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20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of Hong Kong 地址:九龍旺角砵蘭街 280 號砵蘭街商業大廈 18 樓 1-2 室 電話:23843932 傳真:27823980 電郵:[email protected] 部落:http://myblog.yahoo.com/scmhk2005 網頁:http://www.scm.org.hk 通訊:二零一零年十一月至二零一一年三月 會常說的青年牧養,主要對象就是「 八十後」的青年信徒。究竟他們的心 路歷程是怎樣的?跟香港的社會結構的轉變又有 何關係?今次我們訪問了八十後信徒阿麗,看看 她的信仰觀和對教會生活的看法。 阿麗今年二十二歲,父母都是基督徒,她自 出生起已開始上教會。她表示,自己曾上過兩間 教會,但兩間教會的活動都離不開團契、崇拜和 福音營等。對她來說,這都是教會生活的「例牌 菜」,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教會生活。 新一代的年青信 徒中,有不少跟阿麗 背景相似的「Born Christian」。他們是 教牧口中的「教會子 弟」,自小上主日學、福音營和讀聖經的她/他 們熟識聖經,在教會亦建立了深厚的人際關系。 阿麗有時會覺得「Born Christian」這個身份讓 她感到孤獨,因為熟悉教會的人事,熟讀聖經, 是教會的少數,很難與同輩分享產生共鳴。 八十後大不同 「教會子弟」的父母多在五十年代出生, 他們的父母多因在教會學校讀書而認識和接受信 仰。這批「五十後信徒」父母多由內地偷渡來 港,學歷不高,「五十後信徒」的成長環境並不 富裕。然而,他們半輩子卻都在享受香港經濟起 飛帶來的好處,不論學歷階層都可由低做起,沿 社會階梯逐步攀升,當中不少人後來晉升為管理 層,而擁有較高學歷的更可成為專業人士。 然而,他們下一代身處的環境卻大大不同。 八十後的基督徒在物質富裕的中產家庭長大,自 八十後與教會 文 : 盧家怡 曾藹玲 小便上教會,表面上一切順順利利。然而,八十 後在成長過程中卻目睹香港政治及經濟經歷重大 改變:97香港回歸身份認同危機、亞洲金融海嘯 經濟停滯、03沙士後帶來的「知識型經濟」引 致學歷通脹、全球化令就業市場競爭激烈,還有 地產霸權等。生活經驗塑造人的信仰觀,五十後 的經歷,正如70年代沙田新市鎮計劃;最先遷入 瀝源邨公屋居民,是沙田發展先峰。隨後有大型 商場、公圖書館、游泳池、運動場,以至醫院相 繼落成,生活所需應有盡有;八九十年代宏觀經 濟不斷向前,樓價年年上揚,個人收入和生活質 素同步提升。公屋居民開始自置物業,不少人有 能力遷入附近私人屋苑。沙田成為一個能供應所 有生活所需的衛星城市,一人終其一生,所有人 生大事婚姻嫁娶生兒育女、置業買車,生老病死 都可在這裡完成。「沙田價值」就是「只要肯拼 搏,必有出頭天」的表表者。一如成功神學,信 耶穌後生活幸福。信耶穌就風調雨順,縱有困阻 只要忍耐,流奶與蜜就在前面的說法可能是大部 分五十後的信仰體驗,然而簡單的信仰觀套用在 新一代身上卻難免顯得過時。宏觀來說,八十後 經歷改朝換代的歷史洪流與經濟民生動盪不穩; 微觀地看,由接受教育、信仰成長以至工作就業 都在跌跌碰碰。生活前境就是持續的不明朗與可 預期的荊棘滿途。可是現今教會以不變應萬變, 沿用以前的方式,舉辦福音營、查經班等牧養八 十後信徒,與八十後的生活經驗脫軌。 八十後的牧養需要 教會提供的青年牧養與信徒需要脫節,對信 仰資源的應用過時而無及時更新,無力支援信徒 解決信仰疑問和面對生活衝擊;教會內部有混雜 不清的神學概念和宗派傳統;信仰體系對外互為 不存在,教會對所在社區事務不太關注;對社會 議題/問題以至制度不公「沒有立場」,更不用 … 教會的牧養根本 不能回應青年需要! - 阿麗 「編按:本文為80後自我研究計劃文章。80後自我研究計劃由大公神學工作室及SCM發起,期望年 青人能在連串80後運動中,透過訪談和觀察,了解在運動中的自己及其處境,從而提出以建構主體 為根本的社會批判及神學反省。」 八十後自我研究計劃

Upload: -

Post on 22-Jan-2018

111 views

Category:

Government & Nonprofit


2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of Hong Kong

地址:九龍旺角砵蘭街 280 號砵蘭街商業大廈 18 樓 1-2 室 電話:23843932 傳真:27823980電郵:[email protected] 部落:http://myblog.yahoo.com/scmhk2005 網頁:http://www.scm.org.hk

通訊:二零一零年十一月至二零一一年三月

教會常說的青年牧養,主要對象就是「八十後」的青年信徒。究竟他們的心

路歷程是怎樣的?跟香港的社會結構的轉變又有何關係?今次我們訪問了八十後信徒阿麗,看看她的信仰觀和對教會生活的看法。

阿麗今年二十二歲,父母都是基督徒,她自出生起已開始上教會。她表示,自己曾上過兩間教會,但兩間教會的活動都離不開團契、崇拜和福音營等。對她來說,這都是教會生活的「例牌菜」,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教會生活。

新一代的年青信徒中,有不少跟阿麗背 景 相 似 的 「 B o r n Christian」。他們是教牧口中的「教會子

弟」,自小上主日學、福音營和讀聖經的她/他們熟識聖經,在教會亦建立了深厚的人際關系。阿麗有時會覺得「Born Christian」這個身份讓她感到孤獨,因為熟悉教會的人事,熟讀聖經,是教會的少數,很難與同輩分享產生共鳴。

八十後大不同

「教會子弟」的父母多在五十年代出生,他們的父母多因在教會學校讀書而認識和接受信仰。這批「五十後信徒」父母多由內地偷渡來港,學歷不高,「五十後信徒」的成長環境並不富裕。然而,他們半輩子卻都在享受香港經濟起飛帶來的好處,不論學歷階層都可由低做起,沿社會階梯逐步攀升,當中不少人後來晉升為管理層,而擁有較高學歷的更可成為專業人士。

然而,他們下一代身處的環境卻大大不同。八十後的基督徒在物質富裕的中產家庭長大,自

八十後與教會 文 : 盧家怡 曾藹玲

小便上教會,表面上一切順順利利。然而,八十後在成長過程中卻目睹香港政治及經濟經歷重大改變:97香港回歸身份認同危機、亞洲金融海嘯經濟停滯、03沙士後帶來的「知識型經濟」引致學歷通脹、全球化令就業市場競爭激烈,還有地產霸權等。生活經驗塑造人的信仰觀,五十後的經歷,正如70年代沙田新市鎮計劃;最先遷入瀝源邨公屋居民,是沙田發展先峰。隨後有大型商場、公圖書館、游泳池、運動場,以至醫院相繼落成,生活所需應有盡有;八九十年代宏觀經濟不斷向前,樓價年年上揚,個人收入和生活質素同步提升。公屋居民開始自置物業,不少人有能力遷入附近私人屋苑。沙田成為一個能供應所有生活所需的衛星城市,一人終其一生,所有人生大事婚姻嫁娶生兒育女、置業買車,生老病死都可在這裡完成。「沙田價值」就是「只要肯拼搏,必有出頭天」的表表者。一如成功神學,信耶穌後生活幸福。信耶穌就風調雨順,縱有困阻只要忍耐,流奶與蜜就在前面的說法可能是大部分五十後的信仰體驗,然而簡單的信仰觀套用在新一代身上卻難免顯得過時。宏觀來說,八十後經歷改朝換代的歷史洪流與經濟民生動盪不穩;微觀地看,由接受教育、信仰成長以至工作就業都在跌跌碰碰。生活前境就是持續的不明朗與可預期的荊棘滿途。可是現今教會以不變應萬變,沿用以前的方式,舉辦福音營、查經班等牧養八十後信徒,與八十後的生活經驗脫軌。

八十後的牧養需要

教會提供的青年牧養與信徒需要脫節,對信仰資源的應用過時而無及時更新,無力支援信徒解決信仰疑問和面對生活衝擊;教會內部有混雜不清的神學概念和宗派傳統;信仰體系對外互為不存在,教會對所在社區事務不太關注;對社會議題/問題以至制度不公「沒有立場」,更不用

“… 教會的牧養根本不能回應青年需要!

