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fengshuxunno 365

88
1 来源:堆糖 NO.365 《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 《数字痴呆化》 《国富民穷:美国贫困何以影响我们每个人》 《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声音】 刘东:绘制西方学术界的知识地图 【评论】 中江丑吉:祖国的陌生人 【三辉链接】 浅析柳薇卡笔下的“跨国灰姑娘”

Upload: jifeng-books

Post on 02-Apr-2016

24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4 download

DESCRIPTION

Made by 上海季风书园 Shanghai Jifeng Books Co.Ltd

TRANSCRIPT

Page 1: Jifengshuxunno 365

1

季风书讯

来源:堆糖

NO.365

《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

《数字痴呆化》

《国富民穷:美国贫困何以影响我们每个人》

《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声音】

刘东:绘制西方学术界的知识地图

【评论】

中江丑吉:祖国的陌生人

【三辉链接】

浅析柳薇卡笔下的“跨国灰姑娘”

Page 2: Jifengshuxunno 365

编后小记

2

编后小记今天是今年的上海书展第一天,这场嘉年华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它与这个时

代的关系,许多有趣的活动中不断地透出些无趣,但无论如何,上海书展在技术上已经

高度成熟了。

我们还是读书。

这期的新书中有一本文贯中的《吾民无地》。很多年前听文贯中谈过一次他对中国

城市化问题的看法,以及相关的土地制度问题和户籍问题,很激烈,也清晰有力,但这

本著述却直到今天才面世,虽然与此同时,贯中先生所期望的改变并未发生。

文贯中的问题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来的:在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

占地面积的扩大要大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即“土地城市化”的速度远远快于“人口城市

Page 3: Jifengshuxunno 365

编后小记

3

化”,这意味着什么?在文贯中看来,这简单地意味着两件事,一是许多农民失去了土

地(以极低的按农作物产值折算的现金流作为补偿,而不是按土地的市场价格),二是

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其他进城打工的农民,由于户籍制度的拦截而无法城市化。换

言之,在土地被强行低价征收的同时,进城打工的只是这些农民的“劳动力”而不是“人”。

作为完整的“人”,这些失地及尚未失地的农民工是不被这些城市的公共服务所认可的。

文贯中生于上海,蹲过牛棚。当过汽车售票员、食品厂搬运工。1978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翻译

员,1979 年入复旦大学,1982 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3 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9 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 年起任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经济系副教授;1999-2000

年度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现为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以及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特

聘教授。主要学术兴趣包括: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人民公社下的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中

国的城市化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

我们需要说明一下,文贯中并不是从“正义”、“平等”这样的视角来讨论这些问

题的,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文贯中的分析完全来自基于产权自由和迁徙

自由的基本人权,因为在自由经济的立场看来,这些基本人权保证了资源的配置是基于

市场的自由选择的,从而,这样的配置才能避免国家计划下各种最荒唐的事情发生,才

能完成真正的现代性意义上的“城市化”。

Page 4: Jifengshuxunno 365

编后小记

4

他为此举了两个对偶的例证:一个是 49 年前的上海“浦西”的城市化过程,一个则

是最近 30 年发生的“浦东”的城市化,“浦西”的城市化是在“土地章程”下自由选择

的结果,包括大量移民的进入以及他们自主选择成为“浦西”的居民,而“浦东”的城

市化则是国家强行征收土地并以户籍制度来屏蔽移民的结果。文贯中认为,孰优孰劣,

一目了然。有趣的是,浦西浦东的城市化在时间上也相差不大,这意味着即便是有效的

国家权力也并不一定能缩短现代化的路径。

这本书的论证是有力量的。尽管有不少反对者认为,在中国今天的条件下,实行土

地私有化有许多危险,但别忘了,私有土地产权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并不是陌生的东西,

而是历来如此!在传统皇权社会,尽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只要皇权不到,私有

产权就是有保障的。49 年后的土改,土地也已经私有化,若非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集

体化”、“人民公社化”,也不会有今天的土地制度。然而我们应该知道,社会主义革

命以及公有制、计划经济,这是在革命前就预设的“真理”,或,预设的“乌托邦”,

其大部分内容,已经被 20 世纪的历史实践所否弃了。

建议关心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的朋友都读一下这本书。顺便说一下,文贯中在文

革中曾是上海反主流的中学生红卫兵组织“中串会”的著名才子,一度曾被打成反动学

生。五十年过去,依旧“澎湃如昨”,令人敬佩。

2014.8.13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Page 5: Jifengshuxunno 365

目录

5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论妥协》

《妥协的精神》

《美法革命比较》

《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

第二部分

《道德之维:可允许性、意义与谴责》

《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

《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

度的内在逻辑》

《数字痴呆化》

《国富民穷:美国贫困何以影响我们每个

人》

《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与未来的世界》

第三部分

《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

塔格访谈录》

《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

《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

《王明传》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于建嵘:中国民众为何抱怨

奥巴马接受英国《经济学人》专访全文:

教非洲如何应对中国投资

刘东:绘制西方学术界的知识地图

评论

中江丑吉:祖国的陌生人

刘仲敬:失去苏联的世界体系对所有人都

是一种解脱

周锡瑞:家族影响国运的能力在下降

叙事史学的维度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浅析柳薇卡笔下的“跨国灰姑娘”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

园读书俱乐部

Page 6: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6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论妥协》

《妥协的精神》

《美法革命比较》

《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

Page 7: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7

《论妥协》[英]约翰·莫雷 / 启蒙编译所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14-7 / 42.00 / 政治社会学研究

妥协向来是个有趣而重要的话题,是自由

主义的主要观点之一,即有商量、有退让。人

们在运用各种适应环境、处事交往、从众妥协

的技能时,受到一些理由的限制。《论妥协》

以简略而直接的方式,讨论这些限制。如今,

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这样的原则:人有权自由

思考和独立行动,在运用理性时不过分敬畏权

威,在决定生活方式时不盲从习俗。那么,当

天平的一端是实际的便利或流行的偏见而另

一端是真理时,我们应当怎样权衡,作出多大

程度的让步?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感情和信

念来选择、表达或行动的时候,应在什么程度

上容许多数人的感情和信念影响自己?即时

的效果和普遍的可行性,是检验一项政策本质

的主要标准吗?

《论妥协》备受章士钊先生的推崇,他非

常赞同书里的观点:17 世纪以来西方所有的政

治运动都可归于妥协。章士钊曾在自己的文章

《调和立国论》中多次引用该书。可以说,《论

妥协》极大地影响了章士钊“调和立国论”的

思想。胡适称此书“思想深湛,风格高尚”,

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影响之一。

约翰·莫雷(John Morley,1838—1923),

英国著名政治家、作家和报刊编辑,做过记者

和国会议员,担任过爱尔兰政务司司长、印度

事务大臣,曾于 1909 年与印度总督明多共同

筹划了“莫雷—明多改革”。他是一位杰出的

政治评论员,因宣传政治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

享誉全国。莫雷的文学成就体现在传记作品创

作上,《格莱斯顿生平》一直被誉为传记作品

的经典之作。他亲撰了第一部《埃德蒙·伯克

评传》,还著有数部文学、政论文集。莫雷的

《回忆录》以一个自由主义政治家的眼光审视

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情。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错误的可能效用

第三章 理智的责任与政治精神

第四章 宗教方面的从众

第五章 意见的实现

自由理论(第 139 页的注解)

译名对照表

英文附录

名家推荐

莫烈(莫雷)者,以学者出为政家,愚读

其书,最为倾服者也。

——章士钊

友人以英人莫烈(莫雷)之《调和论》(《论

妥协》)相假,读之不忍释手,至晨时二时半

始毕,手抄数节。

——胡适

我们不能遗忘像莫雷勋爵那样的人物,他

是英国古典政治智慧的杰出代表,其声誉和影

响遍及世界。

——F·A·哈耶克

Page 8: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8

《妥协的精神》[美]艾米·戈特曼、丹尼斯·汤普森 / 启蒙编译所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14-7 / 35.00 / 政

治体制研究

如果政治是可能性的艺

术,那么妥协就是民主的艺

术。除非政府的所有机构都由

一党意识形态支配,对全体公

民的利益来说,妥协是一种必

要的执政手段。即使拒绝妥协

会冒风险,也会使政治偏向于

维持现状,但在很多情况下人

们还是会拒绝妥协。那么,为

何妥协在当今美国政治中难

以实现?

《妥协的精神》中将拒绝

妥协和执政竞选——这一当

今美国民主的永久性活动联

系起来。竞选公职需要对抗妥

协的思维,要坚持动员选民、

猜疑对手的原则,以赢得竞

选。而良好的政府却需要相反

的态度和做法,妥协的思维使

政客们偏向于调整自己的原

则并尊重对手,有助于他们欣

赏并利用可欲的妥协带来的

机会。历史上的妥协事件,如

1986 年里根总统时期的税制

改革和 2010 年奥巴马总统的

医疗改革,均来之不易。但只

有税制改革的妥协发生在两

党之间。这些美国政治中重要

的妥协及失败的妥协能为人

们提供不少借鉴,改变和调整

现有的政治体制、程序及思维

方式,从而在竞选和治理之间

取得更好的平衡。当代政治

中,应多一些更加广泛的合

作。

艾 米 • 戈 特 曼 ( Amy

Gutmann,1949—),曾于 1976

—2004 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

校长,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校

长,是一位杰出的政治科学教

授和优秀的政治理论家。

丹尼斯•汤普森(Dennis

Thompson,1940—),哈佛政

治哲学教授,在政治伦理和民

主理论领域以拥有开创性研

究而闻名。政治学界称他“贡

献了比罗尔斯更加具体的政

治思想和对真实政治世界的

独到理解,从而影响了整个政

治学界”。汤普森与戈特曼的

合著有《为何要协商民主?》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民

主与分歧》。

目录

导论

两种妥协

妥协的特征

妥协的思维

第一章 重视妥协

不妥协的代价

妥协的脆弱性

妥协的限制

历史的限制

第二章 抵制妥协

理念的构成

有原则的固执

彼此不信任

不妥协的滋长

第三章 寻求妥协

有原则的审慎

互相尊重

有效利用争议

妥协的时机

在一个不妥协的时代的妥协

第四章 竞选 vs. 治理

竞选之必需

民主的两个观念

无止境的竞选

第五章 治理与竞选

治理的空间

任期

时间即金钱

初选压力

更多参与?

留意媒体

加强公民教育

结论

理念的用途

对妥协的怀疑

改革的困境

公民的支持

注释

致谢

索引

Page 9: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9

《美法革命比较》[德]弗雷德里希·根茨 / 刘仲敬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14-7 / 29.80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弗雷德里希•根茨首次驳斥了美国革命

和法国革命遵循同样原则的说法。他从各种角

度展示了两大事件产生、发展和结束的根本性

差异,证明了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不同目

的。根茨用四个衡量标准——合法性的来源、

举措的特征、目标的性质、抵抗的程度对作为

政治行动和历史事件的两场革命进行研究和

评判。

根茨不仅批评了法国革命的起源和历史

表现,而且批评了其核心政治理念。他认为,

天赋和不可让渡的人权宣言、人民主权的概念

在美国革命中是浮华的修辞,而在法国革命中

是幻觉和错误。法国革命从美国革命中接受了

这两种理念,但它们在法国革命中造成了严重

谬误、政治灾难和人类苦难。

弗雷德里希•根茨(Friedrich Gentz,

1764—1832),根茨的母系出自流亡普鲁士的

法兰西胡格诺派家庭,是普鲁士大臣弗雷德里

希•安茨隆(Friedrich Ancillon)的亲戚。

根茨辅佐促成了 1815 年维也纳会议的奥地利

外交达成梅特涅亲王(Prince Metternich),

是欧洲保守主义的建筑师和外交家,也是美法

革命的最早观察者之一,他撰写的论美法革命

的长文发表在《柏林历史杂志》(1800 年 4 月

和 5月)上。根茨本人也是《历史杂志》创始

人、编者和杂志卓越理念的唯一贡献者。

目录

引 言(彼得•科斯洛夫斯基)

前 言(约翰•昆西•亚当斯)

比较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起源和原则

编者注释(彼得•科斯洛夫斯基)

索 引

附录一 反对法国革命的斗争(保罗•F.雷夫)

附录二 弗雷德里希•根茨论革命(罗素•柯克)

附录三 弗雷德里希•根茨与亚当斯家族(刘仲

敬)

弗雷德里希•

根茨 1

764-1832

约翰•

昆西•

亚当斯 1

767-1848

Page 10: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10

《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罗伯特·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6 / 45.00 / 历史哲学研究

本书从当代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埃莱娜·

西苏(Helene Cixous)对历史之作为“男性

中心主义的书写”的批评,罗伯特·扬审查了

西方思想中(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新马克

思主义到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后殖民批评)的不

同“历史”概念。他考察了黑格尔、马克思、

卢卡奇以及萨特力图建造对历史的更加合理

的理论尝试,以及阿尔都塞和福柯建立“非历

史主义”的历史理论努力,罗伯特·扬最终认

为,所有单一陈述历史的尝试都注定会失败。

罗伯特·扬,曾执教于牛津大学,现任纽

约大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还有《殖民的欲望:

文化、理论和种族的混杂》、《后殖民主义:

历史的导引》等。

目录

“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总序赵稀方

前言

第一章白色神话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与历史问题

第三章萨特的挥霍

第四章历史主义的科学批评

……

丛书

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

这套丛书还有《逆写帝国》,《在理论内

部》。

逆写帝国:后殖民的理论与实践

[澳]阿希克洛夫特、格里菲斯、蒂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6

在理论内部

[印] 阿罕默德

易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5

49.00

Page 11: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11

第二部分

《道德之维:可允许性、意义与谴责》

《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

《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

《数字痴呆化》

《国富民穷:美国贫困何以影响我们每个人》

《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与未来的世界》

Page 12: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12

《道德之维:可允许性、意义与谴责》[美]托马斯•斯坎伦 / 朱慧玲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7 / 38.00 / 道德研究

托以斯•斯坎伦在整本书中论证了一些特殊的道德主张,

包括关于哪些行为是可允许的、意图何时影响可允许性以及各

种有关道德责任的主张。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甄别并引

起人们注意书名所说的道德之维:可允许性、意义与谴责。

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M.Scanlon,1940- ),美国著

名道德哲学家,哈佛大学自然宗教学与道德哲学奥尔福德教授,

已故美国哲学大师、伦理学巨匠约翰•罗尔斯的得意门生,继

罗尔斯之后道德契约主义的 当代代表人物;曾任哈佛大学哲学

系主任、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主席;与托马斯•内格尔一起

创办了著名哲学刊物《哲学与公共事务》并担任该刊的副主编。

主要代表作有:《宽容之难》、《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

节选

双重效应(double effect)学说认为,1一个旨在造成某

无辜者死亡的行为,不管是作为目的还是作为达到该目的的手

段,都是错误的。它尤其认为这种行为不能由于它所带来的好

的结果——如挽救了更多无辜者的性命——而得到辩护。这一

学说的合理性源于它能够解释某些令人困惑的情形。例如,当

我们手上的药物有限,只能在救某一个病人与救其他五个病人

之间进行选择时,我们可以将药物用来救治其他五个病人,即

使这个人会死去;然而,我们却不能拒绝给这个人进行药物治

疗,以便这个人死后从他身上移植器官来挽救另外五个人。根

据双重效应学说,2这一行为

是不允许的,因为与第一种情

形不同,在第二种情形中,人

们拒绝给这个人药物是为了

终止这个人的生命,是要把他

当作挽救其他五个人的手段。

同样,许多人认为在战争

中,我们能够轰炸一个军事目

标,即使这会造成附近很多平

民的死亡;然而,我们却不能

轰炸同等数目的平民以涣散

士气从而推进战争的结束。双

重效应学说在这里似乎也提

供了一种解释:在后一种情形

而并非前一种情形中,人们可

能旨在把牺牲那些无辜者(即

没有威胁的人们)的生命作为

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双重效应的虚幻吸引

第二章意图的意义

第三章手段与目的

第四章谴责

注释

……

丛书

政治哲学丛书

这套丛书还有 《公共哲

学》,《权利的道德基础》,

《马克思与正义理论》,《政

治暴力批判》,《乌托邦语境

下的现代性反思》等。

Page 13: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13

《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新加坡]陈素芬 / 吴万伟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7 / 59.00 / 思想评论

本书通过对儒家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

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详细研究,阐明了儒家民主

的可能性,提供了与西方自由民主模范不同的

其他选择。同时,本书对个人与群体、平等与

自由的民主理想和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的本

质等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以儒家民主模式把

儒家和杜威实用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探讨了

把前现代的传统拿来与当代政治和哲学理论

展开对话的方式。

陈素芬(Sor-hoon Tan),哲学博士,新

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主任,副教授。主编《挑

战公民权:全球时期的团体成员资格和文化认

同》(2005),与庄锦章(K.C.Chong)和邓

清镠(C.L.Ten)合编《道德圈子与自我:中

西视角》(2003)、《中国思想和历史中的孝

道》(2004)、《作为文化 的民主:全球化

世界中的杜威式实用主义》(2008)。在《东

西方哲学》、《国际哲学季刊》、《中国哲学

杂志》、《亚洲哲学》等发表作品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儒家民主?

预测未来

谁的儒家?

何种民主?

自由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

杜威和孔子

第二章 社会个体

自由的自我和自主性

独特却不自主的个体

杜威的社会性完成中的自我

构建儒家的自我概念

独特性与联系性的张力

自由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辩论中的选择

杜威论意愿和选择

儒家选择:学与思

儒家的个人志向

……

丛书

政治哲学丛书

这套丛书还有 《道德之维——可允许性、

意义与谴责(政治哲学丛书)》,《新恐怖与

新战争》,《乌托邦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权

利的道德基础》,《公共哲学》等。

Page 14: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14

《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文贯中 / 东方出版社 / 2014-7 / 42.00 / 城市研究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

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

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

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

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

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

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

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

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

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

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

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

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

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文贯中,于 1982 年夏,获复旦大学硕士

学位;1989 年冬,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在芝大做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期间,文贯中专

攻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曾担任中国留美

经济学会会长,现为《中国经济学前沿》共同

主编,《中国经济评论》、《中国经济季刊》、

《当代中国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上海财

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国著名文理学

院——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经济系终

身教授。当过知青,与中国的“三农”问题结

下不解之缘。

主要学术方向:中国的土地制度、户籍制

度,农业生产力及大饥荒,城市化的内生性,

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等。

目录

推荐序 周其仁:为民“守土”的文士

田国强:九州之上,公地之殇

第一篇 什么在掣肘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章 进退维谷的中国

一、中国社会悖论:上升的国民收入与积贫积

弱的农民

二、源于土地制度的双重结构性扭曲

三、户籍制度与“伪城市化”

四、相对贫困化的中国内地农村

五、中国如何实现公平、有效的现代化?

六、中国城市化:反全球发展之道而行的“弯

路”

第二章 扭曲变形的中国城市化之路

一、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一:“化地不化人”

二、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

度导致城市自我现代化

三、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三:现行土地制度的“四

宗罪”

四、中国城市化困局之四:政府越俎代疱,法

制与市场无法发育

五、中国城市化困局之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

化同步进行

第三章 古今中外的“富农法则”

一、中国古村“桃花源”的必要条件:土地产

权和人伦秩序

二、创造东亚经济奇迹的条件:人口自由迁徙

和土地私有、自由买卖

三、使中国深陷农本社会的观念性和制度性障

……

Page 15: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15

《数字痴呆化》施皮茨尔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2014-8 / 36.00 / 脑科学研究

《数字痴呆化》为德国著名脑科学家、哈

佛大学客座教授揭秘数字化社会生存隐忧的

经典著作,获德国《明镜周刊》排行榜第一名、

德国亚马逊排行榜总榜榜首。

奥地利作家彼得 ? 艾 腾 贝格 (Peter

Altenberg)曾说:“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

前往咖啡馆的路上。”这份浪漫优雅的閒情逸

致,在今日数位化的世界中早已被滴滴答答的

键盘敲打声所取代,数以万计的“网路原民

(digital natives)”齐声高喊:“我不是已

经在线上,就是正在连线上网!”

然而德国知名的脑科学专家曼弗雷德?施

皮茨尔(Manfred Spitzer)教授告诫我们:比

老年痴呆更可怕的是数字痴呆症!

曼弗雷德·施皮茨尔(Manfred Spitzer)

教授生于 1958 年,主修医学、心理学与哲学,

是一名精神科医师,也是当今德国著名的脑科

学家。

他曾两度赴美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现

任德国乌尔姆(Ulm)大学医院精神科主任,以

及神经科学与学习障碍转介中心(TNL)主任,

曼弗雷德?施皮茨尔教授著作等身,其中《谈

学习》(Lernen) 与《当心荧幕》(Vorsicht

Bildschirm)这两本书均名列畅销书排行榜。

目前他也在巴伐利亚电视台主持一系列

谈论“精神与脑部”的节目。

目录

伦敦的出租车

我在哪儿?

学校教育:复制粘贴代替阅读写作?

在大脑中储存还是转移到云端?

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代替面对面(face

to face)

儿童电视和儿童 DVD

在幼儿园里放置笔记本电脑?

数字游戏:糟糕的分数

数字原生代:神话与现实

多任务处理:注意力受到破坏

自我控制与压力

失眠、抑郁、上瘾给身体带来的后果

鸵鸟心态使人盲目

做些什么?

节选

“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这是美国

政论家、网络专家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一篇批判媒体的短评的标题。如果研究

数字媒体及其由此产生的可能危险,那么就不

应该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谷歌,这也不可能仅仅

是变愚蠢的问题。因为现代的大脑研究导致我

们在使用数字媒体时,处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

且有各种因素去担忧。因为我们的大脑处在一

个持续改变的过程中,由此得出结论:每天同

数字媒体打交道不可能不对我们使用者产生

影响。数字媒体——电脑、智能电话、游戏支

架,特别是电视,彻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

项对 2000 多名年龄在 8 到 18 岁之间的孩子

和青年的研究表明,在美国,青年人把更多的

时间花在数字媒体上——每天 7.5 小时,这个

时间甚至超过了睡觉。

Page 16: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16

《国富民穷:美国贫困何以影响我们每个人》[美]马克·罗伯特·兰克 / 屈腾龙 朱丹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4-7 / 39.00 / 贫困问题研究

美国和贫困真的是水火不容吗?作为世

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究竟拥有怎样的贫困

难题?国际知名经济学家马克·罗伯特通过与

身处贫困的大量穷人直接对话,深度解析美国

贫困的罪魁祸首:美国深层次经济结构失衡。

贫困何以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该如何突

破贫困陷阱?

这是一本让我们发现美国政治中最大的

盲点的优秀著作。

詹姆斯•塔利,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哲学博

士。曾在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任职。现为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政治

学、法学、哲学特聘教授,加拿大皇家学院院

士。

节选

美国和贫困,这两个词本身似乎是水火不

容的。在世界人民的眼中,美国是块充满机会

的土地、全球的“面包篮”、美国梦的故乡,

绝对不是一个产生贫困的温床。它是一个资

源、物资和技能都势不可挡的国家。因此,大

家会认为美国的贫困,无疑是个矛盾修辞法而

已。

不幸的是,贫困在美国不是一个矛盾修辞

法,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贫困之于美国的意

义,如同作为基础而存在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

之于美国的意义一样。贫困的外在表现,可以

在这个富足的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里找到。它

沿着繁忙的交叉路口延展到罕有人迹的背街

小巷。最终,正如本书将要揭示的,贫困在大

多数美国公民的生活中投射下了阴影。

或许,这个问题最大的麻烦恰恰就是——

作为一个有着相当多财富的国家,贫困人口却

占总人口的很大比重。一个国家陷入贫困但缺

乏资源去改变现状,这是一回事;一个国家有

充沛的资本和资产,却一直对消除贫困所做甚

少,又是另外一回事。后者是美国的写照。于

是,最后留给我们的就是惊人的对比。

最近几年,这些对比变得格外刺眼。无家

可归的人死在公园的长椅上,而慢跑锻炼的人

匆匆经过、毫无觉察。更讽刺的是一个无家可

归的妇女死在街道上的公共汽车站,而街对面

就是美国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在其内,官员们

正在辩论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的项目预算分配

问题。一个该部的员工从窗户望出去,“发现

现场有 7 辆警车、2 辆警用摩托、1 辆消防车

和 1辆救护车,感觉非常讽刺。‘看到一个人

死后可以过来这么多资源,事先却一点也没

有,真是很奇怪。 ”她说。(DeParle,1993)。

目录

第一部分美国贫困的实质

第一章惊人的对比

第二章贫困线下

第三章作为结构性失败的贫困

第二部分值得关切的理由

第四章为了自我利益

第五章忠于价值观

第六章公民权的本质

第三部分带来根本变化

第七章新范式

……

Page 17: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17

《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与未来的世界》艾伦•布林德 / 巴曙松、徐小乐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7 / 79.90 / 金融危机研究

本书是一部解读金融危机最权威、最准确的大师级著作,

也是一部影响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的启示录。作者舍弃了连篇累

牍的道理,而是如同一个历史的旁观者,立足于自己的学术研

究和独特见解,进行沙盘推演式的复盘和梳理,将金融危机的

前因后果向读者娓娓道来,将应对政策分析得丝丝入扣。

布林德教授在他反思和设计的这场时光之旅中,并没有平

分笔墨,而是有重点地详述了一些关键事件,其中的亮点包括:

雷曼事件、美联储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选择,以及美国各界对

美国政府、美联储和救助政策的质疑等,让人印象深刻。

布林德教授抱持着美国现代金融监管者的务实心态,以丰

富的金融经验、独特的视角、精准的第一手资料与数据,真实

地描述了金融危机的全貌和美国政府的救助行动,其中对央行

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分析尤见功力,而他总结的金融十诫和政

策制定者的七步法,对当下中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完善与优化

将起到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艾伦•布林德,普林斯顿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创始人,出生

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布林德,求学经历可谓一帆风顺,22岁获得

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23岁获得伦敦经济学院硕士学位,26

岁即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他成为普林斯

顿大学最年轻的 教 授。1982 年,37 岁的他被评为 Gordon S.

