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12
封面專題 配合服務發展,本會由2012年5月1日開 始,把會名「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精簡 「香港仔坊會」;而轄下的社會服務中心亦相應 由原來「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精簡為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至於英文簡稱亦由原來 「AKWASSC」簡約為「AKA」。情況就如HSBC 代表了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 同時,本會亦把會徽由原來紅色心形重塑為 兩手相握的心形,貫徹本會互助、關懷的精神,亦 代表跨界別、階層及年齡的合作;而綠色及草綠色 亦帶出活力和生機的感覺,配合本會不斷創新和與 時並進的精神。 為何本會要推行此精簡會名及重塑會徽工程 呢?背後原因是本會希望能建立一更獨特和鮮明的 機構形象,俾能更適切及有效地反映本會服務、管 理特質及未來發展方向,讓外界人士更能明瞭。當 然,精簡後的會名,重塑後的會徽,除更富時代 感外,亦令坊眾更易記憶及識別,視覺衝擊力更強 化。而坊會網址亦只需按aka.org.hk即可進入本會 網頁,配合現今社會精簡易記的要求。為更豐富品 牌內涵,我們更訂定了一品牌標語-「用心關懷, 以心連繫」,以帶出本會的做事態度和工作手法。 這次品牌重塑工程工作雖然繁瑣浩大,如新徽 號要重新註冊、文具印刷品要逐步更新等,但我們 仍覺得是十分值得的,因更新後的會名及識別系統 令本會架構更完備及清晰,持份者更易掌握本會的 個性及特質,亦讓我們將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 總幹事 鄺恩寶 aka.org.hk 93 06 2012 出版: 香港仔坊會 督印人: 鄺恩寶 編輯委員: 陳鳳雯、謝婉儀、陳景坤 地址: 香港仔大道180號B 電話:3550 5566 網址: aka.org.hk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香港仔街坊福利會有限公司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Aug-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封面專題

為配合服務發展,本會由2012年5月1日開始,把會名「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精簡

為「香港仔坊會」;而轄下的社會服務中心亦相應由原來「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精簡為「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至於英文簡稱亦由原來「AKWASSC」簡約為「AKA」。情況就如HSBC代表了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

同時,本會亦把會徽由原來紅色心形重塑為 兩手相握的心形,貫徹本會互助、關懷的精神,亦代表跨界別、階層及年齡的合作;而綠色及草綠色亦帶出活力和生機的感覺,配合本會不斷創新和與時並進的精神。

為何本會要推行此精簡會名及重塑會徽工程呢?背後原因是本會希望能建立一更獨特和鮮明的機構形象,俾能更適切及有效地反映本會服務、管

理特質及未來發展方向,讓外界人士更能明瞭。當然,精簡後的會名,重塑後的會徽,除更富時代感外,亦令坊眾更易記憶及識別,視覺衝擊力更強化。而坊會網址亦只需按aka.org.hk即可進入本會網頁,配合現今社會精簡易記的要求。為更豐富品牌內涵,我們更訂定了一品牌標語-「用心關懷,以心連繫」,以帶出本會的做事態度和工作手法。

這次品牌重塑工程工作雖然繁瑣浩大,如新徽號要重新註冊、文具印刷品要逐步更新等,但我們仍覺得是十分值得的,因更新後的會名及識別系統令本會架構更完備及清晰,持份者更易掌握本會的個性及特質,亦讓我們將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 總幹事鄺恩寶

aka.org.hk

第 93 期

06 • 2012

出版: 香港仔坊會督印人: 鄺恩寶 編輯委員: 陳鳳雯、謝婉儀、陳景坤

地址: 香港仔大道180號B 電話:3550 5566網址: aka.org.hk電郵: [email protected]

香港仔街坊福利會有限公司

Page 2: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專題報導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活動點滴及成效分享