- 阿麗

「編按:本文為80後自我研究計劃文章。80後自我研究計劃由大公神學工作室及SCM發起,期望年青人能在連串80後運動中,透過訪談和觀察,了解在運動中的自己及其處境,從而提出以建構主體為根本的社會批判及神學反省。」

八十後自我研究計劃

Page 2: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說對區域事務和自然環境的關懷;還有對不同知識體系的提問乏力回應,長期缺席於科學以及各人文科學的對話交流。

從小已上教會的阿麗自從升上大學後發現這種教會生活絕不是她希望追求的那種。阿麗毫不留情地批評教會生活:「教會的牧養根本不能回應青年需要!」那麼,你需要什麼?阿麗低下頭,想了一會,說:「衝擊。(面對衝擊的能力)」這兩個字,代表阿麗思想的成長過程。她升上大學後,接觸到的知識比以前更廣,對社會的認識加深,視野大大開闊,懂得批判社會上的現象,因此心裡常常產生信仰的疑問和掙扎。阿麗希望教會能提供一個平台,讓青年信徒分享思想上的衝擊,提出屬於自己的疑問(並得到適切的回應),她還希望講道的內容知性,並具更深層次,不想再聽著重覆而膚淺的證道短講。除此之外,她希望能找到牧師做生命師傅,傾訴生活與信仰上遇到的困難,她認為牧師的生活閱歷較多,可以在人生路上扶她一把。

雖然教會的青年牧養未能完全滿足阿麗的靈

性需要,教會生活在不少信徒的社交需要上仍是一股暖流。阿麗仍然堅持參與教會崇拜和團契,對她而言,教會是信仰團體,為她提供靈性上的支持,與教友之間的關係亦令她感到溫暖。聖公會的范晉豪牧師於《教聲》(聖公會的週報)提到,有不少青年信徒開始參與「無形教會」,或是藉著參與社運來表達對信仰的追求。阿麗卻認為,教會是無可取替的,是建立信仰或靈性的一個重要媒介,所以即使教會生活不如理想,她都沒有想過離開教會。阿麗說:「若只懂批評,沒有建設,一走了之,太不負責任。我愛這個宗派的理念。若希望教會好的話,我認為應留下來多提供意見,盡力改善教會,這樣教會才有將來。(阿麗表示教會在性的議題上基本上比較保守,但有些牧者的處理方法比她想像中「開明」,她指有位牧師知道教會裏有同性戀情侶,但沒有公開他們的身份,更容讓他們留在教會,亦沒有強硬改變他們的性傾向。唯可以私下傾,公開講就不行,大家集體上演國王的新衣。)」

宗派問題

阿麗是聖公會的信徒,她直言自己十分喜歡這個宗派,但教牧同工卻輕視聖公會大公教會的傳統,如用字不小心。阿麗堅持對信仰和宗派傳統應有的認真。她認為一個詞或字都可以反映信仰理念,她批評教會週刊的用詞混亂,有一次她看到週刊內同時用「傳道人」和「牧養主任」來稱呼同一職銜,但聖公會是不用「傳道人」來稱呼全職事奉的同工,因為「牧養」一詞有著關顧全人的意思,不僅是「傳道」。於是她要求相關人員統一職銜名稱做「牧養主任」。另外,週刊內有一則宣傳稿是邀請教友加入敬拜隊,而加入敬拜隊的要求是「重新得救基督徒」,阿麗表示用「重新得救」一詞,是違背宗派的理念,因為聖公會是有孩童洗禮的傳統,相信藉著上帝的恩典,就可接納孩童進入教會,但「重新得救」一詞反映是重洗派的觀點,她/他們著重個人認信及接受。

阿麗繼續談及教會不重視聖公會傳統的例子,比如新任牧養主正在混淆教會的宗派傳統。她認為教會聘請牧養主任需要顧及其信仰背景,因為牧養主任一職將直接影響教友的信仰認知,她/他肩負著教會傳統傳承的責任,教會應盡力保護自己的信仰體系不在其他信仰宗派裡迷失。

人格分裂的信徒

阿麗一方面希望留在教會,積極改善教會的牧養模式並享受信徒間的連繫,另一方面卻難忍教會的教導。「有時完全不聽講道,發下白日夢。」阿麗坦言,有些教牧同工的講道真的令人吃不消,沒有深度,純粹分享見證,以及照字面解經,譬如引用詩篇四十六篇,講述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患難中的幫助,然後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她認為這樣的講道,任何教友都可以講得到。阿麗期望講員可以對主日經課有更具深度神學理解和認真的預備,否則自己在家看聖經也可。阿麗認為,青年信徒對信仰有知性上的需求;另外,她/他們的生活經驗與上一代大有不同,希望教會聆聽青年人的意見並了解其需要,不要將長輩那套信仰觀硬套在青年頭上。她期望透過互相碰撞,能讓大家對信仰有更深切的理解。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2 -

Page 3: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是次的Student Empowerment for Transformation (SET) 2010 和 Ecumenical Assistant Proram (EAP) Training

於2010年11月28至12月7日同期在斯里蘭卡城市科倫坡舉行。為期十天的活動頗是累人,但幸好當中也認識了各地的SCMers和學習到不少關於「氣候公義」的議題。SET的活動包括聖經神學反思、斯里蘭卡生態環境現況和考察;EAP則關於籌辦和營運專案規劃的技巧。當中有WSCF(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的Christine Housel 介紹EAP的計劃,和WSCF的工作、參與和現況。

「氣候公義」(Climate Justice)是WSCF於2010年的主題,去年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十六屆締約方會議 (COP 16),WSCF 亦有派員參與並倡議政策制訂。「氣候公義」也成為了SET 2010的主題,推動各地SCMers關注氣候轉變帶來的不公義。我們先以神學反思作為起始點,聖公會主教Duleep De Chickera指出作為耶穌的跟隨者,要學習耶穌作神與其他受造之物的中保,仿傚祂成為大自然中的和平之子,建立人與自然的靈性關係(Spiritual Relationship),愛護神給我們的環境,與其他受造物平等共處。並反思到安息日/年和禧年的原則就是神、人、土地、萬物都有著各自作息的韻律。然而現今人類卻忘記了這重要的意義,把萬物轉化成金錢,更不斷進行剝削。來自印度的Dr. Evangeline Rajkumar 便以具體的例子說明全球化造成氣候變化以外不公義的事情,耳熟能詳的是跨國企業壓榨農民、水資源被跨國企業私有化、零售市場被大企業壟斷、對文化的吞噬等等故事。公義問題不只出現在氣候議題之中,更在於我們共同身處的整個環境體系,即生態公義(Eco-logical Justice)的問題。教授對聖經的反思讓人耳目一新,她把出埃及記第1章,兩個接生婆對法老陽奉陰違和耶穌受魔鬼試探的經文放在全球化的背

- 3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SET 2010 「氣候公義」分享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WSCF)每年均會舉辦 Student Empower-

ment for Transformation (SET) 以培訓各地青年領袖。今年大會關注「氣候公義」議題,讓大家有機會在這平台交流和深化有關認識。

景來看,帶出個體得以抵抗全球化的力量以及上帝的眷顧。

既然SET在斯里蘭卡舉行 , 當 然 也 藉 此 機 會 請 來

當地環保組織—Sri Lank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Society (SLEEC)講及斯里蘭卡的生態狀況,並到當地機構—Sanasa Bank Ukuwela Sri Lanka探訪。SLEEC簡述近年溫室效應、國家內戰及社會發展對當地生態所帶來的影響和破壞,除了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化也影響了當地農民的生計。Sanasa是斯里蘭卡Matale的一個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為當地居民提供小額信貸使他們自力過活。銀行也利用盈利在當地開設社區有機農場(Community Farm)—Integrated Farm & Agricultural Training Center,聘請當地人工作,並以低價將農產品出售給附近區民。由於斯里蘭卡擁有良好天氣、充足的陽光和雨水,再加上應用了有機耕種技術,讓農場產出質量較好的農作物,並能維持低廉的營運成本,現時農場基本上已達到收支平衡。農場負責人說,曾有超級市場打算以高於原來售價三倍的價錢來購買她們的產品,但農場堅持以服務社區為原則而拒絕交易。此外,農場也作為訓練中心,教導農夫作有機耕種。銀行和農場能堅持服務窮人的原則實在難得。

