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b05b711c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att/201707/11/c9372b... ·...

1
一台《桃李梅》,唱遍大江南北,久演不衰。作为吉剧的 代表作,《桃李梅》由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笔名 薛白洛)、刘中、王肯等著名剧作家编写,张先程、那炳晨等 著名作曲家作曲,自 1960 年首演以来,吉剧《桃李梅》已经 演出了 3800 余场,覆盖观众 200 余万人次,先后被豫剧、评 剧、越剧、唐剧等 28 个剧种的 34 家剧团移植,并被拍摄成戏 曲影片。该剧行当齐全,故事贴近观众,深受几代人的喜 爱,2012 年,该剧获得了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 奖”,成为戏剧史的一部不朽经典。6 月 3 日至 30 日,由省文 化厅主办,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省艺术研究院、省戏曲剧 院吉剧团、东方大剧院共同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花开桃李梅” 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在长春举行,通过越剧、 秦腔、评剧、唐剧、吕剧、豫剧、茂腔、河北梆子、闽剧、吉剧十 个不同剧种的同台演绎,再现了《桃李梅》的璀璨芳华。 荟萃戏曲名团名家 尽展各行当风采 在为期 28 天的汇演活动中,来自全国 8 个省份、10 家专 业戏曲院团的1000余名演职人员齐聚长春,奉献了11场不 同韵味的《桃李梅》,共吸引了万余观众走进剧场,50 余位专 家学者全程观摩。而各剧种、各院团也同台亮相、各展风采, 豫剧牛派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金不换,中国秦腔四 小名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袁丫丫,闽剧当家花旦、中国 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琼等多位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深受广 大戏迷喜爱的唐晓凤、刘杨、李楠、张泉利、刘金等吉剧优秀 青年演员轮番登场,演绎出了不同风情的《桃李梅》。 不同剧种各有特点,《桃李梅》行当齐全、人物众多,在 这部剧中,无论哪个剧种都能发挥其所长,也尽展表演院团 最擅长诠释的行当。 越剧柔美动人。在越剧版本的《桃李梅》中,处处展现 着江南的水乡气息,清新典雅的舞台,轻纱罗裙、吴侬软语, 饰演“玉梅”的宁波市鄞州区越剧艺术传习中心当家花旦郑 燕,不仅展现了吕派越剧的唱腔,还表现了两段徐派和尹派 的小生唱段。 在唐剧《桃李梅》中,最具特色的则是“封氏”这一完全 用唐山地方方言演绎的老旦角色。无论是委婉抒情的平 调,还是喜悦欢快的花调,或是深沉思慕的河东调,又或是 激越昂扬的吟腔,“封氏”无不体现出了唐剧宽广、丰富的音 域唱腔。唐山市唐剧团是演绎唐剧的唯一一个剧团,为了 此次汇演,唐山市唐剧团用两个月时间,经过不断的修改和 精简,加上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舞美元素,打造出了一台全 新的唐剧《桃李梅》。 而在豫剧《桃李梅》中,“赵运华”的饰演者,国家一级演 员、“豫剧第一名丑”金不换,技艺精湛,唱、念、做、舞俱佳, 既讲究程式规范,又力求贴近生活;洒脱雅致,寓庄于谐,既 有大家风范,又有乡土气息,展现了豫剧丑行“牛派”独特的 表演风格。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移植《桃李梅》30 余年来,演出该 剧千余场。然而在参加汇演前,河北梆子《桃李梅》已经四 年没有面向观众了,为了此次汇演,该院特别复排该剧,起 用了一批青年演员,培养出了第三代河北梆子《桃李梅》的 传承人。此次复排在当地演出后,得到了河北省戏曲专家 和新老戏迷的热烈欢迎。 促进合作交流 激发良性竞争 当前,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 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 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 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戏曲艺术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 时期。 此次汇演作为一种创新性艺术交流模式,得到了国家 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和重视。6月3日至4日,国家艺术基 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赵少华,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主任韩子勇到我省开展督导与调研工作,并出席了“花开桃 李梅” 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的开幕式。 赵少华指出,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 下,省文化厅高度重视国家艺术基金的各项工作,确保了资 助项目高起点运作、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完成。 省文化厅用“同城汇演”这一新模式,使《桃李梅》这一 戏曲艺术经典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开启了新时期 文化艺术交流的新模式。这一项目创意,实现了各剧种间 的相通相融,也促进了各院团间的取长补短、交流发展,是 一项大胆有益的探索,充分体现了我省文艺工作者的创新 进取精神和勇于担当的文化自觉。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著名戏剧评论家黎继德表示,“此次汇演具有独特性和唯一 性,为各院团、各剧种间打造了交流、沟通、学习的平台,也 为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十个剧种同演一台戏,既是合作,也是竞争。在演出闲 暇时间,演员们也会互相学习、切磋,一场良性的竞争由此 展开。作为《桃李梅》的创始院团,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 的演员们仔细观看了每一场演出,饰演“玉梅”一角的优秀 青年吉剧演员唐晓凤,在向其他剧种的同行们学习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压力,“这是一次送到家门口的学习机会,让我 们看到每一位演员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看了他们表演 的同时,我也加强了自己的排练,精细了更多细节,对人物 性格和情感的表达也努力做到更精准。” 深入校园弘扬传统文化 细致打磨推动戏曲繁荣 在汇演活动举办期间,我省“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正 在火热开展。