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49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 学年) 2017 11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Oct-2019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 学年)

2017 年 11 月

Page 2: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I

学校概况

贵州大学创建于 1902 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

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 年 10月定名为贵州大

学。2004 年 12月,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05年

9 月,成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被列为国家“中

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14 所高校之一。2016 年 4 月,被列为

国家“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大学。2017 年 9 月,成为我国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高校。

1951年 11 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85 至

1988 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十分关心贵州大学的建设和

发展,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并成为应用数学 85 级“名誉班

员”。2011 年 5 月,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大学,殷切希望贵州大学

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大学地处贵州省贵阳市,是综合院校,举办者为省级教育部

门,于 1941 年开办本科。学校现有校区 3 个,其中 3 个为本地校区,

占地面积 6,117.70亩,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 368 万余册,其中电子

图书总量 210 余万种。学校有党政单位 41 个,教学科研单位 54 个,

开设有 133 个本科专业,其中 18 个为新办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

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

管理学等 12个学科门类。

学校招生批次为第一批次招生。全日制在校生 37,790 人,其中

Page 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II

本科学生 29,052 人,研究生 7,539人,折合在校生 46,132.8 人。全

校教职工 3,494人,其中专任教师 2,572 人,具有博士学位 693 人、

硕士学位 1,093人,教授 475人、副教授 900人。有院士 2 人、青年

“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 3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3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成员 1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8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

程”专家 7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 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80人、贵州省

核心专家 14人、省管专家 51 人。此外,入选 2015、2016全球“高

被引科学家”名录 1 人。

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

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1 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

范机构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6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

心、基地)49 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9 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及示范

点 16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 个、“211

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8个、省级重点学科 28个、省级特色重点

学科 2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8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9 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47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45个、二

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9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13个,是高校

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尤其注重培育

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白酒研究院、

Page 4: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III

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民族学研究院(中国苗学研究院)、喀斯特地

貌博物馆、西部少数民族博物馆、阳明文化研究院、东盟研究院、长

征文化研究院、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和西部青少年心理

健康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近三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595项。其中,国家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 422 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奖励 53 项,获授权专利 1,261

项,84 人获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

学校在各地校友会数量 19 个,其中境外校友会 3 个。与 40 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 14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是教

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在美国普莱斯比学院建立了孔子学院。与学校签署协议联合进行人才

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活动的机构 296个,其中学术机构 34

个,行业机构和企业 230 个,地方政府 32个。此外,学校在 IAUP(国

际大学校长联盟)、AUAP(亚太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

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承办或协办了 9 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

周”。

学校是浙江大学对口帮扶高校,与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

庆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 7 所中西部高

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

成立了贵州省“9+1”高校协作联盟,引领帮扶省内高校发展;与全

省 30个市(州)、县(区)人民政府以及 208家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

Page 5: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IV

协议,与茅台、瓮福、中铝贵州分公司、中烟贵州分公司等加强科技

合作,实施贵州省“博士科技兴村”、“教授、博士进企业”、“百千万

科技特派员系统工程”等行动计划。不断扩大校地、校企合作范围,

提升合作层次,推动地方发展。

面向未来,贵州大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

义办学方向,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和“立德树人、质

量为本、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

坚持以服务国家和人民为宗旨,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努力把贵州大学建设成为有区域特色和国内外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水

平大学。

※以上数据来源:1-1学校概况,表 1-2校区地址,表 1-5-1专业基本情况,

表 1-6-1教职工基本信息,表 1-8-2 科研基地,表 3-1-1高层次人才,表 4-1-1

学科建设,表 6-1 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注】:1.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全日制硕士生数×1.5+

全日制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

+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不含自考生)。

2.全日制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全日制硕士生数+全日制博士生

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Page 6: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V

说明

本报告的撰写是根据国教督办[2016]75号文件中关于普通高

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现有数据资料是基于全国高

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统计的时间也与全国高校本科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时间要求一致。

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相关要求,补充并完善本校本科

教学质量报告。

Page 7: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i

目录

学校概况............................................................................................................................................ I

说明 ................................................................................................................................................. V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1

(一)人才培养目标 ............................................................................................................... 1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 1

(三)在校生规模 ................................................................................................................... 2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 5

(一)师资队伍 ....................................................................................................................... 5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 7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 9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 9

1.教学用房 ....................................................................................................................... 9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 10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 11

4.信息资源 ..................................................................................................................... 11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 12

(一)专业建设 ..................................................................................................................... 12

(二)课程建设 ..................................................................................................................... 12

(三)教材建设 ..................................................................................................................... 13

(四)实践教学 ..................................................................................................................... 13

1.实验教学 ..................................................................................................................... 13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 13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 14

(五)创新创业教育 ............................................................................................................. 14

(六)教学改革 ..................................................................................................................... 14

四、质量保障体系 ......................................................................................................................... 15

(一)校领导情况 ................................................................................................................. 15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 15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 16

(四)质量监控 ..................................................................................................................... 16

(五)“五专一综”评估报告 ............................................................................................... 18

五、学生学习效果 ......................................................................................................................... 26

Page 8: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ii

(一)毕业情况 ..................................................................................................................... 26

(二)就业情况 ..................................................................................................................... 26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 26

(四)学生学习满意度 ......................................................................................................... 26

(五)用人单位满意度 ......................................................................................................... 29

六、特色发展 ................................................................................................................................. 30

(一)筑文理汇通之基,铸明德至善之魂 ......................................................................... 30

(二)拓多元评估之路,担质量保障之纲 ......................................................................... 31

(三)创能力培养之新,育博学笃行之才 ......................................................................... 33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 36

(一)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升应用教学能力 ................................................................. 36

(二)营造良好学风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36

(三)拓展教育国际交流,提高学生国际视野 ................................................................. 37

(四)加强就业反馈工作,促进教育教学改进 ................................................................. 38

(五)重视优质教材编写,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 38

附件 ................................................................................................................................................ 39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 39

Page 9: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的定位与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

方向,秉承“立德树人、质量为本、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办学理念,服务国

家和人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有区域特色和国内外影响力的综合性高

水平大学。

※数据来源表 1-9 定位与发展目标。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 133个,涵盖 12 个学科门类,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

为:工学专业 54个占 40.6%、理学专业 15 个占 11.28%、文学专业 6个占 4.51%、

法学专业 2个占 1.5%、经济学专业 4 个占 3.01%、管理学专业 17 个占 12.78%、

医学专业 1个占 0.75%%、哲学专业 1个占 0.75%、教育学专业 2 个占 1.5%、历

史学专业 1个占 0.75%、农学专业 14个占 10.53%、艺术学专业 16 个占 12.03%。

※数据来源表 1-5-1专业基本情况。

图 1-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

Page 10: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

学科覆盖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45个,涵盖理学、工学、农学、

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共 11 个学科门类。

※数据来源表 4-1-1学科建设,表 4-1-3 博士点、硕士点。

学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1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培育)

