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82
政策 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通过节能提高企业收益

Upload: institute-for-industrial-productivity

Post on 25-May-2015

98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8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国际能源署“政策途径”一书详细介绍了如何

实施国际能源署的25条节能政策建议中的部分具

体建议。

本《政策途径》为政策制订者介绍了实施工业

能源管理项目的主要步骤。优化工业用能是提高

工业竞争力和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目标(如:能

源安全、经济复苏和发展、减缓气候变化和环境

保护)之根本。尽管工业领域的节能减耗潜力巨

大,但这些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能源管理项

目已成为应对工业能源管理广泛应用之障碍的一

种工具。本《政策途径》基于各国经验而编写,

为如何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和监测工业能源

管理项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本《政策途径》由国际能源署与工业生产力研

究所联合编写。

www.iea.orgwww.iipnetwork.org

通过节能提高企业收益

Page 2: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国际能源署“政策途径”一书详细介绍了如何

实施国际能源署的25条节能政策建议中的部分具

体建议。

本《政策途径》为政策制订者介绍了实施工业

能源管理项目的主要步骤。优化工业用能是提高

工业竞争力和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目标(如:能

源安全、经济复苏和发展、减缓气候变化和环境

保护)之根本。尽管工业领域的节能减耗潜力巨

大,但这些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能源管理项

目已成为应对工业能源管理广泛应用之障碍的一

种工具。本《政策途径》基于各国经验而编写,

为如何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和监测工业能源

管理项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本《政策途径》由国际能源署与工业生产力研

究所联合编写。

www.iea.orgwww.iipnetwork.org

通过节能提高企业收益

Page 3: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国际能源署(IEA)“政策途径”系列指南

“政策途径”详细介绍了如何实施国际能源署的25条“节能政策

建议”中的部分具体建议。该系列指南建立在直接经验、已公开发

表的研究成果、专家研讨会和最佳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之上,就实

施具体节能政策的主要步骤和重点向各国提供指南。已发布的“政

策途径”内容如下:

� 公私合作推动能效融资:扩大私营领域投资的政策

� 监督、验证和实施:提高设备节能项目的合规性

� 建筑能效认证:通过政策性工具提高能源效率

“政策途径”系列指南的宗旨是,

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制订者和其他

相关利益方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制

定、支持、监督或修改能效政策提供指

导。因为“政策途径”还根据不同国家

的政策环境提出建议,可帮助各国获得

能效提高的最大收益。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通过节能提高企业收益

Page 4: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IEA成员国澳大利亚奥地利

比利时加拿大

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德国希腊

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

日本韩国

卢森堡荷兰

新西兰挪威

波兰葡萄牙

斯洛伐克共和国西班牙

瑞典瑞士土耳其

英国美国

欧盟也参加了国际能源署的工作

www.iea.org

国际能源署(IEA)是一个政府间组织,担任其28个成员国的能源政策顾问,并与成员国一

起协力为其国民提供可靠及经济的清洁能源。国际能源署在1973-74年石油危机期间成立,其

初始作用是负责协调应对石油供应紧急情况的措施。随着能源市场的变迁,国际能源署的使命

也随之改变并扩大。纳入了基于提高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3个E”的均衡能源决策概

念。国际能源署当前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能源市场改革、能源技术合作和与

世界其它地区,特别是主要能源消费和生产国,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佩克(OPEC)国家展开

合作。

国际能源署的约190位员工主要来自于其28个成员国的能源专家和统计人员。他们开展广泛

的能源研究、数据汇编、出版刊物和向公众传播最新的能源政策分析结果及提供良好的实

践建议。

在中国科学技术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部对国际能源署联络办公室负责

建立了能源技术信息网,网址是:www.etiea.cn, 旨在向中国介绍

IEA及先进的能源技术和信息。能源技术信息网是通向国际能

源署能源技术的网络平台.

“Copyright @ 2012 OECD/IEA, 9 rue de la Fédération,

75739 Paris Cedex 15, France And The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220 Pennsylvania Avenue, N.W., 4th Floor, East Tower, Washington, DC 20037-1701, United States

No reproduction, translation or other use of this publication, or any portion thereof, may be made

without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Applications should be sent to: [email protecte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olicy Pathway on Industrial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has been translated from its English text solely by the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The IEA takes no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the translation.”.如未经事先书面许可,不得复制,翻译或以其

他形式使用此出版物及其任何内容。如需申请

使用请发送请求至:[email protected]“工业领域能源管理项目的政策途径”

的中文翻译由工业生产力研究所独立完成。

国际能源署对此出版物翻译的完整性以及

精准性不承担任何责任。

www.iipnetwork.org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的使命是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最佳节能实践,降低能源成本,打造低碳未来。我们分布于全球的工作团队以及

独立的行业专家,可以为工业领域提供技术、政策和融资的综合解决方案。

我们是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伙伴,不仅可以提供行业的最佳实践信息,还可以为节能措施的应用开发特定的方法。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的服务面向全球,近期以中国、印度和美国为主,以确保能够为重点地区的工业领域合作伙伴提供更为有效的节能技术、政策和融资方案。我们的主要工作方式:

■ 分析最佳实践,提供与国际专家交流的途径

■ 开展原创研究和分析并建立数据库

■ 搭建政府政策制定与企业实施之间的桥梁

我们的专长可以帮助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实现目标。

许多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都意识到,提高能效可以降低成本,帮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他们制订了提高能源生产力的目标。工业生产力研究所旨在帮助这些机构了解哪些技术、政策和融资方案能够帮助他

们实现远景目标。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是一家全球性的机构,在中国、印度、欧洲和美国都设有工作团队,专注于提高工业能效。综合技术、政策和融资的

解决方案以及广泛的专家网络,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提高工业竞争力,共同打造低碳未来。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由气候工作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是气候工作网络中专注于工业最佳实践的机构。

Page 5: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

目 录鸣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内容概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什么是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驱动因素和支持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能源管理项目的重要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克服工业能效中的障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能源管理体系的收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鼓励能源管理体系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如何开展能源管理项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规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实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监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评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结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从现有能源管理项目中汲取的主要经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倡导国际对话和知识共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能源管理项目的“政策途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附录1. 案例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能源管理自愿性节能协议:爱尔兰、瑞典和丹麦案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展现了工业行业咨询、合作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 . . . . . . . . . . . . . . . . .58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工业中推广能源管理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附录2. 能耗跟踪工具和节能潜力识别工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术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政策途径 工业领域能源管理项目

www.iipnetwork.org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的使命是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最佳节能实践,降低能源成本,打造低碳未来。我们分布于全球的工作团队以及

独立的行业专家,可以为工业领域提供技术、政策和融资的综合解决方案。

我们是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伙伴,不仅可以提供行业的最佳实践信息,还可以为节能措施的应用开发特定的方法。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的服务面向全球,近期以中国、印度和美国为主,以确保能够为重点地区的工业领域合作伙伴提供更为有效的节能技术、政策和融资方案。我们的主要工作方式:

■ 分析最佳实践,提供与国际专家交流的途径

■ 开展原创研究和分析并建立数据库

■ 搭建政府政策制定与企业实施之间的桥梁

我们的专长可以帮助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实现目标。

许多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都意识到,提高能效可以降低成本,帮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他们制订了提高能源生产力的目标。工业生产力研究所旨在帮助这些机构了解哪些技术、政策和融资方案能够帮助他

们实现远景目标。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是一家全球性的机构,在中国、印度、欧洲和美国都设有工作团队,专注于提高工业能效。综合技术、政策和融资的

解决方案以及广泛的专家网络,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提高工业竞争力,共同打造低碳未来。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由气候工作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是气候工作网络中专注于工业最佳实践的机构。

Page 6: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鸣 谢

本报告由 Julia Reinaud(工业生产力研究

所)、Amélie Goldberg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和

Vida Rozite(国际能源署节能办)联合编写,由

国际能源署节能办的 Lisa Ryan 担任项目管理,

她为“政策途径”系列项目报告的发表提供了战

略性指导。此外,还得到了国际能源署节能办

Jungwook Park 的大力支持。

在此感谢国际能源署可持续能源技术政策理

事 Bo Diczfalusy、工业生产力研究所执行总监

Jigar V. Shah、国际能源署节能与环境部主任

Philippe Benoit 和国际能源署节能办主任 Robert

Tromop 的帮助和指导。

感谢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股东特别

基金会,以及澳大利亚政府资源、能源和旅游

部,特别感谢 Fani Kallianou 女士和 Louise Vickery

女士为本报告提供的大力支持。

本报告编写期间,还举办了研讨会(www.iea.

org/work/workshopdetail.asp?WS_ID=532),进行

了广泛磋商,并进行了大量审核工作。

特别感谢以下人员对本文提供的想法、案例研

究和意见,他们分别是:Martin Adelaar,Thomas

Björkman,Patrick Crittenden,Albert Desi,Thomas

Dreessen,Claus Krog Ekman,Erik Gudbjerg,

Mirjam Harmelink,Hille Hyytiä,Pierre Langlois,

Eva Lembke,Helen Louis,Gianpiero Nacci,

Aimee McKane,Johanna Moberg,Lars J.

Nilsson,John O’Sullivan,Stuart Richardson,

Clemens Rohde,Gabriele Satori,Christian

Stenqvist、Ulla Suomi,Nathalie Trudeau,Henri

Van Rensburg,Ronald Vermeeren,Louise

Vickery,Yukari Yamashita,Soo-hyeon Yun,

Scarlette Yoon。

本文由 Jonas Weisel 编辑,参与编辑工作的

还有国际能源署宣传与信息办的 Marilyn Smith、

Muriel Custodio、Cheryl Haines、Astrid Dumond

和 Rebecca Gaghen。图表和格式设计由 Corinne

Hayworth完成。

本报告中文版的翻译及校对由工业生产力研

究所中国项目办公室陈冬梅、于永淼、何枭、刘

颖完成。

Page 7: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内容提要

工业领域的能耗约占全球能源需求的三分之

一。尽管该领域有巨大的节能减耗潜力,但尚未

得到充分挖掘。尽管实践证明节能措施有助于提

升企业竞争力、提高其生产力,但节能行动及改

进措施尚未被广泛视作一项盈利性战略投资。工

业节能的道路上还存在诸多障碍,受到技术专业

信息获取渠道、资金来源、风险规避能力以及交

易成本等因素的限制。

提高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对企业自身乃

至整个国家经济都非常有利。可帮助企业提高生

产力、优化工艺并带来了新的商机。此外,工业

节能还有助于提高能源安全并减少排放。

能源管理系统化是提高工业能效最有效的方

法之一,可以使企业掌握一套实践做法和程序,

从而实现持续改进并抓住新商机。能源管理体系

是各种程序和实践做法的集合,以确保对工业用

能进行系统化的跟踪、分析和规划。

实践表明,政府能源管理项目以及相关配套

措施和驱动因素等是解决节能障碍、促进工业能

源管理的有效途径。能源管理项目包括各种旨在

鼓励企业采用能源管理体系的政策和倡议活动。

能源管理项目和能效提高、企业盈利是相辅相

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意义重大。

本报告旨在为政策制订者提供能源管理项目

的实施指南。能源管理项目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展

了20多年,在项目实施和调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这些经验可为政策制订者和项目管理者开发

或改进节能措施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和指导。本

文介绍了不同国家采取的不同方法,因为每个成

功有效的项目都离不开所在国家的政策框架、目

标、工业构成及具体国情。

国际能源署和工业生产力研究所提供了有助

于项目开发和实施的政策途径,该途径分4个阶

段,由10个主要步骤组成。

规划:政策制订者首先要明确项目的目标及

其在政策框架中的角色,以此作为项目设计

的起点。项目设计之初就应确定行动计划中

应涵盖的任务及所需的资源。

实施:项目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能够提供适

当的机构援助和支持(包括培训)。若要获得

各界的积极参与,需要进行项目推广,并对

成果进行宣传和及认可。

监测:首先确定监测内容和方式,包括确定

指标和数据收集方法。此外,还要进行合规

性和成果评估,并向利益相关方宣传节能成

果和效果。

评估:包括确定评估的内容和方式,并利用

评估结果开发、修改和调整项目。

Page 8: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在设计能源管理项目之初就投入充分的时间

和资源进行规划,可避免日后出现问题。缜密的

前期规划可确保在一开始即涵盖所有重要元素,

避免延迟、重复工作或含糊不清等问题的出现。

透明的规划(包括从一开始就保持与利益相关方

咨询)可确保项目的关键要素得到全面考虑,有

助于提高目标群体参与解决和预测日后实施中出

现的问题。

将能源管理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作为政府与

企业节能协议的一个内容,可使能源管理项目发

挥最有效的作用。在规划阶段就应澄清项目的目

标,包括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要的设

计步骤包括确定项目实施所需的支持鼓励体系,

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手段,并制定项

目成果评估计划。可以通过项目试点确保项目

设计和配套措施的合理有效。为确保项目实施效

果,需要定期对项目设计进行评估。前期积累的

经验有助于扩大项目范围,并涵盖新的领域或其

他类型的企业。

能源管理项目能否成功,离不开配套资源和

支持机制,包括援助、能力建设和培训,以及实

施阶段的工具和指南。在起步阶段,驱动因素(

包括激励政策)在推动工业能源管理方面起着重

要作用。特别是中小企业可能需要额外的资助和

资源。随着能源管理项目运作的成熟,项目管理

方可以探索一些方案来逐步退出或将项目移交私

企负责。根据项目的设计情况,实施阶段可能还

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对能源管理体系

进行有效验证和认证。

为推动项目普及并扩大项目影响力,政府需

要大力推广能源管理项目。推广工作可采取多种

方式进行,例如:信息宣传活动、联谊研讨会、

分享成果案例、表彰先进企业等。

完善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可对项目的开发和

改进提供重要依据。通过监测,可以进行合规性

评估,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差距。监测和评估

都需要确定一套合适的定性和量化的指标,并进

行系统的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和评估政府衡量项

目的合规性和评价节能目标实现程度提供了一个

量化手段。通过项目评估可以确定项目是否达到

预定目标,并识别出改进机会。评估时需要关注

评估的时间安排以及就评估方式和成果报告时间

所开展的沟通工作,并需要制定预算和选择适当

的组织开展评估等。

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确定能源管理项目

的净成果和净效益。这一工作需要确定哪些成果

由项目直接产生,哪些成果受益于其他政策, 市

场的发展或其他因素等。此外,为评估能源管理

项目的整体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量化节能减排

以外的效益。尽管这方面已经有一些进展,但更

持续深入的研究对加快能源管理体系的推广会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举例介绍了一些国家的经验以及两个

案例研究,来强调上述工作的重要性。澳大利亚

的案例研究明确表明,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以

Page 9: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完成

规划

明确能源管理项目在政策框架中的角色 项目的设计 制订行动计划、确保资源到位

实施提供机构支持 推广项目、认可成果

监测

确定衡量的内容及方式 评估合规性 通报结果、宣传成果

评估确定评估内容及方法 调整改进项目

来源:作者

表 实施能源管理项目“政策途径”行动清单

及与行业保持持续对话非常重要。爱尔兰、瑞典

和丹麦的经验表明,出台配套措施以及提供激励

政策对推动节能潜力的发掘具有重大意义。欧洲

复兴开发银行的案例研究说明金融机构也可以有

效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在工业中的应用,同时也展

示了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和融资渠道一体化的方

法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能源管理项目,有助于政

府实现节能和减缓气候变化、制定政策的目标,

同时推动工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新的增长点。

能源管理项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政策

需要和行业变化而调整,从而确保持续的效力和

关联性。

政策制订者在设计工业能源管理项目时,

可以参考“政策途径”提出的4个阶段和10个步

骤,如下表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ES1

Page 10: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8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引 言

工业能耗约占全球能耗总量的三分之一,

且这一比重正在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尽管工

业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在近

几十年有所下降,但随着全球工业生产活动的增

加,整个形势并未得到好转(IEA,2010a)。

工业领域的节能潜力巨大,年节能潜力可达31艾焦耳(EJ),相当于工业能源需求量的26%

(IEA,2009a;UNIDO,2011)。

工业领域节能行动仍然是实现国家温室气

体减排、提高能源安全和生产力水平的低成本途

径1。与其他领域相比,工业节能的另一个优势

在于,涉及到的参与者数量相对较少。通过几千

家企业(而不是全球数百万或数十亿企业)的节

能实践,就可发掘出很大的节能潜力(Price and McKane,2009)。

但真正将工业领域的节能潜力发挥出来还面

临着诸多障碍。工业企业如果能够有效实施能源

管理,就可以有效克服这些障碍2。能源管理涉及

到对用能情况的系统跟踪、分析和规划,通过组

织变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并

持续不断的提高能源绩效。

政府就能源管理项目出台的支持措施(包括

立法、激励政策和指南)可以帮助克服、减少或

消除这些障碍。能源管理项目还有助于各国在能

源效率、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减缓等领域实现更

为广泛的政策目标,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政策。

政府能源管理项目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能源成本、

提高生产力,并获得其他协同效益。

“政策途径”为政策制订者和相关利益方

实施高效的能源管理项目提供了指导。本报告介

绍了全球各地的成功案例并分析了他们的实践做

法,包括已奏效和未奏效的做法、遇到的障碍以

及推动因素。

“ 政 策 途 径 ” 专 门 针 对 国 际 能 源 署 2 5 条

建 议 之 一 ( 即 第 2 1 条 建 议 : 工 业 能 源 管 理 )

(IEA:2011年)而开发。

1 尽管我们认为工业领域比其他行业更看重节能的成本收益,但通过能源管理项目仍可以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并以成本有效的方

式提升能效。比如,在爱尔兰的“大型工业能源网络”项目中,纳税人每投入一欧元,就可以在生产企业中获得平均12欧元的节能

效益。

2 本报告中的“能源管理”一词适用于工业企业。 能源管理也适用于其它领域,如建筑和运输。

建 议 政 府 要 求 大 型 高 耗 能 工 业 按

照 ISO 50001或同等能源管理标准建立能源

管理体系,鼓励其他工业用能单位参照能源

管理标准逐步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他们

开展成本有效的节能行动,并定期报告取得

的节能成果。

能源管理措施包括:

� 通过对标、测量和记录能源消耗量,确

定和评估节能潜力。

� 实施节能行动,发掘认定的节能潜力。

� 公开报告识别出的节能机会及采取的行动

Page 11: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9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本报告简要介绍了在国家政策框架内成功实

施能源管理项目的阶段、步骤和行动(即:政策

途径)。除“政策途径”外,本报告还介绍了政

府成功鼓励企业采取能源管理措施的经验,以及

如何建立能源管理项目与其他工业节能政策、措

施、指导方针和工具的联系。

本报告包括三个内容:

� 简要介绍能源管理体系对企业的意义,以及

鼓励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和推广的政府项目

类型。

� 解释政府项目对鼓励企业采用能源管理措施

的重要性。

� 成功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价能源管理项目

的关键步骤。

Page 12: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0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什么是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政策途径”中能源管理的

主要定义

能源管理项目:由政府牵头开展的、

旨在推广高效能源管理体系的倡议活动。

能源管理项目要素:为了鼓励企业采

用高效能源管理体系,由政府牵头开展的

各种倡议活动、激励和扶持机制,共同构

成了能源管理项目组成部分 。

能源管理体系:指各个组织用以实现

运营控制和持续节能所需的体系和流程。

能源管理组成部分:指构成能源管理

体系的各种能源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活

动。某些政府部门选择鼓励或强制性要求

开发部分能源管理要素,而不是整个能源

管理体系,对每一要素的具体要求亦各不

相同。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或能源管理体系规

定可以用来定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由国际或国家标准化机构开发,要适用于

各行各业。规定通常由政府部门制订,作

为某一具体政策的构成部分。对于采取能

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国家,与标准相对应的

是通过第三方机构对能源管理体系的正确

实施进行认证。而对于采取政府规定的国

家,往往会通过外部团队或政府机构对参

与企业的合规性进行核查。

能源管理项目是指各种旨在鼓励企业采取能

源管理的政策和行动。能源管理包括对用能情况

进行系统的跟踪、分析和规划。能源管理体系包

括能源管理活动、实践做法和流程。本报告中的

能源管理体系不仅包括 ISO 50001 和 EN 16001 等

标准,还包括其它根据特定规范确定的系统化能

源管理的框架。了解其他术语亦有助于对本报告

的理解(工具箱 1)。

本报告主要介绍政府为推广和支持能源管理

体系而实施的政府能源管理项目,同时也涵盖了

一些只推行了部分能源管理实践(即能源管理活

动)的政府项目。

倡导合理用能的政府和组织,已意识到能源

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正在开发和实施各种计划,

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在工业中的应用。目前许多国

家都已经设立了政府项目,以鼓励、加快或强制

性要求工业企业开展能源评估、建立管理体系或

开展能源管理活动。经验表明,能源管理体系的

市场推广程度与政府牵头开展的项目有直接关

系,因为这些项目可以刺激和鼓励企业采用能源

管理体系(Goldberg等,2011)。一些政府正在

将 ISO 50001 标准引入能源管理项目。

工具箱1

Page 13: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1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在工业领域推广能源管理

的三种方式

下面简要介绍澳大利亚、丹麦和荷兰的

能源管理项目,这三个国家采取的方式各

不相同 。

澳大利亚政府能效机遇(EEO)项

目,是针对大型高耗能企业开展的强制性

项目。要求企业根据详细的“评估框架”

