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regiving burden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159
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居家照顧癌症轉移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的 照顧負荷、憂鬱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The Caregiving Burden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rimary Caregivers of Metastatic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Home Care 生:胡綾真 指導教授:陳美伶 博士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Oct-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居家照顧癌症轉移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的

    照顧負荷、憂鬱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The Caregiving Burden、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rimary Caregivers of Metastatic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Home Care

    研 究 生:胡綾真

    指導教授:陳美伶 博士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因癌症疾病死亡人數自民國 71 年起

    即為死亡人口第一位,爾後每年死於癌症之人數節節上升。以民國

    86 年為例,台灣地區就有 29,011 人死於惡性腫瘤,佔死亡人數中的

    24.3%(行政院衛生署,民 86)。一般而論,癌症總存活率只達 40%

    (Garfinkel, 1991),這表示約有五分之二的癌症病患得以痊癒,而

    其餘五分之三的病患將經歷癌症末期後死於癌症(Walsh, 1990)。這

    些癌症病患在疾病過程中,須承受診斷、治療、與疾病本身所帶來

    的痛苦,尤其在最後的病床歲月,隨體力衰退及自我照顧能力降

    低,更需仰賴長期照顧者,而此照顧者亦會隨之受盡疲累、失落、

    恐懼、焦慮等各種身心的煎熬。

    近年來,由於癌症治療之醫療政策朝縮短住院天數的方向,加

    上安寧療護之推展以使癌症病患獲得人性化的照顧,配合居家照顧

    可減少醫療費用支出的優點,使得居家照顧愈來愈普遍。所以,癌

    症病患在家中的時間相對地增加,主要照顧者的照顧任務也更重要

    了,再由國人的風俗習慣與臨終前大都辦理自動回家的情形來看,

    癌症病患大多期望在家人或主要照顧者的陪伴下,渡過生命最後且

    珍貴的時間。所以,在滿足病患與主要照顧者的需要同時,如何不

    增加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與影響其生活品質的因素是須共同考慮

    的。

    文獻中對於居家照顧之主要照顧者的研究多以失智老人

    ( Redinbaugh , MacCallum, & Kiecolt-Glaster, 1995; Schulz &

  • 2

    Williamson, 1991)、精神科病患(Song, Biegel, & Milligan, 1997)、

    腦神經內科病患(Gillen, Tennen, Affleck, & Steinpresis, 1998)、中風

    (Stein, Gordon, Hibbard, & Silwinski, 1992)等慢性病病患為主,研究

    範圍可包括主要照顧者之照顧負荷、憂鬱情緒、及生活安適等。至

    於探討居家癌症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的研究較缺乏。而我們較感興趣

    的是,目前居家癌症照顧之結果為何?

    我們所樂見的是,居家照顧癌症病患的家人,認為為病患所付

    出之辛苦是有意義且無價的,只因為照顧的是自己心愛的親人、共

    同走過人生之路的伴侶,是身為家庭成員一分子,可以有效地勝任

    的。相反地,假若居家照顧帶給照顧的家人,過多的照顧負荷,進

    而演變為照顧壓力,產生憂鬱情緒,最後造成生活品質的改變,都

    是我們不願看到的。所以,準備病患出院時,醫療人員除了著重於

    病患方面的需求與照顧,了解主要照顧者是否承受過多的照顧負荷

    與憂鬱情緒?以及他們的生活品質受到那些影響?更是當務之急。

  • 3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

    疾病過程是一動態變化過程,當癌症病患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症

    狀緩解治療後,不只病患深感體力與情緒的低落,同時也帶給主要

    照顧者情緒上的擔憂、睡眠減少、來往醫院間所致的疲憊,加上出

    院後常須依病患有限的能力,調整照顧時間和複雜的照顧技巧(Bull,

    1992)。所以,瞭解主要照顧者對於接踵而來的照顧任務之調適過程

    及其變化情形,可讓我們更清楚此動態變化過程。

    居家照顧增加了主要照顧者照顧病患的責任,而主要照顧者是

    否可提供符合病患需求的照顧與其臨床協助的能力,是維持居家照

    顧品質的重要因素。George 與 Gwyther(1986)認為主要照顧者之照

    顧負荷可清楚解釋照顧工作(因)及病患功能狀況(因)與照顧品質

    (果)間的連繫,而主要照顧者之整體性生活品質可呈現整個照顧任

    務過程之影響,兩者皆具有預測照顧結果之能力。主要照顧者擔任

    照顧任務之負向結果有精神不適、憂鬱症狀、角色衝突及最終將病

    患置於機構中(Biegel, Sales, & Schulz, 1991; Schulz, 1990)。所以,

    主要照顧者產生憂鬱,表示照顧任務對照顧者而言是一種折磨、增

    加使用醫療資源及失去本身生產力的代價,即照顧者未能有效地擔

    任照顧工作及未獲得足夠的社會援助。

    所以,癌症病患的疾病和治療過程中,假若主要照顧者長期承受

    太多的照顧負荷壓力,將會對其照顧者及家人,在情緒、社會、生

    理和財經等各方面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甚至於出現憂鬱,最後終

    究會影響其病患照顧的結果,如此一來居家式照顧將崩潰,使病患

    及家人轉而尋求昂貴且較缺乏人性的機構式照護(Siegel , Hsuts, &

    Mor, 1991)。

  • 4

    總而言之,協助主要照顧者因應調適其擔任照顧責任之過程,以

    維持其生活品質、降低照顧負荷,將可促使居家照顧的病患獲得最

    大的照顧品質。同時,妥善處理主要照顧者所承受之照顧負荷及憂

    鬱情緒,亦可降低其喪親後造成之負面影響(Mor, Greer, &

    Kastaenbaum, 1988)。

    依以往研究結果與臨床的觀察,在疾病過程中,病患與照顧者若

    能獲得完善的照顧,可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向影響。所以,提倡居

    家療護之際,探討有關居家照顧對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

    憂鬱與生活品質之影響是有必要的,可以讓我們及早發現居家主要

    照顧者的問題,而針對問題來設計居家照顧的模式,提供預期的需

    求比事後的問題處置,更是成功照顧計劃之關鍵。

  •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 探討居家癌症轉移病患(以下稱為病患)之主要照顧者(以下稱

    為照顧者)的照顧負荷、憂鬱程度與生活品質之變化。

    2. 瞭解影響照顧者之照顧負荷、憂鬱程度與生活品質的重要變項

    (包括病患、照顧者、及居家照顧之特性等因素)。

    3. 瞭解照顧負荷、憂鬱程度與生活品質之間的相關性。

    第四節 研究問題

    1、 照顧者於病患出院時、出院後第一、二與四週之照顧負荷變化

    為何?

    2、 照顧者於病患出院時、出院後第一、二與四週之憂鬱程度變化

    為何?

    3、 照顧者於病患出院時、出院後第一、二與四週之生活品質變化

    為何?

    4、 病患、照顧者與居家照顧之特性與照顧者照顧負荷是否相關?

    5、 病患、照顧者與居家照顧之特性與照顧者憂鬱程度是否相關?

    6、 病患、照顧者與居家照顧之特性與照顧者生活品質是否相關?

    7、 照顧者照顧負荷、憂鬱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為何?

  • 6

    第五節名詞定義

    1. 癌症轉移病患:指病理或放射性診斷檢查結果表示為遠端轉移與

    癌症分期第Ⅳ期之病患。

    2. 居家照顧:病患不需住院接受密切治療;出院後,由家屬協助病

    患執行持續性的醫療照顧與必要的居家生活照顧。

    3. 主要照顧者:家中主要負責照顧病患的家人或重要他人,此照顧

    是非付費的。

    4. 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照顧者對照顧經驗的態度或情緒反應,

    包括身體、心理、社會支持與財經等負荷,對其生活造成之不同

    層面的干擾和改變程度。本研究以 Robinson’s Caregiver Strain

    Index(CSI)量表,測量照顧者於居家照顧病患的感受與看法,

    總分為 0-13 分,大於 7 分表示存在有壓力性照顧負荷。

    5. 主要照顧者的憂鬱程度:指照顧者感到無望、無助的悲傷心情,

    出現食慾降低、缺乏能量與無法放鬆休息之症狀,這些症狀是一

    種憂鬱的感覺。本研究採 Radloff(1977)所發展之憂鬱症狀量表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CES-D),

    來測量近一星期以來,主觀感覺出現憂鬱症狀之頻率,量表總分

    為 0-60 分,大於或等於 16 分則表示有憂鬱的情況。

    6. 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個人對自己客觀環境與生活各方面主觀

    的感到幸福/不幸福的程度。

    (1) 情緒層面是指個人面臨生活事件時,所衍生的情緒窘困、

    生活重心改變、害怕不確定的未來及正向的生活改變等反

    應,及其對個人所造成之影響。

    (2) 社會層面是指個人與周圍環境之關係及所擔任的角色。有

  • 7

    來自家庭方面,包括性與婚姻問題、子女調適與家人及朋

    友的支持等;來自工作(職業、學業)方面有職場上的人際

    互動、經濟收入等。

    (3) 財經層面是個人須負擔之生活費用與醫療費用。

    (4) 身體層面是個人執行生理功能及維持獨立能力。

    本研究以 McMillan 與 Mahon(1994)的 Caregiver Quality of

    Life Index(CQOL)量表,測量照顧者主觀對自己的情緒、社會、

    財務、身體等四方面感到高/低品質程度。

  • 8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癌症疾病所帶來的影響

    隨著癌症治療技術的精進,延長病患的生命期,有些癌症從一

    個快速死亡、無法治癒的疾病,變成可控制的長期慢性病(Sales,

    1991),所以,病患及家人須適應疾病治療並與癌症共存。

    不同的疾病階段會引起不同層面的影響,依癌症疾病分期可分

    為疾病早期(診斷、住院根治治療),疾病適應期(輔助性治療、疾

    病復發)及疾病末期(轉移、緩和性治療)。

    癌症診斷初期,照顧者與病患得知疾病診斷時,出現焦慮、憤

    怒、無助、哀傷、害怕、不確定感(Abrams, 1974; Kerson, 1985;