学科 0个,省部一级重点学科 25个。

※数据来源表 4-1-4重点学科。

(三)在校生规模

2016-2017学年本科在校生 29,052人(一年级 7,388人,二年级 7,191 人,

三年级 6,750人,四年级 7,599人,其他 124人)。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 37,790 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

的比例为 76.88%。

※数据来源表 1-7本科生基本情况,表 6-1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 1所示(按时点统计)。

表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

科生数

普通

高职

(含

科)

生数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

生数 留

夜大

(业

余)学

生数

函授

学生

自考学

生数 全日

29,052 0 7,539 881 526 0 398 275 0 0 9,785 3,158 0 29,537

※数据来源表 6-1 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图 1-2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76.88%

19.95%

1.39% 1.05%

0.73%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留学生

预科生

Page 1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7 年,学校计划招生 8,770人,实际录取考生 8,742人,实际报到 8,682

人。实际录取率为 99.68%,实际报到率为 99.31%。自主招生 58 人,招收特长生

26人,招收本省学生 7,439人。

学校面向全国 29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 28个,文科招生省份 27个。

生源情况详见下表。

表 2 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录取数 批次最低控制线

(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

线的差值(分)

不分

文理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安徽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2 31 0 515 487 0 45 60 --

北京市 第一批

次招生 0 6 0 0 537 0 -- 23 --

福建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3 26 0 489 441 0 32 63 --

甘肃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3 23 0 505 460 0 27 51 --

广东省 第一批

次招生 6 9 0 520 485 0 19 35 --

广西壮族自

治区

第一批

次招生 10 36 0 535 473 0 21 31 --

贵州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00 493 0 545 456 0 36 38 --

海南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4 32 0 656 603 0 38 42 --

河北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1 49 0 517 485 0 65 80 --

河南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8 64 0 516 484 0 42 66 --

黑龙江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0 36 0 481 455 0 53 78 --

湖北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3 39 0 528 484 0 44 69 --

湖南省 第一批

次招生 7 27 0 548 505 0 30 45 --

吉林省 第一批

次招生 7 29 0 528 507 0 16 14 --

Page 12: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4

省份 批次

录取数 批次最低控制线

(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

线的差值(分)

不分

文理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江苏省 第一批

次招生 7 9 0 333 331 0 12 13 --

江西省 第一批

次招生 7 15 0 533 503 0 22 31 --

辽宁省 第一批

次招生 9 16 0 532 480 0 17 60 --

内蒙古自治

第一批

次招生 10 30 0 472 466 0 54 48 --

宁夏回族自

治区

第一批

次招生 6 10 0 519 439 0 21 32 --

青海省 第一批

次招生 8 10 0 463 391 0 21 25 --

山东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6 44 0 529 515 0 41 67 --

山西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3 43 0 518 481 0 20 26 --

陕西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3 44 0 509 449 0 -5 72 --

四川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3 64 0 537 511 0 36 65 --

天津市 第一批

次招生 9 15 0 531 521 0 16 26 --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第一批

次招生 8 16 0 486 437 0 33 42 --

云南省 第一批

次招生 10 36 0 555 500 0 35 33 --

浙江省 第一批

次招生 0 0 34 0 0 577 -- -- 24

重庆市 第一批

次招生 15 47 0 525 492 0 38 67 --

学校按照 27个大类和 45个专业进行招生。27个大类涵盖 84 个专业,占全

校 133个专业的 63.16%。

学校目前有国外全日制本科生在校 79人,港澳台侨全日制本科生在校 0人。

※数据来源表 1-5-1专业基本情况,表 1-5-2专业大类情况表,表 6-3-1近一届

本科生招生类别情况,表 1-7本科生基本情况表,表 6-3-3近一届本科生录取标

准及人数,表 6-3-4近一届各专业(大类)招生报到情况。

Page 1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2,572人、外聘教师 335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2,739.5人,

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 13.02%。

按折合学生数 46,132.8计算,生师比为 16.84。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 28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11.12%;具有高

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1,48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57.66%;具有研究生学位(硕

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1,78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69.44%。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详见表 3。

表 3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本学年 2,572 335 2,739.5 16.84

上学年 2,538 215 2,645.5 17.5

注: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折合教师总数(折合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

数×0.5+直属医院具有医师职称的医生人数×0.15+非直属附属医院人员×0.5

×0.15)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 4。

表 4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572 / 335 /

职称

正高级 485 18.86 213 63.58

其中教授 475 18.47 138 41.19

副高级 998 38.80 69 20.6

其中副教授 900 34.99 28 8.36

中级 1,089 42.34 33 9.85

其中讲师 887 34.49 4 1.19

初级 5 1.49

其中助教 0 0

未评级 15 4.48

最高学位 博士 693 26.94 167 49.85

硕士 1,093 42.50 53 15.82

Page 14: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6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学士 670 26.05 100 29.85

无学位 116 4.51 15 4.48

年龄

35 岁及以下 257 9.99 37 11.04

36-45 岁 1,308 50.86 62 18.51

46-55 岁 861 33.48 146 43.58

56 岁及以上 146 5.68 90 26.87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 2-1、图 2-2、图 2-3。

图 2-1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图 2-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26.94%

42.50%

26.05%

4.51%

29.35%

42.32%

24.19%

4.14%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博士 硕士 学士 无学位

16-17学年

15-16学年

18.86%

38.80%

42.34%

0.00%

18.68%

35.97% 32.27%

13.08%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及以下

16-17学年

15-16学年

Page 15: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7

图 2-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目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人;青年“千人计划”

入选者 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6人;万人计划入选者 3人,其中 2016年

当选 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 819人,其中 2016年当选 74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

家 56人。

学校现建设有省部级教学团队 33个。

※数据来源表 1-6-1教职工基本信息,表 3-3-1高层次人才,表 3-3-2高层次人

才教学、研究团队。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3,324,占总课程门数的 66.2%;课

程门次数为 6,237,占开课总门次的 56.67%。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236,占总课程门数的 24.62%;课程门

次数为 1,795,占开课总门次的 16.31%。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195,占总课程门数的 23.8%;课程门次数为 1,687,占开课总门次的 15.33%。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2,423,占总课程门数的 48.26%;课程门

次数为 4,623,占开课总门次的 42.01%。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2,266,占总课程门数的 45.13%;课程门次数为 4,281,占开课总门次的 38.9%。

注:以上统计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 425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

