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二專... · web view(含作文) 8,402 8,809 8,717 9,461 文言文比例 40% 37% 45% 37%...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09學年度技術校院四年制與專科學校二年制

統一入學測驗國文試題分析

苗栗高商 林鍾勇老師 撰寫

今年技專校院統測,光從報名人數與試場安排上,已然引人注目。就報名人數來看,本年度共9.5萬名考生報考,首度跌破10萬,和去年相比減幅達14%。技測中心分析,少子化的衝擊外,應與景氣不好,部分職校生放棄升學,先就業卡位有關。而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做為大流行之後的第一場全國大考,包含限制陪考服務人員、入口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的休息區、全程配戴口罩應試……,皆為大型考試所首見。

從107學年度開始,國文選擇題取消「(一)綜合測驗」20題、「(二)篇章閱讀測驗」18題的架構以來,今年依然維持38題「選擇題」與1題「寫作測驗」兩種型式。選擇題裡,仍以閱讀測驗為最大宗(佔87%),基礎題則有5題,較去年提升。無論是語文能力、文化知識,出題者將之融入於閱讀測驗選材或選項之中,此種嘗試對於致力於基本能力的老師,在「教了也不會考」的挫折中應該有所振作,十分值得肯定。

形式的突破上,本年度出現純圖表的閱讀(第5題)、四題閱讀測驗(第26~29題)、圖畫與文學作品互讀(第29題),以及【甲】【乙】【丙】文表共列(第23~25題)等題型,均是試題的亮點。

今年的試題字數亦超越以往,來到9,461字,配合中長文的趨勢走向,對出題者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調配量(字數)與質(閱讀理解高低層次)的平衡?而就受測者來說,如何在規定的時間裡,既能閱讀完大量的試題,迅速地判讀文本;又能不壓縮寫作的時間及篇幅長度?都是一大挑戰。

壹、選擇題試題觀察、分析、推測、建議

一、試題觀察與統計

(一)測驗目標、類型、體例及出處縱覽

題號

測驗

目標

題目

類型

體例

命題

出處

1

字形辨識與應用

改錯

語體文

(A)琦君〈髻〉

(B)陳之藩〈哲學家皇帝〉

(C)簡媜〈夏之絕句〉

(D)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

2

字(詞)義辨識與應用

一字多義

語體文

(A)禮記〈大同與小康〉/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B)陶淵明〈桃花源記〉/曹丕〈典論論文〉

(C)司馬光〈訓儉示康〉/顧炎武〈廉恥〉

(D)蘇軾〈赤壁賦〉/連橫〈臺灣通史序〉

3

詞語、成語辨識與應用

成語辨識

語體文

古蒙仁 〈逆溯肉體之河〉

4

文法結構辨識與應用

倒裝句

文言文

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

(A)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B)王羲之〈蘭亭集序〉

(C)諸葛亮〈出師表〉

(D)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

圖表判讀

語體文

6

單題閱讀理解

解釋表層1

語體文

唐諾〈一個名叫夏天的女孩〉

7

文化知識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

國學常識

圖表判讀

文言文

 《論語》/《孟子》/《荀子》/

《左傳》/《戰國策》/《史記》

8

單題閱讀理解(短文)

分析深層1

語體文

(A)韓愈〈師說〉

(B)《論語》

(C)《孟子》

(D)荀子〈勸學〉

9

單題閱讀理解(短文)

〔兼非連續性文本性質〕

統整歸納1

文言文

趙璘《因話錄》

10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

單題閱讀理解(文組合)

圖文判讀

省思評鑑1

文言文

周必大《二老堂雜志》

朱熹《御纂朱子全書》

11

雙題閱讀理解〔題組Ⅱ-1〕

統整歸納1

語體文

12

雙題閱讀理解〔題組Ⅱ-1〕

分析深層4

語體文

13

雙題閱讀理解〔題組Ⅱ-2〕

檢索擷取

語體文

姜博仁〈重返山林〉

14

雙題閱讀理解〔題組Ⅱ-2〕

解釋表層2

語體文

15

雙題閱讀理解〔題組Ⅱ-3〕

解釋表層2

文言文

張岱《陶庵夢憶》

16

雙題閱讀理解〔題組Ⅱ-3〕

省思評鑑2

文言文

17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1〕

解釋表層1

文言文

周密《癸辛雜識》

18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1〕

分析深層1

文言文

19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1〕

〔兼非連續性文本性質〕

省思評鑑2

文言文

20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2〕(文組合)

分析深層3

文言文

語體文

張達修〈新聞雜誌為文明利器社會木鐸說〉

鍾樹人譯〈如何消滅網路假新聞〉

21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2〕(文組合)

解釋表層2

文言文

語體文

22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2〕(文組合)

分析深層1

文言文

語體文

23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3〕(表文組合)

檢索擷取

文言文

語體文

韓毅〈宋代政府應對疫病的歷史借鑒〉

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

24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3〕(表文組合)

解釋表層2

文言文

語體文

25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3〕(表文組合)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

分析深層1

圖表判讀

文言文

語體文

26

四題閱讀理解〔題組Ⅳ-1〕(文組合)

解釋表層1

文言文

《楚辭》:屈原〈漁父〉

《南史.隱逸》

馬遠《秋江漁隱圖》

27

四題閱讀理解〔題組Ⅳ-1〕(文組合)

分析深層2

文言文

28

四題閱讀理解〔題組Ⅳ-1〕(文組合)

分析深層2

文言文

29

四題閱讀理解〔題組Ⅳ-1〕(文組合)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

省思評鑑1

圖文判讀

文言文

30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4〕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

圖表判讀

語體文

《唐詩三百首》

《宋詞三百首》

31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4〕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

省思評鑑1

圖表判讀

語體文

32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4〕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

統整歸納2

圖表判讀

語體文

33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5〕(文組合)

解釋表層2

語體文

曹雪芹《紅樓夢》

〈瀟湘館種種與林黛玉〉

34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5〕(文組合)

分析深層1

語體文

35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5〕(文組合)

解釋表層1

語體文

36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6〕

統整歸納1

語體文

羊子喬〈春耕〉

37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6〕

解釋表層2

語體文

38

三題閱讀理解〔題組Ⅲ-6〕

分析深層4

語體文

(二)分部組成統計橫觀

Ⅰ、近五年選擇題評量項目分布比較表

學年度

題號

評量項目

105學年

106學年

107學年

108學年

109學年

字音辨正

字形測驗

1

1

1

1

1

字(詞)義判斷

2

2、3

2、4

3

2

詞語成語運用

3

4、5、6

3

2

3

贅字病句

4

修辭語法

9、15(題組)、

16(題組)

12、15(題組)、18(題組)

5、6、20(題組)

4

文句重組

5

7

文化知識

12、20(題組)

13、14

11、12

(10、11、35)

7

應用文

11

17(題組)

11

單題閱讀

6、7、8、10

8、9、10、11

7、8、9、10

4、5、6、

7、8、9、10

5、6、8、

9、10

雙題閱讀

13〜20

15〜20

13〜20

12〜17

11〜16

三題閱讀

21〜38

21〜38

21〜38

18〜38

17〜25、30〜38

四題閱讀

26〜29

Ⅱ、近五年選擇題測驗目標題數一覽表

測驗

目標

學年度

題數

字形

字音

字/詞義

詞語 成語

文句 重組

文法語法

文化

知識

應用文

單題詩文圖表

雙題詩文圖表

三題詩文圖表

四題詩文圖表

109學年

1

0

1

1

0

1

1

0

5(6)

6

18

4

108學年

1

0

1

1

0

0

0(3)

1

7

6

21

0

107學年

1

0

2

1

0

3

2

1

4

6

18

0

106學年

1

0

2

3

1

3

2

0

4

6

18

0

105學年

1

0

2

0

1

3

2

1

2

8

18

0

Ⅲ、近五年「文化知識」試題內涵一覽表

學年度

題號

試題內涵

109學年

7

作者、經書子書、史書分類表

10

諸葛亮、張良人物品評

15

水滸傳武松打虎與說書比較

26〜29

漁父文學典型比較

30〜32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季節感懷與寫作題材研究

33〜35

紅樓夢環境景物象徵

108學年

10

蘇軾詞風閱讀詩作判別

11

柳宗元、歐陽脩對聯組合

35

蘇軾張岱詩文與晚遊六橋待月記共同景點

107學年

11

經典作品內涵的認知(依文字雲判別著作)

12

「現代文學作家」之地位與成就的認知(明信片圖文簡介)

106學年

13

知名古人之地位(含名號)與事蹟的認知

14

詩詞風格的差別比較

105學年

12

學術思想的內涵與特質(「經部」認知之概念)

20

「古典文學作家」之地位與成就的認知(唐代詩人及其詩風)

Ⅳ、近五年「閱讀測驗」試題題數/體例分佈表

閱讀題型

學年度

題數體例

單題閱讀

雙題閱讀

三題閱讀

四題閱讀

109學年

題數

5

6(題組3)

18(題組6)

4(題組1)

體例

3文2白

1文2白

1文3白2文白

1文

108學年

題數

7

6(題組3)

21(題組7)

體例

2文5白

2文1白

3文3白1文白

107學年

題數

4

6(題組3)

18(題組6)

體例

2文2白

2文1白

2文3白1文白

106學年

題數

4

6(題組3)

18(題組6)

體例

2文2白

2文1白

2文3白1文白

105學年

題數

4

8(題組4)

18(題組6)

體例

1文3白

4文

3文3白

Ⅴ、近三年「閱讀測驗」試題閱讀能力與類型統計表

閱讀能力

題目類型

107學年

108學年

109學年

109

題數

統整歸納

1.辨析文旨/詩旨

7、19

14、25、33

9、11、36

3

2.統整重點(趨勢、目的、類別)