Rentschler Memorial 经济学纪念讲座教授。而 1988—1990

年间,他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主任,并创立了赫赫有名的

普林斯顿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作为世界上最睿智的经济思想家之一,布林德一直活跃在

经济领域,以一位经济学家独

有的视角为全球经济贡献着

自己的力量。

目录

前 言 一本放眼未来的书

第一部分 祸端之始

01 一个良好的经济体该是现

在这样吗

对金融危机和大萧条的回顾

一个良好的经济体是现在这

样吗?

第二部分金融业的疯狂

02 风暴的源起

祸源 1:泡沫交叠,麻烦不断

祸源 2:不慎使用的杠杆

03 空中楼阁

祸源 3:监管者哪里去了

祸源 4:银行在次级抵押贷款

方面的不规范操作

祸源 5:愈演愈烈的金融工程

复杂性

祸源 6:粉饰过度的评级机构

祸源 7:疯狂的薪酬体系

04 当音乐停止

空中楼阁倒塌

一年一度的杰克逊霍尔会议

美联储迅速行动

失踪的人

05 从贝尔斯登到雷曼,不一

致性是心魔

看空贝尔斯登

为什么拯救贝尔斯登

为“两房”烦恼

末日决战真正到来

谁丢掉了雷曼

分水岭

06 2008 年的金融恐慌

……

Page 18: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18

第三部分

《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

《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

《王明传》

Page 19: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19

《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美]乔纳森•科特 / 唐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7 / 35.00 / 访问记

苏珊•桑塔格是 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

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

题人物。1978 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

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

进行了采访。科特曾与约翰•列侬、鲍勃•迪

伦、格伦•古尔德和伦纳德•伯恩斯坦进行过

深入的对话。他与桑塔格的这次长达 12 小时

的访谈,1/3 的内容曾发表在 1979 年的《滚石》

杂志上;30 多年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访

谈的全文。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

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

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

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

象跃然纸上。

乔纳森•科特著作颇丰,包括最近出版的

《与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共度的日子》

(Days That I'll Remember: Spending Time

with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自《滚

石》杂志创刊起,他就是《滚石》的特约编辑,

并为许多报刊写稿,包括《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纽约客》(New Yorker)。目前

他定居纽约。

苏珊•桑塔格(1933—2004)创作了许多

非虚构作品,包括开创性的文集《反对阐释》、

《论摄影》和《疾病的隐喻》;她著有四部长

篇小说,包括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在美国》

(In America)。

目录

1.疾病的隐喻

我觉得似乎有一些奇妙的事正在发生,似乎我

正要投入一次伟大的冒险——生病和可能死

亡的冒险,而愿意迎接死亡绝对是一件了不起

的事。

2.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

我就是个异端。当然,我还认为每个人都可能

成为异端,虽然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中庸之

道。

3.论摄影

生命不是关于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被一道闪

光照亮,永远地凝固。照片却是。

4.论风格

从根本上说,世界充满了谬误,真理是拒绝谬

误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真理是没有价值的,

但是摆脱谬误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解放。

5.写作与阅读

你永远背负着你的身体,还有所有这些感觉,

你不用刻意去白日做梦:它们就在你的头脑

中,身体也在头脑中。

6. 爱与性

当我说我在恋爱,就意味着我的整个生活都和

那个人一起:我们同居,我们是情人,我们一

起旅行,一起做事情。

7.自画像:作家眼中的自己

我所有的作品都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真

的存在那样一个世界,而我真的感觉置身其

中。

致谢

附:小传

Page 20: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20

《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王继光 /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 2014-6 / 38.00 / 人物研究

《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是对陈诚西使及

其《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的系统整

理与考察,析为八个专题,计分八章。一章是

本专题文献与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述评;二章

至六章是对陈诚家世、生平事迹的探颐索隐;

七章探讨了《西域行程记》的史料价值及相关

问题;八章则是对影响最大的《西域番国志》

的版本源流、诸本异同及《明史·西域传》的

采摭范围的比勘对照。其中涉及到明代西域

史、中亚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皆备陈个人

见的,聊备一说。

王继光,汉族,甘肃临洮人,1946 年生于

新疆,现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专门史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兼任中国明史

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中亚文化研

究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谱牒学研究会、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等 6个国家级学会理事、

甘肃西北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节选

《善本丛书》本明钞《西域番国志》中的

衍文,多系妄改致误。如“哈烈”条,“城市

乡镇,广置混堂,男女各为一所,制度与中国

异,……”混堂即浴室,据下文,为穆斯林沐

浴。《善本丛书》本作“制度与中国不异”,

“不”为妄增之衍文;“土尔番”条记土尔番

“天气多暖少寒,鲜有雨雪”,文义甚明,《善

本丛书》本在“鲜”字前增以“稀”字,为衍

文;“城近人家,广有屋宇”,是说城郊人家,

屋宇众多,而《善本丛书》本则作“城近而广

人烟,广有屋舍,”则文义增出,“而广”二

字,当系衍文。

上述各条,只是《善本丛书》本影印明钞

《西域番国志》中的突出问题。与《竹山文集》

本《西域番国志》比勘,此类问题基本可以正

误澄清。我们强调和重视《竹山文集》本,其

因正在于此。

应该指出的是,在 1991 年中华书局“中

外交通史籍丛刊”《西域番国志》未出版前,

学术界或汇钞资料,或专题研究,仍以错漏百

出的《善本丛书》本为据。以讹传讹,已经造

成了研究中的某些混乱失误。究其所由,概因

版本不善而起。这一现状,希望今后有所改变。

总之,从《西域番国志》不同版本的比较

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竹山文集》本远较

其它版本为优。它基本保存了陈诚西使报告的

原貌,较少错误。可补传本之阙,可订传本之

伪,供研究者采摭。其文献价值,应予充分认

识。

目录

前记

第一章 文献与研究

第二章 家世

第三章 生平

第四章 奉使安南

——洪武三十年的中越领土交涉

第五章 预修《永乐大典》

第六章 五使西域

第七章 关于<西域行程记》

第八章 关于<西域番国志》

附录一 历官事迹

……

Page 21: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21

《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美] 詹姆斯•乌登 / 黄文杰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4-7 / 38.00 / 电影评论

侯孝贤是我国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

物,也是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重要作品包括

《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戏梦人生》

和《海上花》等。本书完整全面地论述了他的

创作生涯,阐明了他独一无二的成就与风格的

形成及演变。作者认为侯孝贤电影反映了台湾

独特的历史与地理状况,并且只可能诞生于那

种环境之中。本书也考察了侯孝贤电影对其他

亚洲导演的区域性影响。

詹姆斯•乌登(James Udden),曾任职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现为葛底斯堡学院

电影研究副教授。长期研究台湾电影与亚洲电

影。为完成本书,赴台居住多年,多次深入采

访侯孝贤及其合作伙伴。

名家推荐

一部杰出而具开创性的著作。在研究侯孝贤的

同类文献中,本书以其覆盖广泛、分析详尽而

独树一帜。作者同样观照成就侯孝贤其人其作

的宏观的历史与社会框架、对其创作有更直接

决定作用的工业与文化因素,以及他的创作生

涯所发展的独特的美学策略。本书对侯孝贤作

品及其背景所作的精确分析,使之成为英语世

界任何研究侯孝贤的学者的重要资源。

——裴开瑞(Chris Berry)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侯孝贤是世界影坛上最迷人然而也最迷惑人

的导演。本书不仅是一项作者研究,还对台湾

历史、文化、政治与电影做出了丰富的描述。

作者运用大范围的一手资料和引人入胜的电

影分析,风格是平易、机智和犀利的。本书无

疑是华语电影与电影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

——叶月瑜(Emilie Yueh-yu Yeh)

香港浸会大学

丛书

卿云馆

这套丛书还有《杨德昌》,《李立群的人生风

景》,《武侠大宗师:张彻》,《胡金铨随笔》,

《胡金铨谈电影》等。

Page 22: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22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美]周锡瑞 / 史金金、等 /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4-7 / 58.00 / 家族史料

《叶》主要讲述了中国百年历史中一个家庭的变迁,从晚

清到“文革”结束,把整个国家史诗般的记述活灵活现地展示

了出来。叶家人的生活显示了决定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的人性

化的一面:19世纪大规模的破坏性叛乱,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转型,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浩

劫。

安庆叶家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的钱塘教谕叶

盛二,这就决定其后代多数走的是“学而优而仕”的传统道路。

第四世叶华高中进士,此乃安庆叶氏成为显赫世家的起点。早

期的文字记载很少,作者主要是借助于后世的追忆与传说,着

重介绍了谱牒的纂辑与祠堂的修建,从总体上描述了古老宗法

社会的根基。

安庆叶家比较完整的历史,似乎是从 1802 年县衙以西叶家

老宅一个婴儿的诞生开始,他的名字是坤厚。他和他的儿子伯

英在道、咸年间的国内战乱中,如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组织

地方团练,为扶持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未

能擢升为封疆大吏,但毕竟已从道台攀登到省一级政府中的藩

臬要职。父子二人都在大清河的水利工程中有所建树,并且顺

应同光新政的潮流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所革新。他们不仅为安

徽叶家奠定了更为辉煌而又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成为以后北迁

天津的后世子孙心目中的创业先驱。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

授。师从于费正清、列文森和

魏斐德。1966 年在加州大学

伯克利校区毕业。当今美国中

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

就的学者之一。著作有《义和

团运动的起源》《现代中国:

一部革命的历史》、《中国的

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

湖》、《中国地方精神与主导

形式》等。曾获得美国中国学

研究的两个最高奖——费正

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

学伯克莱奖等。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部分 封建帝国时期

(一)逃避长毛

(二)寻根

(三)家人父子

(四)内乱

(五)晚清的官场生活

(六)转变的时代

第二部分 中华民国

(七)投身津门商界

(八)长于津门

(九)20世纪 30年代的学生

生活

(十)连天烽火

第三部分 1949 年以后

(十一)新中国的家庭生活

(十二)鲜花与毒草

(十三)文化大革命

结语

暴风雨过后

Page 23: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23

《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叶笃庄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4-7 / 68.00 / 回忆录

叶笃庄先生系中国农业

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农史学

家、民主人士,译有《物种起

源》、《达尔文进化论全集》

等。

他的一生起伏跌宕,出生

于封建大家庭,曾就读于南开

中学,之后留学日本,抗战爆

发后毅然归国投身抗敌事业,

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

又长期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

究员,主持编译委员会,对建

国初期农业知识的普及、提

高,贡献至伟。

1957 年被错划为“右

派”, 含冤入狱 18年,1976

年特赦“国民党县团级以上

干部”,始被释放。1979 年

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本书即是他这一生的缩

影。包括叶家往事、过眼烟云、

解放以后、狱中记四个部分,

详细讲述了他极富传奇色彩

的一生。用章开沅的话说:“本

书中,我们看不到‘为亲者

讳’、‘为尊者讳’之类痕

迹,一般都是秉笔直书,既不

夸饰溢美,亦不求全责备。对

于自己,老人更是毫无忌惮,

直书全部人生,勇于自我解

剖,即令丢人现眼的往事也不

回避,自我开涮,妙趣横生。”

叶笃庄(1914—2000),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

农史学家、民主人士,译有《物

种起源》、《达尔文进化论全

集》等,生前曾任民盟北京市

委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

常委。

目录

第一部分.叶家往事

我的家世

河北住宅室内陈设

高祖情况

曾祖情况

祖父情况

父亲情况

祖母

……

节选

每逢十月一日国庆节、阳历元

旦、春节,都给吃一顿大米饭,

管饱,可以随意尽量吃。因而

这一天犯人们在饭前就不喝

大量的水了,甚至不喝菜汤以

便腾下肚子吃大米饭。即使没

有菜,也觉得大米饭非常好

吃,又香又甜。我一次吃过四

大碗冒尖的大米饭;还记得一

个犯人吃了九大碗,后来还是

怕他吃坏,“值星员”强迫他

不要吃了,这才停下来。这一

天可以说笑话、小声地唱,不

过大家吃饱以后,谁也不愿再

动了。

在乙监住了大约两个月,又调

到丁监。在甲监时,看到一个

日本人,他是日本特务机关的

人员。这人大约已判刑,留在

草岚子监狱内劳动改造,如修

理电灯、修理水管等,干一些

轻劳动。他吃窝头不受限制,

吃多少,打多少,一个人住在

甲监的一个小号子。他可以买

点酱油。

丁监关的全是“劳动号”,即

从事一些轻劳动的犯人。另外

这里有一个病号监房,吃窝头

也不受限制。关在这个监房的

犯人,有的是真有病,有的是

受优待,我则属于后者。这个

监房里关有以下几个人。一个

真正的国民党特务,山西人,

大陆解放后,他跑到台湾,和

特务接上了关系。他在解放前

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少校电

台台长,三十余岁。在台湾,

阎锡山还亲自接见了他。领了

一笔特务经费后,潜回大陆。

他患有严重的肺病,已判刑,

大约是“死缓”。他有一点存

款,准许他买点心和咸菜。有

一次他买回来一包“自来红”

月饼,给号内每一个人吃一

块,真是香极了。

Page 24: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推荐

24

《王明传》周国全、郭德宏 著 / 郭德宏 增补 / 人民出版社 / 2014-7 / 98.00 / 传记

王明,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凭借苏联的

扶植,在 20世纪 30 年代一度操控中共最高领

导权,积极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王明,

一生瞻左顾右,歧路徘徊。他堪称中共“左”

倾第一人,以他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

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长、危害

大,给革命造成严重损失。悖论的是,抗战时

期,王明又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晚年踏上留

居苏联的不归路,著书立说攻击中共和毛泽

东。

这样一个大浮大沉的历史人物,是如何成

长发迹的?如何掌握中共最高权力的?又是

如何在高层斗争中沉落的?作者依据可靠的

历史资料,对王明的一生做了客观公正的评

说。

郭德宏,汉族,1942 年 3 月出生,山东昌

邑人。中共党员。业绩被载入《中国当代历史

学学者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

库》、《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中国专

家人名辞典》、《中 国专家词典》等,《北

京党史研究》等曾专栏介绍。

目录

增订说明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幼年

第二节六安、武昌求学

第二章赴苏留学

第一节巴结米夫

第二节热衷派别斗争

第三节中共六大前后

第四节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第五节“清党”

第三章回国

第一节《红旗》报编辑

第二节被捕与泄密

第三节满腹牢骚

第四节从追随到反对李立三

第五节留党察看

第六节无理要求

……

节选

师哲也回忆说:“事情起因于蒋经国等人。

蒋经国原在中山大学念书,那里的江浙同学比

较多,相互间关系也比较密切,大家常把每月

发的津贴费凑起来,十天半月到中国饭馆吃顿

饭。1927 年 10 月,苏联从中山大学、东方大

学抽调了一部分同志到陆军大学(在莫斯科)、

军政大学(在列宁格勒)等军事院校学习。蒋

经国同萧劲光、李卓然、曾涌泉等一齐[起]到

列宁格勒的军政大学学习。这时,蒋经国享受

红军军官的待遇,每月领津贴费约七八十元。

留在中山大学的江浙同乡们给他写信,开玩笑

说:你的会费还没有交,意思是向他要钱,也

就是要他请客。蒋经国寄信时也戏称是交会

费。这些信不知落到了什么人的手里,便传出

他们在搞小组织活动,组织‘江浙同乡会…’”。

Page 25: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排行

25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CD)唐太宗治国风云录

-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中国方正出版社 韩昇 45

2 中信国学大典:心经金刚经 中信 净因法师 36

3 开讲啦 1:对自己狠一点! 浙江大学 钱蔚 编 39.8

4 开讲啦 2:不完美,怎么了? 浙江大学 钱蔚 编 39.8

5 壹.小顾聊绘画 中信 顾爷 38

6 六祖坛经笺注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丁福保 笺注 42

7 如何看一幅画 中信 弗朗索瓦斯.芭布.高尔 48

8 心经.佛学经典-经文抄写系列 上海人美 朱涛 书写 16

9 给孩子的诗 中信 北岛 30

Page 26: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排行

26

10 (第 95 辑)老照片 山东画报出版社 冯克力 主编 15

11 隐之书 南海 A.S.拜雅特 29.8

12 多肉植物手绘日记 重庆大学 花农女 39.8

13 死后的世界 世界图书 雷蒙德。穆迪 28

14 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人民大学 乔纳森·科特 35

15 寻梦九百年 江苏文艺 吴光辉 32

Page 27: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排行

27

1 2 3

学术类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会计学 第六版/

中国经典 MBA 系列教材 大连理工 张启銮 李延喜 刘艳萍 40

2 数据,模型与决策.第 3版 中国财经 [美]弗雷德里克.S.希利尔 79

3 独裁者手册 江苏文艺 [美]布鲁斯·梅斯奎塔 42

4 神话、仪式与口述 人民大学 [英]杰克·古迪 35

5 青年对话录:人与知识 东方 汪丁丁 35

6 整理的艺术 4:升职从整理开始 世界图书 小山龙介 29.8

7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中外经济学名家演讲实录 北京大学 卢锋 65

8 金融迷途-理性与疯狂 中国经济 朱健卫 68

9 一次读懂社会工作 北京大学 彭秀良 29

10 青年对话录:人与经济 东方 汪丁丁 35

11 小万神殿 南京大学 [法]阿兰.巴迪欧 32

12 哲学宣言 南京大学 [法]阿兰.巴迪欧 25

13 王石管理日志 浙江大学 陆新之 45

Page 28: Jifengshuxunno 365

季风本周排行

28

14 君主立宪之殇:

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山西人民 解玺璋 38

15 东方风暴: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挑动欧亚大陆 山西人民 罗伯特·马歇尔 32

Page 29: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29

声音于建嵘:中国民众为何抱怨

奥巴马接受英国《经济学人》专访全文:教非洲如何应对中国投资

刘东:绘制西方学术界的知识地图

于建嵘:中国民众为何抱怨于建嵘 思想潮(2014-08-10)

前不久《人民日报》下面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刊物,约我写一篇文章。当时我在河南的洛阳

调查,他们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在这篇文章讲一讲官员和民众“都不容易”的问题,而且重点要

讲我们的人民应体谅政府和官员的“不容易”,并说,这样写的话,也有利于社会和谐。我当时

是这么回答的:“官员不容易是事实,如果官员感到干不下去了,可以下台啊。从来没有求着他

们来管我们。”我们民众可以理解你们官员的某些做法,但是官员不应该以此为理由让我们不抱

怨。所以,我说,这样的文章我不写。

他们又跟我说,现在中国社会发生了这么多的问题,能否让我们的人民知道一个和谐的社会

是一个相互理解的社会。我说,这一点是不错的。但是一个国家的和谐首先要民众安定,而要民

众安定首先要关心民生,假如一个社会都不关心民生,假如我们的知识分子都看不到民间的疾苦,

Page 30: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30

你要民众如何理解呢?难道我们说一说你们不要抱怨,你们要理解政府,你们要克制就行了吗?

不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我们民众不理智,而更需要去研究民众为何愤怒,为何走向街头,

为何敢于与武警对峙。甚至可以说,面对社会不公和腐败,抱怨是民众的一种权利,他们有权抱

怨。作为执政者或学者们,没有权利去指责我们民众的抱怨,而是要想办法去改变它,要让我们

的民众不产生或少产生抱怨。

那么,如何才能使民众不抱怨或少抱怨呢?我讲两个故事,也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个是有关河南洛阳一个老太太的故事。我到了河南的洛阳,在一个偏僻的农村,我见到

一个家庭教会聚会点的联系人。她是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家里已经没有别的人了,就她一个

人,非常的贫寒,什么都没有。但是她的家里却是一个聚会点。看到她老人家生活很艰难,我感

到很心酸,但她本人却非常乐观,总是笑容可掬。我对她讲:“您老人家生活这么艰难,每个礼

拜天还要做这么多的活动,但是你心里充满了快乐,心中永远那么释然,为什么呢?”她是这么

告诉我的,她说:“我当然快乐,因为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你看一看天上飞的鸟都有生活,上

帝那么关心它,难道上帝还不关心我吗?”她说,我今天所面对的困难,所有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所以她不抱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老太太面对苦难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我在许多信仰宗

教的民众那里都看到过,他们把现在和未来都交给了他们的上帝或神。

问题是,我们中国人的大多数并不信仰宗教,我们不知我们的上帝或神在什么地方。我们很

少去思考人生终极的意义,我们更多的是现世主义者。因此,我们也就很难要求我们的民众从上

帝或未来世界中去寻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静。我们只能站在这个充满了不平而艰辛的世俗世界,

惊叹天上飞鸟的快乐了。

第二个故事是我在台湾访问的经历。我从台北走到台南,我问所有见到的台湾老百姓一个问

题。

“不经你同意,不经法院判决,把你的房子拆了,怎么办?”99%的人回答说不可能,没有我的同意他怎么敢拆我的房子呢?只要这个房子是合法的房产,当官的不敢不经我同意拆毁的。

我说假如拆了怎么办?他们会告诉我,到法院去告拆房的人,法官会依照法律给我判决,而且是

判他们赔很多钱。比如合法并且是经我同意拆的是 10万块钱赔偿,而不经过我同意的非法拆毁,法官就会判他赔 100万。

我接着问:“假如法官不立案或不依法判决,怎么办?”人家又回答我说:“不可能。”我

们的法官在很多问题上可能腐败,但是只要我有明确的产权和证据,他不能也不敢不依法立案和

依法判决。

我接着问:“假如法官腐败了,就是不给你立案和依法判决,怎么办?”他们会说,我找我

的议员去告他。我的议员就会来进行调查,我的议员调查之后就会开新闻发布会,我的议员就会

在议会提出质询,这个法官和这个政府官员麻烦就大了,他们待不下去了,他们就完了。

我接着还问:“假如议员也腐败了,怎么办呢?”我一问到这个假如的时候,人家很讨厌我

了,说你这个大陆人怎么那么多假如?没完没了的假如,议员再腐败,也会特别高兴管我这个事

情。因为议员就是希望发生这个问题,因为有了这个问题,议员只要进行了调查,再经媒体一报

道,这个议员就会成为英雄,成了英雄不仅可以当县议员、国会议员,最终还有可能成为阿扁。

Page 31: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31

我说我不相信,议员也会腐败的,会不管你们的事的。他们说不会的,不信可以试一下。一

般台湾的老百姓家里面有名片,收的最多的名片就是议员联系卡。我就要他们给议员打电话,一

打电话,议员只要在不远的地方马上就会赶到。台湾的基层议员一来,一般都很兴奋,问遇到什

么问题,都表示会为选民主持公道。

尽管这样,我还是坚持问:“假若议员就是不管你的事了,怎么办呢?”台湾的老百姓告诉

我,这很简单,下次选举时不投他的票,让他当不了议员就完了。

我在台湾的访问经历很短,却让我想了很多问题。台湾老百姓对整个体制有一个基本的认同。

他们也许对某个领导人或某个政党不满,有很多抱怨,但不会对整个体制不满,甚至想推翻它。

其实我走过世界很多地方,今天为什么讲台湾,因为我们往往以许多理由,以我们的民族文化、

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来否定一个现代的社会制度。台湾跟我们有着一样的血缘,基本相同的文

化,为什么台湾民众有那么多“不可能”,而我们却不是这样呢?我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要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财产权利。现在我们大陆在这方面存在许多问

题。你不要认为什么是你的,那个房产证是没有用的,我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家哪一天拆掉呢?不

知道。我们不在家的时候甚至在睡觉的时候房子就被拆掉了。我们农民的土地,说是“集体所有”,

可在许多地方已沦为了少数人所有,搞一个什么项目就让农民成为无地可种,无业可就,无社会

保障的三无农民。我们的工人在工厂工作了几十年,突然说改制了,你就得下岗而且什么也没有

了。这样的事,到处都是啊。今天在座的提倡要民众不抱怨的上海学者和白领们难道不知道吗?