502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 84.66%。

注:以上统计包含离职人员,只统计本校人员。

9.99%

50.86%

33.48%

5.68%

28.53%

45.15%

22.58%

3.74%

0

0.1

0.2

0.3

0.4

0.5

0.6

<=35 36-45 46-55 56<=

16-17学年

15-16学年

Page 16: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8

※数据来源表 1-6-1教职工基本信息,表 1-6-2外聘教师基本信息,表 1-6-3

附属医院师资情况,表 5-1-1开课情况。

图 2-4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图 2-5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 242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

55.25%。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 656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

课程的比例为 72.41%。

※数据来源表 3-3-1高层次人才,表 5-1-1开课情况,表 5-1-3专业核心课程情

况。

84.66

23.8

80.5

22.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教授授课人数占比(%) 教授授课门数占比(%)

16-17学年

15-16学年

Page 17: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9

【注】:

1.此表不统计网络授课。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6 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4,922.2 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 689.61万

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 442.78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1,694.27 元,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 237.37元,生均实习经费为 152.41元。近两年生均教学日

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 2-6。

※数据来源表 2-9-2教育经费收支情况,表 6-1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图 2-6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 2016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 3,704,127.39m2,产权占地面积为

3,704,127.39m2,绿化用地面积为 1,677,022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1,019,314.16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908,711.78m2,其中教室面积 240,094.77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355,876.6m2。

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 48,754m2,学生宿舍面积为 137,590m2,体育馆面积

45,965.64m2。拥有运动场 22个,面积达到 56,378m2。

按全日制在校生 37,790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 98.02(m2/生),生均建筑

152.41 237.37

1694.27

149.57 212.81

1579.02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16-17学年

15-16学年

Page 18: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0

面积为 26.97(m2/生),生均绿化面积为 44.38(m

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为 24.05(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9.42(m2/生),生均宿舍面积 3.64

(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 1.22(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 1.49(m2/生)。

※数据来源表 2-1 占地与建筑面积,表 2-2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10学生生活、

运动条件。

表 5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3,704,127.39 98.02

建筑面积 1,019,314.16 26.97

绿化面积 1,677,022 44.38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908,711.78 24.05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355,876.6 9.42

宿舍面积 137,590 3.64

体育馆面积 45,965.64 1.22

运动场面积 56,378 1.49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89,711.23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

设备值 1.94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632.31万元,新增值达到教

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 9.30%。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44,318台(套),合计总值 51,428.83 万元,其中单

价 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 687台(套),总值 21,139.21万元,按本科在校

生 29,052 人计算,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 17,702.34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 10个。

※数据来源表 2-6 固定资产,表 2-7本科实验设备情况,表 2-8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Page 19: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1

图 2-7近三年仪器设备新增情况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 2016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 4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 88,880.46m2,阅

览室座位数 3,759 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 3,681,238册,当年新增 1,890,000

册,生均纸质图书 79.80册。图书馆还拥电子图书 2,151,665册,数据库 51个。

2016年图书流通量量达到 287,191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 14,124,966 次。

※数据来源表 2-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表 2-3-1图书馆,表 2-3-2图书当年新增

情况。

图 2-8图书文献资源情况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 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 5,000Mbps。网络接

入信息点数量 50,000 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 8,426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

量 1,286GB。信息化工作人员 19人。

※数据来源表 2-5 校园网。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

设备值(万元)

往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值(万元)

94.87%

5.13%

馆藏文献(册)

当新增纸质图书

Page 20: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2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我校现有 9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7 个省部级优势

专业。当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 131个,停招的校内专业分别是:公共事业管理,

物流管理。

※以上数据来源:表 1-5-1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 11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 109 人,所占比例为

91.60%,获得博士学位的 61人,所占比例为 51.26%。

※以上数据来源:表 4-2专业培养计划表。

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下表 6所示。

表 6 全校各学科 2016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科 必修课学分

比例

选修课学分

比例

实践教学

学分比例 学科

必修课学分

比例

选修课学分

比例

实践教学

学分比例

哲学 69.47 30.53 8.41 理学 68.98 31.02 26.23

经济学 57.14 42.86 16.29 工学 67.69 32.31 26.48

法学 67.82 32.18 21.32 农学 69.67 30.33 31.12

教育学 61.49 38.51 3.11 医学 68.94 31.06 23.79

文学 64.21 35.79 9.93 管理学 66.20 33.80 22.19

历史学 67.58 32.42 21.41 艺术学 65.24 34.76 20.18

※以上数据来源:表 1-5-1专业基本情况,表 4-2专业培养计划表。

(二)课程建设

我校已建设有 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

课程 15 门,SPOC 课程 67门。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 5,021 门、

11,005门次。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 7。

Page 2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3

表 7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 人及以下 本学年 4.37 9.88 34.07

上学年 0 0 0

31-60 人 本学年 47.77 36.53 47.53

上学年 0 0 0

61-90 人 本学年 12.48 26.44 11.73

上学年 0 0 0

90 人以上 本学年 35.38 27.15 6.67

上学年 0 0 0

※以上数据来源:表 5-3-2本科教学信息化,表 5-1-1开课情况,表 5-1-2专业

课教学实施情况,表 1-6-1教职工基本信息。

【注】:

1.此表不统计网络授课。

(三)教材建设

2016 年,共出版教材 5种(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当年入选国家级规划

教材 2种。

※以上数据来源:表 3-5-6教师主编本专业教材情况。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 201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

程 198门。

※以上数据来源:表 5-1-1开课情况,表 5-1-4分专业(大类)专业实验课情况。

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 314人,具有高级职称 79人,所占比例为 25.16%,具

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179人,所占比例为 57.01%。

※以上数据来源:表 5-1-1开课情况,表 5-1-4分专业(大类)专业实验课情况。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本学年共开设了 7,263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 1,271

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

称的人数比例约占 68.69%,学校还聘请了 1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

Page 22: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4

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 5.39人。

※以上数据来源:表 5-2-1分专业毕业综合训练情况,5-2-2分专业教师指导学

生毕业综合训练情况,表 1-6-1教职工基本信息。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87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 10,380 人次。

※以上数据来源:表 2-4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 7个,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 40人,创新

创业教育导师 82人,至今有 8,000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培训。

设立创业实习基地 11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 2个,开展创业培训项目 20个。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4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520 门。开设职业

生涯规划及创业指导课程 2门。开展创新创业讲座 12次。

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63个(其中创新 62

个,创业 1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73个(其中创新 69个,创业

4个)。

※以上数据来源:表 5-4-1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表 6-6本科生学习成效,表 6-6-1

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情况。

(六)教学改革

我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25项。(最近一届)

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50项,建设经费达

1,150.00 万元,其中省部级 1,150.00万元。

表 8 2016年我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项目类型 国家级项目数 省级项目数 总数

其他项目 0 37 37

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0 2 2

重点支持专业 0 11 11

我校有国家级教学基地 3个,参与学生 300人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20个,

参与学生 620人次。

※以上数据来源:表 7-3-1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表 7-3-2 教学成果奖,表

