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61(2)4272 0600 fax: 61(2)4272 0601 星雲大...

1
南天寺 Nan Tien Temple (IBAA) Buddhist Centre 180 Berkeley Road Berkeley NSW 2506 Tel:61(2)4272 0600 Fax:61(2)4272 0601 E-mail:[email protected] www.nantien.org.au 星雲大師╱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e Merit Times Australia 文/星雲大師 星雲 法語 現代社會重視集體創作, 個人一枝獨秀的成就畢竟有限, 集合大眾智慧可以締造更大的成果。 佛陀曾說天下有二十難,其中之一就 是「不說是非難」。聖人以「守口、少 說、莫傳」為智慧,即是告訴我們不聽 、不傳、不講、不管是非,自能遠離是 非煩惱的纏縛。 如何遠離是非煩惱呢? 第一、禍患止於未然:我們常說「人 無遠慮,必有近憂」;晚唐詩人杜旬鶴 的〈涇溪〉寫的:「涇溪石險人兢慎, 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險處,時 時聞說有沉淪。」正是提醒我們「積穀 防飢」、「有備無患」。古人在風調雨 順之年,大都會囤積糧草,以防備災荒 突然降臨。我們也應時時心存憂患意識 ,事先預作未來的打算,才能讓禍患災 害降到最低。 第二、是非止於智者:《藥師經疏》 裡有則譬喻:有兩隻感情甚好的猛虎「 善牙」與「善博」,牠們日日相伴捕食 動物。另有一隻狡詐的野狐,則專門在 附近撿牠們吃剩的食物。野狐擔心兩隻 猛虎總有一天會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所 以常常分別對兩隻老虎造謠,離間牠們 的感情,使得兩虎因而相互仇視。所幸 後來善博冷靜、理智的分析前後,拆穿 了野狐的挑撥,才化解彼此的誤會。因 此,當是非入耳時,我們要以智慧判斷 ,才能遠離是非之患。 第三、失敗止於計謀:一件事情的成 敗,取決於我們是否事先作策略謀畫。 《漢書》中提到:「運籌帷幄之中,決 勝千里之外。」說明善於運籌者,謀事 必成;反之,草草行事,心有不慎,沒 有事先作好籌畫,必定功敗垂成。劉邦 之所以能擊敗項羽,正是因為張良擅長 計謀。倘若做事懂得事先計畫,必能免 於失敗,迎向成功。 第四、煩惱止於覺照:煩惱來了,「 提起正念」是必要的良方。能從煩惱迷 茫處深觀事理,覺照心念,且懂得自省 、懺悔、認錯,煩惱自然無疾而終。《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寫道:「瞥起是病 ,不續是藥,不怕念起,唯恐覺遲。」 所以不要畏怯煩惱,重要的是要有覺照 力;有了覺照力,便能突破煩惱,遠離 惱害。 人生是非、煩惱、失敗、禍患,無時 無刻不盤旋在我們生活當中,如何遠離 ,唯賴我們以智慧對事物做出謹慎的判 斷,方能脫離是非煩惱的纏縛。 第一、禍患止於未然, 第二、是非止於智者, 第三、失敗止於計謀, 第四、煩惱止於覺照。 是非煩惱 【人間社記者顏峻、黃凱上海報導】由上 海大學文學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 主辦的「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 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中國大陸上海星雲文 教館盛大開幕。本次會議主題為「人間佛教 與人生修持」,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主持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中 國人民大學溫金玉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 發展學院李向平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 展學院唐忠毛教授、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上 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及海峽兩岸多 所著名大學的近四十位學者,還有二○一八 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博碩士研究生等共近 百人出席。 