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到救助站避避寒吧...

1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www.xiancn.com 3 西安新闻 责任编辑 施琴芬 视觉编辑 李平选 组版 赵小英 校对 田云 本报讯(记者宋洁 实习生刘子薇)记者昨日从市公交总 公司获悉,为解决 213 路公交车在航天四院马路停车和调头困 难问题,西安公交今起将 213 路发车站点由航天四院调整至洪 庆公交枢纽站。 据了解,调整后 213 路由原航天四院发车缩线至洪庆公交 枢纽站发车,其他运行线路不变。 站点设置为洪庆、赵西村、豁口、建材厂、灞桥、 34 中、柴家 村、贝斯特物流中心、南程村、纺织城枢纽站、唐都医院、堡子 村、半坡、沁水新城、长乐坡、东郊车管所、万寿路、公园北路、轻 工市场、圣荣广场、康复路、安仁坊、朝阳门、五路口、大差市、和 平门、文昌门、南门。 据悉, 213 路公交车线路配车 20 辆,首班 630、末班 2030,仍执行一元起价,五角进位,全程两元的有人售票票制。 今起 213 路发车站点 缩至洪庆公交枢纽站 本报讯(记者 张黎娜)西安的刘老太在多年前突然感觉 喉咙深处异常疼痛,只要嘴部稍有动作,就会感到喉咙像是遭 电击了一般,疼得让人泪流不止。11 30 日,经过手术,困扰 老人多年的喉咙刺痛终于解除。 “这 5 年来,我都不敢说话,不敢打哈欠,不敢吞口水,连吃 饭也成了难事。”家住西安市雁塔区的刘老太提起自己的病,苦 不堪言。为了解除病痛,老人去过多家医院接受治疗。检查结 果显示,刘老太颅脑部并无异常,只是颈部 CT 提示有椎间盘突 出,于是,刘老太被确诊患上了“颈椎病”,可尝试了牵引、针灸、 吃药、注射等各种方式,“颈椎病”丝毫没有好转。一时间,家人 都认为刘老太患上了怪病,奔赴各大医院咨询专家医生,试图 找到治疗办法,还曾到北京某医院给口腔内注射针剂,痛不欲 生,疼痛仍然没有缓解。 11 月底,刘老太来到西安市红会医院,经查,老人为舌咽 神经痛。别小华主任表示,舌咽神经痛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发 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大多是因为血管压迫到舌咽神经,受刺 激后引发疼痛。发病后,患者往往因为惧怕疼痛而不敢进食, 不敢张嘴说话,整个人消瘦、没有精神。 经过微血管减压术,医院成功解除了折磨刘老太 5 年的 剧痛。 喉咙刺痛被误为“颈椎病” 原是舌咽神经痛“作怪” 长安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起点 1061 11 月,宋仁宗嘉祐六年,年仅 24 岁的苏轼 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他步入政治 生涯的开端,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起点。其时, 周至县属凤翔府辖。从此,他与长安山水结下了不解 之缘。 他在一首长诗之前题云:“壬寅(即嘉祐七年, 1062 年)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 命出府,至宝鸡、虢、 眉阝、周至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 平宫,而宿于南溪草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 寺、延生观、仙游潭……”前诗中,作者又自注:“又西至 延生观,观后有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遗迹。”遂赋 《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溪山愈好意无厌……深谷 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鬓眉纤。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 嫦娥驾老蟾。涧水岩花自无主,晚来蝴蝶入疏帘。”史 书载,唐景云元年( 710 年),睿宗皇帝之女玉真公主于 楼观台西之延生观出家为女冠(坤道)。为纪念其人其 事,遂有后来之玉真修道遗址小堂。诗仙李白,就是在 延生观被玉真公主所荐,入朝为官的。从此,留下了让 人羡让人妒的“终南捷径”的佳话, 300 年之后,踌躇满 志的苏轼初入仕途后身临其境,自然要触景生情,恋恋 不舍,慧思如泉了。 