9

32

1

檢索擷取

擷取訊息

8、21、30、36

18、37

13、23

2

解釋表層

1.解釋/判讀句意

3、17

5、30

6、17、26、35

4

2.解釋概念/細節

10、28、33

16、24

14、15、21、24、33、37

6

3.解釋因果/關係

31

分析深層

1.推論意涵

13、14、18、25、29、34、37、38

6、8、12、17、23、29、31、34

8、18、22、25、34

5

2.推究用意

9、27

27、38

27、28

2

3.比較異同

15、16、24、32

7、21、28、35、36

20

1

4.技巧分析

20

13、19、22

12、38

2

省思評鑑

1.鑑賞評析

23、35

10、15、26

10、29、31

3

2.情境運用

26

32

16、19

2

非連續性文本

□為重出

1.圖(表)文判讀

12、22、33、

34、35

9、11、17、20、26

7、9、10、19、29

5

2.圖表判讀

11、13

4

5、25、30、31、32

5

Ⅵ、近三年「閱讀測驗」試題字數與主題統計表

109

學年

題號

測驗類型

體例

字數

主題

6

單題

語體文

116

多元社會

8

單題

語體文

135

類推創新(響尾蛇飛彈)

9

單題

文言文

195

親情(翁婿)

10

單題

文言文

298

諸葛亮、張良

11-12

雙題組

語體文

265

綠色衣

13-14

雙題組

語體文

307

石虎調查

15-16

雙題組

文言文

162

說書(武松)

17-19

三題組

文言文

239

海井

20-22

三題組

文言文、語體文

673

假新聞

23-25

三題組

文言文、語體文

701

疫病

26-29

四題組

文言文

475

漁父形象

30-32

三題組

語體文

250

季節感懷(詩詞)

33-35

三題組

語體文

690

紅樓夢環境象徵

36-38

三題組

語體文

486

春耕

108

學年

題號

測驗類型

體例

字數

主題

5

單題

語體文

136

蟬/知了

6

單題

語體文

187

傳染病

7

單題

語體文

158

AI、IA

8

單題

語體文

103

政治

9

單題

文言文

94

義法

10

單題

文言文

68

蘇軾(詩)

12-13

雙題組

語體文

291

14-15

雙題組

文言文

97

政治(奕)

16-17

雙題組

文言文

246

管飽

18-20

三題組

語體文

620

螺絲螺帽

21-23

三題組

語體文

329

親情(親子)

24-26

三題組

文言文

321

臺灣史

27-29

三題組

文言文、語體文

671

諸葛亮(出師)

30-32

三題組

文言文

151

蜀賈賣藥

33-35

三題組

語體文

516

晚明旅遊

36-38

三題組

文言文

304

旅遊覓石

107

學年

題號

測驗類型

體例

字數

主題

7

單題

語體文

193

五月天

8

單題

語體文

195

花市

9

單題

語體文

190

科普

10

單題

文言文

83

鞭賈

13-14

雙題組

語體文

190

領袖與副手

15-16

雙題組

語體文、文言文

147

自然(詩)

17-18

雙題組

文言文

310

明太祖

19-20

雙題組

文言文

92

奕秋

21-23

三題組

語體文

577

黃魚鴞

24-26

三題組

語體文

521

循環經濟

27-29

三題組

語體文

548

藏書

30-32

三題組

文言文

179

菊海

33-35

三題組

文言文

196

政治

36-38

三題組

文言文、語體文

673

政治

Ⅶ、近五年入選課文歸納表Ⅰ

朝代

課名

105學年

106學年

107學年

108學年

109學年

先秦

蒹葭

燭之武退秦師

●*2

△(國學)

馮諼客孟嘗君

△(國學)

論語選

●*3

●*2

●*4

孟子選

勸學

大同與小康

漁父

諫逐客書

漢魏 六朝

鴻門宴

出師表

典論論文

蘭亭集序

●*2

桃花源記

世說新語選

與陳伯之書

唐宋

諫太宗十思疏

師說

始得西山宴遊記

△*2 (作者)

琵琶行并序

虬髯客傳

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

△(作者)

訓儉示康

傷仲永

赤壁賦

●*3

近體詩選

●*2

△(閱讀)

詞選

△(閱讀)

黃州快哉亭記

曲選

●*2

明清

郁離子選

項脊軒志

晚遊六橋待月記

廉恥

原君

左忠毅公逸事

△(作者)

勞山道士

劉姥姥進大觀園

明湖居聽書

裨海紀遊選

勸和論

臺灣通史序

總計

41

25(不含重出)

21

28

12●、6△

22●、4△

Ⅷ、近五年入選課文歸納表Ⅱ

現代 散文

我的書齋

△(作者)

詠物篇

哲學家皇帝

十一月的白芒花

黑與白—虎鯨

△(作者)

都江堰

碗公花

荷塘月色

火車與稻田

夏之絕句

翡冷翠在下雨

紅頭繩兒

現代 小說

一桿「稱仔」

孔乙己

散戲

死去活來

其他

白先勇作品

張愛玲作品

二、試題分析與評議

(一)字數全面提升,調降文言、理解層次

今年的試卷頁數,來到了11頁,其行距讓學生的眼睛舒適不少,圖與表的美工度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但字數方面也相當可觀,來到了9,461字的高峰。

猶記得107學年度時,曾有教師團體批評閱讀字量過多,對努力準備的考生不公平。若以同樣的字數標準來衡量,似乎今年也難逃被垢病的疑慮。

學年度

評量項目

106學年

107學年

108學年

109學年

字數

(含作文)

8,402

8,809

8,717

9,461

文言文比例

40%

37%

45%

37%

語體文比例

53%

51%

47%

47%

文白各半比例

8%

14%

8%

16%

不過,字數提升之餘,出題者亦對整體的文白比做出調整。一般而言,學生對於文言文的難度感受較強烈,故降低文言文的比重,應該是對字數提升的補強措施。

從上表可知,與去年的文白比相較,109學年的文言文降至107學年的37%。107學年的字數亦是先前三年中的高點,說明出題者當篇幅的增加時,文言文比例則會往下調降。

文言文的比例不僅降低,如果從內容主題來觀察,普遍偏向於淺顯易懂的短文,或是章回小說、小品文等體裁。如果是題組閱讀,文白兼具的題型則會相應增加。大致而言,本次試卷應以第17~19題為中偏難、第26~29題為難度高的題目,其於偏中。

除了調降文言文比例外,閱讀理解的能力指標,也比去年往中層次的版塊飄移(詳細分析見後文),應該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自考生角度觀看,由於字數的增加,須花費更多時間、更大的耐心將題目從頭讀到最後。換句話說,閱讀的速度,以及閱讀的耐心、細心的程度,將會影響最終答題的結果。

(二)基礎題谷底反彈,難易度偏中難

筆者在去年分析時,對於基礎題僅剩下4題提出批判,認為傳統國文命題題型,諸如字詞形音義、語詞成語應用、語法修辭、語文表達、文學知識、應用文等類型,有其評量價值。甚至在全教會試題研討會裡,以「試題的多樣性」為題,希望能維持該種試題一定的量。

本年度的基礎題共有5題,內容包括字形、字義、成語辨識、 文法結構倒裝句型,以及經史子書的性質分類。相較於去年只剩4題來說,算是微幅的增加,這也許是去年基礎題過於淪陷之後,一種止跌回升的現象。在國文試卷的版圖裡,基礎題是小國中的小國,要想恢復成過去10題的風光,已然成為美好的追憶。有評論者認為,閱讀成為國文的主流大國,說明這是回歸「務實為用」的基本原則;而相關語文表達的能力,自然有作文來輔助檢測。不過,單篇六級分的作文,是否能完整檢視這些基礎語文能力的方方面面,實在有待後續的觀察與研究。

再針對難易度審視,下表是106至108年間出現的基礎題各題答對率。從統計中可見,歷年來這些題目大致偏向於中到中難之間。筆者從過去的經驗,加入下表綜合考量後,預估本次基礎題呈現的難易度為中偏難。

由於這類題型多出現在卷首,考量學生的專注程度應該不低,然而最終的答對率卻不盡理想,說明他們在基本語文能力的掌握不佳。反倒是詞語、成語的應用方面為中易,相較其他基礎題有不錯的表現,是值得一線教師心慰之處。

學年度

P值

評量項目

106學年

107學年

108學年

109學年

題號

預估難易度

字音辨正

字形測驗

66%

64%

58%

1

字(詞)義判斷

48%、66%

87%、58%

37%

2

中難

詞語成語運用

76%、87%、50%

90%

29%

3

中易

修辭語法

70%、70%、49%

48%、77%、35%

4

中難

文句重組

文化知識

52%、31%

64%、58%

7

中難

應用文

68%

54%

(三)圖表類大放異彩,純圖表閱讀上場

從106學年度開始,非連續性選文題型普遍維持在5~6篇。今年度非連續性選文高達8篇,也是創下新高指標。

若將非連續性選文,依照「圖表」與「文字」之間的閱讀緊密度高低來觀察,馳向的兩個端點,分別是「純圖表判斷」及「文字為主圖表徒具」;中間的部份,或有偏重圖表抑或偏重文字之別,筆者統稱之為「圖文合一(綜合判斷)」。過去幾年的試卷,主要偏重於「圖文合一」的綜合判斷,或是「文字為主」但圖表可有可無的類型。

例如本次第9題偏向於「文字為主圖表徒具」,類似106學年度第5題的〈愛情食譜〉。第10題則屬「圖文合一」的綜合判讀,跟106學年度第14題的〈詩詞有別〉相接近。雖說是「圖文合一」,如若回歸閱讀理解的歷程來省思,它依然還是文字閱讀的成分居多。

圖與表判斷可分為表格、圖表、圖畫三類。表格類在本年度出現在第7題的典籍分類、第23~25題的傳染病簡介、第30~32題的唐詩宋詞季節感懷比較等處。這種題型在去年也有蹤跡,例如108學年度第26 題史書敘寫口吻。圖表類亦曾出現在107學年度第22題,內容是黃角鴞對唱時間變化的柱狀圖表。不過它需配合閱讀篇章綜合判別,並非獨立的存在。