7-3-3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情况,表 5-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

Page 2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5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校领导情况

我校现有校领导 12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 7名,所占比例为 58.33%,具

有博士学位 6名,所占比例为 50.00%。

※以上数据来源:表 3-1校领导基本信息,表 1-6-1教职工基本信息。

党政主要负责人制 学校明确校院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科教学质量第

一责任人,把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的年度工作要点。通过强化

党政一把手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主导作用,真正落实校、院两个层面的制度

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师资保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具体

措施和办法。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 41人,其中高级职称 6人,所占比例为 14.63%;硕士及

以上学位 17人,所占比例为 41.46%。

院级教学管理人员 99人,其中高级职称 8人,所占比例为 8.08%;硕士及以

上学位 40人,所占比例为 40.40%。

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6项,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 44篇,教

学管理类论文 10篇。

※以上数据来源:表 3-2相关管理人员基本信息,表 1-6-1教职工基本信息,表

7-1教学管理人员成果。

校领导联系学院制 学校确立了校领导分工联系学院制度和工作机制,校领

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状况,指导、督促、检查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

决教学工作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教学工作例会制 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例会,由常务副校长或分

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各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教务处、教育教学评

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高教所)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职能处室负责

人、学校教学督导团正副团长及各组组长参加,交流总结本科教学工作经验,集

体研讨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和办法,提出教学改革的创新

举措。

Page 24: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6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 3人,按本科生数 29,052计算,学生与辅导员的比

例为 9684:1。

学生辅导员中,具有中级职称的 1人,所占比例为 33.33%。学生辅导员中,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 1人,所占比例为 33.3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 2人,所占

比例为 66.67%。

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1 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

46,132.80:1。

※以上数据来源:表 3-2相关管理人员基本信息,表 1-6-1教职工基本信息。

教学质量督评制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建立了教学督导团

和高教研究与评估专家团,坚持实行“两团督导,常态监控”,即教学督导团和

高教研究专家团对教学质量的督导与评估。教学督导团主要负责期初、期中、期

末教学三次例行检查及教学日常运行的督导,由教务处牵头组织;高教研究与评

估专家团主要负责关键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由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高教所)组织。

(四)质量监控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 2人。

学生评教覆盖面为 100%,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 99.83%。同行、督

导评教覆盖面为 7.32%,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 69.66%。领导评教覆盖面

为 4.96%,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占 80.59%。如下图所示。

图 4-1 本学年评教情况

Page 25: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7

※以上数据来源:表 3-2相关管理人员基本信息,表 1-6-1教职工基本信息,表

7-2教学质量评估统计表。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建立了从社会需求出发,

以社会满意为目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开展教学质量监控

与评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组织系统、制度系统、评价系

统、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和调控系统组成的全员参与、全方位、多层面的科学、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 4-2)。

图 4-2 贵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教学运行例行检查 坚持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制度。充分发

挥教学督导团在学校教学运行中的例行检查作用。校、院督导团成员通过听课、

查课、座谈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监控教学运行过程,收集、分析、调研教学双方

的意见及问题,指导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教学运行和管

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长期坚持领导、专家、同行教师的听课制度,规定

了校、院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督导团专家、同行教师每学期的听课任务,听课

人认真填写听课卡,并对被听课人的教学效果给予综合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Page 26: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8

将领导评教、专家评教、同行评教与学生评教有机结合,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员制

度,开展课堂教学质量专项检查评估,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监控课堂教学质量。

教风学风整改行动 学校全面开展“纯风行动”,即“教风学风整改行动”。

除日常教学督导之外,还开展了考风考纪巡查和毕业资格清查等专项督导工作。

校长牵头负责“教风学风整改行动”的组织工作,开展全校教学运行的全面检查,

并组织随机听课、网上评教、教学观摩和贵州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等活动;

发布《贵州大学学生网上评教综合评价书》,加强了质量监控,促进教风学风既

纯又正。在各种考试(含补考)中,教务处全员全程巡视,并实施了给予“违纪

行为”亮红黄牌的专项行动,考风考纪明显好转;教务处课程与考试中心荣获“贵

州省首届非学历教育考试突出贡献奖”。

“五专一综”教学评估 “五专”是指“教师教学水平、实践教学质量、课

程考试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学生学习与发展”5个专项评估,“一综”

是指“学院(科研单位)年度贡献度及竞争力”综合评估。“五专一综”评估全

面、真实地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状态和整体实力,客观、科学地综合评价了各

单位的年度贡献度及竞争力,同时为学校领导决策、资源分配和工作绩效考核提

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有力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及社会服

务等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

高了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满意度,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