事实上,上海也有的。最近我在做的一个纪录片,其中一个故事是有关一个上海女市民到北京上

访的。她跪在地上说:“天啊,还给我房子,我要一个地方安身,我要生存啊。”假如我们一个

宣称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连我们老百姓最基本的权利都不能保障的话,我

们有什么理由让我们民众不抱怨,让我们的民众理解我们的政府。我们没有这个理由。我今天在

这里要告诉你们或我们的当政者,你想要民众不抱怨,你要让民众对你理解,你首先应明确和保

障他们最基本的权利。这个权利不是封建社会给予他们的权利,而是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没有

这一点,请问我们有什么理由,我们有什么资格,让我们的民众不抱怨?没有!

Page 32: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32

第二,要有权威的司法制度,要让司法成为民众权利救济的最后底线。一个现代社会,社会

成员之间或民众与公权机关发生了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权利被侵犯了,得不到应有的救济。

假如我们的司法不能保障民众的法定权利,我们的司法不能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底线,我们有什

么资格和理由要那些权利受到损害的民众不抱怨呢?事实上,我们今天司法体制存在许多问题,

我们的民众已不那么相信司法能给社会带来公平和公正。无论一个什么样的判决,当事一方都有

可能告诉你,“我不服!因为司法腐败!”为了这个不服,公民选择上访,选择进京寻找大领导,

他们中有人为“领导批示”在北京坚持数年。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的民众“不抱怨”就相当

于给他们麻醉剂。是无理要求。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抱怨这个不公平的司法制度。有了这个抱怨

和抗争,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公正而有权威的司法制度。

第三,要让我们的人民代表真正能代表人民。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直接管理这个国家和社会,

我们需要自己的政治代表。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有多少参加过人民代表的选举,你们投了谁的

票?我不知道谁是我的代表,我们需要改变。不改变这种制度性的缺失,民众就会有抱怨,而且

也不可能有什么不抱怨运动。

第四,要让民众的抱怨有正常的宣泄。假如今天我们所有人都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他们只能在家里抱怨,可能最后走向街头,用大砖头表示他的抱怨。为了让我们的民众不抱怨和

不走向街头,我们就需要给他们抱怨的机会,让他们有正常的渠道发泄他们心中的不满,而不是

给他们一个类似的“不抱怨运动”。

我讲这些,实际上就是在表达我们这个社会应如何对待弱者的情绪,特别是制度建设方面的

内容。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我认为,如果我们没有进行必要的制度建设,何来的大国

呢。中国社会的软实力在什么地方?我认为,首先在于我们的制度建设,在于我们人民对国家制

度的认同。执政的人要知道,我应该怎么改?改到老百姓对我认同,改到老百姓说我真的执政为

民。假若我们的民众有一天告诉你,无理拆迁、司法不公、被代表等等都成为不可能时,我们才

有资格说中国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国。这就是我们的实力,这就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走向世界的

真正实力。■

Page 33: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33

奥巴马接受英国《经济学人》专访全文:教非洲如何应对

中国投资

观察者 (2014-08-05)

奥巴马:美国可以引导非洲发展

经济学人:首先来谈谈非洲。我们认为非洲存在着下一个重大的新兴机遇。我们一直在关注

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非洲存在着机遇,这里有拉各斯(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有很多企业家,但同时,在尼日利亚北部又存在着众多威胁。我回顾了美国过去的外交政策——对新兴亚洲

的外交政策。亚洲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美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基辛格去了中国,他帮助推

动了亚洲发展。你认为美国为非洲的发展作好准备了吗?美国能够引导非洲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吗?

奥巴马:我想美国无法独自做到这一点,但我认为美国可以发挥中心作用,推动非洲进入下

一个增长阶段,帮助非洲融入全球经济。我们的帮助将能惠及非洲人民,使非洲不再只是自然资

源的来源地。

这里有好多理由让我相信,美国可以在这一进程中发挥核心作用。首先,美国的企业仍是全

球经济的中流砥柱,它们也认识到了非洲的机遇。第二,美国的透明度、责任感和法制传统是打

开非洲未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三,美国过去是、将来也是一个基于创造力的经济体。在我们

Page 34: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34

深入 21世纪时,我们重点发展人力资本的做法是非洲迫切需要的,这是我们擅长的。最后,非洲发展的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是,他们要在部分技术上经历跳跃式发展。我们非常擅长此道(帮助国家进行跳跃式发展),比如说在电信领域,我们发明了智能手机,而非洲现在到处都是智能手机。

经济学人:他们很精于移动支付,不是吗?他们在银行业做得更好……

奥巴马:我上次出访时,首访国家是塞内加尔。我与小农场主们讨论他们现在如何获得天气

预报、市场报告、最新种子技术的信息,答案是通过智能手机。这是我们所擅长的事情。我还见

到了一位用一小块土地起家的女性,虽然生意仍然很小,但很兴旺。我认为,我们在这些方面可

以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奥巴马:非洲欢迎中国同时也要注意

经济学人:关于你所说的第二点,美国能给非洲带来什么。就治理而言,在非洲和非洲经济

兴起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国人的投资。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模式,但他们并不介入非洲自己的治理。

你认为这对你是一个问题吗?这是否是你应面对的东西,或者说,在目前阶段,真正重要的只是

资本和外国直接投资?

奥巴马:我的看法是越多越好。当我在非洲访问时,有关中国的问题经常被提起,我的态度

是,应当对所有看到非洲投资机会并愿意与非洲国家成为伙伴的国家持欢迎立场。需要注意的是,

非洲国家要确保无论与谁结成伙伴关系,都能获得一个好的合作协议,这一点既适用于美国,也

适用于中国。

而且,中国也确实有一定实力。例如,在非洲基础设施方面,这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人有许

多资本,他们在帮助非洲建设道路、桥梁、港口资金方面的限制条件可能要比美国少。另一方面,

很显然,中国也需要自然资源。

我对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建议是,他们要确保中国确实建设了道路和桥梁,首先中国应雇佣非

洲工人。第二,非洲国家政府也要确保这些基础设施可使本国长期受益。

我们在当时还是八国集团峰会(那届在北爱尔兰举行的峰会)所讨论的一个有趣的事是,7个发达国家如何帮助那些拥有自然资源的非洲国家的政府建设透明机制,以确保开发这些资源的基

础设施和任何架构能够给当地人民带来福利。

Page 35: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35

经济学人:但你面临着国会可能放弃进出口银行,可能阻碍《非洲增长和机遇法案》,这些

可能阻扰你的政策。

奥巴马:毫无疑问……

经济学人:你宁愿自己是一位独裁者。(笑)

奥巴马:请标明一下这不是我说的。(笑)

毫无疑问,共和党出现了反全球化的倾向,这与该党传统上支持自由贸易的立场是相反的。

我有点儿困惑,进出口银行和海外投资公司是如何成为茶党攻击目标的。但我认为,美国商界的

共识是,我们需要从贸易中获益。我确信我们能够让《非洲增长和机遇法案》重新获得授权和调

整,考虑到我们已从第一轮 《非洲增长和机遇法案》吸取了经验教训。事实是,美国和非洲之

间的贸易额相对于总体经济是如此之小,绝不应该被视作是一种威胁。

我更关心的是前景,进出口银行没有获得重新授权,因为我认为这将伤害美国企业。我不太

关心这对非洲的影响,因为我可以保证,德国、中国和印度的公司将会立刻填补我们留下的空白。

所以,当你在谈论非洲大陆时(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 10个国家中有 6个在非洲),不与之进行接触,不鼓励与其发展积极的贸易联系是在自毁前程。企业界明白这一点。

现在,我想确保的一件事是,我们要重视多边机构。非洲国家政府应重视的不应只是与发达

国家的贸易,而应当是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从内罗毕发货至阿姆斯特丹要比把这些货物送到非

洲的许多地方更容易,但这阻碍了贸易。

你提到亚洲的范例,亚洲不单单是向西方开放廉价商品的市场,它还促进了亚洲本土商业。

亚洲的地区市场使生意能够做得更好,研发更好的产品,在某些方面避免立刻参与全球规模的竞

争。基本上说,你在百老汇演出之前可以在百老汇之外的地方演出。

所以,我们应鼓励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我们正在试验东非贸易倡议,帮助坦桑尼亚、肯尼

亚、乌干达和其它国家——同步监管制度,减少边境间的官僚主义和文书,规划联合基础设施建

设和联合发电。

我们对电力非洲(Power Africa)做出变革的努力感到兴奋,我们能够将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电力产量翻一倍,这将改变从企业到学校的很多领域。

生产电力有许多不同模式。有时候,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如果我们要建设一个小型电厂,关

键是要确保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有某种合作协议。这就像是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它能够帮助一个地

区,你有足够的客户来说明投资的合理性,我认为,美国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奥巴马:欧洲应该为非洲安全负责

经济学人:美国在非洲能发挥的另一个独特作用是在安全领域。数位欧洲国家领导人曾说,

你认为他们应当对非洲的安全负责,因为非洲是他们的后院,他们应对此采取措施。这样描述是

否公正或错误?你是否做好了让美国像为亚洲那样为非洲付出鲜血和金钱的准备?

Page 36: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36

奥巴马:这很有趣,美国的军事存在在世界各地始终是矛盾的。如果我们不在那里,人们会

认为我们忽略了他们。如果我们在,他们又会认为我们是在军事化该地区。我认为我们现在采取

了正确的措施。首要的是,我们非常需要与非洲国家和地区组织结成伙伴关系。

峰会的一个主要议题将是找到非洲人强化维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一些国家在维和、解决冲

突方面承担着很重的负担。我们要与非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合作,以提高它们的实力,以便

于它们能够监管地区形势,这将产生一个巨大的差异。

我们也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明确、更具意图的计划,让北约与非洲国家和地区组织合作,

这不是因为美国没有做好在非洲安全努力方面作出投资的准备,而是为了确保美国不被视作企图

称霸非洲。相反,我们想确保,我们是被当作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一些与非洲有历史联系的欧

洲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些优势,它们可以与非洲国家合作,利用这种关系。

经济学人:所以,法国可能能够……

奥巴马:法国,法语国家显然能够比我们更好地做一些事情。不过,我们想确保的是,当普

通的非洲人想起美国在非洲的活动,我们不希望他们认为我们唯一感兴趣的是避免恐怖分子威胁

蔓延至世界舞台。相反,我们希望他们认为这种伙伴关系是全面的,安全事务只是我们更广泛议

题的一部分。

奥巴马:各国应该维护战后秩序

经济学人:我能否以非洲作为基本外交政策的一个例子,引申一下你的话?你在让大国合作

方面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我猜想,当你回头看时,你可能会说你遇到了两个麻烦,首先,与不

理性或者极难打交道的人共事,例如普京?第二,盟国不愿意投入。你试图获取南非、印尼、印

度支持,但它们没有这样做。你对此如何看?这是否是它们在经历的一个阶段?发生了什么变

化?

奥巴马:嗯,你看,毫无疑问,代表着一些原则、理想或者国际规则的强力干预主义外交政

策并不能获得大多数国家支持。在 20世纪和 21世纪初期,美国仍继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并愿意在这方面投入鲜血和金钱。我的职责的一部分一直是试图说服其它国家,美国始终肩负着

Page 37: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37

比其它国家更大负担,但由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我们不能独自做到这一点。

所以当谈到南非时,我们承认有一种看法是,认为他们过多地插手了津巴布韦的事务。但我

的回应是,作为地区重要的国家,如果南非不在帮助普通津巴布韦人获得发展的国际秩序或者地

区秩序,他们将会遇到移民问题,他们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将会给他们和他们的经济造成更

大的压力。最终,害人终害己。

我认为人们现在认为可能是这种情况,但我认为,许多地区国家担心,如果它们太爱管闲事,

它们会遭到外界的批评。现在有不少北-南、传统的不结盟文化,这种文化有二十三十 年的历史,改变这种文化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可能需要新一代领导人来抛弃这种文化,以便以更有效的方式

前进。

经济学人:这令人感到某种沮丧,因为你看不到这些国家,甚至不是地区性、而是世界性的

国家没有站出来清除滥权,进行变革。事实上,你看到中国这样的国家建立了金砖 国家银行,

与系统平行,有可能向系统增加压力,而不是对其进行补充和强化。现在,你可以理解中国这么

做,但是印度、巴西、南非也这么做,它们真的是系统内国家,从系统中受益。

奥巴马:嗯,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可能需要有一些代际转变。我的意思是,当你想到巴西、印

度、南非时,这些国家政府领导层的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些国家对全球经济体系有着不同态度时成

年的。他们已经进行了难以置信的调整,这要归功于他们。比如,印度前总理辛格真的是拖着庞

大、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但又极具创新的社会进入世界市场,不过,在他之下的又是整个旧有模

式训练出的官僚系统。

经济学人:由英国训练的?(笑声)

奥巴马:哦,但可能是依赖性理论经济学家训练的,但不一定了解我们如何来释放创新力。

经济学人:他们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奥巴马:我认为他们仍有时间,他们的动力是,正如你刚刚指出的那样,他们可以从全球体

系中获益。

我的意思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这些新兴国家想获得成功,

吸纳那些看到互联网力量、拥有他们父母和祖父母从来没有的雄心壮志的年轻人,满足这些年轻

人期望的唯一方法是全力拥抱一个有组织的、公正的、透明的全球系统。这意味着这些新兴国家

要成为支持这一秩序的伙伴。

思考这一问题的另一个方法是,二战后的秩序必定是美国所创造的,美国曾利用二战后秩序

的优势来扩展美国公司及产品的范围,但它现在真的属于所有人,这是一个为所有人所建造的生

态系统。

当我们思考诸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一些事情,是的,我们认为这对于美国是一件好事情,

但我们也认为这对于越南这样的国家也是一件好事。在没有这类规则的情况下,将很难与巨大邻

国进行谈判,获得体面的条款。

Page 38: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38

而且我认为,东盟国家所发生的事情和它们对中国在海洋议题上立场的担心是有启示性的。

你看到许多国家说,我们想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我们不想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作出选择。另一方

面,我们不想只因为我们是小国家而遭到欺负。

奥巴马:对中国必须强硬

经济学人:因为这是一个重要议题,中国最终留在系统内或者挑战系统,我认为,这真的是

我们时代的大问题。

奥巴马:是的,我认为美国和欧洲继续欢迎中国成为国际准则的全面合作伙伴是重要的。对

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将会发生紧张和冲突的时候,但我认为那些都是可控的。我

认为,当中国经济从全球低成本制造国向生产价值更高产品调整时,保护知识产权等议题突然会

变得对中国公司更具相关性,而不只是限于美国公司。

关于中国,有一点我要说,要强硬对待他们,因为他们做事的习惯是强力推进,直到遇到阻

力为止。中国既不感情用事,也对抽象概念毫无兴趣,所以对国际规则的简单呼吁是不够的。必

须有一套机制,当我们认为他们在违反国际准则时,要严厉对待,同时也要告诉他们,(遵守准则)会让他们获得长久利益。对于中国适用的情况可以类推到其它新兴市场中的许多国家。

奥巴马:俄罗斯啥事儿都没干成

经济学人:那么如何对待那些难以打交道的人?俄罗斯是目前很明显的例子。你试图“重启”

与俄罗斯的关系,默克尔一直在打电话给普京。你个人是否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失望?

奥巴马:我不感到失望,我们曾与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有一个非常有成效的关系,我们

做了许多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俄罗斯有雅努斯般的品质,一面向东,一面向西。我认为俄罗斯

总统普京强烈代表了俄罗斯脾气,这从长期来看可能是对俄罗斯有害的,但从短期来看可能在国

内获得政治支持,不过在国外却非常麻烦。(雅努斯是罗马人的门神,拥有前后两个面孔)

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

Page 39: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39

我认为保持洞察力很重要。俄罗斯什么事情都没做成。移民并没有涌入俄罗斯寻找机会。俄

罗斯男性的平均寿命在 60岁左右。俄罗斯人口在萎缩。我们必须回应现在俄罗斯面临的实际地区挑战。我们必须确保他们没有升级到在讨论外交政策时忽然出现核武器的地步。只要我们采取

这样的措施,我认为历史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有什么关于美国经济的问题吗?我注意到经济学人偶尔发布的封面报道说我们对商界是如

何地不友好。

奥巴马:美国经济状况比过去更好

经济学人:是的,请告诉我们美国经济的一些情况,我们见了很多商界人士,他们确实都在

抱怨监管。

奥巴马:他们总在在抱怨监管,这是他们的工作,让我们来看看记录,让我们来看看现实。

自我就职以来,所有指标都说明,美国经济状况比过去更好,公司的赢利情况更好。无一例外。

所以,事实上,我们的政策创造了创记录的股市,创记录的公司赢利,连续 52个月的就业增长、1千万个新就业岗位、赤字被削减一半,能源业蓬勃发展,清洁能源业也在蓬勃发展,碳排放量的减少比欧洲国家或者任何其它国家都要多,房产市场已反弹,失业率比雷曼兄弟破产之

前还要低,我想你不得不说,我们经济的管理非常好,生意做得不错。

总是有不想业务被监管的领域,因为法规是不方便的。

经济学人:当你回顾多德弗兰克法案和医疗改革,我们在这两个议题都表示原则支持,它们

本来可以更简单吗?

奥巴马:当然,这又回到了丘吉尔的一句名言:除了人类尝试过的其他一切政府形式,民主

的确是最坏的政府形式。(笑声)。它是混乱的。

所以,我们是否可能设计一个更为优雅的医保法律?当然可以。我是否更倾向在空白的画布

上设计 2008年后的金融监管措施、整合政府部门、简化监管?绝对是这样的,但事情的真相是,我们挽救了金融系统,它仍然是非常有利可图的。我们当时所做的基本上是提供更多的缓冲,因

此,当人们就大笔的钱作出错误决策的时候(这总是不可避免的),对金融系统的风险将能被降低。

在医疗保险方面,尽管整个过程混乱不堪,以下是我所知道的:数百万先前没有医保的人现

在有了医保,医疗保健的通货膨胀率是 50年来最低的,在我们通过法案之后的连续四年都是如此。

因此,我的信念是,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围绕奥巴马医保或者多德-弗兰克法案的政治温度已降低,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可以回顾它,并进一步完善它,从那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的事情中吸取教训,使之更简单,使之更好,不过,这确实需要国会、商界的态度,它们说,你

不能得到百分之百你想要的东西。

企业界作为一个整体对系统有着更广泛的责任。虽然现在普遍的看法是,一个企业的首席执

Page 40: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40

行官只对其股东负责,我认为美国人民普遍感觉……

经济学人:你真的这么认为吗?因为当我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交谈时,这只是他们的抱怨

内容中的一点,如果你问他们对白宫不满的地方,他们会说是态度问题。每位首席执行官现在要

参与 9个不同的社会责任事务,在大多数公共领域根深蒂固。

奥巴马:嗯,我想,这里是有趣的地方,公司首席执行官们宣称的价值观和愿景和他们的游

说人在华盛顿的运作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当他们来到白宫,与我共进午餐(他们这样做的次数远比他们愿意承认的要更多)(笑声),他们会说,你知道,我们真的关心环境,我们真的关心教育,我们真的关心完成移民改革,我对他们的回应一直是,你的游说人士在这些议题上的努

力是否与在保住你的减税待遇方面一样尽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关

心。

现在,归功于他们,我认为,在像移民改革议题上,公司确实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他们发

现的问题不是奥巴马政府在监管方面的狂热,他们发现的是共和党的失效,他们知道我们需要移

民改革,知道这对于他们的长远项目是一件好事,但仍受制于党内的本土派势力。

同样的,我认为这种情况也适用于诸如气候变化等议题,与你交谈的所有公司首席执行官,

至少在石化燃料行业之外,不,我要将他们列入其中,他们都不会否认气候变化是一个因素。他

们想要是规则的某种确定性,以便他们可以开始规划。考虑到他们将要作出的资本投资,他们是

在研究 20、30年的投资、他们现在需要知道的是我们是否为碳定价?我们是认真的吗?他们中的任何人都不会讨论你从那些气候变化否定论者(Denialists)听到的废话?

埃里克-舒尔茨(副新闻秘书):否定者。

奥巴马:否定者,谢谢。

经济学人:Denialists听起来更好。(笑声)

奥巴马:它确实听起来很顺耳。

所以,不过,我的意思是我重视企业界的投诉。如果你看看我们的政策一直是什么的话,这

些政策基本上对企业是友好的,但在同一时间承认一定的核心利益-金融利益、环境利益、维持金融系统稳定的利益,是的,我们对它们设置了限制,它可以使企业的一些营利点减少。我明白

他们为何感到失望,但另一方面是,如果全球金融体系崩溃,他们会更加不高兴,他们在这方面

的利益比任何人都更多。

我所说的最后一点是:如果你回顾过去四年或五年,那些没有权利抱怨的是处于上层的那些

人,我们在这方面的进展比我所想要的要小。经济形势的两极分化是我就职以来的一个关注焦点,

直到我离任和这之后,那些上层人士获得了越来越大的 GDP比重,提高了生产率和公司赢利,但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却被卡住了,他们的工资和收入停滞不前,他们现在已停滞了近二十年,

这种现象不是美国独有,它是全球性的。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如何保留资本主义制度难以置信的活力,同时确保制

Page 41: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41

度中的财富、收入、商品和服务的分配有广泛的基础,是广为分布的?

我很担心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带任何惩罚性质的。通常情况下,你会听到一些对冲基金经理

说:“哦,他只是想挑起阶级仇恨。”不是这样的,你可以保住你在汉普顿的房子和你的公务机。

我不关心你如何生活,我所关注的是,确保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制度,那些辛勤工作,负责的人士

可以获得成功,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前景有适度改善,如果不是为自己的话,那么肯定是为下一

代。

我认为,这是一个大挑战,不只是对美国,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大挑战。

我们要走了,因为我们都停好了(观察者注:飞机降落了)。好吗?

经济学人:好的,谢谢。

奥巴马:这是一次不错的对话,我很享受。■

Page 42: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42

刘东:绘制西方学术界的知识地图刘东 沈言/采 共识网(2014-08-04)

嘉宾简介:刘东,早岁师从思想家李泽厚,曾先后任教于浙大、南大、中国社科院、北大,

讲学足迹遍及亚美欧澳各洲,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除国学领域外,所治学科依次为

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教育学,晚近又进入艺术社会学;发表过著译作品十七

种;创办并主持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及《中国学术》杂志。近期出版有

新著《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思想的浮冰》。

八十年代的"学界太子党"与丛书编委会

沈言:八十年代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当时学人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丛书的编撰,

您也参与到了其中,能否与我们分享下您当时的一些经历和故事?