在香港,中產階層一直予人一個憑藉個人努力而成功且生活安逸的印象,他們是社

會流動的象徵,但在全球化大趨勢及過去十年出現不同的金融危機,香港無可避免亦受到一浪接一浪的衝擊,以致經濟一直未能穩定發展。香港的中產階層因而亦飽受打擊,生活常處於動盪不穩中。近年更有評論員指出,香港出現M型社會現象,即中產階層比例越趨下降,甚至流入中低層。然而,政府資源有限,福利政策亦只能集中於照顧最有需要的社群,中產人士面對各種的挑戰,也只能單打獨鬥,時間一長,難免感到乏力無助。

據統計,香港的中產家庭大約有52萬個,人口約170萬,約佔全港人口四分之一。中產人士當中不乏知識分子、公務員、專業人士、管理階層和公司東主等。近年,在經濟前景不明朗下中產階層面對巨大的挑戰,令他們感到家庭經濟及個人心理情緒受到一定的困擾。根據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9調查發現,金融海嘯後中產人士快樂指數普遍下降,而收入愈高就愈不快樂,月入$25,000至$49,999的受訪者,快樂指數較2008年錄得0.8%至11%的跌幅。學者呂大樂(2011)指出,香港社會經濟現正處於鞏固期,勞動市場有所調整,職位薪酬及發展穩定性出現了變化,上一代的中產階層感覺競爭越來越激烈,常憂慮如何保障自己的人生以及保護下一代的階級地位;而年青一代的中產人士縱然透過教育學歷而晉身中產階層,但卻未能過着上一代中產的待遇和生活。中產人士因經濟環境動盪和生活不穩而對前景存有憂慮,並帶來一定心理及情緒困擾,故維持奮鬥的決心和互助的精神對中產

人士來說仍然有其意義。正如Pierre Bordieu將社會階層定位包括三項元素,包括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 ta l )、社會資本(social capi ta l )及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中產人士不需要只追求改善物質生活,亦可嘗試不同的方法去提高其生活質素,包括擴闊地區人際網絡、發掘及發揮個人長處及建立正向及積極的生活態度等,相信在不利的經濟環境下,亦能在社區內累積中產人士的社會資本,尋求新力量面對不同的挑戰。

有見及此,本會先後於2008年開設尚衡成長及培訓中心及在2009年與香港南區婦女會以聯盟形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將「愛心鄰居」的網絡概念擴展至中產社區,鞏固中產人士的社區網絡,推動中產人士發揮專長,從而創造社區新力量。

計劃推行至今已有三年時間,現就讓大家了解計劃在積聚中產人士社會資本的活動點滴及成效。

計劃目標:

1.動員中產優勢,建立社會資本

過去三年,計劃讓中產人士發揮專業知識參與社區事務,透過擴闊中產人士義務工作的經驗以及增加他們對社區的參與和關注,讓中產人士貢獻個人的專長為社區服務。計劃共有51位中產人士發揮專長,服務社區,如舉辦中醫分享、攝影、電腦、化粧及髮型設計、運動、黏土製作、烹飪及插花知識等活

■ 計劃開展初期邀請了社區領袖、專業人士、婦女及青年等不同背景的中產人士參與聚焦小組,藉此進一步了解中產人士的需要,以助計劃發展。

■ 「摯凝會」於1/11/2010正式成立,致力發展及落實參與籌劃中產人士服務。

02

Page 3: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動,參與的中產人士表示原來個人的專長可以與其他人士分享,能自我實踐,感覺很有意義,生活亦變得更有目標。故藉着發揮中產人士優勢,得以為社區積聚資本。

2. 凝聚中產力量,擴闊支援網絡

計劃致力將「愛心鄰居」的概念擴展至以中產為對象的社區—海怡半島,透過不同的主題活動,建立中產人士溝通及分享的平台,計劃曾舉辦閑情篇、「義」動篇及知識技能篇等活動,目的是增加中產人士的聯繫及互動,目前共有410位中產人士參與計劃,他們表示計劃在海怡半島社區店設立聚腳點推行不同主題的活動,讓他們接觸不同年齡/組別的人士,擴闊了中產組群的社區網絡,這顯示計劃能凝聚一股中產力量,成為社區資產。

