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mpa、 mpacc、mem 写作iv mba 、mpa mpacc mem管理类、经济类联考写作高分突破...

29
写作 高分突破 社科赛斯教育集团 主编 张乃心 编著 SUCCESS 北 京 MBA、MPA、 MPAcc、MEM 管理类、经济类联考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写作高分突破

    社科赛斯教育集团 主编 张乃心 编著

    SUCCESS

    北 京

    MBA、MPA、MPAcc、MEM管理类、经济类联考

  •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62782989 1370112193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MBA、MPA、MPAcc、MEM管理类、经济类联考写作高分突破 /

    社科赛斯教育集团 主编.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ISBN 978-7-302-51748-1

    Ⅰ. ①M… Ⅱ. ①社… Ⅲ. ①汉语—写作—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学参考资料 Ⅳ. ①H15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18)第 271420 号

    责任编辑:陈 莉 高 屾

    封面设计:周晓亮

    版式设计:方加青

    责任校对:牛艳敏

    责任印制:

    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  址:http://www.tup.com.cn,http://www.wqbook.com

    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 A 座 邮  编:100084

    社 总 机:010-62770175 邮  购:010-62786544

    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email protected]

    质 量 反 馈:010-62772015,[email protected]

    印 装 者: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185mm×260mm 印  张:15.75 字  数:392 千字

    版  次:2019 年 2 月第 1 版   印  次:2019 年 2 月第 1 次印刷

    定  价:56.00 元

    —————————————————————————————————————————

    产品编号:

  • 编委会

    甄 诚 李发进 王金门 郭炎宏

    张乃心

    本 书 赠 送 价 值

    3000元的 备 考 课 程

    请扫描右方二维码,

    按提示获取视频课程

  • 丛书序

    勤学巧练 铺平考研路

    无目标的努力,如同在黑暗中远征,我们学习的目标很明确——考上!为了在联考中得

    到高分,勤奋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多做题;但技巧同样不可或缺,盲目练习反而可能误入

    歧途。联考的出题范围广泛,英语的题源包括多种期刊,数学的题源包括中考题、高考题、

    竞赛题等,逻辑和写作的命题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靠考生个人搜集这些复习资

    料,则势必事倍功半。因此,优质、全面的复习资料可以使考生在考研路上步履轻盈,事半

    功倍。

    社科赛斯教育集团出品的专硕备考蓝宝书系列正是考研路上助您成功的基石。

    在备考中,广大考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复习,学有余力的考生要适当拓展,

    确保在考场上举重若轻;基础一般的考生则要夯实基础,保证该得的分万无一失。

    以下,分科目向读者介绍一下备考中的注意事项。

    1. 关于写作

    专硕考试中的写作部分共两题,其一是论证有效性分析,其二是论说文。

    论证有效性分析考查的本质是批判性思维,即寻找材料中的论证缺陷。论证有效性分析的

    理论基础是逻辑,所以学习逻辑的过程其实也是为论证有效性分析打基础,反过来,也可以在

    学习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过程中去体会逻辑题的解题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备考不应将模板和套路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应该理

    解每一个谬误的本质,做到反驳有力。

    而对于论说文,很多考生都存在一个误解,即认为论说文考查的是文采,其实不然,论说

    文考查的内容应当是:80%的理性思维+20%的语言表达。在实际考试中,论说文的得分并不高,大多数考生的失分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源于备

    考方向错误,最常见的就是将重心放在了文采的渲染而忽视了理性的思维。

    所以在论说文备考的过程中,各位考生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注意积累。论说文行文过程中需要论据及理论支撑论点成立,为了在考场上快速行文,平时应当注重积累。

    (2) 重视理性思维,避开论证缺陷。(3) 勤改精练,不要沉迷于量的满足感,而要追求文章质的提高。写完的文章一定要进行自

    评(可借助《MBA、MPAcc管理与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写作高分突破》一书中的写作评估卡及写作评分卡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找专业老师进行批改,并在修改后重新行文,形成精

  • IV MBA、MPA、MPAcc、MEM管理类、经济类联考写作高分突破

    品作文。

    2. 关于逻辑

    逻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逻辑能力成为体现一个人的智慧、见

    识、思维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早在1982年,逻辑就被引入LSAT考试(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并逐渐被很多管理考试纳入必考科目。正是由于逻辑考试在评判考生逻辑能力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很多考试也引入了逻辑推理能力的测试,如MBA、MPAcc等管理类联考,GCT、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等。