刘东:我曾在哈佛做过一次演讲,当时,杜维明、史华兹、柯文等人都在现场听,在演讲过

程中,我回顾了这样一件往事:在八十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团体主要以丛书编委会的形式出现,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改革开放之初,老百姓、读书人对于书的渴望,是现在的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走向未来"丛书的销量简直跟文革时代卖新版《毛选》似的,读者半夜就开始排队,新华书店一开门,玻璃柜台就被挤烂了,很多书当天就得翻印,我翻译的《马克斯·韦伯》,第一版的印数

就过了 10万册。

在这种民间热情的推动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编委会文化",一时间各种编委会满天飞,这显然是中国特殊体制的产物。如果不是横遭外力的阻断,它也许可以作为雏形的制度文化,顺势

在民间成长起来,成为未来公民社会的骨干组织。算起来,在这些编委会中间,最有力量也最成

气候的,要数最早的"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和后起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而我又碰巧同时参与了这两者,所以,从那时起就不得不两相比较,因为虽说两边都是读书人,但文化氛围、

操作模式却大为不同。

Page 43: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43

当然,相对而言,"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的书卷气显得更浓,也跟我本人的心向更为投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们现在看到的学界的一时之选,很多是在当时被"选"出来的,并从此在学界活跃了几十年。根据甘阳的转述,这群人当时被昵称为学界的"太子党",因为他们都属于老师宿儒的嫡传,比如甘阳是张世英的弟子,陈嘉映、王炜是熊伟的弟子,陈来是张岱年的弟

子,陈平原、钱理群是王瑶的弟子,而我则是李泽厚的弟子,等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还是老先生们的"小徒弟"。这些老先生,早年当然是以学问为天职的,建国以后,他们却经历了若干年的思想改造,也只有到了晚年,才总算是熬出了头,摘掉了

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标签,可以重新回归到学问上。所以,尽管他们以前也不是没带过学生,可

是对那些又红又专,甚至只红不专的人,他们既不敢真心地教,教了人家也未必会真心地学,只

有到了铁树开花的时节,学术氛围逐渐自由了,教起学生才更加得心应手,也才敢把肚里的真货

掏出来。那些老先生跟这些学生,往往差了很大的年纪,有点"隔代遗传"的意思。但这种格局对青年学者而言,反而比现在好,为什么?因为那些只红不专的中年学者,当时可能连副教授都

没评上,还没有力量压制年轻人,无形中就放了年轻学者一马。当然,他们还可以慢慢地熬,直

到老先生全都谢世了,他们就可以掌控学术资源了,而这正是后来的情况,其效果你们现在都看

得见。

另一方面,平心而论,丛书编委会的文化最早还是源于"走向未来"丛书,这算是一种很有想法的制度创新,后来大家也发现,它比较适合国情,所以得到了广泛的采用。我个人也从那个编

委会,学到了进行操作的能力,而这对我后来的选择,也都起了很实际的作用。当时,出版社具

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事业单位,是政府出版部门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它又是企业单位,要走向

市场,后者导致它急切地找好书,正好我们这批刚从老先生那学到一点东西的人,个人的名气有

限,虽然有些新想法,却没法进入图书市场,编委会就成为我们集结力量、推广自己研究的一种

方式。

没有丛书编委会之前,我们想发表文章、出书,都要通过邮寄,好处在于,当时稿件投递不

收钱,只要把信封剪一个角就可以寄过去了。出版社经常会退回来,我的一个同学有时候玩得高

兴了,每天往外投一次稿件,反正不要钱,稿子被退回来的时候,他就脸一红,把人家的信封反

过来使用,再把稿子拿回去接着投,就像变帽子戏法一样。但总的来说,那时候的情况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相比起来更不安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

家转念想到,如果自己结成一个团队,依靠自身掌握的知识优势,

就有了跟出版社谈判的筹码,最早是跟四川人民出版社谈,大家组

织了一个编委会,成员都是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年轻人,最后协商

决定,编委会负责选题,出版社负责出版,这是一个创举。由于这

种形式很成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出版社也很高兴。

我的《西方的丑学》刚好赶上"走向未来"丛书的第三批,尽管那个版本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但当时第一版印数却是 4万册,第二版印数有 9万册。但第一版的时候我只收到了两千多块钱的稿费,后来第二版加印成 9万册,只额外付了我八十块钱。因为出版社稿酬结构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印数稿酬几乎等于零。最少的

时候,我拿过五毛钱的印数稿酬。

Page 44: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44

现在想想,会觉得历史给我们开了玩笑。那时候的书,制作得很粗糙,结果卖这么多。现在

我主编的"人文与社会"译丛,每本书都花了很多心思做设计,也就几千册的销量。然而在两种情况下,物质性的报酬都相当少。当然反过来说,这种窘境也一直在迫使我们努力,不会像一些"付酬过高"(overpay)的地区,弄得知识分子很早就失去了干劲。

总而言之,出版社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它本身是事业单位,也得印《毛泽东选集》、《邓

小平选集》,除此之外,它们还得尝试迎合市场需求出版一些图书。我们当年这些书既建立了名

声,效益也不错,出版社就竞相效仿,年轻人随之开始结成一种非正式的社团。如果不是八十年

代末的那次事件,这些社团可能变成正规的社会团体。这就是我们在八十年代的故事。

"无期徒刑":海外汉学研究的引介

沈言:八十年代,您开始陆续参与编辑或主编"走向未来"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因为

怎样的契机,您参与到这些工作当中?

刘东:刚才说过,在八十年代,北京知识界有三个山头:"走向未来"、"文化:中国与世界"和"中国文化书院",最后一个我是到了九十年代,才在名义上加入了。1985年,"走向未来"出版了我的《西方的丑学》,刘青峰又给我看了金观涛写的一段话,大意是必须把我纳入编委会,而

我当时还比较特殊,仍然在外地教书,编委的其他成员都在北京,他们已经做出了很多成果。但

我来到北京以后,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却承担了相当多的工作,因为"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中的很多人都开始进入机要部门工作了。

几乎就在同时,我又参加了"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要成员是甘阳、刘小枫、苏国勋、陈嘉映等人,最开始想交给工人出版社出版,后来刚好赶上沈昌文从人民出版社领出来一个"三联书店"的副牌子,什么资产都没有,还背了几十万的债,就把这套书的出版计划拿走了。而正是这套书,奠定了三联书店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

甘阳,1952 年生,浙江杭州人,文革中曾在北大荒下乡八年,1982 年获黑龙江大学学士,198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西方哲学硕士,2008 年被中山大学聘为逸仙学者讲座教

授,2009 年出任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中山大学

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将错就错》、《古今中

西之争》、《通三统》和《文明·国家·大学》。

Page 45: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45

至于"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动议,构思于我在社科院读博士期间。当时南京大学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办了一个中美文化中心,而南大是我的母校,在那里我读到了不少海外学者对

中国的研究专著。那时候的中国真是百废待兴,很多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海外有那么多汉学家。同

样在北京,还有坐落北海的国家图书馆,当时还叫北京图书馆,里边有个西文新书陈列室,那里

也有很多汉学著作,读多了以后,我觉得应该把这些书介绍给国人,于是就试着做起这套译丛。

当时,我和甘阳的共识是,"文化:中国与世界"是大丛书,"海外中国研究"只是我小小的自留地。没想到天翻地覆之后,"海外中国研究"也变成了大丛书,甚至是规模最大的学术丛书。在这个过程中,江苏人民出版社换了五、六任总编辑,按照常情,新的总编上台之后总想把旧的项

目拿掉,这跟政府换届时,新领导人上台会做的事差不多,可我们还是熬过来了。现在当然不会

这样了,就像一滴墨水滴入水中,扩散到了每个角落,整个出版社都成了我的好朋友。

刚才说过,"海外中国研究"已变成了中国第一大丛书,到底多大规模呢?如果没有同样由我主编的"人文与社会"译丛,即使把"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数量除以 2,它大概也还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丛书。现在有差不多 170多种,后续筹划出版的书目已经达到 200多种,仍在不断地出版。

这也改变了丛书的概念。过去的丛书往往是有既定的一批书,把它们打包出版出来。比如商

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它积攒了多少代知识分子的成果啊!或者像钟叔河的"走向世界"丛书,他发现了一批方向相似的好书,便将它们集结出版。

正因为这样,以往省里负责出版的领导,见到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负责人,便会问他:"那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得差不多了吧?"但到了去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 60周年,开了个纪念的会议,会上就有人转而认识到:"'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不停地出版,这事很有挑战性,令我们改变了丛书的观念。"我的看法则是:"为什么要停止呢?这就是美国汉学的一个展示窗口。全世界 4/5的汉学家都集中在一个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美国汉学家有 6000多人,他们都在不停地写书,我一年挑几本最优秀的,永远也出不完。"

2002年启动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也在翻译海外的汉学研究。负责人来也邀请我参加,我在旁边笑着说:"你们的情况比我强,你们是有期徒刑,我是无期徒刑"。我编书老没结束的时候,而他们是国家工程,现在已经不出了。他们启动的时候,势头看起来很猛,拿的钱也比我们多,

但是现在已经完全不出新书了,出版过的书也没见再版。

与邓正来的一次酒局:"人文与社会"译丛的缘起

沈言:"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已经做出成效,且工作量也不小,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又主编一套

"人文与社会"译丛呢?

刘东: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那是在 1990年之前,我侥幸留下的一张合同,让我还能沿着八十年代的余脉,编出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刘苏里曾经就此回忆说,1990年以后,编书编得好的人都是八十年代"文化热"的宿将,有所谓"南北二刘"之说。刘小枫在中山大学,我在北京,在继续编辑丛书方面,他和我都继承了八十年代的传统。而后来的学者,就不太懂跟出版社谈判的技巧,比如怎么起草合同了。每一次跟出

版社开会,之所以我说的话能够让出版社的老总感兴趣,就因为他们发现我真的懂出版。

Page 46: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46

说到"人文与社会"译丛,我在它第二版序言里写过一句话:"过了十几年,可以跟你们和盘托出,这个书的动议是在街上的人流中产生的"。没说得更细,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八十年代的年轻学者,当然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往往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已经什么

都懂了。可是,面临八十年代的社会运动,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远远不够。我们的知

识结构是有很大缺陷的,这跟 1949年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有关。

现代的文科,并不仅仅指涉文、史、哲。按说,我本科读的是南京大学政治系的哲学专业,

可是政治学系里怎么会有哲学专业呢?因为政治就是官方所说的政治课,所以里面能有哲学专

业,后来才多出个经济专业。当年的院系调整和关停并转,导致一个结果:政治学系、法学系、

社会学系、人类学系等都被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由此就导致了,当我们面对巨大社会运动的

时候,没有一个工具抓手,没有相应的思想装备。在思考社会的各类运动时,当然得利用查尔斯·

蒂利的社会运动理论或者查尔斯·泰勒的社会想象理论,等等。

而恰逢这个时候,邓正来编了一个《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名义上是香港版,其实

是在大陆编的,我、陈来、林毅夫、梁治平、樊纲、黄平等等,都是编委会的成员。但这里所用

的"社会科学"概念,还是在沿着正统官方的定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人类知识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在中国,有一段时间里,"社会科学"被看成是文科的代名词,但它更多是文、史、哲,因为当时根本没有社会学、人类学。

有了上边的这些缘故和心结,有天,邓正来到我这里喝酒,喝得高兴了,我说:"咱们再编一个'中国社会科学文库'吧。"他说:"那你开书单。"当时兴致很高,我说:"开就开。"于是,我就开了一个书单。结果,邓正来因为事情太多,也没有落实,我当时已经背着引进"海外汉学研究"的包袱了,不想增加自己的负担,总不能背上了海外的"中学"以后,再背上海外的"西学"吧?但是好几年里都没人把这个事情推动起来,我最后还是看不下去,就把这摊事接了过来。正

因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后来我才感慨地说,别看表面上分为这派、那派,其实中国只有"动手派"和"袖手派"。

邓正来,(1956 年 2 月-2013 年 1 月 24 日)生于上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

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主编,《西

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法律哲学与政治哲

学的研究。

Page 47: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47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在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普遍对理论有一种渴望,九

十年代则是对理论的一种眩晕。1990年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较为一致。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出国了,回来以后,就开始推销自己学到的各式理论。每个人都带着一个新的理论,让

受众目不暇接,产生一种眩晕的感觉。

有时候,西方理论会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我也曾把柯文请到北大做演讲,他当时趾高气扬

地批评我们说:"你们总是批评义和团,是因为看不懂义和团,义和团其实很正常。而晚清知识分子的批评和你们现在的不理解,都是因为你们缺乏西方最先进的理论"。在他这里,中国文明自身的价值规范被头足倒立地推翻了。当然,义和团运动刚兴起的时候,我相信只要是中国的士

大夫,无论是张之洞,还是李鸿章,对此都是很反感的,毕竟那种怪力乱神向来国家灭亡的前兆,

而且,义和团的思维模式中,包含有很强的盲目排外的成分。然而在柯文那里,中国传统社会中

最落后的东西,正由于有了西方理论的诠释,反而被说成是先进的,而我们自认为先进的文化,

由于反正没有西方理论先进,就被判定为必须抛弃掉的,诸如此类的是非颠倒,造成知识分子产

生一种理论的眩晕感。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跟五四时期的中国非常相似。我曾写过一篇研究周作人的文章,认

为传统的中国社会,其结构是儒杨互补的,正因为周初人文精神的跃动,和传统信仰世界的坍塌,

导致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如果每个人暗中是一个杨朱的话,就得有利他主义的儒家来收

拾人心,作为摆得上桌面的正面意识形态,来构成相对平衡的结构。可是,到了五四期间,中国

的杨朱被看作是 individual的,它被判定为最先进的,反而把作为社会正面价值的儒家给打倒了。而等到真正打掉儒家之后,人们才发现社会已经礼崩乐坏了。

对于由此产生的理论眩晕,有两点需要澄清:第一,我不赞成完全沿着西方的意识形态走,

那只是对于欧洲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第二,我也不赞成完全排斥西方的理论,因为这只会让我

们被最差的理论俘获。比如,现在做中国史学研究的很多人被日本传来的实证史学所俘获,他们

不知道那也只是西方理论的一种。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加强对话的基础上,去追求迎头赶上。

"时间久了,老实人是不吃亏的"

沈言:在图书翻译、编辑过程中,版权是个大问题,在这方面,您有没有遇到困难?

刘东:八十年代,中国出版界还不必考虑

翻译版权,很多译著在翻译完了以后,直接就

出版了,很少有人会想到要购买版权。1992年,中国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情况突然

发生了变化,很多译著的出版都要提前购买版

权,这让我们这批八十年代的丛书编委们有些

猝不及防。本来,我们跟一些出版社已经商量

好了,准备合作出版一批译著,这时候却突然

发现,想出版译著还要先买版权。而当时的情

况是,大家都未养成购买版权的习惯,这种环

境下,任何一家出版社去买,就意味着它的出

版成本会很高,最后,那批书也就没能出成。

Page 48: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48

在这种犬牙交错的情况下,独自是很难遵守规则的。有一次,耶鲁的孙康宜跟我在北大开会。

当时,她遇到个难题,她用的 officeword是英文版的,但她是个汉学家,需要处理大量的汉字,这导致她的日常写作很不方便,我给她支了个招,让她再装个中文版的 officeword,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一开始,她声称要装正版的 officeword,可后来,一听说正版的要花 3000块,盗版的只要 8块钱,这下遵守规则的成本就实在太高了。

可即使如此,及早地重视这个问题,还是会带来很大的主动。可以说,那些跟我合作比较久

的出版社,也正是那些重视版权问题的出版社。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的版权部门是

为我们的编委会建的,选题和书目由我们决定,它们负责联系版权和出版,我们之间形成了一个

良好的出版分工。打个比方,如果我看上一本书,准备把它加入到"人文与社会"译丛的出版计划里,这时候,我只要用手机给书的封面拍张照片,传给译林出版社,由他们负责购买这本书的版

权就行了。

相形之下,我也曾参加过某国家出版工程的研讨会,与会的学者都在热烈地讨论备选的书单,

可我看了一遍名单却说:"你们这里只有两种书:一种是版权已经被我买走的,另一种是我没看上的。"很显然,我们的工作效率比起官方要高很多。他们在国家工程的名义下,负责的学者得先讨论,随后写课题论证,接着还要复议,最后报给官方主管审批。等他们的程序走完了,恐怕

我的书都已经出版了。

在选书的时候,其实我也经常看走眼,但我却可以担保,绝对不会故意选错,只不过有的时

候,用原版读觉得很深奥,翻译成中文后又有点后悔。可以举个例子,一个朋友翻译了一位德国

学者研究中国的专著,他找到我,希望能把这本书挂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名目下出版,还允诺说,如果书出版了,那位德国学者可以请我到德国做半年访问。我要求先看看书,还告诉他

说:"这两件事别混淆了,出版是出版,访问是访问。"看完了之后,我提了一大堆修改意见,大意是书的选题不错,但有很多问题得修订,结果人家一句不改,转头就把书交给别的出版社出

版了。后来听说,那本书的责任编辑,因为"学术水平高",被德国人请去做了半年访问,这就叫"穷庙富方丈"。

对我这个来自孔子家乡的人来说,很难迈过去的坎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有些事上,不能做就是不能做,该吃亏就得吃亏,只需要记住一点:时间久了,老实人是不吃亏的。

现在,出版社之所以一直接我选定的书,出版我选定的书,就是因为几十年的实践让他们对我放

心,这构成了后来得心应手的前提。

刚刚从芝加哥大学回来,在那边访问的一个月里,有家全美最好的书店,我去了那里至少有

十次,天天坐在那儿看书,最后却只选中一本书,准备把它引介到国内。这样选的一个始料未及

的结果,就是美国的汉学研究在中国的声誉极大,中国人以为美国的汉学研究全都是高水平的,

实际上,在"不出版,就灭亡"的压力下,他们的垃圾书也很多。

"中国需要一场大规模的阅读运动"

沈言:在西学的引进方面,你做了很多工作。但随着国外译著引进得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

而来,比如"人文与社会"译丛引入了很多伯林的著述,但中国人对伯林的关注却过于集中在其"

消极自由"的观点上,而忽视了伯林理论的其它关注点,对此您怎么看?

Page 49: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49

刘东:我刚在《中国学术》上发表了一篇《伯林:跨文化的狐狸》,因为伯林在不同文明的

叠加地带,小心翼翼地走一个平衡,所以我说他是"跨文化的狐狸"。

伯林理论中存在两个危险,而它们恰恰都在中国的经验中被展示了出来:一是所谓的消极自

由。在 1989年第 5期的《读书》上,甘阳发表了一篇《自由的理念:五四传统之阙失面》,那可能是国人第一次利用伯林的理论,不过却把消极自由的说法推向了极端。此后,九十年代有一

个时髦的说法就是"消极自由,低调民主"。可是,验之以中国的实际发展,却是"消极而不自由,低调而不民主",把伯林理论的负面效应都展示了出来。

二是伯林对多元主义的强调。多元和自由能够相容吗?我曾组织过一批外国学者来清华讨论

这个问题,论文集即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叫《以赛亚·伯林与当代中国:自由与多元之间》。

虽然大家众说纷纭,但有一条共识:伯林肯定不是完全的多元主义者,为什么他不能接受马克思、

希特勒和霍梅尼的理论呢?因为他强调个性不能受到别人的侵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伯林是在

自由与多元之间,寻求平衡。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微妙,还是引用自己书面的表述吧:"他在自由理念和多元价值之间的那种左右为难、如临如履的平衡,或可以套用一个康德的句式来表达,那就是'自由无文化则空,文化无自由则盲'。也就是说,一旦多元主义所要求的宽容超出了人性底线,他就会希望借用自由理念来对之进行收束,而不是教条主义地去一味苟同文化相对主义;但反过来,一旦人权观念表现

为外来的灌输和僵化的教条,特别是表现为单向的话语霸权和干涉特权,他又会希望动用多元价

值去牵制这种文化单边主义,而不是非要把某种既定政治哲学体系推向极端和推向荒谬。"

试想,光是这个最具可读性、最有读者缘的伯林,就会如此地耗费我们的脑力,更不要说,

我们还要完整了解西方的知识地图。大概也有这个缘故,如果在九十年代,中国思想界有一种理

论的眩晕,现在则有一种理论的疲惫。

八十年代,西学译著的销量经常能有数万册,现在则一般只有几千册,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

中国思想界对西方理论的"去魅"。对此,我有一个切身体会,在"东方学"的著作被引入中国之前,很多人在宣扬萨义德的理论,滑稽的是,等萨义德的书真地出版以后,之前宣传"东方学"的那些人再也不开口了。究其原因,大概这些人根本没看过萨义德的书,只看了几篇书评,甚至只是道

听途说了几句萨义德的观点,然后,他们把萨义德的理论变成几

条干巴巴的条文,就拿出来到处说。书出来以后,再搬弄它就要

露怯了,又没有定力去真正研读它,所以就不再提了。

当下的国际学界,新的学术理论层出不穷,这导致很多人懒

得去仔细地阅读。最近,"人文与社会"译丛把埃里克·沃格林的前三卷给翻译出来了。这要是在八十年代初,大家得为之疯狂多

久啊!现在,大家对这样的大部头,却有点疲惫了。两百年来,

受严复所转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的

文化不如西方,西方的理论就是真理,而且在进化论的语境下,

最后一位西方大师的理论,就等于是最新的真理,其余的都属于

过时的东西,就不再有阅读与思考的必要,这种对于思想时髦的

浅薄追逐,实在是要不得的。

Page 50: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50

这种理论的疲惫之所以出现,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新左派的过度诠释,他们总是在用似是

而非的理论,来让中国的鲜活经验削足适履,久而久之,就导致理论在中国名声扫地。大家一看

某人是搞理论的,就认为他是个书呆子、狂热分子,脑壳坏掉了,只知道"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只知道强词夺理,似是而非。

然而,毕竟不能因为洗澡水脏了,就把其中的婴儿给一起倒掉。应当心怀敬意地看到,尽管

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中国的学术翻译工作,还是为我们展现了西方的知识地图。很多译

者都做了很大的牺牲,如果为翻译公司干活,他们能得到千字 500-1000元的报酬。现在做学术翻译,他们的收益却只有千字 40元,不仅如此,在评职称的过程中,翻译还不算学术成果。他们付出了多大的辛劳和牺牲,为我们把西方的学术成果翻译过来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一个全民重新阅读的过程。比如你刚才提到的伯林,也是个承前启

后的人,也是个思想漩涡中的人,那么,他的先驱有哪些,他的后学又有哪些,他的思想对手又

有哪些?这都是要进一步深究的问题。我有时候会说,有的人只读了一本《自由论》,认为这就

是伯林思想的全部,甚至认为这就是西方思想的精华,这种读书态度就跟早年的共产党人没什么

区别,早年的共产党人粗读了《资本论》,甚至可能连《资本论》都没读过,就把人世间所有的

不公归罪于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看其它书,一门心思去搞社会运动了。

沈言:是否可以理解为,有些人倡导某些理论、概念,不是出于对话的目的,而只是为自己

的行为找个依据?

刘东:为什么理论在西方的危害不像在中国这么大?因为在西方,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相互的

辩论和制衡,在中国则没有,导致某些理论被过分地夸大了。为什么伯林的思想在中国反而显示

出了它的毛病呢?也是这个原因,在缺乏可供对话的理论的情况下,大家都在退缩,用消极自由

保护自己,然而,个人的基本自由不被伤害是有前提的:它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规则和广阔的社

会空间,大家都不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不互相磨合,这个社会空间怎么会出现?

作为一种随处可见的对应,八十年代,中国人还不知道"装修"这个概念,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装修"开始在国人当中流行了起来,很多楼房,外表很破烂,内里却装修得跟宾馆似的,人人都龟缩在自己的狭小空间中,不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哪怕那种变化马

上就要侵害到自己,我们的政治生态也是如此。

所以,光把西方的书读完还不够,还需要让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价值观念进行对话,才能寻

找到一条属于中国的路。有些人偷懒,摸着一本书,发现它容易读,就决定此生只相信它了,这

是把读书能够获得的自由变成必然,把读书能够获得的上进变成下坠,这种人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还不如不读书的人,因为他被一个偏颇的理论永远地捆住了。

哈佛文理学院的院长柯伟林是一位出色的汉学家,他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刺激我的话:"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特征。"因为,当下中国学术界的所有理论都源于西方,它们都是欧洲人对本土历史的理论总结,中国人借鉴了其中的一部分,相互间还争得头破血流,争

执双方都还觉得自己真理在手,成竹在胸,这是很缺乏文化主体性的表现。

总起来说,中国需要一个大规模的阅读运动,不能说,领导喜欢哪本书,我们就读哪本。我

构思过一个课程:首先读雷蒙·阿隆的《知识分子的鸦片》和阿伦特的《论革命》,然后读约翰·

Page 51: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51

密尔的《论自由》,接着读那些批评自由主义的专著,其中包括:桑德尔、查尔斯·泰勒等社群

主义者的文章,以及美国保守派批评自由主义的文献等。一本本地读下来,读者就会发现,美国

学术界就是一篓子螃蟹,一个掐着一个,真理不在某个人手里,而是产生于不同流派的对话中。

另外,更重要的是,即使把这些全都读完,也还是要牢牢地铭记住,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

代,真理并不会就在哪个文明自身的文本中,而应当产生于文化的间隙中,稍微有头脑的人都会

相信,西方思想家绝不会掌握了人类的全部真理。最终,还得靠我们自己去开拓头脑,在与其它

文明的不断对话中,慢慢产生真知。

我一直想在清华的图书馆门口做四个雕像: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和耶稣,让这四个人

作对话状,构成一组青铜圆雕,名字就叫"轴心时代"。这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明白,真理并不在某一个造像中。如果读错了某种理论的问题,那就需要继续多读,而不是从此厌恶理论,否则,

中国在学术文化上是没办法和西方对话的。人类文化最辉煌的成就,仍然是它的学术文化,而学

术文化中最耀眼的宝石,仍要上升为理论形态。

警惕人为的"洋泾浜学风"

沈言:您曾将您这代人的学术任务总结为"译百家书,成一家言",但问题在于,当下,"译

百家书"却束缚住了"成一家言"的工作。比如中国研究就受西方汉学理论影响过深,您怎么看待

这一现象?

