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道并行而不相悖 ·...

1
2017 年 12 月 11 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毛东红 电话:(010)59598072 邮箱:[email protected] 5 5 历史能看多深 未来能走多远 WEEKLY 5 -8 历史照亮未来 史说新语 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 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习近平 2017年 12月 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道并行而不相悖 □李自强 马克思说过,人类始终只提 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 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 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 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 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对时代课 题的解答,蕴含着我们党所担负 的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通 过推进“四个伟大”,进而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九大报告要求中国共产党 人时刻牢记这种历史使命。应从 强起来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历 史起点上,深刻理解和把握推进 “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使命,把推进“四个 伟大”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具 体来说,把进行“伟大斗争”提 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使“伟大斗 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把 建设“伟大工程”提升到一个新 的境界,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始 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 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 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 义执政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提升到一个 新的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 就和功业更加卓越;把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提升 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加彰显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风采。 十九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推进理论创新,鲜明提出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 理论成果。恩格斯说:“每一个 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 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 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 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 内容。”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 的物质成果一样,人们也创造自 己的思想成果,但他们并不是随 心所欲地创造,他们只能在所处 的时代中创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 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 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 明的时代色彩。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是关 于发展中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 起来的理论。这是理解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 性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的立论基础。 —节选自韩庆祥《新时 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题目为编者所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 不 相 悖 ” 一 语 出 自 《中 庸》。《中 庸》 指出,天地之伟大就在于“无不持 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 日月之代明”。山河日月、天地万物 之间的关系是“并育而不相害”,各 样的思想与道理共同流行而“不相 悖”。这一理念,体现了宇宙和自然 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延伸 到人类社会,便是在不同领域探讨如 何“和而不同”。“不相害”“不相 悖”是“和”的范畴,而“万物并 育”“道并行”则是“不同”的范 畴。儒家认为,有道德学问的君子应 该正道直行,和而不同;只有不讲道 德没有学问的人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 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 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道并 行而不相悖”用作处理多元文化之间 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普遍 存在的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化解 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着非 常积极的意义。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 虑。”中国文化在五千年发展中积淀 起的优秀价值理念之一便是大道并行 的“和”文化,“道并行而不相悖”, 鲜明昭示了中华文化的敦厚与宽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也是中华文 明五千年不断裂的重要原因。中华文 化不排斥别国文明,合乎自己观念 的,吸引接纳、化为己用;不合乎自 己观念的,也不扼杀,而是让它自我 发展。中华文化史上有过佛老相争、 中西相争,但每次相争都是一种百家 争鸣,每次结果都是不同思想之间的 相互融合,最终促成了中华文化的兼 收并蓄、博大精深。 “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的是开 放包容、互学互鉴。