    Northouse, 1984)。尤其接受根除性手術,會帶給病患及家人高度的

    心理壓力,如焦慮,其持續的時間可達 3-6 個月,甚至於 1 年半

    (Northous, 1990; Northous & Swain, 1987)。面臨種種必須的治療

    時,照顧者感到無法保護病患的無力感,在處理自己的害怕的同

    時,仍須支持病患使其安心,照顧者不只是需要對病患提供實質和

    情緒上的支持,同時,須代表病患向醫療服務尋求幫助,以確認病

    患是獲得最好的照顧(Goldberg & Tull, 1983)。研究中,提出此時

    病患之配偶比病患有更高的心理壓力(Oberst & James, 1984)。所

    以,Gotay(1984)建議疾病診斷初期之病患與其照顧家人強烈需要

    健康醫療人員的專業知識。

    疾病適應期(輔助性治療、疾病復發),隨著病患的體力漸漸恢

    復及持續性的接受治療,病患會覺得面對疾病復發之影響與早期的

    疾病診斷感受沒有顯著不同,但是對照顧者造成的壓力卻比病患本

  • 9

    身有較大的感受(Given & Given, 1992)。因為隨著疾病治療時好時

    壞的過程,照顧者除了配合治療和照顧的責任外,須處理其他家人

    和工作角色,以因應治療的費用和維持家人需求的經濟負荷

    (Goldberg & Tull, 1983),調適過程中,易出現憤慨、生氣、悲傷

    等情緒改變,(Thomas, 1978; Vettese, 1981),甚至影響家庭婚姻親

    密關係(Golderg & Tull, 1983; Thomas, 1978)。

    當步入疾病轉移末期時,由於癌症治療的療程也相繼宣告無

    效,病患姑且嚐試新藥試驗治療,以延長生命的時間,隨著病患的

    體力遂漸衰弱,使得病患須完全地依賴照顧者,此時,病患及家屬

    的生活品質是重要治療決策的因素,家人希望提供病患最大的舒適

    及支持。

    最後,儘管照顧者照顧得多好,對照顧者而言,面對病患生命

    即將結束的強烈威脅下,常出現嚴重的失落與預期性的哀傷反應,

    而照顧者在歷經親人死亡的恐懼及長期照護所形成的體力透支,同

    時須負擔龐大醫療費用之經濟壓力,此時是最需要護理人員的協

    助。

  • 10

    第二節 照顧者之照顧負荷

    一、 照顧負荷之定義與形成過程

    Robinson(1983)定義照顧負荷(caregiver burden)是指照顧任

    務下,承受著會引起威脅(果)之潛在性問題(因),即照顧責任角

    色本身所帶來的一系列反應(Given et al.,1992;Goldstein, Regnery, &

    Wellin, 1981; Scharlach, 1987),是個人參與照顧任務的工作量。

    照顧壓力(caregiver strain)是指對整個的照顧任務所產生一系列

    的感受-知覺反應(Robinson, 1983);個人對照顧負荷(caregiver

    burden)所賦予之意義,即為了達到照顧任務之目標,自覺有耗竭、

    情緒困擾與不滿意之感受。所以,因為有照顧負荷(caregiver

    burden)才會產生照顧壓力(caregiver strain)(England, Roberts,

    1996)。

    照顧任務可分為(1)直接協助病患自我照顧的活動,如盥洗、

    購物、運送、金錢管理及治療安排等,(2)病患症狀處置與控制,

    如疼痛控制(注射藥物)、營養需求(管灌餵食)、呼吸舒暢(使用

    氧氣、氣切抽痰)、傷口與皮膚之護理(壓瘡)及腸道膀胱處置,(3)

    治療計劃之決策,成為醫療系統與病患間之協調者、溝通者及決策

    者,(4)情緒支持,是最重要且困難的照顧任務。其中,病患的直

    接照顧活動是最低負荷,運送病患是件耗時的工作,但是不困難是

    較輕的照顧任務,管理財經及額外的家務是中度照顧負荷,情緒支

    持是最高度的照顧負荷(Carey, Oberst, McCubbin, & Huges, 1991)。

    照顧負荷與壓力來自於(1)直接病患照顧工作及協助日常活動:

    照顧者依病患執行自我照顧的能力,適時調整照顧工作量,同時,

    協助病患日常生活之活動,勢必對其身體負荷造成影響,易產生身

  • 11

    心耗竭與睡眠混亂(Goldberg, 1978)。(2)複雜的醫療過程、與藥

    物之醫囑:對於執行複雜的治療醫囑、監測病患健康狀況的改變及

    潛在性的合併症,容易產生焦慮感受(McCorkle et al., 1989)。(3)