刘东:这个问题不是当下所独有的。民国时期,北大跟清华都有自己的国学研究机构,但二

者的学术风格却截然不同,他们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了这点。尽管两边都是学贯中西的,但清华国

学院却更属于内部取向,而北大国学所则更属于外部取向,台大和台湾中研院则继承了后者的风

格。这种西式风格的国学研究就带来一个问题:根据西方的学院划分,将四部分到七科里,这样

一来,中国固有的学术脉络就被打散了,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在与西方学者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问我们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中国有哲学吗?如果回答说

没有,他会说:"你连哲学都没有,怎么跟西方对话?"如果回答说有,那就意味着把中国思想强行套入到了西方哲学的分类范式中,其表现形态肯定还是不如西方因为你还是要按照本体论、

Page 52: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52

认识论、伦理学、美学这样的西式科目展开。以前在旧金山的书店里,和这次在芝加哥的书店里,

我都看到一本《Butnotphilosophy:SevenIntroductiontoNon-WesternThought》,可以译成《但不是哲学:对于非西方思想的七篇导论》,其内容似乎有点简单浮泛,但它的标题却可以启发我们,

在界定中国学术的时候,把它定义为"思想"就好了,不要套用"哲学"这个词,就算没有相应的本体论或者美学,中国思想一点也不逊色于西方哲学。

除此之外,在传统中国的教育当中,所有人都要通读四部知识,它就像一个知识分子的五脏

六腑,缺一不可。后来,因为受到西方社会分工论的影响,中国教育就变成了专攻一科,这就出

现了重大的偏差。比如所谓的中文系,大概是最容易出现妄人的地方,为什么呢?古人总要刚日

读经,柔日读史,行有余力再去翻阅集部的书,更不要说是集部中最不入流的小说了。可现在受

到西方分工的影响,有人只去读这些等而下之的东西,还觉得自己很是专业,很是顾盼自雄,这

样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当然就容易出现文痞了。

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中国研究可以分为 inside和 outside两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而言,它不像太平洋上的某个小岛,那里没有本土的学者,只有在外来者闯入之后,才展开了

对当地文化的研究,因而,所有的研究都是 outside的视角。中国则不同,它同样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同样有自己的知识界,这和外部视角就天然地构成了二水分流。

在西方汉学引入之后,我们也知道了自己的局限,从而把传统学术文化命名为国学,其言外

之意是还有一个西学,以及西方人研究中国的汉学,这当然不在话下。我最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

刚出了两卷本的《审问与明辨:晚清民国的国学话语》,在其中讲到了有关国学的六重定义,而

第一种就来自西学冲击下的自我限定。

审问与明辨:晚清民国的“国学”论争(上、下)

刘东、文韬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

88.00

Page 53: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53

然而,问题在于,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压强太大,导致科举被废除之后,留洋的人成了

最吃香的,外部视角也在强大的压力下,被硬塞进内部的研究中了。这不是说 outside的视角不好,不然我也不会花费这么多年去引介西方的学术成果,但我不赞成中国学者全都去学人家

outside的视角。理想的状态应当是,中国学者有自己的视角,西方学者有自己的视角,真理在两者的讨论之间产生,这才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研究。

中国知识界的问题大多是源于海外汉学家的中国学生,毕竟,在被海外汉学家影响之前,谁

能想到文革是好的?不可能有人想到!但是,很多人出国去读西方汉学家的博士,汉学家里又有

很多人是西方的红卫兵,他告诉你文革是好的,你必须接受,否则,导师不要学生的话,你第二

天就得滚回中国,这跟在中国读书的情况不同,如果不跟某个老师了,可以跟其他人,甚至可以

不读书了,去中关村谋个生计。另外,国外的导师对学生也的确不错,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

很多留学生就慢慢地被收编了。这些人回国之后,都开始宣传自己导师的理论,中国的知识界也

随之分裂。

现在的年轻人唯恐研究做得不像美国汉学,连标题都设计得亦步亦趋,这是不对的,美国汉

学应该只是一个参照系。中国学者应该知道美国汉学的知识地图,但是,还应该知道它的所长和

所短,应该知道自己比它有更多的优势。中国学界的研究本应更具有独创性,可惜现实却相反,

我们在跟着西方走,这只会阻碍我们获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我有一篇文章叫《警惕人为的'洋泾浜学风'》,就在讨论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是中国学生告诉美国老师,他们的研究哪儿错了,他们的理论对中国经验的解释哪些地方是不合适的。现实情

况却是,我们强行把中国的经验塞到西方理论的小鞋里,只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空前的'危'和'机'是并存的"

沈言:在这西学引进的过程中,您有什么个人的经验或体悟?

刘东:我这个人,对自己的进退比较迟钝,在评职称、申请基金的问题上,反应都比较木讷。

在社科院的时候,我一直是副研究员,尽管我也挺努力的,但一直都没评上研究员。后来我才知

道在提升研究员之前,需要自己写一封申请信,我却不知道这事,因为所里研究员的申请名额有

限,负责的人也没提醒我,直接就把我算作自动弃权了。后来,所里上上下下都在说:"刘东怎么还是副研究员啊?"我听了也没在意,既然大家都觉得不公平,证明我的努力还是受到认可的,这事也就过去了。

但反过来说,如果想要摆脱外在的桎梏,在职称、基金等方面就需要木讷点。打个比方,行

政的指挥棒就像地震,死的都是最机灵的人,本来地震可能没多大,机灵鬼选择直接跳楼,结果

自己把自己先摔死了。我就是这样,完全不听,主编的丛书不算学术成果,我也不在乎,只要我

内心觉得它们非常重要。

但我却跟从自己内心的感觉。"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引进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也有变化,一开始以为西方人帮我们说清楚了很多事,后来发现,西方汉学家的理论也是各种各样的,它们把

中国说成长的、短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需要补的和需要开刀的,最后汉学家们说,西

方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必须得懂这套理论体系,才能重新解读中国,于是,"人文与社会"译丛就做了起来。

Page 54: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54

在你们来之前,我正在看译林出版社发来的邮件,内容是关于 9月份准备召开"人文与社会"译丛出版满 100种图书的纪念会,会议会在北京召开。你看,"人文与社会"译丛也做到 100种了。我也为专门为此的纪念活动,写好了准备宣读的文章。

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如果说有什么是让人欣慰的,那就是当人专注于做某件事,人生会显

得长一些。从最早的"走向未来"丛书以及《东方杂志》,到现存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中国学术》杂志、清华国学院,还有我晚近创办的"西方日本研究"、"艺术社会学"译丛,当我专注地做这些事时,会觉得事情根本做不完,也就让我有不断工作下去的动力。我出

去讲演的时候,经常会闹一个笑话:初次见面的人看见我就说:"你怎么那么年轻?以为你是老头子呢!我从小就是看你的书长大的。"

有人认为编辑就像竹筒倒豆子,倒完了,自己却空空如也,对此我认为好的编辑是不吃亏的。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选题已经超过 200多种了,而我看过的书要远多于这个数量,而且看得也准比一般人认真,这就给自己铺垫了知识储备。另外,编书也没耽误我写书的时间,今年我还

会出版两本自己的书,同时要再写一本新书。

在编辑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些书的英文版读起来感觉还不错,但把

书译成中文之后,又会觉得它没把问题讲透。还有些情况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政治

原因,一些书的部分章节不适合翻译,如果保留这些章节,书就没法出版,如果删掉,作者又抗

议。但正是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的治学领域也会不断地扩展开。

再举个例子,《中国学术》的第 35、36期正在编辑,这个杂志的编辑难度很大,每次开编辑部会议的时候,学术讨论的气氛都很紧张,既然我们要把它办成国际级的学刊,而且它也一直

是由哈佛燕京学社在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对每篇稿件质量的要求都持高标准,时刻保持一个严苛

的创新标尺,如此方能筛选出最优秀的学术文章。而如此之高的学术标准,自然也就会使得杂志

的编者们,从眼低手低、到眼高手低,终于成长为眼高手高。

图书的编辑工作是越做越顺手,现在,我也算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算是一个业余的出版家

了,除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和"人文与社会"译丛这两套最大的丛书之外,我还在主持"大学之忧"丛书、"西方的日本研究"丛书和"艺术社会学"译丛。此外,清华国学院还有三套丛书,即"清华

Page 55: Jifengshuxunno 365

声音

55

国学"丛书、"清华国学"书系和"讲学社"丛书,也是实际由我在主持。另外,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我又设计了四套丛书,包括一个中国艺术史译丛,一个生态史译丛,一个清华文库,还有一套英

文丛书叫作 ChineseIntellectualinTwoCenturies。

在编、读、写的过程中,我们也在默默地挑战自己的心智,就做学问而言,我希望自己的水

平和祖国的国力增长是同步的。实际上,中国大陆有很多学术优势是被大家所忽视的,我们可以

把大陆和台湾拿来做个对比:如果没有国科会的批准,如今的台湾的知识分子很少做翻译,因为

没有市场。而国科会每年只批十个左右的翻译计划,还不如我一己之力所引进的译著多,这当然

是因为台湾学者无法享受大陆的巨大汉语共同体所带来的优势,正因为有了这个优势,在最困难

的时候,我们这批学人都熬了过来。王汎森曾问我:"《中国学术》准备印多少册?"我说:"只准备印几千册,因为《中国学术》实在太专业了。"他觉得这个印数太多了,说:"我们的刊物就印一两百册。"他们的这个印数,如果拿到我们这边,跟打印博士论文的数量也差不多了吧?

麦克法兰刚给《中国学术》写了一篇《断片:时间观念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文章指

出:当一种文明处于支配地位并进行扩张时,进步论和目的论色彩的理论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而

当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对抗成为主题,西方与非西方力量处于相对平等状态时,进步主导的论调就

会式微。民国时期,正值西方文明处于飞速扩张中,因此,老先生们觉得所谓的世界潮流就是西

潮,包括王国维等人都在检讨中国文化的弊病。而现在,西方处于衰落期,全世界都在怀疑西方

道路是否具有普世性,很多问题都被提出来重新讨论,清华国学院主张的"中体西用"也是在做这种反思。

从李鸿章、张之洞到康有为,这代人去世的时候,心情大概是很压抑的,因为满目望去,世

界潮流都被西潮所掩盖,看不到中华文化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可能性,现在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毕竟,从来没有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以如此大的人口基数和领土面积,并以如此快的增长速度发

展了这么多年,它对世界历史将产生的影响还难以预测。纵观整个世界史,大概也只有英伦三岛

在工业革命的年代,曾经有过这样的爆发式发展,而后来,它就成为了日不落帝国,逼得全世界

都用它的英语。

总而言之,不可否认我们的问题还很多,有的甚至还很致命,但是空前的"危"和"机"是并存的,对这一点视而不见,也是不全面和不公正的。■

Page 56: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56

评论中江丑吉:祖国的陌生人

刘仲敬:失去苏联的世界体系对所有人都是一种解脱

周锡瑞:家族影响国运的能力在下降

叙事史学的维度

中江丑吉:祖国的陌生人刘柠 大家(2014-08-10)

从任何意义上说,明治期的日本,都称得上是一个大时代,浪淘英雄,豪杰辈出,风骚独领。

在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上,有一对父子的名字,未必显赫一时,却有着长久的存在感,至今不衰:

父中江兆民(Chomin Nakae),原名笃介,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法文学者,自由民权运动的标

志性人物;中江丑吉(Ushikichi Nakae),中江兆民之子,汉学家,中国古代思想史学者。

在战前日本“支那学”的群英谱中,如果只推两个人的话,那么非中江丑吉和橘朴(Shiraki

Tachibana)莫属。二人均在中国居住超过三十年,不仅对中国学问有精湛的研究,对中国社会

也有深耕式的经营,遍交志士贤达,在政、学、商、军各界均有广泛的人脉。二人虽然大致在同

一时期生活在北京,但生前几无交游,大约只是面熟而已,据说丑吉私下把橘朴称为“开梳妆品

Page 57: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57

店的”。《文艺春秋》杂志曾出版过一期“支那学”专辑,把长谷川如是闲、橘朴和中江丑吉作

为中国问题的“三大权威”相提并论,大书特书。对此,中江丑吉颇不以为然,对门生说:“把

俺与衮衮诸公并列,可真吃不消,他们与俺完全是异质之人。”“异质”云云,并不全是“吐槽”:

“满洲事变”(日本现代史对“九一八事变”的称谓)后,橘朴主导《满洲评论》,力倡“王道

国家论”等皇国意识形态,积极投入“满洲”建国理论的设计,俨然“国师”;而丑吉则冷眼旁

观,内心发誓要活着看到“那个叫做军部的家伙输掉战争,然后被蹂躏,被强暴到令人讨厌的地

步”的那一天。对同一事体的看法,“温差”到这份上,说“异质”,怕也不为过吧。

中江丑吉,中江兆民之子,汉学家,东京大学法学科毕业,1915 年底来华,直到 1941 年底因病

归国。在北平居住 28 年,运用西方的一些思想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政

治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尚书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尚书廿九篇之我见》等

一系列论著,都表现出他独特的研究视角,以及深刻而卓越的认识。

中江兆民四十二岁时,被一纸“保安条令”放逐,离开东京,寓居大阪。明治二十二年(1889)

8 月,中江丑吉即出生于大阪。丑年生,加上表示幸运的“吉”字构成了他的名字。丑吉出生时,

姐姐千美子已经两岁了。后明治宪法颁布,实行大赦,兆民遂先行回京,母子随后也搬回东京。

中江宅邸位于东京小石川武岛町。丑吉生前绝少谈及自己的少年时代,鼎鼎大名、备受国人

景仰的父亲,在他的眼里“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名启蒙学者”,与姐姐的关系也不甚融洽。倒是

对父亲的弟子——作为书生寄宿在家,同时兼玄关番(看门人)的幸德秋水印象深刻,秋水也时

常充当他的保护人。兆民病逝时,秋水悲痛难抑,在《兆民先生》一文中记述了恩师入殓的一幕:

“这一晚,遗骸被装殓入棺。诸君抱其头,余捧其双腿。四周肃立男女数十人,欷歔之声盈室。

余亦不禁涕泪滂沱,跑到暗处,恸哭良久。”父亲死时,丑吉只有十二岁。直到晚年,千美子在

回忆中仍难掩对弟弟的微词:“丑吉在附近迷茫地(显然没有感动地)看着秋水可怕的悲伤状态。

瞅着丑吉,我想这究竟算是哪种儿子呢?”

姐姐的质疑倒也不无道理,丑吉确实是一个晚熟的孩子。十岁时,兆民积极干预儿子的教育,

让他开始读汉文和汉学典籍,但丑吉的乐趣似乎还在玩耍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Page 58: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58

在”——1941 年,当一位友人(小原正弘)的父亲去世时,丑吉才在致友人加藤惟孝的信中,

表达了对这句汉文微言大义的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寂寥感。

少年失怙,给丑吉带来心理和生活上的双重变化。兆民殁后数月,中江夫人便不得不变卖了

阔达三十数坪、带莲池和果树庭院的宅邸,全家搬到了麹町的一处寓所。后又在头山满的安排下,

把中江家的几个房间租给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在东京帝大法学部读书的章宗祥及其友人、读中

央大学的曹汝霖都是中江家的房客。与此同时,幸德秋水加紧整理编辑兆民的遗稿,争取付梓,

以版税贴补恩师遗族的家用。

1906 年 3 月,丑吉从早稻田中学毕业,参加旧制高中第一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虽名落孙山

(后入鹿儿岛的第七高等学校),但外语能力超群,通过英译本和德译本阅读俄罗斯和法国的小

说,尤其爱读原版的德国文学。1910 年 7 月,丑吉考入东京大学法学部。同学中,有后来成为

著名政治学者、战后出任东大校长的南原繁和著名文学家长与善郎等人。东大时代的丑吉,仍是

一派公子哥范的文青,热衷外国文学和艺术,泡音乐厅、剧院、曲艺场、酒吧,“没钱了,就到

在日暮里的母亲那儿弄点零花钱回来……中江夫人把每个月预算 50 日元之中的大约五分之一给

了儿子”。

1914 年 4 月,正值丑吉毕业考试前夕,母亲去世,且很突然。母亲的死,对丑吉是极大的打

击,一度使他万念俱灰。每逢母亲的祥月忌辰(4月 17 日),中江都会在卧室的衣橱上摆上鲜

花,招呼二三至爱亲朋来家中吃饭。席间,友人问缘何只对令堂大人的忌日如此用心。丑吉答道:

“老爷子那样足矣了。母亲的事,由我来做。”中江夫人最爱的花是芍药和牡丹。每年北京中央

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这两种花开时,中江必去

替母赏花,从来不落。1942 年 5 月,中江回日本,在

九州大学病院住院,还特意嘱咐弟子加藤惟孝代他去

中央公园赏花。卧病时,从北京带来的病床读物《战

争与和平》的书页中,还夹着牡丹花瓣。

东大法学部毕业的履历,理论上能让他在官场平步

青云,但丑吉却自主放弃了。美国学者、《中江丑吉

在中国》一书作者傅佛果(Joshua A. Fogel)认为,

“截止到 1914 年的他年满 25 岁的人生,是一个被宠

坏了的年轻人的一生”。是年 9月,丑吉应南满洲铁

道株式会社(满铁)副社长伊藤大八的邀请,奔赴满

铁在大连的总部。尽管他不久即放弃了在满铁发展的

打算,但大连之行却成为他与中国的最初“链接”。

1914 年 10 月,丑吉离开大连赴北京,成了袁世凯

的顾问有贺长雄的秘书。有贺是早稻田大学的国际法

教授,也是丑吉之父兆民的朋友,他曾以宪法学者的

身份,参与过袁世凯的制宪。丑吉的工作既轻松,又

无明确的责任,而薪水颇丰。大学刚毕业,就能找到

如此美差,不是一般的幸运。实际上,这份差事是凭

早年中江家的房客,后成为 1920 年代北京政界核心人

物的曹汝霖的介绍。中江夫人生前,深知儿子的任性,

中江丑吉在中国

傅佛果

邓伟权、石井知章

商务印书馆

2011-6

22.00

Page 59: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59

对其前途感到忧虑,曾私下拜托对中江一家一直心怀感激的曹汝霖关照丑吉。曹汝霖和驻日公使

章宗祥,都是中江家的老房客,是丑吉从小朝夕相处的兄长,二人把很多重要的社会关系介绍给

丑吉,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很多在大陆的日本人,“如果中江没有与曹的交往,他想结识这些著

名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此时的丑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尚未明确,栖身有贺公馆,却经常光顾北京的日本料亭长

春亭,并与那里的一位艺伎松井里子产生了私情。对那一年在北京的生活,丑吉日后多有自省,

形容为“放荡无赖的生活”。后他不顾姐姐的反对,与松井在北京同居,但最终分手,里子回到

日本,中江继续留在北京,终身未续。据中江自己说,里子“是有献身精神,智慧能力双全的贤

妻”。与有贺长雄的合同期满后,丑吉短暂回国,旋即又回到中国,在段祺瑞政府顾问、坂西利

八郎大佐处谋生。大佐知道中江能迅速阅读外文,便委托他阅读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写出关于

主要外国情况的新闻和社论的概要。于是,中江开始广泛浏览《大陆报》(China Press)、《字

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京报》(Pekingese Gazette)和《京津泰晤士报》

(Peking-Tiengtsin Times)等报章,关注舆论成为日常课业。

坂西公馆是日本陆军在大陆的情报枢纽,中江在这里结识了一大批陆军的实力派人物,如土

肥原贤二、多田骏、冈村宁次等。与此同时,丑吉在中国社会中的人脉资源也进一步扩大:曹汝

霖在段政府中历任交通、外交、财政各总长,章宗祥历任司法总长、农商务部总长,通过曹、章

的介绍,又认识了陆宗舆(第一位驻日公使)、丁士源(京汉铁路管理局长)等人。1918 年前

后,中江请了中文老师,不仅学习汉语会话,且系统研习中国古典。同时,还从在北京的西方人

那里接受英、德、法语的作文和会话指导。他尤其爱德语和中国古典,每日阅读,一生从未间断。

丑吉对中国事务的第一次深度“介入”是五四运动。1919 年 5 月 4日下午,愤怒的示威人群

袭击了曹汝霖位于赵家楼的宅邸。当时,章宗祥、陆宗舆和曹汝霖正在曹宅。曹找到了一个藏身

之处,章却遭到学生的暴打。中江得到消息,在“火烧赵家楼”之前奔赴现场,先帮曹逃遁,“见

仲和(章宗祥的字——笔者注)倒在地上,他亦认识,即推开学生,将仲和连抱带拖,出了后门,

藏在对面油盐店,把门而立,用日本腔的中国话说:这是我的朋友,你们要打就打我,我不怕!

他虽知自卫之法,亦已受铁杆打伤多处,臂背红肿,经月余才愈”。中江将章宗祥带到同仁医院,

曹汝霖已先行住了进去。“我虽住医院,亦不敢去看仲和,恐他感触,于伤不利。他夫人告我,

若无中江,仲和之命休矣,我听了凄然,很感中江之见义勇为,真够朋友。”

除了当事者曹汝霖自己的回忆外,很多参与了当天示威活动的学生,后来均以相关的回忆文

字,从不同角度旁证了中江的在场和行动,如罗章龙在《从“五四”到“六三”》一文中写道:

“……人流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我们没有找到曹汝霖,只发现了章宗祥,大家一拥而上,把他痛

打了一顿。章宗祥被打时,有一个日本人扑在章的身上,连声喊叫:‘不要打了。’”

丑吉何以会在反日风潮的漩涡中,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和生命的危险挺身救助两位中国“卖国

贼”呢。对自己的行动动机,他绝口不提。但好事者和后人却免不了从其父中江兆民的影响来诠

释。据说兆民临终之际曾对弟子幸德秋水说:“我当然是赞成(法国)革命的。但尽管如此,如

果让我坐视国王路易十六踏上通往绞首架的台阶,我会义无反顾地跑过去撞倒刽子手并帮助国王

逃跑。”因此,丑吉的传记作者傅佛果认为:“守卫人类生命——不管是谁的生命——高于其他

一切这一信念,是丑吉与他父亲的共有之物。”不过,诸如此类的评价,其实都有某种扩大阐释

之嫌,丑吉从来不认为自己与父亲有多少相通之处。倒是友人中村新太郎随手记下的一句中江话

语说到了点子上:“即使背叛国家,我也不能背叛朋友。”令人想到费边社自由主义作家福斯特

Page 60: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60

的话:“假如有一天,让我在祖国与朋友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很可能会选择后者。”

对中江来说,1919 年 5 月 4 日的事件,只是一个偶发事件,但它却从两个方面改写了自己的

生活。一是与曹汝霖的友情进一步强化,中江不久就应曹的邀请,住进了他位于东观音寺胡同的

一处带庭园的寓所,且一住二十年,并无需负担分文房租;二是事件使中江意识到,“没有方向

的生活和个人的自由是没有意义的。他决定彻底重新安排其日常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首先戒除

酒色,然后强化执行一套严格的日常起居计划:凌晨四时起床,阅读英、德、法文报纸和中文的

《大公报》及日文《朝日新闻》;用过早餐,在庭院散步之后,把自己锁进书房,阅读原典至午

餐,午餐时通常也在阅读;午后 3:30左右,带着他忠诚的德国牧羊犬“黄”,外出散步;这个

时间如有访客的话,或加入散步,或在曹宅等候;对长距离散步的热爱,是丑吉贯穿一生的习惯;

5点左右回家,处理杂务,默祷,并把当天阅读的欧洲语言中的生僻词汇,对照词典学习;7点

吃晚饭,饭后继续阅读;9点到 10 点之间就寝。

如此脱胎换骨式的“豹变”,使后二十年相识的友人,根本就不知道有此前放浪形骸的那个

丑吉的存在,但“因为这一严格的日常安排及他对在华日本人社会各种活动的漠不关心,许多北

京的日本人把中江视为怪人”。但同时,他也结识了一批当时日本最重要的汉学家,并在家中庇

护过几个日共领袖。其中,1923 年,通过满铁的伊藤武雄认识的一位政治活动家铃江言一,不

仅与中共组织的中枢人物有着公开及秘密的接触,“还可能是唯一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同

时保留日本共产党党籍的日本人”,成了中江后半生最亲密的朋友(后与中江的外甥女竹内浪子

结婚)。

1922 年,中江完成了第一篇中国学论文《支那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草稿——这是一个从未在

日本国内的大学和任何学术机构接受过汉学正规教育的自学者的学术成果。为感谢曹汝霖、章宗

祥对他的支持,尤其是曹对自己多年如一日、且无任何附加条件的无私帮助,他把这最初的成果

献给了他们。在经过反复修改之后,中江自费将论文私印了 300 册。战后,竹内好在为中江著作

撰写的书评中说:贯穿全书的令人感动的特点是“追求体系的雄大气魄”,“在日本学术界,尤

其是与中国有关的领域,一直缺乏这种体系的方法。而中江超越了他深恶痛绝的门户之见”。傅

佛果则认为,未接受过汉学正规教育,对中江来说,“也许是看似不幸中的大幸”。

在这篇论文中,中江显露出重新建构汉学体系的学术野心。“他绝不预设,他怀疑一切,并

对他使用的每一个术语都进行概念上的定义。……他严格遵循自己的科学方法,以至他的著作读

起来像是出自非常体系化的哲学家之手而非历史学家之手。”中江从古汉语中“邑”与“国”这

两个字的原始字义入手,展开对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性质的论证,认

为古代中国在形式上是“邑土国家”,在组织形态上是“族人国家”,

国家权力的核心是“神政主义”的……中国古代“革命”一词所表

达的含义,与近代意义上的革命“Revolution”毫无共通之处。

中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尽管他把自己的第一篇论文私印了 300

册,但他死后,人们却在他的藏书中发现了 200 多册——就是说,

他并没有像当初所想的那样,把著作赠送给更多的友人。原因是,

“完成此论文不久,他就注意到它的缺陷,更感到自己不适合作为

一个研究古典的学者。基本的方法论问题依然困扰着他。中江越是

接近成为依据和来源的古书,他就越感到这些书是在他的理解之

外”。其中,最令他困惑的一本古籍,是《尚书》。在中江看来,

Page 61: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61

“《尚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唯一最重要的现存著作”,此后十年,“他一直致力于找