(类似于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能源评估,

每年公开报告已识别的和已实施的能效机

会。政府部门在技术专家的支持下,核实

企业对评估框架的符合程度以及公开报告

的准确性。企业不一定必须采用认证审计

员,但必须证明自身采用了具有相应专业

知识和经验的人员。这些人员可在公司内

部或外部挑选。能效机遇项目不强制企业

采取节能措施,亦不要求企业预先设定能

效目标。

丹麦工业能源效率协议(DAIEE)是自

愿协议。参与企业必须按照欧洲标准EN

16001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由外部认可的

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如果企业参加并且遵

守自愿协议,可享受碳税减免待遇。

荷兰长期协议(LTA)是自愿协议。

参与企业必须实现商定的能效目标,按照

协议下指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规定建立能源

管理体系。这些能源管理体系规定并非标

准,不要求企业进行认证。企业还必须实

施更广泛和更具战略性的能效计划。如果

企业选择并遵守长期协议,则可享受部分

减免能源/碳排放税的待遇,自动视为符合

《环境管理法》下的节能要求。

能源管理项目明确了能源管理的实施,可以

通过标准化的方法,如 ISO 50001 能源管理体系

标准和欧洲 EN 16001 标准,也可以通过非标准

化的规定, 如荷兰“长期协议”下的能源管理参

考文件和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下的节能潜

力评估等(Reinaud和Goldberg,2011b)。一

些国家正在用 ISO 50001 代替目前使用的能源管

理标准,如欧洲 EN 16001 标准。

能源管理项目通常包含在目标导向政策、自

愿计划或商定协议中,以降低能源需求或温室气

体排放。一般会通过推广支持及金融和监管激

励措施,来加强能源管理体系的应用(McKane

等,2008年)。政府对能源管理体系的支持包括

财政激励(如减税)、奖励计划、提供信息渠道

(最佳实践做法、交流与合作计划、联谊、实施

指南等)以及技术工具(支持能源审计和能源技

术方案的开发、对标工具等)(Mey,2011)。

能源管理项目与政治和财政体制的融合程

度,也因国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 见工具箱2 ) 。

工具箱2

Page 14: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2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能源管理项目具备的一些特点对能源管理的

有效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可以与更为广泛

的政策(如节能协议)挂钩,从而有助于确定和

推动节能工作的开展。换而言之,能源管理项目

可以帮助节能协议目标的实现。标准及相关认证

或合规性验证可以让政府相信,企业正在按照统

一的形式、衡量标准和流程开展节能工作。

驱动因素(包括激励政策和法规)可以进一

步鼓励能源管理体系的应用(将在下一章节详

述)。能源审查和对标工具可帮助企业识别能效

机会,明确能源管理体系的能源目标和关键绩效

指标。

培训、联谊活动、案例研究和指南确保了能

源管理师、能源审计员、企业人员、认证机构和

政策制订者能够从最佳实践方法中获得经验。能

源管理体系奖励计划和外部认证,均可帮助企业

向客户、同行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展示节能成效,

可作为启动能源管理体系工作的一个重要推动

力。

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制订更加长远的能

源战略,有助于赋予运营人员更大的责任,从而

为能效提升提供更多支持。

尽管能源管理体系是整个能源管理项目的核

心,但仍需要大量配套措施,并与其他政策挂

钩,以促进能源管理项目的推广(图1)。这些

要素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政府牵头的能源管理

项目。

Driversincludingincentives

Support

Energymanagement

systems

Target-setting policyPolicy exemptionsTax rebatesPublic reportingExternal recognition

NetworkingWorkshopsDirect technical assistanceTools, training

Standard or specificationEnMS incl. energy review guidelinesCertification or verification

Link topolicy

package驱动因素和

激励措施

能源管

理体系

支持措施

与其他政

策挂钩

� 目标导向政策

� 特惠政策

� 退税

� 公开报告

� 外部认可

� 交流

� 研讨

� 直接提供技术支持

� 工具、培训

� 标准或规范

� 能源管理体系、能源评审指南

� 认证或验证

资料来源:Reinaud, Glodberg and Rozite,2012

大多数由政府牵头的项目都鼓励或要求企业

全面采用能源管理体系,并报告、验证或认证其

合规性。但有些政府项目可能只关注能源管理活

动,如指定能源管理负责人,开展能源评估或能

源评审、能源审计(详见附录2),设定能效目

标,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或能效监测标杆,以及公

开报告等。

单个能源管理要素不能产生持续的能源管理

和能效提升效果,但各种行动、流程和系统共同

作用,即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就可以持续提高能

源绩效。

图 1 能源管理项目要素

能源管理项目

Page 15: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3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能源管理体系

提高工业能效的第一步是掌握能源管理体

系,了解体系如何用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帮助企

业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全 面 的 能 源 管 理 活 动 包 括 测 量 和 监 测

能 源 消 耗 量 , 分 析 用 能 趋 势 , 判 定 和 实 施

节 能 措 施 , 并 采 用 适 当 的 方 式 核 查 节 能 量

(ACEEE,2011)。通过实行能源管理,可

以帮助能源管理师和工作人员识别提高能效的

方案,实施节能改造项目,监测用能情况和结

果,并从技术行动中汲取经验。能源管理通常

应融于企业的管理系统,以得到企业和工厂各

级人员、从操作员到CEO的全力支持。普遍认

为,只有采用系统的能源审查和能源管理,才

能够充分挖掘工业节能的潜力(Mey,2011)。

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有(DOE,2011b):

� 能源方针:企业高级管理层对能源管理做

出的正式承诺。

� 跨部门管理团队:由一名代表负责团队管

理,向管理层直接汇报工作并负责监督能

源管理体系的执行。

� 能源评审: 基于生产和服务水平,分析和评

估现有用能情况和规划用能量,然后判定

节能潜力。但是,在一些能源管理体系标

准中(包括 ISO 50001),并未就如何开

展能源评审提供任何指南3。政府项目可提

供更多的指导方针(见附录2)。

� 企业的能耗基准。

� 企业特定的能源绩效指标(EnPI),用以

跟踪、衡量节能进程。

� 企业内相关职能部门、级别、流程或设施

的节能目标和指标。

� 用以实现节能目标和指标的行动计划。

� 大规模用能的运营控制与流程。

� 监测、管理和记录持续节能成效。

� 根据监测结果,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进程进

行内部审计。

� 由第三方审计员修改,从而获得认证或验

证,并获得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认可。

3 近期ISO成员组织通过了一项关于制订 ISO 50001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实施指南的提案。这些指南详细界定了能源

管理体系的建立、执行、维护和改进,以及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调,适用于所有组织(无论其规模、类型、地点或成熟

度如何),但不视为是对 ISO 50001 要求的解释(ISO,2011)

工具箱3

Page 16: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4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 搭建框架或制订以目标为导向的政

策,如自愿节能协议或政府与企业

达成的商定协议。

� 参加能源管理项目的企业可不受某些

政策的制约,如能源税或碳税。

� 节能设备退税政策或其它惠税激励政

策(可不与能源管理项目挂钩)。

� 能源审计补贴。

� 奖励计划、其他形式的认可。

� 能源管理体系的强制实施。

� 向社会公开企业的能源绩效,以鼓励

倡导先进的节能举措。

� 能源评审、对标和技术工具

� 直接项目支持和/或技术支持。

� 案例研究介绍同行经验。

� 指导性材料

� 研讨会、网络或其他交流论坛介绍最

佳实践。

驱动因素(包括激励政策和支持机制)是能

源管理项目的关键组成,它可以调动企业实施能

源管理体系的积极性,并就实施方式提供明确指

导。驱动因素包括法规和强制性要求以及激励政

策(如补贴或退税)。支持机制包括信息、指南

和培训。通常,各国在实施过程中都会综合使用

驱动因素、激励政策和支持机制(表1)。

驱动因素和支持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1 能源管理项目的驱动因素和支持机制

驱动因素 支持机制

Page 17: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5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能源管理项目能激励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可以将能源管

理项目作为框架,通过有效采用能源管理体系及

其配套的支持性活动,鼓励工业实现节能。能源

管理项目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克服实施能源

管理体系的障碍,为企业具体实施提供指南和支

持。

工业领域的节能措施和行动是一个最成本有

效的节能减排手段,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能源管

理项目是实现节能、能源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等

政策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在以下主要领域中,

能源管理项目可与政策目标相结合,推动这些政

策目标的实现:

� 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提高工业

竞争力和生产力的角度来讲,就是削减成

本、减少能源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控制

管理风险、推动创新和技术的开发及应

用。

� 能源安全和需求侧管理目标。

� 通过节能协议和排放交易机制,实现节能

目标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 环境目标,如:减少温室气体和当地污染

物的排放。

欧洲国家的经验表明,能源管理项目所取得

的节能效果远高于分散的能源管理活动,能推动

企业实现目标导向政策和其它政策中所设定的目

标,并减轻政府对企业合规性检查的工作负担

(Goldberg 等,2011)。

本章首先论述能源管理项目如何帮助企业克

服采取节能行动的障碍,之后介绍能源管理体系

带来的好处。

能源管理项目的重要性

尽管提高能效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

企业生产效率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节能行动和改

进措施尚未被广泛视为是一项具有预期盈利效益

的战略性投资(McKane 等,2009)。节能潜力

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和设备上,从而导致人们未将

节能作为最高优先级工作给予重视(McKinsey

& Company,2009年)。

此外,在融资、日常行为、技术和组织结构

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阻碍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和

节能行动(Reinaud和Goldberg,2011b)。这

里的障碍是指实施可行性节能措施遇到的资金和

技术上的阻碍(IPCC,2001年)(见工具箱4)。

克服工业能效中的障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18: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6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主要“融资障碍”包括:

� 能效项目投资不符合企业内部财务准则4。

� 公司缺少融资渠道。

� 与核心业务项目相比,人们缺少对节能项

目的认知、难以预测未来的能源价格,因

此投资风险过高。

� 企业倾向于将资金和资源用于发展和扩张

公司的业务。当他们希望降低成本时,则

不希望投入太多的资金。在生产力或业绩没

有显著增长的情况下,企业通常只投资于

回报期在一年半到两年、甚至更短周期的

项目(Vickery,2011)5。对于希望在短期

内缩减成本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利益相关

企业来讲更是如此。

� 节能被视为是一项经营性支出,对此预算

有限。

“市场、信息、行为和组织结构方面的主

要障碍”包括:

� 一些国家对工业能源价格和税收实行补贴,

因此企业不需要承担全部能耗成本,从而

在节能减排方面显得动力不足。

� 需要投入成本和精力去考虑成本、效益和

节能方案,这些投入成本可能阻止企业在

运营层面形成调整决策和投资决策。

� 企业掌握的关于新型和现有节能技术的知

识有限,信息获取渠道有限。

� 相对于核心业务项目而言,企业因不熟悉

节能减排技术和实践做法,可能会认为实

施节能项目存在技术和运营方面的风险。

� 大多数企业对能效改进动力不足,而更关

注核心业务(如扩大生产或改进生产)。

� 组织内专业性和功能性界线,也限制了识

别和支持节能活动所需的协作(Paton,

2001年)。比如电费支缴人员与用能设备

采购人员的职责不同,设备采购员又与设

备维护员不同。

“外部障碍”包括:

� 技术发展、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的不确定

性(从而导致采用新技术的最佳时间不确

定)。

� 外部审计人员和其他节能服务供应商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有限,阻碍企业实现最高能

效水平。

资料来源:摘自Reinaud 和 Goldberg,2011a,基

于对现有文献资料的调研而编写(Rohdina 等,2007

年;Groot 等,2001年;2008年;Beer 等,2000年;

Anderson and Newell,2004年;Harmelink 等,2010

年;Tanaka,2009年(未发布);Eichhammer,2004

年;Jaffe and Stavins,1994年;Paton,2001

年;McKinsey & Company,2009年)。

企业通常遇到的节能障碍

4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出(2010a),在一些领域,新建设施或设备及高效设施和设备高额的投资成本是提高工业能源利

用效率面临的一大困境。在经济发展不稳定、贷款利率高的国家尤其如此。

5 调研结果基于过去10年与企业交流互动,正式发布于气候变化与节能部的“首相节能工作小组”(2010年)报告。

工具箱4

Page 19: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7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6 在工业领域的背景下,能源强度通常为单位产量的能源消耗率或单位附加值的能源消耗率。随着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同等的能源输

入可传递更高的服务或以较少的能源输入即可传递同等水平的服务。

7 陶氏化学在1994年到2005年之间实现了22%的节能(相当于40亿美元),2005年到2015年力争再实现25%的节能。联合技术公司从

2001年到2006年每创收一美元即减少了46%的温室气体排放。丰田北美能源管理部自2002年开始已经实现了单位23%的节能;自1999年

起,整个公司通过开展节能活动,节约了920万美元的能源开支(Scheihing,2009年)。

能源管理项目是鼓励采用能源管理体系、克

服各种障碍的一个途径(见工具箱4)。比如,可

以通过基准能耗和排放量测量、能源审计以及机

会识别指导性活动等,帮助企业克服信息缺乏和

技术缺乏的障碍。

从公司高管和不同职能部门中选派代表参

与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和实施,可以通过建立

透 明 的 能 源 管 理 制 度 , 加 强 部 门 沟 通 , 从 而

克 服 企 业 在 组 织 结 构 、 行 为 和 制 度 方 面 的 障

碍。Johansson 等人(2011年)指出,与能源管

理体系有关的“软环境”或“管理”是机构改革

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声誉、公众认

可、认证和领导力方面。向董事会报告评估结果

可使高管改变以往不赞成以低成本方式实施节能

项目的态度,同样,让管理层制订企业的能源方

针和目标,也可以带动员工更积极地查找用能问

题并提出节能建议。

提高公司收集和分析能源数据的能力可扭转

以往的错误认识,即与其他核心业务相比,节能

效益相对来说不重要(评估和审计工作不到位,

更加重了这种错误观点)。

对产品和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核算,

可鼓励购买更多的节能技术,有助于克服在信息

和融资方面存在的障碍,并能划分出投资的优先

级别。

提升竞争力和生产力能源管理体系可为工业企业带来很多收益。

引入能源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系统地分析、管理

和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能源成本并提升生产

力和竞争力。能源管理已形成一个动态过程,通

过这一过程,可以产生新的想法和认识,反过来

又会产生更多的节能效益(Kannan 和 Boie,2003

年)。

能源管理体系与能源价格上涨和频繁波动的

关联越来越紧密。根据Prindle(2010年)开展的

调查,在用能最为密集的企业中,自2000年起能

源成本已经翻了三倍以上。采取能源管理实践做

法的行业可节约10-30%的能耗(McKane,2011

年),包括美国陶氏化学公司、联合技术公司和

丰田在内的企业都利用能源管理体系实现了可观

的节能成效6(Scheihing, 2009)7 。

标准化能源管理体系或特定能源管理体系的

应用可以推进对节能潜力的识别和运营控制的改

进,而这种效果是自主设计系统无法达到的。

能源管理体系的优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20: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8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实现并遵守政策法律法规要求对于企业而言,正确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采用系统持续的运营方法,可使企业较为容易地

达到法律法规要求。正确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还可

以帮助企业实现设定的目标或节能协议的要求,

确保节能计划、项目和目标是按照实际情况制定

的、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推进融资进程按照标准化方法记录和量化能耗和节能情

况,可使放贷方更好地评估节能项目的风险和投

资回报,从而有可能加快私营领域向已认定的节

能潜力投资。比如,EBRD节能管理体系项目于

2009年启动,覆盖多个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为

实施一体化的能源管理体系提供支持,解决信息

不畅和渠道有限的问题。

优化供应链如果买方(批发商或零售商)帮助供应商

削减能源成本,就可以推动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降

低,从而使零售商和供应商都从中获益(见工具

箱5)。“供应链”一词是指从提供产品、材料或

服务的企业到从事中间产品或成品装配的企业开

展的上游活动(Prindle,2010年)。例如,在荷

兰,基于长期协议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合作,在企

业外部实施节能项目。

能源管理体系的协同效益有效采用能源管理体系的公司普遍反映,

还有很多其它效益(亦称协同效益或非能源效

益)有待发掘(工具箱6)。这些效益体现在:生

产力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改进、非能源运营成本

的降低、设备使用寿命延长、维护成本下降、废

物产生量减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工作场所条

件改善和污染物减少(Hall和Roth,2003年;Pye

和McKane,2000年)。此外,协同效益还缩短

了新投资的回报期。

事实上,协同效益通常高于节能本身的价

值,因此将节能作为一系列更为广泛的、影响企

业生产力和盈利能力的因素中的一部分,应当更

工具箱5

降低供应商的能源成本

一 些 公 司 通 过 将 能 源 管 理 活 动

纳 入 供 应 商 管 理 已 经 降 低 了 能 源 成 本

(Prindle,2010年)。这些活动还可以使

供应商赢得来自其他零售商的合同。宜家

集团便是如此:

“节能是宜家的重点工作领域。通过

提高能效,我们可以帮助(供应商)减少

碳足迹和生产成本。再者,能效改进通常

会带来工艺控制的完善和一系列非能源效

益,如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最终为客

户提供价格更为低廉的产品。”

- 宜家集团,Maja Dahlgren

Page 21: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19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恰当一些(Pye和McKane,2000年)。2003年

对威斯康星州商业和工业节能项目开展的一项研

究结果表明,协同效益约为技术应用产生的节能

效益的2.5倍(Hall和Roth,2003年;Willoughby

等,2011年)。对美铝公司开展的另一项研究表

明,企业三风机、可变进气阀门控制系统的采购

支付了5000美元的顾问费,而回报是在实现节能

的同时提高了产量,每年可为企业增加37.5万美

元的收入(Pye和McKane,2000年)8 。

高效的能源管理不仅可以实现节能,还可以

为整个公司开启创新之门。鼓励企业全员参与,

发挥员工的创造力,企业可以在实现节能目标的

同时带动其它创新(Prindle,2010年)。

因此,宣传能源管理体系的协同效益可以起

到强调能源管理体系带来的多重效益的功能,从

而鼓励实施该体系。在爱尔兰,企业通过实施能

源管理体系可获得巨大收益,因此能源管理体系

被视为一项业务改进工具而向企业推广。

能源管理项目的广泛效益能源管理项目通过对能源经理进行培训、开

发节能服务市场来建立和支持节能市场,同时也

可对节能技术的提升提供长期支持(ISO,2011

年)。

政府和政策制订者们视企业的衍生效益为能

源管理项目的一项重要的、额外的推动力,这些

衍生效益通常都是国家优先工作领域,特别是在

新兴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外,减少能源消耗亦可缓解当地的空气污染、减

少用水量和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弃物管理和保

护作业人员的健康安全。通过注重环境和社会

效益,能源管理项目还有助于促进国家重点关注

领域的工作,如:降低能源依赖性、减少价格波

动、增强国际合作(如:在Rio 21的框架下)和

技术转让(IIP,2011年)。

工具箱6

6 根据作者的假设,节电3 346 320 kWh可增加生产500 000磅的铝,铝的售价为每磅0.75美元。

量化玻璃企业碳减排行动的 协同效益

全球家具家饰零售企业宜家集团与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开展了一

项合作,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

消耗、提升宜家供应商的竞争力。宜家的

一家供应商—中国运城宏伟玻璃器皿有限

公司参与了此次活动。该公司对熔炉进行

了改造,将燃料由煤换成了天然气。结

果,2009-2010年期间减少了35%的温室

气体排放,除此之外,该公司获得了可观

的非能源效益,减少了17%的产品成本(

因温度稳定,提高了产品的输出率和合格

率)。此外,该公司还改进了产品质量,

改善了工人的健康安全环境,并对公司的

另外两个工厂进行了同样的改造。

资料来源:Willoughby 等, 2011

Page 22: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20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鼓励能源管理体系的应用

尽管能源管理体系可以带来显著的效益,但

仍然需要设计恰当的能源管理项目来鼓励企业正

确、广泛地采用能源管理体系。

标准和规定即使企业自身可能会积极开展某些能源管理

活动,但政府项目可以通过标准和规定来推动和

支持企业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能源

管理项目为政府和企业理解能源管理体系提供了

一个共识,包括内容、范围、流程和方法以及统

一的报告格式(Goldberg等,2011年)。此外,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和规定创建了一个透明的制

度,以验证能效提升和管理改善,还可以衍生出

一系列工具来确保实施和达标。

将标准化的能源管理体系作为能源管理项目

的一个构成来实施,产生的节能成果通常都超过

了节能协议的预期值,或企业自行设计体系所取

得的节能成效。这些企业通常在前5年可以取得

10-20%的节能成果(NRC,2011年;Goldberg

等,2011年)。

鼓励、激励政策和支持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或规定本身并不足以推

动高效能源管理体系的广泛应用,而认证通常也

会产生高额成本。比如,对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采

取认证会产生高昂的费用,中小企业会不堪重负

(Hrustic等,2011年)9。为鼓励采用能源管理体

系,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支持机制就位。

在丹麦、瑞典和爱尔兰,企业和政府通过

签订自愿性节能协议,推动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的实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辅以激励政策和支持

机制。能源管理体系在上述三个国家的推广程度

相对较高,截止2009年,标准采用率分别达到了

60%、50%和25%(见 McKane 等,2009年)。相比

较而言,美国2000年推出了ANSI/MSE 2000:2008

标准,丹麦、瑞典和爱尔兰分别在2001年、2003

年和2005年出台相关标准。尽管美国标准出台时

间最长,但采用率尚不足5% 。美国标准采用率

低于其他国家主要是因为美国缺少配套支持政策

(Goldberg 等,2011年)。现在,随着美国“卓

越能效项目”的发起,这一问题已迎刃而解。

通过推广能源管理项目案例研究和优秀企

业管理最佳实践案例,还可以调动企业参与积极

性。节能企业案例的展示可降低管理层的认知风

险,反过来可降低公司对节能投资最低预期收益

率(或回报期)的要求(Pye 和 McKane,2000

年)。此外,采用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通过公开

报告、联谊活动和分发成果案例等共享经验,还

可降低企业的学习成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在瑞典,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费用约在8000欧元左右。

Page 23: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21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下图显示的是开展高效能源管理项目要经历的四个阶段: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四个阶段由十

个重要步骤和相关行动构成,这些步骤和行动是对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并在本报告所附的案例研究

中得到进一步的映证。

规划阶段:帮助各国政府在征询主要利益相关方意见的过程中,设立合适的议题,审慎开展项目设

计和实施规划。

实施阶段:列出确保项目成功的主要实施步骤。

监测阶段:帮助确定衡量组织变革、能效提升和其他成果的指标和方法。

评估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汲取经验、评估有效性和做出改进。

在四个阶段中,开展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方意见征询和项目活动,对于明确政策干预、

设计合规性和核查要求、征求提案意见和分享特定经验至关重要。

如何开展能源管理项目?

