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288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 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 The Making and Practicing of Ying-Zhen Chen’s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指導教授:游勝冠教授 研究生:李亞橋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Nov-2021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

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Making and Practicing of Ying-Zhen Chenrsquos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指導教授游勝冠教授

研究生李亞橋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摘要

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是台灣文學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

問題陳映真的思想核心在於左翼中國民族主義一方面在「反帝民族意識」之

下批判帝國主義另一方面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之下批判「台獨」與台灣文

學然而現下研究陳映真的過程當中他被標榜為「左翼」知識份子卻不放在

台灣的時代脈絡下進行考察甚至扭曲去歷史脈絡化地詮釋他的小說與評論

相反地如果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中謹慎地考察其小說與評論就會見到早期小

說中底層人民以被貶抑的姿態呈現而「左翼」知識份子是他在一九九年代銜

接上的「身份」他的論述核心在於「反帝民族意識」實際上當今研究者輕率

地以「左翼」知識份子來定位他的時候卻不曾探究陳映真論述中如何形成運

作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過程 本論文主要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歷史脈絡下檢視其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

過程陳映真在一九六年代即開始摸索「民族」文藝道路一九七五年後銜接

上「回歸現實」浪潮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且在中國民主化過程中強調「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他之所以要開展出「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甚至是「台

灣社會性質論」最主要的目的在於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以及批判「台

獨」與台灣文學認為台灣與台灣文學不能和「中國民族」切割然而他其實並

沒有真正跳脫出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話語邏輯並且在刻板化本質化的「殖

民被殖民」二元對立框架之下不斷重新將台灣和中國民族擺放在一個被殖民

者他者的位置上 關鍵詞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反帝民族意識「左翼」知識份子殖民

主義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Ying-Zhen Chenrsquos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under anti-imperialist points of view which directs him to criticize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As we know Ying-Zhen Chen is a famous figure for the United Mov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He also was claimed as a leftist Intellecture who has consciousness of anti-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Recently some studies of Ying-Zhen Chen show how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producing and avoiding the context of Taiwan history For example Ying-Zhen Chenrsquos early works took an attitude for undermining the lower class instead of recognition the class for itself Therefore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why Ying-Zhen Chenrsquos main consciousness of anti-imperialist nationalism is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his leftist identity

My study tries to put Ying-Zhen Chenrsquos literature and critics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rsquos history and to check his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Ying-Zhen Chen has embarked the line of the National Liberalist Literature in the 1960rsquos Since 1975 his thought combined with the wave of lsquoReturn to Realityrsquo and insisted on anti-imperialism After the end of Taiwan Nativist Literature Debate he also encouraged the United Mov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He introduced discourses of the Third-Worldism the Cold-War Division System and Taiwanese characteristic of Taiwan and created an idea that there are no reason that Taiwan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Chinese Literature But I disagree with his ideas because he did not escape logics of the dualism between colonized and imperialism Furthermore I will take Ashis Nandyrsquos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limitation of Ying-Zhen Chen Key word Ying-Zhen Chen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the consciousness of anti-imperialism left-wing colonialism

致謝

之所以做陳映真文學與思想的相關研究也並非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朝這方

向前進的在一個試圖逐步了解自己的一個過程中閱讀陳映真同時也看著自

己過去的樣貌自己的學生生涯總是跌跌撞撞從台灣文學系一路讀到研究所

在知識的道路上追尋也往往執著於了解自己是什麼文學是什麼並且渴望獲

得他人之肯定但這並非真正的肯定自我而是如何在學習過程中面對現實並

將自身投注於這個過程當中能夠站在自身主體位置發揮作用 而在台灣文學系所的歲月隨著舊的面孔逐漸離開新的面孔不斷進來但

心中惦記著的感謝的人事物並不會隨著時間遺忘感謝游勝冠老師總是對我的

支持與肯定感謝鍾秀梅老師總是對我抱持寬容並予以鼓勵也感謝新進台文系

任教的蔡明諺老師也提供諸多學術上的協助此外還有林肇豊學長不吝提供了

我對於許多學術上的思辨也感謝蔡依伶學姊與徐文路老師對我抱持的寬容以

及提供諸多關於馬克思主義上的理解並且在這些過程中才發現更重要的仍是

實踐這對於我這個長期以來在學院當中而較少進行社會參與和實踐的人來說

是一個很好學習的過程往後的道路仍要繼續走下去無論是小至知識與人生的

追求或是大到如何為社會提供一些有助益的力量這些都是要經過淬煉的過程

來不斷警惕自己還有王維碩呂宜璟郭馨蔚長期以來的相伴讓我在這些

年能夠在寫論文之餘也有一個能夠互相討論的空間

目錄

第一章 緒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二節 文獻回顧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 一研究方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 二章節架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5

第二章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hellip29

第一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的主體建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0 一市鎮小知識份子的創作出發點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一)從陳映真早期創作的背景談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二)從〈麵攤〉出發「旁觀」統治者的「慾望之眼」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6 二〈我的弟弟康雄〉〈家〉知識菁英的主體形塑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9 (一)〈我的弟弟康雄〉知識份子理想主義的幻滅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9 (二)〈家〉的掙扎與逃離尋找「知識菁英」主體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1 第二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7 一陳映真早期小說中「中國民族」與「省籍」焦慮的起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8 (一)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來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8 (二)〈鄉村的教師〉戰後知識菁英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困惑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0 (三)〈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知識菁英「民族」理想與實踐的思索helliphelliphellip53 二早期小說民族位階關係的本質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4 (一)早期小說省籍「共同命運」的塑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5 (二)台灣知識菁英的塑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7 (三)落地生根外省人對台灣現實的接受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9 第三節 民族與騷動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4 一從《筆匯》《劇場》到《文學季刊》的文藝道路追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5 (一)從《筆匯》到《劇場》現代主義思潮的吸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6 (二)《文學季刊》「民族」文藝道路的發揚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9 二「民族」與「騷動」民族道路趨向的追尋與青年叛逆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1 (一)由現代主義反向引發的「民族」使命感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2 (二)「騷動」的「同溫層」從「阿肥家的客廳」到「民主台灣聯盟」案76 第四節 小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0

第三章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2

第一節 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與「第三世界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3 一「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回歸現實」的兩條道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4 (一)反帝民族意識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4 (二)革新保台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8 二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與「分離主義」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91 (一)陳映真的再出發〈試論陳映真〉開展出的一些討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92 (二)鄉土文學論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的趨合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95 (三)陳映真「第三世界」視角下的「分離主義」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00 第二節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中的「反帝民族意識」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08 一「民族」與「異化」〈賀大哥〉〈夜行貨車〉與〈上班族的一日〉hellip109 (一)理想的「澄清」從〈賀大哥〉談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09 (二)〈夜行貨車〉「東西衝突」下的「民族和解」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12 (三)〈上班族的一日〉反帝之下的殖民主義話語邏輯複製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15 二〈雲〉與〈萬商帝君〉理論建構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民族問題helliphelliphellip116 (一)〈雲〉「反帝民族意識」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工會組織117 (二)〈萬商帝君〉跨國資本主義下取消「民族」達成「和解」的企業人 121 第三節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29 一「第三世界論」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邏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0 二「第三世界論」在文學批評上的運作過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5 (一)「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的二合一批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6 (二)「反帝民族意識」下的「皇民文學」批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0 三「第三世界論」無法解決的問題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4 (一)黨外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應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5 (二)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吸收與質疑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9 第四節 小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56

第四章 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helliphelliphellip158

第一節 銜接台灣與中國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59 一另一種民主化思路從《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helliphellip160 (一)《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0 (二)「反帝民族意識」所無法達成的「民族團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4 二思索「左翼」知識份子與政治歷史關係的起點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8 三〈鈴鐺花〉與〈山路〉以左翼知識份子銜接戰後初期中國歷史helliphelliphellip172 第二節 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78 一從《人間》雜誌的「民族使命」談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79 二《人間》雜誌中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86 三〈趙南棟〉陳映真「冷戰體制論」視野下的小說創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97 第三節 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2

一成為「左翼」中國統一論者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3 (一)陳映真正式銜接「左翼」的過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3 (二)陳映真一九九年代後的文學創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7 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10 三「台灣社會性質論」下的「皇民文學」與「台灣文學史」批評helliphelliphellip220 (一)陳映真對張良澤「皇民文學」的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0 (二)陳映真對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5 (三)陳映真對藤井省三「皇民化促成台灣人意識」之辯駁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8 第四節 小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3

第五章 結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5

參考書目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4

附錄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小說敘事結構與民族議題的關係helliphellip26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台灣文學的發展曲曲折折而且歷經不同政權因為文學思想多元文學

表現亦跟著雜駁無章這種自然而然的歷史現象本無須苛責但在長期依

附政權的媒體操控之下每一代的文學青年都須經歷長長一段跌跌撞撞

意識不清的探索掙扎才能夠與被不同殖民政權逼為邊緣的台灣文學傳

統接上線戰後這種現象是受到國民黨政權長期的「中國中心」教育的

重大影響讓人從小迷戀美麗的秋海棠而忘掉自己其實生活在一塊番薯

島上1 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是台灣文學上必須重新面對的課

題台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不同政權而孕育不同的思想內涵與意識形態重

點是如何回到台灣文學主體位置上看待它與中國日本甚至是第三世界的關

係那麼為何台灣文學還是要重新研究陳映真呢陳映真是一九三七年出生的台

灣人他正是受到「國民黨政權長期的『中國中心』教育的重大影響」的一個例

子只不過如何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之下重新檢視而不是單就其小

說來看或是像趙剛陳光興等人一樣直接強調陳映真的「左翼」性質「第三

世界」的「遠見」而將陳映真的論述抽離時代的現實基礎來看因此再一次研究

陳映真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下討論也就成為當下重要的課題而

本論文以《「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

成與開展》為題就是要重新詮釋陳映真的小說評論當中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話語如何運作以及他如何在台灣的現實脈絡中不斷將「中國民族」拋向被西

方宰制的客體位置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歷史脈絡之下來檢視就可以發現實際

上他小說與評論中的「中國民族主義」遠比一九九代宣稱的「左翼」精神來得

更為強烈這也是當下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在論述上常見的盲點 在台灣文學研究上陳映真是個重要的人物但是長期以來因為意識形態對

立反而無法妥善解決他在評論與著作中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問題現今陳映真

在學界被捧為「左翼中國民族主義」「中國統一論」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也有

本土論者站在「台灣民族主義」立場與之抗衡當然研究者不可能沒有意識形

態但如果研究者不回到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來詮釋陳映真只會將之抽離現實

反而無助於釐清他與台灣歷史的關係以及他出獄後如何在時代脈絡之下透過左

1 林瑞明著〈兩種台灣文學史台灣 VS中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7 期2008 年 10月頁 140

1

翼中國民族主義來展開創作與評論那麼究竟陳映真的論述與小說中的民族意

識在時代脈絡下產生什麼意義這在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下檢視時才會將

意義突顯出來 本論文的焦點也就是重新探討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並

將陳映真重新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下考察近年來趙剛與陳光興等人研究陳映

真不遺餘力但是在其評論當中往往先驗地將陳映真視為「左翼」知識份子並

藉由「左翼」來和銜接五四以降的中國歷史與文學發展反而對台灣的時代歷

史缺乏討論甚至只片面地透過保釣運動以來「左翼」「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述

脈絡來解釋陳映真只會將之不斷神聖化英雄化比如趙剛曾經指出 魯迅其實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自省而只有反對那麼這樣的

「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是沒有出息的「民族主義者」不要以為自

己是純潔的無辜的受壓迫的應該要能體會自己「也是個吃過人的人」

魯迅的貢獻是提出一種「精神史」的自覺2 也正如魯迅小說中的反省與自覺趙剛所言「如果沒有自省而只有反對那麼

這樣的『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是沒有出息的」其實也正適用於趙剛自己

與陳光興等人究陳映真的過程當中他們不願意檢視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話語在不同階段中產生的不同意義標榜陳映真的「左翼」性質「第三世界論」

甚至沒有放在台灣現實脈絡來思考也就抽離了他與戰後台灣的歷史關係甚至

反而將陳映真思想過度簡化泰瑞伊格頓曾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一書

的〈引言〉中指出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關於人類社會以及改造人類社會的實踐的科學理論更

具體地說馬克思主義所要闡明的是男男女女為擺脫一定形式的剝削和壓

迫而進行鬥爭的歷史這些鬥爭決不是學術性的如果我們忘記這一點

就要吃虧3 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用意是要做為「擺脫一定形式的剝削和壓迫而進行鬥

爭的歷史」並且「這些鬥爭決不是學術性的」而是更為現實社會中的階級鬥爭

問題除了趙剛陳光興之外現今諸多評論者將「左翼」做為一種界定陳映真

的「特質」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放回到時代脈絡下考察而是以溢美之詞肯定陳

映真「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並藉此套用在他一切的小說與論述的詮釋上甚

至伊格頓也指出「如果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方法就是機械地從ldquo作品到

2 趙剛著〈重建左翼重見魯迅重見陳映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7 期2010 年 3 月

頁 281 3 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文學與歷史〉《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頁 5

2

ldquo意識形態到ldquo社會關係再到ldquo生產力那是錯誤的」因為文學並

非是被動地「反映」經濟基礎4現今論者多半從陳映真的文學作品來指出他「反

映」了「革命」「反映」了「左翼」精神從而也就僵硬地機械地來檢視其文

學作品在時代中的意義因此重新將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放回到戰

後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就可以發現到陳映真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向

藉此掌握他的論述在時代中的意涵才可以避免當今研究陳映真時抽離現實基礎

的問題只以抽象的詮釋來進行一場陳映真的「造神運動」

4 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文學與歷史〉《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頁 14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陳映真的研究至今方興未艾過去討論陳映真時多半只視察其小說創作現

今則是放在「左翼」「第三世界」甚至是中國五四運動的脈絡下來定位陳映真

持續將之與時代關係抽離開來陳明成在《陳映真現象研究》當中曾經指出

無可置疑陳映真是台灣文學這門學科的史詩英雄之一雖然無數個陳映

真「碎片」朝我們迎面而來但大部份論者包括中國第一本以陳映真為對

象的博士論文《台灣的憂鬱》卻總是背對著陳映真急於依照自身目的來

「想像」陳映真論述的過程中又缺乏一種對集體想像的強勁的「抗拒」

姿態以致早已牢牢束縛於陳映真及先行者預設的框架「解魅」往往變

成「附魅」「形塑」成了「反形塑」多的是不脫其既存的範疇令人更

擔心的是這一大片「同質化」的研究成果實際上還有造成「取消」陳映真

之虞而進一步引發意義危機5 陳明成之言也就意指現今已有諸多關於陳映真的各種評論研究但是往往並沒

有落實到具體的討論因而像《台灣的憂鬱》一樣「急於依照自身目的來『想

像』陳映真」甚至「『解魅』往往變成『附魅』『形塑』成了『反形塑』」這些

「意義危機」的問題在於現今的研究者大多對陳映真思想的「誇大」特別是

趙剛陳光興等人以「左翼」「第三世界」等概念詮釋陳映真的創作並沒有落

實到具體的討論相對地陳明成透過考察陳映真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學活動

他和台灣文學作家的關係甚至是其生父養父的生命歷程這些研究往往是現

今許多研究者在定位陳映真為「左翼」的過程中拒絕碰觸的部份從而也就在歌

頌陳映真的「偉大」之時將之抽離了台灣的歷史脈絡 而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開展過程當中其實是知識份子做為回應時代

問題而不斷開展出來的不同階段均有其不同的複雜意義就必須將陳映真放回

到台灣歷史脈絡來檢視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一書整理戰

後本土論興起的歷史發展脈絡當中也包含陳映真等人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

的回應與挑戰台灣在戰後內部具有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這兩種不同的意識形

態也有強弱之分特別是中國意識至解嚴以前都占有絕對支配的主導地位游勝

冠指出「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兩者都是包含多元意義的概念」當中也有「社會

意識」「歷史文化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政治的意識形態」的三層意義

特別是「意識形態」還包含了「實踐的集體性」「獨特性的肯定」與「排他性」

的三種特質6每個評論者都會有自身的意識形態選擇甚至是本土論者與陳映

5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9 6 游勝冠著〈緒論〉《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6-7

4

真之間的論戰也是如此重點是如何視察陳映真在台灣文學發展脈絡中的左翼中

國民族主義話語比如游勝冠討論一九七年代陳映真以「第三世界論」批駁葉

石濤時指出 陳映真是以中國民族與第三世界文學共通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來消解台灣

文學的個性就中國台灣的認同意識而論陳映真是用政治的中國意識

來批判葉石濤文化的台灣意識另外從對反帝反封建革命精神的強調來

看當陳映真把台灣「『中國』置於與第三世界共通的『革命』性之中

而在其延長線上構築台灣文學的未來」台灣文學當然就統一在中國文

學第三世界文學之中而毫無自己的個性7 陳映真出獄後即開始抨擊台灣文學並且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批評葉石濤的

〈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此時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逐漸浮現直到一九

八年代「台灣意識」逐漸浮出檯面陳映真更加強調以「第三世界論」來試圖

消解「台灣意識」因為他試圖促成「民族團結」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

學習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是在面對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時就以中

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指控本土論者「中產階級」「分離主義」其評論當中也就相

對於本土論者而產生「排他性」當然本土論者在提出「台灣意識」時也必然

具有「排他性」但這這樣的「排他性」是相對於戰後以降佔絕對優勢的中國民

族主義以及在背後支持這套意識形態的黨國戒嚴體制只不過陳映真站在絕對

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批判本土論者時也就側重於「第三世界論」「中國未來

統一道路」而將黨國戒嚴體制下的權力關係放在一旁上述兩者在不同意識形態

支撐的論述過程中一方面誰具有正面挑戰當下體制與權力的問題也就成為

須要依據時代與歷史的發展過程來衡量另一方面在「民族」概念之下是否

不落入絕對化刻板化的民族主義立場進行立論也是在時代與權力關係中須要

重新去定位的游勝冠在其《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一書當中便曾指出 接受殖民教育的知識份子通常是最容易被殖民化的被殖民者然而戰後

關於日據時代歷史的詮釋權主要還是掌握在這批戰前跨到戰後的知識菁

英手中所以當獻祭了「皇民作家」這隻羔羊後在所謂「菁英主義史學」

的詮釋下其他的殖民地知識菁英都成了「為人民解放運動的推動者」8 文中指出這批「戰前跨到戰後的知識菁英」其實也不單只是台灣作家與評論家

而已還包括戰後自中國來台的知識份子這些知識份子在一九七年代「回歸

現實」之後高舉「民族文學」之大旗相對地「漢奸文學」「皇民文學」以至

7 游勝冠著〈七年代以後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317 8 游勝冠著〈序論〉《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12年 4 月2012 年 4 月頁 17

5

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台灣文學作品就成為「獻祭」的對象特別是陳映真

一九七五年後孜孜矻矻地抨擊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一方面可說是他「證

明」了自身對於中國民族主義之忠誠另一方面也落入了絕對化的「殖民被殖

民」的二元對立框架裡具有「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和《中

華雜誌》達成左右翼聯合陣線一方面試圖打開言論尺度但另一方面又和官

方共同箝制「分離主義」言論這些都是現今論者讚譽陳映真的「左翼」精神而

不願意看到的另一個側面換句話說無論是陳映真或《中華雜誌》他們在台

灣歷史發展過程中重新複製了國民政府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邏輯甚至在「第三

世界論」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論述框架之下不斷將自身擺放在被西方宰

制的「他者」位置上 現今研究陳映真的論文當中大部分還是以探討其小說作品為主強調其「左

翼」精神而鮮少追問作品之所以產生的原因甚至是小說話語邏輯的運作過程

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就往往去脈絡化地解釋作品本身的意涵甚至往往因為

專注於小說內容的討論而缺乏陳映真與時代之間關係的掌握比如曾萍萍《噤啞

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是較早付梓成書的個人論文集透過後殖民

主義來試圖解釋陳映真的小說作品他認為後殖民主義是「作為一種對治『遺忘』

的理論抵抗」9因而要透過這個理論進路來探究其小說文本他在文中指出 筆者因此藉由後殖民論述來研究陳映真小說企圖整理殖民主義的罪咎

清除殘存在被殖民者心靈深處的內在認同糾葛換言之本論文力圖推原

一個思考的起點意欲從後殖民論述中披沙揀金拈取點撥的藥方以期

呼籲人們只有挺身拒絕做奴隸時主人才會消失10 固然從「後殖民論述來研究陳映真小說」是必要的然而曾萍萍也並未發現到陳

映真的小說實際上是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當中產生自身「他者化」

的危機竹內好曾經以一段生動的話來指出日本文化的問題其實也適用於研究

陳映真民族主義的過程中 奴才拒絕意識到自己為奴才他覺得自己不是奴才時才是真正的奴才

當奴才自身成了主人的時候將發揮出徹底的奴性因為那時他在主觀

上並不認為自己是奴才魯迅說ldquo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報君更暴

還說ldquo做主子時以一切別人為奴才則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奴

才成為奴才的主子這並不等於奴才的解放然而在奴才的主觀上它

9 曾萍萍著〈緒論〉《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 年 12 月

頁 2-3 10 曾萍萍著〈緒論〉《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 年 12 月

頁 4

6

卻是解放11 如文中竹內好所指出的過去思考主體如何尋求自我肯定時「他覺得自己不是

奴才時才是真正的奴才」這也仍然是局限在殖民主義的邏輯之下並非是一

種真正的自我肯定放在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以及尋求「中國未來統一道

路」時他透過相對於西方帝國主義的「第三世界」來貶抑台灣甚至是中國的

主體來完成自我這並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在刻板化的二元對立框架下持續將

自身放在「他者」的位置上並非真正擺脫殖民主義的思考邏輯也就是竹內好

所言「在主觀上並不認為自己是奴才」「在奴才的主觀上它卻是解放」上述

竹內好之言不只適用於陳映真本人的小說和評論也適用於趙剛陳光興等人

肯定陳映真「左翼」「第三世界」「反帝與反殖民」精神的評論上因為陳映真

長期以來在絕對化的「東西對立」「反帝國主義」甚至是「反抗協力」二元

對立關係中「自我東方化」這樣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不時展現在他不同階段的

小說與論述的開展過程當中而現今的研究基本上都先入為主地以「左翼」「後

殖民主義」「第三世界」等概念來檢視陳映真的作品實際上對於理解陳映真本

身與時代關係並無多大助益只有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當中重新定位甚至是討

論他與其他知識份子之間的關係將其小說創作與論述重新檢視這樣才能避免

將陳映真「神聖化」 此外也有呂毓軒從探討現代主義美學角度探討陳映真的早期小說他一方

面雖然仔細地考究陳映真早期小說的美學與典故而有其貢獻另一方面卻反而將

早期小說「禁忌」性質絕對化神秘化比如他在結語中指出 綜觀以上在陳映真早期小說的運用典故的作品當中看到作家自閱讀與創

作內找出答案做為現實的支撐且結合知識與愛的飢渴從現實轉入文

字世界因此陳映真因避開禁忌行文中援引的文藝典故在作品當中產生

作用傳達他不被當時社會環境允許的思想12 文中從探討其早期小說的文藝典故到之後肯定其「從現實轉入文字世界因此

陳映真因避開禁忌」從而也就重新鞏固了趙剛等人認為早期小說中具有「左翼

禁忌性質」的說法然而只要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考察會寫出這樣的

作品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個人而已因為陳映真與《筆匯》《文學季刊》成員同

是在「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前進的一方面透過現代主義吸收創作的養分另

一方面又和當時知識份子逐漸朝向一個不同於反共民族敘事的「民族」文藝道路

開展甚至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陳映真的評論當中已經開始具有「反帝民

11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7 12 呂毓軒著《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161

7

族意識」的雛型並且因為文革而「騷動」甚至轉向認同「紅色中國」 當然最近也有研究者試圖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來檢視但時代往

往變成論述鋪展的背景而已主要仍是藉由小說來肯定他做為一個「左翼」知識

份子的社會關懷比如謝曉青碩士論文《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

究》他在「研究目的」中除了表示當下的研究「過度簡化其思想性亦忽略其

思想漸變過程的考察」13也進一步指出 或者在統獨爭議激化的條件下將陳映真理解為台灣本土主張統一的代表

人物將他視為中國民族主義知識分子或是馬克思主義者固然這樣的

理解沒有錯誤但是站隊式的認識以「政治的陳映真」高於一切事實

上是直接關閉了陳映真思想與文學豐富性與複雜性的討論空間14 文中所批評的「站隊式的認識」「直接關閉了陳映真思想與文學豐富性與複雜性

的討論空間」固然是研究者所要警惕之事但是要談論陳映真就無法避開意識

形態的選擇但謝曉青主要以分析小說來肯定其「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沒有

落實到台灣具體的現實基礎來考察「左翼」性質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者而言

文學本身不能說是社會的直接反映謝曉青從文學來做為理解陳映真這位「知識

份子」與「社會關係」反而並沒有真正從掌握台灣不同時期的複雜脈絡來看待

陳映真的問題從而也就延續過去研究者相似的看法而肯定陳映真的小說「除

了展現與中心的對抗良心的道德律是他們共有的標記」15只要檢視陳映真小

說敘事中的話語邏輯甚至重新將他放回到時代之下檢視就會發現他在不同階

段的創作過程當中往往不自覺地將自身「他者化」 在與台灣歷史相關的文獻方面蕭阿勤《回歸現實》則是解釋「回歸現實」

的形成背景與過程他的重點在於「以國族的歷史敘事為參考架構而與國族認同

交錯並存的世代意識」16並且在「回歸現實世代」中建構一種「以中國民族主

義為藍本而又有別於國民黨所教化的歷史敘事」17這展現在「反帝民族意識」

和「革新保台」兩種不同的道路上特別是「反帝民族意識」的層面上鄭鴻生

在《青春之歌》當中記載了一九六年代末至七年代初期閱讀禁書過程台大

13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頁 7 14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頁 7 15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頁 152 16 蕭阿勤著〈問題意識概念理論與研究方法〉《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

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14 17 蕭阿勤著〈結論〉《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

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346

8

學生的抗爭並肯定知識份子帶有「左翼」的「反帝民族意識」他在文中指出 在高壓的權威體制下我們這群學生從中學時代起就個別受到羅素殷海

光李敖陳映真等人反抗精神的影響從高中到大學我們先是摸索一條

追尋個人之自由權利以及個性之全然解放的道路而成長我們追尋的是一

條個體的反抗之路18 鄭鴻生回顧保釣事件前後的青年知識份子的「左翼」理想的「實踐」過程是在

所謂「摸索一條追尋個人之自由權利以及個性之全然解放的道路而成長」值得

注意的是鄭鴻生與當年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和陳映真一樣是在吸收各種不同的

思潮下醞釀內心的「騷動」而陳映真出獄後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的「反帝

民族意識」這股「反帝民族意識」的道路就成為現今論者直接和「左翼」銜接

上關係強調其「反叛」「抗議」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然而這樣的思考也就

抬高當時知識份子「反叛」「抗議」的過程但是這些知識份子在一九七年代

「回歸現實」下的「反帝民族意識」「革新保台」兩條道路當中其實就已經有

複雜的路線爭執過程特別是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在以左翼階級分析的

過程中又站穩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和官方共同打擊「分離主義」的敵人甚至

在一九八年代後為何陳映真與《中華雜誌》開展出不同於黨外運動的台灣民主

化過程將問題聚焦在帝國主義問題而不正面回應黨國戒嚴體制的政治箝制反

而批判黨外運動是依賴帝國主義的「中產階級」運動現今這些知識份子強調當

年以「左翼」來「反抗」黨國體制的過程實際上是「誇大」了自身所站的意識

形態立場的「反抗」進而扭曲簡化了台灣歷史的複雜性 而郭紀舟《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則是探討一九七年代知識份子如何萌

發「左翼」思潮並以《夏潮》為核心探討這份刊物在時代中的重要性郭紀

舟指出 不論《夏潮》以及夏潮集團的成員是否為代表著一理想主義的顛峰《夏

潮》代表著將左翼的知識理念投注政治文化歷史的思考給予七年

代的台灣重新建構意識型態的理想實踐意義《夏潮》為台灣整個七年

代轉型的過程打開一扇較為新鮮活潑的尋找意義的門窗可以從人民

土地階級的立場去看世界觀察問題即便到八年代不斷湧現的各

種社會運動如消費者運動原住民運動工運農運學運環保運動

女性主義運動這些社會運動的論述以及抗議基礎都可以在《夏潮》裡

面找出歷史的脈絡意義不是說《夏潮》發起了八年代的社會運動而

18 鄭鴻生著〈楔子〉《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

出版社2002 年 12 月頁 3

9

是《夏潮》奠定了八年代社會運動的基石與反叛體制的基礎實踐19 郭紀舟將《夏潮》視為「左翼的知識理念投注政治文化歷史的思考給予七

年代的台灣重新建構意識型態的理想實踐意義」而一九七年代產生「反帝

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不同的主張道路如果要說「奠定了八年代社

會運動的基石與反叛體制的基礎實踐」郭紀舟也主要是強調具有「反帝民族

意識」的中國民族主義者的部份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仍有不同的實踐位置他

所謂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到一九八年代之後反而和《中華雜誌》一樣

逐漸喪失了挑戰黨國戒嚴體制的實質作用轉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藉

由反帝國主義來達到中國民主化過程雖然黨外運動的過程中也的確有統獨意識

形態的差別然而陳映真並非像楊祖珺等人一樣對於黨外運動尋求美國支援有

較為彈性的看法反而主要在左翼「第三世界論」框架下批判黨外運動依附美

日的「中產階級」性質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轉而已中國民族主義肅清內部

「分離主義」的敵人在文學上則以「第三世界論」試圖消解台灣文學本土論與

「自主性」 在一九八年代研究《人間》雜誌的部分則是往往強調這份雜誌「關懷弱

勢」「為底層人民發聲」的特性比如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一文將陳

映真與《人間》的精神視為一種「社會關懷」他指出 《人間》這份刊物實踐了他的社會承諾也滿載了他的期許透過《人

間》工作者的性格也可或多或少映照出陳映真的某種意識形態對人的

尊重與了解尤其是對市井小民的尊重這種《人間》的性格是一種從

採訪現場養成的待人處世習慣也是一種做人的基本品質再加上使人產

生愛關心和希望的人間理念於是《人間》強烈的理想色彩與浪漫的社

會改革精神以及在樸拙且堅實間隱隱流動的愛形構了陳映真也解析

了他20 文中將陳映真與《人間》的精神完全連繫起來認為《人間》反映出「陳映真的

某種意識形態對人的尊重與了解尤其是對市井小民的尊重」但實際上《人

間》背後的真正用意仍是做為陳映真用以完成「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的「第

三世界論」所無法完成的「台灣現實基礎」的討論並進一步上升至「冷戰體制

論」的框架這份刊物做為向本土論者「證明」中國民族主義者「也愛台灣」

陳映真在劉依潔進行訪談過程中就曾經批評本土論者「他可以說任何人不愛台

灣可他們不能說我不愛台灣證據就是這本雜誌」21因此《人間》就不會

19 郭紀舟著〈結論〉《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393-394 20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 7 月頁

13 21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 7 月頁

10

只是單純地是為「無產階級」發聲的刊物而已反而是成為服務知識份子「民族」

理想的工具特別是陳映真「冷戰體制論」在這個階段提出也有著要相對於帝

國主義來發揚中國民族主義批判「分離主義」的意味存在並持續以其絕對化

帝國主義與殖民關係來詮釋台灣被支配的位置 此外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主要是做為先前「第

三世界論」與「冷戰體制論」所無法解決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邱士杰對於

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的研究有較為清晰的輪廓他在〈從中國革命風暴而

來〉一文中指出 雖然陳映真常常談論他為何在 90 年代放下小說創作並研究台灣的社會性

質但本研究認為陳映真在 70 年代與 80 年代所沒有解決的問題是他

在 90 年代進行社會性質研究的直接背景他所沒有解決的問題可分為兩

個一是如何克服台灣分離主義運動所提出的論述二是如何說明台灣分

離主義運動的起源22 文中指出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之所以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原因「一是

如何克服台灣分離主義運動所提出的論述二是如何說明台灣分離主義運動的起

源」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透過「第三世界論」與

「冷戰體制論」並無法確實消解「黨外台獨傾向」與「台灣文學本土論」然而

邱士杰是在思想內容與理論層次上的討論筆者仍須將其放回到時代脈絡與論戰

過程中檢視特別是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是為了「中國統一」的使命銜

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因而設定了歷史階段性質的框架來套用在台灣上甚

至當中仍是延續過去僵化的「殖民被殖民」二元對立關係來檢視台獨與台灣文

學並未真正解開在殖民主義二元對立框架中將自身擺放在「他者」位置的矛盾

心態這些從民族主義來探討殖民主義問題的過程至今仍必須重新檢視當中的

複雜性而不是絕對化其反抗帝國主義過程的積極意義但又刻意地忽視這個過

程中陳映真和時代發展脈絡的互動關係 截至目前為止研究陳映真的論文數量已然十分可觀然而這對台灣文學而言

可能還只是一個起點而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在近年來大量刊登趙剛與陳光

興研究陳映真的文章強調陳映真小說中的「左翼」精神與「第三世界」視野與

實踐然而實際上趙剛與陳光興並沒有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的歷史脈絡下來檢

視在標榜「左翼」的過程中實際上還是將「左翼」變成是詮釋陳映真思想的

萬靈丹而不考察陳映真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轉變過程比如趙剛《求索》一書

117 22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頁 283

收錄於封德屏總編《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2009 年

11 月

11

收錄了他發表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文章從陳映真的小說來強調他的「左

翼」道路追尋趙剛曾經指出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時自己是「『新左』『文化左

派』甚或『都後現代了』」並將陳映真視為「老左」甚至這個階段「我們亟力

想要撇清的是我們與『統派』與『中國』的關係而陳映真正好是這個『政治

不正確』的標誌人物」23近年來趙剛重新回頭肯定陳映真的思想來進行所謂

「反省」認為理解陳映真的小說時要以「每一單篇小說的閱讀與書寫也就

是『篇解』的書寫」24來檢視在這樣的檢視過程中他將陳映真的作品和「左

翼」精神「第三世界」的思考連繫起來而未透過時代脈絡來檢視這其實違背

了馬克思主義的思考如果論者只以自身主觀意念來詮釋這些無助於理解陳映

真小說與評論在台灣戰後歷史中的「形成」原因此外重點也並非在於對小說

進行「篇解」本身而是如何掌握小說當中的話語邏輯並且將陳映真放回到時

代脈絡下檢視才能夠理解一個作家本身在時代中甚至是小說當中的複雜意義 近年來陳光興在研究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上也不遺餘力比如他和蘇淑芬編

纂了《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下兩冊除了收錄其他評論者在《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上發表研究陳映真的論文還包括學術座談會上發表的文章陳光興在一

開始的〈編案〉中就指出 有關陳映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要對陳映真做整體的理解與評價為時尚

早除了他大量的文字流散在各處沒有整編外許許多多的問題都有待整

理例如1960 年代他所代表的知識狀況沒有研究1968 至 1975 年坐牢

7年期間的歷史更是沒有詳細的研究1970 年代後半有關《夏潮》雜誌以

及 1980 年代《人間》雜誌都有待疏理1990 年代至今人間出版社的大量

出版品特別像是「政治經濟叢刊」對九年代以後的台灣研究造成深遠

的影響也沒有分析與研究除此之外陳映真從 1980 年代後積極的政

治參與(中國統一聯盟政治受難者組織勞動黨東亞冷戰與國家恐怖

主義會議等等)乃至於他在中國大陸的活動都沒有研究期待未來有

更細致的研究工作能夠慢慢展開25 陳光興認為「有關陳映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固然屬實並且對於陳映真各個時

期提出不同的問題意識只不過二九年的這場「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

會議所收錄的篇章主要是以將陳映真銜接上中國與左翼為目標此外陳光興

所提出的問題雖然是必須要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下來談的但是《陳映真

思想與文學》兩冊所收錄的文章一方面肯定其「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另一

方面卻又抽離台灣的現實基礎來談論陳映真的「左翼」性質換句話說「左翼」

23 趙剛著〈自序〉《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19 24 趙剛著〈自序〉《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4 25 陳光興著〈編案〉頁 7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編《陳映真文學與思想(上冊)》台北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2

在對於陳映真抱持肯定論的評論者筆下往往也就變成台灣或中國「左翼」堅定

的捍衛者但事實上探討陳映真小說或評論的「左翼」「第三世界」意義反而

因為這些論述框架而「限定」了陳映真小說與評論的複雜性甚至將陳映真不同

時期的思想過度簡化如果陳映真的「左翼」抽離了台灣不同時期歷史發展的複

雜過程以及陳映真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從而也就如同一場虛幻的「造神運動」

不僅這是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學上的災難就算是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將陳映

真作品視為中國文學中重要的一部份也是對中國文學發展本身無所助益 此外趙剛在二一三年又出版了《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

六年代》一書也持續強調陳映真早期「左翼」青年的形象趙剛在一開始的

序言中指出 這樣的一種思想與文學固然在系譜上在現實上在對照上在效果上

讓我們肯定它是屬於「左翼的」且這樣的一種「左翼的」聲音與視野

在台灣乃至於在今天的兩岸三地是極其珍稀的它為一個被發展主義

新自由主義帝國主義虛無主義與美式生活方式所疫病蔓延的世界

提供了一個人道的平等的正義的民眾的解放的與第三世界的「左

眼」在這個重大價值之外這個「左翼」的另一重要價值或許是在於

它更是傳統左翼的一種超越26 在趙剛的論述當中「這樣的一種『左翼的』聲音與視野」是第三世界珍貴的例

子然而如前面伊格頓所言一部文學作品不能夠機械地做為意識形態時代的

「反映」趙剛卻去脈絡化地詮釋陳映真早期小說而不從早期小說的核心母題

與整體話語邏輯來進行思考他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不得不大量使用象徵語

言也必須晦澀時空背景也必須高度抽象以致曖昧不明而人物的書寫也必須降

低其歷史與社會具體性」並指出其早期作品具有「密教性質」27他曾經批評

過去研究中以現代主義式的解讀方式錯誤地恭維或批評陳映真的作品 這個「哈姆雷特感」想必給陳映真帶來了不虞之譽因為它想必使兩三代

的評論者跳過了作者的特殊主體狀態略過了作者的社會歷史背景逕

直將「哈姆雷特感」抽象化永恆化「人性化」以便輕鬆連接上了他們

根深蒂固的英美「現代感」且沾沾自喜以為不如此便不足以為文學

緣此青年陳映真寓言時期的寫作便被以現代主義的尺度衡量據之以讚

嘆持之以批評28

26 趙剛著〈代序為什麼要讀陳映真〉《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21 27 趙剛著〈麵攤理想的心慾望的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38 28 趙剛著〈麵攤理想的心慾望的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13

趙剛仍舊在一個「現代主義是英美帝國主義下的產物分析方式」的「東西二元

對立」框架下來思考為何第三世界就不能「自主地」使用現代主義批評更何

況趙剛詮釋陳映真早期小說「左翼」的「寓言」仍是將其視為「密教性質」的

唯心解讀趙剛與他所批評的現代主義分析方式也只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其

次趙剛在強調陳映真的「左翼」立場時仍舊是東拼西湊地將陳映真不同時期

的歷史與論述混在一起談甚至他的話語邏輯當中往往自相矛盾比如趙剛認為

陳映真「關切弱勢小民但他從他們身上看不到希望反而只有頹敗」29但是

如果此時陳映真已經試圖將「左翼」理念貫徹至作品中早期小說還會帶著強烈

的菁英視角如此貶抑下層階級與底層人民嗎趙剛在分析〈蘋果樹〉時指出

「貧窮沒啥好歌頌的它是毒樹上頭長著醜愚病惡等毒果」30一方面

貧富與理想現實之間的複雜關係是陳映真此時思索的主題不能抽離整個小說

敘事邏輯藉此說陳映真焦點是在批評「貧窮」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陳

映真是在菁英視角下思索貧富與理想現實之間的關係才產生貶抑地方人民的

墮落藉此說明知識份子在這樣的時代中「有志難伸」的狀況這些反而證實了

陳映真此時還並非具有「左翼」精神關懷底層人民一再和趙剛以「左翼」知

識份子來界定陳映真試圖自圓其說的情況相反最為有趣的是趙剛認為「猶

大就是個左派」然而卻又指出「猶大的社會主義與那象徵真誠的熱與愛的紅色

並不相稱猶大對紅色是一種褻瀆」31這些都呈現出知識份子將「左翼」抽象

化永恆化而抽離現實的解讀第三甚至趙剛在分析早期小說的過程中以去歷

史脈絡化的方式來解釋將陳映真日後抨擊「台獨傾向」的民族理念「第三世

界論」「冷戰體制論」全都混合在一起談論甚而許多早期小說和知識菁英相對

的底層人物只要違反其「左翼」的「民族」理念就被化約地歸類為「民粹主

義」認為這是「青年陳映真關於民粹主義與它的左翼反對者的關係的思考」32

這些都是唯心的過度詮釋並無助於學術研究無助於陳映真與台灣歷史的釐

清甚至更無助於理解「左翼」知識份子在台灣現實中如何進行實踐 透過上述近年來的陳映真研究其實都還是將陳映真抽離時代脈絡下來進行

討論甚至將之塑造成「左翼」「第三世界」知識份子的崇高形象現今最重要

的是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下檢視並藉此討論他的創作與評論特別是陳映

真的評論脈絡一直是在研究當中長期缺席的而在研究過程中筆者所要指出的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41 29 趙剛著〈麵攤理想的心慾望的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45 30 趙剛著〈蘋果樹書寫是為了克服慾望〉《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

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63 31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分別位於頁 95頁 106 32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93

14

是陳映真思想在不同時期仍有不同的複雜性就算是他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開

展過程當中也因為思索如何面對台灣社會問題中國民主化問題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問題等等而有不同的思考的轉變他自出獄以來在「反帝民族意識」

之下一方面以「左翼」階級分析抨擊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帶來的弊害另一方面

也開始透過中國民族主義肅清「分離主義」敵人一九八年代他以「第三世界

論」和本土論者進行論戰並因為「第三世界論」被本土論者挪用批判而無法

消解「台灣意識」轉而在《人間》時期以「冷戰體制論」試圖解釋台灣在冷戰

年代「國共分斷」之下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的現實並藉此指出這是「台灣意

識」的產生背景甚至解嚴後強調「中國統一」的政治訴求在其評論中也越來越

鮮明特別是一九九年代雖然他正式將自身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

但是他在「台灣社會性質論」運作期間將台灣和中國以歷史階段論的分期方是銜

接起來「反獨促統」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就完全凌駕了「左翼」的思考 在上述過程中陳映真不同階段的思想仍是有其複雜性然而在他的「第三

世界論」「冷戰體制論」以至於「台灣社會性質論」當中實際上也並沒有揮別

被殖民者的心靈狀態縱然他一再強調去殖民強調殖民地解放甚至不斷強調

民族主義對抗帝國主義的重要性但在話語邏輯上還是將台灣中國鎖進相對於

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被殖民者位置上並且最終還是複製殖民者統治者的邏

輯這些都是當下對陳映真持肯定論的研究者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陳映真在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思想內涵民族主義話語運作過程也是如此

而「左翼」知識份子的定位是當下將陳映真放大而抽離時代基礎的說詞他的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才是創作與評論過程中的核心價值所在此外陳映真在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運作過程當中也不斷地塑造二元對立框架透過將他者

貶抑位階化的過程來完成其「民族使命」筆者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下

將其「民族」道路追尋視為一個思想不斷疊加與累積的動態過程中藉此掌握其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

一研究方法

在本論文當中陳映真的思想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首先一九六八年以前

的陳映真視為「民族」思考的醞釀階段在早期小說各種母題當中逐漸醞釀出「中

國民族」與「省籍」的思考過程逐漸邁向「成為中國人」的道路之後陳映真

邁向「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因為文革而「騷動」第二階段則是陳映真一九七

五年出獄後銜接「反帝民族意識」開展出「第三世界論」的論述框架他透過

「第三世界論」解釋台灣須要促成「民族團結」向「第三世界」學習藉此對

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在這個過程中他批判黨外運動是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

「中產階級」運動並且批評台灣文學本土論與「自主性」然而陳映真的「第

三世界論」遭到本土論者的吸收與質疑甚至陳映真無法解釋「台灣意識」為何

產生因而他放棄並轉而以「冷戰體制論」而第三階段陳映真開始在《人間》

雜誌上建構「冷戰體制論」藉此解釋台灣在美蘇冷戰國共分斷下依附美日帝

國主義發展的實質甚至做為解釋「台灣意識」的產生原因第四階段則是一九

九年代後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建立過程在這個階段他「反獨促統」

的政治意識形態已經完全凌駕「左翼」階級的思考過程從而也往往在「中國統

一」的政治前提下來發表評論而最後第五個階段也就是當今陳映真只能被詮

釋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被詮釋成為一個「左翼」「第三世界」的堅定捍衛者 首先要考察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運作過程就必須檢視其文學與評

論當中的民族主義話語在時代中如何生成並且產生何種意義查特吉曾在探討

民族主義文本時指出 我們將民族主義文本作為政治理論著作來闡釋就意味著要按照它或明顯

或隱晦地提到的東西及邏輯或理論暗示來挖掘他的意思換句話說我

們的分析不是停留在語言層面而是在話語層面的提前對它下結論直

接說既然這種話語只是意識形態的產物那麼它的內容必然都是同義重複

的不值得研究的沒用的相反的民族主義話語的內容和民族主義引

16

起的政治之間的關係正是我們關注的核心33 查特吉認為民族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研究要從「按照它或明顯或隱晦地提到的

東西及邏輯或理論暗示來挖掘他的意思」來解讀而進行陳映真早期小說的意

識形態的研究也就勢必要從其早期小說的話語邏輯談起儘管早期小說當中也

有各種重複的母題這些母題當中也包含了早期小說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的起點並且之後他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至今研究陳映真往

往缺乏對他的評論進行討論如何理解他的話語邏輯是在什麼物質基礎上產生

就不會只是以空泛的「左翼」來界定陳映真本人 而後殖民主義提供筆者思辨關於民族主義的徑路陳映真從早期小說焦慮的

精神狀態中開展出「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到之後以「反帝民族意識」來進行

鄉土文學論戰一九八年代以「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來分析台灣社會

與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關係一直到一九九年代以「台灣社會性質論」來銜

接台灣與中國的社會連帶關係在上述不同階段的論述過程當中儘管陳映真思

想有不同的意涵但他其實還是陷入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當中比如法農透過精

神分析來視察殖民主義下的殖民地狀態在〈所謂被殖民者的依賴情結〉一文批

評瑪諾尼的殖民心理學研究文中指出 如果在歷史的某一時刻他被領去問自己究竟是不是人那是因為他做為

人的這項事實被人們所否定換句話說隨著白人將歧視強加於我把我

變成被殖民者奪走我所有的價值所有的獨特性說我讓這個世界癱瘓

說我必須盡快讓自己位於白人腳下「說我是野獸我的民族和我就像是

能夠生產出香甜甘蔗和柔軟棉花的流動的醜陋肥料說我對這個世界毫無

作用」那我就會因為自己不是白人而開始感到痛苦很簡單我會試著

把自己變成白人也就是說強迫白人承認我的人性但是瑪諾尼先生

會告訴我們您不行因為您心裡有一種依賴情結helliphellip白人依循著一種

權威情結領袖情結而馬爾加什人依循的是依賴情結大家都心滿意足34

在陳映真早期小說當中可以見到小說中的知識份子因為故鄉之人的墮落甚至

是無法在故鄉當中被肯定而加以貶抑這就像是引文中所指出的「他被領去問

自己究竟是不是人那是因為他做為人的這項事實被人們所否定」陳映真在〈鄉

村的教師〉當中就突顯出一個近似被殖民者的精神狀態而不斷追問「民族」是什

麼之後他檢視「台灣人」與「外省人」時也是如此無論站在台灣或中國主體

33 帕爾塔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著范慕尤楊曦譯〈主題與問題〉《民族主義思想與殖

民地世界一種衍生的話語》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年 10 月頁 50 34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華譯〈所謂被殖民者的依賴情結〉《黑皮膚白面具》

台北心靈工坊2009 年 11 月頁 180-181

17

立場時並非透過貶抑他者才能完成自我因為站在台灣主體立場來看時台灣

戰後國民政府透過貶抑「台灣」主體來成就所謂「中國民族」認同是個殖民者

與被殖民者關係的精神狀態而站在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的位置時透過貶抑「台

灣人」而揚升「外省人」的形象或是貶抑「西方民族」來揚升「中國民族」

都仍是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話語邏輯當中換句話說在黨國戒嚴體制

之下陳映真實際上在話語運作過程中並沒有正視「中國」與「台灣」之間的不

平等權力關係也就是法農所謂的「白人依循著一種權威情結領袖情結而馬

爾加什人依循的是依賴情結大家都心滿意足」的狀態陳映真早期小說透過貶

抑台灣「自我」來完成「成為中國人」甚至是之後批駁帝國主義皇民化的過

程當中並未真正檢視台灣做為殖民地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往往在階級分析的

過程中轉而以絕對化的中國民族主義來檢視台灣民主化運動的「體制反體制」

共生關係正像是法農批判的「昨天他們是殖民主義的寵兒今天又搖身一變

成為國族權威的驕子」35博埃默也曾經在研究殖民地文學的特徵時指出 所謂工作能使人改良向上的看法造就了勤勞的殖民地官員和他們的對立

面墮落懶惰的本土人的形象而這種殖民主義的形象刻畫反過來又強

化了上述觀點關於ldquo他者的種種描寫定式如偷懶裝病開小差無

用的笨蛋無所事事以及有關村野閒人的各種說法都是殖民主義寫作

中最現成的俗套36

而這種殖民主義邏輯下所刻畫的「墮落懶惰的本土人的形象」也並非只有殖民

者本身塑造這樣的偏見而已被殖民者可能也重新複製了這套邏輯甚至是站在

殖民者的對立面反過來描繪殖民者的醜惡被殖民者抵抗的姿態這些都是殖

民地的現實情境台灣也是如此特別是陳映真的早期小說中常可見到刻板化故

鄉之人的形象一九七年代末的「華盛頓大樓」系列則是刻板化西方人與「省

籍」人物以至於晚期小說台灣人外省人美國人甚至將是「漢奸」「特務」

等不同類型的人物而賦予「民族」意涵在不斷排除「異己」的過程中這仍是

一種被殖民心境的展現也正是因為自身意識到被殖民狀態他選擇透過「民族

團結」來抵抗帝國主義認為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與民主然而這樣的

論述恰好是在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框架之中也重新證明了「自身擺脫不了被殖

民心態的事實」竹內好曾經在探討魯迅與日本現代化問題時指出 如果是日本的人道主義作家大概不會這樣來寫ldquo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的寓言吧他們只會寫奴才被聰明人所拯救或被傻子所拯救或者奴才

自己起來打倒主人自己解放自己就是說日本的人道主義作家大概只

35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

2009 年頁 82 36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44

18

會把被叫醒的感覺描寫為喜悅而不是痛苦在這種人道主義者的眼裡

魯迅之陰暗是解放的社會性條件還不具備的殖民地落後性的表現但

是正是這種日本文學的先進性使得它不可能設想和理解在魯迅那一面

看來視魯迅為陰暗落後的ldquo先進的日本文學卻恰恰是聰明人的文學

即幻想解放的文學37 竹內好的說法其實也可藉此思考陳映真強調「民族文學」批判台灣文學的看法

在陳映真的評論中「只會寫奴才被聰明人所拯救或被傻子所拯救或者奴才自

己起來打倒主人自己解放自己」其實是以帝國主義的對立面也就是「中國

文學」「第三世界民族文學」來衡量台灣文學皇民文學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

他揚升「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民族文學」的重要性與其視野也還是成為一種

「幻想解放的文學」特別是台灣具有殖民地的特殊性與複雜性並不是截然強

調「抵抗」「民族意識」所能簡單解決的問題而台灣文學正是在不斷受到各種

意識形態產生「被叫醒的感覺」而「痛苦」這是陳映真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也就只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下來看待殖民地現狀因此他還是把所

謂「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文學」簡化地幻想成一種「聰明人的文學」做為解

放的工具而不考察當中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複雜糾葛 因此陳映真其實展現出殖民地知識份子的精神狀態出獄後他在「反帝民

族意識」之下開展評論與小說創作甚至到一九九年代以「中國統一」的「政

治正確」主導他的評論走向在這個過程當中「民族」話語本身的權力關係在

台灣現實社會中往往不被檢視除了國民政府宣稱自身是「自由中國」來統治台

灣甚至至今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當中都蘊含了複雜的權力關係薩依

德也曾經指出 帝國主義和與之相結合的文化肯定了地理學的優位性和領土控制的意識

形態地理學的認知產生許多計畫想像圖學軍事經濟歷史

或是一般意識下的文化這也使許多種知識的建構成為可能的所有這一

切在不同方面均有賴於一種特殊的地理學之被意識到的特色與使命38 而「中國」本身在陳映真追尋「民族」道路上逐漸成為不可動搖的地理學想像

其實當中的權力關係一直是被漠視的如薩依德所言「帝國主義和與之相結合

的文化肯定了地理學的優位性和領土控制的意識形態」過去台灣與中國在帝國

主義之下成為被殖民的角色如何理解這當中複雜的權力關係問題甚至是戰後

國民政府以其「自由中國」之優位性來面對「台灣」這些在探討陳映真左翼中

37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6-207 38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敘事和社會空間〉《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

立緒出版社2004 年 1 月頁 157

19

國民族主義話語的開展過程中也都會一再展現因為陳映真在創作與評論的過程

中「有賴於一種特殊的地理學之被意識到的特色與使命」在其「左翼」階級分

析的內部「中國民族」就成為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雖然他不同時期的論述有

不同的意涵在研究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如同

薩依德依樣不斷反覆質疑 如果東方主義重要的是一般性的概念但若不顧慮到許多其他資料是否

會有問題有誰能加以否認那些資料中常充斥著歐洲優越性的教義

各式各樣的種族主義帝國主義以及像視「東方」為一種理想的不變的

抽象概念的武斷看法或者重要的是那些出自於沒沒無聞的作者之

手的更多各式各樣的作品我們也該將之提出作為一些討論東方的案

例helliphellip但是我們為何不能同時一起運用這兩種觀點或者在一個觀點之

後接著用另外一個是否不論是太過一般性或太過特定性都會有明顯

扭曲現實的危險(而這也正是學述界的東方主義總是傾向會有的毛

病)39 無論是薩依德所指出的「東方」想像或是陳映真的「中國」想像都是在權力關

係下進行的重點是如薩依德所提出的各種疑問如何將台灣的時代脈絡納進來

討論並且掌握陳映真與同時期知識份子的關係他所參與的各種論戰也就成

為至關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東方主義》之〈緒論〉也曾指出 有一個幾乎是無異議的共識存在著那就是要不然他就是政治性地不存

在著再不然就是他被允許而存在著但卻是以一個討厭的人或以東方人

而存在著這個由種族主義文化刻板印象政治帝國主義和去人性化的

意識形態所交織而成的網的確是很強勁地覆蓋在阿拉伯和穆斯林(亦即

伊斯蘭教徒)身上而這就是這個網讓每一個巴勒斯坦人都會覺得他們生

來就該特別被懲罰40 而分析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的過程中無論是「台灣」「中國」

「西方」都其實仍是在他「意識形態所交織而成的網」當中形成是否有另一

種可能解釋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運作而不落入他原先設定的簡化的

民族對立關係就成為本論文最重要的部份 查特吉也曾經以具有辯證性的方式看待被殖民國家內部的民族主義的問

題他認為 39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緒

論〉《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11 40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緒

論〉《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36

20

事實上我們發現民族主義思想中的問題恰恰是與東方論述的問題相反

的也就是說民族主義思想中的ldquo客體仍然是東方人他保留了東方

論述中所描述的本質主義特徵只不過他不再是消極的非參與性的了

他被看做擁有一種能夠自我ldquo創造的ldquo主體性helliphellip

在該主題層次的另一面民族主義思想接受和採納了以ldquo東方和ldquo西

方之間的差異為基礎的同一種本質主義概念接受和採納了由先驗的研

究主體所創造的同一種類型學並由此而接受和採納了在西方科學的後啟

蒙時代所建立的同一種認識的ldquo客體化的過程

結果民族主義思想中有一種內在的矛盾性質因為它所賴以推論思考的

是一個認識體系其表述再現結構恰恰是與民族主義思想試圖否定的權力

結構一致的正是這種思想領域的矛盾性質為解決民族主義問題提出不同

的解決方案創造了可能性而且正是這一矛盾性質表明在思想領域

一個殖民地國家的民族問題或所引申出的後殖民地國家的社會轉型問

題在理論上是無法在一種完全的民族主義框架內解決的41 也正是因為民族主義一方面看似「不再是消極的非參與性的了他被看做擁有

一種能夠自我ldquo創造的ldquo主體性」但是另一方面「民族主義思想接受和採

納了以ldquo東方和ldquo西方之間的差異為基礎的同一種本質主義概念」在這樣

的民族主義內部矛盾之下比如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想要解決台灣為何產生

「台灣意識」因而批評台灣戰後依賴美日帝國主義發展拋棄過去「國共分斷」

的歷史呼籲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或是另一方面本土論者想要

透過「台灣意識」來打造「國族認同」這些對於解決當下台灣或中國現實政治

問題甚至是國家認同問題都沒有實質的幫助此外南地的「殖民地心理學」

也透過印度的經驗重新檢視法農與薩依德等人的後殖民理論與東方主義批評

他指出 今天人們可能選擇去做非西方但這個非西方本身卻不外乎是西方的另一

種思構(construction)人們於是乎可以選擇不是去做一個東方學主義暴

君(把Karl Wittfogel和薩依德(Edward Said)結合起來)就是去做革命份子

的最愛(把卡繆和歐威爾(George Orwell)連在一塊兒)了對於不想做這

種選擇的人當然還可以選擇不是做Cecil Rhodes 吉卜齡 (Rudyard Kipling)筆下高尚部分野蠻的半小孩就是選擇去做和它相對照的

令人痛恨的棕色 (brown)多過於大爺 (sahib)的棕色大爺 (Brown Sahib)然而就算是心懷憎恨這麼選取卻都不外乎是像勝利者致敬

讓我們都不要忘記法農(Frantz Fanon)他對西方最狂暴的譴責是以沙特

41 帕沙查特伊(Partha Chatterjee)著張云箏林德山譯〈甘地及其對市民社會的批判〉頁 82

收錄於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

21

(Jean-Paul Satre)式的高雅文字進行書寫的質言之西方不但產造了摩登

殖民主義它還受訊(informs)予絕大部分針對殖民主義的解釋甚至於給

對解釋進行的解釋染上了顏色42 南地認為「今天人們可能選擇去做非西方但這個非西方本身卻不外乎是西方的

另一種思構」並指出薩依德法農等人的問題所在也就是他們可能一方面體

認到西方對於東方的想像與建構但又另一方面還是在被框限住的「西方東方」

二元對立架構下思索問題但這不意味著薩依德所批判的東方主義或是法農所

提出的殖民地問題不值得借鏡重點是如何在試圖去殖民的思維與過程當中避

免自身重新複製了殖民主義話語中二元對立的框架那要如何真正消除「殖民」

問題呢南地認為內部殖民和外部殖民是共生共榮的因此都必須要消除他透

過羅洛梅(Rollo May)所謂的「真切的赤子之心」(Authentic innocence)來進行闡

述這個「真切的赤子之心」是指「尚未喪失它覺知對醜惡的現實感也知道它

自己與那醜惡相『共謀』的真實性」43南地進一步透過這個概念來指出 受害者他們自己思構認知的西方一個非西方人在經驗非西方人之災

厄的基礎上去進行理解的那個西方不管他們這個理念對精邃的學究是

多麼生澀的東西它卻是成千上萬人的現實那些正是人們在過去兩個世

紀中和西方共存且付出重大代價而學習到的現實44 而這樣的「現實」就不會是像陳映真簡單想要建構一套「民族文學」「第三世

界文學」與西方相抗衡藉此消解「台灣意識」就能夠達成的當然被殖民者也

在想像西方想像一套對抗方式無論是否是西方的另翼(alternative)南地也認

為是可以寬容的45這無論是面對陳映真的東西方想像甚至是「台灣意識」

與「台灣民族」認同也都應當必須是如此只不過重點是陳映真並沒有從殖民

主義話語當中解放出來在他批判帝國主義甚至是「台灣意識」「本土化」的

過程中透過不斷排斥帝國主義台灣本土論來成就他的中國民族主義與其「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同時也就一步步將自身所認同的中國民族本質化他者化

另一方面這也並非意味著「台灣意識」「本土化」過程中就沒有吸收依附歐

美或日本的思潮重點是為何一定要「成為中國人」才能對帝國主義進行對抗

「成為台灣人」難道就不可以嗎而在一九九年代陳映真「中國統一」的民族

理想與政治話語中也還是成為另一套複製殖民主義話語的論述方式特別是從

42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79 43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79 44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80 45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80

22

台灣出發的殖民地特殊性才更是應當掌握的「現實」無論是反抗或協力「那

些正是人們在過去兩個世紀中和西方共存且付出重大代價而學習到的現實」 而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民族主義話語特別是「冷戰體制論」的思想基礎

是由南韓「分斷體制論」46而來這套理論之所以會受到陳映真注意的原因在

於一九八年代陳映真和《中華雜誌》開展出不同的民主化道路他們思索「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除了必須重新探討「左翼」歷史來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之外

同時也透過《人間》來建立他的「冷戰體制論」而這套論述是「台灣社會性質

論」之準備也就是分析「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自我再生產機

制」用以回應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並將之貶抑至一個被日本帝國主義支配

的絕對關係中白樂晴在《分斷體制民族文學》一書當中曾經指出「分斷體制

論」與「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 一個致力於處理這種特定民族情境的民族文學很難在任何明顯的意義下

成為一種民族主義式運動事實上這種處境使我們必須去解構任何簡化

的「國家」或「階級」概念之所以將階級概念納進來是因為若我們要

解構分斷體制的自我再生產機制就必須做階級分析47 文中指出「因為若我們要解構分斷體制的自我再生產機制就必須做階級分

析」也就是「階級分析」形式是做為「民族主義」的討論過程而不在於強調

「左翼」本身而在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架構下甚至是「台灣社會性質論」

使用「左翼」分析方式來完成其「中國統一」論述的過程當中其實已可展現出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論述「民族主義」的強調大過於「階級」思考的盲點因為

陳映真越到後來越來越在意「台灣意識」與「分離主義」的問題「冷戰體制論」

做為解釋「台灣意識」是台灣再美蘇冷戰國共分斷下依賴美日發展的產物而

「台灣社會性質論」則是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歷史階段分析只不過白樂晴在

強調「第三世界民族文學」時「不將世界分成三份而是從普通民眾而非強勢

46 白樂晴曾經提醒「體制(system)這個詞的意義會視我們是在指涉以下何者而異世界體系

分斷體制或南北韓各自的體制這也許會引發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把『體制』這個詞扯進

來在自己腦中製造這種困惑helliphellip實際上『體制』一詞的使用不只局限於以上提到的三個例

子舉例而言『冷戰體制』中的『體制』一詞就跟這三者的意思都不一樣因此重要的問題在

於首先是否現實本身導致有必要把『體制』這項概念帶進來即便這麼做有帶來困惑的危險

第二若是如此我們就應該透過說明它在各種情況下的特定意義將混淆降至最低」他在同

頁也指出「『冷戰體制』(Cold War regime)這個詞也許更為常用但在這個詞的情況裡『regime』

在韓文中的翻譯跟『體制』是同一個字」白樂晴著林家瑄朱玫譯〈使超克分斷體制運動

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頁 85而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強調的是「冷戰體制論」來自於南

韓「分斷體制論」的論述概念也就是核心價值是強調民族統一結束分斷做為批判台灣戰後

依附美日發展遺忘「國共分斷」的民族歷史的情況藉此反駁「台灣意識」 47 白樂晴著林家瑄朱玫譯〈使超克分斷體制運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頁 78收錄於

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23

者的觀點出發將世界視為一個單一的整體」48也就有著要站在民眾立場挑

戰南韓當下體制的意味而陳映真出獄後雖然和國民政府保持緊張關係但是在

他的「左翼」階級分析過程中往往也就位移到「民族」的焦點上藉此打擊「分

離主義」的敵人此外台灣和南韓民主化經驗還是有所差異白樂晴在討論台

灣與中國的關係時也不若陳映真以其僵化的階級分析來服務其「冷戰體制論」當

中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他在二八年時也曾指出 但我想南韓和台灣都同樣有對抗獨裁的感受對抗獨裁的經驗並關心在

全球消費文化的同一化影響之下如何能保存自身的文化認同我不太清

楚你們會如何將台灣文學置放在更大範圍華語群體的華文文學內除此之

外你們也有一個政治上的敏感任務也就是在跟中共文學的關係上要如

何放置台灣文學我猜想會有一個極端的位置從認為台灣文學是一種完

全獨立的民族文學到另一個極端認為它只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而已

而這個「中國」包括中國和台灣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大概會有某種中間地

帶此外在台灣你們也跟南韓有一樣的問題如何將我們的文學置放在

東亞脈絡中49 白樂晴以具有彈性的說法來看待台灣文學與「華文文學」「中共文學」「東亞脈

絡」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關於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白樂晴認為「會有一個

極端的位置」也就是本土論者或中國民族主義者之間會有詮釋上認同上的強

烈差異在界定過程中會比南北韓問題更為複雜相對的陳映真吸收南韓的「分

斷體制論」來做為「冷戰體制論」的基礎甚至又以「冷戰體制論」做為日後「台

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在這過程當中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已然上升至「中

國統一」的政治意識形態層面而非單純的中國民族認同而是在和「中國統一」

的道路前進時反而脫離台灣社會的現實而不論當下台灣內部甚至是中國文

革後的實質權力關係問題 而本論文透過上述後殖民論述文本做為研究方法試圖從中探討帝國主義

殖民主義以至於當下以「左翼」界定陳映真過程中所忽視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話語邏輯的形成與開展過程要解讀陳映真就必須要放回到時代脈絡下討論也

就釋放回到台灣歷史與文學的脈絡來考察而非遙遠的中國此外也不能一味

地只標榜其「第三世界」觀點「左翼」精神而不考察論述的運作過程在這些

抽象概念之下陳映真具體的實質討論內容是什麼他如何在批判帝國主義與殖

民主義時又重新複製這套邏輯這些都是當下被忽略的課題將陳映真放回到時

代脈絡之下來審視時才會發現當今論者以這些概念來塑造陳映真的「崇高」形

48 白樂晴著林家瑄譯錄音整理〈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學概念〉頁 192收錄於

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49 白樂晴著林家瑄譯錄音整理〈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學概念〉頁 199-200收

錄於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24

象只是一種學術上的欺罔

二章節架構

本論文《「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

形成與開展》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歷史與時代脈絡之下檢視陳映真的思想是一

層層地疊加上去的就必須要探討他的小說評論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本論文的

章節安排也就透過不同階段為分水嶺來展開陳映真的思想創作論述與時代

之間關係的探討 第二章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

第一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的主體建構

第二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第三節 民族與騷動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

第四節 小結

筆者在第二章主要探討一九六八年「民主台灣民主聯盟」案以前陳映真在

小說創作與文學場域中如何開展出他的「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筆者從其創作的

源頭談起並且在不同母題當中開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並且在

這過程當中也逐漸將「民族」本質化刻板化筆者藉由陳映真早期小說歸納出

以下圖表

陳映真早期小說當中具有不同母題主要是以知識菁英的內心活動出發在內心

的各種矛盾掙扎狀態之下貶抑家庭與故鄉甚至是否定時代這些都對知識份

子構成了壓迫關係而在這樣的小說敘事過程當中陳映真也逐漸醞釀出思索「中

國民族」與「省籍」的母題 此外一九六年代「民族」道路趨向上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因而

要將陳映真重新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來考察包括《筆匯》《劇場》《文學季刊》

等刊物其實當中仍有強烈的現代主義精神之後陳映真和同時期的知識份子逐

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發展甚至因為中國文革而使陳映真等人產生「騷動」

25

因而釀成「民主台灣聯盟」案在這個過程中陳映真等人其實一方面吸收現代

主義思潮另一方面也開始醞釀出批評西化帝國主義的看法而這個階段是陳

映真「民族」文藝道路從追尋到逐漸堅定的過程 第三章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第一節 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與「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第二節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中的「反帝民族意識」

第三節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討論陳映真出獄後「第三世界論」的開展過程論述中以「反帝民族

意識」為核心價值一九七五年陳映真出獄他旋即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反

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和《中華雜誌》在這樣的核心價值上左右翼趨合

他在「第三世界論」的運作過程當中一方面以「左翼」階級分析批判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又以中國民族主義抨擊台灣文學當中的「分

離主義」傾向而陳映真出獄後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也就在「第三世界

論」的概念範疇下開展從出獄後第一篇向官方「澄清」的小說〈賀大哥〉到

「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當中都有明顯的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運作特別是

「華盛頓大樓」系列當中也就是要以「第三世界論」來解釋「民族在跨國資本主

義之下的異化過程」而一九八年代後陳映真持續「第三世界論」做為對抗

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的方式要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學習藉此促

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是在面對黨外台灣文學的本土

論者「台灣意識」也就開始將其具有「左翼」階級分析色彩的「第三世界論」

以當中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進行回應然而也因為本土論者對「第三世界論」

的吸收與質疑加上陳映真這個階段的「第三世界論」並非真正能夠消解「台灣

意識」他開始思索如何解釋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以及「台灣意識」的

產生原因之後也就逐漸放棄了「第三世界論」的框架思考轉而以「冷戰體制

論」來解釋 第四章 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

第一節 銜接台灣與中國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

第二節 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

第三節 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則是探討陳映真「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形成過程

以及他與本土論者論戰過程中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特別是這個階段陳映真的論

述也就奠基在先前「第三世界論」的的思考基礎上進一步建構他的「冷戰體

26

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也就是不斷奠基在過去論述基礎上藉此思索另

一套左翼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方式將過去的批評整合進新的論述框架內筆者

將陳映真的論述歸納成以下圖表

首先陳映真和《中華雜誌》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是不同於黨外運

動的另一條民主化思路因為黨外運動中的「台灣意識」是無法促成「民族團結」

的原因陳映真開始思索「白色恐怖」年代中的「左翼」知識份子與中國受迫害

的民主化運動人士因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無法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

國主義為了消解「台灣意識」做為解釋戰後台灣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而遺

忘「國共分斷」民族歷史這是之後尋找戰後台灣與中國歷史連帶關係的重要起

點其次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形成於《人間》雜誌刊行期間筆者除了說

明《人間》並非單純如過去研究者所強調的「社會關懷」重點仍在於這份刊物

如何做為陳映真宣稱其「關心台灣現實」之「證據」甚至透過「冷戰體制論」

來說明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是在「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之下所

產生最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則是在解嚴後逐漸開展從「冷戰體

制論」到「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中一步步朝向「中國統一」為使命並且

「冷戰體制論」做為「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以「人間台

灣政治經濟叢刊」為論述基礎並主要在《海峽評論》上發表文章在這個過程

當中他透過「左翼」來銜接戰後初期台灣與中國之歷史關係甚至強調自身「左

翼」認同然而陳映真也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偏離了「階級解放」立場而以「中

國統一」強調兩岸「民族經濟」為目標政治意味也就越來越濃厚並且也延續

了和過去本土論者的爭執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陳映真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還

是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來看待台灣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

並不斷強調要以「中國統一」來促進「民族團結」發揚「民族文學」與「左翼

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從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結構中解放出

來 第五章 結論

27

28

本論文主要重新探討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透過他在不同時期的小說與

論述來說明這個複雜的形成與開展過程筆者所要指出的是陳映真左翼中國

民族主義話語的運作過程中雖然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思考主題與面向但是他出

獄後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話語運作過程當中其實已經開始從「左翼」階級分析

的思考往「民族」的位置位移甚至是一九九年代後「反獨促統」的政治性格

已經完全凌駕了「左翼」思考此外從早期「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下已然產

生刻板化本質化的現象出獄後他的「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以至於之

後的「台灣社會性質論」都是在不斷位階化台灣中國第三世界與帝國主義

的關係將「殖民被殖民」問題簡單視為一個二元對立的絕對框架來進行立論

因而他還是複製了殖民主義的二元對立框架無論是對中國民族認同或台灣民族

認同這些都是必須在政治意識形態選擇之餘所要重新審視的面向

第二章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是在早期小說徬徨

猶豫的過程中逐漸確立並且也因為文壇上部份知識份子開始重新摸索「民族」

文藝道路而產生「騷動」他的早期小說儘管具有不同的母題但是在徬徨與猶

豫的過程中確立知識菁英的主體位置並且這些母題成為陳映真早期小說追尋

「民族」文藝道路時產生知識菁英視角的來源因此解讀陳映真早期小說如何從

思索自身知識份子的主體在這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省籍」問題思索「中國民

族」是什麼並且之後朝向「民族」文藝道路上邁進是筆者在第二章的主要課

題 「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是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徬徨猶豫的過程中思索的

母題之一此時他是在菁英視角下塑造不同省籍外國人物的形象在早期小說

中陳映真不斷試圖釐清自身與時代環境之間的關係甚至是想要理解「中國

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他在描寫知識份子的心靈狀態時早期小說的話

語邏輯如何運作陳映真如何從早期各種不同的母題當中開展出「省籍」「中國

民族」的思索甚至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他和其

他知識份子之間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章除了討論他的生平背景思索「省籍」

與「中國民族」的過程之外還要將他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來檢視小說以及與

同時期知識份子的關係才能夠理解陳映真如何走上「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如

何在「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逐漸激化而產生「騷動」導致「民主台灣聯盟」

案筆者首先探討陳映真的創作背景與其早期三篇小說〈麵攤〉〈我的弟弟康

雄〉〈家〉的話語邏輯藉此掌握日後其小說的各種母題其次探討陳映真早

期小說中「省籍」與「中國民族」的思索如何萌芽〈鄉村的教師〉是第一篇開

始思索「中國民族」的小說之後的早期小說在知識菁英主體追尋過程中如何思

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最後筆者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中檢視探討

他與同時期追尋「民族」文藝道路的知識份子的關係包括《筆匯》《劇場》《文

學季刊》的成員以及「阿肥家的客廳」因為中國文化大革命而「騷動」的過程

藉此掌握其入獄以前「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過程與小說創作的基礎

29

第一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的主體建構

被殖民者始終保持警惕由於他很難辨識殖民世界那無數的符號從不知

道自己是否跨越了界線面對由殖民者安排的世界被殖民者始終被當作

嫌疑犯他的罪惡感並不是一種承認接受的罪惡感而比較像是一種咀

咒大禍臨頭1 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徬徨與焦慮的思索過程中具有重複性並且明顯展現出現

代主義知識菁英的視角與立場他在〈試論陳映真〉中指出自己投稿於「筆匯」

時期的「慘綠色調」最為濃重並在投稿《現代文學》的期間還保留青蒼色調

直到一九六五至一九六八年後才具有「明快的理智的和嘲諷的色彩」2而市

鎮小知識份子的中間位置是導致他徬徨與猶豫的來源 〈試論陳映真〉是陳映真第一次自剖文學創作歷程也是解讀其早期小說的

關鍵所在這篇文章試圖以「階級」分析市鎮小知識份子心靈狀態的產生原因

主要強調的是早期小說當中的「民族」熱忱反而和日後陳映真自己與趙剛陳

光興強調他早期小說中的「左翼」色彩用「第三世界」框架來涵蓋陳映真有不

同的樣貌這些日後的詮釋都值得商榷特別是早期小說當中所呈現出最主要的

課題其實是知識菁英徬徨猶豫的「心靈狀態」那麼這個市鎮小知識份子的

「心靈狀態」是什麼呢施淑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中充滿疑問與矛盾「伴隨著

重複出現的小說主題像憂鬱症患者之一再重返折磨著它們的心靈災難」3他

指出重複性展現在小說母題上也意味著陳映真的作品中常有相似的敘述觀點或

主題另一方面黎湘萍認為「母題」除了表達本文自身的題旨也牽引出其它

文本「這些被牽引進來的其他文本與作品自身關於現實生活的敘述描寫暗

示一起織起了一張意義的網絡」4筆者認為這些小說母題透露出陳映真已開

始區分自我與他者關係並且也透過知識菁英的視角來形塑內心活動環境與時

代小說中的知識菁英不斷重複的「心靈災難」在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之下

早期小說所突顯出來的焦慮感其實正像是法農所說的「被殖民者」的內心壓抑

展現在陳映真具有現代主義色彩的作品中早期小說中被壓抑的內心活動「像是

一種咀咒大禍臨頭」

1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文

化2009 年頁 87 2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3 3 施淑著〈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文學》第 1 卷第 1 期1990年 4 月頁 203-205 4 黎湘萍著〈沉重的遺產論中外文學對陳映真文本的滲透〉《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

版社2003 年 12 月頁 154

30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具有重複性的市鎮小知識份子的「心靈狀態」突顯出知

識菁英對自身主體的焦慮感也正由於早期小說具有重複性的「咀咒」在內心

活動被壓抑的過程中產生對時代與環境的貶抑與客體化的現象那麼「心靈災

難」如何被不斷重複並且在重複過程中現代主義的菁英視角如何呈現也就

是在區分自我與他者的過程中產生視角與位階落差無法真正詮釋政治權力運作

的過程甚至知識菁英的「心靈災難」和陳映真小說中開始產生「民族」話語有

極大關係因此本節在理解陳映真早期小說如何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

題之前先從早期小說知識菁英的立場與「心靈災難」談起

一市鎮小知識份子的創作出發點

陳映真是一九三七年出生的台灣人早期小說透過敘事者的內心活動來建立

自身與環境時代的關係充滿知識份子被環境時代壓抑的掙扎與徬徨這樣

的內心徬徨與焦慮感是現代主義小說中常有的母題儘管陳映真一九六年代中

期以後的小說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並試圖和現代主義分道揚鑣但是他

是以吸收現代主義小說形式為出發點在其它以「民族」文藝道路追尋為母題的

早期小說中基本上都是以現代主義做為其美學展現形式這是無可否認之事

那麼陳映真創作的出發點是什麼他受到什麼樣的影響而開始創作筆者以下

首先從其創作背景談起並進一步討論其第一篇小說〈麵攤〉 (一)從陳映真早期創作的背景談起 陳映真的成長背景其實和許多台灣人的生命經歷相似年少時也曾見證白色

恐怖的歷史但對於黨國戒嚴體制的問題並不甚了解但也正是因為對於整個時

代氛圍不瞭解又不知是否可能觸犯政治禁忌因而早期小說往往突顯出知識份

子試圖理解自身甚至是自身與社會時代的關係他曾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寫下

〈後街〉一文當中指出 一九五年夏天他上六年級級任老師在升學輔導自修課上捧著中央

日報看韓戰的消息那年秋天一個從南洋而中國戰場而復員因肺結

核而老是青蒼著臉在五年級時為班上一個佃農的兒子摔過他一記耳光的

吳老師在半夜裡被軍用吉普車帶走留下做陶瓷工的白髮母親一個人

幽幽地在陰暗的土屋中哭泣冬天他家後院住的外省人陸姊姊兄妹倆

分別在鶯鎮和台南糖廠被人帶走helliphellip白色恐怖肅清的寒流瀰漫在四面八

方5

5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4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31

文中指出的「為班上一個佃農的兒子摔過他一記耳光的吳老師」成為日後陳映

真書寫南洋戰爭經歷的〈鄉村的教師〉以及日後回溯白色恐怖歷史的〈鈴鐺花〉

的原型人物但是上述仍是陳映真多年後的詮釋無論是吳老師或「外省人陸姊

姊兄妹倆」所經歷的白色恐怖陳映真在童年恐怕也理解不多重點是這成為日

後早期小說中對於時代歷史與「中國民族」不解而試圖釐清的過程包括描繪

家庭與生活環境時代對知識份子的壓抑甚至在自身主體的摸索過程中開始思

索「中國民族」「省籍」問題這些時代與環境的因素構成知識份子內心壓抑的

來源不斷試圖釐清自身與家庭生活環境甚至是時代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他早

期小說的創作動機甚至是早期小說「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的焦慮起點 那麼陳映真的家庭背景如何影響其小說創作呢陳映真曾在一九七五年的

〈試論陳映真〉中對市鎮小知識份子有下述評價 在現代社會的層級結構中一個市鎮小知識份子是處於一種中間的地位

當景氣良好出路很多的時候這些小知識份子很容易向上爬升從社會

的上層得到不薄的利益但是當社會的景氣阻滯出路很少的時候他們

不得不向著社會的下層淪落於是當其昇進之路順暢則意氣昂揚神采

飛舞而當其向下淪落則又往往顯得沮喪悲憤和徬徨6 陳映真將自身視為市鎮小知識份子放在社會經濟條件來考量認為這是市鎮小

知識份子具有「濃重的感傷的情緒」7的原因然而這和作者現實生活條件有所

落差陳明成曾透過追究陳映真的家世包括生父陳炎興與養父陳根旺在日治

時期都和統治者有密切關係陳炎興擔任過日治時期公學校教員創作〈台灣進

行曲〉之後轉任於茶葉統制會社台灣放送局等「半官半私」的機關8甚至在

戰後任職新竹縣中等教育股長新竹縣桃園鎮桃園國小校長等職9而陳根旺則

日治時期則是統治者栽培的巡查部長甚至在戰後任職臺陽礦業公司秘書課長

台北汽車貨運公司董事兼經理甚至是第二屆縣議員10因此陳映真的生父與養

父不可能只單純具有象徵性的社會地位在戰後應有比一般社會大眾優越的物質

條件那麼要如何解讀〈試論陳映真〉中的這段評論呢市鎮知識份子如果不代

表實質的現實階級條件那麼從「精神狀態」來看的話也就是「遮掩在陳映真

6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3 7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3 8 陳明成著〈在「台灣進行曲」的年代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 9 期2009 年 10 月頁 304-305頁 308 9 陳明成著〈在「台灣進行曲」的年代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 9 期2009 年 10 月頁 312-313 10 陳明成著〈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反思陳映真〈後街〉等文〉《台灣文學評論》第

10 卷第 3 期2010 年 7 月 15 日頁 171

32

個人立場與立論背後的家族境況」11這樣的真實社會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將小

說中的「精神狀態」視為作者話語邏輯與價值觀的產物另一方面在小說話語

運作過程中這樣的「精神狀態」具有現代主義的「菁英色彩」也是陳映真早

期小說塑造自我與他者的問題來源也就是藉由小說人物內心活動視角來描述

世界是一個不斷區分自我與他者的過程 而陳映真在創作初期除了加入《筆匯》《現代文學》《文學季刊》等創作陣

營並受到姚一葦的栽培但鍾肇政等台灣作家也對他有所鼓勵與支持此外

他在一九六年《筆匯》已發表〈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對

於鍾理和的作品表達肯定他在文中指出 他著著實實地打破了現實流行作家的一切架空游離的故事的泉源一切故

事型式的映成概念一切被習慣了的故事背景感情和現野而為現代的

中國文學創造了與現時代密切連接了的充分表現了現在時空的現實和感

情的一種新的境地他是第一個不以迷信傳統概念而用赤裸裸的感

情和真實的血淚去表現了這一時代的作家12 儘管文中指出鍾理和的研究「不是本文的作者所能勝任的」但他認為「從『雨』

的出版台灣在文學上在文化上才始真正光復了」13這段話突顯出陳映真

對於台灣文學的發展認識不深雖然不太同意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文學但仍籠

罩在官方「中國文學」的敘事之下因而認為「台灣在文學上在文化上才始真

正光復了」此時由於文壇的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影響力仍然很大這種想

要從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破繭而出的慾望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還

包括尉天驄等《文學季刊》的作家也是如此 陳映真一開始也並非截然地排斥台灣文學陳明成透過「陳映真致鍾肇政書

簡」指出陳映真早期已有書寫台灣文學史的打算14在一九六二年「很早就對

現代主義文風普遍呈現的虛無現象和政治禁錮的氛圍感到警覺和不滿了」15但

11 陳明成著〈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反思陳映真〈後街〉等文〉《台灣文學評論》第

10 卷第 3 期2010 年 7 月 15 日頁 177 12 陳映真著〈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第 2 卷第 5 期1960 年 12 月

5 日頁 39 13 陳映真著〈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第 2 卷第 5 期1960 年 12 月

5 日頁 39 14 陳映真曾對鍾肇政指出「不怕你笑話有一日和平臨到人間的時候我要好好的對台灣的文

學下一番史的研究如果有足夠的資料我想應連同以日語寫作的那一代也算進去但這些都得

等待一切政治的偏見和禁忌遠去的時候罷但是是否會有那樣的一天而縱或有之在這樣的

戰爭年代裡我能活著去著手我愛的工作嗎這是個不很愉快的問題可不是嗎」1962 年 3月 13 日的「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轉引自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頁 113 15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33

是和台灣本土作家的交流並未真正對之後逐漸走上「民族」文藝道路的陳映真

引起決定性的作用反而成為日後極力「肅清」的對象他在當兵期間產生的「民

族興趣」並且以《筆匯》成員為主要文藝交流對象這些成為他逐漸和台灣本

土作家分道揚鑣的原因當然陳映真一九七五年〈試論陳映真〉強調「民族興

趣」的來源也有他出獄後一面強調「反帝民族意識」一面宣稱自身文學創作

的「合法」「愛國」的背景條件其實早期小說在不同母題當中摸索知識菁英的

主體位置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只是知識菁英主體焦慮的一部份而

已此時他尚未和台灣本土作家正面對壘直到出獄後抨擊台灣文學的「分離主

義」甚至是一九八年代統獨問題檯面化後「民族」認同立場的差異才被尖銳

地突顯出來還必須注意的一點是陳映真此時從現代主義出發但也不全然是

受到歐美現代主義文學影響他曾經指出自己是在「魯迅契訶夫芥川是十分

奇怪的組合」之下形塑風格的16芥川龍之介即是日本重要的現代主義小說家

這些都和他一九九年代以後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頭銜並透過〈後街〉

〈父親〉等文章來描述閱讀左翼禁書的過程藉此塑造左翼知識份子的形象有所

不同因為一九六年代的陳映真仍是在摸索吸收知識與養份的過程中來進行

創作

當然閱讀禁書也是陳映真早期對於「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產生疑問的

來源之一這可能比陳映真入伍當兵期間對外省老兵的祖國經歷感興趣的時間點

更早雖然這當中可能具有是否認同「左翼」「紅色中國」的問題存在但這個

階段陳映真的小說作品主要還是在徬徨猶豫中開展各種母題對於「中國民族」

「省籍」問題還是在摸索階段當中而「左翼」也並非是陳映真的專利特別是

舊書攤上如果還是可以購買到禁書的話那麼左翼書籍也必然在民間有所流通

比如陳映真在〈後街〉當中指出早期就讀淡江英專時閱讀禁書的經歷 在文學上他開始把省吃儉用的錢拿到台北牯嶺街這條舊書店街去換取

魯迅巴金老舍茅盾的書耽讀竟日終夜但這被政治禁絕的祖國三

年代文學作品的來源自然有時而窮而命運不可思議的手在他不知

不覺中開始把他求知的目光轉移向社會科學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在

這文學青年的生命深處點燃了激動的火炬從此《聯共黨史》《政治經

濟學教程》思諾《中國的紅星》(日譯本)莫斯科外語出版社《馬列選

集》第一策(英語)出版於抗日戰爭時期紙質粗礪的毛澤東寫的小冊

子helliphellip一寸寸改變和塑造著他17

頁 112 16 韋名著〈陳映真的自白文學思想及政治觀〉頁 35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

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17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7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34

陳映真此時是否認同「左翼」立場仍是值得存疑的這段話當中指出自己對於「被

政治禁絕的祖國三年代文學作品」感到好奇甚至進一步將目光轉向「左翼」

社會科學然而是否認同「左翼」是否將「左翼」思維落實在小說創作中是另

一回事畢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中會被視為挑戰政治禁忌加上他在一九七五年

〈試論陳映真〉當中仍不否認自己早期小說的「感傷色彩」並極力強調「民族

興趣」的來源第三陳映真曾經在《劇場》發表〈ASA NISI MASA〉一文

當中指出 包括藝術家在內的知識份子們總是慣於用一種悲憤底先知或者使徒的姿

勢去審判人和他們的世界關於人的背德核武器戰爭與和平天主

教道德越戰第三世界自由民主性以及愛之不在等等但是在

很多時候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和道德上的弱

質18 文中批評知識份子「審判人和他們的世界」的過程中「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

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和道德上的弱質」但是也是在他逐漸朝向「民族」文

藝道路拋開早期小說的徬徨與猶豫轉而思索台灣社會與當時世界發展局勢的

各種問題陳映真一九六八年以前的小說具有多種母題從摸索階段到逐漸朝向

「民族」文藝道路但無論是「第三世界」一詞的使用閱讀「左翼」禁書等等

年輕時期的陳映真詞彙表面形式上的使用可能大過於理解本身「左翼」只能說

是出獄後有意識地銜接上「反帝民族意識」甚至要到一九九年代他自己才承

認「左翼」知識份子的「頭銜」用以「證明」自身對「中國民族」的效忠此

外陳明成也曾指出陳映真在這個時期所寫給鍾肇政的書信當中也多了一些「左

翼」的用語 另一方面也能敏銳發覺截至目前為止陳映真的信裡不知不覺開始多了

「鬥爭」「反動」「封建」「辯證」「進步者」「小布爾喬亞」等左翼份

子喜用的字眼甚至細心一些都能在〈將軍族〉裡讀到陳映真憧憬的「理

想」顏色19

陳映真的信中儘管多了「左翼份子喜用的字眼」也就意味著他此時對於一九三

年代的中國新文學感興趣對當時的小說創作理論加以模仿甚至試圖理解

對岸的「中國民族」的樣貌一九六年的小說〈鄉村的教師〉即展現出對於「中

國民族」「省籍」問題的困惑與不解「左翼話語」在一九六年代最多只能算

是「遣詞用字」上字義表達的「形式」層面仍要視察其思想的核心價值來判定

18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2 19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24

35

因此分析陳映真小說評論中的話語邏輯就變得十分重要筆者認為這個階段陳

映真主要是在知識菁英主體位置的焦慮當中一方面吸收現代主義文學另一方

面也產生想要從現代主義掙脫而出卻又無法完全拋棄的騷動不安這些筆者到第

三節再深入討論 上述是陳映真早期創作的背景條件閱讀不同國家的文學著作與理論甚至

左翼理論的過程當中摸索小說創作的方向這些複雜的閱讀與生命經驗才是陳

映真早期徬徨猶豫的來源而不是一開始就堅定地走向「左翼」道路而他做為

一個「市鎮小知識份子」早期小說在摸索階段中也開始帶有菁英視角來審視環

境與時代這些相似重複的敘事結構日後逐漸成為其思索「中國民族」「省

籍」問題的基礎一直到出獄後站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強調「反帝民族意識」

甚至是一九九年代後「中國統一」的政治認同這些反而和他在一九九年代

後將自身早期絕對化地一貫始終如一地詮釋為「左翼」理想的追尋有很大的差

異那麼此時市鎮小知識份子在徬徨猶豫中開展出甚麼樣的創作母題早期

小說中具有重複性的話語邏輯是什麼筆者以下先從其第一篇小說〈麵攤〉談起 (二)從〈麵攤〉出發「旁觀」統治者的「慾望之眼」 陳映真在一九五九年在《筆匯》發表第一篇小說〈麵攤〉是他創作的出發

點他的早期小說話語邏輯是立基在知識份子的「心靈狀態」上所建構而成的

小說當中已產生知識菁英的視角也是知識份子的徬徨與猶豫的來源 〈麵攤〉透過知識菁英的視角來「旁觀」社會中的權力關係小說透過第三

人稱客觀敘述「旁觀」殖民者的「慾望之眼」主要側重描繪母親的內心活動

藉此展現出對於異鄉與時代的恐懼感警官是引發母親焦慮的他者透過慾望之

眼注視這一家人母親因而沉默地「一邊扣上胸口的鈕扣把孩子抱得很緊」20

因此當大寶認為警官是個好人時母親反而沉默不語而父親在面對警官時總

是無法回應現實情境而說話斷斷續續不被回應而在環境方面故鄉苗栗則是

遙遠的天上總是有顆澄紅的早星台北西門町則做為他鄉是精神活動的現實

空間並強調在現實環境中產生的緊張感時代則做為背景元素來烘托母親金

蓮的緊張焦慮比如警局裡面「兩個年輕的都穿著高高的木屐也差不多都留著

很長的頭髮」21的叛逆青年或安那琪形象對比麵攤夫妻的樸實或是孩子看見

「左對面的大房子的樓上掛滿了許多畫像有拿刀的有流血的」22暗示著

戰爭陰影下的傷痕陳映真運用內心活動環境時代來突顯小說象徵性的氛圍

藉此烘托母親在異鄉時代下的緊張不安這個「緊張不安」指涉了時代中的內

20 陳映真著〈麵攤〉《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7 21 陳映真著〈麵攤〉《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6 22 陳映真著〈麵攤〉《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8

36

心騷動面對現實而無法找尋生命出口的徬徨猶豫嘗如法農指出被殖民者面

對殖民者「被當作嫌疑犯」的緊張狀態〈麵攤〉中警官與母親之間的權力關係

其實源自於此但她不能解釋這緊張狀態更不是要挑戰權力關係警官的疲倦

而深情的目光似乎要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壞人」或「統治者」實際上這當中的

權力關係在浪漫化現實都市生活與緬懷故鄉的鄉愁中淡化 因此〈麵攤〉並不是真正強調小人物的現實處境而是藉由社會「現象」「場

景」來描繪人物內心活動創造小說氛圍強調的是小說美學技巧營造而偏向

現代主義風格黎湘萍分析〈麵攤〉時認為警官是「充滿愛心的人道主義者」23但事實上警官是母親恐懼焦慮的來源「人道主義」往往成為先入為主的

看法而忽略早期小說討論的母題圍繞在知識份子內心活動層面另一方面現

今主流詮釋將陳映真早期視為左翼精神的理想者趙剛不願意從「老掉牙的人道

主義故事」24來解讀陳映真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是具有密教性質的寓言體「展

現一種火與冰的徬徨矛盾一方面有熾熱的左翼理想與願望但另一方面又因為

這些理想的禁忌性質根本無法想像有任何實踐的可能」25他將陳映真早期視

為具有左翼色彩的作家但在探討左翼男性青年的主體狀態時如果真是「戰後

資本主義發展下城鄉不平等及其衍生的罪惡以及對社會主義『彼岸』的夢想的

追尋」甚至是「對追尋者自身困境的真誠反思」26其實是忽略了知識菁英主

體在「旁觀」過程中淡化了統治者權力關係的問題轉而放到戰後台灣發展過程

與社會主義祖國的追尋中來解釋並且「左翼禁忌」成為解釋早期小說曖昧不明

的萬靈丹這樣的論點不願意承認陳映真當時仍是徬徨猶豫的知識菁英早期

小說仍是透過現代主義來摸索創作方向的過程反而無助於解釋陳映真早期小說

敘事中要表達什麼樣的母題與內心狀態 筆者認為〈麵攤〉的客觀化敘述懸置了統治者與底層人民的壓迫自然不是

「人道主義」的展現而是知識菁英「旁觀」社會現象的過程尉天驄較早認為

陳映真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包括宗教上的和文學上的人道主義前者是一切宗教

共同的理想主義的「愛」「正義」「憐恤」後者是文藝家的使命要先成為「充

滿人味的思索者」才可能擁抱一切良善與罪惡27但陳映真其實側重於內心活

動而非現實環境時代的客觀描繪因為關懷社會現實並非真正的重點所在人

道主義仍只是研究者的籠統詮釋甚至缺乏辯證性地將陳映真視為堅決的社會關

23 黎湘萍著〈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真的詩意敘事〉《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12 月頁 80 24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第 76期2009 年 12 月頁 379 25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第 76期2009 年 12 月頁 381 26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第 76期2009 年 12 月頁 391 27 尉天驄著〈一個作家的迷失與成長〉《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36

37

懷者左翼實踐者而忽略掉早期小說從內心活動出發表達青年知識份子的慾

望理想而又退縮的往返過程另一方面小說也浪漫化了權力關係環境與時

代因素日後陳映真指出「浪漫主義文學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個人的甦醒和解放」28在浪漫與革命結合的思維邏輯中仍是知識菁英「個人的甦醒和解放」而

不是重新思索人民與社會現實的關係代表他這個階段對於黨國戒嚴體制的壓迫

問題還並沒有深刻的認識 而〈麵攤〉在兩方面展現出濃厚的菁英色彩其一是作者的視角與立場另

一則是現代主義技巧就作者的視角與立場而言正因為陳映真側重的是現實空

間中的騷動不安而非實質的壓迫關係換句話說小說並不是真正要描繪底層人

民苦難或警官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因此作者「旁觀」的視角使他自身處於麵攤夫

妻警官的立場之外小說側重於「騷動不安」的氛圍意味著知識菁英思索時代

樣貌的過程並透過小說中各種人物場景來建立時代氛圍其次〈麵攤〉側

重的是內心活動小說的表現手法和當時現代主義存在主義風潮有極大關係

無論是王文興歐陽子白先勇等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中小說核心精神都指向

了人類存在於現代社會中的徬徨焦慮失落的問題趙剛認為過去研究陳映真

時「『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形式』區分並不具有知識或思想的意義」29因此他想要從左翼的禁忌的理想主義來詮釋陳映真早期小說30但其實他

還是透過「左翼禁忌」將陳映真早期作品「永恆化」與「哲學化」而不考慮陳

映真與時代之間的複雜關係趙剛從左翼角度詮釋其實也還是將陳映真左翼與

禁忌性質「永恆化」與「哲學化」那麼呂正惠過去如何從現代主義來解釋陳映

真早期小說呢呂正惠早期曾對現代主義小說有下列看法 現代主義的小說最主要的關懷是個人的命運個人在永恆的宇宙中的命

運而不是個人在特定的時空下的命運換句話說現代主義的小說所注

重的是哲學的關懷而不是社會的關懷31

陳映真早期小說即是著重於內心活動的「個人命運」並透過環境時代的描繪

來解釋個人內心活動被壓抑的來源因而在「內心活動環境時代」的敘事結

構中反應了部份現實這種現代主義精神的表現絕非趙剛單純將現代主義視為

「形式」而已另一方面葉石濤也曾指出「『筆匯』的創作方向也帶著藝術至

28 陳映真認為浪漫主義包括奇詭的幻想神秘恐怖的激情叛逆的熱情對於肉體的活躍

的「人」底甦醒誇大的感傷主義對於傳統道德紀律觀點等諸多束縛的反抗和強烈的自我

中心主義等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

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 29 趙剛著〈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求

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34 30 趙剛著〈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求

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43 31 呂正惠著〈「政治小說」三論〉《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頁 175

38

上主義的傾向往往與現實環境脫節」32包括陳映真在〈麵攤〉以現代主義美

學來營造小說整體場景中描繪的「現實」還是隔了一層知識菁英的視角關注

的不是麵攤夫妻身為底層人物的處境而是葉石濤所說的「藝術至上主義的傾

向」這種知識菁英的立場與視角在之後其它作品中會更明顯透露出知識菁英

與他者之間的位階落差即便陳映真在現代主義形式上展現出不同於其他作家的

風格但在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做為一種時代潮流下陳映真小說明確受到影響

而不是如陳映真日後在〈後街〉一文中認為「他從夢想中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

恐懼和絕望間巨大的矛盾」33藉此建構自身早期受左翼啟蒙的思想這些無論

是在其作品中甚至是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文藝圈的關係中都可以見到現代

主義思潮的影響

二〈我的弟弟康雄〉〈家〉知識菁英的主體形塑

陳映真在〈我的弟弟康雄〉與〈家〉兩篇小說也持續展開知識菁英的主體

形塑過程一方面知識份子透過內心活動來思索自身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另一

方面由於不能解決自身內心活動的矛盾外在世界被形塑成壓抑知識份子的來

源因而小說展現出理想幻滅逃避現實的結局而這些從〈我的弟弟康雄〉〈家〉

開展出來的小說母題在其它小說中也不斷重複展現 (一)〈我的弟弟康雄〉知識份子理想主義的幻滅 〈我的弟弟康雄〉透過姊姊的獨白來探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以及最後幻滅

的過程並且康雄姊姊和畫家都是帶有菁英色彩的理想主義者康雄想建立貧

民醫院學校和孤兒院情慾上則投射到「媽媽一般的婦人」身上姊姊愛戀著

貧窮的畫家但畫家最後因貧困休學賣身給廣告社另一方面康雄認為富裕

能摧毀人性貧窮則是罪惡但他又為現實所困並在自責中自殺姊姊在康雄

死後墮落嫁給富足的丈夫逃避個人理想與家庭貧困但她卻又矛盾地產生「我

的弟弟康雄竟而不是虛無者嗎竟而不是雪萊嗎」34的疑問她最後仍與現實

妥協並要為康雄修建豪華的墓園來贖罪然後「安心地耽溺在膏粱的生活和丈

夫的愛撫裡度過這一生了罷」35讓「貧富理想」之間的矛盾被擱置 在小說人物刻劃上畫家與康雄延續了〈麵攤〉警局裡安那琪的表面形象

32 葉石濤著〈六年代的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20日頁 122-123 33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9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34 陳映真著〈我的弟弟康雄〉《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17 35 陳映真著〈我的弟弟康雄〉《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22

39

並進一步將其內心活動突顯出來展現出知識份子追尋理想而幻滅的過程然而

這裡要追問的是康雄姊姊或畫家情人為何會產生這些想法這樣的「理想」

是知識菁英還是普遍大眾的呢台灣在戰後初期百業蕭條葉石濤是小地主家庭

出身都仍要面臨土地改革對小地主階層的影響「一出獄後我就要面臨無可逃

避的麵包問題」36甚至一九六年台灣工業剛起步發展的階段一般社會底層

人物為了維持生計實際上也不會有這樣的「理想」比如黃春明的〈兒子的大

玩偶〉中描寫時代底層人物的樣貌父親坤樹在戲院工作扮裝成小丑在路上宣

傳為了養家活口而忍受被瞧不起的眼光他曾對妻子阿珠說「如果再找不到

工作肚子裡的小孩就不能留了」37這才是較為接近底層人物面臨的真實社會

處境因而〈我的弟弟康雄〉思索的「理想」其實仍是知識菁英的觀點並在內

心矛盾中尋求對自身主體的解釋而非座落在社會現實的關懷上 那麼宗教與內心活動有何關係呢宗教其實是知識菁英藉以思索主體生命

狀態的方式康雄之後無能力繼續賃居而住進聖堂終日禱告懺悔姊姊則是

婚禮上看到耶穌而想起康雄並在反叛理想的過程中得到快感施淑認為宗教信

仰具有自我對話與自我告解的性質是屬於「意識形態的消費而非意識形態的批

判」但也陷入意識形態本身運作時的「欺罔機制」偏離了小說世界所暗示的社

會批判的意圖阻止人對現實的理解38但施淑的論述邏輯中其實還是帶有「陳

映真早期小說要反映批判社會現實」的前提存在然而正如同前面指出的陳

映真早期小說側重小說人物的內心活動真正目的在於解決內心衝突矛盾而非批

判現實因此探討宗教也不是陳映真的焦點所在而是用宗教來進行比喻象徵

做為討論內心活動的方式這些比如〈家〉用「嗎哪」(上帝賜予猶太人的食物)

來形容時代中給予的教育〈貓牠們的祖母〉中祖母信仰佛教在娟子老師與丈

夫的愛慾中自行穿上法衣死去〈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用宗教來探討理想與民

族的問題將猶大描繪成理想主義者〈噢蘇珊娜〉對摩門教徒比埃洛先生的

愛慾用以對照盛(追求正義的法學生)李(他的吻能將蘇珊娜帶到「比外祖

母的家更遙遠的地方去」39)之間的愛情關係因此這些小說的宗教色彩只能

視為知識菁英藉此思索自身主體的一部份過程也就是內心活動的焦慮感因此

目的不在於探討「宗教本身」 而小說在環境背景的形塑上陳映真也帶著知識菁英的視角檢視〈我的弟

弟康雄〉已指出壓迫根源在於家庭貧富的現實問題認為理想要脫離貧窮才能實

36 葉石濤著〈蹉跎歲月〉《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 年 1 月

頁 81 37 黃春明著〈兒子的大玩偶〉《兒子的大玩偶》台北大林出版社1983 年 8 月 10 日頁

176 38 施淑著〈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文學》第 1 卷第 1 期1990年 4 月頁 203-204 39 陳映真著〈噢蘇珊娜〉《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頁 80

40

現並隱微透露出對於環境的貶抑其實當中仍在理想與貧困財富與墮落的二

元對立框架下思索問題無論陳映真是否有意要諷刺姊姊最後向現實妥協小說

都未擺脫「貧富理想」之間的二元框架來思考問題核心在於陳映真塑造的小

說人物無論是姊姊或康雄敘事結構中都仍是知識菁英獨白話語的展現在這

過程中只有知識菁英主觀詮釋的世界無論是底層人民故鄉或他鄉甚至是整

個時代歷史都是被客體化的對象比如在姊姊為康雄送葬的隊伍中透過老人

不倫不類的女子來呈現破敗與荒涼的景象這些故鄉或他鄉的底層人物成為康

雄或姊姊這些具有知識菁英主觀思維下的他者也是被貶抑的客體其它小說從

這樣的思維邏輯來延伸因而小說中常有妓女瘋婦的角色或是將環境視為敗

壞的所在甚而導致知識份子的墮落瘋狂死亡比如〈故鄉〉中家庭與故鄉

呈現敗壞的景象哥哥墮落並開賭場娶了妓女為妻而〈死者〉則在「奔淫的

故鄉」中有位穿著不得體的舅母以及在都市從事性工作的秀子其他如〈蘋果

樹〉裡墮落的村莊瘋婦或是〈將軍族〉被迫賣淫的小瘦丫頭〈淒慘無言的

嘴〉中逃跑被殺的雛妓等等〈我的弟弟康雄〉已塑造出日後小說人物形象與

環境描繪的雛型之後小說常有逃離家庭或故鄉的場景或是人物進入「繁華的

惡魔的都市」40並未能找到能安定自己的所在這些在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產生

了知識菁英與地方人民的位階落差因而小說侷限在「貧富理想」二元對立關

係上進行思辨將康雄自殺的原因轉移到社會現實的限制上而非具有反思性地

思索知識份子自身矛盾的根源而知識菁英產生這樣的視角也必然有黨國戒嚴統

治的政治因素存在因為台灣做為「自由中國」正是要和共產主義的集體性

強調無產階級文學做出區隔此外加上台灣一九六年代文學中引進的現代主

義本身就有強烈的知識菁英位置在這知識菁英位置上所描繪的民眾往往就成為

被描繪的客體這正如法農描述的「當地居民只被視為面貌模糊不清的群眾」41

甚至是在知識菁英主觀內心活動的世界中被貶抑 (二)〈家〉的掙扎與逃離尋找「知識菁英」主體 〈家〉更進一步強化了知識菁英主體的形塑過程以選擇逃離家與故鄉來尋

找建立自身主體的可能小說專注於「成人」與「知識份子」的討論上兩者延

伸自〈我的弟弟康雄〉中的畫家與康雄的外在形象與內在焦慮他們都具有弱質

未熟的肉體無法在現實中實踐理想 〈家〉與前面兩篇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主角意識到自身「成人」而想要有

所做為在家庭環境方面母親盼望他能夠考上大學為家庭添光鼓勵他補習重

考冀望放在他而非妹妹身上故鄉之人則是帶著厭惡的善心期待他考上大學

40 陳映真著〈故鄉〉《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57 41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

文化2009 年頁 79

41

好來訓勉子弟甚至主張妹妹輟學因此環境同樣構成知識份子壓抑與焦慮的來

源而意識到「成人」則意味著自身站在「知識菁英」的主體位置來討論自身與

家庭故鄉之人之間的矛盾關係在時代方面小說比較戰前與戰後的晉升管道

藉此說明知識份子面臨相似的困境現代的教育體制使學生在晉升管道中掙扎

同樣妹妹也終將捲入時代對她的壓迫因而主角「彷彿看見數多的青而瘦的眾手

之中新添了一隻我的妹妹的素白的手」42而父親在小說中做為新舊知識份子

晉升管道的對比主角顯然不願意接受過去時代的理想實踐方式他戰後曾經當

過第三屆縣議員當父親說出「只差沒有產業」「不然生意不做了一心做個地

方的有志者」時他嘲笑父親代議制的美夢43但這並不能就此直接說明他認同

「紅色祖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能說是對國民政府高壓統治的厭棄因而小說

中曾經認為「欲對惡如何必須介入於那惡之中」44然而主角一直沒有尋找

到如何「介入」社會的方式想要反抗卻又妥協逃避最後逃離故鄉進入都

市甚至也只能默認了時代給予的教育與晉升方式因此時代中的晉升管道與

教育制度的荒謬導致知識份子無法實踐而不得不妥協這樣的家庭環境與時代背

景是「成人」「知識菁英」內心活動的壓抑來源同時也可說是這些知識菁英開

始不滿整個時代的高壓氛圍想要有所突破卻又尋找不到方向的內心焦慮 因此在試圖理解呈現自身「心靈狀態」的情況下〈家〉開展出「成人」

的母題也是知識份子內心活動的一部份主角對現實環境時代歷史抱持不滿的

態度透過對故鄉人環境時代的貶抑來區隔出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其它比如

〈故鄉〉〈死者〉〈祖父和傘〉都是面臨成人的悲哀而逃離不堪回首的故鄉

甚至在異鄉追逐愛情主角不認同故鄉又展現出對都市的厭惡感如前面在分

析〈我的弟弟康雄〉時所言這樣的思維邏輯不是「庶民」而是「知識菁英」的

立場特別主角在結局選擇進入都市中強調主角對「現代物質文明」的追求

反而不是底層人民掙扎於現實生活的樣貌主角透過進入都市中尋找自身的主體

位置「介入於那惡之中」是知識菁英試圖掌握社會樣貌的開端但是在這個過

程中不是基於社會現實的討論而是透過知識份子的內心活動來詮釋他眼見的現

實樣貌也不斷區辨自身與他者之間的關係與差異 現今許多評論者認為陳映真受到魯迅影響很大特別是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的

一些母題暗喻是受到魯迅小說影響但兩者展現出來的結果卻大相逕庭比如

中國學者陳思和認為「從〈家〉〈我的弟弟康雄〉開始20 歲出頭的陳映真迅

速走上了魯迅式的文學寫作的道路」45然而只要對照魯迅的〈故鄉〉一文即

可發現魯迅不會透過知識菁英視角來貶抑故鄉的底層人物與環境而是重新反思

42 陳映真著〈家〉《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29 43 陳映真著〈家〉《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27 44 陳映真著〈家〉《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30 45 陳思和著〈試論陳映真的創作與「五四」新文學傳統〉頁 24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42

知識份子與民眾的關係小說中的主角一開始在「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

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46隨即主角意識到

知識菁英視角「俯視」故鄉之人的問題「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

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47因而魯迅對於中國傳統

的問題底層與故鄉人民的看法更富有辯證性的思考反觀陳映真的小說知識

菁英總是帶著知識份子的立場去檢視底層人民環境時代並將之視為壓迫知

識份子的來源但是當時產生這樣的菁英位置來思索自身主體與他者環境與時

代的關係也有時代的限制換句話說也就是國民政府戒嚴體制對於戰後初期

成長的知識份子所造成的影響他們在戒嚴之下與台灣的時代與歷史脫節產生

想要理解社會現實但又無法達成的困境並且在追尋與理解自我主體的過程中

也只能以曖昧的的現代主義形式藉此描繪時代家庭環境對於知識份子的壓

迫來突顯出自身的焦慮感 知識菁英主體與其他人物產生位階落差的現象在其它現代主義作品中也可

見到痕跡早期如王文興現代主義小說《家變》也帶有明顯的菁英視角來審視

他人小說描寫尋父的過程范曄是中產階級家庭出身擔任C大歷史系助教

他總是對父母頤指氣使比如吃飯時父親加了過多的味精「范曄拍桌大咒他

說你曉得這是什麼湯你知不知道」48甚至母親也複製了中產階級意識形態「她

一向禁止兒子同巷子裡的孩子共戲她心中總覺得比四鄰要高等頗多」49為什

麼會形成這個現象呢知識菁英在作品中將故鄉或他鄉之人視為一種壓迫關

係或是帶著優越心態俯視主體之外的他者實際上現代主義知識菁英在意的並

不是關懷現實中的他者而是著重在自身主體內心活動的詮釋小說的營造並

且在區辨自我與他者時也不斷地生產意識形態知識菁英確立自身主體位置權

力關係往往不自覺流露出來這裡要進一步追問的是難道只有現代主義作品會

產生這樣的現象嗎其實這在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的作家中也是如此現代主義文

學家透過文學現代化過程強調文藝美學的去政治化但文學現代化正是國民政

府做為捍衛西方自由與民主和共黨世界區隔的手段而強調中國民族敘事的作

家無論是拳拳服膺於反共意識形態或是接受左翼思潮認同紅色祖國的知識菁

英文學創作中塑造中國民族敘事和統治者並無差異特別是之後陳映真具有民

族色彩描寫「省籍差異」的小說突顯出知識菁英受統治者意識形態邏輯影響

也正是在區辨自我與他者時產生本質化的二分法這些在第二節筆者討論陳映真

早期小說再現省籍問題時再論 〈我的弟弟康雄〉〈家〉產生知識菁英內心活動的矛盾現象在之後小說中

一再出現都以知識份子的理想與幻滅過程為母題陳映真小說中的各種母題其

46 魯迅著〈故鄉〉頁 73收錄於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 年 5 月 47 魯迅著〈故鄉〉頁 73-74收錄於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 年 5 月 48 王文興著《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 3 月頁 191 49 王文興著《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 3 月頁 23

43

實要視為一種追尋過程無論母題是理想還是慾望甚至是筆者在第二節中討論

陳映真「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過程等等法農認為「殖民主義是一

個對他人的系統性否定」「拒絕給他人的所有屬性」因而「逼得被宰制人民不

斷問自己說『我自己是誰』」50當然這也不只是在殖民地當中會產生的現

象而已在白色恐怖政治高壓之下同樣也會造成心靈蒼白的現象因而陳映真

早期小說展現出知識菁英主體的徬徨與猶豫直到日後才逐漸走上「民族」文藝

道路只不過陳映真在思索自身主體位置的過程中還是或多或少複製了統治者

意識形態邏輯這在其思索「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的作品中明顯可見而〈家〉

的主角掙扎於知識份子的理想直到〈最後的夏日〉〈唐倩的喜劇〉開始批判

脫離現實的知識份子知識本身與現實扞格不入甚至諷刺各種類型的知識份子

的矛盾與虛偽以及盲從者李玉英唐倩隨波逐流的心態其實這只是知識菁英

站在不同論述位置上對其他知識份子進行批判而之後小說的更偏向「中國民族」

的思索「省籍」身份的刻劃但關注的對象始終仍是知識份子而非底層人民

另一方面陳映真著重在這些「心靈災難」的母題與當時主流的反共文學有所

差異然而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產生的位階落差這在博埃默分析帝國主義文學

作品時可提供借鏡他指出 一部藝術作品即使它對帝國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然而這一種冷

漠與其說是它因為遠離了帝國而無法參與毋寧說它對帝國有一種默認

和接受51 因此陳映真早期小說縱然有別於反共文學看似「遠離了帝國而無法參與」實

際上對官方意識形態具有「一種默認和接受」這是時代限制之使然因為他對

於文壇主流的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不滿但在菁英主體焦慮與追尋過程中

也並沒有真正要挑戰黨國的反共敘事陳映真早期小說展現出來的其實是知識菁

英徬徨焦慮的過程即便白色恐怖時代的確有所禁忌但陳映真之後反應民族

議題的小說甚至和官方意識形態具有相似的話語邏輯甚至並不牴觸國民政府的

「禁忌」這些和現今論者試圖建構陳映真早期小說「左翼」禁忌性質有所差異 透過上述分析陳映真早期小說的現代主義特色和其一九七五年〈試論陳映

真〉中的評價較為貼近重點反而不在於近年來趙剛等人透過陳映真〈後街〉一

文所強調的左翼色彩陳映真曾經在〈後街〉中指出 他從夢想中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恐懼和絕望間距大的矛盾塑造了一些

50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

文化2009 年頁 263 51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36

44

總是懷抱著曖昧的理想卻終至紛紛挫傷自戕而至崩萎的人物避開了他

自己最深的內在嚴重的絕望和自毀52 然而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要導向對於「紅色中國」與「左翼」的認同因而透

過敘述早期閱讀革命書籍來說明早期小說是在「夢想中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恐

懼和絕望間距大的矛盾」的過程中形成的實際上和其早期小說敘事結構的話語

邏輯並不一致特別是上述早期三篇小說家庭環境時代對於小說人物的壓迫

反而是陳映真早期小說的母題之一知識份子的「心靈災難」並不在於「左翼」

認同的追尋而是在於知識菁英主體的理想與矛盾上而這樣的「心靈災難」也

是日後的早期小說思索「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的一部份 陳映真早期小說形塑知識菁英的烏托邦在不斷追尋理想與幻滅的過程中建

立自身的知識菁英主體位置而上述小說中的母題呈現過程帶有菁英性質並且

在之後的小說不斷重複結合施淑與黎湘萍的評價來看的話陳映真早期小說正

是在「織起了一張意義的網絡」的過程中「重返折磨著它們的心靈災難」並且

在知識菁英貶抑底層人物環境時代的過程中獲得自身「救贖」喬治弗蘭

克爾曾以精神分析來說明這些現代主義藝術家的特色

如果自我發現其力必多力量最新的發展和心理的最高級的功能以及其最

重要的情緒和認知過程不為這個世界所認可而無法加以表達的話那麼

它就會退回到更為原始的發展階段helliphellip當我們完全意識到那些失望和悲

劇時現實所帶給我們的自戀情緒的傷害通常是難以忍受的但是藝術家

向我們展示了所有這些53 正如同喬治弗蘭克爾指出的現代主義藝術家體認到「不為這個世界所認可而

無法加以表達的話那麼它就會退回到更為原始的發展階段」因而作品中展示

了「我們無能為力只是覺得自己百無一用」甚至是突顯出「混亂和偏執性焦

慮的場面」54而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建構自身主體狀態時和現代主義藝術家展

現出來的內心焦慮雷同更進一步將這「混亂和偏執性」展現在貶抑他者甚而

最後理想幻滅導向瘋狂或自殺的結局 因此上述三篇作品是在早期小說敘事結構中形塑出知識菁英對於外在世界

的認識過程並在這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身主體位置而知識菁英主體位置是在

52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8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53 喬治弗蘭克爾(George Frankl)著褚振飛譯〈文化退化的幾個方面〉《文明烏托邦與悲

劇》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年 12 月頁 173-174 54 喬治弗蘭克爾(George Frankl)著褚振飛譯〈文化退化的幾個方面〉《文明烏托邦與悲

劇》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年 12 月頁 174

45

旁觀他者甚至是在將底層人民環境或時代不斷他者化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

的之後陳映真小說開始強調民族議題時也有同樣的現象

46

第二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當民族知識份子迫不急待地試圖創造文化作品時它可能恰恰沒有意識到

自己正在使用的技法和語言是從自己國家的陌生者手裡借來的他自以為

這些工具已經打上了他所希望的民族印記殊不知喚起的是異國情調通

過文化成就回到人民面前的民族知識份子他的舉止還是像個外國人有

時他會毫不遲疑地使用方言以表明自己願意盡量貼近人民但是他表達

的思想和他熱心的問題與自己國家的男男女女們所了解的實際情況大相

逕庭知識份子所依靠的文化往往只是依些瑣碎特異的東西他期望依附

於人民但他只抓住了人民的外套55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一方面帶有現代主義知

識菁英的視角一方面也在徬徨猶豫的「慘綠色調」中開展然而陳映真早期

小說將「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做為其中一種母題來思考現代主義技巧是

「從自己國家的陌生者手裡借來的」並且在試圖理解的過程中知識菁英是藉

由貶抑底層人民來完成自身主體的追尋並與外在的他者產生距離如引文所

言實際上陳映真「只抓住了人民的外套」並且在小說敘事的過程中將視角與

立場擺放在「外省人」身上當然重新理解「外省人」的苦難也是戰後初期

歷史所必須理解的課題但是陳映真早期小說在「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不斷區分本省人與外省人的過程當中實際上還是將「本省人」「外省人」的問

題給本質化並沒有真正思索這當中的權力關係問題因為在戰後黨國戒嚴體制

之下透過反共中國民族敘事來消除台灣的特殊性甚至這套官方敘事也不斷塑

造台灣內部「省籍」的對立與壓抑 陳映真曾在〈試論陳映真〉中指出自己的「民族興趣」來源和入伍有關並

且焦點放在外省人的故事上他對於「寄寓於台灣的大陸人的滄桑的傳奇」以

及「在台灣的流寓底中國人和本地的中國人之間的人的關係」感到興趣56而這

些從〈那麼衰老的眼淚〉描寫外省人的故事開始可以看見早期小說有諸多思索

「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作品此外陳映真在〈後街〉也指出想要理解

外省族群的渴望「六二年他到軍中服役軍隊裡下層外省老士官的傳奇和悲

憫的命運」並且是在「感情範圍內」體會到「內戰和民族分裂的歷史對於大陸

農民出身的老士官們殘酷的撥弄」57這兩篇自傳文章指出自己對於「中國民族」

55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論民族文化〉頁 283收錄於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

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 4 月 56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70-171 57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9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47

與「省籍」問題感到興趣的來源但是這些不同時代對於自身創作經歷的回顧

往往疊加上陳映真個人書寫自傳的年代中的策略以及所要藉此形塑自己思想的

理論回顧陳映真的早期小說「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只能說是知識菁英

視角下思索的母題之一並且在一九六年的作品中〈鄉村的教師〉〈加略人

猶大的故事〉已開展出知識份子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這意

味著陳映真仍在摸索與思考階段並不是很理解筆者在本節要討論的是陳映

真為何在知識份子的自我追尋過程中產生這樣的「民族興趣」並且在知識菁英

視角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時產生了什麼樣的問題其次再進

一步考察其它早期小說當中如何強化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筆者藉由討論上述

問題來說明陳映真早期小說實際上是一個將認同移向外省人貶抑台灣人的二

元對立再現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醞釀出他早期的「民族」文藝道路趨向

一陳映真早期小說中「中國民族」與「省籍」焦慮的起源

陳映真早期小說呈現出在徬徨與猶豫中開展母題的特色〈鄉村的教師〉〈加

略人猶大的故事〉展現出知識菁英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然而陳映

真為何會對這樣的問題產生焦慮以下首先要說明陳映真的「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如何產生其次探討〈鄉村的教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中知識菁英

如何追尋民族理想筆者認為陳映真正因為意識到「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的存在甚至在「成為中國人」的民族認同產生焦慮感並透過貶抑自我來建構

自身早期小說的「民族」話語 (一)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來源 陳映真不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國民政府中

國民族教育的影響特別是陳映真生於一九三七年對於日治時期的記憶有限

主要仍是在國民政府教育體制下成長那這樣的民族教育過程是什麼呢彭明輝

曾在分析台灣戰後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目標時指出課程當中強調國家民族的主

體性的方式有 對傳統道德的維護建立民族自尊心認識共匪暴行建設復興基地光

復大陸敬仰國父暨蔣總統中華文化對於世界人類的貢獻等其中的意

識形態可謂旗幟鮮明58 彭明輝歸納出一九五二年與一九七五年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民族教育蘊含的反共

意識形態在二十年間並沒有太大改變並且國民中學同樣也是在「符合民族精神

58 彭明輝著〈台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

田出版社2002 年 1 月頁 226

48

教育和國家主體性立場的原則」59下進行教育而陳映真的父親陳炎興戰後任職

於鶯歌國小校長在自傳中認為「中國語文和史地最好請熟達語文對史地有

具體學養的省外老師擔任為好」60陳炎興在戰後從日本官方的協力者轉向認同

國民政府成為民族教育的推手陳映真至少在「不排斥國民教育」的家庭環境

中長大並且接受國民政府反共民族教育另一方面陳映真在青少年懵懂階段

中也受到白色恐怖經驗影響比如吳老師外省人陸姊姊兄妹倆都被人帶走61

這反應出陳映真早期對於「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困惑不解的原因一方面

接受反共民族教育一方面也逐漸察覺到台灣內部的省籍矛盾與衝突這可說是

為何〈鄉村的教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對於「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感

到困擾而無解小說主角最終均以自殺作結而陳映真早期見證白色恐怖其實只

能說明「意識到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如此一來才能說明為何他在創作〈鄉村

的教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時展現出對於「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

索與遲疑直到〈那麼衰老的眼淚〉才強調是「民族興趣」的起點現今許多論

者透過左翼來詮釋陳映真早期的生平背景包括白色恐怖經驗閱讀禁書等面

向但這足以說明陳映真早期已具有「左翼」「反抗」國民政府意識形態的思維

嗎即便在反共防諜大肆宣傳的年代中陳映真也閱讀過魯迅的《吶喊》62但

陳映真對這些中國左翼作家的理解上「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好奇心實

際上大於「左翼」如此一來才能說明陳映真早期小說和同時期知識份子一樣

從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美學為始並逐漸強調「民族」文藝道路趨向而這個部份

到第三節再論 陳映真早期渴望理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甚於「左翼」在劉自然

事件中也可得到說明一九五七年陳映真就讀高中三年級參與劉自然事件63

愛國示威反應出國民政府對美國的愛恨情仇陳映真即便被刑警總隊偵訊寫

悔過書64然而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不容許民眾上街遊行為何獨獨此事件是特

例江南指出此事件是國民政府默許的反美行動當中暗含國民政府與美國之間

59 彭明輝著〈台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

田出版社2002 年 1 月頁 238 60 陳映真著〈父親〉《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39 61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4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62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5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63 1957 年 5 月 20 日劉自然少將與妻子一起參加朋友的婚禮回途路過陽明山被美軍上士雷

諾開槍打死5 月 23 日美國普通軍法庭宣判雷諾為誤殺無罪開釋5 月 24 日將雷諾送往松

山機場送回美國劉的妻子奧特華在其表兄允生陪同下手持英文硬紙牌「殺人者無罪我控訴

我抗議」在台北美國大使館前抗議台北民眾衝進美國大使館搗毀門窗辦公桌及文件汽

車扯下星條旗國民政府宣布鎮壓當場有三人死亡十二人受傷一一一人被捕其中四十

一人被控「有意製造事件」而受軍法審判楊碧川著〈劉自然事件〉《台灣歷史辭典》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8 月頁 163 64 單培著〈附錄我所認識的陳映真〉頁 143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

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49

的愛恨情仇65成功中學校長潘振球即是蔣經國的學生指使學生到校外抗議

甚至事後免受責罰66因此劉自然事件其實仍在官方反共民族意識形態的許可範

圍內陳映真此時是受政治煽動而抗議此事件可說明他對於「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處於懵懂階段恐怕對事件中潛藏的國民政府與美國之間複雜的矛盾糾

葛所知有限而呂毓軒認為二二八事件五年代白色恐怖劉自然事件等使

陳映真「結合典故的運用與稍微挾帶禁忌色彩的議題」67但他的論述將白色恐

怖「禁忌」神秘化實際上無形中合理化了陳映真及趙剛等人建構早期小說中具

有「左翼禁忌」的說詞反而避開了這是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感到困惑不解」

的開端並且「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感到困惑不解」也只是青年時期陳映真小說

眾多內心活動的形式展現之一而已 此外陳映真在一九六年代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中

也曾經對當下的「省籍」文藝區分感到不滿尉天驄曾指出陳映真對於鍾肇政編

纂的《本籍作家選集》有所批評 他告訴我台北某出版社要出版十巨冊的「本省作家選集」主編人要選

他的一些作品卻被他拒絕了他問那位主編中國文學能夠劃分這是山

東文藝那是山西文藝嗎既然不能台灣文藝這個名詞除了狹隘的地方

主義外就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這部選集出版以後就沒有他的作品68

上述引文當中陳映真認為「本省作家」具有「狹隘的地方主義」看法一方面

可反映陳映真早期小說為何強調省籍「共同命運」並且和國民政府教育過程中

的中國民族概念是不相抵觸的另一方面陳映真也已發覺台灣內部自二二八事

件以來對於外省人的不滿情緒因而在〈鄉村的教師〉當中已將主角吳錦翔與鄉

村之人區隔開來然而陳映真並沒有真正理解省籍被對立起來的原因其實和國

民政府的政治「中國民族敘事」相關雖然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的過程和國民政府「中國民族敘事」有所差異這個差異是從一個知識菁英

主體的位置來思索的並透過貶抑他者化台灣底層人民的過程來使知識菁英

主體朝向成為「中國人」的道路那麼陳映真如何在早期小說中思索「中國民族」

與「省籍」問題呢以下分別從〈鄉村的教師〉和〈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來討論 (二)〈鄉村的教師〉戰後知識菁英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困惑

65 江南著〈第二十章 五二四事件〉《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1 月頁 346 66 江南著〈第二十章 五二四事件〉《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1 月頁 364 67 呂毓軒著《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

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27 68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22

50

陳映真在〈鄉村的教師〉中展現出「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困惑並

做為知識份子內心活動的形式來討論小說透過本省知識份子吳錦翔來思索「中

國民族」的問題並因為無法解決歷史傷痕省籍矛盾而自殺吳錦翔不斷思索

「中國是什麼」並自問自答地尋找民族「本質」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國家

自己的同胞至少官憲的壓迫將永遠不可能的了」69他從南洋回到故鄉後透過

教育來實踐理想但是小說中這樣的「中國民族」理想最後幻滅其實是在理解

「中國民族」的過程中卻又發現底層人民對此民族敘事抱持反抗態度也就是

台灣內部的「省籍」矛盾那麼官方和底層人民的民族敘事差別在哪裡呢二二

八事件即是這兩者之間的衝突點吳錦翔或許不願意站在過去官方中國民族敘事

來思考因而「不用現存的弊端和問題看他的祖國」即使他沒有省籍芥蒂但

也因此逐漸感到朦朧混亂此外吳錦翔帶著知識菁英視角「俯視」鄉村之人

並與民眾劃開距離固然二二八事件是政治禁忌而不能言明但小說緊接著從不

挑戰官方意識形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思索過程想要為省籍衝突「達

成和解」因而他「用心地思索著中國愚而不安的本質」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

的理由」70並透過閱讀中國地圖想像「中國人」的樣貌產生「病窮而骯髒

的安命而且愚的倨傲而和善的容忍但又執著的中國人」71的看法吳錦翔

甚至進一步從中國數百年來的戰亂來審視民族歷史比如他發現理想和現實中的

中國有所落差他看見中國來的軍人時雖然和原初的「中國民族」想像有所距

離但這個距離是易於和解的上述小說敘事過程看似曲折但是思辨過程不挑

戰官方民族敘事邏輯並藉此思考台灣內部認同上的差異因而對於因二二八事

件而「騷動」的民眾保持距離其次也因為知識菁英和民眾產生距離吳錦翔

才會不斷思索「中國人的本質是什麼」小說結局導向故鄉人的目光壓迫吳錦翔

認為民族歷史不被故鄉人理解甚至日治時期吃人肉的歷史傷痕被喚回使之無

法承受而自殺 因此〈鄉村的教師〉是第一篇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並

帶有強烈的知識菁英視角來檢視故鄉人民誠如第一節所言陳映真並不是真正

理解魯迅小說的內在精神而是側重於魯迅小說的「模仿」「用典」並且和現

代主義小說強調內心的焦慮騷動具有相似性只不過這樣的「現代人」是因二

戰歷史與民族敘事而產生內心騷動而對於民族感到困惑的原因來自於陳映真是

「本省籍」的特殊性和其他中國來台的現代主義小說家書寫民族議題有所差

別那麼其他現代主義小說當中的「中國民族敘事」如何呈現呢比如王文興的

〈龍天樓〉描寫外省軍官在龍天樓一個個輪流講述和共產黨戰鬥逃離來台的記

69 陳映真著〈鄉村的教師〉《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36 70 陳映真著〈鄉村的教師〉《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37-38 71 陳映真著〈鄉村的教師〉《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38

51

憶龍天樓做為生產今昔對比的現實空間但過去的記憶已然逐漸遠去老長官

「剛才眾人都說過什麼話他都模糊不憶了他強迫記憶著他們說過甚麼他

們說過甚麼」72同樣白先勇〈花橋榮記〉也透過今昔對比來講述過去中國的

美好記憶老闆娘認為在台北開店和爺爺在桂林的「花橋榮記」無法相提並論

「我自己開的這家花橋榮記可沒有那些風光了」73今昔對比是中國逃難來台的

知識菁英民族敘事的手法並且也在現實「反共復國無望」與小說美學營造過程

中官方的「中國民族敘事」逐漸被許多現代主義作家擺在次要之位這些中國

來台的現代文學作家對於「中國民族」本身沒有台灣知識菁英的複雜糾葛相對

地陳映真是台灣出生的知識份子在「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過程

中反而意識到其他作家不曾察覺到的內在矛盾而要化解這樣的矛盾陳映真就

須要先消除解釋為何台灣內部有「省籍」問題才能消除這兩者之間的距離

並且朝向「成為中國人」的道路 因此即便陳映真〈鄉村的教師〉當中反應出知識份子內心要朝向「成為中

國人」的道路上而非要批判官方民族意識形態的內部矛盾或許陳映真比其他

現代主義小說家更注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但誠如法農在批判

被殖民知識份子的妥協態度時「他退居到恐怖份子和殖民者之間的無人地帶

並毛遂自薦當起『對話者』」74吳錦翔在面對二二八事件時不只否定了村人的

反抗甚至將自身與村人區隔開來也敏銳地察覺到國民政府與地方人民之間的

矛盾二戰成為小說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的「引發性事件」吳錦翔的瘋狂

與死亡像是法農所謂的「典型的反應性精神病例」75之後的小說都可見到諸多

戰爭的傷痕經驗比如〈貓牠們的祖母〉中將戰爭暴力轉化為性慾的丈夫〈文

書〉中因歷史傷痕而發狂的安某人等等這些都是以〈鄉村的教師〉的「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思索為基礎來進行延伸而〈鄉村的教師〉的確如趙剛所言

包含了「一種關於罪惡倫理學的看法」76但絕不是台灣戰後政治「蒙蔽的又恰

恰是左眼左眼成為了禁忌與詛咒」77的前提下陳映真反而是在思索「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時產生困惑因為他對理解「中國民族」本身有所渴望加

上他以現代主義技巧來描繪小說中知識份子的主體狀態因而產生吳錦翔自殺的

結局

72 王文興著〈龍天樓〉《龍天樓》台北大林出版社1982 年 3 月 10 日頁 177 73 白先勇著〈花橋榮記〉《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 年 3 月 10 日頁 164 74 弗朗茲法農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年

頁 96 75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殖民戰爭和心理失調〉《大地上的受苦者》台

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年頁 265 76 趙剛著〈「老六篇」論〉《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

頁 235 77 趙剛著〈「老六篇」論〉《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

頁 263

52

(三)〈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知識菁英「民族」理想與實踐的思索 〈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則是透過宗教典故來思索民族議題延續了〈鄉村的

教師〉當中的知識菁英視角外更進一步比較不同民族理想與實踐的差別亞居

拉耶穌分別代表兩種類型的民族理想的實踐者而猶大則是在這兩者之間思索

道路首先奮銳黨首領亞居拉做為耶穌的對比也是猶大所批判的對象亞居

拉認為要將民族的重擔移開就必須要斬斷身上的軛猶大不以為然他「對復

國運動有不亞於他們的熱情但是他那某一種形式的世界主義卻怎樣也不容於奮

銳黨人那種褊狹的選民思想了」78並且當亞居拉談論如何立王憐恤窮人的時

候猶大認為外邦人羅馬人承受同樣的軛因而被亞居拉視為異端在此猶大

與亞居拉的民族觀點差異被突顯出來也就是猶大冀望一個能夠包容「外邦人」

在內的民族理想而不認同亞居拉「褊狹」的民族思想趙剛曾經在分析〈加略

人猶大的故事〉時指出 而在這個終站裡的「左翼」社會與文化理論只能口沫橫飛地剝解與批判

自戀文化或商品拜物教或以各種巧奇的方式將「愛」解構將愛等同於

「愛的政治」完全無能於直面「愛」在被這個無能所填塞的心智空間中

右翼民粹主義得以一種奮銳黨的方式使「(恨裡的)愛」成為了一個極

強力的動員論述好比「愛台灣」79 趙剛以去歷史脈絡的方式直接將奮銳黨視為「右翼民粹主義」的暗喻然而此

時陳映真果真書寫「批判自戀文化或商品拜物教」的評論了嗎在國民政府黨國

戒嚴體制之下台籍作家如鍾肇政等人此時真的敢喊出所謂「愛台灣」的說詞

嗎或許陳映真此時真的已逐漸發覺台籍作家的民族認同和自己的中國民族道

路追尋不一樣但是這樣的論述是一種解讀歷史事實小說文本的論述暴力甚

至在結論時荒謬地認為「希羅底較之猶大似乎還更為接近耶穌」80但是實際上

小說中希羅底的形象是不清晰的她在這篇小說的話語邏輯當中反而是個拋卻理

想的角色並且耽溺於愛慾之中這也是陳映真早期小說慣有的女性形象描繪

趙剛的解讀反而一再背離了陳映真原初小說敘事結構的意涵 另一方面耶穌則是相對於亞居拉的民族理想主義者總是在為不公義發聲

後悄然離開猶大認為耶穌「也許他就是全猶太人的希望」81突顯出猶大仍是

78 陳映真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110 79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08 80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08 81 陳映真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105

53

個等待渴望被救贖的角色然而猶大是小說主要敘事者他的思索過程帶有強

烈的知識菁英色彩其實沒有真正找到一個能實踐民族理想的方式猶大仰賴他

者來救贖自己並且民族理想在面對群眾時幻滅甚至將罪歸咎給亞居拉及民

眾他想要藉由耶穌被捕來引發群眾的民族情感才決定出賣耶穌但他最終看見

「這些瘋狂地喊著處死耶穌的人眾不正就是七日前以王稱頌著他的那些人

嗎」並進一步了解到他的正義「在這更廣大更和樂的王國之前是何等的愚蠢

而渺小」82〈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和〈鄉村的教師〉同樣沒有反思知識菁英與

群眾的關係因而將群眾視為民族理想無法達成的原因而加以貶抑 因此〈加略人猶大的故事〉更進一步對不同民族觀點的思索乍看之下似

乎有別於一般反共民族敘事然而實際上小說還是複製了統治者的民族邏輯真

正的問題在於統治者羅馬人身上但是小說對於羅馬人的既存的壓迫實質略而不

談在白色恐怖年代或許情有可原因為這就會變成批判統治者挑戰國民政府

統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小說藉由西方典故來說明民族理念看似對國民政府

「禁忌」多少有所顧忌實際上小說的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話語

邏輯並沒有挑戰官方意識形態而在透過西方典故構築小說美學的過程中迴避

了觸及官方政治禁忌的可能甚至透過貶抑「盲目的」地方底層人民來和知識菁

英做出區隔博埃默在分析帝國在文本中運作的過程時指出 儘管這些都是純屬偶然或裝飾性的情節然而小說中那些帶有異國情

調的事物還有那些與殖民活動有連繫的人物則能產生極大的魅

力或引起讀者對於禁忌的恐懼他者可以指代一切從不可阻遏的愉悅

到社會所拒斥或不穩定的事物到道德汙染夢魘到梅毒83 這些「小說中那些帶有異國情調的事物」甚至引發日後評論者甚至是陳映真本

人在「對於禁忌的恐懼」上加以著墨正是因為黨國戒嚴體制下的結果然而陳

映真這個階段以小說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從而和底層民眾劃開

距離底層民眾成為被貶抑的「他者」如同「道德汙染」「夢魘」「梅毒」一

般之後小說當中也不斷反覆出現這樣話語邏輯

二早期小說民族位階關係的本質化

陳映真〈試論陳映真〉指出早期「民族興趣」的產生是在〈鄉村的教師〉

〈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之後的小說作品內容側重外省人的「傳奇」然而陳映

真在書寫外省人傳奇故事的過程中是因為他想要理解外省人的處境所致然而

82 陳映真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131 83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29

54

他透過將貶抑本省自我來予以外省人「同情」實際上仍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

事的影響之下簡而言之也就是戰後台灣內國民政府納入中國的一部份之後

將台灣放在從屬於中國的位階關係中而前文之所以說陳映真受到這樣的官方敘

事影響他想要理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但在試圖「成為中國人」的

過程中還是將外省人放在一個崇高的位置並將本省自我貶抑因而一方面描

寫外省人的「傳奇」一方面貶抑台灣的底層人物環境與歷史博埃默曾指出

帝國對殖民地文學進行「占有」的現象做出批評 有關帝國的文字有其內在相互關係的象徵代碼它們構成一個文本語境

既相互影響又自我重複而且往往是自我封閉的這種封閉性又反射出

使帝國的合法性得以成立的論點是自成一體的helliphellip歐洲在國外殖民的同

時也對外國的故事進行殖民占有所以說自我構想的過程遠非排斥與其

他文化之間的互動它實際上是一種對於外國影響的吸收84 而陳映真並沒有質疑戰後官方反共的「中國民族敘事」試圖在文學上對台灣文學

進行「占有」而將台灣做為本省人與外省人構築共同命運的現實空間他在試

圖理解外省人傳奇的過程中在「自我重複」「自我封閉」的小說結構中將之浪

漫化並沒有真正和台灣社會底層民眾「對話」因此並沒有掙脫國民政府官方

民族敘事甚至也面臨民族刻板化本質化的問題 (一)早期小說省籍「共同命運」的塑造 陳映真也透過台灣人與外省人的「共同命運」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並且逐漸貼近外省人的觀點與視角起初他筆下的外省人不願意接受台

灣的「現實」並且總是帶著貶抑的視角來浪漫地再現台灣的底層人物環境與

歷史這種省籍上的二分法再現系統逐漸在早期小說中產生刻板化的問題並沒

有意識到省籍上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如前述所言陳映真在〈試論陳映真〉當中指出自己是從〈那麼衰老的眼淚〉

開始對外省人的故事產生興趣小說透過愛情關係來銜接省籍「共同命運」只

不過小說從外省人康先生的視角出發本省人阿金成為被貶抑的他者兩年前哥

哥要她回鄉嫁人父子曾「合夥嘲笑了伊」85然而康先生與阿金發生關係後

卻因為青兒考上大學而感到羞恥為了自身尊嚴而要阿金墮胎康先生「獰惡的

男性的心曾經少許為伊的癡情煩惱過」86他只在意自身的慾望甚至阿金離

84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50-51 85 陳映真著〈那麼衰老的眼淚〉《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99 86 陳映真著〈那麼衰老的眼淚〉《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55

開後康先生不斷嗅著阿金留下來的褻衣小說中阿金的形象思考是被康先生詮

釋的產物甚至是阿金的哥哥總是以暴跳如雷的形象出現其實這當中具有位階

關係康先生或許不若青兒具有大學學歷然而在看待阿金時明顯又高了一截

因此陳映真的確「同情」外省人的處境這篇小說可說是個開端但是這樣的

「同情」是在知識菁英貶抑「本省」自我的過程當中完成的 因此陳映真即便描繪省籍「共同命運」但是仍在外省人的觀點視角下產

生位階落差小說文本建構出一種二元性的再現系統如果台灣是本省人與外省

人共同命運的空間那麼台灣人能理解外省人嗎這在小說的再現過程中通常是

否定的比如〈文書〉則透過改寫愛倫坡的〈黑貓〉87藉由貓來象徵「中國民

族」歷史的殘酷台灣南部出身的妻子珠美是被安某人引誘的「一個淺識的女

子」88她在安某人產生幻象的癥狀時只是「問著一些不相干的問題」89因為

她不瞭解中國民族歷史的苦難因此這篇小說其實所想要問的核心問題應是「中

國民族」的苦難歷史究竟是什麼才會藉由安某人殺死妻子珠美來展現他內心的

掙扎與痛苦或是在〈將軍族〉當中高個子和小瘦丫頭各自面臨不同的歷史與

現實生活苦難為何小瘦丫頭總是執著於追尋高個子呢高個子是個隨國民政府

來到台灣的退休軍人他曾經指出「此生此世彷彿有一股力量把我們推向悲

慘羞恥和破敗helliphellip」90也就是意識到歷史與現實生命中的殘酷而小瘦丫頭

除了詢問高個子「你們大陸上的故事」91之外同時也訴說自己被賣身的經歷

當小瘦丫頭逐漸明白高個子的好意之後她認為「我真沒料到你是真好的人」「我

當時老防著你呢」92也就是藉由小瘦丫頭逐漸了解高個子並「仰望」他嚮

往高個子活著的理想與尊嚴並安排了一個省籍「共同命運」的結局兩人有尊

嚴地死在一起因此高個子雖然年老沒有社會地位但在小說中做為理解「民

族共同苦難」的角色而被揚升為一個崇高的位置做為小瘦丫頭的追尋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即便要構築「共同命運」但仍有明顯的位階落差比如

年 5 月頁 101 87 愛倫坡的〈黑貓〉當中「我越是對這隻貓起反感它對我的偏愛卻越增加」頁 64「如果

那隻貓照我所想的仍舊朝下走這一下子一定能置之於死命可是我的太太一把攔住了我這

一攔可把我的怒火攔得更狂得像中了魔一樣了我把我的胳臂從她的把握中掙出來把斧子一

下喫進她的頭裡去她連一聲都沒有呻吟當時就倒在地上死了」頁 66這篇小說的情節和

陳映真〈文書〉當中因貓而殺死妻子的過程相似陳映真更藉此做為思索「中國民族」歷史苦難

的一部份也展現出他內心的焦慮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鄭秋水等譯《巨斧》台北

遠行出版社1978 年 3 月 88 陳映真著〈文書〉《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172 89 陳映真著〈文書〉《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177 90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201 91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183 92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200

56

小瘦丫頭總是唱著「磨人的歌聲」因為她有時「一下子高興起來便要咿咿呀

呀的唱上好幾個小時把一支好好的歌唱得支離破碎喑啞不成曲調」93因

為小瘦丫頭實際上是個音盲此外在知識菁英貶抑底層人民的過程中村人往

往被描繪為不理解省籍「共同命運」的角色並且和高個子小瘦丫頭對立起來

因而這些不理解中國民族苦難的「無知的」村人嘲笑兩人死時像兩位將軍一樣

甚至比如〈一綠色之候鳥〉則透過候鳥來暗喻戰後來台的外省人並做為銜接本

省人與外省人之間關係的橋樑小說側重於訴說外省人苦難歷史而主角妻子則

是相對於外省人的角色小說將她描繪成多詭計虛偽的女人藉著學英文和主

角戀愛結婚主角直到拜訪季公妻子「頻頻地向季公問著季妻的病況和歷史」94後才對她消除敵意然而在描繪好漁色的趙公時「他又沒有眷屬在此這或

許並不太足以為罪的罷」95固然外省人的歷史與苦難「同情」理解但這是

透過自我貶抑揚升外省人的立場實際上並非是理解解決「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的良好途徑因而在小說的話語邏輯之下變成只有在認同理解外省

人的過程中本省「自我」才能取得合法地位 因此陳映真試圖理解外省人「傳奇」的小說實際上是透過認同理解外

省人的歷史際遇並在貶抑自身甚至將自身客體化的過程中完成思索「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台灣做為知識菁英構築「中國人」共同命運的空間只有

承認外省人的存在才能完成「成為中國人」的主體位置這也使早期〈鄉村的教

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中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焦慮獲得解決

並且在其它小說中進一步延伸 (二)台灣知識菁英的塑造 陳映真小說一方面塑造外省人的「傳奇」另一方面也建構台灣知識菁英的

形象〈兀自照耀著太陽〉是少數專注描寫台灣知識菁英的早期小說並將這些

日本教育的台灣知識菁英視為一個封閉的團體小說透過重病的小淳來使台灣

「戰前和戰後的中產者」96聚在一起並反省自身在環境中既得利益的位置比

如這些台籍知識菁英思索礦區人民的「同族」關係與自身的特殊權利而許炘和

菊子夫妻則是反省到巴西創業理想的虛幻小淳的死做為台籍中產者「自省」的

機會但相對於這些台籍中產者的礦區底層民眾在文本中並未出現不若其它小

說中地方人民成為被貶抑的客體因為這些中產者的生活樣貌是小說的主要批判

93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191 94 陳映真著〈一綠色之候鳥〉《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15 95 陳映真著〈一綠色之候鳥〉《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8 96 陳映真著〈兀自照耀著的太陽〉《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64

57

對象底層人民因而成為背景式的「一切芸芸的苦難的人類」97首先要問的是

為何陳映真要寫台灣的中產階層呢這對照〈試論陳映真〉中對於市鎮小知識份

子中間位置的心態「他也不曾懂得把家庭的個人的沉落同自己國家的民

族的沉落連繫起來看」98陳映真透過一群台籍「市鎮小知識份子」來反省「本

省自我」的既得利益進而意識到「但我從不知道要為別人或者不同族的人流

淚的事」99這些台籍知識菁英的既得利益位置的確需要反思然而陳映真擺在

相對於「不同族」的「懺悔」「贖罪」位置上來反思自身換句話說也就是站

在外省人立場上將自身他者化來看待這個階級問題並且小說處理自身「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的焦慮遠大於對階級問題的釐清甚至這樣的貶抑或揚升其

實多少還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影響 上述陳映真認為台灣中產階級須要反省自身而國民政府則要重新面對「民

族苦難」的歷史比如在〈第一件差事〉中透過杜警官偵辦胡心保自殺案藉此

呈現不同「省籍」的人物並重新認識思索「中國民族」歷史的過去與現在

小說中的主角杜警官相對於旅館老闆劉瑞昌膽小怕事展現出知識菁英想要報效

國家的態度而林碧珍是「本省企業界鉅子」的女兒強調和「航海人」胡心保

的慾望關係來獲得滿足感並且實際上根本不瞭解小說要突顯的「民族苦難」

比較能夠了解胡心保為何自殺的人是外省人儲亦龍他對杜警官說「你不曉得

你還年輕太年輕了」「有些事是你不了解的」100透過儲亦龍之口說出外省人

的處境而胡心保的自殺成為杜警官重新理解中國民族苦難的「第一件差事」

但他被杜警官定位為「一個厭世者」報告書中將其自殺視為「國難深重世道

毀墮的悲慘事實」101這篇小說呈現出不同「省籍」的人物陳映真小說的話語

邏輯中已透露出想要理解被戰後國民政府扭曲掩蓋的中國民族歷史但是這些

知識菁英的「民族」話語並沒有真正要挑戰反共意識形態仍是受到官方中國民

族敘事的影響而趙剛一方面強調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的「左翼」色彩另一方面

卻又含糊地對〈第一件差事〉進行詮釋他指出 這是杜警官的「第一件差事」但他對這個差事的對象毫無理解所必需的

歷史文化與感情基礎反倒是有一種隔世的疏離與不解但是這個因

隔膜而來的強烈荒謬感卻又不是什麼「族群」「省籍」「城鄉」甚或

97 陳映真著〈兀自照耀著的太陽〉《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73 98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4 99 陳映真著〈兀自照耀著的太陽〉《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65 100 陳映真著〈第一件差事〉《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月頁 185頁 190 101 陳映真著〈第一件差事〉《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月頁 208-209

58

「階級」等概念所可以輕易解釋的一種由大歷史所造成的無感失語

一種雞同鴨講的現象既好笑又可悲氾濫整篇小說102 文中所謂「不是什麼『族群』『省籍』『城鄉』甚或『階級』等概念所可以

輕易解釋的」但這些又是什麼樣的「無感失語一種雞同鴨講的現象」呢

其實趙剛正是在界定陳映真「左翼」精神時卻又不斷將「左翼」神秘化的過程

特別是趙剛自己之後又指出「不回到中國的分裂兩岸的對峙這個根本性的歷

史與社會框架我們對歷史中的主體的理解就會有嚴重缺憾」103這些都突顯出

趙剛解讀小說時話語邏輯中前言不對後文的情況而〈第一件差事〉的焦點是在

喚起重新思索過去「中國民族」歷史的可能趙剛用陳映真一九八年代《人間》

雜誌時期才產生的「分斷體制論」來解釋這篇小說反而無視抽離了陳映真早

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焦慮 總而言之陳映真小說對於台灣知識菁英的塑造過程中一方面藉由「弱

勢」「苦難」的外省人來檢討台灣知識菁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台灣知識菁英

唯有在反省自身既得利益理解「中國民族」的苦難才得以被諒解這些台灣

知識菁英同樣如其它小說中的台灣底層人民一樣是被旁觀的他者甚至是被檢

討的對象但陳映真這篇小說並沒有掙脫更沒有真正挑戰到國民政府反共民族

意識形態法農曾經指出 知識份子狂熱的吸收占領者的文化同時刻意貶低國族文化的特點或滿

足於詳盡有系統的充滿激情但又很快枯燥無味的列舉這個文化104 筆者從法農談論國族文化的論點來看戰後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宣稱自身代表「中

國」的正統性而陳映真雖然從知識菁英的主體位置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而在「枯燥無味的列舉這個文化」的過程中揚升外省人的形象並對

台灣自我進行貶抑甚至台籍知識菁英要透過反省重新認識「中國民族歷史」

才能讓「本省自我」成為「中國民族」的一部份陳映真將「本省自我」他者化

並納入中國民族敘事的過程中並沒有思索到省籍差異中的權力關係而是在二

元式的再現系統中刻板化了民族問題 (三)落地生根外省人對台灣現實的接受

102 趙剛著〈第一件差事分斷體制下的悲劇與「喜劇」〉《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

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273 103 趙剛著〈第一件差事分斷體制下的悲劇與「喜劇」〉《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

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291 104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國族文化和解放鬥爭互為基礎〉《大地上的受苦

者》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年頁 251-252

59

上述小說形塑省籍「共同命運」時台灣戰後的現實空間多半是不被接受的

僅有少數幾篇小說才展現出外省人「不得不接受」台灣環境的現實特別是一九

六年代中期後〈永恆的大地〉〈某一個日午〉〈纍纍〉等這幾篇小說是朝向

「民族」文藝道路下開展出來的作品比先前早期小說中思索「中國民族」「省

籍」問題的過程更為堅定首先〈永恆的大地〉描寫外省人來台後必須接受台

灣現實的過程父親象徵了過去的歷史記憶他渴望回去故鄉而回不去整日活

在批評兒子敗壞家業的詛咒中兒子則是小說中的主角他只想在此落地生根

並娶了台灣妓女為妻妻子總是「儘謅些紅毛水手的鬼話」105並希望尋找更好

的生活主角認為她「只是一隻蠢肥的蟲豸活在陰溼的洞穴裡」106直到妓女

懷孕後主角才體認到必須老死於此只能接受自己在這塊強韌的大地上生長被

埋葬然而台灣依舊是較為負面的環境空間即便在小說結尾帶有滋生的強韌

的意象但它還是相對於「美麗的故鄉那是早就不曾有過的」107而成為貶抑的

客體在敘事過程中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仍有位階落差趙剛認為夫妻倆人象徵國

民黨統治菁英與人民的對話108但小說實際上並非意在批判國民政府這篇小說

「回不去」而只能「落地生根」的看法仍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邏輯的影響

只不過陳映真等年輕一輩的台灣作家沒有外省人的複雜生命經歷在試圖理解外

省人的過程中將台灣這個現實空間描繪成具有各種負面之物但外省人最終仍

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某一個日午〉是陳映真入獄前唯一一篇比較具有「批評」國民政府意味的

小說但小說是在外省人不得不接受台灣現實處境之下進行政治「批評」並且

還是帶有省籍位階關係房先生因兒子的死而重新思索現實兒子房恭行因為戀

愛而自殺在兒子留下的信中描述台灣女友彩蓮是個「凡俗的女子」「是她引

誘了我」並且隨後和〈永恆的大地〉一樣轉而對台灣女性帶有肯定之意小說

透過兒子遺留的信來指出「她在所有的凡俗之中卻有強壯有逼人卻又執著的

跳躍的生命」109但是描述過程中還是將台灣做為被觀看詮釋的他者那麼陳

映真如何檢視國民政府呢陳映真此時才明確地透過房先生來反思「自己來台之

後在黨政圈中營建起來的世界」感到「想要嘔吐的感覺而搖搖欲墜了」110

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真是在不違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框架下對國民政府批判

105 陳映真著〈永恆的大地〉《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40 106 陳映真著〈永恆的大地〉《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44-45 107 陳映真著〈永恆的大地〉《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50 108 趙剛著〈反帝與反帝之難陳映真〈六月裡的玫瑰花〉的刺與美〉《求索陳映真的文學

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106 109 陳映真著〈某一個日午〉《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62 110 陳映真著〈某一個日午〉《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63

60

即便父親和兒子都具有列寧式的鬍子似乎說明陳映真在小說中已認同「社會主

義」了但是必須退一步來看也就是陳映真以「中國民族整體」巧妙地做為「自

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對立」的中間線小說固然「批評」了國民政府但他藉由房

先生來意識到國民政府「搖搖欲墜」列寧的鬍子最多也只能說是一種「國民政

府在社會主義面前搖搖欲墜」的象徵因此小說更像是一種對於官方的「諫言」

才能說明陳映真在入獄以前的作品能被發表而不被查禁的理由此外〈某一個

日午〉寫於一九六年代中期左右在當時也的確具有「挑戰」國民政府禁忌的

意味但這篇小說遲至一九七三年陳映真入獄期間由友人代為刊登在《文學季刊》

上此時已經歷過保釣運動現代詩論戰尉天驄的話語也已開始帶有左翼階級

分析色彩比如他批判資本主義造就「崩潰中的中產階級的享樂偽善頹廢的

文化」111這些在一九七年代已然是官方容許的言論範圍內〈某一個日午〉

即便批判國民政府不願面對現實但站在「國共雙方中國民族話語」的這條「中

間線」上就算這篇小說在一九六年代寫成也並沒有真正跨到敵對的「社會

主義陣營」立場來批判國民政府 最後〈纍纍〉肯定了外省人在台落地生根小說描繪三個來自東北故鄉的

軍官並重新肯定他們「纍纍」的「超過了穢下的滑稽的」112的中國男性下體

小說中外省男性所回想的故鄉女人無論是魯排長的姊姊或錢姓軍人的二表姊

她們經歷時代痛苦但不失去母性的崇高這些落難來台的外省軍人重新拾起在台

灣的生活小說透過魯排長來說明「活著總是好的」113並藉由台灣的雛妓來滿

足他們的性需求這些外省人的性需求並非是被貶抑的在陳映真〈一綠色之候

鳥〉〈將軍族〉等小說會比較同情外省人的孤苦無依因此陳映真並不是要批

判這些外省軍人在台灣的無根生活而是要說明他們必須正視自己在此落地生

根接受的台灣現實處境對於這些官兵的性需求也是帶有同情的態度只不過

陳映真同樣在浪漫筆調中將台灣與中國的空間描寫成一種「背景」這些具有「異

國情調」的描繪中仍有位階落差台灣的現實仍舊是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的過程中被貶抑只不過這些在趙剛肯定陳映真小說「左翼」精神的詮

釋之下這些「完全缺乏真實感的『活著』」變成是一種「底層的流離的男性

不分省籍的共同經驗罷」114這樣的小說敘事於是就搖身一變變成趙

剛論述中的「階級」問題而不思索這樣的「異國情調」的背景式描繪中仍有

著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問題存在同樣的此時中國來台作家也開始試圖將台灣的

「現實」納入小說當中展現出一種「異國情調」無論現代主義知識菁英或之

111 尉天驄著〈幔幕掩飾不了汙垢對現代主義的考察〉《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台北

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47 112 陳映真著〈纍纍〉《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74 113 陳映真著〈纍纍〉《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76 114 趙剛著〈纍纍被遺忘的愛欲生死〉《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301

61

後「民族」文藝道路追尋的作家皆是如此比如昔日屬於相同文藝圈日後出賣

陳映真的楊蔚也將台灣的歷史文化做為小說題材〈赤裸之夜〉中「哥哥被

徵去南洋做兵了父親因為只這一個兒子曾跑去官廳理論卻被巡察毒打一頓

趕了回來helliphellip」115後來阿嬌因為父親死了家庭陷入窮苦狀況被賣去茶店老

闆當養女而開啟了她的「妓女」的生涯小說以台灣的燠熱的氣候甘蔗園的

象徵做為一種浪漫的「異國情調」將之納入小說中國民族話語當中即便這個

中國民族話語在現代小說美學中成為次要部份或是〈五個吹鼓手〉中在結婚喜

慶時爭執到底要吹奏什麼歌曲它們最後決定吹奏「風流寡婦」而這首歌是矮

胖子說的「那是外國調咱台灣結婚用的外國調」116台灣「現實」做為知

識菁英指涉新舊傳統之間的爭執這些台灣「現實」往往變成一九六年代知識

菁英筆下的「客體」 上述的小說中陳映真強調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共同命運但是本省人要理解

這個共同命運才能獲得肯定反之則被貶抑為「他者」陳映真透過民族命運

省籍關係來形塑小說中「中國民族」「省籍」問題並試圖重新詮釋甚至是藉此

縮減「成為中國人」的距離但是他在現代主義知識菁英二分法的民族再現過程

中不斷重複並且也逐漸刻板化「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關於這些被貶抑

的台灣人往往是比主角更為底層的民眾或是相對於男性知識菁英的女性史畢

娃克曾指出「政治主體性的問題不能通過將庶民浪漫化而得到解決」並且實際

上「主體生產的問題並沒有消失」117而陳映真以「中國民族」做為主體的框架

來思索試圖透過小說構築民族「共同命運」但是實際上「台灣是一個無法實

踐理想的現實空間」並貶抑台灣底層人民女性這意味著以「中國民族」做為

主體時所生產出來的民族話語這當中的權力關係是被懸置的避而不談的儘

管外省人也有複雜的一面也必須理解他們但是小說往往就在肯定外省人貶

抑本省人甚至是台灣的環境時代的過程中也還是放在一個不平等的位階關

係下來看黎湘萍曾透過「敘述」和「寫作」活動來觀察台灣作家在政治壓下的

創作來談論台灣知識份子如何消除奴隸感 通過自己的「敘述」和「寫作」活動台灣知識份子不僅試圖消除自己的

「奴隸」感覺這種「奴隸感」既是階級的也是民族的而且掌握

了撰寫平民之「歷史」的獨特權力敘述或寫成為一種自由的象徵成

為平民知識份子在歷史運動中的自由選擇118

115 楊蔚著〈赤裸之夜〉《跪向升起的月亮》台中水牛出版社1968 年 4 月 20 日頁 127 116 楊蔚著〈五個吹鼓手〉《跪向升起的月亮》台中水牛出版社1968 年 4 月 20 日頁 137 117 霍華德懷南特(Howard Winant)訪問呂卓紅譯〈蓋婭特麗斯皮瓦克談庶民政治〉頁 244

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 118 黎湘萍著〈超越壓抑台灣小說寫做總論〉《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月頁 2

62

黎湘萍認為台灣知識份子透過書寫來消除「『奴隸』感覺」是「平民知識份子在

歷史運動中的自由選擇」但是反觀陳映真小說他的確是要消除自身台灣知識

份子的「奴隸感」但小說試圖消除「省籍」矛盾思索並肯定「中國民族」是

藉由站在外省人立場並且貶抑台灣人來達成的而陳映真入獄前具有民族話語

的小說其實是朝向「成為中國人」的過程並且實際上思索「中國民族」「省

籍」問題大於「階級」的認識這也是陳映真小說中側重的都仍是知識菁英內心

活動的困擾並沒有真正落實到庶民階級的關懷 因此陳映真小說中還是塑造了「省籍」上位階關係的落差既要消弭省籍

衝突卻又刻意強化台灣人與外省人的差異之處陳映真並未站在本省人在地

的觀點來看反應出浪漫化刻板化的問題這些都和官方與文壇上主導的中國

民族敘事的影響有關而陳映真透過外省人的故事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透過將台灣貶抑他者化來使自身「成為中國人」這些正如博埃默批判

殖民過程中的知識記載過程所產生的問題 關於殖民活動的文字有其特別的重要性它揭示了那個世界體系如何把其

他民族的淪落視為當然視為該民族與生俱來的墮落而野蠻的狀態的一部

份但由於一切都歸於僵化的類型定式對於本土人的描述往往就掩蓋了

他們的動因多樣性他們的抵制想法和聲音119 陳映真小說站在外省人的立場上對於外省人的「傳奇」進行深入探討然而台

灣自身在這過程中卻被貶抑他者化實際上並沒有掙脫官方民族敘事的邏輯

正如博埃默所言他將自身「視為該民族與生俱來的墮落而野蠻的狀態」而被刻

板化甚至取消了台灣內部底層的複雜聲音陳映真早期小說中已突顯出知識菁

英試圖站在不同於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立場上重新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但是他並沒有真正挑戰國民政府反共民族敘事並且不斷拉近自身「成為

中國人」的距離

119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

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22

63

第三節 民族與騷動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

讓彈雨浸我 烟屑浸我

于野菊的側影下

讓一種朦朧的芬芳切割

我的心

我的心中植滿青鬱的死亡

在同溫層

「蝴蝶與坦克」必結伴共舞

辛鬱〈同溫層〉120

一九六年代台灣文學發展和現代化道路密不可分即是在美國主導的冷戰

體制下文學潮向現代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並不意味著陳映真在思想上完全轉向

「現實主義」他一方面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潮流另一方面則又受到左翼理論

與世界革命潮流的影響然而要注意的一點是「左翼」並未真正反應在文學創

作上而僅只是做為思想上的吸收這突顯出知識份子在時代中的騷動不安而想

要改變文壇風氣並逐漸產生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不同的「民族」文藝道路藉

此來宣稱自身發言位置的合法性在對現代主義進行反思與「民族」文藝道路的

追尋過程中即便是現今被認為是具有現實精神的《文學季刊》都仍有如辛鬱

這些受現代主義影響的詩人群發表文章而這個時代中知識份子的「同溫層」思

想多元這些知識份子不若海明威小說中的死者「他的快活碰到了戰爭的嚴肅」121而是在反共年代的「坦克」下「心中植滿青鬱的死亡」想要透過文藝來尋

求到精神上的「蝴蝶」另一方面當時也有如劉大任「同溫層」122中因尋找「民

族」文藝道路趨向而充滿「騷動」的知識份子這個「騷動狀態」也因中國文革

而逐漸產生與國民政府迥異的「民族」認同只不過此時尚未如劉大任小說中的

知識份子具有「革命」性質123

120 辛鬱著〈同溫層〉《文學季刊》第 3 期台北文學季刊編輯委員會1967 年 4 月 10 日

頁 180 121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著馮亦代譯〈蝴蝶與坦克〉《蝴蝶與坦克》台北仙人掌出版

社1970 年 11 月 20 日頁 37 122 「同溫層」是劉大任一九八年代出版的小說《浮游群落》中的章節篇名「同溫層」當中充

滿青年叛逆氣息的聚會空間吸收分享當時文藝思潮這些知識份子因時代氛圍的封閉但又

渴望能夠尋找解放自身主體的文藝道路因而產生內心「騷動狀態」劉大任著《浮游群落》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 年 6 月 123 呂正惠曾經指出「在那一個知識份子和社會基本上不起互動作用的時光作者以一個社會小

說家的眼光想要描寫他們之間的關聯想要『創造』他們之間的關聯因此他就讓書中的一小

群知識分子起來『革命』作者顯然犯了『革命妄想症』因而嚴重地歪曲了社會真實」因此筆

者認為「同溫層」毋寧說是處於「騷動狀態」而非「革命」呂正惠著〈「政治小說」三論〉《小

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頁 182

64

而陳映真早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和同時期在「民族」文藝

道路趨向上追尋的知識份子有密切關連上一節指出陳映真具有現代主義精神的

早期小說雖然試圖理解台灣內部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並且和國民政

府反共意識形態有所不同但是他並非挑戰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的合法性甚

至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中還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

影響他在二元區分的重複再現過程中不斷縮減「成為中國人」的距離早期小

說仍踏在國民政府民族立場的基準線上並未越過反共意識形態的雷池一步蔡

明諺曾透過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來考察這些

批評中的中國民族主義運作並指出當時回歸現實的知識份子究竟誰具有實際影

響力 正是這種國民黨教化的中國民族主義主導了七年代初期台灣知識分子

對於政治與社會改革的投入這種「中國民族主義」和在美釣運逐漸形

成的帶有「左派」色彩的中國民族主義當然是有所不同的而我認為實

際引領七年代台灣現實風潮轉變的是前者而非後者124 蔡明諺指出主導「政治與社會改革的投入」的是中國民族主義也就是「實際引

領七年代台灣現實風潮轉變的是前者」然而這不單只是呈現在現代詩論戰的

過程而已一九六年代中葉以後「民族」文藝道路上混雜了現代主義並且因

為「民族」文藝道路而騷動不安的內涵並影響之後文藝發展趨向本節要進一

步討論的是在這個時代中只有陳映真一人是如此嗎還是整個時代氛圍造就這

樣的現象如果是時代之使然那麼陳映真和當時在文藝道路上甚至是因對於

國民政府反共敘事不滿而產生「騷動」的知識份子有什麼關係筆者將陳映真放

在一九六年代文學場域來審視來審視在這三者如何影響知識份子以及陳映

真在文學場域中的位置

一從《筆匯》《劇場》到《文學季刊》的文藝道路追尋

陳映真早期小說一方面受到現代主義影響另一方面又逐漸向「民族」文藝

道路的追尋和時代氛圍與其所屬的文學團體有所關係陳明成曾指出陳映真也

受日本影響而具有「『芥川』的體質」125但無論是吸收日本或歐美的現代主義

台灣是在現代化過程中吸收現代主義思潮在既吸收現代主義又對現代主義文風

感到不滿的矛盾之下這些知識份子試圖尋找有別於現代主義文學的「民族」文

藝道路王梅香曾指出冷戰結構下「反共反共文學現代現代主義與中國性

124 蔡明諺著〈向左轉向右轉重溯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頁 476收錄於國立成功大

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年 6 月 125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摘要部份

65

同時出現在美援文化的刊物中彼此是相生相成不互相抵觸的」126並且也因為

反共敘事中的「中國性」產生「『要美元』又要『反美』的複雜情緒」127他的

「共生說」指出美援文化和國民政府反共意識形態上具有一致性然而在中國民

族主義立場上又和現代主義產生齟齬筆者要進一步指出的是陳映真和同時期

的知識份子相似一方面吸收現代主義另一方面則逐漸意識到「民族」文藝道

路的重要性那麼陳映真當時所屬的文藝團體如何一面強調現代主義一面強調

「民族」文藝道路趨向陳映真和其他文藝圈人士的關係是什麼 以下分別從

陳映真參與的《筆匯》《劇場》與《文學季刊》談起 (一)從《筆匯》到《劇場》現代主義思潮的吸收 《筆匯》與《文學季刊》的成員和陳映真有較為相似的文學道路追尋過程

也就是從強調文學的現代化為始並逐漸意識到「民族」文藝道路的問題《筆

匯》一開始強調追求文藝的現代化尉天驄在一九七年代回憶時即指出 一九五八年我讀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與友人接辦了筆匯月刊這本刊物

本來每半個月出一單張內容也缺乏重心我們接辦以後決定重新開始

以二十四開本的月刊形式出現以推動文學藝術的現代化為重心128

文中指出《筆匯》一開始是以「以推動文學藝術的現代化為重心」一開始並非

馬上強調現實主義而是和當時文壇的現代化道路趨向保持一致《筆匯》在尉

天驄接掌後到一九六一年停刊為止當中包含諸多具有現代主義特質的作品除

了陳映真早期小說之外在現代詩方面也包括余光中鄭愁予紀弦瘂弦商

禽辛鬱等人的詩作也翻譯了比如卡繆的存在主義思想康定斯基的現代藝術

等等這個時期姚一葦可說是《筆匯》的重要指導人物甚至之後陳映真會在《現

代文學》發表文章也是姚一葦所引薦的129姚一葦曾對《筆匯》成員有這樣的看

法「雖然他們的熱誠和創作力是我所欽佩的但是他們有關藝術的觀念和論點

則與我未盡相同」130其實也就意味著《筆匯》不像姚一葦走純文藝的創作與批

評然而《筆匯》在摸索現代藝術的過程中仍未有較為明確的道路雜誌收錄的

各種作品翻譯評論仍是以籠統的「現代精神」藝術思想為考量甚至是強

調刊物「為自由中國文化文學的現代主義化的建設上儘我們一點點的力量」131

126 王梅香著《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

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頁 71 127 王梅香著《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

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頁 7 128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15 129 白先勇著〈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頁 55收錄於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

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 年 11 月 130 姚一葦著〈自序〉《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4 年 7 月頁 1 131 本刊編輯部〈編輯室〉《筆匯》第 2 卷第 6 期1961 年 1 月 5 日頁 2

66

這句話當中其實也包含民族立場的宣稱只不過《筆匯》時期尉天驄陳映真等

人的民族立場仍未明顯浮出而已並且在向西方現代主義追尋的層面反而和《現

代文學》相近郭紀舟曾認為《筆匯》處於「資本主義傾銷的年代裡不可避免

的仍有相當西方虛無主義蒼白的色彩」這樣的論述一開始就從「寫實主義」的

基礎上來檢視《筆匯》「不可避免」帶有虛無蒼白的原因然而在《筆匯》發刊

期間台灣仍是農業社會的性質戰後工業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並且刊物內容

其實還是受到存在主義現代主義的「現代精神」影響才會有上述尉天驄《筆

匯》編輯室的評價因此郭紀舟之言並未掌握《筆匯》在時代中的「性質」 一九六五年創刊的《劇場》雜誌比《文學季刊》早了一年同樣也帶有強烈

的現代主義精神當時邱剛健創辦《劇場》成員包括莊靈黃華成劉大任

郭松棻陳耀圻等人而陳映真在當中主要是譯介西方戲劇但沒有積極參與這

份刊物莊靈曾經指出 僅管《劇場》的編輯內容和方向上陳映真較少表示意見可是他對同仁

親自下海從事實驗性戲劇和電影的演出及發表活動倒是全力贊成和支持

的132 陳映真雖然支持《劇場》的活動但也由於《劇場》內部具有強烈的現代主義風

格許多逐漸支持「民族」文藝道路的知識份子逐漸與《劇場》分道揚鑣比如

陳映真在《劇場》寫下〈ASA NISI MASA〉批評費里尼的電影《8frac12》已可見

到他的思想日趨積極他認為當前知識份子「生活上和道德上的弱質」是一種

「道德上之偽善的二元性」並開始重新思考這個時代如何評價自由與民主越

戰或「第三世界」藉此反思當前知識份子的角色133認為費里尼的頹廢是「全

世界日益濃厚起來了的東西妥協主義和國際政治多元化的傾向」過程的結果134

上述會有這樣積極想法的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比如和陳映真離開《劇場》

並轉到《文學季刊》的劉大任他在一九六四年夏天從夏威夷到香港再來到台

灣而認識陳映真「因為讀過〈麵攤〉心裡便明白這是『自己人』」135而之

所以認為是「自己人」是因為在時代「騷動」的氛圍中想要開創新的「民族」文

藝道路劉大任指出 負責設計的黃華成在顛覆傳統方面勢破如竹剛健又主張全盤西化他們

兩人帶動的思潮主宰著雜誌的方向卻引來一些反省映真和我代表

132 莊靈著〈瑣憶劇場時代的陳映真〉《文訊》第 287 期2009 年 9 月頁 56 133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2 134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6 135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頁 103收錄於陳映真等著《人

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67

這種逆向思維我們頭腦裡面的社會歷史觀點終於成為《劇場》同人後

來分道揚鑣的起因維持原觀點的《劇場》在陳耀圻加盟後又陸續辦

了若干期我和映真則加入天驄的《文學季刊》136 劉大任指出自己和陳映真因為「社會歷史觀點」的「逆向思維」而離開《劇場》

其實也正因為西方思潮大量引進與追求逐漸意識到自身民族文化的危機那麼

陳映真思想上有何轉變導致想要離開《劇場》呢在〈關於「劇場」的一些隨

想〉當中陳映真認為「介紹現代西方的劇場之必要是無疑問的」但不能僅

只成為代理人還要「具備乎自己的某種知性」並且現代主義的危機之一是

「它的欺罔形式主義是一種『放毒』」137陳映真此時的論點已逐漸透過「民

族」文藝道路來反思現代主義但也並非全盤否定它因為陳映真在《劇場》上

還是以翻譯西方劇作為主陳映真在《劇場》雜誌中寫下〈現代主義底再開發〉

同樣也並非是全盤否定現代主義而是認為值得「再度開拓」陳映真對於「等

待果陀」的戲劇演出有以下想法 現代主義作品竟也有這樣滿足了藝術需要和知性需要的能力現代這

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物質樣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和神

的關係主人和奴隸的關係人類一般的個別狀況為主者的情況為主

者和為奴者的情況等等在這齣劇中那樣有力地做了解剖和陳列138 從上述言論可以發現陳映真此時強調的是「藝術需要」和「知性」而現代主

義還是具有滿足這兩個需求之處他認為台灣的現代主義是亞流的缺乏客觀基

礎只吸收西方文化末期的腐敗的影響導致思考和知性的貧弱因此要回到

現實建立知性的思考139因此陳映真此時重視「知性」並認為要有意識地吸

收西方知識這和當時知識份子接收文藝現代化的過程還是保持一致的 而陳映真和劉大任兩人同樣因為現代主義而反向激起「民族」文藝道路的追

尋實際上作品中想要呈現的是「民族」文藝道路趨向而非「左翼」儘管劉大

任在夏威夷期間已「生吞活剝吃下大批左翼文獻」而覺得自己一事無成140但

在《文學季刊》中的作品並不能直接說是具有「左翼」性質一九六八年陳映真

被捕入獄劉大任則因赴柏克萊大學而逃過一劫但也長期被列入黑名單而羈留

136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頁 104收錄於陳映真等著《人

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137 許南村著〈關於「劇場」的一些隨想〉《劇場》第 2 期1965 年 4 月 1 日頁 116 138 陳映真著〈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 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3 139 陳映真著〈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 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5-7 140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頁 103-104收錄於陳映真等

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68

美國並在一九七年代投身保釣運動而台灣一九七年代受保釣事件與國際

政治影響逐漸產生在民族主義上左右之區別特別是「向左轉」的中國民族主

義者在日後回溯一九六年代時便強調當時受到「左翼」鼓舞而非「民族」道

路的追尋實際上是漠視了台灣白色恐怖下並沒有產生革命的社會基礎除了閱

讀左翼禁書外最多只有「關注」海內外社會運動與中國文革的發展陳映真與

當時台灣的知識份子並沒有具體的行動與實踐 (二)《文學季刊》「民族」文藝道路的發揚 而《文學季刊》一開始仍延續著《筆匯》的現代文學道路的追尋方向但逐

漸意識到「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的重要性《文學季刊》中包含翻譯評論詩

散文小說隨想等部份但也不能說是「推向現實主義的歷史起點」141如果

不是「現實主義」驅動《文學季刊》的創作與批評方向那是什麼樣精神呢其

實是「民族」文藝道路的發揚因為《文學季刊》仍刊登姚一葦評論關於現代藝

術美學的文章或是刊登余光中葉珊周夢蝶管管辛鬱等人的現代詩但

部份青年知識份子已開始試圖透過創作來展現「民族」的現實處境而不能簡單

說這些作品是「現實主義」的精神 《文學季刊》第一期已發表多篇試圖展現「民族」現實處境的文章比如陳

映真〈最後的夏日〉探討現代中國民族崇尚西方生活的問題透過裴海東鄭介

禾鄧銘光李玉英來探討不同類型的知識份子以及這些知識份子對於「民族」

的歷史理解批評盲目追逐「西化」的問題等而劉大任〈落日照大旗〉則是描

繪留美知識份子的家庭關係知識份子在留美期間成婚生子並將孩子託給在台

灣的長輩藉此描繪留學生與家庭關係的現實處境此外還有尉天驄〈大山〉透

過病房中的對話呈現不同世代之間的生命經歷比如羅老經歷過在碉堡中「沒

有見過敵人」「沒見過戰爭」的戰爭142從山上跌下來的病人李主任則哼著黑人

的歌曲貝貝不知道阮玲玉是誰等等這些具有不同的生命經歷希望的人卻

只能在病房中懷想並透過李主任來說出「讓我們離開這兒有多好如果能離開

世界上的人我也願意」143的話因而尉天驄要展現的是這個時代當中各種「中

國民族」人物無力氣的形象並藉此思索過去的歷史尉天驄曾在〈談陳映真〉

一文中指出 記得文學季刊創刊之時我寫了一篇「大山」他看過以後高興得不得了

他叫著說「驢子你終於把陳映真的一泡屎給拉掉了」144

141 郭紀舟著〈左翼思考的萌芽保釣運動的波濤〉《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

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48 142 尉天驄著〈大山〉《文學季刊》第 1 期1966 年 10 月 10 日頁 97 143 尉天驄著〈大山〉《文學季刊》第 1 期1966 年 10 月 10 日頁 104 144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20

69

陳映真之所以會認為尉天驄寫出他心中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的確包含了時代的

「現實」層面但這個「現實」仍是基於當時「民族」精神與現實處境下創作的

這也是為何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關注的是「美國如何影響中國的知識份子」或

「中國民族的文藝道路要往何處去」焦點並不是放在「必須要立基在現實上創

作」《文學季刊》部份成員已逐漸意識到西方文化對於自身強調的「中國民族」

文化可能帶來負面的效果因而回過頭來探問自身「民族文化」在時代中的樣貌

其它比如尉天驄一九六四年已寫出批判舊傳統五四運動中復古與西化的〈在浪

潮中倒退必被淹沒〉這篇文章具有階級分析性質與強調現實的社會文學145並

且批判帝國主義的侵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尉天驄實際上是在不牴觸國民政府

反共立場下追尋「民族」文藝道路這也是為何一開始要引用孫中山的言論宣稱

自身「愛國」下進行創作146 而《文學季刊》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並發表評論批判當時追逐

西方標準的問題不單只是透過小說來陳述比如在曾在《筆匯》上探討杜步西

的許常惠在《文學季刊》中則轉向「民歌採集」的工作那為什麼許常惠要採

集民歌呢許常惠認為「今天當民間音樂走向頹廢的靡靡之音的路當藝術音

樂走向偽飾玄虛的陸的時候惟有依靠民歌的民族生命力才能挽救它」147這些

知識份子帶有「民族」使命感要為民族藝術尋找新的道路趨向陳映真也曾經

訪問許常惠和史惟亮兩人都曾經引介西方音樂與理論並回過頭來整理民族音

樂許常惠認為當下流行音樂有三類包括來自美國日本以及殖民地香港148

並強調台灣民謠歷史的整理工作而史惟亮則因為將台灣的音樂帶到國外去無

論被批判為漢奸或是有人士同情他這是整個台灣在民族道路趨向下產生的抗拒

與回應但是史惟亮並不想強調民族主義而是要站在研究者立場反而和《現

代文學》強調純文藝的作家有類似之處他認為當下的青年是無罪的無論他們

是絕對的民族主義或是絕對的世界主義這些應該被諒解149然而陳映真認為

史惟亮是個「宿命論者」150並沒有像史惟亮的說法具有較大的彈性與包容性

此外也因為「文藝現代化」是從現代化的先進國家所引進的當中還包括帝國

主義的問題陳映真認為不能照單全收也意味著陳映真逐漸站上與帝國主義相

145 尉天驄著〈在浪潮中倒退的必被淹沒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路不是一個人走得出來

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34 146 尉天驄於開頭引用「孫中山先生民國九年一月廿九日與海外同志書」一文尉天驄著〈在浪

潮中倒退的必被淹沒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路不是一個人走得出來的》台北聯經出

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1 147 許常惠著〈民歌採集日記〉《文學季刊》第 5 期1967 年 11 月 10 日頁 133 148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

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4 149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

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2 150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

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3

70

對的中國民族立場上來評價當時文藝現代化的問題現今郭紀舟認為《文學季

刊》「逐漸把握住『不滿』這樣的感情基礎傾向建基於『現實』與『土地』的

結構環境中」151這是放在「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的對立框架下討論站在現

實主義的位置來理解《筆匯》和《文學季刊》的發展過程反而無法區辨《文學

季刊》既要「現代」也要「民族」的複雜性並在戰後文藝發展過程中重新拾起

「民族」文藝道路來尋找自身位置當時儘管國民政府或文藝創作上的知識份子

在現代主義和「民族」立場上有不同的位置與詮釋都還是以現代化的先進國家

為主體來審視自身的文藝發展 另一方面現今也有諸多學者將一九六年代與中國五四運動的知識份子進

行比較比如鄭鴻生認為 六十年代是五四運動在台灣重新演練的時代做為中國現代革命重要一環

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在出版物的「中西文化論戰」讓當年的中國現

代化路線之爭在台灣重演一遍有若一場為台灣新生代所辦的中國近代史

的補課李敖等人當時以全盤西化派的姿態及潑辣的文筆挑戰對手他們

的觀點與視野雖沒超過大陸時期而且其中也充滿各自隱諱的政治意圖

卻無損於這是一次中國現代化議題的實質論辯無損於這是一次台灣遲來

的五四的重練即使這些補課與排演都必須限制在當時的親美反共的思想

框架之內只能涵蓋到五四豐富意義中的有限面向152 鄭鴻生認為一九六年代的文壇爭執像是「當年的中國現代化路線之爭在台灣重

演一遍」這和陳映真日後的思考脈絡保持一致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以後越

來越強調「社會性質」並試圖從一九三年代社會史論爭中來銜接台灣與中國

的左翼歷史然而台灣一九六年代和中國一九三年代是不同的時空脈絡台

灣此時是在反共與現代化的複雜過程中逐漸反向激起「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

不單只是反西方列強的帝國主義侵略還包括反對「紅色中國」即便陳映真與

部份知識份子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逐漸認同了「紅色中國」但對戰後「紅

色中國」仍是疏離的並且理解有限那麼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如何在「民族」情

感上認同「紅色中國」而產生「騷動」以下筆者從他們的民族道路趨向的追尋

與青年叛逆談起

二「民族」與「騷動」民族道路趨向的追尋與青年叛逆

「民族」與「騷動」是一九六年代部份青年知識份子內心理想的展現形式

151 郭紀舟著〈左翼思考的萌芽保釣運動的波濤〉《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

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47 152 鄭鴻生著〈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第 78 期2010 年 6 月頁 16

71

前面指出這些知識份子一方面透過西方或日本來吸收世界思潮一方面反過來思

考自身「民族」文藝道路並檢討盲目「西化」在這反思過程中不正面挑戰官方

反共民族意識形態但是這些知識份子逐漸受到中國文革西方抗議思潮影響而

產生「騷動」在轉向認同「紅色祖國」時才抵觸國民政府反共民族敘事 那麼台灣在白色恐怖時期青年如何產生「騷動」呢筆者之所以使用「騷動」

一詞所要指涉的是這些文藝青年因為文革而產生的內心狀態而不是實際的「革

命」本身在盧卡奇《列寧》一書中曾指出 革命的現實性也意味著社會的騷動舊結構的瓦解遠不限於無產

階級而是包括所有的階級畢竟列寧不是說過嗎「只有當『下層』不

願照舊生活而『上層』也不能照舊生活和統治下去的時候」才真正表明

出現了革命形勢「沒有全國性的(既觸動被剝削者又觸動剝削者)危機

革命是不可能的」危機越深革命就越有希望但是危機越深他所

涉及的社會階層也越多盤根錯節的本能運動也越是多種多樣以鬥爭最

終決定整個結局的兩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力量對比也會

越加混亂和可變153 也正因為「革命的現實性也意味著社會的騷動」是「遠不限於無產階級而是包

括所有的階級」的現實鬥爭過程但一九六年代台灣尚在戒嚴時期並非整個

社會產生「騷動狀態」這些知識份子更無法實踐社會革命而陳映真與同時期

民族道路追尋的文藝人士因為中國文革而受到鼓舞也只能算是知識份子的「內

心騷動」而非社會整體的「騷動」那麼這些知識份子的「內心騷動」是什麼呢

筆者以下先從陳映真如何在「民族」文藝道路上因為不滿文壇現狀而發表評論抨

擊並且進一步探討因為中國文革而產生「騷動」的「阿肥家的客廳」成員以

及陳映真與這些知識份子之間的關係 (一)由現代主義反向引發的「民族」使命感 一九六年代中葉以後部份年輕的知識份子逐漸產生「民族」使命感並

意識到當時盲目追逐現代主義對文藝帶來負面效果試圖在台灣尋找「民族」文

藝道路趨向包括第二節指出陳映真小說開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即便入獄期間友人代為發表的作品看似具有反抗性質但仍沒有跨越過國民政府

反共民族意識形態的底線那麼這個差異在哪裡呢就「民族」文藝道路來說

陳映真並沒有正面挑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直到他受到中國文革影響才逐漸轉

向認同「紅色中國」這些除了展現在小說作品中之外也呈現在評論中包括

153 盧卡奇(Georg Lukaacutecs)著張翼星譯杜章智沈起予主編〈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黨〉《列寧》

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年 10 月 16 日頁 46

72

對於「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以及對於知識份子的評價上 那麼陳映真當時如何評價「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以及對當時知識份子有

什麼樣的討論呢陳映真曾在《草原雜誌》發表〈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一文中

探討「民族」文藝道路上批判現代詩的知識份子類型其中兩者分別是「保守派

的殘渣」和「三十年代文學的孤兒」前者佔著高位而批評白話文後者則是受

中國左翼熱病以及中國抗日的民族主義的影響154而第三種反對論者和前面兩

者並無聯繫他們和傳統疏隔仍在摸索階段而無統一主張155那麼陳映真對於

現代主義的反抗性是如何理解的呢他認為 現代主義是一種反抗能夠對於現代主義稍做發生學的考查的人就能明

白現代主義如何是對於被歐戰揭破了的歐洲的既有價值底反抗又如

何是對於急速的工業化社會所強施於個人的劃一性底反抗台灣的現代

派在囫圇吞下現代主義的時候也吞下了這種反抗的最抽象的意義我

說「抽象的意義」是因為在反抗之先必須有一個被反抗的東西然而

與整個中國的精神思想的歷史整個兒疏離著的台灣的現代派們實在

說連這種反抗的對象都沒有了156 陳映真此時已注意到現代主義面臨的問題並且當時現代詩人盲目追求「西化」

的問題已逐漸浮上檯面因而要檢討「整個中國的精神思想的歷史整個兒疏離

著的台灣的現代派們」陳映真的論點中展現出從「中國民族」立場出發來檢討

文藝道路趨向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批判台灣現代主義者喪失「反抗」

精神文中的「反抗」並非要挑戰統治者而是「歐戰揭破了的歐洲的既有價

值底反抗」與「對於急速的工業化社會所強施於個人的劃一性底反抗」因此

陳映真實際上是從檢討現代主義的基礎上來評論的 另一方面陳映真在〈知識人的偏執〉一文中則以批判學院派的知識份子

為主陳映真指出 他們對於認識問題之追求某種近乎化學上的純粹底努力一方面由於認識

的非絕對性人們總是因著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的不同的條件只能不斷

地向真理逼近一方面由於把認識當做化學中追求某些純淨的物質那

樣不得不把某種「人底」的東西除去了而墮落成價值中立的沒有人

154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 155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頁 13 156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頁 12

73

味的工作終於也不免於自囿為一個反對派性的派性一個反對偏執的偏

執罷157

陳映真強調「人底」特性並認為並沒有所謂價值中立而這種「由於無知而來

的偏執」「由於知識而來的偏執」158甚至會導向「強烈的階級和黨派性」159

陳映真批判知識份子因為追求真理而產生「把某種『人底』的東西除去」的「偏

執」對於西方知識的引進在《中華雜誌》第二期已有所批判特別是邏輯實

證論的部份 過去之馬列主義已使我們慘受奇禍近十餘年來頗有高談邏輯實證主

義者然每多拾其一二口號變漫為誇張而又不免生吞活剝許多青年

甚至是好學青年為其所誤160 《中華雜誌》認為邏輯實證論會使「好學青年為其所誤」甚至翻譯W Barrett的文章認為「實證主義偏重人類理知的活動而無視人類情緒生活使情理分歧

生活偏枯哲學智慧因以毀棄文化危機因以叢生」161其實和陳映真之後批判

知識份子盲目西化是性質相似的尉天驄曾指出陳映真在這一階段「跟台灣一些

談存在主義談邏輯實證論談性解放helliphellip的朋友經常在一起」因而孕育了〈獵

人之死〉與〈唐倩的喜劇〉162特別是〈唐倩的喜劇〉中對於對諷刺胖子老莫的

存在主義批判羅大頭的邏輯實證論也就意味著陳映真站在與盲目西化相對的

中國民族立場來檢視當時的知識份子此外〈六月裡的玫瑰花〉也已經開始批

評越戰與帝國主義的問題比如軍曹巴爾奈最後因為越戰而死艾密麗黃則是

收到他戰死沙場的信件 「helliphellip他為無可置疑的民主和平自由和獨立而戰他為合眾國傳統的

正義和信念捐軀他的犧牲為全世界自由人民堵塞奴役和反人性的逆流底

鬪爭墊上一塊有力而雄辯的巨石

helliphellip」163

157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20 158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6 159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6 160 胡秋原著〈評邏輯實證論〉《中華雜誌》第 1 卷第 2 期1963 年 9 月 16 日頁 7 161 W Barrett 著程石泉譯〈二十世紀實證主義面面觀(下)〉《中華雜誌》第 2 卷第 4 期1964年 4 月 16 日頁 23 162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21-122 163 陳映真著〈六月裡的玫瑰花〉《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年 10 月頁 31

74

小說中強調這段話也就是一方面要指出帝國主義「為無可置疑的民主和平

自由和獨立而戰」的欺罔性另一方面要指出追求第三世界國家想要透過美國達

成「全世界自由人民堵塞奴役和反人性的逆流底鬪爭」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巴爾

奈也有著被白人奴役的黑人家庭歷史艾密麗黃則是冀盼著巴爾奈回來並獲得

他的愛情而陳映真的帝國主義批評在這個階段已展現出雛形和站在「民族本

位」立場的《中華雜誌》已開始批評帝國主義 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此時已開始批判現代主義但兩者批評的基礎並不一

樣一九六三年八月創刊的《中華雜誌》一開始即站穩官方反共民族立場回應「中

西文化論戰」批判台灣在戰後的西化問題而陳映真等作家則是因為文壇狀況

而從現代主義反向追求民族文藝道路那麼《中華雜誌》為何要批判「全盤西化」

呢胡秋原曾經在分析共產主義崛起與中國的被中共「竊據」時指出 新文化運動(一九一五年以後)走向「西化」但是中國知識份子很快

的發現西方也在它的文化危機之中而共產主義之新潮已在世界上傳

播在各種「主義」的迷惑中中國知識份子在思想上分成三派傳統

西化與俄化而傳統派逐漸衰落helliphellip在雅爾達的安排下西化派的外

交官訂立中蘇條約而便利了共產黨的進攻美國在太平洋學會吹著親共的

笛子中國的西化派就跟著笛聲而轉變為俄化派青年們也就隨之左傾

了164 胡秋原的觀點代表反共的民族主義知識份子立場從新文化運動為始解釋了西

化派受美國親共影響而左傾的原因這也是官方批判「全盤西化」的內在邏輯

因而成為對《文星》進行指控的合理理由甚至胡秋原也以「反中國」「反學術」165來批評殷海光的著作並大力批駁《文星》的刊物內容認為是「以科學與自

由為面具而欺騙青年威脅社會」「誣謗自己民族以討好特定外國人」「通謀國際

上蓄意反對中華民國的偽自由集團而危害國家」166同樣的陳映真〈最後的夏

日〉當中也可以見到裴海東說「他們就不曉得『五四』呀『全盤西化』呀為我

們中國搞出了共產黨」而鄭介禾雖然不喜裴海東但仍「誠懇地」說「這話是

對的」167上述見到《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對他的影響這個時期在

「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追尋的知識份子仍有部份差異存在只不過直到鄉土文

學論戰期間陳映真等人才和《中華雜誌》明確結合 164 胡秋原講孟德聲譯〈中國共產主義之前途與第三世界〉《中華雜誌》第 10 卷第 4 期1972年 4 月頁 31 165 胡秋原著〈為學術詐欺告各有關方面論不可誤人子弟及要有一個師道尊嚴運動〉《中華

雜誌》第 4 卷第 5 期1966 年 5 月 16 日頁 13 166 徐高阮著〈不容以私心害國〉《中華雜誌》第 4 卷第 1 期1966 年 1 月 16 日頁 8 167 陳映真著〈最後的夏日〉《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月頁 99

75

相對地陳映真與當時知識份子一開始仍受到現代主義影響很大這和之後

《中華雜誌》的強烈批判西化現代主義的立場有所差異這些知識份子當時追

求現代主義甚至是閱讀《自由中國》《文星》《中華雜誌》這些都是同時期

知識份子的普遍現象之後陳映真既接受現代主義洗禮而又批判盲目西化但是

在「反共」立場上和《中華雜誌》逐漸產生差異因為文革期間陳映真轉而認同

「紅色中國」或許陳映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無法表示認同的「中國」是哪一方

但是在官方視「中國」為一整體的中國民族主義框架下尋找到一個評論空間

比如陳映真在〈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一文批判帝國主義色彩的電影《日本最長

的一日》認為這部日本電影並沒有對帝國主義愛國主義進行檢討當中仍具

有天皇崇拜的日本精神168陳映真認為要解決戰後帝國主義可能再次帶來的危

險「作為新生一代的中國人我們必須嚴重地關切helliphellip『日本最長的一日』所

散播的危險意識」169在反帝的層面上從中國民族立場批判日本帝國主義可能帶

來的威脅是官方意識形態可以接受的部份而只有在認同「紅色中國」時才與

官方反共民族主義產生差異 因此即便強調「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的知識份子和官方反共民族立場上有

所差異但也並未挑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而在一九六六年中國進入文革時期

陳映真與部份知識份子產生民族認同上的「騷動」並且才真正觸及到國民政府

的禁忌那麼當時知識份子「民族」認同上的「騷動」過程是什麼筆者最後要

從「阿肥家的客廳」以及因「民主台灣聯盟」案而入獄的原因來看 (二)「騷動」的「同溫層」從「阿肥家的客廳」到「民主台灣聯盟」案 從「阿肥家的客廳」到「民主台灣聯盟」案是當時文壇中因強調「民族」

文藝道路而「騷動」的重要過程淺井基文曾指出 1963 年那時特務機關的監視之眼是非常嚴密的除了中國大陸廣播的

片斷訊息以外我想陳映真並無其他了解共產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方法

他批判蔣介石的獨裁政治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以台灣回歸

祖國作為目標的想法是很明確的不過如同我之前提到的這些完全是立

基於「憂國憂民」「愛國」的民族主義170 陳映真等人當年的確逐漸產生有異於國民政府的反共民族敘事但淺井基文所言

168 陳映真著〈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

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6-107 169 陳映真著〈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

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0-111 170 淺井基文著鄭宏譯〈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的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58

76

「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主張只要不宣稱認同「紅色中國」仍可隱

藏在國民政府「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目標之下這是一個「誰統一誰」的問題

因此重點在於「民族」文藝道路本身如何構成知識份子「騷動」而「叛逆」

並且產生異於國民政府民族敘事的過程 「阿肥家的客廳」是一個文藝人士「聚會的場合」這個團體中有研究音樂

文學戲劇等不同類型的文藝青年並且也強調文藝上的現代化西化包括丘

延亮(阿肥)吳耀忠林懷民季季楊蔚等人楊蔚是此團體中年紀較大的

人物他曾經是受白色恐怖判刑的政治犯戰後初期曾經被國民政府囚禁出獄

後則成為現代畫現代音樂的重要推手在聯合報上擔任專欄記者包括「這一

代的旋律」「為現代畫搖旗的」後集結成冊出版專欄中推崇的音樂家畫家

他們一方面是藝術現代化的前衛派另一方面楊蔚也用「民族」話語來支撐他們

尋求前衛的合理性在美術方面楊蔚引用劉國松談抽象藝術的說法認為抽象

藝術是「唯心的是否定唯物論的是積極建設的而不是虛無的」並且抽象

藝術「正盛行於整個自由世界」171在音樂方面楊蔚也透過聯合報專欄來推舉

青年知識份子的創新比如他認為丘延亮是個前衛派「他作曲徹底反叛了古

典音樂的傳統」並將中國古典民謠改編成現代音樂172這些呈現出文藝現代化

西化與「中國民族傳統」兩者並不相互排斥重點是如何「有反思性地」接收西

方思潮的問題而楊蔚由於有「舊案」在身出獄後仍受到警總監控之後去阿

肥家時「警總的人要在他身上藏一個像紐扣一般大小的無線電錄音器」173因此

楊蔚應是最初「洩密」的人物這些言論成為之後羅織罪名的證據之一儘管丘

延亮的家庭背景與政治人物有關係國民政府並沒有馬上逮捕直到一九六八年

五月陳映真獲愛荷華大學邀請參加「國際寫作計劃」丘延亮獲得美國堪薩斯

州立大學獎學金兩人要出國前夕才被捕入獄174這即是官方所謂的「民主台灣

聯盟」事件淺井基文曾對此事件有所看法 但我在台灣時他們並沒有舉辦組織性的讀書會或者是他們冒險接收

了我託交給學弟的那些書籍去舉辦讀書會也說不定但就我了解聽說他

們被逮捕後我學弟承接的那些書籍被在台日本大使館沒收如果是這

樣組織讀書會的罪名我想應該還是台灣當局捏造的吧175 淺井基文認為讀書會的罪名是捏造出來的甚至林麗雲認為這些禁書只是「警總

171 楊蔚著〈哦旗手旗手〉《為現代畫搖旗的》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8 年 11 月 30 日

頁 16 172 楊蔚著〈兩百磅的前衛派〉《這一代的旋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 年頁 7 173 季季著〈我的再生母親〉《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129 174 季季著〈音樂派與左派的變奏〉《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86 175 淺井基文著鄭宏譯〈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的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58

77

起訴陳等人的重要『罪證』」176並成為羅織「民主台灣聯盟」案的手段然而

實際上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因為文革而產生「叛逆」「騷動」有所激越的言論與

展現被揭發這才是重要的原因即便閱讀左翼禁書也可能如淺井基文所言

「我們那時候只是比較粗淺地談到資本主義覺得沒有社會主義不行只有初

步基本的認識而已」177 那麼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如何因為「左翼」而「騷動」並且轉向認同「社會

主義中國」呢這主要是因為閱讀「左翼」禁書之故丘延亮曾指出「我是她

生出來的左派我從小跟著她看那些左的書受她影響很大」178這也意味著禁

書並非真正禁絕只是不能公開傳閱而一九六六年文革對這批知識份子影響很

大季季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指出「那時文革已經開始翻天覆地楊蔚起床看報

總是先找文革新聞邊看邊興奮狂叫『他媽的中國人要翻身了』」179此時

陳映真也關注香港暴動在一次楊蔚和季季拜訪陳映真時在茶几上看到「香港

暴動內幕」180丘延亮則是深夜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抄錄書寫評論

並且和友人交換心得181這些突顯出陳映真所屬的團體對中國文革抱持嚮往轉

而認同「紅色中國」但上述值得注意的是僅管丘延亮認為自己是個「左派」

但實際上台灣在一九六年代白色恐怖下並沒有產生革命的社會基礎甚至連革

命的「同路人」182位置都難以企及並且「同溫層」當中也並未有具體的「左翼」

性質的文藝展現這些青年知識份子最多也只能說是「認同」了左翼與革命而已

最後對中國抱持嚮往也並非是這些知識份子的專利《現代文學》的成員陳若

曦也曾經肯定文革理想進入中國後才對文革理想幻滅 因此從文革激發出來的「中國想像」是當時知識份子的普遍現象這些是

立基於「中國民族」情感而產生的「騷動」「叛逆」加上「同溫層」其實著重

在「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的討論也不完全排斥西方現代主義浪潮這些知識份

子對於「左翼」「革命」的理解仍然有限而僅止於「認同」更重要的是陳映真

與當時知識份子閱讀禁書「認同」中國文革這才真正抵觸到國民政府反共意

識形態的意義

176 林麗雲著〈黑暗中尋找星星〉《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年 3 月頁 110 177 馮啟斌翻譯逐字胡清雅整理〈淺井基文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會後討論)〉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71 178 季季著〈阿肥家的客廳(上)〉《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60 179 季季著〈音樂派與左派的變奏〉《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82 180 季季著〈我家的文化革命〉《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139 181 季季著〈音樂派與左派的變奏〉《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85 182 魯迅曾討論蘇聯「同路人」青年的產生原因認為「當時的革命者正忙於實行惟有這些青

年文人發表了較為優秀的作品」並且「他們雖非革命者而身歷了鐵和火的試煉所以凡所描

寫的恐怖和戰慄興奮和感激易得讀者的共鳴」也就意味著即便是認同左翼的「同路人」也

必須要有具有「革命」的社會條件下才能形成魯迅著〈前記一〉頁 5收錄於理定等著魯

迅等譯《豎琴蘇聯同路人小說選》台北慧明文化2002 年 4 月

78

綜觀上述分析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是在反思現代主義的潮流之

下逐漸向「民族」文藝道路趨合並且因文革而「騷動」他與當時知識份子

在不違反官方反共意識形態的前提下追求文藝現代化只不過陳映真與部份《文

學季刊》成員逐漸強調「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而這些知識份子追尋的「民族」

文藝道路雖然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並不一樣因為在現代主義浪潮而反向追尋

「民族」文藝道路的過程中但也並未挑戰官方反共意識形態 而陳映真所屬的「同溫層」因為文革而在「民族」認同上產生「騷動」在

「誰統一誰」的「一個中國」概念上轉向認同「紅色中國」和國民政府的反共

民族敘事有所差異但是在國民政府白色恐怖的「坦克」之下即便轉向「紅色

中國」的認同也並未真正具有「革命」性質甚至無法表現在小說或評論中

此外「民主台灣聯盟」案雖然對這些因認同「紅色中國」而「騷動」的知識份

子造成不小的打擊但是陳映真在出獄後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的「反帝民族

意識」一方面除了藉由左翼階級分析來批判帝國主義一方面在高舉「民族文

學」的大旗時更側重於肅清台灣內部「分離主義」的敵人

79

第四節 小結

本章指出陳映真從現代主義菁英主體位置出發開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並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的過程在他的創作歷程中無論是懵

懂期間曾經見證白色恐怖的歷史或是和同時期台灣本土作家《筆匯》《現代

文學》《劇場》和《文學季刊》的成員都有諸多關係然而陳映真在摸索過程

中終究選擇和《筆匯》《文學季刊》成員保持一致的「民族」文藝道路趨向

並且在其小說創作中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儘管他和同時期的作家

都曾經涉獵過或多或少的左翼書籍但是在早期小說的諸多母題當中筆者認為

「民族」話語是構成他早期小說話語邏輯的重要元素之一 首先筆者在第一節中指出陳映真的創作背景並進一步討論早期三篇小說

的話語邏輯做為理解陳映真早期小說的出發點在於知識菁英試圖釐清自身與家

庭時代之間的關係第一篇小說〈麵攤〉沒有如日後小說中側重知識份子的內

心活動並且實際上是「旁觀」統治者的「慾望之眼」並沒有挑戰官方意識形

態與權力關係之後〈我的弟弟康雄〉〈家〉則是延續〈麵攤〉書寫家庭時代

的母題但是知識菁英視角的詮釋也逐漸展現出來並且在這過程中知識份子將

內心活動與家庭時代區隔出來視為壓迫知識份子內心活動的來源這種強調

內心活動與焦慮的特性反而和當時現代主義小說的性質趨近並且這些相似的

話語邏輯也展現在其它「民族」文藝道路追尋過程中的早期小說當中在小說人

物被壓抑的過程中產生對時代家庭與故鄉他鄉的貶抑並產生施淑所言的

不斷重複的「心靈災難」而這個「心靈災難」包括理想情慾民族等部份

這些在陳映真一九六八年以前的作品中基本上均維持這樣的敘事結構與話語邏

輯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已逐漸產生將不同「省籍」的人物形象刻板化本質化的

現象

其次筆者探討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來源以及早期

小說中「民族」話語的建構過程陳映真從一九六年〈鄉村的教師〉開始思索

「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並在之後〈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等作品中不斷重

複先前的「民族」觀點以及其它母題因為他不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而產生焦慮感並試圖透過知識份子的內心活動與壓抑狀態來進行解釋然而另

一方面陳映真其它早期小說也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中

不斷位階化本質化小說中知識份子與他者之間的關係包括省籍共同命運的塑

造台灣知識菁英形象的塑造透過貶抑台灣自我強調不分「省籍」的共同命

運來縮減自身「成為中國人」的距離 第三筆者探討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包括從接受現代主

義的過程到強調「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因文革而產生「騷動」陳映真在《筆

80

81

匯》與《劇場》時期仍有強烈的現代主義色彩但已開始醞釀「民族」文藝道路

的思索也是之後《劇場》分裂的原因而《文學季刊》雖然開始強調「民族」

文藝道路趨向但也並未脫離現代主義美學的特質此外在中國文革之際陳

映真和強調「民族」文藝道路的「同溫層」成員也因此產生「民族」認同上的「騷

動」這些因為楊蔚的洩密而導致「民主台灣聯盟」案這些知識份子因為「民

族」認同而騷動遠大於「左翼」認同更未曾起身革命因為台灣在黨國戒嚴

體制之下經歷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期間的政治肅清後已然喪失了革命基礎 透過上述分析本章藉此重新檢視陳映真早期「民族」文藝道路的開展過程

這些和現代主義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甚至是因為文革而「騷動」的過程有

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今趙剛批評現今研究者以現代主義定位陳映真並試圖將陳

映真早期小說視為具有左翼性質他批評現代主義者將「青春期苦悶給永恆化與

哲學化」而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中「性或青春期苦悶和一種左翼的禁忌的理

想主義以及一種非體制化的基督教信仰不安地綰合在一塊兒」183然而趙

剛也同樣將「左翼」給永恆化哲學化他將陳映真「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視

為是一個絕對的不容質疑的條件而筆者重新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中檢視

其小說話語邏輯以及探討他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時「民族」文藝道路趨向才是

他這個階段所強調的重點所在甚至在「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過程中已出現將

台灣人與外省人刻板化本質化的現象

183 趙剛著〈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求

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43

第三章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在〈「鄉土文學」的盲點〉中已然展現並且到

一九八年代時以「第三世界論」回應黨外運動的「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學本土

論者他在出獄之後和「回歸現實」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開始形塑其「第

三世界論」一方面陳映真運用左翼階級分析探討台灣社會的各個層面並且

逐漸和《中華雜誌》中國民族主義者左右翼結合抨擊帝國主義對於台灣的影

響另一方面他以中國民族主義為核心價值並透過「第三世界論」來批判「消

費社會」與「台灣意識」在這個過程中陳映真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論戰

過程中開展他的「第三世界論」並且他在「第三世界論」框架下如何透過「反

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展開「消費社會」批判「台灣文學」批判的過程這

必須以一九七五年陳映真出獄之後的評論文章談起並分析其小說作品當中的話

語邏輯做為理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發展過程 本章討論陳映真出獄後如何銜接上現實主義潮流並在民族本位立場上建構

「第三世界論」來回應本土論者筆者在第一節探討「回歸現實」的潮流下產生

的「革新保台」與「反帝民族意識」並且陳映真出獄後如何銜接上「反帝民族

意識」藉此開展「民族文學」與「批判分離主義」的論述其次筆者從其「華

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探討陳映真「第三世界論」框架下的「反帝民族意識」在

小說當中的話語運作過程第三筆者進一步總結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話語

邏輯如何透過「第三世界論」看待台灣社會中各個面向的問題並且黨外與台

灣文學本土論者如何回應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 透過本章的分析才能理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基礎是奠基「反帝民族

意識」的核心價值上階級分析只是論述的形式而「第三世界論」則是論述框

架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的意涵在於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學習促

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並且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將

東西方二元對立起來透過貶抑與刻板化帝國主義者的形象塑造台灣人與外

省人的差異在他高舉民族文學的大旗時其實還是重新落入殖民主義絕對化的

二元對立框架中不斷將自身「民族」拋向「他者」的位置上

82

第一節 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與「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本質主義理論和排他性理論或是藩籬和邊界的困難是在於它們產生了

較多赦免和寬恕無知與煽動因而產生兩極化而非促進知識縱使最粗略

地瀏覽一下近來盛行一時的各種有關種族現代國家和民族主義本身的理

論就能證實此一可悲的事實helliphellip其次你多半會因而去維護那種本質

或經驗的本身而不是去提升它的全面知識以及他和其他知識的糾纏和

依賴關係結果你將會把其他人的不同經驗貶低到劣等的地位1 陳映真入獄前已然開始追尋「民族」道路出獄後銜接上「回歸現實」潮流

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且在批評台灣文學當中的「分離主義」時逐漸形成「第

三世界論」此時陳映真的評論中已帶有階級分析的過程但是他以「反帝民族

意識」為核心價值一方面透過左翼階級分析挑戰當時言論的禁忌但另一方面

在批判「分離主義」時卻又和官方立場保持一致特別是他在以「民族」立場回

應本土論者時如薩依德所言這是一種「兩極化而非促進知識」的應對方式

甚而在批判「分離主義」時將「其他人的不同經驗貶低到劣等的地位」此外

陳映真的評論中也由於透過「反帝民族意識」來回應鄉土文學論戰當中所蘊涵

的「民族使命」反而變成一種「本質主義理論和排他性理論」而這樣的民族話

語也奠定了他日後小說創作與評論的基調並進一步將「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上

升至「第三世界」與「民族文學」的討論範疇 而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來建立「第三世界論」是其思想的核心

價值所在一方面他試圖透過左翼階級分析來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台灣

的影響另一方面他更側重「台灣文學」當中的「分離主義」批判這和他入

獄期間以及出獄後的台灣政治社會發展走向有什麼關係這必須從一九七

年代的脈絡來看陳映真銜接「回歸現實」的條件以及陳映真出獄後到鄉土文

學論戰期間所開展的論述 因此筆者本節透過「回歸現實」潮流中的兩條道路以及陳映真出獄後銜

接上「反帝民族意識」批判「分離主義」的過程做為理解陳映真「第三世界

論」形成的基礎本文一開始從「回歸現實」浪潮中的「反帝民族意識」與「革

新保台」兩種立場談起分別代表中國民族主義所產生的兩種不同思路其次

探討陳映真階級分析下所側重的「反帝民族意識」特別是在參與《夏潮》與鄉

土文學論戰期間「反帝民族意識」是他此時評論的主軸並且逐漸和《中華雜

誌》立場趨合

1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差異的經驗〉《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出版社2004 年 1 月頁 76-77

83

一「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回歸現實」的兩條道路

一九七年代台灣的「回歸現實」浪潮中逐漸發展出兩股不同的道路選擇

並且陳映真出獄後旋即和這股潮流接軌此時由於台灣國際政治的危機逐漸產

生民族道路上不同思路的知識份子他們承接一九六年代以降不同於官方反共

民族敘事的聲音開始以中國民族主義的話語打開「回歸現實」的言論空間那

麼當時知識份子在民族意識下選擇的道路有什麼差異呢在這波「回歸現實」的

浪潮中一方面在民族道路趨向上受保釣事件的刺激知識份子關心「中國民族」

未來命運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經驗缺乏知識份子認為關心「台灣」這塊土

地應當具有優先性游勝冠指出一九七年代因為保釣而激發的民族意識在台

灣內部有兩種反應 一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作用下尋求兩岸統一壯大中國以對抗帝國主義

的新民族主義因為主張兩岸統一在社會主義祖國之下所以可說是呼應

中共的統一立場另一則是因為中共向外擴展外交逐漸取代台灣的國際

地位對台灣的生存造成威脅由《大學雜誌》所帶動反中國併吞的革

新保台主張兩者相較在台灣的生存都成問題的時刻反帝當然就成為

次要的問題2 游勝冠區分出「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立場是當時知識份子對於

僵化的官方意識形態的挑戰而一九六年代的民族道路趨向到保釣期間逐漸區

分出上述兩者因此筆者先從「革新保台論」與「反帝民族意識」談起 (一)反帝民族意識 首先就「反帝民族意識」而言當中最重要的是以中國民族主義來開展出「左

翼」的思想基礎在保釣運動前除了第二章第三節所指出的已經有一些知識

份子朝向「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發展此時已具有批評帝國主義現代主義西

化等問題的基礎雖然和《中華雜誌》並沒有直接聯繫但這是鄉土文學論戰後

兩者趨合的重要原因 而在一九七年代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危機已然開始浮現此時《中華雜

誌》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來關注世界局勢已經發表多篇文章討論「美國將

琉球歸還日本」的議題比如在〈我們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一文中指出

2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再興〉《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7 年 6 月頁 194

84

今天日本共黨社會黨總評日教組全學聯所發動的收回沖繩運動

是他們「一九七年鬥爭」之準備這不是我們一定要關切的理由日本

商人與中國通商我們也不一定要特別關切但是日本左傾政客與左傾

團體其經費來源大部份來自中共以及與中國通商的商人的津貼是日

本報紙雜誌公開承認之事又他們對蘇俄所佔日本北部島嶼並不認為「如

日本本土一般」而獨要對琉球認為「日本本土一般」足見醉翁之意不在

酒這兩點便關係到我們的嚴重利害乃至生死利害我們有理由亦有權

利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3 《中華雜誌》站在反共反帝國主義的角度認為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是攸關「嚴

重利害乃至生死利害」之事並批評日本政府左傾以及和中共通商之後《中

華雜誌》在批判日本與美國的反共民族主義之下熱烈展開對於琉球主權的討

論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釣魚台主權的國際政治問題浮出也掀起一九七年代台

灣保釣運動的序幕 一九七年代初期因琉球問題而引發釣魚台事件是國民政府國際政治危機

的起點保釣事件激發學生的愛國民族意識一九七一年學生發起遊行抗議

甚至到美國與日本的大使館遞陳情書雖然台灣內部的保釣運動旋起即滅但也

打開了青年關心政治社會的民族使命感之後隨著美國季辛吉與尼克森先後訪

問中國甚至同年中共進入聯合國台灣退出聯合國等等大學內部呼籲校園與

政治改革的聲浪也逐漸提高蕭阿勤曾經指出這些除了圍繞在校園內部「教育

獨立」「大學民主化」的問題之外不分省籍的學生參與各種「國是座談會」「這

些活動的訴求也超越校園直接挑戰國民黨統治體制而提出重大變革主張」4

另一方面相對於學生的改革熱情也激發了社會中保守聲音的回應比如孤影

在《中央日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對陳鼓應等知識份子與學生運動提

出反對意見 我如此作是因為客觀形勢告訴我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執政黨已經是

保護我們不陷入一種可厭可怕到不可形容的地步的制度之惟一保障在這

面臨重大考驗的關頭我們如果不能毫無保留的支持我們的政府和執政

黨我們如果不肯站起來堅決反對一切足以引致社會動亂的主張也許有

一天我們所有的人連現有的一切都會失去更不用談什麼「民主廣場」「學

術自由」了這就是小市民不揣鄙陋提出最沉痛呼籲的主要原因5

3 本社〈我們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中華雜誌》第 7 卷第 68 期1969 年 3 月 1 日

頁 5 4 蕭阿勤著〈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浮現與形成〉《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

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108 5 孤影著〈一個小市民的心聲〉《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社1972 年 4 月頁

44

85

孤影在這篇文章中「堅決反對一切足以引致社會動亂的主張」看似一個尋求社

會安定發展的「小市民」心聲實際上是依附官方立場的保守說詞並反對保釣

運動知識份的激越言論當然官方反共立場當中也有積極的聲音出現比如《中

華雜誌》一方面肯定政府對於釣魚台的立場6另一方面也支持學生愛國的民族

熱情《中華雜誌》批判社會中「小市民」的「苟安」思想認為「『小市民』之

所謂『國本』實即他目前所享受的那一套苟安的生活方式」7在民族立場上積

極程度比「小市民」強烈對於當下「苟安」而不願意面對台灣政治現實的保守

心態表達不滿那麼《中華雜誌》如何看待學生運動呢胡秋原曾在演講過程的

問題討論上認為「學生的愛國運動我們都應該同情都應有一種愛護」也

就是對於學生運動中的愛國民族意識予以肯定並進一步指出「國家的事情不

是那麼簡單我覺得年輕的朋友愛國之時應該把各種問題研究清楚而此事應

該請老師給他一種指導」甚至要參加救國團才能夠使「青年的運動不為不正

當的人所利用」並讓國家在愛國運動中間培養人才8簡而言之《中華雜誌》

站在反共反帝國主義的立場上要讓這些學生的愛國心「導向正途」這是在

官方保守立場與小市民「苟安」思想之外另一種對於當時學生愛國運動所發出

的看法 此外島內知識份子也因為釣魚台事件的影響在學院內部產生民族主義的

討論甚至在《大學新聞》《台大法言》的辯論過程中出現「左翼」話語這些

文章的性質主要仍是基於民族主義出發來討論時事並且這些校園內部的齟齬在

「民族主義座談會」達到高峰「民族主義座談會」要探討的問題是「現階段民

族主義之內涵意義和展望」「民族主義和中國之命運」9之後因為座談會中馮

滬祥錢永祥與陳鼓應針鋒相對此事件越演越烈並轉而到「職業學生」的討

論10王曉波則是站在反共反帝立場上為民族主義辯護他在回應《大學新聞》

6 「九月二十五日嚴院長在立法院施政報告中說『關於釣魚台列嶼案日本政府所指該列嶼

為日本領土並聲明我對該海域之大陸礁層所作任何片面權利主張應屬無效各節我政府已就此

事答覆日本政府明白表示不能同意並認為我國依現行國際法原則及一九五八年大陸礁層公約

之規定對台灣以北鄰接我國海岸之大陸礁層資源有探測及開發之權我政府對該列嶼之正當

權益立場堅定並決以全力維護』」而國民政府的發言實際上焦點是放在「資源」而非「領

土主權」反而不若站在民族主義立場的《中華雜誌》具有積極性本社〈支持政府對釣魚台列

嶼立場〉《中華雜誌》第 8 卷第 87 期1970 年 10 月 1 日頁 3 7 本社〈貫澈國策乎投降田中乎斥駁知日派及其代言人聯合報〉《中華雜誌》第 10卷第 112 期1972 年 11 月頁 7 8 胡秋原講〈尼克森訪問中共後之世界形勢與海外青年愛國運動〉《中華雜誌》第 10 卷第 106期1972 年 5 月 8 日頁 37 9 本報訊〈暢論世局盱衡當代 論壇社舉辦座談會 師生即將暢談民族主義〉《大學新聞》第

283 期1972 年 12 月 4 日第 1 版 10 馮滬祥在〈鄭重聲明〉一文要陳鼓應指控其為「職業學生」鄭重道歉而陳鼓應則發表〈有

關「職業學生」之說明〉指出「馮君都曾一再對我提出與講題無關的騷擾」並且在演講中馮滬

祥批評他「陳先生專門攻擊政府的黑暗面」認為這些話是一種誣陷馮滬祥著〈鄭重聲明〉《大

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4 版

86

上攻擊他的文章時宣稱「我所提倡的是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我的反共就是反

這種『新階級』的壓迫」認為這些都是「反對革新的特權心理」也就是在不正

面挑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下提出「左翼」話語並且在對外反帝之餘對內要「照

顧農工魚鹽礦等基層民眾的生活」11王曉波藉由「三民主義」來捍衛自身民族

立場的正當性並藉此說明關心社會「現實」的合法性這些論述也為之後的中

國民族主義論者奠定「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基礎 然而上述台大內部保釣運動的爭執現今論者往往放大了「反帝民族意識」

中的「左翼」成份並誇大當時反抗黨國威權統治的過程比如鄭鴻生認為「回

歸現實」是受到外在世界局勢影響保釣運動的是「回歸現實」的開端也就是

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部份他指出 而保釣運動卻激發了我們原本就已深受感染的一九六年代全球性叛逆

激情從此我們發現了一條另類出路一條不只追求個人自由並且也要

求集體解放之路我們不只為了自我的個體而去反抗各種形式的壓迫也

憧憬著一個集體的全人類的解放前景相對於黨國的鎮壓專搞身分認

同的族群意識以及號稱追求個體自由卻又孳生出霸權行徑的英美式民主

等這些「右傾」勢力我們自認是選擇了一條「左翼」之路一條對任何

形式的壓迫都抱著終極反抗態度的道路12

鄭鴻生文中指出自己相對於右翼的黨國的立場強調當時年輕知識份子的「左

翼」反抗之路並且回憶當時高中生想要突破外在高壓政治的內心騷動但是這

些知識份子以「反帝民族意識」為論述的核心價值鄭鴻生所說的「左翼」是為

了區分官方民族敘事並尋求左翼的「一條另類出路」實際上一開始就預設了

當時的青年學生具有明確的「左翼」認同而漠視整個時代氛圍中討論保釣議題

仍是圍繞「民族」上固然這些學生的言論有其積極意義他們以「左翼」階級

分析批判外部的帝國主義問題但這波挑戰黨國戒嚴體制的過程仍要仔細衡量它

的價值與意義因為「反帝民族意識」下知識份子的言論一方面的確用「左翼」

階級分析話語挑戰黨國戒嚴體制另一方面強調「反帝民族意識」來做為回歸現

實的實踐方式時但又不正面挑戰國民政府的反共民族敘事此外在國民政府

戒嚴時期的反共政治下以「民族」做為開展論述得合法性遠比「左翼」術語的

形式更為重要「左翼」的「反抗威權體制」之說反而是一種誇大之詞也就有

著「民族主義」與「左翼」的輕重之別而上述圍繞在民族主義的論爭直到「台

大哲學系事件」爆發並且哲學系十二位教師被孫智燊開除為止這股學院中以

民族主義出發的批評聲浪才暫時告一段落

11 王曉波著〈愛國才能反共〉《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3 版 12 鄭鴻生著〈楔子〉《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

出版社2002 年 12 月頁 4

87

最後一九七年代初期因為「反帝民族意識」所激發出來的中國民族主義

與「左翼」認同和陳映真仍有異同之處陳映真在一九六年代受到文革浪潮

影響並且是在現代主義潮流中反向追尋「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保釣青年則是

因為國際政治事件而激發「中國民族」認同當然兩者之間仍有相似之處也

就是強調的是批判帝國主義以及帝國主義所帶來的現代化發展造成台灣社會頹

廢抽離現實的情況「反帝民族意識」雖然打開了黨國戒嚴體制下的言論空間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民族」認同還是大於「左翼」的認識與批評 (二)革新保台論 革新保台論者在民族道路上主要尋求體制內改革與政治現代化則和《大學

雜誌》有密切關連一九六八年創刊的《大學雜誌》已開始注重知識份子的社會

使命感並且試圖透過「現代化」過程來做為解決「民族」未來命運的途徑 《大學雜誌》在初期階段已開始將「現代化」視為母題開展出政治社會

科技文化等面向上的討論比如在第一期當中陳少廷認為「這一代的中國知

識份子要承繼中國士大夫的報效國家的優良傳統肩負起救國建國復興中華文

化的重大使命」13這種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是相對於「無根失落的一代」

而提出是在「民族」前提上產生的「現實」意識但是他在〈紀念五四運動第

五十週年〉當中重新探討並肯定五四運動的意義時以「現代化」為首要課題的

立場就明顯地表達出來 這個壯烈的學生愛國運動竟推動了思想上的現代化運動中國的智識青年

深刻地體驗到要使中國現代化必須從思想的現代化做起以文化思想

的革新帶動社會政治的全面的革新這是五四運動永久的歷史意義14 陳少廷重新肯定五四運動在「民族」現代化道路上的貢獻也就意味著他要提倡

的五四精神當中「思想上的現代化運動」並且以此「帶動社會政治的全面的革

新」陳少廷在《大學雜誌》發表的文章多以「現代」為探討核心也就是關注

當下的「現實」問題其他論者大多也是如此而「革新保台」的知識份子側重

於當下「政治與社會」的現實問題以「現代化」來打開以往因為「民族」立場

而造成言論上的限制之後比如張景涵(張俊宏)要透過政治現代化來達成體制

內改革 我們不必為目前能力所不能達到的事投擲過多的時間與心思實現中國的

13 陳少廷著〈這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責任〉《大學雜誌》第 1 卷 1 期1968 年 1 月 1 日頁 4 14 陳少廷著〈紀念五四運動的第五十週年〉《大學雜誌》第 17 期1969 年 5 月頁 4

88

統一是我們最大的理想與奮鬥的目標然而目前我們所急切要做的是

如何把台灣搞好15 尋求中國統一固然是國民政府「反共復國」的目標但現實中要以「三民主義統

一中國」已然是不可能之事因而張景涵更強調「如何把台灣搞好」這個問題上

也就是希望透過「國是諍言」的方式來進行體制內改革張俊宏之後出版的《台

灣社會力分析》則是基於台灣現代化過程發達國家資本的立場來討論「社會

力」這個「社會力」其實就是台灣社會中各「階級」的性質這些評論希望政

府能夠掌握「社會力」來改變當下台灣的現狀並不是以體制外的鬥爭為前提

但這也說明了一九七年代除了站在官方立場上批判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具

有合法性的書籍之外「左翼」話語在知識份子的討論社會現實的時候已打開

了某種程度的討論空間 然而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和現代化論者也在「回歸現實」的過程中

產生意見歧異前者對於《大學雜誌》分裂表達不滿甚至產生「分離主義」的

批判比如南方朔曾在〈中國自由主義最後的堡壘〉一文當中指出 「台灣社會力的分析」的立場本質上是「自由主義的無政府主義」因

為除了統治階級它對所有的階級都濫情的給予同情並為歷史上已被

淘汰的曾經吃人的階級給予歪曲的解釋也對社會的現實體系作了不正確

的評估因此它們在某些方面前進某些方面懷舊這種一方面前進

一方面懷舊的混沌思想在「大學雜誌」集團「土」的一系中它們所發

表的文章內是一個隨時可找到的軌跡16 南方朔認為《台灣社會力分析》是「對所有的階級都濫情的給予同情」而具有「混

沌思想」並批評張俊宏等人是「自由的無政府主義」17但實際上張俊宏尋求

在現代化道路上的體制內改革也就意味著要改變當下實存的黨國體制來達成政

治上的現代化民主化南方朔的批評已突顯出左翼民族主義論者和革新保台論

者的差異性也就是知識份子在解決當前「民族」問題時逐漸產生不同思考與

實踐位置 此時站在「反帝民族意識」立場的論者也已經開始批判革新保台論者的「台

獨傾向」那麼島內知識份子為何會產生「台獨」的批判呢除了戰後初期逃亡

15 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宏達呂俊甫吳大中金神保孫

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等著〈國是諍言〉頁 8收錄於張景涵著《展望國是》

台北環宇出版社1973 年 8 月 16 南方朔著〈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頁 208收錄於陳鼓應

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 17 南方朔著〈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頁 208收錄於陳鼓應

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

89

海外的廖文毅史明等人是明確的海外台獨人士之外「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反

對強調台灣現狀與改革的知識份子也就是「台獨」被視為違反「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的民族立場只不過中共和國民政府「誰統一誰」的政治立場並不一致而

已而在批判「台獨」的面向上比如一九六年代《中華雜誌》已開始批評「台

獨」除了早先批駁《自由中國》《文星》的思想問題之外之後將焦點鎖定在

費正清身上認為「費正清曾經把台灣獨立運動夾雜在文化運動中推行由『自

由中國半月刊』和『文星雜誌』以反攻大陸和提倡全盤西化來滲透台灣青年」18

緊接著在一九七年代《中華雜誌》也針對張俊宏主掌《大學雜誌》一事做出

批評認為「張俊宏先生在大學雜誌當全的時候海內外台獨互相唱合一時聲

勢十分浩大」19在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下一方面相對於中共政權宣稱自

身「自由中國」反共民族立場的合法性一方面肅清批判島內任何具有「台獨」

「分離主義」的潛在危機因此《中華雜誌》積極的反帝民族主義立場儘管

和戰後國民政府消極保台透過民族主義來宣稱自身代表中國並不一樣但是在

中國民族主義的話語邏輯上和國民政府仍是一體兩面的因此站在「反帝民族

意識」立場的知識份子同時也就一方面透過「反帝」「左翼階級分析」來批判時

事另一方面他們極力封鎖可能導致「分離主義」的言論時卻又和官方共同

對付可能潛在的「台獨」問題 而這種尋求體制內改革的「革新保台」論的知識份子在《大學雜誌》分裂

後逐漸匯聚在《台灣政論》成為一九七年代黨外力量的初步集結《台灣政論》

在發刊詞中指出 在台灣的言論史上若以雜誌而論這二十多年來在不同時期負擔著反

應民間輿論發言台的有「自由中國」「時與潮」「文星」「大學」等雜

誌儘管它們各有特色而互有差異然而它們在爭取自由與民主的實施

上同樣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它們在批判官僚制度的行徑上在閉

鎖的環境中所造成的諸種不合理的事象發揮了「掃除髒亂」的功能20 《台灣政論》試圖「批判官僚制度的行徑」從國際與台灣政治問題的諍言到

之後開闢選舉專欄在這個過程當中將「台灣」本身內部政治問題做優先考量

但也因此引發站在官方保守立場的讀者的批評認為《台灣政論》「強調『台灣』

也公開標明『台灣政論』」是一種「搞『新台獨』搞『分裂主義』」21而批判「台

獨」「分裂主義」的脈絡並不一樣但某種程度也說明了官方一方面因為國際政

治危機一方面又恐懼國民政府統治台灣的合法性受到挑戰在舊有的反共民族

18 何浩若著〈美國孤息份子與台灣「獨立」運動〉《中華雜誌》第 6 卷第 10 號1968 年 10月 25 日頁 7 19 劉添財著〈台灣魂的復甦〉《中華雜誌》第 12 卷第 134 期1971 年 9 月頁 48 20 編輯室〈發行人的話我們想做的〉《台灣政論》第 1 期1975 年 8 月頁前未註明頁碼 21 文華著〈讀者論壇譁眾取寵〉《台灣政論》第 2 期1975 年 9 月頁 70

90

立場下面對內部知識份子關注「台灣現實」的時候以「分離主義」的指控做為

壓制島內知識份子的言論並試圖以政治力量對「台灣」進行壓抑 無論如何《台灣政論》試圖拋開中國民族主義中曖昧不明的「中國」問題

而強調當下「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重要性儘管它並不直接挑戰國民政府

統治的合法性甚至強調台灣在現代化過程中需要改革而發出「右翼」性質的「諫

言」明確要將「台灣」當前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擺在第一順位這也是「回

歸現實」浪潮中的一個重要的面向 上述是一九七年代前半葉台灣內部知識份子的動向在這過程中知識份子

因「民族」道路趨向產生歧異而從聯合到分裂這些不同的民族立場在一九七五

年以前已產生對壘的情況這也是為何試圖站在「反帝民族意識」立場的鄭鴻生

認為「『大學論壇社』在民國 59 年這一年的出版與活動從絢爛到荒誕代表著只

用言說方式來對抗黨國威權體制的結束」22他們在壓抑「革新保台」論者可能

具有「分離主義」傾向時也就和官方反共民族立場相似將具有「台獨」傾向

的論者視為共同對付的敵人這和《中華雜誌》本身的立場相近也之所以鄉土

文學論戰後陳映真王曉波等人會納入《中華雜誌》陣營裡也就在於「民族使

命」會比「左翼」認同更為強烈另一方面「革新保台」論者則是站在「現代

化」立場來試圖掌握台灣當時的政治與社會並在一九七五年《台灣政論》進行

另一次的集結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鄭鴻生批評分裂後的《大學雜誌》失去

政治批判功能但是他並未意識到「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在批判「台獨」「分離

主義」言論時原本具有「試圖打開言論空間」的言論卻又重新捲回和官方反

共民族主義保持一致的話語邏輯當中那麼陳映真在出獄後如何和「回歸現實」

中的「反帝民族意識」銜接他的左翼階級分析當中的民族話語如何展現筆者

接下來從〈試論陳映真〉及其鄉土文學論戰期間的評論談起

二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與「分離主義」批判

陳映真出獄後旋即寫下〈試論陳映真〉一文一方面也吸收了「回歸現實」

浪潮中的「反帝民族意識」另一方面強調自身愛國的民族理想這篇文章逐漸

開展出陳映真日後評論的基調也就是透過左翼階級分析來剖析自己以前的小

說把鄉土文學視為現實主義的民族文學藉此對抗帝國主義與西化並以中國

民族主義立場批判台灣的「分離主義」陳映真「反帝民族意識」的論點其實已

和《中華雜誌》已然相似也就是在「民族使命」上對抗西化與帝國主義只不

過陳映真與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知識份子運用左翼階級分析的方式來討論

當下台灣政治與社會現狀這點與《中華雜誌》不太一樣之後陳映真等人會和

22 鄭鴻生著〈校園驚蟄保衛釣魚台運動〉《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

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 年 12 月頁 76

91

《中華雜誌》左右翼結合也就在「中國民族」立場上反對帝國主義的層面

胡秋原積極吸納這些具有「反帝民族意識」的左翼知識份子藉此來達成聯合陣

線郭紀舟曾經指出 陳鼓應發表反費正清的言論陳映真發表文學主要形式是民族的陳鼓應

與陳映真的文章恰好反應「反分離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重申與宣告

不論是否巧合符膺了《中華雜誌》的基礎意識形態至少說明兩者已經

建立在同質性的有機作戰線上《中華雜誌》與《夏潮》組成有機的結盟

作戰模式形成「華夏聯盟」23 郭紀舟探討鄉土文學論戰期間《夏潮》與《中華雜誌》為何結盟的過程但是「『反

分離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重申與宣告」是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一體兩面之

事換句話說陳映真其實也正因為一方面運用左翼階級分析另一方面強調中

國民族主義立場此時評論的焦點集中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並且

才會開展出批判「分離主義」的過程因此筆者以下先討論〈試論陳映真〉一

文來理解陳映真出獄後對於時代如何回應其次討論陳映真在《夏潮》時期與

鄉土文學論戰期間發表的評論來解釋他與《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

趨合最後筆者再進一步探討陳映真如何開始透過上升至「第三世界論」視野

藉此來批評「分離主義」 (一)陳映真的再出發〈試論陳映真〉開展出的一些討論 陳映真在〈試論陳映真〉當中以階級分析檢討早期小說的虛無與慘綠透過

左翼階級分析來強調自身的民族與愛國精神藉此銜接「反帝民族意識」陳映

真強調《文季》當中的愛國精神「以『文季』季刊為指向社會的批判的愛

國的文學道路劃出來了」24此時《文季》已具有現實主義批判的實質並藉由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做為愛國的合法性宣稱《文季》曾在〈發刊詞〉當

中指出 當中華民族的命運在這種奮鬥的過程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考驗全國上下

正努力於開創一個新局面的時候如果還有那麼一種人仍然高蹈於現實之

外以一種貴族的姿態自詡著個人的吟風弄月可以給予人們以永恆的安

慰無疑地那不僅是在自欺欺人而且也是對藝術的一種姦污了25

23 郭紀舟著〈階級建構與民族意識〉《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1 月頁 251 24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73 25 編輯室〈發刊詞我們的努力和方向〉《文季》第 1 期1973 年 8 月 15 日頁 1

92

《文季》藉由三民主義進行愛國宣稱來提倡鄉土文學與現實主義因而強調「中

華民族的命運」並且開始批判貴遊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此時《文季》的

評論中帶有左翼階級分析的現實色彩並且在不正面挑戰官方立場而做出「愛國」

宣稱之下這樣的左翼階級分析當中就包含了強烈的「民族使命」 陳映真一九七六年底的《知識人的偏執》順利出版在序言中同樣展現出愛

國與中國民族情感他在〈鞭子和提燈〉中以自身閱讀經歷來說明民族熱情 這本破舊的小說集終於成了我最親切最深刻的教師我於是才知道了

中國的貧窮的愚昧的落後而這中國就是我的我於是也知道應該

全心去愛這樣的中國苦難的母親而當每一個中國的兒女都能起而為

中國的自由和新生獻上自己中國就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26 陳映真在文中認為「每一個中國的兒女都能起而為中國的自由和新生獻上自

己」中國民族才會有希望陳映真指出自己閱讀魯迅「才知道了中國的貧窮

的愚昧的落後」並滿懷想要振興民族的情感指出「這中國就是我的」這樣的

民族主義話語雖然展現了他的民族熱情與焦慮感但是也就有了知識菁英將自身

民族貶抑與他者化的現象此外在這樣的「民族情感」之下相對於出獄後被

查禁的《將軍族》一書他在〈鞭子和提燈〉中會以自身生命歷程來強調民族與

愛國精神也頗有向官方「澄清」其民族理想的意味即使《將軍族》被禁但

這不能直接說明早期小說具有左翼色彩因為《將軍族》所收錄的早期小說在一

九六年代並未被查禁未被查禁的《知識人的偏執》反而收錄了以階級分析為

基礎的〈試評「金水嬸」〉此時陳映真才剛出獄官方單純以陳映真為「思想犯」

具有「思想問題」的理由來查禁反而更有可能性判斷標準已不是單純是「文字

內容是否具有危險思想」的問題而是因思想問題入獄的陳映真「這個人」本身

因此民族熱情與愛國宣稱做為強調自身階級分析進行評論的合法性也就變得

十分重要即使他本身就具有強烈的中國民族認同 陳映真此時納入《夏潮》的陣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立場上開展出諸多

具有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評論除了以「左翼」階級分析來對台灣的文化與文學

進行評論之外批判「分離主義」也就成為「證明」自身中國民族認同思想「純

正」的重要表述方式也是他此時極力「肅清」的對象隨著一九七年代前後

知識份子探索台灣日據時期的新文學傳統這股以「中國民族」立場來重新思考

過去與當下文學的發展成為時代的趨勢蕭阿勤曾經指出 雖然將這段過去(中國)民族化並不是從七年代的回歸現實世代才開

26 陳映真著〈鞭子和提燈代序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

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26

93

始但是七年代這個過程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是國民黨教育體制下成

長的年輕世代的生命歷程與這個時期特殊歷史發展交會的結果個人生命

歷程與社會歷史過程的交會促成這一段殖民時期文學過去的再發現與再

度「(中國)民族化」27 一九七年代知識份子逐漸重新挖掘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歷史脈絡如蕭阿勤

所言是對「這一段殖民時期文學過去的再發現與再度『(中國)民族化』」的過

程也就是在「中國」的概念之下納入「台灣」過去的文學文化與歷史經驗

一方面站在「反帝民族意識」立場的知識份子以「左翼」階級分析挑戰當時台

灣的言論尺度對於打開言論空間有重要的貢獻但是另一方面當他們檢視文

學當中是否具有「分離主義」作品中對中國民族的「忠誠度」問題這些具有

「分離主義」成份的文學作品和「漢奸文學」一樣被視為是對民族「不忠誠」

的從而也就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相呼應成為中國民族主義者所要排除的對象 因此陳映真在以階級分析來評論時在批判「分離主義」時卻又轉而和官

方反共民族敘事相呼應以中國民族主義打擊可能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敵人

對陳映真而言文學當中「分離主義」是怎麼產生的呢他在〈試論陳映真〉中

指出 這種在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歷史急流中迷失了自己原有的位置和方向的

結果便在部份人心中產生了所謂中國歷史的孤兒棄兒和受害者的意

識因而走向分離主義的道路helliphellip能夠同時克服和揚棄落後的大華夏主

義和新舊殖民主義所殘留的被害者意識孤兒意識或棄兒意識重新建立

我們在中國現代史中的主體的地位昂揚地前進28 陳映真此時將「分離主義」視為「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歷史」中迷失的孤兒是

在「新舊殖民主義」之下產生的「被害者意識孤兒意識或棄兒意識」這和「落

後的大華夏主義」的右翼反共民族知識份子是同時要被批評的並認為「分離

主義」是西方帝國主義所造成的中國民族歷史悲劇此時階級分析主要是批判帝

國主義對中國民族帶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侵略並藉此批判「民族」文藝道

路趨向中會導致「分離主義」的論點這和前述《中華雜誌》在一九六年代以

降開展出來的「台獨」批判包括批評費正清張俊宏等人的思想問題其實某

種程度上已然契合只不過陳映真等人此時多了「左翼」階級分析色彩 因此〈試論陳映真〉一方面宣稱自身與「鄉土文學」的愛國合法性另一

27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世代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與抗日集體記憶〉《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171-172 28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72-173

94

方面抨擊「分離主義」也就是出獄後和「回歸現實」中的「反帝民族意識」銜

接產生的結果上述兩個面向也成為陳映真日後評論的基調特別是在鄉土文學

論戰期間這兩個論點也成為捍衛自身言論合法性的理由並且逐漸向《中華雜

誌》立場趨進 (二)鄉土文學論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的趨合 陳映真出獄後不久即進入《夏潮》此時台灣文壇上掀起鄉土文學論戰他

也基於中國民族主義來對依附官方立場的保守文學家進行回應他在鄉土文學論

戰的過程中發表什麼文章和《中華雜誌》如何產生共鳴這必須放回到鄉土文

學論戰的脈絡下來視察 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的過程中鄉土文學論戰因為文壇保守聲音的回

擊而爆發並且雙方皆以中國民族立場來捍衛自身論述的合法性在鄉土文學論

戰初期銀正雄〈墳地裡哪裡來的鐘聲〉質疑王拓一九七一年〈墳地鐘聲〉的

寫作動機認為這篇小說「有變成仇恨憎惡等意識的工具的危機」而喪失「『鄉

土』作品中應有的那份純真精神」29也就是將鄉土固著在「純樸」的想像上

甚至和國民政府戰後強調肅清「赤色的毒黑色的罪黃色的害」有相同的話語

邏輯而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則是批評不要「把鄉土文學續又偏向

方言文學去走」30也就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將鄉土文學視為一種「狹隘」

的地域主義的說法上述反駁鄉土文學的論者均是站在依附官方反共民族立場

上來看鄉土文學質疑鄉土文學本身的意義問題 另一方面王拓在面對質疑鄉土文學的聲音時則是透過「現實主義文學」

來說明「鄉土文學」的積極意義他認為「許多人是把所謂的『鄉土文學』理解

作『鄉村文學』」是錯誤的並澄清鄉土文學不是製造「都市和鄉村的對立」不

是「偏狹的分裂的地方主義的觀念和情感裡」的文學也不是「懷舊感傷的情

緒裡」的「鄉愁文學」31他指出 這種「現實主義」的文學是根植於我們所生所長的土地上描寫人們在現

實生活中的種種奮鬥和掙扎反映我們這個社會中的人的生活辛酸和願

望並且帶著進步的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所有的人和事為我們整個民族更

29 銀正雄著〈墳地裡哪來的鐘聲〉頁 200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0 朱西甯著〈回歸何處如何回歸〉頁 220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1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頁

116-117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95

幸福更美滿的未來而奉獻最大的心力的32 王拓以「反帝民族意識」展開討論透過台灣戰後政治經濟的發展背景展開關

於鄉土文學的討論並強調鄉土文學的現實意義他立基在「我們所生所長的土

地上」來書寫「現實主義文學」「為我們整個民族更幸福更美滿的未來而奉獻最

大的心力」他雖然也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發言但是他是立基在對抗「西

化文學」的位置上來立論33這和肯定反共民族主義肯定現代主義文學的論者

並不一樣另一方面陳映真則以左翼階級分析寫下〈試評《金水嬸》〉來為現

實主義辯護他同樣也站在反帝國主義立場上來肯定這部小說認為資本主義商

品社會文化滲透到最為偏遠的漁村當中「『金水嬸』的故事便是金錢的暴力

如何肆虐和歪扭了人性的故事」34陳映真更為強調現實主義文學的「民族性」

他以強烈反帝國主義的中國民族主義來作結藉此相對於「撿拾西方頹廢的逃

避的文學之唾餘以自欺自瀆的」的現代主義文學並認為王拓的現實主義精神

才是中國文學的主流35同樣的陳映真在〈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一文中也

從階級分析來探討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並扣連到戰後文學的討論他從「反

帝民族意識」的立場出發認為保釣運動使知識份子意識到被「自由世界」背棄

「民族命運」強調「文學的社會性」「文學應為大多數人所懂的那樣的愛國的

民族主義的道路」36並認為戰後的文學發展要以「開發一種以台灣的中國生活

為材料以中國民族風格和現實主義為形式創造全新的文學發展階段」才能

為中國新文學帶來豐收37 當然這些對於鄉土文學的詮釋也並無法讓現代主義文學家評論者接受

因為一九七年代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在批判「西化」「帝國主

義」時也容易就將「鄉土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對立起來雖然在這論戰過

程中中國民族主義一直是雙方捍衛自身言論的合法性隨著鄉土文學論戰升溫

彭歌在《聯合報》發表〈不談人性何有文學〉質疑這些強調「現實主義文學」

「鄉土文學」的作家「背後的理論與內容」38他強調自己「不贊成文學淪為政

32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頁

119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3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頁

117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4 陳映真著〈試評「金水嬸」〉《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47 35 陳映真著〈試評「金水嬸」〉《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56 36 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9 月 頁 11-12 37 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9 月 頁 15 38 彭歌著〈不談人性何有文學〉頁 245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

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96

治的工具」「更反對文學淪為敵人的工具」並批評這些作家「如果不辨善惡

祇講階級不承認普遍的人性哪裡還有文學」39也就透露出反共主義的政

治意涵換句話說也就是鄉土文學可能具有為敵人服務的「曖昧」存在余光

中〈狼來了〉一文則是直接扣帽指控他指控鄉土文學是「工農兵文藝」要這

些作家「先檢查檢察自己的頭吧」40隨著論戰激化反對鄉土文學的論者也就

越來越以質疑鄉土文學背後的政治意識形態來進行指控到了要以「政治」來解

決「文學」問題的時刻 在余光中對鄉土文學作家扣上「紅帽子」之後胡秋原在《中華雜誌》發表

〈談「人性」與「鄉土」之類〉開始對鄉土文學論戰進行回應他指出當今知

識份子的六大病因認為「所謂鄉土文學者就是對這些病的不滿反感和反動

尤其是崇洋媚外之反動」41胡秋原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認為鄉土文學「都

是民族的反帝的社會的寫實的不僅與所謂工農兵文學不同而且是相反

的東西」42用以駁斥余光中將鄉土文學視為「工農兵文學」的說法而胡秋原

發表文章後進一步與陳映真結識並促成郭紀舟所謂的「華夏聯盟」陳映真

隨後開始在《中華雜誌》發表〈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一文站在中國民族主義

立場反駁這些指控他指出 在台灣的新一代中國作家要以自己民族的語言和形式在台灣這塊土地

上描寫他們每日所見所感的現實生活中的中國同胞中國的風土並且

批判外國的經濟和文化之支配性的影響喚起中國的民族主義的自立

自強的精神是斷然不假手別人的批准和認可的43 陳映真將鄉土文學納入民族文學來討論要「喚起中國的民族主義的自立自

強的精神」也就是試圖以「民族」來掌握肯定鄉土文學中的「現實精神」另

一方面陳映真〈變貌中的台灣農村〉一文則是透過分析宋澤萊《打牛湳村》

來肯定現實主義文學的積極意義即便陳映真分析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基礎

帶有左翼色彩但他認為這部作品「終於消滅語意本身的『現代主義』文學的語

39 彭歌著〈不談人性何有文學〉頁 262-263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40 余光中著〈狼來了〉頁 267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0 年 10 月 41 胡秋原認為這六大病因包括一許多人放棄或反對民族主義二崇洋媚外和親日三

以經濟主義為唯一大事四「兩個中國」的打算五「青年才俊」階級之形成六歌功頌德

之表演胡秋原著〈談「人性」和「鄉土」之類〉《中華雜誌》第 15 卷第 170 期1977 年 9月頁 19 42 胡秋原著〈《中華雜誌》與陳映真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26 43 陳映真著〈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9 月頁 27

97

言」而「把爭訟紛紜的『鄉土文學』推向一個新的水平」44也就意味著陳映

真站在反對現代主義與西化語言的民族立場上來看待「鄉土文學」並認為「在

台灣的中國文學家終於是要不可威嚇地不可誣陷地不可壓抑地茁壯起來」45藉此反駁文壇上對鄉土文學的質疑 而這場論爭也在這個對立過程中引發官方的關注隔年一月曾祥鐸記載參與

國軍文藝大會的過程而發表〈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一文並記載國防部政

戰部主任王昇之言 純正的「鄉土文學」沒有什麼不對我們基本上應該「團結鄉土」愛鄉

土是人類的自然感情鄉土之愛擴大了就是國家之愛民族之愛這是

高貴的感情不應該反對的就算是有些年輕的鄉土作家們偶或偏激了一

點他們要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反對過去流傳下來的某些不合時代的東

西反對社會上某些黑暗與不公平這也可能是出自年輕人一種天賦的正

義感只要是動機純正的我們就應該聽聽應該諒解應該善意的交換

意見應該團結這些人不要把他們都打成左派統統給戴上紅帽子事

實上我也知道有些鄉土作家並非如此的helliphellip46 王昇的意見代表官方對於鄉土文學的認可認為鄉土作家具有正義感只要動機

純正就「應該團結這些人」而鄉土文學在此被官方正式「收編」之後王曉波

陳鼓應王拓曾祥鐸等人也開始在《中華雜誌》批駁余光中王文興等對鄉土

文學抱持反對意見者也就是陳映真所謂的「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

當然陳映真〈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一文其實也只是將先前的文學評

論「再說一次」而已他認為「鄉土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正是中山先生的民族主

義正是亞洲式的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47必須要「共同克服中原沙文主

義和地方分離主義」48而團結起來當中具有「反帝民族意識」話語並批判了「地

方分離主義」在左翼階級分析當中透過「中國民族主義」來捍衛「鄉土文學」

的合法性 隨著一九七八年鄉土文學論戰進入尾聲胡秋原也發表〈中國人立場之復歸〉

44 陳映真著〈試評「打牛湳村」〉《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月頁 132-133 45 陳映真著〈試評「打牛湳村」〉《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月頁 133 46 曾祥鐸著〈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5 期1978年 2 月頁 22 47 陳映真著〈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46 48 陳映真著〈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54