    照顧角色期望不一致,造成角色責任的過度負荷感受:疾病不只帶

    給病患病痛,同時影響整個家庭生活,尤其是照顧者的生活,會因

    為家人彼此間的關係產生角色壓力與衝突(Stommel, Given, & Given,

    1990),使角色結構、家務活動、溝通方式、家庭凝聚隨之改變。另

    外,工作角色以及照顧者如何因應經濟費用,會造成財經方面的負

    荷(Given et al., 1993)。(4)破壞個人的生活常規,造成社交和休

    閒活動的限制、隔離。(5)情緒壓力:出現挫折感、焦慮、生氣、

    憂鬱、個人與家庭間之不滿意等情緒反應,是參與照顧所帶來的負

    向感受。

    對照顧者而言,本身的需求與疾病照顧責任間的平衡是一大挑

    戰。面對疾病過程中,照顧者的照顧負荷是由三方面產生-(1)情

    感與情緒反應:隨著病患健康狀況所產生的不確定感,照顧者出現

    害怕面對病患死亡的憂鬱、焦慮及無助等情緒反應。(2)需要額外

    的因應行為:照顧者須改變原有的家務角色、生活型態、與性需

    求,以維持病患舒適為最大的訴求,在疾病最後階段須增加對病患

    直接的照顧提供,將整個家庭的財經困境問題減至最少。(3)健康

    支持性服務未能提供適時的援助:健康服務互動中,當面對照顧者

    的需求與病患需求不一致時,往往忽略照顧者的需求,讓家人自己

    因應個人需求問題,在心力憔悴下,最後構成照顧者負荷(Lewis,

    1986)。

    除了負向的照顧者負荷,研究指出照顧者對照顧任務也會有正

    向的反應-相互關係(mutuality)、勝任感(competency)、控制感

  • 12

    (mastery)及準備度(preparedness),是預測照顧負荷之重要變項

    (George & Gwyther, 1986; Lawton, Moss, Kleban, Glicksman, &

    Rovine, 1991)。照顧者與病患間彼此相互關係(mutuality),是指

    照顧者對於個人與病患間所建立的關係感到滿意,認為所賦予的照

    顧任務具有意義的使命勝任感(competency),只要病患能夠繼續生

    存,即是照顧任務最好的回報(Archbold, Stewart, Greenlick, &

    Harvath, 1990)。照顧者之控制感(mastery)是提供照顧之正向能力,

    指個人清楚確認所處情況,以降低不確定感受,因不確定感會降低

    個人應用資源來管理情況發生的能力(Lawton et al. 1991)。準備度

    (preparedness)是照顧者相信自己具有管理照顧活動的能力及可勝

    任的感受,是預測低度照顧角色負荷之變項(Archbold et al., 1990)。

    來自照顧責任所引起的負荷及壓力是可由相互關係、勝任感、

    控制感及準備度等正向反應,降低其負向反應,但是在缺乏資源、

    經濟負荷和擔憂的情緒下,照顧負荷是不易降低的。

    二、影響照顧者照顧負荷之因素

    (一)主要變項:疾病因素直接影響照顧者的調適

    1、 病患之年齡:照顧年紀輕的病患比年紀大的病患有較大的壓

    力(Given et al., 1993),照顧功能狀態低之年輕的男性病患

    比年長的男性病患有較大的壓力負荷(Schumacher, Dodd, &

    Paul, 1993)。

    2、 疾病階段與預後:疾病階段與照顧者照顧負荷呈顯著相關,

    同時,預後也是不可分的變項;病患步入瀕死前,居家照顧

    之病患和家人出現不安、焦慮和心智疾病等症狀,比接受治

    療追蹤期間顯著得高(Cassileth, Lush, Brown, & Cross,

  • 13

    1985)。經診斷轉移比未轉移疾病的家人有較多的家庭關係改

    變,感到較多的壓迫感及不安情緒。

    3、 照顧需求:居家照顧中,照顧者須處理病患的疼痛問題、營

    養需求、呼吸道舒適,傷口和皮膚的照護和排泄處置等,其

    中,最大的壓力是面對病患的疼痛控制。照顧者一方面擔心

    病患未能改善其疼痛,另一方面又擔心藥劑過量或成癮,兩

    者之間的平衡是一種壓力與矛盾掙扎,當無法適當地處理會

    令照顧者感到罪惡感(Grobe, Ilstrup, & Ahmann, 1981)。疾

    病控制、治療計劃或照顧需求的改變會強化疾病的不確定感

    和增加照顧者之照顧負荷(Mishel & Sorenson, 1991; Oberst &

    James, 1984; Oberst, Thomas, Gass, & Ward, 1989),所以,病

    患的照顧需求、身體功能受損程度及依賴程度與照顧者負荷

    相關(Carey et al., 1991; Given & Given, 1992; Oberst et al.,

    1989; Schmacher, Dodd, Paul, 1993)。

    4、 疾病期間:照顧者的負荷與疾病期間之長短沒有顯著相關

    (Cassileth et al., 1985; Hart, 1986),然而與疾病進入末期的

    期間長短有顯著正相關(Obert et al., 1989),有較長疾病末期

    期間比較短疾病末期期間的照顧者有較多的生理情緒壓力,

    即疾病末期期間是影響照顧者負荷的原因,而非疾病診斷期

    間(Vachon et al., 1982)。

    5、 病患的症狀困擾:症狀處置之照顧活動比直接身體照顧活動

    需耗更多的時間,同時,病患的症狀如疲憊、食慾降低、噁

    心、嘔吐會引起病患活動力降低,所以,病患的症狀困擾對

    照顧者負荷反應是重要決定因子(Given & Given, 1991)。

  • 14

    (二)情境變項:照顧者之特性與居家照顧之特性

    1、 照顧者的年齡:年輕的照顧者有較大的情緒壓力,於疾病初

    期與後續追蹤期,年輕的配偶有較多的適應問題(Goldberg &

    Tull, 1983; Vachon et al., 1982),尤其財經上的問題(Mor,

    Guadagnoli, & Wool, 1987)。然而年長的照顧者於擔任照顧任

    務時,比年輕的照顧者有較大的困難度(Mor et al., 1987),

    因個人身體體力之限制,較易辭去勞力職務以擔任照顧工作

    (Muurinen, 1986),似乎年長照顧者有較大的困難於處理病

    患疾病的身體需求照顧,而年輕照顧者較不易處理情緒上的

    感受問題。

    2、 照顧者的性別:女性照顧者於照顧負荷上,有較多的壓迫

    感,然而女性照顧者比男性照顧者,較能滿足病患照顧的需

    求(Mor, Guadagnoli, & Wool, 1987),所以,造成女性照顧者

    的負荷壓力多來自情緒方面,而男性照顧者較關心於財經和

    家務管理上的負荷(Stetz, 1987)。

    3、 照顧者的社經地位:低經濟收入和低教育程度之照顧者,因

    可玆利用的資源較少且因應能力較低,較易為了病患的居家

    照顧而離開工作(Muurinen, 1986),也對病患的疾病感到較

    大的威脅壓力(Oberst et al., 1989)。高收入之照顧者,較不

    擔心本身的財經問題(Davis-Ali, Chesler, & Chesney, 1993)。

    4、 照顧者之工作狀況:照顧者可能經歷辭退工作、請假或減少

    工作生產力(工作時數)。Given 與 Given(1991)針對中年

    期家庭探討癌症病患之照顧者工作情形,發現有 16%的人須

    離開工作,17%的人須請長假,36%減少工作時數,39%減少

    工作天數,7%的人提早退休。對某些照顧者而言,出外工作

  • 15

    成為暫緩喘息的機會或緩衝壓力的方式,因透過工作場所的

    人際互動與情緒支持,可減緩照顧負荷(Barusch & Spaid,

    1989; Brody, 1985)

    5、 家庭發展階段:家庭發展階段會影響家庭之應變能力,因不

    同的家庭階段產生不同的問題(Brody, 1981; Hileman & Lackey,

    1990; Nugent, 1988)。癌症帶給年輕的發展家庭較多的負荷,

    主要是因為缺乏可支持的人力、物力資源(Kristjanson &

    Ashcroft, 1994)。對於青年期的家庭(6-20 歲),子女會嚐試

    分擔家務工作、表達對病患之感覺及關心,儘量維持正常的

    生活及避開疾病的影響(Issel, Ersek, & Lewis, 1990)。對中年

    期家庭(20-30 歲)而言,照顧的責任落於子女的身上,成年

    的子女需徘徊於工作、小家庭角色與照顧需求間,容易造成

    角色義務、角色傳承之衝突,於分配照顧工作時,最易發生

    手足間的關係惡化。雖然,此時期有較多的替代人力,當照

    顧者承擔照顧任務後,替代人力的運用只限於病患病況危急

    與否,並非實際照顧需求量所需之際,所以,照顧者所感受

    的照顧負荷並未較少(Given, Given, Stommel, & Linn, 1994)。

    6、 與病患之關係:有配偶關係之照顧者比子女關係之照顧者有

    較正向的互動(Given, King, Collins, & Given, 1988)。

    7、 自覺健康狀況:當擔任照顧者的妻子有較差的健康狀況時,

    在丈夫最後的疾病過程中,易出現較大的壓力,其影響甚至

    延伸至喪偶期(Vachon et, al., 1982; Oberst et al., 1989)。

    8、 每天付予照顧時數:癌症病患之照顧者平均每天須花 5 小時

    於照顧工作(Given, Given, & Stommel, 1994)。Stetz(1987)

    研究指出身為癌症病患之照顧者每天花費約 23.3 小時於臥床

  • 16

    病患的照顧中,有 75%報告遂步不出。

    9、 居家與醫院之可近性:照顧者指出居家與醫院間往返的方便

    性、社區資源的可近性、保證適時可獲得緊急狀況的求助、

    知道病患可依需求而入院治療之需求滿足,會影響照顧者的

    照顧負荷(Longman, Atwood, Sherman, & Benedict, 1992)。

  • 17

    第三節 照顧者之憂鬱程度

    一、疾病發展階段與家人心理社會反應過程

    壓力生活事件如嚴重疾病(Maguire, Lee, Kuchemann, Crabtree, &

    Cornell, 1978),會讓個人產生休克、否認、害怕、生氣、不快樂、

    焦慮、憂鬱、空虛、無助、不確定感、憤怒、罪惡感與哀傷等正常

    哀傷反應(Hileman & Lackey, 1990; Howell, 1986; Hull,1990a),隨著

    個人心理調適因應過程,因而降低這些不快樂及窘困情緒,使負向

    情緒不會持續存在(Massie & Holland, 1984),但是,這些症狀調適

    機轉失調將會導致憂鬱。

    疾病診斷初期,得知是癌症,等於是死亡的判刑,癌症瓦解家

    庭的完整性和威脅個人的未來希望,對病患與其照顧家人皆出現有

    焦慮、休克、無助、生氣、否認、害怕、罪惡感及憂鬱等急性壓力

    反應(Northous, 1984)。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病患之配偶比病患有

    更大的壓力感受,易出現無法入睡或緊張(Cooper, 1984)等症狀。

    Gotay(1984)研究指出,癌症診斷初期之病患配偶最大的問題是情

    緒壓力的處置。首先,照顧者須先打破自己對病患死亡的想法,男

    性之配偶嚐試尋求專家的意見和訊息,欲藉由認知的訊息來因應情

    緒壓力。

    對家人而言,早期住院時期是急性壓力之一,因為病患住院

    時,照顧家人必需調整多重角色的需求,除了維持原先的角色功能

    外,須於醫院間往返及分擔病患之居家責任,所以,照顧者容易感

    到體力上的耗竭。

    出院後之居家照顧是另一生活型態的改變,家人會配合病患來

    調整原來之日常作習、飲食習慣等健康行為,以減少或避免疾病之

  • 18

    進展,大多數的癌症病患對於來自家人的照顧感到滿意(Meyerowitz,

    1980),同時,家人也會有新的家庭親密感及凝聚力。但是當照顧者

    所感興趣的社會活動受限時,易感受憂鬱。

    疾病適應期(輔助性治療、疾病復發),病患之癌症復發帶來的

    壓力與早期癌症診斷之情緒反應相近,儘管如此,早期的因應經驗

    已增強病患與家屬處理疾病之能力。對於照顧家人的壓力來源主要

    有(1)須與醫療系統互動,(2)需要處理治療所引起之副作用,

    Cassileth 等人(1985)研究 210 對接受門診治療之癌症病患與其照顧

    者比一般接受規律門診追蹤者有較高的情緒不安和壓力,Hinds

    (1985)研究指出居家癌症病患照顧中,有 70%的照顧者提出對於病

    患接受治療所產生之症狀困擾是最主要的壓力源。

    病患疾病末期時,照顧者須提供病患的身體與情緒需求達最高

    點,尤其是病患面對瀕死的情緒支持,因應病患預知生命即盡之退

    縮和沈默行為,比病患死亡更難以克服,此時,照顧者容易感到失

    落、隔離、孤獨、害怕被遺棄及預期性哀傷(Abrams, 1974),這成

    為醫護人員須專注焦點,相信這時刻的適時處理,可以改善照顧者

    成為遺族的悲慟反應(Robinson, McCorkle, Lev, & Nuamah, 1994)。

    癌症病患之疾病過程中,約有 80%之照顧者曾經有憂鬱症狀,

    其中 55%憂鬱程度可達臨床診斷為憂鬱症(Drink, Smith, & Drinka,

    1987; Pagel, Becker, & Coppel, 1985)。正常的遺族哀慟反應之症狀與

    臨床憂鬱相關,Zisook與 Shuchter(1991)研究癌症遺族之傷慟反應,

    於 2 個月內期間之傷慟反應中,出現憂鬱症狀者,佔 24%(N=350);