评估合规性

确定衡量的内容及方式

通报结果、宣传成果

确定评估内容及方法

调整改进项目

明确能源管理

项目在政策框

架中的角色

项目的设计

制订行动计划、

确保资源到位

提供体制支持

推广项目、

认可成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评估

监测

能源管理项目的

“政策途径”

Page 24: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22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规 划

在进行能源管理项目规划之前,政府需要对

工业用能和能源管理实践的现状进行评估,并对

节能、减缓气候变化和工业发展等国家整体目标

实现情况进行调研。该步骤用以确定国家对工业

节能政策措施的需求程度。

缜密的前期规划可确保能源管理项目从开始

阶段就能涵盖所有重要内容,避免延迟、重复工

作或含糊不清。透明的规划过程,包括让利益相关

方从开始阶段就得以参与,可以确保项目的方方

面面都得到充分考虑,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接

受程度,减少日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

需要对能源管理项目设立明确的目标,包括

与其它政策的相互联系。明确了项目目标后,下

一步需要进行项目设计,包括确定项目的构成。

项目可以包括许多活动,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可

以有所不同,有的可以考虑同步进行。甚至,对

于能源管理项目取得成功不起决定作用的活动,

可以有选择的开展。

1 明确能源管理项目在政策框架中

的角色是否与综合宏观政策目标相一致,是否贡献

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决定了能源管理项目的有效

性和成功与否。因此能源管理项目要符合行业需

求,并有助于现有政策的执行。

分析政策框架和行业背景 第一步是明确能源管理项目的目标及其在

国家政策框架和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工业发

展背景是设计高效能源管理项目的前提之一。政

策制定者需要确定能源管理项目如何对国家节

能、环保、气候变化减缓和工业发展目标和指标

产生影响;必须对现有政策及其对工业的影响进

行全面评估,并分析其他影响因素(如:工业构

成和工业市场的发展趋势);然后,基于评估结

果,确定这些政策对能源管理工作的促进或阻碍

作用,并识别驱动因素、障碍、差距和可能的协

同效应。评估还必须考虑与其他节能途径(如:

排放交易机制)可能存在的交叉,以避免重复工

作。评估可能需要多个行业主管和其他利益相关

方选派代表参与其中,提供意见。下文描述的利

益相关方咨询过程可用于此评估。

与利益相关方协商

利益相关方咨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贯

穿于政策途径的四个阶段。从项目开始阶段就咨

询工业企业和能源专家的意见,可以帮助开展能

源管理项目的设计,了解工业领域具体情况和具

体需求,并识别影响企业进行有效能源管理的障

碍。早期咨询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突出存在的问

题,以帮助项目设立明确的目标,帮助政策制订

者对参与企业提出具体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并

确定如何以企业的语言向企业宣传这些要求。

此外,在咨询过程中,还应调研工业领域在

执行现有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如节能目标政

策;或者设计可与现有业务体系和运营模式更好

结合的能源管理项目内容。

用行业语言向利益相关方阐释政府正在努

力实现的目标,并就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征询他们

的意见,以此获得重要信息并建立起彼此间的信

任。强调企业的工作重点,阐明能源管理对实现

企业目标的推动作用,将有助于调动企业参与的

积极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25: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23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规划后期可更多征询自愿参加能源管理项目

试点的企业意见。试点阶段可及早发现重大风险

或挑战,也可以作为一个宣传工具,激励其他企

业看到同行获益后也能够加入项目(见工具箱7)。

项目的设计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明确项目目标,确定项

目范围,决定项目是自愿参与型还是强制实施

型,建立与其他政策措施的联系,明确项目构成

及要采取的措施。

明确目标

能源管理项目通常可有多个目标,如实现节

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生产力水平。广义

上来讲,也可为提高能源安全或减少能源设施需

求提供支持。

在此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 能源管理项目是否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减少排

放以及减少能源需求或高峰需求?

� 能源管理项目的目标是否有助于帮助企业实现

其他政策设定的减排目标?

� 如何与其他政策措施协调一致以实现共同目

标?

� 如何根据企业面临的具体障碍量身定制目标?

如何设计能源管理项目克服这些障碍?

� 如果存在多个目标,政府是否应强调或者重申

那些只对目标群体感兴趣的目标?

� 能源管理项目的推广范围(试点还是大范围推

广)?

� 如何宣传这些目标,尽可能扩大能源管理项目

的积极影响?

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的咨

询工作

咨询和不断学习是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

目开发和实施的重要原则。

在项目评估和报告过程中,资源、能源

和旅游部在为期18个月的时间内在5个州首

府城市举行了三场咨询会议,共有约400-

600名来自企业、服务业、州政府和行业协

会的代表出席。在第一场研讨会上,参会

代表听取了能效最佳实践项目的教训和企

业的经验。能效最佳实践项目是澳大利亚

之前开展的自愿性项目。向参会代表征询

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应包含哪些内容,具备

哪些特点,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节能

和经济效益。向企业代表征询的问题是项

目实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以及如何解决这

些困难。

试点项目的启动也采取了利益相关方咨

询程序。有25家企业表达了参与意向,自

愿报名参加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后,通过咨

询研讨会提出了项目拟采取的行动方案和

要求。

实施阶段,客户联络专员与企业保持沟

通,可以帮助政府尽早发现能源管理项目

的风险,并制订相应的对策来消除风险,

有目的地开展能力建设活动。该联络部门

还利用核查结果,了解企业不理解或不符

合评估和报告要求的地方,以便有效地解

决存在的问题

资料来源:DRET,2010a

2

工具箱7

Page 26: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24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确定范围

应根据能源管理项目的目标和成本效益分

析,确定能源管理项目的范围。在确定范围时应

考虑只涵盖大型企业还是将中小企业一并包括进

来,是将所有工业领域都涵盖进来还是只针对高

耗能企业。有些国家在一开始时以高耗能企业为

主,如年耗能高于一定量的企业或能源成本在总

成本中占一定比例的企业。是以大型企业为主还

是涵盖中小企业,对此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可帮助

确定项目范围。项目范围还包括能源管理项目所

关注的用能形式。有些项目只关注电力消耗,而

其它项目则涵盖所有用能。

对于管理方来说,只关注大型工业企业可能

意味着能源管理项目推行起来更容易,且投入较

少。然而在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中,中

小企业的用能量和排放在整个领域中占很大比

重,因此将这些企业纳入项目范围意义重大。

由于大型企业的能源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

重相对较高,而且更具能力开展能源管理工作

(Reinaud 和 Goldberg,2011b),因此大型企业

更加关注企业用能。中小企业通常资源、能力有

限,因此需要更多的能力建设支持、政策支持和

资金扶持(Vermeeren,2011年)。

如果对中小企业给予差别对待的话,应提前

告知差别对待的原因,以避免被误解为不公平政

策待遇。如果对于企业来讲,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成本过高或过于复杂,应增加一些项目活动来应

对这些挑战,如简化能源管理体系,或提供更加

深入的培训和定制的工具(见工具箱8)。

确定项目范围还需要考虑系统边界,即项目

仅涵盖一个工厂的部分用能,一个工厂的全部用

能,企业所属所有工厂的用能,还是扩展到企业

所在的供应链。大企业应承担更多责任推动或鼓

能源管理工具和对中小 企业的支持

多数将能源管理项目引入中小企业的国

家,都采用补贴能源审计,简化能源管理

体系,并提供深入培训和后续支持的方式。

审计补贴:韩国政府正在开发为中小

企业量身定制的能源管理体系,为能源审

计提供90%的成本补贴,以减轻企业负担

(Yun,2011年)。

技术支持:美国能源部利用大学资源

建立了工业评估中心(IAC),为中小企业

提供免费的能源、废弃物和生产力评估,

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的项目支持。此

外,日本也一直通过认证能源管理师向中

小企业提供免费的能效评估服务。

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项目:欧洲开

发了“中小企业对标和能源管理计划”

(BESS),以提升中小企业的能源利用

效率。2005-2009年期间,开发了一套基

于网络的工具包,以系统化的方式推动中

小企业的节能工作。基于“计划、实施、

检查、行动”方法,网络工具包提供了简

化的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与对标工具

一起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工具包包括能

源管理工作单、案例研究、最佳实践和一

系列支持工具。该项目还就组织管理和技

术应用等议题,如审计、制热、冷却和通

风,组织召开了行业研讨会。此外,还

为参与项目的企业提供了外部咨询服务

(Vermeeren,2011年)。欧洲化学工业

委员会(CEFIC)面向中小企业开发的CARE+

项目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内审和最佳实践

的工具。

工具箱8

Page 27: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25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励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比

如,在荷兰的长期协议中,企业要通过减少材料

使用、余热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或生产高

效的产品,可在工厂边界外实现企业三分之一的

减排目标。同样,在日本的对标政策中,达到全

球最佳实践水平的企业可与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

协作。

确定能源管理项目所采取的能源管理体系

规划阶段的一个核心工作是确定能源管理项

目所要采取的能源管理体系,采用标准的能源管

理体系还是特定的能源管理体系。如前所述,

有关能源管理体系的统一定义是在 ISO 50001

(2011年6月发布)、欧洲标准 EN 160001 或中

国标准 GB/T 23331-2009 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如果政策制订者选择采用某标准化的能源管理

体系,则项目应对标准的正确应用采取第三方认

证。对于没有采用标准的项目,第三方核查对项

目实施也起着重要作用10。

此外,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对能源管理进行

定义,比如荷兰的“长期协议”采取政府规定的

方式,澳大利亚的“能效机遇”项目采取法律要

求的方式。

另一个案例是中国在“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中要求高耗能企业采取一系列的节能措施。企业

必须开展能源审计、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和报告能

源利用状况,这些都是能源管理体系的构成要

素。企业可通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这些构成要

素以及其它的措施要求,达到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的目标。

10 第三方通常为由国家或国际标准机构评定的私人企业。

Page 28: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26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确定履责程度,建立与其他政策的联系

企业对能源管理的履责程度取决于能源管

理项目或其构成要素是强制参与型还是自愿参

与型。比如,由外部专家开展能源审计(无论

认证与否)可以是强制性要求,但能源管理培训

可以是自愿参与。很多项目可能采取自愿参与和

强制要求相结合的方式,对参与企业可带来明显

益处,比如不用受限于另一政策,可获得资金激

励、额外培训和技术支持等(见工具箱2)。各

种补充性激励政策的结合需要统一设计,对于完

全自愿参与的项目,尤其需要设计支持性政策的

组合。比如,爱尔兰的能源协议项目是自愿参与

型,但是签署了参与协议的企业就必须采用标准

化的能源管理体系,且每年开展一次专门调查。

作为回报参与企业可获得免费的技术支持,有机

会建立网络联系,并得到外部认可。

能 源 管 理 项 目 实 施 时 间 最 长 、 经 验 最 为

丰富的国家,都把要求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作为企业与政府达成的一揽子节能协议的核心

(Goldberg 等,2011年)。这种情况下,能源管

理只有与广泛的政策相结合,才能可发挥最大的

效力。

芬兰、荷兰、爱尔兰、丹麦和瑞典都把能源

管理项目作为其自愿性能源协议的核心内容11。尽

管这些协议设定的节能指标推动了有效的能源管

理实践,但每个国家的项目还是采用了不同组合

的激励政策、培训、技术支持和外部认可(见工

具箱9)。

2010年,韩国引入了强制性目标和能源管

理项目,即温室气体和能源目标管理计划。ISO

50001是该项目的核心,目前试点认证正在进行中

(Yun,2011年)。

澳大利亚的能效机遇项目要求报告能效机会

而没有设定具体的节能目标。项目要求采用数据

和分析方法,梳理最长可于4年收回投资的成本

有效的节能机会,并要求企业公开报告所识别的

节能机会,以此将节能问题推入公司董事会的日

程。

财政激励或税收减免政策也行之有效。荷

兰、瑞典和丹麦的项目参与企业享有免缴部分或

全部环境保护税的待遇。芬兰、韩国和丹麦项目

爱尔兰将能源管理体系与其

他企业改进方法和工具相结

合的经验

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管理局介绍了利用常

用业务改进方法(如:精益生产和六西格

玛法,见术语表)将能源管理体系与商业

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分别管理的能力。其

中主要关注的是每种方法如何对项目开发

和实施提供指南,以及这些流程如何保持

相互协调或进行整合,以实现高效率。很

多示范项目都得到了资金支持,参与企业

都得到了专业咨询师的指导。项目显示,

通过将能源管理体系与业务发展流程相结

合,企业能够认定和实施更多的节能和优

化潜力。该流程还构成了新理念或强化理

念的基础,包括能源管理成熟度模型、能

源价值流图析(VSMe)和MUDAe(见术

语表)。

资料来源:O’Sullivan,2011a

11 芬兰的节能协议;荷兰的长期协议(LTA);爱尔兰能源协议计划(EAP);丹麦工业节能自愿性协议(DAIEE);和瑞典高耗能工业

节能计划(PFE)。可参见工业生产力研究所节能政策数据库:http://iepd.iipnetwork.org

工具箱9

Page 29: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27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的参与企业可获得适当的节能投资补贴。荷兰遵

守长期协议的企业自动视为符合《环境管理法》

相关能源要求。

可对能源管理体系的某些内容或某些能源

管理活动提供财政支持,比如对能源审计或能

源评估提供补贴。在很多国家,开展能源审计

享受部分补贴(在丹麦、芬兰、瑞典和瑞士)或

完全免费(印度、法国、爱尔兰、日本和英国)

(Motiva,2008年;Price等,2010年;Price和

Lu,2011年)。韩国中小企业可获得90%的能源

审计补贴。

其他将能源管理体系与节能项目挂钩或融

入节能项目的国家还有瑞士、德国、英国、加

拿大(NRC,2011年)和澳大利亚(Kulterer

等,2010)。比如,自2009年起,获得能源管理

体系标准 EN 16001 或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 14001

认证或持有功能性证书的德国高耗能企业可享受

《可再生能源法》(EEG)下规定的财政激励政

策(Kahlenborg 2010年)。联邦制国家还应注意

对各类能源管理项目的协调和梳理,避免企业重

复执行各州和国家级类似的项目。

此外,还要考虑对目标群体提出在数据、节

能机会、绩效报告以及承诺实施有盈利潜能的项

目等要求。比如,爱尔兰的能源管理项目要求参

与企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特别调查,对某一方面

的能耗情况进行可行性研究,作为识别节能项目

的一种方式。

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要求参与企业必

须公开报告其按照规定方法识别出的节能机会,

并根据投资回收期对这些节能机会进行分类。这

些机会可分为两年之内和两年至四年两大类,企

业自己决定是否对四年以上机会进行分类。

建立与其他管理体系和工具的联系 尽管最近才发布了ISO 50001能源管理标准,

但自1996年起,能源管理一直属于ISO 14001 环

境 管 理 标 准 的 范 畴 。 I S O 标 准 可 与 提 高 生 产

力 的 工 具 结 合 应 用 , 亦 可 彼 此 支 持 , 如 精 益

生产方法和欧洲生态管理和审计计划(EMAS )

(Kahlenborn,2010年)。这种整合赋予了企业

使用各种工具的灵活性,使其可以实现能源、环

境、生产力等多个业务目标。

爱尔兰的企业将能源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改进工

具相结合,并从中获益(详见工具箱10)。澳大

利亚在开发评估框架的过程中,企业向政府官员

反映,很多时候因为健康、安全、水和废弃物等

各种审计项目的冲突而不堪重负。为确保持续节

能,能源管理需要与企业所采用的业务或运营改

进方法相结合;否则可能会因为负担过重而“功

亏一篑”。如:Macarthur Coal公司所言:“能效

机遇项目并不是对新体系的再投资,而是对现有

系统的改进”12 。

政策制订者应考虑能源管理项目可以在其他

工具和标准的应用中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当这些

工具与环境和生产力目标直接相关时。

12 请参见Macarthur Coal碳与能源部总经理Mick Zeljko在出席工业能效机遇研讨会上的演讲稿。

Page 30: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28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确定支持力度和类型

为帮助企业按照能源管理要求实施能源管

理,政策制订者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如:技

术支持、指南和培训或联谊活动)。对此,非

常重要的一点是,开发清晰的指导准则,详细介

绍公司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方式。目标群体面临

的具体障碍能体现出需要的支持力度和类型。比

如,中小企业可以参考简化的能源管理体系,根

据修订后的核对清单,如机器和照明的核对清

单,开展能源管理工作。对于高耗能工艺和技

术,分行业的指南有助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Christoffersen 等,2006年)。中国已经计划开

发这一指南。

有关支持类型的进一步讨论见“实施”一

节。

确定项目监测和评估方法

与后面几个阶段不同的是,“规划”阶段应建

立恰当的监测、评估机制,并开发一系列评估能

源管理项目实施效果及影响力的指标(并确定评

估的频率)(Price 等,2008年;Suomi,2011

年)。规划阶段还需要进行年度监测预算的分配

(Harmelink,2011年)。

建立监测与评估参数会确保在能源管理项目

(或能源管理项目阶段)运行之前、之中和之后

都能收集和监测到相关的连贯信息。详见“监

测”和“评估”阶段内容。

制订行动计划、确保资源到位为确保能源管理项目高效实施,在一开始就

应明确责任分工并确保充分的资源供应。行动计

划和时间框架应确保涵盖所有关键问题,并及时

处理所有关键问题。

组建实施小组

实施初期,应制订明确的实施战略,并成立

由政策主管部门和主要相关利益方高层代表组成

的实施小组,制订行动计划、监督实施流程、在

整个实施过程中加强协作。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早

期参与有助于克服可预见的障碍,提高项目的参

与程度。比如,利益相关方和政府部门组成委员

会,可以确保咨询过程的持续进行。

制订行动计划 确定了项目要素及其与广泛的政策框架之间

的关系后,实施小组可制订行动计划,细化要开

展的活动及时间框架、安排监测和验证时间、路

线以及项目评估时间。因为能源管理项目涉及多

项工作和多家企业参与,因此行动计划是确定

实施主体和内容、时间框架和项目部署的重要一

步。

在项目启动之前或建立之初确定其定义和

指 导 方 针 尤 为 重 要 。 如 果 到 项 目 后 期 再 澄 清

这 些 要 素 会 导 致 诸 多 不 确 定 性 , 会 消 弱 支 持

力度并延误能效改进措施的实施(Reinaud和

Goldberg,2011a)。

3

Page 31: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29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实施行动计划的咨询

在此阶段,应发布行动计划以供咨询,并针

对明显的缺陷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寻求详细的反馈

意见。咨询过程中还应就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最有效的方式(即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寻求

反馈意见,了解制定行业指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等。

考虑项目试点

在广泛实施能源管理项目之前,寻找一些愿

意参与试点的企业对项目进行试验。中国政府一

直在不同省份及不同的工业领域开展标准化能

源管理体系的试点工作,此外还在通用的能源

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行业的实施指南

(Goldberg 等,2011年)。

韩国在2008-2011年试行了ISO 50001标准;

澳大利亚和美国也开展了试点活动,以优化项目

的设计。

从2007年到2010年期间,美国开展了首轮试

点活动,在5个工业设施中试行了“卓越能效”

项目,覆盖不同的工业领域、规模和能源管理经

验。试点活动证实了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带来的的

效益,为项目设计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根据反

馈意见,设计者对项目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切

合企业实际。美国能源部目前正在约30项设施中

开展更为广泛的示范活动,以便“卓越能效”项

目在2012年正式启动前,对该项目设计做最终的

测试。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在俄

国联合启动了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应用的项目。该

项目也选择10个大型工业企业试点实施了能源

管理体系和 ISO 50001 的认证(见附录1的案例研

究3)。

实施行动计划

一旦达成一致意见,应尽可能大的程度依照

计划内容实施和应用。

确保所需资源到位 早期开发阶段,在公共领域(即机构资源)

内进行责任分工以及进行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分配

非常重要。Harmelink等人(2008年)对20项节

能政策开展的评估表明,明确的组织或项目要

求、权责分明和充足的资源是成功的前提。然

而,由于节能政策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方面,因

此跨部门的协作至关重要。

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源来确保认证计划的有效

实施,包括机构、技术、行政管理、资金和人力

资源。所有资源都需要在一开始即进行规划和分

配到位,以避免实施期间出现严重拖延和造成问

题复杂化(IEA,2009b)。

Page 32: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0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可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以确定哪些资源可

作为能源管理项目的一部分加以利用,并为其它

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比如,为目标导向政

策开展监测及数据收集工作的政府部门,也可以

为能源管理项目收集数据报告(可以将汇报职能

合并,也可以彼此支持)。

此外,还应考虑在没有政府资源的情况下如

何使项目得以持续进行。是否考虑了退出机制,

私营领域最后是否可以承担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

的职能和服务?德国和瑞士的“节能学习网络”