苏轼在诗中写道:“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 南飞。行穿古县并山麓,野水清滑溪鱼肥……君看麋 鹿隐丰草,岂羡玉勒黄金鞿。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 肯从我归。”长安山水的美竟让苏东坡如此地乐而忘 形,醉不欲归。 留下“佛堂吃鱼”的千年故事 在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老子文化研究 会副会长张长怀看来,美丽的长安山水给了苏轼充分 的养分,长安厚重的文化积淀增添了他的审美情趣, 两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张长怀说:“苏轼喜欢竹子, 现在周至境内仍有两万多亩竹林,并有位居中国第二 的竹类品种园(百竹园)。想来,这都是苏公题诗对后 人潜移默化的结果,以致庶民百姓也爱竹成风,种竹 成俗。” 苏轼不仅是一代散文大家,诗词巨匠,也是一位杰 出的画家。他的画作《刘海洒钱》,至今仍珍存在楼观 台的碑石上。那之后,他不仅精研吴道子天王鬼神飞 仙像,又四处寻访吴道子留画之处。大有所悟,遂成诗 作:“……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这些名句灼见,成了后世人评介 吴道子画风“引经据典”之言! 他与仙游寺和尚“佛堂吃鱼”的典故也成了文人骚 客们访必亲至,言必谈及的地方。原来当时苏轼与仙 游寺寺僧觉岸也成为挚友,二人常抵掌而谈,废寝忘 食。有一回,仙游寺的觉岸和尚正在佛堂吃鱼。他自 知这是有违佛规之事,所以选择在午后时节偷吃。不 料,苏轼这一天猛不丁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一时大 窘,慌忙藏鱼于磬中,并自我解嘲地用一副对联之上 句“向阳门第春常在”为话头,索求下句。苏轼早对此 事心知肚明,如何应对,自然胸有成竹。只见他微微 一笑,侃侃对来:“积善之家庆(磬)有余(鱼)!”聪慧博 学的觉岸,自然听出了此话一语双关,趣含讥讽。他又 一时耳赤语塞。 苏轼与其弟苏辙感情深厚,每有诗作,便以家书形 式抄寄苏辙,与弟共享为文之乐。算起来,苏轼大约写 了数十首咏颂长安山水的诗篇,并一一书赠其弟。苏 辙每获其兄赠诗,必有唱和,每和皆成佳作。 畅游仙游寺之后,苏轼的《南寺》诗写道:“东去愁 攀石,西来怯渡桥。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野馈 惭微薄,村沽慰寂寥。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宵。”苏辙 和《南寺》诗:“澄潭下无底,将渡又安能。惯上横空木, 轻生此寺僧。晓鱼闻考考,石塔见层层。不到殊非恶, 它年记未曾。”苏轼的《北寺》诗写道:“唐初传有此,乱 后不留碑。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山泉自入瓮,野 桂不胜饮。信美哪能久,应先学忍饥。”苏辙《北寺》和 诗:“君看潭北寺,何用减潭南。不到还能止,重来独 未厌。荒凉增客思,贫病觉僧惭。饮水寒难忍,谁言 柏子甘。”这些真真切切的诗篇,记述了仙游寺(南、北 两寺)真真切切的往事,和苏轼兄弟深厚的感情。 记者 杨明 “这么晚了睡在大街上冷 不冷,跟我们回救助站过个暖 和的冬天吧”。几天前,西安市 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市区 多条街道寻找需要救助的人, 希望帮助他们过个温暖的冬天 时,让工作人员尴尬的是,查访 到的近30位流浪乞讨人员却 没有一位愿意去。这究竟是什 么原因?12 月 4 日记者前往西 安市救助管理站一探究竟。 天冷了,到救助站避避寒吧 近 30 名流浪者没一个愿意去 那么市民怎样辨识救助对象 呢?时锦说,根据我国现行政策规 定,流浪街头或街头乞讨的人员以 及临时遇困即将处于流浪状态的 人员,有求助意愿的均属救助对象 范畴。 就在去采访的当天,在救助站 的接待大厅里,来自云南的壮族小 伙马驽利领到了一张回家的免费 车票,他说自己被同学骗来搞传 销,发现情况不妙后跑出来,身无 分文的他在西安火车站听说救助 站可以给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免费 回乡车票,他前一天晚上找到了救 助站,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早上 吃过早饭,他拿到领取免费车票的 凭证,高高兴兴走了。