3. 推動跨層接觸,促進互動合作

計劃重視將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家庭連結起來,以加強彼此的接觸和合作,計劃過去三年提供了不同的義工服務,讓中產人士接觸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士,服務包括「同創義工新力量」及「跨層全接觸」等,有關活動讓中產人士服務基層兒童、智障人士、獨居長者及新來港家庭,當中動員63位中產人士義工服務247位匱乏人士;同時,透過與基層人士共同合作籌劃活動,加強不同群體間的互動和合作,並促進彼此的了解,推動了跨階層的共融,並讓中產人士從助人及互助過程提升正向能量。

4.建立伙伴關係,推動跨界別協作

計劃亦致力建立伙伴協作關係,聯繫不同界別的團體,包括業主立案法團/互委會、地區組織及專業團體等,當中與海怡半島業主委員會、海怡半島婦女聯合會及海怡半島管理有限公司進行了多次協作活動,如「會笑的人生」、「健康生活加油站」及「名醫巡迴講座」等,期望透過伙伴協作的關係,發揮跨界別協作的影響力,凝聚社會資本。

另外,計劃亦創立了「摯凝會」,主要由中產

人士組成核心成員參與管理計劃,實踐義工當家作主的目標。「摯凝會」過去致力發展及落實參與籌劃中產人士服務的工作,透過定期會議,構思及推行不同切合中產人士之服務,並以委員為中心帶領及維繫中產人士的組群網絡,達致滾雪球效應。他們透過會議及服務的途徑了解社區需要,再運用本身才能回應社區,過去曾籌劃以健康為主題的不同講座及支援新來港人士適應社區生活等活動,由最初只是參加者再轉化為主動一群。參與的成員表示計劃提供了機會讓其參與不同層次的義工服務,接觸不同階層人士,亦看到社區需要更多有心人去關顧基層人士,直接影響了其生活價值,更懂得為自己的人生感恩。這顯示「摯凝會」已成功為社區建立資產,發揮中產人士的正向能量自助互助,推動社區共融。

整體而言,過去三年,本會開創了中產人士的嶄新服務模式。社會福利機構予人的印象是服務基層為主,而中產人士一向忙於工作,遇上個人的問題及困難不會主動求助。然而當我們嘗試突破傳統的服務框框,透過發揮中產人士專長參與社區服務時,中產人士自然可從助人的過程中建立正向的生活態度,其專長亦是建立社會資本的重要一環。此外,嘗試善用中產人士優勢推動跨階層服務,將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家庭連結起來,製造互動及互助的平台,這可令地區上不同的群體達致互惠互利,凹凸互補,資源共享。這對機構,甚或社福界來說提供了新的服務啟示。

誠然,從本會發展中產人士服務過程,亦看到中產人士對社會服務的認識比較單一,他們一般視社會服務為慈善和救濟,自然會產生接受社會服務等同於「接受救濟」及「弱勢社群」的錯誤印象。「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的成功實踐,顯示中產人士亦有其獨特需要,服務模式要配合其階層的文化及喜好,才能成功。此外,社會服務機構亦應多向中產人士推廣宣傳,讓他們了解社會服務的多元化,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在社區建立資本。

■ 計劃於16/7/2011舉行「名醫巡回講座–老人專科」活動,提供了一個平台連結海怡半島的中產團體,推動跨界別協作的伙伴力量。

■ 透過舉辦「跨層全接觸之濃情共融家庭樂」活動,讓中產人士與基層團體共同發揮專長,策劃活動關懷區內新來港家庭,推動社區的共融。

03

Page 4: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大會嘉賓帶領參與者一同宣讀「匯聚中產人士社會資本」六大

元素,藉此鼓勵中產人士繼續將正向能量傳揚開去。

■海怡居民向社區人士分享他們的專長及興趣,即場教授彩沙樹脂黏土、布藝及蝴蝶手工藝DIY。

■「摯凝會」各成員透過歌聲,表達他們對社區的支持和承擔。

「愛社區.愛傳揚.樂共融」分享會:雖然計劃的資助將在30/6告一段落,但其精神是

會延續下去的。所以計劃於2012年5月5日(星期六)假海怡半島西商場地下舉行「愛社區.愛傳揚.樂共融」分享會,目的是邀請各個界別的團體、義工及居民聚首一堂,鼓勵不同背景人士持續參與社區,推動跨階層共融!