對比SET,E AP的內容更為具體和實際。當中,他們以WSCF下的EAP基金申請作為範例,教授各地SCMers如何進行項目計劃管理和申請基金資助。詳細的內容在此不贅,他們直覺以申請EAP基金作例子可謂用心良苦。第一,當然是讓我們懂得如何去運作一個計劃;第二便是要各SCMers熟悉EAP,

文:蔡思琪

Page 4: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按其標準撰寫一份「合心意」的申請計劃。因為EAP作為一個支持普世合一運動的基金,不能欠缺各地SCM相對應的地區工作來鞏固EAP,而同時也讓各SCM在推廣普世合一運動時有資助,這是雙向的;第三,這是一個由下而上的運動,活動中他們收集了不少SCMer對表格申請的意見,大家一齊討論,以致意見可以直接傳到負責人耳裏,直接改善申請,讓大家更容易得到支持。在過程中,也讓參加者看到WSCF如何與各地SCM聯繫,把Local的問題帶到Global的層面,也將Global的視野帶到Local上。當然,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要申請成功可不是輕易的事,唯EAP傳授的實務技巧仍可用於申請其他資助。

全球化下不公義的問題,是由架構、制度等築起的巍巍「高牆」。可惜,參與SET的不是那些可以直接改變現實制度的人,聽的只是一些微小的「雞蛋」。「高牆」不止掠奪「雞蛋」的所有,還把後果和問題留給「雞蛋」。就好像香港政府只要求香港市民過低碳生活、珍惜食水,卻不停掉光污染的幻彩詠香江和繼續浪費每年因水

管失修而浪費掉的十幾億東江水。這實在說不下去。然而,SET 2010告訴我的彷彿也是再一次肯定個體、弱勢的力量。在法老的欺壓下,希伯來收生婆存留了摩西的生命,使他將來能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而在四十天的禁食裏,耶穌戰勝了魔鬼的試探,為我們被釘於十字架,作神人的中保;各地不同的組織、個體面對全球化的破壞所作出的抵抗。

另外,這次SET的參加者裏有不少的SC-Mers是讀神、哲學或社會學的學生,大家在私底下都傾談了不少信仰和各自社會的議題,讓人感到十份高興。因此,談話中對各地SCM情況筆記也希望能與大家分享,讓彼此有多點的了解和連繫。

WSCF-AP 2010年五月至八月的通訊 Prax is講及生態公義,大家可到以下網址閱覽:http://www.wscfap.org/publications/praxis/2010/2010-praxis-n2.pdf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4 -

為了發揚真正人性:漢斯‧昆的合一神學 文:YC

編按:YC是神學精補班中班的中流抵柱。本文是YC在班上討論不少重要的現代神學家之後的反省。分題為編者所加。

普世 1亦 譯 作 大 公 2, 本來 的 含 意 是 指 「 凡

有人居住的世界」,而在基督教內部來說可以是上帝的家庭(Household of God)。合一即合而為一,出自約翰福音17章21節:「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就是說在主內互相分享愛,並在愛中一起尋找基督的真理,而最終的目標就是達致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那種合一狀態3。

普世合一可分為三個層次來談:宗教內部(例如:基督教可說新教、天主教及東正教,而在新教中也有不同的宗派:聖公會、信義會、浸信會、循道衛理、中華基督教會等)、宗教與宗教之間、宗教與世界。普世合一運動的起源是在十九世紀末由一群新教神學家和教會發起,目的是針對十一世紀的東西教會分裂和十六世紀西方教會分裂(天主教與新教)的歷史過失而發起的一場號召基督教各派終止對立、實行再合一的全基督教聯合運動。當代傑出的瑞士天主教神學家漢

斯‧昆(下稱昆)充份意識到沒有宗教的和平便沒有世界的和平,但普世神學並不限於一個宗教的合一,而是一切世界宗教,更包括現代社會的無神論與當代思潮4。

真理何在?

所謂合一非一,合一並不是指要每個人只跟著一套「真理」而行,尚不討論是否只有一套不變的真理,若每個人只跟著一套固定的「真理」,上帝為何不只創造機械人,而要創造人呢?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上帝就是要人有思想地選擇是否跟從這個「真理」。但真正擁有真理的全部只有上帝,沒有人能夠獲得真理的全部,人亦只有跟從上帝才能有機會理解這個真理。所以跟從這個「真理」便成了一個疑問。即使教會也不是

溝通不是在確認中同化或相對化,例如提出一些大而空泛的口號,不說內容而劃分陣型,認同該口號便是同一陣型,從而增加自己陣型的人。

Page 5: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 5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真理本身,犯錯誤是人不可避免的弱點,教會亦然。昆於《試問:永無謬誤嗎?》亦提到:「在迄今為止的整個論爭中,沒有一個神學家能拿出證據表明有通過聖靈來保證的永無謬誤的命題這種可能性。」所以教會反而應該作批判性的清理工作,並在真理中來把持自己。

承認他者

既然每個跟從上帝的人或系統都只能掌握部份的真理,要合一或使那個真理系統更完善,必須經過溝通或對話這個步驟。昆的普世神學之定向正是一種溝通。當然這種與政府常常說的溝通不同,例如近期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計劃》,溝通對象即巿民在大多情況下不被知會並在極短的一個月諮詢期下結束。首先要溝通對象雙方都要被知會並明確了解溝通的目的,而且要有充足的討論時間與空間。好像近期財政預算案宣傳,巿民能經常在電視廣告看到,並在發佈前也有一定的諮詢期。但無論巿民提出一些多好的反對意見,最終只會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溝通要有開放及自我批判的心,對於其他系統心存的偏見必須先放下,要從溝通中互相了解。因為這些偏見多不是親身經歷,可能是媒體或某些團體塑造出來的,即使是親身經歷也可能不是事實的全部。昆亦認為溝通不能流於假惺惺的寬容,例如不會接納罪人而不接納其罪,這只代表表面接納,而心底不接納。也不是通過擁抱施加的征服,例如母親想其子女早點回家,便凌晨兩、三點仍坐在梳化等待子女回家。也不是在確認中同化或相對化,例如提出一些大而空泛的口號,不說內容而劃分陣型,認同該口號便是同一陣型,從而增加自己陣型的人。也不是剝奪身份過程中的合併,例如某些人傳福音,當被傳者提起自己都會相信這個世界有神,傳福音者就會

說這個神就是我們相信的神,在未互相認識彼此的神觀下便希望被傳者妥協,並助他決志。

自我批判為先

昆認為溝通應從自我批判出發,再把批判的對話引伸到各個方面。就例如:有關新教與天主教分裂的一個關節點:成義論,即人如何由罪人成為義人。天主教認為教會是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而新教則提倡個人因信仰得救(因信稱義)。天主教沒有處理的便是個人得救的可能性,而新教沒有處理的就是教會的定位。那為何溝通前先作自我批判,因為你應是較熟識自己的宗教或思想系統。如果從批判對方開始,很容易造成將一些不是真實的刻板印象套上一個稻草人身上,並只在批判這個稻草人。這並不是與你的對象溝通,只是與你構想的對象溝通而已。

發揚真正人性

之前也說過溝通不是强逼一方或吞併對方,也不是不問真假的無原則擁抱。昆嘗試在兩個極端中尋求一條價值和真理標準的中間路綫。昆提出,真正的宗教標準有兩條,首先,真正的人性是真正的宗教的前提,隨之,真正的宗教5是真正人性的實現。 有了這道可用的準則,便可再進一步去澄清雙方的異同,並看看可以如何相互挑戰。在論辯時應注意不要訴諸自身所屬宗教的啓示的權威性,並將對方視為具有同等價值的獨立宗教,在一個平等的、幾乎是類型學的方式中展開討論。

希望這篇文會令大家對溝通與對話有多一點認識,亦歡迎大家對於溝通的理解與方法作一些回應或討論。

註:1 普世即ecumenical,是指基督教與世界合一,會講述有關公義和平。2 大公的流行用法譯作Catholicism,是指與天主教的合一。3 參約翰福音17章22節: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4 參劉小楓,1990,《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理》P. 330,香港,三聯。5 宗教意味著與一種絕對的意義根基、與一種終極依托、一種我無條件地依持的某種東西的聯繫之社會實現。真正的宗教僅在於這種意義上,而並非世界性的東西(民族主義中的民族、民族社會主義中的人民、種族主義中的種族、唯物主義中的物質、唯科學主義中的科學)。而宗教與迷信則在乎信者有沒有發問。

Page 6: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6 -

文:蔡思琪

SCM India - 印度印度SCM 在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

(WSCF) 裡算是一個較大的分支,在印度28個城邦當中,其中13個就有SCM的存在。每個城邦的SCM 都有一個Pro-gram Staff,再加上常設的四個小組,包括Human Rights, Women, Dalits Women Resources Group和Student Fellowship, 的Study Secretary,印度共有十多個職員,他們負責在不同的大學

裏工作。而且印度SCM有自己的SCM House! 裏面有Conference hall, Office Room, Dormitory …WSCF也有program在SCM House舉辦,真讓人羨慕。有這麼多的同工,就說明印度也有不少的SCMers。來自Tami Nadu 的印度Exco Chrisi-da 說,她所就讀的神學院裏面150個神學生全都是SCMer !