临行前他反 复说: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时锦说这类典型的临时遇困 人员,救助站会给直接帮助,类似 的返乡车票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几 乎每天都会发出去 30 多张。但对 于那些自身有能力解决食宿、经过 甄别查明属于虚构流浪骗取救助、 拒不提供或不如实提供个人信息、 无求助意愿、拒绝接受救助的具备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员,以及索要 现金、拒不接受其他救助方式的 人,不属于救助站的救助对象。 那么市民能为流浪乞讨人员 提供怎样的帮助呢?孙建兴说: “当您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请您 进行理性正确的施舍,或请联系公 安、城管部门,同时也可以引导他 们到救助站接受帮助。当您发现 流浪未成年人,请在第一时间拨打 110,若您发现的是流浪乞讨危重 病人、精神病人,请及时拨打 120。” 文/记者 张佳 图/记者 窦翊明 记者去探访时,救助站可供容 留救助人群的床位还空着很多,房 间里暖气很足,床铺也算干净整 齐。受助人群可以在活动室看电 视,也可以楼内自由串门、在楼下 的小院里晒太阳。 但这里的防护网安装密集,屋 内的电源统一设在屋外。时锦说, 很多受助人员有肢体或者智力障 碍,有的还有精神病史,在楼内安 装防护网,是为了他们的安全考 虑,并非像一些不实传言说的“限 制自由”。 即使救助站的环境比露宿街 头好很多,为什么流浪乞讨人员还 是不愿来呢?时锦笑着说:“这些 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探讨和分析这 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钱和生 活习惯的原因。”根据规定,救助站 进出自由,在站里每一位受助者可 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甚至医疗保 障,但站里不会给他们一分钱,同 时生活在这里就要按照站里的作 息时间定点吃饭、睡觉。而这两点 再正常不过的规定,最后却成为流 浪乞讨人群不愿意来的“约束”和 他们认为的“限制”。 时锦说, 2013 年西安市救助管 理站曾对西安繁华街区的流浪乞 讨人群做过一次摸底调查, 2 个月 不间断在街头拍照走访,回来再对 照片进行一一比对,最后他们发现 在西安街头定点乞讨的职业乞丐 就有 56 组,他们几人成群,划片乞 讨,互相不触碰对方的地界,在自 己的区域内也打游击换地方。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曾在小寨 天桥上观察过路边一个乞讨的“男 乞丐”,“他就跪在那里,前面铺一 张纸写些离奇的身世,没有磕头也 没有任何刻意行为,但半小时他就 得到了 100 元,你算算这账,一天下 来收入相当可观。”时锦说。 很多市民在西安街头见过 “驴友乞讨”。时锦说:“这种类型 的乞讨几乎都是骗局,我们曾在 西安的几处繁华地带遇到这样的 乞讨方式,但工作人员一亮明身 份,表示救助站可以无偿给他们 提供返程的车票时,对方立马收 起摊子就走了。”如果真的是需要 路费,救助站可以帮他们解决,这 些人的做法显然想要的并不仅仅 是回家的路费。 针对王姓流浪男子说自己在救 助站吃不饱的问题,徐建华说:“我们 站在吃饭的问题上是定时不定量,只 要他们在规定时间吃饭,我们是管饱 的。” 12 4 日中午 12 点多,西安市 救助管理站的午饭时间到了, 65 名受 助者到食堂领了餐具后开始排队打 饭,当天午餐是米饭菜,一荤一素不 限量。正在吃饭的阿毅(音)据说 17 岁,个头也有 175cm 以上,他在救助 站里已经住了 5 年,身高发育得很正 常。“这里的饭能吃饱吗?”他点点头, 继续吃饭。 正值冬天,荤菜是热乎的烩菜, 有菜有肉冒着热气。打过饭的人坐 在食堂里吃饭,生活不能自理的则由 工作人员打好喂他们吃。打饭的师 傅会一直在食堂里等到他们用餐结 束,第一份吃完不够还可以添饭菜。 阿毅刚来时还生活在未成年人 救助中心,今年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 他转到了成人中心了。他能做简单 的交流,你问他父母叫什么名字,他 说:“程丽娜(音),马亚天(音)。”再问 家住在哪里?他说:“你猜去。”此外 再说别的他的表情就剩下木讷。 徐建华说:“阿毅是我们给他起 的名字,当年他是由北郊的城管送来 的,孩子才来时衣服很干净,不像是 流浪的小孩,但这些年无论我们怎么 寻找,也没有他家人的丝毫信息。”