为了让广大青少年走入剧场,切身感受戏曲 的艺术魅力,汇演期间,为吉林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工 程学院、长春市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等 多所高校和中小学的学生提供了每场演出的公益观摩票。 虽然从未观看过戏曲表演,《桃李梅》跌宕的剧情和生动的 表演方式仍牢牢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 此次汇演让观众在领略相同剧作内容的同时,欣赏到 了各剧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之美,这种相同之中的不同,具有 更为直观的体验价值,对于把握和强化各自剧种的本体特 征、学习借鉴其他剧种的优长、认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规 律,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汇演活动期间,由省艺术研究院主 办,国家艺术基金和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 “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曲理论人才培养”项目也在长 春同时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艺术研究院的45位专家、学 者参加了该项目,同城汇演学术观摩则是项目中实践课的 重要组成部分。6月30日,来自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 研究院以及全国各省市艺术研究院的戏曲界专家、学者与 参演院团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对此次汇演进行了研讨,从吉 剧《桃李梅》移植现象到戏曲艺术与当下生活的对接、戏曲 艺术未来发展走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学术研讨,进一步 激发了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创新发展动力,推动了当代地方 戏曲的繁荣发展。 经典剧目《桃李梅》是吉剧史上的一座丰碑。整个六月,“花开桃李梅” —十地方戏曲剧种《桃 李梅》同城汇演在长春举行,越、评、吕、豫、河北梆子等十个不同的剧种的 10 家文艺院团共同演绎了 《桃李梅》的不朽魅力,打造了一场传承中华艺术精髓的文化盛事。这一形式既推动了吉剧的艺术传 播,又促进了不同剧种间的交流发展,开创了古今中外戏剧史的一项新创举。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艺坛芳菲 —“花开桃李梅” —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裴雨虹 2014 年 7 月,在省文化厅、省美术 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梦 · 赤子情—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吉林省 美术作品展”上,一幅 6 尺整张的人物 画《晨曲》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画 的作者是金化石。 金化石,号默石斋主,中国书画家 协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榆树市 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71年,金化石 生于榆树市太安乡西龙村,父亲是乡 中心小学校长,母亲是代课教师,可说 是“书香门第”。金化石有良好的艺术 天赋与兴趣。七八岁时,一支铅笔,一 块石头,一个小木棍,他拿在手中随便 一画,展翅的小鸟、顽皮的孩童、峻峭 的山峰……便呈现在人们眼前,他成 了村里有名的“小画家”。 当时家里很清贫,石头,树枝,废 旧电池的碳芯都成了金化石的画笔, 作业本的背面、烟盒纸、包装纸、泥土 地、墙壁就是他的画纸。“小人书”、年 画,父亲带回的报刊上登载的美术作 品,是他最好的临摹品。家里的墙壁 上,都展示着他的绘画“杰作”。十一 二岁的时候,父亲看他在绘画上是可 塑之材,给他买了《芥子园画谱》,订阅 了《美术》杂志,表哥还买来了精美的 潘天寿画册,这更激发了他学画的热 情。父亲让他画《水浒传》中的“一百 单八将”,要画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 说起来容易,画起来太难了。父亲的 严厉要求,使金化石产生过逆反心理, 不想再画画了。好在他对绘画的兴趣 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到了中学,在美 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绘画的技能 有了飞跃。1987年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 美术学校,为他步入艺术殿堂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美术学校,金化石的专业课不是最好的,但他却是最用 功的。很多同学是60分万岁,课余时间热衷于花前月下,逛 街购物,对此他从不羡慕不攀比。课堂上,他认真听老师的讲 解;画室里,他潜心学习钻研素描、速写、水粉、水彩、油画、版 画、国画的基本功。他每天重复着教室、画室、宿舍三点一线 的生活,显得枯燥无味,甚至遭到了同学的讥笑。一次,他创 作一幅国画,从昏暗的画室里出来的时候,看人都重影了。当 时他为一家报刊绘制了一幅插图,得到了3块钱的稿费,让他 兴奋了好几天,也使他更加坚定了从事绘画事业的信心。 东北师大美术系戴成有、袁武、朴承浩等名家来学校支 教,金化石向专家倾诉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老师不 厌其烦地讲解如何确立主题,如何构图布局,讲解绘画的意 境,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业参加工作后,有的同学开装潢公司,办美术班,个个 赚得盆满钵满,这让金化石羡慕过,迷茫过,经过一番激烈的 思想斗争,他还是选择了继续钻研绘画艺术。他系统地研究 了各种绘画的最前沿理论,还拜访省内外名家,并把国画人物 作为主攻方向。金化石十分注重深入生活,观察社会,坚持写 生。他的写意人物画既有古装仕女、钟馗等传统题材,也有表 现英模人物和普通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构思巧妙,造型准 确,刻画生动,笔中有墨,墨中见笔,雅俗共赏。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金化石30多年的坚守和 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我省较知名的青年画 家。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类画展,编入多本画集,发表于 《中国书画报》《连环画报》《美术报》《吉林日报》《新华日报》 《当代小说》等报刊,还为多部书刊创作插图,数百幅作品被专 业机构和各界人士收藏。