出能破解围绕该文献的层层迷雾及它所描述的世界的方法论”。终于,1931 年 8月,完成了《论

商书盘庚篇》,呈献给西园寺公爵,并私印了 100 册。是年 1月,中江与松井里子协议离婚。中

江很痛苦,但每月仍给里子汇生活费,直至他去世。彼时,中江四十二岁。在后来的十五年中,

一直保持独身。他一边沉湎于对康德等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度阅读,一边继续对中国经学的研究,

越发像一个隐士。

1932 年 6 月,中江完成了论文《论<公羊传>及公羊学》,对经学运动如何影响后来对文献的

解释及汉代儒教的官学化问题,展开了独创性的思考。至此,他感到自己的研究方法已然确立。

遂把论文私印 100 册,郑重呈献给西园寺公爵和曹汝霖,感谢二人的知遇之恩。从表面上看,中

江的学术兴趣,确实非常的贵族趣味。傅佛果在书中写道:“在欧洲,纳粹主义和法西斯正在兴

起;更加困难的是,在亚洲,日本军队已侵入中国东北,并正向华北施加压力。中江如何能够在

北京一所借来的房子中安静地生活并研究中国古代呢?”中江姐姐的姻亲、时任驻大陆的外交官

吉田茂曾不解地对中江说:“都是三四千年以前的事情,对当代究有何益?”据说,日共领袖片

山潜逃亡途中寄宿于中江家时,也曾批评中江:“你怎么净对这么古老的事情感兴趣呢?”连他

最好的朋友之一,满铁的伊藤武雄也认为中江的研究是“时间的浪费”,批评“他吃力搞的东西

不过是卖弄学问”。但中江内心很清楚,自己的学术研究是有明确现实诉求的,诸如关于“大国

家体”秦制、“亚细亚式”社会性质及何以中国未能发展成西欧、日本意义上的封建制等问题的

研究,其实均是关涉中国的现代性及现实处境的紧迫课题。

中江当然不乏理想主义、学究气的一面。但在一个国家主义甚嚣尘上,人的思维极易陷入急

功近利式短路的时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江也深知自己的理想确乎“不足为外人道”,

但求呈献给天津的曹润田(即曹汝霖)和兴津的望公(西园寺公望)这两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

前辈,“一是想报答他们多年来对我的照顾于万一,二是作为我离开已住惯了的此地的辞别之礼”。

于是,当月,中江便回到阔别十八载的东京,亲手把论文面呈给西园寺公爵。此前,由西园寺出

面向满铁理事石本宪治陈情,满铁方面与中江丑吉签署了一份“嘱托”合同,且无任何附加条件。

中江作为满铁的“嘱托”,大可专念于学术研究,并有一份优渥的薪水。

但这次回国,却让中江大倒胃口。他发现,东京——这个中江度过了青春期、曾无比熟稔的

城市,“正处于完全崩坏期”。他在给中国友人的信中写道:“在此崩坏之中可能有新兴的气象,

但令人悲哀的是,从人具有的感觉来讲,这使人感到的只是令人生厌的衰退和颓废气象……”对

“国粹”歌舞伎,他的本能反应是:“完全没有前途的艺术!盲目、愚昧、花里胡哨的东西!!!

这就是我的全部印象。”在这种“糟透了”的心情下,像赶场子似的,赴各种约会,见各色人等,

其效果可想而知。如见右翼大佬、玄洋社创始人、也是中江兆民生前的友人头山满时,谈话“因

沉默、尴尬和缺乏礼貌而中断”,双方不欢而散。

中江晚年的弟子、其日文传记作者加藤惟孝一说:“中江是无条件承认搞特殊对象研究的自

己和经营现实生活的自己是绝对同一的主体这一事实的学者之一。”这句话换成中文的去学术化

表述,就是“知行合一”。丑吉长期生活在中国,对故国已有相当的疏离感,用傅佛果的话说,

“陷入了脱离故国状态”。理论上,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发生“脱离故国”的现象。但“脱离故国

在日本的场合是一种特别罕见的现象,长久与外界疏隔着的岛民确信其文化的独特性和外部世界

无法满足其需要。一个日本人在选择脱离故土时,比美国人或欧洲人做此决断时需要与社会更大

的个人冲突”。

Page 62: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62

中江精通多种欧洲语言,长期阅读西方十八、十九世纪哲学经典,对启蒙主义、人本主义思

想有强烈的共鸣;同时生活在文化古城北京,热爱中国文化,并以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为志

业,如此特殊的身份背景使他对中国有着远高于那个时代普通日本知识人的认知与同情——这是

造成他与故土疏离感的主要原因。进入 1930 年代后,这种疏离感与日俱增,越往后,越强烈,

中江成了名副其实的“祖国的陌生人”。“满洲事变”后,无数日本人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所谓“东

方新时代的开端”的嘉年华。中江则“告诉每一个访问他的人,这是一场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的

序曲,日本将在这场大战的战火中被烧成灰烬”。只消对日本现代史多少有所了解,便知道这种

声音是何等的“大音希声”。

日本策动“满洲国”的阴谋,也是中江最初得到风声,旋即通报给了曹汝霖。据曹回忆:当

时,中江看到北京的报纸在猛烈抨击亲日派,“宋哲元演说,亦有决不听亲日派的话,似有所指”,

颇为曹汝霖的安全担心,特意从北平赴津,与曹通气,并主动提出,去一趟东北了解情况,“……

关东军的军人有与我中学同学者,他们看作我是浪人,不带色彩,可能无话不谈。我想去奉天跟

他们谈谈到底他们要想做什么。我说你肯去好极了,助以川资。他说不必要,遂别去。过了数日,

中江回来告我说,不得了,他们竟对我说,要把东北另成一国。若使政府阻挡,他们即自由行动,

不惜弃掉国籍,学英国取得新大陆的办法。他们说得到即做得到,我问本庄什么意见?中江说,

还不是跟他们一样,只是做法稳重一点罢了。趁现在政府尚能控制军人的时候,不速了结,将来

必至不可收拾。他们不但把东北成为一国,还要将华北特殊化。我问特殊化怎样做法?他说即是

独立的前奏。我听了,不觉悚然于心”。

1934 年 2 月,中江再次回国。这次故国之旅,使他意识到“自己已不再适合那个国家,或者

用更符合他自己的方式的话来说,那个国家已不再适合他了”。在东京,他访问了故交丁士源(彼

时作为伪满洲国驻日公使常驻东京),开诚布公地对他说,他正仕于一个必然灭亡的“伪国”,

劝丁“作为一个中国人,该寻找适当的时机脱离”。1935 年,门生加藤惟孝京都大学毕业后赴

北京度假,曾有意入满铁调查部就职,在征求恩师的意见时,中江说:“从满洲事变开始的进程,

是日本帝国成为世界的孤儿,进而受世界欺辱的开端。不要去与政府有关的大机关就职”,“因

为战后收集战前的‘平衡表’时,一个曾为日本帝国主义做‘代理’的工作对人是很不利的”。

曹汝霖(1877—1966),祖籍浙江。民国初年高级官员,

新交通系首领。1877 年生于上海。幼年入私塾,后去汉

阳铁路学堂读书。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期,被指

为卖国贼,住宅惨遭烧毁。抗日战争时期,曹汝霖坚持

不与日本人合作,拒绝担任伪政府总理大臣一职,后被

动挂上伪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

委员等虚衔,但实际上未给日本人出力,保持了晚节。

Page 63: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63

加藤遂打消了此念,在北京的一所专门学校做了一名普通教师。战后回国,成为东京教育大学教

授。

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中江并未加入任何反战组织,抵抗日本的帝国主义行径,而是选择了

一种与自身的价值理念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对抗“时宜”。譬如,拒绝遵守日本陆军在北京强制

实行的日本时间,继续按中国时间对表;无论对谁讲话,都直称日本“侵略”,而绝不使用诸如

“事变”、“非常事态”、“圣战”、“大东亚共荣圈”等空洞、暧昧、意识形态化的表达。“卢

沟桥事变”发生时,中江正在九州的小浜海岸度假,原计划逗留一个月,结果当即更改行程,第

二天便启程回北京。抵京后,又马不停蹄地直奔津门曹府。曹汝霖因长期的亲日倾向,正受到日

本方面邀请其出任华北地区傀儡政权的“委员长”,以填补王克敏之空缺的压力和困扰。在日方

反复的威逼利诱下,曹的内心其实也有所动摇。中江则明确警告他,如果胆敢坐上与中华民族的

未来明显相背驰的伪政权首长之位的话,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曹汝霖在回忆录中写道:“中江丑吉闻此消息,特由北京来津见我说,听说日本军部方面已

定设立华北临时政府,要请君为主席,君意怎样?我答,土肥原(即土肥原贤二——笔者注)及

喜多(即喜多骏一——笔者注)都已来劝过,我已决绝坚辞。他即起立,对我一鞠躬,说道,我

来即是问君主意。君决意不就,好极了,我也放心了。他又说,君若出来,自信能为百姓谋福祉,

为两国谋和平,即拼此老命,也还值得。不然的话,还是保全晚节吧。说罢,即告辞,留他吃午

饭,亦不允。日本人劝我不当伪主席者,惟中江一人而已。”1942 年 8 月,在北京举行的中江

丑吉追思会上,曹在众多嘉宾的面前,谈到丑吉的友情仗义和“先见之明”,不禁哽咽失声。仅

仅三年后,包括王克敏在内,日本傀儡政权的首脑们,就一个不落的被统统肃清了。

中江并不仅仅是一名书斋里的学者,还是那种大隐于市的在野战略家,望天空云卷云舒,天

下大势了然于胸。他虽然对日本日益扩张的大陆政策和侵略战争持总体上的批判立场,但同时却

与一部分军人和权力层中的实力派保持着沟通的管道。以他的资历、声望和人脉,尤其在满铁的

影响,若是他凭借自身的资源刻意“寻租”的话,价码恐怕不低,胜算也不小。北支军司令官多

田骏中将曾数度邀其出山,请他“帮助解决日本在中国的困境”;首相近卫文麿也曾请他协助解

决“日华事变”(日本现代史对中日战争的暧昧称谓)的危机;“满洲”方面,甚至曾出台过敦

请中江出任位于“新京”的建国大学校长的人事安排,却因迄未得到中江本人的响应而终于不了

了之;狂热的国家主义者、法西斯理论家大川周明为稳定日本国内形势计,邀请中江对东亚政治

发表讲演,丑吉当着加藤惟孝的面把请柬撕碎,扔进了废纸篓。

发生于战争末期的一个事件,充分证明了中江的影响力。1944 年夏天,接近中江的牛岛与也

和与石原莞尔过从甚密的津田野知重等青年将校,策划在 7月的第三周暗杀东条英机,但计划败

露,二人被捕,被判处死刑,后因缓期执行而活到战后。牛岛在供词中承认:“至今不能忘记他

的话。1941 年 12 月 11 日,去北京之时,住在北京的大学者中江丑吉对我说:‘已开始与美国

的战争,大和民族将受亘古未有的悲惨命运。’可以说,这句话决定了我以后的行动。”

中江作为终生以研究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为志业的学者,虽然并未出版过对时政的意见,但出

于文人之“侍”的责任,他从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并写下大量的书信,批判日本在战争中的作为,

其政治立场在北京早已闻名,乃至上了宪兵队的黑名单,被称为“贴在北京城墙上,白眼看圣战

的叛国怪人”。

可尽管如此,同为反战人士,“中江对在中国造访他的一些日共党员绝没有什么好印象,同

Page 64: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64

时对知识分子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一般也没什么好印象。他拒绝与这些人讨论‘革命’问题。”他

可以为片山潜在逃难途中,提供借宿的方便,但却难成朋友。另一位日共早期领导人佐野学被捕

后“转向”,有志于汉学研究,从狱中给中江写信,请他代借某种古代中国文献。中江让友人大

田辽一郎看了这封信,耳语般地嘟囔说:“佐野还是在狱中死掉的好。”反战归反战,但“道不

同不相为谋”。1930 年代,中江看惯了左翼知识分子先是追求共产革命。但革命一旦受挫,便

“跳上超国家主义的街宣车,转而支持认为对日本未来发展为必须和重要的对外扩张主义”的“转

向”案例。作为人文主义者,丑吉决不会为了一种所谓“更高的价值”,而屈尊自己内心的尺度。

尤其是友情,他一生对择友有着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标准,眼里不揉沙子。

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中江对另一位弟子阪谷芳直最后一次谈话时说:“如果看看当今世界的

对立,你就会明白,肩负‘人性’重任的显然是民主国家方面而不是轴心国方面。因此,这次世

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必定属于民主国家,德国法西斯必败……虽然凡人凡眼看不到,但从慧人慧眼

看来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对此,傅佛果评价道:“可能并非中江的每一个预言都是正确的,

但他有一种在当时日本人中罕见的敏锐洞察力:日本政府和军队正走向一条悲剧的毁灭之路。”

1942 年 3 月,中江在北京同仁医院被诊断为“重度肺结核”,“还有两年生命”。他想待在

北京的家里,但是被说服回国治疗。4月下旬,在友人铃江言一的陪同下回到日本,住进了被认

为在肺结核治疗上最富权威的九州大学附属病院。但终于不治,于 8月 3日离世。享年仅五十三

岁。

因中江仅有的一段婚姻以离婚告终,且没有留下子嗣,他的死是寂寞的。除了数千册藏书,

也几乎没有财产。在九大病院的医药费,虽然有包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等人表示愿

意负担,但被中江拒绝了。“出于和中江三十年来超过兄弟的交往”,治疗和后事的费用,均由

挚友曹汝霖慨然承担。丑吉的遗骨葬于东京青山墓地中江家墓域,墓碑“中江丑吉墓”也由曹汝

霖挥毫。

中江生前希望将其藏书捐赠给“京都学派”重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研)。

此遗愿在著名汉学家、人文研所长小岛祐马和一位曾

在满铁调查部工作过的友人及一位北京书商朋友的

努力下,终于达成。中江藏书中有相当数量的西文书,

还有许多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是为战时日本当局

所明令禁止的。但因为装书的箱子上打着“公用”字

样,从北京出发,经奉天、汉城、釜山、下关,一路

享受免检待遇,满铁的朋友一直护送书籍到京都,亲

手交付京大人文研责任者的手中。这批书籍,至今仍

在京都大学图书馆,作为“中江文库”被单独保管。

中江丑吉作为汉学家,为人古风而低调,生前发

表的有限几部汉学论文,严格说来,均为自费私印的

“非法出版物”。其作为汉学家和不世出的杰出思想

家的社会“复归”,其实是战后,由京都大学、岩波

书店、中央公论社等学术机构编纂校订的各种中江著

作付梓再版后的事情了。■

Page 65: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65

刘仲敬:失去苏联的世界体系对所有人都是一种解脱刘仲敬 财新文化(2014-08-09)

原标题:拜占庭的黄昏

威廉·奥多姆的《苏联军队的瓦解》是一部“技术流”

作品,很少有人敢于挑战作者的专业素养。如果实证主义的

极致足以让理论从框架当中自然流露,本书就属于这种难能

可贵的成就。布罗代尔大师在其巅峰时代,并不是总能做到

这一点。苏联军队的瓦解可以理解为苏军的瓦解,也可以理

解为苏联及其军队的共同瓦解,更可以理解为苏联作为一支

军队的瓦解。因为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列宁主义就是一支

永远不能休战的军队。

马克思已经将世界历史定义为通向末日审判的战场,列

宁的先锋队进一步将地图划为红色地区和战争地区。在苏联

的认知图上,国际法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经典区别是没有意义

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种区别本身就是资产阶级学者软弱

和浅薄的自然体现。用某些中国人喜欢的术语,列宁主义等

同于超限战。和平共处的策略旨在赢得“喘息时间”,信守

条约纯属庸人小市民多愁善感的废话。党负有输出革命的永

恒使命,颠覆和战争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因此,党、国家

和军队在性质上和组织上都没有差别。

苏联的野心和任务如此宏大,使得普鲁士军官团和昭和军人的野望变成了小孩子的游戏。二

十世纪是苏联的时代。苏联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意愿改造国际秩序,各国只能亦步亦趋。无论她们

像毕苏斯基一样反对苏联,还是像墨索里尼一样羡慕苏联,主动权都掌握在苏联手中。在这种情

况下,用莫斯科的历史传统、俄罗斯的地缘形势、官僚组织的自我扩张本性解释苏军,不免有隔

靴搔痒的感觉,因为常例原本就无需解释。苏联的特殊性是一种例外,离不开例外论的解释。

在不同的认知框架当中,同样的环境因素就会导致大相径庭的结果。环境可以解释结果的某

些方面,但原因存在于列宁主义体制自身。八十年代的苏军不同于俄罗斯帝国军队,犹如虎鲸不

同于鲨鱼。环境造就相似性,基因造就独特性。戈尔巴乔夫试图修改苏联军事理论时,就发现格

列奇科的军队不是库图佐夫的军队。苏联的政治、经济和人事制度都建立在永久性超限战的基础

上,不可能动摇部分而不影响整体。

苏联军人清楚自己的处境吗?显然,他们比大多数西方专家和苏联平民更清楚。在阿富汗战

争的最后几年间,前线的中级军官心里有数:他们所在的体制负荷过重,正在从内部解体。真正

的问题不在于普遍存在的杀害、虐待和强奸平民现象,因为苏联军队一向没有把人命看得太值钱。

二战时期,同样的剧情早已在柏林和哥尼斯堡、更不用说长春和沈阳上演过了。

从苏联的角度看,凶残如果是战斗力和威慑力的外溢,反倒是一件好事。坏名声能够减少许

多潜在的敌人,摆脱许多代价昂贵的负担。不幸的是,八十年代的暴行却跟纪纲废弛、各自求存

Page 66: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66

的绝望情绪联系在一起。阿富汗战争教会苏联军官,不要信任袍泽的团队精神。他必须学习国有

企业的部门经理,把主要精力用于榨取、诈取和囤积物资,跟亚美尼亚小贩、穆斯林经纪人和后

勤官员大做灰色交易,随时警惕上级拿他当替罪羊的企图。他总是能迫害,经常能胜利,却不太

能作战。这场有气无力的战争预示了后来的车臣游击战,将无助感和失败感传遍全军。

体制并不是没有作用,至少还能阻止最后一代苏联军官变成十二月党人或青年土耳其党人。

俄罗斯贵族或士官生有组织能力,苏联军官却是孤立的个人。前者有理念斗争,后者只有物质斗

争。这是列宁主义和沙皇专制的一大区别。围绕私酿伏特加、退休金和东欧度假村的琐屑争执耗

尽了军官的精力,将他们变成了废人。

然而与此同时,苏军的外在形象却史无前例地强大可畏。八十年代初的西方媒体更倾向于宣

扬苏联的崛起和美国的衰落,至少不会怀疑苏联军事体制的纪律和效率。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黑

格真心诚意地相信,苏联在欧洲大陆至少拥有四比一的常规兵力优势。冷战结束后,人们才发现:

这种优势并不比国家计委的其他统计数据更可靠。

在此期间,军队的创作和宣传部门比前线部队更加活跃而成功。他们营造的进攻性形象很少

引起怀疑,对加重军队的负担、加速军队的崩溃居功甚伟。“大国、强国、共产主义”的大合唱

主要来自军方。军队用鲜血赢得的东西,不会允许外交家在谈判桌上失去。军事战略调整的目标

在于减轻负担,意识形态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跟后来流行的说法相反,戈尔巴乔夫骨子里仍然是党性坚强的干部。他只想清理腐败,节省

资源,改进技术;不想节制好斗的军方笔杆子,或是损害军工企业的特殊地位。文艺界可以争鸣,

历史学家可以大作翻案文章,军队的政治红线却是不容逾越的。他的希望其实跟后来的新威权主

义理论相去不远:一手抓强力部门的纪律,一手抓社会层面的改革,将两种社会的优点集中起来。

领袖做好了两手准备,将一支封闭的军队保留下来,作为应付各种骚乱的最后一张王牌。在

他的开放社会计划中,这些骚乱肯定是无法避免的。八十年代最后几年,王牌一再付诸实施。从

军官的角度看,上级利用他们的手段未免过于露骨了。反腐运动暴露了军队的弱点,却没有改善

它。治理整顿增加了替罪羊政治的风险,戏剧性地破坏了指挥链的可靠性。最重要的是,列宁主

义社会本身就是一支军队。你不能选择性地解放其中一部分,却极不公正地强化另一部分的捆绑。

领袖如果不那么相信自己的权术,盲目地坚持体制的完整性和神秘性,让所有各方都看不清

体制的虚实,坐待油尽灯枯的最后时刻自然来临,至少还能减慢溃败的速度。他的问题其实是:

聪明反被聪明误,全盘皆输以后再竭力塑造自我牺牲的改革者形象。作者非常了解列宁主义,深

知这种人即使存在,也没有机会爬上顶峰。

依据作者的分析框架,我们只能认为:苏联除了全胜或全败,其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这种

体制有预支和挪用社会资源的强大能力,也因此杜绝了正确自我定位的可能性。领袖的判断错误

主要不能归咎于个人因素,反倒是维持统治的必要因素。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成也萧何败萧何。

相对于腐败或滥权造成的损害,认知结构的扭曲才是真正的灾难。不可避免的结局最终来临时,

体制内人士表现出惊人的平静,仿佛一切都在他们意料之中。失去苏联的世界体系对所有人都是

一种解脱,对承担了最大压力的苏联军人尤其如此。■

Page 67: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67

周锡瑞:家族影响国运的能力在下降周锡瑞 吴亚顺/采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4-08-02)

周锡瑞的新著《叶》面世,探讨其岳父的家族叶家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的百年命运沉浮。

书中,个人、家族、国家的命运相互交缠,谱写了一曲世纪交响。

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周锡瑞几乎每一年都会来到中国,但多从媒体了解当下中国社会;

研究辛亥革命、义和团,关注的对象是革命,但在他看来,当下是一个“告别革命”的时代。因

而,他坦承自己“对当代中国没有发言权”。

“这对我是有利的,让我更专注中国历史。”喝了一口拿铁,周锡瑞说。

叶家重视教育而绵延百年

新京报:首先我想谈一个现象,除了你这本《叶》,罗威廉教授写陈宏谋,曼素恩教授写张

家才女。是否可以说,家族史研究中国,在美国史学界是种潮流?

周锡瑞:说是一种潮流,我觉得有点过分,不过有这么几个人投入进来。这与中国写族谱的

传统有关,类似的资料很多,加上很多日记、回忆录出版,资料多了起来。历史学者的工作就是

根据资料的挖掘而展开。这是自然而然的。我研究历史,可能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我是从史

料出发,而不是从什么大理论出发。

周锡瑞 学者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 师从费正清 列文

森和魏斐德 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

一 著有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现代中国 一部革命的历史

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辛亥革命在两湖 等

Page 68: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68

新京报:你写叶家的百年风云,在大动荡时代,叶家何以能绵延至今,而且其所蕴含或代表

的精英文化持续不断?

