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seas editionimg1.xinmin.cn/xmwb/2020-09-07/200907.pdf · 局限在华人小圈子。”此...

1
| 79 | 20 Overseas Edition 2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 1977 1978 7 1981 6 13 2014 350 20 2015 21 1985 F 21 50 21 1988 1992 2000 50 21 2008 MV 2009 30 30 2012 · ”, ”, F ? 》,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Oct-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Overseas Editionimg1.xinmin.cn/xmwb/2020-09-07/200907.pdf · 局限在华人小圈子。”此 话对李黎触动很大。 李黎当时正与一些 志同道合的中美两国朋友商议创办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新民网:www.xinmin.cn

本报海外文稿部主编 | ? 79期 | 2020 年 9月 7日 星期一 本版编辑:吴雪舟 视觉设计:戚黎明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20Overseas Edition

2!!!!!!!!!!!!!!!!!!创立美中基金会,把中国审美文化带到美国

李黎笸当代诗论家 诗人

笸美中基金会创会主席

笸世界华语诗歌联盟创始人执行主席

人物名片

华人之星

从中国到美国,

诗歌在他手里有了新的力量

文/李伶

1111111111111111111 ?诗人到诗歌美学学者

3333333333333333333 诗耕不断,《诗韵中华》成为品牌文化节目

李黎的父亲李树谦是新中国第一本《文

学概论》的作者,却很少在子女面前炫耀其学术成就,对孩子的教育是任其发展,但家庭的

熏陶无疑是潜移默化的。李黎和姐姐小时候看《红楼梦》,就学习大观园里点香写诗,拿了

风景明信片每张都配写诗。姐弟二人多年坚持习作不断,使李黎从小对诗歌与写作兴趣

浓厚,古体诗、白化诗都多有尝试。

中学时代,李黎遇到两位“强大”的语文老师。其中赵鹤龄原是大学老师,却主动要求支

援基础教育,上课时讲述了诸多文学名著,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以及

鲁迅的名作等,对全班同学影响颇深。而李黎是语文课代表,基本上每次作文都是范文。

中学毕业前,李黎创作长诗《朝阳出生》,发表在《辽宁日报》近一个版。毕业后,李黎主

动要求去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插队,“跨上骏马,挥起套杆,在茫茫草原上纵横驰骋的那

种浪漫情怀,是我当年诗歌创作的热情源泉”。李黎骑马、放牧,什么活都学。担任生产队长与

知青创业队指导员的他刻苦学习,没有电,买不起蜡烛和煤油,夜里看书就烧拖拉机用的柴

油。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1978年,他以当时地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在人大的 7年求学时光里,李黎长久以

来对知识的渴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李黎

说:“人大中文系有各种评论写作课,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现当代文化论坛和文艺争鸣。”

那些年,朦胧诗备受瞩目。李黎以朦胧诗为研究对象,写就其成名之作《“朦胧诗”与

“一代人”———兼与艾青商榷》,文章以将近一整版的篇幅发表在 1981年 6月 13日的《文

汇报》上。《人民日报》《诗刊》《新华文摘》进行

了转载,《上海文学》《萌芽》等很多刊物向他约稿。他说:“上海是我的福地。”这是李黎文

学生涯的转折点。厚积薄发,李黎从大学本科生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青年评论家。

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责任感,促使他进一步深耕诗学。李黎硕士毕业论文《解开诗学

上的斯芬克斯之谜》,从文化的起源、人类精神现象的起源、诗歌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全

面探讨“诗是什么”这个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

作为李黎良师益友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告诫他:“要学好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必须要

先读好哲学,尤其是思辨哲学。”因此,李黎不仅读了两个版本的《西方哲学史》,而且读了

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美学》、费希特的《学者的使命》等专著,学到了

如何历史、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几十年以来,李黎一直未放弃华语诗歌

创作和研究,并于 2014年成立了世界华语诗

歌联盟,在全球推进诗歌的回归与审美文化

的传播。“精神生活不能被物质的东西充填得

太满,”李黎说。而互联网时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前所

未有的可能性,使大家能够尽情发挥。“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加呼唤心

灵的回归,‘诗和远方’正消解着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人们的焦虑感和紧张感,让人能够拥

有健康的心态。”

成为中国国家文化品牌节目的《诗韵中华》,是李黎又一个杰出的原创作品:以原创

主题歌曲与音乐为载体,将朗诵、吟诵、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中国经典文化艺术

元素融汇在一起,有效地实现多种艺术形式在同一审美空间的融合,通过声光音响舞美、

虚拟现实的演绎,呈现中华诗歌的博大精深与唯美震撼。

这个节目光演出服就 350多套,因为各

个不同的朝代,服装各不相同:《诗经》,春秋

服装;《楚辞》,战国服装;《观沧海》,三国服装;陶渊明,是东晋;唐诗宋词元曲更有风采

……节目要顶尖、出色,服装必须专业。总策划、总撰稿、总编导李黎用 20多年做

演出的经验,把诗歌这种传统语言艺术,变成

了舞台艺术,“这台演出,从古到今,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到新诗,一个

半小时,无主持人出场,无中场休息,完全是中国诗歌与其他审美元素的水乳交融,回归心灵

的家园,达到物我两忘的审美最高境界”。自 2015年公演以来,《诗韵中华》足迹遍

布全中国,并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成功

演出,反响热烈。回忆起在海外的演出盛况,李黎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华侨们看得热泪盈

