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7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团体标准 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1 ICS 91.040.99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 P33 T/CSUS 04-2019 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 2019-07-09 发布 2019-08-01 实施 中 国 城 市 科 学 研 究 会 发 布 T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May-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

ICS 91.040.99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

P33 T/CSUS 04-2019

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

2019-07-09 发布 2019-08-01 实施

中 国 城 市 科 学 研 究 会 发 布

T

Page 2: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

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

T/CSUS 04-2019

主编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批准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施行日期:2 0 1 9 年 8 月 1 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北 京

Page 3: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

前 言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城科会字(2017)

21 号文件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

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室外

环境、5 道路与停车、6 配套设施、7 房屋、8 建筑结构、9 建筑设备、

10 施工与验收。

本标准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负责管理和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地址:北

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 9 号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办公西楼,邮编:

100835)。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本标准参编单位:天津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大学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Page 4: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长三角城镇发展数据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仇保兴 李海龙 孟 冲 陈 天

宋 昆 陆化普 赵 江 胡颐蘅

孟庆林 田 炜 丁 勇 陈 立

张文才 狄彦强 安怡然 盖轶静

王文静 卜 琳 李小静 林 溪

余 刚 徐文珍 闫晋波 王 云

仇勇懿 汪承亮 方 敏 王晓天

梁 佳 李 睿 王龙飞 何莉莎

韩沐辰 霍东林 袁大昌 杨 雪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何兴华 王清勤 汪 科 毛其智

李俊奇 史铁花 陈 琪

Page 5: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基本规定 ..................................................................................... 3

3.1 基本要求 ..................................................................................... 3

3.2 评估与策划 ................................................................................. 3

3.3 改造项目 ..................................................................................... 5

4 室外环境 ..................................................................................... 9

4.1 公共空间 ..................................................................................... 9

4.2 绿地植被 ................................................................................... 10

4.3 雨水控制利用 ........................................................................... 11

4.4 景观风貌 ................................................................................... 13

5 道路与停车 ................................................................................ 15

5.1 道路 ........................................................................................... 15

5.2 停车设施 ................................................................................... 16

5.3 交通标示 ................................................................................... 18

6 配套设施 .................................................................................... 19

6.1 市政管线 ................................................................................... 19

6.2 公共服务设施 ........................................................................... 20

6.3 环卫设施 ................................................................................... 22

6.4 安防设施 ................................................................................... 23

7 房屋 ........................................................................................... 24

7.1 屋面 ........................................................................................... 24

7.2 立面 ........................................................................................... 25

7.3 楼门楼道 ................................................................................... 25

8 建筑结构 .................................................................................... 27

8.1 结构加固 ................................................................................... 27

Page 6: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6

8.2 围护结构 ................................................................................... 29

8.3 加装电梯 ................................................................................... 30

9 建筑设备 .................................................................................... 32

9.1 暖通 ........................................................................................... 32

9.2 给水排水 ................................................................................... 34

9.3 电气 ........................................................................................... 35

10 施工与验收 ............................................................................. 37

10.1 绿色施工 ................................................................................... 37

10.2 竣工验收 ................................................................................... 38

本标准用词说明 ................................................................................ 40

引用标准名录 .................................................................................... 41

条文说明 ........................................................................................... 44

Page 7: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 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3.1 General Requirements ............................................................ 3

3.2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 3

3.3 Renovation Item Checklist ..................................................... 5

4 Outdoor Environment ................................................................... 9

4.1 Public Space ........................................................................... 9 4.2 Green Space ......................................................................... 10 4.3 Stormwater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 11 4.4 Landscape ............................................................................. 13

5 Road and Parking ........................................................................ 15

5.1 Road ..................................................................................... 15 5.2 Parking Facility .................................................................... 16 5.3 Traffic Sign........................................................................... 18

6 Public Facilites ............................................................................ 19

6.1 Municipal Pipeline ............................................................... 19 6.2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 20 6.3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Facility ........................................ 22 6.4 Security Facility ................................................................... 23

7 Building ....................................................................................... 24

7.1 Roof ...................................................................................... 24 7.2 Façade .................................................................................. 25 7.3 Gate and Corridor ................................................................. 25

8 Building Structure ....................................................................... 27

8.1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 27 8.2 Envelope ............................................................................... 29

8.3 Elevator Installation ............................................................ 30

9 Building Equipments .................................................................. 32

9.1 HVAC System ..................................................................... 32

Page 8: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8

9.2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 34 9.3 Electric Equipment ............................................................... 35

10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 37

10.1 Green Construction .............................................................. 37 10.2 Completion and Acceptance ................................................. 38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 4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1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44

Page 9: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人居环境,提升宜居水平,编制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建成区内实施综合改造的旧居住区。

1.0.3 综合改造应坚持以人为本,综合考虑宜居便利、安全韧性、

经济集约、绿色生态、智能共享、文脉传承等要求,多方参与,

统筹推进。

1.0.4 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Page 10: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

2 术语

2.0.1 城市旧居住区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

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建成使用 20 年以上,或环境质量差、配

套设施不足、建筑功能不完善、结构安全存在隐患、能耗水耗过

高、建筑设备老旧破损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综合改造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在居住区现有条件基础上,综合考虑改造需求,采用经济合

理的技术措施,对室外环境、道路与停车、配套设施、房屋、建

筑结构、建筑设备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更新改造。

Page 11: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

3 基本规定

3.1 基本要求

3.1.1 应体现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并

应充分考虑儿童、老年人、残障人等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营造

高质量、无障碍、适老化的宜居生活环境。

3.1.2 应确保居民基本安全需求,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抗灾减灾

能力。

3.1.3 应因地制宜集约改造,已达标项目可不改造,未达标项目

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进行优化提升使其达标。

3.1.4 应充分利用绿色低碳技术,统筹进行节能、节水、垃圾分

类等改造,并应建立便于监测、显示与管理的信息平台。

3.1.5 应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技术手段,一网多用,统筹改进公共

服务质量。

3.1.6 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营造社区文化,保护传承文脉。

3.1.7 应维护原有房屋功能,确保主体结构安全,不得随意改变

现有住宅使用性质,不得随意改动原有承重结构构件。

3.2 评估与策划

3.2.1 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前,应对居住区公共区域和房屋建

筑本体现状进行诊断评估,并应形成诊断评估报告。

3.2.2 居住区公共区域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

准》GB 50180 及其他相关标准,重点对公共活动空间、无障碍设

Page 12: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

施、绿地植被、排水、景观风貌、道路、停车、市政管线、公共

服务设施、环卫设施、安防设施等综合情况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评估。存在下列情况时,宜进行改造:

1 缺乏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不完整,缺失应急避难场所,

缺失标识系统等;

2 绿地面积严重不足或被建筑物、构筑物侵占,绿化植被质

量差,绿地功能低下等;

3 排水不畅易产生内涝积水,景观水体安全防护设施缺乏等;

4 道路不满足消防、救护等通行要求,停车设施严重不足,

步行系统不健全或连通性差等;

5 市政管线及附件破损老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或功能

低下,环卫与安防设施不满足要求等。

3.2.3 房屋建筑本体宜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29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 51141 及其他相

关标准,重点对房屋屋面、立面、楼门楼道、建筑结构与围护结

构安全抗震保温性能、暖通、给排水、电气等建筑设备的综合情

况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存在下列情况时,宜进行改造:

1 屋面存在渗漏或保温不满足节能要求,外墙破损或附着管

线混乱,灯箱广告牌无序悬挂,空调外机位不满足安全要求,楼

门楼道破损或安全防护水平不足等;

2 主体结构安全可靠性能和围护结构保温防水性能不满足相

关标准等;

3 暖通、给排水、电气等设施设备超过使用年限、老化损坏、

Page 13: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

不满足正常使用或不符合现行相关标准要求等。

3.2.4 改造实施前应在尊重居民意愿、维护居民利益的基础上,

根据诊断评估结果和改造目标,编制改造技术方案与施工方案。

方案应符合实际情况、技术合理、经济可行、兼顾环境与风貌保

护、尽可能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方案编制过程应组织公众参

与和专家论证。

3.2.5 既有建筑改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

价标准》GB/T 51141 的有关规定,新建建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的有关规定。当条件允许