印度SCM 最常參與的社會運動都是關於當地階級問題,印度人階級觀念很強,他們的社會按宗教、工作、收入、性別可分成約100個階級。雖然政府口講人人平等,但一直沿用階級身份證。無論在教育、工作等日常生活各方面,社會階級都影響到個體所能享用的資源和權利。印度的SCM積極推動人權觀念,傳遞耶穌關愛貧窮的訊息,並幫助來自社會階級最低的達利人(Dalits) 等貧窮族群。

SCM Nepal - 尼泊爾在這次的活動當中,竟然發現有尼

泊爾SCMer 代表! Rajesh Rai 是一個社會學系碩士

學生和兒童主日學老師。2010年6月,他在馬來西亞舉行的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中認識了WSCF後便希望在尼泊爾建立SCM,要把SCM帶給當地青年。Rajesh 說尼泊爾是一個內陸國家,在很多問題上都有依賴和附和鄰國中國

和印度,而國內同樣也面對高失業率、自殺率、年青人吸毒、愛滋病、悲觀主義瀰漫等社會問題。Rajesh 認為SCM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青年人透過信仰討論和關心社會問題,他期望SCM在當地可幫助基督教青年推動社會轉變。

雖然尼泊爾SCM還在積極籌備當中,但已得到近百個學生、青年和牧師的支持,Rajesh請大家為尼泊爾SCM祈禱,願他們的社會早日得到改變。

SCM Taiwan - 台灣台灣長老教會的青年部大專學生

中心便是台灣SCM,這聽起來會不會有點難以理解?對比香港SCM的情況,真的想像不了SCM竟可以與教會有那樣的連繫!儘管如此,台灣和香港也同樣面對著類似的社會問題:政府為了經濟利益破壞生態環境台中彰化濕地被賣作石化工業用地、容許地產商對農用地合法但情理不容的開發(苗粟大埔事件)、為了交通便利作出不合評估的開發(台灣樂山療養院的遷拆)…

台灣SCM每年都會為學生舉辦一個叫URM (Urban Rural Mission Movement)的營會,關注不同的社會議題。2010年的主題是「一個台灣 兩個世界」,討論貧富差距、全球資源分配不均;2011的主題是關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實施,對台灣不同階級的影響,並探討台灣環境保護的問題。URM傳授社會運動的概念和步驟,讓成員直接將知識運用在社會運動。過往就有台灣的Senior Friends 在畢業後利用URM所學到的理論於高學費問題上,拍成紀錄片帶出討論,引起新一代學生的注意。

SCM Thailand (SCMT) - 泰國 來自泰國的SCMer Paul 加入了

SCM不到一個月,他說自己是在SET舉行前一個星期才收到消息。消息如此不靈通,歸咎於SCMT還沒有正式重建,沒有辦公室、沒有職員,甚至連活動也沒有。然而,Paul和部份在 The Church of Christian in Thailand(CCT)所辦大學的神學生透過擔任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亞太區委員的當地資深會員 Jane與SCM保持聯絡。

CCT是泰國四大基督教教會之一,她們開辦了25所中學和2所大學。同時,CCT正積極和政府的青年議會協商,探討在政府架構裏設立屬基督徒的青年議會。當被問及為何要重建SCMT時,Paul說當地教會並不鼓勵基督教團體參與政治或社區運動,希望在相關議題上保持中立。現在已有5間CCT中學有SCM的團契,只要在CCT 青年議會的大會中提出成立SCMT,藉此騰出更多空間讓學生關注政治和社會,並參與其中。Paul 相信SCM Thailand很快就可以重新面世。

SCM Timor Leste (MEC-TL) - 東帝汶東帝汶原是印尼領域,在1999年脫離印

尼,成為國家。SCM東帝汶於2004年也從印

各地SCM 小報

Page 7: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尼基督徒學生運動 (Gerakan Masiswa Kristen Indonesia, GMKI)—變成東帝汶基督徒學生運動(Movimento Estudante

Cristaun Timor Leste, MEC-TL)。續後,2006年東帝汶發生內戰,MEC-TL的活動也被迫終止。幸好,一年後MEC-TL重新組織起來,回復運作。

MEC-TL約有近400個成員,全是新教徒。當地成員Marcelino 說,在東帝汶主流教會是羅馬天主教,新教徒屬於少數,得不到教會的關注,所以MEC-TL在成立時就以關注新教徒為目標。在MEC-TL的活動裏也有其他教派的弟兄姊妹參與,只是他們沒有正式地成為MEC-TL的會員。MEC-TL與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其他普世合一機構保持合作並合辦活動。MEC-TL轄下有的四個小組,包括:Social Justice、Women Program、Ecumenical Movement 和Student Fellowship,其中Social Justice 更得到當地政府的資助。他說,MEC-TL與政府的關係健康,一方面,他們監察政府推動改進,而另一方面政府也樂意去支持他們的活動。

SCM Pakistan (SCMP) - 巴基斯坦聽來自巴基斯坦的Sara 說,在

她的國家最近有兩個男孩因為說了對伊斯蘭教不敬的話,就當眾在街上被射殺。巴基斯坦的基督徒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恐慌的伊斯蘭國家,社會除了禁止新的基督教會成立,更放火燒毀教堂,許多基督徒都因此而不敢回教會。

巴基斯坦在幾年前經歷了地震之後,國內的經濟一厥不振,加上往年的水災,國內物價暴漲4倍。預計在溫室效應的影響下,未來五年巴基斯坦都同樣會面對特大水災,更為嚴峻的國內經濟問題會使弱勢教會和SCMP更加難經營。同時,巴基斯坦沒有任何基督教媒體,Sara是在朋友介紹下才認識SCM,加上自己在網絡上搜查到關於SCM的資料,她參加了SCM。她希望更多年青基督徒可以加入SCM,並與自己的社區有更多的互動,堅持信仰。

SCM Myanmar (SCMM) - 緬甸SCMM在當地並不能以Stu-

dent Movement 的名字活動,所以就取用了Unive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UCF)的名稱。SCMM在緬甸共有14個活動地區,包括了百多個UCF。Nin 來自昂光的UCF,她說他們約每星期有一次禱告聚會,

每一個月同一地區的UCF就會聚在一起。最近昂山素姬在當地被釋放,當問及Nin的看法時,她說很多的緬甸青年人都不喜歡昂山素姬,不明白為什麼當地人常提及昂山素姬。

SCMM把關注的焦點放在緬甸的貧窮人上,他們每到聖誕節都會到貧民區報佳音,而每年他們都會舉行一個叫F.O.R. 的活動,把從Senior Friends 和各SCMers 收集而來的金錢、衣物捐給當地的窮人。

SCM HongKong (SCMHK /SCM China) - 香港大伙兒的自我介紹讓我想說說香港、台灣

與中國的關係。說到台灣,來自SCMT的代表會說台灣是一個國家。而當說到香港時,我也政治正確地指香港是中國「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SCMHK 可以存在大概因此。活動過程中,我們需要用自各地區所面對的問題作個案分析。說到香港,背景補充是少不了的,而其他亞太地區的參與者也似懂非懂地聽著你說香港的狀況。討論沒有得到多少的回應,也無法產生共鳴。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瘋癲的城市、政府犬儒、教會反智的社會,香港情況太特別,其他的參與者難以理解。

我想與其他參與者有更多共同的話題和關注,如果可以把中國的社會、環境問題帶入討論,效果會否更好? 可是中國之大,現時SCMHK承 擔 不 了 。 回 程 時 , 與 W S C F 亞 太 區 總 幹 事Necta同機,她回顧WSCF曾試圖在中國重建SCM。當透過正式途徑與官方交流時,一開始就被官員問及普世合一的運動面向以及WSCF對六四的看法。Necta對官員的提問感到驚訝,原來Praxis(WSCF-AP 通訊)曾經有一次探討過八九六四的問題,萬想不到中國的官員竟然也讀Prax-is。過不了被審察的第一關,要在「和諧」至上的政權底下建立SCM,彷彿天方夜譚。