(五)“五专一综”评估报告

教师教学水平专项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师德与能力、教学与效果 2

个一级指标以及 12 项二级指标。师德与能力指标包括为人师表、履行职责、教

学研究、科研水平 4项二级指标;教学与效果指标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

学手段、教学效果、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指导论文、教学考评 8 项二级指标,

其中二级指标“教学考评”包括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2016 年,由

校评估中心(高教所)牵头,高教研究与评估专家团全员参加,分别于 5 月和

12月,分听课评教和材料审核两个阶段对 32个学院随机抽取的 255名教师进行

了教学水平专项检查评估,其中教授 32名、副教授 95名、讲师 128 名。255名

教师综合评分均值为 84.16 分(图 4-3);经校专项检查评估领导小组研究并报

学校批准,表彰奖励了 20 名教师的高水平教学行为,并授予“贵州大学‘明德

至善 博学笃行’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表 9)。

Page 27: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19

图 4-3 2016年教师教学水平专项检查评估

表 9 2016年教师教学评估优秀教师名单

序号 姓名 职称 所在学院 序号 姓名 职称 所在学院

1 顾晓艳 教授 体育学院 11 戴新义 讲师 材料学院

2 梅 益 教授 机械学院 12 武文俊 讲师 数统学院

3 许道云 教授 计算机学院 13 彭子梅 讲师 机械学院

4 嵇辛勤 教授 动科学院 14 蒋维波 讲师 建筑学院

5 李 伟 副教授 材料学院 15 安明态 讲师 林学院

6 李龙江 副教授 矿业学院 16 徐 丹 讲师 化工学院

7 郭晓林 副教授 哲社学院 17 陈园园 讲师 电工学院

8 高 欣 副教授 物理学院 18 李 旋 讲师 经济学院

9 吴小毛 副教授 农学院 19 芮延龙 讲师 公管学院

10 安 苗 副教授 动科学院 20 雷闽兰 讲师 数统学院

实践教学质量专项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条件与利用、内容与质量 2

个一级指标以及 12 项二级指标。条件与利用指标包括实验队伍、实验设施、实

习基地和经费使用 4项二级指标;实施与效果指标包括管理制度、教学文件、实

习实训、普通实验、综设实验、开放实验、训练竞赛和社会实践 8 项二级指标。

2016年度本科实践教学质量专项评估共检查 27个学院常态教学文件和档案材料,

现场随机抽查实验室 25 个,听评实验课 38 门,全校综合评分平均值为 81.21

分(图 4-4)。

Page 28: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0

图 4-4 2016年度实践教学质量专项检查评估

课程考试质量专项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格式与规范、内容与质量 2

个一级指标以及 12 项二级指标。格式与规范指标包括相关教学文件、文件填写、

试卷装订、统分登分、试卷存放 5项二级指标;内容与质量指标包括命题相关度、

命题重复率、命题质量、题量难易度、题型分值、试卷评分、成绩分析 7项二级

指标。2017 年,学校开展了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两次课程考试

质量专项评估。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考试质量专项评估共抽取检查 412

门课程,抽查试卷 22,422 份,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考试质量专项评估

共抽取检查 394门课程,抽查试卷 4,066 份。全校综合评分平均值分别为 91.53

分和 90.49 分(图 4-55、图 4-6)。

图 4-5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考试质量专项检查评估

Page 29: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1

图 4-6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考试质量专项检查评估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专项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论文(设计)管理和

论文(设计)质量 2 个一级指标以及 12 项二级指标。论文(设计)管理包括组

织领导、相关文档、指导教师、指导过程、评阅答辩、文档保存 6 项二级指标,

论文(设计)质量包括选题质量、研究方案、文体结构、能力水平、成果质量、

成绩评定 6 项二级指标。2016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共有 7,437 份,抽取

检查了 1,552份;全校综合评分平均值为 86.57分(图 4-7)。

图 4-7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专项检查评估

学生学习与发展专项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综合分析指标、教育过程诊

Page 30: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2

断指标、学习诊断指标以及社会称许性指标”四大类。“综合分析指标”包括“学

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历丰富度以及校园环境支持度”

5 个方面;“教育过程诊断指标”包括“课程和认知目标、课程要求严格程度、

有效教学实践”等等 9 个方面;“学习诊断指标”包括“高阶认知学习、学习策

略、多元学习”3 个方面以及社会称许性指标 18 个维度共计 58 个题项。2016

年调查抽样学生 2,000人,结果显示:贵州大学综合表现不如全国其他类型院校

常模,表现最差的三个指标是测评(多元评价)、在线学习和生师互动,表现最

好的三个指标是跨文化学习、反思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其中只有跨文化学习一

个指标优于全国院校常模(图 4-8)。

图 4-8 2016年贵州大学与全国院校常模跨文化学习的比较

年度贡献度及竞争力综合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教学工作、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社会服务 5 个一级指标,11 项二级指标,以及 229 个三

级评价项目。教学工作包括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 2项二级指标,科研工作包

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 2项二级指标,学科建设包括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研

基地 3项二级指标,国际交流包括合作办学、学术交流 2项二级指标,社会服务

包括社会合作、社会效益 2项二级指标。2016年,学校综合竞争力平均值为 141.83

分,比 2015年 140.28 分增加了 1.55分,学院综合评价前三名分别是资环学院、

材料学院和管理学院(图 4-9)。

Page 3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3

图 4-9 2016年度综合竞争力排行

教学工作 包括本科生教学工作、研究生教学工作两个二级指标,共计 92

个评价项目,2016 年全校教学工作平均值为 75.26分,比 2015年 78.84分下降

了 3.58 分,前三名分别是材料学院、机械学院和外语学院(图 4-10)。

图 4-10 2016年度学院教学工作贡献度排行

科研工作 包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两个二级指标,共计 20 个评价项目,

2016年全校科研工作平均值为 227.45分,比 2015年 209.88分增加了 17.57分,

贡献度前三名分别是农业生物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中心和管理学院(图 4-11)。

Page 32: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4

图 4-11 2016年度学院科研工作贡献度排行

学科建设 包括重点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基地三个二级指标,共

66 个评价项目,2016 年全校学科建设平均值为 114.57 分,比 2015 年 106.44

分增加了 8.13分,贡献度前三名分别是精细化工中心、机械学院和外语学院(图

4-12)。

图 4-12 2016年度学院学科建设工作贡献度排行

国际交流 包括合作办学、学术交流两个二级指标,共 18个评价项目,2016

年全校国际交流平均值为 154.5分,比 2015 年 126.81分增加了 27.69分,前三

Page 3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5

名分别是管理学院、材料学院和外语学院(图 4-13)。

图 4-13 2016年度学院国际交流工作贡献度排行

社会服务 包括社会服务、经济效益两个二级指标,共 20个评价项目,2016

年全校社会服务平均分为 185.19 分,比 2015 年 153.68 分上升了 31.51 分,前

三名分别是资环学院、电工学院和材料学院(图 4-14)。

图 4-14 2016年度学院社会服务工作贡献度排行

Page 34: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6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2017届共有本科毕业生 7,568人,实际毕业人数 7,072人,毕业率为 93.45%,

学位授予率为 96.93%。

※数据来源表 6-5-2应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毕业就业情况。

(二)就业情况

截至 2017年 8月 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 92.7%。

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 68.52%。升学 1,121人,占 16.89%,

其中出国(境)留学 62人,占 0.93%。

※以上数据来源:表 6-5-1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表 6-5-2应届本科毕业生

分专业毕业就业情况。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本学年,转专业学生 91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 0.31%。

※以上数据来源:表 6-2-1本科生转专业情况,表 6-2-2本科生辅修、双学位情

况。

(四)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 贵州大学自 2009 年以来一直参加由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院主持、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简称 NSSE)合作的《全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

踪研究课题》。该项目从学业挑战度(LAC)、主动性合作学习(ACL)、生师互动(SFI)、

教育经历丰富度(EEE)、校园环境支持度(SCE)五个指标对大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

满意度进行系统性跟踪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贵州大学学生主动性合作学习和师

生互动两项指标与“985”高校相当(略差),学业挑战度、和校园环境支持度两

项指标均低于全国院校常模,教育经历丰富度指标同“211”院校常模大致相当

(图 5-1)。

Page 35: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7

图 5-1 五大指标比较

主动性合作学习(ACL) 贵州大学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能够很好的融

入课堂环境并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自

身更加高效地吸收同化专业知识。与“985”高校常模比较,除一年级学生稍弱

之外,二三年级学生基本相当,四年级学生已稍优于“985”高校学生;与“211”