中华文化历来主 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 讲求“天下一家”。在几千年的文明 发展史上,虽然也有过分歧矛盾,免 不了产生磕磕碰碰,但中西始终作为 一个命运共同体,共生共荣于同一个 地球上。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 铁器传到西方,也带回了胡椒、亚 麻、香料、葡萄、石榴;中国的四大 发明、养蚕冶铁、水利技术远播异 域,而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艺 术传入中国。更为重要的是,不同文 化的并存使得其具有更强大的适应 力。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 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而儒家 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 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 魅力、互鉴的成果。 在地球村日益融合的今天,人 类生活关联的紧密程度前所未有, 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 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 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是时代潮流、时代大 势,“道并行而不相悖”更应当成为 处世的通则。作为各自所属民族与 文化的代言人,任何一个政党都无 法独自应对全球挑战,唯有建立 “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 的新型政党关系,构建多种形式、 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 络,才能“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 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此次筹办与 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初衷。中华 文化的魅力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魄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 ‘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 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 国的做法。”我们提出“道并行”, 其实是提倡各国、各民族、各政党 之间文明的馈赠 —把自己的好东 西馈赠给别人,也从其他人那里得 到回馈,这个过程是相互尊重、地 位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 结果必然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 同发展,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共同 繁荣。 事实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已不是习近平总 书记第一次提出。早在2014年的中 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以及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 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谈及“大 道并行”的理念,并将之作为中国 与外国、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 处之道。当下,世界不少国家都有 自己的梦想。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的 梦想也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 并行而不相悖”。基于这一思想而倡 导的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同 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战略对 接、优势互补,在不同的文化交流 互鉴中寻求文化的新生长,最终产 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达到 “协和万邦”的理想境界。就像习近平 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 表演讲时强调的:“文明是包容的, 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能 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 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 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 ‘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 谐。”这是基于中国智慧对世界各类 文明的理解,也是一个重新崛起的 大国对新型全球合作关系的理解。 或许有人会不解,既然说“红船精 神”是党的革命精神之源,那么为什么 直到 2005年它才被首次提出呢? “红船精神”,作为一种革命精神, 是以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革命斗争为 基础的。但在“红船精神”第一次被提 出和概括之前,全党学习弘扬的革命精 神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在这些革命精神中,由于井冈山精神形 成的时间最早,被许多人认为是党的革 命精神的源头。但是,如果说源头是井 冈山精神,那么,如何解释从建党前后 到1927年间这么长的一段空白期?如 果说源头不在井冈山,那么向前追溯到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哪种精神可以作为 这一段时间最具代表意义的革命精神? 这一段时间的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既有 伟大的创举和巨大的成绩,又伴随着极 度的挫折和成长的痛苦,对这个时期的 革命精神提出一个让学界和广大干部群 众都能接受的概念,需要巨大的思想智 慧和理论勇气。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红 船精神”,显然解决了这个问题。“红船 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 神。“红船精神”的提出,对完善中国 共产党革命精神意义重大。 首先,它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建党精神。细究起来,从建党到大革 命,从呱呱落地到蹒跚而行,在党的幼 年的全部过程中,发生过多少激动人 心、影响全局的重大事件,出现过多少 惊才绝艳、功绩伟大的党内英杰,产生 了多少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革命精神 啊!但这中间,最为核心、最有代表性 的,还是建党精神。恩格斯说过:“历 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 开始。”