程恭讓表示,希望通過會議的持續舉辦, 深度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並對近現代佛 教轉型問題進行深度研討,努力打造高層次 人間佛教學術平台,並起到溝通兩岸佛教文 化、弘揚中華文化的功能。 佛法生活化 理論實踐不二 李利安代表學者致詞,表示過去學術界對 「行」的研究比較薄弱,本次會議則以修行 兩岸學界 深研人間佛教修行 為主題,希望能夠帶動整個學界對修行的研 究。 妙凡法師提出星雲大師對修行的看法,人 間佛教不否定傳統的打坐、念佛等修行,更 看重如何將佛法落實到生活裡,回到人間的 建設,「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是不二的。」 第一場主題論壇主題為「人間佛教的修持 觀」,首先由程恭讓發表〈星雲大師的人間 佛教修行學──《貧僧有話要說》關於人間 佛教修行思想的綱要解說〉,他將星雲大師 在《貧僧有話要說》中的修行理論歸納為四 個方面:一、內涵重於形式,修行的本質不 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於內在的精神實質。 二、重視現實生活中的修行,強調要注重在 現實生活衣食住行中的修行。三、重視社會 參與的價值,重視在社會人群中、工作實踐 中的修行。四、以思想觀念的調整和淨化作 為修行的重心,所以大師認為修行的本質是 修心;他並依據《大寶積經.迦什品》回溯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修行學的理論脈絡。 李向平發表〈儀式建設社會,戒律構成公 德──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戒學及其社會修持 理論〉,他從佛教社會學的角度,對佛教制 度和佛教修行的關係進行討論,認為星雲大 師提出「發心與發展」以及「自覺與行佛」 ,作為人間佛教實踐與修行的法門,以及人 間佛教社會建設的基本路徑,其核心就是人 間佛教的社會修持理論。 唐忠毛發表的論文〈人間佛教的「菩薩道 」修持進階及其社會融入探析──以太虛、 法航、星雲三位大師為中心的考察》,通過 梳理太虛、法航、星雲三位大師關於人間佛 教「菩薩道」的修持方法與次第問題,認為 構建法理充分、階次分明、行之有效的人間 佛教修持方法,對於人間佛教的落實與推進 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佛光山清規 連結古今戒學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溫 金玉教授發表〈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 僧事百講.叢林制度》為中心〉,通過對佛 光山人間佛教制度的研究,認為星雲大師既 不違傳統佛制,又能順應時代形式的變遷轉 換,形成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光山清規 」,實際打通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戒學之間 的壁壘。 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李廣良教授 發表〈「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 佛教〉,以般若學的理論對星雲大師人間佛 教進行考察,提出了「新般若學」的設想, 通過般若智慧與方便法門的統一,妥善解決 個人生死解脫與社會整體發展的關係問題。 