高校常模比较,一三年级学生表现略弱,二四年级学生表现则略优(图 5-2、图

5-3)。贵州大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方面投入大量精

力,本科生的主动合作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和学习经验增长在稳步提升。

图 5-2 贵州大学与“985”院校常模在主动合作学习指标的比较

Page 36: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8

图 5-3 贵州大学与“211”院校常模在主动合作学习指标的比较

教育经历丰富度(EEE) 在该项指标中,贵州大学学生各年级指标与同类

“211”高校常模表现相当(略差),年级越高差距越小。与全国院校常模相比,

一年级学生差距稍大,说明在教育经历丰富度方面“985”与“211”院校相比其

他类型普通院校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图 5-4、图 5-5)。

图 5-4 贵州大学与全国院校常模在教育经历丰富度指标的比较

图 5-5 贵州大学与“211”院校常模在教育经历丰富度指标的比较

Page 37: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29

(五)用人单位满意度

用人单位追踪调查 学校通过电话、座谈、发放问卷、重点单位实地走访及

第三方年度就业质量调查等形式,切实开展毕业生追踪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就业

市场需求和毕业生社会评价。2014~2016 年,共计发放调查问卷 1,960 份,回

收有效问卷 1,771 份,有效回收率 90.36%。从回收的调查问卷及座谈情况来看,

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较高,2016 年问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

工作表现感到满意的达 96.67%,其中很满意的用人单位占比为 30.00%,比较满

意的占比为 60.00%。

信息反馈提升质量 学校根据追踪调查的信息反馈,邀请企事业管理者、行

业精英、教育专家等社会人士参与修改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培养环节,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6 年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馈

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动手实践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素质较

强,英语能力有待加强(图 5-4-6)。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满意度高。

图 5-6用人单位对 2016年毕业生优势能力的评价统

Page 38: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0

六、特色发展

(一)筑文理汇通之基,铸明德至善之魂

――本科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本科教育的需求,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贵州

大学顺应我国本科教育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转型的趋势,结

合贵州阳明文化特色和学校实际,于 2014 年 7 月成立阳明学院,面向全校一年

级本科学生,集中开展通识教育,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通识教育中的育人作

用,创新了本科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模式。

两年多来,我们把“以人为本,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知行合一”

作为价值观,致力构建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

坚持文理渗透、以人文精神涵育性灵,奠定学生始业教育之基础,努力铸造学生

“知行合一、明德至善”的品格和精神。

以人为本,筚路蓝缕探通识教育之新路

2009 年,贵州大学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通识课程+平台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类必修课、选修课和拓展课的师资

队伍及课程资源基本形成。阳明学院成立后,学校各专业修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

案,将通识教育与大类培养有机结合。从已有的 500 多门通识课程中,遴选开设

了“历史与文化”、“社会与经济”、“自然科学”、“沟通与交流”和“艺术与体育”五

个大类 100 多门通识教育优质课程。通过修订培养方案,进一步整合了课程资源

和教师资源,基本完成了通识教育+大类培养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

第二课堂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阵地。阳明学院组织开设了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

“阳明大讲坛”系列讲座,不定期邀请校内外名师作报告,目前已累计做了 45 期

学术报告;成立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学习社和阳明书屋等社团,开展了国学诵读大

赛、诚信演讲大赛、早安阳明晨读等主题活动,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国内通识教育近十年来虽蓬勃发展,但通识教育实践之路仍步履艰难,作为

西部高校,贵州大学的通识教育探索更显筚路蓝缕。2015 年,贵州大学通识教

育改革与实践荣获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

改革创新优秀奖”。

文理渗透,人文化成奠始业教育之根基

学校本科教育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强调文理渗透,增强基

础学科的融合,体现人文和科学的交融,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在泛观博览中明确

Page 39: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1

自己的学习兴趣、钻研方向和职业倾向,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文理渗透是通识教育的基本形式,阳明学院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工学一、工学二、工学三和农学七个教学部,同时有效整合相关学院教学资源,

搭建了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体系。从 2016 年起,学院主要按照人文学科、社会

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门类”,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

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

美体验“六大模块”开展本科通识教育。各专业的个性选修课程向全校所有学生开

放,鼓励文理互选,学科交叉。

知行合一,继往开来铸明德至善之灵魂

“知行合一”是贵州大学阳明学院秉持的价值观之一,以此切实践行 “明德至

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努力把学生塑造成为知行

合一的时代精英。

我们坚持“以阳明为‘知己’,进德修业,知行合一”的价值指引,努力培养学

生兼容并蓄的学习精神、古今交汇的学习愿景、知行合一的做人品格。致力推动

传统文化在通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阳明学“知行合一”的思想资源,重

点建设了《阳明学概论》《王阳明及其<传习录>导读》《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等课

程,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身心合一、明德至善的精神境界。

学校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校训,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坚持“知行合一”,

涌现出多个典型,成为贵州大学薪火百年办学育人的典范。2016 年 9 月,在 G20

峰会期间,我校毕业生杨小金警官为保障南海高速的通畅和安全连续执勤,在工

作岗位上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2014 年,贵州大学阳明学院作为贵州省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个实招”典型之一,被贵州省委宣传部选送上报中宣

部。

(二)拓多元评估之路,担质量保障之纲

――“五专一综”教学评估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自 2008 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后,贵

州大学成立“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探索创建独具特色的“四专一综”教学评估模式,

组建教学评估专家团,构建与教学督导团协同作用的常态监控体系,形成了保障

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2016 年教育部审核评估结束后,我们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四专一综”评估模式,将“四专一综”发展为“五专一综”,以持续保障和提

升贵州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为永恒目标。“五专一综”评估与教学督导相结合,

注重学校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与社会满意的有机结合,持续改进,进

Page 40: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2

一步完善了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评估工作中,坚持做到不干扰学院工作、教师教

学以及学生学习,稳步推进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多元化和常态化,保障了本科教

学质量。

“两团督导”,常态监控建质量保障之机制

学校坚持“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比较评估与导向评估”、“管理评估与绩效

评估”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紧扣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坚持“两团督导,常态

监控,学生为本,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形成了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的长效机制。

教学督导团,主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工作;高教研究与评估

专家团,主要开展教师教学水平、实践教学质量、课程考试质量、毕业论文(设

计)质量、学生学习与发展等五个专项检查,以及学院年度贡献度与竞争力综合

评估,撰写专项评估报告和《贵州大学教育教学状况年度白皮书》。“两团”对学

校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反馈督评信息,提

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两团督导”的教学监控和评估制度,筑起了一道保障本科教

学质量的坚实屏障。

“五专一综”,多元评估创质量监控之模式

“五专一综”评估是贵州大学首创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模式,旨在有效地对学

校教学工作实施全方位监控,全面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已成为持

续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专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体系构成,每一个二级指标由一