當日的活動可算是陣容鼎盛,蒞臨主禮的嘉賓包括南區民政事務助理專員黃載欣女士、海怡半島業主委員會康樂及交通小組召集人羅錦洪先生、海怡半島婦女聯合會主席李秋蘭女士、海怡半島管理有限公司助理經理—社區關係周思藍先生、本會總幹事鄺恩寶女士及香港南區婦女會主席林玉珍議員,MH。活動內

容豐富,包括跨界別發揮所長的才藝匯演、中產人士展示各式專長共享的攤位,以及嘉許計劃的協作團體及長期服務義工,藉此集結不同地區團體及30位跨階層義工的合作,可謂精英盡出,各展所長。當日最精彩的時刻是由大會嘉賓帶領參與坊眾宣讀「匯聚中產人士社會資本」六大元素,包括專長共享、正向能量、愛心鄰居、互助互信、凹凸互補及社區共融,藉此鼓勵中產人士繼續發揮正向能量以及宣揚正向價值觀,讓中產人士的社區新力量繼續在社區傳揚開去,發揮滾雪球的效應。

參考資料:

1.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9,「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9調查」。

2.呂大樂,「中產心事:危機之後」,香港:上書局,2011。

專題報導

04

Page 5: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社會大眾慨嘆本港青少年對社會大事漠不關心,同時亦有青少年渴求表達意見的渠

道而違法地在公共空間上塗鴉,期望借用藝術去表達自己的意見。有見及此,獲協成行集團支持及贊助下,本會轄下之賽馬會綜合服務處特舉行一項名為「『港牆』全港青少年塗鴉比賽」的大型塗鴉活動,讓青少年合法地發揮創意及推廣塗鴉文化的正面訊息,青少年可藉塗鴉手法表達對居住於香港的看法和感受。

這次塗鴉比賽,共收到34份報名表,經過初審評判評審後,最終在主題、構圖、風格及用色四大評審準則下,揀選出10份入圍繪圖,並於2012年4月6日假香港文化中心進行比賽,當日共有10個青少年團體參賽角逐冠軍寶座。比賽當日更邀來多位主禮嘉賓,包括協成行集團董事總經理方文雄先生 BBS,JP、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勇平先生、社會福利署署理助理署長(青年及感化服務) 黃燕儀女士、本會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服務委員會主席楊翠

「港牆」全港青少年塗鴉比賽圓滿舉行

■ 冠軍組別正努力噴畫「HK」字眼。

■ 視覺系樂隊的表演炒熱現場氣氛,贏來不少尖叫聲。

■ 一眾評判在比賽作品前與參賽者合照。

■ 殿堂級塗鴉大師MC仁(左)和塗鴉導師KEN(右)除擔任評判外,亦致詞勉勵青少年。

■ 比賽完畢,大家來張大合照。

珍女士及本會社會服務中心增聘委員勞榮斌先生。而方文雄先生、周勇平先生及楊翠珍女士更聯同殿堂級塗鴉大師MC仁和塗鴉導師Ken為比賽評判,評選冠、亞、季軍及「最佳演繹獎」。場內亦有精彩的舞蹈表演及樂隊表演,雖然下着絲絲細雨,但仍吸引不少途人駐足觀看,無損熱鬧的氣氛。

作品方面,不少參賽組別的作品均充滿香港特色,如畫有地道小食格仔餅和蛋撻等,當中勇奪「最佳演繹獎」的作品便畫有地道特色飲品—檸檬茶。冠軍作品「同熱愛這片土地」便以香港的石屎森林形象為題材;亞軍作品「Fair」畫出一名女孩以「大聲公」表達要珍惜「公平」這個得來不易的香港價值;季軍則以「HK is dying? Who knows」為主題,表示希望喚起青少年對本港經濟發展、地產霸權、高鐵等議題的關注,可以更積極面對各種挑戰。獲獎作品已擺放在黃竹坑好景大廈10樓本中心的塗鴉駅作展覽之用,照片亦已上載至本會網頁作公開瀏覽。