98

一文肯定鄉土文學的民族與愛國精神胡秋原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新文學運動

來談強調要有團結的中國人精神否則會「在新舊分裂和西化俄化中將我們

的文字弄得支離破碎」49另一方面胡秋原放在台灣戰後西化問題上來討論

認為鄉土文學「有可取的傾向就是民族主義的傾向」也反對將「三十年代的

文學與左翼文學或普羅文學畫一等號」並肯定鄉土文學中反帝國主義與同情工

農的精神50胡秋原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肯定鄉土文學的意義並且批評西

化俄化可能造成民族上的危機但是鄉土文學論戰的勝利並非是正面挑戰黨國

戒嚴體制下達成的反而主要是反駁文壇依附官方民族敘事的保守聲浪當鄉土

文學被官方收編後當中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敘事邏輯被視為具有合法性左翼

階級分析也就因為強烈的中國民族立場而取得發言位置此外現今也有論者因

此認為胡秋原帶有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色彩比如郭紀舟指出在現代化論戰期間

胡秋原顯現出「民族主義左傾的樣貌」51但「民族」與「左翼」仍有輕重之分

的差異存在胡秋原曾經指出 我依然主張民族的資本主義這包括發展國家的資本與一切國民的資

本一定要集中最好的經濟專家科技專家定立好的計畫實現本國工

業的獨立可以利用外資但必須避免買辦資本主義還要行民主法治

避免官僚資本與政治寄生資本主義我們還有普遍發展大中小企業必要

要避免獨佔資本主義helliphelliphellip今天在台灣應該如此將來在大陸亦然這

才能為第三世界樹一新型經濟52

胡秋原放在反對西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思考脈絡上主張「民族的資本主義」要超

越這兩者來「走合乎全中國人及各落後國需要之路」53將其中國民族主義提升

到整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思考面向上而陳映真的「鄉土文學」思考在「反

帝民族意識」上和胡秋原不謀而合即便此時陳映真已帶有「左翼」階級分析的

評論但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其實還是大於「左翼」階級分析

也正因為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立場陳映真出獄後和《中華雜誌》立場趨近

這並非是偶然的結果鄉土文學論戰後陳映真與王曉波等人成為《中華雜誌》的

健筆特別是《中華雜誌》自創刊以來貫徹反共的中國民族理念這影響到陳映

49 胡秋原著〈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14收錄於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50 胡秋原著〈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20收錄於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51 郭紀舟著〈階級建構與民族意識〉《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1 月頁 301 52 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30收錄於尉

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53 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30收錄於尉

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99

真一九七九年後的「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索而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實踐

意義上陳映真「民族」立場的強調甚於「階級」思考這些從他一九六年代

以降逐漸銜接上「民族」文藝道路趨向到一九七年代也就強烈明確地開展

他的「反帝民族意識」的道路但是這樣的「左翼」階級分析方式在批判具有

「分離主義」傾向的文學作品時也就重新轉而和官方立場相似藉由中國民族

主義來打擊「中國民族」的內部敵人而差異在於陳映真立基在「反帝民族意識」

上開展出「第三世界」視角這也是筆者接下來所要討論的問題 (三)陳映真「第三世界」視角下的「分離主義」批判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也透過上升至「第三世界」視角的「反帝民族意

識」立場來批判「分離主義」陳明成曾透過陳映真與鍾肇政的書信指出台灣

文學作家對陳映真不計前嫌地提拔然而在這段期間他「針對葉石濤與鍾理和所

展現的意識偵防」已然開始54從〈試論陳映真〉開始到之後批評吳濁流《亞

細亞的孤兒》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甚至是對鍾理和《夾竹桃》等等

都有類似的批判並且「第三世界」觀點也在這個討論範疇中醞釀游勝冠在分

析中國民族主義論者與本土論者之間的矛盾時指出 七年代在民族主義論與本土論站在同一立場對抗官方文學現代文學

時期間立場的矛盾就已經顯現八年代以後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公

開對立民族主義論演變為統派就積極扮演中國統一立場守護神的角

色55 文中指出一九七年代「民族主義論與本土論」兩者之間顯現出「立場的矛盾」

並且在一九八年代本土論者與中國民族主義論者對立激化而這個矛盾在鄉土

文學論戰期間陳映真的運用左翼階級分析開展評論一方面站在左翼反帝的

立場來為寫實主義辯護另一方面則和官方一樣藉由中國民族主義來打擊「分離

主義」的敵人他不若其他現實主義論者較為肯定本土作家作品中的反帝寫實

特色而是進一步檢視當中是否將台灣鄉土的特殊性上升至中國文學的普遍性當

中換句話說也就意味著以「中國民族」立場來檢視台灣鄉土文學發展脈絡

拒絕鄉土文學當中可能蘊涵的「狹隘的地方主義」與「分離主義」並且將台灣

文學視為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一部份 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在這個階段已然形成首先要問

的是一九七年代具有「左翼」性質的「第三世界」觀點是從何而來的呢也

54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50 55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再興〉《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7 年 6 月頁 238

100

就是在《夏潮》雜誌當中產生關於「第三世界」的討論郭紀舟曾經指出「『第

三世界』名詞一直到鄉土文學論戰後才開始大量出現也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

《夏潮》較為清楚的標示台灣與第三世界的聯繫關係」56郭紀舟主要針對具有

「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而言其實這個階段新聞報紙早以有諸多「第三世界」

的討論只不過是將「第三世界」相對於發展的先進的國家當中含有資本主

義現代化的價值邏輯存在而《夏潮》此時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開

展出具有左翼性質的「第三世界」觀點將台灣視為「第三世界」的一部份來討

論比如陸文俊(林俊義)所寫的〈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理論的再檢討〉較早從「反

帝民族意識」的視角探討「第三世界」他從經濟發展的目的來看「第三世界」

他在文中指出 「發展」的定義無論如何一定要在科技工業的進步下與政治經濟社

會和文化改革並行始能收效第三世界一定要以本身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自己的農工基礎中產生道地的屬於自己的發展理論否則任何發展只能

是「西化」「現代化」的延伸將匍匐爬行委隨人後57 文中認為「發展」不能只是「『西化』『現代化』的延伸」否則「將匍匐爬行

委隨人後」也就意即《夏潮》探討「第三世界」的過程是在「回歸現實」中

的「反帝民族意識」下進行的之後比如唐狷(唐文標)在〈「第三世界」究竟

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一文中討論第三世界時也將台灣放在「第三

世界」之下討論

不管人們喜不喜歡注不注意所謂的「第三世界」我們實際上早已活在

「第三世界」裡我們不同意嗎我們要辯證嗎有沒有這個必要其實

這是一個歷史殘留下來的東西讀這篇文章的朋友也許一半以上生來就

是第三世界的人了58 唐狷探討台灣戰後到七年代的發展過程以「第三世界」來界定台灣的「性質」

認為台灣戰後追尋美國為首的現代化發展過程所謂「歷史殘留下來的東西」也

就是意指帝國主義的影響因此當他介紹「第三世界」一詞的來源時指出冷戰

時期美蘇對立下沒有軍事與經濟實力的國家自然會「穿起第三世界的服裝來了」59之後唐狷也發表〈一段可能的對話第三世界論壇〉肯定陸文俊的文章

56 郭紀舟著〈階級建構與民族意識〉《70 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274 57 陸文俊著〈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理論的再檢討〉《夏潮》第 2 卷第 4 期1977 年 4 月 1 日頁

80 58 唐狷著〈「第三世界」究竟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4 期1978年 4 月頁 40 59 唐狷著〈「第三世界」究竟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4 期1978年 4 月頁 40

101

「站在第三世界子民的立場中國人的立場而替第三世界說話和找路」60甚至

《夏潮》增設「第三世界論壇」的專欄這些反映出一九七年代《夏潮》討論

「第三世界」時已不若戰後以降官方以西方的視角來俯視「第三世界」而是

以「左翼」階級分析的視角來界定台灣與「第三世界」的關係以及站在「第三

世界」立場來探討政治經濟文化的問題成為《夏潮》反帝反殖民的論述

基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第三世界」觀點仍是在一個相對於西方來

為自身進行界定的過程從而也就沒有真正顛覆帝國主義所設定的框架將自身

放置在「他者」的位置上藉由對抗西方主體來完成自我也並沒有拋去帝國主

義所建構出來的「先進落後」的價值邏輯陳映真此時接收了這套「第三世界」

觀點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來進行文學上的批判與清理

工作一方面透過左翼階級分析來對抗帝國主義另一方面以中國民族主義批判

文學中的「分離主義」因此「第三世界論」一開始就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

心價值下來開展論述除了重新落入了西方這套絕對化的位階關係另一方面也

就因為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強烈而忘了過去他自己曾經因為黨國戒嚴體制之下

的思想與言論箝制而繫獄和官方一樣抨擊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台灣文學 陳映真一九七七年批判葉石濤的〈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透過「第三世界」

觀點試圖將台灣文學放置在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民族文學之下他整理台灣鄉

土文學發展的脈絡並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上升至「第三世界」觀點來

否定葉石濤的「鄉土文學」觀藉此批判當中可能蘊含的分離主義成份他在文

中指出 在十九世紀資本帝國主義所侵凌的各弱小民族的土地上一切抵抗的文

學莫不帶有各別民族的特點而且由於反映了這些農業的殖民地之社會

現實條件也莫不以農村中的經濟底人底問題做為關切和抵抗的焦點

「台灣」「鄉土文學」的個性便在全亞洲全中南美洲和全非洲殖民地

文學的個性中消失而在全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個性中統一在全中

國近代文學之中成為它光輝的不可切割的一環61 陳映真在這段話當中有兩層涵意其一是將鄉土文學視為和世界各殖民地文學的

一部份其次是將之視為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的一部份陳映真以「普遍性」

的角度來消解台灣文學藉此說明「除非強調台灣抵抗時期文學之中國特點文

中所提出的『台灣立場』的問題就顯得很曖昧而不易理解」62也就意味著要

60 唐狷著〈一段可能的對話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5 期1978 年 5 月 1 日

頁 58 61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9 62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20

102

將台灣文學視為反帝反封建的中國民族文學的一部份才有積極意義在「反帝

民族意識」的話語運作過程中就從「左翼」階級分析轉到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

壓制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言論他認為葉石濤的「台灣意識」具有盲點與謬

誤沒有從中國整體反帝反封建的位置去看因而文中所說的「台灣的文化民

族主義」是「用心良苦的分離主義的論調」63陳映真意識到這股左翼現實主

義浪潮之下可能激發相對於中國民族主義的「分離主義」危機因而論述過程

中強調的是要以「中國文學」甚至是上升至「第三世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

文學立場來看台灣文學這個論述過程是在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

實際上本身就和以「台灣文學」為主體為出發點的台灣文學作家不同這也是他

一開始「第三世界論」的雛型到了一九八年代後也就延續這樣的論點來抨

擊台灣文學「自主性」 那麼陳映真認為「分離主義」的危機是如何引發的呢他認為這是對於「中

國民族」的「忠誠」問題比如在〈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是為吳濁流逝世

而作這篇文章中有兩個重點其一是「『孤兒意識』的克服」另一則是重新評

價台灣文學的傳統要將「反抗侵略的愛國的現實主義傳統並發揚而光大之」64即便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也將台灣本土作家視為具有「愛國的現實

主義傳統」但是要克服因殖民體制而「不能站在起跑線上勇敢地起步」65也

就是陳映真認為台灣在日本殖民的歷史過程中產生「中國民族」認同的危機

而有所謂的「孤兒意識」此外他也在《夏潮》發表〈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

春〉一文是為謝里法《珍重阿笠》所作的序言他以「左翼」階級分析檢討

台灣戰後畫壇的西化之路即使肯定謝里法批判台灣現代畫並揭穿歐洲繪畫的

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發展下的商品66但是另一方面陳映真也批判謝里法「十分

感傷地以生我育我的鄉土文認同的宿止」而沒有把「眼光做中國的全局的觀

照」67也就意味著陳映真認為謝里法的文章沒有上升至「中國民族」的「普遍

性」而上述陳映真對於台灣作家「忠誠度」的檢視也反映出陳映真在「左翼」

階級分析的過程中轉移到「中國民族」認同的問題上並在這個前提下亟欲排除

「分離主義」的「內部敵人」的過程中也就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甚至同時期

《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本位立場一樣而美麗島事件後「台灣意識」高漲甚

至台灣文學本土論浮出檯面陳映真也持續批評未將台灣上升至中國民族範疇的

63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20-21 64 陳映真著〈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試評「亞細亞的孤兒」〉《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

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94-95 65 鍾肇政著〈風雨憶故人〉頁 43收錄於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 5黎明前的台灣》台

北遠行出版社1980 年 2 月 66 陳映真著〈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4 年 9 月頁 314 67 陳映真著〈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4 年 9 月頁 322-323

103

文學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真此時將中國視為相對落後的國家也就在一面強調「反

帝民族意識」的同時另一方面也重新落入了殖民主義「進步落後」的二元對

立話語邏輯當中比如陳映真〈原鄉的失落〉一文評論鍾理和《夾竹桃》立基

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立場並扣合到民國初年的歷史認為這些知識份子他們

沒看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農村解放在「中國人民於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已自求解放之歷史過程中的意義」68他甚至進一步批評道

他在中國大陸所看見的是數百年來帝國主義和國內舊勢力在中國所造成

的可悲的落後和貧困他對這一切的貧困「深惡痛絕」以犬儒的嘲弄

的語言浴之以惡言更進一步甚至拒絕承認自己在民族人種上和中國

人有相同的地方69 陳映真認為鍾理和「拒絕承認自己在民族人種上和中國人有相同的地方」這

些不能認同「中國民族」的台灣作家是之後台灣作家產生「孤兒意識」甚至

是「分離主義」的原因雖然陳映真的中國民族認同此時已然十分堅定但此時

他也還沒辦法藉由論述來解釋為何有「省籍」問題甚至他也無法解釋在「中國

民族」當中台灣與中國之間政治經濟的連帶關係這要到一九八年代「冷戰

體制論」以及之後的「台灣社會性質論」才逐漸完成他的「兩岸的中國民族」

的銜接工作而上述陳映真試圖將台灣與中國銜接起來討論的過程中其實也已

突顯出他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批評「分離主義」時中國民族主義逐漸

凌駕於「左翼」階級的思考 最後在一九七七年台灣長老教會「獨立宣言」引發爭論在「華夏聯盟」

當中也掀起批判的聲音海外台獨聲浪在國民政府從中國撤離後轉而到美國與

日本活動特別是在美國的海外台獨知識份子透過政治活動來試圖影響美國的

台海兩岸政策這成為中國民族主義者極力批判的共同目標《夏潮》在一九七

八年刊出〈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文章當中批判長老教會和台獨

掛勾

對於中國沒有信心對於台灣沒有信心對於光復大陸的獻身沒有信心的

人現在真彷彿已到了危機時刻帝國主義將中國一分為二阻斷中國統

一的陰謀正好就落實在這些人身上而這些投機主義者乃利用這樣的

68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103 69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107

104

時刻播散其出賣國家人民的主張70 引文中站在反帝國主義的「中國統一」立場上批評長老教會「利用這樣的時刻

播散其出賣國家人民的主張」《中華雜誌》也刊登多篇文章批駁長老教會的「台

獨」與「分離主義思想」比如張紹達「奉勸長老教會那些言行偏差的『主內弟

兄』們在民族主義汹湧澎渤的今天想要靠抱緊洋人大腿而『建國』根本是

行不通的」71這些和《中華雜誌》長期以來批判潛在的台獨危機批駁如費正

清等海外知識份子的論點是一致的也就是認為這些「分離主義者」和美國帝國

主義掛勾是阻礙「民族團結」的原因同樣的陳映真之後以「反帝民族意識」

的核心價值批判長老教會的台獨思想他以張春新為筆名在《夏潮》發表〈台灣

長老教會的歧路〉一文針對長老教會八一六「人權宣言」而起長老教會「『呼

籲政府採取有效措施』以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72的言論對於陳映真而言

是帝國主義的另一種說詞 反帝民族主義的蜂起使帝國主義改變了策略有些殖民國家經過「協議」

而給予殖民地以形式上的獨立以換取繼續維持該新「獨立」的國家提供

市場原料勞力的榨取關係有的支持「專制統治」的軍事專政政權

以控制和支配那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達成掠奪的目的這便是主倡人權

民主自由的某些大國在國內國外政策上可恥的二元論道德標準73 陳映真認為長老教會強調「台灣獨立」立場是一種「繼續維持該新『獨立』的

國家提供市場原料勞力的榨取關係」從而並無法擺脫美國資本主義控制

甚至「支持『專制統治』的軍事專政政權」而他這樣的說法也延續到一九八

年代批判黨外運動的過程認為「台獨傾向」是依附「主倡人權民主自由的

某些大國」的結果從而也就忽略了黨國戒嚴體制下的權力與壓迫關係 至此陳映真已經從批評文學中的「分離主義」逐漸轉而批評當下時事言論

中的「台獨傾向」而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的形成是立基在「反帝民族意

識」的基礎上開展出來的並藉此對付「分離主義」的內部敵人一九八年代

後陳映真和《中華雜誌》抨擊黨外的「台獨傾向」都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

堅持下展開論述並且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以「左翼」階級分析

做為論述形式並上升至「第三世界論」的論述框架來討論「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的問題從保釣運動到鄉土文學論戰期間胡秋原王昇對於年輕人愛國的肯定

70 北屋著〈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夏潮》第 3 卷第 4 期1977 年 10 月 1 日

頁 20 71 張紹達著〈旅美台灣長老教會與「台獨」〉《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6 期1978 年 3 月

頁 11 72 陳映真著〈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夏潮》第 4 卷第 6 期1978 年 6 月 1 日頁 32 73 陳映真著〈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夏潮》第 4 卷第 6 期1978 年 6 月 1 日頁 36

105

這些「左翼」話語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發揚下已開始具有合法性也就逐漸被收編

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並且陳映真在批判「分離主義」時也就透過中國民

族主義立場和官方共同打擊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傾向 上述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浪潮的開展過程中因為台灣國際政治危機

而逐漸產生「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路線前者帶有左翼反帝國

主義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後者則是強調「現代化」來進行體制內改革然而這

兩股不同道路之間已開始產生齟齬特別是「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對「革新保台」

論者的批判這段期間已經和《中華雜誌》一貫以來批判帝國主義「分離主義」

的論述相似 而陳映真一九七五出獄後旋即銜接上這股「回歸現實」潮流站在「反帝民

族意識」的位置上討論鄉土文學並且逐漸和《中華雜誌》趨合另一方面在

鄉土文學論戰期間陳映真也開始積極批判「分離主義」「第三世界」觀點也在這

個過程當中形成一九八年代他和本土論者掀起「台灣意識論戰」以「第三

世界文學論」框架來檢視「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基本上都是奠基在這個

時期的評論過程上特別是在這個階段中陳映真側重以中國民族主義來批判「分

離主義」也就和官方黨國戒嚴體制下壓抑台灣立場保持一致儘管陳映真有不

同於官方的「第三世界」視野 而他以「第三世界」觀點來強調「民族文學」甚至檢視台灣文學「分離主

義」的過程中其實已經開始產生將自身主體拋向「他者」位置的現象薩依德

曾在分析「東方主義」時指出 在討論東方時東方完全缺席反之我們察覺到出現的是東方主義者與

他的言說然而我們不能忘記東方主義者的現身是因為東方的有效缺

席才成為可能這個我們必須稱之為替代與位移的事實清楚地在東方主

義者身上施加某種壓力在他的著作裡化約東方即使他費了許多時間來

闡明與展現東方74 鄉土文學論戰期間的「民族文學」已然出現排他性的本質化現象在批判西化

帝國主義甚至是台獨對「中國民族」造成危機時其實話語邏輯當中也將自身

「中國民族」固著在相對於西方的「他者」位置上這種「替代與位移的事實」

也就展現在二元對立框架下「自我東方化」的過程當中此外甚至在台灣文學

本土論受到政治箝制尚未浮出檯面的階段如薩依德所言是個「東方完全缺席」

74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潛

隱與明顯的東方主義〉《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308

106

的被詮釋的狀態陳映真就已將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視為為中國文學中

的「他者」而亟欲排除在捍衛鄉土文學與確立自身言論的合法性之時也在絕

對化的「中國民族」立場下肅清「內部敵人」實際上這並非是真正的自我肯定

而是在將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視為「他者」並予以貶抑的過程中認為台

灣文學要上升至中國文學以至於第三世界民族文學而將自身主體消融在「第三

世界」當中來完成其「民族」追尋道路「在他的著作裡化約東方即使他費了

許多時間來闡明與展現東方」因而還是重新將自身強調的「中國民族」邊緣化

而這些到一九八年代陳映真試圖以「第三世界論」書寫「華盛頓大樓」系列作

品和本土論者進行「台灣意識論戰」以及批判「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

時也就更為明顯

107

第二節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中的「反帝民族意識」

這個第二形式殖民主義不但殖民人的身體還殖民他們的心智令那些心

智在被殖民的諸社會中釋放各種動勢也徹底改變了這些社會中的各項文

化優先順序在這個過程中那樣的心智更幫助人們將摩登西方這個地理

與時間的物像普同化成為一種心裡範疇的概念西方無所不在在西方

內裡與外部在結構之中也在心智裡面75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到一九八一年的小說包括揮別青年時期的〈賀大

哥〉到試圖以跨國資本主義為題材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在這一系列的

小說當中他以左翼「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來處理跨國資本主義的問題以及

強調資本主義社會中現代人的內心異化陳映真曾在《雲》的序言中指出 正如同覺醒的消費者要爭取對於如山如海的商品的真相和實情的理解作

家首要的功課是自覺地透過勤勉的學習與思想穿透層層欺罔的烟幕

爭取理解人和他的處境理解生活和它的真實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

質76 文中認為「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是要探討消費社會中現代人的生活樣貌因而

要「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此外陳映真也曾指出這系列作品並非要「反

企業」而是要將這些作品視為「時代的自然的產物」77但陳映真「反帝民族

意識」也就在「左翼」階級分析的過程中導向以中國民族主義達成「民族團結」

藉此來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然而正如同南地所言「那樣的心智更幫助人

們將摩登西方這個地理與時間的物像普同化成為一種心裡範疇的概念」雖然

小說嘗試探討台灣與跨國資本主義的關係一方面他試圖透過「東西衝突」來消

解台灣內部省籍矛盾並以「反帝民族意識」來解釋「階級」問題實際上還是

為其「民族」理念服務另一方面也由於陳映真對於「民族」問題的執著其

實「西方無所不在在西方內裡與外部在結構之中也在心智裡面」也就是

將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視為無所不在的宰制「中國民族」的存在物這些在「華

盛頓大樓」系列的小說話語邏輯裡一再出現

因此本節主要探討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中如何處理跨國資本主

義的問題以及當中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的運作過程筆者首先從〈賀大哥〉

〈夜行貨車〉到〈上班族的一日〉討論起做為理解陳映真從鄉土文學論戰後到

75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79 76 陳映真著〈序〉《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 77 陳映真著〈序〉《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

108

試圖以跨國公司為題材在這過程中如何再現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現代「中國民族」

面貌其次本文藉由〈雲〉與〈萬商帝君〉兩部小說檢視陳映真如何透過菁

英視角來處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與民族問題

一「民族」與「異化」〈賀大哥〉〈夜行貨車〉與〈上班族的一日〉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寫下〈賀大哥〉並且逐漸開展「華盛頓大樓」系

列作品探討現代人內心異化的本質在鄉土文學論戰後陳映真同時發表〈賀

大哥〉與〈夜行貨車〉兩部作品前者刊登在《雄獅美術》後者刊登在《台灣

文藝》這兩部小說是陳映真的再出發一方面〈賀大哥〉其實具有向官方「澄

清」早期理想追尋的意味另一方面〈夜行貨車〉則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開

始陳映真的確要將批判「跨國資本主義」落實到小說創作上以「反帝民族意

識」為基礎所開展出來的話語邏輯也就包含了強烈的「民族使命」即使是〈上

班族的一日〉看似要反應「這華盛頓大廈的魔力就像一道金箍咒牢牢地圈住了『上

班族』」78但在小說敘事中也同樣拋不開這樣的「反帝民族意識」敘事邏輯

因此筆者以下先分析〈賀大哥〉〈夜行貨車〉與〈上班族的一日〉這三部作品

做為理解陳映真如何透過現代人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小說中呈現建構他

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 (一)理想的「澄清」從〈賀大哥〉談起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才寫下出獄後第一部作品〈賀大哥〉他以小曹

的視角來詮釋麥克H邱克的理想主義甚至結尾留下許多曖昧模糊的空間

反而和當時鄉土文學作家現實主義論者強調的現實色彩有所差異那麼為何陳

映真要在出獄後寫下〈賀大哥〉這部作品和時代的關係是什麼這是本文一開

始試圖解決的重要問題 〈賀大哥〉透過小曹旁觀邱克的理想與精神狀態其實頗有向官方「澄清」

的意味「賀大哥」的真正名字是邱克在復健中心時葛修女曾指出「這是Mr Hopper所裡的孩子都叫他賀大哥」79因此「賀大哥」實際上指涉的是「理想

者」之意小曹曾經嚮往邱克的理想主義他受邱克的影響而去補英文閱讀革

命書籍後來經由「特務」劉先生告知才發現邱克因為越戰因素而具有精神分

裂與遺忘症在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的思索中無法找到解決方式而學校也因此

約談小曹小曹認為自己相對於那些快樂地在校園中的同學們「我忽然覺得他

們和我已不是同一代的人了」並且「明天去登個報找個英文家教試試過著

78 洪銘水著〈陳映真小說的寫實與浪漫從「將軍族」到「山路」〉《陳映真作品集 15文

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0 79 陳映真著〈賀大哥〉《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頁 88

109

自食其力的生活」80小曹似乎要說他看到了「政治現實」而感覺自己和上一代

人已經有所不同但是〈賀大哥〉的小說結局選擇離開自食其力生活是既不同

意也不抗拒政治體制的展現 而「特務」劉先生認為邱克所帶來的美國式自由與「各種邪論」會汙染國內

的青年學子藉此來「訓勉」主角其實是在試探小曹思想傾向而小曹只是敷

衍地回應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官方視為具有「思想問題」的人物並非小

曹而是邱克小曹選擇保持沉默這當中可能具有兩種意涵一種是小曹可能

已經理解了邱克瘋狂的原因但因為反共戒嚴體制而保持沉默另一種是陳映

真透過小說主角來檢視邱克的「理想」也意味著向官方說明「他所追隨的是像

邱克一樣的理想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儘管小曹以旁觀的角度來看邱克將之

做為自身理想的投射看似要藉此重新審視過去因「民族」而「騷動」的自己

但是這和陳映真的現實經驗是相似的包括閱讀禁書甚至是「幼稚地走上了幼

稚形式的組織的道路」81的過程然而上述第二種說法才是小說話語邏輯所突顯

出來的結果如果按照〈賀大哥〉的小說結構與話語邏輯這是因為「追隨他人

的理想主義」而導致的結果美國式自由與「各種邪論」正是陳映真這個階段的

批判重點雖然他也不認同政治上的思想箝制但是在「中國民族」理念批評

美國的思維上也就和小說中的「特務」趨近此外如第一節所言他出獄後和

《中華雜誌》的立場趨合並且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成為民族上的結盟對象除

了做為民族與愛國熱情的確證之外在批判西化與帝國主義分離主義上也達成

一致性差異在於陳映真與「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多了左翼階級分析的思考因

而〈賀大哥〉實際上藉由邱克來「反省」自身過去理想之餘也藉由「特務」試

探小曹來「澄清」鄉土文學論戰期間對自身的「指控」正如同官方在鄉土文

學論戰時為陳映真等懷抱民族理想的年輕人「澄清」「些年輕的鄉土作家們偶或

偏激了一點」82〈賀大哥〉其實是要透過小說來說明自身民族理想的「純正」

與「正當性」只不過可能因為時代因素與他人的理想引導而「不小心走錯了路」

因此這篇小說的真正用意並不是要說明黨國戒嚴體制所帶來的壓迫而是「澄

清」自身早期的民族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純正」 而陳映真重新描寫越戰的歷史傷痕白色恐怖的陰影只是做為「澄清」自

身早期「民族」理想的客體林梵曾在分析〈賀大哥〉時將之與〈六月裡的玫瑰

花〉對照認為「『賀大哥』中的麥克仍須回到他精神的煉獄陳映真的人物從

80 陳映真著〈賀大哥〉《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頁 128 81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

店2005 年 5 月頁 21 82 曾祥鐸著〈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5 期1978年 2 月頁 22

110

死亡的陰影解脫出來已是他現階段的突破」83並且反映了一種「越戰後遺症」

然而這個「越戰後遺症」如何放在鄉土文學論戰後的歷史脈絡來看因為〈賀大

哥〉這部作品的生產條件和〈六月裡的玫瑰花〉並不一樣如果從上述陳映真在

〈賀大哥〉裡的小說結構與話語邏輯來看陳映真的用意是向官方「澄清」而寫

下與〈六月裡的玫瑰花〉相呼應的〈賀大哥〉那麼焦點就不在於「越戰」本身

而是轉而到個人「理念的宣稱」上同樣的現今陳光興將〈賀大哥〉放在「第

三世界」的左翼立場下來討論他認為 少為人注意到的是陳映真 1978 年再次復出文壇的第一篇作品〈賀大哥〉

氣質與「華盛頓大樓」系列迥異基本上延續了前期的文風題材上則承

續了〈六月裡的玫瑰花〉的越戰後遺症描寫著在最後被遞解出境前住在

台北精神病院的美國青年麥克H邱克其中第 5 節的病例報告書是

他的第三篇精神病書寫當然與前期創作不同的是透過賀大哥這個角

色陳映真更為直接地透露了他的左翼思想批判了資本主義與美國帝國

主義在越戰造成的嚴重禍害84 陳光興將〈賀大哥〉視為「批判了資本主義與美國帝國主義在越戰造成的嚴重

禍害」並且「更為直接地透露了他的左翼思想」並放在左翼「第三世界」觀點

的反帝反殖民脈絡來檢視這部作品但這兩者實際上還是脫離了小說敘事結構

所突顯的意涵如果要理解陳映真為何在鄉土文學論戰尾聲時寫出這樣的一部作

品小說的用意就不會簡單地想要「從死亡的陰影解脫出來」或是批判「資本

主義與美國帝國主義」因為這部作品其實和當時鄉土文學家現實主義論者索

討論的內容性質差異太大甚至透過「旁觀」邱克的方式來回溯自身過去反

而更像是一種藉由文學來向文壇「公開」聲明「澄清」自身早期「民族追尋道

路」的理想甚至現今賀照田將之與文革後的中國社會主義危機結合起來看認

為「『賀大哥』尚以為有『真實』『新世界』可供追求他只是在設想不能通過『革

命』的方式追求時如何以『改良』的方式追求」85同樣也是一種去脈絡化的

解釋因為中國「社會主義遭遇危機」的問題並非是陳映真此時的討論對象而

是藉由小說作品的「澄清」來對台灣官方文壇進行回應 因此陳映真藉由〈賀大哥〉這篇小說「澄清」自身早期理想仍是大於「反

省」過程他一方面藉由〈賀大哥〉「澄清」自身在「民族道路追尋」過程中犯

下的錯誤也就是曾經追尋像賀大哥一樣受到「戰爭陰影」影響的理想主義者

83 林梵著〈越戰後遺症〉《陳映真作品集 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3 84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頁 600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

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85 賀照田著〈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helliphellip陳映真八年代的思相湧流析論之一〉頁 421收錄

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11

另一方面他也同時開始著手「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並且「反帝民族意識」

話語也是陳映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一直無法拋棄的部份特別是在〈夜行

貨車〉當中強調的是如何在「東西衝突」下促成「民族和解」並且藉此說明

要藉由「反帝民族意識」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異化 (二)〈夜行貨車〉「東西衝突」下的「民族和解」 陳映真〈夜行貨車〉和〈賀大哥〉同樣是在一九七八年三月出版的作品〈夜

行貨車〉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開始焦點放在馬拉穆公司內部成員的關係上

陳映真的真正用意並不只在於討論跨國資本主義的階級問題甚至還包括「東西

衝突」與「省籍問題」的處理上也就意味著他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思考基礎

要強調的是解決「省籍」問題達成「民族合解」藉此重新審視帝國主義與資

本主義的問題

〈夜行貨車〉圍繞在外省女性劉小玲(Linda)與本省男性林榮平與詹奕宏之間

的愛情關係上藉此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與跨國公司的問題遠大於省籍矛盾林榮

平是南部鄉下長大的孩子劉小玲是他的情婦因為摩根索調戲劉小玲而使林榮

平的男性自尊心受到羞辱甚至嫉妒劉小玲與詹奕宏之間的關係而詹奕宏則是

初來公司能力強的男人父親受過日治時期中學教育也有位在美國公司工作

的大哥他在女人面前展現出一種粗魯傲慢的本省男性權威但是在這個外在

展現的男性權威之外小說刻意突顯出他的內心無法肯定自我的樣貌比如陳映

真透過詹奕宏看電視劇的場景來指出

你看這些台灣人一個個不是癲就是憨helliphellip一個外省人從小到大

從電視劇中去認識台灣人那麼在他的一生中在他的心目中台灣人

是什麼樣的人86

詹奕宏透過電視劇的情節來批判台灣人用意在於詢問外省女性的劉小玲如何看

待本省男性的自我他直接問劉小玲「你覺得台灣人怎樣」87小說所要

突出的重點在於詹奕宏台灣認同上的焦慮也就是必須要獲得外省他者的肯定

關於上述情節曾萍萍認為「這種編劇這正是為了迎合壓制者所建構的殖民論

述以期在該壓制者所宰制的傳媒體系內某一立腳處而不惜醜化自己」88然

而她太快將詹奕宏的言論視為「迎合壓制者所建構的殖民論述」只迎合小說的

話語邏輯而並沒有反思當中「為何要刻意突顯『省籍』問題」的意義也就是不

考慮作者本人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運作過程中不斷將民族特性本質化刻板

86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35 87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35 88 曾萍萍著〈後殖民迷霧世界〉《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

2003 年 12 月頁 248-249

112

化甚至重新複製了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話語邏輯比如結尾在對抗美國帝國主

義的「民族團結」之下還是將他所謂的「中國人」拋向一個他者位置為了要

抵抗跨國資本主義的宰制而塑造出「民族團結」那麼為何要強調「民族團結」

呢正是因為他意識到台灣內部有「省籍」問題甚至一九七年代以降的「革

新保台」論者過於仰賴美國來解決台灣問題等等對陳映真而言這些是無法促

成「民族團結」的原因而電視劇只是說明要達成「民族團結」的過程而已他

刻意突顯本省人詹奕宏的偏見做為結尾強調「民族團結」來對抗跨國資本主義

認為要拋棄這樣的偏見才有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可能

小說藉由本省人之口來指出詹奕宏對於本省與外省之間婚姻的偏見詹奕

宏對於劉小玲的過去感到妒忌雖然劉小玲懷了他的孩子而決定要結婚但兩人

仍時常發生爭執他一方面用男性權威的口吻來詢問另一方面怕外省籍的劉小

玲有台灣人「不是癲就是憨」的刻板印象小說所要強調的是「省籍矛盾」是

詹奕宏自己造成的結果在上述小說話語邏輯中陳映真不斷將民族形象刻板

化本質化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迎合壓制者所建構的殖民論述」因為陳映

真並沒有從殖民主義的二元對立框架當中跳脫出來甚至重新複製了這樣的權力

關係還是將「中國民族」被宰制的客體位置上變成要在不斷批判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才能完成「中國民族」的「自我」

相對於詹奕宏強烈地省籍意識小說將劉小玲形塑成不在意省籍的問題以

及被本省男性壓抑的外省女性比如她決定和詹奕宏結婚甚至「一桌都是她不

知從哪裡學來的台灣菜」89小說要藉由劉小玲來相對於因台灣意識的排他性而

無法肯定自己的詹奕宏在結尾部份摩根索掌握公司在台灣的經營並且鄙視

台灣人追求美式的現代化摩根索說

我們多國公司就是不會讓台灣從地圖上抹除helliphellip我們美國商人認為台北

比紐約好千萬倍而你們XX的中國人卻認為美國是XX的天堂90

摩根索的話代表美國跨國公司在資本主義邏輯下尋求開發中國家低成本的優

勢因而認為「台北比紐約好千萬倍」詹奕宏對於摩根索的侮辱感到不滿而決

定辭職並用台語對林榮平說「在蕃仔面前我們不要吵架」91而劉小玲本來

想要去美國最後因為看到詹奕宏與摩根索的衝突決定跟詹奕宏回鄉生活上

述詹奕宏林榮平與劉小玲三人之間的對立關係在小說化解了也就意味著陳映

真將焦點擺放在摩根索所挑起的「東西衝突」下促成的「民族和解」反而沒有

解釋清楚「跨國資本主義與台灣的實質關係是什麼」的問題

89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8 90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53-54 91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55

113

而關於〈夜行貨車〉的結局在「陳映真現象」之下也有諸多去脈絡化的解

釋首先邱貴芬曾經對這段結局表達看法 置之這樣的台灣內部殖民化架構詹奕宏的戲劇動作因而另有深層意義

不用英語不用北京話而用台語對林榮平說出那話來是個肯定自己台

灣人身分的姿態這一剎那他抵制的不僅是跨國公司經理的美國白人優

越沙文主義也無形中否定了台灣內部殖民論述所營造的「台灣人非憨即

怒」的刻板印象這個抵抗殖民消音的動作一石雙鳥同時向美國及中

國殖民勢力發出只有在台灣的男人從「噤若寒蟬」的政治恐懼中解放出

來時台灣的男人才能逐漸贏回環境被剝奪的男性自尊擺脫「去勢」處

境的可能92

邱貴芬將詹奕宏制止摩根索的言論以及用台語與林榮平交談視為「肯定自己

台灣人身分的姿態」與「擺脫『去勢』處境的可能」然而實際上陳映真並非單

純要強調詹奕宏的「姿態」本身重點是這個姿態相對於「西方」資本家所展現

出來的「民族合解」並且在「反帝民族意識」的跨國資本主義批評基礎上來

達成不分省籍的「民族和解」因為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陳映真雖然已具有左

翼「第三世界論」的視野但他更在意的是沒有上升至「中國人」的「台灣人」

身份一九七年代以降他已做出諸多批判 因此〈夜行貨車〉其實並沒有深入討論跨國公司與台灣之間的資本主義邏

輯關係反而因為他的「民族焦慮」而將焦點轉移到民族的「東西衝突」與省籍

問題上呂正惠曾經指出「在『夜行貨車』裡劉小玲和詹奕宏的情感事件實

在是過份的膨脹小說的真正焦點反而被輕輕放過」93陳映真其實並沒有很好

地詮釋跨國資本主義與台灣之間的關係試圖藉由跨國資本主義批評來達成「民

族合解」這才是小說的真正目的曾萍萍認為「詹奕宏與跨國公司本身的衝突

並不嚴重」94但跨國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經濟的複雜關係之所以沒有清楚呈

現是因為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一方面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並且導向

一個二元對立民族敘事框架化約了美國與台灣之間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另一

方面「民族和解」在小說結局做為向本土論者說明「問題在於跨國資本主義

帝國主義的問題」而要促成「民族團結」跨國公司造成的實質影響也就不會是

小說的焦點所在而這樣的「民族和解」的話語邏輯只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

92 邱貴芬著〈性別權力殖民論述鄉土文學中的去勢男人〉《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

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 年 9 月 1 日頁 194 93 呂正惠著〈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小說與社會》台北

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頁 66 94 曾萍萍著〈後殖民迷霧世界〉《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

2003 年 12 月頁 248

114

開端之後〈萬商帝君〉則是轉而探討它的另一面也就是跨國資本主義消費社

會中企業人拋棄「民族使命」而在跨國資本主義利益之下達成「和解」

(三)〈上班族的一日〉反帝之下的殖民主義話語邏輯複製

〈上班族的一日〉則是透過黃靜雄的視角來描寫莫理遜公司權力鬥爭的過

程側重於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現代人的內心異化小說內容主要圍繞在黃靜雄

身上從他想要辭職到重新回公司上班的這段期間黃靜雄因為公司中董事長榮

將軍的兒子愛德華趙要到公司當會計部副經理氣不過而向上司楊伯良辭職

因為黃靜雄也渴望得到這個職位「如果年升上副經理他就可以把攤還利息的

時限從十年縮短成六年」95而妻子因為不能夠像其他經理太太一樣說流利的

英文其實也不想繼續參加公司宴會並不反對黃靜雄想要辭職的決定而會計

部經理楊伯良是黃靜雄的上司他是個野心勃勃的人黃靜雄對他有所畏懼因

為「不是不知道留下許多把柄在他手上」96他想要辭職而不希望被楊伯良視為

是一種威脅因此他在猶豫過程中對楊伯良的態度仍有保留不願意和他起衝

突那麼先前的會計部副經理是誰呢是總經理Mr McNell從扶輪社帶來的

Kenneth並且Mr McNell和Kenneth兩人是同志關係但是楊柏良對於兩人的同

志關係是不認同的他「以維護善良風俗為理由使榮將軍很快地參加他顛覆

Mr McNell的陣容」 97 楊伯良鬥爭勝利後導致Mr McNell和妻子離婚而和

Kenneth到澳洲生活並且Mr McNell最後自殺在小說結尾時由於愛德華

趙為了得到美國綠卡而不來公司任職並且代替黃靜雄的Joe Nancy無法勝任他

的職位黃靜雄於是向楊伯良妥協並回到公司上班

這篇小說的確嘗試描寫跨國公司內部鬥爭但小說敘事當中還是蘊含了「反

帝民族意識」的話語邏輯黃靜雄在猶豫是否要辭職的期間曾經收看過去自己

拍攝的影像紀錄藉此回溯過去的理想在女兒放映電影的過程中一方面回溯

他與外遇情人 Rose(周阿免)的關係另一方面也產生理想與現實的拉鋸戰

因為電影工作是他以前的夢想那麼 Rose 是誰呢她其實是個性工作者曾經

在黃靜雄成家立業前提供他肉體心靈與財務上的支持她為黃靜雄留下十萬元

後和美軍人員同居並離開台灣她曾經對黃靜雄說 中國的男子比較聰明但都是三流的lover他們不敢愛愛起來條件又多

你也一樣helliphellip外國的男子有的簡直像生番一樣但是他們很勇敢地愛

95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62 96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73 97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81

115

我先生Paul明明知道我的職業肚子也懷著別人的小孩可是他說他要

我跟我結婚helliphellip98 小說要藉由她來批評黃靜雄不敢愛當年不敢與她結婚但是她在小說中被形塑

成帶有明顯的民族刻板印象這類似於〈夜行貨車〉當中「東西衝突」下民族敘

事刻板化的問題Rose 一方面貶抑中國男人「都是三流的 lover」另一方面描繪

外國男人「有的簡直像生番一樣」的形象這樣的比喻更像是一種種族主義的修

辭學博埃默曾指出這樣的意識形態其實還是複製了殖民主義的視角 這種盲點或意識形態的積塊一種建立在自我批判之上的自我重複

一次又一次地在我們這一章中所要談到的與弗吉尼亞伍爾夫同時代的

作品中出現不僅伍爾夫的作品即使後來如奧威爾和格林等批判性更

強更加悲觀的作品也仍然同樣是按照殖民主義的視角去看問題僅管

他們自己想向它挑戰他們的這種自我重複正說明要改變殖民話語在

道德和想像方面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努力這一時期是帝國維持原狀的時

候實際上英國和法國所控制的殖民地在戰後還得到了鞏固99 正如引文中指出的這些作家「按照殖民主義的視角去看問題僅管他們自己想

向它挑戰」同樣陳映真也是如此他將過去殖民者帶有種族意味的話語複製了

過來一方面做為諷刺 Rose 崇洋的心態另一方面卻也無法擺脫這樣的殖民主

義話語邏輯而黃靜雄拋棄理想不願意與 Rose 結婚她的角色是做為強化黃

靜雄「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但同時也暴露了陳映真仍是在「東西衝突」的

二元對立框架下來思索資本主義下的「中國民族」問題 因此〈上班族的一日〉側重描繪黃靜雄內心的異化過程以及公司內部的

人際問題對他造成的問題雖然小說人物內心異化的來源的確可說是資本主義現

代社會造成的但陳映真並沒有清楚展現「跨國資本主義對台灣的實質壓迫關

係」僅只說明了「跨國資本主義造成人性異化的結果」而他將「反帝民族意識」

納入資本主義社會下人性異化的過程來討論並以二元對立的方式呈現「東西衝

突」與「省籍矛盾」的問題上突顯出中國民族主義思維的僵化過程甚至重新

複製了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在小說中固守民族差異的描繪將之本質化這些

現象也在以下要討論的〈雲〉與〈萬商帝君〉當中不斷出現

二〈雲〉與〈萬商帝君〉理論建構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民族問題

98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83 99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宗主國及其模仿複製〉《殖民與後殖

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162

116

陳映真在〈雲〉與〈萬商帝君〉當中進一步透過「反帝民族意識」來解釋

跨國資本主義下產生的民族問題小說當中仍有強烈的知識菁英視角那麼陳映

真在〈雲〉與〈萬商帝君〉當中的菁英視角如何展現呢這兩篇小說在資本主義

與跨國公司的討論上其實是「論述」多過於小說情節的描繪陳映真在面對訪

問時表示「我想我是屬於『概念先行』的作家」認為「特別是我出獄後理性

的成份比較高」並以蕭伯納卓別林布萊希特為例認為「概念先行」還是

可以創造出優秀的作品100但實際上「概念先行」和小說成敗的關係是美學上的

討論特別是「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如果只注視陳映真美學上「概念先行」

的問題往往忽略掉陳映真站在什麼位置如何詮釋跨國企業而這個問題來源

也就在於陳映真如何執著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透過跨國資本主義來消解內部省

籍問題的過程 (一)〈雲〉「反帝民族意識」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工會組織 〈雲〉是陳映真一九八年在《台灣文藝》發表的作品描繪麥迪遜公司中

的權力鬥爭焦點圍繞在組織新工會的過程上小說的敘事者除了張維傑以外

也以文秀英(小文)的視角來鋪展新工會組織的經過並以倒敘的方式來回溯

透過張維傑離開公司後與何大姊相遇以及閱讀小文的日記來回溯這段經歷 首先艾森斯坦是公司的總經理對於跨國公司經營有其理想並命令張維

傑組織新工會小說當中大量鋪排艾森斯坦對於自由經濟企業管理的理念用

以指出他對跨國公司的遠景 現代的跨國結構應該以理解資源民族共同的願望公平的社會民主的政

治獨立的國家受尊重的文化基本上充裕的生活做為市場調查和

經營目標中的一個重要的部門helliphellip今天麥迪遜將創造一個全新的異

象並且在它的光芒下徹底改造跨國資本的經營體質一切人的幸福

一切人的自由一切人的正義這已不是少數政治的激進主義者們所專有

的口號建立在世界和人類的自由之上的跨國企業使跨國企業獲至從未

有過的自由101 艾森斯坦基於美國式的「資源民族共同的願望」而對跨國公司的發展抱持理想

包括認為它可以帶來人類的幸福自由和正義首先這裡可以看出陳映真批評

跨國資本主義對「第三世界」造成的影響透過艾森斯坦之口來陳述「西方」國

家的理念這當中也蘊涵了「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其次陳映真大量引用「理

100 彥火著〈陳映真的自剖和反省〉《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81-82 101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41-142

117

論」來鋪展人物對話而不是透過具體的小說情節事件來描述跨國資本主義的

問題那麼這個「西方」式的理想在「理論」上如何達成呢第一步是透過民主

選舉來設立一個「真正屬於工人的工會」102因為舊工會是依附公司利益的「閹

雞工會」比如老工會理事長蕭坤監事張清海李貴等人都是宋老闆在公司

內部的眼線但艾森斯坦和宋老闆不合以宋老闆為權力核心的公司成員不斷運

用各種手段來阻止比如發獎金來安撫工人小文也因此而收到「奇怪的信」

並且被吳主任要求不要管閒事 小說中文秀英的敘事部份則是以日記體的方式呈現她是一個文筆好喜好

閱讀的公司職員常在《麥臺月報》上發表文章起初她對公司內部權力鬥爭不

熟悉後來受到「啟蒙」而加入組織新工會的行列然而新工會也遭到公司內部

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趙月香(趙公子)和游碧玉(魷魚)等人想要組新工會藉

此取代過去公司所掌控的舊工會特別是麥迪遜公司中女工薪資低廉這是女工

們支持新工會成立的原因 然而在宋老闆的抵制下新工會最後仍然面臨失敗被迫解散的命運宋老

闆向東經的上司麥伯里告狀投票選舉工會幹部之事被迫取消延期因此麥伯

里要求艾森斯坦立即停止投票艾森斯坦對麥伯里妥協認為「對於企業經營者

來說企業的安全和利益重於人權上的考慮」103最後在資方的利益為考量之

下不得不屈服即使他一開始強調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的理想甚至認為在此理

念之下宋老闆最後會順服但是最後艾森斯坦反而無法阻擋宋老闆與麥伯里的決

意小說所要突顯的正是「西方」跨國資本主義企業理想的欺罔性小說中曾經

指出宋老闆與總公司董事長派特內的私人關係藉此說明「沒有反帝國主義工

會組織必然失敗」 一九三年代流落在中國上海的年輕的派特內受到當時盛豐洋行的小開

宋弼的資助開起船公司大陸變色派特內以中國式的江湖義氣帶著

宋弼一家回美國後來宋弼住不慣美國派特內便用過去船運界的關係

把宋先生安插在一家英國貨輪在台北的辦事處嗣後當時在美國麥迪遜

遠東部認中級幹部的派特內因為在韓戰期間成功地開展了麥迪遜在日

本菲律賓和泰國的事業被步步擢陞六年代末期當麥迪遜來台投

資還能記得大半上海話的老派特內到台灣來找到宋先生由宋先生出

面以合作投資的名義順利地設立了台灣麥迪遜儀器公司104 陳映真為了描寫宋老闆與派特內兩人的關係以大量的歷史回溯來描述麥迪遜公

102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01 103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17 104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73-174

118

司的成立經過用意在於描繪東西方的資產階級的聯合過程建立出一套「『美

國統治下的台灣』的資本主義發展史」論述邏輯因而一路從一九三年代一

九四九年紅色中國崛起韓戰爆發到一九六年代末期的發展來進行描述陳映

真試圖透過小說來展現「第三世界論」的理念藉此解釋國民政府依賴美國資本

家的現代化發展過程 另一方面小說中的老工人林仔欽是看透整個情勢的角色他對於整個推展

新工會過程抱持懷疑態度認為「公司要真支持你們解散一個裝在他們口袋裡

的工會還不容易」105也就是在整個權力結構下公司並非真正想要重組新

工會值得注意的是老工人林仔欽也並沒有真正參與階級鬥爭的過程雖然新

工會的組成固然必須要由工人進行鬥爭才能獲得但陳映真透過跨國公司的內部

鬥爭指出不管是新舊工會的成立都還是在跨國資本主義的干預之下從而在

邏輯上也就否定了以工人為主體對資本主義進行鬥爭的能動性陳映真自己曾在

日後指出 實際上我要加上一些事實一些我自己的想像我想去塑造一個自然的壓

迫下被迫形成的一個工會他們是有組織的比如說她到那裡請一個老工

人請教他應該怎麼辦他不是共產黨領導這是他是受了台灣長期以來

專制統治下的經濟成長被犧牲的一些人為自衛自然懂得法律懂得

組織的這些人這跟過去受到左派的領導不一樣106 陳映真描繪戰後台灣的工會發展狀況並明確意識到如林仔欽這些老工人「跟過

去受到左派的領導不一樣」陳映真的確想要「塑造一個自然的壓迫下被迫形成

的一個工會」但是組織工會還是由艾森斯坦所決定的即便〈雲〉當中也強調

女工抗爭的場面整部小說描述工會發展是奠基在「跨國公司高層主導新工會來

進行階級鬥爭」的邏輯上產生其實罔顧了一九七年代工人抗爭的實質在《夏

潮》雜誌中已然開始關注許多女工童工問題甚至一九七年遠東化纖公司成

立在一九七七年羅美文等人連署下向政府申請並成立工會是早期工運活躍的

根據地何明修指出 促使台灣勞工覺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即是 1984 年通過的勞動基準

法這部規範最低勞動條件的法律最早可以從 1958 年勞工法草案開始

算起一直到 1980 年底呈請行政院審查草案為止共有五個草案但是

都沒有獲得官方全面支持事實上政府願意在此時強力推動勞基法主

要仍是受到美國政府與勞工團體的壓力他們認為低落的勞動條件是促

105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91 106 蘇慧雲著《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40

119

成台灣產品大量外銷美國的主要原因在立法過程中資方團體強力動

員工商大老也疾聲批評這使得審查通過的勞基法充滿妥協色彩許多

項保護勞工的條例大打折扣107 文中指出「政府願意在此時強力推動勞基法主要仍是受到美國政府與勞工團體

的壓力」當時的運動策略在於透過美國向國民政府施壓試圖為勞工爭取自由

但究竟是站在為勞工樹立一個保障其工作權益的法律為勞工鬥爭而思考抑或

批判勞基法是美國帝國主義下的產物顯然前者是站在勞工立場而較有建設性

畢竟將矛頭指向遙遠的帝國主義問題同時也反而漠視了更為切身的現實壓迫

鬥爭的對象不應當是以「反帝民族意識」促成「民族團結」來決定因為「階級」

壓迫也不能夠以「民族團結」藉此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就能達成的應當

要以現實中的「階級」權力關係來衡量相對地〈雲〉當中的話語邏輯卻將台

灣工會的形成與發展視為跨國公司主導下的產物實際上反而簡化了工人因為被

壓迫而爭取利益的現實問題這同樣突顯在小說人物林仔欽身上他其實並沒有

「領導」工會抗爭而只有「觀察並提出建議」並且在小說中成為一個突然登

場又隱身幕後的角色陳映真在這篇小說當中的話語邏輯實際上是將焦點擺放

在美國帝國主義下所形成的法律本身也就是認為要解決壓迫的問題就必須先理

解帝國主義與跨國主義的問題反而不在於勞工權益問題的關注與理解上 現今趙剛在探討〈雲〉的時候將之視為「當代左翼重新思考『如何』反抗

的問題」108他認為〈雲〉是陳映真小說的分水嶺早期小說是「討論反抗主體

的問題」而〈雲〉之後的改變則是「對於人在當前資本主義『文明』中的野蠻

化的恐懼與憂慮」109然而趙剛並沒有說明陳映真是立基在什麼樣的論述基礎上

運用「左翼」的階級思考來談論「反抗」特別是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下

的論述過程往往也就從「階級」滑動到「民族」上的思考除了如筆者第二章

所言陳映真早期小說實際上是在內心「騷動」之下追尋理想(包含思索「中國

民族」與「省籍」問題)而〈雲〉則是試圖「證明」中國民族在跨國資本主義

下異化的過程陳映真此時固然是放在「第三世界論」的概念框架下來創作但

他就算是在思考「回到被壓迫被歧視被損害的民眾身上」110這樣的「反抗主體」

也就擺放在「中國民族」的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透過「左翼」階級

分析來探討「跨國資本主義下『民族』異化」的問題

107 何明修著〈大客運小運匠〉《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台北台灣勞工陣線2008年 2 月頁 26-28 108 趙剛著〈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陳映真小說〈雲〉裡的知識份子學習之路〉《求索陳映

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16 109 趙剛著〈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陳映真小說〈雲〉裡的知識份子學習之路〉《求索陳映

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14 110 趙剛著〈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陳映真小說〈雲〉裡的知識份子學習之路〉《求索陳映

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16

120

因此陳映真試圖描寫這種知識菁英的工會理想終究會在跨國資本主義面前

破滅而簡化了台灣工會抗爭是基於權力關係的不平等階級剝削下的過程換

句話說也就是台灣勞工面臨到的現實處境並非單純因為美國擁有較健全的工

會勞工法律而試圖「引進」這樣的理想陳映真在這篇小說中其實也正因為急

於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西方跨國公司導致將台灣的工會發展與抗爭過程

全都歸因於西方跨國公司造成的問題儘管〈雲〉或許開始觸及到台灣在資本主

義之下勞資不平等的實況但實際上仍是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檢視跨國資本主

義的發展過程在之後的〈萬商帝君〉也有同樣的現象 (二)〈萬商帝君〉跨國資本主義下取消「民族」達成「和解」的企業人 〈萬商帝君〉則是描寫莫飛穆國際公司高層的權力鬥爭以及陳家齊的下屬

林德旺內心異化的過程小說中透過大量「理論」來突顯跨國資本主義所造成的

民族問題一方面強調「省籍」的差異與衝突這展現在本省人劉福金與外省人

陳家齊兩人身上並著重在強調劉福金「台灣意識」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透過劉

福金與陳家齊追求「跨國資本主義」發展而達成「民族和解」也就意味著陳映

真批判國民政府和本土菁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達成共謀關係 首先就劉福金而言他是進入公司不久的本土企業菁英任職企劃部經理

他以「科學」的方式進行企業管理很快地就取得在同僚間的威信他的外號有

兩個無論是「香港的」或「管理教授」藉此諷刺他的民族認同資本主義利

益追求「香港的」這個外號其實是從劉福金姓名的羅馬拼音縮寫「H K 劉」

而來可以見到陳映真對強調「台灣意識」之人的「戲謔」這在戴國煇的文章

中批判「台灣結」時也有同樣現象111陳映真「刻意地」以「香港的」外號來「戲

謔」劉福金之餘也進一步透過公司內部人的言論來指出他的台灣意識與民族

認同 「管理教授」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而是山地人(更正確地引用他的話

是「馬來波里尼西亞」人)和荷蘭人的混血人種說台灣人經過幾百

年社會的文化的變遷早已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說是他認為台灣話就

是台灣話和中國閩南話已有這樣那樣的不同說他認為台灣有獨特的文

111 戴國煇曾指出「邱永漢先生則自己承認是已不會講客家話的台籍客家人(他於年前已取得日

本國籍)他早期的台獨言論不必多說了因我有親朋曾與他同過學知其真名秋炳南他

搞台獨時用的筆名卻是『永漢』我的那位朋友曾經說他是在耍既要搞台獨怎麼又來個『永

漢』的筆名呢真是位政客型的人物」戴國煇著〈我觀「中國結」與「台灣結」之爭論

藉心理歷史學(Psychohistory)視野的幾點剖析〉《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

構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年 5 月 16 日頁 31戴國煇與其友人以他人「筆名」為「戲

謔」對象他的話語邏輯也就意味著「台獨人士既然要強調『台灣意識』並和『中國切割』那

怎麼又用『永漢』這個筆名呢」這是戴國煇在「台灣意識論戰」後一九八七年的言論實際上

這些都並非理性之詞

121

化和社會已經使她完全和大陸中國斷絕了關係說是他認為黨外運動就

是「台灣人」尋求新的「自我認同」的運動因此對於當時一個女性「台

灣人」黨外和一個男性「中國人」黨外候選人公開競選公職大大地不

以為然因為在他以為那個「中國人」候選人其實是個「大漢沙文主

義者」是一個「併吞派」哩112 陳映真以這段話來強化劉福金本省人的意識形態與思想傾向這像是〈夜行貨車〉

中刻意突顯詹奕宏的「台灣意識」並予以貶抑的過程只不過兩人因為階級差異

導向不同的思考途徑另一方面陳映真將「三C派」為首的陳家齊做為和劉福

金對立的角色陳家齊是個擁有豐富經驗的苦幹實幹型的人物他的父親是個

退役將軍從小在父親「報效國家」的使命下成長甚至在留美期間參與「反共

同盟」組織他認為劉福金具有「危險思想」他的言論「很深地激盪了他深在

的宗族情感和愛國忠黨的心懷」113而劉福金則不斷想要勝過陳家齊雖然他和

〈上班族的一日〉中的黃靜雄一樣曾經想要提辭呈但是他為了擊敗對手而不願

拋棄自尊心此外劉福金的英文沒有比陳家齊流利要把「小鐵板爐」推向農

村的會議過程中也屢屢遭到陳家齊的反擊 在開會場合上兩人即展現出明爭暗鬥的過程陳家齊認為劉福金口中的台灣

是脫離現實的那些田園時代的鄉土想像是不切實際的他指出 如果我們的廣告代理能更具體實在地理解台灣農村先生們理解完

全變貌了的台灣農村理解到台灣在國際性的marketing計劃長年的工作

下幾十年來使她發展出一種現代性先生們一種統一在國際性統一

規格的物質和精神商品下的現代性從而逐步喪失了它傳統的特性helliphellip

那麼我們的廣告代理商就不會死死抓著早已不存在的映像不放並且

把它和我們的Rolanto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先生們可能是一場災難

哩114 陳家齊站在「現代性」的思考角度來要求產品行銷計劃的改變因而要求一種「統

一在國際性統一規格的物質和精神商品下的現代性」而這種商品的「現代性」

意涵必須以全球化國際化的統一標準為考量那麼陳家齊所認為的跨國性管理

者要怎麼做呢小說中指出 做為一個跨國性企業的管理者應當深刻地理解到我們跨國企業體正在全

世界範圍內進行一項和平無聲的革命相應於我們跨國企業商品在品

112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46 113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48 114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64

122

質上的統一性我們創造了一個沒有文化民族政治信仰傳統的差

別性的統一的市場115 陳家齊認為要「相應於我們跨國企業商品在品質上的統一性」並且要「創造了

一個沒有文化民族政治信仰傳統的差別性的統一的市場」這樣的觀

點接近小說〈雲〉當中艾森斯坦的看法並且試圖透過跨國資本主義來建立一個

嶄新的消費社會 這篇小說除了「刻意」突顯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刻板形象之外也延續了「華

盛頓大樓」系列中所描繪的外國資本家的形象比如小說中也有位外國總經理哈

瑞布契曼陳映真同樣著重在描繪外國老闆的色慾比如布契曼猥褻地說

「Lolitta最喜歡King-Size」116而「華盛頓大樓」系列所描繪的外國經理也往往

都帶有色慾眼光看待女性職員117但是陳映真並沒有深入檢視跨國資本主義與

「第三世界」的複雜關係只透過辦公室開會將一切跨國資本主義問題全部「理

論化」「西方民族」成為政治經濟上的階級對立關係現實生活中則成為「中國

民族」視角下被貶抑的客體因此陳映真實際上是再一次將「西方民族」本質

化甚至是描述過程中帶有「種族主義」色彩 而林德旺是陳家齊的下屬一個希望獲得上級肯定而升職的海關事務連繫

員他工作時心不在焉常常自言自語甚至以鎮靜劑來壓抑內心的痛苦小說

中最關心林德旺的是 Rita她是一個基督徒總是發給林德旺福音單並且對林

德旺不去上班感到關切另一個關心林德旺的人是姊姊因為林德旺以前患過大

病她於是當乩童為林德旺支付龐大的醫藥費從此就就很少脫下法衣而林德

旺之所以拜萬商帝君爺也是受到姊姊的影響然而無論是 Rita 或姊姊都無法

挽救林德旺因為他已被資本主義追求財富地位的心態給佔據了小說中曾經

透過下述情節來描繪林德旺 他開始感覺到一種厭惡和羞恥混合起來的情緒他知道三界宮又翻蓋了

一層樓香火鼎盛比起台灣莫飛穆國際公司乾淨高尚富麗的人們

外面的世界即使這個他的故鄉也顯得那麼愚昧混亂骯髒落後118

115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65 116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60 117 包括〈夜行貨車〉中的摩根索和女職員調笑稱劉小玲為「小母馬兒」頁 2-3〈雲〉中的

艾森斯坦在周小姐端咖啡進來辦公室到離開的過程中「艾森斯坦先生毫不掩飾地安靜地注視

著他輕微地隨著步伐跳動著的她的渾圓的乳房」頁 177這些外國公司的老闆在陳映真筆

下常被描寫成帶有色慾的眼光來看待女性職員這也反映出陳映真的話語邏輯當中東西方二元

對立框架下的「民族偏見」甚至將「民族偏見」給本質化刻板化陳映真著《華盛頓大樓第

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118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85

123

姊姊對林德旺說如果要留在台北拿了錢就不要再回家姊姊認為這些外國人

「幾杯酒下肚日本人美國人誰都一樣醜」119而林德旺並沒聽信姊姊的

勸告決定離開姊姊並自食其力尋找更好的生活在離開莫飛穆公司後透過報

紙廣告來尋找新工作他總是被徵求「馬內夾」(manager)的廣告所吸引 那麼兩人之間的鬥爭如何透過跨國資本主義的行銷理念來達成和解呢小

說最後以劉福金的四天開會日誌來敘述和解的過程在開會期間林德旺因為發

瘋而衝入開會現場高喊自己是萬商帝君在陳家齊怒斥之後被警衛帶走另一

方面開會期間卡特總統承認中共黨外選舉終止等事件是促成劉福金與陳家

齊和解的重要因素「和解」意味著兩人對於「跨國資本主義」經營理念達成一

致性並暗示國民政府和本土派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共謀關係小說特別透

過本省人劉福金之口指出 我應該從台灣人而成為國際人不說得更正確一點我屬於一個新的

聰明的菁英的創造世界更好更豐盛之生活的民族和人種Global Manager Global Marketing man120

劉福金要「從台灣人而成為國際人」也就是因為政治巨變而體會到在資本主義

下強調「台灣民族」認同是虛妄的因為資本主義無分國藉族群政治認同

唯有不斷進行資本積累才是第一要務陳家齊則是批判「盲目的民族主義」並

且引用彼得杜拉卡之言指出「吾人應該將民族主義這個惡魔的毒牙拔除乾淨」121兩人最後意見達成一致只不過劉福金腦海中閃過了林德旺發瘋的臉暗示了

資本主義跨國企業之下被扭曲異化的人性而無論是劉福金或陳家齊這兩者

都是陳映真所要批判的對象也就是在跨國資本主義之下取消「民族認同」為

了追逐其財富利益而合解的企業人 綜觀上述小說敘事的過程陳映真均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來檢視

跨國公司對「中國民族」的影響並嘗試要將之理論化一方面「第三世界」

觀點做為批判跨國資本主義批判並透過菁英式的「理論」話語來呈現實際上

論述多於小說敘事另一方面陳映真透過「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跨國資本主

義對台灣的影響在論述中「中國民族」相對於「西方民族」是一個不斷將「民

族」鎖進二元對立框架下並本質化的過程有些敘述甚至接近於「種族主義」

關於「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曾萍萍有以下的描述

119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84 120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345 121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52

124

陳映真更藉「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針砭資本主義的作用力無遠弗屆它

使環繞其中的人很難例外地都喪失了各自的單一民族文化馴至接受業經

帝國主義洗禮的全球性涵蓋陳映真甚而藉陳家齊和劉福金暗喻忠黨愛

國的時代日漸式微主張就地本土化的新趨勢漸興盛但他不忘再以後現

代的意象及行銷管理學的魅力來編派兩者這或許就是陳映真後來求通於

第三世界文學論和大眾消費社會論的主因吧資本主義既已收編統獨兩

派站在信奉社會主義的立場陳映真必須穩守解放第三世界弱小民族之

大纛以昭告世人資本主義其心可議122

曾萍萍認為陳映真以「後現代的意象及行銷管理學的魅力來編派兩者」是他後

來「求通於第三世界文學論和大眾消費社會論的主因」固然陳映真在一九八

年代是以討論這兩者為核心但是小說中側重於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檢視跨國

資本主義的另一面也就是企業人消解「民族使命」「省籍」差異來為自己追求

更大的利益只不過在小說敘事過程當中陳映真還是不斷複製了殖民主義的視

角而將民族本質化刻板化陳映真的確試圖「穩守解放第三世界弱小民族之大

纛」試圖站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回應台灣當前的社會現實《雲》的序言

當中曾經指出「華盛頓大樓」系列是要「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但是這

樣的「人的異化的本質」是以其「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的小說中的話語

邏輯中也就突顯出要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的前

提存在而這樣說法其實可以從武治純的評論中得到映證

陳映真歌頌了台灣同胞在國際資本的陰影下認同祖國民族鄉土與文化的

主流即以詹奕宏劉小玲張維傑以及在他們背後的廣大工農群眾和

愛國人民為代表同時通過楊伯良黃靜雄林德旺這些人物形象反

映了崇洋媚外但求飯碗見利忘義等等人心中的支流而且還揭露出了

某些企圖割斷祖國歷史背離民族傳統認同台獨心態的暗流以及在跨

國公司的文化體系中在認同「國際人」成為新的「民族和人種」的口

號下這種暗流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勢力的合流從而構成了祖國統一事

業中的逆流123

武治純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對於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的詮釋可能最接

近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分析「祖國統一事業」中

的各種台灣現狀並且批判這種在「認同『國際人』成為新的『民族和人種』

的口號下」背棄了「中國民族」道路趨向的人物陳映真批判了〈萬商帝君〉中

的劉福金和陳家齊他們是因為要成為「國際人」而消解「省籍」之間的差異

122 曾萍萍著〈後殖民迷霧世界〉《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

2003 年 12 月頁 273-274 123 武治純著〈「華盛頓大樓」初探〉《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0

125

相對地對陳映真而言〈夜行貨車〉因「西方民族」的壓迫而覺醒促成「中

國民族」內部團結才是值得肯定的

上述陳映真從〈賀大哥〉之後到「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也就持續在「反

帝民族意識」下開展其創作道路一方面〈賀大哥〉「澄清」自身早期民族追尋

過程的理想另一方面「華盛頓大樓」系列則開展「第三世界」觀點的「反帝

民族意識」來檢視跨國資本義的問題儘管當中描寫資本主義下的人性異化但

這些都並非陳映真小說的真正焦點焦點反而在於「中國民族」如何面對「西方

民族」以跨國資本主義對「第三世界」進行滲透的過程陳光興曾對於「華盛頓

大樓」系列作品有以下看法

在第三世界「西方」「進步」「現代」在整個 20 世紀中構成了無法撼動

的緊箍咒也許只是也許2010 年的今天我們開始有些條件開始鬆

動那個密不通風的壓迫空間在「西方的沒落中國的崛起」的強勁力道

中還給沒有基礎又得追逐現代性的林德旺們一些公道不要再次用菁英

階層「那是沒辦法」的民族主義說詞繼續壓迫苦難的農民工124

陳光興試圖用「第三世界」概念來詮釋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認為陳

映真是對受壓迫階級的關懷呼籲當下研究者「不要再次用菁英階層『那是沒辦

法』的民族主義說詞」固然陳映真此時期的作品要突顯出「『西方』『進步』『現

代』在整個 20 世紀中構成了無法撼動的緊箍咒」但他並沒有真正要「給沒有基

礎又得追逐現代性的林德旺們一些公道」而是以「中國民族」和「西方民族」

的對立形式來開展跨國資本主義下「第三世界論」的民族主義批判課題也之所

以才會分別產生〈夜行貨車〉與〈萬商帝君〉兩種不同的「和解」過程前者因

「西方民族」促成「中國民族」內部的和解並與「西方民族」形成對立形式

後者則透過跨國資本主義理想「成為國際人」並在這個過程中拋棄了「民族使

命」上述小說中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正是陳光興等人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陳光興或許指出「西方的沒落中國的崛起」的民族視角所產生的「民族對立」

關係但其實仍是去脈絡化地詮釋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而認為「陳

映真寫下的是第三世界前殖民地國家七八年代由鄉村向城市移動的前精神

(崩潰)史為我們今天思考城鄉問題現代性的壓迫留下了歷史資源」125論

述中一方面將陳映真「反帝反殖民」「關懷弱勢」的位置揚升另一方面轉而

以抽象的現代性壓迫「精神史」來詮釋「華盛頓大樓」系列這些同時都拋開了

陳映真作品做為回應當時「台灣意識」問題浮出檯面加上國民政府反共與追求

124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頁 610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

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25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頁 611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

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26

現代化的過程中將兩者視為共謀關係的中國民族主義敘事脈絡在這樣的敘事

脈絡中知識菁英強調的民族主義立場是在「反帝民族意識」下促成「第三世界

民族團結」藉此來「對抗跨國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甚至在陳映真的民族主義

話語邏輯當中也重新複製了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價值觀來刻板化本質化不同

人物的形象

因此「華盛頓大樓」系列一方面以當下跨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現代「中國

民族」樣貌並透過跨國資本主義來說明被壓迫的「民族共同命運」在「中國

民族」的道路趨向上仍無法拋開「東西衝突」的「民族對立」敘事框架甚而

強調跨國資本主義對第三世界「民族」的影響來消解「台灣意識」此外漁父

因為討論陳映真《雲》而在《中國時報》上引發關於「依賴理論」的爭執但他

認為「我感覺到愈是到後來說教的味道愈濃文學的成份愈稀薄」甚至指出

陳映真在接受訪問時「作者最近曾在一次訪問中表示他的寫作觀念是以思想和

研究為作品的主要靈魂有錯就錯在他沒有那麼高的才這恐怕是推諉的說法」126雖然陳映真不滿漁父的評價他發表〈「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

抨擊漁父

「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和「雲」主要地只寫出在現代企業結構

下受薪的企業人的形成以及與這形成過程相應的人的異化的過程因

此這三篇小說中企業體的老闆即使換成中國人依然是可以成立的

「夜行貨車」末尾一場宴會中如果是一群買辦的中國企業家的辱華性的謬

論氣走了詹奕宏故事的精神依然不會有什麼改變這三個故事的背景

是不是跨國性企業其實和小說的題旨可說是並無關連的即它們和漁父

所急於打倒的「依賴理論」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了127

文中指出「是不是跨國性企業」無關乎小說題旨認為重點反而是「受薪的企業

人的形成以及與這形成過程相應的人的異化的過程」但是陳映真自己在文中也

透露出〈夜行貨車〉的結尾就算是換成中國企業家的「辱華性的謬論」也可以成

立也就意味著他在意的還是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弱小民族」帶來的弊害焦

點並不單純在於「人的異化的過程」而是「民族」之人的異化過程否則大可

不必大費周章地解釋「依賴理論」抨擊漁父是「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

候群」而「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正是因為他急切地將「反帝民族意識」納入

小說中討論甚至在一九八年代「第三世界論」的建構過程中包括和黨外人

士進行「台灣意識論戰」以中國民族立場的「第三世界論」來消解台灣文學

在「反帝民族意識」的驅策之下如同南地所言「西方無所不在在西方內裡

126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上)〉《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1 日第 8 版 127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2

127

與外部在結構之中也在心智裡面」從而也就在絕對化的第三世界與帝國主

義關係中他或許想要透過文學來呈現台灣人與外省人是在帝國主義之下「第三

世界」的「被殖民」位置但在話語邏輯中卻也不斷建構出自身是受宰制的他者

形象

128

第三節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

那是「美麗島事件」後第一次的黨外抗議遊行

在那以前我就已經將《前進》抵抗警總的過程譯成英文那次集體行動

後我又增加譯文分別送交台北的外國記者更刻意分別寄到國際人權

組織及美國國會「如果我們的政府只顧忌美國的壓力爭取民主運動的

空間除了微薄的黨外力量也就只有投訴美國了」

哎這就是「告洋狀」吧128 一九七九年後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以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開

展出來的「第三世界論」來思考台灣與帝國主義的問題一方面陳映真以左翼

階級分析批判美日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對台灣現代社會帶來的弊害另一方面

因為台灣內部的「台灣意識」逐漸浮上檯面陳映真也就轉移到以中國民族主義

來批判「分離主義」此時台灣黨外運動129挑戰長期以來支配台灣的反共民族敘

事他從「反帝民族意識」出發強調要有「第三世界」的視野來思索台灣政治

經濟甚至是文化與文學發展的確為台灣內部帶來挑戰美日帝國主義的可能

並且可說是為戰後台灣重新注入左翼的階級思考但是在面對黨國戒嚴體制時

黨外人士也曾透過美國向國民政府施壓如引文中楊祖珺曾指出「除了微薄的

黨外力量也就只有投訴美國了」這些黨外運動現實策略的考量往往就在陳

映真「反帝民族意識」之下被化約為「中產階級」「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說法

他在「中國民族認同」的道路上將東西方視為絕對化的二元對立他並非像楊

祖珺一樣在不分統獨立場的黨外運動過程中策略性地運用美國的政治力量來挑

戰黨國戒嚴體制反而積極清理黨外運動的「分離主義」敵人這些都和陳映真

「第三世界論」的話語邏輯相關 此外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開展同

時也試圖將其「第三世界論」運用在文學評論過程當中前面已指出陳映真在〈「鄉

土文學」的盲點〉一文開展出「第三世界論」來討論台灣文學發展與台灣政治

社會的關係並抨擊文學上的「分離主義」並且在一九八年代台灣文學本土

論的再興過程中陳映真將「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進行二合一的討論這

些也都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所開展出來的並且著重

128 楊祖珺著〈美國台灣民進黨〉《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2 年 9 月 25 日頁 95 129 「黨外」一詞原本只是對非國民黨籍的一個泛稱早期無黨籍的候選人多以「無黨無派」

標榜而少用「黨外」一詞自黃信介康寧祥崛起後「黨外」一詞大量使用無形中「黨外」

一詞便成為無黨籍中的政治異議份子所共同使用的號誌在這個界定含糊定義籠統但卻又簡短

的號誌下一些政治異議份子經由數次的選舉而逐漸凝結成一股在野的政治運動李筱峰著〈台

灣在野改革運動的歷史回顧〉頁 70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

壇社1986 年 12 月 1 日

129

在「台灣文學」的「自主性」與「媚日」批評上 然而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的論述實踐過程中他逐漸發現「第三世界論」

不能消解本土論者的論述這些是之後他轉向「冷戰體制論」來解釋台灣和中國

之間政治歷史關係的原因因此筆者在本節要解釋的是陳映真「第三世界

論」的話語邏輯究竟是什麼他如何具體地運用在時事批判的過程當中他批評

「台灣意識」的論者依賴美日帝國主義但他尚未能夠解釋為何台灣會產生「台

灣意識」這也是他之後逐漸將「第三世界論」上升到「冷戰體制論」的原因

也才能明白陳映真之後為何要放棄這樣的論述框架轉向以「冷戰體制論」來進

行評論

一「第三世界論」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邏輯

陳映真在經歷過鄉土文學論戰後一九八年代透過「第三世界論」來進行

評論包含了台灣社會中各面向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思考筆者在第一節已指

出他立基在一九七年代開展出來的「反帝民族意識」的思考基礎上一方面

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為台灣社會帶來的弊害另一方面在面對黨外運動與台

灣文學中的「台灣意識」時卻又轉而以中國民族主義來批判台灣文學中的「分

離主義」但是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才會導致陳映真「左

翼」階級分析的話語的運作過程當中積極抨擊本土論者的「分離主義」甚至

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中為何他以左翼「反帝民族意識」批評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時不斷將焦點轉移到「民族」與「省籍」上筆者以下從陳映真「第

三世界論」的話語邏輯談起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始於出獄後對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的批

評這套論述是基於「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邏輯來思考的如第一節所言他

批評葉石濤的鄉土文學具有「分離主義」的傾向並且沒有上升到「第三世界」

的視野這套論述也就在左翼「反帝民族意識」的思考脈絡下一方面批判帝國

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批判具有「分離主義」

傾向的論者沒有「第三世界」視野朱雙一曾經認為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是

從毛澤東思想而來但其實沒有考察陳映真論述發展的脈絡他指出 陳映真所謂「第三世界」並非來自西方概念而是與毛澤東的「三個世

界」劃分理論關係最為密切首先雖然陳映真的早期作品已出現一些「第

三世界」思想的萌芽但在台灣文壇首次正式提出「第三世界」和「第三

世界文學」這兩個詞還是七年代後期的鄉土文學論戰時而此時正是

毛澤東於 1974 年 2 月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明確完整地提出「三

130

個世界」劃分思想的兩三年之後130 朱雙一認為陳映真的「第三世界」是在「七年代後期的鄉土文學論戰時」所提

出但是他並沒有具體解釋為何陳映真的「第三世界」和「毛澤東的『三個世界』

劃分理論關係最為密切」那麼毛澤東的說法是什麼呢毛澤東和贊比亞總統卡

翁達的談話中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

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131毛澤東將第一世界視為剝削者

與帝國主義者第二世界為修正主義分子而「第三世界」是人口最多也是最為

貧窮的132毛澤東將中國區別於美蘇除了社會主義路線之外是因為在一九

六年代他和赫魯雪夫領導下的蘇聯決裂要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 然而只要細讀陳映真的評論文章就可以發現陳映真和毛澤東「三個世界」

的說法有所不同他在一九六年代《劇場》時期發表〈ASA NISI MASA〉

已經出現「第三世界」一詞133這個階段他探討費里尼《8frac12》藉此批評當時知

識份子生活的弱質但是文中並沒有對「第三世界」有過多的詮釋這只能說明

這個「概念」在台灣一九六年代已然開始使用並且理解有限而一九七年

代後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實際上是奠基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來思

索的他在這個階段對中國社會主義下的文藝政策抱持批判態度在一九八一年

寫下〈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當中就曾經指出 關於主張中國大陸作家應該有權利組織一個沒有黨團控制的屬於作家

自己的組織也是非常有意義而富於批判性的意見據說在中國大陸

作家發表作品要經過層層轉報批准而決定一個作家的作品是不是「正

確」是不是「健康」是不是「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是對文學一竅不

通滿腦子黨教條的官僚和黨棍子中國大陸的作家應該早一點從這周

密無知殘暴的轄制中解放出來134

130 朱雙一著〈「第三世界」視野與陳映真現實主義文學理念與創作〉《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163 13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個世界劃分問題〉《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8 月頁 441-442 13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個世界劃分問題〉《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8 月頁 441 133 筆者在第二章已說明過陳映真在〈ASA NISI MASA〉當中指出「包括藝術家在內的知識

份子們總是慣於用一種悲憤底先知或者使徒的姿勢去審判人和他們的世界關於人的背德

核武器戰爭與和平天主教道德越戰第三世界自由民主性以及愛之不在等等但

是在很多時候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和道德上的弱質」文中「第三

世界」是和其它不同的理念時代與事件等等並置在一起這也是陳映真早期小說的各種元素

但最重要的是早期小說要核心價值是要呈現「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

和道德上的弱質」而非「左翼」或「第三世界」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反而和《夏潮》

以及之後銜接上《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息息相關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

《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2 134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

131

陳映真批評中共對於作家言論自由的控制希望他們從「這周密無知殘暴的

轄制中解放出來」他出獄後並非肯定社會主義中國具有自由與民主更別說此

時他會肯定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的說法因此朱雙一的說法去脈絡化地將陳

映真連結到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的說法藉此說明他是「左翼」「反帝」的「第

三世界」知識份子但是實際上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和毛澤東「三個世界」

劃分具有政治與外交策略的說法是不同的 那麼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論述奠基在「反帝民族意

識」的基礎上進行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批判囊括了台灣政治社會文化等

各種面向的思考由於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和《中華雜誌》趨合這股「反

帝民族意識」的力量在獲得官方認可後達成左右翼結合陳映真的「第三世界

論」帶有「左翼」階級分析色彩但是在「民族使命」驅策下所開展出來的資本

主義批判也就意味著他希望透過批判依附美日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資本主義發

展要台灣學習「第三世界」民族國家抵抗帝國主義的精神唯有掙脫這樣的依

賴發展才能夠使「中國民族」獲得解放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也同樣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思考邏輯下探討台灣政

治經濟發展與美日帝國主義的關係當中也包含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的討論

比如他曾經在一九八二年發表〈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一文探討消費文

明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時指出 資本社會的消費性文明帶來犬馬聲色的世俗性和庸俗性生活和價值體

系消費文明上的「言論自由」連帶地是它的「民主」體制的問題

點便在這一點上鮮明地示唆出來如果說的極端些毋寧是消費文明的

世俗主義和平庸主義巧妙地防止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顛覆也說不定如果

這樣來看色情企業便具有意想不到的政治性格了135 陳映真抨擊消費社會帶來的文明是一種「犬馬聲色的世俗性和庸俗性生活和價值

體系」說不定「巧妙地防止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顛覆」並且將色情企業視為是一

種政治性格包括像是文中所言的「言論自由」「『民主』體制」其實都是資本

主義社會的一部份這也是之後陳映真將台灣文學與消費社會結合起來討論的原

因陳映真進一步指出「漢民族對山地少數民族沒有民族歧視和差別」將原住

民社會被破壞視為是依附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果認為「民族」在這過程中缺乏「對

中國少數民族的科學的態度和團結心從而缺乏正確的少數民族政策」136儘管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7 135 陳映真著〈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

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3 136 陳映真著〈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

132

他試圖釐清美日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對台灣的影響但他之後將之視為破壞「中

國民族」的團結的原因這才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左翼「階級」思考過程中

向「民族」立場的方向位移而「第三世界論」正是要將台灣放在「第三世界」

的視野中學習當中的「民族性」藉此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 那麼一九八年代黨外運動挑戰黨國戒嚴體制時陳映真又是如何透過「第

三世界論」來思索自由與民主的問題呢他認為台灣要向「第三世界」的學習「民

族性」藉此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民主他曾在〈思

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一文中指出 如果索忍尼辛批評甚至反對第三世界人民和「年輕一代和大學生」爭取

真正的民主自由和正義的運動便可能於有意無意之間為第三世界「國

家安全」體制的代言人所利用打擊了在這「國家安全」體制下不斷進行

著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運動的人民137 陳映真認為索忍尼辛有「稍嫌過時的五年代的話語」並且以「宗教性和道德

性的西方批評論」138來看「第三世界」因而上述引文中會指出他的思想「打擊

了在這『國家安全』體制下不斷進行著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運動的人民」對陳映

真而言索忍尼辛的思想無法理解「第三世界」的民族問題因為他和「自由陣

營」的軍事獨裁者一樣將反共和國家安全視為是一個至高的戒律139此外陳映

真在〈醫學和文學上的幾個共同思考〉一文中曾經指出 他們思考著國家民族個人的自由他們思考人應該怎麼活著才像一

個人一個社會應該怎麼樣才能保障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一個國家應該

怎樣才能保持他的獨立民族應該怎樣才能從帝國主義下獲得解放這

些是落後而貧困的第三世界知識份子包括文學家在內所日思夜

考的問題140 陳映真認為「民族應該怎樣才能從帝國主義下獲得解放」是「第三世界」知識份

子在意的問題因此他的「第三世界論」其實就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

值上思索知識份子如何實踐抵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可能只不過這樣的「第

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 137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聽索忍尼辛在台北演講的一些隨想〉《陳

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73 138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9-70 139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9-72 140 陳映真著〈醫學和文學上的幾個共同思考〉《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47

133

三世界」民族理想也就是以中國民族主義來做為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方

式渴望「中國民族」走出不同於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道路 那陳映真如何透過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視野來看待當

下台灣不同類型的知識份子呢他曾經在〈「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

一文當中指出 在充滿著革命與反革命侵略與反侵略殖民主義與反殖民主義複雜鬥爭

的近代現代第三世界歷史運動中第三世界知識份子間發生著相應的

複雜的分化有一部份人投入祖國的獨立和解放的鬥爭有一部份人成為

外來勢力的傀儡而另有一部份人從反抗者轉向成為買辦和鬼影子知識

份子141 文中陳映真區分台灣當下知識份子的標準也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進

行的之所以「第三世界歷史運動中」會有「買辦和鬼影子知識份子」也就是

受到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影響而文中也突顯出陳映真認為真正的民族解放和

真正的獨立自由與民主是必須立基在反帝反殖民的立場上進行對他而言

透過美國來追求人權追求民主與自由的台灣黨外運動並不是真正的民主 因此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也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的

「第三世界論」來批評黨外本土論者沒有正視美國帝國主義的問題他在〈美國

統治下的台灣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一文當中指出 時至今日在整個遼闊的第三世界中幾乎已經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

樣不論在朝在野那樣地對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缺少批判的認識而對

於美國的一切還懷抱著跡近幼稚的幻想而這一切從台灣的反體制運

動的角度來檢討只是愈益顯現出這樣的事實台灣的中產階級黨外運

動至少在目前階段中在歷史思想和文化上是如何的貧困和幼稚如

何在中國東亞和第三世界的近現代史的結構再思考台灣前去的道路

努力從「美國結」和親崇美國輕視第三世界這個二重結構中掙脫出來

在中國歷史的現代中在中國自己的民主自由獨立的運動中爭取自

己的地位恐怕是台灣中產階級黨外運動今後階段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吧142

陳映真認為台灣的黨外運動「對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缺少批判的認識」並沒有

141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14 142 陳映真著〈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

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1

134

像第三世界知識份子一樣「努力從『美國結』和親崇美國輕視第三世界這個

二重結構中掙脫出來」他認為強調「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者並沒有正視美國帝

國主義的問題只是一場「中產階級」的運動比如《夏潮論壇》在一九八四年

三月的革新版則開闢了「台灣結的大體解剖」專欄曾經對於本土論者的「台灣

結」進行批判在一開頭的「編輯部評論」中即指出 我們要求國民黨和黨外擴大你們運動的社會基礎helliphellip其次我們要求

一切人尤其是知識份子認真嚴肅實事求是地研究台灣中國的歷史

研究當前台灣社會的具體現實研究世界體系中台灣和中國之位置從而

尋求台灣和中國的出路helliphellip唯有這樣革新一代的民主運動者才能夠

深入地清算這幾年來台灣中產階級政治運動中所存在的機會主義庸俗主

義宗派主義和遠遠地脫離民眾的偏狹「激進」和驕狂自大的傾向從

而團結一切愛好自由和民主的人民發揮真實的制衡革新的作用143 引文中陳映真「建議」國民黨和黨外「擴大你們運動的社會基礎」「研究世界體

系中台灣和中國之位置從而尋求台灣和中國的出路」也就是站在「民族團結」

的立場上來發言只不過陳映真等人所執著的是促成「中國民族」的「團結」

為何黨外「台灣意識」就不能促成「民族團結」呢在陳映真等人「反帝民族意

識」的立場上要促成「中國民族團結」聯合對抗美日帝國主義才有可能達成

第三世界中國甚至台灣的民主化從而也就在其本質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

之下拒絕承認台灣可能形成一個民族來對抗美日帝國主義的說法 上述是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邏輯中開展出

來的他呼籲知識份子正視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向「第三世界」學習「民

族性」要促成台灣內部的「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達到他所

謂的自由與民主因此他不斷抨擊台灣黨外運動是依附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

「中產階級」運動反而漠視黨國戒嚴體制的實質固然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

義對台灣的影響是必須的但陳映真將焦點放在遙遠的帝國主義上認為要促成

「民族團結」來與之對抗這也是他為何出獄後不斷批判「分離主義」因為對

他而言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知識份子正是中國民族不能團結的重要因素

二「第三世界論」在文學批評上的運作過程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在文學批評上的運作過程也就是從一九八年代「消

費社會」現象來討論「台灣文學」進行一個二合一式的批判他認為台灣依賴

美日帝國主義而產生「消費社會」並且這個階段「台灣文學」是在這樣的時空

背景下所產生的那麼陳映真如何將「消費社會」視為「台灣文學」的生產條件

143 編輯部〈黨外重大敗北以後helliphellip〉《夏潮論壇》第 2 卷第 1 期1984 年 3 月頁 6

135

呢他在「第三世界論」理論框架下來思考文學並將兩者進行二合一的批判的

過程中他如何進行討論甚至在這過程當中產生什麼樣的問題這是筆者以下

所要討論的部份 (一)「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的二合一批評 陳映真透過「第三世界」視野來思考台灣社會文化與文學的過程在一九

七年代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已經開展出來無論是《文季》《夏潮》

等刊物在唐文標尉天驄等知識份子的「民族使命」之下開始思索台灣資本

主義發展與美日帝國主義的關係首先要問的是一九七年代強調「反帝民族

意識」的知識份子如何探討「消費社會」的問題呢此時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電

影與電視文化的興起大眾文學的產生等等在台灣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的一

部份這些成為一九七年代知識菁英所關注的焦點之一比如此時唐文標發表

〈這樣電影那樣電影〉一文一開始就悲觀地指出「我們沒有電影」「沒有

沒有電影文化沒有電影技巧甚至連電影觀眾的資格也夠不上」並且認為「我

們沒有選擇片類的權利所有這些財閥供應的貨色是一樣的且和遙遠和腐敗的

外國財閥相呼應」144唐文標認為台灣當下的電影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墮落他

所關心的問題也包含向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學習比如他透過非洲導演Samb的訪問過程指出 我們看不到他們的電影作品看不到他們怎樣嚴肅地工作他們怎樣掙扎

著帝國主義殘餘的惡勢力怎樣要求並改善社會怎樣學習現代技術而

又怎樣重新團結民族怎樣去面對中世紀以來遺留的老問題helliphellip我們看不

到145 唐文標這段話從「反帝民族意識」下開展出來的第三世界電影的討論認為台灣

因為缺乏這樣的電影而無法從中學習「掙扎著帝國主義殘餘的惡勢力」「要求並

改善社會」「學習現代技術」「重新團結民族」等面向的問題思考他批判當下

台灣當下電影文化的腐敗也意味著這個時期已開展出批判「消費社會」的論述

藉此探討台灣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負面現象因此「消費社會」批判隨著

「回歸現實」的浪潮而開展出來雖然在對抗官方反共文學打開文學與言論的

空間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在這個階段也已開始出現僵化的危機比如尉天驄在〈幔

幕掩飾不了汙垢〉一文中批判現代主義是一種「中產階級的享樂偽善頹廢的

文化」146或是他一九七六年他寫下〈都市青年的迷惘與徬徨〉一文也藉由探

144 唐文標著〈這樣電影那樣電影〉《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5 月

頁 109-110 145 唐文標著〈這樣電影那樣電影〉《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5 月

頁 114 146 尉天驄著〈幔幕掩飾不了汙垢對現代主義的考察〉《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台北

136

討現代文明與文藝之間的關係來抨擊現代主義藝術他指出 科學發達了隨著生產技術的改良和和工業化的推進人們的財富也一天

一天地增多了但是由於人口往都市集中便產生數目愈來愈多的有閒

階級根據學者們(如Thorstein B Veblen)的研究在有閒者之中那些

上流社會的人們是以揮霍奢華炫耀其身份的而中產階級則以不事勞動生

產為其「清高」的條件影響所及便使得社會上充滿矜奇鬥巧的聲色犬

馬生活並由此孕育出以消費促進生產的法則於是一說到城裡人人

們心中所出現的形象便是一群不必親自操勞的享受者了147 尉天驄的論點放在台灣戰後工業化的過程來看將城鄉視為一種對立關係城市

當中是有閒階級與中產階級所構成的「並由此孕育出以消費促進生產的法則」

他延續一九七年代初期現代詩論戰以降批評現代主義是脫離現實的有閒階級

的產物藉此看待台灣工業化發展下的「階級」問題而批判「大眾社會」的問

題可說是知識菁英在「回歸現實」之下產生的一個面向並且這個階段的階級分

析已有僵化的現象由於核心價值在於「民族使命」而不能夠有彈性地辯證地

看待自身與大眾社會文化的關係而在討論過程中將城鄉對立甚至認為現代

社會中的「中產階級」與其文化是一種民族墮落的現象這種基於「反帝民族意

識」思考而產生的危機感到一九八年代尉天驄與陳映真等「反帝民族意識」

論者批判「消費社會」時皆是如此 而一九八年代台灣文學本土論浮出檯面在《文學界》上台灣文學「自主

性」也開始提出面對《文學界》提出台灣文學的「自主性」陳映真則在輔仁

大學發表〈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的演說他透過「第三世界論」來討論

當下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強調的「自主性」以左翼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基礎認為

「消費文化」具有「商品性格」和「庸俗性」的特質148並指出「在『進步』『繁

榮』『現代化』『幸福』這些虛假的觀念下第三世界市場在國際性的行銷計劃

的催眠下一滴滴流出她珍貴的血汁使跨國企業不斷以這血汁肥胖自己」149陳

映真的論點也就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將一九七年代以降批判「大眾

社會」的「庸俗」「中產階級」性質扣合到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造成的影

響從而也就將當下「消費社會」完全視為帝國主義帶來的現代化所產生的他

在文中指出 因此我總以為與其強調台灣文學對大陸中國文學的「自主性」實不

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47 147 尉天驄著〈都市青年的迷惘與徬徨〉《中國論壇》第 1 卷第 12 期1976 年 3 月 25 日頁

7 148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68-70 149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70

137

若從台灣文學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的同一性中主張台灣文學

連帶地整個第三世界對西歐和東洋富裕國家的「自主性」在理論發

展上更來得正確些150 文章中提出對於台灣文學「自主性」的批評也就是要從「台灣文學中國文學

與第三世界文學的同一性」出發並且以相對於西方或日本的「第三世界」框架

下透過發展自身民族文學與文化「自主性」才會有意義因而認為「黃春明

的日本批判才是從第三世界的心靈對先進國的『自主』意識出發的」151但是

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試圖將台灣文學「自主性」導向「第

三世界論」的思考框架下並放在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民族文學的「同一性」下

來思考也就有著必然要以「民族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帶來的「消費文化」

才能算是真正的「自主」他以「反帝民族意識」來開展第三世界與帝國主義之

間的文化文學關係的討論生硬而刻板地將「消費社會」視為一個「跨國資本

主義下的產物」並要透過「中國民族」「第三世界」的位置上與之對抗才能獲

得「自主性」因此陳映真的話語邏輯其實仍是奠基在藉由「反帝民族意識」

來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並且在「民族團結」之下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自

由與民主並且因為不能認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台灣民族」立場而試圖以

「消費社會」「第三世界」來談論「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也就是把「中國文學」

放在相對於西方文學的相對位置上來進行對抗但也在這個過程中重新複製了殖

民主義的二分法因而強調要在「民族文學」之下團結起來用以對抗西方墮落

的現代主義文學 其次陳映真也發表〈消費社會和當前台灣文學的諸問題〉一文結合「消

費社會」與「台灣文學」批判並放在「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下來討論當前的文

學問題他認為「台灣文學」這個詞在日據時期已然有之並且從日本統治者的

角度來看是一種「殖民地文學」而現今有人「認為它是相對於『中國文學』

的『台灣文學』這一派人主張台灣文學的特殊點有別於中國文學主張台灣文

學的自主性」152也就將矛頭指向葉石濤等人在《文學界》中所強調的「自主性」

問題陳映真在文中表明不願多做回應但是他反而從當下台灣現階段「消費社

會」來試圖解釋當下台灣文學發展的現象也就延續過去「消費社會」的討論

將之做為文學的生產條件但是卻缺乏辯證性地來框限文學本身的價值他認為

「大眾消費社會」是在科技發展大量生產企業規模增大與行銷發展下所產生

並分析「消費人」的特質153並進一步延伸到批評台灣文學當下的各種問題包

150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72 151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72 152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17 153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19-20

138

括「文學作品中思想文化的貧困」「語言的荒蕪」「缺少獨立的文學批評」「未

熟的宗派主義」「讀者作者的精英小集團化」最後透過「消費社會」來指出

台灣文學作家的問題154然而陳映真實際上並沒有正面回應台灣文學的「自主

性」而是認為「台灣作家目前最重要的是從人的復歸出發克服人的異化從

人文主義的回歸去看台灣中國第三世界和全世界的人類」155這和《文季》

創刊號〈發刊的話〉中強調「為人生的文學」說法類似也就是從「民族使命」

的角度來看待文學發展的現象為何不能站在台灣文學本土論的立場上來放眼中

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這是陳映真一直不願意承認的文學中具有「台灣意識」

的認同問題他持續以「反帝民族意識」的意識形態為核心價值並且在「第三

世界論」的框架下來探討「台灣文學」將外在的政治經濟發展條件做為文學發

展的條件限定文學也就沒有「自主性」與能動性在他的話語邏輯中文學就只

是「時代的產物」而缺乏「作家與文學作品如何回應時代」的討論 一九八四年一月陳映真也發表〈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這篇文

章是他從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回台後的演講內容文章開頭指出「所謂第三世界

國家在國難深重社會破產民窮財盡的處境中卻在文學電影思想和宗

教上都呈現出蓬勃的發展」156而有別於台灣的文學他以一貫的「左翼」階級

分析做為台灣社會背景的討論但他主要透過台灣與「第三世界」的「共同特點」

來將兩者銜接起來 誕生於反帝愛國的文化啟蒙國民運動的第三世界文學和台灣文學有這些

共同特點(一)解決語言問題一方面是以大眾語言代替傳統的貴族語

言另一方面是以民族的大眾語言代替殖民者的外國語言(二)在

內容上主要以揭發和控訴殖民體制下的黑暗與痛苦或批判國人自己的落

後和無知(三)在性質上批判並脫離傳統的貴族僧侶和殖民者的文學157

文中不管是「解決語言問題」「揭發和控訴殖民體制下的黑暗與痛苦或批判國

人自己的落後和無知」或是「脫離傳統的貴族僧侶和殖民者的文學」他在「反

帝民族意識」之下強調「第三世界」文學當中反帝反殖民過程中「民族特性」

的重要性然而這些論點基本上都還是延續著一九七年代中國民族主義者批判

現代主義強調「民族文學」的論點重點還是在於他將這些論點延伸至台灣文

學的批判上他批評台獨作家所謂的「獨特的特性」在反帝反封建民族主義

154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21-22 155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23 156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 年 1 月頁 13 157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 年 1 月頁 18

139

的性格上和第三世界文學比較起來是沒有特性可言的在文學上陳映真也一再

強調「在第三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及其中國屬性」並認為本土論者「喜歡談台灣

『獨特的特性』」卻沒有一個人清楚158他指出「尋求民族團結與和平的堅實基

礎為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做出我們的貢獻」159更為重要他在演講結束前指出 台灣分離主義和戰後台灣新興工商業階層要求參與台灣政治和現實政

治生活中存在的缺點和中共政治上的失敗更和美日兩國內一小部份對

台灣懷抱著政治的經濟的野心企圖中國永久分裂的野心家有複雜而細

緻的關係而台灣文學的分離運動其實是這個島內外現實條件在文學上

的一個反應而已160 陳映真將黨外的「台灣分離主義」與文學上的「台灣文學的分離運動」結合起來

其實是一種化約的討論儘管階級分析中的確須要以社會條件做為文學的物質基

礎來視察但是這種「由上而下」以「理論」套用在「現實」的方式如前面

所言這樣其實缺乏討論作家與文學作品能動性一切都變成是帝國主義與資本

主義支配下的「時代的產物」此外「台灣文學」在這個階段強調兼容並蓄的發

展之下也並非截然和他「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進行區隔他以「第三世

界論」為論述框架「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藉此做為消解「台灣文學」

的說詞實際上政治意識形態的目的大於文學本身的討論因為站在台灣文學本

土論的立場上並非無法在「第三世界論」為框架也並非就不能夠有「反帝民

族意識」陳映真如此批判也就變成以是否「政治正確」為衡量文學的標準 (二)「反帝民族意識」下的「皇民文學」批評 而陳映真之所以會批判「台灣文學」和他批判《台灣文藝》成員「媚日」

傾向有關這些都是在「反帝民族意識」上進行思考的特別是《台灣文藝》當

中積極引介日據時期在台日本人的文學作品比如一九七年代末《台灣文藝》

對於日據時期的「皇民文學」已有所討論鍾肇政曾經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

盲點〉一文中指出他對於皇民文學的看法 以文學而言這種東西當然談不上什麼價值譯介出來應是多餘的然而

在那個時代裡它們確曾存在過即令它們「不能見人」但沒有人能否

認它們的存在既然如此為它們留下一鱗半爪的痕跡豈不也是做為一

個後人的責任嗎但是如果那為作家還在此舉是否使他難堪如果已

158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3 159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6 160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 年 1 月頁 25

140

身故是否構成類似乎鞭屍的舉動161 鍾肇政在鄉土文學論戰後「民族文學」大旗昂揚之際提出探討「皇民文學」的說

法「這種東西當然談不上什麼價值譯介出來應是多餘的」藉此說明「皇民文

學」在反帝反殖民的民族立場下或許無價值可言但當中仍想要保留重新探

討的決心他接著透過文學立場指出「為它們留下一鱗半爪的痕跡豈不也是

做為一個後人的責任嗎」也就意味著要拋開「民族」與「政治」因素從「文

學」角度來重新考察「皇民文學」之後張良澤探討西川滿與中村哲時也就在

《台灣文翼》所鋪展出來的皇民文學討論下進行但是這對於陳映真等具有「反

帝民族意識」的中國民族主義者而言是無法容忍的 而張良澤於一九七九年左右已開始整理日本作家作品成為其日後備受陳映

真與《文季》成員批判的標靶他曾在《民眾日報》發表的〈竹報平安〉一文中

指出「我打算一系列譯介日據時期台灣文學作品同時並及於日人台灣文學

目前已著手翻譯佐藤春夫的『女誡扇奇譚』」162這些戰前在台的日人作家成為

張良澤的研究目標並且逐漸將研究重心從鍾理和吳濁流轉移到西川滿中村

哲等日據時期在台的日本作家身上此外張良澤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五日的《朝

日新聞》上發表〈苦惱的台灣文學〉一文日後成為陳映真回應做為批判台灣

文學的重點張良澤在文章當中指出 開台四百年來身為漢民族一支的台灣人幾乎毫無間斷地在被異族統治

與自己民族間的對立中為了存活下去而百般隱忍陷入三腳怪物的立

場既無向上奮起的勇氣又不甘被當成「狗」和「猪」般看待三腳人

只有一味的苦惱163 張良澤將台灣人比喻為「三腳人」意指台灣人在日本皇民和中國漢民的夾縫中

面臨民族認同上的苦惱這股拋開中國民族主義重新回到文學上來思考日據時期

的皇民文學在一九七年代末期逐漸展開並且也因此引起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者在強烈的「反帝民族意識」之下而被批評「媚日」一九八一年二月陳映真發

表〈思想的荒蕪〉一文批評張良澤這篇文章中所謂的「三腳仔」其實是日據時

期的漢奸介於皇民和漢民的中間人這是一種荒謬的三腳仔台灣文學論 這樣的少數一些人和知識份子自然受到民族的鄙視在大陸他們是「狗

腿子」「漢奸」在台灣他們正是介於「兩腳」的台灣人和「四腳仔」

161 鍾肇政著〈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盲點對「皇民文學」的一個考察〉《台灣文藝》第 63期1979 年 7 月頁 16-17 162 張良澤著〈竹報平安〉《張良澤海外集》彰化彰縣文化1995 年 6 月頁 3 163 張良澤著陳玉燕譯〈苦惱的台灣文學〉《淡水牛津文藝》第 3 期1999 年 4 月 15 日

頁 102

141

(日本統治者)之間的「非人非獸的怪物」即所說的「三腳仔」164 他以「狗腿子」「漢奸」來指出這才是張良澤所說的「三腳仔」的真面目這是

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將「協力」與「反抗」做出二元對立的區分並且進一步

嚴厲地批評張良澤「『台灣與大陸不同』台灣人『沒有很強的民族主義的傳統』

之說是對於本省人最放膽的侮辱和對台灣抗日歷史最無恥的謊言」165他認為

殖民地知識份子分兩種一種是對殖民者的進步崇拜另一種則是具有強烈民族

情感的知識份子166在陳映真的論述邏輯下台灣文學反帝精神的基礎是以中國

祖國為認同主體的民族主義只有漢民族立場才能尋求解放儘管張良澤試圖拋

開中國民族主義來重新挖掘歷史但也因為拋開了政治對文學的影響而單就作家

的文學活動與文學作品來看只站在「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文學本位立

場來詮釋作品也無助於釐清時代與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當然在一九八年

代台灣文學作家評論家之所以會有「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立場這是

時代限制之使然畢竟台灣文學在戰後以來長期被壓抑戰後重新挖掘日據時期

的台灣歷史與文學已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另一方面陳映真站在反帝反殖

民立場下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下批判日本殖民與帝國主義問題時固然值得借

鏡但也因為當中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反而使他重新落入了絕對化的「殖

民」與「被殖民」的二元對立關係甚至將台灣文學發展簡化為被帝國主義宰制

的客體這樣也同樣是無法釐清日據時期在抵抗或協力之外台灣人在面對日本

殖民體制的時候所產生的複雜糾葛 在陳映真發表〈思想的荒蕪〉一文後隔月張良澤在《台灣文藝》發表〈西

川滿書誌〉一文說明自己研究這些日人作家的過程他在文中指出 但偶而向老前輩作家提起便常挨罵罵我怎麼愛上「御用作家」(就像

更早年我研究鍾理和時有人評我只知鍾理和而不知有「他」)當時我

基於「民族大義」動輒便把日據時期作家二分為「愛國作家」與「御用

作家」而對日人作家也同樣二分為「愛台作家」與「欺台作家」當然我

相信老前輩的話為全讀其作品就先把西川滿列入後者人人叫好唯

獨葉老(石濤)不吭聲今日有些年輕評論家步我後塵我應負部份責任167

張良澤不願意像過去因民族立場而「二分為『愛台作家』與『欺台作家』」他強

164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1

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06 165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1

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15 166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1

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08-109 167 張良澤著〈西川滿書誌〉《台灣文藝》第 71 期1981 年 3 月頁 161

142

調自己的研究是要探討歷史的真相但他指出「我還沒找到一句罵台灣人或鄙視

台灣事物的話」168實際上還是以「愛不愛台灣」做為界定西川滿的標準並沒

有真正釐清戰爭體制下西川滿文學與的台灣文學之間的權力關係這已非文字中

是否透露出「愛不愛台灣」所能解決的政治性問題更何況西川滿作品中透露出

台灣是一個「被凝視的他者」西川滿所愛的台灣也只能說是殖民者視角下的陰

性化客體因而陳映真的說法仍是有其道理存在 陳映真以「民族」視角來批判張良澤媚日在一九八四年一月張良澤才進一

步回應他在海外《台灣公論報》上發表〈做一個二腳的台灣人〉一文當中

指出 這一切歷史變化出來的不幸形象從今天起從我們這一代起統統要掃

光我們要自覺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二腳人面對神聖曙光可以屈膝瞻拜

可是面對欺壓他必站立迎接挑戰堂堂正正的二腳人寧願匍匐大地感謝

蒼生也不願向人搖尾乞憐堂堂正正的二腳人必先尊敬自己是一個ldquo人

ldquo人人平等人人相愛牢記心頭169 張良澤的「堂堂正正的二腳人」的論點也就是做為先前陳映真〈思想的荒蕪〉

一文的回應他從「人」的角度出發指出要做一個肯定自我的「二腳的台灣人」

雖然前面指出張良澤的文章仍是有諸多盲點存在但從台灣文學本身來進行「自

我肯定」相對於陳映真以「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來囊括「在台灣的中國文學」

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的這種將自我「他者化」的論述邏輯張良澤這

段話還是有值得肯定的部份然而同年三月《文季》便聚焦在批判張良澤身上

在「編輯室報告」當中指出 在這一期裡我們刊出了許南村先生的「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我們覺

得不管大家對現實有著什麼樣的看法歷史的真實必須尊重台灣文學史

代表在台灣的中國人的那份尊嚴這尊嚴是絕對不容任何人扭曲的日本

佔領台灣時的文化官僚西川滿在大戰結束後曾被宣判為戰犯我們絕不能

因為他說過幾句誇讚台灣風土的話就忘掉他所背負的侵略本質更不能讓

下一代的人認錯歷史真相故刊出這篇辨正的作品170 《文季》的出發點明確是要以「民族」做為領導文學發展的標準因而不斷強調

「我們絕不能因為他說過幾句誇讚台灣風土的話就忘掉他所背負的侵略本質」

其實也就是批判《台灣文藝》成員自鄉土文學論戰以降對於日據時期「皇民文

168 張良澤著〈西川滿書誌〉《台灣文藝》第 71 期1981 年 3 月頁 165 169 張良澤著〈做一個二腳的台灣人〉《張良澤海外集》彰化彰縣文化1995 年 6 月頁

75 170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頁前無頁碼

143

學」進行考察時的「媚日」傾向此時陳映真也發表〈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一

文引用近藤正己《西川滿札記》為參考依據認為張良澤為西川滿開脫為皇民

化戰爭協力的罪嫌他批評張良澤視而不見日本殖民主義的問題因而不認同張

良澤對於西川滿的評價認為張良澤的思想上表現出對日本新舊戰爭體制的溫

存並且認為這種文學論「不要說是從中國人立場即使從所謂『台灣民族』的

立場怕都難於過關吧」171陳映真主要仍是重複先前批判張良澤的觀點並做

為批判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說詞但對於台灣文學本土論者提出的「自主性」並

沒有有效地回應這意味著站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陳映真雖然否認台灣文學本土

論的存在事實但因為《台灣文藝》的部份台灣文學本土論者並不完全否認「台

灣文學」做為「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文學」的一環甚至吸納了陳映真的論點

而使他在這個階段無法確切解釋「台灣文學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的回應直到

一九九年代他再次批判張良澤與陳芳明時同樣將「台灣文學」的產生解釋為

受到日本「奴化」「媚日」銜接起來並予以批判 因此上述陳映真對於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回應也就是站在「反帝民族意

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來探討的他認為帝國主義對於台灣的影響是整

個文學的生產條件之限定並且台灣文學在這樣的生產條件之下並沒有檢討帝

國主義的帶來的問題並沒有所謂「自主性」可言然而《台灣文藝》這個階段

正是要站在文學本位的立場拋開意識形態的枷鎖因為黨國戒嚴體制對於強調

「台灣本土」的思想箝制仍然存在此時「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說法仍

有其積極意義而陳映真認為要透過「第三世界」為借鏡藉此檢討帝國主義的

問題雖然是必須正視的部份但是他在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

界論」進行「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二合一的討論時當中具有強烈的「民

族使命」從而也就僵化地將文學生產完全視為由外在物質基礎條件為限定也

就是將台灣文學完全視為是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下的產物漠視了文學與作

家本身的能動性

三「第三世界論」無法解決的問題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仍有諸多不足之處在上述的討論中也已可見到他

以這套理論在評論當中產生的盲點前面已指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核心價

值與運作過程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試圖「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國

民政府的黨國戒嚴體制也就被放在次要部份甚至在討論過程中產生概念「僵化」

的問題而缺乏辯證思考那麼這個階段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究竟有什麼部份是

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原因在於「第三世界論」也被本土論者質疑或吸收甚

至陳映真也因為「反帝民族意識」所驅策的「第三世界論」還無法反駁本土論者

的台灣歷史解釋這些才是之後陳映真要轉而以「冷戰體制論」來反駁的原因

171 陳映真著〈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頁 4

144

筆者以下分別從黨外運動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如何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

應談起 (一)黨外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應 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反帝民族意識」其實也面臨到諸多問題

無法解決特別是「反帝民族意識」當中濃厚的中國民族主義色彩成為不可動

搖的民族認同在黨外本土論者打開「台灣意識」的言論基礎後這些成為陳映

真等人所無法解釋的問題也因此在「台灣意識論戰」的過程中焦點不斷位移

到民族認同的層面上進行辯駁陳映真曾經指出「為什麼現實生活中互相友愛

互相幫助的青年中要硬生生地分成『中國人』和『台灣人』」172也就是他在

渴望促成「民族團結」的過程中開始思考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導致「中國

民族不能團結」這是他這個階段所無法解釋的課題 陳映真之所以會和黨外本土論者掀起「台灣意識論戰」是因為「反帝民族

意識」當中具有強烈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色彩而引發游勝冠曾經指出「這場

論戰打破了台灣社會避諱談論國家定位的政治禁忌對日後台獨言論的公開打下

一定基礎」173也就是「台獨」言論在黨外運動過程中逐漸衝破官方禁忌只不

過這是陳映真所不樂見的部份一九七年代以降隨著國民政府面臨國際地位

問題而不得不開始思索政權本土化加上台灣內部挑戰黨國體制的黨外運動越來

越蓬勃在「民族認同」與如何達成「民主化」的理念上產生差異而導致「台灣

意識論戰」也就成為黨外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必然結果「台灣意識論戰」的起因

是侯德健前往中國而引起台灣內部對於「台灣意識」的討論陳映真在左翼中

國民族主義立場之下批評黨外運動是依附美日的「中產階級」性質並且以「中

國民族」為「上位意識」引發黨外本土論者的諸多回應 比如陳映真在《前進週刊》寫下〈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一文肯定侯德

健〈龍的傳人〉當中唱出了中國情感陳映真認為侯德健的音樂「從而遠遠地超

越了在悠遠歷史中只不過一朝一代的任何過去的和現在的政治權力」174此外

也由於黨外人士批評侯德健前往中國的聲浪蔚起他進一步批評本土論者思想當

中所蘊含的「台灣意識」認為這是一種可笑幼稚的「被惡用的歷史唯物論」

並且在「中國人=支配民族=支配階級」對「台灣人=被支配民族=被壓迫剝

172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31 173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再興〉《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7 年 6 月頁 248 174 陳映真著〈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4

145

削的階級」的說法之下產生「反華意識」甚至在「布爾喬亞知識份子中蔓延」175

陳映真反對本土論者上述的「歷史唯物論」但一方面他認為黨國體制的箝制下

進行「台灣意識」的討論反而容易造成民族裂痕與矛盾另一方面他也「提

醒」楊祖珺和林正杰即使獨立於官方意識形態在具有「台灣意識」的黨外論

者眼中都不免有「為國民黨作倀的嫌疑」因而「只有婉謝參加『論戰』了」176

當然這與陳映真之後積極回應的情況相反特別是陳映真與戴國煇在論戰期間

不斷抨擊具有「台灣意識」的黨外本土論者沒有檢討帝國主義的問題沒有「第

三世界」視野甚至是黨外運動的「中產階級」性質但是國民政府黨戒嚴體制

的問題他卻不願意正面回應施敏輝之後在〈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

中指出 面對這樣的歷史事實陳映真顯然是非常不願意去看的對他而言他寧

可把台灣納入中國的歷史脈絡裡他寧可只看中國近百年所受帝國主義的

侵略而不願去看過去三百多年台灣利來統治者(包含中國在內)的殖民

事實177 施敏輝指出陳映真「寧可把台灣納入中國的歷史脈絡裡」因為陳映真根本並不

接受不將台灣納入中國之下討論的「台灣意識」此外他的評論中實際上也沒

有具體分析台灣社會的「性質」而是以「階級分析」的「第三世界論」概念框

架來試圖消解「台灣意識」在討論過程中「中國」成為一個在「反帝民族意識」

上抽象的先決條件從上述論爭過程來看黨外試圖改革挑戰黨國體制試圖

撇開糾纏不清的「中國民族」問題而喊出「台灣意識」陳映真則是透過「反帝

民族意識」中強烈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藉此達成「團

結與和平」兩者相較之下反而試圖挑戰黨國體制的黨外人士與本土論者就更

有正視當下台灣現實處境的積極意義 而黨外運動追求台灣民主與自由的路線爭執其實仍是延續一九七年代

「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思路的差異特別是強調注視「台灣現實」

的黨外運動刊物部份《亞洲人》曾經刊登在〈「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一

文當中指出 蓋大陸的民主運動和台灣的民主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要向當權者

討回公道人權和法制的中共政權汙衊大陸的民主運動是受資產階級

175 陳映真著〈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6 176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30 177 施敏輝著〈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頁 12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

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146

帝國主義反革命份子和野心份子所操縱而國民黨當局則在各種場合

一再宣稱黨外民主運動是分離主義地域主義野心份子甚至說它是

受台獨匪諜所操縱憑情而論這些都是統治者對付不滿份子的慣用伎

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大陸的不滿份子魏京生傅月華等人雜

誌刊物被中共政府查禁沒收人則被逮捕判處重刑而三十年來台灣的

黨外民主運動者有幾個不是以悲劇收場呢稍加比對我們會發現兩者

的遭遇是多麼相似呀178 文中認為「大陸的民主運動和台灣的民主運動」是相似的並站在肯定台灣民主

化運動的立場批判國民政府用各種名義指控逮捕此外這篇文章更進一步

指出「等到我們享受到了『台灣之春』以後再積極地幫忙大陸青年推動『中

國之春』」179也就是希望以台灣當下的政治現實為優先考量此時黨外運動也

並非沒有強調統一立場的聲音然而陳映真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

世界論」展開討論時也就限定了「必然要」在「民族團結」之下抗拒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與民主也就不願意正視當下台灣黨國戒嚴體

制的問題反而不若其他黨外人士當下對抗黨國戒嚴體制的積極性 陳映真抨擊黨外運動是「中產階級」性質的部份也在「台灣意識論戰」期

間引發諸多討論首先要問的是只有陳映真批評黨外人士「中產階級」性質嗎

《中華雜誌》也曾將黨外界定為「中產階級」性質的運動這個論點主要是由胡

秋原所提出的他曾經在〈大陸與台灣之現狀及其將來〉一文中指出 台灣已有一個安定的中產階級而且他們大多是本省人所謂黨外人士

不僅多係中產階級也多受過高等教育不會喜歡暴力行動趨於極端的

是台獨他們擴大本省人外省人的對立主張台灣「台灣族」之說否認

台灣人是中國人實則三十多年來由於國語教育之普及由於通婚之頻

繁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界線日趨消融而政府也在大量起用本省人180 胡秋原指出黨外運動「安定的中產階級」性質並且認為當中有所謂的極端的「台

獨運動」是「擴大本省人外省人的對立」的來源也就成為《中華雜誌》甚至

是之後陳映真與《夏潮論壇》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批評「台灣意識」「分離

主義」的論述基調陳映真在一九七九年的〈答友人問〉一文中也曾對於「階

級性」表示意見當時他被詢問到關於「台灣民眾要求民主」的問題時認為「不

能把民主問題用『資產階級性』這麼簡單地收拾」並且「中國也同樣缺少資

產階級民主生活的經驗好據以發展成更真實更縱深的人民的無產階級的

178 編輯室筆記〈「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亞洲人》第 4 卷第 1 期1982 年 12 月頁 2 179 編輯室筆記〈「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亞洲人》第 4 卷第 1 期1982 年 12 月頁 2 180 胡秋原著〈大陸與台灣之現狀及其將來七月三十日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講〉《中華

雜誌》第 20 卷第 230 期1982 年 9 月頁 22

147

人民生活」181陳映真對於黨外運動的批評的確是一種「階級」思考但他之後

將黨外與支持黨外的民眾化約成「中產階級」他雖然也支持王拓等人參與黨外

民主運動但是因為黨外運動當中有「分離主義」傾向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

話語也就逐漸往「民族」的方向位移反而不願正視民主運動內部的複雜性 因此只要黨外言論具有「分離主義」意味時陳映真旋即寫下抨擊「台獨」

的評論也就是不斷從左翼「第三世界論」的「階級」思考轉移到「民族」層面

來討論他套用「階級分析」術語來化約黨外運動的複雜性並且鎖定在「一千

八百萬人論」的「中產階級」性質實際上並沒有放在台灣黨外運動過程的現實

脈絡來看從而文章放在中共南韓的政治發展來進行比較透過「第三世界」

的「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黨外政治問題換句話說也正是因為「中國民族」

情感而使他對黨外「台獨傾向」產生焦慮感並認為要從「第三世界」民族解放

歷史來避免視野的「褊狹」這些論點在「台灣意識論戰」中更加明顯比如戴

國煇也曾批評東京台獨運動者廖文毅邱永漢王育德等人的「媚日」心態並

批評高伊哥〈後藤新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一文是「被殖民心態」的展現

他認為「很多中產階級以上的台籍知識份子因在台灣戰後遭受到太多的挫折與

傷痕必然地生起了憎恨以及不滿現狀及反對體制的強烈願望」182戴國煇也

在批評黨外的「一千八百萬人論」的時候指出「我們因為生長於台澎兩島

先天地有被染上『島氣』的可能加上日本的島氣我們很可能負荷雙重『島

氣』的包袱」183換句話說也就是認為台灣黨外運動沒有「廣闊的視野」要

脫離「島氣」將台灣放在世界局勢中來思考然而這樣的「反對體制的強烈願

望」究竟是否只是「很多中產階級以上的台籍知識份子」黨外運動是否果真只

是為具有「台灣意識」本土論者利益服務的政治鬥爭這樣的說法都只是化約了

運動的複雜過程 而對於陳映真抨擊黨外運動當中的「分離主義」傾向黨外的本土論者也有

諸多回應比如鄭明哲曾經指出 說台獨運動是資產階級運動的人必須證明台獨這項主張只符合資產階級

的利益如果不是則我們只能稱之為全民運動或民族運動或其他任

何性質的運動然而台獨運動所主張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這些主張真的只

符合中產階級的利益嗎184

181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35 182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第 2 卷第 1 期1984 年 3 月頁 33 183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第 2 卷第 1 期1984 年 3 月頁 35 184 鄭明哲著〈台獨運動真的是資產階級運動嗎〉頁 125-126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

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148

鄭明哲之所以會對陳映真的論點產生疑問也就是因為陳映真特別在意黨外運動

中強調「台灣意識」的部份如鄭明哲所指出的「台獨運動所主張的具體內容

是什麼這些主張真的只符合中產階級的利益嗎」這些問題是陳映真在以「反

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進行思考時產生的盲點也就是認為必然

要限定在「反帝」的過程中才能達到自由與民主話語中不願意正視當下台灣政

治現實中的壓迫關係此外黃連德也曾經指出「千萬不要執著於一組與特定

的經濟社會體之人民的現實需求以及歷史經驗都不符合的記憶和情感來否定當

地人民自己決定其政治身份的權利」185對於陳映真而言固然以「第三世界論」

進行階級分析批判美日帝國主義也是必須的但他更為在意的是「台灣意識」

浮上檯面的問題這也是他在階級分析的過程中對於「中國民族」未來的焦慮

感更甚於「階級利益」的思考的證明因為他批判黨外運動的「中產階級」的話

語背後真正在意的是「台籍」知識份子沒有促成團結「中國民族」來「反帝」

這樣的話語邏輯也就在「第三世界論」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民族使命」

中展開 (二)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吸收與質疑 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於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有諸多回應除了上述黨

外本土論者批判長期支配台灣的「中國意識」並以「中產階級」運動化約挑戰

黨國戒嚴體制追求民主與自由的過程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則指出陳映真「第三

世界論」當中可借鏡吸收的部份並且也有反思「第三世界論」的聲音出現

筆者一下進一步探討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吸收與質疑 一九八年代台灣定位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成為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在「自

主性」與「民族使命」的交叉口上面臨選擇的問題一方面新生代作家彭瑞金

在〈八年代台灣的寫實小說〉當中檢討過去的寫實主義文學的問題認為「這

和教條主義引導的愛國文學一樣將是八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上的隱憂」

並且懷疑寫實主義「是否有足夠的持續力量延長為八年代台灣文壇的主力」186但是他並非要完全否認寫實主義的重要性而是「八年代仍然堅持寫實文

學為唯一的形式則是沒有必要的固執」187彭瑞金試圖尋找在強調寫實主義之外

的文學發展空間做為因應當下環境變遷的現實來考量並且逐漸和一九七年

代以降以「民族本位」立場開展出來的「民族文學」產生差異 另一方面詹宏志在一九八一年一月《書評書目》上發表〈兩種文學心靈

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將台灣視為是「邊疆文學」他感慨地指出邊

185 黃連德著〈洗掉中國昏熱症的「科學」粧吧〉頁 149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

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186 彭瑞金著〈八年代的台灣寫實小說〉《台灣文藝》第 70 期1980 年 12 月頁 215 187 彭瑞金著〈八年代的台灣寫實小說〉《台灣文藝》第 70 期1980 年 12 月頁 231

149

疆文學意味著「遠離了中國的中心遠離了中國人的問題與情感充滿異國情調

只提供浪漫夢幻與遐思的材料」188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要反對中國文學而是「除

非我們能用一種歷史性的眼光來反省自己的創作活動否則很多努力將流於徒

然」189上述兩位論者的不同反應其實也都說明了鄉土文學在論戰之後被官方

收編在「民族文學」之下旋即喪失其因應現實的能力的問題前者指出寫實文

學教條化的問題後者則是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產生「在台灣的中國文學」被邊

緣化的憂慮游勝冠指出 彭詹兩位新生代評論家一位繼承了葉石濤的台灣立場排除了民族主

義對台灣文學的作用一位與陳映真同樣站在中國立場考察了台灣文學

必定淪為中國文學支流這個無可逃脫的命運彭詹兩人的文章雖非刻意

針鋒相對但卻將葉陳兩人台灣立場中國立場的對立延續下來190 游勝冠指出「葉陳兩人台灣立場中國立場的對立延續下來」也就是在新生

代當中也延續著葉石濤與陳映真不同「民族」認同的文學思考方向而在這段期

間也產生「南北分裂」的謠言《台灣文藝》之後也澄清這是不實的消息191但

文壇上內部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齟齬已然逐漸浮現 一九八一年七月《台灣文藝》刊登「台灣文學的方向座談會」當中包括彭

瑞金李喬宋澤萊與詹宏志等人的討論這場座談會「既不能釐清邊疆文學論

背後意識形態的問題也無法明確指出面對『邊疆文學』的歷史悲運台灣文學

應該的走向」192比如同樣代表新生代的宋澤萊此時他發表〈文學十日談〉一

文積極吸納中國民族主義者的「第三世界」觀點他透過日據時期反帝反殖

民的作家作品以及戰後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來說明台灣文學的價值 在這種傳統中台灣的文學價值就隱約可見了它豈不在(一)擺脫弱

小民族的桎梏(二)朝向富足的天地的大道上邁進基本上台灣文學

是屈於所謂的「第三世界」的既不類歐美及其附庸更不類蘇共及其邦

188 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第 93 期1981年 1 月 1 日頁 24 189 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第 93 期1981年 1 月 1 日頁 32 190 游勝冠著〈七年代以後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335 191 比如彭瑞金在批判當下文學問題時指出「我們創造不出什麼理論第三世界文學民族文

學鄉土文學helliphellip這些是不能算文學流派的helliphellip八年代初期好事者謠傳鄉土派有南北分裂

的說法吳德山將南葉北陳的主要文學觀點列表比較發現他們幾乎是同調無隙可乘這也是

一個台灣文學沒有理論只有現實的例子」彭瑞金著〈台灣文學的敵人在哪裡〉《台灣文

藝》第 97 期1985 年 11 月頁 26-27 192 游勝冠著〈七年代以後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337

150

國台灣文學有她的獨特經驗在血淚中提供了未來即將邁向自主的第三

世界國家一種寶貴的範例而有那一個人膽敢宣稱台灣文學是一種「支脈

的」「附屬品的」文學呢193 宋澤萊站在本土論者的立場上將台灣文學視為「邁向自主的第三世界國家一種

寶貴的範例」也就意味著這個階段本土論者已說明了第三世界和台灣文學之間

並不相衝突無論是以「中國文學」或是「台灣文學」為基礎均還是可以透過

「第三世界」來審視自身的主體位置只不過這是陳映真所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如本章第一節所述他反對未能上升至中國民族整體的台灣文學並強調民族文

學的「第三世界」性質就算是站在「台灣文學本土論」的位置來上升至「第三

世界」視野這也並非陳映真所樂見的部份 而一九八二年《文學界》雜誌創刊並開始定位「台灣文學」的問題但也

並非要截然否定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論點葉石濤曾在〈台灣小說的遠景〉指出 我以為台灣的小說應整合傳統的本土的外來的各種文化價值系統發

展富於自主性(Originality)的小說台灣文學是居住在台灣島上的中國人建

立的文學雖然同屬於中國人創造的文學但是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

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考型態都有顯著的不同194 葉石濤在不否認台灣做為中國一部份的前提下提出「自主性」的看法認為「台

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考型態都有顯著的不同」也就

是在一九七年代陳映真以「民族文學」將台灣文學納入中國文學的前提下認

為「所以台灣的小說應注重地方色彩濃厚自主性強烈的表現並不意味著台灣作

家要建立脫離民族性格的文學」195此外葉石濤甚至也吸納了《中華雜誌》胡

秋原的「超越前進論」的觀點認為「從沈雁冰巴金林語堂以至於張愛玲

白先勇前仆後繼結果都未能『超越而前進』」196而這些作家之所以無法「超

越前進」也就是因為五四以降的作家肯定「西化」道路而無法自我肯定葉石

濤在不直接挑戰陳映真等中國民族主義者「民族文學」的論述邏輯下延伸〈台

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當中尋找台灣文學「特殊性」的基礎透過「自主性」來尋

找另一個建立詮釋台灣文學的空間同樣在創刊號的〈編後記〉中也指出「我

們仍然覺得台灣文學離開『自主化』的道路頗有一段距離」認為要肯定台灣文

學的自我並批判「空洞的神話架構上來號令叱吒的文學」197也就意味著台灣

戰後因反共政治干預文學發展是這個階段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回到「文學本位」

193 宋澤萊著〈文學十日談〉《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 年 7 月 1 日頁 253 194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 195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 196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3 197 編輯室〈編後記〉《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21

151

立基在台灣文學「自主性」的基礎上重新開展文學道路 此時葉石濤也積極地將戰後以來的文學納入其台灣文學的思考範圍中包括

一九七年代被收編入民族文學旗幟下的鄉土文學甚至是陳映真的「第三世界

文學論」葉石濤指出

這種抵抗精神在古代往往是情緒性的抗拒異民族侵略的民族主義但是在

近代卻是世界性的跟第三世界的廣大窮苦人民聯合在一起的較理性的

民族主義我們不願這一塊美麗的土地在新殖民主義的滲透下變成帝國主

義肆意吞噬的一塊肥肉這塊土地永遠屬於和民族後裔生存的空間我們

立誓建設這塊土地為人間的樂土198 葉石濤在一九八年代並沒有否認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一文中的「第

三世界」觀點當中以「民族文學」為前提並納入「第三世界」的思考範疇下

認為反抗侵略的民族主義是「世界性的跟第三世界的廣大窮苦人民聯合在一起

的較理性的民族主義」在不反駁過去中國民族主義者「反帝民族意識」的前

提之下強調台灣文學的特殊性因此他認為「從日據時期新文學運動的開展到

現在這個時空為止台灣文學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一環從沒有成為外國文學的附

庸」199葉石濤雖然在「統獨」的「民族」立場上沒有表態但是他和傳統本土

論者在避開政治干預文學發展的前提上來確立台灣文學的自主性還是具有積極

意義存在因為在戰後國民政府長期壓抑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脈絡下台灣文學被

放置在中國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如果強調「台灣文學」很容易被扣上「分離主

義」文學的帽子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一文就是以中國「民族文學」

來檢視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成份的例子此外這個階段葉石濤已開始著

手撰寫《台灣文學史綱》並且積極地將戰後各家作品納入「台灣文學」的思考

範疇下同樣在《笠》《台灣文藝》的成員也逐漸提倡台灣作家的本土意識甚

至不斷地開闢專欄探討拉丁美洲非洲等第三世界的作家及作品也就是一方

面試圖拋開中國民族主義者僵化的二元對立的論點另一方面也積極吸納當中有

益於台灣文學發展的「第三世界」文學的視野

而陳映真與《台灣文藝》之間的矛盾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已然形成雖然他

不斷以「第三世界論」來抨擊台灣文學本土論者但本土論者也積極吸收與回應

雖然此時《台灣文藝》也刊登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以及高天生訪問

陳映真的文字稿但此時「中國文學」和「台灣文學」已被陳映真對立起來面

對陳映真等人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台灣文學李喬在一九八三年一月發表

198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文學界》第 8 期1983 年 11 月頁 1 199 葉石濤著〈我看台灣小說界〉《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 年 6 月

頁 5

152

〈文學的鄉土性與世界性〉認為「文學上的地方主義應是全國性的世界性文

學的第一步」認為生活在台灣的作家要先從濁水溪曾文溪寫起否則會很虛

假200此外李喬七月還發表〈台灣文學正解〉一文則指出當下批判台灣文學

自主性與本土化的現象但他也質疑「自主性本土化論者」與「第三世界論者」

是否今後必然水火不容批評當下的知識份子和作家不要「小台灣小心眼」201

上述李喬的論點並非在於要否認「第三世界論」認為這些不同的文學思路仍是

有兼容並蓄存在的可能性儘管《台灣文藝》此時抱持「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

治」的立場甚但是黨國戒嚴體制下長期以反共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壓抑台灣

文學是無可否認的既存事實這樣的台灣文學主體立場就有了抵抗的意味存在 此外彭瑞金也曾在一九八四年元旦的《台灣時報》副刊上反思關於第三世

界文學的課題他在〈拾荒的年代〉一文當中指出 我們懷疑我們在狼吞虎嚥「非洲文學」「拉丁美洲文學」之際是否想到

對這些具備濃厚地域色彩民族色彩的文學產生的歷史地理背景知道多

少甚至是否想到誠懇地從根去認識它回省一下我們的世界文學知識

我們是否已經可以了無愧疚地把舊俄文學歐洲文學西方現代文學這些

名詞津津樂道地掛在嘴上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文學花蝴蝶似的歷史傳

統似乎還看不出有一絲定著的跡象對打「放眼第三世界文學」牌拯救

台灣文學的孱弱萎縮短視的期望我保持悲觀的看法如果我們不能

以謙虛踏實的從根做起的心情接納「世界文壇」的信息恐怕這番願

望不但敲不醒洗不清反徒然亂人心意202 彭瑞金站在台灣文學「自主性」的位置上強調要「從根做起」並對於「打『放

眼第三世界文學』牌拯救台灣文學的孱弱萎縮短視」抱持悲觀的看法但此

時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強調「自主性」的過程中在不完全排斥「第三世界論」的

論述框架與「反帝民族意識」的前提下還是試圖將陳映真的觀點納進來思考

它逐漸發展為一個具有特殊性的強調在地性與自主性的文學 而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宋冬陽也在《台灣文藝》上發表〈現階段台灣

文學本土化的問題〉一文做為對陳映真試圖以「第三世界論」消解「台灣文學」

的回應他從鄉土文學論戰期間葉石濤與陳映真的兩種理論談起並批判陳映真

以自身「中國民族」立場的「主觀願望」來批判「台灣意識」文中指出 客觀歷史的發展絕對不會按照陳映真個人的主觀願望去進行他以二分

200 李喬著〈文學的鄉土性與世界性〉《台灣文藝》第 80 期1983 年 1 月頁 18 201 李喬著〈台灣文學正解〉《台灣文藝》第 83 期1983 年 7 月頁 7 202 彭瑞金著〈拾荒的年代〉《台灣文學沉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 年 6 月頁

32

153

法來解釋日據時期的兩種政治意識都市裡的「台灣意識」和農村中的「中

國意識」可以說完全不符合史實在日據時期台灣農民比任何一個社

會階級還要早受到殖民者的壓榨剝削正因為如此近代有意識的農民運

動領先了工人運動和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台灣農民的反抗行動絕對是

「反帝反封建」的但是從血跡斑斑的史實中我們並沒有看到「以中

國為取向的民族主義的性質」在激烈的抗爭過程中台灣農民所要求的

是他們自己土地的解放他們如何能夠提出「解放中國」的要求呢203 宋冬陽所批評的「他以二分法來解釋日據時期的兩種政治意識」也就是陳映真

在粗糙的階級分析下以簡化的「都市裡的『台灣意識』和農村中的『中國意識』」

二分法來視察日據時期台灣的反抗運動宋冬陽質疑陳映真「以中國為取向的民

族主義的性質」的說法也就是在質疑這背後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運作另

一方面宋冬陽不否認「台灣農民的反抗行動絕對是『反帝反封建』的」也

就意味著「反帝民族意識」開展出來的「第三世界論」和本土論不相衝突但這

在雙方已形成「民族」意識形態上的對壘的前提上對於中國民族主義者而言是

無法接受的說詞他指出「台灣文學本土論」與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並非是

相對立的並將台灣文學也視為反帝反封建的一環認為陳映真的論述「這並

不能說提倡本土文學的作家對跨國企業的影響『渾然不覺』」並且可視為「為台

灣本土文學論做了最好的補充」204並且批評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實際上是

「把台灣文學納入第三世界文學的範疇之後最後仍可歸出『台灣文學是中國

文學的一部份』之結論」205 上述這些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吸收與回應挑戰了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當

中「反帝民族意識」所蘊涵的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為何「台灣文學」就沒有「第

三世界」視野這些一定要在「反帝」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嗎站在「第三世界」

反帝反殖民的立場的確為文學評論帶來一種新的視野但是陳映真以強烈的「民

族使命」來看待「消費社會」下的台灣文學認為作家在「消費社會」下產生文

學的荒蕪與貧乏要透過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能達到所謂的「自主」其

實這正是作家被各種意識形態枷鎖所束縛的證明反而缺乏文學家與文學作品本

身的「自主」意義因為不管是什麼樣性質的文學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而有其

形成的物質基礎評論者固然有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來詮釋這些作品的過程但是

如何不以外在社會條件的物質基礎來化約文學本身的性質賦予文學家創作各種

題材的「自主性」而非像過去黨國戒嚴體制下以意識形態來限制文學發展的可

能這些是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當中所缺乏的部份雖然台灣文學本土論者

也不全然否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義但是陳映真對於文學中的「台灣意

203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17-18 204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31 205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28

154

識」特別敏感因而要以「第三世界論」來強調台灣文學本土論者沒有「第三世

界」視野當中最關鍵的部份還是因為他認為台灣文學作家沒有「中國文學」與

「第三世界文學」的「民族使命」但是為何文學中也會產生「台灣意識」挑戰

中國民族敘事「台灣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些是陳映真這個階段百思而

不得其解的課題 透過本節分析筆者指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話語邏輯與運作過程以

及黨外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應陳映真的「第三世

界論」話語邏輯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所展開他以左翼階級分析的

方式進行評論強調要學習「第三世界」的「民族性」促成「民族團結」來達

成挑戰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目標才有所謂真正的自由與民主 而陳映真「第三世界論」也就成為這個階段的論述框架藉此批評台灣政治

經濟社會文化與文學等各個層面但是「第三世界論」當中強烈的「民族使

命」也使得他在階級分析的論述形式之內以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為先導不

斷透過「民族」視角來詮釋一九八年代台灣的問題在他的評論過程中強調

黨外「中產階級」性質批評「台灣文學」是在「消費社會」下產生的這些都

是在「反帝民族意識」下的話語運作過程從而也就以必須要在對抗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的前提下來限定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文學發展的可能性雖

然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帶來重新思索台灣內部各種問題的一個途徑但是

正是因為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大過於階級立場他無法解釋究竟為何會有「台灣意

識」「台灣意識」是如何產生的要如何消解本土論者的說法這些就必須回

到戰後初期的歷史來闡釋這是陳映真之後積極建構「冷戰體制論」試圖重新

銜街兩岸戰後的歷史關係就必須重新思考戰後初期台灣與中國分斷的起點藉

此解釋「台灣意識」與「分離主義」的形成原因

155

第四節 小結

陳映真出獄後旋即銜接上「回歸現實」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且到「台

灣意識論戰」期間以「第三世界論」來回應本土論者在這個過程中他除了和

《中華雜誌》的「反帝民族意識」進行左右翼結合隨著一九八年代民主化

運動的過程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開展「第三世界論」藉此批判依附

帝國主義的「中產階級」性質的黨外運動並且也更加側重批判「消費社會」

與「台灣意識」他在這個階段試圖以「第三世界論」反駁黨外「台灣意識」與

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自主性」並且透過小說來「證明」台灣在「資本主義消

費社會下的民族異化過程」他出獄後的「反帝民族意識」是其核心價值而「階

級分析」則是做為論述的呈現形式並且透過「第三世界論」的論述框架來囊括

整體也因此陳映真實際上「民族」思考大於「左翼」階級分析並且在概念

先行的情況下這套論述也就將台灣民主化運動以是否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為

判斷標準這些是他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時在評論過程中產生的盲點 在本章第一節部份筆者首先從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的兩條道路談起

探討陳映真鄉土文學論戰期間開展出來的民族主義論述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

期間在左翼「反帝民族意識」上強調「民族文學」藉此做為批判文學上受西

化帝國主義的影響此外陳映真也開始批評台灣文學當中沒有上升至「中國

文學」「第三世界文學」的「分離主義」此時他在「左翼」階級分析的過程中

「第三世界」觀點開始浮現但是在批評「分離主義」時也就轉而到以中國民

族主義來壓制台灣文學因此陳映真的「左翼」階級思考也就因為「反帝民族

意識」中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不斷往「民族」的方向位移並且在這個過程中

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也還是將自身「中國民族」固著在相對於西

方的「他者」位置上 第二節以討論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為主藉此說明陳映真這個

階段的作品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來鋪展「民族在跨國資本主義下的

異化過程」陳映真出獄後寫下〈賀大哥〉來「澄清」早期民族理想之後開展

出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實際上仍是以絕對化的「東西對立」框架來呈現

民族主義話語邏輯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放在「第三世界」的視野下來批判「跨國

資本主義」的問題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民族異化』的過程」才是這系列作

品的焦點所在也就是「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運作的過程中解決「民族」問題

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是陳映真小說的核心焦點只

不過在小說的話與運作過程中也就以「民族使命」來策動「階級思考」並且

在試圖解決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問題的過程中塑造絕對化的「東西對立」甚至

一方面想要消除「省籍」差異來達成「民族團結」另一方面卻又將「省籍」形

象刻板化本質化

156

157

第三節則是總結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

他的「第三世界論」在「反帝民族意識」的邏輯之下將台灣黨外運動與台灣文

學視為依附帝國主義發展下的產物認為唯有向「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民的「民

族性」學習強調台灣內部要達成「民族團結」藉此與帝國主義文化相抗衡才

有所謂的自由與民主因此在黨外運動蓬勃發展期間陳映真透過「第三世界論」

抨擊黨外運動依附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中產階級」性質在文學方面

陳映真認為台灣在依附帝國主義發展出來的「消費社會」宰制了文學的發展過

程因此將「消費社會」視為「台灣文學」的生產條件來審視因此他認為要向

「第三世界文學」學習強調「第三世界文學當中的「民族性」來對抗帝國主義

文化才算是真正的「自主」再次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面臨黨外本土

論者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質疑與回應特別是陳映真「第三世界論」在不斷從

「階級」位移到「民族」的思考過程中在話語邏輯當中也就必然要以中國民族

主義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從而也就限定了台灣民主化

道路的過程並且將黨外運動化約地視為「中產階級」性質而不承認黨外運動挑

戰黨國戒嚴體制的目標並且將焦點轉移到批評「台灣意識」的問題上而在文

學方面當台灣文學提出「自主性」時也正是因為長期以來台灣文學被壓抑所

造成的結果提出「自主性」的說法也就有著現實與抵抗的意味並且台灣文學

本土論者也並非否認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因為承認「台灣意識」強調台灣

文學的「自主性」也並非不能夠上升至「第三世界論」的思考框架來看陳映

真反而將自身強調的「民族文學」放在一個以「邊緣」對抗「中心」的絕對位置

上甚至這個權力關係問題也就落在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問題而非黨國戒

嚴體制長期對於文藝創作本身的干預因此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的運作過

程中對於台灣內部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感到困惑並且之後亟欲思考建立

另一套論述來消解它也就逐漸放棄了「第三世界論」轉而以「冷戰體制論」

來解釋 透過本章的分析筆者所要指出的是「反帝民族意識」才是陳映真「第三世

界論」運作過程中的核心價值所在他在「第三世界論」框架當中不斷將「中國

民族」本質化刻板化甚至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前提下不斷從「階級」位

移到「民族」的思考上他的「第三世界論」在僵化的「左翼」階級分析過程當

中不斷透過將自身邊緣化他者化來完成其「反帝民族意識」話語並且絕對化

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權力宰制問題然而也正因為這套論述無法消解黨外「台

灣意識」也並非和「台灣文學本土論」相悖這也是他在下一波「民族」追尋

道路上透過《人間》雜誌來建構「冷戰體制論」甚至是一九九年代的「台

灣社會性質論」藉此來消解「台灣意識」「本土論」

第四章 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

陳映真在《人間》雜誌創刊之後逐漸形成他的「冷戰體制論」並且在一九

九年代發展出「台灣社會性質論」而陳映真之所以需要這兩套論述乃是因

為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的「第三世界論」無法消解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

儘管他在《夏潮論壇》上對本土論者進行批判但因為「第三世界論」並非和本

土論者的理念衝突因此再次尋找另一個能夠消解本土論者「台灣意識」的論述

對他而言就變得格外重要這兩套論述試圖掌握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他透

過南韓民主化運動經驗中所批判的「分斷體制論」來形塑「冷戰體制論」並且

「冷戰體制論」做為「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此外一九九年代後他將自

身銜接上馬克思主義者的位置來進行日據時期以降的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的「界

定」一步步將出獄後的「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與「分離主義」批判進行「總結」 陳映真從「冷戰體制論」到「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開展期間政治性格也越

來越鮮明做為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來抨擊本土論者「冷戰體制論」試

圖解釋台灣在美蘇冷戰期間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所帶來的弊害並且遺忘了

「國共分斷」的歷史而「台灣社會性質論」則是透過馬克思主義思考來進行歷

史階段的分期藉此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只不過一九九年代之後陳

映真論述當中的「中國統一論」也就越來越鮮明無論是探討台灣的政治經濟

文化或文學在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先導之下來檢視台灣本土化的過程並

且強調未來「中國統一」「民族經濟」的討論而非真正考察政治經濟發展之下

的「階級」問題從而也就在「中國統一」的政治理念下決定他的批評走向其

次也因為他長期以來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來探討台灣被殖民歷史

從而也就忽略了台灣歷史與文學當中的複雜性因此陳映真這兩套論述在時代

脈絡下的開展過程是什麼論述開展過程中民族主義話語如何運作也就是本

章所要處理的部份 筆者首先從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如何思考「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藉

此掌握陳映真「冷戰體制論」思索如何回應本土論者解釋「台灣意識」的生成

背景的起點其次筆者在第二節討論陳映真如何透過《人間》成員為他奠定的

台灣現實分析基礎來形塑他的「冷戰體制論」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如何展開

評論語小說創作最後第三節則是探討陳映真一九九年代後如何建構「台灣

社會性質論」以及和本土論者的論戰過程

158

第一節 銜接台灣與中國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

東愚做事老練卡特訪韓時他跟一個傳教士放火燒歡迎拱門對幫助獨

裁政權的美國表達抗議他們三個一組去解決豎立在第二漢江橋與光化門

的拱門卡特訪韓前一天的晚上七點鐘是行動的時間偏偏下起雨來

不是什麼大雨拱門上裝飾的薄板卻被浸濕了負責漢江橋的小組準備了

汽油潑上汽油後卻怎麼點火也點不著光化門東愚這一組在國際戲院

舊址前面的麵包店等待行動的時刻東愚外衣的暗袋裡準備了兩罐打火機

油helliphellip那天晚上拱門的大部分被燒焦了但是從清晨修補工程就開始了

到了上班時間就出現了一個據說比原來色彩更為鮮明的拱門我們真可

以說是以卵擊石1 一九七年代隨著黨外運動挑戰國民政府戒嚴體制強調政治改革與人權自

由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則是以「反帝民族意識」強調「民族團結」對抗帝國

主義與資本主義來達成民主化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初期除了以「第三世界

論」進行批判之外一方面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另一方面戰後初期的左

翼歷史成為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的橋樑加上之後《人間》成員的時事評

論陳映真便能夠將先前「第三世界論」開展出來的「消費社會」批判「台灣

意識」批判總結為「冷戰體制論」而他在一九八年代如何和《中華雜誌》思

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思索戰後初期「左翼」知識份子的

問題這個階段他探討戰後初期「左翼」歷史加上「第三世界論」的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批判成為在《人間》時期「冷戰體制論」的重要基礎 陳映真出獄之後雖然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來開展「第

三世界論」但他逐漸和《中華雜誌》趨合藉由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

「民族」問題來看當下台灣政治發展此時他已經歷過「民主台灣聯盟」案與「十

三事件」在以「第三世界論」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思索「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的過程中對陳映真而言最大的阻力還是「台灣意識」這也是之後他奠

基在這兩者的基礎上思索「冷戰體制論」藉此解釋戰後政治經濟與歷史的發

展脈絡黃皙暎《悠悠家園》中曾經描繪崔東愚等青年知識份子「對幫助獨裁政

權的美國表達抗議」這批南韓青年是立基在對抗「獨裁政權」的基礎上批判美

國陳映真同樣是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當中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要透過「民

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侵略達到他理想中的自由與民主只不

過在這個過程中陳映真面臨到強調「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者的挑戰除了「第

三世界論」受到本土論者的吸收或質疑他開始思索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

對他而言要回應台灣內部具有「台灣意識」的敵人就必須回到如何解釋戰後初

1 黃皙暎著陳寧寧譯《悠悠家園》台北INK 出版社2002 年 7 月頁 82-83

159

期的歷史解釋上才會形成之後的「冷戰體制論」 而本節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探討他在此時如何處理戰後初期台灣

歷史問題做為理解陳映真之後建構「冷戰體制論」的源頭筆者以下先探討陳

映真如何和《中華雜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以及這樣的論述在黨外運

動過程當中其實無法促成「民族團結」其次筆者進一步指出《中華雜誌》在

這個階段如何探討一九三年代以降的「左翼」問題以及「左翼」知識份子在

不同時代中面臨的處境最後探討陳映真書寫戰後初期經驗的〈鈴鐺花〉和〈山

路〉這些是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期間的另一個思考面向也正是因為要消

解「台灣意識」對陳映真而言重新思考台灣與中國歷史的關係就變得格外重

要同時也是日後建構「冷戰體制論」的來源

一另一種民主化思路從《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

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是基於思索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

係而來這和《中華雜誌》在鄉土文學論戰後探討「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相關

如第三章第三節指出陳映真以「第三世界論」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過程

中來促成「民族團結」面臨到一九八年代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諸多阻力甚

至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無法解釋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對於陳映真

等人而言唯有重新探討戰後初期歷史重新思索台灣和中國分離的歷史脈絡

才能破除台灣內部的「台灣意識」與「分離主義」因此筆者以下先探討《中華

雜誌》如何思考「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程並進一步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

誌》想要促成「民族團結」所面臨到的阻力 (一)《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考 隨著《夏潮》在一九七九年初被查禁後陳映真主要活躍於《中華雜誌》

並專注在黨外運動的問題上此時台灣面臨時代當中新一波政治轉型除了台灣

與美國斷交美國承認中共此時又面臨中共文革後的改革開放國民政府在國

際政治上日益孤立另一方面一九七七年中壢事件後從中山堂事件中泰賓

館事件一直到美麗島事件雖然黨外與社會運動越來越活躍黨外內部也因為路

線不同在美麗島事件後逐漸分化認同「台灣」或是「中國」的問題也逐漸浮

上檯面 一九七八年底美國和台灣斷交是台灣歷史上重大的國際事件之一然而對

於中國民族主義者而言這是重新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重要契機在台

灣內部普遍因為和美國斷交而產生危機感時《中華雜誌》卻有不同的意見出現

隔年一月《中華雜誌》登出「美國承認中共對我絕交」專號胡秋原發表〈從

160

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始〉一文來回應社會大眾對於台美斷交一事

的焦慮他在文中指出 我的總答覆即如講題所言「從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

始」於是美國絕交便是好事不是壞事但好壞決於前提如還不能根絕

崇洋媚外之心後果之悲慘就不忍說了2 胡秋原認為與美國斷交「是好事不是壞事」但必須要有「根絕崇洋媚外之心」

為前提才能夠走出「中國民族」自己的道路也就意味著《中華雜誌》對於美

國「主動」拋棄和國民政府之間的關係抱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再次喚醒中國民

族意識的轉機此時陳映真也發表〈斷交後的隨想〉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

談「中美斷交」的問題他肯定國民政府「維持憲政保障民主體制重視人權」

並且批判美國長期支配第三世界各國導致「民族性格的卑屈化猥瑣化和奴才

化」的結果3要藉此促進兩岸的中國人邁向自由化與民主化而不是造成「破

壞性的混亂」4因此陳映真這篇文章一方面對於國民政府和美國脫離關係表

示樂觀一方面又對於黨外運動抱持質疑態度這也說明了陳映真此時在胡秋原

「超越前進論」的邏輯下思考「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問題從而也就要和黨外

的「台獨傾向」保持距離 那麼胡秋原的「超越前進論」是什麼呢胡秋原曾指出自己思想有三個時

期包括「反帝國主義文化」「復興中國文化或創造中國新文化」「超越傳統主

義西化主義俄化主義而前進」這是其「超越前進論」具有連貫性的思考母

題5他認為中國問題必須中國人自己解決因而要研究改變中國大陸的方案「我

們說的國民會議就是和平轉變大陸的方案這會議也就要探索和解凍這些團體來

構成」6這是在思考整個「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對於《中

華雜誌》而言此時兩岸「統一」之路似乎邁進了一大步而在「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的遠景下開始著手探討中國文革後的政治民主化問題以及檢視黨外「台

獨傾向」 首先是對於文革後的兩岸政治問題的思考上《中華雜誌》除了持續關切中

共的政治發展外也開始思索兩岸統一之路《中華雜誌》的立場自然是以中國

2 胡秋原著〈從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始〉《中華雜誌》第 17 卷第 186 期1979年 1 月頁 9 3 陳映真著〈斷交後的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月 1 日頁 22-23 4 陳映真著〈斷交後的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月 1 日頁 24 5 胡秋原著〈前言〉《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上)》台北學術出版社1980 年 3 月頁 5 6 胡秋原著〈超越俄化主義與退化到五四以前的西化〉《中華雜誌》第 17 卷第 191 期1979年 6 月頁 6

161

統一為前提但「誰統一誰」仍是個未來式曾祥鐸曾在〈三十年來台灣海峽的

兩邊〉一文中表示「台灣的出路當然在於光復大陸」並且認為「我們應設法讓

大陸同胞與我們分享這一成就使我們的奮鬥具有更大的意義和價值」7也就

是在不違背國民政府一貫以來的反共民族敘事邏輯下建立自身討論中國民族問

題的基礎同樣的這也是陳映真王曉波等年輕一輩的《中華雜誌》成員在左

右翼中國民族主義結合之後這個階段的討論重點主要是放在「中國未來統一道

路」上雖然「左翼」話語打開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論述空間這也是一九七年

代之後「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論者往往「民族」理想凌駕「左翼」階級分析來思

考問題並且在一九八年代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探討上思索兩岸的民主

化問題這些和黨外運動藉由對抗黨外戒嚴體制的過程是不一樣的 此時陳映真也關注文革後中國民主化的過程在前述胡秋原「超越前進論」

的話語邏輯之下他認為進行中國整體現狀的批評是必要的在〈答友人問〉一

文中他指出一個潮流正在整個中國內部形成因而須要討論當前包含台灣在內

的中國民族的「民主」問題他認為「民族主義對於中國在目前階段是要

使中國從帝國主義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軍事的支配中求得完全的解放」8如果要思考中國人民的未來不能只透過「黨」而是要從整個「政權」的問

題來看9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也探討中國四人幫垮台後的民主化過程並指出如

果統一後的中國仍然不能使台灣人民當家做主分離主義仍會長期存在10上述

陳映真試圖將台灣納入中國「整體」來談以及積極尋求「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的過程對他而言「『苦戀』表現了今天中國大陸知識份子的一種心情」11同

樣也突顯在他自己的「中國民族」認同過程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中華雜

誌》討論中共朝向民主化自由化的問題仍是站在「超越前進論」的立場來批

判共產主義以及批判中共迫害追求民主自由的人士但這不意味著《中華雜

誌》就此完全否定「左翼」因為這個階段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問題也逐漸

開始討論陳映真也探討台灣戰後初期遭受政治迫害的政治犯與「左翼」問題

但是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之下就成為他在民族立場上銜接台灣與中國

歷史關係的起點 另一方面儘管反共戒嚴體制仍然存在但是隨著中共文革後改革開放台

灣作家學者也開始前往中國交流比如李歐梵等七名教授應中共「作協」之邀

7 曾祥鐸著〈三十年來台灣海峽的兩邊〉《中華雜誌》第 18 卷第 201 期1980 年 4 月頁 11 8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日頁 39 9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日頁 35 10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日頁 40 11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58

162

到中國進行三個星期訪問陳映真此時也意識到有不同聲音的海外知識份子他

在和尉天驄所寫的〈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當中指出這些留美學者如

果不認同中共國民政府與台獨在美國有更多的言論自由之下就更應該發揮

知識份子的使命文章中也強調「任何禁止一種學派思想的理由不論多麼正

當而且合乎需要都足以發展成為壓迫思想信仰言論自由的藉口」並接著

指出中國文學家需要的是「革命的改造世界的文學藝術理論是敢於和中共目

前落後的官僚主義的專制的人壓迫人的謊言當道的現實做勇敢鬥爭的文

學藝術理論」12陳映真與尉天驄雖然肯定這些學者要求對中國作家停止迫害

但是如果要中國吸收西方的各種理論並不正確認為中國需要的是「做勇敢鬥爭

的文學藝術理論」然而中共在戰後正是因為認同馬克思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

這類強調立基在現實基礎上進行批判的理論在中國並不缺乏重點在於「知識份

子本身」是否將之落實在現實政治的批判上換句話說不是「需要什麼理論」

的問題而是「鬥爭的理論如何運用在現實中」的問題加上中國文革後的政治

發展十分複雜並非如文章中懷抱民族熱情要求中國民主化人士起身反抗便能

達成因而這篇文章「民族理想」大於對中共中國知識份子的認識此外文

章當中還是將中國視為一個「落後」的國家甚至下定論批判台灣作家讀過的西

方文學作品不會超過中國青年13也就是認為台灣或中國比「第三世界」國家中

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識份子「落後」這種透過「民族」立場來塑造文化位階關係

站在東西二元對立的框架下肯定「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與民族意識實際上並

沒有真正超越殖民主義「進步」與「落後」的價值邏輯雖然陳映真也會批評索

忍尼辛以「宗教性和道德性的西方批評論」來看「第三世界」14這是值得肯定

的部份但是當他以絕對化的中國民族立場來批判帝國主義時甚至藉此看待黨

外「台獨傾向」批評「台灣意識」也就重新落入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話語邏輯

當中這也是他一貫以這樣的位階關係來貶抑「民族」自我並且在宣揚他的「第

三世界論」的理念與左翼階級分析的過程中卻反而將自身所認同的「中國民族」

不斷拋向邊緣位置 上述陳映真討論中國民主化問題是奠基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

程除了以胡秋原「超越前進論」為理論基礎下展開並進一步將「中國民族」

納入「第三世界論」的思考範疇中《中華雜誌》主要著力點在於中國文革後的

民主化的問題那麼《中華雜誌》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追尋過程中面臨

到什麼樣的阻力原因在於《中華雜誌》在鄉土文學論戰後面臨《疾風》雜誌

成員的指控還有黨外運動中蘊含的「台灣意識」也不斷挑戰中國民族敘事這

12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1 13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5 14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9-70

163

些都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在力促「民族團結」的過程中面臨到的阻力

才會導致陳映真與《中華雜誌》之後更為積極地解釋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筆

者以下筆者便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的「反帝民族意識」所無法達成的「民

族團結」的過程 (二)「反帝民族意識」所無法達成的「民族團結」 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所無法達成的「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

主義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焦慮的部份台灣在美麗島事件後黨外運動儘

管路線分歧紛紛各述己見但基本上都對於國民政府統治表示不滿一九七

年代以降「革新保台」的知識份子也陸續刊行了《台灣政論》《美麗島》與《八

十年代》《亞洲人》等刊物相對於遙遠的中國統一問題台灣政治問題是應當

優先考量之事然而由於黨外的聲音紛雜也不只是上述幾份具有「台灣意識」

的黨外雜誌而已因為黨外還是有統一論者的聲音比如楊祖珺與林正杰所創辦

的《前進》就包含了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立場 陳映真在納入《中華雜誌》的陣營後一九八年代主要是「檢討」黨外與

台獨之間的關係陳映真雖然並非完全排斥黨外聲音他所在意的是黨外人士站

在什麼「民族」立場而發言比如他在〈致一群「自由人」〉一文當中透過陳

鼓應競選辦事處的「民主牆」上的文章辯論關於自由與不自由的問題陳映真

要揭穿「這『自由』是多麼虛假」15並批判這些反對者「你們只對眼前這個維

護自己利益的體制充滿『愛心』和『信心』罷了」16他為陳鼓應陳婉真等候

選人辯護也肯定黨外候選人對台灣現狀的不滿對於黨外運動還是有一定程度

的支持但是也正因為中國民族情感大於現實考量導致他日後聚焦在黨外「台

獨傾向」批判進而抹殺了黨外運動過程中在「不分統獨」立場之下挑戰黨國體

制的積極性 當然黨外運動內部意見紛雜甚至也常因意見與意識形態差異而產生齟

齬甚至積極和黨外劃分關係的陳映真也曾被批評是「台獨」人士在高雄爆發

「美麗島事件」後陳映真曾經二度被捕被釋放後他在《美麗島》發表〈關於

「十三事件」〉談被捕的經驗文中指出台灣黨外運動人士甚至是在美國的

中國作家「『不分左派中間派右派』一致支援了我」17雖然他向黨外人士

表達謝意但是因為一九七五年出獄以來所堅持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之後他在

「第三世界論」運作期間積極抨擊「分離主義」甚至一九八三至八四年間和黨

15 陳映真著〈致一群「自由人」〉《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6 16 陳映真著〈致一群「自由人」〉《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8 17 陳映真著〈關於「十三事件」〉《美麗島》第 1 卷第 3 期1979 年 10 月 25 日頁 49

164

外人士掀起「台灣意識論戰」此外這個階段由於黨外意見紛雜也常有互相

攻訐的文章出現比如《中華雜誌》在中泰賓館事件後也曾和具有激進反共愛

國立場的《疾風》雜誌進行筆戰關於此事件喬太守曾在〈從「疾風」停刊談

起〉一文當中指出 「中泰賓館」事件發生之後許多黨外人士及海外左派謠傳「疾風」是

日的示威行動是國民黨是先策劃的但從事情發展過程及「疾風」主其事

人士的事後言論顯然有證據說明這是以沈光秀為首的反共義士及「疾

風」內部成員的自發行動而國民黨卻背了黑鍋helliphellip「中泰賓館事件」

發生後由於政府站在廓然大公的持平立場無論是輿論界或知識界都給

予積極的讚譽甚至黨外領導人物都不能不公開表示政府是以公正的態度

處理自然站在「疾風」立場認為政府對黨外示弱因而在幾期雜誌

內容中對執政黨也採取另一角度的批評用字遣詞夾帶高度情緒化的字

眼也引起執政黨內部某些人士的反感18 中泰賓館事件之後《疾風》因為國民政府的態度已醞釀不滿的情緒甚至在美

麗島事件後進行各方抨擊包括胡佛呂亞力楊國樞等自由主義的學者甚而

之後和《中華雜誌》進行筆戰「特別是胡秋原三十年來堅持反共及中國統一

的立場是人所皆知的因此『疾風』暗示『中華』褊袒『美麗島』疪護『黑

拳幫』自然不是胡秋原所能容忍」19一九八年期間《中華雜誌》刊登多篇文

章批評《疾風》為「陰謀暴力集團」「紅衛兵暴力」等等「他們一面偽裝愛

國一面攻擊政府一面冒充政府恐嚇社會使人人敢怒而不敢言」20而陳

映真此時也發表〈法西斯主義的幻想〉一文反駁《疾風》雜誌指控他是「小

左派」「日共領導的台共份子」「黑拳幫」等不實指控21另一方面陳映真雖

然批評這些「法西斯主義者」但他還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之下反過來要求

政府和黨外反省不要讓黨外人士變「台獨」 但是台獨的性格絕不是一個被壓迫民族向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要求獨立

和解放的問題台灣的法西斯主義者有意無意間竟把自己裝扮成對「台

灣民族」施行壓迫的「帝國主義者」正好授台灣人士以柄使他們以所

謂「台灣人民主義」反對所謂「漢族沙文主義」其愚騃如此22

18 喬太守著〈從「疾風」停刊談起〉頁 199-200收錄於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

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 日 19 喬太守著〈從「疾風」停刊談起〉頁 202收錄於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

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 日 20 編輯部〈關於疾風陰謀暴力集團之目的及其做賊喊賊手段之說明書〉《中華雜誌》第 18 卷

第 200 期1980 年 3 月頁 29 21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4 22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165

陳映真澄清自身和黨外「台獨」的關係認為《疾風》與「反共愛國聯盟」的「法

西斯主義者」把自己和「台獨」之間變成「壓迫被壓迫」的關係認為他們這

樣的指控「正好授台灣人士以柄使他們以所謂『台灣人民主義』反對所謂『漢

族沙文主義』」他認為投機的「法西斯主義者」並沒有成長的土讓原因在於台

灣內外就算發生的重大事件內部仍維持憲法與軍事忠誠並且「在台灣的中國

人民(本省人和外省人)辛勤努力建設的結果」因此陳映真在這個階段還

是肯定國民政府的貢獻認為「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基本上是有效率的因此

台灣的有產者法西斯的社會根源除了極少數還能信賴現有社會秩序」23此外陳映真〈注視一件在逐漸株連擴大中的文字獄〉則是在隔一年後發表

的評論他批評趙慎安周之鳴等《疾風》成員不經查證就「說曾祥鐸陳映真

是『美麗島』雜誌社的社務委員」以及把胡秋原具名控告《疾風》一干人之事

說成「已編輯部名義發表文章控告沈光秀等人為匪諜」24上述這些說法也就不

考慮他所謂的「法西斯主義」根源實際上是黨國戒嚴體制下的產物雖然陳映

真批評《疾風》的「法西斯主義者」但是文中如何不要助長黨外「台獨傾向」

才是他更為在意之事 上述陳映真和《中華雜誌》回應台灣民主化運動的文章主要是基於被點名

批判才回應的他和《中華雜誌》雖然具有緊張關係並沒有正面挑戰國民政府

黨國戒嚴體制反而認為國民政府已逐漸擺脫過去的法西斯統治並將焦點放在

「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左翼「反帝民族意識」上陳映真之

後專注在批評黨外運動的「台獨傾向」雖然也強調民主自由的重要性但是

他一方面透過「第三世界論」中的「反帝民族意識」強調「民族團結」來對抗帝

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另一方面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才是他與《中華雜誌》

左右翼聯合之下討論的基本論題 而陳映真對黨外運動的關注在一九八年代開展出和《中華雜誌》相同的

立場特別是批判「台獨」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在中美斷交之後「黨外四

君子」訪美對於台灣的前途問題希望由台灣的全體住民的利益考量來自決

四人回台後發生「批康運動」黨外內部產生「改革體制」和「體制內改革」的

路線之爭楊旭昇曾在〈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指出 在七十一年四月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尤清四人連袂訪美時在許

多公開場合的談話中就出現各說各話的場面對「組黨」問題康是沉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5 23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頁 90 24 陳映真著〈注視一件在逐漸株連擴大中的文字獄我們不服台北地院的兩個錯誤判決提出

上訴之理由〉《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頁 131

166

默尤勢力倡於是被視為妥協尤清變成黨外的戰鬥英雄自此康寧祥

的領袖地位開始動搖黨外「主流派」的訪美歸來後及面臨到新生代長

達一年的「批康」運動25 文中指出「新生代長達一年的『批康』運動」之後黨外又回到美麗島事件前的

分裂局面「後援會」的出現使黨外正式分裂但「它忽視到任何政治運動初期

本質上都是菁英主義」而「希望透過民主形式推舉出候選人這是『由下而上』

的政治動員」對黨外而言是既有的黨外權力結構的革命性改變26並且「路線

之爭」的問題也越來越激烈相對地這對於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的《中華雜誌》

而言試圖透過美國來決定台灣的政治問題是個警訊陳映真此時專注在批判黨

外提出的「一千八百萬人論」在〈思考路線的貧窮〉一文中主要針對黨外主

流四人在訪美期間得知「上海二號公報」上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省認為美國無

權踰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界線會危及台灣一千八百萬人的自由意願27

陳映真批評黨外一千八百萬人論是「台灣主義特點的台灣黨外」所喊出來的而

國民黨同樣喊出「台灣一千八百萬人」的說法也已經「在思想上放棄了對全中

國人民和問題的關切」28此外他更進一步以大篇幅分析這些「台灣主義的台

灣黨外」的「中產階級」性格認為「台灣黨外主流在思考政策的不徹底曖

昧和機會主義性質恰好表現了台灣中產市民階級的特點」29但是最重要的還

是黨外運動是否反帝國主義是否將台灣放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思考陳

映真批評「一千八百萬人論」具有「台灣意識」的黨外四君子「中產階級」性

格主要是因為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下東西方二元對立起來實際上並無法藉

此解釋黨外政治的複雜性因為他的焦點還是放在黨外是否仰賴美國帝國主義來

進行抗爭而非外部的黨國戒嚴體制的現實而他而言這些策略性運用美日帝

國主義進行抗爭的台灣民主化運動是不能接受的也就成為他這個階段化約地將

「台灣意識」劃上「中產階級」性格 因此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期間與《中華雜誌》強調「民族團結」來

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過程中面臨到台灣社會內部的各種阻力在上述陳映

真發表的各篇文章當中多少還是對於國民政府抱持期望並不斷將批判焦點轉

移到在具有「分離主義」與「台灣意識」的論者上他們反對不挑戰帝國主義與

25 楊旭昇著〈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頁 60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力》台

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 26 楊旭昇著〈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頁 60-61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力》

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 27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3 28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9 29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1

167

資本主義發展的黨外運動認為這並非是追求真正的自由與民主特別是「台灣

意識」浮上檯面加上陳映真與《中華雜誌》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就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而關於戰後初期

「左翼」知識份子的討論以及被中共迫害的民主人士也就成為此時陳映真等

人的討論焦點

二思索「左翼」知識份子與政治歷史關係的起點

一九七九年後由於黨外政治運動談論白色恐怖已逐漸不再全然是禁忌此

時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是放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思索中國民主化過程

並批評黨外中的「分離主義」與「台灣意識」對於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

而言不能夠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台灣黨外運動中的

「台灣意識」才是最大的阻力因此思索如何消解「台灣意識」就變得十分重

要而《中華雜誌》與陳映真這個階段對於中國民主化過程的思索中也逐漸開

始討論台灣戰後初期政治與歷史的問題甚至透過探討「左翼」知識份子來銜接

台灣與中國的政治歷史這就變成是這個階段的重要課題 首先陳映真在入獄期間已開始注意到白色恐怖的政治犯並且意識到這些

政治犯中也有民族上的統獨立場差異陳明成曾透過宋澤萊的回憶指出 宋澤萊說當年畢業(約 1975)後有一小段時間曾透過楊逵的介紹去烏

日的一家專收政治犯的塑膠鞋工廠做工這些政治犯在廠內也如同在綠島

時竟然不忘劃分陣營分成「統一派」和「獨立派」彼此不合「在他們

的談話中常聽到他們談起陳映真如果我的記憶沒錯的話陳映真在他

們的口中就是綠島裡統一派精神上的領袖」這時陳映真的出獄正好遇上

了這波對日治時代台灣新文學的「中國性」的再確認風潮引領風潮成

為文學社會運動的旗手儼然已是遲早之事30

引文指出在獄中犯人其實也仍有「統獨」之別甚至「陳映真在他們的口中就是

綠島裡統一派精神上的領袖」陳映真出獄後已然銜接上這股「日治時代台灣新

文學的『中國性』的再確認風潮」除了強調「民族文學」的道路並在一九七

九年後和《中華雜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

話題此時也逐漸突破黨國戒嚴體制的禁忌《中華雜誌》則放在整個中國民主化

過程來看台灣問題 此時《中華雜誌》在外界質疑雜誌的反共立場時也藉由探討一九三年代

30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48-149

168

中國社會史論戰來澄清已開始觸及「左翼」知識份子的討論鄭學稼在〈中國

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一文中指出 「社會史論戰」的最大收穫大多數運用唯物史觀者了解它不是放之四海

皆準的真理於是對比世界各國歷史與中國歷史產生一些意見李麥麥

胡秋原和筆者都由之拋棄馬克思主義還補充一點二十年代起談馬克

思主義是時髦而年輕一代是跟年老一代人談著它在北伐以前反共者

不少而他們之中就有人對年輕人宣傳過馬克思主義他們有這些話馬

克思是革命聖賢我們與共產黨所不同的是實現革命的方法不是否定

共產主義的理想在上述思想氣氛中年輕一代拋棄馬克思主義是不容易

的現在有人用這事實斥責還活著的參加「中國社會史論戰」者是不

公平的31 他的論點立基在胡秋原「超越前進論」的論述基礎上左右翼並不是焦點所在

重點在於「學問是客觀的但學問的推廣卻含有民族主義」32也就是民族主義

才是鄭學稼與《中華雜誌》成員的核心價值所在鄭學稼重新說明這段歷史並

且認為「年輕一代拋棄馬克思主義是不容易的」也就是在「反共」上還是和國

民政府達成一致差異在於《中華雜誌》要在反共產主義反西化俄化與反帝

國主義的中國民族主義下「超越而前進」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也透露出曾經受

到「左翼」思潮影響的年輕人是可以諒解的因為「二十年代起談馬克思主義

是時髦而年輕一代是跟年老一代人談著它」這顯示出《中華雜誌》對於解嚴

前的「左翼」知識份子還是有所包容的重點是是否站在批判帝國主義站在中

國民族主義的本位立場上進行批判 而《中華雜誌》長期以來就有著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批判共產主義馬克

思主義的位置存在在一九八年代時《中華雜誌》逐漸拋開反共立場在探

討中國民主化過程與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程中「左翼」歷史的問題

也被帶進來討論《中華雜誌》所強調的「超越前進論」也就是站在「中國人立

場」站在為「民族團結」而奮鬥的位置上結合左右翼的力量是《中華雜誌》

所極力強調的部份而陳映真正是立基在「超越前進論」的話語邏輯上一方面

批判中共當下的政治問題另一方面則透過台灣白色恐怖歷史來銜接台灣與中國

的連帶關係他曾在〈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批判中共政治問題時指出 「四人幫」垮台之後中共當局藉著把一切罪惡歸給「四人幫」所透露出

來的嚴重錯誤早已暗示了這個事實滯留大陸的台灣左翼知識份子可

31 鄭學稼著〈中國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

頁 15 32 鄭學稼著〈中國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

頁 15

169

以超越近代化殖民地台灣和前近代中國之間的文化性和社會性的差距造

成的衝擊卻終於逃脫不出中共的政治衝擊這種衝擊的因素十分複雜

諸如中共黨內長期存在想解決又屢次無從解決的關於錯誤對待革命知

識份子問題教條主義『左』傾風以及目前在大陸民主批評派所指責

的社會封建主義和社會法西斯主義helliphellip33 也正因為陳映真此時批判中共「『左』傾風」所造成對於追求自由民主人士的

迫害甚至包括台灣戰後流亡至中國的左翼知識份子此時「左翼」在陳映真的

話語邏輯中比較是一種「理想主義」與民族道路追尋此外陳映真在文末也指

出台灣人需要有「為了自由民主民族團結與和平的中國而奮鬥」的品質34

側重中國「民族團結」的立場下來審視「左翼」知識份子才能將台灣與中國的

戰後歷史銜接起來討論另一方面或許現今強調陳映真「左翼」立場的論者可

能會認為他因為黨國戒嚴體制而無法直接說明自身「左翼」認同但是就此階段

強調「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中華雜誌》左翼階級路線的《夏潮論壇》來看

儘管他的「第三世界論」帶有「左翼」思考但內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

值中強調「民族」仍大於「階級」受中共或國民政府迫害的「左翼」知識份子

在陳映真的詮釋之下更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意味換句話說這也才是陳映

真自小說〈賀大哥〉以來要強調的是受「左翼」影響的知識份子在「民族」道

路追求上的「理想主義」性質與此同時也正因為陳映真的焦點擺放在知識份

子的「理想主義」上間接忽略了更為現實的政治問題也就是陳映真自展開創

作與評論以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批判檢討國民政府的權力問題甚至在一九

八年代著重在兩岸「中國統一」問題而不是批判現實中台灣戰後以來黨國戒

嚴體制的箝制此外比如陳映真在〈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也

談論中共民主化過程受到迫害的「左傾」作家 幾十年以後這些被我們咒罵的「左傾」作家經歷了一場「浩劫」有

人墜樓自殺有人投河自盡有人屍骨不存有人瘐死囹圄有人在審訊

室中被活活打死helliphellip但是這才是昨天的事啊今天就有許許多多年

輕的壯年的老年的中國作家起來反省起來批評起來大聲疾呼

要說真話要自由要民主要把人當做一切的核心35 陳映真以感性的筆觸指出「要說真話要自由要民主要把人當做一切的核心」

對於他而言「目前中國最迫切需要的是在廣大祖國的範圍內在客觀的法制保

33 陳映真著〈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9 34 陳映真著〈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3 35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23 期1982 年 2月頁 23

170

障下實踐民主和自由」36然而實際上正是因為台灣中國沒有「客觀的法制

保障」的現實政治問題才是導致「自由中國」或「紅色中國」並沒有落實人權

的原因這些並非以宣揚「道德」「人的價值」所能解決而是一個「統治者如

何執行法律與政治的問題」這正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所不願意正面碰

觸的部份 陳映真在《中華雜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之下思索戰後初期白色恐

怖的歷史做為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儘管一九八年代在「民族」立場

上統獨雙方都向國民政府要求特赦「政治犯」但內在的論述邏輯也逐漸產生差

異在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的《中華雜誌》一方也就是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

路」位置上進行政治批判因此陳映真逐漸將焦點放在一九七九年後中國民主化

運動的脈絡來檢視「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與「政治犯」的問題對於陳映真等

人而言探討白色恐怖只是中國民主化運動的一環並且呈現在陳映真的評論

上一九八三年七月他在赴美參加國際作家寫作計劃前在黨外雜誌《鐘鼓鑼》

上發表探討政治犯問題的〈綠島的風聲和浪聲〉文中批評國民政府「國民政府

對於政治犯的『教育』從來沒有誠意」「從來沒有過有人因為『悛悔有據』而提

早釋放」37陳映真認為這是一個「刺痛人類良心的人道主義問題」38陳映真

在這裡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解釋白色恐怖下的政治犯問題突顯出他不願

意正面批評國民政府的戰後以來的政治問題因為無論是國共任何一方都是構成

「民族」的一份子他先前在〈中國的希望繫於國民的道德勇氣〉一文中對於中

共壓迫民主化人士時也有相似看法「劉青為什麼以為中國人民再也不能放任政

治權利肆意歪扭和蹂躪法律為什麼要中國人民不去盲從專制者而讓自己的權利

喪失答案顯然也是在於道德上的要求」39然而「人道主義」的說詞無助於解

決「政治」問題以「道德上的要求」來看待中國民主化過程中的壓迫也就意

味著他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下「同情」兩岸政權而陳映真在一九八四年三月《夏

潮論壇》上也發表〈打起精神英勇地活下去吧〉一文透過懷念繫獄三十三

年尚未獲得假釋出獄的林書揚李金木並在文中肯定當下國民政府面對中國

的態度 韓戰結束隨著六年代美國在中南半島上的挫折到了七年代基本

上改變了東西冷戰的結構而台灣也因為極為複雜的因素幸運地在遼

闊的第三世界中奇蹟般地獲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台灣的資本主義化

36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23 期1982 年 2月頁 24 37 陳映真著〈綠島的風聲和浪聲〉《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05 38 陳映真著〈綠島的風聲和浪聲〉《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07 39 陳映真著〈中國的希望繫於國民的道德勇氣讀劉青「沮喪的回憶與瞻望」後的一些隨

想〉《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頁 33

171

行程在過去二十年間有了空前的發展國民黨開明派和一部份台灣資

產階級已經有力量提出「一個國家兩個政權」的口號去看待中國問題

從這歷史變化的背景看做為歷史問題的五年代初期的政治案件早應

有相應的新的評估40 上述文章雖然不像先前以「人道主義」來解釋戰後以來的政治問題而開始將焦

點放在冷戰的思考脈絡之下一方面他認為「做為歷史問題的五年代初期的

政治案件早應有相應的新的評估」也就是他此時已開始思索如何重新解釋

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但是另一方面他接著指出「國民黨開明派和一部

份台灣資產階級已經有力量提出『一個國家兩個政權』的口號去看待中國問

題」是一種「空前的發展」也就避而不談黨國戒嚴體制下的權力關係因此

他的焦點仍是鎖定在如何解決台灣與中國分裂的局面在不挑戰政治禁忌的前提

下呼籲政府重新評估一九五年代的政治案件並且肯定國民政府在政治上思

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已有所突破其實這不同於其他黨外人士立基在當下台

灣民主化的現實過程來討論白色恐怖問題此外他此時仍肯定國民政府的兩岸

政治思索雖然還沒有像日後「冷戰體制論」中將國民政府鎖入「美蘇冷戰國

共分斷依賴美日」的框架下但這個階段他已開始試圖銜接戰後台灣與中國的

連帶關係關於白色恐怖中「左翼」知識份子的歷史討論成為他日後納入戰後

「冷戰體制論」思索「民族分斷」的原因的重要起點並且促成「冷戰體制論」

的重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對於台灣內部「分離主義」與「台灣意識」的焦慮所致

認為這是「民族團結」與「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阻力 因此黨外人士和《中華雜誌》在一九八年代民主化過程中的兩條道路

其實當中醞釀著日益激化的統獨問題在台灣與中國面臨民主化的過程中因為

統獨立場殊異導致問題焦點與政治目的的差異特別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

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主要將焦點擺放在台灣與中國民主化過程的問

題上而非黨國戒嚴體制本身思索戰後初期的「左翼」知識份子與中國民主化

過程成為這個階段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母題因此「左翼」的政治歷史

問題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程中被帶進來討論做為消解「台灣意識」

促成「民族團結」的方式這是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運作過程中的另一個著

力焦點

三〈鈴鐺花〉與〈山路〉以左翼知識份子銜接戰後初期中國歷史

上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討論中國民主化問題的過程中也開始思考

戰後初期與當下中國「左翼」知識份子的問題藉此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

40 陳映真著〈打起精神英勇地活下去吧懷念繫獄逾三十三年的友人林書揚和李金木〉

《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3-114

172

而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在追尋和台灣黨外運動不同的民主化道路的過程中陳

映真也寫下〈鈴鐺花〉與〈山路〉也就是試圖以懷抱「民族理想」的「左翼」

知識份子來解釋戰後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以及探討白色恐怖的問題那麼這

兩篇小說如何思索這樣的課題以下筆者從〈鈴鐺花〉〈山路〉兩篇以白色恐怖

為題材的小說來看 首先〈鈴鐺花〉透過鶯鎮來描寫整個時代背景的樣貌以莊源助和曾益順

兩位孩童的視角來看台灣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的經驗陳映真透過戰後時代氛

圍來描寫小說比如孩童唱〈台灣光復歌〉等具有強烈「中國民族」色彩的歌曲

村裡與軍中流行的痢疾鳶山的傳說故事鎮內曾被美軍投過的三顆炸彈等描

寫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歷史特別是小說中大量鋪陳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歌

曲內容也就意味著他此時已有銜接台灣與中國戰後初期歷史的企圖因為這些

歌曲是在戰後初期的歷史過程中被帶來台灣的那陳映真如何描寫台灣社會中的

「左翼」思想呢他主要以「分班制度」來說明高東茂想要消除「階級差異」的

理想而「分班制度」這是學校高層在升學體制下依照經濟與智力所產生的區分

當中包含了不平等的「位階」關係高東茂反對這項制度與「職工班」的設置

認為「分班教育是教育上的階級歧視」41甚至自願接下「看牛仔班」導師一職

他要在學校裡消除差別待遇特別是將家境貧困又頑皮的曾益順擢升為班長要

曾益順向全班報告筍龜的生活史要改變學校對於曾益順「素行頑劣」的評價42

高東茂當老師的期間曾經改變曾益順的想法「直到高東茂老師當級任我才

開始覺得莊里人並不就是沒路用的人」43然而之後由於高東茂因為白色恐

怖而逃離學校曾益順被撤除級長的職務並且又開始打架的生活而陳映真也

藉由高東茂被捕後故鄉之人的墮落來暗示這些一九五年代初中國民族主義者

「社會主義」理想的幻滅除了上述曾益順的轉變之外其它比如鶯鎮之後產生

流氓火拼蟲害等事件等等甚至金先生的元配來到台灣後致使余義德的女

兒吊死在後壁山然而余義德則是繼續升官當上農會的總幹事這些故鄉墮落

的主題一再地在陳映真小說中展現最後陳映真在小說中也透過故鄉之人來處

理省籍上的問題比如以閩南為主的鶯鎮也曾搬來客家人徐阿興起初徐阿興受

到排斥直到他種植「客人仔番薯」出名後才漸漸改變故鄉之人對他的評價

而戰前為日本人做事的余義德本來排斥外省人不願意租房子給外省人居住後

來余義德的態度轉變不但租房給外省籍的金先生甚至把女兒嫁給他從上述

小說內容來看〈鈴鐺花〉在黨外運動與「台灣意識」高漲之際發表也就是透

過戰後追尋中國民族主義理想的「左翼」知識份子來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

的連帶關係意味著他想要證明並沒有所謂「省籍衝突」如果將小說放回到時

代中考量的話台灣的「左翼」歷史並非是這篇小說所要處理的核心價值重點

41 陳映真著〈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7 42 陳映真著〈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6 43 陳映真著〈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31

173

反而是座落在小說的「民族」目的上只不過這當中的國民政府權力關係問題

也就在小說浪漫化的過程中以孩童的視角來將之淡化 〈山路〉則是將焦點放在主角蔡千惠身上透過醫院的對話場景及蔡千惠信

中對於白色恐怖經驗的描寫來梳理戰後初期的歷史小說裡的時間點放在高雄

事件後並透過蔡千惠的信來回溯戰後與白色恐怖時期左翼民族主義者理想的禁

絕蔡千惠是李國木的大嫂她看到報紙上寫著「叛亂犯」監禁三十多年後因「悛

悔有據」而獲得假釋的新聞其中一位是黃貞柏是丈夫李國坤的好友使她感

到長期以來違背「左翼」的理念羞愧甚而喪失活下去的意念因而楊醫師指出

「很少見過像那樣完全失去生的意念的病人」44三個月後蔡千惠死去小說以

李國木發現蔡千惠寫給黃貞柏的信以及蔡千惠信中的內容做結黃貞柏原本是

蔡千惠許諾終身的對象但他為了革命的理想而擱置兩家的婚約在「左翼」理

想的實踐過程中蔡千惠的二哥蔡漢廷因為自首而洩密導致黃貞柏與李國坤等

人被抓於是蔡千惠抱著贖罪之心冒充國坤大哥在外結過婚的妻子照顧李國木

一家那麼蔡千惠是麼樣的女性呢李國坤和幾個焦炭廠的工人被抓走後蔡千

惠來到李國木家中贖罪李國坤的母親乞食嬸不久即病重死去父親則是原本在

「興南煤礦」工作他一開始從事土水工之職後來到台北當建築零工並在李

國木讀大學期間從鷹架上摔下來死去上述這些經庭因素使得李國木一家在經

濟上陷入困境因此蔡千惠到礦區工作來解決家庭生計問題起初她不同意父

親和阿番伯要在煤礦安排一個洗煤工人的位置直到第三年才補上推煤車工人的

缺在李國木雙親過世後蔡千惠撫育李國木讀書求學李國木就讀師範並取得

會計師資格經營會計師事務所蔡千惠希望里國木「避開政治」「力求出世」

而「感到刺心的羞恥」因為這背離了過去「左翼」的理想甚至之後黃貞柏出

獄的消息驚醒了「被資本主義商品馴化飼養了的家畜般的我自己」45蔡千

惠可說是「左翼」理想主義知識份子她在信中的話語也展現出受過革命理論的

影響李國坤也曾教她唱三字集而這三字集是台灣工人運動家教育工人和農人

來反抗日本統治的歌曲此外在礦區工作的期間她也會故意把煤渣往外播

讓窮苦人家的孩子撿回去燒火等等上述〈山路〉的小說敘事內容均指向陳

映真探討「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討論脈絡下試圖透過台灣戰後初期「左翼」

知識份子「中國民族」理想的追尋過程中面臨的政治迫害來解釋戰後初期追尋

「中國民族」道路上的知識份子所面臨的共同命運 上述兩篇小說仍是在陳映真「民族團結」的使命之下透過二二八事件與白

色恐怖中的「左翼」認同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然而這過程當中具有複

雜的政治經濟社會民族等不同層面的問題也就在以浪漫主義式的描繪手

法之下和原先陳映真先前「華盛頓大樓」系列強調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問題有

44 陳映真著〈山路〉《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76 45 陳映真著〈山路〉《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89-90

174

所差別那麼為何陳映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之後要寫下這兩篇探討「左翼」

知識份子的小說呢「華盛頓大樓」系列中試圖說明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帶

來的弊害藉此說明台灣被壓迫被剝削的處境要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

學習促成「民族團結」拋開「省籍」問題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

然而這個過程中「台灣意識」一直是陳映真無法消除的阻力因此他接著在〈鈴

鐺花〉與〈山路〉以「左翼」知識份子來解釋台灣與中國政治歷史之間的連帶

關係現今陳光興透過「左翼」「第三世界」立場來分析陳映真的〈山路〉與〈趙

南棟〉他指出 最讓人心痛的後遺症是只能藉由遠離政治自我消音按照黨國體制所

規定的渠道才能換取脫離貧困苟且偷生這其實是戰後左翼家屬的共同

狀態李國木只是這個狀態的化身但是故是沒有結束歷史是不斷變

動的過程風聲鬆了警報解除李國木乃至女兒翠玉或是被牽連的

左翼後代們到底會採取什麼態度行動是按照已經形成的軌跡迴避政

治還是積極介入至少到 1987 年解嚴前要選擇介入很困難趙南棟

是個例子到了 1989 年後的大世界已經全部改變了全球快速右轉左

翼已然成為過眼雲煙嗎46 陳光興之言固然是理解陳映真之所以寫下台灣戰後初期至一九八年代的不同

世代歷史所須要思考的課題但是陳映真此時的焦點並非在於「左翼後代們到底

會採取什麼態度行動是按照已經形成的軌跡迴避政治還是積極介入」他

反而是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思索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的課題藉此破

除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因此探討「左翼」知識份子的歷史此時做為陳映

真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手段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之後逐漸將焦點放在「反

帝民族意識」中的「中國民族」認同上這才能解釋陳映真在《人間》時期要建

構「冷戰體制論」解釋台灣與中國歷史的連帶關係並說明戰後美蘇「冷戰體制」

下的台灣政治經濟發展 因此陳映真此時在小說〈鈴鐺花〉〈山路〉當中的用意不在於說明自身的

「左翼」理想而是做為一種解釋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手段」結合先前《中華

雜誌》的評論來看〈鈴鐺花〉〈山路〉反而是要解釋戰後初期這一批人在「左

翼」的中國民族認同之下追尋中國民族團結與和平的「理想主義」陳映真在

〈賀大哥〉當中仍有知識份子向官方「澄清」的意味存在「華盛頓大樓」系列

則宣揚他的「第三世界論」理念之後的〈鈴鐺花〉〈山路〉則是探討白色恐怖

的作品則是轉為探討白色恐怖下「左翼」知識份子的中國民族認同也就和前

述鄭學稼探討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史論戰時對於青年吸收馬克思主義抱持寬

46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 年代左翼份子的昨日今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4期2011 年 9 月頁 179

175

容的態度認為這些「左傾」的知識份子是「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的「同路人」

也正因為如此〈鈴鐺花〉〈山路〉放在時代脈絡下檢視時並不能直接和陳映

真日後宣稱自身的「左翼」理想追尋劃上等號此時反而是做為銜接台灣與中國

之間關係的手段藉此銜接這些「左翼」知識份子的「愛國」民族情感「台灣

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也一再否認黨外運動人士對其「左翼」的定位47以及本

節《中華雜誌》重新探討中國社會史論戰來看這些曾經受「左翼」影響的知識

份子同樣是懷抱「中國民族」理想的一份子因而小說側重描繪「左翼」追尋民

族和平的過程重點不在於「左翼」認同而是在於如何透過「左翼」來銜接台

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這些都成為日後陳映真論述中的重要一環並且一直到他

《人間》時期發表〈趙南棟〉才可說是真正將「冷戰體制論」完成並納入小說

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陳映真在這個階段對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討論

也就成為他日後會在《人間》雜誌時期與本土派激烈地競奪歷史詮釋權的源頭48比如在《人間》第十八期「『228』的民眾史」特輯中陳映真寫下〈為了

民族的和平與團結〉一文一開始就指出「國民黨沒有用抓人和鎮壓來反應相

對於它過去的行為和法則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容忍與成熟」但他接著放在中國

現代史的脈絡下來看認為「只說清廷或國府該不該對近代中國內外交煎的苦難

負責恐怕不足以全局性地討論問題了」49他的說法實際上就是要消解「台灣

意識」來促成「民族團結」這個特輯是為了和本土論者進行歷史詮釋權的產物50甚至陳映真之後違背作者周明本人的意願在作者不知情的狀況下逕自將

《在追隨謝雪紅的日子裡》改名為《台中的風雷》並由「人間出版社」出版51

47 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曾說「《夏潮》不折不扣地是一個比較求進步的台灣中產

階級知識份子的刊物」而不是「左派」刊物編輯部〈嚴守抗議者的倫理操守從海內外若

干非國民黨刊物聯手對「夏潮」進行政治誣陷說起〉《夏朝論壇》第 8 卷第 2 期1984 年 4 月

頁 5-6此篇文章後收錄於《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這篇文章是

陳映真所寫編輯部的評論可能也多半出自陳映真手筆 48 《人間》與本土論者爭奪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詮釋權的過程可參考李靜玫著〈美國《台

灣文化》的沿革及其與《人間》的意識形態爭奪〉《《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

誌研究(19866~199012)以新文化運動及台語文學政治文學論述為探討主軸》台北國立

編譯館2008 年 7 月 1 日頁 23-47 49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和平與團結寫在〈228 事件台中的風雷〉特集卷首〉《人間》

第 18 期1987 年 4 月 5 日頁 64 50 在〈別忙著歪曲歷史我們都還活著呢helliphellip〉一文中一開始便指出「最近掩埋了 40 年的 2

28 事變始末在台灣的出版品上大量出現引起廣泛的高度的關切這是因為第一40 年

來國府嚴厲禁止這段歷史的公開討論反而引起普遍的好奇心第二這一場骨肉相殘的歷史傷

痕在長期沒有大量客觀的人證物證的參考情況下反使人們對 228 的歷史認識走在一條脫離

了歷史真相的軌道上前進加上現實政治的波濤歷史不但沒有產生借鏡的功能反而成為人民

內心長期不解的悲痛包袱不時造成台灣政治對立的一種精神武器煽情的部份多於客觀的研

究成為一種隱藏的風暴第三海外指揮島內的觀點『必須奪回 228 事變的發言權和歷史

撰寫權』但實際上的田野調查研究又付諸闕如」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史」3-5 的部份並沒有

作者姓名筆者先以「編輯部撰文」視之編輯部撰文〈別忙著歪曲歷史我們都還活著呢helliphellip〉

《人間》第 18 期1987 年 4 月 5 日頁 88 51 陳芳明著〈《台中的風雷》之劈裂與陳映真談一本回憶錄的裏面史〉《探索台灣史觀》

176

這些因為「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歷史而產生陳映真與本土論者之間的爭執

到《人間》雜誌刊行期間越來越激化 透過本節分析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陳映真之後在《人間》形

塑「冷戰體制論」的起點在鄉土文學論戰後陳映真與《中華雜誌》達成左

右翼的「反帝民族意識」聯合陣線並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這些知

識份子不斷宣揚「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侵略是一九八年

代另一條民主化的思路只不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在「台灣意識」高漲之際 並無法促成「民族團結」包括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是如此因此重新

思索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甚至透過「左翼」知識份子當下中國知識份子來

重新思索政治與歷史的關係就成為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此時的目標 此外也正由於陳映真「第三世界論」以及他和《中華雜誌》強調中國民

主化過程都面臨本土論者的阻力重新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變得非常重

要他之後創辦《人間》雜誌積極建構「冷戰體制論」也就結合了這個階段

「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考以及透過「左翼」知識份子來解釋台灣與中國的

政治歷史發展過程之後陳映真進一步將台灣放在「美蘇冷戰國共內戰安

全依賴」的「冷戰體致論」思考邏輯下探討台灣戰後的發展藉此銜接台灣與中

國的歷史關係的重要起點並批判美日帝國主義與台灣產生「分離主義」之間的

關係這些都要到《人間》時期才真正完成他的「冷戰體制論」後才有進一步

的解釋

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年 9 月頁 224-225在陳芳明與周明的談話過程中「我

們談話後周明就拿出陳映真的傳真給我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信件的原文主要內容如下 約在四個月前我從葉芸芸那兒收到您『與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一書的影印稿遂著手電腦

打字準備由人間出版社出版我因先前出過葉女士編的《證言二二八》其中有先生大作多

篇理所當然地認為大作已由您授權葉小姐交由我人間出版社在台刊行不料日前自葉女士得

知旅美台獨大將陳芳明已取得原稿準備另在台灣刊行大為驚異查陳芳明氏歷年來在台灣

大搞反中國台獨輿論他尤其把謝雪紅氏當作『台灣人即使參加中共亦受中國人欺負與歧視』

的典型在台宣傳書如交由他在台印行陳芳明必有一篇長篇誣毀性導論或序文此對謝先生

對您對中國和在台民族派朋友都是一項打擊至頒(盼)先生三思我們企頒(盼)先生能(一)

通知陳芳明您已將謝書交由陳映真在台刊行(二)直接書面電傳給我(886-2-394-6804)正式

將尊著授權交我在台灣人間出版社印行作者版稅權益交由葉芸芸代理由我從優給付細

節幾日內另訂至急

這是陳映真在七月十日寫的七月十一日早上九時廿一分傳給上海台聯會台聯會在當天轉交給

周明我讀完信後向周明說『為了您的處境我不堅持一定要為你出書你可以把版權交給陳

映真』周明沉默不語然後很堅定地說『不』

他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有點激動地說『這封信是不老實的不正派的你看他信前說他

和台灣一些朋友都關心我的健康為什麼他經過上海不來看我為什麼四個月前他拿到我的手

稿竟沒有隻字片語給我』」頁 219-221甚至之後周明又對陳芳明指出「『我又被陳映真耍

了花招』原來陳映真在沒有獲得版權的情況下已經把他的回憶錄印出來了書名改成《台中

的風雷》連副題也從『在追隨謝雪紅的日子裏』改為『跟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裏』作者周明

也被改為他的原名『古瑞雲』」頁 225

177

第二節 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

陳映真對於兩岸經濟相互依存度持續提升下島上居民(漢系族群原住

民族群外籍配偶等)對於是否為「中國人」或是否「贊成統一」的比率

仍然持續滑落對於兩岸歷史歷經幾百年社會演變在文化制度甚至於

國族認同由於彼此價值共享空間有限早已變成「異己關係」的諸般現象

陳映真卻仍長期刻意全然無視仍舊自顧彈奏著其一貫「雙戰」(國際「冷

戰」加中國「內戰」)架構下的台灣消費社會論調以及「科學」的台灣社

會性質論意圖將台灣的未來命運在排除住民自決的情形下徹底鎖進中國

框架然而異常弔詭的每當陳映真構織他的中國大一統志業時其筆下的

原住民卻又頓時消失的無影無蹤名副其實地成為他在《人間》稱謂的「沒

有臉的人」或者也可以換個說法直接「自來的」都搖身變為「中國

人」了52 陳映真將出獄以來所提出的各種概念框架總結在「冷戰體制論」之下並試

圖以《人間》雜誌來奠定「冷戰體制論」的台灣現實基礎他在一九八代參與

多場論爭後透過建立「冷戰體制論」來談論台灣在「美蘇冷戰國共分斷依

賴美日」之下的「第三世界」發展實質可以看到他從「第三世界論」上升至「冷

戰體制論」的過程中仍是包含著「消費社會」與「台灣意識」批判並且持續

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前進而「第三世界論」的概念框架在「台灣意識論

戰」期間受到黨外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挑戰到了建構「冷戰體制論」的期間

也越來越突顯出論述要消解「台灣意識」的企圖如陳明成所指出的陳映真的

「冷戰體制論」試圖以「『雙戰』架構下的台灣消費社會論調以及「科學」的台

灣社會性質論」將台灣戰後以來的社會現實「在排除住民自決的情形下徹底鎖

進中國框架」甚至在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之下反而扭曲漠視了台

灣的社會現實儘管《人間》對台灣社會現實也有所討論但最後來是變成「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下用以宣揚民族理想的工具 而「冷戰體制論」做為陳映真出獄以來論述的一次「總結」但是核心價值

仍是以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來主導其評論並且做為日後「台灣社會性質論」

之準備這套論述實際上逐漸突顯出以概念來詮釋現實的盲點從而也就扭曲立

台灣歷史現實的論述邏輯並且試圖落實在小說〈趙南棟〉上因此陳映真「冷

戰體制論」在《人間》的形成過程是什麼他如何透過評論來解釋他的「冷戰體

制論」這就成為本章所要探討的焦點首先筆者從《人間》的「民族使命」

談起做為理解整份刊物逐漸轉向「冷戰體制論」的過程甚至逐漸以中國民族

52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57註腳 69 的文字部份

178

主義意識形態來決定評論走向其次探討陳映真在《人間》中積極建構的「冷

戰體制論」並將《人間》成員的評論做為基礎來建立他的「冷戰體制論」最後

筆者藉由前面「冷戰體制論」的形成過程及其內涵進一步探討陳映真如何將「冷

戰體制論」落實在小說〈趙南棟〉上透過本節分析才能理解陳映真之所以要

建構「冷戰體制論」的過程與意義並且做為之後「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基礎

一從《人間》雜誌的「民族使命」談起

「冷戰體制論」中的「分斷」概念源自於南韓社會運動中民族主義知識份

子的論述成為《人間》雜誌建構「冷戰體制論」的基礎在「台灣意識論戰」

期間他透過「第三世界論」批評黨外運動依附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中產階

級」性質而面對台灣文學「自主性」的時候他則是以「第三世界論」來進行

「消費社會」與「台灣意識」的二合一批判在這過程當中陳映真主要仍是以

「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來回應本土論者一直持續到《人間》創刊初期

基本上都還是在「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下來討論「中國民族」問題而陳映真之

後積極在《人間》建構「冷戰體制論」也一步步將《人間》成員的評論納入「冷

戰體制論」的概念框架之下儘管《人間》有不同的作者群但可說是一份陳映

真主導甚至變成是一份為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服務的刊物 首先要問的是陳映真一開始為何會想要創辦這份雜誌呢《人間》是陳映

真以報導文學報導攝影來開展「民族道路」追尋的另一個開始他曾經在訪談

過程中指出 我最早看到報導攝影是在美國一九八三年那是我去愛荷華大學一個

很熱心的朋友他把新聞系裡收藏的著名的報導攝影家的攝影集拿來給我

翻當時可說是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一個照片覺得非常震動53 他在一九八三年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計劃的時候開始對「報導攝

影」產生興趣《人間》在創刊初期雖然大量介紹何謂報導文學與攝影的文章

但也並非都截然是嚴格意義上的「報導攝影」與「報導文學」特別是在這個時

期也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攝影作品刊登在雜誌上比如《人間》曾經製作張照堂的

專輯在〈如戲人生訪問張照堂〉一文中指出「張照堂認為好的(藝術)

作品應該把具體的生活和現實和生活中抽象的超現實的事實溶合起來」李

明也指出張照堂的作品「畢竟和嚴格意義的報導攝影報知並且在報知的同

時表現出作者對人對世界對生活鮮明的價值觀並以這個價值觀表現出作

53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 年 7 月

頁 108參考「附錄(一)陳映真訪問稿」部份

179

者指導性的意見和批判是不同的」54也就意味著寫實主義不是他攝影的追

求目標重點仍是在於個人的美學的層面上來看待攝影本身此外包括之後

柯錫杰拍攝中國的作品數期刊登在《人間》上他帶著強烈的浪漫主義與個人美

學色彩拍攝世界各地的風光中國也只是他在世界各國攝影的其中一個部份而

已在「柯錫杰看中國特輯之一」當中他即指出要「以一個『人』的眼光」55

來看世界對他而言攝影是以創作者的個人理念為核心價值而柯錫杰進入中國

拍攝的作品由《人間》刊登出來這個「以一個『人』的眼光」所產生的攝影作

品也就附加上《人間》「民族文化使命」的價值比如蕭瓊瑞曾歸納柯錫杰攝

影有三個主題包括「對人性的關懷」「心象風景」「個人心靈的閱讀」特別

是「對人性的關懷」是指「主要表現在許多對少數民族的拍攝中」56但這樣的

「人性關懷」毋寧說是個人對於不同民族文化產生好奇心重點不在於「人性

關懷」上而在於個人內心慾望的投射來捕捉特殊的難得一見的世界奇景

黃明川就曾經指出「柯錫杰重要的作品都在充滿異國情調的世界裡完成東方

的景物反而無法反應出一個東方藝術家浪游天涯的情懷」57文中「東方的景物」

所指涉的是台灣現實同樣柯錫杰在面對中國少數民族的時候也展現出「充滿

異國情調」的「東方藝術家浪游天涯的情懷」而這種浪漫主義的情調也不單呈

現在《人間》的攝影作品上還包括描寫許多小人物的故事社會議題同樣也

都具有這樣的處理方式 當然報導攝影與報導文學只是《人間》展現的形式之一而已核心價值主

要是發揚「民族使命」陳映真在《人間》創刊號的發刊詞當中就已指出「消費

社會」麻痺人類的精神而使人「僅僅成為琳瑯滿目之商品的消費工具」他認為

「今天在台灣的中國人心靈已經堆滿了永不飽足的物質慾望甚至使我們的關

心希望和愛再也沒有立足的餘地」58而在陳映真的論述當中「消費社會」

會對「中國民族文化」造成負面影響這份雜誌的目標也就在於「共同為了重新

建造更適合人所居住的世界為了再造一個新的優美的崇高的精神文明和

睦團結熱情地生活」59《人間》也有諸多關於地方小人物的側寫關心醫療

與宗教的問題宣揚「人道主義」與「愛」是做為民族精神價值的一部份但是

重點在於知識份子試圖透過雜誌來完成自身「民族」理想的過程特別是延續了

過去陳映真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所開展出來的「消費社會」批判「台

54 張照堂攝影李明訪問〈如戲人生訪問張照堂〉《人間》第 2 期1985 年 12 月 2 日頁

66 55 柯錫杰攝影季季著〈搜巡在中國的邊陲上〉《人間》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47 56 蕭瓊瑞著〈絕對精準絕對明淨柯錫杰的攝影美學〉《藝術家》第 65 卷第 3 期2007年 9 月頁 309-310 57 黃明川著〈藍天白窗孤影人留美攝影家柯錫杰的藝術〉《台灣文藝》第 96 期

1985 年 9 月頁 206 58 陳映真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hellip〉《人間》第 1 期1985 年 11 月 2 日頁

2 59 陳映真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hellip〉《人間》第 1 期1985 年 11 月 2 日頁

3

180

灣意識」批判這些才是《人間》在關注社會議題的背後陳映真用以「證明」

自身關懷台灣社會現實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極力宣揚「民族使命」 因此《人間》的「民族」理想延續了陳映真批評時事的基調也就是以「民

族使命」為前提並結合先前陳映真評論中所包含的各種概念框架來開展在這

「民族使命」之下可以看到《人間》除了台灣中國的各種專題報導之外還

包括第三世界各國的議題甚至批判美日帝國主義或報導第三世界國家現狀可

以見到《人間》發揚「民族使命」的理念此外《人間》在報導中國議題的過

程中除了大量呈現中國人文地理的攝影作品之外特別是一九八七年底國民

政府允許外省人回鄉探親代表康系的徐璐訪問中國黃順興和王拓前往北京

劉賓雁談文學鍾俊陞藉由返鄉來探索中國客家族群中國當下民主化運動與天

安門事件等等這些專題也就延續過去《中華雜誌》探討中國民主化的思路

試圖將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連繫起來而在台灣部份則是積極將客家族群

台灣原住民族納入中國民族之下並且大量探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歷史

藉此銜接台灣和中國之間的連帶關係甚至是第二十期以降增闢「副刊人間」專

欄刊登台灣中國當代具有民族意義的文學作品以及與文學相關的研討會

也之所以陳明成曾指出《人間》背後的立場時認為《人間》是以中國民族主義

意識形態為核心價值 總體而言整本雜誌的編輯取向雖然以台灣為起點卻是以中國為前提

題材常常是台灣的觀照的座標卻擺明是中國所有的「台灣本土」議題

最終都要透過「現實中國」來詮釋定位事實上這就是《人間》背後向來

所隱蔽的邏輯譬如陳映真在雜誌上「探索」台灣社會性質時的編輯取向

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60 文中「所有的『台灣本土』議題最終都要透過『現實中國』來詮釋定位」換句

話說也就是《人間》是將「台灣現實」放在「中國民族」框架下進行詮釋他

之所以在意「台灣社會性質」的解釋也就是做為其「冷戰體制論」的核心價值

《人間》儘管上升至「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的視野甚至以「左翼」階

級分析進行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問題的討論但基本上是做為陳映真

「證明」「彌補」先前「台灣意識論戰」過程中缺乏討論的台灣現實問題他甚

至指出「陳映真認為島上只有『台灣結』的荒謬而不實存著所謂『中國結』的盲

點他直接歸咎『國共分裂東西冷戰安全依賴』體制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冷

戰心智』為荒謬的總根源」61 而陳映真「國共分裂東西冷戰安全依賴」

正是基於中國民族主義下發展出來的概念其實也就是在「台灣意識論戰」之後

60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83 61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88

181

他除了延續「第三世界論」的論點更試圖以「冷戰體制論」來解釋台灣的社會

性質做為對先前「台灣意識論戰」中本土論者「台灣意識」進行回擊的確《人

間》成員也關懷民間的社會運動救援湯英伸並深入討論公害汙染森林砍伐

核電安全野生動物保護等重要評論然而這不能全說是陳映真所主導的重點

是陳映真身為刊物的發起人他想要透過這份刊物達成的目的是什麼的問題而

他主要是透過《人間》來達成其「民族使命」的「目的」藉此反駁本土派在「台

灣意識論戰」期間未完成的批評一方面他透過「左翼」思考來批判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主導了台灣戰後政治經濟發展走向但另一方面他也就在「左翼」

階級分析的過程當中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也越來越明顯之所以強調「國共

分斷」正是因為他要解釋台灣與中國戰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而不能促成「民

族團結」的原因藉此破除本土論者「台灣意識」的論點 而《人間》也和過去陳映真的政治批判立場一樣必須在劃開和黨外政治人

物關係的前提下討論政治議題比如第十五期探討民進黨的成立以及自立晚報

顏文閂引起讀者質疑《人間》和黨外之間的關係因而《人間》旋即在第十六

期「編輯室報告」中指出 上一期「人間」受到讀者和社會的廣泛關心和注目使我們的零售和每

月訂閱數量創造了新的高點有很多人打電話寫信向我們致意也有人

非常關懷委婉地擔心「人間」是否就此走上「黨外」政治批評的路對

於支持或不十分同意 15 期路線風格的讀者編輯部要明白地說明「人間」

永遠不會變成一本政治反對派的政治性雜誌上一期我們的封面人物(筆

者註指顏文閂)不但不是「黨外」而且是個可敬的國民黨員我們關

心的永遠是人以及人的生活和環境我們自許我們的異像(vision)遠遠比單純的政治反對運動寬闊許多62

文中顯示出《人間》對於政治議題的討論引發讀者的關注「擔心『人間』是

否就此走上『黨外』政治批評的路」而《人間》將自身的定位相對於黨外雜誌

的政治批評甚至透過顏文閂「是個可敬的國民黨員」澄清這份刊物所關心的

「永遠是人以及人的生活和環境」也就有了「宣稱」這份刊物「合法性」的

意味當然這只是解嚴以前的理念《人間》越到後期意識形態也就越強烈特

別是在「冷戰體制論」提出之後《人間》的批評雖然不同於挑戰黨國戒嚴體制

的黨外但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主導了「冷戰體制論」概念框架並以此來批

判各種阻礙「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因素因而也就越發具有政治性格 《人間》當然也延續了一九八年代初期《中華雜誌》「超越前進論」的論

述邏輯胡秋原曾在接受《人間》採訪時指出自己「對共產黨無好感但對國

62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人間》第 16 期1987 年 2 月頁 11

182

民黨亦無好感」他雖然「相信社會主義」但是不滿「蘇俄與中共的馬列主義」63強調他一九六年代以降《中華雜誌》的「超越前進論」的反共批評立場

以及為何他對陳映真這些曾經閱讀禁書的知識份子較為寬容的理由此時胡秋原

已開始強調自己一九三年代吸收「社會主義」的背景日後陳映真也更為積極

建構他自己和《中華雜誌》的「左翼」形象只不過《人間》之所以強調階級分

析不排斥左翼論述批評美日帝國主義甚至是將黨外運動追求的人權視為美

式標準而拒斥等等都還是延續了一九八年代《中華雜誌》的批評位置曾經

有「讀者投書」認為陳映真應該要談的是「人權」而不是「民族主義」但並未

被《人間》所採納 我們不管歷史真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過去和現在中國政權所在都沒有

充分的人權存在在一個沒有人權的時代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的即使現

在每個人都認錯又如何以後還是會發生類似悲劇的要解開「分離主義」

下的結不能拿「民族團結」這種東西來醫必須改善人權狀況中國如不

能由「民族至上」提升為「人權至上」那麼禍亂永遠如影隨身64 文中同樣站在反對「分離主義」立場的讀者尚且認為「要解開『分離主義』下

的結不能拿『民族團結』這種東西來醫」重點在於「改善人權狀況」但是《人

間》正是在區分這份雜誌與黨外之間的關係避免和官方政治意識形態正面交

鋒強調以發揚「民族使命」的主體位置來看待台灣現實對於陳映真與《中華

雜誌》而言黨外追求的「人權」是以美日帝國主義的標準而加以否定在「反

帝民族意識」之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並在「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對抗

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能達到他所謂的自由與民主比如在〈悲傷中的悲傷〉

一文中可以看到陳映真為何不在《人間》直接討論「人權」的原因因為他認

為「截至目前的台灣民主運動基本上是親美反共主張中國永久分立的反國

民黨運動」65陳映真將台灣民主化運動視為親美反共之下的產物認為這無

助於解決「民族分斷」的問題而《人間》則和《中華雜誌》立場一致試圖在

追求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批判帝國主義的立場上「超越而前進」也因此上

述「讀者投書」的說法並沒有被《人間》所採納甚至《人間》越是到後期越

是明顯透露出以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來主導時事批評也就是批評國民政府試

圖本土化和黨外達成「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這在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

立場越來越鮮明並且逐漸凌駕「左翼」階級問題的思考「冷戰體制論」也就

有著強烈的政治性格

63 胡秋原口述梁辰攝影宋江英整理〈赤心巨筆的知識份子胡秋原的年青時代〉《人間》

第 17 期1987 年 3 月 5 日頁 92-93 64 鄭健新著〈讀者信箱改善人權狀況〉《人間》第 19 期1987 年 5 月 5 日頁 7 65 陳映真著鄭逸宇攝影〈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人間》第 44 期

1989 年 6 月 1 日頁 19

183

因此陳映真積極保持《人間》與黨外運動之間的距離雖然《人間》也刊

登各種民間抗爭的文章批判「冷戰體制」下的國家軍事發展黨外運動過程與

學生運動等等然而他將台灣民主化運動視為親美反共的「中產階級」運動

甚至是批判國民政府和黨外具有「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這些在一九八

年代批判「一千八百萬人論」時已然產生而在解嚴後《人間》第三十八期以國

共戰爭被羈留中國的台灣人為專題報導陳映真也寫下〈解放被朝野歧視的台灣

人〉一文做為「《望斷鄉關盼征人》系列」的前言他也藉此批評當今這群

滯留中國的台灣人在中國內戰中被遺忘 1950 年海峽封斷後五萬台灣人滯留大陸至今無法返回故鄉台灣為

政治問題滯美不得返台的『台灣人』強烈抗爭的民進黨民進黨系的『人

權』組織表現得同國民黨一樣的冷漠如果不是更冷淡的話66 文中認為這些被台灣不分朝野的政黨教會所漠視的人在參與國共戰爭後被

阻隔於中國而無法回到台灣也就是在「體制反體制」共生關係下的犧牲者

而陳映真批判朝野不願面對羈留祖國的同胞甚至《人間》長期以來關注中國的

動向實際上「民族」理念逐漸策動了整份刊物的意識形態取向並且這個意識

形態取向並沒有超出《中華雜誌》一貫強調的中國民主化運動與「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甚至和胡秋原強調的「超越前進論」一致之後《人間》引進南韓強調

民族主義的「分斷體制論」能與陳映真等人的中國民族主義理念相契合也就在

於這兩者同樣都是在「民族」立場上容納了「左翼」思想與階級分析 此外《人間》儘管發表多篇出色的時事評論但是在報導的過程中也可以

看到「民族使命」下的思考侷限甚至是迎合原先批判的「體制」首先就「民

族使命」下的思考侷限而言比如《人間》在探討青少年與同志問題時仍是放

在批判「消費社會」的位置上來檢視「新種族」的問題在〈《新種族》一個隨

機問卷的分析報告〉一文中指出 比起中國 203040 年代的青年和少年台灣中產階級的青少年已成了

異種如果我們對 40 年來經濟成長愚民教育思想箝制唯開發主義

和GDP崇拜helliphellip不及早加以反省和批評我們擔心一世代青少年的集體性

和精神與心靈的頹廢將是對愚昧和腐敗的成人社會最殘酷的復仇和報

應67 文中延續過去知識份子對經濟發展下的「消費社會」的僵化批判抱持否定態度

66 陳映真著〈解放被朝野歧視的台灣人〉《人間》第 38 期1988 年 12 月 1 日頁 64 67 李文吉謝又青攝影葉根泉謝又青葉美雲郭孟橋訪問邱韻芳整理本刊編輯部製

作〈《新種族》一個隨機問卷的分析報告〉《人間》第 17 期1987 年 3 月 5 日頁 107

184

去看待青年文化而缺乏深入理解單純將台灣社會中「經濟成長愚民教育思

想箝制唯開發主義和GDP崇拜」視為是造成青年頹廢現象的主因並認為「我

們擔心一世代青少年的集體性和精神與心靈的頹廢將是對愚昧和腐敗的成人社

會最殘酷的復仇和報應」反而突顯出以「消費社會」來看待問題的侷限或是

比如《人間》第五期刊登一系列「大學生同居」問題的討論除了以數據來調查

大學生同居的比例與看法受訪的鍾思嘉也以保守論點看待大學生性愛觀他認

為「大學生的性知識極為貧乏」是「偏差的教育方針和制度所成的」甚至是「大

眾傳播對於西方社會的性革命性開放女權運動」是造成大學生在離開高中生

涯後性行為開放的結果68而鍾思嘉的論點比較是站在一個知識份子要求改善性

別教育的立場要求要有「正確的」性知識也因而引發丘延亮批評《人間》「缺

乏女性主義的觀點」「不拋卻男性沙文主義的包袱」69同樣的面對同志問題

時《人間》也因為「消費社會」批判視角而顯得保守白先勇就曾經在《人間》

第十期「讀者信箱」中含蓄地指出自己希望《人間》「能給一些在黑暗中徬徨

的青少年一點鼓勵增加他們的自信和自尊」70上述這些都反映出《人間》以

僵化的「消費社會」概念來批判現代化社會時產生的問題 其次就迎合原先批判的「體制」而言《人間》雖然抨擊「消費社會」中

的種種負面現象但實際上這份刊物也並非能夠掙脫這套資本主義邏輯比如陳

映真在第三十三期〈洩忿的口香糖〉一文更像是替廣告公司做出的「文宣廣告」

他站在探討「消費社會」下的廣告商品的位置指出「這些自覺或不自覺的隱

密或明白的忿怒屈辱怯懦反感與妥協成為商品廣告的『劇情』」71並分

析廣告的體制與當中的意識形態運作過程雖然陳映真將資本主義下的「消費社

會」視為現代體制之一他看似要批判現下的消費社會問題文章最後卻又生硬

地將焦點轉移以「力圖在這形勢中建設『中國人的廣告』」「誠實認真與創

意」這樣的說法來肯定這個廣告公司的成員並將批判焦點轉而放在「那些『體

系化』的知識份子專家們更顯庸俗傲慢而造作了」72這裡可以重新回顧陳

映真出獄後對於「消費社會」批判的論述邏輯這些廣告公司應當都是資本主義

消費社會的「體制」的一部份並且會對「民族文化」帶來弊害儘管這些廣告

人「誠實認真與創意」但實際上都仍是服膺於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體制」

當然《人間》要發行也必然要在市場上尋找生存空間但在陳映真這篇採訪廣

告公司的文章當中反而透露出與自身批判當下「體制」的理念相矛盾甚至是

透過強化廣告界人士的中國「民族使命」來自圓其說的情況

68 郭力昕攝影余小民著〈性愛婚姻訪鍾思嘉教授談矛盾的大學生性愛觀〉《人間》

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106 69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7 期1986 年 5 月 2 日頁 4 70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10 期1986 年 8 月 2 日頁 4 71 陳映真著蔡明德攝影〈洩忿的口香糖〉《人間》第 33 期1988 年 7 月 1 日頁 41 72 陳映真著蔡明德攝影〈洩忿的口香糖〉《人間》第 33 期1988 年 7 月 1 日頁 56

185

因此《人間》成員所發表的評論實際上是以陳映真的理念為依歸也就是

以「中國民族使命」來進行各種議題的探索這些包含了《人間》對於戰後歷史

與現實議題的詮釋方式融合了一九七年代以降的「反帝民族意識」核心價值

並在「消費社會」與「台灣意識」批判的過程中置入「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下

特別是陳映真之後在《人間》開始透過南韓「分斷體制論」來建立他的「冷戰體

制論」也就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人間》當然和陳映真的立場脫離不了關

係但這份刊物就不會是現今研究者單純視為「絕大多數的報導的對象大多是

邊緣族群」「顯然的一般中上階層的生活是被《人間》忽略的」73更不全然

是「一本能夠宣揚左翼主張反對資本主義侵占關心社會底層的刊物」74而

是知識份子在「左翼」思考當中宣揚「民族使命」被陳映真用以做為「證明」

中國民族主義者也關懷台灣現實的「證據」這樣的知識份子視角也就轉而到為

自身「民族」理念服務的「目的」也就不會是被現今研究《人間》的評論者普

遍放大的「底層關懷」

二《人間》雜誌中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

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左右已提及台灣戰後受到美蘇「冷戰體制」的影響

但此時尚未有一個具體連貫的解釋直到《人間》創刊後陳映真積極建構「冷

戰體制論」做為消解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特別是《人間》中後期陳映真撰

寫的篇數增加並且第四十四期《人間》以大篇幅報導陳映真的南韓之行除了

反映出陳映真積極汲取南韓民主運動的經驗來建構「冷戰體制論」刊物在中後

期的發展也更積極朝向為兩岸政治統一的「民族使命」方向前進 首先陳映真從南韓「分斷體制」來建構「冷戰體制論」應是《人間》創

刊期間左右之事只不過陳映真關注南韓民族問題的源頭更早他曾在〈對我而

言的「第三世界」〉一文中指出 一九七六年我透過日語讀物知道了韓國正在進行著關於唯美文學論的

「純粹文學」論和存在主義意義上的「參預(干預)文學」的論爭不久

又擴大為「民眾文學」和「民族文學」的論議而在論述文學的民族性和

大眾性時提出了參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新殖民地處境中尚在為民

眾(=民族的構成份子)的解放國家的獨立而鬥爭的亞非拉世界

即「第三世界」及其文學的鬥爭問題75

73 陳弘岱著《《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台灣紀實攝影的影響》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頁 44-45 74 何恭佑著《《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9 年頁 25 75 陳映真著〈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收錄於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 亞洲華人論壇》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 年頁 4

186

這篇文章指出他關注南韓問題主要是透過日文書籍而來並且在意的是關於文學

上「民族性和大眾性」相關的論爭而陳映真從出獄後到「台灣意識論戰」期間

他所強調的仍是「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用以批判「台灣意識」與「消費

社會」但也因為這套論述並非和本土論相悖《人間》創刊也就意味著陳映真的

中國民族主義要重新出發他要建立一套論述藉此解釋台灣戰後在冷戰體制下

依附美日發展的實質因此《人間》的目的不僅只是強調人文關懷而已在一九

八七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人間》新增的「副刊人間」同時刊載陳映

真最新創作的小說〈趙南棟〉這篇小說正是以「冷戰體制論」來做為創作的「公

式」也做為陳映真銜接戰後台灣與中國連帶關係的「證明」 那麼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到底是什麼呢「冷戰體制論」重點在於重新

解釋台灣與中國戰後的關係他在意的是「美蘇冷戰」之下台灣如何在「依附美

日」進行經濟發展而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問題在這個邏輯之下

做為解釋先前和黨外台灣文學本土論者論戰時無法具體回應的問題包括為何

批評黨外是「中產階級」性質為何台灣文學本土論者沒有「自主性」等等

他要藉此解釋台灣戰後在「冷戰體制」之下因為「民族分斷」而無法促成「民

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甚至是依附美日帝國主義來進行發展才會產生「中

國民族」內部種種問題與弊害藉此說明「台灣意識」是「依附美日帝國主義」

產生的甚至是沒有「自主性」可言因此在這樣的論述邏輯之下要促成「民

族團結」就必須要「中國統一」的遠景已經快要呼之欲出了只不過這要等到

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期間陳映真才更為明確以「中國統一」的政

治目標來進行評論 而《人間》在第二十二期〈從漢擎山到白頭山〉一文當中開始介紹陳映真

日後大量使用的「冷戰外勢國家分裂」結構南韓學運人士文宇哲指出南韓

學生在「六一運動」過程中是以「反對民主黨維護規定總統由間接選舉產

生的當前憲法」為前提也就是反對「朴正熙全斗煥到盧泰愚這一系列軍人非

合法(以政變奪取政權)政權」而「反美」是基於「運動進一步全面化」後「準

備在美國實施軍事政治經濟干涉學生運動時把運動堅定地帶向反美的民族

民主運動上去」76這一系列的運動過程是立基於現實的考量上而具有事件的先

後關係與運動的策略性從反對獨裁政權到反對美帝並且之後才進一步談到「民

族分斷」的問題 在「冷戰國家分裂」戰後史結構下的韓國「發展」一方面使「發展」

的品質和利益受到歪扭一方面使這「發展」加深了民族的分裂與分裂的

76 Joseph Reeds 攝影文宇哲田川信雄對談劉正武翻譯〈從漢擎山到白頭山韓國學生運

動的理論歷史與靈魂〉《人間》第 22 期1987 年 8 月 1 日頁 33

187

恆久化韓國學生認識到沒有民族統一的「發展」在民族內部互相仇

恨與對立下的「發展」只有使韓國更深地成為別人的經濟的附庸更深

地使民族發展民族文化的創造力呼相抵銷和歪曲helliphellip77 文宇哲在討論現實問題之後才進一步上昇至理論層次的「冷戰國家分裂」的

討論認為「民族內部互相仇恨與對立下的『發展』只有使韓國更深地成為別

人的經濟的附庸」固然韓國經驗值得借鏡但是《人間》之後導向於「冷戰體

制」的批判加上明確和黨外劃分關係「冷戰體制論」也就一方面在「反帝民

族意識」下批判美日帝國主義另一方面成為「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趨向下用以

批判「分離主義」「本土化」的論述 那麼陳映真如何將「冷戰體制論」落實到現實批判上呢比如陳映真在〈台

灣戰後最大的農民示威〉一文中批判台灣戰後農業發展受到美國資本主義下的

政治經濟政策所主導透過歷史的「概述」指責強調「台灣意識」的政治人物不

關心農民他在文中指出 平時三五百人的示威必定出面的某野黨政要們只要美國參議員來台

必風湧倒屐相迎的在野政要們在這次五千人農民大示威中全不見了蹤

影向來高舉「台灣民族」高喊「自決」「獨立」的闖將悍將們也不

見它們出面捍衛「台灣人」的農民這些都挺耐人尋味78 他批評這些「高舉『台灣民族』高喊『自決』『獨立』的闖將悍將們」在這個

抗爭場合「全不見了蹤影」也意味著他所要證明的是這些「台灣意識」的政治

人物不關心社會現實並認為這是對戰後台灣「冷戰國家分裂對美依從反

共安全」總體制服務79固然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和美國「冷戰體制」有極大關係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所刊登的照片中可以見到「夏潮聯合會」的旗幟也

就說明了這場運動已不單只是純粹的「農業問題」而已包括陳映真的評論中也

明確地將這場運動視為反對美帝的民族意識形態鬥爭同時也就轉移了在地的

「農民為了何事而抗爭」「農民抗爭的訴求是什麼」的問題焦點此外陳映真

所謂的強調「台灣意識」的黨外人士也並非真正「全不見了蹤影」比如彭懷恩

在討論五二農民運動時指出 從一九八七年底至一九八八年十月農民運動一共七次走向街頭其中尤

77 Joseph Reeds 攝影文宇哲田川信雄對談劉正武翻譯〈從漢擎山到白頭山韓國學生運

動的理論歷史與靈魂〉《人間》第 22 期1987 年 8 月 1 日頁 41 78 陳映真著蔡明德等攝影〈台灣戰後最大的農民反美示威〉《人間》第 30 期1988 年 4 月

5 日頁 16 79 陳映真著蔡明德等攝影〈台灣戰後最大的農民反美示威〉《人間》第 30 期1988 年 4 月

5 日頁 16

188

以「五二」事件最為激烈造成二二八事件以來最大的流血衝突事件

使得政府重視到農業問題的嚴重性可是由於台灣農業型態是小農經

濟加上果農經濟作物與一般稻作各有不同的抗議主體使農民利益很難

整合成強大的利益集團此外不同政治團體介入農民運動使得原本單

純經濟利益的需求變得情況複雜甚至釀成分裂的局面80

文中指出「不同政治團體介入農民運動」而導致運動分裂包括陳映真與「夏潮

聯合會」也可算是其中一支不同於其它黨外「政治團體」的「團體」再回頭檢

視陳映真的文章儘管他與「夏潮聯合會」成員也關注農民運動但還是將這個

議題導向服務於自身的意識形態選擇也就是座落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批判美

國戰後「冷戰體制」對台灣農業的影響反而淡化了這場抗爭本身的訴求與過程

加上陳映真之後在第三十二期〈發行人的話〉當中也改口說明「有不少言論指

出『非農民』和政治派系的介入」認為「在台灣農民還沒有自己的政黨之前

農民和政界的結合毋寧是正常自然之事」甚至批判警察驅散農民時使用暴力81陳映真之言一反先前批評黨外不願介入不願捍衛農民的說法甚至還可對

照他從一九六年代〈知識人的偏執〉以降一再強調他對「宗派主義」的批評82

一九八年代批判黨外運動中「派系之爭」也應是陳映真特別敏感之事而陳映

真這次轉而將「農民和政界的結合」視為「正常自然之事」實際上也就意味著

他擔心落人口實因為「夏潮聯合會」畢竟也算是一種「宗派」而不得不提出這

樣的說法如果保守一點來看這或許也反映出《人間》從創刊以來一直在意的

是知識份子「介不介入」「如何介入」的主客觀問題無論如何這些都無助

於現實議題的釐清並且陳映真主導下的《人間》實際上還是具有強烈的中國

民族主義立場反而無法拋開自身的意識形態來面對台灣的社會現實當然批

判「宗派主義」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人間》成員也曾發表批判「黨外

政治介入學運」的文章比如討論學生和黨外運動結合時官鴻志批評當下學生

運動介入「黨外政團的派系紛爭」並指出學生「被迅速地新陳代謝」「漸漸喪

失了一份反抗的政治理想」甚至是「虛無化或更堅定自己的宗派立場」83固

然陳映真不能完全代表《人間》其他成員的聲音但是官鴻志批評「宗派主義」

應當和陳映真一貫以來的論述邏輯是一致的 而《人間》為了透過南韓來思索台灣戰後的歷史脈絡也舉辦了與黃皙暎的

座談會並刊登黃皙暎的〈壯士之夢〉〈寫給弟弟〉兩篇小說〈民眾和生活現

場的文學〉一文記載《人間》成員與黃皙暎的對話討論南韓與台灣民主化運動

80 彭懷恩著〈國家與社會〉《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2 年 10月頁 321 81 陳映真著〈發行人的話〉《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8 82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6 83 官鴻志著蔡明德攝影〈青春的火焰大革會成立經緯〉《人間》第 24 期1987 年 10 月

5 日頁 81

189

過程黃春明一開始在對談中指出 在我們台灣還有一個把反體制的東西商品化的問題反對和批評的雜

文報導hellip成為市場的商品受到資本主義商品市場諸規律的支配有一

段不短的時期台灣反對運動的聽眾大半是顛躓不平的城市貧民也

許因此和小說扯不上關係吧84 文中突顯出黃春明對於台灣黨外運動將「反體制的東西商品化」抱持不滿的態

度也就意指一九八年代各種黨外政論雜誌評論等各種文章紛雜「受到資

本主義商品市場諸規律的支配」但《人間》其實也並非真正擺脫資本主義價值

邏輯它仍必須要成為市場上的「商品」才能推展其「民族」理念黃春明的言

論實際上受到一九七年代以降僵化了的「消費社會」批判論述的影響並且「消

費社會」下的文化與文學在《人間》的知識份子「民族使命」之下將「庸俗

民族」「大眾知識菁英」對立起來 此外在《人間》和黃皙暎進行訪談之後陳映真也積極透過《人間》來重

新宣揚「民族文學」的理念他在〈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一文中指出 在民族文學的提起上對於在外來霸權干涉下中國國土分斷民族分裂的

歷史對於台灣這樣一個「分斷下的社會」的基本構造在理論上也沒有

展開而只是概括地和西方殖民主義文學針對性地提起台灣文學的中國

指向性究其原因除了截至當時二十多年來比較根元性(radical)的文

學理論在長期國安體制下無法發展之外在兩岸分斷的歷史格局中無法

從全局去把握中國文學的總的問題也無法提出將台灣文學當面的性質規

定為中國民族統一前的指向中國統一文學的「分斷時代的文學」這樣的

理論85 文中之意也就是要從「全局去把握中國文學的總的問題」並且將「台灣文學當

面的性質規定為中國民族統一前的指向中國統一文學的『分斷時代的文學』這

樣的理論」在陳映真「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索下台灣文學也就成為戰後

以來「分斷時代的文學」簡而言之也就是整個中國文學的一部份而已他也

指出在四人幫垮台後「我也試圖從以 1950 年為原點的歷史去理解十年風暴中

一部份無從思議的背理和瘋狂」86當然劉賓雁與陳映真此次對談過程中也有反

84 蔡明德攝影陳寧寧語譯陳映真著〈民眾和生活現場的文學黃皙暎黃春明與陳映真

的對談〉《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138 85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文化評論國際研

討會」結束時的致謝辭〉《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20 86 陳映真著〈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文化評論國際研討會」結束時

的致謝辭〉《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20

190

思的聲音比如日後成為《人間》總編輯的楊憲宏指出「統一的問題就沒有談

清楚中共式的統一跟國民黨式的統一應該不是同一種統一加上其他的統一或

獨立方式都有待進一步討論」87是什麼形式的「統一」就會牽涉到政治的現

實狀況但是這並非是陳映真所願意面對的現實問題儘管陳映真對於台灣和中

國民主化道路有諸多批判並且此時他也已拋開先前《中華雜誌》的「反共」前

提「如何結束民族分斷」才是陳映真此時最在意之事至於「如何統一」的現

實政治問題反而無法解決簡而言之也就是「民族統一」理想大於現實政治問

題的思索比如他在〈親愛的劉賓雁同志hellip〉一文中積極讚譽中共「這樣一個

官僚主義權力結構竟而也有一個空隙讓『右派翻身』的劉賓雁存在」並感

慨地指出「四十年分斷的祖國四十年分斷的文壇四十年在兩地又迥異有相似

的命運和抵抗」88但是實際上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兩人實際上思想道路也

越走越遠陳映真曾在〈等待總結的血漬〉一文中指出 鄧胡趙修正主義半資本主義路線造成的矛盾所促成的北京學運在

思為領域恰恰不是對修正主義和半資本主義的批判反而是修正主義和半

資本主義更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學生反腐敗反官僚主義要求群眾對生

產分配和政治生活的干預(「民主萬歲」「自由萬歲」)恰恰不是批

判腐敗和官僚主義體制的根源「放權開放改革」後社會矛盾的構造

而是要更進一步去發展他北京學生和自由派知識份子所要擁護的恰恰

是他們所無法忍受的官倒官僚主義的根源

這才是天安門不幸事件最大的內在矛盾和悲愴89 陳映真在文中強調「天安門不幸事件最大的內在矛盾和悲愴」是在於學生運動本

身並未意識到「『放權開放改革』後社會矛盾的構造」反而「要更進一步去發展

他」從而也就是批判學生運動的「路線錯誤」而非真正指向「北京政府」權力

本身換句話說實際上陳映真是因為「反帝民族意識」中的「中國統一」政治

目標越來越鮮明因而做出這樣的評論如陳明成所言「其實陳映真心裡早已有

個『無懈可擊』的定論中共對『六四』的鎮壓全然出自民族主義對帝國主義的

反擊」90而陳映真之所以會導向這樣的結論當中的政治權力關係是他自抨擊

黨外「台獨傾向」以來一直不願直接面對的部份也就是將焦點轉移到「路線錯

誤」而非質問「政權在現實社會中極權性質造成的壓迫」的問題特別是他此

時所極力讚譽的劉賓雁正是曾經在文革鬥爭當中的犧牲者 87 曾淑美簡慧蓉整理〈各方說法〉《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3 88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親愛的劉賓雁同志hellip〉《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4-15 89 陳映真著〈等待總結的血漬寫給天安門事件中已死和倖活的學生們〉《人間》第 45 期

1989 年 7 月頁 72 90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242

191

也因此「冷戰體制論」透過「左翼」分析批判台灣戰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

而造成「民族分斷」的結果將焦點著眼在批判台灣內部「體制反體制」的共

生問題上而所謂「體制反體制」的共生問題也就是一方面指出國民政府因

為依附美日反共而無法解決「民族分斷」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將「台灣意識」

的形成視為依附美日反共所造成的結果特別是在解嚴之後陳映真更為積極

透過「冷戰體制論」來消解本土論述而李登輝執政後強調政治的「本土化」

也就成為陳映真反對「民族分斷」立場下的批判標靶比如第四十期〈1989《人

間宣言》解放與尊嚴〉指出 在解嚴之前是《人間》向台灣 40 年「冷戰國家安全體制服從美日

霸權」結構下窒息專制和歪扭的權力提出挑戰和詰問是《人間》對

抗在「冷戰依賴專制的成長」下肥大的特權食利階級的腐敗但解

嚴以後那巨大的權力和支配機器已經做出回應與反撲的姿態向《人

間》以及那些曾在過去的暗夜中呼喊了自由的異議者揮出一記冷血而堅

硬的拳頭「當戒嚴體制解除你們又能幹什麼」91 陳映真撰寫這篇文章時台灣已然解嚴引文中他向異議者提出「當戒嚴體制解

除你們又能幹什麼」的疑問呼籲台灣要「從『冷戰國家安全體制服從

美日霸權』的總結構中把自己解放出來」92這篇「宣言」儘管透過「冷戰體制

論」來批判黨國戒嚴體制但是要從「專制和歪扭的權力」解放出來並無法透過

宣揚中國民族主義促成「民族團結」就能得到的而《人間》在這一期也訪談

陳定南和余陳月瑛如楊憲宏所提出的疑問「國民黨何時下台民進黨有沒有

執政能力這與上台下台之間到底會出現怎樣的政治新局」93引文中楊憲

宏的提問反而比較冷靜地思所當前台灣的政治發展局勢相對地陳映真的評論

當中就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導向因為「冷戰體制論」重點在於重新解釋台灣與中

國戰後的關係他在意的是「美蘇冷戰」之下台灣如何在「依附美日」進行經濟

發展而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問題此時他採訪民進黨籍的余陳月瑛

而寫下〈從寂靜深閨走入政治颱風眼〉一文顯示出他一開始仍期待民進黨能有

所做為反對體制壓迫肯定余家的草根性與群眾性的立場 這是一條由 1950 年代全面政治肅清拷問和刑殺而後由郭國基李萬

居雷震殷海光郭雨新余登發這些先行代台灣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家

以及 1979 年「高雄事件」一路開闢出來的台灣戰後民主主義初階段的

艱難的道路94

91 編輯室〈1989《人間宣言》解放與尊嚴〉《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8 92 編輯室〈1989《人間宣言》解放與尊嚴〉《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9 93 楊憲宏著〈總編輯的話〉《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14 94 陳映真著〈從寂靜深閨走入政治颱風眼獨門媳婦當縣長余陳月瑛的故事〉《人間》第

40 期1979 年 2 月 1 日頁 73

192

文中陳映真難得肯定了「台灣戰後民主主義初階段的艱難的道路」但是回顧「台

灣意識論戰」期間只要傾向具有「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者發表的言論往往被

陳映真以依附帝國主義發展的「中產階級」運動來進行抨擊而陳映真為何會發

表肯定余家的文章呢這背後其實還是有「統獨」立場問題的因素比如彭瑞金

就曾經指出「老縣長在民主進步黨的集會中反對主張台灣獨立大唱統一論調

是在堅持他一貫不變的主張但總是惹得黨員和家人尷尬不已只好拉他下台」95政治上的統一或獨立固然是個人主觀願望的選擇而無從置喙陳映真指出余

家的草根性在白色恐怖歲月中對抗黨國戒嚴體制也是事實但他這裡就肯定了

余家「台灣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家」的草根性過去其他黨外運動人士就得面對陳

映真批評其依附帝國主義發展的「中產階級」性質這也就如彭瑞金所言「余

老縣長在民進黨員代表大會上的『統一論』經報紙渲染後國民黨和統派人士都

喜出望外大聲叫好」96陳映真也不例外他的論述背後因此就有著以「統獨」

立場來決定進行判斷的問題產生 陳映真之後的文章多半還是以論述批判當下「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而

未下降至具體的討論認為國民兩黨雙方實際上共同維持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願意

面對「中國未來統一」的問題比如四十六期〈虛構的珍珠港〉一文中陳映真

探討「冷戰體制」下金門和馬祖的「軍黨政」問題並批判美國霸權導致「民

族分斷」 古典帝國主義的地中海和大西洋時代灰塵煙飛戰後美帝國主義的大西

洋太平洋「兩洋時代」也正在成為他日黃花世界正在熱情注視著一個

新的太平洋環時代復雜而充滿了矛盾的變化在亞洲特別是在充斥著機

會與危機的中國歷史正要求某種「脫冷戰」的思維克服民族的長期分

斷獨立謀求自主和平發展和統一的道路97 陳映真在文中批評美國長期因冷戰致使台灣和中國民族分斷認為「克服民族的

長期分斷獨立謀求自主和平發展和統一的道路」是當下的目標固然台灣

和中國之間的關係長期在國共對立的狀態下必須要解決但也並非要透過「統一」

為手段來達成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以強調「中國民族統一」來批判美國帝國主義

干涉使金門馬祖只能「遙望」對岸的中國因而也就回到他長期以來以中國

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其政治批評的基調上也就越發具有政治性格特別是一

95 彭瑞金著〈最後一場風雨最後的夜晚〉《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5 年 9 月 5 日頁 229 96 彭瑞金著〈最後一場風雨最後的夜晚〉《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5 年 9 月 5 日頁 230 97 陳映真著〈虛構的珍珠港美國干涉主義下的金門和馬祖〉《人間》第 46 期1989 年 8 月

頁 77

193

九九年代之後他在《海峽評論》上發表的文章以及他藉由「台灣社會性質論」

的歷史分期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反獨促統」的「政治正確」主導評

論後「政治」意義也就完全凌駕了「階級」的思考 而這樣的現象也呈現在他討論台灣語言的過程當中比如他在《人間》四十

三期「發行人的話」寫下〈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探討台灣當前的語言問

題文中認為「在漢系語言問題上主張共同語與方言共存互相豐富和發展」

但他進一步指出「在少數民族語言問題上我們堅定反對漢語沙文主義而在

中國共同語問題上我們同時反對共同語獨裁的地方方言沙文主義」98也就是

他放在反帝反壓迫的視角下檢視語言問題時仍是忽略了現實台灣社會中「壓

迫被壓迫」的實質權力關係認為「連天叫嚷『還我母語權』的漢人也是這

歧視構成的共犯」99然而陳映真所謂的「共犯結構」背後最根本性的問題在

於國民政府戰後以來國語政策的推行下無論是漢族或原住民各族都是受害者

這些更為貼近現實的黨國戒嚴體制的壓迫問題卻在陳映真以中國民族主義視角

的檢驗過程中被忽略 此外還必須強調的是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論述基礎是由《人間》成員

共同完成的比如《人間》四十一期刊登「軍人專輯」探討台灣的軍事結構與

歷史發展過程此時陳映真〈徬徨的武裝〉則是以「冷戰體制」下「軍黨政

特商」的軍事結構來做為整體框架批判美國干預台海兩岸政治問題軍隊

美國化台灣化他認為「長年來宣傳消滅『共匪』反對『台獨』的軍隊面

臨著隨李登輝體制全軍美國化和台灣化所必造成的思想教育和結構上的混亂」100他將台灣軍事問題導向「民族統一」的思考脈絡上並在結尾中指出

如果台灣「後蔣」時代的國民黨和「國家」順利完成「本土化」行程

國民黨和台灣的「國家裝置」將更為充份地成為不分省籍的台灣資產階級

的支配工具從而台灣軍隊也將更鮮明地成為台灣資產階級的軍隊101 他批評解嚴後李登輝時代下的軍隊將成為「不分省籍的台灣資產階級的支配工

具」然而陳映真這篇文章並沒有楊憲宏等人分析國民政府軍事現代化過程的脈

絡而是以「冷戰體制論」來做一個「總括式」敘述這些《人間》成員的評論

成為服務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論述基礎但陳映真本人的論述並未下降致具

體的討論甚至也不斷違背了左翼分析強調討論物質基礎的作法延續過去「要

98 陳映真著〈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人間》第 43 期1989 年 5 月 1 日頁 8 99 陳映真著〈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人間》第 43 期1989 年 5 月 1 日頁 8 100 陳映真著〈徬徨的武裝美國遠東基地國防與國共內戰國防的重疊與崩解〉《人間》第 41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49 101 陳映真著〈徬徨的武裝美國遠東基地國防與國共內戰國防的重疊與崩解〉《人間》第 41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49

194

先批判美日帝國主義才能解決台灣當下政治問題」的論述邏輯反而將台灣現

實政治問題放在次要部份而《人間》在這一期也邀請立法委員黃煌雄《自立

晚報》軍事記者張友樺《當代》總編輯金恒煒參與座談在〈軍隊國家化與國

防預算監督〉一文中黃煌雄提出諸多的建議包括軍隊「不應屬於任何黨派的」

「不能參加任何政黨的活動」「政黨應退出軍隊」「政黨應退出軍事教育體系」

「軍事教育體系應該貫徹軍隊國家化」「軍政軍令系統應該合一」並感慨地

認為還是會重新走一次《自由中國》老路102然而這正是更為具體的說法遠比

陳映真以「冷戰體制論」做為批判台灣軍事本土化更為實際此外也因為《人

間》在討論軍事問題時也必須回到《自由中國》挑戰國家軍事結構發展的歷史來

看比如陳映真在〈「祝生活如意身心健康hellip」〉一文也不得不承認「早在 29年前雷震先生的『自由中國』雜誌曾就反攻大陸問題和國防預算國防性質問

題提出尖銳而實際的質問和批評」103《人間》其他成員撰寫的文章雖然不運

用「冷戰體制論」的批評公式來看待雷震案中的國家軍事問題層面而是做實質

的政治歷史整理但最終仍然還是被陳映真放在「冷戰體制論」下來思考 因此陳映真「總論」性質的文章實際上是「整合」《人間》的分析基礎來

上升至自身民族理念的「冷戰體制論」批判這同樣在《人間》四十二期的「《公

害政治》系列」中他所寫下〈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的總論也是同樣的情況

他在文中一開始就指出 不斷增幅與增值的台灣公害背後有複雜的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

甚至霸權支配的國際關係因素除了習慣地方便地指責國民黨人民應

該開始思想台灣公害與污染背後的深部構造hellip104 那文中所謂的「深部構造」是什麼呢也就是他長期以來批判帝國主義影響的問

題的確先進國家往往將高污染的產業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但是陳映真這樣的

「總論」性質文章也就是將台灣鎖進他的「冷戰體制論」框架下來談也就是台

灣在美蘇冷戰的年代中依附美日帝國主義進行發展所導致社會中產生的各種弊

害問題 而在《人間》雜誌出版的尾聲也越來越多陳映真用以宣揚自身民族理念

藉此鞏固「冷戰體制論」論述基礎的文章比如第四十四期刊登諸多南韓採訪的

評論中陳映真所撰寫的篇幅已幾近半本雜誌他所討論南韓民主化運動也就

鎖定在具有反帝民族主義立場並挑戰專制統治的部份甚至包括南韓民族文化

102 莊淑琇錄音整理顏新珠攝影〈軍隊國家化與國防預算監督〉《人間》第 41 期1989 年 3月 1 日頁 132-133 103 育仁著〈「祝生活如意身心健康hellip」29 年前「陳懷琪」投書「自由中國」的事件始末〉

《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18 104 陳映真著〈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58

195

宗教戲劇做為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中思索台灣「美蘇冷戰

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藉此說明台灣在依附帝國主義與

「民族分斷」下導致的結果比如在〈我們有韓國民族民主運動的傳統〉一文

中指出 全民聯首先要實現「民眾的民主主義」他們主張民眾應該有權決定國家

的重大政策「目前韓國人民表面上擁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但是這對

於廣泛社會中低層的民眾都是虛假而無關的東西」朴啟東說「我們

要把韓國民眾團結起來以發展民眾參與的民主政治形成和他們的具體

存在相適應的政治勢力」

其次是追求民族的自主統一克服在國際霸權干涉下的民族南北分裂

「但是我們理解到民主化與民族統一是分不開的民族分裂對立的形勢

是統治者對人民實施獨裁的藉口而創造民主自由的政治和社會才能真

正強化民族的團結」朴啟東說105 陳映真之所以會側重南韓民主化運動是因為他自一九八年代初期以來也認為

「民主化與民族統一是分不開的」甚至認為黨外民主運動所爭取的人權自由

「都是虛假而無關的東西」南韓「全民聯」甚至其他團體之所以被陳映真肯定

也就是在運動當中有強烈的「民族團結」「南北統一」的使命固然站在結束「國

共分斷」「民族統一」的一方南北韓的經驗就會和當下台灣和中國關係是相似

的然而另一方面台灣和兩韓仍有差異所在特別是台灣內部產生獨立於中國

的「台灣意識」這並非是以「美蘇冷戰」就能解決的問題當然可能會有人質

問究竟具體的「台灣意識」起源於何時台灣和中國之間不是自古就有連帶關

係嗎甚至如陳映真一樣將「台獨」視為依附美日帝國主義下的結果並在「民

族分斷」的歷史中依附帝國主義發展但就歷史而言台灣實際上從中國或南洋

移民族群紛雜中國內部也並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體」中國內部也有想

要脫離中國而獨立的民族所謂的「中國民族」並非和南北韓一樣是「冷戰」期

間導致的結果在前述的南北韓的特殊性的前提之下再就台灣與中國現實政治

而言統一或獨立與否也應當仰賴人民自決而不應該是以政治核心人物甚至

是以「民族情感」來做決定否則只會脫離真正的「自由」「民主」的價值儘

管《人間》也不乏出色的評論文章但《人間》的評論也就在陳映真「民族使命」

的先導之下使整個雜誌以意識形態來決定其所關注批評的面向並且陳映真

的評論也在公式化的「總論」之下從而也就將台灣社會中種種弊害全都視為

冷戰當中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所帶來的並且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

而無法促成「民族團結」

105 陳映真著秦千圭攝影〈我們有韓國民族民主運動的傳統〉《人間》第 44 期1989 年 6月頁 107

196

三〈趙南棟〉陳映真「冷戰體制論」視野下的小說創作

在《人間》發行期間陳映真也將「冷戰體制論」概念做為創作公式運用在

小說〈趙南棟〉的敘事整體上這篇小說是一九八七年六月發表的作品試圖將

其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理念的「冷戰體制論」納入小說創作當中上一

節指出〈鈴鐺花〉〈山路〉當中討論戰後被禁絕的「左翼」歷史而〈趙南棟〉

則進一步將「民族分斷」視為「冷戰體制」主導下形成的歷史悲劇也就是「美

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思考邏輯下來掌握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歷史糾