用建党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 的源头,就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 来”的历史叩问,昭示了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出发”的初心本愿,完善了中 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链条的起点,实现了 党的发展奋斗史和精神创建史在时间序 列上的统一。 其次,它找到了一个具体象征红船。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集中体现 在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之中。但是 建党实践涉及到上海、北京等多地,也 不是某一个人单独的行为,因此很难像 其它革命精神那样,用人名、地名、事 件来命名。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建党精 神的本质,使用了“红船”这个鲜活、 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概念,很好地解 决了这个难题。他在《弘扬“红船精 神” 走 在 时 代 前 列》 的 文 章 中 富 有 激 情地阐述道:“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 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 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 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多么真实、多 么豪迈、多么具有标志性的美好画面! 第三,它提出了三个内涵—开天 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 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 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三点内涵文字 不多,却完全符合历史的实际。“其作 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最初总是最 为纯粹也最为简洁的。之后的井冈山精 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 神,追根溯源,其内涵都源自这三点, 它们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各有侧重而 又一脉相承。 “红船精神”的概念,虽然是中国 共产党成立80多年后提出来的,但它 的存在,却是光彩夺目的历史事实。伟 大的事业创造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 神彰显于伟大的人物。“红船精神”的 主体,是建党先驱。他们包括:一大代 表、一大召开时全国50多名党员,以 及其后不久纷纷加入到这个伟大阵营的 早期党的领导人和烈士们。他们的杰出 代表,是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董 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 铭、蔡和森、赵世炎、恽代英、邓中 夏、高君宇、向警予……都是为人所熟 知的伟人和烈士。这是一个群星辉映、 光彩夺目的伟大群体。在建党的岁月 中,在这些称谓加诸其身之前的历史第 一现场里,他们首先是鲜活的个体,充 满青春的勇气与活力,是傲骨铮铮的脊 梁和最深、最重的精神力量。 他们的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开天辟 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20世纪初的中国,山河破碎,满 目疮痍,在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 重的背景下,中国的先进分子们上穷碧 落下黄泉,苦苦寻觅着出路和未来,一 次次碰壁、一次次梦碎,在“切骨的痛 苦”和绝望中,邻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却 成功了,这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李大钊 率先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 旗的世界!”经过反复推求和比较,先 进分子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 主义,认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 道路。于是,在和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 中,他们开始酝酿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 党。但是,建立一个被中外反动势力视 为洪水猛兽的“过激主义”政党谈何容 易?他们遭到反动势力的联手迫害。 1920 年 2 月 , 李 大 钊 护 送 陈 独 秀 出 京。从北京到天津一百多公里,骡车行 走费时两天,天寒地冻、漫天阴霾,乔 装打扮的两个人对此却毫不在意,他们 在骡车里热烈地讨论,相约在北京和上 海分头筹备党组织,留下“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的佳话。从旧式骡车到南湖 红船,中国共产党在从无到有的征途上 披星戴月,一路奋进。各地的马克思主 义者,纷纷冲破阻挠,在上海、北京、 武汉、长沙、济南和日本、法国建立起 党的早期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一 大,初履上海,继及南湖,最终宣告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道阻且长。在中 国共产党建党时,全国共有 300多个政 党、数十种思潮,后来有多少在中华大 地上生根发芽?而中国共产党呢,出席 一大的代表,有两名前清秀才,两个教 员,四个媒体编辑,三个大学生,两个 中学生,由这么一群中小知识分子宣布 成立的政党,驾着一艘从南湖出发的革 命红船,闯恶浪,过险滩,几番险些灭 顶,几度创造伟业,几次完成飞跃,如 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 世界第一大党。“中国产生了共产党,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站在这样的 历史高度回顾先驱们建党的创举,对这 群勇敢的先行者给予再高的评价、再多 的赞扬都不过分。他们用自己始终如一 的言行,生动地阐释了创造的真谛,将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代代传 承,是党的历史成为一部由一连串奇迹 连接起来的开拓史、创造史。 他们的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坚定理 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上最快乐的 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奋斗是人 类美好的品质,并非马克思主义者的专 利。先驱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就倡 导奋斗,李大钊为挽救“神州陆沉” “再造中华”而努力;周恩来“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蔡和森等为 “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而组织 新民学会,毛泽东更在日记中以奋斗自 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 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 穷!”