    对于考生来说,能够既快又准地解答试卷中的题目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阶段

    精心准备、勤学巧练。

    首先,在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题量的积累。

    逻辑考试题目看似千变万化,其实很多题目的内核是高度相似的。当有了一定的题量积累

    后,在考场上就很可能遇到似曾相识的老题。

    为了估计当前人们对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管理者》杂志在读者中开展了一次管理

    知识有奖问答活动。答卷评分后发现,60%的参加者对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很高,30%左右的参加者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平。《管理者》杂志因此得出结论,目前社会群众对于管理基

    本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以上结论?

    (A) 管理基本知识的范围很广,仅凭一次答卷就得出结论未免过于草率。(B) 掌握了管理基本知识与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还有相当的距离。(C) 并非所有《管理者》的读者都参加了此次答卷活动,其可信度值得商榷。(D) 从发行渠道看,《管理者》的读者主要是高学历者和实际的经营管理者。(E) 并非所有人都那么认真。有少数人照抄了别人的答卷,还获了奖。

    《花与美》杂志受A市花鸟协会委托,就A市评选市花一事对杂志读者群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60%以上的读者将荷花选为市花,于是编辑部宣布,A市大部分市民赞成将荷花定为市花。

    以下哪项如果属实,最能削弱该编辑部的结论?

    (A) 有些《花与美》的读者并不喜欢荷花。(B)《花与美》杂志的读者主要来自A市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女性市民。(C)《花与美》杂志的有些读者并未在调查中发表意见。(D)市花评选的最后决定权是A市政府而非花鸟协会。(E)《花与美》杂志的调查问卷将荷花放在十种候选花的首位。

    上述两题分别为2001年和2010年联考真题,答案依次为D、B。毫无疑问,两题的考点几乎完全一样,只要之前练习过其中之一,另一题一定可以轻松做对。

    其次,要有精准的提炼能力。

    考生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摆脱烦琐细节和干扰文字,快速弄清题目的逻辑内涵,理

    清问题的逻辑思路,找到破解问题的方法。而这种要求,就需要考生通过学习对日常逻辑思维

  • V丛书序

    能力进行挖掘、引导与转化,通过训练来加强对逻辑知识的理解、思维的运用。下面以2017年联考真题为例。

    任何结果都不可能凭空出现,它们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任何背后有原因的事物均可以被

    人认识,而可以被人认识的事物都必然不是毫无规律的。

    根据以上陈述,以下哪项一定为假?

    (A) 任何结果都可以被人认识。(B) 任何结果的出现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C) 有些结果的出现可能毫无规律。(D) 那些可以被人认识的事物必然有规律。(E) 人有可能认识所有事物。该题目要求选择一个一定为假的选项,如果我们盲目地分析每个选项,则很难明确哪个一

    定为假。而当我们对历年真题的规律进行了学习之后,就会发现,这类题目其实是巧妙地考查

    了负命题的知识,仅仅需要一个公式就可以快速解决,答案为C。负命题是每年必考的题目,在历史题目中多次重复出现,是备考重点之一。

    最后,要充分利用经典教材,理顺解题思路。

    建议广大考生在做题时,不要先看答案,而是先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去解题,如果解

    答正确,则再结合例题的解释加深印象;如果选择错误,则详读例题的解释与提示,修正自己

    的解题思路。

    3. 关于英语

    专硕考试中的英语部分涉及四种题型: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写作。考生只有清晰

    了解各题型特点以及解题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完形填空

    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一篇约350词的文章中留出20个空,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补全后的文章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这一题型的命题规律通常总结为以下三点。

    规律1:考查逻辑关系上下文逻辑关系是历年必考题目之一。此题型通常出现在句子的衔接处,或者表示递进、

    转折、让步、列举等的地方。这就要求考生掌握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

    ● 表转折:but,however,yet,nevertheless,on the contrary,by contrast,on the other hand,though,instead等。

    ● 表因果:because,since,as,in that,because of,owing to,due to,so,thus,therefore,hence,consequently,accordingly,as a result等。

    ● 表并列:and,besides,moreover,furthermore,in addition等。 ● 表列举:for example,for instance,a case in point等。 ● 表解释:in other words,that is,put it another way等。