葛並融合先前討論白色恐怖下的左翼歷史與一九八年代的消費社會批判 小說中的時間點設定在一九八四年從葉春美去醫院探望趙慶雲為始透過

兩人回憶抗日戰爭到白色恐怖期間的歷史經驗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這

些理想主義的知識份子經歷中國戰亂並在戰後來到台灣卻也因為白色恐怖而繫

獄趙慶雲和妻子宋蓉萱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當中成長的一代經歷過九一八

事件一二八事件他們在愛國主義的民族使命下起身抗日也因此被官方逮捕

並被懷疑與抗日組織有關一九四六年趙慶雲到台灣的報館工作在二二八事件

當中他將兒子趙南棟交由醫師林榮一家撫養長大一年後這些懷抱民族理想的

愛國青年陸續被逮捕林慎哲宋蓉萱被判處死刑而葉春美趙慶雲則是終身

監禁直到一九七五年特赦政治犯才被釋放 在小說的敘事結構中主要是基於《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與當

前中國民主化運動的過程藉此回溯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起點以及台灣在

「冷戰體制」下依附帝國主義發展的實質陳映真藉由小說人物的回憶來尋找台

灣戰後初期的「中國民族」認同起初趙慶雲等人對於左翼民族解放鬥爭懷抱著

理想隨著知識份子因為鬥爭失敗而繫獄並在黨國戒嚴體制下成為歷史上中被

遺忘的人小說中透過趙慶雲指出「關了將近三十年回到社會上來我想起

那一台戲真像呢這個社會早已沒有我們這個角色沒有我們的台辭叫我

說些什麼哩」106也就是戰後左翼的歷史在國民政府反共戒嚴體制之下被壓

抑甚至被社會所忽略他們只能在醫院裡訴說回憶過去民族解放鬥爭的經歷

比如趙慶雲與宋蓉萱初來台灣的時候他打算開一家書店宋蓉萱認為「我們得

從台灣史寫起」「認識中國先認識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係helliphellip」107展現出中

國民族主義者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解決「民族分斷」的願望此外

中國民族解放的理想同樣在這些知識份子身上可見到除了葉春美和林慎哲則閱

讀吸收左翼革命思潮之外趙慶雲則是和出身台南佳里地主家庭的張錫命在獄中

學習作曲張錫命是個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音樂老師積極地「尋找抗日戰爭中

祖國的樂音」想要「寫一個交響曲〈三千里祖國〉」「描寫自己在尋找民族認同

106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18 107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82

197

過程中覺醒抗爭尋訪幻滅再起以及在勝利的歷史足音前的赴死」108

這些文藝青年懷抱中國民族與抗日理想透過他們參與的歷史以及獄中經驗來突

顯特別是小說強調獄中犯人對於「中國民族」抱持極大理想比如描寫林添福

蔡宗義在獄中的時候「『民族內部互相仇視國家分斷四十年了』林添福朗

聲說『羞恥啊helliphellip』」或是蔡宗義的嘯吼著「燃燒起來喲在台灣在全中國

在全世界高高地燒起來喲」109獄中男犯人唱日本歌〈赤旗〉等等小說

透過這些知識份子的言論來指出「那一切的屠殺和監禁都和戰後四十年間享

盡了自由民主的美名的美國有深切的關係helliphellip」110藉此展現懷抱民族理想

的知識份子渴望結束中國「民族分斷」的理想然而如前一節引述陳明成之言指

出的在現實中這些具有中國民族主義理想的白色恐怖「政治犯」只是「統獨立

場」下的一部份而已這些透露出陳映真積極透過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將台

灣戰後初期白色恐怖歷史劃向「中國民族追尋」的一方此外單單只有漢人出

現在「民族文學」當中似乎仍顯得不足小說甚至強調護士邱玉梅的原住民身份

特別是在描繪她的神情時著重在「山地人民特別鮮明的雙眼皮的澄澈的眼

睛漾著安靜卻是逼人的光采」111人在〈趙南棟〉中透過安排不同族群人物來

建構他小說的「中國民族」的不同面貌 另一方面相對於上一代知識份子的民族理想年輕一代在小說中則是被描

寫成依賴感官生活的墮落的一代小說主要聚焦在趙慶雲的兩個孩子身上一

個是趙爾平另一個則是趙南棟(小芭樂)趙爾平是趙慶雲的大兒子他二十

歲從師範畢業後到藥廠工作透過和外國資本家合作並且逐漸在職場上的名利

與欲望之下漸漸墮落比如小說中透過Finegan端詳趙爾平的神情突顯出「而

今卻有背叛和瀆職之嫌的中國人Edie趙的眉目後深埋的欺詐和狡詐」112之後趙

爾平一路擢升為行銷部經理並且「步步為營地滑進了一個富裕貪嗜腐敗

的世界」113甚至開始養情婦而小說為了要突顯出不同世代的理想差異藉由

民族主義話語來檢視趙爾平的價值觀 偶然和他談起他的公司裡的工作父子倆不覺就談起中國製藥廠談了好

一會趙爾平才發現當父親說著「中國」大陸和台灣總是不分家的

他先是感到詫異可繼而一想在理論上大陸和台灣是不分家的他

這才感覺到很多的場合當人們說「中國」不知不覺之中其實指的

就是台灣中國大陸從什麼時間起竟而消失了呢「畢竟還是英語清

楚」他想起公司裡大量收發著的英文文件對自己這麼嘀咕「Taiwan

108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85 109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92-193 110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89 111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94 112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36 113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56

198

Deissmann LabLtd好傢伙helliphellip」114 小說中指出趙爾平的這段話當中「當父親說著『中國』大陸和台灣總是不分家

的」但是現今「當人們說『中國』不知不覺之中其實指的就是台灣」也就

是這一代年輕人的「中國民族」認同在國民政府的反共民族立場之下已逐漸脫

離了「中國整體」的思考此外隨著戰後經濟的發展在這背景之下成長的世

代遺忘了民族理想甚至透過「畢竟還是英語清楚」這句話來指涉新一代人依附

美國而遺忘了父親的「民族使命」 趙南棟則是就讀五年制的專科學校在小說中是一個不愛讀書卻很受女孩子

喜愛的年輕人他吸毒任意帶不同女孩子回家最後被趙爾平趕出家門但是

趙南棟仍是徘徊在性與毒品的生活中直到趙南棟和茉莉交往後使得他對於性

的態度有所轉變那麼茉莉是一個什麼樣的女性呢她是一個不能愛人的雙性

戀小說中指出她有一個不完美的家庭父親四十五歲後和年輕女孩廝混這影

響到茉莉的情感與性取向而茉莉和趙南棟交往後不久便主動提出分手這是趙

南棟第一次被女性拒絕而深受打擊並且像茉莉一樣成為雙性戀此外草葳則

是茉莉的姊姊她也曾經愛上趙南棟但由於她在機場工作不斷尋找一夕歡的

旅人之愛直到後來和一個日本男人到日本生活上述這些年輕人都是在陳映真

批判一九八年代「消費社會」下的現代人樣貌也就成為和上一代懷抱理想的

趙慶雲等人形成強烈對比比如《人間》在第二十一期〈年輕人談〈趙南棟〉〉

一文有讀者曾經表達他對小說〈趙南棟〉的看法 由陳映真近來在「新種族」問題上所致力的探討可以看出「趙南棟」一文

中所遭遇的共通問題也因為如此我們看到趙南棟所代表的俊美頹廢

好逸惡勞雙性戀helliphellip是否就是作者觀念中的時下年輕人而作者拿趙南

棟做典型和 50 年代的趙慶雲等人相比較顯然看出作者對這兩代人的評

價差別何在115 文中指出「作者拿趙南棟做典型和 50 年代的趙慶雲等人相比較顯然看出作者

對這兩代人的評價差別何在」其實也就意味著陳映真站在「民族使命」的立場

下對於戰後初期追尋民族理想的知識份子抱持肯定態度並透過「左翼」階級分

析指出在經濟與物質文明發展下的新世代是頹廢墮落的一代王俊傑之所以

會提出「是否就是作者觀念中的時下年輕人」的疑問也就是因為陳映真在基於

「民族使命」的前提下將這兩個世代對立起來在小說結尾時趙南棟終於趕往

醫院探望趙慶雲然而此時他已過世並且趙南棟此時拿出強力膠來吸食直到

114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63 115 王俊傑著〈年輕人談〈趙南棟〉新登場的小說人物〉《人間》第 21 期1987 年 7 月 5 日

頁 133

199

葉春美找到他時他已經神志不清儘管如此她還是將趙南棟帶回石碇去也就

意味著陳映真將之視為「冷戰體制論」影響下的「民族命運」的一部份是急需

解決的課題 因此在〈趙南棟〉完成時陳映真「冷戰體制論」同時也宣告了他將「冷

戰國家分裂對美依從反共安全」的思考邏輯擴及到小說創作上一方面透

過《人間》對於台灣中國甚至是美日第三世界的議題討論來奠定這套論

述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整合他出獄以來的「消費社會」批判「台灣意識」批判

的「第三世界論」進一步上升至「冷戰體制論」透過小說來「證明」「詮釋」

這段「美蘇冷戰」下依附美日發展的「民族分斷」的歷史呂正惠曾經對〈趙南

棟〉有下述評價他認為 對於三十年前某一些人「赴死」的記述並不是「趙南棟」這篇小說的真

正重點而只是這篇小說所要表現的主題的起點在陳映真看來自從三

十年前代表著熾烈的理想和純美的人格的那一代「消失」以後台灣的歷

史就一直在向「墮落」的路上走在小說裡趙慶雲宋蓉萱的「犧牲」

換來的是他們的下一代趙爾平和趙南棟的全面倒向「官能享受」陳映真

以一種極其簡化了的「象徵」來向我們宣說他對三十年來的台灣歷史

的「闡釋」116 呂正惠將《趙南棟》視為陳映真「對三十年來的台灣歷史的『闡釋』」一方面陳

映真梳理白色恐怖的歷史另一方面對於現代「消費社會」抱持批判因而如呂

正惠所言「台灣的歷史就一直在向『墮落』的路上走」陳映真的「民族」理想

透過探討白色恐怖下的「左翼」歷史來展現當然這也不僅是「他對三十年來的

台灣歷史的『闡釋』」而已更重要的是小說中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的運作

過程透過南韓的「分斷體制論」來解釋台灣戰後和中國分隔的原因並積極將

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係銜接起來而陳映真這個階段完成〈趙南棟〉也就同時

完成了過去〈鈴鐺花〉〈山路〉所未討論到的「民族分斷」的原因並從一九三

年代中國歷史延伸到台灣一九八年代「左翼」歷史做為銜接中國民族歷史

的起點重點是在「左翼」階級分析當中強調「帝國主義如何干預民族統一」的

問題也因而他在放大趙慶雲宋蓉萱等人的民族情操之時也要批判依賴美日

發展而「遺忘民族使命」的「墮落的一代」 透過上述分析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開展出的「冷戰體制論」主要在「美

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概念框架下探討台灣戰後的發展過程這套理

116 呂正惠著〈歷史的夢魘試論陳映真的政治小說〉《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2 年 4 月頁 201

200

論主要還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並且「中國統一」的理想也越來越

明顯在其小說〈趙南棟〉中也可以看到他試圖將「冷戰體制論」落實在「民族

文學」的層面上而在《人間》建構「冷戰體制論」的過程中陳映真一方面透

過《人間》成員的台灣社會現實考察來做為其理論「愛台灣」的依據另一方

面其實他還是在忽視扭曲民主化現實的過程中來進行「總結」式的評論加上

上一節所討論的「白色恐怖」就成為他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的歷

史階段分期的依據特別是在其「台灣社會性質論」當中無論是「中國統一」

的遠景或是對內批判「台獨」與「皇民化」問題時也就越發明顯固然陳映

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驅策之下也寫出一些必須要面對的殖民與現代化的問

題但是當中「殖民被殖民」的絕對關係一直無法拋棄也就形成了必須要以

民族主義對抗帝國主義才能達到「民主」與「自由」的必然性然而他的「民族

認同」在上升到「國家認同」層次之後也就越發具有政治意味甚而為了政治

目標而抽離扭曲了台灣與中國內部更為實質的社會現實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必

然變成要仰賴國共雙方政黨的團結來促成他心中理想的「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

主義反而和政治意識形態越走越近和社會現實與人民越走越遠

201

第三節 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我們說ldquo政治上是不是正確這個問題不能當作馬克思主義批評的基

礎但這並不是說具有黨性的文字就不能算文學helliphellip這些人長期堅持所

取得的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據否定了資產階級批評中頗為得意的觀

點什麼是藝術是一回事宣傳又是另一回事而且一切重要的藝術都

是ldquo進步的這種說法在一定的限度內是正確的即一切脫離時代重大活

動的藝術缺乏某種歷史的中心感就會把自己降到次要地位在這一點

上還必須加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ldquo矛盾原則一個作家的政治觀點同

他作品所客觀揭示的東西之間可能會是矛盾的還應該補充的是ldquo進

步藝術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在政治上站住腳這個問題是一個受歷史制約

的問題不應該教條地套用於一切時代117 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以後基本上維持過去「冷戰體制論」的框架來思索

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問題甚至進一步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他在一九九

年代以後「反獨促統」的意識形態在這個階段明確浮出檯面甚至他正式將

自身與「左翼」的身份銜接起來在一九九年代持續和本土論者甚至是其他

知識份子進行論爭陳映真曾經指出 我將我所處的時代定位為民族分裂的時代用這樣一種自覺來從事和面對

創作那麼我的主張不言而喻排除外來勢力支配追求自主化的民主統

一我的統一論與一般國民黨的國粹統一論又有不同我不講「禹湯文武

周公」的直統論台灣左派的統一論是恩格斯關於被列強瓜分的波蘭必

須統一之論的引伸118 陳映真此時認為戰後以降是個「民族分裂的時代」並且「排除外來勢力支配

追求自主化的民主統一」成為他現階段的目標然而這樣的觀點也就成為他以

「政治正確」來看待「台獨傾向」「台灣文學」作為衡量一切的基準點雖然

如伊格頓所言他們的確以階級分析「否定了資產階級批評中頗為得意的觀點」

然而這個階段陳映真的論述中「中國統一」的意識形態也就主導了論述過程伊

格頓更進一步指出「ldquo政治上是不是正確這個問題不能當作馬克思主義批

評的基礎」陳映真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頭銜後在這個階段以其左翼「統

一論」立場來主導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評論在「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開

展過程中他以化約式的階級分析來「限定」台灣歷史與文學本身「ldquo進步

117 伊格頓(Terry Eaglton)著文寶譯〈作家與傾向〉《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頁 58 118 陳映真著〈民族分裂下的台灣文學台灣的戰後與我的創作母題〉《明報月刊》第 39卷第 5 期2004 年 5 月頁 26

202

藝術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在政治上站住腳這個問題是一個受歷史制約的問題不

應該教條地套用於一切時代」只不過這樣的「歷史制約」問題在一九九年

代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當中「反獨促統」的政治意識形態就徹底主導了

他的左翼批評並以「台灣社會性質論」來套用於一切時代而缺乏辯證性以「中

國統一」的目標來主導其批評標準 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後建立「台灣社會性質論」是基於批判當下政治本

土化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文學史觀為出發本節焦點在於陳映真將自身銜接上

「左翼」參與論戰的過程是什麼他如何建構「台灣社會性質論」筆者首先

探討陳映真如何在一九九年代將自身形塑成一個「左翼」的中國統一論者其

次探討陳映真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形成他的「台灣社會性質論」以及具體的內

容是什麼最後筆者放在陳映真和張良澤陳芳明藤井省三在台灣文學上的

討論脈絡來檢視他以「台灣社會性質論」對台灣文學本身的質疑

一成為「左翼」中國統一論者

一九九年代陳映真積極地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將自身銜接上「左

翼」知識份子的位置他在解嚴後積極地和中國交流一九八八年當選中國統一

聯盟主席並且以中國民族統一為目標的「夏潮聯合會」也密切地和中國舉辦文

化交流甚至一九九年率領代表團訪問北京香港大學也為他舉辦「陳映真文

學研討會」等等這些反映出陳映真在宣揚「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過程中「中

國統一」的理念也就越來越明顯那麼他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將自身和「左翼」連

繫起來並且他這個階段寫出什麼樣的作品這是在探討他批評本土論者之

前筆者一開始要釐清的問題 (一)陳映真正式銜接「左翼」的過程 此時陳映真為了實踐其「民族」使命開始正式將自身與「左翼」知識份子

的位置銜接起來做為宣稱自身「認同社會主義中國」的基礎一九九三年他寫

下〈後街〉透過自己的創作經歷來強調一九六八年以前的「左翼」追尋道路

他指出自己早期在舊書店街購買中國左翼作家的小說與理論並且在「從夢想中

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恐懼和絕望間巨大的矛盾」當中進行小說創作119然而從

陳映真出獄以降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當中不斷以「第三世界論」「冷

戰體制論」來包裝甚至是前述在《海峽評論》中提出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這些他所發表過的評論都一再地和陳映真強調自己「並不特別喜好理論和社會科

119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7-18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

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203

學」120有所出入甚至陳映真在〈父親〉一文強調「一九六年代中期我在

思想傾向上逐漸走上激進的道路」而父親察覺到他的思想傾向兩人交談的過

程中發現父親對於社會主義「有不止乎口耳之學的理解」121陳映真還特別指

出父親對於「墮落幹」的批評父親在年輕時「就看到過自己心儀的左派文化人

士大剌剌地宣傳轉向而受到沉重的打擊」122對於陳映真這樣詮釋自己的父親

陳明成曾在解讀〈父親〉一文時指出 陳映真的原意本是要表達他在 1968 年「遠行」之前父親其實早已透過

類似「庭訓」的方式示意他在走向險路之際切記不可失去靈魂的潔白

如果說做為父親的陳炎興擔心陳映真入獄後中途橫遭各種因素因而被迫

「轉向」以致淪為不名譽的「墮落幹」對於此時早已皈依天主而具備堅

信特質的陳炎興會出現如此的反應確實是有可能也比較合於情理可是

陳映真弄巧成拙硬是錯置時空說成父親陳炎興在殖民時代就頗能堅持左

翼原則曾經數次表示對於當時不少左翼的知識份子文化人或黨幹部由

於法西斯的酷壓而理直氣壯轉向以致成為一位「墮落幹」的現象感到非

常不齒123 文中指出陳炎興擔心陳映真「被迫『轉向』以致淪為不名譽的『墮落幹』」而

不是「父親陳炎興在殖民時代就頗能堅持左翼原則」陳映真在絕對化的中國民

族主義意識形態邏輯上將父親形塑成一個「左翼」知識份子並且具備強烈的中

國民族主義精神因而對於「『墮落幹』的現象感到非常不齒」陳映真同樣也曾

經在〈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評論張大春的著作時指出「台

灣的戰後竟是轉向者們的世界」124除了政治上的轉向者「背棄」國民政府之

外他也批評台灣文學上的轉向者 不少在青壯之時在國民黨報刊寫符合國策符合主流思想的作品在國

民黨打鄉土文學的棍子時依靠國民黨在黨刊黨機關寫文章發言的大

作家大佬們今天無須任何交代和說明又成了「台灣人文學」火線上

的頭號將帥日據時競寫皇民文學的人光復後找機會吞吞吐吐地說他的

皇民文學有抗日的微言大義及至台獨文學論興起他們又出來用日語發

言我老早就不以為自己是中國人焉125

120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28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121 陳映真著〈父親〉《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42 122 陳映真著〈父親〉《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44 123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90 124 陳映真著〈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1996 年 6 月 10 日第

42 版 125 陳映真著〈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1996 年 6 月 10 日第

204

他批評台灣文學作家原本「依靠國民黨在黨刊黨機關寫文章」之後成為「『台

灣人文學』火線上的頭號將帥」甚至曾書寫皇民文學的作家卻說自己作品具有

「抗日的微言大義」甚至是台獨文學論者「不以為自己是中國人」等等 那麼他為何特別會對「轉向」反感呢因為對陳映真而言「中國民族」認

同這個階段就成為他評論當中決定「政治正確」的重要選向雖然他與國民政府

一直保持緊張關係但戰後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的箝制一直是陳映真不願意正

視的問題他批評國民政府但還是對國民政府抱持一些同情與期待這就像他

一九七年代曾在〈鞭子和提燈〉當中指出「我於是才知道了中國的貧窮的

愚昧的落後而這中國就是我的」126就算國民政府是曾經壓迫他使他繫獄

但國民政府至少還代表了「中國人的政權」的一部份而一九九年代他雖然銜

接上「左翼」批評「台獨」與「本土化」的言論但也越來越以「政治正確」

來檢視立場選擇的問題他的「轉向」批評也就不只是「階級認同」還包括「民

族認同」與「政治認同」的批評層面因此台灣在「本土化」的聲音高漲之際

他發表〈紀念蘇慶黎〉一文批評當下國民政府將政權「本土化」他認為「李

氏政權以強力的政治資源由上而下地推動脫中國論說」並且在「本土化」的

浪潮下「夏潮系的左翼的反帝的反獨擁中的激進的思潮不免日益『邊緣化』」

甚至「當年圍繞在夏潮周圍的一些人也開始分解轉變了方向投奔了脫中國

反民族的營寨」127他一方面將《夏潮》定位為「反帝」的「左翼」性質刊物

另一方面也批判「台獨」逐漸形成「霸權」而使《夏潮》路線的左翼中國民族

主義者被「邊緣化」因為這是他在「中國民族認同」之下所無法接受的部份 當然這批具有「反帝民族意識」的知識份子當中也不只是陳映真「回歸左

翼」而已此時他也重新說明《中華雜誌》的「左翼」性質他在〈懷想胡秋原

先生〉一文中指出 然而我當時只是這樣遠望著胡先生看到他為反對國民黨的《出版法》

而力爭看見他在「中西文化論戰」中欲言而又不能言宣的左派哲學社會

科學邏輯使我不能不把胡先生和其他「廟堂」上獨佔台灣政治的「委員」

們分別開來而我也自忖只會永遠隔著迢遙的距離眺望著他128 陳映真描寫胡秋原在「中西文化論戰」的過程中認為當中具有「欲言而又不能

言宣的左派哲學社會科學邏輯」但是《中華雜誌》戰後同樣也是為了生存而「轉

42 版 126 陳映真著〈鞭子和提燈代序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

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26 127 陳映真著〈紀念蘇慶黎〉《中國時報》2004 年 11 月 23 日第 E7 版 128 陳映真著〈懷念胡秋原先生〉《聯合報》2004 年 6 月 21 日第 E07 版

205

向」右翼甚至也大力批駁雷震殷海光等「盲目西化」受帝國主義影響的知

識份子《中華雜誌》從一九六年代至八年代批判「台獨」「分離主義」也

不遺餘力在他們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運作的過程中鮮少檢視國民政府的權

力關係而陳映真此時批判日本左翼知識份子「轉向」甚至是批評原本「親日」

書寫「皇民文學」的知識份子到戰後強調文學中的「抗日」成份如果以他長期

以來的話語邏輯來看他因為強調「左翼」認同而「轉向」同樣是個「政治正

確性」選擇下做出的批判只不過認同的「中國民族」是「紅色中國」而非國民

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左翼」只是做為認同「紅色中國」的宣稱而已 此外陳映真此時也積極「清算」先前的各種論戰過程並和「台獨」一刀

兩斷地劃開關係他指出在鄉土文學論戰到「十三事件」的過程當中 而正是這些胸懷遼闊具有真知灼見的「外省人」和「中國人」翼護了我

更整體地保衛了台灣的鄉土文學而今日被冊封於廟堂的台灣人文學「大

佬」「小佬」當時一概噤聲不語129 一方面陳映真強調《中華雜誌》等「『外省人』和『中國人』」知識份子「翼護了

我」另一方面批評台灣文學作家「當時一概噤聲不語」然而這並非持平之論

特別是陳映真自出獄以來便著手清理台灣文學作家作品與評論中的「分離主

義」這些指控在黨國戒嚴體制下有牢獄之災的可能再說張良澤也曾經在〈戰

前在台灣的日本文學以西川滿為例〉一文中向王曉波指出 你問我和陳映真見過面否我的回答是豈止見過面當年還是好朋友

呢我於一九七八年底出國後不久聽說他又被抓了我心焦如焚趕快

透過「海外關係」傳達消息(討功慚愧)130 張良澤指出自己當時人在國外但也曾「透過『海外關係』傳達消息」甚至陳

映真自己在《美麗島》也曾感謝陳菊台灣民主政治促進會日本的拯救台灣政

治犯委員會甚至是作家不分「左派中間派右派」的支援131只不過一九九

年代後陳映真完全「不領情」而要積極排除任何和「台獨」的關係不願意承

認這些不分統獨立場曾經援助過他的事實 隨著陳映真名聲蒸蒸日上他也繼續推展他在「民族文學」立場上的文學創

作觀點並且越來越缺乏辯證性地看待資本主義下的文學發展比如他曾經在評

審的過程當中質疑 129 陳映真著〈懷念胡秋原先生〉《聯合報》2004 年 6 月 21 日第 E07 版 130 張良澤著〈戰前在台灣的日本文學以西川滿為例〉《文季》第 2 卷第 3 期1984 年 9 月

頁 26 131 陳映真著〈關於「十三事件」〉《美麗島》第 1 卷第 3 期1979 年 10 月頁 49

206

隨著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相應的文學藝術看起來文學是不是有明天這是

我心裡面的一個問題我彷彿感覺到文學藝術正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而

不斷掙扎不斷地走向死亡132 他立基在發揚「民族文學」使命的角度來看認為「文學藝術正隨著人類經濟

的發展而不斷掙扎不斷地走向死亡」並沒有真正透過「左翼」立場來深入檢

視「資本主義下的文學」的複雜性甚至他也曾經指出他對於「情慾同性戀

雌雄一體『後設』書寫和赤裸裸的商品名牌崇拜」表示反感並且「對不斷

出現的生澀模仿的主題反為欲嘔」133甚至因為當下「消費社會」中的文學

「庸俗」而讓他感覺到「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後文學消亡之必然」直到他參加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主辦的第三屆台北市外勞詩選的評審才又「對於文學在資本

主義全球化的明與暗中繼續發展的可能性加強了信心」134當然陳映真也並

非只批評台灣當下的文學發展現象而已甚至他也批評中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作家高行健他認為高行健的文學作品當中「強調文學的個人性」但重點在於

「他反對民族主義反對文學的民族認同與民族效忠」135也就是以是否「為

中國民族而寫」為主要衡量標準除了延續他自鄉土文學論戰以來的「民族文學」

的判斷並且附加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標準來衡量 (二)陳映真一九九年代後的文學創作 在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小說創作方面他仍然持續關注白色恐怖的問

題並將之視為「無產階級革命」中受到迫害的過程一九九四年陳映真寫下的

〈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透過曾梅蘭的口述來呈現白色恐怖中受難的苗栗

民眾以及起身反抗黨國體制的過程這篇報導文學以一九九三年曾梅蘭到台北

六張犁公墓尋找三十年前受到政治迫害的親友為起點試圖建立戰後初期台灣無

產階級鬥爭的歷史陳映真在這篇報導文學中提及地方農民不滿國民政府戰後的

土地政策比如政府在推行三七五減租土地政策的過程中地主為了要保全自身

財產而「起耕」要求佃農退耕而徐家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分不到土地並沒

有因為政府的政策而改善生活他在小說結尾中寫道 而受到獨特的歷史和地緣政治所制約的這祖國寶島繼日帝下台灣共產黨

潰滅以來的第二波無產階級運動的落幕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多少

132 陳映真著宇文正記錄整理〈文學的世界已經變了〉《聯合報》2000 年 4 月 11 日第

37 版 133 陳映真著〈兩種世界性的文學〉《聯合報》2003 年 9 月 15 日第 E07 版 134 陳映真著〈兩種世界性的文學〉《聯合報》2003 年 9 月 15 日第 E07 版 135 陳映真著〈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上)〉《聯合報》2001 年 1 月 12日第 37 版

207

複雜的歷史雲煙留待後人清理總結評說和繼承136 陳映真將這段台灣戰後初期歷史視為「第二波無產階級運動」實際上並沒有充

份地嚴謹地說明前因後果的確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白色恐怖迫害是事實農民

在農業政策下的犧牲也是事實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這場運動界定為「無產

階級運動」的話那麼應當要有更為具體的「無產階級」反抗過程但這篇報導

文學並沒有詳細說明起身反抗的動機和過程甚至也並沒有具體地指出這場運動

和蔡孝乾的台灣共產黨組織究竟有何關係陳映真透過這篇報導文學將戰後初期

的地方反抗直接套上「階級意識」或「民族意識」而無說明前因後果這些都是

值得提出疑問的部份而他在一九九四年演出的報告劇《春祭》是這篇報導文學

的延續他認為二二八事件與一九五年代的白色恐怖須要重新理解「我們再

也不要握拳揮舞怒聲抗議我們要的是深刻的歷史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以及

從苦難中昇華結晶的文學藝術和電影作品」137當然陳映真會有這樣的說法

仍是如一九八年代以來批判黨外漠視二二八事件背後的黨國戒嚴體制的權力

關係只不過在一開始討論白色恐怖時他還沒有明確將自身和「左翼」連結起

來雖然他逐漸意識到透過「左翼」來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的重要性但是

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一再否認自身是個「左派」而在解嚴前後他轉而

以美日帝國主義干涉的「冷戰體制論」以「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

來界定台灣戰後的體制甚至到一九九年代初期〈後街〉一文才真正開始將

自身界定為「左翼」知識份子甚至才有了想要發揚「左翼文學」的意味 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也翻譯楊威理的《雙鄉記》一書藉此說明白色恐怖被刑

殺的葉盛吉在日據時期以來的民族認同過程比如楊威理在這部作品中指出「年

輕的葉盛吉和我所追求的是排除帝國主義對台灣的統治在這一個目標實現之

後再繼續爭取中國各民族的自由平等和民主」138也就是先解決外部的「帝

國主義」問題再解決內部的民族問題這是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中國統一

論者一貫的論述邏輯陳映真此時在「民族使命」下選擇描繪這些具有強烈「反

帝民族意識」「認同祖國」的知識份子甚至將在皇民化時期的部份台灣作家視

為「協力者」他之所以翻譯《雙鄉記》一書仍是做為批判「本土化」「台獨」

的聲音比如他將葉盛吉與李登輝進行比較認為「一部份人對殖民者發生欽羨

崇拜之心從而進一步依照殖民者的形象改造自己」139 此外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末期透過「冷戰內戰」論述邏輯來開展小

136 陳映真著〈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262 137 陳映真著〈我寫劇本春祭〉《春祭》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年 8 月頁 4 138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尾聲〉《雙鄉記》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年 3 月頁 280 139 陳映真著〈等待清算的後殖民台灣歷史評「皇國少年」李登輝〉《海峽評論》第 103 期

1999 年 7 月頁 21

208

說創作當中其實仍是充滿「民族」本質化的色彩首先比如〈歸鄉〉側重書

寫「因內戰被隔絕在中國的台灣人」的形象當中透過楊斌的話指出「我在大

陸做了幾十年中國人這回回到台灣老家了沒有人認我這個台灣人還當我外

省人」140甚至最後感慨地說「台灣和大陸兩頭都是我的老家對不」141楊斌決定回中國去就成為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的橋樑小說強調這些

被迫參與國共內戰的台灣人的民族認同部份他們在「本土化」高漲之際不被村

人接受而又回到中國比如小說當中刻意描繪張清無法相信楊斌是個宜蘭人他

質疑楊斌「台灣人說幾句台灣話來聽聽」「是台灣人怎麼可能忘了台灣話」142也就在絕對化的「民族認同」上將張清的形象本質化楊斌雖然不同意「台

灣」「中國」被對立起來但小說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中就帶有更為強烈的政治

意識形態選擇也就是在「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前提之下刻意塑造張清夫

婦的台灣人本質形象來批判「分離主義」的狹隘做為他關懷「羈留於祖國的

台灣人」的現實 在〈夜霧〉〈忠孝公園〉當中也是以「冷戰內戰」邏輯描寫特務漢奸

所面臨的民族矛盾心境比如李清皓在「台獨」的呼聲當中「我第一次感覺到外

省人的自己已經在台灣成為被憎恨拒絕孤立而無從自保的人」143並最後

指出「時代怎麼變反共安全任誰上台都要靠我們」144他最後因此精神異

常死去這的確也是值得同情的楊祖珺曾指出「人民是人特務也是人只有

所有的『人性』得以解放所有的生命力才得以展現」145但是陳映真在以「冷

戰內戰」邏輯之下思索台灣在「民族分斷」下所產生的歷史問題從而也就簡

化了當中「政治權力」的運作過程並導向自身的政治意識形態選擇甚至〈忠

孝公園〉中描繪馬正濤林標的漢奸形象藉此解釋兩人同是在「冷戰內戰」

之下造成的「中國民族歷史的悲劇」因而一方面批評林標「這些破碎的不正

確的日本語何等動聽恰恰表現了殖民地台灣對母國日本深情的孺慕和嚮往」146另一方面馬正濤則是透過李漢笙的關係「搖身一變突然成為長期潛伏東北

敵區的『愛國』地工並且參加了『軍統局東北辦』的工作」147因為這些「中

國人」在「民族認同」上的「轉向」才是陳映真最為敏感的事他看似要處理

中國民族歷史過程中的複雜層面但是實際上他還是以絕對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

場來看待「漢奸」問題這當中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就決定了整個小說敘事將焦點

140 陳映真著〈歸鄉〉《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60 141 陳映真著〈歸鄉〉《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67 142 陳映真著〈歸鄉〉《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0 143 陳映真著〈夜霧〉《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10 144 陳映真著〈夜霧〉《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23 145 陳映真著〈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240 146 陳映真著〈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43 147 陳映真著〈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67

209

放在「中國民族歷史的悲劇」上而這些人物的形象也就在陳映真的中國民族主

義話語邏輯之下一再地被刻板化本質化 相對地在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中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反而更具有辯證

性在台灣中國甚至是日本皇民化戰爭的歷史當中胡太明的民族認同產生

極大矛盾最後因為志南之死而瘋狂「你嘴裡口口聲聲嚷著『同胞同胞』

其實你是個走狗你是皇民子孫是模範青年模範保正應聲蟲混帳你

是什麼東西」148這遠比陳映真絕對化地將中國民族主義者與漢奸對立起來

甚至是由「冷戰內戰」框架下將之視為「中國民族歷史的悲劇」來得更有辯證

意味儘管胡太明最後可能真的前往重慶抗戰但是不同政權的絕對化民族立場

不斷地迫使他做出選擇這些遠比陳映真直接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為先導並在

「冷戰內戰」的論述邏輯下以絕對化的「中國人漢奸」二元對立框架來書

寫小說反而更具有複雜性存在 因此陳映真在這個階段試圖寫下台灣與中國「民族分斷」過程中的矛盾狀

態無論是苗栗山區「白色恐怖」的報導文學或是內戰期間前往中國的台灣兵

的故事甚至是「漢奸」「特務」的精神狀態主要都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

形態下進行創作然而陳映真一直忽略「政治權力的壓迫實質」而強調「冷戰

內戰」結構「民族分斷」的問題這也是他一九八年代以降慣有的論述方式

甚至話語中帶有強烈的政治性格而陳映真之所以強調「左翼」認同甚至透過

小說來表達兩岸「中國統一」的必然趨向也就是要藉由這樣的「歷史現實」來

解決「民族分斷」的問題這也是他這個階段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試圖透

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式來解釋台灣日據時期以降的「社會性質」的原因

筆者以下進一步從其「台灣社會性質論」談起

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形成

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其實起源甚早其構想甚至可以推演到《人間》

創辦時期邱士杰在〈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一文中指出 「台灣結中國結」論戰之後陳映真開始組織一些與「社會性質」論有

關的文章《人間雜誌》時期陳映真曾製作過一個試圖案年代(十年)

為歷史分期來介紹台灣史的專輯並曾介紹 30 年代「中國社會性質」等

三次論戰中分別屬於托派與國民黨左派的嚴靈峰與胡秋原在《人間雜誌》

停刊前夕陳映真還親自介紹了 80 年代韓國社會運動中的「社會構成體

論爭」這是他親訪韓國之後所寫下的紀錄149

148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93 年 9 月頁 281 149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陳映真

210

文中指出陳映真在《人間》時期就已「陳映真開始組織一些與『社會性質』論有

關的文章」這可說是其「台灣社會性質論」的最早源頭但是這個階段他主要

還是放在「冷戰體制論」的思考框架下一九九年代後「台灣社會性質論」的

形成才能連結上陳映所謂的「冷戰內戰」之關係因而「冷戰體制論」可說

是「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這個階段陳映真也在《夏潮論壇》寫下〈台灣的

殖民地體質〉一文也已開始探索台灣的「歷史性質」的問題他在文中指出 日人治台其實是以「近代化」的殖民地文官制的日本君臨了前近代

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秩序而國府的台灣收復卻使經過現代殖民

資本主義改造後的台灣直接面對前近代的半封建一半殖民地的中國

使這中國的後進性赤裸裸地成為台灣人的巨大的「休克」150 此時他還並未成功地透過「性質」分析來銜接上台灣與中國戰後的連帶關係因

而將台灣視為「經過現代殖民資本主義改造」而中國則是屬於「前近代的

半封建一半殖民地」日後他第二次將台灣日據時期修改為「殖民地半封建社

會階段」(1895-1945)151也就越來越一廂情願地透過「社會性質」來銜接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關係而非落實到具體的討論而在「冷戰體制論」強調要結束「民

族分斷」的過程中已經具有以「反帝民族意識」來促成「中國統一」的內在意

涵這到之後他建構「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中也就越來越明顯 一九九一年創刊的《海峽評論》是陳映真這個時期發表評論與建構「台灣

社會性質論」的所在《海峽評論》是一份積極強調「中國統一」的刊物並且

也積極批評一九九年代「本土化」的聲浪特別是國民政府在李登輝執政之下

朝向「本土化」政治發展陳映真也將之視為和「台獨」「美日帝國主義」沆瀣

一氣因為這阻礙了「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海峽評論》在其〈創刊旨趣〉當中

已指出 經過八十年代時序進入九十年代後整個世界局勢和島內外的形勢都有

了五十年代冷戰以來前所未有的變化面對著這些新的形勢我們必須要

有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除了新形勢所提供的新的客觀條件外如何在新

的客觀條件下爭取祖國的和平統一及為中華民族邁入二十一世紀創造條

件更是我們必須努力的新思考和探索152

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261 150 陳映真著〈台灣的殖民地體質也談台灣的過去與未來〉《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

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49 151 詳見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海峽

評論》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21-37 152 本社〈創刊旨趣〉《海峽評論》創刊號1991 年 1 月頁 3

211

上述《海峽評論》之發刊詞「爭取祖國的和平統一及為中華民族邁入二十一世

紀創造條件」可說是一份明確為政治意識形態服務的工具並認為當下「『民

主』『民意』及『兩千萬人民的安全和福祉』是不能依賴朝野的『有力者階級』

了」 153在上述論述過程中沿襲了一九八年代批評黨外「中產階級」性質的

話語之外實際上「階級」問題越來越被架空重點是在以「中國統一」的政治

意識形態來驅策其評論方向 另一方面一九九二年六月出版的「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系列則是提

供陳映真以馬克思主義進行「台灣社會性質論」中歷史分期架構的建構基礎在

這套叢書的〈出版贅言〉當中指出 在一九五年以降受到美國反共保守系社會科學高度支配的台灣社會科

學界一般地只能對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做平面的零細的和局部的考察和

分析而長期缺少對於台灣社會性質之結構性的整體的全面的研究

缺少把台灣戰後社會從其物質的經濟的構成與相應的政治文化思維

的構成體所結合的整體去究明其性質探索其構造矛盾的本質與內容

更從而把握揚棄這矛盾使社會和生活向前發展的歷史運動與趨勢這

樣一個視野154 文中指出台灣「長期缺少對於台灣社會性質之結構性的整體的全面的研究」

認為研究「台灣社會性質」是必要的過程並且這套政治經濟學論述是「台灣戰

後社會從其物質的經濟的構成與相應的政治文化思維的構成體所結合的整

體」從而陳映真也就透過建立這套論述來藉此把握台灣的歷史分期甚至用

以做為台灣文學史的分期標準 這裡要進一步問的是陳映真在「台灣社會性質論」之下如何進行分期呢

在一九九年代初期他透過馬克思主義式的分析方式將台灣經濟歷史分成各個

時期包括「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1895-194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階段」(1945-1950)「新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1950-1963)「新殖民地

半資本主義階段」(1963-)155他日後不滿陳芳明在《聯合文學》上發表的「台

153 本社〈創刊旨趣〉《海峽評論》創刊號1991 年 1 月頁 5 154 人間出版社編輯部〈出版贅言〉頁 2收錄於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漢譯

林書揚校訂《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年 2 月 155 詳見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海峽

評論》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21-37而在陳映真與陳芳明論戰期間則將「新殖民地半

封建社會階段」(1950-1963)修正為「新殖民地半資本主義階段」(1950-1966)而原先「新

殖民地半資本主義階段」(1963-)則修正為「新殖民地依附性資本主義階段」(1966-)他認為

一九六六年前「農業產值高於工業產值而未臻全面工業化的『半資本主義』階段」陳映真著〈以

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

212

灣新文學史」也主要是聚焦在「歷史分期」標準與如何界定「台灣社會性質」

雖然陳映真此時以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式來劃分不同的歷史階段與日後界定的

標準有一些差別但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中國統一」而試圖以「台灣社會性質論」

結合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也就有著清楚的目標他在〈祖國追求喪失與

再發現〉一文的結語當中指出 民族是人類創造最高的人種共同體它不僅僅是經由自然的過程形成

也是經由民族共統體構成員即做為社會性而存在的人之不斷的社會實踐

之產物中國現代民族意識的形成包括在台灣中國人民之現代民族意識

的形成是帝國主義侵侮歷史中在反侵侮反民族壓迫的廣泛長久的抵

抗特別是抗日民族解放運動實踐中形成與成熟的156 陳映真在文中明確地將「民族」視為「是人類創造最高的人種共同體」並且透

過台灣各個階段的歷史發展來探討「中國現代民族意識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

也就是透過「反帝」的「階級」鬥爭來達成其「民族」解放的目標只不過「民

族」的「統一」理想已經明顯地凌駕於左翼「階級」解放的實質雖然陳映真這

個時期的論述已比「台灣意識論戰」期間化約地使用「左翼」階級分析過程來得

成熟許多但是這個「民族使命」為何不能是「台灣民族」為出發特別是如果

強調「共同體」的話台灣本身「主權」問題也應是由人民共同決定的在台灣

「漢人」四百年歷史之外還有原住民各族這些並非透過將之納入整個「中華

民族」甚至只從一八九五年「乙未割台」之後能輕易解決的歷史問題加上這

些在統獨之爭下仍未有一個定論「主權」「主體」問題也應當操之於人民的共

同決定 李登輝繼任總統之後國民政府逐漸朝向「本土化」陳映真等中國民族主義

者抱持強烈的不滿比如陳映真曾經指出「少談『一個中國』勢必把台灣意識

引向更大的歧路」157就已經預設了必須要以「一個中國」才能談論「中國民族」

之未來的條件這也並非是透過歷史「台灣社會性質論」所能解決的問題因

為最終還是要透過台灣社會中人民自決來達成而非仰賴知識份子一廂情願的政

治解釋來解決「民族分斷」問題「反獨促統」的政治意義也就變得十分明顯

學》第 189 期2000 年 7 月頁 152頁 155然而實際上台灣自一八九五年日據時期開始

就已經嵌入日本資本主義社會形構當中日本在「明治維新」開始追求西方現代化的進程台灣

被納入日本殖民地的一部份「封建」是以什麼標準來界定「資本主義化」又是以什麼標準來

界定單純以農業與工業的「產值」標準來檢視是「封建」還是「資本主義化」並且以毛澤東

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論來界定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這樣的界定標準是否符合台灣的歷史事實仍

是值得疑問與再討論的 156 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海峽評論》

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35-36 157 陳映真著〈帝國主義者和後殖民地精英評李總統和司馬遼太郎(上)〉《海峽評論》第 42期1994 年 6 月頁 23

213

「台灣社會性質論」是以馬克思主義分析台灣「社會性質」做為和中國經

濟銜接的手段並且是以強調「民族經濟」為最終目標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上陳映真也關注兩岸經濟發展比如他在〈現在是重大反省時刻〉中指出 台灣的資本流向大陸去榨取那裡的低工資吸取剩餘是台灣的剩餘資

本向大陸輸出如果是民族內部的分工那就不一樣了是中國民族經濟

內部的地區分工財富是那邊湧向台灣今天台灣資本主義又能繼續發

展老實說沒有大陸台灣早就完了因為台灣產業並沒有升級158 陳映真的「民族經濟」之說其實也是延續胡秋原的說法在第三章第一節討論胡

秋原的論點時已然提及只不過在這過程中被附加上「左翼」術語另一方面卻

又在討論「民族經濟」問題時旋即拋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思考特別是中國

在改革開放之後實際上已經開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即便他所謂的透過「民族

內部的分工」來挽救台灣的經濟「財富是那邊湧向台灣今天台灣資本主義又

能繼續發展」他日後也曾經指出「中國勞動的雇傭化 正在迅速發展農民的階

級分化也在顯著發展」159他將「第三世界」的「民族經濟」做為對西方新帝國

主義殖民經濟的抵抗但在這過程中卻不考慮發展性質認為台灣必將嵌和入中

國經濟體制裡這套邏輯實際上還是可以運用在固有的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中甚

至就算兩岸未來統一也仍然要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是否走回陳映真理想中

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正軌」這裡也就暴露出陳映真「左翼」認同的問題

也就是強調「民族經濟」比「社會主義經濟」更加重要因此儘管陳映真強調

「一旦馬克思主義變成官學或國家宗教是一定會腐敗的」160但是在這個過程

中陳映真不斷以「中國統一」來進行政治性思考甚至每每在「階級」分析之後

旋即以這樣的意識形態來決定其政治經濟批評的論述走向 因此陳映真這個階段「反獨促統」的兩岸「民族統一」變成是凌駕「左翼」

階級思考的政治手腕雖然「左翼」階級分析在他的文章中仍可以見到但是也

就成為「認同中國」「反獨促統」的政治工具就算一九九年代後的中國不再

是他理想中的「紅色中國」「民族統一」問題已經凌駕於「階級」問題的考量

一九九七年正值鄉土文學論戰二十週年《聯合文學》雜誌刊登「回顧與再思」

的專題陳映真以「台灣社會性質論」來討論整個台灣文學發展狀況他在〈向

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一文中透過馬克思對於「社會構成體」的討論指

158 陳映真著〈現在是重大反省時刻陳映真總評國共兩黨民進黨及台獨〉《財訊》第 132期1993 年 3 月頁 162 159 陳映真著〈時代呼喚著新的社會科學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演講於社會科學院〉《海峽

評論》第 80 期1997 年 8 月頁 63 160 陳映真著〈陳映真自剖「統一情節」陳映真我又要提筆上陣了〉《財訊》第 132期1993 年 3 月頁 164

214

出關於「台灣社會性質」討論的必要性161也藉此宣揚「左翼文學」的概念 左翼文學的方針路線寫什麼寫誰為什麼和為誰寫為誰服務以及

怎麼寫的問題都取決於社會構成體論的結論葉石濤常常說台灣日據時

期新文學的指導思想是「反帝反封建」便是相應於日治下台灣社會的

「殖民地半封建」性格的結論來的162

在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之下「左翼文學」成為這個階段的說法基本上

仍然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然而究竟台灣戰後到底有多少作品能真的算是「左

翼文學」用馬克思主義文學論者的標準來看到底怎樣才能算是「左翼文學」

這些問題陳映真也都並未解釋而「寫什麼寫誰為什麼和為誰寫為誰服務

以及怎麼寫的問題」實際上並非「取決於社會構成體論的結論」而應當是取決

於所謂「黨性」也就是文學創作本身必須要為「無產階級」政黨或組織服務才

能稱得上是「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163這也是他這個階段宣稱建立「左

翼文學」的盲點所在 此外隨著本土化的聲音高漲在學術界也展開關於「本土論」的討論話題

161 陳映真指出「所謂的『社會形態』一作『社會構成體』(social formation)是一個社會之與

中生產力發展階段相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馬克思又認為社會構成體非但是具體

的而且是歷史的都有萌芽生長成熟衰敗並且向著更進步的社會構成體移行發展的運動

一個社會構成體性質理論對於新舊殖民地社會有兩個定準一個是政治經濟上的獨立性程度

另一個是社會經濟結構在『五階段』中的定位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史論戰結束後一般地認

為當時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政治經濟上獨立性程度)『半封建』(社會經濟結構介於封建

社會與資本制社會之間而又比較偏於封建社會的這麼一個發展階段)的社會這樣的分析就規

定了要克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中國社會向前進步就得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反

對封建主義在中國因為特殊條件規定了以『新民主主義』而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去克服中

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毛澤東的這個新民主主義革命論在實踐中打倒了國民黨

驅逐了帝國主義還迎來了新民主主義的勝利」陳映真著〈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

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 14 期第 2 期1997年 12 月頁 73 162 陳映真著〈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

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 14 期第 2 期1997 年 12 月頁 73 163 列寧曾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指出「黨的出版物的這個原則是什麼呢這不只是說

對於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寫作事業不能是個人或集團的賺錢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與無產階級總

的事業無關的個人事業無黨性的寫作者滾開超人的寫作者滾開寫作事業應當成為整個無產

階級事業的一部分成為由整個工人階級的整個覺悟的先鋒隊所開動的一部巨大的社會民主主義

機器的ldquo齒輪和螺絲釘寫作事業應當成為社會民主黨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統一的黨的工作

的一個組成部份」因此所謂「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不能做為個人寫作事業的一部份

而是要服從於黨或組織的領導而陳映真的文學作品也還是做為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中的商品之

一他或許曾經試圖描寫底層人民社會時代的樣貌並宣稱認同「左翼」甚至「黨性」越

來越強烈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認同的「紅色祖國」在文革後也朝向資本主義道路邁進加上

台灣戰後鮮少具有「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的產生條件除非他明確地為無產階級的黨或

組織服務而非做為個人的事業方才能成為「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因此陳映真理

想的宣稱大過於台灣的現實列寧著〈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頁 93收錄於中共中央馬克

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 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0月

215

首先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一文他將台灣分為

「反日」「反西化」「反中國」三個階段來考察164並且質疑如果將「中國文化

視為台灣文化的對立面這在本土化運動中可能造成甚麼理論與實際上的困境」165這的確是在「台灣意識」開展之後可能會面臨到的「對立」「排他」關係

但事實上承認中國影響也不必然就要否認「台灣主體」「台灣意識」的實質他

認為「獨派所指控的『空想漢族主義』事實上是庸俗唯物論的意識構成論以為

意識之形成唯賴感性」「台獨從日據時代的祖國意識異化出來」166實際上還是

透過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來界定「本土論」而將「台獨」視為是從「祖國意

識」中「異化」出來的結果 另一方面陳映真則是在《海峽評論》上發表〈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

支持陳昭瑛探討「台灣本土化運動」的論點他認為陳昭瑛討論「反日運動時期」

「反西方(美國)時期」是準確的說法「是在於以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立場

反對不同歷史時期中日本和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只不過他認為陳昭瑛在

「反中國時期」部份有所瑕疵也就是強調民族多元反對同化的「本土論」和

仇視中國文化嚮往中心文化的「本土論」是不同的167陳映真進一步批評「台

灣主體性」之說實際上是做為「把民族分斷固定化永久化的說詞」以及「是

與中國針鋒相對的『主體』性主張」因而他不能認同這樣的「本土論」168他

在結尾指出 當台獨在海內外龜縮保身之時難道不是統派在恐怖下高舉了台灣鄉土文

學的戰旗和國民黨文特鬥爭那麼這是不是「以台灣為中心」呢據

說憑空「激」出了遍地台獨的陳映真他寫的小說坐的牢有不以台灣

為中心嗎他辦的「人間」雜誌相信至今還沒有一份台獨刊物比「人間」

更本質性地深刻地以「台灣為中心」吧169 固然統一派在一九七年代由鄉土文學開展出來的言論對於衝撞黨國戒嚴體制

有一定的貢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獨派」的缺位也正是黨國戒嚴體制

箝制之下的結果這也是陳映真之所以不滿一九八年代許多原先在「統派」旗

164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9 期1995年 2 月頁 7 165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9 期1995年 2 月頁 29 166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9 期1995年 2 月頁 36 167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

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1-32 168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

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6 169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

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8

216

幟下的知識份子搖身變成「獨派」因而極力抨擊「轉向者」的原因而一九八

年代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也就成為他「以台灣為中心」的說詞 而上述陳昭瑛對於「台灣的本土化運動」的質問也引發學界對於「台灣文

學的主體性」問題的討論三月份的《中外文學》刊登廖朝陽〈中國人的悲情〉

一文以「空白主體」來批評陳昭瑛的文章他指出 如果三百多年來台灣漢人「都是寫中國字讀中國書的」那並不表示中

國與台灣之間必然要形成某種關係難道幾百年來美國澳洲南非印

度是不寫「英國字」不讀「英國書」難道二十世紀以前的日本韓國也

寫的不是「中國字」讀的不是「中國書」嗎如果「中國和主體性對立」

是現階段的事實那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總是不能擺脫本身的悲情總是要

透過掩飾空白來固定本身的內容如果現階段的中國文化與台灣文化形成

對立那正是因為台灣文化已經要走向移出自己的層次中國文化卻不能

捨棄佔有自己的要求170 廖朝陽從理論層次來解釋當下「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在台灣內部的狀態

他認為必須承認「『中國和主體性對立』是現階段的事實」並且這個現象的產生

原因是「因為台灣文化已經要走向移出自己的層次中國文化卻不能捨棄佔有

自己的要求」然而「台灣意識」的浮現一直是中國民族主義者不願意面對的

部份在預設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前提下「台灣意識」的形成只被視

為是個「空想」出來的結果甚至如陳映真一貫的話語邏輯是依附「美日帝國

主義」下茁壯成長的違背了他這個階段「中國統一」的使命此外之後還有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一文他認為「陳昭瑛的論證批駁獨派的『返

本主義』卻又同時頌揚中國的『返本主義』」並且肯定「陳芳明的論述突顯出台

灣中國之間他我的分野及其中的歷史權力位置」指出「中國意識」並非生來

「即有」因為「身份認同」是「建構」而來的171藉此說明「中國意識」一直

是中國民族主義者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陳芳明則是認為「陳昭瑛把『中國意

識』『祖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全部都等同起來對意識後面的歷史背景經

濟基礎與政治內容卻完全避開不論」172也就是台灣歷史當中的各種「權力關係」

被忽略只不過陳映真等人也並非完全忽略所謂的「權力關係」對中國民族主

義者而言這個權力支配關係是美日帝國主義造成的結果也就是在「冷戰內

戰」結構當中陳昭瑛與陳映真不願意面對的是更為貼近現實的「國民政府」戰

170 廖朝陽著〈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0 期1995 年 3 月頁 121 171 邱貴芬著〈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1 期1995 年 4 月頁 143 172 陳芳明著〈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

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13

217

後以「自由中國」之名來統治台灣以反共民族敘事壓制台灣主體性的權力運作

過程此外廖朝陽在五月份的《中外文學》上再一次以「空白主體」的概念試

圖解構「民族認同」的問題他批評陳昭瑛與邱貴芬的兩人論點並指出「空白

主體基於所有意志與選擇都含有一個欠缺空白的層次形成共通的絕對價值

可提供一個形成公意的共同空間讓各種力量進行折衝與互動」173並且他在結

語中指出「難道台灣主體性的存在一定不能像拿杯子來裝水那麼自然嗎」174

然而這場論爭實際上必然會牽涉到政治層面的問題純粹理論的邏輯解釋也並無

法真正消除歧見特別是「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在現實社會中的對立已然

形成而這場《中外文學》上對於「台灣文學的本土化運動」專題討論也仍然

無法解決當下牽涉到現實政治發展與認同的問題特別是陳映真的論點實際上

還是從「冷戰內戰」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為基準點來思考「本土化」的問

題甚至強調自身也是以「以台灣為中心」但實際上他的座標仍是以「中國」

為出發點來看「台灣」如果藉此反向思考其實強調「台灣意識」也不必然要

排除「中國意識」但這也是無論統獨雙方或是陳映真在這個階段許多論者仍

然無法擺脫這兩者之間的二元對立框架來思考「本土化」的問題

當然也有不從學術理論來討論「民族認同」與「統獨」問題的知識份子

比如龍應台在二六年批評中國的教科書將義和團視為「民族英雄」反而不

提義合團的「殘酷愚昧反理性反現代文明以及他給國家帶來的傷害和恥辱」

並且認為共產黨是「以美化秦始皇盜跖太平天國這樣一個歷史脈絡來奠定

自己的權力美學的」175也就是站在西方先進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邏輯上將「文明

野蠻」視為二元對立價值邏輯藉此檢視「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差異龍

應台文章中也曾表示自己的立場 台灣和大陸哪邊符合我的「價值認同」就是我的「家國」哪邊違背我

的「價值認同」就是我離之棄之抵抗之的對象如果兩邊都符合我的「價

值認同」那就開始討論統一吧所以我是統派還是獨派呢176 龍應台固然試圖撇開「統獨」問題認為「如果兩邊都符合我的『價值認同』

那就開始討論統一吧」但是當中仍是在「現代化」的發展主義邏輯來看待台灣

和中國之間的差異並未檢視「現代化」過程當中的殖民與權力關係 上述龍應台這篇寫給江澤民的信也引發陳映真的回應陳映真隨後發表〈文

173 廖朝陽著〈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07 174 廖朝陽著〈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09 175 龍應台著〈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中國時報》2006 年 1 月 26日第 A9 版 176 龍應台著〈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中國時報》2006 年 1 月 26日第 A9 版

218

明和野蠻的辯證〉一文批評龍應台「民主」「自由」的欺罔性 抽象絕對的「民主」與「自由」是向來沒有的考慮「民主」與「自由」

不能不參照不同歷史社會階級諸因素在中國大陸我就遇見過幾位

對當下大陸社會政治有「異議」的知識份子說「可是沒有共產黨就沒

有今天的我」他說「解放」之前他是舊社會中無機會上進的階級他

因此特別同情大陸媒體上報導因家貧無力就學的青年在大陸有成千上萬

的個人和家庭有過「翻身」「解放」的體驗對這些人「自由」「民主」

就不是絕對化抽象化的烏托邦177 文中指出自由與民主不能只是「絕對化抽象化的烏托邦」這句話固然是事實

然而陳映真實際上也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論思考他並沒有真正落實到具體的台

灣中國政治現狀來考量特別是面對「民族情感」上的因素時本來應該思索

現實中的「階級」壓迫卻轉而到「民族」認同問題上他在批評中指出 就僅僅因為共青團不贊成醜化義和團運動的買辦史觀龍應台女士就要咒

罵今日中國的「野蠻」就要以有別於中國人的「台灣人民」的地位威

脅要以他的價值認同「離棄」「抵抗」自己的中國認同178 因為陳映真此時是以「認同中國」的「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也就站在肯

定義和團反抗帝國主義的立場上立論固然陳映真批評現代化當中可能伴隨著殖

民問題是值得借鏡的但他也再一次將問題導向「是否認同中國」的意識形態選

擇問題批判龍應台「以他的價值認同『離棄』『抵抗』自己的中國認同」他

對於台灣在資本主義化的現代社會中遺忘「民族使命」抱持強烈的不滿比如他

在探討清末中國鴉片戰爭的歷史時指出 在一個貶抑和嘲笑民族主義成為主流思想的時代民族主義曾幾何時成了

愚昧落後失敗的代名詞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文明化」作用受到

最大限度的評價和肯定殖民主義有利有益有進步性之論逐漸囂乎

塵世上179 文中展現出他對當下社會的不滿指出這是個「貶抑和嘲笑民族主義成為主流思

想的時代」並且當下「殖民主義有利有益有進步性之論」是他最在意的事

然而第三世界國家一定要強調民族主義才能與資本主義國家對抗嗎在文革後

177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上)〉《聯合報》

2006 年 2 月 19 日第 UN20 版 178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下)〉《聯合報》

2006 年 2 月 20 日第 UN20 版 179 陳映真著〈貿易和鴉片貿易〉《聯合報》1997 年 6 月 27 日第 41 版

219

的中國民主化過程中如何發展政治經濟的呢這其實是陳映真一直不願意面對

的問題這個階段他強調「民族經濟」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走向

反而「中國統一」的政治目標已經凌駕「左翼」階級分析之上

三「台灣社會性質論」下的「皇民文學」與「台灣文學史」批評

陳映真此時也持續進行過去未完成的論爭也就越來越以「政治正確」來開

展他的論點陳映真先前以「冷戰體制論」「第三世界論」的概念框架來做為策

動「反帝民族意識」歷史與文學發展過程較少詳細討論他提出「台灣社會性

質論」後進一步將整個台灣戰後歷史與文學納入中國歷史發展的階段論來評

論他透過馬克思主義的概念放在「在台灣的中國文學」的框架下來檢視甚

至也就只看到「協力」而缺乏辯證性地看待戰爭體制下的台灣新文學發展而這

個階段他主要是和張良澤陳芳明藤井省三進行論戰只不過陳映真一直沒有

下降至具體的討論也就是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開展他的「台灣社會性質

論」藉此策動他對台灣戰後歷史的解釋 (一)陳映真對張良澤「皇民文學」的批判 陳映真對於「皇民文學」抱持強烈反感的態度特別是他認為強調「皇民文

學」的「媚日」行徑和「台獨」有極大關係是一九九年代後仍須要面對的課

題他曾經在〈深刻教育我的一本書〉一文中指出 戰後「台灣獨立」的反民族運動的發展自然不能過於簡單地只歸結為日

本統治的同化=奴化政策但未經反省批判和清理的日本的「戰後」

竟而在二十一世紀前後作祟於台灣新文學研究的領域一小群日本學

者無所不用其極地美化戰時下的台灣(皇民)文學180 固然陳映真意識到「戰後『台灣獨立』的反民族運動的發展自然不能過於簡單

地只歸結為日本統治的同化=奴化政策」但他話鋒一轉就重新站在絕對化的

民族本位立場來批評「一小群日本學者無所不用其極地美化戰時下的台灣(皇

民)文學」因而「台灣獨立」和「皇民文學」之間的關係性也就在陳映真的評

論過程中被扣連起來這些對於「皇民文學」的討論也就成為之後他和張良澤

藤井省三論戰過程中「批判台獨」的一部份 首先張良澤在一九九八年寫下的〈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一文是這

個階段陳映真批判張良澤的起點張良澤指出

180 陳映真著〈深刻教育我的一本書〉《聯合報》2004 年 11 月 18 日第 E07 版

220

我無意為自己辯護我只後悔當年無知道聽塗說就對「皇民作家」痛批

他們的「忘祖背宗」儼然把我自己當作「仗義執言」的「春秋大筆」我

欠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了解他們的時代背景欠缺以「愛與同情」

去解讀作品的認真態度更不知我自己走上的道路其實也是他們走過的旅

程181 張良澤基本上延續一九八年代的論點指出要透過「將心比心」「愛與同情」

來重新思考這段歷史他也指出在政治高壓之下要當一個「作家」就「必須活

下來」和「必須發表作品」182這些是台灣文學家面臨到的現實處境無論是日

據時期或台灣戰後白色恐怖期間皆是如此林瑞明也曾經發表過類似的看法指

出自己「從小被灌輸『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如果

不是因我父潛移默化可能會忘了從台灣思考」183只不過台灣作家在殖民主義

之下產生的複雜心境是強調「中國民族認同」的陳映真一直以來不願意接受的

部份 陳映真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二元對立關係之下批判日本皇民化政策

與「協力」的台灣人面對張良澤這篇文章他在《聯合報》發表〈精神的荒廢〉

批評張良澤只不過他延續過去批評台灣文學的說法文章一開頭的引言就指

出「憤憤不平地說國民黨的『愛國主義』教育使人不能以『愛與同情』去評價

『皇民文學』恢復皇民文學的名譽離開事實就不免太遠了helliphellip」184他認為

這是法西斯主義思想毒害的結果並指出張良澤的論點中「『反共』教育絕不『必

然』帶來批判皇民主義的『結果』」重點在於是否「主張離開中國人立場」去解

決「皇民文學」的問題他批評張良澤以「『愛與同情』去重新『認真』『解決』

皇民文學」才是「以極右反共論為基點的台獨論的『必然結果』」185他以絕對

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檢驗認為「台獨論」是在「不透過中國民族主義立場

來檢視皇民化問題」的「媚日」過程中才會產生肯定「皇民文學」的說法當

然陳映真也批評國民政府的查禁政策愚民政策對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

作家的醜抵非法化186他認為在「冷戰內戰」的態勢下「改而殘酷肅清台

灣的抗日各派反過來與日據下漢奸豪族相溫存」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致富

他進一步批評「八年代末『台灣化』後的國府繼承和進一步發展」「台灣戰後

181 張良澤著〈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聯合報》1998年 2 月 10 日第 41 版 182 張良澤著〈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聯合報》1998年 2 月 10 日第 41 版 183 林瑞明著〈理想繼續燃燒〉頁 159收錄於陳映真等著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陳映真》

台北文訊雜誌社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 年 9 月 24 日 184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上)〉《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 日第

41 版 185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上)〉《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 日第

41 版 186 陳映真著〈親近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聯合報》1998 年 7 月 6 日第 37 版

221

留日學界中發展成對日佔台灣史加以美化和正當化」並且和當年偽滿州國的情

況相似187他批評這樣的「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這就像是小說〈忠孝公

園〉裡描繪馬正濤與林標的「漢奸」形象時將兩者視為「冷戰內戰」下的產

物是中國民族歷史中的悲劇並且當焦點放在這樣的「歷史悲劇」時論點當

中強調「政治正確」色彩也就明顯地呈現陳映真隔日進一步指出 而主張對這樣的文學不要以被殖民者的主體性(「民族大義」)加以批判和

反省企圖以「反共愛國教育」論以「日據時代的台灣作家或多或少都

寫過所謂的『皇民文學』」為言helliphellip對皇民文學無分析無區別地全面

免罪和正當化的本身正是日本對台殖民統治的深層加害的一個表現

長年以來未曾加以清理的心靈的被殖民化的一個鮮明的表現188 文中認為張良澤「對皇民文學無分析無區別地全面免罪和正當化的本身」是

他「長年以來未曾家以清理的心靈的被殖民化的一個鮮明的表現」固然探討

「皇民文學」在台灣文學史上是必要的陳映真對於「皇民文學」當中的殖民問

題的思考也是必要的但是如何避免如陳映真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反

抗協力」關係進行討論這個階段的作品才是更重要的事特別是這個階段台

灣人在皇民化之下主體認同的矛盾與掙扎無法單純以中國民族主義來解釋 而陳映真發表這篇文章張良澤並沒有對他進行回應反而引來彭歌對於陳

映真論點的不滿他在〈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中彭歌

肯定雖然陳映真批評皇民文學的立場「所謂『皇民文學』是漢奸文學的一支

屬於歷史的渣滓」但是他對於陳映真的點名批判以及「藉著批判皇民文學

貶抑中華民國政府」189感到不滿他認為 到了今天陳映真還要為共產黨塗脂抹粉其誰能欺陳映真歷述資本主

義的罪惡可是今天的俄羅斯採取的就是市場經濟的作法中國大陸從闢

建加工出口區到大力引進外資和技術向資本主義先進國家取經學習

所謂改革開放與三四十年前台灣採取的以加工出口為導向的策略大同小

異「一切向錢看」的風尚和台灣相比可謂五十步與百步之間190 彭歌長期站在捍衛國民政府官方立場的一方但是他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向

187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中)〉《聯合報》1998 年 4 月 3 日第

41 版 188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下)〉《聯合報》1998 年 4 月 4 日第

41 版 189 彭歌著〈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2 日第 41版 190 彭歌著〈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2 日第 41版

222

資本主義先進國家取經學習」也是事實這就是陳映真一直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比如陳映真在一九九四年已發表過〈善意的預警時代的錯置〉一文當中就曾

經分析一九九年代兩岸的經濟情勢 面對這一局面台灣中小企業幾已完成了對大陸的移出而對失去了下游

買主的中大型企業造成了隨之移入大陸的壓力世界大跨國資本的蝟集大

陸也使台灣資本對大陸失去了相對重要性使台灣在兩岸經濟力學關係

中快速被動化大陸市場的強力漩渦效應下世界資本主義分工正進行一

次重要的整編台灣經濟的前景僅僅在於兩岸的和平與民族團結體制的

建立從而促成生產貿易互補工作而又合作的民族經濟離開這一選擇

台灣經濟已經別無出路而這樣一個選擇在舊「冷戰內戰」框架下的

「保密防諜」「共匪陰謀」論下是絕無可能的191 陳映真以「冷戰內戰」的框架來思考兩岸經濟認為台灣解嚴後「使台灣在兩

岸經濟力學關係中快速被動化」然而台灣經濟的前景為何一定要透過「兩岸的

和平與民族團結體制的建立」呢但是「中國民族」整體是陳映真決定其討論「經

濟體制」的框架對他而言這是做為對抗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經濟國家的「民

族經濟」模式然而陳映真所忽略的就是中國文革後朝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

式的實質而在面對「中國統一」的政治目標時同時也就遺忘了他的「左翼」政

治經濟分析將台灣整編至整個「中國民族經濟」發展模式之「必然」「台灣資

本對大陸失去了相對重要性」也就可以透過經濟發展將台灣和中國銜接起來這

樣的說法如果檢視陳映真批判台灣成為美國的附庸的話語邏輯其實也適用於

當下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台灣和中國如果「統一」達成「民族團結」

在這過程中難道不會產生附庸關係而只是單純「經濟分工」關係嗎「左翼」不

正是要進行「階級分析」來視察政治經濟的問題如何能以「民族」做為前提來

考量只不過陳映真在文中也就轉而以「民族經濟」來檢視而不願面對中國朝

向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他所謂的「民族經濟」當中也必然包含了不平等的階級

壓迫 上述是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中國統一」政治目標凌駕於「階級」考量時出

現的盲點日後劉金華曾在〈中國現在的主要矛盾〉一文中也有相似的看法 決定性方面還是在共產黨的性質決定於共產黨是修正主義的黨還是馬

克思主義的黨毫無疑義中國產生新的資產階級新殖民主義是修正

主義上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結果同樣毫無疑義一旦共產黨回歸本性

回到以馬列毛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恢復

無產階級專政資產階級除了逃跑就只能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帝國主義

191 陳映真著〈善意的預警時代的錯置〉《中國時報》1994 年 7 月 11 日第 11 版

223

還敢在我國周圍耀武揚威嗎還能通過它的代理人支配中國的經濟政治

思想嗎192 劉金華對於中國經濟政策的思考也仍是寄託於中共「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線

恢復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夠在「社會主義改造」之下脫離帝國主義的宰制以

及免於支配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劉金華的論點還是在「東西二

元對立」的框架下進行思索實際上仍並非真正肯定「無產階級」因為文章論

點還是將冀望放在「政治」的改革上而非現實中的人民鬥爭上因為所謂自由

與民主是人民爭取來的而非政治所能賦予的這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或自由主

義國家皆是如此更何況文章也指出「中國產生新的資產階級新殖民主義是

修正主義上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結果」這些「民族經濟」之說也就越來越

抽離了「左翼」階級立場轉而以「民族統一」立場探討當下台灣與中國經濟問

題 面對彭歌的批評陳映真也旋即發表〈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一文來回應

他在文中指出 在現實歷史上不說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對無數抗日愛國主張與國民黨

不同的學生知識份子市民如何橫加鎮壓只說光復後台灣抗日一代人

如何在內戰和冷戰的雙重構造中遭到國民黨殘酷打擊和肅清而日據下

「協贊」日帝的豪紳大族如何受到權力的溫存至今榮顯就知道在國民

黨的政治中「愛國」和反日並不互相矛盾反而是互相統一的193 文中指出「內戰和冷戰的雙重構造中遭到國民黨殘酷打擊和肅清」以及「日據

下『協贊』日帝的豪紳大族如何受到權力的溫存」要將這兩者之間的共生關係

銜接起來批評這些愛國反共的知識份子和「親日」的台灣知識份子在邏輯上是

一體的由於陳映真此時已明確將自身和「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銜接起來批評

在黨國戒嚴體制下「對馬克思主義文藝論進行醜詆誹謗和惡魔化和異端化對

馬克思主義的前進的文藝家的作品全面非法化施行思想政治檢察和禁絕」

並且批評彭歌「還在大剌剌地吹起估計今天的政戰課都不堪使用的濫調施加反

共恐怖的恫嚇」194此外陳映真更進一步將「皇民文學」的發展脈絡與當下台

灣政治問題銜接起來看

192 劉金華著〈中國現在的主要矛盾〉頁 246收錄於曾健民編委會編《東亞後殖民與批判》

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10 月 193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上)〉《聯合報》1998 年 7 月 5 日第

37 版 194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中)〉《聯合報》1998 年 7 月 6 日第

37 版

224

在對於中國中國社會和中國民族中國人的輕蔑鄙視惡意敵視和

憎惡上四年代日本統治者強加於台灣人民的「皇民化」運動和八

年代以降成為台灣朝野政治主流的形形色色的「台獨」論和「獨台」論

有共同的語言195 他認為「皇民化」運動和當今「台灣朝野政治主流的形形色色的『台獨』論和

『獨台』論有共同的語言」他以「民族大義」來抨擊戰後「轉向」的「漢奸」

將之視為「體制反體制」共生關係的一部份從而也就在批判帝國主義的過程

中以絕對化的「反抗協力」關係來化約殖民地現實的複雜處境當然重新理

解「皇民化」運動過程中的文學發展與殖民問題也很重要但是對於陳映真而言

重點是是否立基在「中國統一」「中國文學」的「政治正確」立場來解釋皇民文

學這就成為他這個階段審視其他論者的標準 (二)陳映真對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批判 除了批評張良澤的「皇民文學」觀點之外陳映真此時也和陳芳明進行台灣

歷史分期的辯駁陳芳明在這個階段已然開始著手書寫《台灣新文學史》陳映

真則是以其「台灣社會性質論」來質疑陳芳明的分期問題 首先陳映真〈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一文是批評陳芳明在《聯

合文學》刊登〈台灣新文學史〉的開始陳映真認為陳芳明「在『建構』這部新

的台灣新文學史時要以『對於台灣社會究竟是屬於何種性質』的問題之究明為

『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會牽涉到「既有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

性質理論和殖民地社會理論了」196他將先前「台灣社會性質論」的觀點再一次

提出說明只不過如筆者前面註腳中所言陳映真的分期標準在這個時候已和先

前有所差異相對的陳芳明則是發表〈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一文做為

回應他認為陳映真的批評是「非常奇異的」並對陳映真提出疑問「殖民地社

會的存在是一客觀的事實為什麼必須根據馬克思主義來定義」「沒有馬克

思殖民體制就不存在嗎」197他認為陳映真之所以會以這樣的標準來界定

背後還是有試圖將台灣納入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下來解釋 為什麼陳映真不能容忍把日據下台灣稱為殖民地社會理由是很清楚

的因為台灣如果被定義為殖民地社會則其經濟基礎社會結構生

195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下)〉《聯合報》1998 年 7 月 7 日第

37 版 196 陳映真著〈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

分期〉〉《聯合文學》第 189 期2000 年 7 月頁 138 197 陳芳明著〈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0 期2000 年 8 月頁 158

225

活方式就與中國社會出現巨大的區隔因此他不厭其煩地援引馬克思主

義理論再三強調台灣不能定義為殖民地社會而應該定義為「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如此解釋正好可以與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會」相互呼應198 陳芳明認為陳映真之所以不能接受「殖民地社會」的說法是因為無法銜接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就會與「中國社會出現巨大的區隔」如筆者先前所言從

陳映真不斷修改的「台灣社會性質論」中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性質」的確如

陳芳明所言陳映真在中國民族認同上「一廂情願」地要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

關係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分析方法就無法做為界定台

灣日據時期以降的發展過程如同先前陳映真提出「第三世界論」與「冷戰體制

論」的論述框架同樣也可以做為思考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的過程只不過究竟是

以「民族」或「階級」立場孰輕孰重甚至是否是以「政治正確」來操作論述

就成為陳映真一直以來不願意面對的問題這些就在「中國統一」的「民族使命」

之下變成一套「為政治服務」的論述工具 而陳映真也旋即發表〈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做為回應他

再次強調「提出『建構』台灣新文學史應先『究明』『台灣社會』『的性質』

從而提出『殖民地社會』『再殖民社會』『後殖民社會』」的不同「社會性質」

的人是陳芳明自己199他認為陳芳明「和他一夥人常常把中國文學的一般性與

台灣文學的特殊性絕對地矛盾對立起來」200特別是陳映真肯定宋斐如蘇新

賴明弘王白淵等人並強調這些人戰後批評日本「『奴化教育』的危害」並指

出蘇新等人在戰後就已提出「社會性質」的討論201然而陳映真正是在強調「中

國統一」的「政治正確」選擇上來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藉此理解台灣的「社會

性質」也因而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上也就專注於戰後「奴化教育」之說「美

帝國主義介入」使「中國分斷」產生「台灣獨立與託管」的話語邏輯202一再

忽視國民政府戰後初期高壓統治的權力關係問題 上述討論「台灣社會性質」時逐漸轉移到意識形態與認同的層面也就牽涉

到究竟是站在「台灣」還是「中國」的主體位置的問題上隔月陳芳明繼續以〈當

198 陳芳明著〈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0 期2000 年 8 月頁 158 199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39 200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46 201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51-152 202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52-153頁 156-157

226

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一文反駁陳映真他對陳映真提出疑問「試問陳映

真的意識形態是由怎樣的『社會存在』來決定又是由怎樣的『生產方式』來決

定」並接著批評陳映真拒絕面對中國的各種現狀認為這個理由很簡單「只

因為他不願意承認理想彼岸的社會主義祖國之果敢消逝」並且因為「民族認同」

而產生的「唯心論」203此外陳芳明也指出法蘭克福學派西方馬克思主義者

「早已對庸俗的機械反映論的老馬進行了革命性的修正與擴充」204換句話說

陳芳明也就是站在「修正式」的馬克思主義上進行立論的這就會牽涉到對於馬

克思主義本身的理解問題上陳芳明將原先馬克思的論點簡單視為「庸俗的機

械反映論」的問題而否定因此陳映真之後批評「陳芳明依照歷史唯心論認為

作家能主動地『回應』時代能自主地選擇自己的創作方法這是沒有文藝社會

學起碼知識的說法」205當然陳映真的說法也仍然是生硬地將人存在於社會中

全然受到時代限制反而缺乏能動性因為人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是複雜而辯證

的絕不是機械式地作家全然受制於歷史的先決條件之下特別是前面陳映真自

己一再批判本土論者提倡所謂的「左翼文學」本身就是作家主動「回應」時

代得最好例子只不過陳映真完全否認了自身的能動性在這樣的話語邏輯中也

就一再地將自身拋向被時代政治宰制的客體位置上此外強調「中國統一」

也未必一定要抹殺台灣的特殊性就算是中國內部也還是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

的存在放棄台灣的特殊性而追求中國的普遍性並仰賴政治來解決統獨問題

才是最沒有主體性最不「主動地『回應』時代」的做法這也是陳芳明最後在

〈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批評陳映真一直是一個被殖民者「他的思

考是典型的被殖民知識份子的心態」「所以被馬克思主義迷惑得失去方向而不自

覺」「所以被中華民族主義牽著鼻子走而渾然不覺」206陳芳明批評陳映真討論

戰後初期「祖國派」的論者時完全不願意面對現實中的政治權力問題 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前官方立場就以「奴化教育」來概括台灣知識分子

所接受過的日文教育到了事件之後官方仍然沒有改變這種暴理的霸權

態度《台灣新生報》的第一位文藝副刊主編何欣在發刊詞中就傲慢宣

示「我們斷定台灣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嶄新的文化活動那就是清掃

日本思想遺毒吸收祖國的新文化在這新文化運動中台灣也會發生新

的文學運動」何欣的預告終究是落空了不過他要「清掃日本思想

遺毒」則是千真萬確這種政治用語完全是為了配合二二八事件的清鄉

運動另一位外省作家沈明緊接著發表一篇〈展開台灣文藝運動〉更

203 陳芳明著〈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斯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2 期2000 年 10 月頁 167 204 陳芳明著〈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斯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2 期2000 年 10 月頁 167 205 陳映真著〈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論爭的話〉《聯合文

學》第 194 期2000 年 12 月頁 158 206 陳芳明著〈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識發明〉《聯合

文學》第 202 期2001 年 8 月頁 152

227

進一步落井下石指控受到日本殖民的台灣人中下了法西斯遺毒而在

文化教育上低落以至不能認清世界大勢與祖國今日達到的歷史階段207 陳芳明即指出陳映真在討論戰後初期歷史時強調蘇新等「祖國派」的知識份子

以及中國來台作家的盲點也就是在「日本思想遺毒」「法西斯遺毒」之下將

台灣貶抑為「文化教育上低落」並且和官方二二八事件的暴行形成「協力」關

係但這個「協力」關係在陳映真的論述中卻成為「民族大義」作為銜接台灣

與中國社會性質的連帶關係的歷史證據 上述陳映真與陳芳明的解釋看似是在「台灣社會性質」的界定上產生差異

然而實際上是否「將台灣歷史發展階段納入中國之下考量」才是論戰主因固然

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對於透視台灣歷史仍有所幫助但也不一定要將台

灣納入中國歷史整體來進行考察這當中也就有著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運作

而陳芳明在界定「台灣新文學史」的分期時將之劃分為殖民地社會再殖民社

會後殖民社會也並非妥當特別是關於殖民地的問題紛雜如果將台灣戰後視

為「再殖民社會」與「後殖民社會」(美日甚至包含國民政府)至今台灣果真

脫離美日帝國主義甚至國民政府的影響了嗎甚至要如何才能真正算是進入

「後殖民社會」呢如果所謂「後殖民」的問題是在於強調「去殖民」本身解

嚴以後台灣果真「去殖民」了嗎等等這些問題都牽涉到「主體」「自由」「民

主」的界定過程也不是單就「再殖民」「去殖民」這樣的分期方式能簡單解決

的上述兩者在論戰過程中基本上仍是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下才產生這樣的結

果在討論「台灣社會性質」時也必然牽涉到意識形態的問題但如何更為準確

地拋開「政治正確」的問題來客觀討論台灣戰後政治經濟發展語文學之間的關

係也是至今仍然難以解決的課題 (三)陳映真對藤井省三「皇民化促成台灣人意識」之辯駁 另一方面陳映真與藤井省三的爭論也是圍繞在關於「皇民化」的問題上

只不過雙方論戰主因是在於藤井省三論述邏輯的問題首先藤井省三在〈「大

東亞戰爭」時期的台灣皇民文學〉一文中曾經指出 「大東亞戰爭」開戰之際日本高揭以戰爭為目的之「大東亞共榮圈建設」

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實際意味著侵略中國將曾是歐美殖民地的東南

亞轉換成日本的殖民地而不是真想要為東亞各民族帶來解放然而

「大東亞戰爭」期間的台灣隨著戰爭的進行而誕生的公眾卻主體的

207 陳芳明著〈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識發明〉《聯合

文學》第 202 期2001 年 8 月頁 164

228

擔負起所謂台灣皇民文學「文化」建設而形成台灣民族208 藤井省三並沒有真正反思到殖民主義與「皇民化」的關係因而將台灣文學視為

是「隨著戰爭的進行」所誕生出來的並且「主體的擔負起所謂台灣皇民文學『文

化』建設而形成台灣民族」也就是將「台灣民族」產生導向於日本「皇民化」

造成的結果這樣的說法不僅抽離了台灣文學本身的主體性同時也將「台灣意

識」視為日本殖民下的產物相對地陳映真則是以中國立場的「反帝民族意識」

進行批判他在〈警戒第二輪台灣「皇民文學」運動的圖謀〉當中指出 他把皇民化運動時總督府情報(宣傳)機關的戰爭宣傳體制也算進去誇

大戰爭末期台灣在「理解日語」的台灣「讀書人口」中形成了現代的尤

哈伯馬斯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和庸克安德爾遜意義上的現代「民族共

同體」的「想像」最終為「台灣民族主義」為「以台灣意識」的「價值

判斷」和「意識形態」的獨立民族的「台灣文學」論提供論述策略209

陳映真在文中指出藤井省三論述邏輯的問題也就是以皇民化時期「台灣在『理

解日語』的台灣『讀書人口』」做為先決條件導致之後形成「最終為『台灣民

族主義』為『以台灣意識』的『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的獨立民族的『台

灣文學』論」的結果雖然陳映真長期以來慣用中國民族主義絕對化「殖民被

殖民」的關係但這樣的說法的確也是藤井省三並未檢視「殖民者」本身時所產

生的問題 藤井省三面對陳映真批評的時候反而並未深入檢視自身論述的問題他反

駁陳映真「從台灣政府機關拿錢開研討會出版論文集」的不實指控指出自己

《甦醒的台灣文學》與《台灣的「大東亞戰爭」》兩本書是行政院文建會補助出

版而《文學百年》則是商業出版沒有從台灣政府得到補助210其次他也指

出陳映真「故意改寫引用加以扭曲」特別是他「還說我美化日本統治敘述我

將其美化成『一視同仁』的政策」211甚至在文末批評「他不但默認在東亞所發

生的言論鎮壓並且又造謠侵犯學術自由他根本遺忘了魯迅精神他才是一為

208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大東亞戰爭」時期的台灣皇民文學讀書市場的成熟與台灣民族

主義的形成〉《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8 月 1 日頁 83 209 陳映真著〈警戒第二輪台灣「皇民文學」運動的圖謀讀藤井省三《百年來的台灣文學》

批評筆記(二)〉頁 160-161收錄於陳映真主編《告別革命文學兩岸文論史的反思》台

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210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合文學》第 236期2004 年 6 月頁 29 211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合文學》第 236期2004 年 6 月頁 31

229

道道地地的『喪家的乏走狗』偽左翼作家」212因為陳映真是在絕對化的「殖民

被殖民」的關係下才會產生對藤井省三「美化日本統治」的評價但藤井省

三實際上也並未檢視日據時期「殖民者」的權力關係比如陳映真之後發表〈避

重就輕的遁辭〉一文再一次指出藤井省三《台灣文學這一百年》的盲點部份 但在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意不但干預了各殖民地社會生產方式的自然推

移更肆無忌憚地干預了各殖民地文化和語文的自然發展既掠奪了被殖

民各族人民的母語扼殺甚至消滅了這些母語使很多前殖民地人民喪失

自己的語言除了少數受到良好高教的菁英能拋卻母語學得比較熟達

的宗主國語留下了廣泛只能講破碎混雜的宗主國語和發展不足的母語

對於這樣殘暴的文化破壞藤井卻大言不慚地把強權壓抑和剝奪台灣漢語

白話書面語和方言口說話語復以強權將異族語強加於人說成是日本人

將台灣人經日語教育而「日本人化」從而為台灣人帶來了「第一國語」

並從而迅速增加了台灣人「認識國語」者的人口比率提高讀報章雜誌的

人口促進了以日語為「國語」的「公共領域」終至於形成獨自的「台

灣人意識」又終至於促成「台灣民族主義」213 文中指出「促進了以日語為『國語』的『公共領域』終至於形成獨自的『台灣

人意識』又終至於促成『台灣民族主義』」也就是藤井省三在討論「皇民化」

的過程當中並未檢視「殖民者」的「權力關係」問題因為在這樣現代化的「公

共領域」當中也包含了「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存在面對長期以來是以絕對化

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進行批評的陳映真藤井省三的論點也就重新落入陳映真所

批判的「台獨教條」當中因為就算是站在台灣民族主義本身將台灣戰爭期間

的台灣文學台灣意識視為日本殖民者的影響下而產生實際上還是撇清了殖民

者的權力關係並再次將台灣人變成殖民者的附庸而已而陳映真認為藤井省三

的論述邏輯就像是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書中以偽歷史唯物論說明日本統治

=台灣資本主義化=現代城市與新興成市民階級登台=「台灣人意識」形成=台

灣民族主義的誕生」214只不過他一直不願意面對的是所謂的「台灣社會性質

論」也是以其「民族大義」來銜接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係這在他不斷修正其「台

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當中就可以見到這樣的「界定」是配合他的中國民族主

義意識形態來進行的實際上他自己也將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基礎也「教條化」

只擷取有利於自身民族論述的部份

212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合文學》第 236期2004 年 6 月頁 32 213 陳映真著〈避重就輕的遁辭對於藤井省三〈駁陳映真以其對於其拙著《台灣文學這一百

年》的誹謗中傷為中心〉的駁論〉《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頁 179 214 陳映真著〈避重就輕的遁辭對於藤井省三〈駁陳映真以其對於其拙著《台灣文學這一百

年》的誹謗中傷為中心〉的駁論〉《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頁 181

230

透過上述討論過程本節主要探討陳映真一九九年代以後「台灣社會性質

論」的建構過程他在這個階段明確朝向「中國統一」的道路前進以中國民族

主義立場來策動「左翼」的歷史階段分析並試圖將台灣和中國戰前與戰後的「社

會性質」連繫起來他在這個階段批判張良澤「皇民文學」陳芳明「台灣新文

學史」以及藤井省三的「讀書市場」之說他的論點也的確是台灣當下仍須重

新檢視的殖民主義問題但是如何避免陳映真以絕對化的民族主義視角來審視

「殖民被殖民」的複雜性及台灣戰後與美日新帝國主義之間的權力關係而

不落入「教條化」的論述框架來討論主體問題這無論是政治立場支持統一或獨

立都仍必須要重新面對的課題此外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也並非不

可以運用在台灣歷史分期上如何在「台灣新文學史」之後重新透過更為紮實的

「左翼」「本土」立場來撰寫台灣文學的發展歷史這些也就成為研究民族主義

時所必須借鏡的部份 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以「台灣社會性質論」和本土論者進行論爭的過程

中實際上也教條化了馬克思主義歷史階段的分析模式這個過程中最後還是被

導向以中國民族主義進行「解放鬥爭」的問題但實際上台灣和中國究竟日後會

統一或獨立這是個「政治」的問題陳映真積極地落實到「中國統一」的政治

層面但是藉由「統一」來達成的「民族解放」並非就能成就「階級解放」這

也是左翼民族主義者容易出現的盲點此外為何一定要透過「中國民族」來達

成「民族解放」站在「台灣民族」立場難道就不能夠對抗帝國主義嗎如果「台

灣意識」被視為是親美反共下的「中產階級」產物那麼當今中國朝向資本主

義道路不是更應當檢討嗎因為陳映真以其絕對化的「中國統一」來主導其評

論一直不願意承認違反這個「政治正確」前提的各種「台灣意識」甚至是「台

獨」的聲音出現從而也就將「台灣意識」視為戰後台灣在「冷戰內戰」過程

中衍生出來的產物甚至不願意面對當下中國民主化過程中的現實狀況這些如

徐致鈞指出的 陳映真等人雖然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們並未認識到台灣和中國至少在

日治時期就開始存在的差異陳映真的民族觀念是前近代性的是文化上

的只考量到台灣在文化上具備的中國特性忽略了客觀的物質環境產生

的差異如帶有英格蘭文化的清教徒到北美之後在被壓迫的情境下開始

產生了抵抗意識了解到了其共同命運並進而形成民族一般台灣也是

在不斷地被壓迫中找到了自身民族的意義就算仍存有中國文化也不代

表台灣不能成為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不也是如此215

215 徐致鈞著《階級與民族之間史明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108

231

文中指出陳映真等人「只考量到台灣在文化上具備的中國特性」而「忽略了客觀

的物質環境產生的差異」其實也就是在尋求中國民族的「同一性」的過程中

以其絕對化的「中國意識」來批判「台灣意識」甚至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一

再地將自身從台灣與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現實中抽離開來並且在以絕對化的中

國民族主義對抗帝國主義的二元對立框架中還是重新複製了統治者所設定的殖

民主義話語邏輯甚至不斷將自身拋向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他者邊緣位置

232

第四節 小結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建立「第三世界論」與本土論者進行論戰後繼續以「冷

戰體制論」「台灣社會性質論」來試圖消解本土論者的論述在陳映真建立「冷

戰體制論」期間他要指出台灣在冷戰年代當中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的種種問

題並且在「國共分斷」之下遺忘了「民族使命」而無法促成「民族團結」來

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來解決問題而「台灣意識」也是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產

生的而《人間》雜誌與當中建構的「冷戰體制論」可說是做為「台灣社會性質

論」之準備之後人間出版社發行「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他積極參與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交流甚至是在《海峽評論》上發表政治評論他試圖透過「台灣

社會性質論」來將台灣殖民時期以降的不同歷史時期以馬克思主義進行歸納

做為和中國銜接的手段但是從「冷戰體制論」到「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中

「反獨促統」的政治性格也就越來越鮮明也就在於以「中國統一」的立場來策

動評論內容與方向 而陳映真從探討白色恐怖議題到《人間》雜誌建構「冷戰體制論」以至

於一九九年代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可說是他完成其所有論述的階段本章

第一節從《中華雜誌》的「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

上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筆者首先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如何透

過「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做為另一種民主化道路的思考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為

何無法促成「民族團結」其次進一步指出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如何思索台

灣戰後初期「左翼」歷史以及中國被迫害的民主化人士特別是戰後初期「左翼」

歷史就成為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的起點再次探討陳映真這個階段書寫

關於「白色恐怖」的歷史小說並試圖透過「左翼」民族主義者的理想來說明這

段歷史並且台灣戰後初期「白色恐怖」的歷史也是日後與本土論者進行詮釋

權爭奪的一部份而上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索

是其思索「冷戰體制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

依賴」整個論述架構中的歷史起點甚至是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的

「冷戰內戰」論述中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的重要部份 筆者在第二節進一步探討陳映真在《人間》時期所建構的「冷戰體制論」

這份刊物主要做為陳映真論述的基礎因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面臨到黨外與

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質疑他試圖重新解釋台灣戰後發展來消除「台灣意識」

因此「冷戰體制論」試圖重新解釋台灣與中國戰後的關係他在意的是「美蘇

冷戰」之下台灣如何在「依附美日」進行經濟發展而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

的歷史問題本節一開始從《人間》的「文化使命」談起並指出這份刊物並非

如現今評論者只視為「關懷弱勢」「為人民發聲」更重要的是做為陳映真「冷

戰體制論」之準備第二透過《人間》雜誌中陳映真所發表的文章考察「冷

233

234

戰體制論」的形成過程以及論述當中如何將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

鎖進「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架構中本節最後則是分析陳映真在

《人間》時期所寫下的小說〈趙南棟〉視察他如何將「冷戰體制論」運用到小

說創作當中 最後筆者在第三節分析一九九年代陳映真所建構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而「冷戰體制論」做為「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特別是越到後期「冷戰體

制論」也越來越被陳映真強調他的「中國統一」政治立場也越來越明顯並且

在「左翼」論述運作過程中「反獨促統」的目標也就凌駕了「階級」思考一九

九年代他更為積極地與中國交流強調「中國統一」立場另一方面他也將

自身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角色除了延續一九八年代探討白色恐怖議題

在《海峽評論》撰寫政治評論「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的發行等等都成

為他這個階段建立「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重要來源其次筆者探討陳映真和本

土論者的各種論戰除了《中外文學》上知識份子對於本土化的議題討論之外

他也和張良澤陳芳明藤井省三進行論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統一」的政治

目標非常鮮明他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二元對立關係來視察台灣文學發

展過程實際上並沒有擺脫過去殖民者所設定的殖民主義話語邏輯甚而論述在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運作過程中反而不斷將自身拋向邊緣位置儘管他的

聲明蒸蒸日上他的論述看似想要擺脫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囿限但實際上他

還是被這套殖民主義的二元對立話語邏輯所束縛也重新反映出台灣歷史過程中

無法擺脫的被殖民者的形象

第五章 結論

本論文《「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

形成與開展》試圖建立一個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過

程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各種母題中逐漸開展出「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

索並且這個階段已經具有本質化刻板化的現象之後他逐漸醞釀出「民族」

文藝道路趨向並且因為「同溫層」中知識份子的「騷動」而導致「民主台灣聯

盟」案趙剛在分析陳映真早期作品時認為 陳映真的文學創作從不是站在一種啟蒙高位去宣揚某些「理論」「意識

形態」或是「立場」歸根結底這是因為他不是因「己知」而寫而是

因困思而寫擺在一個對照的光譜中陳映真是一個左派是一個統派

這些都無需爭議也不必爭議但陳映真文學的意義與價值並不在於它宣

揚了左派或統派的觀點與見解好比我們所熟知的某一種「社會主義現實

主義」文學或藝術的營為作用1 趙剛因為只分析其早期小說作品而並沒有真正放在台灣社會現實與歷史關係當

中考量才會產生「陳映真是一個左派是一個統派這些都無需爭議也不必爭

議」的說法只就文學創作來看當然就看不見陳映真評論中「站在一種啟蒙高

位去宣揚某些『理論』『意識形態』或是『立場』」的現象此外陳映真早

期小說在刻板化本質化的小說敘事結構中產生貶抑的現象這些雖然的確可說

是「因困思而寫」但也無法說明他「從不是站在一種啟蒙高位」因為小說中的

知識菁英視角反而決定了小說中的位階關係他所關懷的核心母題甚至是小說

人物不斷將自身與他者排除來建立自我的過程趙剛將陳映真擺放在一個「左

派」「統派」位置但卻又一再地標榜陳映真小說中「左翼」「第三世界」的視

野甚至不斷藉此來批駁所謂「愛台灣」的「民粹主義」2其實他自己的詮釋

內部就已產生極大的矛盾甚至反而一再簡化扭曲了陳映真不同時期思想創

作的複雜性 而一九七五年陳映真出獄之後銜接上「反帝民族意識」建構其「第三世界

論」他的「第三世界論」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在〈「鄉土文學」的盲

點〉一文當中已然展現並且在「左翼」階級分析過程中批判葉石濤沒有上升

1 趙剛著〈代序為什麼要讀陳映真〉《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9 2 比如趙剛在分析〈加略人猶大的故事〉時曾經指出「而在這個終站裡的『左翼』社會與文化

理論只能口沫橫飛地剝解與批判自戀文化或商品拜物教或以各種巧奇的方式將『愛』解構

將愛等同於『愛的政治』完全無能於直面『愛』在被這個無能所填塞得心智空間中右翼民粹

主義得以一種奮銳黨的方式使『(恨裡的)愛』成為了一個極強力的動員論述好比『愛台

灣』」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

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08

235

至「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藉此消解台灣文學當中的「分離主義」此

外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逐漸完成也就是要學習「第三世界」

的「民族性」藉由「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台灣的影響這

也是他為何會抨擊黨外「分離主義」「台獨」傾向甚至是「中產階級」運動的

原因並且他的「第三世界論」在文學上強調「第三世界文學」「民族文學」來

對抗西方的文化與文學藉此消解台灣文學「自主性」然而這個階段他面臨到

黨外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質疑甚至是吸收了他的「第三世界論」這也是他

之後會不斷質疑「台灣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因為他認為這是「中國民族」無法

團結的原因而要解釋「中國民族」無法團結的原因才有《人間》時期「冷戰

體制論」的進一步開展 而陳映真在《人間》時期開展出「冷戰體制論」以至於一九九年代的「台

灣社會性質論」建立的過程中開始試圖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銜接起來首先

「冷戰體制論」來解釋台灣戰後在冷戰年代中依附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情

況並且遺忘了「國共分斷」的民族歷史才會產生所謂的「分離主義」的問題

而在這套論述中會強調「國共分斷」問題其實也就有了必須「民族統一」的意涵

要藉此達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只不過這個階段陳映真還

沒有直接說出來而已直到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建構過程中陳

映真越來越偏向「中國統一」的「政治正確」來發表評論這套論述透過歷史發

展性質的分期將台灣與中國連繫起來陳映真以其「中國統一」理想來將台灣鎖

進他論述框架裡的「中國」這個時期「反獨促統」的意識形態主導了他的評論

方向固然他是個眾所皆知的「統一論者」但無論是統獨雙方在研究陳映真時

許多台灣歷史的脈絡都並未清楚掌握甚至直接將陳映真視為一個堅定不移的

「左翼」知識份子這些都對於陳映真在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學上的定位並無助益 因此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在不同階段的形成與開展其實呈現出

不同的複雜的意義陳映真在這條漫長的「中國民族認同」的追尋道路上固

然以左翼階級分析批判台灣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發展情況但他念茲在茲的問題

仍是台灣內部「分離主義」的敵人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論點往往也就從「左翼」

階級問題位移到「民族」問題的討論上特別是一九九年代以後陳映真的左翼

中國民族主義論述越來越具有「政治正確」的意涵他在「中國統一」使命下強

調「左翼」知識份子的重要性藉此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連帶關係比如他在

〈「兵士」駱駝英的腳蹤〉一文中描述羅鐵鷹在戰後初期來台和台灣文學家進

行論爭的過程認為他「展開了富於科學性的深刻的論述歷史性地提高了台

灣的文學批評視界為台灣左翼文藝思潮標示了一個新的高度」3然而在戰後

初期台灣人面對國民政府以「奴化」來貶抑經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作家二二八事

3 許南村著〈「兵士」駱駝英的腳蹤〉頁 68收錄於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

出版社1999 年 9 月

236

件爆發後台灣作家更加小心翼翼地發表文章但這些政治權力的問題也都是陳映

真不願意面對的他在文章結尾中指出 羅鐵鷹的一生是在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成長在四十年代和平建

國民主革命的浪潮中經受了鍛鍊在三十歲前後的壯年迎接了大革命的

勝利而後遍歷了肅反反右和文革的風風火火的一代人的典型熱情

正直純潔對真理對光明與幸福對人的終極的解放和祖國的新生懷

抱著不渝的信念但羅鐵鷹和他幾個東渡台灣的朋友在一九四七年到四

九年間對台灣文學的思想與批評的提高和啟蒙所作的巨大貢獻卻是他這

一代其他的人所不及的然而覆按羅鐵鷹半生的腳蹤對於因為新中國受

到帝國主義強權長期環伺而對營壘內部歇斯底里地要求忠貞和純潔把解

放與自由的人間的理論與哲學變成神學和教諭對人民施行宗教裁判從

而打擊傷害和枉屈了成千上萬向羅鐵鷹一樣優秀正直對革命和解放

矢志不移的幹部群眾和知識份子不能不說這是中國無產階級運動最

驚心動魄最慘痛最悲劇性的教訓吧4 陳映真同情羅鐵鷹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過程中遭受到鬥爭的命運認為「這是中

國無產階級運動最驚心動魄最慘痛最悲劇性的教訓吧」但是他在探討台灣

戰後初期歷史時國民政府的政治權力問題也就被擺放到一旁在台灣文學史上

羅鐵鷹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歷史地位這些都是在將左翼知識份子「神聖化」的過

程中所略而不談的部份戰後初期中國「左翼」知識份子來到台灣後實際上還

是延續官方視台灣人受日本「奴化」影響的說法將台灣文學貶抑到一個次等的

地位甚而這些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後回到中國在陳映真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戰

後初期的歷史時也就忽略掉這些歷史事實與權力運作過程比如游勝冠就曾經

指出 當時參與論戰的中國論者不管是右翼還是左翼知識份子他們論及台

灣文學的重建問題時都只是延伸戰後中國官方的統治立場忠實地再生

產中國官方統合台灣的殖民論述而已即使像駱駝英這種統派論者所極力

吹捧的左翼進步知識份子不僅不曾就戰後台灣人民所承受的壓迫表達過

同情在排除台灣特殊性時反而比所謂右翼知識份子更加偏激更不手

軟石家駒陳映真不管他們實際的作為與說法對台灣作家造成什麼傷

害只因為他們和自己一樣是左統的就做出他們是「進步的」的論斷

是很難讓人信服5

4 許南村著〈「兵士」駱駝英的腳蹤〉頁 72-73收錄於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

間出版社1999 年 9 月 5 游勝冠著〈誰在隱藏不利其教義的證據統派論者對戰後第一場台灣文學論戰的詮釋的

再商榷〉頁 1000收錄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

集》台北國史館2004 年 11 月

237

陳映真會對這些戰後初期來台的中國文學論者抱持肯定其實在他與陳芳明的論

戰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在陳映真宣稱這些中國來台的左翼左家是「做出他們是『進

步的』的論斷」時從而也就為了其「中國統一」之使命而枉顧台灣作家當時被

貶抑被壓迫的現實 而現今陳映真的「左翼」精神同樣在陳光興趙剛的評論中並沒有真正放

回到時代脈絡中考察在現今的研究中也並非只有陳映真被賦予「左翼」的封

號而已當年因為「民族」道路而「騷動」的知識份子也往往被直接冠上「左

翼」的頭銜畫家吳耀忠即是一例比如林麗雲在其《尋畫》一書當中指出 由尉天驄的姑媽尉素秋出資尉擔任主編的《文季》是標誌台灣戰後文

學刊物從現代主義過渡到現實主義的重要刊物也是陳映真吳耀忠首次

嘗試通過藝文表現實踐社會主義信仰的施力舞台6 一九六六年出版的《文學季刊》在現今被視為是一份陳映真與吳耀忠等人實踐

「現實主義」「左翼」的刊物被定位為他們「嘗試通過藝文表現實踐社會主義

信仰的施力舞台」然而如筆者第二章第三節指出《文學季刊》此時仍具有強烈

的現代主義風格這些知識份子追尋「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受到中國文革影響

但是此時台灣並沒有革命的現實基礎這些知識份子只能算是因「左翼」而產生

「民族」道路的「騷動」甚至林麗雲自己在《尋畫》當中也曾指出吳耀忠早期

師承李梅樹「至於吳耀忠在他們(筆者註指「五月」與「東方」的成員)眼

裡也就成了『只是李梅樹的翻版台陽的餘緒』」7李梅樹的畫作雖然「寫實」

但也並不會被視為具有「左翼」風格「左翼」必須要結合其社會實踐之意義來

進行界定就不會只是因為吳耀忠受「左翼」思潮影響更不會因為信奉「左翼」

思想就將之界定為「左翼」知識份子這也是林麗雲直接認定「當時陳(筆者註

指陳映真)已是位堅定的左翼文藝青年」8而缺乏台灣歷史與文藝發展脈絡複雜

性的掌握此外陳映真「中國民族」的道路追尋過程中可以發現其「左翼」

定位是在一九九年代後才真正銜接上的並且「左翼」也只是他藉此銜接上與

中國之間的連帶關係的一部份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他出獄後銜接上「反帝民族意

識」他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如何在「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台灣

社會性質論」展現出不同的思辨過程

6 林麗雲著〈深夜與天明之間〉《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年 3 月頁 90 7 林麗雲著〈成為一名畫家〉《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 年

3 月頁 67 8 林麗雲著〈深夜與天明之間〉《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年 3 月頁 89

238

陳映真並未真正擺脫「被殖民者」的心靈矛盾狀態儘管他一再地批判殖民

主義與皇民文學但他最終還是重新複製了殖民者的話語邏輯特別是他出獄後

旋即銜接上「反帝民族意識」透過「第三世界論」的左翼位置來強調「民族文

學」但在這個過程中更側重於打擊「分離主義」的敵人從而也就不願意正視

官方長期以來以反共民族敘事壓制台灣的主體性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檢視本

土論者他也在強調民族文學第三世界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的同時也不斷在

「殖民被殖民」的二元對立框架中將自身拋向受宰制的「他者」位置上邱士

杰曾經就陳映真批判「分離主義」的過程時指出 80 年代陳映真的分離主義批判有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當時的陳映真在一

定程度上接受或者無法徹底反駁分離主義論述的某些論點特別是強調日

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社會的「先進」與同時期大陸社會的「落後」並認

為兩者的差異是戰後一系列衝突與悲劇的產生原因「先進台灣落後大

陸」的觀點是 1977 年陳映真撰寫〈「鄉土文學」的盲點〉批判葉石濤的〈台

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時就存在的觀點但陳映真對於這種觀點的態度很矛

盾一方面他批判這種觀點因為這種觀點正是分離主義論證兩岸異質

性的論證另一方面他又承認這種觀點因為他也認為台灣在日本殖民

統治下「資本主義化」9 文中所指出陳映真在這個階段無法克服「強調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社會的『先

進』與同時期大陸社會的『落後』」的問題如果放回到時代脈絡中考察比如

陳映真在批評鍾理和〈夾竹桃〉時「他在中國大陸所看見的是數百年來帝國主義

和國內舊勢力在中國所造成的可悲的落後和貧困」以及鍾理和拒絕承認「自己

在民族人種上和中國人有相同的地方」10他抨擊鍾理和因為「民族落後」而

拒絕承認自身是「中國人」但是陳映真仍然重新陷入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當中

他還是在「進步落後」的界定標準之下無法真正自我肯定因為這套被預設的

「進步落後」的二元對立框架正是殖民者話語邏輯的一部份甚至他之後在〈讀

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一文中將中國視為一個「落後」的國家時為了

要證明台灣不比中國「進步」因而下定論指出台灣作家讀過的西方文學作品不

會超過中國青年11這些都是陳映真陷入殖民者「先進落後」的話語邏輯的證

明實際上他也並未真正釐清「第三世界」在殖民與被殖民狀態下的複雜糾葛 現今研究者也將陳映真的思想視為繼承了魯迅的精神但是往往忽略掉兩者

9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陳映真

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259-260 10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107 11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5

239

之間的差異性比如錢理群曾經指出 在他們看來導致這樣的人的奴隸狀態的奴役關係廣泛地存在於現代社

會來源於各個方面並且會不斷再生產是永遠存在於此岸世界的而

作為一個批判的知識份子自己的歷史使命就是用彼岸烏托邦的終極性

的立人理想照亮此岸的黑暗對來自一切方面的以各種形態特別是以

最新形態出現的奴役力量進行無情的接露與批判不斷向社會發出警

示這樣的批判就必然是全面而徹底的而且是永無休止的這就是魯

迅所說的「永遠不滿足現狀」要作「永遠的革命者」的真實而豐富的涵

義也是魯迅要提倡「韌性戰鬥」的最基本的原因這大概也是人們所說

的陳映真的獨特的「異端烏托邦」主義吧12 陳映真並非如他所言「對來自一切方面的以各種形態特別是以最新形態出

現的奴役力量進行無情的接露與批判」因為陳映真自己在批判的過程中不斷

將自身放置在一個「被奴役者」的心靈狀態下無論是小說中貶抑故鄉之人甚

至不斷刻板化台灣人外省人美國人的形象這樣的文學作品實際上並非如魯

迅一樣具有「左翼」「解殖」的思辨意味反而是在簡化的對立圖式當中重新複

製了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此外陳映真在「左翼」階級分析話語運作過程中

不斷轉移到「民族」立場上批判黨外具有「台灣意識」的「內部敵人」如果說

知識份子的批判是「用彼岸烏托邦的終極性的立人理想照亮此岸的黑暗」這樣

的「永遠的革命者」的幻想終究也只是個「烏托邦」而已強調「民族團結」「第

三世界」當中的「民族性」來對抗帝國主義反而將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的問

題懸置如本論文在第一章透過竹內好之言所指出的他的評論中「只會寫奴才

被聰明人所拯救或被傻子所拯救或者奴才自己起來打倒主人自己解放自己」13只不過他的對象是擺放在強調「民族文學」「第三世界文學」來進行「解放

鬥爭」並且也無法真正體會到台灣文學之所以「從ldquo人生最痛苦的夢中醒來

之後的狀態」14因為台灣文學長期以來必須在不同的政權干涉之下前進中國

民族主義甚至也是其中一種官方強行置入的意識形態而強調「民族文學」「第

三世界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與其文化在這個絕對化的對立圖式中還是重新證

明了自身「被殖民」的角色 陳映真不斷將自身拋向「被殖民者」「他者」位置的過程其實也可以透過

白永瑞的評論來得到另一種不同的詮釋白永瑞曾經指出 12 錢理群著〈陳映真和「魯迅左翼」傳統「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發言〉頁 59收

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3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6 14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6

240

比較陳映真與白樂晴兩人的觀點可知雖然兩人都具有重疊民族主義和第

三世界論的共同點但對陳映真而言正如他在〈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一文所言他不是從理論而是根據「具體的感性經驗」來認識第三世界

的而中國正是重要的媒介這是兩人的不同之處同時這也正是 1980年代後隨著台灣本土論的抬頭他的第三世界論之所已遭到「只不過是中

華主義的包裝」攻擊藉口之所在此後本土論掌握了主導權鄉土文學論

或第三世界文學論在台灣文壇被邊緣化那麼結果台灣論壇所失去的是

什麼所得到的又是什麼呢15

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以降以「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甚至是「台灣社

會性質論」來化約台灣現實從具體的歷史證據來看就不會像是文中所言「他

不是從理論而是根據『具體的感性經驗』來認識第三世界的」而「鄉土文學

論或第三世界文學論在台灣文壇被邊緣化」的原因也並非白永瑞等人以簡化了

的「本土論掌握了主導權」為藉口因為至今中國民族主義論者的聲音也持續與

本土論者抗衡在這個過程中國民政府當下戒嚴體制對台灣主義性的壓制問題反

而被陳映真等人忽視甚至統獨立場雙方至今仍持續爭執白永瑞所謂的「邊緣

化」毋寧說是一種「自我邊緣化」的過程 特別是一九八年代後期以降在台灣與中國民主化過程中陳映真也積極

開展與中國的交流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問題也是他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除了

天安門事件轉向批判學生運動路線錯誤之外甚至談論台灣與中國經濟發展時

轉而以「民族經濟」來討論也就馬克思主義的左翼政治經濟學思考轉移到「中

國統一」的使命上而不論中國快速朝向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道路的實質近

年來尉天驄也曾經感慨地指出 陳映真自稱他一生中最大的撞擊而又促使他做出改變的便是中國大陸的

文化大革命諸多因素讓他想像著那是一個人類新世紀的開始也因為如

此後來文革真相的揭發也就必然帶給他很大的痛擊這是讓人受不了

的他必須為自己取得解脫就在這一階段一九八八年台灣的「中國統

一聯盟」成立他當選第一任主席一九九年他率團訪問中國大陸

會見了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在官方的陪伴下參觀了很多建設這些物質方

面的成果又再一次重燃起對於中共世界的摯著他既然無法真正認識中

國大陸過去幾十年的血淚統治當然可以仍然用他一直肯定的法則去繼續

活在他夢想的烏托邦中於是在這以後他一直依然肯定中共當年的延

安整肅支持中共當局對六四事件的處理覺得文革是一場大的功業其

15 白永瑞著〈陳映真思想中民族主義與第三世界的重疊〉頁 563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241

態度之堅定和執著真讓人甚至多年的老友百思不得其解16 尉天驄站在批判文革的立場指出陳映真並未真正認清文革的暴力問題因而「仍

然用他一直肯定的法則去繼續活在他夢想的烏托邦中」而尉天驄指出陳映真以

「他夢想的烏托邦」來重新肯定毛澤東與中共政權因而他引用里爾克的詩句指

出「他們雖然經常反抗某種政治現實而又不知不覺陷入另一種現實政治的牢

籠中」而且「經常會一廂情願地把自己遵崇的政治主義當成判斷是非的唯一標

準」17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完成了論述中的「中國統一」理想只不過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否能如他所願這也並非能透過「一廂情願」的「民族情感」

所能解決甚至這些在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中國統一」的執著之下批判「台

獨」清理台灣文學中的「殖民遺毒」也就仍是他持續批判的焦點所在 因此本論文在梳理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的過程當中發

現陳映真越到後期反而「民族」思考越來越凌駕「左翼」階級問題在台灣歷史

與文學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他透過「左翼」階級分析進行思辨在「第三世界論」

運作過程中也就是強調「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並批判台灣

內部「分離主義」的敵人而在「冷戰體制論」期間則是藉由「美蘇冷戰國

共分斷安全依賴」來解釋台灣戰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拋棄過去「國共分斷」

藉此解釋台灣會產生「分離主義」導致「民族」無法團結的原因到一九九

年代以絕對化的「民族統一」立場來立論將自身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位

置而不願意中國文革後也逐漸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甚至是以「台灣社會性質論」

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並和本土論者進行論戰「反獨促統」的政治意涵也

就凌駕了內灣內部「階級」問題的思考「左翼」階級分析也就變成為他的「中

國統一」任務服務的工具因此陳映真在出獄後的論述過程當中實際上「民

族」越來越凌駕「左翼」這也是當今強調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論者的盲點所在

甚至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話語運作過程中也不斷將自身「民族」拋向他者

的邊緣位置 本論文《「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

形成與開展》至此進入尾聲筆者透過陳映真在台灣歷史與文學上所發表的評

論小說來掌握他的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在時代中的不同意涵他在台灣歷史與

文學上是值得借鏡的無論是認同中國或是台灣如何重新思考殖民主義的問

題如何重新探討「第三世界」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這些都還是要落實在地

基礎的討論而不是將論述抽離自時代脈絡之外甚至漠視當下體制中實質的壓

迫關係實際上陳映真到最後還是將自身不斷拋向被殖民者他者的位置上這

16 尉天驄著〈理想主義者的蘋果樹瑣記陳映真〉《回首我們的時代》台北INK 印刻文學

生活雜誌出版公司2011 年 11 月 24 日頁 252 17 尉天驄著〈理想主義者的蘋果樹瑣記陳映真〉《回首我們的時代》台北INK 印刻文學

生活雜誌出版公司2011 年 11 月 24 日頁 254

242

243

些是台灣當下知識份子在梳理殖民主義問題時無論是認同台灣還是中國無論

是否認同「左翼」往往因為民族認同階級立場選擇時而產生脫離現實的評論

這些無論是在台灣歷史或文學上甚至是當下台灣現實政治發展過程中都是不

斷要面對的課題

參考書目

一陳映真著作

(一)陳映真作品集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4萬商帝君》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我的弟弟康雄[小說卷1959~1964]》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2唐倩的喜劇[小說卷1964~1967]》台北人間

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3上班族的一日[小說卷1967~1979]》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4萬商帝君[小說卷1980~1982]》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5鈴鐺花[小說卷1983~1987]》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

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0走出國境內的異國[序文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

244

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 陳映真等著康來新彭海瑩合編《扭曲的鏡子關於台灣基督教會的若

干隨想》台北雅歌出版社1987 年 7 月 陳映真著《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陳映真著《春祭》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年 8 月 (二)陳映真單篇評論 陳映真著〈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第 2 卷第 5期1960 年 12 月 5 日頁 37-39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年 8 月頁 17-23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年 1 月頁 12-28 陳映真著〈中國的希望繫於國民的道德勇氣讀劉青「沮喪的回憶與瞻望」

後的一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頁 33-35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23期1982 年 2 月頁 23-25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時代的文學家和文學〉《中國論壇》第 18 卷第 3 期

1984 年 5 月 10 日頁 23-24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和平與團結寫在〈228 事件台中的風雷〉特集

卷首〉《人間》第 18 期1987 年 4 月 5 日頁 64-67 陳映真著〈關於「十三事件」〉《美麗島》第 1 卷第 3 期1979 年 10 月

25 日頁 47-49 陳映真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hellip〉《人間》第 1 期1985年 11 月 2 日頁 2-3 陳映真著鄭逸宇攝影〈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人

間》第 44 期1989 年 6 月 1 日頁 19-24 陳映真著〈解放被朝野歧視的台灣人〉《人間》第 38 期1988 年 12 月 1日頁 64-65 陳映真著蔡明德攝影〈洩忿的口香糖〉《人間》第 33 期1988 年 7 月 1

245

日頁 40-56 陳映真著蔡明德等攝影〈台灣戰後最大的農民反美示威〉《人間》第 30期1988 年 4 月 5 日頁 10-17 陳映真著〈發行人的話〉《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8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

文化評論國際研討會」結束時的致謝辭〉《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

頁 18-26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親愛的劉賓雁同志hellip〉《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4-17 陳映真著〈等待總結的血漬寫給天安門事件中已死和倖活的學生們〉《人

間》第 45 期1989 年 7 月頁 70-73 陳映真著〈虛構的珍珠港美國干涉主義下的金門和馬祖〉《人間》第 46期1989 年 8 月頁 74-77 陳映真著〈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人間》第 43 期1989 年 5 月 1 日

頁 8 陳映真著〈徬徨的武裝美國遠東基地國防與國共內戰國防的重疊與崩解〉

《人間》第 41 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44-49 陳映真著〈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58-61 陳映真著秦千圭攝影〈我們有韓國民族民主運動的傳統〉《人間》第

44 期1989 年 6 月頁 104-109 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

義〉《海峽評論》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21-37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

回應〉《海峽評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0-38 陳映真著〈帝國主義者和後殖民地精英評李總統和司馬遼太郎(上)〉《海

峽評論》第 42 期1994 年 6 月頁 23-27 陳映真著〈帝國主義者和後殖民地精英評李總統和司馬遼太郎(下)〉《海

峽評論》第 43 期1994 年 7 月頁 42-48 陳映真著〈時代呼喚著新的社會科學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演講於社會

科學院〉《海峽評論》第 80 期1997 年 8 月頁 58-63 陳映真著〈等待清算的後殖民台灣歷史評「皇國少年」李登輝〉《海峽評

論》第 103 期1999 年 7 月頁 21-24 陳映真著〈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

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 14 期第 2 期1997 年 12 月頁 57-76 陳映真著〈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

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 189 期2000 年 7 月頁 138-160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

246

文學》第 191 期2000 年 9 月頁 138-161 陳映真著〈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論爭

的話〉《聯合文學》第 194 期2000 年 12 月頁 148-172 陳映真著〈避重就輕的遁辭對於藤井省三〈駁陳映真以其對於其拙著《台

灣文學這一百年》的誹謗中傷為中心〉的駁論〉《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頁 176-197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月頁 66-72 陳映真著〈民族分裂下的台灣文學台灣的戰後與我的創作母題〉《明報

月刊》第 39 卷第 5 期2004 年 5 月頁 24-26 陳映真著〈現在是重大反省時刻陳映真總評國共兩黨民進黨及台獨〉

《財訊》第 132 期1993 年 3 月頁 157-162 陳映真著〈陳映真自剖「統一情節」陳映真我又要提筆上陣了〉《財

訊》第 132 期1993 年 3 月頁 163-165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1〉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8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2〉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9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3〉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10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4〉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11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5〉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12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1996 年 6月 10 日第 42 版 陳映真著〈紀念蘇慶黎〉《中國時報》2004 年 11 月 23 日第 E7 版 陳映真著〈懷念胡秋原先生〉《聯合報》2004 年 6 月 21 日第 E07 版 陳映真著宇文正記錄整理〈文學的世界已經變了〉《聯合報》2000 年 4月 11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兩種世界性的文學〉《聯合報》2003 年 9 月 15 日第 E07 版 陳映真著〈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上)〉《聯合報》

2001 年 1 月 12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下)〉《聯合報》

2001 年 1 月 13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上)〉

《聯合報》2006 年 2 月 19 日第 UN20 版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下)〉

247

《聯合報》2006 年 2 月 20 日第 UN20 版 陳映真著〈貿易和鴉片貿易〉《聯合報》1997 年 6 月 27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深刻教育我的一本書〉《聯合報》2004 年 11 月 18 日第 E07版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上)〉《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中)〉《聯合報》1998 年

4 月 3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下)〉《聯合報》1998 年

4 月 4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上)〉《聯合報》1998 年

7 月 5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中)〉《聯合報》1998 年

7 月 6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下)〉《聯合報》1998 年

7 月 7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善意的預警時代的錯置〉《中國時報》1994 年 7 月 11 日第

11 版 陳映真著〈警戒第二輪台灣「皇民文學」運動的圖謀讀藤井省三《百年

來的台灣文學》批評筆記(二)〉收錄於陳映真主編《告別革命文學兩岸

文論史的反思》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 月頁 143-161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

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7-23 陳映真著〈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試評「亞細亞的孤兒」〉《孤兒的歷

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83-95 陳映真著〈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313-328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97-109 陳映真著〈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

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25-32 陳映真著〈試評「打牛湳村」〉《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

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11-133 陳映真著〈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

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39-54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4 年 9 月頁 163-173 陳映真著〈試評「金水嬸」〉《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248

社1984 年 9 月頁 145-156 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

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15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13-29 陳映真著〈鞭子和提燈代序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知識人的偏執》

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19-28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

破天驚[訪談卷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7 陳映真著〈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

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8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15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6-21 陳映真著〈斷交後的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22-24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33-41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得幾些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55-61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8-75 陳映真著〈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7-103 陳映真著〈綠島的風聲和浪聲〉《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4-108 陳映真著〈打起精神英勇地活下去吧懷念繫獄逾三十三年的友人林

書揚和李金木〉《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09-115 陳映真著〈醫學和文學上的幾個共同思考〉《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36-155 陳映真著〈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5-111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

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日頁 103-116 陳映真著〈致一群「自由人」〉《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

249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5-79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1-92 陳映真著〈注視一件在逐漸株連擴大中的文字獄我們不服台北地院的兩

個錯誤判決提出上訴之理由〉《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頁 117-134 陳映真著〈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

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11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

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3-21 陳映真著〈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

[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3-28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9-33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陳

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5 月 10 日頁 71-120 陳映真著〈建立真正獨立的產業工會從兩山礦難和美資華納利電子公司

工人爭議說起〉《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25-128 陳映真著〈台灣的殖民地體質也談台灣的過去與未來〉《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頁 45-60 陳映真著〈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頁 7-21 陳映真著〈一個罪孽深重的帝國〉《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 陳映真著〈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收錄於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亞洲華人論壇》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 年頁 3-10 許南村著〈關於「劇場」的一些隨想〉《劇場》第 2 期1965 年 4 月 1 日

頁 116 許南村著〈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

頁 1-11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12 月頁 81-89 許南村著〈「兵士」駱駝英的腳蹤〉收錄於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

北人間出版社1999 年 9 月頁 65-73

250

(三)編著與翻譯 陳映真等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年 9 月 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

版社1998 年 11 月 陳映真主編《告別革命文學兩岸文論史的反思》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12 月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年 3 月

二文學著作

王文興著《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 3 月 王文興著《龍天樓》台北大林出版社1982 年 3 月 10 日 白先勇著《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 年 3 月 10 日 江南著《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1 月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93 年 9 月 理定等著魯迅等譯《豎琴蘇聯同路人小說選》台北慧明文化2002年 4 月 彭瑞金著《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 年 9 月 5日 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5黎明前的台灣》台北遠行出版社1980 年 2月 黃春明著《兒子的大玩偶》台北大林出版社1983 年 8 月 10 日 楊蔚著《跪向升起的月亮》台中水牛出版社1968 年 4 月 20 日 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 年 5 月 黃皙暎著陳寧寧譯《悠悠家園》台北INK 出版社2002 年 7 月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鄭秋水等譯《巨斧》台北遠行出版社1978年 3 月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著馮亦代譯《蝴蝶與坦克》台北仙人掌出版

社1970 年 11 月 20 日

三研究專書

(一)中文著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8 月 王曉波著《台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6 年 11 月

251

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0 年 11 月 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日 呂正惠著《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 何明修著《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台北台灣勞工陣線2008 年 2月 宋澤萊著《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 年 7 月 1 日 季季著《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 孤影著《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社1972 年 4 月 邱貴芬著《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

1997 年 9 月 1 日 林麗雲著《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 年 3月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4 年 7 月 胡秋原著《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上)》台北學術出版社1980 年 3 月 胡秋原著《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下)》台北學術出版社1980 年 3 月 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

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社1986 年 12 月 1 日 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 封德屏總編《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

社2009 年 11 月 唐文標著《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5 月 尉天驄著《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 尉天驄著《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 尉天驄著《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郭紀舟著《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

二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 年 6 月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台北前衛

出版社2013 年 6 月 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

誌社2011 年 11 月 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

誌社2011 年 11 月 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 亞洲華人論壇》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

252

年 陳芳明著《探索台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年 9 月 陳鼓應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20 日 葉石濤著《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 年 1月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 年 6 月 葉石濤著《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 年 4 月 彭明輝著《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 1 月 彭瑞金著《台灣文學沉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 年 6 月 彭懷恩著《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2 年 10月 張良澤著《張良澤海外集》彰化彰縣文化1995 年 6 月 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宏達呂俊甫吳大中

金神保孫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等著《展望國是》台北環

宇出版社1973 年 8 月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月 游勝冠著《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出版

社2012 年 4 月 曾健民編委會編《東亞後殖民與批判》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10 月 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 年 9 月 曾萍萍著《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年 12 月 楊祖珺著《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 年 9月 25 日 楊碧川著《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8 月 楊蔚著《為現代畫搖旗的》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8 年 11 月 30 日 楊蔚著《這一代的旋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 年 趙遐秋著《生命的思索與吶喊陳映真的小說氣象》台北人間出版社2007年 10 月 趙剛著《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 趙剛著《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

社2013 年 4 月 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 黎湘萍著《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鄭鴻生著《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

253

聯經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 戴國煇著《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遠流

出版社1994 年 5 月 16 日 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年 4 月 (二)翻譯著作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漢譯林書揚校訂《台灣戰後經濟分析》

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年 2 月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8月 1 日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

些故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

游常山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出版社2004 年 1 月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

坊文化2009 年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華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

坊2009 年 11 月 盧卡奇(Georg Lukaacutecs)著張翼星譯杜章智沈起予主編《列寧》台北

遠流出版社1991 年 10 月 16 日 喬治弗蘭克爾(George Frankl)著褚振飛譯《文明烏托邦與悲劇》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年 12 月 帕爾塔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著范慕尤楊曦譯《民族主義思想與殖民

地世界一種衍生的話語》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年 10 月 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

單篇期刊與論文

254

(一)《筆匯》《文學季刊》《文季》 本刊編輯部〈編輯室〉《筆匯》第 2 卷第 6 期1961 年 1 月 5 日頁 2 辛鬱著〈同溫層〉《文學季刊》第 3 期台北文學季刊編輯委員會1967年 4 月 10 日頁 177-182 尉天驄著〈大山〉《文學季刊》第 1 期1966 年 10 月 10 日頁 92-113 許常惠著〈民歌採集日記〉《文學季刊》第 5 期1967 年 11 月 10 日頁

133-139 編輯室〈發刊詞我們的努力和方向〉《文季》第 1 期1973 年 8 月 15 日

頁 1-2 張良澤著〈戰前在台灣的日本文學以西川滿為例〉《文季》第 2 卷第 3期1984 年 9 月頁 16-27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頁前無頁碼 (二)《中華雜誌》 本社〈支持政府對釣魚台列嶼立場〉《中華雜誌》第 8 卷第 87 期1970 年

10 月頁 3 本社〈貫澈國策乎投降田中乎斥駁知日派及其代言人聯合報〉《中

華雜誌》第 10 卷第 112 期1972 年 11 月頁 7-12 本社〈我們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中華雜誌》第 7 卷第 68 期1969年 3 月頁 5 胡秋原著〈評邏輯實證論〉《中華雜誌》第 1 卷第 2 期1963 年 9 月 16 日

頁 2-8 何浩若著〈美國孤息份子與台灣「獨立」運動〉《中華雜誌》第 6 卷第 10號1968 年 10 月 25 日頁 7-11 胡秋原講孟德聲譯〈中國共產主義之前途與第三世界〉《中華雜誌》第

10 卷第 4 期1972 年 4 月頁 28-37 胡秋原著〈為學術詐欺告各有關方面論不可誤人子弟及要有一個師道尊

嚴運動〉《中華雜誌》第 4 卷第 5 期1966 年 5 月 16 日頁 13-23 胡秋原著〈從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始〉《中華雜誌》第 17卷第 186 期1979 年 1 月頁 9-18 胡秋原著〈超越俄化主義與退化到五四以前的西化〉《中華雜誌》第 17 卷

第 191 期1979 年 6 月頁 4-8 胡秋原著〈大陸與台灣之現狀及其將來七月三十日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

究所講〉《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30 期1982 年 9 月頁 17-25 胡秋原講〈尼克森訪問中共後之世界形勢與海外青年愛國運動〉《中華雜誌》

第 10 卷第 106 期1972 年 5 月頁 24-38 胡秋原著〈談「人性」和「鄉土」之類〉《中華雜誌》第 15 卷第 170 期

1977 年 9 月頁 15-20

255

徐高阮著〈不容以私心害國〉《中華雜誌》第 4 卷第 1 號1966 年 1 月 16日頁 8 張紹達著〈旅美台灣長老教會與「台獨」〉《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6 期

1978 年 3 月頁 9-11 曾祥鐸著〈三十年來台灣海峽的兩邊〉《中華雜誌》第 18 卷第 201 期1980年 4 月頁 8-11 曾祥鐸著〈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中華雜誌》第 16卷第 175 期1978 年 2 月頁 21-22 編輯部〈關於疾風陰謀暴力集團之目的及其做賊喊賊手段之說明書〉《中華

雜誌》第 18 卷第 200 期1980 年 3 月頁 29-39 劉添財著〈台灣魂的復甦〉《中華雜誌》第 12 卷第 134 期1971 年 9 月

頁 48 鄭學稼著〈中國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

1981 年 10 月頁 12-15 W Barrett 著程石泉譯〈二十世紀實證主義面面觀(上)〉《中華雜誌》第 2卷第 4 期1964 年 4 月 16 日頁 18-19 W Barrett 著程石泉譯〈二十世紀實證主義面面觀(下)〉《中華雜誌》第 2卷第 4 期1964 年 4 月 16 日頁 21-23 (三)《夏潮》 北屋著〈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夏潮》第 3 卷第 4 期1977年 10 月 1 日頁 16-20 唐狷著〈「第三世界」究竟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卷第 4 期1978 年 4 月頁 40-42 唐狷著〈一段可能的對話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5 期1978年 5 月 1 日頁 58 陸文俊著〈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理論的再檢討〉《夏潮》第 2 卷第 4 期1977年 4 月 1 日頁 77-80 張春新著〈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夏潮》第 4 卷第 6 期1978 年 6 月 1日頁 32-37 (四)《夏朝論壇》 趙定一著〈追究「台灣一千八百萬人」論〉《夏潮論壇》第 12 期1984 年

3 月頁 14-18 趙福島著〈再論「台灣一千八百萬人」論〉《夏潮論壇》第 14 期1984 年

5 月頁 14-17 編輯部〈黨外重大敗北以後helliphellip〉《夏潮論壇》第 12 期1984 年 3 月頁

5-6

256

編輯部〈嚴守抗議者的倫理操守從海內外若干非國民黨刊物聯手對「夏

潮」進行政治誣陷說起〉《夏朝論壇》第 13 期1984 年 4 月頁 5-6 編輯部〈停止爭論加緊反省從頭做起〉《夏潮論壇》第 14 期1984 年

5 月無頁碼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第 12 期1984 年 3 月頁 29-35 (五)《文學界》《台灣文藝》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1-3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文學界》第 8 期1983 年 11 月頁 1-3 葉石濤著〈再論台灣小說的提昇與淨化〉《文學界》第 5 期1983 年 1 月

頁 1-3 編輯室〈編後記〉《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21-222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10-40 李喬著〈文學的鄉土性與世界性〉《台灣文藝》第 80 期1983 年 1 月頁

11-21 李喬著〈台灣文學正解〉《台灣文藝》第 83 期1983 年 7 月頁 6-7 黃明川著〈藍天白窗孤影人留美攝影家柯錫杰的藝術〉《台灣文

藝》第 96 期1985 年 9 月頁 200-206 張良澤著〈西川滿書誌〉《台灣文藝》第 71 期1981 年 3 月頁 157-165 彭瑞金著〈八年代的台灣寫實小說〉《台灣文藝》第 70 期1980 年 12月頁 215-231 彭瑞金著〈台灣文學的敵人在哪裡〉《台灣文藝》第 97 期1985 年 11月頁 22-28 鍾肇政著〈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盲點對「皇民文學」的一個考察〉《台

灣文藝》第 63 期1979 年 7 月頁 11-21 (六)《大學新聞》《大學雜誌》 王曉波著〈愛國才能反共〉《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3版 本報訊〈暢論世局盱衡當代 論壇社舉辦座談會 師生即將暢談民族主義〉

《大學新聞》第 283 期1972 年 12 月 4 日第 1 版 陳少廷著〈這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責任〉《大學雜誌》第 1 卷 1 期1968 年

1 月 1 日頁 4-5 陳少廷著〈紀念五四運動的第五十週年〉《大學雜誌》第 17 期1969 年 5月頁 3-4 陳鼓應著〈有關「職業學生」之說明〉《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月 1 日第 4 版

257

馮滬祥著〈鄭重聲明〉《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4 版 (七)其它黨外雜誌 文華著〈讀者論壇譁眾取寵〉《台灣政論》第 2 期1975 年 9 月頁 70 編輯室〈發行人的話我們想做的〉《台灣政論》第 1 期1975 年 8 月

頁前未註明頁碼 編輯室筆記〈「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亞洲人 19》第 4 卷第 1 期

1982 年 12 月頁 2 (八)《人間》 王俊傑著〈年輕人談〈趙南棟〉新登場的小說人物〉《人間》第 21 期1987年 7 月 5 日頁 133 育仁著〈「祝生活如意身心健康hellip」29 年前「陳懷琪」投書「自由中國」

的事件始末〉《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18-20 李文吉謝又青攝影葉根泉謝又青葉美雲郭孟橋訪問邱韻芳整理

本刊編輯部製作〈《新種族》一個隨機問卷的分析報告〉《人間》第 17 期

1987 年 3 月 5 日頁 96-107 官鴻志著蔡明德攝影〈青春的火焰大革會成立經緯〉《人間》第 24 期

1987 年 10 月 5 日頁 76-92 胡秋原口述梁辰攝影宋江英整理〈赤心巨筆的知識份子胡秋原的年青

時代〉《人間》第 17 期1987 年 3 月 5 日頁 86-95 柯錫杰攝影季季著〈搜巡在中國的邊陲上〉《人間》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42-63 郭力昕攝影余小民著〈性愛婚姻訪鍾思嘉教授談矛盾的大學生性愛

觀〉《人間》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106-107 陳映真著〈從寂靜深閨走入政治颱風眼獨門媳婦當縣長余陳月瑛的故事〉

《人間》第 40 期1979 年 2 月 1 日頁 64-73 曾淑美簡慧蓉整理〈各方說法〉《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2-13 張照堂攝影李明訪問〈如戲人生訪問張照堂〉《人間》第 2 期1985年 12 月 2 日頁 64-71 楊憲宏著〈總編輯的話〉《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14 莊淑琇錄音整理顏新珠攝影〈軍隊國家化與國防預算監督〉《人間》第 41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128-141 蔡明德攝影陳寧寧語譯陳映真著〈民眾和生活現場的文學黃皙暎

黃春明與陳映真的對談〉《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137-142 鄭健新著〈讀者信箱改善人權狀況〉《人間》第 19 期1987 年 5 月 5 日

頁 6-7

258

編輯部撰文〈別忙著歪曲歷史我們都還活著呢helliphellip〉《人間》第 18 期

1987 年 4 月 5 日頁 88-93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人間》第 16 期1987 年 2 月頁 11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7 期1986 年 5 月 2 日頁 4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10 期1986 年 8 月 2 日頁 4-5 編輯室〈1989《人間宣言》解放與尊嚴〉《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日頁 8-9 Joseph Reeds 攝影文宇哲田川信雄對談劉正武翻譯〈從漢擎山到白頭

山韓國學生運動的理論歷史與靈魂〉《人間》第 22 期1987 年 8 月 1 日

頁 28-41 (九)《中外文學》 邱貴芬著〈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

學》第 23 卷第 11 期1995 年 4 月頁 141-147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卷第 9 期1995 年 2 月頁 6-43 陳芳明著〈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

《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10-119 廖朝陽著〈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

學》第 23 卷第 10 期1995 年 3 月頁 102-126 廖朝陽著〈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

頁 105-109 (十)《聯合文學》 陳芳明著〈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

見〉《聯合文學》第 190 期2000 年 8 月頁 156-165 陳芳明著〈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斯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

見〉《聯合文學》第 192 期2000 年 10 月頁 166-179 陳芳明著〈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

識發明〉《聯合文學》第 202 期2001 年 8 月頁 150-167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

合文學》第 236 期2004 年 6 月頁 26-32 (十一)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白永瑞著〈陳映真思想中民族主義與第三世界的重疊〉收錄於陳光興蘇淑

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月頁 557-566 淺井基文著鄭宏譯〈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的台灣〉《台灣社會研

259

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45-363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第 78 期2010 年 6 月頁 215-268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 年代左翼份子的昨日今生〉《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第 84 期2011 年 9 月頁 137-241 陳光興著〈編案〉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編《陳映真文學與思想(上冊)》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5-8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收錄於陳光興蘇

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575-631 陳思和著〈試論陳映真的創作與「五四」新文學傳統〉收錄於陳光興蘇淑

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15-49 馮啟斌翻譯逐字胡清雅整理〈淺井基文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

(會後討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65-377 賀照田著〈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helliphellip陳映真八年代的思相湧流析論之一〉

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

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381-449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

會研究》第 76 期2009 年 12 月頁 377-391 趙剛著〈重建左翼重見魯迅重見陳映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7期2010 年 3 月頁 277-289 鄭鴻生著〈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8 期2010 年 6 月頁 9-46 錢理群著〈陳映真和「魯迅左翼」傳統「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發

言〉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

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51-65 (十二)其它 人間出版社編輯部〈出版贅言〉收錄於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

漢譯林書揚校訂《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年 2 月

頁 1-3 本社〈創刊旨趣〉《海峽評論》創刊號1991 年 1 月頁 3-5 白先勇著〈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收錄於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

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53-64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

史的分析〉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260

年 10 月頁 100-119 朱西甯著〈回歸何處如何回歸〉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204-226 朱雙一著〈「第三世界」視野與陳映真現實主義文學理念與創作〉《陳映真創

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163-212 李筱峰著〈台灣在野改革運動的歷史回顧〉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

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社1986 年 12 月 1 日頁 46-84 余光中著〈狼來了〉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

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264-267 林梵著〈越戰後遺症〉《陳映真作品集 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7-86 林瑞明著〈兩種台灣文學史台灣 VS中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7期2008 年 10 月頁 107-145 林瑞明著〈理想繼續燃燒〉收錄於陳映真等著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

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 年 9 月 24 日

頁 155-161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

義觀〉收錄於封德屏總編《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文訊雜誌社2009 年 11 月頁 241-299 武治純著〈「華盛頓大樓」初探〉《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

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1-87 彥火著〈陳映真的自剖和反省〉《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

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80-94 施淑著〈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文學》第 1卷第 1 期1990 年 4 月頁 193-205 施敏輝著〈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

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日頁 1-18 韋名著〈陳映真的自白文學思想及政治觀〉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

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月 1 日頁 32-56 洪銘水著〈陳映真小說的寫實與浪漫從「將軍族」到「山路」〉《陳映真

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日頁 4-33 南方朔著〈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收錄於

陳鼓應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頁 161-233 胡秋原著〈《中華雜誌》與陳映真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

261

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25-242 胡秋原著〈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

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1-44 陳明成著〈在「台灣進行曲」的年代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台灣

文學研究學報》第 9 期2009 年 10 月頁 291-327 陳明成著〈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反思陳映真〈後街〉等文〉《台灣

文學評論》第 10 卷第 3 期2010 年 7 月 15 日頁 163-185 黃連德著〈洗掉中國昏熱症的「科學」粧吧〉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

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日頁 133-151 尉天驄著〈都市青年的迷惘與徬徨〉《中國論壇》第 1 卷第 12 期1976 年

3 月 25 日頁 6-9 莊靈著〈瑣憶劇場時代的陳映真〉《文訊》第 287 期2009 年 9 月頁 55-56 單培著〈附錄我所認識的陳映真〉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

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40-144 喬太守著〈從「疾風」停刊談起〉收錄於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

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 日頁 193-204 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宏達呂俊甫吳大中

金神保孫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等著〈國是諍言〉收錄於《展

望國是》台北環宇出版社1973 年 8 月頁 7-40 張良澤著陳玉燕譯〈苦惱的台灣文學〉《淡水牛津文藝》第 3 期1999年 4 月 15 日頁 101-103 游勝冠著〈誰在隱藏不利其教義的證據統派論者對戰後第一場台灣文

學論戰的詮釋的再商榷〉頁 981-1003收錄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

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 年 11 月 彭歌著〈不談人性何有文學〉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

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45-263 楊旭昇著〈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

力》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頁 33-65 楊碧川著〈劉自然事件〉《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8月頁 163 銀正雄著〈墳地裡哪來的鐘聲〉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193-203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收錄於陳映真等

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頁 102-109

262

劉金華著〈中國現在的主要矛盾〉收錄於曾健民編委會編《東亞後殖民與

批判》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10 月頁 241-247 鄭明哲著〈台獨運動真的是資產階級運動嗎〉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

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日頁 119-131 鄭秀婷著〈誰的原鄉誰的失落評陳映真對鍾理和民族認同的曲解〉

《台灣文學評論》第 5 卷第 2 期2005 年 4 月頁 160-185 蔡明諺著〈向左轉向右轉重溯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收錄於國立成

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集》高

雄春暉出版社2008 年 6 月頁 473-519 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

第 93 期1981 年 1 月 1 日頁 23-32 蕭瓊瑞著〈絕對精準絕對明淨柯錫杰的攝影美學〉《藝術家》第

65 卷第 3 期2007 年 9 月頁 306-313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

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頁 99-113 白樂晴著林家瑄朱玫譯〈使超克分斷體制運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

收錄於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

社2010 年 11 月頁 81-120 白樂晴著林家瑄譯錄音整理〈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學概念〉

收錄於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

社2010 年 11 月頁 189-201 列寧著〈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收錄於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

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 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0 月

頁 92-97 霍華德懷南特(Howard Winant)訪問呂卓紅譯〈蓋婭特麗斯皮瓦克談庶

民政治〉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頁 233-254 帕沙查特伊(Partha Chatterjee)著張云箏林德山譯〈甘地及其對市民社會

的批判〉收錄於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 年 5 月頁 79-13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個世界劃分問題〉《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年 8 月頁 441-442

四報紙

張良澤著〈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

《聯合報》1998 年 2 月 10 日第 41 版

263

彭歌著〈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聯合報》1998 年 4月 22 日第 41 版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上)〉《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1 日第 8 版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中)〉《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2 日第 8 版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下)〉《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3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念討論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答陳映真先生(一)(上)〉《中

國時報》1984 年 4 月 22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念討論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答陳映真先生(一)(下)〉《中

國時報》1984 年 4 月 23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未易明再論依賴理論答陳映真先生(二)(上)〉《中國時

報》1984 年 5 月 15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未易明再論依賴理論答陳映真先生(二)(中)〉《中國時

報》1984 年 5 月 16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未易明再論依賴理論答陳映真先生(二)(下)〉《中國時

報》1984 年 5 月 17 日第 8 版 漁父著〈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答陳映真先生(三)(上)〉《中

國時報》1984 年 5 月 30 日第 8 版 漁父著〈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答陳映真先生(三)(中)〉《中

國時報》1984 年 5 月 31 日第 8 版 漁父著〈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答陳映真先生(三)(下)〉《中

國時報》1984 年 6 月 1 日第 8 版

五學位論文

王梅香著《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

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 1 日 朱玉如著《陳映真文學作品思想探討》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6 月 20 日 呂毓軒著《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

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 何恭佑著《《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

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吳政勳著《陳映真作品之政治批判以薩伊德理論為研究途徑》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6 月

264

265

李季鴻著《流動的臺灣陳映真與臺灣左翼文學史觀》桃園國立中央大

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林碧霞著《陳映真小說中意象的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徐致鈞著《階級與民族之間史明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高雄國立中山大

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108 陳弘岱著《《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台灣紀實攝影的影響》台北私立中國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2 年 7 月 許振福著《人間報導文學人間《人間》雜誌及其影響研究》台北國

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6 月 曾萍萍著《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0 年 管永仲著《陳映真小說主題研究》台北私立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

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6 月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 年 7 月 蔡孟莉著《陳映真小說人物角色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

士論文2012 年 1 月 鄭秀婷著《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6 月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 羅夏美著《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途徑》台南國立成功

大學歷史與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6 月 蘇慧雲著《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台南國立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40

附錄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小說敘事結構與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的關係

篇名 發表年份 小說母題 視角 時代的描繪 菁英視角下貶抑的客體形象 民族描繪 〈麵攤〉 1959915

《筆匯》第

1 卷第 5 期

戒嚴時代中警

官與麵攤夫妻

的權力關係但

小說並非要挑

戰這樣的關係

第三人稱旁觀視

角 警局中的安那

琪形象畫像中

的血腥畫面

無 無

〈我的弟弟康雄〉 19601《筆

匯》第 1 卷

第 9 期

討論慾望理想

與現實的關係 姊姊的視角來詮

釋自身與康雄

第一次產生貶抑

故鄉的敘事

無具體描繪 年邁的老人和一個不倫不類

的女孩子 無

〈家〉 19603《筆

匯》第 1 卷

第 11 期

成人理想與現

實的關係 第一人稱「我」

的 視 角 和 時

代故鄉之人做

出區隔

嘲笑父親「代議

制」美夢主角

的升學體制

故鄉之人的可惡的善心 無

〈鄉村的教師〉 19608《筆

匯》第 2 卷

第 1 期

時代與民族的

思索 吳錦翔的視角

貶抑故鄉 太平洋戰爭二

二八事件 鄉村之人與母親均喜好誇大 吳錦翔思索民

族問題的過程

〈故鄉〉 19609《筆

匯》第 2 卷

第 2 期

成人理想與現

實的關係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貶抑故

戰後哥哥曾前

往日本接受教

故鄉的煤灰家庭的衰頹哥

哥與其妻子的墮落「我」進

入城市追逐女子與墮落的生

266

〈死者〉 196010

《筆匯》第

2 卷第 3 期

成人理想與現

實的關係 林鐘雄的視角

貶抑故鄉 戰後台灣經濟

逐漸起飛 奔淫敗德的故鄉舅母不得

體的服飾舅母的女兒秀子與

礦工偷情並在都市裡從事妓

女的職業

〈祖父和傘〉 196012

《筆匯》第

2 卷第 5 期

成人與鄉愁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比女友

的位置優越

無具體描繪 母親所撫養的近乎畜牲的孩

子們陷入欺罔的幸福之中的

傻女孩

〈貓牠們的祖母〉 19611《筆

匯》第 2 卷

第 6 期

慾望與死亡 視角不斷轉換

祖 母 娟 子 老

師張毅

戰後娟子老師

的丈夫張毅具

有外省軍人身

份泉兒的父親

瘐死荒島獄中

娟子老師在每日的愛慾中捨

棄價值和意義痛恨祖母與

貓叔伯奪取父親產業家庭

負債丈夫張毅在愛欲中感到

征服殘殺的快樂

外省丈夫的經

〈那麼衰老的眼淚〉 19615《筆

匯》第 2 卷

第 7 期

五十幾歲的外

省男性慾望 外省人康先生的

視 角 來 詮 釋 青

兒阿金與阿金

的哥哥 (1)康先生面對青

兒 是 有 知 識 的

人感到微微的

羞恥 (2)康先生與青兒

戰後 描繪本省女性阿金鴨子似的

笨重腳步不倫不類的衣著

甚至對她微微感到厭惡她不

美麗像台灣下女一般憨憨

地微笑著的無識的眼神阿金

的哥哥是粗魯的本省男性形

象勸阿金回去嫁人於是康

先生父子倆合夥嘲笑了阿金

突顯外省男性

的孤獨小說

中開始突顯省

籍形象差異與

共同生活的故

267

看阿金與阿金的

哥哥明顯帶有

優越姿態 (3)康先生其實是

有地位人只不

過工廠倒閉 〈加略人猶大的故

事〉 19617《筆

匯》第 2 卷

第 9 期

民族與救贖之

道 猶大的視角來詮

釋 耶 穌 希 羅

底亞居拉與奮

銳黨人 (1)猶大看耶穌

高 貴 仁 慈 的 風

采相對於猶大

犬儒的智慧 (2)猶大相對於亞

居 拉 等 奮 銳 黨

人 以 及 希 羅

底明顯高了一

聖經故事改寫 相對於猶大的世界主義奮銳

黨人的褊狹思想瘋狂喊著要

處死耶穌的民眾猶大狡慧的

眼神骯髒的腰帶

透過猶大思索

民族如何解放

的過程肯定

耶穌具有愛與

和平的民族精

〈蘋果樹〉 196111

《筆匯》第

2 卷第 11

理想在墮落的

現實中幻滅 從全知視角轉移

到以林武治為主

的視角

不明顯林武治

彈唱的東洋曲

貧民街上鑑別貧富特別銳利

的貧民眼光故鄉之人期待發

生一些特別的事能叫他們忘

268

12 期合刊 記自己活著的事髒兮兮的野

小子們過著非人生活的居

民helliphellip懶惰的林武治 〈文書〉 19639《現

代文學》第

18 期

戰爭歲月的陰

影 外省人安某的視

角 相 對 於 淺

識不明白民族

歷 史 傷 痕 的 妻

子明顯高了一

戰後逐漸發達

起來並回憶抗

戰年代的歷史

傷痕

過去時代的殘酷對家和故鄉

的厭惡珠美是淺識的女子

聽安某訴說哥哥死在監裡的

經歷像是極慘淡的尼姑露

出幼稚得很的臉

外省人的歷史

傷痕

〈將軍族〉 19641《現

代文學》第

19 期

本省人與外省

人的共同生活

與情感

三角臉和小瘦丫

頭的視角 戰後本省人與

外省人共同生

活的故事

小瘦丫頭的故鄉在台東被家

人賣身到花蓮嘲笑三角臉和

小瘦丫頭死時像將軍的村里

之人

三角臉的大陸

生活經驗

〈淒慘無言的嘴〉 19646《現

代文學》第

21 期

在病院中思索

民族與現實問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 戰後追逐美式

理想的過程 虛偽的郭先生曾輕蔑高小姐

的才能自以為是的醫生肥

碩的護士高小姐認為她若無

其事的表情是可恥的虛偽

「我」批評大學同學比如以

「少數民族」名義考進大學的

同學阿牛有著討人厭的男性

主義

第一次描寫台

灣少數民族

批判同學余紀

忠 滿 腦 子 的

「美國生活方

式」同學都愛

好外國語言

但我們都是沒

有根的人

269

〈一綠色之候鳥〉 196410

《 現 代 文

學 》 第 22期

藉由「綠色的候

鳥」來象徵暗

示現代人甚至

是中國民族「迷

失」的生活精神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 戰後本省人與

外省人的關係 妻子是個多詭計有些虛偽的

女人並且饒舌因為妻子不

喜這隻綠色的候鳥「我」感

到有些忿忿直到妻子同情季

公的病妻因而「我」與妻子

接近了許多並消除了敵意

甚至妻子因為季公喪妻而難

過「我」才看到自己未曾知

道的妻子的另一面

同情並試圖理

解外省人的現

實處境

〈獵人之死〉 19652《現

代文學》第

23 期

談論慾望理想

與現實特別是

結尾強調歷史

從兇惡的近親

相姦的奧林帕

斯山時代轉移

到人的世紀暗

示著想要在人

間重新追逐人

類愛與希望的

理想過程

阿都尼斯與維納

斯的視角 神話傳說改寫 昏庸汙穢的充滿近親相姦

的諸神世界阿都尼斯是個輕

度誇大妄想症的孤獨的狐

疑的不快樂的人並且是個

笨拙的做愛者維納斯惡戲的

笑容她見過的男人都充滿弱

質的卑鄙的低賤的愚拙

的內底弱質

不明顯但結

尾阿都尼斯離

開 奧 林 帕 斯

山追尋夢中

的新國土追

尋理想也未

嘗不能是國民

政府撤退來台

之暗喻

〈兀自照耀著的太

陽〉 19657《現

代文學》第

描寫本省人的

處境批評中產

第三人稱視角 戰後台灣中產

階級的生活樣

中產階級本省人只看到自身

利益必須要反省自身利益

著重在本省人

的現實利益問

270

25 期 階級本省人的

現實利益要本

省人進行「同

族」的反省嘗

試理解「不同

族」的人

貌 相互理解「不同族」之人 題上強調這

些中產階級台

灣人受日本文

化 的 影 響 很

大只有透過

反省思考「同

族」「不同族」

之間的愛才

能拋棄這些利

益達成不同

民族之間的互

相理解 〈哦蘇珊娜〉 19669《幼

獅文藝》第

153 期值

得 注 意 的

是這篇文

章在 19633已發表在香

港的《好望

角》半月刊

描寫追求理想

與慾望的過程 第一人稱的女性

「我」的視角 不明顯 李是個好笑而自詡為天才的

人沉默得令人窒息的雜亂

而粗野的人只不過讀了一屋

子亂七八糟的書便成為驕傲

的貴族有著幾位懶惰而傲氣

的朋友盛是個狂野的傢伙

他們用夢支持著生活追求著

早已從這世界上失落或早已

被人類謀殺酷刑囚禁和問

吊的理想他們獨來獨往像

打破玻璃杯依樣輕易毀掉生

藉由末世聖徒

教會的外國人

比埃洛先生來

比較李盛兩

位中國年輕男

271

命 〈最後的夏日〉 196610

《 文 學 季

刊》第 1 期

刻劃不同類型

的知識份子裴

海東是反共思

維下的知識份

子鄧銘光和李

玉英是崇美的

知識份子鄭介

禾則是活在過

去的歷史當中

視角轉移裴海

東鄭介禾李

玉英

戰後追求美式

價值的台灣社

裴海東認為李玉英沒腦筋沒

思想沒深度他批評李玉英

要出國學什麼都一樣一條

牛牽出去回來還是一條牛

甚至認為李玉英是個 X 女

人搔首弄姿自私把一張

粉臉當做全世界淺薄他也

批評學生周蓉等女孩子成天

只知道打扮說老師們閒話

交男朋友鄧銘光崇美喝「榮

冠可樂」時指出人家的東西

是好的嘛他批評裴海東酸葡

萄阿 Q老頑固將五四運

動 與 現 代 的 文 學 都 是 共 產

黨他為李玉英申請美國男部

的學校跟她說那邊黑人波

多黎各人多夠討厭鄭介禾

則是活在自己過去的緬懷當

中李玉英認為裴海東用一種

自己都不曉得的悲屈的孤傲

望著自己但不否認他的批

評她認為鄧和裴都很自私

比較批判民

族當中不同類

型的知識份子

272

自作多情不懂得「風度」「教

養」是什麼簡直幼稚而這

裡的一切都讓李玉英生厭

了她要去投靠「康」當一

隻快樂的寄生蟹 〈唐倩的喜劇〉 19671《文

學季刊》第

2 期

刻劃崇洋媚外

的不同類型的

知識份子

第三人稱視角

聚焦在唐倩與情

人之間的關係

突顯戰後現代

化過程中的思

潮批評存在主

義新實證主義

唐倩遇到胖子老莫鄙惡地捨

棄詩人于舟免於猥瑣感的性

的解放論者擁護唐倩與老莫

同居試婚曾經有殺過人的

彪 形 大 漢 站 在 唐 倩 的 床 前

說「小倩你難道不知道我

有多痛苦」而使她快樂了好

幾個月胖子老莫批判越戰

但肯定美式的進步現代化

民主自由知識界中一大批

天生的犬儒的質疑論者因為

邏輯實證論而獲得了一種似

懂非懂的理論和方法羅仲其

因為唐倩的敏惠威脅著他感

到男性獨有的劣等感他必須

在永久不斷實證過程中換來

無窮的焦慮敗北感和去勢的

恐懼並回過頭來侵蝕著她的

批評民族在現

代化過程中

各種知識份子

的面貌

273

信心作者諷刺唐倩是社會中

許多「離不開媽媽」的「現

實」「沒有靈性」而又「意

志薄弱」的知識女子們的榜

樣此時學界尚仍肯定唐倩

之後唐倩選擇一個十分體面

的留美紳士被學界批評為

「下賤的拜金主義者」「民族

意識薄弱」的「洋迷」唐倩

終於「原來也只不過是一個惡

俗的女人」學工程的喬治

HD周崇尚美式標準是個極

端的性的技術主義者和胖子

老莫羅大頭一樣帶著無能與

去勢的懼怖感唐倩把喬治當

做到達目標的手段離開喬治

後嫁給軍火公司主持高級研

究機構的物理學博士 〈第一件差事〉 19674《文

學季刊》第

3 期

透過案件來突

顯思索戰後中

國民族知識份

子的道路追尋

杜警官「我」的

視角 戰後民族尋找

道路趨向的過

「偵辦案件是一種哲學是

一種helliphellip」這些是妻子不懂

的旅館老闆劉瑞昌膽小怕

事「我」笑了起來劉瑞昌

講話沒有要點讓「我」感到

透過胡心保自

殺案暗示國

民政府重新反

省「民族苦難」

的歷史

274

心煩劉瑞昌怕胡心保自殺影

響生意杜警官「我」則在意

夏季的新帽下半個月就要發

了 〈六月裡的玫瑰花〉 19677《文

學季刊》第

4 期

批判美式的自

由民主的欺罔

巴 爾 奈 與 艾 密

麗黃的視角 越戰期間台灣

做為美軍渡假

勝地

一個喝得爛醉的胖子說這兒

的娘兒們比東京的好一千萬

倍又夠味又便宜巴爾奈

黑色的手壓住艾密麗黃並不

白皙的手「你是一頭蠢驢

子」排長史坦萊伯齊惡戲

地對巴爾奈說這是你家族最

了不起的日子巴爾奈對艾密

麗黃說我是一個非洲的君

王你是王所鍾愛的妾巴爾

奈不喜歡這兒(台灣)或那兒

(越南)的稻田不喜歡那些

太陽那些惡意的森林以及

躲 在 林 子 裡 的 那 些 狗 娘 養

的像螞蝗一樣令人作嘔巴

爾奈認為醫生是一隻神氣兮

兮的鴨子(duck)而不是醫生

(Doc)是可恨的鴨子白人

曾經強暴巴爾奈的母親是骯

描寫不同民族

在越戰期間中

的壓迫關係

275

髒的豬巴爾奈希望把自己的

皮膚洗白艾密麗黃說自己

配不上巴爾奈巴爾奈說自己

是奴隸的子孫 〈永恆的大地〉 約 1966 年

之作友人

以 化 名 在

19702《文

學季刊》第

10 期刊登

回不去美好的

故鄉思索如何

在異鄉生活生

第三人稱視角

描寫父親兒子

與兒子的妻子的

關係

戰後本省人與

外省人的共同

生活樣貌

父親咒罵兒子是不肖的敗家

的東西兒子的妻子是俗麗

的肥胖的猙獰的結實的

女人她的笑臉是可怕的兒

子咒罵自己妻子是又臭又賤

的婊子紅毛水手是她拉來

的他踢著妻子的胸懷他帶

著病的慾情雖然她像是質樸

又肥沃的大地但他不曾愛過

她她像隻蠢肥的蟲豸活在

陰溼的洞穴裡妻子彷彿奴

婢直到懷了他的孩子才消除

對他的恐懼與恨

暗喻戰後中國

民 族 來 到 台

灣只能在這

塊土地上落地

生根繁衍

〈某一個日午〉 約 1966 年

之作友人

以 化 名 在

19738《文

季》第 1 期

戰後來台的外

省人高層對於

黨政圈的反思

與批評

第三人稱視角

描寫兒子房恭行

死後父親房處

長閱讀房恭行的

信 以 及 和 老

戰後的歷史與

政治問題 兒子房恭行在信中指出自己

活了二十幾年都只不過是你

們 時 代 所 惡 罵 的 腐 臭 的 蟲

豸像是腐屍被閹割的宦官

一般自己開眼後所見都是腐

戰後在台灣生

活的國民政府

高層房處長

藉由兒子房恭

行之死重新反

276

刊登 喜彩蓮的對話

過程 臭和破敗崇拜父親但也因

此輕蔑他也輕蔑自己無力

自救於一切的欺罔彩蓮是矯

健而俗惡的年輕女子引誘了

房恭行

思政治問題

〈纍纍〉 約 1967 年

之作友人

以 化 名 在

197911

《 現 代 文

學》復刊第

9 期刊登

戰後來台外省

軍人的慾望與

生活樣貌以及

他們在中國的

回憶

以第三人稱視角

來描寫外省軍人 戰後的外省軍

人的歷史記憶 無 中國民族在台

灣的生活樣貌

總計

篇名 被貶抑的客體 民族色彩 〈麵攤〉 〈我的弟弟康雄〉 ˇ 〈家〉 ˇ 〈鄉村的教師〉 ˇ ˇ 〈故鄉〉 ˇ 〈死者〉 ˇ

277

〈祖父和傘〉 ˇ 〈貓牠們的祖母〉 ˇ ˇ 〈那麼衰老的眼淚〉 ˇ ˇ 〈加略人猶大的故事〉 ˇ ˇ 〈蘋果樹〉 ˇ 〈文書〉 ˇ ˇ 〈將軍族〉 ˇ ˇ 〈淒慘無言的嘴〉 ˇ ˇ 〈一綠色之候鳥〉 ˇ ˇ 〈獵人之死〉 ˇ 〈兀自照耀著的太陽〉 ˇ ˇ 〈哦蘇珊娜〉 ˇ ˇ 〈最後的夏日〉 ˇ ˇ 〈唐倩的喜劇〉 ˇ ˇ 〈第一件差事〉 ˇ ˇ 〈六月裡的玫瑰花〉 ˇ ˇ 〈永恆的大地〉 ˇ ˇ 〈某一個日午〉 ˇ ˇ 〈纍纍〉 ˇ 總計25 23 17

278

補充說明

1上述圖表各個欄位仍必須要結合起來放在小說的整體敘事結構中進行理解才能理解陳映真早期如何在慾望理想與現實

家庭與成人等各種母題的討論上逐漸開展出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的母題而這些不同的母題也都和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的討論有諸多關係特別是家庭故鄉往往是受到貶抑的客體並區分出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時代特色在描繪「民族」議題時

基本上陳映真是座落在外省人的視角上只有〈兀自照耀著的太陽〉是從本省人的角度來看原本這些本省中產階級的利益而不顧「不

同族」利益是小說中批判的對象因此仍形成被貶抑的對象在小說話語邏輯中必須要反省自身中產階級的既得利益位置才能

促成「不同族」之間的理解 2其次在描繪外省人的時候好色是可以諒解的比如娟子老師的外省丈夫的在慾望上的貪婪狂暴是歷史傷痕之使然

趙公好漁色但是只是個風傳並且他被主角「我」視為是個絕對無害晴朗的教授或是〈纍纍〉中的外省軍人好漁色也是歷史

傷痕無法滿足慾望而值得同情的因此不構成真正的貶抑體 3再之透過上述圖表分析早期小說並未真正形成反抗挑戰黨國戒嚴體制權力關係的「左翼」色彩一九六八年前所寫的

二十五篇小說中最重要的是開展出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的母題就算是看似批判黨國體制的〈某一個日午〉房處長看似對

於黨國體制作嘔但這是仍是站在「自由主義」「共產主義」的中間位置上對於黨國提出的批評甚至更像是「諫言」並沒有真正跨

到敵對陣營的意識形態去加上這篇小說一九七年代由友人代為發表此時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左翼」話語已開始打開論述

空間此時政治上的言論尺度打開了許多在這個脈絡下也就相對於政治較為封閉的一九六年代較具有安全合法的位置 4最後現今論者往往以「左翼」來界定陳映真的早期小說的「性質」但是這些作品當中並沒有真正關懷底層人民包括鄉里

之人女性甚至是追逐西化的知識份子等等成為早期小說在知識菁英視角下被貶抑的客體並且幾乎每一篇小說都有貶抑敘事

而這些早期小說的貶抑化敘事強調民族與種族特徵的例子在其出獄後的創作中也可以見到這樣的本質化刻板化的現象

279

280

上述圖表整理所參考的資料與版本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 A
  • B
  • C
  • D
  • E
  • 1
    • 1
    • 2
    • 3
    • 4
    • 5
    • 6
    • 7
Page 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摘要

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是台灣文學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

問題陳映真的思想核心在於左翼中國民族主義一方面在「反帝民族意識」之

下批判帝國主義另一方面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之下批判「台獨」與台灣文

學然而現下研究陳映真的過程當中他被標榜為「左翼」知識份子卻不放在

台灣的時代脈絡下進行考察甚至扭曲去歷史脈絡化地詮釋他的小說與評論

相反地如果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中謹慎地考察其小說與評論就會見到早期小

說中底層人民以被貶抑的姿態呈現而「左翼」知識份子是他在一九九年代銜

接上的「身份」他的論述核心在於「反帝民族意識」實際上當今研究者輕率

地以「左翼」知識份子來定位他的時候卻不曾探究陳映真論述中如何形成運

作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過程 本論文主要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歷史脈絡下檢視其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

過程陳映真在一九六年代即開始摸索「民族」文藝道路一九七五年後銜接

上「回歸現實」浪潮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且在中國民主化過程中強調「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他之所以要開展出「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甚至是「台

灣社會性質論」最主要的目的在於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以及批判「台

獨」與台灣文學認為台灣與台灣文學不能和「中國民族」切割然而他其實並

沒有真正跳脫出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話語邏輯並且在刻板化本質化的「殖

民被殖民」二元對立框架之下不斷重新將台灣和中國民族擺放在一個被殖民

者他者的位置上 關鍵詞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反帝民族意識「左翼」知識份子殖民

主義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Ying-Zhen Chenrsquos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under anti-imperialist points of view which directs him to criticize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As we know Ying-Zhen Chen is a famous figure for the United Mov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He also was claimed as a leftist Intellecture who has consciousness of anti-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Recently some studies of Ying-Zhen Chen show how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producing and avoiding the context of Taiwan history For example Ying-Zhen Chenrsquos early works took an attitude for undermining the lower class instead of recognition the class for itself Therefore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why Ying-Zhen Chenrsquos main consciousness of anti-imperialist nationalism is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his leftist identity

My study tries to put Ying-Zhen Chenrsquos literature and critics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rsquos history and to check his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Ying-Zhen Chen has embarked the line of the National Liberalist Literature in the 1960rsquos Since 1975 his thought combined with the wave of lsquoReturn to Realityrsquo and insisted on anti-imperialism After the end of Taiwan Nativist Literature Debate he also encouraged the United Mov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He introduced discourses of the Third-Worldism the Cold-War Division System and Taiwanese characteristic of Taiwan and created an idea that there are no reason that Taiwan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Chinese Literature But I disagree with his ideas because he did not escape logics of the dualism between colonized and imperialism Furthermore I will take Ashis Nandyrsquos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limitation of Ying-Zhen Chen Key word Ying-Zhen Chen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the consciousness of anti-imperialism left-wing colonialism

致謝

之所以做陳映真文學與思想的相關研究也並非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朝這方

向前進的在一個試圖逐步了解自己的一個過程中閱讀陳映真同時也看著自

己過去的樣貌自己的學生生涯總是跌跌撞撞從台灣文學系一路讀到研究所

在知識的道路上追尋也往往執著於了解自己是什麼文學是什麼並且渴望獲

得他人之肯定但這並非真正的肯定自我而是如何在學習過程中面對現實並

將自身投注於這個過程當中能夠站在自身主體位置發揮作用 而在台灣文學系所的歲月隨著舊的面孔逐漸離開新的面孔不斷進來但

心中惦記著的感謝的人事物並不會隨著時間遺忘感謝游勝冠老師總是對我的

支持與肯定感謝鍾秀梅老師總是對我抱持寬容並予以鼓勵也感謝新進台文系

任教的蔡明諺老師也提供諸多學術上的協助此外還有林肇豊學長不吝提供了

我對於許多學術上的思辨也感謝蔡依伶學姊與徐文路老師對我抱持的寬容以

及提供諸多關於馬克思主義上的理解並且在這些過程中才發現更重要的仍是

實踐這對於我這個長期以來在學院當中而較少進行社會參與和實踐的人來說

是一個很好學習的過程往後的道路仍要繼續走下去無論是小至知識與人生的

追求或是大到如何為社會提供一些有助益的力量這些都是要經過淬煉的過程

來不斷警惕自己還有王維碩呂宜璟郭馨蔚長期以來的相伴讓我在這些

年能夠在寫論文之餘也有一個能夠互相討論的空間

目錄

第一章 緒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二節 文獻回顧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 一研究方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 二章節架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5

第二章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hellip29

第一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的主體建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0 一市鎮小知識份子的創作出發點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一)從陳映真早期創作的背景談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二)從〈麵攤〉出發「旁觀」統治者的「慾望之眼」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6 二〈我的弟弟康雄〉〈家〉知識菁英的主體形塑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9 (一)〈我的弟弟康雄〉知識份子理想主義的幻滅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9 (二)〈家〉的掙扎與逃離尋找「知識菁英」主體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1 第二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7 一陳映真早期小說中「中國民族」與「省籍」焦慮的起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8 (一)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來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8 (二)〈鄉村的教師〉戰後知識菁英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困惑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0 (三)〈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知識菁英「民族」理想與實踐的思索helliphelliphellip53 二早期小說民族位階關係的本質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4 (一)早期小說省籍「共同命運」的塑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5 (二)台灣知識菁英的塑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7 (三)落地生根外省人對台灣現實的接受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9 第三節 民族與騷動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4 一從《筆匯》《劇場》到《文學季刊》的文藝道路追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5 (一)從《筆匯》到《劇場》現代主義思潮的吸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6 (二)《文學季刊》「民族」文藝道路的發揚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9 二「民族」與「騷動」民族道路趨向的追尋與青年叛逆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1 (一)由現代主義反向引發的「民族」使命感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2 (二)「騷動」的「同溫層」從「阿肥家的客廳」到「民主台灣聯盟」案76 第四節 小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0

第三章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2

第一節 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與「第三世界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3 一「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回歸現實」的兩條道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4 (一)反帝民族意識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4 (二)革新保台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8 二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與「分離主義」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91 (一)陳映真的再出發〈試論陳映真〉開展出的一些討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92 (二)鄉土文學論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的趨合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95 (三)陳映真「第三世界」視角下的「分離主義」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00 第二節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中的「反帝民族意識」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08 一「民族」與「異化」〈賀大哥〉〈夜行貨車〉與〈上班族的一日〉hellip109 (一)理想的「澄清」從〈賀大哥〉談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09 (二)〈夜行貨車〉「東西衝突」下的「民族和解」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12 (三)〈上班族的一日〉反帝之下的殖民主義話語邏輯複製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15 二〈雲〉與〈萬商帝君〉理論建構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民族問題helliphelliphellip116 (一)〈雲〉「反帝民族意識」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工會組織117 (二)〈萬商帝君〉跨國資本主義下取消「民族」達成「和解」的企業人 121 第三節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29 一「第三世界論」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邏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0 二「第三世界論」在文學批評上的運作過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5 (一)「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的二合一批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6 (二)「反帝民族意識」下的「皇民文學」批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0 三「第三世界論」無法解決的問題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4 (一)黨外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應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5 (二)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吸收與質疑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9 第四節 小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56

第四章 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helliphelliphellip158

第一節 銜接台灣與中國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59 一另一種民主化思路從《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helliphellip160 (一)《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0 (二)「反帝民族意識」所無法達成的「民族團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4 二思索「左翼」知識份子與政治歷史關係的起點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8 三〈鈴鐺花〉與〈山路〉以左翼知識份子銜接戰後初期中國歷史helliphelliphellip172 第二節 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78 一從《人間》雜誌的「民族使命」談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79 二《人間》雜誌中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86 三〈趙南棟〉陳映真「冷戰體制論」視野下的小說創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97 第三節 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2

一成為「左翼」中國統一論者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3 (一)陳映真正式銜接「左翼」的過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3 (二)陳映真一九九年代後的文學創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7 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10 三「台灣社會性質論」下的「皇民文學」與「台灣文學史」批評helliphelliphellip220 (一)陳映真對張良澤「皇民文學」的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0 (二)陳映真對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5 (三)陳映真對藤井省三「皇民化促成台灣人意識」之辯駁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8 第四節 小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3

第五章 結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5

參考書目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4

附錄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小說敘事結構與民族議題的關係helliphellip26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台灣文學的發展曲曲折折而且歷經不同政權因為文學思想多元文學

表現亦跟著雜駁無章這種自然而然的歷史現象本無須苛責但在長期依

附政權的媒體操控之下每一代的文學青年都須經歷長長一段跌跌撞撞

意識不清的探索掙扎才能夠與被不同殖民政權逼為邊緣的台灣文學傳

統接上線戰後這種現象是受到國民黨政權長期的「中國中心」教育的

重大影響讓人從小迷戀美麗的秋海棠而忘掉自己其實生活在一塊番薯

島上1 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是台灣文學上必須重新面對的課

題台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不同政權而孕育不同的思想內涵與意識形態重

點是如何回到台灣文學主體位置上看待它與中國日本甚至是第三世界的關

係那麼為何台灣文學還是要重新研究陳映真呢陳映真是一九三七年出生的台

灣人他正是受到「國民黨政權長期的『中國中心』教育的重大影響」的一個例

子只不過如何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之下重新檢視而不是單就其小

說來看或是像趙剛陳光興等人一樣直接強調陳映真的「左翼」性質「第三

世界」的「遠見」而將陳映真的論述抽離時代的現實基礎來看因此再一次研究

陳映真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下討論也就成為當下重要的課題而

本論文以《「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

成與開展》為題就是要重新詮釋陳映真的小說評論當中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話語如何運作以及他如何在台灣的現實脈絡中不斷將「中國民族」拋向被西

方宰制的客體位置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歷史脈絡之下來檢視就可以發現實際

上他小說與評論中的「中國民族主義」遠比一九九代宣稱的「左翼」精神來得

更為強烈這也是當下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在論述上常見的盲點 在台灣文學研究上陳映真是個重要的人物但是長期以來因為意識形態對

立反而無法妥善解決他在評論與著作中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問題現今陳映真

在學界被捧為「左翼中國民族主義」「中國統一論」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也有

本土論者站在「台灣民族主義」立場與之抗衡當然研究者不可能沒有意識形

態但如果研究者不回到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來詮釋陳映真只會將之抽離現實

反而無助於釐清他與台灣歷史的關係以及他出獄後如何在時代脈絡之下透過左

1 林瑞明著〈兩種台灣文學史台灣 VS中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7 期2008 年 10月頁 140

1

翼中國民族主義來展開創作與評論那麼究竟陳映真的論述與小說中的民族意

識在時代脈絡下產生什麼意義這在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下檢視時才會將

意義突顯出來 本論文的焦點也就是重新探討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並

將陳映真重新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下考察近年來趙剛與陳光興等人研究陳映

真不遺餘力但是在其評論當中往往先驗地將陳映真視為「左翼」知識份子並

藉由「左翼」來和銜接五四以降的中國歷史與文學發展反而對台灣的時代歷

史缺乏討論甚至只片面地透過保釣運動以來「左翼」「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述

脈絡來解釋陳映真只會將之不斷神聖化英雄化比如趙剛曾經指出 魯迅其實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自省而只有反對那麼這樣的

「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是沒有出息的「民族主義者」不要以為自

己是純潔的無辜的受壓迫的應該要能體會自己「也是個吃過人的人」

魯迅的貢獻是提出一種「精神史」的自覺2 也正如魯迅小說中的反省與自覺趙剛所言「如果沒有自省而只有反對那麼

這樣的『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是沒有出息的」其實也正適用於趙剛自己

與陳光興等人究陳映真的過程當中他們不願意檢視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話語在不同階段中產生的不同意義標榜陳映真的「左翼」性質「第三世界論」

甚至沒有放在台灣現實脈絡來思考也就抽離了他與戰後台灣的歷史關係甚至

反而將陳映真思想過度簡化泰瑞伊格頓曾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一書

的〈引言〉中指出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關於人類社會以及改造人類社會的實踐的科學理論更

具體地說馬克思主義所要闡明的是男男女女為擺脫一定形式的剝削和壓

迫而進行鬥爭的歷史這些鬥爭決不是學術性的如果我們忘記這一點

就要吃虧3 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用意是要做為「擺脫一定形式的剝削和壓迫而進行鬥

爭的歷史」並且「這些鬥爭決不是學術性的」而是更為現實社會中的階級鬥爭

問題除了趙剛陳光興之外現今諸多評論者將「左翼」做為一種界定陳映真

的「特質」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放回到時代脈絡下考察而是以溢美之詞肯定陳

映真「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並藉此套用在他一切的小說與論述的詮釋上甚

至伊格頓也指出「如果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方法就是機械地從ldquo作品到

2 趙剛著〈重建左翼重見魯迅重見陳映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7 期2010 年 3 月

頁 281 3 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文學與歷史〉《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頁 5

2

ldquo意識形態到ldquo社會關係再到ldquo生產力那是錯誤的」因為文學並

非是被動地「反映」經濟基礎4現今論者多半從陳映真的文學作品來指出他「反

映」了「革命」「反映」了「左翼」精神從而也就僵硬地機械地來檢視其文

學作品在時代中的意義因此重新將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放回到戰

後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就可以發現到陳映真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向

藉此掌握他的論述在時代中的意涵才可以避免當今研究陳映真時抽離現實基礎

的問題只以抽象的詮釋來進行一場陳映真的「造神運動」

4 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文學與歷史〉《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頁 14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陳映真的研究至今方興未艾過去討論陳映真時多半只視察其小說創作現

今則是放在「左翼」「第三世界」甚至是中國五四運動的脈絡下來定位陳映真

持續將之與時代關係抽離開來陳明成在《陳映真現象研究》當中曾經指出

無可置疑陳映真是台灣文學這門學科的史詩英雄之一雖然無數個陳映

真「碎片」朝我們迎面而來但大部份論者包括中國第一本以陳映真為對

象的博士論文《台灣的憂鬱》卻總是背對著陳映真急於依照自身目的來

「想像」陳映真論述的過程中又缺乏一種對集體想像的強勁的「抗拒」

姿態以致早已牢牢束縛於陳映真及先行者預設的框架「解魅」往往變

成「附魅」「形塑」成了「反形塑」多的是不脫其既存的範疇令人更

擔心的是這一大片「同質化」的研究成果實際上還有造成「取消」陳映真

之虞而進一步引發意義危機5 陳明成之言也就意指現今已有諸多關於陳映真的各種評論研究但是往往並沒

有落實到具體的討論因而像《台灣的憂鬱》一樣「急於依照自身目的來『想

像』陳映真」甚至「『解魅』往往變成『附魅』『形塑』成了『反形塑』」這些

「意義危機」的問題在於現今的研究者大多對陳映真思想的「誇大」特別是

趙剛陳光興等人以「左翼」「第三世界」等概念詮釋陳映真的創作並沒有落

實到具體的討論相對地陳明成透過考察陳映真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學活動

他和台灣文學作家的關係甚至是其生父養父的生命歷程這些研究往往是現

今許多研究者在定位陳映真為「左翼」的過程中拒絕碰觸的部份從而也就在歌

頌陳映真的「偉大」之時將之抽離了台灣的歷史脈絡 而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開展過程當中其實是知識份子做為回應時代

問題而不斷開展出來的不同階段均有其不同的複雜意義就必須將陳映真放回

到台灣歷史脈絡來檢視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一書整理戰

後本土論興起的歷史發展脈絡當中也包含陳映真等人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

的回應與挑戰台灣在戰後內部具有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這兩種不同的意識形

態也有強弱之分特別是中國意識至解嚴以前都占有絕對支配的主導地位游勝

冠指出「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兩者都是包含多元意義的概念」當中也有「社會

意識」「歷史文化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政治的意識形態」的三層意義

特別是「意識形態」還包含了「實踐的集體性」「獨特性的肯定」與「排他性」

的三種特質6每個評論者都會有自身的意識形態選擇甚至是本土論者與陳映

5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9 6 游勝冠著〈緒論〉《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6-7

4

真之間的論戰也是如此重點是如何視察陳映真在台灣文學發展脈絡中的左翼中

國民族主義話語比如游勝冠討論一九七年代陳映真以「第三世界論」批駁葉

石濤時指出 陳映真是以中國民族與第三世界文學共通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來消解台灣

文學的個性就中國台灣的認同意識而論陳映真是用政治的中國意識

來批判葉石濤文化的台灣意識另外從對反帝反封建革命精神的強調來

看當陳映真把台灣「『中國』置於與第三世界共通的『革命』性之中

而在其延長線上構築台灣文學的未來」台灣文學當然就統一在中國文

學第三世界文學之中而毫無自己的個性7 陳映真出獄後即開始抨擊台灣文學並且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批評葉石濤的

〈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此時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逐漸浮現直到一九

八年代「台灣意識」逐漸浮出檯面陳映真更加強調以「第三世界論」來試圖

消解「台灣意識」因為他試圖促成「民族團結」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

學習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是在面對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時就以中

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指控本土論者「中產階級」「分離主義」其評論當中也就相

對於本土論者而產生「排他性」當然本土論者在提出「台灣意識」時也必然

具有「排他性」但這這樣的「排他性」是相對於戰後以降佔絕對優勢的中國民

族主義以及在背後支持這套意識形態的黨國戒嚴體制只不過陳映真站在絕對

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批判本土論者時也就側重於「第三世界論」「中國未來

統一道路」而將黨國戒嚴體制下的權力關係放在一旁上述兩者在不同意識形態

支撐的論述過程中一方面誰具有正面挑戰當下體制與權力的問題也就成為

須要依據時代與歷史的發展過程來衡量另一方面在「民族」概念之下是否

不落入絕對化刻板化的民族主義立場進行立論也是在時代與權力關係中須要

重新去定位的游勝冠在其《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一書當中便曾指出 接受殖民教育的知識份子通常是最容易被殖民化的被殖民者然而戰後

關於日據時代歷史的詮釋權主要還是掌握在這批戰前跨到戰後的知識菁

英手中所以當獻祭了「皇民作家」這隻羔羊後在所謂「菁英主義史學」

的詮釋下其他的殖民地知識菁英都成了「為人民解放運動的推動者」8 文中指出這批「戰前跨到戰後的知識菁英」其實也不單只是台灣作家與評論家

而已還包括戰後自中國來台的知識份子這些知識份子在一九七年代「回歸

現實」之後高舉「民族文學」之大旗相對地「漢奸文學」「皇民文學」以至

7 游勝冠著〈七年代以後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317 8 游勝冠著〈序論〉《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12年 4 月2012 年 4 月頁 17

5

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台灣文學作品就成為「獻祭」的對象特別是陳映真

一九七五年後孜孜矻矻地抨擊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一方面可說是他「證

明」了自身對於中國民族主義之忠誠另一方面也落入了絕對化的「殖民被殖

民」的二元對立框架裡具有「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和《中

華雜誌》達成左右翼聯合陣線一方面試圖打開言論尺度但另一方面又和官

方共同箝制「分離主義」言論這些都是現今論者讚譽陳映真的「左翼」精神而

不願意看到的另一個側面換句話說無論是陳映真或《中華雜誌》他們在台

灣歷史發展過程中重新複製了國民政府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邏輯甚至在「第三

世界論」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論述框架之下不斷將自身擺放在被西方宰

制的「他者」位置上 現今研究陳映真的論文當中大部分還是以探討其小說作品為主強調其「左

翼」精神而鮮少追問作品之所以產生的原因甚至是小說話語邏輯的運作過程

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就往往去脈絡化地解釋作品本身的意涵甚至往往因為

專注於小說內容的討論而缺乏陳映真與時代之間關係的掌握比如曾萍萍《噤啞

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是較早付梓成書的個人論文集透過後殖民

主義來試圖解釋陳映真的小說作品他認為後殖民主義是「作為一種對治『遺忘』

的理論抵抗」9因而要透過這個理論進路來探究其小說文本他在文中指出 筆者因此藉由後殖民論述來研究陳映真小說企圖整理殖民主義的罪咎

清除殘存在被殖民者心靈深處的內在認同糾葛換言之本論文力圖推原

一個思考的起點意欲從後殖民論述中披沙揀金拈取點撥的藥方以期

呼籲人們只有挺身拒絕做奴隸時主人才會消失10 固然從「後殖民論述來研究陳映真小說」是必要的然而曾萍萍也並未發現到陳

映真的小說實際上是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當中產生自身「他者化」

的危機竹內好曾經以一段生動的話來指出日本文化的問題其實也適用於研究

陳映真民族主義的過程中 奴才拒絕意識到自己為奴才他覺得自己不是奴才時才是真正的奴才

當奴才自身成了主人的時候將發揮出徹底的奴性因為那時他在主觀

上並不認為自己是奴才魯迅說ldquo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報君更暴

還說ldquo做主子時以一切別人為奴才則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奴

才成為奴才的主子這並不等於奴才的解放然而在奴才的主觀上它

9 曾萍萍著〈緒論〉《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 年 12 月

頁 2-3 10 曾萍萍著〈緒論〉《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 年 12 月

頁 4

6

卻是解放11 如文中竹內好所指出的過去思考主體如何尋求自我肯定時「他覺得自己不是

奴才時才是真正的奴才」這也仍然是局限在殖民主義的邏輯之下並非是一

種真正的自我肯定放在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以及尋求「中國未來統一道

路」時他透過相對於西方帝國主義的「第三世界」來貶抑台灣甚至是中國的

主體來完成自我這並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在刻板化的二元對立框架下持續將

自身放在「他者」的位置上並非真正擺脫殖民主義的思考邏輯也就是竹內好

所言「在主觀上並不認為自己是奴才」「在奴才的主觀上它卻是解放」上述

竹內好之言不只適用於陳映真本人的小說和評論也適用於趙剛陳光興等人

肯定陳映真「左翼」「第三世界」「反帝與反殖民」精神的評論上因為陳映真

長期以來在絕對化的「東西對立」「反帝國主義」甚至是「反抗協力」二元

對立關係中「自我東方化」這樣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不時展現在他不同階段的

小說與論述的開展過程當中而現今的研究基本上都先入為主地以「左翼」「後

殖民主義」「第三世界」等概念來檢視陳映真的作品實際上對於理解陳映真本

身與時代關係並無多大助益只有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當中重新定位甚至是討

論他與其他知識份子之間的關係將其小說創作與論述重新檢視這樣才能避免

將陳映真「神聖化」 此外也有呂毓軒從探討現代主義美學角度探討陳映真的早期小說他一方

面雖然仔細地考究陳映真早期小說的美學與典故而有其貢獻另一方面卻反而將

早期小說「禁忌」性質絕對化神秘化比如他在結語中指出 綜觀以上在陳映真早期小說的運用典故的作品當中看到作家自閱讀與創

作內找出答案做為現實的支撐且結合知識與愛的飢渴從現實轉入文

字世界因此陳映真因避開禁忌行文中援引的文藝典故在作品當中產生

作用傳達他不被當時社會環境允許的思想12 文中從探討其早期小說的文藝典故到之後肯定其「從現實轉入文字世界因此

陳映真因避開禁忌」從而也就重新鞏固了趙剛等人認為早期小說中具有「左翼

禁忌性質」的說法然而只要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考察會寫出這樣的

作品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個人而已因為陳映真與《筆匯》《文學季刊》成員同

是在「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前進的一方面透過現代主義吸收創作的養分另

一方面又和當時知識份子逐漸朝向一個不同於反共民族敘事的「民族」文藝道路

開展甚至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陳映真的評論當中已經開始具有「反帝民

11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7 12 呂毓軒著《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161

7

族意識」的雛型並且因為文革而「騷動」甚至轉向認同「紅色中國」 當然最近也有研究者試圖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來檢視但時代往

往變成論述鋪展的背景而已主要仍是藉由小說來肯定他做為一個「左翼」知識

份子的社會關懷比如謝曉青碩士論文《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

究》他在「研究目的」中除了表示當下的研究「過度簡化其思想性亦忽略其

思想漸變過程的考察」13也進一步指出 或者在統獨爭議激化的條件下將陳映真理解為台灣本土主張統一的代表

人物將他視為中國民族主義知識分子或是馬克思主義者固然這樣的

理解沒有錯誤但是站隊式的認識以「政治的陳映真」高於一切事實

上是直接關閉了陳映真思想與文學豐富性與複雜性的討論空間14 文中所批評的「站隊式的認識」「直接關閉了陳映真思想與文學豐富性與複雜性

的討論空間」固然是研究者所要警惕之事但是要談論陳映真就無法避開意識

形態的選擇但謝曉青主要以分析小說來肯定其「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沒有

落實到台灣具體的現實基礎來考察「左翼」性質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者而言

文學本身不能說是社會的直接反映謝曉青從文學來做為理解陳映真這位「知識

份子」與「社會關係」反而並沒有真正從掌握台灣不同時期的複雜脈絡來看待

陳映真的問題從而也就延續過去研究者相似的看法而肯定陳映真的小說「除

了展現與中心的對抗良心的道德律是他們共有的標記」15只要檢視陳映真小

說敘事中的話語邏輯甚至重新將他放回到時代之下檢視就會發現他在不同階

段的創作過程當中往往不自覺地將自身「他者化」 在與台灣歷史相關的文獻方面蕭阿勤《回歸現實》則是解釋「回歸現實」

的形成背景與過程他的重點在於「以國族的歷史敘事為參考架構而與國族認同

交錯並存的世代意識」16並且在「回歸現實世代」中建構一種「以中國民族主

義為藍本而又有別於國民黨所教化的歷史敘事」17這展現在「反帝民族意識」

和「革新保台」兩種不同的道路上特別是「反帝民族意識」的層面上鄭鴻生

在《青春之歌》當中記載了一九六年代末至七年代初期閱讀禁書過程台大

13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頁 7 14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頁 7 15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頁 152 16 蕭阿勤著〈問題意識概念理論與研究方法〉《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

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14 17 蕭阿勤著〈結論〉《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

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346

8

學生的抗爭並肯定知識份子帶有「左翼」的「反帝民族意識」他在文中指出 在高壓的權威體制下我們這群學生從中學時代起就個別受到羅素殷海

光李敖陳映真等人反抗精神的影響從高中到大學我們先是摸索一條

追尋個人之自由權利以及個性之全然解放的道路而成長我們追尋的是一

條個體的反抗之路18 鄭鴻生回顧保釣事件前後的青年知識份子的「左翼」理想的「實踐」過程是在

所謂「摸索一條追尋個人之自由權利以及個性之全然解放的道路而成長」值得

注意的是鄭鴻生與當年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和陳映真一樣是在吸收各種不同的

思潮下醞釀內心的「騷動」而陳映真出獄後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的「反帝

民族意識」這股「反帝民族意識」的道路就成為現今論者直接和「左翼」銜接

上關係強調其「反叛」「抗議」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然而這樣的思考也就

抬高當時知識份子「反叛」「抗議」的過程但是這些知識份子在一九七年代

「回歸現實」下的「反帝民族意識」「革新保台」兩條道路當中其實就已經有

複雜的路線爭執過程特別是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在以左翼階級分析的

過程中又站穩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和官方共同打擊「分離主義」的敵人甚至

在一九八年代後為何陳映真與《中華雜誌》開展出不同於黨外運動的台灣民主

化過程將問題聚焦在帝國主義問題而不正面回應黨國戒嚴體制的政治箝制反

而批判黨外運動是依賴帝國主義的「中產階級」運動現今這些知識份子強調當

年以「左翼」來「反抗」黨國體制的過程實際上是「誇大」了自身所站的意識

形態立場的「反抗」進而扭曲簡化了台灣歷史的複雜性 而郭紀舟《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則是探討一九七年代知識份子如何萌

發「左翼」思潮並以《夏潮》為核心探討這份刊物在時代中的重要性郭紀

舟指出 不論《夏潮》以及夏潮集團的成員是否為代表著一理想主義的顛峰《夏

潮》代表著將左翼的知識理念投注政治文化歷史的思考給予七年

代的台灣重新建構意識型態的理想實踐意義《夏潮》為台灣整個七年

代轉型的過程打開一扇較為新鮮活潑的尋找意義的門窗可以從人民

土地階級的立場去看世界觀察問題即便到八年代不斷湧現的各

種社會運動如消費者運動原住民運動工運農運學運環保運動

女性主義運動這些社會運動的論述以及抗議基礎都可以在《夏潮》裡

面找出歷史的脈絡意義不是說《夏潮》發起了八年代的社會運動而

18 鄭鴻生著〈楔子〉《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

出版社2002 年 12 月頁 3

9

是《夏潮》奠定了八年代社會運動的基石與反叛體制的基礎實踐19 郭紀舟將《夏潮》視為「左翼的知識理念投注政治文化歷史的思考給予七

年代的台灣重新建構意識型態的理想實踐意義」而一九七年代產生「反帝

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不同的主張道路如果要說「奠定了八年代社

會運動的基石與反叛體制的基礎實踐」郭紀舟也主要是強調具有「反帝民族

意識」的中國民族主義者的部份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仍有不同的實踐位置他

所謂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到一九八年代之後反而和《中華雜誌》一樣

逐漸喪失了挑戰黨國戒嚴體制的實質作用轉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藉

由反帝國主義來達到中國民主化過程雖然黨外運動的過程中也的確有統獨意識

形態的差別然而陳映真並非像楊祖珺等人一樣對於黨外運動尋求美國支援有

較為彈性的看法反而主要在左翼「第三世界論」框架下批判黨外運動依附美

日的「中產階級」性質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轉而已中國民族主義肅清內部

「分離主義」的敵人在文學上則以「第三世界論」試圖消解台灣文學本土論與

「自主性」 在一九八年代研究《人間》雜誌的部分則是往往強調這份雜誌「關懷弱

勢」「為底層人民發聲」的特性比如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一文將陳

映真與《人間》的精神視為一種「社會關懷」他指出 《人間》這份刊物實踐了他的社會承諾也滿載了他的期許透過《人

間》工作者的性格也可或多或少映照出陳映真的某種意識形態對人的

尊重與了解尤其是對市井小民的尊重這種《人間》的性格是一種從

採訪現場養成的待人處世習慣也是一種做人的基本品質再加上使人產

生愛關心和希望的人間理念於是《人間》強烈的理想色彩與浪漫的社

會改革精神以及在樸拙且堅實間隱隱流動的愛形構了陳映真也解析

了他20 文中將陳映真與《人間》的精神完全連繫起來認為《人間》反映出「陳映真的

某種意識形態對人的尊重與了解尤其是對市井小民的尊重」但實際上《人

間》背後的真正用意仍是做為陳映真用以完成「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的「第

三世界論」所無法完成的「台灣現實基礎」的討論並進一步上升至「冷戰體制

論」的框架這份刊物做為向本土論者「證明」中國民族主義者「也愛台灣」

陳映真在劉依潔進行訪談過程中就曾經批評本土論者「他可以說任何人不愛台

灣可他們不能說我不愛台灣證據就是這本雜誌」21因此《人間》就不會

19 郭紀舟著〈結論〉《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393-394 20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 7 月頁

13 21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 7 月頁

10

只是單純地是為「無產階級」發聲的刊物而已反而是成為服務知識份子「民族」

理想的工具特別是陳映真「冷戰體制論」在這個階段提出也有著要相對於帝

國主義來發揚中國民族主義批判「分離主義」的意味存在並持續以其絕對化

帝國主義與殖民關係來詮釋台灣被支配的位置 此外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主要是做為先前「第

三世界論」與「冷戰體制論」所無法解決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邱士杰對於

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的研究有較為清晰的輪廓他在〈從中國革命風暴而

來〉一文中指出 雖然陳映真常常談論他為何在 90 年代放下小說創作並研究台灣的社會性

質但本研究認為陳映真在 70 年代與 80 年代所沒有解決的問題是他

在 90 年代進行社會性質研究的直接背景他所沒有解決的問題可分為兩

個一是如何克服台灣分離主義運動所提出的論述二是如何說明台灣分

離主義運動的起源22 文中指出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之所以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原因「一是

如何克服台灣分離主義運動所提出的論述二是如何說明台灣分離主義運動的起

源」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透過「第三世界論」與

「冷戰體制論」並無法確實消解「黨外台獨傾向」與「台灣文學本土論」然而

邱士杰是在思想內容與理論層次上的討論筆者仍須將其放回到時代脈絡與論戰

過程中檢視特別是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是為了「中國統一」的使命銜

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因而設定了歷史階段性質的框架來套用在台灣上甚

至當中仍是延續過去僵化的「殖民被殖民」二元對立關係來檢視台獨與台灣文

學並未真正解開在殖民主義二元對立框架中將自身擺放在「他者」位置的矛盾

心態這些從民族主義來探討殖民主義問題的過程至今仍必須重新檢視當中的

複雜性而不是絕對化其反抗帝國主義過程的積極意義但又刻意地忽視這個過

程中陳映真和時代發展脈絡的互動關係 截至目前為止研究陳映真的論文數量已然十分可觀然而這對台灣文學而言

可能還只是一個起點而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在近年來大量刊登趙剛與陳光

興研究陳映真的文章強調陳映真小說中的「左翼」精神與「第三世界」視野與

實踐然而實際上趙剛與陳光興並沒有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的歷史脈絡下來檢

視在標榜「左翼」的過程中實際上還是將「左翼」變成是詮釋陳映真思想的

萬靈丹而不考察陳映真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轉變過程比如趙剛《求索》一書

117 22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頁 283

收錄於封德屏總編《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2009 年

11 月

11

收錄了他發表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文章從陳映真的小說來強調他的「左

翼」道路追尋趙剛曾經指出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時自己是「『新左』『文化左

派』甚或『都後現代了』」並將陳映真視為「老左」甚至這個階段「我們亟力

想要撇清的是我們與『統派』與『中國』的關係而陳映真正好是這個『政治

不正確』的標誌人物」23近年來趙剛重新回頭肯定陳映真的思想來進行所謂

「反省」認為理解陳映真的小說時要以「每一單篇小說的閱讀與書寫也就

是『篇解』的書寫」24來檢視在這樣的檢視過程中他將陳映真的作品和「左

翼」精神「第三世界」的思考連繫起來而未透過時代脈絡來檢視這其實違背

了馬克思主義的思考如果論者只以自身主觀意念來詮釋這些無助於理解陳映

真小說與評論在台灣戰後歷史中的「形成」原因此外重點也並非在於對小說

進行「篇解」本身而是如何掌握小說當中的話語邏輯並且將陳映真放回到時

代脈絡下檢視才能夠理解一個作家本身在時代中甚至是小說當中的複雜意義 近年來陳光興在研究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上也不遺餘力比如他和蘇淑芬編

纂了《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下兩冊除了收錄其他評論者在《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上發表研究陳映真的論文還包括學術座談會上發表的文章陳光興在一

開始的〈編案〉中就指出 有關陳映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要對陳映真做整體的理解與評價為時尚

早除了他大量的文字流散在各處沒有整編外許許多多的問題都有待整

理例如1960 年代他所代表的知識狀況沒有研究1968 至 1975 年坐牢

7年期間的歷史更是沒有詳細的研究1970 年代後半有關《夏潮》雜誌以

及 1980 年代《人間》雜誌都有待疏理1990 年代至今人間出版社的大量

出版品特別像是「政治經濟叢刊」對九年代以後的台灣研究造成深遠

的影響也沒有分析與研究除此之外陳映真從 1980 年代後積極的政

治參與(中國統一聯盟政治受難者組織勞動黨東亞冷戰與國家恐怖

主義會議等等)乃至於他在中國大陸的活動都沒有研究期待未來有

更細致的研究工作能夠慢慢展開25 陳光興認為「有關陳映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固然屬實並且對於陳映真各個時

期提出不同的問題意識只不過二九年的這場「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

會議所收錄的篇章主要是以將陳映真銜接上中國與左翼為目標此外陳光興

所提出的問題雖然是必須要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下來談的但是《陳映真

思想與文學》兩冊所收錄的文章一方面肯定其「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另一

方面卻又抽離台灣的現實基礎來談論陳映真的「左翼」性質換句話說「左翼」

23 趙剛著〈自序〉《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19 24 趙剛著〈自序〉《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4 25 陳光興著〈編案〉頁 7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編《陳映真文學與思想(上冊)》台北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2

在對於陳映真抱持肯定論的評論者筆下往往也就變成台灣或中國「左翼」堅定

的捍衛者但事實上探討陳映真小說或評論的「左翼」「第三世界」意義反而

因為這些論述框架而「限定」了陳映真小說與評論的複雜性甚至將陳映真不同

時期的思想過度簡化如果陳映真的「左翼」抽離了台灣不同時期歷史發展的複

雜過程以及陳映真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從而也就如同一場虛幻的「造神運動」

不僅這是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學上的災難就算是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將陳映

真作品視為中國文學中重要的一部份也是對中國文學發展本身無所助益 此外趙剛在二一三年又出版了《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

六年代》一書也持續強調陳映真早期「左翼」青年的形象趙剛在一開始的

序言中指出 這樣的一種思想與文學固然在系譜上在現實上在對照上在效果上

讓我們肯定它是屬於「左翼的」且這樣的一種「左翼的」聲音與視野

在台灣乃至於在今天的兩岸三地是極其珍稀的它為一個被發展主義

新自由主義帝國主義虛無主義與美式生活方式所疫病蔓延的世界

提供了一個人道的平等的正義的民眾的解放的與第三世界的「左

眼」在這個重大價值之外這個「左翼」的另一重要價值或許是在於

它更是傳統左翼的一種超越26 在趙剛的論述當中「這樣的一種『左翼的』聲音與視野」是第三世界珍貴的例

子然而如前面伊格頓所言一部文學作品不能夠機械地做為意識形態時代的

「反映」趙剛卻去脈絡化地詮釋陳映真早期小說而不從早期小說的核心母題

與整體話語邏輯來進行思考他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不得不大量使用象徵語

言也必須晦澀時空背景也必須高度抽象以致曖昧不明而人物的書寫也必須降

低其歷史與社會具體性」並指出其早期作品具有「密教性質」27他曾經批評

過去研究中以現代主義式的解讀方式錯誤地恭維或批評陳映真的作品 這個「哈姆雷特感」想必給陳映真帶來了不虞之譽因為它想必使兩三代

的評論者跳過了作者的特殊主體狀態略過了作者的社會歷史背景逕

直將「哈姆雷特感」抽象化永恆化「人性化」以便輕鬆連接上了他們

根深蒂固的英美「現代感」且沾沾自喜以為不如此便不足以為文學

緣此青年陳映真寓言時期的寫作便被以現代主義的尺度衡量據之以讚

嘆持之以批評28

26 趙剛著〈代序為什麼要讀陳映真〉《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21 27 趙剛著〈麵攤理想的心慾望的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38 28 趙剛著〈麵攤理想的心慾望的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13

趙剛仍舊在一個「現代主義是英美帝國主義下的產物分析方式」的「東西二元

對立」框架下來思考為何第三世界就不能「自主地」使用現代主義批評更何

況趙剛詮釋陳映真早期小說「左翼」的「寓言」仍是將其視為「密教性質」的

唯心解讀趙剛與他所批評的現代主義分析方式也只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其

次趙剛在強調陳映真的「左翼」立場時仍舊是東拼西湊地將陳映真不同時期

的歷史與論述混在一起談甚至他的話語邏輯當中往往自相矛盾比如趙剛認為

陳映真「關切弱勢小民但他從他們身上看不到希望反而只有頹敗」29但是

如果此時陳映真已經試圖將「左翼」理念貫徹至作品中早期小說還會帶著強烈

的菁英視角如此貶抑下層階級與底層人民嗎趙剛在分析〈蘋果樹〉時指出

「貧窮沒啥好歌頌的它是毒樹上頭長著醜愚病惡等毒果」30一方面

貧富與理想現實之間的複雜關係是陳映真此時思索的主題不能抽離整個小說

敘事邏輯藉此說陳映真焦點是在批評「貧窮」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陳

映真是在菁英視角下思索貧富與理想現實之間的關係才產生貶抑地方人民的

墮落藉此說明知識份子在這樣的時代中「有志難伸」的狀況這些反而證實了

陳映真此時還並非具有「左翼」精神關懷底層人民一再和趙剛以「左翼」知

識份子來界定陳映真試圖自圓其說的情況相反最為有趣的是趙剛認為「猶

大就是個左派」然而卻又指出「猶大的社會主義與那象徵真誠的熱與愛的紅色

並不相稱猶大對紅色是一種褻瀆」31這些都呈現出知識份子將「左翼」抽象

化永恆化而抽離現實的解讀第三甚至趙剛在分析早期小說的過程中以去歷

史脈絡化的方式來解釋將陳映真日後抨擊「台獨傾向」的民族理念「第三世

界論」「冷戰體制論」全都混合在一起談論甚而許多早期小說和知識菁英相對

的底層人物只要違反其「左翼」的「民族」理念就被化約地歸類為「民粹主

義」認為這是「青年陳映真關於民粹主義與它的左翼反對者的關係的思考」32

這些都是唯心的過度詮釋並無助於學術研究無助於陳映真與台灣歷史的釐

清甚至更無助於理解「左翼」知識份子在台灣現實中如何進行實踐 透過上述近年來的陳映真研究其實都還是將陳映真抽離時代脈絡下來進行

討論甚至將之塑造成「左翼」「第三世界」知識份子的崇高形象現今最重要

的是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下檢視並藉此討論他的創作與評論特別是陳映

真的評論脈絡一直是在研究當中長期缺席的而在研究過程中筆者所要指出的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41 29 趙剛著〈麵攤理想的心慾望的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45 30 趙剛著〈蘋果樹書寫是為了克服慾望〉《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

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63 31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分別位於頁 95頁 106 32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93

14

是陳映真思想在不同時期仍有不同的複雜性就算是他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開

展過程當中也因為思索如何面對台灣社會問題中國民主化問題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問題等等而有不同的思考的轉變他自出獄以來在「反帝民族意識」

之下一方面以「左翼」階級分析抨擊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帶來的弊害另一方面

也開始透過中國民族主義肅清「分離主義」敵人一九八年代他以「第三世界

論」和本土論者進行論戰並因為「第三世界論」被本土論者挪用批判而無法

消解「台灣意識」轉而在《人間》時期以「冷戰體制論」試圖解釋台灣在冷戰

年代「國共分斷」之下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的現實並藉此指出這是「台灣意

識」的產生背景甚至解嚴後強調「中國統一」的政治訴求在其評論中也越來越

鮮明特別是一九九年代雖然他正式將自身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

但是他在「台灣社會性質論」運作期間將台灣和中國以歷史階段論的分期方是銜

接起來「反獨促統」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就完全凌駕了「左翼」的思考 在上述過程中陳映真不同階段的思想仍是有其複雜性然而在他的「第三

世界論」「冷戰體制論」以至於「台灣社會性質論」當中實際上也並沒有揮別

被殖民者的心靈狀態縱然他一再強調去殖民強調殖民地解放甚至不斷強調

民族主義對抗帝國主義的重要性但在話語邏輯上還是將台灣中國鎖進相對於

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被殖民者位置上並且最終還是複製殖民者統治者的邏

輯這些都是當下對陳映真持肯定論的研究者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陳映真在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思想內涵民族主義話語運作過程也是如此

而「左翼」知識份子的定位是當下將陳映真放大而抽離時代基礎的說詞他的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才是創作與評論過程中的核心價值所在此外陳映真在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運作過程當中也不斷地塑造二元對立框架透過將他者

貶抑位階化的過程來完成其「民族使命」筆者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下

將其「民族」道路追尋視為一個思想不斷疊加與累積的動態過程中藉此掌握其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

一研究方法

在本論文當中陳映真的思想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首先一九六八年以前

的陳映真視為「民族」思考的醞釀階段在早期小說各種母題當中逐漸醞釀出「中

國民族」與「省籍」的思考過程逐漸邁向「成為中國人」的道路之後陳映真

邁向「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因為文革而「騷動」第二階段則是陳映真一九七

五年出獄後銜接「反帝民族意識」開展出「第三世界論」的論述框架他透過

「第三世界論」解釋台灣須要促成「民族團結」向「第三世界」學習藉此對

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在這個過程中他批判黨外運動是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

「中產階級」運動並且批評台灣文學本土論與「自主性」然而陳映真的「第

三世界論」遭到本土論者的吸收與質疑甚至陳映真無法解釋「台灣意識」為何

產生因而他放棄並轉而以「冷戰體制論」而第三階段陳映真開始在《人間》

雜誌上建構「冷戰體制論」藉此解釋台灣在美蘇冷戰國共分斷下依附美日帝

國主義發展的實質甚至做為解釋「台灣意識」的產生原因第四階段則是一九

九年代後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建立過程在這個階段他「反獨促統」

的政治意識形態已經完全凌駕「左翼」階級的思考過程從而也往往在「中國統

一」的政治前提下來發表評論而最後第五個階段也就是當今陳映真只能被詮

釋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被詮釋成為一個「左翼」「第三世界」的堅定捍衛者 首先要考察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運作過程就必須檢視其文學與評

論當中的民族主義話語在時代中如何生成並且產生何種意義查特吉曾在探討

民族主義文本時指出 我們將民族主義文本作為政治理論著作來闡釋就意味著要按照它或明顯

或隱晦地提到的東西及邏輯或理論暗示來挖掘他的意思換句話說我

們的分析不是停留在語言層面而是在話語層面的提前對它下結論直

接說既然這種話語只是意識形態的產物那麼它的內容必然都是同義重複

的不值得研究的沒用的相反的民族主義話語的內容和民族主義引

16

起的政治之間的關係正是我們關注的核心33 查特吉認為民族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研究要從「按照它或明顯或隱晦地提到的

東西及邏輯或理論暗示來挖掘他的意思」來解讀而進行陳映真早期小說的意

識形態的研究也就勢必要從其早期小說的話語邏輯談起儘管早期小說當中也

有各種重複的母題這些母題當中也包含了早期小說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的起點並且之後他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至今研究陳映真往

往缺乏對他的評論進行討論如何理解他的話語邏輯是在什麼物質基礎上產生

就不會只是以空泛的「左翼」來界定陳映真本人 而後殖民主義提供筆者思辨關於民族主義的徑路陳映真從早期小說焦慮的

精神狀態中開展出「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到之後以「反帝民族意識」來進行

鄉土文學論戰一九八年代以「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來分析台灣社會

與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關係一直到一九九年代以「台灣社會性質論」來銜

接台灣與中國的社會連帶關係在上述不同階段的論述過程當中儘管陳映真思

想有不同的意涵但他其實還是陷入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當中比如法農透過精

神分析來視察殖民主義下的殖民地狀態在〈所謂被殖民者的依賴情結〉一文批

評瑪諾尼的殖民心理學研究文中指出 如果在歷史的某一時刻他被領去問自己究竟是不是人那是因為他做為

人的這項事實被人們所否定換句話說隨著白人將歧視強加於我把我

變成被殖民者奪走我所有的價值所有的獨特性說我讓這個世界癱瘓

說我必須盡快讓自己位於白人腳下「說我是野獸我的民族和我就像是

能夠生產出香甜甘蔗和柔軟棉花的流動的醜陋肥料說我對這個世界毫無

作用」那我就會因為自己不是白人而開始感到痛苦很簡單我會試著

把自己變成白人也就是說強迫白人承認我的人性但是瑪諾尼先生

會告訴我們您不行因為您心裡有一種依賴情結helliphellip白人依循著一種

權威情結領袖情結而馬爾加什人依循的是依賴情結大家都心滿意足34

在陳映真早期小說當中可以見到小說中的知識份子因為故鄉之人的墮落甚至

是無法在故鄉當中被肯定而加以貶抑這就像是引文中所指出的「他被領去問

自己究竟是不是人那是因為他做為人的這項事實被人們所否定」陳映真在〈鄉

村的教師〉當中就突顯出一個近似被殖民者的精神狀態而不斷追問「民族」是什

麼之後他檢視「台灣人」與「外省人」時也是如此無論站在台灣或中國主體

33 帕爾塔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著范慕尤楊曦譯〈主題與問題〉《民族主義思想與殖

民地世界一種衍生的話語》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年 10 月頁 50 34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華譯〈所謂被殖民者的依賴情結〉《黑皮膚白面具》

台北心靈工坊2009 年 11 月頁 180-181

17

立場時並非透過貶抑他者才能完成自我因為站在台灣主體立場來看時台灣

戰後國民政府透過貶抑「台灣」主體來成就所謂「中國民族」認同是個殖民者

與被殖民者關係的精神狀態而站在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的位置時透過貶抑「台

灣人」而揚升「外省人」的形象或是貶抑「西方民族」來揚升「中國民族」

都仍是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話語邏輯當中換句話說在黨國戒嚴體制

之下陳映真實際上在話語運作過程中並沒有正視「中國」與「台灣」之間的不

平等權力關係也就是法農所謂的「白人依循著一種權威情結領袖情結而馬

爾加什人依循的是依賴情結大家都心滿意足」的狀態陳映真早期小說透過貶

抑台灣「自我」來完成「成為中國人」甚至是之後批駁帝國主義皇民化的過

程當中並未真正檢視台灣做為殖民地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往往在階級分析的

過程中轉而以絕對化的中國民族主義來檢視台灣民主化運動的「體制反體制」

共生關係正像是法農批判的「昨天他們是殖民主義的寵兒今天又搖身一變

成為國族權威的驕子」35博埃默也曾經在研究殖民地文學的特徵時指出 所謂工作能使人改良向上的看法造就了勤勞的殖民地官員和他們的對立

面墮落懶惰的本土人的形象而這種殖民主義的形象刻畫反過來又強

化了上述觀點關於ldquo他者的種種描寫定式如偷懶裝病開小差無

用的笨蛋無所事事以及有關村野閒人的各種說法都是殖民主義寫作

中最現成的俗套36

而這種殖民主義邏輯下所刻畫的「墮落懶惰的本土人的形象」也並非只有殖民

者本身塑造這樣的偏見而已被殖民者可能也重新複製了這套邏輯甚至是站在

殖民者的對立面反過來描繪殖民者的醜惡被殖民者抵抗的姿態這些都是殖

民地的現實情境台灣也是如此特別是陳映真的早期小說中常可見到刻板化故

鄉之人的形象一九七年代末的「華盛頓大樓」系列則是刻板化西方人與「省

籍」人物以至於晚期小說台灣人外省人美國人甚至將是「漢奸」「特務」

等不同類型的人物而賦予「民族」意涵在不斷排除「異己」的過程中這仍是

一種被殖民心境的展現也正是因為自身意識到被殖民狀態他選擇透過「民族

團結」來抵抗帝國主義認為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與民主然而這樣的

論述恰好是在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框架之中也重新證明了「自身擺脫不了被殖

民心態的事實」竹內好曾經在探討魯迅與日本現代化問題時指出 如果是日本的人道主義作家大概不會這樣來寫ldquo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的寓言吧他們只會寫奴才被聰明人所拯救或被傻子所拯救或者奴才

自己起來打倒主人自己解放自己就是說日本的人道主義作家大概只

35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

2009 年頁 82 36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44

18

會把被叫醒的感覺描寫為喜悅而不是痛苦在這種人道主義者的眼裡

魯迅之陰暗是解放的社會性條件還不具備的殖民地落後性的表現但

是正是這種日本文學的先進性使得它不可能設想和理解在魯迅那一面

看來視魯迅為陰暗落後的ldquo先進的日本文學卻恰恰是聰明人的文學

即幻想解放的文學37 竹內好的說法其實也可藉此思考陳映真強調「民族文學」批判台灣文學的看法

在陳映真的評論中「只會寫奴才被聰明人所拯救或被傻子所拯救或者奴才自

己起來打倒主人自己解放自己」其實是以帝國主義的對立面也就是「中國

文學」「第三世界民族文學」來衡量台灣文學皇民文學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

他揚升「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民族文學」的重要性與其視野也還是成為一種

「幻想解放的文學」特別是台灣具有殖民地的特殊性與複雜性並不是截然強

調「抵抗」「民族意識」所能簡單解決的問題而台灣文學正是在不斷受到各種

意識形態產生「被叫醒的感覺」而「痛苦」這是陳映真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也就只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下來看待殖民地現狀因此他還是把所

謂「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文學」簡化地幻想成一種「聰明人的文學」做為解

放的工具而不考察當中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複雜糾葛 因此陳映真其實展現出殖民地知識份子的精神狀態出獄後他在「反帝民

族意識」之下開展評論與小說創作甚至到一九九年代以「中國統一」的「政

治正確」主導他的評論走向在這個過程當中「民族」話語本身的權力關係在

台灣現實社會中往往不被檢視除了國民政府宣稱自身是「自由中國」來統治台

灣甚至至今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當中都蘊含了複雜的權力關係薩依

德也曾經指出 帝國主義和與之相結合的文化肯定了地理學的優位性和領土控制的意識

形態地理學的認知產生許多計畫想像圖學軍事經濟歷史

或是一般意識下的文化這也使許多種知識的建構成為可能的所有這一

切在不同方面均有賴於一種特殊的地理學之被意識到的特色與使命38 而「中國」本身在陳映真追尋「民族」道路上逐漸成為不可動搖的地理學想像

其實當中的權力關係一直是被漠視的如薩依德所言「帝國主義和與之相結合

的文化肯定了地理學的優位性和領土控制的意識形態」過去台灣與中國在帝國

主義之下成為被殖民的角色如何理解這當中複雜的權力關係問題甚至是戰後

國民政府以其「自由中國」之優位性來面對「台灣」這些在探討陳映真左翼中

37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6-207 38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敘事和社會空間〉《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

立緒出版社2004 年 1 月頁 157

19

國民族主義話語的開展過程中也都會一再展現因為陳映真在創作與評論的過程

中「有賴於一種特殊的地理學之被意識到的特色與使命」在其「左翼」階級分

析的內部「中國民族」就成為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雖然他不同時期的論述有

不同的意涵在研究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如同

薩依德依樣不斷反覆質疑 如果東方主義重要的是一般性的概念但若不顧慮到許多其他資料是否

會有問題有誰能加以否認那些資料中常充斥著歐洲優越性的教義

各式各樣的種族主義帝國主義以及像視「東方」為一種理想的不變的

抽象概念的武斷看法或者重要的是那些出自於沒沒無聞的作者之

手的更多各式各樣的作品我們也該將之提出作為一些討論東方的案

例helliphellip但是我們為何不能同時一起運用這兩種觀點或者在一個觀點之

後接著用另外一個是否不論是太過一般性或太過特定性都會有明顯

扭曲現實的危險(而這也正是學述界的東方主義總是傾向會有的毛

病)39 無論是薩依德所指出的「東方」想像或是陳映真的「中國」想像都是在權力關

係下進行的重點是如薩依德所提出的各種疑問如何將台灣的時代脈絡納進來

討論並且掌握陳映真與同時期知識份子的關係他所參與的各種論戰也就成

為至關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東方主義》之〈緒論〉也曾指出 有一個幾乎是無異議的共識存在著那就是要不然他就是政治性地不存

在著再不然就是他被允許而存在著但卻是以一個討厭的人或以東方人

而存在著這個由種族主義文化刻板印象政治帝國主義和去人性化的

意識形態所交織而成的網的確是很強勁地覆蓋在阿拉伯和穆斯林(亦即

伊斯蘭教徒)身上而這就是這個網讓每一個巴勒斯坦人都會覺得他們生

來就該特別被懲罰40 而分析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的過程中無論是「台灣」「中國」

「西方」都其實仍是在他「意識形態所交織而成的網」當中形成是否有另一

種可能解釋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運作而不落入他原先設定的簡化的

民族對立關係就成為本論文最重要的部份 查特吉也曾經以具有辯證性的方式看待被殖民國家內部的民族主義的問

題他認為 39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緒

論〉《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11 40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緒

論〉《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36

20

事實上我們發現民族主義思想中的問題恰恰是與東方論述的問題相反

的也就是說民族主義思想中的ldquo客體仍然是東方人他保留了東方

論述中所描述的本質主義特徵只不過他不再是消極的非參與性的了

他被看做擁有一種能夠自我ldquo創造的ldquo主體性helliphellip

在該主題層次的另一面民族主義思想接受和採納了以ldquo東方和ldquo西

方之間的差異為基礎的同一種本質主義概念接受和採納了由先驗的研

究主體所創造的同一種類型學並由此而接受和採納了在西方科學的後啟

蒙時代所建立的同一種認識的ldquo客體化的過程

結果民族主義思想中有一種內在的矛盾性質因為它所賴以推論思考的

是一個認識體系其表述再現結構恰恰是與民族主義思想試圖否定的權力

結構一致的正是這種思想領域的矛盾性質為解決民族主義問題提出不同

的解決方案創造了可能性而且正是這一矛盾性質表明在思想領域

一個殖民地國家的民族問題或所引申出的後殖民地國家的社會轉型問

題在理論上是無法在一種完全的民族主義框架內解決的41 也正是因為民族主義一方面看似「不再是消極的非參與性的了他被看做擁有

一種能夠自我ldquo創造的ldquo主體性」但是另一方面「民族主義思想接受和採

納了以ldquo東方和ldquo西方之間的差異為基礎的同一種本質主義概念」在這樣

的民族主義內部矛盾之下比如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想要解決台灣為何產生

「台灣意識」因而批評台灣戰後依賴美日帝國主義發展拋棄過去「國共分斷」

的歷史呼籲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或是另一方面本土論者想要

透過「台灣意識」來打造「國族認同」這些對於解決當下台灣或中國現實政治

問題甚至是國家認同問題都沒有實質的幫助此外南地的「殖民地心理學」

也透過印度的經驗重新檢視法農與薩依德等人的後殖民理論與東方主義批評

他指出 今天人們可能選擇去做非西方但這個非西方本身卻不外乎是西方的另一

種思構(construction)人們於是乎可以選擇不是去做一個東方學主義暴

君(把Karl Wittfogel和薩依德(Edward Said)結合起來)就是去做革命份子

的最愛(把卡繆和歐威爾(George Orwell)連在一塊兒)了對於不想做這

種選擇的人當然還可以選擇不是做Cecil Rhodes 吉卜齡 (Rudyard Kipling)筆下高尚部分野蠻的半小孩就是選擇去做和它相對照的

令人痛恨的棕色 (brown)多過於大爺 (sahib)的棕色大爺 (Brown Sahib)然而就算是心懷憎恨這麼選取卻都不外乎是像勝利者致敬

讓我們都不要忘記法農(Frantz Fanon)他對西方最狂暴的譴責是以沙特

41 帕沙查特伊(Partha Chatterjee)著張云箏林德山譯〈甘地及其對市民社會的批判〉頁 82

收錄於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

21

(Jean-Paul Satre)式的高雅文字進行書寫的質言之西方不但產造了摩登

殖民主義它還受訊(informs)予絕大部分針對殖民主義的解釋甚至於給

對解釋進行的解釋染上了顏色42 南地認為「今天人們可能選擇去做非西方但這個非西方本身卻不外乎是西方的

另一種思構」並指出薩依德法農等人的問題所在也就是他們可能一方面體

認到西方對於東方的想像與建構但又另一方面還是在被框限住的「西方東方」

二元對立架構下思索問題但這不意味著薩依德所批判的東方主義或是法農所

提出的殖民地問題不值得借鏡重點是如何在試圖去殖民的思維與過程當中避

免自身重新複製了殖民主義話語中二元對立的框架那要如何真正消除「殖民」

問題呢南地認為內部殖民和外部殖民是共生共榮的因此都必須要消除他透

過羅洛梅(Rollo May)所謂的「真切的赤子之心」(Authentic innocence)來進行闡

述這個「真切的赤子之心」是指「尚未喪失它覺知對醜惡的現實感也知道它

自己與那醜惡相『共謀』的真實性」43南地進一步透過這個概念來指出 受害者他們自己思構認知的西方一個非西方人在經驗非西方人之災

厄的基礎上去進行理解的那個西方不管他們這個理念對精邃的學究是

多麼生澀的東西它卻是成千上萬人的現實那些正是人們在過去兩個世

紀中和西方共存且付出重大代價而學習到的現實44 而這樣的「現實」就不會是像陳映真簡單想要建構一套「民族文學」「第三世

界文學」與西方相抗衡藉此消解「台灣意識」就能夠達成的當然被殖民者也

在想像西方想像一套對抗方式無論是否是西方的另翼(alternative)南地也認

為是可以寬容的45這無論是面對陳映真的東西方想像甚至是「台灣意識」

與「台灣民族」認同也都應當必須是如此只不過重點是陳映真並沒有從殖民

主義話語當中解放出來在他批判帝國主義甚至是「台灣意識」「本土化」的

過程中透過不斷排斥帝國主義台灣本土論來成就他的中國民族主義與其「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同時也就一步步將自身所認同的中國民族本質化他者化

另一方面這也並非意味著「台灣意識」「本土化」過程中就沒有吸收依附歐

美或日本的思潮重點是為何一定要「成為中國人」才能對帝國主義進行對抗

「成為台灣人」難道就不可以嗎而在一九九年代陳映真「中國統一」的民族

理想與政治話語中也還是成為另一套複製殖民主義話語的論述方式特別是從

42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79 43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79 44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80 45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80

22

台灣出發的殖民地特殊性才更是應當掌握的「現實」無論是反抗或協力「那

些正是人們在過去兩個世紀中和西方共存且付出重大代價而學習到的現實」 而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民族主義話語特別是「冷戰體制論」的思想基礎

是由南韓「分斷體制論」46而來這套理論之所以會受到陳映真注意的原因在

於一九八年代陳映真和《中華雜誌》開展出不同的民主化道路他們思索「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除了必須重新探討「左翼」歷史來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之外

同時也透過《人間》來建立他的「冷戰體制論」而這套論述是「台灣社會性質

論」之準備也就是分析「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自我再生產機

制」用以回應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並將之貶抑至一個被日本帝國主義支配

的絕對關係中白樂晴在《分斷體制民族文學》一書當中曾經指出「分斷體制

論」與「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 一個致力於處理這種特定民族情境的民族文學很難在任何明顯的意義下

成為一種民族主義式運動事實上這種處境使我們必須去解構任何簡化

的「國家」或「階級」概念之所以將階級概念納進來是因為若我們要

解構分斷體制的自我再生產機制就必須做階級分析47 文中指出「因為若我們要解構分斷體制的自我再生產機制就必須做階級分

析」也就是「階級分析」形式是做為「民族主義」的討論過程而不在於強調

「左翼」本身而在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架構下甚至是「台灣社會性質論」

使用「左翼」分析方式來完成其「中國統一」論述的過程當中其實已可展現出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論述「民族主義」的強調大過於「階級」思考的盲點因為

陳映真越到後來越來越在意「台灣意識」與「分離主義」的問題「冷戰體制論」

做為解釋「台灣意識」是台灣再美蘇冷戰國共分斷下依賴美日發展的產物而

「台灣社會性質論」則是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歷史階段分析只不過白樂晴在

強調「第三世界民族文學」時「不將世界分成三份而是從普通民眾而非強勢

46 白樂晴曾經提醒「體制(system)這個詞的意義會視我們是在指涉以下何者而異世界體系

分斷體制或南北韓各自的體制這也許會引發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把『體制』這個詞扯進

來在自己腦中製造這種困惑helliphellip實際上『體制』一詞的使用不只局限於以上提到的三個例

子舉例而言『冷戰體制』中的『體制』一詞就跟這三者的意思都不一樣因此重要的問題在

於首先是否現實本身導致有必要把『體制』這項概念帶進來即便這麼做有帶來困惑的危險

第二若是如此我們就應該透過說明它在各種情況下的特定意義將混淆降至最低」他在同

頁也指出「『冷戰體制』(Cold War regime)這個詞也許更為常用但在這個詞的情況裡『regime』

在韓文中的翻譯跟『體制』是同一個字」白樂晴著林家瑄朱玫譯〈使超克分斷體制運動

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頁 85而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強調的是「冷戰體制論」來自於南

韓「分斷體制論」的論述概念也就是核心價值是強調民族統一結束分斷做為批判台灣戰後

依附美日發展遺忘「國共分斷」的民族歷史的情況藉此反駁「台灣意識」 47 白樂晴著林家瑄朱玫譯〈使超克分斷體制運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頁 78收錄於

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23

者的觀點出發將世界視為一個單一的整體」48也就有著要站在民眾立場挑

戰南韓當下體制的意味而陳映真出獄後雖然和國民政府保持緊張關係但是在

他的「左翼」階級分析過程中往往也就位移到「民族」的焦點上藉此打擊「分

離主義」的敵人此外台灣和南韓民主化經驗還是有所差異白樂晴在討論台

灣與中國的關係時也不若陳映真以其僵化的階級分析來服務其「冷戰體制論」當

中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他在二八年時也曾指出 但我想南韓和台灣都同樣有對抗獨裁的感受對抗獨裁的經驗並關心在

全球消費文化的同一化影響之下如何能保存自身的文化認同我不太清

楚你們會如何將台灣文學置放在更大範圍華語群體的華文文學內除此之

外你們也有一個政治上的敏感任務也就是在跟中共文學的關係上要如

何放置台灣文學我猜想會有一個極端的位置從認為台灣文學是一種完

全獨立的民族文學到另一個極端認為它只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而已

而這個「中國」包括中國和台灣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大概會有某種中間地

帶此外在台灣你們也跟南韓有一樣的問題如何將我們的文學置放在

東亞脈絡中49 白樂晴以具有彈性的說法來看待台灣文學與「華文文學」「中共文學」「東亞脈

絡」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關於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白樂晴認為「會有一個

極端的位置」也就是本土論者或中國民族主義者之間會有詮釋上認同上的強

烈差異在界定過程中會比南北韓問題更為複雜相對的陳映真吸收南韓的「分

斷體制論」來做為「冷戰體制論」的基礎甚至又以「冷戰體制論」做為日後「台

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在這過程當中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已然上升至「中

國統一」的政治意識形態層面而非單純的中國民族認同而是在和「中國統一」

的道路前進時反而脫離台灣社會的現實而不論當下台灣內部甚至是中國文

革後的實質權力關係問題 而本論文透過上述後殖民論述文本做為研究方法試圖從中探討帝國主義

殖民主義以至於當下以「左翼」界定陳映真過程中所忽視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話語邏輯的形成與開展過程要解讀陳映真就必須要放回到時代脈絡下討論也

就釋放回到台灣歷史與文學的脈絡來考察而非遙遠的中國此外也不能一味

地只標榜其「第三世界」觀點「左翼」精神而不考察論述的運作過程在這些

抽象概念之下陳映真具體的實質討論內容是什麼他如何在批判帝國主義與殖

民主義時又重新複製這套邏輯這些都是當下被忽略的課題將陳映真放回到時

代脈絡之下來審視時才會發現當今論者以這些概念來塑造陳映真的「崇高」形

48 白樂晴著林家瑄譯錄音整理〈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學概念〉頁 192收錄於

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49 白樂晴著林家瑄譯錄音整理〈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學概念〉頁 199-200收

錄於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24

象只是一種學術上的欺罔

二章節架構

本論文《「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

形成與開展》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歷史與時代脈絡之下檢視陳映真的思想是一

層層地疊加上去的就必須要探討他的小說評論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本論文的

章節安排也就透過不同階段為分水嶺來展開陳映真的思想創作論述與時代

之間關係的探討 第二章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

第一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的主體建構

第二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第三節 民族與騷動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

第四節 小結

筆者在第二章主要探討一九六八年「民主台灣民主聯盟」案以前陳映真在

小說創作與文學場域中如何開展出他的「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筆者從其創作的

源頭談起並且在不同母題當中開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並且在

這過程當中也逐漸將「民族」本質化刻板化筆者藉由陳映真早期小說歸納出

以下圖表

陳映真早期小說當中具有不同母題主要是以知識菁英的內心活動出發在內心

的各種矛盾掙扎狀態之下貶抑家庭與故鄉甚至是否定時代這些都對知識份

子構成了壓迫關係而在這樣的小說敘事過程當中陳映真也逐漸醞釀出思索「中

國民族」與「省籍」的母題 此外一九六年代「民族」道路趨向上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因而

要將陳映真重新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來考察包括《筆匯》《劇場》《文學季刊》

等刊物其實當中仍有強烈的現代主義精神之後陳映真和同時期的知識份子逐

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發展甚至因為中國文革而使陳映真等人產生「騷動」

25

因而釀成「民主台灣聯盟」案在這個過程中陳映真等人其實一方面吸收現代

主義思潮另一方面也開始醞釀出批評西化帝國主義的看法而這個階段是陳

映真「民族」文藝道路從追尋到逐漸堅定的過程 第三章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第一節 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與「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第二節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中的「反帝民族意識」

第三節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討論陳映真出獄後「第三世界論」的開展過程論述中以「反帝民族

意識」為核心價值一九七五年陳映真出獄他旋即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反

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和《中華雜誌》在這樣的核心價值上左右翼趨合

他在「第三世界論」的運作過程當中一方面以「左翼」階級分析批判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又以中國民族主義抨擊台灣文學當中的「分

離主義」傾向而陳映真出獄後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也就在「第三世界

論」的概念範疇下開展從出獄後第一篇向官方「澄清」的小說〈賀大哥〉到

「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當中都有明顯的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運作特別是

「華盛頓大樓」系列當中也就是要以「第三世界論」來解釋「民族在跨國資本主

義之下的異化過程」而一九八年代後陳映真持續「第三世界論」做為對抗

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的方式要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學習藉此促

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是在面對黨外台灣文學的本土

論者「台灣意識」也就開始將其具有「左翼」階級分析色彩的「第三世界論」

以當中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進行回應然而也因為本土論者對「第三世界論」

的吸收與質疑加上陳映真這個階段的「第三世界論」並非真正能夠消解「台灣

意識」他開始思索如何解釋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以及「台灣意識」的

產生原因之後也就逐漸放棄了「第三世界論」的框架思考轉而以「冷戰體制

論」來解釋 第四章 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

第一節 銜接台灣與中國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

第二節 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

第三節 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則是探討陳映真「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形成過程

以及他與本土論者論戰過程中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特別是這個階段陳映真的論

述也就奠基在先前「第三世界論」的的思考基礎上進一步建構他的「冷戰體

26

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也就是不斷奠基在過去論述基礎上藉此思索另

一套左翼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方式將過去的批評整合進新的論述框架內筆者

將陳映真的論述歸納成以下圖表

首先陳映真和《中華雜誌》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是不同於黨外運

動的另一條民主化思路因為黨外運動中的「台灣意識」是無法促成「民族團結」

的原因陳映真開始思索「白色恐怖」年代中的「左翼」知識份子與中國受迫害

的民主化運動人士因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無法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

國主義為了消解「台灣意識」做為解釋戰後台灣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而遺

忘「國共分斷」民族歷史這是之後尋找戰後台灣與中國歷史連帶關係的重要起

點其次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形成於《人間》雜誌刊行期間筆者除了說

明《人間》並非單純如過去研究者所強調的「社會關懷」重點仍在於這份刊物

如何做為陳映真宣稱其「關心台灣現實」之「證據」甚至透過「冷戰體制論」

來說明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是在「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之下所

產生最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則是在解嚴後逐漸開展從「冷戰體

制論」到「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中一步步朝向「中國統一」為使命並且

「冷戰體制論」做為「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以「人間台

灣政治經濟叢刊」為論述基礎並主要在《海峽評論》上發表文章在這個過程

當中他透過「左翼」來銜接戰後初期台灣與中國之歷史關係甚至強調自身「左

翼」認同然而陳映真也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偏離了「階級解放」立場而以「中

國統一」強調兩岸「民族經濟」為目標政治意味也就越來越濃厚並且也延續

了和過去本土論者的爭執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陳映真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還

是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來看待台灣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

並不斷強調要以「中國統一」來促進「民族團結」發揚「民族文學」與「左翼

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從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結構中解放出

來 第五章 結論

27

28

本論文主要重新探討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透過他在不同時期的小說與

論述來說明這個複雜的形成與開展過程筆者所要指出的是陳映真左翼中國

民族主義話語的運作過程中雖然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思考主題與面向但是他出

獄後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話語運作過程當中其實已經開始從「左翼」階級分析

的思考往「民族」的位置位移甚至是一九九年代後「反獨促統」的政治性格

已經完全凌駕了「左翼」思考此外從早期「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下已然產

生刻板化本質化的現象出獄後他的「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以至於之

後的「台灣社會性質論」都是在不斷位階化台灣中國第三世界與帝國主義

的關係將「殖民被殖民」問題簡單視為一個二元對立的絕對框架來進行立論

因而他還是複製了殖民主義的二元對立框架無論是對中國民族認同或台灣民族

認同這些都是必須在政治意識形態選擇之餘所要重新審視的面向

第二章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是在早期小說徬徨

猶豫的過程中逐漸確立並且也因為文壇上部份知識份子開始重新摸索「民族」

文藝道路而產生「騷動」他的早期小說儘管具有不同的母題但是在徬徨與猶

豫的過程中確立知識菁英的主體位置並且這些母題成為陳映真早期小說追尋

「民族」文藝道路時產生知識菁英視角的來源因此解讀陳映真早期小說如何從

思索自身知識份子的主體在這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省籍」問題思索「中國民

族」是什麼並且之後朝向「民族」文藝道路上邁進是筆者在第二章的主要課

題 「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是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徬徨猶豫的過程中思索的

母題之一此時他是在菁英視角下塑造不同省籍外國人物的形象在早期小說

中陳映真不斷試圖釐清自身與時代環境之間的關係甚至是想要理解「中國

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他在描寫知識份子的心靈狀態時早期小說的話

語邏輯如何運作陳映真如何從早期各種不同的母題當中開展出「省籍」「中國

民族」的思索甚至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他和其

他知識份子之間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章除了討論他的生平背景思索「省籍」

與「中國民族」的過程之外還要將他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來檢視小說以及與

同時期知識份子的關係才能夠理解陳映真如何走上「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如

何在「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逐漸激化而產生「騷動」導致「民主台灣聯盟」

案筆者首先探討陳映真的創作背景與其早期三篇小說〈麵攤〉〈我的弟弟康

雄〉〈家〉的話語邏輯藉此掌握日後其小說的各種母題其次探討陳映真早

期小說中「省籍」與「中國民族」的思索如何萌芽〈鄉村的教師〉是第一篇開

始思索「中國民族」的小說之後的早期小說在知識菁英主體追尋過程中如何思

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最後筆者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中檢視探討

他與同時期追尋「民族」文藝道路的知識份子的關係包括《筆匯》《劇場》《文

學季刊》的成員以及「阿肥家的客廳」因為中國文化大革命而「騷動」的過程

藉此掌握其入獄以前「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過程與小說創作的基礎

29

第一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的主體建構

被殖民者始終保持警惕由於他很難辨識殖民世界那無數的符號從不知

道自己是否跨越了界線面對由殖民者安排的世界被殖民者始終被當作

嫌疑犯他的罪惡感並不是一種承認接受的罪惡感而比較像是一種咀

咒大禍臨頭1 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徬徨與焦慮的思索過程中具有重複性並且明顯展現出現

代主義知識菁英的視角與立場他在〈試論陳映真〉中指出自己投稿於「筆匯」

時期的「慘綠色調」最為濃重並在投稿《現代文學》的期間還保留青蒼色調

直到一九六五至一九六八年後才具有「明快的理智的和嘲諷的色彩」2而市

鎮小知識份子的中間位置是導致他徬徨與猶豫的來源 〈試論陳映真〉是陳映真第一次自剖文學創作歷程也是解讀其早期小說的

關鍵所在這篇文章試圖以「階級」分析市鎮小知識份子心靈狀態的產生原因

主要強調的是早期小說當中的「民族」熱忱反而和日後陳映真自己與趙剛陳

光興強調他早期小說中的「左翼」色彩用「第三世界」框架來涵蓋陳映真有不

同的樣貌這些日後的詮釋都值得商榷特別是早期小說當中所呈現出最主要的

課題其實是知識菁英徬徨猶豫的「心靈狀態」那麼這個市鎮小知識份子的

「心靈狀態」是什麼呢施淑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中充滿疑問與矛盾「伴隨著

重複出現的小說主題像憂鬱症患者之一再重返折磨著它們的心靈災難」3他

指出重複性展現在小說母題上也意味著陳映真的作品中常有相似的敘述觀點或

主題另一方面黎湘萍認為「母題」除了表達本文自身的題旨也牽引出其它

文本「這些被牽引進來的其他文本與作品自身關於現實生活的敘述描寫暗

示一起織起了一張意義的網絡」4筆者認為這些小說母題透露出陳映真已開

始區分自我與他者關係並且也透過知識菁英的視角來形塑內心活動環境與時

代小說中的知識菁英不斷重複的「心靈災難」在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之下

早期小說所突顯出來的焦慮感其實正像是法農所說的「被殖民者」的內心壓抑

展現在陳映真具有現代主義色彩的作品中早期小說中被壓抑的內心活動「像是

一種咀咒大禍臨頭」

1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文

化2009 年頁 87 2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3 3 施淑著〈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文學》第 1 卷第 1 期1990年 4 月頁 203-205 4 黎湘萍著〈沉重的遺產論中外文學對陳映真文本的滲透〉《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

版社2003 年 12 月頁 154

30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具有重複性的市鎮小知識份子的「心靈狀態」突顯出知

識菁英對自身主體的焦慮感也正由於早期小說具有重複性的「咀咒」在內心

活動被壓抑的過程中產生對時代與環境的貶抑與客體化的現象那麼「心靈災

難」如何被不斷重複並且在重複過程中現代主義的菁英視角如何呈現也就

是在區分自我與他者的過程中產生視角與位階落差無法真正詮釋政治權力運作

的過程甚至知識菁英的「心靈災難」和陳映真小說中開始產生「民族」話語有

極大關係因此本節在理解陳映真早期小說如何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

題之前先從早期小說知識菁英的立場與「心靈災難」談起

一市鎮小知識份子的創作出發點

陳映真是一九三七年出生的台灣人早期小說透過敘事者的內心活動來建立

自身與環境時代的關係充滿知識份子被環境時代壓抑的掙扎與徬徨這樣

的內心徬徨與焦慮感是現代主義小說中常有的母題儘管陳映真一九六年代中

期以後的小說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並試圖和現代主義分道揚鑣但是他

是以吸收現代主義小說形式為出發點在其它以「民族」文藝道路追尋為母題的

早期小說中基本上都是以現代主義做為其美學展現形式這是無可否認之事

那麼陳映真創作的出發點是什麼他受到什麼樣的影響而開始創作筆者以下

首先從其創作背景談起並進一步討論其第一篇小說〈麵攤〉 (一)從陳映真早期創作的背景談起 陳映真的成長背景其實和許多台灣人的生命經歷相似年少時也曾見證白色

恐怖的歷史但對於黨國戒嚴體制的問題並不甚了解但也正是因為對於整個時

代氛圍不瞭解又不知是否可能觸犯政治禁忌因而早期小說往往突顯出知識份

子試圖理解自身甚至是自身與社會時代的關係他曾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寫下

〈後街〉一文當中指出 一九五年夏天他上六年級級任老師在升學輔導自修課上捧著中央

日報看韓戰的消息那年秋天一個從南洋而中國戰場而復員因肺結

核而老是青蒼著臉在五年級時為班上一個佃農的兒子摔過他一記耳光的

吳老師在半夜裡被軍用吉普車帶走留下做陶瓷工的白髮母親一個人

幽幽地在陰暗的土屋中哭泣冬天他家後院住的外省人陸姊姊兄妹倆

分別在鶯鎮和台南糖廠被人帶走helliphellip白色恐怖肅清的寒流瀰漫在四面八

方5

5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4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31

文中指出的「為班上一個佃農的兒子摔過他一記耳光的吳老師」成為日後陳映

真書寫南洋戰爭經歷的〈鄉村的教師〉以及日後回溯白色恐怖歷史的〈鈴鐺花〉

的原型人物但是上述仍是陳映真多年後的詮釋無論是吳老師或「外省人陸姊

姊兄妹倆」所經歷的白色恐怖陳映真在童年恐怕也理解不多重點是這成為日

後早期小說中對於時代歷史與「中國民族」不解而試圖釐清的過程包括描繪

家庭與生活環境時代對知識份子的壓抑甚至在自身主體的摸索過程中開始思

索「中國民族」「省籍」問題這些時代與環境的因素構成知識份子內心壓抑的

來源不斷試圖釐清自身與家庭生活環境甚至是時代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他早

期小說的創作動機甚至是早期小說「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的焦慮起點 那麼陳映真的家庭背景如何影響其小說創作呢陳映真曾在一九七五年的

〈試論陳映真〉中對市鎮小知識份子有下述評價 在現代社會的層級結構中一個市鎮小知識份子是處於一種中間的地位

當景氣良好出路很多的時候這些小知識份子很容易向上爬升從社會

的上層得到不薄的利益但是當社會的景氣阻滯出路很少的時候他們

不得不向著社會的下層淪落於是當其昇進之路順暢則意氣昂揚神采

飛舞而當其向下淪落則又往往顯得沮喪悲憤和徬徨6 陳映真將自身視為市鎮小知識份子放在社會經濟條件來考量認為這是市鎮小

知識份子具有「濃重的感傷的情緒」7的原因然而這和作者現實生活條件有所

落差陳明成曾透過追究陳映真的家世包括生父陳炎興與養父陳根旺在日治

時期都和統治者有密切關係陳炎興擔任過日治時期公學校教員創作〈台灣進

行曲〉之後轉任於茶葉統制會社台灣放送局等「半官半私」的機關8甚至在

戰後任職新竹縣中等教育股長新竹縣桃園鎮桃園國小校長等職9而陳根旺則

日治時期則是統治者栽培的巡查部長甚至在戰後任職臺陽礦業公司秘書課長

台北汽車貨運公司董事兼經理甚至是第二屆縣議員10因此陳映真的生父與養

父不可能只單純具有象徵性的社會地位在戰後應有比一般社會大眾優越的物質

條件那麼要如何解讀〈試論陳映真〉中的這段評論呢市鎮知識份子如果不代

表實質的現實階級條件那麼從「精神狀態」來看的話也就是「遮掩在陳映真

6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3 7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3 8 陳明成著〈在「台灣進行曲」的年代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 9 期2009 年 10 月頁 304-305頁 308 9 陳明成著〈在「台灣進行曲」的年代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 9 期2009 年 10 月頁 312-313 10 陳明成著〈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反思陳映真〈後街〉等文〉《台灣文學評論》第

10 卷第 3 期2010 年 7 月 15 日頁 171

32

個人立場與立論背後的家族境況」11這樣的真實社會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將小

說中的「精神狀態」視為作者話語邏輯與價值觀的產物另一方面在小說話語

運作過程中這樣的「精神狀態」具有現代主義的「菁英色彩」也是陳映真早

期小說塑造自我與他者的問題來源也就是藉由小說人物內心活動視角來描述

世界是一個不斷區分自我與他者的過程 而陳映真在創作初期除了加入《筆匯》《現代文學》《文學季刊》等創作陣

營並受到姚一葦的栽培但鍾肇政等台灣作家也對他有所鼓勵與支持此外

他在一九六年《筆匯》已發表〈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對

於鍾理和的作品表達肯定他在文中指出 他著著實實地打破了現實流行作家的一切架空游離的故事的泉源一切故

事型式的映成概念一切被習慣了的故事背景感情和現野而為現代的

中國文學創造了與現時代密切連接了的充分表現了現在時空的現實和感

情的一種新的境地他是第一個不以迷信傳統概念而用赤裸裸的感

情和真實的血淚去表現了這一時代的作家12 儘管文中指出鍾理和的研究「不是本文的作者所能勝任的」但他認為「從『雨』

的出版台灣在文學上在文化上才始真正光復了」13這段話突顯出陳映真

對於台灣文學的發展認識不深雖然不太同意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文學但仍籠

罩在官方「中國文學」的敘事之下因而認為「台灣在文學上在文化上才始真

正光復了」此時由於文壇的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影響力仍然很大這種想

要從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破繭而出的慾望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還

包括尉天驄等《文學季刊》的作家也是如此 陳映真一開始也並非截然地排斥台灣文學陳明成透過「陳映真致鍾肇政書

簡」指出陳映真早期已有書寫台灣文學史的打算14在一九六二年「很早就對

現代主義文風普遍呈現的虛無現象和政治禁錮的氛圍感到警覺和不滿了」15但

11 陳明成著〈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反思陳映真〈後街〉等文〉《台灣文學評論》第

10 卷第 3 期2010 年 7 月 15 日頁 177 12 陳映真著〈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第 2 卷第 5 期1960 年 12 月

5 日頁 39 13 陳映真著〈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第 2 卷第 5 期1960 年 12 月

5 日頁 39 14 陳映真曾對鍾肇政指出「不怕你笑話有一日和平臨到人間的時候我要好好的對台灣的文

學下一番史的研究如果有足夠的資料我想應連同以日語寫作的那一代也算進去但這些都得

等待一切政治的偏見和禁忌遠去的時候罷但是是否會有那樣的一天而縱或有之在這樣的

戰爭年代裡我能活著去著手我愛的工作嗎這是個不很愉快的問題可不是嗎」1962 年 3月 13 日的「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轉引自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頁 113 15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33

是和台灣本土作家的交流並未真正對之後逐漸走上「民族」文藝道路的陳映真

引起決定性的作用反而成為日後極力「肅清」的對象他在當兵期間產生的「民

族興趣」並且以《筆匯》成員為主要文藝交流對象這些成為他逐漸和台灣本

土作家分道揚鑣的原因當然陳映真一九七五年〈試論陳映真〉強調「民族興

趣」的來源也有他出獄後一面強調「反帝民族意識」一面宣稱自身文學創作

的「合法」「愛國」的背景條件其實早期小說在不同母題當中摸索知識菁英的

主體位置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只是知識菁英主體焦慮的一部份而

已此時他尚未和台灣本土作家正面對壘直到出獄後抨擊台灣文學的「分離主

義」甚至是一九八年代統獨問題檯面化後「民族」認同立場的差異才被尖銳

地突顯出來還必須注意的一點是陳映真此時從現代主義出發但也不全然是

受到歐美現代主義文學影響他曾經指出自己是在「魯迅契訶夫芥川是十分

奇怪的組合」之下形塑風格的16芥川龍之介即是日本重要的現代主義小說家

這些都和他一九九年代以後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頭銜並透過〈後街〉

〈父親〉等文章來描述閱讀左翼禁書的過程藉此塑造左翼知識份子的形象有所

不同因為一九六年代的陳映真仍是在摸索吸收知識與養份的過程中來進行

創作

當然閱讀禁書也是陳映真早期對於「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產生疑問的

來源之一這可能比陳映真入伍當兵期間對外省老兵的祖國經歷感興趣的時間點

更早雖然這當中可能具有是否認同「左翼」「紅色中國」的問題存在但這個

階段陳映真的小說作品主要還是在徬徨猶豫中開展各種母題對於「中國民族」

「省籍」問題還是在摸索階段當中而「左翼」也並非是陳映真的專利特別是

舊書攤上如果還是可以購買到禁書的話那麼左翼書籍也必然在民間有所流通

比如陳映真在〈後街〉當中指出早期就讀淡江英專時閱讀禁書的經歷 在文學上他開始把省吃儉用的錢拿到台北牯嶺街這條舊書店街去換取

魯迅巴金老舍茅盾的書耽讀竟日終夜但這被政治禁絕的祖國三

年代文學作品的來源自然有時而窮而命運不可思議的手在他不知

不覺中開始把他求知的目光轉移向社會科學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在

這文學青年的生命深處點燃了激動的火炬從此《聯共黨史》《政治經

濟學教程》思諾《中國的紅星》(日譯本)莫斯科外語出版社《馬列選

集》第一策(英語)出版於抗日戰爭時期紙質粗礪的毛澤東寫的小冊

子helliphellip一寸寸改變和塑造著他17

頁 112 16 韋名著〈陳映真的自白文學思想及政治觀〉頁 35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

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17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7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34

陳映真此時是否認同「左翼」立場仍是值得存疑的這段話當中指出自己對於「被

政治禁絕的祖國三年代文學作品」感到好奇甚至進一步將目光轉向「左翼」

社會科學然而是否認同「左翼」是否將「左翼」思維落實在小說創作中是另

一回事畢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中會被視為挑戰政治禁忌加上他在一九七五年

〈試論陳映真〉當中仍不否認自己早期小說的「感傷色彩」並極力強調「民族

興趣」的來源第三陳映真曾經在《劇場》發表〈ASA NISI MASA〉一文

當中指出 包括藝術家在內的知識份子們總是慣於用一種悲憤底先知或者使徒的姿

勢去審判人和他們的世界關於人的背德核武器戰爭與和平天主

教道德越戰第三世界自由民主性以及愛之不在等等但是在

很多時候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和道德上的弱

質18 文中批評知識份子「審判人和他們的世界」的過程中「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