时,宜符合三星级标准。

3.2.6 对因增设电梯、停车库等公共设施导致利益受损的居民,

宜制定相关补偿方案。方案应对损失情况客观判定,综合考虑采

用多种补偿形式。

3.2.7 当改造实施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时,可进行改造技术方案

的部分调整。当调整内容较大或改变方案时,新改造技术方案应

经技术专家审定,并应进行公示。

3.3 改造项目

3.3.1 应根据现状诊断评估结果、改造主体意愿和经济技术水平

等情况综合确定居住区公共区域和房屋建筑本体的改造内容和

具体改造项目。

3.3.2 改造项目宜采用菜单式,分为优选项目和拓展项目。

3.3.3 居住区公共区域改造优选项目和拓展项目宜按表 3.3.3 进

Page 14: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6

行划分。

表 3.3.3 居住区公共区域改造优选项目和拓展项目分类表

项目分类 优选项目 拓展项目

4

4.1

公共空间

4.1.1 设置公共活动空间

4.1.3 完善提升无障碍设施

4.1.4 设置应急避难场所

4.1.5 完善规范标识系统

4.1.2 设置文化宣传科普栏、窗

4.2

绿地植被

4.2.1 增加绿化面积

4.2.2 完善公共绿地功能

4.2.3 拆除侵占绿地建构筑物

4.2.4 改善植物配置

4.2.6 保护生态良好植被与名木

4.2.5 增设遮阴乔木

4.2.7 保护利用适宜栽植表土

4.2.8 装设植物标识牌

4.3

雨水控制

利用

4.3.4 增设路面生态排水

4.3.5 优化地面竖向设计

4.3.6 铺设透水铺装

4.3.9 提升景观水体安全性

4.3.2 制定雨污控制方案

4.3.3 增设源头控制设施

4.3.7 增设转输存储雨水设施

4.3.8 回用雨水、中水

4.4

景观风貌

4.4.2 改造或新建居住区出入口

4.4.3 修缮、粉刷或改造围墙

4.4.6 提升改造景观照明系统

4.4.4 改造开放社区景观

4.4.5 增设景观构筑物

5

5.1

道路

5.1.1 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

5.1.3 增设非机动车出入口

5.1.4 清除占道设施物品

5.1.5 优化应急疏散消防通道

5.1.7 设置机动车降速降噪设施

5.1.8 增设或改造步行系统

5.1.2 打开封闭区域

5.1.6 改造道路路面

5.1.9 增设独立健身步道

5.1.10 优化非机动出行条件

5.2

停车设施

5.2.1 增设机动车停车设施

5.2.3 增设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5.2.2 配建临时停车位

5.2.4 设置智能停车管理系统

5.2.5 新建立体或地下停车库

5.2.6 建立共享停车设施与平台

5.3

交通标示

5.3.1 增设交通标示标线 5.3.2 增设凸面转角反光镜

6

6.1

市政管线

6.1.1 统筹管线改造

6.1.2 疏通和改造雨污管道

6.1.3 改造供水管网系统

6.1.5 改造或增设燃气系统

6.1.8 改造架空线路

Page 15: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7

6.1.4 改造供热管网系统

6.1.6 改造供电线路与设施

6.1.7 整治建筑周边管线

6.2

公共服务

设施

6.2.1 确定增补服务设施内容

6.2.2 增设社区服务用房

6.2.3 配建托儿所、幼儿园

6.2.4 配建老年人服务设施

6.2.5 配置体育健身设施

6.2.9 设立社区办事服务点

6.2.6 增设快递收发设施

6.2.7 增设户外饮水洗手设施

6.2.8 设置卫生服务中心

6.3

环卫设施

6.3.2 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6.3.3 改造化粪池

6.3.1 设置公共厕所

6.4

安防设施

6.4.1 设置重点区安防设施

6.4.2 设置视频监控设施

6.4.3 设置门禁系统

6.4.4 建立应急呼救系统

3.3.4 房屋建筑本体改造优选项目和拓展项目宜按表 3.3.4 进行

划分。

表 3.3.4 房屋建筑本体改造优选项目和拓展项目分类表

项目分类 优选项目 拓展项目

7

7.1

屋面

7.1.2 铺设屋面保温层

7.1.3 修缮屋面渗漏

7.1.1 改造屋面形式

7.1.4 改造屋顶太阳能设施

7.1.5 设置架空或绿色屋顶

7.2

立面

7.2.1 清理粉刷外墙饰面

7.2.2 改造外墙强弱电、雨落管

7.2.3 加固改造外墙灯箱广告

7.2.4 规范空调室外机护栏

7.2.5 改造阳台风貌

7.2.6 拆除或改造外窗护栏

7.3

楼门楼道

7.3.1 增设出入口无障碍坡道

7.3.2 新装或修缮防盗门

7.3.3 整修破损踏步和扶手

7.3.4 粉刷楼道墙面

8

8.1

结构加固

8.1.1 鉴定和加固建筑结构

8.1.2 鉴定和加固地基基础

8.1.3 加固结构构件

8.2

围护结构

8.2.1 设置外墙节能保温

8.2.2 改造建筑外窗

8.2.3 设置外窗遮阳设施

8.2.4 设置房屋降噪措施

Page 16: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8

8.3

加装电梯

8.3.1 加装电梯功能设计

8.3.2 加装电梯结构改造

8.3.3 选择电梯类别与型式

9

9.1 暖通

9.1.2 设置供热分户计量装置

9.1.8 改造防排烟系统

9.1.9 增设油烟机防污设施

9.1.1 改造室内供暖系统

9.1.3 改造分体式空调

9.1.4 改造供热空调系统

9.1.5 改造冷热源机电设备

9.1.6 增设可再生能源机组

9.1.7 改造建筑通风系统

9.2

给水排水

9.2.1 改造用水计量装置

9.2.2 改造供水系统

9.2.3 改造热水供应系统

9.2.4 改造排水管道

9.2.5 改造卫生器具

9.2.6 设置户内中水系统

9.2.7 收集利用屋面雨水

9.3 电气

9.3.1 制定建筑电气改造方案

9.3.2 更新更换配电系统线路

9.3.4 设置消防与报警装置

9.3.5 设置应急照明指示设备

9.3.3 改造到户计量设备

9.3.6 改造建筑室内照明设备

9.3.7 改造或增设信息设施

9.3.8设置可再生能源控制系统

Page 17: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9

4 室外环境

4.1 公共空间

4.1.1 室外环境改造时,应明确划定公共活动空间范围。公共活

动空间宜与地面停车场地、市政环卫设施、安全疏散通道等便捷

联接,周边宜种植适量遮阴乔木,设置休息座椅。可根据条件和

需求增设适合儿童和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及设施。宜设置多功能公

共空间,一场多用,提高使用率。

4.1.2 宜在居住区主要出入口、公共空间周边或内部、建筑出入口

等区域合理设置文化宣传栏、科普橱窗等设施,样式应与周边建

筑及景观风貌保持协调。

4.1.3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的有关规

定,对居住区出入口、步行道与主次干路交叉口、游步道、休憩

设施、儿童游乐场、文化休闲广场、健身运动场地、公共厕所等

区域进行无障碍提升改造。

4.1.4 应急避难场地改造或增设时,面积应满足居住区应急防灾和

避难疏散需求,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m。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 2

条及以上安全通道和外部通道,配置给水接入管、应急厕所等设

施,并有明显的标志系统,标明避难场所位置、逃生通道路径和

应急逃生方法。

4.1.5 应完善和规范居住区平面图、公共服务引导牌、道路引导指

示牌、安全警示牌、楼栋号、单元牌、门牌号等标识。标识应明

Page 18: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0

确、美观,与居住区整体风貌保持协调。禁止吸烟区域应在明显

位置设置禁烟标识。广告标识牌匾应设置在商业建筑上,不应在

非商业属性的住宅阳台设置。

4.2 绿地植被

4.2.1 绿地改造时,应通过增设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立体绿化

等方式增加绿化面积和绿量,绿地率不宜低于 25%,集中绿地面

积不宜低于 0.35m2/人。绿化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绿地

设计规范》GB 50420 的有关规定,并可结合雨水控制要求设计下

凹式绿地。当条件允许时,集中绿地面积不宜低于 0.7m2/人。

4.2.2 公共绿地改造时,出入口、游步道、游园广场设置应综合

考虑道路分布与人流方向合理布设,并应完善或增设游憩与体育

健身设施。

4.2.3 宅旁绿地改造时,应拆除侵占绿地的居民私设建构筑物,

清除私人菜田花园、废旧车辆、存放物品等设施。应采用乔灌木

植被组合降噪隔热,修剪影响采光、通风、安全的树木。当条件

允许时,可设置小型共享公共农园活动区。

4.2.4 绿化植物应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维护成本低、存

活率高的植栽品种,宜选择无刺、无飞絮、无毒、无花粉污染、

不易导致过敏的植物种类。儿童游乐区严禁配置有毒、有刺等易

对儿童造成伤害的植物。宜突出植物季相景观变化,形成群落结

构多样、花草灌乔合理搭配的植物景观。

4.2.5 道路、广场和室外停车场周边宜种植遮阴效果明显的高大

Page 19: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1

阔叶乔木。下凹式绿地内宜选择耐淹、耐污能力较强的植物品种。

当条件允许时,道路夏季遮阴率宜大于 50%,广场和停车场宜大

于 30%。

4.2.6 具有良好生态价值的树木和植被应原地保留。当无法原地

保留时,宜采取异地移栽措施进行保护。宜建立树木与植被名录,

明确保护要求与措施。对树龄超过 50 年的乔木,应设立社区古

树名木保护标牌并落实保护制度。

4.2.7 原地表适宜栽植的土壤宜进行保护并有效利用,不适宜栽

植的土壤在绿化改造时应以客土更换。

4.2.8 主要树木、灌木宜悬挂或装设标识牌,标明植物名称、科

属种、习性、生态或药用价值等信息。

4.3 雨水控制利用

4.3.1 室外环境改造时,宜综合利用工程结合自然的技术方法,

进行雨水源头减排和径流污染控制改造。改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00 的有关规定。