  • VI MBA、MPA、MPAcc、MEM管理类、经济类联考写作高分突破

    规律2:考查词义辨析和上下文语义这类题型所占比例最大。此题型不仅要求考生理解所给词汇的基本义和引申义,还要求考

    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综合分析。

    规律3:考查词组搭配词组搭配包括名词与介词的搭配、形容词与介词的搭配、副词与介词的搭配、动词与介词

    的搭配、动词与名词的搭配等。考生做题时要注意哪些词组可能是固定搭配,哪种搭配符合文

    中要表达的意思。

    阅读理解

    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主旨要义、细节信息、语篇逻辑关系、作者的观点及态度,并能够做出

    正确的推理。了解阅读出题规律,高效提升解题正确率。

    考点1:主旨大意处常考在大纲的阅读六大要求中,第一个要求就是“理解主旨要义”,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主旨

    大意题的题干中会有一些标志性词汇,比如:the most appropriate title,summarize,mainly talk about,main purpose等。要求考生具备概括、归纳和总结一篇文章的核心思想以及判断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考点2:转折对比处常考转折词(but,however,nevertheless,yet等)衔接处一般都对应考点。考题可能是词义理解

    题、细节题,也可能是观点态度题。

    考点3:举例处常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例子作为论据,所要证明的论点一般位于该例子的前面或者后面,

    在解答这类题时,只要把握住这点规律,仔细阅读例子的前后语境,就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考点4:因果处常考因果细节题几乎每年必考,解答因果细节题,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表示因果的逻辑连接词,

    熟知哪些词后面跟“因”(because,since,as,in that,because of,owing to,due to...),哪些词后面跟“果”(so,thus,therefore,hence,consequently,accordingly,as a result...)。

    考点5:引语处常考文章中可能会引用某位专家的话来论证观点。因此,引语常常是考点所在,可能会考查细

    节题,也可能会考查观点态度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文中引语。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引语都是

    比较难理解的,属于考研英语长难句,需要考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从而理解语义。

    考点6:观点态度处常考观点态度题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题干中通常有attitude,think,

    feel等词,解答此类题有以下技巧。(1) 区分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有时,为了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或者使论

    点更鲜明,作者会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态度,此时两者观点可能一致,也可能相反。

    (2) 熟知观点态度常用词。 ● 褒义词:supportive(支持的),optimistic(乐观的),approval(赞成),positive(积极的)。

  • VII丛书序

    ● 中性词:impartial(公平的),objective(客观的),neutral(中性的)。 ● 贬义词:skeptical(怀疑的),critical(批评的),pessimistic(悲观的),disapproval(反对),

    negative(消极的)。

    翻译部分

    考查考生理解英文资料并将其翻译成汉语的能力。在语言技能方面,考查要点放在了理解

    和表达上,得分要点在于理解句子之间的句法结构、段落之间的段落结构以及文章的总体结

    构,并使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

    写作部分

    主要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A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写出约100词(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的应用性短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报告等。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共10分。A节作文的评分重点在于信息点的覆盖、内容的组织、语言的准确性、格式和语域的恰当。

    B节:要求考生根据所给出的情景或给出的提纲,写出一篇150词左右的英语说明文或议论文。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画、图表或文字。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共15分。B节作文的评分重点在于内容的完整性、文章的组织连贯性、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多样性及语言的准确性。

    4. 关于数学

    首先,务必勤于总结,把好的技巧、经典的题型和解法记在心里。

    建议考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用于整理笔记、收录心得。读完一本好书犹如看了一部精

    彩的电影,看电影时再热血沸腾,复述时也会错过某些重点,更何况严谨的数学学习。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的各种技巧、模板将是备考中的宝贵财富。

    掷一枚均匀的硬币若干次,当正面向上的次数大于反面向上的次数时停止,则在4次之内停止的概率为

    (A)18

    (B)38 (C)

    58 (D)

    316 (E)

    516

    这是2014年联考的真题,认真求解是有一点难度的。但如果注意到第1次停止(即第1次正面

    向上)的概率明显为12 ,那么本题的答案肯定大于

    12 ,则只能选C。

    已知直线L是圆 2 2 5x y+ = 在点(1,2)处的切线,则L在 y 轴上的截距为

    (A) 25

    (B) 23

    (C) 32

    (D) 52

    (E)5

    此题也是2014年联考的真题,认真求解的话难度更高。但如果画出如下草图, 即使画得不是很标准,也可以看出,点B的纵坐标肯定比2大,但一定比5小,这样选项中只有D是可以选择的。

