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 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建模 -...

5
20 卷第 4 仿 © Vol. 20 No. 4 2008 2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Feb., 2008 • 1036 • MIMO 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建模 伍裕江 1,2 ,聂在平 1 (1.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2.广东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 中山 528437) 提出一种统一的多天线通信系统传输模型该模型将收发间通道分为电路、近场区和远场 区三部分,通过广义欧姆定律联系电路和近场参数,利用基于矩量法的广义阻抗矩阵精确描述多天 线和近场区参数,通过基于远场近似的无线信道模型联系收发端的远区场;给出不同近场环境下的 仿真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天线互耦、失配和近区散射体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与已有结果 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异同处。 关键词MIMO 系统;传输模型;矩量法;互耦 中图分类号TN 9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1X (2008) 04-1036-05 Unified Transmission Model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Wireless Systems WU Yu-jiang 1,2 , NIE Zai-ping 1 (1.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UEST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2. Tongyu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Zhongshan 528437, China) Abstract: A unifi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transmission model, which may be decomposed into transceiver circuit model, near-field region model and far-field region model, was proposed. This proposed model used the moment methods to simulate the near-field environment accurately; and applied generalized matrix Ohm’s law to connect the near field and circuit model; while employed the classical wireless channel model based on far-field approximation to connect the far-fields of the multi-antenna i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respectively. Different near-field environmen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isons were made with the existed approaches. Key words: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s; transmission model; Moment Methods; mutual coupling 1 新一代无线通信研究中,收发端同时使用多天线的多输 入多输出(MIMO)技术因能显著提高频谱效率而引起广泛的 兴趣; MIMO 技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空间并行矩阵传 输通道,并通过先进的空时联合处理算法提高无线通信系统 的容量与可靠性 [1] 由于 MIMO 信道的空时特性是决定空时处理性能的关 键因素,所以探索 MIMO 无线信道的空时特性,尤其是传 统单天线信道建模中所缺乏的空域特性,成为研究 MIMO 通信技术的一个重点内容。早期的研究中假设了各子信道具 有独立同分布(i.i.d.)的衰落特性 [1] ;但现实的 MIMO 系统 中,由于多天线间的互耦、无线多径信道不丰富等因素使子 信道间存在空域相关性,这促使了各种考虑空域相关性的信 道模型的出现 [2-3] ,但这些模型一般对各种电磁特性作了理 想化的假设,如忽略天线的方向性,或忽略天线间的互耦作 用,而且一般假定散射体都位于天线的远区从而忽略了其与 天线间的电磁作用,并认为入射场都是以平面波方式入射, 收稿日期:2006-11-22 修回日期:2007-03-06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2AA123032作者简介:伍裕江(1971-),男,广东中山市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无线 通信中的信道建模、分集接收技术、新型天线的设计与数值计算以及阵 列信号处理;聂在平(1946-),男,陕西省西安市人,教授,博导,研究 方向为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新一 代移动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等。 等等。最近也有文献应用天线理论研究了多天线的互耦、失 配和接收功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7] ,其中文献[4]仅考虑了 互耦对空域相关性的作用而忽略了互耦同时影响着发射效 率和接收功率继而改变了接收信噪比;文献[5]中采用近似的 解析公式分析了两根半波偶极子天线间互耦对相关性和接 收功率影响,但该方法在天线间距很小时会带来较大误差; 文献[6]中应用散射矩阵描述了统一的天线和信道模型,但应 用散射矩阵描述复杂的空间信道将过于简化,而且该模型没 有计及近场区散射体与多天线间的相互电磁作用;文献[7] 中研究了终端双天线系统性能,同时计算了天线间互耦以及 手机外壳作为近场散射体对空域相关系数的作用,但其仍然 忽略了互耦对信噪比的作用。以上文献在研究天线互耦时一 般没有结合信道模型作全面评估,而由电磁理论可知,接收 天线上的感应电流分布是随来波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即互 耦效应与信道模型是关联的,文献[8]中已对此分别通过严格 的理论推导和数值方法作了证明。 相比天线间的互耦,电路间的耦合(以下称路的互耦) 在大多情况下要弱得多故常被忽略,但当 MIMO 收发信机 体积较小时,电路间的互耦效应也将变得明显,文献[9-10] 分别对此进行了研究。由于路的互耦往往发生在射频前端, 文献[11]中证明了天线间的互耦效应与路间的互耦效应是关 联的,故两者需要联合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电路、天线与无线信道作为多天线无线