(LEEN)侧重于共享能源管理经验,活动经费由

政府和私营企业平摊,以减轻政府的资金负担。

同样,“卓越能效”项目最初主要由美国能源部

负责,但随着项目的全面启动以及多领域组建的

委员会—美国节能制造委员会对项目的管理,美

国能源部的参与程度会逐渐减弱。

培养技术和行政管理能力,以便在开展能

源管理项目的过程中满足大部分工作的需要。

比如,对标工具是否已经就位?是否有能源专家

库,谁可以帮助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如果上

述问题的答案是“否”的话,就需要分拨相应的

资源来开发这些工具和支持体系。

应在规划阶段就确定能源管理项目的资金

来源。开发和管理计划及其工具和支持体系需要

大规模资金。此外,在选择最佳项目方案时,还

需要考虑验证成本和认证成本以及费用的分担形

式。

Page 33: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1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4 提供体制支持明确一个国家机构(如国家能源管理局或其

他政府主管部门)作为能源管理项目参与单位的

中心联络点,协调并负责推动行动计划的实施。

须确保培训机构、工具、支持系统、验证

或认证系统以及宣传材料等相关资源一应俱全。

如果项目要求进行标准化和认证,则国家标准化

机构必须准备好相应的标准以供采用,并有能力

对认证机构进行评定,以及可以定期进行质量检

查。

针对项目要求提供明晰的指导 此项工作要对能源管理项目采用的能源管理

体系作出定义,并对报告责任和开展能源审计等

工作提出具体的项目要求等。详细解释提出这些

要求的原因,以及所提交的信息做何用途,会有

助于提高能源管理体系合规程度。

比如,如果需要实施一套标准化能源管理体

系,国家协调机构应通知参与企业如何获得标准

信息,怎么建立与认证机构的联系,在什么时间

以什么样的方式示范合规认证。如果需要向政府

报告节能潜力和成果等信息,协调机构需要明确

规定企业须采取的行动、报告行动的方式及信息

的使用方法等。

建立认证或验证系统

翔实可靠的质量数据,可为企业成功实施能

源管理项目提供保障。验证或认证制度可以确保

企业向政府提交的报告数据是可靠而准确的。这

一系统是确定项目实施是否合规所必需的。

验证和认证还大大提升了能源数据的可信

度,为组织管理和优化能源使用和节能潜力提供

了支持(CDP,2011年)。此外,通过验证,还

可使政府或第三方对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提出建

设性意见。

如 果 要 进 行 验 证 , 企 业 需 收 集 和 监 测 数

据 , 并 提 供 一 系 列 经 政 府 或 授 权 机 构 认 定 的

标准,这样,验证方就可以据此进行数据对比

(CDP,2011年)。由授权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即是认证的依据,保证声

明书是判定是否合规的依据和最终颁发证书的证

明。

提供支持体系,帮助企业实施项目 工具的使用可极大地提高项目的质量,特别

是当中小企业也参与其中时(见工具箱10)。能

源管理体系配套支持措施可帮助进一步认定节能

潜力,可与能源管理体系同步进行。

能源管理支持体系可包括:

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用能情况和节能潜力、

促进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的工具。

直接提供技术支持。

联谊活动、研讨会和专门的研究。

案例研究。

实 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34: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2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工具

没有“万能”的工具,一套工具不可能

普遍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国家和不同类型

的企业,企业应了解自身可以使用的不同工

具,自由选择与其业务运营最契合的工具。

下面介绍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工具,这些工具

可帮助企业识别所在行业领域的节能潜力。

系统评估工具:比如说,美国机械工程师学

会就针对以下四种不同的系统提供了评估工

具(压缩空气、过程制热、泵和蒸汽)。他

们收集并分析了工业系统设计、运营、能

源使用和能效数据等方面的信息(Sheaffer等,2009年)。

工厂能源快速分析工具:是由美国能源部提

供的一套软件工具,可帮助企业整体了解工

厂内能耗情况;应用此工具只需一个小时(

美国能源部网站)。

“从评估到行动”(A2A)工具:由工业生

产力研究所在中国开发,此工具是利用对标

方法评估合成氨工厂现有能效水平,识别出

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企业可将自身现有的能

源管理体系实践做法与 ISO 50001 对比,将

自已的技术与最佳实践技术相对比。此款工

具的结果包括:报告卡(指出哪些地方有节

能潜力)和行动计划(帮助企业列出自身的

角色和责任并按顺序排出下一步工作重点)。

BESS网络学习工具(扩展版):适用于简

易的能源管理体系,包括:能源管理体系规

定实施指南;特定行业和系统节能措施核对

清单;企业引入或改进能源管理的有效实施

模型;对标工具;以及其他基于网络的交互

式应用(Wajer,2005a)。

RETScreen能源管理软件工具(即能效分析

模型):利用此工具,使用者可以对关键能

效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并向设施操作人员、

管理人员和高级决策者报告。

国际节能效果测量和验证规程(IPMVP):

由国际能效评估组织(EVO)制定的一套规

程,可帮助企业确定出单个设施内节能项目

可靠的节能效果。使用此规程,有助于企业

遵守能源管理项目,为递交给投资者和银行

的节能项目投资申请中的节能数据提供了法

律依据(Langlois,2011年)。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EMIS):加拿大新布

伦兹维克节能 (Efficiency New Brunswick)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下开发的工具。能源管理

信息系统作为一项额外的支持提供给企业,

帮助他们实施新布伦兹维克节能项目。新布

伦兹维克节能项目是面向中小企业和大型工

业企业开展的一项自愿性节能和碳减排项

目。参与者享有财政优惠政策及各种支持工

具。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为管理层提供监

测、审计报告和实施报告的指导,特别是

其指导了如何创建一套综合业务系统,用

以进行数据分析、使用报告工具、将用能

计量数据和输入数据转换为能效报告和实

时指标,供采取行动使用(Efficiency New Brunswick,2011年)。

工具箱10

Page 35: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3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提供直接的专业技术支持是另一个重要的支

持体系。爱尔兰自愿“能源协议项目”(EAP)

为每一家参与企业都配备了一名协议支持责任

人,为协议活动提供一对一的辅导。此责任人还

可陪同认证评估专员一起考察企业,就企业能源

管理体系实施情况提供建议,以便于进一步认定

哪些是无需派认证专员就可以认证的节能技术、

措施和实践做法。

爱尔兰“能源协议项目”的另一个例子是“

专项活动”,此活动由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成立

的专项工作组每年负责开展一次,重点是具体的

技术、倡议活动及能源协议项目成员特别关注的

领域。这些“专项行动”使能源协议项目参与方

受益匪浅: i)侧重于参与成员特别感兴趣的领

域;ii)使参与成员共享知识和经验,从能源专家

那里获得经验;iii)认定节能项目、组织专项调查

和对标;iv)提供共享研究成果、自我评估、方法

和指南;和v)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后继续提升参与

成员的价值(Goldberg 等,2011年)。

政府对节能网络(EENs)提供的支持可有效

帮助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见工具箱11)。节

能网络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

克服现有的障碍、提高企业节能工作的优先实施

等级,特别是高新技术方面,从而降低其能源成

本。比如,德国、瑞典、瑞士和爱尔兰都已成功

发起了节能网络活动。澳大利亚“能效机遇”

项目通过举行系列研讨会,与企业共享了很多经

验。

德国首个“节能网络”活动于2002年在霍

亨洛尔地区发起,各研究机构现已发起了40多

个这样的活动。在这些网络中,来自不同行业

领域的10-15家地区企业在与高级咨询工程师

的面对面交流中分享了他们开展节能活动的经

验。在初次咨询和判定了各企业具有盈利性的

节能潜力后,所有参与方决定在3至4年的时间

内共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交流期间,专家们

提供了新的节能解决方案相关信息,并对各企

业的能效每年监测一次。

“节能网络”成员可收到一份节能网络手

册,内含很多实用的文件(包括合同模板、核

对清单、技术手册、节能解决方案介绍等)和

25种软件形式的计算小工具,这些工具都是基

于共同用户界面而开发的。“节能网络”下提

供的资源为执行 EN 16001 标准提供了多个所

需的要素。

“节能网络”主要由行业自行融资和运

作。在德国,为使“节能网络”日后能够自我

维持运营,联邦环境部(BMU)为其提供了

初始启动资金。在瑞士,参与企业可享受碳排

放减税待遇。“节能网络”代表了面向中型企

业的一种创新方法,可适当修改后应用于各行

业。

资料来源:Koewener等,2011年;Rohde,2011年

德国和瑞士开展“节能网络”活动的宝贵经验工具箱

11

Page 36: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4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案例研究可以记录下企业实际执行能源管理

项目的情况以及通过采用能源管理体系和其他项

目要素获得的直接效益。案例研究有助于调动其

他企业参与和实施最佳实践做法的积极性,还有

助于项目的宣传推广(如步骤5所述)。

制订培训战略和相应的培训计划

在实施阶段,有必要对各级人员进行培训。

可根据能源管理项目的不同要求,采取各种培训

方案和方法。培训计划应在确定了能源管理项目

的范围后尽早制定。如果已经有了培训计划,政

府可考虑调整培训课程,纳入实施能源管理项目

所需的培训。事实上,有关节能培训的内容目前

正逐步纳入工程、会计和商务等高等教育课程

中。

培训课程的重心可放在如何帮助企业实施

能源管理体系、培训能源管理师、培训能源审

计员、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验证合规性评估

上。

面向公司内部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人员或外

部合作方提供的培训:政府、认证机构和第三方

可向负责实施该体系的企业人员或提供实施咨询

服务的外部机构提供有关能源管理体系的培训。

比如,丹麦能源署就对能源工程师进行关于如

何执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培训。类似地,在

美国,“卓越能效”项目正在培训能源管理体系

认证从业人员的相应能力,以协助企业执行ISO

50001标准和进行“卓越能效项目”认证。

在爱尔兰开展的能源协议项目下,政府多

年来一直在面向各界提供各种培训课程:包括面

向能源协议项目参与企业的一般培训(包括高级

管理层)、面向能源协议项目能源管理师或工程

师的培训、以及面向公众的培训。有关能源管理

体系用户的培训,目前还可以通过商业化途径获

得。政府还面向能源管理协议参与企业提供专题

研讨会(Goldberg 等,2011年)。

面向能源管理师的培训:如果有硬性要求

企业须在内部委任专门的能源管理经理,则有必

要接受正规授权机构(通常为大学和理工学院)

或经授权培训师提供的培训课程(详见工具箱12

)。比如,在日本,工业设施必须指定一名持有

认证的能源管理师。认证培训由节能中心(能源

管理考试与培训中心)提供,培训人员考试合格

后,由经济产业和产业部颁发证书。

在印度,要求用能企业(如大型排放行业)

必须配备持有认证的能源管理师。印度能效局向

注册企业提供培训课程、指导用书和历次考试

试卷,供其准备印度能效局一年两次的认证能源

管理师考试13。具体内容可参见其网站(www.

energymanagertraining.com)。

韩国能源管理公司(KEMCO)也开展了各种

特定的培训项目,其中包括向热力和电力消耗总

量超过2000 toe的企业的能源管理师提供必要的

培训(7个小时课程)。此外,韩国能源管理公司

还提供收费培训和能力建设,涉及用能诊断和能

源管理体系实施等领域。

在加拿大,每年举行100多场能源管理培训

讲座,为2000多名专业人员进行了能力建设。

面向能源审计员的培训:如果要求必须进行

外部能源审计,则需由评定合格的机构(通常为

13 能源管理和能源审计课程和指导用书包括热力公司节能、电力公司节能、设备和市政公用系统能效评估。

参见www.aipnpc.org/12thExamProspectus.pdf。

Page 37: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5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大学和理工学院)或培训师提供培训课程。在印

度,能源审计员由印度能效局提供培训并进行认

证,历次考试试卷在网上公布。

为第三方认证人员提供的培训:认证机构还

需要接受由评定和标准化机构监督的培训,以确

保企业得到恰当的认证(详见工具箱12)。培训

还对具备所需能力、能够适当开展评估和帮助潜

在用户认定合格人员的个人进行市场推广。

跟踪企业、协助实施

项目实施步入正轨后,应继续跟踪企业的实

施情况,以帮助企业应对实施中面临的挑战,摆

脱瓶颈束缚。比如,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设备供应

商的相关信息,帮助终端用户了解相关情况。比

如在芬兰,为帮助履行自愿性节能协议、鼓励开

发和应用新技术以及创新解决方案,能源管理项

目倡导在节能技术开发企业与用户和融资企业之

间开展联谊活动。这种联谊活动旨在在能源技术

供应商与服务供应商和企业之间建立起研发合作

关系。这一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作为新技术首批应

用者的竞争优势,并为技术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研

究和试点平台。

推广项目,认可成果为鼓励项目推广应用、扩大项目影响力,政

府需要推广能源管理项目。推广可采取多种方式

进行,如直接开展信息宣传活动、联谊研讨会、

分发成果案例、表彰先进企业等。外部认可不仅

可以帮助项目推广,还是成功实施能源管理项目

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的宣传还必须能够体现企

业的实际情况,展示为潜在参与企业带来的效

益。

创建联谊机会

提升公众对节能项目的认识、推广采用能源

管理体系所带来的好处,一种好的方法就是组织

联谊活动,通过联谊,企业可共享知识、信息、

最佳实践和经验教训。

5

认证培训工具箱12

美国开发了一项 ISO 50001 审计员

国家资质考试,对“卓越能效项目”认

证设施验证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卓越能效项目”审计小组由项目主审员

和能效验证员组成,主审员负责评估

ISO 50001 的符合性,验证员负责评估

企业对项目测量和验证规程的执行情况

和能效要求的完成情况。所有获得“卓

越能效项目”认证的专业人员都必须参

加根据 ANSI/ISO/IEC 17024开发的严格

的资质考试。获得认证后,还必须按要

求定期进行专业进修。

Page 38: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6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制作案例研究

作为宣传和鼓励参与的一部分,政策制订者

可通过分发企业的相关案例研究,展示同行企业

参与的成本和效益。

比如,瑞典发布了企业采用能源管理体系的

案例研究报告(瑞典能源署,2011a),作为能源

管理项目的一部分。同时还组织了研讨会和联谊

活动,交流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成果(Petersson

等,2011年)。加拿大则每月发布两次“Heads

Up CIPEC”简报,向9000家用户分发,介绍企业

采取能源管理实践及从中获得的效益。澳大利亚

和丹麦也都发布了案例研究。

对节能成果进行外部认可

认证(及证书)是企业向外部利益相关方证

明自身积极开展能源管理的一种方式。

除获得认证外,政府还可以采取其它方式,

认可优秀的企业能源管理,这些是推行能源管理

体系的重要激励举措。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

奖励、授予标识和制作案例研究等进行认可。

比如,美国的“卓越能效项目”即对采用卓

越能效项目测量和验证规程验证合格的能效成果

提供认可。根据能效提升水平和能源管理体系的

成熟度,颁发银奖、金奖或白金奖。

为推广节能最佳实践,日本政府设立了“节

能效益大奖”。韩国政府自1979年起亦每年举行

一次节能推广大会,向实施了节能最佳实践的企

业和个人颁奖。中国苏州市也推出了标识认证计

划(见工具箱13)。

中国苏州市开展了一项自愿性奖励和

标识认证计划,强调了能源管理和节能技

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活动主题为“能效之

星”计划,为评估、测定、记录和报告工

厂用能提供了有效的框架。通过星级评定

系统,对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并获得了政

府正式认可的工厂给予奖励和认证。苏州

能效评定和标识认证体系的下一步工作是

获得国际购买者和国际品牌的认可(包括

沃尔玛),以此作为衡量中国供应链能效

水平和碳排放情况的一种方式。此计划的

目标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实现全国范围的

推广。

苏州“能效之星”计划工具箱13

Page 39: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7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通过对能源管理项

目进行监测,可以进行

合规性评估,找出项目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差距。

监测过程重要的一环是数据收集和审查,以

便为政府衡量合规性,验证实现节能目标和有效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及其构成要素的进程提供一种

量化方式。数据的收集要有关联性,以便于对政

策进行评估(Tanaka,2009年)。

通过对能耗总量、能耗强度、技术普及率、

热效率、生产力收益和产品质量改进等指标进行

数据收集,可以建立起经过验证的能耗和能效改

进记录(Tanaka,2009年)。数据收集还用来帮

助评估合规性,跟踪参与度,建立和使用标杆,

跟踪政府和企业节能投入情况。

监测流程需要考虑成本上的可行性。因为终

端用户很少有兴趣在超出自身需要的情况下向监

测和验证工作投入财力物力,因此,政府需要确

定合理的成本,以获得精确、核准的测量数据

(Suomi,2011年)。

确定衡量的内容及方式 早期确定监测的内容及测量方法,有助于避

免日后出现问题。为节约时间和精力,应对现有

的数据收集系统进行审核,分析是否有可能在此

基础上构建。

确定指标和数据源

数据收集的第一步应确定使用何种指标,指

标需要在规划阶段在项目目的及目标的基础上制

定(Suomi,2011年)。明确项目目标后,政策

制订者能够更加容易且更高效地制订相应指标。

这些指标也与评估阶段相关,因此,事先在两个

阶段之间实现规划整合非常重要(如上所述,应

在规划阶段予以考虑)。例如,如果评估的目的

是评估能源管理项目的协同效益,则需要确定协

同效益的指标并进行监测。

透过这些指标,应能了解到以下内容:企业

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方式和程度;能源管理体系

如何推动企业满足其他能源或温室气体减排目

标;能源管理体系对企业整体能效有哪些影响。

此外,这些指标还有助于对生产力和协同效益等

改进情况进行跟踪。

指标既包括量化指标(了解节能潜力和取得

的节能成果),也包括定性指标(了解组织发生的

变化)。例如,可能会要求企业记录节能情况或

对照节能目标,报告实际节能进展情况(即量化

指标);此外,还可以通过调研和采访(可以生

成定性指标),监测公司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情

况、在行为和组织结构上所做的调整以及企业本

质上的变化。调研和采访结果有助于推动日后评

估工作的开展(详见评估部分)。

在一开始时就应该澄清采用这些指标的目

的,即确定指标是否用来监测及最终评估能源管

理项目及其他能源政策(如:目标协议)。如何

将能源管理项目所产生的节能影响与其他能源和

气候减缓政策产生的影响区别开是一个难题,对

此应考虑采取某些策略来有效区分这一点。采用

专门适用于能源管理项目的指标,会提升监测与

评估的价值。

监 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Page 40: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8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在芬兰的节能协议中,数据收集分为以下

类别:

一般问题

组织名称、联系方式、节能协议负责人姓名及

联系方式等。

2016年的节能目标

能耗数据

用电量、已购热量、燃料及用水量(在一些地

区,这些数据摘自其他组织收集的统计数据)

能效改进措施

能源审计中对建议措施实施情况的跟踪

持续改进

其他,包括管理体系、能耗监测、培训和宣

传、设计、采购和物流

创新理念

在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下,公司须

公开报告评估的用能总量及按投资回报计算的

节能总量,并陈述已识别的或正在对其进行改

进的三大节能潜力。同时还要求对识别的潜力

类型进行定性。节能潜力登记情况列于资源、

能源和旅游部网站上(DRET,2010a)。根据收

集的数据采用了以下三项主要绩效指标:

参与情况

组织体系和流程

用能变化情况、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节约的成本

芬兰和澳大利亚年度报告

此外,还可以按地区和国家、企业之间、企

业内部、行业或工业等不同划分范围对指标进行

分析。

芬兰和澳大利亚的节能项目都采用了多项指

标(详见工具箱14)。

收集和审查数据

此步骤应考虑如何收集数据、数据收集的频

率和基于现有系统的构建方式收集数据,以减少

交易总成本。

就数据收集工作的高效性而言,Suomi(2011

年)提供了四条主要建议:

应在项目进行的同时对监测系统进行规划。

与企业协商确定目标的同时,应提出报告义

务,补贴应基于提交的报告发放。

应考虑收集数据的不同目标群体。

监测系统应考虑今后计划的扩大。

数据收集方式的确定取决于项目的目标。政府

对能源管理项目的监测主要通过企业报告来实现(

如前所述)(详见工具箱15)。

此外,还需要考虑数据收集的频率。比如,澳

大利亚的“能效机遇”项目,每五年分三个时间点

来收集数据,通过向政府提交报告,有效地报告该

工具箱14

Page 41: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39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项目的汇总结果以及对项目的评估。企业向政府提

交报告时,可以通过业务部门、主要业务活动或现

场考察的方式来完成(DRET,2010a)。其他一

些能源管理项目则要求企业每年报告一次。

最后一点,在报告数据上的重复性工作可能

会是一个问题,会使参与企业对合规性工作感到“

疲惫”。如果能源管理项目涵纳在了其他政策中(

如目标设定协议),就可以采用一套综合性监测要

求,将总成本降下来(见工具箱16)。

评估合规性收集的部分信息可为评估项目的合规性奠定

基础。

采用透明、既定的标准 应根据预先确定的、与能源项目及已经建立

的验证或认证体系的要求一致的标准开展合规性

评估(如:认证)。有时,合规性评估的主要工作

由评定合格的认证机构或第三方验证机构负责。

建立奖惩机制 对照这些标准完成合规性评估后,应建立起

相应的奖惩机制(这一机制已在实施的早期阶段

明确公布),对合规者予以奖励,对不符合者进

行惩罚(见工具箱17)。因为一些能源管理项目

并非独立计划,而是属于设定目标政策中的一部

分,因此奖惩制度可作为更广泛的政策体系中的

一部分予以执行。

芬兰在“节能协议”中为企业提供了

高效的在线监测系统。基于在线监测系统

较先前的系统更加灵活并易于使用,因

此提交报告的企业增加不少,报告的管

理成本也有所降低。报告格式可灵活修

改,如:将特定行业领域的特点涵盖进

来、与能源审计报告数据库进行整合等等

(Suomi,2011年)。

数据保密是行业合作中需要解决的一

个问题。如何确保数据保密可能会影响到

行业的响应速度与参与热情。对此需要就

公布的数据内容及公布方式签订相应的协

议。例如,工业评估中心数据库在公布数

据时不公布企业的名称。

在中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通

过一个综合的系统,通过填写具体表格,

在国家和地方两级收集、报告和监测工业

能源和环境数据,以帮助政府监督工业用

能情况并进行能效评估(Shen 等,2010

年)。利益相关方一致同意,应该尽量将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报告要求整合进入现有

体系中,而不是创建独立的体系。

芬兰的在线监测系统 行业协作-数据的收集和保密

7

工具箱15

工具箱16

Page 42: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0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通常,参与和遵守节能协议以及将能源管理

体系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实施,可使参与者免于遵

守其他政策或享受免税待遇。如果不能确保这些

自愿性措施的合规性,则责成企业遵守强制性措

施(如:缴纳碳排放税或持有环境许可)。

通报结果、宣传成果定期报告能源管理项目是政府向相关利益方

宣传节能成果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

公开通报优缺点 节能计划的优点和缺点应予以公开,以便在

政府和相关利益方之间建立起信任,在各方之间

开启对话。

展示可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政府需要公布节能计划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以

及企业已经获得的效益。可根据企业参与计划的

经历制作成案例研究用作宣传工具,并整理出报

告14,向当前的参与企业和潜在的参与企业宣传成

果。

韩国于2010年引入了强制性目标和能源管

理体系计划,要求大型工业用能企业必须按照已

提交并获批准的规划采取综合措施,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和能源消耗。政府负责审核合规情况,并

提出规划修改建议。如果用能企业未能达标,则

必须调整行动和修改计划,并通过第三方验证。

如果用能企业未履行这些义务,则将受到处罚

(Yun,2011年)。

韩国的合规性政策

8

工具箱17

14 比如,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持续节能潜力报告” 即对企业报告的节能成果进行了整理。“重大节能潜力记录”是一个数据

库,涵盖了已经认定的特定行业领域不同类型的节能潜力。这两个报告均已在线发布。详见

www.ret.gov.au/energy/Documents/energyefficiencyopps/res-material/ContinuingOpportunitiesEEO2010Report_Web.pdf.

