笔者会在下一部分作出一

个尝试性的探寻四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启迪

在评述了以上的三个研究阶段后我们进而讨

论用英语书写的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特点与评

价问题 当然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墨子ldquo功利

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是

颇具特点的一角其他的墨子研究亟需展开 笔者

这里所做的只是尝试性地窥探其所代表的英语世界

的墨子研究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启迪陈寅恪在为冯友兰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

告》一文中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墨学研究

的一大特点 他写道ldquo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

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

说以推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古代哲

学者大抵即谈今日自身之哲学也所著之中国哲学

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

理统系则去古人之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

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

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

博者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

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rdquo [31]1361-1362

将墨子思想随意比附西方的价值观确实是近现

代中外墨学研究的诟病之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

景下这样的研究方法随着ldquo救亡图存rdquo的民族情

绪ldquo实业救国rdquo的思想觉悟而生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采纳了ldquo中学西体rdquo的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随意比附和使用二手翻译文本的研究诟

病 参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的诸多学者无论埃亨也罢还是之后的索尔杜达约翰逊等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文本都并非《墨子》原文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沃森在 1963 年的《墨子选译》中

的翻译文本 选择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势必存有

极大风险如沃森在翻译《天志》一章时将ldquo政rdquo( togovern)与ldquo正rdquo ( to decide)一律统一为后者而ldquo决定rdquo(正)一词又恰好成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争论焦点 ldquo政rdquo与ldquo正rdquo在《墨子》文本中是否是

同义词在清代学者毕沅近代学者孙诒让的《墨子

间诂》等考证版本中的看法各有不同这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但同时也表明若单纯依赖一种翻译文

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解读再阐释并不

是高明的作法 ldquo功利主义rdquo也罢ldquo神命论rdquo也罢归根究底是属于西方的理论中西异质文明的可通

约性并不代表单一的评价和研究方法的完全适用

性随意比附过分解读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会丧失

其研究的价值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就算对墨子的文

段解读诠释得再有说服力都不能挖掘出墨子的面

目墨子思想的真相 这也印证了前引陈寅恪之感

慨那是否代表我们在当代的墨学研究中要放弃自

清末民初以来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估比照墨子的思

想的研究方法 西方理论的引入为墨学的复兴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它与中国近代的现实背景是

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百年来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被接受与传播相关研究的

深化与发展正是得益于此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在

墨子的思想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且不断地发

展从冯胡二人全面西化墨子到牟复礼的ldquo宗教

功利主义rdquo迪尔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再到方克涛

的ldquo实践效果论rdquo甚至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加入英语世

界墨学研究的逐渐发展和兴盛说明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抑或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并不是一味的文化误

读墨子其人墨子其书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近代学者能从《墨经》中解读出西方科学逻辑理论

的相似之处阐释出墨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西方哲学

理论说明近代的墨学阐释离不开西方理论的支撑

与推动 这也表明墨子及其学说本身是博大的精深的真善的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解读

并挖掘其时代价值所在 这是近代墨学兴起的根本

原因是墨学受到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被赋

予其新的时代形象的根源所在 墨学复兴是应运而

生的这种ldquo运rdquo就是近代和当代中国需要ldquo民主rdquo和ldquo科学rdquo的国ldquo运rdquo这种ldquo运rdquo也是今天的西方人希

7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望真切和急迫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

的ldquo运rdquo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

下墨学作为一门人文学说的研究方向注定不能在

单行道上行使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的研究的英语

书写彰显出了当代墨学研究需要研究视角上的多

样性和研究标准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的墨子是民族

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的最好

体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包容着民

族的世界是多民族多样性的统一 墨学的研究需

要通过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研究来认知需要从他

者观我的角度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中来实现我们

对西方墨学研究的再认识进而在比较的视野下对

墨学进行再认识

注释①本文中ldquo英语书写rdquo的范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任何国家中用英语撰写的研究著述从研究主体来看ldquo英语书写rdquo里的

《墨子》研究者包括华裔与非华裔两类这些华裔学者又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一部分是生长于西方的华人有些可能是

从大陆或港台留学于西方国家或在其中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而非华裔学者则既包括土生土长也包括进入西方世

界的汉学研究体制之内的其他西方人②梁启超所引的是《鲁问》篇ldquo公输子谓子墨子曰lsquo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 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rsquo子墨

子曰lsquo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 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

下rsquordquo详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66 页③ldquo关于某物可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实际看到了它关于声音是听得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看到了它经验的其他来源也是如

此rdquo参见〔英〕约middot斯middot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5 页④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

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helliphellip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rdquo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middot大取》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03 页

⑤在出版顺序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是先于《先秦名学史》出版它于 191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由于在创作实践顺序

上《先秦名学史》是先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故笔者用时间顺序对其著作进行罗列 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不能算

作用英语书写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从《先秦名学史》中发展而来的⑥在冯友兰博士论文的中文版本《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ldquoutilitarianismrdquo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而非梁启超和胡适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当然无论译为ldquo实利主义rdquo还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冯友兰与梁启超的研究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认为前期墨家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之利的 为了统一概念在本文中冯友兰之后所有英文相关的研究文本所出现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笔者将其统一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

⑦《在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中西哲学统一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类老庄是损道的典型中道以儒家为代表而划分的

标准则在于ldquo天然rdquo和ldquo人为rdquo的关系 详参Fung Yu 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 1925

⑧转引自FungY L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tr by DBoddle) 2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52 p 310

⑨关于埃亨所谓的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笔者猜想是大卫middot罗斯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直觉效果主义⑩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也同样被天主教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所认可在他的论文《以天为规》 (Heaven as

Standard)中阐释并且发展了这一观点详见Defoort C and N Standaert ldquo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Early Chinese Thoughtrdquo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 Vol 4 Leiden Brill 2013 pp 237269

104877810486491048659值得一提的是埃亨所引用的《墨子》文本在接下来的论战中频繁被学者们引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104877810486491048660所谓墨家十论记载于《墨子》的章节第八到第三十七分别为ldquo尚贤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兼爱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用rdquoldquo节葬rdquoldquo天志rdquo

ldquo明鬼rdquoldquo非乐rdquoldquo非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最典型的当数张志华于 2006 年发表的翻译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完全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的概念混

淆甚至认为杨朱学说更像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最后的结语时作者认为相比起墨家来说儒家仁爱与功利主义更为接近 详

参Hao Changchi Is Mozi a utilitarian Philosooh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3)pp382440当然这一篇文章

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它属于第二手的翻译成果104877810486491048662这一段话见于《墨子middot明鬼下》的最后一段ldquo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 若使鬼神请亡是

8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3: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泌相提并论因为墨子和边泌都确立了功利主义的

基本准则也就是立足于实践[11]75 在冯友兰的论

述中他不断地拿出墨子的文本与边泌的学说进行

比较寻找墨学与边泌学说的共同点试图确立墨学

道德观根基便是功利主义的 冯友兰说道墨子与

边泌都认为只有外部客观的标准才能够判断善与

恶利与害而前者所确立的外部标准 ( externalstandard)正是墨学中最著名的三表法 冯友兰对

于三表法的第三表ldquo国家百姓人民之利rdquo [6]264进行

了详细的阐述与胡适一样两人都认为三表中最重要就是关于实际效果的第三表二者都把它称之

为ldquo实用主义rdquo ( pragmatism) 而冯友兰进一步认

为ldquo实用主义rdquo是作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道德哲学观的

方法论(pragmatic method)而存在的是为了让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实践中能够使国家与人民获得利益的最

大化冯友兰除了参照边泌的功利主义看待墨学以

外他也将墨学与杨朱的ldquo享乐主义rdquo (hedonism)进行对比[11]62 他提出相较于杨朱学说重视主观感

受与眼前的利益忽略个体之间寻求各自快乐的冲

突墨子注重实践承认人性的私欲通过确立客观具体的标准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哲学理论体系如ldquo兼爱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节用rdquo等都是为了驱使人们采

取最正确的方式获得他们最大化的利益 同时冯友兰也承认墨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功利主义的缺陷的

最好说明ldquo墨子的思想太功利主义了因为它过于

着眼于未来rdquo [11]92继《天人损益论》后冯友兰在同样用英文写成

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中继续发展自

己的观点 与《天人损益论》不同的是除了继续引

用《大取》中ldquo断指rdquo的文本作为权衡(Weigh)利的

大小以外冯友兰在这两本书中加入了对《墨经》的全面研究与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墨子的功利主义

思想在后期墨家得到了发展ldquo后期墨家就为墨家

的功利哲学作出了享乐主义的解释 helliphellip他们给

利害下了定义之后又以利的定义为基础进而为

各种道德下定义rdquo [12]124 这一点与胡适的《中国哲

学史大纲》的观点是相似的 冯友兰引用边泌在

《道德立法原理导言》中的论述ldquolsquo天然rsquo使人类为

二种最上威权所统治 此二威权即是快乐与苦痛只此二威权能指出人应做什么决定人将做什

么rdquo [13]310他同时也在墨经中发现了与边泌相似的

论述 《经上》 一处 ldquo利得而喜也 害得而恶

也rdquo [6]310《经说上》一处ldquo利所得是喜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 害所得是恶则是害也 其利也非是也rdquo [6]334冯友兰得出结论ldquo墨经正是如此主

张 边泌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

乐苦痛者也 边泌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 欲是盲

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

害rdquo [13]309

胡适冯友兰是中国近代中西贯通的哲学家受到中国ldquo扬墨rdquo之风的影响二人用西方哲学理论

比附评估墨子的逻辑思想道德观发现中西异质

文明下的文化可通约性体现了他们对中外哲学的

共通性的认可这是基于他们对西方哲学理论来诠

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的肯定胡适的《先秦名学史》一书冯友兰的《天人损益论》以及《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三书都以英文

的形式出版发表并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成为了西

方汉学家 20 世纪以后研引墨学的重要文献 胡冯二人用英语书写墨子的功利主义研究与他们的留

学经历存在必然联系而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作品

与近代中国众多的墨子研究者一样在西方的冲击

与爱国情怀启蒙与救国的交织下希望借用墨子思

想与西方思想的比附评估中体西用为实业救国救亡图存的社会理想找到一个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

思想共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西方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来书写墨学研究是将墨子放置到世界的舞台上切实地推动了近代墨学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同时也让西方的汉学家们透过西方的哲学理论看到

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子经学另一种可能

性mdashmdashmdash那就是早在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已

经出现了能够孕育出西方近代科技的哲学土壤 就

像冯友兰 1921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作演讲时感慨道ldquo依我看来如果中国人遵循墨子的善即是有用的

思想helliphellip那就很有可能早就产生了科学rdquo [14]249

二  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

传播

继胡适冯友兰之后西方汉学界开始出现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广泛应用到对墨子的思想研究和译

介的现象 笔者将以下论及的学者及其著述归为墨

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文书写第二个阶段的原因如下第一同胡适冯友兰时期相似中西学者有关墨子

1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论述的英语书写大多集合在西方汉学家们对中国古

典哲学的整体性著述中对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

述基本并不详实且并没有出现独立探讨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文和著述第二通过这一部分学者们

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之于墨子思想的寥寥数语中凸显出

墨家学说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概念上的差异性梅贻宝同胡适和冯玉兰一样曾在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留学专攻墨子的思想研究并因此取得博士

学位 他对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作出了突出的贡

献 他的博士论文《墨子一位曾与孔子匹敌而后

备受冷落的人》是第一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专

著 在这本著作中梅贻宝将墨子其人其书代表

的学派及其主要思想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评价同时加入了与先秦其他学派的比较 同时梅贻宝

为他的博士论文附有英语译著《墨子的伦理政治论

著》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orks of Motse) 这也是第一本将《墨子》译成英语并在西方出版发行

的译著 尽管梅贻宝只选择了现存《墨子》文本的

五十三章中的三十六章但西方汉学界依旧对他所

作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文中论及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言语见于第四章《墨子的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Motse)梅贻宝研究主要对象是墨子的三表

法 在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论断》 ( The PragmaticArgument)中作者明确指出ldquo强调理论的适用性和

功用性并不是一种浅薄的需要一切努力都得及时

的显而易见的回报的功利主义这正是我认为实用

主义经常遭到不公正的批评的地方rdquo [15]73从他的语

气可见梅贻宝并非与同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胡冯二人一样喜欢墨子头上的这顶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帽

子 在第五章《墨子的道德准则》中梅贻宝将ldquo兼爱rdquo视作墨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而ldquo利rdquo (benefit)是实现兼爱的最重要的手段 第五章中只有寥寥几

处出现了与功利主义相关的词语且都是为ldquo兼爱rdquo所服务的倒是有一处十分有趣的论述这是梅贻宝

用于评价墨子面对孟子对ldquo兼爱rdquo的诘难时回答的

叙述 梅贻宝说ldquo因此可见兼爱既不是抽象的准

则也不是一项武断的命令 它切实是一种能够确

保让绝大多数的人获得长远的最大的包括每个人

父母的幸福的行为方式rdquo [15]92这与边泌所持功利主

义的根本准则ldquo道德及法律之目的在于求lsquo最大

多数之最大幸福rsquordquo⑧十分相似 当然仅仅凭借一

处梅贻宝对ldquo兼爱rdquo的诠释是不能改变通篇梅贻宝

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说法不赞同的倾向性 而在

梅贻宝后来的成果和作品中再也找不到其对墨子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直接评述了著名的汉学家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

是西方研究先秦思想的权威他的著作也多以先秦

诸子为研究中心他于 1953 年发表的《从孔夫子到

毛泽东的中国思想》中设有《墨子与其对和平和秩

序的追寻》(Mo Tzu and the Quest for Peace and Order)一章对墨子ldquo兼爱rdquoldquo天志rdquoldquo明鬼rdquo等基本思

想进行了介绍 他承认墨子的思想中含有功利主义

的元素因此他多用ldquo功利性rdquo ( utility)一词而非

ldquo功利主义rdquo (utilitarianism)来说明墨子思想这样的

特征 他指出ldquo任何有用的东西在墨子的条文中

都是可以被接纳的rdquo [16]57 顾立雅表示功利性(utility)本身并不能称作一种墨子的道德标准因为墨

子思想的功利性最终目的是为了ldquo富国家众人民治行政禁止大国攻小国干上帝鬼神之福rdquo [16]58

西方著名翻译家汉学家伯顿middot沃森(BurtonWatson)在 1963 年选译了《墨子》的现存文本名为

《墨子选译》对墨子文本的翻译属于他的早期成

果 这是继梅贻宝以后英语世界中《墨子》文献的

第二本译著 虽然《墨语》《墨经》《墨守》等章节

都不在翻译之中但这并不影响此译著在西方墨学

界的流传和被认可度此后大量的西方汉学家在研

墨时采用沃森《墨子》翻译版本作为研究文本 在

引言中沃森把墨子的道德观比作ldquo光秃的功利主

义rdquo(bald utilitarianism)他认为ldquo这样的道德观根

本不能支撑整个道德哲学系统相比起儒家的道德

观和道家的形而上它并没有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温

文尔雅的审美情怀的社会rdquo [17]13西方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h Mote)也不是研

究墨子的专家而是对中国思想流变和历史颇有研

究的学者 他在其 1971 年的《中国思想之渊源》一书中在介绍墨子的哲学思想时同样运用到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 他说ldquo墨子的宗教功利主义(religious utilitarianism)同样令我们陌生墨子的理论听

起来像边泌和密尔的思想helliphellip墨子在公元前 5 世

纪提出了一种着眼于每个人利益的兼爱哲学西方

直到 18 世纪才产生这种思想rdquo [18]80牟复礼称墨子

的哲学思想为ldquo宗教功利主义rdquo可见牟复礼并没

有将墨子的道德学说完全与西方功利主义的理论接

轨而是看到了墨子思想中另一个思想要素 ldquo宗

2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rdquo也就是墨子文本中的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 牟复礼

认为ldquo墨子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唯一个宗教导师helliphellip他详细阐发了他的宗教思想这些思想很富有

原创性(在中国的环境中似乎如此)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helliphellip孔子的道德学说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上其他学派亦然 只有墨子需要神鬼来实行他的道德

秩序rdquo [18]80牟复礼惊讶于墨子既坚持超自然的信

仰而又如此强调现实的ldquo利rdquo的观念因此他才会

创造出ldquo宗教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时期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语书写总体来

说缺乏细致的专门的研究和叙述除梅贻宝以外其他汉学家并不是专攻墨子的专家而是在他们的

研究或译介领域中提及墨子及其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

关系虽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胡冯二人相比存在

明显的差距但这同样说明被西化的墨子西化的

墨子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在西方传播并逐渐被接受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研究还呈现以下两个重要的

特点第一研究的主体加入了外国的汉学家在顾

利雅与牟复礼包括梅贻宝的研究作品后都附有胡冯二人著作的英文版本作为参考文献这也从另一

个侧面说明二人的研究方法已经在西方产生了影

响第二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观点的接受程度不

一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开始在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

念前加上ldquo宗教rdquoldquo光秃rdquo等限定词或者仅仅承认

墨子的思想带有功利主义的元素他们的研究的价

值并不在于对墨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在面对

西方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和中国的墨子相关联时所

引发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必然会导致下一个阶段出

现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及其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之争三  ldquo功利主义rdquo和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

这场论战的开端始于西方汉学家丹尼斯middot埃亨

(Dennis MAhern)对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提出的质

疑 1976 年他在《中国哲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么》这是英语书写范围里第一篇

专门探讨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语书写论文也是

笔者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所依据的标准 那就是从埃亨开始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出现了大量专

注于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文参与论战的学者许多

都是当代专攻墨学的西方汉学家而这样的风潮无

疑大大有益于此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文中埃亨首先提出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意义

上的功利主义者 ( utilitarian ) 强硬的与薄弱的

(strong sense and weak sense) 前者宣扬ldquo追求最大

多数之最大化价值rdquo是道德行为的最终决定性标

准而后者虽然承认此标准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这

是最终的最根本的标准 在西方哲学界中边泌和

弥勒便属于功利主义的强硬派而大卫middot罗斯(WDRoss)则属于后者⑨ 埃亨认为墨子只能称得上

是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者原因是他并没有将

ldquo利rdquo(benefit)看成道德行为的最终的唯一的决定

性标准同牟复礼一样埃亨看到了ldquo天rdquo在墨子的道德

观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在《墨子》文本中天的命

令是道德义务的最终来源天的意志是道德法则的

基础⑩ 埃亨把这样的理论称之为ldquo神命论rdquo(Heaven Will Theory又称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同时他并不否

认前人所提出的功利主义为此埃亨列出墨子所主

张的道德行为的四个充分条件(biconditional)    B1X 是一项正确的行为当且仅当 X 是一

项有益于人的行为B2X 是一项错误的行为当且仅当 X 是一

项有损于人的行为B3X 是一项正确的行为当且仅当 X 符合

天的意志B4X 是一项错误的行为当且仅当 X 违背

天的意志[19]187-189

通过对《墨子》一系列的文本分析104877810486491048659埃亨得出

结论这四个双重条件在《墨子》文本中都是成立

的 换句话来说墨子既是一名薄弱意义上的功利

主义者同时也是一名神命论者墨子思想的道德标

准是双重的 埃亨表示ldquo如果能够解决哪一个道

德标准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当然再好不过但可惜的

是墨子的文本并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rdquo [19]191当然这场论战并没有立刻开始 在埃亨提出

ldquo神命论rdquo理论的十多年间英语世界的汉学家并没

有对他引入的ldquo神学论rdquo的观点引起足够的重视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在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中依旧占有

统治地位 1977 年爱丽丝middot卢姆(Alice Lum)女士

发表论文《墨子哲学中的社会功利主义》 [20]1979年罗德尼middot泰勒(Rodey LTaylor)发表的《宗教与功

利主义鬼神与葬礼上的墨子》 [21]以及 1989 年陈

汉生(Chad Hansen)的《墨子语言功利主义》 [22] 等

论文都是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不同角度的阐释卢姆和泰勒都将功利主义的理论带入ldquo墨家十论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0