2006 年《松下高士图》获“相约文博 · 建设银行杯”书画展优秀奖,《相约》获“中国青少年美术大 赛”优秀奖;2008 年《清远图》获“长春市职工书法美术摄影作 品展”一等奖,《花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众志成城、抗震救 灾”美术作品展;2009 年《家乡春早》入选“庆祝新中国建立 60 周年、吉林省美协成立 50 周年”吉林省美术作品展,《一路笛 音伴书声》获“相约香江—第五届中国人物画交流展”优秀奖; 2011 年《香远溢清》获“第三届义海杯全国美术书法大奖赛” 三等奖;2012 年《老街记忆》入选“松江风情—吉林省小幅画 展”;2014 年《晨曲》入选“中国梦 · 赤子情—庆祝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65 周年”吉林省美术作品展;2015 年《清气满堂》获 省廉政文化“五个一”创作活动一等奖。 金化石说,在绘画这条路上一路走来,虽然很辛苦,可苦 中有甜,苦中有乐,他会一直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6月24日,“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 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培训班又迎来了两位 “大咖”授课。著名戏曲导演张曼君和中国艺 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他们一个主 讲,一个助教,通过一天的授课,带领来自全 国各地的 45 名学员共同感知戏曲艺术创作 的精妙,领略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整天的授课中,张曼君与学员们沟通 的话题不断转换,“人与生活”“音乐与主题” “节奏与结构”“导演与台词”等等,讲到激情 处,张曼君不禁歌之、舞之,用现场表演的方 式表达她对戏曲创作的理解。她自称是“乡 野草台走出来的人”,是一个“不大规矩”的导 演,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她便对京昆艺术中 的导演技法进行“标新立异”的探索,她在导 演艺术与宁夏秦腔艺术交融中“产生锐利锋 芒”,在梆子腔和乡土原生剧种的导演技法上 实现现代转化。但是她也在课堂上反复跟学 员们强调:“戏剧要回归常识,要抓住人类共 同情感这个人学主题,也要用不同一般的结 构方法和节奏方法快速挺进中心。” 每当一个时段的讲授结束,王馗都会做 一个小结,精准地总结出理论内核,帮助学员 们更深刻地理解授课内容。学员们纷纷大呼 过瘾:“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对学员们而言,这只是 34 天培训中,最 寻常的一天。据了解,“全国艺术研究院(所) 青年戏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家艺 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吉 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此次 培训得到了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由省艺术 研究院承办。自6月3日开班以来,已经有薛 若琳、康保成、郑传寅、胡应明、包澄洁等业内 专家走进课堂,“我们邀请了21位业界专家 前来授课,这些专家都是目前我国戏曲理论 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授课保证了我 们此次培训的质量。”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孙桂 林说。 创作出《宝贝回家》《森林号子》等优秀 吉剧剧目的编剧李雪艳是学员中的一员, 她跟记者说,“理论对创作有直接的指导意 义。我也是刚接触戏曲剧本创作的,我感 觉这些天的学习对我的创作很有帮助。培 训结束后,我会结合学到的理论进一步修 改吉剧《宝贝回家》,让这个作品更丰满、更 完美!” 学员吴彬是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他告 诉记者,参加培训开阔了他的理论研究视野, 对他今后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大有裨益。此 外,本次培训安排的戏曲观摩也让他感触颇 深,“我观看了豫剧、吕剧、越剧等不同版本的 《桃李梅》演出,同一剧目在不同剧种的呈现, 这还是我头一次看到,这对我们研究地方戏 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据介绍,“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 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着力于 两个结合。一是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培训实践课与“花开桃李梅” 十地方 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相结合,学员在 上好理论课的同时,加强对戏曲艺术本体和 特性的把握,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 力求短期培训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在 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配套支持 下,该项目同时邀请学员所在的艺术研究院 (所)的院(所)长,在项目启动的同时举办 “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长高端论坛”,“我们 就建立戏曲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机制进 行了研讨,希望将这一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延 续下去、传承下去。”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孙桂 林说。 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培训班侧记 本报记者 李卓林 吉剧《桃李梅》剧照 河北梆子《桃李梅》剧照 唐剧《桃李梅》剧照 越剧《桃李梅》剧照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吉报风景全新升级 吉报风景全新升级 陪你看最美文化风景 陪你看最美文化风景 12 见证 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编辑 张玉芬 张妍 文化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592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Sep-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JLRB05B711C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att/201707/11/c9372b... · 潘天寿画册,这更激发了他学画的热 情。父亲让他画《水浒传》中的“一百