Page 43: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1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规划阶段应明确并

详 述 所 采 用 的 评 估 方

法 , 本 节 详 细 介 绍 了

评估流程。评估能源管理项目所采用的方法取决

于以下多方面因素:监管要求、政策背景及政策

之间的关联性、评估目的、政府预算以及其他因

素。同样,由于很可能不存在“最佳实践”的评

估方法,本节详细介绍了多种实用的能源管理项

目评估方法,并举例介绍了多个国家的能源管理

项目评估,以供参考。

确定评估内容及方法评估中的重要问题包括:评估的时间框架、

沟通评估方式和成果报告的时间、制定预算、选

择适当的组织开展评估等(US EPA,2007年)。

对能源管理项目进行评估时,政府应将节能量转

换为节约成本,使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并衡量节

能的成本效力。

单独评估能源管理项目带来的影响可能会

有困难,因为它通常都是节能方法系列中的一部

分。因此,能源管理项目带来的能效改进不可能

与设定的目标政策产生的节能成果(Harmelink 等,2008年)和其他外部因素分离开来。这种情

况下,可结合或完全放在对相关政策的评价中对

能源管理项目进行评价。 以下建议是在考虑到一

揽子政策工具包的基础上,针对能源管理行动所

提出的。

确定评估目标评估的目的是确定能源管理项目是否达到其

规定的目标,从而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来改进现有

项目并更好的制订未来的项目(US EPA,2007年)。此外,评估还可以有其他多个目的,比

如:分析项目对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利益;评估成

本效益;吸引更多参与者;修改年度项目和计

划;对不同类型的政策手段进行优先排序;设定

或调整预算;确立退出战略等。

如Harmelink等人(2008年)对不同领域和

国家适用的20项节能政策手段的调查结果所表明

的那样,评估尚未被政策制订者视为最重要的工

作。鉴于相关成本和效益,评估的深度需要予以

考虑。

选择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通常,评估节能项目的重点都放在了能源管

理项目的量化效益上,因此需要对能源管理项目

产生的节能量进行估算(US EPA,2007年)。

评估能源管理项目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企业

获得的量化“软”效益。通过调查问卷和说明报

告的形式评估能源管理项目,还可以了解到能源

管理项目及能源管理体系的推广对企业实施相关

能源或气候政策的推动作用,能源管理体系的特

定构成元素是否特别有效(如,这些特定构成要

素是否有价值),并通过案例研究了解可以推广

的案例。

通过调研,可进一步了解能源管理项目的

影响力。比如,爱尔兰“能源协议项目”的参

与企业接受了调查,以了解爱尔兰能源管理体

系标准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节能的。据以往调

研 结 果 显 示 , 6 7 % 的 节 能 项 目 都 源 于 能 源 管

理体系或由该体系推动。自2005年爱尔兰引

入能源管理体系后,该国的节能进程有所加快

(O’Sullivan,2011a)。

评估内容还可以考虑涉及到更为广泛的效

益,如:能源管理项目如何为企业创造协同效

益、帮助培养节能服务市场、或更好地整合节能

设备的买卖双方等等(US EPA,2007年)。

评估的另一个方面包括流程、设计和实施等

方面,例如:能源管理项目实施的效率、成本效

率或及时性等等。

瑞典、丹麦和澳大利亚的经验体现了可使用

的各项措施和指标(见工具箱18)。在这三个国

家中,各国开展的评估工作还涵盖了采访和问卷

调查活动,以了解企业内能源管理带来的效益。

评 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Page 44: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2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瑞典:能源密集产业的能源效率项目

(PFE)自愿性协议和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

按行业领域和类别实施节能措施所节

省的用电量(TWh)。

按类别实施的措施及程序总数量。

节能措施投资额及回报期。

其他措施的自愿性报告。

获得再认证的公司比例。

进行采访和调研,以了解企业为何无法

实施和认证能源管理体系。

能源管理体系中已确定的能效指标的采

用情况、实施了多少项措施。

就能源管理体系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的定

性采访和调研材料。

对监管机构和实施部门的采访。

资料来源:Petersson等,2011年;

Swedish Energy Agency,2011a

丹麦:自愿性协议项目

实现的节能总量。

通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及协议下的其他

要求(如:特别调查)所产生的节能量。

能源管理体系如何使企业受益。

实施项目后产生的间接效益。

资料来源:Gudbjerg,2011年

澳大利亚 — 能效机遇项目

企业评估的用能等级。

企业识别出的节能量。

工业节能在识别出的节能总量中所占

比重。

识别出的节能量的经济效益。

企业对按投资回报期划分的节能效果的

反馈意见。

减排产生的净经济效益。

燃料类型的影响。

按燃料类型识别出的节能量。

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中期审查问卷调

查(DRET,2010a)中设计的问题,部分

是为了确定企业在以下领域调整管理措施

的程度:

高管能源管理责任制。

确定能效改进的目标。

执行成文的能源数据收集流程。

通过不同部门人员的参与和管理层的支

持,对节能潜力进行评估。

在组织内外部通告能源问题并宣传“能

效机遇 ”项目的成果。

资料来源:DRET,2010a

瑞典、丹麦和澳大利亚采用的指标工具箱

18

Page 45: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3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调整改进项目评估结果可作为能源管理项目结束时或实

施期间对项目进行调整的考虑因素,可依此总

结出经验,为后续项目的设计奠定基础(Price

等,2008年)。能源管理项目的调整方向应为:

解决已识别出的问题及失败之处。例如,如

果能源管理项目中要求采用认证的能源管理

体系标准,但由于认证成本非常昂贵,所以

需要加强对认证的资助机制。

根据新状况进行调整。例如,如果新的设定

的目标政策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而不是某

一时间点的节能百分比而制订,则能源管理

项目需要能够体现这些变化,并应提供有关

根据目标进程调整数据系统的指导材料。

考虑强化和提升,鼓励持续改进。例如,能

源管理项目不仅可以推动单个企业的能源管

理,还应吸引大企业鼓励其供应链采用能源

管理体系。同样,还可倡导企业寻求其他业

务改进方法。比如,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

(SEAI)就为长期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

提供了一些新的业务改进工具。

考虑是否可以采用退出战略。例如,私营行

业是否最终可以承担一些原本由政府提供的

功能和服务?

10

Page 46: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4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能源管理项目是政府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实施

克服能效改进障碍和推动工业可持续用能的有效

工具。能源管理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工业能耗

和温室气体排放,如果设计得当,能源管理项目

还有助于实现其他目的。通过为提高工业领域

能源效率,能源管理项目可以帮助提升企业竞争

力,使节能工作朝着更加高效的用能方向发展。

在实施能源管理项目的过程中,政府在建立

框架、倡导采用能源管理体系的工作中扮演重要

角色,例如制定方法、开发工具、促进节能服务

领域创造新的业务潜力等。能源管理体系涵盖的

系统化方法可帮助企业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优

化生产流程,包括使用其它资源。此外,实施能

源管理项目还可以推动节能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开

发和应用。

能源管理项目要想取得成功,政府就必须与

工业、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利益方咨询一致并保

持对话。能源管理项目应保持其目标和活动与其

他工业政策手段的一致。同样,能源管理项目中

的构成元素还应与其他商业管理系统关联起来,

以避免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应寻求补充系

统和协同力量的支持。

应对能源管理项目各个组成部分进行适当组

合,使它们能够解决具体难题并在全国发挥有效

作用。包括确保能源管理项目成为国家整个政策

框架中的一部分。

支持措施(如:指导文件、工具、培训和能

力建设)则有助于加快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目

前,在此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为开发项目

所需的具体支持奠定了基础。

评估能源管理项目的影响力和成果具有挑战

性。应在确定适当有效的指标上下功夫,并且在

设计项目之初就考虑监测问题。政策制订者必须

认识到:能源管理并非仅仅关乎技术改革,还涉

及到组织结构的调整。通过分析定性指标、探求

各种方法来衡量重要的无形效益,就可以获得有

价值的结论。

能源管理项目操作灵活,可随政策和行业所

需的变革而相应做出调整。政策制订者可以通过

持续监测实施情况和定期进行评价,识别出节能

潜力来涵纳新的机制或与新出台的政策建立关

联。此外,收集和共享经验,对于企业乃至全球

节能政策界也十分重要。

结 语

从现有能源管理项目中汲取的主要经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47: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5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能源管理行动网络(EMAK)是一个国际论

坛,通过为政策制订者和工业领域搭建起沟通的

桥梁,推动工业行业的能源管理。该网络由国际

能源署和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IEEJ)以国际能

源效率合作计划(IPEEC)和日本政府的名义进

行运作。目前,已经举行了三次国际研讨会,为

来自全球各地的工业领域参与者和政策制订者共

享有效的实践措施和汲取的经验、探讨应对共同

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平台。更多信息请参见http://sites.google.com/site/emakbiz/

倡导国际对话和知识共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48: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6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4 个阶段 10 个主要步骤 24 项行动

规 划

1 明确能源管理项目在政策框架中的角色

• 分析政策框架和行业背景

• 与利益相关方咨询

2 项目的设计 • 明确目标

• 确定范围

• 确定能源管理项目所采取的能源管理体系

• 确定履责程度,建立与其他政策的联系

• 建立与其他管理体系和工具的联系

• 确定支持力度和类型

• 确定项目监测和评估方法

3 制订行动计划、确保资源到位

• 组建实施小组

• 制订行动计划

• 确保所需资源到位

实 施

4 提供体制支持 • 针对项目要求提供明晰的指导

• 建立认证或验证制度

• 提供支持体系,帮助企业实施项目

• 制订培训战略和相应的培训计划

• 跟踪企业、协助实施

5 推广项目、认可成果

• 创造联谊机会

• 制作案例研究

• 对节能成果进行外部认可

监 测

6 确定衡量的内容及方式

• 确定指标和数据源

• 收集和审查数据

7 评估合规性 • 采用透明、既定的标准

• 建立奖惩机制

8 通报结果、宣传成果

• 公开通报优缺点

• 展示可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评 价

9 确定评估内容及方法

• 确定评估目标

• 选择评估方法和指标

10 调整改进项目 • 解决已识别出的问题和失败之处

• 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

• 考虑强化和提升

能源管理项目的“政策途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49: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7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Page 50: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8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自愿性节能协议,又称长期节能协议(LTA),

是能源主管部门与工业用能企业之间签订的一项

协议,因其灵活性和协商一致的特点,自上世纪

90年代起便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政策工具。如

Price(2005年)表明的那样,这种协议虽然有多

种不同形式,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工业能

源利用效率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自愿性节能协

议成功实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利用企业追求高

投资回报率的特点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同

时也推动了对工业节能成功案例的宣传推广。

爱尔兰、瑞典和丹麦都引入了自愿性节能协

议来推广系统化的能源管理实践。这些协议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执行标准化的能源管理

体系,并可对该体系进行认证。目前,采用的是

EN 16001标准。三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背景和

社会环境,采用了不同的能效推广方法,推动能

源管理体系建设,在成功要素和面临挑战等方面

有很多相似之处。 (表A1)。

附录1. 案例研究

能源管理自愿性节能协议:爱尔兰、瑞典和丹麦案例

表 A1 爱尔兰,瑞典,丹麦的自愿协议机制一览表

爱尔兰 瑞典 丹麦

是否要求达到总体节能水平 是 是 是(1)

是否征收国家能源税和碳排放税(2) 是(3) 是 是

参与协议计划是否享受能源或碳排放减税政策

否 是 是

是否需要认证 是 是 是

对生命周期成本的关注程度 一定程度的关注 非常关注 一定程度的关注

违反协议是否惩罚 否(4) 是 是

当前(之前)适用的能源管理标准 是 (IS 393) EN 16001

是 (SS 62 77 50)EN 16001

是(DS 2403) EN 16001

目标工业群 年能耗开支高于100万的所有工业领域

用能密集型制造业(5)

能耗相对高的企业

参与企业的数量 85家企业参与了EAP计划,160家企业参与LIEN计划(6)

100家企业,240个工厂

106家企业(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51: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49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爱尔兰:采用全面、一体化的节能方法,推

进持续节能

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SEAI)的大型企业计

划包括两项相互关联的倡议行动。一是“大型工

业能源网络”(LIEN)项目,于1995年立项,目

的是推动能源管理、开展能源审计、信息转播和

最佳实践共享。“大型工业能源网络”由160家企

业参与,这些企业的能耗占爱尔兰工业一次能源

消耗的70%15。第二是“能源协议项目”(EAP),

该项目始于2006年,目的是进一步推动能源管理

体系的运用。参与能源协议项目的企业须签订为期

三年的协议,按要求实施和运行经认证的能源管理

体系( EN 16001 ),每年进行一次“专项调查”。

首个三年期的协议到期后,企业可续签协议。目前

有85家企业参与了“能源协议项目”。从目前趋

势看,越来越多已参与“大型工业能源网络”的企

业开始参加该项目。此项目由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

提供支持,包括技术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持(如:特

别调查和培训活动小额拨款),但目前尚未和能源

或二氧化碳减税政策挂钩,也没有设定具体的节能

减排目标,而是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实施、认证以及

特别调查的影响力相结合,确保企业实现节能。

自1995年“大型工业能源网络”项目启动

后,会员企业平均实现30%以上的节能量(相当

于节约了4150 GWh的电量)16,会员企业每年连

续减排约2-3%。据估算,该项目的成本效益非常

高,纳税人每向大型工业能源网络投入1欧元,即

可在制造业获得12欧元的节能效益(SEAI,2009

年)。

爱尔兰 瑞典 丹麦

参与企业的能源使用量和占工业能源总需求的比重

19 TWh, 50% 30 TWh用电量,占工业电力需求的55%

无数据

达标指标 设有指标,但不强制要求

无(8) 无数据

注:

(1)自2010年1月1日起,自愿性协议计划仅涵盖用电量。

(2)不同的工业领域,征收不同等级的国家税。制造业(特别是从事制造业贸易的高耗能企业)通常大多低于一般的纳税水平。

(3)针对煤油、有标记柴油、液化石油气、燃油和天然气行业,对能源税指令2003/93/EC中指定最低级别以上的燃油征税,但参与欧盟

排放交易计划的企业享受免税待遇。

(4)随着对参与企业提供的支持,间接惩罚力度要低于或相当于提供的支持力度。

(5)根据欧盟能源税指令2003/96/EC涵盖的用高耗能企业。

(6)大型工业能源网络(LIEN)和能源协议项目(EAP)。

(7)106家参与企业包括40家签订集体协议的温室园艺企业。马铃薯粉制造企业、宾馆、营地、瓦厂和温室园艺签署了5份集体协议。

(8)节能措施的效果必须等同于替代性纳税的效果。大多数计划参与企业将指标定为1%的能效提高。

15 包括一些商业企业、能源转换企业和冶炼企业。 16 基于1995年的能效基准而计算,包括产生的节能总影响。

Page 52: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0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规划和设计

2000年,爱尔兰国家气候战略发布了旨在降

低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包括对所有

化石燃料征收碳排放税和能源税,并与工业企业

签订商定协议,尽可能消除对工业竞争力的负面

影响或将这一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2002

年,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当时被称为爱尔兰可

持续能源管理局)发起了一个试点项目,以检验

以下三种不同类型协议的效果: i)适用于整个

工业的横向协议;i i)与同行业多家企业签署集

体协议;iii)与高能耗企业签署试点协议。这一

试点项目主要目的是,与工业企业共同探索适用

于爱尔兰实际情况的提高企业能效的最佳途径。

(SEI,2003年)。

项目启动之前,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向工业

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咨询。为确保广泛

的参与,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向工业企业和咨询

公司发起了参与项目试点的号召,之后逐一约谈

和召开会议。超过20个组织现场签署了参与协

议,并对全面的能源审计、概念协议进行了商定

(当时未进行任何政策上的制定,而是由爱尔兰

可持续能源署设定了系列假定情形进行检验)。

此试点活动不涉及实施阶段,仅对成本效益进行

了估算。试点结果表明,所有这三类协议都具有

一定效益,商定协议可成为爱尔兰气候变化政策

的重要内容(SEI,2003年)。爱尔兰可持续能

源署在2006年设立了“能源协议项目”,而在当

时尚未实行征收碳排放税或能源税 17。

从“大型工业能源网络”项目、试点项目和

爱尔兰能源协议项目总结的经验的是要明确其

他政策干预或项目,如赠款项目或能源供应法

令,对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作用,或在项目设计

阶段就要建立与这些政策干预或项目的联系。另

外,制订商业计划、帮助引导开发能源管理项目

也至关重要。一个完善的商业计划应考虑从首个

能源协议期向下一协议期过渡时,是否需要采取

行动并为企业提供支持,是否需要确定成本效益

目标,是否需要制订向企业推广的计划并获得他

们的参与,并应考虑在计划完成自身的使命后的

退出机制。同样,多年度预算规划对于保持计划

的持续性非常重要。此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构成

是,针对减少(或增加)的融资水平制订持续的

计划,以便为基本的项目要素及其发展提供支持

(O’Sullivan,2011b)18 。

开始阶段需要进一步确认的问题是,实施机

构在支持认证机构评定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还应开发用于节能量汇报的测量和验证协

议。节能服务商和咨询公司可在能源管理计划的

成功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如何发展节能服

务市场及其辅助性作用的中期规划或战略应是整

个规划流程组成部分(O’Sullivan,2011b)19 。

实施和支持

目前为止,已有多种方式对能源管理项目

的实施提供支持。通过协议支持负责人提供监

测和技术支持。负责人主要负责现场考察、提

17 化石燃料碳排放税在爱尔兰2010年预算中采用,或按每吨15欧元的标准征税,但电力领域不包括在内。

18 这些都是正在考虑中的经验建议。

19 这些都是正在考虑中的经验建议。

Page 53: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1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供能源管理建议并解答疑问、负责数据收集和

资金管理。特别调查是能源协议计划的基础,

是日常评估以外的另一项工作。爱尔兰可持续

能源署一直在不断开发流程、方法或行业特定

途径与项目,以确保它们在节能潜力发掘中的

持续效用,并对成功的案例和方法加以分析、

标 准 化 、 向 更 为 广 泛 的 网 络 ( 即 大 型 工 业 能

源 网 络 ) 推 广 。 因 此 , “ 特 别 调 查 ” 不 仅 能

识 别 企 业 的 节 能 潜 力 , 还 能 促 进 更 为 广 泛 的

知 识 转 播 并 倡 导 最 佳 实 践 和 成 功 措 施 的 推 广

(O’Sullivan,2011a;SEAI,2010年)。有些

情况下,“特别调查”还能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

(SEAI,2009年)。

特别项目行动,每年进行一次,以帮助企业

展开节能降耗行动。项目超过“能源协议项目”