李廣良認為慈悲、般若、方便是人間佛教的 三大支柱,也是「新般若學」的根本理念。 本次研討會安排有三場次的研討和兩個主 題論壇,除了論文研討之外,並有滿蓮法師 帶領的禪茶一味活動,期與會專家學者提供 充分交流學習的機會,也提供大家了解人間 佛教理論與實踐不二思想的深意。 二天會議論文從修持、哲學、教義、藝術 等各個面向,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當代 佛教的發展。三日閉幕式上,程恭讓總結表 示,面對當今佛教的發展趨勢,持續推動人 間佛教研究是我們的責任,對近現代佛教的 發展與轉型,將進一步結合修持與社會思想 的發展做深化研究。 誠如大師所說,我們的重心就是修行,我 們的目標就是淨化;就是肯定人間佛教的究 竟義,透過淨化人心的修持,終至成佛的價 值觀。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 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兩岸三地學者 專家齊聚一堂。 圖╱人間社記者楊朔 詩情畫意 蓮座觀音 圖/吳景騰 文/歐銀釧 黑暗席捲而來 為何如此絕望 所有的門都關上了 花瓣裡忽然有光 花開見佛 拈花微笑 風中有人誦讀 出淤泥而不染 正是宋朝周敦頤名句 人生出考題 那一年的夏天 觀音菩薩 告訴我答案 人生為荷 荷為人生 聖者之言 從一個開始 文/曾昭安 人間風景 無法預知的回報 文/著名的德蕾莎修女(1910~1997年)是世 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為印度加 爾各答的窮人服務,以仁愛之心聞名於世。 德蕾莎修女於生前建立臨終關懷院的初期, 曾有位官員特別針對德蕾莎修女的善行提出 質疑。 官員問:「你這麼做,難道是為了讓貧民 窟更適合人居住嗎?」德蕾莎修女回答道: 「不,只是為了讓死者死得更有尊嚴。」 官員又問:「你打算幫助加爾各答數以百 萬的病患傷殘者嗎?那麼多人你幫得過來嗎 ?」德蕾莎修女沒有直接回答官員,而是驚 奇地問道:「數以百萬?你怎麼算出是一百 萬的?」官員不耐煩地回答道:「這不是我 的重點,我的意思是:無論你怎麼努力,你 都是救不完的,因為窮人實在太多了,而你 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你明白嗎?」 德蕾莎修女笑了笑,盯著那官員問道:「 一百萬?你是從哪裡開始數起的?」官員顯 然拿修女沒有辦法,只好老實回答:「當然 是從『一』數起。」 德蕾莎修女立刻扳起手指,跟官員說:「 我也是從『一』開始數起的,然後是『二』 ,然後是『三』,然後是更多;現在,我已 經救了一百多個人了。」官員終於無話可說 ,閉上了嘴巴。 德蕾莎修女的事跡透過媒體傳遍全印度、 全世界,一九七九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 了她。在頒獎儀式上,德蕾莎修女說:「當 我們與世界相遇時,我們遇到的都是一個人 ,那個人或這個人,總之是具體的人,而不 會是抽象的人類。只有愛具體的人,才能真 愛人類。」德蕾莎修女所言值得我們深思。 師專畢業時,她被分派到一間偏遠的小學 教書。 那年,她二十歲。 雙十年華的她也不過像個清純的大姐姐, 以帶領自家弟弟妹妹的心情,她認真的教書 ,課餘還陪伴研讀和郊遊。那時候的荒村小 學哪有什麼課外書?她便把家裡適合學生們 閱讀的書籍都帶到教室裡來,還不時自掏腰 包,到熱鬧都會的書店去選購圖書,努力把 班級圖書箱充實起來。每隔幾個月,就更換 一批書。 她以為,閱讀好書是重要的,可以豐富人 的心靈。若有好書相伴,將來面對人世間的 風雨憂愁,都可以無所畏懼的迎向前去。 這是一個老師真誠的祝福,那些學生們懂 嗎? 教了幾年,她調回離家近的小學繼續服務 。後來結婚,她轉調台北教書,直到退休。 很久很久以後,當年初執教鞭時的學生們 找到她了,一起重回母教,開同學會,大家 都歡欣鼓舞,現在長大以後的他們在各行各 業裡頭角崢嶸。 有一天晚上,丈夫突然心臟疼痛不止。她 還記得第一年教書的班級裡,有個學生後來 成了心臟外科主任,服務的醫院,就在不遠 的城裡。於是,她緊急陪丈夫搭救護車前往 急診。一切都很順利,丈夫得到了周全的醫 療和照顧。 