4.3.2 雨水控制利用改造方案宜根据上位规划要求,结合场地条

件制定。方案应明确径流控制、污染物削减等目标,制定科学的

技术路线,选用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及其组合系统。

4.3.3 建筑、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硬化地面周围绿地宜改造为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和渗透管渠等源头径流控制设

施。消纳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低

影响开发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等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

Page 20: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2

接,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

4.3.4 道路路面改造时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周边绿化带

及绿地的竖向关系。有路缘石的道路应将道路两侧路缘石做间隔

开口改造,增加地表积水的汇流与转输通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

引入改造后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4.3.5 室外地面改造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乡建设用地竖向

规划规范》CJJ 83 的有关规定,通过优化竖向设计避免雨水向建

筑基础附近汇集。雨水自然渗蓄设施距地基过近时,应采取防水

及防潮措施,避免损坏建筑地基及建筑基础,防止地下室水渍浸

渗。

4.3.6 机动车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停车场和广场铺装改造

时应采用透水铺装。停车场宜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绿化与停车

相结合。

4.3.7 当设置雨水收集存储设施时,宜通过设置植草沟或渗透管

渠来转输雨水,降低径流污染负荷。雨水进入储存设施前应设置

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雨水调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

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情况,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

定。

4.3.8 景观水体补水、绿化灌溉和道路浇洒用水宜优先采用中水

和收集的雨水,并应采取净化措施满足水质要求。

4.3.9 景观水体改造时,应提升生态功能、增设安全防护措施,

防止儿童、老年人和残障人意外伤害。采用非传统水源的水体附

近应增设指示牌,提示居民用水卫生。

Page 21: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3

4.4 景观风貌

4.4.1 应结合居住区出入口、围墙、景观构筑物、景观照明、绿化

等对室外环境景观风貌进行改造和优化提升。

4.4.2 改造或新建出入口时,应满足功能要求,体量适宜,简洁美

观,与居住区周边环境和整体风貌、功能用房以及车辆出入控制

装置相协调。新建出入口不应直对道路交叉口或在主要城市道路

开口,并宜增设门卫值班、信报收发、快递存放等功能,机动车

出入口应安装抬杆或电动伸缩门装置。

4.4.3 围墙风貌应通过修缮、粉刷或设置文化墙等方式进行提升。

当围墙拆除重建时,宜选择通透性景墙、植物墙或围栏,并宜结

合垂直绿化进行美化,尺度和材质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4.4.4 当拆除围墙改造为开放社区时,宜按照视觉通透、风格协调、

功能连贯等要求进行景观改造。当竖向标高不一致时,应通过微

地形改造实现合理衔接过渡,确有难度的可利用景观挡墙或景观

种植池进行空间划分,改造后的景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4.4.5 宜增设体现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启智教育功能的花架、凉亭、

景观墙、雕塑等景观构筑物,营造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归属感。

当条件允许时,可增设对公众开放的私人藏书室、博物馆等民办

文化设施。

4.4.6 应按绿色照明要求改造提升照明系统。道路照明改造应按现

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 的有关规定,确定

照明标准值、照明要求、装置选择。夜景照明改造应按现行行业

Page 22: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4

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的有关规定,保证照明

亮度适宜,设置防止光污染和眩光措施,采用漏电保护设备和专

业措施防止漏电,选用高效低耗、性能稳定的节能型光源和灯具。

Page 23: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5

5 道路与停车

5.1 道路

5.1.1 应优化居住区内部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应制定

机动车单行、限行、禁左等措施,实施交通微循环,实现居民步

行 15 分钟内到达公交站点。当条件允许时,可缩减至 10 分钟内

到达。

5.1.2 封闭区域面积超过 4hm2 的旧居住区道路改造时,宜结合路

网密度、步行适宜距离、消防等要求改建或增加城市支路,实现

内部道路公共化。当条件允许时,可增设自行车专用道、步行绿

道等绿色交通设施。

5.1.3 应根据居住区规模及与周边服务设施通达情况增设单独的

步行和非机动车出入口,提高居民出行可达性。增设的出入口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 和《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的有关规定,满足紧急疏散要求,不

影响城市交通。步行道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 200m,机动车道出

入口距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 70m,不满足要求的宜进行

调整位置或封闭。

5.1.4 应综合采取技术与管理措施清除各类占道设施和物品,保障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通行功能。

5.1.5 机动车出入口及内部道路系统改造时,应明确应急疏散通道,

满足消防、救护、工程救险等车辆的通行要求。主要道路线型应

保持顺畅,方便消防、救护、搬家、清运垃圾等机动车辆转弯和

Page 24: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6

出入。

5.1.6 道路改造时,主次干路、支路宜采用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

路面,园路、宅间小路等人行步道及停车场宜采用砌块路面。路

面材质宜选用透水材料。沥青路面改造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 的有关规定,确定性能气候分

区指标,选用合理技术方案。

5.1.7 应采取设置机动车道减速带、缩窄交叉口、抬高人行横道线、

设置限速和鸣笛警示标示等措施降低机动车速度,减少车辆噪音

污染,保障居住区声环境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 的有关规定。

5.1.8 步行系统应安全连续,与城市街道、居住区出入口、室外活

动场所、停车场所、各类建筑出入口和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

人行道宜设置高大乔木、遮阴构筑物等遮阴设施,遮阴率宜大于

65%。当条件允许时,宜配置风雨连廊。

5.1.9 宜增设独立健身步道系统,铺装应选择坚实、牢固、防滑、

防摔和透水的材料,出入口应充分考虑轮椅顺畅通行,沿线应设

置休憩座椅、垃圾箱、指向和警示标识等辅助设施。

5.1.10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路段宜优先保证非机动车出行

便利。纵坡设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设置,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

要求设置,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 的有关规定。

5.2 停车设施

5.2.1 机动车停车设施改造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Page 25: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7

1 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应根据当地机动化发展水平、居住区所处

区位、用地条件、公共交通情况、现状停车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不应小于住宅总套数的 50%;

2 地上停车位应根据空间条件合理划定,车位数量不宜超过

住宅总套数的 20%;

3 应设置无障碍停车位和新能源汽车停车位,宜增设新能源汽

车充电桩。

5.2.2 居住区内宜配置临时停车位,并宜在周边非交通性道路或支

路设置夜间临时停车位,且应增设相关交通标识。可在距路口较

远的道路中段设置即停即走的临时停靠站。

5.2.3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改造或增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非机动车停放设施的居住区宜增设有遮挡设施的非机动

车棚;

2 非机动车停放设施或停放点应小规模、分散布置,服务半径

不应大于 150m;

3 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应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或预留不少

于 30%车位的充电桩安装空间;

4 老年代步车停车泊位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并宜配置或预

留充电设施;

5 居住区出入口宜划定公共(共享)自行车停车区域;

6 大中型居住区应对共享单车开放,并应分散设置停车区。

5.2.4 宜建立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居住区路况、可停车位

置与数量,实现车辆信息记录、车型车牌识别、无感收费、实时

Page 26: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8

监控图形对比等功能。

5.2.5 当条件允许时,居住区可单独或与既有建筑结合设置立体或

地下停车库。空间局促的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设置,并应实现

5 分钟内停车、取车。宜采用太阳能光伏等清洁能源供电系统作

为立体停车设施的驱动补充能源。

5.2.6 宜统筹推动居住区与邻近区域停车设施的更新改造,建立停

车泊位错时共享机制和停车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与周边企事业单

位、临近居住区停车资源共享。

5.3 交通标示

5.3.1 居住区出入口、幼儿园、老年人服务点、公共服务设施出

入口应增设明显的交通标志、警示标志,道路两侧、交叉口、出

入口应设置相应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的标志标线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 的有