和“大型工业能源网络”覆盖的企业范围,涵

盖了所有企业或公共部门。项目目的视具体情

况而不同,重点可放在具体的技术应用、新方

法或特定的领域。重点要确保所有项目活动能够

推动技术、知识库的开发。这些活动的最终目标

是开发适合推广的和标准化的成功方法。为使这

些活动便于管理,项目又分拆为了多个小项目,

称之为“子项目”。这一拆分使得项目有了更

大的适应性,从每一子项目中获得的经验在下

一项目周期的目标和工作范围中都得到了整合

(O’Sullivan 2011a)。现已开发出多种方法,

比如“节能设计”法(EED),以应对实现设施

和流程最佳节能设计面临的共同障碍。“节能设

计”示范项目表明,与基准设计相比,此种方法

可实现高达50%的节约成果。其他已开发的方法

包括:能源价值流图析法(VSMe),是标准价

值流图析法与能源分析方法的结合(SEAI,2009

年)。

“大型工业能源网络”中包含企业间交流网

络的建设和支持活动,不仅可以实现对最佳实践

和能源管理效益的传播,还为企业共享经验和知

识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通

过与“大型工业能源网络”参与企业密切合作,

确保了支持活动能够满足工业领域的需求。每年

组织多次研讨会、现场考察和会议,许多活动由

网络参与成员主办,提高了这些成员的实力和影

响力。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还根据参与企业的需

要,在市场还没有出现商业培训之前就组织能源

管理相关培训课程(SEAI,2009年)。爱尔兰

可持续能源署2009年之前一直在提供 IS393 和EN

16001的培训,之后这些培训转由一批独立培训供

应商提供(O’Sullivan,2011b)。

为推动节能意识和能源管理的发展,爱尔兰

可持续能源署向“能源协议项目”参与成员提供

了各种信息支持,包括统计与报告、案例研究、

对标数据和专门的工具(如:能源MAP工具),

以加强能源评估工作(SEAI,2009年)。

对爱尔兰能源项目的分析表明,通过实施结

构化的能源管理流程,参与企业较之前有了更加

深入的认识,对能源服务需求和流程重新配置进

行重要评估,以发掘新的节能潜力。

Page 54: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2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监测和评价 认证过程为“能源协议项目”的合规性管理

提供了一个间接工具,而不会对爱尔兰可持续能

源署造成直接成本的提高或其管理负担的加重。

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并未同参与企业的认证时间

安排(实行三年的能源协议项目期),也未设定

年度能效目标。实现哪种节能目标由企业自己决

定,能持续执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就被认为满

足了这些要求。

“大型工业能源网络”要求每年报告一次能效数

据,报告数据是参与企业每年收集的详细能源数

据。此计划采用能源绩效指标来评估每家企业

的能效。主管部门根据当前年度到下一年度用

能强度的相对变化,从整体上评估“大型工业

能源网络”节能成果或能耗增加情况。针对每一

企业,计算增加或减少的用能量,然后将所有数

据累加。因为此方法无法区分能源强度的变化是

由实施节能项目和还有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因

此还采用了补充性的方法。收集节能项目数据

后,对实施项目产生的节能效果进行“由下至

上”的验证。2009年,“能源协议项目”参与

企业通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节约了67%的能源

(SEAI,2009年)。尽管从绝对意义上讲,节能

量衡量的是能源管理项目的影响力,但对于企业

来讲,使用“能源强度”一词更易于理解。随时

了解、对比和监测能源强度,可促使企业发现被

忽视的节能机会、隐藏的节能潜力或因低效率作

业而抵消掉的实际节能量。

爱尔兰的经验强调了定义一级和二级衡量标

准的重要性,用以量化能源项目的成果和整体节

能的“附加值”。应确定一种能够收集和衡量能

源管理项目所带来节能成果的方法。此方法需要

进行量化的元素包括:节能量,因能源和其他业

务损耗的能源量,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在日常运营

中产生的能源量(包括废物最小化、用水量、质

量和可靠性的提高),以及节约的总成本。爱尔

兰可持续能源署通过开展专门的项目活动,分析

和开发了各种有助于将能源管理实践与业务改进

方法联系起来的方法;推广使用LEAN、六西格玛

和Kaizen等工具。因此,能源管理可成为除传统

节能项目范围外提升其它业务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具体项目直接用于监测系统的改进。比

如,在食品和奶制品行业,通过差距分析发现,

几乎没有企业建立高效、透明的计量系统。鉴于

这一调查结果,启动了一次计量调研,以使企业

了解建立和测量管理和运营方面的关键绩效指标

所能带来的好处(SEAI,2009年)。

20 “附加值”在此指的是某一指定政策措施的净成果或净效果。计算和评估净成果需要确定哪些成果来源于政策措施和哪些成果(比如)

由其他政策、市场发展或其他因素产生。

Page 55: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3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最近开展的一项活动中,创建了一个“能源

管理成熟度模型”。此模型可帮助组织了解其建

立的能源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帮助企业了解能源

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方式,这也是 ISO 50001标

准中的一项新要求。此模型集成了一个新的知识

库,其中包括与优秀运营和主流业务改进方法的

链接。

瑞典:小小的优惠带来巨大成效

2004年,在遵守欧盟税收指令的条件下,

瑞典规定工业用电征收0.5欧元/MWh的最低能源

税。2005年,为防止对瑞典工业竞争的负面影

响,按照欧盟税收指令(ETD)第17条规定,瑞

典能源署为提高能源密集(高耗能)型工业的能

源利用效率成立了一个项目,即高耗能产业的能

源效率项目(PFE)(Stenqvist 和 Nilsson,2011

年)。包含240个生产线的100多家企业参加了首

个为期五年的项目。参与项目的企业在5年的协

议期内享受减税待遇(即,每1000度电优惠0.5

欧元)。参与企业必须实施并获得标准化能源管

理体系认证、开展能源审计和分析、实施节能采

购和项目规划程序。此外,还需要记录下认定的

节电量并向瑞典能源署报告,努力在3年的直接

投资回报期内实施这些措施。该计划就节电措施

(即,非热力和燃料节约措施)的实施进行了规

定,与电力税收减免政策保持一致。此外,PFE

项目不涵盖因实施欧盟排放交易计划而产生的化

石燃料节约量。如果因不合规行为导致了协议的

终止,则企业必须补缴减免的税费。

首个5年计划期内,实际取得的节能成果高于

预期。与预计年节电0.5 TWh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参与企业报告的年节电总量达到了1.45 TWh,对

1200多项节能措施投资了约7000万欧元。企业

年节税达1500万欧元,每年报告节省的电费约在

7000万欧元(Petersson 等,2011年)。这些汇

总的成果表明,PFE项目对参与企业极具吸引力。

二期项目已于2009年启动,绝大多数一期参与企

业都续签了协议。

规划和设计

瑞典高耗能工业自愿性协议的规划和构建在

2000-2001年左右启动。政策制定者受其他国家

采用的类似协议启发,发起了此项目。随着欧盟

于2004年对用电征收最低税费,免税政策提供

了一定的激励,为参与企业执行项目提供了补偿

(Stenqvist 和 Nilsson,2011年)。

PFE项目委员会于2005年4月成立,由工业组

织、公共主管机构和企业界的代表组成。委员会

每年召开4次会议,讨论实施期间遇到的问题及项

目调整的需要。此方案在规划和实施阶段确保涵

盖到了不同的行业观点(SEA,2007年)。此项

目由一期向二期过渡时未进行大幅调整。

实施和支持 瑞典的项目利用了阶段性方法和大量支持举

措,确保其高效实施。瑞典能源署在网站上提供

了各种信息和指南,并编写了各种手册帮助项目

的实施,包括能源图析与分析手册、生命周期成

本计算手册及采购手册。为促使在采购和投资决

Page 56: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4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策中将生命周期成本考虑在内,在项目启动的前

两年,参与企业必须针对高能耗电气设备引入采

购程序并就节能项目的规划进行例行安排。参与

企业组成了一个同业网络,定期召开会议。

瑞典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源管理体系提供

的系统化的方法,在促进能效提高方面的作用以

及通过网络交流对最佳实践做法和经验的共享。

经验表明,明确的要求和清晰的时间框架非常重

要,它确保了节能与其他战略或更重要的问题相

比,不会被“搁置在一边”。通过进行能源审查

和分析,能源管理体系就会形成规划、实施、跟

踪和审查进度,以及确保持续改进能源相关问题

所需的一整套结构。

时间不足、组织结构不完善及融资渠道有限

这些因素,通常被认为是节能工作存在的障碍,

然而这些都在瑞典的节能项目中得到了有效的解

决。由于PFE提供了税收激励政策,因此节能问

题得到了管理层的重视。在参与企业中,节能问

题(无论是融资渠道还是人力资源)现已享有较

高的优先级。随着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多家PFE

公司现在都对全体员工进行了能源方面的培训。

能源培训的开展提高了员工的节能意识和技术能

力。通过让更多的人参与能源管理,各个组织都

正在从新的节能理念中获益。尽管投资风险在其

他项目中被视为是能效改进的一大障碍,但在PFE

中,与参与企业交流探讨并提供良好的实践则大

大降低了引入新解决方案的风险。

监测和评估 参与企业须在能源管理项目开展后的第二

年、第五年及最后一年报告节能成果。第二年须

报告实施规划的措施产生的节能量;第五年时须

根据对实际实施措施的测量或工程计算结果获得

的更加可靠的数据(Stenqvist 和 Nilsson,2011

年)。因此,能源项目的成果,如,量化的节电量

产生的影响力,是基于企业实施的且向瑞典能源署

报告的由下至上的计算结果而得出的。在对项目

成果的宣传中,瑞典能源署对参与企业报告的累

计节电量与基准年(即2004年)的电力需求进行

了对比。

该项目每年产生 1.45 TWh 的节电量应视为是

整个项目产生的总影响,换句话说,这一成果并

未表明其他驱动因素可在确定报告的节电成果时

产生的作用。作为收集PFE净影响力数据,瑞典

能源署要求参与企业报告每一项节电措施是否通

过了能源审计认定、是否在计划启动之前已经知

晓。此外,瑞典能源署还收到了企业自愿提交的

热力和燃料节约报告,以此了解能源管理体系实

施后,除节电以外的多重或超出预计的节能成果

(Stenqvist 和 Nilsson,2011年)。

为简化企业报告要求,瑞典能源署使用了一

个数据系统,利用此系统自动生成和累加企业报

告的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和评价。瑞典能源署之

后对参与企业进行了调研并采访了利益相关方(

如:认证和评定机构、行业组织)。实践证明,

独立的学术调研和评估亦不失为富有价值的信息

源。

丹麦:近二十年的经验 1992年,丹麦开始对所有化石能源征收二氧

Page 57: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5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化碳排放税,人们对丹麦工业竞争的关注推动了

工业自愿性能源管理协议体系的发展。1993年,

丹麦引入了高耗能工业自愿性协议项目,并在此

后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调整。自愿性协议于2002年

启动,并在2008年随着欧盟排放交易计划的实施

进行了调整,改为仅涉及电力领域。2010年,该

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丹麦能源署负责管理

此项目,国家每年出资540万欧元提供资金支持。

参与该项目的企业享受能源税减免待遇21。自

愿性协议由企业与丹麦能源署签订,有效期3年。

参与该项目的企业必须取得能源管理认证(EN

16001标准),开展多次专门的调查(包括评估节

能项目盈利能力),实施所有项目,并且投资回

报期一般在4年之内。如果企业不满足这些要求,

则协议解除,企业补缴已减免的税费。目前有106

家企业参与该项目。

规划和设计 协议三年续签一次,这一政策赋予了丹麦能

源署随时修改和调整计划的灵活性。评估和系统

地监测协议的实施情况为能源署调整计划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有些调整为企业提供了更加明确的

指导或要求更加严格的监测,有些则有更深远

的内容。比如,随着设备更换而带动了大规模

节能,引发人们更多地关注核心生产工艺的节能

(Johansen,2002年)。

实施和支持 丹麦能源署网站上为希望参与该项目的企业

提供了全面的指南。此外,还提供了咨询机构的

联系信息,这些机构可以通过提供咨询服务,帮

助参与企业遵守计划要求。从项目启动到2001

年,凡是采用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均可在实施阶

段获得补贴。此外,针对不同工业领域的专门节

能措施还提供有补贴,但这些补贴目前已经停

发。

丹麦项目的一个特点是与有着类似生产工

艺、产品或能耗模式的企业签订集体协议。集

体协议的采用降低了签订协议的管理成本。在

签订协议之前,企业与丹麦能源署就时间框架、

特别调查(对某一工艺流程、车间、或整个生产

和能源系统能耗的全面分析)和能源计量/会计

系统的改进进行协商。协商之前,企业首先要拿

出一个提案,表明能源政策和目标及企业达成这

些目标的方式。协议中列出了所有企业的义务,

由公司负责人与丹麦能源署签署。工业组织就集

体协议进行协调,与丹麦能源署协商。工业组织

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多种,包括就向丹麦能源

署提交的年度报告进行协调。但协议是与各企业

分别签署,并注明每家企业的义务(Krarup和

Ramesohl,2000年)。

监测和评估 在丹麦的项目中,由企业自行报告,并要求

进行外部验证和特别调查。各企业向丹麦能源署

提交能耗和其他多个关键能效指标,通过人工

或在线提交这些数据均可。对协议和中期目标

的年报及跟踪,确保了对各公司节能进度的密

切监控。在项目初期,丹麦能源署曾投入大量时

间审查提交的报告,但现在主要依靠企业自行报

21 2010年,每度电征收0.062克朗的能源税。减税幅度因不同的终端用途(加工或供暖)而不同,减税额视工艺流程属于重工业还是轻工

业而定。2010-2015年,税费和减税额每年都调整1.8%。(丹麦能源署,2010年)。

Page 58: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6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告和能源管理体系中的监测和验证流程来完成。

同时,独立验证机构还会对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

及合规性进行详细、随机的抽样检查(丹麦能源

署,2005年)。

整个项目经过数次评估,评估周期一般为3到

5年。独立的咨询机构在签订协议后提供评估服

务。通过对1998-2003年实施的项目进行评估,发

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通过初步分析,丹麦能源

署数据库数据收集和设计方面仍有潜力进行进一

步改善。比如,在一些报告中遗漏了生产量和营

业额等关键数据;此外,也存在一些数据输入方

面的错误。因此,只可以对部分数据集进行全面

分析,这一问题反过来亦限制了可采用的分析方

法类型。比如,无法进行统计分析等。通过评估

还发现,要使项目不受其它因素影响比较困难,

例如,引进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所带来的影

响,改变原材料组成以及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丹麦能源署,2005年)。

考虑到这些问题后,评估小组决定根据对项

目参与企业的深入采访,将重点从量化分析评估

转向更多的定性评估(丹麦能源署,2005年)。

在对28家企业进行深入采访和连续分析后发现了

一些有趣的节能趋势,为了解可改进的领域提供

了见解。评估结果表明,约40%的节能因实施能

源管理体系而产生,其余源于能源价格波动和技

术发展等因素。

结 语

政府与企业签订的自愿性协议可以发挥很大

的激励作用,使企业开始认识到节能的潜力。经

验表明,上述三个能源管理项目有效解决了工业

节能工作中的诸多障碍,虽然这些项目采用了不

同的形式和支持体系,但获得了同等的效果。由

于当地能源主管部门制订了配套的政策措施,综

合采用了各种支持措施,如减税、支持参与项

目、赠款、高效报告体系和信息交流等,促使了

项目的成功实施。其中关键的成功要素有以下几

点: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文化、得到了高级

管理层的真正关注,在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时投入

足够的精力,获得外部咨询机构的帮助,在全国

范围内开展成果交流与推广活动等。通过三个案

例,明确表明能源管理体系中涵盖的结构化方法

有助于企业持续开展更加深入的节能行动、调整

生产工艺。

尽管爱尔兰的能源项目并未提供减税政策,

也没有为企业设定目标,但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

通过提供各种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同样取得了出

色的成效。爱尔兰的经验表明,持续的改进和节

能并不仅仅依赖于成熟的体系,还必须投入精力

和对项目达成的承诺。随着项目的成熟和对最佳

实践的采用,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在推动开展

进一步的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活动包

括:开发创新的方法,鼓励企业识别和实施更多

的节能潜力,采取措施推广解决方案的应用和标

准化。为获取更大的节能潜力,能源项目需要超

越传统的只通过技术改进达到节能的方法,朝着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能方式的项目推进。为

此,项目必须鼓励开发节能新途径并提供支持,

推动节能服务供应商市场的发展。爱尔兰的项目

还表明,企业和项目实施中获得的经验可对识别

新项目和确定企业所在行业的节能潜力起到重要

作用。

Page 59: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7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瑞典的能源项目表明,即便是较少的优惠政策

也可以大大改变高能耗工业的能源管理方式。瑞典

经验不仅表明网络是共享经验的重要平台,最佳实

践的共享也可对投资风险意识产生直接影响。

丹麦经验表明,项目能随着政策框架和工业

需求的变化而灵活调整。缺少相关交流网络平台

是丹麦项目的一个缺陷,失去了促进企业间交流

和传播知识的机会。然而,丹麦项目的集体协议

则有效地推动了行业节能解决方案的制定和推

广。

在所有这三个国家,监测流程和评估在识别

能效改进领域以及了解企业需求中扮演了重要角

色。对工业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或采访并与

之持续对话,对于确保项目随着技术革新、行业

需求和能力要求的变化而做出适当调整是至关重

要的。评估项目对一个“照常情景”产生的“增

值“附加值”并非易事,需要在规划阶段就加以

考虑,以便于确立基准和方法。为确定项目的效

果和识别出改进领域,政策制订者必须从质量、

交付、成本和客户服务(即类似于正常运营衡量

标准)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估。

Page 60: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8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展现了工业行业咨询、合作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项目和成果概述

澳大利亚能效机遇项目要求高耗能企业(指

年能耗高于0.5PJ的企业)每5年详细评估一次自

身的能耗情况,找出低成本的节能减排方法。之

后每年向项目委员会和公众报告一次评估结果和

企业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企业无需针对评估结果

逐一实施,可根据自身的业务重点和资源,决定

开展哪些节能工作。此项目由澳大利亚资源、能

源和旅游部(DRET)管理。

截至本报告编写之时(2011年9月),共有

283家企业报名参与了能效机遇项目,这些企业的

能耗总量占整个澳大利亚能耗总量的30%。

对207家企业在2010年12月末之前提交的

节能评估报告的分析表明,平均每个企业确定了

9.8%的年节能潜力,共计141.9PJ的节能潜力,

相当于澳大利亚总能耗的2.5%。这一节能量相当

于每年减排11.2Mt的温室气体,相当于澳大利亚

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能效机遇项目参与企业

每年约可实现12亿澳元的能源成本。

其中,公司识别出的超过半数的节能量(即

53%)是通过实施节能措施取得的(DRET,2011

年)。

这一案例研究展现了能效机遇项目规划、实

施、监测和评估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重要经验。

项目规划

2004年发布的能效机遇政策中提到,项目是

通过与参与企业密切咨询、在吸取先前工业节能

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开发的。

期间,曾向各企业广泛征求对意见稿的意

见,通过召开研讨会和开展试点工作,共享企业

的反馈意见。行业的响应为能效机遇项目提供了

切实的反馈,对项目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参考价

值。

能效机遇项目吸取了先前工业节能项目的经

验,这些经验表明,咨询效果取决于是否在合适

的阶段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在咨询的初期,团队

并未提出详细的项目设计草案,而是提出了以下

几个问题:有效的评估包含哪些内容?公开报告

应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设计项目,以期在实现政

府目标的同时,实现行政管理成本最小化和商业

效益的最大化?

这一咨询过程为企业提供了共享实际经验和

专业技术的机会。随着项目设计的进行以及设计

的细化,项目团队认识到,一定要说明行业的反

馈意见是如何反应到项目设计中的。这一认识加

强了工业企业对项目的信任,他们看到了该项目

是基于实际经验(而非单方面的政府决策)做出

的。

与企业共同规划的另一个好处是:参与咨

询和试点活动的企业成为了项目的拥护者。通过

公布的案例研究、公开研讨会和其他学习活动,

他们的经验得到了宣传。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行

业交流是推广项目非常有力的一种方式,因为他

们能够利用行业语言(而非官话)与其他企业交

流,通常可以获得较高的信任度。

咨询过程中,企业建议该项目应作为业务

改进模型(而非审计“考核”)而构建。他们认

为,设计中应赋予企业一定的应用灵活度,以方

便对现有的数据管理、业务改进和报告系统进行

修改,无需创建新的系统。企业还建议,项目的

结构应能明确传达评估要素背后的意图,无需过

Page 61: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59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多说明就可以阐明详细要求。

咨询流程还突显了严谨的技术和重视管理

的重要性,从而为开展节能工作提供组织上的支

持。一些拥有节能经验的公司指出,高级管理层

的支持对于获得有效开展评估所需的资金资源和

其他资源非常重要。这一建议传递了一个要求:

即在开始评估之前,管理层就应设定和明确用能

目标。项目中如果要求董事会批准年度公开报告

(报告中介绍评估的积极效果),将有助于获得

高层对整个评估过程的支持。

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先前开展节能

项目的经验表明了收集详细能源数据并进行分析

的重要性,因此在此项目咨询过程中着重开展了

这些工作。过去,对跨企业、跨技术和跨流程进

行能效对标,一直因为缺乏企业内设施和子系统

的高质量能源数据而受到了严重制约。这一经验

也为制订能效机遇项目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

� 每一种燃料的设施数据准确度必须保持在

±5%之内。

� 必须采用能源分析工具(如:能源质量守

衡或同等技术)。

� 必须开展不同级别的能源分析,包括单个

的设备、流程和子系统以及整个系统或

工厂。

更多有关计划和评估要求的信息参见“工业

能效机遇项目指南”22。

项目实施

能效机遇项目的成功实施取决于三个方面:

工业节能负责人、每年召开年度能力建设研讨

会、持续编写案例研究指导材料。

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认识到,通过

以下工作,这三个方面为工业企业的参与提供了

支持:确保企业明确了解计划的要求;确保参与

企业共享先进的实践与经验;确保项目成果和参

与企业得到有效认证。

工业节能支持负责人 每家企业在申报参加项目时须委派一名工业

节能负责人,该负责人是企业与澳大利亚资源、

能源和旅游部之间的一个沟通渠道,对企业的节

能相关文件进行审核(包括评估计划和报告)、

向企业传达项目的变更或新的信息、并对提出的

问题或关注事宜做出回应。

项目启动后的几年里,向同一工业领域的企

业指派工业节能支持负责人。这一方式有助于工

业节能负责人更好地了解某一领域的具体需求,

并与各参与公司分享先进实践和吸取经验教训。

年度研讨会

自项目开始实施起,每年分别在5个州首府城

市举办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每年通常有约600名代

表出席。

研讨会为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向参

与企业提供最新进展信息,传达项目取得的成

果,鼓励参与企业之间交流,为共享行业经验提

供了契机。企业代表与其他同行共享实施该项目

的方法、取得的成就及实施中遇到的挑战。

研讨会的主题随着项目参与企业需求的变化

而不断变化。首次研讨会非常详细地阐述了项目

要求。最近一次举办的研讨会(2011年9月)正值

首个5年评估期结束之时,本次研讨会重点关注的

是参与企业认为最具挑战性的一些方面,比如,

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潜力。

22 网址:www.energyefficiencyopportunities.gov.au.