赵世炎则断然宣布,奋斗“为人 生第一要义”“处此万恶社会,不奋 斗,何以为人也!”而当他们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之后,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 奋斗,就成为他们终身的目标,从此坚 定不渝,矢志不移。周恩来就慎重地 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 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赵世炎即 使在狱中,也不忘奋斗,他的精神感染 了难友们,直到他英勇就义后第二年, 牢房里的狱友还互传纸条,“要记住施 英(即赵世炎)的遗言,要坚强,要奋 斗到底”!他们用自己始终如一的言 行,生动地阐释了奋斗的真谛,将坚定 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代代传承, 使党的历史成为一部为理想顽强拼搏、 不懈努力的奋斗史、奋进史。 他们的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立党为 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在建党先驱们看来,共产党员就是 最光荣的称号;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事 业中去,就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为 此不计名利,不计地位,不计得失,甚 至“断头流血以从之”(李大钊语)。李 大钊在北京大学期间,经常将工资充作 革命经费,接济贫寒青年,以至学校发 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 他的夫人,以免家庭生活无以为继。李 大钊牺牲后家里仅剩 1块大洋,因为没 钱安葬,棺椁衣裳都是朋友资助的。那 时候,“大家都不在乎地位,没有那些 观念,就是干革命……这是早期共产党 员的特点”。邓小平回忆起那段岁月 时,特别感慨。他还记得,在法国赵世 炎职位比周恩来高,周恩来职位比陈延 年高,但回国以后陈延年的职位最高。 赵世炎回国后职位在他们之下,却全不 在乎。邓小平总结说:“在那个年代, 加入共产党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做把 一切交给党了,什么东西都交了!”为 了追求革命,他们公而忘私,舍小我成 大我,顾大家舍小家。李大钊说: “高尚 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他们用自 己始终如一的言行,生动地阐释了奉献 的真义,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 神代代传承,使党的历史成为一部为人 民求解放、谋幸福的牺牲史、奉献史。 学习“红船精神”,必须要了解和 研究它的历史背景、内涵、特点和时代 意义,才能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用伟大精神去推动伟大实践,使革命精 神成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红船精神”,是建党先驱们把马列 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中国大 地上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中所展 现出的精神风貌。它以建党精神为核 心,以首创、奋斗、奉献精神为内涵, 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 “红船精神”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矛 盾尖锐和革命斗争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 产生的,是在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探寻中 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奋斗中产生的,是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的 过程中产生的。 “红船精神”产生的历史阶段,主 要是党的创建时期,向前可以追溯到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向后可以延展到大革 命失败。这一历史阶段,是党的幼年时 期,建党先驱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 茂”,大多都处于最具朝气、最富激情 的青春岁月,有着开创伟大历史的万丈 豪情和开拓伟大事业的责任担当。 “红船精神”不仅是先驱们建党时 期和大革命时期开创工作新局面的精神 支撑,更具有穿越时空的时代意义和实 践价值,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精神力量。 今天,在先驱们曾经战斗过的地 方,我们党的总书记沉思历史,深情赞 美“母亲船”,要求全党要结合时代特 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 神”永放光芒。深刻的思想,发人深 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 华民族谋复兴,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上, 沿着红船的航向,秉持开天辟地、敢为 人先的首创精神,赓续坚定理想、百折 不挠的奋斗精神,铭记立党为公、忠诚 为民的奉献精神,鼓起风帆,挺起脊 梁,敢于担当,坚定前行,不断书写中 国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传奇。 “红船精神”永放光芒 □简奕 1921年 8月初,一群人行色匆匆,登上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浩淼烟波上,不大的船舱里,他们 完成了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议程,庄严宣告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这条游船由此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 命史册的名字 —红船。96年后的 10月,这个政党的掌舵人习近平,带领着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 回到红船前深情宣告:“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 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他强调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 船 精 神 ”, 让 “ 红 船 精 神 ” 永 放 光 芒 。 习 近 平 同 志 的 重 要 讲 话 , 是 对 他 在 2005 年 首 次 提 出 并 阐 释 的 “ 红 船精神”的回应和重申,“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的地位就此确定。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Oct-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道并行而不相悖 · 心、影响全局的重大事件,出现过多少 惊才绝艳、功绩伟大的党内英杰,产生 了多少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革命精神