本年度在非連續性選文有兩個新創,一是首見純圖表解讀(第5題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趨勢圖);一是圖畫延伸的互讀(第29題秋江漁隱圖)。純圖表的閱讀,考驗著出題者對於學科本位與跨領域素材之間,其主副之間如何拿捏與掌握。此外,在有限的國語文能力測驗篇幅裡,它是否一定得占一席之地?閱讀理解固然是國語文教育的重要核心,但是否應該將全部的閱讀理解能力,交由國文科一肩扛起?筆者以為,適時地分工給其他群科的相應科目,也是有必要的。

綜合來看,在非連續性選文方面,本次唯一未出現的圖與表判別,大概就是像去年第4題食物浪費跟106學年度的不食魚翅,類似簡報、海報的類型;而其餘類型皆有所著墨,無怪乎有老師評論這次的統測真是「圖」破以往。

(四)閱讀測驗字數增加,文言比隨之調低

從組題方式來看,本年度的單題降至5題(去年7題)、雙題閱讀與去年相同為3組、三題閱讀降至6組(去年7組),新增1組四題閱讀題組。若再自更宏觀的歷年的組題分布觀察,單題閱讀約為4~7題、雙題閱讀約3~4組、三題閱讀約6~7組。

文白的比例上,本年度的文言比例較全卷的比例更低,僅佔34.2%,居於近三年來的低谷(如下表)。加入組題方式交叉比對,單題測驗以白話文為主,唯今年文言比白話多1題,可視為是跟雙題組的消長調整。

近年來雙題組維持在6題,文白比則為「2:1」;且文言較白話文多出1題。而三題組在106到107年度之間,維持「2文3白1文白」之結構;在去年文言題組增加至3題,今年卻只剩1題,由兼具文白的類型增加1題。三題組所減少的一篇文言閱讀測驗,也可以將之視為新增四題組閱讀的調整。

總之,本年度各類型的消長,應該是字數增加下,所做出的消長調整。在新課綱正式上路之後,閱讀素養更將名正言順的佔領所有國文的領地,而中長文閱讀則是未來的趨勢。在總作答時間不變的前提下,從而降低三題或雙題組的比例,是可以預見的。

學年度

文白比例

105學年

106學年

107學年

108學年

109學年

題數

文言文

5

15

14

16

13

語體文

14

20

19

19

19

兼有文白

19

3

5

3

6

比例

文言文

13.2%

39.5%

36.8%

42.1%

34.2%

語體文

36.8%

52.6%

50.0%

50.0%

50.0%

兼有文白

50.0%

7.9%

13.2%

7.9%

15.8%

(五)閱讀測驗篇幅增廣,整體難度下降

字數的增加,意謂著閱讀篇幅的躍進。筆者統計了近三年各種閱讀測驗篇章的字數,得出的最少與最多數值如下:

類型

文白字數

單題

雙題組

三題組

四題組

文言文

68~298

92~310

151~475

475

語體文

103~195

190~307

250~690

文言文/語體文

671~701

文言文的平均字數:單題、雙題組約70~310字;三題組約150~480字;四題組約480字。白話文的平均字數:單題約100~200字;雙題組約190~310字;三題組約250~690字。至於三題組文白則約在670~700字。以上閱讀篇幅可以提供教師平時出題時參考;而考生亦可朝此範疇的題目予以練習。

由於閱讀理解已經是未來的大宗,為了更深入探究,筆者去年嘗試依照閱讀理解的統整、擷取、解釋、省思四種策略模式,將閱讀測驗題細分成七種類型。本年度重新分類為五項策略模式、十二種題目類型,溯及三年來的全體閱讀題,希望能詳悉該種測驗的分佈狀況。

與先前兩年的閱讀策略相比,過去兩年出題老師傾心於「分析深層」中的「推論意涵」與「比較異同」;本年度的測驗則絕大部分落點在「解釋表層」裡的「解釋/判讀句意」、「解釋概念/細節」;而「分析深層」由15~18題驟降至10題。

這些閱讀策略的層次高低,一定程度左右著難易度的升降。去年分析時,因「辨析文旨/詩旨」、「推論意涵」、「技巧賞析」占絕大多數,故筆者預測其難度會較以往提高。果不其然,去年選擇題的平均分數為37.98,創下自101年度以來的最低分紀錄。

考量今年考生與去年最為接近,若以108年度各項閱讀能力的平均答對率為基點,將之與今年的題數配合,可以換算為以下架構:

平均答對率

59%

36%

45%

51%

30%

51%

38%

51%

77%

33%

50%

題數

3

1

2

4

6

5

2

1

2

3

2

最後換算出來的平均答對率為46%,可以得知本次試卷在閱讀理解方面,屬於「中」級程度。整體難度的下降,目的是對閱讀篇幅增加的調整。

另外,筆者在去年盛讚「省思評鑑」的出題類型,因為它充分符應核心素養的生活情境,但卻不容易切合篇章設計。本年度出現了第6題跟第19題兩題,也是值得稱許的地方。

(六)文化知識歷年之最,為閱讀判讀重要利器

若以過去純然文化知識的觀點來看,本次最符合文學/國學常識的題目,大概只有第7題與第32題。其餘主要分布在單題閱讀測驗、三題閱讀測驗,甚至是首次出現的四題閱讀測驗中。

筆者曾重話批評去年的文化知識題,認為那種出題方式已淪為閱讀的附庸或是應用文的鑲嵌,根本沒有主體性。將今年試題與之比較,出題者應是重新審視去年的流弊,在不成為瑣碎零星知識記憶的前提下,將之巧妙地融入於高層次的閱讀理解歷程裡,可視為是本次文化知識題上的一大突破。

本次的文化知識,包括經史子部作品、史書分類、歷史人物品評、說話、詩詞選集、章回小說(水滸傳、紅樓夢)、漁父寓託形象等,可說是遍及文學與國學;囊括詩詞、文、小說等類別。

跳脫細瑣、艱澀的記憶判斷,將之融入於閱讀的脈絡之中,文化知識已經成為閱讀理解的重要背景判讀條件,納入綜合、分析的考量,對於答題的正確率有其助益。

例如第10題,學生需啟動鴻門宴的相關知識、諸葛亮的相關背景常識予以判讀,方才明白兩位評論家的真正理論。又如第26~29題的閱讀題組,將屈原〈漁父〉與《南史.隱逸傳》相互比較,必須瞭解漁父與屈原思想異同的課文主旨,連帶地也要啟動教師在課堂裡所補充的相關文化背景意涵。同樣的,33~35題的紅樓夢環境象徵,也是考驗著考生平時的文化內蘊。學生平時若能對古典文化的人、景、物之象徵有所瞭解,具備一定的閱讀累積,則無論是詩、是文,抑或是圖畫,自然能觸類旁通,在統合判斷時成為強而有力的後盾,定會反映在理解速度、正確度之上。

(七)閱讀測驗主題多元,生活情境為淵藪

若自情境教學的測驗指標著眼,本次生活情境題共有20題(占53%),學術情境則為11題(29%)。前者包括食品、商業、農業、醫學、經濟等相關科目,與技高跨域、實用的價值息息相扣;後者則有歷史、文學、創新等面向。

試題中,最為醒目的,莫過於23~25題的篇章閱讀測驗。就出題形式來說,它是統測首次出現的三篇並列文本;此外,還結合了文言文、語體文兩種文類;並兼具連續性與非連續性文本的類型。該篇以宋代近百次的大規模傳染病發生的起因、政府單位的處理方式、設置的相關賑災機關等內容為核心,再將蘇軾的抗疫措施做為時代觀察,深具現今新冠病毒流行的時代性。

除了疫病外,此次的考題還包含假新聞、海水淡化、出生率與死亡率、石虎保育等熱門議題。寫完統測試題,彷彿做了一次臺灣重大事件的年度回顧,讓技高學子不光是應答完一份試卷,更是在閱讀反省過去與思考未來。

三、未來的推測與準備

(一)課內選文歸位,迅速熟讀有利閱讀速度

去年入選的課內文言腰斬剩12課、白話則占6課;今年文言回到20課的山頭,白話的表現則較平庸。

從分析表來看,一級選文包括〈馮諼客孟嘗君〉、〈勸學〉、〈漁父〉、〈典論論文〉、〈始得西山宴遊記〉、〈赤壁賦〉、〈臺灣通史序〉等七課;次級選文五年中占4次的,則有〈論語選〉、〈孟子選〉、〈鴻門宴〉、〈出師表〉、〈蘭亭集序〉、〈諫太宗十思疏〉、〈劉姥姥進大觀園〉。語體文方面,出題率最高的是琦君的〈髻〉,其次則為〈一桿「稱仔」〉、〈孔乙己〉二文。

去年課內比例的驟降時,筆者提醒這並不表明可以完全放棄課本;而今年更加反映出,熟讀重點課文的重要性。因此,上開課文平時在學習時,就應熟悉通曉。熟讀課文的目的不是為了背誦記憶,而在於全文主旨、段落重點的細察功夫。

由於課內選文多半採取並列文本比較的方式設計(如本次26~29題),若能精通課文,在答題時就能以快速瀏覽的方式,直接抓住全文主旨、段落大意,隨即進行與其他文章的比較,大大提升答題的速度與其準確度。無形中,可以爭取到更多思考高層次閱讀能力的題目,或留更多的時間去構思部署寫作的內容。

(二)文化知識對閱讀理解有益,仰賴平時累積

本學年度文化知識的提升亦為重要特色。擱置偏重國學知識的第7題,其他各題原則上已然擺脫記憶背誦,成為綜合、理解、分析的解構條件之一。

跟去年聊備一格相較,諸如第10題、第33~35題,文化知識已經深入閱讀的骨髓,能瞭解諸葛亮與出師、張良與鴻門宴、紅樓夢與象徵,這些文化知識背景,有助於閱讀理解的判斷。