徐 建华至今还记得,阿毅才来时连手指 甲都是干干净净的,虽然阿毅的体貌 特征 5 年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 他说一口地道的西安方言,徐建华一 直觉得阿毅的家就在西安,他仍希望 能为其找到父母。 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工作 人员时锦说: “站里每天 1215 左右开 午饭,一般是一天米饭一天面,米饭 是一荤一素,面则多是臊子面,晚饭 6 点开饭,稀饭馍配小菜或者是汤 面。食谱一周调换一次,种类虽然不 算丰盛,但绝对能保证营养和吃饱。” 救助站真的吃不饱吗? 有米饭有面条 肯定管饱 12 2 日晚上 835,在南大街建 行门口,一位佝偻着身子的拾荒老人 坐在大街上,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副站 长孙建兴看见后立刻过去询问,希望 老人能和他一起回救助站,但老人却 说自己有住的地方,不想去。再三劝 说老人还是不愿去。救助站的工作 人员只能给他发放了食品和救助引 导卡,嘱咐他要是想去可以随时打电 话,救助站可以给他提供基本的衣、 食、住、医帮助。 在柏树林附近,救助站工作人员 在一处商业建筑门口发现了 6 位在此 露宿的“流浪汉”,当晚西安的气温只 2℃6 个男人在街头打起了大通 铺,盖着棉被和衣而睡。工作人员提 出可以开车送他们回救助站住有暖 气的房间时,他们不仅拒绝,有人甚 至还大声呵斥,让工作人员“滚”! 孙建兴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 状况,他一边缓声说:“我们是来帮助 你们的,有话好好说,别骂人。”一边 拿出面包、泡面等食品往那位情绪最 激动的老人手里塞,安抚他的情绪。 救助站管理科科长徐建华和其他同 事一边清点人数,一边在登记册上登 记这 6 人的姓名和家庭住址。 一位腿部有残疾的王姓流浪男 子说:“你们走吧,我们睡在这好着 呢。”这名王姓男子自称河南人, 40 岁,家里已经没有任何亲人,因为流 浪乞讨他发生过 2 次车祸,导致现在 一条腿有轻微残疾。但提到不愿去 救助站的原因,他说:“我吃不饱,也 没有在大街上自由。” 当天晚上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还在 文艺路、火车站等往年流浪乞讨人员相 对聚集的地方,对近 30 位街头流浪乞 讨人员进行了劝导,但他们都不愿去 救助站。工作人员怕天气太冷冻着他 们,只能为他们发放了食品、冬衣、棉 被等救助物资,同时还专门为发现的 流浪乞讨人员发放了救助引导卡。 流浪男子不愿去救助站 称“吃不饱,没有大街上自由” 乞讨者为啥不愿去救助站? 跪街头半小时收入 100 元 呼吁市民理性施舍 发现未成年流浪者拨打 110 苏轼兄弟与长安山水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中,苏轼的诗词几乎代表了宋代最高的文学水平,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 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的苏轼曾多次来到长安游玩山水,他 与其弟苏辙曾经写过数十首关于长安山水的诗文,还留下了“佛堂吃鱼”等有趣的文化故事,显 示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生哲理。 如何 救助 现场 释疑 夜查 救助 拒绝原因:吃不饱,还没有在大街上自由 记者探究:救助站食谱一周一换,绝对能保证营养和吃饱 街头 摸底 被救助人员正在吃中午饭 被救助人员每天都会定时观看电视节目 苏轼 (图片据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稿酬) 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南大街夜访流浪者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Jul-2020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天冷了,到救助站避避寒吧 近30名流浪者没一个愿意去epaper.xiancn.com/xawb/page/21/2015-12/07/05/2015120705_pdf.pdf30,仍执行一元起价,五角进位,全程两元的有人售票票制。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www.xiancn.com 3西安新闻责任编辑施琴芬视觉编辑李平选