    7 個月內之傷慟期間,符合憂鬱症狀者,佔 23%(N=308);13 個月

    內,出現憂鬱症狀者,佔 16%(N=286),比對照組(未喪偶者)之

    盛行率 4%顯著高出許多,表示疾病過程中,癌症家人歷經的不只是

  • 19

    身體上的耗竭,甚至於心理上的竭盡,醫療人員適時的關心應始於

    整個疾病過程中。

    二、憂鬱之臨床症狀

    DSM-Ⅳ診斷憂鬱為至少二星期內每天出現憂鬱情緒或對喜歡的

    活動或事件失去興趣(Wing, Babor, & Brugha, 1990)及加上以下其中

    四項:

    (一)增加或減少體重,如一個月內增加 5%的體重;增加或減少食

    慾。

    (二)失眠;嗜睡。

    (三)精神易激動或遲緩。

    (四)疲憊或失去體力。

    (五)感到擔憂或罪惡感。

    (六)注意力無法集中、猶豫不決。

    (七)常出現尋短或自殺意圖。

    三、 影響居家照顧者憂鬱之因素

    (一)病患疾病症狀:病患出現的行為問題越多,照顧者有較高的

    憂鬱(Haley, Levine, Brown, & Bartolucci, 1987; Schulz &

    Williamson, 1991; Struening et al., 1995),Struening等人(1995)

    發現精神心智疾病病患之精神症狀與照顧者之憂鬱程度呈中

    度相關。

    (二)照顧者之性別:女性照顧者比男性照顧者有較多的憂鬱症狀

    (Gallagher, Rose, Rivera, Lovett, & Thompson, 1989; Schulz &

    Williamson, 1991);也有研究認為性別對照顧者憂鬱程度沒有

  • 20

    影響(Jones & Peter, 1992; Song, Biegel, & Milligan, 1997)。

    (三)與病患居住情形:與病患居住一起之照顧者比未與病患居住

    者有較高的憂鬱程度(Cohen & Eisdorfer, 1988)。

    (四)照顧者之健康狀況:照顧者之健康狀況對其憂鬱症狀有重要

    影響。Morrissey, Becker, & Rubert(1990)研究失智者之照顧

    者之健康狀況是照顧者憂鬱程度的重要預測變項。

    (五)照顧者之照顧負荷:Townsend 等人(1989)應用因果模式結

    果顯示精神疾病病患之照顧者的照顧負荷對照顧者憂鬱有顯

    著影響,二者之間呈顯著正相關(Thompson, Bundek, &

    Sobolew-Schubin, 1990; Pickett, Vraniak, Cook, & Cohler, 1993;

    Oldridge & Hughes, 1992)。

  • 21

    第四節 照顧者之生活品質

    一、 生活品質的定義與屬性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1978 年將生活品質引入心理社會健康

    照顧的概念中,定義健康為“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包括生

    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之安適";食品藥物管理(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於 1985 年認為抗癌藥物之效果,應該包括增加

    病患之存活率及其生活品質之提升(Johson & Temple, 1985)。近年

    來,癌症醫療之臨床與研究,努力於減低癌症治療所帶來之副作

    用,而護理措施主要目的也是欲促進病患之舒適及其周圍家人之生

    活品質,所以,生活品質成為評值照顧品質之結果(McCorkle et al.,

    1989; Padilla & Grant, 1985)。

    生活品質是指個人對自己所處之狀況,賦予正向或負向的生活

    特性(Padilla, Fellel, Grant, & Rhiner, 1990)。生活品質有兩種主要的

    概念定義-整體性生活品質(global quality of life)與健康性的生活品

    質(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整體性生活品質是指主觀的個人安

    適(well-being)(Kaasa & Mastekaasa, 1988),或整體地評值個人所

    擁有之美好的或滿意的特性( Sarna, Lindsey, Dean, Brecht, &

    McCorkle, 1994);健康性生活品質是指個人對自己身體功能、生理

    心理症狀與健康之看法(McCorkle et al., 1989)或疾病與治療所帶來

    的影響(Sarna, 1993)。

    一些與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相關的概念有安適(well-being)、

    快樂(happiness)及滿意(satisfaction)等。Campbell(1981)分別

    定義如下,「快樂」是個人主觀對生活變化波動之短暫心情,「滿意」

    是對個人生活情況的一種長期認知評價,具有較穩定的特質。其

  • 22

    中,對生活的滿意( life satisfaction)和主觀的安適( subjective

    well-being),可較精確地反應出整體性生活品質(global quality of

    life),而健康性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是整體性生

    活品質的前題(Cooley, 1998)。

    生活品質是一主觀經驗和多層面的建構,會隨著時間改變(time

    variable)等特性,主觀性指來自個人主觀認知,多層面指有關個人

    多方面的安適(well-being),包括身體功能症狀(physical symptom)、

    功能性狀況(functional status)、情緒功能(emotional function)、靈

    性(spirituality)、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及財源功能(financial

    function)等(Cella, 1992; Pickett, Colley, & Gordon, 1998)。生活品

    質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其變化不似疾病生存率或腫瘤大小,呈直線

    下降,持續性追蹤其變化是重要的(Spilker, 1996)。

    二、生活品質的測量

    生活品質的測量,考量重點於(1)適合個案群體特性和評值目

    標而設計的量表,可分為整體性(generic)與疾病性(disease- related)

    的生活品質量表,以自我報告方法評量。整體性的生活品質工具用

    來測量於健康人或慢性疾病病人整體性的評估,可適用於不同疾病

    群體間的比較(Bergner, Boggitt, & Carter, 1981; Stewart, Hays, & Ware,

    1988);疾病性的生活品質工具測量於歷經疾病或治療的特定群體,

    個別性的改變,雖具有較佳的敏感性,但對不同群體就不適用

    (Aaronson, 1990)。(2)選擇工具的廣泛性(comprehensiveness),

    使用多層面的工具評估可了解不同層面的生活品質,健康服務提供

    者可分別依個別性和目標所達成的結果,進行分析(Osoba, 1996)。

    (3)方便使用,為避免個案的疲憊,測量所需時間須短且困難度適

  • 23

    中(Cohen & Mount, 1992; Varricchio, 1990)。(4)適用於入院時,

    生活品質最好有三個時間資料點:基準點(baseline)、治療期間

    (during treatment)、後續追蹤(subsequent follow- up)(Moinpour,

    Feigel, & Metch, 1989; Osoba, 1996)。

    生活品質的測量除了發展於研究、臨床的使用,最終目的朝向

    改善照護( Coates, 1992; King , Haberman, & Berry, 1997),將生活

    品質工具做為監測照護結果及臨床醫療者與個案間溝通和決策的參

    考。

    三、生活品質評估的目的

    經歷重大事件(疾病或創傷)後,個人會著手於將生理、心理、

    及社會層面重整為一完整且和諧的個體,「重整」是在個人的能力

    下,個人可以去做或想要達到的程度,並非是指免除疾病或疾症,

    即當面對不可根治且須與其共存生活之慢性病時,生活品質可作為

    治療或護理措施之結果。另外,Calman(1984)提出生活品質是個人

    的期望與達成間的鴻溝,兩者間之鴻溝越小,生活品質越高,即個

    人對其期望(希望)越小,生活品質越差。Wood 與 Williams(1987)

    認為增加個人的評價及因應技巧是提升生活品質之重要方法,而不

    只是著眼於增加個人的快樂與滿意。

    癌症病患之照顧者面對癌症-不治之症,一方面希望有新藥或

    治療可以治癒(期望),另一方面死亡與存活率(現實)的可能性,

    知道其他人也是死於癌症的事實,試圖於維持希望與事實間起伏,

    唯一可為的只是做好照顧任務,儘量滿足病患之願望,尋求生活的

    品質,陪伴病患在最少的痛苦下,走完人生之路。

  • 24

    四、照顧者之生活品質

    癌症末期病患之照顧者的生活品質會受其擔任的照顧工作而影

    響,而照顧者所認知的病患生活品質也會影響其對於自己生活品質

    的看法(McMillan, & Mahon, 1994)。照顧者對其生活品質之主觀認

    知可分為四方面:

    (一)社會方面的安適

    社會的安適指疾病所帶給周遭的人事,對其生活品質之影

    響,即癌症疾病所帶給照顧者的角色與關係的重建,有來自家

    庭方面,包括性與婚姻問題、子女調適與家人及朋友的支持;