3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中通过论述兼爱的可行性证明鬼神的存在与否

等用诠释墨家重要教义的方法来探讨功利主义是

如何在这些教义中产生ldquo化学反应rdquo 而陈汉生更

是将ldquo功利主义rdquo置于中国先秦哲学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墨子与儒道道德观的比较得出墨子道德观

ldquo最大化功利性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依靠语言重塑的

过程rdquo [22]343的论断 英国著名学家葛瑞汉(AngusC Graham)在他 1978 年出版的《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与科学》一书中也同意墨子是功利主义者的

观点他与梅贻宝一样都强调ldquo兼爱rdquo是墨学统一

的道德原则而墨子注重实践把功利主义原则贯彻

到忠孝人际关系国家关系等各个社会道德领域

的各个方面用检验是否有益于他人的方法来判断

行为的是非在论述中他也大量运用了边泌弥勒

等人的功利主义理论进行比附分析[23]1231992 年迪尔克(Dirck Vorenkamp)发表了论文

《换个角度看墨子思想中的功利主义》 ( Another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 他注意

到了埃亨的ldquo神命论rdquo在西方汉学界第一次正面回

应并批驳了埃亨的观点认为墨子是一个彻头彻尾

的功利主义者这也标志着这场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和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 争论进入了高峰期 从迪尔克到

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Johnson)的论文西方汉学家研究墨子的道德观时必然不能摆脱这两

个概念 在此笔者将这些学者的论文或著述分为

三类第一类是针对埃亨论文中所引的《墨子》文段

的再看待再阐释以大卫middot索尔(David Sole)克里

斯托弗middot杜达(Kristopher Duda)等人为代表第二

类是发展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来反驳ldquo神命论rdquo以迪

尔克方可涛(Chris Fraser)等汉学家为代表第三类

是仅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与术语流变的角度看待

墨子的道德观以卢秀芬为代表1对埃亨论文里《墨子》文段的再看待再阐释

1999 年大卫middot索尔发表论文《墨子与其道德

观的基础》文中索尔对迪尔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论证墨子道德观的最根本的准则应当是ldquo神命

论rdquo至于功利主义则是用来决定行为是否正确的

第二准则 索尔并不否认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墨子道德

观中的存在只是认为它是第二性的而决定人们言

行判断是非的最终准则只有通过ldquo天rdquo来决定索尔并没有正面批驳迪尔克文中的诸多论断

他采用了再次分析与阐释埃亨的论文中所引用的

《天志》《尚同》中的文段来加以分析 如下所引的

《天志中》的一段被许多学者大量使用我们将这

一段话作为这一类学者进行研究的标准文本    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

为政乎愚且贱者 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

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 然则孰为贵 孰

为知 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

天出矣[6]198

对于这段话索尔的理解是ldquo墨子坚信天的意志是

lsquo义rsquo的来源天是义的开端天来决定(正Decide)什么是对的rdquo [24]39索尔承认ldquo利rdquo在墨子思想中的

重要地位他最终得出结论ldquo既然某事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符合天的意志而天的目的是为了造福

天下这样的论断又有目的论( teleology)天道(divine justice)古代典籍( ancient texts)作为支撑那么任何有利于天下的都是正确的这些lsquo义rsquo的来源

又基于天是政治等级结构的制高点的事实而我们

有义务去做正确的事这是天的要求我们必须要遵

照天的意志行事rdquo [24]47

索尔在承认墨子道德观具有双重标准的基础上

发展了埃亨的观点那就是如果说ldquo利rdquo是墨子推

行道德观的基础那么ldquo天命rdquo就是基础的基础是最终最后的标准 在这之后更多的中西方的汉学

家与研墨者加入了这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战 其中部分作者将ldquo利己主义rdquo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混淆而谈的论文本文在此并不进行评估104877810486491048661

2001 年克里斯托弗middot杜达在《重新审视墨子

道德观的基础》一文中反对ldquo神命论rdquo作为墨子道德

观的第一性 她依旧将埃亨论文中所引的文段一段

一段地重新审视与解构 她将ldquo天rdquo类比作数学家她的解读是数学家能够帮助我ldquo决定rdquo一道数学难

题的对与错但并不意味着数学家能够随意选择答

案答案本身的存在是独立于数学家的决定的同理天也不能随便随意决定言行的是非也必须遵照

ldquo义rdquo来办事 对索尔所引的《墨子》原文杜达认

为ldquo义rdquo之所以来源于天并不是因为天的权威而是因为ldquo天为贵为知rdquo(wise and wisdom)正因如此天是运用它的智慧与英明去裁决对错这也暗示着

义是独立于天的意志而存在的而这个ldquo义rdquo的本

质就是ldquo功利性rdquo (uility) [25]24 因此杜达是站在

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一方而她的判断依据就是ldquo功利

性rdquo是墨子道德观中的最终标准是不能够因为

4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dquo天rdquo的意志而改变的是客观的可衡量的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 Johnson)

发表名为《墨子的道德学说打破诠释的僵局》的论

文 约翰逊站在ldquo神命论rdquo的队伍里对以上学者们

所引的墨子文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对索尔的

《墨子》引证约翰逊的理解是当墨子在设定天的

概念时他已经把天当作了权利的最高象征而并不

是利益在此之前天拥有了明智无私等崇高的品

质墨子让人们遵从天并不是因为天能够带给我们

利益与好处根本上在于这是体现我们对天感激的

义务与方式而这正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体现 约翰逊也

有着自己一套证明ldquo神命论rdquo是墨子道德观的第一

性的逻辑 他认为ldquo兼爱rdquoldquo尚贤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葬rdquo等墨子的政治经济与道德诉求墨子并没有用

天来解释为什么这些是ldquo利rdquo的要求反而用功利性

的标准来说明这是天的要求而这样的逻辑正说明

功利性的标准是用来支持ldquo神命论rdquo的[26]3572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

上文所提到的对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作出最

早反应的迪尔克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他既

不同意埃亨将功利主义分为强势意义和薄弱意义两

种类型也不赞同墨子存在功利主义与神命论的双

重道德标准 在他看来墨子的思想是典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rule-utilitarianism)墨子文本中ldquo天rdquo与鬼神的存在也是为其ldquo功利性rdquo服务的 迪尔克

评价墨子用周宣王秦穆公简燕公等例子力证鬼神

的存在的文段时这么说ldquo这里的关键在于墨子并

不是简单地用人们所闻所见的事例来充实他的证

据 相反的他通过延展这些论据来论证鬼神赏罚

个体而达成lsquo利rsquo事实rdquo [27]423-424

相对于埃亨及以上论及的所有学者而言迪尔

克的观点无论从西方理论上的支撑与墨子文本的分

析来说更加具体与细致 首先迪尔克与冯友兰胡适一样在论述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时都加入了

对于后期墨家的成果《墨经》的分析 后期墨家对

ldquo利rdquoldquo害rdquoldquo权rdquo(Weigh)等术语的解释《经说》唯一对ldquo天志rdquo的论述在迪尔克眼中都是说明墨子思

想是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的证据 其次迪尔克与

牟复礼都看到了墨子文本中墨子不那么相信鬼神存

在的文段104877810486491048662迪尔克认为尽管鬼神存在与否对于埃

亨的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的影响来说是巨大的而对于

ldquo功利主义rdquo来说ldquo唯一重要的问题在于功利性作

为行为的标准与天意之间的关系而鬼神存在与否

并不会改变这个关系至关重要的特征rdquo [27]432 他也

相信墨子的本身意图也是如此墨子的思想缺少了

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或许能够生存但ldquo义rdquoldquo利rdquo所代表

的功利主义一定是不可或缺的[27]433 最后迪尔克

对墨子思想中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定义更为具体加入

了ldquo规则行为主义rdquo与ldquo行为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104877810486491048663迪尔克论述墨子让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是因为鬼

神能够赏善罚恶鬼神的意志希望他们行使ldquo义rdquo(righteousness)这样的做法能够为个体和社会都带

来积极的结果而这正是典型的ldquo规则行动主义rdquo的方式

香港大学的汉学家方可涛是当代著名的西方研

墨者 在他为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编写的《墨家

学说》中批判了ldquo神命论rdquo的说法并在迪尔克的基

础上再度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一方面方克

涛反对索尔等人持有的ldquo神命论rdquo 方可涛承认墨

子思想中的宗教元素在墨子的世界观中的重要性因为在墨子的文本中的确存在一些文段论述人们需

要遵照道德规范 因为这样做是天的意志而天的

赏善罚恶功能也会让人将其与ldquo神命论rdquo相联系如果忽视它们的存在会扭曲看待墨子思想的结果 但

在墨子的文本中又存在确凿的理由否认墨子的ldquo神命说rdquo 首先在墨子文本中从来都没有依照天的

意志来分析或者定义过ldquo义rdquo的概念 相反现存

《天志》《明鬼》的四章的论述中都把ldquo天意rdquo(heavenrsquos intention又称天志) [28] 当作一个认知( epistemic)的角色一个区分是非的测试工具或者标准ldquo天意rdquo与ldquo义rdquo的功能是相同的都能够区分言行的

是非但正确与否并不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其次方克涛认为墨家的ldquo天意rdquo是一个可靠的道德向导并不仅仅因为天的神性(Deity)或者天具有赏善罚

恶的功能而是因为天具有最根本的高尚明智公正仁慈等品质来扮演它的向导的角色 因此与其

把天鉴别言行是非的功能看作ldquo神命论rdquo不如说它

类似于ldquo理想观测者论rdquo( ideal observer theory) 另

一方面方克涛赞同迪尔克的论断 他认为ldquo墨家

的道德观与规则功利主义有相似之处但也许把其

称为lsquo实践结果论rsquo(practice consequentialism)甚至

称为lsquo道之结果论rsquo ( dao consequentialism) 更为恰

当rdquo [28] 而所谓的ldquo道rdquo的典型特征就是它促进社

会上每个个体的利消除对他们的害的实践作用

5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当然方可涛并不认为ldquo实践结果论rdquo的概念能够完

全适用于墨子的道德哲学上因为墨子思想并不是

西方哲学实质原因在于ldquo兼爱rdquo的范围和天的功能

与地位ldquo西方结果主义者的促进每个人的利益的

标准并不代表其会要求每个人都对他人怀有平等

的无私的爱rdquo [24] 另外墨家过于将ldquo利rdquo的概念

限制于物质的层面上忽视了个人精神层面上的愉

悦与成就感从而在后期墨家中出现了ldquo自我牺牲rdquo(self-sacrifice)的极端道德观 方可涛赞同荀子对

墨子的评价那就是ldquo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rdquo [29]578方克涛既发展了之前迪尔克等人的观点同时也看

到了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墨家同西方哲学相异之

处 方克涛多次在论述中提到先秦其他学派与墨子

道德观的异同正表明了他的立场 另外在谈及墨

家的宗教时他认为尽管墨子哲学中的ldquo天rdquo的概

念与同时代的学派而言更为人格化(personified)但它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c)是远远不如犹太mdash基

督教中的上帝的被人格化的天是作为社会政治的

权力机构的顶点而出现的且墨家也并没有西方宗

教中的救赎与死后乐土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墨子的

道德观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西方的相类概念

来解释 介于这个原因方克涛并没有如前人一般

为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给出一个最为肯定的说法而是借助相似(similar)或者类似( resemble)等词语

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表示墨子道德哲学的复杂性这也不得不让人钦佩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背景下看待墨子的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2006 年卢秀芬的《在比较的视野下理解墨子

的道德观基础》一文是唯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

的背景下看待这场论战的论文 她对论战本身存在

的意义提出质疑 她的观点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间的争论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ldquo这是

建立在与天的概念有关的对最基本的文化观念错误

的理解之上rdquo [30]123 卢秀芬诠释了ldquo天rdquo在中国传统

文化背景中(特指从夏到先秦时期)的本来面目在她看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墨子促进天下之利的

道德观念与其强调尊崇天意的说法完全是一回事解释生存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观完全没有

任何强行加入西方哲学观念的必要 卢认为墨子

的道德观中一项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

天下带来和谐而最终能够决定是非的标准只能是

自然秩序本身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ldquo对于中国古

典哲学家而言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繁荣兴旺抑或遵从内在本质的优良发展是因为事物的内在

本质是由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赋予的它的兴盛衰亡都不能把它从这个涵盖所有的系统中

所扮演的角色支离开来rdquo [30]133在文中卢秀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中国

古代ldquo天rdquo的概念的流变并用来批评在这场论战中

的参与者们提醒他们不要用西方世界的二元性来

看待中国宇宙观的整体性和谐性而中国古典学派

里的天也从来没有像西方的上帝一样被拟人化包括墨家的天 卢秀芬的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重

要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卢秀芬是这场论战中唯一一

个拒绝用任何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释墨子道德观的

学者她另辟蹊径试图完全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语

言流传背景下来看待墨子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她试图论证彻底依赖西方理论诠释中国古典哲学的

研究方法行不通从而证明中西异质文明的不可通

约性当然发表在卢的论文之后的约翰逊的文章对

于卢秀芬所持有ldquo天下大同rdquo ( the Harmony of theWhole World)的观点也有所回应 他认为就算在

卢的论述中墨子的天的本质并没有拟人化而利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整个系统的和谐但这并不代

表道德标准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就算二者存在的意

义相同同样也是值得拿出来讨论的 约翰逊对卢

秀芬观点的正确性也存在质疑他说就算在中国先

秦以前的历史背景下天的概念没有人格化但并不

代表墨子不能在先秦当下创造一个人格化的天为他

的哲学观而服务而这恰好是大多数墨学研究者所

承认的墨子宗教观的贡献之处[26]351 墨子ldquo神命

论rdquo理论的说法是由西方汉学家提出通过引入新

的西方哲学概念对墨子的道德观进行解读用自身

的知识架构对墨子的文本进行再诠释从表面上看

虽是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一说的否定但因此让更多的西

方汉学家关注到墨子并参与相关研究和讨论说明

西方逐渐认可墨子当代面貌和研究价值这是这场

论战意义之一其二这场论战从客观上不仅促进了

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英语书写的研究中也出现

了抛弃依赖西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卢秀芬在

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看待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是墨子思想在经历了西方理论的比

6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较评估后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的一次研究尝试方可涛同样看到了墨子的道德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

单地用西方相类的术语进行解构近代西方墨学的

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自近代墨学复兴至今中国由历史波谷逐渐走

向文化复兴西方国家由发展巅峰逐渐趋于平和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哲学理论在研究墨学时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否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 中西

哲学和文论体系本质上的不同是否说明当代的墨学

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西方性的逻辑思维和表述 这

些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笔者会在下一部分作出一

个尝试性的探寻四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启迪

在评述了以上的三个研究阶段后我们进而讨

论用英语书写的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特点与评

价问题 当然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墨子ldquo功利

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是

颇具特点的一角其他的墨子研究亟需展开 笔者

这里所做的只是尝试性地窥探其所代表的英语世界

的墨子研究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启迪陈寅恪在为冯友兰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

告》一文中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墨学研究

的一大特点 他写道ldquo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

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

说以推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古代哲

学者大抵即谈今日自身之哲学也所著之中国哲学

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

理统系则去古人之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

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

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

博者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

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rdquo [31]1361-1362

将墨子思想随意比附西方的价值观确实是近现

代中外墨学研究的诟病之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

景下这样的研究方法随着ldquo救亡图存rdquo的民族情

绪ldquo实业救国rdquo的思想觉悟而生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采纳了ldquo中学西体rdquo的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随意比附和使用二手翻译文本的研究诟

病 参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的诸多学者无论埃亨也罢还是之后的索尔杜达约翰逊等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文本都并非《墨子》原文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沃森在 1963 年的《墨子选译》中

的翻译文本 选择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势必存有

极大风险如沃森在翻译《天志》一章时将ldquo政rdquo( togovern)与ldquo正rdquo ( to decide)一律统一为后者而ldquo决定rdquo(正)一词又恰好成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争论焦点 ldquo政rdquo与ldquo正rdquo在《墨子》文本中是否是

同义词在清代学者毕沅近代学者孙诒让的《墨子

间诂》等考证版本中的看法各有不同这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但同时也表明若单纯依赖一种翻译文

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解读再阐释并不

是高明的作法 ldquo功利主义rdquo也罢ldquo神命论rdquo也罢归根究底是属于西方的理论中西异质文明的可通

约性并不代表单一的评价和研究方法的完全适用

性随意比附过分解读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会丧失

其研究的价值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就算对墨子的文

段解读诠释得再有说服力都不能挖掘出墨子的面

目墨子思想的真相 这也印证了前引陈寅恪之感

慨那是否代表我们在当代的墨学研究中要放弃自

清末民初以来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估比照墨子的思

想的研究方法 西方理论的引入为墨学的复兴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它与中国近代的现实背景是

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百年来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被接受与传播相关研究的

深化与发展正是得益于此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在

墨子的思想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且不断地发

展从冯胡二人全面西化墨子到牟复礼的ldquo宗教

功利主义rdquo迪尔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再到方克涛

的ldquo实践效果论rdquo甚至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加入英语世

界墨学研究的逐渐发展和兴盛说明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抑或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并不是一味的文化误

读墨子其人墨子其书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近代学者能从《墨经》中解读出西方科学逻辑理论

的相似之处阐释出墨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西方哲学

理论说明近代的墨学阐释离不开西方理论的支撑

与推动 这也表明墨子及其学说本身是博大的精深的真善的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解读

并挖掘其时代价值所在 这是近代墨学兴起的根本

原因是墨学受到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被赋

予其新的时代形象的根源所在 墨学复兴是应运而

生的这种ldquo运rdquo就是近代和当代中国需要ldquo民主rdquo和ldquo科学rdquo的国ldquo运rdquo这种ldquo运rdquo也是今天的西方人希

7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望真切和急迫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

的ldquo运rdquo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

下墨学作为一门人文学说的研究方向注定不能在

单行道上行使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的研究的英语

书写彰显出了当代墨学研究需要研究视角上的多

样性和研究标准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的墨子是民族

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的最好

体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包容着民

族的世界是多民族多样性的统一 墨学的研究需

要通过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研究来认知需要从他

者观我的角度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中来实现我们

对西方墨学研究的再认识进而在比较的视野下对

墨学进行再认识

注释①本文中ldquo英语书写rdquo的范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任何国家中用英语撰写的研究著述从研究主体来看ldquo英语书写rdquo里的

《墨子》研究者包括华裔与非华裔两类这些华裔学者又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一部分是生长于西方的华人有些可能是

从大陆或港台留学于西方国家或在其中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而非华裔学者则既包括土生土长也包括进入西方世

界的汉学研究体制之内的其他西方人②梁启超所引的是《鲁问》篇ldquo公输子谓子墨子曰lsquo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 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rsquo子墨

子曰lsquo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 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

下rsquordquo详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66 页③ldquo关于某物可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实际看到了它关于声音是听得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看到了它经验的其他来源也是如

此rdquo参见〔英〕约middot斯middot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5 页④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

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helliphellip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rdquo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middot大取》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03 页

⑤在出版顺序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是先于《先秦名学史》出版它于 191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由于在创作实践顺序

上《先秦名学史》是先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故笔者用时间顺序对其著作进行罗列 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不能算

作用英语书写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从《先秦名学史》中发展而来的⑥在冯友兰博士论文的中文版本《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ldquoutilitarianismrdquo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而非梁启超和胡适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当然无论译为ldquo实利主义rdquo还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冯友兰与梁启超的研究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认为前期墨家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之利的 为了统一概念在本文中冯友兰之后所有英文相关的研究文本所出现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笔者将其统一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

⑦《在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中西哲学统一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类老庄是损道的典型中道以儒家为代表而划分的

标准则在于ldquo天然rdquo和ldquo人为rdquo的关系 详参Fung Yu 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 1925

⑧转引自FungY L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tr by DBoddle) 2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52 p 310

⑨关于埃亨所谓的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笔者猜想是大卫middot罗斯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直觉效果主义⑩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也同样被天主教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所认可在他的论文《以天为规》 (Heaven as