关规定。

5.3.2 内部机动车、自行车道路十字路口宜增设凸面转角反光镜。

凸面镜的设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用凸面反光镜》JT/T 801

的有关规定。

Page 27: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19

6 配套设施

6.1 市政管线

6.1.1 应对破损、老化、不满足使用要求的供水、供热、供气等市

政管道和供电、通信光缆、有线电视等电气线路及配套设施进行

更新、加固、移址、重建等改造,正确与城市市政管线衔接,改

造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 的有关规定。当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共同沟方式统筹综合

改造,合理集中布局,避免反复开挖。

6.1.2 应对雨水、污水管道进行全面疏通清淤,更换受损或老化的

设施,正确接入城市雨污管网,并宜提高排水设施建设和养护标

准,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居住区所在区域尚未施行雨污分流或年

降雨量小于 500mm 的地区,可不进行雨污分流。

6.1.3 供水管网改造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

范》GB 5001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 的有关规定,

选用结实耐久、不影响水质、节能节水的管道及设备,采取避免

渗漏、结露的节水措施。改造后应保证水量水质水压稳定可靠,

可向所有用户不间断供应。

6.1.4 供暖地区供热管网改造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

设计规范》CJJ 34 的有关规定修补或更换受损管道、保温部件及

相关设备。改造后的锅炉、水泵、计量装置、阀门等设备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GB/T 50893 的有关

规定。

Page 28: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0

6.1.5 燃气管网改造时,燃气设施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

燃气技术规范》GB 50494 的有关规定,改造后管道、管件、阀门

等设备应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 的有关规定。当条

件允许时,无燃气系统的居住区宜增设燃气系统。

6.1.6 供电线路与设施改造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居民住宅小区

电力配置规范》GB/T 36040 和《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242

的有关规定,重新对电力负荷、供配电系统的容量、供电线缆截

面和保护电器的动作特性、电能质量等进行验算评估,并应根据

验算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

6.1.7 应对影响建筑物安全、与建筑物或构筑物水平间距不符合要

求的管道线路进行调整或更换,改造时应避免管线受腐蚀、沉陷、

震动及重压。

6.1.8 架空线路改造时宜采用埋地敷设方式。不能埋地的,应由相

应专业经营单位进行梳理规整。

6.2 公共服务设施

6.2.1 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住宅建筑数量与各级公共服务设施

供需匹配关系和设置可行性,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

设计标准》GB 50180 的有关规定,确定不同规模居住区公共服务

设施增补内容。小规模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可与经营性服务设施

组合布局、联合建设,形成综合社区中心。

6.2.2 应通过新建、改建或扩建方式增设满足社区文体活动、社

区管理服务需求的用房。可将符合安全要求、便捷可达的地下室

改造为小型超市、居民活动室、便民服务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当

Page 29: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1

条件允许时,宜形成“5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服务配套。

6.2.3 应结合居住区幼儿服务人口规模与现有配置情况,配建托

儿所、幼儿园。新配建托儿所、幼儿园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托

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 的有关规定。当条件允许时,

托儿所、幼儿园宜满足 3 岁以下幼儿养育全托管。

6.2.4 应结合居住区老年人服务人口规模与现有配置情况,通过

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设置老年人服务中心(站)、老年人日间

照料中心。增设老年人设施时,配建要求和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 50437 的有关规定,并宜与

社区服务设施统筹建设。当条件允许时,老年人服务中心可配置

护理型床位,推广适老化智能终端应用等新技术。

6.2.5 居住区 15 分钟步行范围内应配置健身场馆、球类活动场所

等,5 分钟步行范围内应配置室外健身点。设置室外体育健身设

施时,应间距合理,不破坏原有空间及景观整体性,选用的健身

器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

19272 的有关规定。供老年人、儿童、残障人使用的设施应设置

护栏、柔软地垫、警示牌等安全设施。

6.2.6 邮件与快递送达设施宜设置在人流出入便捷处,可结合门

卫、收发室、超市或便利店等联合设置。

6.2.7 当条件允许时,可在方便使用、安全卫生处设置户外饮水

器、户外洗手池及消毒设施,并应与给排水管网衔接。饮水器饮

用水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的有

关规定。

Page 30: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2

6.2.8 大、中型居住区宜设置卫生服务中心,并应与三级医院合

作建立医联体,提供远程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当条件允许时,

宜设置社会办全科诊所、智能医务室、中医保健点等医疗服务设

施。

6.2.9 大型居住区应结合街道“放管服”改革,设立社区办事服

务点,推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网通办等便民服务。

6.3 环卫设施

6.3.1 改造或增设公共厕所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环境卫

生设施规划标准》GB/T 50337 和《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 的有关规定选址和建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设置在邻近居民集中活动场地、公共绿地或人流较多的

道路沿线等便于抵达的区域,可与邻近居住区合用或联合设置;

2 无障碍设施应与公共厕所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应设置明显

的引导标识,方便居民寻找和使用;

3 污水应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卫生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GB/T 17217 的有关规定;

4 选用的卫生洁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卫生洁具》

GB/T 31436 的有关规定,宜采取便器污水与盥洗水分质排水措

施。

6.3.2 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应便于使用和清运,位置相对固定,

不得影响周边卫生和景观环境,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生活

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CJJ/T 102 的有关规定和本地垃圾分类

要求设置收集容器、箱房,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当条件允许时,

Page 31: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3

可设置厨余垃圾处理装置,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循环利用。

6.3.3 未实施雨污分流、无市政污水处理设施或处理能力不满足

要求的居住区可保留或改造现有化粪池。化粪池改造时,应对连

接管线进行清淤疏通,对窨井盖和排气管进行清理维护,有渗漏

损坏的应进行维修或更换,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环境卫

生设施规划标准》GB/T 50337 的有关规定。

6.4 安防设施

6.4.1 幼儿园、老年人服务点、物业办公管理用房、设备用房等应

设置安防设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

通用技术要求》GB/T 21741 的有关规定。

6.4.2 居住区出入口、主要通道、楼栋单元门处应安装视频安防监

控设备,并应接入物业值班室、街道治安或派出所平台。安防监

控设施改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

术规范》GB 50198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

的有关规定,监控录像保存期限应不少于 30 天。

6.4.3 居住区出入口、楼栋单元门、地下停车场与楼内通道门处应

设置门禁系统。

6.4.4 宜建立应急呼救系统,并与出入口门禁系统、道闸系统、火

灾自动报警等系统有效联动。当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可视对讲系

统。

Page 32: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4

7 房屋

7.1 屋面

7.1.1 可结合城市或居住区整体景观与建筑风貌改造要求,对原屋

面形式做相应改造。改造时,形式、风格、色彩应与整体风貌相

协调,会增加屋面荷载时应进行结构鉴定。

7.1.2 当屋面保温不满足节能要求时,应重新铺设保温层。新铺设

的屋面保温材料性能应达到相应节能标准,并应满足防火要求。

屋面保温改造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 的有关规定,选用适宜的技术措施,并宜与防水改造结合

进行。

7.1.3 屋面渗漏修缮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

JGJ/T 53 的有关规定,勘查渗漏部位及原因。应根据建筑功能和

类别、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制定修缮方案,并应在非雨季进行

修缮。

7.1.4 宜结合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光伏统一设计、混合安装,采

用一体化使用方式替代传统分散改造方式。

7.1.5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宜设置通风架空屋面,并宜在气候

条件、屋顶荷载、防水性能、屋顶坡度、空间条件允许情况下,

进行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改造。屋顶花园改造时应按现行行业标

准《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 的有关规定,结合植物需求

及屋顶荷载确定改造方案。

Page 33: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5

7.2 立面

7.2.1 房屋立面改造时,应对建筑外墙饰面进行全面清理,必要时

可重新粉刷或修饰。新粉刷或修饰的外墙色彩、材质应与周边建

筑与景观风貌相协调,不宜增加纯装饰性构件。

7.2.2 应对敷设于建筑外墙的通信及有线广播电视等线路进行综

合统筹改造,必要时可进行管线入楼改造。当改造或增设外墙雨

落管和储水箱(桶)时,应结合立面修缮确定颜色及样式。

7.2.3 当改造或增设外墙灯箱、广告牌时,应与建筑外墙面统一加

固改造,并应与整体建筑风貌相协调。

7.2.4 空调室外机位改造时,布设位置宜整齐规范。不满足安全要

求的空调室外机支架应进行更换或增设防护设施。设置装饰物时

应考虑对设备热工性能的影响。

7.2.5 阳台改造时,同类型住宅楼风貌、色彩宜统一,栏板材质

造型应简洁美观,与居住区整体风貌相协调。

7.2.6 建筑首层外窗安全护栏改造时,外皮宜与楼外墙面平齐或安

装隐形护栏。宜拆除二层及二层以上业主自行安装于外墙面的外

窗护栏。宜采用红外充电护栏等新安保技术。

7.3 楼门楼道

7.3.1 建筑出入口与室外地面之间应增设无障碍坡道及扶手,改造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的有关规定。