Upload: haliem

Post on 02-Aug-2018

24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MIMO 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建模 - read.pudn.comread.pudn.com/downloads110/sourcecode/others/456174/MIMO无线... · far-fields of the multi-antenna i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第 20 卷第 4 期 系 统 仿 真 学 报© Vol. 20 No. 4 2008 年 2 月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Feb., 2008

• 1036 •

MIMO 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建模 伍裕江 1,2,聂在平 1

(1.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2.广东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 中山 528437)

摘 要:提出一种统一的多天线通信系统传输模型,该模型将收发间通道分为电路、近场区和远场

区三部分,通过广义欧姆定律联系电路和近场参数,利用基于矩量法的广义阻抗矩阵精确描述多天

线和近场区参数,通过基于远场近似的无线信道模型联系收发端的远区场;给出不同近场环境下的

仿真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天线互耦、失配和近区散射体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与已有结果

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异同处。 关键词:MIMO 系统;传输模型;矩量法;互耦 中图分类号:TN 9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1X (2008) 04-1036-05

Unified Transmission Model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Wireless Systems

WU Yu-jiang1,2, NIE Zai-ping1

(1.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UEST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2. Tongyu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Zhongshan 528437, China)

Abstract: A unifi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transmission model, which may be decomposed into transceiver circuit model, near-field region model and far-field region model, was proposed. This proposed model used the moment methods to simulate the near-field environment accurately; and applied generalized matrix Ohm’s law to connect the near field and circuit model; while employed the classical wireless channel model based on far-field approximation to connect the far-fields of the multi-antenna i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respectively. Different near-field environmen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isons were made with the existed approaches. Key words: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s; transmission model; Moment Methods; mutual coupling

引 言1

新一代无线通信研究中,收发端同时使用多天线的多输

入多输出(MIMO)技术因能显著提高频谱效率而引起广泛的

兴趣;MIMO 技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空间并行矩阵传

输通道,并通过先进的空时联合处理算法提高无线通信系统

的容量与可靠性[1]。

由于 MIMO 信道的空时特性是决定空时处理性能的关

键因素,所以探索 MIMO 无线信道的空时特性,尤其是传

统单天线信道建模中所缺乏的空域特性,成为研究 MIMO

通信技术的一个重点内容。早期的研究中假设了各子信道具

有独立同分布(i.i.d.)的衰落特性[1];但现实的 MIMO 系统

中,由于多天线间的互耦、无线多径信道不丰富等因素使子

信道间存在空域相关性,这促使了各种考虑空域相关性的信

道模型的出现[2-3],但这些模型一般对各种电磁特性作了理

想化的假设,如忽略天线的方向性,或忽略天线间的互耦作

用,而且一般假定散射体都位于天线的远区从而忽略了其与

天线间的电磁作用,并认为入射场都是以平面波方式入射,

收稿日期:2006-11-22 修回日期:2007-03-06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2AA123032) 作者简介:伍裕江(1971-),男,广东中山市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无线

通信中的信道建模、分集接收技术、新型天线的设计与数值计算以及阵

列信号处理;聂在平(1946-),男,陕西省西安市人,教授,博导,研究

方向为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新一

代移动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等。

等等。最近也有文献应用天线理论研究了多天线的互耦、失

配和接收功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7],其中文献[4]仅考虑了

互耦对空域相关性的作用而忽略了互耦同时影响着发射效

率和接收功率继而改变了接收信噪比;文献[5]中采用近似的

解析公式分析了两根半波偶极子天线间互耦对相关性和接

收功率影响,但该方法在天线间距很小时会带来较大误差;

文献[6]中应用散射矩阵描述了统一的天线和信道模型,但应

用散射矩阵描述复杂的空间信道将过于简化,而且该模型没

有计及近场区散射体与多天线间的相互电磁作用;文献[7]