  • VIII MBA、MPA、MPAcc、MEM管理类、经济类联考写作高分突破

    3

    2

    1

    -2 -1 O 1 2 3-1-2

    x

    y

    A

    L

    B

    上述两题的技巧性如何呢?其实这只是社科赛斯名师团队针对专硕考试总结的各种解题技

    巧中的沧海一粟。

    其次,在练习中要多思考、多提问自己。

    有时一道题看懂了,那只是局限于此题,如果稍作变化,就又不会做了。这是因为没有做

    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果我们养成了勤于思考、善于自我提问的习惯,日积月累之后就会

    将知识理解得非常透彻。

    以下是《管理类联考数学决胜1000题》中的题目,答案是D。如果将解题过程中的两个“思考”部分去掉,你是否会想到有这么两个很值得反思的问题?

    已知三个质数的倒数和为34951879

    ,则这三个质数的和为

    (A) 1879 (B) 253 (C) 262 (D) 241 (E) 284思考1: 为什么这 里不能直接得到abc=3495?思考2:本题将3495分解的时候,遇到233,是否要纠结于233能否继续分解成两个质数的

    乘积?

    最后,要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练习一题多解。

    不同的解题方法代表不同的思考角度!如果考生平时能多思考一种题型的多种解法,那么

    不仅能熟练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还能确保在考场上快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以下是《管理类联考数学决胜1000题》中的题目,答案是A。此题我们用四种方法解答,考生可以先试试能想到几种方法。

    如图,四边形ABCD是7×4的长方形,四边形DEFG是10×2的长方形,则∆BCO与∆EFO的面积之差为

    A

    D

    G

    B

    CO

    E

    F

    (A) 3 (B) 4 (C) 5 (D) 6 (E) 7

  • IX丛书序

    5. 社科赛斯蓝宝书系列图书和精品课程体系

    备考路上,需要热血沸腾的冲劲,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坚持不懈的执行。正式考试一

    般在元旦前的周六,前一年的备考规划建议如表Ⅰ-1所示。

    表Ⅰ-1 时间规划建议表

    预热阶段 基础阶段 提高阶段 强化阶段 冲刺阶段

    时间 5月之前 5—6月 7—8月 9—10月 11—12月

    MBA

    词汇班

    基础班 系统班 精品班 模考串讲班

    MPAcc 基础周末班夏季集训营 秋季集训营 冬季营

    夏季周末班 秋季周末班 模考串讲班

    配套图书 词汇速记手册 高分突破系列 1000题系列真题套卷系列

    真题精讲系列6套卷系列

    独行快,众行远。若在读书的同时希望得到名师指点或与考友共同进

    步,可以拨打400-606-2866进行咨询,或者扫描右侧二维码联系社科赛斯教育集团。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若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以通

    过邮箱[email protected]与笔者联系。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 MBA、MPA、MPAcc等管理类联考中,写作分值为65分,占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试卷总分的32.5%;金融硕士等经济类联考中,写作分值为40分,占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试卷总分的26.7%。从考试分值占比来看,写作在联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写作的实际得分并不乐观,因此写作也成为很多考生的一块心病。面对写作科,考生的几大痛

    点是:第一,不会写;第二,写不完;第三,太模板;第四,没深度;第五,无批改。因此,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些痛点,力争帮助考生有效地进行写作学习。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具有如下特色。

    (1) 更快速“写完写对”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面临的第一类痛点,如果不能正确地写完,则其他的学

    习和努力都是徒劳。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通过搭建写作框架的方式给出两个文体行文的保底方

    案,同时通过独创的二轮圈图法等写作技巧提高审题等环节的速度和准确率。

    (2) 更实用批改是写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每一位考生心中的痛。本书独创的写作分数评估

    卡和内容评估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写作批改的痛点,让考生可以自行、有效地批改作文。

    (3) 更深度写作的三重境界是从没有方法到八股文,再到文无定法。很多考生的备考都停留在八股文

    的阶段,即搭建写作模板。写作模板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展开行文,但却无法帮助我们脱颖而

    出,取得高分。所以本书首次将逻辑推理与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说文题型相结合,深挖写作本