服務焦點

05

Page 6: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服務焦點

本會2011/2012年度之港島區賣旗日籌款活動,在各中、小學校、友好團體、會員、義工、廣大市民及職員、理事等鼎力支持下,已於3月31日順利舉行。當日天公造美,風和日麗,在約2,700多名義工落力協

助下,共籌得善款80多萬元,達到本會所訂籌款目標。其中本會會員義工有748位,職員親友有736位,售旗人數眾多。各人的熱心參與,本會謹代表受惠人士致以衷心感謝!又下列為曾協助本會是次賣旗工作之各界人士/機構/社團,謹此逐一道謝;惟倘有遺漏,萬望見諒!

鳴謝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後):影視紅星安德尊先生 影視童星譚真一小朋友 方潤華博士SBS, JP陳理誠工程師JP 黎維鑫先生MH 林基業先生許天福律師 許家驊醫生JP 楊建業先生方文雄先生BBS, JP 施明霞女士 何炳基先生鄧文傑則師 周其仲先生 黃靈新先生陳燦標博士 施春利先生 馬月霞女士SBS, BBS, MH陳普芬博士BBS 杜子瑩女士JP 林玉珍女士MH周明德醫生 陳漢威醫生 許偉文醫生劉 豹律師 何顯貴律師 劉寶強工程師廖周美娟女士 黎福強先生 呂鄧黎建築師有限公司健發建築有限公司 百達建築工程公司 11 Room Service鴨脷洲街坊學校 西區少年警訊 鴨脷洲護老中心東方護老院(上環分院) 伸手助人協會小西灣賽馬會老人之家 扶康會毅信之家寶覺中學 香港南區官立小學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筲箕灣官立中學 皇仁書院 扶康會靄華之家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華康宿舍 安貧小姊妹會聖瑪利安老院 香港耆英協進會東華三院賽馬會展毅日間活動中心暨宿舍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南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心光護理安老院 新生命教育協會呂郭碧鳳中學 嘉諾撒培德書院香港青少年培育會白普理宿舍 柴灣區街坊福利會 基督教牧愛會香港耀能協會愛睿工場及宿舍 嘉諾撒培德學校 旺角街坊會陳慶社會服務中心慈幼英文學校 香港仔慈愛護老院 明愛香港仔長者中心香港南區婦女會 集友銀行 聖公會聖士提反堂幼稚園幼兒園香港遊樂場協會賽馬會北角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基督教宣道會利福長者鄰舍中心 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家長教師會香港心理衛生會立人坊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柴灣長者地區中心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先達系統有限公司 仁愛堂田家炳銅鑼灣長者活動中心 明愛樂豐展能中心香港真光書院 鄰舍輔導會利東鄰里康齡中心 張振興伉儷書院石澳婦女會 赤柱聖士提反書院 香港南區各界聯會東華三院賽馬會展翔日間活動中心暨宿舍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 香港漁民互助社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明儒松柏社區服務中心 香港聖瑪加利女書院 香港華仁書院美高工程公司 海怡半島管理有限公司 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鴻福苑業主立案法團 灣仔警區警察義工團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何善衡夫人敬老院 南青鋒 電能實業有限公司東華三院鶴山學校 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海怡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華富邨寶血小學聖文嘉中英文幼稚園(華貴) 東華三院黃竹坑服務綜合大樓 港大同學會書院張錫容議員辦事處

無言感激

■ 本會永遠會長陳理誠(左四) 及2011/2012年度籌款小組委員會主席張漢芬(右四)率領各人:副理事長梁皓鈞(左二)、增聘委員勞榮斌(左三)、副理事長楊翠珍(左六)、理事杜增祥(右五)、社會服務總幹事鄺恩寶(右二)等前往港鐵站為職員及首次使用八達通機賣旗義工打氣及大合照。