回到香港,面對同一個政權,我們又怎樣可以撇開經濟的誘惑,清晰、理智、不迷失地繼續追求神的公義、平等和自由?而除了政權的淫威,在香港教會的「離世」、對在上掌權的盲目順服信仰生態下,少數的普世合一教會又如何在地實踐神的國?回程時,我問Necta會不會感到無助,她回答說自己年輕時在菲律賓也是一個Activist,現在回看,社會是有所改變的,過程是值得的。大的改變乃建基於長久逐小的堅持,願我們在這崎型的社會裏,堅持我們的原則,實踐我們所信仰的。耶穌所說:「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如果還想知道更多關於各地SCM情況,可以瀏覽WSCF的網站:http://www.wscfap.org/nationalmovements/index.html

- 7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Page 8: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 8 -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神蹟?! 食得架?不太相信有神蹟,也

想不到能求什麼神蹟。神 蹟 是 上 帝 的 自 由 意 志

吧,人能干預嗎?但假如有神蹟卻沒有人作

對象,也沒甚意義吧。當耶穌被法利賽人求顯神

蹟時,他回答:「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可8:12)

神蹟早在法利賽人面前,但他們卻懵然不知。

找不到對的人,神蹟僅會是約拿三天三夜在大魚肚裏的童話。

對比神蹟,我較想隨遇而安或者活在當下,因為「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Hi! 我係今屆執委林曉芬。

其實聽到呢個題目,就正如生日許願咁….好多野想實現到。

假如有神蹟,我真係想世界公義多一D,人們眼睛雪亮一D,最近香港政治社會經濟無一方面睇到公義既野出現,甚至顛倒是非黑白的事經常發生…. 唉…都係想生活更好啫…點

解政府都唔諗下人民呀?

一入大學就接觸SCM,記 得 初 次 查 經 的 經

文是血漏婦人,推翻了自己對該 文 的 理 解 , 從 沒 想 過 查 經可以這樣有趣,於是繼續參加SCM。去年到瑞典交流,參與了 當 地 的 S C M 活 動 , 十 分 難忘。從小返教會返到大,總覺得自己的信仰生命有點缺欠,參加SCM好像填補了信仰上某個空洞。

假如有神蹟:神蹟同願望好像差不多,但神蹟應該是神行

的,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如果神要做一件事,我希望他做什麼?」希望氣候回復正常,厄爾尼諾等氣候變化帶來旱災暴雨還有龍捲風,令全世界不知所措。其實都是人類自食其果,我不是想上帝「執手尾」,人總學會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人類沒有改變氣候的能力,只好請上帝憐憫吧。

神跡是人類可以不再活在 自 己 的 謊 言 中 ,

包括那些渴望名利的虛妄,那些渴望安穩的自欺。富商帶來的剝削和壟斷是不必要的,我們因為他人眼光而埋葬自己也是不必要的。說啟蒙是一種神蹟,可能是因為這確實是人類不可為的事情,如此諷刺。

新莊感言

假如有神跡 …

秦曦暉 (主席) 蔡思琪 (副主席)

林曉芬 (財政) 盧家怡 (文書)

Page 9: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 9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開首看到這道題目,心想又是一些假設性問

題,好像跟那道媽媽跟女朋友一起跌落海,你會先救誰更加假設性。可能我的上帝觀是一個讓人有自由意志選擇,較少干預這個世界。我不會排除這

個世界是有神跡,但即使有也不會是讓世界變化很大。給我一種感覺是有跟沒有的分別不是很大。

或者在回答這道題目前,先說說對神跡的一些看法。古時,神跡會是一些當時的人不能解釋的現象,並認為是人不能作的。當然後來很多也被科學或自然理論推翻或理解。到了耶穌時代,神跡好像變成了讓人認識上帝的一個起始點,又或是教導人要以上帝為首的生活。根據聖經紀載,耶穌身為上帝的兒子在每次行神跡(特別是較複雜的,例如使死人復活)前也會謙卑、誠實

地向上帝禱告,得到允許後,憑信心施行,並在施行神跡後將榮耀歸於上帝。這可能是當時上帝對人顯現的一種模式。後來到了聖靈時代,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初時教會興起時外,神跡已經很少出現,或是說上帝對人顯現的那種模式已經轉變了。

假如有神跡,我會希望這個世界更像上帝國。記得在神學精補中班讀過有關莫爾特曼對希望的歷史規劃的見解,當中說了五點:人際關係的人性化(在每種關係中應體現愛與尊重,當然必須要懂得溝通,否則愛或會造成別人的傷害)、政治之民主化(政治就是制度實施於人身上,當然要人性化一點,要顧及人權與公民權,否則人人應當介入政治)、經濟的社會化(社會財富與工作機會的公平分配)、文化的自然化(人類應改變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定向)、教會的上帝之國定向化(不應集中於內部的自我反省,更應走出教會去為社會上的不公而發聲,使世界更貼近上帝國)。

假如有神蹟,我希望時光倒流,重返到政改方案通過之前,讓民主黨再投多

一次票,如果他們仍然堅持己見,選擇出賣選民(我當年投了何俊仁一票),這個神蹟就會無限重覆,直到民主黨痛改前非為止。:)

如果民主黨無出賣選民,民主黨就唔會比人追擊,又唔

會有民主女神棍,社民連又唔會分裂,泛民就不會四分五裂了...

就算新聞報道宣稱地球某處有人以觸摸診治百病、驅鬼避邪、叫死人復活,

還招聚會眾,很可能被看作異端邪說迷惑人心。現代神跡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呢?很難想像人們相信靈堂先人因篤信基督,有可能在最後一刻起死回生並得家財萬貫,含淚並昂首地站出來講述「重生見證」。

在兩千年前,那個可以在水面行走的人,將那些讓瞎眼的可看見和瘸腿的站起來等輝煌事跡低調處理。可見這些事對他來說,雖並非不重要,卻很可能只是副業。另一方面,耶穌運動的重點卻是他招搖的為窮人伸張出頭,要求富人將財富攤分與人共享;說穿偽善者的行為,為受壓的人挑戰權威,讓人在繁多與人無益的規條中得解放和自由;為弱者爭取平權,消除歧視。常與弱小的在一起,他親自示範愛人如己,建立人道社會。

假如有神跡,現代的神跡就是愈來愈多人,起來。也許,為自己,也許為他人,挺身而出,爭取公平公義的社會,讓人吃得飽,穿得暖,安居自在,老有所養… …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這神的足跡。

蔡思琪 (副主席)

梁納軒 (聯絡) 胡天賜 (出版)

翁家俊 (IT)

Page 10: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神學教室

罪觀:為了解罪而非定罪吳國偉宣教師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團牧

近年香港討論罪的問題,不外乎是辯論同性戀是否罪、是否追究引起貧窮的

結構性罪惡,又或是對不義的當權者應否順服。反而過去曾經是人民關注的重心的問題,卻逐漸轉化,例如天災出現是因為管治者為政不仁,得罪了天;又或是貪財貪現世的福樂,及自私自利自大自義的罪。

以下我們會先將當下流行的罪的說法分類,看看不同神學流派的「定罪」的內在邏輯。再看歷史中「罪」的變化,折射基督教文化與社會的互動。

第一類定罪的觀念:主流的產物

過去教會對性,特別是同性戀,又或是近年新興的性工作及援交的問題,判斷非常顯白,就是「婚姻以外無性愛」。主要提出這個立場的,是明光社、維護家庭聯盟、華人基督教聯會等等。這個定罪的判斷基本上根據的是參照流行的思想,例如八十年代的「四仔主義」,在屋仔、車仔、老婆他、生個(男)仔以外的想像及實踐,都是被問題化,看作對健康正常的教會社會發展的攪擾。

這個觀點的基本問題是對社會學的無知。按社會學觀點,任何個人問題都是社會問題。當社會已對同性戀看作一種生活方式、對同志運動看作社會壓迫的抵抗,又或是針對中產社群的恐懼的保守政治與專制政治合流,這些個人性、直觀性的判斷,實在無法與社會及公共政策層面進行建設性的對話。

第二類定罪的觀念:罪人以外,也有對罪人傷害的結構

福音派神學家馮煒文在八十年代末提出「被

罪者」概念,指出犯罪的人同時也有被罪傷害的人,而產生傷害的就是社會結構。於是窮人的確是罪人,但基督教也要針對生產窮人的結構性,於是關注地產霸權、官商勾結、公平競爭與壟斷、社會上流機會、性別公義、生態公義等等都成為福音派信徒的關注。