周锡瑞: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叶》这本书着重强调的。我搜集了族谱、年谱,可

以说画出整个家族从明朝到共和国的超长画卷。在这段历史中,叶家不在国家最高层,但都有一

定社会地位。另外,李中清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中国家庭的连续性问题,北大现在的学生多

是一个阶层出来的,其他一般家庭的子女很难进入。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有待考查。我写的

叶家,只是一个个案,不能做出什么大结论,可以说的是,一个家庭的地位能持续几百年,叶家

这种延续性很罕见。

之所以能延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重视教育。在民国时,叶崇质就很重视教育,不仅

要孩子们读四书五经,还请来一个老师教英文数学。到了共和国,叶方、叶笃正、叶笃义等都特

别重视教育,重视孩子的修养和学习。不能不说,重视教育的传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族政治有偶然性

新京报: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叶笃正因为恋爱关系的破裂,对政治再无兴趣,完全投入到学

业之中。这是政治对个人的另外一种影响,很有意思。

周锡瑞:呵呵,对,我就是觉得政治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在其中。当然,和女朋友“吹”了,

她说得很明白,“你要搞科学,我要搞革命”,但不能说叶笃正完全是偶然投入科学的,他当时

也比较倾向于革命的道路。不过,要是没和女朋友“吹”,他可能会尝试边投入科学边干革命,

或者先干革命后投入科学,要是这样,绝对不会出国留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从抗战开始,政治无可避免,是主导一切的,到后来变成了“政治挂帅”。

这也影响到人们的家庭生活,比如找配偶,就有政治因素的影响。

《一片冰心在玉壶》

叶笃庄/著 孟繁之/整理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7 月

68.00

Page 69: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69

新京报:你这本书写到,在家庭生活中,国事或者说政治常被回避。国人的这种处理方式,

在你看来,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周锡瑞:这个问题……每一阶段,有不同影响。比如在“文革”时,家庭谈话都回避政治,

不让孩子牵连进来,但在外面,在自己的单位,政治是躲不开的,其他场合躲得越远越好。叶笃

庄就是这样,“反右”时,他最初一点都不想加入,持回避态度,但后来回避不了。他挺直爽,

说了不该说的话,就倒霉了。

新京报:这种不谈论,这种故意遮蔽,是否造成了某种隔阂和真相的缺失?

周锡瑞:这方面,我觉得,各家有各家的情况,有的造成了隔阂,甚至激烈的时候也会划清

界限。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我还没来得及看,但我知道,这种家庭成员相互划清界限的

例子并不少。

不过,就叶家来说,完全是另外一个状况,他们都在同一个困境里,一起面对困难,可以说

是同舟共济。你父亲是地主,你是地主的出身,父亲是革命干部,你就是革命干部的出身,在“血

统论”社会环境里,你脱不开自己的家庭。这样一来,提高了家庭的凝聚力,能依靠的就是家里

人,和朋友、同学、同事谈话,可能会被揭发,但和家里人谈话,很少揭发,划清界限的揭发更

是少之又少。我觉得叶家是这样,只有叶笃义的孩子被迫写过一封要和他划清界限的信。

民国家庭没多大凝聚力

新京报:再谈谈家庭凝聚力。即使回避政治,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家庭往往成为一个力量来

源,无论是对外或对内,无论是向善或作恶,家庭成员都展示出某种力量。你怎么看待这一点?

周锡瑞:我在书中特别强调中国家庭在变化,家庭概念、作用、内部结构都在变化。举例来

说,晚清太平军来的时候,家庭很团结,要么一块儿逃,要么一块儿抵抗,以家庭为单位来应付

叛乱。到民国,日军入侵,家庭没有多大的凝聚力了,尽管亲人之间关系还是很好,但被战乱打

散了。你看,叶笃庄和叶笃正在西安火车站偶然碰到,说了几句话,各走各路。到了共和国,家

庭又凝聚起来了。

新京报:在单向街沙龙现场,你也提到,政治运动反而使得家族的凝聚力更强。反过来,这

种凝聚力如何影响国家的命运?

周锡瑞:这个问题也很微妙,不过值得思考。简单来说,清代、民国,他们的生活、活动和

个人命运,比如,在叛乱或抗战的时候,很可能一批热血青年,就能影响到国家的命运。但是,

后来,到共和国,我觉得这样的情形很难看到。老百姓要影响到国家政治和国家发展趋势——这

个能力一代一代在下降。家族也是这样。当然,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不光是要个人富

裕起来,也希望国家强大。■

Page 70: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70

叙事史学的维度林弥生 经济观察报(2014-08-05)

咆哮彭城:唐代淮上军民抗争史(763-899)

卢建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1

历史是这个时代的都市消费品,但大多数被消费的历史作品并非出自历史学家之手。这是当

下的吊诡之处,我们不允许非专业人士开发研制药品、化妆品,却许可非专业人士制造历史读物。

也许在多数人看来,把历史故事讲得好听就可以,不必非要史学从业者参与。如此一来,被消费

的历史也就停留在“故事”的层面,和小说无异。

被消费的是历史,被冷落的则是史学,被定义成“故事”的历史有强烈的媚俗倾向,灵异传

奇、宫廷秘辛、权谋诈术和处世心得是长盛不衰的话题,此类现状,更令史学从业者掩鼻而逃,

避之唯恐不及。

事实上,现代史学并不排斥著史,专业性的历史讲述也并非无人喝彩。黄仁宇的《万历十五

年》,史景迁的系列著作,都拥有大量的读者。这些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延续了叙事

史学的传统,细心推敲叙事结构和描述手法,让自己笔下的历史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跌宕起伏,

同时又能将专业性的研究成果化入叙事,令读者耳目一新,自然乐于接受。

相比之下,当代中国史家中自觉进行叙事史学实践者并不多,这也是史学在公共领域失语的

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台湾学者卢建荣的《咆哮彭城:唐代淮上军民抗争史》就值得特别推荐。

他对叙事史学的尝试,首先起于对中国本土和日本历史叙事作品的钟爱,负笈海外时又受到

“新文化史”的影响,从而一面做专题研究一面著史,《咆哮彭城》就是他采用叙事史学书写的

“唐代五部曲”系列之一。谈及为何选择著史的方式时,从他的回答里可以感受到一份难掩的激

Page 71: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71

动——因为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我们只能进行笔谈,但那种情绪依然能透过网络,令这端的人

为之一震。

在他看来,著史与专题研究都是史学家应当肩负的责任,而与程式化的论文写作相比,著史

更需要精妙的构思和过人的史识。所以,他在写作《咆哮彭城》时,选取了与之相关的四个人物

作为叙事线索,通过他们来展现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场景,也将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

看法呈现给读者。这种处理手法和当下流行的“视点人物手法”(POV,Point Of View)非常相

似,读来颇觉其中妙处。

与手法相比,叙事背后的观念可能更为重要。在描写被史家称为“庞勋之乱”的事件时,《咆

哮彭城》并没有停留在传统史学的角度。和多数史学家评价此事所持的正统立场(即站在唐王朝

的角度)不同,他站在了地方的角度,以徐州当地人士的立场作为参照系,重新评估这次与朝廷

对抗的战争。这就使一直被认定为地方叛乱的“庞勋之乱”被赋予了“地方自治运动”的意义。

对一般读者而言,庞勋的知名度自然不如唐太宗和武则天,也比不上李白与杜甫。但是在传

统史学的视野里,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角色。北宋时代的史家宋祁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评论: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在宋祁看来,虽然黄巢是动摇唐代帝国大厦的决定性人物,但

最先对这座宏伟的殿堂进行冲击的则是庞勋和他手下的将士。(因为他们被朝廷派去戍守桂林,

又在当地发动兵变并辗转几千里返回徐州继续与朝廷对抗,所以被称为“祸基于桂林”。)宋祁

格外看重“庞勋之乱”,认为此事是唐代倾覆的开端。

宋祁(998~1061)字子京,祖籍开封府雍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双塔集),[1] 出生于安州安陆

(今湖北安陆),北宋文学家。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

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

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Page 72: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72

可是,“祸基于桂林”只是宋祁提出的假说,“庞勋之乱”是否真的有如此大的意义,尚需

验证。若是站在传统的政治史角度,此事的重要性可能不及此前的安史之乱和此后的黄巢起义,

然而若从社会、经济与文化角度入手,这一事件的性质和象征意义就可做全面的重估。《咆哮彭

城》就试图做这样的历史解释,从社会、经济、文化等角度切入,对九世纪后半期的徐州地方史

做全景的复原,在此基础上解释为何此时会爆发这样一场牵动全局的地方事件,这一事件又昭示

出唐代地方社会的何种新局势。

正因作者站在地方的角度审视这一事件前后的历史,才会

特别关注徐州地方的“自治”倾向与努力。而所谓“自治”,

实是一个现代话语下的问题,作者也坦陈现代史学与政治学著

作对他思考这一问题的启发,特别是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

革命》中所说的“民主的敌人是中央集权制,民主的盟友是地

方自治。”而一千多年前的徐州军民是否具有“自治”的精神,

还需谨慎思考,虽然“叛乱”与“自治”只是对同一事件的不

同表述,但在观念层面二者相去甚远,若因现代有此观念而将

之强加于古人,未免有以今度古之嫌。

当然,即便有误解古人的风险存在,也不能否认此书的意

义,因为著史的过程必然会带上史家个人观念的烙印,曾经作

为热点话题的“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正是为此而发。

“一家之言”并非过错,相反,“一家之言”正是史著的灵魂,

而坊间的历史消费品大多只有故事,就像海上泛起的蔷薇色的

泡沫。

访谈

问=经济观察报

答=卢建荣

问:你在书中提出,徐州军民的自治努力,源于他们对朝廷直接管制的不满,而对自治模式

充满向往。这个观点应该是站在徐州当地的立场而言的,而我们如果改用唐代朝廷的思路,为了

维持一统局面而加强对徐州地区的控制,是否也是可以接受的?在唐代朝廷的立场上,徐州的自

治运动是否也可以视为叛乱或割据?

答:徐州军事精英团体争取自治的行动,当然是不为朝廷所允许的。在朝廷看来,是叛乱。

朝廷只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天下一统,全国各地只能服从来自长安发布的朝令。以朝廷的思路,

必须加强对徐州的控制。问题是朝廷是否有能力遂行这一思路,如果可以,徐州实行自治,朝廷

只会判定徐州走向割据、甚至叛乱。

问:你在书中以陆龟蒙、王智兴、张渐、郑樵等几个人物为线索,通过他们的叙述,将唐后

期徐州地区军民的自治过程连缀起来,为何你要选取他们作为本书的线索人物?

答:我通过事件中既有的四位人物,利用他们各自观点去看待徐州统治不稳定的现象。这有

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 托克维尔

冯棠、桂裕芳、张芝联

商务印书馆

2012-8

48.00

Page 73: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73

两个作用。第一,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是看不清事理,或者说只能掌握部分真实,而无法一窥全

貌的。这是运用第三人称限定观点的叙述法。读者读到四种人物观点看待同一件事,这无疑会增

加读者在阅读上的趣味。第二、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本来就是很复杂,史家如何呈现历史的复杂性,

决定他是否为优秀的史家。我把研究心得设计成,挂在这四位人物身上,分别由他们口中道出。

身为作者的我,再在相关地方,跳出来指出他们各自眼界的不足。如此一来,读者平添五种观点

共同看一件事。而且,还有一个好处,读者还可以自行编组,去认识事情的复杂性。

问:大陆学者张国刚曾对唐后期的藩镇类型做过概括,徐州属于其中的中原型藩镇,负责震

慑、讨伐河北地区的割据藩镇,拱卫京畿,因而对唐代朝廷而言,只要中央具备实力,徐州是必

须争取、必须控制的。在 9世纪后半期的具体环境下,朝廷与徐州地方社会是否存在达成共识、

互相谅解的可能?

答:张国刚对藩镇的分类,是基于朝廷的主观意愿所作的分类,他将徐州归类到中原防遏型,

是正确的分类。徐州负有防守大运河、拱卫东都洛阳的重任。至于九世纪后半期,朝廷与徐州军

事精英团体之间隔阂加大,另一方面,唐廷对地方控制力愈加乏力,包括对徐州控制力益不如前。

故尔,徐军动向益发不可预测,乱事发生率增高。这说明了徐州军方的离心力是大于对朝廷向心

力的。

问:你在书中提到,徐州特殊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对于该地在唐后期的自治运动都有助推

作用。在其他地区,是否也有社会、政治状况与徐州相类似的情况?如果有,是否也促进了当地

的自治?徐州自治运动又在何时结束,结束的原因又是什么?

答:徐州地区因有政治、社会的变动,增加了朝廷对地方控制的困难。这种情形最早发生在

河北地区。河北地区旧有精英都离乡背井,创造了新兴势力趁虚而入的机会,加上区域经济自足

自给能力增强。这些都是河北争取独立、或半独立的本钱。763 年至 805 年之间,紧邻洛阳的汴

州和许州,也有类似河北或徐州的情况发生,但经过中央努力之下,终于把汴州和许州给稳定下

来。至于徐州是断断续续争取到三次长时段自治的机会。它在九世纪末时,面临天下争霸的新局

面,它与朝廷的关系变成不重要,反倒是邻近淮南和汴州,成为它争霸竞争对手。徐州脱离中央

而自治的这段历史,也就结束了。

问:你最初对徐州自治运动进行关注的灵感来自何处?是从历史记载中发现线索,还是更多

地从对现实的思考中获得帮助?

答:我写书的灵感得益于三点。第一,在我读材料的过程中,感觉到徐州社/经力量在转型,

但另一方面,政治极不稳定。这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变动,就吸引我注意,并挖掘下去。第

二,从比较世界史的观点,类似徐州的个案,不是没有。和现在比较近的案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

法国旺代(Vendee)省,该省不服从巴黎革命政府的训令,结果巴黎政府用军事镇压并屠城了事,

像极了徐州。但也有相异之处可资比较,这部分说来话长,我就不去讲它了。总之,美国历史社

会学家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出版的《旺代》(Vendee)一书是我读之再三的作品,

对我研究徐州帮助甚大。第三,我对法国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特别用心。其中作

者讲:“民主的敌人是中央集权制,民主的盟友是地方自治。”这是我从事地方自治史研究的深

层原因所在。

问:《咆哮彭城》中所揭示的时代性问题,对于当下的现实有何启示?

Page 74: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74

答:中央所遣派驻地方的官员,如果满脑子从首都看天下的观点,必定查觉不出地方的特性,

更遑论地方真正需求所在。这时如果地方大员领导能力有问题,鲜有不出事的。像崔群这样做过

宰相的人,出任徐州统帅,在中央看来是合适的任命。但崔到了徐州,却斗不过王智兴。崔、王

是两种不同型人物,但崔心中没想过这种问题。崔来到徐州根本搞不清情势,就让王智兴给赶走

了。1947 年蒋介石以陈仪是知日派,又是浙江同乡,任命陈为台湾行政长官,结果发生人民反

抗事件,是为“二·二八事件”。陈仪情形和处境,与唐代崔群像极了。陈、崔都对地方政情完

全不解。当下是 2014 年,中国派驻偏远地区的长官,深切了解地方政情吗?这是极为现实的问

题。不要像崔群或陈仪,只要跟中央首脑关系熟透,就以为他们适任任何地方。这是很危险的。

问:《咆哮彭城》采用了以叙述为主的形式来展现“庞勋之乱”及此后徐州地区的“自治运

动”,这与以考证和论述为主的现代历史学撰述方式不同的。你为何采用这样的写作形式?

答:我采用叙述史学方式写史,不自今日始。早在我二十几岁、三十初头之时,我先后写《曹

操》和《颜之推》,就采用叙事笔法操作。只是我那时的学术资源跟今天的有别罢了。我今天仰

仗的学术资源,来自我在二十世纪八零年代西方受训

的背景。我受到“新文化史”流派影响甚深。我读了

娜塔莉·戴维斯(Natalie Davis)的《马丁盖尔归

来》、勒华拉杜里(Le Roy Ladurie)的《蒙塔尤》,

以及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的《屠猫记》,

深受影响。特别是西蒙·沙玛(Simon Schama)于 1989

年,正是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出版《公民们:法国

大革命编年史》(Citizens: A Chronicl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一书,简直像读小说一般。沙

玛操作历史像极操作小说一样。书是好读又兼有趣。

这可能是西方叙述史学推到极致的一个面向。我又知

西方大史家都是右手写论文(就是你说的考证和论述

为主的现代历史学),左手写雅俗共赏的叙述史着,

以致荣登畅销书排行榜。我在台湾主持麦田西方名作

译丛工作时,多把这类作品引进。其中,霍布斯邦(E.

J.Hobsbawm)最受读者爱戴迄今。我近十年所完成

的“唐代五部曲”,主要学术资源受益于西方新文化

史学风。比《咆哮彭城》更大胆的尝试,要推《飞燕

惊龙记》一书,那是我重新诠释长安与河北的关系。

问:现代历史学以“论”为主,著史反而不是本职工作,你则采用了“写史”的方式,在你

看来,著史与进行专题性研究各有哪些利弊,二者能否结合?

答:现代中国历史学者一方面扬弃了中国史家传统著史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对二战后西方史

界著史成风这件事嗤之以鼻(按:其实是自己不会)。结果就造成今天中文史家作品只流通于学

术象牙塔,相反地,有些文学作家则起而代之,著起史来,深受社会大众喜爱。这又造成中国史

家益发贬抑著史的工作。我觉得,史家从事专题性研究,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乃他本职。但这与

一般社会读者无关。然而,领有国家薪俸的史家,没有理由拒绝社会大众想分享他们的研究发现

吧?这时著史就成为急务之事。一个是本职,另一个是急务。是可以结合的,谈不上有何利弊,

甚至说两者分别做都有利。试想升成教授、已无升职等压力的史家,缘何不著史?这对得起身在

飛燕驚龍記:

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歷史的人

盧建榮

時英出版社

2007-8

Page 75: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75

文化界(著史是一种文化活动)吗?

我在大学时代,读顾颉刚《秦汉方士与儒生》、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叹为观止。

这两本史著,既有看法,又易于阅读。这不就是你问的能否结合的范例吗?我一直想写《中国当

代叙述史学》一书,好好表彰这两位前辈对著史的贡献,可惜我忙于他事,至今未能完成此书。

问:其他历史学家也采用过著史的形式来表达对某段历史的认识,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

年》和美国史学家史景迁,在你看来,你的历史写作方式与他们有何异同?

答:我在八零年代于美国念书之时,只读过黄仁宇的,没读过史景迁的,后者是九零年代回

到台湾,才开始接触到。在读过史景迁关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清初妇人王氏之死的书后,鉴

于后一本书没有中译,才收入我在麦田主持的西史名著译丛之中。我对黄认识较足,对史景迁认

识较浅。但不论如何,我与这两位前辈在著述中国史方面,相同的,都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

史家独有的发现。相异之处,在于我重视用多元观点去呈现历史的复杂性这一点,比较留心。黄、

史两人在此,与我距离稍远。对于目前西方人文学界逐渐重视人类社会复杂系统、或复杂现象这

一点,黄、史的学术和训练,都不在这里。黄仁宇执着于大历史叙述兼之找出律例,比较像过去

的马克思思维。史景迁则是一个人、一件事,让它有趣的陈述出来,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这个异

民族和异文化的好奇心。当然,史氏对中国材料的活用,是值得我们国人学习的。像他利用蒲松

龄生平数据和《聊斋》鬼故事,去重建清初盛世穷人人生故事,确属不凡。

问:在写史时,历史学家是更应该将各种记载之间的差异呈现出来并进行分析,还是应该直

接选择出一个他所认为正确的记载来进行叙述?钱钟书先生曾评价史景迁是“失败的小说家”,

那么专业史学家所撰写的历史能够成为“成功的小说”?你个人的历史写作也采用了若干小说的

技巧,为何你在写作方式上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除了真实性之外,你觉得写史与写小说还有哪些

区别?

答:对同一件事,记载有出入。这是史家治史往往会碰到的情况。这里面多少蕴藏可资破解

史事的线索。从中选择看起来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一个办法。但也不可一概而论,要看情形。

其次,历史书不会成为“成功的小说”。我的理由是,小说属于艺术范畴,史书重视事件/现象

如何理解的道理,所以较趋近科学报告的范畴。举例来说,黄仁宇为探求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

图”的艺术心灵,写有《汴京残梦》,井上靖为思索敦煌宝藏如何形成,把他自己的想法写成《敦

煌》。这是试解历史疑案所作的一种假说的方式。只是黄仁宇用写史方式呈现,井上靖用他擅长

的小说体裁加以呈现。黄仁宇用小说体创作《白茉莉》,则令读者不忍卒读,原因是那是一本烂

小说。可见史家运用一点小说笔法适度放在史书制作上,是一回事。历史家如果没有写小说天分,

要成为成功的小说家,何其难呢。这又是另一回事。

你问除了求真这点之外,写史与写小说有何差别?我认为有很大的差别。残存关于某事某人

的史料或迹证,是历史书写工作上所预存的条条框框,这些对于史家掌握或推敲历史的空白处,

是有制约作用的。小说家可以纵笔如飞,对于故事如何编造,高下随心。史家则因处处有预存史

料掣肘的关系,写起事件/人物来,缚手缚脚。例如要写到明初旅店住宿花费多少,这对史家要

遍查史料,才知各种情况花费不同。但对小说家,则毫无忌惮,想写多少,就写多少,根本不用

费事找数据才写。

问:日本也有比较著名的历史小说家,比如司马辽太郎和陈舜臣,对于他们的历史写作,你

Page 76: Jifengshuxunno 365

评论

76

有何看法?

答:我在二十几岁,先后写曹操和颜之推时,受司马辽太郎影响很大。日本近代兵学之父大

村益次郎、新选组几位人物,都在我读《花神》和《燃烧的剑》之时和之后,栩栩如生地活在我

心中,直到今天。司马对事发现场的探勘,和对资料研读的用心,令我印象深刻。我到海外念书,

才接触到陈舜臣,很佩服他对诸葛亮、洪秀全在心理、以及在性格拿捏之巧妙,尤其凭其小说家

敏锐心思那种挖空心思去穷尽事情奥秘的精神,真是甘拜下风。但因训练的关系,以及不具小说

家天分对人性理解透彻,我不敢学他们去忖度历史人物其人性的极致之处。就算历史学有一支是

历史心理学,我也不敢走上这一途。

问:台湾在严肃的历史学著作和通俗的历史读物出版方面都有过非常成功的经验,你在求学

和工作过程中所接触的这两类书籍,是否有对你产生较大影响的?你的著史作品是否有受到这种

环境的熏陶?比如远流出版公司的“实用历史丛书”,就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你对其有何评价?

近年来大陆地区的讲史作品也开始进入台湾,你是否接触过?对这类书籍有何评价?