中研究了终端双天线系统性能,同时计算了天线间互耦以及

手机外壳作为近场散射体对空域相关系数的作用,但其仍然

忽略了互耦对信噪比的作用。以上文献在研究天线互耦时一

般没有结合信道模型作全面评估,而由电磁理论可知,接收

天线上的感应电流分布是随来波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即互

耦效应与信道模型是关联的,文献[8]中已对此分别通过严格

的理论推导和数值方法作了证明。

相比天线间的互耦,电路间的耦合(以下称路的互耦)

在大多情况下要弱得多故常被忽略,但当 MIMO 收发信机

体积较小时,电路间的互耦效应也将变得明显,文献[9-10]

分别对此进行了研究。由于路的互耦往往发生在射频前端,

文献[11]中证明了天线间的互耦效应与路间的互耦效应是关

联的,故两者需要联合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电路、天线与无线信道作为多天线无线

Page 2: MIMO 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建模 - read.pudn.comread.pudn.com/downloads110/sourcecode/others/456174/MIMO无线... · far-fields of the multi-antenna i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第20卷第4期 Vol. 20 No. 4 2008 年 2 月 伍裕江,等:MIMO 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建模 Feb., 2008

• 1037 •

系统广义信道的有机组成,它们对系统性能的作用是关联

的,故建立统一的多天线系统模型对完整描述多天线系统和

评估系统性能有着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割裂了这种

耦合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统一的传输模型,该模型分

为收发电路、近场区和远场区三部分;其中,应用互阻抗矩

阵刻画收发电路参数,多天线和位于天线近场区的散射体则

被纳入矩量法中的广义阻抗矩阵联合建模,从而精确描述了

多天线间以及天线与安装环境间复杂的电磁作用,并通过广

义矩阵型欧姆定律,进行了场与路的结合[12],不仅考虑了场

的耦合,还同时考虑了路间的互耦以及收发电路的内阻对系

统的影响;远场区模型则采用传统对天线和电路作了理想化

假定的物理散射模型或射线模型。本模型有效地统一了电路

间与天线间的互耦效应,天线的阻抗匹配,天线的布局、极

化和安装环境,以及无线信道对 MIMO 系统的影响,完整

了 MIMO 系统的传输模型。

1 统一的 MIMO 传输模型

图 1 是 MIMO 射频前端电路、天线与无线信道的统一

描述,其中(1b)是(1a)的方框图。本文所研究的信道模型起

源于射频前端的输入而终止于接收天线的端口,分别有 M

根发射天线和 N 根接收天线,其中远场无线信道部分可采用

物理散射模型[3]。发射信源向量 1 2[ , , , ]TMs s s=S ,通过内

阻矩阵馈到发射天线端口并被发送,经过位于收发端多天线

远区的散射体(图中的黑色圆点)散射到达接收端,并在接

收多天线的端口处提取接收信号向量 1 2[ , , , ]TNy y y=Y 。

TxM

天线及近场散射体矩阵

Tx1

Tx2

Rx1

RxN

rθtθsθ

远场区无

线信道内阻

矩阵负载

矩阵y

xo

Zs2s2

ZsM

sM

Zs1s1

ZL1+y1-

ZLN+yN-

天线及近场散射体矩阵

R RrRt

Dt

Dr

(a) 统一模型图

S 内阻

矩阵

天线及

近场区远场信

道模型天线及

近场区

负载

矩阵

Y’

确定性模型,ZT 确定性模型,ZR随机性

模型

Erad Einc Y

(b) 方框图

图 1 MIMO 传输通道的统一模型示意图

1.1 发射电路与发射多天线的近场区部分

本部分将采用矩量法建模,矩量法是一种严格的数值方

法,它将描述电磁场边值问题的积分方程通过对所求量作基

函数展开,并通过检验函数的匹配而转为矩阵方程求解[13]。

为了描述的简洁,以下假定每个天线和散射体上只有一个展

开基函数,且应用伽略金匹配,即检验函数与基函数相同,

其表达为 ( )p r ,并进一步假定检验函数与集总参数间的内

积并不会改变后者的大小和量纲。

设有 Ms 个位于多天线近场区的散射体,并假定天线端

口面尺寸远小于载波波长,此时端口面上的电场可用 Delta

函数描述[13];应用广义欧姆矩阵型定律[12],建立矩量法矩

阵方程 = − sZI V Z I (1)