這個觀點的基本問題是沒有立場。無疑被罪者理論,為福音派神學提供了一個關注社會的論述,令福音免於被批判為不問世事,而歷史上福音派曾經提出對社會的關注。然而他們對社會問題作出兩面討好的態度,使福音派無法提出一套一貫的社會議程,甚至在資源分配的情況下,陰乾了社會關懷的力度。至於對定罪方面,因為被罪者沒有反思對罪人的定罪過程,根本犯上與第一類定罪觀念的問題,就是直接承認主流對性、對政治、對貧窮等等的常識性看法。更為要緊的,是他們沒有對「罪人」的污名進行除罪化的旨趣。

第三類定罪的觀念:文化性與非文化性的罪

按耶穌的教導及與人辯論的模式,衪傾向將已被定罪的人除罪化,除罪化的方式是將標準提到無限高。比如對犯姦淫的指控,就提高到「動淫念」的動機層次;又或是面對要定罪的人群,就提出「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的人人都是罪人的高度。至於具體的教訓,衪對少年財主的教導非常直接,就是行了愛神愛人的教訓以外,要將自己的錢財分給窮人。衪提出唯一不蒙赦免的是有甚大詮釋空間的「褻瀆聖靈」。

保羅方面,無可否認他的神學是處境性的,但更令人感到興味的,是他對罪的問題與耶穌的一致性,就是非常具體及策略性。在帖撒羅尼迦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10 -

Page 11: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前後關注的是如何持守主仍未再在加拉太書、哥林多前後書等等關注的是教會內的分裂、羅馬書對教會內貧窮懸殊的憂慮等等,甚至後來發展出一些個人化的性格的好壞的表列。這些罪名都是處境性的,也同耶穌定罪的策略一樣,要放在使命觀中理解。

由此我們可以發展第三種定罪的概念,就是區分文化性及非文化性的罪。非文化性的罪是褻瀆聖靈或是不認耶穌是主,而文化性的,就要放在使命的角度去分析具體的行為。同時按耶穌與保羅的教訓,對流行的被定罪者進行除罪化。

事實上這種區分非常符合大公教會的教導。中世紀天主教的罪觀區分原罪及日常的罪,相應有洗禮的「現時恩寵」(Actual Grace)及日常聖餐的「常存聖寵」(Habitual Grace)。由於改教的路德及加爾文將後者取消,好行為與得救的關係非常曖昧,構成韋伯的著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後來的重洗派更因完全否認原罪而產生了「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大壞蛋死前決志、大好人死前無機會信主」等等的得救兩難。

大公教會的選擇:解罪而不是定罪

這些傳統在禮儀中反映出來的關鍵,是我們應該關注解罪而不是定罪。大公教會的禮儀書,又或是聖餐禮文中,有承認「無心而犯的罪」,甚至「隱而未現的罪」的,這可以理解為跟從耶穌及保羅的思想,將所有人視為罪人,為的卻是對被定罪的人的去污名化。而教會的本質,就是解答一群罪人如何相處,這是福音派教會無興趣關注的,因為他們的處理是將「罪人」趕出教會,而他們論述,是「愛你的人恨你的罪」,於是只好將他們「拗直」或者「從良」。

反而我們對個人問題的社會化解讀,以及去污名化的解罪關注,正切合大公教會所相信的介乎「教會之外無救恩」(天主教)、「不可知論」(加爾文)與「人人最終都會得救」(普救論)的得救觀點,以及將天國普建於世、貧窮人優先的使命觀,以及被呼召一起實踐使命的「教會觀」。

- 11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神學精補班初班:神學基本概念SCM本著「平信徒做神學」的信念舉辦神

學精補班。神學精補班初班以導修課形式進行,同學每次需撰寫神學反省文章,讓班上同學一起討論,並在吳國偉團牧的協助下 深化對神學的理解。我們希望每位信徒都能反思信仰,並整合一套既屬於自己又具對話能力的神學。這樣的神學是讓我們能與其他宗派/宗教/信念組群對話,並嘗試回應 當前世界問題的practical theology,而不是那些抽離於世,與信徒每天掙扎無關的形而上神學。

初班內容包括:- 什麼是神學 - 神學反省的架構 - 神學反省的資源 - 獲知「真理」的結構 - 四律

- 信經 - 基督論 - 罪與救恩 - 上帝形象與上帝旨意 - 末世論

新一屆神學精補班即將舉行,有意參加者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Page 12: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去年 哈 囉 喂 , 羅 國 輝 神 父 在 派 對 的 一句:「如果李嘉誠今晚嚟呢,肯定嚇

死咗,佢好驚收尾嗰幾年架,啲發水樓一嚟呢,佢今晚肯定會驚死,如果大家樂嚟仲驚,所以嗰啲至係真正食人嘅魔鬼呀」引起暴風雨,有傳富商李嘉誠要求神父道歉,否則不排除法律追究,及後又牽連到李嘉誠會否繼續支持天主教慈善機構明愛,和楊副主教到底有沒有向李嘉誠道歉。

由李嘉誠是否魔鬼,延伸至「地產商是否魔鬼」的思考。羅國輝神父就在其facebook中引用兩段經文,以支持自己的講法。讓我們一起從聖經出發,看地產商是否「魔鬼」,及地產商的「成魔」之路。

地產商是山羊?

羅神父引用的是馬太福音25:31-46,經文描述這樣的一個意境:當人子回來坐在榮耀寶座前,他把萬民分開,像牧羊人分開綿羊和山羊。右邊的綿羊蒙福可承受上帝國,因為人子餓了,他們給他吃。左邊的山羊就要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因為人子餓了,他們不給他吃。什麼時候給了人子吃,或不給人子吃?就是有沒有作在弟兄中最小一個身上。

於是討論地產商是否魔鬼的關鍵,在於到底地產商有沒有在最小的弟兄餓了時,給他吃的呢?要理解何謂弟兄餓了時給他吃,先讓我們一起回到耶穌作這些教導的年代,思考兩個問題:好端端的為何會有人餓?關於餓,舊約有何教導?

拾麥穗、安息年、禧年

在耶穌身處的歷史時空,多數人以耕作為生,土地至為重要。可以想象人們要淪為飢民,定必經歷以下步驟:因某些原因出售土地以換取糧食,再因某些原因不能耕作或打工,又或者打

工也不夠養活一家人,唯有靠撿破爛或四處行乞。這些原因可以是天災,也可以是患病或發生意外,或是替人打工時勞損而得不到勞工保障,又或是工資太低難以維生。

為了讓窮人得以飽足,合理的財富再分配機制至為重要,因此早在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為奴之地,到達新地方迦南時,耶和華就為以色列人定立相關社會機制,包括不可割盡田角、安息年和禧年。

起初十二支派除利未人外,均可分得土地。土地不可以永久買賣,但可以租借形式出售。然而每到第五十年禧年,遍地要發出角聲,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土地歸還,各人均可領回自己的土地(利未記25:10)。禧年制度的設立,是保證人窮富也不過一代,不會出現隔代貧窮或隔代富貴的情況。打工或作佃農的,當一輩子就夠了,子女重新擁有土地從頭來過。

要飢民或窮人等五十年才有吃的?不可能,於是還設有安息年制度。每隔七年便有一年安息,意思是人和土地都休息。那年不許耕作,人和各種動物,都可以吃地自然生出來的果實糧食。換言之就是大家都不作工,也沒有哪塊地屬誰的觀念,也不可用欄柵圍著不讓動物進來,總之大家不分人禽和階級,都可以到地裏找吃的(利未記25:1-7)。

七年很好,但也很難捱,有沒有再即時一點的措施?有,就是「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利未記19:9-10)。值得留意的是,割盡田角頂多是補救措施,實行時也較訴諸良心;而安息年和禧年的財富再分配制度,是堅實的政策,從制度上鏟除貧富不均和隔代貧富。

地產商和大財團的種種惡行

把以上財富再分配的原則引用到今日香港,情況應該是怎樣的呢?首先,任何人也不應割盡田角。大家樂在龐大盈餘下仍扣飯鐘錢,地產商千方百計建發水樓,又囤積土地抬高樓價,人們被供樓租樓開支壓得死氣沉沉,小本生意敵不過狂飆租金,甚至連美孚新村的剩餘地積比率和鄰近馬路也要被「搶奪」來建豪宅賺錢,都是地產商割盡田角的表現。