7.3.2 缺少单元防盗门或现有门体及配件破损严重的,应新装或修

缮。改造后门体应安装牢固安全,开合方便顺畅,外观简洁大方,

Page 34: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6

色彩材质协调统一,并应与安防、照明设备和无障碍坡道与扶手

衔接。

7.3.3 应整修或更换破损的公共楼梯踏步和扶手,实现安全稳固、

构件完备、外观整洁等要求。扶手材料宜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木质

或塑料等材料。

7.3.4 应对污损或涂印、张贴小广告严重的楼道墙面进行粉刷。楼

道内墙与顶棚应平整洁净,饰面颜色宜以浅色、亮色为主,侧墙

宜做耐污墙裙。

Page 35: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7

8 建筑结构

8.1 结构加固

8.1.1 建筑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50292 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的有关规定进行安

全性鉴定和抗震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当安全或抗震性能不符

合要求时,应依据鉴定结论进行相应加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圈梁、构造柱、预制楼板、预制屋盖、支承构件等不符

合抗震要求时,应进行处理;

2 当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水箱间不符合抗震要求时,

应进行加固;

3 当烟囱、无拉结女儿墙等超过规定高度时,宜拆除、降低

高度或采用型钢、钢拉杆加固;

4 对存在结构缺陷的建筑,宜拆除重建或改建。

8.1.2 地基基础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和《既有建筑地基可靠性鉴定标准》JGJ/T 404 的有关规定进行地

基承载力及地基沉降变形鉴定。当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

按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 和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 的有关规定进行加固,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基竖向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放大基础底面积、

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的措施;

2 地基或桩基的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刚性地坪

Page 36: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8

以及沿基础顶部增设基础梁,将水平荷载分散到相邻的基础上;

3 液化地基、软土地基或明显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可采取

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4 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其地基基础的抗震加固应按专门规定

执行。

8.1.3 结构构件加固设计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加

固设计规范》GB 50367、《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 和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 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综合分析确定。宜统筹采用

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措施,加强整体性,改善构

件的受力状态,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 结构整体加固时可采取增设剪力墙或翼墙、增大柱截面、

增设支撑等措施,也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构件的连接,使节点为

刚性节点;

3 受损结构构件应进行修复补强,窗间墙宽度过小或抗震能

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

板墙等加固墙体;

4 加固改造后应保持结构质量和刚度均匀对称分布,防止局

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

5 加固所用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宜比原结

构材料实际强度高一级。

Page 37: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29

8.2 围护结构

8.2.1 外墙节能改造时,应按所在气候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严寒和寒冷地区宜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

修缮标准》JGJ 376 的有关规定进行外墙外保温改造,改造后应

符合消防规定;

2 应根据原有墙体的材料、构造、厚度、饰面做法及剥蚀程度

等情况,确定外墙保温构造做法和保温层厚度;

3 外墙内保温改造时,应对混凝土梁、柱等热桥部位进行结露

验算;

4 外保温与外窗的结合部位宜采用外窗台板、滴水鹰嘴等专

用配件,关键节点应设置膨胀密封条;

5 外墙管线、空调室外机、防盗窗等附着物及各种孔洞应进行

专项节点设计,燃气热水器的排气孔应进行防火设计。

8.2.2 外窗改造时,窗体应安装牢固,开启扇应开启灵活、关闭严

密,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 30%。窗框与墙体间应采取有

效的保温和防水密封构造。

8.2.3 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寒冷 B 区宜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 237 和《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JGJ 26 的有关规定设置遮阳设施。当采用外遮阳技术

时,应采取措施增强外遮阳装置与主体构造连接固定的可靠性。

8.2.4 当房屋隔声性能不满足要求时,宜对房屋顶棚、楼面墙面和

门窗采取弹性面层、弹性垫层、隔声吊顶、内墙隔声等吸声和隔

Page 38: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0

声降噪措施,保证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

空气声隔声性能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标准》GB 50118 的低限要求。轻型屋盖屋面宜采

取降低屋面板隔绝雨点噪声的措施。

8.3 加装电梯

8.3.1 建筑加装电梯应遵循功能合理、结构安全、对环境影响最

小的原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降低其相邻的幼儿园、托儿所、老年人服务点、中小学

教学楼的日照标准;

2 不应影响居住区道路通行功能,改造后道路宽度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的有关规定;

3 不应影响安全疏散功能,改造后住宅单元安全疏散出口的

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 的有关规

定;

4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的

有关规定;

5 电梯井壁和主体结构连接处、电梯井屋面及电梯井壁的地

下部分应采取防水措施。

8.3.2 加装电梯结构改造可选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

连接形式可选用与既有建筑结构脱开或相连,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与既有建筑结构相连接时应进行安全性和抗震鉴定,并考

虑连接变形协调及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2 加装电梯的建筑为砌体结构且当结构整体性不满足鉴定要

Page 39: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1

求时,可采用外加圈梁、构造柱等方法进行加固;

3 需对既有建筑承重墙体作局部开洞处理时,应对原结构的

相关部分作局部承载能力验算,并应采取相应抗震措施;

4 当构件的支撑长度不满足要求或连接不牢固时,可增设支

托或采取加强连接的措施;

5 应采用高强度结构材料,新增混凝土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应

采用不低于 400 MPa 的热轧带肋钢筋或预应力筋。

8.3.3 电梯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 7588 的有关规定,宜选用无障碍电梯和可再生能源电梯。地

下水位高或易积水的地区,宜选用驱动电机顶部设置的电梯,以

减少电梯基础开挖和对原有地下管网的干扰。井道及轿厢尺寸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

寸 第 1 部分:Ⅰ、Ⅱ、Ⅲ、Ⅳ类电梯》GB/T 7025.1 的有关规定。

Page 40: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2

9 建筑设备

9.1 暖通

9.1.1 室内供暖系统改造时,户外供暖管道的设计应有利于满足

分户热计量改革的需求,散热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的有关规

定。当条件允许时,可将原有散热器供暖系统改为低温地板辐射

供暖系统,并宜采用可再生能源或废热进行供暖。

9.1.2 供热计量系统改造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供热计量技术

规程》JGJ 173 的有关规定,在楼栋或单元安装供热计量总表,并

在每户设置住户分室(户)温度调节、控制系统及分户热计量(分

户热分摊)装置或设施。宜采用自动远程计量系统对每户用热量

进行计量核算。

9.1.3 分体式房间空调器的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体式房间空调器宜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

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2021.3 和《转速可控型房间空

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5 规定的能源效率为 2

级的产品;

2 分体式空调室外机安装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

设计规范》GB 50096 的有关规定,能通畅向室外排放空气和自

室外吸入空气,排出空气一侧不应有遮挡物,并应为室外机安

装和维护提供方便操作的条件,首层安装位置不应对室外人员

形成热污染;

Page 41: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3

3 空调冷凝水应采取间接排水方式,通过凝水立管排向室外,

排放管件不应发生结露、滴水现象;

4 当条件允许时,可对空调冷凝水进行分栋回收利用。

9.1.4 供热空调系统改造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 和《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的有关规定重新计算房间的冷热负荷。

9.1.5 冷热源机电设备改造时,宜优先利用原有机电系统和设备,

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T

129 的有关规定。冷热源机电设备机组能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的有关规定。当以锅炉为热

源时,锅炉选型应与本地燃料种类相适应,排放应符合国家现行

标准的有关规定,设计效率应满足地方要求。居住建筑不宜设置

集中式供冷系统。

9.1.6 宜根据本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增设可再生能源利用系

统或空气源热泵机组。增设的系统或机组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的日

照标准。

9.1.7 建筑通风系统改造时,宜采取引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

措施。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采用带热回收、空气净化

或过滤装置的机械通风系统。厨房和卫生间宜设置竖向排风道并

安装局部机械排风装置。

9.1.8 建筑防排烟系统及设备改造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 的有关规定。地下车库宜在远