Standard)中阐释并且发展了这一观点详见Defoort C and N Standaert ldquo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Early Chinese Thoughtrdquo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 Vol 4 Leiden Brill 2013 pp 237269

104877810486491048659值得一提的是埃亨所引用的《墨子》文本在接下来的论战中频繁被学者们引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104877810486491048660所谓墨家十论记载于《墨子》的章节第八到第三十七分别为ldquo尚贤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兼爱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用rdquoldquo节葬rdquoldquo天志rdquo

ldquo明鬼rdquoldquo非乐rdquoldquo非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最典型的当数张志华于 2006 年发表的翻译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完全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的概念混

淆甚至认为杨朱学说更像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最后的结语时作者认为相比起墨家来说儒家仁爱与功利主义更为接近 详

参Hao Changchi Is Mozi a utilitarian Philosooh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3)pp382440当然这一篇文章

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它属于第二手的翻译成果104877810486491048662这一段话见于《墨子middot明鬼下》的最后一段ldquo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 若使鬼神请亡是

8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4: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论述的英语书写大多集合在西方汉学家们对中国古

典哲学的整体性著述中对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

述基本并不详实且并没有出现独立探讨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文和著述第二通过这一部分学者们

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之于墨子思想的寥寥数语中凸显出

墨家学说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概念上的差异性梅贻宝同胡适和冯玉兰一样曾在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留学专攻墨子的思想研究并因此取得博士

学位 他对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作出了突出的贡

献 他的博士论文《墨子一位曾与孔子匹敌而后

备受冷落的人》是第一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专

著 在这本著作中梅贻宝将墨子其人其书代表

的学派及其主要思想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评价同时加入了与先秦其他学派的比较 同时梅贻宝

为他的博士论文附有英语译著《墨子的伦理政治论

著》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orks of Motse) 这也是第一本将《墨子》译成英语并在西方出版发行

的译著 尽管梅贻宝只选择了现存《墨子》文本的

五十三章中的三十六章但西方汉学界依旧对他所

作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文中论及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言语见于第四章《墨子的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Motse)梅贻宝研究主要对象是墨子的三表

法 在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论断》 ( The PragmaticArgument)中作者明确指出ldquo强调理论的适用性和

功用性并不是一种浅薄的需要一切努力都得及时

的显而易见的回报的功利主义这正是我认为实用

主义经常遭到不公正的批评的地方rdquo [15]73从他的语

气可见梅贻宝并非与同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胡冯二人一样喜欢墨子头上的这顶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帽

子 在第五章《墨子的道德准则》中梅贻宝将ldquo兼爱rdquo视作墨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而ldquo利rdquo (benefit)是实现兼爱的最重要的手段 第五章中只有寥寥几

处出现了与功利主义相关的词语且都是为ldquo兼爱rdquo所服务的倒是有一处十分有趣的论述这是梅贻宝

用于评价墨子面对孟子对ldquo兼爱rdquo的诘难时回答的

叙述 梅贻宝说ldquo因此可见兼爱既不是抽象的准

则也不是一项武断的命令 它切实是一种能够确

保让绝大多数的人获得长远的最大的包括每个人

父母的幸福的行为方式rdquo [15]92这与边泌所持功利主

义的根本准则ldquo道德及法律之目的在于求lsquo最大

多数之最大幸福rsquordquo⑧十分相似 当然仅仅凭借一

处梅贻宝对ldquo兼爱rdquo的诠释是不能改变通篇梅贻宝

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说法不赞同的倾向性 而在

梅贻宝后来的成果和作品中再也找不到其对墨子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直接评述了著名的汉学家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

是西方研究先秦思想的权威他的著作也多以先秦

诸子为研究中心他于 1953 年发表的《从孔夫子到

毛泽东的中国思想》中设有《墨子与其对和平和秩

序的追寻》(Mo Tzu and the Quest for Peace and Order)一章对墨子ldquo兼爱rdquoldquo天志rdquoldquo明鬼rdquo等基本思

想进行了介绍 他承认墨子的思想中含有功利主义

的元素因此他多用ldquo功利性rdquo ( utility)一词而非

ldquo功利主义rdquo (utilitarianism)来说明墨子思想这样的

特征 他指出ldquo任何有用的东西在墨子的条文中

都是可以被接纳的rdquo [16]57 顾立雅表示功利性(utility)本身并不能称作一种墨子的道德标准因为墨

子思想的功利性最终目的是为了ldquo富国家众人民治行政禁止大国攻小国干上帝鬼神之福rdquo [16]58

西方著名翻译家汉学家伯顿middot沃森(BurtonWatson)在 1963 年选译了《墨子》的现存文本名为

《墨子选译》对墨子文本的翻译属于他的早期成

果 这是继梅贻宝以后英语世界中《墨子》文献的

第二本译著 虽然《墨语》《墨经》《墨守》等章节

都不在翻译之中但这并不影响此译著在西方墨学

界的流传和被认可度此后大量的西方汉学家在研

墨时采用沃森《墨子》翻译版本作为研究文本 在

引言中沃森把墨子的道德观比作ldquo光秃的功利主

义rdquo(bald utilitarianism)他认为ldquo这样的道德观根

本不能支撑整个道德哲学系统相比起儒家的道德

观和道家的形而上它并没有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温

文尔雅的审美情怀的社会rdquo [17]13西方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h Mote)也不是研

究墨子的专家而是对中国思想流变和历史颇有研

究的学者 他在其 1971 年的《中国思想之渊源》一书中在介绍墨子的哲学思想时同样运用到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 他说ldquo墨子的宗教功利主义(religious utilitarianism)同样令我们陌生墨子的理论听

起来像边泌和密尔的思想helliphellip墨子在公元前 5 世

纪提出了一种着眼于每个人利益的兼爱哲学西方

直到 18 世纪才产生这种思想rdquo [18]80牟复礼称墨子

的哲学思想为ldquo宗教功利主义rdquo可见牟复礼并没

有将墨子的道德学说完全与西方功利主义的理论接

轨而是看到了墨子思想中另一个思想要素 ldquo宗

2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rdquo也就是墨子文本中的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 牟复礼

认为ldquo墨子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唯一个宗教导师helliphellip他详细阐发了他的宗教思想这些思想很富有

原创性(在中国的环境中似乎如此)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helliphellip孔子的道德学说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上其他学派亦然 只有墨子需要神鬼来实行他的道德

秩序rdquo [18]80牟复礼惊讶于墨子既坚持超自然的信

仰而又如此强调现实的ldquo利rdquo的观念因此他才会

创造出ldquo宗教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时期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语书写总体来

说缺乏细致的专门的研究和叙述除梅贻宝以外其他汉学家并不是专攻墨子的专家而是在他们的

研究或译介领域中提及墨子及其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

关系虽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胡冯二人相比存在

明显的差距但这同样说明被西化的墨子西化的

墨子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在西方传播并逐渐被接受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研究还呈现以下两个重要的

特点第一研究的主体加入了外国的汉学家在顾

利雅与牟复礼包括梅贻宝的研究作品后都附有胡冯二人著作的英文版本作为参考文献这也从另一

个侧面说明二人的研究方法已经在西方产生了影

响第二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观点的接受程度不

一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开始在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

念前加上ldquo宗教rdquoldquo光秃rdquo等限定词或者仅仅承认

墨子的思想带有功利主义的元素他们的研究的价

值并不在于对墨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在面对

西方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和中国的墨子相关联时所

引发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必然会导致下一个阶段出

现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及其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之争三  ldquo功利主义rdquo和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

这场论战的开端始于西方汉学家丹尼斯middot埃亨

(Dennis MAhern)对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提出的质

疑 1976 年他在《中国哲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么》这是英语书写范围里第一篇

专门探讨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语书写论文也是

笔者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所依据的标准 那就是从埃亨开始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出现了大量专

注于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文参与论战的学者许多

都是当代专攻墨学的西方汉学家而这样的风潮无

疑大大有益于此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文中埃亨首先提出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意义

上的功利主义者 ( utilitarian ) 强硬的与薄弱的

(strong sense and weak sense) 前者宣扬ldquo追求最大

多数之最大化价值rdquo是道德行为的最终决定性标

准而后者虽然承认此标准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这

是最终的最根本的标准 在西方哲学界中边泌和

弥勒便属于功利主义的强硬派而大卫middot罗斯(WDRoss)则属于后者⑨ 埃亨认为墨子只能称得上

是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者原因是他并没有将

ldquo利rdquo(benefit)看成道德行为的最终的唯一的决定

性标准同牟复礼一样埃亨看到了ldquo天rdquo在墨子的道德

观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在《墨子》文本中天的命

令是道德义务的最终来源天的意志是道德法则的

基础⑩ 埃亨把这样的理论称之为ldquo神命论rdquo(Heaven Will Theory又称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同时他并不否

认前人所提出的功利主义为此埃亨列出墨子所主

张的道德行为的四个充分条件(biconditional)    B1X 是一项正确的行为当且仅当 X 是一

项有益于人的行为B2X 是一项错误的行为当且仅当 X 是一

项有损于人的行为B3X 是一项正确的行为当且仅当 X 符合

天的意志B4X 是一项错误的行为当且仅当 X 违背

天的意志[19]187-189

通过对《墨子》一系列的文本分析104877810486491048659埃亨得出

结论这四个双重条件在《墨子》文本中都是成立

的 换句话来说墨子既是一名薄弱意义上的功利

主义者同时也是一名神命论者墨子思想的道德标

准是双重的 埃亨表示ldquo如果能够解决哪一个道

德标准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当然再好不过但可惜的

是墨子的文本并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rdquo [19]191当然这场论战并没有立刻开始 在埃亨提出

ldquo神命论rdquo理论的十多年间英语世界的汉学家并没

有对他引入的ldquo神学论rdquo的观点引起足够的重视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在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中依旧占有

统治地位 1977 年爱丽丝middot卢姆(Alice Lum)女士

发表论文《墨子哲学中的社会功利主义》 [20]1979年罗德尼middot泰勒(Rodey LTaylor)发表的《宗教与功

利主义鬼神与葬礼上的墨子》 [21]以及 1989 年陈

汉生(Chad Hansen)的《墨子语言功利主义》 [22] 等

论文都是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不同角度的阐释卢姆和泰勒都将功利主义的理论带入ldquo墨家十论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0

3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中通过论述兼爱的可行性证明鬼神的存在与否

等用诠释墨家重要教义的方法来探讨功利主义是

如何在这些教义中产生ldquo化学反应rdquo 而陈汉生更

是将ldquo功利主义rdquo置于中国先秦哲学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墨子与儒道道德观的比较得出墨子道德观

ldquo最大化功利性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依靠语言重塑的

过程rdquo [22]343的论断 英国著名学家葛瑞汉(AngusC Graham)在他 1978 年出版的《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与科学》一书中也同意墨子是功利主义者的

观点他与梅贻宝一样都强调ldquo兼爱rdquo是墨学统一

的道德原则而墨子注重实践把功利主义原则贯彻

到忠孝人际关系国家关系等各个社会道德领域

的各个方面用检验是否有益于他人的方法来判断

行为的是非在论述中他也大量运用了边泌弥勒

等人的功利主义理论进行比附分析[23]1231992 年迪尔克(Dirck Vorenkamp)发表了论文

《换个角度看墨子思想中的功利主义》 ( Another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 他注意

到了埃亨的ldquo神命论rdquo在西方汉学界第一次正面回

应并批驳了埃亨的观点认为墨子是一个彻头彻尾

的功利主义者这也标志着这场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和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 争论进入了高峰期 从迪尔克到

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Johnson)的论文西方汉学家研究墨子的道德观时必然不能摆脱这两

个概念 在此笔者将这些学者的论文或著述分为

三类第一类是针对埃亨论文中所引的《墨子》文段

的再看待再阐释以大卫middot索尔(David Sole)克里

斯托弗middot杜达(Kristopher Duda)等人为代表第二

类是发展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来反驳ldquo神命论rdquo以迪

尔克方可涛(Chris Fraser)等汉学家为代表第三类

是仅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与术语流变的角度看待

墨子的道德观以卢秀芬为代表1对埃亨论文里《墨子》文段的再看待再阐释

1999 年大卫middot索尔发表论文《墨子与其道德

观的基础》文中索尔对迪尔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论证墨子道德观的最根本的准则应当是ldquo神命

论rdquo至于功利主义则是用来决定行为是否正确的

第二准则 索尔并不否认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墨子道德

观中的存在只是认为它是第二性的而决定人们言

行判断是非的最终准则只有通过ldquo天rdquo来决定索尔并没有正面批驳迪尔克文中的诸多论断

他采用了再次分析与阐释埃亨的论文中所引用的

《天志》《尚同》中的文段来加以分析 如下所引的

《天志中》的一段被许多学者大量使用我们将这

一段话作为这一类学者进行研究的标准文本    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

为政乎愚且贱者 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

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 然则孰为贵 孰

为知 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

天出矣[6]198

对于这段话索尔的理解是ldquo墨子坚信天的意志是

lsquo义rsquo的来源天是义的开端天来决定(正Decide)什么是对的rdquo [24]39索尔承认ldquo利rdquo在墨子思想中的

重要地位他最终得出结论ldquo既然某事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符合天的意志而天的目的是为了造福

天下这样的论断又有目的论( teleology)天道(divine justice)古代典籍( ancient texts)作为支撑那么任何有利于天下的都是正确的这些lsquo义rsquo的来源

又基于天是政治等级结构的制高点的事实而我们

有义务去做正确的事这是天的要求我们必须要遵

照天的意志行事rdquo [24]47

索尔在承认墨子道德观具有双重标准的基础上

发展了埃亨的观点那就是如果说ldquo利rdquo是墨子推

行道德观的基础那么ldquo天命rdquo就是基础的基础是最终最后的标准 在这之后更多的中西方的汉学

家与研墨者加入了这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战 其中部分作者将ldquo利己主义rdquo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混淆而谈的论文本文在此并不进行评估104877810486491048661

2001 年克里斯托弗middot杜达在《重新审视墨子

道德观的基础》一文中反对ldquo神命论rdquo作为墨子道德

观的第一性 她依旧将埃亨论文中所引的文段一段

一段地重新审视与解构 她将ldquo天rdquo类比作数学家她的解读是数学家能够帮助我ldquo决定rdquo一道数学难

题的对与错但并不意味着数学家能够随意选择答

案答案本身的存在是独立于数学家的决定的同理天也不能随便随意决定言行的是非也必须遵照

ldquo义rdquo来办事 对索尔所引的《墨子》原文杜达认

为ldquo义rdquo之所以来源于天并不是因为天的权威而是因为ldquo天为贵为知rdquo(wise and wisdom)正因如此天是运用它的智慧与英明去裁决对错这也暗示着

义是独立于天的意志而存在的而这个ldquo义rdquo的本

质就是ldquo功利性rdquo (uility) [25]24 因此杜达是站在

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一方而她的判断依据就是ldquo功利

性rdquo是墨子道德观中的最终标准是不能够因为

4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dquo天rdquo的意志而改变的是客观的可衡量的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 Johnson)

发表名为《墨子的道德学说打破诠释的僵局》的论

文 约翰逊站在ldquo神命论rdquo的队伍里对以上学者们

所引的墨子文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对索尔的

《墨子》引证约翰逊的理解是当墨子在设定天的

概念时他已经把天当作了权利的最高象征而并不

是利益在此之前天拥有了明智无私等崇高的品

质墨子让人们遵从天并不是因为天能够带给我们

利益与好处根本上在于这是体现我们对天感激的

义务与方式而这正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体现 约翰逊也

有着自己一套证明ldquo神命论rdquo是墨子道德观的第一

性的逻辑 他认为ldquo兼爱rdquoldquo尚贤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葬rdquo等墨子的政治经济与道德诉求墨子并没有用

天来解释为什么这些是ldquo利rdquo的要求反而用功利性

的标准来说明这是天的要求而这样的逻辑正说明

功利性的标准是用来支持ldquo神命论rdquo的[26]3572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

上文所提到的对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作出最

早反应的迪尔克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他既

不同意埃亨将功利主义分为强势意义和薄弱意义两

种类型也不赞同墨子存在功利主义与神命论的双

重道德标准 在他看来墨子的思想是典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rule-utilitarianism)墨子文本中ldquo天rdquo与鬼神的存在也是为其ldquo功利性rdquo服务的 迪尔克

评价墨子用周宣王秦穆公简燕公等例子力证鬼神

的存在的文段时这么说ldquo这里的关键在于墨子并

不是简单地用人们所闻所见的事例来充实他的证

据 相反的他通过延展这些论据来论证鬼神赏罚

个体而达成lsquo利rsquo事实rdquo [27]423-424

相对于埃亨及以上论及的所有学者而言迪尔

克的观点无论从西方理论上的支撑与墨子文本的分

析来说更加具体与细致 首先迪尔克与冯友兰胡适一样在论述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时都加入了

对于后期墨家的成果《墨经》的分析 后期墨家对

ldquo利rdquoldquo害rdquoldquo权rdquo(Weigh)等术语的解释《经说》唯一对ldquo天志rdquo的论述在迪尔克眼中都是说明墨子思

想是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的证据 其次迪尔克与

牟复礼都看到了墨子文本中墨子不那么相信鬼神存

在的文段104877810486491048662迪尔克认为尽管鬼神存在与否对于埃

亨的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的影响来说是巨大的而对于

ldquo功利主义rdquo来说ldquo唯一重要的问题在于功利性作

为行为的标准与天意之间的关系而鬼神存在与否

并不会改变这个关系至关重要的特征rdquo [27]432 他也

相信墨子的本身意图也是如此墨子的思想缺少了

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或许能够生存但ldquo义rdquoldquo利rdquo所代表

的功利主义一定是不可或缺的[27]433 最后迪尔克

对墨子思想中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定义更为具体加入

了ldquo规则行为主义rdquo与ldquo行为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104877810486491048663迪尔克论述墨子让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是因为鬼

神能够赏善罚恶鬼神的意志希望他们行使ldquo义rdquo(righteousness)这样的做法能够为个体和社会都带

来积极的结果而这正是典型的ldquo规则行动主义rdquo的方式

香港大学的汉学家方可涛是当代著名的西方研

墨者 在他为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编写的《墨家

学说》中批判了ldquo神命论rdquo的说法并在迪尔克的基

础上再度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一方面方克

涛反对索尔等人持有的ldquo神命论rdquo 方可涛承认墨

子思想中的宗教元素在墨子的世界观中的重要性因为在墨子的文本中的确存在一些文段论述人们需

要遵照道德规范 因为这样做是天的意志而天的

赏善罚恶功能也会让人将其与ldquo神命论rdquo相联系如果忽视它们的存在会扭曲看待墨子思想的结果 但

在墨子的文本中又存在确凿的理由否认墨子的ldquo神命说rdquo 首先在墨子文本中从来都没有依照天的

意志来分析或者定义过ldquo义rdquo的概念 相反现存

《天志》《明鬼》的四章的论述中都把ldquo天意rdquo(heavenrsquos intention又称天志) [28] 当作一个认知( epistemic)的角色一个区分是非的测试工具或者标准ldquo天意rdquo与ldquo义rdquo的功能是相同的都能够区分言行的

是非但正确与否并不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其次方克涛认为墨家的ldquo天意rdquo是一个可靠的道德向导并不仅仅因为天的神性(Deity)或者天具有赏善罚

恶的功能而是因为天具有最根本的高尚明智公正仁慈等品质来扮演它的向导的角色 因此与其

把天鉴别言行是非的功能看作ldquo神命论rdquo不如说它

类似于ldquo理想观测者论rdquo( ideal observer theory) 另

一方面方克涛赞同迪尔克的论断 他认为ldquo墨家

的道德观与规则功利主义有相似之处但也许把其

称为lsquo实践结果论rsquo(practice consequentialism)甚至

称为lsquo道之结果论rsquo ( dao consequentialism) 更为恰

当rdquo [28] 而所谓的ldquo道rdquo的典型特征就是它促进社

会上每个个体的利消除对他们的害的实践作用

5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当然方可涛并不认为ldquo实践结果论rdquo的概念能够完