组版赵小英 校对 田云

本报讯(记者宋洁 实习生刘子薇)记者昨日从市公交总公司获悉,为解决213路公交车在航天四院马路停车和调头困难问题,西安公交今起将213路发车站点由航天四院调整至洪庆公交枢纽站。

据了解,调整后213路由原航天四院发车缩线至洪庆公交枢纽站发车,其他运行线路不变。

站点设置为洪庆、赵西村、豁口、建材厂、灞桥、34中、柴家村、贝斯特物流中心、南程村、纺织城枢纽站、唐都医院、堡子村、半坡、沁水新城、长乐坡、东郊车管所、万寿路、公园北路、轻工市场、圣荣广场、康复路、安仁坊、朝阳门、五路口、大差市、和平门、文昌门、南门。

据悉,213路公交车线路配车 20辆,首班 6:30、末班 20:30,仍执行一元起价,五角进位,全程两元的有人售票票制。

今起213路发车站点缩至洪庆公交枢纽站

本报讯(记者 张黎娜)西安的刘老太在多年前突然感觉喉咙深处异常疼痛,只要嘴部稍有动作,就会感到喉咙像是遭电击了一般,疼得让人泪流不止。11月 30日,经过手术,困扰老人多年的喉咙刺痛终于解除。

“这5年来,我都不敢说话,不敢打哈欠,不敢吞口水,连吃饭也成了难事。”家住西安市雁塔区的刘老太提起自己的病,苦不堪言。为了解除病痛,老人去过多家医院接受治疗。检查结果显示,刘老太颅脑部并无异常,只是颈部CT提示有椎间盘突出,于是,刘老太被确诊患上了“颈椎病”,可尝试了牵引、针灸、吃药、注射等各种方式,“颈椎病”丝毫没有好转。一时间,家人都认为刘老太患上了怪病,奔赴各大医院咨询专家医生,试图找到治疗办法,还曾到北京某医院给口腔内注射针剂,痛不欲生,疼痛仍然没有缓解。

11月底,刘老太来到西安市红会医院,经查,老人为舌咽神经痛。别小华主任表示,舌咽神经痛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大多是因为血管压迫到舌咽神经,受刺激后引发疼痛。发病后,患者往往因为惧怕疼痛而不敢进食,不敢张嘴说话,整个人消瘦、没有精神。

经过微血管减压术,医院成功解除了折磨刘老太 5年的剧痛。

喉咙刺痛被误为“颈椎病”原是舌咽神经痛“作怪”

长安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起点

1061年 11月,宋仁宗嘉祐六年,年仅 24岁的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他步入政治生涯的开端,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起点。其时,周至县属凤翔府辖。从此,他与长安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在一首长诗之前题云:“壬寅(即嘉祐七年,1062年)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眉阝、周至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草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前诗中,作者又自注:“又西至延生观,观后有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遗迹。”遂赋《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溪山愈好意无厌……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鬓眉纤。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嫦娥驾老蟾。涧水岩花自无主,晚来蝴蝶入疏帘。”史书载,唐景云元年(710年),睿宗皇帝之女玉真公主于楼观台西之延生观出家为女冠(坤道)。为纪念其人其事,遂有后来之玉真修道遗址小堂。诗仙李白,就是在延生观被玉真公主所荐,入朝为官的。从此,留下了让人羡让人妒的“终南捷径”的佳话,300年之后,踌躇满志的苏轼初入仕途后身临其境,自然要触景生情,恋恋不舍,慧思如泉了。