一台《桃李梅》,唱遍大江南北,久演不衰。作为吉剧的

代表作,《桃李梅》由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笔名

薛白洛)、刘中、王肯等著名剧作家编写,张先程、那炳晨等

著名作曲家作曲,自1960年首演以来,吉剧《桃李梅》已经

演出了3800余场,覆盖观众200余万人次,先后被豫剧、评

剧、越剧、唐剧等28个剧种的34家剧团移植,并被拍摄成戏

曲影片。该剧行当齐全,故事贴近观众,深受几代人的喜

爱,2012年,该剧获得了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

奖”,成为戏剧史的一部不朽经典。6月3日至30日,由省文

化厅主办,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省艺术研究院、省戏曲剧

院吉剧团、东方大剧院共同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花开桃李梅”——

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在长春举行,通过越剧、

秦腔、评剧、唐剧、吕剧、豫剧、茂腔、河北梆子、闽剧、吉剧十

个不同剧种的同台演绎,再现了《桃李梅》的璀璨芳华。

荟萃戏曲名团名家

尽展各行当风采

在为期28天的汇演活动中,来自全国8个省份、10家专

业戏曲院团的1000余名演职人员齐聚长春,奉献了11场不

同韵味的《桃李梅》,共吸引了万余观众走进剧场,50余位专

家学者全程观摩。而各剧种、各院团也同台亮相、各展风采,

豫剧牛派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金不换,中国秦腔四

小名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袁丫丫,闽剧当家花旦、中国

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琼等多位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深受广