系列教育教学过程关键观测点组成。通过学院自评和学校评估,相互联动,形成

五个专项评估报告。同时,综合评估采集、甄别的教育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

统计处理和深度分析评价,形成《贵州大学教育教学状况年度白皮书》。通过对

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评分和排序,比较学院的年度贡献度和竞争力,客观、准确、

真实地反映学校的教育教学基本状态。

“五专一综”紧扣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做

到评估指标数量化和评估工作常态化,营造了从“要我评”向“我要评”转变的良好

氛围,为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提供了决策依据。

“内外互动”,持续改进达质量保障之效果

“两团督导”、“五专一综”互为补充,实现了对教学运行全过程和教学管理各

单位立体化监控,促使职能部门和学院间有效联动,形成了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和

评估的信息输出与反馈体系。同时,我校坚持每年协同清华大学开展“NSSE-CHINA”

调查,发布《贵州大学学生学习和发展跟踪调查报告》,结合“两团督导”常态监

控的结果,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的达成度、与社会需求和社会满意的契

Page 4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3

合度,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满意为目标的内外互动联系,实现了人

才培养和需求之间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2009 年以来,“五专一综”已成我校质量保障的常态。2014~2016 年,共抽

查课程 2,828 门、试卷 29,779 份,检查毕业论文(设计)3,892 篇,现场听课教

师 648 人,检查实验室 84 个,听实践课程 79 门;综合评估学院(中心、重点实

验室)年度贡献度及竞争力,发布《贵州大学教育教学状况年度白皮书》3 部。

“两团督导”、“五专一综”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有效。

近年来,我校以“五专一综”为代表的质量保障体系因其良好实践效果受到广

泛关注。教育部门户网站专栏曾专门报道,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王战军副主

任专门来我校调研;贵州省教育厅代其平副厅长要求向全省推广;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等 20 余家兄弟院校来我校访问学习。此

外,一些高校专门邀请我校评估专家到校介绍“四专一综”的做法和经验;2013

年,贵州大学“五专一综”教学评估探索与实践,获贵州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专一综”评估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和教育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自主研发

与应用,开创了常态化、多元化的评估模式,构建了校内评估与校外评价之间的

质量保障互动体系,形成了贵州大学特色鲜明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获

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赞誉。

(三)创能力培养之新,育博学笃行之才

――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贵州大学积极探索本科教学规律,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实践以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博学笃行之人才。为更好地实现“创

能力培养之新,育博学笃行之才”的教育目标,我们有效地架构通识教育和大类

培养模式,搭建了学科融通的基础教育平台;创造性地推进博学计划,为学生之

未来发展固本强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推行“三学期制”,

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之培养创造条件。

大类培养,学科融通搭基础教育之平台

学校将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有机融合,搭建了学科融通的基础教育平台,进

一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2013 年,贵州大学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各个专业按照大类培养目标修

订了培养方案,更加凸显学科基础的融通性,大类必修 22 个学分、选修最低 12

个学分。通过具体的实践探索,在 2014 年成立阳明学院全面展开通识教育之后,

将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有机结合,既体现通识教育的文理渗透,又彰显大类培养

Page 42: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4

的学科融通。为更好地将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无缝对接,2015 年各个专业再次

修订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规定,学科大类必修课程不低于 8 学分,选修课程

不低于 6 学分,增加选修课程门数,学生选课的选择性更大,充分体现大类学科

内部的多学科融合,从而达到夯实基础、拓展视野、相互融通、激发兴趣的教学

培养目标,进而在选择专业方向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大类培养较好地将优质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有效地融合了学科大类的人才培

养特点,体现了我校“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的培养理念,为学生的

专业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全面提升了教学和育人质量。

博学计划,固本强基拓学生发展之路径

为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学

校启动了“博学计划”,积极探索“个性+多元”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帮助学生进

一步强化基础,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一方面,深入开发校内资源,以个性选修课的方式为学生强化基础和拓展兴

趣创造条件。在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之外,专门设置了个性课程,以

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提升和个性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我校与浙江大学、西安交

通大学、四川大学等 30 余所(7 所中西部高校)高校达成协议,推进实施“1+3”、

“2+1+1”联合培养计划。先后被派往各校学习学生 278 名,取得优异成绩,起到

了突出的示范带动效应。联合培养学生中,获地厅级奖励的有 54 人,获省部级

奖励的有 31 人,获国家级奖励的有 43 人(含国家奖学金),在已经毕业的 134

名交换生中,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含免试研究生)62 名,接近 50%。联合培养

对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意识和能力,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本科人

才培养质量起到了显著成效。

学期改制,能力拓展育创新创业之人才

学校于 2013~2014 学年开始施行“三学期制”, 增设一个小学期,在第三学

期主要开展创新创业等实践课程,拓展了学生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

空间。通过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学分模块,开

设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到工程实训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完成集中实践

环节,丰富实践经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2016 年,贵州大学创新创业训练中

心获得首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称号。

三学期制实施后,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SRT 计划”等项目的

积极性明显增强。借助教育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学生科技

创新创业素养不断提升,屡创佳绩。近三年,我校学生先后荣获教育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1 项,铜奖 7 项;国家级“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Page 4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5

2 项;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 1 项;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

1 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4 项。

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为提高贵州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了渠道

和空间,彰显了我们学科融合、固本强基的办学理念,体现了我们锐意改革、勇

于实践的办学举措,实现了我们培养能力创新、博学笃行之才的办学目标。

Page 44: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6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升应用教学能力

学校工科、农科和其它应用型学科专业较多,这些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任课

教师具备较好的行业背景和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但是,这些专业的授课教师中,

具有行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不高。我校教师队伍中,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成

长过程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特别是近几年入职的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较高学历,

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学校新进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应届毕业的

博士,他们在高校学习的时间长,很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及其它行业一线去

锻炼和实践,导致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不足;部分青年教师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

的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研究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后,开展理

论研究容易上手,从而忽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在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晋升体

系中,对理论成果和实践业绩的评价不对等,研究论文等理论成果所占的权重偏

大,由于应用实践过程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较难产生高水平论文,

使得部分青年教师不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应用实践中去,从而导致自

身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不足。

为了解决学校部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较弱,行业工作经验欠缺的问题,学校

应进一步完善教师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政策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

事业单位和行业一线去丰富自身实践经验,提高应用能力;采取多方合作模式搭

建平台,满足教师应用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制定措施,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到

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和行业一线进行应用实践,与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

解决应用难题,通过应用实践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优化

我校教师职称晋升条件,对应用型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可参照工程应用系列职

称评定的条件执行,引导应用型专业教师投身行业一线,积累实践经验。

(二)营造良好学风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通过开展“纯风行动”使学风有所好转,学生考试违纪等学风欠佳的现

象得到遏制。但是,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自主学习意识差,未将主要的精

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需要树立良好学风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良好学风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校师生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更离不开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督促。部分教师对教学投入不够,对教学要求不高,