苏轼在诗中写道:“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南飞。行穿古县并山麓,野水清滑溪鱼肥……君看麋鹿隐丰草,岂羡玉勒黄金鞿。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长安山水的美竟让苏东坡如此地乐而忘形,醉不欲归。

留下“佛堂吃鱼”的千年故事

在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长怀看来,美丽的长安山水给了苏轼充分的养分,长安厚重的文化积淀增添了他的审美情趣,

两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张长怀说:“苏轼喜欢竹子,现在周至境内仍有两万多亩竹林,并有位居中国第二的竹类品种园(百竹园)。想来,这都是苏公题诗对后人潜移默化的结果,以致庶民百姓也爱竹成风,种竹成俗。”

苏轼不仅是一代散文大家,诗词巨匠,也是一位杰

出的画家。他的画作《刘海洒钱》,至今仍珍存在楼观台的碑石上。那之后,他不仅精研吴道子天王鬼神飞仙像,又四处寻访吴道子留画之处。大有所悟,遂成诗作:“……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些名句灼见,成了后世人评介吴道子画风“引经据典”之言!

他与仙游寺和尚“佛堂吃鱼”的典故也成了文人骚客们访必亲至,言必谈及的地方。原来当时苏轼与仙游寺寺僧觉岸也成为挚友,二人常抵掌而谈,废寝忘食。有一回,仙游寺的觉岸和尚正在佛堂吃鱼。他自知这是有违佛规之事,所以选择在午后时节偷吃。不料,苏轼这一天猛不丁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一时大窘,慌忙藏鱼于磬中,并自我解嘲地用一副对联之上句“向阳门第春常在”为话头,索求下句。苏轼早对此事心知肚明,如何应对,自然胸有成竹。只见他微微一笑,侃侃对来:“积善之家庆(磬)有余(鱼)!”聪慧博学的觉岸,自然听出了此话一语双关,趣含讥讽。他又一时耳赤语塞。

苏轼与其弟苏辙感情深厚,每有诗作,便以家书形式抄寄苏辙,与弟共享为文之乐。算起来,苏轼大约写了数十首咏颂长安山水的诗篇,并一一书赠其弟。苏辙每获其兄赠诗,必有唱和,每和皆成佳作。

畅游仙游寺之后,苏轼的《南寺》诗写道:“东去愁攀石,西来怯渡桥。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野馈惭微薄,村沽慰寂寥。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宵。”苏辙和《南寺》诗:“澄潭下无底,将渡又安能。惯上横空木,轻生此寺僧。晓鱼闻考考,石塔见层层。不到殊非恶,它年记未曾。”苏轼的《北寺》诗写道:“唐初传有此,乱后不留碑。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山泉自入瓮,野桂不胜饮。信美哪能久,应先学忍饥。”苏辙《北寺》和诗:“君看潭北寺,何用减潭南。不到还能止,重来独未厌。荒凉增客思,贫病觉僧惭。饮水寒难忍,谁言柏子甘。”这些真真切切的诗篇,记述了仙游寺(南、北两寺)真真切切的往事,和苏轼兄弟深厚的感情。

记者杨明

“这么晚了睡在大街上冷

不冷,跟我们回救助站过个暖

和的冬天吧”。几天前,西安市

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市区

多条街道寻找需要救助的人,

希望帮助他们过个温暖的冬天

时,让工作人员尴尬的是,查访

到的近30位流浪乞讨人员却

没有一位愿意去。这究竟是什

么原因?12月4日记者前往西

安市救助管理站一探究竟。

天冷了,到救助站避避寒吧近30名流浪者没一个愿意去

那么市民怎样辨识救助对象呢?时锦说,根据我国现行政策规定,流浪街头或街头乞讨的人员以及临时遇困即将处于流浪状态的人员,有求助意愿的均属救助对象范畴。

就在去采访的当天,在救助站的接待大厅里,来自云南的壮族小伙马驽利领到了一张回家的免费车票,他说自己被同学骗来搞传销,发现情况不妙后跑出来,身无分文的他在西安火车站听说救助站可以给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免费