誰是魔鬼?從聖經看地產商是否魔鬼 文:劉劍玲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12 -

Page 13: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又為了阻止財富再分配機制發揮作用,富商以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員的方式,直接制定香港的政策。669億高鐵自然是給財團瓜分,十大基建乃財團利益分配的結果;對民生有利的政策如工人集體談判權及全民退休保障,則是遙遙無期,那邊廂政府又悄悄把醫療負擔逐步推給市民。不要指望香港在經濟起飛約五十年後的今日,人們可以如以色列民般,擁有土地分享經濟成果;強拍門檻由九成變八成、灣區規劃、高鐵等項目,把人民的家園也要奪去。

於是在今日的香港,貧富懸殊是發達國家中的第一名,富貴世代相傳累積財寶,貧苦大眾生活越見艱難,中產要維持過往的生活質素也漸感吃力,看看美孚居民就知道。這些社會現況,就讓我們知道今天的地產商,到底是否魔鬼。

慈善不能拯救地產商

或許你心裏還有疑惑,地產商不是捐很多錢做慈善事業嗎?為什麼地產商有可能是魔鬼?來,讓我們看看耶穌對慈善的看法:「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馬太福音6:1-4)

耶穌的態度很清楚了,行善和施捨,不是要讓人看見。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行善和施捨都故意讓人看見,這麼做是為了掩飾他們的惡行,例如選擇性執行律法,平民百姓守的安息日條例極度嚴苛,卻不要求大祭司或財主守安息年和禧年的律法,把財富分給窮人。如此所謂的行善和施捨,只不過是法利賽人的形象工程,背後目的乃是為了鞏固大祭司和財主的既得利益。

於是耶穌在隨後章節指出法利賽人的問題:「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6:21),並且重申「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6:24) 地產商愛主,還是愛瑪門(金錢)?相信答案也十分明顯,因此慈善事業也只能是地產商的形象工程,並不能洗

脫他們可能有的「魔名」。

救我們脫離惡者

耶穌對禱告的教導,就是現在我們稱為〈主禱文〉的,也在馬太福音六章。近日網上惡搞成了〈李禱文〉,諷刺全香港受李嘉誠控制,人們得靠李嘉誠開飯。全文如下:

我們在中環的超人,願人都尊你的姓為李。願李的國降臨,願李的旨意行在香港,如同行在長實。我們日用的物品,百佳賣給我們。免李家的稅,如同我們免窮人的福利。不叫我們遇到風球,救我們脫離黑雨。 因為住屋、電力、交通,全是李的,直到永遠。阿誠!

在耶穌身處的年代,希律王統治著猶太地。因大型建築和奢華生活而徵收苛稅,武力鎮壓叛亂、刑具十字架隨處可見,人民生活困苦。對貧苦的木匠之子耶穌來說,禱文中的「惡者」,極有可能是指希律王。前陣子就有國家主席胡錦濤與李嘉誠「握手」,統治香港的到底是誰?如果「惡者」是指奴役人民的統治者,那麼在香港,「惡者」是誰?這就留給大家思考好了。

但願天國降臨,我們願意這樣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我們要在地上有尊嚴地過活,不要幻想出來的天堂。糧食漲價,生活更見艱苦,求主今天賜我們日用的飲食。我們實在不想再做房奴了,求主免了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盡量不要光顧百佳、和黃、大家樂、新鴻基等大財團和地產商,並救我們脫離惡者。因為你的國要在此時此刻的香港臨在,你的權柄、榮耀直到永遠,阿們。

編按:本文為劉劍玲於2010年12月4日舉行「誰是魔鬼──鬼神作為抗衡地產商的力量」論壇的講稿。

- 13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Page 14: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14 -

第一代老鬼難得聚頭,一見面便說個不停。他們想當年,大家原來都在同一間堂會聚會。在香港重建SCM是已故老鬼廖寶泉 (註1) 的主意,他也是SCMHK的首屆執委會主席。開始時,他們在廖寶泉的房子開通宵會議;也在堂會開小組,講佛學、宗教研究、反省信仰。他們認為學生要有知識才能反建制,也認為宗教要落地,不是 爭 拗 虛 無 的宗 教 理 念 , 教會要 down to earth,討論在社會上的使命。

翻 閱 過 去的通訊,香港基督 徒 學 生 運 動(SCMHK)成立初期是以運動建構(Movement Building)作為事工重點。除了上期通訊略略提及的香港九七回歸前途、中國民運和人權狀況及教會更新的問題,在成立後一兩年,SCMHK也開始把運動焦點更多投放在本地。1982,SCMHK開始關注深圳大亞灣發電廠的興建、1983年成立「木屋」小組,關注木屋區居民需要,同年也聲援《同性戀合法化》、88年也發表聲明支持同性戀非刑事化;而當時,SCMHK也於中大及港大分別成立「崇基基督徒關社小組」和「聖約翰基督徒學生運動小組」;繼而,婦女小組也成立,關注本港及亞洲婦女狀況,從信仰角度反省婦女地位和角色。

去到1987年,SCM小組已由起初的3個小組,增加至七個小組,包括:SCM崇基小組、SCM韓國小組,SCM政制小組、SCM女

三十週年系列—我們的第一個十年 文:蔡思琪

WSCF-AP通訊報導了SCMHK的成立,他們應是第一代SCMers吧?

性問題小組、SCM社工小組、SCM國際小組和SCM信仰反省小組。他們仍由就讀不同院校的大專生組成,關心探討不同的議題。其中社工小組更再分成3個小組,有40個成員。隨著中國民運的發展與六四等事件發生,SCMHK後來也成立

了中國小組,關注中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各方問題。

從 八 十 年代 的 通 訊 中 ,我 們 看 見 八 十年代的SCMers在頭腦和知識上的裝備都十分充足 , 他 們 把 七十 年 代 失 落 的SCMHK重新帶到 大 專 學 生 中間,並再次肯定要以學生身份,透 過 信 仰 介 入社會。在1982

年5月的通訊,《SCM—教會一家親》—關於82年2月CCA—WSCF道風山諮詢會議的簡報裏,也說到SCM「為教會造就了許多神職人才或平信徒領袖」,他們在學時都參與了SCM。且不說SCMHK有否造就神職人才或領袖,但SCMHK把「高不可攀」的神學和信仰反省帶到平信徒中間,帶到社會的每個層面就足已證明她的價值了。

在神學和信仰方面,八十年代的SCMers會探討教會更新、非基督同盟對基督徒信仰的啟示、不同的神學概念,例如民眾神學、婦女神學、解放神學、「同枱吃飯」的神學、信仰本地化的問題…而當時,也有不同的文宣作信仰反思論述,包括〈閒話信仰—人人得救?!〉(註2)、〈聖誕的現代意義〉(註3)、〈香港基督徒如何愛國〉(註4)、〈從舊約看公義的施行〉(註5)、〈

2 0 1 0 年 會 員 大 會 , 歷 代 S C M 老 鬼 和 S C M e r s 濟 濟 一 堂 。 透 過 馮 智 活 牧師 的 聯 繫 , 難 得 地 更 有 兩 位 創 會 老 鬼 黃 國 俊 ( K C ) 和 鄭 耀 忠 ( Y C ) 出 席 ,與 我 們 回 顧 過 去 一 年 的 事 工 , 同 時 分 享 他 們 當 年 成 立 S C M H K 的 異 象 。

Page 15: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 15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反省教會在世的意義〉(註6)。這些廣而深的信仰反思立定了SCMHK的角色位置。

1981年SCMHK本著「以行動服務人群,以服務見證基督」的精神重組,我們所信仰的,不只是死後的永生;我們所信仰的,屬此時此地的天國實踐。

八十年代的SCMHK就這樣經歷了第一個十年,為信仰和異象建立了一個鞏固的基礎。期待下一期能介紹SCMHK 的第二個十年,看看他/她們如何繼續「關心社會、踐行公義、見證基督、推廣天國」 的使命。

註1:常常聽八十年代老鬼提起廖寶泉,講述他的故事。關於廖寶泉在SCMHK的工作,可以翻閱1983年以前的通訊。1986年12月的通訊中,馮志活牧師也以《念SCM首屆主席廖寶泉》一文紀念廖寶泉。