當年二十歲的她,哪裡知道曾經在課堂上 結下的好緣,會在多年以後,竟然救了丈夫 一命? 無法預知的回報,讓她充滿了感恩。 釋迦牟尼佛傳 文/星雲大師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思想界 印度是一個文化古國,因為群雄擁兵自重 ,在思想界方面是極其發達,要知三千年前 印度的思想界,正有如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 。三千年前的印度思想界,雖是非常發達, 但又陷入十分混亂的狀態。因為,婆羅門教 把傳習讚頌和儀式,認做是一種專有的東西 ,把文句定得十分詳密,義理說得十分幽玄 ,形成一種繁瑣的神祕作風。 他們處處稱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著祕 密。人民的智識總是要發展的,所以很容易 引起脫離神話,走向理智去探索。 後來有自然派的哲學興起,就宇宙物質方 面加以說明的,如地論、水論、火論等;另 有一派,就宇宙抽象觀念方面加以說明的, 如時論、方論、虛空論等。從此各種思潮紛 紛起來,複雜到極頂,一般人民,更是給這 搞得混淆不清。 在這個時候,很需要宇宙的究竟真理指出 人生應行的大道;在這個時候,很需要有一 種圓滿的革新宗教。 佛陀生在這個時候,像一粒定水珠一樣, 把一塘混濁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指示徘 徊在歧途上的人們一條應行的大道。 因為那時的階級制度的不平,人的思想和 生活極端的不自由,意志薄弱的人,在這階 級制度之下,感嘆身世的不幸,多傾向消極 方面;意志堅強的人,就對古宗教起了疑惑 ,暗地裡發生了反抗的思想。 加之婆羅門教徒,專橫暴戾,處處喪失人 心。因此人們大都走上了兩個極端的思想, 一個是順世享樂,一個是遁世苦行。順世享 樂的物質樂觀主義,偏入於有;遁世苦行的 精神厭世主義,傾向於空。 這是當時思想界的矛盾,佛陀生在這個時 候,眼看著這思想界不正常的發展,他就盡 力的排斥這兩種偏左偏右的思想。 佛陀成道後對人生的說法,不偏於物質, 也不偏於精神,而是發自一種緣起中道的思 想。這種思想演為教說,救了當時的印度, 也救了千萬年後的我們。 佛陀的家譜 在佛紀前二、三千年的時候,居住在中亞 細亞的雅利安民族發起了一次移民運動,開 始往印度和波斯移殖。 起初印度當地其他的種族也曾作強烈的抵 抗,因為雅利安人的體格強壯,征服了達羅 毗荼族。雅利安族因此控制了印度,在那裡 建立許多國家,奠定了印度民族的基礎。這 其中有名為釋迦族的征服者,就是這雅利安 族的一派。 說起佛陀的家譜,先要知道釋迦族的來由 。那還是在佛紀前二、三千年的時候,居住 在中亞細亞的雅利安民族發起了一次移民運 動,開始往印度和波斯移殖。 起初印度當地其他的種族也曾作強烈的抵 抗,因為雅利安人的體格強壯,皮膚白皙, 終於征服了其中最有勢力而又體格矮小,皮 膚黝黑的達羅毗荼族。雅利安族因此控制了 印度,在那裡建立許多國家,奠定了印度民 族的基礎。這其中有名為釋迦族的征服者, 就是這雅利安族的一派。 釋迦族的遠祖,其最初的王名叫眾所許, 同姓相承到大善生王,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 七世祖。大善生王有子名師摩懿,師摩懿有 子憂陀羅,憂陀羅有子瞿羅,瞿羅生有一男 一女,男名師子頰,女名耶輸陀羅。師子頰 王生有四子,長子淨飯大王就是後來釋迦牟 尼佛的父王。 淨飯大王在他親族中迎娶了拘利族王國天 臂城阿拏釋迦王的公主摩耶和其妹摩訶波闍 波提為妻,摩耶夫人就是後來出家修行成道 的佛陀的母后。 現在,把佛陀的家譜分父系與母系列表說 明,以便讀到本傳時,對於釋迦牟尼佛有關 的親族可以一目了然。 (待續) 恆河是印度人心目 中的聖河,每年到那 裡、朝聖者逾百萬。 圖/張進翁 20180616雪梨.indd 1 2018/6/8 下午 06:01:08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Tel: 61(2)4272 0600 Fax: 61(2)4272 0601 星雲大 …...德蕾莎修女於生前建立臨終關懷院的初期, 曾有位官員特別針對德蕾莎修女的善行提出 質疑。