离送(补)风口位置安装与排风设备联动控制的一氧化碳浓度监

Page 42: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4

测装置,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

火规范》GB 50067 的有关规定。

9.1.9 厨房吸油烟机改造时,通过外墙直排至室外的排气管道应

在室外排气口设置避风、防雨和防止污染墙面的构件。选用的设

备能效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吸油烟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

级》GB 29539 的有关规定。当条件允许时,厨房吸油烟机应采用

独立或集中过滤油烟的装置。

9.2 给水排水

9.2.1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时,应对不同用途、不同用水单元进行单

独设置。宜采用自动远传计量系统对各类用水进行计量。

9.2.2 供水系统改造时,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

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的有关规定,管道直饮水系统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与小区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CJJ/T

110 的有关规定,直饮水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

质标准》CJ 94 的有关规定。当条件允许时,可应用分质供水系

统,为居民提供直接饮用水。

9.2.3 热水供应系统改造时,热水用水量较少且用水点分散的宜采

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的宜采

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当设置集中式生活热水系统时,应确保冷

热水系统压力平衡,或设置混水器、恒温阀、压差控制等装置。

9.2.4 排水管道改造宜结合居住功能改造整体更换。塑料排水管道

应进行防噪处理。卫生间可采用同层排水方式进行改造,改造时

可将卫生洁具排水横支管集成模块化,排水汇合横管宜在同一楼

Page 43: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5

层沿墙系统敷设。

9.2.5 卫生用水器具改造时应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器具,各类

器具及部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9.2.6 对具备户内中水利用改造条件的,宜采用户内中水系统,循

环利用杂排水。

9.2.7 水资源短缺地区建筑雨落管改造时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措施

或设置集水井(罐)收集利用屋面雨水。当竖向和场地条件允许

时,可将屋面雨水引入周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集中调蓄

设施。

9.3 电气

9.3.1 建筑电气系统改造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住宅建筑电气

设计规范》JGJ 24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 等的有关规定以及本地电力

部门的相关要求,对布线系统设计、配电线路的直敷布线、金属

线槽布线、电缆桥架布线进行对照检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

相应改造方案。

9.3.2 配电系统改造时宜使用原有管路,避免穿墙和穿越楼板重

新进行敷设。当确需穿墙或穿越楼板时,不应破坏涉及建筑安全

的结构体。原敷设电气管线超过使用年限或有老化迹象,或原使

用铝质电缆或导线,应重新更换铜质线缆敷设。

9.3.3 供水、供电、供热水、燃气、供暖设施计量设备应全部实

现由专业单位进行“一户一表”管理。宜采用智能化计量设备,

实现自动远程计量与自助缴费。

Page 44: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6

9.3.4 消防设施、器械、电气火灾报警装置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

计规范》GB 50116 的有关规定。

9.3.5 公用走廊、楼梯间、候梯厅、门厅等建筑公共空间应设置

公共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装置等设施。

9.3.6 室内照明改造时,主要房间的照度、照度均匀度、功率密

度值、显色指数、眩光等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

计标准》GB 50034 的有关规定。照明灯具应选用产品能效标准节

能评价值达到 2 级及以上的产品,宜选用直接型灯具,并宜优先

选用 LED 灯具。

9.3.7 信息设施系统和信息化应用系统改造时宜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 和《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242 的有关规定。通信

光缆改造时应,应满足光纤到户的需求,并宜保证同时具备三家

及以上运营商光缆接入条件。

9.3.8 当条件允许时,可设计建设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电动车

峰谷充电和储电的控制系统。

Page 45: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7

10 施工与验收

10.1 绿色施工

10.1.1 应预先按照设计文件和规范的要求制定施工组织方案,对

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采取分期、分批方式进行实施。方案内容

应包括施工安全措施和消防预案,并宜包括拆除工程计划与施工

垃圾减量化计划。

10.1.2 施工前应建立施工组织各方和居民的沟通协调机制,应对

具体施工部位、施工内容、施工时间、安全隐患、安全防护措施

和需要居民配合的事项提前发布告示。施工过程应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居民生活安全,减少扰民。

10.1.3 施工现场应设置施工安全警示标志,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

技术措施。施工交通宜与居民日常出行进行分流,道路施工宜

建立安全通道。建筑外立面修缮时应做好高空坠物防护,每户

外窗更换作业应当天完成。

10.1.4 建筑改造施工过程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

查标准》JGJ 59、《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 88 的有关规定

进行安全施工与巡查,确保施工人员与居民安全。

10.1.5 施工现场易燃、易爆品应单独存放。易燃防水材料施工

时,应制定防火措施和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电焊等明火作业区

周围及下方不得有易燃物。

10.1.6 应减少施工能耗。宜采取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制造、机械

Page 46: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8

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宜

选用绿色环保、预制化、工厂化、可循环的施工材料。

10.1.7 应节约施工用水,采取洒水、覆盖、遮挡等降尘措施。施

工场地区域总悬浮颗粒物 TSP 浓度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中二级标准的规定。

10.1.8 应采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保证施工噪

音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 的有关规定。

10.1.9 宜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段,避免夜间施工。当确需进行夜

间施工时,应在保证现场施工作业面有足够照度条件下,采取

加设灯罩、调整灯光方向、遮挡电焊弧光等控制光污染的技术

措施。

10.2 竣工验收

10.2.1 竣工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有关规定。涉及安

全性能提升、节能改造的项目,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重

点验收和核算。

10.2.2 施工单位应详细收集并保管施工过程中的原始图纸、变更

说明、相关证明、改造方案等所有相关文件。分项施工结束后,

施工单位应将施工文件整理、分类并交由建设单位或居住区管理

机构存档。鼓励采用数字化档案保存方式,并建立数据安全备份

机制。

10.2.3 应在便于公众知悉的位置设置工程责任碑(牌),将改造工

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名称与法人代表姓名镌刻在碑(牌)上,

Page 47: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39

长期保存,以便公众长期监督。工程责任碑(牌)宜采用石碑或

水泥碑,可在公共空间附近单独设立,或铭刻于居住区固定宣传

栏本体、墙体等醒目位置。

10.2.4 施工改造完成后,应组织居民代表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

护措施、扰民情况、扬尘、噪声控制水平等进行满意度评价。

Page 48: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0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

符合……的有关规定”或“应按……执行”。

Page 49: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1

引用标准名录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

2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

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

4 《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 第1部分:

Ⅰ、Ⅱ、Ⅲ、Ⅳ类电梯》 GB/T 7025.1

5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 7588

6 《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12021.3

7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523

8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GB/T 17217

9 《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 GB 19272

10 《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21455

1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GB/T 21741

12 《吸油烟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29539

13 《节水型卫生洁具》 GB/T 31436

14 《居民住宅小区电力配置规范》 GB/T 36040

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17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 50023

1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 50028

19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

2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

21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

22 《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

2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16

Page 50: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2

24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标准》 GB 50118

2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 50180

2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

27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198

28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50289

29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292

30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03

31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

32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 GB/T 50337

33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45

34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 50367

3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

36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37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00

38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 50420

39 《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 GB 50437

40 《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 50494

41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

42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 50702

43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

44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

45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GB/T 50893

46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GB 51038

4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GB/T 51141

48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GB 51251

49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

50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

5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

Page 51: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3

52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

53 《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

54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CJJ/T 102

55 《建筑与小区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CJJ/T 110

5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

57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

58 《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

59 《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JGJ/T 53

60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

61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62 《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 88

63 《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 94

64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

65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

66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T 129

67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

68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69 《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 173

70 《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 237

71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242

72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标准》JGJ 376

73 《既有建筑地基可靠性鉴定标准》JGJ/T 404

74 《公路用凸面反光镜》JT/T 801

75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

Page 52: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4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

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技术标准

T/CSUS 04-2019

条文说明

Page 53: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5

目 次

1 总则 .................................................................................. 47

3 基本规定 ............................................................................... 49

3.2 评估与策划 ........................................................................... 49

3.3 改造项目 ............................................................................... 49

4 室外环境 ............................................................................... 50

4.1 公共空间 ............................................................................... 50

4.3 雨水控制利用 ....................................................................... 50

4.4 景观风貌 ............................................................................... 51

5 道路与停车 ........................................................................... 53

5.2 停车设施 ............................................................................... 53

6 配套设施 ............................................................................... 54

6.1 市政管线 ............................................................................... 54

6.2 公共服务设施 ....................................................................... 54

6.3 环卫设施 ............................................................................... 55

7 房屋 ...................................................................................... 56

7.1 屋面 ....................................................................................... 56