2017年 12月 11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毛东红 电话:(010)59598072 邮箱:[email protected] 55

历史能看多深

未来能走多远

周刊

WEEKLY

5 版-8 版

历史照亮未来

史说新语

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

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习近平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历史文化源流 道并行而不相悖

□李自强

马克思说过,人类始终只提

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

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

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

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

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对时代课

题的解答,蕴含着我们党所担负

的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通

过推进“四个伟大”,进而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九大报告要求中国共产党

人时刻牢记这种历史使命。应从

强起来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历

史起点上,深刻理解和把握推进

“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使命,把推进“四个

伟大”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具

体来说,把进行“伟大斗争”提

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使“伟大斗

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把

建设“伟大工程”提升到一个新

的境界,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始

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

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

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

义执政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提升到一个

新的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

就和功业更加卓越;把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提升

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加彰显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风采。

十九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推进理论创新,鲜明提出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

理论成果。恩格斯说:“每一个

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

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

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

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

内容。”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

的物质成果一样,人们也创造自

己的思想成果,但他们并不是随

心所欲地创造,他们只能在所处

的时代中创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

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

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

明的时代色彩。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是关

于发展中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

起来的理论。这是理解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

性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的立论基础。

——节选自韩庆祥 《新时

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题目为编者所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

不相悖”一语出自 《中庸》。《中庸》

指出,天地之伟大就在于“无不持

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

日月之代明”。山河日月、天地万物

之间的关系是“并育而不相害”,各

样的思想与道理共同流行而“不相

悖”。这一理念,体现了宇宙和自然

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延伸

到人类社会,便是在不同领域探讨如

何“和而不同”。“不相害”“不相

悖”是“和”的范畴,而“万物并

育”“道并行”则是“不同”的范

畴。儒家认为,有道德学问的君子应

该正道直行,和而不同;只有不讲道

德没有学问的人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

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

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道并

行而不相悖”用作处理多元文化之间

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普遍

存在的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化解

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着非

常积极的意义。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

虑。”中国文化在五千年发展中积淀

起的优秀价值理念之一便是大道并行

的“和”文化,“道并行而不相悖”,

鲜明昭示了中华文化的敦厚与宽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也是中华文

明五千年不断裂的重要原因。中华文

化不排斥别国文明,合乎自己观念

的,吸引接纳、化为己用;不合乎自

己观念的,也不扼杀,而是让它自我

发展。中华文化史上有过佛老相争、

中西相争,但每次相争都是一种百家

争鸣,每次结果都是不同思想之间的

相互融合,最终促成了中华文化的兼

收并蓄、博大精深。

“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的是开

放包容、互学互鉴。中华文化历来主

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

讲求“天下一家”。在几千年的文明

发展史上,虽然也有过分歧矛盾,免

不了产生磕磕碰碰,但中西始终作为

一个命运共同体,共生共荣于同一个

地球上。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

铁器传到西方,也带回了胡椒、亚

麻、香料、葡萄、石榴;中国的四大

发明、养蚕冶铁、水利技术远播异

域,而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艺

术传入中国。更为重要的是,不同文

化的并存使得其具有更强大的适应

力。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

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而儒家

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

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

魅力、互鉴的成果。

在地球村日益融合的今天,人

类生活关联的紧密程度前所未有,

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

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

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

系 在 一 起 ” 是 时 代 潮 流 、 时 代 大

势,“道并行而不相悖”更应当成为

处世的通则。作为各自所属民族与

文化的代言人,任何一个政党都无

法 独 自 应 对 全 球 挑 战 , 唯 有 建 立

“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

的新型政党关系,构建多种形式、

多 种 层 次 的 国 际 政 党 交 流 合 作 网

络,才能“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

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此次筹办与

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初衷。中华

文 化 的 魅 力 造 就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魄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

‘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

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

国的做法。”我们提出“道并行”,

其实是提倡各国、各民族、各政党

之间文明的馈赠——把自己的好东

西馈赠给别人,也从其他人那里得

到回馈,这个过程是相互尊重、地

位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

结果必然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

同发展,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共同

繁荣。

事实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已不是习近平总

书记第一次提出。早在 2014年的中

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以及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周年纪念大会

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谈及“大

道并行”的理念,并将之作为中国

与外国、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

处之道。当下,世界不少国家都有

自己的梦想。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的

梦想也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

并行而不相悖”。基于这一思想而倡

导的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同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战略对

接、优势互补,在不同的文化交流

互鉴中寻求文化的新生长,最终产

生“ 一 加 一 大 于 二 ”的 效 果 ,达 到

“协和万邦”的理想境界。就像习近平

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

表演讲时强调的:“文明是包容的,

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能

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

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

要 秉 持 包 容 精 神 , 就 不 存 在 什 么

‘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

谐。”这是基于中国智慧对世界各类

文明的理解,也是一个重新崛起的

大国对新型全球合作关系的理解。

或许有人会不解,既然说“红船精

神”是党的革命精神之源,那么为什么

直到2005年它才被首次提出呢?

“红船精神”,作为一种革命精神,

是以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革命斗争为

基础的。但在“红船精神”第一次被提

出和概括之前,全党学习弘扬的革命精

神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在这些革命精神中,由于井冈山精神形

成的时间最早,被许多人认为是党的革

命精神的源头。但是,如果说源头是井

冈山精神,那么,如何解释从建党前后

到 1927年间这么长的一段空白期?如

果说源头不在井冈山,那么向前追溯到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哪种精神可以作为

这一段时间最具代表意义的革命精神?