其中⎡ ⎤⎢ ⎥⎣ ⎦

AA AS

SA SS

Z ZZ =

Z Z (2)

AAZ 为 M×M 的多天线阻抗矩阵,包含了多天线间的互

耦作用,其 [ ] ijAAZ 为第 j 个基函数产生的电场 ijE 与第 i 个

检验函数的内积[14],即 [ ] ,ij i ij=< >AAZ p E (3)

其中<•>为内积算子; ip 为第 i 个检验函数。 ASZ 及 SAZ 分

别为 M×Ms 和 Ms×M 维矩阵,刻画了近场区的散射体与多天

线间的相互电磁作用,ZSS 为 Ms×Ms 维矩阵,刻画了近场区

散射体间的相互电磁作用, ASZ 、 SAZ 及 SSZ 的矩阵元素与

(3)类似; [ ]T T TA S=I I I ,为(M+Ms)×1 的电流向量,分别量

化了天线和散射体上被激励的电流密度,其中上标 T 为求转

置; [ 0 ]T T TA=V V ,为(M+Ms)×1 的电压向量,其中 0 为

Ms×1 的零向量,表明散射体是无源的, AV 是激励电压向量,

为信源 S 直接加到各天线端口时激励的电场与检验函数

( )p r 的内积; sZ 为(M+Ms)×(M+Ms)的内阻矩阵,仅在对应

天线端口处有非零元素,即 ' 0

0 0s⎡ ⎤

= ⎢ ⎥⎣ ⎦

sZ

Z (4)

其中 'sZ 为 M×M 的子矩阵,描述了射频前端的电路参数,

并可同时量化了电路间互耦。但(1)仅适合于 'sZ 为以(Zs1, … ,

ZsM)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即忽略电路耦合情况,对于非

对角阵情况可参考附录的推导。

定义广义阻抗矩阵

T sZ = Z + Z (5)

由式(1)即可求得发射向量 S 所激励的电流密度向量为 1−

TI = Z V (6)

故天线与近区散射体上被激励起的电流密度为

1( ) [ ] ( )

sM M

i ii

+

=

= ∑J r I p r (7)

此时辐射远场为[14] ( ) ( , ) ( )rad

vj dωµ= ⋅∫ ' ' 'E r G r r J r r (8)

其中 G(r, r’)为并矢格林函数,ω 为角频率,µ 为导磁率,r

和 r’分别为场点和源点(电流)的位置,v 为包含天线与近

端散射体的区域。

至此,式(1)到(8)描述了激励向量 S 与远场 radE 间的映

射关系,并可用算子ℜ表示为 ( , , ) { }rad r θ φ = ℜE S (9)

Page 3: MIMO 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建模 - read.pudn.comread.pudn.com/downloads110/sourcecode/others/456174/MIMO无线... · far-fields of the multi-antenna i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第 20 卷第 4 期 Vol. 20 No. 4 2008年2月 系 统 仿 真 学 报 Feb., 2008

• 1038 •

MIMO 信道建模中关心的是各收发子通道的空间衰落特征,

此时定义 Sm为第m个通道加发射信号 sm而其他通道激励为

零的向量,即 1

Mmm=

=∑S S ,其对应的辐射远场 radmE 将是联系

近场区和远场区模型的物理量;最终能到达接收天线的辐射

方向(DOD)是有限的,其将由发射端的散射体分布决定。

1.2 接收端近场区和接收电路部分

同理对接收多天线和近场区散射体上的待求电流密度

采用基函数离散,以下为简化表达,假定无近场区散射体,

此时,建立矩量法矩阵方程: LV = ZI + Z I (10)

其中 Z、I 分别为 N×N 矩阵和 N×1 向量,其定义与发射端的

相同; LZ 为从天线端口向电路方向看去的 N×N 负载阻抗,

包含了接收射频前端的电路互耦,(10)适用于接收信号向量

在多天线的端口处提取的情况,当接收向量取在负载电路的

输出端口时(即图(1b)中的 Y’),可参考附录的推导。V 为

入射电场 incE 与各子区域的检验函数作内积所得到的激励

电压向量,即 , ( )inc=V E p r 。

定义矩阵 R LΖ = Ζ + Ζ (11)