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和道德上的弱質」但是也是在他逐漸朝向「民族」文

藝道路拋開早期小說的徬徨與猶豫轉而思索台灣社會與當時世界發展局勢的

各種問題陳映真一九六八年以前的小說具有多種母題從摸索階段到逐漸朝向

「民族」文藝道路但無論是「第三世界」一詞的使用閱讀「左翼」禁書等等

年輕時期的陳映真詞彙表面形式上的使用可能大過於理解本身「左翼」只能說

是出獄後有意識地銜接上「反帝民族意識」甚至要到一九九年代他自己才承

認「左翼」知識份子的「頭銜」用以「證明」自身對「中國民族」的效忠此

外陳明成也曾指出陳映真在這個時期所寫給鍾肇政的書信當中也多了一些「左

翼」的用語 另一方面也能敏銳發覺截至目前為止陳映真的信裡不知不覺開始多了

「鬥爭」「反動」「封建」「辯證」「進步者」「小布爾喬亞」等左翼份

子喜用的字眼甚至細心一些都能在〈將軍族〉裡讀到陳映真憧憬的「理

想」顏色19

陳映真的信中儘管多了「左翼份子喜用的字眼」也就意味著他此時對於一九三

年代的中國新文學感興趣對當時的小說創作理論加以模仿甚至試圖理解

對岸的「中國民族」的樣貌一九六年的小說〈鄉村的教師〉即展現出對於「中

國民族」「省籍」問題的困惑與不解「左翼話語」在一九六年代最多只能算

是「遣詞用字」上字義表達的「形式」層面仍要視察其思想的核心價值來判定

18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2 19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24

35

因此分析陳映真小說評論中的話語邏輯就變得十分重要筆者認為這個階段陳

映真主要是在知識菁英主體位置的焦慮當中一方面吸收現代主義文學另一方

面也產生想要從現代主義掙脫而出卻又無法完全拋棄的騷動不安這些筆者到第

三節再深入討論 上述是陳映真早期創作的背景條件閱讀不同國家的文學著作與理論甚至

左翼理論的過程當中摸索小說創作的方向這些複雜的閱讀與生命經驗才是陳

映真早期徬徨猶豫的來源而不是一開始就堅定地走向「左翼」道路而他做為

一個「市鎮小知識份子」早期小說在摸索階段中也開始帶有菁英視角來審視環

境與時代這些相似重複的敘事結構日後逐漸成為其思索「中國民族」「省

籍」問題的基礎一直到出獄後站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強調「反帝民族意識」

甚至是一九九年代後「中國統一」的政治認同這些反而和他在一九九年代

後將自身早期絕對化地一貫始終如一地詮釋為「左翼」理想的追尋有很大的差

異那麼此時市鎮小知識份子在徬徨猶豫中開展出甚麼樣的創作母題早期

小說中具有重複性的話語邏輯是什麼筆者以下先從其第一篇小說〈麵攤〉談起 (二)從〈麵攤〉出發「旁觀」統治者的「慾望之眼」 陳映真在一九五九年在《筆匯》發表第一篇小說〈麵攤〉是他創作的出發

點他的早期小說話語邏輯是立基在知識份子的「心靈狀態」上所建構而成的

小說當中已產生知識菁英的視角也是知識份子的徬徨與猶豫的來源 〈麵攤〉透過知識菁英的視角來「旁觀」社會中的權力關係小說透過第三

人稱客觀敘述「旁觀」殖民者的「慾望之眼」主要側重描繪母親的內心活動

藉此展現出對於異鄉與時代的恐懼感警官是引發母親焦慮的他者透過慾望之

眼注視這一家人母親因而沉默地「一邊扣上胸口的鈕扣把孩子抱得很緊」20

因此當大寶認為警官是個好人時母親反而沉默不語而父親在面對警官時總

是無法回應現實情境而說話斷斷續續不被回應而在環境方面故鄉苗栗則是

遙遠的天上總是有顆澄紅的早星台北西門町則做為他鄉是精神活動的現實

空間並強調在現實環境中產生的緊張感時代則做為背景元素來烘托母親金

蓮的緊張焦慮比如警局裡面「兩個年輕的都穿著高高的木屐也差不多都留著

很長的頭髮」21的叛逆青年或安那琪形象對比麵攤夫妻的樸實或是孩子看見

「左對面的大房子的樓上掛滿了許多畫像有拿刀的有流血的」22暗示著

戰爭陰影下的傷痕陳映真運用內心活動環境時代來突顯小說象徵性的氛圍

藉此烘托母親在異鄉時代下的緊張不安這個「緊張不安」指涉了時代中的內

20 陳映真著〈麵攤〉《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7 21 陳映真著〈麵攤〉《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6 22 陳映真著〈麵攤〉《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8

36

心騷動面對現實而無法找尋生命出口的徬徨猶豫嘗如法農指出被殖民者面

對殖民者「被當作嫌疑犯」的緊張狀態〈麵攤〉中警官與母親之間的權力關係

其實源自於此但她不能解釋這緊張狀態更不是要挑戰權力關係警官的疲倦

而深情的目光似乎要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壞人」或「統治者」實際上這當中的

權力關係在浪漫化現實都市生活與緬懷故鄉的鄉愁中淡化 因此〈麵攤〉並不是真正強調小人物的現實處境而是藉由社會「現象」「場

景」來描繪人物內心活動創造小說氛圍強調的是小說美學技巧營造而偏向

現代主義風格黎湘萍分析〈麵攤〉時認為警官是「充滿愛心的人道主義者」23但事實上警官是母親恐懼焦慮的來源「人道主義」往往成為先入為主的

看法而忽略早期小說討論的母題圍繞在知識份子內心活動層面另一方面現

今主流詮釋將陳映真早期視為左翼精神的理想者趙剛不願意從「老掉牙的人道

主義故事」24來解讀陳映真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是具有密教性質的寓言體「展

現一種火與冰的徬徨矛盾一方面有熾熱的左翼理想與願望但另一方面又因為

這些理想的禁忌性質根本無法想像有任何實踐的可能」25他將陳映真早期視

為具有左翼色彩的作家但在探討左翼男性青年的主體狀態時如果真是「戰後

資本主義發展下城鄉不平等及其衍生的罪惡以及對社會主義『彼岸』的夢想的

追尋」甚至是「對追尋者自身困境的真誠反思」26其實是忽略了知識菁英主

體在「旁觀」過程中淡化了統治者權力關係的問題轉而放到戰後台灣發展過程

與社會主義祖國的追尋中來解釋並且「左翼禁忌」成為解釋早期小說曖昧不明

的萬靈丹這樣的論點不願意承認陳映真當時仍是徬徨猶豫的知識菁英早期

小說仍是透過現代主義來摸索創作方向的過程反而無助於解釋陳映真早期小說

敘事中要表達什麼樣的母題與內心狀態 筆者認為〈麵攤〉的客觀化敘述懸置了統治者與底層人民的壓迫自然不是

「人道主義」的展現而是知識菁英「旁觀」社會現象的過程尉天驄較早認為

陳映真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包括宗教上的和文學上的人道主義前者是一切宗教

共同的理想主義的「愛」「正義」「憐恤」後者是文藝家的使命要先成為「充

滿人味的思索者」才可能擁抱一切良善與罪惡27但陳映真其實側重於內心活

動而非現實環境時代的客觀描繪因為關懷社會現實並非真正的重點所在人

道主義仍只是研究者的籠統詮釋甚至缺乏辯證性地將陳映真視為堅決的社會關

23 黎湘萍著〈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真的詩意敘事〉《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12 月頁 80 24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第 76期2009 年 12 月頁 379 25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第 76期2009 年 12 月頁 381 26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第 76期2009 年 12 月頁 391 27 尉天驄著〈一個作家的迷失與成長〉《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36

37

懷者左翼實踐者而忽略掉早期小說從內心活動出發表達青年知識份子的慾

望理想而又退縮的往返過程另一方面小說也浪漫化了權力關係環境與時

代因素日後陳映真指出「浪漫主義文學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個人的甦醒和解放」28在浪漫與革命結合的思維邏輯中仍是知識菁英「個人的甦醒和解放」而

不是重新思索人民與社會現實的關係代表他這個階段對於黨國戒嚴體制的壓迫

問題還並沒有深刻的認識 而〈麵攤〉在兩方面展現出濃厚的菁英色彩其一是作者的視角與立場另

一則是現代主義技巧就作者的視角與立場而言正因為陳映真側重的是現實空

間中的騷動不安而非實質的壓迫關係換句話說小說並不是真正要描繪底層人

民苦難或警官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因此作者「旁觀」的視角使他自身處於麵攤夫

妻警官的立場之外小說側重於「騷動不安」的氛圍意味著知識菁英思索時代

樣貌的過程並透過小說中各種人物場景來建立時代氛圍其次〈麵攤〉側

重的是內心活動小說的表現手法和當時現代主義存在主義風潮有極大關係

無論是王文興歐陽子白先勇等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中小說核心精神都指向

了人類存在於現代社會中的徬徨焦慮失落的問題趙剛認為過去研究陳映真

時「『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形式』區分並不具有知識或思想的意義」29因此他想要從左翼的禁忌的理想主義來詮釋陳映真早期小說30但其實他

還是透過「左翼禁忌」將陳映真早期作品「永恆化」與「哲學化」而不考慮陳

映真與時代之間的複雜關係趙剛從左翼角度詮釋其實也還是將陳映真左翼與

禁忌性質「永恆化」與「哲學化」那麼呂正惠過去如何從現代主義來解釋陳映

真早期小說呢呂正惠早期曾對現代主義小說有下列看法 現代主義的小說最主要的關懷是個人的命運個人在永恆的宇宙中的命

運而不是個人在特定的時空下的命運換句話說現代主義的小說所注

重的是哲學的關懷而不是社會的關懷31

陳映真早期小說即是著重於內心活動的「個人命運」並透過環境時代的描繪

來解釋個人內心活動被壓抑的來源因而在「內心活動環境時代」的敘事結

構中反應了部份現實這種現代主義精神的表現絕非趙剛單純將現代主義視為

「形式」而已另一方面葉石濤也曾指出「『筆匯』的創作方向也帶著藝術至

28 陳映真認為浪漫主義包括奇詭的幻想神秘恐怖的激情叛逆的熱情對於肉體的活躍

的「人」底甦醒誇大的感傷主義對於傳統道德紀律觀點等諸多束縛的反抗和強烈的自我

中心主義等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

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 29 趙剛著〈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求

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34 30 趙剛著〈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求

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43 31 呂正惠著〈「政治小說」三論〉《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頁 175

38

上主義的傾向往往與現實環境脫節」32包括陳映真在〈麵攤〉以現代主義美

學來營造小說整體場景中描繪的「現實」還是隔了一層知識菁英的視角關注

的不是麵攤夫妻身為底層人物的處境而是葉石濤所說的「藝術至上主義的傾

向」這種知識菁英的立場與視角在之後其它作品中會更明顯透露出知識菁英

與他者之間的位階落差即便陳映真在現代主義形式上展現出不同於其他作家的

風格但在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做為一種時代潮流下陳映真小說明確受到影響

而不是如陳映真日後在〈後街〉一文中認為「他從夢想中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

恐懼和絕望間巨大的矛盾」33藉此建構自身早期受左翼啟蒙的思想這些無論

是在其作品中甚至是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文藝圈的關係中都可以見到現代

主義思潮的影響

二〈我的弟弟康雄〉〈家〉知識菁英的主體形塑

陳映真在〈我的弟弟康雄〉與〈家〉兩篇小說也持續展開知識菁英的主體

形塑過程一方面知識份子透過內心活動來思索自身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另一

方面由於不能解決自身內心活動的矛盾外在世界被形塑成壓抑知識份子的來

源因而小說展現出理想幻滅逃避現實的結局而這些從〈我的弟弟康雄〉〈家〉

開展出來的小說母題在其它小說中也不斷重複展現 (一)〈我的弟弟康雄〉知識份子理想主義的幻滅 〈我的弟弟康雄〉透過姊姊的獨白來探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以及最後幻滅

的過程並且康雄姊姊和畫家都是帶有菁英色彩的理想主義者康雄想建立貧

民醫院學校和孤兒院情慾上則投射到「媽媽一般的婦人」身上姊姊愛戀著

貧窮的畫家但畫家最後因貧困休學賣身給廣告社另一方面康雄認為富裕

能摧毀人性貧窮則是罪惡但他又為現實所困並在自責中自殺姊姊在康雄

死後墮落嫁給富足的丈夫逃避個人理想與家庭貧困但她卻又矛盾地產生「我

的弟弟康雄竟而不是虛無者嗎竟而不是雪萊嗎」34的疑問她最後仍與現實

妥協並要為康雄修建豪華的墓園來贖罪然後「安心地耽溺在膏粱的生活和丈

夫的愛撫裡度過這一生了罷」35讓「貧富理想」之間的矛盾被擱置 在小說人物刻劃上畫家與康雄延續了〈麵攤〉警局裡安那琪的表面形象

32 葉石濤著〈六年代的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20日頁 122-123 33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9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34 陳映真著〈我的弟弟康雄〉《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17 35 陳映真著〈我的弟弟康雄〉《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22

39

並進一步將其內心活動突顯出來展現出知識份子追尋理想而幻滅的過程然而

這裡要追問的是康雄姊姊或畫家情人為何會產生這些想法這樣的「理想」

是知識菁英還是普遍大眾的呢台灣在戰後初期百業蕭條葉石濤是小地主家庭

出身都仍要面臨土地改革對小地主階層的影響「一出獄後我就要面臨無可逃

避的麵包問題」36甚至一九六年台灣工業剛起步發展的階段一般社會底層

人物為了維持生計實際上也不會有這樣的「理想」比如黃春明的〈兒子的大

玩偶〉中描寫時代底層人物的樣貌父親坤樹在戲院工作扮裝成小丑在路上宣

傳為了養家活口而忍受被瞧不起的眼光他曾對妻子阿珠說「如果再找不到

工作肚子裡的小孩就不能留了」37這才是較為接近底層人物面臨的真實社會

處境因而〈我的弟弟康雄〉思索的「理想」其實仍是知識菁英的觀點並在內

心矛盾中尋求對自身主體的解釋而非座落在社會現實的關懷上 那麼宗教與內心活動有何關係呢宗教其實是知識菁英藉以思索主體生命

狀態的方式康雄之後無能力繼續賃居而住進聖堂終日禱告懺悔姊姊則是

婚禮上看到耶穌而想起康雄並在反叛理想的過程中得到快感施淑認為宗教信

仰具有自我對話與自我告解的性質是屬於「意識形態的消費而非意識形態的批

判」但也陷入意識形態本身運作時的「欺罔機制」偏離了小說世界所暗示的社

會批判的意圖阻止人對現實的理解38但施淑的論述邏輯中其實還是帶有「陳

映真早期小說要反映批判社會現實」的前提存在然而正如同前面指出的陳

映真早期小說側重小說人物的內心活動真正目的在於解決內心衝突矛盾而非批

判現實因此探討宗教也不是陳映真的焦點所在而是用宗教來進行比喻象徵

做為討論內心活動的方式這些比如〈家〉用「嗎哪」(上帝賜予猶太人的食物)

來形容時代中給予的教育〈貓牠們的祖母〉中祖母信仰佛教在娟子老師與丈

夫的愛慾中自行穿上法衣死去〈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用宗教來探討理想與民

族的問題將猶大描繪成理想主義者〈噢蘇珊娜〉對摩門教徒比埃洛先生的

愛慾用以對照盛(追求正義的法學生)李(他的吻能將蘇珊娜帶到「比外祖

母的家更遙遠的地方去」39)之間的愛情關係因此這些小說的宗教色彩只能

視為知識菁英藉此思索自身主體的一部份過程也就是內心活動的焦慮感因此

目的不在於探討「宗教本身」 而小說在環境背景的形塑上陳映真也帶著知識菁英的視角檢視〈我的弟

弟康雄〉已指出壓迫根源在於家庭貧富的現實問題認為理想要脫離貧窮才能實

36 葉石濤著〈蹉跎歲月〉《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 年 1 月

頁 81 37 黃春明著〈兒子的大玩偶〉《兒子的大玩偶》台北大林出版社1983 年 8 月 10 日頁

176 38 施淑著〈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文學》第 1 卷第 1 期1990年 4 月頁 203-204 39 陳映真著〈噢蘇珊娜〉《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頁 80

40

現並隱微透露出對於環境的貶抑其實當中仍在理想與貧困財富與墮落的二

元對立框架下思索問題無論陳映真是否有意要諷刺姊姊最後向現實妥協小說

都未擺脫「貧富理想」之間的二元框架來思考問題核心在於陳映真塑造的小

說人物無論是姊姊或康雄敘事結構中都仍是知識菁英獨白話語的展現在這

過程中只有知識菁英主觀詮釋的世界無論是底層人民故鄉或他鄉甚至是整

個時代歷史都是被客體化的對象比如在姊姊為康雄送葬的隊伍中透過老人

不倫不類的女子來呈現破敗與荒涼的景象這些故鄉或他鄉的底層人物成為康

雄或姊姊這些具有知識菁英主觀思維下的他者也是被貶抑的客體其它小說從

這樣的思維邏輯來延伸因而小說中常有妓女瘋婦的角色或是將環境視為敗

壞的所在甚而導致知識份子的墮落瘋狂死亡比如〈故鄉〉中家庭與故鄉

呈現敗壞的景象哥哥墮落並開賭場娶了妓女為妻而〈死者〉則在「奔淫的

故鄉」中有位穿著不得體的舅母以及在都市從事性工作的秀子其他如〈蘋果

樹〉裡墮落的村莊瘋婦或是〈將軍族〉被迫賣淫的小瘦丫頭〈淒慘無言的

嘴〉中逃跑被殺的雛妓等等〈我的弟弟康雄〉已塑造出日後小說人物形象與

環境描繪的雛型之後小說常有逃離家庭或故鄉的場景或是人物進入「繁華的

惡魔的都市」40並未能找到能安定自己的所在這些在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產生

了知識菁英與地方人民的位階落差因而小說侷限在「貧富理想」二元對立關

係上進行思辨將康雄自殺的原因轉移到社會現實的限制上而非具有反思性地

思索知識份子自身矛盾的根源而知識菁英產生這樣的視角也必然有黨國戒嚴統

治的政治因素存在因為台灣做為「自由中國」正是要和共產主義的集體性

強調無產階級文學做出區隔此外加上台灣一九六年代文學中引進的現代主

義本身就有強烈的知識菁英位置在這知識菁英位置上所描繪的民眾往往就成為

被描繪的客體這正如法農描述的「當地居民只被視為面貌模糊不清的群眾」41

甚至是在知識菁英主觀內心活動的世界中被貶抑 (二)〈家〉的掙扎與逃離尋找「知識菁英」主體 〈家〉更進一步強化了知識菁英主體的形塑過程以選擇逃離家與故鄉來尋

找建立自身主體的可能小說專注於「成人」與「知識份子」的討論上兩者延

伸自〈我的弟弟康雄〉中的畫家與康雄的外在形象與內在焦慮他們都具有弱質

未熟的肉體無法在現實中實踐理想 〈家〉與前面兩篇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主角意識到自身「成人」而想要有

所做為在家庭環境方面母親盼望他能夠考上大學為家庭添光鼓勵他補習重

考冀望放在他而非妹妹身上故鄉之人則是帶著厭惡的善心期待他考上大學

40 陳映真著〈故鄉〉《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57 41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

文化2009 年頁 79

41

好來訓勉子弟甚至主張妹妹輟學因此環境同樣構成知識份子壓抑與焦慮的來

源而意識到「成人」則意味著自身站在「知識菁英」的主體位置來討論自身與

家庭故鄉之人之間的矛盾關係在時代方面小說比較戰前與戰後的晉升管道

藉此說明知識份子面臨相似的困境現代的教育體制使學生在晉升管道中掙扎

同樣妹妹也終將捲入時代對她的壓迫因而主角「彷彿看見數多的青而瘦的眾手

之中新添了一隻我的妹妹的素白的手」42而父親在小說中做為新舊知識份子

晉升管道的對比主角顯然不願意接受過去時代的理想實踐方式他戰後曾經當

過第三屆縣議員當父親說出「只差沒有產業」「不然生意不做了一心做個地

方的有志者」時他嘲笑父親代議制的美夢43但這並不能就此直接說明他認同

「紅色祖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能說是對國民政府高壓統治的厭棄因而小說

中曾經認為「欲對惡如何必須介入於那惡之中」44然而主角一直沒有尋找

到如何「介入」社會的方式想要反抗卻又妥協逃避最後逃離故鄉進入都

市甚至也只能默認了時代給予的教育與晉升方式因此時代中的晉升管道與

教育制度的荒謬導致知識份子無法實踐而不得不妥協這樣的家庭環境與時代背

景是「成人」「知識菁英」內心活動的壓抑來源同時也可說是這些知識菁英開

始不滿整個時代的高壓氛圍想要有所突破卻又尋找不到方向的內心焦慮 因此在試圖理解呈現自身「心靈狀態」的情況下〈家〉開展出「成人」

的母題也是知識份子內心活動的一部份主角對現實環境時代歷史抱持不滿的

態度透過對故鄉人環境時代的貶抑來區隔出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其它比如

〈故鄉〉〈死者〉〈祖父和傘〉都是面臨成人的悲哀而逃離不堪回首的故鄉

甚至在異鄉追逐愛情主角不認同故鄉又展現出對都市的厭惡感如前面在分

析〈我的弟弟康雄〉時所言這樣的思維邏輯不是「庶民」而是「知識菁英」的

立場特別主角在結局選擇進入都市中強調主角對「現代物質文明」的追求

反而不是底層人民掙扎於現實生活的樣貌主角透過進入都市中尋找自身的主體

位置「介入於那惡之中」是知識菁英試圖掌握社會樣貌的開端但是在這個過

程中不是基於社會現實的討論而是透過知識份子的內心活動來詮釋他眼見的現

實樣貌也不斷區辨自身與他者之間的關係與差異 現今許多評論者認為陳映真受到魯迅影響很大特別是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的

一些母題暗喻是受到魯迅小說影響但兩者展現出來的結果卻大相逕庭比如

中國學者陳思和認為「從〈家〉〈我的弟弟康雄〉開始20 歲出頭的陳映真迅

速走上了魯迅式的文學寫作的道路」45然而只要對照魯迅的〈故鄉〉一文即

可發現魯迅不會透過知識菁英視角來貶抑故鄉的底層人物與環境而是重新反思

42 陳映真著〈家〉《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29 43 陳映真著〈家〉《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27 44 陳映真著〈家〉《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30 45 陳思和著〈試論陳映真的創作與「五四」新文學傳統〉頁 24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42

知識份子與民眾的關係小說中的主角一開始在「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

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46隨即主角意識到

知識菁英視角「俯視」故鄉之人的問題「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

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47因而魯迅對於中國傳統

的問題底層與故鄉人民的看法更富有辯證性的思考反觀陳映真的小說知識

菁英總是帶著知識份子的立場去檢視底層人民環境時代並將之視為壓迫知

識份子的來源但是當時產生這樣的菁英位置來思索自身主體與他者環境與時

代的關係也有時代的限制換句話說也就是國民政府戒嚴體制對於戰後初期

成長的知識份子所造成的影響他們在戒嚴之下與台灣的時代與歷史脫節產生

想要理解社會現實但又無法達成的困境並且在追尋與理解自我主體的過程中

也只能以曖昧的的現代主義形式藉此描繪時代家庭環境對於知識份子的壓

迫來突顯出自身的焦慮感 知識菁英主體與其他人物產生位階落差的現象在其它現代主義作品中也可

見到痕跡早期如王文興現代主義小說《家變》也帶有明顯的菁英視角來審視

他人小說描寫尋父的過程范曄是中產階級家庭出身擔任C大歷史系助教

他總是對父母頤指氣使比如吃飯時父親加了過多的味精「范曄拍桌大咒他

說你曉得這是什麼湯你知不知道」48甚至母親也複製了中產階級意識形態「她

一向禁止兒子同巷子裡的孩子共戲她心中總覺得比四鄰要高等頗多」49為什

麼會形成這個現象呢知識菁英在作品中將故鄉或他鄉之人視為一種壓迫關

係或是帶著優越心態俯視主體之外的他者實際上現代主義知識菁英在意的並

不是關懷現實中的他者而是著重在自身主體內心活動的詮釋小說的營造並

且在區辨自我與他者時也不斷地生產意識形態知識菁英確立自身主體位置權

力關係往往不自覺流露出來這裡要進一步追問的是難道只有現代主義作品會

產生這樣的現象嗎其實這在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的作家中也是如此現代主義文

學家透過文學現代化過程強調文藝美學的去政治化但文學現代化正是國民政

府做為捍衛西方自由與民主和共黨世界區隔的手段而強調中國民族敘事的作

家無論是拳拳服膺於反共意識形態或是接受左翼思潮認同紅色祖國的知識菁

英文學創作中塑造中國民族敘事和統治者並無差異特別是之後陳映真具有民

族色彩描寫「省籍差異」的小說突顯出知識菁英受統治者意識形態邏輯影響

也正是在區辨自我與他者時產生本質化的二分法這些在第二節筆者討論陳映真

早期小說再現省籍問題時再論 〈我的弟弟康雄〉〈家〉產生知識菁英內心活動的矛盾現象在之後小說中

一再出現都以知識份子的理想與幻滅過程為母題陳映真小說中的各種母題其

46 魯迅著〈故鄉〉頁 73收錄於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 年 5 月 47 魯迅著〈故鄉〉頁 73-74收錄於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 年 5 月 48 王文興著《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 3 月頁 191 49 王文興著《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 3 月頁 23

43

實要視為一種追尋過程無論母題是理想還是慾望甚至是筆者在第二節中討論

陳映真「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過程等等法農認為「殖民主義是一

個對他人的系統性否定」「拒絕給他人的所有屬性」因而「逼得被宰制人民不

斷問自己說『我自己是誰』」50當然這也不只是在殖民地當中會產生的現

象而已在白色恐怖政治高壓之下同樣也會造成心靈蒼白的現象因而陳映真

早期小說展現出知識菁英主體的徬徨與猶豫直到日後才逐漸走上「民族」文藝

道路只不過陳映真在思索自身主體位置的過程中還是或多或少複製了統治者

意識形態邏輯這在其思索「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的作品中明顯可見而〈家〉

的主角掙扎於知識份子的理想直到〈最後的夏日〉〈唐倩的喜劇〉開始批判

脫離現實的知識份子知識本身與現實扞格不入甚至諷刺各種類型的知識份子

的矛盾與虛偽以及盲從者李玉英唐倩隨波逐流的心態其實這只是知識菁英

站在不同論述位置上對其他知識份子進行批判而之後小說的更偏向「中國民族」

的思索「省籍」身份的刻劃但關注的對象始終仍是知識份子而非底層人民

另一方面陳映真著重在這些「心靈災難」的母題與當時主流的反共文學有所

差異然而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產生的位階落差這在博埃默分析帝國主義文學

作品時可提供借鏡他指出 一部藝術作品即使它對帝國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然而這一種冷

漠與其說是它因為遠離了帝國而無法參與毋寧說它對帝國有一種默認

和接受51 因此陳映真早期小說縱然有別於反共文學看似「遠離了帝國而無法參與」實

際上對官方意識形態具有「一種默認和接受」這是時代限制之使然因為他對

於文壇主流的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不滿但在菁英主體焦慮與追尋過程中

也並沒有真正要挑戰黨國的反共敘事陳映真早期小說展現出來的其實是知識菁

英徬徨焦慮的過程即便白色恐怖時代的確有所禁忌但陳映真之後反應民族

議題的小說甚至和官方意識形態具有相似的話語邏輯甚至並不牴觸國民政府的

「禁忌」這些和現今論者試圖建構陳映真早期小說「左翼」禁忌性質有所差異 透過上述分析陳映真早期小說的現代主義特色和其一九七五年〈試論陳映

真〉中的評價較為貼近重點反而不在於近年來趙剛等人透過陳映真〈後街〉一

文所強調的左翼色彩陳映真曾經在〈後街〉中指出 他從夢想中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恐懼和絕望間距大的矛盾塑造了一些

50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

文化2009 年頁 263 51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36

44

總是懷抱著曖昧的理想卻終至紛紛挫傷自戕而至崩萎的人物避開了他

自己最深的內在嚴重的絕望和自毀52 然而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要導向對於「紅色中國」與「左翼」的認同因而透

過敘述早期閱讀革命書籍來說明早期小說是在「夢想中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恐

懼和絕望間距大的矛盾」的過程中形成的實際上和其早期小說敘事結構的話語

邏輯並不一致特別是上述早期三篇小說家庭環境時代對於小說人物的壓迫

反而是陳映真早期小說的母題之一知識份子的「心靈災難」並不在於「左翼」

認同的追尋而是在於知識菁英主體的理想與矛盾上而這樣的「心靈災難」也

是日後的早期小說思索「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的一部份 陳映真早期小說形塑知識菁英的烏托邦在不斷追尋理想與幻滅的過程中建

立自身的知識菁英主體位置而上述小說中的母題呈現過程帶有菁英性質並且

在之後的小說不斷重複結合施淑與黎湘萍的評價來看的話陳映真早期小說正

是在「織起了一張意義的網絡」的過程中「重返折磨著它們的心靈災難」並且

在知識菁英貶抑底層人物環境時代的過程中獲得自身「救贖」喬治弗蘭

克爾曾以精神分析來說明這些現代主義藝術家的特色

如果自我發現其力必多力量最新的發展和心理的最高級的功能以及其最

重要的情緒和認知過程不為這個世界所認可而無法加以表達的話那麼

它就會退回到更為原始的發展階段helliphellip當我們完全意識到那些失望和悲

劇時現實所帶給我們的自戀情緒的傷害通常是難以忍受的但是藝術家

向我們展示了所有這些53 正如同喬治弗蘭克爾指出的現代主義藝術家體認到「不為這個世界所認可而

無法加以表達的話那麼它就會退回到更為原始的發展階段」因而作品中展示

了「我們無能為力只是覺得自己百無一用」甚至是突顯出「混亂和偏執性焦

慮的場面」54而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建構自身主體狀態時和現代主義藝術家展

現出來的內心焦慮雷同更進一步將這「混亂和偏執性」展現在貶抑他者甚而

最後理想幻滅導向瘋狂或自殺的結局 因此上述三篇作品是在早期小說敘事結構中形塑出知識菁英對於外在世界

的認識過程並在這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身主體位置而知識菁英主體位置是在

52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8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53 喬治弗蘭克爾(George Frankl)著褚振飛譯〈文化退化的幾個方面〉《文明烏托邦與悲

劇》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年 12 月頁 173-174 54 喬治弗蘭克爾(George Frankl)著褚振飛譯〈文化退化的幾個方面〉《文明烏托邦與悲

劇》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年 12 月頁 174

45

旁觀他者甚至是在將底層人民環境或時代不斷他者化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

的之後陳映真小說開始強調民族議題時也有同樣的現象

46

第二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當民族知識份子迫不急待地試圖創造文化作品時它可能恰恰沒有意識到

自己正在使用的技法和語言是從自己國家的陌生者手裡借來的他自以為

這些工具已經打上了他所希望的民族印記殊不知喚起的是異國情調通

過文化成就回到人民面前的民族知識份子他的舉止還是像個外國人有

時他會毫不遲疑地使用方言以表明自己願意盡量貼近人民但是他表達

的思想和他熱心的問題與自己國家的男男女女們所了解的實際情況大相

逕庭知識份子所依靠的文化往往只是依些瑣碎特異的東西他期望依附

於人民但他只抓住了人民的外套55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一方面帶有現代主義知

識菁英的視角一方面也在徬徨猶豫的「慘綠色調」中開展然而陳映真早期

小說將「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做為其中一種母題來思考現代主義技巧是

「從自己國家的陌生者手裡借來的」並且在試圖理解的過程中知識菁英是藉

由貶抑底層人民來完成自身主體的追尋並與外在的他者產生距離如引文所

言實際上陳映真「只抓住了人民的外套」並且在小說敘事的過程中將視角與

立場擺放在「外省人」身上當然重新理解「外省人」的苦難也是戰後初期

歷史所必須理解的課題但是陳映真早期小說在「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不斷區分本省人與外省人的過程當中實際上還是將「本省人」「外省人」的問

題給本質化並沒有真正思索這當中的權力關係問題因為在戰後黨國戒嚴體制

之下透過反共中國民族敘事來消除台灣的特殊性甚至這套官方敘事也不斷塑

造台灣內部「省籍」的對立與壓抑 陳映真曾在〈試論陳映真〉中指出自己的「民族興趣」來源和入伍有關並

且焦點放在外省人的故事上他對於「寄寓於台灣的大陸人的滄桑的傳奇」以

及「在台灣的流寓底中國人和本地的中國人之間的人的關係」感到興趣56而這

些從〈那麼衰老的眼淚〉描寫外省人的故事開始可以看見早期小說有諸多思索

「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作品此外陳映真在〈後街〉也指出想要理解

外省族群的渴望「六二年他到軍中服役軍隊裡下層外省老士官的傳奇和悲

憫的命運」並且是在「感情範圍內」體會到「內戰和民族分裂的歷史對於大陸

農民出身的老士官們殘酷的撥弄」57這兩篇自傳文章指出自己對於「中國民族」

55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論民族文化〉頁 283收錄於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

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 4 月 56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70-171 57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9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47

與「省籍」問題感到興趣的來源但是這些不同時代對於自身創作經歷的回顧

往往疊加上陳映真個人書寫自傳的年代中的策略以及所要藉此形塑自己思想的

理論回顧陳映真的早期小說「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只能說是知識菁英

視角下思索的母題之一並且在一九六年的作品中〈鄉村的教師〉〈加略人

猶大的故事〉已開展出知識份子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這意

味著陳映真仍在摸索與思考階段並不是很理解筆者在本節要討論的是陳映

真為何在知識份子的自我追尋過程中產生這樣的「民族興趣」並且在知識菁英

視角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時產生了什麼樣的問題其次再進

一步考察其它早期小說當中如何強化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筆者藉由討論上述

問題來說明陳映真早期小說實際上是一個將認同移向外省人貶抑台灣人的二

元對立再現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醞釀出他早期的「民族」文藝道路趨向

一陳映真早期小說中「中國民族」與「省籍」焦慮的起源

陳映真早期小說呈現出在徬徨與猶豫中開展母題的特色〈鄉村的教師〉〈加

略人猶大的故事〉展現出知識菁英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然而陳映

真為何會對這樣的問題產生焦慮以下首先要說明陳映真的「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如何產生其次探討〈鄉村的教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中知識菁英

如何追尋民族理想筆者認為陳映真正因為意識到「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的存在甚至在「成為中國人」的民族認同產生焦慮感並透過貶抑自我來建構

自身早期小說的「民族」話語 (一)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來源 陳映真不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國民政府中

國民族教育的影響特別是陳映真生於一九三七年對於日治時期的記憶有限

主要仍是在國民政府教育體制下成長那這樣的民族教育過程是什麼呢彭明輝

曾在分析台灣戰後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目標時指出課程當中強調國家民族的主

體性的方式有 對傳統道德的維護建立民族自尊心認識共匪暴行建設復興基地光

復大陸敬仰國父暨蔣總統中華文化對於世界人類的貢獻等其中的意

識形態可謂旗幟鮮明58 彭明輝歸納出一九五二年與一九七五年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民族教育蘊含的反共

意識形態在二十年間並沒有太大改變並且國民中學同樣也是在「符合民族精神

58 彭明輝著〈台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

田出版社2002 年 1 月頁 226

48

教育和國家主體性立場的原則」59下進行教育而陳映真的父親陳炎興戰後任職

於鶯歌國小校長在自傳中認為「中國語文和史地最好請熟達語文對史地有

具體學養的省外老師擔任為好」60陳炎興在戰後從日本官方的協力者轉向認同

國民政府成為民族教育的推手陳映真至少在「不排斥國民教育」的家庭環境

中長大並且接受國民政府反共民族教育另一方面陳映真在青少年懵懂階段

中也受到白色恐怖經驗影響比如吳老師外省人陸姊姊兄妹倆都被人帶走61

這反應出陳映真早期對於「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困惑不解的原因一方面

接受反共民族教育一方面也逐漸察覺到台灣內部的省籍矛盾與衝突這可說是

為何〈鄉村的教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對於「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感

到困擾而無解小說主角最終均以自殺作結而陳映真早期見證白色恐怖其實只

能說明「意識到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如此一來才能說明為何他在創作〈鄉村

的教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時展現出對於「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

索與遲疑直到〈那麼衰老的眼淚〉才強調是「民族興趣」的起點現今許多論

者透過左翼來詮釋陳映真早期的生平背景包括白色恐怖經驗閱讀禁書等面

向但這足以說明陳映真早期已具有「左翼」「反抗」國民政府意識形態的思維

嗎即便在反共防諜大肆宣傳的年代中陳映真也閱讀過魯迅的《吶喊》62但

陳映真對這些中國左翼作家的理解上「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好奇心實

際上大於「左翼」如此一來才能說明陳映真早期小說和同時期知識份子一樣

從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美學為始並逐漸強調「民族」文藝道路趨向而這個部份

到第三節再論 陳映真早期渴望理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甚於「左翼」在劉自然

事件中也可得到說明一九五七年陳映真就讀高中三年級參與劉自然事件63

愛國示威反應出國民政府對美國的愛恨情仇陳映真即便被刑警總隊偵訊寫

悔過書64然而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不容許民眾上街遊行為何獨獨此事件是特

例江南指出此事件是國民政府默許的反美行動當中暗含國民政府與美國之間

59 彭明輝著〈台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

田出版社2002 年 1 月頁 238 60 陳映真著〈父親〉《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39 61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4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62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5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63 1957 年 5 月 20 日劉自然少將與妻子一起參加朋友的婚禮回途路過陽明山被美軍上士雷

諾開槍打死5 月 23 日美國普通軍法庭宣判雷諾為誤殺無罪開釋5 月 24 日將雷諾送往松

山機場送回美國劉的妻子奧特華在其表兄允生陪同下手持英文硬紙牌「殺人者無罪我控訴

我抗議」在台北美國大使館前抗議台北民眾衝進美國大使館搗毀門窗辦公桌及文件汽

車扯下星條旗國民政府宣布鎮壓當場有三人死亡十二人受傷一一一人被捕其中四十

一人被控「有意製造事件」而受軍法審判楊碧川著〈劉自然事件〉《台灣歷史辭典》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8 月頁 163 64 單培著〈附錄我所認識的陳映真〉頁 143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

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49

的愛恨情仇65成功中學校長潘振球即是蔣經國的學生指使學生到校外抗議

甚至事後免受責罰66因此劉自然事件其實仍在官方反共民族意識形態的許可範

圍內陳映真此時是受政治煽動而抗議此事件可說明他對於「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處於懵懂階段恐怕對事件中潛藏的國民政府與美國之間複雜的矛盾糾

葛所知有限而呂毓軒認為二二八事件五年代白色恐怖劉自然事件等使

陳映真「結合典故的運用與稍微挾帶禁忌色彩的議題」67但他的論述將白色恐

怖「禁忌」神秘化實際上無形中合理化了陳映真及趙剛等人建構早期小說中具

有「左翼禁忌」的說詞反而避開了這是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感到困惑不解」

的開端並且「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感到困惑不解」也只是青年時期陳映真小說

眾多內心活動的形式展現之一而已 此外陳映真在一九六年代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中

也曾經對當下的「省籍」文藝區分感到不滿尉天驄曾指出陳映真對於鍾肇政編

纂的《本籍作家選集》有所批評 他告訴我台北某出版社要出版十巨冊的「本省作家選集」主編人要選

他的一些作品卻被他拒絕了他問那位主編中國文學能夠劃分這是山

東文藝那是山西文藝嗎既然不能台灣文藝這個名詞除了狹隘的地方

主義外就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這部選集出版以後就沒有他的作品68

上述引文當中陳映真認為「本省作家」具有「狹隘的地方主義」看法一方面

可反映陳映真早期小說為何強調省籍「共同命運」並且和國民政府教育過程中

的中國民族概念是不相抵觸的另一方面陳映真也已發覺台灣內部自二二八事

件以來對於外省人的不滿情緒因而在〈鄉村的教師〉當中已將主角吳錦翔與鄉

村之人區隔開來然而陳映真並沒有真正理解省籍被對立起來的原因其實和國

民政府的政治「中國民族敘事」相關雖然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的過程和國民政府「中國民族敘事」有所差異這個差異是從一個知識菁英

主體的位置來思索的並透過貶抑他者化台灣底層人民的過程來使知識菁英

主體朝向成為「中國人」的道路那麼陳映真如何在早期小說中思索「中國民族」

與「省籍」問題呢以下分別從〈鄉村的教師〉和〈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來討論 (二)〈鄉村的教師〉戰後知識菁英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困惑

65 江南著〈第二十章 五二四事件〉《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1 月頁 346 66 江南著〈第二十章 五二四事件〉《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1 月頁 364 67 呂毓軒著《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

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27 68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22

50

陳映真在〈鄉村的教師〉中展現出「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困惑並

做為知識份子內心活動的形式來討論小說透過本省知識份子吳錦翔來思索「中

國民族」的問題並因為無法解決歷史傷痕省籍矛盾而自殺吳錦翔不斷思索

「中國是什麼」並自問自答地尋找民族「本質」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國家

自己的同胞至少官憲的壓迫將永遠不可能的了」69他從南洋回到故鄉後透過

教育來實踐理想但是小說中這樣的「中國民族」理想最後幻滅其實是在理解

「中國民族」的過程中卻又發現底層人民對此民族敘事抱持反抗態度也就是

台灣內部的「省籍」矛盾那麼官方和底層人民的民族敘事差別在哪裡呢二二

八事件即是這兩者之間的衝突點吳錦翔或許不願意站在過去官方中國民族敘事

來思考因而「不用現存的弊端和問題看他的祖國」即使他沒有省籍芥蒂但

也因此逐漸感到朦朧混亂此外吳錦翔帶著知識菁英視角「俯視」鄉村之人

並與民眾劃開距離固然二二八事件是政治禁忌而不能言明但小說緊接著從不

挑戰官方意識形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思索過程想要為省籍衝突「達

成和解」因而他「用心地思索著中國愚而不安的本質」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

的理由」70並透過閱讀中國地圖想像「中國人」的樣貌產生「病窮而骯髒

的安命而且愚的倨傲而和善的容忍但又執著的中國人」71的看法吳錦翔

甚至進一步從中國數百年來的戰亂來審視民族歷史比如他發現理想和現實中的

中國有所落差他看見中國來的軍人時雖然和原初的「中國民族」想像有所距

離但這個距離是易於和解的上述小說敘事過程看似曲折但是思辨過程不挑

戰官方民族敘事邏輯並藉此思考台灣內部認同上的差異因而對於因二二八事

件而「騷動」的民眾保持距離其次也因為知識菁英和民眾產生距離吳錦翔

才會不斷思索「中國人的本質是什麼」小說結局導向故鄉人的目光壓迫吳錦翔

認為民族歷史不被故鄉人理解甚至日治時期吃人肉的歷史傷痕被喚回使之無

法承受而自殺 因此〈鄉村的教師〉是第一篇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並

帶有強烈的知識菁英視角來檢視故鄉人民誠如第一節所言陳映真並不是真正

理解魯迅小說的內在精神而是側重於魯迅小說的「模仿」「用典」並且和現

代主義小說強調內心的焦慮騷動具有相似性只不過這樣的「現代人」是因二

戰歷史與民族敘事而產生內心騷動而對於民族感到困惑的原因來自於陳映真是

「本省籍」的特殊性和其他中國來台的現代主義小說家書寫民族議題有所差

別那麼其他現代主義小說當中的「中國民族敘事」如何呈現呢比如王文興的

〈龍天樓〉描寫外省軍官在龍天樓一個個輪流講述和共產黨戰鬥逃離來台的記

69 陳映真著〈鄉村的教師〉《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36 70 陳映真著〈鄉村的教師〉《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37-38 71 陳映真著〈鄉村的教師〉《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38

51

憶龍天樓做為生產今昔對比的現實空間但過去的記憶已然逐漸遠去老長官

「剛才眾人都說過什麼話他都模糊不憶了他強迫記憶著他們說過甚麼他

們說過甚麼」72同樣白先勇〈花橋榮記〉也透過今昔對比來講述過去中國的

美好記憶老闆娘認為在台北開店和爺爺在桂林的「花橋榮記」無法相提並論

「我自己開的這家花橋榮記可沒有那些風光了」73今昔對比是中國逃難來台的

知識菁英民族敘事的手法並且也在現實「反共復國無望」與小說美學營造過程

中官方的「中國民族敘事」逐漸被許多現代主義作家擺在次要之位這些中國

來台的現代文學作家對於「中國民族」本身沒有台灣知識菁英的複雜糾葛相對

地陳映真是台灣出生的知識份子在「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過程

中反而意識到其他作家不曾察覺到的內在矛盾而要化解這樣的矛盾陳映真就

須要先消除解釋為何台灣內部有「省籍」問題才能消除這兩者之間的距離

並且朝向「成為中國人」的道路 因此即便陳映真〈鄉村的教師〉當中反應出知識份子內心要朝向「成為中

國人」的道路上而非要批判官方民族意識形態的內部矛盾或許陳映真比其他

現代主義小說家更注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但誠如法農在批判

被殖民知識份子的妥協態度時「他退居到恐怖份子和殖民者之間的無人地帶

並毛遂自薦當起『對話者』」74吳錦翔在面對二二八事件時不只否定了村人的

反抗甚至將自身與村人區隔開來也敏銳地察覺到國民政府與地方人民之間的

矛盾二戰成為小說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的「引發性事件」吳錦翔的瘋狂

與死亡像是法農所謂的「典型的反應性精神病例」75之後的小說都可見到諸多

戰爭的傷痕經驗比如〈貓牠們的祖母〉中將戰爭暴力轉化為性慾的丈夫〈文

書〉中因歷史傷痕而發狂的安某人等等這些都是以〈鄉村的教師〉的「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思索為基礎來進行延伸而〈鄉村的教師〉的確如趙剛所言

包含了「一種關於罪惡倫理學的看法」76但絕不是台灣戰後政治「蒙蔽的又恰

恰是左眼左眼成為了禁忌與詛咒」77的前提下陳映真反而是在思索「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時產生困惑因為他對理解「中國民族」本身有所渴望加

上他以現代主義技巧來描繪小說中知識份子的主體狀態因而產生吳錦翔自殺的

結局

72 王文興著〈龍天樓〉《龍天樓》台北大林出版社1982 年 3 月 10 日頁 177 73 白先勇著〈花橋榮記〉《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 年 3 月 10 日頁 164 74 弗朗茲法農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年

頁 96 75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殖民戰爭和心理失調〉《大地上的受苦者》台

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年頁 265 76 趙剛著〈「老六篇」論〉《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

頁 235 77 趙剛著〈「老六篇」論〉《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

頁 263

52

(三)〈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知識菁英「民族」理想與實踐的思索 〈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則是透過宗教典故來思索民族議題延續了〈鄉村的

教師〉當中的知識菁英視角外更進一步比較不同民族理想與實踐的差別亞居

拉耶穌分別代表兩種類型的民族理想的實踐者而猶大則是在這兩者之間思索

道路首先奮銳黨首領亞居拉做為耶穌的對比也是猶大所批判的對象亞居

拉認為要將民族的重擔移開就必須要斬斷身上的軛猶大不以為然他「對復

國運動有不亞於他們的熱情但是他那某一種形式的世界主義卻怎樣也不容於奮

銳黨人那種褊狹的選民思想了」78並且當亞居拉談論如何立王憐恤窮人的時

候猶大認為外邦人羅馬人承受同樣的軛因而被亞居拉視為異端在此猶大

與亞居拉的民族觀點差異被突顯出來也就是猶大冀望一個能夠包容「外邦人」

在內的民族理想而不認同亞居拉「褊狹」的民族思想趙剛曾經在分析〈加略

人猶大的故事〉時指出 而在這個終站裡的「左翼」社會與文化理論只能口沫橫飛地剝解與批判

自戀文化或商品拜物教或以各種巧奇的方式將「愛」解構將愛等同於

「愛的政治」完全無能於直面「愛」在被這個無能所填塞的心智空間中

右翼民粹主義得以一種奮銳黨的方式使「(恨裡的)愛」成為了一個極

強力的動員論述好比「愛台灣」79 趙剛以去歷史脈絡的方式直接將奮銳黨視為「右翼民粹主義」的暗喻然而此

時陳映真果真書寫「批判自戀文化或商品拜物教」的評論了嗎在國民政府黨國

戒嚴體制之下台籍作家如鍾肇政等人此時真的敢喊出所謂「愛台灣」的說詞

嗎或許陳映真此時真的已逐漸發覺台籍作家的民族認同和自己的中國民族道

路追尋不一樣但是這樣的論述是一種解讀歷史事實小說文本的論述暴力甚

至在結論時荒謬地認為「希羅底較之猶大似乎還更為接近耶穌」80但是實際上

小說中希羅底的形象是不清晰的她在這篇小說的話語邏輯當中反而是個拋卻理

想的角色並且耽溺於愛慾之中這也是陳映真早期小說慣有的女性形象描繪

趙剛的解讀反而一再背離了陳映真原初小說敘事結構的意涵 另一方面耶穌則是相對於亞居拉的民族理想主義者總是在為不公義發聲

後悄然離開猶大認為耶穌「也許他就是全猶太人的希望」81突顯出猶大仍是

78 陳映真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110 79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08 80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08 81 陳映真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105

53

個等待渴望被救贖的角色然而猶大是小說主要敘事者他的思索過程帶有強

烈的知識菁英色彩其實沒有真正找到一個能實踐民族理想的方式猶大仰賴他

者來救贖自己並且民族理想在面對群眾時幻滅甚至將罪歸咎給亞居拉及民

眾他想要藉由耶穌被捕來引發群眾的民族情感才決定出賣耶穌但他最終看見

「這些瘋狂地喊著處死耶穌的人眾不正就是七日前以王稱頌著他的那些人

嗎」並進一步了解到他的正義「在這更廣大更和樂的王國之前是何等的愚蠢

而渺小」82〈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和〈鄉村的教師〉同樣沒有反思知識菁英與

群眾的關係因而將群眾視為民族理想無法達成的原因而加以貶抑 因此〈加略人猶大的故事〉更進一步對不同民族觀點的思索乍看之下似

乎有別於一般反共民族敘事然而實際上小說還是複製了統治者的民族邏輯真

正的問題在於統治者羅馬人身上但是小說對於羅馬人的既存的壓迫實質略而不

談在白色恐怖年代或許情有可原因為這就會變成批判統治者挑戰國民政府

統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小說藉由西方典故來說明民族理念看似對國民政府

「禁忌」多少有所顧忌實際上小說的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話語

邏輯並沒有挑戰官方意識形態而在透過西方典故構築小說美學的過程中迴避

了觸及官方政治禁忌的可能甚至透過貶抑「盲目的」地方底層人民來和知識菁

英做出區隔博埃默在分析帝國在文本中運作的過程時指出 儘管這些都是純屬偶然或裝飾性的情節然而小說中那些帶有異國情

調的事物還有那些與殖民活動有連繫的人物則能產生極大的魅

力或引起讀者對於禁忌的恐懼他者可以指代一切從不可阻遏的愉悅

到社會所拒斥或不穩定的事物到道德汙染夢魘到梅毒83 這些「小說中那些帶有異國情調的事物」甚至引發日後評論者甚至是陳映真本

人在「對於禁忌的恐懼」上加以著墨正是因為黨國戒嚴體制下的結果然而陳

映真這個階段以小說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從而和底層民眾劃開

距離底層民眾成為被貶抑的「他者」如同「道德汙染」「夢魘」「梅毒」一

般之後小說當中也不斷反覆出現這樣話語邏輯

二早期小說民族位階關係的本質化

陳映真〈試論陳映真〉指出早期「民族興趣」的產生是在〈鄉村的教師〉

〈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之後的小說作品內容側重外省人的「傳奇」然而陳映

真在書寫外省人傳奇故事的過程中是因為他想要理解外省人的處境所致然而

82 陳映真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131 83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29

54

他透過將貶抑本省自我來予以外省人「同情」實際上仍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

事的影響之下簡而言之也就是戰後台灣內國民政府納入中國的一部份之後

將台灣放在從屬於中國的位階關係中而前文之所以說陳映真受到這樣的官方敘

事影響他想要理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但在試圖「成為中國人」的

過程中還是將外省人放在一個崇高的位置並將本省自我貶抑因而一方面描

寫外省人的「傳奇」一方面貶抑台灣的底層人物環境與歷史博埃默曾指出

帝國對殖民地文學進行「占有」的現象做出批評 有關帝國的文字有其內在相互關係的象徵代碼它們構成一個文本語境

既相互影響又自我重複而且往往是自我封閉的這種封閉性又反射出

使帝國的合法性得以成立的論點是自成一體的helliphellip歐洲在國外殖民的同

時也對外國的故事進行殖民占有所以說自我構想的過程遠非排斥與其

他文化之間的互動它實際上是一種對於外國影響的吸收84 而陳映真並沒有質疑戰後官方反共的「中國民族敘事」試圖在文學上對台灣文學

進行「占有」而將台灣做為本省人與外省人構築共同命運的現實空間他在試

圖理解外省人傳奇的過程中在「自我重複」「自我封閉」的小說結構中將之浪

漫化並沒有真正和台灣社會底層民眾「對話」因此並沒有掙脫國民政府官方

民族敘事甚至也面臨民族刻板化本質化的問題 (一)早期小說省籍「共同命運」的塑造 陳映真也透過台灣人與外省人的「共同命運」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並且逐漸貼近外省人的觀點與視角起初他筆下的外省人不願意接受台

灣的「現實」並且總是帶著貶抑的視角來浪漫地再現台灣的底層人物環境與

歷史這種省籍上的二分法再現系統逐漸在早期小說中產生刻板化的問題並沒

有意識到省籍上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如前述所言陳映真在〈試論陳映真〉當中指出自己是從〈那麼衰老的眼淚〉

開始對外省人的故事產生興趣小說透過愛情關係來銜接省籍「共同命運」只

不過小說從外省人康先生的視角出發本省人阿金成為被貶抑的他者兩年前哥

哥要她回鄉嫁人父子曾「合夥嘲笑了伊」85然而康先生與阿金發生關係後

卻因為青兒考上大學而感到羞恥為了自身尊嚴而要阿金墮胎康先生「獰惡的

男性的心曾經少許為伊的癡情煩惱過」86他只在意自身的慾望甚至阿金離

84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50-51 85 陳映真著〈那麼衰老的眼淚〉《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99 86 陳映真著〈那麼衰老的眼淚〉《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55

開後康先生不斷嗅著阿金留下來的褻衣小說中阿金的形象思考是被康先生詮

釋的產物甚至是阿金的哥哥總是以暴跳如雷的形象出現其實這當中具有位階

關係康先生或許不若青兒具有大學學歷然而在看待阿金時明顯又高了一截

因此陳映真的確「同情」外省人的處境這篇小說可說是個開端但是這樣的

「同情」是在知識菁英貶抑「本省」自我的過程當中完成的 因此陳映真即便描繪省籍「共同命運」但是仍在外省人的觀點視角下產

生位階落差小說文本建構出一種二元性的再現系統如果台灣是本省人與外省

人共同命運的空間那麼台灣人能理解外省人嗎這在小說的再現過程中通常是

否定的比如〈文書〉則透過改寫愛倫坡的〈黑貓〉87藉由貓來象徵「中國民

族」歷史的殘酷台灣南部出身的妻子珠美是被安某人引誘的「一個淺識的女

子」88她在安某人產生幻象的癥狀時只是「問著一些不相干的問題」89因為

她不瞭解中國民族歷史的苦難因此這篇小說其實所想要問的核心問題應是「中

國民族」的苦難歷史究竟是什麼才會藉由安某人殺死妻子珠美來展現他內心的

掙扎與痛苦或是在〈將軍族〉當中高個子和小瘦丫頭各自面臨不同的歷史與

現實生活苦難為何小瘦丫頭總是執著於追尋高個子呢高個子是個隨國民政府

來到台灣的退休軍人他曾經指出「此生此世彷彿有一股力量把我們推向悲

慘羞恥和破敗helliphellip」90也就是意識到歷史與現實生命中的殘酷而小瘦丫頭

除了詢問高個子「你們大陸上的故事」91之外同時也訴說自己被賣身的經歷

當小瘦丫頭逐漸明白高個子的好意之後她認為「我真沒料到你是真好的人」「我

當時老防著你呢」92也就是藉由小瘦丫頭逐漸了解高個子並「仰望」他嚮

往高個子活著的理想與尊嚴並安排了一個省籍「共同命運」的結局兩人有尊

嚴地死在一起因此高個子雖然年老沒有社會地位但在小說中做為理解「民

族共同苦難」的角色而被揚升為一個崇高的位置做為小瘦丫頭的追尋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即便要構築「共同命運」但仍有明顯的位階落差比如

年 5 月頁 101 87 愛倫坡的〈黑貓〉當中「我越是對這隻貓起反感它對我的偏愛卻越增加」頁 64「如果

那隻貓照我所想的仍舊朝下走這一下子一定能置之於死命可是我的太太一把攔住了我這

一攔可把我的怒火攔得更狂得像中了魔一樣了我把我的胳臂從她的把握中掙出來把斧子一

下喫進她的頭裡去她連一聲都沒有呻吟當時就倒在地上死了」頁 66這篇小說的情節和

陳映真〈文書〉當中因貓而殺死妻子的過程相似陳映真更藉此做為思索「中國民族」歷史苦難

的一部份也展現出他內心的焦慮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鄭秋水等譯《巨斧》台北

遠行出版社1978 年 3 月 88 陳映真著〈文書〉《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172 89 陳映真著〈文書〉《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177 90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201 91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183 92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200

56

小瘦丫頭總是唱著「磨人的歌聲」因為她有時「一下子高興起來便要咿咿呀

呀的唱上好幾個小時把一支好好的歌唱得支離破碎喑啞不成曲調」93因

為小瘦丫頭實際上是個音盲此外在知識菁英貶抑底層人民的過程中村人往

往被描繪為不理解省籍「共同命運」的角色並且和高個子小瘦丫頭對立起來

因而這些不理解中國民族苦難的「無知的」村人嘲笑兩人死時像兩位將軍一樣

甚至比如〈一綠色之候鳥〉則透過候鳥來暗喻戰後來台的外省人並做為銜接本

省人與外省人之間關係的橋樑小說側重於訴說外省人苦難歷史而主角妻子則

是相對於外省人的角色小說將她描繪成多詭計虛偽的女人藉著學英文和主

角戀愛結婚主角直到拜訪季公妻子「頻頻地向季公問著季妻的病況和歷史」94後才對她消除敵意然而在描繪好漁色的趙公時「他又沒有眷屬在此這或

許並不太足以為罪的罷」95固然外省人的歷史與苦難「同情」理解但這是

透過自我貶抑揚升外省人的立場實際上並非是理解解決「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的良好途徑因而在小說的話語邏輯之下變成只有在認同理解外省

人的過程中本省「自我」才能取得合法地位 因此陳映真試圖理解外省人「傳奇」的小說實際上是透過認同理解外

省人的歷史際遇並在貶抑自身甚至將自身客體化的過程中完成思索「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台灣做為知識菁英構築「中國人」共同命運的空間只有

承認外省人的存在才能完成「成為中國人」的主體位置這也使早期〈鄉村的教

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中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焦慮獲得解決

並且在其它小說中進一步延伸 (二)台灣知識菁英的塑造 陳映真小說一方面塑造外省人的「傳奇」另一方面也建構台灣知識菁英的

形象〈兀自照耀著太陽〉是少數專注描寫台灣知識菁英的早期小說並將這些

日本教育的台灣知識菁英視為一個封閉的團體小說透過重病的小淳來使台灣

「戰前和戰後的中產者」96聚在一起並反省自身在環境中既得利益的位置比

如這些台籍知識菁英思索礦區人民的「同族」關係與自身的特殊權利而許炘和

菊子夫妻則是反省到巴西創業理想的虛幻小淳的死做為台籍中產者「自省」的

機會但相對於這些台籍中產者的礦區底層民眾在文本中並未出現不若其它小

說中地方人民成為被貶抑的客體因為這些中產者的生活樣貌是小說的主要批判

93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191 94 陳映真著〈一綠色之候鳥〉《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15 95 陳映真著〈一綠色之候鳥〉《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8 96 陳映真著〈兀自照耀著的太陽〉《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64

57

對象底層人民因而成為背景式的「一切芸芸的苦難的人類」97首先要問的是

為何陳映真要寫台灣的中產階層呢這對照〈試論陳映真〉中對於市鎮小知識份

子中間位置的心態「他也不曾懂得把家庭的個人的沉落同自己國家的民

族的沉落連繫起來看」98陳映真透過一群台籍「市鎮小知識份子」來反省「本

省自我」的既得利益進而意識到「但我從不知道要為別人或者不同族的人流

淚的事」99這些台籍知識菁英的既得利益位置的確需要反思然而陳映真擺在

相對於「不同族」的「懺悔」「贖罪」位置上來反思自身換句話說也就是站

在外省人立場上將自身他者化來看待這個階級問題並且小說處理自身「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的焦慮遠大於對階級問題的釐清甚至這樣的貶抑或揚升其

實多少還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影響 上述陳映真認為台灣中產階級須要反省自身而國民政府則要重新面對「民

族苦難」的歷史比如在〈第一件差事〉中透過杜警官偵辦胡心保自殺案藉此

呈現不同「省籍」的人物並重新認識思索「中國民族」歷史的過去與現在

小說中的主角杜警官相對於旅館老闆劉瑞昌膽小怕事展現出知識菁英想要報效

國家的態度而林碧珍是「本省企業界鉅子」的女兒強調和「航海人」胡心保

的慾望關係來獲得滿足感並且實際上根本不瞭解小說要突顯的「民族苦難」

比較能夠了解胡心保為何自殺的人是外省人儲亦龍他對杜警官說「你不曉得

你還年輕太年輕了」「有些事是你不了解的」100透過儲亦龍之口說出外省人

的處境而胡心保的自殺成為杜警官重新理解中國民族苦難的「第一件差事」

但他被杜警官定位為「一個厭世者」報告書中將其自殺視為「國難深重世道

毀墮的悲慘事實」101這篇小說呈現出不同「省籍」的人物陳映真小說的話語

邏輯中已透露出想要理解被戰後國民政府扭曲掩蓋的中國民族歷史但是這些

知識菁英的「民族」話語並沒有真正要挑戰反共意識形態仍是受到官方中國民

族敘事的影響而趙剛一方面強調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的「左翼」色彩另一方面

卻又含糊地對〈第一件差事〉進行詮釋他指出 這是杜警官的「第一件差事」但他對這個差事的對象毫無理解所必需的

歷史文化與感情基礎反倒是有一種隔世的疏離與不解但是這個因

隔膜而來的強烈荒謬感卻又不是什麼「族群」「省籍」「城鄉」甚或

97 陳映真著〈兀自照耀著的太陽〉《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73 98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4 99 陳映真著〈兀自照耀著的太陽〉《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65 100 陳映真著〈第一件差事〉《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月頁 185頁 190 101 陳映真著〈第一件差事〉《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月頁 208-209

58

「階級」等概念所可以輕易解釋的一種由大歷史所造成的無感失語

一種雞同鴨講的現象既好笑又可悲氾濫整篇小說102 文中所謂「不是什麼『族群』『省籍』『城鄉』甚或『階級』等概念所可以

輕易解釋的」但這些又是什麼樣的「無感失語一種雞同鴨講的現象」呢

其實趙剛正是在界定陳映真「左翼」精神時卻又不斷將「左翼」神秘化的過程

特別是趙剛自己之後又指出「不回到中國的分裂兩岸的對峙這個根本性的歷

史與社會框架我們對歷史中的主體的理解就會有嚴重缺憾」103這些都突顯出

趙剛解讀小說時話語邏輯中前言不對後文的情況而〈第一件差事〉的焦點是在

喚起重新思索過去「中國民族」歷史的可能趙剛用陳映真一九八年代《人間》

雜誌時期才產生的「分斷體制論」來解釋這篇小說反而無視抽離了陳映真早

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焦慮 總而言之陳映真小說對於台灣知識菁英的塑造過程中一方面藉由「弱

勢」「苦難」的外省人來檢討台灣知識菁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台灣知識菁英

唯有在反省自身既得利益理解「中國民族」的苦難才得以被諒解這些台灣

知識菁英同樣如其它小說中的台灣底層人民一樣是被旁觀的他者甚至是被檢

討的對象但陳映真這篇小說並沒有掙脫更沒有真正挑戰到國民政府反共民族

意識形態法農曾經指出 知識份子狂熱的吸收占領者的文化同時刻意貶低國族文化的特點或滿

足於詳盡有系統的充滿激情但又很快枯燥無味的列舉這個文化104 筆者從法農談論國族文化的論點來看戰後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宣稱自身代表「中

國」的正統性而陳映真雖然從知識菁英的主體位置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而在「枯燥無味的列舉這個文化」的過程中揚升外省人的形象並對

台灣自我進行貶抑甚至台籍知識菁英要透過反省重新認識「中國民族歷史」

才能讓「本省自我」成為「中國民族」的一部份陳映真將「本省自我」他者化

並納入中國民族敘事的過程中並沒有思索到省籍差異中的權力關係而是在二

元式的再現系統中刻板化了民族問題 (三)落地生根外省人對台灣現實的接受

102 趙剛著〈第一件差事分斷體制下的悲劇與「喜劇」〉《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

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273 103 趙剛著〈第一件差事分斷體制下的悲劇與「喜劇」〉《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

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291 104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國族文化和解放鬥爭互為基礎〉《大地上的受苦

者》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年頁 251-252

59

上述小說形塑省籍「共同命運」時台灣戰後的現實空間多半是不被接受的

僅有少數幾篇小說才展現出外省人「不得不接受」台灣環境的現實特別是一九

六年代中期後〈永恆的大地〉〈某一個日午〉〈纍纍〉等這幾篇小說是朝向

「民族」文藝道路下開展出來的作品比先前早期小說中思索「中國民族」「省

籍」問題的過程更為堅定首先〈永恆的大地〉描寫外省人來台後必須接受台

灣現實的過程父親象徵了過去的歷史記憶他渴望回去故鄉而回不去整日活

在批評兒子敗壞家業的詛咒中兒子則是小說中的主角他只想在此落地生根

並娶了台灣妓女為妻妻子總是「儘謅些紅毛水手的鬼話」105並希望尋找更好

的生活主角認為她「只是一隻蠢肥的蟲豸活在陰溼的洞穴裡」106直到妓女

懷孕後主角才體認到必須老死於此只能接受自己在這塊強韌的大地上生長被

埋葬然而台灣依舊是較為負面的環境空間即便在小說結尾帶有滋生的強韌

的意象但它還是相對於「美麗的故鄉那是早就不曾有過的」107而成為貶抑的

客體在敘事過程中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仍有位階落差趙剛認為夫妻倆人象徵國

民黨統治菁英與人民的對話108但小說實際上並非意在批判國民政府這篇小說

「回不去」而只能「落地生根」的看法仍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邏輯的影響

只不過陳映真等年輕一輩的台灣作家沒有外省人的複雜生命經歷在試圖理解外

省人的過程中將台灣這個現實空間描繪成具有各種負面之物但外省人最終仍

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某一個日午〉是陳映真入獄前唯一一篇比較具有「批評」國民政府意味的

小說但小說是在外省人不得不接受台灣現實處境之下進行政治「批評」並且

還是帶有省籍位階關係房先生因兒子的死而重新思索現實兒子房恭行因為戀

愛而自殺在兒子留下的信中描述台灣女友彩蓮是個「凡俗的女子」「是她引

誘了我」並且隨後和〈永恆的大地〉一樣轉而對台灣女性帶有肯定之意小說

透過兒子遺留的信來指出「她在所有的凡俗之中卻有強壯有逼人卻又執著的

跳躍的生命」109但是描述過程中還是將台灣做為被觀看詮釋的他者那麼陳

映真如何檢視國民政府呢陳映真此時才明確地透過房先生來反思「自己來台之

後在黨政圈中營建起來的世界」感到「想要嘔吐的感覺而搖搖欲墜了」110

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真是在不違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框架下對國民政府批判

105 陳映真著〈永恆的大地〉《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40 106 陳映真著〈永恆的大地〉《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44-45 107 陳映真著〈永恆的大地〉《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50 108 趙剛著〈反帝與反帝之難陳映真〈六月裡的玫瑰花〉的刺與美〉《求索陳映真的文學

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106 109 陳映真著〈某一個日午〉《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62 110 陳映真著〈某一個日午〉《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63

60

即便父親和兒子都具有列寧式的鬍子似乎說明陳映真在小說中已認同「社會主

義」了但是必須退一步來看也就是陳映真以「中國民族整體」巧妙地做為「自

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對立」的中間線小說固然「批評」了國民政府但他藉由房

先生來意識到國民政府「搖搖欲墜」列寧的鬍子最多也只能說是一種「國民政

府在社會主義面前搖搖欲墜」的象徵因此小說更像是一種對於官方的「諫言」

才能說明陳映真在入獄以前的作品能被發表而不被查禁的理由此外〈某一個

日午〉寫於一九六年代中期左右在當時也的確具有「挑戰」國民政府禁忌的

意味但這篇小說遲至一九七三年陳映真入獄期間由友人代為刊登在《文學季刊》

上此時已經歷過保釣運動現代詩論戰尉天驄的話語也已開始帶有左翼階級

分析色彩比如他批判資本主義造就「崩潰中的中產階級的享樂偽善頹廢的

文化」111這些在一九七年代已然是官方容許的言論範圍內〈某一個日午〉

即便批判國民政府不願面對現實但站在「國共雙方中國民族話語」的這條「中

間線」上就算這篇小說在一九六年代寫成也並沒有真正跨到敵對的「社會

主義陣營」立場來批判國民政府 最後〈纍纍〉肯定了外省人在台落地生根小說描繪三個來自東北故鄉的

軍官並重新肯定他們「纍纍」的「超過了穢下的滑稽的」112的中國男性下體

小說中外省男性所回想的故鄉女人無論是魯排長的姊姊或錢姓軍人的二表姊

她們經歷時代痛苦但不失去母性的崇高這些落難來台的外省軍人重新拾起在台

灣的生活小說透過魯排長來說明「活著總是好的」113並藉由台灣的雛妓來滿

足他們的性需求這些外省人的性需求並非是被貶抑的在陳映真〈一綠色之候

鳥〉〈將軍族〉等小說會比較同情外省人的孤苦無依因此陳映真並不是要批

判這些外省軍人在台灣的無根生活而是要說明他們必須正視自己在此落地生

根接受的台灣現實處境對於這些官兵的性需求也是帶有同情的態度只不過

陳映真同樣在浪漫筆調中將台灣與中國的空間描寫成一種「背景」這些具有「異

國情調」的描繪中仍有位階落差台灣的現實仍舊是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的過程中被貶抑只不過這些在趙剛肯定陳映真小說「左翼」精神的詮

釋之下這些「完全缺乏真實感的『活著』」變成是一種「底層的流離的男性

不分省籍的共同經驗罷」114這樣的小說敘事於是就搖身一變變成趙

剛論述中的「階級」問題而不思索這樣的「異國情調」的背景式描繪中仍有

著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問題存在同樣的此時中國來台作家也開始試圖將台灣的

「現實」納入小說當中展現出一種「異國情調」無論現代主義知識菁英或之

111 尉天驄著〈幔幕掩飾不了汙垢對現代主義的考察〉《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台北

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47 112 陳映真著〈纍纍〉《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74 113 陳映真著〈纍纍〉《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76 114 趙剛著〈纍纍被遺忘的愛欲生死〉《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301

61

後「民族」文藝道路追尋的作家皆是如此比如昔日屬於相同文藝圈日後出賣

陳映真的楊蔚也將台灣的歷史文化做為小說題材〈赤裸之夜〉中「哥哥被

徵去南洋做兵了父親因為只這一個兒子曾跑去官廳理論卻被巡察毒打一頓

趕了回來helliphellip」115後來阿嬌因為父親死了家庭陷入窮苦狀況被賣去茶店老

闆當養女而開啟了她的「妓女」的生涯小說以台灣的燠熱的氣候甘蔗園的

象徵做為一種浪漫的「異國情調」將之納入小說中國民族話語當中即便這個

中國民族話語在現代小說美學中成為次要部份或是〈五個吹鼓手〉中在結婚喜

慶時爭執到底要吹奏什麼歌曲它們最後決定吹奏「風流寡婦」而這首歌是矮

胖子說的「那是外國調咱台灣結婚用的外國調」116台灣「現實」做為知

識菁英指涉新舊傳統之間的爭執這些台灣「現實」往往變成一九六年代知識

菁英筆下的「客體」 上述的小說中陳映真強調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共同命運但是本省人要理解

這個共同命運才能獲得肯定反之則被貶抑為「他者」陳映真透過民族命運

省籍關係來形塑小說中「中國民族」「省籍」問題並試圖重新詮釋甚至是藉此

縮減「成為中國人」的距離但是他在現代主義知識菁英二分法的民族再現過程

中不斷重複並且也逐漸刻板化「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關於這些被貶抑

的台灣人往往是比主角更為底層的民眾或是相對於男性知識菁英的女性史畢

娃克曾指出「政治主體性的問題不能通過將庶民浪漫化而得到解決」並且實際

上「主體生產的問題並沒有消失」117而陳映真以「中國民族」做為主體的框架

來思索試圖透過小說構築民族「共同命運」但是實際上「台灣是一個無法實

踐理想的現實空間」並貶抑台灣底層人民女性這意味著以「中國民族」做為

主體時所生產出來的民族話語這當中的權力關係是被懸置的避而不談的儘

管外省人也有複雜的一面也必須理解他們但是小說往往就在肯定外省人貶

抑本省人甚至是台灣的環境時代的過程中也還是放在一個不平等的位階關

係下來看黎湘萍曾透過「敘述」和「寫作」活動來觀察台灣作家在政治壓下的

創作來談論台灣知識份子如何消除奴隸感 通過自己的「敘述」和「寫作」活動台灣知識份子不僅試圖消除自己的

「奴隸」感覺這種「奴隸感」既是階級的也是民族的而且掌握

了撰寫平民之「歷史」的獨特權力敘述或寫成為一種自由的象徵成

為平民知識份子在歷史運動中的自由選擇118

115 楊蔚著〈赤裸之夜〉《跪向升起的月亮》台中水牛出版社1968 年 4 月 20 日頁 127 116 楊蔚著〈五個吹鼓手〉《跪向升起的月亮》台中水牛出版社1968 年 4 月 20 日頁 137 117 霍華德懷南特(Howard Winant)訪問呂卓紅譯〈蓋婭特麗斯皮瓦克談庶民政治〉頁 244

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 118 黎湘萍著〈超越壓抑台灣小說寫做總論〉《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月頁 2

62

黎湘萍認為台灣知識份子透過書寫來消除「『奴隸』感覺」是「平民知識份子在

歷史運動中的自由選擇」但是反觀陳映真小說他的確是要消除自身台灣知識

份子的「奴隸感」但小說試圖消除「省籍」矛盾思索並肯定「中國民族」是

藉由站在外省人立場並且貶抑台灣人來達成的而陳映真入獄前具有民族話語

的小說其實是朝向「成為中國人」的過程並且實際上思索「中國民族」「省

籍」問題大於「階級」的認識這也是陳映真小說中側重的都仍是知識菁英內心

活動的困擾並沒有真正落實到庶民階級的關懷 因此陳映真小說中還是塑造了「省籍」上位階關係的落差既要消弭省籍

衝突卻又刻意強化台灣人與外省人的差異之處陳映真並未站在本省人在地

的觀點來看反應出浪漫化刻板化的問題這些都和官方與文壇上主導的中國

民族敘事的影響有關而陳映真透過外省人的故事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透過將台灣貶抑他者化來使自身「成為中國人」這些正如博埃默批判

殖民過程中的知識記載過程所產生的問題 關於殖民活動的文字有其特別的重要性它揭示了那個世界體系如何把其

他民族的淪落視為當然視為該民族與生俱來的墮落而野蠻的狀態的一部

份但由於一切都歸於僵化的類型定式對於本土人的描述往往就掩蓋了

他們的動因多樣性他們的抵制想法和聲音119 陳映真小說站在外省人的立場上對於外省人的「傳奇」進行深入探討然而台

灣自身在這過程中卻被貶抑他者化實際上並沒有掙脫官方民族敘事的邏輯

正如博埃默所言他將自身「視為該民族與生俱來的墮落而野蠻的狀態」而被刻

板化甚至取消了台灣內部底層的複雜聲音陳映真早期小說中已突顯出知識菁

英試圖站在不同於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立場上重新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但是他並沒有真正挑戰國民政府反共民族敘事並且不斷拉近自身「成為

中國人」的距離

119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

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22

63

第三節 民族與騷動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

讓彈雨浸我 烟屑浸我

于野菊的側影下

讓一種朦朧的芬芳切割

我的心

我的心中植滿青鬱的死亡

在同溫層

「蝴蝶與坦克」必結伴共舞

辛鬱〈同溫層〉120

一九六年代台灣文學發展和現代化道路密不可分即是在美國主導的冷戰

體制下文學潮向現代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並不意味著陳映真在思想上完全轉向

「現實主義」他一方面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潮流另一方面則又受到左翼理論

與世界革命潮流的影響然而要注意的一點是「左翼」並未真正反應在文學創

作上而僅只是做為思想上的吸收這突顯出知識份子在時代中的騷動不安而想

要改變文壇風氣並逐漸產生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不同的「民族」文藝道路藉

此來宣稱自身發言位置的合法性在對現代主義進行反思與「民族」文藝道路的

追尋過程中即便是現今被認為是具有現實精神的《文學季刊》都仍有如辛鬱

這些受現代主義影響的詩人群發表文章而這個時代中知識份子的「同溫層」思

想多元這些知識份子不若海明威小說中的死者「他的快活碰到了戰爭的嚴肅」121而是在反共年代的「坦克」下「心中植滿青鬱的死亡」想要透過文藝來尋

求到精神上的「蝴蝶」另一方面當時也有如劉大任「同溫層」122中因尋找「民

族」文藝道路趨向而充滿「騷動」的知識份子這個「騷動狀態」也因中國文革

而逐漸產生與國民政府迥異的「民族」認同只不過此時尚未如劉大任小說中的

知識份子具有「革命」性質123

120 辛鬱著〈同溫層〉《文學季刊》第 3 期台北文學季刊編輯委員會1967 年 4 月 10 日

頁 180 121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著馮亦代譯〈蝴蝶與坦克〉《蝴蝶與坦克》台北仙人掌出版

社1970 年 11 月 20 日頁 37 122 「同溫層」是劉大任一九八年代出版的小說《浮游群落》中的章節篇名「同溫層」當中充

滿青年叛逆氣息的聚會空間吸收分享當時文藝思潮這些知識份子因時代氛圍的封閉但又

渴望能夠尋找解放自身主體的文藝道路因而產生內心「騷動狀態」劉大任著《浮游群落》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 年 6 月 123 呂正惠曾經指出「在那一個知識份子和社會基本上不起互動作用的時光作者以一個社會小

說家的眼光想要描寫他們之間的關聯想要『創造』他們之間的關聯因此他就讓書中的一小

群知識分子起來『革命』作者顯然犯了『革命妄想症』因而嚴重地歪曲了社會真實」因此筆

者認為「同溫層」毋寧說是處於「騷動狀態」而非「革命」呂正惠著〈「政治小說」三論〉《小

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頁 182

64

而陳映真早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和同時期在「民族」文藝

道路趨向上追尋的知識份子有密切關連上一節指出陳映真具有現代主義精神的

早期小說雖然試圖理解台灣內部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並且和國民政

府反共意識形態有所不同但是他並非挑戰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的合法性甚

至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中還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

影響他在二元區分的重複再現過程中不斷縮減「成為中國人」的距離早期小

說仍踏在國民政府民族立場的基準線上並未越過反共意識形態的雷池一步蔡

明諺曾透過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來考察這些

批評中的中國民族主義運作並指出當時回歸現實的知識份子究竟誰具有實際影

響力 正是這種國民黨教化的中國民族主義主導了七年代初期台灣知識分子

對於政治與社會改革的投入這種「中國民族主義」和在美釣運逐漸形

成的帶有「左派」色彩的中國民族主義當然是有所不同的而我認為實

際引領七年代台灣現實風潮轉變的是前者而非後者124 蔡明諺指出主導「政治與社會改革的投入」的是中國民族主義也就是「實際引

領七年代台灣現實風潮轉變的是前者」然而這不單只是呈現在現代詩論戰的

過程而已一九六年代中葉以後「民族」文藝道路上混雜了現代主義並且因

為「民族」文藝道路而騷動不安的內涵並影響之後文藝發展趨向本節要進一

步討論的是在這個時代中只有陳映真一人是如此嗎還是整個時代氛圍造就這

樣的現象如果是時代之使然那麼陳映真和當時在文藝道路上甚至是因對於

國民政府反共敘事不滿而產生「騷動」的知識份子有什麼關係筆者將陳映真放

在一九六年代文學場域來審視來審視在這三者如何影響知識份子以及陳映

真在文學場域中的位置

一從《筆匯》《劇場》到《文學季刊》的文藝道路追尋

陳映真早期小說一方面受到現代主義影響另一方面又逐漸向「民族」文藝

道路的追尋和時代氛圍與其所屬的文學團體有所關係陳明成曾指出陳映真也

受日本影響而具有「『芥川』的體質」125但無論是吸收日本或歐美的現代主義

台灣是在現代化過程中吸收現代主義思潮在既吸收現代主義又對現代主義文風

感到不滿的矛盾之下這些知識份子試圖尋找有別於現代主義文學的「民族」文

藝道路王梅香曾指出冷戰結構下「反共反共文學現代現代主義與中國性

124 蔡明諺著〈向左轉向右轉重溯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頁 476收錄於國立成功大

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年 6 月 125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摘要部份

65

同時出現在美援文化的刊物中彼此是相生相成不互相抵觸的」126並且也因為

反共敘事中的「中國性」產生「『要美元』又要『反美』的複雜情緒」127他的

「共生說」指出美援文化和國民政府反共意識形態上具有一致性然而在中國民

族主義立場上又和現代主義產生齟齬筆者要進一步指出的是陳映真和同時期

的知識份子相似一方面吸收現代主義另一方面則逐漸意識到「民族」文藝道

路的重要性那麼陳映真當時所屬的文藝團體如何一面強調現代主義一面強調

「民族」文藝道路趨向陳映真和其他文藝圈人士的關係是什麼 以下分別從

陳映真參與的《筆匯》《劇場》與《文學季刊》談起 (一)從《筆匯》到《劇場》現代主義思潮的吸收 《筆匯》與《文學季刊》的成員和陳映真有較為相似的文學道路追尋過程

也就是從強調文學的現代化為始並逐漸意識到「民族」文藝道路的問題《筆

匯》一開始強調追求文藝的現代化尉天驄在一九七年代回憶時即指出 一九五八年我讀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與友人接辦了筆匯月刊這本刊物

本來每半個月出一單張內容也缺乏重心我們接辦以後決定重新開始

以二十四開本的月刊形式出現以推動文學藝術的現代化為重心128

文中指出《筆匯》一開始是以「以推動文學藝術的現代化為重心」一開始並非

馬上強調現實主義而是和當時文壇的現代化道路趨向保持一致《筆匯》在尉

天驄接掌後到一九六一年停刊為止當中包含諸多具有現代主義特質的作品除

了陳映真早期小說之外在現代詩方面也包括余光中鄭愁予紀弦瘂弦商

禽辛鬱等人的詩作也翻譯了比如卡繆的存在主義思想康定斯基的現代藝術

等等這個時期姚一葦可說是《筆匯》的重要指導人物甚至之後陳映真會在《現

代文學》發表文章也是姚一葦所引薦的129姚一葦曾對《筆匯》成員有這樣的看

法「雖然他們的熱誠和創作力是我所欽佩的但是他們有關藝術的觀念和論點

則與我未盡相同」130其實也就意味著《筆匯》不像姚一葦走純文藝的創作與批

評然而《筆匯》在摸索現代藝術的過程中仍未有較為明確的道路雜誌收錄的

各種作品翻譯評論仍是以籠統的「現代精神」藝術思想為考量甚至是強

調刊物「為自由中國文化文學的現代主義化的建設上儘我們一點點的力量」131

126 王梅香著《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

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頁 71 127 王梅香著《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

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頁 7 128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15 129 白先勇著〈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頁 55收錄於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

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 年 11 月 130 姚一葦著〈自序〉《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4 年 7 月頁 1 131 本刊編輯部〈編輯室〉《筆匯》第 2 卷第 6 期1961 年 1 月 5 日頁 2

66

這句話當中其實也包含民族立場的宣稱只不過《筆匯》時期尉天驄陳映真等

人的民族立場仍未明顯浮出而已並且在向西方現代主義追尋的層面反而和《現

代文學》相近郭紀舟曾認為《筆匯》處於「資本主義傾銷的年代裡不可避免

的仍有相當西方虛無主義蒼白的色彩」這樣的論述一開始就從「寫實主義」的

基礎上來檢視《筆匯》「不可避免」帶有虛無蒼白的原因然而在《筆匯》發刊

期間台灣仍是農業社會的性質戰後工業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並且刊物內容

其實還是受到存在主義現代主義的「現代精神」影響才會有上述尉天驄《筆

匯》編輯室的評價因此郭紀舟之言並未掌握《筆匯》在時代中的「性質」 一九六五年創刊的《劇場》雜誌比《文學季刊》早了一年同樣也帶有強烈

的現代主義精神當時邱剛健創辦《劇場》成員包括莊靈黃華成劉大任

郭松棻陳耀圻等人而陳映真在當中主要是譯介西方戲劇但沒有積極參與這

份刊物莊靈曾經指出 僅管《劇場》的編輯內容和方向上陳映真較少表示意見可是他對同仁

親自下海從事實驗性戲劇和電影的演出及發表活動倒是全力贊成和支持

的132 陳映真雖然支持《劇場》的活動但也由於《劇場》內部具有強烈的現代主義風

格許多逐漸支持「民族」文藝道路的知識份子逐漸與《劇場》分道揚鑣比如

陳映真在《劇場》寫下〈ASA NISI MASA〉批評費里尼的電影《8frac12》已可見

到他的思想日趨積極他認為當前知識份子「生活上和道德上的弱質」是一種

「道德上之偽善的二元性」並開始重新思考這個時代如何評價自由與民主越

戰或「第三世界」藉此反思當前知識份子的角色133認為費里尼的頹廢是「全

世界日益濃厚起來了的東西妥協主義和國際政治多元化的傾向」過程的結果134

上述會有這樣積極想法的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比如和陳映真離開《劇場》

並轉到《文學季刊》的劉大任他在一九六四年夏天從夏威夷到香港再來到台

灣而認識陳映真「因為讀過〈麵攤〉心裡便明白這是『自己人』」135而之

所以認為是「自己人」是因為在時代「騷動」的氛圍中想要開創新的「民族」文

藝道路劉大任指出 負責設計的黃華成在顛覆傳統方面勢破如竹剛健又主張全盤西化他們

兩人帶動的思潮主宰著雜誌的方向卻引來一些反省映真和我代表

132 莊靈著〈瑣憶劇場時代的陳映真〉《文訊》第 287 期2009 年 9 月頁 56 133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2 134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6 135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頁 103收錄於陳映真等著《人

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67

這種逆向思維我們頭腦裡面的社會歷史觀點終於成為《劇場》同人後

來分道揚鑣的起因維持原觀點的《劇場》在陳耀圻加盟後又陸續辦

了若干期我和映真則加入天驄的《文學季刊》136 劉大任指出自己和陳映真因為「社會歷史觀點」的「逆向思維」而離開《劇場》

其實也正因為西方思潮大量引進與追求逐漸意識到自身民族文化的危機那麼

陳映真思想上有何轉變導致想要離開《劇場》呢在〈關於「劇場」的一些隨

想〉當中陳映真認為「介紹現代西方的劇場之必要是無疑問的」但不能僅

只成為代理人還要「具備乎自己的某種知性」並且現代主義的危機之一是

「它的欺罔形式主義是一種『放毒』」137陳映真此時的論點已逐漸透過「民

族」文藝道路來反思現代主義但也並非全盤否定它因為陳映真在《劇場》上

還是以翻譯西方劇作為主陳映真在《劇場》雜誌中寫下〈現代主義底再開發〉

同樣也並非是全盤否定現代主義而是認為值得「再度開拓」陳映真對於「等

待果陀」的戲劇演出有以下想法 現代主義作品竟也有這樣滿足了藝術需要和知性需要的能力現代這

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物質樣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和神

的關係主人和奴隸的關係人類一般的個別狀況為主者的情況為主

者和為奴者的情況等等在這齣劇中那樣有力地做了解剖和陳列138 從上述言論可以發現陳映真此時強調的是「藝術需要」和「知性」而現代主

義還是具有滿足這兩個需求之處他認為台灣的現代主義是亞流的缺乏客觀基

礎只吸收西方文化末期的腐敗的影響導致思考和知性的貧弱因此要回到

現實建立知性的思考139因此陳映真此時重視「知性」並認為要有意識地吸

收西方知識這和當時知識份子接收文藝現代化的過程還是保持一致的 而陳映真和劉大任兩人同樣因為現代主義而反向激起「民族」文藝道路的追

尋實際上作品中想要呈現的是「民族」文藝道路趨向而非「左翼」儘管劉大

任在夏威夷期間已「生吞活剝吃下大批左翼文獻」而覺得自己一事無成140但

在《文學季刊》中的作品並不能直接說是具有「左翼」性質一九六八年陳映真

被捕入獄劉大任則因赴柏克萊大學而逃過一劫但也長期被列入黑名單而羈留

136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頁 104收錄於陳映真等著《人

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137 許南村著〈關於「劇場」的一些隨想〉《劇場》第 2 期1965 年 4 月 1 日頁 116 138 陳映真著〈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 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3 139 陳映真著〈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 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5-7 140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頁 103-104收錄於陳映真等

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68

美國並在一九七年代投身保釣運動而台灣一九七年代受保釣事件與國際

政治影響逐漸產生在民族主義上左右之區別特別是「向左轉」的中國民族主

義者在日後回溯一九六年代時便強調當時受到「左翼」鼓舞而非「民族」道

路的追尋實際上是漠視了台灣白色恐怖下並沒有產生革命的社會基礎除了閱

讀左翼禁書外最多只有「關注」海內外社會運動與中國文革的發展陳映真與

當時台灣的知識份子並沒有具體的行動與實踐 (二)《文學季刊》「民族」文藝道路的發揚 而《文學季刊》一開始仍延續著《筆匯》的現代文學道路的追尋方向但逐

漸意識到「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的重要性《文學季刊》中包含翻譯評論詩

散文小說隨想等部份但也不能說是「推向現實主義的歷史起點」141如果

不是「現實主義」驅動《文學季刊》的創作與批評方向那是什麼樣精神呢其

實是「民族」文藝道路的發揚因為《文學季刊》仍刊登姚一葦評論關於現代藝

術美學的文章或是刊登余光中葉珊周夢蝶管管辛鬱等人的現代詩但

部份青年知識份子已開始試圖透過創作來展現「民族」的現實處境而不能簡單

說這些作品是「現實主義」的精神 《文學季刊》第一期已發表多篇試圖展現「民族」現實處境的文章比如陳

映真〈最後的夏日〉探討現代中國民族崇尚西方生活的問題透過裴海東鄭介

禾鄧銘光李玉英來探討不同類型的知識份子以及這些知識份子對於「民族」

的歷史理解批評盲目追逐「西化」的問題等而劉大任〈落日照大旗〉則是描

繪留美知識份子的家庭關係知識份子在留美期間成婚生子並將孩子託給在台

灣的長輩藉此描繪留學生與家庭關係的現實處境此外還有尉天驄〈大山〉透

過病房中的對話呈現不同世代之間的生命經歷比如羅老經歷過在碉堡中「沒

有見過敵人」「沒見過戰爭」的戰爭142從山上跌下來的病人李主任則哼著黑人

的歌曲貝貝不知道阮玲玉是誰等等這些具有不同的生命經歷希望的人卻

只能在病房中懷想並透過李主任來說出「讓我們離開這兒有多好如果能離開

世界上的人我也願意」143的話因而尉天驄要展現的是這個時代當中各種「中

國民族」人物無力氣的形象並藉此思索過去的歷史尉天驄曾在〈談陳映真〉

一文中指出 記得文學季刊創刊之時我寫了一篇「大山」他看過以後高興得不得了

他叫著說「驢子你終於把陳映真的一泡屎給拉掉了」144

141 郭紀舟著〈左翼思考的萌芽保釣運動的波濤〉《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

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48 142 尉天驄著〈大山〉《文學季刊》第 1 期1966 年 10 月 10 日頁 97 143 尉天驄著〈大山〉《文學季刊》第 1 期1966 年 10 月 10 日頁 104 144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20

69

陳映真之所以會認為尉天驄寫出他心中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的確包含了時代的

「現實」層面但這個「現實」仍是基於當時「民族」精神與現實處境下創作的

這也是為何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關注的是「美國如何影響中國的知識份子」或

「中國民族的文藝道路要往何處去」焦點並不是放在「必須要立基在現實上創

作」《文學季刊》部份成員已逐漸意識到西方文化對於自身強調的「中國民族」

文化可能帶來負面的效果因而回過頭來探問自身「民族文化」在時代中的樣貌

其它比如尉天驄一九六四年已寫出批判舊傳統五四運動中復古與西化的〈在浪

潮中倒退必被淹沒〉這篇文章具有階級分析性質與強調現實的社會文學145並

且批判帝國主義的侵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尉天驄實際上是在不牴觸國民政府

反共立場下追尋「民族」文藝道路這也是為何一開始要引用孫中山的言論宣稱

自身「愛國」下進行創作146 而《文學季刊》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並發表評論批判當時追逐

西方標準的問題不單只是透過小說來陳述比如在曾在《筆匯》上探討杜步西

的許常惠在《文學季刊》中則轉向「民歌採集」的工作那為什麼許常惠要採

集民歌呢許常惠認為「今天當民間音樂走向頹廢的靡靡之音的路當藝術音

樂走向偽飾玄虛的陸的時候惟有依靠民歌的民族生命力才能挽救它」147這些

知識份子帶有「民族」使命感要為民族藝術尋找新的道路趨向陳映真也曾經

訪問許常惠和史惟亮兩人都曾經引介西方音樂與理論並回過頭來整理民族音

樂許常惠認為當下流行音樂有三類包括來自美國日本以及殖民地香港148

並強調台灣民謠歷史的整理工作而史惟亮則因為將台灣的音樂帶到國外去無

論被批判為漢奸或是有人士同情他這是整個台灣在民族道路趨向下產生的抗拒

與回應但是史惟亮並不想強調民族主義而是要站在研究者立場反而和《現

代文學》強調純文藝的作家有類似之處他認為當下的青年是無罪的無論他們

是絕對的民族主義或是絕對的世界主義這些應該被諒解149然而陳映真認為

史惟亮是個「宿命論者」150並沒有像史惟亮的說法具有較大的彈性與包容性

此外也因為「文藝現代化」是從現代化的先進國家所引進的當中還包括帝國

主義的問題陳映真認為不能照單全收也意味著陳映真逐漸站上與帝國主義相

145 尉天驄著〈在浪潮中倒退的必被淹沒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路不是一個人走得出來

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34 146 尉天驄於開頭引用「孫中山先生民國九年一月廿九日與海外同志書」一文尉天驄著〈在浪

潮中倒退的必被淹沒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路不是一個人走得出來的》台北聯經出

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1 147 許常惠著〈民歌採集日記〉《文學季刊》第 5 期1967 年 11 月 10 日頁 133 148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

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4 149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

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2 150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

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3

70

對的中國民族立場上來評價當時文藝現代化的問題現今郭紀舟認為《文學季

刊》「逐漸把握住『不滿』這樣的感情基礎傾向建基於『現實』與『土地』的

結構環境中」151這是放在「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的對立框架下討論站在現

實主義的位置來理解《筆匯》和《文學季刊》的發展過程反而無法區辨《文學

季刊》既要「現代」也要「民族」的複雜性並在戰後文藝發展過程中重新拾起

「民族」文藝道路來尋找自身位置當時儘管國民政府或文藝創作上的知識份子

在現代主義和「民族」立場上有不同的位置與詮釋都還是以現代化的先進國家

為主體來審視自身的文藝發展 另一方面現今也有諸多學者將一九六年代與中國五四運動的知識份子進

行比較比如鄭鴻生認為 六十年代是五四運動在台灣重新演練的時代做為中國現代革命重要一環

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在出版物的「中西文化論戰」讓當年的中國現

代化路線之爭在台灣重演一遍有若一場為台灣新生代所辦的中國近代史

的補課李敖等人當時以全盤西化派的姿態及潑辣的文筆挑戰對手他們

的觀點與視野雖沒超過大陸時期而且其中也充滿各自隱諱的政治意圖

卻無損於這是一次中國現代化議題的實質論辯無損於這是一次台灣遲來

的五四的重練即使這些補課與排演都必須限制在當時的親美反共的思想

框架之內只能涵蓋到五四豐富意義中的有限面向152 鄭鴻生認為一九六年代的文壇爭執像是「當年的中國現代化路線之爭在台灣重

演一遍」這和陳映真日後的思考脈絡保持一致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以後越

來越強調「社會性質」並試圖從一九三年代社會史論爭中來銜接台灣與中國

的左翼歷史然而台灣一九六年代和中國一九三年代是不同的時空脈絡台

灣此時是在反共與現代化的複雜過程中逐漸反向激起「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

不單只是反西方列強的帝國主義侵略還包括反對「紅色中國」即便陳映真與

部份知識份子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逐漸認同了「紅色中國」但對戰後「紅

色中國」仍是疏離的並且理解有限那麼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如何在「民族」情

感上認同「紅色中國」而產生「騷動」以下筆者從他們的民族道路趨向的追尋

與青年叛逆談起

二「民族」與「騷動」民族道路趨向的追尋與青年叛逆

「民族」與「騷動」是一九六年代部份青年知識份子內心理想的展現形式

151 郭紀舟著〈左翼思考的萌芽保釣運動的波濤〉《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

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47 152 鄭鴻生著〈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第 78 期2010 年 6 月頁 16

71

前面指出這些知識份子一方面透過西方或日本來吸收世界思潮一方面反過來思

考自身「民族」文藝道路並檢討盲目「西化」在這反思過程中不正面挑戰官方

反共民族意識形態但是這些知識份子逐漸受到中國文革西方抗議思潮影響而

產生「騷動」在轉向認同「紅色祖國」時才抵觸國民政府反共民族敘事 那麼台灣在白色恐怖時期青年如何產生「騷動」呢筆者之所以使用「騷動」

一詞所要指涉的是這些文藝青年因為文革而產生的內心狀態而不是實際的「革

命」本身在盧卡奇《列寧》一書中曾指出 革命的現實性也意味著社會的騷動舊結構的瓦解遠不限於無產

階級而是包括所有的階級畢竟列寧不是說過嗎「只有當『下層』不

願照舊生活而『上層』也不能照舊生活和統治下去的時候」才真正表明

出現了革命形勢「沒有全國性的(既觸動被剝削者又觸動剝削者)危機

革命是不可能的」危機越深革命就越有希望但是危機越深他所

涉及的社會階層也越多盤根錯節的本能運動也越是多種多樣以鬥爭最

終決定整個結局的兩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力量對比也會

越加混亂和可變153 也正因為「革命的現實性也意味著社會的騷動」是「遠不限於無產階級而是包

括所有的階級」的現實鬥爭過程但一九六年代台灣尚在戒嚴時期並非整個

社會產生「騷動狀態」這些知識份子更無法實踐社會革命而陳映真與同時期

民族道路追尋的文藝人士因為中國文革而受到鼓舞也只能算是知識份子的「內

心騷動」而非社會整體的「騷動」那麼這些知識份子的「內心騷動」是什麼呢

筆者以下先從陳映真如何在「民族」文藝道路上因為不滿文壇現狀而發表評論抨

擊並且進一步探討因為中國文革而產生「騷動」的「阿肥家的客廳」成員以

及陳映真與這些知識份子之間的關係 (一)由現代主義反向引發的「民族」使命感 一九六年代中葉以後部份年輕的知識份子逐漸產生「民族」使命感並

意識到當時盲目追逐現代主義對文藝帶來負面效果試圖在台灣尋找「民族」文

藝道路趨向包括第二節指出陳映真小說開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即便入獄期間友人代為發表的作品看似具有反抗性質但仍沒有跨越過國民政府

反共民族意識形態的底線那麼這個差異在哪裡呢就「民族」文藝道路來說

陳映真並沒有正面挑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直到他受到中國文革影響才逐漸轉

向認同「紅色中國」這些除了展現在小說作品中之外也呈現在評論中包括

153 盧卡奇(Georg Lukaacutecs)著張翼星譯杜章智沈起予主編〈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黨〉《列寧》

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年 10 月 16 日頁 46

72

對於「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以及對於知識份子的評價上 那麼陳映真當時如何評價「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以及對當時知識份子有

什麼樣的討論呢陳映真曾在《草原雜誌》發表〈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一文中

探討「民族」文藝道路上批判現代詩的知識份子類型其中兩者分別是「保守派

的殘渣」和「三十年代文學的孤兒」前者佔著高位而批評白話文後者則是受

中國左翼熱病以及中國抗日的民族主義的影響154而第三種反對論者和前面兩

者並無聯繫他們和傳統疏隔仍在摸索階段而無統一主張155那麼陳映真對於

現代主義的反抗性是如何理解的呢他認為 現代主義是一種反抗能夠對於現代主義稍做發生學的考查的人就能明

白現代主義如何是對於被歐戰揭破了的歐洲的既有價值底反抗又如

何是對於急速的工業化社會所強施於個人的劃一性底反抗台灣的現代

派在囫圇吞下現代主義的時候也吞下了這種反抗的最抽象的意義我

說「抽象的意義」是因為在反抗之先必須有一個被反抗的東西然而

與整個中國的精神思想的歷史整個兒疏離著的台灣的現代派們實在

說連這種反抗的對象都沒有了156 陳映真此時已注意到現代主義面臨的問題並且當時現代詩人盲目追求「西化」

的問題已逐漸浮上檯面因而要檢討「整個中國的精神思想的歷史整個兒疏離

著的台灣的現代派們」陳映真的論點中展現出從「中國民族」立場出發來檢討

文藝道路趨向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批判台灣現代主義者喪失「反抗」

精神文中的「反抗」並非要挑戰統治者而是「歐戰揭破了的歐洲的既有價

值底反抗」與「對於急速的工業化社會所強施於個人的劃一性底反抗」因此

陳映真實際上是從檢討現代主義的基礎上來評論的 另一方面陳映真在〈知識人的偏執〉一文中則以批判學院派的知識份子

為主陳映真指出 他們對於認識問題之追求某種近乎化學上的純粹底努力一方面由於認識

的非絕對性人們總是因著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的不同的條件只能不斷

地向真理逼近一方面由於把認識當做化學中追求某些純淨的物質那

樣不得不把某種「人底」的東西除去了而墮落成價值中立的沒有人

154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 155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頁 13 156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頁 12

73

味的工作終於也不免於自囿為一個反對派性的派性一個反對偏執的偏

執罷157

陳映真強調「人底」特性並認為並沒有所謂價值中立而這種「由於無知而來

的偏執」「由於知識而來的偏執」158甚至會導向「強烈的階級和黨派性」159

陳映真批判知識份子因為追求真理而產生「把某種『人底』的東西除去」的「偏

執」對於西方知識的引進在《中華雜誌》第二期已有所批判特別是邏輯實

證論的部份 過去之馬列主義已使我們慘受奇禍近十餘年來頗有高談邏輯實證主

義者然每多拾其一二口號變漫為誇張而又不免生吞活剝許多青年

甚至是好學青年為其所誤160 《中華雜誌》認為邏輯實證論會使「好學青年為其所誤」甚至翻譯W Barrett的文章認為「實證主義偏重人類理知的活動而無視人類情緒生活使情理分歧

生活偏枯哲學智慧因以毀棄文化危機因以叢生」161其實和陳映真之後批判

知識份子盲目西化是性質相似的尉天驄曾指出陳映真在這一階段「跟台灣一些

談存在主義談邏輯實證論談性解放helliphellip的朋友經常在一起」因而孕育了〈獵

人之死〉與〈唐倩的喜劇〉162特別是〈唐倩的喜劇〉中對於對諷刺胖子老莫的

存在主義批判羅大頭的邏輯實證論也就意味著陳映真站在與盲目西化相對的

中國民族立場來檢視當時的知識份子此外〈六月裡的玫瑰花〉也已經開始批

評越戰與帝國主義的問題比如軍曹巴爾奈最後因為越戰而死艾密麗黃則是

收到他戰死沙場的信件 「helliphellip他為無可置疑的民主和平自由和獨立而戰他為合眾國傳統的

正義和信念捐軀他的犧牲為全世界自由人民堵塞奴役和反人性的逆流底

鬪爭墊上一塊有力而雄辯的巨石

helliphellip」163

157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20 158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6 159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6 160 胡秋原著〈評邏輯實證論〉《中華雜誌》第 1 卷第 2 期1963 年 9 月 16 日頁 7 161 W Barrett 著程石泉譯〈二十世紀實證主義面面觀(下)〉《中華雜誌》第 2 卷第 4 期1964年 4 月 16 日頁 23 162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21-122 163 陳映真著〈六月裡的玫瑰花〉《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年 10 月頁 31

74

小說中強調這段話也就是一方面要指出帝國主義「為無可置疑的民主和平

自由和獨立而戰」的欺罔性另一方面要指出追求第三世界國家想要透過美國達

成「全世界自由人民堵塞奴役和反人性的逆流底鬪爭」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巴爾

奈也有著被白人奴役的黑人家庭歷史艾密麗黃則是冀盼著巴爾奈回來並獲得

他的愛情而陳映真的帝國主義批評在這個階段已展現出雛形和站在「民族本

位」立場的《中華雜誌》已開始批評帝國主義 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此時已開始批判現代主義但兩者批評的基礎並不一

樣一九六三年八月創刊的《中華雜誌》一開始即站穩官方反共民族立場回應「中

西文化論戰」批判台灣在戰後的西化問題而陳映真等作家則是因為文壇狀況

而從現代主義反向追求民族文藝道路那麼《中華雜誌》為何要批判「全盤西化」

呢胡秋原曾經在分析共產主義崛起與中國的被中共「竊據」時指出 新文化運動(一九一五年以後)走向「西化」但是中國知識份子很快

的發現西方也在它的文化危機之中而共產主義之新潮已在世界上傳

播在各種「主義」的迷惑中中國知識份子在思想上分成三派傳統

西化與俄化而傳統派逐漸衰落helliphellip在雅爾達的安排下西化派的外

交官訂立中蘇條約而便利了共產黨的進攻美國在太平洋學會吹著親共的

笛子中國的西化派就跟著笛聲而轉變為俄化派青年們也就隨之左傾

了164 胡秋原的觀點代表反共的民族主義知識份子立場從新文化運動為始解釋了西

化派受美國親共影響而左傾的原因這也是官方批判「全盤西化」的內在邏輯

因而成為對《文星》進行指控的合理理由甚至胡秋原也以「反中國」「反學術」165來批評殷海光的著作並大力批駁《文星》的刊物內容認為是「以科學與自

由為面具而欺騙青年威脅社會」「誣謗自己民族以討好特定外國人」「通謀國際

上蓄意反對中華民國的偽自由集團而危害國家」166同樣的陳映真〈最後的夏

日〉當中也可以見到裴海東說「他們就不曉得『五四』呀『全盤西化』呀為我

們中國搞出了共產黨」而鄭介禾雖然不喜裴海東但仍「誠懇地」說「這話是

對的」167上述見到《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對他的影響這個時期在

「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追尋的知識份子仍有部份差異存在只不過直到鄉土文

學論戰期間陳映真等人才和《中華雜誌》明確結合 164 胡秋原講孟德聲譯〈中國共產主義之前途與第三世界〉《中華雜誌》第 10 卷第 4 期1972年 4 月頁 31 165 胡秋原著〈為學術詐欺告各有關方面論不可誤人子弟及要有一個師道尊嚴運動〉《中華

雜誌》第 4 卷第 5 期1966 年 5 月 16 日頁 13 166 徐高阮著〈不容以私心害國〉《中華雜誌》第 4 卷第 1 期1966 年 1 月 16 日頁 8 167 陳映真著〈最後的夏日〉《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月頁 99

75

相對地陳映真與當時知識份子一開始仍受到現代主義影響很大這和之後

《中華雜誌》的強烈批判西化現代主義的立場有所差異這些知識份子當時追

求現代主義甚至是閱讀《自由中國》《文星》《中華雜誌》這些都是同時期

知識份子的普遍現象之後陳映真既接受現代主義洗禮而又批判盲目西化但是

在「反共」立場上和《中華雜誌》逐漸產生差異因為文革期間陳映真轉而認同

「紅色中國」或許陳映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無法表示認同的「中國」是哪一方

但是在官方視「中國」為一整體的中國民族主義框架下尋找到一個評論空間

比如陳映真在〈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一文批判帝國主義色彩的電影《日本最長

的一日》認為這部日本電影並沒有對帝國主義愛國主義進行檢討當中仍具

有天皇崇拜的日本精神168陳映真認為要解決戰後帝國主義可能再次帶來的危

險「作為新生一代的中國人我們必須嚴重地關切helliphellip『日本最長的一日』所

散播的危險意識」169在反帝的層面上從中國民族立場批判日本帝國主義可能帶

來的威脅是官方意識形態可以接受的部份而只有在認同「紅色中國」時才與

官方反共民族主義產生差異 因此即便強調「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的知識份子和官方反共民族立場上有

所差異但也並未挑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而在一九六六年中國進入文革時期

陳映真與部份知識份子產生民族認同上的「騷動」並且才真正觸及到國民政府

的禁忌那麼當時知識份子「民族」認同上的「騷動」過程是什麼筆者最後要

從「阿肥家的客廳」以及因「民主台灣聯盟」案而入獄的原因來看 (二)「騷動」的「同溫層」從「阿肥家的客廳」到「民主台灣聯盟」案 從「阿肥家的客廳」到「民主台灣聯盟」案是當時文壇中因強調「民族」

文藝道路而「騷動」的重要過程淺井基文曾指出 1963 年那時特務機關的監視之眼是非常嚴密的除了中國大陸廣播的

片斷訊息以外我想陳映真並無其他了解共產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方法

他批判蔣介石的獨裁政治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以台灣回歸

祖國作為目標的想法是很明確的不過如同我之前提到的這些完全是立

基於「憂國憂民」「愛國」的民族主義170 陳映真等人當年的確逐漸產生有異於國民政府的反共民族敘事但淺井基文所言

168 陳映真著〈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

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6-107 169 陳映真著〈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

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0-111 170 淺井基文著鄭宏譯〈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的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58

76

「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主張只要不宣稱認同「紅色中國」仍可隱

藏在國民政府「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目標之下這是一個「誰統一誰」的問題

因此重點在於「民族」文藝道路本身如何構成知識份子「騷動」而「叛逆」

並且產生異於國民政府民族敘事的過程 「阿肥家的客廳」是一個文藝人士「聚會的場合」這個團體中有研究音樂

文學戲劇等不同類型的文藝青年並且也強調文藝上的現代化西化包括丘

延亮(阿肥)吳耀忠林懷民季季楊蔚等人楊蔚是此團體中年紀較大的

人物他曾經是受白色恐怖判刑的政治犯戰後初期曾經被國民政府囚禁出獄

後則成為現代畫現代音樂的重要推手在聯合報上擔任專欄記者包括「這一

代的旋律」「為現代畫搖旗的」後集結成冊出版專欄中推崇的音樂家畫家

他們一方面是藝術現代化的前衛派另一方面楊蔚也用「民族」話語來支撐他們

尋求前衛的合理性在美術方面楊蔚引用劉國松談抽象藝術的說法認為抽象

藝術是「唯心的是否定唯物論的是積極建設的而不是虛無的」並且抽象

藝術「正盛行於整個自由世界」171在音樂方面楊蔚也透過聯合報專欄來推舉

青年知識份子的創新比如他認為丘延亮是個前衛派「他作曲徹底反叛了古

典音樂的傳統」並將中國古典民謠改編成現代音樂172這些呈現出文藝現代化

西化與「中國民族傳統」兩者並不相互排斥重點是如何「有反思性地」接收西

方思潮的問題而楊蔚由於有「舊案」在身出獄後仍受到警總監控之後去阿

肥家時「警總的人要在他身上藏一個像紐扣一般大小的無線電錄音器」173因此

楊蔚應是最初「洩密」的人物這些言論成為之後羅織罪名的證據之一儘管丘

延亮的家庭背景與政治人物有關係國民政府並沒有馬上逮捕直到一九六八年

五月陳映真獲愛荷華大學邀請參加「國際寫作計劃」丘延亮獲得美國堪薩斯

州立大學獎學金兩人要出國前夕才被捕入獄174這即是官方所謂的「民主台灣

聯盟」事件淺井基文曾對此事件有所看法 但我在台灣時他們並沒有舉辦組織性的讀書會或者是他們冒險接收

了我託交給學弟的那些書籍去舉辦讀書會也說不定但就我了解聽說他

們被逮捕後我學弟承接的那些書籍被在台日本大使館沒收如果是這

樣組織讀書會的罪名我想應該還是台灣當局捏造的吧175 淺井基文認為讀書會的罪名是捏造出來的甚至林麗雲認為這些禁書只是「警總

171 楊蔚著〈哦旗手旗手〉《為現代畫搖旗的》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8 年 11 月 30 日

頁 16 172 楊蔚著〈兩百磅的前衛派〉《這一代的旋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 年頁 7 173 季季著〈我的再生母親〉《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129 174 季季著〈音樂派與左派的變奏〉《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86 175 淺井基文著鄭宏譯〈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的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58

77

起訴陳等人的重要『罪證』」176並成為羅織「民主台灣聯盟」案的手段然而

實際上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因為文革而產生「叛逆」「騷動」有所激越的言論與

展現被揭發這才是重要的原因即便閱讀左翼禁書也可能如淺井基文所言

「我們那時候只是比較粗淺地談到資本主義覺得沒有社會主義不行只有初

步基本的認識而已」177 那麼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如何因為「左翼」而「騷動」並且轉向認同「社會

主義中國」呢這主要是因為閱讀「左翼」禁書之故丘延亮曾指出「我是她

生出來的左派我從小跟著她看那些左的書受她影響很大」178這也意味著禁

書並非真正禁絕只是不能公開傳閱而一九六六年文革對這批知識份子影響很

大季季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指出「那時文革已經開始翻天覆地楊蔚起床看報

總是先找文革新聞邊看邊興奮狂叫『他媽的中國人要翻身了』」179此時

陳映真也關注香港暴動在一次楊蔚和季季拜訪陳映真時在茶几上看到「香港

暴動內幕」180丘延亮則是深夜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抄錄書寫評論

並且和友人交換心得181這些突顯出陳映真所屬的團體對中國文革抱持嚮往轉

而認同「紅色中國」但上述值得注意的是僅管丘延亮認為自己是個「左派」

但實際上台灣在一九六年代白色恐怖下並沒有產生革命的社會基礎甚至連革

命的「同路人」182位置都難以企及並且「同溫層」當中也並未有具體的「左翼」

性質的文藝展現這些青年知識份子最多也只能說是「認同」了左翼與革命而已

最後對中國抱持嚮往也並非是這些知識份子的專利《現代文學》的成員陳若

曦也曾經肯定文革理想進入中國後才對文革理想幻滅 因此從文革激發出來的「中國想像」是當時知識份子的普遍現象這些是

立基於「中國民族」情感而產生的「騷動」「叛逆」加上「同溫層」其實著重

在「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的討論也不完全排斥西方現代主義浪潮這些知識份

子對於「左翼」「革命」的理解仍然有限而僅止於「認同」更重要的是陳映真

與當時知識份子閱讀禁書「認同」中國文革這才真正抵觸到國民政府反共意

識形態的意義

176 林麗雲著〈黑暗中尋找星星〉《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年 3 月頁 110 177 馮啟斌翻譯逐字胡清雅整理〈淺井基文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會後討論)〉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71 178 季季著〈阿肥家的客廳(上)〉《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60 179 季季著〈音樂派與左派的變奏〉《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82 180 季季著〈我家的文化革命〉《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139 181 季季著〈音樂派與左派的變奏〉《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85 182 魯迅曾討論蘇聯「同路人」青年的產生原因認為「當時的革命者正忙於實行惟有這些青

年文人發表了較為優秀的作品」並且「他們雖非革命者而身歷了鐵和火的試煉所以凡所描

寫的恐怖和戰慄興奮和感激易得讀者的共鳴」也就意味著即便是認同左翼的「同路人」也

必須要有具有「革命」的社會條件下才能形成魯迅著〈前記一〉頁 5收錄於理定等著魯

迅等譯《豎琴蘇聯同路人小說選》台北慧明文化2002 年 4 月

78

綜觀上述分析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是在反思現代主義的潮流之

下逐漸向「民族」文藝道路趨合並且因文革而「騷動」他與當時知識份子

在不違反官方反共意識形態的前提下追求文藝現代化只不過陳映真與部份《文

學季刊》成員逐漸強調「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而這些知識份子追尋的「民族」

文藝道路雖然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並不一樣因為在現代主義浪潮而反向追尋

「民族」文藝道路的過程中但也並未挑戰官方反共意識形態 而陳映真所屬的「同溫層」因為文革而在「民族」認同上產生「騷動」在

「誰統一誰」的「一個中國」概念上轉向認同「紅色中國」和國民政府的反共

民族敘事有所差異但是在國民政府白色恐怖的「坦克」之下即便轉向「紅色

中國」的認同也並未真正具有「革命」性質甚至無法表現在小說或評論中

此外「民主台灣聯盟」案雖然對這些因認同「紅色中國」而「騷動」的知識份

子造成不小的打擊但是陳映真在出獄後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的「反帝民族

意識」一方面除了藉由左翼階級分析來批判帝國主義一方面在高舉「民族文

學」的大旗時更側重於肅清台灣內部「分離主義」的敵人

79

第四節 小結

本章指出陳映真從現代主義菁英主體位置出發開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並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的過程在他的創作歷程中無論是懵

懂期間曾經見證白色恐怖的歷史或是和同時期台灣本土作家《筆匯》《現代

文學》《劇場》和《文學季刊》的成員都有諸多關係然而陳映真在摸索過程

中終究選擇和《筆匯》《文學季刊》成員保持一致的「民族」文藝道路趨向

並且在其小說創作中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儘管他和同時期的作家

都曾經涉獵過或多或少的左翼書籍但是在早期小說的諸多母題當中筆者認為

「民族」話語是構成他早期小說話語邏輯的重要元素之一 首先筆者在第一節中指出陳映真的創作背景並進一步討論早期三篇小說

的話語邏輯做為理解陳映真早期小說的出發點在於知識菁英試圖釐清自身與家

庭時代之間的關係第一篇小說〈麵攤〉沒有如日後小說中側重知識份子的內

心活動並且實際上是「旁觀」統治者的「慾望之眼」並沒有挑戰官方意識形

態與權力關係之後〈我的弟弟康雄〉〈家〉則是延續〈麵攤〉書寫家庭時代

的母題但是知識菁英視角的詮釋也逐漸展現出來並且在這過程中知識份子將

內心活動與家庭時代區隔出來視為壓迫知識份子內心活動的來源這種強調

內心活動與焦慮的特性反而和當時現代主義小說的性質趨近並且這些相似的

話語邏輯也展現在其它「民族」文藝道路追尋過程中的早期小說當中在小說人

物被壓抑的過程中產生對時代家庭與故鄉他鄉的貶抑並產生施淑所言的

不斷重複的「心靈災難」而這個「心靈災難」包括理想情慾民族等部份

這些在陳映真一九六八年以前的作品中基本上均維持這樣的敘事結構與話語邏

輯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已逐漸產生將不同「省籍」的人物形象刻板化本質化的

現象

其次筆者探討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來源以及早期

小說中「民族」話語的建構過程陳映真從一九六年〈鄉村的教師〉開始思索

「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並在之後〈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等作品中不斷重

複先前的「民族」觀點以及其它母題因為他不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而產生焦慮感並試圖透過知識份子的內心活動與壓抑狀態來進行解釋然而另

一方面陳映真其它早期小說也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中

不斷位階化本質化小說中知識份子與他者之間的關係包括省籍共同命運的塑

造台灣知識菁英形象的塑造透過貶抑台灣自我強調不分「省籍」的共同命

運來縮減自身「成為中國人」的距離 第三筆者探討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包括從接受現代主

義的過程到強調「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因文革而產生「騷動」陳映真在《筆

80

81

匯》與《劇場》時期仍有強烈的現代主義色彩但已開始醞釀「民族」文藝道路

的思索也是之後《劇場》分裂的原因而《文學季刊》雖然開始強調「民族」

文藝道路趨向但也並未脫離現代主義美學的特質此外在中國文革之際陳

映真和強調「民族」文藝道路的「同溫層」成員也因此產生「民族」認同上的「騷

動」這些因為楊蔚的洩密而導致「民主台灣聯盟」案這些知識份子因為「民

族」認同而騷動遠大於「左翼」認同更未曾起身革命因為台灣在黨國戒嚴

體制之下經歷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期間的政治肅清後已然喪失了革命基礎 透過上述分析本章藉此重新檢視陳映真早期「民族」文藝道路的開展過程

這些和現代主義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甚至是因為文革而「騷動」的過程有

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今趙剛批評現今研究者以現代主義定位陳映真並試圖將陳

映真早期小說視為具有左翼性質他批評現代主義者將「青春期苦悶給永恆化與

哲學化」而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中「性或青春期苦悶和一種左翼的禁忌的理

想主義以及一種非體制化的基督教信仰不安地綰合在一塊兒」183然而趙

剛也同樣將「左翼」給永恆化哲學化他將陳映真「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視

為是一個絕對的不容質疑的條件而筆者重新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中檢視

其小說話語邏輯以及探討他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時「民族」文藝道路趨向才是

他這個階段所強調的重點所在甚至在「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過程中已出現將

台灣人與外省人刻板化本質化的現象

183 趙剛著〈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求

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43

第三章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在〈「鄉土文學」的盲點〉中已然展現並且到

一九八年代時以「第三世界論」回應黨外運動的「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學本土

論者他在出獄之後和「回歸現實」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開始形塑其「第

三世界論」一方面陳映真運用左翼階級分析探討台灣社會的各個層面並且

逐漸和《中華雜誌》中國民族主義者左右翼結合抨擊帝國主義對於台灣的影

響另一方面他以中國民族主義為核心價值並透過「第三世界論」來批判「消

費社會」與「台灣意識」在這個過程中陳映真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論戰

過程中開展他的「第三世界論」並且他在「第三世界論」框架下如何透過「反

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展開「消費社會」批判「台灣文學」批判的過程這

必須以一九七五年陳映真出獄之後的評論文章談起並分析其小說作品當中的話

語邏輯做為理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發展過程 本章討論陳映真出獄後如何銜接上現實主義潮流並在民族本位立場上建構

「第三世界論」來回應本土論者筆者在第一節探討「回歸現實」的潮流下產生

的「革新保台」與「反帝民族意識」並且陳映真出獄後如何銜接上「反帝民族

意識」藉此開展「民族文學」與「批判分離主義」的論述其次筆者從其「華

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探討陳映真「第三世界論」框架下的「反帝民族意識」在

小說當中的話語運作過程第三筆者進一步總結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話語

邏輯如何透過「第三世界論」看待台灣社會中各個面向的問題並且黨外與台

灣文學本土論者如何回應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 透過本章的分析才能理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基礎是奠基「反帝民族

意識」的核心價值上階級分析只是論述的形式而「第三世界論」則是論述框

架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的意涵在於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學習促

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並且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將

東西方二元對立起來透過貶抑與刻板化帝國主義者的形象塑造台灣人與外

省人的差異在他高舉民族文學的大旗時其實還是重新落入殖民主義絕對化的

二元對立框架中不斷將自身「民族」拋向「他者」的位置上

82

第一節 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與「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本質主義理論和排他性理論或是藩籬和邊界的困難是在於它們產生了

較多赦免和寬恕無知與煽動因而產生兩極化而非促進知識縱使最粗略

地瀏覽一下近來盛行一時的各種有關種族現代國家和民族主義本身的理

論就能證實此一可悲的事實helliphellip其次你多半會因而去維護那種本質

或經驗的本身而不是去提升它的全面知識以及他和其他知識的糾纏和

依賴關係結果你將會把其他人的不同經驗貶低到劣等的地位1 陳映真入獄前已然開始追尋「民族」道路出獄後銜接上「回歸現實」潮流

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且在批評台灣文學當中的「分離主義」時逐漸形成「第

三世界論」此時陳映真的評論中已帶有階級分析的過程但是他以「反帝民族

意識」為核心價值一方面透過左翼階級分析挑戰當時言論的禁忌但另一方面

在批判「分離主義」時卻又和官方立場保持一致特別是他在以「民族」立場回

應本土論者時如薩依德所言這是一種「兩極化而非促進知識」的應對方式

甚而在批判「分離主義」時將「其他人的不同經驗貶低到劣等的地位」此外

陳映真的評論中也由於透過「反帝民族意識」來回應鄉土文學論戰當中所蘊涵

的「民族使命」反而變成一種「本質主義理論和排他性理論」而這樣的民族話

語也奠定了他日後小說創作與評論的基調並進一步將「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上

升至「第三世界」與「民族文學」的討論範疇 而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來建立「第三世界論」是其思想的核心

價值所在一方面他試圖透過左翼階級分析來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台灣

的影響另一方面他更側重「台灣文學」當中的「分離主義」批判這和他入

獄期間以及出獄後的台灣政治社會發展走向有什麼關係這必須從一九七

年代的脈絡來看陳映真銜接「回歸現實」的條件以及陳映真出獄後到鄉土文

學論戰期間所開展的論述 因此筆者本節透過「回歸現實」潮流中的兩條道路以及陳映真出獄後銜

接上「反帝民族意識」批判「分離主義」的過程做為理解陳映真「第三世界

論」形成的基礎本文一開始從「回歸現實」浪潮中的「反帝民族意識」與「革

新保台」兩種立場談起分別代表中國民族主義所產生的兩種不同思路其次

探討陳映真階級分析下所側重的「反帝民族意識」特別是在參與《夏潮》與鄉

土文學論戰期間「反帝民族意識」是他此時評論的主軸並且逐漸和《中華雜

誌》立場趨合

1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差異的經驗〉《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出版社2004 年 1 月頁 76-77

83

一「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回歸現實」的兩條道路

一九七年代台灣的「回歸現實」浪潮中逐漸發展出兩股不同的道路選擇

並且陳映真出獄後旋即和這股潮流接軌此時由於台灣國際政治的危機逐漸產

生民族道路上不同思路的知識份子他們承接一九六年代以降不同於官方反共

民族敘事的聲音開始以中國民族主義的話語打開「回歸現實」的言論空間那

麼當時知識份子在民族意識下選擇的道路有什麼差異呢在這波「回歸現實」的

浪潮中一方面在民族道路趨向上受保釣事件的刺激知識份子關心「中國民族」

未來命運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經驗缺乏知識份子認為關心「台灣」這塊土

地應當具有優先性游勝冠指出一九七年代因為保釣而激發的民族意識在台

灣內部有兩種反應 一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作用下尋求兩岸統一壯大中國以對抗帝國主義

的新民族主義因為主張兩岸統一在社會主義祖國之下所以可說是呼應

中共的統一立場另一則是因為中共向外擴展外交逐漸取代台灣的國際

地位對台灣的生存造成威脅由《大學雜誌》所帶動反中國併吞的革

新保台主張兩者相較在台灣的生存都成問題的時刻反帝當然就成為

次要的問題2 游勝冠區分出「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立場是當時知識份子對於

僵化的官方意識形態的挑戰而一九六年代的民族道路趨向到保釣期間逐漸區

分出上述兩者因此筆者先從「革新保台論」與「反帝民族意識」談起 (一)反帝民族意識 首先就「反帝民族意識」而言當中最重要的是以中國民族主義來開展出「左

翼」的思想基礎在保釣運動前除了第二章第三節所指出的已經有一些知識

份子朝向「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發展此時已具有批評帝國主義現代主義西

化等問題的基礎雖然和《中華雜誌》並沒有直接聯繫但這是鄉土文學論戰後

兩者趨合的重要原因 而在一九七年代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危機已然開始浮現此時《中華雜

誌》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來關注世界局勢已經發表多篇文章討論「美國將

琉球歸還日本」的議題比如在〈我們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一文中指出

2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再興〉《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7 年 6 月頁 194

84

今天日本共黨社會黨總評日教組全學聯所發動的收回沖繩運動

是他們「一九七年鬥爭」之準備這不是我們一定要關切的理由日本

商人與中國通商我們也不一定要特別關切但是日本左傾政客與左傾

團體其經費來源大部份來自中共以及與中國通商的商人的津貼是日

本報紙雜誌公開承認之事又他們對蘇俄所佔日本北部島嶼並不認為「如

日本本土一般」而獨要對琉球認為「日本本土一般」足見醉翁之意不在

酒這兩點便關係到我們的嚴重利害乃至生死利害我們有理由亦有權

利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3 《中華雜誌》站在反共反帝國主義的角度認為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是攸關「嚴

重利害乃至生死利害」之事並批評日本政府左傾以及和中共通商之後《中

華雜誌》在批判日本與美國的反共民族主義之下熱烈展開對於琉球主權的討

論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釣魚台主權的國際政治問題浮出也掀起一九七年代台

灣保釣運動的序幕 一九七年代初期因琉球問題而引發釣魚台事件是國民政府國際政治危機

的起點保釣事件激發學生的愛國民族意識一九七一年學生發起遊行抗議

甚至到美國與日本的大使館遞陳情書雖然台灣內部的保釣運動旋起即滅但也

打開了青年關心政治社會的民族使命感之後隨著美國季辛吉與尼克森先後訪

問中國甚至同年中共進入聯合國台灣退出聯合國等等大學內部呼籲校園與

政治改革的聲浪也逐漸提高蕭阿勤曾經指出這些除了圍繞在校園內部「教育

獨立」「大學民主化」的問題之外不分省籍的學生參與各種「國是座談會」「這

些活動的訴求也超越校園直接挑戰國民黨統治體制而提出重大變革主張」4

另一方面相對於學生的改革熱情也激發了社會中保守聲音的回應比如孤影

在《中央日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對陳鼓應等知識份子與學生運動提

出反對意見 我如此作是因為客觀形勢告訴我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執政黨已經是

保護我們不陷入一種可厭可怕到不可形容的地步的制度之惟一保障在這

面臨重大考驗的關頭我們如果不能毫無保留的支持我們的政府和執政

黨我們如果不肯站起來堅決反對一切足以引致社會動亂的主張也許有

一天我們所有的人連現有的一切都會失去更不用談什麼「民主廣場」「學

術自由」了這就是小市民不揣鄙陋提出最沉痛呼籲的主要原因5

3 本社〈我們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中華雜誌》第 7 卷第 68 期1969 年 3 月 1 日

頁 5 4 蕭阿勤著〈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浮現與形成〉《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

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108 5 孤影著〈一個小市民的心聲〉《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社1972 年 4 月頁

44

85

孤影在這篇文章中「堅決反對一切足以引致社會動亂的主張」看似一個尋求社

會安定發展的「小市民」心聲實際上是依附官方立場的保守說詞並反對保釣

運動知識份的激越言論當然官方反共立場當中也有積極的聲音出現比如《中

華雜誌》一方面肯定政府對於釣魚台的立場6另一方面也支持學生愛國的民族

熱情《中華雜誌》批判社會中「小市民」的「苟安」思想認為「『小市民』之

所謂『國本』實即他目前所享受的那一套苟安的生活方式」7在民族立場上積

極程度比「小市民」強烈對於當下「苟安」而不願意面對台灣政治現實的保守

心態表達不滿那麼《中華雜誌》如何看待學生運動呢胡秋原曾在演講過程的

問題討論上認為「學生的愛國運動我們都應該同情都應有一種愛護」也

就是對於學生運動中的愛國民族意識予以肯定並進一步指出「國家的事情不

是那麼簡單我覺得年輕的朋友愛國之時應該把各種問題研究清楚而此事應

該請老師給他一種指導」甚至要參加救國團才能夠使「青年的運動不為不正

當的人所利用」並讓國家在愛國運動中間培養人才8簡而言之《中華雜誌》

站在反共反帝國主義的立場上要讓這些學生的愛國心「導向正途」這是在

官方保守立場與小市民「苟安」思想之外另一種對於當時學生愛國運動所發出

的看法 此外島內知識份子也因為釣魚台事件的影響在學院內部產生民族主義的

討論甚至在《大學新聞》《台大法言》的辯論過程中出現「左翼」話語這些

文章的性質主要仍是基於民族主義出發來討論時事並且這些校園內部的齟齬在

「民族主義座談會」達到高峰「民族主義座談會」要探討的問題是「現階段民

族主義之內涵意義和展望」「民族主義和中國之命運」9之後因為座談會中馮

滬祥錢永祥與陳鼓應針鋒相對此事件越演越烈並轉而到「職業學生」的討

論10王曉波則是站在反共反帝立場上為民族主義辯護他在回應《大學新聞》

6 「九月二十五日嚴院長在立法院施政報告中說『關於釣魚台列嶼案日本政府所指該列嶼

為日本領土並聲明我對該海域之大陸礁層所作任何片面權利主張應屬無效各節我政府已就此

事答覆日本政府明白表示不能同意並認為我國依現行國際法原則及一九五八年大陸礁層公約

之規定對台灣以北鄰接我國海岸之大陸礁層資源有探測及開發之權我政府對該列嶼之正當

權益立場堅定並決以全力維護』」而國民政府的發言實際上焦點是放在「資源」而非「領

土主權」反而不若站在民族主義立場的《中華雜誌》具有積極性本社〈支持政府對釣魚台列

嶼立場〉《中華雜誌》第 8 卷第 87 期1970 年 10 月 1 日頁 3 7 本社〈貫澈國策乎投降田中乎斥駁知日派及其代言人聯合報〉《中華雜誌》第 10卷第 112 期1972 年 11 月頁 7 8 胡秋原講〈尼克森訪問中共後之世界形勢與海外青年愛國運動〉《中華雜誌》第 10 卷第 106期1972 年 5 月 8 日頁 37 9 本報訊〈暢論世局盱衡當代 論壇社舉辦座談會 師生即將暢談民族主義〉《大學新聞》第

283 期1972 年 12 月 4 日第 1 版 10 馮滬祥在〈鄭重聲明〉一文要陳鼓應指控其為「職業學生」鄭重道歉而陳鼓應則發表〈有

關「職業學生」之說明〉指出「馮君都曾一再對我提出與講題無關的騷擾」並且在演講中馮滬

祥批評他「陳先生專門攻擊政府的黑暗面」認為這些話是一種誣陷馮滬祥著〈鄭重聲明〉《大

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4 版

86

上攻擊他的文章時宣稱「我所提倡的是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我的反共就是反

這種『新階級』的壓迫」認為這些都是「反對革新的特權心理」也就是在不正

面挑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下提出「左翼」話語並且在對外反帝之餘對內要「照

顧農工魚鹽礦等基層民眾的生活」11王曉波藉由「三民主義」來捍衛自身民族

立場的正當性並藉此說明關心社會「現實」的合法性這些論述也為之後的中

國民族主義論者奠定「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基礎 然而上述台大內部保釣運動的爭執現今論者往往放大了「反帝民族意識」

中的「左翼」成份並誇大當時反抗黨國威權統治的過程比如鄭鴻生認為「回

歸現實」是受到外在世界局勢影響保釣運動的是「回歸現實」的開端也就是

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部份他指出 而保釣運動卻激發了我們原本就已深受感染的一九六年代全球性叛逆

激情從此我們發現了一條另類出路一條不只追求個人自由並且也要

求集體解放之路我們不只為了自我的個體而去反抗各種形式的壓迫也

憧憬著一個集體的全人類的解放前景相對於黨國的鎮壓專搞身分認

同的族群意識以及號稱追求個體自由卻又孳生出霸權行徑的英美式民主

等這些「右傾」勢力我們自認是選擇了一條「左翼」之路一條對任何

形式的壓迫都抱著終極反抗態度的道路12

鄭鴻生文中指出自己相對於右翼的黨國的立場強調當時年輕知識份子的「左

翼」反抗之路並且回憶當時高中生想要突破外在高壓政治的內心騷動但是這

些知識份子以「反帝民族意識」為論述的核心價值鄭鴻生所說的「左翼」是為

了區分官方民族敘事並尋求左翼的「一條另類出路」實際上一開始就預設了

當時的青年學生具有明確的「左翼」認同而漠視整個時代氛圍中討論保釣議題

仍是圍繞「民族」上固然這些學生的言論有其積極意義他們以「左翼」階級

分析批判外部的帝國主義問題但這波挑戰黨國戒嚴體制的過程仍要仔細衡量它

的價值與意義因為「反帝民族意識」下知識份子的言論一方面的確用「左翼」

階級分析話語挑戰黨國戒嚴體制另一方面強調「反帝民族意識」來做為回歸現

實的實踐方式時但又不正面挑戰國民政府的反共民族敘事此外在國民政府

戒嚴時期的反共政治下以「民族」做為開展論述得合法性遠比「左翼」術語的

形式更為重要「左翼」的「反抗威權體制」之說反而是一種誇大之詞也就有

著「民族主義」與「左翼」的輕重之別而上述圍繞在民族主義的論爭直到「台

大哲學系事件」爆發並且哲學系十二位教師被孫智燊開除為止這股學院中以

民族主義出發的批評聲浪才暫時告一段落

11 王曉波著〈愛國才能反共〉《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3 版 12 鄭鴻生著〈楔子〉《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

出版社2002 年 12 月頁 4

87

最後一九七年代初期因為「反帝民族意識」所激發出來的中國民族主義

與「左翼」認同和陳映真仍有異同之處陳映真在一九六年代受到文革浪潮

影響並且是在現代主義潮流中反向追尋「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保釣青年則是

因為國際政治事件而激發「中國民族」認同當然兩者之間仍有相似之處也

就是強調的是批判帝國主義以及帝國主義所帶來的現代化發展造成台灣社會頹

廢抽離現實的情況「反帝民族意識」雖然打開了黨國戒嚴體制下的言論空間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民族」認同還是大於「左翼」的認識與批評 (二)革新保台論 革新保台論者在民族道路上主要尋求體制內改革與政治現代化則和《大學

雜誌》有密切關連一九六八年創刊的《大學雜誌》已開始注重知識份子的社會

使命感並且試圖透過「現代化」過程來做為解決「民族」未來命運的途徑 《大學雜誌》在初期階段已開始將「現代化」視為母題開展出政治社會

科技文化等面向上的討論比如在第一期當中陳少廷認為「這一代的中國知

識份子要承繼中國士大夫的報效國家的優良傳統肩負起救國建國復興中華文

化的重大使命」13這種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是相對於「無根失落的一代」

而提出是在「民族」前提上產生的「現實」意識但是他在〈紀念五四運動第

五十週年〉當中重新探討並肯定五四運動的意義時以「現代化」為首要課題的

立場就明顯地表達出來 這個壯烈的學生愛國運動竟推動了思想上的現代化運動中國的智識青年

深刻地體驗到要使中國現代化必須從思想的現代化做起以文化思想

的革新帶動社會政治的全面的革新這是五四運動永久的歷史意義14 陳少廷重新肯定五四運動在「民族」現代化道路上的貢獻也就意味著他要提倡

的五四精神當中「思想上的現代化運動」並且以此「帶動社會政治的全面的革

新」陳少廷在《大學雜誌》發表的文章多以「現代」為探討核心也就是關注

當下的「現實」問題其他論者大多也是如此而「革新保台」的知識份子側重

於當下「政治與社會」的現實問題以「現代化」來打開以往因為「民族」立場

而造成言論上的限制之後比如張景涵(張俊宏)要透過政治現代化來達成體制

內改革 我們不必為目前能力所不能達到的事投擲過多的時間與心思實現中國的

13 陳少廷著〈這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責任〉《大學雜誌》第 1 卷 1 期1968 年 1 月 1 日頁 4 14 陳少廷著〈紀念五四運動的第五十週年〉《大學雜誌》第 17 期1969 年 5 月頁 4

88

統一是我們最大的理想與奮鬥的目標然而目前我們所急切要做的是

如何把台灣搞好15 尋求中國統一固然是國民政府「反共復國」的目標但現實中要以「三民主義統

一中國」已然是不可能之事因而張景涵更強調「如何把台灣搞好」這個問題上

也就是希望透過「國是諍言」的方式來進行體制內改革張俊宏之後出版的《台

灣社會力分析》則是基於台灣現代化過程發達國家資本的立場來討論「社會

力」這個「社會力」其實就是台灣社會中各「階級」的性質這些評論希望政

府能夠掌握「社會力」來改變當下台灣的現狀並不是以體制外的鬥爭為前提

但這也說明了一九七年代除了站在官方立場上批判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具

有合法性的書籍之外「左翼」話語在知識份子的討論社會現實的時候已打開

了某種程度的討論空間 然而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和現代化論者也在「回歸現實」的過程中

產生意見歧異前者對於《大學雜誌》分裂表達不滿甚至產生「分離主義」的

批判比如南方朔曾在〈中國自由主義最後的堡壘〉一文當中指出 「台灣社會力的分析」的立場本質上是「自由主義的無政府主義」因

為除了統治階級它對所有的階級都濫情的給予同情並為歷史上已被

淘汰的曾經吃人的階級給予歪曲的解釋也對社會的現實體系作了不正確

的評估因此它們在某些方面前進某些方面懷舊這種一方面前進

一方面懷舊的混沌思想在「大學雜誌」集團「土」的一系中它們所發

表的文章內是一個隨時可找到的軌跡16 南方朔認為《台灣社會力分析》是「對所有的階級都濫情的給予同情」而具有「混

沌思想」並批評張俊宏等人是「自由的無政府主義」17但實際上張俊宏尋求

在現代化道路上的體制內改革也就意味著要改變當下實存的黨國體制來達成政

治上的現代化民主化南方朔的批評已突顯出左翼民族主義論者和革新保台論

者的差異性也就是知識份子在解決當前「民族」問題時逐漸產生不同思考與

實踐位置 此時站在「反帝民族意識」立場的論者也已經開始批判革新保台論者的「台

獨傾向」那麼島內知識份子為何會產生「台獨」的批判呢除了戰後初期逃亡

15 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宏達呂俊甫吳大中金神保孫

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等著〈國是諍言〉頁 8收錄於張景涵著《展望國是》

台北環宇出版社1973 年 8 月 16 南方朔著〈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頁 208收錄於陳鼓應

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 17 南方朔著〈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頁 208收錄於陳鼓應

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

89

海外的廖文毅史明等人是明確的海外台獨人士之外「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反

對強調台灣現狀與改革的知識份子也就是「台獨」被視為違反「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的民族立場只不過中共和國民政府「誰統一誰」的政治立場並不一致而

已而在批判「台獨」的面向上比如一九六年代《中華雜誌》已開始批評「台

獨」除了早先批駁《自由中國》《文星》的思想問題之外之後將焦點鎖定在

費正清身上認為「費正清曾經把台灣獨立運動夾雜在文化運動中推行由『自

由中國半月刊』和『文星雜誌』以反攻大陸和提倡全盤西化來滲透台灣青年」18

緊接著在一九七年代《中華雜誌》也針對張俊宏主掌《大學雜誌》一事做出

批評認為「張俊宏先生在大學雜誌當全的時候海內外台獨互相唱合一時聲

勢十分浩大」19在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下一方面相對於中共政權宣稱自

身「自由中國」反共民族立場的合法性一方面肅清批判島內任何具有「台獨」

「分離主義」的潛在危機因此《中華雜誌》積極的反帝民族主義立場儘管

和戰後國民政府消極保台透過民族主義來宣稱自身代表中國並不一樣但是在

中國民族主義的話語邏輯上和國民政府仍是一體兩面的因此站在「反帝民族

意識」立場的知識份子同時也就一方面透過「反帝」「左翼階級分析」來批判時

事另一方面他們極力封鎖可能導致「分離主義」的言論時卻又和官方共同

對付可能潛在的「台獨」問題 而這種尋求體制內改革的「革新保台」論的知識份子在《大學雜誌》分裂

後逐漸匯聚在《台灣政論》成為一九七年代黨外力量的初步集結《台灣政論》

在發刊詞中指出 在台灣的言論史上若以雜誌而論這二十多年來在不同時期負擔著反

應民間輿論發言台的有「自由中國」「時與潮」「文星」「大學」等雜

誌儘管它們各有特色而互有差異然而它們在爭取自由與民主的實施

上同樣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它們在批判官僚制度的行徑上在閉

鎖的環境中所造成的諸種不合理的事象發揮了「掃除髒亂」的功能20 《台灣政論》試圖「批判官僚制度的行徑」從國際與台灣政治問題的諍言到

之後開闢選舉專欄在這個過程當中將「台灣」本身內部政治問題做優先考量

但也因此引發站在官方保守立場的讀者的批評認為《台灣政論》「強調『台灣』

也公開標明『台灣政論』」是一種「搞『新台獨』搞『分裂主義』」21而批判「台

獨」「分裂主義」的脈絡並不一樣但某種程度也說明了官方一方面因為國際政

治危機一方面又恐懼國民政府統治台灣的合法性受到挑戰在舊有的反共民族

18 何浩若著〈美國孤息份子與台灣「獨立」運動〉《中華雜誌》第 6 卷第 10 號1968 年 10月 25 日頁 7 19 劉添財著〈台灣魂的復甦〉《中華雜誌》第 12 卷第 134 期1971 年 9 月頁 48 20 編輯室〈發行人的話我們想做的〉《台灣政論》第 1 期1975 年 8 月頁前未註明頁碼 21 文華著〈讀者論壇譁眾取寵〉《台灣政論》第 2 期1975 年 9 月頁 70

90

立場下面對內部知識份子關注「台灣現實」的時候以「分離主義」的指控做為

壓制島內知識份子的言論並試圖以政治力量對「台灣」進行壓抑 無論如何《台灣政論》試圖拋開中國民族主義中曖昧不明的「中國」問題

而強調當下「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重要性儘管它並不直接挑戰國民政府

統治的合法性甚至強調台灣在現代化過程中需要改革而發出「右翼」性質的「諫

言」明確要將「台灣」當前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擺在第一順位這也是「回

歸現實」浪潮中的一個重要的面向 上述是一九七年代前半葉台灣內部知識份子的動向在這過程中知識份子

因「民族」道路趨向產生歧異而從聯合到分裂這些不同的民族立場在一九七五

年以前已產生對壘的情況這也是為何試圖站在「反帝民族意識」立場的鄭鴻生

認為「『大學論壇社』在民國 59 年這一年的出版與活動從絢爛到荒誕代表著只

用言說方式來對抗黨國威權體制的結束」22他們在壓抑「革新保台」論者可能

具有「分離主義」傾向時也就和官方反共民族立場相似將具有「台獨」傾向

的論者視為共同對付的敵人這和《中華雜誌》本身的立場相近也之所以鄉土

文學論戰後陳映真王曉波等人會納入《中華雜誌》陣營裡也就在於「民族使

命」會比「左翼」認同更為強烈另一方面「革新保台」論者則是站在「現代

化」立場來試圖掌握台灣當時的政治與社會並在一九七五年《台灣政論》進行

另一次的集結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鄭鴻生批評分裂後的《大學雜誌》失去

政治批判功能但是他並未意識到「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在批判「台獨」「分離

主義」言論時原本具有「試圖打開言論空間」的言論卻又重新捲回和官方反

共民族主義保持一致的話語邏輯當中那麼陳映真在出獄後如何和「回歸現實」

中的「反帝民族意識」銜接他的左翼階級分析當中的民族話語如何展現筆者

接下來從〈試論陳映真〉及其鄉土文學論戰期間的評論談起

二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與「分離主義」批判

陳映真出獄後旋即寫下〈試論陳映真〉一文一方面也吸收了「回歸現實」

浪潮中的「反帝民族意識」另一方面強調自身愛國的民族理想這篇文章逐漸

開展出陳映真日後評論的基調也就是透過左翼階級分析來剖析自己以前的小

說把鄉土文學視為現實主義的民族文學藉此對抗帝國主義與西化並以中國

民族主義立場批判台灣的「分離主義」陳映真「反帝民族意識」的論點其實已

和《中華雜誌》已然相似也就是在「民族使命」上對抗西化與帝國主義只不

過陳映真與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知識份子運用左翼階級分析的方式來討論

當下台灣政治與社會現狀這點與《中華雜誌》不太一樣之後陳映真等人會和

22 鄭鴻生著〈校園驚蟄保衛釣魚台運動〉《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

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 年 12 月頁 76

91

《中華雜誌》左右翼結合也就在「中國民族」立場上反對帝國主義的層面

胡秋原積極吸納這些具有「反帝民族意識」的左翼知識份子藉此來達成聯合陣

線郭紀舟曾經指出 陳鼓應發表反費正清的言論陳映真發表文學主要形式是民族的陳鼓應

與陳映真的文章恰好反應「反分離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重申與宣告

不論是否巧合符膺了《中華雜誌》的基礎意識形態至少說明兩者已經

建立在同質性的有機作戰線上《中華雜誌》與《夏潮》組成有機的結盟

作戰模式形成「華夏聯盟」23 郭紀舟探討鄉土文學論戰期間《夏潮》與《中華雜誌》為何結盟的過程但是「『反

分離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重申與宣告」是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一體兩面之

事換句話說陳映真其實也正因為一方面運用左翼階級分析另一方面強調中

國民族主義立場此時評論的焦點集中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並且

才會開展出批判「分離主義」的過程因此筆者以下先討論〈試論陳映真〉一

文來理解陳映真出獄後對於時代如何回應其次討論陳映真在《夏潮》時期與

鄉土文學論戰期間發表的評論來解釋他與《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

趨合最後筆者再進一步探討陳映真如何開始透過上升至「第三世界論」視野

藉此來批評「分離主義」 (一)陳映真的再出發〈試論陳映真〉開展出的一些討論 陳映真在〈試論陳映真〉當中以階級分析檢討早期小說的虛無與慘綠透過

左翼階級分析來強調自身的民族與愛國精神藉此銜接「反帝民族意識」陳映

真強調《文季》當中的愛國精神「以『文季』季刊為指向社會的批判的愛

國的文學道路劃出來了」24此時《文季》已具有現實主義批判的實質並藉由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做為愛國的合法性宣稱《文季》曾在〈發刊詞〉當

中指出 當中華民族的命運在這種奮鬥的過程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考驗全國上下

正努力於開創一個新局面的時候如果還有那麼一種人仍然高蹈於現實之

外以一種貴族的姿態自詡著個人的吟風弄月可以給予人們以永恆的安

慰無疑地那不僅是在自欺欺人而且也是對藝術的一種姦污了25

23 郭紀舟著〈階級建構與民族意識〉《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1 月頁 251 24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73 25 編輯室〈發刊詞我們的努力和方向〉《文季》第 1 期1973 年 8 月 15 日頁 1

92

《文季》藉由三民主義進行愛國宣稱來提倡鄉土文學與現實主義因而強調「中

華民族的命運」並且開始批判貴遊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此時《文季》的

評論中帶有左翼階級分析的現實色彩並且在不正面挑戰官方立場而做出「愛國」

宣稱之下這樣的左翼階級分析當中就包含了強烈的「民族使命」 陳映真一九七六年底的《知識人的偏執》順利出版在序言中同樣展現出愛

國與中國民族情感他在〈鞭子和提燈〉中以自身閱讀經歷來說明民族熱情 這本破舊的小說集終於成了我最親切最深刻的教師我於是才知道了

中國的貧窮的愚昧的落後而這中國就是我的我於是也知道應該

全心去愛這樣的中國苦難的母親而當每一個中國的兒女都能起而為

中國的自由和新生獻上自己中國就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26 陳映真在文中認為「每一個中國的兒女都能起而為中國的自由和新生獻上自

己」中國民族才會有希望陳映真指出自己閱讀魯迅「才知道了中國的貧窮

的愚昧的落後」並滿懷想要振興民族的情感指出「這中國就是我的」這樣的

民族主義話語雖然展現了他的民族熱情與焦慮感但是也就有了知識菁英將自身

民族貶抑與他者化的現象此外在這樣的「民族情感」之下相對於出獄後被

查禁的《將軍族》一書他在〈鞭子和提燈〉中會以自身生命歷程來強調民族與

愛國精神也頗有向官方「澄清」其民族理想的意味即使《將軍族》被禁但

這不能直接說明早期小說具有左翼色彩因為《將軍族》所收錄的早期小說在一

九六年代並未被查禁未被查禁的《知識人的偏執》反而收錄了以階級分析為

基礎的〈試評「金水嬸」〉此時陳映真才剛出獄官方單純以陳映真為「思想犯」

具有「思想問題」的理由來查禁反而更有可能性判斷標準已不是單純是「文字

內容是否具有危險思想」的問題而是因思想問題入獄的陳映真「這個人」本身

因此民族熱情與愛國宣稱做為強調自身階級分析進行評論的合法性也就變得

十分重要即使他本身就具有強烈的中國民族認同 陳映真此時納入《夏潮》的陣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立場上開展出諸多

具有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評論除了以「左翼」階級分析來對台灣的文化與文學

進行評論之外批判「分離主義」也就成為「證明」自身中國民族認同思想「純

正」的重要表述方式也是他此時極力「肅清」的對象隨著一九七年代前後

知識份子探索台灣日據時期的新文學傳統這股以「中國民族」立場來重新思考

過去與當下文學的發展成為時代的趨勢蕭阿勤曾經指出 雖然將這段過去(中國)民族化並不是從七年代的回歸現實世代才開

26 陳映真著〈鞭子和提燈代序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

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26

93

始但是七年代這個過程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是國民黨教育體制下成

長的年輕世代的生命歷程與這個時期特殊歷史發展交會的結果個人生命

歷程與社會歷史過程的交會促成這一段殖民時期文學過去的再發現與再

度「(中國)民族化」27 一九七年代知識份子逐漸重新挖掘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歷史脈絡如蕭阿勤

所言是對「這一段殖民時期文學過去的再發現與再度『(中國)民族化』」的過

程也就是在「中國」的概念之下納入「台灣」過去的文學文化與歷史經驗

一方面站在「反帝民族意識」立場的知識份子以「左翼」階級分析挑戰當時台

灣的言論尺度對於打開言論空間有重要的貢獻但是另一方面當他們檢視文

學當中是否具有「分離主義」作品中對中國民族的「忠誠度」問題這些具有

「分離主義」成份的文學作品和「漢奸文學」一樣被視為是對民族「不忠誠」

的從而也就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相呼應成為中國民族主義者所要排除的對象 因此陳映真在以階級分析來評論時在批判「分離主義」時卻又轉而和官

方反共民族敘事相呼應以中國民族主義打擊可能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敵人

對陳映真而言文學當中「分離主義」是怎麼產生的呢他在〈試論陳映真〉中

指出 這種在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歷史急流中迷失了自己原有的位置和方向的

結果便在部份人心中產生了所謂中國歷史的孤兒棄兒和受害者的意

識因而走向分離主義的道路helliphellip能夠同時克服和揚棄落後的大華夏主

義和新舊殖民主義所殘留的被害者意識孤兒意識或棄兒意識重新建立

我們在中國現代史中的主體的地位昂揚地前進28 陳映真此時將「分離主義」視為「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歷史」中迷失的孤兒是

在「新舊殖民主義」之下產生的「被害者意識孤兒意識或棄兒意識」這和「落

後的大華夏主義」的右翼反共民族知識份子是同時要被批評的並認為「分離

主義」是西方帝國主義所造成的中國民族歷史悲劇此時階級分析主要是批判帝

國主義對中國民族帶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侵略並藉此批判「民族」文藝道

路趨向中會導致「分離主義」的論點這和前述《中華雜誌》在一九六年代以

降開展出來的「台獨」批判包括批評費正清張俊宏等人的思想問題其實某

種程度上已然契合只不過陳映真等人此時多了「左翼」階級分析色彩 因此〈試論陳映真〉一方面宣稱自身與「鄉土文學」的愛國合法性另一

27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世代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與抗日集體記憶〉《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171-172 28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72-173

94

方面抨擊「分離主義」也就是出獄後和「回歸現實」中的「反帝民族意識」銜

接產生的結果上述兩個面向也成為陳映真日後評論的基調特別是在鄉土文學

論戰期間這兩個論點也成為捍衛自身言論合法性的理由並且逐漸向《中華雜

誌》立場趨進 (二)鄉土文學論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的趨合 陳映真出獄後不久即進入《夏潮》此時台灣文壇上掀起鄉土文學論戰他

也基於中國民族主義來對依附官方立場的保守文學家進行回應他在鄉土文學論

戰的過程中發表什麼文章和《中華雜誌》如何產生共鳴這必須放回到鄉土文

學論戰的脈絡下來視察 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的過程中鄉土文學論戰因為文壇保守聲音的回

擊而爆發並且雙方皆以中國民族立場來捍衛自身論述的合法性在鄉土文學論

戰初期銀正雄〈墳地裡哪裡來的鐘聲〉質疑王拓一九七一年〈墳地鐘聲〉的

寫作動機認為這篇小說「有變成仇恨憎惡等意識的工具的危機」而喪失「『鄉

土』作品中應有的那份純真精神」29也就是將鄉土固著在「純樸」的想像上

甚至和國民政府戰後強調肅清「赤色的毒黑色的罪黃色的害」有相同的話語

邏輯而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則是批評不要「把鄉土文學續又偏向

方言文學去走」30也就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將鄉土文學視為一種「狹隘」

的地域主義的說法上述反駁鄉土文學的論者均是站在依附官方反共民族立場

上來看鄉土文學質疑鄉土文學本身的意義問題 另一方面王拓在面對質疑鄉土文學的聲音時則是透過「現實主義文學」

來說明「鄉土文學」的積極意義他認為「許多人是把所謂的『鄉土文學』理解

作『鄉村文學』」是錯誤的並澄清鄉土文學不是製造「都市和鄉村的對立」不

是「偏狹的分裂的地方主義的觀念和情感裡」的文學也不是「懷舊感傷的情

緒裡」的「鄉愁文學」31他指出 這種「現實主義」的文學是根植於我們所生所長的土地上描寫人們在現

實生活中的種種奮鬥和掙扎反映我們這個社會中的人的生活辛酸和願

望並且帶著進步的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所有的人和事為我們整個民族更

29 銀正雄著〈墳地裡哪來的鐘聲〉頁 200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0 朱西甯著〈回歸何處如何回歸〉頁 220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1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頁

116-117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95

幸福更美滿的未來而奉獻最大的心力的32 王拓以「反帝民族意識」展開討論透過台灣戰後政治經濟的發展背景展開關

於鄉土文學的討論並強調鄉土文學的現實意義他立基在「我們所生所長的土

地上」來書寫「現實主義文學」「為我們整個民族更幸福更美滿的未來而奉獻最

大的心力」他雖然也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發言但是他是立基在對抗「西

化文學」的位置上來立論33這和肯定反共民族主義肯定現代主義文學的論者

並不一樣另一方面陳映真則以左翼階級分析寫下〈試評《金水嬸》〉來為現

實主義辯護他同樣也站在反帝國主義立場上來肯定這部小說認為資本主義商

品社會文化滲透到最為偏遠的漁村當中「『金水嬸』的故事便是金錢的暴力

如何肆虐和歪扭了人性的故事」34陳映真更為強調現實主義文學的「民族性」

他以強烈反帝國主義的中國民族主義來作結藉此相對於「撿拾西方頹廢的逃

避的文學之唾餘以自欺自瀆的」的現代主義文學並認為王拓的現實主義精神

才是中國文學的主流35同樣的陳映真在〈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一文中也

從階級分析來探討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並扣連到戰後文學的討論他從「反

帝民族意識」的立場出發認為保釣運動使知識份子意識到被「自由世界」背棄

「民族命運」強調「文學的社會性」「文學應為大多數人所懂的那樣的愛國的

民族主義的道路」36並認為戰後的文學發展要以「開發一種以台灣的中國生活

為材料以中國民族風格和現實主義為形式創造全新的文學發展階段」才能

為中國新文學帶來豐收37 當然這些對於鄉土文學的詮釋也並無法讓現代主義文學家評論者接受

因為一九七年代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在批判「西化」「帝國主

義」時也容易就將「鄉土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對立起來雖然在這論戰過

程中中國民族主義一直是雙方捍衛自身言論的合法性隨著鄉土文學論戰升溫

彭歌在《聯合報》發表〈不談人性何有文學〉質疑這些強調「現實主義文學」

「鄉土文學」的作家「背後的理論與內容」38他強調自己「不贊成文學淪為政

32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頁

119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3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頁

117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4 陳映真著〈試評「金水嬸」〉《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47 35 陳映真著〈試評「金水嬸」〉《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56 36 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9 月 頁 11-12 37 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9 月 頁 15 38 彭歌著〈不談人性何有文學〉頁 245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

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96

治的工具」「更反對文學淪為敵人的工具」並批評這些作家「如果不辨善惡

祇講階級不承認普遍的人性哪裡還有文學」39也就透露出反共主義的政

治意涵換句話說也就是鄉土文學可能具有為敵人服務的「曖昧」存在余光

中〈狼來了〉一文則是直接扣帽指控他指控鄉土文學是「工農兵文藝」要這

些作家「先檢查檢察自己的頭吧」40隨著論戰激化反對鄉土文學的論者也就

越來越以質疑鄉土文學背後的政治意識形態來進行指控到了要以「政治」來解

決「文學」問題的時刻 在余光中對鄉土文學作家扣上「紅帽子」之後胡秋原在《中華雜誌》發表

〈談「人性」與「鄉土」之類〉開始對鄉土文學論戰進行回應他指出當今知

識份子的六大病因認為「所謂鄉土文學者就是對這些病的不滿反感和反動

尤其是崇洋媚外之反動」41胡秋原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認為鄉土文學「都

是民族的反帝的社會的寫實的不僅與所謂工農兵文學不同而且是相反

的東西」42用以駁斥余光中將鄉土文學視為「工農兵文學」的說法而胡秋原

發表文章後進一步與陳映真結識並促成郭紀舟所謂的「華夏聯盟」陳映真

隨後開始在《中華雜誌》發表〈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一文站在中國民族主義

立場反駁這些指控他指出 在台灣的新一代中國作家要以自己民族的語言和形式在台灣這塊土地

上描寫他們每日所見所感的現實生活中的中國同胞中國的風土並且

批判外國的經濟和文化之支配性的影響喚起中國的民族主義的自立

自強的精神是斷然不假手別人的批准和認可的43 陳映真將鄉土文學納入民族文學來討論要「喚起中國的民族主義的自立自

強的精神」也就是試圖以「民族」來掌握肯定鄉土文學中的「現實精神」另

一方面陳映真〈變貌中的台灣農村〉一文則是透過分析宋澤萊《打牛湳村》

來肯定現實主義文學的積極意義即便陳映真分析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基礎

帶有左翼色彩但他認為這部作品「終於消滅語意本身的『現代主義』文學的語

39 彭歌著〈不談人性何有文學〉頁 262-263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40 余光中著〈狼來了〉頁 267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0 年 10 月 41 胡秋原認為這六大病因包括一許多人放棄或反對民族主義二崇洋媚外和親日三

以經濟主義為唯一大事四「兩個中國」的打算五「青年才俊」階級之形成六歌功頌德

之表演胡秋原著〈談「人性」和「鄉土」之類〉《中華雜誌》第 15 卷第 170 期1977 年 9月頁 19 42 胡秋原著〈《中華雜誌》與陳映真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26 43 陳映真著〈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9 月頁 27

97

言」而「把爭訟紛紜的『鄉土文學』推向一個新的水平」44也就意味著陳映

真站在反對現代主義與西化語言的民族立場上來看待「鄉土文學」並認為「在

台灣的中國文學家終於是要不可威嚇地不可誣陷地不可壓抑地茁壯起來」45藉此反駁文壇上對鄉土文學的質疑 而這場論爭也在這個對立過程中引發官方的關注隔年一月曾祥鐸記載參與

國軍文藝大會的過程而發表〈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一文並記載國防部政

戰部主任王昇之言 純正的「鄉土文學」沒有什麼不對我們基本上應該「團結鄉土」愛鄉

土是人類的自然感情鄉土之愛擴大了就是國家之愛民族之愛這是

高貴的感情不應該反對的就算是有些年輕的鄉土作家們偶或偏激了一

點他們要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反對過去流傳下來的某些不合時代的東

西反對社會上某些黑暗與不公平這也可能是出自年輕人一種天賦的正

義感只要是動機純正的我們就應該聽聽應該諒解應該善意的交換

意見應該團結這些人不要把他們都打成左派統統給戴上紅帽子事

實上我也知道有些鄉土作家並非如此的helliphellip46 王昇的意見代表官方對於鄉土文學的認可認為鄉土作家具有正義感只要動機

純正就「應該團結這些人」而鄉土文學在此被官方正式「收編」之後王曉波

陳鼓應王拓曾祥鐸等人也開始在《中華雜誌》批駁余光中王文興等對鄉土

文學抱持反對意見者也就是陳映真所謂的「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

當然陳映真〈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一文其實也只是將先前的文學評

論「再說一次」而已他認為「鄉土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正是中山先生的民族主

義正是亞洲式的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47必須要「共同克服中原沙文主

義和地方分離主義」48而團結起來當中具有「反帝民族意識」話語並批判了「地

方分離主義」在左翼階級分析當中透過「中國民族主義」來捍衛「鄉土文學」

的合法性 隨著一九七八年鄉土文學論戰進入尾聲胡秋原也發表〈中國人立場之復歸〉

44 陳映真著〈試評「打牛湳村」〉《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月頁 132-133 45 陳映真著〈試評「打牛湳村」〉《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月頁 133 46 曾祥鐸著〈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5 期1978年 2 月頁 22 47 陳映真著〈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46 48 陳映真著〈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54

98

一文肯定鄉土文學的民族與愛國精神胡秋原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新文學運動

來談強調要有團結的中國人精神否則會「在新舊分裂和西化俄化中將我們

的文字弄得支離破碎」49另一方面胡秋原放在台灣戰後西化問題上來討論

認為鄉土文學「有可取的傾向就是民族主義的傾向」也反對將「三十年代的

文學與左翼文學或普羅文學畫一等號」並肯定鄉土文學中反帝國主義與同情工

農的精神50胡秋原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肯定鄉土文學的意義並且批評西

化俄化可能造成民族上的危機但是鄉土文學論戰的勝利並非是正面挑戰黨國

戒嚴體制下達成的反而主要是反駁文壇依附官方民族敘事的保守聲浪當鄉土

文學被官方收編後當中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敘事邏輯被視為具有合法性左翼

階級分析也就因為強烈的中國民族立場而取得發言位置此外現今也有論者因

此認為胡秋原帶有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色彩比如郭紀舟指出在現代化論戰期間

胡秋原顯現出「民族主義左傾的樣貌」51但「民族」與「左翼」仍有輕重之分

的差異存在胡秋原曾經指出 我依然主張民族的資本主義這包括發展國家的資本與一切國民的資

本一定要集中最好的經濟專家科技專家定立好的計畫實現本國工

業的獨立可以利用外資但必須避免買辦資本主義還要行民主法治

避免官僚資本與政治寄生資本主義我們還有普遍發展大中小企業必要

要避免獨佔資本主義helliphelliphellip今天在台灣應該如此將來在大陸亦然這

才能為第三世界樹一新型經濟52

胡秋原放在反對西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思考脈絡上主張「民族的資本主義」要超

越這兩者來「走合乎全中國人及各落後國需要之路」53將其中國民族主義提升

到整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思考面向上而陳映真的「鄉土文學」思考在「反

帝民族意識」上和胡秋原不謀而合即便此時陳映真已帶有「左翼」階級分析的

評論但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其實還是大於「左翼」階級分析

也正因為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立場陳映真出獄後和《中華雜誌》立場趨近

這並非是偶然的結果鄉土文學論戰後陳映真與王曉波等人成為《中華雜誌》的

健筆特別是《中華雜誌》自創刊以來貫徹反共的中國民族理念這影響到陳映

49 胡秋原著〈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14收錄於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50 胡秋原著〈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20收錄於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51 郭紀舟著〈階級建構與民族意識〉《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1 月頁 301 52 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30收錄於尉

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53 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30收錄於尉

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99

真一九七九年後的「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索而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實踐

意義上陳映真「民族」立場的強調甚於「階級」思考這些從他一九六年代

以降逐漸銜接上「民族」文藝道路趨向到一九七年代也就強烈明確地開展

他的「反帝民族意識」的道路但是這樣的「左翼」階級分析方式在批判具有

「分離主義」傾向的文學作品時也就重新轉而和官方立場相似藉由中國民族

主義來打擊「中國民族」的內部敵人而差異在於陳映真立基在「反帝民族意識」

上開展出「第三世界」視角這也是筆者接下來所要討論的問題 (三)陳映真「第三世界」視角下的「分離主義」批判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也透過上升至「第三世界」視角的「反帝民族意

識」立場來批判「分離主義」陳明成曾透過陳映真與鍾肇政的書信指出台灣

文學作家對陳映真不計前嫌地提拔然而在這段期間他「針對葉石濤與鍾理和所

展現的意識偵防」已然開始54從〈試論陳映真〉開始到之後批評吳濁流《亞

細亞的孤兒》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甚至是對鍾理和《夾竹桃》等等

都有類似的批判並且「第三世界」觀點也在這個討論範疇中醞釀游勝冠在分

析中國民族主義論者與本土論者之間的矛盾時指出 七年代在民族主義論與本土論站在同一立場對抗官方文學現代文學

時期間立場的矛盾就已經顯現八年代以後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公

開對立民族主義論演變為統派就積極扮演中國統一立場守護神的角

色55 文中指出一九七年代「民族主義論與本土論」兩者之間顯現出「立場的矛盾」

並且在一九八年代本土論者與中國民族主義論者對立激化而這個矛盾在鄉土

文學論戰期間陳映真的運用左翼階級分析開展評論一方面站在左翼反帝的

立場來為寫實主義辯護另一方面則和官方一樣藉由中國民族主義來打擊「分離

主義」的敵人他不若其他現實主義論者較為肯定本土作家作品中的反帝寫實

特色而是進一步檢視當中是否將台灣鄉土的特殊性上升至中國文學的普遍性當

中換句話說也就意味著以「中國民族」立場來檢視台灣鄉土文學發展脈絡

拒絕鄉土文學當中可能蘊涵的「狹隘的地方主義」與「分離主義」並且將台灣

文學視為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一部份 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在這個階段已然形成首先要問

的是一九七年代具有「左翼」性質的「第三世界」觀點是從何而來的呢也

54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50 55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再興〉《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7 年 6 月頁 238

100

就是在《夏潮》雜誌當中產生關於「第三世界」的討論郭紀舟曾經指出「『第

三世界』名詞一直到鄉土文學論戰後才開始大量出現也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

《夏潮》較為清楚的標示台灣與第三世界的聯繫關係」56郭紀舟主要針對具有

「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而言其實這個階段新聞報紙早以有諸多「第三世界」

的討論只不過是將「第三世界」相對於發展的先進的國家當中含有資本主

義現代化的價值邏輯存在而《夏潮》此時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開

展出具有左翼性質的「第三世界」觀點將台灣視為「第三世界」的一部份來討

論比如陸文俊(林俊義)所寫的〈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理論的再檢討〉較早從「反

帝民族意識」的視角探討「第三世界」他從經濟發展的目的來看「第三世界」

他在文中指出 「發展」的定義無論如何一定要在科技工業的進步下與政治經濟社

會和文化改革並行始能收效第三世界一定要以本身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自己的農工基礎中產生道地的屬於自己的發展理論否則任何發展只能

是「西化」「現代化」的延伸將匍匐爬行委隨人後57 文中認為「發展」不能只是「『西化』『現代化』的延伸」否則「將匍匐爬行

委隨人後」也就意即《夏潮》探討「第三世界」的過程是在「回歸現實」中

的「反帝民族意識」下進行的之後比如唐狷(唐文標)在〈「第三世界」究竟

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一文中討論第三世界時也將台灣放在「第三

世界」之下討論

不管人們喜不喜歡注不注意所謂的「第三世界」我們實際上早已活在

「第三世界」裡我們不同意嗎我們要辯證嗎有沒有這個必要其實

這是一個歷史殘留下來的東西讀這篇文章的朋友也許一半以上生來就

是第三世界的人了58 唐狷探討台灣戰後到七年代的發展過程以「第三世界」來界定台灣的「性質」

認為台灣戰後追尋美國為首的現代化發展過程所謂「歷史殘留下來的東西」也

就是意指帝國主義的影響因此當他介紹「第三世界」一詞的來源時指出冷戰

時期美蘇對立下沒有軍事與經濟實力的國家自然會「穿起第三世界的服裝來了」59之後唐狷也發表〈一段可能的對話第三世界論壇〉肯定陸文俊的文章

56 郭紀舟著〈階級建構與民族意識〉《70 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274 57 陸文俊著〈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理論的再檢討〉《夏潮》第 2 卷第 4 期1977 年 4 月 1 日頁

80 58 唐狷著〈「第三世界」究竟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4 期1978年 4 月頁 40 59 唐狷著〈「第三世界」究竟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4 期1978年 4 月頁 40

101

「站在第三世界子民的立場中國人的立場而替第三世界說話和找路」60甚至

《夏潮》增設「第三世界論壇」的專欄這些反映出一九七年代《夏潮》討論

「第三世界」時已不若戰後以降官方以西方的視角來俯視「第三世界」而是

以「左翼」階級分析的視角來界定台灣與「第三世界」的關係以及站在「第三

世界」立場來探討政治經濟文化的問題成為《夏潮》反帝反殖民的論述

基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第三世界」觀點仍是在一個相對於西方來

為自身進行界定的過程從而也就沒有真正顛覆帝國主義所設定的框架將自身

放置在「他者」的位置上藉由對抗西方主體來完成自我也並沒有拋去帝國主

義所建構出來的「先進落後」的價值邏輯陳映真此時接收了這套「第三世界」

觀點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來進行文學上的批判與清理

工作一方面透過左翼階級分析來對抗帝國主義另一方面以中國民族主義批判

文學中的「分離主義」因此「第三世界論」一開始就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

心價值下來開展論述除了重新落入了西方這套絕對化的位階關係另一方面也

就因為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強烈而忘了過去他自己曾經因為黨國戒嚴體制之下

的思想與言論箝制而繫獄和官方一樣抨擊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台灣文學 陳映真一九七七年批判葉石濤的〈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透過「第三世界」

觀點試圖將台灣文學放置在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民族文學之下他整理台灣鄉

土文學發展的脈絡並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上升至「第三世界」觀點來

否定葉石濤的「鄉土文學」觀藉此批判當中可能蘊含的分離主義成份他在文

中指出 在十九世紀資本帝國主義所侵凌的各弱小民族的土地上一切抵抗的文

學莫不帶有各別民族的特點而且由於反映了這些農業的殖民地之社會

現實條件也莫不以農村中的經濟底人底問題做為關切和抵抗的焦點

「台灣」「鄉土文學」的個性便在全亞洲全中南美洲和全非洲殖民地

文學的個性中消失而在全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個性中統一在全中

國近代文學之中成為它光輝的不可切割的一環61 陳映真在這段話當中有兩層涵意其一是將鄉土文學視為和世界各殖民地文學的

一部份其次是將之視為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的一部份陳映真以「普遍性」

的角度來消解台灣文學藉此說明「除非強調台灣抵抗時期文學之中國特點文

中所提出的『台灣立場』的問題就顯得很曖昧而不易理解」62也就意味著要

60 唐狷著〈一段可能的對話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5 期1978 年 5 月 1 日

頁 58 61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9 62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20

102

將台灣文學視為反帝反封建的中國民族文學的一部份才有積極意義在「反帝

民族意識」的話語運作過程中就從「左翼」階級分析轉到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

壓制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言論他認為葉石濤的「台灣意識」具有盲點與謬

誤沒有從中國整體反帝反封建的位置去看因而文中所說的「台灣的文化民

族主義」是「用心良苦的分離主義的論調」63陳映真意識到這股左翼現實主

義浪潮之下可能激發相對於中國民族主義的「分離主義」危機因而論述過程

中強調的是要以「中國文學」甚至是上升至「第三世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

文學立場來看台灣文學這個論述過程是在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

實際上本身就和以「台灣文學」為主體為出發點的台灣文學作家不同這也是他

一開始「第三世界論」的雛型到了一九八年代後也就延續這樣的論點來抨

擊台灣文學「自主性」 那麼陳映真認為「分離主義」的危機是如何引發的呢他認為這是對於「中

國民族」的「忠誠」問題比如在〈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是為吳濁流逝世

而作這篇文章中有兩個重點其一是「『孤兒意識』的克服」另一則是重新評

價台灣文學的傳統要將「反抗侵略的愛國的現實主義傳統並發揚而光大之」64即便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也將台灣本土作家視為具有「愛國的現實

主義傳統」但是要克服因殖民體制而「不能站在起跑線上勇敢地起步」65也

就是陳映真認為台灣在日本殖民的歷史過程中產生「中國民族」認同的危機

而有所謂的「孤兒意識」此外他也在《夏潮》發表〈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

春〉一文是為謝里法《珍重阿笠》所作的序言他以「左翼」階級分析檢討

台灣戰後畫壇的西化之路即使肯定謝里法批判台灣現代畫並揭穿歐洲繪畫的

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發展下的商品66但是另一方面陳映真也批判謝里法「十分

感傷地以生我育我的鄉土文認同的宿止」而沒有把「眼光做中國的全局的觀

照」67也就意味著陳映真認為謝里法的文章沒有上升至「中國民族」的「普遍

性」而上述陳映真對於台灣作家「忠誠度」的檢視也反映出陳映真在「左翼」

階級分析的過程中轉移到「中國民族」認同的問題上並在這個前提下亟欲排除

「分離主義」的「內部敵人」的過程中也就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甚至同時期

《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本位立場一樣而美麗島事件後「台灣意識」高漲甚

至台灣文學本土論浮出檯面陳映真也持續批評未將台灣上升至中國民族範疇的

63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20-21 64 陳映真著〈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試評「亞細亞的孤兒」〉《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

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94-95 65 鍾肇政著〈風雨憶故人〉頁 43收錄於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 5黎明前的台灣》台

北遠行出版社1980 年 2 月 66 陳映真著〈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4 年 9 月頁 314 67 陳映真著〈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4 年 9 月頁 322-323

103

文學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真此時將中國視為相對落後的國家也就在一面強調「反

帝民族意識」的同時另一方面也重新落入了殖民主義「進步落後」的二元對

立話語邏輯當中比如陳映真〈原鄉的失落〉一文評論鍾理和《夾竹桃》立基

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立場並扣合到民國初年的歷史認為這些知識份子他們

沒看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農村解放在「中國人民於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已自求解放之歷史過程中的意義」68他甚至進一步批評道

他在中國大陸所看見的是數百年來帝國主義和國內舊勢力在中國所造成

的可悲的落後和貧困他對這一切的貧困「深惡痛絕」以犬儒的嘲弄

的語言浴之以惡言更進一步甚至拒絕承認自己在民族人種上和中國

人有相同的地方69 陳映真認為鍾理和「拒絕承認自己在民族人種上和中國人有相同的地方」這

些不能認同「中國民族」的台灣作家是之後台灣作家產生「孤兒意識」甚至

是「分離主義」的原因雖然陳映真的中國民族認同此時已然十分堅定但此時

他也還沒辦法藉由論述來解釋為何有「省籍」問題甚至他也無法解釋在「中國

民族」當中台灣與中國之間政治經濟的連帶關係這要到一九八年代「冷戰

體制論」以及之後的「台灣社會性質論」才逐漸完成他的「兩岸的中國民族」

的銜接工作而上述陳映真試圖將台灣與中國銜接起來討論的過程中其實也已

突顯出他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批評「分離主義」時中國民族主義逐漸

凌駕於「左翼」階級的思考 最後在一九七七年台灣長老教會「獨立宣言」引發爭論在「華夏聯盟」

當中也掀起批判的聲音海外台獨聲浪在國民政府從中國撤離後轉而到美國與

日本活動特別是在美國的海外台獨知識份子透過政治活動來試圖影響美國的

台海兩岸政策這成為中國民族主義者極力批判的共同目標《夏潮》在一九七

八年刊出〈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文章當中批判長老教會和台獨

掛勾

對於中國沒有信心對於台灣沒有信心對於光復大陸的獻身沒有信心的

人現在真彷彿已到了危機時刻帝國主義將中國一分為二阻斷中國統

一的陰謀正好就落實在這些人身上而這些投機主義者乃利用這樣的

68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103 69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107

104

時刻播散其出賣國家人民的主張70 引文中站在反帝國主義的「中國統一」立場上批評長老教會「利用這樣的時刻

播散其出賣國家人民的主張」《中華雜誌》也刊登多篇文章批駁長老教會的「台

獨」與「分離主義思想」比如張紹達「奉勸長老教會那些言行偏差的『主內弟

兄』們在民族主義汹湧澎渤的今天想要靠抱緊洋人大腿而『建國』根本是

行不通的」71這些和《中華雜誌》長期以來批判潛在的台獨危機批駁如費正

清等海外知識份子的論點是一致的也就是認為這些「分離主義者」和美國帝國

主義掛勾是阻礙「民族團結」的原因同樣的陳映真之後以「反帝民族意識」

的核心價值批判長老教會的台獨思想他以張春新為筆名在《夏潮》發表〈台灣

長老教會的歧路〉一文針對長老教會八一六「人權宣言」而起長老教會「『呼

籲政府採取有效措施』以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72的言論對於陳映真而言

是帝國主義的另一種說詞 反帝民族主義的蜂起使帝國主義改變了策略有些殖民國家經過「協議」

而給予殖民地以形式上的獨立以換取繼續維持該新「獨立」的國家提供

市場原料勞力的榨取關係有的支持「專制統治」的軍事專政政權

以控制和支配那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達成掠奪的目的這便是主倡人權

民主自由的某些大國在國內國外政策上可恥的二元論道德標準73 陳映真認為長老教會強調「台灣獨立」立場是一種「繼續維持該新『獨立』的

國家提供市場原料勞力的榨取關係」從而並無法擺脫美國資本主義控制

甚至「支持『專制統治』的軍事專政政權」而他這樣的說法也延續到一九八

年代批判黨外運動的過程認為「台獨傾向」是依附「主倡人權民主自由的

某些大國」的結果從而也就忽略了黨國戒嚴體制下的權力與壓迫關係 至此陳映真已經從批評文學中的「分離主義」逐漸轉而批評當下時事言論

中的「台獨傾向」而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的形成是立基在「反帝民族意

識」的基礎上開展出來的並藉此對付「分離主義」的內部敵人一九八年代

後陳映真和《中華雜誌》抨擊黨外的「台獨傾向」都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

堅持下展開論述並且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以「左翼」階級分析

做為論述形式並上升至「第三世界論」的論述框架來討論「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的問題從保釣運動到鄉土文學論戰期間胡秋原王昇對於年輕人愛國的肯定

70 北屋著〈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夏潮》第 3 卷第 4 期1977 年 10 月 1 日

頁 20 71 張紹達著〈旅美台灣長老教會與「台獨」〉《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6 期1978 年 3 月

頁 11 72 陳映真著〈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夏潮》第 4 卷第 6 期1978 年 6 月 1 日頁 32 73 陳映真著〈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夏潮》第 4 卷第 6 期1978 年 6 月 1 日頁 36

105

這些「左翼」話語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發揚下已開始具有合法性也就逐漸被收編

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並且陳映真在批判「分離主義」時也就透過中國民

族主義立場和官方共同打擊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傾向 上述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浪潮的開展過程中因為台灣國際政治危機

而逐漸產生「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路線前者帶有左翼反帝國

主義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後者則是強調「現代化」來進行體制內改革然而這

兩股不同道路之間已開始產生齟齬特別是「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對「革新保台」

論者的批判這段期間已經和《中華雜誌》一貫以來批判帝國主義「分離主義」

的論述相似 而陳映真一九七五出獄後旋即銜接上這股「回歸現實」潮流站在「反帝民

族意識」的位置上討論鄉土文學並且逐漸和《中華雜誌》趨合另一方面在

鄉土文學論戰期間陳映真也開始積極批判「分離主義」「第三世界」觀點也在這

個過程當中形成一九八年代他和本土論者掀起「台灣意識論戰」以「第三

世界文學論」框架來檢視「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基本上都是奠基在這個

時期的評論過程上特別是在這個階段中陳映真側重以中國民族主義來批判「分

離主義」也就和官方黨國戒嚴體制下壓抑台灣立場保持一致儘管陳映真有不

同於官方的「第三世界」視野 而他以「第三世界」觀點來強調「民族文學」甚至檢視台灣文學「分離主

義」的過程中其實已經開始產生將自身主體拋向「他者」位置的現象薩依德

曾在分析「東方主義」時指出 在討論東方時東方完全缺席反之我們察覺到出現的是東方主義者與

他的言說然而我們不能忘記東方主義者的現身是因為東方的有效缺

席才成為可能這個我們必須稱之為替代與位移的事實清楚地在東方主

義者身上施加某種壓力在他的著作裡化約東方即使他費了許多時間來

闡明與展現東方74 鄉土文學論戰期間的「民族文學」已然出現排他性的本質化現象在批判西化

帝國主義甚至是台獨對「中國民族」造成危機時其實話語邏輯當中也將自身

「中國民族」固著在相對於西方的「他者」位置上這種「替代與位移的事實」

也就展現在二元對立框架下「自我東方化」的過程當中此外甚至在台灣文學

本土論受到政治箝制尚未浮出檯面的階段如薩依德所言是個「東方完全缺席」

74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潛

隱與明顯的東方主義〉《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308

106

的被詮釋的狀態陳映真就已將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視為為中國文學中

的「他者」而亟欲排除在捍衛鄉土文學與確立自身言論的合法性之時也在絕

對化的「中國民族」立場下肅清「內部敵人」實際上這並非是真正的自我肯定

而是在將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視為「他者」並予以貶抑的過程中認為台

灣文學要上升至中國文學以至於第三世界民族文學而將自身主體消融在「第三

世界」當中來完成其「民族」追尋道路「在他的著作裡化約東方即使他費了

許多時間來闡明與展現東方」因而還是重新將自身強調的「中國民族」邊緣化

而這些到一九八年代陳映真試圖以「第三世界論」書寫「華盛頓大樓」系列作

品和本土論者進行「台灣意識論戰」以及批判「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

時也就更為明顯

107

第二節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中的「反帝民族意識」

這個第二形式殖民主義不但殖民人的身體還殖民他們的心智令那些心

智在被殖民的諸社會中釋放各種動勢也徹底改變了這些社會中的各項文

化優先順序在這個過程中那樣的心智更幫助人們將摩登西方這個地理

與時間的物像普同化成為一種心裡範疇的概念西方無所不在在西方

內裡與外部在結構之中也在心智裡面75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到一九八一年的小說包括揮別青年時期的〈賀大

哥〉到試圖以跨國資本主義為題材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在這一系列的

小說當中他以左翼「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來處理跨國資本主義的問題以及

強調資本主義社會中現代人的內心異化陳映真曾在《雲》的序言中指出 正如同覺醒的消費者要爭取對於如山如海的商品的真相和實情的理解作

家首要的功課是自覺地透過勤勉的學習與思想穿透層層欺罔的烟幕

爭取理解人和他的處境理解生活和它的真實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

質76 文中認為「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是要探討消費社會中現代人的生活樣貌因而

要「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此外陳映真也曾指出這系列作品並非要「反

企業」而是要將這些作品視為「時代的自然的產物」77但陳映真「反帝民族

意識」也就在「左翼」階級分析的過程中導向以中國民族主義達成「民族團結」

藉此來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然而正如同南地所言「那樣的心智更幫助人

們將摩登西方這個地理與時間的物像普同化成為一種心裡範疇的概念」雖然

小說嘗試探討台灣與跨國資本主義的關係一方面他試圖透過「東西衝突」來消

解台灣內部省籍矛盾並以「反帝民族意識」來解釋「階級」問題實際上還是

為其「民族」理念服務另一方面也由於陳映真對於「民族」問題的執著其

實「西方無所不在在西方內裡與外部在結構之中也在心智裡面」也就是

將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視為無所不在的宰制「中國民族」的存在物這些在「華

盛頓大樓」系列的小說話語邏輯裡一再出現

因此本節主要探討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中如何處理跨國資本主

義的問題以及當中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的運作過程筆者首先從〈賀大哥〉

〈夜行貨車〉到〈上班族的一日〉討論起做為理解陳映真從鄉土文學論戰後到

75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79 76 陳映真著〈序〉《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 77 陳映真著〈序〉《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

108

試圖以跨國公司為題材在這過程中如何再現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現代「中國民族」

面貌其次本文藉由〈雲〉與〈萬商帝君〉兩部小說檢視陳映真如何透過菁

英視角來處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與民族問題

一「民族」與「異化」〈賀大哥〉〈夜行貨車〉與〈上班族的一日〉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寫下〈賀大哥〉並且逐漸開展「華盛頓大樓」系

列作品探討現代人內心異化的本質在鄉土文學論戰後陳映真同時發表〈賀

大哥〉與〈夜行貨車〉兩部作品前者刊登在《雄獅美術》後者刊登在《台灣

文藝》這兩部小說是陳映真的再出發一方面〈賀大哥〉其實具有向官方「澄

清」早期理想追尋的意味另一方面〈夜行貨車〉則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開

始陳映真的確要將批判「跨國資本主義」落實到小說創作上以「反帝民族意

識」為基礎所開展出來的話語邏輯也就包含了強烈的「民族使命」即使是〈上

班族的一日〉看似要反應「這華盛頓大廈的魔力就像一道金箍咒牢牢地圈住了『上

班族』」78但在小說敘事中也同樣拋不開這樣的「反帝民族意識」敘事邏輯

因此筆者以下先分析〈賀大哥〉〈夜行貨車〉與〈上班族的一日〉這三部作品

做為理解陳映真如何透過現代人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小說中呈現建構他

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 (一)理想的「澄清」從〈賀大哥〉談起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才寫下出獄後第一部作品〈賀大哥〉他以小曹

的視角來詮釋麥克H邱克的理想主義甚至結尾留下許多曖昧模糊的空間

反而和當時鄉土文學作家現實主義論者強調的現實色彩有所差異那麼為何陳

映真要在出獄後寫下〈賀大哥〉這部作品和時代的關係是什麼這是本文一開

始試圖解決的重要問題 〈賀大哥〉透過小曹旁觀邱克的理想與精神狀態其實頗有向官方「澄清」

的意味「賀大哥」的真正名字是邱克在復健中心時葛修女曾指出「這是Mr Hopper所裡的孩子都叫他賀大哥」79因此「賀大哥」實際上指涉的是「理想

者」之意小曹曾經嚮往邱克的理想主義他受邱克的影響而去補英文閱讀革

命書籍後來經由「特務」劉先生告知才發現邱克因為越戰因素而具有精神分

裂與遺忘症在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的思索中無法找到解決方式而學校也因此

約談小曹小曹認為自己相對於那些快樂地在校園中的同學們「我忽然覺得他

們和我已不是同一代的人了」並且「明天去登個報找個英文家教試試過著

78 洪銘水著〈陳映真小說的寫實與浪漫從「將軍族」到「山路」〉《陳映真作品集 15文

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0 79 陳映真著〈賀大哥〉《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頁 88

109

自食其力的生活」80小曹似乎要說他看到了「政治現實」而感覺自己和上一代

人已經有所不同但是〈賀大哥〉的小說結局選擇離開自食其力生活是既不同

意也不抗拒政治體制的展現 而「特務」劉先生認為邱克所帶來的美國式自由與「各種邪論」會汙染國內

的青年學子藉此來「訓勉」主角其實是在試探小曹思想傾向而小曹只是敷

衍地回應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官方視為具有「思想問題」的人物並非小

曹而是邱克小曹選擇保持沉默這當中可能具有兩種意涵一種是小曹可能

已經理解了邱克瘋狂的原因但因為反共戒嚴體制而保持沉默另一種是陳映

真透過小說主角來檢視邱克的「理想」也意味著向官方說明「他所追隨的是像

邱克一樣的理想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儘管小曹以旁觀的角度來看邱克將之

做為自身理想的投射看似要藉此重新審視過去因「民族」而「騷動」的自己

但是這和陳映真的現實經驗是相似的包括閱讀禁書甚至是「幼稚地走上了幼

稚形式的組織的道路」81的過程然而上述第二種說法才是小說話語邏輯所突顯

出來的結果如果按照〈賀大哥〉的小說結構與話語邏輯這是因為「追隨他人

的理想主義」而導致的結果美國式自由與「各種邪論」正是陳映真這個階段的

批判重點雖然他也不認同政治上的思想箝制但是在「中國民族」理念批評

美國的思維上也就和小說中的「特務」趨近此外如第一節所言他出獄後和

《中華雜誌》的立場趨合並且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成為民族上的結盟對象除

了做為民族與愛國熱情的確證之外在批判西化與帝國主義分離主義上也達成

一致性差異在於陳映真與「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多了左翼階級分析的思考因

而〈賀大哥〉實際上藉由邱克來「反省」自身過去理想之餘也藉由「特務」試

探小曹來「澄清」鄉土文學論戰期間對自身的「指控」正如同官方在鄉土文

學論戰時為陳映真等懷抱民族理想的年輕人「澄清」「些年輕的鄉土作家們偶或

偏激了一點」82〈賀大哥〉其實是要透過小說來說明自身民族理想的「純正」

與「正當性」只不過可能因為時代因素與他人的理想引導而「不小心走錯了路」

因此這篇小說的真正用意並不是要說明黨國戒嚴體制所帶來的壓迫而是「澄

清」自身早期的民族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純正」 而陳映真重新描寫越戰的歷史傷痕白色恐怖的陰影只是做為「澄清」自

身早期「民族」理想的客體林梵曾在分析〈賀大哥〉時將之與〈六月裡的玫瑰

花〉對照認為「『賀大哥』中的麥克仍須回到他精神的煉獄陳映真的人物從

80 陳映真著〈賀大哥〉《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頁 128 81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

店2005 年 5 月頁 21 82 曾祥鐸著〈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5 期1978年 2 月頁 22

110

死亡的陰影解脫出來已是他現階段的突破」83並且反映了一種「越戰後遺症」

然而這個「越戰後遺症」如何放在鄉土文學論戰後的歷史脈絡來看因為〈賀大

哥〉這部作品的生產條件和〈六月裡的玫瑰花〉並不一樣如果從上述陳映真在

〈賀大哥〉裡的小說結構與話語邏輯來看陳映真的用意是向官方「澄清」而寫

下與〈六月裡的玫瑰花〉相呼應的〈賀大哥〉那麼焦點就不在於「越戰」本身

而是轉而到個人「理念的宣稱」上同樣的現今陳光興將〈賀大哥〉放在「第

三世界」的左翼立場下來討論他認為 少為人注意到的是陳映真 1978 年再次復出文壇的第一篇作品〈賀大哥〉

氣質與「華盛頓大樓」系列迥異基本上延續了前期的文風題材上則承

續了〈六月裡的玫瑰花〉的越戰後遺症描寫著在最後被遞解出境前住在

台北精神病院的美國青年麥克H邱克其中第 5 節的病例報告書是

他的第三篇精神病書寫當然與前期創作不同的是透過賀大哥這個角

色陳映真更為直接地透露了他的左翼思想批判了資本主義與美國帝國

主義在越戰造成的嚴重禍害84 陳光興將〈賀大哥〉視為「批判了資本主義與美國帝國主義在越戰造成的嚴重

禍害」並且「更為直接地透露了他的左翼思想」並放在左翼「第三世界」觀點

的反帝反殖民脈絡來檢視這部作品但這兩者實際上還是脫離了小說敘事結構

所突顯的意涵如果要理解陳映真為何在鄉土文學論戰尾聲時寫出這樣的一部作

品小說的用意就不會簡單地想要「從死亡的陰影解脫出來」或是批判「資本

主義與美國帝國主義」因為這部作品其實和當時鄉土文學家現實主義論者索

討論的內容性質差異太大甚至透過「旁觀」邱克的方式來回溯自身過去反

而更像是一種藉由文學來向文壇「公開」聲明「澄清」自身早期「民族追尋道

路」的理想甚至現今賀照田將之與文革後的中國社會主義危機結合起來看認

為「『賀大哥』尚以為有『真實』『新世界』可供追求他只是在設想不能通過『革

命』的方式追求時如何以『改良』的方式追求」85同樣也是一種去脈絡化的

解釋因為中國「社會主義遭遇危機」的問題並非是陳映真此時的討論對象而

是藉由小說作品的「澄清」來對台灣官方文壇進行回應 因此陳映真藉由〈賀大哥〉這篇小說「澄清」自身早期理想仍是大於「反

省」過程他一方面藉由〈賀大哥〉「澄清」自身在「民族道路追尋」過程中犯

下的錯誤也就是曾經追尋像賀大哥一樣受到「戰爭陰影」影響的理想主義者

83 林梵著〈越戰後遺症〉《陳映真作品集 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3 84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頁 600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

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85 賀照田著〈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helliphellip陳映真八年代的思相湧流析論之一〉頁 421收錄

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11

另一方面他也同時開始著手「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並且「反帝民族意識」

話語也是陳映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一直無法拋棄的部份特別是在〈夜行

貨車〉當中強調的是如何在「東西衝突」下促成「民族和解」並且藉此說明

要藉由「反帝民族意識」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異化 (二)〈夜行貨車〉「東西衝突」下的「民族和解」 陳映真〈夜行貨車〉和〈賀大哥〉同樣是在一九七八年三月出版的作品〈夜

行貨車〉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開始焦點放在馬拉穆公司內部成員的關係上

陳映真的真正用意並不只在於討論跨國資本主義的階級問題甚至還包括「東西

衝突」與「省籍問題」的處理上也就意味著他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思考基礎

要強調的是解決「省籍」問題達成「民族合解」藉此重新審視帝國主義與資

本主義的問題

〈夜行貨車〉圍繞在外省女性劉小玲(Linda)與本省男性林榮平與詹奕宏之間

的愛情關係上藉此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與跨國公司的問題遠大於省籍矛盾林榮

平是南部鄉下長大的孩子劉小玲是他的情婦因為摩根索調戲劉小玲而使林榮

平的男性自尊心受到羞辱甚至嫉妒劉小玲與詹奕宏之間的關係而詹奕宏則是

初來公司能力強的男人父親受過日治時期中學教育也有位在美國公司工作

的大哥他在女人面前展現出一種粗魯傲慢的本省男性權威但是在這個外在

展現的男性權威之外小說刻意突顯出他的內心無法肯定自我的樣貌比如陳映

真透過詹奕宏看電視劇的場景來指出

你看這些台灣人一個個不是癲就是憨helliphellip一個外省人從小到大

從電視劇中去認識台灣人那麼在他的一生中在他的心目中台灣人

是什麼樣的人86

詹奕宏透過電視劇的情節來批判台灣人用意在於詢問外省女性的劉小玲如何看

待本省男性的自我他直接問劉小玲「你覺得台灣人怎樣」87小說所要

突出的重點在於詹奕宏台灣認同上的焦慮也就是必須要獲得外省他者的肯定

關於上述情節曾萍萍認為「這種編劇這正是為了迎合壓制者所建構的殖民論

述以期在該壓制者所宰制的傳媒體系內某一立腳處而不惜醜化自己」88然

而她太快將詹奕宏的言論視為「迎合壓制者所建構的殖民論述」只迎合小說的

話語邏輯而並沒有反思當中「為何要刻意突顯『省籍』問題」的意義也就是不

考慮作者本人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運作過程中不斷將民族特性本質化刻板

86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35 87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35 88 曾萍萍著〈後殖民迷霧世界〉《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

2003 年 12 月頁 248-249

112

化甚至重新複製了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話語邏輯比如結尾在對抗美國帝國主

義的「民族團結」之下還是將他所謂的「中國人」拋向一個他者位置為了要

抵抗跨國資本主義的宰制而塑造出「民族團結」那麼為何要強調「民族團結」

呢正是因為他意識到台灣內部有「省籍」問題甚至一九七年代以降的「革

新保台」論者過於仰賴美國來解決台灣問題等等對陳映真而言這些是無法促

成「民族團結」的原因而電視劇只是說明要達成「民族團結」的過程而已他

刻意突顯本省人詹奕宏的偏見做為結尾強調「民族團結」來對抗跨國資本主義

認為要拋棄這樣的偏見才有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可能

小說藉由本省人之口來指出詹奕宏對於本省與外省之間婚姻的偏見詹奕

宏對於劉小玲的過去感到妒忌雖然劉小玲懷了他的孩子而決定要結婚但兩人

仍時常發生爭執他一方面用男性權威的口吻來詢問另一方面怕外省籍的劉小

玲有台灣人「不是癲就是憨」的刻板印象小說所要強調的是「省籍矛盾」是

詹奕宏自己造成的結果在上述小說話語邏輯中陳映真不斷將民族形象刻板

化本質化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迎合壓制者所建構的殖民論述」因為陳映

真並沒有從殖民主義的二元對立框架當中跳脫出來甚至重新複製了這樣的權力

關係還是將「中國民族」被宰制的客體位置上變成要在不斷批判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才能完成「中國民族」的「自我」

相對於詹奕宏強烈地省籍意識小說將劉小玲形塑成不在意省籍的問題以

及被本省男性壓抑的外省女性比如她決定和詹奕宏結婚甚至「一桌都是她不

知從哪裡學來的台灣菜」89小說要藉由劉小玲來相對於因台灣意識的排他性而

無法肯定自己的詹奕宏在結尾部份摩根索掌握公司在台灣的經營並且鄙視

台灣人追求美式的現代化摩根索說

我們多國公司就是不會讓台灣從地圖上抹除helliphellip我們美國商人認為台北

比紐約好千萬倍而你們XX的中國人卻認為美國是XX的天堂90

摩根索的話代表美國跨國公司在資本主義邏輯下尋求開發中國家低成本的優

勢因而認為「台北比紐約好千萬倍」詹奕宏對於摩根索的侮辱感到不滿而決

定辭職並用台語對林榮平說「在蕃仔面前我們不要吵架」91而劉小玲本來

想要去美國最後因為看到詹奕宏與摩根索的衝突決定跟詹奕宏回鄉生活上

述詹奕宏林榮平與劉小玲三人之間的對立關係在小說化解了也就意味著陳映

真將焦點擺放在摩根索所挑起的「東西衝突」下促成的「民族和解」反而沒有

解釋清楚「跨國資本主義與台灣的實質關係是什麼」的問題

89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8 90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53-54 91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55

113

而關於〈夜行貨車〉的結局在「陳映真現象」之下也有諸多去脈絡化的解

釋首先邱貴芬曾經對這段結局表達看法 置之這樣的台灣內部殖民化架構詹奕宏的戲劇動作因而另有深層意義

不用英語不用北京話而用台語對林榮平說出那話來是個肯定自己台

灣人身分的姿態這一剎那他抵制的不僅是跨國公司經理的美國白人優

越沙文主義也無形中否定了台灣內部殖民論述所營造的「台灣人非憨即

怒」的刻板印象這個抵抗殖民消音的動作一石雙鳥同時向美國及中

國殖民勢力發出只有在台灣的男人從「噤若寒蟬」的政治恐懼中解放出

來時台灣的男人才能逐漸贏回環境被剝奪的男性自尊擺脫「去勢」處

境的可能92

邱貴芬將詹奕宏制止摩根索的言論以及用台語與林榮平交談視為「肯定自己

台灣人身分的姿態」與「擺脫『去勢』處境的可能」然而實際上陳映真並非單

純要強調詹奕宏的「姿態」本身重點是這個姿態相對於「西方」資本家所展現

出來的「民族合解」並且在「反帝民族意識」的跨國資本主義批評基礎上來

達成不分省籍的「民族和解」因為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陳映真雖然已具有左

翼「第三世界論」的視野但他更在意的是沒有上升至「中國人」的「台灣人」

身份一九七年代以降他已做出諸多批判 因此〈夜行貨車〉其實並沒有深入討論跨國公司與台灣之間的資本主義邏

輯關係反而因為他的「民族焦慮」而將焦點轉移到民族的「東西衝突」與省籍

問題上呂正惠曾經指出「在『夜行貨車』裡劉小玲和詹奕宏的情感事件實

在是過份的膨脹小說的真正焦點反而被輕輕放過」93陳映真其實並沒有很好

地詮釋跨國資本主義與台灣之間的關係試圖藉由跨國資本主義批評來達成「民

族合解」這才是小說的真正目的曾萍萍認為「詹奕宏與跨國公司本身的衝突

並不嚴重」94但跨國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經濟的複雜關係之所以沒有清楚呈

現是因為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一方面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並且導向

一個二元對立民族敘事框架化約了美國與台灣之間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另一

方面「民族和解」在小說結局做為向本土論者說明「問題在於跨國資本主義

帝國主義的問題」而要促成「民族團結」跨國公司造成的實質影響也就不會是

小說的焦點所在而這樣的「民族和解」的話語邏輯只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

92 邱貴芬著〈性別權力殖民論述鄉土文學中的去勢男人〉《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

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 年 9 月 1 日頁 194 93 呂正惠著〈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小說與社會》台北

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頁 66 94 曾萍萍著〈後殖民迷霧世界〉《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

2003 年 12 月頁 248

114

開端之後〈萬商帝君〉則是轉而探討它的另一面也就是跨國資本主義消費社

會中企業人拋棄「民族使命」而在跨國資本主義利益之下達成「和解」

(三)〈上班族的一日〉反帝之下的殖民主義話語邏輯複製

〈上班族的一日〉則是透過黃靜雄的視角來描寫莫理遜公司權力鬥爭的過

程側重於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現代人的內心異化小說內容主要圍繞在黃靜雄

身上從他想要辭職到重新回公司上班的這段期間黃靜雄因為公司中董事長榮

將軍的兒子愛德華趙要到公司當會計部副經理氣不過而向上司楊伯良辭職

因為黃靜雄也渴望得到這個職位「如果年升上副經理他就可以把攤還利息的

時限從十年縮短成六年」95而妻子因為不能夠像其他經理太太一樣說流利的

英文其實也不想繼續參加公司宴會並不反對黃靜雄想要辭職的決定而會計

部經理楊伯良是黃靜雄的上司他是個野心勃勃的人黃靜雄對他有所畏懼因

為「不是不知道留下許多把柄在他手上」96他想要辭職而不希望被楊伯良視為

是一種威脅因此他在猶豫過程中對楊伯良的態度仍有保留不願意和他起衝

突那麼先前的會計部副經理是誰呢是總經理Mr McNell從扶輪社帶來的

Kenneth並且Mr McNell和Kenneth兩人是同志關係但是楊柏良對於兩人的同

志關係是不認同的他「以維護善良風俗為理由使榮將軍很快地參加他顛覆

Mr McNell的陣容」 97 楊伯良鬥爭勝利後導致Mr McNell和妻子離婚而和

Kenneth到澳洲生活並且Mr McNell最後自殺在小說結尾時由於愛德華

趙為了得到美國綠卡而不來公司任職並且代替黃靜雄的Joe Nancy無法勝任他

的職位黃靜雄於是向楊伯良妥協並回到公司上班

這篇小說的確嘗試描寫跨國公司內部鬥爭但小說敘事當中還是蘊含了「反

帝民族意識」的話語邏輯黃靜雄在猶豫是否要辭職的期間曾經收看過去自己

拍攝的影像紀錄藉此回溯過去的理想在女兒放映電影的過程中一方面回溯

他與外遇情人 Rose(周阿免)的關係另一方面也產生理想與現實的拉鋸戰

因為電影工作是他以前的夢想那麼 Rose 是誰呢她其實是個性工作者曾經

在黃靜雄成家立業前提供他肉體心靈與財務上的支持她為黃靜雄留下十萬元

後和美軍人員同居並離開台灣她曾經對黃靜雄說 中國的男子比較聰明但都是三流的lover他們不敢愛愛起來條件又多

你也一樣helliphellip外國的男子有的簡直像生番一樣但是他們很勇敢地愛

95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62 96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73 97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81

115

我先生Paul明明知道我的職業肚子也懷著別人的小孩可是他說他要

我跟我結婚helliphellip98 小說要藉由她來批評黃靜雄不敢愛當年不敢與她結婚但是她在小說中被形塑

成帶有明顯的民族刻板印象這類似於〈夜行貨車〉當中「東西衝突」下民族敘

事刻板化的問題Rose 一方面貶抑中國男人「都是三流的 lover」另一方面描繪

外國男人「有的簡直像生番一樣」的形象這樣的比喻更像是一種種族主義的修

辭學博埃默曾指出這樣的意識形態其實還是複製了殖民主義的視角 這種盲點或意識形態的積塊一種建立在自我批判之上的自我重複

一次又一次地在我們這一章中所要談到的與弗吉尼亞伍爾夫同時代的

作品中出現不僅伍爾夫的作品即使後來如奧威爾和格林等批判性更

強更加悲觀的作品也仍然同樣是按照殖民主義的視角去看問題僅管

他們自己想向它挑戰他們的這種自我重複正說明要改變殖民話語在

道德和想像方面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努力這一時期是帝國維持原狀的時

候實際上英國和法國所控制的殖民地在戰後還得到了鞏固99 正如引文中指出的這些作家「按照殖民主義的視角去看問題僅管他們自己想

向它挑戰」同樣陳映真也是如此他將過去殖民者帶有種族意味的話語複製了

過來一方面做為諷刺 Rose 崇洋的心態另一方面卻也無法擺脫這樣的殖民主

義話語邏輯而黃靜雄拋棄理想不願意與 Rose 結婚她的角色是做為強化黃

靜雄「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但同時也暴露了陳映真仍是在「東西衝突」的

二元對立框架下來思索資本主義下的「中國民族」問題 因此〈上班族的一日〉側重描繪黃靜雄內心的異化過程以及公司內部的

人際問題對他造成的問題雖然小說人物內心異化的來源的確可說是資本主義現

代社會造成的但陳映真並沒有清楚展現「跨國資本主義對台灣的實質壓迫關

係」僅只說明了「跨國資本主義造成人性異化的結果」而他將「反帝民族意識」

納入資本主義社會下人性異化的過程來討論並以二元對立的方式呈現「東西衝

突」與「省籍矛盾」的問題上突顯出中國民族主義思維的僵化過程甚至重新

複製了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在小說中固守民族差異的描繪將之本質化這些

現象也在以下要討論的〈雲〉與〈萬商帝君〉當中不斷出現

二〈雲〉與〈萬商帝君〉理論建構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民族問題

98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83 99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宗主國及其模仿複製〉《殖民與後殖

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162

116

陳映真在〈雲〉與〈萬商帝君〉當中進一步透過「反帝民族意識」來解釋

跨國資本主義下產生的民族問題小說當中仍有強烈的知識菁英視角那麼陳映

真在〈雲〉與〈萬商帝君〉當中的菁英視角如何展現呢這兩篇小說在資本主義

與跨國公司的討論上其實是「論述」多過於小說情節的描繪陳映真在面對訪

問時表示「我想我是屬於『概念先行』的作家」認為「特別是我出獄後理性

的成份比較高」並以蕭伯納卓別林布萊希特為例認為「概念先行」還是

可以創造出優秀的作品100但實際上「概念先行」和小說成敗的關係是美學上的

討論特別是「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如果只注視陳映真美學上「概念先行」

的問題往往忽略掉陳映真站在什麼位置如何詮釋跨國企業而這個問題來源

也就在於陳映真如何執著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透過跨國資本主義來消解內部省

籍問題的過程 (一)〈雲〉「反帝民族意識」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工會組織 〈雲〉是陳映真一九八年在《台灣文藝》發表的作品描繪麥迪遜公司中

的權力鬥爭焦點圍繞在組織新工會的過程上小說的敘事者除了張維傑以外

也以文秀英(小文)的視角來鋪展新工會組織的經過並以倒敘的方式來回溯

透過張維傑離開公司後與何大姊相遇以及閱讀小文的日記來回溯這段經歷 首先艾森斯坦是公司的總經理對於跨國公司經營有其理想並命令張維

傑組織新工會小說當中大量鋪排艾森斯坦對於自由經濟企業管理的理念用

以指出他對跨國公司的遠景 現代的跨國結構應該以理解資源民族共同的願望公平的社會民主的政

治獨立的國家受尊重的文化基本上充裕的生活做為市場調查和

經營目標中的一個重要的部門helliphellip今天麥迪遜將創造一個全新的異

象並且在它的光芒下徹底改造跨國資本的經營體質一切人的幸福

一切人的自由一切人的正義這已不是少數政治的激進主義者們所專有

的口號建立在世界和人類的自由之上的跨國企業使跨國企業獲至從未

有過的自由101 艾森斯坦基於美國式的「資源民族共同的願望」而對跨國公司的發展抱持理想

包括認為它可以帶來人類的幸福自由和正義首先這裡可以看出陳映真批評

跨國資本主義對「第三世界」造成的影響透過艾森斯坦之口來陳述「西方」國

家的理念這當中也蘊涵了「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其次陳映真大量引用「理

100 彥火著〈陳映真的自剖和反省〉《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81-82 101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41-142

117

論」來鋪展人物對話而不是透過具體的小說情節事件來描述跨國資本主義的

問題那麼這個「西方」式的理想在「理論」上如何達成呢第一步是透過民主

選舉來設立一個「真正屬於工人的工會」102因為舊工會是依附公司利益的「閹

雞工會」比如老工會理事長蕭坤監事張清海李貴等人都是宋老闆在公司

內部的眼線但艾森斯坦和宋老闆不合以宋老闆為權力核心的公司成員不斷運

用各種手段來阻止比如發獎金來安撫工人小文也因此而收到「奇怪的信」

並且被吳主任要求不要管閒事 小說中文秀英的敘事部份則是以日記體的方式呈現她是一個文筆好喜好

閱讀的公司職員常在《麥臺月報》上發表文章起初她對公司內部權力鬥爭不

熟悉後來受到「啟蒙」而加入組織新工會的行列然而新工會也遭到公司內部

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趙月香(趙公子)和游碧玉(魷魚)等人想要組新工會藉

此取代過去公司所掌控的舊工會特別是麥迪遜公司中女工薪資低廉這是女工

們支持新工會成立的原因 然而在宋老闆的抵制下新工會最後仍然面臨失敗被迫解散的命運宋老

闆向東經的上司麥伯里告狀投票選舉工會幹部之事被迫取消延期因此麥伯

里要求艾森斯坦立即停止投票艾森斯坦對麥伯里妥協認為「對於企業經營者

來說企業的安全和利益重於人權上的考慮」103最後在資方的利益為考量之

下不得不屈服即使他一開始強調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的理想甚至認為在此理

念之下宋老闆最後會順服但是最後艾森斯坦反而無法阻擋宋老闆與麥伯里的決

意小說所要突顯的正是「西方」跨國資本主義企業理想的欺罔性小說中曾經

指出宋老闆與總公司董事長派特內的私人關係藉此說明「沒有反帝國主義工

會組織必然失敗」 一九三年代流落在中國上海的年輕的派特內受到當時盛豐洋行的小開

宋弼的資助開起船公司大陸變色派特內以中國式的江湖義氣帶著

宋弼一家回美國後來宋弼住不慣美國派特內便用過去船運界的關係

把宋先生安插在一家英國貨輪在台北的辦事處嗣後當時在美國麥迪遜

遠東部認中級幹部的派特內因為在韓戰期間成功地開展了麥迪遜在日

本菲律賓和泰國的事業被步步擢陞六年代末期當麥迪遜來台投

資還能記得大半上海話的老派特內到台灣來找到宋先生由宋先生出

面以合作投資的名義順利地設立了台灣麥迪遜儀器公司104 陳映真為了描寫宋老闆與派特內兩人的關係以大量的歷史回溯來描述麥迪遜公

102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01 103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17 104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73-174

118

司的成立經過用意在於描繪東西方的資產階級的聯合過程建立出一套「『美

國統治下的台灣』的資本主義發展史」論述邏輯因而一路從一九三年代一

九四九年紅色中國崛起韓戰爆發到一九六年代末期的發展來進行描述陳映

真試圖透過小說來展現「第三世界論」的理念藉此解釋國民政府依賴美國資本

家的現代化發展過程 另一方面小說中的老工人林仔欽是看透整個情勢的角色他對於整個推展

新工會過程抱持懷疑態度認為「公司要真支持你們解散一個裝在他們口袋裡

的工會還不容易」105也就是在整個權力結構下公司並非真正想要重組新

工會值得注意的是老工人林仔欽也並沒有真正參與階級鬥爭的過程雖然新

工會的組成固然必須要由工人進行鬥爭才能獲得但陳映真透過跨國公司的內部

鬥爭指出不管是新舊工會的成立都還是在跨國資本主義的干預之下從而在

邏輯上也就否定了以工人為主體對資本主義進行鬥爭的能動性陳映真自己曾在

日後指出 實際上我要加上一些事實一些我自己的想像我想去塑造一個自然的壓

迫下被迫形成的一個工會他們是有組織的比如說她到那裡請一個老工

人請教他應該怎麼辦他不是共產黨領導這是他是受了台灣長期以來

專制統治下的經濟成長被犧牲的一些人為自衛自然懂得法律懂得

組織的這些人這跟過去受到左派的領導不一樣106 陳映真描繪戰後台灣的工會發展狀況並明確意識到如林仔欽這些老工人「跟過

去受到左派的領導不一樣」陳映真的確想要「塑造一個自然的壓迫下被迫形成

的一個工會」但是組織工會還是由艾森斯坦所決定的即便〈雲〉當中也強調

女工抗爭的場面整部小說描述工會發展是奠基在「跨國公司高層主導新工會來

進行階級鬥爭」的邏輯上產生其實罔顧了一九七年代工人抗爭的實質在《夏

潮》雜誌中已然開始關注許多女工童工問題甚至一九七年遠東化纖公司成

立在一九七七年羅美文等人連署下向政府申請並成立工會是早期工運活躍的

根據地何明修指出 促使台灣勞工覺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即是 1984 年通過的勞動基準

法這部規範最低勞動條件的法律最早可以從 1958 年勞工法草案開始

算起一直到 1980 年底呈請行政院審查草案為止共有五個草案但是

都沒有獲得官方全面支持事實上政府願意在此時強力推動勞基法主

要仍是受到美國政府與勞工團體的壓力他們認為低落的勞動條件是促

105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91 106 蘇慧雲著《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40

119

成台灣產品大量外銷美國的主要原因在立法過程中資方團體強力動

員工商大老也疾聲批評這使得審查通過的勞基法充滿妥協色彩許多

項保護勞工的條例大打折扣107 文中指出「政府願意在此時強力推動勞基法主要仍是受到美國政府與勞工團體

的壓力」當時的運動策略在於透過美國向國民政府施壓試圖為勞工爭取自由

但究竟是站在為勞工樹立一個保障其工作權益的法律為勞工鬥爭而思考抑或

批判勞基法是美國帝國主義下的產物顯然前者是站在勞工立場而較有建設性

畢竟將矛頭指向遙遠的帝國主義問題同時也反而漠視了更為切身的現實壓迫

鬥爭的對象不應當是以「反帝民族意識」促成「民族團結」來決定因為「階級」

壓迫也不能夠以「民族團結」藉此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就能達成的應當

要以現實中的「階級」權力關係來衡量相對地〈雲〉當中的話語邏輯卻將台

灣工會的形成與發展視為跨國公司主導下的產物實際上反而簡化了工人因為被

壓迫而爭取利益的現實問題這同樣突顯在小說人物林仔欽身上他其實並沒有

「領導」工會抗爭而只有「觀察並提出建議」並且在小說中成為一個突然登

場又隱身幕後的角色陳映真在這篇小說當中的話語邏輯實際上是將焦點擺放

在美國帝國主義下所形成的法律本身也就是認為要解決壓迫的問題就必須先理

解帝國主義與跨國主義的問題反而不在於勞工權益問題的關注與理解上 現今趙剛在探討〈雲〉的時候將之視為「當代左翼重新思考『如何』反抗

的問題」108他認為〈雲〉是陳映真小說的分水嶺早期小說是「討論反抗主體

的問題」而〈雲〉之後的改變則是「對於人在當前資本主義『文明』中的野蠻

化的恐懼與憂慮」109然而趙剛並沒有說明陳映真是立基在什麼樣的論述基礎上

運用「左翼」的階級思考來談論「反抗」特別是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下

的論述過程往往也就從「階級」滑動到「民族」上的思考除了如筆者第二章

所言陳映真早期小說實際上是在內心「騷動」之下追尋理想(包含思索「中國

民族」與「省籍」問題)而〈雲〉則是試圖「證明」中國民族在跨國資本主義

下異化的過程陳映真此時固然是放在「第三世界論」的概念框架下來創作但

他就算是在思考「回到被壓迫被歧視被損害的民眾身上」110這樣的「反抗主體」

也就擺放在「中國民族」的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透過「左翼」階級

分析來探討「跨國資本主義下『民族』異化」的問題

107 何明修著〈大客運小運匠〉《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台北台灣勞工陣線2008年 2 月頁 26-28 108 趙剛著〈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陳映真小說〈雲〉裡的知識份子學習之路〉《求索陳映

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16 109 趙剛著〈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陳映真小說〈雲〉裡的知識份子學習之路〉《求索陳映

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14 110 趙剛著〈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陳映真小說〈雲〉裡的知識份子學習之路〉《求索陳映

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16

120

因此陳映真試圖描寫這種知識菁英的工會理想終究會在跨國資本主義面前

破滅而簡化了台灣工會抗爭是基於權力關係的不平等階級剝削下的過程換

句話說也就是台灣勞工面臨到的現實處境並非單純因為美國擁有較健全的工

會勞工法律而試圖「引進」這樣的理想陳映真在這篇小說中其實也正因為急

於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西方跨國公司導致將台灣的工會發展與抗爭過程

全都歸因於西方跨國公司造成的問題儘管〈雲〉或許開始觸及到台灣在資本主

義之下勞資不平等的實況但實際上仍是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檢視跨國資本主

義的發展過程在之後的〈萬商帝君〉也有同樣的現象 (二)〈萬商帝君〉跨國資本主義下取消「民族」達成「和解」的企業人 〈萬商帝君〉則是描寫莫飛穆國際公司高層的權力鬥爭以及陳家齊的下屬

林德旺內心異化的過程小說中透過大量「理論」來突顯跨國資本主義所造成的

民族問題一方面強調「省籍」的差異與衝突這展現在本省人劉福金與外省人

陳家齊兩人身上並著重在強調劉福金「台灣意識」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透過劉

福金與陳家齊追求「跨國資本主義」發展而達成「民族和解」也就意味著陳映

真批判國民政府和本土菁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達成共謀關係 首先就劉福金而言他是進入公司不久的本土企業菁英任職企劃部經理

他以「科學」的方式進行企業管理很快地就取得在同僚間的威信他的外號有

兩個無論是「香港的」或「管理教授」藉此諷刺他的民族認同資本主義利

益追求「香港的」這個外號其實是從劉福金姓名的羅馬拼音縮寫「H K 劉」

而來可以見到陳映真對強調「台灣意識」之人的「戲謔」這在戴國煇的文章

中批判「台灣結」時也有同樣現象111陳映真「刻意地」以「香港的」外號來「戲

謔」劉福金之餘也進一步透過公司內部人的言論來指出他的台灣意識與民族

認同 「管理教授」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而是山地人(更正確地引用他的話

是「馬來波里尼西亞」人)和荷蘭人的混血人種說台灣人經過幾百

年社會的文化的變遷早已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說是他認為台灣話就

是台灣話和中國閩南話已有這樣那樣的不同說他認為台灣有獨特的文

111 戴國煇曾指出「邱永漢先生則自己承認是已不會講客家話的台籍客家人(他於年前已取得日

本國籍)他早期的台獨言論不必多說了因我有親朋曾與他同過學知其真名秋炳南他

搞台獨時用的筆名卻是『永漢』我的那位朋友曾經說他是在耍既要搞台獨怎麼又來個『永

漢』的筆名呢真是位政客型的人物」戴國煇著〈我觀「中國結」與「台灣結」之爭論

藉心理歷史學(Psychohistory)視野的幾點剖析〉《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

構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年 5 月 16 日頁 31戴國煇與其友人以他人「筆名」為「戲

謔」對象他的話語邏輯也就意味著「台獨人士既然要強調『台灣意識』並和『中國切割』那

怎麼又用『永漢』這個筆名呢」這是戴國煇在「台灣意識論戰」後一九八七年的言論實際上

這些都並非理性之詞

121

化和社會已經使她完全和大陸中國斷絕了關係說是他認為黨外運動就

是「台灣人」尋求新的「自我認同」的運動因此對於當時一個女性「台

灣人」黨外和一個男性「中國人」黨外候選人公開競選公職大大地不

以為然因為在他以為那個「中國人」候選人其實是個「大漢沙文主

義者」是一個「併吞派」哩112 陳映真以這段話來強化劉福金本省人的意識形態與思想傾向這像是〈夜行貨車〉

中刻意突顯詹奕宏的「台灣意識」並予以貶抑的過程只不過兩人因為階級差異

導向不同的思考途徑另一方面陳映真將「三C派」為首的陳家齊做為和劉福

金對立的角色陳家齊是個擁有豐富經驗的苦幹實幹型的人物他的父親是個

退役將軍從小在父親「報效國家」的使命下成長甚至在留美期間參與「反共

同盟」組織他認為劉福金具有「危險思想」他的言論「很深地激盪了他深在

的宗族情感和愛國忠黨的心懷」113而劉福金則不斷想要勝過陳家齊雖然他和

〈上班族的一日〉中的黃靜雄一樣曾經想要提辭呈但是他為了擊敗對手而不願

拋棄自尊心此外劉福金的英文沒有比陳家齊流利要把「小鐵板爐」推向農

村的會議過程中也屢屢遭到陳家齊的反擊 在開會場合上兩人即展現出明爭暗鬥的過程陳家齊認為劉福金口中的台灣

是脫離現實的那些田園時代的鄉土想像是不切實際的他指出 如果我們的廣告代理能更具體實在地理解台灣農村先生們理解完

全變貌了的台灣農村理解到台灣在國際性的marketing計劃長年的工作

下幾十年來使她發展出一種現代性先生們一種統一在國際性統一

規格的物質和精神商品下的現代性從而逐步喪失了它傳統的特性helliphellip

那麼我們的廣告代理商就不會死死抓著早已不存在的映像不放並且

把它和我們的Rolanto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先生們可能是一場災難

哩114 陳家齊站在「現代性」的思考角度來要求產品行銷計劃的改變因而要求一種「統

一在國際性統一規格的物質和精神商品下的現代性」而這種商品的「現代性」

意涵必須以全球化國際化的統一標準為考量那麼陳家齊所認為的跨國性管理

者要怎麼做呢小說中指出 做為一個跨國性企業的管理者應當深刻地理解到我們跨國企業體正在全

世界範圍內進行一項和平無聲的革命相應於我們跨國企業商品在品

112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46 113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48 114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64

122

質上的統一性我們創造了一個沒有文化民族政治信仰傳統的差

別性的統一的市場115 陳家齊認為要「相應於我們跨國企業商品在品質上的統一性」並且要「創造了

一個沒有文化民族政治信仰傳統的差別性的統一的市場」這樣的觀

點接近小說〈雲〉當中艾森斯坦的看法並且試圖透過跨國資本主義來建立一個

嶄新的消費社會 這篇小說除了「刻意」突顯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刻板形象之外也延續了「華

盛頓大樓」系列中所描繪的外國資本家的形象比如小說中也有位外國總經理哈

瑞布契曼陳映真同樣著重在描繪外國老闆的色慾比如布契曼猥褻地說

「Lolitta最喜歡King-Size」116而「華盛頓大樓」系列所描繪的外國經理也往往

都帶有色慾眼光看待女性職員117但是陳映真並沒有深入檢視跨國資本主義與

「第三世界」的複雜關係只透過辦公室開會將一切跨國資本主義問題全部「理

論化」「西方民族」成為政治經濟上的階級對立關係現實生活中則成為「中國

民族」視角下被貶抑的客體因此陳映真實際上是再一次將「西方民族」本質

化甚至是描述過程中帶有「種族主義」色彩 而林德旺是陳家齊的下屬一個希望獲得上級肯定而升職的海關事務連繫

員他工作時心不在焉常常自言自語甚至以鎮靜劑來壓抑內心的痛苦小說

中最關心林德旺的是 Rita她是一個基督徒總是發給林德旺福音單並且對林

德旺不去上班感到關切另一個關心林德旺的人是姊姊因為林德旺以前患過大

病她於是當乩童為林德旺支付龐大的醫藥費從此就就很少脫下法衣而林德

旺之所以拜萬商帝君爺也是受到姊姊的影響然而無論是 Rita 或姊姊都無法

挽救林德旺因為他已被資本主義追求財富地位的心態給佔據了小說中曾經

透過下述情節來描繪林德旺 他開始感覺到一種厭惡和羞恥混合起來的情緒他知道三界宮又翻蓋了

一層樓香火鼎盛比起台灣莫飛穆國際公司乾淨高尚富麗的人們

外面的世界即使這個他的故鄉也顯得那麼愚昧混亂骯髒落後118

115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65 116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60 117 包括〈夜行貨車〉中的摩根索和女職員調笑稱劉小玲為「小母馬兒」頁 2-3〈雲〉中的

艾森斯坦在周小姐端咖啡進來辦公室到離開的過程中「艾森斯坦先生毫不掩飾地安靜地注視

著他輕微地隨著步伐跳動著的她的渾圓的乳房」頁 177這些外國公司的老闆在陳映真筆

下常被描寫成帶有色慾的眼光來看待女性職員這也反映出陳映真的話語邏輯當中東西方二元

對立框架下的「民族偏見」甚至將「民族偏見」給本質化刻板化陳映真著《華盛頓大樓第

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118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85

123

姊姊對林德旺說如果要留在台北拿了錢就不要再回家姊姊認為這些外國人

「幾杯酒下肚日本人美國人誰都一樣醜」119而林德旺並沒聽信姊姊的

勸告決定離開姊姊並自食其力尋找更好的生活在離開莫飛穆公司後透過報

紙廣告來尋找新工作他總是被徵求「馬內夾」(manager)的廣告所吸引 那麼兩人之間的鬥爭如何透過跨國資本主義的行銷理念來達成和解呢小

說最後以劉福金的四天開會日誌來敘述和解的過程在開會期間林德旺因為發

瘋而衝入開會現場高喊自己是萬商帝君在陳家齊怒斥之後被警衛帶走另一

方面開會期間卡特總統承認中共黨外選舉終止等事件是促成劉福金與陳家

齊和解的重要因素「和解」意味著兩人對於「跨國資本主義」經營理念達成一

致性並暗示國民政府和本土派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共謀關係小說特別透

過本省人劉福金之口指出 我應該從台灣人而成為國際人不說得更正確一點我屬於一個新的

聰明的菁英的創造世界更好更豐盛之生活的民族和人種Global Manager Global Marketing man120

劉福金要「從台灣人而成為國際人」也就是因為政治巨變而體會到在資本主義

下強調「台灣民族」認同是虛妄的因為資本主義無分國藉族群政治認同

唯有不斷進行資本積累才是第一要務陳家齊則是批判「盲目的民族主義」並

且引用彼得杜拉卡之言指出「吾人應該將民族主義這個惡魔的毒牙拔除乾淨」121兩人最後意見達成一致只不過劉福金腦海中閃過了林德旺發瘋的臉暗示了

資本主義跨國企業之下被扭曲異化的人性而無論是劉福金或陳家齊這兩者

都是陳映真所要批判的對象也就是在跨國資本主義之下取消「民族認同」為

了追逐其財富利益而合解的企業人 綜觀上述小說敘事的過程陳映真均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來檢視

跨國公司對「中國民族」的影響並嘗試要將之理論化一方面「第三世界」

觀點做為批判跨國資本主義批判並透過菁英式的「理論」話語來呈現實際上

論述多於小說敘事另一方面陳映真透過「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跨國資本主

義對台灣的影響在論述中「中國民族」相對於「西方民族」是一個不斷將「民

族」鎖進二元對立框架下並本質化的過程有些敘述甚至接近於「種族主義」

關於「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曾萍萍有以下的描述

119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84 120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345 121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52

124

陳映真更藉「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針砭資本主義的作用力無遠弗屆它

使環繞其中的人很難例外地都喪失了各自的單一民族文化馴至接受業經

帝國主義洗禮的全球性涵蓋陳映真甚而藉陳家齊和劉福金暗喻忠黨愛

國的時代日漸式微主張就地本土化的新趨勢漸興盛但他不忘再以後現

代的意象及行銷管理學的魅力來編派兩者這或許就是陳映真後來求通於

第三世界文學論和大眾消費社會論的主因吧資本主義既已收編統獨兩

派站在信奉社會主義的立場陳映真必須穩守解放第三世界弱小民族之

大纛以昭告世人資本主義其心可議122

曾萍萍認為陳映真以「後現代的意象及行銷管理學的魅力來編派兩者」是他後

來「求通於第三世界文學論和大眾消費社會論的主因」固然陳映真在一九八

年代是以討論這兩者為核心但是小說中側重於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檢視跨國

資本主義的另一面也就是企業人消解「民族使命」「省籍」差異來為自己追求

更大的利益只不過在小說敘事過程當中陳映真還是不斷複製了殖民主義的視

角而將民族本質化刻板化陳映真的確試圖「穩守解放第三世界弱小民族之大

纛」試圖站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回應台灣當前的社會現實《雲》的序言

當中曾經指出「華盛頓大樓」系列是要「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但是這

樣的「人的異化的本質」是以其「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的小說中的話語

邏輯中也就突顯出要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的前

提存在而這樣說法其實可以從武治純的評論中得到映證

陳映真歌頌了台灣同胞在國際資本的陰影下認同祖國民族鄉土與文化的

主流即以詹奕宏劉小玲張維傑以及在他們背後的廣大工農群眾和

愛國人民為代表同時通過楊伯良黃靜雄林德旺這些人物形象反

映了崇洋媚外但求飯碗見利忘義等等人心中的支流而且還揭露出了

某些企圖割斷祖國歷史背離民族傳統認同台獨心態的暗流以及在跨

國公司的文化體系中在認同「國際人」成為新的「民族和人種」的口

號下這種暗流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勢力的合流從而構成了祖國統一事

業中的逆流123

武治純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對於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的詮釋可能最接

近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分析「祖國統一事業」中

的各種台灣現狀並且批判這種在「認同『國際人』成為新的『民族和人種』

的口號下」背棄了「中國民族」道路趨向的人物陳映真批判了〈萬商帝君〉中

的劉福金和陳家齊他們是因為要成為「國際人」而消解「省籍」之間的差異

122 曾萍萍著〈後殖民迷霧世界〉《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

2003 年 12 月頁 273-274 123 武治純著〈「華盛頓大樓」初探〉《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0

125

相對地對陳映真而言〈夜行貨車〉因「西方民族」的壓迫而覺醒促成「中

國民族」內部團結才是值得肯定的

上述陳映真從〈賀大哥〉之後到「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也就持續在「反

帝民族意識」下開展其創作道路一方面〈賀大哥〉「澄清」自身早期民族追尋

過程的理想另一方面「華盛頓大樓」系列則開展「第三世界」觀點的「反帝

民族意識」來檢視跨國資本義的問題儘管當中描寫資本主義下的人性異化但

這些都並非陳映真小說的真正焦點焦點反而在於「中國民族」如何面對「西方

民族」以跨國資本主義對「第三世界」進行滲透的過程陳光興曾對於「華盛頓

大樓」系列作品有以下看法

在第三世界「西方」「進步」「現代」在整個 20 世紀中構成了無法撼動

的緊箍咒也許只是也許2010 年的今天我們開始有些條件開始鬆

動那個密不通風的壓迫空間在「西方的沒落中國的崛起」的強勁力道

中還給沒有基礎又得追逐現代性的林德旺們一些公道不要再次用菁英

階層「那是沒辦法」的民族主義說詞繼續壓迫苦難的農民工124

陳光興試圖用「第三世界」概念來詮釋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認為陳

映真是對受壓迫階級的關懷呼籲當下研究者「不要再次用菁英階層『那是沒辦

法』的民族主義說詞」固然陳映真此時期的作品要突顯出「『西方』『進步』『現

代』在整個 20 世紀中構成了無法撼動的緊箍咒」但他並沒有真正要「給沒有基

礎又得追逐現代性的林德旺們一些公道」而是以「中國民族」和「西方民族」

的對立形式來開展跨國資本主義下「第三世界論」的民族主義批判課題也之所

以才會分別產生〈夜行貨車〉與〈萬商帝君〉兩種不同的「和解」過程前者因

「西方民族」促成「中國民族」內部的和解並與「西方民族」形成對立形式

後者則透過跨國資本主義理想「成為國際人」並在這個過程中拋棄了「民族使

命」上述小說中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正是陳光興等人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陳光興或許指出「西方的沒落中國的崛起」的民族視角所產生的「民族對立」

關係但其實仍是去脈絡化地詮釋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而認為「陳

映真寫下的是第三世界前殖民地國家七八年代由鄉村向城市移動的前精神

(崩潰)史為我們今天思考城鄉問題現代性的壓迫留下了歷史資源」125論

述中一方面將陳映真「反帝反殖民」「關懷弱勢」的位置揚升另一方面轉而

以抽象的現代性壓迫「精神史」來詮釋「華盛頓大樓」系列這些同時都拋開了

陳映真作品做為回應當時「台灣意識」問題浮出檯面加上國民政府反共與追求

124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頁 610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

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25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頁 611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

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26

現代化的過程中將兩者視為共謀關係的中國民族主義敘事脈絡在這樣的敘事

脈絡中知識菁英強調的民族主義立場是在「反帝民族意識」下促成「第三世界

民族團結」藉此來「對抗跨國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甚至在陳映真的民族主義

話語邏輯當中也重新複製了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價值觀來刻板化本質化不同

人物的形象

因此「華盛頓大樓」系列一方面以當下跨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現代「中國

民族」樣貌並透過跨國資本主義來說明被壓迫的「民族共同命運」在「中國

民族」的道路趨向上仍無法拋開「東西衝突」的「民族對立」敘事框架甚而

強調跨國資本主義對第三世界「民族」的影響來消解「台灣意識」此外漁父

因為討論陳映真《雲》而在《中國時報》上引發關於「依賴理論」的爭執但他

認為「我感覺到愈是到後來說教的味道愈濃文學的成份愈稀薄」甚至指出

陳映真在接受訪問時「作者最近曾在一次訪問中表示他的寫作觀念是以思想和

研究為作品的主要靈魂有錯就錯在他沒有那麼高的才這恐怕是推諉的說法」126雖然陳映真不滿漁父的評價他發表〈「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

抨擊漁父

「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和「雲」主要地只寫出在現代企業結構

下受薪的企業人的形成以及與這形成過程相應的人的異化的過程因

此這三篇小說中企業體的老闆即使換成中國人依然是可以成立的

「夜行貨車」末尾一場宴會中如果是一群買辦的中國企業家的辱華性的謬

論氣走了詹奕宏故事的精神依然不會有什麼改變這三個故事的背景

是不是跨國性企業其實和小說的題旨可說是並無關連的即它們和漁父

所急於打倒的「依賴理論」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了127

文中指出「是不是跨國性企業」無關乎小說題旨認為重點反而是「受薪的企業

人的形成以及與這形成過程相應的人的異化的過程」但是陳映真自己在文中也

透露出〈夜行貨車〉的結尾就算是換成中國企業家的「辱華性的謬論」也可以成

立也就意味著他在意的還是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弱小民族」帶來的弊害焦

點並不單純在於「人的異化的過程」而是「民族」之人的異化過程否則大可

不必大費周章地解釋「依賴理論」抨擊漁父是「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

候群」而「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正是因為他急切地將「反帝民族意識」納入

小說中討論甚至在一九八年代「第三世界論」的建構過程中包括和黨外人

士進行「台灣意識論戰」以中國民族立場的「第三世界論」來消解台灣文學

在「反帝民族意識」的驅策之下如同南地所言「西方無所不在在西方內裡

126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上)〉《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1 日第 8 版 127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2

127

與外部在結構之中也在心智裡面」從而也就在絕對化的第三世界與帝國主

義關係中他或許想要透過文學來呈現台灣人與外省人是在帝國主義之下「第三

世界」的「被殖民」位置但在話語邏輯中卻也不斷建構出自身是受宰制的他者

形象

128

第三節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

那是「美麗島事件」後第一次的黨外抗議遊行

在那以前我就已經將《前進》抵抗警總的過程譯成英文那次集體行動

後我又增加譯文分別送交台北的外國記者更刻意分別寄到國際人權

組織及美國國會「如果我們的政府只顧忌美國的壓力爭取民主運動的

空間除了微薄的黨外力量也就只有投訴美國了」

哎這就是「告洋狀」吧128 一九七九年後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以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開

展出來的「第三世界論」來思考台灣與帝國主義的問題一方面陳映真以左翼

階級分析批判美日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對台灣現代社會帶來的弊害另一方面

因為台灣內部的「台灣意識」逐漸浮上檯面陳映真也就轉移到以中國民族主義

來批判「分離主義」此時台灣黨外運動129挑戰長期以來支配台灣的反共民族敘

事他從「反帝民族意識」出發強調要有「第三世界」的視野來思索台灣政治

經濟甚至是文化與文學發展的確為台灣內部帶來挑戰美日帝國主義的可能

並且可說是為戰後台灣重新注入左翼的階級思考但是在面對黨國戒嚴體制時

黨外人士也曾透過美國向國民政府施壓如引文中楊祖珺曾指出「除了微薄的

黨外力量也就只有投訴美國了」這些黨外運動現實策略的考量往往就在陳

映真「反帝民族意識」之下被化約為「中產階級」「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說法

他在「中國民族認同」的道路上將東西方視為絕對化的二元對立他並非像楊

祖珺一樣在不分統獨立場的黨外運動過程中策略性地運用美國的政治力量來挑

戰黨國戒嚴體制反而積極清理黨外運動的「分離主義」敵人這些都和陳映真

「第三世界論」的話語邏輯相關 此外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開展同

時也試圖將其「第三世界論」運用在文學評論過程當中前面已指出陳映真在〈「鄉

土文學」的盲點〉一文開展出「第三世界論」來討論台灣文學發展與台灣政治

社會的關係並抨擊文學上的「分離主義」並且在一九八年代台灣文學本土

論的再興過程中陳映真將「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進行二合一的討論這

些也都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所開展出來的並且著重

128 楊祖珺著〈美國台灣民進黨〉《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2 年 9 月 25 日頁 95 129 「黨外」一詞原本只是對非國民黨籍的一個泛稱早期無黨籍的候選人多以「無黨無派」

標榜而少用「黨外」一詞自黃信介康寧祥崛起後「黨外」一詞大量使用無形中「黨外」

一詞便成為無黨籍中的政治異議份子所共同使用的號誌在這個界定含糊定義籠統但卻又簡短

的號誌下一些政治異議份子經由數次的選舉而逐漸凝結成一股在野的政治運動李筱峰著〈台

灣在野改革運動的歷史回顧〉頁 70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

壇社1986 年 12 月 1 日

129

在「台灣文學」的「自主性」與「媚日」批評上 然而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的論述實踐過程中他逐漸發現「第三世界論」

不能消解本土論者的論述這些是之後他轉向「冷戰體制論」來解釋台灣和中國

之間政治歷史關係的原因因此筆者在本節要解釋的是陳映真「第三世界

論」的話語邏輯究竟是什麼他如何具體地運用在時事批判的過程當中他批評

「台灣意識」的論者依賴美日帝國主義但他尚未能夠解釋為何台灣會產生「台

灣意識」這也是他之後逐漸將「第三世界論」上升到「冷戰體制論」的原因

也才能明白陳映真之後為何要放棄這樣的論述框架轉向以「冷戰體制論」來進

行評論

一「第三世界論」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邏輯

陳映真在經歷過鄉土文學論戰後一九八年代透過「第三世界論」來進行

評論包含了台灣社會中各面向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思考筆者在第一節已指

出他立基在一九七年代開展出來的「反帝民族意識」的思考基礎上一方面

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為台灣社會帶來的弊害另一方面在面對黨外運動與台

灣文學中的「台灣意識」時卻又轉而以中國民族主義來批判台灣文學中的「分

離主義」但是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才會導致陳映真「左

翼」階級分析的話語的運作過程當中積極抨擊本土論者的「分離主義」甚至

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中為何他以左翼「反帝民族意識」批評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時不斷將焦點轉移到「民族」與「省籍」上筆者以下從陳映真「第

三世界論」的話語邏輯談起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始於出獄後對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的批

評這套論述是基於「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邏輯來思考的如第一節所言他

批評葉石濤的鄉土文學具有「分離主義」的傾向並且沒有上升到「第三世界」

的視野這套論述也就在左翼「反帝民族意識」的思考脈絡下一方面批判帝國

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批判具有「分離主義」

傾向的論者沒有「第三世界」視野朱雙一曾經認為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是

從毛澤東思想而來但其實沒有考察陳映真論述發展的脈絡他指出 陳映真所謂「第三世界」並非來自西方概念而是與毛澤東的「三個世

界」劃分理論關係最為密切首先雖然陳映真的早期作品已出現一些「第

三世界」思想的萌芽但在台灣文壇首次正式提出「第三世界」和「第三

世界文學」這兩個詞還是七年代後期的鄉土文學論戰時而此時正是

毛澤東於 1974 年 2 月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明確完整地提出「三

130

個世界」劃分思想的兩三年之後130 朱雙一認為陳映真的「第三世界」是在「七年代後期的鄉土文學論戰時」所提

出但是他並沒有具體解釋為何陳映真的「第三世界」和「毛澤東的『三個世界』

劃分理論關係最為密切」那麼毛澤東的說法是什麼呢毛澤東和贊比亞總統卡

翁達的談話中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

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131毛澤東將第一世界視為剝削者

與帝國主義者第二世界為修正主義分子而「第三世界」是人口最多也是最為

貧窮的132毛澤東將中國區別於美蘇除了社會主義路線之外是因為在一九

六年代他和赫魯雪夫領導下的蘇聯決裂要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 然而只要細讀陳映真的評論文章就可以發現陳映真和毛澤東「三個世界」

的說法有所不同他在一九六年代《劇場》時期發表〈ASA NISI MASA〉

已經出現「第三世界」一詞133這個階段他探討費里尼《8frac12》藉此批評當時知

識份子生活的弱質但是文中並沒有對「第三世界」有過多的詮釋這只能說明

這個「概念」在台灣一九六年代已然開始使用並且理解有限而一九七年

代後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實際上是奠基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來思

索的他在這個階段對中國社會主義下的文藝政策抱持批判態度在一九八一年

寫下〈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當中就曾經指出 關於主張中國大陸作家應該有權利組織一個沒有黨團控制的屬於作家

自己的組織也是非常有意義而富於批判性的意見據說在中國大陸

作家發表作品要經過層層轉報批准而決定一個作家的作品是不是「正

確」是不是「健康」是不是「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是對文學一竅不

通滿腦子黨教條的官僚和黨棍子中國大陸的作家應該早一點從這周

密無知殘暴的轄制中解放出來134

130 朱雙一著〈「第三世界」視野與陳映真現實主義文學理念與創作〉《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163 13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個世界劃分問題〉《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8 月頁 441-442 13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個世界劃分問題〉《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8 月頁 441 133 筆者在第二章已說明過陳映真在〈ASA NISI MASA〉當中指出「包括藝術家在內的知識

份子們總是慣於用一種悲憤底先知或者使徒的姿勢去審判人和他們的世界關於人的背德

核武器戰爭與和平天主教道德越戰第三世界自由民主性以及愛之不在等等但

是在很多時候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和道德上的弱質」文中「第三

世界」是和其它不同的理念時代與事件等等並置在一起這也是陳映真早期小說的各種元素

但最重要的是早期小說要核心價值是要呈現「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

和道德上的弱質」而非「左翼」或「第三世界」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反而和《夏潮》

以及之後銜接上《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息息相關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

《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2 134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

131

陳映真批評中共對於作家言論自由的控制希望他們從「這周密無知殘暴的

轄制中解放出來」他出獄後並非肯定社會主義中國具有自由與民主更別說此

時他會肯定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的說法因此朱雙一的說法去脈絡化地將陳

映真連結到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的說法藉此說明他是「左翼」「反帝」的「第

三世界」知識份子但是實際上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和毛澤東「三個世界」

劃分具有政治與外交策略的說法是不同的 那麼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論述奠基在「反帝民族意

識」的基礎上進行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批判囊括了台灣政治社會文化等

各種面向的思考由於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和《中華雜誌》趨合這股「反

帝民族意識」的力量在獲得官方認可後達成左右翼結合陳映真的「第三世界

論」帶有「左翼」階級分析色彩但是在「民族使命」驅策下所開展出來的資本

主義批判也就意味著他希望透過批判依附美日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資本主義發

展要台灣學習「第三世界」民族國家抵抗帝國主義的精神唯有掙脫這樣的依

賴發展才能夠使「中國民族」獲得解放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也同樣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思考邏輯下探討台灣政

治經濟發展與美日帝國主義的關係當中也包含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的討論

比如他曾經在一九八二年發表〈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一文探討消費文

明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時指出 資本社會的消費性文明帶來犬馬聲色的世俗性和庸俗性生活和價值體

系消費文明上的「言論自由」連帶地是它的「民主」體制的問題

點便在這一點上鮮明地示唆出來如果說的極端些毋寧是消費文明的

世俗主義和平庸主義巧妙地防止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顛覆也說不定如果

這樣來看色情企業便具有意想不到的政治性格了135 陳映真抨擊消費社會帶來的文明是一種「犬馬聲色的世俗性和庸俗性生活和價值

體系」說不定「巧妙地防止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顛覆」並且將色情企業視為是一

種政治性格包括像是文中所言的「言論自由」「『民主』體制」其實都是資本

主義社會的一部份這也是之後陳映真將台灣文學與消費社會結合起來討論的原

因陳映真進一步指出「漢民族對山地少數民族沒有民族歧視和差別」將原住

民社會被破壞視為是依附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果認為「民族」在這過程中缺乏「對

中國少數民族的科學的態度和團結心從而缺乏正確的少數民族政策」136儘管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7 135 陳映真著〈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

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3 136 陳映真著〈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

132

他試圖釐清美日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對台灣的影響但他之後將之視為破壞「中

國民族」的團結的原因這才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左翼「階級」思考過程中

向「民族」立場的方向位移而「第三世界論」正是要將台灣放在「第三世界」

的視野中學習當中的「民族性」藉此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 那麼一九八年代黨外運動挑戰黨國戒嚴體制時陳映真又是如何透過「第

三世界論」來思索自由與民主的問題呢他認為台灣要向「第三世界」的學習「民

族性」藉此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民主他曾在〈思

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一文中指出 如果索忍尼辛批評甚至反對第三世界人民和「年輕一代和大學生」爭取

真正的民主自由和正義的運動便可能於有意無意之間為第三世界「國

家安全」體制的代言人所利用打擊了在這「國家安全」體制下不斷進行

著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運動的人民137 陳映真認為索忍尼辛有「稍嫌過時的五年代的話語」並且以「宗教性和道德

性的西方批評論」138來看「第三世界」因而上述引文中會指出他的思想「打擊

了在這『國家安全』體制下不斷進行著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運動的人民」對陳映

真而言索忍尼辛的思想無法理解「第三世界」的民族問題因為他和「自由陣

營」的軍事獨裁者一樣將反共和國家安全視為是一個至高的戒律139此外陳映

真在〈醫學和文學上的幾個共同思考〉一文中曾經指出 他們思考著國家民族個人的自由他們思考人應該怎麼活著才像一

個人一個社會應該怎麼樣才能保障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一個國家應該

怎樣才能保持他的獨立民族應該怎樣才能從帝國主義下獲得解放這

些是落後而貧困的第三世界知識份子包括文學家在內所日思夜

考的問題140 陳映真認為「民族應該怎樣才能從帝國主義下獲得解放」是「第三世界」知識份

子在意的問題因此他的「第三世界論」其實就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

值上思索知識份子如何實踐抵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可能只不過這樣的「第

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 137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聽索忍尼辛在台北演講的一些隨想〉《陳

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73 138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9-70 139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9-72 140 陳映真著〈醫學和文學上的幾個共同思考〉《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47

133

三世界」民族理想也就是以中國民族主義來做為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方

式渴望「中國民族」走出不同於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道路 那陳映真如何透過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視野來看待當

下台灣不同類型的知識份子呢他曾經在〈「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

一文當中指出 在充滿著革命與反革命侵略與反侵略殖民主義與反殖民主義複雜鬥爭

的近代現代第三世界歷史運動中第三世界知識份子間發生著相應的

複雜的分化有一部份人投入祖國的獨立和解放的鬥爭有一部份人成為

外來勢力的傀儡而另有一部份人從反抗者轉向成為買辦和鬼影子知識

份子141 文中陳映真區分台灣當下知識份子的標準也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進

行的之所以「第三世界歷史運動中」會有「買辦和鬼影子知識份子」也就是

受到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影響而文中也突顯出陳映真認為真正的民族解放和

真正的獨立自由與民主是必須立基在反帝反殖民的立場上進行對他而言

透過美國來追求人權追求民主與自由的台灣黨外運動並不是真正的民主 因此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也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的

「第三世界論」來批評黨外本土論者沒有正視美國帝國主義的問題他在〈美國

統治下的台灣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一文當中指出 時至今日在整個遼闊的第三世界中幾乎已經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

樣不論在朝在野那樣地對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缺少批判的認識而對

於美國的一切還懷抱著跡近幼稚的幻想而這一切從台灣的反體制運

動的角度來檢討只是愈益顯現出這樣的事實台灣的中產階級黨外運

動至少在目前階段中在歷史思想和文化上是如何的貧困和幼稚如

何在中國東亞和第三世界的近現代史的結構再思考台灣前去的道路

努力從「美國結」和親崇美國輕視第三世界這個二重結構中掙脫出來

在中國歷史的現代中在中國自己的民主自由獨立的運動中爭取自

己的地位恐怕是台灣中產階級黨外運動今後階段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吧142

陳映真認為台灣的黨外運動「對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缺少批判的認識」並沒有

141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14 142 陳映真著〈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