全适用于墨子的道德哲学上因为墨子思想并不是

西方哲学实质原因在于ldquo兼爱rdquo的范围和天的功能

与地位ldquo西方结果主义者的促进每个人的利益的

标准并不代表其会要求每个人都对他人怀有平等

的无私的爱rdquo [24] 另外墨家过于将ldquo利rdquo的概念

限制于物质的层面上忽视了个人精神层面上的愉

悦与成就感从而在后期墨家中出现了ldquo自我牺牲rdquo(self-sacrifice)的极端道德观 方可涛赞同荀子对

墨子的评价那就是ldquo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rdquo [29]578方克涛既发展了之前迪尔克等人的观点同时也看

到了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墨家同西方哲学相异之

处 方克涛多次在论述中提到先秦其他学派与墨子

道德观的异同正表明了他的立场 另外在谈及墨

家的宗教时他认为尽管墨子哲学中的ldquo天rdquo的概

念与同时代的学派而言更为人格化(personified)但它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c)是远远不如犹太mdash基

督教中的上帝的被人格化的天是作为社会政治的

权力机构的顶点而出现的且墨家也并没有西方宗

教中的救赎与死后乐土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墨子的

道德观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西方的相类概念

来解释 介于这个原因方克涛并没有如前人一般

为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给出一个最为肯定的说法而是借助相似(similar)或者类似( resemble)等词语

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表示墨子道德哲学的复杂性这也不得不让人钦佩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背景下看待墨子的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2006 年卢秀芬的《在比较的视野下理解墨子

的道德观基础》一文是唯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

的背景下看待这场论战的论文 她对论战本身存在

的意义提出质疑 她的观点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间的争论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ldquo这是

建立在与天的概念有关的对最基本的文化观念错误

的理解之上rdquo [30]123 卢秀芬诠释了ldquo天rdquo在中国传统

文化背景中(特指从夏到先秦时期)的本来面目在她看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墨子促进天下之利的

道德观念与其强调尊崇天意的说法完全是一回事解释生存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观完全没有

任何强行加入西方哲学观念的必要 卢认为墨子

的道德观中一项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

天下带来和谐而最终能够决定是非的标准只能是

自然秩序本身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ldquo对于中国古

典哲学家而言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繁荣兴旺抑或遵从内在本质的优良发展是因为事物的内在

本质是由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赋予的它的兴盛衰亡都不能把它从这个涵盖所有的系统中

所扮演的角色支离开来rdquo [30]133在文中卢秀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中国

古代ldquo天rdquo的概念的流变并用来批评在这场论战中

的参与者们提醒他们不要用西方世界的二元性来

看待中国宇宙观的整体性和谐性而中国古典学派

里的天也从来没有像西方的上帝一样被拟人化包括墨家的天 卢秀芬的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重

要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卢秀芬是这场论战中唯一一

个拒绝用任何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释墨子道德观的

学者她另辟蹊径试图完全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语

言流传背景下来看待墨子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她试图论证彻底依赖西方理论诠释中国古典哲学的

研究方法行不通从而证明中西异质文明的不可通

约性当然发表在卢的论文之后的约翰逊的文章对

于卢秀芬所持有ldquo天下大同rdquo ( the Harmony of theWhole World)的观点也有所回应 他认为就算在

卢的论述中墨子的天的本质并没有拟人化而利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整个系统的和谐但这并不代

表道德标准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就算二者存在的意

义相同同样也是值得拿出来讨论的 约翰逊对卢

秀芬观点的正确性也存在质疑他说就算在中国先

秦以前的历史背景下天的概念没有人格化但并不

代表墨子不能在先秦当下创造一个人格化的天为他

的哲学观而服务而这恰好是大多数墨学研究者所

承认的墨子宗教观的贡献之处[26]351 墨子ldquo神命

论rdquo理论的说法是由西方汉学家提出通过引入新

的西方哲学概念对墨子的道德观进行解读用自身

的知识架构对墨子的文本进行再诠释从表面上看

虽是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一说的否定但因此让更多的西

方汉学家关注到墨子并参与相关研究和讨论说明

西方逐渐认可墨子当代面貌和研究价值这是这场

论战意义之一其二这场论战从客观上不仅促进了

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英语书写的研究中也出现

了抛弃依赖西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卢秀芬在

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看待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是墨子思想在经历了西方理论的比

6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较评估后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的一次研究尝试方可涛同样看到了墨子的道德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

单地用西方相类的术语进行解构近代西方墨学的

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自近代墨学复兴至今中国由历史波谷逐渐走

向文化复兴西方国家由发展巅峰逐渐趋于平和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哲学理论在研究墨学时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否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 中西

哲学和文论体系本质上的不同是否说明当代的墨学

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西方性的逻辑思维和表述 这

些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笔者会在下一部分作出一

个尝试性的探寻四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启迪

在评述了以上的三个研究阶段后我们进而讨

论用英语书写的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特点与评

价问题 当然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墨子ldquo功利

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是

颇具特点的一角其他的墨子研究亟需展开 笔者

这里所做的只是尝试性地窥探其所代表的英语世界

的墨子研究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启迪陈寅恪在为冯友兰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

告》一文中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墨学研究

的一大特点 他写道ldquo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

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

说以推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古代哲

学者大抵即谈今日自身之哲学也所著之中国哲学

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

理统系则去古人之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

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

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

博者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

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rdquo [31]1361-1362

将墨子思想随意比附西方的价值观确实是近现

代中外墨学研究的诟病之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

景下这样的研究方法随着ldquo救亡图存rdquo的民族情

绪ldquo实业救国rdquo的思想觉悟而生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采纳了ldquo中学西体rdquo的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随意比附和使用二手翻译文本的研究诟

病 参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的诸多学者无论埃亨也罢还是之后的索尔杜达约翰逊等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文本都并非《墨子》原文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沃森在 1963 年的《墨子选译》中

的翻译文本 选择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势必存有

极大风险如沃森在翻译《天志》一章时将ldquo政rdquo( togovern)与ldquo正rdquo ( to decide)一律统一为后者而ldquo决定rdquo(正)一词又恰好成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争论焦点 ldquo政rdquo与ldquo正rdquo在《墨子》文本中是否是

同义词在清代学者毕沅近代学者孙诒让的《墨子

间诂》等考证版本中的看法各有不同这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但同时也表明若单纯依赖一种翻译文

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解读再阐释并不

是高明的作法 ldquo功利主义rdquo也罢ldquo神命论rdquo也罢归根究底是属于西方的理论中西异质文明的可通

约性并不代表单一的评价和研究方法的完全适用

性随意比附过分解读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会丧失

其研究的价值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就算对墨子的文

段解读诠释得再有说服力都不能挖掘出墨子的面

目墨子思想的真相 这也印证了前引陈寅恪之感

慨那是否代表我们在当代的墨学研究中要放弃自

清末民初以来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估比照墨子的思

想的研究方法 西方理论的引入为墨学的复兴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它与中国近代的现实背景是

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百年来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被接受与传播相关研究的

深化与发展正是得益于此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在

墨子的思想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且不断地发

展从冯胡二人全面西化墨子到牟复礼的ldquo宗教

功利主义rdquo迪尔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再到方克涛

的ldquo实践效果论rdquo甚至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加入英语世

界墨学研究的逐渐发展和兴盛说明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抑或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并不是一味的文化误

读墨子其人墨子其书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近代学者能从《墨经》中解读出西方科学逻辑理论

的相似之处阐释出墨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西方哲学

理论说明近代的墨学阐释离不开西方理论的支撑

与推动 这也表明墨子及其学说本身是博大的精深的真善的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解读

并挖掘其时代价值所在 这是近代墨学兴起的根本

原因是墨学受到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被赋

予其新的时代形象的根源所在 墨学复兴是应运而

生的这种ldquo运rdquo就是近代和当代中国需要ldquo民主rdquo和ldquo科学rdquo的国ldquo运rdquo这种ldquo运rdquo也是今天的西方人希

7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望真切和急迫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

的ldquo运rdquo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

下墨学作为一门人文学说的研究方向注定不能在

单行道上行使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的研究的英语

书写彰显出了当代墨学研究需要研究视角上的多

样性和研究标准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的墨子是民族

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的最好

体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包容着民

族的世界是多民族多样性的统一 墨学的研究需

要通过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研究来认知需要从他

者观我的角度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中来实现我们

对西方墨学研究的再认识进而在比较的视野下对

墨学进行再认识

注释①本文中ldquo英语书写rdquo的范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任何国家中用英语撰写的研究著述从研究主体来看ldquo英语书写rdquo里的

《墨子》研究者包括华裔与非华裔两类这些华裔学者又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一部分是生长于西方的华人有些可能是

从大陆或港台留学于西方国家或在其中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而非华裔学者则既包括土生土长也包括进入西方世

界的汉学研究体制之内的其他西方人②梁启超所引的是《鲁问》篇ldquo公输子谓子墨子曰lsquo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 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rsquo子墨

子曰lsquo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 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

下rsquordquo详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66 页③ldquo关于某物可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实际看到了它关于声音是听得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看到了它经验的其他来源也是如

此rdquo参见〔英〕约middot斯middot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5 页④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

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helliphellip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rdquo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middot大取》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03 页

⑤在出版顺序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是先于《先秦名学史》出版它于 191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由于在创作实践顺序

上《先秦名学史》是先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故笔者用时间顺序对其著作进行罗列 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不能算

作用英语书写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从《先秦名学史》中发展而来的⑥在冯友兰博士论文的中文版本《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ldquoutilitarianismrdquo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而非梁启超和胡适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当然无论译为ldquo实利主义rdquo还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冯友兰与梁启超的研究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认为前期墨家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之利的 为了统一概念在本文中冯友兰之后所有英文相关的研究文本所出现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笔者将其统一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

⑦《在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中西哲学统一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类老庄是损道的典型中道以儒家为代表而划分的

标准则在于ldquo天然rdquo和ldquo人为rdquo的关系 详参Fung Yu 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 1925

⑧转引自FungY L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tr by DBoddle) 2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52 p 310

⑨关于埃亨所谓的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笔者猜想是大卫middot罗斯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直觉效果主义⑩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也同样被天主教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所认可在他的论文《以天为规》 (Heaven as

Standard)中阐释并且发展了这一观点详见Defoort C and N Standaert ldquo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Early Chinese Thoughtrdquo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 Vol 4 Leiden Brill 2013 pp 237269

104877810486491048659值得一提的是埃亨所引用的《墨子》文本在接下来的论战中频繁被学者们引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104877810486491048660所谓墨家十论记载于《墨子》的章节第八到第三十七分别为ldquo尚贤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兼爱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用rdquoldquo节葬rdquoldquo天志rdquo

ldquo明鬼rdquoldquo非乐rdquoldquo非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最典型的当数张志华于 2006 年发表的翻译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完全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的概念混

淆甚至认为杨朱学说更像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最后的结语时作者认为相比起墨家来说儒家仁爱与功利主义更为接近 详

参Hao Changchi Is Mozi a utilitarian Philosooh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3)pp382440当然这一篇文章

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它属于第二手的翻译成果104877810486491048662这一段话见于《墨子middot明鬼下》的最后一段ldquo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 若使鬼神请亡是

8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5: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教rdquo也就是墨子文本中的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 牟复礼

认为ldquo墨子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唯一个宗教导师helliphellip他详细阐发了他的宗教思想这些思想很富有

原创性(在中国的环境中似乎如此)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helliphellip孔子的道德学说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上其他学派亦然 只有墨子需要神鬼来实行他的道德

秩序rdquo [18]80牟复礼惊讶于墨子既坚持超自然的信

仰而又如此强调现实的ldquo利rdquo的观念因此他才会

创造出ldquo宗教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时期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语书写总体来

说缺乏细致的专门的研究和叙述除梅贻宝以外其他汉学家并不是专攻墨子的专家而是在他们的

研究或译介领域中提及墨子及其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

关系虽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胡冯二人相比存在

明显的差距但这同样说明被西化的墨子西化的

墨子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在西方传播并逐渐被接受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研究还呈现以下两个重要的

特点第一研究的主体加入了外国的汉学家在顾

利雅与牟复礼包括梅贻宝的研究作品后都附有胡冯二人著作的英文版本作为参考文献这也从另一

个侧面说明二人的研究方法已经在西方产生了影

响第二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观点的接受程度不

一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开始在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

念前加上ldquo宗教rdquoldquo光秃rdquo等限定词或者仅仅承认

墨子的思想带有功利主义的元素他们的研究的价

值并不在于对墨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在面对

西方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和中国的墨子相关联时所

引发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必然会导致下一个阶段出

现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及其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之争三  ldquo功利主义rdquo和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

这场论战的开端始于西方汉学家丹尼斯middot埃亨

(Dennis MAhern)对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提出的质

疑 1976 年他在《中国哲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么》这是英语书写范围里第一篇

专门探讨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英语书写论文也是

笔者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所依据的标准 那就是从埃亨开始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出现了大量专

注于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论文参与论战的学者许多

都是当代专攻墨学的西方汉学家而这样的风潮无

疑大大有益于此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文中埃亨首先提出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意义

上的功利主义者 ( utilitarian ) 强硬的与薄弱的

(strong sense and weak sense) 前者宣扬ldquo追求最大

多数之最大化价值rdquo是道德行为的最终决定性标

准而后者虽然承认此标准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这

是最终的最根本的标准 在西方哲学界中边泌和

弥勒便属于功利主义的强硬派而大卫middot罗斯(WDRoss)则属于后者⑨ 埃亨认为墨子只能称得上

是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者原因是他并没有将

ldquo利rdquo(benefit)看成道德行为的最终的唯一的决定

性标准同牟复礼一样埃亨看到了ldquo天rdquo在墨子的道德

观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在《墨子》文本中天的命

令是道德义务的最终来源天的意志是道德法则的

基础⑩ 埃亨把这样的理论称之为ldquo神命论rdquo(Heaven Will Theory又称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同时他并不否

认前人所提出的功利主义为此埃亨列出墨子所主

张的道德行为的四个充分条件(biconditional)    B1X 是一项正确的行为当且仅当 X 是一

项有益于人的行为B2X 是一项错误的行为当且仅当 X 是一

项有损于人的行为B3X 是一项正确的行为当且仅当 X 符合

天的意志B4X 是一项错误的行为当且仅当 X 违背

天的意志[19]187-189

通过对《墨子》一系列的文本分析104877810486491048659埃亨得出

结论这四个双重条件在《墨子》文本中都是成立

的 换句话来说墨子既是一名薄弱意义上的功利

主义者同时也是一名神命论者墨子思想的道德标

准是双重的 埃亨表示ldquo如果能够解决哪一个道

德标准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当然再好不过但可惜的

是墨子的文本并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rdquo [19]191当然这场论战并没有立刻开始 在埃亨提出

ldquo神命论rdquo理论的十多年间英语世界的汉学家并没

有对他引入的ldquo神学论rdquo的观点引起足够的重视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在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中依旧占有

统治地位 1977 年爱丽丝middot卢姆(Alice Lum)女士

发表论文《墨子哲学中的社会功利主义》 [20]1979年罗德尼middot泰勒(Rodey LTaylor)发表的《宗教与功

利主义鬼神与葬礼上的墨子》 [21]以及 1989 年陈

汉生(Chad Hansen)的《墨子语言功利主义》 [22] 等

论文都是对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不同角度的阐释卢姆和泰勒都将功利主义的理论带入ldquo墨家十论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0

3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中通过论述兼爱的可行性证明鬼神的存在与否

等用诠释墨家重要教义的方法来探讨功利主义是

如何在这些教义中产生ldquo化学反应rdquo 而陈汉生更

是将ldquo功利主义rdquo置于中国先秦哲学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墨子与儒道道德观的比较得出墨子道德观

ldquo最大化功利性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依靠语言重塑的

过程rdquo [22]343的论断 英国著名学家葛瑞汉(AngusC Graham)在他 1978 年出版的《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与科学》一书中也同意墨子是功利主义者的

观点他与梅贻宝一样都强调ldquo兼爱rdquo是墨学统一

的道德原则而墨子注重实践把功利主义原则贯彻

到忠孝人际关系国家关系等各个社会道德领域

的各个方面用检验是否有益于他人的方法来判断

行为的是非在论述中他也大量运用了边泌弥勒

等人的功利主义理论进行比附分析[23]1231992 年迪尔克(Dirck Vorenkamp)发表了论文

《换个角度看墨子思想中的功利主义》 ( Another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 他注意

到了埃亨的ldquo神命论rdquo在西方汉学界第一次正面回

应并批驳了埃亨的观点认为墨子是一个彻头彻尾

的功利主义者这也标志着这场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和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 争论进入了高峰期 从迪尔克到

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Johnson)的论文西方汉学家研究墨子的道德观时必然不能摆脱这两

个概念 在此笔者将这些学者的论文或著述分为

三类第一类是针对埃亨论文中所引的《墨子》文段

的再看待再阐释以大卫middot索尔(David Sole)克里

斯托弗middot杜达(Kristopher Duda)等人为代表第二

类是发展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来反驳ldquo神命论rdquo以迪

尔克方可涛(Chris Fraser)等汉学家为代表第三类

是仅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与术语流变的角度看待

墨子的道德观以卢秀芬为代表1对埃亨论文里《墨子》文段的再看待再阐释

1999 年大卫middot索尔发表论文《墨子与其道德

观的基础》文中索尔对迪尔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论证墨子道德观的最根本的准则应当是ldquo神命

论rdquo至于功利主义则是用来决定行为是否正确的

第二准则 索尔并不否认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墨子道德

观中的存在只是认为它是第二性的而决定人们言

行判断是非的最终准则只有通过ldquo天rdquo来决定索尔并没有正面批驳迪尔克文中的诸多论断

他采用了再次分析与阐释埃亨的论文中所引用的

《天志》《尚同》中的文段来加以分析 如下所引的

《天志中》的一段被许多学者大量使用我们将这

一段话作为这一类学者进行研究的标准文本    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

为政乎愚且贱者 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

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 然则孰为贵 孰

为知 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

天出矣[6]198

对于这段话索尔的理解是ldquo墨子坚信天的意志是

lsquo义rsquo的来源天是义的开端天来决定(正Decide)什么是对的rdquo [24]39索尔承认ldquo利rdquo在墨子思想中的

重要地位他最终得出结论ldquo既然某事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符合天的意志而天的目的是为了造福

天下这样的论断又有目的论( teleology)天道(divine justice)古代典籍( ancient texts)作为支撑那么任何有利于天下的都是正确的这些lsquo义rsquo的来源

又基于天是政治等级结构的制高点的事实而我们

有义务去做正确的事这是天的要求我们必须要遵

照天的意志行事rdquo [24]47

索尔在承认墨子道德观具有双重标准的基础上

发展了埃亨的观点那就是如果说ldquo利rdquo是墨子推

行道德观的基础那么ldquo天命rdquo就是基础的基础是最终最后的标准 在这之后更多的中西方的汉学

家与研墨者加入了这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战 其中部分作者将ldquo利己主义rdquo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混淆而谈的论文本文在此并不进行评估104877810486491048661

2001 年克里斯托弗middot杜达在《重新审视墨子

道德观的基础》一文中反对ldquo神命论rdquo作为墨子道德

观的第一性 她依旧将埃亨论文中所引的文段一段

一段地重新审视与解构 她将ldquo天rdquo类比作数学家她的解读是数学家能够帮助我ldquo决定rdquo一道数学难

题的对与错但并不意味着数学家能够随意选择答

案答案本身的存在是独立于数学家的决定的同理天也不能随便随意决定言行的是非也必须遵照

ldquo义rdquo来办事 对索尔所引的《墨子》原文杜达认

为ldquo义rdquo之所以来源于天并不是因为天的权威而是因为ldquo天为贵为知rdquo(wise and wisdom)正因如此天是运用它的智慧与英明去裁决对错这也暗示着