且不論文化常識對於技職生來說,實是區分工匠與工藝的重要素養。單就應試而言,學生在平時學習,不應拋棄這類文化知識。不過,這也不代表要求你要專注在片段瑣碎的知識,而是應將之融會貫通,成為個人閱讀理解的底蘊。

(三)成語、課文名句要內化,詞句理解不可少

在過去,無論是題幹的敘述或是選項陳說,已然出現內含成語、課文名句的情況。今年這種情況的豐富呈現,可以看出題目設計者在有限的試卷範疇裡,既想測驗出學生對篇章閱讀的理解,也希望側面增加對成語、課文的理解向度。

成語的部分,諸如第18題(A)選項的「趾高氣昂」;第21題的「氣味相投」;第26題的「不役於物」、「不慕榮利」、「安時處順」、「己達達人」;第28~29題的「靡然向風」、「不達世務」;第36題的「食為民天」、「物力維艱」、「穀登四野(常見「五穀豐登」)」,以及第37題的「安土重遷」……,如果不明白它們的涵義,就會影響選項的判別。

課內文句主要在第28~29題的「與世推移」、「深思高舉」、「寧赴湘流」,及第35題的各選項文句。又如平時在上《紅樓夢》,一定會上到王熙鳳判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如能明白這裡的機關指涉的是心機計算,就能夠明白第22題(A)選項的機關並非當今的公務機構。

(四)篇幅字數增加將成常態,專注、耐心很必要

通卷字數的成長、閱讀篇幅的增加,可想見將成為未來常態。不過,這也代表閱讀理解的能力指標,會朝向解釋表層挪移。並且在題目的設計上,也會往單純的路途前進。

過去,為了測驗多重的評量目標,往往在閱讀測驗中交織著各種語文能力、文化知識。例如去年的文化知識題,通通藏於閱讀測驗裡,成為埋伏不用的刀斧手。

與之相較,今年的評量目標較單一,閱讀思考的歷程應該比過去流暢。然而,字數與篇幅增加了,考生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去看完通卷。這對平時看輕薄短小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因此,平時就應該要有耐心、專注力,能平心靜氣並專注地抽絲剝繭,才能避免心浮氣躁產生誤判。

(五)不要被字數壓縮寫作,時間框列保老本

若單從選擇題預估,筆者認為本年度整體成績提升4~5分。以去年平均成績52.1分,本次加乘後的結果,約莫在57到58分之間。

不過由於選擇題字數的增加,學生的熟悉度被打破,容易思考過久而在選擇題裡走得過於漫長。若學生平時沒有養成預留分配的答題習慣,容易壓縮到寫作的時間,自然會影響到最終的走筆表現。

逝者已矣,來者考生在作答時,務必先框列50分鐘左右的寫作時間,方有餘裕組織600字以上的文章,以充分開展寫作的主題、材料。

貳、寫作測驗試題觀察與內涵分析

一、試題觀察評析

(一)題意引導寫作,三年主題逐漸降冪

回顧考古題,自統測99學年度加考寫作迄今,「寫作測驗」試題類型、題目與內涵,歸納如下:

學年度

寫作類型

題目

內涵說明

109學年

題意引導

不必訂題目

(展現真實的一面、展現美好的一面)

就兩面的展現,寫一篇完整的文章,敘述你的經驗、感受或看法

108學年

題意引導

不必訂題目

(心動、行動)

結合生活經驗與觀察,探討兩者的關係。可參採金句、觀點,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107學年

題意引導

不必訂題目

(做了、做完、做對、做好)

最少敘述兩種,並述說你的相關經驗、感想或看法

106學年

偏資訊整合

關於物美價廉,我的看法是……

閱讀人物對話,結合你的日常生活經驗與所知

105學年

題意引導

怎麼會是我

述說你的經驗、體會或看法

104學年

資訊整合

不必訂題目

(最有行動力的事)

閱讀圖表資料,敘述關於行動力的理解、感想或看法

103學年

資訊整合

不要求訂題目

(「I型人」與「π型人」)

閱讀資料,選「I」或選「π」的理解、感想或看法

102學年

題意引導

放大鏡

敘述與放大鏡相關有形或無形的體察與見解

101學年

題意引導

問心無愧

敘述相關體驗、事例,或論說此一道理

100學年

題意引導

善意,在手中

述說你的相關經驗、感想或看法

99學年

資訊整合

不必訂題目

閱讀後從故事全貌推想它的啟示

從上表可知,近年來寫作測驗的類型主要為「題意引導」;而近三年的題目,不僅題型類似,在主題素材方面,則有一再聚縮的傾向。

先就數量而言,107學年度的「做了、做完、做對、做好」,限定最少須敘述兩種。換言之,一共有24種組合的方式,學生可以在此範疇內自由發想。筆者以為,該種題型為「半限制」引導寫作類型,優點在於能讓閱卷者看到不同的內容樣貌,避免一再面對沒有任何變化的唯一主題。在測驗目標裡,不但可以考查考生的語文能力,更深具思辨能力的評量價值。去年延續這種模式,限縮為「心動」、「行動」,同時給予三種觀點材料供學生參考,將發想範圍縮小,重視的是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今年也是提供兩項主題,但並非討論兩者如何連結,而是以「展現真實的一面」、「展現美好的一面」這兩個看似相反的觀念,做出取捨或調和思惟。所以,較去年兩者取心動、取行動,或皆取的三種選擇方式,109學年度的寫作試題,顯然是再降為二。

(二)雙軌式命題,分述而歸於己

此形式屬於論說文的「雙軌題」。若比對歷屆試題,可以發現其性質近似於103學年度的「I型人」與「π型人」,但是書寫條件又不能開門見山的選擇其一就好,而是要先分別論述其特質、優劣後,再找出它們的交集—衝突否?衝突點為何?而後道出自己的選擇觀點,旁及兩者對個人、社會的影響層面,如此多方兼顧才能滿足條件線索。

「雙軌題」可分為雙軌「並重」與「對立」兩種模式。回到引導文字審視,追問考生「是否彼此衝突?」的背後,即是在指引他們進一步去思考「有衝突」(對立)與「沒有衝突」(並重)兩種情況。如若有衝突,則進一步去考量衝突點可能是什麼?衝突的狀況如何?程度如何?假使沒有衝突,那麼兩者該如何共同立足?其關鍵原因為何?調和的做法是什麼?回答完這些問題,事實上已經寫完了一大半。

不過,光思考衝突與否,決定「並重」或「對立」還不夠。「對於個人或社會,會產生什麼影響?」意在引導考生思考兩種觀點,基於自身向外延伸的影響層面。

由雙軌出發容易讓素材如玲瓏寶塔,若各方具美而無統一的核心,則散列不成全貌。為避免如此情況,題目中「你的經驗、感受或看法」雖然是過去引導寫作的一貫用詞,但它還兼有把雙軌聚攏的作用。學生能順著引導文字這些脈絡去架構分段,離題的可能性應是微乎其微。

二、寫作測驗備考建議

(一)審題找蜘絲,從中立分段

或許是因為選擇題字數篇幅的增加,本年度寫作引導敘述內容,明顯比往年簡短,但這並不代表引導文字可以等閒視之。反之,題意引導寫作的引導文字,事實上有其編寫的組成。因此,字數降低了,不代表它的組成有所減略。因此,在審題時應該字斟句酌。建議可以從「主題」、「條件」、「體裁」等三方面下手,分析引導文字所隱含的重要條件。

「主題」在找到文章的重點,確定自己的立意。以本次題目為例,將引導文字重新排序成:「展現真實的一面」與「展現完美的一面」對於個人或社會,會產生什麼影響是否彼此衝突,再將經驗中當時的心境、感受融入其中,並把引發出來的省思寫成另一段說理議論,最後以歸納法總結,即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條件」在觀察題目的限制與範圍。本次題目說明「敘述你的經驗、感受或看法」,可知個人經驗與感受是主要的敘述取材核心,不能只是想像,更不能只提到他人的感受。並且,要從過去的經驗及感受中,凝聚出啟示、看法。再者,「就上述兩面的展現,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說明兩面展現都要個別予以說明,不可只寫到某一面;此外,還要具備文章完整,並從兩者的探討中,匯流成一條主流。

「體裁」在指引妥當的文體。從「敘述你的經驗、感受或看法」,可見要有生活經驗的「記敘」,並兼具理性的看法「議論」,及個人感受的「抒情」層面。

完整的審題立意,找出適當的經驗素材,再據此將段落安排得當,四級分以上自然綽綽有餘。

(二)題意引導多練習,過往樣卷多觀摩

去年寫作測驗的施測結果,其成績多落在16分(4級分)。內容上,考生大致皆能符合題意指向,掌握中心立意。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亦能依語氣變化運用,一逗到底的情形有較以往進步。語言表現上,因屬議論取向,配合敘事,表現則較平實。

今年的試題所引例證,諸如上菜擺盤、穿著體面、編輯相片用修圖軟體、經營網拍找開箱文寫手,較貼近學生生活,應該更能引發共鳴。

從近年的寫作測驗題型觀察,最後一屆舊課綱的學生,應該還是以題意引導寫作的出現機率較高,故平時可以這方面的題型練習為主。歷屆試題更是很好練筆的題目,佐以統測中心所公布的上卷觀摩,書寫多了,再從而化為自己的特點,離6級分自然就不遠了。

(三)培養邏輯力與感受力,閱讀寫作兩相宜

誠如先前分析的選擇題,閱讀理解與素養、情境,已然是國語文的未來核心。考生平時就應該多多關心時事,訓練從同一個事件,洞察不一樣的啟示,不但能增加自己的人生閱歷,亦對閱讀、寫作有實質的助益。

日常生活中的親情交流、人際互動、自然風物……,這些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體驗,絕對是寫作取材的瑰寶。有豐富的材料固然很好,但更要培養自己消化這些素材的能力。「邏輯力」與「感受力」是筆者認為的兩種重要消化素材的二力。

論述有條理且承轉有特色,絕對是將上中卷分出勝負的重要條件。論述有條端賴平時對生活觀察、思考時,所呈現出的「邏輯力」。看多、聽多之餘,再運用自己的「感受力」,用心去體會周遭人、事、物,則閱讀判別更有效率,寫起文章來也更能得心應手。

(三)時間、時間、還是時間

去年,筆者即分析因字數多、閱讀理解高層次題增加,需要較多時間判斷。因此,建議考生,在平時訓練應答時,務必留下五十分鐘寫作。並分配好審題、構思、分段、書寫等時間,以免因為時間的關係,陷入取材貧弱、段落篇幅難以開展的窘境。

今年的字數達9,461,更容易因為沒有預留時間,而導致有字(志)難展的可能性。前章即已提醒來年的考生,希望他們作答時,務必先框列50分鐘左右的寫作時間,方有展題的餘裕。最後一個建議,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一定得留意時間!