7.2 立面 ....................................................................................... 56

8 建筑结构 ............................................................................... 57

8.1 结构加固 ............................................................................... 57

9 建筑设备 ............................................................................... 57

9.1 暖通 ....................................................................................... 57

9.2 给水排水 ............................................................................... 58

9.3 电气 ....................................................................................... 59

10 施工与验收 ......................................................................... 61

10.1 绿色施工 ............................................................................. 61

10.2 竣工验收 ............................................................................. 63

Page 54: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6

Page 55: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7

1 总则

1.0.1 本条是制定本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推进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是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的重

大民生工程,是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环节。我国需要改造的城市旧居住区数量众多,问题情

况各异,改造任务繁重。各地已开展的改造项目形式多样,既

有单项或局部改造,也有多项或整体改造。由于缺乏系统的技

术参考和明确标准要求,改造过程往往出现改造内容与技术要

求不清晰、单项改造系统间相互协调不足,多次改造导致资金

资源浪费和反复扰民等问题。

旧居住区改造是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专业领域较多,

在确定改造项目、技术方法、标准要求等方面,迫切需要技术

标准的规范和指导。本标准旨在从综合统筹角度,为科学合理

确定旧居住区综合改造的内容与标准、制定经济技术可行的改

造方案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技术引导。

1.0.2 本条明确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的居住区为位于城市建成区内,住宅为多层以

上楼房,主体建筑基本完好(不含危旧房),未列入棚户区改

造、征收拆迁、重大项目建设等计划的旧居住区。建制镇、工

矿区、林区等建成区域的旧居住区综合改造可参照本标准执

行。

1.0.4 本标准为综合性通用标准,涉及多种专业,这些专业都已

颁布了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规范。因此,进行城市旧居住区综合

Page 56: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8

改造时,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相关规定。

Page 57: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49

3 基本规定

3.2 评估与策划

3.2.1 旧居住区普遍存在部分设施缺失、功能下降等问题。为满

足当前居民生活需求和应用现有先进技术,实施综合改造前应

参考现行技术标准,对旧居住区公共区域和房屋建筑本体进行

全面系统的诊断评估。宜通过居民问卷调查、走访物业、社

区、街道及有关部门,了解居住区现存问题和改造诉求,并对

原规划设计方案及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科学客观评估。

3.2.4 编制改造技术方案与施工方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参

与环节提出的意见。与技术有关的意见应结合方案技术论证予以

答复,与施工和管理有关的应结合改造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协调。

3.3 改造项目

3.3.2 优选项目是指有利于保障居民安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技

术经济成本可承受、群众改造意愿强烈,需做到应改尽改的项目。

拓展项目是指在已实施优选项目基础上,可根据现实条件和改造

主体意愿,选择确定的改造项目。

Page 58: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0

4 室外环境

4.1 公共空间

4.1.1 公共活动空间范围划定时,应考虑气候条件,保证有 1/3 以

上面积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并与居民楼保持一定距

离。儿童活动场地周围不宜密集种植遮挡视线的乔灌木以保持较

好通视性,便于对儿童进行监护。休息座椅应留有轮椅停留及回

转空间。运动场地应排水畅通、平整防滑、耐磨耐腐蚀,并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配置要求》GB/T

34419 的有关规定。

4.3 雨水控制利用

4.3.1 旧居住区雨水控制利用改造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

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有关规定,确定适宜的雨水源头减排和

径流污染控制技术措施。具体技术措施包括设置透水铺装及路

面、屋顶绿化、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植被缓冲

带、雨水截流设施、渗透管渠、雨水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

蓄设施等。

4.3.2 改造方案设计时应合理评估和预测场地径流过程和可能存

在的水涝风险,尽量使场地雨水就地消纳或利用,防止外排到

其他区域形成水涝和污染。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物总量

削减率、雨水利用率等指标和改造技术措施应依据现行国家标

Page 59: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1

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 的有关规定,通过计

算机模型分析等手段,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

4.3.6 透水铺装可分为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

土、结构(缝隙)透水铺装、嵌草砖、鹅卵石和碎石铺装等。

透水砖和透水水泥混凝土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

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透水沥青混凝土可用于机动车道

路面。透水铺装存在强度稳定性不统一、易堵塞,寒冷地区易

受冻融破坏等风险,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保障持久透

水性能,符合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4.3.9 景观水体改造时,宜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

1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 的有

关规定,将驳岸、园桥、汀步附近设置为浅水区。景观水体常

水位与水岸顶边高差宜为 0.3m,不宜超过 0.5m。水体岸边 2m

范围内水深不得大于 0.7m。不达要求时周边应增设安全防护措

施和警示标志;

2 采用非传统水源的景观水体水质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GB/T 18921 对娱乐性景观

环境用水水质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测;

3 若可能与人体产生接触的景观水体不宜人体接触,需采

取保护措施,并在明显位置设置禁止进入标识。

4.4 景观风貌

4.4.5 景观构筑物应根据居民实际需要,在研究本地历史文脉和

建筑景观风格基础上,艺术性地设计和建造,合理布设。宜通

Page 60: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2

过风格、色彩、图案等体现历史传统和本地特色文化,营造和

培育和谐包容的社区文化。可组织居民参与制作或征集设计方

案,提升居民参与感与归属感。

Page 61: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3

5 道路与停车

5.2 停车设施

5.2.1 机动车停车位改造时,停车位标准宜按每户不小于 0.5 个车

位配置。条件允许时,可按每户 1 个车位配建。安装充电桩的停

车位比例不宜低于 20%。充电桩应能提供交流、直流充电,具备

高兼容性和扩展性,适用车型多、易升级,适应新能源汽车电池

技术的发展需求。充电桩基础底座应高于地面并采取封闭措施防

雨防水防虫。桩体外壳宜选用绝缘材料,防护等级不低于 IP54。

充电用连接装置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

装置》GB/T 20234 的有关规定。

5.2.6 建立居住区与邻近区域停车泊位共享机制有利于缓解停车

供需矛盾,提高车位的使用率及周转率。可采取以奖代补、鼓励

社会企业参与等措施推动居住区及周边区域升级改造停车设施,

建立向社会开放的有偿错时共享机制。宜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提供

邻近区域停车资源的整合、共享、诱导、信息服务,实现支付电

子化、无感化。

Page 62: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4

6 配套设施

6.1 市政管线

6.1.1 改造前应详细勘察管线位置,合理规划改造管网线路,避免

管道重复敷设或与其他管道挤压,同时应充分评估改造时居民用

水、用电、采暖、通信等方面所受影响,依据情况制定应急措施。

实施共同沟前要综合评估对道路和两侧建筑影响及开挖土方工

程量,论证技术可行性。地下管线宜沿道路或主体建筑平行布置,

保持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和交叉。

6.1.4 制定供热管网设施改造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实施供暖地区

的气象条件、能源结构、价格政策、能源供应情况及经济发展水

平等因素,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规程》JGJ/T 129 的有关规定。改造时,当循环水泵集中设置在热

源或二级网系统热力站时,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应

大于 15%。当室外管网水力平衡计算达不到要求时,应根据热网

的特点设置水力平衡阀。更换后的管道阀门、补偿器等部件应进

行保温,维修或改造后的管网保温效率应大于 97%。

6.1.5 燃气系统改造应由燃气公司或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改造

施工,保证改造后燃气系统的安全使用。

6.2 公共服务设施

6.2.1 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

的有关规定,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和各类设施服务半径要求,合理

Page 63: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5

确定大型(5 万人以上)、中型(1.5 万人~5 万人)、小型(0.5 万

人~1.5 万人)、微型(0.5 万人以下)不同规模的居住区。

6.2.2 地下室改造时排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

规范》GB 50015 的有关规定,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并应按照消防

相关标准及地方有关规定增设消防系统。

6.3 环卫设施

6.3.3 化粪池雨污排水不畅、存在倒灌现象或排出管标高低于市

政管网接口标高时,应增设提升装置。独立式公共厕所的化粪池

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CJJ 14 的有关规

定在厕所下建设,提高空间利用率。

Page 64: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6

7 房屋

7.1 屋面

7.1.2 各地建筑保温隔热指标不同,应按照当地现行标准要求核

验屋面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构造层是否满足要求。夏热冬冷地区

和夏热冬暖地区宜采用浅色饰面反射隔热涂料。

7.1.3 漏水严重的建筑屋面宜结合节能保温统筹进行改造。改造

时,宜铲除屋面原有的防水保温等构造层至基层,清理平整后

重新做屋面保温、防水。对存在局部渗漏的建筑物屋面,应对

漏水处局部清理,重新铺设防水层,并做好与原有防水层的搭

接。不应采用具有污染的沥青油毡屋面。

7.2 立面

7.2.1 破损、陈旧、风化严重的建筑外墙应对墙体保温系统质量

进行判定,存在问题时应先修复再进行防渗、粉刷处理。改造

时,应选择合理的外饰面材料和对应的保温做法,并符合本地

相关规范。高层住宅楼外饰面改造宜优先选用涂料、饰面砂浆

等不易剥离脱落的材料,选用的外墙涂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外墙涂料通用技术要求》JG/T 512 的有关规定。沿街或