义是独立于天的意志而存在的而这个ldquo义rdquo的本

质就是ldquo功利性rdquo (uility) [25]24 因此杜达是站在

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一方而她的判断依据就是ldquo功利

性rdquo是墨子道德观中的最终标准是不能够因为

4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dquo天rdquo的意志而改变的是客观的可衡量的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 Johnson)

发表名为《墨子的道德学说打破诠释的僵局》的论

文 约翰逊站在ldquo神命论rdquo的队伍里对以上学者们

所引的墨子文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对索尔的

《墨子》引证约翰逊的理解是当墨子在设定天的

概念时他已经把天当作了权利的最高象征而并不

是利益在此之前天拥有了明智无私等崇高的品

质墨子让人们遵从天并不是因为天能够带给我们

利益与好处根本上在于这是体现我们对天感激的

义务与方式而这正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体现 约翰逊也

有着自己一套证明ldquo神命论rdquo是墨子道德观的第一

性的逻辑 他认为ldquo兼爱rdquoldquo尚贤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葬rdquo等墨子的政治经济与道德诉求墨子并没有用

天来解释为什么这些是ldquo利rdquo的要求反而用功利性

的标准来说明这是天的要求而这样的逻辑正说明

功利性的标准是用来支持ldquo神命论rdquo的[26]3572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

上文所提到的对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作出最

早反应的迪尔克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他既

不同意埃亨将功利主义分为强势意义和薄弱意义两

种类型也不赞同墨子存在功利主义与神命论的双

重道德标准 在他看来墨子的思想是典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rule-utilitarianism)墨子文本中ldquo天rdquo与鬼神的存在也是为其ldquo功利性rdquo服务的 迪尔克

评价墨子用周宣王秦穆公简燕公等例子力证鬼神

的存在的文段时这么说ldquo这里的关键在于墨子并

不是简单地用人们所闻所见的事例来充实他的证

据 相反的他通过延展这些论据来论证鬼神赏罚

个体而达成lsquo利rsquo事实rdquo [27]423-424

相对于埃亨及以上论及的所有学者而言迪尔

克的观点无论从西方理论上的支撑与墨子文本的分

析来说更加具体与细致 首先迪尔克与冯友兰胡适一样在论述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时都加入了

对于后期墨家的成果《墨经》的分析 后期墨家对

ldquo利rdquoldquo害rdquoldquo权rdquo(Weigh)等术语的解释《经说》唯一对ldquo天志rdquo的论述在迪尔克眼中都是说明墨子思

想是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的证据 其次迪尔克与

牟复礼都看到了墨子文本中墨子不那么相信鬼神存

在的文段104877810486491048662迪尔克认为尽管鬼神存在与否对于埃

亨的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的影响来说是巨大的而对于

ldquo功利主义rdquo来说ldquo唯一重要的问题在于功利性作

为行为的标准与天意之间的关系而鬼神存在与否

并不会改变这个关系至关重要的特征rdquo [27]432 他也

相信墨子的本身意图也是如此墨子的思想缺少了

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或许能够生存但ldquo义rdquoldquo利rdquo所代表

的功利主义一定是不可或缺的[27]433 最后迪尔克

对墨子思想中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定义更为具体加入

了ldquo规则行为主义rdquo与ldquo行为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104877810486491048663迪尔克论述墨子让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是因为鬼

神能够赏善罚恶鬼神的意志希望他们行使ldquo义rdquo(righteousness)这样的做法能够为个体和社会都带

来积极的结果而这正是典型的ldquo规则行动主义rdquo的方式

香港大学的汉学家方可涛是当代著名的西方研

墨者 在他为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编写的《墨家

学说》中批判了ldquo神命论rdquo的说法并在迪尔克的基

础上再度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一方面方克

涛反对索尔等人持有的ldquo神命论rdquo 方可涛承认墨

子思想中的宗教元素在墨子的世界观中的重要性因为在墨子的文本中的确存在一些文段论述人们需

要遵照道德规范 因为这样做是天的意志而天的

赏善罚恶功能也会让人将其与ldquo神命论rdquo相联系如果忽视它们的存在会扭曲看待墨子思想的结果 但

在墨子的文本中又存在确凿的理由否认墨子的ldquo神命说rdquo 首先在墨子文本中从来都没有依照天的

意志来分析或者定义过ldquo义rdquo的概念 相反现存

《天志》《明鬼》的四章的论述中都把ldquo天意rdquo(heavenrsquos intention又称天志) [28] 当作一个认知( epistemic)的角色一个区分是非的测试工具或者标准ldquo天意rdquo与ldquo义rdquo的功能是相同的都能够区分言行的

是非但正确与否并不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其次方克涛认为墨家的ldquo天意rdquo是一个可靠的道德向导并不仅仅因为天的神性(Deity)或者天具有赏善罚

恶的功能而是因为天具有最根本的高尚明智公正仁慈等品质来扮演它的向导的角色 因此与其

把天鉴别言行是非的功能看作ldquo神命论rdquo不如说它

类似于ldquo理想观测者论rdquo( ideal observer theory) 另

一方面方克涛赞同迪尔克的论断 他认为ldquo墨家

的道德观与规则功利主义有相似之处但也许把其

称为lsquo实践结果论rsquo(practice consequentialism)甚至

称为lsquo道之结果论rsquo ( dao consequentialism) 更为恰

当rdquo [28] 而所谓的ldquo道rdquo的典型特征就是它促进社

会上每个个体的利消除对他们的害的实践作用

5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当然方可涛并不认为ldquo实践结果论rdquo的概念能够完

全适用于墨子的道德哲学上因为墨子思想并不是

西方哲学实质原因在于ldquo兼爱rdquo的范围和天的功能

与地位ldquo西方结果主义者的促进每个人的利益的

标准并不代表其会要求每个人都对他人怀有平等

的无私的爱rdquo [24] 另外墨家过于将ldquo利rdquo的概念

限制于物质的层面上忽视了个人精神层面上的愉

悦与成就感从而在后期墨家中出现了ldquo自我牺牲rdquo(self-sacrifice)的极端道德观 方可涛赞同荀子对

墨子的评价那就是ldquo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rdquo [29]578方克涛既发展了之前迪尔克等人的观点同时也看

到了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墨家同西方哲学相异之

处 方克涛多次在论述中提到先秦其他学派与墨子

道德观的异同正表明了他的立场 另外在谈及墨

家的宗教时他认为尽管墨子哲学中的ldquo天rdquo的概

念与同时代的学派而言更为人格化(personified)但它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c)是远远不如犹太mdash基

督教中的上帝的被人格化的天是作为社会政治的

权力机构的顶点而出现的且墨家也并没有西方宗

教中的救赎与死后乐土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墨子的

道德观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西方的相类概念

来解释 介于这个原因方克涛并没有如前人一般

为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给出一个最为肯定的说法而是借助相似(similar)或者类似( resemble)等词语

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表示墨子道德哲学的复杂性这也不得不让人钦佩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背景下看待墨子的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2006 年卢秀芬的《在比较的视野下理解墨子

的道德观基础》一文是唯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

的背景下看待这场论战的论文 她对论战本身存在

的意义提出质疑 她的观点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间的争论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ldquo这是

建立在与天的概念有关的对最基本的文化观念错误

的理解之上rdquo [30]123 卢秀芬诠释了ldquo天rdquo在中国传统

文化背景中(特指从夏到先秦时期)的本来面目在她看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墨子促进天下之利的

道德观念与其强调尊崇天意的说法完全是一回事解释生存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观完全没有

任何强行加入西方哲学观念的必要 卢认为墨子

的道德观中一项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

天下带来和谐而最终能够决定是非的标准只能是

自然秩序本身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ldquo对于中国古

典哲学家而言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繁荣兴旺抑或遵从内在本质的优良发展是因为事物的内在

本质是由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赋予的它的兴盛衰亡都不能把它从这个涵盖所有的系统中

所扮演的角色支离开来rdquo [30]133在文中卢秀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中国

古代ldquo天rdquo的概念的流变并用来批评在这场论战中

的参与者们提醒他们不要用西方世界的二元性来

看待中国宇宙观的整体性和谐性而中国古典学派

里的天也从来没有像西方的上帝一样被拟人化包括墨家的天 卢秀芬的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重

要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卢秀芬是这场论战中唯一一

个拒绝用任何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释墨子道德观的

学者她另辟蹊径试图完全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语

言流传背景下来看待墨子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她试图论证彻底依赖西方理论诠释中国古典哲学的

研究方法行不通从而证明中西异质文明的不可通

约性当然发表在卢的论文之后的约翰逊的文章对

于卢秀芬所持有ldquo天下大同rdquo ( the Harmony of theWhole World)的观点也有所回应 他认为就算在

卢的论述中墨子的天的本质并没有拟人化而利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整个系统的和谐但这并不代

表道德标准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就算二者存在的意

义相同同样也是值得拿出来讨论的 约翰逊对卢

秀芬观点的正确性也存在质疑他说就算在中国先

秦以前的历史背景下天的概念没有人格化但并不

代表墨子不能在先秦当下创造一个人格化的天为他

的哲学观而服务而这恰好是大多数墨学研究者所

承认的墨子宗教观的贡献之处[26]351 墨子ldquo神命

论rdquo理论的说法是由西方汉学家提出通过引入新

的西方哲学概念对墨子的道德观进行解读用自身

的知识架构对墨子的文本进行再诠释从表面上看

虽是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一说的否定但因此让更多的西

方汉学家关注到墨子并参与相关研究和讨论说明

西方逐渐认可墨子当代面貌和研究价值这是这场

论战意义之一其二这场论战从客观上不仅促进了

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英语书写的研究中也出现

了抛弃依赖西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卢秀芬在

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看待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是墨子思想在经历了西方理论的比

6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较评估后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的一次研究尝试方可涛同样看到了墨子的道德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

单地用西方相类的术语进行解构近代西方墨学的

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自近代墨学复兴至今中国由历史波谷逐渐走

向文化复兴西方国家由发展巅峰逐渐趋于平和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哲学理论在研究墨学时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否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 中西

哲学和文论体系本质上的不同是否说明当代的墨学

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西方性的逻辑思维和表述 这

些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笔者会在下一部分作出一

个尝试性的探寻四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启迪

在评述了以上的三个研究阶段后我们进而讨

论用英语书写的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特点与评

价问题 当然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墨子ldquo功利

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是

颇具特点的一角其他的墨子研究亟需展开 笔者

这里所做的只是尝试性地窥探其所代表的英语世界

的墨子研究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启迪陈寅恪在为冯友兰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

告》一文中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墨学研究

的一大特点 他写道ldquo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

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

说以推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古代哲

学者大抵即谈今日自身之哲学也所著之中国哲学

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

理统系则去古人之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

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

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

博者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

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rdquo [31]1361-1362

将墨子思想随意比附西方的价值观确实是近现

代中外墨学研究的诟病之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

景下这样的研究方法随着ldquo救亡图存rdquo的民族情

绪ldquo实业救国rdquo的思想觉悟而生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采纳了ldquo中学西体rdquo的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随意比附和使用二手翻译文本的研究诟

病 参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的诸多学者无论埃亨也罢还是之后的索尔杜达约翰逊等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文本都并非《墨子》原文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沃森在 1963 年的《墨子选译》中

的翻译文本 选择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势必存有

极大风险如沃森在翻译《天志》一章时将ldquo政rdquo( togovern)与ldquo正rdquo ( to decide)一律统一为后者而ldquo决定rdquo(正)一词又恰好成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争论焦点 ldquo政rdquo与ldquo正rdquo在《墨子》文本中是否是

同义词在清代学者毕沅近代学者孙诒让的《墨子

间诂》等考证版本中的看法各有不同这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但同时也表明若单纯依赖一种翻译文

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解读再阐释并不

是高明的作法 ldquo功利主义rdquo也罢ldquo神命论rdquo也罢归根究底是属于西方的理论中西异质文明的可通

约性并不代表单一的评价和研究方法的完全适用

性随意比附过分解读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会丧失

其研究的价值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就算对墨子的文

段解读诠释得再有说服力都不能挖掘出墨子的面

目墨子思想的真相 这也印证了前引陈寅恪之感

慨那是否代表我们在当代的墨学研究中要放弃自

清末民初以来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估比照墨子的思

想的研究方法 西方理论的引入为墨学的复兴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它与中国近代的现实背景是

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百年来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被接受与传播相关研究的

深化与发展正是得益于此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在

墨子的思想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且不断地发

展从冯胡二人全面西化墨子到牟复礼的ldquo宗教

功利主义rdquo迪尔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再到方克涛

的ldquo实践效果论rdquo甚至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加入英语世

界墨学研究的逐渐发展和兴盛说明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抑或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并不是一味的文化误

读墨子其人墨子其书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近代学者能从《墨经》中解读出西方科学逻辑理论

的相似之处阐释出墨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西方哲学

理论说明近代的墨学阐释离不开西方理论的支撑

与推动 这也表明墨子及其学说本身是博大的精深的真善的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解读

并挖掘其时代价值所在 这是近代墨学兴起的根本

原因是墨学受到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被赋

予其新的时代形象的根源所在 墨学复兴是应运而

生的这种ldquo运rdquo就是近代和当代中国需要ldquo民主rdquo和ldquo科学rdquo的国ldquo运rdquo这种ldquo运rdquo也是今天的西方人希

7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望真切和急迫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

的ldquo运rdquo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

下墨学作为一门人文学说的研究方向注定不能在

单行道上行使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的研究的英语

书写彰显出了当代墨学研究需要研究视角上的多

样性和研究标准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的墨子是民族

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的最好

体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包容着民

族的世界是多民族多样性的统一 墨学的研究需

要通过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研究来认知需要从他

者观我的角度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中来实现我们

对西方墨学研究的再认识进而在比较的视野下对

墨学进行再认识

注释①本文中ldquo英语书写rdquo的范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任何国家中用英语撰写的研究著述从研究主体来看ldquo英语书写rdquo里的

《墨子》研究者包括华裔与非华裔两类这些华裔学者又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一部分是生长于西方的华人有些可能是

从大陆或港台留学于西方国家或在其中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而非华裔学者则既包括土生土长也包括进入西方世

界的汉学研究体制之内的其他西方人②梁启超所引的是《鲁问》篇ldquo公输子谓子墨子曰lsquo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 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rsquo子墨

子曰lsquo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 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

下rsquordquo详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66 页③ldquo关于某物可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实际看到了它关于声音是听得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看到了它经验的其他来源也是如

此rdquo参见〔英〕约middot斯middot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5 页④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

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helliphellip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rdquo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middot大取》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03 页

⑤在出版顺序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是先于《先秦名学史》出版它于 191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由于在创作实践顺序

上《先秦名学史》是先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故笔者用时间顺序对其著作进行罗列 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不能算

作用英语书写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从《先秦名学史》中发展而来的⑥在冯友兰博士论文的中文版本《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ldquoutilitarianismrdquo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而非梁启超和胡适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当然无论译为ldquo实利主义rdquo还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冯友兰与梁启超的研究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认为前期墨家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之利的 为了统一概念在本文中冯友兰之后所有英文相关的研究文本所出现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笔者将其统一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

⑦《在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中西哲学统一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类老庄是损道的典型中道以儒家为代表而划分的

标准则在于ldquo天然rdquo和ldquo人为rdquo的关系 详参Fung Yu 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 1925

⑧转引自FungY L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tr by DBoddle) 2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52 p 310

⑨关于埃亨所谓的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笔者猜想是大卫middot罗斯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直觉效果主义⑩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也同样被天主教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所认可在他的论文《以天为规》 (Heaven as

Standard)中阐释并且发展了这一观点详见Defoort C and N Standaert ldquo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Early Chinese Thoughtrdquo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 Vol 4 Leiden Brill 2013 pp 237269

104877810486491048659值得一提的是埃亨所引用的《墨子》文本在接下来的论战中频繁被学者们引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104877810486491048660所谓墨家十论记载于《墨子》的章节第八到第三十七分别为ldquo尚贤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兼爱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用rdquoldquo节葬rdquoldquo天志rdquo

ldquo明鬼rdquoldquo非乐rdquoldquo非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最典型的当数张志华于 2006 年发表的翻译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完全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的概念混

淆甚至认为杨朱学说更像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最后的结语时作者认为相比起墨家来说儒家仁爱与功利主义更为接近 详

参Hao Changchi Is Mozi a utilitarian Philosooh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3)pp382440当然这一篇文章

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它属于第二手的翻译成果104877810486491048662这一段话见于《墨子middot明鬼下》的最后一段ldquo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 若使鬼神请亡是

8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6: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中通过论述兼爱的可行性证明鬼神的存在与否

等用诠释墨家重要教义的方法来探讨功利主义是

如何在这些教义中产生ldquo化学反应rdquo 而陈汉生更

是将ldquo功利主义rdquo置于中国先秦哲学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墨子与儒道道德观的比较得出墨子道德观

ldquo最大化功利性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依靠语言重塑的

过程rdquo [22]343的论断 英国著名学家葛瑞汉(AngusC Graham)在他 1978 年出版的《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与科学》一书中也同意墨子是功利主义者的

观点他与梅贻宝一样都强调ldquo兼爱rdquo是墨学统一

的道德原则而墨子注重实践把功利主义原则贯彻

到忠孝人际关系国家关系等各个社会道德领域

的各个方面用检验是否有益于他人的方法来判断

行为的是非在论述中他也大量运用了边泌弥勒

等人的功利主义理论进行比附分析[23]1231992 年迪尔克(Dirck Vorenkamp)发表了论文

《换个角度看墨子思想中的功利主义》 ( Another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 他注意

到了埃亨的ldquo神命论rdquo在西方汉学界第一次正面回

应并批驳了埃亨的观点认为墨子是一个彻头彻尾

的功利主义者这也标志着这场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和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 争论进入了高峰期 从迪尔克到

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Johnson)的论文西方汉学家研究墨子的道德观时必然不能摆脱这两

个概念 在此笔者将这些学者的论文或著述分为

三类第一类是针对埃亨论文中所引的《墨子》文段

的再看待再阐释以大卫middot索尔(David Sole)克里

斯托弗middot杜达(Kristopher Duda)等人为代表第二

类是发展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来反驳ldquo神命论rdquo以迪

尔克方可涛(Chris Fraser)等汉学家为代表第三类

是仅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与术语流变的角度看待

墨子的道德观以卢秀芬为代表1对埃亨论文里《墨子》文段的再看待再阐释

1999 年大卫middot索尔发表论文《墨子与其道德

观的基础》文中索尔对迪尔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论证墨子道德观的最根本的准则应当是ldquo神命

论rdquo至于功利主义则是用来决定行为是否正确的

第二准则 索尔并不否认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墨子道德

观中的存在只是认为它是第二性的而决定人们言

行判断是非的最终准则只有通过ldquo天rdquo来决定索尔并没有正面批驳迪尔克文中的诸多论断

他采用了再次分析与阐释埃亨的论文中所引用的

《天志》《尚同》中的文段来加以分析 如下所引的

《天志中》的一段被许多学者大量使用我们将这

一段话作为这一类学者进行研究的标准文本    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

为政乎愚且贱者 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

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 然则孰为贵 孰

为知 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

天出矣[6]198

对于这段话索尔的理解是ldquo墨子坚信天的意志是

lsquo义rsquo的来源天是义的开端天来决定(正Decide)什么是对的rdquo [24]39索尔承认ldquo利rdquo在墨子思想中的

重要地位他最终得出结论ldquo既然某事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符合天的意志而天的目的是为了造福

天下这样的论断又有目的论( teleology)天道(divine justice)古代典籍( ancient texts)作为支撑那么任何有利于天下的都是正确的这些lsquo义rsquo的来源

又基于天是政治等级结构的制高点的事实而我们

有义务去做正确的事这是天的要求我们必须要遵

照天的意志行事rdquo [24]47

索尔在承认墨子道德观具有双重标准的基础上

发展了埃亨的观点那就是如果说ldquo利rdquo是墨子推

行道德观的基础那么ldquo天命rdquo就是基础的基础是最终最后的标准 在这之后更多的中西方的汉学

家与研墨者加入了这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战 其中部分作者将ldquo利己主义rdquo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混淆而谈的论文本文在此并不进行评估104877810486491048661

