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有真意 - namoc.org · (一山)、葛逸仙、 郭传璞...

物华天宝 6 物华天宝 7 ( ) 便使( ) ( ) ( ) ( ) ( 西) ( ) 宿怀广( ) ( 殿) 寿( ) ( ) ( ) ( ) ( ) ( ) 清 蒲华 山居秋暝图 79.5cm×147.9cm 1867 温州博物馆藏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an-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物华天宝物华天宝 6物华天宝物华天宝7

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载:『蒲竹英(

华)

,原名成,

秀水人。与予同受知于万文敏公,入邑庠。工画山水、花卉,

大屏巨嶂,顷刻可成。壮岁即橐笔出游,客甬上最久。后寓

沪滨,孑然一身,无室家之累,喜蓄古琴,遇即购之,亦奇癖

也。』①这是目前所见对蒲华的最早记载,大致概括了其读

书、绘画且漂泊的一生,资料鲜见如同蒲华在世时的孤独与

悲凉。壮年时,蒲华孤身橐笔出游,行踪不定,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个中真意尽在笔下。蒲华作为一代海派大家,书

法、竹石、山水、花卉无所不能,而山水境界也许才是蒲华内

心世界的真实向往和表达。

蒲华一生坎坷,穷其一身,为生计如野鹤般四处浪迹,正

是这种生涯成就了蒲华山水画上的辉煌,给了蒲华写山写水的

载体和灵感。同时,也给蒲华更多的机会以书画会友,共进画

艺,付之于山水画创作,便充满了性灵。

蒲华与友人交游考

科考路上的多次失败,以及一八六三年与之相携十年爱妻

的离去,使蒲华的精神世界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已无家室之

牵挂的蒲华于一八六四年冬橐笔出游,初至甬(

宁波)

,旋入台

(

台州)

,在台州太平(

今温岭)

县署当幕僚。两年后弃去,后虽又

几度复僚,但蒲华自由、随性的性格决定了他不适合官场应酬,

更不耐伏案作楷。期间,蒲华经常往来于太平、临海、黄岩、天台

之间,有时寄食于朋友处(

如椒江黄煦东家、常熟沈汝瑾家)

,有时

寄食于寺庙(

如太平城西明因寺、三官堂)

,游走四方,卖画自给。

正如葛逸仙诗里写到『一囊琴剑走风尘』②,道出了蒲华既潇洒

又悲怜的游食生活。从一八六四年至一八九四年的三十年间,

蒲华的足迹遍及甬、台、杭、沪、嘉等地,甚至远至日本。临海

马葵臣曾作诗曰:『行踪倏忽又经年,月下樽前忆谪仙。秀水

钟灵涛万丈,台山游历路三千。无拘竟似鸥同癖,有兴能随鹤

共翩。日日披图聊慰念,何如携手艳阳天。』③此诗记录了蒲华

的游历生涯。马葵臣为临海名塾师,家有『台书楼』,富藏书,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

蒲华弃幕游临海时曾寄宿马葵臣处。表面

上看蒲华似乎过着『看山游五岳』④悠哉游哉的生活,实际上

也正反映了蒲华居无定所、到处漂泊的悲凉与孤独,其在《留

别胡曼香》诗中发出『何处我驱驰』的呼声,感怀自己的游历

生活,字里行间透露着无奈和彷徨。

蒲华四处游历的生涯在丰富个人生活阅历的同时,也给

他的交友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加之其『为人简易坦率,同他

人相处和睦友好,台州文士更乐于和他交往』。蒲华在台州

三十年(

时出游于甬、杭、嘉、沪等地)

期间,与陈桂舟(

殿英)

王东曦、王玫伯、江伯震、江梦逊、黄子珍、章鲁庵、冯蕊渊、

陈寿璐、李汝皋、黄瑞、林襄臣、应次白、蔡篪(仲吹)

、王咏霓

(

六潭)

、张骏发(

琴堂)

、马承燧、葛咏裳、林阆夫、沈少谦、林

素士、王穰年、徐达敷、王桐卿(

翰屏)

、陈桂(

一山)、葛逸仙、

郭传璞(

晚香)