答:在我求学和工作过程中,严肃史著是我熟悉的,它的操作方式很简单,大学时期就学会,

而且付之实践。高中、大学时期,我读过黎东方细说体的各朝史,觉得好看,却缺乏洞见。在我

规划要写的《当代中国叙述史学》中,他敬陪末座。此外,我在中文世界中看不到有好的通俗历

史读物。我写史著的影响,不在中文世界而在外文世界。像美国传记小说家欧文·斯通(Irvin

Stone)写米开朗基罗的《痛苦与狂欢》和《梵高》,日本历史小说家吉川英治的《水户黄门》、

井上靖的《敦煌》,都对我早期写史,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十年的影响,前述已及,是西方新文

化史思潮。我的“唐代五部曲”即是这个时潮的产物。远流出的“实用历史书系”,由于第一号

书是抄我的《曹操》,因此对此系列印象不佳,我只对一位作家岳南,眼睛为之一亮,他写的法

门寺,以及帝王陵的考古,还有民初学者的人生,都引起我注意。

我提倡叙述史学,除了故事说得动听这一点之外,还得对事理有洞见。前者要求史家要有小

说技巧的素养,后者则是专业史家的用武之地。这两项本事是叙述史学的基本功夫,缺一不可。

要将求真和求美冶为一炉,自然难倒绝大多数的史学同行。

大陆讲史风潮传入台湾一事,我尚未接触,我无法评价。倒是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杨念群

教授,他写的《再造“病人”》一书,我誉之为当代中国叙述史学的扛鼎之作。这本书对尔后中

国史学影响之深,一时难以估计。可惜迄今没有适当的书评表彰杨教授的贡献。■

卢建荣,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曾

服务于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所、台北大学历史

系,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所教授、宜兰

佛光大学历史系所兼任教授、麦田出版社历史文

化丛书编辑。中古史专家,专长为唐代财经问题,

并涉猎法制史,目前在台湾提倡新文化史、新社

会史研究。有很多著名、论文、书评。

Page 77: Jifengshuxunno 365

本周最新到货

77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云上的奶奶 作家作品集 陈媛北京时代华

文书局29.8

2 (精)空巢 作家作品集 薛忆为 华东师大 36

3 鸟看见我了 作家作品集 阿乙 十月文艺 39

4 心守一事去生活 中国散文 梁实秋北京时代华

文书局36.8

5 民国风度黑暗处的明灯 中国散文 施立松 浙江文艺 26

6 西北方言文献研究 语言文字 莫超 北京大学 39

7(第一分册)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

变研究语言文字 羅常培/周祖謨 中华书局 72

8 恶魔岛幻想 悬疑、科幻 日/岛田庄司 新星出版社 38

9 螺丝人 悬疑、科幻 日/岛田庄司 新星出版社 30

10 (作品 22)阳光下的罪恶 悬疑、科幻英/阿加莎·克里斯

蒂新星出版社 28

11 上帝的间谍(上帝之诚三部曲) 悬疑、科幻 西/胡安·高美中国画报出

版社32

12 古墓记事簿之北邙剑冢 悬疑、科幻 英洛公子 安徽文艺 32.8

13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理论与实

践(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文学评论

澳大利亚/比尔·阿

希克洛夫特/格瑞

斯·格里菲斯/海

伦·蒂芬

北京大学 38

14

(1945-2010)美国文学经典与民

族文化创新(外国文学经典与民

族文化研究丛书)

文学评论 江宁康 人民 52

15 当代文学理论与圣经批评 文学评论 梁工 人民 135

16

延异之链:《俄狄浦斯王》影响研

究新论 Studien zur

Wirkungsgeschichte des

Oedipus Rex

文学评论 杨俊杰 北京大学 39

17 单读 06:逃离 归来 文学丛书许知远 肖海生

主编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36

18 伊豆的舞女(2014 版) 文学 南海 35

19 莲花(2014 新版) 文学万卷出版公

司36

20 生命不息 文学 凯特.阿特金森 湖南文艺 36

Page 78: Jifengshuxunno 365

本周最新到货

78

21读《读者文摘》-学英文·妙语连

珠(双语译林)外文读物

《读者文摘》编辑

部译林出版社 27.8

22 追忆逝水年华(精华本) 外国文学 法/普鲁斯特 上海译文 38

23 忏悔录-译文名著精选 外国文学 法/卢梭 上海译文 43

24 笑面人(译文名著精选) 外国文学 法/雨果 上海译文 43

25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

桑塔格访谈录外国文学 乔纳森·科特 人民大学 35

26 我是猫 外国文学 日/夏目漱石 中国华侨 38

27 忆骨(弗朗西斯·伊塔尼作品) 外国文学加拿大/弗朗西斯·

伊塔尼译林出版社 35

28 基督的最后诱惑(百读文库) 外国文学希腊/尼可斯·卡赞

扎基斯译林出版社 45

29 武士花园(盖尔·月山作品) 外国文学 美/盖尔·月山 译林出版社 32

30 失聪(弗朗西斯·伊塔尼作品) 外国文学加拿大/弗朗西斯·

伊塔尼译林出版社 38

31一个唯美主义的遗言-奥斯卡·王

尔德别传外国文学

英国/彼得·阿克罗

伊德译林出版社 32

32最初的体验-帕斯捷尔纳克中短

篇小说集(百读文库)外国文学

俄罗斯/鲍里斯·帕

斯捷尔纳克译林出版社 39.8

33 丝绸女子(盖尔·月山作品) 外国文学 美国/盖尔·月山 译林出版社 32

34 和泉式部日记 外国文学 日/和泉式部 译林出版社 28

35 多梦之夜(盖尔·月山作品) 外国文学 美国/盖尔·月山 译林出版社 32

36他方世界(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

小说)外国文学 美国/约翰·克劳利 译林出版社 68

37 世界美如斯(百读文库) 外国散文捷克/雅罗斯拉夫·

赛弗尔特译林出版社 39.8

38 (全二册)诗词曲语辞汇释 诗、词、赋 张相 中华书局 98

39 (第一季)中华好诗词 诗、词、赋河北电视台《中华

好诗词》项目组中华书局 33

40 闯祸的快乐少年(精选版) 青少年读物英/伊迪斯·内斯比

特上海译文 26

41 想做好孩子(精选版) 青少年读物英/伊迪斯·内斯比

特上海译文 28

42 夏洛的网 青少年读物 E.B.怀特 上海译文 17

43 恰佩克童话(精选版) 青少年读物捷克/卡雷尔·恰佩

克上海译文 26

44 银河铁道之夜(精选版) 青少年读物 日/宫泽贤治 上海译文 22

45 怪咖的自我修养 青少年读物 闫景歌 中信 32

46

(全二册)春秋公羊传("尚雅"国

学经典书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

全本第三辑)

青少年读物姚政/邓启铜 注

释南京大学 55

47

(全二册)春秋穀梁传("尚雅"国

学经典书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

全本第三辑)

青少年读物姚政/邓启铜 注

释南京大学 55

Page 79: Jifengshuxunno 365

本周最新到货

79

48

(全三册)古文观止 ("尚雅"国学

经典书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

本第三辑)

青少年读物 邓启铜/钟良 南京大学 88

49周礼 ("尚雅"国学经典书系-国

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第三辑)青少年读物 王川/邓启铜 南京大学 35

50

(全二册)荀子 ("尚雅"国学经典

书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第

三辑)

青少年读物 邓启铜 点校 南京大学 58

51

(全二册)礼记 ("尚雅"国学经典

书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第

三辑)

青少年读物邓启铜/王川 注

释南京大学 65

52

(全二册)武经七书 ("尚雅"国学

经典书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

本第三辑)

青少年读物 邓启铜 注释 南京大学 50

53尔雅 ("尚雅"国学经典书系-国

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第三辑)青少年读物 邓启铜 注释 南京大学 20

54仪礼 ("尚雅"国学经典书系-国

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第三辑)青少年读物

刘波/王川/邓启

铜 注释南京大学 38

55

(全二册)国语 ("尚雅"国学经典

书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第

三辑)

青少年读物 邓启铜 点校 南京大学 60

56 城南旧事(经典译林) 青少年读物 林海音 译林出版社 18

57(2014中国年度最佳)高考满分作

文特辑(智慧熊)青少年读物 闻钟 主编 南京大学 25.8

58(2014最佳辅导书)高考满分典范

作文(智慧熊)青少年读物 闻钟 主编 南京大学 22.8

59 大唐李白 2:凤凰台红学、历史小

说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39

60(典藏版)追踪石头2-蔡义江论红

楼梦(蔡义江红学系列)

红学、历史小

说蔡义江 浙江文艺 35

61 李世民传红学、历史小

说罗贯中 华东师大 45.8

62 (上下)武经七书 国学 骈宇骞 中华书局 78

63 俄罗斯书简(苏俄观察) 读书生活 印/泰戈尔 东方 22

64 太宰治的脸(长声闲话) 读书生活 李长声 北京三联 38

65

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

给总理和书虫荐书(名作家文学

课)

读书生活 加拿大/扬·马特尔 译林出版社 48

66 吃鱼歌(长声闲话) 读书生活 李长声 北京三联 38

67 再读一遍: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 读书生活美.艾伦.雅各布

斯译林出版社 28.8

68 系紧兜裆布(长声闲话) 读书生活 李长声 北京三联 38

69 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 读书生活 万丽鹃 编注 南京大学 55

70 美在青苔(长声闲话) 读书生活 李长声 北京三联 38

Page 80: Jifengshuxunno 365

本周最新到货

80

71 阿 Q的长凳(长声闲话) 读书生活 李长声 北京三联 38

72 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 电影 美.詹姆斯.乌登 复旦大学 38

73 雷·哈里豪森的电影概念艺术 电影美/雷·哈里豪森/

托尼·道尔顿京华出版社 168

74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

电影艺术发展史电影 胡星亮 北京大学 68

社科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儒家民主(政治哲学丛书) 政治学 新加坡/陈素芬 人民大学 59

2 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 哲学 龚群/胡业平 人民大学 58

3道德之维-可允许性、意义与谴责

(政治哲学丛书)政治学

美/托马斯·斯坎

伦人民大学 38

4走向现代的小农-历史的视角与

东亚的经验当代中国题 董正华 人民大学 45

5 如何立一份有效的遗嘱 法学 陈凯/蔡慧永 等 人民 48

6 日本如何面对历史 国际问题 日/山田朗 人民 32

7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

华南的社会动乱

海外中国研

究魏婓德 新星出版社 39

8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文(后殖

民理论经典译丛)哲学丛书 英/罗伯特·扬 北京大学 45

9(第二卷)罗马政制史(西方古典

学研究)政治文明

意/弗朗切斯科·

德·马尔蒂诺北京大学 62

10

当下中国纠纷解决的基本立场

Basic Position of Dispute

Resolu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民事程序

法论丛)

法学 刘加良 北京大学 35

11

美国社会:过去与现在 American

Society:Past and Present(世纪

英语专业系列教材)

社会学、人类

学徐婷婷 北京大学 46

12 (精华集)北大讲座(历史)思想文化研

《北大讲座》编委

会北京大学 68

13 山河小岁月社科随笔、全

球化李舒 中信 38

14 (上下)西方政治思想史思想文化研

英/约翰.麦克里

兰中信 118

15 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 民族、区域 王继光 中华书局 38

16 经学历史 哲学 皮锡瑞 中华书局 35

17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 社会科学中共一大会址纪

念馆 编上海人民 90

18后殖民理性批评-正在消失的当

下的历史(人文与社会译丛)社科丛书

印度/佳亚特里·

斯皮瓦克译林出版社 58

Page 81: Jifengshuxunno 365

本周最新到货

81

19道德情操论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译林人文精选)社科丛书 英国/亚当·斯密 译林出版社 32

20 犹太人与犹太教(牛津通识读本) 社科大台 6英国/诺曼·所罗

门译林出版社 25

21 现代日本(牛津通识读本) 社科大台 6英国/克里斯托

弗·戈托-琼斯译林出版社 25

22 基督教神学(牛津通识读本) 社科大台 6 英国/戴维·福特 译林出版社 25

23(卷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秩

序与历史(人文与社会译丛)社科丛书

美国/埃里克·沃

格林译林出版社 54

24 笛卡尔(牛津通识读本) 社科大台 6英国/汤姆·索雷

尔译林出版社 25

25 叔本华(牛津通识读本) 社科大台 6英国/克里斯托

弗·贾纳韦译林出版社 25

26

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和其他

科幻小说(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

研究系列)

共产主义运

美/弗里德里克·

詹姆逊译林出版社 58

27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

(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哲学丛书

印度/阿吉兹·阿

罕默德北京大学 49

28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西方

心理学名著译丛)心理学

奥地利/阿尔弗雷

德·阿德勒北京大学 35

29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

性考察

思想文化研

究朱国华 北京大学 38

30 刑法的私塾 法学 张明楷 北京大学 49

31 记忆(西方心理学名著译丛) 心理学德/赫尔曼·艾宾

浩斯北京大学 32

32 甲午:120 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中国近代史 万国报馆 北京三联 68

33 气象与人类社会社科随笔、全

球化严燕 主编 南京大学 40

34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当代日常文

化研究系列

社会学、人类

德.赫尔曼.鲍辛

格等 著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59

35新经济 新规则:网络经济的十种

策略

社科随笔、全

球化美.凯文.凯利 电子工业 45

36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一九三九-

一九五〇思想人物 张冠生 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49.8

37 直面时代的声音社科随笔、全

球化陈群 主编 华东师大 40

38 论移情问题 社科丛书德/艾迪特·施泰

因华东师大 42

39 狄德罗与卢梭:启蒙脉络 社科丛书英/玛丽安·霍布

森华东师大 48

40 上海潮滩研究 当代中国题茅志昌/虞志英/

徐海根华东师大 56

41 柯氏评估的过去和现在 社会科学 美.柯克帕特里克 江苏人民 35

42 传承与开拓:朱子学新论 哲学 陈来/朱汉民 主 华东师大 98.5

Page 82: Jifengshuxunno 365

本周最新到货

82

经管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奇点临近 经济管理 Ray Kurzweil 机械工业 69

2 微信控控微信 经济管理萧秋水 秋叶语

录 油杀臭干人民邮电 49

3企业家的来信-我们的信念决定

了我们所走的路企业史 张小平 浙江大学 42

4第一众筹-中国股权众筹第一人

的创业之路

金融投资理

论朱江/罗东 浙江大学 42

5随时卖掉你的公司-打造一家离

开你也能独立发展的企业企业史 美/约翰·沃瑞劳 浙江大学 32

6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

策略与未来的世界

金融投资理

论美/艾伦·布林德 人民大学 79.9

7(第 10 版)财政学:理论、政策与

实践

金融投资理

论美/大卫·N.海曼 北京大学 78

8(上)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纪念版)中国经济 吴晓波 中信 45

9(下)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纪念版)中国经济 吴晓波 中信 45

10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一般经济学 时寒冰 上海财经大学 59.8

11 反误导:一个经济学家的醒悟 一般经济学 高连奎 东方 42

12强盗银行家-能源、金融与精英统

治的世界

金融投资理

美国/约瑟夫·P.

法雷尔译林出版社 39

13互联网接入服务现状及管理对策

研究经济管理

北京市互联网信

息办公室 编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9

14 打动顾客的 68 个销售技巧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华英雄

中国经济出版

社35

15欧洲的未来(IMI 书系 国际货币

研究系列丛书)

金融投资理

论英/大卫·马什

中国经济出版

社42

16迷航的中国房市(新金融·青年书

系)

金融投资理

论郭峰

中国经济出版

社38

17世界 500 强人力资源总监管理笔

记经济管理 潘新民 编

化学工业出版

社35

18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

创业历程 1900-2013(第二版)经济管理

美.拉奥 斯加鲁

菲人民邮电 99

19 微信营销一本通 经济管理刘畅 唐海玥等编

著电子工业 35

20 互联网金融第三浪 众筹崛起 经济管理盛佳 汤浔芳 杨

东 杨倩 编著中国铁道 42

21 带出正能量团队 经济管理 孙昌华 机械工业 36

22 战胜华尔街(珍藏版) 经济管理 美.林奇 罗瑟查 机械工业 48

Page 83: Jifengshuxunno 365

本周最新到货

83

尔德

23 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 经济管理 赵大伟 主编 机械工业 49

24 经济运行的逻辑 经济管理 高善文 人民大学 68

25 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经济管理

美.拉里.博西迪

拉姆.查兰 查尔

斯.伯克

机械工业 36

26 CEO 的微思考 经济管理 唐崇健 机械工业 39.8

27大数据:互联网大规模数据挖掘

与分布式处理经济管理

Anand Rajaraman

Jeffrey David人民邮电 59

28 大数据时代的 IT 架构设计 经济管理IT 架构设计研究

组电子工业 49

29理财规划师专业能力(国家职业

资格一级)经济管理

中国就业培训技

术指导中心

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42

30

管理沟通指南(有效商务写作与

演讲第 10 版中英文对照)/高级

商务沟通指南

经济管理玛丽.蒙特 林恩.

汉密尔顿清华大学 39

31绩效优化:从绩效诊断、改善到业

绩提升的全方位指导经济管理 华通咨询 清华大学 42

32内在领导力:成为有正能量的领

导者(第三版)经济管理 美.戴维.莫尔登 北京大学 36

33培训审判:再造职场学习,保持与

时俱进经济管理 柯克帕特里克 江苏人民 58

34重塑金融服务业:消费者对未来

银行和保险业的期待经济管理

雷吉.德.范尼克

斯 罗杰.佩弗雷

中国金融 58

35 金融服务营销(第二版) 经济管理吉利恩.道兹.法

夸尔 亚瑟.梅丹中国金融 58

人文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病变 中兴 衰毁:解读《汉书》密

码历史文化 时殷弘 人民大学 46

2 (增订本)王明传 人物传记 周国全/郭德宏 人民 98

3(含ICD)声行漫步:旅行的美妙与

孤独游记、印象 朵拉 北京大学 40

4全球热恋:全球化时代的爱情与

家庭两性、婚姻

德/乌尔里希·贝

克/伊丽莎白·贝

克·格恩塞姆

北京大学 32

5(第五版)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

与交流 1000-1800 年外国史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北京大学 72

6 数学·科学与艺术 科学史 张顺燕 北京大学 38

7 科学人文高级读本 科学探索 任定成 北京大学 39

Page 84: Jifengshuxunno 365

本周最新到货

84

8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

的历史外国史

美/戴维.考特莱

特中信 38

9(全十二册)读史方舆纪要(中国

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历史文化 顾祖禹 中华书局 690

10就是算得快-在生活的加减乘除

中训练最强大脑科学史 德/格特·米特灵

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32

11江湖有酒,庙堂有梦-华夏故国知

识人的性情与命运人文大台 1 谢青铜

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36

12 三人行@1963 社会纪实杨照/马家辉/胡

洪侠

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38

13 自制力-根治 拖延 瞎忙 没时间 人文大台 3 林均伟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35

14 文具手贴:旅行去! 流行、时尚 大宇人 等 九州出版社 45

15 (经典插图版)厨房里的骑士 饮食文化法/让·安泰尔姆·

布里亚-萨瓦兰光明日报 32

16 苏东坡传(名家名人传) 人物传记 林语堂 浙江文艺 35

17 武则天传(名家名人传) 人物传记 林语堂 浙江文艺 28

18安南回忆录-干预:战争与和平的

一生人物传记

加纳/科菲·安南

美国/纳德尔·莫

萨维萨德

译林出版社 38

19科学文化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Scientific Culture科学探索 胡翌霖 北京大学 30

20 最伟大的医生:传记西方医学史 人物传记美/亨利·E.西格

里斯特北京大学 45

21中国剩女调查-关于剩女,我们需

要一个真相两性、婚姻

罗爱萍/王蜂/江

宇广东人民 39

22 美国本科名校申请指南 家庭教育 张弛 南京大学 45

23天空的另一半:普利策新闻奖得

主讲述女性的绝望与希望两性、婚姻

美.尼可拉斯.D.

克里斯多夫 雪

莉.邓恩

浙江人民 39.8

24 激荡太平洋:大国四百年争霸史 外国史美/沃尔特·麦克

杜格尔京华出版社 68

25 大象和我 科学探索肯尼亚/达芙妮·

谢尔德里华东师大 29.8

26 父母新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家庭教育 艾永明 华东师大 26

27 我的简约时尚书 流行、时尚 美/尼娜·加西亚 友谊 36

28 逆向沟通:完美社交的沟通法则 人文图书 艾德 电子工业 32

29内向者心理学:他们为什么比外

向者更容易成功人文图书 美.马蒂.O.兰尼 华东师大 39.8

30 成为高效能人士的 21 天行动 人文图书 韩咪咪 李素芳 机械工业 29.8

艺术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Page 85: Jifengshuxunno 365

本周最新到货

85

1 晓光鉴画 艺术史 郭晓光 人民大学 45

2 (现代卷)中国画品评艺术人物、理

论徐文景/徐千懿 人民 68

3 (当代卷)中国画品评艺术人物、理

论徐文景 人民 45

4 设计色彩 设计 姜晓微 北京大学 52

5产品设计基础 On Basic of

Product Design设计 张君丽 北京大学 55

6说穿:一个纽约设计师眼中的时

尚摄影工艺 于晓丹 中信 48

7(全 5册)醉文明:收藏马未都

(1-5 册套装礼盒)音乐、体育 马未都 中信 234

8 (精)古琴制作法 精品图书 陶运成 中华书局 268

9 (全二册)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 书法篆刻 毛遠明 中华书局 390

10 (精)百年艺林本事艺术人物、理

论万君超 中华书局 35

11 诗经绘:古典诗画的美丽与哀愁 实用技法 飞乐鸟 中国华侨 36

12 北京的城楼与牌楼结构考察 设计 孔庆普 东方 158

13 中国史前玉文化 收藏鉴赏 杨伯达 浙江文艺 128

14欲求之物-1750 年以来的设计与

社会(设计经典译丛)设计 钱凤根 主编 译林出版社 48

15设计的大地 THE VAST LAND OF

DESIGN设计

许平/陈冬亮 主

编北京大学 138

16德稻先锋生态建筑大师、诗人(德

稻智库丛书)设计 渡堂海

中国经济出版

社280

17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音乐、体育 田艺苗 天津人民 32

18 (全新修订版)截拳道之道 音乐、体育 李小龙 京华出版社 128

19 视效合成初级教程 摄影工艺 美/史蒂夫·赖特 上海世图 88

20 王小古百花图 实用技法 刘瑞轩 华东师大 128

21 重返风景:当代艺术的地景再现艺术人物、理

论法/卡特琳·古特 华东师大 29.8

Page 86: Jifengshuxunno 365

三辉链接

86

三辉链接浅析柳薇卡笔下的“跨国灰姑娘”

李志卿

玛琳娜·柳薇卡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第一版于 2011 年出版中译本,今年新版与其第二部

小说《英国农民工小像》相继面世,应该算是三辉思想小说相对成功的一个尝试。就像柳薇卡的

作品,幽默的笔下总有一种深沉的底色。三辉的思想小说也总希望能关照到一些特殊的人物群体,

比如移民、比如记忆、比如女性。柳薇卡的两本小说在这三方面都有成功的尝试。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说,讲述一位 36岁的乌克兰波霸少妇与一位 84

岁的英国移民老鳏夫的波折爱情。如此富有戏剧性的组合似乎一定会是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吵闹

而又庸俗的故事。柳微卡却用她的一支笔写出了一段颇有味道的跨国婚姻与家族故事。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中的移民家庭所走过的路是非比寻常的,那是一段死亡之路,有很多

人没有他们那么幸运,可以从纳粹与饥荒的双重威胁之下生存下来,并且幸运地移民英国。然而

小说中的父亲、母亲和姐姐却将那段岁月留给家族的创伤与记忆隐藏起来,并且拒绝向其后的家

人提起。若不是这段意外的老少恋,恐怕这一切都将消失在家族的记忆中,变成“不存在”的过

去。

而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 36 岁的瓦伦蒂娜代表的则是一段正在进行的历史。乌克兰美女瓦伦

蒂娜美丽、妖艳如波提切利的出水维纳斯,追逐财富与西方现代生活,为此不惜与恩爱的丈夫离

婚嫁给 84 岁的“父亲”。感情在瓦伦蒂娜眼中只是跨入新生活的跳板,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

美好。两姐妹的阻挠与“父亲”的昏聩自然是不可阻挠的因素,但英国对于移民者来说并非天堂,

Page 87: Jifengshuxunno 365

三辉链接

87

作为外来者,瓦伦蒂娜面对的只有辛苦的工作,无法满足的物质追求,糟糕的家庭生活。随着故

事的进展,瓦伦蒂娜逐渐从一个冷酷、贪财的母夜叉变成了一个更具人性的人,我们看到生活的

压榨对于她的残酷,以至于在叙述者娜杰日达心中,对她产生了一种游移不定的同情感。

瓦伦蒂娜的英国寻梦之旅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最终收获了前夫的爱与可爱的婴儿,或许这些

可以让她得到救赎。在劳斯莱斯开往乌克兰的时候,另一些梦想家们开着破旧的车子展开了他们

在英国的寻梦旅程。

柳微卡在《英国农民工小像》中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拥有不同的身份:(乌克兰西

部)小资产者的女儿爱丽娜,(乌克兰东部)旷工的儿子安德利;波兰老光棍托马什,离异并有

一个低智儿子的中年女性约拉;寻找姐姐的黑人男孩伊曼纽尔;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女孩以及打

算到英国留学的中国女孩……如此众多的人物在柳薇卡笔下高唱着生活的赞歌,他们天真率真,

充满烟火气,纵使英国的生活对他们近乎苛刻——一天的辛苦工作换来的只是微薄的薪水,一天

三顿切片面包,还要从中扣除房车的住宿与饮食费用——仍无法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

往。

这些跨国民工在英国乡间展开的这场冒险旅程绘出了一幅全球化时代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画

卷。对这些“移民”来说,陌生的国度总是让人向往的,但英国的生活并不总是那么令人愉快,

他们被中介威胁盘剥,被雇主欺骗压榨;彼此嘲笑又相互依靠取暖。他们的命运最终大概也会像

瓦伦蒂娜一样,在英国完成他们的洗礼。

不管是瓦伦蒂娜还是爱丽娜、约拉,甚至安德利,他们都梦想着终有一天能变成穿上水晶鞋

站在台前跳舞的公主(王子),但最终,英国这块土地都将他们变回了旧屋阁楼上的“灰姑娘”。

柳薇卡的语言是让人愉悦的,这还要感谢译者邵文实的翻译,作为编辑能像真正的读书一样

完成小说的编辑工作是一种幸福,但是两本书的后期封面设计却十分富有戏剧性。第一版《乌克

兰拖拉机简史》的封面设计一直不很顺利,直到一款颇有点东欧特色的带着大烟囱的拖拉机从一

棵大树下开过的设计过来,才总算找到了些感觉,为了增加动感还在腰封上做了一个拖拉机开出

封面的意象,而且大胆做了个有点旧旧的底色。这个封面敲定的时候我还是很忐忑的,因为它是

如此不规整,甚至带着点让人怀疑的“拙”劲儿。但非常出乎意料,这个封面居然很快赢得了业

内及读者的口碑,这个结果跟《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本书的英国版起初被挤在机械书架的角落

后来一举翻身成为书店的橱窗宠儿的经历何其相似!也因此,为了这来之不易的“结果”,新版

除改进外仍大致沿用了这款“特别的”封面。

在设计上,3年后的《英国农民工小像》几乎有着相似的命运,试验了七八稿方案,设计师

已经濒临崩溃边缘不得已放手的时候,伸出援手的另一位朋友画出了如今这个有点类似西瓜花纹

的草莓地,封底草莓地上的工人就像被摆布的稻草人一样站在田垄边缘,面对未知的命运。■

Page 88: Jifengshuxunno 365

制作者

88

制作者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