此时, RZ 中已包含了近场区多天线、近场区散射体以及电

路负载间相互电磁作用的信息,并且对于给定的多天线和散

射体分布,只需作一次计算,而与具体的激励无关。

求解 (10)式便可得到对应第 l 个方向入射的电场

( , )incl lθ φE 的电流向量

1l l−RI = Z V (12)

其中 V l 为对应 ( , )incl lθ φE 的激励向量。此时,在天线端口

提取的接收信号向量为 l lLY = Z I (13)

设有 Sr个有效入射方向(DOA),叠加可得总的接收信号向量为

1

rSl

l== ∑Y Y (14)

1.3 无线信道部分

为突出本文近场区的严格数值模型,无线信道部分将采

用大多数 MIMO 建模文献中对信道模型所作的假设:首先

忽略慢衰落(大刻度衰落)特性,即路径损耗在信道的仿真

时长内认为不变;其次,仅考虑窄带、准静态和点对点的非

视距无线传播信道,即假定多径信道的时延扩展远小于符号

周期,而且在一个符号周期内多径参数无显著变化。

考虑到上述假设,由 Sm 激励的辐射远场 radmE 将在半径

为 ro 的圆上取得,只要 ro 位于多天线的远区,具体的取值

并不会影响最终结果,故以下分析中将去掉 radmE 与 r 的函数

关系。携带发送信息的辐射场与以 ( , )l lθ φ 方向入射的平面波

入射场 ( , )incl lθ φE 间的传输关系可通过多径的复增益叠加

求得,设发端有 tS 个最终能到达接收端的有效辐射方向

(DOD),考虑到1

Mmm=

=∑S S 并基于电磁场的叠加原理,此时

1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t

t

SMinc rad

l l l l i i m i im i

SMi

l l i i mm i

g

g

θ φ θ φ θ φ θ φ

θ φ θ φ

= =

= =

=

= ℜ

∑∑

∑∑

E E

S (15)

其中 ( , ; , )l l i ig θ φ θ φ 是以 ( , )i iθ φ 角度发出而以 ( , )l lθ φ 角度入射

的多径复增益; iℜ 为(9)所定义的算子并取 ( , )i iθ φ 方向的场。

假设接收端有 rS 个有效入射方向(DOA),利用 1.2 节中的

推导,可建立信源向量 S 到接收向量 Y 之间的传输关系为

1

1 1 1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tr

tr

SSMi

l l i i mm l i

SSi

l l i il i

g

g

θ φ θ φ

θ φ θ φ

= = =

= =

∑∑ ∑

∑ ∑

L R

L R

Y = Z Z S p r

= Z Z S p r (16)

假定射频前端的功率放大器工作在线性区,则(16)表达了

收发向量间的线性网络关系,定义 H 为 N×M 的收发信号间

传输矩阵,(16)式简化表达为 Y =HS (17)

式(17)中加入高斯白噪声向量便构成完整的收发模型。本文

将采用信道容量作为系统性能的评估参数,对于每个信道样

本 H ,在等发射功率条件下的 MIMO 无线信道的瞬时容量

(bps/Hz)为[1]

2log det HNC

Mρ⎡ ⎤⎛ ⎞= +⎜ ⎟⎢ ⎥⎝ ⎠⎣ ⎦

I HH (18)