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1

134

像第三世界知識份子一樣「努力從『美國結』和親崇美國輕視第三世界這個

二重結構中掙脫出來」他認為強調「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者並沒有正視美國帝

國主義的問題只是一場「中產階級」的運動比如《夏潮論壇》在一九八四年

三月的革新版則開闢了「台灣結的大體解剖」專欄曾經對於本土論者的「台灣

結」進行批判在一開頭的「編輯部評論」中即指出 我們要求國民黨和黨外擴大你們運動的社會基礎helliphellip其次我們要求

一切人尤其是知識份子認真嚴肅實事求是地研究台灣中國的歷史

研究當前台灣社會的具體現實研究世界體系中台灣和中國之位置從而

尋求台灣和中國的出路helliphellip唯有這樣革新一代的民主運動者才能夠

深入地清算這幾年來台灣中產階級政治運動中所存在的機會主義庸俗主

義宗派主義和遠遠地脫離民眾的偏狹「激進」和驕狂自大的傾向從

而團結一切愛好自由和民主的人民發揮真實的制衡革新的作用143 引文中陳映真「建議」國民黨和黨外「擴大你們運動的社會基礎」「研究世界體

系中台灣和中國之位置從而尋求台灣和中國的出路」也就是站在「民族團結」

的立場上來發言只不過陳映真等人所執著的是促成「中國民族」的「團結」

為何黨外「台灣意識」就不能促成「民族團結」呢在陳映真等人「反帝民族意

識」的立場上要促成「中國民族團結」聯合對抗美日帝國主義才有可能達成

第三世界中國甚至台灣的民主化從而也就在其本質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

之下拒絕承認台灣可能形成一個民族來對抗美日帝國主義的說法 上述是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邏輯中開展出

來的他呼籲知識份子正視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向「第三世界」學習「民

族性」要促成台灣內部的「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達到他所

謂的自由與民主因此他不斷抨擊台灣黨外運動是依附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

「中產階級」運動反而漠視黨國戒嚴體制的實質固然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

義對台灣的影響是必須的但陳映真將焦點放在遙遠的帝國主義上認為要促成

「民族團結」來與之對抗這也是他為何出獄後不斷批判「分離主義」因為對

他而言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知識份子正是中國民族不能團結的重要因素

二「第三世界論」在文學批評上的運作過程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在文學批評上的運作過程也就是從一九八年代「消

費社會」現象來討論「台灣文學」進行一個二合一式的批判他認為台灣依賴

美日帝國主義而產生「消費社會」並且這個階段「台灣文學」是在這樣的時空

背景下所產生的那麼陳映真如何將「消費社會」視為「台灣文學」的生產條件

143 編輯部〈黨外重大敗北以後helliphellip〉《夏潮論壇》第 2 卷第 1 期1984 年 3 月頁 6

135

呢他在「第三世界論」理論框架下來思考文學並將兩者進行二合一的批判的

過程中他如何進行討論甚至在這過程當中產生什麼樣的問題這是筆者以下

所要討論的部份 (一)「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的二合一批評 陳映真透過「第三世界」視野來思考台灣社會文化與文學的過程在一九

七年代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已經開展出來無論是《文季》《夏潮》

等刊物在唐文標尉天驄等知識份子的「民族使命」之下開始思索台灣資本

主義發展與美日帝國主義的關係首先要問的是一九七年代強調「反帝民族

意識」的知識份子如何探討「消費社會」的問題呢此時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電

影與電視文化的興起大眾文學的產生等等在台灣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的一

部份這些成為一九七年代知識菁英所關注的焦點之一比如此時唐文標發表

〈這樣電影那樣電影〉一文一開始就悲觀地指出「我們沒有電影」「沒有

沒有電影文化沒有電影技巧甚至連電影觀眾的資格也夠不上」並且認為「我

們沒有選擇片類的權利所有這些財閥供應的貨色是一樣的且和遙遠和腐敗的

外國財閥相呼應」144唐文標認為台灣當下的電影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墮落他

所關心的問題也包含向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學習比如他透過非洲導演Samb的訪問過程指出 我們看不到他們的電影作品看不到他們怎樣嚴肅地工作他們怎樣掙扎

著帝國主義殘餘的惡勢力怎樣要求並改善社會怎樣學習現代技術而

又怎樣重新團結民族怎樣去面對中世紀以來遺留的老問題helliphellip我們看不

到145 唐文標這段話從「反帝民族意識」下開展出來的第三世界電影的討論認為台灣

因為缺乏這樣的電影而無法從中學習「掙扎著帝國主義殘餘的惡勢力」「要求並

改善社會」「學習現代技術」「重新團結民族」等面向的問題思考他批判當下

台灣當下電影文化的腐敗也意味著這個時期已開展出批判「消費社會」的論述

藉此探討台灣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負面現象因此「消費社會」批判隨著

「回歸現實」的浪潮而開展出來雖然在對抗官方反共文學打開文學與言論的

空間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在這個階段也已開始出現僵化的危機比如尉天驄在〈幔

幕掩飾不了汙垢〉一文中批判現代主義是一種「中產階級的享樂偽善頹廢的

文化」146或是他一九七六年他寫下〈都市青年的迷惘與徬徨〉一文也藉由探

144 唐文標著〈這樣電影那樣電影〉《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5 月

頁 109-110 145 唐文標著〈這樣電影那樣電影〉《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5 月

頁 114 146 尉天驄著〈幔幕掩飾不了汙垢對現代主義的考察〉《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台北

136

討現代文明與文藝之間的關係來抨擊現代主義藝術他指出 科學發達了隨著生產技術的改良和和工業化的推進人們的財富也一天

一天地增多了但是由於人口往都市集中便產生數目愈來愈多的有閒

階級根據學者們(如Thorstein B Veblen)的研究在有閒者之中那些

上流社會的人們是以揮霍奢華炫耀其身份的而中產階級則以不事勞動生

產為其「清高」的條件影響所及便使得社會上充滿矜奇鬥巧的聲色犬

馬生活並由此孕育出以消費促進生產的法則於是一說到城裡人人

們心中所出現的形象便是一群不必親自操勞的享受者了147 尉天驄的論點放在台灣戰後工業化的過程來看將城鄉視為一種對立關係城市

當中是有閒階級與中產階級所構成的「並由此孕育出以消費促進生產的法則」

他延續一九七年代初期現代詩論戰以降批評現代主義是脫離現實的有閒階級

的產物藉此看待台灣工業化發展下的「階級」問題而批判「大眾社會」的問

題可說是知識菁英在「回歸現實」之下產生的一個面向並且這個階段的階級分

析已有僵化的現象由於核心價值在於「民族使命」而不能夠有彈性地辯證地

看待自身與大眾社會文化的關係而在討論過程中將城鄉對立甚至認為現代

社會中的「中產階級」與其文化是一種民族墮落的現象這種基於「反帝民族意

識」思考而產生的危機感到一九八年代尉天驄與陳映真等「反帝民族意識」

論者批判「消費社會」時皆是如此 而一九八年代台灣文學本土論浮出檯面在《文學界》上台灣文學「自主

性」也開始提出面對《文學界》提出台灣文學的「自主性」陳映真則在輔仁

大學發表〈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的演說他透過「第三世界論」來討論

當下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強調的「自主性」以左翼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基礎認為

「消費文化」具有「商品性格」和「庸俗性」的特質148並指出「在『進步』『繁

榮』『現代化』『幸福』這些虛假的觀念下第三世界市場在國際性的行銷計劃

的催眠下一滴滴流出她珍貴的血汁使跨國企業不斷以這血汁肥胖自己」149陳

映真的論點也就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將一九七年代以降批判「大眾

社會」的「庸俗」「中產階級」性質扣合到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造成的影

響從而也就將當下「消費社會」完全視為帝國主義帶來的現代化所產生的他

在文中指出 因此我總以為與其強調台灣文學對大陸中國文學的「自主性」實不

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47 147 尉天驄著〈都市青年的迷惘與徬徨〉《中國論壇》第 1 卷第 12 期1976 年 3 月 25 日頁

7 148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68-70 149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70

137

若從台灣文學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的同一性中主張台灣文學

連帶地整個第三世界對西歐和東洋富裕國家的「自主性」在理論發

展上更來得正確些150 文章中提出對於台灣文學「自主性」的批評也就是要從「台灣文學中國文學

與第三世界文學的同一性」出發並且以相對於西方或日本的「第三世界」框架

下透過發展自身民族文學與文化「自主性」才會有意義因而認為「黃春明

的日本批判才是從第三世界的心靈對先進國的『自主』意識出發的」151但是

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試圖將台灣文學「自主性」導向「第

三世界論」的思考框架下並放在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民族文學的「同一性」下

來思考也就有著必然要以「民族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帶來的「消費文化」

才能算是真正的「自主」他以「反帝民族意識」來開展第三世界與帝國主義之

間的文化文學關係的討論生硬而刻板地將「消費社會」視為一個「跨國資本

主義下的產物」並要透過「中國民族」「第三世界」的位置上與之對抗才能獲

得「自主性」因此陳映真的話語邏輯其實仍是奠基在藉由「反帝民族意識」

來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並且在「民族團結」之下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自

由與民主並且因為不能認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台灣民族」立場而試圖以

「消費社會」「第三世界」來談論「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也就是把「中國文學」

放在相對於西方文學的相對位置上來進行對抗但也在這個過程中重新複製了殖

民主義的二分法因而強調要在「民族文學」之下團結起來用以對抗西方墮落

的現代主義文學 其次陳映真也發表〈消費社會和當前台灣文學的諸問題〉一文結合「消

費社會」與「台灣文學」批判並放在「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下來討論當前的文

學問題他認為「台灣文學」這個詞在日據時期已然有之並且從日本統治者的

角度來看是一種「殖民地文學」而現今有人「認為它是相對於『中國文學』

的『台灣文學』這一派人主張台灣文學的特殊點有別於中國文學主張台灣文

學的自主性」152也就將矛頭指向葉石濤等人在《文學界》中所強調的「自主性」

問題陳映真在文中表明不願多做回應但是他反而從當下台灣現階段「消費社

會」來試圖解釋當下台灣文學發展的現象也就延續過去「消費社會」的討論

將之做為文學的生產條件但是卻缺乏辯證性地來框限文學本身的價值他認為

「大眾消費社會」是在科技發展大量生產企業規模增大與行銷發展下所產生

並分析「消費人」的特質153並進一步延伸到批評台灣文學當下的各種問題包

150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72 151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72 152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17 153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19-20

138

括「文學作品中思想文化的貧困」「語言的荒蕪」「缺少獨立的文學批評」「未

熟的宗派主義」「讀者作者的精英小集團化」最後透過「消費社會」來指出

台灣文學作家的問題154然而陳映真實際上並沒有正面回應台灣文學的「自主

性」而是認為「台灣作家目前最重要的是從人的復歸出發克服人的異化從

人文主義的回歸去看台灣中國第三世界和全世界的人類」155這和《文季》

創刊號〈發刊的話〉中強調「為人生的文學」說法類似也就是從「民族使命」

的角度來看待文學發展的現象為何不能站在台灣文學本土論的立場上來放眼中

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這是陳映真一直不願意承認的文學中具有「台灣意識」

的認同問題他持續以「反帝民族意識」的意識形態為核心價值並且在「第三

世界論」的框架下來探討「台灣文學」將外在的政治經濟發展條件做為文學發

展的條件限定文學也就沒有「自主性」與能動性在他的話語邏輯中文學就只

是「時代的產物」而缺乏「作家與文學作品如何回應時代」的討論 一九八四年一月陳映真也發表〈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這篇文

章是他從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回台後的演講內容文章開頭指出「所謂第三世界

國家在國難深重社會破產民窮財盡的處境中卻在文學電影思想和宗

教上都呈現出蓬勃的發展」156而有別於台灣的文學他以一貫的「左翼」階級

分析做為台灣社會背景的討論但他主要透過台灣與「第三世界」的「共同特點」

來將兩者銜接起來 誕生於反帝愛國的文化啟蒙國民運動的第三世界文學和台灣文學有這些

共同特點(一)解決語言問題一方面是以大眾語言代替傳統的貴族語

言另一方面是以民族的大眾語言代替殖民者的外國語言(二)在

內容上主要以揭發和控訴殖民體制下的黑暗與痛苦或批判國人自己的落

後和無知(三)在性質上批判並脫離傳統的貴族僧侶和殖民者的文學157

文中不管是「解決語言問題」「揭發和控訴殖民體制下的黑暗與痛苦或批判國

人自己的落後和無知」或是「脫離傳統的貴族僧侶和殖民者的文學」他在「反

帝民族意識」之下強調「第三世界」文學當中反帝反殖民過程中「民族特性」

的重要性然而這些論點基本上都還是延續著一九七年代中國民族主義者批判

現代主義強調「民族文學」的論點重點還是在於他將這些論點延伸至台灣文

學的批判上他批評台獨作家所謂的「獨特的特性」在反帝反封建民族主義

154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21-22 155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23 156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 年 1 月頁 13 157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 年 1 月頁 18

139

的性格上和第三世界文學比較起來是沒有特性可言的在文學上陳映真也一再

強調「在第三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及其中國屬性」並認為本土論者「喜歡談台灣

『獨特的特性』」卻沒有一個人清楚158他指出「尋求民族團結與和平的堅實基

礎為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做出我們的貢獻」159更為重要他在演講結束前指出 台灣分離主義和戰後台灣新興工商業階層要求參與台灣政治和現實政

治生活中存在的缺點和中共政治上的失敗更和美日兩國內一小部份對

台灣懷抱著政治的經濟的野心企圖中國永久分裂的野心家有複雜而細

緻的關係而台灣文學的分離運動其實是這個島內外現實條件在文學上

的一個反應而已160 陳映真將黨外的「台灣分離主義」與文學上的「台灣文學的分離運動」結合起來

其實是一種化約的討論儘管階級分析中的確須要以社會條件做為文學的物質基

礎來視察但是這種「由上而下」以「理論」套用在「現實」的方式如前面

所言這樣其實缺乏討論作家與文學作品能動性一切都變成是帝國主義與資本

主義支配下的「時代的產物」此外「台灣文學」在這個階段強調兼容並蓄的發

展之下也並非截然和他「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進行區隔他以「第三世

界論」為論述框架「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藉此做為消解「台灣文學」

的說詞實際上政治意識形態的目的大於文學本身的討論因為站在台灣文學本

土論的立場上並非無法在「第三世界論」為框架也並非就不能夠有「反帝民

族意識」陳映真如此批判也就變成以是否「政治正確」為衡量文學的標準 (二)「反帝民族意識」下的「皇民文學」批評 而陳映真之所以會批判「台灣文學」和他批判《台灣文藝》成員「媚日」

傾向有關這些都是在「反帝民族意識」上進行思考的特別是《台灣文藝》當

中積極引介日據時期在台日本人的文學作品比如一九七年代末《台灣文藝》

對於日據時期的「皇民文學」已有所討論鍾肇政曾經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

盲點〉一文中指出他對於皇民文學的看法 以文學而言這種東西當然談不上什麼價值譯介出來應是多餘的然而

在那個時代裡它們確曾存在過即令它們「不能見人」但沒有人能否

認它們的存在既然如此為它們留下一鱗半爪的痕跡豈不也是做為一

個後人的責任嗎但是如果那為作家還在此舉是否使他難堪如果已

158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3 159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6 160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 年 1 月頁 25

140

身故是否構成類似乎鞭屍的舉動161 鍾肇政在鄉土文學論戰後「民族文學」大旗昂揚之際提出探討「皇民文學」的說

法「這種東西當然談不上什麼價值譯介出來應是多餘的」藉此說明「皇民文

學」在反帝反殖民的民族立場下或許無價值可言但當中仍想要保留重新探

討的決心他接著透過文學立場指出「為它們留下一鱗半爪的痕跡豈不也是

做為一個後人的責任嗎」也就意味著要拋開「民族」與「政治」因素從「文

學」角度來重新考察「皇民文學」之後張良澤探討西川滿與中村哲時也就在

《台灣文翼》所鋪展出來的皇民文學討論下進行但是這對於陳映真等具有「反

帝民族意識」的中國民族主義者而言是無法容忍的 而張良澤於一九七九年左右已開始整理日本作家作品成為其日後備受陳映

真與《文季》成員批判的標靶他曾在《民眾日報》發表的〈竹報平安〉一文中

指出「我打算一系列譯介日據時期台灣文學作品同時並及於日人台灣文學

目前已著手翻譯佐藤春夫的『女誡扇奇譚』」162這些戰前在台的日人作家成為

張良澤的研究目標並且逐漸將研究重心從鍾理和吳濁流轉移到西川滿中村

哲等日據時期在台的日本作家身上此外張良澤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五日的《朝

日新聞》上發表〈苦惱的台灣文學〉一文日後成為陳映真回應做為批判台灣

文學的重點張良澤在文章當中指出 開台四百年來身為漢民族一支的台灣人幾乎毫無間斷地在被異族統治

與自己民族間的對立中為了存活下去而百般隱忍陷入三腳怪物的立

場既無向上奮起的勇氣又不甘被當成「狗」和「猪」般看待三腳人

只有一味的苦惱163 張良澤將台灣人比喻為「三腳人」意指台灣人在日本皇民和中國漢民的夾縫中

面臨民族認同上的苦惱這股拋開中國民族主義重新回到文學上來思考日據時期

的皇民文學在一九七年代末期逐漸展開並且也因此引起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者在強烈的「反帝民族意識」之下而被批評「媚日」一九八一年二月陳映真發

表〈思想的荒蕪〉一文批評張良澤這篇文章中所謂的「三腳仔」其實是日據時

期的漢奸介於皇民和漢民的中間人這是一種荒謬的三腳仔台灣文學論 這樣的少數一些人和知識份子自然受到民族的鄙視在大陸他們是「狗

腿子」「漢奸」在台灣他們正是介於「兩腳」的台灣人和「四腳仔」

161 鍾肇政著〈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盲點對「皇民文學」的一個考察〉《台灣文藝》第 63期1979 年 7 月頁 16-17 162 張良澤著〈竹報平安〉《張良澤海外集》彰化彰縣文化1995 年 6 月頁 3 163 張良澤著陳玉燕譯〈苦惱的台灣文學〉《淡水牛津文藝》第 3 期1999 年 4 月 15 日

頁 102

141

(日本統治者)之間的「非人非獸的怪物」即所說的「三腳仔」164 他以「狗腿子」「漢奸」來指出這才是張良澤所說的「三腳仔」的真面目這是

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將「協力」與「反抗」做出二元對立的區分並且進一步

嚴厲地批評張良澤「『台灣與大陸不同』台灣人『沒有很強的民族主義的傳統』

之說是對於本省人最放膽的侮辱和對台灣抗日歷史最無恥的謊言」165他認為

殖民地知識份子分兩種一種是對殖民者的進步崇拜另一種則是具有強烈民族

情感的知識份子166在陳映真的論述邏輯下台灣文學反帝精神的基礎是以中國

祖國為認同主體的民族主義只有漢民族立場才能尋求解放儘管張良澤試圖拋

開中國民族主義來重新挖掘歷史但也因為拋開了政治對文學的影響而單就作家

的文學活動與文學作品來看只站在「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文學本位立

場來詮釋作品也無助於釐清時代與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當然在一九八年

代台灣文學作家評論家之所以會有「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立場這是

時代限制之使然畢竟台灣文學在戰後以來長期被壓抑戰後重新挖掘日據時期

的台灣歷史與文學已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另一方面陳映真站在反帝反殖

民立場下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下批判日本殖民與帝國主義問題時固然值得借

鏡但也因為當中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反而使他重新落入了絕對化的「殖

民」與「被殖民」的二元對立關係甚至將台灣文學發展簡化為被帝國主義宰制

的客體這樣也同樣是無法釐清日據時期在抵抗或協力之外台灣人在面對日本

殖民體制的時候所產生的複雜糾葛 在陳映真發表〈思想的荒蕪〉一文後隔月張良澤在《台灣文藝》發表〈西

川滿書誌〉一文說明自己研究這些日人作家的過程他在文中指出 但偶而向老前輩作家提起便常挨罵罵我怎麼愛上「御用作家」(就像

更早年我研究鍾理和時有人評我只知鍾理和而不知有「他」)當時我

基於「民族大義」動輒便把日據時期作家二分為「愛國作家」與「御用

作家」而對日人作家也同樣二分為「愛台作家」與「欺台作家」當然我

相信老前輩的話為全讀其作品就先把西川滿列入後者人人叫好唯

獨葉老(石濤)不吭聲今日有些年輕評論家步我後塵我應負部份責任167

張良澤不願意像過去因民族立場而「二分為『愛台作家』與『欺台作家』」他強

164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1

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06 165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1

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15 166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1

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08-109 167 張良澤著〈西川滿書誌〉《台灣文藝》第 71 期1981 年 3 月頁 161

142

調自己的研究是要探討歷史的真相但他指出「我還沒找到一句罵台灣人或鄙視

台灣事物的話」168實際上還是以「愛不愛台灣」做為界定西川滿的標準並沒

有真正釐清戰爭體制下西川滿文學與的台灣文學之間的權力關係這已非文字中

是否透露出「愛不愛台灣」所能解決的政治性問題更何況西川滿作品中透露出

台灣是一個「被凝視的他者」西川滿所愛的台灣也只能說是殖民者視角下的陰

性化客體因而陳映真的說法仍是有其道理存在 陳映真以「民族」視角來批判張良澤媚日在一九八四年一月張良澤才進一

步回應他在海外《台灣公論報》上發表〈做一個二腳的台灣人〉一文當中

指出 這一切歷史變化出來的不幸形象從今天起從我們這一代起統統要掃

光我們要自覺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二腳人面對神聖曙光可以屈膝瞻拜

可是面對欺壓他必站立迎接挑戰堂堂正正的二腳人寧願匍匐大地感謝

蒼生也不願向人搖尾乞憐堂堂正正的二腳人必先尊敬自己是一個ldquo人

ldquo人人平等人人相愛牢記心頭169 張良澤的「堂堂正正的二腳人」的論點也就是做為先前陳映真〈思想的荒蕪〉

一文的回應他從「人」的角度出發指出要做一個肯定自我的「二腳的台灣人」

雖然前面指出張良澤的文章仍是有諸多盲點存在但從台灣文學本身來進行「自

我肯定」相對於陳映真以「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來囊括「在台灣的中國文學」

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的這種將自我「他者化」的論述邏輯張良澤這

段話還是有值得肯定的部份然而同年三月《文季》便聚焦在批判張良澤身上

在「編輯室報告」當中指出 在這一期裡我們刊出了許南村先生的「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我們覺

得不管大家對現實有著什麼樣的看法歷史的真實必須尊重台灣文學史

代表在台灣的中國人的那份尊嚴這尊嚴是絕對不容任何人扭曲的日本

佔領台灣時的文化官僚西川滿在大戰結束後曾被宣判為戰犯我們絕不能

因為他說過幾句誇讚台灣風土的話就忘掉他所背負的侵略本質更不能讓

下一代的人認錯歷史真相故刊出這篇辨正的作品170 《文季》的出發點明確是要以「民族」做為領導文學發展的標準因而不斷強調

「我們絕不能因為他說過幾句誇讚台灣風土的話就忘掉他所背負的侵略本質」

其實也就是批判《台灣文藝》成員自鄉土文學論戰以降對於日據時期「皇民文

168 張良澤著〈西川滿書誌〉《台灣文藝》第 71 期1981 年 3 月頁 165 169 張良澤著〈做一個二腳的台灣人〉《張良澤海外集》彰化彰縣文化1995 年 6 月頁

75 170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頁前無頁碼

143

學」進行考察時的「媚日」傾向此時陳映真也發表〈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一

文引用近藤正己《西川滿札記》為參考依據認為張良澤為西川滿開脫為皇民

化戰爭協力的罪嫌他批評張良澤視而不見日本殖民主義的問題因而不認同張

良澤對於西川滿的評價認為張良澤的思想上表現出對日本新舊戰爭體制的溫

存並且認為這種文學論「不要說是從中國人立場即使從所謂『台灣民族』的

立場怕都難於過關吧」171陳映真主要仍是重複先前批判張良澤的觀點並做

為批判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說詞但對於台灣文學本土論者提出的「自主性」並

沒有有效地回應這意味著站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陳映真雖然否認台灣文學本土

論的存在事實但因為《台灣文藝》的部份台灣文學本土論者並不完全否認「台

灣文學」做為「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文學」的一環甚至吸納了陳映真的論點

而使他在這個階段無法確切解釋「台灣文學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的回應直到

一九九年代他再次批判張良澤與陳芳明時同樣將「台灣文學」的產生解釋為

受到日本「奴化」「媚日」銜接起來並予以批判 因此上述陳映真對於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回應也就是站在「反帝民族意

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來探討的他認為帝國主義對於台灣的影響是整

個文學的生產條件之限定並且台灣文學在這樣的生產條件之下並沒有檢討帝

國主義的帶來的問題並沒有所謂「自主性」可言然而《台灣文藝》這個階段

正是要站在文學本位的立場拋開意識形態的枷鎖因為黨國戒嚴體制對於強調

「台灣本土」的思想箝制仍然存在此時「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說法仍

有其積極意義而陳映真認為要透過「第三世界」為借鏡藉此檢討帝國主義的

問題雖然是必須正視的部份但是他在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

界論」進行「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二合一的討論時當中具有強烈的「民

族使命」從而也就僵化地將文學生產完全視為由外在物質基礎條件為限定也

就是將台灣文學完全視為是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下的產物漠視了文學與作

家本身的能動性

三「第三世界論」無法解決的問題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仍有諸多不足之處在上述的討論中也已可見到他

以這套理論在評論當中產生的盲點前面已指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核心價

值與運作過程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試圖「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國

民政府的黨國戒嚴體制也就被放在次要部份甚至在討論過程中產生概念「僵化」

的問題而缺乏辯證思考那麼這個階段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究竟有什麼部份是

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原因在於「第三世界論」也被本土論者質疑或吸收甚

至陳映真也因為「反帝民族意識」所驅策的「第三世界論」還無法反駁本土論者

的台灣歷史解釋這些才是之後陳映真要轉而以「冷戰體制論」來反駁的原因

171 陳映真著〈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頁 4

144

筆者以下分別從黨外運動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如何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

應談起 (一)黨外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應 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反帝民族意識」其實也面臨到諸多問題

無法解決特別是「反帝民族意識」當中濃厚的中國民族主義色彩成為不可動

搖的民族認同在黨外本土論者打開「台灣意識」的言論基礎後這些成為陳映

真等人所無法解釋的問題也因此在「台灣意識論戰」的過程中焦點不斷位移

到民族認同的層面上進行辯駁陳映真曾經指出「為什麼現實生活中互相友愛

互相幫助的青年中要硬生生地分成『中國人』和『台灣人』」172也就是他在

渴望促成「民族團結」的過程中開始思考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導致「中國

民族不能團結」這是他這個階段所無法解釋的課題 陳映真之所以會和黨外本土論者掀起「台灣意識論戰」是因為「反帝民族

意識」當中具有強烈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色彩而引發游勝冠曾經指出「這場

論戰打破了台灣社會避諱談論國家定位的政治禁忌對日後台獨言論的公開打下

一定基礎」173也就是「台獨」言論在黨外運動過程中逐漸衝破官方禁忌只不

過這是陳映真所不樂見的部份一九七年代以降隨著國民政府面臨國際地位

問題而不得不開始思索政權本土化加上台灣內部挑戰黨國體制的黨外運動越來

越蓬勃在「民族認同」與如何達成「民主化」的理念上產生差異而導致「台灣

意識論戰」也就成為黨外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必然結果「台灣意識論戰」的起因

是侯德健前往中國而引起台灣內部對於「台灣意識」的討論陳映真在左翼中

國民族主義立場之下批評黨外運動是依附美日的「中產階級」性質並且以「中

國民族」為「上位意識」引發黨外本土論者的諸多回應 比如陳映真在《前進週刊》寫下〈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一文肯定侯德

健〈龍的傳人〉當中唱出了中國情感陳映真認為侯德健的音樂「從而遠遠地超

越了在悠遠歷史中只不過一朝一代的任何過去的和現在的政治權力」174此外

也由於黨外人士批評侯德健前往中國的聲浪蔚起他進一步批評本土論者思想當

中所蘊含的「台灣意識」認為這是一種可笑幼稚的「被惡用的歷史唯物論」

並且在「中國人=支配民族=支配階級」對「台灣人=被支配民族=被壓迫剝

172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31 173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再興〉《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7 年 6 月頁 248 174 陳映真著〈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4

145

削的階級」的說法之下產生「反華意識」甚至在「布爾喬亞知識份子中蔓延」175

陳映真反對本土論者上述的「歷史唯物論」但一方面他認為黨國體制的箝制下

進行「台灣意識」的討論反而容易造成民族裂痕與矛盾另一方面他也「提

醒」楊祖珺和林正杰即使獨立於官方意識形態在具有「台灣意識」的黨外論

者眼中都不免有「為國民黨作倀的嫌疑」因而「只有婉謝參加『論戰』了」176

當然這與陳映真之後積極回應的情況相反特別是陳映真與戴國煇在論戰期間

不斷抨擊具有「台灣意識」的黨外本土論者沒有檢討帝國主義的問題沒有「第

三世界」視野甚至是黨外運動的「中產階級」性質但是國民政府黨戒嚴體制

的問題他卻不願意正面回應施敏輝之後在〈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

中指出 面對這樣的歷史事實陳映真顯然是非常不願意去看的對他而言他寧

可把台灣納入中國的歷史脈絡裡他寧可只看中國近百年所受帝國主義的

侵略而不願去看過去三百多年台灣利來統治者(包含中國在內)的殖民

事實177 施敏輝指出陳映真「寧可把台灣納入中國的歷史脈絡裡」因為陳映真根本並不

接受不將台灣納入中國之下討論的「台灣意識」此外他的評論中實際上也沒

有具體分析台灣社會的「性質」而是以「階級分析」的「第三世界論」概念框

架來試圖消解「台灣意識」在討論過程中「中國」成為一個在「反帝民族意識」

上抽象的先決條件從上述論爭過程來看黨外試圖改革挑戰黨國體制試圖

撇開糾纏不清的「中國民族」問題而喊出「台灣意識」陳映真則是透過「反帝

民族意識」中強烈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藉此達成「團

結與和平」兩者相較之下反而試圖挑戰黨國體制的黨外人士與本土論者就更

有正視當下台灣現實處境的積極意義 而黨外運動追求台灣民主與自由的路線爭執其實仍是延續一九七年代

「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思路的差異特別是強調注視「台灣現實」

的黨外運動刊物部份《亞洲人》曾經刊登在〈「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一

文當中指出 蓋大陸的民主運動和台灣的民主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要向當權者

討回公道人權和法制的中共政權汙衊大陸的民主運動是受資產階級

175 陳映真著〈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6 176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30 177 施敏輝著〈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頁 12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

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146

帝國主義反革命份子和野心份子所操縱而國民黨當局則在各種場合

一再宣稱黨外民主運動是分離主義地域主義野心份子甚至說它是

受台獨匪諜所操縱憑情而論這些都是統治者對付不滿份子的慣用伎

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大陸的不滿份子魏京生傅月華等人雜

誌刊物被中共政府查禁沒收人則被逮捕判處重刑而三十年來台灣的

黨外民主運動者有幾個不是以悲劇收場呢稍加比對我們會發現兩者

的遭遇是多麼相似呀178 文中認為「大陸的民主運動和台灣的民主運動」是相似的並站在肯定台灣民主

化運動的立場批判國民政府用各種名義指控逮捕此外這篇文章更進一步

指出「等到我們享受到了『台灣之春』以後再積極地幫忙大陸青年推動『中

國之春』」179也就是希望以台灣當下的政治現實為優先考量此時黨外運動也

並非沒有強調統一立場的聲音然而陳映真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

世界論」展開討論時也就限定了「必然要」在「民族團結」之下抗拒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與民主也就不願意正視當下台灣黨國戒嚴體

制的問題反而不若其他黨外人士當下對抗黨國戒嚴體制的積極性 陳映真抨擊黨外運動是「中產階級」性質的部份也在「台灣意識論戰」期

間引發諸多討論首先要問的是只有陳映真批評黨外人士「中產階級」性質嗎

《中華雜誌》也曾將黨外界定為「中產階級」性質的運動這個論點主要是由胡

秋原所提出的他曾經在〈大陸與台灣之現狀及其將來〉一文中指出 台灣已有一個安定的中產階級而且他們大多是本省人所謂黨外人士

不僅多係中產階級也多受過高等教育不會喜歡暴力行動趨於極端的

是台獨他們擴大本省人外省人的對立主張台灣「台灣族」之說否認

台灣人是中國人實則三十多年來由於國語教育之普及由於通婚之頻

繁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界線日趨消融而政府也在大量起用本省人180 胡秋原指出黨外運動「安定的中產階級」性質並且認為當中有所謂的極端的「台

獨運動」是「擴大本省人外省人的對立」的來源也就成為《中華雜誌》甚至

是之後陳映真與《夏潮論壇》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批評「台灣意識」「分離

主義」的論述基調陳映真在一九七九年的〈答友人問〉一文中也曾對於「階

級性」表示意見當時他被詢問到關於「台灣民眾要求民主」的問題時認為「不

能把民主問題用『資產階級性』這麼簡單地收拾」並且「中國也同樣缺少資

產階級民主生活的經驗好據以發展成更真實更縱深的人民的無產階級的

178 編輯室筆記〈「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亞洲人》第 4 卷第 1 期1982 年 12 月頁 2 179 編輯室筆記〈「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亞洲人》第 4 卷第 1 期1982 年 12 月頁 2 180 胡秋原著〈大陸與台灣之現狀及其將來七月三十日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講〉《中華

雜誌》第 20 卷第 230 期1982 年 9 月頁 22

147

人民生活」181陳映真對於黨外運動的批評的確是一種「階級」思考但他之後

將黨外與支持黨外的民眾化約成「中產階級」他雖然也支持王拓等人參與黨外

民主運動但是因為黨外運動當中有「分離主義」傾向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

話語也就逐漸往「民族」的方向位移反而不願正視民主運動內部的複雜性 因此只要黨外言論具有「分離主義」意味時陳映真旋即寫下抨擊「台獨」

的評論也就是不斷從左翼「第三世界論」的「階級」思考轉移到「民族」層面

來討論他套用「階級分析」術語來化約黨外運動的複雜性並且鎖定在「一千

八百萬人論」的「中產階級」性質實際上並沒有放在台灣黨外運動過程的現實

脈絡來看從而文章放在中共南韓的政治發展來進行比較透過「第三世界」

的「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黨外政治問題換句話說也正是因為「中國民族」

情感而使他對黨外「台獨傾向」產生焦慮感並認為要從「第三世界」民族解放

歷史來避免視野的「褊狹」這些論點在「台灣意識論戰」中更加明顯比如戴

國煇也曾批評東京台獨運動者廖文毅邱永漢王育德等人的「媚日」心態並

批評高伊哥〈後藤新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一文是「被殖民心態」的展現

他認為「很多中產階級以上的台籍知識份子因在台灣戰後遭受到太多的挫折與

傷痕必然地生起了憎恨以及不滿現狀及反對體制的強烈願望」182戴國煇也

在批評黨外的「一千八百萬人論」的時候指出「我們因為生長於台澎兩島

先天地有被染上『島氣』的可能加上日本的島氣我們很可能負荷雙重『島

氣』的包袱」183換句話說也就是認為台灣黨外運動沒有「廣闊的視野」要

脫離「島氣」將台灣放在世界局勢中來思考然而這樣的「反對體制的強烈願

望」究竟是否只是「很多中產階級以上的台籍知識份子」黨外運動是否果真只

是為具有「台灣意識」本土論者利益服務的政治鬥爭這樣的說法都只是化約了

運動的複雜過程 而對於陳映真抨擊黨外運動當中的「分離主義」傾向黨外的本土論者也有

諸多回應比如鄭明哲曾經指出 說台獨運動是資產階級運動的人必須證明台獨這項主張只符合資產階級

的利益如果不是則我們只能稱之為全民運動或民族運動或其他任

何性質的運動然而台獨運動所主張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這些主張真的只

符合中產階級的利益嗎184

181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35 182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第 2 卷第 1 期1984 年 3 月頁 33 183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第 2 卷第 1 期1984 年 3 月頁 35 184 鄭明哲著〈台獨運動真的是資產階級運動嗎〉頁 125-126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

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148

鄭明哲之所以會對陳映真的論點產生疑問也就是因為陳映真特別在意黨外運動

中強調「台灣意識」的部份如鄭明哲所指出的「台獨運動所主張的具體內容

是什麼這些主張真的只符合中產階級的利益嗎」這些問題是陳映真在以「反

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進行思考時產生的盲點也就是認為必然

要限定在「反帝」的過程中才能達到自由與民主話語中不願意正視當下台灣政

治現實中的壓迫關係此外黃連德也曾經指出「千萬不要執著於一組與特定

的經濟社會體之人民的現實需求以及歷史經驗都不符合的記憶和情感來否定當

地人民自己決定其政治身份的權利」185對於陳映真而言固然以「第三世界論」

進行階級分析批判美日帝國主義也是必須的但他更為在意的是「台灣意識」

浮上檯面的問題這也是他在階級分析的過程中對於「中國民族」未來的焦慮

感更甚於「階級利益」的思考的證明因為他批判黨外運動的「中產階級」的話

語背後真正在意的是「台籍」知識份子沒有促成團結「中國民族」來「反帝」

這樣的話語邏輯也就在「第三世界論」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民族使命」

中展開 (二)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吸收與質疑 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於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有諸多回應除了上述黨

外本土論者批判長期支配台灣的「中國意識」並以「中產階級」運動化約挑戰

黨國戒嚴體制追求民主與自由的過程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則指出陳映真「第三

世界論」當中可借鏡吸收的部份並且也有反思「第三世界論」的聲音出現

筆者一下進一步探討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吸收與質疑 一九八年代台灣定位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成為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在「自

主性」與「民族使命」的交叉口上面臨選擇的問題一方面新生代作家彭瑞金

在〈八年代台灣的寫實小說〉當中檢討過去的寫實主義文學的問題認為「這

和教條主義引導的愛國文學一樣將是八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上的隱憂」

並且懷疑寫實主義「是否有足夠的持續力量延長為八年代台灣文壇的主力」186但是他並非要完全否認寫實主義的重要性而是「八年代仍然堅持寫實文

學為唯一的形式則是沒有必要的固執」187彭瑞金試圖尋找在強調寫實主義之外

的文學發展空間做為因應當下環境變遷的現實來考量並且逐漸和一九七年

代以降以「民族本位」立場開展出來的「民族文學」產生差異 另一方面詹宏志在一九八一年一月《書評書目》上發表〈兩種文學心靈

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將台灣視為是「邊疆文學」他感慨地指出邊

185 黃連德著〈洗掉中國昏熱症的「科學」粧吧〉頁 149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

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186 彭瑞金著〈八年代的台灣寫實小說〉《台灣文藝》第 70 期1980 年 12 月頁 215 187 彭瑞金著〈八年代的台灣寫實小說〉《台灣文藝》第 70 期1980 年 12 月頁 231

149

疆文學意味著「遠離了中國的中心遠離了中國人的問題與情感充滿異國情調

只提供浪漫夢幻與遐思的材料」188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要反對中國文學而是「除

非我們能用一種歷史性的眼光來反省自己的創作活動否則很多努力將流於徒

然」189上述兩位論者的不同反應其實也都說明了鄉土文學在論戰之後被官方

收編在「民族文學」之下旋即喪失其因應現實的能力的問題前者指出寫實文

學教條化的問題後者則是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產生「在台灣的中國文學」被邊

緣化的憂慮游勝冠指出 彭詹兩位新生代評論家一位繼承了葉石濤的台灣立場排除了民族主

義對台灣文學的作用一位與陳映真同樣站在中國立場考察了台灣文學

必定淪為中國文學支流這個無可逃脫的命運彭詹兩人的文章雖非刻意

針鋒相對但卻將葉陳兩人台灣立場中國立場的對立延續下來190 游勝冠指出「葉陳兩人台灣立場中國立場的對立延續下來」也就是在新生

代當中也延續著葉石濤與陳映真不同「民族」認同的文學思考方向而在這段期

間也產生「南北分裂」的謠言《台灣文藝》之後也澄清這是不實的消息191但

文壇上內部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齟齬已然逐漸浮現 一九八一年七月《台灣文藝》刊登「台灣文學的方向座談會」當中包括彭

瑞金李喬宋澤萊與詹宏志等人的討論這場座談會「既不能釐清邊疆文學論

背後意識形態的問題也無法明確指出面對『邊疆文學』的歷史悲運台灣文學

應該的走向」192比如同樣代表新生代的宋澤萊此時他發表〈文學十日談〉一

文積極吸納中國民族主義者的「第三世界」觀點他透過日據時期反帝反殖

民的作家作品以及戰後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來說明台灣文學的價值 在這種傳統中台灣的文學價值就隱約可見了它豈不在(一)擺脫弱

小民族的桎梏(二)朝向富足的天地的大道上邁進基本上台灣文學

是屈於所謂的「第三世界」的既不類歐美及其附庸更不類蘇共及其邦

188 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第 93 期1981年 1 月 1 日頁 24 189 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第 93 期1981年 1 月 1 日頁 32 190 游勝冠著〈七年代以後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335 191 比如彭瑞金在批判當下文學問題時指出「我們創造不出什麼理論第三世界文學民族文

學鄉土文學helliphellip這些是不能算文學流派的helliphellip八年代初期好事者謠傳鄉土派有南北分裂

的說法吳德山將南葉北陳的主要文學觀點列表比較發現他們幾乎是同調無隙可乘這也是

一個台灣文學沒有理論只有現實的例子」彭瑞金著〈台灣文學的敵人在哪裡〉《台灣文

藝》第 97 期1985 年 11 月頁 26-27 192 游勝冠著〈七年代以後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337

150

國台灣文學有她的獨特經驗在血淚中提供了未來即將邁向自主的第三

世界國家一種寶貴的範例而有那一個人膽敢宣稱台灣文學是一種「支脈

的」「附屬品的」文學呢193 宋澤萊站在本土論者的立場上將台灣文學視為「邁向自主的第三世界國家一種

寶貴的範例」也就意味著這個階段本土論者已說明了第三世界和台灣文學之間

並不相衝突無論是以「中國文學」或是「台灣文學」為基礎均還是可以透過

「第三世界」來審視自身的主體位置只不過這是陳映真所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如本章第一節所述他反對未能上升至中國民族整體的台灣文學並強調民族文

學的「第三世界」性質就算是站在「台灣文學本土論」的位置來上升至「第三

世界」視野這也並非陳映真所樂見的部份 而一九八二年《文學界》雜誌創刊並開始定位「台灣文學」的問題但也

並非要截然否定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論點葉石濤曾在〈台灣小說的遠景〉指出 我以為台灣的小說應整合傳統的本土的外來的各種文化價值系統發

展富於自主性(Originality)的小說台灣文學是居住在台灣島上的中國人建

立的文學雖然同屬於中國人創造的文學但是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

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考型態都有顯著的不同194 葉石濤在不否認台灣做為中國一部份的前提下提出「自主性」的看法認為「台

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考型態都有顯著的不同」也就

是在一九七年代陳映真以「民族文學」將台灣文學納入中國文學的前提下認

為「所以台灣的小說應注重地方色彩濃厚自主性強烈的表現並不意味著台灣作

家要建立脫離民族性格的文學」195此外葉石濤甚至也吸納了《中華雜誌》胡

秋原的「超越前進論」的觀點認為「從沈雁冰巴金林語堂以至於張愛玲

白先勇前仆後繼結果都未能『超越而前進』」196而這些作家之所以無法「超

越前進」也就是因為五四以降的作家肯定「西化」道路而無法自我肯定葉石

濤在不直接挑戰陳映真等中國民族主義者「民族文學」的論述邏輯下延伸〈台

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當中尋找台灣文學「特殊性」的基礎透過「自主性」來尋

找另一個建立詮釋台灣文學的空間同樣在創刊號的〈編後記〉中也指出「我

們仍然覺得台灣文學離開『自主化』的道路頗有一段距離」認為要肯定台灣文

學的自我並批判「空洞的神話架構上來號令叱吒的文學」197也就意味著台灣

戰後因反共政治干預文學發展是這個階段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回到「文學本位」

193 宋澤萊著〈文學十日談〉《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 年 7 月 1 日頁 253 194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 195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 196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3 197 編輯室〈編後記〉《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21

151

立基在台灣文學「自主性」的基礎上重新開展文學道路 此時葉石濤也積極地將戰後以來的文學納入其台灣文學的思考範圍中包括

一九七年代被收編入民族文學旗幟下的鄉土文學甚至是陳映真的「第三世界

文學論」葉石濤指出

這種抵抗精神在古代往往是情緒性的抗拒異民族侵略的民族主義但是在

近代卻是世界性的跟第三世界的廣大窮苦人民聯合在一起的較理性的

民族主義我們不願這一塊美麗的土地在新殖民主義的滲透下變成帝國主

義肆意吞噬的一塊肥肉這塊土地永遠屬於和民族後裔生存的空間我們

立誓建設這塊土地為人間的樂土198 葉石濤在一九八年代並沒有否認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一文中的「第

三世界」觀點當中以「民族文學」為前提並納入「第三世界」的思考範疇下

認為反抗侵略的民族主義是「世界性的跟第三世界的廣大窮苦人民聯合在一起

的較理性的民族主義」在不反駁過去中國民族主義者「反帝民族意識」的前

提之下強調台灣文學的特殊性因此他認為「從日據時期新文學運動的開展到

現在這個時空為止台灣文學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一環從沒有成為外國文學的附

庸」199葉石濤雖然在「統獨」的「民族」立場上沒有表態但是他和傳統本土

論者在避開政治干預文學發展的前提上來確立台灣文學的自主性還是具有積極

意義存在因為在戰後國民政府長期壓抑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脈絡下台灣文學被

放置在中國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如果強調「台灣文學」很容易被扣上「分離主

義」文學的帽子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一文就是以中國「民族文學」

來檢視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成份的例子此外這個階段葉石濤已開始著

手撰寫《台灣文學史綱》並且積極地將戰後各家作品納入「台灣文學」的思考

範疇下同樣在《笠》《台灣文藝》的成員也逐漸提倡台灣作家的本土意識甚

至不斷地開闢專欄探討拉丁美洲非洲等第三世界的作家及作品也就是一方

面試圖拋開中國民族主義者僵化的二元對立的論點另一方面也積極吸納當中有

益於台灣文學發展的「第三世界」文學的視野

而陳映真與《台灣文藝》之間的矛盾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已然形成雖然他

不斷以「第三世界論」來抨擊台灣文學本土論者但本土論者也積極吸收與回應

雖然此時《台灣文藝》也刊登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以及高天生訪問

陳映真的文字稿但此時「中國文學」和「台灣文學」已被陳映真對立起來面

對陳映真等人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台灣文學李喬在一九八三年一月發表

198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文學界》第 8 期1983 年 11 月頁 1 199 葉石濤著〈我看台灣小說界〉《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 年 6 月

頁 5

152

〈文學的鄉土性與世界性〉認為「文學上的地方主義應是全國性的世界性文

學的第一步」認為生活在台灣的作家要先從濁水溪曾文溪寫起否則會很虛

假200此外李喬七月還發表〈台灣文學正解〉一文則指出當下批判台灣文學

自主性與本土化的現象但他也質疑「自主性本土化論者」與「第三世界論者」

是否今後必然水火不容批評當下的知識份子和作家不要「小台灣小心眼」201

上述李喬的論點並非在於要否認「第三世界論」認為這些不同的文學思路仍是

有兼容並蓄存在的可能性儘管《台灣文藝》此時抱持「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

治」的立場甚但是黨國戒嚴體制下長期以反共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壓抑台灣

文學是無可否認的既存事實這樣的台灣文學主體立場就有了抵抗的意味存在 此外彭瑞金也曾在一九八四年元旦的《台灣時報》副刊上反思關於第三世

界文學的課題他在〈拾荒的年代〉一文當中指出 我們懷疑我們在狼吞虎嚥「非洲文學」「拉丁美洲文學」之際是否想到

對這些具備濃厚地域色彩民族色彩的文學產生的歷史地理背景知道多

少甚至是否想到誠懇地從根去認識它回省一下我們的世界文學知識

我們是否已經可以了無愧疚地把舊俄文學歐洲文學西方現代文學這些

名詞津津樂道地掛在嘴上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文學花蝴蝶似的歷史傳

統似乎還看不出有一絲定著的跡象對打「放眼第三世界文學」牌拯救

台灣文學的孱弱萎縮短視的期望我保持悲觀的看法如果我們不能

以謙虛踏實的從根做起的心情接納「世界文壇」的信息恐怕這番願

望不但敲不醒洗不清反徒然亂人心意202 彭瑞金站在台灣文學「自主性」的位置上強調要「從根做起」並對於「打『放

眼第三世界文學』牌拯救台灣文學的孱弱萎縮短視」抱持悲觀的看法但此

時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強調「自主性」的過程中在不完全排斥「第三世界論」的

論述框架與「反帝民族意識」的前提下還是試圖將陳映真的觀點納進來思考

它逐漸發展為一個具有特殊性的強調在地性與自主性的文學 而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宋冬陽也在《台灣文藝》上發表〈現階段台灣

文學本土化的問題〉一文做為對陳映真試圖以「第三世界論」消解「台灣文學」

的回應他從鄉土文學論戰期間葉石濤與陳映真的兩種理論談起並批判陳映真

以自身「中國民族」立場的「主觀願望」來批判「台灣意識」文中指出 客觀歷史的發展絕對不會按照陳映真個人的主觀願望去進行他以二分

200 李喬著〈文學的鄉土性與世界性〉《台灣文藝》第 80 期1983 年 1 月頁 18 201 李喬著〈台灣文學正解〉《台灣文藝》第 83 期1983 年 7 月頁 7 202 彭瑞金著〈拾荒的年代〉《台灣文學沉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 年 6 月頁

32

153

法來解釋日據時期的兩種政治意識都市裡的「台灣意識」和農村中的「中

國意識」可以說完全不符合史實在日據時期台灣農民比任何一個社

會階級還要早受到殖民者的壓榨剝削正因為如此近代有意識的農民運

動領先了工人運動和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台灣農民的反抗行動絕對是

「反帝反封建」的但是從血跡斑斑的史實中我們並沒有看到「以中

國為取向的民族主義的性質」在激烈的抗爭過程中台灣農民所要求的

是他們自己土地的解放他們如何能夠提出「解放中國」的要求呢203 宋冬陽所批評的「他以二分法來解釋日據時期的兩種政治意識」也就是陳映真

在粗糙的階級分析下以簡化的「都市裡的『台灣意識』和農村中的『中國意識』」

二分法來視察日據時期台灣的反抗運動宋冬陽質疑陳映真「以中國為取向的民

族主義的性質」的說法也就是在質疑這背後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運作另

一方面宋冬陽不否認「台灣農民的反抗行動絕對是『反帝反封建』的」也

就意味著「反帝民族意識」開展出來的「第三世界論」和本土論不相衝突但這

在雙方已形成「民族」意識形態上的對壘的前提上對於中國民族主義者而言是

無法接受的說詞他指出「台灣文學本土論」與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並非是

相對立的並將台灣文學也視為反帝反封建的一環認為陳映真的論述「這並

不能說提倡本土文學的作家對跨國企業的影響『渾然不覺』」並且可視為「為台

灣本土文學論做了最好的補充」204並且批評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實際上是

「把台灣文學納入第三世界文學的範疇之後最後仍可歸出『台灣文學是中國

文學的一部份』之結論」205 上述這些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吸收與回應挑戰了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當

中「反帝民族意識」所蘊涵的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為何「台灣文學」就沒有「第

三世界」視野這些一定要在「反帝」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嗎站在「第三世界」

反帝反殖民的立場的確為文學評論帶來一種新的視野但是陳映真以強烈的「民

族使命」來看待「消費社會」下的台灣文學認為作家在「消費社會」下產生文

學的荒蕪與貧乏要透過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能達到所謂的「自主」其

實這正是作家被各種意識形態枷鎖所束縛的證明反而缺乏文學家與文學作品本

身的「自主」意義因為不管是什麼樣性質的文學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而有其

形成的物質基礎評論者固然有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來詮釋這些作品的過程但是

如何不以外在社會條件的物質基礎來化約文學本身的性質賦予文學家創作各種

題材的「自主性」而非像過去黨國戒嚴體制下以意識形態來限制文學發展的可

能這些是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當中所缺乏的部份雖然台灣文學本土論者

也不全然否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義但是陳映真對於文學中的「台灣意

203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17-18 204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31 205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28

154

識」特別敏感因而要以「第三世界論」來強調台灣文學本土論者沒有「第三世

界」視野當中最關鍵的部份還是因為他認為台灣文學作家沒有「中國文學」與

「第三世界文學」的「民族使命」但是為何文學中也會產生「台灣意識」挑戰

中國民族敘事「台灣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些是陳映真這個階段百思而

不得其解的課題 透過本節分析筆者指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話語邏輯與運作過程以

及黨外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應陳映真的「第三世

界論」話語邏輯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所展開他以左翼階級分析的

方式進行評論強調要學習「第三世界」的「民族性」促成「民族團結」來達

成挑戰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目標才有所謂真正的自由與民主 而陳映真「第三世界論」也就成為這個階段的論述框架藉此批評台灣政治

經濟社會文化與文學等各個層面但是「第三世界論」當中強烈的「民族使

命」也使得他在階級分析的論述形式之內以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為先導不

斷透過「民族」視角來詮釋一九八年代台灣的問題在他的評論過程中強調

黨外「中產階級」性質批評「台灣文學」是在「消費社會」下產生的這些都

是在「反帝民族意識」下的話語運作過程從而也就以必須要在對抗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的前提下來限定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文學發展的可能性雖

然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帶來重新思索台灣內部各種問題的一個途徑但是

正是因為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大過於階級立場他無法解釋究竟為何會有「台灣意

識」「台灣意識」是如何產生的要如何消解本土論者的說法這些就必須回

到戰後初期的歷史來闡釋這是陳映真之後積極建構「冷戰體制論」試圖重新

銜街兩岸戰後的歷史關係就必須重新思考戰後初期台灣與中國分斷的起點藉

此解釋「台灣意識」與「分離主義」的形成原因

155

第四節 小結

陳映真出獄後旋即銜接上「回歸現實」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且到「台

灣意識論戰」期間以「第三世界論」來回應本土論者在這個過程中他除了和

《中華雜誌》的「反帝民族意識」進行左右翼結合隨著一九八年代民主化

運動的過程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開展「第三世界論」藉此批判依附

帝國主義的「中產階級」性質的黨外運動並且也更加側重批判「消費社會」

與「台灣意識」他在這個階段試圖以「第三世界論」反駁黨外「台灣意識」與

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自主性」並且透過小說來「證明」台灣在「資本主義消

費社會下的民族異化過程」他出獄後的「反帝民族意識」是其核心價值而「階

級分析」則是做為論述的呈現形式並且透過「第三世界論」的論述框架來囊括

整體也因此陳映真實際上「民族」思考大於「左翼」階級分析並且在概念

先行的情況下這套論述也就將台灣民主化運動以是否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為

判斷標準這些是他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時在評論過程中產生的盲點 在本章第一節部份筆者首先從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的兩條道路談起

探討陳映真鄉土文學論戰期間開展出來的民族主義論述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

期間在左翼「反帝民族意識」上強調「民族文學」藉此做為批判文學上受西

化帝國主義的影響此外陳映真也開始批評台灣文學當中沒有上升至「中國

文學」「第三世界文學」的「分離主義」此時他在「左翼」階級分析的過程中

「第三世界」觀點開始浮現但是在批評「分離主義」時也就轉而到以中國民

族主義來壓制台灣文學因此陳映真的「左翼」階級思考也就因為「反帝民族

意識」中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不斷往「民族」的方向位移並且在這個過程中

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也還是將自身「中國民族」固著在相對於西

方的「他者」位置上 第二節以討論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為主藉此說明陳映真這個

階段的作品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來鋪展「民族在跨國資本主義下的

異化過程」陳映真出獄後寫下〈賀大哥〉來「澄清」早期民族理想之後開展

出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實際上仍是以絕對化的「東西對立」框架來呈現

民族主義話語邏輯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放在「第三世界」的視野下來批判「跨國

資本主義」的問題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民族異化』的過程」才是這系列作

品的焦點所在也就是「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運作的過程中解決「民族」問題

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是陳映真小說的核心焦點只

不過在小說的話與運作過程中也就以「民族使命」來策動「階級思考」並且

在試圖解決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問題的過程中塑造絕對化的「東西對立」甚至

一方面想要消除「省籍」差異來達成「民族團結」另一方面卻又將「省籍」形

象刻板化本質化

156

157

第三節則是總結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

他的「第三世界論」在「反帝民族意識」的邏輯之下將台灣黨外運動與台灣文

學視為依附帝國主義發展下的產物認為唯有向「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民的「民

族性」學習強調台灣內部要達成「民族團結」藉此與帝國主義文化相抗衡才

有所謂的自由與民主因此在黨外運動蓬勃發展期間陳映真透過「第三世界論」

抨擊黨外運動依附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中產階級」性質在文學方面

陳映真認為台灣在依附帝國主義發展出來的「消費社會」宰制了文學的發展過

程因此將「消費社會」視為「台灣文學」的生產條件來審視因此他認為要向

「第三世界文學」學習強調「第三世界文學當中的「民族性」來對抗帝國主義

文化才算是真正的「自主」再次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面臨黨外本土

論者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質疑與回應特別是陳映真「第三世界論」在不斷從

「階級」位移到「民族」的思考過程中在話語邏輯當中也就必然要以中國民族

主義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從而也就限定了台灣民主化

道路的過程並且將黨外運動化約地視為「中產階級」性質而不承認黨外運動挑

戰黨國戒嚴體制的目標並且將焦點轉移到批評「台灣意識」的問題上而在文

學方面當台灣文學提出「自主性」時也正是因為長期以來台灣文學被壓抑所

造成的結果提出「自主性」的說法也就有著現實與抵抗的意味並且台灣文學

本土論者也並非否認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因為承認「台灣意識」強調台灣

文學的「自主性」也並非不能夠上升至「第三世界論」的思考框架來看陳映

真反而將自身強調的「民族文學」放在一個以「邊緣」對抗「中心」的絕對位置

上甚至這個權力關係問題也就落在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問題而非黨國戒

嚴體制長期對於文藝創作本身的干預因此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的運作過

程中對於台灣內部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感到困惑並且之後亟欲思考建立

另一套論述來消解它也就逐漸放棄了「第三世界論」轉而以「冷戰體制論」

來解釋 透過本章的分析筆者所要指出的是「反帝民族意識」才是陳映真「第三世

界論」運作過程中的核心價值所在他在「第三世界論」框架當中不斷將「中國

民族」本質化刻板化甚至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前提下不斷從「階級」位

移到「民族」的思考上他的「第三世界論」在僵化的「左翼」階級分析過程當

中不斷透過將自身邊緣化他者化來完成其「反帝民族意識」話語並且絕對化

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權力宰制問題然而也正因為這套論述無法消解黨外「台

灣意識」也並非和「台灣文學本土論」相悖這也是他在下一波「民族」追尋

道路上透過《人間》雜誌來建構「冷戰體制論」甚至是一九九年代的「台

灣社會性質論」藉此來消解「台灣意識」「本土論」

第四章 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

陳映真在《人間》雜誌創刊之後逐漸形成他的「冷戰體制論」並且在一九

九年代發展出「台灣社會性質論」而陳映真之所以需要這兩套論述乃是因

為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的「第三世界論」無法消解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

儘管他在《夏潮論壇》上對本土論者進行批判但因為「第三世界論」並非和本

土論者的理念衝突因此再次尋找另一個能夠消解本土論者「台灣意識」的論述

對他而言就變得格外重要這兩套論述試圖掌握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他透

過南韓民主化運動經驗中所批判的「分斷體制論」來形塑「冷戰體制論」並且

「冷戰體制論」做為「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此外一九九年代後他將自

身銜接上馬克思主義者的位置來進行日據時期以降的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的「界

定」一步步將出獄後的「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與「分離主義」批判進行「總結」 陳映真從「冷戰體制論」到「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開展期間政治性格也越

來越鮮明做為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來抨擊本土論者「冷戰體制論」試

圖解釋台灣在美蘇冷戰期間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所帶來的弊害並且遺忘了

「國共分斷」的歷史而「台灣社會性質論」則是透過馬克思主義思考來進行歷

史階段的分期藉此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只不過一九九年代之後陳

映真論述當中的「中國統一論」也就越來越鮮明無論是探討台灣的政治經濟

文化或文學在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先導之下來檢視台灣本土化的過程並

且強調未來「中國統一」「民族經濟」的討論而非真正考察政治經濟發展之下

的「階級」問題從而也就在「中國統一」的政治理念下決定他的批評走向其

次也因為他長期以來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來探討台灣被殖民歷史

從而也就忽略了台灣歷史與文學當中的複雜性因此陳映真這兩套論述在時代

脈絡下的開展過程是什麼論述開展過程中民族主義話語如何運作也就是本

章所要處理的部份 筆者首先從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如何思考「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藉

此掌握陳映真「冷戰體制論」思索如何回應本土論者解釋「台灣意識」的生成

背景的起點其次筆者在第二節討論陳映真如何透過《人間》成員為他奠定的

台灣現實分析基礎來形塑他的「冷戰體制論」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如何展開

評論語小說創作最後第三節則是探討陳映真一九九年代後如何建構「台灣

社會性質論」以及和本土論者的論戰過程

158

第一節 銜接台灣與中國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

東愚做事老練卡特訪韓時他跟一個傳教士放火燒歡迎拱門對幫助獨

裁政權的美國表達抗議他們三個一組去解決豎立在第二漢江橋與光化門

的拱門卡特訪韓前一天的晚上七點鐘是行動的時間偏偏下起雨來

不是什麼大雨拱門上裝飾的薄板卻被浸濕了負責漢江橋的小組準備了

汽油潑上汽油後卻怎麼點火也點不著光化門東愚這一組在國際戲院

舊址前面的麵包店等待行動的時刻東愚外衣的暗袋裡準備了兩罐打火機

油helliphellip那天晚上拱門的大部分被燒焦了但是從清晨修補工程就開始了

到了上班時間就出現了一個據說比原來色彩更為鮮明的拱門我們真可

以說是以卵擊石1 一九七年代隨著黨外運動挑戰國民政府戒嚴體制強調政治改革與人權自

由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則是以「反帝民族意識」強調「民族團結」對抗帝國

主義與資本主義來達成民主化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初期除了以「第三世界

論」進行批判之外一方面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另一方面戰後初期的左

翼歷史成為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的橋樑加上之後《人間》成員的時事評

論陳映真便能夠將先前「第三世界論」開展出來的「消費社會」批判「台灣

意識」批判總結為「冷戰體制論」而他在一九八年代如何和《中華雜誌》思

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思索戰後初期「左翼」知識份子的

問題這個階段他探討戰後初期「左翼」歷史加上「第三世界論」的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批判成為在《人間》時期「冷戰體制論」的重要基礎 陳映真出獄之後雖然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來開展「第

三世界論」但他逐漸和《中華雜誌》趨合藉由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

「民族」問題來看當下台灣政治發展此時他已經歷過「民主台灣聯盟」案與「十

三事件」在以「第三世界論」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思索「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的過程中對陳映真而言最大的阻力還是「台灣意識」這也是之後他奠

基在這兩者的基礎上思索「冷戰體制論」藉此解釋戰後政治經濟與歷史的發

展脈絡黃皙暎《悠悠家園》中曾經描繪崔東愚等青年知識份子「對幫助獨裁政

權的美國表達抗議」這批南韓青年是立基在對抗「獨裁政權」的基礎上批判美

國陳映真同樣是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當中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要透過「民

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侵略達到他理想中的自由與民主只不

過在這個過程中陳映真面臨到強調「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者的挑戰除了「第

三世界論」受到本土論者的吸收或質疑他開始思索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

對他而言要回應台灣內部具有「台灣意識」的敵人就必須回到如何解釋戰後初

1 黃皙暎著陳寧寧譯《悠悠家園》台北INK 出版社2002 年 7 月頁 82-83

159

期的歷史解釋上才會形成之後的「冷戰體制論」 而本節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探討他在此時如何處理戰後初期台灣

歷史問題做為理解陳映真之後建構「冷戰體制論」的源頭筆者以下先探討陳

映真如何和《中華雜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以及這樣的論述在黨外運

動過程當中其實無法促成「民族團結」其次筆者進一步指出《中華雜誌》在

這個階段如何探討一九三年代以降的「左翼」問題以及「左翼」知識份子在

不同時代中面臨的處境最後探討陳映真書寫戰後初期經驗的〈鈴鐺花〉和〈山

路〉這些是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期間的另一個思考面向也正是因為要消

解「台灣意識」對陳映真而言重新思考台灣與中國歷史的關係就變得格外重

要同時也是日後建構「冷戰體制論」的來源

一另一種民主化思路從《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

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是基於思索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

係而來這和《中華雜誌》在鄉土文學論戰後探討「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相關

如第三章第三節指出陳映真以「第三世界論」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過程

中來促成「民族團結」面臨到一九八年代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諸多阻力甚

至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無法解釋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對於陳映真

等人而言唯有重新探討戰後初期歷史重新思索台灣和中國分離的歷史脈絡

才能破除台灣內部的「台灣意識」與「分離主義」因此筆者以下先探討《中華

雜誌》如何思考「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程並進一步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

誌》想要促成「民族團結」所面臨到的阻力 (一)《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考 隨著《夏潮》在一九七九年初被查禁後陳映真主要活躍於《中華雜誌》

並專注在黨外運動的問題上此時台灣面臨時代當中新一波政治轉型除了台灣

與美國斷交美國承認中共此時又面臨中共文革後的改革開放國民政府在國

際政治上日益孤立另一方面一九七七年中壢事件後從中山堂事件中泰賓

館事件一直到美麗島事件雖然黨外與社會運動越來越活躍黨外內部也因為路

線不同在美麗島事件後逐漸分化認同「台灣」或是「中國」的問題也逐漸浮

上檯面 一九七八年底美國和台灣斷交是台灣歷史上重大的國際事件之一然而對

於中國民族主義者而言這是重新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重要契機在台

灣內部普遍因為和美國斷交而產生危機感時《中華雜誌》卻有不同的意見出現

隔年一月《中華雜誌》登出「美國承認中共對我絕交」專號胡秋原發表〈從

160

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始〉一文來回應社會大眾對於台美斷交一事

的焦慮他在文中指出 我的總答覆即如講題所言「從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

始」於是美國絕交便是好事不是壞事但好壞決於前提如還不能根絕

崇洋媚外之心後果之悲慘就不忍說了2 胡秋原認為與美國斷交「是好事不是壞事」但必須要有「根絕崇洋媚外之心」

為前提才能夠走出「中國民族」自己的道路也就意味著《中華雜誌》對於美

國「主動」拋棄和國民政府之間的關係抱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再次喚醒中國民

族意識的轉機此時陳映真也發表〈斷交後的隨想〉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

談「中美斷交」的問題他肯定國民政府「維持憲政保障民主體制重視人權」

並且批判美國長期支配第三世界各國導致「民族性格的卑屈化猥瑣化和奴才

化」的結果3要藉此促進兩岸的中國人邁向自由化與民主化而不是造成「破

壞性的混亂」4因此陳映真這篇文章一方面對於國民政府和美國脫離關係表

示樂觀一方面又對於黨外運動抱持質疑態度這也說明了陳映真此時在胡秋原

「超越前進論」的邏輯下思考「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問題從而也就要和黨外

的「台獨傾向」保持距離 那麼胡秋原的「超越前進論」是什麼呢胡秋原曾指出自己思想有三個時

期包括「反帝國主義文化」「復興中國文化或創造中國新文化」「超越傳統主

義西化主義俄化主義而前進」這是其「超越前進論」具有連貫性的思考母

題5他認為中國問題必須中國人自己解決因而要研究改變中國大陸的方案「我

們說的國民會議就是和平轉變大陸的方案這會議也就要探索和解凍這些團體來

構成」6這是在思考整個「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對於《中

華雜誌》而言此時兩岸「統一」之路似乎邁進了一大步而在「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的遠景下開始著手探討中國文革後的政治民主化問題以及檢視黨外「台

獨傾向」 首先是對於文革後的兩岸政治問題的思考上《中華雜誌》除了持續關切中

共的政治發展外也開始思索兩岸統一之路《中華雜誌》的立場自然是以中國

2 胡秋原著〈從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始〉《中華雜誌》第 17 卷第 186 期1979年 1 月頁 9 3 陳映真著〈斷交後的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月 1 日頁 22-23 4 陳映真著〈斷交後的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月 1 日頁 24 5 胡秋原著〈前言〉《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上)》台北學術出版社1980 年 3 月頁 5 6 胡秋原著〈超越俄化主義與退化到五四以前的西化〉《中華雜誌》第 17 卷第 191 期1979年 6 月頁 6

161

統一為前提但「誰統一誰」仍是個未來式曾祥鐸曾在〈三十年來台灣海峽的

兩邊〉一文中表示「台灣的出路當然在於光復大陸」並且認為「我們應設法讓

大陸同胞與我們分享這一成就使我們的奮鬥具有更大的意義和價值」7也就

是在不違背國民政府一貫以來的反共民族敘事邏輯下建立自身討論中國民族問

題的基礎同樣的這也是陳映真王曉波等年輕一輩的《中華雜誌》成員在左

右翼中國民族主義結合之後這個階段的討論重點主要是放在「中國未來統一道

路」上雖然「左翼」話語打開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論述空間這也是一九七年

代之後「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論者往往「民族」理想凌駕「左翼」階級分析來思

考問題並且在一九八年代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探討上思索兩岸的民主

化問題這些和黨外運動藉由對抗黨外戒嚴體制的過程是不一樣的 此時陳映真也關注文革後中國民主化的過程在前述胡秋原「超越前進論」

的話語邏輯之下他認為進行中國整體現狀的批評是必要的在〈答友人問〉一

文中他指出一個潮流正在整個中國內部形成因而須要討論當前包含台灣在內

的中國民族的「民主」問題他認為「民族主義對於中國在目前階段是要

使中國從帝國主義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軍事的支配中求得完全的解放」8如果要思考中國人民的未來不能只透過「黨」而是要從整個「政權」的問

題來看9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也探討中國四人幫垮台後的民主化過程並指出如

果統一後的中國仍然不能使台灣人民當家做主分離主義仍會長期存在10上述

陳映真試圖將台灣納入中國「整體」來談以及積極尋求「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的過程對他而言「『苦戀』表現了今天中國大陸知識份子的一種心情」11同

樣也突顯在他自己的「中國民族」認同過程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中華雜

誌》討論中共朝向民主化自由化的問題仍是站在「超越前進論」的立場來批

判共產主義以及批判中共迫害追求民主自由的人士但這不意味著《中華雜

誌》就此完全否定「左翼」因為這個階段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問題也逐漸

開始討論陳映真也探討台灣戰後初期遭受政治迫害的政治犯與「左翼」問題

但是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之下就成為他在民族立場上銜接台灣與中國

歷史關係的起點 另一方面儘管反共戒嚴體制仍然存在但是隨著中共文革後改革開放台

灣作家學者也開始前往中國交流比如李歐梵等七名教授應中共「作協」之邀

7 曾祥鐸著〈三十年來台灣海峽的兩邊〉《中華雜誌》第 18 卷第 201 期1980 年 4 月頁 11 8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日頁 39 9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日頁 35 10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日頁 40 11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58

162

到中國進行三個星期訪問陳映真此時也意識到有不同聲音的海外知識份子他

在和尉天驄所寫的〈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當中指出這些留美學者如

果不認同中共國民政府與台獨在美國有更多的言論自由之下就更應該發揮

知識份子的使命文章中也強調「任何禁止一種學派思想的理由不論多麼正

當而且合乎需要都足以發展成為壓迫思想信仰言論自由的藉口」並接著

指出中國文學家需要的是「革命的改造世界的文學藝術理論是敢於和中共目

前落後的官僚主義的專制的人壓迫人的謊言當道的現實做勇敢鬥爭的文

學藝術理論」12陳映真與尉天驄雖然肯定這些學者要求對中國作家停止迫害

但是如果要中國吸收西方的各種理論並不正確認為中國需要的是「做勇敢鬥爭

的文學藝術理論」然而中共在戰後正是因為認同馬克思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

這類強調立基在現實基礎上進行批判的理論在中國並不缺乏重點在於「知識份

子本身」是否將之落實在現實政治的批判上換句話說不是「需要什麼理論」

的問題而是「鬥爭的理論如何運用在現實中」的問題加上中國文革後的政治

發展十分複雜並非如文章中懷抱民族熱情要求中國民主化人士起身反抗便能

達成因而這篇文章「民族理想」大於對中共中國知識份子的認識此外文

章當中還是將中國視為一個「落後」的國家甚至下定論批判台灣作家讀過的西

方文學作品不會超過中國青年13也就是認為台灣或中國比「第三世界」國家中

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識份子「落後」這種透過「民族」立場來塑造文化位階關係

站在東西二元對立的框架下肯定「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與民族意識實際上並

沒有真正超越殖民主義「進步」與「落後」的價值邏輯雖然陳映真也會批評索

忍尼辛以「宗教性和道德性的西方批評論」來看「第三世界」14這是值得肯定

的部份但是當他以絕對化的中國民族立場來批判帝國主義時甚至藉此看待黨

外「台獨傾向」批評「台灣意識」也就重新落入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話語邏輯

當中這也是他一貫以這樣的位階關係來貶抑「民族」自我並且在宣揚他的「第

三世界論」的理念與左翼階級分析的過程中卻反而將自身所認同的「中國民族」

不斷拋向邊緣位置 上述陳映真討論中國民主化問題是奠基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

程除了以胡秋原「超越前進論」為理論基礎下展開並進一步將「中國民族」

納入「第三世界論」的思考範疇中《中華雜誌》主要著力點在於中國文革後的

民主化的問題那麼《中華雜誌》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追尋過程中面臨

到什麼樣的阻力原因在於《中華雜誌》在鄉土文學論戰後面臨《疾風》雜誌

成員的指控還有黨外運動中蘊含的「台灣意識」也不斷挑戰中國民族敘事這

12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1 13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5 14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9-70

163

些都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在力促「民族團結」的過程中面臨到的阻力

才會導致陳映真與《中華雜誌》之後更為積極地解釋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筆

者以下筆者便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的「反帝民族意識」所無法達成的「民

族團結」的過程 (二)「反帝民族意識」所無法達成的「民族團結」 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所無法達成的「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

主義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焦慮的部份台灣在美麗島事件後黨外運動儘

管路線分歧紛紛各述己見但基本上都對於國民政府統治表示不滿一九七

年代以降「革新保台」的知識份子也陸續刊行了《台灣政論》《美麗島》與《八

十年代》《亞洲人》等刊物相對於遙遠的中國統一問題台灣政治問題是應當

優先考量之事然而由於黨外的聲音紛雜也不只是上述幾份具有「台灣意識」

的黨外雜誌而已因為黨外還是有統一論者的聲音比如楊祖珺與林正杰所創辦

的《前進》就包含了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立場 陳映真在納入《中華雜誌》的陣營後一九八年代主要是「檢討」黨外與

台獨之間的關係陳映真雖然並非完全排斥黨外聲音他所在意的是黨外人士站

在什麼「民族」立場而發言比如他在〈致一群「自由人」〉一文當中透過陳

鼓應競選辦事處的「民主牆」上的文章辯論關於自由與不自由的問題陳映真

要揭穿「這『自由』是多麼虛假」15並批判這些反對者「你們只對眼前這個維

護自己利益的體制充滿『愛心』和『信心』罷了」16他為陳鼓應陳婉真等候

選人辯護也肯定黨外候選人對台灣現狀的不滿對於黨外運動還是有一定程度

的支持但是也正因為中國民族情感大於現實考量導致他日後聚焦在黨外「台

獨傾向」批判進而抹殺了黨外運動過程中在「不分統獨」立場之下挑戰黨國體

制的積極性 當然黨外運動內部意見紛雜甚至也常因意見與意識形態差異而產生齟

齬甚至積極和黨外劃分關係的陳映真也曾被批評是「台獨」人士在高雄爆發

「美麗島事件」後陳映真曾經二度被捕被釋放後他在《美麗島》發表〈關於

「十三事件」〉談被捕的經驗文中指出台灣黨外運動人士甚至是在美國的

中國作家「『不分左派中間派右派』一致支援了我」17雖然他向黨外人士

表達謝意但是因為一九七五年出獄以來所堅持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之後他在

「第三世界論」運作期間積極抨擊「分離主義」甚至一九八三至八四年間和黨

15 陳映真著〈致一群「自由人」〉《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6 16 陳映真著〈致一群「自由人」〉《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8 17 陳映真著〈關於「十三事件」〉《美麗島》第 1 卷第 3 期1979 年 10 月 25 日頁 49

164

外人士掀起「台灣意識論戰」此外這個階段由於黨外意見紛雜也常有互相

攻訐的文章出現比如《中華雜誌》在中泰賓館事件後也曾和具有激進反共愛

國立場的《疾風》雜誌進行筆戰關於此事件喬太守曾在〈從「疾風」停刊談

起〉一文當中指出 「中泰賓館」事件發生之後許多黨外人士及海外左派謠傳「疾風」是

日的示威行動是國民黨是先策劃的但從事情發展過程及「疾風」主其事

人士的事後言論顯然有證據說明這是以沈光秀為首的反共義士及「疾

風」內部成員的自發行動而國民黨卻背了黑鍋helliphellip「中泰賓館事件」

發生後由於政府站在廓然大公的持平立場無論是輿論界或知識界都給

予積極的讚譽甚至黨外領導人物都不能不公開表示政府是以公正的態度

處理自然站在「疾風」立場認為政府對黨外示弱因而在幾期雜誌

內容中對執政黨也採取另一角度的批評用字遣詞夾帶高度情緒化的字

眼也引起執政黨內部某些人士的反感18 中泰賓館事件之後《疾風》因為國民政府的態度已醞釀不滿的情緒甚至在美

麗島事件後進行各方抨擊包括胡佛呂亞力楊國樞等自由主義的學者甚而

之後和《中華雜誌》進行筆戰「特別是胡秋原三十年來堅持反共及中國統一

的立場是人所皆知的因此『疾風』暗示『中華』褊袒『美麗島』疪護『黑

拳幫』自然不是胡秋原所能容忍」19一九八年期間《中華雜誌》刊登多篇文

章批評《疾風》為「陰謀暴力集團」「紅衛兵暴力」等等「他們一面偽裝愛

國一面攻擊政府一面冒充政府恐嚇社會使人人敢怒而不敢言」20而陳

映真此時也發表〈法西斯主義的幻想〉一文反駁《疾風》雜誌指控他是「小

左派」「日共領導的台共份子」「黑拳幫」等不實指控21另一方面陳映真雖

然批評這些「法西斯主義者」但他還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之下反過來要求

政府和黨外反省不要讓黨外人士變「台獨」 但是台獨的性格絕不是一個被壓迫民族向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要求獨立

和解放的問題台灣的法西斯主義者有意無意間竟把自己裝扮成對「台

灣民族」施行壓迫的「帝國主義者」正好授台灣人士以柄使他們以所

謂「台灣人民主義」反對所謂「漢族沙文主義」其愚騃如此22

18 喬太守著〈從「疾風」停刊談起〉頁 199-200收錄於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

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 日 19 喬太守著〈從「疾風」停刊談起〉頁 202收錄於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

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 日 20 編輯部〈關於疾風陰謀暴力集團之目的及其做賊喊賊手段之說明書〉《中華雜誌》第 18 卷

第 200 期1980 年 3 月頁 29 21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4 22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165

陳映真澄清自身和黨外「台獨」的關係認為《疾風》與「反共愛國聯盟」的「法

西斯主義者」把自己和「台獨」之間變成「壓迫被壓迫」的關係認為他們這

樣的指控「正好授台灣人士以柄使他們以所謂『台灣人民主義』反對所謂『漢

族沙文主義』」他認為投機的「法西斯主義者」並沒有成長的土讓原因在於台

灣內外就算發生的重大事件內部仍維持憲法與軍事忠誠並且「在台灣的中國

人民(本省人和外省人)辛勤努力建設的結果」因此陳映真在這個階段還

是肯定國民政府的貢獻認為「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基本上是有效率的因此

台灣的有產者法西斯的社會根源除了極少數還能信賴現有社會秩序」23此外陳映真〈注視一件在逐漸株連擴大中的文字獄〉則是在隔一年後發表

的評論他批評趙慎安周之鳴等《疾風》成員不經查證就「說曾祥鐸陳映真

是『美麗島』雜誌社的社務委員」以及把胡秋原具名控告《疾風》一干人之事

說成「已編輯部名義發表文章控告沈光秀等人為匪諜」24上述這些說法也就不

考慮他所謂的「法西斯主義」根源實際上是黨國戒嚴體制下的產物雖然陳映

真批評《疾風》的「法西斯主義者」但是文中如何不要助長黨外「台獨傾向」

才是他更為在意之事 上述陳映真和《中華雜誌》回應台灣民主化運動的文章主要是基於被點名

批判才回應的他和《中華雜誌》雖然具有緊張關係並沒有正面挑戰國民政府

黨國戒嚴體制反而認為國民政府已逐漸擺脫過去的法西斯統治並將焦點放在

「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左翼「反帝民族意識」上陳映真之

後專注在批評黨外運動的「台獨傾向」雖然也強調民主自由的重要性但是

他一方面透過「第三世界論」中的「反帝民族意識」強調「民族團結」來對抗帝

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另一方面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才是他與《中華雜誌》

左右翼聯合之下討論的基本論題 而陳映真對黨外運動的關注在一九八年代開展出和《中華雜誌》相同的

立場特別是批判「台獨」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在中美斷交之後「黨外四

君子」訪美對於台灣的前途問題希望由台灣的全體住民的利益考量來自決

四人回台後發生「批康運動」黨外內部產生「改革體制」和「體制內改革」的

路線之爭楊旭昇曾在〈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指出 在七十一年四月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尤清四人連袂訪美時在許

多公開場合的談話中就出現各說各話的場面對「組黨」問題康是沉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5 23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頁 90 24 陳映真著〈注視一件在逐漸株連擴大中的文字獄我們不服台北地院的兩個錯誤判決提出

上訴之理由〉《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頁 131

166

默尤勢力倡於是被視為妥協尤清變成黨外的戰鬥英雄自此康寧祥

的領袖地位開始動搖黨外「主流派」的訪美歸來後及面臨到新生代長

達一年的「批康」運動25 文中指出「新生代長達一年的『批康』運動」之後黨外又回到美麗島事件前的

分裂局面「後援會」的出現使黨外正式分裂但「它忽視到任何政治運動初期

本質上都是菁英主義」而「希望透過民主形式推舉出候選人這是『由下而上』

的政治動員」對黨外而言是既有的黨外權力結構的革命性改變26並且「路線

之爭」的問題也越來越激烈相對地這對於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的《中華雜誌》

而言試圖透過美國來決定台灣的政治問題是個警訊陳映真此時專注在批判黨

外提出的「一千八百萬人論」在〈思考路線的貧窮〉一文中主要針對黨外主

流四人在訪美期間得知「上海二號公報」上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省認為美國無

權踰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界線會危及台灣一千八百萬人的自由意願27

陳映真批評黨外一千八百萬人論是「台灣主義特點的台灣黨外」所喊出來的而

國民黨同樣喊出「台灣一千八百萬人」的說法也已經「在思想上放棄了對全中

國人民和問題的關切」28此外他更進一步以大篇幅分析這些「台灣主義的台

灣黨外」的「中產階級」性格認為「台灣黨外主流在思考政策的不徹底曖

昧和機會主義性質恰好表現了台灣中產市民階級的特點」29但是最重要的還

是黨外運動是否反帝國主義是否將台灣放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思考陳

映真批評「一千八百萬人論」具有「台灣意識」的黨外四君子「中產階級」性

格主要是因為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下東西方二元對立起來實際上並無法藉

此解釋黨外政治的複雜性因為他的焦點還是放在黨外是否仰賴美國帝國主義來

進行抗爭而非外部的黨國戒嚴體制的現實而他而言這些策略性運用美日帝

國主義進行抗爭的台灣民主化運動是不能接受的也就成為他這個階段化約地將

「台灣意識」劃上「中產階級」性格 因此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期間與《中華雜誌》強調「民族團結」來

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過程中面臨到台灣社會內部的各種阻力在上述陳映

真發表的各篇文章當中多少還是對於國民政府抱持期望並不斷將批判焦點轉

移到在具有「分離主義」與「台灣意識」的論者上他們反對不挑戰帝國主義與

25 楊旭昇著〈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頁 60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力》台

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 26 楊旭昇著〈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頁 60-61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力》

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 27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3 28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9 29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1

167

資本主義發展的黨外運動認為這並非是追求真正的自由與民主特別是「台灣

意識」浮上檯面加上陳映真與《中華雜誌》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就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而關於戰後初期

「左翼」知識份子的討論以及被中共迫害的民主人士也就成為此時陳映真等

人的討論焦點

二思索「左翼」知識份子與政治歷史關係的起點

一九七九年後由於黨外政治運動談論白色恐怖已逐漸不再全然是禁忌此

時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是放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思索中國民主化過程

並批評黨外中的「分離主義」與「台灣意識」對於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

而言不能夠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台灣黨外運動中的

「台灣意識」才是最大的阻力因此思索如何消解「台灣意識」就變得十分重

要而《中華雜誌》與陳映真這個階段對於中國民主化過程的思索中也逐漸開

始討論台灣戰後初期政治與歷史的問題甚至透過探討「左翼」知識份子來銜接

台灣與中國的政治歷史這就變成是這個階段的重要課題 首先陳映真在入獄期間已開始注意到白色恐怖的政治犯並且意識到這些

政治犯中也有民族上的統獨立場差異陳明成曾透過宋澤萊的回憶指出 宋澤萊說當年畢業(約 1975)後有一小段時間曾透過楊逵的介紹去烏

日的一家專收政治犯的塑膠鞋工廠做工這些政治犯在廠內也如同在綠島

時竟然不忘劃分陣營分成「統一派」和「獨立派」彼此不合「在他們

的談話中常聽到他們談起陳映真如果我的記憶沒錯的話陳映真在他

們的口中就是綠島裡統一派精神上的領袖」這時陳映真的出獄正好遇上

了這波對日治時代台灣新文學的「中國性」的再確認風潮引領風潮成

為文學社會運動的旗手儼然已是遲早之事30

引文指出在獄中犯人其實也仍有「統獨」之別甚至「陳映真在他們的口中就是

綠島裡統一派精神上的領袖」陳映真出獄後已然銜接上這股「日治時代台灣新

文學的『中國性』的再確認風潮」除了強調「民族文學」的道路並在一九七

九年後和《中華雜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

話題此時也逐漸突破黨國戒嚴體制的禁忌《中華雜誌》則放在整個中國民主化

過程來看台灣問題 此時《中華雜誌》在外界質疑雜誌的反共立場時也藉由探討一九三年代

30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48-149

168

中國社會史論戰來澄清已開始觸及「左翼」知識份子的討論鄭學稼在〈中國

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一文中指出 「社會史論戰」的最大收穫大多數運用唯物史觀者了解它不是放之四海

皆準的真理於是對比世界各國歷史與中國歷史產生一些意見李麥麥

胡秋原和筆者都由之拋棄馬克思主義還補充一點二十年代起談馬克

思主義是時髦而年輕一代是跟年老一代人談著它在北伐以前反共者

不少而他們之中就有人對年輕人宣傳過馬克思主義他們有這些話馬

克思是革命聖賢我們與共產黨所不同的是實現革命的方法不是否定

共產主義的理想在上述思想氣氛中年輕一代拋棄馬克思主義是不容易

的現在有人用這事實斥責還活著的參加「中國社會史論戰」者是不

公平的31 他的論點立基在胡秋原「超越前進論」的論述基礎上左右翼並不是焦點所在

重點在於「學問是客觀的但學問的推廣卻含有民族主義」32也就是民族主義

才是鄭學稼與《中華雜誌》成員的核心價值所在鄭學稼重新說明這段歷史並

且認為「年輕一代拋棄馬克思主義是不容易的」也就是在「反共」上還是和國

民政府達成一致差異在於《中華雜誌》要在反共產主義反西化俄化與反帝

國主義的中國民族主義下「超越而前進」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也透露出曾經受

到「左翼」思潮影響的年輕人是可以諒解的因為「二十年代起談馬克思主義

是時髦而年輕一代是跟年老一代人談著它」這顯示出《中華雜誌》對於解嚴

前的「左翼」知識份子還是有所包容的重點是是否站在批判帝國主義站在中

國民族主義的本位立場上進行批判 而《中華雜誌》長期以來就有著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批判共產主義馬克

思主義的位置存在在一九八年代時《中華雜誌》逐漸拋開反共立場在探

討中國民主化過程與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程中「左翼」歷史的問題

也被帶進來討論《中華雜誌》所強調的「超越前進論」也就是站在「中國人立

場」站在為「民族團結」而奮鬥的位置上結合左右翼的力量是《中華雜誌》

所極力強調的部份而陳映真正是立基在「超越前進論」的話語邏輯上一方面

批判中共當下的政治問題另一方面則透過台灣白色恐怖歷史來銜接台灣與中國

的連帶關係他曾在〈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批判中共政治問題時指出 「四人幫」垮台之後中共當局藉著把一切罪惡歸給「四人幫」所透露出

來的嚴重錯誤早已暗示了這個事實滯留大陸的台灣左翼知識份子可

31 鄭學稼著〈中國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

頁 15 32 鄭學稼著〈中國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

頁 15

169

以超越近代化殖民地台灣和前近代中國之間的文化性和社會性的差距造

成的衝擊卻終於逃脫不出中共的政治衝擊這種衝擊的因素十分複雜

諸如中共黨內長期存在想解決又屢次無從解決的關於錯誤對待革命知

識份子問題教條主義『左』傾風以及目前在大陸民主批評派所指責

的社會封建主義和社會法西斯主義helliphellip33 也正因為陳映真此時批判中共「『左』傾風」所造成對於追求自由民主人士的

迫害甚至包括台灣戰後流亡至中國的左翼知識份子此時「左翼」在陳映真的

話語邏輯中比較是一種「理想主義」與民族道路追尋此外陳映真在文末也指

出台灣人需要有「為了自由民主民族團結與和平的中國而奮鬥」的品質34

側重中國「民族團結」的立場下來審視「左翼」知識份子才能將台灣與中國的

戰後歷史銜接起來討論另一方面或許現今強調陳映真「左翼」立場的論者可

能會認為他因為黨國戒嚴體制而無法直接說明自身「左翼」認同但是就此階段

強調「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中華雜誌》左翼階級路線的《夏潮論壇》來看

儘管他的「第三世界論」帶有「左翼」思考但內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

值中強調「民族」仍大於「階級」受中共或國民政府迫害的「左翼」知識份子

在陳映真的詮釋之下更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意味換句話說這也才是陳映

真自小說〈賀大哥〉以來要強調的是受「左翼」影響的知識份子在「民族」道

路追求上的「理想主義」性質與此同時也正因為陳映真的焦點擺放在知識份

子的「理想主義」上間接忽略了更為現實的政治問題也就是陳映真自展開創

作與評論以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批判檢討國民政府的權力問題甚至在一九

八年代著重在兩岸「中國統一」問題而不是批判現實中台灣戰後以來黨國戒

嚴體制的箝制此外比如陳映真在〈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也

談論中共民主化過程受到迫害的「左傾」作家 幾十年以後這些被我們咒罵的「左傾」作家經歷了一場「浩劫」有

人墜樓自殺有人投河自盡有人屍骨不存有人瘐死囹圄有人在審訊

室中被活活打死helliphellip但是這才是昨天的事啊今天就有許許多多年

輕的壯年的老年的中國作家起來反省起來批評起來大聲疾呼

要說真話要自由要民主要把人當做一切的核心35 陳映真以感性的筆觸指出「要說真話要自由要民主要把人當做一切的核心」

對於他而言「目前中國最迫切需要的是在廣大祖國的範圍內在客觀的法制保

33 陳映真著〈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9 34 陳映真著〈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3 35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23 期1982 年 2月頁 23

170

障下實踐民主和自由」36然而實際上正是因為台灣中國沒有「客觀的法制

保障」的現實政治問題才是導致「自由中國」或「紅色中國」並沒有落實人權

的原因這些並非以宣揚「道德」「人的價值」所能解決而是一個「統治者如

何執行法律與政治的問題」這正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所不願意正面碰

觸的部份 陳映真在《中華雜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之下思索戰後初期白色恐

怖的歷史做為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儘管一九八年代在「民族」立場

上統獨雙方都向國民政府要求特赦「政治犯」但內在的論述邏輯也逐漸產生差

異在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的《中華雜誌》一方也就是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

路」位置上進行政治批判因此陳映真逐漸將焦點放在一九七九年後中國民主化

運動的脈絡來檢視「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與「政治犯」的問題對於陳映真等

人而言探討白色恐怖只是中國民主化運動的一環並且呈現在陳映真的評論

上一九八三年七月他在赴美參加國際作家寫作計劃前在黨外雜誌《鐘鼓鑼》

上發表探討政治犯問題的〈綠島的風聲和浪聲〉文中批評國民政府「國民政府

對於政治犯的『教育』從來沒有誠意」「從來沒有過有人因為『悛悔有據』而提

早釋放」37陳映真認為這是一個「刺痛人類良心的人道主義問題」38陳映真

在這裡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解釋白色恐怖下的政治犯問題突顯出他不願

意正面批評國民政府的戰後以來的政治問題因為無論是國共任何一方都是構成

「民族」的一份子他先前在〈中國的希望繫於國民的道德勇氣〉一文中對於中

共壓迫民主化人士時也有相似看法「劉青為什麼以為中國人民再也不能放任政

治權利肆意歪扭和蹂躪法律為什麼要中國人民不去盲從專制者而讓自己的權利

喪失答案顯然也是在於道德上的要求」39然而「人道主義」的說詞無助於解

決「政治」問題以「道德上的要求」來看待中國民主化過程中的壓迫也就意

味著他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下「同情」兩岸政權而陳映真在一九八四年三月《夏

潮論壇》上也發表〈打起精神英勇地活下去吧〉一文透過懷念繫獄三十三

年尚未獲得假釋出獄的林書揚李金木並在文中肯定當下國民政府面對中國

的態度 韓戰結束隨著六年代美國在中南半島上的挫折到了七年代基本

上改變了東西冷戰的結構而台灣也因為極為複雜的因素幸運地在遼

闊的第三世界中奇蹟般地獲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台灣的資本主義化

36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23 期1982 年 2月頁 24 37 陳映真著〈綠島的風聲和浪聲〉《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05 38 陳映真著〈綠島的風聲和浪聲〉《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07 39 陳映真著〈中國的希望繫於國民的道德勇氣讀劉青「沮喪的回憶與瞻望」後的一些隨

想〉《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頁 33

171

行程在過去二十年間有了空前的發展國民黨開明派和一部份台灣資

產階級已經有力量提出「一個國家兩個政權」的口號去看待中國問題

從這歷史變化的背景看做為歷史問題的五年代初期的政治案件早應

有相應的新的評估40 上述文章雖然不像先前以「人道主義」來解釋戰後以來的政治問題而開始將焦

點放在冷戰的思考脈絡之下一方面他認為「做為歷史問題的五年代初期的

政治案件早應有相應的新的評估」也就是他此時已開始思索如何重新解釋

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但是另一方面他接著指出「國民黨開明派和一部

份台灣資產階級已經有力量提出『一個國家兩個政權』的口號去看待中國問

題」是一種「空前的發展」也就避而不談黨國戒嚴體制下的權力關係因此

他的焦點仍是鎖定在如何解決台灣與中國分裂的局面在不挑戰政治禁忌的前提

下呼籲政府重新評估一九五年代的政治案件並且肯定國民政府在政治上思

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已有所突破其實這不同於其他黨外人士立基在當下台

灣民主化的現實過程來討論白色恐怖問題此外他此時仍肯定國民政府的兩岸

政治思索雖然還沒有像日後「冷戰體制論」中將國民政府鎖入「美蘇冷戰國

共分斷依賴美日」的框架下但這個階段他已開始試圖銜接戰後台灣與中國的

連帶關係關於白色恐怖中「左翼」知識份子的歷史討論成為他日後納入戰後

「冷戰體制論」思索「民族分斷」的原因的重要起點並且促成「冷戰體制論」

的重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對於台灣內部「分離主義」與「台灣意識」的焦慮所致

認為這是「民族團結」與「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阻力 因此黨外人士和《中華雜誌》在一九八年代民主化過程中的兩條道路

其實當中醞釀著日益激化的統獨問題在台灣與中國面臨民主化的過程中因為

統獨立場殊異導致問題焦點與政治目的的差異特別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

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主要將焦點擺放在台灣與中國民主化過程的問

題上而非黨國戒嚴體制本身思索戰後初期的「左翼」知識份子與中國民主化

過程成為這個階段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母題因此「左翼」的政治歷史

問題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程中被帶進來討論做為消解「台灣意識」

促成「民族團結」的方式這是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運作過程中的另一個著

力焦點

三〈鈴鐺花〉與〈山路〉以左翼知識份子銜接戰後初期中國歷史

上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討論中國民主化問題的過程中也開始思考

戰後初期與當下中國「左翼」知識份子的問題藉此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

40 陳映真著〈打起精神英勇地活下去吧懷念繫獄逾三十三年的友人林書揚和李金木〉

《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3-114

172

而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在追尋和台灣黨外運動不同的民主化道路的過程中陳

映真也寫下〈鈴鐺花〉與〈山路〉也就是試圖以懷抱「民族理想」的「左翼」

知識份子來解釋戰後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以及探討白色恐怖的問題那麼這

兩篇小說如何思索這樣的課題以下筆者從〈鈴鐺花〉〈山路〉兩篇以白色恐怖

為題材的小說來看 首先〈鈴鐺花〉透過鶯鎮來描寫整個時代背景的樣貌以莊源助和曾益順

兩位孩童的視角來看台灣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的經驗陳映真透過戰後時代氛

圍來描寫小說比如孩童唱〈台灣光復歌〉等具有強烈「中國民族」色彩的歌曲

村裡與軍中流行的痢疾鳶山的傳說故事鎮內曾被美軍投過的三顆炸彈等描

寫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歷史特別是小說中大量鋪陳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歌

曲內容也就意味著他此時已有銜接台灣與中國戰後初期歷史的企圖因為這些

歌曲是在戰後初期的歷史過程中被帶來台灣的那陳映真如何描寫台灣社會中的

「左翼」思想呢他主要以「分班制度」來說明高東茂想要消除「階級差異」的

理想而「分班制度」這是學校高層在升學體制下依照經濟與智力所產生的區分

當中包含了不平等的「位階」關係高東茂反對這項制度與「職工班」的設置

認為「分班教育是教育上的階級歧視」41甚至自願接下「看牛仔班」導師一職

他要在學校裡消除差別待遇特別是將家境貧困又頑皮的曾益順擢升為班長要

曾益順向全班報告筍龜的生活史要改變學校對於曾益順「素行頑劣」的評價42

高東茂當老師的期間曾經改變曾益順的想法「直到高東茂老師當級任我才

開始覺得莊里人並不就是沒路用的人」43然而之後由於高東茂因為白色恐

怖而逃離學校曾益順被撤除級長的職務並且又開始打架的生活而陳映真也

藉由高東茂被捕後故鄉之人的墮落來暗示這些一九五年代初中國民族主義者

「社會主義」理想的幻滅除了上述曾益順的轉變之外其它比如鶯鎮之後產生

流氓火拼蟲害等事件等等甚至金先生的元配來到台灣後致使余義德的女

兒吊死在後壁山然而余義德則是繼續升官當上農會的總幹事這些故鄉墮落

的主題一再地在陳映真小說中展現最後陳映真在小說中也透過故鄉之人來處

理省籍上的問題比如以閩南為主的鶯鎮也曾搬來客家人徐阿興起初徐阿興受

到排斥直到他種植「客人仔番薯」出名後才漸漸改變故鄉之人對他的評價

而戰前為日本人做事的余義德本來排斥外省人不願意租房子給外省人居住後

來余義德的態度轉變不但租房給外省籍的金先生甚至把女兒嫁給他從上述

小說內容來看〈鈴鐺花〉在黨外運動與「台灣意識」高漲之際發表也就是透

過戰後追尋中國民族主義理想的「左翼」知識份子來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

的連帶關係意味著他想要證明並沒有所謂「省籍衝突」如果將小說放回到時

代中考量的話台灣的「左翼」歷史並非是這篇小說所要處理的核心價值重點

41 陳映真著〈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7 42 陳映真著〈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6 43 陳映真著〈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31

173

反而是座落在小說的「民族」目的上只不過這當中的國民政府權力關係問題

也就在小說浪漫化的過程中以孩童的視角來將之淡化 〈山路〉則是將焦點放在主角蔡千惠身上透過醫院的對話場景及蔡千惠信

中對於白色恐怖經驗的描寫來梳理戰後初期的歷史小說裡的時間點放在高雄

事件後並透過蔡千惠的信來回溯戰後與白色恐怖時期左翼民族主義者理想的禁

絕蔡千惠是李國木的大嫂她看到報紙上寫著「叛亂犯」監禁三十多年後因「悛

悔有據」而獲得假釋的新聞其中一位是黃貞柏是丈夫李國坤的好友使她感

到長期以來違背「左翼」的理念羞愧甚而喪失活下去的意念因而楊醫師指出

「很少見過像那樣完全失去生的意念的病人」44三個月後蔡千惠死去小說以

李國木發現蔡千惠寫給黃貞柏的信以及蔡千惠信中的內容做結黃貞柏原本是

蔡千惠許諾終身的對象但他為了革命的理想而擱置兩家的婚約在「左翼」理

想的實踐過程中蔡千惠的二哥蔡漢廷因為自首而洩密導致黃貞柏與李國坤等

人被抓於是蔡千惠抱著贖罪之心冒充國坤大哥在外結過婚的妻子照顧李國木

一家那麼蔡千惠是麼樣的女性呢李國坤和幾個焦炭廠的工人被抓走後蔡千

惠來到李國木家中贖罪李國坤的母親乞食嬸不久即病重死去父親則是原本在

「興南煤礦」工作他一開始從事土水工之職後來到台北當建築零工並在李

國木讀大學期間從鷹架上摔下來死去上述這些經庭因素使得李國木一家在經

濟上陷入困境因此蔡千惠到礦區工作來解決家庭生計問題起初她不同意父

親和阿番伯要在煤礦安排一個洗煤工人的位置直到第三年才補上推煤車工人的

缺在李國木雙親過世後蔡千惠撫育李國木讀書求學李國木就讀師範並取得

會計師資格經營會計師事務所蔡千惠希望里國木「避開政治」「力求出世」

而「感到刺心的羞恥」因為這背離了過去「左翼」的理想甚至之後黃貞柏出

獄的消息驚醒了「被資本主義商品馴化飼養了的家畜般的我自己」45蔡千

惠可說是「左翼」理想主義知識份子她在信中的話語也展現出受過革命理論的

影響李國坤也曾教她唱三字集而這三字集是台灣工人運動家教育工人和農人

來反抗日本統治的歌曲此外在礦區工作的期間她也會故意把煤渣往外播

讓窮苦人家的孩子撿回去燒火等等上述〈山路〉的小說敘事內容均指向陳

映真探討「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討論脈絡下試圖透過台灣戰後初期「左翼」

知識份子「中國民族」理想的追尋過程中面臨的政治迫害來解釋戰後初期追尋

「中國民族」道路上的知識份子所面臨的共同命運 上述兩篇小說仍是在陳映真「民族團結」的使命之下透過二二八事件與白

色恐怖中的「左翼」認同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然而這過程當中具有複

雜的政治經濟社會民族等不同層面的問題也就在以浪漫主義式的描繪手

法之下和原先陳映真先前「華盛頓大樓」系列強調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問題有

44 陳映真著〈山路〉《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76 45 陳映真著〈山路〉《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89-90

174

所差別那麼為何陳映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之後要寫下這兩篇探討「左翼」

知識份子的小說呢「華盛頓大樓」系列中試圖說明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帶

來的弊害藉此說明台灣被壓迫被剝削的處境要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

學習促成「民族團結」拋開「省籍」問題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

然而這個過程中「台灣意識」一直是陳映真無法消除的阻力因此他接著在〈鈴

鐺花〉與〈山路〉以「左翼」知識份子來解釋台灣與中國政治歷史之間的連帶

關係現今陳光興透過「左翼」「第三世界」立場來分析陳映真的〈山路〉與〈趙

南棟〉他指出 最讓人心痛的後遺症是只能藉由遠離政治自我消音按照黨國體制所

規定的渠道才能換取脫離貧困苟且偷生這其實是戰後左翼家屬的共同

狀態李國木只是這個狀態的化身但是故是沒有結束歷史是不斷變

動的過程風聲鬆了警報解除李國木乃至女兒翠玉或是被牽連的

左翼後代們到底會採取什麼態度行動是按照已經形成的軌跡迴避政

治還是積極介入至少到 1987 年解嚴前要選擇介入很困難趙南棟

是個例子到了 1989 年後的大世界已經全部改變了全球快速右轉左

翼已然成為過眼雲煙嗎46 陳光興之言固然是理解陳映真之所以寫下台灣戰後初期至一九八年代的不同

世代歷史所須要思考的課題但是陳映真此時的焦點並非在於「左翼後代們到底

會採取什麼態度行動是按照已經形成的軌跡迴避政治還是積極介入」他

反而是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思索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的課題藉此破

除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因此探討「左翼」知識份子的歷史此時做為陳映

真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手段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之後逐漸將焦點放在「反

帝民族意識」中的「中國民族」認同上這才能解釋陳映真在《人間》時期要建

構「冷戰體制論」解釋台灣與中國歷史的連帶關係並說明戰後美蘇「冷戰體制」

下的台灣政治經濟發展 因此陳映真此時在小說〈鈴鐺花〉〈山路〉當中的用意不在於說明自身的

「左翼」理想而是做為一種解釋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手段」結合先前《中華

雜誌》的評論來看〈鈴鐺花〉〈山路〉反而是要解釋戰後初期這一批人在「左

翼」的中國民族認同之下追尋中國民族團結與和平的「理想主義」陳映真在

〈賀大哥〉當中仍有知識份子向官方「澄清」的意味存在「華盛頓大樓」系列

則宣揚他的「第三世界論」理念之後的〈鈴鐺花〉〈山路〉則是探討白色恐怖

的作品則是轉為探討白色恐怖下「左翼」知識份子的中國民族認同也就和前

述鄭學稼探討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史論戰時對於青年吸收馬克思主義抱持寬

46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 年代左翼份子的昨日今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4期2011 年 9 月頁 179

175

容的態度認為這些「左傾」的知識份子是「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的「同路人」

也正因為如此〈鈴鐺花〉〈山路〉放在時代脈絡下檢視時並不能直接和陳映

真日後宣稱自身的「左翼」理想追尋劃上等號此時反而是做為銜接台灣與中國

之間關係的手段藉此銜接這些「左翼」知識份子的「愛國」民族情感「台灣

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也一再否認黨外運動人士對其「左翼」的定位47以及本

節《中華雜誌》重新探討中國社會史論戰來看這些曾經受「左翼」影響的知識

份子同樣是懷抱「中國民族」理想的一份子因而小說側重描繪「左翼」追尋民

族和平的過程重點不在於「左翼」認同而是在於如何透過「左翼」來銜接台

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這些都成為日後陳映真論述中的重要一環並且一直到他

《人間》時期發表〈趙南棟〉才可說是真正將「冷戰體制論」完成並納入小說

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陳映真在這個階段對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討論

也就成為他日後會在《人間》雜誌時期與本土派激烈地競奪歷史詮釋權的源頭48比如在《人間》第十八期「『228』的民眾史」特輯中陳映真寫下〈為了

民族的和平與團結〉一文一開始就指出「國民黨沒有用抓人和鎮壓來反應相

對於它過去的行為和法則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容忍與成熟」但他接著放在中國

現代史的脈絡下來看認為「只說清廷或國府該不該對近代中國內外交煎的苦難

負責恐怕不足以全局性地討論問題了」49他的說法實際上就是要消解「台灣

意識」來促成「民族團結」這個特輯是為了和本土論者進行歷史詮釋權的產物50甚至陳映真之後違背作者周明本人的意願在作者不知情的狀況下逕自將

《在追隨謝雪紅的日子裡》改名為《台中的風雷》並由「人間出版社」出版51

47 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曾說「《夏潮》不折不扣地是一個比較求進步的台灣中產

階級知識份子的刊物」而不是「左派」刊物編輯部〈嚴守抗議者的倫理操守從海內外若

干非國民黨刊物聯手對「夏潮」進行政治誣陷說起〉《夏朝論壇》第 8 卷第 2 期1984 年 4 月

頁 5-6此篇文章後收錄於《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這篇文章是

陳映真所寫編輯部的評論可能也多半出自陳映真手筆 48 《人間》與本土論者爭奪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詮釋權的過程可參考李靜玫著〈美國《台

灣文化》的沿革及其與《人間》的意識形態爭奪〉《《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

誌研究(19866~199012)以新文化運動及台語文學政治文學論述為探討主軸》台北國立

編譯館2008 年 7 月 1 日頁 23-47 49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和平與團結寫在〈228 事件台中的風雷〉特集卷首〉《人間》

第 18 期1987 年 4 月 5 日頁 64 50 在〈別忙著歪曲歷史我們都還活著呢helliphellip〉一文中一開始便指出「最近掩埋了 40 年的 2

28 事變始末在台灣的出版品上大量出現引起廣泛的高度的關切這是因為第一40 年

來國府嚴厲禁止這段歷史的公開討論反而引起普遍的好奇心第二這一場骨肉相殘的歷史傷

痕在長期沒有大量客觀的人證物證的參考情況下反使人們對 228 的歷史認識走在一條脫離

了歷史真相的軌道上前進加上現實政治的波濤歷史不但沒有產生借鏡的功能反而成為人民

內心長期不解的悲痛包袱不時造成台灣政治對立的一種精神武器煽情的部份多於客觀的研

究成為一種隱藏的風暴第三海外指揮島內的觀點『必須奪回 228 事變的發言權和歷史

撰寫權』但實際上的田野調查研究又付諸闕如」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史」3-5 的部份並沒有

作者姓名筆者先以「編輯部撰文」視之編輯部撰文〈別忙著歪曲歷史我們都還活著呢helliphellip〉

《人間》第 18 期1987 年 4 月 5 日頁 88 51 陳芳明著〈《台中的風雷》之劈裂與陳映真談一本回憶錄的裏面史〉《探索台灣史觀》

176

這些因為「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歷史而產生陳映真與本土論者之間的爭執

到《人間》雜誌刊行期間越來越激化 透過本節分析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陳映真之後在《人間》形

塑「冷戰體制論」的起點在鄉土文學論戰後陳映真與《中華雜誌》達成左

右翼的「反帝民族意識」聯合陣線並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這些知

識份子不斷宣揚「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侵略是一九八年

代另一條民主化的思路只不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在「台灣意識」高漲之際 並無法促成「民族團結」包括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是如此因此重新

思索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甚至透過「左翼」知識份子當下中國知識份子來

重新思索政治與歷史的關係就成為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此時的目標 此外也正由於陳映真「第三世界論」以及他和《中華雜誌》強調中國民

主化過程都面臨本土論者的阻力重新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變得非常重

要他之後創辦《人間》雜誌積極建構「冷戰體制論」也就結合了這個階段

「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考以及透過「左翼」知識份子來解釋台灣與中國的

政治歷史發展過程之後陳映真進一步將台灣放在「美蘇冷戰國共內戰安

全依賴」的「冷戰體致論」思考邏輯下探討台灣戰後的發展藉此銜接台灣與中

國的歷史關係的重要起點並批判美日帝國主義與台灣產生「分離主義」之間的

關係這些都要到《人間》時期才真正完成他的「冷戰體制論」後才有進一步

的解釋

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年 9 月頁 224-225在陳芳明與周明的談話過程中「我

們談話後周明就拿出陳映真的傳真給我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信件的原文主要內容如下 約在四個月前我從葉芸芸那兒收到您『與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一書的影印稿遂著手電腦

打字準備由人間出版社出版我因先前出過葉女士編的《證言二二八》其中有先生大作多

篇理所當然地認為大作已由您授權葉小姐交由我人間出版社在台刊行不料日前自葉女士得

知旅美台獨大將陳芳明已取得原稿準備另在台灣刊行大為驚異查陳芳明氏歷年來在台灣

大搞反中國台獨輿論他尤其把謝雪紅氏當作『台灣人即使參加中共亦受中國人欺負與歧視』

的典型在台宣傳書如交由他在台印行陳芳明必有一篇長篇誣毀性導論或序文此對謝先生

對您對中國和在台民族派朋友都是一項打擊至頒(盼)先生三思我們企頒(盼)先生能(一)

通知陳芳明您已將謝書交由陳映真在台刊行(二)直接書面電傳給我(886-2-394-6804)正式

將尊著授權交我在台灣人間出版社印行作者版稅權益交由葉芸芸代理由我從優給付細

節幾日內另訂至急

這是陳映真在七月十日寫的七月十一日早上九時廿一分傳給上海台聯會台聯會在當天轉交給

周明我讀完信後向周明說『為了您的處境我不堅持一定要為你出書你可以把版權交給陳

映真』周明沉默不語然後很堅定地說『不』

他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有點激動地說『這封信是不老實的不正派的你看他信前說他

和台灣一些朋友都關心我的健康為什麼他經過上海不來看我為什麼四個月前他拿到我的手

稿竟沒有隻字片語給我』」頁 219-221甚至之後周明又對陳芳明指出「『我又被陳映真耍

了花招』原來陳映真在沒有獲得版權的情況下已經把他的回憶錄印出來了書名改成《台中

的風雷》連副題也從『在追隨謝雪紅的日子裏』改為『跟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裏』作者周明

也被改為他的原名『古瑞雲』」頁 225

177

第二節 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

陳映真對於兩岸經濟相互依存度持續提升下島上居民(漢系族群原住

民族群外籍配偶等)對於是否為「中國人」或是否「贊成統一」的比率

仍然持續滑落對於兩岸歷史歷經幾百年社會演變在文化制度甚至於

國族認同由於彼此價值共享空間有限早已變成「異己關係」的諸般現象

陳映真卻仍長期刻意全然無視仍舊自顧彈奏著其一貫「雙戰」(國際「冷

戰」加中國「內戰」)架構下的台灣消費社會論調以及「科學」的台灣社

會性質論意圖將台灣的未來命運在排除住民自決的情形下徹底鎖進中國

框架然而異常弔詭的每當陳映真構織他的中國大一統志業時其筆下的

原住民卻又頓時消失的無影無蹤名副其實地成為他在《人間》稱謂的「沒

有臉的人」或者也可以換個說法直接「自來的」都搖身變為「中國

人」了52 陳映真將出獄以來所提出的各種概念框架總結在「冷戰體制論」之下並試

圖以《人間》雜誌來奠定「冷戰體制論」的台灣現實基礎他在一九八代參與

多場論爭後透過建立「冷戰體制論」來談論台灣在「美蘇冷戰國共分斷依

賴美日」之下的「第三世界」發展實質可以看到他從「第三世界論」上升至「冷

戰體制論」的過程中仍是包含著「消費社會」與「台灣意識」批判並且持續

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前進而「第三世界論」的概念框架在「台灣意識論

戰」期間受到黨外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挑戰到了建構「冷戰體制論」的期間

也越來越突顯出論述要消解「台灣意識」的企圖如陳明成所指出的陳映真的

「冷戰體制論」試圖以「『雙戰』架構下的台灣消費社會論調以及「科學」的台

灣社會性質論」將台灣戰後以來的社會現實「在排除住民自決的情形下徹底鎖

進中國框架」甚至在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之下反而扭曲漠視了台

灣的社會現實儘管《人間》對台灣社會現實也有所討論但最後來是變成「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下用以宣揚民族理想的工具 而「冷戰體制論」做為陳映真出獄以來論述的一次「總結」但是核心價值

仍是以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來主導其評論並且做為日後「台灣社會性質論」

之準備這套論述實際上逐漸突顯出以概念來詮釋現實的盲點從而也就扭曲立

台灣歷史現實的論述邏輯並且試圖落實在小說〈趙南棟〉上因此陳映真「冷

戰體制論」在《人間》的形成過程是什麼他如何透過評論來解釋他的「冷戰體

制論」這就成為本章所要探討的焦點首先筆者從《人間》的「民族使命」

談起做為理解整份刊物逐漸轉向「冷戰體制論」的過程甚至逐漸以中國民族

52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57註腳 69 的文字部份

178

主義意識形態來決定評論走向其次探討陳映真在《人間》中積極建構的「冷

戰體制論」並將《人間》成員的評論做為基礎來建立他的「冷戰體制論」最後

筆者藉由前面「冷戰體制論」的形成過程及其內涵進一步探討陳映真如何將「冷

戰體制論」落實在小說〈趙南棟〉上透過本節分析才能理解陳映真之所以要

建構「冷戰體制論」的過程與意義並且做為之後「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基礎

一從《人間》雜誌的「民族使命」談起

「冷戰體制論」中的「分斷」概念源自於南韓社會運動中民族主義知識份

子的論述成為《人間》雜誌建構「冷戰體制論」的基礎在「台灣意識論戰」

期間他透過「第三世界論」批評黨外運動依附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中產階

級」性質而面對台灣文學「自主性」的時候他則是以「第三世界論」來進行

「消費社會」與「台灣意識」的二合一批判在這過程當中陳映真主要仍是以

「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來回應本土論者一直持續到《人間》創刊初期

基本上都還是在「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下來討論「中國民族」問題而陳映真之

後積極在《人間》建構「冷戰體制論」也一步步將《人間》成員的評論納入「冷

戰體制論」的概念框架之下儘管《人間》有不同的作者群但可說是一份陳映

真主導甚至變成是一份為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服務的刊物 首先要問的是陳映真一開始為何會想要創辦這份雜誌呢《人間》是陳映

真以報導文學報導攝影來開展「民族道路」追尋的另一個開始他曾經在訪談

過程中指出 我最早看到報導攝影是在美國一九八三年那是我去愛荷華大學一個

很熱心的朋友他把新聞系裡收藏的著名的報導攝影家的攝影集拿來給我

翻當時可說是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一個照片覺得非常震動53 他在一九八三年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計劃的時候開始對「報導攝

影」產生興趣《人間》在創刊初期雖然大量介紹何謂報導文學與攝影的文章

但也並非都截然是嚴格意義上的「報導攝影」與「報導文學」特別是在這個時

期也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攝影作品刊登在雜誌上比如《人間》曾經製作張照堂的

專輯在〈如戲人生訪問張照堂〉一文中指出「張照堂認為好的(藝術)

作品應該把具體的生活和現實和生活中抽象的超現實的事實溶合起來」李

明也指出張照堂的作品「畢竟和嚴格意義的報導攝影報知並且在報知的同

時表現出作者對人對世界對生活鮮明的價值觀並以這個價值觀表現出作

53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 年 7 月

頁 108參考「附錄(一)陳映真訪問稿」部份

179

者指導性的意見和批判是不同的」54也就意味著寫實主義不是他攝影的追

求目標重點仍是在於個人的美學的層面上來看待攝影本身此外包括之後

柯錫杰拍攝中國的作品數期刊登在《人間》上他帶著強烈的浪漫主義與個人美

學色彩拍攝世界各地的風光中國也只是他在世界各國攝影的其中一個部份而

已在「柯錫杰看中國特輯之一」當中他即指出要「以一個『人』的眼光」55

來看世界對他而言攝影是以創作者的個人理念為核心價值而柯錫杰進入中國

拍攝的作品由《人間》刊登出來這個「以一個『人』的眼光」所產生的攝影作

品也就附加上《人間》「民族文化使命」的價值比如蕭瓊瑞曾歸納柯錫杰攝

影有三個主題包括「對人性的關懷」「心象風景」「個人心靈的閱讀」特別

是「對人性的關懷」是指「主要表現在許多對少數民族的拍攝中」56但這樣的

「人性關懷」毋寧說是個人對於不同民族文化產生好奇心重點不在於「人性

關懷」上而在於個人內心慾望的投射來捕捉特殊的難得一見的世界奇景

黃明川就曾經指出「柯錫杰重要的作品都在充滿異國情調的世界裡完成東方

的景物反而無法反應出一個東方藝術家浪游天涯的情懷」57文中「東方的景物」

所指涉的是台灣現實同樣柯錫杰在面對中國少數民族的時候也展現出「充滿

異國情調」的「東方藝術家浪游天涯的情懷」而這種浪漫主義的情調也不單呈

現在《人間》的攝影作品上還包括描寫許多小人物的故事社會議題同樣也

都具有這樣的處理方式 當然報導攝影與報導文學只是《人間》展現的形式之一而已核心價值主

要是發揚「民族使命」陳映真在《人間》創刊號的發刊詞當中就已指出「消費

社會」麻痺人類的精神而使人「僅僅成為琳瑯滿目之商品的消費工具」他認為

「今天在台灣的中國人心靈已經堆滿了永不飽足的物質慾望甚至使我們的關

心希望和愛再也沒有立足的餘地」58而在陳映真的論述當中「消費社會」

會對「中國民族文化」造成負面影響這份雜誌的目標也就在於「共同為了重新

建造更適合人所居住的世界為了再造一個新的優美的崇高的精神文明和

睦團結熱情地生活」59《人間》也有諸多關於地方小人物的側寫關心醫療

與宗教的問題宣揚「人道主義」與「愛」是做為民族精神價值的一部份但是

重點在於知識份子試圖透過雜誌來完成自身「民族」理想的過程特別是延續了

過去陳映真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所開展出來的「消費社會」批判「台

54 張照堂攝影李明訪問〈如戲人生訪問張照堂〉《人間》第 2 期1985 年 12 月 2 日頁

66 55 柯錫杰攝影季季著〈搜巡在中國的邊陲上〉《人間》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47 56 蕭瓊瑞著〈絕對精準絕對明淨柯錫杰的攝影美學〉《藝術家》第 65 卷第 3 期2007年 9 月頁 309-310 57 黃明川著〈藍天白窗孤影人留美攝影家柯錫杰的藝術〉《台灣文藝》第 96 期

1985 年 9 月頁 206 58 陳映真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hellip〉《人間》第 1 期1985 年 11 月 2 日頁

2 59 陳映真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hellip〉《人間》第 1 期1985 年 11 月 2 日頁

3

180

灣意識」批判這些才是《人間》在關注社會議題的背後陳映真用以「證明」

自身關懷台灣社會現實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極力宣揚「民族使命」 因此《人間》的「民族」理想延續了陳映真批評時事的基調也就是以「民

族使命」為前提並結合先前陳映真評論中所包含的各種概念框架來開展在這

「民族使命」之下可以看到《人間》除了台灣中國的各種專題報導之外還

包括第三世界各國的議題甚至批判美日帝國主義或報導第三世界國家現狀可

以見到《人間》發揚「民族使命」的理念此外《人間》在報導中國議題的過

程中除了大量呈現中國人文地理的攝影作品之外特別是一九八七年底國民

政府允許外省人回鄉探親代表康系的徐璐訪問中國黃順興和王拓前往北京

劉賓雁談文學鍾俊陞藉由返鄉來探索中國客家族群中國當下民主化運動與天

安門事件等等這些專題也就延續過去《中華雜誌》探討中國民主化的思路

試圖將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連繫起來而在台灣部份則是積極將客家族群

台灣原住民族納入中國民族之下並且大量探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歷史

藉此銜接台灣和中國之間的連帶關係甚至是第二十期以降增闢「副刊人間」專

欄刊登台灣中國當代具有民族意義的文學作品以及與文學相關的研討會

也之所以陳明成曾指出《人間》背後的立場時認為《人間》是以中國民族主義

意識形態為核心價值 總體而言整本雜誌的編輯取向雖然以台灣為起點卻是以中國為前提

題材常常是台灣的觀照的座標卻擺明是中國所有的「台灣本土」議題

最終都要透過「現實中國」來詮釋定位事實上這就是《人間》背後向來

所隱蔽的邏輯譬如陳映真在雜誌上「探索」台灣社會性質時的編輯取向

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60 文中「所有的『台灣本土』議題最終都要透過『現實中國』來詮釋定位」換句

話說也就是《人間》是將「台灣現實」放在「中國民族」框架下進行詮釋他

之所以在意「台灣社會性質」的解釋也就是做為其「冷戰體制論」的核心價值

《人間》儘管上升至「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的視野甚至以「左翼」階

級分析進行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問題的討論但基本上是做為陳映真

「證明」「彌補」先前「台灣意識論戰」過程中缺乏討論的台灣現實問題他甚

至指出「陳映真認為島上只有『台灣結』的荒謬而不實存著所謂『中國結』的盲

點他直接歸咎『國共分裂東西冷戰安全依賴』體制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冷

戰心智』為荒謬的總根源」61 而陳映真「國共分裂東西冷戰安全依賴」

正是基於中國民族主義下發展出來的概念其實也就是在「台灣意識論戰」之後

60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83 61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88

181

他除了延續「第三世界論」的論點更試圖以「冷戰體制論」來解釋台灣的社會

性質做為對先前「台灣意識論戰」中本土論者「台灣意識」進行回擊的確《人

間》成員也關懷民間的社會運動救援湯英伸並深入討論公害汙染森林砍伐

核電安全野生動物保護等重要評論然而這不能全說是陳映真所主導的重點

是陳映真身為刊物的發起人他想要透過這份刊物達成的目的是什麼的問題而

他主要是透過《人間》來達成其「民族使命」的「目的」藉此反駁本土派在「台

灣意識論戰」期間未完成的批評一方面他透過「左翼」思考來批判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主導了台灣戰後政治經濟發展走向但另一方面他也就在「左翼」

階級分析的過程當中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也越來越明顯之所以強調「國共

分斷」正是因為他要解釋台灣與中國戰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而不能促成「民

族團結」的原因藉此破除本土論者「台灣意識」的論點 而《人間》也和過去陳映真的政治批判立場一樣必須在劃開和黨外政治人

物關係的前提下討論政治議題比如第十五期探討民進黨的成立以及自立晚報

顏文閂引起讀者質疑《人間》和黨外之間的關係因而《人間》旋即在第十六

期「編輯室報告」中指出 上一期「人間」受到讀者和社會的廣泛關心和注目使我們的零售和每

月訂閱數量創造了新的高點有很多人打電話寫信向我們致意也有人

非常關懷委婉地擔心「人間」是否就此走上「黨外」政治批評的路對

於支持或不十分同意 15 期路線風格的讀者編輯部要明白地說明「人間」

永遠不會變成一本政治反對派的政治性雜誌上一期我們的封面人物(筆

者註指顏文閂)不但不是「黨外」而且是個可敬的國民黨員我們關

心的永遠是人以及人的生活和環境我們自許我們的異像(vision)遠遠比單純的政治反對運動寬闊許多62

文中顯示出《人間》對於政治議題的討論引發讀者的關注「擔心『人間』是

否就此走上『黨外』政治批評的路」而《人間》將自身的定位相對於黨外雜誌

的政治批評甚至透過顏文閂「是個可敬的國民黨員」澄清這份刊物所關心的

「永遠是人以及人的生活和環境」也就有了「宣稱」這份刊物「合法性」的

意味當然這只是解嚴以前的理念《人間》越到後期意識形態也就越強烈特

別是在「冷戰體制論」提出之後《人間》的批評雖然不同於挑戰黨國戒嚴體制

的黨外但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主導了「冷戰體制論」概念框架並以此來批

判各種阻礙「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因素因而也就越發具有政治性格 《人間》當然也延續了一九八年代初期《中華雜誌》「超越前進論」的論

述邏輯胡秋原曾在接受《人間》採訪時指出自己「對共產黨無好感但對國

62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人間》第 16 期1987 年 2 月頁 11

182

民黨亦無好感」他雖然「相信社會主義」但是不滿「蘇俄與中共的馬列主義」63強調他一九六年代以降《中華雜誌》的「超越前進論」的反共批評立場

以及為何他對陳映真這些曾經閱讀禁書的知識份子較為寬容的理由此時胡秋原

已開始強調自己一九三年代吸收「社會主義」的背景日後陳映真也更為積極

建構他自己和《中華雜誌》的「左翼」形象只不過《人間》之所以強調階級分

析不排斥左翼論述批評美日帝國主義甚至是將黨外運動追求的人權視為美

式標準而拒斥等等都還是延續了一九八年代《中華雜誌》的批評位置曾經

有「讀者投書」認為陳映真應該要談的是「人權」而不是「民族主義」但並未

被《人間》所採納 我們不管歷史真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過去和現在中國政權所在都沒有

充分的人權存在在一個沒有人權的時代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的即使現

在每個人都認錯又如何以後還是會發生類似悲劇的要解開「分離主義」

下的結不能拿「民族團結」這種東西來醫必須改善人權狀況中國如不

能由「民族至上」提升為「人權至上」那麼禍亂永遠如影隨身64 文中同樣站在反對「分離主義」立場的讀者尚且認為「要解開『分離主義』下

的結不能拿『民族團結』這種東西來醫」重點在於「改善人權狀況」但是《人

間》正是在區分這份雜誌與黨外之間的關係避免和官方政治意識形態正面交

鋒強調以發揚「民族使命」的主體位置來看待台灣現實對於陳映真與《中華

雜誌》而言黨外追求的「人權」是以美日帝國主義的標準而加以否定在「反

帝民族意識」之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並在「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對抗

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能達到他所謂的自由與民主比如在〈悲傷中的悲傷〉

一文中可以看到陳映真為何不在《人間》直接討論「人權」的原因因為他認

為「截至目前的台灣民主運動基本上是親美反共主張中國永久分立的反國

民黨運動」65陳映真將台灣民主化運動視為親美反共之下的產物認為這無

助於解決「民族分斷」的問題而《人間》則和《中華雜誌》立場一致試圖在

追求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批判帝國主義的立場上「超越而前進」也因此上

述「讀者投書」的說法並沒有被《人間》所採納甚至《人間》越是到後期越

是明顯透露出以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來主導時事批評也就是批評國民政府試

圖本土化和黨外達成「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這在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

立場越來越鮮明並且逐漸凌駕「左翼」階級問題的思考「冷戰體制論」也就

有著強烈的政治性格

63 胡秋原口述梁辰攝影宋江英整理〈赤心巨筆的知識份子胡秋原的年青時代〉《人間》

第 17 期1987 年 3 月 5 日頁 92-93 64 鄭健新著〈讀者信箱改善人權狀況〉《人間》第 19 期1987 年 5 月 5 日頁 7 65 陳映真著鄭逸宇攝影〈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人間》第 44 期

1989 年 6 月 1 日頁 19

183

因此陳映真積極保持《人間》與黨外運動之間的距離雖然《人間》也刊

登各種民間抗爭的文章批判「冷戰體制」下的國家軍事發展黨外運動過程與

學生運動等等然而他將台灣民主化運動視為親美反共的「中產階級」運動

甚至是批判國民政府和黨外具有「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這些在一九八

年代批判「一千八百萬人論」時已然產生而在解嚴後《人間》第三十八期以國

共戰爭被羈留中國的台灣人為專題報導陳映真也寫下〈解放被朝野歧視的台灣

人〉一文做為「《望斷鄉關盼征人》系列」的前言他也藉此批評當今這群

滯留中國的台灣人在中國內戰中被遺忘 1950 年海峽封斷後五萬台灣人滯留大陸至今無法返回故鄉台灣為

政治問題滯美不得返台的『台灣人』強烈抗爭的民進黨民進黨系的『人

權』組織表現得同國民黨一樣的冷漠如果不是更冷淡的話66 文中認為這些被台灣不分朝野的政黨教會所漠視的人在參與國共戰爭後被

阻隔於中國而無法回到台灣也就是在「體制反體制」共生關係下的犧牲者

而陳映真批判朝野不願面對羈留祖國的同胞甚至《人間》長期以來關注中國的

動向實際上「民族」理念逐漸策動了整份刊物的意識形態取向並且這個意識

形態取向並沒有超出《中華雜誌》一貫強調的中國民主化運動與「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甚至和胡秋原強調的「超越前進論」一致之後《人間》引進南韓強調

民族主義的「分斷體制論」能與陳映真等人的中國民族主義理念相契合也就在

於這兩者同樣都是在「民族」立場上容納了「左翼」思想與階級分析 此外《人間》儘管發表多篇出色的時事評論但是在報導的過程中也可以

看到「民族使命」下的思考侷限甚至是迎合原先批判的「體制」首先就「民

族使命」下的思考侷限而言比如《人間》在探討青少年與同志問題時仍是放

在批判「消費社會」的位置上來檢視「新種族」的問題在〈《新種族》一個隨

機問卷的分析報告〉一文中指出 比起中國 203040 年代的青年和少年台灣中產階級的青少年已成了

異種如果我們對 40 年來經濟成長愚民教育思想箝制唯開發主義

和GDP崇拜helliphellip不及早加以反省和批評我們擔心一世代青少年的集體性

和精神與心靈的頹廢將是對愚昧和腐敗的成人社會最殘酷的復仇和報

應67 文中延續過去知識份子對經濟發展下的「消費社會」的僵化批判抱持否定態度

66 陳映真著〈解放被朝野歧視的台灣人〉《人間》第 38 期1988 年 12 月 1 日頁 64 67 李文吉謝又青攝影葉根泉謝又青葉美雲郭孟橋訪問邱韻芳整理本刊編輯部製

作〈《新種族》一個隨機問卷的分析報告〉《人間》第 17 期1987 年 3 月 5 日頁 107

184

去看待青年文化而缺乏深入理解單純將台灣社會中「經濟成長愚民教育思

想箝制唯開發主義和GDP崇拜」視為是造成青年頹廢現象的主因並認為「我

們擔心一世代青少年的集體性和精神與心靈的頹廢將是對愚昧和腐敗的成人社

會最殘酷的復仇和報應」反而突顯出以「消費社會」來看待問題的侷限或是

比如《人間》第五期刊登一系列「大學生同居」問題的討論除了以數據來調查

大學生同居的比例與看法受訪的鍾思嘉也以保守論點看待大學生性愛觀他認

為「大學生的性知識極為貧乏」是「偏差的教育方針和制度所成的」甚至是「大

眾傳播對於西方社會的性革命性開放女權運動」是造成大學生在離開高中生

涯後性行為開放的結果68而鍾思嘉的論點比較是站在一個知識份子要求改善性

別教育的立場要求要有「正確的」性知識也因而引發丘延亮批評《人間》「缺

乏女性主義的觀點」「不拋卻男性沙文主義的包袱」69同樣的面對同志問題

時《人間》也因為「消費社會」批判視角而顯得保守白先勇就曾經在《人間》

第十期「讀者信箱」中含蓄地指出自己希望《人間》「能給一些在黑暗中徬徨

的青少年一點鼓勵增加他們的自信和自尊」70上述這些都反映出《人間》以

僵化的「消費社會」概念來批判現代化社會時產生的問題 其次就迎合原先批判的「體制」而言《人間》雖然抨擊「消費社會」中

的種種負面現象但實際上這份刊物也並非能夠掙脫這套資本主義邏輯比如陳

映真在第三十三期〈洩忿的口香糖〉一文更像是替廣告公司做出的「文宣廣告」

他站在探討「消費社會」下的廣告商品的位置指出「這些自覺或不自覺的隱

密或明白的忿怒屈辱怯懦反感與妥協成為商品廣告的『劇情』」71並分

析廣告的體制與當中的意識形態運作過程雖然陳映真將資本主義下的「消費社

會」視為現代體制之一他看似要批判現下的消費社會問題文章最後卻又生硬

地將焦點轉移以「力圖在這形勢中建設『中國人的廣告』」「誠實認真與創

意」這樣的說法來肯定這個廣告公司的成員並將批判焦點轉而放在「那些『體

系化』的知識份子專家們更顯庸俗傲慢而造作了」72這裡可以重新回顧陳

映真出獄後對於「消費社會」批判的論述邏輯這些廣告公司應當都是資本主義

消費社會的「體制」的一部份並且會對「民族文化」帶來弊害儘管這些廣告

人「誠實認真與創意」但實際上都仍是服膺於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體制」

當然《人間》要發行也必然要在市場上尋找生存空間但在陳映真這篇採訪廣

告公司的文章當中反而透露出與自身批判當下「體制」的理念相矛盾甚至是

透過強化廣告界人士的中國「民族使命」來自圓其說的情況

68 郭力昕攝影余小民著〈性愛婚姻訪鍾思嘉教授談矛盾的大學生性愛觀〉《人間》

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106 69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7 期1986 年 5 月 2 日頁 4 70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10 期1986 年 8 月 2 日頁 4 71 陳映真著蔡明德攝影〈洩忿的口香糖〉《人間》第 33 期1988 年 7 月 1 日頁 41 72 陳映真著蔡明德攝影〈洩忿的口香糖〉《人間》第 33 期1988 年 7 月 1 日頁 56

185

因此《人間》成員所發表的評論實際上是以陳映真的理念為依歸也就是

以「中國民族使命」來進行各種議題的探索這些包含了《人間》對於戰後歷史

與現實議題的詮釋方式融合了一九七年代以降的「反帝民族意識」核心價值

並在「消費社會」與「台灣意識」批判的過程中置入「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下

特別是陳映真之後在《人間》開始透過南韓「分斷體制論」來建立他的「冷戰體

制論」也就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人間》當然和陳映真的立場脫離不了關

係但這份刊物就不會是現今研究者單純視為「絕大多數的報導的對象大多是

邊緣族群」「顯然的一般中上階層的生活是被《人間》忽略的」73更不全然

是「一本能夠宣揚左翼主張反對資本主義侵占關心社會底層的刊物」74而

是知識份子在「左翼」思考當中宣揚「民族使命」被陳映真用以做為「證明」

中國民族主義者也關懷台灣現實的「證據」這樣的知識份子視角也就轉而到為

自身「民族」理念服務的「目的」也就不會是被現今研究《人間》的評論者普

遍放大的「底層關懷」

二《人間》雜誌中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

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左右已提及台灣戰後受到美蘇「冷戰體制」的影響

但此時尚未有一個具體連貫的解釋直到《人間》創刊後陳映真積極建構「冷

戰體制論」做為消解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特別是《人間》中後期陳映真撰

寫的篇數增加並且第四十四期《人間》以大篇幅報導陳映真的南韓之行除了

反映出陳映真積極汲取南韓民主運動的經驗來建構「冷戰體制論」刊物在中後

期的發展也更積極朝向為兩岸政治統一的「民族使命」方向前進 首先陳映真從南韓「分斷體制」來建構「冷戰體制論」應是《人間》創

刊期間左右之事只不過陳映真關注南韓民族問題的源頭更早他曾在〈對我而

言的「第三世界」〉一文中指出 一九七六年我透過日語讀物知道了韓國正在進行著關於唯美文學論的

「純粹文學」論和存在主義意義上的「參預(干預)文學」的論爭不久

又擴大為「民眾文學」和「民族文學」的論議而在論述文學的民族性和

大眾性時提出了參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新殖民地處境中尚在為民

眾(=民族的構成份子)的解放國家的獨立而鬥爭的亞非拉世界

即「第三世界」及其文學的鬥爭問題75

73 陳弘岱著《《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台灣紀實攝影的影響》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頁 44-45 74 何恭佑著《《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9 年頁 25 75 陳映真著〈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收錄於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 亞洲華人論壇》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 年頁 4

186

這篇文章指出他關注南韓問題主要是透過日文書籍而來並且在意的是關於文學

上「民族性和大眾性」相關的論爭而陳映真從出獄後到「台灣意識論戰」期間

他所強調的仍是「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用以批判「台灣意識」與「消費

社會」但也因為這套論述並非和本土論相悖《人間》創刊也就意味著陳映真的

中國民族主義要重新出發他要建立一套論述藉此解釋台灣戰後在冷戰體制下

依附美日發展的實質因此《人間》的目的不僅只是強調人文關懷而已在一九

八七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人間》新增的「副刊人間」同時刊載陳映

真最新創作的小說〈趙南棟〉這篇小說正是以「冷戰體制論」來做為創作的「公

式」也做為陳映真銜接戰後台灣與中國連帶關係的「證明」 那麼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到底是什麼呢「冷戰體制論」重點在於重新

解釋台灣與中國戰後的關係他在意的是「美蘇冷戰」之下台灣如何在「依附美

日」進行經濟發展而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問題在這個邏輯之下

做為解釋先前和黨外台灣文學本土論者論戰時無法具體回應的問題包括為何

批評黨外是「中產階級」性質為何台灣文學本土論者沒有「自主性」等等

他要藉此解釋台灣戰後在「冷戰體制」之下因為「民族分斷」而無法促成「民

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甚至是依附美日帝國主義來進行發展才會產生「中

國民族」內部種種問題與弊害藉此說明「台灣意識」是「依附美日帝國主義」

產生的甚至是沒有「自主性」可言因此在這樣的論述邏輯之下要促成「民

族團結」就必須要「中國統一」的遠景已經快要呼之欲出了只不過這要等到

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期間陳映真才更為明確以「中國統一」的政

治目標來進行評論 而《人間》在第二十二期〈從漢擎山到白頭山〉一文當中開始介紹陳映真

日後大量使用的「冷戰外勢國家分裂」結構南韓學運人士文宇哲指出南韓

學生在「六一運動」過程中是以「反對民主黨維護規定總統由間接選舉產

生的當前憲法」為前提也就是反對「朴正熙全斗煥到盧泰愚這一系列軍人非

合法(以政變奪取政權)政權」而「反美」是基於「運動進一步全面化」後「準

備在美國實施軍事政治經濟干涉學生運動時把運動堅定地帶向反美的民族

民主運動上去」76這一系列的運動過程是立基於現實的考量上而具有事件的先

後關係與運動的策略性從反對獨裁政權到反對美帝並且之後才進一步談到「民

族分斷」的問題 在「冷戰國家分裂」戰後史結構下的韓國「發展」一方面使「發展」

的品質和利益受到歪扭一方面使這「發展」加深了民族的分裂與分裂的

76 Joseph Reeds 攝影文宇哲田川信雄對談劉正武翻譯〈從漢擎山到白頭山韓國學生運

動的理論歷史與靈魂〉《人間》第 22 期1987 年 8 月 1 日頁 33

187

恆久化韓國學生認識到沒有民族統一的「發展」在民族內部互相仇

恨與對立下的「發展」只有使韓國更深地成為別人的經濟的附庸更深

地使民族發展民族文化的創造力呼相抵銷和歪曲helliphellip77 文宇哲在討論現實問題之後才進一步上昇至理論層次的「冷戰國家分裂」的

討論認為「民族內部互相仇恨與對立下的『發展』只有使韓國更深地成為別

人的經濟的附庸」固然韓國經驗值得借鏡但是《人間》之後導向於「冷戰體

制」的批判加上明確和黨外劃分關係「冷戰體制論」也就一方面在「反帝民

族意識」下批判美日帝國主義另一方面成為「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趨向下用以

批判「分離主義」「本土化」的論述 那麼陳映真如何將「冷戰體制論」落實到現實批判上呢比如陳映真在〈台

灣戰後最大的農民示威〉一文中批判台灣戰後農業發展受到美國資本主義下的

政治經濟政策所主導透過歷史的「概述」指責強調「台灣意識」的政治人物不

關心農民他在文中指出 平時三五百人的示威必定出面的某野黨政要們只要美國參議員來台

必風湧倒屐相迎的在野政要們在這次五千人農民大示威中全不見了蹤

影向來高舉「台灣民族」高喊「自決」「獨立」的闖將悍將們也不

見它們出面捍衛「台灣人」的農民這些都挺耐人尋味78 他批評這些「高舉『台灣民族』高喊『自決』『獨立』的闖將悍將們」在這個

抗爭場合「全不見了蹤影」也意味著他所要證明的是這些「台灣意識」的政治

人物不關心社會現實並認為這是對戰後台灣「冷戰國家分裂對美依從反

共安全」總體制服務79固然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和美國「冷戰體制」有極大關係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所刊登的照片中可以見到「夏潮聯合會」的旗幟也

就說明了這場運動已不單只是純粹的「農業問題」而已包括陳映真的評論中也

明確地將這場運動視為反對美帝的民族意識形態鬥爭同時也就轉移了在地的

「農民為了何事而抗爭」「農民抗爭的訴求是什麼」的問題焦點此外陳映真

所謂的強調「台灣意識」的黨外人士也並非真正「全不見了蹤影」比如彭懷恩

在討論五二農民運動時指出 從一九八七年底至一九八八年十月農民運動一共七次走向街頭其中尤

77 Joseph Reeds 攝影文宇哲田川信雄對談劉正武翻譯〈從漢擎山到白頭山韓國學生運

動的理論歷史與靈魂〉《人間》第 22 期1987 年 8 月 1 日頁 41 78 陳映真著蔡明德等攝影〈台灣戰後最大的農民反美示威〉《人間》第 30 期1988 年 4 月

5 日頁 16 79 陳映真著蔡明德等攝影〈台灣戰後最大的農民反美示威〉《人間》第 30 期1988 年 4 月

5 日頁 16

188

以「五二」事件最為激烈造成二二八事件以來最大的流血衝突事件

使得政府重視到農業問題的嚴重性可是由於台灣農業型態是小農經

濟加上果農經濟作物與一般稻作各有不同的抗議主體使農民利益很難

整合成強大的利益集團此外不同政治團體介入農民運動使得原本單

純經濟利益的需求變得情況複雜甚至釀成分裂的局面80

文中指出「不同政治團體介入農民運動」而導致運動分裂包括陳映真與「夏潮

聯合會」也可算是其中一支不同於其它黨外「政治團體」的「團體」再回頭檢

視陳映真的文章儘管他與「夏潮聯合會」成員也關注農民運動但還是將這個

議題導向服務於自身的意識形態選擇也就是座落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批判美

國戰後「冷戰體制」對台灣農業的影響反而淡化了這場抗爭本身的訴求與過程

加上陳映真之後在第三十二期〈發行人的話〉當中也改口說明「有不少言論指

出『非農民』和政治派系的介入」認為「在台灣農民還沒有自己的政黨之前

農民和政界的結合毋寧是正常自然之事」甚至批判警察驅散農民時使用暴力81陳映真之言一反先前批評黨外不願介入不願捍衛農民的說法甚至還可對

照他從一九六年代〈知識人的偏執〉以降一再強調他對「宗派主義」的批評82

一九八年代批判黨外運動中「派系之爭」也應是陳映真特別敏感之事而陳映

真這次轉而將「農民和政界的結合」視為「正常自然之事」實際上也就意味著

他擔心落人口實因為「夏潮聯合會」畢竟也算是一種「宗派」而不得不提出這

樣的說法如果保守一點來看這或許也反映出《人間》從創刊以來一直在意的

是知識份子「介不介入」「如何介入」的主客觀問題無論如何這些都無助

於現實議題的釐清並且陳映真主導下的《人間》實際上還是具有強烈的中國

民族主義立場反而無法拋開自身的意識形態來面對台灣的社會現實當然批

判「宗派主義」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人間》成員也曾發表批判「黨外

政治介入學運」的文章比如討論學生和黨外運動結合時官鴻志批評當下學生

運動介入「黨外政團的派系紛爭」並指出學生「被迅速地新陳代謝」「漸漸喪

失了一份反抗的政治理想」甚至是「虛無化或更堅定自己的宗派立場」83固

然陳映真不能完全代表《人間》其他成員的聲音但是官鴻志批評「宗派主義」

應當和陳映真一貫以來的論述邏輯是一致的 而《人間》為了透過南韓來思索台灣戰後的歷史脈絡也舉辦了與黃皙暎的

座談會並刊登黃皙暎的〈壯士之夢〉〈寫給弟弟〉兩篇小說〈民眾和生活現

場的文學〉一文記載《人間》成員與黃皙暎的對話討論南韓與台灣民主化運動

80 彭懷恩著〈國家與社會〉《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2 年 10月頁 321 81 陳映真著〈發行人的話〉《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8 82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6 83 官鴻志著蔡明德攝影〈青春的火焰大革會成立經緯〉《人間》第 24 期1987 年 10 月

5 日頁 81

189

過程黃春明一開始在對談中指出 在我們台灣還有一個把反體制的東西商品化的問題反對和批評的雜

文報導hellip成為市場的商品受到資本主義商品市場諸規律的支配有一

段不短的時期台灣反對運動的聽眾大半是顛躓不平的城市貧民也

許因此和小說扯不上關係吧84 文中突顯出黃春明對於台灣黨外運動將「反體制的東西商品化」抱持不滿的態

度也就意指一九八年代各種黨外政論雜誌評論等各種文章紛雜「受到資

本主義商品市場諸規律的支配」但《人間》其實也並非真正擺脫資本主義價值

邏輯它仍必須要成為市場上的「商品」才能推展其「民族」理念黃春明的言

論實際上受到一九七年代以降僵化了的「消費社會」批判論述的影響並且「消

費社會」下的文化與文學在《人間》的知識份子「民族使命」之下將「庸俗

民族」「大眾知識菁英」對立起來 此外在《人間》和黃皙暎進行訪談之後陳映真也積極透過《人間》來重

新宣揚「民族文學」的理念他在〈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一文中指出 在民族文學的提起上對於在外來霸權干涉下中國國土分斷民族分裂的

歷史對於台灣這樣一個「分斷下的社會」的基本構造在理論上也沒有

展開而只是概括地和西方殖民主義文學針對性地提起台灣文學的中國

指向性究其原因除了截至當時二十多年來比較根元性(radical)的文

學理論在長期國安體制下無法發展之外在兩岸分斷的歷史格局中無法

從全局去把握中國文學的總的問題也無法提出將台灣文學當面的性質規

定為中國民族統一前的指向中國統一文學的「分斷時代的文學」這樣的

理論85 文中之意也就是要從「全局去把握中國文學的總的問題」並且將「台灣文學當

面的性質規定為中國民族統一前的指向中國統一文學的『分斷時代的文學』這

樣的理論」在陳映真「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索下台灣文學也就成為戰後

以來「分斷時代的文學」簡而言之也就是整個中國文學的一部份而已他也

指出在四人幫垮台後「我也試圖從以 1950 年為原點的歷史去理解十年風暴中

一部份無從思議的背理和瘋狂」86當然劉賓雁與陳映真此次對談過程中也有反

84 蔡明德攝影陳寧寧語譯陳映真著〈民眾和生活現場的文學黃皙暎黃春明與陳映真

的對談〉《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138 85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文化評論國際研

討會」結束時的致謝辭〉《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20 86 陳映真著〈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文化評論國際研討會」結束時

的致謝辭〉《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20

190

思的聲音比如日後成為《人間》總編輯的楊憲宏指出「統一的問題就沒有談

清楚中共式的統一跟國民黨式的統一應該不是同一種統一加上其他的統一或

獨立方式都有待進一步討論」87是什麼形式的「統一」就會牽涉到政治的現

實狀況但是這並非是陳映真所願意面對的現實問題儘管陳映真對於台灣和中

國民主化道路有諸多批判並且此時他也已拋開先前《中華雜誌》的「反共」前

提「如何結束民族分斷」才是陳映真此時最在意之事至於「如何統一」的現

實政治問題反而無法解決簡而言之也就是「民族統一」理想大於現實政治問

題的思索比如他在〈親愛的劉賓雁同志hellip〉一文中積極讚譽中共「這樣一個

官僚主義權力結構竟而也有一個空隙讓『右派翻身』的劉賓雁存在」並感

慨地指出「四十年分斷的祖國四十年分斷的文壇四十年在兩地又迥異有相似

的命運和抵抗」88但是實際上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兩人實際上思想道路也

越走越遠陳映真曾在〈等待總結的血漬〉一文中指出 鄧胡趙修正主義半資本主義路線造成的矛盾所促成的北京學運在

思為領域恰恰不是對修正主義和半資本主義的批判反而是修正主義和半

資本主義更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學生反腐敗反官僚主義要求群眾對生

產分配和政治生活的干預(「民主萬歲」「自由萬歲」)恰恰不是批

判腐敗和官僚主義體制的根源「放權開放改革」後社會矛盾的構造

而是要更進一步去發展他北京學生和自由派知識份子所要擁護的恰恰

是他們所無法忍受的官倒官僚主義的根源

這才是天安門不幸事件最大的內在矛盾和悲愴89 陳映真在文中強調「天安門不幸事件最大的內在矛盾和悲愴」是在於學生運動本

身並未意識到「『放權開放改革』後社會矛盾的構造」反而「要更進一步去發展

他」從而也就是批判學生運動的「路線錯誤」而非真正指向「北京政府」權力

本身換句話說實際上陳映真是因為「反帝民族意識」中的「中國統一」政治

目標越來越鮮明因而做出這樣的評論如陳明成所言「其實陳映真心裡早已有

個『無懈可擊』的定論中共對『六四』的鎮壓全然出自民族主義對帝國主義的

反擊」90而陳映真之所以會導向這樣的結論當中的政治權力關係是他自抨擊

黨外「台獨傾向」以來一直不願直接面對的部份也就是將焦點轉移到「路線錯

誤」而非質問「政權在現實社會中極權性質造成的壓迫」的問題特別是他此

時所極力讚譽的劉賓雁正是曾經在文革鬥爭當中的犧牲者 87 曾淑美簡慧蓉整理〈各方說法〉《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3 88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親愛的劉賓雁同志hellip〉《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4-15 89 陳映真著〈等待總結的血漬寫給天安門事件中已死和倖活的學生們〉《人間》第 45 期

1989 年 7 月頁 72 90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242

191

也因此「冷戰體制論」透過「左翼」分析批判台灣戰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

而造成「民族分斷」的結果將焦點著眼在批判台灣內部「體制反體制」的共

生問題上而所謂「體制反體制」的共生問題也就是一方面指出國民政府因

為依附美日反共而無法解決「民族分斷」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將「台灣意識」

的形成視為依附美日反共所造成的結果特別是在解嚴之後陳映真更為積極

透過「冷戰體制論」來消解本土論述而李登輝執政後強調政治的「本土化」

也就成為陳映真反對「民族分斷」立場下的批判標靶比如第四十期〈1989《人

間宣言》解放與尊嚴〉指出 在解嚴之前是《人間》向台灣 40 年「冷戰國家安全體制服從美日

霸權」結構下窒息專制和歪扭的權力提出挑戰和詰問是《人間》對

抗在「冷戰依賴專制的成長」下肥大的特權食利階級的腐敗但解

嚴以後那巨大的權力和支配機器已經做出回應與反撲的姿態向《人

間》以及那些曾在過去的暗夜中呼喊了自由的異議者揮出一記冷血而堅

硬的拳頭「當戒嚴體制解除你們又能幹什麼」91 陳映真撰寫這篇文章時台灣已然解嚴引文中他向異議者提出「當戒嚴體制解

除你們又能幹什麼」的疑問呼籲台灣要「從『冷戰國家安全體制服從

美日霸權』的總結構中把自己解放出來」92這篇「宣言」儘管透過「冷戰體制

論」來批判黨國戒嚴體制但是要從「專制和歪扭的權力」解放出來並無法透過

宣揚中國民族主義促成「民族團結」就能得到的而《人間》在這一期也訪談

陳定南和余陳月瑛如楊憲宏所提出的疑問「國民黨何時下台民進黨有沒有

執政能力這與上台下台之間到底會出現怎樣的政治新局」93引文中楊憲

宏的提問反而比較冷靜地思所當前台灣的政治發展局勢相對地陳映真的評論

當中就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導向因為「冷戰體制論」重點在於重新解釋台灣與中

國戰後的關係他在意的是「美蘇冷戰」之下台灣如何在「依附美日」進行經濟

發展而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問題此時他採訪民進黨籍的余陳月瑛

而寫下〈從寂靜深閨走入政治颱風眼〉一文顯示出他一開始仍期待民進黨能有

所做為反對體制壓迫肯定余家的草根性與群眾性的立場 這是一條由 1950 年代全面政治肅清拷問和刑殺而後由郭國基李萬

居雷震殷海光郭雨新余登發這些先行代台灣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家

以及 1979 年「高雄事件」一路開闢出來的台灣戰後民主主義初階段的

艱難的道路94

91 編輯室〈1989《人間宣言》解放與尊嚴〉《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8 92 編輯室〈1989《人間宣言》解放與尊嚴〉《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9 93 楊憲宏著〈總編輯的話〉《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14 94 陳映真著〈從寂靜深閨走入政治颱風眼獨門媳婦當縣長余陳月瑛的故事〉《人間》第

40 期1979 年 2 月 1 日頁 73

192

文中陳映真難得肯定了「台灣戰後民主主義初階段的艱難的道路」但是回顧「台

灣意識論戰」期間只要傾向具有「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者發表的言論往往被

陳映真以依附帝國主義發展的「中產階級」運動來進行抨擊而陳映真為何會發

表肯定余家的文章呢這背後其實還是有「統獨」立場問題的因素比如彭瑞金

就曾經指出「老縣長在民主進步黨的集會中反對主張台灣獨立大唱統一論調

是在堅持他一貫不變的主張但總是惹得黨員和家人尷尬不已只好拉他下台」95政治上的統一或獨立固然是個人主觀願望的選擇而無從置喙陳映真指出余

家的草根性在白色恐怖歲月中對抗黨國戒嚴體制也是事實但他這裡就肯定了

余家「台灣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家」的草根性過去其他黨外運動人士就得面對陳

映真批評其依附帝國主義發展的「中產階級」性質這也就如彭瑞金所言「余

老縣長在民進黨員代表大會上的『統一論』經報紙渲染後國民黨和統派人士都

喜出望外大聲叫好」96陳映真也不例外他的論述背後因此就有著以「統獨」

立場來決定進行判斷的問題產生 陳映真之後的文章多半還是以論述批判當下「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而

未下降至具體的討論認為國民兩黨雙方實際上共同維持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願意

面對「中國未來統一」的問題比如四十六期〈虛構的珍珠港〉一文中陳映真

探討「冷戰體制」下金門和馬祖的「軍黨政」問題並批判美國霸權導致「民

族分斷」 古典帝國主義的地中海和大西洋時代灰塵煙飛戰後美帝國主義的大西

洋太平洋「兩洋時代」也正在成為他日黃花世界正在熱情注視著一個

新的太平洋環時代復雜而充滿了矛盾的變化在亞洲特別是在充斥著機

會與危機的中國歷史正要求某種「脫冷戰」的思維克服民族的長期分

斷獨立謀求自主和平發展和統一的道路97 陳映真在文中批評美國長期因冷戰致使台灣和中國民族分斷認為「克服民族的

長期分斷獨立謀求自主和平發展和統一的道路」是當下的目標固然台灣

和中國之間的關係長期在國共對立的狀態下必須要解決但也並非要透過「統一」

為手段來達成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以強調「中國民族統一」來批判美國帝國主義

干涉使金門馬祖只能「遙望」對岸的中國因而也就回到他長期以來以中國

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其政治批評的基調上也就越發具有政治性格特別是一

95 彭瑞金著〈最後一場風雨最後的夜晚〉《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5 年 9 月 5 日頁 229 96 彭瑞金著〈最後一場風雨最後的夜晚〉《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5 年 9 月 5 日頁 230 97 陳映真著〈虛構的珍珠港美國干涉主義下的金門和馬祖〉《人間》第 46 期1989 年 8 月

頁 77

193

九九年代之後他在《海峽評論》上發表的文章以及他藉由「台灣社會性質論」

的歷史分期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反獨促統」的「政治正確」主導評

論後「政治」意義也就完全凌駕了「階級」的思考 而這樣的現象也呈現在他討論台灣語言的過程當中比如他在《人間》四十

三期「發行人的話」寫下〈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探討台灣當前的語言問

題文中認為「在漢系語言問題上主張共同語與方言共存互相豐富和發展」

但他進一步指出「在少數民族語言問題上我們堅定反對漢語沙文主義而在

中國共同語問題上我們同時反對共同語獨裁的地方方言沙文主義」98也就是

他放在反帝反壓迫的視角下檢視語言問題時仍是忽略了現實台灣社會中「壓

迫被壓迫」的實質權力關係認為「連天叫嚷『還我母語權』的漢人也是這

歧視構成的共犯」99然而陳映真所謂的「共犯結構」背後最根本性的問題在

於國民政府戰後以來國語政策的推行下無論是漢族或原住民各族都是受害者

這些更為貼近現實的黨國戒嚴體制的壓迫問題卻在陳映真以中國民族主義視角

的檢驗過程中被忽略 此外還必須強調的是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論述基礎是由《人間》成員

共同完成的比如《人間》四十一期刊登「軍人專輯」探討台灣的軍事結構與

歷史發展過程此時陳映真〈徬徨的武裝〉則是以「冷戰體制」下「軍黨政

特商」的軍事結構來做為整體框架批判美國干預台海兩岸政治問題軍隊

美國化台灣化他認為「長年來宣傳消滅『共匪』反對『台獨』的軍隊面

臨著隨李登輝體制全軍美國化和台灣化所必造成的思想教育和結構上的混亂」100他將台灣軍事問題導向「民族統一」的思考脈絡上並在結尾中指出

如果台灣「後蔣」時代的國民黨和「國家」順利完成「本土化」行程

國民黨和台灣的「國家裝置」將更為充份地成為不分省籍的台灣資產階級

的支配工具從而台灣軍隊也將更鮮明地成為台灣資產階級的軍隊101 他批評解嚴後李登輝時代下的軍隊將成為「不分省籍的台灣資產階級的支配工

具」然而陳映真這篇文章並沒有楊憲宏等人分析國民政府軍事現代化過程的脈

絡而是以「冷戰體制論」來做一個「總括式」敘述這些《人間》成員的評論

成為服務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論述基礎但陳映真本人的論述並未下降致具

體的討論甚至也不斷違背了左翼分析強調討論物質基礎的作法延續過去「要

98 陳映真著〈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人間》第 43 期1989 年 5 月 1 日頁 8 99 陳映真著〈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人間》第 43 期1989 年 5 月 1 日頁 8 100 陳映真著〈徬徨的武裝美國遠東基地國防與國共內戰國防的重疊與崩解〉《人間》第 41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49 101 陳映真著〈徬徨的武裝美國遠東基地國防與國共內戰國防的重疊與崩解〉《人間》第 41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49

194

先批判美日帝國主義才能解決台灣當下政治問題」的論述邏輯反而將台灣現

實政治問題放在次要部份而《人間》在這一期也邀請立法委員黃煌雄《自立

晚報》軍事記者張友樺《當代》總編輯金恒煒參與座談在〈軍隊國家化與國

防預算監督〉一文中黃煌雄提出諸多的建議包括軍隊「不應屬於任何黨派的」

「不能參加任何政黨的活動」「政黨應退出軍隊」「政黨應退出軍事教育體系」

「軍事教育體系應該貫徹軍隊國家化」「軍政軍令系統應該合一」並感慨地

認為還是會重新走一次《自由中國》老路102然而這正是更為具體的說法遠比

陳映真以「冷戰體制論」做為批判台灣軍事本土化更為實際此外也因為《人

間》在討論軍事問題時也必須回到《自由中國》挑戰國家軍事結構發展的歷史來

看比如陳映真在〈「祝生活如意身心健康hellip」〉一文也不得不承認「早在 29年前雷震先生的『自由中國』雜誌曾就反攻大陸問題和國防預算國防性質問

題提出尖銳而實際的質問和批評」103《人間》其他成員撰寫的文章雖然不運

用「冷戰體制論」的批評公式來看待雷震案中的國家軍事問題層面而是做實質

的政治歷史整理但最終仍然還是被陳映真放在「冷戰體制論」下來思考 因此陳映真「總論」性質的文章實際上是「整合」《人間》的分析基礎來

上升至自身民族理念的「冷戰體制論」批判這同樣在《人間》四十二期的「《公

害政治》系列」中他所寫下〈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的總論也是同樣的情況

他在文中一開始就指出 不斷增幅與增值的台灣公害背後有複雜的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

甚至霸權支配的國際關係因素除了習慣地方便地指責國民黨人民應

該開始思想台灣公害與污染背後的深部構造hellip104 那文中所謂的「深部構造」是什麼呢也就是他長期以來批判帝國主義影響的問

題的確先進國家往往將高污染的產業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但是陳映真這樣的

「總論」性質文章也就是將台灣鎖進他的「冷戰體制論」框架下來談也就是台

灣在美蘇冷戰的年代中依附美日帝國主義進行發展所導致社會中產生的各種弊

害問題 而在《人間》雜誌出版的尾聲也越來越多陳映真用以宣揚自身民族理念

藉此鞏固「冷戰體制論」論述基礎的文章比如第四十四期刊登諸多南韓採訪的

評論中陳映真所撰寫的篇幅已幾近半本雜誌他所討論南韓民主化運動也就

鎖定在具有反帝民族主義立場並挑戰專制統治的部份甚至包括南韓民族文化

102 莊淑琇錄音整理顏新珠攝影〈軍隊國家化與國防預算監督〉《人間》第 41 期1989 年 3月 1 日頁 132-133 103 育仁著〈「祝生活如意身心健康hellip」29 年前「陳懷琪」投書「自由中國」的事件始末〉

《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18 104 陳映真著〈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58

195

宗教戲劇做為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中思索台灣「美蘇冷戰

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藉此說明台灣在依附帝國主義與

「民族分斷」下導致的結果比如在〈我們有韓國民族民主運動的傳統〉一文

中指出 全民聯首先要實現「民眾的民主主義」他們主張民眾應該有權決定國家

的重大政策「目前韓國人民表面上擁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但是這對

於廣泛社會中低層的民眾都是虛假而無關的東西」朴啟東說「我們

要把韓國民眾團結起來以發展民眾參與的民主政治形成和他們的具體

存在相適應的政治勢力」

其次是追求民族的自主統一克服在國際霸權干涉下的民族南北分裂

「但是我們理解到民主化與民族統一是分不開的民族分裂對立的形勢

是統治者對人民實施獨裁的藉口而創造民主自由的政治和社會才能真

正強化民族的團結」朴啟東說105 陳映真之所以會側重南韓民主化運動是因為他自一九八年代初期以來也認為

「民主化與民族統一是分不開的」甚至認為黨外民主運動所爭取的人權自由

「都是虛假而無關的東西」南韓「全民聯」甚至其他團體之所以被陳映真肯定

也就是在運動當中有強烈的「民族團結」「南北統一」的使命固然站在結束「國

共分斷」「民族統一」的一方南北韓的經驗就會和當下台灣和中國關係是相似

的然而另一方面台灣和兩韓仍有差異所在特別是台灣內部產生獨立於中國

的「台灣意識」這並非是以「美蘇冷戰」就能解決的問題當然可能會有人質

問究竟具體的「台灣意識」起源於何時台灣和中國之間不是自古就有連帶關

係嗎甚至如陳映真一樣將「台獨」視為依附美日帝國主義下的結果並在「民

族分斷」的歷史中依附帝國主義發展但就歷史而言台灣實際上從中國或南洋

移民族群紛雜中國內部也並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體」中國內部也有想

要脫離中國而獨立的民族所謂的「中國民族」並非和南北韓一樣是「冷戰」期

間導致的結果在前述的南北韓的特殊性的前提之下再就台灣與中國現實政治

而言統一或獨立與否也應當仰賴人民自決而不應該是以政治核心人物甚至

是以「民族情感」來做決定否則只會脫離真正的「自由」「民主」的價值儘

管《人間》也不乏出色的評論文章但《人間》的評論也就在陳映真「民族使命」

的先導之下使整個雜誌以意識形態來決定其所關注批評的面向並且陳映真

的評論也在公式化的「總論」之下從而也就將台灣社會中種種弊害全都視為

冷戰當中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所帶來的並且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

而無法促成「民族團結」

105 陳映真著秦千圭攝影〈我們有韓國民族民主運動的傳統〉《人間》第 44 期1989 年 6月頁 107

196

三〈趙南棟〉陳映真「冷戰體制論」視野下的小說創作

在《人間》發行期間陳映真也將「冷戰體制論」概念做為創作公式運用在

小說〈趙南棟〉的敘事整體上這篇小說是一九八七年六月發表的作品試圖將

其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理念的「冷戰體制論」納入小說創作當中上一

節指出〈鈴鐺花〉〈山路〉當中討論戰後被禁絕的「左翼」歷史而〈趙南棟〉

則進一步將「民族分斷」視為「冷戰體制」主導下形成的歷史悲劇也就是「美

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思考邏輯下來掌握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歷史糾

葛並融合先前討論白色恐怖下的左翼歷史與一九八年代的消費社會批判 小說中的時間點設定在一九八四年從葉春美去醫院探望趙慶雲為始透過

兩人回憶抗日戰爭到白色恐怖期間的歷史經驗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這

些理想主義的知識份子經歷中國戰亂並在戰後來到台灣卻也因為白色恐怖而繫

獄趙慶雲和妻子宋蓉萱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當中成長的一代經歷過九一八

事件一二八事件他們在愛國主義的民族使命下起身抗日也因此被官方逮捕

並被懷疑與抗日組織有關一九四六年趙慶雲到台灣的報館工作在二二八事件

當中他將兒子趙南棟交由醫師林榮一家撫養長大一年後這些懷抱民族理想的

愛國青年陸續被逮捕林慎哲宋蓉萱被判處死刑而葉春美趙慶雲則是終身

監禁直到一九七五年特赦政治犯才被釋放 在小說的敘事結構中主要是基於《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與當

前中國民主化運動的過程藉此回溯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起點以及台灣在

「冷戰體制」下依附帝國主義發展的實質陳映真藉由小說人物的回憶來尋找台

灣戰後初期的「中國民族」認同起初趙慶雲等人對於左翼民族解放鬥爭懷抱著

理想隨著知識份子因為鬥爭失敗而繫獄並在黨國戒嚴體制下成為歷史上中被

遺忘的人小說中透過趙慶雲指出「關了將近三十年回到社會上來我想起

那一台戲真像呢這個社會早已沒有我們這個角色沒有我們的台辭叫我

說些什麼哩」106也就是戰後左翼的歷史在國民政府反共戒嚴體制之下被壓

抑甚至被社會所忽略他們只能在醫院裡訴說回憶過去民族解放鬥爭的經歷

比如趙慶雲與宋蓉萱初來台灣的時候他打算開一家書店宋蓉萱認為「我們得

從台灣史寫起」「認識中國先認識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係helliphellip」107展現出中

國民族主義者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解決「民族分斷」的願望此外

中國民族解放的理想同樣在這些知識份子身上可見到除了葉春美和林慎哲則閱

讀吸收左翼革命思潮之外趙慶雲則是和出身台南佳里地主家庭的張錫命在獄中

學習作曲張錫命是個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音樂老師積極地「尋找抗日戰爭中

祖國的樂音」想要「寫一個交響曲〈三千里祖國〉」「描寫自己在尋找民族認同

106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18 107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82

197

過程中覺醒抗爭尋訪幻滅再起以及在勝利的歷史足音前的赴死」108

這些文藝青年懷抱中國民族與抗日理想透過他們參與的歷史以及獄中經驗來突

顯特別是小說強調獄中犯人對於「中國民族」抱持極大理想比如描寫林添福

蔡宗義在獄中的時候「『民族內部互相仇視國家分斷四十年了』林添福朗

聲說『羞恥啊helliphellip』」或是蔡宗義的嘯吼著「燃燒起來喲在台灣在全中國

在全世界高高地燒起來喲」109獄中男犯人唱日本歌〈赤旗〉等等小說

透過這些知識份子的言論來指出「那一切的屠殺和監禁都和戰後四十年間享

盡了自由民主的美名的美國有深切的關係helliphellip」110藉此展現懷抱民族理想

的知識份子渴望結束中國「民族分斷」的理想然而如前一節引述陳明成之言指

出的在現實中這些具有中國民族主義理想的白色恐怖「政治犯」只是「統獨立

場」下的一部份而已這些透露出陳映真積極透過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將台

灣戰後初期白色恐怖歷史劃向「中國民族追尋」的一方此外單單只有漢人出

現在「民族文學」當中似乎仍顯得不足小說甚至強調護士邱玉梅的原住民身份

特別是在描繪她的神情時著重在「山地人民特別鮮明的雙眼皮的澄澈的眼

睛漾著安靜卻是逼人的光采」111人在〈趙南棟〉中透過安排不同族群人物來

建構他小說的「中國民族」的不同面貌 另一方面相對於上一代知識份子的民族理想年輕一代在小說中則是被描

寫成依賴感官生活的墮落的一代小說主要聚焦在趙慶雲的兩個孩子身上一

個是趙爾平另一個則是趙南棟(小芭樂)趙爾平是趙慶雲的大兒子他二十

歲從師範畢業後到藥廠工作透過和外國資本家合作並且逐漸在職場上的名利

與欲望之下漸漸墮落比如小說中透過Finegan端詳趙爾平的神情突顯出「而

今卻有背叛和瀆職之嫌的中國人Edie趙的眉目後深埋的欺詐和狡詐」112之後趙

爾平一路擢升為行銷部經理並且「步步為營地滑進了一個富裕貪嗜腐敗

的世界」113甚至開始養情婦而小說為了要突顯出不同世代的理想差異藉由

民族主義話語來檢視趙爾平的價值觀 偶然和他談起他的公司裡的工作父子倆不覺就談起中國製藥廠談了好

一會趙爾平才發現當父親說著「中國」大陸和台灣總是不分家的

他先是感到詫異可繼而一想在理論上大陸和台灣是不分家的他

這才感覺到很多的場合當人們說「中國」不知不覺之中其實指的

就是台灣中國大陸從什麼時間起竟而消失了呢「畢竟還是英語清

楚」他想起公司裡大量收發著的英文文件對自己這麼嘀咕「Taiwan

108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85 109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92-193 110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89 111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94 112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36 113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56

198

Deissmann LabLtd好傢伙helliphellip」114 小說中指出趙爾平的這段話當中「當父親說著『中國』大陸和台灣總是不分家

的」但是現今「當人們說『中國』不知不覺之中其實指的就是台灣」也就

是這一代年輕人的「中國民族」認同在國民政府的反共民族立場之下已逐漸脫

離了「中國整體」的思考此外隨著戰後經濟的發展在這背景之下成長的世

代遺忘了民族理想甚至透過「畢竟還是英語清楚」這句話來指涉新一代人依附

美國而遺忘了父親的「民族使命」 趙南棟則是就讀五年制的專科學校在小說中是一個不愛讀書卻很受女孩子

喜愛的年輕人他吸毒任意帶不同女孩子回家最後被趙爾平趕出家門但是

趙南棟仍是徘徊在性與毒品的生活中直到趙南棟和茉莉交往後使得他對於性

的態度有所轉變那麼茉莉是一個什麼樣的女性呢她是一個不能愛人的雙性

戀小說中指出她有一個不完美的家庭父親四十五歲後和年輕女孩廝混這影

響到茉莉的情感與性取向而茉莉和趙南棟交往後不久便主動提出分手這是趙

南棟第一次被女性拒絕而深受打擊並且像茉莉一樣成為雙性戀此外草葳則

是茉莉的姊姊她也曾經愛上趙南棟但由於她在機場工作不斷尋找一夕歡的

旅人之愛直到後來和一個日本男人到日本生活上述這些年輕人都是在陳映真

批判一九八年代「消費社會」下的現代人樣貌也就成為和上一代懷抱理想的

趙慶雲等人形成強烈對比比如《人間》在第二十一期〈年輕人談〈趙南棟〉〉

一文有讀者曾經表達他對小說〈趙南棟〉的看法 由陳映真近來在「新種族」問題上所致力的探討可以看出「趙南棟」一文

中所遭遇的共通問題也因為如此我們看到趙南棟所代表的俊美頹廢

好逸惡勞雙性戀helliphellip是否就是作者觀念中的時下年輕人而作者拿趙南

棟做典型和 50 年代的趙慶雲等人相比較顯然看出作者對這兩代人的評

價差別何在115 文中指出「作者拿趙南棟做典型和 50 年代的趙慶雲等人相比較顯然看出作者

對這兩代人的評價差別何在」其實也就意味著陳映真站在「民族使命」的立場

下對於戰後初期追尋民族理想的知識份子抱持肯定態度並透過「左翼」階級分

析指出在經濟與物質文明發展下的新世代是頹廢墮落的一代王俊傑之所以

會提出「是否就是作者觀念中的時下年輕人」的疑問也就是因為陳映真在基於

「民族使命」的前提下將這兩個世代對立起來在小說結尾時趙南棟終於趕往

醫院探望趙慶雲然而此時他已過世並且趙南棟此時拿出強力膠來吸食直到

114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63 115 王俊傑著〈年輕人談〈趙南棟〉新登場的小說人物〉《人間》第 21 期1987 年 7 月 5 日

頁 133

199

葉春美找到他時他已經神志不清儘管如此她還是將趙南棟帶回石碇去也就

意味著陳映真將之視為「冷戰體制論」影響下的「民族命運」的一部份是急需

解決的課題 因此在〈趙南棟〉完成時陳映真「冷戰體制論」同時也宣告了他將「冷

戰國家分裂對美依從反共安全」的思考邏輯擴及到小說創作上一方面透

過《人間》對於台灣中國甚至是美日第三世界的議題討論來奠定這套論

述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整合他出獄以來的「消費社會」批判「台灣意識」批判

的「第三世界論」進一步上升至「冷戰體制論」透過小說來「證明」「詮釋」

這段「美蘇冷戰」下依附美日發展的「民族分斷」的歷史呂正惠曾經對〈趙南

棟〉有下述評價他認為 對於三十年前某一些人「赴死」的記述並不是「趙南棟」這篇小說的真

正重點而只是這篇小說所要表現的主題的起點在陳映真看來自從三

十年前代表著熾烈的理想和純美的人格的那一代「消失」以後台灣的歷

史就一直在向「墮落」的路上走在小說裡趙慶雲宋蓉萱的「犧牲」

換來的是他們的下一代趙爾平和趙南棟的全面倒向「官能享受」陳映真

以一種極其簡化了的「象徵」來向我們宣說他對三十年來的台灣歷史

的「闡釋」116 呂正惠將《趙南棟》視為陳映真「對三十年來的台灣歷史的『闡釋』」一方面陳

映真梳理白色恐怖的歷史另一方面對於現代「消費社會」抱持批判因而如呂

正惠所言「台灣的歷史就一直在向『墮落』的路上走」陳映真的「民族」理想

透過探討白色恐怖下的「左翼」歷史來展現當然這也不僅是「他對三十年來的

台灣歷史的『闡釋』」而已更重要的是小說中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的運作

過程透過南韓的「分斷體制論」來解釋台灣戰後和中國分隔的原因並積極將

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係銜接起來而陳映真這個階段完成〈趙南棟〉也就同時

完成了過去〈鈴鐺花〉〈山路〉所未討論到的「民族分斷」的原因並從一九三

年代中國歷史延伸到台灣一九八年代「左翼」歷史做為銜接中國民族歷史

的起點重點是在「左翼」階級分析當中強調「帝國主義如何干預民族統一」的

問題也因而他在放大趙慶雲宋蓉萱等人的民族情操之時也要批判依賴美日

發展而「遺忘民族使命」的「墮落的一代」 透過上述分析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開展出的「冷戰體制論」主要在「美

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概念框架下探討台灣戰後的發展過程這套理

116 呂正惠著〈歷史的夢魘試論陳映真的政治小說〉《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2 年 4 月頁 201

200

論主要還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並且「中國統一」的理想也越來越

明顯在其小說〈趙南棟〉中也可以看到他試圖將「冷戰體制論」落實在「民族

文學」的層面上而在《人間》建構「冷戰體制論」的過程中陳映真一方面透

過《人間》成員的台灣社會現實考察來做為其理論「愛台灣」的依據另一方

面其實他還是在忽視扭曲民主化現實的過程中來進行「總結」式的評論加上

上一節所討論的「白色恐怖」就成為他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的歷

史階段分期的依據特別是在其「台灣社會性質論」當中無論是「中國統一」

的遠景或是對內批判「台獨」與「皇民化」問題時也就越發明顯固然陳映

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驅策之下也寫出一些必須要面對的殖民與現代化的問

題但是當中「殖民被殖民」的絕對關係一直無法拋棄也就形成了必須要以

民族主義對抗帝國主義才能達到「民主」與「自由」的必然性然而他的「民族

認同」在上升到「國家認同」層次之後也就越發具有政治意味甚而為了政治

目標而抽離扭曲了台灣與中國內部更為實質的社會現實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必

然變成要仰賴國共雙方政黨的團結來促成他心中理想的「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

主義反而和政治意識形態越走越近和社會現實與人民越走越遠

201

第三節 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我們說ldquo政治上是不是正確這個問題不能當作馬克思主義批評的基

礎但這並不是說具有黨性的文字就不能算文學helliphellip這些人長期堅持所

取得的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據否定了資產階級批評中頗為得意的觀

點什麼是藝術是一回事宣傳又是另一回事而且一切重要的藝術都

是ldquo進步的這種說法在一定的限度內是正確的即一切脫離時代重大活

動的藝術缺乏某種歷史的中心感就會把自己降到次要地位在這一點

上還必須加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ldquo矛盾原則一個作家的政治觀點同

他作品所客觀揭示的東西之間可能會是矛盾的還應該補充的是ldquo進

步藝術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在政治上站住腳這個問題是一個受歷史制約

的問題不應該教條地套用於一切時代117 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以後基本上維持過去「冷戰體制論」的框架來思索

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問題甚至進一步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他在一九九

年代以後「反獨促統」的意識形態在這個階段明確浮出檯面甚至他正式將

自身與「左翼」的身份銜接起來在一九九年代持續和本土論者甚至是其他

知識份子進行論爭陳映真曾經指出 我將我所處的時代定位為民族分裂的時代用這樣一種自覺來從事和面對

創作那麼我的主張不言而喻排除外來勢力支配追求自主化的民主統

一我的統一論與一般國民黨的國粹統一論又有不同我不講「禹湯文武

周公」的直統論台灣左派的統一論是恩格斯關於被列強瓜分的波蘭必

須統一之論的引伸118 陳映真此時認為戰後以降是個「民族分裂的時代」並且「排除外來勢力支配

追求自主化的民主統一」成為他現階段的目標然而這樣的觀點也就成為他以

「政治正確」來看待「台獨傾向」「台灣文學」作為衡量一切的基準點雖然

如伊格頓所言他們的確以階級分析「否定了資產階級批評中頗為得意的觀點」

然而這個階段陳映真的論述中「中國統一」的意識形態也就主導了論述過程伊

格頓更進一步指出「ldquo政治上是不是正確這個問題不能當作馬克思主義批

評的基礎」陳映真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頭銜後在這個階段以其左翼「統

一論」立場來主導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評論在「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開

展過程中他以化約式的階級分析來「限定」台灣歷史與文學本身「ldquo進步

117 伊格頓(Terry Eaglton)著文寶譯〈作家與傾向〉《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頁 58 118 陳映真著〈民族分裂下的台灣文學台灣的戰後與我的創作母題〉《明報月刊》第 39卷第 5 期2004 年 5 月頁 26

202

藝術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在政治上站住腳這個問題是一個受歷史制約的問題不

應該教條地套用於一切時代」只不過這樣的「歷史制約」問題在一九九年

代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當中「反獨促統」的政治意識形態就徹底主導了

他的左翼批評並以「台灣社會性質論」來套用於一切時代而缺乏辯證性以「中

國統一」的目標來主導其批評標準 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後建立「台灣社會性質論」是基於批判當下政治本

土化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文學史觀為出發本節焦點在於陳映真將自身銜接上

「左翼」參與論戰的過程是什麼他如何建構「台灣社會性質論」筆者首先

探討陳映真如何在一九九年代將自身形塑成一個「左翼」的中國統一論者其

次探討陳映真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形成他的「台灣社會性質論」以及具體的內

容是什麼最後筆者放在陳映真和張良澤陳芳明藤井省三在台灣文學上的

討論脈絡來檢視他以「台灣社會性質論」對台灣文學本身的質疑

一成為「左翼」中國統一論者

一九九年代陳映真積極地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將自身銜接上「左

翼」知識份子的位置他在解嚴後積極地和中國交流一九八八年當選中國統一

聯盟主席並且以中國民族統一為目標的「夏潮聯合會」也密切地和中國舉辦文

化交流甚至一九九年率領代表團訪問北京香港大學也為他舉辦「陳映真文

學研討會」等等這些反映出陳映真在宣揚「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過程中「中

國統一」的理念也就越來越明顯那麼他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將自身和「左翼」連

繫起來並且他這個階段寫出什麼樣的作品這是在探討他批評本土論者之

前筆者一開始要釐清的問題 (一)陳映真正式銜接「左翼」的過程 此時陳映真為了實踐其「民族」使命開始正式將自身與「左翼」知識份子

的位置銜接起來做為宣稱自身「認同社會主義中國」的基礎一九九三年他寫

下〈後街〉透過自己的創作經歷來強調一九六八年以前的「左翼」追尋道路

他指出自己早期在舊書店街購買中國左翼作家的小說與理論並且在「從夢想中

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恐懼和絕望間巨大的矛盾」當中進行小說創作119然而從

陳映真出獄以降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當中不斷以「第三世界論」「冷

戰體制論」來包裝甚至是前述在《海峽評論》中提出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這些他所發表過的評論都一再地和陳映真強調自己「並不特別喜好理論和社會科

119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7-18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

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203

學」120有所出入甚至陳映真在〈父親〉一文強調「一九六年代中期我在

思想傾向上逐漸走上激進的道路」而父親察覺到他的思想傾向兩人交談的過

程中發現父親對於社會主義「有不止乎口耳之學的理解」121陳映真還特別指

出父親對於「墮落幹」的批評父親在年輕時「就看到過自己心儀的左派文化人

士大剌剌地宣傳轉向而受到沉重的打擊」122對於陳映真這樣詮釋自己的父親

陳明成曾在解讀〈父親〉一文時指出 陳映真的原意本是要表達他在 1968 年「遠行」之前父親其實早已透過

類似「庭訓」的方式示意他在走向險路之際切記不可失去靈魂的潔白

如果說做為父親的陳炎興擔心陳映真入獄後中途橫遭各種因素因而被迫

「轉向」以致淪為不名譽的「墮落幹」對於此時早已皈依天主而具備堅

信特質的陳炎興會出現如此的反應確實是有可能也比較合於情理可是

陳映真弄巧成拙硬是錯置時空說成父親陳炎興在殖民時代就頗能堅持左

翼原則曾經數次表示對於當時不少左翼的知識份子文化人或黨幹部由

於法西斯的酷壓而理直氣壯轉向以致成為一位「墮落幹」的現象感到非

常不齒123 文中指出陳炎興擔心陳映真「被迫『轉向』以致淪為不名譽的『墮落幹』」而

不是「父親陳炎興在殖民時代就頗能堅持左翼原則」陳映真在絕對化的中國民

族主義意識形態邏輯上將父親形塑成一個「左翼」知識份子並且具備強烈的中

國民族主義精神因而對於「『墮落幹』的現象感到非常不齒」陳映真同樣也曾

經在〈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評論張大春的著作時指出「台

灣的戰後竟是轉向者們的世界」124除了政治上的轉向者「背棄」國民政府之

外他也批評台灣文學上的轉向者 不少在青壯之時在國民黨報刊寫符合國策符合主流思想的作品在國

民黨打鄉土文學的棍子時依靠國民黨在黨刊黨機關寫文章發言的大

作家大佬們今天無須任何交代和說明又成了「台灣人文學」火線上

的頭號將帥日據時競寫皇民文學的人光復後找機會吞吞吐吐地說他的

皇民文學有抗日的微言大義及至台獨文學論興起他們又出來用日語發

言我老早就不以為自己是中國人焉125

120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28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121 陳映真著〈父親〉《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42 122 陳映真著〈父親〉《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44 123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90 124 陳映真著〈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1996 年 6 月 10 日第

42 版 125 陳映真著〈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1996 年 6 月 10 日第

204

他批評台灣文學作家原本「依靠國民黨在黨刊黨機關寫文章」之後成為「『台

灣人文學』火線上的頭號將帥」甚至曾書寫皇民文學的作家卻說自己作品具有

「抗日的微言大義」甚至是台獨文學論者「不以為自己是中國人」等等 那麼他為何特別會對「轉向」反感呢因為對陳映真而言「中國民族」認

同這個階段就成為他評論當中決定「政治正確」的重要選向雖然他與國民政府

一直保持緊張關係但戰後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的箝制一直是陳映真不願意正

視的問題他批評國民政府但還是對國民政府抱持一些同情與期待這就像他

一九七年代曾在〈鞭子和提燈〉當中指出「我於是才知道了中國的貧窮的

愚昧的落後而這中國就是我的」126就算國民政府是曾經壓迫他使他繫獄

但國民政府至少還代表了「中國人的政權」的一部份而一九九年代他雖然銜

接上「左翼」批評「台獨」與「本土化」的言論但也越來越以「政治正確」

來檢視立場選擇的問題他的「轉向」批評也就不只是「階級認同」還包括「民

族認同」與「政治認同」的批評層面因此台灣在「本土化」的聲音高漲之際

他發表〈紀念蘇慶黎〉一文批評當下國民政府將政權「本土化」他認為「李

氏政權以強力的政治資源由上而下地推動脫中國論說」並且在「本土化」的

浪潮下「夏潮系的左翼的反帝的反獨擁中的激進的思潮不免日益『邊緣化』」

甚至「當年圍繞在夏潮周圍的一些人也開始分解轉變了方向投奔了脫中國

反民族的營寨」127他一方面將《夏潮》定位為「反帝」的「左翼」性質刊物

另一方面也批判「台獨」逐漸形成「霸權」而使《夏潮》路線的左翼中國民族

主義者被「邊緣化」因為這是他在「中國民族認同」之下所無法接受的部份 當然這批具有「反帝民族意識」的知識份子當中也不只是陳映真「回歸左

翼」而已此時他也重新說明《中華雜誌》的「左翼」性質他在〈懷想胡秋原

先生〉一文中指出 然而我當時只是這樣遠望著胡先生看到他為反對國民黨的《出版法》

而力爭看見他在「中西文化論戰」中欲言而又不能言宣的左派哲學社會

科學邏輯使我不能不把胡先生和其他「廟堂」上獨佔台灣政治的「委員」

們分別開來而我也自忖只會永遠隔著迢遙的距離眺望著他128 陳映真描寫胡秋原在「中西文化論戰」的過程中認為當中具有「欲言而又不能

言宣的左派哲學社會科學邏輯」但是《中華雜誌》戰後同樣也是為了生存而「轉

42 版 126 陳映真著〈鞭子和提燈代序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

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26 127 陳映真著〈紀念蘇慶黎〉《中國時報》2004 年 11 月 23 日第 E7 版 128 陳映真著〈懷念胡秋原先生〉《聯合報》2004 年 6 月 21 日第 E07 版

205

向」右翼甚至也大力批駁雷震殷海光等「盲目西化」受帝國主義影響的知

識份子《中華雜誌》從一九六年代至八年代批判「台獨」「分離主義」也

不遺餘力在他們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運作的過程中鮮少檢視國民政府的權

力關係而陳映真此時批判日本左翼知識份子「轉向」甚至是批評原本「親日」

書寫「皇民文學」的知識份子到戰後強調文學中的「抗日」成份如果以他長期

以來的話語邏輯來看他因為強調「左翼」認同而「轉向」同樣是個「政治正

確性」選擇下做出的批判只不過認同的「中國民族」是「紅色中國」而非國民

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左翼」只是做為認同「紅色中國」的宣稱而已 此外陳映真此時也積極「清算」先前的各種論戰過程並和「台獨」一刀

兩斷地劃開關係他指出在鄉土文學論戰到「十三事件」的過程當中 而正是這些胸懷遼闊具有真知灼見的「外省人」和「中國人」翼護了我

更整體地保衛了台灣的鄉土文學而今日被冊封於廟堂的台灣人文學「大

佬」「小佬」當時一概噤聲不語129 一方面陳映真強調《中華雜誌》等「『外省人』和『中國人』」知識份子「翼護了

我」另一方面批評台灣文學作家「當時一概噤聲不語」然而這並非持平之論

特別是陳映真自出獄以來便著手清理台灣文學作家作品與評論中的「分離主

義」這些指控在黨國戒嚴體制下有牢獄之災的可能再說張良澤也曾經在〈戰

前在台灣的日本文學以西川滿為例〉一文中向王曉波指出 你問我和陳映真見過面否我的回答是豈止見過面當年還是好朋友

呢我於一九七八年底出國後不久聽說他又被抓了我心焦如焚趕快

透過「海外關係」傳達消息(討功慚愧)130 張良澤指出自己當時人在國外但也曾「透過『海外關係』傳達消息」甚至陳

映真自己在《美麗島》也曾感謝陳菊台灣民主政治促進會日本的拯救台灣政

治犯委員會甚至是作家不分「左派中間派右派」的支援131只不過一九九

年代後陳映真完全「不領情」而要積極排除任何和「台獨」的關係不願意承

認這些不分統獨立場曾經援助過他的事實 隨著陳映真名聲蒸蒸日上他也繼續推展他在「民族文學」立場上的文學創

作觀點並且越來越缺乏辯證性地看待資本主義下的文學發展比如他曾經在評

審的過程當中質疑 129 陳映真著〈懷念胡秋原先生〉《聯合報》2004 年 6 月 21 日第 E07 版 130 張良澤著〈戰前在台灣的日本文學以西川滿為例〉《文季》第 2 卷第 3 期1984 年 9 月

頁 26 131 陳映真著〈關於「十三事件」〉《美麗島》第 1 卷第 3 期1979 年 10 月頁 49

206

隨著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相應的文學藝術看起來文學是不是有明天這是

我心裡面的一個問題我彷彿感覺到文學藝術正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而

不斷掙扎不斷地走向死亡132 他立基在發揚「民族文學」使命的角度來看認為「文學藝術正隨著人類經濟

的發展而不斷掙扎不斷地走向死亡」並沒有真正透過「左翼」立場來深入檢

視「資本主義下的文學」的複雜性甚至他也曾經指出他對於「情慾同性戀

雌雄一體『後設』書寫和赤裸裸的商品名牌崇拜」表示反感並且「對不斷

出現的生澀模仿的主題反為欲嘔」133甚至因為當下「消費社會」中的文學

「庸俗」而讓他感覺到「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後文學消亡之必然」直到他參加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主辦的第三屆台北市外勞詩選的評審才又「對於文學在資本

主義全球化的明與暗中繼續發展的可能性加強了信心」134當然陳映真也並

非只批評台灣當下的文學發展現象而已甚至他也批評中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作家高行健他認為高行健的文學作品當中「強調文學的個人性」但重點在於

「他反對民族主義反對文學的民族認同與民族效忠」135也就是以是否「為

中國民族而寫」為主要衡量標準除了延續他自鄉土文學論戰以來的「民族文學」

的判斷並且附加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標準來衡量 (二)陳映真一九九年代後的文學創作 在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小說創作方面他仍然持續關注白色恐怖的問

題並將之視為「無產階級革命」中受到迫害的過程一九九四年陳映真寫下的

〈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透過曾梅蘭的口述來呈現白色恐怖中受難的苗栗

民眾以及起身反抗黨國體制的過程這篇報導文學以一九九三年曾梅蘭到台北

六張犁公墓尋找三十年前受到政治迫害的親友為起點試圖建立戰後初期台灣無

產階級鬥爭的歷史陳映真在這篇報導文學中提及地方農民不滿國民政府戰後的

土地政策比如政府在推行三七五減租土地政策的過程中地主為了要保全自身

財產而「起耕」要求佃農退耕而徐家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分不到土地並沒

有因為政府的政策而改善生活他在小說結尾中寫道 而受到獨特的歷史和地緣政治所制約的這祖國寶島繼日帝下台灣共產黨

潰滅以來的第二波無產階級運動的落幕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多少

132 陳映真著宇文正記錄整理〈文學的世界已經變了〉《聯合報》2000 年 4 月 11 日第

37 版 133 陳映真著〈兩種世界性的文學〉《聯合報》2003 年 9 月 15 日第 E07 版 134 陳映真著〈兩種世界性的文學〉《聯合報》2003 年 9 月 15 日第 E07 版 135 陳映真著〈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上)〉《聯合報》2001 年 1 月 12日第 37 版

207

複雜的歷史雲煙留待後人清理總結評說和繼承136 陳映真將這段台灣戰後初期歷史視為「第二波無產階級運動」實際上並沒有充

份地嚴謹地說明前因後果的確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白色恐怖迫害是事實農民

在農業政策下的犧牲也是事實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這場運動界定為「無產

階級運動」的話那麼應當要有更為具體的「無產階級」反抗過程但這篇報導

文學並沒有詳細說明起身反抗的動機和過程甚至也並沒有具體地指出這場運動

和蔡孝乾的台灣共產黨組織究竟有何關係陳映真透過這篇報導文學將戰後初期

的地方反抗直接套上「階級意識」或「民族意識」而無說明前因後果這些都是

值得提出疑問的部份而他在一九九四年演出的報告劇《春祭》是這篇報導文學

的延續他認為二二八事件與一九五年代的白色恐怖須要重新理解「我們再

也不要握拳揮舞怒聲抗議我們要的是深刻的歷史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以及

從苦難中昇華結晶的文學藝術和電影作品」137當然陳映真會有這樣的說法

仍是如一九八年代以來批判黨外漠視二二八事件背後的黨國戒嚴體制的權力

關係只不過在一開始討論白色恐怖時他還沒有明確將自身和「左翼」連結起

來雖然他逐漸意識到透過「左翼」來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的重要性但是

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一再否認自身是個「左派」而在解嚴前後他轉而

以美日帝國主義干涉的「冷戰體制論」以「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

來界定台灣戰後的體制甚至到一九九年代初期〈後街〉一文才真正開始將

自身界定為「左翼」知識份子甚至才有了想要發揚「左翼文學」的意味 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也翻譯楊威理的《雙鄉記》一書藉此說明白色恐怖被刑

殺的葉盛吉在日據時期以來的民族認同過程比如楊威理在這部作品中指出「年

輕的葉盛吉和我所追求的是排除帝國主義對台灣的統治在這一個目標實現之

後再繼續爭取中國各民族的自由平等和民主」138也就是先解決外部的「帝

國主義」問題再解決內部的民族問題這是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中國統一

論者一貫的論述邏輯陳映真此時在「民族使命」下選擇描繪這些具有強烈「反

帝民族意識」「認同祖國」的知識份子甚至將在皇民化時期的部份台灣作家視

為「協力者」他之所以翻譯《雙鄉記》一書仍是做為批判「本土化」「台獨」

的聲音比如他將葉盛吉與李登輝進行比較認為「一部份人對殖民者發生欽羨

崇拜之心從而進一步依照殖民者的形象改造自己」139 此外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末期透過「冷戰內戰」論述邏輯來開展小

136 陳映真著〈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262 137 陳映真著〈我寫劇本春祭〉《春祭》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年 8 月頁 4 138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尾聲〉《雙鄉記》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年 3 月頁 280 139 陳映真著〈等待清算的後殖民台灣歷史評「皇國少年」李登輝〉《海峽評論》第 103 期

1999 年 7 月頁 21

208

說創作當中其實仍是充滿「民族」本質化的色彩首先比如〈歸鄉〉側重書

寫「因內戰被隔絕在中國的台灣人」的形象當中透過楊斌的話指出「我在大

陸做了幾十年中國人這回回到台灣老家了沒有人認我這個台灣人還當我外

省人」140甚至最後感慨地說「台灣和大陸兩頭都是我的老家對不」141楊斌決定回中國去就成為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的橋樑小說強調這些

被迫參與國共內戰的台灣人的民族認同部份他們在「本土化」高漲之際不被村

人接受而又回到中國比如小說當中刻意描繪張清無法相信楊斌是個宜蘭人他

質疑楊斌「台灣人說幾句台灣話來聽聽」「是台灣人怎麼可能忘了台灣話」142也就在絕對化的「民族認同」上將張清的形象本質化楊斌雖然不同意「台

灣」「中國」被對立起來但小說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中就帶有更為強烈的政治

意識形態選擇也就是在「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前提之下刻意塑造張清夫

婦的台灣人本質形象來批判「分離主義」的狹隘做為他關懷「羈留於祖國的

台灣人」的現實 在〈夜霧〉〈忠孝公園〉當中也是以「冷戰內戰」邏輯描寫特務漢奸

所面臨的民族矛盾心境比如李清皓在「台獨」的呼聲當中「我第一次感覺到外

省人的自己已經在台灣成為被憎恨拒絕孤立而無從自保的人」143並最後

指出「時代怎麼變反共安全任誰上台都要靠我們」144他最後因此精神異

常死去這的確也是值得同情的楊祖珺曾指出「人民是人特務也是人只有

所有的『人性』得以解放所有的生命力才得以展現」145但是陳映真在以「冷

戰內戰」邏輯之下思索台灣在「民族分斷」下所產生的歷史問題從而也就簡

化了當中「政治權力」的運作過程並導向自身的政治意識形態選擇甚至〈忠

孝公園〉中描繪馬正濤林標的漢奸形象藉此解釋兩人同是在「冷戰內戰」

之下造成的「中國民族歷史的悲劇」因而一方面批評林標「這些破碎的不正

確的日本語何等動聽恰恰表現了殖民地台灣對母國日本深情的孺慕和嚮往」146另一方面馬正濤則是透過李漢笙的關係「搖身一變突然成為長期潛伏東北

敵區的『愛國』地工並且參加了『軍統局東北辦』的工作」147因為這些「中

國人」在「民族認同」上的「轉向」才是陳映真最為敏感的事他看似要處理

中國民族歷史過程中的複雜層面但是實際上他還是以絕對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

場來看待「漢奸」問題這當中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就決定了整個小說敘事將焦點

140 陳映真著〈歸鄉〉《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60 141 陳映真著〈歸鄉〉《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67 142 陳映真著〈歸鄉〉《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0 143 陳映真著〈夜霧〉《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10 144 陳映真著〈夜霧〉《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23 145 陳映真著〈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240 146 陳映真著〈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43 147 陳映真著〈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67

209

放在「中國民族歷史的悲劇」上而這些人物的形象也就在陳映真的中國民族主

義話語邏輯之下一再地被刻板化本質化 相對地在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中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反而更具有辯證

性在台灣中國甚至是日本皇民化戰爭的歷史當中胡太明的民族認同產生

極大矛盾最後因為志南之死而瘋狂「你嘴裡口口聲聲嚷著『同胞同胞』

其實你是個走狗你是皇民子孫是模範青年模範保正應聲蟲混帳你

是什麼東西」148這遠比陳映真絕對化地將中國民族主義者與漢奸對立起來

甚至是由「冷戰內戰」框架下將之視為「中國民族歷史的悲劇」來得更有辯證

意味儘管胡太明最後可能真的前往重慶抗戰但是不同政權的絕對化民族立場

不斷地迫使他做出選擇這些遠比陳映真直接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為先導並在

「冷戰內戰」的論述邏輯下以絕對化的「中國人漢奸」二元對立框架來書

寫小說反而更具有複雜性存在 因此陳映真在這個階段試圖寫下台灣與中國「民族分斷」過程中的矛盾狀

態無論是苗栗山區「白色恐怖」的報導文學或是內戰期間前往中國的台灣兵

的故事甚至是「漢奸」「特務」的精神狀態主要都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

形態下進行創作然而陳映真一直忽略「政治權力的壓迫實質」而強調「冷戰

內戰」結構「民族分斷」的問題這也是他一九八年代以降慣有的論述方式

甚至話語中帶有強烈的政治性格而陳映真之所以強調「左翼」認同甚至透過

小說來表達兩岸「中國統一」的必然趨向也就是要藉由這樣的「歷史現實」來

解決「民族分斷」的問題這也是他這個階段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試圖透

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式來解釋台灣日據時期以降的「社會性質」的原因

筆者以下進一步從其「台灣社會性質論」談起

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形成

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其實起源甚早其構想甚至可以推演到《人間》

創辦時期邱士杰在〈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一文中指出 「台灣結中國結」論戰之後陳映真開始組織一些與「社會性質」論有

關的文章《人間雜誌》時期陳映真曾製作過一個試圖案年代(十年)

為歷史分期來介紹台灣史的專輯並曾介紹 30 年代「中國社會性質」等

三次論戰中分別屬於托派與國民黨左派的嚴靈峰與胡秋原在《人間雜誌》

停刊前夕陳映真還親自介紹了 80 年代韓國社會運動中的「社會構成體

論爭」這是他親訪韓國之後所寫下的紀錄149

148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93 年 9 月頁 281 149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陳映真

210

文中指出陳映真在《人間》時期就已「陳映真開始組織一些與『社會性質』論有

關的文章」這可說是其「台灣社會性質論」的最早源頭但是這個階段他主要

還是放在「冷戰體制論」的思考框架下一九九年代後「台灣社會性質論」的

形成才能連結上陳映所謂的「冷戰內戰」之關係因而「冷戰體制論」可說

是「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這個階段陳映真也在《夏潮論壇》寫下〈台灣的

殖民地體質〉一文也已開始探索台灣的「歷史性質」的問題他在文中指出 日人治台其實是以「近代化」的殖民地文官制的日本君臨了前近代

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秩序而國府的台灣收復卻使經過現代殖民

資本主義改造後的台灣直接面對前近代的半封建一半殖民地的中國

使這中國的後進性赤裸裸地成為台灣人的巨大的「休克」150 此時他還並未成功地透過「性質」分析來銜接上台灣與中國戰後的連帶關係因

而將台灣視為「經過現代殖民資本主義改造」而中國則是屬於「前近代的

半封建一半殖民地」日後他第二次將台灣日據時期修改為「殖民地半封建社

會階段」(1895-1945)151也就越來越一廂情願地透過「社會性質」來銜接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關係而非落實到具體的討論而在「冷戰體制論」強調要結束「民

族分斷」的過程中已經具有以「反帝民族意識」來促成「中國統一」的內在意

涵這到之後他建構「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中也就越來越明顯 一九九一年創刊的《海峽評論》是陳映真這個時期發表評論與建構「台灣

社會性質論」的所在《海峽評論》是一份積極強調「中國統一」的刊物並且

也積極批評一九九年代「本土化」的聲浪特別是國民政府在李登輝執政之下

朝向「本土化」政治發展陳映真也將之視為和「台獨」「美日帝國主義」沆瀣

一氣因為這阻礙了「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海峽評論》在其〈創刊旨趣〉當中

已指出 經過八十年代時序進入九十年代後整個世界局勢和島內外的形勢都有

了五十年代冷戰以來前所未有的變化面對著這些新的形勢我們必須要

有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除了新形勢所提供的新的客觀條件外如何在新

的客觀條件下爭取祖國的和平統一及為中華民族邁入二十一世紀創造條

件更是我們必須努力的新思考和探索152

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261 150 陳映真著〈台灣的殖民地體質也談台灣的過去與未來〉《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

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49 151 詳見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海峽

評論》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21-37 152 本社〈創刊旨趣〉《海峽評論》創刊號1991 年 1 月頁 3

211

上述《海峽評論》之發刊詞「爭取祖國的和平統一及為中華民族邁入二十一世

紀創造條件」可說是一份明確為政治意識形態服務的工具並認為當下「『民

主』『民意』及『兩千萬人民的安全和福祉』是不能依賴朝野的『有力者階級』

了」 153在上述論述過程中沿襲了一九八年代批評黨外「中產階級」性質的

話語之外實際上「階級」問題越來越被架空重點是在以「中國統一」的政治

意識形態來驅策其評論方向 另一方面一九九二年六月出版的「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系列則是提

供陳映真以馬克思主義進行「台灣社會性質論」中歷史分期架構的建構基礎在

這套叢書的〈出版贅言〉當中指出 在一九五年以降受到美國反共保守系社會科學高度支配的台灣社會科

學界一般地只能對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做平面的零細的和局部的考察和

分析而長期缺少對於台灣社會性質之結構性的整體的全面的研究

缺少把台灣戰後社會從其物質的經濟的構成與相應的政治文化思維

的構成體所結合的整體去究明其性質探索其構造矛盾的本質與內容

更從而把握揚棄這矛盾使社會和生活向前發展的歷史運動與趨勢這

樣一個視野154 文中指出台灣「長期缺少對於台灣社會性質之結構性的整體的全面的研究」

認為研究「台灣社會性質」是必要的過程並且這套政治經濟學論述是「台灣戰

後社會從其物質的經濟的構成與相應的政治文化思維的構成體所結合的整

體」從而陳映真也就透過建立這套論述來藉此把握台灣的歷史分期甚至用

以做為台灣文學史的分期標準 這裡要進一步問的是陳映真在「台灣社會性質論」之下如何進行分期呢

在一九九年代初期他透過馬克思主義式的分析方式將台灣經濟歷史分成各個

時期包括「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1895-194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階段」(1945-1950)「新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1950-1963)「新殖民地

半資本主義階段」(1963-)155他日後不滿陳芳明在《聯合文學》上發表的「台

153 本社〈創刊旨趣〉《海峽評論》創刊號1991 年 1 月頁 5 154 人間出版社編輯部〈出版贅言〉頁 2收錄於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漢譯

林書揚校訂《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年 2 月 155 詳見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海峽

評論》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21-37而在陳映真與陳芳明論戰期間則將「新殖民地半

封建社會階段」(1950-1963)修正為「新殖民地半資本主義階段」(1950-1966)而原先「新

殖民地半資本主義階段」(1963-)則修正為「新殖民地依附性資本主義階段」(1966-)他認為

一九六六年前「農業產值高於工業產值而未臻全面工業化的『半資本主義』階段」陳映真著〈以

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

212

灣新文學史」也主要是聚焦在「歷史分期」標準與如何界定「台灣社會性質」

雖然陳映真此時以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式來劃分不同的歷史階段與日後界定的

標準有一些差別但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中國統一」而試圖以「台灣社會性質論」

結合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也就有著清楚的目標他在〈祖國追求喪失與

再發現〉一文的結語當中指出 民族是人類創造最高的人種共同體它不僅僅是經由自然的過程形成

也是經由民族共統體構成員即做為社會性而存在的人之不斷的社會實踐

之產物中國現代民族意識的形成包括在台灣中國人民之現代民族意識

的形成是帝國主義侵侮歷史中在反侵侮反民族壓迫的廣泛長久的抵

抗特別是抗日民族解放運動實踐中形成與成熟的156 陳映真在文中明確地將「民族」視為「是人類創造最高的人種共同體」並且透

過台灣各個階段的歷史發展來探討「中國現代民族意識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

也就是透過「反帝」的「階級」鬥爭來達成其「民族」解放的目標只不過「民

族」的「統一」理想已經明顯地凌駕於左翼「階級」解放的實質雖然陳映真這

個時期的論述已比「台灣意識論戰」期間化約地使用「左翼」階級分析過程來得

成熟許多但是這個「民族使命」為何不能是「台灣民族」為出發特別是如果

強調「共同體」的話台灣本身「主權」問題也應是由人民共同決定的在台灣

「漢人」四百年歷史之外還有原住民各族這些並非透過將之納入整個「中華

民族」甚至只從一八九五年「乙未割台」之後能輕易解決的歷史問題加上這

些在統獨之爭下仍未有一個定論「主權」「主體」問題也應當操之於人民的共

同決定 李登輝繼任總統之後國民政府逐漸朝向「本土化」陳映真等中國民族主義

者抱持強烈的不滿比如陳映真曾經指出「少談『一個中國』勢必把台灣意識

引向更大的歧路」157就已經預設了必須要以「一個中國」才能談論「中國民族」

之未來的條件這也並非是透過歷史「台灣社會性質論」所能解決的問題因

為最終還是要透過台灣社會中人民自決來達成而非仰賴知識份子一廂情願的政

治解釋來解決「民族分斷」問題「反獨促統」的政治意義也就變得十分明顯

學》第 189 期2000 年 7 月頁 152頁 155然而實際上台灣自一八九五年日據時期開始

就已經嵌入日本資本主義社會形構當中日本在「明治維新」開始追求西方現代化的進程台灣

被納入日本殖民地的一部份「封建」是以什麼標準來界定「資本主義化」又是以什麼標準來

界定單純以農業與工業的「產值」標準來檢視是「封建」還是「資本主義化」並且以毛澤東

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論來界定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這樣的界定標準是否符合台灣的歷史事實仍

是值得疑問與再討論的 156 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海峽評論》

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35-36 157 陳映真著〈帝國主義者和後殖民地精英評李總統和司馬遼太郎(上)〉《海峽評論》第 42期1994 年 6 月頁 23

213

「台灣社會性質論」是以馬克思主義分析台灣「社會性質」做為和中國經

濟銜接的手段並且是以強調「民族經濟」為最終目標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上陳映真也關注兩岸經濟發展比如他在〈現在是重大反省時刻〉中指出 台灣的資本流向大陸去榨取那裡的低工資吸取剩餘是台灣的剩餘資

本向大陸輸出如果是民族內部的分工那就不一樣了是中國民族經濟

內部的地區分工財富是那邊湧向台灣今天台灣資本主義又能繼續發

展老實說沒有大陸台灣早就完了因為台灣產業並沒有升級158 陳映真的「民族經濟」之說其實也是延續胡秋原的說法在第三章第一節討論胡

秋原的論點時已然提及只不過在這過程中被附加上「左翼」術語另一方面卻

又在討論「民族經濟」問題時旋即拋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思考特別是中國

在改革開放之後實際上已經開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即便他所謂的透過「民族

內部的分工」來挽救台灣的經濟「財富是那邊湧向台灣今天台灣資本主義又

能繼續發展」他日後也曾經指出「中國勞動的雇傭化 正在迅速發展農民的階

級分化也在顯著發展」159他將「第三世界」的「民族經濟」做為對西方新帝國

主義殖民經濟的抵抗但在這過程中卻不考慮發展性質認為台灣必將嵌和入中

國經濟體制裡這套邏輯實際上還是可以運用在固有的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中甚

至就算兩岸未來統一也仍然要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是否走回陳映真理想中

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正軌」這裡也就暴露出陳映真「左翼」認同的問題

也就是強調「民族經濟」比「社會主義經濟」更加重要因此儘管陳映真強調

「一旦馬克思主義變成官學或國家宗教是一定會腐敗的」160但是在這個過程

中陳映真不斷以「中國統一」來進行政治性思考甚至每每在「階級」分析之後

旋即以這樣的意識形態來決定其政治經濟批評的論述走向 因此陳映真這個階段「反獨促統」的兩岸「民族統一」變成是凌駕「左翼」

階級思考的政治手腕雖然「左翼」階級分析在他的文章中仍可以見到但是也

就成為「認同中國」「反獨促統」的政治工具就算一九九年代後的中國不再

是他理想中的「紅色中國」「民族統一」問題已經凌駕於「階級」問題的考量

一九九七年正值鄉土文學論戰二十週年《聯合文學》雜誌刊登「回顧與再思」

的專題陳映真以「台灣社會性質論」來討論整個台灣文學發展狀況他在〈向

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一文中透過馬克思對於「社會構成體」的討論指

158 陳映真著〈現在是重大反省時刻陳映真總評國共兩黨民進黨及台獨〉《財訊》第 132期1993 年 3 月頁 162 159 陳映真著〈時代呼喚著新的社會科學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演講於社會科學院〉《海峽

評論》第 80 期1997 年 8 月頁 63 160 陳映真著〈陳映真自剖「統一情節」陳映真我又要提筆上陣了〉《財訊》第 132期1993 年 3 月頁 164

214

出關於「台灣社會性質」討論的必要性161也藉此宣揚「左翼文學」的概念 左翼文學的方針路線寫什麼寫誰為什麼和為誰寫為誰服務以及

怎麼寫的問題都取決於社會構成體論的結論葉石濤常常說台灣日據時

期新文學的指導思想是「反帝反封建」便是相應於日治下台灣社會的

「殖民地半封建」性格的結論來的162

在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之下「左翼文學」成為這個階段的說法基本上

仍然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然而究竟台灣戰後到底有多少作品能真的算是「左

翼文學」用馬克思主義文學論者的標準來看到底怎樣才能算是「左翼文學」

這些問題陳映真也都並未解釋而「寫什麼寫誰為什麼和為誰寫為誰服務

以及怎麼寫的問題」實際上並非「取決於社會構成體論的結論」而應當是取決

於所謂「黨性」也就是文學創作本身必須要為「無產階級」政黨或組織服務才

能稱得上是「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163這也是他這個階段宣稱建立「左

翼文學」的盲點所在 此外隨著本土化的聲音高漲在學術界也展開關於「本土論」的討論話題

161 陳映真指出「所謂的『社會形態』一作『社會構成體』(social formation)是一個社會之與

中生產力發展階段相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馬克思又認為社會構成體非但是具體

的而且是歷史的都有萌芽生長成熟衰敗並且向著更進步的社會構成體移行發展的運動

一個社會構成體性質理論對於新舊殖民地社會有兩個定準一個是政治經濟上的獨立性程度

另一個是社會經濟結構在『五階段』中的定位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史論戰結束後一般地認

為當時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政治經濟上獨立性程度)『半封建』(社會經濟結構介於封建

社會與資本制社會之間而又比較偏於封建社會的這麼一個發展階段)的社會這樣的分析就規

定了要克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中國社會向前進步就得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反

對封建主義在中國因為特殊條件規定了以『新民主主義』而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去克服中

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毛澤東的這個新民主主義革命論在實踐中打倒了國民黨

驅逐了帝國主義還迎來了新民主主義的勝利」陳映真著〈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

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 14 期第 2 期1997年 12 月頁 73 162 陳映真著〈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

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 14 期第 2 期1997 年 12 月頁 73 163 列寧曾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指出「黨的出版物的這個原則是什麼呢這不只是說

對於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寫作事業不能是個人或集團的賺錢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與無產階級總

的事業無關的個人事業無黨性的寫作者滾開超人的寫作者滾開寫作事業應當成為整個無產

階級事業的一部分成為由整個工人階級的整個覺悟的先鋒隊所開動的一部巨大的社會民主主義

機器的ldquo齒輪和螺絲釘寫作事業應當成為社會民主黨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統一的黨的工作

的一個組成部份」因此所謂「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不能做為個人寫作事業的一部份

而是要服從於黨或組織的領導而陳映真的文學作品也還是做為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中的商品之

一他或許曾經試圖描寫底層人民社會時代的樣貌並宣稱認同「左翼」甚至「黨性」越

來越強烈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認同的「紅色祖國」在文革後也朝向資本主義道路邁進加上

台灣戰後鮮少具有「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的產生條件除非他明確地為無產階級的黨或

組織服務而非做為個人的事業方才能成為「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因此陳映真理

想的宣稱大過於台灣的現實列寧著〈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頁 93收錄於中共中央馬克

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 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0月

215

首先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一文他將台灣分為

「反日」「反西化」「反中國」三個階段來考察164並且質疑如果將「中國文化

視為台灣文化的對立面這在本土化運動中可能造成甚麼理論與實際上的困境」165這的確是在「台灣意識」開展之後可能會面臨到的「對立」「排他」關係

但事實上承認中國影響也不必然就要否認「台灣主體」「台灣意識」的實質他

認為「獨派所指控的『空想漢族主義』事實上是庸俗唯物論的意識構成論以為

意識之形成唯賴感性」「台獨從日據時代的祖國意識異化出來」166實際上還是

透過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來界定「本土論」而將「台獨」視為是從「祖國意

識」中「異化」出來的結果 另一方面陳映真則是在《海峽評論》上發表〈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

支持陳昭瑛探討「台灣本土化運動」的論點他認為陳昭瑛討論「反日運動時期」

「反西方(美國)時期」是準確的說法「是在於以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立場

反對不同歷史時期中日本和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只不過他認為陳昭瑛在

「反中國時期」部份有所瑕疵也就是強調民族多元反對同化的「本土論」和

仇視中國文化嚮往中心文化的「本土論」是不同的167陳映真進一步批評「台

灣主體性」之說實際上是做為「把民族分斷固定化永久化的說詞」以及「是

與中國針鋒相對的『主體』性主張」因而他不能認同這樣的「本土論」168他

在結尾指出 當台獨在海內外龜縮保身之時難道不是統派在恐怖下高舉了台灣鄉土文

學的戰旗和國民黨文特鬥爭那麼這是不是「以台灣為中心」呢據

說憑空「激」出了遍地台獨的陳映真他寫的小說坐的牢有不以台灣

為中心嗎他辦的「人間」雜誌相信至今還沒有一份台獨刊物比「人間」

更本質性地深刻地以「台灣為中心」吧169 固然統一派在一九七年代由鄉土文學開展出來的言論對於衝撞黨國戒嚴體制

有一定的貢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獨派」的缺位也正是黨國戒嚴體制

箝制之下的結果這也是陳映真之所以不滿一九八年代許多原先在「統派」旗

164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9 期1995年 2 月頁 7 165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9 期1995年 2 月頁 29 166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9 期1995年 2 月頁 36 167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

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1-32 168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

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6 169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

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8

216

幟下的知識份子搖身變成「獨派」因而極力抨擊「轉向者」的原因而一九八

年代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也就成為他「以台灣為中心」的說詞 而上述陳昭瑛對於「台灣的本土化運動」的質問也引發學界對於「台灣文

學的主體性」問題的討論三月份的《中外文學》刊登廖朝陽〈中國人的悲情〉

一文以「空白主體」來批評陳昭瑛的文章他指出 如果三百多年來台灣漢人「都是寫中國字讀中國書的」那並不表示中

國與台灣之間必然要形成某種關係難道幾百年來美國澳洲南非印

度是不寫「英國字」不讀「英國書」難道二十世紀以前的日本韓國也

寫的不是「中國字」讀的不是「中國書」嗎如果「中國和主體性對立」

是現階段的事實那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總是不能擺脫本身的悲情總是要

透過掩飾空白來固定本身的內容如果現階段的中國文化與台灣文化形成

對立那正是因為台灣文化已經要走向移出自己的層次中國文化卻不能

捨棄佔有自己的要求170 廖朝陽從理論層次來解釋當下「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在台灣內部的狀態

他認為必須承認「『中國和主體性對立』是現階段的事實」並且這個現象的產生

原因是「因為台灣文化已經要走向移出自己的層次中國文化卻不能捨棄佔有

自己的要求」然而「台灣意識」的浮現一直是中國民族主義者不願意面對的

部份在預設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前提下「台灣意識」的形成只被視

為是個「空想」出來的結果甚至如陳映真一貫的話語邏輯是依附「美日帝國

主義」下茁壯成長的違背了他這個階段「中國統一」的使命此外之後還有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一文他認為「陳昭瑛的論證批駁獨派的『返

本主義』卻又同時頌揚中國的『返本主義』」並且肯定「陳芳明的論述突顯出台

灣中國之間他我的分野及其中的歷史權力位置」指出「中國意識」並非生來

「即有」因為「身份認同」是「建構」而來的171藉此說明「中國意識」一直

是中國民族主義者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陳芳明則是認為「陳昭瑛把『中國意

識』『祖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全部都等同起來對意識後面的歷史背景經

濟基礎與政治內容卻完全避開不論」172也就是台灣歷史當中的各種「權力關係」

被忽略只不過陳映真等人也並非完全忽略所謂的「權力關係」對中國民族主

義者而言這個權力支配關係是美日帝國主義造成的結果也就是在「冷戰內

戰」結構當中陳昭瑛與陳映真不願意面對的是更為貼近現實的「國民政府」戰

170 廖朝陽著〈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0 期1995 年 3 月頁 121 171 邱貴芬著〈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1 期1995 年 4 月頁 143 172 陳芳明著〈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

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13

217

後以「自由中國」之名來統治台灣以反共民族敘事壓制台灣主體性的權力運作

過程此外廖朝陽在五月份的《中外文學》上再一次以「空白主體」的概念試

圖解構「民族認同」的問題他批評陳昭瑛與邱貴芬的兩人論點並指出「空白

主體基於所有意志與選擇都含有一個欠缺空白的層次形成共通的絕對價值

可提供一個形成公意的共同空間讓各種力量進行折衝與互動」173並且他在結

語中指出「難道台灣主體性的存在一定不能像拿杯子來裝水那麼自然嗎」174

然而這場論爭實際上必然會牽涉到政治層面的問題純粹理論的邏輯解釋也並無

法真正消除歧見特別是「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在現實社會中的對立已然

形成而這場《中外文學》上對於「台灣文學的本土化運動」專題討論也仍然

無法解決當下牽涉到現實政治發展與認同的問題特別是陳映真的論點實際上

還是從「冷戰內戰」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為基準點來思考「本土化」的問

題甚至強調自身也是以「以台灣為中心」但實際上他的座標仍是以「中國」

為出發點來看「台灣」如果藉此反向思考其實強調「台灣意識」也不必然要

排除「中國意識」但這也是無論統獨雙方或是陳映真在這個階段許多論者仍

然無法擺脫這兩者之間的二元對立框架來思考「本土化」的問題

當然也有不從學術理論來討論「民族認同」與「統獨」問題的知識份子

比如龍應台在二六年批評中國的教科書將義和團視為「民族英雄」反而不

提義合團的「殘酷愚昧反理性反現代文明以及他給國家帶來的傷害和恥辱」

並且認為共產黨是「以美化秦始皇盜跖太平天國這樣一個歷史脈絡來奠定

自己的權力美學的」175也就是站在西方先進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邏輯上將「文明

野蠻」視為二元對立價值邏輯藉此檢視「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差異龍

應台文章中也曾表示自己的立場 台灣和大陸哪邊符合我的「價值認同」就是我的「家國」哪邊違背我

的「價值認同」就是我離之棄之抵抗之的對象如果兩邊都符合我的「價

值認同」那就開始討論統一吧所以我是統派還是獨派呢176 龍應台固然試圖撇開「統獨」問題認為「如果兩邊都符合我的『價值認同』

那就開始討論統一吧」但是當中仍是在「現代化」的發展主義邏輯來看待台灣

和中國之間的差異並未檢視「現代化」過程當中的殖民與權力關係 上述龍應台這篇寫給江澤民的信也引發陳映真的回應陳映真隨後發表〈文

173 廖朝陽著〈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07 174 廖朝陽著〈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09 175 龍應台著〈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中國時報》2006 年 1 月 26日第 A9 版 176 龍應台著〈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中國時報》2006 年 1 月 26日第 A9 版

218

明和野蠻的辯證〉一文批評龍應台「民主」「自由」的欺罔性 抽象絕對的「民主」與「自由」是向來沒有的考慮「民主」與「自由」

不能不參照不同歷史社會階級諸因素在中國大陸我就遇見過幾位

對當下大陸社會政治有「異議」的知識份子說「可是沒有共產黨就沒

有今天的我」他說「解放」之前他是舊社會中無機會上進的階級他

因此特別同情大陸媒體上報導因家貧無力就學的青年在大陸有成千上萬

的個人和家庭有過「翻身」「解放」的體驗對這些人「自由」「民主」

就不是絕對化抽象化的烏托邦177 文中指出自由與民主不能只是「絕對化抽象化的烏托邦」這句話固然是事實

然而陳映真實際上也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論思考他並沒有真正落實到具體的台

灣中國政治現狀來考量特別是面對「民族情感」上的因素時本來應該思索

現實中的「階級」壓迫卻轉而到「民族」認同問題上他在批評中指出 就僅僅因為共青團不贊成醜化義和團運動的買辦史觀龍應台女士就要咒

罵今日中國的「野蠻」就要以有別於中國人的「台灣人民」的地位威

脅要以他的價值認同「離棄」「抵抗」自己的中國認同178 因為陳映真此時是以「認同中國」的「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也就站在肯

定義和團反抗帝國主義的立場上立論固然陳映真批評現代化當中可能伴隨著殖

民問題是值得借鏡的但他也再一次將問題導向「是否認同中國」的意識形態選

擇問題批判龍應台「以他的價值認同『離棄』『抵抗』自己的中國認同」他

對於台灣在資本主義化的現代社會中遺忘「民族使命」抱持強烈的不滿比如他

在探討清末中國鴉片戰爭的歷史時指出 在一個貶抑和嘲笑民族主義成為主流思想的時代民族主義曾幾何時成了

愚昧落後失敗的代名詞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文明化」作用受到

最大限度的評價和肯定殖民主義有利有益有進步性之論逐漸囂乎

塵世上179 文中展現出他對當下社會的不滿指出這是個「貶抑和嘲笑民族主義成為主流思

想的時代」並且當下「殖民主義有利有益有進步性之論」是他最在意的事

然而第三世界國家一定要強調民族主義才能與資本主義國家對抗嗎在文革後

177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上)〉《聯合報》

2006 年 2 月 19 日第 UN20 版 178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下)〉《聯合報》

2006 年 2 月 20 日第 UN20 版 179 陳映真著〈貿易和鴉片貿易〉《聯合報》1997 年 6 月 27 日第 41 版

219

的中國民主化過程中如何發展政治經濟的呢這其實是陳映真一直不願意面對

的問題這個階段他強調「民族經濟」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走向

反而「中國統一」的政治目標已經凌駕「左翼」階級分析之上

三「台灣社會性質論」下的「皇民文學」與「台灣文學史」批評

陳映真此時也持續進行過去未完成的論爭也就越來越以「政治正確」來開

展他的論點陳映真先前以「冷戰體制論」「第三世界論」的概念框架來做為策

動「反帝民族意識」歷史與文學發展過程較少詳細討論他提出「台灣社會性

質論」後進一步將整個台灣戰後歷史與文學納入中國歷史發展的階段論來評

論他透過馬克思主義的概念放在「在台灣的中國文學」的框架下來檢視甚

至也就只看到「協力」而缺乏辯證性地看待戰爭體制下的台灣新文學發展而這

個階段他主要是和張良澤陳芳明藤井省三進行論戰只不過陳映真一直沒有

下降至具體的討論也就是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開展他的「台灣社會性質

論」藉此策動他對台灣戰後歷史的解釋 (一)陳映真對張良澤「皇民文學」的批判 陳映真對於「皇民文學」抱持強烈反感的態度特別是他認為強調「皇民文

學」的「媚日」行徑和「台獨」有極大關係是一九九年代後仍須要面對的課

題他曾經在〈深刻教育我的一本書〉一文中指出 戰後「台灣獨立」的反民族運動的發展自然不能過於簡單地只歸結為日

本統治的同化=奴化政策但未經反省批判和清理的日本的「戰後」

竟而在二十一世紀前後作祟於台灣新文學研究的領域一小群日本學

者無所不用其極地美化戰時下的台灣(皇民)文學180 固然陳映真意識到「戰後『台灣獨立』的反民族運動的發展自然不能過於簡單

地只歸結為日本統治的同化=奴化政策」但他話鋒一轉就重新站在絕對化的

民族本位立場來批評「一小群日本學者無所不用其極地美化戰時下的台灣(皇

民)文學」因而「台灣獨立」和「皇民文學」之間的關係性也就在陳映真的評

論過程中被扣連起來這些對於「皇民文學」的討論也就成為之後他和張良澤

藤井省三論戰過程中「批判台獨」的一部份 首先張良澤在一九九八年寫下的〈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一文是這

個階段陳映真批判張良澤的起點張良澤指出

180 陳映真著〈深刻教育我的一本書〉《聯合報》2004 年 11 月 18 日第 E07 版

220

我無意為自己辯護我只後悔當年無知道聽塗說就對「皇民作家」痛批

他們的「忘祖背宗」儼然把我自己當作「仗義執言」的「春秋大筆」我

欠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了解他們的時代背景欠缺以「愛與同情」

去解讀作品的認真態度更不知我自己走上的道路其實也是他們走過的旅

程181 張良澤基本上延續一九八年代的論點指出要透過「將心比心」「愛與同情」

來重新思考這段歷史他也指出在政治高壓之下要當一個「作家」就「必須活

下來」和「必須發表作品」182這些是台灣文學家面臨到的現實處境無論是日

據時期或台灣戰後白色恐怖期間皆是如此林瑞明也曾經發表過類似的看法指

出自己「從小被灌輸『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如果

不是因我父潛移默化可能會忘了從台灣思考」183只不過台灣作家在殖民主義

之下產生的複雜心境是強調「中國民族認同」的陳映真一直以來不願意接受的

部份 陳映真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二元對立關係之下批判日本皇民化政策

與「協力」的台灣人面對張良澤這篇文章他在《聯合報》發表〈精神的荒廢〉

批評張良澤只不過他延續過去批評台灣文學的說法文章一開頭的引言就指

出「憤憤不平地說國民黨的『愛國主義』教育使人不能以『愛與同情』去評價

『皇民文學』恢復皇民文學的名譽離開事實就不免太遠了helliphellip」184他認為

這是法西斯主義思想毒害的結果並指出張良澤的論點中「『反共』教育絕不『必

然』帶來批判皇民主義的『結果』」重點在於是否「主張離開中國人立場」去解

決「皇民文學」的問題他批評張良澤以「『愛與同情』去重新『認真』『解決』

皇民文學」才是「以極右反共論為基點的台獨論的『必然結果』」185他以絕對

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檢驗認為「台獨論」是在「不透過中國民族主義立場

來檢視皇民化問題」的「媚日」過程中才會產生肯定「皇民文學」的說法當

然陳映真也批評國民政府的查禁政策愚民政策對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

作家的醜抵非法化186他認為在「冷戰內戰」的態勢下「改而殘酷肅清台

灣的抗日各派反過來與日據下漢奸豪族相溫存」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致富

他進一步批評「八年代末『台灣化』後的國府繼承和進一步發展」「台灣戰後

181 張良澤著〈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聯合報》1998年 2 月 10 日第 41 版 182 張良澤著〈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聯合報》1998年 2 月 10 日第 41 版 183 林瑞明著〈理想繼續燃燒〉頁 159收錄於陳映真等著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陳映真》

台北文訊雜誌社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 年 9 月 24 日 184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上)〉《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 日第

41 版 185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上)〉《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 日第

41 版 186 陳映真著〈親近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聯合報》1998 年 7 月 6 日第 37 版

221

留日學界中發展成對日佔台灣史加以美化和正當化」並且和當年偽滿州國的情

況相似187他批評這樣的「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這就像是小說〈忠孝公

園〉裡描繪馬正濤與林標的「漢奸」形象時將兩者視為「冷戰內戰」下的產

物是中國民族歷史中的悲劇並且當焦點放在這樣的「歷史悲劇」時論點當

中強調「政治正確」色彩也就明顯地呈現陳映真隔日進一步指出 而主張對這樣的文學不要以被殖民者的主體性(「民族大義」)加以批判和

反省企圖以「反共愛國教育」論以「日據時代的台灣作家或多或少都

寫過所謂的『皇民文學』」為言helliphellip對皇民文學無分析無區別地全面

免罪和正當化的本身正是日本對台殖民統治的深層加害的一個表現

長年以來未曾加以清理的心靈的被殖民化的一個鮮明的表現188 文中認為張良澤「對皇民文學無分析無區別地全面免罪和正當化的本身」是

他「長年以來未曾家以清理的心靈的被殖民化的一個鮮明的表現」固然探討

「皇民文學」在台灣文學史上是必要的陳映真對於「皇民文學」當中的殖民問

題的思考也是必要的但是如何避免如陳映真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反

抗協力」關係進行討論這個階段的作品才是更重要的事特別是這個階段台

灣人在皇民化之下主體認同的矛盾與掙扎無法單純以中國民族主義來解釋 而陳映真發表這篇文章張良澤並沒有對他進行回應反而引來彭歌對於陳

映真論點的不滿他在〈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中彭歌

肯定雖然陳映真批評皇民文學的立場「所謂『皇民文學』是漢奸文學的一支

屬於歷史的渣滓」但是他對於陳映真的點名批判以及「藉著批判皇民文學

貶抑中華民國政府」189感到不滿他認為 到了今天陳映真還要為共產黨塗脂抹粉其誰能欺陳映真歷述資本主

義的罪惡可是今天的俄羅斯採取的就是市場經濟的作法中國大陸從闢

建加工出口區到大力引進外資和技術向資本主義先進國家取經學習

所謂改革開放與三四十年前台灣採取的以加工出口為導向的策略大同小

異「一切向錢看」的風尚和台灣相比可謂五十步與百步之間190 彭歌長期站在捍衛國民政府官方立場的一方但是他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向

187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中)〉《聯合報》1998 年 4 月 3 日第

41 版 188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下)〉《聯合報》1998 年 4 月 4 日第

41 版 189 彭歌著〈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2 日第 41版 190 彭歌著〈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2 日第 41版

222

資本主義先進國家取經學習」也是事實這就是陳映真一直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比如陳映真在一九九四年已發表過〈善意的預警時代的錯置〉一文當中就曾

經分析一九九年代兩岸的經濟情勢 面對這一局面台灣中小企業幾已完成了對大陸的移出而對失去了下游

買主的中大型企業造成了隨之移入大陸的壓力世界大跨國資本的蝟集大

陸也使台灣資本對大陸失去了相對重要性使台灣在兩岸經濟力學關係

中快速被動化大陸市場的強力漩渦效應下世界資本主義分工正進行一

次重要的整編台灣經濟的前景僅僅在於兩岸的和平與民族團結體制的

建立從而促成生產貿易互補工作而又合作的民族經濟離開這一選擇

台灣經濟已經別無出路而這樣一個選擇在舊「冷戰內戰」框架下的

「保密防諜」「共匪陰謀」論下是絕無可能的191 陳映真以「冷戰內戰」的框架來思考兩岸經濟認為台灣解嚴後「使台灣在兩

岸經濟力學關係中快速被動化」然而台灣經濟的前景為何一定要透過「兩岸的

和平與民族團結體制的建立」呢但是「中國民族」整體是陳映真決定其討論「經

濟體制」的框架對他而言這是做為對抗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經濟國家的「民

族經濟」模式然而陳映真所忽略的就是中國文革後朝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

式的實質而在面對「中國統一」的政治目標時同時也就遺忘了他的「左翼」政

治經濟分析將台灣整編至整個「中國民族經濟」發展模式之「必然」「台灣資

本對大陸失去了相對重要性」也就可以透過經濟發展將台灣和中國銜接起來這

樣的說法如果檢視陳映真批判台灣成為美國的附庸的話語邏輯其實也適用於

當下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台灣和中國如果「統一」達成「民族團結」

在這過程中難道不會產生附庸關係而只是單純「經濟分工」關係嗎「左翼」不

正是要進行「階級分析」來視察政治經濟的問題如何能以「民族」做為前提來

考量只不過陳映真在文中也就轉而以「民族經濟」來檢視而不願面對中國朝

向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他所謂的「民族經濟」當中也必然包含了不平等的階級

壓迫 上述是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中國統一」政治目標凌駕於「階級」考量時出

現的盲點日後劉金華曾在〈中國現在的主要矛盾〉一文中也有相似的看法 決定性方面還是在共產黨的性質決定於共產黨是修正主義的黨還是馬

克思主義的黨毫無疑義中國產生新的資產階級新殖民主義是修正

主義上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結果同樣毫無疑義一旦共產黨回歸本性

回到以馬列毛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恢復

無產階級專政資產階級除了逃跑就只能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帝國主義

191 陳映真著〈善意的預警時代的錯置〉《中國時報》1994 年 7 月 11 日第 11 版

223

還敢在我國周圍耀武揚威嗎還能通過它的代理人支配中國的經濟政治

思想嗎192 劉金華對於中國經濟政策的思考也仍是寄託於中共「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線

恢復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夠在「社會主義改造」之下脫離帝國主義的宰制以

及免於支配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劉金華的論點還是在「東西二

元對立」的框架下進行思索實際上仍並非真正肯定「無產階級」因為文章論

點還是將冀望放在「政治」的改革上而非現實中的人民鬥爭上因為所謂自由

與民主是人民爭取來的而非政治所能賦予的這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或自由主

義國家皆是如此更何況文章也指出「中國產生新的資產階級新殖民主義是

修正主義上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結果」這些「民族經濟」之說也就越來越

抽離了「左翼」階級立場轉而以「民族統一」立場探討當下台灣與中國經濟問

題 面對彭歌的批評陳映真也旋即發表〈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一文來回應

他在文中指出 在現實歷史上不說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對無數抗日愛國主張與國民黨

不同的學生知識份子市民如何橫加鎮壓只說光復後台灣抗日一代人

如何在內戰和冷戰的雙重構造中遭到國民黨殘酷打擊和肅清而日據下

「協贊」日帝的豪紳大族如何受到權力的溫存至今榮顯就知道在國民

黨的政治中「愛國」和反日並不互相矛盾反而是互相統一的193 文中指出「內戰和冷戰的雙重構造中遭到國民黨殘酷打擊和肅清」以及「日據

下『協贊』日帝的豪紳大族如何受到權力的溫存」要將這兩者之間的共生關係

銜接起來批評這些愛國反共的知識份子和「親日」的台灣知識份子在邏輯上是

一體的由於陳映真此時已明確將自身和「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銜接起來批評

在黨國戒嚴體制下「對馬克思主義文藝論進行醜詆誹謗和惡魔化和異端化對

馬克思主義的前進的文藝家的作品全面非法化施行思想政治檢察和禁絕」

並且批評彭歌「還在大剌剌地吹起估計今天的政戰課都不堪使用的濫調施加反

共恐怖的恫嚇」194此外陳映真更進一步將「皇民文學」的發展脈絡與當下台

灣政治問題銜接起來看

192 劉金華著〈中國現在的主要矛盾〉頁 246收錄於曾健民編委會編《東亞後殖民與批判》

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10 月 193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上)〉《聯合報》1998 年 7 月 5 日第

37 版 194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中)〉《聯合報》1998 年 7 月 6 日第

37 版

224

在對於中國中國社會和中國民族中國人的輕蔑鄙視惡意敵視和

憎惡上四年代日本統治者強加於台灣人民的「皇民化」運動和八

年代以降成為台灣朝野政治主流的形形色色的「台獨」論和「獨台」論

有共同的語言195 他認為「皇民化」運動和當今「台灣朝野政治主流的形形色色的『台獨』論和

『獨台』論有共同的語言」他以「民族大義」來抨擊戰後「轉向」的「漢奸」

將之視為「體制反體制」共生關係的一部份從而也就在批判帝國主義的過程

中以絕對化的「反抗協力」關係來化約殖民地現實的複雜處境當然重新理

解「皇民化」運動過程中的文學發展與殖民問題也很重要但是對於陳映真而言

重點是是否立基在「中國統一」「中國文學」的「政治正確」立場來解釋皇民文

學這就成為他這個階段審視其他論者的標準 (二)陳映真對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批判 除了批評張良澤的「皇民文學」觀點之外陳映真此時也和陳芳明進行台灣

歷史分期的辯駁陳芳明在這個階段已然開始著手書寫《台灣新文學史》陳映

真則是以其「台灣社會性質論」來質疑陳芳明的分期問題 首先陳映真〈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一文是批評陳芳明在《聯

合文學》刊登〈台灣新文學史〉的開始陳映真認為陳芳明「在『建構』這部新

的台灣新文學史時要以『對於台灣社會究竟是屬於何種性質』的問題之究明為

『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會牽涉到「既有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

性質理論和殖民地社會理論了」196他將先前「台灣社會性質論」的觀點再一次

提出說明只不過如筆者前面註腳中所言陳映真的分期標準在這個時候已和先

前有所差異相對的陳芳明則是發表〈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一文做為

回應他認為陳映真的批評是「非常奇異的」並對陳映真提出疑問「殖民地社

會的存在是一客觀的事實為什麼必須根據馬克思主義來定義」「沒有馬克

思殖民體制就不存在嗎」197他認為陳映真之所以會以這樣的標準來界定

背後還是有試圖將台灣納入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下來解釋 為什麼陳映真不能容忍把日據下台灣稱為殖民地社會理由是很清楚

的因為台灣如果被定義為殖民地社會則其經濟基礎社會結構生

195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下)〉《聯合報》1998 年 7 月 7 日第

37 版 196 陳映真著〈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

分期〉〉《聯合文學》第 189 期2000 年 7 月頁 138 197 陳芳明著〈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0 期2000 年 8 月頁 158

225

活方式就與中國社會出現巨大的區隔因此他不厭其煩地援引馬克思主

義理論再三強調台灣不能定義為殖民地社會而應該定義為「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如此解釋正好可以與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會」相互呼應198 陳芳明認為陳映真之所以不能接受「殖民地社會」的說法是因為無法銜接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就會與「中國社會出現巨大的區隔」如筆者先前所言從

陳映真不斷修改的「台灣社會性質論」中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性質」的確如

陳芳明所言陳映真在中國民族認同上「一廂情願」地要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

關係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分析方法就無法做為界定台

灣日據時期以降的發展過程如同先前陳映真提出「第三世界論」與「冷戰體制

論」的論述框架同樣也可以做為思考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的過程只不過究竟是

以「民族」或「階級」立場孰輕孰重甚至是否是以「政治正確」來操作論述

就成為陳映真一直以來不願意面對的問題這些就在「中國統一」的「民族使命」

之下變成一套「為政治服務」的論述工具 而陳映真也旋即發表〈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做為回應他

再次強調「提出『建構』台灣新文學史應先『究明』『台灣社會』『的性質』

從而提出『殖民地社會』『再殖民社會』『後殖民社會』」的不同「社會性質」

的人是陳芳明自己199他認為陳芳明「和他一夥人常常把中國文學的一般性與

台灣文學的特殊性絕對地矛盾對立起來」200特別是陳映真肯定宋斐如蘇新

賴明弘王白淵等人並強調這些人戰後批評日本「『奴化教育』的危害」並指

出蘇新等人在戰後就已提出「社會性質」的討論201然而陳映真正是在強調「中

國統一」的「政治正確」選擇上來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藉此理解台灣的「社會

性質」也因而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上也就專注於戰後「奴化教育」之說「美

帝國主義介入」使「中國分斷」產生「台灣獨立與託管」的話語邏輯202一再

忽視國民政府戰後初期高壓統治的權力關係問題 上述討論「台灣社會性質」時逐漸轉移到意識形態與認同的層面也就牽涉

到究竟是站在「台灣」還是「中國」的主體位置的問題上隔月陳芳明繼續以〈當

198 陳芳明著〈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0 期2000 年 8 月頁 158 199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39 200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46 201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51-152 202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52-153頁 156-157

226

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一文反駁陳映真他對陳映真提出疑問「試問陳映

真的意識形態是由怎樣的『社會存在』來決定又是由怎樣的『生產方式』來決

定」並接著批評陳映真拒絕面對中國的各種現狀認為這個理由很簡單「只

因為他不願意承認理想彼岸的社會主義祖國之果敢消逝」並且因為「民族認同」

而產生的「唯心論」203此外陳芳明也指出法蘭克福學派西方馬克思主義者

「早已對庸俗的機械反映論的老馬進行了革命性的修正與擴充」204換句話說

陳芳明也就是站在「修正式」的馬克思主義上進行立論的這就會牽涉到對於馬

克思主義本身的理解問題上陳芳明將原先馬克思的論點簡單視為「庸俗的機

械反映論」的問題而否定因此陳映真之後批評「陳芳明依照歷史唯心論認為

作家能主動地『回應』時代能自主地選擇自己的創作方法這是沒有文藝社會

學起碼知識的說法」205當然陳映真的說法也仍然是生硬地將人存在於社會中

全然受到時代限制反而缺乏能動性因為人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是複雜而辯證

的絕不是機械式地作家全然受制於歷史的先決條件之下特別是前面陳映真自

己一再批判本土論者提倡所謂的「左翼文學」本身就是作家主動「回應」時

代得最好例子只不過陳映真完全否認了自身的能動性在這樣的話語邏輯中也

就一再地將自身拋向被時代政治宰制的客體位置上此外強調「中國統一」

也未必一定要抹殺台灣的特殊性就算是中國內部也還是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

的存在放棄台灣的特殊性而追求中國的普遍性並仰賴政治來解決統獨問題

才是最沒有主體性最不「主動地『回應』時代」的做法這也是陳芳明最後在

〈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批評陳映真一直是一個被殖民者「他的思

考是典型的被殖民知識份子的心態」「所以被馬克思主義迷惑得失去方向而不自

覺」「所以被中華民族主義牽著鼻子走而渾然不覺」206陳芳明批評陳映真討論

戰後初期「祖國派」的論者時完全不願意面對現實中的政治權力問題 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前官方立場就以「奴化教育」來概括台灣知識分子

所接受過的日文教育到了事件之後官方仍然沒有改變這種暴理的霸權

態度《台灣新生報》的第一位文藝副刊主編何欣在發刊詞中就傲慢宣

示「我們斷定台灣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嶄新的文化活動那就是清掃

日本思想遺毒吸收祖國的新文化在這新文化運動中台灣也會發生新

的文學運動」何欣的預告終究是落空了不過他要「清掃日本思想

遺毒」則是千真萬確這種政治用語完全是為了配合二二八事件的清鄉

運動另一位外省作家沈明緊接著發表一篇〈展開台灣文藝運動〉更

203 陳芳明著〈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斯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2 期2000 年 10 月頁 167 204 陳芳明著〈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斯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2 期2000 年 10 月頁 167 205 陳映真著〈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論爭的話〉《聯合文

學》第 194 期2000 年 12 月頁 158 206 陳芳明著〈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識發明〉《聯合

文學》第 202 期2001 年 8 月頁 152

227

進一步落井下石指控受到日本殖民的台灣人中下了法西斯遺毒而在

文化教育上低落以至不能認清世界大勢與祖國今日達到的歷史階段207 陳芳明即指出陳映真在討論戰後初期歷史時強調蘇新等「祖國派」的知識份子

以及中國來台作家的盲點也就是在「日本思想遺毒」「法西斯遺毒」之下將

台灣貶抑為「文化教育上低落」並且和官方二二八事件的暴行形成「協力」關

係但這個「協力」關係在陳映真的論述中卻成為「民族大義」作為銜接台灣

與中國社會性質的連帶關係的歷史證據 上述陳映真與陳芳明的解釋看似是在「台灣社會性質」的界定上產生差異

然而實際上是否「將台灣歷史發展階段納入中國之下考量」才是論戰主因固然

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對於透視台灣歷史仍有所幫助但也不一定要將台

灣納入中國歷史整體來進行考察這當中也就有著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運作

而陳芳明在界定「台灣新文學史」的分期時將之劃分為殖民地社會再殖民社

會後殖民社會也並非妥當特別是關於殖民地的問題紛雜如果將台灣戰後視

為「再殖民社會」與「後殖民社會」(美日甚至包含國民政府)至今台灣果真

脫離美日帝國主義甚至國民政府的影響了嗎甚至要如何才能真正算是進入

「後殖民社會」呢如果所謂「後殖民」的問題是在於強調「去殖民」本身解

嚴以後台灣果真「去殖民」了嗎等等這些問題都牽涉到「主體」「自由」「民

主」的界定過程也不是單就「再殖民」「去殖民」這樣的分期方式能簡單解決

的上述兩者在論戰過程中基本上仍是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下才產生這樣的結

果在討論「台灣社會性質」時也必然牽涉到意識形態的問題但如何更為準確

地拋開「政治正確」的問題來客觀討論台灣戰後政治經濟發展語文學之間的關

係也是至今仍然難以解決的課題 (三)陳映真對藤井省三「皇民化促成台灣人意識」之辯駁 另一方面陳映真與藤井省三的爭論也是圍繞在關於「皇民化」的問題上

只不過雙方論戰主因是在於藤井省三論述邏輯的問題首先藤井省三在〈「大

東亞戰爭」時期的台灣皇民文學〉一文中曾經指出 「大東亞戰爭」開戰之際日本高揭以戰爭為目的之「大東亞共榮圈建設」

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實際意味著侵略中國將曾是歐美殖民地的東南

亞轉換成日本的殖民地而不是真想要為東亞各民族帶來解放然而

「大東亞戰爭」期間的台灣隨著戰爭的進行而誕生的公眾卻主體的

207 陳芳明著〈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識發明〉《聯合

文學》第 202 期2001 年 8 月頁 164

228

擔負起所謂台灣皇民文學「文化」建設而形成台灣民族208 藤井省三並沒有真正反思到殖民主義與「皇民化」的關係因而將台灣文學視為

是「隨著戰爭的進行」所誕生出來的並且「主體的擔負起所謂台灣皇民文學『文

化』建設而形成台灣民族」也就是將「台灣民族」產生導向於日本「皇民化」

造成的結果這樣的說法不僅抽離了台灣文學本身的主體性同時也將「台灣意

識」視為日本殖民下的產物相對地陳映真則是以中國立場的「反帝民族意識」

進行批判他在〈警戒第二輪台灣「皇民文學」運動的圖謀〉當中指出 他把皇民化運動時總督府情報(宣傳)機關的戰爭宣傳體制也算進去誇

大戰爭末期台灣在「理解日語」的台灣「讀書人口」中形成了現代的尤

哈伯馬斯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和庸克安德爾遜意義上的現代「民族共

同體」的「想像」最終為「台灣民族主義」為「以台灣意識」的「價值

判斷」和「意識形態」的獨立民族的「台灣文學」論提供論述策略209

陳映真在文中指出藤井省三論述邏輯的問題也就是以皇民化時期「台灣在『理

解日語』的台灣『讀書人口』」做為先決條件導致之後形成「最終為『台灣民

族主義』為『以台灣意識』的『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的獨立民族的『台

灣文學』論」的結果雖然陳映真長期以來慣用中國民族主義絕對化「殖民被

殖民」的關係但這樣的說法的確也是藤井省三並未檢視「殖民者」本身時所產

生的問題 藤井省三面對陳映真批評的時候反而並未深入檢視自身論述的問題他反

駁陳映真「從台灣政府機關拿錢開研討會出版論文集」的不實指控指出自己

《甦醒的台灣文學》與《台灣的「大東亞戰爭」》兩本書是行政院文建會補助出

版而《文學百年》則是商業出版沒有從台灣政府得到補助210其次他也指

出陳映真「故意改寫引用加以扭曲」特別是他「還說我美化日本統治敘述我

將其美化成『一視同仁』的政策」211甚至在文末批評「他不但默認在東亞所發

生的言論鎮壓並且又造謠侵犯學術自由他根本遺忘了魯迅精神他才是一為

208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大東亞戰爭」時期的台灣皇民文學讀書市場的成熟與台灣民族

主義的形成〉《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8 月 1 日頁 83 209 陳映真著〈警戒第二輪台灣「皇民文學」運動的圖謀讀藤井省三《百年來的台灣文學》

批評筆記(二)〉頁 160-161收錄於陳映真主編《告別革命文學兩岸文論史的反思》台

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210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合文學》第 236期2004 年 6 月頁 29 211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合文學》第 236期2004 年 6 月頁 31

229

道道地地的『喪家的乏走狗』偽左翼作家」212因為陳映真是在絕對化的「殖民

被殖民」的關係下才會產生對藤井省三「美化日本統治」的評價但藤井省

三實際上也並未檢視日據時期「殖民者」的權力關係比如陳映真之後發表〈避

重就輕的遁辭〉一文再一次指出藤井省三《台灣文學這一百年》的盲點部份 但在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意不但干預了各殖民地社會生產方式的自然推

移更肆無忌憚地干預了各殖民地文化和語文的自然發展既掠奪了被殖

民各族人民的母語扼殺甚至消滅了這些母語使很多前殖民地人民喪失

自己的語言除了少數受到良好高教的菁英能拋卻母語學得比較熟達

的宗主國語留下了廣泛只能講破碎混雜的宗主國語和發展不足的母語

對於這樣殘暴的文化破壞藤井卻大言不慚地把強權壓抑和剝奪台灣漢語

白話書面語和方言口說話語復以強權將異族語強加於人說成是日本人

將台灣人經日語教育而「日本人化」從而為台灣人帶來了「第一國語」

並從而迅速增加了台灣人「認識國語」者的人口比率提高讀報章雜誌的

人口促進了以日語為「國語」的「公共領域」終至於形成獨自的「台

灣人意識」又終至於促成「台灣民族主義」213 文中指出「促進了以日語為『國語』的『公共領域』終至於形成獨自的『台灣

人意識』又終至於促成『台灣民族主義』」也就是藤井省三在討論「皇民化」

的過程當中並未檢視「殖民者」的「權力關係」問題因為在這樣現代化的「公

共領域」當中也包含了「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存在面對長期以來是以絕對化

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進行批評的陳映真藤井省三的論點也就重新落入陳映真所

批判的「台獨教條」當中因為就算是站在台灣民族主義本身將台灣戰爭期間

的台灣文學台灣意識視為日本殖民者的影響下而產生實際上還是撇清了殖民

者的權力關係並再次將台灣人變成殖民者的附庸而已而陳映真認為藤井省三

的論述邏輯就像是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書中以偽歷史唯物論說明日本統治

=台灣資本主義化=現代城市與新興成市民階級登台=「台灣人意識」形成=台

灣民族主義的誕生」214只不過他一直不願意面對的是所謂的「台灣社會性質

論」也是以其「民族大義」來銜接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係這在他不斷修正其「台

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當中就可以見到這樣的「界定」是配合他的中國民族主

義意識形態來進行的實際上他自己也將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基礎也「教條化」

只擷取有利於自身民族論述的部份

212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合文學》第 236期2004 年 6 月頁 32 213 陳映真著〈避重就輕的遁辭對於藤井省三〈駁陳映真以其對於其拙著《台灣文學這一百

