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作为战时医院救治大批抗日伤员dzb.jmrb.com:8080/jmrb/page/21/2015-02-20/a03/62271424363405… ·...

1
A03 时政新闻部主编 责编/王建华 美编/毛湘琼 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策划/钟筱村 统筹/谢敏 唐达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胡伟杰 7 恩平学宫战时医院旧址位 于恩平一中校园正中央。走进 学校,便可看见这栋红色的建 筑,这是一栋红墙绿瓦、单檐歇 山顶、抬梁与穿梁混合结构的建 筑,大门的左侧挂着“学宫崇圣 殿”牌匾,为恩平市文物保护单 位。 恩平学宫始建于明成化十 四年(公元1478年)间,原址在今 恩平市府大院及恩城中学西 侧。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 县陈圣煜认为学宫原址“卑狭”, 难出人才,故拟迁徙,并将学宫 迁建鳌峰山下(今恩平一中址)。 学宫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 以大成殿和崇圣殿为主体,现遗 留的只有崇圣殿,面积为238平 方米。1978 年,恩平一中复办, 经多次修葺,才使遗留的“学宫” 重放光彩。此后多年,恩平学宫 又历经了多次修缮,最后一次维 修是在 2002 年。 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 蚀的的恩平学宫如今已经成为 危房,用护栏隔离保护起来。仔 细观察,可以发现其屋顶已经出 现不少裂痕,但建筑主体还很完 整。远远望去,恩平学宫依旧保 持着它磅礴的气势和威严。 如今的恩平学宫,更多被人 记住的地方在于其建筑价值、教 育文化意义上。记者接连走访了 恩平市档案局、恩平一中等单位, 得到的关于恩平学宫曾作为战地 医院的史料记载都非常有限。 恩平学宫曾作为战时医院救治大批抗日伤员 恩平市政协常委、 文史研究者冯和锦: 为后续抗战 保留了有生力量 自掀起抗日救亡活动以来,新会、恩 平、台山、开平等县相继建立“抗先”独立 大队,江门以及各地乡镇农村也陆续成 立“抗先”中队、小队,粤中五邑地区各地 的爱国学生、青年以及城镇、农村各界广 泛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前方的浴血奋战,是非常需要可靠 的后方支援的。恩平学宫战时医院的设 立,及时救治了100多名江会抗日伤员, 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有力支援,为后续抗 战保留了有生力量,其发挥的作用是明 显的,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一段历史。现 存的史料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还是比较 简单的,值得文史工作者继续挖掘补充 完善,以存史册。 走进恩平市第一中学,一眼便能 望见一栋充满了古朴气息的建筑恩平学宫,该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四 年(公元1478年)间,是恩平现存的著 名古建筑之一。500多年来,恩平学 宫一直是当地教育的一个标志性建 筑,其学宫文化也一直被传承着。但 很少有人知道,抗战时期,恩平学宫还 曾作为临时伤兵医院,救治了大批伤 病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说起恩平学宫的这段抗战历史,就不得不提 到一个人—禤荣。禤荣,乳名禤全光,1893 年 出生于香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省 港大罢工、广州武装起义,在香港和美国从事工 人运动,也是恩平农民运动的元老。1938年白 求恩大夫来华参加抗日战争时,他第一个接待了 白求恩大夫。 1938年11月,中共香港党组织通过香港余 闲乐社、洋务工会、中华体育会、恩平商会、恩平 同乡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成立“旅港恩平回乡服 务团”,禤荣担任团长。同年 12 月,根据中共香 港党组织负责人吴有恒指示,旅港恩平同乡服务 团由团长禤荣、副团长唐荣熙和党支部书记郑 林、副书记冯美坤带领,香港西江回国工作团由 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邓展明带领,先后回恩平开展 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3月,中共恩平县工委改为中共恩 平县委员会,郑锦波任书记兼组织部长。同年4 月,江会抗日前线运回一批伤兵到恩平,国民党 恩平县政府置之不理。于是,中共恩平县委以旅 港恩平回乡服务团的名义在恩平学宫设立伤兵 医院,由禤荣任院长,冯美坤负责具体工作,抽调 5 位女团员担任护士。在这间临时成立的伤兵 医院里,禤荣领导的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救治了 100 多名江(门)(新)会抗日伤员,还联合恩平 “少抗”、“抗先”和“妇抗”等团体到抗日前线慰问 将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学者读解 救治了 100 多名抗日伤员 史海纵横 恩平学宫现已成为危房 寻古访今 上图:如今的恩平学宫已成为危房。 左图:恩平学宫旧照。 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团长荣。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A03时政新闻部主编责编/王建华 美编/毛湘琼