其中,上标 H 为求共轭转置,det(·)表求行列式, NI 是 N 阶

单位矩阵,ρ 是各接收天线单元的平均信噪比;对瞬时容量

关于 H 取期望便可求得遍历容量。

2 典型的仿真算例及其分析

式(16)给出了信道的一个通用数学表达,为了更具体

地描述和提取信道特征,本节的数值算例中将引入物理散射

模型,该类模型主要借助重要的等效散射参数描述 MIMO

信道特征,比较典型的有单环模型[2],双环模型和分布式散

射模型[3]等,其中后者可以退化为多种特殊模型,并且能成

功地解释了针孔信道,物理意义比较明确,故被广泛采纳。

本节将给出两种近场环境下的算例,第一个算例是分布

式散射模型下 3×3 系统的容量计算;另一个算例将研究双天

线手持终端的 2×4 系统,考察终端的外壳作为近端散射体对

天线性能的影响。其中内阻矩阵和负载矩阵均只考虑对角阵

情况,且均采用单极化天线,电路耦合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可

参考[11]中的算例。其中第一个算例中采用 z 向极化的半波

偶极子天线,第二个算例采用 z 向单极子天线,天线半径为

λ/200,其中 λ为真空中的波长,若无特别说明,天线的输入

源内阻和负载均为天线自阻抗的共轭值;每次仿真将随机产

生 10000 个随机无线信道,设置无互耦情况下理想共轭匹配

天线的接收平均信噪比为 10dB(第二个算例为 20dB),并

以此作为所对应的多天线的归一化标准。收发端散射体的数

目 S 均取为 20,由[3]的推导可知,在相同的角度扩展下只

要散射体的数目足够多(一般认为大于 10[3]),则 S 的取值

Page 4: MIMO 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建模 - read.pudn.comread.pudn.com/downloads110/sourcecode/others/456174/MIMO无线... · far-fields of the multi-antenna i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第20卷第4期 Vol. 20 No. 4 2008 年 2 月 伍裕江,等:MIMO 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建模 Feb., 2008

• 1039 •

对结果影响不大。作上述约定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与已有的

结果进行比较。

2.1 分布式散射模型下的 3×3 系统

本算例将考察收发端均采用三根天线时的系统性能,为

了与[3]中对天线作了理想化假设的结果比较,本算例采用了

与其相同的模型参数,即收发端散射体数目 S 均为 20 且对

称分布,散射体的分布参数为:Rt = Rr= Dt = Dr,工作频率

为 2GHz,收发端散射体间间距 R=10km,发射端天线间距

为 3λ,接收端天线间距 dr 分别取 3λ和 0.5λ。图 2 给出了严

格计及天线作用下的容量比较,其中 MoM-NP 表示采用矩

量法矩阵刻画近场区特性但不考虑互耦对接收功率的作用,

MoM-P 表示用矩量法矩阵刻画近场区特性并考虑了功率损

失。图中的 MoM-P,dr = 3λ的结果与[3]中图 9 的结果很接

近,可见对于三个波长的天线间隔,天线间互耦作用已很小;

当 rd 降到 0.25 个波长时,容量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MoM-P

由于考虑功率损失故较 MoM-NP 下降更为显著。可见在考

虑天线互耦引起相关性下降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由于失配

导致的信噪比变化以及多天线间的接收功率不平衡现象。

Dt /m

遍历

容量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3.5

4.5

5.5

6.5

7.5

8.5

4

5

6

7

8

图 2 不同的 dr和计算模型下遍历容量 随等效散射体孔径的变化 (SNR=10dB)