眶,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看到《春江花月夜》这个节目时,眼泪止不住地流,思乡之情油然

而生。”“在美国也找到了做中国人的感觉。”“为做中国人感到骄傲。”

如今,李黎经常受邀作演讲、直播,谈“诗歌艺术与审美人生”,包括在新华网直播间,

在北大、人大、北京航空航天科技大学、深圳市民大讲堂等举办讲座,李黎丰富的人生阅

历、惊人的记忆力、出口成章的诗句,总是座无虚席、好评如潮。

李黎说,中华诗歌与诗学典型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这就是思与境偕、以和

为美,主张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种哲学与美学理念,应该成为建设和谐、和睦、和平的

人类 21世纪的重要精神基础。

1985年,李黎获得

硕士学位后,受邀到北京大学任教,开设“诗歌

美学”一课。在北大,他结识了在此做访问教授

的美国杜克大学文学系主任、著名西方马克思

主义理论领袖与后现代

主义理论的发轫者 F?杰姆逊教授,两人一见如

故,经常一起看展、出行。由于杰姆逊教授的

高度赏识,李黎被邀去美国深造,成为杰姆逊

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杜克大学,李黎

被推选为中国留学生与访问学者联谊会主席。

其间,他邀请时任中国驻美大使韩叙到校演

讲。韩大使说:“你们要把留学生涯和中国未来

在 21 世纪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中美关系和你

们的学习结合起来,广

接善缘,广交朋友,尤其要多交美国朋友,不要

局限在华人小圈子。”此话对李黎触动很大。

李黎当时正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中美两国朋友商议创办

美中基金会,他说:“我们 50后特别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创立美中基

金会的意义显然比当个学者更大,中美之间不缺我一个教授。我平生最愿

意做的就是创新,做别人未做过的事

情。因为中美关系对 21世纪太重要了。”美中基金会 1988年开始策划,

作为尼克松总统和宋耀如(宋庆龄之父)的母校,杜克大学非常支持。

1992年,美中基金会正式创立。美中基金会创办了每年一届的

美中论坛年会,包括美国企业家高

峰论坛;在上海举办过法律论坛,告诉中国人在国际上做生意如何了解

相应的法律。美中基金会主办了很多文化活动,比如在杜克大学召开

现当代中国文化研讨会,李黎邀请过谢冕、刘再复、李泽厚、顾城、王晓

明等学者,和一些年轻的诗人开讲座。美中教育论坛上,美国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前驻华大使尚

慕杰等都作过演讲。文化交流更是频繁:2000 年,

著名钢琴家鲍慧乔带了 50多个中

国小艺术家和一个管弦乐队赴美,中美两国青少年在林肯中心联合演

出《携手跨进 21世纪》;2008年迎接北京奥运会,邀请美国歌手合拍

MV《凝聚的力量》,在央视多次播放;2009年中美建交 30周年,在林

肯中心举办《红杉树中美友谊之

约》,继朱逢博唱响《红杉树》后,30年后朱佳莉再次唱响《红杉树》……

这些演出,还曾在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学以及华盛顿、亚特兰大、旧

金山、拉斯维加斯和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等城市巡演。

2012年,著名钢琴家郎朗在上海音乐厅与美中基金会艺术总监、著

名女高音歌唱家朱佳莉、美国青年歌手卡罗琳合作,一起演绎了李黎亲自

作曲的著名歌曲《爱,在同一个星球》:星光灿烂,每一点闪烁,都是一

个梦的香甜,都是一份爱的流连;紫气东来,每一抹晨曦,都是一份美好

期待,都发自赤诚的心田……

■ 李黎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歌剧院《诗韵中华》公演中朗诵原创诗歌《水调歌头·跨越太平洋》

李黎与基辛格博士(左)

中国著名诗论家、 北京

大学教授谢冕在《读李黎〈诗

是什么〉有感》这篇文章中写

道:诗歌其实就是梦想。李黎

在提醒我们,在当今讲究“实

际”,关心“实效”,崇尚“实

力”的“务实”时代,不能不在

意精神层面的东西, 不能丢

弃审美的东西; 一个真正的有趣味的人, 有审美判断力

的人,肯定是一个高雅的人。

李黎,少年时就热爱诗

歌,中学时就在报纸发表整

版长诗;大学本科与研究生

期间始终关注诗坛、研究诗

学;在北大任教讲授的也是

诗歌美学。他的诗歌美学理

论体系,得到美国著名文化

理论大师 F?杰姆逊教授的赏识并应邀去美国杜克大

学深造。 此后多年间,李黎

一直以诗歌与审美文化为

舞台,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

与民间外交。他创立的美中

基金会、世界华语诗歌联盟

等机构,多次举办重大跨国

与跨界文化活动;他担任总

创意、总撰稿、总监制的大

型原创诗歌音乐舞蹈史诗《诗韵中华》,已成为载誉海

内外的国家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