    质,提高写作等级;同时在每个章节中都给出切实可行的、提升深度的写作技巧,帮助考生打

    破思维局限,写出高分作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考研辅导老师,我要再加上一条,就是“成

    全”,期待本书能够为各位考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成全每一位考生的小小梦想,成全你们

    那颗努力向上的心,助力各位考生金榜题名,顺利被理想的院校录取。

    前 言

  • 目 录

    第一篇 准备篇:写作导学

    第一章 写作考试依据 ····································································································· 2第一节 写作考试大纲原文 ································································································2第二节 写作考试大纲解读 ································································································9

    第二章 写作准备 ·········································································································· 12第一节 写作的本质 ··········································································································12第二节 逻辑与写作的关联 ······························································································13第三节 什么是论证 ··········································································································17课后习题 ······························································································································22

    第二篇 论证有效性分析

    第三章 论证有效性分析考情分析 ················································································· 35第一节 论证有效性分析考试基本情况 ··········································································35第二节 论证有效性分析大纲分析 ··················································································35第三节 考试真题题干要求 ······························································································40第四节 考试大纲评分标准参考 ······················································································41第五节 常见写作问题 ······································································································42第六节 命题规律分析 ······································································································42第七节 思维方式养成 ······································································································42

    第四章 审题基础:论证有效性的评估 ·········································································· 44第一节 论证结论的理解和评估 ······················································································44第二节 论证前提的理解和评估 ······················································································45第三节 论证过程的理解和评估 ······················································································45

    第五章 审题方法 ·········································································································· 47第一节 全局扫杀:纵横结构法 ······················································································47第二节 高效秒选:二轮圈图法 ······················································································47课后习题 ······························································································································48

    第六章 常见谬误精析 ··································································································· 51第一节 微观概念类谬误 ··································································································51

  • XIV MBA、MPA、MPAcc、MEM管理类、经济类联考写作高分突破

    第二节 宏观万能类谬误 ··································································································55第三节 宏观其他类谬误 ··································································································58课后习题 ······························································································································61

    第七章 行文框架 ·········································································································· 66第一节 标题的拟定 ··········································································································66第二节 开头 ······················································································································67第三节 结尾 ······················································································································69第四节 万能分析段落 ······································································································69第五节 词汇的推敲运用 ··································································································72第六节 全文参考框架 ······································································································72课后习题 ······························································································································74

    第八章 典型真题详解及样文详解 ················································································· 83第一节 2010年1月MBA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83第二节 2011年1月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85第三节 2012年1月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88第四节 2013年1月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91第五节 2014年1月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94第六节 2015年入学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97第七节 2016年入学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101第八节 2017年入学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104第九节 2018年入学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106第十节 2019年入学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108

    第三篇 论说文

    第九章 论说文考情分析 ····························································································· 112第一节 什么是论说文 ··································································································· 112第二节 论说文大纲分析 ································································································ 113第三节 考试大纲评分标准参考 ···················································································· 116第四节 论说文三要素 ···································································································· 118第五节 考场如何写好论说文 ························································································120

    第十章 审题立意 ········································································································ 122第一节 审题立意原则 ····································································································122第二节 审题立意六步法 ································································································123课后习题 ····························································································································126

    第十一章 结构为王 ········································································································ 129课后习题 ····························································································································133

  • XV目 录

    第十二章 行文 ··············································································································· 135第一节 开头 ···················································································································135第二节 结尾 ····················································································································136第三节 论据充分 ············································································································138第四节 论证方式及思路 ································································································145课后习题 ····························································································································149

    第十三章 专题提升 ········································································································ 153第一节 语言锤炼 ············································································································153第二节 逻辑在论说文中的运用 ····················································································159第三节 深度提升 ············································································································163课后习题 ····························································································································165

    第十四章 典型真题精析 ································································································· 170第一节 2010年1月MBA联考论说文真题 ····································································170第二节 2014年1月管理类联考论说文真题 ··································································176第三节 2016年入学管理类联考论说文真题 ································································183第四节 2017年入学管理类联考论说文真题 ································································187第五节 2018年入学管理类联考论说文真题 ································································188第六节 2019年入学管理类联考论说文真题 ································································190

    附 录

    附录A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汇编 ········································································ 194第一节 历年管理类联考及MBA联考试题 ··································································194第二节 历年经济类联考试题 ························································································209

    附录B 历年论说文真题汇编 ······················································································ 216第一节 历年管理类联考试题 ························································································216第二节 历年经济类联考试题 ························································································224