大戏迷喜爱的唐晓凤、刘杨、李楠、张泉利、刘金等吉剧优秀

青年演员轮番登场,演绎出了不同风情的《桃李梅》。

不同剧种各有特点,《桃李梅》行当齐全、人物众多,在

这部剧中,无论哪个剧种都能发挥其所长,也尽展表演院团

最擅长诠释的行当。

越剧柔美动人。在越剧版本的《桃李梅》中,处处展现

着江南的水乡气息,清新典雅的舞台,轻纱罗裙、吴侬软语,

饰演“玉梅”的宁波市鄞州区越剧艺术传习中心当家花旦郑

燕,不仅展现了吕派越剧的唱腔,还表现了两段徐派和尹派

的小生唱段。

在唐剧《桃李梅》中,最具特色的则是“封氏”这一完全

用唐山地方方言演绎的老旦角色。无论是委婉抒情的平

调,还是喜悦欢快的花调,或是深沉思慕的河东调,又或是

激越昂扬的吟腔,“封氏”无不体现出了唐剧宽广、丰富的音

域唱腔。唐山市唐剧团是演绎唐剧的唯一一个剧团,为了

此次汇演,唐山市唐剧团用两个月时间,经过不断的修改和

精简,加上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舞美元素,打造出了一台全

新的唐剧《桃李梅》。

而在豫剧《桃李梅》中,“赵运华”的饰演者,国家一级演

员、“豫剧第一名丑”金不换,技艺精湛,唱、念、做、舞俱佳,

既讲究程式规范,又力求贴近生活;洒脱雅致,寓庄于谐,既

有大家风范,又有乡土气息,展现了豫剧丑行“牛派”独特的

表演风格。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移植《桃李梅》30余年来,演出该

剧千余场。然而在参加汇演前,河北梆子《桃李梅》已经四

年没有面向观众了,为了此次汇演,该院特别复排该剧,起

用了一批青年演员,培养出了第三代河北梆子《桃李梅》的

传承人。此次复排在当地演出后,得到了河北省戏曲专家

和新老戏迷的热烈欢迎。

促进合作交流

激发良性竞争

当前,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

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

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

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戏曲艺术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

时期。

此次汇演作为一种创新性艺术交流模式,得到了国家

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和重视。6月3日至4日,国家艺术基

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赵少华,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主任韩子勇到我省开展督导与调研工作,并出席了“花开桃

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的开幕式。

赵少华指出,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

下,省文化厅高度重视国家艺术基金的各项工作,确保了资

助项目高起点运作、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完成。

省文化厅用“同城汇演”这一新模式,使《桃李梅》这一

戏曲艺术经典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开启了新时期

文化艺术交流的新模式。这一项目创意,实现了各剧种间

的相通相融,也促进了各院团间的取长补短、交流发展,是

一项大胆有益的探索,充分体现了我省文艺工作者的创新

进取精神和勇于担当的文化自觉。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著名戏剧评论家黎继德表示,“此次汇演具有独特性和唯一

性,为各院团、各剧种间打造了交流、沟通、学习的平台,也

为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十个剧种同演一台戏,既是合作,也是竞争。在演出闲

暇时间,演员们也会互相学习、切磋,一场良性的竞争由此

展开。作为《桃李梅》的创始院团,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

的演员们仔细观看了每一场演出,饰演“玉梅”一角的优秀

青年吉剧演员唐晓凤,在向其他剧种的同行们学习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压力,“这是一次送到家门口的学习机会,让我

们看到每一位演员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看了他们表演

的同时,我也加强了自己的排练,精细了更多细节,对人物

性格和情感的表达也努力做到更精准。”