年》的誹謗中傷為中心〉的駁論〉《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頁 179 214 陳映真著〈避重就輕的遁辭對於藤井省三〈駁陳映真以其對於其拙著《台灣文學這一百

年》的誹謗中傷為中心〉的駁論〉《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頁 181

230

透過上述討論過程本節主要探討陳映真一九九年代以後「台灣社會性質

論」的建構過程他在這個階段明確朝向「中國統一」的道路前進以中國民族

主義立場來策動「左翼」的歷史階段分析並試圖將台灣和中國戰前與戰後的「社

會性質」連繫起來他在這個階段批判張良澤「皇民文學」陳芳明「台灣新文

學史」以及藤井省三的「讀書市場」之說他的論點也的確是台灣當下仍須重

新檢視的殖民主義問題但是如何避免陳映真以絕對化的民族主義視角來審視

「殖民被殖民」的複雜性及台灣戰後與美日新帝國主義之間的權力關係而

不落入「教條化」的論述框架來討論主體問題這無論是政治立場支持統一或獨

立都仍必須要重新面對的課題此外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也並非不

可以運用在台灣歷史分期上如何在「台灣新文學史」之後重新透過更為紮實的

「左翼」「本土」立場來撰寫台灣文學的發展歷史這些也就成為研究民族主義

時所必須借鏡的部份 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以「台灣社會性質論」和本土論者進行論爭的過程

中實際上也教條化了馬克思主義歷史階段的分析模式這個過程中最後還是被

導向以中國民族主義進行「解放鬥爭」的問題但實際上台灣和中國究竟日後會

統一或獨立這是個「政治」的問題陳映真積極地落實到「中國統一」的政治

層面但是藉由「統一」來達成的「民族解放」並非就能成就「階級解放」這

也是左翼民族主義者容易出現的盲點此外為何一定要透過「中國民族」來達

成「民族解放」站在「台灣民族」立場難道就不能夠對抗帝國主義嗎如果「台

灣意識」被視為是親美反共下的「中產階級」產物那麼當今中國朝向資本主

義道路不是更應當檢討嗎因為陳映真以其絕對化的「中國統一」來主導其評

論一直不願意承認違反這個「政治正確」前提的各種「台灣意識」甚至是「台

獨」的聲音出現從而也就將「台灣意識」視為戰後台灣在「冷戰內戰」過程

中衍生出來的產物甚至不願意面對當下中國民主化過程中的現實狀況這些如

徐致鈞指出的 陳映真等人雖然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們並未認識到台灣和中國至少在

日治時期就開始存在的差異陳映真的民族觀念是前近代性的是文化上

的只考量到台灣在文化上具備的中國特性忽略了客觀的物質環境產生

的差異如帶有英格蘭文化的清教徒到北美之後在被壓迫的情境下開始

產生了抵抗意識了解到了其共同命運並進而形成民族一般台灣也是

在不斷地被壓迫中找到了自身民族的意義就算仍存有中國文化也不代

表台灣不能成為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不也是如此215

215 徐致鈞著《階級與民族之間史明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108

231

文中指出陳映真等人「只考量到台灣在文化上具備的中國特性」而「忽略了客觀

的物質環境產生的差異」其實也就是在尋求中國民族的「同一性」的過程中

以其絕對化的「中國意識」來批判「台灣意識」甚至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一

再地將自身從台灣與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現實中抽離開來並且在以絕對化的中

國民族主義對抗帝國主義的二元對立框架中還是重新複製了統治者所設定的殖

民主義話語邏輯甚至不斷將自身拋向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他者邊緣位置

232

第四節 小結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建立「第三世界論」與本土論者進行論戰後繼續以「冷

戰體制論」「台灣社會性質論」來試圖消解本土論者的論述在陳映真建立「冷

戰體制論」期間他要指出台灣在冷戰年代當中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的種種問

題並且在「國共分斷」之下遺忘了「民族使命」而無法促成「民族團結」來

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來解決問題而「台灣意識」也是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產

生的而《人間》雜誌與當中建構的「冷戰體制論」可說是做為「台灣社會性質

論」之準備之後人間出版社發行「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他積極參與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交流甚至是在《海峽評論》上發表政治評論他試圖透過「台灣

社會性質論」來將台灣殖民時期以降的不同歷史時期以馬克思主義進行歸納

做為和中國銜接的手段但是從「冷戰體制論」到「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中

「反獨促統」的政治性格也就越來越鮮明也就在於以「中國統一」的立場來策

動評論內容與方向 而陳映真從探討白色恐怖議題到《人間》雜誌建構「冷戰體制論」以至

於一九九年代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可說是他完成其所有論述的階段本章

第一節從《中華雜誌》的「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

上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筆者首先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如何透

過「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做為另一種民主化道路的思考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為

何無法促成「民族團結」其次進一步指出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如何思索台

灣戰後初期「左翼」歷史以及中國被迫害的民主化人士特別是戰後初期「左翼」

歷史就成為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的起點再次探討陳映真這個階段書寫

關於「白色恐怖」的歷史小說並試圖透過「左翼」民族主義者的理想來說明這

段歷史並且台灣戰後初期「白色恐怖」的歷史也是日後與本土論者進行詮釋

權爭奪的一部份而上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索

是其思索「冷戰體制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

依賴」整個論述架構中的歷史起點甚至是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的

「冷戰內戰」論述中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的重要部份 筆者在第二節進一步探討陳映真在《人間》時期所建構的「冷戰體制論」

這份刊物主要做為陳映真論述的基礎因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面臨到黨外與

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質疑他試圖重新解釋台灣戰後發展來消除「台灣意識」

因此「冷戰體制論」試圖重新解釋台灣與中國戰後的關係他在意的是「美蘇

冷戰」之下台灣如何在「依附美日」進行經濟發展而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

的歷史問題本節一開始從《人間》的「文化使命」談起並指出這份刊物並非

如現今評論者只視為「關懷弱勢」「為人民發聲」更重要的是做為陳映真「冷

戰體制論」之準備第二透過《人間》雜誌中陳映真所發表的文章考察「冷

233

234

戰體制論」的形成過程以及論述當中如何將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

鎖進「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架構中本節最後則是分析陳映真在

《人間》時期所寫下的小說〈趙南棟〉視察他如何將「冷戰體制論」運用到小

說創作當中 最後筆者在第三節分析一九九年代陳映真所建構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而「冷戰體制論」做為「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特別是越到後期「冷戰體

制論」也越來越被陳映真強調他的「中國統一」政治立場也越來越明顯並且

在「左翼」論述運作過程中「反獨促統」的目標也就凌駕了「階級」思考一九

九年代他更為積極地與中國交流強調「中國統一」立場另一方面他也將

自身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角色除了延續一九八年代探討白色恐怖議題

在《海峽評論》撰寫政治評論「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的發行等等都成

為他這個階段建立「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重要來源其次筆者探討陳映真和本

土論者的各種論戰除了《中外文學》上知識份子對於本土化的議題討論之外

他也和張良澤陳芳明藤井省三進行論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統一」的政治

目標非常鮮明他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二元對立關係來視察台灣文學發

展過程實際上並沒有擺脫過去殖民者所設定的殖民主義話語邏輯甚而論述在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運作過程中反而不斷將自身拋向邊緣位置儘管他的

聲明蒸蒸日上他的論述看似想要擺脫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囿限但實際上他

還是被這套殖民主義的二元對立話語邏輯所束縛也重新反映出台灣歷史過程中

無法擺脫的被殖民者的形象

第五章 結論

本論文《「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

形成與開展》試圖建立一個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過

程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各種母題中逐漸開展出「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

索並且這個階段已經具有本質化刻板化的現象之後他逐漸醞釀出「民族」

文藝道路趨向並且因為「同溫層」中知識份子的「騷動」而導致「民主台灣聯

盟」案趙剛在分析陳映真早期作品時認為 陳映真的文學創作從不是站在一種啟蒙高位去宣揚某些「理論」「意識

形態」或是「立場」歸根結底這是因為他不是因「己知」而寫而是

因困思而寫擺在一個對照的光譜中陳映真是一個左派是一個統派

這些都無需爭議也不必爭議但陳映真文學的意義與價值並不在於它宣

揚了左派或統派的觀點與見解好比我們所熟知的某一種「社會主義現實

主義」文學或藝術的營為作用1 趙剛因為只分析其早期小說作品而並沒有真正放在台灣社會現實與歷史關係當

中考量才會產生「陳映真是一個左派是一個統派這些都無需爭議也不必爭

議」的說法只就文學創作來看當然就看不見陳映真評論中「站在一種啟蒙高

位去宣揚某些『理論』『意識形態』或是『立場』」的現象此外陳映真早

期小說在刻板化本質化的小說敘事結構中產生貶抑的現象這些雖然的確可說

是「因困思而寫」但也無法說明他「從不是站在一種啟蒙高位」因為小說中的

知識菁英視角反而決定了小說中的位階關係他所關懷的核心母題甚至是小說

人物不斷將自身與他者排除來建立自我的過程趙剛將陳映真擺放在一個「左

派」「統派」位置但卻又一再地標榜陳映真小說中「左翼」「第三世界」的視

野甚至不斷藉此來批駁所謂「愛台灣」的「民粹主義」2其實他自己的詮釋

內部就已產生極大的矛盾甚至反而一再簡化扭曲了陳映真不同時期思想創

作的複雜性 而一九七五年陳映真出獄之後銜接上「反帝民族意識」建構其「第三世界

論」他的「第三世界論」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在〈「鄉土文學」的盲

點〉一文當中已然展現並且在「左翼」階級分析過程中批判葉石濤沒有上升

1 趙剛著〈代序為什麼要讀陳映真〉《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9 2 比如趙剛在分析〈加略人猶大的故事〉時曾經指出「而在這個終站裡的『左翼』社會與文化

理論只能口沫橫飛地剝解與批判自戀文化或商品拜物教或以各種巧奇的方式將『愛』解構

將愛等同於『愛的政治』完全無能於直面『愛』在被這個無能所填塞得心智空間中右翼民粹

主義得以一種奮銳黨的方式使『(恨裡的)愛』成為了一個極強力的動員論述好比『愛台

灣』」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

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08

235

至「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藉此消解台灣文學當中的「分離主義」此

外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逐漸完成也就是要學習「第三世界」

的「民族性」藉由「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台灣的影響這

也是他為何會抨擊黨外「分離主義」「台獨」傾向甚至是「中產階級」運動的

原因並且他的「第三世界論」在文學上強調「第三世界文學」「民族文學」來

對抗西方的文化與文學藉此消解台灣文學「自主性」然而這個階段他面臨到

黨外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質疑甚至是吸收了他的「第三世界論」這也是他

之後會不斷質疑「台灣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因為他認為這是「中國民族」無法

團結的原因而要解釋「中國民族」無法團結的原因才有《人間》時期「冷戰

體制論」的進一步開展 而陳映真在《人間》時期開展出「冷戰體制論」以至於一九九年代的「台

灣社會性質論」建立的過程中開始試圖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銜接起來首先

「冷戰體制論」來解釋台灣戰後在冷戰年代中依附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情

況並且遺忘了「國共分斷」的民族歷史才會產生所謂的「分離主義」的問題

而在這套論述中會強調「國共分斷」問題其實也就有了必須「民族統一」的意涵

要藉此達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只不過這個階段陳映真還

沒有直接說出來而已直到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建構過程中陳

映真越來越偏向「中國統一」的「政治正確」來發表評論這套論述透過歷史發

展性質的分期將台灣與中國連繫起來陳映真以其「中國統一」理想來將台灣鎖

進他論述框架裡的「中國」這個時期「反獨促統」的意識形態主導了他的評論

方向固然他是個眾所皆知的「統一論者」但無論是統獨雙方在研究陳映真時

許多台灣歷史的脈絡都並未清楚掌握甚至直接將陳映真視為一個堅定不移的

「左翼」知識份子這些都對於陳映真在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學上的定位並無助益 因此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在不同階段的形成與開展其實呈現出

不同的複雜的意義陳映真在這條漫長的「中國民族認同」的追尋道路上固

然以左翼階級分析批判台灣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發展情況但他念茲在茲的問題

仍是台灣內部「分離主義」的敵人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論點往往也就從「左翼」

階級問題位移到「民族」問題的討論上特別是一九九年代以後陳映真的左翼

中國民族主義論述越來越具有「政治正確」的意涵他在「中國統一」使命下強

調「左翼」知識份子的重要性藉此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連帶關係比如他在

〈「兵士」駱駝英的腳蹤〉一文中描述羅鐵鷹在戰後初期來台和台灣文學家進

行論爭的過程認為他「展開了富於科學性的深刻的論述歷史性地提高了台

灣的文學批評視界為台灣左翼文藝思潮標示了一個新的高度」3然而在戰後

初期台灣人面對國民政府以「奴化」來貶抑經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作家二二八事

3 許南村著〈「兵士」駱駝英的腳蹤〉頁 68收錄於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

出版社1999 年 9 月

236

件爆發後台灣作家更加小心翼翼地發表文章但這些政治權力的問題也都是陳映

真不願意面對的他在文章結尾中指出 羅鐵鷹的一生是在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成長在四十年代和平建

國民主革命的浪潮中經受了鍛鍊在三十歲前後的壯年迎接了大革命的

勝利而後遍歷了肅反反右和文革的風風火火的一代人的典型熱情

正直純潔對真理對光明與幸福對人的終極的解放和祖國的新生懷

抱著不渝的信念但羅鐵鷹和他幾個東渡台灣的朋友在一九四七年到四

九年間對台灣文學的思想與批評的提高和啟蒙所作的巨大貢獻卻是他這

一代其他的人所不及的然而覆按羅鐵鷹半生的腳蹤對於因為新中國受

到帝國主義強權長期環伺而對營壘內部歇斯底里地要求忠貞和純潔把解

放與自由的人間的理論與哲學變成神學和教諭對人民施行宗教裁判從

而打擊傷害和枉屈了成千上萬向羅鐵鷹一樣優秀正直對革命和解放

矢志不移的幹部群眾和知識份子不能不說這是中國無產階級運動最

驚心動魄最慘痛最悲劇性的教訓吧4 陳映真同情羅鐵鷹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過程中遭受到鬥爭的命運認為「這是中

國無產階級運動最驚心動魄最慘痛最悲劇性的教訓吧」但是他在探討台灣

戰後初期歷史時國民政府的政治權力問題也就被擺放到一旁在台灣文學史上

羅鐵鷹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歷史地位這些都是在將左翼知識份子「神聖化」的過

程中所略而不談的部份戰後初期中國「左翼」知識份子來到台灣後實際上還

是延續官方視台灣人受日本「奴化」影響的說法將台灣文學貶抑到一個次等的

地位甚而這些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後回到中國在陳映真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戰

後初期的歷史時也就忽略掉這些歷史事實與權力運作過程比如游勝冠就曾經

指出 當時參與論戰的中國論者不管是右翼還是左翼知識份子他們論及台

灣文學的重建問題時都只是延伸戰後中國官方的統治立場忠實地再生

產中國官方統合台灣的殖民論述而已即使像駱駝英這種統派論者所極力

吹捧的左翼進步知識份子不僅不曾就戰後台灣人民所承受的壓迫表達過

同情在排除台灣特殊性時反而比所謂右翼知識份子更加偏激更不手

軟石家駒陳映真不管他們實際的作為與說法對台灣作家造成什麼傷

害只因為他們和自己一樣是左統的就做出他們是「進步的」的論斷

是很難讓人信服5

4 許南村著〈「兵士」駱駝英的腳蹤〉頁 72-73收錄於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

間出版社1999 年 9 月 5 游勝冠著〈誰在隱藏不利其教義的證據統派論者對戰後第一場台灣文學論戰的詮釋的

再商榷〉頁 1000收錄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

集》台北國史館2004 年 11 月

237

陳映真會對這些戰後初期來台的中國文學論者抱持肯定其實在他與陳芳明的論

戰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在陳映真宣稱這些中國來台的左翼左家是「做出他們是『進

步的』的論斷」時從而也就為了其「中國統一」之使命而枉顧台灣作家當時被

貶抑被壓迫的現實 而現今陳映真的「左翼」精神同樣在陳光興趙剛的評論中並沒有真正放

回到時代脈絡中考察在現今的研究中也並非只有陳映真被賦予「左翼」的封

號而已當年因為「民族」道路而「騷動」的知識份子也往往被直接冠上「左

翼」的頭銜畫家吳耀忠即是一例比如林麗雲在其《尋畫》一書當中指出 由尉天驄的姑媽尉素秋出資尉擔任主編的《文季》是標誌台灣戰後文

學刊物從現代主義過渡到現實主義的重要刊物也是陳映真吳耀忠首次

嘗試通過藝文表現實踐社會主義信仰的施力舞台6 一九六六年出版的《文學季刊》在現今被視為是一份陳映真與吳耀忠等人實踐

「現實主義」「左翼」的刊物被定位為他們「嘗試通過藝文表現實踐社會主義

信仰的施力舞台」然而如筆者第二章第三節指出《文學季刊》此時仍具有強烈

的現代主義風格這些知識份子追尋「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受到中國文革影響

但是此時台灣並沒有革命的現實基礎這些知識份子只能算是因「左翼」而產生

「民族」道路的「騷動」甚至林麗雲自己在《尋畫》當中也曾指出吳耀忠早期

師承李梅樹「至於吳耀忠在他們(筆者註指「五月」與「東方」的成員)眼

裡也就成了『只是李梅樹的翻版台陽的餘緒』」7李梅樹的畫作雖然「寫實」

但也並不會被視為具有「左翼」風格「左翼」必須要結合其社會實踐之意義來

進行界定就不會只是因為吳耀忠受「左翼」思潮影響更不會因為信奉「左翼」

思想就將之界定為「左翼」知識份子這也是林麗雲直接認定「當時陳(筆者註

指陳映真)已是位堅定的左翼文藝青年」8而缺乏台灣歷史與文藝發展脈絡複雜

性的掌握此外陳映真「中國民族」的道路追尋過程中可以發現其「左翼」

定位是在一九九年代後才真正銜接上的並且「左翼」也只是他藉此銜接上與

中國之間的連帶關係的一部份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他出獄後銜接上「反帝民族意

識」他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如何在「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台灣

社會性質論」展現出不同的思辨過程

6 林麗雲著〈深夜與天明之間〉《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年 3 月頁 90 7 林麗雲著〈成為一名畫家〉《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 年

3 月頁 67 8 林麗雲著〈深夜與天明之間〉《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年 3 月頁 89

238

陳映真並未真正擺脫「被殖民者」的心靈矛盾狀態儘管他一再地批判殖民

主義與皇民文學但他最終還是重新複製了殖民者的話語邏輯特別是他出獄後

旋即銜接上「反帝民族意識」透過「第三世界論」的左翼位置來強調「民族文

學」但在這個過程中更側重於打擊「分離主義」的敵人從而也就不願意正視

官方長期以來以反共民族敘事壓制台灣的主體性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檢視本

土論者他也在強調民族文學第三世界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的同時也不斷在

「殖民被殖民」的二元對立框架中將自身拋向受宰制的「他者」位置上邱士

杰曾經就陳映真批判「分離主義」的過程時指出 80 年代陳映真的分離主義批判有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當時的陳映真在一

定程度上接受或者無法徹底反駁分離主義論述的某些論點特別是強調日

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社會的「先進」與同時期大陸社會的「落後」並認

為兩者的差異是戰後一系列衝突與悲劇的產生原因「先進台灣落後大

陸」的觀點是 1977 年陳映真撰寫〈「鄉土文學」的盲點〉批判葉石濤的〈台

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時就存在的觀點但陳映真對於這種觀點的態度很矛

盾一方面他批判這種觀點因為這種觀點正是分離主義論證兩岸異質

性的論證另一方面他又承認這種觀點因為他也認為台灣在日本殖民

統治下「資本主義化」9 文中所指出陳映真在這個階段無法克服「強調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社會的『先

進』與同時期大陸社會的『落後』」的問題如果放回到時代脈絡中考察比如

陳映真在批評鍾理和〈夾竹桃〉時「他在中國大陸所看見的是數百年來帝國主義

和國內舊勢力在中國所造成的可悲的落後和貧困」以及鍾理和拒絕承認「自己

在民族人種上和中國人有相同的地方」10他抨擊鍾理和因為「民族落後」而

拒絕承認自身是「中國人」但是陳映真仍然重新陷入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當中

他還是在「進步落後」的界定標準之下無法真正自我肯定因為這套被預設的

「進步落後」的二元對立框架正是殖民者話語邏輯的一部份甚至他之後在〈讀

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一文中將中國視為一個「落後」的國家時為了

要證明台灣不比中國「進步」因而下定論指出台灣作家讀過的西方文學作品不

會超過中國青年11這些都是陳映真陷入殖民者「先進落後」的話語邏輯的證

明實際上他也並未真正釐清「第三世界」在殖民與被殖民狀態下的複雜糾葛 現今研究者也將陳映真的思想視為繼承了魯迅的精神但是往往忽略掉兩者

9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陳映真

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259-260 10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107 11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5

239

之間的差異性比如錢理群曾經指出 在他們看來導致這樣的人的奴隸狀態的奴役關係廣泛地存在於現代社

會來源於各個方面並且會不斷再生產是永遠存在於此岸世界的而

作為一個批判的知識份子自己的歷史使命就是用彼岸烏托邦的終極性

的立人理想照亮此岸的黑暗對來自一切方面的以各種形態特別是以

最新形態出現的奴役力量進行無情的接露與批判不斷向社會發出警

示這樣的批判就必然是全面而徹底的而且是永無休止的這就是魯

迅所說的「永遠不滿足現狀」要作「永遠的革命者」的真實而豐富的涵

義也是魯迅要提倡「韌性戰鬥」的最基本的原因這大概也是人們所說

的陳映真的獨特的「異端烏托邦」主義吧12 陳映真並非如他所言「對來自一切方面的以各種形態特別是以最新形態出

現的奴役力量進行無情的接露與批判」因為陳映真自己在批判的過程中不斷

將自身放置在一個「被奴役者」的心靈狀態下無論是小說中貶抑故鄉之人甚

至不斷刻板化台灣人外省人美國人的形象這樣的文學作品實際上並非如魯

迅一樣具有「左翼」「解殖」的思辨意味反而是在簡化的對立圖式當中重新複

製了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此外陳映真在「左翼」階級分析話語運作過程中

不斷轉移到「民族」立場上批判黨外具有「台灣意識」的「內部敵人」如果說

知識份子的批判是「用彼岸烏托邦的終極性的立人理想照亮此岸的黑暗」這樣

的「永遠的革命者」的幻想終究也只是個「烏托邦」而已強調「民族團結」「第

三世界」當中的「民族性」來對抗帝國主義反而將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的問

題懸置如本論文在第一章透過竹內好之言所指出的他的評論中「只會寫奴才

被聰明人所拯救或被傻子所拯救或者奴才自己起來打倒主人自己解放自己」13只不過他的對象是擺放在強調「民族文學」「第三世界文學」來進行「解放

鬥爭」並且也無法真正體會到台灣文學之所以「從ldquo人生最痛苦的夢中醒來

之後的狀態」14因為台灣文學長期以來必須在不同的政權干涉之下前進中國

民族主義甚至也是其中一種官方強行置入的意識形態而強調「民族文學」「第

三世界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與其文化在這個絕對化的對立圖式中還是重新證

明了自身「被殖民」的角色 陳映真不斷將自身拋向「被殖民者」「他者」位置的過程其實也可以透過

白永瑞的評論來得到另一種不同的詮釋白永瑞曾經指出 12 錢理群著〈陳映真和「魯迅左翼」傳統「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發言〉頁 59收

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3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6 14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6

240

比較陳映真與白樂晴兩人的觀點可知雖然兩人都具有重疊民族主義和第

三世界論的共同點但對陳映真而言正如他在〈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一文所言他不是從理論而是根據「具體的感性經驗」來認識第三世界

的而中國正是重要的媒介這是兩人的不同之處同時這也正是 1980年代後隨著台灣本土論的抬頭他的第三世界論之所已遭到「只不過是中

華主義的包裝」攻擊藉口之所在此後本土論掌握了主導權鄉土文學論

或第三世界文學論在台灣文壇被邊緣化那麼結果台灣論壇所失去的是

什麼所得到的又是什麼呢15

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以降以「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甚至是「台灣社

會性質論」來化約台灣現實從具體的歷史證據來看就不會像是文中所言「他

不是從理論而是根據『具體的感性經驗』來認識第三世界的」而「鄉土文學

論或第三世界文學論在台灣文壇被邊緣化」的原因也並非白永瑞等人以簡化了

的「本土論掌握了主導權」為藉口因為至今中國民族主義論者的聲音也持續與

本土論者抗衡在這個過程中國民政府當下戒嚴體制對台灣主義性的壓制問題反

而被陳映真等人忽視甚至統獨立場雙方至今仍持續爭執白永瑞所謂的「邊緣

化」毋寧說是一種「自我邊緣化」的過程 特別是一九八年代後期以降在台灣與中國民主化過程中陳映真也積極

開展與中國的交流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問題也是他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除了

天安門事件轉向批判學生運動路線錯誤之外甚至談論台灣與中國經濟發展時

轉而以「民族經濟」來討論也就馬克思主義的左翼政治經濟學思考轉移到「中

國統一」的使命上而不論中國快速朝向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道路的實質近

年來尉天驄也曾經感慨地指出 陳映真自稱他一生中最大的撞擊而又促使他做出改變的便是中國大陸的

文化大革命諸多因素讓他想像著那是一個人類新世紀的開始也因為如

此後來文革真相的揭發也就必然帶給他很大的痛擊這是讓人受不了

的他必須為自己取得解脫就在這一階段一九八八年台灣的「中國統

一聯盟」成立他當選第一任主席一九九年他率團訪問中國大陸

會見了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在官方的陪伴下參觀了很多建設這些物質方

面的成果又再一次重燃起對於中共世界的摯著他既然無法真正認識中

國大陸過去幾十年的血淚統治當然可以仍然用他一直肯定的法則去繼續

活在他夢想的烏托邦中於是在這以後他一直依然肯定中共當年的延

安整肅支持中共當局對六四事件的處理覺得文革是一場大的功業其

15 白永瑞著〈陳映真思想中民族主義與第三世界的重疊〉頁 563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241

態度之堅定和執著真讓人甚至多年的老友百思不得其解16 尉天驄站在批判文革的立場指出陳映真並未真正認清文革的暴力問題因而「仍

然用他一直肯定的法則去繼續活在他夢想的烏托邦中」而尉天驄指出陳映真以

「他夢想的烏托邦」來重新肯定毛澤東與中共政權因而他引用里爾克的詩句指

出「他們雖然經常反抗某種政治現實而又不知不覺陷入另一種現實政治的牢

籠中」而且「經常會一廂情願地把自己遵崇的政治主義當成判斷是非的唯一標

準」17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完成了論述中的「中國統一」理想只不過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否能如他所願這也並非能透過「一廂情願」的「民族情感」

所能解決甚至這些在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中國統一」的執著之下批判「台

獨」清理台灣文學中的「殖民遺毒」也就仍是他持續批判的焦點所在 因此本論文在梳理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的過程當中發

現陳映真越到後期反而「民族」思考越來越凌駕「左翼」階級問題在台灣歷史

與文學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他透過「左翼」階級分析進行思辨在「第三世界論」

運作過程中也就是強調「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並批判台灣

內部「分離主義」的敵人而在「冷戰體制論」期間則是藉由「美蘇冷戰國

共分斷安全依賴」來解釋台灣戰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拋棄過去「國共分斷」

藉此解釋台灣會產生「分離主義」導致「民族」無法團結的原因到一九九

年代以絕對化的「民族統一」立場來立論將自身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位

置而不願意中國文革後也逐漸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甚至是以「台灣社會性質論」

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並和本土論者進行論戰「反獨促統」的政治意涵也

就凌駕了內灣內部「階級」問題的思考「左翼」階級分析也就變成為他的「中

國統一」任務服務的工具因此陳映真在出獄後的論述過程當中實際上「民

族」越來越凌駕「左翼」這也是當今強調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論者的盲點所在

甚至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話語運作過程中也不斷將自身「民族」拋向他者

的邊緣位置 本論文《「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

形成與開展》至此進入尾聲筆者透過陳映真在台灣歷史與文學上所發表的評

論小說來掌握他的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在時代中的不同意涵他在台灣歷史與

文學上是值得借鏡的無論是認同中國或是台灣如何重新思考殖民主義的問

題如何重新探討「第三世界」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這些都還是要落實在地

基礎的討論而不是將論述抽離自時代脈絡之外甚至漠視當下體制中實質的壓

迫關係實際上陳映真到最後還是將自身不斷拋向被殖民者他者的位置上這

16 尉天驄著〈理想主義者的蘋果樹瑣記陳映真〉《回首我們的時代》台北INK 印刻文學

生活雜誌出版公司2011 年 11 月 24 日頁 252 17 尉天驄著〈理想主義者的蘋果樹瑣記陳映真〉《回首我們的時代》台北INK 印刻文學

生活雜誌出版公司2011 年 11 月 24 日頁 254

242

243

些是台灣當下知識份子在梳理殖民主義問題時無論是認同台灣還是中國無論

是否認同「左翼」往往因為民族認同階級立場選擇時而產生脫離現實的評論

這些無論是在台灣歷史或文學上甚至是當下台灣現實政治發展過程中都是不

斷要面對的課題

參考書目

一陳映真著作

(一)陳映真作品集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4萬商帝君》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我的弟弟康雄[小說卷1959~1964]》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2唐倩的喜劇[小說卷1964~1967]》台北人間

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3上班族的一日[小說卷1967~1979]》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4萬商帝君[小說卷1980~1982]》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5鈴鐺花[小說卷1983~1987]》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

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0走出國境內的異國[序文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

244

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 陳映真等著康來新彭海瑩合編《扭曲的鏡子關於台灣基督教會的若

干隨想》台北雅歌出版社1987 年 7 月 陳映真著《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陳映真著《春祭》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年 8 月 (二)陳映真單篇評論 陳映真著〈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第 2 卷第 5期1960 年 12 月 5 日頁 37-39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年 8 月頁 17-23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年 1 月頁 12-28 陳映真著〈中國的希望繫於國民的道德勇氣讀劉青「沮喪的回憶與瞻望」

後的一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頁 33-35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23期1982 年 2 月頁 23-25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時代的文學家和文學〉《中國論壇》第 18 卷第 3 期

1984 年 5 月 10 日頁 23-24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和平與團結寫在〈228 事件台中的風雷〉特集

卷首〉《人間》第 18 期1987 年 4 月 5 日頁 64-67 陳映真著〈關於「十三事件」〉《美麗島》第 1 卷第 3 期1979 年 10 月

25 日頁 47-49 陳映真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hellip〉《人間》第 1 期1985年 11 月 2 日頁 2-3 陳映真著鄭逸宇攝影〈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人

間》第 44 期1989 年 6 月 1 日頁 19-24 陳映真著〈解放被朝野歧視的台灣人〉《人間》第 38 期1988 年 12 月 1日頁 64-65 陳映真著蔡明德攝影〈洩忿的口香糖〉《人間》第 33 期1988 年 7 月 1

245

日頁 40-56 陳映真著蔡明德等攝影〈台灣戰後最大的農民反美示威〉《人間》第 30期1988 年 4 月 5 日頁 10-17 陳映真著〈發行人的話〉《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8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

文化評論國際研討會」結束時的致謝辭〉《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

頁 18-26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親愛的劉賓雁同志hellip〉《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4-17 陳映真著〈等待總結的血漬寫給天安門事件中已死和倖活的學生們〉《人

間》第 45 期1989 年 7 月頁 70-73 陳映真著〈虛構的珍珠港美國干涉主義下的金門和馬祖〉《人間》第 46期1989 年 8 月頁 74-77 陳映真著〈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人間》第 43 期1989 年 5 月 1 日

頁 8 陳映真著〈徬徨的武裝美國遠東基地國防與國共內戰國防的重疊與崩解〉

《人間》第 41 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44-49 陳映真著〈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58-61 陳映真著秦千圭攝影〈我們有韓國民族民主運動的傳統〉《人間》第

44 期1989 年 6 月頁 104-109 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

義〉《海峽評論》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21-37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

回應〉《海峽評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0-38 陳映真著〈帝國主義者和後殖民地精英評李總統和司馬遼太郎(上)〉《海

峽評論》第 42 期1994 年 6 月頁 23-27 陳映真著〈帝國主義者和後殖民地精英評李總統和司馬遼太郎(下)〉《海

峽評論》第 43 期1994 年 7 月頁 42-48 陳映真著〈時代呼喚著新的社會科學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演講於社會

科學院〉《海峽評論》第 80 期1997 年 8 月頁 58-63 陳映真著〈等待清算的後殖民台灣歷史評「皇國少年」李登輝〉《海峽評

論》第 103 期1999 年 7 月頁 21-24 陳映真著〈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

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 14 期第 2 期1997 年 12 月頁 57-76 陳映真著〈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

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 189 期2000 年 7 月頁 138-160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

246

文學》第 191 期2000 年 9 月頁 138-161 陳映真著〈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論爭

的話〉《聯合文學》第 194 期2000 年 12 月頁 148-172 陳映真著〈避重就輕的遁辭對於藤井省三〈駁陳映真以其對於其拙著《台

灣文學這一百年》的誹謗中傷為中心〉的駁論〉《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頁 176-197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月頁 66-72 陳映真著〈民族分裂下的台灣文學台灣的戰後與我的創作母題〉《明報

月刊》第 39 卷第 5 期2004 年 5 月頁 24-26 陳映真著〈現在是重大反省時刻陳映真總評國共兩黨民進黨及台獨〉

《財訊》第 132 期1993 年 3 月頁 157-162 陳映真著〈陳映真自剖「統一情節」陳映真我又要提筆上陣了〉《財

訊》第 132 期1993 年 3 月頁 163-165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1〉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8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2〉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9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3〉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10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4〉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11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5〉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12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1996 年 6月 10 日第 42 版 陳映真著〈紀念蘇慶黎〉《中國時報》2004 年 11 月 23 日第 E7 版 陳映真著〈懷念胡秋原先生〉《聯合報》2004 年 6 月 21 日第 E07 版 陳映真著宇文正記錄整理〈文學的世界已經變了〉《聯合報》2000 年 4月 11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兩種世界性的文學〉《聯合報》2003 年 9 月 15 日第 E07 版 陳映真著〈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上)〉《聯合報》

2001 年 1 月 12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下)〉《聯合報》

2001 年 1 月 13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上)〉

《聯合報》2006 年 2 月 19 日第 UN20 版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下)〉

247

《聯合報》2006 年 2 月 20 日第 UN20 版 陳映真著〈貿易和鴉片貿易〉《聯合報》1997 年 6 月 27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深刻教育我的一本書〉《聯合報》2004 年 11 月 18 日第 E07版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上)〉《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中)〉《聯合報》1998 年

4 月 3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下)〉《聯合報》1998 年

4 月 4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上)〉《聯合報》1998 年

7 月 5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中)〉《聯合報》1998 年

7 月 6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下)〉《聯合報》1998 年

7 月 7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善意的預警時代的錯置〉《中國時報》1994 年 7 月 11 日第

11 版 陳映真著〈警戒第二輪台灣「皇民文學」運動的圖謀讀藤井省三《百年

來的台灣文學》批評筆記(二)〉收錄於陳映真主編《告別革命文學兩岸

文論史的反思》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 月頁 143-161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

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7-23 陳映真著〈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試評「亞細亞的孤兒」〉《孤兒的歷

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83-95 陳映真著〈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313-328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97-109 陳映真著〈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

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25-32 陳映真著〈試評「打牛湳村」〉《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

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11-133 陳映真著〈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

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39-54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4 年 9 月頁 163-173 陳映真著〈試評「金水嬸」〉《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248

社1984 年 9 月頁 145-156 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

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15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13-29 陳映真著〈鞭子和提燈代序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知識人的偏執》

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19-28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

破天驚[訪談卷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7 陳映真著〈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

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8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15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6-21 陳映真著〈斷交後的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22-24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33-41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得幾些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55-61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8-75 陳映真著〈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7-103 陳映真著〈綠島的風聲和浪聲〉《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4-108 陳映真著〈打起精神英勇地活下去吧懷念繫獄逾三十三年的友人林

書揚和李金木〉《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09-115 陳映真著〈醫學和文學上的幾個共同思考〉《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36-155 陳映真著〈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5-111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

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日頁 103-116 陳映真著〈致一群「自由人」〉《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

249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5-79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1-92 陳映真著〈注視一件在逐漸株連擴大中的文字獄我們不服台北地院的兩

個錯誤判決提出上訴之理由〉《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頁 117-134 陳映真著〈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

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11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

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3-21 陳映真著〈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

[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3-28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9-33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陳

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5 月 10 日頁 71-120 陳映真著〈建立真正獨立的產業工會從兩山礦難和美資華納利電子公司

工人爭議說起〉《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25-128 陳映真著〈台灣的殖民地體質也談台灣的過去與未來〉《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頁 45-60 陳映真著〈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頁 7-21 陳映真著〈一個罪孽深重的帝國〉《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 陳映真著〈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收錄於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亞洲華人論壇》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 年頁 3-10 許南村著〈關於「劇場」的一些隨想〉《劇場》第 2 期1965 年 4 月 1 日

頁 116 許南村著〈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

頁 1-11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12 月頁 81-89 許南村著〈「兵士」駱駝英的腳蹤〉收錄於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

北人間出版社1999 年 9 月頁 65-73

250

(三)編著與翻譯 陳映真等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年 9 月 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

版社1998 年 11 月 陳映真主編《告別革命文學兩岸文論史的反思》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12 月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年 3 月

二文學著作

王文興著《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 3 月 王文興著《龍天樓》台北大林出版社1982 年 3 月 10 日 白先勇著《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 年 3 月 10 日 江南著《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1 月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93 年 9 月 理定等著魯迅等譯《豎琴蘇聯同路人小說選》台北慧明文化2002年 4 月 彭瑞金著《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 年 9 月 5日 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5黎明前的台灣》台北遠行出版社1980 年 2月 黃春明著《兒子的大玩偶》台北大林出版社1983 年 8 月 10 日 楊蔚著《跪向升起的月亮》台中水牛出版社1968 年 4 月 20 日 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 年 5 月 黃皙暎著陳寧寧譯《悠悠家園》台北INK 出版社2002 年 7 月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鄭秋水等譯《巨斧》台北遠行出版社1978年 3 月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著馮亦代譯《蝴蝶與坦克》台北仙人掌出版

社1970 年 11 月 20 日

三研究專書

(一)中文著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8 月 王曉波著《台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6 年 11 月

251

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0 年 11 月 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日 呂正惠著《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 何明修著《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台北台灣勞工陣線2008 年 2月 宋澤萊著《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 年 7 月 1 日 季季著《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 孤影著《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社1972 年 4 月 邱貴芬著《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

1997 年 9 月 1 日 林麗雲著《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 年 3月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4 年 7 月 胡秋原著《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上)》台北學術出版社1980 年 3 月 胡秋原著《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下)》台北學術出版社1980 年 3 月 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

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社1986 年 12 月 1 日 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 封德屏總編《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

社2009 年 11 月 唐文標著《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5 月 尉天驄著《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 尉天驄著《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 尉天驄著《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郭紀舟著《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

二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 年 6 月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台北前衛

出版社2013 年 6 月 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

誌社2011 年 11 月 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

誌社2011 年 11 月 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 亞洲華人論壇》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

252

年 陳芳明著《探索台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年 9 月 陳鼓應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20 日 葉石濤著《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 年 1月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 年 6 月 葉石濤著《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 年 4 月 彭明輝著《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 1 月 彭瑞金著《台灣文學沉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 年 6 月 彭懷恩著《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2 年 10月 張良澤著《張良澤海外集》彰化彰縣文化1995 年 6 月 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宏達呂俊甫吳大中

金神保孫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等著《展望國是》台北環

宇出版社1973 年 8 月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月 游勝冠著《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出版

社2012 年 4 月 曾健民編委會編《東亞後殖民與批判》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10 月 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 年 9 月 曾萍萍著《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年 12 月 楊祖珺著《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 年 9月 25 日 楊碧川著《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8 月 楊蔚著《為現代畫搖旗的》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8 年 11 月 30 日 楊蔚著《這一代的旋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 年 趙遐秋著《生命的思索與吶喊陳映真的小說氣象》台北人間出版社2007年 10 月 趙剛著《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 趙剛著《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

社2013 年 4 月 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 黎湘萍著《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鄭鴻生著《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

253

聯經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 戴國煇著《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遠流

出版社1994 年 5 月 16 日 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年 4 月 (二)翻譯著作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漢譯林書揚校訂《台灣戰後經濟分析》

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年 2 月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8月 1 日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

些故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

游常山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出版社2004 年 1 月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

坊文化2009 年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華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

坊2009 年 11 月 盧卡奇(Georg Lukaacutecs)著張翼星譯杜章智沈起予主編《列寧》台北

遠流出版社1991 年 10 月 16 日 喬治弗蘭克爾(George Frankl)著褚振飛譯《文明烏托邦與悲劇》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年 12 月 帕爾塔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著范慕尤楊曦譯《民族主義思想與殖民

地世界一種衍生的話語》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年 10 月 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

單篇期刊與論文

254

(一)《筆匯》《文學季刊》《文季》 本刊編輯部〈編輯室〉《筆匯》第 2 卷第 6 期1961 年 1 月 5 日頁 2 辛鬱著〈同溫層〉《文學季刊》第 3 期台北文學季刊編輯委員會1967年 4 月 10 日頁 177-182 尉天驄著〈大山〉《文學季刊》第 1 期1966 年 10 月 10 日頁 92-113 許常惠著〈民歌採集日記〉《文學季刊》第 5 期1967 年 11 月 10 日頁

133-139 編輯室〈發刊詞我們的努力和方向〉《文季》第 1 期1973 年 8 月 15 日

頁 1-2 張良澤著〈戰前在台灣的日本文學以西川滿為例〉《文季》第 2 卷第 3期1984 年 9 月頁 16-27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頁前無頁碼 (二)《中華雜誌》 本社〈支持政府對釣魚台列嶼立場〉《中華雜誌》第 8 卷第 87 期1970 年

10 月頁 3 本社〈貫澈國策乎投降田中乎斥駁知日派及其代言人聯合報〉《中

華雜誌》第 10 卷第 112 期1972 年 11 月頁 7-12 本社〈我們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中華雜誌》第 7 卷第 68 期1969年 3 月頁 5 胡秋原著〈評邏輯實證論〉《中華雜誌》第 1 卷第 2 期1963 年 9 月 16 日

頁 2-8 何浩若著〈美國孤息份子與台灣「獨立」運動〉《中華雜誌》第 6 卷第 10號1968 年 10 月 25 日頁 7-11 胡秋原講孟德聲譯〈中國共產主義之前途與第三世界〉《中華雜誌》第

10 卷第 4 期1972 年 4 月頁 28-37 胡秋原著〈為學術詐欺告各有關方面論不可誤人子弟及要有一個師道尊

嚴運動〉《中華雜誌》第 4 卷第 5 期1966 年 5 月 16 日頁 13-23 胡秋原著〈從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始〉《中華雜誌》第 17卷第 186 期1979 年 1 月頁 9-18 胡秋原著〈超越俄化主義與退化到五四以前的西化〉《中華雜誌》第 17 卷

第 191 期1979 年 6 月頁 4-8 胡秋原著〈大陸與台灣之現狀及其將來七月三十日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

究所講〉《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30 期1982 年 9 月頁 17-25 胡秋原講〈尼克森訪問中共後之世界形勢與海外青年愛國運動〉《中華雜誌》

第 10 卷第 106 期1972 年 5 月頁 24-38 胡秋原著〈談「人性」和「鄉土」之類〉《中華雜誌》第 15 卷第 170 期

1977 年 9 月頁 15-20

255

徐高阮著〈不容以私心害國〉《中華雜誌》第 4 卷第 1 號1966 年 1 月 16日頁 8 張紹達著〈旅美台灣長老教會與「台獨」〉《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6 期

1978 年 3 月頁 9-11 曾祥鐸著〈三十年來台灣海峽的兩邊〉《中華雜誌》第 18 卷第 201 期1980年 4 月頁 8-11 曾祥鐸著〈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中華雜誌》第 16卷第 175 期1978 年 2 月頁 21-22 編輯部〈關於疾風陰謀暴力集團之目的及其做賊喊賊手段之說明書〉《中華

雜誌》第 18 卷第 200 期1980 年 3 月頁 29-39 劉添財著〈台灣魂的復甦〉《中華雜誌》第 12 卷第 134 期1971 年 9 月

頁 48 鄭學稼著〈中國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

1981 年 10 月頁 12-15 W Barrett 著程石泉譯〈二十世紀實證主義面面觀(上)〉《中華雜誌》第 2卷第 4 期1964 年 4 月 16 日頁 18-19 W Barrett 著程石泉譯〈二十世紀實證主義面面觀(下)〉《中華雜誌》第 2卷第 4 期1964 年 4 月 16 日頁 21-23 (三)《夏潮》 北屋著〈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夏潮》第 3 卷第 4 期1977年 10 月 1 日頁 16-20 唐狷著〈「第三世界」究竟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卷第 4 期1978 年 4 月頁 40-42 唐狷著〈一段可能的對話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5 期1978年 5 月 1 日頁 58 陸文俊著〈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理論的再檢討〉《夏潮》第 2 卷第 4 期1977年 4 月 1 日頁 77-80 張春新著〈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夏潮》第 4 卷第 6 期1978 年 6 月 1日頁 32-37 (四)《夏朝論壇》 趙定一著〈追究「台灣一千八百萬人」論〉《夏潮論壇》第 12 期1984 年

3 月頁 14-18 趙福島著〈再論「台灣一千八百萬人」論〉《夏潮論壇》第 14 期1984 年

5 月頁 14-17 編輯部〈黨外重大敗北以後helliphellip〉《夏潮論壇》第 12 期1984 年 3 月頁

5-6

256

編輯部〈嚴守抗議者的倫理操守從海內外若干非國民黨刊物聯手對「夏

潮」進行政治誣陷說起〉《夏朝論壇》第 13 期1984 年 4 月頁 5-6 編輯部〈停止爭論加緊反省從頭做起〉《夏潮論壇》第 14 期1984 年

5 月無頁碼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第 12 期1984 年 3 月頁 29-35 (五)《文學界》《台灣文藝》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1-3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文學界》第 8 期1983 年 11 月頁 1-3 葉石濤著〈再論台灣小說的提昇與淨化〉《文學界》第 5 期1983 年 1 月

頁 1-3 編輯室〈編後記〉《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21-222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10-40 李喬著〈文學的鄉土性與世界性〉《台灣文藝》第 80 期1983 年 1 月頁

11-21 李喬著〈台灣文學正解〉《台灣文藝》第 83 期1983 年 7 月頁 6-7 黃明川著〈藍天白窗孤影人留美攝影家柯錫杰的藝術〉《台灣文

藝》第 96 期1985 年 9 月頁 200-206 張良澤著〈西川滿書誌〉《台灣文藝》第 71 期1981 年 3 月頁 157-165 彭瑞金著〈八年代的台灣寫實小說〉《台灣文藝》第 70 期1980 年 12月頁 215-231 彭瑞金著〈台灣文學的敵人在哪裡〉《台灣文藝》第 97 期1985 年 11月頁 22-28 鍾肇政著〈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盲點對「皇民文學」的一個考察〉《台

灣文藝》第 63 期1979 年 7 月頁 11-21 (六)《大學新聞》《大學雜誌》 王曉波著〈愛國才能反共〉《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3版 本報訊〈暢論世局盱衡當代 論壇社舉辦座談會 師生即將暢談民族主義〉

《大學新聞》第 283 期1972 年 12 月 4 日第 1 版 陳少廷著〈這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責任〉《大學雜誌》第 1 卷 1 期1968 年

1 月 1 日頁 4-5 陳少廷著〈紀念五四運動的第五十週年〉《大學雜誌》第 17 期1969 年 5月頁 3-4 陳鼓應著〈有關「職業學生」之說明〉《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月 1 日第 4 版

257

馮滬祥著〈鄭重聲明〉《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4 版 (七)其它黨外雜誌 文華著〈讀者論壇譁眾取寵〉《台灣政論》第 2 期1975 年 9 月頁 70 編輯室〈發行人的話我們想做的〉《台灣政論》第 1 期1975 年 8 月

頁前未註明頁碼 編輯室筆記〈「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亞洲人 19》第 4 卷第 1 期

1982 年 12 月頁 2 (八)《人間》 王俊傑著〈年輕人談〈趙南棟〉新登場的小說人物〉《人間》第 21 期1987年 7 月 5 日頁 133 育仁著〈「祝生活如意身心健康hellip」29 年前「陳懷琪」投書「自由中國」

的事件始末〉《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18-20 李文吉謝又青攝影葉根泉謝又青葉美雲郭孟橋訪問邱韻芳整理

本刊編輯部製作〈《新種族》一個隨機問卷的分析報告〉《人間》第 17 期

1987 年 3 月 5 日頁 96-107 官鴻志著蔡明德攝影〈青春的火焰大革會成立經緯〉《人間》第 24 期

1987 年 10 月 5 日頁 76-92 胡秋原口述梁辰攝影宋江英整理〈赤心巨筆的知識份子胡秋原的年青

時代〉《人間》第 17 期1987 年 3 月 5 日頁 86-95 柯錫杰攝影季季著〈搜巡在中國的邊陲上〉《人間》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42-63 郭力昕攝影余小民著〈性愛婚姻訪鍾思嘉教授談矛盾的大學生性愛

觀〉《人間》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106-107 陳映真著〈從寂靜深閨走入政治颱風眼獨門媳婦當縣長余陳月瑛的故事〉

《人間》第 40 期1979 年 2 月 1 日頁 64-73 曾淑美簡慧蓉整理〈各方說法〉《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2-13 張照堂攝影李明訪問〈如戲人生訪問張照堂〉《人間》第 2 期1985年 12 月 2 日頁 64-71 楊憲宏著〈總編輯的話〉《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14 莊淑琇錄音整理顏新珠攝影〈軍隊國家化與國防預算監督〉《人間》第 41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128-141 蔡明德攝影陳寧寧語譯陳映真著〈民眾和生活現場的文學黃皙暎

黃春明與陳映真的對談〉《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137-142 鄭健新著〈讀者信箱改善人權狀況〉《人間》第 19 期1987 年 5 月 5 日

頁 6-7

258

編輯部撰文〈別忙著歪曲歷史我們都還活著呢helliphellip〉《人間》第 18 期

1987 年 4 月 5 日頁 88-93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人間》第 16 期1987 年 2 月頁 11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7 期1986 年 5 月 2 日頁 4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10 期1986 年 8 月 2 日頁 4-5 編輯室〈1989《人間宣言》解放與尊嚴〉《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日頁 8-9 Joseph Reeds 攝影文宇哲田川信雄對談劉正武翻譯〈從漢擎山到白頭

山韓國學生運動的理論歷史與靈魂〉《人間》第 22 期1987 年 8 月 1 日

頁 28-41 (九)《中外文學》 邱貴芬著〈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

學》第 23 卷第 11 期1995 年 4 月頁 141-147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卷第 9 期1995 年 2 月頁 6-43 陳芳明著〈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

《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10-119 廖朝陽著〈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

學》第 23 卷第 10 期1995 年 3 月頁 102-126 廖朝陽著〈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

頁 105-109 (十)《聯合文學》 陳芳明著〈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

見〉《聯合文學》第 190 期2000 年 8 月頁 156-165 陳芳明著〈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斯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

見〉《聯合文學》第 192 期2000 年 10 月頁 166-179 陳芳明著〈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

識發明〉《聯合文學》第 202 期2001 年 8 月頁 150-167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

合文學》第 236 期2004 年 6 月頁 26-32 (十一)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白永瑞著〈陳映真思想中民族主義與第三世界的重疊〉收錄於陳光興蘇淑

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月頁 557-566 淺井基文著鄭宏譯〈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的台灣〉《台灣社會研

259

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45-363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第 78 期2010 年 6 月頁 215-268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 年代左翼份子的昨日今生〉《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第 84 期2011 年 9 月頁 137-241 陳光興著〈編案〉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編《陳映真文學與思想(上冊)》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5-8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收錄於陳光興蘇

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575-631 陳思和著〈試論陳映真的創作與「五四」新文學傳統〉收錄於陳光興蘇淑

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15-49 馮啟斌翻譯逐字胡清雅整理〈淺井基文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

(會後討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65-377 賀照田著〈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helliphellip陳映真八年代的思相湧流析論之一〉

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

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381-449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

會研究》第 76 期2009 年 12 月頁 377-391 趙剛著〈重建左翼重見魯迅重見陳映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7期2010 年 3 月頁 277-289 鄭鴻生著〈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8 期2010 年 6 月頁 9-46 錢理群著〈陳映真和「魯迅左翼」傳統「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發

言〉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

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51-65 (十二)其它 人間出版社編輯部〈出版贅言〉收錄於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

漢譯林書揚校訂《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年 2 月

頁 1-3 本社〈創刊旨趣〉《海峽評論》創刊號1991 年 1 月頁 3-5 白先勇著〈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收錄於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

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53-64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

史的分析〉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260

年 10 月頁 100-119 朱西甯著〈回歸何處如何回歸〉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204-226 朱雙一著〈「第三世界」視野與陳映真現實主義文學理念與創作〉《陳映真創

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163-212 李筱峰著〈台灣在野改革運動的歷史回顧〉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

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社1986 年 12 月 1 日頁 46-84 余光中著〈狼來了〉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

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264-267 林梵著〈越戰後遺症〉《陳映真作品集 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7-86 林瑞明著〈兩種台灣文學史台灣 VS中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7期2008 年 10 月頁 107-145 林瑞明著〈理想繼續燃燒〉收錄於陳映真等著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

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 年 9 月 24 日

頁 155-161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

義觀〉收錄於封德屏總編《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文訊雜誌社2009 年 11 月頁 241-299 武治純著〈「華盛頓大樓」初探〉《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

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1-87 彥火著〈陳映真的自剖和反省〉《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

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80-94 施淑著〈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文學》第 1卷第 1 期1990 年 4 月頁 193-205 施敏輝著〈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

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日頁 1-18 韋名著〈陳映真的自白文學思想及政治觀〉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

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月 1 日頁 32-56 洪銘水著〈陳映真小說的寫實與浪漫從「將軍族」到「山路」〉《陳映真

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日頁 4-33 南方朔著〈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收錄於

陳鼓應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頁 161-233 胡秋原著〈《中華雜誌》與陳映真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

261

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25-242 胡秋原著〈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

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1-44 陳明成著〈在「台灣進行曲」的年代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台灣

文學研究學報》第 9 期2009 年 10 月頁 291-327 陳明成著〈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反思陳映真〈後街〉等文〉《台灣

文學評論》第 10 卷第 3 期2010 年 7 月 15 日頁 163-185 黃連德著〈洗掉中國昏熱症的「科學」粧吧〉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

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日頁 133-151 尉天驄著〈都市青年的迷惘與徬徨〉《中國論壇》第 1 卷第 12 期1976 年

3 月 25 日頁 6-9 莊靈著〈瑣憶劇場時代的陳映真〉《文訊》第 287 期2009 年 9 月頁 55-56 單培著〈附錄我所認識的陳映真〉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

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40-144 喬太守著〈從「疾風」停刊談起〉收錄於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

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 日頁 193-204 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宏達呂俊甫吳大中

金神保孫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等著〈國是諍言〉收錄於《展

望國是》台北環宇出版社1973 年 8 月頁 7-40 張良澤著陳玉燕譯〈苦惱的台灣文學〉《淡水牛津文藝》第 3 期1999年 4 月 15 日頁 101-103 游勝冠著〈誰在隱藏不利其教義的證據統派論者對戰後第一場台灣文

學論戰的詮釋的再商榷〉頁 981-1003收錄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

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 年 11 月 彭歌著〈不談人性何有文學〉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

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45-263 楊旭昇著〈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

力》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頁 33-65 楊碧川著〈劉自然事件〉《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8月頁 163 銀正雄著〈墳地裡哪來的鐘聲〉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193-203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收錄於陳映真等

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頁 102-109

262

劉金華著〈中國現在的主要矛盾〉收錄於曾健民編委會編《東亞後殖民與

批判》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10 月頁 241-247 鄭明哲著〈台獨運動真的是資產階級運動嗎〉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

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日頁 119-131 鄭秀婷著〈誰的原鄉誰的失落評陳映真對鍾理和民族認同的曲解〉

《台灣文學評論》第 5 卷第 2 期2005 年 4 月頁 160-185 蔡明諺著〈向左轉向右轉重溯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收錄於國立成

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集》高

雄春暉出版社2008 年 6 月頁 473-519 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

第 93 期1981 年 1 月 1 日頁 23-32 蕭瓊瑞著〈絕對精準絕對明淨柯錫杰的攝影美學〉《藝術家》第

65 卷第 3 期2007 年 9 月頁 306-313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

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頁 99-113 白樂晴著林家瑄朱玫譯〈使超克分斷體制運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

收錄於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

社2010 年 11 月頁 81-120 白樂晴著林家瑄譯錄音整理〈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學概念〉

收錄於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

社2010 年 11 月頁 189-201 列寧著〈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收錄於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

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 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0 月

頁 92-97 霍華德懷南特(Howard Winant)訪問呂卓紅譯〈蓋婭特麗斯皮瓦克談庶

民政治〉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頁 233-254 帕沙查特伊(Partha Chatterjee)著張云箏林德山譯〈甘地及其對市民社會

的批判〉收錄於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 年 5 月頁 79-13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個世界劃分問題〉《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年 8 月頁 441-442

四報紙

張良澤著〈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

《聯合報》1998 年 2 月 10 日第 41 版

263

彭歌著〈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聯合報》1998 年 4月 22 日第 41 版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上)〉《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1 日第 8 版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中)〉《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2 日第 8 版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下)〉《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3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念討論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答陳映真先生(一)(上)〉《中

國時報》1984 年 4 月 22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念討論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答陳映真先生(一)(下)〉《中

國時報》1984 年 4 月 23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未易明再論依賴理論答陳映真先生(二)(上)〉《中國時

報》1984 年 5 月 15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未易明再論依賴理論答陳映真先生(二)(中)〉《中國時

報》1984 年 5 月 16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未易明再論依賴理論答陳映真先生(二)(下)〉《中國時

報》1984 年 5 月 17 日第 8 版 漁父著〈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答陳映真先生(三)(上)〉《中

國時報》1984 年 5 月 30 日第 8 版 漁父著〈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答陳映真先生(三)(中)〉《中

國時報》1984 年 5 月 31 日第 8 版 漁父著〈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答陳映真先生(三)(下)〉《中

國時報》1984 年 6 月 1 日第 8 版

五學位論文

王梅香著《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

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 1 日 朱玉如著《陳映真文學作品思想探討》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6 月 20 日 呂毓軒著《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

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 何恭佑著《《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

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吳政勳著《陳映真作品之政治批判以薩伊德理論為研究途徑》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6 月

264

265

李季鴻著《流動的臺灣陳映真與臺灣左翼文學史觀》桃園國立中央大

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林碧霞著《陳映真小說中意象的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徐致鈞著《階級與民族之間史明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高雄國立中山大

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108 陳弘岱著《《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台灣紀實攝影的影響》台北私立中國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2 年 7 月 許振福著《人間報導文學人間《人間》雜誌及其影響研究》台北國

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6 月 曾萍萍著《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0 年 管永仲著《陳映真小說主題研究》台北私立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

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6 月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 年 7 月 蔡孟莉著《陳映真小說人物角色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

士論文2012 年 1 月 鄭秀婷著《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6 月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 羅夏美著《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途徑》台南國立成功

大學歷史與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6 月 蘇慧雲著《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台南國立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40

附錄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小說敘事結構與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的關係

篇名 發表年份 小說母題 視角 時代的描繪 菁英視角下貶抑的客體形象 民族描繪 〈麵攤〉 1959915

《筆匯》第

1 卷第 5 期

戒嚴時代中警

官與麵攤夫妻

的權力關係但

小說並非要挑

戰這樣的關係

第三人稱旁觀視

角 警局中的安那

琪形象畫像中

的血腥畫面

無 無

〈我的弟弟康雄〉 19601《筆

匯》第 1 卷

第 9 期

討論慾望理想

與現實的關係 姊姊的視角來詮

釋自身與康雄

第一次產生貶抑

故鄉的敘事

無具體描繪 年邁的老人和一個不倫不類

的女孩子 無

〈家〉 19603《筆

匯》第 1 卷

第 11 期

成人理想與現

實的關係 第一人稱「我」

的 視 角 和 時

代故鄉之人做

出區隔

嘲笑父親「代議

制」美夢主角

的升學體制

故鄉之人的可惡的善心 無

〈鄉村的教師〉 19608《筆

匯》第 2 卷

第 1 期

時代與民族的

思索 吳錦翔的視角

貶抑故鄉 太平洋戰爭二

二八事件 鄉村之人與母親均喜好誇大 吳錦翔思索民

族問題的過程

〈故鄉〉 19609《筆

匯》第 2 卷

第 2 期

成人理想與現

實的關係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貶抑故

戰後哥哥曾前

往日本接受教

故鄉的煤灰家庭的衰頹哥

哥與其妻子的墮落「我」進

入城市追逐女子與墮落的生

266

〈死者〉 196010

《筆匯》第

2 卷第 3 期

成人理想與現

實的關係 林鐘雄的視角

貶抑故鄉 戰後台灣經濟

逐漸起飛 奔淫敗德的故鄉舅母不得

體的服飾舅母的女兒秀子與

礦工偷情並在都市裡從事妓

女的職業

〈祖父和傘〉 196012

《筆匯》第

2 卷第 5 期

成人與鄉愁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比女友

的位置優越

無具體描繪 母親所撫養的近乎畜牲的孩

子們陷入欺罔的幸福之中的

傻女孩

〈貓牠們的祖母〉 19611《筆

匯》第 2 卷

第 6 期

慾望與死亡 視角不斷轉換

祖 母 娟 子 老

師張毅

戰後娟子老師

的丈夫張毅具

有外省軍人身

份泉兒的父親

瘐死荒島獄中

娟子老師在每日的愛慾中捨

棄價值和意義痛恨祖母與

貓叔伯奪取父親產業家庭

負債丈夫張毅在愛欲中感到

征服殘殺的快樂

外省丈夫的經

〈那麼衰老的眼淚〉 19615《筆

匯》第 2 卷

第 7 期

五十幾歲的外

省男性慾望 外省人康先生的

視 角 來 詮 釋 青

兒阿金與阿金

的哥哥 (1)康先生面對青

兒 是 有 知 識 的

人感到微微的

羞恥 (2)康先生與青兒

戰後 描繪本省女性阿金鴨子似的

笨重腳步不倫不類的衣著

甚至對她微微感到厭惡她不

美麗像台灣下女一般憨憨

地微笑著的無識的眼神阿金

的哥哥是粗魯的本省男性形

象勸阿金回去嫁人於是康

先生父子倆合夥嘲笑了阿金

突顯外省男性

的孤獨小說

中開始突顯省

籍形象差異與

共同生活的故

267

看阿金與阿金的

哥哥明顯帶有

優越姿態 (3)康先生其實是

有地位人只不

過工廠倒閉 〈加略人猶大的故

事〉 19617《筆

匯》第 2 卷

第 9 期

民族與救贖之

道 猶大的視角來詮

釋 耶 穌 希 羅

底亞居拉與奮

銳黨人 (1)猶大看耶穌

高 貴 仁 慈 的 風

采相對於猶大

犬儒的智慧 (2)猶大相對於亞

居 拉 等 奮 銳 黨

人 以 及 希 羅

底明顯高了一

聖經故事改寫 相對於猶大的世界主義奮銳

黨人的褊狹思想瘋狂喊著要

處死耶穌的民眾猶大狡慧的

眼神骯髒的腰帶

透過猶大思索

民族如何解放

的過程肯定

耶穌具有愛與

和平的民族精

〈蘋果樹〉 196111

《筆匯》第

2 卷第 11

理想在墮落的

現實中幻滅 從全知視角轉移

到以林武治為主

的視角

不明顯林武治

彈唱的東洋曲

貧民街上鑑別貧富特別銳利

的貧民眼光故鄉之人期待發

生一些特別的事能叫他們忘

268

12 期合刊 記自己活著的事髒兮兮的野

小子們過著非人生活的居

民helliphellip懶惰的林武治 〈文書〉 19639《現

代文學》第

18 期

戰爭歲月的陰

影 外省人安某的視

角 相 對 於 淺

識不明白民族

歷 史 傷 痕 的 妻

子明顯高了一

戰後逐漸發達

起來並回憶抗

戰年代的歷史

傷痕

過去時代的殘酷對家和故鄉

的厭惡珠美是淺識的女子

聽安某訴說哥哥死在監裡的

經歷像是極慘淡的尼姑露

出幼稚得很的臉

外省人的歷史

傷痕

〈將軍族〉 19641《現

代文學》第

19 期

本省人與外省

人的共同生活

與情感

三角臉和小瘦丫

頭的視角 戰後本省人與

外省人共同生

活的故事

小瘦丫頭的故鄉在台東被家

人賣身到花蓮嘲笑三角臉和

小瘦丫頭死時像將軍的村里

之人

三角臉的大陸

生活經驗

〈淒慘無言的嘴〉 19646《現

代文學》第

21 期

在病院中思索

民族與現實問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 戰後追逐美式

理想的過程 虛偽的郭先生曾輕蔑高小姐

的才能自以為是的醫生肥

碩的護士高小姐認為她若無

其事的表情是可恥的虛偽

「我」批評大學同學比如以

「少數民族」名義考進大學的

同學阿牛有著討人厭的男性

主義

第一次描寫台

灣少數民族

批判同學余紀

忠 滿 腦 子 的

「美國生活方

式」同學都愛

好外國語言

但我們都是沒

有根的人

269

〈一綠色之候鳥〉 196410

《 現 代 文

學 》 第 22期

藉由「綠色的候

鳥」來象徵暗

示現代人甚至

是中國民族「迷

失」的生活精神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 戰後本省人與

外省人的關係 妻子是個多詭計有些虛偽的

女人並且饒舌因為妻子不

喜這隻綠色的候鳥「我」感

到有些忿忿直到妻子同情季

公的病妻因而「我」與妻子

接近了許多並消除了敵意

甚至妻子因為季公喪妻而難

過「我」才看到自己未曾知

道的妻子的另一面

同情並試圖理

解外省人的現

實處境

〈獵人之死〉 19652《現

代文學》第

23 期

談論慾望理想

與現實特別是

結尾強調歷史

從兇惡的近親

相姦的奧林帕

斯山時代轉移

到人的世紀暗

示著想要在人

間重新追逐人

類愛與希望的

理想過程

阿都尼斯與維納

斯的視角 神話傳說改寫 昏庸汙穢的充滿近親相姦

的諸神世界阿都尼斯是個輕

度誇大妄想症的孤獨的狐

疑的不快樂的人並且是個

笨拙的做愛者維納斯惡戲的

笑容她見過的男人都充滿弱

質的卑鄙的低賤的愚拙

的內底弱質

不明顯但結

尾阿都尼斯離

開 奧 林 帕 斯

山追尋夢中

的新國土追

尋理想也未

嘗不能是國民

政府撤退來台

之暗喻

〈兀自照耀著的太

陽〉 19657《現

代文學》第

描寫本省人的

處境批評中產

第三人稱視角 戰後台灣中產

階級的生活樣

中產階級本省人只看到自身

利益必須要反省自身利益

著重在本省人

的現實利益問

270

25 期 階級本省人的

現實利益要本

省人進行「同

族」的反省嘗

試理解「不同

族」的人

貌 相互理解「不同族」之人 題上強調這

些中產階級台

灣人受日本文

化 的 影 響 很

大只有透過

反省思考「同

族」「不同族」

之間的愛才

能拋棄這些利

益達成不同

民族之間的互

相理解 〈哦蘇珊娜〉 19669《幼

獅文藝》第

153 期值

得 注 意 的

是這篇文

章在 19633已發表在香

港的《好望

角》半月刊

描寫追求理想

與慾望的過程 第一人稱的女性

「我」的視角 不明顯 李是個好笑而自詡為天才的

人沉默得令人窒息的雜亂

而粗野的人只不過讀了一屋

子亂七八糟的書便成為驕傲

的貴族有著幾位懶惰而傲氣

的朋友盛是個狂野的傢伙

他們用夢支持著生活追求著

早已從這世界上失落或早已

被人類謀殺酷刑囚禁和問

吊的理想他們獨來獨往像

打破玻璃杯依樣輕易毀掉生

藉由末世聖徒

教會的外國人

比埃洛先生來

比較李盛兩

位中國年輕男

271

命 〈最後的夏日〉 196610

《 文 學 季

刊》第 1 期

刻劃不同類型

的知識份子裴

海東是反共思

維下的知識份

子鄧銘光和李

玉英是崇美的

知識份子鄭介

禾則是活在過

去的歷史當中

視角轉移裴海

東鄭介禾李

玉英

戰後追求美式

價值的台灣社

裴海東認為李玉英沒腦筋沒

思想沒深度他批評李玉英

要出國學什麼都一樣一條

牛牽出去回來還是一條牛

甚至認為李玉英是個 X 女

人搔首弄姿自私把一張

粉臉當做全世界淺薄他也

批評學生周蓉等女孩子成天

只知道打扮說老師們閒話

交男朋友鄧銘光崇美喝「榮

冠可樂」時指出人家的東西

是好的嘛他批評裴海東酸葡

萄阿 Q老頑固將五四運

動 與 現 代 的 文 學 都 是 共 產

黨他為李玉英申請美國男部

的學校跟她說那邊黑人波

多黎各人多夠討厭鄭介禾

則是活在自己過去的緬懷當

中李玉英認為裴海東用一種

自己都不曉得的悲屈的孤傲

望著自己但不否認他的批

評她認為鄧和裴都很自私

比較批判民

族當中不同類

型的知識份子

272

自作多情不懂得「風度」「教

養」是什麼簡直幼稚而這

裡的一切都讓李玉英生厭

了她要去投靠「康」當一

隻快樂的寄生蟹 〈唐倩的喜劇〉 19671《文

學季刊》第

2 期

刻劃崇洋媚外

的不同類型的

知識份子

第三人稱視角

聚焦在唐倩與情

人之間的關係

突顯戰後現代

化過程中的思

潮批評存在主

義新實證主義

唐倩遇到胖子老莫鄙惡地捨

棄詩人于舟免於猥瑣感的性

的解放論者擁護唐倩與老莫

同居試婚曾經有殺過人的

彪 形 大 漢 站 在 唐 倩 的 床 前

說「小倩你難道不知道我

有多痛苦」而使她快樂了好

幾個月胖子老莫批判越戰

但肯定美式的進步現代化

民主自由知識界中一大批

天生的犬儒的質疑論者因為

邏輯實證論而獲得了一種似

懂非懂的理論和方法羅仲其

因為唐倩的敏惠威脅著他感

到男性獨有的劣等感他必須

在永久不斷實證過程中換來

無窮的焦慮敗北感和去勢的

恐懼並回過頭來侵蝕著她的

批評民族在現

代化過程中

各種知識份子

的面貌

273

信心作者諷刺唐倩是社會中

許多「離不開媽媽」的「現

實」「沒有靈性」而又「意

志薄弱」的知識女子們的榜

樣此時學界尚仍肯定唐倩

之後唐倩選擇一個十分體面

的留美紳士被學界批評為

「下賤的拜金主義者」「民族

意識薄弱」的「洋迷」唐倩

終於「原來也只不過是一個惡

俗的女人」學工程的喬治

HD周崇尚美式標準是個極

端的性的技術主義者和胖子

老莫羅大頭一樣帶著無能與

去勢的懼怖感唐倩把喬治當

做到達目標的手段離開喬治

後嫁給軍火公司主持高級研

究機構的物理學博士 〈第一件差事〉 19674《文

學季刊》第

3 期

透過案件來突

顯思索戰後中

國民族知識份

子的道路追尋

杜警官「我」的

視角 戰後民族尋找

道路趨向的過

「偵辦案件是一種哲學是

一種helliphellip」這些是妻子不懂

的旅館老闆劉瑞昌膽小怕

事「我」笑了起來劉瑞昌

講話沒有要點讓「我」感到

透過胡心保自

殺案暗示國

民政府重新反

省「民族苦難」

的歷史

274

心煩劉瑞昌怕胡心保自殺影

響生意杜警官「我」則在意

夏季的新帽下半個月就要發

了 〈六月裡的玫瑰花〉 19677《文

學季刊》第

4 期

批判美式的自

由民主的欺罔

巴 爾 奈 與 艾 密

麗黃的視角 越戰期間台灣

做為美軍渡假

勝地

一個喝得爛醉的胖子說這兒

的娘兒們比東京的好一千萬

倍又夠味又便宜巴爾奈

黑色的手壓住艾密麗黃並不

白皙的手「你是一頭蠢驢

子」排長史坦萊伯齊惡戲

地對巴爾奈說這是你家族最

了不起的日子巴爾奈對艾密

麗黃說我是一個非洲的君

王你是王所鍾愛的妾巴爾

奈不喜歡這兒(台灣)或那兒

(越南)的稻田不喜歡那些

太陽那些惡意的森林以及

躲 在 林 子 裡 的 那 些 狗 娘 養

的像螞蝗一樣令人作嘔巴

爾奈認為醫生是一隻神氣兮

兮的鴨子(duck)而不是醫生

(Doc)是可恨的鴨子白人

曾經強暴巴爾奈的母親是骯

描寫不同民族

在越戰期間中

的壓迫關係

275

髒的豬巴爾奈希望把自己的

皮膚洗白艾密麗黃說自己

配不上巴爾奈巴爾奈說自己

是奴隸的子孫 〈永恆的大地〉 約 1966 年

之作友人

以 化 名 在

19702《文

學季刊》第

10 期刊登

回不去美好的

故鄉思索如何

在異鄉生活生

第三人稱視角

描寫父親兒子

與兒子的妻子的

關係

戰後本省人與

外省人的共同

生活樣貌

父親咒罵兒子是不肖的敗家

的東西兒子的妻子是俗麗

的肥胖的猙獰的結實的

女人她的笑臉是可怕的兒

子咒罵自己妻子是又臭又賤

的婊子紅毛水手是她拉來

的他踢著妻子的胸懷他帶

著病的慾情雖然她像是質樸

又肥沃的大地但他不曾愛過

她她像隻蠢肥的蟲豸活在

陰溼的洞穴裡妻子彷彿奴

婢直到懷了他的孩子才消除

對他的恐懼與恨

暗喻戰後中國

民 族 來 到 台

灣只能在這

塊土地上落地

生根繁衍

〈某一個日午〉 約 1966 年

之作友人

以 化 名 在

19738《文

季》第 1 期

戰後來台的外

省人高層對於

黨政圈的反思

與批評

第三人稱視角

描寫兒子房恭行

死後父親房處

長閱讀房恭行的

信 以 及 和 老

戰後的歷史與

政治問題 兒子房恭行在信中指出自己

活了二十幾年都只不過是你

們 時 代 所 惡 罵 的 腐 臭 的 蟲

豸像是腐屍被閹割的宦官

一般自己開眼後所見都是腐

戰後在台灣生

活的國民政府

高層房處長

藉由兒子房恭

行之死重新反

276

刊登 喜彩蓮的對話

過程 臭和破敗崇拜父親但也因

此輕蔑他也輕蔑自己無力

自救於一切的欺罔彩蓮是矯

健而俗惡的年輕女子引誘了

房恭行

思政治問題

〈纍纍〉 約 1967 年

之作友人

以 化 名 在

197911

《 現 代 文

學》復刊第

9 期刊登

戰後來台外省

軍人的慾望與

生活樣貌以及

他們在中國的

回憶

以第三人稱視角

來描寫外省軍人 戰後的外省軍

人的歷史記憶 無 中國民族在台

灣的生活樣貌

總計

篇名 被貶抑的客體 民族色彩 〈麵攤〉 〈我的弟弟康雄〉 ˇ 〈家〉 ˇ 〈鄉村的教師〉 ˇ ˇ 〈故鄉〉 ˇ 〈死者〉 ˇ

277

〈祖父和傘〉 ˇ 〈貓牠們的祖母〉 ˇ ˇ 〈那麼衰老的眼淚〉 ˇ ˇ 〈加略人猶大的故事〉 ˇ ˇ 〈蘋果樹〉 ˇ 〈文書〉 ˇ ˇ 〈將軍族〉 ˇ ˇ 〈淒慘無言的嘴〉 ˇ ˇ 〈一綠色之候鳥〉 ˇ ˇ 〈獵人之死〉 ˇ 〈兀自照耀著的太陽〉 ˇ ˇ 〈哦蘇珊娜〉 ˇ ˇ 〈最後的夏日〉 ˇ ˇ 〈唐倩的喜劇〉 ˇ ˇ 〈第一件差事〉 ˇ ˇ 〈六月裡的玫瑰花〉 ˇ ˇ 〈永恆的大地〉 ˇ ˇ 〈某一個日午〉 ˇ ˇ 〈纍纍〉 ˇ 總計25 23 17

278

補充說明

1上述圖表各個欄位仍必須要結合起來放在小說的整體敘事結構中進行理解才能理解陳映真早期如何在慾望理想與現實

家庭與成人等各種母題的討論上逐漸開展出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的母題而這些不同的母題也都和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的討論有諸多關係特別是家庭故鄉往往是受到貶抑的客體並區分出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時代特色在描繪「民族」議題時

基本上陳映真是座落在外省人的視角上只有〈兀自照耀著的太陽〉是從本省人的角度來看原本這些本省中產階級的利益而不顧「不

同族」利益是小說中批判的對象因此仍形成被貶抑的對象在小說話語邏輯中必須要反省自身中產階級的既得利益位置才能

促成「不同族」之間的理解 2其次在描繪外省人的時候好色是可以諒解的比如娟子老師的外省丈夫的在慾望上的貪婪狂暴是歷史傷痕之使然

趙公好漁色但是只是個風傳並且他被主角「我」視為是個絕對無害晴朗的教授或是〈纍纍〉中的外省軍人好漁色也是歷史

傷痕無法滿足慾望而值得同情的因此不構成真正的貶抑體 3再之透過上述圖表分析早期小說並未真正形成反抗挑戰黨國戒嚴體制權力關係的「左翼」色彩一九六八年前所寫的

二十五篇小說中最重要的是開展出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的母題就算是看似批判黨國體制的〈某一個日午〉房處長看似對

於黨國體制作嘔但這是仍是站在「自由主義」「共產主義」的中間位置上對於黨國提出的批評甚至更像是「諫言」並沒有真正跨

到敵對陣營的意識形態去加上這篇小說一九七年代由友人代為發表此時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左翼」話語已開始打開論述

空間此時政治上的言論尺度打開了許多在這個脈絡下也就相對於政治較為封閉的一九六年代較具有安全合法的位置 4最後現今論者往往以「左翼」來界定陳映真的早期小說的「性質」但是這些作品當中並沒有真正關懷底層人民包括鄉里

之人女性甚至是追逐西化的知識份子等等成為早期小說在知識菁英視角下被貶抑的客體並且幾乎每一篇小說都有貶抑敘事

而這些早期小說的貶抑化敘事強調民族與種族特徵的例子在其出獄後的創作中也可以見到這樣的本質化刻板化的現象

279

280

上述圖表整理所參考的資料與版本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 A
  • B
  • C
  • D
  • E
  • 1
    • 1
    • 2
    • 3
    • 4
    • 5
    • 6
    • 7
Page 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Ying-Zhen Chenrsquos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under anti-imperialist points of view which directs him to criticize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As we know Ying-Zhen Chen is a famous figure for the United Mov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He also was claimed as a leftist Intellecture who has consciousness of anti-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Recently some studies of Ying-Zhen Chen show how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producing and avoiding the context of Taiwan history For example Ying-Zhen Chenrsquos early works took an attitude for undermining the lower class instead of recognition the class for itself Therefore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why Ying-Zhen Chenrsquos main consciousness of anti-imperialist nationalism is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his leftist identity

My study tries to put Ying-Zhen Chenrsquos literature and critics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rsquos history and to check his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Ying-Zhen Chen has embarked the line of the National Liberalist Literature in the 1960rsquos Since 1975 his thought combined with the wave of lsquoReturn to Realityrsquo and insisted on anti-imperialism After the end of Taiwan Nativist Literature Debate he also encouraged the United Mov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He introduced discourses of the Third-Worldism the Cold-War Division System and Taiwanese characteristic of Taiwan and created an idea that there are no reason that Taiwan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Chinese Literature But I disagree with his ideas because he did not escape logics of the dualism between colonized and imperialism Furthermore I will take Ashis Nandyrsquos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limitation of Ying-Zhen Chen Key word Ying-Zhen Chen Chinese liberalist Nationalism the consciousness of anti-imperialism left-wing colonialism

致謝

之所以做陳映真文學與思想的相關研究也並非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朝這方

向前進的在一個試圖逐步了解自己的一個過程中閱讀陳映真同時也看著自

己過去的樣貌自己的學生生涯總是跌跌撞撞從台灣文學系一路讀到研究所

在知識的道路上追尋也往往執著於了解自己是什麼文學是什麼並且渴望獲

得他人之肯定但這並非真正的肯定自我而是如何在學習過程中面對現實並

將自身投注於這個過程當中能夠站在自身主體位置發揮作用 而在台灣文學系所的歲月隨著舊的面孔逐漸離開新的面孔不斷進來但

心中惦記著的感謝的人事物並不會隨著時間遺忘感謝游勝冠老師總是對我的

支持與肯定感謝鍾秀梅老師總是對我抱持寬容並予以鼓勵也感謝新進台文系

任教的蔡明諺老師也提供諸多學術上的協助此外還有林肇豊學長不吝提供了

我對於許多學術上的思辨也感謝蔡依伶學姊與徐文路老師對我抱持的寬容以

及提供諸多關於馬克思主義上的理解並且在這些過程中才發現更重要的仍是

實踐這對於我這個長期以來在學院當中而較少進行社會參與和實踐的人來說

是一個很好學習的過程往後的道路仍要繼續走下去無論是小至知識與人生的

追求或是大到如何為社會提供一些有助益的力量這些都是要經過淬煉的過程

來不斷警惕自己還有王維碩呂宜璟郭馨蔚長期以來的相伴讓我在這些

年能夠在寫論文之餘也有一個能夠互相討論的空間

目錄

第一章 緒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 第二節 文獻回顧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 一研究方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 二章節架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5

第二章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hellip29

第一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的主體建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0 一市鎮小知識份子的創作出發點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一)從陳映真早期創作的背景談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1 (二)從〈麵攤〉出發「旁觀」統治者的「慾望之眼」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6 二〈我的弟弟康雄〉〈家〉知識菁英的主體形塑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9 (一)〈我的弟弟康雄〉知識份子理想主義的幻滅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39 (二)〈家〉的掙扎與逃離尋找「知識菁英」主體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1 第二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7 一陳映真早期小說中「中國民族」與「省籍」焦慮的起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8 (一)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來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8 (二)〈鄉村的教師〉戰後知識菁英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困惑 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0 (三)〈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知識菁英「民族」理想與實踐的思索helliphelliphellip53 二早期小說民族位階關係的本質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4 (一)早期小說省籍「共同命運」的塑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5 (二)台灣知識菁英的塑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7 (三)落地生根外省人對台灣現實的接受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59 第三節 民族與騷動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4 一從《筆匯》《劇場》到《文學季刊》的文藝道路追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5 (一)從《筆匯》到《劇場》現代主義思潮的吸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6 (二)《文學季刊》「民族」文藝道路的發揚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9 二「民族」與「騷動」民族道路趨向的追尋與青年叛逆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1 (一)由現代主義反向引發的「民族」使命感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2 (二)「騷動」的「同溫層」從「阿肥家的客廳」到「民主台灣聯盟」案76 第四節 小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0

第三章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2

第一節 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與「第三世界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3 一「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回歸現實」的兩條道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4 (一)反帝民族意識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4 (二)革新保台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88 二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與「分離主義」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91 (一)陳映真的再出發〈試論陳映真〉開展出的一些討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92 (二)鄉土文學論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的趨合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95 (三)陳映真「第三世界」視角下的「分離主義」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00 第二節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中的「反帝民族意識」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08 一「民族」與「異化」〈賀大哥〉〈夜行貨車〉與〈上班族的一日〉hellip109 (一)理想的「澄清」從〈賀大哥〉談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09 (二)〈夜行貨車〉「東西衝突」下的「民族和解」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12 (三)〈上班族的一日〉反帝之下的殖民主義話語邏輯複製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15 二〈雲〉與〈萬商帝君〉理論建構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民族問題helliphelliphellip116 (一)〈雲〉「反帝民族意識」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工會組織117 (二)〈萬商帝君〉跨國資本主義下取消「民族」達成「和解」的企業人 121 第三節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29 一「第三世界論」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邏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0 二「第三世界論」在文學批評上的運作過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5 (一)「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的二合一批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36 (二)「反帝民族意識」下的「皇民文學」批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0 三「第三世界論」無法解決的問題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4 (一)黨外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應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5 (二)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吸收與質疑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49 第四節 小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56

第四章 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helliphelliphellip158

第一節 銜接台灣與中國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59 一另一種民主化思路從《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helliphellip160 (一)《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0 (二)「反帝民族意識」所無法達成的「民族團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4 二思索「左翼」知識份子與政治歷史關係的起點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68 三〈鈴鐺花〉與〈山路〉以左翼知識份子銜接戰後初期中國歷史helliphelliphellip172 第二節 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78 一從《人間》雜誌的「民族使命」談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79 二《人間》雜誌中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86 三〈趙南棟〉陳映真「冷戰體制論」視野下的小說創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97 第三節 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2

一成為「左翼」中國統一論者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3 (一)陳映真正式銜接「左翼」的過程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3 (二)陳映真一九九年代後的文學創作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07 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形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10 三「台灣社會性質論」下的「皇民文學」與「台灣文學史」批評helliphelliphellip220 (一)陳映真對張良澤「皇民文學」的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0 (二)陳映真對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批判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5 (三)陳映真對藤井省三「皇民化促成台灣人意識」之辯駁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28 第四節 小結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3

第五章 結論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35

參考書目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44

附錄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小說敘事結構與民族議題的關係helliphellip26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台灣文學的發展曲曲折折而且歷經不同政權因為文學思想多元文學

表現亦跟著雜駁無章這種自然而然的歷史現象本無須苛責但在長期依

附政權的媒體操控之下每一代的文學青年都須經歷長長一段跌跌撞撞

意識不清的探索掙扎才能夠與被不同殖民政權逼為邊緣的台灣文學傳

統接上線戰後這種現象是受到國民黨政權長期的「中國中心」教育的

重大影響讓人從小迷戀美麗的秋海棠而忘掉自己其實生活在一塊番薯

島上1 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是台灣文學上必須重新面對的課

題台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不同政權而孕育不同的思想內涵與意識形態重

點是如何回到台灣文學主體位置上看待它與中國日本甚至是第三世界的關

係那麼為何台灣文學還是要重新研究陳映真呢陳映真是一九三七年出生的台

灣人他正是受到「國民黨政權長期的『中國中心』教育的重大影響」的一個例

子只不過如何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之下重新檢視而不是單就其小

說來看或是像趙剛陳光興等人一樣直接強調陳映真的「左翼」性質「第三

世界」的「遠見」而將陳映真的論述抽離時代的現實基礎來看因此再一次研究

陳映真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下討論也就成為當下重要的課題而

本論文以《「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

成與開展》為題就是要重新詮釋陳映真的小說評論當中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話語如何運作以及他如何在台灣的現實脈絡中不斷將「中國民族」拋向被西

方宰制的客體位置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歷史脈絡之下來檢視就可以發現實際

上他小說與評論中的「中國民族主義」遠比一九九代宣稱的「左翼」精神來得

更為強烈這也是當下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在論述上常見的盲點 在台灣文學研究上陳映真是個重要的人物但是長期以來因為意識形態對

立反而無法妥善解決他在評論與著作中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問題現今陳映真

在學界被捧為「左翼中國民族主義」「中國統一論」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也有

本土論者站在「台灣民族主義」立場與之抗衡當然研究者不可能沒有意識形

態但如果研究者不回到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來詮釋陳映真只會將之抽離現實

反而無助於釐清他與台灣歷史的關係以及他出獄後如何在時代脈絡之下透過左

1 林瑞明著〈兩種台灣文學史台灣 VS中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7 期2008 年 10月頁 140

1

翼中國民族主義來展開創作與評論那麼究竟陳映真的論述與小說中的民族意

識在時代脈絡下產生什麼意義這在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下檢視時才會將

意義突顯出來 本論文的焦點也就是重新探討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並

將陳映真重新放回到台灣的時代脈絡下考察近年來趙剛與陳光興等人研究陳映

真不遺餘力但是在其評論當中往往先驗地將陳映真視為「左翼」知識份子並

藉由「左翼」來和銜接五四以降的中國歷史與文學發展反而對台灣的時代歷

史缺乏討論甚至只片面地透過保釣運動以來「左翼」「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述

脈絡來解釋陳映真只會將之不斷神聖化英雄化比如趙剛曾經指出 魯迅其實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自省而只有反對那麼這樣的

「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是沒有出息的「民族主義者」不要以為自

己是純潔的無辜的受壓迫的應該要能體會自己「也是個吃過人的人」

魯迅的貢獻是提出一種「精神史」的自覺2 也正如魯迅小說中的反省與自覺趙剛所言「如果沒有自省而只有反對那麼

這樣的『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是沒有出息的」其實也正適用於趙剛自己

與陳光興等人究陳映真的過程當中他們不願意檢視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話語在不同階段中產生的不同意義標榜陳映真的「左翼」性質「第三世界論」

甚至沒有放在台灣現實脈絡來思考也就抽離了他與戰後台灣的歷史關係甚至

反而將陳映真思想過度簡化泰瑞伊格頓曾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一書

的〈引言〉中指出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關於人類社會以及改造人類社會的實踐的科學理論更

具體地說馬克思主義所要闡明的是男男女女為擺脫一定形式的剝削和壓

迫而進行鬥爭的歷史這些鬥爭決不是學術性的如果我們忘記這一點

就要吃虧3 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用意是要做為「擺脫一定形式的剝削和壓迫而進行鬥

爭的歷史」並且「這些鬥爭決不是學術性的」而是更為現實社會中的階級鬥爭

問題除了趙剛陳光興之外現今諸多評論者將「左翼」做為一種界定陳映真

的「特質」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放回到時代脈絡下考察而是以溢美之詞肯定陳

映真「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並藉此套用在他一切的小說與論述的詮釋上甚

至伊格頓也指出「如果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方法就是機械地從ldquo作品到

2 趙剛著〈重建左翼重見魯迅重見陳映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7 期2010 年 3 月

頁 281 3 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文學與歷史〉《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頁 5

2

ldquo意識形態到ldquo社會關係再到ldquo生產力那是錯誤的」因為文學並

非是被動地「反映」經濟基礎4現今論者多半從陳映真的文學作品來指出他「反

映」了「革命」「反映」了「左翼」精神從而也就僵硬地機械地來檢視其文

學作品在時代中的意義因此重新將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放回到戰

後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就可以發現到陳映真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向

藉此掌握他的論述在時代中的意涵才可以避免當今研究陳映真時抽離現實基礎

的問題只以抽象的詮釋來進行一場陳映真的「造神運動」

4 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文學與歷史〉《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頁 14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

陳映真的研究至今方興未艾過去討論陳映真時多半只視察其小說創作現

今則是放在「左翼」「第三世界」甚至是中國五四運動的脈絡下來定位陳映真

持續將之與時代關係抽離開來陳明成在《陳映真現象研究》當中曾經指出

無可置疑陳映真是台灣文學這門學科的史詩英雄之一雖然無數個陳映

真「碎片」朝我們迎面而來但大部份論者包括中國第一本以陳映真為對

象的博士論文《台灣的憂鬱》卻總是背對著陳映真急於依照自身目的來

「想像」陳映真論述的過程中又缺乏一種對集體想像的強勁的「抗拒」

姿態以致早已牢牢束縛於陳映真及先行者預設的框架「解魅」往往變

成「附魅」「形塑」成了「反形塑」多的是不脫其既存的範疇令人更

擔心的是這一大片「同質化」的研究成果實際上還有造成「取消」陳映真

之虞而進一步引發意義危機5 陳明成之言也就意指現今已有諸多關於陳映真的各種評論研究但是往往並沒

有落實到具體的討論因而像《台灣的憂鬱》一樣「急於依照自身目的來『想

像』陳映真」甚至「『解魅』往往變成『附魅』『形塑』成了『反形塑』」這些

「意義危機」的問題在於現今的研究者大多對陳映真思想的「誇大」特別是

趙剛陳光興等人以「左翼」「第三世界」等概念詮釋陳映真的創作並沒有落

實到具體的討論相對地陳明成透過考察陳映真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學活動

他和台灣文學作家的關係甚至是其生父養父的生命歷程這些研究往往是現

今許多研究者在定位陳映真為「左翼」的過程中拒絕碰觸的部份從而也就在歌

頌陳映真的「偉大」之時將之抽離了台灣的歷史脈絡 而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開展過程當中其實是知識份子做為回應時代

問題而不斷開展出來的不同階段均有其不同的複雜意義就必須將陳映真放回

到台灣歷史脈絡來檢視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一書整理戰

後本土論興起的歷史發展脈絡當中也包含陳映真等人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

的回應與挑戰台灣在戰後內部具有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這兩種不同的意識形

態也有強弱之分特別是中國意識至解嚴以前都占有絕對支配的主導地位游勝

冠指出「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兩者都是包含多元意義的概念」當中也有「社會

意識」「歷史文化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政治的意識形態」的三層意義

特別是「意識形態」還包含了「實踐的集體性」「獨特性的肯定」與「排他性」

的三種特質6每個評論者都會有自身的意識形態選擇甚至是本土論者與陳映

5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9 6 游勝冠著〈緒論〉《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6-7

4

真之間的論戰也是如此重點是如何視察陳映真在台灣文學發展脈絡中的左翼中

國民族主義話語比如游勝冠討論一九七年代陳映真以「第三世界論」批駁葉

石濤時指出 陳映真是以中國民族與第三世界文學共通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來消解台灣

文學的個性就中國台灣的認同意識而論陳映真是用政治的中國意識

來批判葉石濤文化的台灣意識另外從對反帝反封建革命精神的強調來

看當陳映真把台灣「『中國』置於與第三世界共通的『革命』性之中

而在其延長線上構築台灣文學的未來」台灣文學當然就統一在中國文

學第三世界文學之中而毫無自己的個性7 陳映真出獄後即開始抨擊台灣文學並且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批評葉石濤的

〈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此時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逐漸浮現直到一九

八年代「台灣意識」逐漸浮出檯面陳映真更加強調以「第三世界論」來試圖

消解「台灣意識」因為他試圖促成「民族團結」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

學習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是在面對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時就以中

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指控本土論者「中產階級」「分離主義」其評論當中也就相

對於本土論者而產生「排他性」當然本土論者在提出「台灣意識」時也必然

具有「排他性」但這這樣的「排他性」是相對於戰後以降佔絕對優勢的中國民

族主義以及在背後支持這套意識形態的黨國戒嚴體制只不過陳映真站在絕對

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批判本土論者時也就側重於「第三世界論」「中國未來

統一道路」而將黨國戒嚴體制下的權力關係放在一旁上述兩者在不同意識形態

支撐的論述過程中一方面誰具有正面挑戰當下體制與權力的問題也就成為

須要依據時代與歷史的發展過程來衡量另一方面在「民族」概念之下是否

不落入絕對化刻板化的民族主義立場進行立論也是在時代與權力關係中須要

重新去定位的游勝冠在其《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一書當中便曾指出 接受殖民教育的知識份子通常是最容易被殖民化的被殖民者然而戰後

關於日據時代歷史的詮釋權主要還是掌握在這批戰前跨到戰後的知識菁

英手中所以當獻祭了「皇民作家」這隻羔羊後在所謂「菁英主義史學」

的詮釋下其他的殖民地知識菁英都成了「為人民解放運動的推動者」8 文中指出這批「戰前跨到戰後的知識菁英」其實也不單只是台灣作家與評論家

而已還包括戰後自中國來台的知識份子這些知識份子在一九七年代「回歸

現實」之後高舉「民族文學」之大旗相對地「漢奸文學」「皇民文學」以至

7 游勝冠著〈七年代以後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317 8 游勝冠著〈序論〉《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12年 4 月2012 年 4 月頁 17

5

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台灣文學作品就成為「獻祭」的對象特別是陳映真

一九七五年後孜孜矻矻地抨擊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一方面可說是他「證

明」了自身對於中國民族主義之忠誠另一方面也落入了絕對化的「殖民被殖

民」的二元對立框架裡具有「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和《中

華雜誌》達成左右翼聯合陣線一方面試圖打開言論尺度但另一方面又和官

方共同箝制「分離主義」言論這些都是現今論者讚譽陳映真的「左翼」精神而

不願意看到的另一個側面換句話說無論是陳映真或《中華雜誌》他們在台

灣歷史發展過程中重新複製了國民政府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邏輯甚至在「第三

世界論」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論述框架之下不斷將自身擺放在被西方宰

制的「他者」位置上 現今研究陳映真的論文當中大部分還是以探討其小說作品為主強調其「左

翼」精神而鮮少追問作品之所以產生的原因甚至是小說話語邏輯的運作過程

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就往往去脈絡化地解釋作品本身的意涵甚至往往因為

專注於小說內容的討論而缺乏陳映真與時代之間關係的掌握比如曾萍萍《噤啞

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是較早付梓成書的個人論文集透過後殖民

主義來試圖解釋陳映真的小說作品他認為後殖民主義是「作為一種對治『遺忘』

的理論抵抗」9因而要透過這個理論進路來探究其小說文本他在文中指出 筆者因此藉由後殖民論述來研究陳映真小說企圖整理殖民主義的罪咎

清除殘存在被殖民者心靈深處的內在認同糾葛換言之本論文力圖推原

一個思考的起點意欲從後殖民論述中披沙揀金拈取點撥的藥方以期

呼籲人們只有挺身拒絕做奴隸時主人才會消失10 固然從「後殖民論述來研究陳映真小說」是必要的然而曾萍萍也並未發現到陳

映真的小說實際上是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當中產生自身「他者化」

的危機竹內好曾經以一段生動的話來指出日本文化的問題其實也適用於研究

陳映真民族主義的過程中 奴才拒絕意識到自己為奴才他覺得自己不是奴才時才是真正的奴才

當奴才自身成了主人的時候將發揮出徹底的奴性因為那時他在主觀

上並不認為自己是奴才魯迅說ldquo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報君更暴

還說ldquo做主子時以一切別人為奴才則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奴

才成為奴才的主子這並不等於奴才的解放然而在奴才的主觀上它

9 曾萍萍著〈緒論〉《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 年 12 月

頁 2-3 10 曾萍萍著〈緒論〉《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 年 12 月

頁 4

6

卻是解放11 如文中竹內好所指出的過去思考主體如何尋求自我肯定時「他覺得自己不是

奴才時才是真正的奴才」這也仍然是局限在殖民主義的邏輯之下並非是一

種真正的自我肯定放在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以及尋求「中國未來統一道

路」時他透過相對於西方帝國主義的「第三世界」來貶抑台灣甚至是中國的

主體來完成自我這並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在刻板化的二元對立框架下持續將

自身放在「他者」的位置上並非真正擺脫殖民主義的思考邏輯也就是竹內好

所言「在主觀上並不認為自己是奴才」「在奴才的主觀上它卻是解放」上述

竹內好之言不只適用於陳映真本人的小說和評論也適用於趙剛陳光興等人

肯定陳映真「左翼」「第三世界」「反帝與反殖民」精神的評論上因為陳映真

長期以來在絕對化的「東西對立」「反帝國主義」甚至是「反抗協力」二元

對立關係中「自我東方化」這樣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不時展現在他不同階段的

小說與論述的開展過程當中而現今的研究基本上都先入為主地以「左翼」「後

殖民主義」「第三世界」等概念來檢視陳映真的作品實際上對於理解陳映真本

身與時代關係並無多大助益只有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當中重新定位甚至是討

論他與其他知識份子之間的關係將其小說創作與論述重新檢視這樣才能避免

將陳映真「神聖化」 此外也有呂毓軒從探討現代主義美學角度探討陳映真的早期小說他一方

面雖然仔細地考究陳映真早期小說的美學與典故而有其貢獻另一方面卻反而將

早期小說「禁忌」性質絕對化神秘化比如他在結語中指出 綜觀以上在陳映真早期小說的運用典故的作品當中看到作家自閱讀與創

作內找出答案做為現實的支撐且結合知識與愛的飢渴從現實轉入文

字世界因此陳映真因避開禁忌行文中援引的文藝典故在作品當中產生

作用傳達他不被當時社會環境允許的思想12 文中從探討其早期小說的文藝典故到之後肯定其「從現實轉入文字世界因此

陳映真因避開禁忌」從而也就重新鞏固了趙剛等人認為早期小說中具有「左翼

禁忌性質」的說法然而只要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考察會寫出這樣的

作品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個人而已因為陳映真與《筆匯》《文學季刊》成員同

是在「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前進的一方面透過現代主義吸收創作的養分另

一方面又和當時知識份子逐漸朝向一個不同於反共民族敘事的「民族」文藝道路

開展甚至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陳映真的評論當中已經開始具有「反帝民

11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7 12 呂毓軒著《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161

7

族意識」的雛型並且因為文革而「騷動」甚至轉向認同「紅色中國」 當然最近也有研究者試圖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來檢視但時代往

往變成論述鋪展的背景而已主要仍是藉由小說來肯定他做為一個「左翼」知識

份子的社會關懷比如謝曉青碩士論文《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

究》他在「研究目的」中除了表示當下的研究「過度簡化其思想性亦忽略其

思想漸變過程的考察」13也進一步指出 或者在統獨爭議激化的條件下將陳映真理解為台灣本土主張統一的代表

人物將他視為中國民族主義知識分子或是馬克思主義者固然這樣的

理解沒有錯誤但是站隊式的認識以「政治的陳映真」高於一切事實

上是直接關閉了陳映真思想與文學豐富性與複雜性的討論空間14 文中所批評的「站隊式的認識」「直接關閉了陳映真思想與文學豐富性與複雜性

的討論空間」固然是研究者所要警惕之事但是要談論陳映真就無法避開意識

形態的選擇但謝曉青主要以分析小說來肯定其「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沒有

落實到台灣具體的現實基礎來考察「左翼」性質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者而言

文學本身不能說是社會的直接反映謝曉青從文學來做為理解陳映真這位「知識

份子」與「社會關係」反而並沒有真正從掌握台灣不同時期的複雜脈絡來看待

陳映真的問題從而也就延續過去研究者相似的看法而肯定陳映真的小說「除

了展現與中心的對抗良心的道德律是他們共有的標記」15只要檢視陳映真小

說敘事中的話語邏輯甚至重新將他放回到時代之下檢視就會發現他在不同階

段的創作過程當中往往不自覺地將自身「他者化」 在與台灣歷史相關的文獻方面蕭阿勤《回歸現實》則是解釋「回歸現實」

的形成背景與過程他的重點在於「以國族的歷史敘事為參考架構而與國族認同

交錯並存的世代意識」16並且在「回歸現實世代」中建構一種「以中國民族主

義為藍本而又有別於國民黨所教化的歷史敘事」17這展現在「反帝民族意識」

和「革新保台」兩種不同的道路上特別是「反帝民族意識」的層面上鄭鴻生

在《青春之歌》當中記載了一九六年代末至七年代初期閱讀禁書過程台大

13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頁 7 14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頁 7 15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頁 152 16 蕭阿勤著〈問題意識概念理論與研究方法〉《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

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14 17 蕭阿勤著〈結論〉《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

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346

8

學生的抗爭並肯定知識份子帶有「左翼」的「反帝民族意識」他在文中指出 在高壓的權威體制下我們這群學生從中學時代起就個別受到羅素殷海

光李敖陳映真等人反抗精神的影響從高中到大學我們先是摸索一條

追尋個人之自由權利以及個性之全然解放的道路而成長我們追尋的是一

條個體的反抗之路18 鄭鴻生回顧保釣事件前後的青年知識份子的「左翼」理想的「實踐」過程是在

所謂「摸索一條追尋個人之自由權利以及個性之全然解放的道路而成長」值得

注意的是鄭鴻生與當年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和陳映真一樣是在吸收各種不同的

思潮下醞釀內心的「騷動」而陳映真出獄後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的「反帝

民族意識」這股「反帝民族意識」的道路就成為現今論者直接和「左翼」銜接

上關係強調其「反叛」「抗議」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然而這樣的思考也就

抬高當時知識份子「反叛」「抗議」的過程但是這些知識份子在一九七年代

「回歸現實」下的「反帝民族意識」「革新保台」兩條道路當中其實就已經有

複雜的路線爭執過程特別是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在以左翼階級分析的

過程中又站穩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和官方共同打擊「分離主義」的敵人甚至

在一九八年代後為何陳映真與《中華雜誌》開展出不同於黨外運動的台灣民主

化過程將問題聚焦在帝國主義問題而不正面回應黨國戒嚴體制的政治箝制反

而批判黨外運動是依賴帝國主義的「中產階級」運動現今這些知識份子強調當

年以「左翼」來「反抗」黨國體制的過程實際上是「誇大」了自身所站的意識

形態立場的「反抗」進而扭曲簡化了台灣歷史的複雜性 而郭紀舟《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則是探討一九七年代知識份子如何萌

發「左翼」思潮並以《夏潮》為核心探討這份刊物在時代中的重要性郭紀

舟指出 不論《夏潮》以及夏潮集團的成員是否為代表著一理想主義的顛峰《夏

潮》代表著將左翼的知識理念投注政治文化歷史的思考給予七年

代的台灣重新建構意識型態的理想實踐意義《夏潮》為台灣整個七年

代轉型的過程打開一扇較為新鮮活潑的尋找意義的門窗可以從人民

土地階級的立場去看世界觀察問題即便到八年代不斷湧現的各

種社會運動如消費者運動原住民運動工運農運學運環保運動

女性主義運動這些社會運動的論述以及抗議基礎都可以在《夏潮》裡

面找出歷史的脈絡意義不是說《夏潮》發起了八年代的社會運動而

18 鄭鴻生著〈楔子〉《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

出版社2002 年 12 月頁 3

9

是《夏潮》奠定了八年代社會運動的基石與反叛體制的基礎實踐19 郭紀舟將《夏潮》視為「左翼的知識理念投注政治文化歷史的思考給予七

年代的台灣重新建構意識型態的理想實踐意義」而一九七年代產生「反帝

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不同的主張道路如果要說「奠定了八年代社

會運動的基石與反叛體制的基礎實踐」郭紀舟也主要是強調具有「反帝民族

意識」的中國民族主義者的部份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仍有不同的實踐位置他

所謂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到一九八年代之後反而和《中華雜誌》一樣

逐漸喪失了挑戰黨國戒嚴體制的實質作用轉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藉

由反帝國主義來達到中國民主化過程雖然黨外運動的過程中也的確有統獨意識

形態的差別然而陳映真並非像楊祖珺等人一樣對於黨外運動尋求美國支援有

較為彈性的看法反而主要在左翼「第三世界論」框架下批判黨外運動依附美

日的「中產階級」性質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轉而已中國民族主義肅清內部

「分離主義」的敵人在文學上則以「第三世界論」試圖消解台灣文學本土論與

「自主性」 在一九八年代研究《人間》雜誌的部分則是往往強調這份雜誌「關懷弱

勢」「為底層人民發聲」的特性比如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一文將陳

映真與《人間》的精神視為一種「社會關懷」他指出 《人間》這份刊物實踐了他的社會承諾也滿載了他的期許透過《人

間》工作者的性格也可或多或少映照出陳映真的某種意識形態對人的

尊重與了解尤其是對市井小民的尊重這種《人間》的性格是一種從

採訪現場養成的待人處世習慣也是一種做人的基本品質再加上使人產

生愛關心和希望的人間理念於是《人間》強烈的理想色彩與浪漫的社

會改革精神以及在樸拙且堅實間隱隱流動的愛形構了陳映真也解析

了他20 文中將陳映真與《人間》的精神完全連繫起來認為《人間》反映出「陳映真的

某種意識形態對人的尊重與了解尤其是對市井小民的尊重」但實際上《人

間》背後的真正用意仍是做為陳映真用以完成「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的「第

三世界論」所無法完成的「台灣現實基礎」的討論並進一步上升至「冷戰體制

論」的框架這份刊物做為向本土論者「證明」中國民族主義者「也愛台灣」

陳映真在劉依潔進行訪談過程中就曾經批評本土論者「他可以說任何人不愛台

灣可他們不能說我不愛台灣證據就是這本雜誌」21因此《人間》就不會

19 郭紀舟著〈結論〉《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393-394 20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 7 月頁

13 21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 7 月頁

10

只是單純地是為「無產階級」發聲的刊物而已反而是成為服務知識份子「民族」

理想的工具特別是陳映真「冷戰體制論」在這個階段提出也有著要相對於帝

國主義來發揚中國民族主義批判「分離主義」的意味存在並持續以其絕對化

帝國主義與殖民關係來詮釋台灣被支配的位置 此外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主要是做為先前「第

三世界論」與「冷戰體制論」所無法解決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邱士杰對於

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的研究有較為清晰的輪廓他在〈從中國革命風暴而

來〉一文中指出 雖然陳映真常常談論他為何在 90 年代放下小說創作並研究台灣的社會性

質但本研究認為陳映真在 70 年代與 80 年代所沒有解決的問題是他

在 90 年代進行社會性質研究的直接背景他所沒有解決的問題可分為兩

個一是如何克服台灣分離主義運動所提出的論述二是如何說明台灣分

離主義運動的起源22 文中指出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之所以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原因「一是

如何克服台灣分離主義運動所提出的論述二是如何說明台灣分離主義運動的起

源」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透過「第三世界論」與

「冷戰體制論」並無法確實消解「黨外台獨傾向」與「台灣文學本土論」然而

邱士杰是在思想內容與理論層次上的討論筆者仍須將其放回到時代脈絡與論戰

過程中檢視特別是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是為了「中國統一」的使命銜

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因而設定了歷史階段性質的框架來套用在台灣上甚

至當中仍是延續過去僵化的「殖民被殖民」二元對立關係來檢視台獨與台灣文

學並未真正解開在殖民主義二元對立框架中將自身擺放在「他者」位置的矛盾

心態這些從民族主義來探討殖民主義問題的過程至今仍必須重新檢視當中的

複雜性而不是絕對化其反抗帝國主義過程的積極意義但又刻意地忽視這個過

程中陳映真和時代發展脈絡的互動關係 截至目前為止研究陳映真的論文數量已然十分可觀然而這對台灣文學而言

可能還只是一個起點而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在近年來大量刊登趙剛與陳光

興研究陳映真的文章強調陳映真小說中的「左翼」精神與「第三世界」視野與

實踐然而實際上趙剛與陳光興並沒有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的歷史脈絡下來檢

視在標榜「左翼」的過程中實際上還是將「左翼」變成是詮釋陳映真思想的

萬靈丹而不考察陳映真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轉變過程比如趙剛《求索》一書

117 22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頁 283

收錄於封德屏總編《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2009 年

11 月

11

收錄了他發表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文章從陳映真的小說來強調他的「左

翼」道路追尋趙剛曾經指出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時自己是「『新左』『文化左

派』甚或『都後現代了』」並將陳映真視為「老左」甚至這個階段「我們亟力

想要撇清的是我們與『統派』與『中國』的關係而陳映真正好是這個『政治

不正確』的標誌人物」23近年來趙剛重新回頭肯定陳映真的思想來進行所謂

「反省」認為理解陳映真的小說時要以「每一單篇小說的閱讀與書寫也就

是『篇解』的書寫」24來檢視在這樣的檢視過程中他將陳映真的作品和「左

翼」精神「第三世界」的思考連繫起來而未透過時代脈絡來檢視這其實違背

了馬克思主義的思考如果論者只以自身主觀意念來詮釋這些無助於理解陳映

真小說與評論在台灣戰後歷史中的「形成」原因此外重點也並非在於對小說

進行「篇解」本身而是如何掌握小說當中的話語邏輯並且將陳映真放回到時

代脈絡下檢視才能夠理解一個作家本身在時代中甚至是小說當中的複雜意義 近年來陳光興在研究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上也不遺餘力比如他和蘇淑芬編

纂了《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下兩冊除了收錄其他評論者在《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上發表研究陳映真的論文還包括學術座談會上發表的文章陳光興在一

開始的〈編案〉中就指出 有關陳映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要對陳映真做整體的理解與評價為時尚

早除了他大量的文字流散在各處沒有整編外許許多多的問題都有待整

理例如1960 年代他所代表的知識狀況沒有研究1968 至 1975 年坐牢

7年期間的歷史更是沒有詳細的研究1970 年代後半有關《夏潮》雜誌以

及 1980 年代《人間》雜誌都有待疏理1990 年代至今人間出版社的大量

出版品特別像是「政治經濟叢刊」對九年代以後的台灣研究造成深遠

的影響也沒有分析與研究除此之外陳映真從 1980 年代後積極的政

治參與(中國統一聯盟政治受難者組織勞動黨東亞冷戰與國家恐怖

主義會議等等)乃至於他在中國大陸的活動都沒有研究期待未來有

更細致的研究工作能夠慢慢展開25 陳光興認為「有關陳映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固然屬實並且對於陳映真各個時

期提出不同的問題意識只不過二九年的這場「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

會議所收錄的篇章主要是以將陳映真銜接上中國與左翼為目標此外陳光興

所提出的問題雖然是必須要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下來談的但是《陳映真

思想與文學》兩冊所收錄的文章一方面肯定其「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另一

方面卻又抽離台灣的現實基礎來談論陳映真的「左翼」性質換句話說「左翼」

23 趙剛著〈自序〉《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19 24 趙剛著〈自序〉《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4 25 陳光興著〈編案〉頁 7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編《陳映真文學與思想(上冊)》台北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2

在對於陳映真抱持肯定論的評論者筆下往往也就變成台灣或中國「左翼」堅定

的捍衛者但事實上探討陳映真小說或評論的「左翼」「第三世界」意義反而

因為這些論述框架而「限定」了陳映真小說與評論的複雜性甚至將陳映真不同

時期的思想過度簡化如果陳映真的「左翼」抽離了台灣不同時期歷史發展的複

雜過程以及陳映真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從而也就如同一場虛幻的「造神運動」

不僅這是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學上的災難就算是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將陳映

真作品視為中國文學中重要的一部份也是對中國文學發展本身無所助益 此外趙剛在二一三年又出版了《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

六年代》一書也持續強調陳映真早期「左翼」青年的形象趙剛在一開始的

序言中指出 這樣的一種思想與文學固然在系譜上在現實上在對照上在效果上

讓我們肯定它是屬於「左翼的」且這樣的一種「左翼的」聲音與視野

在台灣乃至於在今天的兩岸三地是極其珍稀的它為一個被發展主義

新自由主義帝國主義虛無主義與美式生活方式所疫病蔓延的世界

提供了一個人道的平等的正義的民眾的解放的與第三世界的「左

眼」在這個重大價值之外這個「左翼」的另一重要價值或許是在於

它更是傳統左翼的一種超越26 在趙剛的論述當中「這樣的一種『左翼的』聲音與視野」是第三世界珍貴的例

子然而如前面伊格頓所言一部文學作品不能夠機械地做為意識形態時代的

「反映」趙剛卻去脈絡化地詮釋陳映真早期小說而不從早期小說的核心母題

與整體話語邏輯來進行思考他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不得不大量使用象徵語

言也必須晦澀時空背景也必須高度抽象以致曖昧不明而人物的書寫也必須降

低其歷史與社會具體性」並指出其早期作品具有「密教性質」27他曾經批評

過去研究中以現代主義式的解讀方式錯誤地恭維或批評陳映真的作品 這個「哈姆雷特感」想必給陳映真帶來了不虞之譽因為它想必使兩三代

的評論者跳過了作者的特殊主體狀態略過了作者的社會歷史背景逕

直將「哈姆雷特感」抽象化永恆化「人性化」以便輕鬆連接上了他們

根深蒂固的英美「現代感」且沾沾自喜以為不如此便不足以為文學

緣此青年陳映真寓言時期的寫作便被以現代主義的尺度衡量據之以讚

嘆持之以批評28

26 趙剛著〈代序為什麼要讀陳映真〉《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21 27 趙剛著〈麵攤理想的心慾望的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38 28 趙剛著〈麵攤理想的心慾望的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13

趙剛仍舊在一個「現代主義是英美帝國主義下的產物分析方式」的「東西二元

對立」框架下來思考為何第三世界就不能「自主地」使用現代主義批評更何

況趙剛詮釋陳映真早期小說「左翼」的「寓言」仍是將其視為「密教性質」的

唯心解讀趙剛與他所批評的現代主義分析方式也只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其

次趙剛在強調陳映真的「左翼」立場時仍舊是東拼西湊地將陳映真不同時期

的歷史與論述混在一起談甚至他的話語邏輯當中往往自相矛盾比如趙剛認為

陳映真「關切弱勢小民但他從他們身上看不到希望反而只有頹敗」29但是

如果此時陳映真已經試圖將「左翼」理念貫徹至作品中早期小說還會帶著強烈

的菁英視角如此貶抑下層階級與底層人民嗎趙剛在分析〈蘋果樹〉時指出

「貧窮沒啥好歌頌的它是毒樹上頭長著醜愚病惡等毒果」30一方面

貧富與理想現實之間的複雜關係是陳映真此時思索的主題不能抽離整個小說

敘事邏輯藉此說陳映真焦點是在批評「貧窮」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陳

映真是在菁英視角下思索貧富與理想現實之間的關係才產生貶抑地方人民的

墮落藉此說明知識份子在這樣的時代中「有志難伸」的狀況這些反而證實了

陳映真此時還並非具有「左翼」精神關懷底層人民一再和趙剛以「左翼」知

識份子來界定陳映真試圖自圓其說的情況相反最為有趣的是趙剛認為「猶

大就是個左派」然而卻又指出「猶大的社會主義與那象徵真誠的熱與愛的紅色

並不相稱猶大對紅色是一種褻瀆」31這些都呈現出知識份子將「左翼」抽象

化永恆化而抽離現實的解讀第三甚至趙剛在分析早期小說的過程中以去歷

史脈絡化的方式來解釋將陳映真日後抨擊「台獨傾向」的民族理念「第三世

界論」「冷戰體制論」全都混合在一起談論甚而許多早期小說和知識菁英相對

的底層人物只要違反其「左翼」的「民族」理念就被化約地歸類為「民粹主

義」認為這是「青年陳映真關於民粹主義與它的左翼反對者的關係的思考」32

這些都是唯心的過度詮釋並無助於學術研究無助於陳映真與台灣歷史的釐

清甚至更無助於理解「左翼」知識份子在台灣現實中如何進行實踐 透過上述近年來的陳映真研究其實都還是將陳映真抽離時代脈絡下來進行

討論甚至將之塑造成「左翼」「第三世界」知識份子的崇高形象現今最重要

的是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下檢視並藉此討論他的創作與評論特別是陳映

真的評論脈絡一直是在研究當中長期缺席的而在研究過程中筆者所要指出的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41 29 趙剛著〈麵攤理想的心慾望的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45 30 趙剛著〈蘋果樹書寫是為了克服慾望〉《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

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63 31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分別位於頁 95頁 106 32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93

14

是陳映真思想在不同時期仍有不同的複雜性就算是他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開

展過程當中也因為思索如何面對台灣社會問題中國民主化問題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問題等等而有不同的思考的轉變他自出獄以來在「反帝民族意識」

之下一方面以「左翼」階級分析抨擊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帶來的弊害另一方面

也開始透過中國民族主義肅清「分離主義」敵人一九八年代他以「第三世界

論」和本土論者進行論戰並因為「第三世界論」被本土論者挪用批判而無法

消解「台灣意識」轉而在《人間》時期以「冷戰體制論」試圖解釋台灣在冷戰

年代「國共分斷」之下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的現實並藉此指出這是「台灣意

識」的產生背景甚至解嚴後強調「中國統一」的政治訴求在其評論中也越來越

鮮明特別是一九九年代雖然他正式將自身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

但是他在「台灣社會性質論」運作期間將台灣和中國以歷史階段論的分期方是銜

接起來「反獨促統」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就完全凌駕了「左翼」的思考 在上述過程中陳映真不同階段的思想仍是有其複雜性然而在他的「第三

世界論」「冷戰體制論」以至於「台灣社會性質論」當中實際上也並沒有揮別

被殖民者的心靈狀態縱然他一再強調去殖民強調殖民地解放甚至不斷強調

民族主義對抗帝國主義的重要性但在話語邏輯上還是將台灣中國鎖進相對於

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被殖民者位置上並且最終還是複製殖民者統治者的邏

輯這些都是當下對陳映真持肯定論的研究者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陳映真在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思想內涵民族主義話語運作過程也是如此

而「左翼」知識份子的定位是當下將陳映真放大而抽離時代基礎的說詞他的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才是創作與評論過程中的核心價值所在此外陳映真在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運作過程當中也不斷地塑造二元對立框架透過將他者

貶抑位階化的過程來完成其「民族使命」筆者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下

將其「民族」道路追尋視為一個思想不斷疊加與累積的動態過程中藉此掌握其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

一研究方法

在本論文當中陳映真的思想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首先一九六八年以前

的陳映真視為「民族」思考的醞釀階段在早期小說各種母題當中逐漸醞釀出「中

國民族」與「省籍」的思考過程逐漸邁向「成為中國人」的道路之後陳映真

邁向「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因為文革而「騷動」第二階段則是陳映真一九七

五年出獄後銜接「反帝民族意識」開展出「第三世界論」的論述框架他透過

「第三世界論」解釋台灣須要促成「民族團結」向「第三世界」學習藉此對

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在這個過程中他批判黨外運動是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

「中產階級」運動並且批評台灣文學本土論與「自主性」然而陳映真的「第

三世界論」遭到本土論者的吸收與質疑甚至陳映真無法解釋「台灣意識」為何

產生因而他放棄並轉而以「冷戰體制論」而第三階段陳映真開始在《人間》

雜誌上建構「冷戰體制論」藉此解釋台灣在美蘇冷戰國共分斷下依附美日帝

國主義發展的實質甚至做為解釋「台灣意識」的產生原因第四階段則是一九

九年代後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建立過程在這個階段他「反獨促統」

的政治意識形態已經完全凌駕「左翼」階級的思考過程從而也往往在「中國統

一」的政治前提下來發表評論而最後第五個階段也就是當今陳映真只能被詮

釋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被詮釋成為一個「左翼」「第三世界」的堅定捍衛者 首先要考察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運作過程就必須檢視其文學與評

論當中的民族主義話語在時代中如何生成並且產生何種意義查特吉曾在探討

民族主義文本時指出 我們將民族主義文本作為政治理論著作來闡釋就意味著要按照它或明顯

或隱晦地提到的東西及邏輯或理論暗示來挖掘他的意思換句話說我

們的分析不是停留在語言層面而是在話語層面的提前對它下結論直

接說既然這種話語只是意識形態的產物那麼它的內容必然都是同義重複

的不值得研究的沒用的相反的民族主義話語的內容和民族主義引

16

起的政治之間的關係正是我們關注的核心33 查特吉認為民族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研究要從「按照它或明顯或隱晦地提到的

東西及邏輯或理論暗示來挖掘他的意思」來解讀而進行陳映真早期小說的意

識形態的研究也就勢必要從其早期小說的話語邏輯談起儘管早期小說當中也

有各種重複的母題這些母題當中也包含了早期小說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的起點並且之後他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至今研究陳映真往

往缺乏對他的評論進行討論如何理解他的話語邏輯是在什麼物質基礎上產生

就不會只是以空泛的「左翼」來界定陳映真本人 而後殖民主義提供筆者思辨關於民族主義的徑路陳映真從早期小說焦慮的

精神狀態中開展出「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到之後以「反帝民族意識」來進行

鄉土文學論戰一九八年代以「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來分析台灣社會

與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關係一直到一九九年代以「台灣社會性質論」來銜

接台灣與中國的社會連帶關係在上述不同階段的論述過程當中儘管陳映真思

想有不同的意涵但他其實還是陷入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當中比如法農透過精

神分析來視察殖民主義下的殖民地狀態在〈所謂被殖民者的依賴情結〉一文批

評瑪諾尼的殖民心理學研究文中指出 如果在歷史的某一時刻他被領去問自己究竟是不是人那是因為他做為

人的這項事實被人們所否定換句話說隨著白人將歧視強加於我把我

變成被殖民者奪走我所有的價值所有的獨特性說我讓這個世界癱瘓

說我必須盡快讓自己位於白人腳下「說我是野獸我的民族和我就像是

能夠生產出香甜甘蔗和柔軟棉花的流動的醜陋肥料說我對這個世界毫無

作用」那我就會因為自己不是白人而開始感到痛苦很簡單我會試著

把自己變成白人也就是說強迫白人承認我的人性但是瑪諾尼先生

會告訴我們您不行因為您心裡有一種依賴情結helliphellip白人依循著一種

權威情結領袖情結而馬爾加什人依循的是依賴情結大家都心滿意足34

在陳映真早期小說當中可以見到小說中的知識份子因為故鄉之人的墮落甚至

是無法在故鄉當中被肯定而加以貶抑這就像是引文中所指出的「他被領去問

自己究竟是不是人那是因為他做為人的這項事實被人們所否定」陳映真在〈鄉

村的教師〉當中就突顯出一個近似被殖民者的精神狀態而不斷追問「民族」是什

麼之後他檢視「台灣人」與「外省人」時也是如此無論站在台灣或中國主體

33 帕爾塔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著范慕尤楊曦譯〈主題與問題〉《民族主義思想與殖

民地世界一種衍生的話語》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年 10 月頁 50 34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華譯〈所謂被殖民者的依賴情結〉《黑皮膚白面具》

台北心靈工坊2009 年 11 月頁 180-181

17

立場時並非透過貶抑他者才能完成自我因為站在台灣主體立場來看時台灣

戰後國民政府透過貶抑「台灣」主體來成就所謂「中國民族」認同是個殖民者

與被殖民者關係的精神狀態而站在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的位置時透過貶抑「台

灣人」而揚升「外省人」的形象或是貶抑「西方民族」來揚升「中國民族」

都仍是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話語邏輯當中換句話說在黨國戒嚴體制

之下陳映真實際上在話語運作過程中並沒有正視「中國」與「台灣」之間的不

平等權力關係也就是法農所謂的「白人依循著一種權威情結領袖情結而馬

爾加什人依循的是依賴情結大家都心滿意足」的狀態陳映真早期小說透過貶

抑台灣「自我」來完成「成為中國人」甚至是之後批駁帝國主義皇民化的過

程當中並未真正檢視台灣做為殖民地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往往在階級分析的

過程中轉而以絕對化的中國民族主義來檢視台灣民主化運動的「體制反體制」

共生關係正像是法農批判的「昨天他們是殖民主義的寵兒今天又搖身一變

成為國族權威的驕子」35博埃默也曾經在研究殖民地文學的特徵時指出 所謂工作能使人改良向上的看法造就了勤勞的殖民地官員和他們的對立

面墮落懶惰的本土人的形象而這種殖民主義的形象刻畫反過來又強

化了上述觀點關於ldquo他者的種種描寫定式如偷懶裝病開小差無

用的笨蛋無所事事以及有關村野閒人的各種說法都是殖民主義寫作

中最現成的俗套36

而這種殖民主義邏輯下所刻畫的「墮落懶惰的本土人的形象」也並非只有殖民

者本身塑造這樣的偏見而已被殖民者可能也重新複製了這套邏輯甚至是站在

殖民者的對立面反過來描繪殖民者的醜惡被殖民者抵抗的姿態這些都是殖

民地的現實情境台灣也是如此特別是陳映真的早期小說中常可見到刻板化故

鄉之人的形象一九七年代末的「華盛頓大樓」系列則是刻板化西方人與「省

籍」人物以至於晚期小說台灣人外省人美國人甚至將是「漢奸」「特務」

等不同類型的人物而賦予「民族」意涵在不斷排除「異己」的過程中這仍是

一種被殖民心境的展現也正是因為自身意識到被殖民狀態他選擇透過「民族

團結」來抵抗帝國主義認為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與民主然而這樣的

論述恰好是在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框架之中也重新證明了「自身擺脫不了被殖

民心態的事實」竹內好曾經在探討魯迅與日本現代化問題時指出 如果是日本的人道主義作家大概不會這樣來寫ldquo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的寓言吧他們只會寫奴才被聰明人所拯救或被傻子所拯救或者奴才

自己起來打倒主人自己解放自己就是說日本的人道主義作家大概只

35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

2009 年頁 82 36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44

18

會把被叫醒的感覺描寫為喜悅而不是痛苦在這種人道主義者的眼裡

魯迅之陰暗是解放的社會性條件還不具備的殖民地落後性的表現但

是正是這種日本文學的先進性使得它不可能設想和理解在魯迅那一面

看來視魯迅為陰暗落後的ldquo先進的日本文學卻恰恰是聰明人的文學

即幻想解放的文學37 竹內好的說法其實也可藉此思考陳映真強調「民族文學」批判台灣文學的看法

在陳映真的評論中「只會寫奴才被聰明人所拯救或被傻子所拯救或者奴才自

己起來打倒主人自己解放自己」其實是以帝國主義的對立面也就是「中國

文學」「第三世界民族文學」來衡量台灣文學皇民文學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

他揚升「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民族文學」的重要性與其視野也還是成為一種

「幻想解放的文學」特別是台灣具有殖民地的特殊性與複雜性並不是截然強

調「抵抗」「民族意識」所能簡單解決的問題而台灣文學正是在不斷受到各種

意識形態產生「被叫醒的感覺」而「痛苦」這是陳映真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也就只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下來看待殖民地現狀因此他還是把所

謂「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文學」簡化地幻想成一種「聰明人的文學」做為解

放的工具而不考察當中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複雜糾葛 因此陳映真其實展現出殖民地知識份子的精神狀態出獄後他在「反帝民

族意識」之下開展評論與小說創作甚至到一九九年代以「中國統一」的「政

治正確」主導他的評論走向在這個過程當中「民族」話語本身的權力關係在

台灣現實社會中往往不被檢視除了國民政府宣稱自身是「自由中國」來統治台

灣甚至至今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當中都蘊含了複雜的權力關係薩依

德也曾經指出 帝國主義和與之相結合的文化肯定了地理學的優位性和領土控制的意識

形態地理學的認知產生許多計畫想像圖學軍事經濟歷史

或是一般意識下的文化這也使許多種知識的建構成為可能的所有這一

切在不同方面均有賴於一種特殊的地理學之被意識到的特色與使命38 而「中國」本身在陳映真追尋「民族」道路上逐漸成為不可動搖的地理學想像

其實當中的權力關係一直是被漠視的如薩依德所言「帝國主義和與之相結合

的文化肯定了地理學的優位性和領土控制的意識形態」過去台灣與中國在帝國

主義之下成為被殖民的角色如何理解這當中複雜的權力關係問題甚至是戰後

國民政府以其「自由中國」之優位性來面對「台灣」這些在探討陳映真左翼中

37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6-207 38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敘事和社會空間〉《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

立緒出版社2004 年 1 月頁 157

19

國民族主義話語的開展過程中也都會一再展現因為陳映真在創作與評論的過程

中「有賴於一種特殊的地理學之被意識到的特色與使命」在其「左翼」階級分

析的內部「中國民族」就成為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雖然他不同時期的論述有

不同的意涵在研究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如同

薩依德依樣不斷反覆質疑 如果東方主義重要的是一般性的概念但若不顧慮到許多其他資料是否

會有問題有誰能加以否認那些資料中常充斥著歐洲優越性的教義

各式各樣的種族主義帝國主義以及像視「東方」為一種理想的不變的

抽象概念的武斷看法或者重要的是那些出自於沒沒無聞的作者之

手的更多各式各樣的作品我們也該將之提出作為一些討論東方的案

例helliphellip但是我們為何不能同時一起運用這兩種觀點或者在一個觀點之

後接著用另外一個是否不論是太過一般性或太過特定性都會有明顯

扭曲現實的危險(而這也正是學述界的東方主義總是傾向會有的毛

病)39 無論是薩依德所指出的「東方」想像或是陳映真的「中國」想像都是在權力關

係下進行的重點是如薩依德所提出的各種疑問如何將台灣的時代脈絡納進來

討論並且掌握陳映真與同時期知識份子的關係他所參與的各種論戰也就成

為至關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東方主義》之〈緒論〉也曾指出 有一個幾乎是無異議的共識存在著那就是要不然他就是政治性地不存

在著再不然就是他被允許而存在著但卻是以一個討厭的人或以東方人

而存在著這個由種族主義文化刻板印象政治帝國主義和去人性化的

意識形態所交織而成的網的確是很強勁地覆蓋在阿拉伯和穆斯林(亦即

伊斯蘭教徒)身上而這就是這個網讓每一個巴勒斯坦人都會覺得他們生

來就該特別被懲罰40 而分析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的過程中無論是「台灣」「中國」

「西方」都其實仍是在他「意識形態所交織而成的網」當中形成是否有另一

種可能解釋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運作而不落入他原先設定的簡化的

民族對立關係就成為本論文最重要的部份 查特吉也曾經以具有辯證性的方式看待被殖民國家內部的民族主義的問

題他認為 39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緒

論〉《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11 40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緒

論〉《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36

20

事實上我們發現民族主義思想中的問題恰恰是與東方論述的問題相反

的也就是說民族主義思想中的ldquo客體仍然是東方人他保留了東方

論述中所描述的本質主義特徵只不過他不再是消極的非參與性的了

他被看做擁有一種能夠自我ldquo創造的ldquo主體性helliphellip

在該主題層次的另一面民族主義思想接受和採納了以ldquo東方和ldquo西

方之間的差異為基礎的同一種本質主義概念接受和採納了由先驗的研

究主體所創造的同一種類型學並由此而接受和採納了在西方科學的後啟

蒙時代所建立的同一種認識的ldquo客體化的過程

結果民族主義思想中有一種內在的矛盾性質因為它所賴以推論思考的

是一個認識體系其表述再現結構恰恰是與民族主義思想試圖否定的權力

結構一致的正是這種思想領域的矛盾性質為解決民族主義問題提出不同

的解決方案創造了可能性而且正是這一矛盾性質表明在思想領域

一個殖民地國家的民族問題或所引申出的後殖民地國家的社會轉型問

題在理論上是無法在一種完全的民族主義框架內解決的41 也正是因為民族主義一方面看似「不再是消極的非參與性的了他被看做擁有

一種能夠自我ldquo創造的ldquo主體性」但是另一方面「民族主義思想接受和採

納了以ldquo東方和ldquo西方之間的差異為基礎的同一種本質主義概念」在這樣

的民族主義內部矛盾之下比如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想要解決台灣為何產生

「台灣意識」因而批評台灣戰後依賴美日帝國主義發展拋棄過去「國共分斷」

的歷史呼籲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或是另一方面本土論者想要

透過「台灣意識」來打造「國族認同」這些對於解決當下台灣或中國現實政治

問題甚至是國家認同問題都沒有實質的幫助此外南地的「殖民地心理學」

也透過印度的經驗重新檢視法農與薩依德等人的後殖民理論與東方主義批評

他指出 今天人們可能選擇去做非西方但這個非西方本身卻不外乎是西方的另一

種思構(construction)人們於是乎可以選擇不是去做一個東方學主義暴

君(把Karl Wittfogel和薩依德(Edward Said)結合起來)就是去做革命份子

的最愛(把卡繆和歐威爾(George Orwell)連在一塊兒)了對於不想做這

種選擇的人當然還可以選擇不是做Cecil Rhodes 吉卜齡 (Rudyard Kipling)筆下高尚部分野蠻的半小孩就是選擇去做和它相對照的

令人痛恨的棕色 (brown)多過於大爺 (sahib)的棕色大爺 (Brown Sahib)然而就算是心懷憎恨這麼選取卻都不外乎是像勝利者致敬

讓我們都不要忘記法農(Frantz Fanon)他對西方最狂暴的譴責是以沙特

41 帕沙查特伊(Partha Chatterjee)著張云箏林德山譯〈甘地及其對市民社會的批判〉頁 82

收錄於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

21

(Jean-Paul Satre)式的高雅文字進行書寫的質言之西方不但產造了摩登

殖民主義它還受訊(informs)予絕大部分針對殖民主義的解釋甚至於給

對解釋進行的解釋染上了顏色42 南地認為「今天人們可能選擇去做非西方但這個非西方本身卻不外乎是西方的

另一種思構」並指出薩依德法農等人的問題所在也就是他們可能一方面體

認到西方對於東方的想像與建構但又另一方面還是在被框限住的「西方東方」

二元對立架構下思索問題但這不意味著薩依德所批判的東方主義或是法農所

提出的殖民地問題不值得借鏡重點是如何在試圖去殖民的思維與過程當中避

免自身重新複製了殖民主義話語中二元對立的框架那要如何真正消除「殖民」

問題呢南地認為內部殖民和外部殖民是共生共榮的因此都必須要消除他透

過羅洛梅(Rollo May)所謂的「真切的赤子之心」(Authentic innocence)來進行闡

述這個「真切的赤子之心」是指「尚未喪失它覺知對醜惡的現實感也知道它

自己與那醜惡相『共謀』的真實性」43南地進一步透過這個概念來指出 受害者他們自己思構認知的西方一個非西方人在經驗非西方人之災

厄的基礎上去進行理解的那個西方不管他們這個理念對精邃的學究是

多麼生澀的東西它卻是成千上萬人的現實那些正是人們在過去兩個世

紀中和西方共存且付出重大代價而學習到的現實44 而這樣的「現實」就不會是像陳映真簡單想要建構一套「民族文學」「第三世

界文學」與西方相抗衡藉此消解「台灣意識」就能夠達成的當然被殖民者也

在想像西方想像一套對抗方式無論是否是西方的另翼(alternative)南地也認

為是可以寬容的45這無論是面對陳映真的東西方想像甚至是「台灣意識」

與「台灣民族」認同也都應當必須是如此只不過重點是陳映真並沒有從殖民

主義話語當中解放出來在他批判帝國主義甚至是「台灣意識」「本土化」的

過程中透過不斷排斥帝國主義台灣本土論來成就他的中國民族主義與其「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同時也就一步步將自身所認同的中國民族本質化他者化

另一方面這也並非意味著「台灣意識」「本土化」過程中就沒有吸收依附歐

美或日本的思潮重點是為何一定要「成為中國人」才能對帝國主義進行對抗

「成為台灣人」難道就不可以嗎而在一九九年代陳映真「中國統一」的民族

理想與政治話語中也還是成為另一套複製殖民主義話語的論述方式特別是從

42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79 43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79 44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80 45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80

22

台灣出發的殖民地特殊性才更是應當掌握的「現實」無論是反抗或協力「那

些正是人們在過去兩個世紀中和西方共存且付出重大代價而學習到的現實」 而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民族主義話語特別是「冷戰體制論」的思想基礎

是由南韓「分斷體制論」46而來這套理論之所以會受到陳映真注意的原因在

於一九八年代陳映真和《中華雜誌》開展出不同的民主化道路他們思索「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除了必須重新探討「左翼」歷史來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之外

同時也透過《人間》來建立他的「冷戰體制論」而這套論述是「台灣社會性質

論」之準備也就是分析「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自我再生產機

制」用以回應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並將之貶抑至一個被日本帝國主義支配

的絕對關係中白樂晴在《分斷體制民族文學》一書當中曾經指出「分斷體制

論」與「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 一個致力於處理這種特定民族情境的民族文學很難在任何明顯的意義下

成為一種民族主義式運動事實上這種處境使我們必須去解構任何簡化

的「國家」或「階級」概念之所以將階級概念納進來是因為若我們要

解構分斷體制的自我再生產機制就必須做階級分析47 文中指出「因為若我們要解構分斷體制的自我再生產機制就必須做階級分

析」也就是「階級分析」形式是做為「民族主義」的討論過程而不在於強調

「左翼」本身而在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架構下甚至是「台灣社會性質論」

使用「左翼」分析方式來完成其「中國統一」論述的過程當中其實已可展現出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論述「民族主義」的強調大過於「階級」思考的盲點因為

陳映真越到後來越來越在意「台灣意識」與「分離主義」的問題「冷戰體制論」

做為解釋「台灣意識」是台灣再美蘇冷戰國共分斷下依賴美日發展的產物而

「台灣社會性質論」則是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歷史階段分析只不過白樂晴在

強調「第三世界民族文學」時「不將世界分成三份而是從普通民眾而非強勢

46 白樂晴曾經提醒「體制(system)這個詞的意義會視我們是在指涉以下何者而異世界體系

分斷體制或南北韓各自的體制這也許會引發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把『體制』這個詞扯進

來在自己腦中製造這種困惑helliphellip實際上『體制』一詞的使用不只局限於以上提到的三個例

子舉例而言『冷戰體制』中的『體制』一詞就跟這三者的意思都不一樣因此重要的問題在

於首先是否現實本身導致有必要把『體制』這項概念帶進來即便這麼做有帶來困惑的危險

第二若是如此我們就應該透過說明它在各種情況下的特定意義將混淆降至最低」他在同

頁也指出「『冷戰體制』(Cold War regime)這個詞也許更為常用但在這個詞的情況裡『regime』

在韓文中的翻譯跟『體制』是同一個字」白樂晴著林家瑄朱玫譯〈使超克分斷體制運動

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頁 85而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強調的是「冷戰體制論」來自於南

韓「分斷體制論」的論述概念也就是核心價值是強調民族統一結束分斷做為批判台灣戰後

依附美日發展遺忘「國共分斷」的民族歷史的情況藉此反駁「台灣意識」 47 白樂晴著林家瑄朱玫譯〈使超克分斷體制運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頁 78收錄於

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23

者的觀點出發將世界視為一個單一的整體」48也就有著要站在民眾立場挑

戰南韓當下體制的意味而陳映真出獄後雖然和國民政府保持緊張關係但是在

他的「左翼」階級分析過程中往往也就位移到「民族」的焦點上藉此打擊「分

離主義」的敵人此外台灣和南韓民主化經驗還是有所差異白樂晴在討論台

灣與中國的關係時也不若陳映真以其僵化的階級分析來服務其「冷戰體制論」當

中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他在二八年時也曾指出 但我想南韓和台灣都同樣有對抗獨裁的感受對抗獨裁的經驗並關心在

全球消費文化的同一化影響之下如何能保存自身的文化認同我不太清

楚你們會如何將台灣文學置放在更大範圍華語群體的華文文學內除此之

外你們也有一個政治上的敏感任務也就是在跟中共文學的關係上要如

何放置台灣文學我猜想會有一個極端的位置從認為台灣文學是一種完

全獨立的民族文學到另一個極端認為它只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而已

而這個「中國」包括中國和台灣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大概會有某種中間地

帶此外在台灣你們也跟南韓有一樣的問題如何將我們的文學置放在

東亞脈絡中49 白樂晴以具有彈性的說法來看待台灣文學與「華文文學」「中共文學」「東亞脈

絡」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關於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白樂晴認為「會有一個

極端的位置」也就是本土論者或中國民族主義者之間會有詮釋上認同上的強

烈差異在界定過程中會比南北韓問題更為複雜相對的陳映真吸收南韓的「分

斷體制論」來做為「冷戰體制論」的基礎甚至又以「冷戰體制論」做為日後「台

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在這過程當中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已然上升至「中

國統一」的政治意識形態層面而非單純的中國民族認同而是在和「中國統一」

的道路前進時反而脫離台灣社會的現實而不論當下台灣內部甚至是中國文

革後的實質權力關係問題 而本論文透過上述後殖民論述文本做為研究方法試圖從中探討帝國主義

殖民主義以至於當下以「左翼」界定陳映真過程中所忽視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話語邏輯的形成與開展過程要解讀陳映真就必須要放回到時代脈絡下討論也

就釋放回到台灣歷史與文學的脈絡來考察而非遙遠的中國此外也不能一味

地只標榜其「第三世界」觀點「左翼」精神而不考察論述的運作過程在這些

抽象概念之下陳映真具體的實質討論內容是什麼他如何在批判帝國主義與殖

民主義時又重新複製這套邏輯這些都是當下被忽略的課題將陳映真放回到時

代脈絡之下來審視時才會發現當今論者以這些概念來塑造陳映真的「崇高」形

48 白樂晴著林家瑄譯錄音整理〈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學概念〉頁 192收錄於

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49 白樂晴著林家瑄譯錄音整理〈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學概念〉頁 199-200收

錄於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24

象只是一種學術上的欺罔

二章節架構

本論文《「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

形成與開展》將陳映真放回到台灣歷史與時代脈絡之下檢視陳映真的思想是一

層層地疊加上去的就必須要探討他的小說評論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本論文的

章節安排也就透過不同階段為分水嶺來展開陳映真的思想創作論述與時代

之間關係的探討 第二章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

第一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的主體建構

第二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第三節 民族與騷動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

第四節 小結

筆者在第二章主要探討一九六八年「民主台灣民主聯盟」案以前陳映真在

小說創作與文學場域中如何開展出他的「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筆者從其創作的

源頭談起並且在不同母題當中開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並且在

這過程當中也逐漸將「民族」本質化刻板化筆者藉由陳映真早期小說歸納出

以下圖表

陳映真早期小說當中具有不同母題主要是以知識菁英的內心活動出發在內心

的各種矛盾掙扎狀態之下貶抑家庭與故鄉甚至是否定時代這些都對知識份

子構成了壓迫關係而在這樣的小說敘事過程當中陳映真也逐漸醞釀出思索「中

國民族」與「省籍」的母題 此外一九六年代「民族」道路趨向上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因而

要將陳映真重新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來考察包括《筆匯》《劇場》《文學季刊》

等刊物其實當中仍有強烈的現代主義精神之後陳映真和同時期的知識份子逐

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發展甚至因為中國文革而使陳映真等人產生「騷動」

25

因而釀成「民主台灣聯盟」案在這個過程中陳映真等人其實一方面吸收現代

主義思潮另一方面也開始醞釀出批評西化帝國主義的看法而這個階段是陳

映真「民族」文藝道路從追尋到逐漸堅定的過程 第三章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第一節 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與「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第二節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中的「反帝民族意識」

第三節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討論陳映真出獄後「第三世界論」的開展過程論述中以「反帝民族

意識」為核心價值一九七五年陳映真出獄他旋即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反

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和《中華雜誌》在這樣的核心價值上左右翼趨合

他在「第三世界論」的運作過程當中一方面以「左翼」階級分析批判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又以中國民族主義抨擊台灣文學當中的「分

離主義」傾向而陳映真出獄後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也就在「第三世界

論」的概念範疇下開展從出獄後第一篇向官方「澄清」的小說〈賀大哥〉到

「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當中都有明顯的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運作特別是

「華盛頓大樓」系列當中也就是要以「第三世界論」來解釋「民族在跨國資本主

義之下的異化過程」而一九八年代後陳映真持續「第三世界論」做為對抗

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的方式要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學習藉此促

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是在面對黨外台灣文學的本土

論者「台灣意識」也就開始將其具有「左翼」階級分析色彩的「第三世界論」

以當中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進行回應然而也因為本土論者對「第三世界論」

的吸收與質疑加上陳映真這個階段的「第三世界論」並非真正能夠消解「台灣

意識」他開始思索如何解釋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以及「台灣意識」的

產生原因之後也就逐漸放棄了「第三世界論」的框架思考轉而以「冷戰體制

論」來解釋 第四章 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

第一節 銜接台灣與中國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

第二節 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

第三節 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則是探討陳映真「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形成過程

以及他與本土論者論戰過程中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特別是這個階段陳映真的論

述也就奠基在先前「第三世界論」的的思考基礎上進一步建構他的「冷戰體

26

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也就是不斷奠基在過去論述基礎上藉此思索另

一套左翼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方式將過去的批評整合進新的論述框架內筆者

將陳映真的論述歸納成以下圖表

首先陳映真和《中華雜誌》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是不同於黨外運

動的另一條民主化思路因為黨外運動中的「台灣意識」是無法促成「民族團結」

的原因陳映真開始思索「白色恐怖」年代中的「左翼」知識份子與中國受迫害

的民主化運動人士因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無法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

國主義為了消解「台灣意識」做為解釋戰後台灣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而遺

忘「國共分斷」民族歷史這是之後尋找戰後台灣與中國歷史連帶關係的重要起

點其次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形成於《人間》雜誌刊行期間筆者除了說

明《人間》並非單純如過去研究者所強調的「社會關懷」重點仍在於這份刊物

如何做為陳映真宣稱其「關心台灣現實」之「證據」甚至透過「冷戰體制論」

來說明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是在「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之下所

產生最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則是在解嚴後逐漸開展從「冷戰體

制論」到「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中一步步朝向「中國統一」為使命並且

「冷戰體制論」做為「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以「人間台

灣政治經濟叢刊」為論述基礎並主要在《海峽評論》上發表文章在這個過程

當中他透過「左翼」來銜接戰後初期台灣與中國之歷史關係甚至強調自身「左

翼」認同然而陳映真也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偏離了「階級解放」立場而以「中

國統一」強調兩岸「民族經濟」為目標政治意味也就越來越濃厚並且也延續

了和過去本土論者的爭執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陳映真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還

是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來看待台灣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

並不斷強調要以「中國統一」來促進「民族團結」發揚「民族文學」與「左翼

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從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結構中解放出

來 第五章 結論

27

28

本論文主要重新探討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透過他在不同時期的小說與

論述來說明這個複雜的形成與開展過程筆者所要指出的是陳映真左翼中國

民族主義話語的運作過程中雖然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思考主題與面向但是他出

獄後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話語運作過程當中其實已經開始從「左翼」階級分析

的思考往「民族」的位置位移甚至是一九九年代後「反獨促統」的政治性格

已經完全凌駕了「左翼」思考此外從早期「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下已然產

生刻板化本質化的現象出獄後他的「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以至於之

後的「台灣社會性質論」都是在不斷位階化台灣中國第三世界與帝國主義

的關係將「殖民被殖民」問題簡單視為一個二元對立的絕對框架來進行立論

因而他還是複製了殖民主義的二元對立框架無論是對中國民族認同或台灣民族

認同這些都是必須在政治意識形態選擇之餘所要重新審視的面向

第二章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

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民族」文藝道路的思索與萌芽是在早期小說徬徨

猶豫的過程中逐漸確立並且也因為文壇上部份知識份子開始重新摸索「民族」

文藝道路而產生「騷動」他的早期小說儘管具有不同的母題但是在徬徨與猶

豫的過程中確立知識菁英的主體位置並且這些母題成為陳映真早期小說追尋

「民族」文藝道路時產生知識菁英視角的來源因此解讀陳映真早期小說如何從

思索自身知識份子的主體在這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省籍」問題思索「中國民

族」是什麼並且之後朝向「民族」文藝道路上邁進是筆者在第二章的主要課

題 「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是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徬徨猶豫的過程中思索的

母題之一此時他是在菁英視角下塑造不同省籍外國人物的形象在早期小說

中陳映真不斷試圖釐清自身與時代環境之間的關係甚至是想要理解「中國

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他在描寫知識份子的心靈狀態時早期小說的話

語邏輯如何運作陳映真如何從早期各種不同的母題當中開展出「省籍」「中國

民族」的思索甚至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他和其

他知識份子之間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章除了討論他的生平背景思索「省籍」

與「中國民族」的過程之外還要將他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來檢視小說以及與

同時期知識份子的關係才能夠理解陳映真如何走上「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如

何在「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逐漸激化而產生「騷動」導致「民主台灣聯盟」

案筆者首先探討陳映真的創作背景與其早期三篇小說〈麵攤〉〈我的弟弟康

雄〉〈家〉的話語邏輯藉此掌握日後其小說的各種母題其次探討陳映真早

期小說中「省籍」與「中國民族」的思索如何萌芽〈鄉村的教師〉是第一篇開

始思索「中國民族」的小說之後的早期小說在知識菁英主體追尋過程中如何思

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最後筆者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中檢視探討

他與同時期追尋「民族」文藝道路的知識份子的關係包括《筆匯》《劇場》《文

學季刊》的成員以及「阿肥家的客廳」因為中國文化大革命而「騷動」的過程

藉此掌握其入獄以前「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過程與小說創作的基礎

29

第一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的主體建構

被殖民者始終保持警惕由於他很難辨識殖民世界那無數的符號從不知

道自己是否跨越了界線面對由殖民者安排的世界被殖民者始終被當作

嫌疑犯他的罪惡感並不是一種承認接受的罪惡感而比較像是一種咀

咒大禍臨頭1 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徬徨與焦慮的思索過程中具有重複性並且明顯展現出現

代主義知識菁英的視角與立場他在〈試論陳映真〉中指出自己投稿於「筆匯」

時期的「慘綠色調」最為濃重並在投稿《現代文學》的期間還保留青蒼色調

直到一九六五至一九六八年後才具有「明快的理智的和嘲諷的色彩」2而市

鎮小知識份子的中間位置是導致他徬徨與猶豫的來源 〈試論陳映真〉是陳映真第一次自剖文學創作歷程也是解讀其早期小說的

關鍵所在這篇文章試圖以「階級」分析市鎮小知識份子心靈狀態的產生原因

主要強調的是早期小說當中的「民族」熱忱反而和日後陳映真自己與趙剛陳

光興強調他早期小說中的「左翼」色彩用「第三世界」框架來涵蓋陳映真有不

同的樣貌這些日後的詮釋都值得商榷特別是早期小說當中所呈現出最主要的

課題其實是知識菁英徬徨猶豫的「心靈狀態」那麼這個市鎮小知識份子的

「心靈狀態」是什麼呢施淑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中充滿疑問與矛盾「伴隨著

重複出現的小說主題像憂鬱症患者之一再重返折磨著它們的心靈災難」3他

指出重複性展現在小說母題上也意味著陳映真的作品中常有相似的敘述觀點或

主題另一方面黎湘萍認為「母題」除了表達本文自身的題旨也牽引出其它

文本「這些被牽引進來的其他文本與作品自身關於現實生活的敘述描寫暗

示一起織起了一張意義的網絡」4筆者認為這些小說母題透露出陳映真已開

始區分自我與他者關係並且也透過知識菁英的視角來形塑內心活動環境與時

代小說中的知識菁英不斷重複的「心靈災難」在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之下

早期小說所突顯出來的焦慮感其實正像是法農所說的「被殖民者」的內心壓抑

展現在陳映真具有現代主義色彩的作品中早期小說中被壓抑的內心活動「像是

一種咀咒大禍臨頭」

1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文

化2009 年頁 87 2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3 3 施淑著〈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文學》第 1 卷第 1 期1990年 4 月頁 203-205 4 黎湘萍著〈沉重的遺產論中外文學對陳映真文本的滲透〉《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

版社2003 年 12 月頁 154

30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具有重複性的市鎮小知識份子的「心靈狀態」突顯出知

識菁英對自身主體的焦慮感也正由於早期小說具有重複性的「咀咒」在內心

活動被壓抑的過程中產生對時代與環境的貶抑與客體化的現象那麼「心靈災

難」如何被不斷重複並且在重複過程中現代主義的菁英視角如何呈現也就

是在區分自我與他者的過程中產生視角與位階落差無法真正詮釋政治權力運作

的過程甚至知識菁英的「心靈災難」和陳映真小說中開始產生「民族」話語有

極大關係因此本節在理解陳映真早期小說如何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

題之前先從早期小說知識菁英的立場與「心靈災難」談起

一市鎮小知識份子的創作出發點

陳映真是一九三七年出生的台灣人早期小說透過敘事者的內心活動來建立

自身與環境時代的關係充滿知識份子被環境時代壓抑的掙扎與徬徨這樣

的內心徬徨與焦慮感是現代主義小說中常有的母題儘管陳映真一九六年代中

期以後的小說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並試圖和現代主義分道揚鑣但是他

是以吸收現代主義小說形式為出發點在其它以「民族」文藝道路追尋為母題的

早期小說中基本上都是以現代主義做為其美學展現形式這是無可否認之事

那麼陳映真創作的出發點是什麼他受到什麼樣的影響而開始創作筆者以下

首先從其創作背景談起並進一步討論其第一篇小說〈麵攤〉 (一)從陳映真早期創作的背景談起 陳映真的成長背景其實和許多台灣人的生命經歷相似年少時也曾見證白色

恐怖的歷史但對於黨國戒嚴體制的問題並不甚了解但也正是因為對於整個時

代氛圍不瞭解又不知是否可能觸犯政治禁忌因而早期小說往往突顯出知識份

子試圖理解自身甚至是自身與社會時代的關係他曾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寫下

〈後街〉一文當中指出 一九五年夏天他上六年級級任老師在升學輔導自修課上捧著中央

日報看韓戰的消息那年秋天一個從南洋而中國戰場而復員因肺結

核而老是青蒼著臉在五年級時為班上一個佃農的兒子摔過他一記耳光的

吳老師在半夜裡被軍用吉普車帶走留下做陶瓷工的白髮母親一個人

幽幽地在陰暗的土屋中哭泣冬天他家後院住的外省人陸姊姊兄妹倆

分別在鶯鎮和台南糖廠被人帶走helliphellip白色恐怖肅清的寒流瀰漫在四面八

方5

5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4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31

文中指出的「為班上一個佃農的兒子摔過他一記耳光的吳老師」成為日後陳映

真書寫南洋戰爭經歷的〈鄉村的教師〉以及日後回溯白色恐怖歷史的〈鈴鐺花〉

的原型人物但是上述仍是陳映真多年後的詮釋無論是吳老師或「外省人陸姊

姊兄妹倆」所經歷的白色恐怖陳映真在童年恐怕也理解不多重點是這成為日

後早期小說中對於時代歷史與「中國民族」不解而試圖釐清的過程包括描繪

家庭與生活環境時代對知識份子的壓抑甚至在自身主體的摸索過程中開始思

索「中國民族」「省籍」問題這些時代與環境的因素構成知識份子內心壓抑的

來源不斷試圖釐清自身與家庭生活環境甚至是時代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他早

期小說的創作動機甚至是早期小說「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的焦慮起點 那麼陳映真的家庭背景如何影響其小說創作呢陳映真曾在一九七五年的

〈試論陳映真〉中對市鎮小知識份子有下述評價 在現代社會的層級結構中一個市鎮小知識份子是處於一種中間的地位

當景氣良好出路很多的時候這些小知識份子很容易向上爬升從社會

的上層得到不薄的利益但是當社會的景氣阻滯出路很少的時候他們

不得不向著社會的下層淪落於是當其昇進之路順暢則意氣昂揚神采

飛舞而當其向下淪落則又往往顯得沮喪悲憤和徬徨6 陳映真將自身視為市鎮小知識份子放在社會經濟條件來考量認為這是市鎮小

知識份子具有「濃重的感傷的情緒」7的原因然而這和作者現實生活條件有所

落差陳明成曾透過追究陳映真的家世包括生父陳炎興與養父陳根旺在日治

時期都和統治者有密切關係陳炎興擔任過日治時期公學校教員創作〈台灣進

行曲〉之後轉任於茶葉統制會社台灣放送局等「半官半私」的機關8甚至在

戰後任職新竹縣中等教育股長新竹縣桃園鎮桃園國小校長等職9而陳根旺則

日治時期則是統治者栽培的巡查部長甚至在戰後任職臺陽礦業公司秘書課長

台北汽車貨運公司董事兼經理甚至是第二屆縣議員10因此陳映真的生父與養

父不可能只單純具有象徵性的社會地位在戰後應有比一般社會大眾優越的物質

條件那麼要如何解讀〈試論陳映真〉中的這段評論呢市鎮知識份子如果不代

表實質的現實階級條件那麼從「精神狀態」來看的話也就是「遮掩在陳映真

6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3 7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3 8 陳明成著〈在「台灣進行曲」的年代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 9 期2009 年 10 月頁 304-305頁 308 9 陳明成著〈在「台灣進行曲」的年代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 9 期2009 年 10 月頁 312-313 10 陳明成著〈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反思陳映真〈後街〉等文〉《台灣文學評論》第

10 卷第 3 期2010 年 7 月 15 日頁 171

32

個人立場與立論背後的家族境況」11這樣的真實社會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將小

說中的「精神狀態」視為作者話語邏輯與價值觀的產物另一方面在小說話語

運作過程中這樣的「精神狀態」具有現代主義的「菁英色彩」也是陳映真早

期小說塑造自我與他者的問題來源也就是藉由小說人物內心活動視角來描述

世界是一個不斷區分自我與他者的過程 而陳映真在創作初期除了加入《筆匯》《現代文學》《文學季刊》等創作陣

營並受到姚一葦的栽培但鍾肇政等台灣作家也對他有所鼓勵與支持此外

他在一九六年《筆匯》已發表〈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對

於鍾理和的作品表達肯定他在文中指出 他著著實實地打破了現實流行作家的一切架空游離的故事的泉源一切故

事型式的映成概念一切被習慣了的故事背景感情和現野而為現代的

中國文學創造了與現時代密切連接了的充分表現了現在時空的現實和感

情的一種新的境地他是第一個不以迷信傳統概念而用赤裸裸的感

情和真實的血淚去表現了這一時代的作家12 儘管文中指出鍾理和的研究「不是本文的作者所能勝任的」但他認為「從『雨』

的出版台灣在文學上在文化上才始真正光復了」13這段話突顯出陳映真

對於台灣文學的發展認識不深雖然不太同意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文學但仍籠

罩在官方「中國文學」的敘事之下因而認為「台灣在文學上在文化上才始真

正光復了」此時由於文壇的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影響力仍然很大這種想

要從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破繭而出的慾望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還

包括尉天驄等《文學季刊》的作家也是如此 陳映真一開始也並非截然地排斥台灣文學陳明成透過「陳映真致鍾肇政書

簡」指出陳映真早期已有書寫台灣文學史的打算14在一九六二年「很早就對

現代主義文風普遍呈現的虛無現象和政治禁錮的氛圍感到警覺和不滿了」15但

11 陳明成著〈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反思陳映真〈後街〉等文〉《台灣文學評論》第

10 卷第 3 期2010 年 7 月 15 日頁 177 12 陳映真著〈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第 2 卷第 5 期1960 年 12 月

5 日頁 39 13 陳映真著〈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第 2 卷第 5 期1960 年 12 月

5 日頁 39 14 陳映真曾對鍾肇政指出「不怕你笑話有一日和平臨到人間的時候我要好好的對台灣的文

學下一番史的研究如果有足夠的資料我想應連同以日語寫作的那一代也算進去但這些都得

等待一切政治的偏見和禁忌遠去的時候罷但是是否會有那樣的一天而縱或有之在這樣的

戰爭年代裡我能活著去著手我愛的工作嗎這是個不很愉快的問題可不是嗎」1962 年 3月 13 日的「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轉引自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頁 113 15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33

是和台灣本土作家的交流並未真正對之後逐漸走上「民族」文藝道路的陳映真

引起決定性的作用反而成為日後極力「肅清」的對象他在當兵期間產生的「民

族興趣」並且以《筆匯》成員為主要文藝交流對象這些成為他逐漸和台灣本

土作家分道揚鑣的原因當然陳映真一九七五年〈試論陳映真〉強調「民族興

趣」的來源也有他出獄後一面強調「反帝民族意識」一面宣稱自身文學創作

的「合法」「愛國」的背景條件其實早期小說在不同母題當中摸索知識菁英的

主體位置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只是知識菁英主體焦慮的一部份而

已此時他尚未和台灣本土作家正面對壘直到出獄後抨擊台灣文學的「分離主

義」甚至是一九八年代統獨問題檯面化後「民族」認同立場的差異才被尖銳

地突顯出來還必須注意的一點是陳映真此時從現代主義出發但也不全然是

受到歐美現代主義文學影響他曾經指出自己是在「魯迅契訶夫芥川是十分

奇怪的組合」之下形塑風格的16芥川龍之介即是日本重要的現代主義小說家

這些都和他一九九年代以後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頭銜並透過〈後街〉

〈父親〉等文章來描述閱讀左翼禁書的過程藉此塑造左翼知識份子的形象有所

不同因為一九六年代的陳映真仍是在摸索吸收知識與養份的過程中來進行

創作

當然閱讀禁書也是陳映真早期對於「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產生疑問的

來源之一這可能比陳映真入伍當兵期間對外省老兵的祖國經歷感興趣的時間點

更早雖然這當中可能具有是否認同「左翼」「紅色中國」的問題存在但這個

階段陳映真的小說作品主要還是在徬徨猶豫中開展各種母題對於「中國民族」

「省籍」問題還是在摸索階段當中而「左翼」也並非是陳映真的專利特別是

舊書攤上如果還是可以購買到禁書的話那麼左翼書籍也必然在民間有所流通

比如陳映真在〈後街〉當中指出早期就讀淡江英專時閱讀禁書的經歷 在文學上他開始把省吃儉用的錢拿到台北牯嶺街這條舊書店街去換取

魯迅巴金老舍茅盾的書耽讀竟日終夜但這被政治禁絕的祖國三

年代文學作品的來源自然有時而窮而命運不可思議的手在他不知

不覺中開始把他求知的目光轉移向社會科學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在

這文學青年的生命深處點燃了激動的火炬從此《聯共黨史》《政治經

濟學教程》思諾《中國的紅星》(日譯本)莫斯科外語出版社《馬列選

集》第一策(英語)出版於抗日戰爭時期紙質粗礪的毛澤東寫的小冊

子helliphellip一寸寸改變和塑造著他17

頁 112 16 韋名著〈陳映真的自白文學思想及政治觀〉頁 35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

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17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7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34

陳映真此時是否認同「左翼」立場仍是值得存疑的這段話當中指出自己對於「被

政治禁絕的祖國三年代文學作品」感到好奇甚至進一步將目光轉向「左翼」

社會科學然而是否認同「左翼」是否將「左翼」思維落實在小說創作中是另

一回事畢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中會被視為挑戰政治禁忌加上他在一九七五年

〈試論陳映真〉當中仍不否認自己早期小說的「感傷色彩」並極力強調「民族

興趣」的來源第三陳映真曾經在《劇場》發表〈ASA NISI MASA〉一文

當中指出 包括藝術家在內的知識份子們總是慣於用一種悲憤底先知或者使徒的姿

勢去審判人和他們的世界關於人的背德核武器戰爭與和平天主

教道德越戰第三世界自由民主性以及愛之不在等等但是在

很多時候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和道德上的弱

質18 文中批評知識份子「審判人和他們的世界」的過程中「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

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和道德上的弱質」但是也是在他逐漸朝向「民族」文

藝道路拋開早期小說的徬徨與猶豫轉而思索台灣社會與當時世界發展局勢的

各種問題陳映真一九六八年以前的小說具有多種母題從摸索階段到逐漸朝向

「民族」文藝道路但無論是「第三世界」一詞的使用閱讀「左翼」禁書等等

年輕時期的陳映真詞彙表面形式上的使用可能大過於理解本身「左翼」只能說

是出獄後有意識地銜接上「反帝民族意識」甚至要到一九九年代他自己才承

認「左翼」知識份子的「頭銜」用以「證明」自身對「中國民族」的效忠此

外陳明成也曾指出陳映真在這個時期所寫給鍾肇政的書信當中也多了一些「左

翼」的用語 另一方面也能敏銳發覺截至目前為止陳映真的信裡不知不覺開始多了

「鬥爭」「反動」「封建」「辯證」「進步者」「小布爾喬亞」等左翼份

子喜用的字眼甚至細心一些都能在〈將軍族〉裡讀到陳映真憧憬的「理

想」顏色19

陳映真的信中儘管多了「左翼份子喜用的字眼」也就意味著他此時對於一九三

年代的中國新文學感興趣對當時的小說創作理論加以模仿甚至試圖理解

對岸的「中國民族」的樣貌一九六年的小說〈鄉村的教師〉即展現出對於「中

國民族」「省籍」問題的困惑與不解「左翼話語」在一九六年代最多只能算

是「遣詞用字」上字義表達的「形式」層面仍要視察其思想的核心價值來判定

18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2 19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24

35

因此分析陳映真小說評論中的話語邏輯就變得十分重要筆者認為這個階段陳

映真主要是在知識菁英主體位置的焦慮當中一方面吸收現代主義文學另一方

面也產生想要從現代主義掙脫而出卻又無法完全拋棄的騷動不安這些筆者到第

三節再深入討論 上述是陳映真早期創作的背景條件閱讀不同國家的文學著作與理論甚至

左翼理論的過程當中摸索小說創作的方向這些複雜的閱讀與生命經驗才是陳

映真早期徬徨猶豫的來源而不是一開始就堅定地走向「左翼」道路而他做為

一個「市鎮小知識份子」早期小說在摸索階段中也開始帶有菁英視角來審視環

境與時代這些相似重複的敘事結構日後逐漸成為其思索「中國民族」「省

籍」問題的基礎一直到出獄後站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強調「反帝民族意識」

甚至是一九九年代後「中國統一」的政治認同這些反而和他在一九九年代

後將自身早期絕對化地一貫始終如一地詮釋為「左翼」理想的追尋有很大的差

異那麼此時市鎮小知識份子在徬徨猶豫中開展出甚麼樣的創作母題早期

小說中具有重複性的話語邏輯是什麼筆者以下先從其第一篇小說〈麵攤〉談起 (二)從〈麵攤〉出發「旁觀」統治者的「慾望之眼」 陳映真在一九五九年在《筆匯》發表第一篇小說〈麵攤〉是他創作的出發

點他的早期小說話語邏輯是立基在知識份子的「心靈狀態」上所建構而成的

小說當中已產生知識菁英的視角也是知識份子的徬徨與猶豫的來源 〈麵攤〉透過知識菁英的視角來「旁觀」社會中的權力關係小說透過第三

人稱客觀敘述「旁觀」殖民者的「慾望之眼」主要側重描繪母親的內心活動

藉此展現出對於異鄉與時代的恐懼感警官是引發母親焦慮的他者透過慾望之

眼注視這一家人母親因而沉默地「一邊扣上胸口的鈕扣把孩子抱得很緊」20

因此當大寶認為警官是個好人時母親反而沉默不語而父親在面對警官時總

是無法回應現實情境而說話斷斷續續不被回應而在環境方面故鄉苗栗則是

遙遠的天上總是有顆澄紅的早星台北西門町則做為他鄉是精神活動的現實

空間並強調在現實環境中產生的緊張感時代則做為背景元素來烘托母親金

蓮的緊張焦慮比如警局裡面「兩個年輕的都穿著高高的木屐也差不多都留著

很長的頭髮」21的叛逆青年或安那琪形象對比麵攤夫妻的樸實或是孩子看見

「左對面的大房子的樓上掛滿了許多畫像有拿刀的有流血的」22暗示著

戰爭陰影下的傷痕陳映真運用內心活動環境時代來突顯小說象徵性的氛圍

藉此烘托母親在異鄉時代下的緊張不安這個「緊張不安」指涉了時代中的內

20 陳映真著〈麵攤〉《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7 21 陳映真著〈麵攤〉《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6 22 陳映真著〈麵攤〉《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8

36

心騷動面對現實而無法找尋生命出口的徬徨猶豫嘗如法農指出被殖民者面

對殖民者「被當作嫌疑犯」的緊張狀態〈麵攤〉中警官與母親之間的權力關係

其實源自於此但她不能解釋這緊張狀態更不是要挑戰權力關係警官的疲倦

而深情的目光似乎要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壞人」或「統治者」實際上這當中的

權力關係在浪漫化現實都市生活與緬懷故鄉的鄉愁中淡化 因此〈麵攤〉並不是真正強調小人物的現實處境而是藉由社會「現象」「場

景」來描繪人物內心活動創造小說氛圍強調的是小說美學技巧營造而偏向

現代主義風格黎湘萍分析〈麵攤〉時認為警官是「充滿愛心的人道主義者」23但事實上警官是母親恐懼焦慮的來源「人道主義」往往成為先入為主的

看法而忽略早期小說討論的母題圍繞在知識份子內心活動層面另一方面現

今主流詮釋將陳映真早期視為左翼精神的理想者趙剛不願意從「老掉牙的人道

主義故事」24來解讀陳映真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是具有密教性質的寓言體「展

現一種火與冰的徬徨矛盾一方面有熾熱的左翼理想與願望但另一方面又因為

這些理想的禁忌性質根本無法想像有任何實踐的可能」25他將陳映真早期視

為具有左翼色彩的作家但在探討左翼男性青年的主體狀態時如果真是「戰後

資本主義發展下城鄉不平等及其衍生的罪惡以及對社會主義『彼岸』的夢想的

追尋」甚至是「對追尋者自身困境的真誠反思」26其實是忽略了知識菁英主

體在「旁觀」過程中淡化了統治者權力關係的問題轉而放到戰後台灣發展過程

與社會主義祖國的追尋中來解釋並且「左翼禁忌」成為解釋早期小說曖昧不明

的萬靈丹這樣的論點不願意承認陳映真當時仍是徬徨猶豫的知識菁英早期

小說仍是透過現代主義來摸索創作方向的過程反而無助於解釋陳映真早期小說

敘事中要表達什麼樣的母題與內心狀態 筆者認為〈麵攤〉的客觀化敘述懸置了統治者與底層人民的壓迫自然不是

「人道主義」的展現而是知識菁英「旁觀」社會現象的過程尉天驄較早認為

陳映真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包括宗教上的和文學上的人道主義前者是一切宗教

共同的理想主義的「愛」「正義」「憐恤」後者是文藝家的使命要先成為「充

滿人味的思索者」才可能擁抱一切良善與罪惡27但陳映真其實側重於內心活

動而非現實環境時代的客觀描繪因為關懷社會現實並非真正的重點所在人

道主義仍只是研究者的籠統詮釋甚至缺乏辯證性地將陳映真視為堅決的社會關

23 黎湘萍著〈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真的詩意敘事〉《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12 月頁 80 24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第 76期2009 年 12 月頁 379 25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第 76期2009 年 12 月頁 381 26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第 76期2009 年 12 月頁 391 27 尉天驄著〈一個作家的迷失與成長〉《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36

37

懷者左翼實踐者而忽略掉早期小說從內心活動出發表達青年知識份子的慾

望理想而又退縮的往返過程另一方面小說也浪漫化了權力關係環境與時

代因素日後陳映真指出「浪漫主義文學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個人的甦醒和解放」28在浪漫與革命結合的思維邏輯中仍是知識菁英「個人的甦醒和解放」而

不是重新思索人民與社會現實的關係代表他這個階段對於黨國戒嚴體制的壓迫

問題還並沒有深刻的認識 而〈麵攤〉在兩方面展現出濃厚的菁英色彩其一是作者的視角與立場另

一則是現代主義技巧就作者的視角與立場而言正因為陳映真側重的是現實空

間中的騷動不安而非實質的壓迫關係換句話說小說並不是真正要描繪底層人

民苦難或警官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因此作者「旁觀」的視角使他自身處於麵攤夫

妻警官的立場之外小說側重於「騷動不安」的氛圍意味著知識菁英思索時代

樣貌的過程並透過小說中各種人物場景來建立時代氛圍其次〈麵攤〉側

重的是內心活動小說的表現手法和當時現代主義存在主義風潮有極大關係

無論是王文興歐陽子白先勇等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中小說核心精神都指向

了人類存在於現代社會中的徬徨焦慮失落的問題趙剛認為過去研究陳映真

時「『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形式』區分並不具有知識或思想的意義」29因此他想要從左翼的禁忌的理想主義來詮釋陳映真早期小說30但其實他

還是透過「左翼禁忌」將陳映真早期作品「永恆化」與「哲學化」而不考慮陳

映真與時代之間的複雜關係趙剛從左翼角度詮釋其實也還是將陳映真左翼與

禁忌性質「永恆化」與「哲學化」那麼呂正惠過去如何從現代主義來解釋陳映

真早期小說呢呂正惠早期曾對現代主義小說有下列看法 現代主義的小說最主要的關懷是個人的命運個人在永恆的宇宙中的命

運而不是個人在特定的時空下的命運換句話說現代主義的小說所注

重的是哲學的關懷而不是社會的關懷31

陳映真早期小說即是著重於內心活動的「個人命運」並透過環境時代的描繪

來解釋個人內心活動被壓抑的來源因而在「內心活動環境時代」的敘事結

構中反應了部份現實這種現代主義精神的表現絕非趙剛單純將現代主義視為

「形式」而已另一方面葉石濤也曾指出「『筆匯』的創作方向也帶著藝術至

28 陳映真認為浪漫主義包括奇詭的幻想神秘恐怖的激情叛逆的熱情對於肉體的活躍

的「人」底甦醒誇大的感傷主義對於傳統道德紀律觀點等諸多束縛的反抗和強烈的自我

中心主義等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

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 29 趙剛著〈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求

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34 30 趙剛著〈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求

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43 31 呂正惠著〈「政治小說」三論〉《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頁 175

38

上主義的傾向往往與現實環境脫節」32包括陳映真在〈麵攤〉以現代主義美

學來營造小說整體場景中描繪的「現實」還是隔了一層知識菁英的視角關注

的不是麵攤夫妻身為底層人物的處境而是葉石濤所說的「藝術至上主義的傾

向」這種知識菁英的立場與視角在之後其它作品中會更明顯透露出知識菁英

與他者之間的位階落差即便陳映真在現代主義形式上展現出不同於其他作家的

風格但在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做為一種時代潮流下陳映真小說明確受到影響

而不是如陳映真日後在〈後街〉一文中認為「他從夢想中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

恐懼和絕望間巨大的矛盾」33藉此建構自身早期受左翼啟蒙的思想這些無論

是在其作品中甚至是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文藝圈的關係中都可以見到現代

主義思潮的影響

二〈我的弟弟康雄〉〈家〉知識菁英的主體形塑

陳映真在〈我的弟弟康雄〉與〈家〉兩篇小說也持續展開知識菁英的主體

形塑過程一方面知識份子透過內心活動來思索自身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另一

方面由於不能解決自身內心活動的矛盾外在世界被形塑成壓抑知識份子的來

源因而小說展現出理想幻滅逃避現實的結局而這些從〈我的弟弟康雄〉〈家〉

開展出來的小說母題在其它小說中也不斷重複展現 (一)〈我的弟弟康雄〉知識份子理想主義的幻滅 〈我的弟弟康雄〉透過姊姊的獨白來探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以及最後幻滅

的過程並且康雄姊姊和畫家都是帶有菁英色彩的理想主義者康雄想建立貧

民醫院學校和孤兒院情慾上則投射到「媽媽一般的婦人」身上姊姊愛戀著

貧窮的畫家但畫家最後因貧困休學賣身給廣告社另一方面康雄認為富裕

能摧毀人性貧窮則是罪惡但他又為現實所困並在自責中自殺姊姊在康雄

死後墮落嫁給富足的丈夫逃避個人理想與家庭貧困但她卻又矛盾地產生「我

的弟弟康雄竟而不是虛無者嗎竟而不是雪萊嗎」34的疑問她最後仍與現實

妥協並要為康雄修建豪華的墓園來贖罪然後「安心地耽溺在膏粱的生活和丈

夫的愛撫裡度過這一生了罷」35讓「貧富理想」之間的矛盾被擱置 在小說人物刻劃上畫家與康雄延續了〈麵攤〉警局裡安那琪的表面形象

32 葉石濤著〈六年代的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20日頁 122-123 33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9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34 陳映真著〈我的弟弟康雄〉《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17 35 陳映真著〈我的弟弟康雄〉《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22

39

並進一步將其內心活動突顯出來展現出知識份子追尋理想而幻滅的過程然而

這裡要追問的是康雄姊姊或畫家情人為何會產生這些想法這樣的「理想」

是知識菁英還是普遍大眾的呢台灣在戰後初期百業蕭條葉石濤是小地主家庭

出身都仍要面臨土地改革對小地主階層的影響「一出獄後我就要面臨無可逃

避的麵包問題」36甚至一九六年台灣工業剛起步發展的階段一般社會底層

人物為了維持生計實際上也不會有這樣的「理想」比如黃春明的〈兒子的大

玩偶〉中描寫時代底層人物的樣貌父親坤樹在戲院工作扮裝成小丑在路上宣

傳為了養家活口而忍受被瞧不起的眼光他曾對妻子阿珠說「如果再找不到

工作肚子裡的小孩就不能留了」37這才是較為接近底層人物面臨的真實社會

處境因而〈我的弟弟康雄〉思索的「理想」其實仍是知識菁英的觀點並在內

心矛盾中尋求對自身主體的解釋而非座落在社會現實的關懷上 那麼宗教與內心活動有何關係呢宗教其實是知識菁英藉以思索主體生命

狀態的方式康雄之後無能力繼續賃居而住進聖堂終日禱告懺悔姊姊則是

婚禮上看到耶穌而想起康雄並在反叛理想的過程中得到快感施淑認為宗教信

仰具有自我對話與自我告解的性質是屬於「意識形態的消費而非意識形態的批

判」但也陷入意識形態本身運作時的「欺罔機制」偏離了小說世界所暗示的社

會批判的意圖阻止人對現實的理解38但施淑的論述邏輯中其實還是帶有「陳

映真早期小說要反映批判社會現實」的前提存在然而正如同前面指出的陳

映真早期小說側重小說人物的內心活動真正目的在於解決內心衝突矛盾而非批

判現實因此探討宗教也不是陳映真的焦點所在而是用宗教來進行比喻象徵

做為討論內心活動的方式這些比如〈家〉用「嗎哪」(上帝賜予猶太人的食物)

來形容時代中給予的教育〈貓牠們的祖母〉中祖母信仰佛教在娟子老師與丈

夫的愛慾中自行穿上法衣死去〈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用宗教來探討理想與民

族的問題將猶大描繪成理想主義者〈噢蘇珊娜〉對摩門教徒比埃洛先生的

愛慾用以對照盛(追求正義的法學生)李(他的吻能將蘇珊娜帶到「比外祖

母的家更遙遠的地方去」39)之間的愛情關係因此這些小說的宗教色彩只能

視為知識菁英藉此思索自身主體的一部份過程也就是內心活動的焦慮感因此

目的不在於探討「宗教本身」 而小說在環境背景的形塑上陳映真也帶著知識菁英的視角檢視〈我的弟

弟康雄〉已指出壓迫根源在於家庭貧富的現實問題認為理想要脫離貧窮才能實

36 葉石濤著〈蹉跎歲月〉《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 年 1 月

頁 81 37 黃春明著〈兒子的大玩偶〉《兒子的大玩偶》台北大林出版社1983 年 8 月 10 日頁

176 38 施淑著〈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文學》第 1 卷第 1 期1990年 4 月頁 203-204 39 陳映真著〈噢蘇珊娜〉《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頁 80

40

現並隱微透露出對於環境的貶抑其實當中仍在理想與貧困財富與墮落的二

元對立框架下思索問題無論陳映真是否有意要諷刺姊姊最後向現實妥協小說

都未擺脫「貧富理想」之間的二元框架來思考問題核心在於陳映真塑造的小

說人物無論是姊姊或康雄敘事結構中都仍是知識菁英獨白話語的展現在這

過程中只有知識菁英主觀詮釋的世界無論是底層人民故鄉或他鄉甚至是整

個時代歷史都是被客體化的對象比如在姊姊為康雄送葬的隊伍中透過老人

不倫不類的女子來呈現破敗與荒涼的景象這些故鄉或他鄉的底層人物成為康

雄或姊姊這些具有知識菁英主觀思維下的他者也是被貶抑的客體其它小說從

這樣的思維邏輯來延伸因而小說中常有妓女瘋婦的角色或是將環境視為敗

壞的所在甚而導致知識份子的墮落瘋狂死亡比如〈故鄉〉中家庭與故鄉

呈現敗壞的景象哥哥墮落並開賭場娶了妓女為妻而〈死者〉則在「奔淫的

故鄉」中有位穿著不得體的舅母以及在都市從事性工作的秀子其他如〈蘋果

樹〉裡墮落的村莊瘋婦或是〈將軍族〉被迫賣淫的小瘦丫頭〈淒慘無言的

嘴〉中逃跑被殺的雛妓等等〈我的弟弟康雄〉已塑造出日後小說人物形象與

環境描繪的雛型之後小說常有逃離家庭或故鄉的場景或是人物進入「繁華的

惡魔的都市」40並未能找到能安定自己的所在這些在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產生

了知識菁英與地方人民的位階落差因而小說侷限在「貧富理想」二元對立關

係上進行思辨將康雄自殺的原因轉移到社會現實的限制上而非具有反思性地

思索知識份子自身矛盾的根源而知識菁英產生這樣的視角也必然有黨國戒嚴統

治的政治因素存在因為台灣做為「自由中國」正是要和共產主義的集體性

強調無產階級文學做出區隔此外加上台灣一九六年代文學中引進的現代主

義本身就有強烈的知識菁英位置在這知識菁英位置上所描繪的民眾往往就成為

被描繪的客體這正如法農描述的「當地居民只被視為面貌模糊不清的群眾」41

甚至是在知識菁英主觀內心活動的世界中被貶抑 (二)〈家〉的掙扎與逃離尋找「知識菁英」主體 〈家〉更進一步強化了知識菁英主體的形塑過程以選擇逃離家與故鄉來尋

找建立自身主體的可能小說專注於「成人」與「知識份子」的討論上兩者延

伸自〈我的弟弟康雄〉中的畫家與康雄的外在形象與內在焦慮他們都具有弱質

未熟的肉體無法在現實中實踐理想 〈家〉與前面兩篇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主角意識到自身「成人」而想要有

所做為在家庭環境方面母親盼望他能夠考上大學為家庭添光鼓勵他補習重

考冀望放在他而非妹妹身上故鄉之人則是帶著厭惡的善心期待他考上大學

40 陳映真著〈故鄉〉《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57 41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

文化2009 年頁 79

41

好來訓勉子弟甚至主張妹妹輟學因此環境同樣構成知識份子壓抑與焦慮的來

源而意識到「成人」則意味著自身站在「知識菁英」的主體位置來討論自身與

家庭故鄉之人之間的矛盾關係在時代方面小說比較戰前與戰後的晉升管道

藉此說明知識份子面臨相似的困境現代的教育體制使學生在晉升管道中掙扎

同樣妹妹也終將捲入時代對她的壓迫因而主角「彷彿看見數多的青而瘦的眾手

之中新添了一隻我的妹妹的素白的手」42而父親在小說中做為新舊知識份子

晉升管道的對比主角顯然不願意接受過去時代的理想實踐方式他戰後曾經當

過第三屆縣議員當父親說出「只差沒有產業」「不然生意不做了一心做個地

方的有志者」時他嘲笑父親代議制的美夢43但這並不能就此直接說明他認同

「紅色祖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能說是對國民政府高壓統治的厭棄因而小說

中曾經認為「欲對惡如何必須介入於那惡之中」44然而主角一直沒有尋找

到如何「介入」社會的方式想要反抗卻又妥協逃避最後逃離故鄉進入都

市甚至也只能默認了時代給予的教育與晉升方式因此時代中的晉升管道與

教育制度的荒謬導致知識份子無法實踐而不得不妥協這樣的家庭環境與時代背

景是「成人」「知識菁英」內心活動的壓抑來源同時也可說是這些知識菁英開

始不滿整個時代的高壓氛圍想要有所突破卻又尋找不到方向的內心焦慮 因此在試圖理解呈現自身「心靈狀態」的情況下〈家〉開展出「成人」

的母題也是知識份子內心活動的一部份主角對現實環境時代歷史抱持不滿的

態度透過對故鄉人環境時代的貶抑來區隔出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其它比如

〈故鄉〉〈死者〉〈祖父和傘〉都是面臨成人的悲哀而逃離不堪回首的故鄉

甚至在異鄉追逐愛情主角不認同故鄉又展現出對都市的厭惡感如前面在分

析〈我的弟弟康雄〉時所言這樣的思維邏輯不是「庶民」而是「知識菁英」的

立場特別主角在結局選擇進入都市中強調主角對「現代物質文明」的追求

反而不是底層人民掙扎於現實生活的樣貌主角透過進入都市中尋找自身的主體

位置「介入於那惡之中」是知識菁英試圖掌握社會樣貌的開端但是在這個過

程中不是基於社會現實的討論而是透過知識份子的內心活動來詮釋他眼見的現

實樣貌也不斷區辨自身與他者之間的關係與差異 現今許多評論者認為陳映真受到魯迅影響很大特別是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的

一些母題暗喻是受到魯迅小說影響但兩者展現出來的結果卻大相逕庭比如

中國學者陳思和認為「從〈家〉〈我的弟弟康雄〉開始20 歲出頭的陳映真迅

速走上了魯迅式的文學寫作的道路」45然而只要對照魯迅的〈故鄉〉一文即

可發現魯迅不會透過知識菁英視角來貶抑故鄉的底層人物與環境而是重新反思

42 陳映真著〈家〉《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29 43 陳映真著〈家〉《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27 44 陳映真著〈家〉《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30 45 陳思和著〈試論陳映真的創作與「五四」新文學傳統〉頁 24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42

知識份子與民眾的關係小說中的主角一開始在「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

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46隨即主角意識到

知識菁英視角「俯視」故鄉之人的問題「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

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47因而魯迅對於中國傳統

的問題底層與故鄉人民的看法更富有辯證性的思考反觀陳映真的小說知識

菁英總是帶著知識份子的立場去檢視底層人民環境時代並將之視為壓迫知

識份子的來源但是當時產生這樣的菁英位置來思索自身主體與他者環境與時

代的關係也有時代的限制換句話說也就是國民政府戒嚴體制對於戰後初期

成長的知識份子所造成的影響他們在戒嚴之下與台灣的時代與歷史脫節產生

想要理解社會現實但又無法達成的困境並且在追尋與理解自我主體的過程中

也只能以曖昧的的現代主義形式藉此描繪時代家庭環境對於知識份子的壓

迫來突顯出自身的焦慮感 知識菁英主體與其他人物產生位階落差的現象在其它現代主義作品中也可

見到痕跡早期如王文興現代主義小說《家變》也帶有明顯的菁英視角來審視

他人小說描寫尋父的過程范曄是中產階級家庭出身擔任C大歷史系助教

他總是對父母頤指氣使比如吃飯時父親加了過多的味精「范曄拍桌大咒他

說你曉得這是什麼湯你知不知道」48甚至母親也複製了中產階級意識形態「她

一向禁止兒子同巷子裡的孩子共戲她心中總覺得比四鄰要高等頗多」49為什

麼會形成這個現象呢知識菁英在作品中將故鄉或他鄉之人視為一種壓迫關

係或是帶著優越心態俯視主體之外的他者實際上現代主義知識菁英在意的並

不是關懷現實中的他者而是著重在自身主體內心活動的詮釋小說的營造並

且在區辨自我與他者時也不斷地生產意識形態知識菁英確立自身主體位置權

力關係往往不自覺流露出來這裡要進一步追問的是難道只有現代主義作品會

產生這樣的現象嗎其實這在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的作家中也是如此現代主義文

學家透過文學現代化過程強調文藝美學的去政治化但文學現代化正是國民政

府做為捍衛西方自由與民主和共黨世界區隔的手段而強調中國民族敘事的作

家無論是拳拳服膺於反共意識形態或是接受左翼思潮認同紅色祖國的知識菁

英文學創作中塑造中國民族敘事和統治者並無差異特別是之後陳映真具有民

族色彩描寫「省籍差異」的小說突顯出知識菁英受統治者意識形態邏輯影響

也正是在區辨自我與他者時產生本質化的二分法這些在第二節筆者討論陳映真

早期小說再現省籍問題時再論 〈我的弟弟康雄〉〈家〉產生知識菁英內心活動的矛盾現象在之後小說中

一再出現都以知識份子的理想與幻滅過程為母題陳映真小說中的各種母題其

46 魯迅著〈故鄉〉頁 73收錄於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 年 5 月 47 魯迅著〈故鄉〉頁 73-74收錄於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 年 5 月 48 王文興著《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 3 月頁 191 49 王文興著《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 3 月頁 23

43

實要視為一種追尋過程無論母題是理想還是慾望甚至是筆者在第二節中討論

陳映真「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過程等等法農認為「殖民主義是一

個對他人的系統性否定」「拒絕給他人的所有屬性」因而「逼得被宰制人民不

斷問自己說『我自己是誰』」50當然這也不只是在殖民地當中會產生的現

象而已在白色恐怖政治高壓之下同樣也會造成心靈蒼白的現象因而陳映真

早期小說展現出知識菁英主體的徬徨與猶豫直到日後才逐漸走上「民族」文藝

道路只不過陳映真在思索自身主體位置的過程中還是或多或少複製了統治者

意識形態邏輯這在其思索「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的作品中明顯可見而〈家〉

的主角掙扎於知識份子的理想直到〈最後的夏日〉〈唐倩的喜劇〉開始批判

脫離現實的知識份子知識本身與現實扞格不入甚至諷刺各種類型的知識份子

的矛盾與虛偽以及盲從者李玉英唐倩隨波逐流的心態其實這只是知識菁英

站在不同論述位置上對其他知識份子進行批判而之後小說的更偏向「中國民族」

的思索「省籍」身份的刻劃但關注的對象始終仍是知識份子而非底層人民

另一方面陳映真著重在這些「心靈災難」的母題與當時主流的反共文學有所

差異然而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產生的位階落差這在博埃默分析帝國主義文學

作品時可提供借鏡他指出 一部藝術作品即使它對帝國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然而這一種冷

漠與其說是它因為遠離了帝國而無法參與毋寧說它對帝國有一種默認

和接受51 因此陳映真早期小說縱然有別於反共文學看似「遠離了帝國而無法參與」實

際上對官方意識形態具有「一種默認和接受」這是時代限制之使然因為他對

於文壇主流的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不滿但在菁英主體焦慮與追尋過程中

也並沒有真正要挑戰黨國的反共敘事陳映真早期小說展現出來的其實是知識菁

英徬徨焦慮的過程即便白色恐怖時代的確有所禁忌但陳映真之後反應民族

議題的小說甚至和官方意識形態具有相似的話語邏輯甚至並不牴觸國民政府的

「禁忌」這些和現今論者試圖建構陳映真早期小說「左翼」禁忌性質有所差異 透過上述分析陳映真早期小說的現代主義特色和其一九七五年〈試論陳映

真〉中的評價較為貼近重點反而不在於近年來趙剛等人透過陳映真〈後街〉一

文所強調的左翼色彩陳映真曾經在〈後街〉中指出 他從夢想中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恐懼和絕望間距大的矛盾塑造了一些

50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

文化2009 年頁 263 51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36

44

總是懷抱著曖昧的理想卻終至紛紛挫傷自戕而至崩萎的人物避開了他

自己最深的內在嚴重的絕望和自毀52 然而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要導向對於「紅色中國」與「左翼」的認同因而透

過敘述早期閱讀革命書籍來說明早期小說是在「夢想中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恐

懼和絕望間距大的矛盾」的過程中形成的實際上和其早期小說敘事結構的話語

邏輯並不一致特別是上述早期三篇小說家庭環境時代對於小說人物的壓迫

反而是陳映真早期小說的母題之一知識份子的「心靈災難」並不在於「左翼」

認同的追尋而是在於知識菁英主體的理想與矛盾上而這樣的「心靈災難」也

是日後的早期小說思索「中國民族」「省籍」問題的一部份 陳映真早期小說形塑知識菁英的烏托邦在不斷追尋理想與幻滅的過程中建

立自身的知識菁英主體位置而上述小說中的母題呈現過程帶有菁英性質並且

在之後的小說不斷重複結合施淑與黎湘萍的評價來看的話陳映真早期小說正

是在「織起了一張意義的網絡」的過程中「重返折磨著它們的心靈災難」並且

在知識菁英貶抑底層人物環境時代的過程中獲得自身「救贖」喬治弗蘭

克爾曾以精神分析來說明這些現代主義藝術家的特色

如果自我發現其力必多力量最新的發展和心理的最高級的功能以及其最

重要的情緒和認知過程不為這個世界所認可而無法加以表達的話那麼

它就會退回到更為原始的發展階段helliphellip當我們完全意識到那些失望和悲

劇時現實所帶給我們的自戀情緒的傷害通常是難以忍受的但是藝術家

向我們展示了所有這些53 正如同喬治弗蘭克爾指出的現代主義藝術家體認到「不為這個世界所認可而

無法加以表達的話那麼它就會退回到更為原始的發展階段」因而作品中展示

了「我們無能為力只是覺得自己百無一用」甚至是突顯出「混亂和偏執性焦

慮的場面」54而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建構自身主體狀態時和現代主義藝術家展

現出來的內心焦慮雷同更進一步將這「混亂和偏執性」展現在貶抑他者甚而

最後理想幻滅導向瘋狂或自殺的結局 因此上述三篇作品是在早期小說敘事結構中形塑出知識菁英對於外在世界

的認識過程並在這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身主體位置而知識菁英主體位置是在

52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8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53 喬治弗蘭克爾(George Frankl)著褚振飛譯〈文化退化的幾個方面〉《文明烏托邦與悲

劇》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年 12 月頁 173-174 54 喬治弗蘭克爾(George Frankl)著褚振飛譯〈文化退化的幾個方面〉《文明烏托邦與悲

劇》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年 12 月頁 174

45

旁觀他者甚至是在將底層人民環境或時代不斷他者化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

的之後陳映真小說開始強調民族議題時也有同樣的現象

46

第二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知識菁英視角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當民族知識份子迫不急待地試圖創造文化作品時它可能恰恰沒有意識到

自己正在使用的技法和語言是從自己國家的陌生者手裡借來的他自以為

這些工具已經打上了他所希望的民族印記殊不知喚起的是異國情調通

過文化成就回到人民面前的民族知識份子他的舉止還是像個外國人有

時他會毫不遲疑地使用方言以表明自己願意盡量貼近人民但是他表達

的思想和他熱心的問題與自己國家的男男女女們所了解的實際情況大相

逕庭知識份子所依靠的文化往往只是依些瑣碎特異的東西他期望依附

於人民但他只抓住了人民的外套55 陳映真早期小說中「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一方面帶有現代主義知

識菁英的視角一方面也在徬徨猶豫的「慘綠色調」中開展然而陳映真早期

小說將「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做為其中一種母題來思考現代主義技巧是

「從自己國家的陌生者手裡借來的」並且在試圖理解的過程中知識菁英是藉

由貶抑底層人民來完成自身主體的追尋並與外在的他者產生距離如引文所

言實際上陳映真「只抓住了人民的外套」並且在小說敘事的過程中將視角與

立場擺放在「外省人」身上當然重新理解「外省人」的苦難也是戰後初期

歷史所必須理解的課題但是陳映真早期小說在「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不斷區分本省人與外省人的過程當中實際上還是將「本省人」「外省人」的問

題給本質化並沒有真正思索這當中的權力關係問題因為在戰後黨國戒嚴體制

之下透過反共中國民族敘事來消除台灣的特殊性甚至這套官方敘事也不斷塑

造台灣內部「省籍」的對立與壓抑 陳映真曾在〈試論陳映真〉中指出自己的「民族興趣」來源和入伍有關並

且焦點放在外省人的故事上他對於「寄寓於台灣的大陸人的滄桑的傳奇」以

及「在台灣的流寓底中國人和本地的中國人之間的人的關係」感到興趣56而這

些從〈那麼衰老的眼淚〉描寫外省人的故事開始可以看見早期小說有諸多思索

「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作品此外陳映真在〈後街〉也指出想要理解

外省族群的渴望「六二年他到軍中服役軍隊裡下層外省老士官的傳奇和悲

憫的命運」並且是在「感情範圍內」體會到「內戰和民族分裂的歷史對於大陸

農民出身的老士官們殘酷的撥弄」57這兩篇自傳文章指出自己對於「中國民族」

55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論民族文化〉頁 283收錄於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

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 4 月 56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70-171 57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9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47

與「省籍」問題感到興趣的來源但是這些不同時代對於自身創作經歷的回顧

往往疊加上陳映真個人書寫自傳的年代中的策略以及所要藉此形塑自己思想的

理論回顧陳映真的早期小說「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只能說是知識菁英

視角下思索的母題之一並且在一九六年的作品中〈鄉村的教師〉〈加略人

猶大的故事〉已開展出知識份子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這意

味著陳映真仍在摸索與思考階段並不是很理解筆者在本節要討論的是陳映

真為何在知識份子的自我追尋過程中產生這樣的「民族興趣」並且在知識菁英

視角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時產生了什麼樣的問題其次再進

一步考察其它早期小說當中如何強化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筆者藉由討論上述

問題來說明陳映真早期小說實際上是一個將認同移向外省人貶抑台灣人的二

元對立再現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醞釀出他早期的「民族」文藝道路趨向

一陳映真早期小說中「中國民族」與「省籍」焦慮的起源

陳映真早期小說呈現出在徬徨與猶豫中開展母題的特色〈鄉村的教師〉〈加

略人猶大的故事〉展現出知識菁英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然而陳映

真為何會對這樣的問題產生焦慮以下首先要說明陳映真的「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如何產生其次探討〈鄉村的教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中知識菁英

如何追尋民族理想筆者認為陳映真正因為意識到「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的存在甚至在「成為中國人」的民族認同產生焦慮感並透過貶抑自我來建構

自身早期小說的「民族」話語 (一)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來源 陳映真不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國民政府中

國民族教育的影響特別是陳映真生於一九三七年對於日治時期的記憶有限

主要仍是在國民政府教育體制下成長那這樣的民族教育過程是什麼呢彭明輝

曾在分析台灣戰後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目標時指出課程當中強調國家民族的主

體性的方式有 對傳統道德的維護建立民族自尊心認識共匪暴行建設復興基地光

復大陸敬仰國父暨蔣總統中華文化對於世界人類的貢獻等其中的意

識形態可謂旗幟鮮明58 彭明輝歸納出一九五二年與一九七五年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民族教育蘊含的反共

意識形態在二十年間並沒有太大改變並且國民中學同樣也是在「符合民族精神

58 彭明輝著〈台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

田出版社2002 年 1 月頁 226

48

教育和國家主體性立場的原則」59下進行教育而陳映真的父親陳炎興戰後任職

於鶯歌國小校長在自傳中認為「中國語文和史地最好請熟達語文對史地有

具體學養的省外老師擔任為好」60陳炎興在戰後從日本官方的協力者轉向認同

國民政府成為民族教育的推手陳映真至少在「不排斥國民教育」的家庭環境

中長大並且接受國民政府反共民族教育另一方面陳映真在青少年懵懂階段

中也受到白色恐怖經驗影響比如吳老師外省人陸姊姊兄妹倆都被人帶走61

這反應出陳映真早期對於「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困惑不解的原因一方面

接受反共民族教育一方面也逐漸察覺到台灣內部的省籍矛盾與衝突這可說是

為何〈鄉村的教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對於「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感

到困擾而無解小說主角最終均以自殺作結而陳映真早期見證白色恐怖其實只

能說明「意識到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如此一來才能說明為何他在創作〈鄉村

的教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時展現出對於「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

索與遲疑直到〈那麼衰老的眼淚〉才強調是「民族興趣」的起點現今許多論

者透過左翼來詮釋陳映真早期的生平背景包括白色恐怖經驗閱讀禁書等面

向但這足以說明陳映真早期已具有「左翼」「反抗」國民政府意識形態的思維

嗎即便在反共防諜大肆宣傳的年代中陳映真也閱讀過魯迅的《吶喊》62但

陳映真對這些中國左翼作家的理解上「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好奇心實

際上大於「左翼」如此一來才能說明陳映真早期小說和同時期知識份子一樣

從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美學為始並逐漸強調「民族」文藝道路趨向而這個部份

到第三節再論 陳映真早期渴望理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甚於「左翼」在劉自然

事件中也可得到說明一九五七年陳映真就讀高中三年級參與劉自然事件63

愛國示威反應出國民政府對美國的愛恨情仇陳映真即便被刑警總隊偵訊寫

悔過書64然而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不容許民眾上街遊行為何獨獨此事件是特

例江南指出此事件是國民政府默許的反美行動當中暗含國民政府與美國之間

59 彭明輝著〈台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

田出版社2002 年 1 月頁 238 60 陳映真著〈父親〉《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39 61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4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62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5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63 1957 年 5 月 20 日劉自然少將與妻子一起參加朋友的婚禮回途路過陽明山被美軍上士雷

諾開槍打死5 月 23 日美國普通軍法庭宣判雷諾為誤殺無罪開釋5 月 24 日將雷諾送往松

山機場送回美國劉的妻子奧特華在其表兄允生陪同下手持英文硬紙牌「殺人者無罪我控訴

我抗議」在台北美國大使館前抗議台北民眾衝進美國大使館搗毀門窗辦公桌及文件汽

車扯下星條旗國民政府宣布鎮壓當場有三人死亡十二人受傷一一一人被捕其中四十

一人被控「有意製造事件」而受軍法審判楊碧川著〈劉自然事件〉《台灣歷史辭典》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8 月頁 163 64 單培著〈附錄我所認識的陳映真〉頁 143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

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49

的愛恨情仇65成功中學校長潘振球即是蔣經國的學生指使學生到校外抗議

甚至事後免受責罰66因此劉自然事件其實仍在官方反共民族意識形態的許可範

圍內陳映真此時是受政治煽動而抗議此事件可說明他對於「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處於懵懂階段恐怕對事件中潛藏的國民政府與美國之間複雜的矛盾糾

葛所知有限而呂毓軒認為二二八事件五年代白色恐怖劉自然事件等使

陳映真「結合典故的運用與稍微挾帶禁忌色彩的議題」67但他的論述將白色恐

怖「禁忌」神秘化實際上無形中合理化了陳映真及趙剛等人建構早期小說中具

有「左翼禁忌」的說詞反而避開了這是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感到困惑不解」

的開端並且「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感到困惑不解」也只是青年時期陳映真小說

眾多內心活動的形式展現之一而已 此外陳映真在一九六年代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中

也曾經對當下的「省籍」文藝區分感到不滿尉天驄曾指出陳映真對於鍾肇政編

纂的《本籍作家選集》有所批評 他告訴我台北某出版社要出版十巨冊的「本省作家選集」主編人要選

他的一些作品卻被他拒絕了他問那位主編中國文學能夠劃分這是山

東文藝那是山西文藝嗎既然不能台灣文藝這個名詞除了狹隘的地方

主義外就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這部選集出版以後就沒有他的作品68

上述引文當中陳映真認為「本省作家」具有「狹隘的地方主義」看法一方面

可反映陳映真早期小說為何強調省籍「共同命運」並且和國民政府教育過程中

的中國民族概念是不相抵觸的另一方面陳映真也已發覺台灣內部自二二八事

件以來對於外省人的不滿情緒因而在〈鄉村的教師〉當中已將主角吳錦翔與鄉

村之人區隔開來然而陳映真並沒有真正理解省籍被對立起來的原因其實和國

民政府的政治「中國民族敘事」相關雖然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的過程和國民政府「中國民族敘事」有所差異這個差異是從一個知識菁英

主體的位置來思索的並透過貶抑他者化台灣底層人民的過程來使知識菁英

主體朝向成為「中國人」的道路那麼陳映真如何在早期小說中思索「中國民族」

與「省籍」問題呢以下分別從〈鄉村的教師〉和〈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來討論 (二)〈鄉村的教師〉戰後知識菁英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困惑

65 江南著〈第二十章 五二四事件〉《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1 月頁 346 66 江南著〈第二十章 五二四事件〉《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1 月頁 364 67 呂毓軒著《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

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27 68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22

50

陳映真在〈鄉村的教師〉中展現出「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困惑並

做為知識份子內心活動的形式來討論小說透過本省知識份子吳錦翔來思索「中

國民族」的問題並因為無法解決歷史傷痕省籍矛盾而自殺吳錦翔不斷思索

「中國是什麼」並自問自答地尋找民族「本質」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國家

自己的同胞至少官憲的壓迫將永遠不可能的了」69他從南洋回到故鄉後透過

教育來實踐理想但是小說中這樣的「中國民族」理想最後幻滅其實是在理解

「中國民族」的過程中卻又發現底層人民對此民族敘事抱持反抗態度也就是

台灣內部的「省籍」矛盾那麼官方和底層人民的民族敘事差別在哪裡呢二二

八事件即是這兩者之間的衝突點吳錦翔或許不願意站在過去官方中國民族敘事

來思考因而「不用現存的弊端和問題看他的祖國」即使他沒有省籍芥蒂但

也因此逐漸感到朦朧混亂此外吳錦翔帶著知識菁英視角「俯視」鄉村之人

並與民眾劃開距離固然二二八事件是政治禁忌而不能言明但小說緊接著從不

挑戰官方意識形態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思索過程想要為省籍衝突「達

成和解」因而他「用心地思索著中國愚而不安的本質」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

的理由」70並透過閱讀中國地圖想像「中國人」的樣貌產生「病窮而骯髒

的安命而且愚的倨傲而和善的容忍但又執著的中國人」71的看法吳錦翔

甚至進一步從中國數百年來的戰亂來審視民族歷史比如他發現理想和現實中的

中國有所落差他看見中國來的軍人時雖然和原初的「中國民族」想像有所距

離但這個距離是易於和解的上述小說敘事過程看似曲折但是思辨過程不挑

戰官方民族敘事邏輯並藉此思考台灣內部認同上的差異因而對於因二二八事

件而「騷動」的民眾保持距離其次也因為知識菁英和民眾產生距離吳錦翔

才會不斷思索「中國人的本質是什麼」小說結局導向故鄉人的目光壓迫吳錦翔

認為民族歷史不被故鄉人理解甚至日治時期吃人肉的歷史傷痕被喚回使之無

法承受而自殺 因此〈鄉村的教師〉是第一篇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並

帶有強烈的知識菁英視角來檢視故鄉人民誠如第一節所言陳映真並不是真正

理解魯迅小說的內在精神而是側重於魯迅小說的「模仿」「用典」並且和現

代主義小說強調內心的焦慮騷動具有相似性只不過這樣的「現代人」是因二

戰歷史與民族敘事而產生內心騷動而對於民族感到困惑的原因來自於陳映真是

「本省籍」的特殊性和其他中國來台的現代主義小說家書寫民族議題有所差

別那麼其他現代主義小說當中的「中國民族敘事」如何呈現呢比如王文興的

〈龍天樓〉描寫外省軍官在龍天樓一個個輪流講述和共產黨戰鬥逃離來台的記

69 陳映真著〈鄉村的教師〉《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36 70 陳映真著〈鄉村的教師〉《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37-38 71 陳映真著〈鄉村的教師〉《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38

51

憶龍天樓做為生產今昔對比的現實空間但過去的記憶已然逐漸遠去老長官

「剛才眾人都說過什麼話他都模糊不憶了他強迫記憶著他們說過甚麼他

們說過甚麼」72同樣白先勇〈花橋榮記〉也透過今昔對比來講述過去中國的

美好記憶老闆娘認為在台北開店和爺爺在桂林的「花橋榮記」無法相提並論

「我自己開的這家花橋榮記可沒有那些風光了」73今昔對比是中國逃難來台的

知識菁英民族敘事的手法並且也在現實「反共復國無望」與小說美學營造過程

中官方的「中國民族敘事」逐漸被許多現代主義作家擺在次要之位這些中國

來台的現代文學作家對於「中國民族」本身沒有台灣知識菁英的複雜糾葛相對

地陳映真是台灣出生的知識份子在「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過程

中反而意識到其他作家不曾察覺到的內在矛盾而要化解這樣的矛盾陳映真就

須要先消除解釋為何台灣內部有「省籍」問題才能消除這兩者之間的距離

並且朝向「成為中國人」的道路 因此即便陳映真〈鄉村的教師〉當中反應出知識份子內心要朝向「成為中

國人」的道路上而非要批判官方民族意識形態的內部矛盾或許陳映真比其他

現代主義小說家更注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索但誠如法農在批判

被殖民知識份子的妥協態度時「他退居到恐怖份子和殖民者之間的無人地帶

並毛遂自薦當起『對話者』」74吳錦翔在面對二二八事件時不只否定了村人的

反抗甚至將自身與村人區隔開來也敏銳地察覺到國民政府與地方人民之間的

矛盾二戰成為小說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的「引發性事件」吳錦翔的瘋狂

與死亡像是法農所謂的「典型的反應性精神病例」75之後的小說都可見到諸多

戰爭的傷痕經驗比如〈貓牠們的祖母〉中將戰爭暴力轉化為性慾的丈夫〈文

書〉中因歷史傷痕而發狂的安某人等等這些都是以〈鄉村的教師〉的「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思索為基礎來進行延伸而〈鄉村的教師〉的確如趙剛所言

包含了「一種關於罪惡倫理學的看法」76但絕不是台灣戰後政治「蒙蔽的又恰

恰是左眼左眼成為了禁忌與詛咒」77的前提下陳映真反而是在思索「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時產生困惑因為他對理解「中國民族」本身有所渴望加

上他以現代主義技巧來描繪小說中知識份子的主體狀態因而產生吳錦翔自殺的

結局

72 王文興著〈龍天樓〉《龍天樓》台北大林出版社1982 年 3 月 10 日頁 177 73 白先勇著〈花橋榮記〉《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 年 3 月 10 日頁 164 74 弗朗茲法農著楊碧川譯〈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年

頁 96 75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殖民戰爭和心理失調〉《大地上的受苦者》台

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年頁 265 76 趙剛著〈「老六篇」論〉《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

頁 235 77 趙剛著〈「老六篇」論〉《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

頁 263

52

(三)〈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知識菁英「民族」理想與實踐的思索 〈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則是透過宗教典故來思索民族議題延續了〈鄉村的

教師〉當中的知識菁英視角外更進一步比較不同民族理想與實踐的差別亞居

拉耶穌分別代表兩種類型的民族理想的實踐者而猶大則是在這兩者之間思索

道路首先奮銳黨首領亞居拉做為耶穌的對比也是猶大所批判的對象亞居

拉認為要將民族的重擔移開就必須要斬斷身上的軛猶大不以為然他「對復

國運動有不亞於他們的熱情但是他那某一種形式的世界主義卻怎樣也不容於奮

銳黨人那種褊狹的選民思想了」78並且當亞居拉談論如何立王憐恤窮人的時

候猶大認為外邦人羅馬人承受同樣的軛因而被亞居拉視為異端在此猶大

與亞居拉的民族觀點差異被突顯出來也就是猶大冀望一個能夠包容「外邦人」

在內的民族理想而不認同亞居拉「褊狹」的民族思想趙剛曾經在分析〈加略

人猶大的故事〉時指出 而在這個終站裡的「左翼」社會與文化理論只能口沫橫飛地剝解與批判

自戀文化或商品拜物教或以各種巧奇的方式將「愛」解構將愛等同於

「愛的政治」完全無能於直面「愛」在被這個無能所填塞的心智空間中

右翼民粹主義得以一種奮銳黨的方式使「(恨裡的)愛」成為了一個極

強力的動員論述好比「愛台灣」79 趙剛以去歷史脈絡的方式直接將奮銳黨視為「右翼民粹主義」的暗喻然而此

時陳映真果真書寫「批判自戀文化或商品拜物教」的評論了嗎在國民政府黨國

戒嚴體制之下台籍作家如鍾肇政等人此時真的敢喊出所謂「愛台灣」的說詞

嗎或許陳映真此時真的已逐漸發覺台籍作家的民族認同和自己的中國民族道

路追尋不一樣但是這樣的論述是一種解讀歷史事實小說文本的論述暴力甚

至在結論時荒謬地認為「希羅底較之猶大似乎還更為接近耶穌」80但是實際上

小說中希羅底的形象是不清晰的她在這篇小說的話語邏輯當中反而是個拋卻理

想的角色並且耽溺於愛慾之中這也是陳映真早期小說慣有的女性形象描繪

趙剛的解讀反而一再背離了陳映真原初小說敘事結構的意涵 另一方面耶穌則是相對於亞居拉的民族理想主義者總是在為不公義發聲

後悄然離開猶大認為耶穌「也許他就是全猶太人的希望」81突顯出猶大仍是

78 陳映真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110 79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08 80 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

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08 81 陳映真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105

53

個等待渴望被救贖的角色然而猶大是小說主要敘事者他的思索過程帶有強

烈的知識菁英色彩其實沒有真正找到一個能實踐民族理想的方式猶大仰賴他

者來救贖自己並且民族理想在面對群眾時幻滅甚至將罪歸咎給亞居拉及民

眾他想要藉由耶穌被捕來引發群眾的民族情感才決定出賣耶穌但他最終看見

「這些瘋狂地喊著處死耶穌的人眾不正就是七日前以王稱頌著他的那些人

嗎」並進一步了解到他的正義「在這更廣大更和樂的王國之前是何等的愚蠢

而渺小」82〈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和〈鄉村的教師〉同樣沒有反思知識菁英與

群眾的關係因而將群眾視為民族理想無法達成的原因而加以貶抑 因此〈加略人猶大的故事〉更進一步對不同民族觀點的思索乍看之下似

乎有別於一般反共民族敘事然而實際上小說還是複製了統治者的民族邏輯真

正的問題在於統治者羅馬人身上但是小說對於羅馬人的既存的壓迫實質略而不

談在白色恐怖年代或許情有可原因為這就會變成批判統治者挑戰國民政府

統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小說藉由西方典故來說明民族理念看似對國民政府

「禁忌」多少有所顧忌實際上小說的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話語

邏輯並沒有挑戰官方意識形態而在透過西方典故構築小說美學的過程中迴避

了觸及官方政治禁忌的可能甚至透過貶抑「盲目的」地方底層人民來和知識菁

英做出區隔博埃默在分析帝國在文本中運作的過程時指出 儘管這些都是純屬偶然或裝飾性的情節然而小說中那些帶有異國情

調的事物還有那些與殖民活動有連繫的人物則能產生極大的魅

力或引起讀者對於禁忌的恐懼他者可以指代一切從不可阻遏的愉悅

到社會所拒斥或不穩定的事物到道德汙染夢魘到梅毒83 這些「小說中那些帶有異國情調的事物」甚至引發日後評論者甚至是陳映真本

人在「對於禁忌的恐懼」上加以著墨正是因為黨國戒嚴體制下的結果然而陳

映真這個階段以小說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從而和底層民眾劃開

距離底層民眾成為被貶抑的「他者」如同「道德汙染」「夢魘」「梅毒」一

般之後小說當中也不斷反覆出現這樣話語邏輯

二早期小說民族位階關係的本質化

陳映真〈試論陳映真〉指出早期「民族興趣」的產生是在〈鄉村的教師〉

〈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之後的小說作品內容側重外省人的「傳奇」然而陳映

真在書寫外省人傳奇故事的過程中是因為他想要理解外省人的處境所致然而

82 陳映真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131 83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29

54

他透過將貶抑本省自我來予以外省人「同情」實際上仍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

事的影響之下簡而言之也就是戰後台灣內國民政府納入中國的一部份之後

將台灣放在從屬於中國的位階關係中而前文之所以說陳映真受到這樣的官方敘

事影響他想要理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但在試圖「成為中國人」的

過程中還是將外省人放在一個崇高的位置並將本省自我貶抑因而一方面描

寫外省人的「傳奇」一方面貶抑台灣的底層人物環境與歷史博埃默曾指出

帝國對殖民地文學進行「占有」的現象做出批評 有關帝國的文字有其內在相互關係的象徵代碼它們構成一個文本語境

既相互影響又自我重複而且往往是自我封閉的這種封閉性又反射出

使帝國的合法性得以成立的論點是自成一體的helliphellip歐洲在國外殖民的同

時也對外國的故事進行殖民占有所以說自我構想的過程遠非排斥與其

他文化之間的互動它實際上是一種對於外國影響的吸收84 而陳映真並沒有質疑戰後官方反共的「中國民族敘事」試圖在文學上對台灣文學

進行「占有」而將台灣做為本省人與外省人構築共同命運的現實空間他在試

圖理解外省人傳奇的過程中在「自我重複」「自我封閉」的小說結構中將之浪

漫化並沒有真正和台灣社會底層民眾「對話」因此並沒有掙脫國民政府官方

民族敘事甚至也面臨民族刻板化本質化的問題 (一)早期小說省籍「共同命運」的塑造 陳映真也透過台灣人與外省人的「共同命運」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並且逐漸貼近外省人的觀點與視角起初他筆下的外省人不願意接受台

灣的「現實」並且總是帶著貶抑的視角來浪漫地再現台灣的底層人物環境與

歷史這種省籍上的二分法再現系統逐漸在早期小說中產生刻板化的問題並沒

有意識到省籍上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如前述所言陳映真在〈試論陳映真〉當中指出自己是從〈那麼衰老的眼淚〉

開始對外省人的故事產生興趣小說透過愛情關係來銜接省籍「共同命運」只

不過小說從外省人康先生的視角出發本省人阿金成為被貶抑的他者兩年前哥

哥要她回鄉嫁人父子曾「合夥嘲笑了伊」85然而康先生與阿金發生關係後

卻因為青兒考上大學而感到羞恥為了自身尊嚴而要阿金墮胎康先生「獰惡的

男性的心曾經少許為伊的癡情煩惱過」86他只在意自身的慾望甚至阿金離

84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民

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50-51 85 陳映真著〈那麼衰老的眼淚〉《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年 5 月頁 99 86 陳映真著〈那麼衰老的眼淚〉《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55

開後康先生不斷嗅著阿金留下來的褻衣小說中阿金的形象思考是被康先生詮

釋的產物甚至是阿金的哥哥總是以暴跳如雷的形象出現其實這當中具有位階

關係康先生或許不若青兒具有大學學歷然而在看待阿金時明顯又高了一截

因此陳映真的確「同情」外省人的處境這篇小說可說是個開端但是這樣的

「同情」是在知識菁英貶抑「本省」自我的過程當中完成的 因此陳映真即便描繪省籍「共同命運」但是仍在外省人的觀點視角下產

生位階落差小說文本建構出一種二元性的再現系統如果台灣是本省人與外省

人共同命運的空間那麼台灣人能理解外省人嗎這在小說的再現過程中通常是

否定的比如〈文書〉則透過改寫愛倫坡的〈黑貓〉87藉由貓來象徵「中國民

族」歷史的殘酷台灣南部出身的妻子珠美是被安某人引誘的「一個淺識的女

子」88她在安某人產生幻象的癥狀時只是「問著一些不相干的問題」89因為

她不瞭解中國民族歷史的苦難因此這篇小說其實所想要問的核心問題應是「中

國民族」的苦難歷史究竟是什麼才會藉由安某人殺死妻子珠美來展現他內心的

掙扎與痛苦或是在〈將軍族〉當中高個子和小瘦丫頭各自面臨不同的歷史與

現實生活苦難為何小瘦丫頭總是執著於追尋高個子呢高個子是個隨國民政府

來到台灣的退休軍人他曾經指出「此生此世彷彿有一股力量把我們推向悲

慘羞恥和破敗helliphellip」90也就是意識到歷史與現實生命中的殘酷而小瘦丫頭

除了詢問高個子「你們大陸上的故事」91之外同時也訴說自己被賣身的經歷

當小瘦丫頭逐漸明白高個子的好意之後她認為「我真沒料到你是真好的人」「我

當時老防著你呢」92也就是藉由小瘦丫頭逐漸了解高個子並「仰望」他嚮

往高個子活著的理想與尊嚴並安排了一個省籍「共同命運」的結局兩人有尊

嚴地死在一起因此高個子雖然年老沒有社會地位但在小說中做為理解「民

族共同苦難」的角色而被揚升為一個崇高的位置做為小瘦丫頭的追尋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即便要構築「共同命運」但仍有明顯的位階落差比如

年 5 月頁 101 87 愛倫坡的〈黑貓〉當中「我越是對這隻貓起反感它對我的偏愛卻越增加」頁 64「如果

那隻貓照我所想的仍舊朝下走這一下子一定能置之於死命可是我的太太一把攔住了我這

一攔可把我的怒火攔得更狂得像中了魔一樣了我把我的胳臂從她的把握中掙出來把斧子一

下喫進她的頭裡去她連一聲都沒有呻吟當時就倒在地上死了」頁 66這篇小說的情節和

陳映真〈文書〉當中因貓而殺死妻子的過程相似陳映真更藉此做為思索「中國民族」歷史苦難

的一部份也展現出他內心的焦慮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鄭秋水等譯《巨斧》台北

遠行出版社1978 年 3 月 88 陳映真著〈文書〉《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172 89 陳映真著〈文書〉《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177 90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201 91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183 92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200

56

小瘦丫頭總是唱著「磨人的歌聲」因為她有時「一下子高興起來便要咿咿呀

呀的唱上好幾個小時把一支好好的歌唱得支離破碎喑啞不成曲調」93因

為小瘦丫頭實際上是個音盲此外在知識菁英貶抑底層人民的過程中村人往

往被描繪為不理解省籍「共同命運」的角色並且和高個子小瘦丫頭對立起來

因而這些不理解中國民族苦難的「無知的」村人嘲笑兩人死時像兩位將軍一樣

甚至比如〈一綠色之候鳥〉則透過候鳥來暗喻戰後來台的外省人並做為銜接本

省人與外省人之間關係的橋樑小說側重於訴說外省人苦難歷史而主角妻子則

是相對於外省人的角色小說將她描繪成多詭計虛偽的女人藉著學英文和主

角戀愛結婚主角直到拜訪季公妻子「頻頻地向季公問著季妻的病況和歷史」94後才對她消除敵意然而在描繪好漁色的趙公時「他又沒有眷屬在此這或

許並不太足以為罪的罷」95固然外省人的歷史與苦難「同情」理解但這是

透過自我貶抑揚升外省人的立場實際上並非是理解解決「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的良好途徑因而在小說的話語邏輯之下變成只有在認同理解外省

人的過程中本省「自我」才能取得合法地位 因此陳映真試圖理解外省人「傳奇」的小說實際上是透過認同理解外

省人的歷史際遇並在貶抑自身甚至將自身客體化的過程中完成思索「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台灣做為知識菁英構築「中國人」共同命運的空間只有

承認外省人的存在才能完成「成為中國人」的主體位置這也使早期〈鄉村的教

師〉〈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中對「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焦慮獲得解決

並且在其它小說中進一步延伸 (二)台灣知識菁英的塑造 陳映真小說一方面塑造外省人的「傳奇」另一方面也建構台灣知識菁英的

形象〈兀自照耀著太陽〉是少數專注描寫台灣知識菁英的早期小說並將這些

日本教育的台灣知識菁英視為一個封閉的團體小說透過重病的小淳來使台灣

「戰前和戰後的中產者」96聚在一起並反省自身在環境中既得利益的位置比

如這些台籍知識菁英思索礦區人民的「同族」關係與自身的特殊權利而許炘和

菊子夫妻則是反省到巴西創業理想的虛幻小淳的死做為台籍中產者「自省」的

機會但相對於這些台籍中產者的礦區底層民眾在文本中並未出現不若其它小

說中地方人民成為被貶抑的客體因為這些中產者的生活樣貌是小說的主要批判

93 陳映真著〈將軍族〉《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頁 191 94 陳映真著〈一綠色之候鳥〉《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15 95 陳映真著〈一綠色之候鳥〉《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頁 8 96 陳映真著〈兀自照耀著的太陽〉《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64

57

對象底層人民因而成為背景式的「一切芸芸的苦難的人類」97首先要問的是

為何陳映真要寫台灣的中產階層呢這對照〈試論陳映真〉中對於市鎮小知識份

子中間位置的心態「他也不曾懂得把家庭的個人的沉落同自己國家的民

族的沉落連繫起來看」98陳映真透過一群台籍「市鎮小知識份子」來反省「本

省自我」的既得利益進而意識到「但我從不知道要為別人或者不同族的人流

淚的事」99這些台籍知識菁英的既得利益位置的確需要反思然而陳映真擺在

相對於「不同族」的「懺悔」「贖罪」位置上來反思自身換句話說也就是站

在外省人立場上將自身他者化來看待這個階級問題並且小說處理自身「中國民

族」與「省籍」問題的焦慮遠大於對階級問題的釐清甚至這樣的貶抑或揚升其

實多少還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影響 上述陳映真認為台灣中產階級須要反省自身而國民政府則要重新面對「民

族苦難」的歷史比如在〈第一件差事〉中透過杜警官偵辦胡心保自殺案藉此

呈現不同「省籍」的人物並重新認識思索「中國民族」歷史的過去與現在

小說中的主角杜警官相對於旅館老闆劉瑞昌膽小怕事展現出知識菁英想要報效

國家的態度而林碧珍是「本省企業界鉅子」的女兒強調和「航海人」胡心保

的慾望關係來獲得滿足感並且實際上根本不瞭解小說要突顯的「民族苦難」

比較能夠了解胡心保為何自殺的人是外省人儲亦龍他對杜警官說「你不曉得

你還年輕太年輕了」「有些事是你不了解的」100透過儲亦龍之口說出外省人

的處境而胡心保的自殺成為杜警官重新理解中國民族苦難的「第一件差事」

但他被杜警官定位為「一個厭世者」報告書中將其自殺視為「國難深重世道

毀墮的悲慘事實」101這篇小說呈現出不同「省籍」的人物陳映真小說的話語

邏輯中已透露出想要理解被戰後國民政府扭曲掩蓋的中國民族歷史但是這些

知識菁英的「民族」話語並沒有真正要挑戰反共意識形態仍是受到官方中國民

族敘事的影響而趙剛一方面強調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的「左翼」色彩另一方面

卻又含糊地對〈第一件差事〉進行詮釋他指出 這是杜警官的「第一件差事」但他對這個差事的對象毫無理解所必需的

歷史文化與感情基礎反倒是有一種隔世的疏離與不解但是這個因

隔膜而來的強烈荒謬感卻又不是什麼「族群」「省籍」「城鄉」甚或

97 陳映真著〈兀自照耀著的太陽〉《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73 98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64 99 陳映真著〈兀自照耀著的太陽〉《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65 100 陳映真著〈第一件差事〉《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月頁 185頁 190 101 陳映真著〈第一件差事〉《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月頁 208-209

58

「階級」等概念所可以輕易解釋的一種由大歷史所造成的無感失語

一種雞同鴨講的現象既好笑又可悲氾濫整篇小說102 文中所謂「不是什麼『族群』『省籍』『城鄉』甚或『階級』等概念所可以

輕易解釋的」但這些又是什麼樣的「無感失語一種雞同鴨講的現象」呢

其實趙剛正是在界定陳映真「左翼」精神時卻又不斷將「左翼」神秘化的過程

特別是趙剛自己之後又指出「不回到中國的分裂兩岸的對峙這個根本性的歷

史與社會框架我們對歷史中的主體的理解就會有嚴重缺憾」103這些都突顯出

趙剛解讀小說時話語邏輯中前言不對後文的情況而〈第一件差事〉的焦點是在

喚起重新思索過去「中國民族」歷史的可能趙剛用陳映真一九八年代《人間》

雜誌時期才產生的「分斷體制論」來解釋這篇小說反而無視抽離了陳映真早

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焦慮 總而言之陳映真小說對於台灣知識菁英的塑造過程中一方面藉由「弱

勢」「苦難」的外省人來檢討台灣知識菁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台灣知識菁英

唯有在反省自身既得利益理解「中國民族」的苦難才得以被諒解這些台灣

知識菁英同樣如其它小說中的台灣底層人民一樣是被旁觀的他者甚至是被檢

討的對象但陳映真這篇小說並沒有掙脫更沒有真正挑戰到國民政府反共民族

意識形態法農曾經指出 知識份子狂熱的吸收占領者的文化同時刻意貶低國族文化的特點或滿

足於詳盡有系統的充滿激情但又很快枯燥無味的列舉這個文化104 筆者從法農談論國族文化的論點來看戰後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宣稱自身代表「中

國」的正統性而陳映真雖然從知識菁英的主體位置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而在「枯燥無味的列舉這個文化」的過程中揚升外省人的形象並對

台灣自我進行貶抑甚至台籍知識菁英要透過反省重新認識「中國民族歷史」

才能讓「本省自我」成為「中國民族」的一部份陳映真將「本省自我」他者化

並納入中國民族敘事的過程中並沒有思索到省籍差異中的權力關係而是在二

元式的再現系統中刻板化了民族問題 (三)落地生根外省人對台灣現實的接受

102 趙剛著〈第一件差事分斷體制下的悲劇與「喜劇」〉《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

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273 103 趙剛著〈第一件差事分斷體制下的悲劇與「喜劇」〉《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

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291 104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國族文化和解放鬥爭互為基礎〉《大地上的受苦

者》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年頁 251-252

59

上述小說形塑省籍「共同命運」時台灣戰後的現實空間多半是不被接受的

僅有少數幾篇小說才展現出外省人「不得不接受」台灣環境的現實特別是一九

六年代中期後〈永恆的大地〉〈某一個日午〉〈纍纍〉等這幾篇小說是朝向

「民族」文藝道路下開展出來的作品比先前早期小說中思索「中國民族」「省

籍」問題的過程更為堅定首先〈永恆的大地〉描寫外省人來台後必須接受台

灣現實的過程父親象徵了過去的歷史記憶他渴望回去故鄉而回不去整日活

在批評兒子敗壞家業的詛咒中兒子則是小說中的主角他只想在此落地生根

並娶了台灣妓女為妻妻子總是「儘謅些紅毛水手的鬼話」105並希望尋找更好

的生活主角認為她「只是一隻蠢肥的蟲豸活在陰溼的洞穴裡」106直到妓女

懷孕後主角才體認到必須老死於此只能接受自己在這塊強韌的大地上生長被

埋葬然而台灣依舊是較為負面的環境空間即便在小說結尾帶有滋生的強韌

的意象但它還是相對於「美麗的故鄉那是早就不曾有過的」107而成為貶抑的

客體在敘事過程中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仍有位階落差趙剛認為夫妻倆人象徵國

民黨統治菁英與人民的對話108但小說實際上並非意在批判國民政府這篇小說

「回不去」而只能「落地生根」的看法仍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邏輯的影響

只不過陳映真等年輕一輩的台灣作家沒有外省人的複雜生命經歷在試圖理解外

省人的過程中將台灣這個現實空間描繪成具有各種負面之物但外省人最終仍

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某一個日午〉是陳映真入獄前唯一一篇比較具有「批評」國民政府意味的

小說但小說是在外省人不得不接受台灣現實處境之下進行政治「批評」並且

還是帶有省籍位階關係房先生因兒子的死而重新思索現實兒子房恭行因為戀

愛而自殺在兒子留下的信中描述台灣女友彩蓮是個「凡俗的女子」「是她引

誘了我」並且隨後和〈永恆的大地〉一樣轉而對台灣女性帶有肯定之意小說

透過兒子遺留的信來指出「她在所有的凡俗之中卻有強壯有逼人卻又執著的

跳躍的生命」109但是描述過程中還是將台灣做為被觀看詮釋的他者那麼陳

映真如何檢視國民政府呢陳映真此時才明確地透過房先生來反思「自己來台之

後在黨政圈中營建起來的世界」感到「想要嘔吐的感覺而搖搖欲墜了」110

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真是在不違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框架下對國民政府批判

105 陳映真著〈永恆的大地〉《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40 106 陳映真著〈永恆的大地〉《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44-45 107 陳映真著〈永恆的大地〉《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50 108 趙剛著〈反帝與反帝之難陳映真〈六月裡的玫瑰花〉的刺與美〉《求索陳映真的文學

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106 109 陳映真著〈某一個日午〉《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62 110 陳映真著〈某一個日午〉《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頁 63

60

即便父親和兒子都具有列寧式的鬍子似乎說明陳映真在小說中已認同「社會主

義」了但是必須退一步來看也就是陳映真以「中國民族整體」巧妙地做為「自

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對立」的中間線小說固然「批評」了國民政府但他藉由房

先生來意識到國民政府「搖搖欲墜」列寧的鬍子最多也只能說是一種「國民政

府在社會主義面前搖搖欲墜」的象徵因此小說更像是一種對於官方的「諫言」

才能說明陳映真在入獄以前的作品能被發表而不被查禁的理由此外〈某一個

日午〉寫於一九六年代中期左右在當時也的確具有「挑戰」國民政府禁忌的

意味但這篇小說遲至一九七三年陳映真入獄期間由友人代為刊登在《文學季刊》

上此時已經歷過保釣運動現代詩論戰尉天驄的話語也已開始帶有左翼階級

分析色彩比如他批判資本主義造就「崩潰中的中產階級的享樂偽善頹廢的

文化」111這些在一九七年代已然是官方容許的言論範圍內〈某一個日午〉

即便批判國民政府不願面對現實但站在「國共雙方中國民族話語」的這條「中

間線」上就算這篇小說在一九六年代寫成也並沒有真正跨到敵對的「社會

主義陣營」立場來批判國民政府 最後〈纍纍〉肯定了外省人在台落地生根小說描繪三個來自東北故鄉的

軍官並重新肯定他們「纍纍」的「超過了穢下的滑稽的」112的中國男性下體

小說中外省男性所回想的故鄉女人無論是魯排長的姊姊或錢姓軍人的二表姊

她們經歷時代痛苦但不失去母性的崇高這些落難來台的外省軍人重新拾起在台

灣的生活小說透過魯排長來說明「活著總是好的」113並藉由台灣的雛妓來滿

足他們的性需求這些外省人的性需求並非是被貶抑的在陳映真〈一綠色之候

鳥〉〈將軍族〉等小說會比較同情外省人的孤苦無依因此陳映真並不是要批

判這些外省軍人在台灣的無根生活而是要說明他們必須正視自己在此落地生

根接受的台灣現實處境對於這些官兵的性需求也是帶有同情的態度只不過

陳映真同樣在浪漫筆調中將台灣與中國的空間描寫成一種「背景」這些具有「異

國情調」的描繪中仍有位階落差台灣的現實仍舊是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的過程中被貶抑只不過這些在趙剛肯定陳映真小說「左翼」精神的詮

釋之下這些「完全缺乏真實感的『活著』」變成是一種「底層的流離的男性

不分省籍的共同經驗罷」114這樣的小說敘事於是就搖身一變變成趙

剛論述中的「階級」問題而不思索這樣的「異國情調」的背景式描繪中仍有

著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問題存在同樣的此時中國來台作家也開始試圖將台灣的

「現實」納入小說當中展現出一種「異國情調」無論現代主義知識菁英或之

111 尉天驄著〈幔幕掩飾不了汙垢對現代主義的考察〉《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台北

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47 112 陳映真著〈纍纍〉《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74 113 陳映真著〈纍纍〉《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76 114 趙剛著〈纍纍被遺忘的愛欲生死〉《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301

61

後「民族」文藝道路追尋的作家皆是如此比如昔日屬於相同文藝圈日後出賣

陳映真的楊蔚也將台灣的歷史文化做為小說題材〈赤裸之夜〉中「哥哥被

徵去南洋做兵了父親因為只這一個兒子曾跑去官廳理論卻被巡察毒打一頓

趕了回來helliphellip」115後來阿嬌因為父親死了家庭陷入窮苦狀況被賣去茶店老

闆當養女而開啟了她的「妓女」的生涯小說以台灣的燠熱的氣候甘蔗園的

象徵做為一種浪漫的「異國情調」將之納入小說中國民族話語當中即便這個

中國民族話語在現代小說美學中成為次要部份或是〈五個吹鼓手〉中在結婚喜

慶時爭執到底要吹奏什麼歌曲它們最後決定吹奏「風流寡婦」而這首歌是矮

胖子說的「那是外國調咱台灣結婚用的外國調」116台灣「現實」做為知

識菁英指涉新舊傳統之間的爭執這些台灣「現實」往往變成一九六年代知識

菁英筆下的「客體」 上述的小說中陳映真強調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共同命運但是本省人要理解

這個共同命運才能獲得肯定反之則被貶抑為「他者」陳映真透過民族命運

省籍關係來形塑小說中「中國民族」「省籍」問題並試圖重新詮釋甚至是藉此

縮減「成為中國人」的距離但是他在現代主義知識菁英二分法的民族再現過程

中不斷重複並且也逐漸刻板化「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關於這些被貶抑

的台灣人往往是比主角更為底層的民眾或是相對於男性知識菁英的女性史畢

娃克曾指出「政治主體性的問題不能通過將庶民浪漫化而得到解決」並且實際

上「主體生產的問題並沒有消失」117而陳映真以「中國民族」做為主體的框架

來思索試圖透過小說構築民族「共同命運」但是實際上「台灣是一個無法實

踐理想的現實空間」並貶抑台灣底層人民女性這意味著以「中國民族」做為

主體時所生產出來的民族話語這當中的權力關係是被懸置的避而不談的儘

管外省人也有複雜的一面也必須理解他們但是小說往往就在肯定外省人貶

抑本省人甚至是台灣的環境時代的過程中也還是放在一個不平等的位階關

係下來看黎湘萍曾透過「敘述」和「寫作」活動來觀察台灣作家在政治壓下的

創作來談論台灣知識份子如何消除奴隸感 通過自己的「敘述」和「寫作」活動台灣知識份子不僅試圖消除自己的

「奴隸」感覺這種「奴隸感」既是階級的也是民族的而且掌握

了撰寫平民之「歷史」的獨特權力敘述或寫成為一種自由的象徵成

為平民知識份子在歷史運動中的自由選擇118

115 楊蔚著〈赤裸之夜〉《跪向升起的月亮》台中水牛出版社1968 年 4 月 20 日頁 127 116 楊蔚著〈五個吹鼓手〉《跪向升起的月亮》台中水牛出版社1968 年 4 月 20 日頁 137 117 霍華德懷南特(Howard Winant)訪問呂卓紅譯〈蓋婭特麗斯皮瓦克談庶民政治〉頁 244

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 118 黎湘萍著〈超越壓抑台灣小說寫做總論〉《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月頁 2

62

黎湘萍認為台灣知識份子透過書寫來消除「『奴隸』感覺」是「平民知識份子在

歷史運動中的自由選擇」但是反觀陳映真小說他的確是要消除自身台灣知識

份子的「奴隸感」但小說試圖消除「省籍」矛盾思索並肯定「中國民族」是

藉由站在外省人立場並且貶抑台灣人來達成的而陳映真入獄前具有民族話語

的小說其實是朝向「成為中國人」的過程並且實際上思索「中國民族」「省

籍」問題大於「階級」的認識這也是陳映真小說中側重的都仍是知識菁英內心

活動的困擾並沒有真正落實到庶民階級的關懷 因此陳映真小說中還是塑造了「省籍」上位階關係的落差既要消弭省籍

衝突卻又刻意強化台灣人與外省人的差異之處陳映真並未站在本省人在地

的觀點來看反應出浪漫化刻板化的問題這些都和官方與文壇上主導的中國

民族敘事的影響有關而陳映真透過外省人的故事來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透過將台灣貶抑他者化來使自身「成為中國人」這些正如博埃默批判

殖民過程中的知識記載過程所產生的問題 關於殖民活動的文字有其特別的重要性它揭示了那個世界體系如何把其

他民族的淪落視為當然視為該民族與生俱來的墮落而野蠻的狀態的一部

份但由於一切都歸於僵化的類型定式對於本土人的描述往往就掩蓋了

他們的動因多樣性他們的抵制想法和聲音119 陳映真小說站在外省人的立場上對於外省人的「傳奇」進行深入探討然而台

灣自身在這過程中卻被貶抑他者化實際上並沒有掙脫官方民族敘事的邏輯

正如博埃默所言他將自身「視為該民族與生俱來的墮落而野蠻的狀態」而被刻

板化甚至取消了台灣內部底層的複雜聲音陳映真早期小說中已突顯出知識菁

英試圖站在不同於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立場上重新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

問題但是他並沒有真正挑戰國民政府反共民族敘事並且不斷拉近自身「成為

中國人」的距離

119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帝國主義與文本化〉《殖民與後殖

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22

63

第三節 民族與騷動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

讓彈雨浸我 烟屑浸我

于野菊的側影下

讓一種朦朧的芬芳切割

我的心

我的心中植滿青鬱的死亡

在同溫層

「蝴蝶與坦克」必結伴共舞

辛鬱〈同溫層〉120

一九六年代台灣文學發展和現代化道路密不可分即是在美國主導的冷戰

體制下文學潮向現代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並不意味著陳映真在思想上完全轉向

「現實主義」他一方面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潮流另一方面則又受到左翼理論

與世界革命潮流的影響然而要注意的一點是「左翼」並未真正反應在文學創

作上而僅只是做為思想上的吸收這突顯出知識份子在時代中的騷動不安而想

要改變文壇風氣並逐漸產生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不同的「民族」文藝道路藉

此來宣稱自身發言位置的合法性在對現代主義進行反思與「民族」文藝道路的

追尋過程中即便是現今被認為是具有現實精神的《文學季刊》都仍有如辛鬱

這些受現代主義影響的詩人群發表文章而這個時代中知識份子的「同溫層」思

想多元這些知識份子不若海明威小說中的死者「他的快活碰到了戰爭的嚴肅」121而是在反共年代的「坦克」下「心中植滿青鬱的死亡」想要透過文藝來尋

求到精神上的「蝴蝶」另一方面當時也有如劉大任「同溫層」122中因尋找「民

族」文藝道路趨向而充滿「騷動」的知識份子這個「騷動狀態」也因中國文革

而逐漸產生與國民政府迥異的「民族」認同只不過此時尚未如劉大任小說中的

知識份子具有「革命」性質123

120 辛鬱著〈同溫層〉《文學季刊》第 3 期台北文學季刊編輯委員會1967 年 4 月 10 日

頁 180 121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著馮亦代譯〈蝴蝶與坦克〉《蝴蝶與坦克》台北仙人掌出版

社1970 年 11 月 20 日頁 37 122 「同溫層」是劉大任一九八年代出版的小說《浮游群落》中的章節篇名「同溫層」當中充

滿青年叛逆氣息的聚會空間吸收分享當時文藝思潮這些知識份子因時代氛圍的封閉但又

渴望能夠尋找解放自身主體的文藝道路因而產生內心「騷動狀態」劉大任著《浮游群落》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 年 6 月 123 呂正惠曾經指出「在那一個知識份子和社會基本上不起互動作用的時光作者以一個社會小

說家的眼光想要描寫他們之間的關聯想要『創造』他們之間的關聯因此他就讓書中的一小

群知識分子起來『革命』作者顯然犯了『革命妄想症』因而嚴重地歪曲了社會真實」因此筆

者認為「同溫層」毋寧說是處於「騷動狀態」而非「革命」呂正惠著〈「政治小說」三論〉《小

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頁 182

64

而陳映真早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和同時期在「民族」文藝

道路趨向上追尋的知識份子有密切關連上一節指出陳映真具有現代主義精神的

早期小說雖然試圖理解台灣內部的「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並且和國民政

府反共意識形態有所不同但是他並非挑戰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的合法性甚

至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中還是受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的

影響他在二元區分的重複再現過程中不斷縮減「成為中國人」的距離早期小

說仍踏在國民政府民族立場的基準線上並未越過反共意識形態的雷池一步蔡

明諺曾透過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來考察這些

批評中的中國民族主義運作並指出當時回歸現實的知識份子究竟誰具有實際影

響力 正是這種國民黨教化的中國民族主義主導了七年代初期台灣知識分子

對於政治與社會改革的投入這種「中國民族主義」和在美釣運逐漸形

成的帶有「左派」色彩的中國民族主義當然是有所不同的而我認為實

際引領七年代台灣現實風潮轉變的是前者而非後者124 蔡明諺指出主導「政治與社會改革的投入」的是中國民族主義也就是「實際引

領七年代台灣現實風潮轉變的是前者」然而這不單只是呈現在現代詩論戰的

過程而已一九六年代中葉以後「民族」文藝道路上混雜了現代主義並且因

為「民族」文藝道路而騷動不安的內涵並影響之後文藝發展趨向本節要進一

步討論的是在這個時代中只有陳映真一人是如此嗎還是整個時代氛圍造就這

樣的現象如果是時代之使然那麼陳映真和當時在文藝道路上甚至是因對於

國民政府反共敘事不滿而產生「騷動」的知識份子有什麼關係筆者將陳映真放

在一九六年代文學場域來審視來審視在這三者如何影響知識份子以及陳映

真在文學場域中的位置

一從《筆匯》《劇場》到《文學季刊》的文藝道路追尋

陳映真早期小說一方面受到現代主義影響另一方面又逐漸向「民族」文藝

道路的追尋和時代氛圍與其所屬的文學團體有所關係陳明成曾指出陳映真也

受日本影響而具有「『芥川』的體質」125但無論是吸收日本或歐美的現代主義

台灣是在現代化過程中吸收現代主義思潮在既吸收現代主義又對現代主義文風

感到不滿的矛盾之下這些知識份子試圖尋找有別於現代主義文學的「民族」文

藝道路王梅香曾指出冷戰結構下「反共反共文學現代現代主義與中國性

124 蔡明諺著〈向左轉向右轉重溯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頁 476收錄於國立成功大

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年 6 月 125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摘要部份

65

同時出現在美援文化的刊物中彼此是相生相成不互相抵觸的」126並且也因為

反共敘事中的「中國性」產生「『要美元』又要『反美』的複雜情緒」127他的

「共生說」指出美援文化和國民政府反共意識形態上具有一致性然而在中國民

族主義立場上又和現代主義產生齟齬筆者要進一步指出的是陳映真和同時期

的知識份子相似一方面吸收現代主義另一方面則逐漸意識到「民族」文藝道

路的重要性那麼陳映真當時所屬的文藝團體如何一面強調現代主義一面強調

「民族」文藝道路趨向陳映真和其他文藝圈人士的關係是什麼 以下分別從

陳映真參與的《筆匯》《劇場》與《文學季刊》談起 (一)從《筆匯》到《劇場》現代主義思潮的吸收 《筆匯》與《文學季刊》的成員和陳映真有較為相似的文學道路追尋過程

也就是從強調文學的現代化為始並逐漸意識到「民族」文藝道路的問題《筆

匯》一開始強調追求文藝的現代化尉天驄在一九七年代回憶時即指出 一九五八年我讀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與友人接辦了筆匯月刊這本刊物

本來每半個月出一單張內容也缺乏重心我們接辦以後決定重新開始

以二十四開本的月刊形式出現以推動文學藝術的現代化為重心128

文中指出《筆匯》一開始是以「以推動文學藝術的現代化為重心」一開始並非

馬上強調現實主義而是和當時文壇的現代化道路趨向保持一致《筆匯》在尉

天驄接掌後到一九六一年停刊為止當中包含諸多具有現代主義特質的作品除

了陳映真早期小說之外在現代詩方面也包括余光中鄭愁予紀弦瘂弦商

禽辛鬱等人的詩作也翻譯了比如卡繆的存在主義思想康定斯基的現代藝術

等等這個時期姚一葦可說是《筆匯》的重要指導人物甚至之後陳映真會在《現

代文學》發表文章也是姚一葦所引薦的129姚一葦曾對《筆匯》成員有這樣的看

法「雖然他們的熱誠和創作力是我所欽佩的但是他們有關藝術的觀念和論點

則與我未盡相同」130其實也就意味著《筆匯》不像姚一葦走純文藝的創作與批

評然而《筆匯》在摸索現代藝術的過程中仍未有較為明確的道路雜誌收錄的

各種作品翻譯評論仍是以籠統的「現代精神」藝術思想為考量甚至是強

調刊物「為自由中國文化文學的現代主義化的建設上儘我們一點點的力量」131

126 王梅香著《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

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頁 71 127 王梅香著《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

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頁 7 128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15 129 白先勇著〈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頁 55收錄於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

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 年 11 月 130 姚一葦著〈自序〉《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4 年 7 月頁 1 131 本刊編輯部〈編輯室〉《筆匯》第 2 卷第 6 期1961 年 1 月 5 日頁 2

66

這句話當中其實也包含民族立場的宣稱只不過《筆匯》時期尉天驄陳映真等

人的民族立場仍未明顯浮出而已並且在向西方現代主義追尋的層面反而和《現

代文學》相近郭紀舟曾認為《筆匯》處於「資本主義傾銷的年代裡不可避免

的仍有相當西方虛無主義蒼白的色彩」這樣的論述一開始就從「寫實主義」的

基礎上來檢視《筆匯》「不可避免」帶有虛無蒼白的原因然而在《筆匯》發刊

期間台灣仍是農業社會的性質戰後工業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並且刊物內容

其實還是受到存在主義現代主義的「現代精神」影響才會有上述尉天驄《筆

匯》編輯室的評價因此郭紀舟之言並未掌握《筆匯》在時代中的「性質」 一九六五年創刊的《劇場》雜誌比《文學季刊》早了一年同樣也帶有強烈

的現代主義精神當時邱剛健創辦《劇場》成員包括莊靈黃華成劉大任

郭松棻陳耀圻等人而陳映真在當中主要是譯介西方戲劇但沒有積極參與這

份刊物莊靈曾經指出 僅管《劇場》的編輯內容和方向上陳映真較少表示意見可是他對同仁

親自下海從事實驗性戲劇和電影的演出及發表活動倒是全力贊成和支持

的132 陳映真雖然支持《劇場》的活動但也由於《劇場》內部具有強烈的現代主義風

格許多逐漸支持「民族」文藝道路的知識份子逐漸與《劇場》分道揚鑣比如

陳映真在《劇場》寫下〈ASA NISI MASA〉批評費里尼的電影《8frac12》已可見

到他的思想日趨積極他認為當前知識份子「生活上和道德上的弱質」是一種

「道德上之偽善的二元性」並開始重新思考這個時代如何評價自由與民主越

戰或「第三世界」藉此反思當前知識份子的角色133認為費里尼的頹廢是「全

世界日益濃厚起來了的東西妥協主義和國際政治多元化的傾向」過程的結果134

上述會有這樣積極想法的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比如和陳映真離開《劇場》

並轉到《文學季刊》的劉大任他在一九六四年夏天從夏威夷到香港再來到台

灣而認識陳映真「因為讀過〈麵攤〉心裡便明白這是『自己人』」135而之

所以認為是「自己人」是因為在時代「騷動」的氛圍中想要開創新的「民族」文

藝道路劉大任指出 負責設計的黃華成在顛覆傳統方面勢破如竹剛健又主張全盤西化他們

兩人帶動的思潮主宰著雜誌的方向卻引來一些反省映真和我代表

132 莊靈著〈瑣憶劇場時代的陳映真〉《文訊》第 287 期2009 年 9 月頁 56 133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2 134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6 135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頁 103收錄於陳映真等著《人

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67

這種逆向思維我們頭腦裡面的社會歷史觀點終於成為《劇場》同人後

來分道揚鑣的起因維持原觀點的《劇場》在陳耀圻加盟後又陸續辦

了若干期我和映真則加入天驄的《文學季刊》136 劉大任指出自己和陳映真因為「社會歷史觀點」的「逆向思維」而離開《劇場》

其實也正因為西方思潮大量引進與追求逐漸意識到自身民族文化的危機那麼

陳映真思想上有何轉變導致想要離開《劇場》呢在〈關於「劇場」的一些隨

想〉當中陳映真認為「介紹現代西方的劇場之必要是無疑問的」但不能僅

只成為代理人還要「具備乎自己的某種知性」並且現代主義的危機之一是

「它的欺罔形式主義是一種『放毒』」137陳映真此時的論點已逐漸透過「民

族」文藝道路來反思現代主義但也並非全盤否定它因為陳映真在《劇場》上

還是以翻譯西方劇作為主陳映真在《劇場》雜誌中寫下〈現代主義底再開發〉

同樣也並非是全盤否定現代主義而是認為值得「再度開拓」陳映真對於「等

待果陀」的戲劇演出有以下想法 現代主義作品竟也有這樣滿足了藝術需要和知性需要的能力現代這

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物質樣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和神