    附录C 常见的病句类型 ····························································································· 227 附录D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数评估卡 ··········································································· 230 附录E 论说文内容评估卡 ························································································· 231 附录F 论说文分数评估卡 ·························································································· 233

  • 第一篇准备篇:写作导学

    第一章 写作考试依据

    第二章 写作准备

  • 第一章 写作考试依据

    第一节  写作考试大纲原文

    199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I. 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

    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专业学位所必需

    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

    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在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确保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

    招生质量。

    II. 考查目标

    1. 具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3. 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I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2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1. 数学基础:75分,有以下两种题型。(1) 问题求解: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 条件充分性判断: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2. 逻辑推理: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3. 写作:2小题,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共65分。

  • 3第一章 写作考试依据

    IV. 考查内容

    一、数学基础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数学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问题求解和条件充分性判断两种形式来测试。

    试题涉及的数学知识范围具体如下。

    (一) 算术1. 整数

    (1) 整数及其运算(2) 整除、公倍数、公约数(3) 奇数、偶数(4) 质数、合数

    2. 分数、小数、百分数3. 比与比例4. 数轴与绝对值(二) 代数1. 整式

    (1) 整式及其运算(2) 整式的因式与因式分解

    2. 分式及其运算3. 函数

    (1) 集合(2) 一元二次函数及其图像(3)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4. 代数方程(1) 一元一次方程(2) 一元二次方程(3) 二元一次方程组

    5. 不等式(1) 不等式的性质(2) 均值不等式(3) 不等式求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绝对值不等式,简单分式不等式

    6. 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三) 几何1. 平面图形

    (1) 三角形

  • 4 第一篇 准备篇:写作导学

    (2) 四边形  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3) 圆与扇形2. 空间几何体

    (1) 长方体(2) 柱体(3) 球体

    3. 平面解析几何(1) 平面直角坐标系(2) 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3)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四) 数据分析1. 计数原理

    (1) 加法原理、乘法原理(2) 排列与排列数(3) 组合与组合数

    2. 数据描述(1) 平均值(2) 方差与标准差(3) 数据的图表表示  直方图,饼图,数表

    3. 概率(1) 事件及其简单运算(2) 加法公式(3) 乘法公式(4) 古典概型(5) 伯努利概型

    二、逻辑推理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以及相应

    的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试题题材涉及自然、社会和

    人文等各个领域,但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试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 概念1. 概念的种类2. 概念之间的关系3. 定义4. 划分

  • 5第一章 写作考试依据

    (二) 判断1. 判断的种类2. 判断之间的关系(三) 推理1. 演绎推理2. 归纳推理3. 类比推理4. 综合推理(四) 论证1. 论证方式分析2. 论证评价

    (1) 加强(2) 削弱(3) 解释(4) 其他

    3. 谬误识别(1) 混淆概念(2) 转移论题(3) 自相矛盾(4) 模棱两可(5) 不当类比(6) 以偏概全(7) 其他谬误

    三、写作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证有效

    性分析和论说文两种形式来测试。

    1. 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若

    干要点,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

    本类试题的分析要点是: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

    否充分等。

    文章要求分析得当,理由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得体。

    2. 论说文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每次考试为其中一

    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命题或材料所给观点进行分析,表明

    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严密,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 6 第一篇 准备篇:写作导学

    V. 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节选写作部分)

    一、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示例

    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56.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

    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

    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全球化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思想、经济、政

    治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使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也就

    是说,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是基于近几十年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状况而提出的。互联

    网的普及、软件的创新使海量信息被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

    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从而改善了他们

    的国际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所谓“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

    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无疑也依靠了互联网

    技术的普及,同时也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毋庸置疑,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还远未结束,互联网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人类社会将有

    更惊人的变化。可以预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

    大的变化,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

    会成为另一个北美。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

    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

    二、论证有效性分析参考方案及评分标准

    56. 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1) 根据分析评论的内容给分,占16分。本题论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 该论证的出发点是美国学者的观点。美国学者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把它作为论据缺乏充分的有效性。

    ② 从“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推论出“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缺乏事实依据的支撑。

    ③ 中国的经济起飞,不能仅仅归因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应该是更重要的原因。同样,世界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的变化也不能仅仅归因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④ 互联网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这只是预测,要支持这一预测,尚需更充分的论证。⑤ 要改变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和中国西部的现状,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还需要其他条件。⑥ 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同,不能进行简单类比。(2) 按论证程度、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给分,占14分。分四类卷给分,具体如下。