回乡车票,他前一天晚上找到了救助站,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他拿到领取免费车票的凭证,高高兴兴走了。临行前他反复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时锦说这类典型的临时遇困人员,救助站会给直接帮助,类似的返乡车票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几乎每天都会发出去 30多张。但对于那些自身有能力解决食宿、经过甄别查明属于虚构流浪骗取救助、拒不提供或不如实提供个人信息、无求助意愿、拒绝接受救助的具备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员,以及索要现金、拒不接受其他救助方式的人,不属于救助站的救助对象。

那么市民能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怎样的帮助呢?孙建兴说:

“当您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请您进行理性正确的施舍,或请联系公安、城管部门,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到救助站接受帮助。当您发现流浪未成年人,请在第一时间拨打110,若您发现的是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请及时拨打120。”

文/记者张佳 图/记者窦翊明

记者去探访时,救助站可供容留救助人群的床位还空着很多,房间里暖气很足,床铺也算干净整齐。受助人群可以在活动室看电视,也可以楼内自由串门、在楼下的小院里晒太阳。

但这里的防护网安装密集,屋内的电源统一设在屋外。时锦说,很多受助人员有肢体或者智力障碍,有的还有精神病史,在楼内安装防护网,是为了他们的安全考虑,并非像一些不实传言说的“限制自由”。

即使救助站的环境比露宿街头好很多,为什么流浪乞讨人员还是不愿来呢?时锦笑着说:“这些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探讨和分析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钱和生

活习惯的原因。”根据规定,救助站进出自由,在站里每一位受助者可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甚至医疗保障,但站里不会给他们一分钱,同时生活在这里就要按照站里的作息时间定点吃饭、睡觉。而这两点再正常不过的规定,最后却成为流浪乞讨人群不愿意来的“约束”和他们认为的“限制”。

时锦说,2013年西安市救助管理站曾对西安繁华街区的流浪乞讨人群做过一次摸底调查,2个月不间断在街头拍照走访,回来再对照片进行一一比对,最后他们发现在西安街头定点乞讨的职业乞丐就有 56组,他们几人成群,划片乞讨,互相不触碰对方的地界,在自己的区域内也打游击换地方。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曾在小寨天桥上观察过路边一个乞讨的“男乞丐”,“他就跪在那里,前面铺一张纸写些离奇的身世,没有磕头也没有任何刻意行为,但半小时他就得到了100元,你算算这账,一天下来收入相当可观。”时锦说。

很多市民在西安街头见过“驴友乞讨”。时锦说:“这种类型的乞讨几乎都是骗局,我们曾在西安的几处繁华地带遇到这样的乞讨方式,但工作人员一亮明身份,表示救助站可以无偿给他们提供返程的车票时,对方立马收起摊子就走了。”如果真的是需要路费,救助站可以帮他们解决,这些人的做法显然想要的并不仅仅是回家的路费。

针对王姓流浪男子说自己在救助站吃不饱的问题,徐建华说:“我们站在吃饭的问题上是定时不定量,只要他们在规定时间吃饭,我们是管饱的。” 12月4日中午12点多,西安市救助管理站的午饭时间到了,65名受助者到食堂领了餐具后开始排队打饭,当天午餐是米饭菜,一荤一素不限量。正在吃饭的阿毅(音)据说 17岁,个头也有 175cm以上,他在救助站里已经住了 5年,身高发育得很正常。“这里的饭能吃饱吗?”他点点头,继续吃饭。