这一段时间的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既有

伟大的创举和巨大的成绩,又伴随着极

度的挫折和成长的痛苦,对这个时期的

革命精神提出一个让学界和广大干部群

众都能接受的概念,需要巨大的思想智

慧和理论勇气。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红

船精神”,显然解决了这个问题。“红船

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

神。“红船精神”的提出,对完善中国

共产党革命精神意义重大。

首先,它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

建党精神。细究起来,从建党到大革

命,从呱呱落地到蹒跚而行,在党的幼

年的全部过程中,发生过多少激动人

心、影响全局的重大事件,出现过多少

惊才绝艳、功绩伟大的党内英杰,产生

了多少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革命精神

啊!但这中间,最为核心、最有代表性

的,还是建党精神。恩格斯说过:“历

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

开始。”用建党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

的源头,就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

来”的历史叩问,昭示了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出发”的初心本愿,完善了中

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链条的起点,实现了

党的发展奋斗史和精神创建史在时间序

列上的统一。

其次,它找到了一个具体象征——

红船。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集中体现

在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之中。但是

建党实践涉及到上海、北京等多地,也

不是某一个人单独的行为,因此很难像

其它革命精神那样,用人名、地名、事

件来命名。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建党精

神的本质,使用了“红船”这个鲜活、

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概念,很好地解

决了这个难题。他在 《弘扬“红船精

神” 走在时代前列》 的文章中富有激

情地阐述道:“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

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

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

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多么真实、多

么豪迈、多么具有标志性的美好画面!

第三,它提出了三个内涵——开天

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

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

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三点内涵文字

不多,却完全符合历史的实际。“其作

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最初总是最

为纯粹也最为简洁的。之后的井冈山精

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

神,追根溯源,其内涵都源自这三点,

它们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各有侧重而

又一脉相承。

“红船精神”的概念,虽然是中国

共产党成立 80多年后提出来的,但它

的存在,却是光彩夺目的历史事实。伟

大的事业创造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

神彰显于伟大的人物。“红船精神”的

主体,是建党先驱。他们包括:一大代

表、一大召开时全国 50多名党员,以

及其后不久纷纷加入到这个伟大阵营的

早期党的领导人和烈士们。他们的杰出

代表,是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董

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

铭、蔡和森、赵世炎、恽代英、邓中

夏、高君宇、向警予……都是为人所熟

知的伟人和烈士。这是一个群星辉映、

光彩夺目的伟大群体。在建党的岁月

中,在这些称谓加诸其身之前的历史第

一现场里,他们首先是鲜活的个体,充

满青春的勇气与活力,是傲骨铮铮的脊

梁和最深、最重的精神力量。

他们的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开天辟

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20世纪初的中国,山河破碎,满

目疮痍,在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

重的背景下,中国的先进分子们上穷碧

落下黄泉,苦苦寻觅着出路和未来,一

次次碰壁、一次次梦碎,在“切骨的痛

苦”和绝望中,邻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却

成功了,这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李大钊

率先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

旗的世界!”经过反复推求和比较,先

进分子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

主义,认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

道路。于是,在和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

中,他们开始酝酿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

党。但是,建立一个被中外反动势力视

为洪水猛兽的“过激主义”政党谈何容

易?他们遭到反动势力的联手迫害。

1920 年 2 月,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出

京。从北京到天津一百多公里,骡车行

走费时两天,天寒地冻、漫天阴霾,乔

装打扮的两个人对此却毫不在意,他们

在骡车里热烈地讨论,相约在北京和上

海分头筹备党组织,留下“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的佳话。从旧式骡车到南湖

红船,中国共产党在从无到有的征途上

披星戴月,一路奋进。各地的马克思主

义者,纷纷冲破阻挠,在上海、北京、

武汉、长沙、济南和日本、法国建立起

党的早期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一

大,初履上海,继及南湖,最终宣告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道阻且长。在中

国共产党建党时,全国共有300多个政

党、数十种思潮,后来有多少在中华大

地上生根发芽?而中国共产党呢,出席

一大的代表,有两名前清秀才,两个教

员,四个媒体编辑,三个大学生,两个

中学生,由这么一群中小知识分子宣布

成立的政党,驾着一艘从南湖出发的革

命红船,闯恶浪,过险滩,几番险些灭

顶,几度创造伟业,几次完成飞跃,如

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 8900多万党员的

世界第一大党。“中国产生了共产党,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站在这样的

历史高度回顾先驱们建党的创举,对这

群勇敢的先行者给予再高的评价、再多

的赞扬都不过分。他们用自己始终如一

的言行,生动地阐释了创造的真谛,将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代代传

承,是党的历史成为一部由一连串奇迹

连接起来的开拓史、创造史。

他们的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坚定理

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上最快乐的

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奋斗是人

类美好的品质,并非马克思主义者的专

利。先驱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就倡

导奋斗,李大钊为挽救“神州陆沉”