    2015年2月20日星期五

    策划/钟筱村统筹/谢敏 唐达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胡伟杰

    7

    恩平学宫战时医院旧址位于恩平一中校园正中央。走进学校,便可看见这栋红色的建筑,这是一栋红墙绿瓦、单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梁混合结构的建筑,大门的左侧挂着“学宫崇圣殿”牌匾,为恩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恩平学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间,原址在今恩平市府大院及恩城中学西侧。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

    县陈圣煜认为学宫原址“卑狭”,难出人才,故拟迁徙,并将学宫迁建鳌峰山下(今恩平一中址)。学宫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以大成殿和崇圣殿为主体,现遗留的只有崇圣殿,面积为238平方米。1978年,恩平一中复办,经多次修葺,才使遗留的“学宫”重放光彩。此后多年,恩平学宫又历经了多次修缮,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002年。

    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

    蚀的的恩平学宫如今已经成为危房,用护栏隔离保护起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屋顶已经出现不少裂痕,但建筑主体还很完整。远远望去,恩平学宫依旧保持着它磅礴的气势和威严。

    如今的恩平学宫,更多被人记住的地方在于其建筑价值、教育文化意义上。记者接连走访了恩平市档案局、恩平一中等单位,得到的关于恩平学宫曾作为战地医院的史料记载都非常有限。

    恩平学宫——

    曾作为战时医院救治大批抗日伤员

    恩平市政协常委、文史研究者冯和锦:

    为后续抗战保留了有生力量

    自掀起抗日救亡活动以来,新会、恩

    平、台山、开平等县相继建立“抗先”独立

    大队,江门以及各地乡镇农村也陆续成

    立“抗先”中队、小队,粤中五邑地区各地

    的爱国学生、青年以及城镇、农村各界广

    泛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前方的浴血奋战,是非常需要可靠

    的后方支援的。恩平学宫战时医院的设

    立,及时救治了 100 多名江会抗日伤员,

    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有力支援,为后续抗

    战保留了有生力量,其发挥的作用是明

    显的,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一段历史。现

    存的史料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还是比较

    简单的,值得文史工作者继续挖掘补充

    完善,以存史册。

    走进恩平市第一中学,一眼便能望见一栋充满了古朴气息的建筑——恩平学宫,该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间,是恩平现存的著名古建筑之一。500多年来,恩平学宫一直是当地教育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其学宫文化也一直被传承着。但很少有人知道,抗战时期,恩平学宫还曾作为临时伤兵医院,救治了大批伤病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说起恩平学宫的这段抗战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禤荣。禤荣,乳名禤全光,1893年出生于香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广州武装起义,在香港和美国从事工人运动,也是恩平农民运动的元老。1938年白求恩大夫来华参加抗日战争时,他第一个接待了白求恩大夫。

    1938年11月,中共香港党组织通过香港余闲乐社、洋务工会、中华体育会、恩平商会、恩平同乡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成立“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禤荣担任团长。同年12月,根据中共香港党组织负责人吴有恒指示,旅港恩平同乡服务团由团长禤荣、副团长唐荣熙和党支部书记郑林、副书记冯美坤带领,香港西江回国工作团由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邓展明带领,先后回恩平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3月,中共恩平县工委改为中共恩平县委员会,郑锦波任书记兼组织部长。同年4月,江会抗日前线运回一批伤兵到恩平,国民党恩平县政府置之不理。于是,中共恩平县委以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的名义在恩平学宫设立伤兵医院,由禤荣任院长,冯美坤负责具体工作,抽调5位女团员担任护士。在这间临时成立的伤兵医院里,禤荣领导的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救治了100多名江(门)(新)会抗日伤员,还联合恩平