■ 本會「慈善之星」譚真一小朋友親自落力到街上售旗,為本會爭取理想善款成績。

06

Page 7: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經濟下滑、企業撤離之時,「打工一族」擔心失業之際,陳麗華女士卻選擇提前退

休,享受新生活;後加入成為本會義工,凝聚區內中產人士發揮所長,支援有需要的人。今天的陳女士已是本會義工組「摰凝會」的主席,致力於與區內不同團體合作,以推動坊眾貢獻所長,建立社區。

因義工關懷友善 毅然加入本會

經歷03年「沙士」打擊,本港經濟經歷困境,至04年仍未見復甦,不少公司均將在港業務遷至其他地區營運,陳女士的公司亦不例外。然而陳女士未有擔心失業,反自行離職,享受退休生活。不過日子久了,陳女士開始期望一些「新挑戰」:「我覺得自己仍有能力和才幹,希望可以做義工貢獻社區,於是在網上尋找不同的福利機構資料,不過都未能選擇成為哪一間機構的義工。」直到2010年初,她於某活動中認識了多位本會義工,被她們的健談及熱心所感染,再加上「中心夠近,落樓行五分鐘就到」,因此決定加入成為本會義工,推展不同活動。

在本會與香港南區婦女會合作,以及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的贊助下,「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得以推展,以結集區內中產人士的專業知識及能力來服務社區,陳女士亦成為當中一員,並與十多位義工於2010年11月成立義工組「摰凝會」,她亦成為了小組主席。陳女士指,「摰凝會」旨於建立互動平

退而不休助社區「摰凝會」

台,促進摰友凝聚參與社區服務,並從這「助人自助」的過程中發揮所長,彼此支持,以建立正向人生觀及提升抗逆力。「摰凝會」發展至今已舉辦過不少探訪及活動,成員亦由最初的12人倍增至近40人。

從服務對象中學習 於義工朋友中得到溫暖

數載的義工服務,讓陳女士接觸過不同階層人士,不少都令她印象難忘,例如一位於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留院的小童,雖然行動吃力,但仍堅持參與活動,而且玩得很快樂;又有一對長者夫婦,雖然丈夫患上了癌症,但卻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樂觀面對。陳女士指,他們的經歷讓她明白到,即使社會上有不少人士需要他人協助,但「他們亦會努力面對,並找方法讓自己可以活得更好」。

然而在這段日子當中,陳女士不但是助人者,也是受助者。「記得一次我生病了,義工朋友卻親

自煲粥並帶來給我吃,真的很感動,亦讓我體會到『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

盼跨越不同階層 拓展社區脈絡

隨着「摰凝會」的服務不斷拓展,陳女士期望將來不但能凝聚中產人士服務社區及參與活動,更希望能突破階層界限,一同服務有需要人士,陳女士相信,任何階層人士亦有其貢獻及專長,「不需要區別中產或非中產」。不同階層界別人士合作,更能發揮「凹凸互補」效能,推動「階層共融,創造社區新力量」;而「摰凝會」現在亦致力於聯繫區內多個團體,以結集更多不同人士,為社區服務。

■ 陳麗華女士期望可促進不同階層人士凝聚起來,服務社區。

■ 陳麗華女士因受熱心的義工感染而加入本會,現在已成為了「摯凝會」的主席,推動服務發展。

人物心聲

07

Page 8: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本會為配合2011-13年度主題「代際共融」,特於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假石排灣邨羅

馬廣場及石排灣停車場低層2樓1號尚融坊,舉辦「代際共融Ready Go」活動 。當日邀得本會副理事長張漢芬先生為大會主持啟動儀式,過百隻竹蜻蜓同時放上天空,喻意將「代際共融」的訊息傳揚開去。其後各項以「代際共融」為主題之競技遊戲,包括「代際風火輪」、「同心協力彩虹傘」、「互相推動七色球」等隨即啟動,讓區內不同年齡階層人士享受了一個和諧共融的下午。從相片中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當日歡樂的氣氛!