南天寺 Nan Tien Temple (IBAA)Buddhist Centre 180 Berkeley Road Berkeley NSW 2506

Tel: 61(2)4272 0600 Fax: 61(2)4272 0601E-mail: [email protected] www.nantien.org.au 星雲大師╱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e Merit TimesAustralia

文/星雲大師

星雲 法語

現代社會重視集體創作,個人一枝獨秀的成就畢竟有限,集合大眾智慧可以締造更大的成果。

佛陀曾說天下有二十難,其中之一就

是「不說是非難」。聖人以「守口、少

說、莫傳」為智慧,即是告訴我們不聽

、不傳、不講、不管是非,自能遠離是

非煩惱的纏縛。

如何遠離是非煩惱呢?

第一、禍患止於未然:我們常說「人

無遠慮,必有近憂」;晚唐詩人杜旬鶴

的〈涇溪〉寫的:「涇溪石險人兢慎,

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險處,時

時聞說有沉淪。」正是提醒我們「積穀

防飢」、「有備無患」。古人在風調雨

順之年,大都會囤積糧草,以防備災荒

突然降臨。我們也應時時心存憂患意識

,事先預作未來的打算,才能讓禍患災

害降到最低。

第二、是非止於智者:《藥師經疏》

裡有則譬喻:有兩隻感情甚好的猛虎「

善牙」與「善博」,牠們日日相伴捕食

動物。另有一隻狡詐的野狐,則專門在

附近撿牠們吃剩的食物。野狐擔心兩隻

猛虎總有一天會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所

以常常分別對兩隻老虎造謠,離間牠們

的感情,使得兩虎因而相互仇視。所幸

後來善博冷靜、理智的分析前後,拆穿

了野狐的挑撥,才化解彼此的誤會。因

此,當是非入耳時,我們要以智慧判斷

,才能遠離是非之患。

第三、失敗止於計謀:一件事情的成

敗,取決於我們是否事先作策略謀畫。

《漢書》中提到:「運籌帷幄之中,決

勝千里之外。」說明善於運籌者,謀事

必成;反之,草草行事,心有不慎,沒

有事先作好籌畫,必定功敗垂成。劉邦

之所以能擊敗項羽,正是因為張良擅長

計謀。倘若做事懂得事先計畫,必能免

於失敗,迎向成功。

第四、煩惱止於覺照:煩惱來了,「

提起正念」是必要的良方。能從煩惱迷

茫處深觀事理,覺照心念,且懂得自省

、懺悔、認錯,煩惱自然無疾而終。《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寫道:「瞥起是病

,不續是藥,不怕念起,唯恐覺遲。」

所以不要畏怯煩惱,重要的是要有覺照

力;有了覺照力,便能突破煩惱,遠離

惱害。

人生是非、煩惱、失敗、禍患,無時

無刻不盤旋在我們生活當中,如何遠離

,唯賴我們以智慧對事物做出謹慎的判

斷,方能脫離是非煩惱的纏縛。

第一、禍患止於未然,

第二、是非止於智者,

第三、失敗止於計謀,

第四、煩惱止於覺照。

是非煩惱

【人間社記者顏峻、黃凱上海報導】由上

海大學文學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

主辦的「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

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中國大陸上海星雲文

教館盛大開幕。本次會議主題為「人間佛教

與人生修持」,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主持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中

國人民大學溫金玉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

發展學院李向平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

展學院唐忠毛教授、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上

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及海峽兩岸多

所著名大學的近四十位學者,還有二○一八

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博碩士研究生等共近

百人出席。

程恭讓表示,希望通過會議的持續舉辦,

深度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並對近現代佛

教轉型問題進行深度研討,努力打造高層次

人間佛教學術平台,並起到溝通兩岸佛教文

化、弘揚中華文化的功能。

佛法生活化 理論實踐不二

李利安代表學者致詞,表示過去學術界對

「行」的研究比較薄弱,本次會議則以修行

兩岸學界 深研人間佛教修行

為主題,希望能夠帶動整個學界對修行的研

究。

妙凡法師提出星雲大師對修行的看法,人

間佛教不否定傳統的打坐、念佛等修行,更

看重如何將佛法落實到生活裡,回到人間的

建設,「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是不二的。」

第一場主題論壇主題為「人間佛教的修持

觀」,首先由程恭讓發表〈星雲大師的人間

佛教修行學──《貧僧有話要說》關於人間

佛教修行思想的綱要解說〉,他將星雲大師

在《貧僧有話要說》中的修行理論歸納為四

個方面:一、內涵重於形式,修行的本質不

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於內在的精神實質。

二、重視現實生活中的修行,強調要注重在

現實生活衣食住行中的修行。三、重視社會

參與的價值,重視在社會人群中、工作實踐

中的修行。四、以思想觀念的調整和淨化作

為修行的重心,所以大師認為修行的本質是

修心;他並依據《大寶積經.迦什品》回溯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修行學的理論脈絡。

李向平發表〈儀式建設社會,戒律構成公

德──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戒學及其社會修持

理論〉,他從佛教社會學的角度,對佛教制

度和佛教修行的關係進行討論,認為星雲大

師提出「發心與發展」以及「自覺與行佛」

,作為人間佛教實踐與修行的法門,以及人

間佛教社會建設的基本路徑,其核心就是人

間佛教的社會修持理論。

唐忠毛發表的論文〈人間佛教的「菩薩道

」修持進階及其社會融入探析──以太虛、

法航、星雲三位大師為中心的考察》,通過

梳理太虛、法航、星雲三位大師關於人間佛

教「菩薩道」的修持方法與次第問題,認為

構建法理充分、階次分明、行之有效的人間

佛教修持方法,對於人間佛教的落實與推進

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佛光山清規 連結古今戒學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溫