“再造中华”而努力;周恩来“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蔡和森等为

“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而组织

新民学会,毛泽东更在日记中以奋斗自

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

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

穷!”赵世炎则断然宣布,奋斗“为人

生第一要义”“处此万恶社会,不奋

斗,何以为人也!”而当他们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之后,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

奋斗,就成为他们终身的目标,从此坚

定不渝,矢志不移。周恩来就慎重地

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

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赵世炎即

使在狱中,也不忘奋斗,他的精神感染

了难友们,直到他英勇就义后第二年,

牢房里的狱友还互传纸条,“要记住施

英 (即赵世炎) 的遗言,要坚强,要奋

斗到底”!他们用自己始终如一的言

行,生动地阐释了奋斗的真谛,将坚定

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代代传承,

使党的历史成为一部为理想顽强拼搏、

不懈努力的奋斗史、奋进史。

他们的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立党为

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在建党先驱们看来,共产党员就是

最光荣的称号;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事

业中去,就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为

此不计名利,不计地位,不计得失,甚

至“断头流血以从之”(李大钊语)。李

大钊在北京大学期间,经常将工资充作

革命经费,接济贫寒青年,以至学校发

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

他的夫人,以免家庭生活无以为继。李

大钊牺牲后家里仅剩1块大洋,因为没

钱安葬,棺椁衣裳都是朋友资助的。那

时候,“大家都不在乎地位,没有那些

观念,就是干革命……这是早期共产党

员的特点”。邓小平回忆起那段岁月

时,特别感慨。他还记得,在法国赵世

炎职位比周恩来高,周恩来职位比陈延

年高,但回国以后陈延年的职位最高。

赵世炎回国后职位在他们之下,却全不

在乎。邓小平总结说:“在那个年代,

加入共产党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做把

一切交给党了,什么东西都交了!”为

了追求革命,他们公而忘私,舍小我成

大我,顾大家舍小家。李大钊说:“高尚

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他们用自

己始终如一的言行,生动地阐释了奉献

的真义,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

神代代传承,使党的历史成为一部为人

民求解放、谋幸福的牺牲史、奉献史。

学习“红船精神”,必须要了解和

研究它的历史背景、内涵、特点和时代

意义,才能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用伟大精神去推动伟大实践,使革命精

神成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红船精神”,是建党先驱们把马列

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中国大

地上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中所展

现出的精神风貌。它以建党精神为核

心,以首创、奋斗、奉献精神为内涵,

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

“红船精神”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矛

盾尖锐和革命斗争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

产生的,是在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探寻中

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奋斗中产生的,是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的

过程中产生的。

“红船精神”产生的历史阶段,主

要是党的创建时期,向前可以追溯到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向后可以延展到大革

命失败。这一历史阶段,是党的幼年时

期,建党先驱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

茂”,大多都处于最具朝气、最富激情

的青春岁月,有着开创伟大历史的万丈

豪情和开拓伟大事业的责任担当。

“红船精神”不仅是先驱们建党时

期和大革命时期开创工作新局面的精神

支撑,更具有穿越时空的时代意义和实

践价值,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精神力量。

今天,在先驱们曾经战斗过的地

方,我们党的总书记沉思历史,深情赞

美“母亲船”,要求全党要结合时代特

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

神”永放光芒。深刻的思想,发人深

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

华民族谋复兴,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上,

沿着红船的航向,秉持开天辟地、敢为

人先的首创精神,赓续坚定理想、百折

不挠的奋斗精神,铭记立党为公、忠诚

为民的奉献精神,鼓起风帆,挺起脊

梁,敢于担当,坚定前行,不断书写中

国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传奇。

“红船精神”永放光芒□简奕

1921年 8月初,一群人行色匆匆,登上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浩淼烟波上,不大的船舱里,他们完成了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议程,庄严宣告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这条游船由此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96年后的 10月,这个政党的掌舵人习近平,带领着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回到红船前深情宣告:“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他强调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是对他在 2005年首次提出并阐释的“红船精神”的回应和重申,“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的地位就此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