    “少抗”、“抗先”和“妇抗”等团体到抗日前线慰问将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学者读解

    救治了100多名抗日伤员

    史海纵横

    恩平学宫现已成为危房

    寻古访今

    恩平学宫曾作为战时医院救治抗日伤员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胡伟杰

    走进恩平市第一中学,一眼便能望见一栋充满了古朴气息的建筑——恩平学宫,该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间,是恩平现存的著名古建筑之一。500多年来,恩平学宫一直是当地教育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其学宫文化也一直被传承着。但很少有人知道,抗战时期,恩平学宫还曾作为临时伤兵医院,救治了大批伤病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史海纵横】救治100多名抗日伤员

    说起恩平学宫的这段抗战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禤荣。禤荣,乳名禤全光,1893年出生于香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广州武装起义,在香港和美国从事工人运动,也是恩平农民运动的元老。1938年白求恩大夫来华参加抗日战争时,他第一个接待了白求恩大夫。

    1938年11月,中共香港市委通过香港余闲乐社、洋务工会、中华体育会、恩平商会、恩平同乡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成立“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禤荣担任团长。同年12月,根据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指示,旅港恩平同乡服务团由团长禤荣、副团长唐荣熙和党支部书记郑林、副书记冯美坤带领,香港西江回国工作团由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邓展明带领,先后回恩平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3月,中共恩平县工委改为中共恩平县委员会,郑锦波任书记兼组织部长。同年4月,江会抗日前线运回一批伤兵到恩平,国民党恩平县政府置之不理。于是,中共恩平县委以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的名义在恩平学宫设立伤兵医院,由禤荣任院长,冯美坤负责具体工作,抽调5位女团员担任护士。在这间临时成立的伤兵医院里,禤荣领导的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救治了100多名江(门)(新)会抗日伤员,还联合恩平“少抗”、

    “抗先”和“妇抗”等团体到抗日前线慰问将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寻古访今】恩平学宫现已成为危房

    恩平学宫战时医院旧址位于恩平一中校园正中央。走进学校,便可看见这栋红色的建筑,这是一栋红墙绿瓦、单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梁混合结构的建筑,大门的左侧挂着

    “学宫崇圣殿”牌匾,为恩平市文物保护单位。恩平学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间,原址在今恩平市府大院及恩城中

    学西侧。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县陈圣煜认为学宫原址“卑狭”,难出人才,故拟迁徙,并将学宫迁建鳌峰山下(今恩平一中址)。学宫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以大成殿和崇圣殿为主体,现遗留的只有崇圣殿,面积为238平方米。1978年,恩平一中复办,经多次修葺,才使遗留的“学宫”重放光彩。此后多年,恩平学宫又历经了多次修缮,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002年。

    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蚀的的恩平学宫如今已经成为危房,用护栏隔离保护起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屋顶已经出现不少裂痕,但建筑主体还很完整。远远望去,恩平学宫依旧保持着它磅礴的气势和威严。

    如今的恩平学宫,更多被人记住的地方在于其建筑价值、教育文化意义上。记者接连走访了恩平市档案局、恩平一中等单位,得到的关于恩平学宫曾作为战地医院的史料记载都非常有限。【学者读解】恩平市政协常委、文史研究者冯和锦:为后续抗战保留了有生力量

    自掀起抗日救亡活动以来,新会、恩平、台山、开平等县相继建立“抗先”独立大队,江门以及各地乡镇农村也陆续成立“抗先”中队、小队,粤中五邑地区各地的爱国学生、青年以及城镇、农村各界广泛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前方的浴血奋战,是非常需要可靠的后方支援的。恩平学宫战时医院的设立,及时救治了100多名江会抗日伤员,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有力支援,为后续抗战保留了有生力量,其发挥的作用是明显的,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一段历史。现存的史料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还是比较简单的,值得文史工作者继续挖掘补充完善,以存史册。

    上图:如今的恩平学宫已成为危房。

    左图:恩平学宫旧照。

    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团长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