的關係主人和奴隸的關係人類一般的個別狀況為主者的情況為主

者和為奴者的情況等等在這齣劇中那樣有力地做了解剖和陳列138 從上述言論可以發現陳映真此時強調的是「藝術需要」和「知性」而現代主

義還是具有滿足這兩個需求之處他認為台灣的現代主義是亞流的缺乏客觀基

礎只吸收西方文化末期的腐敗的影響導致思考和知性的貧弱因此要回到

現實建立知性的思考139因此陳映真此時重視「知性」並認為要有意識地吸

收西方知識這和當時知識份子接收文藝現代化的過程還是保持一致的 而陳映真和劉大任兩人同樣因為現代主義而反向激起「民族」文藝道路的追

尋實際上作品中想要呈現的是「民族」文藝道路趨向而非「左翼」儘管劉大

任在夏威夷期間已「生吞活剝吃下大批左翼文獻」而覺得自己一事無成140但

在《文學季刊》中的作品並不能直接說是具有「左翼」性質一九六八年陳映真

被捕入獄劉大任則因赴柏克萊大學而逃過一劫但也長期被列入黑名單而羈留

136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頁 104收錄於陳映真等著《人

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137 許南村著〈關於「劇場」的一些隨想〉《劇場》第 2 期1965 年 4 月 1 日頁 116 138 陳映真著〈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 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3 139 陳映真著〈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 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5-7 140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頁 103-104收錄於陳映真等

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68

美國並在一九七年代投身保釣運動而台灣一九七年代受保釣事件與國際

政治影響逐漸產生在民族主義上左右之區別特別是「向左轉」的中國民族主

義者在日後回溯一九六年代時便強調當時受到「左翼」鼓舞而非「民族」道

路的追尋實際上是漠視了台灣白色恐怖下並沒有產生革命的社會基礎除了閱

讀左翼禁書外最多只有「關注」海內外社會運動與中國文革的發展陳映真與

當時台灣的知識份子並沒有具體的行動與實踐 (二)《文學季刊》「民族」文藝道路的發揚 而《文學季刊》一開始仍延續著《筆匯》的現代文學道路的追尋方向但逐

漸意識到「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的重要性《文學季刊》中包含翻譯評論詩

散文小說隨想等部份但也不能說是「推向現實主義的歷史起點」141如果

不是「現實主義」驅動《文學季刊》的創作與批評方向那是什麼樣精神呢其

實是「民族」文藝道路的發揚因為《文學季刊》仍刊登姚一葦評論關於現代藝

術美學的文章或是刊登余光中葉珊周夢蝶管管辛鬱等人的現代詩但

部份青年知識份子已開始試圖透過創作來展現「民族」的現實處境而不能簡單

說這些作品是「現實主義」的精神 《文學季刊》第一期已發表多篇試圖展現「民族」現實處境的文章比如陳

映真〈最後的夏日〉探討現代中國民族崇尚西方生活的問題透過裴海東鄭介

禾鄧銘光李玉英來探討不同類型的知識份子以及這些知識份子對於「民族」

的歷史理解批評盲目追逐「西化」的問題等而劉大任〈落日照大旗〉則是描

繪留美知識份子的家庭關係知識份子在留美期間成婚生子並將孩子託給在台

灣的長輩藉此描繪留學生與家庭關係的現實處境此外還有尉天驄〈大山〉透

過病房中的對話呈現不同世代之間的生命經歷比如羅老經歷過在碉堡中「沒

有見過敵人」「沒見過戰爭」的戰爭142從山上跌下來的病人李主任則哼著黑人

的歌曲貝貝不知道阮玲玉是誰等等這些具有不同的生命經歷希望的人卻

只能在病房中懷想並透過李主任來說出「讓我們離開這兒有多好如果能離開

世界上的人我也願意」143的話因而尉天驄要展現的是這個時代當中各種「中

國民族」人物無力氣的形象並藉此思索過去的歷史尉天驄曾在〈談陳映真〉

一文中指出 記得文學季刊創刊之時我寫了一篇「大山」他看過以後高興得不得了

他叫著說「驢子你終於把陳映真的一泡屎給拉掉了」144

141 郭紀舟著〈左翼思考的萌芽保釣運動的波濤〉《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

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48 142 尉天驄著〈大山〉《文學季刊》第 1 期1966 年 10 月 10 日頁 97 143 尉天驄著〈大山〉《文學季刊》第 1 期1966 年 10 月 10 日頁 104 144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20

69

陳映真之所以會認為尉天驄寫出他心中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的確包含了時代的

「現實」層面但這個「現實」仍是基於當時「民族」精神與現實處境下創作的

這也是為何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關注的是「美國如何影響中國的知識份子」或

「中國民族的文藝道路要往何處去」焦點並不是放在「必須要立基在現實上創

作」《文學季刊》部份成員已逐漸意識到西方文化對於自身強調的「中國民族」

文化可能帶來負面的效果因而回過頭來探問自身「民族文化」在時代中的樣貌

其它比如尉天驄一九六四年已寫出批判舊傳統五四運動中復古與西化的〈在浪

潮中倒退必被淹沒〉這篇文章具有階級分析性質與強調現實的社會文學145並

且批判帝國主義的侵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尉天驄實際上是在不牴觸國民政府

反共立場下追尋「民族」文藝道路這也是為何一開始要引用孫中山的言論宣稱

自身「愛國」下進行創作146 而《文學季刊》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並發表評論批判當時追逐

西方標準的問題不單只是透過小說來陳述比如在曾在《筆匯》上探討杜步西

的許常惠在《文學季刊》中則轉向「民歌採集」的工作那為什麼許常惠要採

集民歌呢許常惠認為「今天當民間音樂走向頹廢的靡靡之音的路當藝術音

樂走向偽飾玄虛的陸的時候惟有依靠民歌的民族生命力才能挽救它」147這些

知識份子帶有「民族」使命感要為民族藝術尋找新的道路趨向陳映真也曾經

訪問許常惠和史惟亮兩人都曾經引介西方音樂與理論並回過頭來整理民族音

樂許常惠認為當下流行音樂有三類包括來自美國日本以及殖民地香港148

並強調台灣民謠歷史的整理工作而史惟亮則因為將台灣的音樂帶到國外去無

論被批判為漢奸或是有人士同情他這是整個台灣在民族道路趨向下產生的抗拒

與回應但是史惟亮並不想強調民族主義而是要站在研究者立場反而和《現

代文學》強調純文藝的作家有類似之處他認為當下的青年是無罪的無論他們

是絕對的民族主義或是絕對的世界主義這些應該被諒解149然而陳映真認為

史惟亮是個「宿命論者」150並沒有像史惟亮的說法具有較大的彈性與包容性

此外也因為「文藝現代化」是從現代化的先進國家所引進的當中還包括帝國

主義的問題陳映真認為不能照單全收也意味著陳映真逐漸站上與帝國主義相

145 尉天驄著〈在浪潮中倒退的必被淹沒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路不是一個人走得出來

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34 146 尉天驄於開頭引用「孫中山先生民國九年一月廿九日與海外同志書」一文尉天驄著〈在浪

潮中倒退的必被淹沒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路不是一個人走得出來的》台北聯經出

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1 147 許常惠著〈民歌採集日記〉《文學季刊》第 5 期1967 年 11 月 10 日頁 133 148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

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4 149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

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2 150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

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3

70

對的中國民族立場上來評價當時文藝現代化的問題現今郭紀舟認為《文學季

刊》「逐漸把握住『不滿』這樣的感情基礎傾向建基於『現實』與『土地』的

結構環境中」151這是放在「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的對立框架下討論站在現

實主義的位置來理解《筆匯》和《文學季刊》的發展過程反而無法區辨《文學

季刊》既要「現代」也要「民族」的複雜性並在戰後文藝發展過程中重新拾起

「民族」文藝道路來尋找自身位置當時儘管國民政府或文藝創作上的知識份子

在現代主義和「民族」立場上有不同的位置與詮釋都還是以現代化的先進國家

為主體來審視自身的文藝發展 另一方面現今也有諸多學者將一九六年代與中國五四運動的知識份子進

行比較比如鄭鴻生認為 六十年代是五四運動在台灣重新演練的時代做為中國現代革命重要一環

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在出版物的「中西文化論戰」讓當年的中國現

代化路線之爭在台灣重演一遍有若一場為台灣新生代所辦的中國近代史

的補課李敖等人當時以全盤西化派的姿態及潑辣的文筆挑戰對手他們

的觀點與視野雖沒超過大陸時期而且其中也充滿各自隱諱的政治意圖

卻無損於這是一次中國現代化議題的實質論辯無損於這是一次台灣遲來

的五四的重練即使這些補課與排演都必須限制在當時的親美反共的思想

框架之內只能涵蓋到五四豐富意義中的有限面向152 鄭鴻生認為一九六年代的文壇爭執像是「當年的中國現代化路線之爭在台灣重

演一遍」這和陳映真日後的思考脈絡保持一致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以後越

來越強調「社會性質」並試圖從一九三年代社會史論爭中來銜接台灣與中國

的左翼歷史然而台灣一九六年代和中國一九三年代是不同的時空脈絡台

灣此時是在反共與現代化的複雜過程中逐漸反向激起「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

不單只是反西方列強的帝國主義侵略還包括反對「紅色中國」即便陳映真與

部份知識份子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逐漸認同了「紅色中國」但對戰後「紅

色中國」仍是疏離的並且理解有限那麼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如何在「民族」情

感上認同「紅色中國」而產生「騷動」以下筆者從他們的民族道路趨向的追尋

與青年叛逆談起

二「民族」與「騷動」民族道路趨向的追尋與青年叛逆

「民族」與「騷動」是一九六年代部份青年知識份子內心理想的展現形式

151 郭紀舟著〈左翼思考的萌芽保釣運動的波濤〉《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

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47 152 鄭鴻生著〈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第 78 期2010 年 6 月頁 16

71

前面指出這些知識份子一方面透過西方或日本來吸收世界思潮一方面反過來思

考自身「民族」文藝道路並檢討盲目「西化」在這反思過程中不正面挑戰官方

反共民族意識形態但是這些知識份子逐漸受到中國文革西方抗議思潮影響而

產生「騷動」在轉向認同「紅色祖國」時才抵觸國民政府反共民族敘事 那麼台灣在白色恐怖時期青年如何產生「騷動」呢筆者之所以使用「騷動」

一詞所要指涉的是這些文藝青年因為文革而產生的內心狀態而不是實際的「革

命」本身在盧卡奇《列寧》一書中曾指出 革命的現實性也意味著社會的騷動舊結構的瓦解遠不限於無產

階級而是包括所有的階級畢竟列寧不是說過嗎「只有當『下層』不

願照舊生活而『上層』也不能照舊生活和統治下去的時候」才真正表明

出現了革命形勢「沒有全國性的(既觸動被剝削者又觸動剝削者)危機

革命是不可能的」危機越深革命就越有希望但是危機越深他所

涉及的社會階層也越多盤根錯節的本能運動也越是多種多樣以鬥爭最

終決定整個結局的兩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力量對比也會

越加混亂和可變153 也正因為「革命的現實性也意味著社會的騷動」是「遠不限於無產階級而是包

括所有的階級」的現實鬥爭過程但一九六年代台灣尚在戒嚴時期並非整個

社會產生「騷動狀態」這些知識份子更無法實踐社會革命而陳映真與同時期

民族道路追尋的文藝人士因為中國文革而受到鼓舞也只能算是知識份子的「內

心騷動」而非社會整體的「騷動」那麼這些知識份子的「內心騷動」是什麼呢

筆者以下先從陳映真如何在「民族」文藝道路上因為不滿文壇現狀而發表評論抨

擊並且進一步探討因為中國文革而產生「騷動」的「阿肥家的客廳」成員以

及陳映真與這些知識份子之間的關係 (一)由現代主義反向引發的「民族」使命感 一九六年代中葉以後部份年輕的知識份子逐漸產生「民族」使命感並

意識到當時盲目追逐現代主義對文藝帶來負面效果試圖在台灣尋找「民族」文

藝道路趨向包括第二節指出陳映真小說開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即便入獄期間友人代為發表的作品看似具有反抗性質但仍沒有跨越過國民政府

反共民族意識形態的底線那麼這個差異在哪裡呢就「民族」文藝道路來說

陳映真並沒有正面挑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直到他受到中國文革影響才逐漸轉

向認同「紅色中國」這些除了展現在小說作品中之外也呈現在評論中包括

153 盧卡奇(Georg Lukaacutecs)著張翼星譯杜章智沈起予主編〈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黨〉《列寧》

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年 10 月 16 日頁 46

72

對於「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以及對於知識份子的評價上 那麼陳映真當時如何評價「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以及對當時知識份子有

什麼樣的討論呢陳映真曾在《草原雜誌》發表〈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一文中

探討「民族」文藝道路上批判現代詩的知識份子類型其中兩者分別是「保守派

的殘渣」和「三十年代文學的孤兒」前者佔著高位而批評白話文後者則是受

中國左翼熱病以及中國抗日的民族主義的影響154而第三種反對論者和前面兩

者並無聯繫他們和傳統疏隔仍在摸索階段而無統一主張155那麼陳映真對於

現代主義的反抗性是如何理解的呢他認為 現代主義是一種反抗能夠對於現代主義稍做發生學的考查的人就能明

白現代主義如何是對於被歐戰揭破了的歐洲的既有價值底反抗又如

何是對於急速的工業化社會所強施於個人的劃一性底反抗台灣的現代

派在囫圇吞下現代主義的時候也吞下了這種反抗的最抽象的意義我

說「抽象的意義」是因為在反抗之先必須有一個被反抗的東西然而

與整個中國的精神思想的歷史整個兒疏離著的台灣的現代派們實在

說連這種反抗的對象都沒有了156 陳映真此時已注意到現代主義面臨的問題並且當時現代詩人盲目追求「西化」

的問題已逐漸浮上檯面因而要檢討「整個中國的精神思想的歷史整個兒疏離

著的台灣的現代派們」陳映真的論點中展現出從「中國民族」立場出發來檢討

文藝道路趨向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批判台灣現代主義者喪失「反抗」

精神文中的「反抗」並非要挑戰統治者而是「歐戰揭破了的歐洲的既有價

值底反抗」與「對於急速的工業化社會所強施於個人的劃一性底反抗」因此

陳映真實際上是從檢討現代主義的基礎上來評論的 另一方面陳映真在〈知識人的偏執〉一文中則以批判學院派的知識份子

為主陳映真指出 他們對於認識問題之追求某種近乎化學上的純粹底努力一方面由於認識

的非絕對性人們總是因著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的不同的條件只能不斷

地向真理逼近一方面由於把認識當做化學中追求某些純淨的物質那

樣不得不把某種「人底」的東西除去了而墮落成價值中立的沒有人

154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 155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頁 13 156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頁 12

73

味的工作終於也不免於自囿為一個反對派性的派性一個反對偏執的偏

執罷157

陳映真強調「人底」特性並認為並沒有所謂價值中立而這種「由於無知而來

的偏執」「由於知識而來的偏執」158甚至會導向「強烈的階級和黨派性」159

陳映真批判知識份子因為追求真理而產生「把某種『人底』的東西除去」的「偏

執」對於西方知識的引進在《中華雜誌》第二期已有所批判特別是邏輯實

證論的部份 過去之馬列主義已使我們慘受奇禍近十餘年來頗有高談邏輯實證主

義者然每多拾其一二口號變漫為誇張而又不免生吞活剝許多青年

甚至是好學青年為其所誤160 《中華雜誌》認為邏輯實證論會使「好學青年為其所誤」甚至翻譯W Barrett的文章認為「實證主義偏重人類理知的活動而無視人類情緒生活使情理分歧

生活偏枯哲學智慧因以毀棄文化危機因以叢生」161其實和陳映真之後批判

知識份子盲目西化是性質相似的尉天驄曾指出陳映真在這一階段「跟台灣一些

談存在主義談邏輯實證論談性解放helliphellip的朋友經常在一起」因而孕育了〈獵

人之死〉與〈唐倩的喜劇〉162特別是〈唐倩的喜劇〉中對於對諷刺胖子老莫的

存在主義批判羅大頭的邏輯實證論也就意味著陳映真站在與盲目西化相對的

中國民族立場來檢視當時的知識份子此外〈六月裡的玫瑰花〉也已經開始批

評越戰與帝國主義的問題比如軍曹巴爾奈最後因為越戰而死艾密麗黃則是

收到他戰死沙場的信件 「helliphellip他為無可置疑的民主和平自由和獨立而戰他為合眾國傳統的

正義和信念捐軀他的犧牲為全世界自由人民堵塞奴役和反人性的逆流底

鬪爭墊上一塊有力而雄辯的巨石

helliphellip」163

157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20 158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6 159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6 160 胡秋原著〈評邏輯實證論〉《中華雜誌》第 1 卷第 2 期1963 年 9 月 16 日頁 7 161 W Barrett 著程石泉譯〈二十世紀實證主義面面觀(下)〉《中華雜誌》第 2 卷第 4 期1964年 4 月 16 日頁 23 162 尉天驄著〈談陳映真〉《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頁 121-122 163 陳映真著〈六月裡的玫瑰花〉《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年 10 月頁 31

74

小說中強調這段話也就是一方面要指出帝國主義「為無可置疑的民主和平

自由和獨立而戰」的欺罔性另一方面要指出追求第三世界國家想要透過美國達

成「全世界自由人民堵塞奴役和反人性的逆流底鬪爭」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巴爾

奈也有著被白人奴役的黑人家庭歷史艾密麗黃則是冀盼著巴爾奈回來並獲得

他的愛情而陳映真的帝國主義批評在這個階段已展現出雛形和站在「民族本

位」立場的《中華雜誌》已開始批評帝國主義 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此時已開始批判現代主義但兩者批評的基礎並不一

樣一九六三年八月創刊的《中華雜誌》一開始即站穩官方反共民族立場回應「中

西文化論戰」批判台灣在戰後的西化問題而陳映真等作家則是因為文壇狀況

而從現代主義反向追求民族文藝道路那麼《中華雜誌》為何要批判「全盤西化」

呢胡秋原曾經在分析共產主義崛起與中國的被中共「竊據」時指出 新文化運動(一九一五年以後)走向「西化」但是中國知識份子很快

的發現西方也在它的文化危機之中而共產主義之新潮已在世界上傳

播在各種「主義」的迷惑中中國知識份子在思想上分成三派傳統

西化與俄化而傳統派逐漸衰落helliphellip在雅爾達的安排下西化派的外

交官訂立中蘇條約而便利了共產黨的進攻美國在太平洋學會吹著親共的

笛子中國的西化派就跟著笛聲而轉變為俄化派青年們也就隨之左傾

了164 胡秋原的觀點代表反共的民族主義知識份子立場從新文化運動為始解釋了西

化派受美國親共影響而左傾的原因這也是官方批判「全盤西化」的內在邏輯

因而成為對《文星》進行指控的合理理由甚至胡秋原也以「反中國」「反學術」165來批評殷海光的著作並大力批駁《文星》的刊物內容認為是「以科學與自

由為面具而欺騙青年威脅社會」「誣謗自己民族以討好特定外國人」「通謀國際

上蓄意反對中華民國的偽自由集團而危害國家」166同樣的陳映真〈最後的夏

日〉當中也可以見到裴海東說「他們就不曉得『五四』呀『全盤西化』呀為我

們中國搞出了共產黨」而鄭介禾雖然不喜裴海東但仍「誠懇地」說「這話是

對的」167上述見到《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對他的影響這個時期在

「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上追尋的知識份子仍有部份差異存在只不過直到鄉土文

學論戰期間陳映真等人才和《中華雜誌》明確結合 164 胡秋原講孟德聲譯〈中國共產主義之前途與第三世界〉《中華雜誌》第 10 卷第 4 期1972年 4 月頁 31 165 胡秋原著〈為學術詐欺告各有關方面論不可誤人子弟及要有一個師道尊嚴運動〉《中華

雜誌》第 4 卷第 5 期1966 年 5 月 16 日頁 13 166 徐高阮著〈不容以私心害國〉《中華雜誌》第 4 卷第 1 期1966 年 1 月 16 日頁 8 167 陳映真著〈最後的夏日〉《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月頁 99

75

相對地陳映真與當時知識份子一開始仍受到現代主義影響很大這和之後

《中華雜誌》的強烈批判西化現代主義的立場有所差異這些知識份子當時追

求現代主義甚至是閱讀《自由中國》《文星》《中華雜誌》這些都是同時期

知識份子的普遍現象之後陳映真既接受現代主義洗禮而又批判盲目西化但是

在「反共」立場上和《中華雜誌》逐漸產生差異因為文革期間陳映真轉而認同

「紅色中國」或許陳映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無法表示認同的「中國」是哪一方

但是在官方視「中國」為一整體的中國民族主義框架下尋找到一個評論空間

比如陳映真在〈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一文批判帝國主義色彩的電影《日本最長

的一日》認為這部日本電影並沒有對帝國主義愛國主義進行檢討當中仍具

有天皇崇拜的日本精神168陳映真認為要解決戰後帝國主義可能再次帶來的危

險「作為新生一代的中國人我們必須嚴重地關切helliphellip『日本最長的一日』所

散播的危險意識」169在反帝的層面上從中國民族立場批判日本帝國主義可能帶

來的威脅是官方意識形態可以接受的部份而只有在認同「紅色中國」時才與

官方反共民族主義產生差異 因此即便強調「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的知識份子和官方反共民族立場上有

所差異但也並未挑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而在一九六六年中國進入文革時期

陳映真與部份知識份子產生民族認同上的「騷動」並且才真正觸及到國民政府

的禁忌那麼當時知識份子「民族」認同上的「騷動」過程是什麼筆者最後要

從「阿肥家的客廳」以及因「民主台灣聯盟」案而入獄的原因來看 (二)「騷動」的「同溫層」從「阿肥家的客廳」到「民主台灣聯盟」案 從「阿肥家的客廳」到「民主台灣聯盟」案是當時文壇中因強調「民族」

文藝道路而「騷動」的重要過程淺井基文曾指出 1963 年那時特務機關的監視之眼是非常嚴密的除了中國大陸廣播的

片斷訊息以外我想陳映真並無其他了解共產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方法

他批判蔣介石的獨裁政治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以台灣回歸

祖國作為目標的想法是很明確的不過如同我之前提到的這些完全是立

基於「憂國憂民」「愛國」的民族主義170 陳映真等人當年的確逐漸產生有異於國民政府的反共民族敘事但淺井基文所言

168 陳映真著〈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

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6-107 169 陳映真著〈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

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0-111 170 淺井基文著鄭宏譯〈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的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58

76

「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主張只要不宣稱認同「紅色中國」仍可隱

藏在國民政府「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目標之下這是一個「誰統一誰」的問題

因此重點在於「民族」文藝道路本身如何構成知識份子「騷動」而「叛逆」

並且產生異於國民政府民族敘事的過程 「阿肥家的客廳」是一個文藝人士「聚會的場合」這個團體中有研究音樂

文學戲劇等不同類型的文藝青年並且也強調文藝上的現代化西化包括丘

延亮(阿肥)吳耀忠林懷民季季楊蔚等人楊蔚是此團體中年紀較大的

人物他曾經是受白色恐怖判刑的政治犯戰後初期曾經被國民政府囚禁出獄

後則成為現代畫現代音樂的重要推手在聯合報上擔任專欄記者包括「這一

代的旋律」「為現代畫搖旗的」後集結成冊出版專欄中推崇的音樂家畫家

他們一方面是藝術現代化的前衛派另一方面楊蔚也用「民族」話語來支撐他們

尋求前衛的合理性在美術方面楊蔚引用劉國松談抽象藝術的說法認為抽象

藝術是「唯心的是否定唯物論的是積極建設的而不是虛無的」並且抽象

藝術「正盛行於整個自由世界」171在音樂方面楊蔚也透過聯合報專欄來推舉

青年知識份子的創新比如他認為丘延亮是個前衛派「他作曲徹底反叛了古

典音樂的傳統」並將中國古典民謠改編成現代音樂172這些呈現出文藝現代化

西化與「中國民族傳統」兩者並不相互排斥重點是如何「有反思性地」接收西

方思潮的問題而楊蔚由於有「舊案」在身出獄後仍受到警總監控之後去阿

肥家時「警總的人要在他身上藏一個像紐扣一般大小的無線電錄音器」173因此

楊蔚應是最初「洩密」的人物這些言論成為之後羅織罪名的證據之一儘管丘

延亮的家庭背景與政治人物有關係國民政府並沒有馬上逮捕直到一九六八年

五月陳映真獲愛荷華大學邀請參加「國際寫作計劃」丘延亮獲得美國堪薩斯

州立大學獎學金兩人要出國前夕才被捕入獄174這即是官方所謂的「民主台灣

聯盟」事件淺井基文曾對此事件有所看法 但我在台灣時他們並沒有舉辦組織性的讀書會或者是他們冒險接收

了我託交給學弟的那些書籍去舉辦讀書會也說不定但就我了解聽說他

們被逮捕後我學弟承接的那些書籍被在台日本大使館沒收如果是這

樣組織讀書會的罪名我想應該還是台灣當局捏造的吧175 淺井基文認為讀書會的罪名是捏造出來的甚至林麗雲認為這些禁書只是「警總

171 楊蔚著〈哦旗手旗手〉《為現代畫搖旗的》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8 年 11 月 30 日

頁 16 172 楊蔚著〈兩百磅的前衛派〉《這一代的旋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 年頁 7 173 季季著〈我的再生母親〉《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129 174 季季著〈音樂派與左派的變奏〉《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86 175 淺井基文著鄭宏譯〈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的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58

77

起訴陳等人的重要『罪證』」176並成為羅織「民主台灣聯盟」案的手段然而

實際上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因為文革而產生「叛逆」「騷動」有所激越的言論與

展現被揭發這才是重要的原因即便閱讀左翼禁書也可能如淺井基文所言

「我們那時候只是比較粗淺地談到資本主義覺得沒有社會主義不行只有初

步基本的認識而已」177 那麼這些青年知識份子如何因為「左翼」而「騷動」並且轉向認同「社會

主義中國」呢這主要是因為閱讀「左翼」禁書之故丘延亮曾指出「我是她

生出來的左派我從小跟著她看那些左的書受她影響很大」178這也意味著禁

書並非真正禁絕只是不能公開傳閱而一九六六年文革對這批知識份子影響很

大季季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指出「那時文革已經開始翻天覆地楊蔚起床看報

總是先找文革新聞邊看邊興奮狂叫『他媽的中國人要翻身了』」179此時

陳映真也關注香港暴動在一次楊蔚和季季拜訪陳映真時在茶几上看到「香港

暴動內幕」180丘延亮則是深夜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抄錄書寫評論

並且和友人交換心得181這些突顯出陳映真所屬的團體對中國文革抱持嚮往轉

而認同「紅色中國」但上述值得注意的是僅管丘延亮認為自己是個「左派」

但實際上台灣在一九六年代白色恐怖下並沒有產生革命的社會基礎甚至連革

命的「同路人」182位置都難以企及並且「同溫層」當中也並未有具體的「左翼」

性質的文藝展現這些青年知識份子最多也只能說是「認同」了左翼與革命而已

最後對中國抱持嚮往也並非是這些知識份子的專利《現代文學》的成員陳若

曦也曾經肯定文革理想進入中國後才對文革理想幻滅 因此從文革激發出來的「中國想像」是當時知識份子的普遍現象這些是

立基於「中國民族」情感而產生的「騷動」「叛逆」加上「同溫層」其實著重

在「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的討論也不完全排斥西方現代主義浪潮這些知識份

子對於「左翼」「革命」的理解仍然有限而僅止於「認同」更重要的是陳映真

與當時知識份子閱讀禁書「認同」中國文革這才真正抵觸到國民政府反共意

識形態的意義

176 林麗雲著〈黑暗中尋找星星〉《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年 3 月頁 110 177 馮啟斌翻譯逐字胡清雅整理〈淺井基文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會後討論)〉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71 178 季季著〈阿肥家的客廳(上)〉《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60 179 季季著〈音樂派與左派的變奏〉《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82 180 季季著〈我家的文化革命〉《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139 181 季季著〈音樂派與左派的變奏〉《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頁 85 182 魯迅曾討論蘇聯「同路人」青年的產生原因認為「當時的革命者正忙於實行惟有這些青

年文人發表了較為優秀的作品」並且「他們雖非革命者而身歷了鐵和火的試煉所以凡所描

寫的恐怖和戰慄興奮和感激易得讀者的共鳴」也就意味著即便是認同左翼的「同路人」也

必須要有具有「革命」的社會條件下才能形成魯迅著〈前記一〉頁 5收錄於理定等著魯

迅等譯《豎琴蘇聯同路人小說選》台北慧明文化2002 年 4 月

78

綜觀上述分析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是在反思現代主義的潮流之

下逐漸向「民族」文藝道路趨合並且因文革而「騷動」他與當時知識份子

在不違反官方反共意識形態的前提下追求文藝現代化只不過陳映真與部份《文

學季刊》成員逐漸強調「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而這些知識份子追尋的「民族」

文藝道路雖然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並不一樣因為在現代主義浪潮而反向追尋

「民族」文藝道路的過程中但也並未挑戰官方反共意識形態 而陳映真所屬的「同溫層」因為文革而在「民族」認同上產生「騷動」在

「誰統一誰」的「一個中國」概念上轉向認同「紅色中國」和國民政府的反共

民族敘事有所差異但是在國民政府白色恐怖的「坦克」之下即便轉向「紅色

中國」的認同也並未真正具有「革命」性質甚至無法表現在小說或評論中

此外「民主台灣聯盟」案雖然對這些因認同「紅色中國」而「騷動」的知識份

子造成不小的打擊但是陳映真在出獄後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的「反帝民族

意識」一方面除了藉由左翼階級分析來批判帝國主義一方面在高舉「民族文

學」的大旗時更側重於肅清台灣內部「分離主義」的敵人

79

第四節 小結

本章指出陳映真從現代主義菁英主體位置出發開始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問題並逐漸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的過程在他的創作歷程中無論是懵

懂期間曾經見證白色恐怖的歷史或是和同時期台灣本土作家《筆匯》《現代

文學》《劇場》和《文學季刊》的成員都有諸多關係然而陳映真在摸索過程

中終究選擇和《筆匯》《文學季刊》成員保持一致的「民族」文藝道路趨向

並且在其小說創作中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儘管他和同時期的作家

都曾經涉獵過或多或少的左翼書籍但是在早期小說的諸多母題當中筆者認為

「民族」話語是構成他早期小說話語邏輯的重要元素之一 首先筆者在第一節中指出陳映真的創作背景並進一步討論早期三篇小說

的話語邏輯做為理解陳映真早期小說的出發點在於知識菁英試圖釐清自身與家

庭時代之間的關係第一篇小說〈麵攤〉沒有如日後小說中側重知識份子的內

心活動並且實際上是「旁觀」統治者的「慾望之眼」並沒有挑戰官方意識形

態與權力關係之後〈我的弟弟康雄〉〈家〉則是延續〈麵攤〉書寫家庭時代

的母題但是知識菁英視角的詮釋也逐漸展現出來並且在這過程中知識份子將

內心活動與家庭時代區隔出來視為壓迫知識份子內心活動的來源這種強調

內心活動與焦慮的特性反而和當時現代主義小說的性質趨近並且這些相似的

話語邏輯也展現在其它「民族」文藝道路追尋過程中的早期小說當中在小說人

物被壓抑的過程中產生對時代家庭與故鄉他鄉的貶抑並產生施淑所言的

不斷重複的「心靈災難」而這個「心靈災難」包括理想情慾民族等部份

這些在陳映真一九六八年以前的作品中基本上均維持這樣的敘事結構與話語邏

輯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已逐漸產生將不同「省籍」的人物形象刻板化本質化的

現象

其次筆者探討陳映真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來源以及早期

小說中「民族」話語的建構過程陳映真從一九六年〈鄉村的教師〉開始思索

「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並在之後〈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等作品中不斷重

複先前的「民族」觀點以及其它母題因為他不解「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

而產生焦慮感並試圖透過知識份子的內心活動與壓抑狀態來進行解釋然而另

一方面陳映真其它早期小說也在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過程中

不斷位階化本質化小說中知識份子與他者之間的關係包括省籍共同命運的塑

造台灣知識菁英形象的塑造透過貶抑台灣自我強調不分「省籍」的共同命

運來縮減自身「成為中國人」的距離 第三筆者探討陳映真與一九六年代知識份子的關係包括從接受現代主

義的過程到強調「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因文革而產生「騷動」陳映真在《筆

80

81

匯》與《劇場》時期仍有強烈的現代主義色彩但已開始醞釀「民族」文藝道路

的思索也是之後《劇場》分裂的原因而《文學季刊》雖然開始強調「民族」

文藝道路趨向但也並未脫離現代主義美學的特質此外在中國文革之際陳

映真和強調「民族」文藝道路的「同溫層」成員也因此產生「民族」認同上的「騷

動」這些因為楊蔚的洩密而導致「民主台灣聯盟」案這些知識份子因為「民

族」認同而騷動遠大於「左翼」認同更未曾起身革命因為台灣在黨國戒嚴

體制之下經歷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期間的政治肅清後已然喪失了革命基礎 透過上述分析本章藉此重新檢視陳映真早期「民族」文藝道路的開展過程

這些和現代主義朝向「民族」文藝道路甚至是因為文革而「騷動」的過程有

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今趙剛批評現今研究者以現代主義定位陳映真並試圖將陳

映真早期小說視為具有左翼性質他批評現代主義者將「青春期苦悶給永恆化與

哲學化」而認為陳映真早期小說中「性或青春期苦悶和一種左翼的禁忌的理

想主義以及一種非體制化的基督教信仰不安地綰合在一塊兒」183然而趙

剛也同樣將「左翼」給永恆化哲學化他將陳映真「左翼」知識份子的位置視

為是一個絕對的不容質疑的條件而筆者重新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中檢視

其小說話語邏輯以及探討他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時「民族」文藝道路趨向才是

他這個階段所強調的重點所在甚至在「民族」文藝道路的追尋過程中已出現將

台灣人與外省人刻板化本質化的現象

183 趙剛著〈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求

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43

第三章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在〈「鄉土文學」的盲點〉中已然展現並且到

一九八年代時以「第三世界論」回應黨外運動的「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學本土

論者他在出獄之後和「回歸現實」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開始形塑其「第

三世界論」一方面陳映真運用左翼階級分析探討台灣社會的各個層面並且

逐漸和《中華雜誌》中國民族主義者左右翼結合抨擊帝國主義對於台灣的影

響另一方面他以中國民族主義為核心價值並透過「第三世界論」來批判「消

費社會」與「台灣意識」在這個過程中陳映真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論戰

過程中開展他的「第三世界論」並且他在「第三世界論」框架下如何透過「反

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展開「消費社會」批判「台灣文學」批判的過程這

必須以一九七五年陳映真出獄之後的評論文章談起並分析其小說作品當中的話

語邏輯做為理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發展過程 本章討論陳映真出獄後如何銜接上現實主義潮流並在民族本位立場上建構

「第三世界論」來回應本土論者筆者在第一節探討「回歸現實」的潮流下產生

的「革新保台」與「反帝民族意識」並且陳映真出獄後如何銜接上「反帝民族

意識」藉此開展「民族文學」與「批判分離主義」的論述其次筆者從其「華

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探討陳映真「第三世界論」框架下的「反帝民族意識」在

小說當中的話語運作過程第三筆者進一步總結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話語

邏輯如何透過「第三世界論」看待台灣社會中各個面向的問題並且黨外與台

灣文學本土論者如何回應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 透過本章的分析才能理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基礎是奠基「反帝民族

意識」的核心價值上階級分析只是論述的形式而「第三世界論」則是論述框

架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的意涵在於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學習促

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並且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將

東西方二元對立起來透過貶抑與刻板化帝國主義者的形象塑造台灣人與外

省人的差異在他高舉民族文學的大旗時其實還是重新落入殖民主義絕對化的

二元對立框架中不斷將自身「民族」拋向「他者」的位置上

82

第一節 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與「第三世界論」的形成

本質主義理論和排他性理論或是藩籬和邊界的困難是在於它們產生了

較多赦免和寬恕無知與煽動因而產生兩極化而非促進知識縱使最粗略

地瀏覽一下近來盛行一時的各種有關種族現代國家和民族主義本身的理

論就能證實此一可悲的事實helliphellip其次你多半會因而去維護那種本質

或經驗的本身而不是去提升它的全面知識以及他和其他知識的糾纏和

依賴關係結果你將會把其他人的不同經驗貶低到劣等的地位1 陳映真入獄前已然開始追尋「民族」道路出獄後銜接上「回歸現實」潮流

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且在批評台灣文學當中的「分離主義」時逐漸形成「第

三世界論」此時陳映真的評論中已帶有階級分析的過程但是他以「反帝民族

意識」為核心價值一方面透過左翼階級分析挑戰當時言論的禁忌但另一方面

在批判「分離主義」時卻又和官方立場保持一致特別是他在以「民族」立場回

應本土論者時如薩依德所言這是一種「兩極化而非促進知識」的應對方式

甚而在批判「分離主義」時將「其他人的不同經驗貶低到劣等的地位」此外

陳映真的評論中也由於透過「反帝民族意識」來回應鄉土文學論戰當中所蘊涵

的「民族使命」反而變成一種「本質主義理論和排他性理論」而這樣的民族話

語也奠定了他日後小說創作與評論的基調並進一步將「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上

升至「第三世界」與「民族文學」的討論範疇 而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來建立「第三世界論」是其思想的核心

價值所在一方面他試圖透過左翼階級分析來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台灣

的影響另一方面他更側重「台灣文學」當中的「分離主義」批判這和他入

獄期間以及出獄後的台灣政治社會發展走向有什麼關係這必須從一九七

年代的脈絡來看陳映真銜接「回歸現實」的條件以及陳映真出獄後到鄉土文

學論戰期間所開展的論述 因此筆者本節透過「回歸現實」潮流中的兩條道路以及陳映真出獄後銜

接上「反帝民族意識」批判「分離主義」的過程做為理解陳映真「第三世界

論」形成的基礎本文一開始從「回歸現實」浪潮中的「反帝民族意識」與「革

新保台」兩種立場談起分別代表中國民族主義所產生的兩種不同思路其次

探討陳映真階級分析下所側重的「反帝民族意識」特別是在參與《夏潮》與鄉

土文學論戰期間「反帝民族意識」是他此時評論的主軸並且逐漸和《中華雜

誌》立場趨合

1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差異的經驗〉《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出版社2004 年 1 月頁 76-77

83

一「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回歸現實」的兩條道路

一九七年代台灣的「回歸現實」浪潮中逐漸發展出兩股不同的道路選擇

並且陳映真出獄後旋即和這股潮流接軌此時由於台灣國際政治的危機逐漸產

生民族道路上不同思路的知識份子他們承接一九六年代以降不同於官方反共

民族敘事的聲音開始以中國民族主義的話語打開「回歸現實」的言論空間那

麼當時知識份子在民族意識下選擇的道路有什麼差異呢在這波「回歸現實」的

浪潮中一方面在民族道路趨向上受保釣事件的刺激知識份子關心「中國民族」

未來命運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經驗缺乏知識份子認為關心「台灣」這塊土

地應當具有優先性游勝冠指出一九七年代因為保釣而激發的民族意識在台

灣內部有兩種反應 一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作用下尋求兩岸統一壯大中國以對抗帝國主義

的新民族主義因為主張兩岸統一在社會主義祖國之下所以可說是呼應

中共的統一立場另一則是因為中共向外擴展外交逐漸取代台灣的國際

地位對台灣的生存造成威脅由《大學雜誌》所帶動反中國併吞的革

新保台主張兩者相較在台灣的生存都成問題的時刻反帝當然就成為

次要的問題2 游勝冠區分出「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立場是當時知識份子對於

僵化的官方意識形態的挑戰而一九六年代的民族道路趨向到保釣期間逐漸區

分出上述兩者因此筆者先從「革新保台論」與「反帝民族意識」談起 (一)反帝民族意識 首先就「反帝民族意識」而言當中最重要的是以中國民族主義來開展出「左

翼」的思想基礎在保釣運動前除了第二章第三節所指出的已經有一些知識

份子朝向「民族」文藝道路趨向發展此時已具有批評帝國主義現代主義西

化等問題的基礎雖然和《中華雜誌》並沒有直接聯繫但這是鄉土文學論戰後

兩者趨合的重要原因 而在一九七年代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危機已然開始浮現此時《中華雜

誌》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來關注世界局勢已經發表多篇文章討論「美國將

琉球歸還日本」的議題比如在〈我們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一文中指出

2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再興〉《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7 年 6 月頁 194

84

今天日本共黨社會黨總評日教組全學聯所發動的收回沖繩運動

是他們「一九七年鬥爭」之準備這不是我們一定要關切的理由日本

商人與中國通商我們也不一定要特別關切但是日本左傾政客與左傾

團體其經費來源大部份來自中共以及與中國通商的商人的津貼是日

本報紙雜誌公開承認之事又他們對蘇俄所佔日本北部島嶼並不認為「如

日本本土一般」而獨要對琉球認為「日本本土一般」足見醉翁之意不在

酒這兩點便關係到我們的嚴重利害乃至生死利害我們有理由亦有權

利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3 《中華雜誌》站在反共反帝國主義的角度認為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是攸關「嚴

重利害乃至生死利害」之事並批評日本政府左傾以及和中共通商之後《中

華雜誌》在批判日本與美國的反共民族主義之下熱烈展開對於琉球主權的討

論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釣魚台主權的國際政治問題浮出也掀起一九七年代台

灣保釣運動的序幕 一九七年代初期因琉球問題而引發釣魚台事件是國民政府國際政治危機

的起點保釣事件激發學生的愛國民族意識一九七一年學生發起遊行抗議

甚至到美國與日本的大使館遞陳情書雖然台灣內部的保釣運動旋起即滅但也

打開了青年關心政治社會的民族使命感之後隨著美國季辛吉與尼克森先後訪

問中國甚至同年中共進入聯合國台灣退出聯合國等等大學內部呼籲校園與

政治改革的聲浪也逐漸提高蕭阿勤曾經指出這些除了圍繞在校園內部「教育

獨立」「大學民主化」的問題之外不分省籍的學生參與各種「國是座談會」「這

些活動的訴求也超越校園直接挑戰國民黨統治體制而提出重大變革主張」4

另一方面相對於學生的改革熱情也激發了社會中保守聲音的回應比如孤影

在《中央日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對陳鼓應等知識份子與學生運動提

出反對意見 我如此作是因為客觀形勢告訴我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執政黨已經是

保護我們不陷入一種可厭可怕到不可形容的地步的制度之惟一保障在這

面臨重大考驗的關頭我們如果不能毫無保留的支持我們的政府和執政

黨我們如果不肯站起來堅決反對一切足以引致社會動亂的主張也許有

一天我們所有的人連現有的一切都會失去更不用談什麼「民主廣場」「學

術自由」了這就是小市民不揣鄙陋提出最沉痛呼籲的主要原因5

3 本社〈我們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中華雜誌》第 7 卷第 68 期1969 年 3 月 1 日

頁 5 4 蕭阿勤著〈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浮現與形成〉《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

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108 5 孤影著〈一個小市民的心聲〉《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社1972 年 4 月頁

44

85

孤影在這篇文章中「堅決反對一切足以引致社會動亂的主張」看似一個尋求社

會安定發展的「小市民」心聲實際上是依附官方立場的保守說詞並反對保釣

運動知識份的激越言論當然官方反共立場當中也有積極的聲音出現比如《中

華雜誌》一方面肯定政府對於釣魚台的立場6另一方面也支持學生愛國的民族

熱情《中華雜誌》批判社會中「小市民」的「苟安」思想認為「『小市民』之

所謂『國本』實即他目前所享受的那一套苟安的生活方式」7在民族立場上積

極程度比「小市民」強烈對於當下「苟安」而不願意面對台灣政治現實的保守

心態表達不滿那麼《中華雜誌》如何看待學生運動呢胡秋原曾在演講過程的

問題討論上認為「學生的愛國運動我們都應該同情都應有一種愛護」也

就是對於學生運動中的愛國民族意識予以肯定並進一步指出「國家的事情不

是那麼簡單我覺得年輕的朋友愛國之時應該把各種問題研究清楚而此事應

該請老師給他一種指導」甚至要參加救國團才能夠使「青年的運動不為不正

當的人所利用」並讓國家在愛國運動中間培養人才8簡而言之《中華雜誌》

站在反共反帝國主義的立場上要讓這些學生的愛國心「導向正途」這是在

官方保守立場與小市民「苟安」思想之外另一種對於當時學生愛國運動所發出

的看法 此外島內知識份子也因為釣魚台事件的影響在學院內部產生民族主義的

討論甚至在《大學新聞》《台大法言》的辯論過程中出現「左翼」話語這些

文章的性質主要仍是基於民族主義出發來討論時事並且這些校園內部的齟齬在

「民族主義座談會」達到高峰「民族主義座談會」要探討的問題是「現階段民

族主義之內涵意義和展望」「民族主義和中國之命運」9之後因為座談會中馮

滬祥錢永祥與陳鼓應針鋒相對此事件越演越烈並轉而到「職業學生」的討

論10王曉波則是站在反共反帝立場上為民族主義辯護他在回應《大學新聞》

6 「九月二十五日嚴院長在立法院施政報告中說『關於釣魚台列嶼案日本政府所指該列嶼

為日本領土並聲明我對該海域之大陸礁層所作任何片面權利主張應屬無效各節我政府已就此

事答覆日本政府明白表示不能同意並認為我國依現行國際法原則及一九五八年大陸礁層公約

之規定對台灣以北鄰接我國海岸之大陸礁層資源有探測及開發之權我政府對該列嶼之正當

權益立場堅定並決以全力維護』」而國民政府的發言實際上焦點是放在「資源」而非「領

土主權」反而不若站在民族主義立場的《中華雜誌》具有積極性本社〈支持政府對釣魚台列

嶼立場〉《中華雜誌》第 8 卷第 87 期1970 年 10 月 1 日頁 3 7 本社〈貫澈國策乎投降田中乎斥駁知日派及其代言人聯合報〉《中華雜誌》第 10卷第 112 期1972 年 11 月頁 7 8 胡秋原講〈尼克森訪問中共後之世界形勢與海外青年愛國運動〉《中華雜誌》第 10 卷第 106期1972 年 5 月 8 日頁 37 9 本報訊〈暢論世局盱衡當代 論壇社舉辦座談會 師生即將暢談民族主義〉《大學新聞》第

283 期1972 年 12 月 4 日第 1 版 10 馮滬祥在〈鄭重聲明〉一文要陳鼓應指控其為「職業學生」鄭重道歉而陳鼓應則發表〈有

關「職業學生」之說明〉指出「馮君都曾一再對我提出與講題無關的騷擾」並且在演講中馮滬

祥批評他「陳先生專門攻擊政府的黑暗面」認為這些話是一種誣陷馮滬祥著〈鄭重聲明〉《大

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4 版

86

上攻擊他的文章時宣稱「我所提倡的是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我的反共就是反

這種『新階級』的壓迫」認為這些都是「反對革新的特權心理」也就是在不正

面挑戰官方反共民族敘事下提出「左翼」話語並且在對外反帝之餘對內要「照

顧農工魚鹽礦等基層民眾的生活」11王曉波藉由「三民主義」來捍衛自身民族

立場的正當性並藉此說明關心社會「現實」的合法性這些論述也為之後的中

國民族主義論者奠定「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基礎 然而上述台大內部保釣運動的爭執現今論者往往放大了「反帝民族意識」

中的「左翼」成份並誇大當時反抗黨國威權統治的過程比如鄭鴻生認為「回

歸現實」是受到外在世界局勢影響保釣運動的是「回歸現實」的開端也就是

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部份他指出 而保釣運動卻激發了我們原本就已深受感染的一九六年代全球性叛逆

激情從此我們發現了一條另類出路一條不只追求個人自由並且也要

求集體解放之路我們不只為了自我的個體而去反抗各種形式的壓迫也

憧憬著一個集體的全人類的解放前景相對於黨國的鎮壓專搞身分認

同的族群意識以及號稱追求個體自由卻又孳生出霸權行徑的英美式民主

等這些「右傾」勢力我們自認是選擇了一條「左翼」之路一條對任何

形式的壓迫都抱著終極反抗態度的道路12

鄭鴻生文中指出自己相對於右翼的黨國的立場強調當時年輕知識份子的「左

翼」反抗之路並且回憶當時高中生想要突破外在高壓政治的內心騷動但是這

些知識份子以「反帝民族意識」為論述的核心價值鄭鴻生所說的「左翼」是為

了區分官方民族敘事並尋求左翼的「一條另類出路」實際上一開始就預設了

當時的青年學生具有明確的「左翼」認同而漠視整個時代氛圍中討論保釣議題

仍是圍繞「民族」上固然這些學生的言論有其積極意義他們以「左翼」階級

分析批判外部的帝國主義問題但這波挑戰黨國戒嚴體制的過程仍要仔細衡量它

的價值與意義因為「反帝民族意識」下知識份子的言論一方面的確用「左翼」

階級分析話語挑戰黨國戒嚴體制另一方面強調「反帝民族意識」來做為回歸現

實的實踐方式時但又不正面挑戰國民政府的反共民族敘事此外在國民政府

戒嚴時期的反共政治下以「民族」做為開展論述得合法性遠比「左翼」術語的

形式更為重要「左翼」的「反抗威權體制」之說反而是一種誇大之詞也就有

著「民族主義」與「左翼」的輕重之別而上述圍繞在民族主義的論爭直到「台

大哲學系事件」爆發並且哲學系十二位教師被孫智燊開除為止這股學院中以

民族主義出發的批評聲浪才暫時告一段落

11 王曉波著〈愛國才能反共〉《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3 版 12 鄭鴻生著〈楔子〉《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

出版社2002 年 12 月頁 4

87

最後一九七年代初期因為「反帝民族意識」所激發出來的中國民族主義

與「左翼」認同和陳映真仍有異同之處陳映真在一九六年代受到文革浪潮

影響並且是在現代主義潮流中反向追尋「民族」文藝道路趨向保釣青年則是

因為國際政治事件而激發「中國民族」認同當然兩者之間仍有相似之處也

就是強調的是批判帝國主義以及帝國主義所帶來的現代化發展造成台灣社會頹

廢抽離現實的情況「反帝民族意識」雖然打開了黨國戒嚴體制下的言論空間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民族」認同還是大於「左翼」的認識與批評 (二)革新保台論 革新保台論者在民族道路上主要尋求體制內改革與政治現代化則和《大學

雜誌》有密切關連一九六八年創刊的《大學雜誌》已開始注重知識份子的社會

使命感並且試圖透過「現代化」過程來做為解決「民族」未來命運的途徑 《大學雜誌》在初期階段已開始將「現代化」視為母題開展出政治社會

科技文化等面向上的討論比如在第一期當中陳少廷認為「這一代的中國知

識份子要承繼中國士大夫的報效國家的優良傳統肩負起救國建國復興中華文

化的重大使命」13這種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是相對於「無根失落的一代」

而提出是在「民族」前提上產生的「現實」意識但是他在〈紀念五四運動第

五十週年〉當中重新探討並肯定五四運動的意義時以「現代化」為首要課題的

立場就明顯地表達出來 這個壯烈的學生愛國運動竟推動了思想上的現代化運動中國的智識青年

深刻地體驗到要使中國現代化必須從思想的現代化做起以文化思想

的革新帶動社會政治的全面的革新這是五四運動永久的歷史意義14 陳少廷重新肯定五四運動在「民族」現代化道路上的貢獻也就意味著他要提倡

的五四精神當中「思想上的現代化運動」並且以此「帶動社會政治的全面的革

新」陳少廷在《大學雜誌》發表的文章多以「現代」為探討核心也就是關注

當下的「現實」問題其他論者大多也是如此而「革新保台」的知識份子側重

於當下「政治與社會」的現實問題以「現代化」來打開以往因為「民族」立場

而造成言論上的限制之後比如張景涵(張俊宏)要透過政治現代化來達成體制

內改革 我們不必為目前能力所不能達到的事投擲過多的時間與心思實現中國的

13 陳少廷著〈這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責任〉《大學雜誌》第 1 卷 1 期1968 年 1 月 1 日頁 4 14 陳少廷著〈紀念五四運動的第五十週年〉《大學雜誌》第 17 期1969 年 5 月頁 4

88

統一是我們最大的理想與奮鬥的目標然而目前我們所急切要做的是

如何把台灣搞好15 尋求中國統一固然是國民政府「反共復國」的目標但現實中要以「三民主義統

一中國」已然是不可能之事因而張景涵更強調「如何把台灣搞好」這個問題上

也就是希望透過「國是諍言」的方式來進行體制內改革張俊宏之後出版的《台

灣社會力分析》則是基於台灣現代化過程發達國家資本的立場來討論「社會

力」這個「社會力」其實就是台灣社會中各「階級」的性質這些評論希望政

府能夠掌握「社會力」來改變當下台灣的現狀並不是以體制外的鬥爭為前提

但這也說明了一九七年代除了站在官方立場上批判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具

有合法性的書籍之外「左翼」話語在知識份子的討論社會現實的時候已打開

了某種程度的討論空間 然而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和現代化論者也在「回歸現實」的過程中

產生意見歧異前者對於《大學雜誌》分裂表達不滿甚至產生「分離主義」的

批判比如南方朔曾在〈中國自由主義最後的堡壘〉一文當中指出 「台灣社會力的分析」的立場本質上是「自由主義的無政府主義」因

為除了統治階級它對所有的階級都濫情的給予同情並為歷史上已被

淘汰的曾經吃人的階級給予歪曲的解釋也對社會的現實體系作了不正確

的評估因此它們在某些方面前進某些方面懷舊這種一方面前進

一方面懷舊的混沌思想在「大學雜誌」集團「土」的一系中它們所發

表的文章內是一個隨時可找到的軌跡16 南方朔認為《台灣社會力分析》是「對所有的階級都濫情的給予同情」而具有「混

沌思想」並批評張俊宏等人是「自由的無政府主義」17但實際上張俊宏尋求

在現代化道路上的體制內改革也就意味著要改變當下實存的黨國體制來達成政

治上的現代化民主化南方朔的批評已突顯出左翼民族主義論者和革新保台論

者的差異性也就是知識份子在解決當前「民族」問題時逐漸產生不同思考與

實踐位置 此時站在「反帝民族意識」立場的論者也已經開始批判革新保台論者的「台

獨傾向」那麼島內知識份子為何會產生「台獨」的批判呢除了戰後初期逃亡

15 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宏達呂俊甫吳大中金神保孫

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等著〈國是諍言〉頁 8收錄於張景涵著《展望國是》

台北環宇出版社1973 年 8 月 16 南方朔著〈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頁 208收錄於陳鼓應

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 17 南方朔著〈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頁 208收錄於陳鼓應

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

89

海外的廖文毅史明等人是明確的海外台獨人士之外「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反

對強調台灣現狀與改革的知識份子也就是「台獨」被視為違反「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的民族立場只不過中共和國民政府「誰統一誰」的政治立場並不一致而

已而在批判「台獨」的面向上比如一九六年代《中華雜誌》已開始批評「台

獨」除了早先批駁《自由中國》《文星》的思想問題之外之後將焦點鎖定在

費正清身上認為「費正清曾經把台灣獨立運動夾雜在文化運動中推行由『自

由中國半月刊』和『文星雜誌』以反攻大陸和提倡全盤西化來滲透台灣青年」18

緊接著在一九七年代《中華雜誌》也針對張俊宏主掌《大學雜誌》一事做出

批評認為「張俊宏先生在大學雜誌當全的時候海內外台獨互相唱合一時聲

勢十分浩大」19在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下一方面相對於中共政權宣稱自

身「自由中國」反共民族立場的合法性一方面肅清批判島內任何具有「台獨」

「分離主義」的潛在危機因此《中華雜誌》積極的反帝民族主義立場儘管

和戰後國民政府消極保台透過民族主義來宣稱自身代表中國並不一樣但是在

中國民族主義的話語邏輯上和國民政府仍是一體兩面的因此站在「反帝民族

意識」立場的知識份子同時也就一方面透過「反帝」「左翼階級分析」來批判時

事另一方面他們極力封鎖可能導致「分離主義」的言論時卻又和官方共同

對付可能潛在的「台獨」問題 而這種尋求體制內改革的「革新保台」論的知識份子在《大學雜誌》分裂

後逐漸匯聚在《台灣政論》成為一九七年代黨外力量的初步集結《台灣政論》

在發刊詞中指出 在台灣的言論史上若以雜誌而論這二十多年來在不同時期負擔著反

應民間輿論發言台的有「自由中國」「時與潮」「文星」「大學」等雜

誌儘管它們各有特色而互有差異然而它們在爭取自由與民主的實施

上同樣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它們在批判官僚制度的行徑上在閉

鎖的環境中所造成的諸種不合理的事象發揮了「掃除髒亂」的功能20 《台灣政論》試圖「批判官僚制度的行徑」從國際與台灣政治問題的諍言到

之後開闢選舉專欄在這個過程當中將「台灣」本身內部政治問題做優先考量

但也因此引發站在官方保守立場的讀者的批評認為《台灣政論》「強調『台灣』

也公開標明『台灣政論』」是一種「搞『新台獨』搞『分裂主義』」21而批判「台

獨」「分裂主義」的脈絡並不一樣但某種程度也說明了官方一方面因為國際政

治危機一方面又恐懼國民政府統治台灣的合法性受到挑戰在舊有的反共民族

18 何浩若著〈美國孤息份子與台灣「獨立」運動〉《中華雜誌》第 6 卷第 10 號1968 年 10月 25 日頁 7 19 劉添財著〈台灣魂的復甦〉《中華雜誌》第 12 卷第 134 期1971 年 9 月頁 48 20 編輯室〈發行人的話我們想做的〉《台灣政論》第 1 期1975 年 8 月頁前未註明頁碼 21 文華著〈讀者論壇譁眾取寵〉《台灣政論》第 2 期1975 年 9 月頁 70

90

立場下面對內部知識份子關注「台灣現實」的時候以「分離主義」的指控做為

壓制島內知識份子的言論並試圖以政治力量對「台灣」進行壓抑 無論如何《台灣政論》試圖拋開中國民族主義中曖昧不明的「中國」問題

而強調當下「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重要性儘管它並不直接挑戰國民政府

統治的合法性甚至強調台灣在現代化過程中需要改革而發出「右翼」性質的「諫

言」明確要將「台灣」當前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擺在第一順位這也是「回

歸現實」浪潮中的一個重要的面向 上述是一九七年代前半葉台灣內部知識份子的動向在這過程中知識份子

因「民族」道路趨向產生歧異而從聯合到分裂這些不同的民族立場在一九七五

年以前已產生對壘的情況這也是為何試圖站在「反帝民族意識」立場的鄭鴻生

認為「『大學論壇社』在民國 59 年這一年的出版與活動從絢爛到荒誕代表著只

用言說方式來對抗黨國威權體制的結束」22他們在壓抑「革新保台」論者可能

具有「分離主義」傾向時也就和官方反共民族立場相似將具有「台獨」傾向

的論者視為共同對付的敵人這和《中華雜誌》本身的立場相近也之所以鄉土

文學論戰後陳映真王曉波等人會納入《中華雜誌》陣營裡也就在於「民族使

命」會比「左翼」認同更為強烈另一方面「革新保台」論者則是站在「現代

化」立場來試圖掌握台灣當時的政治與社會並在一九七五年《台灣政論》進行

另一次的集結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鄭鴻生批評分裂後的《大學雜誌》失去

政治批判功能但是他並未意識到「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在批判「台獨」「分離

主義」言論時原本具有「試圖打開言論空間」的言論卻又重新捲回和官方反

共民族主義保持一致的話語邏輯當中那麼陳映真在出獄後如何和「回歸現實」

中的「反帝民族意識」銜接他的左翼階級分析當中的民族話語如何展現筆者

接下來從〈試論陳映真〉及其鄉土文學論戰期間的評論談起

二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與「分離主義」批判

陳映真出獄後旋即寫下〈試論陳映真〉一文一方面也吸收了「回歸現實」

浪潮中的「反帝民族意識」另一方面強調自身愛國的民族理想這篇文章逐漸

開展出陳映真日後評論的基調也就是透過左翼階級分析來剖析自己以前的小

說把鄉土文學視為現實主義的民族文學藉此對抗帝國主義與西化並以中國

民族主義立場批判台灣的「分離主義」陳映真「反帝民族意識」的論點其實已

和《中華雜誌》已然相似也就是在「民族使命」上對抗西化與帝國主義只不

過陳映真與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知識份子運用左翼階級分析的方式來討論

當下台灣政治與社會現狀這點與《中華雜誌》不太一樣之後陳映真等人會和

22 鄭鴻生著〈校園驚蟄保衛釣魚台運動〉《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

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 年 12 月頁 76

91

《中華雜誌》左右翼結合也就在「中國民族」立場上反對帝國主義的層面

胡秋原積極吸納這些具有「反帝民族意識」的左翼知識份子藉此來達成聯合陣

線郭紀舟曾經指出 陳鼓應發表反費正清的言論陳映真發表文學主要形式是民族的陳鼓應

與陳映真的文章恰好反應「反分離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重申與宣告

不論是否巧合符膺了《中華雜誌》的基礎意識形態至少說明兩者已經

建立在同質性的有機作戰線上《中華雜誌》與《夏潮》組成有機的結盟

作戰模式形成「華夏聯盟」23 郭紀舟探討鄉土文學論戰期間《夏潮》與《中華雜誌》為何結盟的過程但是「『反

分離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重申與宣告」是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一體兩面之

事換句話說陳映真其實也正因為一方面運用左翼階級分析另一方面強調中

國民族主義立場此時評論的焦點集中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並且

才會開展出批判「分離主義」的過程因此筆者以下先討論〈試論陳映真〉一

文來理解陳映真出獄後對於時代如何回應其次討論陳映真在《夏潮》時期與

鄉土文學論戰期間發表的評論來解釋他與《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

趨合最後筆者再進一步探討陳映真如何開始透過上升至「第三世界論」視野

藉此來批評「分離主義」 (一)陳映真的再出發〈試論陳映真〉開展出的一些討論 陳映真在〈試論陳映真〉當中以階級分析檢討早期小說的虛無與慘綠透過

左翼階級分析來強調自身的民族與愛國精神藉此銜接「反帝民族意識」陳映

真強調《文季》當中的愛國精神「以『文季』季刊為指向社會的批判的愛

國的文學道路劃出來了」24此時《文季》已具有現實主義批判的實質並藉由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做為愛國的合法性宣稱《文季》曾在〈發刊詞〉當

中指出 當中華民族的命運在這種奮鬥的過程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考驗全國上下

正努力於開創一個新局面的時候如果還有那麼一種人仍然高蹈於現實之

外以一種貴族的姿態自詡著個人的吟風弄月可以給予人們以永恆的安

慰無疑地那不僅是在自欺欺人而且也是對藝術的一種姦污了25

23 郭紀舟著〈階級建構與民族意識〉《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1 月頁 251 24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73 25 編輯室〈發刊詞我們的努力和方向〉《文季》第 1 期1973 年 8 月 15 日頁 1

92

《文季》藉由三民主義進行愛國宣稱來提倡鄉土文學與現實主義因而強調「中

華民族的命運」並且開始批判貴遊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此時《文季》的

評論中帶有左翼階級分析的現實色彩並且在不正面挑戰官方立場而做出「愛國」

宣稱之下這樣的左翼階級分析當中就包含了強烈的「民族使命」 陳映真一九七六年底的《知識人的偏執》順利出版在序言中同樣展現出愛

國與中國民族情感他在〈鞭子和提燈〉中以自身閱讀經歷來說明民族熱情 這本破舊的小說集終於成了我最親切最深刻的教師我於是才知道了

中國的貧窮的愚昧的落後而這中國就是我的我於是也知道應該

全心去愛這樣的中國苦難的母親而當每一個中國的兒女都能起而為

中國的自由和新生獻上自己中國就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26 陳映真在文中認為「每一個中國的兒女都能起而為中國的自由和新生獻上自

己」中國民族才會有希望陳映真指出自己閱讀魯迅「才知道了中國的貧窮

的愚昧的落後」並滿懷想要振興民族的情感指出「這中國就是我的」這樣的

民族主義話語雖然展現了他的民族熱情與焦慮感但是也就有了知識菁英將自身

民族貶抑與他者化的現象此外在這樣的「民族情感」之下相對於出獄後被

查禁的《將軍族》一書他在〈鞭子和提燈〉中會以自身生命歷程來強調民族與

愛國精神也頗有向官方「澄清」其民族理想的意味即使《將軍族》被禁但

這不能直接說明早期小說具有左翼色彩因為《將軍族》所收錄的早期小說在一

九六年代並未被查禁未被查禁的《知識人的偏執》反而收錄了以階級分析為

基礎的〈試評「金水嬸」〉此時陳映真才剛出獄官方單純以陳映真為「思想犯」

具有「思想問題」的理由來查禁反而更有可能性判斷標準已不是單純是「文字

內容是否具有危險思想」的問題而是因思想問題入獄的陳映真「這個人」本身

因此民族熱情與愛國宣稱做為強調自身階級分析進行評論的合法性也就變得

十分重要即使他本身就具有強烈的中國民族認同 陳映真此時納入《夏潮》的陣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立場上開展出諸多

具有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評論除了以「左翼」階級分析來對台灣的文化與文學

進行評論之外批判「分離主義」也就成為「證明」自身中國民族認同思想「純

正」的重要表述方式也是他此時極力「肅清」的對象隨著一九七年代前後

知識份子探索台灣日據時期的新文學傳統這股以「中國民族」立場來重新思考

過去與當下文學的發展成為時代的趨勢蕭阿勤曾經指出 雖然將這段過去(中國)民族化並不是從七年代的回歸現實世代才開

26 陳映真著〈鞭子和提燈代序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

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26

93

始但是七年代這個過程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是國民黨教育體制下成

長的年輕世代的生命歷程與這個時期特殊歷史發展交會的結果個人生命

歷程與社會歷史過程的交會促成這一段殖民時期文學過去的再發現與再

度「(中國)民族化」27 一九七年代知識份子逐漸重新挖掘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歷史脈絡如蕭阿勤

所言是對「這一段殖民時期文學過去的再發現與再度『(中國)民族化』」的過

程也就是在「中國」的概念之下納入「台灣」過去的文學文化與歷史經驗

一方面站在「反帝民族意識」立場的知識份子以「左翼」階級分析挑戰當時台

灣的言論尺度對於打開言論空間有重要的貢獻但是另一方面當他們檢視文

學當中是否具有「分離主義」作品中對中國民族的「忠誠度」問題這些具有

「分離主義」成份的文學作品和「漢奸文學」一樣被視為是對民族「不忠誠」

的從而也就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相呼應成為中國民族主義者所要排除的對象 因此陳映真在以階級分析來評論時在批判「分離主義」時卻又轉而和官

方反共民族敘事相呼應以中國民族主義打擊可能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敵人

對陳映真而言文學當中「分離主義」是怎麼產生的呢他在〈試論陳映真〉中

指出 這種在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歷史急流中迷失了自己原有的位置和方向的

結果便在部份人心中產生了所謂中國歷史的孤兒棄兒和受害者的意

識因而走向分離主義的道路helliphellip能夠同時克服和揚棄落後的大華夏主

義和新舊殖民主義所殘留的被害者意識孤兒意識或棄兒意識重新建立

我們在中國現代史中的主體的地位昂揚地前進28 陳映真此時將「分離主義」視為「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歷史」中迷失的孤兒是

在「新舊殖民主義」之下產生的「被害者意識孤兒意識或棄兒意識」這和「落

後的大華夏主義」的右翼反共民族知識份子是同時要被批評的並認為「分離

主義」是西方帝國主義所造成的中國民族歷史悲劇此時階級分析主要是批判帝

國主義對中國民族帶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侵略並藉此批判「民族」文藝道

路趨向中會導致「分離主義」的論點這和前述《中華雜誌》在一九六年代以

降開展出來的「台獨」批判包括批評費正清張俊宏等人的思想問題其實某

種程度上已然契合只不過陳映真等人此時多了「左翼」階級分析色彩 因此〈試論陳映真〉一方面宣稱自身與「鄉土文學」的愛國合法性另一

27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世代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與抗日集體記憶〉《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頁 171-172 28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72-173

94

方面抨擊「分離主義」也就是出獄後和「回歸現實」中的「反帝民族意識」銜

接產生的結果上述兩個面向也成為陳映真日後評論的基調特別是在鄉土文學

論戰期間這兩個論點也成為捍衛自身言論合法性的理由並且逐漸向《中華雜

誌》立場趨進 (二)鄉土文學論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的趨合 陳映真出獄後不久即進入《夏潮》此時台灣文壇上掀起鄉土文學論戰他

也基於中國民族主義來對依附官方立場的保守文學家進行回應他在鄉土文學論

戰的過程中發表什麼文章和《中華雜誌》如何產生共鳴這必須放回到鄉土文

學論戰的脈絡下來視察 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的過程中鄉土文學論戰因為文壇保守聲音的回

擊而爆發並且雙方皆以中國民族立場來捍衛自身論述的合法性在鄉土文學論

戰初期銀正雄〈墳地裡哪裡來的鐘聲〉質疑王拓一九七一年〈墳地鐘聲〉的

寫作動機認為這篇小說「有變成仇恨憎惡等意識的工具的危機」而喪失「『鄉

土』作品中應有的那份純真精神」29也就是將鄉土固著在「純樸」的想像上

甚至和國民政府戰後強調肅清「赤色的毒黑色的罪黃色的害」有相同的話語

邏輯而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則是批評不要「把鄉土文學續又偏向

方言文學去走」30也就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將鄉土文學視為一種「狹隘」

的地域主義的說法上述反駁鄉土文學的論者均是站在依附官方反共民族立場

上來看鄉土文學質疑鄉土文學本身的意義問題 另一方面王拓在面對質疑鄉土文學的聲音時則是透過「現實主義文學」

來說明「鄉土文學」的積極意義他認為「許多人是把所謂的『鄉土文學』理解

作『鄉村文學』」是錯誤的並澄清鄉土文學不是製造「都市和鄉村的對立」不

是「偏狹的分裂的地方主義的觀念和情感裡」的文學也不是「懷舊感傷的情

緒裡」的「鄉愁文學」31他指出 這種「現實主義」的文學是根植於我們所生所長的土地上描寫人們在現

實生活中的種種奮鬥和掙扎反映我們這個社會中的人的生活辛酸和願

望並且帶著進步的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所有的人和事為我們整個民族更

29 銀正雄著〈墳地裡哪來的鐘聲〉頁 200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0 朱西甯著〈回歸何處如何回歸〉頁 220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1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頁

116-117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95

幸福更美滿的未來而奉獻最大的心力的32 王拓以「反帝民族意識」展開討論透過台灣戰後政治經濟的發展背景展開關

於鄉土文學的討論並強調鄉土文學的現實意義他立基在「我們所生所長的土

地上」來書寫「現實主義文學」「為我們整個民族更幸福更美滿的未來而奉獻最

大的心力」他雖然也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發言但是他是立基在對抗「西

化文學」的位置上來立論33這和肯定反共民族主義肯定現代主義文學的論者

並不一樣另一方面陳映真則以左翼階級分析寫下〈試評《金水嬸》〉來為現

實主義辯護他同樣也站在反帝國主義立場上來肯定這部小說認為資本主義商

品社會文化滲透到最為偏遠的漁村當中「『金水嬸』的故事便是金錢的暴力

如何肆虐和歪扭了人性的故事」34陳映真更為強調現實主義文學的「民族性」

他以強烈反帝國主義的中國民族主義來作結藉此相對於「撿拾西方頹廢的逃

避的文學之唾餘以自欺自瀆的」的現代主義文學並認為王拓的現實主義精神

才是中國文學的主流35同樣的陳映真在〈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一文中也

從階級分析來探討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並扣連到戰後文學的討論他從「反

帝民族意識」的立場出發認為保釣運動使知識份子意識到被「自由世界」背棄

「民族命運」強調「文學的社會性」「文學應為大多數人所懂的那樣的愛國的

民族主義的道路」36並認為戰後的文學發展要以「開發一種以台灣的中國生活

為材料以中國民族風格和現實主義為形式創造全新的文學發展階段」才能

為中國新文學帶來豐收37 當然這些對於鄉土文學的詮釋也並無法讓現代主義文學家評論者接受

因為一九七年代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在批判「西化」「帝國主

義」時也容易就將「鄉土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對立起來雖然在這論戰過

程中中國民族主義一直是雙方捍衛自身言論的合法性隨著鄉土文學論戰升溫

彭歌在《聯合報》發表〈不談人性何有文學〉質疑這些強調「現實主義文學」

「鄉土文學」的作家「背後的理論與內容」38他強調自己「不贊成文學淪為政

32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頁

119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3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頁

117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34 陳映真著〈試評「金水嬸」〉《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47 35 陳映真著〈試評「金水嬸」〉《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56 36 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9 月 頁 11-12 37 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9 月 頁 15 38 彭歌著〈不談人性何有文學〉頁 245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

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96

治的工具」「更反對文學淪為敵人的工具」並批評這些作家「如果不辨善惡

祇講階級不承認普遍的人性哪裡還有文學」39也就透露出反共主義的政

治意涵換句話說也就是鄉土文學可能具有為敵人服務的「曖昧」存在余光

中〈狼來了〉一文則是直接扣帽指控他指控鄉土文學是「工農兵文藝」要這

些作家「先檢查檢察自己的頭吧」40隨著論戰激化反對鄉土文學的論者也就

越來越以質疑鄉土文學背後的政治意識形態來進行指控到了要以「政治」來解

決「文學」問題的時刻 在余光中對鄉土文學作家扣上「紅帽子」之後胡秋原在《中華雜誌》發表

〈談「人性」與「鄉土」之類〉開始對鄉土文學論戰進行回應他指出當今知

識份子的六大病因認為「所謂鄉土文學者就是對這些病的不滿反感和反動

尤其是崇洋媚外之反動」41胡秋原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認為鄉土文學「都

是民族的反帝的社會的寫實的不僅與所謂工農兵文學不同而且是相反

的東西」42用以駁斥余光中將鄉土文學視為「工農兵文學」的說法而胡秋原

發表文章後進一步與陳映真結識並促成郭紀舟所謂的「華夏聯盟」陳映真

隨後開始在《中華雜誌》發表〈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一文站在中國民族主義

立場反駁這些指控他指出 在台灣的新一代中國作家要以自己民族的語言和形式在台灣這塊土地

上描寫他們每日所見所感的現實生活中的中國同胞中國的風土並且

批判外國的經濟和文化之支配性的影響喚起中國的民族主義的自立

自強的精神是斷然不假手別人的批准和認可的43 陳映真將鄉土文學納入民族文學來討論要「喚起中國的民族主義的自立自

強的精神」也就是試圖以「民族」來掌握肯定鄉土文學中的「現實精神」另

一方面陳映真〈變貌中的台灣農村〉一文則是透過分析宋澤萊《打牛湳村》

來肯定現實主義文學的積極意義即便陳映真分析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基礎

帶有左翼色彩但他認為這部作品「終於消滅語意本身的『現代主義』文學的語

39 彭歌著〈不談人性何有文學〉頁 262-263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40 余光中著〈狼來了〉頁 267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0 年 10 月 41 胡秋原認為這六大病因包括一許多人放棄或反對民族主義二崇洋媚外和親日三

以經濟主義為唯一大事四「兩個中國」的打算五「青年才俊」階級之形成六歌功頌德

之表演胡秋原著〈談「人性」和「鄉土」之類〉《中華雜誌》第 15 卷第 170 期1977 年 9月頁 19 42 胡秋原著〈《中華雜誌》與陳映真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26 43 陳映真著〈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9 月頁 27

97

言」而「把爭訟紛紜的『鄉土文學』推向一個新的水平」44也就意味著陳映

真站在反對現代主義與西化語言的民族立場上來看待「鄉土文學」並認為「在

台灣的中國文學家終於是要不可威嚇地不可誣陷地不可壓抑地茁壯起來」45藉此反駁文壇上對鄉土文學的質疑 而這場論爭也在這個對立過程中引發官方的關注隔年一月曾祥鐸記載參與

國軍文藝大會的過程而發表〈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一文並記載國防部政

戰部主任王昇之言 純正的「鄉土文學」沒有什麼不對我們基本上應該「團結鄉土」愛鄉

土是人類的自然感情鄉土之愛擴大了就是國家之愛民族之愛這是

高貴的感情不應該反對的就算是有些年輕的鄉土作家們偶或偏激了一

點他們要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反對過去流傳下來的某些不合時代的東

西反對社會上某些黑暗與不公平這也可能是出自年輕人一種天賦的正

義感只要是動機純正的我們就應該聽聽應該諒解應該善意的交換

意見應該團結這些人不要把他們都打成左派統統給戴上紅帽子事

實上我也知道有些鄉土作家並非如此的helliphellip46 王昇的意見代表官方對於鄉土文學的認可認為鄉土作家具有正義感只要動機

純正就「應該團結這些人」而鄉土文學在此被官方正式「收編」之後王曉波

陳鼓應王拓曾祥鐸等人也開始在《中華雜誌》批駁余光中王文興等對鄉土

文學抱持反對意見者也就是陳映真所謂的「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

當然陳映真〈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一文其實也只是將先前的文學評

論「再說一次」而已他認為「鄉土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正是中山先生的民族主

義正是亞洲式的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47必須要「共同克服中原沙文主

義和地方分離主義」48而團結起來當中具有「反帝民族意識」話語並批判了「地

方分離主義」在左翼階級分析當中透過「中國民族主義」來捍衛「鄉土文學」

的合法性 隨著一九七八年鄉土文學論戰進入尾聲胡秋原也發表〈中國人立場之復歸〉

44 陳映真著〈試評「打牛湳村」〉《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月頁 132-133 45 陳映真著〈試評「打牛湳村」〉《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月頁 133 46 曾祥鐸著〈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5 期1978年 2 月頁 22 47 陳映真著〈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46 48 陳映真著〈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54

98

一文肯定鄉土文學的民族與愛國精神胡秋原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新文學運動

來談強調要有團結的中國人精神否則會「在新舊分裂和西化俄化中將我們

的文字弄得支離破碎」49另一方面胡秋原放在台灣戰後西化問題上來討論

認為鄉土文學「有可取的傾向就是民族主義的傾向」也反對將「三十年代的

文學與左翼文學或普羅文學畫一等號」並肯定鄉土文學中反帝國主義與同情工

農的精神50胡秋原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肯定鄉土文學的意義並且批評西

化俄化可能造成民族上的危機但是鄉土文學論戰的勝利並非是正面挑戰黨國

戒嚴體制下達成的反而主要是反駁文壇依附官方民族敘事的保守聲浪當鄉土

文學被官方收編後當中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敘事邏輯被視為具有合法性左翼

階級分析也就因為強烈的中國民族立場而取得發言位置此外現今也有論者因

此認為胡秋原帶有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色彩比如郭紀舟指出在現代化論戰期間

胡秋原顯現出「民族主義左傾的樣貌」51但「民族」與「左翼」仍有輕重之分

的差異存在胡秋原曾經指出 我依然主張民族的資本主義這包括發展國家的資本與一切國民的資

本一定要集中最好的經濟專家科技專家定立好的計畫實現本國工

業的獨立可以利用外資但必須避免買辦資本主義還要行民主法治

避免官僚資本與政治寄生資本主義我們還有普遍發展大中小企業必要

要避免獨佔資本主義helliphelliphellip今天在台灣應該如此將來在大陸亦然這

才能為第三世界樹一新型經濟52

胡秋原放在反對西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思考脈絡上主張「民族的資本主義」要超

越這兩者來「走合乎全中國人及各落後國需要之路」53將其中國民族主義提升

到整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思考面向上而陳映真的「鄉土文學」思考在「反

帝民族意識」上和胡秋原不謀而合即便此時陳映真已帶有「左翼」階級分析的

評論但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其實還是大於「左翼」階級分析

也正因為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立場陳映真出獄後和《中華雜誌》立場趨近

這並非是偶然的結果鄉土文學論戰後陳映真與王曉波等人成為《中華雜誌》的

健筆特別是《中華雜誌》自創刊以來貫徹反共的中國民族理念這影響到陳映

49 胡秋原著〈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14收錄於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50 胡秋原著〈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20收錄於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51 郭紀舟著〈階級建構與民族意識〉《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1 月頁 301 52 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30收錄於尉

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53 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頁 30收錄於尉

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99

真一九七九年後的「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索而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實踐

意義上陳映真「民族」立場的強調甚於「階級」思考這些從他一九六年代

以降逐漸銜接上「民族」文藝道路趨向到一九七年代也就強烈明確地開展

他的「反帝民族意識」的道路但是這樣的「左翼」階級分析方式在批判具有

「分離主義」傾向的文學作品時也就重新轉而和官方立場相似藉由中國民族

主義來打擊「中國民族」的內部敵人而差異在於陳映真立基在「反帝民族意識」

上開展出「第三世界」視角這也是筆者接下來所要討論的問題 (三)陳映真「第三世界」視角下的「分離主義」批判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也透過上升至「第三世界」視角的「反帝民族意

識」立場來批判「分離主義」陳明成曾透過陳映真與鍾肇政的書信指出台灣

文學作家對陳映真不計前嫌地提拔然而在這段期間他「針對葉石濤與鍾理和所

展現的意識偵防」已然開始54從〈試論陳映真〉開始到之後批評吳濁流《亞

細亞的孤兒》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甚至是對鍾理和《夾竹桃》等等

都有類似的批判並且「第三世界」觀點也在這個討論範疇中醞釀游勝冠在分

析中國民族主義論者與本土論者之間的矛盾時指出 七年代在民族主義論與本土論站在同一立場對抗官方文學現代文學

時期間立場的矛盾就已經顯現八年代以後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公

開對立民族主義論演變為統派就積極扮演中國統一立場守護神的角

色55 文中指出一九七年代「民族主義論與本土論」兩者之間顯現出「立場的矛盾」

並且在一九八年代本土論者與中國民族主義論者對立激化而這個矛盾在鄉土

文學論戰期間陳映真的運用左翼階級分析開展評論一方面站在左翼反帝的

立場來為寫實主義辯護另一方面則和官方一樣藉由中國民族主義來打擊「分離

主義」的敵人他不若其他現實主義論者較為肯定本土作家作品中的反帝寫實

特色而是進一步檢視當中是否將台灣鄉土的特殊性上升至中國文學的普遍性當

中換句話說也就意味著以「中國民族」立場來檢視台灣鄉土文學發展脈絡

拒絕鄉土文學當中可能蘊涵的「狹隘的地方主義」與「分離主義」並且將台灣

文學視為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一部份 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在這個階段已然形成首先要問

的是一九七年代具有「左翼」性質的「第三世界」觀點是從何而來的呢也

54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50 55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再興〉《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7 年 6 月頁 238

100

就是在《夏潮》雜誌當中產生關於「第三世界」的討論郭紀舟曾經指出「『第

三世界』名詞一直到鄉土文學論戰後才開始大量出現也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

《夏潮》較為清楚的標示台灣與第三世界的聯繫關係」56郭紀舟主要針對具有

「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而言其實這個階段新聞報紙早以有諸多「第三世界」

的討論只不過是將「第三世界」相對於發展的先進的國家當中含有資本主

義現代化的價值邏輯存在而《夏潮》此時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開

展出具有左翼性質的「第三世界」觀點將台灣視為「第三世界」的一部份來討

論比如陸文俊(林俊義)所寫的〈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理論的再檢討〉較早從「反

帝民族意識」的視角探討「第三世界」他從經濟發展的目的來看「第三世界」

他在文中指出 「發展」的定義無論如何一定要在科技工業的進步下與政治經濟社

會和文化改革並行始能收效第三世界一定要以本身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自己的農工基礎中產生道地的屬於自己的發展理論否則任何發展只能

是「西化」「現代化」的延伸將匍匐爬行委隨人後57 文中認為「發展」不能只是「『西化』『現代化』的延伸」否則「將匍匐爬行

委隨人後」也就意即《夏潮》探討「第三世界」的過程是在「回歸現實」中

的「反帝民族意識」下進行的之後比如唐狷(唐文標)在〈「第三世界」究竟

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一文中討論第三世界時也將台灣放在「第三

世界」之下討論

不管人們喜不喜歡注不注意所謂的「第三世界」我們實際上早已活在

「第三世界」裡我們不同意嗎我們要辯證嗎有沒有這個必要其實

這是一個歷史殘留下來的東西讀這篇文章的朋友也許一半以上生來就

是第三世界的人了58 唐狷探討台灣戰後到七年代的發展過程以「第三世界」來界定台灣的「性質」

認為台灣戰後追尋美國為首的現代化發展過程所謂「歷史殘留下來的東西」也

就是意指帝國主義的影響因此當他介紹「第三世界」一詞的來源時指出冷戰

時期美蘇對立下沒有軍事與經濟實力的國家自然會「穿起第三世界的服裝來了」59之後唐狷也發表〈一段可能的對話第三世界論壇〉肯定陸文俊的文章

56 郭紀舟著〈階級建構與民族意識〉《70 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頁 274 57 陸文俊著〈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理論的再檢討〉《夏潮》第 2 卷第 4 期1977 年 4 月 1 日頁

80 58 唐狷著〈「第三世界」究竟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4 期1978年 4 月頁 40 59 唐狷著〈「第三世界」究竟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4 期1978年 4 月頁 40

101

「站在第三世界子民的立場中國人的立場而替第三世界說話和找路」60甚至

《夏潮》增設「第三世界論壇」的專欄這些反映出一九七年代《夏潮》討論

「第三世界」時已不若戰後以降官方以西方的視角來俯視「第三世界」而是

以「左翼」階級分析的視角來界定台灣與「第三世界」的關係以及站在「第三

世界」立場來探討政治經濟文化的問題成為《夏潮》反帝反殖民的論述

基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第三世界」觀點仍是在一個相對於西方來

為自身進行界定的過程從而也就沒有真正顛覆帝國主義所設定的框架將自身

放置在「他者」的位置上藉由對抗西方主體來完成自我也並沒有拋去帝國主

義所建構出來的「先進落後」的價值邏輯陳映真此時接收了這套「第三世界」

觀點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來進行文學上的批判與清理

工作一方面透過左翼階級分析來對抗帝國主義另一方面以中國民族主義批判

文學中的「分離主義」因此「第三世界論」一開始就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

心價值下來開展論述除了重新落入了西方這套絕對化的位階關係另一方面也

就因為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強烈而忘了過去他自己曾經因為黨國戒嚴體制之下

的思想與言論箝制而繫獄和官方一樣抨擊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台灣文學 陳映真一九七七年批判葉石濤的〈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透過「第三世界」

觀點試圖將台灣文學放置在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民族文學之下他整理台灣鄉

土文學發展的脈絡並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上升至「第三世界」觀點來

否定葉石濤的「鄉土文學」觀藉此批判當中可能蘊含的分離主義成份他在文

中指出 在十九世紀資本帝國主義所侵凌的各弱小民族的土地上一切抵抗的文

學莫不帶有各別民族的特點而且由於反映了這些農業的殖民地之社會

現實條件也莫不以農村中的經濟底人底問題做為關切和抵抗的焦點

「台灣」「鄉土文學」的個性便在全亞洲全中南美洲和全非洲殖民地

文學的個性中消失而在全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個性中統一在全中

國近代文學之中成為它光輝的不可切割的一環61 陳映真在這段話當中有兩層涵意其一是將鄉土文學視為和世界各殖民地文學的

一部份其次是將之視為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的一部份陳映真以「普遍性」

的角度來消解台灣文學藉此說明「除非強調台灣抵抗時期文學之中國特點文

中所提出的『台灣立場』的問題就顯得很曖昧而不易理解」62也就意味著要

60 唐狷著〈一段可能的對話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5 期1978 年 5 月 1 日

頁 58 61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9 62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20

102

將台灣文學視為反帝反封建的中國民族文學的一部份才有積極意義在「反帝

民族意識」的話語運作過程中就從「左翼」階級分析轉到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

壓制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言論他認為葉石濤的「台灣意識」具有盲點與謬

誤沒有從中國整體反帝反封建的位置去看因而文中所說的「台灣的文化民

族主義」是「用心良苦的分離主義的論調」63陳映真意識到這股左翼現實主

義浪潮之下可能激發相對於中國民族主義的「分離主義」危機因而論述過程

中強調的是要以「中國文學」甚至是上升至「第三世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

文學立場來看台灣文學這個論述過程是在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

實際上本身就和以「台灣文學」為主體為出發點的台灣文學作家不同這也是他

一開始「第三世界論」的雛型到了一九八年代後也就延續這樣的論點來抨

擊台灣文學「自主性」 那麼陳映真認為「分離主義」的危機是如何引發的呢他認為這是對於「中

國民族」的「忠誠」問題比如在〈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是為吳濁流逝世

而作這篇文章中有兩個重點其一是「『孤兒意識』的克服」另一則是重新評

價台灣文學的傳統要將「反抗侵略的愛國的現實主義傳統並發揚而光大之」64即便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也將台灣本土作家視為具有「愛國的現實

主義傳統」但是要克服因殖民體制而「不能站在起跑線上勇敢地起步」65也

就是陳映真認為台灣在日本殖民的歷史過程中產生「中國民族」認同的危機

而有所謂的「孤兒意識」此外他也在《夏潮》發表〈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

春〉一文是為謝里法《珍重阿笠》所作的序言他以「左翼」階級分析檢討

台灣戰後畫壇的西化之路即使肯定謝里法批判台灣現代畫並揭穿歐洲繪畫的

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發展下的商品66但是另一方面陳映真也批判謝里法「十分

感傷地以生我育我的鄉土文認同的宿止」而沒有把「眼光做中國的全局的觀

照」67也就意味著陳映真認為謝里法的文章沒有上升至「中國民族」的「普遍

性」而上述陳映真對於台灣作家「忠誠度」的檢視也反映出陳映真在「左翼」

階級分析的過程中轉移到「中國民族」認同的問題上並在這個前提下亟欲排除

「分離主義」的「內部敵人」的過程中也就和官方反共民族敘事甚至同時期

《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本位立場一樣而美麗島事件後「台灣意識」高漲甚

至台灣文學本土論浮出檯面陳映真也持續批評未將台灣上升至中國民族範疇的

63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20-21 64 陳映真著〈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試評「亞細亞的孤兒」〉《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

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94-95 65 鍾肇政著〈風雨憶故人〉頁 43收錄於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 5黎明前的台灣》台

北遠行出版社1980 年 2 月 66 陳映真著〈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4 年 9 月頁 314 67 陳映真著〈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4 年 9 月頁 322-323

103

文學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真此時將中國視為相對落後的國家也就在一面強調「反

帝民族意識」的同時另一方面也重新落入了殖民主義「進步落後」的二元對

立話語邏輯當中比如陳映真〈原鄉的失落〉一文評論鍾理和《夾竹桃》立基

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立場並扣合到民國初年的歷史認為這些知識份子他們

沒看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農村解放在「中國人民於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已自求解放之歷史過程中的意義」68他甚至進一步批評道

他在中國大陸所看見的是數百年來帝國主義和國內舊勢力在中國所造成

的可悲的落後和貧困他對這一切的貧困「深惡痛絕」以犬儒的嘲弄

的語言浴之以惡言更進一步甚至拒絕承認自己在民族人種上和中國

人有相同的地方69 陳映真認為鍾理和「拒絕承認自己在民族人種上和中國人有相同的地方」這

些不能認同「中國民族」的台灣作家是之後台灣作家產生「孤兒意識」甚至

是「分離主義」的原因雖然陳映真的中國民族認同此時已然十分堅定但此時

他也還沒辦法藉由論述來解釋為何有「省籍」問題甚至他也無法解釋在「中國

民族」當中台灣與中國之間政治經濟的連帶關係這要到一九八年代「冷戰

體制論」以及之後的「台灣社會性質論」才逐漸完成他的「兩岸的中國民族」

的銜接工作而上述陳映真試圖將台灣與中國銜接起來討論的過程中其實也已

突顯出他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批評「分離主義」時中國民族主義逐漸

凌駕於「左翼」階級的思考 最後在一九七七年台灣長老教會「獨立宣言」引發爭論在「華夏聯盟」

當中也掀起批判的聲音海外台獨聲浪在國民政府從中國撤離後轉而到美國與

日本活動特別是在美國的海外台獨知識份子透過政治活動來試圖影響美國的

台海兩岸政策這成為中國民族主義者極力批判的共同目標《夏潮》在一九七

八年刊出〈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文章當中批判長老教會和台獨

掛勾

對於中國沒有信心對於台灣沒有信心對於光復大陸的獻身沒有信心的

人現在真彷彿已到了危機時刻帝國主義將中國一分為二阻斷中國統

一的陰謀正好就落實在這些人身上而這些投機主義者乃利用這樣的

68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103 69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107

104

時刻播散其出賣國家人民的主張70 引文中站在反帝國主義的「中國統一」立場上批評長老教會「利用這樣的時刻

播散其出賣國家人民的主張」《中華雜誌》也刊登多篇文章批駁長老教會的「台

獨」與「分離主義思想」比如張紹達「奉勸長老教會那些言行偏差的『主內弟

兄』們在民族主義汹湧澎渤的今天想要靠抱緊洋人大腿而『建國』根本是

行不通的」71這些和《中華雜誌》長期以來批判潛在的台獨危機批駁如費正

清等海外知識份子的論點是一致的也就是認為這些「分離主義者」和美國帝國

主義掛勾是阻礙「民族團結」的原因同樣的陳映真之後以「反帝民族意識」

的核心價值批判長老教會的台獨思想他以張春新為筆名在《夏潮》發表〈台灣

長老教會的歧路〉一文針對長老教會八一六「人權宣言」而起長老教會「『呼

籲政府採取有效措施』以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72的言論對於陳映真而言

是帝國主義的另一種說詞 反帝民族主義的蜂起使帝國主義改變了策略有些殖民國家經過「協議」

而給予殖民地以形式上的獨立以換取繼續維持該新「獨立」的國家提供

市場原料勞力的榨取關係有的支持「專制統治」的軍事專政政權

以控制和支配那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達成掠奪的目的這便是主倡人權

民主自由的某些大國在國內國外政策上可恥的二元論道德標準73 陳映真認為長老教會強調「台灣獨立」立場是一種「繼續維持該新『獨立』的

國家提供市場原料勞力的榨取關係」從而並無法擺脫美國資本主義控制

甚至「支持『專制統治』的軍事專政政權」而他這樣的說法也延續到一九八

年代批判黨外運動的過程認為「台獨傾向」是依附「主倡人權民主自由的

某些大國」的結果從而也就忽略了黨國戒嚴體制下的權力與壓迫關係 至此陳映真已經從批評文學中的「分離主義」逐漸轉而批評當下時事言論

中的「台獨傾向」而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的形成是立基在「反帝民族意

識」的基礎上開展出來的並藉此對付「分離主義」的內部敵人一九八年代

後陳映真和《中華雜誌》抨擊黨外的「台獨傾向」都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

堅持下展開論述並且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以「左翼」階級分析

做為論述形式並上升至「第三世界論」的論述框架來討論「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的問題從保釣運動到鄉土文學論戰期間胡秋原王昇對於年輕人愛國的肯定

70 北屋著〈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夏潮》第 3 卷第 4 期1977 年 10 月 1 日

頁 20 71 張紹達著〈旅美台灣長老教會與「台獨」〉《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6 期1978 年 3 月

頁 11 72 陳映真著〈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夏潮》第 4 卷第 6 期1978 年 6 月 1 日頁 32 73 陳映真著〈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夏潮》第 4 卷第 6 期1978 年 6 月 1 日頁 36

105

這些「左翼」話語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發揚下已開始具有合法性也就逐漸被收編

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並且陳映真在批判「分離主義」時也就透過中國民

族主義立場和官方共同打擊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傾向 上述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浪潮的開展過程中因為台灣國際政治危機

而逐漸產生「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路線前者帶有左翼反帝國

主義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後者則是強調「現代化」來進行體制內改革然而這

兩股不同道路之間已開始產生齟齬特別是「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對「革新保台」

論者的批判這段期間已經和《中華雜誌》一貫以來批判帝國主義「分離主義」

的論述相似 而陳映真一九七五出獄後旋即銜接上這股「回歸現實」潮流站在「反帝民

族意識」的位置上討論鄉土文學並且逐漸和《中華雜誌》趨合另一方面在

鄉土文學論戰期間陳映真也開始積極批判「分離主義」「第三世界」觀點也在這

個過程當中形成一九八年代他和本土論者掀起「台灣意識論戰」以「第三

世界文學論」框架來檢視「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基本上都是奠基在這個

時期的評論過程上特別是在這個階段中陳映真側重以中國民族主義來批判「分

離主義」也就和官方黨國戒嚴體制下壓抑台灣立場保持一致儘管陳映真有不

同於官方的「第三世界」視野 而他以「第三世界」觀點來強調「民族文學」甚至檢視台灣文學「分離主

義」的過程中其實已經開始產生將自身主體拋向「他者」位置的現象薩依德

曾在分析「東方主義」時指出 在討論東方時東方完全缺席反之我們察覺到出現的是東方主義者與

他的言說然而我們不能忘記東方主義者的現身是因為東方的有效缺

席才成為可能這個我們必須稱之為替代與位移的事實清楚地在東方主

義者身上施加某種壓力在他的著作裡化約東方即使他費了許多時間來

闡明與展現東方74 鄉土文學論戰期間的「民族文學」已然出現排他性的本質化現象在批判西化

帝國主義甚至是台獨對「中國民族」造成危機時其實話語邏輯當中也將自身

「中國民族」固著在相對於西方的「他者」位置上這種「替代與位移的事實」

也就展現在二元對立框架下「自我東方化」的過程當中此外甚至在台灣文學

本土論受到政治箝制尚未浮出檯面的階段如薩依德所言是個「東方完全缺席」

74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潛

隱與明顯的東方主義〉《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頁 308

106

的被詮釋的狀態陳映真就已將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視為為中國文學中

的「他者」而亟欲排除在捍衛鄉土文學與確立自身言論的合法性之時也在絕

對化的「中國民族」立場下肅清「內部敵人」實際上這並非是真正的自我肯定

而是在將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視為「他者」並予以貶抑的過程中認為台

灣文學要上升至中國文學以至於第三世界民族文學而將自身主體消融在「第三

世界」當中來完成其「民族」追尋道路「在他的著作裡化約東方即使他費了

許多時間來闡明與展現東方」因而還是重新將自身強調的「中國民族」邊緣化

而這些到一九八年代陳映真試圖以「第三世界論」書寫「華盛頓大樓」系列作

品和本土論者進行「台灣意識論戰」以及批判「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

時也就更為明顯

107

第二節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中的「反帝民族意識」

這個第二形式殖民主義不但殖民人的身體還殖民他們的心智令那些心

智在被殖民的諸社會中釋放各種動勢也徹底改變了這些社會中的各項文

化優先順序在這個過程中那樣的心智更幫助人們將摩登西方這個地理

與時間的物像普同化成為一種心裡範疇的概念西方無所不在在西方

內裡與外部在結構之中也在心智裡面75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到一九八一年的小說包括揮別青年時期的〈賀大

哥〉到試圖以跨國資本主義為題材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在這一系列的

小說當中他以左翼「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來處理跨國資本主義的問題以及

強調資本主義社會中現代人的內心異化陳映真曾在《雲》的序言中指出 正如同覺醒的消費者要爭取對於如山如海的商品的真相和實情的理解作

家首要的功課是自覺地透過勤勉的學習與思想穿透層層欺罔的烟幕

爭取理解人和他的處境理解生活和它的真實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

質76 文中認為「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是要探討消費社會中現代人的生活樣貌因而

要「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此外陳映真也曾指出這系列作品並非要「反

企業」而是要將這些作品視為「時代的自然的產物」77但陳映真「反帝民族

意識」也就在「左翼」階級分析的過程中導向以中國民族主義達成「民族團結」

藉此來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然而正如同南地所言「那樣的心智更幫助人

們將摩登西方這個地理與時間的物像普同化成為一種心裡範疇的概念」雖然

小說嘗試探討台灣與跨國資本主義的關係一方面他試圖透過「東西衝突」來消

解台灣內部省籍矛盾並以「反帝民族意識」來解釋「階級」問題實際上還是

為其「民族」理念服務另一方面也由於陳映真對於「民族」問題的執著其

實「西方無所不在在西方內裡與外部在結構之中也在心智裡面」也就是

將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視為無所不在的宰制「中國民族」的存在物這些在「華

盛頓大樓」系列的小說話語邏輯裡一再出現

因此本節主要探討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中如何處理跨國資本主

義的問題以及當中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的運作過程筆者首先從〈賀大哥〉

〈夜行貨車〉到〈上班族的一日〉討論起做為理解陳映真從鄉土文學論戰後到

75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前言〉《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頁 79 76 陳映真著〈序〉《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 77 陳映真著〈序〉《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

108

試圖以跨國公司為題材在這過程中如何再現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現代「中國民族」

面貌其次本文藉由〈雲〉與〈萬商帝君〉兩部小說檢視陳映真如何透過菁

英視角來處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與民族問題

一「民族」與「異化」〈賀大哥〉〈夜行貨車〉與〈上班族的一日〉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寫下〈賀大哥〉並且逐漸開展「華盛頓大樓」系

列作品探討現代人內心異化的本質在鄉土文學論戰後陳映真同時發表〈賀

大哥〉與〈夜行貨車〉兩部作品前者刊登在《雄獅美術》後者刊登在《台灣

文藝》這兩部小說是陳映真的再出發一方面〈賀大哥〉其實具有向官方「澄

清」早期理想追尋的意味另一方面〈夜行貨車〉則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開

始陳映真的確要將批判「跨國資本主義」落實到小說創作上以「反帝民族意

識」為基礎所開展出來的話語邏輯也就包含了強烈的「民族使命」即使是〈上

班族的一日〉看似要反應「這華盛頓大廈的魔力就像一道金箍咒牢牢地圈住了『上

班族』」78但在小說敘事中也同樣拋不開這樣的「反帝民族意識」敘事邏輯

因此筆者以下先分析〈賀大哥〉〈夜行貨車〉與〈上班族的一日〉這三部作品

做為理解陳映真如何透過現代人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小說中呈現建構他

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 (一)理想的「澄清」從〈賀大哥〉談起 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才寫下出獄後第一部作品〈賀大哥〉他以小曹

的視角來詮釋麥克H邱克的理想主義甚至結尾留下許多曖昧模糊的空間

反而和當時鄉土文學作家現實主義論者強調的現實色彩有所差異那麼為何陳

映真要在出獄後寫下〈賀大哥〉這部作品和時代的關係是什麼這是本文一開

始試圖解決的重要問題 〈賀大哥〉透過小曹旁觀邱克的理想與精神狀態其實頗有向官方「澄清」

的意味「賀大哥」的真正名字是邱克在復健中心時葛修女曾指出「這是Mr Hopper所裡的孩子都叫他賀大哥」79因此「賀大哥」實際上指涉的是「理想

者」之意小曹曾經嚮往邱克的理想主義他受邱克的影響而去補英文閱讀革

命書籍後來經由「特務」劉先生告知才發現邱克因為越戰因素而具有精神分

裂與遺忘症在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的思索中無法找到解決方式而學校也因此

約談小曹小曹認為自己相對於那些快樂地在校園中的同學們「我忽然覺得他

們和我已不是同一代的人了」並且「明天去登個報找個英文家教試試過著

78 洪銘水著〈陳映真小說的寫實與浪漫從「將軍族」到「山路」〉《陳映真作品集 15文

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0 79 陳映真著〈賀大哥〉《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頁 88

109

自食其力的生活」80小曹似乎要說他看到了「政治現實」而感覺自己和上一代

人已經有所不同但是〈賀大哥〉的小說結局選擇離開自食其力生活是既不同

意也不抗拒政治體制的展現 而「特務」劉先生認為邱克所帶來的美國式自由與「各種邪論」會汙染國內

的青年學子藉此來「訓勉」主角其實是在試探小曹思想傾向而小曹只是敷

衍地回應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官方視為具有「思想問題」的人物並非小

曹而是邱克小曹選擇保持沉默這當中可能具有兩種意涵一種是小曹可能

已經理解了邱克瘋狂的原因但因為反共戒嚴體制而保持沉默另一種是陳映

真透過小說主角來檢視邱克的「理想」也意味著向官方說明「他所追隨的是像

邱克一樣的理想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儘管小曹以旁觀的角度來看邱克將之

做為自身理想的投射看似要藉此重新審視過去因「民族」而「騷動」的自己

但是這和陳映真的現實經驗是相似的包括閱讀禁書甚至是「幼稚地走上了幼

稚形式的組織的道路」81的過程然而上述第二種說法才是小說話語邏輯所突顯

出來的結果如果按照〈賀大哥〉的小說結構與話語邏輯這是因為「追隨他人

的理想主義」而導致的結果美國式自由與「各種邪論」正是陳映真這個階段的

批判重點雖然他也不認同政治上的思想箝制但是在「中國民族」理念批評

美國的思維上也就和小說中的「特務」趨近此外如第一節所言他出獄後和

《中華雜誌》的立場趨合並且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成為民族上的結盟對象除

了做為民族與愛國熱情的確證之外在批判西化與帝國主義分離主義上也達成

一致性差異在於陳映真與「反帝民族意識」論者多了左翼階級分析的思考因

而〈賀大哥〉實際上藉由邱克來「反省」自身過去理想之餘也藉由「特務」試

探小曹來「澄清」鄉土文學論戰期間對自身的「指控」正如同官方在鄉土文

學論戰時為陳映真等懷抱民族理想的年輕人「澄清」「些年輕的鄉土作家們偶或

偏激了一點」82〈賀大哥〉其實是要透過小說來說明自身民族理想的「純正」

與「正當性」只不過可能因為時代因素與他人的理想引導而「不小心走錯了路」

因此這篇小說的真正用意並不是要說明黨國戒嚴體制所帶來的壓迫而是「澄

清」自身早期的民族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純正」 而陳映真重新描寫越戰的歷史傷痕白色恐怖的陰影只是做為「澄清」自

身早期「民族」理想的客體林梵曾在分析〈賀大哥〉時將之與〈六月裡的玫瑰

花〉對照認為「『賀大哥』中的麥克仍須回到他精神的煉獄陳映真的人物從

80 陳映真著〈賀大哥〉《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頁 128 81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

店2005 年 5 月頁 21 82 曾祥鐸著〈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5 期1978年 2 月頁 22

110

死亡的陰影解脫出來已是他現階段的突破」83並且反映了一種「越戰後遺症」

然而這個「越戰後遺症」如何放在鄉土文學論戰後的歷史脈絡來看因為〈賀大

哥〉這部作品的生產條件和〈六月裡的玫瑰花〉並不一樣如果從上述陳映真在

〈賀大哥〉裡的小說結構與話語邏輯來看陳映真的用意是向官方「澄清」而寫

下與〈六月裡的玫瑰花〉相呼應的〈賀大哥〉那麼焦點就不在於「越戰」本身

而是轉而到個人「理念的宣稱」上同樣的現今陳光興將〈賀大哥〉放在「第

三世界」的左翼立場下來討論他認為 少為人注意到的是陳映真 1978 年再次復出文壇的第一篇作品〈賀大哥〉

氣質與「華盛頓大樓」系列迥異基本上延續了前期的文風題材上則承

續了〈六月裡的玫瑰花〉的越戰後遺症描寫著在最後被遞解出境前住在

台北精神病院的美國青年麥克H邱克其中第 5 節的病例報告書是

他的第三篇精神病書寫當然與前期創作不同的是透過賀大哥這個角

色陳映真更為直接地透露了他的左翼思想批判了資本主義與美國帝國

主義在越戰造成的嚴重禍害84 陳光興將〈賀大哥〉視為「批判了資本主義與美國帝國主義在越戰造成的嚴重

禍害」並且「更為直接地透露了他的左翼思想」並放在左翼「第三世界」觀點

的反帝反殖民脈絡來檢視這部作品但這兩者實際上還是脫離了小說敘事結構

所突顯的意涵如果要理解陳映真為何在鄉土文學論戰尾聲時寫出這樣的一部作

品小說的用意就不會簡單地想要「從死亡的陰影解脫出來」或是批判「資本

主義與美國帝國主義」因為這部作品其實和當時鄉土文學家現實主義論者索

討論的內容性質差異太大甚至透過「旁觀」邱克的方式來回溯自身過去反

而更像是一種藉由文學來向文壇「公開」聲明「澄清」自身早期「民族追尋道

路」的理想甚至現今賀照田將之與文革後的中國社會主義危機結合起來看認

為「『賀大哥』尚以為有『真實』『新世界』可供追求他只是在設想不能通過『革

命』的方式追求時如何以『改良』的方式追求」85同樣也是一種去脈絡化的

解釋因為中國「社會主義遭遇危機」的問題並非是陳映真此時的討論對象而

是藉由小說作品的「澄清」來對台灣官方文壇進行回應 因此陳映真藉由〈賀大哥〉這篇小說「澄清」自身早期理想仍是大於「反

省」過程他一方面藉由〈賀大哥〉「澄清」自身在「民族道路追尋」過程中犯

下的錯誤也就是曾經追尋像賀大哥一樣受到「戰爭陰影」影響的理想主義者

83 林梵著〈越戰後遺症〉《陳映真作品集 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3 84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頁 600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

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85 賀照田著〈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helliphellip陳映真八年代的思相湧流析論之一〉頁 421收錄

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11

另一方面他也同時開始著手「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並且「反帝民族意識」

話語也是陳映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一直無法拋棄的部份特別是在〈夜行

貨車〉當中強調的是如何在「東西衝突」下促成「民族和解」並且藉此說明

要藉由「反帝民族意識」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異化 (二)〈夜行貨車〉「東西衝突」下的「民族和解」 陳映真〈夜行貨車〉和〈賀大哥〉同樣是在一九七八年三月出版的作品〈夜

行貨車〉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開始焦點放在馬拉穆公司內部成員的關係上

陳映真的真正用意並不只在於討論跨國資本主義的階級問題甚至還包括「東西

衝突」與「省籍問題」的處理上也就意味著他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思考基礎

要強調的是解決「省籍」問題達成「民族合解」藉此重新審視帝國主義與資

本主義的問題

〈夜行貨車〉圍繞在外省女性劉小玲(Linda)與本省男性林榮平與詹奕宏之間

的愛情關係上藉此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與跨國公司的問題遠大於省籍矛盾林榮

平是南部鄉下長大的孩子劉小玲是他的情婦因為摩根索調戲劉小玲而使林榮

平的男性自尊心受到羞辱甚至嫉妒劉小玲與詹奕宏之間的關係而詹奕宏則是

初來公司能力強的男人父親受過日治時期中學教育也有位在美國公司工作

的大哥他在女人面前展現出一種粗魯傲慢的本省男性權威但是在這個外在

展現的男性權威之外小說刻意突顯出他的內心無法肯定自我的樣貌比如陳映

真透過詹奕宏看電視劇的場景來指出

你看這些台灣人一個個不是癲就是憨helliphellip一個外省人從小到大

從電視劇中去認識台灣人那麼在他的一生中在他的心目中台灣人

是什麼樣的人86

詹奕宏透過電視劇的情節來批判台灣人用意在於詢問外省女性的劉小玲如何看

待本省男性的自我他直接問劉小玲「你覺得台灣人怎樣」87小說所要

突出的重點在於詹奕宏台灣認同上的焦慮也就是必須要獲得外省他者的肯定

關於上述情節曾萍萍認為「這種編劇這正是為了迎合壓制者所建構的殖民論

述以期在該壓制者所宰制的傳媒體系內某一立腳處而不惜醜化自己」88然

而她太快將詹奕宏的言論視為「迎合壓制者所建構的殖民論述」只迎合小說的

話語邏輯而並沒有反思當中「為何要刻意突顯『省籍』問題」的意義也就是不

考慮作者本人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運作過程中不斷將民族特性本質化刻板

86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35 87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35 88 曾萍萍著〈後殖民迷霧世界〉《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

2003 年 12 月頁 248-249

112

化甚至重新複製了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話語邏輯比如結尾在對抗美國帝國主

義的「民族團結」之下還是將他所謂的「中國人」拋向一個他者位置為了要

抵抗跨國資本主義的宰制而塑造出「民族團結」那麼為何要強調「民族團結」

呢正是因為他意識到台灣內部有「省籍」問題甚至一九七年代以降的「革

新保台」論者過於仰賴美國來解決台灣問題等等對陳映真而言這些是無法促

成「民族團結」的原因而電視劇只是說明要達成「民族團結」的過程而已他

刻意突顯本省人詹奕宏的偏見做為結尾強調「民族團結」來對抗跨國資本主義

認為要拋棄這樣的偏見才有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可能

小說藉由本省人之口來指出詹奕宏對於本省與外省之間婚姻的偏見詹奕

宏對於劉小玲的過去感到妒忌雖然劉小玲懷了他的孩子而決定要結婚但兩人

仍時常發生爭執他一方面用男性權威的口吻來詢問另一方面怕外省籍的劉小

玲有台灣人「不是癲就是憨」的刻板印象小說所要強調的是「省籍矛盾」是

詹奕宏自己造成的結果在上述小說話語邏輯中陳映真不斷將民族形象刻板

化本質化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迎合壓制者所建構的殖民論述」因為陳映

真並沒有從殖民主義的二元對立框架當中跳脫出來甚至重新複製了這樣的權力

關係還是將「中國民族」被宰制的客體位置上變成要在不斷批判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才能完成「中國民族」的「自我」

相對於詹奕宏強烈地省籍意識小說將劉小玲形塑成不在意省籍的問題以

及被本省男性壓抑的外省女性比如她決定和詹奕宏結婚甚至「一桌都是她不

知從哪裡學來的台灣菜」89小說要藉由劉小玲來相對於因台灣意識的排他性而

無法肯定自己的詹奕宏在結尾部份摩根索掌握公司在台灣的經營並且鄙視

台灣人追求美式的現代化摩根索說

我們多國公司就是不會讓台灣從地圖上抹除helliphellip我們美國商人認為台北

比紐約好千萬倍而你們XX的中國人卻認為美國是XX的天堂90

摩根索的話代表美國跨國公司在資本主義邏輯下尋求開發中國家低成本的優

勢因而認為「台北比紐約好千萬倍」詹奕宏對於摩根索的侮辱感到不滿而決

定辭職並用台語對林榮平說「在蕃仔面前我們不要吵架」91而劉小玲本來

想要去美國最後因為看到詹奕宏與摩根索的衝突決定跟詹奕宏回鄉生活上

述詹奕宏林榮平與劉小玲三人之間的對立關係在小說化解了也就意味著陳映

真將焦點擺放在摩根索所挑起的「東西衝突」下促成的「民族和解」反而沒有

解釋清楚「跨國資本主義與台灣的實質關係是什麼」的問題

89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8 90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53-54 91 陳映真著〈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55

113

而關於〈夜行貨車〉的結局在「陳映真現象」之下也有諸多去脈絡化的解

釋首先邱貴芬曾經對這段結局表達看法 置之這樣的台灣內部殖民化架構詹奕宏的戲劇動作因而另有深層意義

不用英語不用北京話而用台語對林榮平說出那話來是個肯定自己台

灣人身分的姿態這一剎那他抵制的不僅是跨國公司經理的美國白人優

越沙文主義也無形中否定了台灣內部殖民論述所營造的「台灣人非憨即

怒」的刻板印象這個抵抗殖民消音的動作一石雙鳥同時向美國及中

國殖民勢力發出只有在台灣的男人從「噤若寒蟬」的政治恐懼中解放出

來時台灣的男人才能逐漸贏回環境被剝奪的男性自尊擺脫「去勢」處

境的可能92

邱貴芬將詹奕宏制止摩根索的言論以及用台語與林榮平交談視為「肯定自己

台灣人身分的姿態」與「擺脫『去勢』處境的可能」然而實際上陳映真並非單

純要強調詹奕宏的「姿態」本身重點是這個姿態相對於「西方」資本家所展現

出來的「民族合解」並且在「反帝民族意識」的跨國資本主義批評基礎上來

達成不分省籍的「民族和解」因為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陳映真雖然已具有左

翼「第三世界論」的視野但他更在意的是沒有上升至「中國人」的「台灣人」

身份一九七年代以降他已做出諸多批判 因此〈夜行貨車〉其實並沒有深入討論跨國公司與台灣之間的資本主義邏

輯關係反而因為他的「民族焦慮」而將焦點轉移到民族的「東西衝突」與省籍

問題上呂正惠曾經指出「在『夜行貨車』裡劉小玲和詹奕宏的情感事件實

在是過份的膨脹小說的真正焦點反而被輕輕放過」93陳映真其實並沒有很好

地詮釋跨國資本主義與台灣之間的關係試圖藉由跨國資本主義批評來達成「民

族合解」這才是小說的真正目的曾萍萍認為「詹奕宏與跨國公司本身的衝突

並不嚴重」94但跨國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經濟的複雜關係之所以沒有清楚呈

現是因為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一方面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並且導向

一個二元對立民族敘事框架化約了美國與台灣之間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另一

方面「民族和解」在小說結局做為向本土論者說明「問題在於跨國資本主義

帝國主義的問題」而要促成「民族團結」跨國公司造成的實質影響也就不會是

小說的焦點所在而這樣的「民族和解」的話語邏輯只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

92 邱貴芬著〈性別權力殖民論述鄉土文學中的去勢男人〉《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

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 年 9 月 1 日頁 194 93 呂正惠著〈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小說與社會》台北

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頁 66 94 曾萍萍著〈後殖民迷霧世界〉《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

2003 年 12 月頁 248

114

開端之後〈萬商帝君〉則是轉而探討它的另一面也就是跨國資本主義消費社

會中企業人拋棄「民族使命」而在跨國資本主義利益之下達成「和解」

(三)〈上班族的一日〉反帝之下的殖民主義話語邏輯複製

〈上班族的一日〉則是透過黃靜雄的視角來描寫莫理遜公司權力鬥爭的過

程側重於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現代人的內心異化小說內容主要圍繞在黃靜雄

身上從他想要辭職到重新回公司上班的這段期間黃靜雄因為公司中董事長榮

將軍的兒子愛德華趙要到公司當會計部副經理氣不過而向上司楊伯良辭職

因為黃靜雄也渴望得到這個職位「如果年升上副經理他就可以把攤還利息的

時限從十年縮短成六年」95而妻子因為不能夠像其他經理太太一樣說流利的

英文其實也不想繼續參加公司宴會並不反對黃靜雄想要辭職的決定而會計

部經理楊伯良是黃靜雄的上司他是個野心勃勃的人黃靜雄對他有所畏懼因

為「不是不知道留下許多把柄在他手上」96他想要辭職而不希望被楊伯良視為

是一種威脅因此他在猶豫過程中對楊伯良的態度仍有保留不願意和他起衝

突那麼先前的會計部副經理是誰呢是總經理Mr McNell從扶輪社帶來的

Kenneth並且Mr McNell和Kenneth兩人是同志關係但是楊柏良對於兩人的同

志關係是不認同的他「以維護善良風俗為理由使榮將軍很快地參加他顛覆

Mr McNell的陣容」 97 楊伯良鬥爭勝利後導致Mr McNell和妻子離婚而和

Kenneth到澳洲生活並且Mr McNell最後自殺在小說結尾時由於愛德華

趙為了得到美國綠卡而不來公司任職並且代替黃靜雄的Joe Nancy無法勝任他

的職位黃靜雄於是向楊伯良妥協並回到公司上班

這篇小說的確嘗試描寫跨國公司內部鬥爭但小說敘事當中還是蘊含了「反

帝民族意識」的話語邏輯黃靜雄在猶豫是否要辭職的期間曾經收看過去自己

拍攝的影像紀錄藉此回溯過去的理想在女兒放映電影的過程中一方面回溯

他與外遇情人 Rose(周阿免)的關係另一方面也產生理想與現實的拉鋸戰

因為電影工作是他以前的夢想那麼 Rose 是誰呢她其實是個性工作者曾經

在黃靜雄成家立業前提供他肉體心靈與財務上的支持她為黃靜雄留下十萬元

後和美軍人員同居並離開台灣她曾經對黃靜雄說 中國的男子比較聰明但都是三流的lover他們不敢愛愛起來條件又多

你也一樣helliphellip外國的男子有的簡直像生番一樣但是他們很勇敢地愛

95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62 96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73 97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81

115

我先生Paul明明知道我的職業肚子也懷著別人的小孩可是他說他要

我跟我結婚helliphellip98 小說要藉由她來批評黃靜雄不敢愛當年不敢與她結婚但是她在小說中被形塑

成帶有明顯的民族刻板印象這類似於〈夜行貨車〉當中「東西衝突」下民族敘

事刻板化的問題Rose 一方面貶抑中國男人「都是三流的 lover」另一方面描繪

外國男人「有的簡直像生番一樣」的形象這樣的比喻更像是一種種族主義的修

辭學博埃默曾指出這樣的意識形態其實還是複製了殖民主義的視角 這種盲點或意識形態的積塊一種建立在自我批判之上的自我重複

一次又一次地在我們這一章中所要談到的與弗吉尼亞伍爾夫同時代的

作品中出現不僅伍爾夫的作品即使後來如奧威爾和格林等批判性更

強更加悲觀的作品也仍然同樣是按照殖民主義的視角去看問題僅管

他們自己想向它挑戰他們的這種自我重複正說明要改變殖民話語在

道德和想像方面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努力這一時期是帝國維持原狀的時

候實際上英國和法國所控制的殖民地在戰後還得到了鞏固99 正如引文中指出的這些作家「按照殖民主義的視角去看問題僅管他們自己想

向它挑戰」同樣陳映真也是如此他將過去殖民者帶有種族意味的話語複製了

過來一方面做為諷刺 Rose 崇洋的心態另一方面卻也無法擺脫這樣的殖民主

義話語邏輯而黃靜雄拋棄理想不願意與 Rose 結婚她的角色是做為強化黃

靜雄「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但同時也暴露了陳映真仍是在「東西衝突」的

二元對立框架下來思索資本主義下的「中國民族」問題 因此〈上班族的一日〉側重描繪黃靜雄內心的異化過程以及公司內部的

人際問題對他造成的問題雖然小說人物內心異化的來源的確可說是資本主義現

代社會造成的但陳映真並沒有清楚展現「跨國資本主義對台灣的實質壓迫關

係」僅只說明了「跨國資本主義造成人性異化的結果」而他將「反帝民族意識」

納入資本主義社會下人性異化的過程來討論並以二元對立的方式呈現「東西衝

突」與「省籍矛盾」的問題上突顯出中國民族主義思維的僵化過程甚至重新

複製了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在小說中固守民族差異的描繪將之本質化這些

現象也在以下要討論的〈雲〉與〈萬商帝君〉當中不斷出現

二〈雲〉與〈萬商帝君〉理論建構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民族問題

98 陳映真著〈上班族的一日〉《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頁 83 99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宗主國及其模仿複製〉《殖民與後殖

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162

116

陳映真在〈雲〉與〈萬商帝君〉當中進一步透過「反帝民族意識」來解釋

跨國資本主義下產生的民族問題小說當中仍有強烈的知識菁英視角那麼陳映

真在〈雲〉與〈萬商帝君〉當中的菁英視角如何展現呢這兩篇小說在資本主義

與跨國公司的討論上其實是「論述」多過於小說情節的描繪陳映真在面對訪

問時表示「我想我是屬於『概念先行』的作家」認為「特別是我出獄後理性

的成份比較高」並以蕭伯納卓別林布萊希特為例認為「概念先行」還是

可以創造出優秀的作品100但實際上「概念先行」和小說成敗的關係是美學上的

討論特別是「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如果只注視陳映真美學上「概念先行」

的問題往往忽略掉陳映真站在什麼位置如何詮釋跨國企業而這個問題來源

也就在於陳映真如何執著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透過跨國資本主義來消解內部省

籍問題的過程 (一)〈雲〉「反帝民族意識」下的跨國資本主義與工會組織 〈雲〉是陳映真一九八年在《台灣文藝》發表的作品描繪麥迪遜公司中

的權力鬥爭焦點圍繞在組織新工會的過程上小說的敘事者除了張維傑以外

也以文秀英(小文)的視角來鋪展新工會組織的經過並以倒敘的方式來回溯

透過張維傑離開公司後與何大姊相遇以及閱讀小文的日記來回溯這段經歷 首先艾森斯坦是公司的總經理對於跨國公司經營有其理想並命令張維

傑組織新工會小說當中大量鋪排艾森斯坦對於自由經濟企業管理的理念用

以指出他對跨國公司的遠景 現代的跨國結構應該以理解資源民族共同的願望公平的社會民主的政

治獨立的國家受尊重的文化基本上充裕的生活做為市場調查和

經營目標中的一個重要的部門helliphellip今天麥迪遜將創造一個全新的異

象並且在它的光芒下徹底改造跨國資本的經營體質一切人的幸福

一切人的自由一切人的正義這已不是少數政治的激進主義者們所專有

的口號建立在世界和人類的自由之上的跨國企業使跨國企業獲至從未

有過的自由101 艾森斯坦基於美國式的「資源民族共同的願望」而對跨國公司的發展抱持理想

包括認為它可以帶來人類的幸福自由和正義首先這裡可以看出陳映真批評

跨國資本主義對「第三世界」造成的影響透過艾森斯坦之口來陳述「西方」國

家的理念這當中也蘊涵了「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其次陳映真大量引用「理

100 彥火著〈陳映真的自剖和反省〉《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81-82 101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41-142

117

論」來鋪展人物對話而不是透過具體的小說情節事件來描述跨國資本主義的

問題那麼這個「西方」式的理想在「理論」上如何達成呢第一步是透過民主

選舉來設立一個「真正屬於工人的工會」102因為舊工會是依附公司利益的「閹

雞工會」比如老工會理事長蕭坤監事張清海李貴等人都是宋老闆在公司

內部的眼線但艾森斯坦和宋老闆不合以宋老闆為權力核心的公司成員不斷運

用各種手段來阻止比如發獎金來安撫工人小文也因此而收到「奇怪的信」

並且被吳主任要求不要管閒事 小說中文秀英的敘事部份則是以日記體的方式呈現她是一個文筆好喜好

閱讀的公司職員常在《麥臺月報》上發表文章起初她對公司內部權力鬥爭不

熟悉後來受到「啟蒙」而加入組織新工會的行列然而新工會也遭到公司內部

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趙月香(趙公子)和游碧玉(魷魚)等人想要組新工會藉

此取代過去公司所掌控的舊工會特別是麥迪遜公司中女工薪資低廉這是女工

們支持新工會成立的原因 然而在宋老闆的抵制下新工會最後仍然面臨失敗被迫解散的命運宋老

闆向東經的上司麥伯里告狀投票選舉工會幹部之事被迫取消延期因此麥伯

里要求艾森斯坦立即停止投票艾森斯坦對麥伯里妥協認為「對於企業經營者

來說企業的安全和利益重於人權上的考慮」103最後在資方的利益為考量之

下不得不屈服即使他一開始強調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的理想甚至認為在此理

念之下宋老闆最後會順服但是最後艾森斯坦反而無法阻擋宋老闆與麥伯里的決

意小說所要突顯的正是「西方」跨國資本主義企業理想的欺罔性小說中曾經

指出宋老闆與總公司董事長派特內的私人關係藉此說明「沒有反帝國主義工

會組織必然失敗」 一九三年代流落在中國上海的年輕的派特內受到當時盛豐洋行的小開

宋弼的資助開起船公司大陸變色派特內以中國式的江湖義氣帶著

宋弼一家回美國後來宋弼住不慣美國派特內便用過去船運界的關係

把宋先生安插在一家英國貨輪在台北的辦事處嗣後當時在美國麥迪遜

遠東部認中級幹部的派特內因為在韓戰期間成功地開展了麥迪遜在日

本菲律賓和泰國的事業被步步擢陞六年代末期當麥迪遜來台投

資還能記得大半上海話的老派特內到台灣來找到宋先生由宋先生出

面以合作投資的名義順利地設立了台灣麥迪遜儀器公司104 陳映真為了描寫宋老闆與派特內兩人的關係以大量的歷史回溯來描述麥迪遜公

102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01 103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17 104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73-174

118

司的成立經過用意在於描繪東西方的資產階級的聯合過程建立出一套「『美

國統治下的台灣』的資本主義發展史」論述邏輯因而一路從一九三年代一

九四九年紅色中國崛起韓戰爆發到一九六年代末期的發展來進行描述陳映

真試圖透過小說來展現「第三世界論」的理念藉此解釋國民政府依賴美國資本

家的現代化發展過程 另一方面小說中的老工人林仔欽是看透整個情勢的角色他對於整個推展

新工會過程抱持懷疑態度認為「公司要真支持你們解散一個裝在他們口袋裡

的工會還不容易」105也就是在整個權力結構下公司並非真正想要重組新

工會值得注意的是老工人林仔欽也並沒有真正參與階級鬥爭的過程雖然新

工會的組成固然必須要由工人進行鬥爭才能獲得但陳映真透過跨國公司的內部

鬥爭指出不管是新舊工會的成立都還是在跨國資本主義的干預之下從而在

邏輯上也就否定了以工人為主體對資本主義進行鬥爭的能動性陳映真自己曾在

日後指出 實際上我要加上一些事實一些我自己的想像我想去塑造一個自然的壓

迫下被迫形成的一個工會他們是有組織的比如說她到那裡請一個老工

人請教他應該怎麼辦他不是共產黨領導這是他是受了台灣長期以來

專制統治下的經濟成長被犧牲的一些人為自衛自然懂得法律懂得

組織的這些人這跟過去受到左派的領導不一樣106 陳映真描繪戰後台灣的工會發展狀況並明確意識到如林仔欽這些老工人「跟過

去受到左派的領導不一樣」陳映真的確想要「塑造一個自然的壓迫下被迫形成

的一個工會」但是組織工會還是由艾森斯坦所決定的即便〈雲〉當中也強調

女工抗爭的場面整部小說描述工會發展是奠基在「跨國公司高層主導新工會來

進行階級鬥爭」的邏輯上產生其實罔顧了一九七年代工人抗爭的實質在《夏

潮》雜誌中已然開始關注許多女工童工問題甚至一九七年遠東化纖公司成

立在一九七七年羅美文等人連署下向政府申請並成立工會是早期工運活躍的

根據地何明修指出 促使台灣勞工覺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即是 1984 年通過的勞動基準

法這部規範最低勞動條件的法律最早可以從 1958 年勞工法草案開始

算起一直到 1980 年底呈請行政院審查草案為止共有五個草案但是

都沒有獲得官方全面支持事實上政府願意在此時強力推動勞基法主

要仍是受到美國政府與勞工團體的壓力他們認為低落的勞動條件是促

105 陳映真著〈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191 106 蘇慧雲著《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40

119

成台灣產品大量外銷美國的主要原因在立法過程中資方團體強力動

員工商大老也疾聲批評這使得審查通過的勞基法充滿妥協色彩許多

項保護勞工的條例大打折扣107 文中指出「政府願意在此時強力推動勞基法主要仍是受到美國政府與勞工團體

的壓力」當時的運動策略在於透過美國向國民政府施壓試圖為勞工爭取自由

但究竟是站在為勞工樹立一個保障其工作權益的法律為勞工鬥爭而思考抑或

批判勞基法是美國帝國主義下的產物顯然前者是站在勞工立場而較有建設性

畢竟將矛頭指向遙遠的帝國主義問題同時也反而漠視了更為切身的現實壓迫

鬥爭的對象不應當是以「反帝民族意識」促成「民族團結」來決定因為「階級」

壓迫也不能夠以「民族團結」藉此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就能達成的應當

要以現實中的「階級」權力關係來衡量相對地〈雲〉當中的話語邏輯卻將台

灣工會的形成與發展視為跨國公司主導下的產物實際上反而簡化了工人因為被

壓迫而爭取利益的現實問題這同樣突顯在小說人物林仔欽身上他其實並沒有

「領導」工會抗爭而只有「觀察並提出建議」並且在小說中成為一個突然登

場又隱身幕後的角色陳映真在這篇小說當中的話語邏輯實際上是將焦點擺放

在美國帝國主義下所形成的法律本身也就是認為要解決壓迫的問題就必須先理

解帝國主義與跨國主義的問題反而不在於勞工權益問題的關注與理解上 現今趙剛在探討〈雲〉的時候將之視為「當代左翼重新思考『如何』反抗

的問題」108他認為〈雲〉是陳映真小說的分水嶺早期小說是「討論反抗主體

的問題」而〈雲〉之後的改變則是「對於人在當前資本主義『文明』中的野蠻

化的恐懼與憂慮」109然而趙剛並沒有說明陳映真是立基在什麼樣的論述基礎上

運用「左翼」的階級思考來談論「反抗」特別是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下

的論述過程往往也就從「階級」滑動到「民族」上的思考除了如筆者第二章

所言陳映真早期小說實際上是在內心「騷動」之下追尋理想(包含思索「中國

民族」與「省籍」問題)而〈雲〉則是試圖「證明」中國民族在跨國資本主義

下異化的過程陳映真此時固然是放在「第三世界論」的概念框架下來創作但

他就算是在思考「回到被壓迫被歧視被損害的民眾身上」110這樣的「反抗主體」

也就擺放在「中國民族」的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透過「左翼」階級

分析來探討「跨國資本主義下『民族』異化」的問題

107 何明修著〈大客運小運匠〉《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台北台灣勞工陣線2008年 2 月頁 26-28 108 趙剛著〈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陳映真小說〈雲〉裡的知識份子學習之路〉《求索陳映

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16 109 趙剛著〈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陳映真小說〈雲〉裡的知識份子學習之路〉《求索陳映

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14 110 趙剛著〈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陳映真小說〈雲〉裡的知識份子學習之路〉《求索陳映

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頁 216

120

因此陳映真試圖描寫這種知識菁英的工會理想終究會在跨國資本主義面前

破滅而簡化了台灣工會抗爭是基於權力關係的不平等階級剝削下的過程換

句話說也就是台灣勞工面臨到的現實處境並非單純因為美國擁有較健全的工

會勞工法律而試圖「引進」這樣的理想陳映真在這篇小說中其實也正因為急

於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西方跨國公司導致將台灣的工會發展與抗爭過程

全都歸因於西方跨國公司造成的問題儘管〈雲〉或許開始觸及到台灣在資本主

義之下勞資不平等的實況但實際上仍是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檢視跨國資本主

義的發展過程在之後的〈萬商帝君〉也有同樣的現象 (二)〈萬商帝君〉跨國資本主義下取消「民族」達成「和解」的企業人 〈萬商帝君〉則是描寫莫飛穆國際公司高層的權力鬥爭以及陳家齊的下屬

林德旺內心異化的過程小說中透過大量「理論」來突顯跨國資本主義所造成的

民族問題一方面強調「省籍」的差異與衝突這展現在本省人劉福金與外省人

陳家齊兩人身上並著重在強調劉福金「台灣意識」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透過劉

福金與陳家齊追求「跨國資本主義」發展而達成「民族和解」也就意味著陳映

真批判國民政府和本土菁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達成共謀關係 首先就劉福金而言他是進入公司不久的本土企業菁英任職企劃部經理

他以「科學」的方式進行企業管理很快地就取得在同僚間的威信他的外號有

兩個無論是「香港的」或「管理教授」藉此諷刺他的民族認同資本主義利

益追求「香港的」這個外號其實是從劉福金姓名的羅馬拼音縮寫「H K 劉」

而來可以見到陳映真對強調「台灣意識」之人的「戲謔」這在戴國煇的文章

中批判「台灣結」時也有同樣現象111陳映真「刻意地」以「香港的」外號來「戲

謔」劉福金之餘也進一步透過公司內部人的言論來指出他的台灣意識與民族

認同 「管理教授」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而是山地人(更正確地引用他的話

是「馬來波里尼西亞」人)和荷蘭人的混血人種說台灣人經過幾百

年社會的文化的變遷早已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說是他認為台灣話就

是台灣話和中國閩南話已有這樣那樣的不同說他認為台灣有獨特的文

111 戴國煇曾指出「邱永漢先生則自己承認是已不會講客家話的台籍客家人(他於年前已取得日

本國籍)他早期的台獨言論不必多說了因我有親朋曾與他同過學知其真名秋炳南他

搞台獨時用的筆名卻是『永漢』我的那位朋友曾經說他是在耍既要搞台獨怎麼又來個『永

漢』的筆名呢真是位政客型的人物」戴國煇著〈我觀「中國結」與「台灣結」之爭論

藉心理歷史學(Psychohistory)視野的幾點剖析〉《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

構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年 5 月 16 日頁 31戴國煇與其友人以他人「筆名」為「戲

謔」對象他的話語邏輯也就意味著「台獨人士既然要強調『台灣意識』並和『中國切割』那

怎麼又用『永漢』這個筆名呢」這是戴國煇在「台灣意識論戰」後一九八七年的言論實際上

這些都並非理性之詞

121

化和社會已經使她完全和大陸中國斷絕了關係說是他認為黨外運動就

是「台灣人」尋求新的「自我認同」的運動因此對於當時一個女性「台

灣人」黨外和一個男性「中國人」黨外候選人公開競選公職大大地不

以為然因為在他以為那個「中國人」候選人其實是個「大漢沙文主

義者」是一個「併吞派」哩112 陳映真以這段話來強化劉福金本省人的意識形態與思想傾向這像是〈夜行貨車〉

中刻意突顯詹奕宏的「台灣意識」並予以貶抑的過程只不過兩人因為階級差異

導向不同的思考途徑另一方面陳映真將「三C派」為首的陳家齊做為和劉福

金對立的角色陳家齊是個擁有豐富經驗的苦幹實幹型的人物他的父親是個

退役將軍從小在父親「報效國家」的使命下成長甚至在留美期間參與「反共

同盟」組織他認為劉福金具有「危險思想」他的言論「很深地激盪了他深在

的宗族情感和愛國忠黨的心懷」113而劉福金則不斷想要勝過陳家齊雖然他和

〈上班族的一日〉中的黃靜雄一樣曾經想要提辭呈但是他為了擊敗對手而不願

拋棄自尊心此外劉福金的英文沒有比陳家齊流利要把「小鐵板爐」推向農

村的會議過程中也屢屢遭到陳家齊的反擊 在開會場合上兩人即展現出明爭暗鬥的過程陳家齊認為劉福金口中的台灣

是脫離現實的那些田園時代的鄉土想像是不切實際的他指出 如果我們的廣告代理能更具體實在地理解台灣農村先生們理解完

全變貌了的台灣農村理解到台灣在國際性的marketing計劃長年的工作

下幾十年來使她發展出一種現代性先生們一種統一在國際性統一

規格的物質和精神商品下的現代性從而逐步喪失了它傳統的特性helliphellip

那麼我們的廣告代理商就不會死死抓著早已不存在的映像不放並且

把它和我們的Rolanto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先生們可能是一場災難

哩114 陳家齊站在「現代性」的思考角度來要求產品行銷計劃的改變因而要求一種「統

一在國際性統一規格的物質和精神商品下的現代性」而這種商品的「現代性」

意涵必須以全球化國際化的統一標準為考量那麼陳家齊所認為的跨國性管理

者要怎麼做呢小說中指出 做為一個跨國性企業的管理者應當深刻地理解到我們跨國企業體正在全

世界範圍內進行一項和平無聲的革命相應於我們跨國企業商品在品

112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46 113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48 114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64

122

質上的統一性我們創造了一個沒有文化民族政治信仰傳統的差

別性的統一的市場115 陳家齊認為要「相應於我們跨國企業商品在品質上的統一性」並且要「創造了

一個沒有文化民族政治信仰傳統的差別性的統一的市場」這樣的觀

點接近小說〈雲〉當中艾森斯坦的看法並且試圖透過跨國資本主義來建立一個

嶄新的消費社會 這篇小說除了「刻意」突顯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刻板形象之外也延續了「華

盛頓大樓」系列中所描繪的外國資本家的形象比如小說中也有位外國總經理哈

瑞布契曼陳映真同樣著重在描繪外國老闆的色慾比如布契曼猥褻地說

「Lolitta最喜歡King-Size」116而「華盛頓大樓」系列所描繪的外國經理也往往

都帶有色慾眼光看待女性職員117但是陳映真並沒有深入檢視跨國資本主義與

「第三世界」的複雜關係只透過辦公室開會將一切跨國資本主義問題全部「理

論化」「西方民族」成為政治經濟上的階級對立關係現實生活中則成為「中國

民族」視角下被貶抑的客體因此陳映真實際上是再一次將「西方民族」本質

化甚至是描述過程中帶有「種族主義」色彩 而林德旺是陳家齊的下屬一個希望獲得上級肯定而升職的海關事務連繫

員他工作時心不在焉常常自言自語甚至以鎮靜劑來壓抑內心的痛苦小說

中最關心林德旺的是 Rita她是一個基督徒總是發給林德旺福音單並且對林

德旺不去上班感到關切另一個關心林德旺的人是姊姊因為林德旺以前患過大

病她於是當乩童為林德旺支付龐大的醫藥費從此就就很少脫下法衣而林德

旺之所以拜萬商帝君爺也是受到姊姊的影響然而無論是 Rita 或姊姊都無法

挽救林德旺因為他已被資本主義追求財富地位的心態給佔據了小說中曾經

透過下述情節來描繪林德旺 他開始感覺到一種厭惡和羞恥混合起來的情緒他知道三界宮又翻蓋了

一層樓香火鼎盛比起台灣莫飛穆國際公司乾淨高尚富麗的人們

外面的世界即使這個他的故鄉也顯得那麼愚昧混亂骯髒落後118

115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65 116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60 117 包括〈夜行貨車〉中的摩根索和女職員調笑稱劉小玲為「小母馬兒」頁 2-3〈雲〉中的

艾森斯坦在周小姐端咖啡進來辦公室到離開的過程中「艾森斯坦先生毫不掩飾地安靜地注視

著他輕微地隨著步伐跳動著的她的渾圓的乳房」頁 177這些外國公司的老闆在陳映真筆

下常被描寫成帶有色慾的眼光來看待女性職員這也反映出陳映真的話語邏輯當中東西方二元

對立框架下的「民族偏見」甚至將「民族偏見」給本質化刻板化陳映真著《華盛頓大樓第

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118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85

123

姊姊對林德旺說如果要留在台北拿了錢就不要再回家姊姊認為這些外國人

「幾杯酒下肚日本人美國人誰都一樣醜」119而林德旺並沒聽信姊姊的

勸告決定離開姊姊並自食其力尋找更好的生活在離開莫飛穆公司後透過報

紙廣告來尋找新工作他總是被徵求「馬內夾」(manager)的廣告所吸引 那麼兩人之間的鬥爭如何透過跨國資本主義的行銷理念來達成和解呢小

說最後以劉福金的四天開會日誌來敘述和解的過程在開會期間林德旺因為發

瘋而衝入開會現場高喊自己是萬商帝君在陳家齊怒斥之後被警衛帶走另一

方面開會期間卡特總統承認中共黨外選舉終止等事件是促成劉福金與陳家

齊和解的重要因素「和解」意味著兩人對於「跨國資本主義」經營理念達成一

致性並暗示國民政府和本土派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共謀關係小說特別透

過本省人劉福金之口指出 我應該從台灣人而成為國際人不說得更正確一點我屬於一個新的

聰明的菁英的創造世界更好更豐盛之生活的民族和人種Global Manager Global Marketing man120

劉福金要「從台灣人而成為國際人」也就是因為政治巨變而體會到在資本主義

下強調「台灣民族」認同是虛妄的因為資本主義無分國藉族群政治認同

唯有不斷進行資本積累才是第一要務陳家齊則是批判「盲目的民族主義」並

且引用彼得杜拉卡之言指出「吾人應該將民族主義這個惡魔的毒牙拔除乾淨」121兩人最後意見達成一致只不過劉福金腦海中閃過了林德旺發瘋的臉暗示了

資本主義跨國企業之下被扭曲異化的人性而無論是劉福金或陳家齊這兩者

都是陳映真所要批判的對象也就是在跨國資本主義之下取消「民族認同」為

了追逐其財富利益而合解的企業人 綜觀上述小說敘事的過程陳映真均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來檢視

跨國公司對「中國民族」的影響並嘗試要將之理論化一方面「第三世界」

觀點做為批判跨國資本主義批判並透過菁英式的「理論」話語來呈現實際上

論述多於小說敘事另一方面陳映真透過「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跨國資本主

義對台灣的影響在論述中「中國民族」相對於「西方民族」是一個不斷將「民

族」鎖進二元對立框架下並本質化的過程有些敘述甚至接近於「種族主義」

關於「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曾萍萍有以下的描述

119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84 120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345 121 陳映真著〈萬商帝君〉《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頁 252

124

陳映真更藉「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針砭資本主義的作用力無遠弗屆它

使環繞其中的人很難例外地都喪失了各自的單一民族文化馴至接受業經

帝國主義洗禮的全球性涵蓋陳映真甚而藉陳家齊和劉福金暗喻忠黨愛

國的時代日漸式微主張就地本土化的新趨勢漸興盛但他不忘再以後現

代的意象及行銷管理學的魅力來編派兩者這或許就是陳映真後來求通於

第三世界文學論和大眾消費社會論的主因吧資本主義既已收編統獨兩

派站在信奉社會主義的立場陳映真必須穩守解放第三世界弱小民族之

大纛以昭告世人資本主義其心可議122

曾萍萍認為陳映真以「後現代的意象及行銷管理學的魅力來編派兩者」是他後

來「求通於第三世界文學論和大眾消費社會論的主因」固然陳映真在一九八

年代是以討論這兩者為核心但是小說中側重於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檢視跨國

資本主義的另一面也就是企業人消解「民族使命」「省籍」差異來為自己追求

更大的利益只不過在小說敘事過程當中陳映真還是不斷複製了殖民主義的視

角而將民族本質化刻板化陳映真的確試圖「穩守解放第三世界弱小民族之大

纛」試圖站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回應台灣當前的社會現實《雲》的序言

當中曾經指出「華盛頓大樓」系列是要「理解企業下人的異化的本質」但是這

樣的「人的異化的本質」是以其「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的小說中的話語

邏輯中也就突顯出要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的前

提存在而這樣說法其實可以從武治純的評論中得到映證

陳映真歌頌了台灣同胞在國際資本的陰影下認同祖國民族鄉土與文化的

主流即以詹奕宏劉小玲張維傑以及在他們背後的廣大工農群眾和

愛國人民為代表同時通過楊伯良黃靜雄林德旺這些人物形象反

映了崇洋媚外但求飯碗見利忘義等等人心中的支流而且還揭露出了

某些企圖割斷祖國歷史背離民族傳統認同台獨心態的暗流以及在跨

國公司的文化體系中在認同「國際人」成為新的「民族和人種」的口

號下這種暗流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勢力的合流從而構成了祖國統一事

業中的逆流123

武治純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對於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的詮釋可能最接

近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分析「祖國統一事業」中

的各種台灣現狀並且批判這種在「認同『國際人』成為新的『民族和人種』

的口號下」背棄了「中國民族」道路趨向的人物陳映真批判了〈萬商帝君〉中

的劉福金和陳家齊他們是因為要成為「國際人」而消解「省籍」之間的差異

122 曾萍萍著〈後殖民迷霧世界〉《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

2003 年 12 月頁 273-274 123 武治純著〈「華盛頓大樓」初探〉《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0

125

相對地對陳映真而言〈夜行貨車〉因「西方民族」的壓迫而覺醒促成「中

國民族」內部團結才是值得肯定的

上述陳映真從〈賀大哥〉之後到「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也就持續在「反

帝民族意識」下開展其創作道路一方面〈賀大哥〉「澄清」自身早期民族追尋

過程的理想另一方面「華盛頓大樓」系列則開展「第三世界」觀點的「反帝

民族意識」來檢視跨國資本義的問題儘管當中描寫資本主義下的人性異化但

這些都並非陳映真小說的真正焦點焦點反而在於「中國民族」如何面對「西方

民族」以跨國資本主義對「第三世界」進行滲透的過程陳光興曾對於「華盛頓

大樓」系列作品有以下看法

在第三世界「西方」「進步」「現代」在整個 20 世紀中構成了無法撼動

的緊箍咒也許只是也許2010 年的今天我們開始有些條件開始鬆

動那個密不通風的壓迫空間在「西方的沒落中國的崛起」的強勁力道

中還給沒有基礎又得追逐現代性的林德旺們一些公道不要再次用菁英

階層「那是沒辦法」的民族主義說詞繼續壓迫苦難的農民工124

陳光興試圖用「第三世界」概念來詮釋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認為陳

映真是對受壓迫階級的關懷呼籲當下研究者「不要再次用菁英階層『那是沒辦

法』的民族主義說詞」固然陳映真此時期的作品要突顯出「『西方』『進步』『現

代』在整個 20 世紀中構成了無法撼動的緊箍咒」但他並沒有真正要「給沒有基

礎又得追逐現代性的林德旺們一些公道」而是以「中國民族」和「西方民族」

的對立形式來開展跨國資本主義下「第三世界論」的民族主義批判課題也之所

以才會分別產生〈夜行貨車〉與〈萬商帝君〉兩種不同的「和解」過程前者因

「西方民族」促成「中國民族」內部的和解並與「西方民族」形成對立形式

後者則透過跨國資本主義理想「成為國際人」並在這個過程中拋棄了「民族使

命」上述小說中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正是陳光興等人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陳光興或許指出「西方的沒落中國的崛起」的民族視角所產生的「民族對立」

關係但其實仍是去脈絡化地詮釋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而認為「陳

映真寫下的是第三世界前殖民地國家七八年代由鄉村向城市移動的前精神

(崩潰)史為我們今天思考城鄉問題現代性的壓迫留下了歷史資源」125論

述中一方面將陳映真「反帝反殖民」「關懷弱勢」的位置揚升另一方面轉而

以抽象的現代性壓迫「精神史」來詮釋「華盛頓大樓」系列這些同時都拋開了

陳映真作品做為回應當時「台灣意識」問題浮出檯面加上國民政府反共與追求

124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頁 610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

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25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頁 611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

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26

現代化的過程中將兩者視為共謀關係的中國民族主義敘事脈絡在這樣的敘事

脈絡中知識菁英強調的民族主義立場是在「反帝民族意識」下促成「第三世界

民族團結」藉此來「對抗跨國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甚至在陳映真的民族主義

話語邏輯當中也重新複製了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價值觀來刻板化本質化不同

人物的形象

因此「華盛頓大樓」系列一方面以當下跨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現代「中國

民族」樣貌並透過跨國資本主義來說明被壓迫的「民族共同命運」在「中國

民族」的道路趨向上仍無法拋開「東西衝突」的「民族對立」敘事框架甚而

強調跨國資本主義對第三世界「民族」的影響來消解「台灣意識」此外漁父

因為討論陳映真《雲》而在《中國時報》上引發關於「依賴理論」的爭執但他

認為「我感覺到愈是到後來說教的味道愈濃文學的成份愈稀薄」甚至指出

陳映真在接受訪問時「作者最近曾在一次訪問中表示他的寫作觀念是以思想和

研究為作品的主要靈魂有錯就錯在他沒有那麼高的才這恐怕是推諉的說法」126雖然陳映真不滿漁父的評價他發表〈「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

抨擊漁父

「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和「雲」主要地只寫出在現代企業結構

下受薪的企業人的形成以及與這形成過程相應的人的異化的過程因

此這三篇小說中企業體的老闆即使換成中國人依然是可以成立的

「夜行貨車」末尾一場宴會中如果是一群買辦的中國企業家的辱華性的謬

論氣走了詹奕宏故事的精神依然不會有什麼改變這三個故事的背景

是不是跨國性企業其實和小說的題旨可說是並無關連的即它們和漁父

所急於打倒的「依賴理論」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了127

文中指出「是不是跨國性企業」無關乎小說題旨認為重點反而是「受薪的企業

人的形成以及與這形成過程相應的人的異化的過程」但是陳映真自己在文中也

透露出〈夜行貨車〉的結尾就算是換成中國企業家的「辱華性的謬論」也可以成

立也就意味著他在意的還是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弱小民族」帶來的弊害焦

點並不單純在於「人的異化的過程」而是「民族」之人的異化過程否則大可

不必大費周章地解釋「依賴理論」抨擊漁父是「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

候群」而「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正是因為他急切地將「反帝民族意識」納入

小說中討論甚至在一九八年代「第三世界論」的建構過程中包括和黨外人

士進行「台灣意識論戰」以中國民族立場的「第三世界論」來消解台灣文學

在「反帝民族意識」的驅策之下如同南地所言「西方無所不在在西方內裡

126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上)〉《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1 日第 8 版 127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2

127

與外部在結構之中也在心智裡面」從而也就在絕對化的第三世界與帝國主

義關係中他或許想要透過文學來呈現台灣人與外省人是在帝國主義之下「第三

世界」的「被殖民」位置但在話語邏輯中卻也不斷建構出自身是受宰制的他者

形象

128

第三節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

那是「美麗島事件」後第一次的黨外抗議遊行

在那以前我就已經將《前進》抵抗警總的過程譯成英文那次集體行動

後我又增加譯文分別送交台北的外國記者更刻意分別寄到國際人權

組織及美國國會「如果我們的政府只顧忌美國的壓力爭取民主運動的

空間除了微薄的黨外力量也就只有投訴美國了」

哎這就是「告洋狀」吧128 一九七九年後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以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開

展出來的「第三世界論」來思考台灣與帝國主義的問題一方面陳映真以左翼

階級分析批判美日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對台灣現代社會帶來的弊害另一方面

因為台灣內部的「台灣意識」逐漸浮上檯面陳映真也就轉移到以中國民族主義

來批判「分離主義」此時台灣黨外運動129挑戰長期以來支配台灣的反共民族敘

事他從「反帝民族意識」出發強調要有「第三世界」的視野來思索台灣政治

經濟甚至是文化與文學發展的確為台灣內部帶來挑戰美日帝國主義的可能

並且可說是為戰後台灣重新注入左翼的階級思考但是在面對黨國戒嚴體制時

黨外人士也曾透過美國向國民政府施壓如引文中楊祖珺曾指出「除了微薄的

黨外力量也就只有投訴美國了」這些黨外運動現實策略的考量往往就在陳

映真「反帝民族意識」之下被化約為「中產階級」「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說法

他在「中國民族認同」的道路上將東西方視為絕對化的二元對立他並非像楊

祖珺一樣在不分統獨立場的黨外運動過程中策略性地運用美國的政治力量來挑

戰黨國戒嚴體制反而積極清理黨外運動的「分離主義」敵人這些都和陳映真

「第三世界論」的話語邏輯相關 此外陳映真出獄後「反帝民族意識」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開展同

時也試圖將其「第三世界論」運用在文學評論過程當中前面已指出陳映真在〈「鄉

土文學」的盲點〉一文開展出「第三世界論」來討論台灣文學發展與台灣政治

社會的關係並抨擊文學上的「分離主義」並且在一九八年代台灣文學本土

論的再興過程中陳映真將「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進行二合一的討論這

些也都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所開展出來的並且著重

128 楊祖珺著〈美國台灣民進黨〉《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2 年 9 月 25 日頁 95 129 「黨外」一詞原本只是對非國民黨籍的一個泛稱早期無黨籍的候選人多以「無黨無派」

標榜而少用「黨外」一詞自黃信介康寧祥崛起後「黨外」一詞大量使用無形中「黨外」

一詞便成為無黨籍中的政治異議份子所共同使用的號誌在這個界定含糊定義籠統但卻又簡短

的號誌下一些政治異議份子經由數次的選舉而逐漸凝結成一股在野的政治運動李筱峰著〈台

灣在野改革運動的歷史回顧〉頁 70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

壇社1986 年 12 月 1 日

129

在「台灣文學」的「自主性」與「媚日」批評上 然而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的論述實踐過程中他逐漸發現「第三世界論」

不能消解本土論者的論述這些是之後他轉向「冷戰體制論」來解釋台灣和中國

之間政治歷史關係的原因因此筆者在本節要解釋的是陳映真「第三世界

論」的話語邏輯究竟是什麼他如何具體地運用在時事批判的過程當中他批評

「台灣意識」的論者依賴美日帝國主義但他尚未能夠解釋為何台灣會產生「台

灣意識」這也是他之後逐漸將「第三世界論」上升到「冷戰體制論」的原因

也才能明白陳映真之後為何要放棄這樣的論述框架轉向以「冷戰體制論」來進

行評論

一「第三世界論」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邏輯

陳映真在經歷過鄉土文學論戰後一九八年代透過「第三世界論」來進行

評論包含了台灣社會中各面向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思考筆者在第一節已指

出他立基在一九七年代開展出來的「反帝民族意識」的思考基礎上一方面

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為台灣社會帶來的弊害另一方面在面對黨外運動與台

灣文學中的「台灣意識」時卻又轉而以中國民族主義來批判台灣文學中的「分

離主義」但是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才會導致陳映真「左

翼」階級分析的話語的運作過程當中積極抨擊本土論者的「分離主義」甚至

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中為何他以左翼「反帝民族意識」批評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時不斷將焦點轉移到「民族」與「省籍」上筆者以下從陳映真「第

三世界論」的話語邏輯談起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始於出獄後對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的批

評這套論述是基於「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邏輯來思考的如第一節所言他

批評葉石濤的鄉土文學具有「分離主義」的傾向並且沒有上升到「第三世界」

的視野這套論述也就在左翼「反帝民族意識」的思考脈絡下一方面批判帝國

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批判具有「分離主義」

傾向的論者沒有「第三世界」視野朱雙一曾經認為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是

從毛澤東思想而來但其實沒有考察陳映真論述發展的脈絡他指出 陳映真所謂「第三世界」並非來自西方概念而是與毛澤東的「三個世

界」劃分理論關係最為密切首先雖然陳映真的早期作品已出現一些「第

三世界」思想的萌芽但在台灣文壇首次正式提出「第三世界」和「第三

世界文學」這兩個詞還是七年代後期的鄉土文學論戰時而此時正是

毛澤東於 1974 年 2 月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明確完整地提出「三

130

個世界」劃分思想的兩三年之後130 朱雙一認為陳映真的「第三世界」是在「七年代後期的鄉土文學論戰時」所提

出但是他並沒有具體解釋為何陳映真的「第三世界」和「毛澤東的『三個世界』

劃分理論關係最為密切」那麼毛澤東的說法是什麼呢毛澤東和贊比亞總統卡

翁達的談話中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

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131毛澤東將第一世界視為剝削者

與帝國主義者第二世界為修正主義分子而「第三世界」是人口最多也是最為

貧窮的132毛澤東將中國區別於美蘇除了社會主義路線之外是因為在一九

六年代他和赫魯雪夫領導下的蘇聯決裂要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 然而只要細讀陳映真的評論文章就可以發現陳映真和毛澤東「三個世界」

的說法有所不同他在一九六年代《劇場》時期發表〈ASA NISI MASA〉

已經出現「第三世界」一詞133這個階段他探討費里尼《8frac12》藉此批評當時知

識份子生活的弱質但是文中並沒有對「第三世界」有過多的詮釋這只能說明

這個「概念」在台灣一九六年代已然開始使用並且理解有限而一九七年

代後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實際上是奠基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來思

索的他在這個階段對中國社會主義下的文藝政策抱持批判態度在一九八一年

寫下〈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當中就曾經指出 關於主張中國大陸作家應該有權利組織一個沒有黨團控制的屬於作家

自己的組織也是非常有意義而富於批判性的意見據說在中國大陸

作家發表作品要經過層層轉報批准而決定一個作家的作品是不是「正

確」是不是「健康」是不是「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是對文學一竅不

通滿腦子黨教條的官僚和黨棍子中國大陸的作家應該早一點從這周

密無知殘暴的轄制中解放出來134

130 朱雙一著〈「第三世界」視野與陳映真現實主義文學理念與創作〉《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163 13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個世界劃分問題〉《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8 月頁 441-442 13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個世界劃分問題〉《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8 月頁 441 133 筆者在第二章已說明過陳映真在〈ASA NISI MASA〉當中指出「包括藝術家在內的知識

份子們總是慣於用一種悲憤底先知或者使徒的姿勢去審判人和他們的世界關於人的背德

核武器戰爭與和平天主教道德越戰第三世界自由民主性以及愛之不在等等但

是在很多時候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和道德上的弱質」文中「第三

世界」是和其它不同的理念時代與事件等等並置在一起這也是陳映真早期小說的各種元素

但最重要的是早期小說要核心價值是要呈現「這種自以為義的背後卻包庇著他們自己在生活

和道德上的弱質」而非「左翼」或「第三世界」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觀點反而和《夏潮》

以及之後銜接上《中華雜誌》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息息相關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

《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82 134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

131

陳映真批評中共對於作家言論自由的控制希望他們從「這周密無知殘暴的

轄制中解放出來」他出獄後並非肯定社會主義中國具有自由與民主更別說此

時他會肯定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的說法因此朱雙一的說法去脈絡化地將陳

映真連結到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的說法藉此說明他是「左翼」「反帝」的「第

三世界」知識份子但是實際上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和毛澤東「三個世界」

劃分具有政治與外交策略的說法是不同的 那麼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論述奠基在「反帝民族意

識」的基礎上進行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批判囊括了台灣政治社會文化等

各種面向的思考由於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和《中華雜誌》趨合這股「反

帝民族意識」的力量在獲得官方認可後達成左右翼結合陳映真的「第三世界

論」帶有「左翼」階級分析色彩但是在「民族使命」驅策下所開展出來的資本

主義批判也就意味著他希望透過批判依附美日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資本主義發

展要台灣學習「第三世界」民族國家抵抗帝國主義的精神唯有掙脫這樣的依

賴發展才能夠使「中國民族」獲得解放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也同樣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思考邏輯下探討台灣政

治經濟發展與美日帝國主義的關係當中也包含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的討論

比如他曾經在一九八二年發表〈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一文探討消費文

明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時指出 資本社會的消費性文明帶來犬馬聲色的世俗性和庸俗性生活和價值體

系消費文明上的「言論自由」連帶地是它的「民主」體制的問題

點便在這一點上鮮明地示唆出來如果說的極端些毋寧是消費文明的

世俗主義和平庸主義巧妙地防止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顛覆也說不定如果

這樣來看色情企業便具有意想不到的政治性格了135 陳映真抨擊消費社會帶來的文明是一種「犬馬聲色的世俗性和庸俗性生活和價值

體系」說不定「巧妙地防止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顛覆」並且將色情企業視為是一

種政治性格包括像是文中所言的「言論自由」「『民主』體制」其實都是資本

主義社會的一部份這也是之後陳映真將台灣文學與消費社會結合起來討論的原

因陳映真進一步指出「漢民族對山地少數民族沒有民族歧視和差別」將原住

民社會被破壞視為是依附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果認為「民族」在這過程中缺乏「對

中國少數民族的科學的態度和團結心從而缺乏正確的少數民族政策」136儘管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7 135 陳映真著〈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

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3 136 陳映真著〈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

132

他試圖釐清美日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對台灣的影響但他之後將之視為破壞「中

國民族」的團結的原因這才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左翼「階級」思考過程中

向「民族」立場的方向位移而「第三世界論」正是要將台灣放在「第三世界」

的視野中學習當中的「民族性」藉此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 那麼一九八年代黨外運動挑戰黨國戒嚴體制時陳映真又是如何透過「第

三世界論」來思索自由與民主的問題呢他認為台灣要向「第三世界」的學習「民

族性」藉此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民主他曾在〈思

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一文中指出 如果索忍尼辛批評甚至反對第三世界人民和「年輕一代和大學生」爭取

真正的民主自由和正義的運動便可能於有意無意之間為第三世界「國

家安全」體制的代言人所利用打擊了在這「國家安全」體制下不斷進行

著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運動的人民137 陳映真認為索忍尼辛有「稍嫌過時的五年代的話語」並且以「宗教性和道德

性的西方批評論」138來看「第三世界」因而上述引文中會指出他的思想「打擊

了在這『國家安全』體制下不斷進行著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運動的人民」對陳映

真而言索忍尼辛的思想無法理解「第三世界」的民族問題因為他和「自由陣

營」的軍事獨裁者一樣將反共和國家安全視為是一個至高的戒律139此外陳映

真在〈醫學和文學上的幾個共同思考〉一文中曾經指出 他們思考著國家民族個人的自由他們思考人應該怎麼活著才像一

個人一個社會應該怎麼樣才能保障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一個國家應該

怎樣才能保持他的獨立民族應該怎樣才能從帝國主義下獲得解放這

些是落後而貧困的第三世界知識份子包括文學家在內所日思夜

考的問題140 陳映真認為「民族應該怎樣才能從帝國主義下獲得解放」是「第三世界」知識份

子在意的問題因此他的「第三世界論」其實就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

值上思索知識份子如何實踐抵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可能只不過這樣的「第

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 137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聽索忍尼辛在台北演講的一些隨想〉《陳

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73 138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9-70 139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9-72 140 陳映真著〈醫學和文學上的幾個共同思考〉《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47

133

三世界」民族理想也就是以中國民族主義來做為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方

式渴望「中國民族」走出不同於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道路 那陳映真如何透過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視野來看待當

下台灣不同類型的知識份子呢他曾經在〈「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

一文當中指出 在充滿著革命與反革命侵略與反侵略殖民主義與反殖民主義複雜鬥爭

的近代現代第三世界歷史運動中第三世界知識份子間發生著相應的

複雜的分化有一部份人投入祖國的獨立和解放的鬥爭有一部份人成為

外來勢力的傀儡而另有一部份人從反抗者轉向成為買辦和鬼影子知識

份子141 文中陳映真區分台灣當下知識份子的標準也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進

行的之所以「第三世界歷史運動中」會有「買辦和鬼影子知識份子」也就是

受到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影響而文中也突顯出陳映真認為真正的民族解放和

真正的獨立自由與民主是必須立基在反帝反殖民的立場上進行對他而言

透過美國來追求人權追求民主與自由的台灣黨外運動並不是真正的民主 因此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也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的

「第三世界論」來批評黨外本土論者沒有正視美國帝國主義的問題他在〈美國

統治下的台灣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一文當中指出 時至今日在整個遼闊的第三世界中幾乎已經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

樣不論在朝在野那樣地對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缺少批判的認識而對

於美國的一切還懷抱著跡近幼稚的幻想而這一切從台灣的反體制運

動的角度來檢討只是愈益顯現出這樣的事實台灣的中產階級黨外運

動至少在目前階段中在歷史思想和文化上是如何的貧困和幼稚如

何在中國東亞和第三世界的近現代史的結構再思考台灣前去的道路

努力從「美國結」和親崇美國輕視第三世界這個二重結構中掙脫出來

在中國歷史的現代中在中國自己的民主自由獨立的運動中爭取自

己的地位恐怕是台灣中產階級黨外運動今後階段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吧142

陳映真認為台灣的黨外運動「對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缺少批判的認識」並沒有

141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14 142 陳映真著〈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

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1

134

像第三世界知識份子一樣「努力從『美國結』和親崇美國輕視第三世界這個

二重結構中掙脫出來」他認為強調「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者並沒有正視美國帝

國主義的問題只是一場「中產階級」的運動比如《夏潮論壇》在一九八四年

三月的革新版則開闢了「台灣結的大體解剖」專欄曾經對於本土論者的「台灣

結」進行批判在一開頭的「編輯部評論」中即指出 我們要求國民黨和黨外擴大你們運動的社會基礎helliphellip其次我們要求

一切人尤其是知識份子認真嚴肅實事求是地研究台灣中國的歷史

研究當前台灣社會的具體現實研究世界體系中台灣和中國之位置從而

尋求台灣和中國的出路helliphellip唯有這樣革新一代的民主運動者才能夠

深入地清算這幾年來台灣中產階級政治運動中所存在的機會主義庸俗主

義宗派主義和遠遠地脫離民眾的偏狹「激進」和驕狂自大的傾向從

而團結一切愛好自由和民主的人民發揮真實的制衡革新的作用143 引文中陳映真「建議」國民黨和黨外「擴大你們運動的社會基礎」「研究世界體

系中台灣和中國之位置從而尋求台灣和中國的出路」也就是站在「民族團結」

的立場上來發言只不過陳映真等人所執著的是促成「中國民族」的「團結」

為何黨外「台灣意識」就不能促成「民族團結」呢在陳映真等人「反帝民族意

識」的立場上要促成「中國民族團結」聯合對抗美日帝國主義才有可能達成

第三世界中國甚至台灣的民主化從而也就在其本質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

之下拒絕承認台灣可能形成一個民族來對抗美日帝國主義的說法 上述是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是在「反帝民族意識」的話語邏輯中開展出

來的他呼籲知識份子正視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向「第三世界」學習「民

族性」要促成台灣內部的「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達到他所

謂的自由與民主因此他不斷抨擊台灣黨外運動是依附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

「中產階級」運動反而漠視黨國戒嚴體制的實質固然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

義對台灣的影響是必須的但陳映真將焦點放在遙遠的帝國主義上認為要促成

「民族團結」來與之對抗這也是他為何出獄後不斷批判「分離主義」因為對

他而言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知識份子正是中國民族不能團結的重要因素

二「第三世界論」在文學批評上的運作過程

陳映真「第三世界論」在文學批評上的運作過程也就是從一九八年代「消

費社會」現象來討論「台灣文學」進行一個二合一式的批判他認為台灣依賴

美日帝國主義而產生「消費社會」並且這個階段「台灣文學」是在這樣的時空

背景下所產生的那麼陳映真如何將「消費社會」視為「台灣文學」的生產條件

143 編輯部〈黨外重大敗北以後helliphellip〉《夏潮論壇》第 2 卷第 1 期1984 年 3 月頁 6

135

呢他在「第三世界論」理論框架下來思考文學並將兩者進行二合一的批判的

過程中他如何進行討論甚至在這過程當中產生什麼樣的問題這是筆者以下

所要討論的部份 (一)「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的二合一批評 陳映真透過「第三世界」視野來思考台灣社會文化與文學的過程在一九

七年代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論者已經開展出來無論是《文季》《夏潮》

等刊物在唐文標尉天驄等知識份子的「民族使命」之下開始思索台灣資本

主義發展與美日帝國主義的關係首先要問的是一九七年代強調「反帝民族

意識」的知識份子如何探討「消費社會」的問題呢此時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電

影與電視文化的興起大眾文學的產生等等在台灣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的一

部份這些成為一九七年代知識菁英所關注的焦點之一比如此時唐文標發表

〈這樣電影那樣電影〉一文一開始就悲觀地指出「我們沒有電影」「沒有

沒有電影文化沒有電影技巧甚至連電影觀眾的資格也夠不上」並且認為「我

們沒有選擇片類的權利所有這些財閥供應的貨色是一樣的且和遙遠和腐敗的

外國財閥相呼應」144唐文標認為台灣當下的電影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墮落他

所關心的問題也包含向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學習比如他透過非洲導演Samb的訪問過程指出 我們看不到他們的電影作品看不到他們怎樣嚴肅地工作他們怎樣掙扎

著帝國主義殘餘的惡勢力怎樣要求並改善社會怎樣學習現代技術而

又怎樣重新團結民族怎樣去面對中世紀以來遺留的老問題helliphellip我們看不

到145 唐文標這段話從「反帝民族意識」下開展出來的第三世界電影的討論認為台灣

因為缺乏這樣的電影而無法從中學習「掙扎著帝國主義殘餘的惡勢力」「要求並

改善社會」「學習現代技術」「重新團結民族」等面向的問題思考他批判當下

台灣當下電影文化的腐敗也意味著這個時期已開展出批判「消費社會」的論述

藉此探討台灣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負面現象因此「消費社會」批判隨著

「回歸現實」的浪潮而開展出來雖然在對抗官方反共文學打開文學與言論的

空間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在這個階段也已開始出現僵化的危機比如尉天驄在〈幔

幕掩飾不了汙垢〉一文中批判現代主義是一種「中產階級的享樂偽善頹廢的

文化」146或是他一九七六年他寫下〈都市青年的迷惘與徬徨〉一文也藉由探

144 唐文標著〈這樣電影那樣電影〉《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5 月

頁 109-110 145 唐文標著〈這樣電影那樣電影〉《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5 月

頁 114 146 尉天驄著〈幔幕掩飾不了汙垢對現代主義的考察〉《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台北

136

討現代文明與文藝之間的關係來抨擊現代主義藝術他指出 科學發達了隨著生產技術的改良和和工業化的推進人們的財富也一天

一天地增多了但是由於人口往都市集中便產生數目愈來愈多的有閒

階級根據學者們(如Thorstein B Veblen)的研究在有閒者之中那些

上流社會的人們是以揮霍奢華炫耀其身份的而中產階級則以不事勞動生

產為其「清高」的條件影響所及便使得社會上充滿矜奇鬥巧的聲色犬

馬生活並由此孕育出以消費促進生產的法則於是一說到城裡人人

們心中所出現的形象便是一群不必親自操勞的享受者了147 尉天驄的論點放在台灣戰後工業化的過程來看將城鄉視為一種對立關係城市

當中是有閒階級與中產階級所構成的「並由此孕育出以消費促進生產的法則」

他延續一九七年代初期現代詩論戰以降批評現代主義是脫離現實的有閒階級

的產物藉此看待台灣工業化發展下的「階級」問題而批判「大眾社會」的問

題可說是知識菁英在「回歸現實」之下產生的一個面向並且這個階段的階級分

析已有僵化的現象由於核心價值在於「民族使命」而不能夠有彈性地辯證地

看待自身與大眾社會文化的關係而在討論過程中將城鄉對立甚至認為現代

社會中的「中產階級」與其文化是一種民族墮落的現象這種基於「反帝民族意

識」思考而產生的危機感到一九八年代尉天驄與陳映真等「反帝民族意識」

論者批判「消費社會」時皆是如此 而一九八年代台灣文學本土論浮出檯面在《文學界》上台灣文學「自主

性」也開始提出面對《文學界》提出台灣文學的「自主性」陳映真則在輔仁

大學發表〈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的演說他透過「第三世界論」來討論

當下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強調的「自主性」以左翼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基礎認為

「消費文化」具有「商品性格」和「庸俗性」的特質148並指出「在『進步』『繁

榮』『現代化』『幸福』這些虛假的觀念下第三世界市場在國際性的行銷計劃

的催眠下一滴滴流出她珍貴的血汁使跨國企業不斷以這血汁肥胖自己」149陳

映真的論點也就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將一九七年代以降批判「大眾

社會」的「庸俗」「中產階級」性質扣合到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造成的影

響從而也就將當下「消費社會」完全視為帝國主義帶來的現代化所產生的他

在文中指出 因此我總以為與其強調台灣文學對大陸中國文學的「自主性」實不

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47 147 尉天驄著〈都市青年的迷惘與徬徨〉《中國論壇》第 1 卷第 12 期1976 年 3 月 25 日頁

7 148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68-70 149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70

137

若從台灣文學中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的同一性中主張台灣文學

連帶地整個第三世界對西歐和東洋富裕國家的「自主性」在理論發

展上更來得正確些150 文章中提出對於台灣文學「自主性」的批評也就是要從「台灣文學中國文學

與第三世界文學的同一性」出發並且以相對於西方或日本的「第三世界」框架

下透過發展自身民族文學與文化「自主性」才會有意義因而認為「黃春明

的日本批判才是從第三世界的心靈對先進國的『自主』意識出發的」151但是

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上試圖將台灣文學「自主性」導向「第

三世界論」的思考框架下並放在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民族文學的「同一性」下

來思考也就有著必然要以「民族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帶來的「消費文化」

才能算是真正的「自主」他以「反帝民族意識」來開展第三世界與帝國主義之

間的文化文學關係的討論生硬而刻板地將「消費社會」視為一個「跨國資本

主義下的產物」並要透過「中國民族」「第三世界」的位置上與之對抗才能獲

得「自主性」因此陳映真的話語邏輯其實仍是奠基在藉由「反帝民族意識」

來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並且在「民族團結」之下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自

由與民主並且因為不能認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台灣民族」立場而試圖以

「消費社會」「第三世界」來談論「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也就是把「中國文學」

放在相對於西方文學的相對位置上來進行對抗但也在這個過程中重新複製了殖

民主義的二分法因而強調要在「民族文學」之下團結起來用以對抗西方墮落

的現代主義文學 其次陳映真也發表〈消費社會和當前台灣文學的諸問題〉一文結合「消

費社會」與「台灣文學」批判並放在「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下來討論當前的文

學問題他認為「台灣文學」這個詞在日據時期已然有之並且從日本統治者的

角度來看是一種「殖民地文學」而現今有人「認為它是相對於『中國文學』

的『台灣文學』這一派人主張台灣文學的特殊點有別於中國文學主張台灣文

學的自主性」152也就將矛頭指向葉石濤等人在《文學界》中所強調的「自主性」

問題陳映真在文中表明不願多做回應但是他反而從當下台灣現階段「消費社

會」來試圖解釋當下台灣文學發展的現象也就延續過去「消費社會」的討論

將之做為文學的生產條件但是卻缺乏辯證性地來框限文學本身的價值他認為

「大眾消費社會」是在科技發展大量生產企業規模增大與行銷發展下所產生

並分析「消費人」的特質153並進一步延伸到批評台灣文學當下的各種問題包

150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72 151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 月頁 72 152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17 153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19-20

138

括「文學作品中思想文化的貧困」「語言的荒蕪」「缺少獨立的文學批評」「未

熟的宗派主義」「讀者作者的精英小集團化」最後透過「消費社會」來指出

台灣文學作家的問題154然而陳映真實際上並沒有正面回應台灣文學的「自主

性」而是認為「台灣作家目前最重要的是從人的復歸出發克服人的異化從

人文主義的回歸去看台灣中國第三世界和全世界的人類」155這和《文季》

創刊號〈發刊的話〉中強調「為人生的文學」說法類似也就是從「民族使命」

的角度來看待文學發展的現象為何不能站在台灣文學本土論的立場上來放眼中

國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這是陳映真一直不願意承認的文學中具有「台灣意識」

的認同問題他持續以「反帝民族意識」的意識形態為核心價值並且在「第三

世界論」的框架下來探討「台灣文學」將外在的政治經濟發展條件做為文學發

展的條件限定文學也就沒有「自主性」與能動性在他的話語邏輯中文學就只

是「時代的產物」而缺乏「作家與文學作品如何回應時代」的討論 一九八四年一月陳映真也發表〈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這篇文

章是他從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回台後的演講內容文章開頭指出「所謂第三世界

國家在國難深重社會破產民窮財盡的處境中卻在文學電影思想和宗

教上都呈現出蓬勃的發展」156而有別於台灣的文學他以一貫的「左翼」階級

分析做為台灣社會背景的討論但他主要透過台灣與「第三世界」的「共同特點」

來將兩者銜接起來 誕生於反帝愛國的文化啟蒙國民運動的第三世界文學和台灣文學有這些

共同特點(一)解決語言問題一方面是以大眾語言代替傳統的貴族語

言另一方面是以民族的大眾語言代替殖民者的外國語言(二)在

內容上主要以揭發和控訴殖民體制下的黑暗與痛苦或批判國人自己的落

後和無知(三)在性質上批判並脫離傳統的貴族僧侶和殖民者的文學157

文中不管是「解決語言問題」「揭發和控訴殖民體制下的黑暗與痛苦或批判國

人自己的落後和無知」或是「脫離傳統的貴族僧侶和殖民者的文學」他在「反

帝民族意識」之下強調「第三世界」文學當中反帝反殖民過程中「民族特性」

的重要性然而這些論點基本上都還是延續著一九七年代中國民族主義者批判

現代主義強調「民族文學」的論點重點還是在於他將這些論點延伸至台灣文

學的批判上他批評台獨作家所謂的「獨特的特性」在反帝反封建民族主義

154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21-22 155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 年 8 月頁

23 156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 年 1 月頁 13 157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 年 1 月頁 18

139

的性格上和第三世界文學比較起來是沒有特性可言的在文學上陳映真也一再

強調「在第三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及其中國屬性」並認為本土論者「喜歡談台灣

『獨特的特性』」卻沒有一個人清楚158他指出「尋求民族團結與和平的堅實基

礎為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做出我們的貢獻」159更為重要他在演講結束前指出 台灣分離主義和戰後台灣新興工商業階層要求參與台灣政治和現實政

治生活中存在的缺點和中共政治上的失敗更和美日兩國內一小部份對

台灣懷抱著政治的經濟的野心企圖中國永久分裂的野心家有複雜而細

緻的關係而台灣文學的分離運動其實是這個島內外現實條件在文學上

的一個反應而已160 陳映真將黨外的「台灣分離主義」與文學上的「台灣文學的分離運動」結合起來

其實是一種化約的討論儘管階級分析中的確須要以社會條件做為文學的物質基

礎來視察但是這種「由上而下」以「理論」套用在「現實」的方式如前面

所言這樣其實缺乏討論作家與文學作品能動性一切都變成是帝國主義與資本

主義支配下的「時代的產物」此外「台灣文學」在這個階段強調兼容並蓄的發

展之下也並非截然和他「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進行區隔他以「第三世

界論」為論述框架「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藉此做為消解「台灣文學」

的說詞實際上政治意識形態的目的大於文學本身的討論因為站在台灣文學本

土論的立場上並非無法在「第三世界論」為框架也並非就不能夠有「反帝民

族意識」陳映真如此批判也就變成以是否「政治正確」為衡量文學的標準 (二)「反帝民族意識」下的「皇民文學」批評 而陳映真之所以會批判「台灣文學」和他批判《台灣文藝》成員「媚日」

傾向有關這些都是在「反帝民族意識」上進行思考的特別是《台灣文藝》當

中積極引介日據時期在台日本人的文學作品比如一九七年代末《台灣文藝》

對於日據時期的「皇民文學」已有所討論鍾肇政曾經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

盲點〉一文中指出他對於皇民文學的看法 以文學而言這種東西當然談不上什麼價值譯介出來應是多餘的然而

在那個時代裡它們確曾存在過即令它們「不能見人」但沒有人能否

認它們的存在既然如此為它們留下一鱗半爪的痕跡豈不也是做為一

個後人的責任嗎但是如果那為作家還在此舉是否使他難堪如果已

158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3 159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6 160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 年 1 月頁 25

140

身故是否構成類似乎鞭屍的舉動161 鍾肇政在鄉土文學論戰後「民族文學」大旗昂揚之際提出探討「皇民文學」的說

法「這種東西當然談不上什麼價值譯介出來應是多餘的」藉此說明「皇民文

學」在反帝反殖民的民族立場下或許無價值可言但當中仍想要保留重新探

討的決心他接著透過文學立場指出「為它們留下一鱗半爪的痕跡豈不也是

做為一個後人的責任嗎」也就意味著要拋開「民族」與「政治」因素從「文

學」角度來重新考察「皇民文學」之後張良澤探討西川滿與中村哲時也就在

《台灣文翼》所鋪展出來的皇民文學討論下進行但是這對於陳映真等具有「反

帝民族意識」的中國民族主義者而言是無法容忍的 而張良澤於一九七九年左右已開始整理日本作家作品成為其日後備受陳映

真與《文季》成員批判的標靶他曾在《民眾日報》發表的〈竹報平安〉一文中

指出「我打算一系列譯介日據時期台灣文學作品同時並及於日人台灣文學

目前已著手翻譯佐藤春夫的『女誡扇奇譚』」162這些戰前在台的日人作家成為

張良澤的研究目標並且逐漸將研究重心從鍾理和吳濁流轉移到西川滿中村

哲等日據時期在台的日本作家身上此外張良澤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五日的《朝

日新聞》上發表〈苦惱的台灣文學〉一文日後成為陳映真回應做為批判台灣

文學的重點張良澤在文章當中指出 開台四百年來身為漢民族一支的台灣人幾乎毫無間斷地在被異族統治

與自己民族間的對立中為了存活下去而百般隱忍陷入三腳怪物的立

場既無向上奮起的勇氣又不甘被當成「狗」和「猪」般看待三腳人

只有一味的苦惱163 張良澤將台灣人比喻為「三腳人」意指台灣人在日本皇民和中國漢民的夾縫中

面臨民族認同上的苦惱這股拋開中國民族主義重新回到文學上來思考日據時期

的皇民文學在一九七年代末期逐漸展開並且也因此引起左翼中國民族主義

者在強烈的「反帝民族意識」之下而被批評「媚日」一九八一年二月陳映真發

表〈思想的荒蕪〉一文批評張良澤這篇文章中所謂的「三腳仔」其實是日據時

期的漢奸介於皇民和漢民的中間人這是一種荒謬的三腳仔台灣文學論 這樣的少數一些人和知識份子自然受到民族的鄙視在大陸他們是「狗

腿子」「漢奸」在台灣他們正是介於「兩腳」的台灣人和「四腳仔」

161 鍾肇政著〈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盲點對「皇民文學」的一個考察〉《台灣文藝》第 63期1979 年 7 月頁 16-17 162 張良澤著〈竹報平安〉《張良澤海外集》彰化彰縣文化1995 年 6 月頁 3 163 張良澤著陳玉燕譯〈苦惱的台灣文學〉《淡水牛津文藝》第 3 期1999 年 4 月 15 日

頁 102

141

(日本統治者)之間的「非人非獸的怪物」即所說的「三腳仔」164 他以「狗腿子」「漢奸」來指出這才是張良澤所說的「三腳仔」的真面目這是

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將「協力」與「反抗」做出二元對立的區分並且進一步

嚴厲地批評張良澤「『台灣與大陸不同』台灣人『沒有很強的民族主義的傳統』

之說是對於本省人最放膽的侮辱和對台灣抗日歷史最無恥的謊言」165他認為

殖民地知識份子分兩種一種是對殖民者的進步崇拜另一種則是具有強烈民族

情感的知識份子166在陳映真的論述邏輯下台灣文學反帝精神的基礎是以中國

祖國為認同主體的民族主義只有漢民族立場才能尋求解放儘管張良澤試圖拋

開中國民族主義來重新挖掘歷史但也因為拋開了政治對文學的影響而單就作家

的文學活動與文學作品來看只站在「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文學本位立

場來詮釋作品也無助於釐清時代與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當然在一九八年

代台灣文學作家評論家之所以會有「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立場這是

時代限制之使然畢竟台灣文學在戰後以來長期被壓抑戰後重新挖掘日據時期

的台灣歷史與文學已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另一方面陳映真站在反帝反殖

民立場下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下批判日本殖民與帝國主義問題時固然值得借

鏡但也因為當中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反而使他重新落入了絕對化的「殖

民」與「被殖民」的二元對立關係甚至將台灣文學發展簡化為被帝國主義宰制

的客體這樣也同樣是無法釐清日據時期在抵抗或協力之外台灣人在面對日本

殖民體制的時候所產生的複雜糾葛 在陳映真發表〈思想的荒蕪〉一文後隔月張良澤在《台灣文藝》發表〈西

川滿書誌〉一文說明自己研究這些日人作家的過程他在文中指出 但偶而向老前輩作家提起便常挨罵罵我怎麼愛上「御用作家」(就像

更早年我研究鍾理和時有人評我只知鍾理和而不知有「他」)當時我

基於「民族大義」動輒便把日據時期作家二分為「愛國作家」與「御用

作家」而對日人作家也同樣二分為「愛台作家」與「欺台作家」當然我

相信老前輩的話為全讀其作品就先把西川滿列入後者人人叫好唯

獨葉老(石濤)不吭聲今日有些年輕評論家步我後塵我應負部份責任167

張良澤不願意像過去因民族立場而「二分為『愛台作家』與『欺台作家』」他強

164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1

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06 165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1

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15 166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1

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08-109 167 張良澤著〈西川滿書誌〉《台灣文藝》第 71 期1981 年 3 月頁 161

142

調自己的研究是要探討歷史的真相但他指出「我還沒找到一句罵台灣人或鄙視

台灣事物的話」168實際上還是以「愛不愛台灣」做為界定西川滿的標準並沒

有真正釐清戰爭體制下西川滿文學與的台灣文學之間的權力關係這已非文字中

是否透露出「愛不愛台灣」所能解決的政治性問題更何況西川滿作品中透露出

台灣是一個「被凝視的他者」西川滿所愛的台灣也只能說是殖民者視角下的陰

性化客體因而陳映真的說法仍是有其道理存在 陳映真以「民族」視角來批判張良澤媚日在一九八四年一月張良澤才進一

步回應他在海外《台灣公論報》上發表〈做一個二腳的台灣人〉一文當中

指出 這一切歷史變化出來的不幸形象從今天起從我們這一代起統統要掃

光我們要自覺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二腳人面對神聖曙光可以屈膝瞻拜

可是面對欺壓他必站立迎接挑戰堂堂正正的二腳人寧願匍匐大地感謝

蒼生也不願向人搖尾乞憐堂堂正正的二腳人必先尊敬自己是一個ldquo人

ldquo人人平等人人相愛牢記心頭169 張良澤的「堂堂正正的二腳人」的論點也就是做為先前陳映真〈思想的荒蕪〉

一文的回應他從「人」的角度出發指出要做一個肯定自我的「二腳的台灣人」

雖然前面指出張良澤的文章仍是有諸多盲點存在但從台灣文學本身來進行「自

我肯定」相對於陳映真以「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來囊括「在台灣的中國文學」

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的這種將自我「他者化」的論述邏輯張良澤這

段話還是有值得肯定的部份然而同年三月《文季》便聚焦在批判張良澤身上

在「編輯室報告」當中指出 在這一期裡我們刊出了許南村先生的「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我們覺

得不管大家對現實有著什麼樣的看法歷史的真實必須尊重台灣文學史

代表在台灣的中國人的那份尊嚴這尊嚴是絕對不容任何人扭曲的日本

佔領台灣時的文化官僚西川滿在大戰結束後曾被宣判為戰犯我們絕不能

因為他說過幾句誇讚台灣風土的話就忘掉他所背負的侵略本質更不能讓

下一代的人認錯歷史真相故刊出這篇辨正的作品170 《文季》的出發點明確是要以「民族」做為領導文學發展的標準因而不斷強調

「我們絕不能因為他說過幾句誇讚台灣風土的話就忘掉他所背負的侵略本質」

其實也就是批判《台灣文藝》成員自鄉土文學論戰以降對於日據時期「皇民文

168 張良澤著〈西川滿書誌〉《台灣文藝》第 71 期1981 年 3 月頁 165 169 張良澤著〈做一個二腳的台灣人〉《張良澤海外集》彰化彰縣文化1995 年 6 月頁

75 170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頁前無頁碼

143

學」進行考察時的「媚日」傾向此時陳映真也發表〈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一

文引用近藤正己《西川滿札記》為參考依據認為張良澤為西川滿開脫為皇民

化戰爭協力的罪嫌他批評張良澤視而不見日本殖民主義的問題因而不認同張

良澤對於西川滿的評價認為張良澤的思想上表現出對日本新舊戰爭體制的溫

存並且認為這種文學論「不要說是從中國人立場即使從所謂『台灣民族』的

立場怕都難於過關吧」171陳映真主要仍是重複先前批判張良澤的觀點並做

為批判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說詞但對於台灣文學本土論者提出的「自主性」並

沒有有效地回應這意味著站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陳映真雖然否認台灣文學本土

論的存在事實但因為《台灣文藝》的部份台灣文學本土論者並不完全否認「台

灣文學」做為「中國文學」「第三世界文學」的一環甚至吸納了陳映真的論點

而使他在這個階段無法確切解釋「台灣文學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的回應直到

一九九年代他再次批判張良澤與陳芳明時同樣將「台灣文學」的產生解釋為

受到日本「奴化」「媚日」銜接起來並予以批判 因此上述陳映真對於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回應也就是站在「反帝民族意

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來探討的他認為帝國主義對於台灣的影響是整

個文學的生產條件之限定並且台灣文學在這樣的生產條件之下並沒有檢討帝

國主義的帶來的問題並沒有所謂「自主性」可言然而《台灣文藝》這個階段

正是要站在文學本位的立場拋開意識形態的枷鎖因為黨國戒嚴體制對於強調

「台灣本土」的思想箝制仍然存在此時「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說法仍

有其積極意義而陳映真認為要透過「第三世界」為借鏡藉此檢討帝國主義的

問題雖然是必須正視的部份但是他在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

界論」進行「消費社會」與「台灣文學」二合一的討論時當中具有強烈的「民

族使命」從而也就僵化地將文學生產完全視為由外在物質基礎條件為限定也

就是將台灣文學完全視為是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下的產物漠視了文學與作

家本身的能動性

三「第三世界論」無法解決的問題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仍有諸多不足之處在上述的討論中也已可見到他

以這套理論在評論當中產生的盲點前面已指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核心價

值與運作過程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試圖「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國

民政府的黨國戒嚴體制也就被放在次要部份甚至在討論過程中產生概念「僵化」

的問題而缺乏辯證思考那麼這個階段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究竟有什麼部份是

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原因在於「第三世界論」也被本土論者質疑或吸收甚

至陳映真也因為「反帝民族意識」所驅策的「第三世界論」還無法反駁本土論者

的台灣歷史解釋這些才是之後陳映真要轉而以「冷戰體制論」來反駁的原因

171 陳映真著〈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頁 4

144

筆者以下分別從黨外運動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如何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

應談起 (一)黨外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應 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反帝民族意識」其實也面臨到諸多問題

無法解決特別是「反帝民族意識」當中濃厚的中國民族主義色彩成為不可動

搖的民族認同在黨外本土論者打開「台灣意識」的言論基礎後這些成為陳映

真等人所無法解釋的問題也因此在「台灣意識論戰」的過程中焦點不斷位移

到民族認同的層面上進行辯駁陳映真曾經指出「為什麼現實生活中互相友愛

互相幫助的青年中要硬生生地分成『中國人』和『台灣人』」172也就是他在

渴望促成「民族團結」的過程中開始思考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導致「中國

民族不能團結」這是他這個階段所無法解釋的課題 陳映真之所以會和黨外本土論者掀起「台灣意識論戰」是因為「反帝民族

意識」當中具有強烈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色彩而引發游勝冠曾經指出「這場

論戰打破了台灣社會避諱談論國家定位的政治禁忌對日後台獨言論的公開打下

一定基礎」173也就是「台獨」言論在黨外運動過程中逐漸衝破官方禁忌只不

過這是陳映真所不樂見的部份一九七年代以降隨著國民政府面臨國際地位

問題而不得不開始思索政權本土化加上台灣內部挑戰黨國體制的黨外運動越來

越蓬勃在「民族認同」與如何達成「民主化」的理念上產生差異而導致「台灣

意識論戰」也就成為黨外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必然結果「台灣意識論戰」的起因

是侯德健前往中國而引起台灣內部對於「台灣意識」的討論陳映真在左翼中

國民族主義立場之下批評黨外運動是依附美日的「中產階級」性質並且以「中

國民族」為「上位意識」引發黨外本土論者的諸多回應 比如陳映真在《前進週刊》寫下〈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一文肯定侯德

健〈龍的傳人〉當中唱出了中國情感陳映真認為侯德健的音樂「從而遠遠地超

越了在悠遠歷史中只不過一朝一代的任何過去的和現在的政治權力」174此外

也由於黨外人士批評侯德健前往中國的聲浪蔚起他進一步批評本土論者思想當

中所蘊含的「台灣意識」認為這是一種可笑幼稚的「被惡用的歷史唯物論」

並且在「中國人=支配民族=支配階級」對「台灣人=被支配民族=被壓迫剝

172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31 173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再興〉《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7 年 6 月頁 248 174 陳映真著〈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4

145

削的階級」的說法之下產生「反華意識」甚至在「布爾喬亞知識份子中蔓延」175

陳映真反對本土論者上述的「歷史唯物論」但一方面他認為黨國體制的箝制下

進行「台灣意識」的討論反而容易造成民族裂痕與矛盾另一方面他也「提

醒」楊祖珺和林正杰即使獨立於官方意識形態在具有「台灣意識」的黨外論

者眼中都不免有「為國民黨作倀的嫌疑」因而「只有婉謝參加『論戰』了」176

當然這與陳映真之後積極回應的情況相反特別是陳映真與戴國煇在論戰期間

不斷抨擊具有「台灣意識」的黨外本土論者沒有檢討帝國主義的問題沒有「第

三世界」視野甚至是黨外運動的「中產階級」性質但是國民政府黨戒嚴體制

的問題他卻不願意正面回應施敏輝之後在〈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

中指出 面對這樣的歷史事實陳映真顯然是非常不願意去看的對他而言他寧

可把台灣納入中國的歷史脈絡裡他寧可只看中國近百年所受帝國主義的

侵略而不願去看過去三百多年台灣利來統治者(包含中國在內)的殖民

事實177 施敏輝指出陳映真「寧可把台灣納入中國的歷史脈絡裡」因為陳映真根本並不

接受不將台灣納入中國之下討論的「台灣意識」此外他的評論中實際上也沒

有具體分析台灣社會的「性質」而是以「階級分析」的「第三世界論」概念框

架來試圖消解「台灣意識」在討論過程中「中國」成為一個在「反帝民族意識」

上抽象的先決條件從上述論爭過程來看黨外試圖改革挑戰黨國體制試圖

撇開糾纏不清的「中國民族」問題而喊出「台灣意識」陳映真則是透過「反帝

民族意識」中強烈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藉此達成「團

結與和平」兩者相較之下反而試圖挑戰黨國體制的黨外人士與本土論者就更

有正視當下台灣現實處境的積極意義 而黨外運動追求台灣民主與自由的路線爭執其實仍是延續一九七年代

「反帝民族意識」與「革新保台」兩種思路的差異特別是強調注視「台灣現實」

的黨外運動刊物部份《亞洲人》曾經刊登在〈「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一

文當中指出 蓋大陸的民主運動和台灣的民主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要向當權者

討回公道人權和法制的中共政權汙衊大陸的民主運動是受資產階級

175 陳映真著〈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6 176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30 177 施敏輝著〈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頁 12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

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146

帝國主義反革命份子和野心份子所操縱而國民黨當局則在各種場合

一再宣稱黨外民主運動是分離主義地域主義野心份子甚至說它是

受台獨匪諜所操縱憑情而論這些都是統治者對付不滿份子的慣用伎

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大陸的不滿份子魏京生傅月華等人雜

誌刊物被中共政府查禁沒收人則被逮捕判處重刑而三十年來台灣的

黨外民主運動者有幾個不是以悲劇收場呢稍加比對我們會發現兩者

的遭遇是多麼相似呀178 文中認為「大陸的民主運動和台灣的民主運動」是相似的並站在肯定台灣民主

化運動的立場批判國民政府用各種名義指控逮捕此外這篇文章更進一步

指出「等到我們享受到了『台灣之春』以後再積極地幫忙大陸青年推動『中

國之春』」179也就是希望以台灣當下的政治現實為優先考量此時黨外運動也

並非沒有強調統一立場的聲音然而陳映真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

世界論」展開討論時也就限定了「必然要」在「民族團結」之下抗拒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與民主也就不願意正視當下台灣黨國戒嚴體

制的問題反而不若其他黨外人士當下對抗黨國戒嚴體制的積極性 陳映真抨擊黨外運動是「中產階級」性質的部份也在「台灣意識論戰」期

間引發諸多討論首先要問的是只有陳映真批評黨外人士「中產階級」性質嗎

《中華雜誌》也曾將黨外界定為「中產階級」性質的運動這個論點主要是由胡

秋原所提出的他曾經在〈大陸與台灣之現狀及其將來〉一文中指出 台灣已有一個安定的中產階級而且他們大多是本省人所謂黨外人士

不僅多係中產階級也多受過高等教育不會喜歡暴力行動趨於極端的

是台獨他們擴大本省人外省人的對立主張台灣「台灣族」之說否認

台灣人是中國人實則三十多年來由於國語教育之普及由於通婚之頻

繁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界線日趨消融而政府也在大量起用本省人180 胡秋原指出黨外運動「安定的中產階級」性質並且認為當中有所謂的極端的「台

獨運動」是「擴大本省人外省人的對立」的來源也就成為《中華雜誌》甚至

是之後陳映真與《夏潮論壇》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批評「台灣意識」「分離

主義」的論述基調陳映真在一九七九年的〈答友人問〉一文中也曾對於「階

級性」表示意見當時他被詢問到關於「台灣民眾要求民主」的問題時認為「不

能把民主問題用『資產階級性』這麼簡單地收拾」並且「中國也同樣缺少資

產階級民主生活的經驗好據以發展成更真實更縱深的人民的無產階級的

178 編輯室筆記〈「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亞洲人》第 4 卷第 1 期1982 年 12 月頁 2 179 編輯室筆記〈「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亞洲人》第 4 卷第 1 期1982 年 12 月頁 2 180 胡秋原著〈大陸與台灣之現狀及其將來七月三十日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講〉《中華

雜誌》第 20 卷第 230 期1982 年 9 月頁 22

147

人民生活」181陳映真對於黨外運動的批評的確是一種「階級」思考但他之後

將黨外與支持黨外的民眾化約成「中產階級」他雖然也支持王拓等人參與黨外

民主運動但是因為黨外運動當中有「分離主義」傾向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

話語也就逐漸往「民族」的方向位移反而不願正視民主運動內部的複雜性 因此只要黨外言論具有「分離主義」意味時陳映真旋即寫下抨擊「台獨」

的評論也就是不斷從左翼「第三世界論」的「階級」思考轉移到「民族」層面

來討論他套用「階級分析」術語來化約黨外運動的複雜性並且鎖定在「一千

八百萬人論」的「中產階級」性質實際上並沒有放在台灣黨外運動過程的現實

脈絡來看從而文章放在中共南韓的政治發展來進行比較透過「第三世界」

的「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黨外政治問題換句話說也正是因為「中國民族」

情感而使他對黨外「台獨傾向」產生焦慮感並認為要從「第三世界」民族解放

歷史來避免視野的「褊狹」這些論點在「台灣意識論戰」中更加明顯比如戴

國煇也曾批評東京台獨運動者廖文毅邱永漢王育德等人的「媚日」心態並

批評高伊哥〈後藤新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一文是「被殖民心態」的展現

他認為「很多中產階級以上的台籍知識份子因在台灣戰後遭受到太多的挫折與

傷痕必然地生起了憎恨以及不滿現狀及反對體制的強烈願望」182戴國煇也

在批評黨外的「一千八百萬人論」的時候指出「我們因為生長於台澎兩島

先天地有被染上『島氣』的可能加上日本的島氣我們很可能負荷雙重『島

氣』的包袱」183換句話說也就是認為台灣黨外運動沒有「廣闊的視野」要

脫離「島氣」將台灣放在世界局勢中來思考然而這樣的「反對體制的強烈願

望」究竟是否只是「很多中產階級以上的台籍知識份子」黨外運動是否果真只

是為具有「台灣意識」本土論者利益服務的政治鬥爭這樣的說法都只是化約了

運動的複雜過程 而對於陳映真抨擊黨外運動當中的「分離主義」傾向黨外的本土論者也有

諸多回應比如鄭明哲曾經指出 說台獨運動是資產階級運動的人必須證明台獨這項主張只符合資產階級

的利益如果不是則我們只能稱之為全民運動或民族運動或其他任

何性質的運動然而台獨運動所主張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這些主張真的只

符合中產階級的利益嗎184

181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35 182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第 2 卷第 1 期1984 年 3 月頁 33 183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第 2 卷第 1 期1984 年 3 月頁 35 184 鄭明哲著〈台獨運動真的是資產階級運動嗎〉頁 125-126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

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148

鄭明哲之所以會對陳映真的論點產生疑問也就是因為陳映真特別在意黨外運動

中強調「台灣意識」的部份如鄭明哲所指出的「台獨運動所主張的具體內容

是什麼這些主張真的只符合中產階級的利益嗎」這些問題是陳映真在以「反

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第三世界論」進行思考時產生的盲點也就是認為必然

要限定在「反帝」的過程中才能達到自由與民主話語中不願意正視當下台灣政

治現實中的壓迫關係此外黃連德也曾經指出「千萬不要執著於一組與特定

的經濟社會體之人民的現實需求以及歷史經驗都不符合的記憶和情感來否定當

地人民自己決定其政治身份的權利」185對於陳映真而言固然以「第三世界論」

進行階級分析批判美日帝國主義也是必須的但他更為在意的是「台灣意識」

浮上檯面的問題這也是他在階級分析的過程中對於「中國民族」未來的焦慮

感更甚於「階級利益」的思考的證明因為他批判黨外運動的「中產階級」的話

語背後真正在意的是「台籍」知識份子沒有促成團結「中國民族」來「反帝」

這樣的話語邏輯也就在「第三世界論」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的「民族使命」

中展開 (二)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吸收與質疑 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於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有諸多回應除了上述黨

外本土論者批判長期支配台灣的「中國意識」並以「中產階級」運動化約挑戰

黨國戒嚴體制追求民主與自由的過程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則指出陳映真「第三

世界論」當中可借鏡吸收的部份並且也有反思「第三世界論」的聲音出現

筆者一下進一步探討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吸收與質疑 一九八年代台灣定位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成為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在「自

主性」與「民族使命」的交叉口上面臨選擇的問題一方面新生代作家彭瑞金

在〈八年代台灣的寫實小說〉當中檢討過去的寫實主義文學的問題認為「這

和教條主義引導的愛國文學一樣將是八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上的隱憂」

並且懷疑寫實主義「是否有足夠的持續力量延長為八年代台灣文壇的主力」186但是他並非要完全否認寫實主義的重要性而是「八年代仍然堅持寫實文

學為唯一的形式則是沒有必要的固執」187彭瑞金試圖尋找在強調寫實主義之外

的文學發展空間做為因應當下環境變遷的現實來考量並且逐漸和一九七年

代以降以「民族本位」立場開展出來的「民族文學」產生差異 另一方面詹宏志在一九八一年一月《書評書目》上發表〈兩種文學心靈

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將台灣視為是「邊疆文學」他感慨地指出邊

185 黃連德著〈洗掉中國昏熱症的「科學」粧吧〉頁 149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

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186 彭瑞金著〈八年代的台灣寫實小說〉《台灣文藝》第 70 期1980 年 12 月頁 215 187 彭瑞金著〈八年代的台灣寫實小說〉《台灣文藝》第 70 期1980 年 12 月頁 231

149

疆文學意味著「遠離了中國的中心遠離了中國人的問題與情感充滿異國情調

只提供浪漫夢幻與遐思的材料」188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要反對中國文學而是「除

非我們能用一種歷史性的眼光來反省自己的創作活動否則很多努力將流於徒

然」189上述兩位論者的不同反應其實也都說明了鄉土文學在論戰之後被官方

收編在「民族文學」之下旋即喪失其因應現實的能力的問題前者指出寫實文

學教條化的問題後者則是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產生「在台灣的中國文學」被邊

緣化的憂慮游勝冠指出 彭詹兩位新生代評論家一位繼承了葉石濤的台灣立場排除了民族主

義對台灣文學的作用一位與陳映真同樣站在中國立場考察了台灣文學

必定淪為中國文學支流這個無可逃脫的命運彭詹兩人的文章雖非刻意

針鋒相對但卻將葉陳兩人台灣立場中國立場的對立延續下來190 游勝冠指出「葉陳兩人台灣立場中國立場的對立延續下來」也就是在新生

代當中也延續著葉石濤與陳映真不同「民族」認同的文學思考方向而在這段期

間也產生「南北分裂」的謠言《台灣文藝》之後也澄清這是不實的消息191但

文壇上內部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齟齬已然逐漸浮現 一九八一年七月《台灣文藝》刊登「台灣文學的方向座談會」當中包括彭

瑞金李喬宋澤萊與詹宏志等人的討論這場座談會「既不能釐清邊疆文學論

背後意識形態的問題也無法明確指出面對『邊疆文學』的歷史悲運台灣文學

應該的走向」192比如同樣代表新生代的宋澤萊此時他發表〈文學十日談〉一

文積極吸納中國民族主義者的「第三世界」觀點他透過日據時期反帝反殖

民的作家作品以及戰後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來說明台灣文學的價值 在這種傳統中台灣的文學價值就隱約可見了它豈不在(一)擺脫弱

小民族的桎梏(二)朝向富足的天地的大道上邁進基本上台灣文學

是屈於所謂的「第三世界」的既不類歐美及其附庸更不類蘇共及其邦

188 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第 93 期1981年 1 月 1 日頁 24 189 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第 93 期1981年 1 月 1 日頁 32 190 游勝冠著〈七年代以後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335 191 比如彭瑞金在批判當下文學問題時指出「我們創造不出什麼理論第三世界文學民族文

學鄉土文學helliphellip這些是不能算文學流派的helliphellip八年代初期好事者謠傳鄉土派有南北分裂

的說法吳德山將南葉北陳的主要文學觀點列表比較發現他們幾乎是同調無隙可乘這也是

一個台灣文學沒有理論只有現實的例子」彭瑞金著〈台灣文學的敵人在哪裡〉《台灣文

藝》第 97 期1985 年 11 月頁 26-27 192 游勝冠著〈七年代以後台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337

150

國台灣文學有她的獨特經驗在血淚中提供了未來即將邁向自主的第三

世界國家一種寶貴的範例而有那一個人膽敢宣稱台灣文學是一種「支脈

的」「附屬品的」文學呢193 宋澤萊站在本土論者的立場上將台灣文學視為「邁向自主的第三世界國家一種

寶貴的範例」也就意味著這個階段本土論者已說明了第三世界和台灣文學之間

並不相衝突無論是以「中國文學」或是「台灣文學」為基礎均還是可以透過

「第三世界」來審視自身的主體位置只不過這是陳映真所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如本章第一節所述他反對未能上升至中國民族整體的台灣文學並強調民族文

學的「第三世界」性質就算是站在「台灣文學本土論」的位置來上升至「第三

世界」視野這也並非陳映真所樂見的部份 而一九八二年《文學界》雜誌創刊並開始定位「台灣文學」的問題但也

並非要截然否定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論點葉石濤曾在〈台灣小說的遠景〉指出 我以為台灣的小說應整合傳統的本土的外來的各種文化價值系統發

展富於自主性(Originality)的小說台灣文學是居住在台灣島上的中國人建

立的文學雖然同屬於中國人創造的文學但是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

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考型態都有顯著的不同194 葉石濤在不否認台灣做為中國一部份的前提下提出「自主性」的看法認為「台

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考型態都有顯著的不同」也就

是在一九七年代陳映真以「民族文學」將台灣文學納入中國文學的前提下認

為「所以台灣的小說應注重地方色彩濃厚自主性強烈的表現並不意味著台灣作

家要建立脫離民族性格的文學」195此外葉石濤甚至也吸納了《中華雜誌》胡

秋原的「超越前進論」的觀點認為「從沈雁冰巴金林語堂以至於張愛玲

白先勇前仆後繼結果都未能『超越而前進』」196而這些作家之所以無法「超

越前進」也就是因為五四以降的作家肯定「西化」道路而無法自我肯定葉石

濤在不直接挑戰陳映真等中國民族主義者「民族文學」的論述邏輯下延伸〈台

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當中尋找台灣文學「特殊性」的基礎透過「自主性」來尋

找另一個建立詮釋台灣文學的空間同樣在創刊號的〈編後記〉中也指出「我

們仍然覺得台灣文學離開『自主化』的道路頗有一段距離」認為要肯定台灣文

學的自我並批判「空洞的神話架構上來號令叱吒的文學」197也就意味著台灣

戰後因反共政治干預文學發展是這個階段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回到「文學本位」

193 宋澤萊著〈文學十日談〉《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 年 7 月 1 日頁 253 194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 195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 196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3 197 編輯室〈編後記〉《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21

151

立基在台灣文學「自主性」的基礎上重新開展文學道路 此時葉石濤也積極地將戰後以來的文學納入其台灣文學的思考範圍中包括

一九七年代被收編入民族文學旗幟下的鄉土文學甚至是陳映真的「第三世界

文學論」葉石濤指出

這種抵抗精神在古代往往是情緒性的抗拒異民族侵略的民族主義但是在

近代卻是世界性的跟第三世界的廣大窮苦人民聯合在一起的較理性的

民族主義我們不願這一塊美麗的土地在新殖民主義的滲透下變成帝國主

義肆意吞噬的一塊肥肉這塊土地永遠屬於和民族後裔生存的空間我們

立誓建設這塊土地為人間的樂土198 葉石濤在一九八年代並沒有否認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一文中的「第

三世界」觀點當中以「民族文學」為前提並納入「第三世界」的思考範疇下

認為反抗侵略的民族主義是「世界性的跟第三世界的廣大窮苦人民聯合在一起

的較理性的民族主義」在不反駁過去中國民族主義者「反帝民族意識」的前

提之下強調台灣文學的特殊性因此他認為「從日據時期新文學運動的開展到

現在這個時空為止台灣文學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一環從沒有成為外國文學的附

庸」199葉石濤雖然在「統獨」的「民族」立場上沒有表態但是他和傳統本土

論者在避開政治干預文學發展的前提上來確立台灣文學的自主性還是具有積極

意義存在因為在戰後國民政府長期壓抑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脈絡下台灣文學被

放置在中國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如果強調「台灣文學」很容易被扣上「分離主

義」文學的帽子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一文就是以中國「民族文學」

來檢視台灣文學中的「分離主義」成份的例子此外這個階段葉石濤已開始著

手撰寫《台灣文學史綱》並且積極地將戰後各家作品納入「台灣文學」的思考

範疇下同樣在《笠》《台灣文藝》的成員也逐漸提倡台灣作家的本土意識甚

至不斷地開闢專欄探討拉丁美洲非洲等第三世界的作家及作品也就是一方

面試圖拋開中國民族主義者僵化的二元對立的論點另一方面也積極吸納當中有

益於台灣文學發展的「第三世界」文學的視野

而陳映真與《台灣文藝》之間的矛盾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已然形成雖然他

不斷以「第三世界論」來抨擊台灣文學本土論者但本土論者也積極吸收與回應

雖然此時《台灣文藝》也刊登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以及高天生訪問

陳映真的文字稿但此時「中國文學」和「台灣文學」已被陳映真對立起來面

對陳映真等人以「反帝民族意識」來批判台灣文學李喬在一九八三年一月發表

198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文學界》第 8 期1983 年 11 月頁 1 199 葉石濤著〈我看台灣小說界〉《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 年 6 月

頁 5

152

〈文學的鄉土性與世界性〉認為「文學上的地方主義應是全國性的世界性文

學的第一步」認為生活在台灣的作家要先從濁水溪曾文溪寫起否則會很虛

假200此外李喬七月還發表〈台灣文學正解〉一文則指出當下批判台灣文學

自主性與本土化的現象但他也質疑「自主性本土化論者」與「第三世界論者」

是否今後必然水火不容批評當下的知識份子和作家不要「小台灣小心眼」201

上述李喬的論點並非在於要否認「第三世界論」認為這些不同的文學思路仍是

有兼容並蓄存在的可能性儘管《台灣文藝》此時抱持「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

治」的立場甚但是黨國戒嚴體制下長期以反共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壓抑台灣

文學是無可否認的既存事實這樣的台灣文學主體立場就有了抵抗的意味存在 此外彭瑞金也曾在一九八四年元旦的《台灣時報》副刊上反思關於第三世

界文學的課題他在〈拾荒的年代〉一文當中指出 我們懷疑我們在狼吞虎嚥「非洲文學」「拉丁美洲文學」之際是否想到

對這些具備濃厚地域色彩民族色彩的文學產生的歷史地理背景知道多

少甚至是否想到誠懇地從根去認識它回省一下我們的世界文學知識

我們是否已經可以了無愧疚地把舊俄文學歐洲文學西方現代文學這些

名詞津津樂道地掛在嘴上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文學花蝴蝶似的歷史傳

統似乎還看不出有一絲定著的跡象對打「放眼第三世界文學」牌拯救

台灣文學的孱弱萎縮短視的期望我保持悲觀的看法如果我們不能

以謙虛踏實的從根做起的心情接納「世界文壇」的信息恐怕這番願

望不但敲不醒洗不清反徒然亂人心意202 彭瑞金站在台灣文學「自主性」的位置上強調要「從根做起」並對於「打『放

眼第三世界文學』牌拯救台灣文學的孱弱萎縮短視」抱持悲觀的看法但此

時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強調「自主性」的過程中在不完全排斥「第三世界論」的

論述框架與「反帝民族意識」的前提下還是試圖將陳映真的觀點納進來思考

它逐漸發展為一個具有特殊性的強調在地性與自主性的文學 而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宋冬陽也在《台灣文藝》上發表〈現階段台灣

文學本土化的問題〉一文做為對陳映真試圖以「第三世界論」消解「台灣文學」

的回應他從鄉土文學論戰期間葉石濤與陳映真的兩種理論談起並批判陳映真

以自身「中國民族」立場的「主觀願望」來批判「台灣意識」文中指出 客觀歷史的發展絕對不會按照陳映真個人的主觀願望去進行他以二分

200 李喬著〈文學的鄉土性與世界性〉《台灣文藝》第 80 期1983 年 1 月頁 18 201 李喬著〈台灣文學正解〉《台灣文藝》第 83 期1983 年 7 月頁 7 202 彭瑞金著〈拾荒的年代〉《台灣文學沉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 年 6 月頁

32

153

法來解釋日據時期的兩種政治意識都市裡的「台灣意識」和農村中的「中

國意識」可以說完全不符合史實在日據時期台灣農民比任何一個社

會階級還要早受到殖民者的壓榨剝削正因為如此近代有意識的農民運

動領先了工人運動和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台灣農民的反抗行動絕對是

「反帝反封建」的但是從血跡斑斑的史實中我們並沒有看到「以中

國為取向的民族主義的性質」在激烈的抗爭過程中台灣農民所要求的

是他們自己土地的解放他們如何能夠提出「解放中國」的要求呢203 宋冬陽所批評的「他以二分法來解釋日據時期的兩種政治意識」也就是陳映真

在粗糙的階級分析下以簡化的「都市裡的『台灣意識』和農村中的『中國意識』」

二分法來視察日據時期台灣的反抗運動宋冬陽質疑陳映真「以中國為取向的民

族主義的性質」的說法也就是在質疑這背後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運作另

一方面宋冬陽不否認「台灣農民的反抗行動絕對是『反帝反封建』的」也

就意味著「反帝民族意識」開展出來的「第三世界論」和本土論不相衝突但這

在雙方已形成「民族」意識形態上的對壘的前提上對於中國民族主義者而言是

無法接受的說詞他指出「台灣文學本土論」與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並非是

相對立的並將台灣文學也視為反帝反封建的一環認為陳映真的論述「這並

不能說提倡本土文學的作家對跨國企業的影響『渾然不覺』」並且可視為「為台

灣本土文學論做了最好的補充」204並且批評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實際上是

「把台灣文學納入第三世界文學的範疇之後最後仍可歸出『台灣文學是中國

文學的一部份』之結論」205 上述這些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吸收與回應挑戰了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當

中「反帝民族意識」所蘊涵的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為何「台灣文學」就沒有「第

三世界」視野這些一定要在「反帝」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嗎站在「第三世界」

反帝反殖民的立場的確為文學評論帶來一種新的視野但是陳映真以強烈的「民

族使命」來看待「消費社會」下的台灣文學認為作家在「消費社會」下產生文

學的荒蕪與貧乏要透過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能達到所謂的「自主」其

實這正是作家被各種意識形態枷鎖所束縛的證明反而缺乏文學家與文學作品本

身的「自主」意義因為不管是什麼樣性質的文學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而有其

形成的物質基礎評論者固然有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來詮釋這些作品的過程但是

如何不以外在社會條件的物質基礎來化約文學本身的性質賦予文學家創作各種

題材的「自主性」而非像過去黨國戒嚴體制下以意識形態來限制文學發展的可

能這些是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當中所缺乏的部份雖然台灣文學本土論者

也不全然否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義但是陳映真對於文學中的「台灣意

203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17-18 204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31 205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28

154

識」特別敏感因而要以「第三世界論」來強調台灣文學本土論者沒有「第三世

界」視野當中最關鍵的部份還是因為他認為台灣文學作家沒有「中國文學」與

「第三世界文學」的「民族使命」但是為何文學中也會產生「台灣意識」挑戰

中國民族敘事「台灣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些是陳映真這個階段百思而

不得其解的課題 透過本節分析筆者指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話語邏輯與運作過程以

及黨外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對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回應陳映真的「第三世

界論」話語邏輯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所展開他以左翼階級分析的

方式進行評論強調要學習「第三世界」的「民族性」促成「民族團結」來達

成挑戰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目標才有所謂真正的自由與民主 而陳映真「第三世界論」也就成為這個階段的論述框架藉此批評台灣政治

經濟社會文化與文學等各個層面但是「第三世界論」當中強烈的「民族使

命」也使得他在階級分析的論述形式之內以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為先導不

斷透過「民族」視角來詮釋一九八年代台灣的問題在他的評論過程中強調

黨外「中產階級」性質批評「台灣文學」是在「消費社會」下產生的這些都

是在「反帝民族意識」下的話語運作過程從而也就以必須要在對抗帝國主義與

資本主義的前提下來限定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文學發展的可能性雖

然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帶來重新思索台灣內部各種問題的一個途徑但是

正是因為中國民族主義立場大過於階級立場他無法解釋究竟為何會有「台灣意

識」「台灣意識」是如何產生的要如何消解本土論者的說法這些就必須回

到戰後初期的歷史來闡釋這是陳映真之後積極建構「冷戰體制論」試圖重新

銜街兩岸戰後的歷史關係就必須重新思考戰後初期台灣與中國分斷的起點藉

此解釋「台灣意識」與「分離主義」的形成原因

155

第四節 小結

陳映真出獄後旋即銜接上「回歸現實」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並且到「台

灣意識論戰」期間以「第三世界論」來回應本土論者在這個過程中他除了和

《中華雜誌》的「反帝民族意識」進行左右翼結合隨著一九八年代民主化

運動的過程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基礎上開展「第三世界論」藉此批判依附

帝國主義的「中產階級」性質的黨外運動並且也更加側重批判「消費社會」

與「台灣意識」他在這個階段試圖以「第三世界論」反駁黨外「台灣意識」與

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自主性」並且透過小說來「證明」台灣在「資本主義消

費社會下的民族異化過程」他出獄後的「反帝民族意識」是其核心價值而「階

級分析」則是做為論述的呈現形式並且透過「第三世界論」的論述框架來囊括

整體也因此陳映真實際上「民族」思考大於「左翼」階級分析並且在概念

先行的情況下這套論述也就將台灣民主化運動以是否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為

判斷標準這些是他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時在評論過程中產生的盲點 在本章第一節部份筆者首先從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的兩條道路談起

探討陳映真鄉土文學論戰期間開展出來的民族主義論述陳映真在鄉土文學論戰

期間在左翼「反帝民族意識」上強調「民族文學」藉此做為批判文學上受西

化帝國主義的影響此外陳映真也開始批評台灣文學當中沒有上升至「中國

文學」「第三世界文學」的「分離主義」此時他在「左翼」階級分析的過程中

「第三世界」觀點開始浮現但是在批評「分離主義」時也就轉而到以中國民

族主義來壓制台灣文學因此陳映真的「左翼」階級思考也就因為「反帝民族

意識」中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不斷往「民族」的方向位移並且在這個過程中

陳映真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邏輯也還是將自身「中國民族」固著在相對於西

方的「他者」位置上 第二節以討論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為主藉此說明陳映真這個

階段的作品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來鋪展「民族在跨國資本主義下的

異化過程」陳映真出獄後寫下〈賀大哥〉來「澄清」早期民族理想之後開展

出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實際上仍是以絕對化的「東西對立」框架來呈現

民族主義話語邏輯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放在「第三世界」的視野下來批判「跨國

資本主義」的問題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民族異化』的過程」才是這系列作

品的焦點所在也就是「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運作的過程中解決「民族」問題

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是陳映真小說的核心焦點只

不過在小說的話與運作過程中也就以「民族使命」來策動「階級思考」並且

在試圖解決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問題的過程中塑造絕對化的「東西對立」甚至

一方面想要消除「省籍」差異來達成「民族團結」另一方面卻又將「省籍」形

象刻板化本質化

156

157

第三節則是總結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的意涵運作與回應

他的「第三世界論」在「反帝民族意識」的邏輯之下將台灣黨外運動與台灣文

學視為依附帝國主義發展下的產物認為唯有向「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民的「民

族性」學習強調台灣內部要達成「民族團結」藉此與帝國主義文化相抗衡才

有所謂的自由與民主因此在黨外運動蓬勃發展期間陳映真透過「第三世界論」

抨擊黨外運動依附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中產階級」性質在文學方面

陳映真認為台灣在依附帝國主義發展出來的「消費社會」宰制了文學的發展過

程因此將「消費社會」視為「台灣文學」的生產條件來審視因此他認為要向

「第三世界文學」學習強調「第三世界文學當中的「民族性」來對抗帝國主義

文化才算是真正的「自主」再次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面臨黨外本土

論者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質疑與回應特別是陳映真「第三世界論」在不斷從

「階級」位移到「民族」的思考過程中在話語邏輯當中也就必然要以中國民族

主義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從而也就限定了台灣民主化

道路的過程並且將黨外運動化約地視為「中產階級」性質而不承認黨外運動挑

戰黨國戒嚴體制的目標並且將焦點轉移到批評「台灣意識」的問題上而在文

學方面當台灣文學提出「自主性」時也正是因為長期以來台灣文學被壓抑所

造成的結果提出「自主性」的說法也就有著現實與抵抗的意味並且台灣文學

本土論者也並非否認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因為承認「台灣意識」強調台灣

文學的「自主性」也並非不能夠上升至「第三世界論」的思考框架來看陳映

真反而將自身強調的「民族文學」放在一個以「邊緣」對抗「中心」的絕對位置

上甚至這個權力關係問題也就落在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問題而非黨國戒

嚴體制長期對於文藝創作本身的干預因此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的運作過

程中對於台灣內部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感到困惑並且之後亟欲思考建立

另一套論述來消解它也就逐漸放棄了「第三世界論」轉而以「冷戰體制論」

來解釋 透過本章的分析筆者所要指出的是「反帝民族意識」才是陳映真「第三世

界論」運作過程中的核心價值所在他在「第三世界論」框架當中不斷將「中國

民族」本質化刻板化甚至在「反帝民族意識」的前提下不斷從「階級」位

移到「民族」的思考上他的「第三世界論」在僵化的「左翼」階級分析過程當

中不斷透過將自身邊緣化他者化來完成其「反帝民族意識」話語並且絕對化

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權力宰制問題然而也正因為這套論述無法消解黨外「台

灣意識」也並非和「台灣文學本土論」相悖這也是他在下一波「民族」追尋

道路上透過《人間》雜誌來建構「冷戰體制論」甚至是一九九年代的「台

灣社會性質論」藉此來消解「台灣意識」「本土論」

第四章 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與「台灣社會性質論」

陳映真在《人間》雜誌創刊之後逐漸形成他的「冷戰體制論」並且在一九

九年代發展出「台灣社會性質論」而陳映真之所以需要這兩套論述乃是因

為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的「第三世界論」無法消解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

儘管他在《夏潮論壇》上對本土論者進行批判但因為「第三世界論」並非和本

土論者的理念衝突因此再次尋找另一個能夠消解本土論者「台灣意識」的論述

對他而言就變得格外重要這兩套論述試圖掌握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發展他透

過南韓民主化運動經驗中所批判的「分斷體制論」來形塑「冷戰體制論」並且

「冷戰體制論」做為「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此外一九九年代後他將自

身銜接上馬克思主義者的位置來進行日據時期以降的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的「界

定」一步步將出獄後的「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與「分離主義」批判進行「總結」 陳映真從「冷戰體制論」到「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開展期間政治性格也越

來越鮮明做為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來抨擊本土論者「冷戰體制論」試

圖解釋台灣在美蘇冷戰期間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所帶來的弊害並且遺忘了

「國共分斷」的歷史而「台灣社會性質論」則是透過馬克思主義思考來進行歷

史階段的分期藉此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只不過一九九年代之後陳

映真論述當中的「中國統一論」也就越來越鮮明無論是探討台灣的政治經濟

文化或文學在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先導之下來檢視台灣本土化的過程並

且強調未來「中國統一」「民族經濟」的討論而非真正考察政治經濟發展之下

的「階級」問題從而也就在「中國統一」的政治理念下決定他的批評走向其

次也因為他長期以來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關係來探討台灣被殖民歷史

從而也就忽略了台灣歷史與文學當中的複雜性因此陳映真這兩套論述在時代

脈絡下的開展過程是什麼論述開展過程中民族主義話語如何運作也就是本

章所要處理的部份 筆者首先從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如何思考「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藉

此掌握陳映真「冷戰體制論」思索如何回應本土論者解釋「台灣意識」的生成

背景的起點其次筆者在第二節討論陳映真如何透過《人間》成員為他奠定的

台灣現實分析基礎來形塑他的「冷戰體制論」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如何展開

評論語小說創作最後第三節則是探討陳映真一九九年代後如何建構「台灣

社會性質論」以及和本土論者的論戰過程

158

第一節 銜接台灣與中國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

東愚做事老練卡特訪韓時他跟一個傳教士放火燒歡迎拱門對幫助獨

裁政權的美國表達抗議他們三個一組去解決豎立在第二漢江橋與光化門

的拱門卡特訪韓前一天的晚上七點鐘是行動的時間偏偏下起雨來

不是什麼大雨拱門上裝飾的薄板卻被浸濕了負責漢江橋的小組準備了

汽油潑上汽油後卻怎麼點火也點不著光化門東愚這一組在國際戲院

舊址前面的麵包店等待行動的時刻東愚外衣的暗袋裡準備了兩罐打火機

油helliphellip那天晚上拱門的大部分被燒焦了但是從清晨修補工程就開始了

到了上班時間就出現了一個據說比原來色彩更為鮮明的拱門我們真可

以說是以卵擊石1 一九七年代隨著黨外運動挑戰國民政府戒嚴體制強調政治改革與人權自

由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則是以「反帝民族意識」強調「民族團結」對抗帝國

主義與資本主義來達成民主化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初期除了以「第三世界

論」進行批判之外一方面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另一方面戰後初期的左

翼歷史成為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的橋樑加上之後《人間》成員的時事評

論陳映真便能夠將先前「第三世界論」開展出來的「消費社會」批判「台灣

意識」批判總結為「冷戰體制論」而他在一九八年代如何和《中華雜誌》思

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思索戰後初期「左翼」知識份子的

問題這個階段他探討戰後初期「左翼」歷史加上「第三世界論」的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批判成為在《人間》時期「冷戰體制論」的重要基礎 陳映真出獄之後雖然銜接上「回歸現實」當中的「反帝民族意識」來開展「第

三世界論」但他逐漸和《中華雜誌》趨合藉由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

「民族」問題來看當下台灣政治發展此時他已經歷過「民主台灣聯盟」案與「十

三事件」在以「第三世界論」批判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思索「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的過程中對陳映真而言最大的阻力還是「台灣意識」這也是之後他奠

基在這兩者的基礎上思索「冷戰體制論」藉此解釋戰後政治經濟與歷史的發

展脈絡黃皙暎《悠悠家園》中曾經描繪崔東愚等青年知識份子「對幫助獨裁政

權的美國表達抗議」這批南韓青年是立基在對抗「獨裁政權」的基礎上批判美

國陳映真同樣是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當中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要透過「民

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侵略達到他理想中的自由與民主只不

過在這個過程中陳映真面臨到強調「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者的挑戰除了「第

三世界論」受到本土論者的吸收或質疑他開始思索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

對他而言要回應台灣內部具有「台灣意識」的敵人就必須回到如何解釋戰後初

1 黃皙暎著陳寧寧譯《悠悠家園》台北INK 出版社2002 年 7 月頁 82-83

159

期的歷史解釋上才會形成之後的「冷戰體制論」 而本節將陳映真放回到時代脈絡之下探討他在此時如何處理戰後初期台灣

歷史問題做為理解陳映真之後建構「冷戰體制論」的源頭筆者以下先探討陳

映真如何和《中華雜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以及這樣的論述在黨外運

動過程當中其實無法促成「民族團結」其次筆者進一步指出《中華雜誌》在

這個階段如何探討一九三年代以降的「左翼」問題以及「左翼」知識份子在

不同時代中面臨的處境最後探討陳映真書寫戰後初期經驗的〈鈴鐺花〉和〈山

路〉這些是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期間的另一個思考面向也正是因為要消

解「台灣意識」對陳映真而言重新思考台灣與中國歷史的關係就變得格外重

要同時也是日後建構「冷戰體制論」的來源

一另一種民主化思路從《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

陳映真思索「冷戰體制論」的起點是基於思索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

係而來這和《中華雜誌》在鄉土文學論戰後探討「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相關

如第三章第三節指出陳映真以「第三世界論」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過程

中來促成「民族團結」面臨到一九八年代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諸多阻力甚

至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無法解釋為何會產生「台灣意識」對於陳映真

等人而言唯有重新探討戰後初期歷史重新思索台灣和中國分離的歷史脈絡

才能破除台灣內部的「台灣意識」與「分離主義」因此筆者以下先探討《中華

雜誌》如何思考「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程並進一步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

誌》想要促成「民族團結」所面臨到的阻力 (一)《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考 隨著《夏潮》在一九七九年初被查禁後陳映真主要活躍於《中華雜誌》

並專注在黨外運動的問題上此時台灣面臨時代當中新一波政治轉型除了台灣

與美國斷交美國承認中共此時又面臨中共文革後的改革開放國民政府在國

際政治上日益孤立另一方面一九七七年中壢事件後從中山堂事件中泰賓

館事件一直到美麗島事件雖然黨外與社會運動越來越活躍黨外內部也因為路

線不同在美麗島事件後逐漸分化認同「台灣」或是「中國」的問題也逐漸浮

上檯面 一九七八年底美國和台灣斷交是台灣歷史上重大的國際事件之一然而對

於中國民族主義者而言這是重新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重要契機在台

灣內部普遍因為和美國斷交而產生危機感時《中華雜誌》卻有不同的意見出現

隔年一月《中華雜誌》登出「美國承認中共對我絕交」專號胡秋原發表〈從

160

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始〉一文來回應社會大眾對於台美斷交一事

的焦慮他在文中指出 我的總答覆即如講題所言「從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

始」於是美國絕交便是好事不是壞事但好壞決於前提如還不能根絕

崇洋媚外之心後果之悲慘就不忍說了2 胡秋原認為與美國斷交「是好事不是壞事」但必須要有「根絕崇洋媚外之心」

為前提才能夠走出「中國民族」自己的道路也就意味著《中華雜誌》對於美

國「主動」拋棄和國民政府之間的關係抱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再次喚醒中國民

族意識的轉機此時陳映真也發表〈斷交後的隨想〉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

談「中美斷交」的問題他肯定國民政府「維持憲政保障民主體制重視人權」

並且批判美國長期支配第三世界各國導致「民族性格的卑屈化猥瑣化和奴才

化」的結果3要藉此促進兩岸的中國人邁向自由化與民主化而不是造成「破

壞性的混亂」4因此陳映真這篇文章一方面對於國民政府和美國脫離關係表

示樂觀一方面又對於黨外運動抱持質疑態度這也說明了陳映真此時在胡秋原

「超越前進論」的邏輯下思考「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問題從而也就要和黨外

的「台獨傾向」保持距離 那麼胡秋原的「超越前進論」是什麼呢胡秋原曾指出自己思想有三個時

期包括「反帝國主義文化」「復興中國文化或創造中國新文化」「超越傳統主

義西化主義俄化主義而前進」這是其「超越前進論」具有連貫性的思考母

題5他認為中國問題必須中國人自己解決因而要研究改變中國大陸的方案「我

們說的國民會議就是和平轉變大陸的方案這會議也就要探索和解凍這些團體來

構成」6這是在思考整個「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對於《中

華雜誌》而言此時兩岸「統一」之路似乎邁進了一大步而在「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的遠景下開始著手探討中國文革後的政治民主化問題以及檢視黨外「台

獨傾向」 首先是對於文革後的兩岸政治問題的思考上《中華雜誌》除了持續關切中

共的政治發展外也開始思索兩岸統一之路《中華雜誌》的立場自然是以中國

2 胡秋原著〈從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始〉《中華雜誌》第 17 卷第 186 期1979年 1 月頁 9 3 陳映真著〈斷交後的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月 1 日頁 22-23 4 陳映真著〈斷交後的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月 1 日頁 24 5 胡秋原著〈前言〉《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上)》台北學術出版社1980 年 3 月頁 5 6 胡秋原著〈超越俄化主義與退化到五四以前的西化〉《中華雜誌》第 17 卷第 191 期1979年 6 月頁 6

161

統一為前提但「誰統一誰」仍是個未來式曾祥鐸曾在〈三十年來台灣海峽的

兩邊〉一文中表示「台灣的出路當然在於光復大陸」並且認為「我們應設法讓

大陸同胞與我們分享這一成就使我們的奮鬥具有更大的意義和價值」7也就

是在不違背國民政府一貫以來的反共民族敘事邏輯下建立自身討論中國民族問

題的基礎同樣的這也是陳映真王曉波等年輕一輩的《中華雜誌》成員在左

右翼中國民族主義結合之後這個階段的討論重點主要是放在「中國未來統一道

路」上雖然「左翼」話語打開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論述空間這也是一九七年

代之後「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論者往往「民族」理想凌駕「左翼」階級分析來思

考問題並且在一九八年代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探討上思索兩岸的民主

化問題這些和黨外運動藉由對抗黨外戒嚴體制的過程是不一樣的 此時陳映真也關注文革後中國民主化的過程在前述胡秋原「超越前進論」

的話語邏輯之下他認為進行中國整體現狀的批評是必要的在〈答友人問〉一

文中他指出一個潮流正在整個中國內部形成因而須要討論當前包含台灣在內

的中國民族的「民主」問題他認為「民族主義對於中國在目前階段是要

使中國從帝國主義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軍事的支配中求得完全的解放」8如果要思考中國人民的未來不能只透過「黨」而是要從整個「政權」的問

題來看9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也探討中國四人幫垮台後的民主化過程並指出如

果統一後的中國仍然不能使台灣人民當家做主分離主義仍會長期存在10上述

陳映真試圖將台灣納入中國「整體」來談以及積極尋求「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的過程對他而言「『苦戀』表現了今天中國大陸知識份子的一種心情」11同

樣也突顯在他自己的「中國民族」認同過程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中華雜

誌》討論中共朝向民主化自由化的問題仍是站在「超越前進論」的立場來批

判共產主義以及批判中共迫害追求民主自由的人士但這不意味著《中華雜

誌》就此完全否定「左翼」因為這個階段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問題也逐漸

開始討論陳映真也探討台灣戰後初期遭受政治迫害的政治犯與「左翼」問題

但是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之下就成為他在民族立場上銜接台灣與中國

歷史關係的起點 另一方面儘管反共戒嚴體制仍然存在但是隨著中共文革後改革開放台

灣作家學者也開始前往中國交流比如李歐梵等七名教授應中共「作協」之邀

7 曾祥鐸著〈三十年來台灣海峽的兩邊〉《中華雜誌》第 18 卷第 201 期1980 年 4 月頁 11 8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日頁 39 9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日頁 35 10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日頁 40 11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58

162

到中國進行三個星期訪問陳映真此時也意識到有不同聲音的海外知識份子他

在和尉天驄所寫的〈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當中指出這些留美學者如

果不認同中共國民政府與台獨在美國有更多的言論自由之下就更應該發揮

知識份子的使命文章中也強調「任何禁止一種學派思想的理由不論多麼正

當而且合乎需要都足以發展成為壓迫思想信仰言論自由的藉口」並接著

指出中國文學家需要的是「革命的改造世界的文學藝術理論是敢於和中共目

前落後的官僚主義的專制的人壓迫人的謊言當道的現實做勇敢鬥爭的文

學藝術理論」12陳映真與尉天驄雖然肯定這些學者要求對中國作家停止迫害

但是如果要中國吸收西方的各種理論並不正確認為中國需要的是「做勇敢鬥爭

的文學藝術理論」然而中共在戰後正是因為認同馬克思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

這類強調立基在現實基礎上進行批判的理論在中國並不缺乏重點在於「知識份

子本身」是否將之落實在現實政治的批判上換句話說不是「需要什麼理論」

的問題而是「鬥爭的理論如何運用在現實中」的問題加上中國文革後的政治

發展十分複雜並非如文章中懷抱民族熱情要求中國民主化人士起身反抗便能

達成因而這篇文章「民族理想」大於對中共中國知識份子的認識此外文

章當中還是將中國視為一個「落後」的國家甚至下定論批判台灣作家讀過的西

方文學作品不會超過中國青年13也就是認為台灣或中國比「第三世界」國家中

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識份子「落後」這種透過「民族」立場來塑造文化位階關係

站在東西二元對立的框架下肯定「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與民族意識實際上並

沒有真正超越殖民主義「進步」與「落後」的價值邏輯雖然陳映真也會批評索

忍尼辛以「宗教性和道德性的西方批評論」來看「第三世界」14這是值得肯定

的部份但是當他以絕對化的中國民族立場來批判帝國主義時甚至藉此看待黨

外「台獨傾向」批評「台灣意識」也就重新落入殖民主義二元對立的話語邏輯

當中這也是他一貫以這樣的位階關係來貶抑「民族」自我並且在宣揚他的「第

三世界論」的理念與左翼階級分析的過程中卻反而將自身所認同的「中國民族」

不斷拋向邊緣位置 上述陳映真討論中國民主化問題是奠基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

程除了以胡秋原「超越前進論」為理論基礎下展開並進一步將「中國民族」

納入「第三世界論」的思考範疇中《中華雜誌》主要著力點在於中國文革後的

民主化的問題那麼《中華雜誌》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追尋過程中面臨

到什麼樣的阻力原因在於《中華雜誌》在鄉土文學論戰後面臨《疾風》雜誌

成員的指控還有黨外運動中蘊含的「台灣意識」也不斷挑戰中國民族敘事這

12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1 13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5 14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9-70

163

些都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在力促「民族團結」的過程中面臨到的阻力

才會導致陳映真與《中華雜誌》之後更為積極地解釋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筆

者以下筆者便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的「反帝民族意識」所無法達成的「民

族團結」的過程 (二)「反帝民族意識」所無法達成的「民族團結」 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所無法達成的「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

主義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焦慮的部份台灣在美麗島事件後黨外運動儘

管路線分歧紛紛各述己見但基本上都對於國民政府統治表示不滿一九七

年代以降「革新保台」的知識份子也陸續刊行了《台灣政論》《美麗島》與《八

十年代》《亞洲人》等刊物相對於遙遠的中國統一問題台灣政治問題是應當

優先考量之事然而由於黨外的聲音紛雜也不只是上述幾份具有「台灣意識」

的黨外雜誌而已因為黨外還是有統一論者的聲音比如楊祖珺與林正杰所創辦

的《前進》就包含了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立場 陳映真在納入《中華雜誌》的陣營後一九八年代主要是「檢討」黨外與

台獨之間的關係陳映真雖然並非完全排斥黨外聲音他所在意的是黨外人士站

在什麼「民族」立場而發言比如他在〈致一群「自由人」〉一文當中透過陳

鼓應競選辦事處的「民主牆」上的文章辯論關於自由與不自由的問題陳映真

要揭穿「這『自由』是多麼虛假」15並批判這些反對者「你們只對眼前這個維

護自己利益的體制充滿『愛心』和『信心』罷了」16他為陳鼓應陳婉真等候

選人辯護也肯定黨外候選人對台灣現狀的不滿對於黨外運動還是有一定程度

的支持但是也正因為中國民族情感大於現實考量導致他日後聚焦在黨外「台

獨傾向」批判進而抹殺了黨外運動過程中在「不分統獨」立場之下挑戰黨國體

制的積極性 當然黨外運動內部意見紛雜甚至也常因意見與意識形態差異而產生齟

齬甚至積極和黨外劃分關係的陳映真也曾被批評是「台獨」人士在高雄爆發

「美麗島事件」後陳映真曾經二度被捕被釋放後他在《美麗島》發表〈關於

「十三事件」〉談被捕的經驗文中指出台灣黨外運動人士甚至是在美國的

中國作家「『不分左派中間派右派』一致支援了我」17雖然他向黨外人士

表達謝意但是因為一九七五年出獄以來所堅持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之後他在

「第三世界論」運作期間積極抨擊「分離主義」甚至一九八三至八四年間和黨

15 陳映真著〈致一群「自由人」〉《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6 16 陳映真著〈致一群「自由人」〉《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8 17 陳映真著〈關於「十三事件」〉《美麗島》第 1 卷第 3 期1979 年 10 月 25 日頁 49

164

外人士掀起「台灣意識論戰」此外這個階段由於黨外意見紛雜也常有互相

攻訐的文章出現比如《中華雜誌》在中泰賓館事件後也曾和具有激進反共愛

國立場的《疾風》雜誌進行筆戰關於此事件喬太守曾在〈從「疾風」停刊談

起〉一文當中指出 「中泰賓館」事件發生之後許多黨外人士及海外左派謠傳「疾風」是

日的示威行動是國民黨是先策劃的但從事情發展過程及「疾風」主其事

人士的事後言論顯然有證據說明這是以沈光秀為首的反共義士及「疾

風」內部成員的自發行動而國民黨卻背了黑鍋helliphellip「中泰賓館事件」

發生後由於政府站在廓然大公的持平立場無論是輿論界或知識界都給

予積極的讚譽甚至黨外領導人物都不能不公開表示政府是以公正的態度

處理自然站在「疾風」立場認為政府對黨外示弱因而在幾期雜誌

內容中對執政黨也採取另一角度的批評用字遣詞夾帶高度情緒化的字

眼也引起執政黨內部某些人士的反感18 中泰賓館事件之後《疾風》因為國民政府的態度已醞釀不滿的情緒甚至在美

麗島事件後進行各方抨擊包括胡佛呂亞力楊國樞等自由主義的學者甚而

之後和《中華雜誌》進行筆戰「特別是胡秋原三十年來堅持反共及中國統一

的立場是人所皆知的因此『疾風』暗示『中華』褊袒『美麗島』疪護『黑

拳幫』自然不是胡秋原所能容忍」19一九八年期間《中華雜誌》刊登多篇文

章批評《疾風》為「陰謀暴力集團」「紅衛兵暴力」等等「他們一面偽裝愛

國一面攻擊政府一面冒充政府恐嚇社會使人人敢怒而不敢言」20而陳

映真此時也發表〈法西斯主義的幻想〉一文反駁《疾風》雜誌指控他是「小

左派」「日共領導的台共份子」「黑拳幫」等不實指控21另一方面陳映真雖

然批評這些「法西斯主義者」但他還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之下反過來要求

政府和黨外反省不要讓黨外人士變「台獨」 但是台獨的性格絕不是一個被壓迫民族向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要求獨立

和解放的問題台灣的法西斯主義者有意無意間竟把自己裝扮成對「台

灣民族」施行壓迫的「帝國主義者」正好授台灣人士以柄使他們以所

謂「台灣人民主義」反對所謂「漢族沙文主義」其愚騃如此22

18 喬太守著〈從「疾風」停刊談起〉頁 199-200收錄於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

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 日 19 喬太守著〈從「疾風」停刊談起〉頁 202收錄於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

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 日 20 編輯部〈關於疾風陰謀暴力集團之目的及其做賊喊賊手段之說明書〉《中華雜誌》第 18 卷

第 200 期1980 年 3 月頁 29 21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4 22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165

陳映真澄清自身和黨外「台獨」的關係認為《疾風》與「反共愛國聯盟」的「法

西斯主義者」把自己和「台獨」之間變成「壓迫被壓迫」的關係認為他們這

樣的指控「正好授台灣人士以柄使他們以所謂『台灣人民主義』反對所謂『漢

族沙文主義』」他認為投機的「法西斯主義者」並沒有成長的土讓原因在於台

灣內外就算發生的重大事件內部仍維持憲法與軍事忠誠並且「在台灣的中國

人民(本省人和外省人)辛勤努力建設的結果」因此陳映真在這個階段還

是肯定國民政府的貢獻認為「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基本上是有效率的因此

台灣的有產者法西斯的社會根源除了極少數還能信賴現有社會秩序」23此外陳映真〈注視一件在逐漸株連擴大中的文字獄〉則是在隔一年後發表

的評論他批評趙慎安周之鳴等《疾風》成員不經查證就「說曾祥鐸陳映真

是『美麗島』雜誌社的社務委員」以及把胡秋原具名控告《疾風》一干人之事

說成「已編輯部名義發表文章控告沈光秀等人為匪諜」24上述這些說法也就不

考慮他所謂的「法西斯主義」根源實際上是黨國戒嚴體制下的產物雖然陳映

真批評《疾風》的「法西斯主義者」但是文中如何不要助長黨外「台獨傾向」

才是他更為在意之事 上述陳映真和《中華雜誌》回應台灣民主化運動的文章主要是基於被點名

批判才回應的他和《中華雜誌》雖然具有緊張關係並沒有正面挑戰國民政府

黨國戒嚴體制反而認為國民政府已逐漸擺脫過去的法西斯統治並將焦點放在

「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左翼「反帝民族意識」上陳映真之

後專注在批評黨外運動的「台獨傾向」雖然也強調民主自由的重要性但是

他一方面透過「第三世界論」中的「反帝民族意識」強調「民族團結」來對抗帝

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另一方面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才是他與《中華雜誌》

左右翼聯合之下討論的基本論題 而陳映真對黨外運動的關注在一九八年代開展出和《中華雜誌》相同的

立場特別是批判「台獨」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在中美斷交之後「黨外四

君子」訪美對於台灣的前途問題希望由台灣的全體住民的利益考量來自決

四人回台後發生「批康運動」黨外內部產生「改革體制」和「體制內改革」的

路線之爭楊旭昇曾在〈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指出 在七十一年四月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尤清四人連袂訪美時在許

多公開場合的談話中就出現各說各話的場面對「組黨」問題康是沉

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5 23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

版社頁 90 24 陳映真著〈注視一件在逐漸株連擴大中的文字獄我們不服台北地院的兩個錯誤判決提出

上訴之理由〉《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頁 131

166

默尤勢力倡於是被視為妥協尤清變成黨外的戰鬥英雄自此康寧祥

的領袖地位開始動搖黨外「主流派」的訪美歸來後及面臨到新生代長

達一年的「批康」運動25 文中指出「新生代長達一年的『批康』運動」之後黨外又回到美麗島事件前的

分裂局面「後援會」的出現使黨外正式分裂但「它忽視到任何政治運動初期

本質上都是菁英主義」而「希望透過民主形式推舉出候選人這是『由下而上』

的政治動員」對黨外而言是既有的黨外權力結構的革命性改變26並且「路線

之爭」的問題也越來越激烈相對地這對於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的《中華雜誌》

而言試圖透過美國來決定台灣的政治問題是個警訊陳映真此時專注在批判黨

外提出的「一千八百萬人論」在〈思考路線的貧窮〉一文中主要針對黨外主

流四人在訪美期間得知「上海二號公報」上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省認為美國無

權踰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界線會危及台灣一千八百萬人的自由意願27

陳映真批評黨外一千八百萬人論是「台灣主義特點的台灣黨外」所喊出來的而

國民黨同樣喊出「台灣一千八百萬人」的說法也已經「在思想上放棄了對全中

國人民和問題的關切」28此外他更進一步以大篇幅分析這些「台灣主義的台

灣黨外」的「中產階級」性格認為「台灣黨外主流在思考政策的不徹底曖

昧和機會主義性質恰好表現了台灣中產市民階級的特點」29但是最重要的還

是黨外運動是否反帝國主義是否將台灣放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思考陳

映真批評「一千八百萬人論」具有「台灣意識」的黨外四君子「中產階級」性

格主要是因為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下東西方二元對立起來實際上並無法藉

此解釋黨外政治的複雜性因為他的焦點還是放在黨外是否仰賴美國帝國主義來

進行抗爭而非外部的黨國戒嚴體制的現實而他而言這些策略性運用美日帝

國主義進行抗爭的台灣民主化運動是不能接受的也就成為他這個階段化約地將

「台灣意識」劃上「中產階級」性格 因此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期間與《中華雜誌》強調「民族團結」來

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過程中面臨到台灣社會內部的各種阻力在上述陳映

真發表的各篇文章當中多少還是對於國民政府抱持期望並不斷將批判焦點轉

移到在具有「分離主義」與「台灣意識」的論者上他們反對不挑戰帝國主義與

25 楊旭昇著〈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頁 60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力》台

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 26 楊旭昇著〈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頁 60-61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力》

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 27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3 28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9 29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1

167

資本主義發展的黨外運動認為這並非是追求真正的自由與民主特別是「台灣

意識」浮上檯面加上陳映真與《中華雜誌》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就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而關於戰後初期

「左翼」知識份子的討論以及被中共迫害的民主人士也就成為此時陳映真等

人的討論焦點

二思索「左翼」知識份子與政治歷史關係的起點

一九七九年後由於黨外政治運動談論白色恐怖已逐漸不再全然是禁忌此

時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是放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思索中國民主化過程

並批評黨外中的「分離主義」與「台灣意識」對於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

而言不能夠促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台灣黨外運動中的

「台灣意識」才是最大的阻力因此思索如何消解「台灣意識」就變得十分重

要而《中華雜誌》與陳映真這個階段對於中國民主化過程的思索中也逐漸開

始討論台灣戰後初期政治與歷史的問題甚至透過探討「左翼」知識份子來銜接

台灣與中國的政治歷史這就變成是這個階段的重要課題 首先陳映真在入獄期間已開始注意到白色恐怖的政治犯並且意識到這些

政治犯中也有民族上的統獨立場差異陳明成曾透過宋澤萊的回憶指出 宋澤萊說當年畢業(約 1975)後有一小段時間曾透過楊逵的介紹去烏

日的一家專收政治犯的塑膠鞋工廠做工這些政治犯在廠內也如同在綠島

時竟然不忘劃分陣營分成「統一派」和「獨立派」彼此不合「在他們

的談話中常聽到他們談起陳映真如果我的記憶沒錯的話陳映真在他

們的口中就是綠島裡統一派精神上的領袖」這時陳映真的出獄正好遇上

了這波對日治時代台灣新文學的「中國性」的再確認風潮引領風潮成

為文學社會運動的旗手儼然已是遲早之事30

引文指出在獄中犯人其實也仍有「統獨」之別甚至「陳映真在他們的口中就是

綠島裡統一派精神上的領袖」陳映真出獄後已然銜接上這股「日治時代台灣新

文學的『中國性』的再確認風潮」除了強調「民族文學」的道路並在一九七

九年後和《中華雜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

話題此時也逐漸突破黨國戒嚴體制的禁忌《中華雜誌》則放在整個中國民主化

過程來看台灣問題 此時《中華雜誌》在外界質疑雜誌的反共立場時也藉由探討一九三年代

30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48-149

168

中國社會史論戰來澄清已開始觸及「左翼」知識份子的討論鄭學稼在〈中國

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一文中指出 「社會史論戰」的最大收穫大多數運用唯物史觀者了解它不是放之四海

皆準的真理於是對比世界各國歷史與中國歷史產生一些意見李麥麥

胡秋原和筆者都由之拋棄馬克思主義還補充一點二十年代起談馬克

思主義是時髦而年輕一代是跟年老一代人談著它在北伐以前反共者

不少而他們之中就有人對年輕人宣傳過馬克思主義他們有這些話馬

克思是革命聖賢我們與共產黨所不同的是實現革命的方法不是否定

共產主義的理想在上述思想氣氛中年輕一代拋棄馬克思主義是不容易

的現在有人用這事實斥責還活著的參加「中國社會史論戰」者是不

公平的31 他的論點立基在胡秋原「超越前進論」的論述基礎上左右翼並不是焦點所在

重點在於「學問是客觀的但學問的推廣卻含有民族主義」32也就是民族主義

才是鄭學稼與《中華雜誌》成員的核心價值所在鄭學稼重新說明這段歷史並

且認為「年輕一代拋棄馬克思主義是不容易的」也就是在「反共」上還是和國

民政府達成一致差異在於《中華雜誌》要在反共產主義反西化俄化與反帝

國主義的中國民族主義下「超越而前進」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也透露出曾經受

到「左翼」思潮影響的年輕人是可以諒解的因為「二十年代起談馬克思主義

是時髦而年輕一代是跟年老一代人談著它」這顯示出《中華雜誌》對於解嚴

前的「左翼」知識份子還是有所包容的重點是是否站在批判帝國主義站在中

國民族主義的本位立場上進行批判 而《中華雜誌》長期以來就有著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批判共產主義馬克