正值冬天,荤菜是热乎的烩菜,有菜有肉冒着热气。打过饭的人坐在食堂里吃饭,生活不能自理的则由工作人员打好喂他们吃。打饭的师傅会一直在食堂里等到他们用餐结束,第一份吃完不够还可以添饭菜。

阿毅刚来时还生活在未成年人救助中心,今年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他转到了成人中心了。他能做简单的交流,你问他父母叫什么名字,他说:“程丽娜(音),马亚天(音)。”再问家住在哪里?他说:“你猜去。”此外再说别的他的表情就剩下木讷。

徐建华说:“阿毅是我们给他起的名字,当年他是由北郊的城管送来的,孩子才来时衣服很干净,不像是流浪的小孩,但这些年无论我们怎么寻找,也没有他家人的丝毫信息。”徐建华至今还记得,阿毅才来时连手指甲都是干干净净的,虽然阿毅的体貌特征 5年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说一口地道的西安方言,徐建华一

直觉得阿毅的家就在西安,他仍希望能为其找到父母。

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工作人员时锦说:“站里每天12:15左右开午饭,一般是一天米饭一天面,米饭是一荤一素,面则多是臊子面,晚饭是 6点开饭,稀饭馍配小菜或者是汤面。食谱一周调换一次,种类虽然不算丰盛,但绝对能保证营养和吃饱。”

救助站真的吃不饱吗?有米饭有面条 肯定管饱

12月 2日晚上 8:35,在南大街建行门口,一位佝偻着身子的拾荒老人坐在大街上,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孙建兴看见后立刻过去询问,希望老人能和他一起回救助站,但老人却说自己有住的地方,不想去。再三劝说老人还是不愿去。救助站的工作

人员只能给他发放了食品和救助引导卡,嘱咐他要是想去可以随时打电话,救助站可以给他提供基本的衣、食、住、医帮助。

在柏树林附近,救助站工作人员在一处商业建筑门口发现了6位在此露宿的“流浪汉”,当晚西安的气温只

有 2℃,6个男人在街头打起了大通铺,盖着棉被和衣而睡。工作人员提出可以开车送他们回救助站住有暖气的房间时,他们不仅拒绝,有人甚至还大声呵斥,让工作人员“滚”!

孙建兴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况,他一边缓声说:“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有话好好说,别骂人。”一边拿出面包、泡面等食品往那位情绪最激动的老人手里塞,安抚他的情绪。救助站管理科科长徐建华和其他同事一边清点人数,一边在登记册上登记这6人的姓名和家庭住址。

一位腿部有残疾的王姓流浪男子说:“你们走吧,我们睡在这好着呢。”这名王姓男子自称河南人,40多岁,家里已经没有任何亲人,因为流浪乞讨他发生过 2次车祸,导致现在一条腿有轻微残疾。但提到不愿去救助站的原因,他说:“我吃不饱,也没有在大街上自由。”

当天晚上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还在文艺路、火车站等往年流浪乞讨人员相对聚集的地方,对近 30位街头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劝导,但他们都不愿去救助站。工作人员怕天气太冷冻着他们,只能为他们发放了食品、冬衣、棉被等救助物资,同时还专门为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发放了救助引导卡。

流浪男子不愿去救助站称“吃不饱,没有大街上自由”

乞讨者为啥不愿去救助站?跪街头半小时收入100元

呼吁市民理性施舍发现未成年流浪者拨打110

苏轼兄弟与长安山水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中,苏轼的诗词几乎代表了宋代最高的文学水平,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的苏轼曾多次来到长安游玩山水,他与其弟苏辙曾经写过数十首关于长安山水的诗文,还留下了“佛堂吃鱼”等有趣的文化故事,显示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生哲理。

如何救助

现场释疑

夜查救助

拒绝原因:吃不饱,还没有在大街上自由记者探究:救助站食谱一周一换,绝对能保证营养和吃饱

街头摸底

被救助人员正在吃中午饭

被救助人员每天都会定时观看电视节目

苏轼 (图片据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稿酬)

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南大街夜访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