深入校园弘扬传统文化

细致打磨推动戏曲繁荣

在汇演活动举办期间,我省“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正

在火热开展。为了让广大青少年走入剧场,切身感受戏曲

的艺术魅力,汇演期间,为吉林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工

程学院、长春市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等

多所高校和中小学的学生提供了每场演出的公益观摩票。

虽然从未观看过戏曲表演,《桃李梅》跌宕的剧情和生动的

表演方式仍牢牢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

此次汇演让观众在领略相同剧作内容的同时,欣赏到

了各剧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之美,这种相同之中的不同,具有

更为直观的体验价值,对于把握和强化各自剧种的本体特

征、学习借鉴其他剧种的优长、认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规

律,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汇演活动期间,由省艺术研究院主

办,国家艺术基金和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

“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曲理论人才培养”项目也在长

春同时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艺术研究院的45位专家、学

者参加了该项目,同城汇演学术观摩则是项目中实践课的

重要组成部分。6月30日,来自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

研究院以及全国各省市艺术研究院的戏曲界专家、学者与

参演院团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对此次汇演进行了研讨,从吉

剧《桃李梅》移植现象到戏曲艺术与当下生活的对接、戏曲

艺术未来发展走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学术研讨,进一步

激发了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创新发展动力,推动了当代地方

戏曲的繁荣发展。

经典剧目《桃李梅》是吉剧史上的一座丰碑。整个六月,“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

李梅》同城汇演在长春举行,越、评、吕、豫、河北梆子等十个不同的剧种的10家文艺院团共同演绎了

《桃李梅》的不朽魅力,打造了一场传承中华艺术精髓的文化盛事。这一形式既推动了吉剧的艺术传

播,又促进了不同剧种间的交流发展,开创了古今中外戏剧史的一项新创举。

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华山论剑 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艺坛芳菲——“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裴雨虹

2014年7月,在省文化厅、省美术

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梦·赤子情—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吉林省

美术作品展”上,一幅6尺整张的人物

画《晨曲》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画

的作者是金化石。

金化石,号默石斋主,中国书画家

协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榆树市

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71年,金化石

生于榆树市太安乡西龙村,父亲是乡

中心小学校长,母亲是代课教师,可说

是“书香门第”。金化石有良好的艺术

天赋与兴趣。七八岁时,一支铅笔,一

块石头,一个小木棍,他拿在手中随便

一画,展翅的小鸟、顽皮的孩童、峻峭

的山峰……便呈现在人们眼前,他成

了村里有名的“小画家”。

当时家里很清贫,石头,树枝,废

旧电池的碳芯都成了金化石的画笔,

作业本的背面、烟盒纸、包装纸、泥土

地、墙壁就是他的画纸。“小人书”、年

画,父亲带回的报刊上登载的美术作

品,是他最好的临摹品。家里的墙壁

上,都展示着他的绘画“杰作”。十一

二岁的时候,父亲看他在绘画上是可

塑之材,给他买了《芥子园画谱》,订阅

了《美术》杂志,表哥还买来了精美的

潘天寿画册,这更激发了他学画的热

情。父亲让他画《水浒传》中的“一百

单八将”,要画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

说起来容易,画起来太难了。父亲的

严厉要求,使金化石产生过逆反心理,

不想再画画了。好在他对绘画的兴趣

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到了中学,在美

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绘画的技能

有了飞跃。1987年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

美术学校,为他步入艺术殿堂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美术学校,金化石的专业课不是最好的,但他却是最用

功的。很多同学是60分万岁,课余时间热衷于花前月下,逛

街购物,对此他从不羡慕不攀比。课堂上,他认真听老师的讲

解;画室里,他潜心学习钻研素描、速写、水粉、水彩、油画、版

画、国画的基本功。他每天重复着教室、画室、宿舍三点一线

的生活,显得枯燥无味,甚至遭到了同学的讥笑。一次,他创

作一幅国画,从昏暗的画室里出来的时候,看人都重影了。当

时他为一家报刊绘制了一幅插图,得到了3块钱的稿费,让他

兴奋了好几天,也使他更加坚定了从事绘画事业的信心。

东北师大美术系戴成有、袁武、朴承浩等名家来学校支

教,金化石向专家倾诉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老师不

厌其烦地讲解如何确立主题,如何构图布局,讲解绘画的意

境,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业参加工作后,有的同学开装潢公司,办美术班,个个

赚得盆满钵满,这让金化石羡慕过,迷茫过,经过一番激烈的

思想斗争,他还是选择了继续钻研绘画艺术。他系统地研究

了各种绘画的最前沿理论,还拜访省内外名家,并把国画人物

作为主攻方向。金化石十分注重深入生活,观察社会,坚持写

生。他的写意人物画既有古装仕女、钟馗等传统题材,也有表

现英模人物和普通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构思巧妙,造型准

确,刻画生动,笔中有墨,墨中见笔,雅俗共赏。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金化石30多年的坚守和

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我省较知名的青年画

家。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类画展,编入多本画集,发表于

《中国书画报》《连环画报》《美术报》《吉林日报》《新华日报》

《当代小说》等报刊,还为多部书刊创作插图,数百幅作品被专

业机构和各界人士收藏。2006年《松下高士图》获“相约文博

会·建设银行杯”书画展优秀奖,《相约》获“中国青少年美术大

赛”优秀奖;2008年《清远图》获“长春市职工书法美术摄影作

品展”一等奖,《花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众志成城、抗震救

灾”美术作品展;2009年《家乡春早》入选“庆祝新中国建立60

周年、吉林省美协成立50周年”吉林省美术作品展,《一路笛

音伴书声》获“相约香江—第五届中国人物画交流展”优秀奖;