思主義的位置存在在一九八年代時《中華雜誌》逐漸拋開反共立場在探

討中國民主化過程與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程中「左翼」歷史的問題

也被帶進來討論《中華雜誌》所強調的「超越前進論」也就是站在「中國人立

場」站在為「民族團結」而奮鬥的位置上結合左右翼的力量是《中華雜誌》

所極力強調的部份而陳映真正是立基在「超越前進論」的話語邏輯上一方面

批判中共當下的政治問題另一方面則透過台灣白色恐怖歷史來銜接台灣與中國

的連帶關係他曾在〈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批判中共政治問題時指出 「四人幫」垮台之後中共當局藉著把一切罪惡歸給「四人幫」所透露出

來的嚴重錯誤早已暗示了這個事實滯留大陸的台灣左翼知識份子可

31 鄭學稼著〈中國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

頁 15 32 鄭學稼著〈中國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

頁 15

169

以超越近代化殖民地台灣和前近代中國之間的文化性和社會性的差距造

成的衝擊卻終於逃脫不出中共的政治衝擊這種衝擊的因素十分複雜

諸如中共黨內長期存在想解決又屢次無從解決的關於錯誤對待革命知

識份子問題教條主義『左』傾風以及目前在大陸民主批評派所指責

的社會封建主義和社會法西斯主義helliphellip33 也正因為陳映真此時批判中共「『左』傾風」所造成對於追求自由民主人士的

迫害甚至包括台灣戰後流亡至中國的左翼知識份子此時「左翼」在陳映真的

話語邏輯中比較是一種「理想主義」與民族道路追尋此外陳映真在文末也指

出台灣人需要有「為了自由民主民族團結與和平的中國而奮鬥」的品質34

側重中國「民族團結」的立場下來審視「左翼」知識份子才能將台灣與中國的

戰後歷史銜接起來討論另一方面或許現今強調陳映真「左翼」立場的論者可

能會認為他因為黨國戒嚴體制而無法直接說明自身「左翼」認同但是就此階段

強調「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中華雜誌》左翼階級路線的《夏潮論壇》來看

儘管他的「第三世界論」帶有「左翼」思考但內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

值中強調「民族」仍大於「階級」受中共或國民政府迫害的「左翼」知識份子

在陳映真的詮釋之下更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意味換句話說這也才是陳映

真自小說〈賀大哥〉以來要強調的是受「左翼」影響的知識份子在「民族」道

路追求上的「理想主義」性質與此同時也正因為陳映真的焦點擺放在知識份

子的「理想主義」上間接忽略了更為現實的政治問題也就是陳映真自展開創

作與評論以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批判檢討國民政府的權力問題甚至在一九

八年代著重在兩岸「中國統一」問題而不是批判現實中台灣戰後以來黨國戒

嚴體制的箝制此外比如陳映真在〈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也

談論中共民主化過程受到迫害的「左傾」作家 幾十年以後這些被我們咒罵的「左傾」作家經歷了一場「浩劫」有

人墜樓自殺有人投河自盡有人屍骨不存有人瘐死囹圄有人在審訊

室中被活活打死helliphellip但是這才是昨天的事啊今天就有許許多多年

輕的壯年的老年的中國作家起來反省起來批評起來大聲疾呼

要說真話要自由要民主要把人當做一切的核心35 陳映真以感性的筆觸指出「要說真話要自由要民主要把人當做一切的核心」

對於他而言「目前中國最迫切需要的是在廣大祖國的範圍內在客觀的法制保

33 陳映真著〈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9 34 陳映真著〈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3 35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23 期1982 年 2月頁 23

170

障下實踐民主和自由」36然而實際上正是因為台灣中國沒有「客觀的法制

保障」的現實政治問題才是導致「自由中國」或「紅色中國」並沒有落實人權

的原因這些並非以宣揚「道德」「人的價值」所能解決而是一個「統治者如

何執行法律與政治的問題」這正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所不願意正面碰

觸的部份 陳映真在《中華雜誌》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之下思索戰後初期白色恐

怖的歷史做為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儘管一九八年代在「民族」立場

上統獨雙方都向國民政府要求特赦「政治犯」但內在的論述邏輯也逐漸產生差

異在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的《中華雜誌》一方也就是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

路」位置上進行政治批判因此陳映真逐漸將焦點放在一九七九年後中國民主化

運動的脈絡來檢視「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與「政治犯」的問題對於陳映真等

人而言探討白色恐怖只是中國民主化運動的一環並且呈現在陳映真的評論

上一九八三年七月他在赴美參加國際作家寫作計劃前在黨外雜誌《鐘鼓鑼》

上發表探討政治犯問題的〈綠島的風聲和浪聲〉文中批評國民政府「國民政府

對於政治犯的『教育』從來沒有誠意」「從來沒有過有人因為『悛悔有據』而提

早釋放」37陳映真認為這是一個「刺痛人類良心的人道主義問題」38陳映真

在這裡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解釋白色恐怖下的政治犯問題突顯出他不願

意正面批評國民政府的戰後以來的政治問題因為無論是國共任何一方都是構成

「民族」的一份子他先前在〈中國的希望繫於國民的道德勇氣〉一文中對於中

共壓迫民主化人士時也有相似看法「劉青為什麼以為中國人民再也不能放任政

治權利肆意歪扭和蹂躪法律為什麼要中國人民不去盲從專制者而讓自己的權利

喪失答案顯然也是在於道德上的要求」39然而「人道主義」的說詞無助於解

決「政治」問題以「道德上的要求」來看待中國民主化過程中的壓迫也就意

味著他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下「同情」兩岸政權而陳映真在一九八四年三月《夏

潮論壇》上也發表〈打起精神英勇地活下去吧〉一文透過懷念繫獄三十三

年尚未獲得假釋出獄的林書揚李金木並在文中肯定當下國民政府面對中國

的態度 韓戰結束隨著六年代美國在中南半島上的挫折到了七年代基本

上改變了東西冷戰的結構而台灣也因為極為複雜的因素幸運地在遼

闊的第三世界中奇蹟般地獲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台灣的資本主義化

36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23 期1982 年 2月頁 24 37 陳映真著〈綠島的風聲和浪聲〉《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05 38 陳映真著〈綠島的風聲和浪聲〉《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07 39 陳映真著〈中國的希望繫於國民的道德勇氣讀劉青「沮喪的回憶與瞻望」後的一些隨

想〉《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頁 33

171

行程在過去二十年間有了空前的發展國民黨開明派和一部份台灣資

產階級已經有力量提出「一個國家兩個政權」的口號去看待中國問題

從這歷史變化的背景看做為歷史問題的五年代初期的政治案件早應

有相應的新的評估40 上述文章雖然不像先前以「人道主義」來解釋戰後以來的政治問題而開始將焦

點放在冷戰的思考脈絡之下一方面他認為「做為歷史問題的五年代初期的

政治案件早應有相應的新的評估」也就是他此時已開始思索如何重新解釋

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但是另一方面他接著指出「國民黨開明派和一部

份台灣資產階級已經有力量提出『一個國家兩個政權』的口號去看待中國問

題」是一種「空前的發展」也就避而不談黨國戒嚴體制下的權力關係因此

他的焦點仍是鎖定在如何解決台灣與中國分裂的局面在不挑戰政治禁忌的前提

下呼籲政府重新評估一九五年代的政治案件並且肯定國民政府在政治上思

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已有所突破其實這不同於其他黨外人士立基在當下台

灣民主化的現實過程來討論白色恐怖問題此外他此時仍肯定國民政府的兩岸

政治思索雖然還沒有像日後「冷戰體制論」中將國民政府鎖入「美蘇冷戰國

共分斷依賴美日」的框架下但這個階段他已開始試圖銜接戰後台灣與中國的

連帶關係關於白色恐怖中「左翼」知識份子的歷史討論成為他日後納入戰後

「冷戰體制論」思索「民族分斷」的原因的重要起點並且促成「冷戰體制論」

的重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對於台灣內部「分離主義」與「台灣意識」的焦慮所致

認為這是「民族團結」與「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阻力 因此黨外人士和《中華雜誌》在一九八年代民主化過程中的兩條道路

其實當中醞釀著日益激化的統獨問題在台灣與中國面臨民主化的過程中因為

統獨立場殊異導致問題焦點與政治目的的差異特別是陳映真與《中華雜誌》

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主要將焦點擺放在台灣與中國民主化過程的問

題上而非黨國戒嚴體制本身思索戰後初期的「左翼」知識份子與中國民主化

過程成為這個階段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母題因此「左翼」的政治歷史

問題在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過程中被帶進來討論做為消解「台灣意識」

促成「民族團結」的方式這是陳映真在「第三世界論」運作過程中的另一個著

力焦點

三〈鈴鐺花〉與〈山路〉以左翼知識份子銜接戰後初期中國歷史

上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成員討論中國民主化問題的過程中也開始思考

戰後初期與當下中國「左翼」知識份子的問題藉此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

40 陳映真著〈打起精神英勇地活下去吧懷念繫獄逾三十三年的友人林書揚和李金木〉

《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3-114

172

而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在追尋和台灣黨外運動不同的民主化道路的過程中陳

映真也寫下〈鈴鐺花〉與〈山路〉也就是試圖以懷抱「民族理想」的「左翼」

知識份子來解釋戰後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以及探討白色恐怖的問題那麼這

兩篇小說如何思索這樣的課題以下筆者從〈鈴鐺花〉〈山路〉兩篇以白色恐怖

為題材的小說來看 首先〈鈴鐺花〉透過鶯鎮來描寫整個時代背景的樣貌以莊源助和曾益順

兩位孩童的視角來看台灣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的經驗陳映真透過戰後時代氛

圍來描寫小說比如孩童唱〈台灣光復歌〉等具有強烈「中國民族」色彩的歌曲

村裡與軍中流行的痢疾鳶山的傳說故事鎮內曾被美軍投過的三顆炸彈等描

寫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歷史特別是小說中大量鋪陳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歌

曲內容也就意味著他此時已有銜接台灣與中國戰後初期歷史的企圖因為這些

歌曲是在戰後初期的歷史過程中被帶來台灣的那陳映真如何描寫台灣社會中的

「左翼」思想呢他主要以「分班制度」來說明高東茂想要消除「階級差異」的

理想而「分班制度」這是學校高層在升學體制下依照經濟與智力所產生的區分

當中包含了不平等的「位階」關係高東茂反對這項制度與「職工班」的設置

認為「分班教育是教育上的階級歧視」41甚至自願接下「看牛仔班」導師一職

他要在學校裡消除差別待遇特別是將家境貧困又頑皮的曾益順擢升為班長要

曾益順向全班報告筍龜的生活史要改變學校對於曾益順「素行頑劣」的評價42

高東茂當老師的期間曾經改變曾益順的想法「直到高東茂老師當級任我才

開始覺得莊里人並不就是沒路用的人」43然而之後由於高東茂因為白色恐

怖而逃離學校曾益順被撤除級長的職務並且又開始打架的生活而陳映真也

藉由高東茂被捕後故鄉之人的墮落來暗示這些一九五年代初中國民族主義者

「社會主義」理想的幻滅除了上述曾益順的轉變之外其它比如鶯鎮之後產生

流氓火拼蟲害等事件等等甚至金先生的元配來到台灣後致使余義德的女

兒吊死在後壁山然而余義德則是繼續升官當上農會的總幹事這些故鄉墮落

的主題一再地在陳映真小說中展現最後陳映真在小說中也透過故鄉之人來處

理省籍上的問題比如以閩南為主的鶯鎮也曾搬來客家人徐阿興起初徐阿興受

到排斥直到他種植「客人仔番薯」出名後才漸漸改變故鄉之人對他的評價

而戰前為日本人做事的余義德本來排斥外省人不願意租房子給外省人居住後

來余義德的態度轉變不但租房給外省籍的金先生甚至把女兒嫁給他從上述

小說內容來看〈鈴鐺花〉在黨外運動與「台灣意識」高漲之際發表也就是透

過戰後追尋中國民族主義理想的「左翼」知識份子來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

的連帶關係意味著他想要證明並沒有所謂「省籍衝突」如果將小說放回到時

代中考量的話台灣的「左翼」歷史並非是這篇小說所要處理的核心價值重點

41 陳映真著〈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7 42 陳映真著〈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6 43 陳映真著〈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31

173

反而是座落在小說的「民族」目的上只不過這當中的國民政府權力關係問題

也就在小說浪漫化的過程中以孩童的視角來將之淡化 〈山路〉則是將焦點放在主角蔡千惠身上透過醫院的對話場景及蔡千惠信

中對於白色恐怖經驗的描寫來梳理戰後初期的歷史小說裡的時間點放在高雄

事件後並透過蔡千惠的信來回溯戰後與白色恐怖時期左翼民族主義者理想的禁

絕蔡千惠是李國木的大嫂她看到報紙上寫著「叛亂犯」監禁三十多年後因「悛

悔有據」而獲得假釋的新聞其中一位是黃貞柏是丈夫李國坤的好友使她感

到長期以來違背「左翼」的理念羞愧甚而喪失活下去的意念因而楊醫師指出

「很少見過像那樣完全失去生的意念的病人」44三個月後蔡千惠死去小說以

李國木發現蔡千惠寫給黃貞柏的信以及蔡千惠信中的內容做結黃貞柏原本是

蔡千惠許諾終身的對象但他為了革命的理想而擱置兩家的婚約在「左翼」理

想的實踐過程中蔡千惠的二哥蔡漢廷因為自首而洩密導致黃貞柏與李國坤等

人被抓於是蔡千惠抱著贖罪之心冒充國坤大哥在外結過婚的妻子照顧李國木

一家那麼蔡千惠是麼樣的女性呢李國坤和幾個焦炭廠的工人被抓走後蔡千

惠來到李國木家中贖罪李國坤的母親乞食嬸不久即病重死去父親則是原本在

「興南煤礦」工作他一開始從事土水工之職後來到台北當建築零工並在李

國木讀大學期間從鷹架上摔下來死去上述這些經庭因素使得李國木一家在經

濟上陷入困境因此蔡千惠到礦區工作來解決家庭生計問題起初她不同意父

親和阿番伯要在煤礦安排一個洗煤工人的位置直到第三年才補上推煤車工人的

缺在李國木雙親過世後蔡千惠撫育李國木讀書求學李國木就讀師範並取得

會計師資格經營會計師事務所蔡千惠希望里國木「避開政治」「力求出世」

而「感到刺心的羞恥」因為這背離了過去「左翼」的理想甚至之後黃貞柏出

獄的消息驚醒了「被資本主義商品馴化飼養了的家畜般的我自己」45蔡千

惠可說是「左翼」理想主義知識份子她在信中的話語也展現出受過革命理論的

影響李國坤也曾教她唱三字集而這三字集是台灣工人運動家教育工人和農人

來反抗日本統治的歌曲此外在礦區工作的期間她也會故意把煤渣往外播

讓窮苦人家的孩子撿回去燒火等等上述〈山路〉的小說敘事內容均指向陳

映真探討「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討論脈絡下試圖透過台灣戰後初期「左翼」

知識份子「中國民族」理想的追尋過程中面臨的政治迫害來解釋戰後初期追尋

「中國民族」道路上的知識份子所面臨的共同命運 上述兩篇小說仍是在陳映真「民族團結」的使命之下透過二二八事件與白

色恐怖中的「左翼」認同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然而這過程當中具有複

雜的政治經濟社會民族等不同層面的問題也就在以浪漫主義式的描繪手

法之下和原先陳映真先前「華盛頓大樓」系列強調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問題有

44 陳映真著〈山路〉《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76 45 陳映真著〈山路〉《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89-90

174

所差別那麼為何陳映真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之後要寫下這兩篇探討「左翼」

知識份子的小說呢「華盛頓大樓」系列中試圖說明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帶

來的弊害藉此說明台灣被壓迫被剝削的處境要向「第三世界」的「民族性」

學習促成「民族團結」拋開「省籍」問題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問題

然而這個過程中「台灣意識」一直是陳映真無法消除的阻力因此他接著在〈鈴

鐺花〉與〈山路〉以「左翼」知識份子來解釋台灣與中國政治歷史之間的連帶

關係現今陳光興透過「左翼」「第三世界」立場來分析陳映真的〈山路〉與〈趙

南棟〉他指出 最讓人心痛的後遺症是只能藉由遠離政治自我消音按照黨國體制所

規定的渠道才能換取脫離貧困苟且偷生這其實是戰後左翼家屬的共同

狀態李國木只是這個狀態的化身但是故是沒有結束歷史是不斷變

動的過程風聲鬆了警報解除李國木乃至女兒翠玉或是被牽連的

左翼後代們到底會採取什麼態度行動是按照已經形成的軌跡迴避政

治還是積極介入至少到 1987 年解嚴前要選擇介入很困難趙南棟

是個例子到了 1989 年後的大世界已經全部改變了全球快速右轉左

翼已然成為過眼雲煙嗎46 陳光興之言固然是理解陳映真之所以寫下台灣戰後初期至一九八年代的不同

世代歷史所須要思考的課題但是陳映真此時的焦點並非在於「左翼後代們到底

會採取什麼態度行動是按照已經形成的軌跡迴避政治還是積極介入」他

反而是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思索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的課題藉此破

除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因此探討「左翼」知識份子的歷史此時做為陳映

真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手段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之後逐漸將焦點放在「反

帝民族意識」中的「中國民族」認同上這才能解釋陳映真在《人間》時期要建

構「冷戰體制論」解釋台灣與中國歷史的連帶關係並說明戰後美蘇「冷戰體制」

下的台灣政治經濟發展 因此陳映真此時在小說〈鈴鐺花〉〈山路〉當中的用意不在於說明自身的

「左翼」理想而是做為一種解釋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手段」結合先前《中華

雜誌》的評論來看〈鈴鐺花〉〈山路〉反而是要解釋戰後初期這一批人在「左

翼」的中國民族認同之下追尋中國民族團結與和平的「理想主義」陳映真在

〈賀大哥〉當中仍有知識份子向官方「澄清」的意味存在「華盛頓大樓」系列

則宣揚他的「第三世界論」理念之後的〈鈴鐺花〉〈山路〉則是探討白色恐怖

的作品則是轉為探討白色恐怖下「左翼」知識份子的中國民族認同也就和前

述鄭學稼探討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史論戰時對於青年吸收馬克思主義抱持寬

46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 年代左翼份子的昨日今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4期2011 年 9 月頁 179

175

容的態度認為這些「左傾」的知識份子是「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的「同路人」

也正因為如此〈鈴鐺花〉〈山路〉放在時代脈絡下檢視時並不能直接和陳映

真日後宣稱自身的「左翼」理想追尋劃上等號此時反而是做為銜接台灣與中國

之間關係的手段藉此銜接這些「左翼」知識份子的「愛國」民族情感「台灣

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也一再否認黨外運動人士對其「左翼」的定位47以及本

節《中華雜誌》重新探討中國社會史論戰來看這些曾經受「左翼」影響的知識

份子同樣是懷抱「中國民族」理想的一份子因而小說側重描繪「左翼」追尋民

族和平的過程重點不在於「左翼」認同而是在於如何透過「左翼」來銜接台

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這些都成為日後陳映真論述中的重要一環並且一直到他

《人間》時期發表〈趙南棟〉才可說是真正將「冷戰體制論」完成並納入小說

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陳映真在這個階段對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討論

也就成為他日後會在《人間》雜誌時期與本土派激烈地競奪歷史詮釋權的源頭48比如在《人間》第十八期「『228』的民眾史」特輯中陳映真寫下〈為了

民族的和平與團結〉一文一開始就指出「國民黨沒有用抓人和鎮壓來反應相

對於它過去的行為和法則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容忍與成熟」但他接著放在中國

現代史的脈絡下來看認為「只說清廷或國府該不該對近代中國內外交煎的苦難

負責恐怕不足以全局性地討論問題了」49他的說法實際上就是要消解「台灣

意識」來促成「民族團結」這個特輯是為了和本土論者進行歷史詮釋權的產物50甚至陳映真之後違背作者周明本人的意願在作者不知情的狀況下逕自將

《在追隨謝雪紅的日子裡》改名為《台中的風雷》並由「人間出版社」出版51

47 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陳映真曾說「《夏潮》不折不扣地是一個比較求進步的台灣中產

階級知識份子的刊物」而不是「左派」刊物編輯部〈嚴守抗議者的倫理操守從海內外若

干非國民黨刊物聯手對「夏潮」進行政治誣陷說起〉《夏朝論壇》第 8 卷第 2 期1984 年 4 月

頁 5-6此篇文章後收錄於《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這篇文章是

陳映真所寫編輯部的評論可能也多半出自陳映真手筆 48 《人間》與本土論者爭奪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詮釋權的過程可參考李靜玫著〈美國《台

灣文化》的沿革及其與《人間》的意識形態爭奪〉《《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

誌研究(19866~199012)以新文化運動及台語文學政治文學論述為探討主軸》台北國立

編譯館2008 年 7 月 1 日頁 23-47 49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和平與團結寫在〈228 事件台中的風雷〉特集卷首〉《人間》

第 18 期1987 年 4 月 5 日頁 64 50 在〈別忙著歪曲歷史我們都還活著呢helliphellip〉一文中一開始便指出「最近掩埋了 40 年的 2

28 事變始末在台灣的出版品上大量出現引起廣泛的高度的關切這是因為第一40 年

來國府嚴厲禁止這段歷史的公開討論反而引起普遍的好奇心第二這一場骨肉相殘的歷史傷

痕在長期沒有大量客觀的人證物證的參考情況下反使人們對 228 的歷史認識走在一條脫離

了歷史真相的軌道上前進加上現實政治的波濤歷史不但沒有產生借鏡的功能反而成為人民

內心長期不解的悲痛包袱不時造成台灣政治對立的一種精神武器煽情的部份多於客觀的研

究成為一種隱藏的風暴第三海外指揮島內的觀點『必須奪回 228 事變的發言權和歷史

撰寫權』但實際上的田野調查研究又付諸闕如」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史」3-5 的部份並沒有

作者姓名筆者先以「編輯部撰文」視之編輯部撰文〈別忙著歪曲歷史我們都還活著呢helliphellip〉

《人間》第 18 期1987 年 4 月 5 日頁 88 51 陳芳明著〈《台中的風雷》之劈裂與陳映真談一本回憶錄的裏面史〉《探索台灣史觀》

176

這些因為「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歷史而產生陳映真與本土論者之間的爭執

到《人間》雜誌刊行期間越來越激化 透過本節分析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陳映真之後在《人間》形

塑「冷戰體制論」的起點在鄉土文學論戰後陳映真與《中華雜誌》達成左

右翼的「反帝民族意識」聯合陣線並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這些知

識份子不斷宣揚「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侵略是一九八年

代另一條民主化的思路只不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在「台灣意識」高漲之際 並無法促成「民族團結」包括陳映真的「第三世界論」也是如此因此重新

思索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甚至透過「左翼」知識份子當下中國知識份子來

重新思索政治與歷史的關係就成為陳映真與《中華雜誌》此時的目標 此外也正由於陳映真「第三世界論」以及他和《中華雜誌》強調中國民

主化過程都面臨本土論者的阻力重新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變得非常重

要他之後創辦《人間》雜誌積極建構「冷戰體制論」也就結合了這個階段

「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考以及透過「左翼」知識份子來解釋台灣與中國的

政治歷史發展過程之後陳映真進一步將台灣放在「美蘇冷戰國共內戰安

全依賴」的「冷戰體致論」思考邏輯下探討台灣戰後的發展藉此銜接台灣與中

國的歷史關係的重要起點並批判美日帝國主義與台灣產生「分離主義」之間的

關係這些都要到《人間》時期才真正完成他的「冷戰體制論」後才有進一步

的解釋

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年 9 月頁 224-225在陳芳明與周明的談話過程中「我

們談話後周明就拿出陳映真的傳真給我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信件的原文主要內容如下 約在四個月前我從葉芸芸那兒收到您『與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一書的影印稿遂著手電腦

打字準備由人間出版社出版我因先前出過葉女士編的《證言二二八》其中有先生大作多

篇理所當然地認為大作已由您授權葉小姐交由我人間出版社在台刊行不料日前自葉女士得

知旅美台獨大將陳芳明已取得原稿準備另在台灣刊行大為驚異查陳芳明氏歷年來在台灣

大搞反中國台獨輿論他尤其把謝雪紅氏當作『台灣人即使參加中共亦受中國人欺負與歧視』

的典型在台宣傳書如交由他在台印行陳芳明必有一篇長篇誣毀性導論或序文此對謝先生

對您對中國和在台民族派朋友都是一項打擊至頒(盼)先生三思我們企頒(盼)先生能(一)

通知陳芳明您已將謝書交由陳映真在台刊行(二)直接書面電傳給我(886-2-394-6804)正式

將尊著授權交我在台灣人間出版社印行作者版稅權益交由葉芸芸代理由我從優給付細

節幾日內另訂至急

這是陳映真在七月十日寫的七月十一日早上九時廿一分傳給上海台聯會台聯會在當天轉交給

周明我讀完信後向周明說『為了您的處境我不堅持一定要為你出書你可以把版權交給陳

映真』周明沉默不語然後很堅定地說『不』

他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有點激動地說『這封信是不老實的不正派的你看他信前說他

和台灣一些朋友都關心我的健康為什麼他經過上海不來看我為什麼四個月前他拿到我的手

稿竟沒有隻字片語給我』」頁 219-221甚至之後周明又對陳芳明指出「『我又被陳映真耍

了花招』原來陳映真在沒有獲得版權的情況下已經把他的回憶錄印出來了書名改成《台中

的風雷》連副題也從『在追隨謝雪紅的日子裏』改為『跟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裏』作者周明

也被改為他的原名『古瑞雲』」頁 225

177

第二節 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

陳映真對於兩岸經濟相互依存度持續提升下島上居民(漢系族群原住

民族群外籍配偶等)對於是否為「中國人」或是否「贊成統一」的比率

仍然持續滑落對於兩岸歷史歷經幾百年社會演變在文化制度甚至於

國族認同由於彼此價值共享空間有限早已變成「異己關係」的諸般現象

陳映真卻仍長期刻意全然無視仍舊自顧彈奏著其一貫「雙戰」(國際「冷

戰」加中國「內戰」)架構下的台灣消費社會論調以及「科學」的台灣社

會性質論意圖將台灣的未來命運在排除住民自決的情形下徹底鎖進中國

框架然而異常弔詭的每當陳映真構織他的中國大一統志業時其筆下的

原住民卻又頓時消失的無影無蹤名副其實地成為他在《人間》稱謂的「沒

有臉的人」或者也可以換個說法直接「自來的」都搖身變為「中國

人」了52 陳映真將出獄以來所提出的各種概念框架總結在「冷戰體制論」之下並試

圖以《人間》雜誌來奠定「冷戰體制論」的台灣現實基礎他在一九八代參與

多場論爭後透過建立「冷戰體制論」來談論台灣在「美蘇冷戰國共分斷依

賴美日」之下的「第三世界」發展實質可以看到他從「第三世界論」上升至「冷

戰體制論」的過程中仍是包含著「消費社會」與「台灣意識」批判並且持續

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上前進而「第三世界論」的概念框架在「台灣意識論

戰」期間受到黨外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挑戰到了建構「冷戰體制論」的期間

也越來越突顯出論述要消解「台灣意識」的企圖如陳明成所指出的陳映真的

「冷戰體制論」試圖以「『雙戰』架構下的台灣消費社會論調以及「科學」的台

灣社會性質論」將台灣戰後以來的社會現實「在排除住民自決的情形下徹底鎖

進中國框架」甚至在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之下反而扭曲漠視了台

灣的社會現實儘管《人間》對台灣社會現實也有所討論但最後來是變成「中

國未來統一道路」下用以宣揚民族理想的工具 而「冷戰體制論」做為陳映真出獄以來論述的一次「總結」但是核心價值

仍是以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來主導其評論並且做為日後「台灣社會性質論」

之準備這套論述實際上逐漸突顯出以概念來詮釋現實的盲點從而也就扭曲立

台灣歷史現實的論述邏輯並且試圖落實在小說〈趙南棟〉上因此陳映真「冷

戰體制論」在《人間》的形成過程是什麼他如何透過評論來解釋他的「冷戰體

制論」這就成為本章所要探討的焦點首先筆者從《人間》的「民族使命」

談起做為理解整份刊物逐漸轉向「冷戰體制論」的過程甚至逐漸以中國民族

52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57註腳 69 的文字部份

178

主義意識形態來決定評論走向其次探討陳映真在《人間》中積極建構的「冷

戰體制論」並將《人間》成員的評論做為基礎來建立他的「冷戰體制論」最後

筆者藉由前面「冷戰體制論」的形成過程及其內涵進一步探討陳映真如何將「冷

戰體制論」落實在小說〈趙南棟〉上透過本節分析才能理解陳映真之所以要

建構「冷戰體制論」的過程與意義並且做為之後「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基礎

一從《人間》雜誌的「民族使命」談起

「冷戰體制論」中的「分斷」概念源自於南韓社會運動中民族主義知識份

子的論述成為《人間》雜誌建構「冷戰體制論」的基礎在「台灣意識論戰」

期間他透過「第三世界論」批評黨外運動依附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中產階

級」性質而面對台灣文學「自主性」的時候他則是以「第三世界論」來進行

「消費社會」與「台灣意識」的二合一批判在這過程當中陳映真主要仍是以

「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來回應本土論者一直持續到《人間》創刊初期

基本上都還是在「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下來討論「中國民族」問題而陳映真之

後積極在《人間》建構「冷戰體制論」也一步步將《人間》成員的評論納入「冷

戰體制論」的概念框架之下儘管《人間》有不同的作者群但可說是一份陳映

真主導甚至變成是一份為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服務的刊物 首先要問的是陳映真一開始為何會想要創辦這份雜誌呢《人間》是陳映

真以報導文學報導攝影來開展「民族道路」追尋的另一個開始他曾經在訪談

過程中指出 我最早看到報導攝影是在美國一九八三年那是我去愛荷華大學一個

很熱心的朋友他把新聞系裡收藏的著名的報導攝影家的攝影集拿來給我

翻當時可說是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一個照片覺得非常震動53 他在一九八三年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計劃的時候開始對「報導攝

影」產生興趣《人間》在創刊初期雖然大量介紹何謂報導文學與攝影的文章

但也並非都截然是嚴格意義上的「報導攝影」與「報導文學」特別是在這個時

期也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攝影作品刊登在雜誌上比如《人間》曾經製作張照堂的

專輯在〈如戲人生訪問張照堂〉一文中指出「張照堂認為好的(藝術)

作品應該把具體的生活和現實和生活中抽象的超現實的事實溶合起來」李

明也指出張照堂的作品「畢竟和嚴格意義的報導攝影報知並且在報知的同

時表現出作者對人對世界對生活鮮明的價值觀並以這個價值觀表現出作

53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 年 7 月

頁 108參考「附錄(一)陳映真訪問稿」部份

179

者指導性的意見和批判是不同的」54也就意味著寫實主義不是他攝影的追

求目標重點仍是在於個人的美學的層面上來看待攝影本身此外包括之後

柯錫杰拍攝中國的作品數期刊登在《人間》上他帶著強烈的浪漫主義與個人美

學色彩拍攝世界各地的風光中國也只是他在世界各國攝影的其中一個部份而

已在「柯錫杰看中國特輯之一」當中他即指出要「以一個『人』的眼光」55

來看世界對他而言攝影是以創作者的個人理念為核心價值而柯錫杰進入中國

拍攝的作品由《人間》刊登出來這個「以一個『人』的眼光」所產生的攝影作

品也就附加上《人間》「民族文化使命」的價值比如蕭瓊瑞曾歸納柯錫杰攝

影有三個主題包括「對人性的關懷」「心象風景」「個人心靈的閱讀」特別

是「對人性的關懷」是指「主要表現在許多對少數民族的拍攝中」56但這樣的

「人性關懷」毋寧說是個人對於不同民族文化產生好奇心重點不在於「人性

關懷」上而在於個人內心慾望的投射來捕捉特殊的難得一見的世界奇景

黃明川就曾經指出「柯錫杰重要的作品都在充滿異國情調的世界裡完成東方

的景物反而無法反應出一個東方藝術家浪游天涯的情懷」57文中「東方的景物」

所指涉的是台灣現實同樣柯錫杰在面對中國少數民族的時候也展現出「充滿

異國情調」的「東方藝術家浪游天涯的情懷」而這種浪漫主義的情調也不單呈

現在《人間》的攝影作品上還包括描寫許多小人物的故事社會議題同樣也

都具有這樣的處理方式 當然報導攝影與報導文學只是《人間》展現的形式之一而已核心價值主

要是發揚「民族使命」陳映真在《人間》創刊號的發刊詞當中就已指出「消費

社會」麻痺人類的精神而使人「僅僅成為琳瑯滿目之商品的消費工具」他認為

「今天在台灣的中國人心靈已經堆滿了永不飽足的物質慾望甚至使我們的關

心希望和愛再也沒有立足的餘地」58而在陳映真的論述當中「消費社會」

會對「中國民族文化」造成負面影響這份雜誌的目標也就在於「共同為了重新

建造更適合人所居住的世界為了再造一個新的優美的崇高的精神文明和

睦團結熱情地生活」59《人間》也有諸多關於地方小人物的側寫關心醫療

與宗教的問題宣揚「人道主義」與「愛」是做為民族精神價值的一部份但是

重點在於知識份子試圖透過雜誌來完成自身「民族」理想的過程特別是延續了

過去陳映真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所開展出來的「消費社會」批判「台

54 張照堂攝影李明訪問〈如戲人生訪問張照堂〉《人間》第 2 期1985 年 12 月 2 日頁

66 55 柯錫杰攝影季季著〈搜巡在中國的邊陲上〉《人間》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47 56 蕭瓊瑞著〈絕對精準絕對明淨柯錫杰的攝影美學〉《藝術家》第 65 卷第 3 期2007年 9 月頁 309-310 57 黃明川著〈藍天白窗孤影人留美攝影家柯錫杰的藝術〉《台灣文藝》第 96 期

1985 年 9 月頁 206 58 陳映真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hellip〉《人間》第 1 期1985 年 11 月 2 日頁

2 59 陳映真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hellip〉《人間》第 1 期1985 年 11 月 2 日頁

3

180

灣意識」批判這些才是《人間》在關注社會議題的背後陳映真用以「證明」

自身關懷台灣社會現實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極力宣揚「民族使命」 因此《人間》的「民族」理想延續了陳映真批評時事的基調也就是以「民

族使命」為前提並結合先前陳映真評論中所包含的各種概念框架來開展在這

「民族使命」之下可以看到《人間》除了台灣中國的各種專題報導之外還

包括第三世界各國的議題甚至批判美日帝國主義或報導第三世界國家現狀可

以見到《人間》發揚「民族使命」的理念此外《人間》在報導中國議題的過

程中除了大量呈現中國人文地理的攝影作品之外特別是一九八七年底國民

政府允許外省人回鄉探親代表康系的徐璐訪問中國黃順興和王拓前往北京

劉賓雁談文學鍾俊陞藉由返鄉來探索中國客家族群中國當下民主化運動與天

安門事件等等這些專題也就延續過去《中華雜誌》探討中國民主化的思路

試圖將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連繫起來而在台灣部份則是積極將客家族群

台灣原住民族納入中國民族之下並且大量探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歷史

藉此銜接台灣和中國之間的連帶關係甚至是第二十期以降增闢「副刊人間」專

欄刊登台灣中國當代具有民族意義的文學作品以及與文學相關的研討會

也之所以陳明成曾指出《人間》背後的立場時認為《人間》是以中國民族主義

意識形態為核心價值 總體而言整本雜誌的編輯取向雖然以台灣為起點卻是以中國為前提

題材常常是台灣的觀照的座標卻擺明是中國所有的「台灣本土」議題

最終都要透過「現實中國」來詮釋定位事實上這就是《人間》背後向來

所隱蔽的邏輯譬如陳映真在雜誌上「探索」台灣社會性質時的編輯取向

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60 文中「所有的『台灣本土』議題最終都要透過『現實中國』來詮釋定位」換句

話說也就是《人間》是將「台灣現實」放在「中國民族」框架下進行詮釋他

之所以在意「台灣社會性質」的解釋也就是做為其「冷戰體制論」的核心價值

《人間》儘管上升至「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的視野甚至以「左翼」階

級分析進行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問題的討論但基本上是做為陳映真

「證明」「彌補」先前「台灣意識論戰」過程中缺乏討論的台灣現實問題他甚

至指出「陳映真認為島上只有『台灣結』的荒謬而不實存著所謂『中國結』的盲

點他直接歸咎『國共分裂東西冷戰安全依賴』體制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冷

戰心智』為荒謬的總根源」61 而陳映真「國共分裂東西冷戰安全依賴」

正是基於中國民族主義下發展出來的概念其實也就是在「台灣意識論戰」之後

60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83 61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188

181

他除了延續「第三世界論」的論點更試圖以「冷戰體制論」來解釋台灣的社會

性質做為對先前「台灣意識論戰」中本土論者「台灣意識」進行回擊的確《人

間》成員也關懷民間的社會運動救援湯英伸並深入討論公害汙染森林砍伐

核電安全野生動物保護等重要評論然而這不能全說是陳映真所主導的重點

是陳映真身為刊物的發起人他想要透過這份刊物達成的目的是什麼的問題而

他主要是透過《人間》來達成其「民族使命」的「目的」藉此反駁本土派在「台

灣意識論戰」期間未完成的批評一方面他透過「左翼」思考來批判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主導了台灣戰後政治經濟發展走向但另一方面他也就在「左翼」

階級分析的過程當中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也越來越明顯之所以強調「國共

分斷」正是因為他要解釋台灣與中國戰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而不能促成「民

族團結」的原因藉此破除本土論者「台灣意識」的論點 而《人間》也和過去陳映真的政治批判立場一樣必須在劃開和黨外政治人

物關係的前提下討論政治議題比如第十五期探討民進黨的成立以及自立晚報

顏文閂引起讀者質疑《人間》和黨外之間的關係因而《人間》旋即在第十六

期「編輯室報告」中指出 上一期「人間」受到讀者和社會的廣泛關心和注目使我們的零售和每

月訂閱數量創造了新的高點有很多人打電話寫信向我們致意也有人

非常關懷委婉地擔心「人間」是否就此走上「黨外」政治批評的路對

於支持或不十分同意 15 期路線風格的讀者編輯部要明白地說明「人間」

永遠不會變成一本政治反對派的政治性雜誌上一期我們的封面人物(筆

者註指顏文閂)不但不是「黨外」而且是個可敬的國民黨員我們關

心的永遠是人以及人的生活和環境我們自許我們的異像(vision)遠遠比單純的政治反對運動寬闊許多62

文中顯示出《人間》對於政治議題的討論引發讀者的關注「擔心『人間』是

否就此走上『黨外』政治批評的路」而《人間》將自身的定位相對於黨外雜誌

的政治批評甚至透過顏文閂「是個可敬的國民黨員」澄清這份刊物所關心的

「永遠是人以及人的生活和環境」也就有了「宣稱」這份刊物「合法性」的

意味當然這只是解嚴以前的理念《人間》越到後期意識形態也就越強烈特

別是在「冷戰體制論」提出之後《人間》的批評雖然不同於挑戰黨國戒嚴體制

的黨外但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主導了「冷戰體制論」概念框架並以此來批

判各種阻礙「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因素因而也就越發具有政治性格 《人間》當然也延續了一九八年代初期《中華雜誌》「超越前進論」的論

述邏輯胡秋原曾在接受《人間》採訪時指出自己「對共產黨無好感但對國

62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人間》第 16 期1987 年 2 月頁 11

182

民黨亦無好感」他雖然「相信社會主義」但是不滿「蘇俄與中共的馬列主義」63強調他一九六年代以降《中華雜誌》的「超越前進論」的反共批評立場

以及為何他對陳映真這些曾經閱讀禁書的知識份子較為寬容的理由此時胡秋原

已開始強調自己一九三年代吸收「社會主義」的背景日後陳映真也更為積極

建構他自己和《中華雜誌》的「左翼」形象只不過《人間》之所以強調階級分

析不排斥左翼論述批評美日帝國主義甚至是將黨外運動追求的人權視為美

式標準而拒斥等等都還是延續了一九八年代《中華雜誌》的批評位置曾經

有「讀者投書」認為陳映真應該要談的是「人權」而不是「民族主義」但並未

被《人間》所採納 我們不管歷史真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過去和現在中國政權所在都沒有

充分的人權存在在一個沒有人權的時代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的即使現

在每個人都認錯又如何以後還是會發生類似悲劇的要解開「分離主義」

下的結不能拿「民族團結」這種東西來醫必須改善人權狀況中國如不

能由「民族至上」提升為「人權至上」那麼禍亂永遠如影隨身64 文中同樣站在反對「分離主義」立場的讀者尚且認為「要解開『分離主義』下

的結不能拿『民族團結』這種東西來醫」重點在於「改善人權狀況」但是《人

間》正是在區分這份雜誌與黨外之間的關係避免和官方政治意識形態正面交

鋒強調以發揚「民族使命」的主體位置來看待台灣現實對於陳映真與《中華

雜誌》而言黨外追求的「人權」是以美日帝國主義的標準而加以否定在「反

帝民族意識」之下思索「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並在「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對抗

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才能達到他所謂的自由與民主比如在〈悲傷中的悲傷〉

一文中可以看到陳映真為何不在《人間》直接討論「人權」的原因因為他認

為「截至目前的台灣民主運動基本上是親美反共主張中國永久分立的反國

民黨運動」65陳映真將台灣民主化運動視為親美反共之下的產物認為這無

助於解決「民族分斷」的問題而《人間》則和《中華雜誌》立場一致試圖在

追求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批判帝國主義的立場上「超越而前進」也因此上

述「讀者投書」的說法並沒有被《人間》所採納甚至《人間》越是到後期越

是明顯透露出以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來主導時事批評也就是批評國民政府試

圖本土化和黨外達成「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這在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

立場越來越鮮明並且逐漸凌駕「左翼」階級問題的思考「冷戰體制論」也就

有著強烈的政治性格

63 胡秋原口述梁辰攝影宋江英整理〈赤心巨筆的知識份子胡秋原的年青時代〉《人間》

第 17 期1987 年 3 月 5 日頁 92-93 64 鄭健新著〈讀者信箱改善人權狀況〉《人間》第 19 期1987 年 5 月 5 日頁 7 65 陳映真著鄭逸宇攝影〈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人間》第 44 期

1989 年 6 月 1 日頁 19

183

因此陳映真積極保持《人間》與黨外運動之間的距離雖然《人間》也刊

登各種民間抗爭的文章批判「冷戰體制」下的國家軍事發展黨外運動過程與

學生運動等等然而他將台灣民主化運動視為親美反共的「中產階級」運動

甚至是批判國民政府和黨外具有「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這些在一九八

年代批判「一千八百萬人論」時已然產生而在解嚴後《人間》第三十八期以國

共戰爭被羈留中國的台灣人為專題報導陳映真也寫下〈解放被朝野歧視的台灣

人〉一文做為「《望斷鄉關盼征人》系列」的前言他也藉此批評當今這群

滯留中國的台灣人在中國內戰中被遺忘 1950 年海峽封斷後五萬台灣人滯留大陸至今無法返回故鄉台灣為

政治問題滯美不得返台的『台灣人』強烈抗爭的民進黨民進黨系的『人

權』組織表現得同國民黨一樣的冷漠如果不是更冷淡的話66 文中認為這些被台灣不分朝野的政黨教會所漠視的人在參與國共戰爭後被

阻隔於中國而無法回到台灣也就是在「體制反體制」共生關係下的犧牲者

而陳映真批判朝野不願面對羈留祖國的同胞甚至《人間》長期以來關注中國的

動向實際上「民族」理念逐漸策動了整份刊物的意識形態取向並且這個意識

形態取向並沒有超出《中華雜誌》一貫強調的中國民主化運動與「中國未來統一

道路」甚至和胡秋原強調的「超越前進論」一致之後《人間》引進南韓強調

民族主義的「分斷體制論」能與陳映真等人的中國民族主義理念相契合也就在

於這兩者同樣都是在「民族」立場上容納了「左翼」思想與階級分析 此外《人間》儘管發表多篇出色的時事評論但是在報導的過程中也可以

看到「民族使命」下的思考侷限甚至是迎合原先批判的「體制」首先就「民

族使命」下的思考侷限而言比如《人間》在探討青少年與同志問題時仍是放

在批判「消費社會」的位置上來檢視「新種族」的問題在〈《新種族》一個隨

機問卷的分析報告〉一文中指出 比起中國 203040 年代的青年和少年台灣中產階級的青少年已成了

異種如果我們對 40 年來經濟成長愚民教育思想箝制唯開發主義

和GDP崇拜helliphellip不及早加以反省和批評我們擔心一世代青少年的集體性

和精神與心靈的頹廢將是對愚昧和腐敗的成人社會最殘酷的復仇和報

應67 文中延續過去知識份子對經濟發展下的「消費社會」的僵化批判抱持否定態度

66 陳映真著〈解放被朝野歧視的台灣人〉《人間》第 38 期1988 年 12 月 1 日頁 64 67 李文吉謝又青攝影葉根泉謝又青葉美雲郭孟橋訪問邱韻芳整理本刊編輯部製

作〈《新種族》一個隨機問卷的分析報告〉《人間》第 17 期1987 年 3 月 5 日頁 107

184

去看待青年文化而缺乏深入理解單純將台灣社會中「經濟成長愚民教育思

想箝制唯開發主義和GDP崇拜」視為是造成青年頹廢現象的主因並認為「我

們擔心一世代青少年的集體性和精神與心靈的頹廢將是對愚昧和腐敗的成人社

會最殘酷的復仇和報應」反而突顯出以「消費社會」來看待問題的侷限或是

比如《人間》第五期刊登一系列「大學生同居」問題的討論除了以數據來調查

大學生同居的比例與看法受訪的鍾思嘉也以保守論點看待大學生性愛觀他認

為「大學生的性知識極為貧乏」是「偏差的教育方針和制度所成的」甚至是「大

眾傳播對於西方社會的性革命性開放女權運動」是造成大學生在離開高中生

涯後性行為開放的結果68而鍾思嘉的論點比較是站在一個知識份子要求改善性

別教育的立場要求要有「正確的」性知識也因而引發丘延亮批評《人間》「缺

乏女性主義的觀點」「不拋卻男性沙文主義的包袱」69同樣的面對同志問題

時《人間》也因為「消費社會」批判視角而顯得保守白先勇就曾經在《人間》

第十期「讀者信箱」中含蓄地指出自己希望《人間》「能給一些在黑暗中徬徨

的青少年一點鼓勵增加他們的自信和自尊」70上述這些都反映出《人間》以

僵化的「消費社會」概念來批判現代化社會時產生的問題 其次就迎合原先批判的「體制」而言《人間》雖然抨擊「消費社會」中

的種種負面現象但實際上這份刊物也並非能夠掙脫這套資本主義邏輯比如陳

映真在第三十三期〈洩忿的口香糖〉一文更像是替廣告公司做出的「文宣廣告」

他站在探討「消費社會」下的廣告商品的位置指出「這些自覺或不自覺的隱

密或明白的忿怒屈辱怯懦反感與妥協成為商品廣告的『劇情』」71並分

析廣告的體制與當中的意識形態運作過程雖然陳映真將資本主義下的「消費社

會」視為現代體制之一他看似要批判現下的消費社會問題文章最後卻又生硬

地將焦點轉移以「力圖在這形勢中建設『中國人的廣告』」「誠實認真與創

意」這樣的說法來肯定這個廣告公司的成員並將批判焦點轉而放在「那些『體

系化』的知識份子專家們更顯庸俗傲慢而造作了」72這裡可以重新回顧陳

映真出獄後對於「消費社會」批判的論述邏輯這些廣告公司應當都是資本主義

消費社會的「體制」的一部份並且會對「民族文化」帶來弊害儘管這些廣告

人「誠實認真與創意」但實際上都仍是服膺於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體制」

當然《人間》要發行也必然要在市場上尋找生存空間但在陳映真這篇採訪廣

告公司的文章當中反而透露出與自身批判當下「體制」的理念相矛盾甚至是

透過強化廣告界人士的中國「民族使命」來自圓其說的情況

68 郭力昕攝影余小民著〈性愛婚姻訪鍾思嘉教授談矛盾的大學生性愛觀〉《人間》

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106 69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7 期1986 年 5 月 2 日頁 4 70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10 期1986 年 8 月 2 日頁 4 71 陳映真著蔡明德攝影〈洩忿的口香糖〉《人間》第 33 期1988 年 7 月 1 日頁 41 72 陳映真著蔡明德攝影〈洩忿的口香糖〉《人間》第 33 期1988 年 7 月 1 日頁 56

185

因此《人間》成員所發表的評論實際上是以陳映真的理念為依歸也就是

以「中國民族使命」來進行各種議題的探索這些包含了《人間》對於戰後歷史

與現實議題的詮釋方式融合了一九七年代以降的「反帝民族意識」核心價值

並在「消費社會」與「台灣意識」批判的過程中置入「第三世界論」的框架下

特別是陳映真之後在《人間》開始透過南韓「分斷體制論」來建立他的「冷戰體

制論」也就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人間》當然和陳映真的立場脫離不了關

係但這份刊物就不會是現今研究者單純視為「絕大多數的報導的對象大多是

邊緣族群」「顯然的一般中上階層的生活是被《人間》忽略的」73更不全然

是「一本能夠宣揚左翼主張反對資本主義侵占關心社會底層的刊物」74而

是知識份子在「左翼」思考當中宣揚「民族使命」被陳映真用以做為「證明」

中國民族主義者也關懷台灣現實的「證據」這樣的知識份子視角也就轉而到為

自身「民族」理念服務的「目的」也就不會是被現今研究《人間》的評論者普

遍放大的「底層關懷」

二《人間》雜誌中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形成

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左右已提及台灣戰後受到美蘇「冷戰體制」的影響

但此時尚未有一個具體連貫的解釋直到《人間》創刊後陳映真積極建構「冷

戰體制論」做為消解本土論者的「台灣意識」特別是《人間》中後期陳映真撰

寫的篇數增加並且第四十四期《人間》以大篇幅報導陳映真的南韓之行除了

反映出陳映真積極汲取南韓民主運動的經驗來建構「冷戰體制論」刊物在中後

期的發展也更積極朝向為兩岸政治統一的「民族使命」方向前進 首先陳映真從南韓「分斷體制」來建構「冷戰體制論」應是《人間》創

刊期間左右之事只不過陳映真關注南韓民族問題的源頭更早他曾在〈對我而

言的「第三世界」〉一文中指出 一九七六年我透過日語讀物知道了韓國正在進行著關於唯美文學論的

「純粹文學」論和存在主義意義上的「參預(干預)文學」的論爭不久

又擴大為「民眾文學」和「民族文學」的論議而在論述文學的民族性和

大眾性時提出了參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新殖民地處境中尚在為民

眾(=民族的構成份子)的解放國家的獨立而鬥爭的亞非拉世界

即「第三世界」及其文學的鬥爭問題75

73 陳弘岱著《《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台灣紀實攝影的影響》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頁 44-45 74 何恭佑著《《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9 年頁 25 75 陳映真著〈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收錄於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 亞洲華人論壇》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 年頁 4

186

這篇文章指出他關注南韓問題主要是透過日文書籍而來並且在意的是關於文學

上「民族性和大眾性」相關的論爭而陳映真從出獄後到「台灣意識論戰」期間

他所強調的仍是「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用以批判「台灣意識」與「消費

社會」但也因為這套論述並非和本土論相悖《人間》創刊也就意味著陳映真的

中國民族主義要重新出發他要建立一套論述藉此解釋台灣戰後在冷戰體制下

依附美日發展的實質因此《人間》的目的不僅只是強調人文關懷而已在一九

八七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人間》新增的「副刊人間」同時刊載陳映

真最新創作的小說〈趙南棟〉這篇小說正是以「冷戰體制論」來做為創作的「公

式」也做為陳映真銜接戰後台灣與中國連帶關係的「證明」 那麼陳映真的「冷戰體制論」到底是什麼呢「冷戰體制論」重點在於重新

解釋台灣與中國戰後的關係他在意的是「美蘇冷戰」之下台灣如何在「依附美

日」進行經濟發展而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問題在這個邏輯之下

做為解釋先前和黨外台灣文學本土論者論戰時無法具體回應的問題包括為何

批評黨外是「中產階級」性質為何台灣文學本土論者沒有「自主性」等等

他要藉此解釋台灣戰後在「冷戰體制」之下因為「民族分斷」而無法促成「民

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甚至是依附美日帝國主義來進行發展才會產生「中

國民族」內部種種問題與弊害藉此說明「台灣意識」是「依附美日帝國主義」

產生的甚至是沒有「自主性」可言因此在這樣的論述邏輯之下要促成「民

族團結」就必須要「中國統一」的遠景已經快要呼之欲出了只不過這要等到

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期間陳映真才更為明確以「中國統一」的政

治目標來進行評論 而《人間》在第二十二期〈從漢擎山到白頭山〉一文當中開始介紹陳映真

日後大量使用的「冷戰外勢國家分裂」結構南韓學運人士文宇哲指出南韓

學生在「六一運動」過程中是以「反對民主黨維護規定總統由間接選舉產

生的當前憲法」為前提也就是反對「朴正熙全斗煥到盧泰愚這一系列軍人非

合法(以政變奪取政權)政權」而「反美」是基於「運動進一步全面化」後「準

備在美國實施軍事政治經濟干涉學生運動時把運動堅定地帶向反美的民族

民主運動上去」76這一系列的運動過程是立基於現實的考量上而具有事件的先

後關係與運動的策略性從反對獨裁政權到反對美帝並且之後才進一步談到「民

族分斷」的問題 在「冷戰國家分裂」戰後史結構下的韓國「發展」一方面使「發展」

的品質和利益受到歪扭一方面使這「發展」加深了民族的分裂與分裂的

76 Joseph Reeds 攝影文宇哲田川信雄對談劉正武翻譯〈從漢擎山到白頭山韓國學生運

動的理論歷史與靈魂〉《人間》第 22 期1987 年 8 月 1 日頁 33

187

恆久化韓國學生認識到沒有民族統一的「發展」在民族內部互相仇

恨與對立下的「發展」只有使韓國更深地成為別人的經濟的附庸更深

地使民族發展民族文化的創造力呼相抵銷和歪曲helliphellip77 文宇哲在討論現實問題之後才進一步上昇至理論層次的「冷戰國家分裂」的

討論認為「民族內部互相仇恨與對立下的『發展』只有使韓國更深地成為別

人的經濟的附庸」固然韓國經驗值得借鏡但是《人間》之後導向於「冷戰體

制」的批判加上明確和黨外劃分關係「冷戰體制論」也就一方面在「反帝民

族意識」下批判美日帝國主義另一方面成為「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趨向下用以

批判「分離主義」「本土化」的論述 那麼陳映真如何將「冷戰體制論」落實到現實批判上呢比如陳映真在〈台

灣戰後最大的農民示威〉一文中批判台灣戰後農業發展受到美國資本主義下的

政治經濟政策所主導透過歷史的「概述」指責強調「台灣意識」的政治人物不

關心農民他在文中指出 平時三五百人的示威必定出面的某野黨政要們只要美國參議員來台

必風湧倒屐相迎的在野政要們在這次五千人農民大示威中全不見了蹤

影向來高舉「台灣民族」高喊「自決」「獨立」的闖將悍將們也不

見它們出面捍衛「台灣人」的農民這些都挺耐人尋味78 他批評這些「高舉『台灣民族』高喊『自決』『獨立』的闖將悍將們」在這個

抗爭場合「全不見了蹤影」也意味著他所要證明的是這些「台灣意識」的政治

人物不關心社會現實並認為這是對戰後台灣「冷戰國家分裂對美依從反

共安全」總體制服務79固然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和美國「冷戰體制」有極大關係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所刊登的照片中可以見到「夏潮聯合會」的旗幟也

就說明了這場運動已不單只是純粹的「農業問題」而已包括陳映真的評論中也

明確地將這場運動視為反對美帝的民族意識形態鬥爭同時也就轉移了在地的

「農民為了何事而抗爭」「農民抗爭的訴求是什麼」的問題焦點此外陳映真

所謂的強調「台灣意識」的黨外人士也並非真正「全不見了蹤影」比如彭懷恩

在討論五二農民運動時指出 從一九八七年底至一九八八年十月農民運動一共七次走向街頭其中尤

77 Joseph Reeds 攝影文宇哲田川信雄對談劉正武翻譯〈從漢擎山到白頭山韓國學生運

動的理論歷史與靈魂〉《人間》第 22 期1987 年 8 月 1 日頁 41 78 陳映真著蔡明德等攝影〈台灣戰後最大的農民反美示威〉《人間》第 30 期1988 年 4 月

5 日頁 16 79 陳映真著蔡明德等攝影〈台灣戰後最大的農民反美示威〉《人間》第 30 期1988 年 4 月

5 日頁 16

188

以「五二」事件最為激烈造成二二八事件以來最大的流血衝突事件

使得政府重視到農業問題的嚴重性可是由於台灣農業型態是小農經

濟加上果農經濟作物與一般稻作各有不同的抗議主體使農民利益很難

整合成強大的利益集團此外不同政治團體介入農民運動使得原本單

純經濟利益的需求變得情況複雜甚至釀成分裂的局面80

文中指出「不同政治團體介入農民運動」而導致運動分裂包括陳映真與「夏潮

聯合會」也可算是其中一支不同於其它黨外「政治團體」的「團體」再回頭檢

視陳映真的文章儘管他與「夏潮聯合會」成員也關注農民運動但還是將這個

議題導向服務於自身的意識形態選擇也就是座落在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批判美

國戰後「冷戰體制」對台灣農業的影響反而淡化了這場抗爭本身的訴求與過程

加上陳映真之後在第三十二期〈發行人的話〉當中也改口說明「有不少言論指

出『非農民』和政治派系的介入」認為「在台灣農民還沒有自己的政黨之前

農民和政界的結合毋寧是正常自然之事」甚至批判警察驅散農民時使用暴力81陳映真之言一反先前批評黨外不願介入不願捍衛農民的說法甚至還可對

照他從一九六年代〈知識人的偏執〉以降一再強調他對「宗派主義」的批評82

一九八年代批判黨外運動中「派系之爭」也應是陳映真特別敏感之事而陳映

真這次轉而將「農民和政界的結合」視為「正常自然之事」實際上也就意味著

他擔心落人口實因為「夏潮聯合會」畢竟也算是一種「宗派」而不得不提出這

樣的說法如果保守一點來看這或許也反映出《人間》從創刊以來一直在意的

是知識份子「介不介入」「如何介入」的主客觀問題無論如何這些都無助

於現實議題的釐清並且陳映真主導下的《人間》實際上還是具有強烈的中國

民族主義立場反而無法拋開自身的意識形態來面對台灣的社會現實當然批

判「宗派主義」也並非只有陳映真一人而已《人間》成員也曾發表批判「黨外

政治介入學運」的文章比如討論學生和黨外運動結合時官鴻志批評當下學生

運動介入「黨外政團的派系紛爭」並指出學生「被迅速地新陳代謝」「漸漸喪

失了一份反抗的政治理想」甚至是「虛無化或更堅定自己的宗派立場」83固

然陳映真不能完全代表《人間》其他成員的聲音但是官鴻志批評「宗派主義」

應當和陳映真一貫以來的論述邏輯是一致的 而《人間》為了透過南韓來思索台灣戰後的歷史脈絡也舉辦了與黃皙暎的

座談會並刊登黃皙暎的〈壯士之夢〉〈寫給弟弟〉兩篇小說〈民眾和生活現

場的文學〉一文記載《人間》成員與黃皙暎的對話討論南韓與台灣民主化運動

80 彭懷恩著〈國家與社會〉《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2 年 10月頁 321 81 陳映真著〈發行人的話〉《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8 82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6 83 官鴻志著蔡明德攝影〈青春的火焰大革會成立經緯〉《人間》第 24 期1987 年 10 月

5 日頁 81

189

過程黃春明一開始在對談中指出 在我們台灣還有一個把反體制的東西商品化的問題反對和批評的雜

文報導hellip成為市場的商品受到資本主義商品市場諸規律的支配有一

段不短的時期台灣反對運動的聽眾大半是顛躓不平的城市貧民也

許因此和小說扯不上關係吧84 文中突顯出黃春明對於台灣黨外運動將「反體制的東西商品化」抱持不滿的態

度也就意指一九八年代各種黨外政論雜誌評論等各種文章紛雜「受到資

本主義商品市場諸規律的支配」但《人間》其實也並非真正擺脫資本主義價值

邏輯它仍必須要成為市場上的「商品」才能推展其「民族」理念黃春明的言

論實際上受到一九七年代以降僵化了的「消費社會」批判論述的影響並且「消

費社會」下的文化與文學在《人間》的知識份子「民族使命」之下將「庸俗

民族」「大眾知識菁英」對立起來 此外在《人間》和黃皙暎進行訪談之後陳映真也積極透過《人間》來重

新宣揚「民族文學」的理念他在〈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一文中指出 在民族文學的提起上對於在外來霸權干涉下中國國土分斷民族分裂的

歷史對於台灣這樣一個「分斷下的社會」的基本構造在理論上也沒有

展開而只是概括地和西方殖民主義文學針對性地提起台灣文學的中國

指向性究其原因除了截至當時二十多年來比較根元性(radical)的文

學理論在長期國安體制下無法發展之外在兩岸分斷的歷史格局中無法

從全局去把握中國文學的總的問題也無法提出將台灣文學當面的性質規

定為中國民族統一前的指向中國統一文學的「分斷時代的文學」這樣的

理論85 文中之意也就是要從「全局去把握中國文學的總的問題」並且將「台灣文學當

面的性質規定為中國民族統一前的指向中國統一文學的『分斷時代的文學』這

樣的理論」在陳映真「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索下台灣文學也就成為戰後

以來「分斷時代的文學」簡而言之也就是整個中國文學的一部份而已他也

指出在四人幫垮台後「我也試圖從以 1950 年為原點的歷史去理解十年風暴中

一部份無從思議的背理和瘋狂」86當然劉賓雁與陳映真此次對談過程中也有反

84 蔡明德攝影陳寧寧語譯陳映真著〈民眾和生活現場的文學黃皙暎黃春明與陳映真

的對談〉《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138 85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文化評論國際研

討會」結束時的致謝辭〉《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20 86 陳映真著〈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文化評論國際研討會」結束時

的致謝辭〉《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20

190

思的聲音比如日後成為《人間》總編輯的楊憲宏指出「統一的問題就沒有談

清楚中共式的統一跟國民黨式的統一應該不是同一種統一加上其他的統一或

獨立方式都有待進一步討論」87是什麼形式的「統一」就會牽涉到政治的現

實狀況但是這並非是陳映真所願意面對的現實問題儘管陳映真對於台灣和中

國民主化道路有諸多批判並且此時他也已拋開先前《中華雜誌》的「反共」前

提「如何結束民族分斷」才是陳映真此時最在意之事至於「如何統一」的現

實政治問題反而無法解決簡而言之也就是「民族統一」理想大於現實政治問

題的思索比如他在〈親愛的劉賓雁同志hellip〉一文中積極讚譽中共「這樣一個

官僚主義權力結構竟而也有一個空隙讓『右派翻身』的劉賓雁存在」並感

慨地指出「四十年分斷的祖國四十年分斷的文壇四十年在兩地又迥異有相似

的命運和抵抗」88但是實際上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兩人實際上思想道路也

越走越遠陳映真曾在〈等待總結的血漬〉一文中指出 鄧胡趙修正主義半資本主義路線造成的矛盾所促成的北京學運在

思為領域恰恰不是對修正主義和半資本主義的批判反而是修正主義和半

資本主義更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學生反腐敗反官僚主義要求群眾對生

產分配和政治生活的干預(「民主萬歲」「自由萬歲」)恰恰不是批

判腐敗和官僚主義體制的根源「放權開放改革」後社會矛盾的構造

而是要更進一步去發展他北京學生和自由派知識份子所要擁護的恰恰

是他們所無法忍受的官倒官僚主義的根源

這才是天安門不幸事件最大的內在矛盾和悲愴89 陳映真在文中強調「天安門不幸事件最大的內在矛盾和悲愴」是在於學生運動本

身並未意識到「『放權開放改革』後社會矛盾的構造」反而「要更進一步去發展

他」從而也就是批判學生運動的「路線錯誤」而非真正指向「北京政府」權力

本身換句話說實際上陳映真是因為「反帝民族意識」中的「中國統一」政治

目標越來越鮮明因而做出這樣的評論如陳明成所言「其實陳映真心裡早已有

個『無懈可擊』的定論中共對『六四』的鎮壓全然出自民族主義對帝國主義的

反擊」90而陳映真之所以會導向這樣的結論當中的政治權力關係是他自抨擊

黨外「台獨傾向」以來一直不願直接面對的部份也就是將焦點轉移到「路線錯

誤」而非質問「政權在現實社會中極權性質造成的壓迫」的問題特別是他此

時所極力讚譽的劉賓雁正是曾經在文革鬥爭當中的犧牲者 87 曾淑美簡慧蓉整理〈各方說法〉《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3 88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親愛的劉賓雁同志hellip〉《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4-15 89 陳映真著〈等待總結的血漬寫給天安門事件中已死和倖活的學生們〉《人間》第 45 期

1989 年 7 月頁 72 90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242

191

也因此「冷戰體制論」透過「左翼」分析批判台灣戰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

而造成「民族分斷」的結果將焦點著眼在批判台灣內部「體制反體制」的共

生問題上而所謂「體制反體制」的共生問題也就是一方面指出國民政府因

為依附美日反共而無法解決「民族分斷」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將「台灣意識」

的形成視為依附美日反共所造成的結果特別是在解嚴之後陳映真更為積極

透過「冷戰體制論」來消解本土論述而李登輝執政後強調政治的「本土化」

也就成為陳映真反對「民族分斷」立場下的批判標靶比如第四十期〈1989《人

間宣言》解放與尊嚴〉指出 在解嚴之前是《人間》向台灣 40 年「冷戰國家安全體制服從美日

霸權」結構下窒息專制和歪扭的權力提出挑戰和詰問是《人間》對

抗在「冷戰依賴專制的成長」下肥大的特權食利階級的腐敗但解

嚴以後那巨大的權力和支配機器已經做出回應與反撲的姿態向《人

間》以及那些曾在過去的暗夜中呼喊了自由的異議者揮出一記冷血而堅

硬的拳頭「當戒嚴體制解除你們又能幹什麼」91 陳映真撰寫這篇文章時台灣已然解嚴引文中他向異議者提出「當戒嚴體制解

除你們又能幹什麼」的疑問呼籲台灣要「從『冷戰國家安全體制服從

美日霸權』的總結構中把自己解放出來」92這篇「宣言」儘管透過「冷戰體制

論」來批判黨國戒嚴體制但是要從「專制和歪扭的權力」解放出來並無法透過

宣揚中國民族主義促成「民族團結」就能得到的而《人間》在這一期也訪談

陳定南和余陳月瑛如楊憲宏所提出的疑問「國民黨何時下台民進黨有沒有

執政能力這與上台下台之間到底會出現怎樣的政治新局」93引文中楊憲

宏的提問反而比較冷靜地思所當前台灣的政治發展局勢相對地陳映真的評論

當中就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導向因為「冷戰體制論」重點在於重新解釋台灣與中

國戰後的關係他在意的是「美蘇冷戰」之下台灣如何在「依附美日」進行經濟

發展而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問題此時他採訪民進黨籍的余陳月瑛

而寫下〈從寂靜深閨走入政治颱風眼〉一文顯示出他一開始仍期待民進黨能有

所做為反對體制壓迫肯定余家的草根性與群眾性的立場 這是一條由 1950 年代全面政治肅清拷問和刑殺而後由郭國基李萬

居雷震殷海光郭雨新余登發這些先行代台灣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家

以及 1979 年「高雄事件」一路開闢出來的台灣戰後民主主義初階段的

艱難的道路94

91 編輯室〈1989《人間宣言》解放與尊嚴〉《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8 92 編輯室〈1989《人間宣言》解放與尊嚴〉《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9 93 楊憲宏著〈總編輯的話〉《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14 94 陳映真著〈從寂靜深閨走入政治颱風眼獨門媳婦當縣長余陳月瑛的故事〉《人間》第

40 期1979 年 2 月 1 日頁 73

192

文中陳映真難得肯定了「台灣戰後民主主義初階段的艱難的道路」但是回顧「台

灣意識論戰」期間只要傾向具有「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者發表的言論往往被

陳映真以依附帝國主義發展的「中產階級」運動來進行抨擊而陳映真為何會發

表肯定余家的文章呢這背後其實還是有「統獨」立場問題的因素比如彭瑞金

就曾經指出「老縣長在民主進步黨的集會中反對主張台灣獨立大唱統一論調

是在堅持他一貫不變的主張但總是惹得黨員和家人尷尬不已只好拉他下台」95政治上的統一或獨立固然是個人主觀願望的選擇而無從置喙陳映真指出余

家的草根性在白色恐怖歲月中對抗黨國戒嚴體制也是事實但他這裡就肯定了

余家「台灣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家」的草根性過去其他黨外運動人士就得面對陳

映真批評其依附帝國主義發展的「中產階級」性質這也就如彭瑞金所言「余

老縣長在民進黨員代表大會上的『統一論』經報紙渲染後國民黨和統派人士都

喜出望外大聲叫好」96陳映真也不例外他的論述背後因此就有著以「統獨」

立場來決定進行判斷的問題產生 陳映真之後的文章多半還是以論述批判當下「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而

未下降至具體的討論認為國民兩黨雙方實際上共同維持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願意

面對「中國未來統一」的問題比如四十六期〈虛構的珍珠港〉一文中陳映真

探討「冷戰體制」下金門和馬祖的「軍黨政」問題並批判美國霸權導致「民

族分斷」 古典帝國主義的地中海和大西洋時代灰塵煙飛戰後美帝國主義的大西

洋太平洋「兩洋時代」也正在成為他日黃花世界正在熱情注視著一個

新的太平洋環時代復雜而充滿了矛盾的變化在亞洲特別是在充斥著機

會與危機的中國歷史正要求某種「脫冷戰」的思維克服民族的長期分

斷獨立謀求自主和平發展和統一的道路97 陳映真在文中批評美國長期因冷戰致使台灣和中國民族分斷認為「克服民族的

長期分斷獨立謀求自主和平發展和統一的道路」是當下的目標固然台灣

和中國之間的關係長期在國共對立的狀態下必須要解決但也並非要透過「統一」

為手段來達成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以強調「中國民族統一」來批判美國帝國主義

干涉使金門馬祖只能「遙望」對岸的中國因而也就回到他長期以來以中國

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其政治批評的基調上也就越發具有政治性格特別是一

95 彭瑞金著〈最後一場風雨最後的夜晚〉《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5 年 9 月 5 日頁 229 96 彭瑞金著〈最後一場風雨最後的夜晚〉《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5 年 9 月 5 日頁 230 97 陳映真著〈虛構的珍珠港美國干涉主義下的金門和馬祖〉《人間》第 46 期1989 年 8 月

頁 77

193

九九年代之後他在《海峽評論》上發表的文章以及他藉由「台灣社會性質論」

的歷史分期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反獨促統」的「政治正確」主導評

論後「政治」意義也就完全凌駕了「階級」的思考 而這樣的現象也呈現在他討論台灣語言的過程當中比如他在《人間》四十

三期「發行人的話」寫下〈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探討台灣當前的語言問

題文中認為「在漢系語言問題上主張共同語與方言共存互相豐富和發展」

但他進一步指出「在少數民族語言問題上我們堅定反對漢語沙文主義而在

中國共同語問題上我們同時反對共同語獨裁的地方方言沙文主義」98也就是

他放在反帝反壓迫的視角下檢視語言問題時仍是忽略了現實台灣社會中「壓

迫被壓迫」的實質權力關係認為「連天叫嚷『還我母語權』的漢人也是這

歧視構成的共犯」99然而陳映真所謂的「共犯結構」背後最根本性的問題在

於國民政府戰後以來國語政策的推行下無論是漢族或原住民各族都是受害者

這些更為貼近現實的黨國戒嚴體制的壓迫問題卻在陳映真以中國民族主義視角

的檢驗過程中被忽略 此外還必須強調的是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論述基礎是由《人間》成員

共同完成的比如《人間》四十一期刊登「軍人專輯」探討台灣的軍事結構與

歷史發展過程此時陳映真〈徬徨的武裝〉則是以「冷戰體制」下「軍黨政

特商」的軍事結構來做為整體框架批判美國干預台海兩岸政治問題軍隊

美國化台灣化他認為「長年來宣傳消滅『共匪』反對『台獨』的軍隊面

臨著隨李登輝體制全軍美國化和台灣化所必造成的思想教育和結構上的混亂」100他將台灣軍事問題導向「民族統一」的思考脈絡上並在結尾中指出

如果台灣「後蔣」時代的國民黨和「國家」順利完成「本土化」行程

國民黨和台灣的「國家裝置」將更為充份地成為不分省籍的台灣資產階級

的支配工具從而台灣軍隊也將更鮮明地成為台灣資產階級的軍隊101 他批評解嚴後李登輝時代下的軍隊將成為「不分省籍的台灣資產階級的支配工

具」然而陳映真這篇文章並沒有楊憲宏等人分析國民政府軍事現代化過程的脈

絡而是以「冷戰體制論」來做一個「總括式」敘述這些《人間》成員的評論

成為服務陳映真「冷戰體制論」的論述基礎但陳映真本人的論述並未下降致具

體的討論甚至也不斷違背了左翼分析強調討論物質基礎的作法延續過去「要

98 陳映真著〈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人間》第 43 期1989 年 5 月 1 日頁 8 99 陳映真著〈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人間》第 43 期1989 年 5 月 1 日頁 8 100 陳映真著〈徬徨的武裝美國遠東基地國防與國共內戰國防的重疊與崩解〉《人間》第 41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49 101 陳映真著〈徬徨的武裝美國遠東基地國防與國共內戰國防的重疊與崩解〉《人間》第 41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49

194

先批判美日帝國主義才能解決台灣當下政治問題」的論述邏輯反而將台灣現

實政治問題放在次要部份而《人間》在這一期也邀請立法委員黃煌雄《自立

晚報》軍事記者張友樺《當代》總編輯金恒煒參與座談在〈軍隊國家化與國

防預算監督〉一文中黃煌雄提出諸多的建議包括軍隊「不應屬於任何黨派的」

「不能參加任何政黨的活動」「政黨應退出軍隊」「政黨應退出軍事教育體系」

「軍事教育體系應該貫徹軍隊國家化」「軍政軍令系統應該合一」並感慨地

認為還是會重新走一次《自由中國》老路102然而這正是更為具體的說法遠比

陳映真以「冷戰體制論」做為批判台灣軍事本土化更為實際此外也因為《人

間》在討論軍事問題時也必須回到《自由中國》挑戰國家軍事結構發展的歷史來

看比如陳映真在〈「祝生活如意身心健康hellip」〉一文也不得不承認「早在 29年前雷震先生的『自由中國』雜誌曾就反攻大陸問題和國防預算國防性質問

題提出尖銳而實際的質問和批評」103《人間》其他成員撰寫的文章雖然不運

用「冷戰體制論」的批評公式來看待雷震案中的國家軍事問題層面而是做實質

的政治歷史整理但最終仍然還是被陳映真放在「冷戰體制論」下來思考 因此陳映真「總論」性質的文章實際上是「整合」《人間》的分析基礎來

上升至自身民族理念的「冷戰體制論」批判這同樣在《人間》四十二期的「《公

害政治》系列」中他所寫下〈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的總論也是同樣的情況

他在文中一開始就指出 不斷增幅與增值的台灣公害背後有複雜的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

甚至霸權支配的國際關係因素除了習慣地方便地指責國民黨人民應

該開始思想台灣公害與污染背後的深部構造hellip104 那文中所謂的「深部構造」是什麼呢也就是他長期以來批判帝國主義影響的問

題的確先進國家往往將高污染的產業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但是陳映真這樣的

「總論」性質文章也就是將台灣鎖進他的「冷戰體制論」框架下來談也就是台

灣在美蘇冷戰的年代中依附美日帝國主義進行發展所導致社會中產生的各種弊

害問題 而在《人間》雜誌出版的尾聲也越來越多陳映真用以宣揚自身民族理念

藉此鞏固「冷戰體制論」論述基礎的文章比如第四十四期刊登諸多南韓採訪的

評論中陳映真所撰寫的篇幅已幾近半本雜誌他所討論南韓民主化運動也就

鎖定在具有反帝民族主義立場並挑戰專制統治的部份甚至包括南韓民族文化

102 莊淑琇錄音整理顏新珠攝影〈軍隊國家化與國防預算監督〉《人間》第 41 期1989 年 3月 1 日頁 132-133 103 育仁著〈「祝生活如意身心健康hellip」29 年前「陳懷琪」投書「自由中國」的事件始末〉

《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18 104 陳映真著〈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58

195

宗教戲劇做為陳映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中思索台灣「美蘇冷戰

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藉此說明台灣在依附帝國主義與

「民族分斷」下導致的結果比如在〈我們有韓國民族民主運動的傳統〉一文

中指出 全民聯首先要實現「民眾的民主主義」他們主張民眾應該有權決定國家

的重大政策「目前韓國人民表面上擁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但是這對

於廣泛社會中低層的民眾都是虛假而無關的東西」朴啟東說「我們

要把韓國民眾團結起來以發展民眾參與的民主政治形成和他們的具體

存在相適應的政治勢力」

其次是追求民族的自主統一克服在國際霸權干涉下的民族南北分裂

「但是我們理解到民主化與民族統一是分不開的民族分裂對立的形勢

是統治者對人民實施獨裁的藉口而創造民主自由的政治和社會才能真

正強化民族的團結」朴啟東說105 陳映真之所以會側重南韓民主化運動是因為他自一九八年代初期以來也認為

「民主化與民族統一是分不開的」甚至認為黨外民主運動所爭取的人權自由

「都是虛假而無關的東西」南韓「全民聯」甚至其他團體之所以被陳映真肯定

也就是在運動當中有強烈的「民族團結」「南北統一」的使命固然站在結束「國

共分斷」「民族統一」的一方南北韓的經驗就會和當下台灣和中國關係是相似

的然而另一方面台灣和兩韓仍有差異所在特別是台灣內部產生獨立於中國

的「台灣意識」這並非是以「美蘇冷戰」就能解決的問題當然可能會有人質

問究竟具體的「台灣意識」起源於何時台灣和中國之間不是自古就有連帶關

係嗎甚至如陳映真一樣將「台獨」視為依附美日帝國主義下的結果並在「民

族分斷」的歷史中依附帝國主義發展但就歷史而言台灣實際上從中國或南洋

移民族群紛雜中國內部也並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體」中國內部也有想

要脫離中國而獨立的民族所謂的「中國民族」並非和南北韓一樣是「冷戰」期

間導致的結果在前述的南北韓的特殊性的前提之下再就台灣與中國現實政治

而言統一或獨立與否也應當仰賴人民自決而不應該是以政治核心人物甚至

是以「民族情感」來做決定否則只會脫離真正的「自由」「民主」的價值儘

管《人間》也不乏出色的評論文章但《人間》的評論也就在陳映真「民族使命」

的先導之下使整個雜誌以意識形態來決定其所關注批評的面向並且陳映真

的評論也在公式化的「總論」之下從而也就將台灣社會中種種弊害全都視為

冷戰當中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所帶來的並且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

而無法促成「民族團結」

105 陳映真著秦千圭攝影〈我們有韓國民族民主運動的傳統〉《人間》第 44 期1989 年 6月頁 107

196

三〈趙南棟〉陳映真「冷戰體制論」視野下的小說創作

在《人間》發行期間陳映真也將「冷戰體制論」概念做為創作公式運用在

小說〈趙南棟〉的敘事整體上這篇小說是一九八七年六月發表的作品試圖將

其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理念的「冷戰體制論」納入小說創作當中上一

節指出〈鈴鐺花〉〈山路〉當中討論戰後被禁絕的「左翼」歷史而〈趙南棟〉

則進一步將「民族分斷」視為「冷戰體制」主導下形成的歷史悲劇也就是「美

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思考邏輯下來掌握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歷史糾

葛並融合先前討論白色恐怖下的左翼歷史與一九八年代的消費社會批判 小說中的時間點設定在一九八四年從葉春美去醫院探望趙慶雲為始透過

兩人回憶抗日戰爭到白色恐怖期間的歷史經驗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這

些理想主義的知識份子經歷中國戰亂並在戰後來到台灣卻也因為白色恐怖而繫

獄趙慶雲和妻子宋蓉萱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當中成長的一代經歷過九一八

事件一二八事件他們在愛國主義的民族使命下起身抗日也因此被官方逮捕

並被懷疑與抗日組織有關一九四六年趙慶雲到台灣的報館工作在二二八事件

當中他將兒子趙南棟交由醫師林榮一家撫養長大一年後這些懷抱民族理想的

愛國青年陸續被逮捕林慎哲宋蓉萱被判處死刑而葉春美趙慶雲則是終身

監禁直到一九七五年特赦政治犯才被釋放 在小說的敘事結構中主要是基於《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與當

前中國民主化運動的過程藉此回溯過去「國共分斷」的歷史起點以及台灣在

「冷戰體制」下依附帝國主義發展的實質陳映真藉由小說人物的回憶來尋找台

灣戰後初期的「中國民族」認同起初趙慶雲等人對於左翼民族解放鬥爭懷抱著

理想隨著知識份子因為鬥爭失敗而繫獄並在黨國戒嚴體制下成為歷史上中被

遺忘的人小說中透過趙慶雲指出「關了將近三十年回到社會上來我想起

那一台戲真像呢這個社會早已沒有我們這個角色沒有我們的台辭叫我

說些什麼哩」106也就是戰後左翼的歷史在國民政府反共戒嚴體制之下被壓

抑甚至被社會所忽略他們只能在醫院裡訴說回憶過去民族解放鬥爭的經歷

比如趙慶雲與宋蓉萱初來台灣的時候他打算開一家書店宋蓉萱認為「我們得

從台灣史寫起」「認識中國先認識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係helliphellip」107展現出中

國民族主義者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解決「民族分斷」的願望此外

中國民族解放的理想同樣在這些知識份子身上可見到除了葉春美和林慎哲則閱

讀吸收左翼革命思潮之外趙慶雲則是和出身台南佳里地主家庭的張錫命在獄中

學習作曲張錫命是個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音樂老師積極地「尋找抗日戰爭中

祖國的樂音」想要「寫一個交響曲〈三千里祖國〉」「描寫自己在尋找民族認同

106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18 107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82

197

過程中覺醒抗爭尋訪幻滅再起以及在勝利的歷史足音前的赴死」108

這些文藝青年懷抱中國民族與抗日理想透過他們參與的歷史以及獄中經驗來突

顯特別是小說強調獄中犯人對於「中國民族」抱持極大理想比如描寫林添福

蔡宗義在獄中的時候「『民族內部互相仇視國家分斷四十年了』林添福朗

聲說『羞恥啊helliphellip』」或是蔡宗義的嘯吼著「燃燒起來喲在台灣在全中國

在全世界高高地燒起來喲」109獄中男犯人唱日本歌〈赤旗〉等等小說

透過這些知識份子的言論來指出「那一切的屠殺和監禁都和戰後四十年間享

盡了自由民主的美名的美國有深切的關係helliphellip」110藉此展現懷抱民族理想

的知識份子渴望結束中國「民族分斷」的理想然而如前一節引述陳明成之言指

出的在現實中這些具有中國民族主義理想的白色恐怖「政治犯」只是「統獨立

場」下的一部份而已這些透露出陳映真積極透過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將台

灣戰後初期白色恐怖歷史劃向「中國民族追尋」的一方此外單單只有漢人出

現在「民族文學」當中似乎仍顯得不足小說甚至強調護士邱玉梅的原住民身份

特別是在描繪她的神情時著重在「山地人民特別鮮明的雙眼皮的澄澈的眼

睛漾著安靜卻是逼人的光采」111人在〈趙南棟〉中透過安排不同族群人物來

建構他小說的「中國民族」的不同面貌 另一方面相對於上一代知識份子的民族理想年輕一代在小說中則是被描

寫成依賴感官生活的墮落的一代小說主要聚焦在趙慶雲的兩個孩子身上一

個是趙爾平另一個則是趙南棟(小芭樂)趙爾平是趙慶雲的大兒子他二十

歲從師範畢業後到藥廠工作透過和外國資本家合作並且逐漸在職場上的名利

與欲望之下漸漸墮落比如小說中透過Finegan端詳趙爾平的神情突顯出「而

今卻有背叛和瀆職之嫌的中國人Edie趙的眉目後深埋的欺詐和狡詐」112之後趙

爾平一路擢升為行銷部經理並且「步步為營地滑進了一個富裕貪嗜腐敗

的世界」113甚至開始養情婦而小說為了要突顯出不同世代的理想差異藉由

民族主義話語來檢視趙爾平的價值觀 偶然和他談起他的公司裡的工作父子倆不覺就談起中國製藥廠談了好

一會趙爾平才發現當父親說著「中國」大陸和台灣總是不分家的

他先是感到詫異可繼而一想在理論上大陸和台灣是不分家的他

這才感覺到很多的場合當人們說「中國」不知不覺之中其實指的

就是台灣中國大陸從什麼時間起竟而消失了呢「畢竟還是英語清

楚」他想起公司裡大量收發著的英文文件對自己這麼嘀咕「Taiwan

108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85 109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92-193 110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89 111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94 112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36 113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56

198

Deissmann LabLtd好傢伙helliphellip」114 小說中指出趙爾平的這段話當中「當父親說著『中國』大陸和台灣總是不分家

的」但是現今「當人們說『中國』不知不覺之中其實指的就是台灣」也就

是這一代年輕人的「中國民族」認同在國民政府的反共民族立場之下已逐漸脫

離了「中國整體」的思考此外隨著戰後經濟的發展在這背景之下成長的世

代遺忘了民族理想甚至透過「畢竟還是英語清楚」這句話來指涉新一代人依附

美國而遺忘了父親的「民族使命」 趙南棟則是就讀五年制的專科學校在小說中是一個不愛讀書卻很受女孩子

喜愛的年輕人他吸毒任意帶不同女孩子回家最後被趙爾平趕出家門但是

趙南棟仍是徘徊在性與毒品的生活中直到趙南棟和茉莉交往後使得他對於性

的態度有所轉變那麼茉莉是一個什麼樣的女性呢她是一個不能愛人的雙性

戀小說中指出她有一個不完美的家庭父親四十五歲後和年輕女孩廝混這影

響到茉莉的情感與性取向而茉莉和趙南棟交往後不久便主動提出分手這是趙

南棟第一次被女性拒絕而深受打擊並且像茉莉一樣成為雙性戀此外草葳則

是茉莉的姊姊她也曾經愛上趙南棟但由於她在機場工作不斷尋找一夕歡的

旅人之愛直到後來和一個日本男人到日本生活上述這些年輕人都是在陳映真

批判一九八年代「消費社會」下的現代人樣貌也就成為和上一代懷抱理想的

趙慶雲等人形成強烈對比比如《人間》在第二十一期〈年輕人談〈趙南棟〉〉

一文有讀者曾經表達他對小說〈趙南棟〉的看法 由陳映真近來在「新種族」問題上所致力的探討可以看出「趙南棟」一文

中所遭遇的共通問題也因為如此我們看到趙南棟所代表的俊美頹廢

好逸惡勞雙性戀helliphellip是否就是作者觀念中的時下年輕人而作者拿趙南

棟做典型和 50 年代的趙慶雲等人相比較顯然看出作者對這兩代人的評

價差別何在115 文中指出「作者拿趙南棟做典型和 50 年代的趙慶雲等人相比較顯然看出作者

對這兩代人的評價差別何在」其實也就意味著陳映真站在「民族使命」的立場

下對於戰後初期追尋民族理想的知識份子抱持肯定態度並透過「左翼」階級分

析指出在經濟與物質文明發展下的新世代是頹廢墮落的一代王俊傑之所以

會提出「是否就是作者觀念中的時下年輕人」的疑問也就是因為陳映真在基於

「民族使命」的前提下將這兩個世代對立起來在小說結尾時趙南棟終於趕往

醫院探望趙慶雲然而此時他已過世並且趙南棟此時拿出強力膠來吸食直到

114 陳映真著〈趙南棟〉《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63 115 王俊傑著〈年輕人談〈趙南棟〉新登場的小說人物〉《人間》第 21 期1987 年 7 月 5 日

頁 133

199

葉春美找到他時他已經神志不清儘管如此她還是將趙南棟帶回石碇去也就

意味著陳映真將之視為「冷戰體制論」影響下的「民族命運」的一部份是急需

解決的課題 因此在〈趙南棟〉完成時陳映真「冷戰體制論」同時也宣告了他將「冷

戰國家分裂對美依從反共安全」的思考邏輯擴及到小說創作上一方面透

過《人間》對於台灣中國甚至是美日第三世界的議題討論來奠定這套論

述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整合他出獄以來的「消費社會」批判「台灣意識」批判

的「第三世界論」進一步上升至「冷戰體制論」透過小說來「證明」「詮釋」

這段「美蘇冷戰」下依附美日發展的「民族分斷」的歷史呂正惠曾經對〈趙南

棟〉有下述評價他認為 對於三十年前某一些人「赴死」的記述並不是「趙南棟」這篇小說的真

正重點而只是這篇小說所要表現的主題的起點在陳映真看來自從三

十年前代表著熾烈的理想和純美的人格的那一代「消失」以後台灣的歷

史就一直在向「墮落」的路上走在小說裡趙慶雲宋蓉萱的「犧牲」

換來的是他們的下一代趙爾平和趙南棟的全面倒向「官能享受」陳映真

以一種極其簡化了的「象徵」來向我們宣說他對三十年來的台灣歷史

的「闡釋」116 呂正惠將《趙南棟》視為陳映真「對三十年來的台灣歷史的『闡釋』」一方面陳

映真梳理白色恐怖的歷史另一方面對於現代「消費社會」抱持批判因而如呂

正惠所言「台灣的歷史就一直在向『墮落』的路上走」陳映真的「民族」理想

透過探討白色恐怖下的「左翼」歷史來展現當然這也不僅是「他對三十年來的

台灣歷史的『闡釋』」而已更重要的是小說中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的運作

過程透過南韓的「分斷體制論」來解釋台灣戰後和中國分隔的原因並積極將

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係銜接起來而陳映真這個階段完成〈趙南棟〉也就同時

完成了過去〈鈴鐺花〉〈山路〉所未討論到的「民族分斷」的原因並從一九三

年代中國歷史延伸到台灣一九八年代「左翼」歷史做為銜接中國民族歷史

的起點重點是在「左翼」階級分析當中強調「帝國主義如何干預民族統一」的

問題也因而他在放大趙慶雲宋蓉萱等人的民族情操之時也要批判依賴美日

發展而「遺忘民族使命」的「墮落的一代」 透過上述分析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開展出的「冷戰體制論」主要在「美

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概念框架下探討台灣戰後的發展過程這套理

116 呂正惠著〈歷史的夢魘試論陳映真的政治小說〉《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2 年 4 月頁 201

200

論主要還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並且「中國統一」的理想也越來越

明顯在其小說〈趙南棟〉中也可以看到他試圖將「冷戰體制論」落實在「民族

文學」的層面上而在《人間》建構「冷戰體制論」的過程中陳映真一方面透

過《人間》成員的台灣社會現實考察來做為其理論「愛台灣」的依據另一方

面其實他還是在忽視扭曲民主化現實的過程中來進行「總結」式的評論加上

上一節所討論的「白色恐怖」就成為他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的歷

史階段分期的依據特別是在其「台灣社會性質論」當中無論是「中國統一」

的遠景或是對內批判「台獨」與「皇民化」問題時也就越發明顯固然陳映

真在「反帝民族意識」的驅策之下也寫出一些必須要面對的殖民與現代化的問

題但是當中「殖民被殖民」的絕對關係一直無法拋棄也就形成了必須要以

民族主義對抗帝國主義才能達到「民主」與「自由」的必然性然而他的「民族

認同」在上升到「國家認同」層次之後也就越發具有政治意味甚而為了政治

目標而抽離扭曲了台灣與中國內部更為實質的社會現實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必

然變成要仰賴國共雙方政黨的團結來促成他心中理想的「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

主義反而和政治意識形態越走越近和社會現實與人民越走越遠

201

第三節 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我們說ldquo政治上是不是正確這個問題不能當作馬克思主義批評的基

礎但這並不是說具有黨性的文字就不能算文學helliphellip這些人長期堅持所

取得的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據否定了資產階級批評中頗為得意的觀

點什麼是藝術是一回事宣傳又是另一回事而且一切重要的藝術都

是ldquo進步的這種說法在一定的限度內是正確的即一切脫離時代重大活

動的藝術缺乏某種歷史的中心感就會把自己降到次要地位在這一點

上還必須加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ldquo矛盾原則一個作家的政治觀點同

他作品所客觀揭示的東西之間可能會是矛盾的還應該補充的是ldquo進

步藝術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在政治上站住腳這個問題是一個受歷史制約

的問題不應該教條地套用於一切時代117 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以後基本上維持過去「冷戰體制論」的框架來思索

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問題甚至進一步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他在一九九

年代以後「反獨促統」的意識形態在這個階段明確浮出檯面甚至他正式將

自身與「左翼」的身份銜接起來在一九九年代持續和本土論者甚至是其他

知識份子進行論爭陳映真曾經指出 我將我所處的時代定位為民族分裂的時代用這樣一種自覺來從事和面對

創作那麼我的主張不言而喻排除外來勢力支配追求自主化的民主統

一我的統一論與一般國民黨的國粹統一論又有不同我不講「禹湯文武

周公」的直統論台灣左派的統一論是恩格斯關於被列強瓜分的波蘭必

須統一之論的引伸118 陳映真此時認為戰後以降是個「民族分裂的時代」並且「排除外來勢力支配

追求自主化的民主統一」成為他現階段的目標然而這樣的觀點也就成為他以

「政治正確」來看待「台獨傾向」「台灣文學」作為衡量一切的基準點雖然

如伊格頓所言他們的確以階級分析「否定了資產階級批評中頗為得意的觀點」

然而這個階段陳映真的論述中「中國統一」的意識形態也就主導了論述過程伊

格頓更進一步指出「ldquo政治上是不是正確這個問題不能當作馬克思主義批

評的基礎」陳映真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頭銜後在這個階段以其左翼「統

一論」立場來主導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評論在「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開

展過程中他以化約式的階級分析來「限定」台灣歷史與文學本身「ldquo進步

117 伊格頓(Terry Eaglton)著文寶譯〈作家與傾向〉《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頁 58 118 陳映真著〈民族分裂下的台灣文學台灣的戰後與我的創作母題〉《明報月刊》第 39卷第 5 期2004 年 5 月頁 26

202

藝術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在政治上站住腳這個問題是一個受歷史制約的問題不

應該教條地套用於一切時代」只不過這樣的「歷史制約」問題在一九九年

代陳映真的「反帝民族意識」當中「反獨促統」的政治意識形態就徹底主導了

他的左翼批評並以「台灣社會性質論」來套用於一切時代而缺乏辯證性以「中

國統一」的目標來主導其批評標準 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後建立「台灣社會性質論」是基於批判當下政治本

土化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文學史觀為出發本節焦點在於陳映真將自身銜接上

「左翼」參與論戰的過程是什麼他如何建構「台灣社會性質論」筆者首先

探討陳映真如何在一九九年代將自身形塑成一個「左翼」的中國統一論者其

次探討陳映真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形成他的「台灣社會性質論」以及具體的內

容是什麼最後筆者放在陳映真和張良澤陳芳明藤井省三在台灣文學上的

討論脈絡來檢視他以「台灣社會性質論」對台灣文學本身的質疑

一成為「左翼」中國統一論者

一九九年代陳映真積極地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下將自身銜接上「左

翼」知識份子的位置他在解嚴後積極地和中國交流一九八八年當選中國統一

聯盟主席並且以中國民族統一為目標的「夏潮聯合會」也密切地和中國舉辦文

化交流甚至一九九年率領代表團訪問北京香港大學也為他舉辦「陳映真文

學研討會」等等這些反映出陳映真在宣揚「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過程中「中

國統一」的理念也就越來越明顯那麼他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將自身和「左翼」連

繫起來並且他這個階段寫出什麼樣的作品這是在探討他批評本土論者之

前筆者一開始要釐清的問題 (一)陳映真正式銜接「左翼」的過程 此時陳映真為了實踐其「民族」使命開始正式將自身與「左翼」知識份子

的位置銜接起來做為宣稱自身「認同社會主義中國」的基礎一九九三年他寫

下〈後街〉透過自己的創作經歷來強調一九六八年以前的「左翼」追尋道路

他指出自己早期在舊書店街購買中國左翼作家的小說與理論並且在「從夢想中

的遍地紅旗和現實中的恐懼和絕望間巨大的矛盾」當中進行小說創作119然而從

陳映真出獄以降在「反帝民族意識」的核心價值當中不斷以「第三世界論」「冷

戰體制論」來包裝甚至是前述在《海峽評論》中提出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這些他所發表過的評論都一再地和陳映真強調自己「並不特別喜好理論和社會科

119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17-18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

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203

學」120有所出入甚至陳映真在〈父親〉一文強調「一九六年代中期我在

思想傾向上逐漸走上激進的道路」而父親察覺到他的思想傾向兩人交談的過

程中發現父親對於社會主義「有不止乎口耳之學的理解」121陳映真還特別指

出父親對於「墮落幹」的批評父親在年輕時「就看到過自己心儀的左派文化人

士大剌剌地宣傳轉向而受到沉重的打擊」122對於陳映真這樣詮釋自己的父親

陳明成曾在解讀〈父親〉一文時指出 陳映真的原意本是要表達他在 1968 年「遠行」之前父親其實早已透過

類似「庭訓」的方式示意他在走向險路之際切記不可失去靈魂的潔白

如果說做為父親的陳炎興擔心陳映真入獄後中途橫遭各種因素因而被迫

「轉向」以致淪為不名譽的「墮落幹」對於此時早已皈依天主而具備堅

信特質的陳炎興會出現如此的反應確實是有可能也比較合於情理可是

陳映真弄巧成拙硬是錯置時空說成父親陳炎興在殖民時代就頗能堅持左

翼原則曾經數次表示對於當時不少左翼的知識份子文化人或黨幹部由

於法西斯的酷壓而理直氣壯轉向以致成為一位「墮落幹」的現象感到非

常不齒123 文中指出陳炎興擔心陳映真「被迫『轉向』以致淪為不名譽的『墮落幹』」而

不是「父親陳炎興在殖民時代就頗能堅持左翼原則」陳映真在絕對化的中國民

族主義意識形態邏輯上將父親形塑成一個「左翼」知識份子並且具備強烈的中

國民族主義精神因而對於「『墮落幹』的現象感到非常不齒」陳映真同樣也曾

經在〈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評論張大春的著作時指出「台

灣的戰後竟是轉向者們的世界」124除了政治上的轉向者「背棄」國民政府之

外他也批評台灣文學上的轉向者 不少在青壯之時在國民黨報刊寫符合國策符合主流思想的作品在國

民黨打鄉土文學的棍子時依靠國民黨在黨刊黨機關寫文章發言的大

作家大佬們今天無須任何交代和說明又成了「台灣人文學」火線上

的頭號將帥日據時競寫皇民文學的人光復後找機會吞吞吐吐地說他的

皇民文學有抗日的微言大義及至台獨文學論興起他們又出來用日語發

言我老早就不以為自己是中國人焉125

120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頁 28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

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121 陳映真著〈父親〉《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42 122 陳映真著〈父親〉《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頁 144 123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頁 90 124 陳映真著〈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1996 年 6 月 10 日第

42 版 125 陳映真著〈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1996 年 6 月 10 日第

204

他批評台灣文學作家原本「依靠國民黨在黨刊黨機關寫文章」之後成為「『台

灣人文學』火線上的頭號將帥」甚至曾書寫皇民文學的作家卻說自己作品具有

「抗日的微言大義」甚至是台獨文學論者「不以為自己是中國人」等等 那麼他為何特別會對「轉向」反感呢因為對陳映真而言「中國民族」認

同這個階段就成為他評論當中決定「政治正確」的重要選向雖然他與國民政府

一直保持緊張關係但戰後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的箝制一直是陳映真不願意正

視的問題他批評國民政府但還是對國民政府抱持一些同情與期待這就像他

一九七年代曾在〈鞭子和提燈〉當中指出「我於是才知道了中國的貧窮的

愚昧的落後而這中國就是我的」126就算國民政府是曾經壓迫他使他繫獄

但國民政府至少還代表了「中國人的政權」的一部份而一九九年代他雖然銜

接上「左翼」批評「台獨」與「本土化」的言論但也越來越以「政治正確」

來檢視立場選擇的問題他的「轉向」批評也就不只是「階級認同」還包括「民

族認同」與「政治認同」的批評層面因此台灣在「本土化」的聲音高漲之際

他發表〈紀念蘇慶黎〉一文批評當下國民政府將政權「本土化」他認為「李

氏政權以強力的政治資源由上而下地推動脫中國論說」並且在「本土化」的

浪潮下「夏潮系的左翼的反帝的反獨擁中的激進的思潮不免日益『邊緣化』」

甚至「當年圍繞在夏潮周圍的一些人也開始分解轉變了方向投奔了脫中國

反民族的營寨」127他一方面將《夏潮》定位為「反帝」的「左翼」性質刊物

另一方面也批判「台獨」逐漸形成「霸權」而使《夏潮》路線的左翼中國民族

主義者被「邊緣化」因為這是他在「中國民族認同」之下所無法接受的部份 當然這批具有「反帝民族意識」的知識份子當中也不只是陳映真「回歸左

翼」而已此時他也重新說明《中華雜誌》的「左翼」性質他在〈懷想胡秋原

先生〉一文中指出 然而我當時只是這樣遠望著胡先生看到他為反對國民黨的《出版法》

而力爭看見他在「中西文化論戰」中欲言而又不能言宣的左派哲學社會

科學邏輯使我不能不把胡先生和其他「廟堂」上獨佔台灣政治的「委員」

們分別開來而我也自忖只會永遠隔著迢遙的距離眺望著他128 陳映真描寫胡秋原在「中西文化論戰」的過程中認為當中具有「欲言而又不能

言宣的左派哲學社會科學邏輯」但是《中華雜誌》戰後同樣也是為了生存而「轉

42 版 126 陳映真著〈鞭子和提燈代序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

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26 127 陳映真著〈紀念蘇慶黎〉《中國時報》2004 年 11 月 23 日第 E7 版 128 陳映真著〈懷念胡秋原先生〉《聯合報》2004 年 6 月 21 日第 E07 版

205

向」右翼甚至也大力批駁雷震殷海光等「盲目西化」受帝國主義影響的知

識份子《中華雜誌》從一九六年代至八年代批判「台獨」「分離主義」也

不遺餘力在他們的「反帝民族意識」話語運作的過程中鮮少檢視國民政府的權

力關係而陳映真此時批判日本左翼知識份子「轉向」甚至是批評原本「親日」

書寫「皇民文學」的知識份子到戰後強調文學中的「抗日」成份如果以他長期

以來的話語邏輯來看他因為強調「左翼」認同而「轉向」同樣是個「政治正

確性」選擇下做出的批判只不過認同的「中國民族」是「紅色中國」而非國民

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左翼」只是做為認同「紅色中國」的宣稱而已 此外陳映真此時也積極「清算」先前的各種論戰過程並和「台獨」一刀

兩斷地劃開關係他指出在鄉土文學論戰到「十三事件」的過程當中 而正是這些胸懷遼闊具有真知灼見的「外省人」和「中國人」翼護了我

更整體地保衛了台灣的鄉土文學而今日被冊封於廟堂的台灣人文學「大

佬」「小佬」當時一概噤聲不語129 一方面陳映真強調《中華雜誌》等「『外省人』和『中國人』」知識份子「翼護了

我」另一方面批評台灣文學作家「當時一概噤聲不語」然而這並非持平之論

特別是陳映真自出獄以來便著手清理台灣文學作家作品與評論中的「分離主

義」這些指控在黨國戒嚴體制下有牢獄之災的可能再說張良澤也曾經在〈戰

前在台灣的日本文學以西川滿為例〉一文中向王曉波指出 你問我和陳映真見過面否我的回答是豈止見過面當年還是好朋友

呢我於一九七八年底出國後不久聽說他又被抓了我心焦如焚趕快

透過「海外關係」傳達消息(討功慚愧)130 張良澤指出自己當時人在國外但也曾「透過『海外關係』傳達消息」甚至陳

映真自己在《美麗島》也曾感謝陳菊台灣民主政治促進會日本的拯救台灣政

治犯委員會甚至是作家不分「左派中間派右派」的支援131只不過一九九

年代後陳映真完全「不領情」而要積極排除任何和「台獨」的關係不願意承

認這些不分統獨立場曾經援助過他的事實 隨著陳映真名聲蒸蒸日上他也繼續推展他在「民族文學」立場上的文學創

作觀點並且越來越缺乏辯證性地看待資本主義下的文學發展比如他曾經在評

審的過程當中質疑 129 陳映真著〈懷念胡秋原先生〉《聯合報》2004 年 6 月 21 日第 E07 版 130 張良澤著〈戰前在台灣的日本文學以西川滿為例〉《文季》第 2 卷第 3 期1984 年 9 月

頁 26 131 陳映真著〈關於「十三事件」〉《美麗島》第 1 卷第 3 期1979 年 10 月頁 49

206

隨著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相應的文學藝術看起來文學是不是有明天這是

我心裡面的一個問題我彷彿感覺到文學藝術正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而

不斷掙扎不斷地走向死亡132 他立基在發揚「民族文學」使命的角度來看認為「文學藝術正隨著人類經濟

的發展而不斷掙扎不斷地走向死亡」並沒有真正透過「左翼」立場來深入檢

視「資本主義下的文學」的複雜性甚至他也曾經指出他對於「情慾同性戀

雌雄一體『後設』書寫和赤裸裸的商品名牌崇拜」表示反感並且「對不斷

出現的生澀模仿的主題反為欲嘔」133甚至因為當下「消費社會」中的文學

「庸俗」而讓他感覺到「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後文學消亡之必然」直到他參加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主辦的第三屆台北市外勞詩選的評審才又「對於文學在資本

主義全球化的明與暗中繼續發展的可能性加強了信心」134當然陳映真也並

非只批評台灣當下的文學發展現象而已甚至他也批評中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作家高行健他認為高行健的文學作品當中「強調文學的個人性」但重點在於

「他反對民族主義反對文學的民族認同與民族效忠」135也就是以是否「為

中國民族而寫」為主要衡量標準除了延續他自鄉土文學論戰以來的「民族文學」

的判斷並且附加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標準來衡量 (二)陳映真一九九年代後的文學創作 在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的小說創作方面他仍然持續關注白色恐怖的問

題並將之視為「無產階級革命」中受到迫害的過程一九九四年陳映真寫下的

〈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透過曾梅蘭的口述來呈現白色恐怖中受難的苗栗

民眾以及起身反抗黨國體制的過程這篇報導文學以一九九三年曾梅蘭到台北

六張犁公墓尋找三十年前受到政治迫害的親友為起點試圖建立戰後初期台灣無

產階級鬥爭的歷史陳映真在這篇報導文學中提及地方農民不滿國民政府戰後的

土地政策比如政府在推行三七五減租土地政策的過程中地主為了要保全自身

財產而「起耕」要求佃農退耕而徐家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分不到土地並沒

有因為政府的政策而改善生活他在小說結尾中寫道 而受到獨特的歷史和地緣政治所制約的這祖國寶島繼日帝下台灣共產黨

潰滅以來的第二波無產階級運動的落幕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多少

132 陳映真著宇文正記錄整理〈文學的世界已經變了〉《聯合報》2000 年 4 月 11 日第

37 版 133 陳映真著〈兩種世界性的文學〉《聯合報》2003 年 9 月 15 日第 E07 版 134 陳映真著〈兩種世界性的文學〉《聯合報》2003 年 9 月 15 日第 E07 版 135 陳映真著〈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上)〉《聯合報》2001 年 1 月 12日第 37 版

207

複雜的歷史雲煙留待後人清理總結評說和繼承136 陳映真將這段台灣戰後初期歷史視為「第二波無產階級運動」實際上並沒有充

份地嚴謹地說明前因後果的確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白色恐怖迫害是事實農民

在農業政策下的犧牲也是事實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這場運動界定為「無產

階級運動」的話那麼應當要有更為具體的「無產階級」反抗過程但這篇報導

文學並沒有詳細說明起身反抗的動機和過程甚至也並沒有具體地指出這場運動

和蔡孝乾的台灣共產黨組織究竟有何關係陳映真透過這篇報導文學將戰後初期

的地方反抗直接套上「階級意識」或「民族意識」而無說明前因後果這些都是

值得提出疑問的部份而他在一九九四年演出的報告劇《春祭》是這篇報導文學

的延續他認為二二八事件與一九五年代的白色恐怖須要重新理解「我們再

也不要握拳揮舞怒聲抗議我們要的是深刻的歷史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以及

從苦難中昇華結晶的文學藝術和電影作品」137當然陳映真會有這樣的說法

仍是如一九八年代以來批判黨外漠視二二八事件背後的黨國戒嚴體制的權力

關係只不過在一開始討論白色恐怖時他還沒有明確將自身和「左翼」連結起

來雖然他逐漸意識到透過「左翼」來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的重要性但是

在「台灣意識論戰」期間他一再否認自身是個「左派」而在解嚴前後他轉而

以美日帝國主義干涉的「冷戰體制論」以「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

來界定台灣戰後的體制甚至到一九九年代初期〈後街〉一文才真正開始將

自身界定為「左翼」知識份子甚至才有了想要發揚「左翼文學」的意味 陳映真在這個階段也翻譯楊威理的《雙鄉記》一書藉此說明白色恐怖被刑

殺的葉盛吉在日據時期以來的民族認同過程比如楊威理在這部作品中指出「年

輕的葉盛吉和我所追求的是排除帝國主義對台灣的統治在這一個目標實現之

後再繼續爭取中國各民族的自由平等和民主」138也就是先解決外部的「帝

國主義」問題再解決內部的民族問題這是強調「反帝民族意識」的中國統一

論者一貫的論述邏輯陳映真此時在「民族使命」下選擇描繪這些具有強烈「反

帝民族意識」「認同祖國」的知識份子甚至將在皇民化時期的部份台灣作家視

為「協力者」他之所以翻譯《雙鄉記》一書仍是做為批判「本土化」「台獨」

的聲音比如他將葉盛吉與李登輝進行比較認為「一部份人對殖民者發生欽羨

崇拜之心從而進一步依照殖民者的形象改造自己」139 此外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末期透過「冷戰內戰」論述邏輯來開展小

136 陳映真著〈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10 月頁 262 137 陳映真著〈我寫劇本春祭〉《春祭》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年 8 月頁 4 138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尾聲〉《雙鄉記》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年 3 月頁 280 139 陳映真著〈等待清算的後殖民台灣歷史評「皇國少年」李登輝〉《海峽評論》第 103 期

1999 年 7 月頁 21

208

說創作當中其實仍是充滿「民族」本質化的色彩首先比如〈歸鄉〉側重書

寫「因內戰被隔絕在中國的台灣人」的形象當中透過楊斌的話指出「我在大

陸做了幾十年中國人這回回到台灣老家了沒有人認我這個台灣人還當我外

省人」140甚至最後感慨地說「台灣和大陸兩頭都是我的老家對不」141楊斌決定回中國去就成為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的橋樑小說強調這些

被迫參與國共內戰的台灣人的民族認同部份他們在「本土化」高漲之際不被村

人接受而又回到中國比如小說當中刻意描繪張清無法相信楊斌是個宜蘭人他

質疑楊斌「台灣人說幾句台灣話來聽聽」「是台灣人怎麼可能忘了台灣話」142也就在絕對化的「民族認同」上將張清的形象本質化楊斌雖然不同意「台

灣」「中國」被對立起來但小說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中就帶有更為強烈的政治

意識形態選擇也就是在「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前提之下刻意塑造張清夫

婦的台灣人本質形象來批判「分離主義」的狹隘做為他關懷「羈留於祖國的

台灣人」的現實 在〈夜霧〉〈忠孝公園〉當中也是以「冷戰內戰」邏輯描寫特務漢奸

所面臨的民族矛盾心境比如李清皓在「台獨」的呼聲當中「我第一次感覺到外

省人的自己已經在台灣成為被憎恨拒絕孤立而無從自保的人」143並最後

指出「時代怎麼變反共安全任誰上台都要靠我們」144他最後因此精神異

常死去這的確也是值得同情的楊祖珺曾指出「人民是人特務也是人只有

所有的『人性』得以解放所有的生命力才得以展現」145但是陳映真在以「冷

戰內戰」邏輯之下思索台灣在「民族分斷」下所產生的歷史問題從而也就簡

化了當中「政治權力」的運作過程並導向自身的政治意識形態選擇甚至〈忠

孝公園〉中描繪馬正濤林標的漢奸形象藉此解釋兩人同是在「冷戰內戰」

之下造成的「中國民族歷史的悲劇」因而一方面批評林標「這些破碎的不正

確的日本語何等動聽恰恰表現了殖民地台灣對母國日本深情的孺慕和嚮往」146另一方面馬正濤則是透過李漢笙的關係「搖身一變突然成為長期潛伏東北

敵區的『愛國』地工並且參加了『軍統局東北辦』的工作」147因為這些「中

國人」在「民族認同」上的「轉向」才是陳映真最為敏感的事他看似要處理

中國民族歷史過程中的複雜層面但是實際上他還是以絕對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

場來看待「漢奸」問題這當中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就決定了整個小說敘事將焦點

140 陳映真著〈歸鄉〉《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60 141 陳映真著〈歸鄉〉《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67 142 陳映真著〈歸鄉〉《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0 143 陳映真著〈夜霧〉《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10 144 陳映真著〈夜霧〉《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23 145 陳映真著〈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240 146 陳映真著〈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43 147 陳映真著〈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頁

167

209

放在「中國民族歷史的悲劇」上而這些人物的形象也就在陳映真的中國民族主

義話語邏輯之下一再地被刻板化本質化 相對地在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中的民族主義話語邏輯反而更具有辯證

性在台灣中國甚至是日本皇民化戰爭的歷史當中胡太明的民族認同產生

極大矛盾最後因為志南之死而瘋狂「你嘴裡口口聲聲嚷著『同胞同胞』

其實你是個走狗你是皇民子孫是模範青年模範保正應聲蟲混帳你

是什麼東西」148這遠比陳映真絕對化地將中國民族主義者與漢奸對立起來

甚至是由「冷戰內戰」框架下將之視為「中國民族歷史的悲劇」來得更有辯證

意味儘管胡太明最後可能真的前往重慶抗戰但是不同政權的絕對化民族立場

不斷地迫使他做出選擇這些遠比陳映真直接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為先導並在

「冷戰內戰」的論述邏輯下以絕對化的「中國人漢奸」二元對立框架來書

寫小說反而更具有複雜性存在 因此陳映真在這個階段試圖寫下台灣與中國「民族分斷」過程中的矛盾狀

態無論是苗栗山區「白色恐怖」的報導文學或是內戰期間前往中國的台灣兵

的故事甚至是「漢奸」「特務」的精神狀態主要都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

形態下進行創作然而陳映真一直忽略「政治權力的壓迫實質」而強調「冷戰

內戰」結構「民族分斷」的問題這也是他一九八年代以降慣有的論述方式

甚至話語中帶有強烈的政治性格而陳映真之所以強調「左翼」認同甚至透過

小說來表達兩岸「中國統一」的必然趨向也就是要藉由這樣的「歷史現實」來

解決「民族分斷」的問題這也是他這個階段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試圖透

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式來解釋台灣日據時期以降的「社會性質」的原因

筆者以下進一步從其「台灣社會性質論」談起

二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形成

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其實起源甚早其構想甚至可以推演到《人間》

創辦時期邱士杰在〈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一文中指出 「台灣結中國結」論戰之後陳映真開始組織一些與「社會性質」論有

關的文章《人間雜誌》時期陳映真曾製作過一個試圖案年代(十年)

為歷史分期來介紹台灣史的專輯並曾介紹 30 年代「中國社會性質」等

三次論戰中分別屬於托派與國民黨左派的嚴靈峰與胡秋原在《人間雜誌》

停刊前夕陳映真還親自介紹了 80 年代韓國社會運動中的「社會構成體

論爭」這是他親訪韓國之後所寫下的紀錄149

148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93 年 9 月頁 281 149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陳映真

210

文中指出陳映真在《人間》時期就已「陳映真開始組織一些與『社會性質』論有

關的文章」這可說是其「台灣社會性質論」的最早源頭但是這個階段他主要

還是放在「冷戰體制論」的思考框架下一九九年代後「台灣社會性質論」的

形成才能連結上陳映所謂的「冷戰內戰」之關係因而「冷戰體制論」可說

是「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這個階段陳映真也在《夏潮論壇》寫下〈台灣的

殖民地體質〉一文也已開始探索台灣的「歷史性質」的問題他在文中指出 日人治台其實是以「近代化」的殖民地文官制的日本君臨了前近代

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秩序而國府的台灣收復卻使經過現代殖民

資本主義改造後的台灣直接面對前近代的半封建一半殖民地的中國

使這中國的後進性赤裸裸地成為台灣人的巨大的「休克」150 此時他還並未成功地透過「性質」分析來銜接上台灣與中國戰後的連帶關係因

而將台灣視為「經過現代殖民資本主義改造」而中國則是屬於「前近代的

半封建一半殖民地」日後他第二次將台灣日據時期修改為「殖民地半封建社

會階段」(1895-1945)151也就越來越一廂情願地透過「社會性質」來銜接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關係而非落實到具體的討論而在「冷戰體制論」強調要結束「民

族分斷」的過程中已經具有以「反帝民族意識」來促成「中國統一」的內在意

涵這到之後他建構「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中也就越來越明顯 一九九一年創刊的《海峽評論》是陳映真這個時期發表評論與建構「台灣

社會性質論」的所在《海峽評論》是一份積極強調「中國統一」的刊物並且

也積極批評一九九年代「本土化」的聲浪特別是國民政府在李登輝執政之下

朝向「本土化」政治發展陳映真也將之視為和「台獨」「美日帝國主義」沆瀣

一氣因為這阻礙了「中國未來統一道路」《海峽評論》在其〈創刊旨趣〉當中

已指出 經過八十年代時序進入九十年代後整個世界局勢和島內外的形勢都有

了五十年代冷戰以來前所未有的變化面對著這些新的形勢我們必須要

有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除了新形勢所提供的新的客觀條件外如何在新

的客觀條件下爭取祖國的和平統一及為中華民族邁入二十一世紀創造條

件更是我們必須努力的新思考和探索152

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261 150 陳映真著〈台灣的殖民地體質也談台灣的過去與未來〉《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

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49 151 詳見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海峽

評論》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21-37 152 本社〈創刊旨趣〉《海峽評論》創刊號1991 年 1 月頁 3

211

上述《海峽評論》之發刊詞「爭取祖國的和平統一及為中華民族邁入二十一世

紀創造條件」可說是一份明確為政治意識形態服務的工具並認為當下「『民

主』『民意』及『兩千萬人民的安全和福祉』是不能依賴朝野的『有力者階級』

了」 153在上述論述過程中沿襲了一九八年代批評黨外「中產階級」性質的

話語之外實際上「階級」問題越來越被架空重點是在以「中國統一」的政治

意識形態來驅策其評論方向 另一方面一九九二年六月出版的「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系列則是提

供陳映真以馬克思主義進行「台灣社會性質論」中歷史分期架構的建構基礎在

這套叢書的〈出版贅言〉當中指出 在一九五年以降受到美國反共保守系社會科學高度支配的台灣社會科

學界一般地只能對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做平面的零細的和局部的考察和

分析而長期缺少對於台灣社會性質之結構性的整體的全面的研究

缺少把台灣戰後社會從其物質的經濟的構成與相應的政治文化思維

的構成體所結合的整體去究明其性質探索其構造矛盾的本質與內容

更從而把握揚棄這矛盾使社會和生活向前發展的歷史運動與趨勢這

樣一個視野154 文中指出台灣「長期缺少對於台灣社會性質之結構性的整體的全面的研究」

認為研究「台灣社會性質」是必要的過程並且這套政治經濟學論述是「台灣戰

後社會從其物質的經濟的構成與相應的政治文化思維的構成體所結合的整

體」從而陳映真也就透過建立這套論述來藉此把握台灣的歷史分期甚至用

以做為台灣文學史的分期標準 這裡要進一步問的是陳映真在「台灣社會性質論」之下如何進行分期呢

在一九九年代初期他透過馬克思主義式的分析方式將台灣經濟歷史分成各個

時期包括「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1895-194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階段」(1945-1950)「新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1950-1963)「新殖民地

半資本主義階段」(1963-)155他日後不滿陳芳明在《聯合文學》上發表的「台

153 本社〈創刊旨趣〉《海峽評論》創刊號1991 年 1 月頁 5 154 人間出版社編輯部〈出版贅言〉頁 2收錄於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漢譯

林書揚校訂《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年 2 月 155 詳見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海峽

評論》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21-37而在陳映真與陳芳明論戰期間則將「新殖民地半

封建社會階段」(1950-1963)修正為「新殖民地半資本主義階段」(1950-1966)而原先「新

殖民地半資本主義階段」(1963-)則修正為「新殖民地依附性資本主義階段」(1966-)他認為

一九六六年前「農業產值高於工業產值而未臻全面工業化的『半資本主義』階段」陳映真著〈以

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

212

灣新文學史」也主要是聚焦在「歷史分期」標準與如何界定「台灣社會性質」

雖然陳映真此時以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式來劃分不同的歷史階段與日後界定的

標準有一些差別但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中國統一」而試圖以「台灣社會性質論」

結合台灣與中國的連帶關係也就有著清楚的目標他在〈祖國追求喪失與

再發現〉一文的結語當中指出 民族是人類創造最高的人種共同體它不僅僅是經由自然的過程形成

也是經由民族共統體構成員即做為社會性而存在的人之不斷的社會實踐

之產物中國現代民族意識的形成包括在台灣中國人民之現代民族意識

的形成是帝國主義侵侮歷史中在反侵侮反民族壓迫的廣泛長久的抵

抗特別是抗日民族解放運動實踐中形成與成熟的156 陳映真在文中明確地將「民族」視為「是人類創造最高的人種共同體」並且透

過台灣各個階段的歷史發展來探討「中國現代民族意識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

也就是透過「反帝」的「階級」鬥爭來達成其「民族」解放的目標只不過「民

族」的「統一」理想已經明顯地凌駕於左翼「階級」解放的實質雖然陳映真這

個時期的論述已比「台灣意識論戰」期間化約地使用「左翼」階級分析過程來得

成熟許多但是這個「民族使命」為何不能是「台灣民族」為出發特別是如果

強調「共同體」的話台灣本身「主權」問題也應是由人民共同決定的在台灣

「漢人」四百年歷史之外還有原住民各族這些並非透過將之納入整個「中華

民族」甚至只從一八九五年「乙未割台」之後能輕易解決的歷史問題加上這

些在統獨之爭下仍未有一個定論「主權」「主體」問題也應當操之於人民的共

同決定 李登輝繼任總統之後國民政府逐漸朝向「本土化」陳映真等中國民族主義

者抱持強烈的不滿比如陳映真曾經指出「少談『一個中國』勢必把台灣意識

引向更大的歧路」157就已經預設了必須要以「一個中國」才能談論「中國民族」

之未來的條件這也並非是透過歷史「台灣社會性質論」所能解決的問題因

為最終還是要透過台灣社會中人民自決來達成而非仰賴知識份子一廂情願的政

治解釋來解決「民族分斷」問題「反獨促統」的政治意義也就變得十分明顯

學》第 189 期2000 年 7 月頁 152頁 155然而實際上台灣自一八九五年日據時期開始

就已經嵌入日本資本主義社會形構當中日本在「明治維新」開始追求西方現代化的進程台灣

被納入日本殖民地的一部份「封建」是以什麼標準來界定「資本主義化」又是以什麼標準來

界定單純以農業與工業的「產值」標準來檢視是「封建」還是「資本主義化」並且以毛澤東

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論來界定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這樣的界定標準是否符合台灣的歷史事實仍

是值得疑問與再討論的 156 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海峽評論》

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35-36 157 陳映真著〈帝國主義者和後殖民地精英評李總統和司馬遼太郎(上)〉《海峽評論》第 42期1994 年 6 月頁 23

213

「台灣社會性質論」是以馬克思主義分析台灣「社會性質」做為和中國經

濟銜接的手段並且是以強調「民族經濟」為最終目標在「中國未來統一道路」

上陳映真也關注兩岸經濟發展比如他在〈現在是重大反省時刻〉中指出 台灣的資本流向大陸去榨取那裡的低工資吸取剩餘是台灣的剩餘資

本向大陸輸出如果是民族內部的分工那就不一樣了是中國民族經濟

內部的地區分工財富是那邊湧向台灣今天台灣資本主義又能繼續發

展老實說沒有大陸台灣早就完了因為台灣產業並沒有升級158 陳映真的「民族經濟」之說其實也是延續胡秋原的說法在第三章第一節討論胡

秋原的論點時已然提及只不過在這過程中被附加上「左翼」術語另一方面卻

又在討論「民族經濟」問題時旋即拋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思考特別是中國

在改革開放之後實際上已經開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即便他所謂的透過「民族

內部的分工」來挽救台灣的經濟「財富是那邊湧向台灣今天台灣資本主義又

能繼續發展」他日後也曾經指出「中國勞動的雇傭化 正在迅速發展農民的階

級分化也在顯著發展」159他將「第三世界」的「民族經濟」做為對西方新帝國

主義殖民經濟的抵抗但在這過程中卻不考慮發展性質認為台灣必將嵌和入中

國經濟體制裡這套邏輯實際上還是可以運用在固有的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中甚

至就算兩岸未來統一也仍然要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是否走回陳映真理想中

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正軌」這裡也就暴露出陳映真「左翼」認同的問題

也就是強調「民族經濟」比「社會主義經濟」更加重要因此儘管陳映真強調

「一旦馬克思主義變成官學或國家宗教是一定會腐敗的」160但是在這個過程

中陳映真不斷以「中國統一」來進行政治性思考甚至每每在「階級」分析之後

旋即以這樣的意識形態來決定其政治經濟批評的論述走向 因此陳映真這個階段「反獨促統」的兩岸「民族統一」變成是凌駕「左翼」

階級思考的政治手腕雖然「左翼」階級分析在他的文章中仍可以見到但是也

就成為「認同中國」「反獨促統」的政治工具就算一九九年代後的中國不再

是他理想中的「紅色中國」「民族統一」問題已經凌駕於「階級」問題的考量

一九九七年正值鄉土文學論戰二十週年《聯合文學》雜誌刊登「回顧與再思」

的專題陳映真以「台灣社會性質論」來討論整個台灣文學發展狀況他在〈向

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一文中透過馬克思對於「社會構成體」的討論指

158 陳映真著〈現在是重大反省時刻陳映真總評國共兩黨民進黨及台獨〉《財訊》第 132期1993 年 3 月頁 162 159 陳映真著〈時代呼喚著新的社會科學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演講於社會科學院〉《海峽

評論》第 80 期1997 年 8 月頁 63 160 陳映真著〈陳映真自剖「統一情節」陳映真我又要提筆上陣了〉《財訊》第 132期1993 年 3 月頁 164

214

出關於「台灣社會性質」討論的必要性161也藉此宣揚「左翼文學」的概念 左翼文學的方針路線寫什麼寫誰為什麼和為誰寫為誰服務以及

怎麼寫的問題都取決於社會構成體論的結論葉石濤常常說台灣日據時

期新文學的指導思想是「反帝反封建」便是相應於日治下台灣社會的

「殖民地半封建」性格的結論來的162

在陳映真「台灣社會性質論」之下「左翼文學」成為這個階段的說法基本上

仍然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然而究竟台灣戰後到底有多少作品能真的算是「左

翼文學」用馬克思主義文學論者的標準來看到底怎樣才能算是「左翼文學」

這些問題陳映真也都並未解釋而「寫什麼寫誰為什麼和為誰寫為誰服務

以及怎麼寫的問題」實際上並非「取決於社會構成體論的結論」而應當是取決

於所謂「黨性」也就是文學創作本身必須要為「無產階級」政黨或組織服務才

能稱得上是「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163這也是他這個階段宣稱建立「左

翼文學」的盲點所在 此外隨著本土化的聲音高漲在學術界也展開關於「本土論」的討論話題

161 陳映真指出「所謂的『社會形態』一作『社會構成體』(social formation)是一個社會之與

中生產力發展階段相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馬克思又認為社會構成體非但是具體

的而且是歷史的都有萌芽生長成熟衰敗並且向著更進步的社會構成體移行發展的運動

一個社會構成體性質理論對於新舊殖民地社會有兩個定準一個是政治經濟上的獨立性程度

另一個是社會經濟結構在『五階段』中的定位一九三年代中國社會史論戰結束後一般地認

為當時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政治經濟上獨立性程度)『半封建』(社會經濟結構介於封建

社會與資本制社會之間而又比較偏於封建社會的這麼一個發展階段)的社會這樣的分析就規

定了要克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中國社會向前進步就得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反

對封建主義在中國因為特殊條件規定了以『新民主主義』而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去克服中

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毛澤東的這個新民主主義革命論在實踐中打倒了國民黨

驅逐了帝國主義還迎來了新民主主義的勝利」陳映真著〈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

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 14 期第 2 期1997年 12 月頁 73 162 陳映真著〈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

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 14 期第 2 期1997 年 12 月頁 73 163 列寧曾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指出「黨的出版物的這個原則是什麼呢這不只是說

對於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寫作事業不能是個人或集團的賺錢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與無產階級總

的事業無關的個人事業無黨性的寫作者滾開超人的寫作者滾開寫作事業應當成為整個無產

階級事業的一部分成為由整個工人階級的整個覺悟的先鋒隊所開動的一部巨大的社會民主主義

機器的ldquo齒輪和螺絲釘寫作事業應當成為社會民主黨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統一的黨的工作

的一個組成部份」因此所謂「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不能做為個人寫作事業的一部份

而是要服從於黨或組織的領導而陳映真的文學作品也還是做為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中的商品之

一他或許曾經試圖描寫底層人民社會時代的樣貌並宣稱認同「左翼」甚至「黨性」越

來越強烈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認同的「紅色祖國」在文革後也朝向資本主義道路邁進加上

台灣戰後鮮少具有「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的產生條件除非他明確地為無產階級的黨或

組織服務而非做為個人的事業方才能成為「左翼文學」「無產階級文學」因此陳映真理

想的宣稱大過於台灣的現實列寧著〈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頁 93收錄於中共中央馬克

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 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0月

215

首先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一文他將台灣分為

「反日」「反西化」「反中國」三個階段來考察164並且質疑如果將「中國文化

視為台灣文化的對立面這在本土化運動中可能造成甚麼理論與實際上的困境」165這的確是在「台灣意識」開展之後可能會面臨到的「對立」「排他」關係

但事實上承認中國影響也不必然就要否認「台灣主體」「台灣意識」的實質他

認為「獨派所指控的『空想漢族主義』事實上是庸俗唯物論的意識構成論以為

意識之形成唯賴感性」「台獨從日據時代的祖國意識異化出來」166實際上還是

透過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來界定「本土論」而將「台獨」視為是從「祖國意

識」中「異化」出來的結果 另一方面陳映真則是在《海峽評論》上發表〈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

支持陳昭瑛探討「台灣本土化運動」的論點他認為陳昭瑛討論「反日運動時期」

「反西方(美國)時期」是準確的說法「是在於以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立場

反對不同歷史時期中日本和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只不過他認為陳昭瑛在

「反中國時期」部份有所瑕疵也就是強調民族多元反對同化的「本土論」和

仇視中國文化嚮往中心文化的「本土論」是不同的167陳映真進一步批評「台

灣主體性」之說實際上是做為「把民族分斷固定化永久化的說詞」以及「是

與中國針鋒相對的『主體』性主張」因而他不能認同這樣的「本土論」168他

在結尾指出 當台獨在海內外龜縮保身之時難道不是統派在恐怖下高舉了台灣鄉土文

學的戰旗和國民黨文特鬥爭那麼這是不是「以台灣為中心」呢據

說憑空「激」出了遍地台獨的陳映真他寫的小說坐的牢有不以台灣

為中心嗎他辦的「人間」雜誌相信至今還沒有一份台獨刊物比「人間」

更本質性地深刻地以「台灣為中心」吧169 固然統一派在一九七年代由鄉土文學開展出來的言論對於衝撞黨國戒嚴體制

有一定的貢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獨派」的缺位也正是黨國戒嚴體制

箝制之下的結果這也是陳映真之所以不滿一九八年代許多原先在「統派」旗

164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9 期1995年 2 月頁 7 165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9 期1995年 2 月頁 29 166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9 期1995年 2 月頁 36 167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

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1-32 168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

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6 169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

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8

216

幟下的知識份子搖身變成「獨派」因而極力抨擊「轉向者」的原因而一九八

年代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也就成為他「以台灣為中心」的說詞 而上述陳昭瑛對於「台灣的本土化運動」的質問也引發學界對於「台灣文

學的主體性」問題的討論三月份的《中外文學》刊登廖朝陽〈中國人的悲情〉

一文以「空白主體」來批評陳昭瑛的文章他指出 如果三百多年來台灣漢人「都是寫中國字讀中國書的」那並不表示中

國與台灣之間必然要形成某種關係難道幾百年來美國澳洲南非印

度是不寫「英國字」不讀「英國書」難道二十世紀以前的日本韓國也

寫的不是「中國字」讀的不是「中國書」嗎如果「中國和主體性對立」

是現階段的事實那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總是不能擺脫本身的悲情總是要

透過掩飾空白來固定本身的內容如果現階段的中國文化與台灣文化形成

對立那正是因為台灣文化已經要走向移出自己的層次中國文化卻不能

捨棄佔有自己的要求170 廖朝陽從理論層次來解釋當下「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在台灣內部的狀態

他認為必須承認「『中國和主體性對立』是現階段的事實」並且這個現象的產生

原因是「因為台灣文化已經要走向移出自己的層次中國文化卻不能捨棄佔有

自己的要求」然而「台灣意識」的浮現一直是中國民族主義者不願意面對的

部份在預設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前提下「台灣意識」的形成只被視

為是個「空想」出來的結果甚至如陳映真一貫的話語邏輯是依附「美日帝國

主義」下茁壯成長的違背了他這個階段「中國統一」的使命此外之後還有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一文他認為「陳昭瑛的論證批駁獨派的『返

本主義』卻又同時頌揚中國的『返本主義』」並且肯定「陳芳明的論述突顯出台

灣中國之間他我的分野及其中的歷史權力位置」指出「中國意識」並非生來

「即有」因為「身份認同」是「建構」而來的171藉此說明「中國意識」一直

是中國民族主義者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陳芳明則是認為「陳昭瑛把『中國意

識』『祖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全部都等同起來對意識後面的歷史背景經

濟基礎與政治內容卻完全避開不論」172也就是台灣歷史當中的各種「權力關係」

被忽略只不過陳映真等人也並非完全忽略所謂的「權力關係」對中國民族主

義者而言這個權力支配關係是美日帝國主義造成的結果也就是在「冷戰內

戰」結構當中陳昭瑛與陳映真不願意面對的是更為貼近現實的「國民政府」戰

170 廖朝陽著〈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0 期1995 年 3 月頁 121 171 邱貴芬著〈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1 期1995 年 4 月頁 143 172 陳芳明著〈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

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13

217

後以「自由中國」之名來統治台灣以反共民族敘事壓制台灣主體性的權力運作

過程此外廖朝陽在五月份的《中外文學》上再一次以「空白主體」的概念試

圖解構「民族認同」的問題他批評陳昭瑛與邱貴芬的兩人論點並指出「空白

主體基於所有意志與選擇都含有一個欠缺空白的層次形成共通的絕對價值

可提供一個形成公意的共同空間讓各種力量進行折衝與互動」173並且他在結

語中指出「難道台灣主體性的存在一定不能像拿杯子來裝水那麼自然嗎」174

然而這場論爭實際上必然會牽涉到政治層面的問題純粹理論的邏輯解釋也並無

法真正消除歧見特別是「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在現實社會中的對立已然

形成而這場《中外文學》上對於「台灣文學的本土化運動」專題討論也仍然

無法解決當下牽涉到現實政治發展與認同的問題特別是陳映真的論點實際上

還是從「冷戰內戰」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為基準點來思考「本土化」的問

題甚至強調自身也是以「以台灣為中心」但實際上他的座標仍是以「中國」

為出發點來看「台灣」如果藉此反向思考其實強調「台灣意識」也不必然要

排除「中國意識」但這也是無論統獨雙方或是陳映真在這個階段許多論者仍

然無法擺脫這兩者之間的二元對立框架來思考「本土化」的問題

當然也有不從學術理論來討論「民族認同」與「統獨」問題的知識份子

比如龍應台在二六年批評中國的教科書將義和團視為「民族英雄」反而不

提義合團的「殘酷愚昧反理性反現代文明以及他給國家帶來的傷害和恥辱」

並且認為共產黨是「以美化秦始皇盜跖太平天國這樣一個歷史脈絡來奠定

自己的權力美學的」175也就是站在西方先進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邏輯上將「文明

野蠻」視為二元對立價值邏輯藉此檢視「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差異龍

應台文章中也曾表示自己的立場 台灣和大陸哪邊符合我的「價值認同」就是我的「家國」哪邊違背我

的「價值認同」就是我離之棄之抵抗之的對象如果兩邊都符合我的「價

值認同」那就開始討論統一吧所以我是統派還是獨派呢176 龍應台固然試圖撇開「統獨」問題認為「如果兩邊都符合我的『價值認同』

那就開始討論統一吧」但是當中仍是在「現代化」的發展主義邏輯來看待台灣

和中國之間的差異並未檢視「現代化」過程當中的殖民與權力關係 上述龍應台這篇寫給江澤民的信也引發陳映真的回應陳映真隨後發表〈文

173 廖朝陽著〈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07 174 廖朝陽著〈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09 175 龍應台著〈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中國時報》2006 年 1 月 26日第 A9 版 176 龍應台著〈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中國時報》2006 年 1 月 26日第 A9 版

218

明和野蠻的辯證〉一文批評龍應台「民主」「自由」的欺罔性 抽象絕對的「民主」與「自由」是向來沒有的考慮「民主」與「自由」

不能不參照不同歷史社會階級諸因素在中國大陸我就遇見過幾位

對當下大陸社會政治有「異議」的知識份子說「可是沒有共產黨就沒

有今天的我」他說「解放」之前他是舊社會中無機會上進的階級他

因此特別同情大陸媒體上報導因家貧無力就學的青年在大陸有成千上萬

的個人和家庭有過「翻身」「解放」的體驗對這些人「自由」「民主」

就不是絕對化抽象化的烏托邦177 文中指出自由與民主不能只是「絕對化抽象化的烏托邦」這句話固然是事實

然而陳映真實際上也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論思考他並沒有真正落實到具體的台

灣中國政治現狀來考量特別是面對「民族情感」上的因素時本來應該思索

現實中的「階級」壓迫卻轉而到「民族」認同問題上他在批評中指出 就僅僅因為共青團不贊成醜化義和團運動的買辦史觀龍應台女士就要咒

罵今日中國的「野蠻」就要以有別於中國人的「台灣人民」的地位威

脅要以他的價值認同「離棄」「抵抗」自己的中國認同178 因為陳映真此時是以「認同中國」的「反帝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也就站在肯

定義和團反抗帝國主義的立場上立論固然陳映真批評現代化當中可能伴隨著殖

民問題是值得借鏡的但他也再一次將問題導向「是否認同中國」的意識形態選

擇問題批判龍應台「以他的價值認同『離棄』『抵抗』自己的中國認同」他

對於台灣在資本主義化的現代社會中遺忘「民族使命」抱持強烈的不滿比如他

在探討清末中國鴉片戰爭的歷史時指出 在一個貶抑和嘲笑民族主義成為主流思想的時代民族主義曾幾何時成了

愚昧落後失敗的代名詞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文明化」作用受到

最大限度的評價和肯定殖民主義有利有益有進步性之論逐漸囂乎

塵世上179 文中展現出他對當下社會的不滿指出這是個「貶抑和嘲笑民族主義成為主流思

想的時代」並且當下「殖民主義有利有益有進步性之論」是他最在意的事

然而第三世界國家一定要強調民族主義才能與資本主義國家對抗嗎在文革後

177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上)〉《聯合報》

2006 年 2 月 19 日第 UN20 版 178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下)〉《聯合報》

2006 年 2 月 20 日第 UN20 版 179 陳映真著〈貿易和鴉片貿易〉《聯合報》1997 年 6 月 27 日第 41 版

219

的中國民主化過程中如何發展政治經濟的呢這其實是陳映真一直不願意面對

的問題這個階段他強調「民族經濟」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走向

反而「中國統一」的政治目標已經凌駕「左翼」階級分析之上

三「台灣社會性質論」下的「皇民文學」與「台灣文學史」批評

陳映真此時也持續進行過去未完成的論爭也就越來越以「政治正確」來開

展他的論點陳映真先前以「冷戰體制論」「第三世界論」的概念框架來做為策

動「反帝民族意識」歷史與文學發展過程較少詳細討論他提出「台灣社會性

質論」後進一步將整個台灣戰後歷史與文學納入中國歷史發展的階段論來評

論他透過馬克思主義的概念放在「在台灣的中國文學」的框架下來檢視甚

至也就只看到「協力」而缺乏辯證性地看待戰爭體制下的台灣新文學發展而這

個階段他主要是和張良澤陳芳明藤井省三進行論戰只不過陳映真一直沒有

下降至具體的討論也就是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開展他的「台灣社會性質

論」藉此策動他對台灣戰後歷史的解釋 (一)陳映真對張良澤「皇民文學」的批判 陳映真對於「皇民文學」抱持強烈反感的態度特別是他認為強調「皇民文

學」的「媚日」行徑和「台獨」有極大關係是一九九年代後仍須要面對的課

題他曾經在〈深刻教育我的一本書〉一文中指出 戰後「台灣獨立」的反民族運動的發展自然不能過於簡單地只歸結為日

本統治的同化=奴化政策但未經反省批判和清理的日本的「戰後」

竟而在二十一世紀前後作祟於台灣新文學研究的領域一小群日本學

者無所不用其極地美化戰時下的台灣(皇民)文學180 固然陳映真意識到「戰後『台灣獨立』的反民族運動的發展自然不能過於簡單

地只歸結為日本統治的同化=奴化政策」但他話鋒一轉就重新站在絕對化的

民族本位立場來批評「一小群日本學者無所不用其極地美化戰時下的台灣(皇

民)文學」因而「台灣獨立」和「皇民文學」之間的關係性也就在陳映真的評

論過程中被扣連起來這些對於「皇民文學」的討論也就成為之後他和張良澤

藤井省三論戰過程中「批判台獨」的一部份 首先張良澤在一九九八年寫下的〈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一文是這

個階段陳映真批判張良澤的起點張良澤指出

180 陳映真著〈深刻教育我的一本書〉《聯合報》2004 年 11 月 18 日第 E07 版

220

我無意為自己辯護我只後悔當年無知道聽塗說就對「皇民作家」痛批

他們的「忘祖背宗」儼然把我自己當作「仗義執言」的「春秋大筆」我

欠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了解他們的時代背景欠缺以「愛與同情」

去解讀作品的認真態度更不知我自己走上的道路其實也是他們走過的旅

程181 張良澤基本上延續一九八年代的論點指出要透過「將心比心」「愛與同情」

來重新思考這段歷史他也指出在政治高壓之下要當一個「作家」就「必須活

下來」和「必須發表作品」182這些是台灣文學家面臨到的現實處境無論是日

據時期或台灣戰後白色恐怖期間皆是如此林瑞明也曾經發表過類似的看法指

出自己「從小被灌輸『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如果

不是因我父潛移默化可能會忘了從台灣思考」183只不過台灣作家在殖民主義

之下產生的複雜心境是強調「中國民族認同」的陳映真一直以來不願意接受的

部份 陳映真在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二元對立關係之下批判日本皇民化政策

與「協力」的台灣人面對張良澤這篇文章他在《聯合報》發表〈精神的荒廢〉

批評張良澤只不過他延續過去批評台灣文學的說法文章一開頭的引言就指

出「憤憤不平地說國民黨的『愛國主義』教育使人不能以『愛與同情』去評價

『皇民文學』恢復皇民文學的名譽離開事實就不免太遠了helliphellip」184他認為

這是法西斯主義思想毒害的結果並指出張良澤的論點中「『反共』教育絕不『必

然』帶來批判皇民主義的『結果』」重點在於是否「主張離開中國人立場」去解

決「皇民文學」的問題他批評張良澤以「『愛與同情』去重新『認真』『解決』

皇民文學」才是「以極右反共論為基點的台獨論的『必然結果』」185他以絕對

化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檢驗認為「台獨論」是在「不透過中國民族主義立場

來檢視皇民化問題」的「媚日」過程中才會產生肯定「皇民文學」的說法當

然陳映真也批評國民政府的查禁政策愚民政策對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

作家的醜抵非法化186他認為在「冷戰內戰」的態勢下「改而殘酷肅清台

灣的抗日各派反過來與日據下漢奸豪族相溫存」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致富

他進一步批評「八年代末『台灣化』後的國府繼承和進一步發展」「台灣戰後

181 張良澤著〈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聯合報》1998年 2 月 10 日第 41 版 182 張良澤著〈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聯合報》1998年 2 月 10 日第 41 版 183 林瑞明著〈理想繼續燃燒〉頁 159收錄於陳映真等著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陳映真》

台北文訊雜誌社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 年 9 月 24 日 184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上)〉《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 日第

41 版 185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上)〉《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 日第

41 版 186 陳映真著〈親近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聯合報》1998 年 7 月 6 日第 37 版

221

留日學界中發展成對日佔台灣史加以美化和正當化」並且和當年偽滿州國的情

況相似187他批評這樣的「體制反體制」的共生關係這就像是小說〈忠孝公

園〉裡描繪馬正濤與林標的「漢奸」形象時將兩者視為「冷戰內戰」下的產

物是中國民族歷史中的悲劇並且當焦點放在這樣的「歷史悲劇」時論點當

中強調「政治正確」色彩也就明顯地呈現陳映真隔日進一步指出 而主張對這樣的文學不要以被殖民者的主體性(「民族大義」)加以批判和

反省企圖以「反共愛國教育」論以「日據時代的台灣作家或多或少都

寫過所謂的『皇民文學』」為言helliphellip對皇民文學無分析無區別地全面

免罪和正當化的本身正是日本對台殖民統治的深層加害的一個表現

長年以來未曾加以清理的心靈的被殖民化的一個鮮明的表現188 文中認為張良澤「對皇民文學無分析無區別地全面免罪和正當化的本身」是

他「長年以來未曾家以清理的心靈的被殖民化的一個鮮明的表現」固然探討

「皇民文學」在台灣文學史上是必要的陳映真對於「皇民文學」當中的殖民問

題的思考也是必要的但是如何避免如陳映真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反

抗協力」關係進行討論這個階段的作品才是更重要的事特別是這個階段台

灣人在皇民化之下主體認同的矛盾與掙扎無法單純以中國民族主義來解釋 而陳映真發表這篇文章張良澤並沒有對他進行回應反而引來彭歌對於陳

映真論點的不滿他在〈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中彭歌

肯定雖然陳映真批評皇民文學的立場「所謂『皇民文學』是漢奸文學的一支

屬於歷史的渣滓」但是他對於陳映真的點名批判以及「藉著批判皇民文學

貶抑中華民國政府」189感到不滿他認為 到了今天陳映真還要為共產黨塗脂抹粉其誰能欺陳映真歷述資本主

義的罪惡可是今天的俄羅斯採取的就是市場經濟的作法中國大陸從闢

建加工出口區到大力引進外資和技術向資本主義先進國家取經學習

所謂改革開放與三四十年前台灣採取的以加工出口為導向的策略大同小

異「一切向錢看」的風尚和台灣相比可謂五十步與百步之間190 彭歌長期站在捍衛國民政府官方立場的一方但是他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向

187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中)〉《聯合報》1998 年 4 月 3 日第

41 版 188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下)〉《聯合報》1998 年 4 月 4 日第

41 版 189 彭歌著〈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2 日第 41版 190 彭歌著〈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2 日第 41版

222

資本主義先進國家取經學習」也是事實這就是陳映真一直不願意面對的部份

比如陳映真在一九九四年已發表過〈善意的預警時代的錯置〉一文當中就曾

經分析一九九年代兩岸的經濟情勢 面對這一局面台灣中小企業幾已完成了對大陸的移出而對失去了下游

買主的中大型企業造成了隨之移入大陸的壓力世界大跨國資本的蝟集大

陸也使台灣資本對大陸失去了相對重要性使台灣在兩岸經濟力學關係

中快速被動化大陸市場的強力漩渦效應下世界資本主義分工正進行一

次重要的整編台灣經濟的前景僅僅在於兩岸的和平與民族團結體制的

建立從而促成生產貿易互補工作而又合作的民族經濟離開這一選擇

台灣經濟已經別無出路而這樣一個選擇在舊「冷戰內戰」框架下的

「保密防諜」「共匪陰謀」論下是絕無可能的191 陳映真以「冷戰內戰」的框架來思考兩岸經濟認為台灣解嚴後「使台灣在兩

岸經濟力學關係中快速被動化」然而台灣經濟的前景為何一定要透過「兩岸的

和平與民族團結體制的建立」呢但是「中國民族」整體是陳映真決定其討論「經

濟體制」的框架對他而言這是做為對抗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經濟國家的「民

族經濟」模式然而陳映真所忽略的就是中國文革後朝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

式的實質而在面對「中國統一」的政治目標時同時也就遺忘了他的「左翼」政

治經濟分析將台灣整編至整個「中國民族經濟」發展模式之「必然」「台灣資

本對大陸失去了相對重要性」也就可以透過經濟發展將台灣和中國銜接起來這

樣的說法如果檢視陳映真批判台灣成為美國的附庸的話語邏輯其實也適用於

當下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台灣和中國如果「統一」達成「民族團結」

在這過程中難道不會產生附庸關係而只是單純「經濟分工」關係嗎「左翼」不

正是要進行「階級分析」來視察政治經濟的問題如何能以「民族」做為前提來

考量只不過陳映真在文中也就轉而以「民族經濟」來檢視而不願面對中國朝

向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他所謂的「民族經濟」當中也必然包含了不平等的階級

壓迫 上述是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中國統一」政治目標凌駕於「階級」考量時出

現的盲點日後劉金華曾在〈中國現在的主要矛盾〉一文中也有相似的看法 決定性方面還是在共產黨的性質決定於共產黨是修正主義的黨還是馬

克思主義的黨毫無疑義中國產生新的資產階級新殖民主義是修正

主義上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結果同樣毫無疑義一旦共產黨回歸本性

回到以馬列毛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恢復

無產階級專政資產階級除了逃跑就只能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帝國主義

191 陳映真著〈善意的預警時代的錯置〉《中國時報》1994 年 7 月 11 日第 11 版

223

還敢在我國周圍耀武揚威嗎還能通過它的代理人支配中國的經濟政治

思想嗎192 劉金華對於中國經濟政策的思考也仍是寄託於中共「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線

恢復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夠在「社會主義改造」之下脫離帝國主義的宰制以

及免於支配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劉金華的論點還是在「東西二

元對立」的框架下進行思索實際上仍並非真正肯定「無產階級」因為文章論

點還是將冀望放在「政治」的改革上而非現實中的人民鬥爭上因為所謂自由

與民主是人民爭取來的而非政治所能賦予的這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或自由主

義國家皆是如此更何況文章也指出「中國產生新的資產階級新殖民主義是

修正主義上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結果」這些「民族經濟」之說也就越來越

抽離了「左翼」階級立場轉而以「民族統一」立場探討當下台灣與中國經濟問

題 面對彭歌的批評陳映真也旋即發表〈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一文來回應

他在文中指出 在現實歷史上不說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對無數抗日愛國主張與國民黨

不同的學生知識份子市民如何橫加鎮壓只說光復後台灣抗日一代人

如何在內戰和冷戰的雙重構造中遭到國民黨殘酷打擊和肅清而日據下

「協贊」日帝的豪紳大族如何受到權力的溫存至今榮顯就知道在國民

黨的政治中「愛國」和反日並不互相矛盾反而是互相統一的193 文中指出「內戰和冷戰的雙重構造中遭到國民黨殘酷打擊和肅清」以及「日據

下『協贊』日帝的豪紳大族如何受到權力的溫存」要將這兩者之間的共生關係

銜接起來批評這些愛國反共的知識份子和「親日」的台灣知識份子在邏輯上是

一體的由於陳映真此時已明確將自身和「左翼中國民族主義」銜接起來批評

在黨國戒嚴體制下「對馬克思主義文藝論進行醜詆誹謗和惡魔化和異端化對

馬克思主義的前進的文藝家的作品全面非法化施行思想政治檢察和禁絕」

並且批評彭歌「還在大剌剌地吹起估計今天的政戰課都不堪使用的濫調施加反

共恐怖的恫嚇」194此外陳映真更進一步將「皇民文學」的發展脈絡與當下台

灣政治問題銜接起來看

192 劉金華著〈中國現在的主要矛盾〉頁 246收錄於曾健民編委會編《東亞後殖民與批判》

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10 月 193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上)〉《聯合報》1998 年 7 月 5 日第

37 版 194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中)〉《聯合報》1998 年 7 月 6 日第

37 版

224

在對於中國中國社會和中國民族中國人的輕蔑鄙視惡意敵視和

憎惡上四年代日本統治者強加於台灣人民的「皇民化」運動和八

年代以降成為台灣朝野政治主流的形形色色的「台獨」論和「獨台」論

有共同的語言195 他認為「皇民化」運動和當今「台灣朝野政治主流的形形色色的『台獨』論和

『獨台』論有共同的語言」他以「民族大義」來抨擊戰後「轉向」的「漢奸」

將之視為「體制反體制」共生關係的一部份從而也就在批判帝國主義的過程

中以絕對化的「反抗協力」關係來化約殖民地現實的複雜處境當然重新理

解「皇民化」運動過程中的文學發展與殖民問題也很重要但是對於陳映真而言

重點是是否立基在「中國統一」「中國文學」的「政治正確」立場來解釋皇民文

學這就成為他這個階段審視其他論者的標準 (二)陳映真對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批判 除了批評張良澤的「皇民文學」觀點之外陳映真此時也和陳芳明進行台灣

歷史分期的辯駁陳芳明在這個階段已然開始著手書寫《台灣新文學史》陳映

真則是以其「台灣社會性質論」來質疑陳芳明的分期問題 首先陳映真〈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一文是批評陳芳明在《聯

合文學》刊登〈台灣新文學史〉的開始陳映真認為陳芳明「在『建構』這部新

的台灣新文學史時要以『對於台灣社會究竟是屬於何種性質』的問題之究明為

『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會牽涉到「既有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

性質理論和殖民地社會理論了」196他將先前「台灣社會性質論」的觀點再一次

提出說明只不過如筆者前面註腳中所言陳映真的分期標準在這個時候已和先

前有所差異相對的陳芳明則是發表〈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一文做為

回應他認為陳映真的批評是「非常奇異的」並對陳映真提出疑問「殖民地社

會的存在是一客觀的事實為什麼必須根據馬克思主義來定義」「沒有馬克

思殖民體制就不存在嗎」197他認為陳映真之所以會以這樣的標準來界定

背後還是有試圖將台灣納入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下來解釋 為什麼陳映真不能容忍把日據下台灣稱為殖民地社會理由是很清楚

的因為台灣如果被定義為殖民地社會則其經濟基礎社會結構生

195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下)〉《聯合報》1998 年 7 月 7 日第

37 版 196 陳映真著〈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

分期〉〉《聯合文學》第 189 期2000 年 7 月頁 138 197 陳芳明著〈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0 期2000 年 8 月頁 158

225

活方式就與中國社會出現巨大的區隔因此他不厭其煩地援引馬克思主

義理論再三強調台灣不能定義為殖民地社會而應該定義為「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如此解釋正好可以與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會」相互呼應198 陳芳明認為陳映真之所以不能接受「殖民地社會」的說法是因為無法銜接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就會與「中國社會出現巨大的區隔」如筆者先前所言從

陳映真不斷修改的「台灣社會性質論」中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性質」的確如

陳芳明所言陳映真在中國民族認同上「一廂情願」地要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連帶

關係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分析方法就無法做為界定台

灣日據時期以降的發展過程如同先前陳映真提出「第三世界論」與「冷戰體制

論」的論述框架同樣也可以做為思考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的過程只不過究竟是

以「民族」或「階級」立場孰輕孰重甚至是否是以「政治正確」來操作論述

就成為陳映真一直以來不願意面對的問題這些就在「中國統一」的「民族使命」

之下變成一套「為政治服務」的論述工具 而陳映真也旋即發表〈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做為回應他

再次強調「提出『建構』台灣新文學史應先『究明』『台灣社會』『的性質』

從而提出『殖民地社會』『再殖民社會』『後殖民社會』」的不同「社會性質」

的人是陳芳明自己199他認為陳芳明「和他一夥人常常把中國文學的一般性與

台灣文學的特殊性絕對地矛盾對立起來」200特別是陳映真肯定宋斐如蘇新

賴明弘王白淵等人並強調這些人戰後批評日本「『奴化教育』的危害」並指

出蘇新等人在戰後就已提出「社會性質」的討論201然而陳映真正是在強調「中

國統一」的「政治正確」選擇上來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藉此理解台灣的「社會

性質」也因而他在「反帝民族意識」上也就專注於戰後「奴化教育」之說「美

帝國主義介入」使「中國分斷」產生「台灣獨立與託管」的話語邏輯202一再

忽視國民政府戰後初期高壓統治的權力關係問題 上述討論「台灣社會性質」時逐漸轉移到意識形態與認同的層面也就牽涉

到究竟是站在「台灣」還是「中國」的主體位置的問題上隔月陳芳明繼續以〈當

198 陳芳明著〈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0 期2000 年 8 月頁 158 199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39 200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46 201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51-152 202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 191期2000 年 9 月頁 152-153頁 156-157

226

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一文反駁陳映真他對陳映真提出疑問「試問陳映

真的意識形態是由怎樣的『社會存在』來決定又是由怎樣的『生產方式』來決

定」並接著批評陳映真拒絕面對中國的各種現狀認為這個理由很簡單「只

因為他不願意承認理想彼岸的社會主義祖國之果敢消逝」並且因為「民族認同」

而產生的「唯心論」203此外陳芳明也指出法蘭克福學派西方馬克思主義者

「早已對庸俗的機械反映論的老馬進行了革命性的修正與擴充」204換句話說

陳芳明也就是站在「修正式」的馬克思主義上進行立論的這就會牽涉到對於馬

克思主義本身的理解問題上陳芳明將原先馬克思的論點簡單視為「庸俗的機

械反映論」的問題而否定因此陳映真之後批評「陳芳明依照歷史唯心論認為

作家能主動地『回應』時代能自主地選擇自己的創作方法這是沒有文藝社會

學起碼知識的說法」205當然陳映真的說法也仍然是生硬地將人存在於社會中

全然受到時代限制反而缺乏能動性因為人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是複雜而辯證

的絕不是機械式地作家全然受制於歷史的先決條件之下特別是前面陳映真自

己一再批判本土論者提倡所謂的「左翼文學」本身就是作家主動「回應」時

代得最好例子只不過陳映真完全否認了自身的能動性在這樣的話語邏輯中也

就一再地將自身拋向被時代政治宰制的客體位置上此外強調「中國統一」

也未必一定要抹殺台灣的特殊性就算是中國內部也還是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

的存在放棄台灣的特殊性而追求中國的普遍性並仰賴政治來解決統獨問題

才是最沒有主體性最不「主動地『回應』時代」的做法這也是陳芳明最後在

〈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批評陳映真一直是一個被殖民者「他的思

考是典型的被殖民知識份子的心態」「所以被馬克思主義迷惑得失去方向而不自

覺」「所以被中華民族主義牽著鼻子走而渾然不覺」206陳芳明批評陳映真討論

戰後初期「祖國派」的論者時完全不願意面對現實中的政治權力問題 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前官方立場就以「奴化教育」來概括台灣知識分子

所接受過的日文教育到了事件之後官方仍然沒有改變這種暴理的霸權

態度《台灣新生報》的第一位文藝副刊主編何欣在發刊詞中就傲慢宣

示「我們斷定台灣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嶄新的文化活動那就是清掃

日本思想遺毒吸收祖國的新文化在這新文化運動中台灣也會發生新

的文學運動」何欣的預告終究是落空了不過他要「清掃日本思想

遺毒」則是千真萬確這種政治用語完全是為了配合二二八事件的清鄉

運動另一位外省作家沈明緊接著發表一篇〈展開台灣文藝運動〉更

203 陳芳明著〈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斯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2 期2000 年 10 月頁 167 204 陳芳明著〈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斯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

學》第 192 期2000 年 10 月頁 167 205 陳映真著〈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論爭的話〉《聯合文

學》第 194 期2000 年 12 月頁 158 206 陳芳明著〈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識發明〉《聯合

文學》第 202 期2001 年 8 月頁 152

227

進一步落井下石指控受到日本殖民的台灣人中下了法西斯遺毒而在

文化教育上低落以至不能認清世界大勢與祖國今日達到的歷史階段207 陳芳明即指出陳映真在討論戰後初期歷史時強調蘇新等「祖國派」的知識份子

以及中國來台作家的盲點也就是在「日本思想遺毒」「法西斯遺毒」之下將

台灣貶抑為「文化教育上低落」並且和官方二二八事件的暴行形成「協力」關

係但這個「協力」關係在陳映真的論述中卻成為「民族大義」作為銜接台灣

與中國社會性質的連帶關係的歷史證據 上述陳映真與陳芳明的解釋看似是在「台灣社會性質」的界定上產生差異

然而實際上是否「將台灣歷史發展階段納入中國之下考量」才是論戰主因固然

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對於透視台灣歷史仍有所幫助但也不一定要將台

灣納入中國歷史整體來進行考察這當中也就有著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運作

而陳芳明在界定「台灣新文學史」的分期時將之劃分為殖民地社會再殖民社

會後殖民社會也並非妥當特別是關於殖民地的問題紛雜如果將台灣戰後視

為「再殖民社會」與「後殖民社會」(美日甚至包含國民政府)至今台灣果真

脫離美日帝國主義甚至國民政府的影響了嗎甚至要如何才能真正算是進入

「後殖民社會」呢如果所謂「後殖民」的問題是在於強調「去殖民」本身解

嚴以後台灣果真「去殖民」了嗎等等這些問題都牽涉到「主體」「自由」「民

主」的界定過程也不是單就「再殖民」「去殖民」這樣的分期方式能簡單解決

的上述兩者在論戰過程中基本上仍是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下才產生這樣的結

果在討論「台灣社會性質」時也必然牽涉到意識形態的問題但如何更為準確

地拋開「政治正確」的問題來客觀討論台灣戰後政治經濟發展語文學之間的關

係也是至今仍然難以解決的課題 (三)陳映真對藤井省三「皇民化促成台灣人意識」之辯駁 另一方面陳映真與藤井省三的爭論也是圍繞在關於「皇民化」的問題上

只不過雙方論戰主因是在於藤井省三論述邏輯的問題首先藤井省三在〈「大

東亞戰爭」時期的台灣皇民文學〉一文中曾經指出 「大東亞戰爭」開戰之際日本高揭以戰爭為目的之「大東亞共榮圈建設」

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實際意味著侵略中國將曾是歐美殖民地的東南

亞轉換成日本的殖民地而不是真想要為東亞各民族帶來解放然而

「大東亞戰爭」期間的台灣隨著戰爭的進行而誕生的公眾卻主體的

207 陳芳明著〈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識發明〉《聯合

文學》第 202 期2001 年 8 月頁 164

228

擔負起所謂台灣皇民文學「文化」建設而形成台灣民族208 藤井省三並沒有真正反思到殖民主義與「皇民化」的關係因而將台灣文學視為

是「隨著戰爭的進行」所誕生出來的並且「主體的擔負起所謂台灣皇民文學『文

化』建設而形成台灣民族」也就是將「台灣民族」產生導向於日本「皇民化」

造成的結果這樣的說法不僅抽離了台灣文學本身的主體性同時也將「台灣意

識」視為日本殖民下的產物相對地陳映真則是以中國立場的「反帝民族意識」

進行批判他在〈警戒第二輪台灣「皇民文學」運動的圖謀〉當中指出 他把皇民化運動時總督府情報(宣傳)機關的戰爭宣傳體制也算進去誇

大戰爭末期台灣在「理解日語」的台灣「讀書人口」中形成了現代的尤

哈伯馬斯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和庸克安德爾遜意義上的現代「民族共

同體」的「想像」最終為「台灣民族主義」為「以台灣意識」的「價值

判斷」和「意識形態」的獨立民族的「台灣文學」論提供論述策略209

陳映真在文中指出藤井省三論述邏輯的問題也就是以皇民化時期「台灣在『理

解日語』的台灣『讀書人口』」做為先決條件導致之後形成「最終為『台灣民

族主義』為『以台灣意識』的『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的獨立民族的『台

灣文學』論」的結果雖然陳映真長期以來慣用中國民族主義絕對化「殖民被

殖民」的關係但這樣的說法的確也是藤井省三並未檢視「殖民者」本身時所產

生的問題 藤井省三面對陳映真批評的時候反而並未深入檢視自身論述的問題他反

駁陳映真「從台灣政府機關拿錢開研討會出版論文集」的不實指控指出自己

《甦醒的台灣文學》與《台灣的「大東亞戰爭」》兩本書是行政院文建會補助出

版而《文學百年》則是商業出版沒有從台灣政府得到補助210其次他也指

出陳映真「故意改寫引用加以扭曲」特別是他「還說我美化日本統治敘述我

將其美化成『一視同仁』的政策」211甚至在文末批評「他不但默認在東亞所發

生的言論鎮壓並且又造謠侵犯學術自由他根本遺忘了魯迅精神他才是一為

208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大東亞戰爭」時期的台灣皇民文學讀書市場的成熟與台灣民族

主義的形成〉《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8 月 1 日頁 83 209 陳映真著〈警戒第二輪台灣「皇民文學」運動的圖謀讀藤井省三《百年來的台灣文學》

批評筆記(二)〉頁 160-161收錄於陳映真主編《告別革命文學兩岸文論史的反思》台

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210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合文學》第 236期2004 年 6 月頁 29 211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合文學》第 236期2004 年 6 月頁 31

229

道道地地的『喪家的乏走狗』偽左翼作家」212因為陳映真是在絕對化的「殖民

被殖民」的關係下才會產生對藤井省三「美化日本統治」的評價但藤井省

三實際上也並未檢視日據時期「殖民者」的權力關係比如陳映真之後發表〈避

重就輕的遁辭〉一文再一次指出藤井省三《台灣文學這一百年》的盲點部份 但在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意不但干預了各殖民地社會生產方式的自然推

移更肆無忌憚地干預了各殖民地文化和語文的自然發展既掠奪了被殖

民各族人民的母語扼殺甚至消滅了這些母語使很多前殖民地人民喪失

自己的語言除了少數受到良好高教的菁英能拋卻母語學得比較熟達

的宗主國語留下了廣泛只能講破碎混雜的宗主國語和發展不足的母語

對於這樣殘暴的文化破壞藤井卻大言不慚地把強權壓抑和剝奪台灣漢語

白話書面語和方言口說話語復以強權將異族語強加於人說成是日本人

將台灣人經日語教育而「日本人化」從而為台灣人帶來了「第一國語」

並從而迅速增加了台灣人「認識國語」者的人口比率提高讀報章雜誌的

人口促進了以日語為「國語」的「公共領域」終至於形成獨自的「台

灣人意識」又終至於促成「台灣民族主義」213 文中指出「促進了以日語為『國語』的『公共領域』終至於形成獨自的『台灣

人意識』又終至於促成『台灣民族主義』」也就是藤井省三在討論「皇民化」

的過程當中並未檢視「殖民者」的「權力關係」問題因為在這樣現代化的「公

共領域」當中也包含了「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存在面對長期以來是以絕對化

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進行批評的陳映真藤井省三的論點也就重新落入陳映真所

批判的「台獨教條」當中因為就算是站在台灣民族主義本身將台灣戰爭期間

的台灣文學台灣意識視為日本殖民者的影響下而產生實際上還是撇清了殖民

者的權力關係並再次將台灣人變成殖民者的附庸而已而陳映真認為藤井省三

的論述邏輯就像是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書中以偽歷史唯物論說明日本統治

=台灣資本主義化=現代城市與新興成市民階級登台=「台灣人意識」形成=台

灣民族主義的誕生」214只不過他一直不願意面對的是所謂的「台灣社會性質

論」也是以其「民族大義」來銜接台灣和中國的歷史關係這在他不斷修正其「台

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當中就可以見到這樣的「界定」是配合他的中國民族主

義意識形態來進行的實際上他自己也將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基礎也「教條化」

只擷取有利於自身民族論述的部份

212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合文學》第 236期2004 年 6 月頁 32 213 陳映真著〈避重就輕的遁辭對於藤井省三〈駁陳映真以其對於其拙著《台灣文學這一百

年》的誹謗中傷為中心〉的駁論〉《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頁 179 214 陳映真著〈避重就輕的遁辭對於藤井省三〈駁陳映真以其對於其拙著《台灣文學這一百

年》的誹謗中傷為中心〉的駁論〉《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 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頁 181

230

透過上述討論過程本節主要探討陳映真一九九年代以後「台灣社會性質

論」的建構過程他在這個階段明確朝向「中國統一」的道路前進以中國民族

主義立場來策動「左翼」的歷史階段分析並試圖將台灣和中國戰前與戰後的「社

會性質」連繫起來他在這個階段批判張良澤「皇民文學」陳芳明「台灣新文

學史」以及藤井省三的「讀書市場」之說他的論點也的確是台灣當下仍須重

新檢視的殖民主義問題但是如何避免陳映真以絕對化的民族主義視角來審視

「殖民被殖民」的複雜性及台灣戰後與美日新帝國主義之間的權力關係而

不落入「教條化」的論述框架來討論主體問題這無論是政治立場支持統一或獨

立都仍必須要重新面對的課題此外陳映真的「台灣社會性質論」也並非不

可以運用在台灣歷史分期上如何在「台灣新文學史」之後重新透過更為紮實的

「左翼」「本土」立場來撰寫台灣文學的發展歷史這些也就成為研究民族主義

時所必須借鏡的部份 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以「台灣社會性質論」和本土論者進行論爭的過程

中實際上也教條化了馬克思主義歷史階段的分析模式這個過程中最後還是被

導向以中國民族主義進行「解放鬥爭」的問題但實際上台灣和中國究竟日後會

統一或獨立這是個「政治」的問題陳映真積極地落實到「中國統一」的政治

層面但是藉由「統一」來達成的「民族解放」並非就能成就「階級解放」這

也是左翼民族主義者容易出現的盲點此外為何一定要透過「中國民族」來達

成「民族解放」站在「台灣民族」立場難道就不能夠對抗帝國主義嗎如果「台

灣意識」被視為是親美反共下的「中產階級」產物那麼當今中國朝向資本主

義道路不是更應當檢討嗎因為陳映真以其絕對化的「中國統一」來主導其評

論一直不願意承認違反這個「政治正確」前提的各種「台灣意識」甚至是「台

獨」的聲音出現從而也就將「台灣意識」視為戰後台灣在「冷戰內戰」過程

中衍生出來的產物甚至不願意面對當下中國民主化過程中的現實狀況這些如

徐致鈞指出的 陳映真等人雖然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們並未認識到台灣和中國至少在

日治時期就開始存在的差異陳映真的民族觀念是前近代性的是文化上

的只考量到台灣在文化上具備的中國特性忽略了客觀的物質環境產生

的差異如帶有英格蘭文化的清教徒到北美之後在被壓迫的情境下開始

產生了抵抗意識了解到了其共同命運並進而形成民族一般台灣也是

在不斷地被壓迫中找到了自身民族的意義就算仍存有中國文化也不代

表台灣不能成為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不也是如此215

215 徐致鈞著《階級與民族之間史明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108

231

文中指出陳映真等人「只考量到台灣在文化上具備的中國特性」而「忽略了客觀

的物質環境產生的差異」其實也就是在尋求中國民族的「同一性」的過程中

以其絕對化的「中國意識」來批判「台灣意識」甚至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一

再地將自身從台灣與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現實中抽離開來並且在以絕對化的中

國民族主義對抗帝國主義的二元對立框架中還是重新複製了統治者所設定的殖

民主義話語邏輯甚至不斷將自身拋向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他者邊緣位置

232

第四節 小結

一九八年代陳映真建立「第三世界論」與本土論者進行論戰後繼續以「冷

戰體制論」「台灣社會性質論」來試圖消解本土論者的論述在陳映真建立「冷

戰體制論」期間他要指出台灣在冷戰年代當中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發展的種種問

題並且在「國共分斷」之下遺忘了「民族使命」而無法促成「民族團結」來

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來解決問題而「台灣意識」也是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產

生的而《人間》雜誌與當中建構的「冷戰體制論」可說是做為「台灣社會性質

論」之準備之後人間出版社發行「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他積極參與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交流甚至是在《海峽評論》上發表政治評論他試圖透過「台灣

社會性質論」來將台灣殖民時期以降的不同歷史時期以馬克思主義進行歸納

做為和中國銜接的手段但是從「冷戰體制論」到「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過程中

「反獨促統」的政治性格也就越來越鮮明也就在於以「中國統一」的立場來策

動評論內容與方向 而陳映真從探討白色恐怖議題到《人間》雜誌建構「冷戰體制論」以至

於一九九年代的「台灣社會性質論」可說是他完成其所有論述的階段本章

第一節從《中華雜誌》的「中國未來統一道路」談起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

上如何銜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筆者首先探討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如何透

過「中國未來統一道路」做為另一種民主化道路的思考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為

何無法促成「民族團結」其次進一步指出陳映真與《中華雜誌》如何思索台

灣戰後初期「左翼」歷史以及中國被迫害的民主化人士特別是戰後初期「左翼」

歷史就成為銜接台灣與中國歷史關係的起點再次探討陳映真這個階段書寫

關於「白色恐怖」的歷史小說並試圖透過「左翼」民族主義者的理想來說明這

段歷史並且台灣戰後初期「白色恐怖」的歷史也是日後與本土論者進行詮釋

權爭奪的一部份而上述陳映真與《中華雜誌》「中國未來統一道路」的思索

是其思索「冷戰體制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

依賴」整個論述架構中的歷史起點甚至是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的

「冷戰內戰」論述中銜接台灣與中國關係的重要部份 筆者在第二節進一步探討陳映真在《人間》時期所建構的「冷戰體制論」

這份刊物主要做為陳映真論述的基礎因為陳映真「第三世界論」面臨到黨外與

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質疑他試圖重新解釋台灣戰後發展來消除「台灣意識」

因此「冷戰體制論」試圖重新解釋台灣與中國戰後的關係他在意的是「美蘇

冷戰」之下台灣如何在「依附美日」進行經濟發展而遺忘了過去「國共分斷」

的歷史問題本節一開始從《人間》的「文化使命」談起並指出這份刊物並非

如現今評論者只視為「關懷弱勢」「為人民發聲」更重要的是做為陳映真「冷

戰體制論」之準備第二透過《人間》雜誌中陳映真所發表的文章考察「冷

233

234

戰體制論」的形成過程以及論述當中如何將戰後台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

鎖進「美蘇冷戰國共分斷安全依賴」的架構中本節最後則是分析陳映真在

《人間》時期所寫下的小說〈趙南棟〉視察他如何將「冷戰體制論」運用到小

說創作當中 最後筆者在第三節分析一九九年代陳映真所建構的「台灣社會性質論」

而「冷戰體制論」做為「台灣社會性質論」之準備特別是越到後期「冷戰體

制論」也越來越被陳映真強調他的「中國統一」政治立場也越來越明顯並且

在「左翼」論述運作過程中「反獨促統」的目標也就凌駕了「階級」思考一九

九年代他更為積極地與中國交流強調「中國統一」立場另一方面他也將

自身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角色除了延續一九八年代探討白色恐怖議題

在《海峽評論》撰寫政治評論「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的發行等等都成

為他這個階段建立「台灣社會性質論」的重要來源其次筆者探討陳映真和本

土論者的各種論戰除了《中外文學》上知識份子對於本土化的議題討論之外

他也和張良澤陳芳明藤井省三進行論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統一」的政治

目標非常鮮明他以絕對化的「殖民被殖民」二元對立關係來視察台灣文學發

展過程實際上並沒有擺脫過去殖民者所設定的殖民主義話語邏輯甚而論述在

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運作過程中反而不斷將自身拋向邊緣位置儘管他的

聲明蒸蒸日上他的論述看似想要擺脫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囿限但實際上他

還是被這套殖民主義的二元對立話語邏輯所束縛也重新反映出台灣歷史過程中

無法擺脫的被殖民者的形象

第五章 結論

本論文《「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

形成與開展》試圖建立一個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過

程陳映真早期小說在各種母題中逐漸開展出「中國民族」與「省籍」問題的思

索並且這個階段已經具有本質化刻板化的現象之後他逐漸醞釀出「民族」

文藝道路趨向並且因為「同溫層」中知識份子的「騷動」而導致「民主台灣聯

盟」案趙剛在分析陳映真早期作品時認為 陳映真的文學創作從不是站在一種啟蒙高位去宣揚某些「理論」「意識

形態」或是「立場」歸根結底這是因為他不是因「己知」而寫而是

因困思而寫擺在一個對照的光譜中陳映真是一個左派是一個統派

這些都無需爭議也不必爭議但陳映真文學的意義與價值並不在於它宣

揚了左派或統派的觀點與見解好比我們所熟知的某一種「社會主義現實

主義」文學或藝術的營為作用1 趙剛因為只分析其早期小說作品而並沒有真正放在台灣社會現實與歷史關係當

中考量才會產生「陳映真是一個左派是一個統派這些都無需爭議也不必爭

議」的說法只就文學創作來看當然就看不見陳映真評論中「站在一種啟蒙高

位去宣揚某些『理論』『意識形態』或是『立場』」的現象此外陳映真早

期小說在刻板化本質化的小說敘事結構中產生貶抑的現象這些雖然的確可說

是「因困思而寫」但也無法說明他「從不是站在一種啟蒙高位」因為小說中的

知識菁英視角反而決定了小說中的位階關係他所關懷的核心母題甚至是小說

人物不斷將自身與他者排除來建立自我的過程趙剛將陳映真擺放在一個「左

派」「統派」位置但卻又一再地標榜陳映真小說中「左翼」「第三世界」的視

野甚至不斷藉此來批駁所謂「愛台灣」的「民粹主義」2其實他自己的詮釋

內部就已產生極大的矛盾甚至反而一再簡化扭曲了陳映真不同時期思想創

作的複雜性 而一九七五年陳映真出獄之後銜接上「反帝民族意識」建構其「第三世界

論」他的「第三世界論」是以「反帝民族意識」為基礎在〈「鄉土文學」的盲

點〉一文當中已然展現並且在「左翼」階級分析過程中批判葉石濤沒有上升

1 趙剛著〈代序為什麼要讀陳映真〉《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

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9 2 比如趙剛在分析〈加略人猶大的故事〉時曾經指出「而在這個終站裡的『左翼』社會與文化

理論只能口沫橫飛地剝解與批判自戀文化或商品拜物教或以各種巧奇的方式將『愛』解構

將愛等同於『愛的政治』完全無能於直面『愛』在被這個無能所填塞得心智空間中右翼民粹

主義得以一種奮銳黨的方式使『(恨裡的)愛』成為了一個極強力的動員論述好比『愛台

灣』」趙剛著〈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超克「猶大左翼」〉《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

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08

235

至「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藉此消解台灣文學當中的「分離主義」此

外一九八年代陳映真「第三世界論」逐漸完成也就是要學習「第三世界」

的「民族性」藉由「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台灣的影響這

也是他為何會抨擊黨外「分離主義」「台獨」傾向甚至是「中產階級」運動的

原因並且他的「第三世界論」在文學上強調「第三世界文學」「民族文學」來

對抗西方的文化與文學藉此消解台灣文學「自主性」然而這個階段他面臨到

黨外與台灣文學本土論者的質疑甚至是吸收了他的「第三世界論」這也是他

之後會不斷質疑「台灣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因為他認為這是「中國民族」無法

團結的原因而要解釋「中國民族」無法團結的原因才有《人間》時期「冷戰

體制論」的進一步開展 而陳映真在《人間》時期開展出「冷戰體制論」以至於一九九年代的「台

灣社會性質論」建立的過程中開始試圖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銜接起來首先

「冷戰體制論」來解釋台灣戰後在冷戰年代中依附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情

況並且遺忘了「國共分斷」的民族歷史才會產生所謂的「分離主義」的問題

而在這套論述中會強調「國共分斷」問題其實也就有了必須「民族統一」的意涵

要藉此達成「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只不過這個階段陳映真還

沒有直接說出來而已直到一九九年代「台灣社會性質論」的建構過程中陳

映真越來越偏向「中國統一」的「政治正確」來發表評論這套論述透過歷史發

展性質的分期將台灣與中國連繫起來陳映真以其「中國統一」理想來將台灣鎖

進他論述框架裡的「中國」這個時期「反獨促統」的意識形態主導了他的評論

方向固然他是個眾所皆知的「統一論者」但無論是統獨雙方在研究陳映真時

許多台灣歷史的脈絡都並未清楚掌握甚至直接將陳映真視為一個堅定不移的

「左翼」知識份子這些都對於陳映真在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學上的定位並無助益 因此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在不同階段的形成與開展其實呈現出

不同的複雜的意義陳映真在這條漫長的「中國民族認同」的追尋道路上固

然以左翼階級分析批判台灣依附美日帝國主義的發展情況但他念茲在茲的問題

仍是台灣內部「分離主義」的敵人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論點往往也就從「左翼」

階級問題位移到「民族」問題的討論上特別是一九九年代以後陳映真的左翼

中國民族主義論述越來越具有「政治正確」的意涵他在「中國統一」使命下強

調「左翼」知識份子的重要性藉此銜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連帶關係比如他在

〈「兵士」駱駝英的腳蹤〉一文中描述羅鐵鷹在戰後初期來台和台灣文學家進

行論爭的過程認為他「展開了富於科學性的深刻的論述歷史性地提高了台

灣的文學批評視界為台灣左翼文藝思潮標示了一個新的高度」3然而在戰後

初期台灣人面對國民政府以「奴化」來貶抑經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作家二二八事

3 許南村著〈「兵士」駱駝英的腳蹤〉頁 68收錄於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

出版社1999 年 9 月

236

件爆發後台灣作家更加小心翼翼地發表文章但這些政治權力的問題也都是陳映

真不願意面對的他在文章結尾中指出 羅鐵鷹的一生是在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成長在四十年代和平建

國民主革命的浪潮中經受了鍛鍊在三十歲前後的壯年迎接了大革命的

勝利而後遍歷了肅反反右和文革的風風火火的一代人的典型熱情

正直純潔對真理對光明與幸福對人的終極的解放和祖國的新生懷

抱著不渝的信念但羅鐵鷹和他幾個東渡台灣的朋友在一九四七年到四

九年間對台灣文學的思想與批評的提高和啟蒙所作的巨大貢獻卻是他這

一代其他的人所不及的然而覆按羅鐵鷹半生的腳蹤對於因為新中國受

到帝國主義強權長期環伺而對營壘內部歇斯底里地要求忠貞和純潔把解

放與自由的人間的理論與哲學變成神學和教諭對人民施行宗教裁判從

而打擊傷害和枉屈了成千上萬向羅鐵鷹一樣優秀正直對革命和解放

矢志不移的幹部群眾和知識份子不能不說這是中國無產階級運動最

驚心動魄最慘痛最悲劇性的教訓吧4 陳映真同情羅鐵鷹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過程中遭受到鬥爭的命運認為「這是中

國無產階級運動最驚心動魄最慘痛最悲劇性的教訓吧」但是他在探討台灣

戰後初期歷史時國民政府的政治權力問題也就被擺放到一旁在台灣文學史上

羅鐵鷹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歷史地位這些都是在將左翼知識份子「神聖化」的過

程中所略而不談的部份戰後初期中國「左翼」知識份子來到台灣後實際上還

是延續官方視台灣人受日本「奴化」影響的說法將台灣文學貶抑到一個次等的

地位甚而這些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後回到中國在陳映真試圖銜接台灣與中國戰

後初期的歷史時也就忽略掉這些歷史事實與權力運作過程比如游勝冠就曾經

指出 當時參與論戰的中國論者不管是右翼還是左翼知識份子他們論及台

灣文學的重建問題時都只是延伸戰後中國官方的統治立場忠實地再生

產中國官方統合台灣的殖民論述而已即使像駱駝英這種統派論者所極力

吹捧的左翼進步知識份子不僅不曾就戰後台灣人民所承受的壓迫表達過

同情在排除台灣特殊性時反而比所謂右翼知識份子更加偏激更不手

軟石家駒陳映真不管他們實際的作為與說法對台灣作家造成什麼傷

害只因為他們和自己一樣是左統的就做出他們是「進步的」的論斷

是很難讓人信服5

4 許南村著〈「兵士」駱駝英的腳蹤〉頁 72-73收錄於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

間出版社1999 年 9 月 5 游勝冠著〈誰在隱藏不利其教義的證據統派論者對戰後第一場台灣文學論戰的詮釋的

再商榷〉頁 1000收錄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

集》台北國史館2004 年 11 月

237

陳映真會對這些戰後初期來台的中國文學論者抱持肯定其實在他與陳芳明的論

戰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在陳映真宣稱這些中國來台的左翼左家是「做出他們是『進

步的』的論斷」時從而也就為了其「中國統一」之使命而枉顧台灣作家當時被

貶抑被壓迫的現實 而現今陳映真的「左翼」精神同樣在陳光興趙剛的評論中並沒有真正放

回到時代脈絡中考察在現今的研究中也並非只有陳映真被賦予「左翼」的封

號而已當年因為「民族」道路而「騷動」的知識份子也往往被直接冠上「左

翼」的頭銜畫家吳耀忠即是一例比如林麗雲在其《尋畫》一書當中指出 由尉天驄的姑媽尉素秋出資尉擔任主編的《文季》是標誌台灣戰後文

學刊物從現代主義過渡到現實主義的重要刊物也是陳映真吳耀忠首次

嘗試通過藝文表現實踐社會主義信仰的施力舞台6 一九六六年出版的《文學季刊》在現今被視為是一份陳映真與吳耀忠等人實踐

「現實主義」「左翼」的刊物被定位為他們「嘗試通過藝文表現實踐社會主義

信仰的施力舞台」然而如筆者第二章第三節指出《文學季刊》此時仍具有強烈

的現代主義風格這些知識份子追尋「民族」文藝道路並且受到中國文革影響

但是此時台灣並沒有革命的現實基礎這些知識份子只能算是因「左翼」而產生

「民族」道路的「騷動」甚至林麗雲自己在《尋畫》當中也曾指出吳耀忠早期

師承李梅樹「至於吳耀忠在他們(筆者註指「五月」與「東方」的成員)眼

裡也就成了『只是李梅樹的翻版台陽的餘緒』」7李梅樹的畫作雖然「寫實」

但也並不會被視為具有「左翼」風格「左翼」必須要結合其社會實踐之意義來

進行界定就不會只是因為吳耀忠受「左翼」思潮影響更不會因為信奉「左翼」

思想就將之界定為「左翼」知識份子這也是林麗雲直接認定「當時陳(筆者註

指陳映真)已是位堅定的左翼文藝青年」8而缺乏台灣歷史與文藝發展脈絡複雜

性的掌握此外陳映真「中國民族」的道路追尋過程中可以發現其「左翼」

定位是在一九九年代後才真正銜接上的並且「左翼」也只是他藉此銜接上與

中國之間的連帶關係的一部份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他出獄後銜接上「反帝民族意

識」他的「左翼中國民族主義」如何在「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台灣

社會性質論」展現出不同的思辨過程

6 林麗雲著〈深夜與天明之間〉《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年 3 月頁 90 7 林麗雲著〈成為一名畫家〉《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 年

3 月頁 67 8 林麗雲著〈深夜與天明之間〉《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年 3 月頁 89

238

陳映真並未真正擺脫「被殖民者」的心靈矛盾狀態儘管他一再地批判殖民

主義與皇民文學但他最終還是重新複製了殖民者的話語邏輯特別是他出獄後

旋即銜接上「反帝民族意識」透過「第三世界論」的左翼位置來強調「民族文

學」但在這個過程中更側重於打擊「分離主義」的敵人從而也就不願意正視

官方長期以來以反共民族敘事壓制台灣的主體性以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來檢視本

土論者他也在強調民族文學第三世界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的同時也不斷在

「殖民被殖民」的二元對立框架中將自身拋向受宰制的「他者」位置上邱士

杰曾經就陳映真批判「分離主義」的過程時指出 80 年代陳映真的分離主義批判有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當時的陳映真在一

定程度上接受或者無法徹底反駁分離主義論述的某些論點特別是強調日

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社會的「先進」與同時期大陸社會的「落後」並認

為兩者的差異是戰後一系列衝突與悲劇的產生原因「先進台灣落後大

陸」的觀點是 1977 年陳映真撰寫〈「鄉土文學」的盲點〉批判葉石濤的〈台

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時就存在的觀點但陳映真對於這種觀點的態度很矛

盾一方面他批判這種觀點因為這種觀點正是分離主義論證兩岸異質

性的論證另一方面他又承認這種觀點因為他也認為台灣在日本殖民

統治下「資本主義化」9 文中所指出陳映真在這個階段無法克服「強調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社會的『先

進』與同時期大陸社會的『落後』」的問題如果放回到時代脈絡中考察比如

陳映真在批評鍾理和〈夾竹桃〉時「他在中國大陸所看見的是數百年來帝國主義

和國內舊勢力在中國所造成的可悲的落後和貧困」以及鍾理和拒絕承認「自己

在民族人種上和中國人有相同的地方」10他抨擊鍾理和因為「民族落後」而

拒絕承認自身是「中國人」但是陳映真仍然重新陷入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當中

他還是在「進步落後」的界定標準之下無法真正自我肯定因為這套被預設的

「進步落後」的二元對立框架正是殖民者話語邏輯的一部份甚至他之後在〈讀

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一文中將中國視為一個「落後」的國家時為了

要證明台灣不比中國「進步」因而下定論指出台灣作家讀過的西方文學作品不

會超過中國青年11這些都是陳映真陷入殖民者「先進落後」的話語邏輯的證

明實際上他也並未真正釐清「第三世界」在殖民與被殖民狀態下的複雜糾葛 現今研究者也將陳映真的思想視為繼承了魯迅的精神但是往往忽略掉兩者

9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陳映真

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259-260 10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4 年 9 月頁 107 11 陳映真著〈讀七教授「坦白的建議」有感〉《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5

239

之間的差異性比如錢理群曾經指出 在他們看來導致這樣的人的奴隸狀態的奴役關係廣泛地存在於現代社

會來源於各個方面並且會不斷再生產是永遠存在於此岸世界的而

作為一個批判的知識份子自己的歷史使命就是用彼岸烏托邦的終極性

的立人理想照亮此岸的黑暗對來自一切方面的以各種形態特別是以

最新形態出現的奴役力量進行無情的接露與批判不斷向社會發出警

示這樣的批判就必然是全面而徹底的而且是永無休止的這就是魯

迅所說的「永遠不滿足現狀」要作「永遠的革命者」的真實而豐富的涵

義也是魯迅要提倡「韌性戰鬥」的最基本的原因這大概也是人們所說

的陳映真的獨特的「異端烏托邦」主義吧12 陳映真並非如他所言「對來自一切方面的以各種形態特別是以最新形態出

現的奴役力量進行無情的接露與批判」因為陳映真自己在批判的過程中不斷

將自身放置在一個「被奴役者」的心靈狀態下無論是小說中貶抑故鄉之人甚

至不斷刻板化台灣人外省人美國人的形象這樣的文學作品實際上並非如魯

迅一樣具有「左翼」「解殖」的思辨意味反而是在簡化的對立圖式當中重新複

製了殖民主義的話語邏輯此外陳映真在「左翼」階級分析話語運作過程中

不斷轉移到「民族」立場上批判黨外具有「台灣意識」的「內部敵人」如果說

知識份子的批判是「用彼岸烏托邦的終極性的立人理想照亮此岸的黑暗」這樣

的「永遠的革命者」的幻想終究也只是個「烏托邦」而已強調「民族團結」「第

三世界」當中的「民族性」來對抗帝國主義反而將國民政府黨國戒嚴體制的問

題懸置如本論文在第一章透過竹內好之言所指出的他的評論中「只會寫奴才

被聰明人所拯救或被傻子所拯救或者奴才自己起來打倒主人自己解放自己」13只不過他的對象是擺放在強調「民族文學」「第三世界文學」來進行「解放

鬥爭」並且也無法真正體會到台灣文學之所以「從ldquo人生最痛苦的夢中醒來

之後的狀態」14因為台灣文學長期以來必須在不同的政權干涉之下前進中國

民族主義甚至也是其中一種官方強行置入的意識形態而強調「民族文學」「第

三世界文學」來對抗帝國主義與其文化在這個絕對化的對立圖式中還是重新證

明了自身「被殖民」的角色 陳映真不斷將自身拋向「被殖民者」「他者」位置的過程其實也可以透過

白永瑞的評論來得到另一種不同的詮釋白永瑞曾經指出 12 錢理群著〈陳映真和「魯迅左翼」傳統「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發言〉頁 59收

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13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6 14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近代的

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頁 206

240

比較陳映真與白樂晴兩人的觀點可知雖然兩人都具有重疊民族主義和第

三世界論的共同點但對陳映真而言正如他在〈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一文所言他不是從理論而是根據「具體的感性經驗」來認識第三世界

的而中國正是重要的媒介這是兩人的不同之處同時這也正是 1980年代後隨著台灣本土論的抬頭他的第三世界論之所已遭到「只不過是中

華主義的包裝」攻擊藉口之所在此後本土論掌握了主導權鄉土文學論

或第三世界文學論在台灣文壇被邊緣化那麼結果台灣論壇所失去的是

什麼所得到的又是什麼呢15

陳映真在一九八年代以降以「第三世界論」「冷戰體制論」甚至是「台灣社

會性質論」來化約台灣現實從具體的歷史證據來看就不會像是文中所言「他

不是從理論而是根據『具體的感性經驗』來認識第三世界的」而「鄉土文學

論或第三世界文學論在台灣文壇被邊緣化」的原因也並非白永瑞等人以簡化了

的「本土論掌握了主導權」為藉口因為至今中國民族主義論者的聲音也持續與

本土論者抗衡在這個過程中國民政府當下戒嚴體制對台灣主義性的壓制問題反

而被陳映真等人忽視甚至統獨立場雙方至今仍持續爭執白永瑞所謂的「邊緣

化」毋寧說是一種「自我邊緣化」的過程 特別是一九八年代後期以降在台灣與中國民主化過程中陳映真也積極

開展與中國的交流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問題也是他所不願意面對的部份除了

天安門事件轉向批判學生運動路線錯誤之外甚至談論台灣與中國經濟發展時

轉而以「民族經濟」來討論也就馬克思主義的左翼政治經濟學思考轉移到「中

國統一」的使命上而不論中國快速朝向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道路的實質近

年來尉天驄也曾經感慨地指出 陳映真自稱他一生中最大的撞擊而又促使他做出改變的便是中國大陸的

文化大革命諸多因素讓他想像著那是一個人類新世紀的開始也因為如

此後來文革真相的揭發也就必然帶給他很大的痛擊這是讓人受不了

的他必須為自己取得解脫就在這一階段一九八八年台灣的「中國統

一聯盟」成立他當選第一任主席一九九年他率團訪問中國大陸

會見了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在官方的陪伴下參觀了很多建設這些物質方

面的成果又再一次重燃起對於中共世界的摯著他既然無法真正認識中

國大陸過去幾十年的血淚統治當然可以仍然用他一直肯定的法則去繼續

活在他夢想的烏托邦中於是在這以後他一直依然肯定中共當年的延

安整肅支持中共當局對六四事件的處理覺得文革是一場大的功業其

15 白永瑞著〈陳映真思想中民族主義與第三世界的重疊〉頁 563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

241

態度之堅定和執著真讓人甚至多年的老友百思不得其解16 尉天驄站在批判文革的立場指出陳映真並未真正認清文革的暴力問題因而「仍

然用他一直肯定的法則去繼續活在他夢想的烏托邦中」而尉天驄指出陳映真以

「他夢想的烏托邦」來重新肯定毛澤東與中共政權因而他引用里爾克的詩句指

出「他們雖然經常反抗某種政治現實而又不知不覺陷入另一種現實政治的牢

籠中」而且「經常會一廂情願地把自己遵崇的政治主義當成判斷是非的唯一標

準」17陳映真在一九九年代完成了論述中的「中國統一」理想只不過台灣

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否能如他所願這也並非能透過「一廂情願」的「民族情感」

所能解決甚至這些在一九九年代後陳映真「中國統一」的執著之下批判「台

獨」清理台灣文學中的「殖民遺毒」也就仍是他持續批判的焦點所在 因此本論文在梳理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的過程當中發

現陳映真越到後期反而「民族」思考越來越凌駕「左翼」階級問題在台灣歷史

與文學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他透過「左翼」階級分析進行思辨在「第三世界論」

運作過程中也就是強調「民族團結」來對抗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並批判台灣

內部「分離主義」的敵人而在「冷戰體制論」期間則是藉由「美蘇冷戰國

共分斷安全依賴」來解釋台灣戰後依附美日帝國主義拋棄過去「國共分斷」

藉此解釋台灣會產生「分離主義」導致「民族」無法團結的原因到一九九

年代以絕對化的「民族統一」立場來立論將自身銜接上「左翼」知識份子的位

置而不願意中國文革後也逐漸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甚至是以「台灣社會性質論」

來銜接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並和本土論者進行論戰「反獨促統」的政治意涵也

就凌駕了內灣內部「階級」問題的思考「左翼」階級分析也就變成為他的「中

國統一」任務服務的工具因此陳映真在出獄後的論述過程當中實際上「民

族」越來越凌駕「左翼」這也是當今強調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論者的盲點所在

甚至在左翼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話語運作過程中也不斷將自身「民族」拋向他者

的邊緣位置 本論文《「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

形成與開展》至此進入尾聲筆者透過陳映真在台灣歷史與文學上所發表的評

論小說來掌握他的中國民族主義話語在時代中的不同意涵他在台灣歷史與

文學上是值得借鏡的無論是認同中國或是台灣如何重新思考殖民主義的問

題如何重新探討「第三世界」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這些都還是要落實在地

基礎的討論而不是將論述抽離自時代脈絡之外甚至漠視當下體制中實質的壓

迫關係實際上陳映真到最後還是將自身不斷拋向被殖民者他者的位置上這

16 尉天驄著〈理想主義者的蘋果樹瑣記陳映真〉《回首我們的時代》台北INK 印刻文學

生活雜誌出版公司2011 年 11 月 24 日頁 252 17 尉天驄著〈理想主義者的蘋果樹瑣記陳映真〉《回首我們的時代》台北INK 印刻文學

生活雜誌出版公司2011 年 11 月 24 日頁 254

242

243

些是台灣當下知識份子在梳理殖民主義問題時無論是認同台灣還是中國無論

是否認同「左翼」往往因為民族認同階級立場選擇時而產生脫離現實的評論

這些無論是在台灣歷史或文學上甚至是當下台灣現實政治發展過程中都是不

斷要面對的課題

參考書目

一陳映真著作

(一)陳映真作品集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4萬商帝君》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5鈴鐺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散文集 1父親》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我的弟弟康雄[小說卷1959~1964]》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2唐倩的喜劇[小說卷1964~1967]》台北人間

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3上班族的一日[小說卷1967~1979]》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4萬商帝君[小說卷1980~1982]》台北人間出

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5鈴鐺花[小說卷1983~1987]》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7石破天驚[訪談卷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

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0走出國境內的異國[序文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4 月 1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

244

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

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陳映真著《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 陳映真等著康來新彭海瑩合編《扭曲的鏡子關於台灣基督教會的若

干隨想》台北雅歌出版社1987 年 7 月 陳映真著《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年 8 月 陳映真著《春祭》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年 8 月 (二)陳映真單篇評論 陳映真著〈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第 2 卷第 5期1960 年 12 月 5 日頁 37-39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社會和台灣文學的諸問題〉《文季》第 1 卷第 3 期1983年 8 月頁 17-23 陳映真著〈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文季》第 1 卷第 5 期1984年 1 月頁 12-28 陳映真著〈中國的希望繫於國民的道德勇氣讀劉青「沮喪的回憶與瞻望」

後的一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1981 年 10 月頁 33-35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23期1982 年 2 月頁 23-25 陳映真著〈大眾消費時代的文學家和文學〉《中國論壇》第 18 卷第 3 期

1984 年 5 月 10 日頁 23-24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和平與團結寫在〈228 事件台中的風雷〉特集

卷首〉《人間》第 18 期1987 年 4 月 5 日頁 64-67 陳映真著〈關於「十三事件」〉《美麗島》第 1 卷第 3 期1979 年 10 月

25 日頁 47-49 陳映真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hellip〉《人間》第 1 期1985年 11 月 2 日頁 2-3 陳映真著鄭逸宇攝影〈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人

間》第 44 期1989 年 6 月 1 日頁 19-24 陳映真著〈解放被朝野歧視的台灣人〉《人間》第 38 期1988 年 12 月 1日頁 64-65 陳映真著蔡明德攝影〈洩忿的口香糖〉《人間》第 33 期1988 年 7 月 1

245

日頁 40-56 陳映真著蔡明德等攝影〈台灣戰後最大的農民反美示威〉《人間》第 30期1988 年 4 月 5 日頁 10-17 陳映真著〈發行人的話〉《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8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民族文學的新的可能性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

文化評論國際研討會」結束時的致謝辭〉《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

頁 18-26 陳映真著林瑞含攝影〈親愛的劉賓雁同志hellip〉《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4-17 陳映真著〈等待總結的血漬寫給天安門事件中已死和倖活的學生們〉《人

間》第 45 期1989 年 7 月頁 70-73 陳映真著〈虛構的珍珠港美國干涉主義下的金門和馬祖〉《人間》第 46期1989 年 8 月頁 74-77 陳映真著〈語言的政治共生共榮〉《人間》第 43 期1989 年 5 月 1 日

頁 8 陳映真著〈徬徨的武裝美國遠東基地國防與國共內戰國防的重疊與崩解〉

《人間》第 41 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44-49 陳映真著〈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58-61 陳映真著秦千圭攝影〈我們有韓國民族民主運動的傳統〉《人間》第

44 期1989 年 6 月頁 104-109 陳映真著〈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

義〉《海峽評論》第 21 期1992 年 9 月頁 21-37 陳映真著〈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

回應〉《海峽評論》第 51 期1995 年 3 月頁 30-38 陳映真著〈帝國主義者和後殖民地精英評李總統和司馬遼太郎(上)〉《海

峽評論》第 42 期1994 年 6 月頁 23-27 陳映真著〈帝國主義者和後殖民地精英評李總統和司馬遼太郎(下)〉《海

峽評論》第 43 期1994 年 7 月頁 42-48 陳映真著〈時代呼喚著新的社會科學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演講於社會

科學院〉《海峽評論》第 80 期1997 年 8 月頁 58-63 陳映真著〈等待清算的後殖民台灣歷史評「皇國少年」李登輝〉《海峽評

論》第 103 期1999 年 7 月頁 21-24 陳映真著〈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

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 14 期第 2 期1997 年 12 月頁 57-76 陳映真著〈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

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 189 期2000 年 7 月頁 138-160 陳映真著〈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

246

文學》第 191 期2000 年 9 月頁 138-161 陳映真著〈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論爭

的話〉《聯合文學》第 194 期2000 年 12 月頁 148-172 陳映真著〈避重就輕的遁辭對於藤井省三〈駁陳映真以其對於其拙著《台

灣文學這一百年》的誹謗中傷為中心〉的駁論〉《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1卷第 4 期2004 年 9 月頁 176-197 陳映真著〈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第 2 卷第 6 期1982 年 3月頁 66-72 陳映真著〈民族分裂下的台灣文學台灣的戰後與我的創作母題〉《明報

月刊》第 39 卷第 5 期2004 年 5 月頁 24-26 陳映真著〈現在是重大反省時刻陳映真總評國共兩黨民進黨及台獨〉

《財訊》第 132 期1993 年 3 月頁 157-162 陳映真著〈陳映真自剖「統一情節」陳映真我又要提筆上陣了〉《財

訊》第 132 期1993 年 3 月頁 163-165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1〉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8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2〉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9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3〉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10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4〉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11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5〉

《中國時報》1984 年 4 月 12 日第 8 版 陳映真著〈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1996 年 6月 10 日第 42 版 陳映真著〈紀念蘇慶黎〉《中國時報》2004 年 11 月 23 日第 E7 版 陳映真著〈懷念胡秋原先生〉《聯合報》2004 年 6 月 21 日第 E07 版 陳映真著宇文正記錄整理〈文學的世界已經變了〉《聯合報》2000 年 4月 11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兩種世界性的文學〉《聯合報》2003 年 9 月 15 日第 E07 版 陳映真著〈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上)〉《聯合報》

2001 年 1 月 12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天高地厚讀高行健先生受獎演說辭的隨想(下)〉《聯合報》

2001 年 1 月 13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上)〉

《聯合報》2006 年 2 月 19 日第 UN20 版 陳映真著〈文明和野蠻的辯證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確(下)〉

247

《聯合報》2006 年 2 月 20 日第 UN20 版 陳映真著〈貿易和鴉片貿易〉《聯合報》1997 年 6 月 27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深刻教育我的一本書〉《聯合報》2004 年 11 月 18 日第 E07版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上)〉《聯合報》1998 年

4 月 2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中)〉《聯合報》1998 年

4 月 3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下)〉《聯合報》1998 年

4 月 4 日第 41 版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上)〉《聯合報》1998 年

7 月 5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中)〉《聯合報》1998 年

7 月 6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答覆彭歌先生(下)〉《聯合報》1998 年

7 月 7 日第 37 版 陳映真著〈善意的預警時代的錯置〉《中國時報》1994 年 7 月 11 日第

11 版 陳映真著〈警戒第二輪台灣「皇民文學」運動的圖謀讀藤井省三《百年

來的台灣文學》批評筆記(二)〉收錄於陳映真主編《告別革命文學兩岸

文論史的反思》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 月頁 143-161 陳映真著〈「鄉土文學」的盲點〉《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

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7-23 陳映真著〈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試評「亞細亞的孤兒」〉《孤兒的歷

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83-95 陳映真著〈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313-328 陳映真著〈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97-109 陳映真著〈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

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25-32 陳映真著〈試評「打牛湳村」〉《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

版社1984 年 9 月頁 111-133 陳映真著〈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

北遠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頁 39-54 陳映真著〈試論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4 年 9 月頁 163-173 陳映真著〈試評「金水嬸」〉《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

248

社1984 年 9 月頁 145-156 陳映真著〈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

景出版社1984 年 9 月 頁 1-15 許南村著〈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頁 13-29 陳映真著〈鞭子和提燈代序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知識人的偏執》

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12 月頁 19-28 陳映真著〈悲觀中的樂觀訪問許常惠史惟亮〉《陳映真作品集 7石

破天驚[訪談卷陳映真訪人]》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17 陳映真著〈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陳映真作品

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8 陳映真著〈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15 陳映真著〈知識人的偏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6-21 陳映真著〈斷交後的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22-24 陳映真著〈答友人問〉《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

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33-41 陳映真著〈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得幾些隨想〉《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55-61 陳映真著〈思想的索忍尼辛與文學的索忍尼辛〉《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68-75 陳映真著〈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97-103 陳映真著〈綠島的風聲和浪聲〉《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4-108 陳映真著〈打起精神英勇地活下去吧懷念繫獄逾三十三年的友人林

書揚和李金木〉《陳映真作品集 8鳶山[隨筆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4 月 1 日頁 109-115 陳映真著〈醫學和文學上的幾個共同思考〉《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

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36-155 陳映真著〈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評「日本最長的一日」〉《陳映真作品集

9鞭子和提燈[自序及書評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05-111 陳映真著〈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陳

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日頁 103-116 陳映真著〈致一群「自由人」〉《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

249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5-79 陳映真著〈法西斯主義的幻想〉《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81-92 陳映真著〈注視一件在逐漸株連擴大中的文字獄我們不服台北地院的兩

個錯誤判決提出上訴之理由〉《陳映真作品集 11中國結[政論及批判卷]》台

北人間出版社頁 117-134 陳映真著〈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

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11 陳映真著〈思考路線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

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3-21 陳映真著〈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

[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3-28 陳映真著〈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9-33 陳映真著「鬼影子知識份子」和「轉向症候群」評漁父的發展理論〉《陳

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5 月 10 日頁 71-120 陳映真著〈建立真正獨立的產業工會從兩山礦難和美資華納利電子公司

工人爭議說起〉《陳映真作品集 12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政論及批判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25-128 陳映真著〈台灣的殖民地體質也談台灣的過去與未來〉《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頁 45-60 陳映真著〈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

頁 7-21 陳映真著〈一個罪孽深重的帝國〉《陳映真作品集 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1-4 陳映真著〈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收錄於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亞洲華人論壇》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 年頁 3-10 許南村著〈關於「劇場」的一些隨想〉《劇場》第 2 期1965 年 4 月 1 日

頁 116 許南村著〈談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

頁 1-11 許南村著〈ASA NISI MAS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12 月頁 81-89 許南村著〈「兵士」駱駝英的腳蹤〉收錄於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

北人間出版社1999 年 9 月頁 65-73

250

(三)編著與翻譯 陳映真等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年 9 月 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

版社1998 年 11 月 陳映真主編《告別革命文學兩岸文論史的反思》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年 12 月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年 3 月

二文學著作

王文興著《家變》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 3 月 王文興著《龍天樓》台北大林出版社1982 年 3 月 10 日 白先勇著《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 年 3 月 10 日 江南著《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1 月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93 年 9 月 理定等著魯迅等譯《豎琴蘇聯同路人小說選》台北慧明文化2002年 4 月 彭瑞金著《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 年 9 月 5日 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5黎明前的台灣》台北遠行出版社1980 年 2月 黃春明著《兒子的大玩偶》台北大林出版社1983 年 8 月 10 日 楊蔚著《跪向升起的月亮》台中水牛出版社1968 年 4 月 20 日 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 年 5 月 黃皙暎著陳寧寧譯《悠悠家園》台北INK 出版社2002 年 7 月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鄭秋水等譯《巨斧》台北遠行出版社1978年 3 月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著馮亦代譯《蝴蝶與坦克》台北仙人掌出版

社1970 年 11 月 20 日

三研究專書

(一)中文著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8 月 王曉波著《台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6 年 11 月

251

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0 年 11 月 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日 呂正惠著《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年 4 月 何明修著《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台北台灣勞工陣線2008 年 2月 宋澤萊著《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 年 7 月 1 日 季季著《行走的樹》台北INK 出版社2006 年 11 月 孤影著《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台北中央日報社1972 年 4 月 邱貴芬著《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

1997 年 9 月 1 日 林麗雲著《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INK2012 年 3月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4 年 7 月 胡秋原著《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上)》台北學術出版社1980 年 3 月 胡秋原著《文化復興與超越前進論(下)》台北學術出版社1980 年 3 月 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

社1988 年 9 月 15 日 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社1986 年 12 月 1 日 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 封德屏總編《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

社2009 年 11 月 唐文標著《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5 月 尉天驄著《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 尉天驄著《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年 12 月 尉天驄著《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年 3 月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 郭紀舟著《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年 1 月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

二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 年 6 月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台北前衛

出版社2013 年 6 月 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

誌社2011 年 11 月 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

誌社2011 年 11 月 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 亞洲華人論壇》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

252

年 陳芳明著《探索台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年 9 月 陳鼓應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20 日 葉石濤著《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 年 1月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 年 6 月 葉石濤著《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 年 4 月 彭明輝著《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 1 月 彭瑞金著《台灣文學沉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 年 6 月 彭懷恩著《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2 年 10月 張良澤著《張良澤海外集》彰化彰縣文化1995 年 6 月 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宏達呂俊甫吳大中

金神保孫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等著《展望國是》台北環

宇出版社1973 年 8 月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6月 游勝冠著《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出版

社2012 年 4 月 曾健民編委會編《東亞後殖民與批判》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10 月 曾健民主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 年 9 月 曾萍萍著《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年 12 月 楊祖珺著《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 年 9月 25 日 楊碧川著《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8 月 楊蔚著《為現代畫搖旗的》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8 年 11 月 30 日 楊蔚著《這一代的旋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 年 趙遐秋著《生命的思索與吶喊陳映真的小說氣象》台北人間出版社2007年 10 月 趙剛著《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11 月 趙剛著《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年代》台北人間出版

社2013 年 4 月 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 黎湘萍著《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鄭鴻生著《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

253

聯經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年 6 月 戴國煇著《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遠流

出版社1994 年 5 月 16 日 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年 4 月 (二)翻譯著作 竹內好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 3 月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漢譯林書揚校訂《台灣戰後經濟分析》

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年 2 月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8月 1 日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

些故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 年 9 月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

游常山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 年 1 月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出版社2004 年 1 月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1 月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

坊文化2009 年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華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

坊2009 年 11 月 盧卡奇(Georg Lukaacutecs)著張翼星譯杜章智沈起予主編《列寧》台北

遠流出版社1991 年 10 月 16 日 喬治弗蘭克爾(George Frankl)著褚振飛譯《文明烏托邦與悲劇》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年 12 月 帕爾塔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著范慕尤楊曦譯《民族主義思想與殖民

地世界一種衍生的話語》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年 10 月 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

書出版社1987 年 10 月

單篇期刊與論文

254

(一)《筆匯》《文學季刊》《文季》 本刊編輯部〈編輯室〉《筆匯》第 2 卷第 6 期1961 年 1 月 5 日頁 2 辛鬱著〈同溫層〉《文學季刊》第 3 期台北文學季刊編輯委員會1967年 4 月 10 日頁 177-182 尉天驄著〈大山〉《文學季刊》第 1 期1966 年 10 月 10 日頁 92-113 許常惠著〈民歌採集日記〉《文學季刊》第 5 期1967 年 11 月 10 日頁

133-139 編輯室〈發刊詞我們的努力和方向〉《文季》第 1 期1973 年 8 月 15 日

頁 1-2 張良澤著〈戰前在台灣的日本文學以西川滿為例〉《文季》第 2 卷第 3期1984 年 9 月頁 16-27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文季》第 1 卷第 6 期1984 年 3 月頁前無頁碼 (二)《中華雜誌》 本社〈支持政府對釣魚台列嶼立場〉《中華雜誌》第 8 卷第 87 期1970 年

10 月頁 3 本社〈貫澈國策乎投降田中乎斥駁知日派及其代言人聯合報〉《中

華雜誌》第 10 卷第 112 期1972 年 11 月頁 7-12 本社〈我們不贊成美國將琉球交與日本〉《中華雜誌》第 7 卷第 68 期1969年 3 月頁 5 胡秋原著〈評邏輯實證論〉《中華雜誌》第 1 卷第 2 期1963 年 9 月 16 日

頁 2-8 何浩若著〈美國孤息份子與台灣「獨立」運動〉《中華雜誌》第 6 卷第 10號1968 年 10 月 25 日頁 7-11 胡秋原講孟德聲譯〈中國共產主義之前途與第三世界〉《中華雜誌》第

10 卷第 4 期1972 年 4 月頁 28-37 胡秋原著〈為學術詐欺告各有關方面論不可誤人子弟及要有一個師道尊

嚴運動〉《中華雜誌》第 4 卷第 5 期1966 年 5 月 16 日頁 13-23 胡秋原著〈從此根絕崇洋媚外之心就是轉禍為福之始〉《中華雜誌》第 17卷第 186 期1979 年 1 月頁 9-18 胡秋原著〈超越俄化主義與退化到五四以前的西化〉《中華雜誌》第 17 卷

第 191 期1979 年 6 月頁 4-8 胡秋原著〈大陸與台灣之現狀及其將來七月三十日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

究所講〉《中華雜誌》第 20 卷第 230 期1982 年 9 月頁 17-25 胡秋原講〈尼克森訪問中共後之世界形勢與海外青年愛國運動〉《中華雜誌》

第 10 卷第 106 期1972 年 5 月頁 24-38 胡秋原著〈談「人性」和「鄉土」之類〉《中華雜誌》第 15 卷第 170 期

1977 年 9 月頁 15-20

255

徐高阮著〈不容以私心害國〉《中華雜誌》第 4 卷第 1 號1966 年 1 月 16日頁 8 張紹達著〈旅美台灣長老教會與「台獨」〉《中華雜誌》第 16 卷第 176 期

1978 年 3 月頁 9-11 曾祥鐸著〈三十年來台灣海峽的兩邊〉《中華雜誌》第 18 卷第 201 期1980年 4 月頁 8-11 曾祥鐸著〈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中華雜誌》第 16卷第 175 期1978 年 2 月頁 21-22 編輯部〈關於疾風陰謀暴力集團之目的及其做賊喊賊手段之說明書〉《中華

雜誌》第 18 卷第 200 期1980 年 3 月頁 29-39 劉添財著〈台灣魂的復甦〉《中華雜誌》第 12 卷第 134 期1971 年 9 月

頁 48 鄭學稼著〈中國社會史論戰五十週年感言〉《中華雜誌》第 19 卷第 219 期

1981 年 10 月頁 12-15 W Barrett 著程石泉譯〈二十世紀實證主義面面觀(上)〉《中華雜誌》第 2卷第 4 期1964 年 4 月 16 日頁 18-19 W Barrett 著程石泉譯〈二十世紀實證主義面面觀(下)〉《中華雜誌》第 2卷第 4 期1964 年 4 月 16 日頁 21-23 (三)《夏潮》 北屋著〈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夏潮》第 3 卷第 4 期1977年 10 月 1 日頁 16-20 唐狷著〈「第三世界」究竟是什麼「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卷第 4 期1978 年 4 月頁 40-42 唐狷著〈一段可能的對話第三世界論壇〉《夏潮》第 4 卷第 5 期1978年 5 月 1 日頁 58 陸文俊著〈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理論的再檢討〉《夏潮》第 2 卷第 4 期1977年 4 月 1 日頁 77-80 張春新著〈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夏潮》第 4 卷第 6 期1978 年 6 月 1日頁 32-37 (四)《夏朝論壇》 趙定一著〈追究「台灣一千八百萬人」論〉《夏潮論壇》第 12 期1984 年

3 月頁 14-18 趙福島著〈再論「台灣一千八百萬人」論〉《夏潮論壇》第 14 期1984 年

5 月頁 14-17 編輯部〈黨外重大敗北以後helliphellip〉《夏潮論壇》第 12 期1984 年 3 月頁

5-6

256

編輯部〈嚴守抗議者的倫理操守從海內外若干非國民黨刊物聯手對「夏

潮」進行政治誣陷說起〉《夏朝論壇》第 13 期1984 年 4 月頁 5-6 編輯部〈停止爭論加緊反省從頭做起〉《夏潮論壇》第 14 期1984 年

5 月無頁碼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夏潮論壇》第 12 期1984 年 3 月頁 29-35 (五)《文學界》《台灣文藝》 葉石濤著〈台灣小說的遠景〉《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1-3 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文學界》第 8 期1983 年 11 月頁 1-3 葉石濤著〈再論台灣小說的提昇與淨化〉《文學界》第 5 期1983 年 1 月

頁 1-3 編輯室〈編後記〉《文學界》第 1 期1982 年 1 月 15 日頁 221-222 宋冬陽著〈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 86 期1984 年

1 月頁 10-40 李喬著〈文學的鄉土性與世界性〉《台灣文藝》第 80 期1983 年 1 月頁

11-21 李喬著〈台灣文學正解〉《台灣文藝》第 83 期1983 年 7 月頁 6-7 黃明川著〈藍天白窗孤影人留美攝影家柯錫杰的藝術〉《台灣文

藝》第 96 期1985 年 9 月頁 200-206 張良澤著〈西川滿書誌〉《台灣文藝》第 71 期1981 年 3 月頁 157-165 彭瑞金著〈八年代的台灣寫實小說〉《台灣文藝》第 70 期1980 年 12月頁 215-231 彭瑞金著〈台灣文學的敵人在哪裡〉《台灣文藝》第 97 期1985 年 11月頁 22-28 鍾肇政著〈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盲點對「皇民文學」的一個考察〉《台

灣文藝》第 63 期1979 年 7 月頁 11-21 (六)《大學新聞》《大學雜誌》 王曉波著〈愛國才能反共〉《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3版 本報訊〈暢論世局盱衡當代 論壇社舉辦座談會 師生即將暢談民族主義〉

《大學新聞》第 283 期1972 年 12 月 4 日第 1 版 陳少廷著〈這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責任〉《大學雜誌》第 1 卷 1 期1968 年

1 月 1 日頁 4-5 陳少廷著〈紀念五四運動的第五十週年〉《大學雜誌》第 17 期1969 年 5月頁 3-4 陳鼓應著〈有關「職業學生」之說明〉《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月 1 日第 4 版

257

馮滬祥著〈鄭重聲明〉《大學新聞》第 386 期1973 年 1 月 1 日第 4 版 (七)其它黨外雜誌 文華著〈讀者論壇譁眾取寵〉《台灣政論》第 2 期1975 年 9 月頁 70 編輯室〈發行人的話我們想做的〉《台灣政論》第 1 期1975 年 8 月

頁前未註明頁碼 編輯室筆記〈「中國之春」與「台灣之春」〉《亞洲人 19》第 4 卷第 1 期

1982 年 12 月頁 2 (八)《人間》 王俊傑著〈年輕人談〈趙南棟〉新登場的小說人物〉《人間》第 21 期1987年 7 月 5 日頁 133 育仁著〈「祝生活如意身心健康hellip」29 年前「陳懷琪」投書「自由中國」

的事件始末〉《人間》第 42 期1989 年 4 月 1 日頁 18-20 李文吉謝又青攝影葉根泉謝又青葉美雲郭孟橋訪問邱韻芳整理

本刊編輯部製作〈《新種族》一個隨機問卷的分析報告〉《人間》第 17 期

1987 年 3 月 5 日頁 96-107 官鴻志著蔡明德攝影〈青春的火焰大革會成立經緯〉《人間》第 24 期

1987 年 10 月 5 日頁 76-92 胡秋原口述梁辰攝影宋江英整理〈赤心巨筆的知識份子胡秋原的年青

時代〉《人間》第 17 期1987 年 3 月 5 日頁 86-95 柯錫杰攝影季季著〈搜巡在中國的邊陲上〉《人間》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42-63 郭力昕攝影余小民著〈性愛婚姻訪鍾思嘉教授談矛盾的大學生性愛

觀〉《人間》第 5 期1986 年 3 月 2 日頁 106-107 陳映真著〈從寂靜深閨走入政治颱風眼獨門媳婦當縣長余陳月瑛的故事〉

《人間》第 40 期1979 年 2 月 1 日頁 64-73 曾淑美簡慧蓉整理〈各方說法〉《人間》第 35 期1988 年 9 月 1 日頁

12-13 張照堂攝影李明訪問〈如戲人生訪問張照堂〉《人間》第 2 期1985年 12 月 2 日頁 64-71 楊憲宏著〈總編輯的話〉《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 日頁 14 莊淑琇錄音整理顏新珠攝影〈軍隊國家化與國防預算監督〉《人間》第 41期1989 年 3 月 1 日頁 128-141 蔡明德攝影陳寧寧語譯陳映真著〈民眾和生活現場的文學黃皙暎

黃春明與陳映真的對談〉《人間》第 32 期1988 年 6 月 1 日頁 137-142 鄭健新著〈讀者信箱改善人權狀況〉《人間》第 19 期1987 年 5 月 5 日

頁 6-7

258

編輯部撰文〈別忙著歪曲歷史我們都還活著呢helliphellip〉《人間》第 18 期

1987 年 4 月 5 日頁 88-93 編輯室〈編輯室報告〉《人間》第 16 期1987 年 2 月頁 11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7 期1986 年 5 月 2 日頁 4 編輯室〈讀者信箱〉《人間》第 10 期1986 年 8 月 2 日頁 4-5 編輯室〈1989《人間宣言》解放與尊嚴〉《人間》第 40 期1989 年 2 月 1日頁 8-9 Joseph Reeds 攝影文宇哲田川信雄對談劉正武翻譯〈從漢擎山到白頭

山韓國學生運動的理論歷史與靈魂〉《人間》第 22 期1987 年 8 月 1 日

頁 28-41 (九)《中外文學》 邱貴芬著〈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

學》第 23 卷第 11 期1995 年 4 月頁 141-147 陳昭瑛著〈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 23卷第 9 期1995 年 2 月頁 6-43 陳芳明著〈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

《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頁 110-119 廖朝陽著〈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

學》第 23 卷第 10 期1995 年 3 月頁 102-126 廖朝陽著〈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12 期1995 年 5 月

頁 105-109 (十)《聯合文學》 陳芳明著〈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

見〉《聯合文學》第 190 期2000 年 8 月頁 156-165 陳芳明著〈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斯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

見〉《聯合文學》第 192 期2000 年 10 月頁 166-179 陳芳明著〈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

識發明〉《聯合文學》第 202 期2001 年 8 月頁 150-167 藤井省三著黃英哲譯〈回應陳映真對拙著《台灣文學百年》之中傷〉《聯

合文學》第 236 期2004 年 6 月頁 26-32 (十一)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白永瑞著〈陳映真思想中民族主義與第三世界的重疊〉收錄於陳光興蘇淑

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月頁 557-566 淺井基文著鄭宏譯〈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的台灣〉《台灣社會研

259

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45-363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第 78 期2010 年 6 月頁 215-268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 年代左翼份子的昨日今生〉《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第 84 期2011 年 9 月頁 137-241 陳光興著〈編案〉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編《陳映真文學與思想(上冊)》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5-8 陳光興著〈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收錄於陳光興蘇

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575-631 陳思和著〈試論陳映真的創作與「五四」新文學傳統〉收錄於陳光興蘇淑

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15-49 馮啟斌翻譯逐字胡清雅整理〈淺井基文我所認識的陳映真及 1960 年代

(會後討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86 期2012 年 3 月頁 365-377 賀照田著〈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helliphellip陳映真八年代的思相湧流析論之一〉

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

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381-449 趙剛著〈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

會研究》第 76 期2009 年 12 月頁 377-391 趙剛著〈重建左翼重見魯迅重見陳映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7期2010 年 3 月頁 277-289 鄭鴻生著〈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8 期2010 年 6 月頁 9-46 錢理群著〈陳映真和「魯迅左翼」傳統「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發

言〉收錄於陳光興蘇淑芬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冊)》台北台灣

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 年 11 月頁 51-65 (十二)其它 人間出版社編輯部〈出版贅言〉收錄於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

漢譯林書揚校訂《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年 2 月

頁 1-3 本社〈創刊旨趣〉《海峽評論》創刊號1991 年 1 月頁 3-5 白先勇著〈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收錄於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

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 年 11 月頁

53-64 王拓著〈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

史的分析〉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260

年 10 月頁 100-119 朱西甯著〈回歸何處如何回歸〉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204-226 朱雙一著〈「第三世界」視野與陳映真現實主義文學理念與創作〉《陳映真創

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9 年 11 月頁

163-212 李筱峰著〈台灣在野改革運動的歷史回顧〉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

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社1986 年 12 月 1 日頁 46-84 余光中著〈狼來了〉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

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264-267 林梵著〈越戰後遺症〉《陳映真作品集 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

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7-86 林瑞明著〈兩種台灣文學史台灣 VS中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7期2008 年 10 月頁 107-145 林瑞明著〈理想繼續燃燒〉收錄於陳映真等著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

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 年 9 月 24 日

頁 155-161 邱士杰著〈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

義觀〉收錄於封德屏總編《陳映真創作 5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文訊雜誌社2009 年 11 月頁 241-299 武治純著〈「華盛頓大樓」初探〉《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

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71-87 彥火著〈陳映真的自剖和反省〉《陳映真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

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80-94 施淑著〈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文學》第 1卷第 1 期1990 年 4 月頁 193-205 施敏輝著〈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

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日頁 1-18 韋名著〈陳映真的自白文學思想及政治觀〉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

作品集 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月 1 日頁 32-56 洪銘水著〈陳映真小說的寫實與浪漫從「將軍族」到「山路」〉《陳映真

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日頁 4-33 南方朔著〈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收錄於

陳鼓應編著《言論廣場》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3 月頁 161-233 胡秋原著〈《中華雜誌》與陳映真先生〉《陳映真作品集 15文學的思考者[陳

261

映真論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5 月 10 日頁 225-242 胡秋原著〈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

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1-44 陳明成著〈在「台灣進行曲」的年代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台灣

文學研究學報》第 9 期2009 年 10 月頁 291-327 陳明成著〈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反思陳映真〈後街〉等文〉《台灣

文學評論》第 10 卷第 3 期2010 年 7 月 15 日頁 163-185 黃連德著〈洗掉中國昏熱症的「科學」粧吧〉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

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日頁 133-151 尉天驄著〈都市青年的迷惘與徬徨〉《中國論壇》第 1 卷第 12 期1976 年

3 月 25 日頁 6-9 莊靈著〈瑣憶劇場時代的陳映真〉《文訊》第 287 期2009 年 9 月頁 55-56 單培著〈附錄我所認識的陳映真〉收錄於陳映真著《陳映真作品集 6

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年 4 月 1 日頁

140-144 喬太守著〈從「疾風」停刊談起〉收錄於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

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80 年 11 月 20 日頁 193-204 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宏達呂俊甫吳大中

金神保孫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等著〈國是諍言〉收錄於《展

望國是》台北環宇出版社1973 年 8 月頁 7-40 張良澤著陳玉燕譯〈苦惱的台灣文學〉《淡水牛津文藝》第 3 期1999年 4 月 15 日頁 101-103 游勝冠著〈誰在隱藏不利其教義的證據統派論者對戰後第一場台灣文

學論戰的詮釋的再商榷〉頁 981-1003收錄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

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 年 11 月 彭歌著〈不談人性何有文學〉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

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45-263 楊旭昇著〈台灣黨外運動的三大波〉收錄於風雲論壇社主編《透視黨外勢

力》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 年 1 月 20 日頁 33-65 楊碧川著〈劉自然事件〉《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8月頁 163 銀正雄著〈墳地裡哪來的鐘聲〉收錄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

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年 10 月頁 193-203 劉大任著〈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收錄於陳映真等

著《人間風景陳映真》台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文教基金會2009 年 9 月

頁 102-109

262

劉金華著〈中國現在的主要矛盾〉收錄於曾健民編委會編《東亞後殖民與

批判》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10 月頁 241-247 鄭明哲著〈台獨運動真的是資產階級運動嗎〉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

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日頁 119-131 鄭秀婷著〈誰的原鄉誰的失落評陳映真對鍾理和民族認同的曲解〉

《台灣文學評論》第 5 卷第 2 期2005 年 4 月頁 160-185 蔡明諺著〈向左轉向右轉重溯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收錄於國立成

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集》高

雄春暉出版社2008 年 6 月頁 473-519 詹宏志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

第 93 期1981 年 1 月 1 日頁 23-32 蕭瓊瑞著〈絕對精準絕對明淨柯錫杰的攝影美學〉《藝術家》第

65 卷第 3 期2007 年 9 月頁 306-313 戴國煇著〈研究台灣史經驗談〉收錄於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

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年 9 月 15 日頁 99-113 白樂晴著林家瑄朱玫譯〈使超克分斷體制運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

收錄於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

社2010 年 11 月頁 81-120 白樂晴著林家瑄譯錄音整理〈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學概念〉

收錄於白永瑞陳光興編《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台北聯經出版

社2010 年 11 月頁 189-201 列寧著〈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收錄於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

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 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0 月

頁 92-97 霍華德懷南特(Howard Winant)訪問呂卓紅譯〈蓋婭特麗斯皮瓦克談庶

民政治〉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5 月頁 233-254 帕沙查特伊(Partha Chatterjee)著張云箏林德山譯〈甘地及其對市民社會

的批判〉收錄於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 年 5 月頁 79-13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個世界劃分問題〉《毛澤東文集 第八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年 8 月頁 441-442

四報紙

張良澤著〈正視台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

《聯合報》1998 年 2 月 10 日第 41 版

263

彭歌著〈醒悟吧回應陳映真〈精神的荒廢〉一文〉《聯合報》1998 年 4月 22 日第 41 版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上)〉《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1 日第 8 版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中)〉《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2 日第 8 版 漁父著〈憤怒的雲剖析陳映真的小說(下)〉《中國時報》1984 年 1 月

23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念討論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答陳映真先生(一)(上)〉《中

國時報》1984 年 4 月 22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念討論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答陳映真先生(一)(下)〉《中

國時報》1984 年 4 月 23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未易明再論依賴理論答陳映真先生(二)(上)〉《中國時

報》1984 年 5 月 15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未易明再論依賴理論答陳映真先生(二)(中)〉《中國時

報》1984 年 5 月 16 日第 8 版 漁父著〈理未易明再論依賴理論答陳映真先生(二)(下)〉《中國時

報》1984 年 5 月 17 日第 8 版 漁父著〈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答陳映真先生(三)(上)〉《中

國時報》1984 年 5 月 30 日第 8 版 漁父著〈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答陳映真先生(三)(中)〉《中

國時報》1984 年 5 月 31 日第 8 版 漁父著〈事未易察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答陳映真先生(三)(下)〉《中

國時報》1984 年 6 月 1 日第 8 版

五學位論文

王梅香著《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

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 1 日 朱玉如著《陳映真文學作品思想探討》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6 月 20 日 呂毓軒著《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

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 何恭佑著《《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

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吳政勳著《陳映真作品之政治批判以薩伊德理論為研究途徑》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6 月

264

265

李季鴻著《流動的臺灣陳映真與臺灣左翼文學史觀》桃園國立中央大

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林碧霞著《陳映真小說中意象的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徐致鈞著《階級與民族之間史明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高雄國立中山大

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頁 108 陳弘岱著《《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台灣紀實攝影的影響》台北私立中國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陳明成著《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2 年 7 月 許振福著《人間報導文學人間《人間》雜誌及其影響研究》台北國

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6 月 曾萍萍著《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0 年 管永仲著《陳映真小說主題研究》台北私立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

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6 月 劉依潔著《《人間》雜誌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 年 7 月 蔡孟莉著《陳映真小說人物角色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

士論文2012 年 1 月 鄭秀婷著《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6 月 謝曉青著《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 羅夏美著《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途徑》台南國立成功

大學歷史與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6 月 蘇慧雲著《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台南國立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40

附錄一九六八年前陳映真小說敘事結構與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的關係

篇名 發表年份 小說母題 視角 時代的描繪 菁英視角下貶抑的客體形象 民族描繪 〈麵攤〉 1959915

《筆匯》第

1 卷第 5 期

戒嚴時代中警

官與麵攤夫妻

的權力關係但

小說並非要挑

戰這樣的關係

第三人稱旁觀視

角 警局中的安那

琪形象畫像中

的血腥畫面

無 無

〈我的弟弟康雄〉 19601《筆

匯》第 1 卷

第 9 期

討論慾望理想

與現實的關係 姊姊的視角來詮

釋自身與康雄

第一次產生貶抑

故鄉的敘事

無具體描繪 年邁的老人和一個不倫不類

的女孩子 無

〈家〉 19603《筆

匯》第 1 卷

第 11 期

成人理想與現

實的關係 第一人稱「我」

的 視 角 和 時

代故鄉之人做

出區隔

嘲笑父親「代議

制」美夢主角

的升學體制

故鄉之人的可惡的善心 無

〈鄉村的教師〉 19608《筆

匯》第 2 卷

第 1 期

時代與民族的

思索 吳錦翔的視角

貶抑故鄉 太平洋戰爭二

二八事件 鄉村之人與母親均喜好誇大 吳錦翔思索民

族問題的過程

〈故鄉〉 19609《筆

匯》第 2 卷

第 2 期

成人理想與現

實的關係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貶抑故

戰後哥哥曾前

往日本接受教

故鄉的煤灰家庭的衰頹哥

哥與其妻子的墮落「我」進

入城市追逐女子與墮落的生

266

〈死者〉 196010

《筆匯》第

2 卷第 3 期

成人理想與現

實的關係 林鐘雄的視角

貶抑故鄉 戰後台灣經濟

逐漸起飛 奔淫敗德的故鄉舅母不得

體的服飾舅母的女兒秀子與

礦工偷情並在都市裡從事妓

女的職業

〈祖父和傘〉 196012

《筆匯》第

2 卷第 5 期

成人與鄉愁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比女友

的位置優越

無具體描繪 母親所撫養的近乎畜牲的孩

子們陷入欺罔的幸福之中的

傻女孩

〈貓牠們的祖母〉 19611《筆

匯》第 2 卷

第 6 期

慾望與死亡 視角不斷轉換

祖 母 娟 子 老

師張毅

戰後娟子老師

的丈夫張毅具

有外省軍人身

份泉兒的父親

瘐死荒島獄中

娟子老師在每日的愛慾中捨

棄價值和意義痛恨祖母與

貓叔伯奪取父親產業家庭

負債丈夫張毅在愛欲中感到

征服殘殺的快樂

外省丈夫的經

〈那麼衰老的眼淚〉 19615《筆

匯》第 2 卷

第 7 期

五十幾歲的外

省男性慾望 外省人康先生的

視 角 來 詮 釋 青

兒阿金與阿金

的哥哥 (1)康先生面對青

兒 是 有 知 識 的

人感到微微的

羞恥 (2)康先生與青兒

戰後 描繪本省女性阿金鴨子似的

笨重腳步不倫不類的衣著

甚至對她微微感到厭惡她不

美麗像台灣下女一般憨憨

地微笑著的無識的眼神阿金

的哥哥是粗魯的本省男性形

象勸阿金回去嫁人於是康

先生父子倆合夥嘲笑了阿金

突顯外省男性

的孤獨小說

中開始突顯省

籍形象差異與

共同生活的故

267

看阿金與阿金的

哥哥明顯帶有

優越姿態 (3)康先生其實是

有地位人只不

過工廠倒閉 〈加略人猶大的故

事〉 19617《筆

匯》第 2 卷

第 9 期

民族與救贖之

道 猶大的視角來詮

釋 耶 穌 希 羅

底亞居拉與奮

銳黨人 (1)猶大看耶穌

高 貴 仁 慈 的 風

采相對於猶大

犬儒的智慧 (2)猶大相對於亞

居 拉 等 奮 銳 黨

人 以 及 希 羅

底明顯高了一

聖經故事改寫 相對於猶大的世界主義奮銳

黨人的褊狹思想瘋狂喊著要

處死耶穌的民眾猶大狡慧的

眼神骯髒的腰帶

透過猶大思索

民族如何解放

的過程肯定

耶穌具有愛與

和平的民族精

〈蘋果樹〉 196111

《筆匯》第

2 卷第 11

理想在墮落的

現實中幻滅 從全知視角轉移

到以林武治為主

的視角

不明顯林武治

彈唱的東洋曲

貧民街上鑑別貧富特別銳利

的貧民眼光故鄉之人期待發

生一些特別的事能叫他們忘

268

12 期合刊 記自己活著的事髒兮兮的野

小子們過著非人生活的居

民helliphellip懶惰的林武治 〈文書〉 19639《現

代文學》第

18 期

戰爭歲月的陰

影 外省人安某的視

角 相 對 於 淺

識不明白民族

歷 史 傷 痕 的 妻

子明顯高了一

戰後逐漸發達

起來並回憶抗

戰年代的歷史

傷痕

過去時代的殘酷對家和故鄉

的厭惡珠美是淺識的女子

聽安某訴說哥哥死在監裡的

經歷像是極慘淡的尼姑露

出幼稚得很的臉

外省人的歷史

傷痕

〈將軍族〉 19641《現

代文學》第

19 期

本省人與外省

人的共同生活

與情感

三角臉和小瘦丫

頭的視角 戰後本省人與

外省人共同生

活的故事

小瘦丫頭的故鄉在台東被家

人賣身到花蓮嘲笑三角臉和

小瘦丫頭死時像將軍的村里

之人

三角臉的大陸

生活經驗

〈淒慘無言的嘴〉 19646《現

代文學》第

21 期

在病院中思索

民族與現實問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 戰後追逐美式

理想的過程 虛偽的郭先生曾輕蔑高小姐

的才能自以為是的醫生肥

碩的護士高小姐認為她若無

其事的表情是可恥的虛偽

「我」批評大學同學比如以

「少數民族」名義考進大學的

同學阿牛有著討人厭的男性

主義

第一次描寫台

灣少數民族

批判同學余紀

忠 滿 腦 子 的

「美國生活方

式」同學都愛

好外國語言

但我們都是沒

有根的人

269

〈一綠色之候鳥〉 196410

《 現 代 文

學 》 第 22期

藉由「綠色的候

鳥」來象徵暗

示現代人甚至

是中國民族「迷

失」的生活精神

第一人稱「我」

的視角 戰後本省人與

外省人的關係 妻子是個多詭計有些虛偽的

女人並且饒舌因為妻子不

喜這隻綠色的候鳥「我」感

到有些忿忿直到妻子同情季

公的病妻因而「我」與妻子

接近了許多並消除了敵意

甚至妻子因為季公喪妻而難

過「我」才看到自己未曾知

道的妻子的另一面

同情並試圖理

解外省人的現

實處境

〈獵人之死〉 19652《現

代文學》第

23 期

談論慾望理想

與現實特別是

結尾強調歷史

從兇惡的近親

相姦的奧林帕

斯山時代轉移

到人的世紀暗

示著想要在人

間重新追逐人

類愛與希望的

理想過程

阿都尼斯與維納

斯的視角 神話傳說改寫 昏庸汙穢的充滿近親相姦

的諸神世界阿都尼斯是個輕

度誇大妄想症的孤獨的狐

疑的不快樂的人並且是個

笨拙的做愛者維納斯惡戲的

笑容她見過的男人都充滿弱

質的卑鄙的低賤的愚拙

的內底弱質

不明顯但結

尾阿都尼斯離

開 奧 林 帕 斯

山追尋夢中

的新國土追

尋理想也未

嘗不能是國民

政府撤退來台

之暗喻

〈兀自照耀著的太

陽〉 19657《現

代文學》第

描寫本省人的

處境批評中產

第三人稱視角 戰後台灣中產

階級的生活樣

中產階級本省人只看到自身

利益必須要反省自身利益

著重在本省人

的現實利益問

270

25 期 階級本省人的

現實利益要本

省人進行「同

族」的反省嘗

試理解「不同

族」的人

貌 相互理解「不同族」之人 題上強調這

些中產階級台

灣人受日本文

化 的 影 響 很

大只有透過

反省思考「同

族」「不同族」

之間的愛才

能拋棄這些利

益達成不同

民族之間的互

相理解 〈哦蘇珊娜〉 19669《幼

獅文藝》第

153 期值

得 注 意 的

是這篇文

章在 19633已發表在香

港的《好望

角》半月刊

描寫追求理想

與慾望的過程 第一人稱的女性

「我」的視角 不明顯 李是個好笑而自詡為天才的

人沉默得令人窒息的雜亂

而粗野的人只不過讀了一屋

子亂七八糟的書便成為驕傲

的貴族有著幾位懶惰而傲氣

的朋友盛是個狂野的傢伙

他們用夢支持著生活追求著

早已從這世界上失落或早已

被人類謀殺酷刑囚禁和問

吊的理想他們獨來獨往像

打破玻璃杯依樣輕易毀掉生

藉由末世聖徒

教會的外國人

比埃洛先生來

比較李盛兩

位中國年輕男

271

命 〈最後的夏日〉 196610

《 文 學 季

刊》第 1 期

刻劃不同類型

的知識份子裴

海東是反共思

維下的知識份

子鄧銘光和李

玉英是崇美的

知識份子鄭介

禾則是活在過

去的歷史當中

視角轉移裴海

東鄭介禾李

玉英

戰後追求美式

價值的台灣社

裴海東認為李玉英沒腦筋沒

思想沒深度他批評李玉英

要出國學什麼都一樣一條

牛牽出去回來還是一條牛

甚至認為李玉英是個 X 女

人搔首弄姿自私把一張

粉臉當做全世界淺薄他也

批評學生周蓉等女孩子成天

只知道打扮說老師們閒話

交男朋友鄧銘光崇美喝「榮

冠可樂」時指出人家的東西

是好的嘛他批評裴海東酸葡

萄阿 Q老頑固將五四運

動 與 現 代 的 文 學 都 是 共 產

黨他為李玉英申請美國男部

的學校跟她說那邊黑人波

多黎各人多夠討厭鄭介禾

則是活在自己過去的緬懷當

中李玉英認為裴海東用一種

自己都不曉得的悲屈的孤傲

望著自己但不否認他的批

評她認為鄧和裴都很自私

比較批判民

族當中不同類

型的知識份子

272

自作多情不懂得「風度」「教

養」是什麼簡直幼稚而這

裡的一切都讓李玉英生厭

了她要去投靠「康」當一

隻快樂的寄生蟹 〈唐倩的喜劇〉 19671《文

學季刊》第

2 期

刻劃崇洋媚外

的不同類型的

知識份子

第三人稱視角

聚焦在唐倩與情

人之間的關係

突顯戰後現代

化過程中的思

潮批評存在主

義新實證主義

唐倩遇到胖子老莫鄙惡地捨

棄詩人于舟免於猥瑣感的性

的解放論者擁護唐倩與老莫

同居試婚曾經有殺過人的

彪 形 大 漢 站 在 唐 倩 的 床 前

說「小倩你難道不知道我

有多痛苦」而使她快樂了好

幾個月胖子老莫批判越戰

但肯定美式的進步現代化

民主自由知識界中一大批

天生的犬儒的質疑論者因為

邏輯實證論而獲得了一種似

懂非懂的理論和方法羅仲其

因為唐倩的敏惠威脅著他感

到男性獨有的劣等感他必須

在永久不斷實證過程中換來

無窮的焦慮敗北感和去勢的

恐懼並回過頭來侵蝕著她的

批評民族在現

代化過程中

各種知識份子

的面貌

273

信心作者諷刺唐倩是社會中

許多「離不開媽媽」的「現

實」「沒有靈性」而又「意

志薄弱」的知識女子們的榜

樣此時學界尚仍肯定唐倩

之後唐倩選擇一個十分體面

的留美紳士被學界批評為

「下賤的拜金主義者」「民族

意識薄弱」的「洋迷」唐倩

終於「原來也只不過是一個惡

俗的女人」學工程的喬治

HD周崇尚美式標準是個極

端的性的技術主義者和胖子

老莫羅大頭一樣帶著無能與

去勢的懼怖感唐倩把喬治當

做到達目標的手段離開喬治

後嫁給軍火公司主持高級研

究機構的物理學博士 〈第一件差事〉 19674《文

學季刊》第

3 期

透過案件來突

顯思索戰後中

國民族知識份

子的道路追尋

杜警官「我」的

視角 戰後民族尋找

道路趨向的過

「偵辦案件是一種哲學是

一種helliphellip」這些是妻子不懂

的旅館老闆劉瑞昌膽小怕

事「我」笑了起來劉瑞昌

講話沒有要點讓「我」感到

透過胡心保自

殺案暗示國

民政府重新反

省「民族苦難」

的歷史

274

心煩劉瑞昌怕胡心保自殺影

響生意杜警官「我」則在意

夏季的新帽下半個月就要發

了 〈六月裡的玫瑰花〉 19677《文

學季刊》第

4 期

批判美式的自

由民主的欺罔

巴 爾 奈 與 艾 密

麗黃的視角 越戰期間台灣

做為美軍渡假

勝地

一個喝得爛醉的胖子說這兒

的娘兒們比東京的好一千萬

倍又夠味又便宜巴爾奈

黑色的手壓住艾密麗黃並不

白皙的手「你是一頭蠢驢

子」排長史坦萊伯齊惡戲

地對巴爾奈說這是你家族最

了不起的日子巴爾奈對艾密

麗黃說我是一個非洲的君

王你是王所鍾愛的妾巴爾

奈不喜歡這兒(台灣)或那兒

(越南)的稻田不喜歡那些

太陽那些惡意的森林以及

躲 在 林 子 裡 的 那 些 狗 娘 養

的像螞蝗一樣令人作嘔巴

爾奈認為醫生是一隻神氣兮

兮的鴨子(duck)而不是醫生

(Doc)是可恨的鴨子白人

曾經強暴巴爾奈的母親是骯

描寫不同民族

在越戰期間中

的壓迫關係

275

髒的豬巴爾奈希望把自己的

皮膚洗白艾密麗黃說自己

配不上巴爾奈巴爾奈說自己

是奴隸的子孫 〈永恆的大地〉 約 1966 年

之作友人

以 化 名 在

19702《文

學季刊》第

10 期刊登

回不去美好的

故鄉思索如何

在異鄉生活生

第三人稱視角

描寫父親兒子

與兒子的妻子的

關係

戰後本省人與

外省人的共同

生活樣貌

父親咒罵兒子是不肖的敗家

的東西兒子的妻子是俗麗

的肥胖的猙獰的結實的

女人她的笑臉是可怕的兒

子咒罵自己妻子是又臭又賤

的婊子紅毛水手是她拉來

的他踢著妻子的胸懷他帶

著病的慾情雖然她像是質樸

又肥沃的大地但他不曾愛過

她她像隻蠢肥的蟲豸活在

陰溼的洞穴裡妻子彷彿奴

婢直到懷了他的孩子才消除

對他的恐懼與恨

暗喻戰後中國

民 族 來 到 台

灣只能在這

塊土地上落地

生根繁衍

〈某一個日午〉 約 1966 年

之作友人

以 化 名 在

19738《文

季》第 1 期

戰後來台的外

省人高層對於

黨政圈的反思

與批評

第三人稱視角

描寫兒子房恭行

死後父親房處

長閱讀房恭行的

信 以 及 和 老

戰後的歷史與

政治問題 兒子房恭行在信中指出自己

活了二十幾年都只不過是你

們 時 代 所 惡 罵 的 腐 臭 的 蟲

豸像是腐屍被閹割的宦官

一般自己開眼後所見都是腐

戰後在台灣生

活的國民政府

高層房處長

藉由兒子房恭

行之死重新反

276

刊登 喜彩蓮的對話

過程 臭和破敗崇拜父親但也因

此輕蔑他也輕蔑自己無力

自救於一切的欺罔彩蓮是矯

健而俗惡的年輕女子引誘了

房恭行

思政治問題

〈纍纍〉 約 1967 年

之作友人

以 化 名 在

197911

《 現 代 文

學》復刊第

9 期刊登

戰後來台外省

軍人的慾望與

生活樣貌以及

他們在中國的

回憶

以第三人稱視角

來描寫外省軍人 戰後的外省軍

人的歷史記憶 無 中國民族在台

灣的生活樣貌

總計

篇名 被貶抑的客體 民族色彩 〈麵攤〉 〈我的弟弟康雄〉 ˇ 〈家〉 ˇ 〈鄉村的教師〉 ˇ ˇ 〈故鄉〉 ˇ 〈死者〉 ˇ

277

〈祖父和傘〉 ˇ 〈貓牠們的祖母〉 ˇ ˇ 〈那麼衰老的眼淚〉 ˇ ˇ 〈加略人猶大的故事〉 ˇ ˇ 〈蘋果樹〉 ˇ 〈文書〉 ˇ ˇ 〈將軍族〉 ˇ ˇ 〈淒慘無言的嘴〉 ˇ ˇ 〈一綠色之候鳥〉 ˇ ˇ 〈獵人之死〉 ˇ 〈兀自照耀著的太陽〉 ˇ ˇ 〈哦蘇珊娜〉 ˇ ˇ 〈最後的夏日〉 ˇ ˇ 〈唐倩的喜劇〉 ˇ ˇ 〈第一件差事〉 ˇ ˇ 〈六月裡的玫瑰花〉 ˇ ˇ 〈永恆的大地〉 ˇ ˇ 〈某一個日午〉 ˇ ˇ 〈纍纍〉 ˇ 總計25 23 17

278

補充說明

1上述圖表各個欄位仍必須要結合起來放在小說的整體敘事結構中進行理解才能理解陳映真早期如何在慾望理想與現實

家庭與成人等各種母題的討論上逐漸開展出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的母題而這些不同的母題也都和思索「中國民族」與「省

籍」的討論有諸多關係特別是家庭故鄉往往是受到貶抑的客體並區分出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時代特色在描繪「民族」議題時

基本上陳映真是座落在外省人的視角上只有〈兀自照耀著的太陽〉是從本省人的角度來看原本這些本省中產階級的利益而不顧「不

同族」利益是小說中批判的對象因此仍形成被貶抑的對象在小說話語邏輯中必須要反省自身中產階級的既得利益位置才能

促成「不同族」之間的理解 2其次在描繪外省人的時候好色是可以諒解的比如娟子老師的外省丈夫的在慾望上的貪婪狂暴是歷史傷痕之使然

趙公好漁色但是只是個風傳並且他被主角「我」視為是個絕對無害晴朗的教授或是〈纍纍〉中的外省軍人好漁色也是歷史

傷痕無法滿足慾望而值得同情的因此不構成真正的貶抑體 3再之透過上述圖表分析早期小說並未真正形成反抗挑戰黨國戒嚴體制權力關係的「左翼」色彩一九六八年前所寫的

二十五篇小說中最重要的是開展出思索「中國民族」與「省籍」的母題就算是看似批判黨國體制的〈某一個日午〉房處長看似對

於黨國體制作嘔但這是仍是站在「自由主義」「共產主義」的中間位置上對於黨國提出的批評甚至更像是「諫言」並沒有真正跨

到敵對陣營的意識形態去加上這篇小說一九七年代由友人代為發表此時在「反帝民族意識」之下「左翼」話語已開始打開論述

空間此時政治上的言論尺度打開了許多在這個脈絡下也就相對於政治較為封閉的一九六年代較具有安全合法的位置 4最後現今論者往往以「左翼」來界定陳映真的早期小說的「性質」但是這些作品當中並沒有真正關懷底層人民包括鄉里

之人女性甚至是追逐西化的知識份子等等成為早期小說在知識菁英視角下被貶抑的客體並且幾乎每一篇小說都有貶抑敘事

而這些早期小說的貶抑化敘事強調民族與種族特徵的例子在其出獄後的創作中也可以見到這樣的本質化刻板化的現象

279

280

上述圖表整理所參考的資料與版本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5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書店2004 年 10 月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 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6 年 10 月

  • A
  • B
  • C
  • D
  • E
  • 1
    • 1
    • 2
    • 3
    • 4
    • 5
    • 6
    • 7
Page 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3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3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3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3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3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3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3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3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3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3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4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4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4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4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4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4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4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4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4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4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5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6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7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8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9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0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1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2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3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4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5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6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7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8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19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0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1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2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3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4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5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6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8: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79: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80: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81: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82: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83: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84: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85: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86: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
Page 287: Nationalism or Leftism: Which One is the priority?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