在場參加者齊放竹蜻蜓,為活動揭開序幕。

大家比試一下,看誰本領高。

好好玩啊!

長幼同歡,樂也融融。

快D啊!到終點了!

一家大小展露燦爛的笑容

老中青少齊玩「代際風火輪」

1,2,3 我地合力用彩虹傘將彩球拋向天空

呵呵!我地撈到3個波呀!

你睇,我地係咪好合拍呢!

代際共融

主題報導

08

Page 9: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活動 日期 對象 內容*舉辦單位(查詢電話)

黃金歲月配對探訪計劃

22/6/2012, 17/8/2012及

19/10/2012(五)

中年或剛退休義工、長者

透過義務工作發展局的中年或退休義工持續和固定的配對探訪,與長者建立互信關係,除促進兩代間的溝通外,義工亦能從長者身上學習到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此外,義工於探訪時發掘長者的需要及介紹社區資源,並鼓勵及陪同長者參加社區活動,以協助長者建立鄰舍網絡,達致「居家安老」的目的。

南區長者綜合服務處(2554 4002)

耆青匯聚樂繽紛 8/2012長者網絡義工、香港大學宿舍學青義

工及長者會員

長 者 義 工 與 香 港 大 學 堂 宿 舍 義 工 籌 備 活動,以身心健康教育活動為題,為長者會員舉辦活動及進行活動檢討,藉此推動跨代義工合作的精神。

南區長者地區中心(2553 6333)

樂豐共聚迎端陽 9/6/2012(六) 長者活動由中心長者義工與明愛樂豐展能中心之組員携手舉行,內容包括精彩表演及集體遊戲,讓長者與展能人士一同歡度端午節。

方王換娣長者鄰舍 中心

(2550 5887)我最在乎您- 關愛行動 7/2012-9/2012 長者及青少年 長幼共同製作手工藝,並把作品送贈區內

獨居長者。

夏日小廚神16/7/2012-

20/8/2012

兒童、青年、

婦女

透過烹飪,讓婦女教授兒童及青年製作不同的甜點美食。此外,青年及兒童亦將日常生活中學習到的食物營養知識教授予婦女,達致互相學習的目的。活動亦安排參加者把學習成果製作成精美小禮物,並於25/8舉行之暑期活動閉幕禮中派發,與社區人士分享成果。

賽馬會綜合服務處(2550 5827)

「健康cook一夏!」親子烹飪比賽 29/7/2012(日) 家庭 透過烹飪比賽、健康飲食講座及親子互動

遊戲,俾不同年齡人士聚首一堂。

代際乒乓球同樂日 18/8/2012(六) 兒童、青年、成人及長者

讓 不 同 年 齡 之 坊 眾 一 同 體 驗 乒 乓 球 之 樂趣,從而達致「代際共融」的目的。

家庭樂悠遊 29/7/2012(日) 家庭

藉輕鬆戶外活動,加強親子相處共聚的機會,並促進彼此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氣氛,內容包括親子歡樂時光、親子打打氣遊戲等。

社區中心(3550 5540)開心家庭小組 4/8/2012-

18/8/2012幼稚園至初小學生

及其家長

透過不同的工作坊如手工及美食製作、義務工作技巧等,加強兩代之間互相學習的氣氛。此外亦藉探訪服務,促進親子間互相合作,鼓勵其共同參與社區。

玩玩玩家庭勁營 25/8/2012-26/8/2012(六至日)

新來港、低收入或綜援家庭

透過家庭合作遊戲及角色扮演,提升兩代溝 通 的 技 巧 , 建 立 互 相 尊 重 及 接 納 的 氣氛。活動內容包括七手八腳合作大比拼、精靈角色扮演比賽等。

好鄰舍計劃 8/2012-1/2013老中青義工、家居支援服務服務

使用者

組織支援薄弱之長者,透過遊戲活動及探訪等,倡導代際間互相尊重、學習,共同為長者建立鄰舍支援網絡。

家居支援服務(2553 9499)