2001 年克里斯托弗middot杜达在《重新审视墨子

道德观的基础》一文中反对ldquo神命论rdquo作为墨子道德

观的第一性 她依旧将埃亨论文中所引的文段一段

一段地重新审视与解构 她将ldquo天rdquo类比作数学家她的解读是数学家能够帮助我ldquo决定rdquo一道数学难

题的对与错但并不意味着数学家能够随意选择答

案答案本身的存在是独立于数学家的决定的同理天也不能随便随意决定言行的是非也必须遵照

ldquo义rdquo来办事 对索尔所引的《墨子》原文杜达认

为ldquo义rdquo之所以来源于天并不是因为天的权威而是因为ldquo天为贵为知rdquo(wise and wisdom)正因如此天是运用它的智慧与英明去裁决对错这也暗示着

义是独立于天的意志而存在的而这个ldquo义rdquo的本

质就是ldquo功利性rdquo (uility) [25]24 因此杜达是站在

ldquo功利主义rdquo论一方而她的判断依据就是ldquo功利

性rdquo是墨子道德观中的最终标准是不能够因为

4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dquo天rdquo的意志而改变的是客观的可衡量的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 Johnson)

发表名为《墨子的道德学说打破诠释的僵局》的论

文 约翰逊站在ldquo神命论rdquo的队伍里对以上学者们

所引的墨子文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对索尔的

《墨子》引证约翰逊的理解是当墨子在设定天的

概念时他已经把天当作了权利的最高象征而并不

是利益在此之前天拥有了明智无私等崇高的品

质墨子让人们遵从天并不是因为天能够带给我们

利益与好处根本上在于这是体现我们对天感激的

义务与方式而这正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体现 约翰逊也

有着自己一套证明ldquo神命论rdquo是墨子道德观的第一

性的逻辑 他认为ldquo兼爱rdquoldquo尚贤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葬rdquo等墨子的政治经济与道德诉求墨子并没有用

天来解释为什么这些是ldquo利rdquo的要求反而用功利性

的标准来说明这是天的要求而这样的逻辑正说明

功利性的标准是用来支持ldquo神命论rdquo的[26]3572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

上文所提到的对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作出最

早反应的迪尔克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他既

不同意埃亨将功利主义分为强势意义和薄弱意义两

种类型也不赞同墨子存在功利主义与神命论的双

重道德标准 在他看来墨子的思想是典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rule-utilitarianism)墨子文本中ldquo天rdquo与鬼神的存在也是为其ldquo功利性rdquo服务的 迪尔克

评价墨子用周宣王秦穆公简燕公等例子力证鬼神

的存在的文段时这么说ldquo这里的关键在于墨子并

不是简单地用人们所闻所见的事例来充实他的证

据 相反的他通过延展这些论据来论证鬼神赏罚

个体而达成lsquo利rsquo事实rdquo [27]423-424

相对于埃亨及以上论及的所有学者而言迪尔

克的观点无论从西方理论上的支撑与墨子文本的分

析来说更加具体与细致 首先迪尔克与冯友兰胡适一样在论述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时都加入了

对于后期墨家的成果《墨经》的分析 后期墨家对

ldquo利rdquoldquo害rdquoldquo权rdquo(Weigh)等术语的解释《经说》唯一对ldquo天志rdquo的论述在迪尔克眼中都是说明墨子思

想是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的证据 其次迪尔克与

牟复礼都看到了墨子文本中墨子不那么相信鬼神存

在的文段104877810486491048662迪尔克认为尽管鬼神存在与否对于埃

亨的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的影响来说是巨大的而对于

ldquo功利主义rdquo来说ldquo唯一重要的问题在于功利性作

为行为的标准与天意之间的关系而鬼神存在与否

并不会改变这个关系至关重要的特征rdquo [27]432 他也

相信墨子的本身意图也是如此墨子的思想缺少了

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或许能够生存但ldquo义rdquoldquo利rdquo所代表

的功利主义一定是不可或缺的[27]433 最后迪尔克

对墨子思想中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定义更为具体加入

了ldquo规则行为主义rdquo与ldquo行为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104877810486491048663迪尔克论述墨子让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是因为鬼

神能够赏善罚恶鬼神的意志希望他们行使ldquo义rdquo(righteousness)这样的做法能够为个体和社会都带

来积极的结果而这正是典型的ldquo规则行动主义rdquo的方式

香港大学的汉学家方可涛是当代著名的西方研

墨者 在他为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编写的《墨家

学说》中批判了ldquo神命论rdquo的说法并在迪尔克的基

础上再度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一方面方克

涛反对索尔等人持有的ldquo神命论rdquo 方可涛承认墨

子思想中的宗教元素在墨子的世界观中的重要性因为在墨子的文本中的确存在一些文段论述人们需

要遵照道德规范 因为这样做是天的意志而天的

赏善罚恶功能也会让人将其与ldquo神命论rdquo相联系如果忽视它们的存在会扭曲看待墨子思想的结果 但

在墨子的文本中又存在确凿的理由否认墨子的ldquo神命说rdquo 首先在墨子文本中从来都没有依照天的

意志来分析或者定义过ldquo义rdquo的概念 相反现存

《天志》《明鬼》的四章的论述中都把ldquo天意rdquo(heavenrsquos intention又称天志) [28] 当作一个认知( epistemic)的角色一个区分是非的测试工具或者标准ldquo天意rdquo与ldquo义rdquo的功能是相同的都能够区分言行的

是非但正确与否并不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其次方克涛认为墨家的ldquo天意rdquo是一个可靠的道德向导并不仅仅因为天的神性(Deity)或者天具有赏善罚

恶的功能而是因为天具有最根本的高尚明智公正仁慈等品质来扮演它的向导的角色 因此与其

把天鉴别言行是非的功能看作ldquo神命论rdquo不如说它

类似于ldquo理想观测者论rdquo( ideal observer theory) 另

一方面方克涛赞同迪尔克的论断 他认为ldquo墨家

的道德观与规则功利主义有相似之处但也许把其

称为lsquo实践结果论rsquo(practice consequentialism)甚至

称为lsquo道之结果论rsquo ( dao consequentialism) 更为恰

当rdquo [28] 而所谓的ldquo道rdquo的典型特征就是它促进社

会上每个个体的利消除对他们的害的实践作用

5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当然方可涛并不认为ldquo实践结果论rdquo的概念能够完

全适用于墨子的道德哲学上因为墨子思想并不是

西方哲学实质原因在于ldquo兼爱rdquo的范围和天的功能

与地位ldquo西方结果主义者的促进每个人的利益的

标准并不代表其会要求每个人都对他人怀有平等

的无私的爱rdquo [24] 另外墨家过于将ldquo利rdquo的概念

限制于物质的层面上忽视了个人精神层面上的愉

悦与成就感从而在后期墨家中出现了ldquo自我牺牲rdquo(self-sacrifice)的极端道德观 方可涛赞同荀子对

墨子的评价那就是ldquo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rdquo [29]578方克涛既发展了之前迪尔克等人的观点同时也看

到了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墨家同西方哲学相异之

处 方克涛多次在论述中提到先秦其他学派与墨子

道德观的异同正表明了他的立场 另外在谈及墨

家的宗教时他认为尽管墨子哲学中的ldquo天rdquo的概

念与同时代的学派而言更为人格化(personified)但它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c)是远远不如犹太mdash基

督教中的上帝的被人格化的天是作为社会政治的

权力机构的顶点而出现的且墨家也并没有西方宗

教中的救赎与死后乐土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墨子的

道德观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西方的相类概念

来解释 介于这个原因方克涛并没有如前人一般

为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给出一个最为肯定的说法而是借助相似(similar)或者类似( resemble)等词语

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表示墨子道德哲学的复杂性这也不得不让人钦佩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背景下看待墨子的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2006 年卢秀芬的《在比较的视野下理解墨子

的道德观基础》一文是唯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

的背景下看待这场论战的论文 她对论战本身存在

的意义提出质疑 她的观点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间的争论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ldquo这是

建立在与天的概念有关的对最基本的文化观念错误

的理解之上rdquo [30]123 卢秀芬诠释了ldquo天rdquo在中国传统

文化背景中(特指从夏到先秦时期)的本来面目在她看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墨子促进天下之利的

道德观念与其强调尊崇天意的说法完全是一回事解释生存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观完全没有

任何强行加入西方哲学观念的必要 卢认为墨子

的道德观中一项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

天下带来和谐而最终能够决定是非的标准只能是

自然秩序本身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ldquo对于中国古

典哲学家而言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繁荣兴旺抑或遵从内在本质的优良发展是因为事物的内在

本质是由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赋予的它的兴盛衰亡都不能把它从这个涵盖所有的系统中

所扮演的角色支离开来rdquo [30]133在文中卢秀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中国

古代ldquo天rdquo的概念的流变并用来批评在这场论战中

的参与者们提醒他们不要用西方世界的二元性来

看待中国宇宙观的整体性和谐性而中国古典学派

里的天也从来没有像西方的上帝一样被拟人化包括墨家的天 卢秀芬的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重

要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卢秀芬是这场论战中唯一一

个拒绝用任何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释墨子道德观的

学者她另辟蹊径试图完全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语

言流传背景下来看待墨子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她试图论证彻底依赖西方理论诠释中国古典哲学的

研究方法行不通从而证明中西异质文明的不可通

约性当然发表在卢的论文之后的约翰逊的文章对

于卢秀芬所持有ldquo天下大同rdquo ( the Harmony of theWhole World)的观点也有所回应 他认为就算在

卢的论述中墨子的天的本质并没有拟人化而利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整个系统的和谐但这并不代

表道德标准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就算二者存在的意

义相同同样也是值得拿出来讨论的 约翰逊对卢

秀芬观点的正确性也存在质疑他说就算在中国先

秦以前的历史背景下天的概念没有人格化但并不

代表墨子不能在先秦当下创造一个人格化的天为他

的哲学观而服务而这恰好是大多数墨学研究者所

承认的墨子宗教观的贡献之处[26]351 墨子ldquo神命

论rdquo理论的说法是由西方汉学家提出通过引入新

的西方哲学概念对墨子的道德观进行解读用自身

的知识架构对墨子的文本进行再诠释从表面上看

虽是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一说的否定但因此让更多的西

方汉学家关注到墨子并参与相关研究和讨论说明

西方逐渐认可墨子当代面貌和研究价值这是这场

论战意义之一其二这场论战从客观上不仅促进了

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英语书写的研究中也出现

了抛弃依赖西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卢秀芬在

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看待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是墨子思想在经历了西方理论的比

6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较评估后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的一次研究尝试方可涛同样看到了墨子的道德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

单地用西方相类的术语进行解构近代西方墨学的

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自近代墨学复兴至今中国由历史波谷逐渐走

向文化复兴西方国家由发展巅峰逐渐趋于平和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哲学理论在研究墨学时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否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 中西

哲学和文论体系本质上的不同是否说明当代的墨学

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西方性的逻辑思维和表述 这

些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笔者会在下一部分作出一

个尝试性的探寻四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启迪

在评述了以上的三个研究阶段后我们进而讨

论用英语书写的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特点与评

价问题 当然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墨子ldquo功利

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是

颇具特点的一角其他的墨子研究亟需展开 笔者

这里所做的只是尝试性地窥探其所代表的英语世界

的墨子研究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启迪陈寅恪在为冯友兰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

告》一文中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墨学研究

的一大特点 他写道ldquo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

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

说以推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古代哲

学者大抵即谈今日自身之哲学也所著之中国哲学

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

理统系则去古人之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

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

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

博者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

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rdquo [31]1361-1362

将墨子思想随意比附西方的价值观确实是近现

代中外墨学研究的诟病之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

景下这样的研究方法随着ldquo救亡图存rdquo的民族情

绪ldquo实业救国rdquo的思想觉悟而生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采纳了ldquo中学西体rdquo的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随意比附和使用二手翻译文本的研究诟

病 参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的诸多学者无论埃亨也罢还是之后的索尔杜达约翰逊等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文本都并非《墨子》原文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沃森在 1963 年的《墨子选译》中

的翻译文本 选择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势必存有

极大风险如沃森在翻译《天志》一章时将ldquo政rdquo( togovern)与ldquo正rdquo ( to decide)一律统一为后者而ldquo决定rdquo(正)一词又恰好成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争论焦点 ldquo政rdquo与ldquo正rdquo在《墨子》文本中是否是

同义词在清代学者毕沅近代学者孙诒让的《墨子

间诂》等考证版本中的看法各有不同这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但同时也表明若单纯依赖一种翻译文

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解读再阐释并不

是高明的作法 ldquo功利主义rdquo也罢ldquo神命论rdquo也罢归根究底是属于西方的理论中西异质文明的可通

约性并不代表单一的评价和研究方法的完全适用

性随意比附过分解读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会丧失

其研究的价值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就算对墨子的文

段解读诠释得再有说服力都不能挖掘出墨子的面

目墨子思想的真相 这也印证了前引陈寅恪之感

慨那是否代表我们在当代的墨学研究中要放弃自

清末民初以来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估比照墨子的思

想的研究方法 西方理论的引入为墨学的复兴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它与中国近代的现实背景是

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百年来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被接受与传播相关研究的

深化与发展正是得益于此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在

墨子的思想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且不断地发

展从冯胡二人全面西化墨子到牟复礼的ldquo宗教

功利主义rdquo迪尔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再到方克涛

的ldquo实践效果论rdquo甚至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加入英语世

界墨学研究的逐渐发展和兴盛说明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抑或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并不是一味的文化误

读墨子其人墨子其书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近代学者能从《墨经》中解读出西方科学逻辑理论

的相似之处阐释出墨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西方哲学

理论说明近代的墨学阐释离不开西方理论的支撑

与推动 这也表明墨子及其学说本身是博大的精深的真善的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解读

并挖掘其时代价值所在 这是近代墨学兴起的根本

原因是墨学受到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被赋

予其新的时代形象的根源所在 墨学复兴是应运而

生的这种ldquo运rdquo就是近代和当代中国需要ldquo民主rdquo和ldquo科学rdquo的国ldquo运rdquo这种ldquo运rdquo也是今天的西方人希

7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望真切和急迫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

的ldquo运rdquo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

下墨学作为一门人文学说的研究方向注定不能在

单行道上行使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的研究的英语

书写彰显出了当代墨学研究需要研究视角上的多

样性和研究标准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的墨子是民族

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的最好

体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包容着民

族的世界是多民族多样性的统一 墨学的研究需

要通过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研究来认知需要从他

者观我的角度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中来实现我们

对西方墨学研究的再认识进而在比较的视野下对

墨学进行再认识

注释①本文中ldquo英语书写rdquo的范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任何国家中用英语撰写的研究著述从研究主体来看ldquo英语书写rdquo里的

《墨子》研究者包括华裔与非华裔两类这些华裔学者又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一部分是生长于西方的华人有些可能是

从大陆或港台留学于西方国家或在其中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而非华裔学者则既包括土生土长也包括进入西方世

界的汉学研究体制之内的其他西方人②梁启超所引的是《鲁问》篇ldquo公输子谓子墨子曰lsquo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 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rsquo子墨

子曰lsquo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 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

下rsquordquo详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66 页③ldquo关于某物可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实际看到了它关于声音是听得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看到了它经验的其他来源也是如

此rdquo参见〔英〕约middot斯middot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5 页④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

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helliphellip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rdquo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middot大取》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03 页

⑤在出版顺序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是先于《先秦名学史》出版它于 191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由于在创作实践顺序

上《先秦名学史》是先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故笔者用时间顺序对其著作进行罗列 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不能算

作用英语书写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从《先秦名学史》中发展而来的⑥在冯友兰博士论文的中文版本《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ldquoutilitarianismrdquo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而非梁启超和胡适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当然无论译为ldquo实利主义rdquo还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冯友兰与梁启超的研究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认为前期墨家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之利的 为了统一概念在本文中冯友兰之后所有英文相关的研究文本所出现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笔者将其统一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

⑦《在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中西哲学统一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类老庄是损道的典型中道以儒家为代表而划分的

标准则在于ldquo天然rdquo和ldquo人为rdquo的关系 详参Fung Yu 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 1925

⑧转引自FungY L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tr by DBoddle) 2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52 p 310

⑨关于埃亨所谓的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笔者猜想是大卫middot罗斯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直觉效果主义⑩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也同样被天主教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所认可在他的论文《以天为规》 (Heaven as

Standard)中阐释并且发展了这一观点详见Defoort C and N Standaert ldquo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Early Chinese Thoughtrdquo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 Vol 4 Leiden Brill 2013 pp 237269

104877810486491048659值得一提的是埃亨所引用的《墨子》文本在接下来的论战中频繁被学者们引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104877810486491048660所谓墨家十论记载于《墨子》的章节第八到第三十七分别为ldquo尚贤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兼爱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用rdquoldquo节葬rdquoldquo天志rdquo

ldquo明鬼rdquoldquo非乐rdquoldquo非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最典型的当数张志华于 2006 年发表的翻译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完全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的概念混

淆甚至认为杨朱学说更像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最后的结语时作者认为相比起墨家来说儒家仁爱与功利主义更为接近 详

参Hao Changchi Is Mozi a utilitarian Philosooh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3)pp382440当然这一篇文章

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它属于第二手的翻译成果104877810486491048662这一段话见于《墨子middot明鬼下》的最后一段ldquo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 若使鬼神请亡是

8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7: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ldquo天rdquo的意志而改变的是客观的可衡量的2011 年丹尼尔middot约翰逊(Daniel M Johnson)

发表名为《墨子的道德学说打破诠释的僵局》的论

文 约翰逊站在ldquo神命论rdquo的队伍里对以上学者们

所引的墨子文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对索尔的

《墨子》引证约翰逊的理解是当墨子在设定天的

概念时他已经把天当作了权利的最高象征而并不

是利益在此之前天拥有了明智无私等崇高的品

质墨子让人们遵从天并不是因为天能够带给我们

利益与好处根本上在于这是体现我们对天感激的

义务与方式而这正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体现 约翰逊也

有着自己一套证明ldquo神命论rdquo是墨子道德观的第一

性的逻辑 他认为ldquo兼爱rdquoldquo尚贤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葬rdquo等墨子的政治经济与道德诉求墨子并没有用

天来解释为什么这些是ldquo利rdquo的要求反而用功利性

的标准来说明这是天的要求而这样的逻辑正说明

功利性的标准是用来支持ldquo神命论rdquo的[26]3572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

上文所提到的对墨子ldquo神命论rdquo的观点作出最

早反应的迪尔克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他既

不同意埃亨将功利主义分为强势意义和薄弱意义两

种类型也不赞同墨子存在功利主义与神命论的双

重道德标准 在他看来墨子的思想是典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rule-utilitarianism)墨子文本中ldquo天rdquo与鬼神的存在也是为其ldquo功利性rdquo服务的 迪尔克

评价墨子用周宣王秦穆公简燕公等例子力证鬼神

的存在的文段时这么说ldquo这里的关键在于墨子并

不是简单地用人们所闻所见的事例来充实他的证

据 相反的他通过延展这些论据来论证鬼神赏罚

个体而达成lsquo利rsquo事实rdquo [27]423-424

相对于埃亨及以上论及的所有学者而言迪尔

克的观点无论从西方理论上的支撑与墨子文本的分

析来说更加具体与细致 首先迪尔克与冯友兰胡适一样在论述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时都加入了

对于后期墨家的成果《墨经》的分析 后期墨家对

ldquo利rdquoldquo害rdquoldquo权rdquo(Weigh)等术语的解释《经说》唯一对ldquo天志rdquo的论述在迪尔克眼中都是说明墨子思