註2:黃祈恩,〈閒話信仰—人人得救?!〉,載於 1981年9月通訊

註3:廖寶泉,〈聖誕的現代意義〉,載於1981年12月通訊

註4:鍾玉心,〈香港基督徒如何愛國〉,載於1982年1月通訊

註5:里思凡,〈從舊約看公義的施行〉,載於1985年5月通訊

註6:SCM信仰小組,〈反省教會在世的意義〉,載於1988年11月通訊

八十年代的SCMHK通訊以手寫出版,各期通訊出現了不同的主題: 1981.11

1982.1

1982.11

Page 16: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Dannnnnnnnnng(噹)…… Dannnnnnnnnng(噹)……Dannnnnnnnnng(噹)......」伴隨敲打鐘聲的餘韻逐漸飄遠,眼皮再次徐緩打開。目下仍是還未經過度開發而破壞的河套濕地,然而意隨心轉,已有另一番的體會。

記SCM襌行籌款

以上一段咁玄的文字,其實係有關2月19日SCM執委同Senior Friends,破天方合作舉辦「襌行」籌款過程中嘅一啲撮要。對我嚟講,「襌行」嘅特色就係能夠使我哋細味當下的環境,從而發掘出其中多元嘅意義。而我哋今次揀咗一段由烏蛟騰到鹿頸較易行走嘅山路,沿途仲可眺望沙頭角海對岸嘅深圳市區同鹽田港,可算做到「一雞多味」嘅效果,完全乎合我哋社會「lam到盡」嘅主流價值。

但當我開始放慢腳步,然後閉起眼睛,透過皮膚去感受初春時節的潮濕與及輕撫面頰的涼風,當中又夾雜牛群咀嚼青草的清脆聲和由此散發出來淡泊腥味……原來,舒適自在可以是如此這般樸素的一件事。而當想到目下沙頭角海兩岸景致的大不同,可作為港中兩地發展迴異的縮影時,那就順其自然地悟到當下時空的獨特;所謂的「發展」,從來不應是一套硬道理呢!

據聞是次籌款成績可觀,已可解決SCM燃眉之急。但願身體力行的我們還因此充實心靈,使我們在各種大小生活抗爭中,繼續活出真正耶穌基督的樣式。

老鬼阿烈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16 -

Page 17: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 17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行動紀實

1. 院校事工:中大SCM上學期聚會包括:基督徒不可有

婚前性行為?(11月2日)、基督徒應否參與公民抗命?(11月11日)。下學期聚會包括:粗口神學(1月19日)、年度會員大會(1月21日)、末日與預言(1月26日)、查經:啟示錄(2月9日)、查經: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2月16日)、宗派傳統逐個捉(2月23日)、查經:聖經反對同性戀?(3月2日)、得救觀(3月9日)、學期結束派對(3月16日)。

城大及城大社區學院德福校園亦有聚會,包括:討論基督徒不可有婚前性行為?(11月5日)、基督教與自殺(12月10日)、查經:不可停止聚會(1月4日)、反對婚前性行為的聖經根據(1月18日)、討論:安樂死(1月25日)、查經:順服在上掌權者(2月22日)。

理大SCM上學期聚會包括:認識基督教左派:大專生的信仰反省(11月1日)、查經:上帝是全能的嗎?(11月4日)、查經:魔鬼的特徵(11月18日)。下學期聚會包括:粗口神學(1月27日)、聚會:神讓911發生?(2月10日)、查經:禧年與耶穌運動的使命(2月17日)、查經︰愛人如己,還有...... (2月24日)、查經:哥林多前書談親男色(3月3日)、查經:有妻子=無妻子(3月10日)、查經:不義的管家(3月24日)。

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

2. 神學精補班初班於12月27日、1月8日、1月29日及3月5日舉行,題目分別為神學反省四步曲(2)、罪觀、罪觀(2)及得救觀,平均十人出席。

3. 神學精補班中班於11月20日、1月2日及1月23日舉行,續讀《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第十至十二章。2月26日讀尼采的《敵基督》,3月26日讀田立克的《系統神學》第一章。平均八人出席。

4. 會員自發舉辦以同志為題的查經,於3月8日及3月18日舉行,分別查考創世記及所多瑪蛾麼拉二城相關經文。

5. 本會2009-2010年度週年會員大會於12月18日在諸聖堂會議廳舉行,共二十四人出席,會員聚首一堂及順利選出新一屆執委。 執委介紹見本刊第8-9頁。

Page 18: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18 -

6. 本會於2月20日舉行禪行籌款,共19人出席,籌得款項約三萬元。在此感謝各友好及會員的鼎力支持。會員阿烈參與後感見本刊第16頁。

7. EASY NET:於11月12日在本會會址舉行泰澤崇拜。

8. 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亞太區:於11月28日至12月7日在斯里蘭卡舉辦SET

Program,本會派出蔡思琪參加,其反省文章及各地SCM簡介見本刊第2-3頁。

亞太區執委二月來港舉行執委會會議,並於2月10日邀約本會會員及友好,在九龍佑寧堂聯誼,約二十人出席。

2009-2010年度週年會員大會

亞太區執委會議

9. 於11月13日參加「蕉葉為誓、保衛菜園!停止清拆、先建後搬」大遊行,及於11月19日參與保護菜園村,後到美利大廈集會。

Page 19: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 19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10. 於12月4日聯同女協、大公神學工作室及飄流製作舉辦公共神學論壇:「誰是魔鬼──鬼神作為抗衡地產商的力量」,邀得陳雲、馬國明、劉劍玲及吳國偉任講者,秦晞輝主持,約40人出席,反應熱烈。

論 壇 影 片 已 上 載 至 Y o u t u b e 頻道:HKSCMer。(www.youtube.com/HKSC-Mer)

劍玲的講稿見本刊第12-13頁。

11. 於2月13日聯同女協、大公神學工作室及飄流製作舉辦「基督徒驅『鬼』系列之跨行業壟斷論壇」。先有賀歲短劇〈要泡妞先有樓,有樓有妞〉,感謝SCM同學及友好參與演出;論壇邀得羅祥國及石傲枝任講者,李志源神父作反省,朱啟正主持,約40人出席。論壇影片已上載至Youtube頻道:HKSCMer。

12. 於2月18日聯同女協、大公神學工作室、青躍、午夜藍舉辦「當基督徒遇上援交少男---- 從《就是援交》伸延的信仰集思會」,約60人出席場面熱鬧。先由青躍和午夜藍同工介紹援交行業,後有援交少男與王家輝牧師對談,及吳國偉宣教師的神學反省。

13. 劍玲於新年期間撰文〈新年願望 快樂查經〉,刊於時代論壇第一二二三期(二○一一年二月六日)。

14. 劍玲出席2月28日理大關社組舉辦的「性/別文化節:聖經?性經?」並擔任講者,從整本聖經去理解基督教對性和同性戀的立場。

論壇約六十人出席,討論氣氛熱烈。講稿已整理並上載〈全球華人解放角度查經資料庫〉。

15. 珠三角灣區規劃鬼祟上馬,

只有十八個工作天的諮詢期,實在難以接受。本會於2月10日諮詢期結束前寄出聲明反對。又劍玲於3月4日出席灣區公眾論壇,撰寫紀錄文章〈灣區公眾論壇的情感紀錄〉,並上載到香港獨立媒體。

16. 與數十個民間團體組成連線,於3月27日舉辦「327 還我香港未來,預算案清算大

遊行!」。

17. 聯署:為過百隻小兔福祉、呼籲杯葛「福臨方舟百兔迎福喜洋洋」活動,友好團體亦撰文及跟進監察方舟公園內白免的情況。

「誰是魔鬼──鬼神作為抗衡地產商的力量」

編輯及校對:劉劍玲、胡天賜 排版:胡天賜

「基督徒驅『鬼』系列之跨行業壟斷論壇」出席講者

論壇現況 短劇演員合照

Page 20: SCMHK newsletter 2011 APR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通訊- 20 -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of Hong Kong地址:九龍旺角砵蘭街 280 號砵蘭街商業大廈 18 樓 1-2 室電話:23843932 傳真:27823980 電郵:[email protected]

SCM神學營解放耶穌和保羅愛仇敵=愛特首=不應參與社運?愛鄰舍=愛有需要的香港人=排斥新移民?順服在上掌權者=不應反抗暴政?

耶穌和保羅訊息的激進性,如何被消音?如何被解釋為親建制?

SCM誠意邀請你,一起解放耶穌、保羅和基督教。

日期:2011年5月21-23日(星期六至星期一)地點:待定查詢及報名:劍玲 [email protected]

這份刊物用百分百無氯再造紙印刷,如果大家也希望為環境出一分力轉用再造紙,請聯絡消費者力量,電話26521652。此外若你不保留這份通訊,請轉送親朋,善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