Page 45: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7

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新生角色转换不及时,学习方法、生活习惯

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个别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深入,存在厌学现

象。少数学生对自我成长认识不足,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学习动力不足。

为了进一步端正学风,一是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感、使命感。二是应加强新生入学教育,由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新生引导课,

增强对专业的认识,稳定学生专业思想。三是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形成浓厚的学术、科研和学习氛围。四是应针对学科特点,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

学校做学科前沿专题讲座,让他们对所学专业有全面的认识。五应是针对不同年

级学生的特点,构建以课堂指导为主、个性化辅导为重点、社会实践辅导为补充

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机制,让学生把努力学习和自身生涯规划有效结合起来,增

强学习的自觉性。六是应充分发挥先进个人和先进集 体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

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学习的态度,朝全面

成长成才方向发展。

(三)拓展教育国际交流,提高学生国际视野

学校与境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合作育人、国际交流合作的力度还不够,管理

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与境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欠缺,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力

度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办学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起步较

晚,合作机制还有待完善,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实质性合作较少;学校影响力不

够,国内外知名高校接受我校学生联合培养的意愿不强,我校与国内外高校联合

培养学生规模和范围偏小。

学校应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

育交流周活动平台,建立与国内外合作办学的机制,拓宽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

办学的渠道。努力提高我校外语教学水平和师生外语交流能力,充分利用教育部

和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本科生留学项目、贵州省“千人留学计划”和学校“博学

计划”项目,夯实基础,争取支持,扩大我校本科生合作培养的办学规模。加强

学校内涵建设,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国内知名高校,深化本科联合培养机制。认

真做好交流生的遴选、互派、成绩和学分互认等工作,加强对交流学习本科生的

日常教育管理,定期召开国内外本科生交流学习协调会,整理汇总和共享各方面

信息及资料,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宣传优秀典型,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对

交流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水平。

Page 46: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8

(四)加强就业反馈工作,促进教育教学改进

虽然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但是毕业生追踪调研工作仍有待加强,

仍存在调研覆盖面不广,追踪力度不强,追踪信息调查平台建设滞后,综合分析

不够等问题。毕业生追踪调研工作量大,任务重,人手不够,加之很多毕业生在

毕业之后,更换了联系方式,学习很难与之取得联系,导致了毕业生追踪调研工

作的覆盖面不广、追踪力度不强;由于追踪信息调查平台建设滞后,收集到的基

础数据量不够大,类型不够多样,其综合分析结果可信度有限。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一是应动员学院辅导员、班主任、

学生成长导师参与毕业生追踪调研工作,有效解决人员不足问题;二是应通过校

友会、原有班、团组织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及时掌握毕业生的相关信息;三是

应利用电话、网络、座谈会及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学校在人

才培养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调查

工作,并对第三方的 调研提出更加详尽的信息反馈要求。根据第三方编制的《贵

州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报告》,综合分析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

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及就业服务的评价,收集对学校课程

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开展毕业生毕业五年后职业发

展潜力的分析工作。

(五)重视优质教材编写,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近三年,我校教师主编的教材只有 30 余部(本),种类和数量都偏少,特

别是有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自编教材更少。主要原因在于:规划教材由行政主管

部门或行业内权威出版机构发起,但学校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任职的教师偏

少,而各出版社及规划教材牵头部门对规划教材各校参编教师数量有限制,以及

学校各学科对教师教材编写工作激励不足,导致了学校教师参编教材的机会与积

极性较低;尽管学校建立了教材出版基金,由于对教学有深入研究和拥有教学成

果的教师数量偏少,加上教师对编写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编写教材的积极

性不高。

今后学校在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时要注意与学校专业建设具体情况相结合,充

分考虑课程及各教学环节对教材的实际需求,加大对教材特别是高质量教材编写

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教师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教材建设的

经费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规划教材、特色教材开发的支持力度,为更多的教

师参与教材编写提供经费保障;继续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Page 47: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39

开发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用 APP系统,更加重视具有学校特色的个性化培养、适应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的特色教材编写;进一步重视教材编写力量的培育和梯队建设,

鼓励教学科研团队和科研水平高的老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工作;鼓励教师加强教

学研究并总结教学成果,提高教师对教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教材编写的积

极性。

附件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76.88%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262 / 335 /

职称结构

正高级 485 18.86 213 63.58

其中教授 475 18.47 138 41.19

副高级 998 38.80 69 20.6

其中副教授 900 34.99 28 8.36

中级 1,089 42.34 33 9.85

其中讲师 887 34.49 4 1.19

初级 5 1.49

其中助教 0 0

未评级 15 4.48

最高学位结构

博士 693 26.94 167 49.85

硕士 1,093 42.50 53 15.82

学士 670 26.05 100 29.85

无学位 116 4.51 15 4.48

年龄结构

35 岁及以下 257 9.99 37 11.04

36-45 岁 1,308 50.86 62 18.51

46-55 岁 861 33.48 146 43.58

56 岁及以上 146 5.68 90 26.87

Page 48: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40

3. 专业设置情况

本科专

业总数

当年本科招

生专业总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

专业名单

133 13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茶学,物联网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森林保

护,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雕塑,休闲

体育,商务英语,烟草,舞蹈表演,护理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城

市地下空间工程,药学

公共事业

管理,物流

管理

4. 生师比 16.84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19,446.3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7,632.31

7. 生均图书(册)79.8

8. 电子图书(册)2,151,665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24.05,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4.44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1,694.27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

费总额)(万元)3,830.69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

(元)237.37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

均值)(元)152.41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5,031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

一门

15.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84.66%

16.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15.33%

17.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3.45%

18.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96.93%

Page 49: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gzu.edu.cn ·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42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3项,获授权专利1,261

41

19.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2.7%

20. 体质测试达标率 86.58%

21.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贵州大学 全国院校 “985”院校 “211”院校

学生学习收获 57.08 60.91 61.36 59.94

学习满意度 59.94 60.97 67.67 60.95

注:此数据源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简称 CCSS)报告。

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96.67%

注:此数据源于学校通过电话、座谈、发放问卷、重点单位实地走访及第三方年

度就业质量调查等。

23. 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2016 年教师教学水平平均 84.16 分

2016 年实践教学质量平均 81.21 分

2016-2017 学年课程考试质量平均 91.01 分(91.53 和 90.49)

2016 年毕业论文质量平均 86.57 分

2016 年学生学习与发展得分(见下表)

贵州大学 全国院校 “985”院校 “211”院校

学业挑战度 LAC 45.78 48.08 49.22 48.05

主动性合作学习 ACL 51.56 53.91 52.89 52.76

生师互动 SFI 35.06 40.29 36.34 37.66

教育经历丰富度 EEE 33.98 36.99 36.43 35.4

校园环境支持度 SCE 67.4 70.82 71.13 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