Page 62: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0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案例研究指导材料的编写

年 度 研 讨 会 以 及 工 业 节 能 负 责 人 与 企 业

之 间 的 探 讨 , 也 有 助 于 能 力 建 设 和 支 持 材 料

(包括案例研究和指南)的编写。访问www.

energyefficiencyopportunities.gov.au即可获得所

有公开资料。

项目监测

持续的监测方法

在规划阶段,制订了监测和报告框架。表18

列出了部分关键指标。企业必须在整个评估周期

分三次报告详细的数据,三次报告的时间分别

是:提交评估计划(以建立基准数据)时,向澳

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提交中期报告时,末

期报告时。这些数据经过汇总和分析后,澳大利

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便可监测到企业能源管理

体系和节能成果的变化。

此外,企业还必须每年就自身评估的能源使

用情况、识别的节能潜力数量及状况(如:已实

施、正在确认或将要实施)进行简要总结。公开

报告是监测项目成果特别有效的一种方法,因为

它提供了有关企业当前的评估进程及每年评估结

果方面的信息。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利

用企业提供的数据,来掌握整个项目和某一领域

项目实施的年度进程。这一反馈非常重要,因为

它可以使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进行合规

性监督并向工业和政府利益相关者展示取得的巨

大进展。

企业必须在5年评估期内在向澳大利亚资源、

能源和旅游部提交的中期和末期报告中提供附加

信息。附加信息包括识别的特定潜力、实施成

本、节约的能源成本和获得的其它商业效益的信

息。这些附加信息非常详细且需要保密,因此无

法在公开报告中体现,但有助于对企业获得的效

益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通过验证,评估企业实施能效机遇项目的合

规性

验证是能效机遇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评估企业是否满足

评估框架的主要要求和是否正确报告了节能潜力

认定结果和响应措施提供了契机。

目前采取的是两种验证方式:一是案头验

证,此种方式要求企业填写一份关于评估框架主

要要求的调查问卷,每5年评估验证一次。二是选

出少量企业进行全面验证(包括现场考察、采访

和审核资料文件)。

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发现,通过自

行管理验证流程(而非外包),他们可对合规水

平及实施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利

用这一信息,可以向企业提供具体的反馈意见,

还可以发现项目中被普遍误读的方面或企业实施

中存在的困难。然后将这些发现用于能力建设和

项目宣传中。

项目评价

如上所述,数据收集为企业在为期5年的计划

周期内必须支持合规性评估并找出项目实施差距

打下了基础。此外,利用这些数据,还可以在每

一评估周期内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

Page 63: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1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首个中期评估已于2010年完成,评估中对企

业的能效机遇项目实施负责人进行了采访。通过

中期评估发现,一些企业在参与该项目后,对其

能源管理体系和流程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企业注

意到,改进体系和流程帮助他们增加了识别的节

能潜力的数量和质量,一些参与企业报告中发现

的潜力要比评估之前预计大出很多。

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改变是数据和分析系统

的改进。他们还反映,向董事会报告的要求帮助

提升了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节能意识,在整个

组织内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DRET,2010b)。

评估还带来了行为上的变化,企业内部更加

重视能源消耗及实施已认定节能潜力带来的效

益。

评估还列出了阻碍能效提升的长期障碍,特

别是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障碍。比如,大多数

企业都关注核心业务增长所需的资源和资金,这

意味着他们可能没有可用于节能项目的资源。这

一问题表明,可能需要政府出台补充政策,以加

快资金的获得。

Page 64: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2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结 语

对公开报告的分析,加之中期评估结果,都

表明能效机遇项目在节能减排、改进能源管理体

系和改变参与企业的节能态度方面都很成功。此

案例研究显示了在能效机遇项目规划、实施、监

测和评估流程中汲取的一些重要经验。

在项目规划阶段,通过工业领域咨询和之前

实施能源管理项目的经验,项目中包含了一些具

有高度影响力的元素。比如,向董事会报告的做

法极大地提高了节能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视性,加

大了对潜力评估和实施的支持。要求提供严格的

数据和分析,增加了识别出的节能机会,并提供

了有助于支撑投资决策所需的数据。

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委任节能负责

人、举办年度研讨会和编写指导材料通过确保企

业明确了解项目的要求并通过其他参与企业的实

践得以验证,帮助强化了整个项目的成果。

持续的监测、结合规范的评估流程,都是建

立在与工业行业咨询和合作的基础之上,对项目

的效力和改进方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一途径使

得项目的管理方式发生了一些细微变化,在企业

筹备第二个5年计划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项目的

成果。

有关能效机遇项目的更多信息可参见:

www.energyefficiencyopportunities.gov.au.

Page 65: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3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工业中推广能源管理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东欧及独联体国家的工业中涉及到很多高

耗能的工业流程,如:钢铁制造业、铝熔炼、水

泥和玻璃制造业。在此区域的能效经济市场潜力

巨大,依据当前的能源价格,可达20%-40%。然

而,尽管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但实施起来却面临

着重重障碍,包括信息差异、市场不完善、缺乏

资金和政策支持等等,这些都阻碍了节能投资活

动的开展。绝大多数生产企业都缺少内部用能数

据以及系统和工艺流程的运营参数。

政府为了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在工业中的应

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节能项目,此外,国际

金融机构等其他机构的参与,也对有效推动能源

管理体系的实施贡献不少,其中一家便是欧洲复

兴开发银行(EBRD)。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

一项新的举措,对项目进行融资的同时辅以技术

支持,同时重点提供能源管理体系的能力建设。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将这一方法开

发成一系列补充项目,通过可持续能源行动开展

工作。EBRD能源审计技术援助项目于2002年启

动,其目标旨在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地国际专家

评定,以帮助他们通过能源审计和目标培训更好

地实施能效项目。这一项目是EBRD项目的核心

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能效投资在工业企业的实

施。2009至2011年是EBRD可持续能源行动的

第二阶段,其工业能效投资每年以22%的速度增

长,从2009年的3.17亿欧元增长至2001年的5.78

亿欧元。这一阶段的累积工业能效投资达到13.4

亿欧元(EBRD,2012)。同时,银行也将越来越多

的注意力放在能源管理体系上,将其作为促进能

效投资的基本动力。在这种情况下,EBRD于2009

年启动了一项专门针对能效管理体系的项目。

俄罗斯高排放工业引入能源管理体系 国际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都在积极的帮助企业

识别工业节能潜力,解决缺乏能效融资资金等问

题。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制定了一条双管齐下的措

施:

• 培养和提高当地借贷机构的能力,包括

金融中介机构(如:节能服务公司),

以了解与节能项目相关的风险和投资回

报。

• 强化工业行业的能力,以能源管理体系

为依托,开发出可获得银行担保的节能

项目。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

合,由全球环境基金提供资金,于2010年8月在

俄罗斯发起了一项市场变革项目23。项目截止至

2015年,期间将向企业提供持续和量身定制的

节能技术和项目实施支持。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负

责向规模较大的现有或潜在客户提供支持,联合

国工业发展组织主要负责中小型企业和提供项目

政策支持。此项目目的是,通过培养政府建立高

23 俄罗斯联邦:俄罗斯RUS节能市场变革计划(www.thegef.org/gef/node/3333)。

Page 66: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4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效工业节能政策的能力和强化工业行业开展能源

管理和识别节能项目的能力,提高工业能效。最

后,该项目还希望能够开发出有效的节能融资模

型。预期的成果包括:

• 提高重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力争在十年内

减少38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到2015

年实现年节能总量1.4 TWh。

• 提升工业借贷机构的商业前景,使工业节

能投资达到3亿美元左右。

项目规划为了开发这一项目,举行了多场利益相关方

参加的讨论会,参会方包括工业领域、联邦和区

级的政策制订者、银行业、公用市政部门、项目

开发商、投资者及提供节能产品和服务的公司

等。另外,鉴于此项目涉及政策制订者的参与,

还建立了与所有相关部委和主管机构的对话,

包括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地区发展部、工业贸易

部、金融和联邦关税服务部等。

在多方沟通的基础上,加上对俄罗斯工业节能推

广工作障碍的综合分析,确定了俄罗斯工业需要

采取针对能源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持和借贷相结合

的方法,来加快节能项目的实施。项目规划阶段

还包涵了与其他国家机构和组织进行密切对话,

从而借鉴能源管理的能力建设和其他项目的经验

教训,例如荷兰的长期协议和中小企业BESS项

目。对话还确保了正在进行的活动之间的有效协

调,如,“欧盟独联体技术支持”计划和国际金

融公司发起的全球环境基金俄罗斯可持续节能融

资项目。

项目的范围和工作重心的确定建立在对俄罗

斯工业领域及其节能潜力进行广泛分析的基础之

上,包括采用基于工艺流程的对标方法,将俄罗

斯特定工业的特定流程的平均能源强度与国际通

用值进行对比(如,黑色金属材料业、纸浆和造

纸业、水泥、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业和非能源

密集型工业),并对俄罗斯工业采用的技术和实

践做法与最佳技术进行对比。通过对工业构成、

能源消耗量和节能潜力的评估,确认了将该项目

的重点应放在金属制造业、化学制品业、纸浆和

造纸业以及照明工业上。

该项目早期阶段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培

训材料、能力建设等)。

Page 67: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5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实 施 政府牵头的能源管理项目成功实施的诸多要

素都包含在该项目中。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联合

国工业组织共同实施了该项目中某些特定元素,

其中包括:

• 体制支持。政府能力建设和其他支持,包括:

提供政策制订方面的培训以推动能源管理项目

的建立、编写节能认证交易市场机制引入指南。

• 提供支持体系,帮助企业实施项目。包括根据

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不同特点分别提供的两

条途径:

o 在10家大型工业企业内, 对符合 ISO 50001

标准的能源管理体系提供实施支持。包括

密集的现场培训、能源审计、系统评估和

能效投资规划的制订。

o 用具体的方法在中小企业中引入能源管理

体系,包括系统评估、对标、能源审计和

能效投资规划。

• 对于国家级专家的培训和能力建设。向工业企

业、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银行贷款负责人和

政府官员提供培训和能力建设。作为项目的一

部分,对120位专家进行能源管理和能量系统

优化培训,然后通过这些专家提供进一步的培

训和讲座。

• 交流活动。开设网站论坛,作为同业交流和建

立知识网络的平台,包括针对中小企业能源管

理专门设计的在线节能工具。

• 工具。技术数据库,通过此数据库,面向中小

企业提供节能设备和技术信息。

• 推广。开展项目信息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意

识和关注。

项目实施方案将重点放在高效监督和管理

上,需要与政府建立联系,并与参与企业和商业

协会的管理层建立良好合作机制。

监测和评估 对成果进行监测和验证本质上决定了项目成

功与否。实施之前,项目团队考虑了各种方法来

建立一个基准,以跟踪项目进程和衡量项目的影

响力。方法包括:基准年的能效、历史年度节能

效益趋向和企业照常情景下的基准。照常情景下

的企业基准可通过对项目内外部抽样企业的对比

获得,或者通过得到和未得到项目支持的企业的

历史效益趋势进行对比估算得出。该项目采用多

种、而不是仅仅一种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项目

的效果。

项目还根据各种指标数据,对进程、成果、

结果和影响力进行了跟踪,包括各种量化指标,

如:总的二氧化碳减排当量、投资额、总节能

量、培训人员数量、审计次数、系统评估次数、

开发的投资项目的数量。此外,还采用了其他定

性的指标,如:政府设计和实施高效政策的能

力。

结束语 初步结果已展示了该项目在俄罗斯工业所产

生的影响。例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提供1.25亿

欧元的贷款,为钢铁制造企业NLMK公司实施节能

改进措施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使

该公司在2015年以前减少15%以上的能耗,这些

技术都是首次在俄罗斯钢铁制造业中应用。项目

实施后,将会使NLMK公司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150万吨二氧化碳。这一示范项目可以作为在此工

业领域内进一步推广的基础。在钢铁业的温室气

体排放占整个俄罗斯排放总量近7%的今天,这一

Page 68: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6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项目可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此外,NLMK计划对其

能源管理体系进行 ISO 50001 认证,这在业内可

谓是先创之举,对俄罗斯钢铁工业领域的其他企

业具有深远意义。

该项目能够得以成功实施,其中一个决定性的

因素便是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初期就广泛接触了

能从该项目中受益的工业客户。最重要的是,确

保提供的支持与参与企业的需求高度吻合。

此外,在所有利益相关方中间开展能力建设

亦是该项目的一项主要部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正在俄罗斯各地区组织召开各种研讨会,培养工

业企业在能源管理体系和能量系统优化方面的能

力。另外还向参与企业提供了现场培训,为企业

实施提供支持。目前,正在建设项目活动网站和

行业交流网络。这些对项目活动顺利开展至关重

要。企业、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获得高质

量的信息,有助于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实施。

更多信息请参见:

www.ebrd.com

Page 69: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7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企业必须开展能源

评审(亦称之为“能源评估”),其目的是,分

析能源数据、识别企业内的高能耗领域及节能潜

力。然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通常不会详细说明

企业应该如何开展高效评审来增加识别出的节能

机会。

由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取决于高效的能源

评审,所以能源管理项目才可以发挥主要作用,

并可为企业内部开展评审指出下一步方向。

深入了解能源消耗情况及影响能效的因素是

识别和追求能效改进的前提。对此,需要获得全

面的数据并进行严格的分析。建立完善的数据收

集和分析系统对于量化能源项目的全部效益和向

决策者们提供有助于支撑投资决策的信息至关重

要。数据收集和分析亦是应对运营顽疾的工具。

高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需要不断重复的调查

过程。经验表明,随着能源数据质量的改进和细

化,数据分析可以更全面一些,这样有助于发掘

新的节能潜力。数据收集和分析应在各级开展,

重点应放在单个设备、流程或子系统,甚至所有

系统或整个设施上。

推广方法:有多种工具和方法可用于衡量和

监测能源使用情况、识别节能潜力(详见工具箱

A.1)。通过各种支持措施,比如:开发专门的技

术入门手册、提供对标数据库、帮助寻找专业技

术、提供补贴或免费介绍技术专家等,可帮助推

广这些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同的方法需要投入

的时间和财力各不相同;数据的详尽程度和分析

的复杂性不同,需要投入的时间和财力亦存在很

大差异。经验表明,提供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方

面的指南,会增加是被的节能机会并提升质量。

能源评审最好不仅仅局限于分析设备或子系统的

数据,对整个系统进行评审在全面发掘节能潜力

的过程中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采用较为全面和先

进的方法可以帮助发掘更多的节能潜力、为企业

提供新的信息、增加发现成果的可能性并获得协

同效益,这可能会高出实际的节能价值。

附录2. 能耗跟踪工具和节能潜力识别工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70: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8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审计是对能源流的检查、调研和分析。

可作为识别节能潜力、全面抓住系统改进机

会的工具。能源审计包括从大体粗略的审计

到深入全面的审计。巡检审计通常是一种快

速、成本相对低的方法,可以对设施进行定

性检查,从而识别基本的节能潜力和需要进

一步检查的方面。详细的能源审计则需要投

入更多的时间和专业力量,对巡检审计期间

识别出的具有节能潜力的设备及流程,或对

标流程中存在的节能潜力进行审查。详细的

能源审计可针对不同的级别开展,如设备、

系统或流程。

对标要首先确定需要检测的方面或流

程,再选定基准值或参考点,以此作为衡量

绩效的标准。对标可在不同级别的设施中进

行,可在企业内部开展(与以往的能效进行

比较)、与其他企业进行外部对标或进行理

论上的对标(与理念或技术上可行的值对比

能效)。对标还可以包括模拟不同的配置或

操作模式。

能效对标是对单位实际生产能耗的对比

分析。这一分析包括计算不同类型燃料或活

动的能源强度和通过参照适当的对标指南,

对不同领域的强度进行对比。类似地,能源

最佳实践对标包括对流程、运营和系统与所

在领域的最佳运营进行对比。

关键绩效指标是指可实时追踪能源系统

行为的各项指标。尽管绝对指标(如能源

消耗量)为了解绝对意义上的变化提供了参

照,但衡量能效则需要采用相对指标(如:

单位产品的用能量)。建立指标系统需要设

定系统界定、提供衡量框架、建立基准和开

展定期衡量和分析。效益包括提升用能意

识、识别用能趋势、找出能源损耗和浪费

源、跟踪节能进度并向利益相关者报告节能

成果的能力等。

趋势分析包括用能趋势的识别及其与能

耗影响因素的关系。此分析在用能情况发生

变化时有效。在趋势分析中,比如可以认定

一周内某一流程的用能波动情况;在进一步

调查中,可发现不同操作人员采取不同的做

法所导致的波动。

能源-质量平衡是用来系统化了解整个

系统的能耗源和用能方式的一种分析技术,

包括:分析能源输入和输出、跟踪能源和材

料流、找出损耗和浪费现象。采用能源质量

平衡方法通常有助于强化对流程和系统的认

识和对各种节能潜力的识别。

能源评审和评估方法工具箱

A.1

Page 71: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69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理论分析在无法进行直接测定或估算时

可以采用。此外,还可用于模拟创意解决方

案或设定宏伟的节能目标。主要用于估算某

一职能在理论上的理想能源要求(如:服务

或任务的产出结果)、分析如何通过改变运

营、流程、产品等实现节能。

回归分析是通过分析一个因变量与一个

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多个变量进行

建模和分析的一种统计方法。利用此方法,

可以对各种能耗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此方法

与其他方法结合采用对于确定因果关系特别

有效。

其他类型的详细分析包括工程设计、物

流甚至经验诊断法,如热成像、试验或试行

等。无法直接测定具体能源流时,可采用这

些方法来检验新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或者

用来全面提高复杂环境下的能效。

流程一体化研究包括对工业流程或现场

进行综合分析、考虑流程或设施的所有关键

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如:能源、水和材料的

消耗量;运营成本;环境影响等。流程一体

化研究是一种结构化方法,涉及到数据收集

和流程模拟、能源和质量守衡分析、流程综

合法的应用以及项目技术和经济性评估。

资料来源:摘自Crittenden,2011年;

Vickery,2011年;DRET,2011年。

能源评审和评估方法工具箱A.1

Page 72: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0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以下是本“政策途径”中所用术语的定义。

基准:指对改变发生之前状况的测量值或计算

值,作为跟踪变化和持续改进的参照点。

对标:指将对企业内或项目内的能效,以及与

外部其他企业或项目的能效进行的对比,或从理

论或技术可行性上进行的对比。

协同效益:见“非能源效益”定义。

能源评估:见“能源评审”定义。

节能: 以同等的能源输入提供多服务、或以更少

的能源输入保持同等水平的服务。

能源指标:见“指标”定义。

能源强度:单 位 产 量 或 单 位 增 值 的 能 源 消

耗 率。

能源管理:指对能源使用情况的测定、监控和

管理(不一定非要遵循一系列预定的实践做法和

行动)。

能源管理活动:指共同构成能源管理体系的

各种能源管理活动(如:能源审计、指定能源管

理人、制订能源管理政策等)。

能源管理成熟度模型:指由SEAI开发的、

旨在帮助组织了解自身能源管理系统开发及其效

力成熟度的工具。

能源管理项目:指政府牵头开展的、旨在推

广能源管理系统的倡议活动。

能源管理项目要素:指由政府开发的、作为

能源管理项目之组成部分、旨在鼓励企业采用高

效能源管理系统的各种倡议活动、动因和扶持

机制。

能源管理标准:由国际或国家标准化机构开

发的标准。

能源管理体系:指各个组织用以实现运营控

制和持续提高能效所需的体系和流程,包括一系

列确定的实践做法和行动。

能源管理体系规定:指通常由政府政策机构

制订的规定,作为某一具体政策的一部分,如对

能源管理标准的正确实施进行第三方认证)。

能源质量平衡:指衡量和评估“整个系统”

中能源和材料流的一种技术方法。更多信息请参

见附录2。

能效指标:见“指标”定义。

能源评审:指能源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高

能耗领域及节能潜力的认定。对此,有多种收集

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可以使用。更多信息详见附录2。

节能量:指实施节能措施后与基准水平相比节

约的能源量。

术 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73: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1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指 标 : 指 用 以 监 测 变 化 情 况 的 既 定 衡 量 标

准。指标可以是绝对的(如:能源使用量,单

位:kWh),也可以是相对的(如:单位产量能

源消耗量)。有多种类型的能效指标可供采用,

包括不同汇总级别、涵盖不同领域、采用不同作

业或业务衡量方式或不同参考值。关键能效指标

(KPI),可用来对照目标跟踪进度;能效指标可

用来跟踪一个组织对用能情况的管理。

Kizen(改善):是一种旨在消除废弃物、鼓

励持续提高能效的方法。

关键绩效指标:见“指标”定义。

精益生产:指以推动成本、质量、服务和交付

迅速而持续改善为重点的业务模式和各种策略方

法,通常可产生大规模的环境效益。更多信息,

请参见www.epa.gov/lean/environment/index.

htm。

MUDAe: M U D A 在 日 语 中 是 指 有 浪 费 现

象、生产效率低的活动。MUDA是企业使用的一

个概念,目的是系统地找出各个领域的低效活

动。MUDAe针对目标的是导致能源浪费的做法。

非能源效益:就节能而言,非能源效益通常

与“协同效益”同义,指采取节能措施后产生的

效益,如:产品质量的改进、工作条件的改善、

能源安全性的提高或除节能以外的其他改善。非

能源效益可在企业或项目得到量化。

六西格玛:通过识别和消除缺陷(错误)产生

的原因、减少生产和业务流程中的不确定性,从

而提高工艺输出质量的企业管理战略。

理论最小化或理论对标:是指用来确定最

大程度地降低某一工艺之能耗的方法,用来作为

较高的评测基准或工作目标。

能源价值流图析:是一种用来战略性开发生

产系统的工具,用于跟踪产品或服务从源头及原

材料环节直至提供给客户的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增值和非增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74: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2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参考文献

Anderson, S. T., and R. G. Newell (2004), “Information Programmes for Technology Adoption: The Case of Energy-Efficiency Audits”,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Vol. 26, pp. 27–50.