參、結論

筆者評論統測試題來到第四年,得到眾多老師的肯定與鼓勵。原本希望今年能將棒子遞給其他更有看法的老師,好好的相妻教女,可事與願違又寫了一年。非但如此,今年還因為疫情的關係會在月底多出B卷,真是始料未及。

最後,針對本次試卷設計,筆者用剩餘的力氣提出綜合評論,提供大家參考:

· 最後兩題順序貼心調整:過去越到後面的題目越難,今年的最後兩篇閱讀為語體文。從閱讀理解的層次觀察,一改過去分析比較為主的題型,這應該是考量學生答題時,會因為時間的流逝,其專注度耐心度均往往隨之下降。因此最後兩個題組的調整,算是一種非常貼心的安排,相當值得嘉許。

· 出題用詞的準確度,部分應予調整:例如第22題(D)選項所說的「讀者提升素養」,所謂的素養是指哪一種素養?是閱讀素養,抑是媒體素養?或是其他生活方面的素養?措辭不夠準確且過於抽象,容易影響學生的判別。又如第30題(B)(C)(D)選項裡,分別運用「多因」、「多半」、「多」這些措辭,其準確度亦令人存疑。以「(C)唐代詩人的作品,多半含有季節感懷」為例,請問多半指多少?是指絕大多數?還是超過一半就好?這題圖表《唐詩三百首》共311首,屬於季節感懷的為120首,約占1/3,如果有其他的主題佔2/3,那麼還可以稱之為多半嗎?

· 甲乙兩文比較題減少:今年有比較性質的有第10題、第20~22題、第23~25題、第26~29題。這些題目當中大多為相互補充,而非對立的異同比較,應該是字數增加後做出的調整。

· 增加觀念或概念對錯的研判題型:如第17題、第27題。這種題型的閱讀理解難度較適中,應該是為了平衡篇幅增加所做出的相應調整。

· 新增一篇四題組閱讀測驗:以該題為例,雖然分屬文言文但分量與過去三題組相近,而且一半為課內選文,距離中長文尚有一段距離,未來若朝中長文發展,應該如何調整,考驗著出題者的權衡選擇

附註:資訊的掌握也很重要,「三民學習網」國文科網站(網址為:http://www.grandeast.com.tw/chinese/index.aspx)也有歷屆試題等完善的諮詢資源,可多加利用。

一、選擇題

1. 下列文句,何者有錯別字?

(A) 母親的柔髮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短髮不時拂著她的面頰

(B) 希臘哲人認為,從現實上措斷足徑再站起來,是帝王必經的訓練

(C) 午後的蟬喧囂了點,像一群吟遊詩人,不期然地相遇於樹下歇腳

(D) 忽然,飛機引擎的聲音劃破縱谷,母親帶我躲進雜樹叢生的凹地

【答案】B

【解析】(A)改寫自琦君〈髻〉。(B)「措」斷→挫、足「徑」→脛。改寫自陳之藩〈哲學家皇帝〉。(C)改寫自簡媜〈夏之絕句〉。(D)改寫自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

2.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何者意義相同?

(A)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

(B)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

(C)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D)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

【答案】D

【解析】(A)老而無子。語出禮記〈大同與小康〉/特別地。語出郁永河〈北投硫穴記〉。(B)小小的。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輕視。語出曹丕〈典論論文〉。(C)批評。語出司馬光〈訓儉示康〉。/不是。語出顧炎武〈廉恥〉。(D)從。語出蘇軾〈赤壁賦〉/從。語出連橫〈臺灣通史序〉。

3. 依據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為何?

    食物與體重,恰是天平的兩端,是造物者為了掌控人類所精心設計的一套恐怖平衡遊戲。有人如臨深淵,還知□□□□,倖能全身而退;有人□□□□,美食當前即奮不顧身,終於葬身天平彼端,成了肉體之河畔永不回頭的過河卒子。(改寫自古蒙仁〈逆溯肉體之河〉)

(A)懸崖勒馬/食髓知味(B)懸崖勒馬/見微知著

(C)自給自足/食髓知味(D)自給自足/見微知著

【答案】A

【解析】從「如臨深淵」、「全身而退」,可知第一處空格應填入「懸崖勒馬」,到了危險的邊緣能及時清醒回頭,呼應並銜接二者之意;第二處空格從「奮不顧身」、「葬身」來看,表示不知節制,其原因即為「食髓知味」。「懸崖勒馬」指瀕臨懸崖而能及時勒住奔馬。引申為人們警悟險境,及時回頭。「自給自足」指生產和消費維持平衡,可以獨立營生,不必仰賴於人。「食髓知味」比喻人得到一次好處後便貪得無厭。「見微知著」比喻看到事情的些微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真相及發展趨勢。

4. 「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易之以百金」相當於「以百金易之」,但造句時,將「以百金」移到「易之」的後面。下列文句畫底線處,何者也採用相同造句方式?

(A)醉則更相枕以臥,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B)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C)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D)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

【答案】C

【解析】題幹語出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該句與(C)同屬於倒裝句,還原為「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A)語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B)語出王羲之〈蘭亭集序〉。(C)語出諸葛亮〈出師表〉。(D)語出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說明圖表的能力,包含理解與表達。關於下列圖表的說明,何者最適當?

(A) 由1975年預估2065年,「粗出生率」將下滑5.1‰

(B) 1980年起,「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差距持續擴大

(C) 2020年以後,我國「人口自然減少」預估數將明顯呈現負成長

(D) 兩條趨勢線是否於2019年交叉,仍受「人口自然增加」實際數影響

【答案】D

【解析】(A)應為23.0-5.1=17.9%。(B)兩者差距逐漸縮小,至2019年後,差距又漸增。(C)對「人口自然減少」而言,屬於正成長。(D)2019年後「粗出生率」、「粗死亡率」均為推估值,故受「人口自然增加」實際數影響。

6. 若要將甲、乙、丙填入下文,使全文完整通順,則三處      內依序應填入:

    一個輸得起的社會是什麼意思?我猜想,這個社會必須是多元的,      ,可供你選擇;而這社會也必須是自由的,你不僅有選擇的權力,      。因此,錯了有機會重來,儘管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形式或途徑;      ,儘管並不是原來那一個。(唐諾〈一個名叫夏天的女孩〉)

甲、而且選擇還會是有效的

乙、失去了也有機會再得到

丙、存在各種不同的信念、價值和機會

(A)乙/甲/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

【答案】C

【解析】從文句脈絡與關鍵詞予以判別:「多元的」與丙「各種不同的……」相呼應;由「不僅」二字可知後句為「選擇的權力」的延伸補充「還會是有效的」;分號後須與「有機會重來」句法並列,則與乙「有機會再得到」相呼應。

7. 王同學將甲~己六部典籍,填入按「作者」、「經書子書」、「史書」分類的交叉查詢表,其中位置正確的典籍為何?

作者

集體作者

單一具名作者

經書子書

語錄體

甲、《論語》

乙、《荀子》

專題論述

丙、《孟子》

史書

編年體

丁、《戰國策》

紀傳體

戊、《左傳》

己、《史記》

註:「語錄體」是將對話紀錄直接呈現,「專題論述」為一篇論一主題,通常主題即是篇名。

(A)甲己(B)乙丙戊(C)甲丙丁己(D)乙丁戊己

【答案】A

【解析】乙、《荀子》為「專題論述」,一篇一主題,結構完整,重視論據;據歷代學者推論,《荀子》可能並非出自荀子一人之手,而是由荀子及其弟子、後學等共同編纂而成,但仍未有定論,故不宜直接歸於「單一具名作者」。;丙、《孟子》為「語錄體」;丁、《戰國策》為「國別體」;戊、《左傳》為「編年體」,作者相傳為魯國太史左丘明,唯亦非確定說法。故正確者為甲、己。

8. 依據下文,「      」內應填入的文句為何?