金玉教授發表〈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

僧事百講.叢林制度》為中心〉,通過對佛

光山人間佛教制度的研究,認為星雲大師既

不違傳統佛制,又能順應時代形式的變遷轉

換,形成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光山清規

」,實際打通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戒學之間

的壁壘。

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李廣良教授

發表〈「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

佛教〉,以般若學的理論對星雲大師人間佛

教進行考察,提出了「新般若學」的設想,

通過般若智慧與方便法門的統一,妥善解決

個人生死解脫與社會整體發展的關係問題。

李廣良認為慈悲、般若、方便是人間佛教的

三大支柱,也是「新般若學」的根本理念。

本次研討會安排有三場次的研討和兩個主

題論壇,除了論文研討之外,並有滿蓮法師

帶領的禪茶一味活動,期與會專家學者提供

充分交流學習的機會,也提供大家了解人間

佛教理論與實踐不二思想的深意。

二天會議論文從修持、哲學、教義、藝術

等各個面向,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當代

佛教的發展。三日閉幕式上,程恭讓總結表

示,面對當今佛教的發展趨勢,持續推動人

間佛教研究是我們的責任,對近現代佛教的

發展與轉型,將進一步結合修持與社會思想

的發展做深化研究。

誠如大師所說,我們的重心就是修行,我

們的目標就是淨化;就是肯定人間佛教的究

竟義,透過淨化人心的修持,終至成佛的價

值觀。

兩岸學界深研人間佛教修行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

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兩岸三地學者

專家齊聚一堂。 圖╱人間社記者楊朔

詩情畫意

蓮座觀音圖/吳景騰 文/歐銀釧

黑暗席捲而來

為何如此絕望

所有的門都關上了

花瓣裡忽然有光

花開見佛

拈花微笑

風中有人誦讀

出淤泥而不染

正是宋朝周敦頤名句

人生出考題

那一年的夏天

觀音菩薩

告訴我答案

人生為荷

荷為人生

聖者之言

從一個開始文/曾昭安

人間風景

無法預知的回報文/琹涵

著名的德蕾莎修女(1910~1997年)是世

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為印度加

爾各答的窮人服務,以仁愛之心聞名於世。

德蕾莎修女於生前建立臨終關懷院的初期,

曾有位官員特別針對德蕾莎修女的善行提出

質疑。

官員問:「你這麼做,難道是為了讓貧民

窟更適合人居住嗎?」德蕾莎修女回答道:

「不,只是為了讓死者死得更有尊嚴。」

官員又問:「你打算幫助加爾各答數以百

萬的病患傷殘者嗎?那麼多人你幫得過來嗎

?」德蕾莎修女沒有直接回答官員,而是驚

奇地問道:「數以百萬?你怎麼算出是一百

萬的?」官員不耐煩地回答道:「這不是我

的重點,我的意思是:無論你怎麼努力,你

都是救不完的,因為窮人實在太多了,而你

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你明白嗎?」

德蕾莎修女笑了笑,盯著那官員問道:「

一百萬?你是從哪裡開始數起的?」官員顯

然拿修女沒有辦法,只好老實回答:「當然

是從『一』數起。」

德蕾莎修女立刻扳起手指,跟官員說:「

我也是從『一』開始數起的,然後是『二』

,然後是『三』,然後是更多;現在,我已

經救了一百多個人了。」官員終於無話可說

,閉上了嘴巴。

德蕾莎修女的事跡透過媒體傳遍全印度、

全世界,一九七九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

了她。在頒獎儀式上,德蕾莎修女說:「當

我們與世界相遇時,我們遇到的都是一個人

,那個人或這個人,總之是具體的人,而不

會是抽象的人類。只有愛具體的人,才能真

愛人類。」德蕾莎修女所言值得我們深思。

師專畢業時,她被分派到一間偏遠的小學

教書。

那年,她二十歲。

雙十年華的她也不過像個清純的大姐姐,

以帶領自家弟弟妹妹的心情,她認真的教書

,課餘還陪伴研讀和郊遊。那時候的荒村小

學哪有什麼課外書?她便把家裡適合學生們

閱讀的書籍都帶到教室裡來,還不時自掏腰

包,到熱鬧都會的書店去選購圖書,努力把

班級圖書箱充實起來。每隔幾個月,就更換

一批書。

她以為,閱讀好書是重要的,可以豐富人

的心靈。若有好書相伴,將來面對人世間的

風雨憂愁,都可以無所畏懼的迎向前去。

這是一個老師真誠的祝福,那些學生們懂

嗎?

教了幾年,她調回離家近的小學繼續服務

。後來結婚,她轉調台北教書,直到退休。

很久很久以後,當年初執教鞭時的學生們

找到她了,一起重回母教,開同學會,大家

都歡欣鼓舞,現在長大以後的他們在各行各

業裡頭角崢嶸。

有一天晚上,丈夫突然心臟疼痛不止。她

還記得第一年教書的班級裡,有個學生後來

成了心臟外科主任,服務的醫院,就在不遠

的城裡。於是,她緊急陪丈夫搭救護車前往

急診。一切都很順利,丈夫得到了周全的醫

療和照顧。

當年二十歲的她,哪裡知道曾經在課堂上

結下的好緣,會在多年以後,竟然救了丈夫

一命?