2.2 含手持终端双天线的 2×4 系统

本文模型中的近场区散射体通常为天线的安装载体,如

图 3 所示的手机机壳。由于这些近场区散射体的引入,会改

变了天线上的电流分布从而改变了多天线的辐射和接收性

能。本算例中,将以一个矩形金属盒模拟手机的外壳,分析

终端上的两个单极子天线在不同间距下的空域相关系数和

接收功率,继而评估应用该双天线系统时的系统容量。手机

双天线的示意图如图 3,外壳的尺寸分别为:h = 80 毫米,

w=50 毫米,t = 20 毫米;单极子天线的高度 0.25L λ= ,半

径为 0.005λ ,工作频率为 2.14GHz,负载为 50 欧姆;坐标

原点取在机壳底部的一个顶点;两天线位于机壳顶部,并处

于侧边的中线位置,即 x = t/2 处,其中天线 1 保持与侧边的

距离 d0 = 5 毫米不变,天线 2 则沿侧边的中线移动以改变间

距 d。在矩量法数值计算中,单极子天线将等效为带状天线[15],天线与机壳均采用 RWG 基函数展开,为了避免天线间

距改变时需对矩量法阻抗矩

阵 Z 的重新计算,这里采用了

[15]中的剖分方法,从而可方

便、灵活地改变天线位置。 由于外壳同时增加了交

叉极化场的辐射(或接收)[7],

计算中,定义交叉极化鉴别度

(XPD)为有效的无线路径中

主极化分量(垂直分量)与交

叉极化分量(水平分量)场的

传输功率比,并分别取 XPD=30dB(此时近似为无水平分

量),XPD=0dB(即两分量功

率相等)两种情况。仿真中以手持终端为发射端,角度扩展

为 360o,计算中将计及[7]中所忽略的辐射效率参数;接收

端则采用 4 根理想的接收天线并忽略接收端信号间的空域

相关性。

图 4 给出了两种入射条件下相关系数幅度的比较,并同

时给出了 Jakes 模型[6]下的结果,可见天线间距在 0.1 到 0.25

间时,该双天线系统的相关性皆小于 Jakes 模型,其中 XPD

为 30dB 时的相关性稍小于 XPD 为 0dB 时的值,这与[7]的

结果是一致的,只是[7]中采用包络相关系数,而本文采用的

是复相关系数,在瑞利衰落环境下,两者近似为平方关系[7]。

0.1 0.12 0.14 0.16 0.18 0.2 0.22 0.24 0.26 0.28 0.30.2

0.3

0.4

0.5

0.6

0.7

0.91

0.8

d /λ

相关

系数

图 4 不同模型下相关系数幅度随天线间距的变化

图 5 给出了信道容量的计算曲线,并采用第三节的相关

矩阵归一化方法,即以天线 1 在相同无线信道环境下的发射

功率为归一化因子;其中本算例的双天线系统容量在两种

XPD 取值下都十分接近,但与 Jakes 模型相比,虽然其相关

系数下降了,但同时天线间的互耦使辐射效率也下降了,故

容量是下降了,这与[7]中所宣称的容量显著增大的结论不

符,主要原因是由于后者计算中并没有考虑互耦对辐射效率

的影响,关于这点 Hui 在[7]中的 3.5 节结尾处也作了说明。

图 6 所给出的发射功率比曲线(与相同信道环境下天线

1 单独存在时的有效发射功率相比)很好地解释了图 5 中的

结果,虽然互耦作用使两根天线的发射信号间相关性降低,

但互耦作用同时恶化了天线的匹配,而且任一天线的部分发

~

~

h

w

do

d

t

L

y

x

z

天线1

天线2

图 3 手机双天线示意图

Page 5: MIMO 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建模 - read.pudn.comread.pudn.com/downloads110/sourcecode/others/456174/MIMO无线... · far-fields of the multi-antenna i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第 20 卷第 4 期 Vol. 20 No. 4 2008年2月 系 统 仿 真 学 报 Feb., 2008

• 1040 •

射功率会被另一根天线所接收,从而导致有效发射功率降低

并最终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遍历

容量

d /λ 0.1 0.18 0.14 0.22 0.26 0.39

9.5 10

10.5

11.5

12.5

13.5

11

12

13

图 5 不同模型下信道遍历容量随天线间距的变化(SNR=20dB)

d /λ 0.1 0.18 0.14 0.22 0.26 0.3

0.2 0.3

0.4

0.5

0.7

0.9 天线 1

0.6

0.8

1

天线 2功率

图 6 不同模型下两天线的发射功率比随天线间距的变化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统一的传输模型,该模型将 MIMO 传输

通道分为电路、近场区和远场区三部分。通过对近场区的严

格数值建模,有效地刻画了多天线间的互耦以及近场区散射

体对 MIMO 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广义矩阵型欧姆定律进行

场与路参数的结合,同时考虑了阻抗匹配和电路间的耦合对

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基于远场近似的信道

模型,构造了包含空间传播环境、多天线以及电路参数的统

一模型。最后给出了不同近场环境和入射条件下的典型算例,

结果表明近场环境和天线负载显著地影响着系统性能,故近

场和路的分析对 MIMO 性能评估和信道建模都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 G J Foschini, M J Gans. On limit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a

fading environment whe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J].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 (S0929-6212), 1998, 6(3): 311-335.