    響尾蛇視力很差,卻能在黑暗中捕獲十多公尺遠的田鼠,其秘密在於頰窩能偵測到遠處動物的微量紅外線。武器專家從中獲得啟發:若飛彈上有感應紅外線的電子儀器,不就能對飛機進行熱定位,藉以擊中目標?於是發明了響尾蛇飛彈。所以古人說:「      」,就是期許學習者能主動發現知識類推的創新力量。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B)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C)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D)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

【答案】B

【解析】末句「主動發現知識類推的創新力量」點出重點在於「類推」。故選擇(B)。(A)說明擇師方向應以道、術業為準則。語出韓愈〈師說〉。語譯:明白道理的時機有先後的差別,技藝和學業各有專精的研究。(B)強調啟發教育的重要。語出《論語.述而》。語譯:提示他一個角,他卻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那就不必再反覆說明了。(C)勉勵人們積極擴充、涵養四端。語出《孟子.公孫丑上》。語譯:凡是了解自己有四個善端的人,懂得全都加以擴大且充實它。(D)說明萬物皆以類聚。語出荀子〈勸學〉。語譯:可見萬物都是各自向同類聚攏的。因此箭靶一掛起來,箭就射過來了。

9. 大唐《朱雀時報》要刊載一則皇室軼聞,暫擬下列①、②、③、④為可能的標題文句,則最能概括全文的標題文句組合應是:

(A)①+②(B)①+④(C)③+②(D)③+④

【答案】D

【解析】事件因駙馬郭曖與公主吵架,一時忍不住說了氣話而起,而皇上親家翁以俗諺「癡聾家翁」回應,欲使郭子儀寬心。可看出郭曖的「莽言惹禍」與皇上親家翁處世的智慧,故選(D)。語譯:郭子儀的兒子郭曖與昇平公主,婚後有一次吵架,郭曖一時氣不過,竟罵公主說:「妳倚仗自己的父親是天子嗎?我爸還不屑做天子呢!」公主聽了,氣得哭著坐車趕回皇宮向父親告狀。皇上明白原委後說:「妳不懂,郭曖說得沒錯,他父親真的是不屑做天子,假使他不棄嫌,天下哪裡還是妳家的呢?」於是流下淚,只是命令公主回去。郭子儀知道這件事,便將郭曖囚禁起來,親自入宮向聖上請罪,皇上召見後,安慰他說:「俗話說:『不癡不聾,是做不得姑翁的。』你我兒女小夫妻間閨房吵嘴的話,你又何必太在意呢?」賞賜他後命其歸去。郭子儀回家後,便杖打郭曖數十大板。

10. 下列張良與諸葛亮的對話,何者對他們所讀的文獻理解錯誤?

【答案】C

【解析】(A)「背其主而翼蔽沛公,則沛公之肉不足以齒項莊之劍矣」可知張良救下劉邦。(B)「微項伯以良故」可知項伯是看在張良的份上,才搭救劉邦。(C)朱熹認為張良有「近譎」的用智之過,非言其智不如諸葛亮。「韓」指韓國,非指韓信。(D)「名義俱正,無所隱匿」可知其認同諸葛亮表裡如一。周必大所言語譯:張良對高祖而言,實是上天授予他的賢才。他在軍帳中籌畫指揮的能力暫且擱置不論,鴻門宴時,若沒有因為張良而背叛其主的項伯,用自身遮護沛公的話,那麼沛公的肉根本不夠項莊的劍砍削呢,還敢指望能享有數百年的祭祀嗎?朱熹所言語譯:張良運用謀略的不當之處,有些近乎欺詐的地方。小的例如當韓信欲當假王時,情急之下踩劉邦腳一事;大的例如為韓國復仇而扶持漢王,卻終身不敢告人之事。像諸葛武侯,就稱得上是名實相符,無所隱瞞,他為漢朝的復仇志向,如同青天白日般,人人都知道,而且有益於天下後世,這不是張良所能相比的。

▲閱讀下文,回答第11-12題

    在循環經濟的全球浪潮中,      。

    很多人喜歡喝咖啡,但咖啡烹煮後的咖啡渣經常被當成廢棄物。來自臺灣的興采實業,首創將奈米級咖啡渣添加於紗線中,不但展現優異的水份擴散速乾能力,還能折射紫外線,並達到異味控制的效果,不少廠商將之製成機能大衣、西裝外套、貼身衣物。

    魚身上的鱗,通常被視為毫無價值,臺灣的博祥國際公司卻注意到其中富含膠原蛋白,運用奈米技術將膠原胜肽胺基酸注入紡織品中,創造出新機能纖維。第一代纖維與嫘縈結合,訴求親膚保濕、環保天然。其後又與臺南紡織合作,開發超分子仿生性聚酯纖維,不僅具有親膚性和彈性,也保有聚酯的耐熱性與堅韌性。

11. 上文      內若要寫一個總括篇旨的文句,何者最適當?

(A)消費者普遍願意選購環保機能服飾(B)時尚產業領導品牌都走上環保之路

(C)紡織纖維廢料成為高品質再造纖維(D)臺灣研發的綠色纖維掀起衣界革命

【答案】D

【解析】本文舉咖啡渣及魚鱗添入紡織品後帶來的效益,說明循環經濟在衣界的運用,故答案為(D)。(A)未提及消費者選購意願。(B)文中所舉公司皆為實業,並非時尚產業。(C)以咖啡渣、魚鱗兩項毫無價值的廢棄物利用為陳述,並非以紡織纖維廢料再造。

12. 回收廢棄寶特瓶製成纖維,臺灣也居領先地位。若上文要增補一段「寶特瓶紗」的敘述,並按前文兩個案例的模式撰寫,敘述順序應是:

(A)原料→生產者→產品與機能(B)原料→產品與機能→產品測試

(C)生產者→產品與機能→原料(D)生產者→產品測試→產品與機能

【答案】A

【解析】無論是咖啡渣或魚鱗,皆從原料屬於無價值的廢棄物開始論述,再舉實際的公司(興采實業、博祥國際公司)為例,最後說明產品的機能、優點。因此答案為(A)。

▲閱讀下文,回答第13-14題

    透過石虎斑紋的辨識,有助於調查石虎分佈範圍與族群量。每隻石虎兩側斑紋不同,因而須在獸徑兩邊都架設自動相機,但這些設備對經費拮据的研究人員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除了自動相機,利用毛髮陷阱並結合分子生物技術也可以辨識不同個體。但毛髮陷阱這類被動式的等待,往往效率不彰,因此近年有人嘗試透過偵測犬主動出擊,搜索貓科動物的排遺,再利用分子生物技術辨識排遺屬於哪一物種,甚至哪隻個體。這些非侵入式調查法,皆能提供保育所需的資訊,但也各有其限制。若能對動物進行定位追蹤,則可獲得活動範圍、移動模式、繁殖處所等更全面的資訊。雲豹在臺灣已難再現,而石虎正在苦苦掙扎,只要我們繼續努力,石虎就有希望。(改寫自姜博仁〈重返山林〉)

13. 依據上文,何者是調查石虎數量宜先克服的問題?

(A)研究設備老舊(B)研究經費有限(C)研究人員缺乏(D)研究步驟混亂

【答案】B

【解析】使用自動相機觀察石虎兩側斑紋,是最直接的研究方法。而由「但這些設備對經費拮据的研究人員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可見經費有限是調查員遇到的最大困難,故答案為(B)。

14. 關於石虎保育研究的敘述,何者符合上文的看法?

(A) 單憑毛髮陷阱無法獲悉石虎個體差異

(B) 偵測犬的追蹤力能精確掌握石虎動態

(C) 透過排遺能直接判斷石虎的繁殖處所

(D) 非侵入式調查能取代定位追蹤的功能

【答案】A

【解析】(A)由「利用毛髮陷阱並結合分子生物技術也可以辨識不同個體」可見單憑毛髮尚不足,還需結合分子生物技術才能辨識。(B)偵測犬搜索貓科動物的排遺後,需「再利用分子生物技術辨識排遺」才能掌握其動態。(C)由「搜索貓科動物的排遺,再利用分子生物技術辨識排遺屬於哪一物種,甚至哪隻個體」可知,排遺可判讀的資訊不包含繁殖處所,需再搭配定位追蹤才能得到此觀測成果。(D)定位追蹤可以獲得更全面的資訊,比非侵入式調查法為佳,故應無法被取代。

▲閱讀下文,回答第15-16題

  余聽其說〈景陽岡武松打虎〉白文,與本傳大異。其描寫刻畫,微入毫髮,然又找截乾淨,並不嘮叨。哱夬聲如巨鐘,說至筋節處,叱吒叫喊,洶洶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內無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甕甕有聲。閒中著色,細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靜坐,傾耳聽之。彼方掉舌,稍見下人呫嗶耳語,聽者欠伸有倦色,輒不言,故不得強。(張岱《陶庵夢憶》)

謈:大喊

呫嗶:低聲說話

15. 依據上文,何者最符合說書人的「閒中著色」?

(A)加入武松聲振酒缸的音效(B)加入武松毀屋砸店的動作

(C)加入武松飲酒喝醉的情節(D)加入武松所在店家的道具

【答案】A

【解析】「閒中著色」指在一般人不經意的情節細微處著力描寫。文中舉「武松到店沽酒」一節為例,故答案為(A)。(B)「洶洶崩屋」在形容說書者的聲音洪亮,並非武松毀屋砸店。(C)文中並未提及武松飲酒喝醉一事。(D)重點在武松「謈地一吼」,空缸、空甓的嗡嗡聲響意在烘托吼聲。語譯:我聽他講〈景陽岡武松打虎〉說書,跟《水滸傳》的描述大不相同。他描寫刻畫,細緻入微,但又直截了當、乾淨利落,並不嘮嘮叨叨。他的吆喝聲有如巨鐘,說到關鍵地方,大呼叫喊,聲音震得房子像是要塌了一般。他說武松到酒店買酒,店裡沒有人,武松猛然一吼,店裡空缸、空甓都嗡嗡作響。在一般人不經意的情節細微處著力描寫,細緻到這種地步。(請他的)主人一定要屏氣疑神地靜靜坐著,集中注意力仔細地聽,他才開口說話,稍微看到奴僕附耳低聲說話,聽的人有疲倦的樣子,他就不再說下去,所以要他說書不能勉強。

16. 若說書場合貼有觀眾注意事項,最符合上文所述的是:

(A) 請尊重演出者,表演進行中請勿干擾

(B) 若身體不適,請通知服務人員協助處理

(C) 本店不強收費用,若合您心意,請打賞鼓勵

【答案】A

【解析】從「稍見下人呫嗶耳語,聽者欠伸有倦色,輒不言」,可知說書人注重表演的過程不被影響,故答案為(A)。

(D) 請就聲音表現提供改善建議,我們定虛心接受

▲閱讀下文,回答第17-19題

    華亭縣市中有小常賣鋪,適有一物,如小桶而無底,非竹,非木,非金,非石,既不知其名,亦不知何用。如此者凡數年,未有過而睨之者。一日,有海舶老商見之,駭愕,且有喜色,撫弄不已。叩其所直,其人亦駔黠,意必有所用,漫索五百緡。商嘻笑償以三百,即取錢付駔。因叩曰:「此物我實不識,今已成交得錢,決無悔理,幸以告我。」商曰:「此至寶也,其名曰海井。尋常航海必須載淡水自隨,今但以大器滿貯海水,置此井於水中,汲之皆甘泉也。平生聞其名於番賈,而未嘗遇,今幸得之,吾事濟矣。」(周密《癸辛雜識》)

駔:商販

17. 依據上文,對於甲、乙的研判應是:

甲、「叩其所直」和「因叩曰」省略的主語,都是老商

乙、「幸以告我」和「今幸得之」的「幸」,意義相同

(A)甲、乙皆正確(B)甲、乙皆錯誤(C)甲正確,乙錯誤(D)甲錯誤,乙正確

【答案】B

【解析】甲、「(老商)叩其所直」、「(商販)因叩曰」,兩者主詞不同。乙、「幸以告我」的「幸」是希望;「今幸得之」的「幸」是僥倖,兩者不同。語譯:華亭縣市集裡有個小常賣鋪,正好有一件東西,像小桶子而沒有底,不是竹子,不是木頭,不是金屬,也不是石頭,既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它有何用途。像這樣過了幾年,經過的人從未正眼看過它。一天,有位海船老商見了它,內心非常驚訝,而且很高興地不停撫弄著它。老商詢問它的價錢,那人也是市儈狡猾的商販,意料老商一定有用途,於是漫天開價五百緡。老商開心地嘻嘻笑,開價三百緡,取錢交給了商販。商販於是問說:「這東西我實在不知道(它的用途),現在既然成交收了錢,我絕無反悔的道理,希望你告訴我。」老商說:「這件東西是至寶啊!它的名字叫海井。我平常航海時必須隨船載淡水,如今只要把大的容器注滿海水,再將此海井放入水中,打出來的水便都是甘泉。我平生只在外番商裡聽過它的名字,卻未曾遇到過,如今僥倖得到了它,我的事業就要成功了!」

18. 依據上文,下列解說何者正確?

(A) 以「未有過而睨之者」的神態,形容鋪主趾高氣昂

(B) 以「撫弄不已」的動作,表現老商尋獲失物的喜悅

(C) 以「意必有所用」,暗示鋪主動了提高售價的念頭

(D) 以「吾事濟矣」,表達老商對番賈提供飲水的感謝

【答案】C

【解析】(A)「過而睨之」的是顧客,不是鋪主,且用以表現該物無人知悉的奇異。(B)表現老商甚是喜愛、如獲至寶的心情。(D)表達老商認為獲致寶物能成就事業的喜悅。

海井,曾流落在宋代雜貨鋪的一角

沒人知道,它穿越自未來

 ………………………………………

19. 某公司擬從上文發想品牌故事,行銷與「海井」功能相似的產品。在右圖文案標題下,最可能出現的文字是:

(A) 攜帶型海水淡化裝置,每小時可生成40公升飲用水

(B) 獨家四層奈米過濾技術,澈底淨化水中病菌與重金屬

(C) 除蛋白機能吸附魚缸多餘雜質,是海水魚玩家的好隊友

(D) 礦物質智慧篩選科技,能去除水垢,保留有益的鈣、鎂

【答案】A

【解析】由「置此井於(海)水中,汲之皆甘泉也」可知,其具海水淡化的功能,故答案為(A)。

▲閱讀下文,回答第20-22題

  【甲】

    時至今日,乃有操觚之徒,假新聞雜誌為機關,不知其使命為何若,惟日以粉飾昇平、藻繪外觀為能事,甚有行為齷齪,舞文弄墨,藉新聞雜誌為護身符,以攻訐人身,招人物議,至今日目為御用新聞、爛槽雜誌者,噫!若是者,是不特隕墮新聞雜誌之權威,且以迷惑文明社會之視聽。(張達修〈新聞雜誌為文明利器社會木鐸說〉)

  【乙】

    「教宗方濟各支持川普選美國總統!」這則不是出自《紐約時報》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網路頭條新聞,可能來自一群青少年架設的網站,假新聞是點閱誘餌,藉此獲得廣告利益。在臉書,前20名假新聞的點閱數比前20名真新聞還多。大量流竄的假新聞甚至成為政黨惡鬥工具。

    假新聞難道無法過濾?臉書表示:「要確認『真相』有難度。有些惡搞訊息很容易拆穿;但很多訊息是內容大致正確,卻在細節上出錯或省略;而更多訊息是個人基於事實的談論,卻遭意見相左的讀者檢舉為造假。」此外,有些專欄作家的文章意在諷刺,卻被缺乏幽默感的讀者當成事實在網路瘋傳。

    Google和臉書現在都已謝絕跟假新聞網站有關的廣告,臉書也考慮在被檢舉的文章加註標示。但有人又擔心,像Google新聞彙集成專屬網頁的做法,將使我們只會看到自己關心的新聞,而無法像翻報紙般接觸一些無意間獲得的消息。臉書的問題則糟糕一千倍。在社群媒體上,你可以決定想看誰的貼文,他們是你臉書的朋友,是你在推特上追蹤的人。換句話說,你不是選擇閱讀主題,而是選擇看新聞的角度——你正在建造自己的「同溫層」。這也正說明「讓社群決定」根本無法過濾假新聞,因為同溫層所檢舉的假新聞,可能是同溫層以外的人所認定的事實。(改寫自鍾樹人譯〈如何消滅網路假新聞〉)

20. 依據甲、乙二文,過去的「御用新聞」與今日的「假新聞」,有何共通點?

(A)都由媒體創辦人藉權威所捏造(B)都利用讀者無從選擇進行欺騙

(C)都為達到目的而散播不實言論 (D)都結合商業廣告使新聞綜藝化

【答案】C

【解析】(A)只有「御用新聞」屬藉權威所捏造。(B)由乙文中「像Google新聞彙集成專屬網頁的做法,……而是選擇看新聞的角度」可知,讀者具選擇權。(C)過去的「御用新聞」目的包括「粉飾昇平、藻繪外觀」、「攻訐人身,招人物議」;今日的「假新聞」則具「獲得廣告利益」、「政黨惡鬥工具」等目的。(D)甲文並未提及商業廣告一事。語譯:時到今天,竟然有些文字工作者,用心機在造假的新聞雜誌上,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只擅長每天從事粉飾太平、修飾外在的事,甚至有很多行為骯髒,舞文弄墨,借助新聞雜誌為護身符,用來人身攻擊,引人批評或說閒話,到今天還被視為御用新聞、爛槽雜誌的,唉!像這樣的人,這不只是喪失新聞雜誌的權威,並且迷惑混淆文明社會的視聽。

21. 依據乙文,「臉書的問題則糟糕一千倍」所指為何?

(A)臉書不提供像翻閱報紙般的檢索功能(B)臉書對防止假新聞流竄向來沒有作為

(C)臉書使用者無法分辨幽默和諷刺之別(D)臉書使用者容易落入氣味相投的窠臼

【答案】D

【解析】由「你不是選擇閱讀主題,而是選擇看新聞的角度——你正在建造自己的『同溫層』」、「同溫層所檢舉的假新聞,可能是同溫層以外的人所認定的事實」可知答案為(D)。

22. 對於讀者因媒體受到欺矇,下列敘述,何者符合上文的看法?

(A) 甲文歸咎於「假機關」,乙文歸咎於「同溫層」

(B) 甲文認為,媒體應自律,勿成為特定人士的工具

(C) 乙文認為,假新聞防不勝防,應由社群媒體過濾

(D) 甲、乙二文皆認為,讀者提升素養可消滅假新聞

【答案】B

【解析】(A)甲文歸咎於無職業良知(不知其使命)者。文中「機關」指耍心機。(C)由「『讓社群決定』根本無法過濾假新聞」可知,社群媒體無法過濾假新聞。(D)甲文認為媒體從業人員要有使命感、職業道德,未述及讀者端;乙文則認為要打破同溫層,意即應提升個人多元視角的媒體素養。

▲閱讀下文,回答第23-25題

  【甲】

    宋代有近百次的大規模傳染病發生。除了天然災害所引起的疫病,戰爭也使軍隊和邊境的疫病次數超越前代。此外,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所引發的疫病也逐漸增多,例如淳熙5年寧海縣的疫病,便是當地人食用海鰍所致。

    當疫病流行,政府通常令翰林院醫官、太醫局派人巡診賜藥,如紹興26年,臨安疫,宋高宗令醫官配製小柴胡湯醫治患者。改善環境衛生也是一項作為,如真德秀任職泉州時,見城內溝渠淤塞,蒸為癘疫,乃下令清理。為防止疫情擴散,政府也採取隔離病人的措施,如元祐4年,杭州因乾旱而發生大疫,蘇軾設立專門的「病坊」來收治患者。蘇軾在杭州的賑災抗疫,不僅蘇轍在其兄的墓誌銘有具體記載,明代醫書也說蘇軾以「聖散子」這帖藥方為滿城病患施救。後來,政府以「安濟坊」為名在各地設置這類病坊,持續推行「以病人輕重而異室處之,以防漸染」。(改寫自韓毅〈宋代政府應對疫病的歷史借鑒〉)

  【乙】

  明年方春,即減價糶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饘粥、藥劑,遣吏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公曰:「杭,水陸之會,因疫病死比他處常多。」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私橐得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蓄錢糧以待之。(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

糶:出售穀物

裒:聚集

羨緡:盈餘款項

  

  【丙】

傳染病簡介

傷寒

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多發生於缺乏乾淨水源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

百日咳

由百日咳桿菌侵犯呼吸道引起的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病患多半是五歲以下兒童。

結核病

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藉由飛沫與空氣傳染,常發生在與病患同住一室的家人。

桿菌性痢疾

由志賀氏桿菌引起的腸道疾病,在缺乏乾淨水源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容易流行。

退伍軍人病

由退伍軍人菌引起的疾病,水塔與冷熱水源都曾發現此菌,目前尚無人傳人的病例。

23. 依據甲文,關於宋代防治傳染病的敘述,何者錯誤?