*如欲進一步了解有關機構年度主題活動詳情,歡迎致電3550 5529查詢。

6-8月年度主題活動推介

09

Page 10: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精彩一刻

南區健康成長嘉年華本會屬下社區中心66旅女童軍參與表演手語歌,帶出健康人生訊息。

全港青少年徵文比賽比賽順利完結,得獎學生高舉獎杯,盡顯開心之情。

親子大旅行活動由賽馬會綜合服務處與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家長教師會合辦,活動完結前參加者來張大合照。

防跌運動小組由物理治療師主持之「防跌運動小組」,教授服務使用者有關強化肌力的運動。

幼兒體適能訓練計劃社區中心與天主教聖伯多祿幼稚園合辦上述計劃,訓練幼兒學習簡單伸展運動。

10

Page 11: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嚐」出康健,品出情–社區關愛計劃長幼一同認識中國麵食文化,並齊齊做麵食,最後大家合作裝飾食物盒。

驕陽學苑畢業典禮主禮嘉賓與愛笑瑜伽班學員合作以互動形式進行別開生面的典禮儀式。

聖西路的11人活動由社區中心與意大利甲組球會AC米蘭的訓練學校合辦,藉專業化訓練提升參加者的足球技巧。

南區長者友善安全社區分享會2011活動有近300多位區內跨年齡居民及社區領袖出席,一方面提升長者的道路安全意識,同時亦讓其他道路使用者關注長者的道路安全。

快樂小天使

尚衡成長及培訓中心以正向心理學為藍本,為3至5歲孩子提供正向情緒培育小組,一起學習快樂七式,孩子投入參與,反應熱烈。

11

Page 12: 「凝聚社區新力量」計劃 - AKA式,獲得勞工及福利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於 該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間推行「凝聚社區新力量」 計劃。該計劃於南區的私人屋苑推行,目的是希望

又或你可透過全港 以現金捐款予本會(不設最低捐款額)。收銀員於完成交易後會發出交易紀錄給捐款者。請保留交易紀錄,然後郵寄至香港仔大道180號B本會社會服務轄下中央行政部高小姐收,以便索取正式收據。(請攜同印有本會慈善機構條碼之宣傳物品到全港任何一間 捐款)

捐款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捐款金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捐款團體/公司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訊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簽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仔坊會香港仔大道180號B ABERDEEN KAI-FONG WELFARE ASSOCIATION LIMITED

180B ABERDEEN MAIN ROAD, HONG KONG

印刷品6,500份

香港 公 益 金 會 員 機 構AMemberAgencyoftheCommunityChest

POSTAGE PAID 1 HONG KONG PORT PAYE

PERMITNO: 3046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倘 台端樂意捐助,俾本會作拓展新服務及舉辦福利活動之經費,可隨此函附上*支票,寄交本會,地址為香港仔大道180號B三字樓。如有查詢,可與本會社會服務總幹事鄺恩寶女士聯絡,電話:35505566。本會謹代表受惠之坊眾衷心致謝!備註:*凡捐助$100或以上者,本會將發正式收據,可作免稅用。支票請劃線並抬頭書「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

7-11

3739 9987 6541 0011 9

不欲接受刊物聲明如 台端不欲繼續收到《南社之音》刊物,請在方格內加上號,並填妥有關資料,寄回香港仔大道180號B「南社之音編輯委員會」收。

□ 本人不欲繼續收到《南社之音》,請日後停止寄發。

會員證編號╱團體╱公司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電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簽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請刪去不適用者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捐款條碼:

索取正式收據者,請填妥下表連同交易紀錄寄交上址。

 捐款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郵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現正接受報名

查 詢:社區中心 :香港仔大道180號B四樓 3550 5540賽馬會綜合服務處 : 石排灣邨碧銀樓平台一號 2550 5827持續及成人進修社區學院:香港仔舊大街64-70號海洋大廈地下 2518 0978詳情可瀏覽機構網址 : www.ak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