    工作(職業、學業)方面,有職場上的人際互動、經濟收入等。

    隨著疾病進展,家庭結構可能隨之改變,其中,最困難的

    調適是角色間的轉移,這些改變可能會造成衝突和婚姻不和諧

    (Woods, Lewis, & Ellison, 1989; Gonda & Ruark, 1984)。當癌症

    病患無法發揮原本家庭角色功能時,家中成員須分擔其責任,

    使家庭系統繼續運作。照顧者負擔過多的供給付出角色,和複

    雜的照顧工作(Siegel , Hsuts, & Mor, 1991),常常會影響其能否

    滿足病患在居家照顧的需求。

    居家末期癌症病患的照顧者有較多的工作中斷情況,加上照

    顧者因無法面對心愛的人瀕死的事實,甚至不敢與病患妥善的

    協談和安排後事,不只對外的人際關係減少,另一方面無法與

    病患傾訴心中的失落、焦慮,易感缺乏幫助的人力(Stetz,

    1987)。

    (二)生理方面的安適

    生理的安適是指個人執行期望的正常生活活動之能力、體力

    與能量。體力上的耗竭(physical exhaustion)、慢性疲憊(chronic

  • 25

    fatigue)、與身體健康變差(deterioration)往往是居家照顧者在

    決定擔任照顧者任務後,造成的身體改變(Siegel , Hsuts, & Mor,

    1991)。照顧者除了須因應病患的疾病變化和情緒上的控制外,

    更需面臨照顧病患日常活動的體力消耗(Blank, Clark, Longman,

    & Atwood, 1989)。疲憊常出現於癌症病患之照顧者身上,有

    53%之照顧者報告達中度或重度疲憊,這與其時間分配有顯著相

    關(Jensen & Given, 1991)。當時間安配和需求量超過負荷,疲

    憊感將相對提高。

    照顧者是否符合病患需求的能力,尤其照顧者的體力,會影

    響照顧者的滿意程度,然而照顧過程中,照顧者常出現疲憊、

    健康變差,缺少與家人朋友相處時間(Blank et al., 1989; Hull,

    1990b),尤其當照顧瀕死末期病患時,由於照顧病患的時間,

    佔去照顧者其他活動時間,使得照顧者無法有足夠休息睡眠時

    間,長久累積下,將造成照顧者本身的健康變差。

    (三)情緒方面的安適

    情緒層面之生活品質是指個人面臨生活事件時,所衍生的情

    緒窘困、生活重心改變、害怕不確定的未來及正向的生活改變

    等反應,及個人所尋求的控制感(Ferrel, 1996)。Sanker(1991)

    曾描述照顧者“當完成許多令病患滿意的事件時,尤其當完成

    病患在家中去世的願望,會帶給照顧者情緒上最大的滿足感

    受"。相反地,當照顧者感到病患病況惡化和心智改變時,一

    方面預期及準備病人死亡的到來所感到的不確定、焦慮與失

    落,另一方面,與家庭平常往來的朋友與親戚因無法面對病患

    的瀕死,而漸漸疏離(Strauss & Glasser, 1975)使得照顧者與家

    人感到孤單、害怕與脆弱(Strong, 1988)。

  • 26

    (四)財經方面的安適

    財經層面之生活品質是個人負擔生活費用與醫療費用之經濟

    能力。疾病耗盡家庭之財經與蓄儲是經常發生的,照顧者會尋

    求如何獲得社會服務的訊息及財經上的幫助(Kurti & O’Dowd,

    1995),如有關健康保險給付、重大傷病的申請等,對於長期疾

    病的經濟負荷是一分擔。然而對於照顧者與家人未來生活費

    用,仍是照顧者須於照顧任務與工作收入間作一權衡。

  • 27

    第五節 照顧者照顧負荷、憂鬱程度與生活品質之關係

    每當經歷一次又一次的住院治療後,由醫院轉移至居家照顧過

    程中,照顧者必須再調適直接照顧任務及後續的治療計劃,恢復居

    家照顧責任、工作、家庭角色等;對病患而言,雖然症狀或情況可

    較穩定,但是感受家人為自己及家庭之忙碌辛苦,常帶給病患對於

    疾病之情緒影響,相對地,家人照顧者須更加處理來自病患生理與

    心理方面的照顧,所以,病患-照顧者間的互動是息息相關,病患

    的疾病症狀及不適感受,會引起病患的情緒反應,進而增加照顧者

    的照顧負荷及導致照顧者感生氣、挫折感與憂鬱反應(Given & Given,

    1991; Ehlke, 1988)。

    臨床可看到居家照顧中,照顧任務帶給照顧者生活型態的改變

    (如社會隔離)、心理問題(如壓力、焦慮及憂鬱)、及壓力所引起

    的身體問題(如疲憊、血壓上升、頭痛)。Creedon(1987)指出身

    負照顧責任的工作者比非照顧責任之工作者,易出現焦慮及憂鬱機

    率為 3倍,出現頭痛症狀情況達 2倍,另外,研究指出照顧工作引起

    照顧者情緒壓力比身體或財經方面之困擾,更不易處理(Cantor,

    1983; Cicirelli, 1981; George & Gwyther, 1986)。

    一、病患疾病症狀程度、依賴程度及照顧需求對照顧負荷、憂鬱情

    緒與生活品質之影響

    Mor 等人(1987)認為預後較差的癌症末期病患之照顧者照顧負

    荷,常是造成照顧者情緒衝突之原因,其中,影響照顧負荷最強的

    因素是病患照顧之需求量,與 Oberst 等人(1989)對病患依賴程度與

  • 28

    照顧者負荷相關之結果相同。

    Oberst 等人之結果,病患健康狀況直接影響照顧者自覺健康狀

    況、情緒反應及社會關係。病患依賴程度與需要協助之需求量對照

    顧者心理反應顯著相關。McCorkle 與 Quint-Benoliel(1983)指出病

    患症狀不適是病患情緒反應最重要的預測因子,然而,病患的憂鬱

    程度對照顧者的憂鬱程度有顯著正相關(Kurtz, Kurtz, Given, & Given,

    1995)

    照顧負荷會影響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其中,照顧負荷與身體層

    面之生活品質呈負相關(Stull, Kosloski & Kercher, 1994),另外,照

    顧者先前的正常生活活動和自己目前照顧任務生活改變驟變,會影

    響個人的情緒和身體層面之生活品質以及整體性生活品質之看法

    (Given et al., 1993; Northouse, 1990, Oberst & Scott, 1988; Oberst et al.,

    1989)。

    綜合上述,病患疾病症狀對照顧者負荷和壓力的影響有顯著相

    關,同時,病患功能狀態與疾病症狀嚴重程度對照顧者之憂鬱情緒

    及生活品質有顯著影響(Clipp & George, 1990; George & Gwyther,

    1986; Given et al., 1993; Mor et al., 1987)。再者,Schumacher 等人

    (1993),認為病患疾病程度並非直接影響照顧者之憂鬱程度而是照

    顧者之照顧負荷,再間接影響其憂鬱程度。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形成的研究架構如圖 3-1,以病患、照顧者與居家

    照顧之特性為研究自變項,照顧者的照顧負荷、憂鬱程度與生活品

    質為依變項。自變項中,病患之特性有年齡、性別、教育程度、保

    險狀況、婚姻狀況、子女數、與家人共同居住狀況、疾病診斷、疾

    病時間、功能狀態、與疾病症狀等。照顧者之特性包括年齡、性

    別、教育程度、工作狀況、與病患之關係、社經狀況、與自覺健康

    狀況等。居家照顧之特性有照顧者每週的照顧時間、須執行之居家

    醫療項目、醫療費用、居家與醫院間往返的時間。依變項中,有照

    顧者照顧負荷、憂鬱程度與生活品質等,生活品質包括情緒、社

    會、財經與身體上的安適。

  • 30

    照顧者之特性 年齡 性別 教育程度 工作狀況 與病患的關係 社經狀況 自覺健康狀況

    照顧者生活品質 生理上的安適 情緒上的安適 社會上的安適 財經上的安適

    圖 3-1、研究架構

    癌症轉移病患之特性 年齡 性別 教育程度 保險狀況 婚姻狀況、子女數 與家人共同居住狀況 疾病診斷、轉移時間 疾病症狀、功能狀態

    (KPS& ECOG )

    居家照顧之特性

    每週的照顧時間 照顧者須執行之居家

    醫療項目

    醫療費用 居家與醫院間往返的

    時間

    照顧者照顧負荷

    照顧者憂鬱情緒

  • 3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縱貫式相關設計調查法( longitudinal correlation

    survey),以某家提供一般癌症病房之醫學中心,於癌症轉移病患出

    院後,居家照顧的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分別於出院時、出院後

    第一、第二及第四週追蹤觀測其研究變項的變化。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主要照顧者的取樣條件如下:

    一、被照顧者為癌症轉移成人病患。

    二、病患出院後,願意承擔居家照顧者。

    三、必需是病患主觀認定的照顧者。

    四、須年滿 18 歲。

  •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研究工具

    (一)基本資料(附錄二):

    病患方面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保險狀況、婚姻狀

    況、子女數、與家人共同居住狀況、疾病診斷、轉移時間、疾病

    症狀、功能狀態。照顧者方面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工作

    狀況、與病患的關係、社經狀況、自覺健康狀況等。居家照顧之

    特性,乃包括照顧者每週的照顧時間、須執行之居家醫療項目、

    醫療費用、居家與醫院間往返的時間。

    (二)病患功能狀態(附錄三):