想是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的证据 其次迪尔克与

牟复礼都看到了墨子文本中墨子不那么相信鬼神存

在的文段104877810486491048662迪尔克认为尽管鬼神存在与否对于埃

亨的ldquo神学意志论rdquo的影响来说是巨大的而对于

ldquo功利主义rdquo来说ldquo唯一重要的问题在于功利性作

为行为的标准与天意之间的关系而鬼神存在与否

并不会改变这个关系至关重要的特征rdquo [27]432 他也

相信墨子的本身意图也是如此墨子的思想缺少了

ldquo天rdquo与ldquo鬼神rdquo或许能够生存但ldquo义rdquoldquo利rdquo所代表

的功利主义一定是不可或缺的[27]433 最后迪尔克

对墨子思想中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定义更为具体加入

了ldquo规则行为主义rdquo与ldquo行为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104877810486491048663迪尔克论述墨子让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是因为鬼

神能够赏善罚恶鬼神的意志希望他们行使ldquo义rdquo(righteousness)这样的做法能够为个体和社会都带

来积极的结果而这正是典型的ldquo规则行动主义rdquo的方式

香港大学的汉学家方可涛是当代著名的西方研

墨者 在他为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编写的《墨家

学说》中批判了ldquo神命论rdquo的说法并在迪尔克的基

础上再度发展了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理论 一方面方克

涛反对索尔等人持有的ldquo神命论rdquo 方可涛承认墨

子思想中的宗教元素在墨子的世界观中的重要性因为在墨子的文本中的确存在一些文段论述人们需

要遵照道德规范 因为这样做是天的意志而天的

赏善罚恶功能也会让人将其与ldquo神命论rdquo相联系如果忽视它们的存在会扭曲看待墨子思想的结果 但

在墨子的文本中又存在确凿的理由否认墨子的ldquo神命说rdquo 首先在墨子文本中从来都没有依照天的

意志来分析或者定义过ldquo义rdquo的概念 相反现存

《天志》《明鬼》的四章的论述中都把ldquo天意rdquo(heavenrsquos intention又称天志) [28] 当作一个认知( epistemic)的角色一个区分是非的测试工具或者标准ldquo天意rdquo与ldquo义rdquo的功能是相同的都能够区分言行的

是非但正确与否并不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其次方克涛认为墨家的ldquo天意rdquo是一个可靠的道德向导并不仅仅因为天的神性(Deity)或者天具有赏善罚

恶的功能而是因为天具有最根本的高尚明智公正仁慈等品质来扮演它的向导的角色 因此与其

把天鉴别言行是非的功能看作ldquo神命论rdquo不如说它

类似于ldquo理想观测者论rdquo( ideal observer theory) 另

一方面方克涛赞同迪尔克的论断 他认为ldquo墨家

的道德观与规则功利主义有相似之处但也许把其

称为lsquo实践结果论rsquo(practice consequentialism)甚至

称为lsquo道之结果论rsquo ( dao consequentialism) 更为恰

当rdquo [28] 而所谓的ldquo道rdquo的典型特征就是它促进社

会上每个个体的利消除对他们的害的实践作用

5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当然方可涛并不认为ldquo实践结果论rdquo的概念能够完

全适用于墨子的道德哲学上因为墨子思想并不是

西方哲学实质原因在于ldquo兼爱rdquo的范围和天的功能

与地位ldquo西方结果主义者的促进每个人的利益的

标准并不代表其会要求每个人都对他人怀有平等

的无私的爱rdquo [24] 另外墨家过于将ldquo利rdquo的概念

限制于物质的层面上忽视了个人精神层面上的愉

悦与成就感从而在后期墨家中出现了ldquo自我牺牲rdquo(self-sacrifice)的极端道德观 方可涛赞同荀子对

墨子的评价那就是ldquo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rdquo [29]578方克涛既发展了之前迪尔克等人的观点同时也看

到了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墨家同西方哲学相异之

处 方克涛多次在论述中提到先秦其他学派与墨子

道德观的异同正表明了他的立场 另外在谈及墨

家的宗教时他认为尽管墨子哲学中的ldquo天rdquo的概

念与同时代的学派而言更为人格化(personified)但它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c)是远远不如犹太mdash基

督教中的上帝的被人格化的天是作为社会政治的

权力机构的顶点而出现的且墨家也并没有西方宗

教中的救赎与死后乐土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墨子的

道德观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西方的相类概念

来解释 介于这个原因方克涛并没有如前人一般

为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给出一个最为肯定的说法而是借助相似(similar)或者类似( resemble)等词语

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表示墨子道德哲学的复杂性这也不得不让人钦佩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背景下看待墨子的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2006 年卢秀芬的《在比较的视野下理解墨子

的道德观基础》一文是唯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

的背景下看待这场论战的论文 她对论战本身存在

的意义提出质疑 她的观点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间的争论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ldquo这是

建立在与天的概念有关的对最基本的文化观念错误

的理解之上rdquo [30]123 卢秀芬诠释了ldquo天rdquo在中国传统

文化背景中(特指从夏到先秦时期)的本来面目在她看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墨子促进天下之利的

道德观念与其强调尊崇天意的说法完全是一回事解释生存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观完全没有

任何强行加入西方哲学观念的必要 卢认为墨子

的道德观中一项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

天下带来和谐而最终能够决定是非的标准只能是

自然秩序本身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ldquo对于中国古

典哲学家而言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繁荣兴旺抑或遵从内在本质的优良发展是因为事物的内在

本质是由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赋予的它的兴盛衰亡都不能把它从这个涵盖所有的系统中

所扮演的角色支离开来rdquo [30]133在文中卢秀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中国

古代ldquo天rdquo的概念的流变并用来批评在这场论战中

的参与者们提醒他们不要用西方世界的二元性来

看待中国宇宙观的整体性和谐性而中国古典学派

里的天也从来没有像西方的上帝一样被拟人化包括墨家的天 卢秀芬的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重

要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卢秀芬是这场论战中唯一一

个拒绝用任何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释墨子道德观的

学者她另辟蹊径试图完全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语

言流传背景下来看待墨子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她试图论证彻底依赖西方理论诠释中国古典哲学的

研究方法行不通从而证明中西异质文明的不可通

约性当然发表在卢的论文之后的约翰逊的文章对

于卢秀芬所持有ldquo天下大同rdquo ( the Harmony of theWhole World)的观点也有所回应 他认为就算在

卢的论述中墨子的天的本质并没有拟人化而利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整个系统的和谐但这并不代

表道德标准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就算二者存在的意

义相同同样也是值得拿出来讨论的 约翰逊对卢

秀芬观点的正确性也存在质疑他说就算在中国先

秦以前的历史背景下天的概念没有人格化但并不

代表墨子不能在先秦当下创造一个人格化的天为他

的哲学观而服务而这恰好是大多数墨学研究者所

承认的墨子宗教观的贡献之处[26]351 墨子ldquo神命

论rdquo理论的说法是由西方汉学家提出通过引入新

的西方哲学概念对墨子的道德观进行解读用自身

的知识架构对墨子的文本进行再诠释从表面上看

虽是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一说的否定但因此让更多的西

方汉学家关注到墨子并参与相关研究和讨论说明

西方逐渐认可墨子当代面貌和研究价值这是这场

论战意义之一其二这场论战从客观上不仅促进了

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英语书写的研究中也出现

了抛弃依赖西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卢秀芬在

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看待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是墨子思想在经历了西方理论的比

6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较评估后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的一次研究尝试方可涛同样看到了墨子的道德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

单地用西方相类的术语进行解构近代西方墨学的

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自近代墨学复兴至今中国由历史波谷逐渐走

向文化复兴西方国家由发展巅峰逐渐趋于平和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哲学理论在研究墨学时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否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 中西

哲学和文论体系本质上的不同是否说明当代的墨学

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西方性的逻辑思维和表述 这

些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笔者会在下一部分作出一

个尝试性的探寻四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启迪

在评述了以上的三个研究阶段后我们进而讨

论用英语书写的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特点与评

价问题 当然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墨子ldquo功利

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是

颇具特点的一角其他的墨子研究亟需展开 笔者

这里所做的只是尝试性地窥探其所代表的英语世界

的墨子研究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启迪陈寅恪在为冯友兰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

告》一文中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墨学研究

的一大特点 他写道ldquo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

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

说以推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古代哲

学者大抵即谈今日自身之哲学也所著之中国哲学

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

理统系则去古人之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

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

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

博者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

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rdquo [31]1361-1362

将墨子思想随意比附西方的价值观确实是近现

代中外墨学研究的诟病之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

景下这样的研究方法随着ldquo救亡图存rdquo的民族情

绪ldquo实业救国rdquo的思想觉悟而生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采纳了ldquo中学西体rdquo的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随意比附和使用二手翻译文本的研究诟

病 参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的诸多学者无论埃亨也罢还是之后的索尔杜达约翰逊等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文本都并非《墨子》原文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沃森在 1963 年的《墨子选译》中

的翻译文本 选择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势必存有

极大风险如沃森在翻译《天志》一章时将ldquo政rdquo( togovern)与ldquo正rdquo ( to decide)一律统一为后者而ldquo决定rdquo(正)一词又恰好成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争论焦点 ldquo政rdquo与ldquo正rdquo在《墨子》文本中是否是

同义词在清代学者毕沅近代学者孙诒让的《墨子

间诂》等考证版本中的看法各有不同这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但同时也表明若单纯依赖一种翻译文

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解读再阐释并不

是高明的作法 ldquo功利主义rdquo也罢ldquo神命论rdquo也罢归根究底是属于西方的理论中西异质文明的可通

约性并不代表单一的评价和研究方法的完全适用

性随意比附过分解读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会丧失

其研究的价值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就算对墨子的文

段解读诠释得再有说服力都不能挖掘出墨子的面

目墨子思想的真相 这也印证了前引陈寅恪之感

慨那是否代表我们在当代的墨学研究中要放弃自

清末民初以来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估比照墨子的思

想的研究方法 西方理论的引入为墨学的复兴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它与中国近代的现实背景是

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百年来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被接受与传播相关研究的

深化与发展正是得益于此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在

墨子的思想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且不断地发

展从冯胡二人全面西化墨子到牟复礼的ldquo宗教

功利主义rdquo迪尔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再到方克涛

的ldquo实践效果论rdquo甚至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加入英语世

界墨学研究的逐渐发展和兴盛说明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抑或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并不是一味的文化误

读墨子其人墨子其书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近代学者能从《墨经》中解读出西方科学逻辑理论

的相似之处阐释出墨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西方哲学

理论说明近代的墨学阐释离不开西方理论的支撑

与推动 这也表明墨子及其学说本身是博大的精深的真善的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解读

并挖掘其时代价值所在 这是近代墨学兴起的根本

原因是墨学受到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被赋

予其新的时代形象的根源所在 墨学复兴是应运而

生的这种ldquo运rdquo就是近代和当代中国需要ldquo民主rdquo和ldquo科学rdquo的国ldquo运rdquo这种ldquo运rdquo也是今天的西方人希

7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望真切和急迫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

的ldquo运rdquo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

下墨学作为一门人文学说的研究方向注定不能在

单行道上行使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的研究的英语

书写彰显出了当代墨学研究需要研究视角上的多

样性和研究标准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的墨子是民族

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的最好

体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包容着民

族的世界是多民族多样性的统一 墨学的研究需

要通过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研究来认知需要从他

者观我的角度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中来实现我们

对西方墨学研究的再认识进而在比较的视野下对

墨学进行再认识

注释①本文中ldquo英语书写rdquo的范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任何国家中用英语撰写的研究著述从研究主体来看ldquo英语书写rdquo里的

《墨子》研究者包括华裔与非华裔两类这些华裔学者又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一部分是生长于西方的华人有些可能是

从大陆或港台留学于西方国家或在其中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而非华裔学者则既包括土生土长也包括进入西方世

界的汉学研究体制之内的其他西方人②梁启超所引的是《鲁问》篇ldquo公输子谓子墨子曰lsquo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 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rsquo子墨

子曰lsquo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 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

下rsquordquo详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66 页③ldquo关于某物可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实际看到了它关于声音是听得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看到了它经验的其他来源也是如

此rdquo参见〔英〕约middot斯middot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5 页④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

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helliphellip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rdquo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middot大取》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03 页

⑤在出版顺序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是先于《先秦名学史》出版它于 191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由于在创作实践顺序

上《先秦名学史》是先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故笔者用时间顺序对其著作进行罗列 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不能算

作用英语书写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从《先秦名学史》中发展而来的⑥在冯友兰博士论文的中文版本《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ldquoutilitarianismrdquo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而非梁启超和胡适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当然无论译为ldquo实利主义rdquo还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冯友兰与梁启超的研究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认为前期墨家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之利的 为了统一概念在本文中冯友兰之后所有英文相关的研究文本所出现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笔者将其统一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

⑦《在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中西哲学统一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类老庄是损道的典型中道以儒家为代表而划分的

标准则在于ldquo天然rdquo和ldquo人为rdquo的关系 详参Fung Yu 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 1925

⑧转引自FungY L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tr by DBoddle) 2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52 p 310

⑨关于埃亨所谓的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笔者猜想是大卫middot罗斯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直觉效果主义⑩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也同样被天主教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所认可在他的论文《以天为规》 (Heaven as

Standard)中阐释并且发展了这一观点详见Defoort C and N Standaert ldquo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Early Chinese Thoughtrdquo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 Vol 4 Leiden Brill 2013 pp 237269

104877810486491048659值得一提的是埃亨所引用的《墨子》文本在接下来的论战中频繁被学者们引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104877810486491048660所谓墨家十论记载于《墨子》的章节第八到第三十七分别为ldquo尚贤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兼爱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用rdquoldquo节葬rdquoldquo天志rdquo

ldquo明鬼rdquoldquo非乐rdquoldquo非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最典型的当数张志华于 2006 年发表的翻译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完全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的概念混

淆甚至认为杨朱学说更像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最后的结语时作者认为相比起墨家来说儒家仁爱与功利主义更为接近 详

参Hao Changchi Is Mozi a utilitarian Philosooh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3)pp382440当然这一篇文章

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它属于第二手的翻译成果104877810486491048662这一段话见于《墨子middot明鬼下》的最后一段ldquo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 若使鬼神请亡是

8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8: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当然方可涛并不认为ldquo实践结果论rdquo的概念能够完

全适用于墨子的道德哲学上因为墨子思想并不是

西方哲学实质原因在于ldquo兼爱rdquo的范围和天的功能

与地位ldquo西方结果主义者的促进每个人的利益的

标准并不代表其会要求每个人都对他人怀有平等

的无私的爱rdquo [24] 另外墨家过于将ldquo利rdquo的概念

限制于物质的层面上忽视了个人精神层面上的愉

悦与成就感从而在后期墨家中出现了ldquo自我牺牲rdquo(self-sacrifice)的极端道德观 方可涛赞同荀子对

墨子的评价那就是ldquo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rdquo [29]578方克涛既发展了之前迪尔克等人的观点同时也看

到了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墨家同西方哲学相异之

处 方克涛多次在论述中提到先秦其他学派与墨子

道德观的异同正表明了他的立场 另外在谈及墨

家的宗教时他认为尽管墨子哲学中的ldquo天rdquo的概

念与同时代的学派而言更为人格化(personified)但它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c)是远远不如犹太mdash基

督教中的上帝的被人格化的天是作为社会政治的

权力机构的顶点而出现的且墨家也并没有西方宗

教中的救赎与死后乐土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墨子的

道德观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西方的相类概念

来解释 介于这个原因方克涛并没有如前人一般

为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给出一个最为肯定的说法而是借助相似(similar)或者类似( resemble)等词语

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表示墨子道德哲学的复杂性这也不得不让人钦佩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背景下看待墨子的

ldquo功利主义论rdquo2006 年卢秀芬的《在比较的视野下理解墨子

的道德观基础》一文是唯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与语境

的背景下看待这场论战的论文 她对论战本身存在

的意义提出质疑 她的观点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间的争论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ldquo这是

建立在与天的概念有关的对最基本的文化观念错误

的理解之上rdquo [30]123 卢秀芬诠释了ldquo天rdquo在中国传统

文化背景中(特指从夏到先秦时期)的本来面目在她看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墨子促进天下之利的

道德观念与其强调尊崇天意的说法完全是一回事解释生存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观完全没有

任何强行加入西方哲学观念的必要 卢认为墨子

的道德观中一项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

天下带来和谐而最终能够决定是非的标准只能是

自然秩序本身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ldquo对于中国古

典哲学家而言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繁荣兴旺抑或遵从内在本质的优良发展是因为事物的内在

本质是由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赋予的它的兴盛衰亡都不能把它从这个涵盖所有的系统中

所扮演的角色支离开来rdquo [30]133在文中卢秀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中国

古代ldquo天rdquo的概念的流变并用来批评在这场论战中

的参与者们提醒他们不要用西方世界的二元性来

看待中国宇宙观的整体性和谐性而中国古典学派

里的天也从来没有像西方的上帝一样被拟人化包括墨家的天 卢秀芬的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重

要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卢秀芬是这场论战中唯一一

个拒绝用任何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释墨子道德观的

学者她另辟蹊径试图完全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语

言流传背景下来看待墨子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她试图论证彻底依赖西方理论诠释中国古典哲学的

研究方法行不通从而证明中西异质文明的不可通

约性当然发表在卢的论文之后的约翰逊的文章对

于卢秀芬所持有ldquo天下大同rdquo ( the Harmony of theWhole World)的观点也有所回应 他认为就算在

卢的论述中墨子的天的本质并没有拟人化而利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整个系统的和谐但这并不代

表道德标准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就算二者存在的意

义相同同样也是值得拿出来讨论的 约翰逊对卢

秀芬观点的正确性也存在质疑他说就算在中国先

秦以前的历史背景下天的概念没有人格化但并不

代表墨子不能在先秦当下创造一个人格化的天为他

的哲学观而服务而这恰好是大多数墨学研究者所

承认的墨子宗教观的贡献之处[26]351 墨子ldquo神命

论rdquo理论的说法是由西方汉学家提出通过引入新

的西方哲学概念对墨子的道德观进行解读用自身

的知识架构对墨子的文本进行再诠释从表面上看

虽是对ldquo功利主义rdquo一说的否定但因此让更多的西

方汉学家关注到墨子并参与相关研究和讨论说明

西方逐渐认可墨子当代面貌和研究价值这是这场

论战意义之一其二这场论战从客观上不仅促进了

ldquo功利主义rdquo理论的发展英语书写的研究中也出现

了抛弃依赖西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卢秀芬在

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看待墨子的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是墨子思想在经历了西方理论的比

6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较评估后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的一次研究尝试方可涛同样看到了墨子的道德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

单地用西方相类的术语进行解构近代西方墨学的

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自近代墨学复兴至今中国由历史波谷逐渐走

向文化复兴西方国家由发展巅峰逐渐趋于平和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哲学理论在研究墨学时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否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 中西

哲学和文论体系本质上的不同是否说明当代的墨学

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西方性的逻辑思维和表述 这

些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笔者会在下一部分作出一

个尝试性的探寻四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启迪

在评述了以上的三个研究阶段后我们进而讨

论用英语书写的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特点与评

价问题 当然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墨子ldquo功利

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是

颇具特点的一角其他的墨子研究亟需展开 笔者

这里所做的只是尝试性地窥探其所代表的英语世界

的墨子研究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启迪陈寅恪在为冯友兰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

告》一文中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墨学研究

的一大特点 他写道ldquo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

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

说以推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古代哲

学者大抵即谈今日自身之哲学也所著之中国哲学

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

理统系则去古人之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

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

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

博者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

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rdquo [31]1361-1362

将墨子思想随意比附西方的价值观确实是近现

代中外墨学研究的诟病之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

景下这样的研究方法随着ldquo救亡图存rdquo的民族情

绪ldquo实业救国rdquo的思想觉悟而生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采纳了ldquo中学西体rdquo的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随意比附和使用二手翻译文本的研究诟

病 参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的诸多学者无论埃亨也罢还是之后的索尔杜达约翰逊等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文本都并非《墨子》原文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沃森在 1963 年的《墨子选译》中