  • 7第一章 写作考试依据

    一类卷(12~14分):分析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精练流畅。二类卷(8~11分):分析论证较有力,结构较严谨,条理较清楚,语言较通顺,有少量语病。三类卷(4~7分):尚有分析论证,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连贯,语病较多。四类卷(0~3分):明显偏离题意,内容空洞,条理不清,语句不通。(3)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至多扣2分。(4) 书面不整洁,标点不正确,酌情扣1~2分。三、论说文题型示例

    57. 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一个真正的学者,其崇高使命是追求真理。学者个人的名利乃至生命与之相比都微不足

    道,但因为其献身于真理就会变得无限伟大。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中都含有追求真理的内容。

    然而,近年学术界的一些状况与追求真理这一使命相去甚远,部分学者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

    重,抄袭剽窃、学术造假、自我炒作、沽名钓誉等现象时有所闻。

    四、论说文评分标准

    (说明:考试大纲中曾经给出两个版本的论说文评分标准,两个版本的评分标准都曾多次给出,其二者在主体上基本一致,但细节上一个版本更为详细,一个版本更为简洁。为了方便各

    位考生进行比对学习,现将两个版本的评分标准本予以呈现。)(一) 简洁版本论说文评分标准57. 论说文(35分)(1) 按照内容、结构、语言三项综合评分。一类卷(30~35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行文流畅。二类卷(24~29分):中心明确,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三类卷(18~23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尚完整,语句较通顺,有少量的语病。四类卷(11~17分):中心不太明确,结构不够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五类卷(10分以下):偏离题意,结构残缺,层次混乱,语句严重不通。(2) 漏拟题目扣2分。(3) 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至多扣2分。(4) 书面不整洁,标点不正确,酌情扣1~2分。(二) 详细版本论说文评分标准57. 论说文(35分)(1) 根据内容、结构、语言三项综合评分,占30分。分六类卷给分,具体如下。

    一类卷(26~30分):紧扣题意,立意深刻,中心突出,论证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二类卷(21~25分):切合题意,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论证比较充分,结构比较完整,语

    句通顺。

    三类卷(16~20分):基本切题,中心基本明确,论证基本合理,结构尚完整,语句较通顺,有少量的语病。

    四类卷(11~15分):不太切题,中心不太明确,论证有缺陷,结构不够完整,语句不够通顺,有较多语病。

  • 8 第一篇 准备篇:写作导学

    五类卷(6~10分):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论证有较多缺陷,结构有残缺,层次比较混乱,语句不通,有很多语病。

    六类卷(0~5分):观点错误,背离题意或与试题无关,结构严重残缺,层次混乱,语句严重不通。

    (2) 其他,占5分。所拟题目贴切,2分;所拟题目一般,1分;未拟题目,0分。书写(包括文字和标点符号)规范,2分;若有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符号若

    有明显错误,酌情扣分;扣满2分为止。卷面整洁清楚,1分;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0分。

    396经济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Ⅰ. 考查目标

    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部分是为了招收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

    士、保险硕士及资产评估硕士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

    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上述专业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

    (1) 具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3) 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Ⅱ.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三、 试卷包含内容1. 数学基础(70分)2. 逻辑推理(40分)3. 写作(40分)

    Ⅲ. 考查内容

    一、数学基础

    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中的数学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经济分析中常用数学知识的基本

    方法和基本概念。

    试题涉及的数学知识范围具体如下。

    1. 微积分部分一元函数的微分、积分;多元函数的一阶偏导数;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 9第一章 写作考试依据

    2. 概率论部分分布和分布函数的概念;常见分布;期望值和方差。

    3. 线性代数部分线性方程组;向量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矩阵的基本运算。

    二、逻辑推理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和判断,并

    进行相应的推理、论证、比较、评价等逻辑思维能力。试题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的各个领域,

    但不考查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

    三、写作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证有效

    性分析和论说文两种形式来测试。

    1. 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

    选择若干要点,围绕论证中的缺陷或漏洞,分析和评述论证的有效性。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

    致,有无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文章根据分析评论的内容、论证程度、文章结构及语言表达给分,要求内容合理、论证有

    力、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 论说文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每次考试为其中一