    以 The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用來測量癌症病患

    執行日常活動的功能性能力(自我照顧、日常活動及工作)與依

    賴護理照顧的程度(Karnofsky , Ableman, Caraver, & Burchenal,

    1948),分數評分介於 0-100%,分數越高,表個案身體功能越

    好,依賴程度越低。

    KPS 之訪員間內在一致性信度為 0.76-0.95(Conill, Verger, &

    Salamero, 1990; Coscarelli, Heinrich, & Ganz, 1984),然而對於

    KPS 之訪員內內在一致性(intra-rater reliability)不易測試,主要

    原因有二,一為短期之再測易受調查員之記憶影響,另一原因是

    個案之病情是一個不穩定變化過程,二次間隔之再測容易為不一

    致(Orr & Aisner, 1986)。

    以癌症末期病患存活期為結果,測試 KPS 之預測效標效度,

    有顯著相關(γ=0.30, p<.001)(Mor, Laliberte, & Morris, 1984)。

  • 33

    許多研究假設功能狀態與個案執行功能性能力有顯著相關,結果

    顯示 KPS 與個案執行日常活動能力(Mor, Laliberte, & Morris,

    1984)、活動力、臥床時間的生理評估(Wood, Anderson, & Yates,

    1981)、自我照顧、日常活動、工作能力及疾病結果(Schag,

    Heinrich, & Ganz, 1984)等皆有顯著相關,以測試 KPS 之建構效

    度,所以,KPS 常作為癌症病患功能狀況的整體性指標(Schag,

    Heinrich, & Ganz, 1984; Yate, Chalmer, & McKegney, 1980)。

    另一測量功能狀態的工具為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Scale of Performance Status(ECOG),它是由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1960)所發展的功能狀態分類量表,

    評分標準由零至四級,級數越高,表示活動能力越差(Zubrod,

    Scheideman, & Frei et al., 1960)。ECOG 是由 KPS 之 10 等級修改

    為 5 等級之評估工具,為了使調查員不用整體性評估,即能夠簡

    單及精準地評估病患之功能性能力,惟可獲知的評估訊息受到限

    制(Orr & Aisner, 1986)。台北市護理師公會居家護理小組在推

    動居家護理護理業務之初(約 1988~1990 年間),曾以 ECOG 為

    準來設定居家護理病人的收案條件。

    (三)病患疾病症狀(附錄四):

    研究者參考文獻、身體評估技巧與臨床經驗自擬癌症末期病

    患常見的 10 項病患疾病症狀,此評估表用以測量症狀嚴重程

    度。調查員依病患症狀出現的情況(症狀未出現為 0 分、症狀出

    現可控制為 1 分、及症狀出現未能控制為 2 分等 3 等級),以評

    估病患症狀嚴重情形,總分由 0-20 分,分數越高,表症狀越嚴

    重。

    此量表中,「症狀出現可控制」是指病患於語言、非語言(身

  • 34

    體徵象)、情境上(健康史、藥物或治療之副作用、實驗值、檢

    查)表示,功能受損所呈現之不適症狀,經由醫療措施與降低症

    狀不適之保護行為後,可感覺不適程度下降或未更進一步惡

    化。「症狀出現未能控制」是指病患於語言、非語言、情境上表

    示,功能受損所呈現之不適症狀,經由醫療措施與降低症狀不

    適之保護行為後,可感覺不適程度未改善或更進一步惡化。

    (四)主要照顧者之生活品質(附錄五):

    將以 McMillan 與 Mahon (1994) 的 Caregiver Quality of Life

    Index(CQOL)測量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內容包括情緒、社會、

    財務、身體等四層面的生活品質。每一層面均以 0-100mm視覺類

    比表來測量,總分介於 0-4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品質越

    高。本量表之內容效度指標-CVI 為 1.0,內在一致性之

    Cronbach’s α為 0.76-0.88。曾以有擔任於照顧工作之照顧者與未

    擔任照顧工作之對照組,比較其生活品質總分有顯著差異(t=4.36,

    p< .000),以測試 CQOL 之建構效度(McMillan & Mahon,

    1994) 。

    (五)主要照顧者之照顧負荷(附錄六)

    Robinson’s Caregiver Strain Index(CSI)(Robinson, 1983)是

    以慢性疾病病患的照顧者為對象所發展出的量表,用來測量居家

    照顧病患的感受與看法。量表共計 13 題,每一題為照顧者主觀

    認為在照顧病患時所面臨的困境(照顧任務所造成的個人、家庭

    和工作的調整、角色責任的競爭、生活型態的改變等負荷),受

    試者針對每一困境勾選“沒有出現"(0 分)或“有出現"(1

    分),總分介於 0-13 分,分數越高表示負荷越大,若得分大於 7

  • 35

    分以上表示存在有壓力性照顧負荷(Hull, 1990b)。

    CSI 有良好的內在一致性,其 Cronbach’s α為 0.86(Hull,

    1990b; Robinson, 1983)。Robinson 認為在居家擔任照顧生理與心

    理失能老人是照顧者的壓力來源,對照顧者而言,生活型態的改

    變及擔任的照顧工作量與照顧負荷有顯著正相關,而照顧者生活

    品質與照顧負荷呈顯著負相關,以測試 CSI 之建構效度。結果顯

    示-居家病患特性(年齡、焦慮程度、依賴程度、心智改變、疾

    病預後與再入院)、照顧者對照顧關係的主觀感受(來自他人的

    協助、對居家病患照顧的滿意程度、生活型態的改變)、和照顧

    者生理心理狀況(焦慮、憂鬱、敵意程度)等與 CSI 有顯著相關,

    表示 CSI 可用於確認照顧者照顧負荷的簡明篩選工具( Robinson,

    1983; Robinson & Thurnher, 1979)。

    (六)主要照顧者之憂鬱程度(附錄七):

    The Centers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Depression(CES-D) 量

    表是 Radloff(1977)以社區民眾為對象,所發展之測量憂鬱症狀

    之工具,藉以篩選個案之憂鬱程度。本研究中,CES-D 是用於

    測量照顧者之憂鬱程度,測試者依近一週以來自覺出現憂鬱症

    狀(憂鬱、罪惡感、孤單、食慾降低、睡眠混亂與心智活動遲滯

    等六項症狀)之頻率,針對每一感覺或行為評定,0 分表很少或

    不曾發生(少於 1 天)、1 分表偶爾發生(1-2 天)、2 分表經常

    發生(3-4 天)、與 3 分表幾乎天天發生(5-7 天),共有 20 題,

    總分為 0-60 分,即分數越高,表越憂鬱。一般是以 16 分為切點

    (cutoff point),0-15分為未有憂鬱,16-20分為輕度憂鬱,21-30

    分為中度憂鬱,大於 30 分為重度憂鬱症(Myers & Weissman,

    1980; Roberts & Vernon, 1983)。

  • 36

    CES-D 曾以臨床個案與社區民眾來測試其信、效度,其

    Cronbach’s α為 0.83-0.91,具有高度內在一致性,可接受之再

    測信度及良好的建構效度(Radloff, 1977; Roberts & Vernon, 1983;

    Roberts, Vernon, & Rhoades, 1989)。Radloff(1977)曾以因素分

    析的方法發現 CES-D 包含憂鬱情緒、正向情緒、身體及遲滯活

    動、與人際互動等四成分。

    CES-D 以自我報告方式,測量憂鬱症狀之結果與 DSM-Ⅱ診

    斷憂鬱症之結果比較,其敏感度(sensitivity)為 92%,精確度

    (specificity)為 87%(Lyness, Tamson, Cox, King, Conwell, &

    Caine, 1997),CES-D 也可用於偵測精神病患症狀隨時間改變之

    情形(Weissman, Sholomskas, & Pottenger, 1977),但易出現偽陽

    性(Roberts, Lewinsohn, & Seeley, 1991),所以,CES-D 多被視

    為一個早期篩選憂鬱症狀之工具。

  • 37

    二、研究工具之信、效度測試

    研究工具中基本資料與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為自擬問卷,主要

    照顧照顧負荷量表(CSI)與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量表(CQOL)係

    根據英文量表翻譯成中文,並將中文版譯回英文(back translation),

    再比較二份英文版的語意類似性,語意不同之題目加以修改,直至

    語意相同為止。確認中文版後再進行信、效度之檢定。主要照顧者

    之憂鬱量表係採陳美伶(民 87)所翻譯之憂鬱量表(CES-D)中文版。

    本研究中,各量表之信、效度測試情形,如表 3-1 所示。

    表 3-1、研究工具信、效度

    信、效度

    研究工具

    內容效度 內在一致性

    信度

    訪員間

    一致性

    KPS 及 ECOG

    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

    CSI

    CES-D

    CQOL

  • 38

    (一)內容效度

    效度之檢定採專家效度,請與本研究有關的癌症疾病療護方面

    之專家共 2 位,針對量表之內容適切性、文字表達是否清晰加以檢

    定,專家意見之評分為「非常不適當」、「不適當」、「適當」、「非

    常適當」四等級,分別給予 1-4 分,分數愈高表該項目的適用性愈

    高,以此建立內容效度指標(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CVI 是

    指專家共同認為適當或非常適當的題目佔所有題目的比例。每位專

    家認為非常不適當或不適當的題目,則進行修改或刪除。

    本研究工具內容效度檢定結果如附錄八。「病患疾病症狀評估

    表」之 CVI 為 0.696,問卷第 3、4、8 題之內容適切性與文字清晰度

    被評為不適當,經修改後,再測其 CVI 為 1。「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

    量表」之 CVI 為 1,問卷題目之內容適切性與文字清淅度皆評為適當

    與非常適當,但仍針對專家所建議的意見,修改原題目中之所舉例

    子,以更貼切於癌症病患的情況。「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量表」之

    CVI 為 1,依專家建議修改第 1、3 題之文字修辭。

    另外,至研究場所選擇符合樣本條件之3位個案進行預測,詢問

    照顧者對問卷內容的合適性與詞句難易度,個案皆表示可以瞭解問

    卷內容,識字者可於 5-10 分鐘內完成,不識字者於調查員遂字訊問

    下約花費 15 分鐘內可完成,以測試量表之表面效度。

    (二)信度檢定

    於前趨研究時,以 15 位癌症末期病患之照顧者進行工具之信度

    檢定,其中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KPS、及 ECOG 以二位調查者測

    試其訪員間一致性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CSI、CES-D 與 CQOL

    則檢定其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或 KR 20)。

    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KPS、及 ECOG 之訪員間一致性信度如

  • 39

    表 3-2 所示,各量表之內在等級相關(Intra-Class Correlation, ICC)