(A)逐漸意識到公共衛生與疫病相關(B)翰林院醫官和太醫局多參與救治

(C)加強邊境檢查以免疫病危及軍隊(D)透過隔離降低患者交互感染機率

【答案】C

【解析】(A)由「改善環境衛生也是一項作為」可知,宋代已意識到公共衛生與疫病的相關性。(B)翰林院醫官、太醫局以「派人巡診賜藥」的方式,參與救治病患。(C)並未言及邊境檢查之事。(D)由「為防止疫情擴散,政府也採取隔離病人的措施,如元祐4年,杭州因乾旱而發生大疫,蘇軾設立專門的『病坊』來收治患者」可知。語譯:到了第二年春天,就減價出售日常用米,百姓於是免於大旱之苦。蘇公又做了很多粥、藥劑,派遣官吏帶著醫生,到各地的醫療坊去治病,救活了很多人。蘇公說:「杭州是水陸交會的地方,因瘟疫病死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還要多。」於是就聚集盈餘款項二千錢,再從私人口袋中拿出黃金五十兩,來開設病坊,逐漸積蓄錢財與糧食來預防它。

24. 依據甲、乙二文,關於蘇軾在杭州賑災抗疫的措施,何者正確?

(A)讓受災戶減免應繳米糧(B)以御賜丹藥治療重症者

(C)向兩千人募得救濟善款(D)自掏腰包補充病坊資金

【答案】D

【解析】(A)以減價出售日常用米來平抑物價,非屬減免糧稅。(B)「公又多作饘粥、藥劑」,可見藥劑屬於自製而非御製。(C)以盈餘款項與私人捐獻來作病坊,並非募款所得。(D)由「發私橐得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可知。

25. 依據丙表,甲文蘇軾面臨的「因乾旱而發生大疫」,最可能是何種傳染病?

(A)傷寒、結核病(B)百日咳、結核病

(C)傷寒、桿菌性痢疾(D)桿菌性痢疾、退伍軍人病

【答案】C

【解析】從「水陸之會,因疫病死比他處常多」的敘述,可知水源環境應是造成大疫的原因。另外,傷寒、桿菌性痢疾兩者流行發生地條件相近,亦可推論其關聯性。

▲閱讀下文,回答第26-29題

  【甲】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楚辭》)

  【乙】

    太康孫緬為尋陽太守,落日逍遙渚際,見一輕舟,陵波隱顯。俄而漁父至,神韻蕭灑,垂綸長嘯,緬甚異之。乃問:「有魚賣乎?」漁父笑而答曰:「其釣非釣,寧賣魚者邪?」緬益怪焉。遂褰裳涉水,謂曰:「竊觀先生,有道者也,終朝鼓枻,良亦勞止。吾聞黃金白璧,重利也;駟馬高蓋,榮勢也。今方王道文明,守在海外,隱鱗之士,靡然向風。子胡不贊緝熙之美,何晦用其若是也?」漁父曰:「僕山海狂人,不達世務,未辨賤貧,無論榮貴。」乃歌曰:「竹竿籊籊,河水浟浟。相忘為樂,貪餌吞鉤。非夷非惠,聊以忘憂。」於是悠然鼓棹而去。(《南史》)

褰:提起

緝熙:光明

籊籊:修長

26. 依據上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甲文屈原藉「彈冠、振衣」彰顯自己不役於物

(B) 乙文孫緬藉「黃金、駟馬」彰顯自己不慕榮利

(C) 甲文漁父所稱的「聖人」深明安時處順的意義

(D) 乙文漁父所稱的「狂人」實為己達達人的代表

【答案】C

【解析】(A)彰顯屈原不同流合污、獨清獨醒的自我堅持。「不役於物」的行為,是不被外物環境、順逆處境所影響,與屈原行為不符。(B)「黃金」、「駟馬」代表「重利」、「榮勢」,此二者均為孫緬所認同的,可見他是重視名利之人。(C)甲文漁父認為聖人能「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此屬安時處順的行為。(D)「己達達人」指能推己及人,不僅自己能通達於正道,亦使周遭的人也能做到。乙文漁父自謂「山海狂人」,認為自己「不達世務」,且不辨賤貧榮貴,屬於獨善其身的行為。語譯:【甲】屈原答道:「世上的人都混濁不堪,只有我一個人乾乾淨淨;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一個人還醒著,因此就被放逐了。」漁翁道:「聖人思想超曠,不會執著於任何事物,能夠隨世俗而進退變化。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濁,您為什麼不也順勢攪亂汙泥使清水變渾濁,掀起水中波瀾?既然大家都喝醉了,您為什麼不也吃酒糟,喝薄酒?為何還要思慮深遠,表現出清高脫俗的舉止,使得自己被放逐呢?」屈原回答:「我聽人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會彈去帽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會抖淨衣上的塵埃,怎能讓潔淨的身體,去接觸骯髒的東西呢!我寧願跳進湘江的水裡,葬身在江魚腹中,又怎能讓我潔淨的清白之身,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漁翁聽後微微一笑,划動船槳離開了,一邊唱著:「滄浪的河水真清澈啊,可以用來洗滌我的帽帶;滄浪的河水真汙濁啊,可以用來洗滌我的雙腳。」就這樣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乙】太康孫緬擔任尋陽太守,傍晚時自由自在地在沙洲邊,看見了一艘小船,乘波踏浪地若隱若現。不久,漁夫來了,他的神色氣韻瀟灑,垂著釣線長嘯著,孫緬對他的行為十分訝異。於是問:「有魚賣嗎?」漁夫笑著回答說:「我的釣魚並不是真正的釣魚,豈是賣魚的人呢?」孫緬覺得更加奇怪。於是提起衣裳涉水前去,對他說:「我私下觀察您應該是位有道的人,但你卻整天划著船漿,也實在是太辛勞了。我聽說黃金白璧,是重大利益呀;四匹馬拉的高蓋車,是顯榮與權勢。現在正是王道的昌明之世,守在海外的隱士們,紛紛仿效蔚為風尚。你為什麼不輔助光明的美德,又何必如此地隱藏自己的才能呢?漁父說:「我只是山海間的狂人罷了,不通達當前的時務,也無法分辨卑賤貧窮與榮華富貴的差別。」於是唱道:「竹竿細又長,河水浟浟地流著。我以相忘於江湖為樂,若貪圖釣餌而吞下釣鉤,我既不是過份執著的伯夷,也不是過於隨和的柳下惠,暫且忘記憂愁吧!」於是悠然自得地划著船離去。

27. 依據上文,對於甲、乙的研判應是:

甲、甲文「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提問者是希望對方不要鳴琴垂拱

乙、乙文「何晦用其若是也」,提問者是勸對方不要無能卻彈鋏而歌

(A)甲、乙皆正確(B)甲、乙皆錯誤

(C)甲正確,乙錯誤(D)甲錯誤,乙正確

【答案】B

【解析】(A)甲、「鳴琴垂拱」意謂不親理事務,無為而治。「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乃與世同流的行為,既未有無為而治的內涵,也未具規勸對方不要如此做之意。乙、「晦用」指「隱藏自己的才能」,與無能彈鋏而歌的行為不相符。故兩者皆不正確。

28. 關於甲、乙二文「歌曰」的解說,何者錯誤?

(A) 甲文「歌曰」,是漁父在屈原激昂表態後給予的委婉勸說

(B) 乙文「歌曰」,是漁父在孫緬拒絕妥協後給予的委婉勸說

(C) 甲文「歌曰」以「濯纓濯足」,寓托與世推移的處世之道

(D) 乙文「歌曰」以「貪餌吞鉤」,暗示重利榮勢的致命之險

【答案】B

【解析】甲文漁父歌,以濯纓濯足為喻,說明與世推移、不凝滯於物的觀點;乙文漁父歌則著重在「相忘為樂」,說明自己不慕榮利、隨遇而安的行為。(B)應是孫緬規勸漁父出仕為官,漁父婉拒此建議,而非孫緬拒絕漁父。

29. 自《楚辭》後,「漁父」一直是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右圖是宋代馬遠〈秋江漁隱圖〉的漁父,其抱槳獨眠舟中的神態,寓托此典型人物的特質。這項特質,最適合徵引上文哪一文句形容?

(A)深思高舉

(B)寧赴湘流

(C)靡然向風

(D)不達世務

【答案】D

【解析】(A)「深思高舉」指思慮深遠,舉止清高脫俗。此特質為漁父形容屈原之語。(B)「寧赴湘流」展現為堅持理想,死而無悔的心志。此特質與屈原相符。(C)「靡然向風」指紛紛學習、追隨而形成風氣。(D)「不達世務」指不通曉塵世事務。從圖中可見其悠閒自適,忘情於世俗之態,與「不達世務」相符。

▲閱讀下文,回答第30-32題

某項專題研究以如下表格整理資料:

①從樣本裡挑出「含有季節感懷」的作品,分為三門。

②每一門再就「寫作題材」分為四類。初步已將挑出的總量、三門作品的數量,填入表中。

樣本

季節感懷

寫作題材

三門

數量

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