[2] D S Shiu, G J Foschini, M J Gans, J M Kahn. Fading correla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capacity of multielement antenna systems [J]. IEEE Trans. on Commun (S0096-1965), 2000, 48(3): 502-513.

[3] D Gesbert, H Bolcskei, D A Gore, A J Paulraj. Outdoor MIMO wireless channels: models and performance prediction [J]. IEEE Trans. on Commun (S0096-1965), 2002, 50(12): 1926-1934.

[4] T Svantesson, A Ranheim. Mutual coupling effects on the capacity of multielement antenna systems [C]// Proc. IEEE Inte. Conf.,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01). Salt Lake City UT, USA: IEEE Press, 2001, 4: 2485-2488.

[5] B Lindmark. Capacity of a 2×2 MIMO antenna system with mutual coupling losses [C]// 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Symposium 2004.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04, 2: 1720-1723.

[6] J W Wallace, M A Jensen. Mutual coupling in MIMO wireless systems: a rigorous network theory analysis [J]. 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 (S1536-1276), 2004, 3(4): 1317-1325.

[7] H T Hui. Practical dual-helical antenna array for diversity/MIMO receiving antennas on mobile handsets [J]. IEE Proc. M.A.P. (S1350-2417), 2005, 152(5): 367-372.

[8] Yujiang Wu, Zaiping Nie. A new calculation method for mutual impedance matrix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OA estimation [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Circuits and Systems, ICCCAS’06. Guilin, China: IEEE Press, 2006: 998-1001

[9] Morris M L, Jensen M A. Rigorous modeling of antenna and circuit coupling in MIMO systems: application to handheld devices [C]// 2004 IEEE AP-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Digest. Monterey: IEEE Press, 2004, 2: 1255-1258.

[10] Xin Li, Zaiping Nie. Channel coupling in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diversity systems and its influence on diversity gain [J]. IEE Electronics Letters (S0013-5194), 2005, 41(5): 225-226.

[11] Yujiang Wu, Zaiping Nie. A Unified Mutual Coupling Model for Multiple Antenna Systems [J].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1672-6464), 2006, 4(2): 123-126.

[12] 梁昌洪, 李龙, 郑家骏. 电磁问题中统一的电路模型及路与场的相

互作用 [J]. 电子学报, 2004, 32(6): 903-906. [13] B D 波波维奇. 导线天线的分析与综合 [M]. 杨渊译. 北京: 人民

邮电出版社, 1987. [14] W C Chew. 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 [M]. 聂在平, 柳清伙译. 北

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2. [15] James C G Matthews, Greg G Cook.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attaching

thin wire monopoles to surfaces modeled using triangular patch segmentation [J]. IEEE Trans. on A. P. (S0018-926X), 2003, 51(7): 1623-1629.

附录:存在电路互耦时的矩阵方程推导 当内阻阻抗为非对角阵时,

矩阵方程(1)需要作相应的修正。

以下推导以发射端为例,为推导

的简洁,假定无近区散射体。如

图7所示,激励向量Vb(即第二节

中的S)通过非对角的2N×2N维内

阻矩阵激励N根天线,其中内阻

矩阵可分解为4个N×N的分块矩

阵,分别对应着内阻网络的输入

端(即b端)和输出端(即a端),

此时,有 a aa a ab b= +V Z I Z I (A1)

b ba a bb b= +V Z I Z I (A2)

在天线端口处,满足

; a A a= = = −V V ZI I I (A3)

其中Z 为(1)中的阻抗矩阵。将(A3)代入由(A1),并利用(A2),可得 1 1( )aa ab bb ba ab bb b

s

− −− + =Z Z Z Z I ZI Z Z VVZ

(A4)

可见,对于矩阵方程(1),当存在电路耦合时,只需将内阻矩阵和激励向

量换成(A4)中对应的等效内阻矩阵和激励向量。以上推导是基于发射端,

对接收端可作同理的推导。

aa ab

ba bb

⎡ ⎤⎢ ⎥⎣ ⎦

Z ZZ Z

Vb

Ib

Va=VA

IIa

天线1

天线 N

内阻

矩阵

图7 内阻矩阵与多天线间的级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