的翻译文本 选择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势必存有

极大风险如沃森在翻译《天志》一章时将ldquo政rdquo( togovern)与ldquo正rdquo ( to decide)一律统一为后者而ldquo决定rdquo(正)一词又恰好成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争论焦点 ldquo政rdquo与ldquo正rdquo在《墨子》文本中是否是

同义词在清代学者毕沅近代学者孙诒让的《墨子

间诂》等考证版本中的看法各有不同这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但同时也表明若单纯依赖一种翻译文

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解读再阐释并不

是高明的作法 ldquo功利主义rdquo也罢ldquo神命论rdquo也罢归根究底是属于西方的理论中西异质文明的可通

约性并不代表单一的评价和研究方法的完全适用

性随意比附过分解读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会丧失

其研究的价值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就算对墨子的文

段解读诠释得再有说服力都不能挖掘出墨子的面

目墨子思想的真相 这也印证了前引陈寅恪之感

慨那是否代表我们在当代的墨学研究中要放弃自

清末民初以来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估比照墨子的思

想的研究方法 西方理论的引入为墨学的复兴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它与中国近代的现实背景是

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百年来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被接受与传播相关研究的

深化与发展正是得益于此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在

墨子的思想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且不断地发

展从冯胡二人全面西化墨子到牟复礼的ldquo宗教

功利主义rdquo迪尔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再到方克涛

的ldquo实践效果论rdquo甚至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加入英语世

界墨学研究的逐渐发展和兴盛说明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抑或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并不是一味的文化误

读墨子其人墨子其书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近代学者能从《墨经》中解读出西方科学逻辑理论

的相似之处阐释出墨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西方哲学

理论说明近代的墨学阐释离不开西方理论的支撑

与推动 这也表明墨子及其学说本身是博大的精深的真善的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解读

并挖掘其时代价值所在 这是近代墨学兴起的根本

原因是墨学受到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被赋

予其新的时代形象的根源所在 墨学复兴是应运而

生的这种ldquo运rdquo就是近代和当代中国需要ldquo民主rdquo和ldquo科学rdquo的国ldquo运rdquo这种ldquo运rdquo也是今天的西方人希

7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望真切和急迫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

的ldquo运rdquo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

下墨学作为一门人文学说的研究方向注定不能在

单行道上行使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的研究的英语

书写彰显出了当代墨学研究需要研究视角上的多

样性和研究标准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的墨子是民族

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的最好

体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包容着民

族的世界是多民族多样性的统一 墨学的研究需

要通过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研究来认知需要从他

者观我的角度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中来实现我们

对西方墨学研究的再认识进而在比较的视野下对

墨学进行再认识

注释①本文中ldquo英语书写rdquo的范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任何国家中用英语撰写的研究著述从研究主体来看ldquo英语书写rdquo里的

《墨子》研究者包括华裔与非华裔两类这些华裔学者又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一部分是生长于西方的华人有些可能是

从大陆或港台留学于西方国家或在其中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而非华裔学者则既包括土生土长也包括进入西方世

界的汉学研究体制之内的其他西方人②梁启超所引的是《鲁问》篇ldquo公输子谓子墨子曰lsquo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 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rsquo子墨

子曰lsquo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 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

下rsquordquo详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66 页③ldquo关于某物可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实际看到了它关于声音是听得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看到了它经验的其他来源也是如

此rdquo参见〔英〕约middot斯middot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5 页④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

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helliphellip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rdquo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middot大取》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03 页

⑤在出版顺序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是先于《先秦名学史》出版它于 191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由于在创作实践顺序

上《先秦名学史》是先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故笔者用时间顺序对其著作进行罗列 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不能算

作用英语书写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从《先秦名学史》中发展而来的⑥在冯友兰博士论文的中文版本《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ldquoutilitarianismrdquo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而非梁启超和胡适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当然无论译为ldquo实利主义rdquo还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冯友兰与梁启超的研究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认为前期墨家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之利的 为了统一概念在本文中冯友兰之后所有英文相关的研究文本所出现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笔者将其统一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

⑦《在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中西哲学统一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类老庄是损道的典型中道以儒家为代表而划分的

标准则在于ldquo天然rdquo和ldquo人为rdquo的关系 详参Fung Yu 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 1925

⑧转引自FungY L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tr by DBoddle) 2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52 p 310

⑨关于埃亨所谓的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笔者猜想是大卫middot罗斯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直觉效果主义⑩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也同样被天主教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所认可在他的论文《以天为规》 (Heaven as

Standard)中阐释并且发展了这一观点详见Defoort C and N Standaert ldquo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Early Chinese Thoughtrdquo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 Vol 4 Leiden Brill 2013 pp 237269

104877810486491048659值得一提的是埃亨所引用的《墨子》文本在接下来的论战中频繁被学者们引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104877810486491048660所谓墨家十论记载于《墨子》的章节第八到第三十七分别为ldquo尚贤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兼爱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用rdquoldquo节葬rdquoldquo天志rdquo

ldquo明鬼rdquoldquo非乐rdquoldquo非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最典型的当数张志华于 2006 年发表的翻译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完全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的概念混

淆甚至认为杨朱学说更像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最后的结语时作者认为相比起墨家来说儒家仁爱与功利主义更为接近 详

参Hao Changchi Is Mozi a utilitarian Philosooh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3)pp382440当然这一篇文章

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它属于第二手的翻译成果104877810486491048662这一段话见于《墨子middot明鬼下》的最后一段ldquo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 若使鬼神请亡是

8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9: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较评估后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的一次研究尝试方可涛同样看到了墨子的道德与宗教都不能简简单

单地用西方相类的术语进行解构近代西方墨学的

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自近代墨学复兴至今中国由历史波谷逐渐走

向文化复兴西方国家由发展巅峰逐渐趋于平和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变化西方哲学理论在研究墨学时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否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 中西

哲学和文论体系本质上的不同是否说明当代的墨学

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西方性的逻辑思维和表述 这

些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笔者会在下一部分作出一

个尝试性的探寻四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启迪

在评述了以上的三个研究阶段后我们进而讨

论用英语书写的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特点与评

价问题 当然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墨子ldquo功利

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在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中是

颇具特点的一角其他的墨子研究亟需展开 笔者

这里所做的只是尝试性地窥探其所代表的英语世界

的墨子研究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启迪陈寅恪在为冯友兰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

告》一文中所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墨学研究

的一大特点 他写道ldquo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

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

说以推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古代哲

学者大抵即谈今日自身之哲学也所著之中国哲学

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

理统系则去古人之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

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

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

博者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

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rdquo [31]1361-1362

将墨子思想随意比附西方的价值观确实是近现

代中外墨学研究的诟病之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

景下这样的研究方法随着ldquo救亡图存rdquo的民族情

绪ldquo实业救国rdquo的思想觉悟而生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研究的英语书写采纳了ldquo中学西体rdquo的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随意比附和使用二手翻译文本的研究诟

病 参与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之争的诸多学者无论埃亨也罢还是之后的索尔杜达约翰逊等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文本都并非《墨子》原文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沃森在 1963 年的《墨子选译》中

的翻译文本 选择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势必存有

极大风险如沃森在翻译《天志》一章时将ldquo政rdquo( togovern)与ldquo正rdquo ( to decide)一律统一为后者而ldquo决定rdquo(正)一词又恰好成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与ldquo神命论rdquo的争论焦点 ldquo政rdquo与ldquo正rdquo在《墨子》文本中是否是

同义词在清代学者毕沅近代学者孙诒让的《墨子

间诂》等考证版本中的看法各有不同这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但同时也表明若单纯依赖一种翻译文

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解读再阐释并不

是高明的作法 ldquo功利主义rdquo也罢ldquo神命论rdquo也罢归根究底是属于西方的理论中西异质文明的可通

约性并不代表单一的评价和研究方法的完全适用

性随意比附过分解读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会丧失

其研究的价值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就算对墨子的文

段解读诠释得再有说服力都不能挖掘出墨子的面

目墨子思想的真相 这也印证了前引陈寅恪之感

慨那是否代表我们在当代的墨学研究中要放弃自

清末民初以来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估比照墨子的思

想的研究方法 西方理论的引入为墨学的复兴提

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它与中国近代的现实背景是

相符合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百年来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思想在英语世界的被接受与传播相关研究的

深化与发展正是得益于此 ldquo功利主义rdquo的概念在

墨子的思想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且不断地发

展从冯胡二人全面西化墨子到牟复礼的ldquo宗教

功利主义rdquo迪尔克的ldquo规则功利主义rdquo再到方克涛

的ldquo实践效果论rdquo甚至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加入英语世

界墨学研究的逐渐发展和兴盛说明墨子ldquo功利主

义rdquo抑或是ldquo神命论rdquo的论断并不是一味的文化误

读墨子其人墨子其书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

近代学者能从《墨经》中解读出西方科学逻辑理论

的相似之处阐释出墨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西方哲学

理论说明近代的墨学阐释离不开西方理论的支撑

与推动 这也表明墨子及其学说本身是博大的精深的真善的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论者进行解读

并挖掘其时代价值所在 这是近代墨学兴起的根本

原因是墨学受到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被赋

予其新的时代形象的根源所在 墨学复兴是应运而

生的这种ldquo运rdquo就是近代和当代中国需要ldquo民主rdquo和ldquo科学rdquo的国ldquo运rdquo这种ldquo运rdquo也是今天的西方人希

7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望真切和急迫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

的ldquo运rdquo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

下墨学作为一门人文学说的研究方向注定不能在

单行道上行使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的研究的英语

书写彰显出了当代墨学研究需要研究视角上的多

样性和研究标准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的墨子是民族

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的最好

体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包容着民

族的世界是多民族多样性的统一 墨学的研究需

要通过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研究来认知需要从他

者观我的角度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中来实现我们

对西方墨学研究的再认识进而在比较的视野下对

墨学进行再认识

注释①本文中ldquo英语书写rdquo的范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任何国家中用英语撰写的研究著述从研究主体来看ldquo英语书写rdquo里的

《墨子》研究者包括华裔与非华裔两类这些华裔学者又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一部分是生长于西方的华人有些可能是

从大陆或港台留学于西方国家或在其中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而非华裔学者则既包括土生土长也包括进入西方世

界的汉学研究体制之内的其他西方人②梁启超所引的是《鲁问》篇ldquo公输子谓子墨子曰lsquo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 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rsquo子墨

子曰lsquo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 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

下rsquordquo详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66 页③ldquo关于某物可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实际看到了它关于声音是听得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看到了它经验的其他来源也是如

此rdquo参见〔英〕约middot斯middot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5 页④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

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helliphellip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rdquo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middot大取》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03 页

⑤在出版顺序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是先于《先秦名学史》出版它于 191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由于在创作实践顺序

上《先秦名学史》是先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故笔者用时间顺序对其著作进行罗列 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不能算

作用英语书写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从《先秦名学史》中发展而来的⑥在冯友兰博士论文的中文版本《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ldquoutilitarianismrdquo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而非梁启超和胡适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当然无论译为ldquo实利主义rdquo还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冯友兰与梁启超的研究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认为前期墨家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之利的 为了统一概念在本文中冯友兰之后所有英文相关的研究文本所出现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笔者将其统一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

⑦《在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中西哲学统一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类老庄是损道的典型中道以儒家为代表而划分的

标准则在于ldquo天然rdquo和ldquo人为rdquo的关系 详参Fung Yu 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 1925

⑧转引自FungY L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tr by DBoddle) 2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52 p 310

⑨关于埃亨所谓的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笔者猜想是大卫middot罗斯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直觉效果主义⑩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也同样被天主教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所认可在他的论文《以天为规》 (Heaven as

Standard)中阐释并且发展了这一观点详见Defoort C and N Standaert ldquo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Early Chinese Thoughtrdquo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 Vol 4 Leiden Brill 2013 pp 237269

104877810486491048659值得一提的是埃亨所引用的《墨子》文本在接下来的论战中频繁被学者们引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104877810486491048660所谓墨家十论记载于《墨子》的章节第八到第三十七分别为ldquo尚贤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兼爱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用rdquoldquo节葬rdquoldquo天志rdquo

ldquo明鬼rdquoldquo非乐rdquoldquo非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最典型的当数张志华于 2006 年发表的翻译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完全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的概念混

淆甚至认为杨朱学说更像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最后的结语时作者认为相比起墨家来说儒家仁爱与功利主义更为接近 详

参Hao Changchi Is Mozi a utilitarian Philosooh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3)pp382440当然这一篇文章

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它属于第二手的翻译成果104877810486491048662这一段话见于《墨子middot明鬼下》的最后一段ldquo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 若使鬼神请亡是

8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10: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望真切和急迫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

的ldquo运rdquo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

下墨学作为一门人文学说的研究方向注定不能在

单行道上行使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的研究的英语

书写彰显出了当代墨学研究需要研究视角上的多

样性和研究标准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的墨子是民族

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的最好

体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包容着民

族的世界是多民族多样性的统一 墨学的研究需

要通过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研究来认知需要从他

者观我的角度从西方研究者的研究中来实现我们

对西方墨学研究的再认识进而在比较的视野下对

墨学进行再认识

注释①本文中ldquo英语书写rdquo的范畴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任何国家中用英语撰写的研究著述从研究主体来看ldquo英语书写rdquo里的

《墨子》研究者包括华裔与非华裔两类这些华裔学者又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一部分是生长于西方的华人有些可能是

从大陆或港台留学于西方国家或在其中从事文学研究的华裔学者而非华裔学者则既包括土生土长也包括进入西方世

界的汉学研究体制之内的其他西方人②梁启超所引的是《鲁问》篇ldquo公输子谓子墨子曰lsquo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 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rsquo子墨

子曰lsquo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 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

下rsquordquo详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66 页③ldquo关于某物可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实际看到了它关于声音是听得见的唯一证明是人们看到了它经验的其他来源也是如

此rdquo参见〔英〕约middot斯middot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35 页④ldquo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权非为是也非非为非也权正也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害之中取

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helliphellip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rdquo参见孙诒让《墨子间诂middot大取》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403 页

⑤在出版顺序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是先于《先秦名学史》出版它于 191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由于在创作实践顺序

上《先秦名学史》是先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故笔者用时间顺序对其著作进行罗列 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不能算

作用英语书写的研究成果但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从《先秦名学史》中发展而来的⑥在冯友兰博士论文的中文版本《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ldquoutilitarianismrdquo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而非梁启超和胡适的ldquo实利主

义rdquo 当然无论译为ldquo实利主义rdquo还是ldquo功利主义rdquo冯友兰与梁启超的研究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认为前期墨家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是重物质而轻精神之利的 为了统一概念在本文中冯友兰之后所有英文相关的研究文本所出现的ldquoutilitarianismrdquo笔者将其统一译为ldquo功利主义rdquo

⑦《在天人损益论》中冯友兰将中西哲学统一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类老庄是损道的典型中道以儒家为代表而划分的

标准则在于ldquo天然rdquo和ldquo人为rdquo的关系 详参Fung Yu 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Shanghai 1925

⑧转引自FungY L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 tr by DBoddle) 2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52 p 310

⑨关于埃亨所谓的薄弱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笔者猜想是大卫middot罗斯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直觉效果主义⑩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也同样被天主教鲁汶大学的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所认可在他的论文《以天为规》 (Heaven as

Standard)中阐释并且发展了这一观点详见Defoort C and N Standaert ldquo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Different Voices inEarly Chinese Thoughtrdquo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s Vol 4 Leiden Brill 2013 pp 237269

104877810486491048659值得一提的是埃亨所引用的《墨子》文本在接下来的论战中频繁被学者们引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104877810486491048660所谓墨家十论记载于《墨子》的章节第八到第三十七分别为ldquo尚贤rdquoldquo尚同rdquoldquo兼爱rdquoldquo非攻rdquoldquo节用rdquoldquo节葬rdquoldquo天志rdquo

ldquo明鬼rdquoldquo非乐rdquoldquo非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最典型的当数张志华于 2006 年发表的翻译论文《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完全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的概念混

淆甚至认为杨朱学说更像ldquo功利主义rdquo在最后的结语时作者认为相比起墨家来说儒家仁爱与功利主义更为接近 详

参Hao Changchi Is Mozi a utilitarian Philosooh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3)pp382440当然这一篇文章

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墨子研究的英语书写它属于第二手的翻译成果104877810486491048662这一段话见于《墨子middot明鬼下》的最后一段ldquo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 若使鬼神请亡是

8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11: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驩聚众取亲于乡里rdquo详参孙诒让《墨子间诂》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 2001 年版249 页

104877810486491048663规则功利主义亦为准则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普遍性的道德规则对于达到功利增进最大普遍善的重要性的伦

理学理论与行为功利主义相对 而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

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详参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年版207-208 页

参考文献[1]EDKINS J Notice of the Character and Writings of Mehtsi[J]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58(5) 165179[2]LEGGE J 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880[3]LEGGE J The works of Mencius[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ume 2 Revis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5[4]HAPPER P A Is the Shangti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 same being as Jehovah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M]Shanghai Pres

byterian Mission Press1877[5]Groot J J M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892[6]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 饮冰室合集middot专集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8]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M] 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Hu Shi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mpany 1922[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1]FU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5[12]FUNG Y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M] edit by DBoddle New York Macmilan 1948[13]FUNG Y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1[M] trby DBoddle 2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14] FUNG Y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mdashan Inte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hics 1922April[15]MEI Y B Motse The Neglected Rival of Confucius [M] LondonProbsthainrsquos Oreintal Series 1933[16]CREEL G C Chinese Thought from Comfucious to Mao Tsetung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17]WASTON B Mo Tzu Basic Writ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18]MOTE F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M]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19]AHERN D A Is Mo tzu a Utilitarian[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6(3)[20]LUM A Social Utilitarian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Mo Tzu[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7(3)187207[21]TAYLOR R L Religion and Utilitarianism Mo Tzu on spirits and funerals[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79(3)338376[22]CHAD H Mo Tzu Language utilitarianism[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9(16)[23]GRAHAM A C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

can Studies 1978[24]DAVID E S Mo Tzu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9 26(1)[25]DUDA K Reconsidering Mo Tzu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J] Asian Philosophy 2001 11(1)[26]JOHSON M D Mozirsquos Moral Theory Breaking the Hermeutical Stalemate Philosophy[J] East and West 201161(2)[27]VORENKAMP D Another Look at Utilitarianism in MoTzursquos Thought[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92(19)[28]FRASER C Mohism[EB 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

tp platostanfordedu archives spr2014 entries mohism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30]Lu X Understanding Mozirsquos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n Philosophy 2006(16)[31]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M] 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里仁书局1979

92

聂  韬  墨子ldquo功利主义rdquo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12: 思想研究的英语书写 - wkxb.sicnu.edu.cn · 形式进行对比,并翻译了墨子《节葬》一章。由此可 见,《墨子》一书及墨子思想最早在西方传播之时,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NIE Tao(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English essays and books on Mohism cover a wide rangeof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us views thoughts and history of Mohism with the English essays on MotsersquosBenthamism as the most impressive The spread of and research on Motsersquo s Benthamism in English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stern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renaissance of Mohism in moderntimes while Mohism its profoundness and truth goodness are the source which attract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Motse Benthamism divine command theory western sinologists

[责任编辑唐  普]

书讯

黄天华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出版

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 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

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 1939 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

立了 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西康建省

是近代中国国家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有着重要意

义 目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天华副教授的专著《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

为考察中心(1906-1949)》(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对西康建省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该书详细论述了清末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的筹议北京政府时期川边地区的治理南京国民

政府对康藏局势的积极介入以及西康省的最终建立深入分析了西康建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川滇青藏

地方政府的作用康区地方精英的角色康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演变等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政制建置对

民族关系的影响对国家整合的影响 该书厘清了近代康藏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丰富了诸多历史发展

细节既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实事求是地描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近代国家整合中

多元动态的历史画面 同时该书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近代康藏史从而对近代康藏问题的历史演变有了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为今天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为更好地消灭国内外分裂

势力提供史实依据和历史借鉴为解决其他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郭学成供稿)

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