2011年《香远溢清》获“第三届义海杯全国美术书法大奖赛”

三等奖;2012年《老街记忆》入选“松江风情—吉林省小幅画

展”;2014年《晨曲》入选“中国梦·赤子情—庆祝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65周年”吉林省美术作品展;2015年《清气满堂》获

省廉政文化“五个一”创作活动一等奖。

金化石说,在绘画这条路上一路走来,虽然很辛苦,可苦

中有甜,苦中有乐,他会一直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丹青妙笔

一路芬芳

——记我省青年画家金化石

本报记者

李信

通讯员

薛玉国

6月24日,“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

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培训班又迎来了两位

“大咖”授课。著名戏曲导演张曼君和中国艺

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他们一个主

讲,一个助教,通过一天的授课,带领来自全

国各地的45名学员共同感知戏曲艺术创作

的精妙,领略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整天的授课中,张曼君与学员们沟通

的话题不断转换,“人与生活”“音乐与主题”

“节奏与结构”“导演与台词”等等,讲到激情

处,张曼君不禁歌之、舞之,用现场表演的方

式表达她对戏曲创作的理解。她自称是“乡

野草台走出来的人”,是一个“不大规矩”的导

演,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她便对京昆艺术中

的导演技法进行“标新立异”的探索,她在导

演艺术与宁夏秦腔艺术交融中“产生锐利锋

芒”,在梆子腔和乡土原生剧种的导演技法上

实现现代转化。但是她也在课堂上反复跟学

员们强调:“戏剧要回归常识,要抓住人类共

同情感这个人学主题,也要用不同一般的结

构方法和节奏方法快速挺进中心。”

每当一个时段的讲授结束,王馗都会做

一个小结,精准地总结出理论内核,帮助学员

们更深刻地理解授课内容。学员们纷纷大呼

过瘾:“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对学员们而言,这只是34天培训中,最

寻常的一天。据了解,“全国艺术研究院(所)

青年戏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家艺

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吉

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此次

培训得到了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由省艺术

研究院承办。自6月3日开班以来,已经有薛

若琳、康保成、郑传寅、胡应明、包澄洁等业内

专家走进课堂,“我们邀请了21位业界专家

前来授课,这些专家都是目前我国戏曲理论

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授课保证了我

们此次培训的质量。”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孙桂

林说。

创作出《宝贝回家》《森林号子》等优秀

吉剧剧目的编剧李雪艳是学员中的一员,

她跟记者说,“理论对创作有直接的指导意

义。我也是刚接触戏曲剧本创作的,我感

觉这些天的学习对我的创作很有帮助。培

训结束后,我会结合学到的理论进一步修

改吉剧《宝贝回家》,让这个作品更丰满、更

完美!”

学员吴彬是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他告

诉记者,参加培训开阔了他的理论研究视野,

对他今后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大有裨益。此

外,本次培训安排的戏曲观摩也让他感触颇

深,“我观看了豫剧、吕剧、越剧等不同版本的

《桃李梅》演出,同一剧目在不同剧种的呈现,

这还是我头一次看到,这对我们研究地方戏

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据介绍,“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

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着力于

两个结合。一是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培训实践课与“花开桃李梅”——十地方

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相结合,学员在

上好理论课的同时,加强对戏曲艺术本体和

特性的把握,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

力求短期培训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在

吉林省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配套支持

下,该项目同时邀请学员所在的艺术研究院

(所)的院(所)长,在项目启动的同时举办

“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长高端论坛”,“我们

就建立戏曲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机制进

行了研讨,希望将这一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延

续下去、传承下去。”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孙桂

林说。

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青年戏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培训班侧记

本报记者 李卓林

国画

家园系列(二)

金化石

吉剧《桃李梅》剧照

河北梆子《桃李梅》剧照

唐剧《桃李梅》剧照

越剧《桃李梅》剧照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吉报风景全新升级吉报风景全新升级

陪你看最美文化风景陪你看最美文化风景

12见证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编辑 张玉芬 张妍

文化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