    值,分別為 0.96、0.93、及 0.90。其中,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各題目

    之內在等級相關值為 0.52-1(如表 3-3),除了第 8 題之內在等級相

    關值低於 0.7,其他題目之內在等級相關值皆大於 0.7,故針對第 8題

    食慾不振症狀作文字上的確認。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為自擬問卷,

    其與 KPS 及 ECOG 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50 與-.60(見表 3-4)。

    表 3-2、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KPS 及 ECOG 之 ICC 值

    量 表 內在等級相關值(ICC)

    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 0.96

    KPS 0.93

    ECOG 0.90

  • 40

    表 3-3、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之各項內在等級相關值

    題目 ICC 值

    1 1

    2 0.87

    3 0.95

    4 1

    5 0.82

    6 1

    7 0.82

    8 0.52

    9 1

    10 0.86

    表 3-4、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KPS、ECOG 各項量表之相關系數

    量 表 病患疾病症狀

    評估表

    KPS ECOG

    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 1.00

    KPS .50* 1.00

    ECOG -.60* -.81** 1.00

    *p<.05 **p<.01

  • 41

    表 3-5,分述 CSI、CES-D 與 CQOL 之內在一致性信度。前趨研

    究中,CSI 所建立之內在一致性信度, KR20=0.72,其中,第 7 題

    與第10題之修正的項目-總分相關性(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

    較低,分別為 0.00 與 0.07,仍保留未修改;正式研究中,其

    Cronbach’sα值為 0.75。

    CES-D 於前趨研究中之內在一致性信度為 Cronbach’sα=0.91,

    其中,第 15 題與第 19 題之項目-總分相關性較低,分別為-0.13 與

    0.01,仍保留未修改;正式研究中,其 Cronbach’sα值為 0.87。

    CQOL 於前趨研究中之內在一致性信度為 Cronbach’sα=0.55,

    其中,第 1題之項目-總分相關性為0.07,仍保留未修改;正式研究

    中,其 Cronbach’sα值為 0.73。

    表 3-5、各量表之內在一致性信度

    前趨研究(n=15 人) 正式研究(n=41 人) 量 表 分數 題數

    Mean±SD Cronbach’sα

    或 KR 20

    Mean±SD Cronbach’sα

    或 KR 20

    CSI 0-13 13 7.53±3.04 0.72 6.78±3.08 0.75

    CES-D 0-60 20 14.57±11.90 0.91 14.71±9.47 0.87

    CQOL 0-400 4 256.07±58.25 0.55 254.20±77.64 0.73

  • 42

    第四節 資料收集過程

    由一位研究生擔任資料收集者,資料收集之時間點如表 3-6 所

    示。當申請研究許可時,選取符合條件的癌症末期病患的照顧者為

    研究對象。所有選取個案亦皆予以編碼,不公佈姓名,以保護其人

    權。

    調查員於病患出院前 24-48 小時,向照顧者作適當的研究說明

    後,取得參與研究同意書(附錄一)並收集病患與照顧者基本資料,

    照顧者就自覺生活情況回答 CSI、CES-D 及 CQOL。

    在病患出院後第一、二及四週,調查員與照顧者相約於病患回門

    診時進行訪談或電話訪談,除基本資料中的功能狀態與病患疾病症

    狀由調查員客觀評估外,照顧者就自覺生活情況回答其居家照顧之

    特性、CSI、CES-D 與 CQOL 的第二、三、四次資料追蹤。

    表 3-6、資料收集時間點

    時間點 出院時

    (T0)

    出院後

    第一週

    (T1)

    出院後

    第二週

    (T2)

    出院後

    第四週

    (T3)

    病患與照顧者基本資料

    居家照顧之特性

    KPS/ ECOG

    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

    CSI

    CES-D

    資料收集/工具

  • 43

    CQOL

  • 44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正式研究後,將收集之資料輸入 SPSS for Windows 套裝軟體,

    以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中,設定α為 0.05,作為統計分析之顯著

    標準。

    一、描述性統計

    類別變項以人數、百分比、中位數、眾數描述,等距資料則

    採人數、平均值、標準差、變異數等方法,描述癌症末期病患

    與照顧者的基本資料。

    二、推論性統計

    (一)變異量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及事後比較:

    (1) 二因子變異量分析(Two-Way ANOVA):分析癌症末期病

    患和照顧者的基本屬性及居家照顧之特性與時間

    (T0-T3),對照顧負荷、憂鬱程度和生活品質之影響。

    (2) 混合效應模式(Mixed-Effects Model)方法:比較病患出院

    時、出院後第一、二、四週時,照顧者之照顧負荷、憂鬱

    程度和生活品質改變情形,以時間為固定效應因子

    ( fixed-effects factor ),個案則視為隨機效應因子

    (random-effects factor)。

    (3) 事後比較:針對上述有顯著差異的測試,再以多重比較方

    式(Helmert 及 Repeated),找出差距之來源。

    (二)積差相關(Pearson’s Correlation):分析照顧負荷、憂鬱程度

    和生活品質等彼此間之關係。

  • 45

    第六節 前趨研究

    本研究於 88 年 1 月 14 日至 88 年 2 月 4 日期間,依選樣標準選

    取 15 位癌症轉移病患之照顧者,資料搜集時間點如表 3-6,追蹤 4

    週。資料收集過程,15 位研究對象同意參與研究,但其中一位照顧

    者於第二次資料追蹤時,因病患之情況病危而拒絕,另外二位流失

    原因為病患病況改變再入院或轉院,故完成追蹤為 12 人,反應率為

    80%(流失率為 20%),出院後第一、二、四週之遺失率分別為

    25%、33%、及 0%,完成完整四次資料收集有 6 人,完成其中三次

    資料收集有 5人,完成其中二次資料追蹤者有 1人,其遺漏原因為未

    回診,門診時病患身體不適造成照顧者沒有心情回答。結果分述如

    下:

    一、癌症轉移病患之基本資料

    15 位癌症病患之基本資料(見附錄九),性別以男性(53.3%)

    稍多;年齡介於 18-76歲,平均年齡為 50.47歲,中位數為 53歲;婚

    姻狀況以已婚者(80.0%)佔多數,病患之子女數平均為 3 位,家庭

    發展階段以青少年期與中年期家庭為最多,各佔 26.7%;目前家人

    共同居住情形,以與配偶及家人共同居住者(66.7%)為最多;病患

    之教育程度,以高中程度(33.3%)為最多,其次是初中(20.0%);

    全部病患皆有全民健康保險及重大傷病;宗教信仰方面,以無宗教

    信仰、佛教及道教為主,各佔 26.7%。

    病患疾病特性方面,癌症原發位置以腸胃道癌(33.3%)為主,

    其次為肺癌(26.7%)與乳癌及子宮頸癌(26.7%);發現癌症診斷時

    間介於 1-72 個月,平均為 19.87 個月,中位數為 14 個月,眾數為 1

    個月;癌症轉移時間介於 0-27個月,平均為 5.17個月,中位數為 3.5

  • 46

    個月,眾數為 1 個月。

    二、照顧者之基本資料

    居家癌症病患之照顧者之基本資料(見附錄十),性別以女性

    (73.3%)居多;年齡介於 28-65 歲,平均年齡為 43.57 歲,中位數為

    41.5 歲;婚姻狀況全為已婚者;教育程度以高中與國中程度,共佔

    53.4%。

    照顧者工作狀況方面,擔任照顧病患前照顧者之工作多為全職

    (66.7%),目前工作狀況卻以無/家管/退休(46.7%)為主,仍擔

    全職者減少至佔 40.0%。全家月收入情形,擔任照顧任務前全家月

    收入以 6-8 萬/月(33.3%)為最多;目前全家月收入仍以 6-8 萬/

    月佔多數。

    居家照顧者與病患之關係以配偶(53.3%)為主,多數的照顧者

    與病患居住一起(86.7%);無照顧其他家屬之經驗(86.7%)者佔多

    數;自覺健康狀況多為普通以上。

    三、居家照顧之特性

    居家照顧之特性(見附錄十一)中,擔任獨立居家照顧者(66.7%)