無法預知的回報,讓她充滿了感恩。

釋迦牟尼佛傳 文/星雲大師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思想界印度是一個文化古國,因為群雄擁兵自重

,在思想界方面是極其發達,要知三千年前

印度的思想界,正有如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

。三千年前的印度思想界,雖是非常發達,

但又陷入十分混亂的狀態。因為,婆羅門教

把傳習讚頌和儀式,認做是一種專有的東西

,把文句定得十分詳密,義理說得十分幽玄

,形成一種繁瑣的神祕作風。

他們處處稱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著祕

密。人民的智識總是要發展的,所以很容易

引起脫離神話,走向理智去探索。

後來有自然派的哲學興起,就宇宙物質方

面加以說明的,如地論、水論、火論等;另

有一派,就宇宙抽象觀念方面加以說明的,

如時論、方論、虛空論等。從此各種思潮紛

紛起來,複雜到極頂,一般人民,更是給這

搞得混淆不清。

在這個時候,很需要宇宙的究竟真理指出

人生應行的大道;在這個時候,很需要有一

種圓滿的革新宗教。

佛陀生在這個時候,像一粒定水珠一樣,

把一塘混濁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指示徘

徊在歧途上的人們一條應行的大道。

因為那時的階級制度的不平,人的思想和

生活極端的不自由,意志薄弱的人,在這階

級制度之下,感嘆身世的不幸,多傾向消極

方面;意志堅強的人,就對古宗教起了疑惑

,暗地裡發生了反抗的思想。

加之婆羅門教徒,專橫暴戾,處處喪失人

心。因此人們大都走上了兩個極端的思想,

一個是順世享樂,一個是遁世苦行。順世享

樂的物質樂觀主義,偏入於有;遁世苦行的

精神厭世主義,傾向於空。

這是當時思想界的矛盾,佛陀生在這個時

候,眼看著這思想界不正常的發展,他就盡

力的排斥這兩種偏左偏右的思想。

佛陀成道後對人生的說法,不偏於物質,

也不偏於精神,而是發自一種緣起中道的思

想。這種思想演為教說,救了當時的印度,

也救了千萬年後的我們。

佛陀的家譜在佛紀前二、三千年的時候,居住在中亞

細亞的雅利安民族發起了一次移民運動,開

始往印度和波斯移殖。

起初印度當地其他的種族也曾作強烈的抵

抗,因為雅利安人的體格強壯,征服了達羅

毗荼族。雅利安族因此控制了印度,在那裡

建立許多國家,奠定了印度民族的基礎。這

其中有名為釋迦族的征服者,就是這雅利安

族的一派。

說起佛陀的家譜,先要知道釋迦族的來由

。那還是在佛紀前二、三千年的時候,居住

在中亞細亞的雅利安民族發起了一次移民運

動,開始往印度和波斯移殖。

起初印度當地其他的種族也曾作強烈的抵

抗,因為雅利安人的體格強壯,皮膚白皙,

終於征服了其中最有勢力而又體格矮小,皮

膚黝黑的達羅毗荼族。雅利安族因此控制了

印度,在那裡建立許多國家,奠定了印度民

族的基礎。這其中有名為釋迦族的征服者,

就是這雅利安族的一派。

釋迦族的遠祖,其最初的王名叫眾所許,

同姓相承到大善生王,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

七世祖。大善生王有子名師摩懿,師摩懿有

子憂陀羅,憂陀羅有子瞿羅,瞿羅生有一男

一女,男名師子頰,女名耶輸陀羅。師子頰

王生有四子,長子淨飯大王就是後來釋迦牟

尼佛的父王。

淨飯大王在他親族中迎娶了拘利族王國天

臂城阿拏釋迦王的公主摩耶和其妹摩訶波闍

波提為妻,摩耶夫人就是後來出家修行成道

的佛陀的母后。

現在,把佛陀的家譜分父系與母系列表說

明,以便讀到本傳時,對於釋迦牟尼佛有關

的親族可以一目了然。 (待續)

➡恆河是印度人心目

中的聖河,每年到那

裡、朝聖者逾百萬。

圖/張進翁

20180616雪梨.indd 1 2018/6/8 下午 0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