等交好,在这一众好友中有书画家、诗人、金石

—清代蒲华山水画风格探析

山中有真意

吴凤珍

吴海红

清 蒲华 山居秋暝图 79.5cm×147.9cm 1867 温州博物馆藏

物华天宝物华天宝 8物华天宝物华天宝9

家等,以酬天涯知己,蒲华下笔创作时自然也就墨花飞舞、

畅心中之快了。临海博物馆藏《九峰读书图》便是蒲华于

一八九四年应王玫伯之邀所画,此际,蒲华还为子英作《花

卉四屏》,为熙伯作《竹石图》,为竹孙作《梅石山茶图》,

为节庵作《墨竹四屏》,为鞠泉作《竹林秋声图》,为仰峰作

《溪山真意图》,为子廉作《深柳读书图》团扇面,为仲梅作

《山水四屏》等。虽其中不乏有慕其名而求其画者,然亦可

证其交友之广泛、足迹之不定、画作之需求、名声之广播。

一八九四年蒲华卜居海上后,更与吴昌硕、杨伯润、任伯年、

任熊、吴秋农、何熙伯、高邕之、沈汝瑾、张鸣珂、徐新周、哈

少甫等交往甚密。

在交游中,蒲华和吴昌硕长达四十年的交往更成为一段

美谈。蒲华长吴昌硕十二岁,由于有昌硕『三十学诗,五十学

画』之说流传,因此,部分研究者认为蒲华是吴昌硕绘画上的

老师,其实他们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彼此相互学习和交

流,聚首谈艺。同时,他们的艺术主张和意趣追求也很相近,

因此,在他们的书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共同的艺术特征:个性

鲜明,浑厚古朴,气势磅礴,笔调多有金石之气,而以书之法

作画乃是他们绘画的重要特点。在笔墨、气势、神韵、章法、

设色上的独具面目使他们成为海派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地位不可撼动。两人长达四十年的交往史也可以证明之间的

深厚友谊,他们不仅是艺术上的知音,在生活上吴昌硕于蒲

华而言极其重要,经常帮助生活窘困的蒲华。如一八九一年,

蒲华因生活穷困潦倒,在好友吴昌硕的介绍下去常熟寄食清 蒲华 山水四屏之三、四 清 蒲华 山水四屏之一、二 37cm×143.9cm×4 1870 嘉兴博物馆藏

物华天宝物华天宝 10物华天宝物华天宝11

活于嘉兴城内的蒲华内心深处对山山水水并无多少概念,然

而他笔下的山水画不管是用笔、构图还是内容都掌握得如此熟

稔,并赋予丰富的思想内涵。除了吸收古人绘画方法外,频繁

往来的游历生活给了蒲华山水画创作的直接素材和创作空间,

而蒲华的广交游又为其提供了生活保障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作

品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因此,可以说没有蒲华丰富的游历生

于沈汝瑾处,后

沈在《蒲君墓志

铭》中对此也有

相关记载:『廿

年前君携仓石

书,岁暮来访,遂

下榻予家。』⑤

蒲华留存于世的

相关资料甚少,

而吴昌硕为蒲华

四十年之好友,

他对蒲华的评价

成为研究蒲华生

平和艺术创作最

有力和最可信任

的资料之一。其

中,最为我们熟

知的便是吴昌硕

为蒲华唯一留存

于世的诗集《芙

蓉庵燹馀草》中

的序言。吴昌硕

在序中对蒲华的

人物性格有过这

样的描述:『作英蒲君为余五十年前之老友也,晨夕过从,风

趣可挹。』⑥『汗背如雨,喘息未定,即搦管写竹石。』⑦读

之,如见斯人。同时对蒲华的个人造诣也有高度评价,谓其才

思敏捷,画『墨沈淋漓,竹叶如掌,萧萧飒飒,如疾风振林,

听之有声,思之成咏』⑧。诗『丰神流丽』⑨,『不解思索,援

笔立就,疏宕之气播为天籁,此盖平昔流览宋诗而自以性情

纵之,犹野鹤翔空,氋氃独舞,幽兰蔽石,隽逸时芳』⑩。而

蒲华另一好友沈汝瑾在《蒲君墓志铭》中则赞其书『狂草如

龙蛇,神仙笔也』

。他们评价了蒲华作为一位画家在诗、

书、画方面的卓然成就,他不仅仅是一位职业画家,更是一

位具有深厚国学基础的文人画家。作品集诗、书、画于一

体,三者相互增色,臻于妙境,画风更是狂放而大气。他们的

评价并不是一种溢美之词,这从吴昌硕长孙吴长邺的回忆中

可以看出,吴昌硕曾说:『蒲作英墨迹千万要看重,我们家里

一定要珍藏好蒲作英的书画。』

由此,可见吴昌硕对蒲华

艺术的真心仰慕之情。

蒲华四处游历,广交友,这些成为其人生历程中不可或

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他的艺术成长和生活大有裨益。在

交游中,蒲华不仅可得诸家之精髓,吸取同时代画家画艺之所

长,而且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友过程中为自己的绘画作

品打开了市场。可以说,蒲华之所以成为一代海派大师,除了

在绘画上的天资聪颖外,还与他阅历的丰富、交游的广泛、性

格的洒脱等息息相关,而这几方面的因素对蒲华山水画的成就

似乎影响更大。嘉兴处于杭嘉湖平原,境内几无山丘,从小生

清 蒲华 巫峡晴云图 扇面 53.5cm×25cm 1868 余杭博物馆藏

清 蒲华 万壑松风入素琴 30cm×49.7cm 1872 浙江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