    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观点或命题进行分析,表明

    自己的态度、观点并加以论证。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完整、条

    理清楚、语言流畅。

    第二节  写作考试大纲解读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写作部分,作为主观题目,是参加经济类及管理类联考考生备考过程中

    的一大重点。考试大纲作为考试科目、题型设置等的指导性文件,是复习备考的最权威依据,

    在联考大纲中,对考试性质、考查目标、题型以及评分标准等都做出了明确说明,所以无论是

    经济类联考考生还是管理类联考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都应当把大纲作为切入点,做到以纲为

    本,先了解考试的整体大纲要求,再研究写作科目的大纲要求,将大纲中的细节研读透彻,避

    免方向性错误。

    大纲已对管理类及经济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的考试性质、考查目标等做了明确说

    明,同时也对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两个文体的考查内容、评分标准等做出了说明,这一部

    分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详细解读,本章主要从考试整体予以解读。

    一、考试性质及考查目标

    表1-1对管理类、经济类考试综合能力科目考试性质及考查目标进行了对比。

  • 10 第一篇 准备篇:写作导学

    表1-1 对比管理类、经济类考试综合能力科目考试性质及考查目标考试 考试性质 考查目标

    管理类联考

    综合能力考

    试(199)

    综合能力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管理类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

    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专业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

    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

    优选拔,确保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 具有运用数学基础知

    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 具有较强 的 分 析 、 推

    理、论证等逻辑思维

    能力

    ● 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

    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

    书面表达能力

    经济类联考

    综合能力考

    试(396)

    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是为了招收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

    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及资产评估硕士而设置的具有选

    拔性质的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

    备攻读上述专业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

    在管理类和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中,分别对两者的考试性质和考查目标做出了说明,

    虽然有细微的差异,但其实质含义是基本一致的。

    首先,从考试类型来看,两者都是选拔类的考试,即各高校需要根据该考试年全部报考考

    生的考试情况进行择优录取,这也为考生的备考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其次,从考查目标来看,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

    专业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不难发现,考试大纲没有强调对某一考点

    或某一知识体系的测试,而是侧重对素质、能力、潜能的测试,这也是与我国传统考试最大的

    区别,体现出了命题理念的转变。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

    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

    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

    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这句话能更好地帮助考生理解考查目

    标,所以在备考方向上,各位考生不应侧重对知识的记忆,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表1-2对管理类、经济类考试综合能力科目考试形式进行对比。

    表1-2 对比管理类、经济类考试综合能力科目考试形式

    管理类联考(199) 经济类联考(396)

    考查

    内容

    考试范围 考试题型 分值 考试范围 考试题型 分值

    数学基础(初等数学为主)

    问题求解 45分(3分×15) 数学基础(高等数学为主)

    单项选择 25分(2.5分×10)条件充分性判断 30分(3分×10) 计算题 45分(5分×9)

    逻辑推理 选择题 60分(2分×30) 逻辑推理 选择题 40分(2分×20)

    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 30分(600字)

    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 20分(600字)

    论说文 35分(700字) 论说文 20分(600字)

    时长 180分钟 180分钟

    总分 200分 150分

    其他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 11第一章 写作考试依据

    管理类、经济类联考都考查论证有效性分析及论说文这两个写作题型,而且根据各自的大

    纲要求,两者写作科目的考查形式、评分标准等都基本一致,所以两类考生均可以参考本书进

    行备考。需要注意的是,两类考试中写作所占的分值有所不同,管理类联考中的写作占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经济类联考中的写作占40分,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各占20分。同时,两类考试对于论说文字数的要求也不同,管理类联考要求论说文700字,而经济类联考仅要求600字,所以各位考生还应注意字数的把控。

    三、写作大纲初步认知

    “我这样写可以吗?”“我怎么就得了这么点分呢?”“作文要怎么写呢?”“我需要怎

    么准备呢?”这些是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听到最多的问题中的一部分,而往往当我在深挖

    每一位考生的疑惑时会发现,大多数同学的问题都可以在大纲中找到答案,所以希望各位考生

    在备考前一定要对大纲给以足够的重视。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各位考生应重点关注大纲的以下几个部分:

    ◆ 考查内容; ◆ 试题题干; ◆ 评分标准; ◆ 参考答案(主要是论证有效性分析部分的分析点提示)。

    本书将在后面章节中针对这几个部分进行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