邻近城市主干道的建筑外立面宜与街道及城市整体风貌相协

调,可适当增加夜景照明。

Page 65: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7

8 建筑结构

8.1 结构加固

8.1.1 结构鉴定时,可根据建筑物的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特点,

通过对原设计方案分析、补充勘测和检验测试等方法综合进行

鉴定。对结构部件和连接构造等抗震加固时,应充分考虑改造

后对建筑结构整体综合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满足相关抗震要

求。改造时应确保非结构构件的安全性及其影响,女儿墙、门

脸、出屋面烟囱等非结构构件应以加强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防止倒塌为目的。不符合要求时,优先考虑拆除、降低高度或

改用轻质材料,然后再考虑加固。

9 建筑设备

9.1 暖通

9.1.1 当室内供暖系统需节能改造,且原供暖系统为垂直单管顺

流式时,宜采用新双管系统或带跨越管的单管系统。当确需采

用共用立管的分户供暖系统时,应充分考虑用户室内系统的美

观方便,尽量减少对现有室内设施的损坏。

9.1.2 分户热计量计费方式方法宜用户接受、技术可行、经济合

理、管理维护简便,并宜根据楼层和朝向进行结果修正,以实

现热费公平分摊。改造过程应尽量减少对原有设施设备的大规

模改造,以免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Page 66: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8

9.1.6 增设可再生能源系统时,应考虑本地气候环境特征、资源

能源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从全生命周期及全年使用角

度,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可再生能源系统或空气源热泵机

组在建筑物外立面或屋顶大规模安装时,需考虑影响相邻建筑

的日照标准问题。增设系统时,可利用模拟软件或其他方式进

行日照分析,改造后的住宅建筑间距应满足相关标准。

9.1.7 自然通风改造时,宜结合室内空间、外墙、过道、门窗、

阳台改造设计降低风压,利用热压作用增强自然通风。可通过

增设导风墙、拔风井等设施提高室内自然通风效率。自然通风

不能满足室内热环境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作为自然通风的

辅助技术措施。厨房、卫生间竖向排风道应有防火、防倒灌功

能。在没有全面机械通风系统情况下,为防止厨房、卫生间污

浊空气进入居室,应安装局部机械排风装置,保证全面通风换

气次数不小于 3 次/h。

9.2 给水排水

9.2.1 安装分级计量水表时,下级水表的设置应覆盖上一级水表

的所有出流量,不得出现无计量支路,分级计量水表安装率应

达 100%。可建立用水量软件管理平台,及时分析用水量变化,

通过水平衡测试方法实时查找系统漏损,及时整改、持续改

进。

9.2.5 卫生用水器具及部件应符合的现行国家标准包括《水嘴用

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1、《坐便器用水效率限

Page 67: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59

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2、《小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

水效率等级》GB 28377、《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

级》GB 28378、《便器冲洗阀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

GB 28379 等。

9.2.6 当条件允许时,卫生间宜按现行行业标准《模块化户内中

水集成系统技术规程》JGJ/T 409 的有关规定,采用模块化户内

中水集成系统,实施卫生间同层排水和户内中水一体化改造,

使洗衣、洗浴和生活杂用等污染较轻的灰水收集并经适当处理

后,循序用于冲厕。无降板卫生间应采用侧立式模块化户内中

水系统,便器与中水回用一体化改造。降板卫生间应采用下沉

式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当无降板卫生间排水立管与坐便

器距离超过 500mm 时,宜采用抬高地面方式,安装下沉式模块

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

9.2.7 水资源紧缺地区可将屋面雨水集蓄回用,净化工艺应根据

回用水水质要求和径流雨水水质确定。雨水储存设施可结合现

场情况选用雨水罐、地上或地下蓄水池等设施。有洗衣机、厨

房设置在阳台的居住区,阳台废水排放管和雨落管宜单独分

设,避免洗衣机排水和厨房废水通过雨落管直排入低影响开发

设施或地面形成污染。

9.3 电气

9.3.5 应急照明灯具须采用经消防认证产品,光源点亮时间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有关规定。

Page 68: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60

疏散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灯蓄电池初始安装容量的放电时间应

为规范规定光源点亮时间的 3 倍。蓄电池和控制方式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GB 17945 的有关规

定执行。

9.3.7 信息化应用系统改造时,宜采用智能信息技术对停车与交

通、门禁系统、市政公用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物业管理等进

行智能化改造与平台建设,实现信息的自动感知、实时传送、

及时发布和整合共享,提升社区治理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为同

时满足运营商接入要求,应设置可供三家及以上运营商接入设

备的小间,面积每个可在 6~10m2 左右。

Page 69: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61

10 施工与验收

10.1 绿色施工

10.1.6 施工过程减少施工能耗的主要措施有:

1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对象的原竣工图纸和改造施工图纸进

行复核,满足相关标准节能要求;

2 应合理规划施工组织,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尽量减

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可以协同作业的施工步骤宜安排同期

施工,相邻作业区应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

3 应分别设定施工现场生产、生活、办公的能耗定额,并分

别计量,定期作好记录。主要设备以及耗能大的设备(如燃油

机械设备、功率大于 10KW 的用电设备)应单独计量;

4 应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

工机械设备空载、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或超负荷使用;

5 临时用电宜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应

合理布置,变压器、配电室(总配电箱)与用电负荷中心应尽

可能靠近;宜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控制措施,照度宜按

照保证使用功能的照度低限值选取。

10.1.7 施工过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有:

1 节水定额指标应纳入施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2 施工过程应采用节水器具,施工工艺用水和设备冲洗用

水宜考虑水资源的梯级循环利用;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如居

Page 70: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62

住区附近市政中水水源等;施工过程产生的污水应设置相应的

处理设施;

3 施工过程宜采取作业面全封闭措施,如外墙脚手架外满

挂密目网、无纺布等隔尘材料,道路施工周边增设隔离围挡,

混凝土打孔采用防尘罩等;

4 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及易产生扬尘的砂、石材料应

密闭存放或设置高度不低于 0.5m 的堆放池,并对物料裸露部分

实施苫盖。运输时必须使用密封性较好的运输车辆,使用毡蓬

布等覆盖。运输车辆、施工道路及场地应及时清洗,减少扬尘

产生。大风(5 级以上)情况下应停止土方开挖及拆除工程施

工;

5 施工垃圾应当天清运出场,不宜存放土方。

10.1.8 减少施工现场噪音的主要措施有:

1 混凝土结构、路面等拆除宜选用静力拆除,混凝土开洞宜

采用水钻等静力切割方式。混凝土输送泵、电锯房等应设有吸

音降噪屏或其他降噪措施。混凝土浇筑振捣应选用低噪声振捣

设备;

2 施工场地的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楼的一侧,并

应采取隔声与隔振措施。噪声及振动较大的作业,应合理安排

作业时间,减少扰民;

3 应加强运输车辆的管理,建材运输尽量在白天进行,并

控制车辆鸣笛。

Page 71: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 QúrHriN:QÆ T · N-VýWÎ^ yÑ[fx zvO VâOSh QÆ Nåkc_ QúrHriN:QÆ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旧居住区实施综合改造,改善旧居住区

中国

城市

科学

研究

会团

体标

以正

式出

版物

为准

63

10.2 竣工验收

10.2.1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 的有关规定对改造施工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内容包

括:

1 结构分部工程的加固改造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

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地

基基础分部工程加固改造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

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 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

2 室外管网系统改造完工后,应对管网可靠性进行检测。

供水管网及排水管网主要检测管网的结构可靠性及水力可靠

性,燃气管网主要检测防爆性能和防止管网积水,其他管网按

照施工专业要求进行相应检测;

3 机电系统节能改造施工完成后,应在适合工况下进行联

合试运转和调试,运转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4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411 的有关规定对改造工程的节能效果进行评估与验收,

评估内容包括改造前后的节能、节水效果核算、建筑物室内外

环境改善情况等;

5 对于以上质量验收规范、标准未涵盖部分,应依据具体

设计方案及技术要求或专门实验结果进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