Beer, J.G. de, M.M.M. Kerssemeeckers, R.F.T. Aalbers, H.L.F. Vollebergh, J. Osokina, H.P.J. de Groot, P. Mulder, and K. Blok (2000), Effectiviteit Energiesubsidies, Onderzoek naar de effectiviteit van enkele subsidies en fiscale regelingen in de periode 1988-1999, ECOFYS,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Björkman, T. (2011), Input provided.

Christoffersen, L.B., A. Larsen, and M. Togeby (2006),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ergy Management in Danish Industry”,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 14, No. 5, pp. 516-26.

Crittenden, P. (2011), Inputs provided.

Björkman, T. and J. Moberg (2011),”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Swedish PFE Programmeme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Industry”, IEA-IIP Workshop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 Policy Pathway Series, September 30, 2011, Paris, Retrieved 18 October 2011, from www.iea.org/work/2011/iip/17_%20Bjorkman.pdf.

Bunse, K., M. Vodicka, P. Schönsleben, M. Brühart, and F.O. Ernst (2011), “Integrating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in Production Management – Gap Analysis Between Industrial Needs and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 19, Nos. 6-7, pp. 667-79.

Caffal, C. (1996), “Energy Management in Industry”, Analysis Series 17, Centre for the Analysis and Dissemination of Demonstrated Energy Technologies (CAD- DET), Sittard, the Netherlands.

CDP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2011), Verification of Climate Data, CDP.

Christoffersen, L.B., Larsen, A., and Togeby, M. (2006),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ergy Management in Danish Industry.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4 (2006) 516-526.

Danish Energy Agency (2002), Opfolgning af Aftaleordningen – Erfaringer fra 20 Virksomheder (Follow-up of the Agreement – Experiences of 20 Enterprises).

Danish Energy Agency (2005), Evaluering af Aftaleordningen om Energieffektivisering 1998-2003 (Evaluation of the Energy Efficiency Agreement 1998–2003), April, Retrieved www.ens.dk/da-DK/ForbrugOgBesparelser/IndsatsIVirksomheder/TilskudtilCO2afgift/Documents/Aftaleordning_Evaluering-slutrapport_april2005.pdf.

Danish Energy Agency (2010), Veiledning om Indgåelse af Aftale om Energieffektivisering, (Guidance on Entering Energy Efficiency Agreements).

DRET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ergy and Tourism) (2010a), Energy Efficiency Opportunities Programme Mid-Cycle Review,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ergy and Tourism (DRET), Retrieved from: www.ret.gov.au/energy/Documents/energyefficiencyopps/PDF/EEO-Mid-Cycle-Review-Report.pdf.

DRET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ergy and Tourism) (2010b), First Opportunities - A Look at Results from 2006 - 2008 for the Energy Efficiency Opportunities Programme, DRET.

DRET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ergy and Tourism) (2011), “Continuing opportunities. Energy Efficiency Opportunities programme - 2010 report. A look at results for the EEO program 2006 - 2010”, DRET.

EBRD (European Bank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2010), Sustainable Energy Initiative – New Instruments. www.ebrd.com/pages/sector/energyefficiency/sei/instruments.shtml.

EBRD (2012). Inputs provided.

Efficiency New Brunswick (2011), Flakeboard Case Study, Retrieved November 21, 20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75: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3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at http://0101.nccdn.net/1_5/024/3c1/39f/Flakeboard-Case-Study-EN.pdf.

Eichhammer, W. (2004),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In: Cutler J. Cleveland, Editor(s)-in-Chief, Encyclopedia of Energy, Elsevier, New York, pp. 383-93.

Ekman, C. (2011), Input provided.

Ericsson, K. (2006), Evaluation of the Danish Voluntary Agreements on Energy Efficiency in Trade and Industry, Project execu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Energy Intelligence for Europe programmeme, contract number EIE-2003-114.

Goldberg, A., J. Reinaud and R.P Taylor (2011), Promotion Systems and Incentives for Adoption of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in Industry – Some International Lessons Learned Relevant for China, Retrieved from http://iipnetwork.org/publications_and_links.php.

Groot, H. de, E. Verhoef and P. Nijkamp (2001), “Energy Saving by Firms: Decision-making, Barriers and Policies”, Energy Economics, Vol. 23, pp. 717–740.

Gruber, E. (2011), “Efficiency of an Energy Audit Programmeme for SMEs in Germany – Results of an Evaluation Stud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ECEEE (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 Efficient Economy) Summer Study, June.

Gudbjerg, E., J. O’Sullivan and A. Persson (2009), The History of EMS – From Energy Budgets to Structured EMS Work, EEMODS (Energy Efficiency in Motor Driven Systems).

Gudbjerg, E. (2011), “EMS as a Policy Instrument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 Ireland, Sweden and Denmark”, Paper presented to the ECEEE (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 Efficient Economy) Summer Study, June.

Hall, N. and J. Roth (2003), Non-Energy Benefits from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s: Energy Efficiency May Not Be the Best Story, Energy Programme Evaluation Conference, Seattle.

Harmelink, M., L. Nilsson and R. Harmsenet (2008), “Theory-based Policy Evaluation of 20 Energy Efficiency Instruments”, Energy Efficiency, Vol. 1, pp. 131–148.

Harmelink, M., W. Graus, M. Marsidi, D. Saygin, and E. Worrell (2010), Potential for Savings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Netherlands, Utrecht University, Ecofys, Harmelink Consulting, Utrecht.

Hrustic, A., P. Sommarin, S. Thollander and M. Söderström (2011),”A Simplifie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towards Increased Energy Efficiency in SMEs”, World Renewable Energy Congress, 8-13 May 2011, Linkoping, Sweden.

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9a), Energy Technology Transitions for Industry: Strategies for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www.iea.org/publications/free_new_Desc.asp?PUBS_ID=2104.

IEA (2009b), Towards a More Energy Efficient Future: Applying Indicators to Enhance Energy Policy, Information Paper, OECD/IEA, Paris.

IEA (2010a),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OECD/IEA, Paris.

IEA (2010b), Energy Performance Certification of Buildings: A Policy Tool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IEA Policy Pathway Series, OECD/IEA, Paris.

IEA (2011), IEA Scoreboard 2011: Implementing Energy Efficiency Policy: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IEA Member Countries, Information Paper, OECD/IEA, Paris. www.iea.org/publications/free_new_desc.asp?pubs_ID=2424.

IIP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vity)(2011), Vision 2020 – a roadmap for low-carbon industries, internal document, www.iipnetwork.org.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1), Mitigation: A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I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Working Group II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ge 76: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4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1), Win the Energy Challenge with ISO 50001, Retrieved from www.iso.org/iso/iso_50001_energy.pdf.

Jaffe, A.B. and R.N. Stavins (1994), “The Energy Paradox and the Diffusion of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Vol. 16, pp. 91-122.

Johansson, B., J. Nilsson and B. Moshfegh (2011), “Towards Increased Energy Efficiency in Industry – A Manager’s Perspective”, World Renewable Energy Congress. 8-13 May 2011, Linkoping, Sweden.

Johansson, M. and M. Rizzo (2008), Kortlaegning af erhvervslivets energiforbrug (Mapping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Dansk Energi Analysa A/S and Viegand & Maagøe A/S, Retrieved from: www.ens.dk/da-DK/ForbrugOgBesparelser/IndsatsIVirksomheder/Documents/Kortlægning%20af%20erhvervslivest%20energiforbrug.pdf.

Johansson, M. and P. Maagøe Petersen (2010), Energibesparelser i erhvervslivet (Energy Savinga in Industry), Dansk Energi Analysa A/S and Viegand & Maagøe A/S, Retrieved from: www.ens.dk/da-DK/ForbrugOgBesparelser/IndsatsIVirksomheder/Documents/Energibesparelser%20i%20erhvervslivet-feb-2010.pdf.

Kahlenborn, W. (2010), “The Links Between EMAS and Energy Management” (presentation slides), EU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 (EMAS) Conference 2010, Retrieved from: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emas/pdf/events/Session%202/2.EMAS_conference_2010-11-25_Walter%20Kahlenborn_adelphi.pdf.

Kallianou, F. (2012), Input provided.

Kannan, R. and W. Boie (2003), “Energy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SME - Case Study of a Bakery in Germany”,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Vol. 44, pp. 945-59.

Koewener, D., E. Jochem, M. Mai and U. Mielicke (2011), “Energy Efficiency Networks for Companies - Concept,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ECEEE (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 Efficient Economy) Summer Study, June.

Krarup, S. and S. Ramesohl (2000), Voluntary Agreements, Implementation and Efficiency, AKF Forlaget, Copenhagen, Retrieved from www.akf.dk/vaie_en/papers/final_report.pdf/.

Kulterer, K., G. Brandl and R. Kanzian (2009), “Energy Management for Austria”,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EMODS’09: Energy Efficiency in Motor Driven Systems, Nantes, France, 14-17 September.

Kulterer, K., G. Brandl, J. Gsellmann, R. Kanzian, P. Lucny, and S. Röder (2010), Energiemanagement für Österreich (energy management for Austria), Neue Energien 2020, Publizierbarer Endbericht – 819012, Vienna.

Langlois, P. (2011), “Monitoring and Verification for Energy Savings – IPMVP as a World Reference”, IEA-IIP Workshop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 Policy Pathway Series, 30 September 2011, Paris, Retrieved 21 October 21 2011 from www.iea.org/work/2011/iip/7_langlois.pdf.

Larsen, A. and M. Jensen (1999), “Evaluations of Energy Audits and the Regulator”, Energy Policy, Vol. 27, pp. 557–64.

Masselink, D. J. (2008), Barriers to Investments in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Case Study for

Page 77: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5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the Industry, Energy Research Centre for the Netherlands (ECN), ECN Policy Studies, Report no. ECN-E-08-057.

Matteini, M (2011). Inputs provided.

MCKane, A. (2011), Inputs provided.

McKane, A., L. Price, and S. de la Rue du Can (2008), Policies for Promoting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 for 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May 2008, Vienna, Austria, Retrieved from www.unido.org/index.php?id=o71852.

McKane, A., D. Desai, M. Matteini, W. Meffert, R. Williams, and R. Risser (2009). Thinking Globally: How ISO 15001 – Energy Management Can Make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 Practice, Retrieved from: http://industrial-energy.lbl.gov/node/94.

McKinsey & Company (2009), Unlock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U.S. Economy.

Mey, J. (2011), “How Can We Facilitate the Introduction of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EnM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ECEEE (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 Efficient Economy) Summer Study, June.

Motiva (2008), Finland Energy Efficiency Agreements 2008-2016, Retrieved from www.motiva.fi/en/publications/energy_efficiency_agreements_2008-2016/finland_energy_efficiency_agreements_2008-2016.2017.shtml.

MSE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ergy) (2008),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ergy ANSI/MSE 2000-2008, Retrieved from: www.mse2000.net/MSEOverview/tabid/54/Default.aspx.

Nacci, G. (2012). Inputs provided.

NRC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2011), ISO

50001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Standard, CME’s 4th Annual Energy Excellence Event, Halifax, Nova Scotia, 8 March, Retrieved from: http://ns.cme-mec.ca/_uploads/_media/gl9la5m4.pdf.

O’Sullivan, J. (2011a), “Energy Efficiency in Industry, a Holistic and Integrated Strategy from Policy to Result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ECEEE (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 Efficient Economy) Summer Study, June.

O’Sullivan, J. (2011b) Input provided.

Paton, B. (2001), “Efficiency Gains within Firms under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 9, pp. 167-78.

Petersson, K., T. Björkman, J. Moberg E. Albäck (2011), “A Swedish Success Story: How to Get Astonishing Results in Energy Efficiency due to Implementation of a Long Term Agreement with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CEEE (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 Efficient Economy) Summer Study, June.

Price, L. (2005), “Voluntary Agreements for Energy Efficiency or GHG Emissions Reduction in Industry: An Assessment of Programmes Around the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CEEE Summer Study on Energy Efficiency in Industry, West Point.

Price, L., C. Glatinsky, and K. L. Kramer (2008),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with Key Programme Elements of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s Target-setting Programmes,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 February.

Price, L. and A. McKane (2009), Policies and

Page 78: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6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Prime Minister’s Task Group on Energy Efficiency (2010), Report of the Prime Minister’s Task Group on Energy Efficiency, The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Efficiency, Australia, June, Retrieved October 14, 2011, from www.climatechange.gov.au/~/media/submissions/pm-taskforce/report-prime-minister-task-group-energy-efficiency.pdf.

Prindle, W. (2010), From Shop Floor to Top Floor: Best Business Practices in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 for Climate and Energy Solutions, April.

Pye, M. and A. McKane (2000), “Making a Stronger Case for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by Quantifying Non-Energy Benefits”,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Vol. 28, pp. 171–83.

Reinaud, J. and A. Goldberg (2011a), Ten Key Messages for Effective Policy Packages – Sharing Best Practices in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 Retrieved from http://iipnetwork.org/publications_and_links.php.

Reinaud, J. and A. Goldberg (2011b),The Boardroom Perspective: How Does Energy Efficiency Policy Influence Decision Making in Industry?, OECD/IEA, Paris.

Rezessy, S. and P. Bertoldi (2011), “Voluntary Agreements in the Field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Emission Reduction: Review and Analysis of Experienc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nergy Policy, Vol. 39, pp. 7121-29.

Rohde, C. (2011), “Learning Energy Efficiency Networks (LEENs)”, IEA-IIP Workshop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 Policy Pathway Series, 30 September 2011, Paris, Retrieved 20 October 2011 from: www.iea.org/work/2011/iip/12_Fraunhofer.pdf.

Rohdina, P., P. Thollandera and P. Solding (2007), “Barriers to and Drivers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Swedish Foundry Industry”, Energy Policy, Vol. 35, pp. 672–677.

Scheihing, P. (2009), “Energy Management Standards” (webcast),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SEAI (Sustainable Energy Authority of Ireland) (2010), Large Industry Network, Annual Report 2009.

SEI (2003), Negotiated Energy Agreements Pilot Project, Final Report, September 2003, Retrieved from: www.seai.ie/Publications/Your_Business_Publications/Energy_Agreements/PilotReport.pdf.

Sheaffer, P., A. McKane, V, Tutterow and R. Crane (2009). System Assessment Standards:

Measures to Realise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UN-Energy/UNIDO, Retrieved 11 June 2011, from www.unido.org/fileadmin/user_media/Services/Energy_and_Climate_Change/EPU/UN%20Energy%202009%20Policies%20and%20Measures%20to%20realise%20Industrial%20Energy%20Efficiency%20and%20mitigate%20Climate%20Change_small.pdf.

Price, L., S. de la Rue du Can and H. Lu (2010), Evaluation of Efficiency Activities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Undertaken in Response t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Price, L. and H. Lu (2011), “Industrial Energy Auditing and Assessments: A Survey of Programmes around the World”, Paper presented to the ECEEE (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 Efficient Economy) Summer Study, June.

Page 79: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7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Defining the Market for Industrial Energy Assessments. American Council for an Energy Efficient Economy (ACEEE).

Shen, B., L. Price and H. Lu (2010), Energy Audit Practices in China: National and Local Experiences and Issues,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Retrieved from: http://minotaur.lbl.gov/china.lbl.gov/sites/china.lbl.gov/files/Report_on_China_Energy_Audit_Practices_(EN).pdf.

Stenqvist, C. and L.J. Nilsson (2011), “Energy Efficiency in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 An Evaluation of the Swedish Voluntary Agreement”, Energy Efficiency, DOI: 10.1007/s12053-011-9131-9.

Suomi, U. (2011),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for Companies in the Finnish Energy Efficiency Agreement Scheme and the Energy Audit Monitoring System − Lessons Learned, IEA-IIP Workshop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 Policy Pathway Series, 30 September 2011, Paris, Retrieved 18 October 2011, from: www.iea.org/work/2011/iip/18_Suomi.pdf.

Swedish Energy Agency (2007), Två år med PFE. De första redovisade resultaten (Two Years with PFE. The First Reported Results). Retrieved from: http://213.115.22.116/System/TemplateView.aspx?p=Energimyndigheten&view=default&cat=/Broschyrer&id=95546f3659d94319b6cdf4ada7c1dd75.

Swedish Energy Agency (2011a),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 A Tool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nergy Performance. Experiences of Six Swedish industrial Companies, Swedish Energy Agency, Retrieved from: http://webbshop.cm.se/System/TemplateView.aspx?p=Energimyndigheten&view=default&cat=/Broschyrer&id=2bf635386dde4683bd626243bb6f6324.

Swedish Energy Agency (2011b), Programmeme for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 Experiences and Results after Five Years with PFE, Swedish Energy Agency, Retrieved from: http://webbshop.cm.se/System/TemplateView.aspx?p=Energimyndigheten&view=default&cat=/Broschyrer&id=fd4124dce98a491cb29d1fd05d78bcc8.

Tanaka, K. (unpublished, 2009),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Industry with Case Study of Energy Management Best Practices, OECD/IEA, Paris.

UNIDO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2010a),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Benchmarking Report, UNIDO, Vienna, Retrieved from: www.unido.org/fileadmin/user_media/Services/Energy_and_Climate_Change/Energy_Efficiency/Benchmarking_%20Energy_%20Policy_Tool.pdf.

UNIDO (2010b), Enterprise-Level Indicators for Resource Productivity and Pollution Intensity, A Primer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Vienna.

UNIDO (2011),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1.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for Sustainable Wealth Creation: Captur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Dividends, Vienna.

US EPA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7), Model 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 Impact Evaluation Guide - A Resource of the 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Energy Efficiency. Prepared by S. R. Schiller, Schiller Consulting, Inc., November, Retrieved from: www.epa.gov/eeactionplan.

US DO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11a). The Plant Energy Profiler/Integrated Tool Suit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newable Energy. Retrieved 11 July, 2011 from www1.eere.energy.gov/industry/bestpractices/software_quickpep.html).

Page 80: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8 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US DO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11b), “Superior Energy Performance: A Roadmap for Achieving Continual Improvements in Energy Performance” (presentation), DOE, April.

Vermeeren, R. (2011), Energy Management Catered to the Needs of SMEs – Experiences from the Ex(BESS) Project, IEA-IIP Workshop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 Policy Pathway Series, 30 September 2011, Paris, Retrieved 20 October 2011, from: www.iea.org/work/2011/iip/6_vermeeren.pdf.

Vickery, L. (2011), Input provided.

Wajer, B. H. (2005a), Definition of the Main Challenges and Roll Out of Best Practice, BESS Benchmarking and Energy Management Schemes in SMEs Intelligent Energy – Europe (EIE), EIE/04/246/S07.38678.

Wajer, B. H. (2005b). Benchmarking and Energy Management Schemes in SMEs. Intelligent Energy – Europe (EIE). Definition of the Main Challenges and Roll Out of Best Practices. Final report, June.

Willoughby, S. (2011), “Quantifying Non-Energy Benefits of a Carbon Reduction Initiative for a Glassware Company”, Paper presented to ECEEE (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 Efficient Economy) Summer Study, June.

Yun, S. (2011),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 in Korea, IEA-IIP Workshop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 Policy Pathway series, 30 September 2011, Paris, Retrieved 18 October 2011, from: www.iea.org/work/2011/iip/15_Yun.pdf.

Zeljko, M. (2011), Presentation at the EEO Industry Workshop on 31 August, 2011, Brisbane Australia.

Page 81: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79政策途径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 9 rue de la Fédération • 75739 Paris Cedex 15, France

在线购买国际能源署的出版物

www.iea.org/books购买PDF版本,享受20%折扣

2011年1月前IEA的出版物,

可以PDF形式免费获取,

数据部分除外。

在线书店

电话:+33 (0)1 40 57 66 90

邮件地址:[email protected]

Page 82: Policy Pathway on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Industry Mandarin version

IEA出版物9, rue de la Fédération,75739 Paris Cedex 15

法国CorlEt公司印刷,2012年4月封面设计:国际能源署。封面照片提供: © GraphicObsession, © Image More 内页照片提供 © GraphicObsession, © Brand-X, © Corbis, © Fancy, © Photodi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