    為多;皆未接受居家護理師或雇用護佐;醫院單程往返時間小於 1

    小時為最多。照顧者擔任照顧病患之時間介於 1-72 個月,平均為

    15.90 個月,中位數為 7 個月,眾數為 3 個月;每天花費於照顧病患

    之時間介於 4-24小時,平均為 11.40小時,中位數與眾數皆為 8個小

    時。追蹤之居家照顧過程中,醫療費用(一週以來)小於 2 千/週佔

    多數;曾回急診佔 20.0%;病患於居家所接受之醫療措施項數平均

    為 2.71 項,大部份病患(86.7%)均需接受疼痛控制,其次是化學或

    放射性治療(48.8%)。

  • 47

    四、照顧者照顧負荷、憂鬱程度和生活品質分別於出院時、出院後

    第一、二、四週之變化

    研究中,針對病患依賴程度評估於四個時間點,出院時(T0)、

    出院後第一、二、四週(T1-T3)之變化情形(見附錄十二)。

    五、前趨研究中所發現之困難及因應方法

    前趨研究的資料收集過程中,所面臨之困難與解決方法:

    (1) 病患方面:符合癌症末期病患且欲出院之研究對象有限,所

    以將選樣條件改為癌症轉移病患,病患目前所接受之緩和性

    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治療等,是為了緩解疾病症狀之

    不適,而非治療癌症疾病。

    (2) 追蹤方面:先前研究之選樣條件設定為桃園縣以北地區,主

    要原因是欲以家訪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更深入瞭解癌症居

    家照顧情形。前趨研究中,研究者曾有一次家訪追蹤經驗,

    個人覺得可以了解病患居家照顧情形,但大多研究對象於研

    究者提出家訪之意見時,多欲拒絕參與研究,經與指導老師

    討論後,改為門診回診或電話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追蹤。同

    時,研究對象之居住地,不限於桃園以北地區。

    (3) 拒訪與流失方面:在取得照顧者參與研究時,易遭婉拒且害

    怕調查員之後續追蹤,所以,於癌症病患欲出院前 3-4 天前,

    即與病患及家屬建立關心,以減少拒訪與流失。

    (4) 研究工具方面:在使用照顧者生活品質量表(CQOL)時,不

    識字者對於視覺類比之量化概念較難理解,須輔以數字 0-100

    分加以說明,所以,正式研究中,第一次填問卷時,均給予

    研究對象言語上的提示。

  •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於 88 年 2 月 6 日至 4 月 9 日期間按選樣條件依序選取癌

    症轉移癌症病患之照顧者,願意參與且符合選樣條件者有 46 位,出

    院後之資料追蹤至少參與一次者為有效完成追蹤者,共有 41 位。

    由研究對象流失情形及原因一覽表(圖 4-1)可知,參與出院時

    (T0)收案之對象共有 46 位,收集資料之方式為病房訪談(100%)。

    完成出院後第一週(T1)收案之對象有 25 位,收集資料的方式有病

    房訪談(6.5%)、門診訪談(26.1%)、電話訪談(19.6%)及居家

    訪視(2.2%),其中,無法連絡者有 21 人,遺失率為 45.7%,流失

    原因有過年期間只有電話答錄(16 位)、照顧者拒絕(3 位)、病患

    轉院接受治療(1 人)、病患病危(1 人)。完成出院後第二週(T2)

    收案之對象有 30 位,收集資料的方式有病房訪談(6.5%)、門診訪

    談(45.7%)及電話訪談(13.0%),其中,無法連絡者有 16 人,遺

    失率為 34.8%,流失原因有過年期間只有電話答錄(7 位)、照顧者

    拒絕(3 位)、病患再入院(3 位)、病患轉院接受治療(2 人)、

    病患病危(1 人)。

    最後,完成出院後第四週(T3)收案之對象有 33 位,收集資料

    的方式有病房訪談(43.5%)、門診訪談(23.9%)及電話訪談(4.3%),

    此次追蹤方式中,有 20 人(43.5%)是在病房訪談,主要原因是病患

    預入院接受另一次的化學治療計劃,調查員於病患入院第 1-2天內立

    即與照顧者訪談,詢問入院前一週居家照顧之自我感受。其中,無

    法連絡者有 13人,遺失率為 28.3%,遺失原因有病患再入院(7位)、

    照顧者拒絕(3 位)、病患轉院接受治療(2 人)、病患病危(1 人)。

    所以,本研究完成追蹤為 41 人,反應率為 89%(流失率為

  • 49

    11%),出院後第一、二、四週之遺失率分別為 45.7%、34.8%、及

    28.3%,完成完整四次資料收集有 14 人,完成其中三次資料收集有

    18 人,完成其中二次資料追蹤者有 1 人。T0 訪談時間平均為出院前

    第 1.05 天,T1、T2、T3 訪談時間平均為出院後第 7.52、14.30、及

    27.24 天(見附錄十三)。

    將 41 位有效完成追蹤者與 5 位流失追蹤者之病患功能狀況、照

    顧者照顧負荷、憂鬱程度和生活品質得分情形,比較之間結果呈現

    (如表 4-1),未有顯著差異。其中,有效完成追蹤者與流失追蹤者

    之病患功能狀態-KPS 及 ECOG,似乎有些差異,即流失追蹤者之

    病患有較差的功能狀態,其照顧者拒絕原因多為初次擔任照顧任務

    及病患病情不穩定,不願意再增加照顧工作以外的負荷。

  • 50

    表 4-1、有效完成追蹤者與流失追蹤者之比較

    完成者(n=41) 流失者(n=5)項 目

    Mean±SD Mean±SD

    p 值

    病患疾病症狀評估表 4.49±1.75 4.80±2.28 0.72

    KPS 66.59±13.15 56.00±5.48 0.08

    ECOG 1.88±0.84 2.60±0.55 0.07

    CSI 6.78±3.08 7.4±3.91 0.68

    CES-D 14.71±9.47 19.60±6.58 0.27

    生活品質-情緒 51.17±24.70 38.40±24.14 0.28

    生活品質-社會 70.10±29.35 85.40±9.53 0.26

    生活品質-財經 64.59±29.85 58.40±19.31 0.66

    生活品質-身體 67.44±20.32 60.40±14.40 0.46

    生活品質-總分 254.20±77.64 242.60±49.05 0.75

  • 51

    圖 4-1、研究對象流失情形及原因之一覽表

  • 52

    第一節 基本資料

    一、病患之基本資料

    41 位癌症病患之基本資料如表 4-2 顯示,性別以男性(56.1%)

    稍多;年齡介於 18-76歲,平均年齡為 52.29歲,中位數為 53歲;婚

    姻狀況以已婚者(85.4%)佔多數,病患之子女數平均為 3.51 位,家

    庭發展階段以青年期家庭(48.8%)為最多,其次是青少年期家庭

    (24.4%);目前家人共同居住情形,以與配偶及家人共同居住者

    (70.7%)為最多;病患之教育程度,以小學、初中與高中程度各約

    佔二成;全部病患皆有全民健康保險及重大傷病,另外,還有勞保

    (22%)及個人健康醫療保險(14.6%)給付;宗教信仰方面,以佛

    教(36.6%)及道教(34.1%)為主。

    病患疾病特性方面,癌症原發位置以腸胃道癌(43.9%)為主,

    其次為頭頸部癌(14.6%)及肺癌(14.6%);發現癌症診斷時間介於

    1-192 個月,平均為 29.22 個月,中位數為 15 個月,眾數為 1 個月;

    癌症轉移時間介於 0-33 個月,平均為 6.91 個月,中位數為 4 個月,

    眾數為 1 個月;此次住院所接受之治療情形,以緩和性化學治療

    (85.4%)為主,其次為緩和性放射性治療(12.2%)及支持性治療

    (12.2%)。

    研究中,針對病患依賴程度評估於四個時間點,出院時(T0)、

    出院後第一、二、四週(T1-T3)之變化情形(如表 4-3)。病患疾病

    症狀以出現軟弱/疲憊、疼痛、失眠、排泄問題(腹瀉或便祕、排尿

    障礙)之症狀為常見,最不易控制緩解之症狀為軟弱/疲憊,其次為

    排泄問題。不易控制緩解之疾病症狀不只帶給病患身感體力與情緒

    的低落,同時,照顧者須付出較多的體力與時間於協助病患。

  • 53

    二、照顧者之基本資料

    居家癌症病患之照顧者之基本資料如表 4-4 所示,性別以女性

    (70.7%)居多;年齡介於 25-70 歲,平均年齡為 45.68 歲,中位數為

    43 歲;婚姻狀況以已婚者(82.9%)佔多數;教育程度以高中(29.3%)

    程度為最多,其次為國中(22.0%)與國小(19.5%)程度。

    照顧者工作狀況方面,擔任照顧病患前,照顧者之工作多為全

    職(68.3%),其次為無/家管/退休(14.6%),目前工作狀況卻以

    無/家管/退休(53.7%)為主,仍擔全職者佔 34.1%,所以,工作

    改變情形,以保持原狀者(53.7%)居多,其次是全職改為無/家管

    /退休者(31.7%)。全家月收入情形,擔任照顧任務前全家月收入

    平均為 6.33 萬/月,以 2-4 萬/月(22.0%)為最多,其次為大於 10

    萬/月(19.5%);目前全家月收入平均減為 5.05 萬/月,月收入低

    於 2 萬佔 26.8%,其次為 6-8 萬/月(19.5%),全家月收入減少者

    佔半數(58.5%)以上。

    居家照顧者與病患之關係以配偶(63.4%)為主,其次是子女

    (22.0%),多數的照顧者與病患居住一起(90.2%);無照顧其他家

    屬之經驗(68.3%)者佔多數;自覺健康狀況為普通以上。

    三、居家照顧之特性

    居家照顧之特性(如表 4-5)中,獨立擔任居家照顧者(63.4%)

    為多;皆未接受居家護理師或雇用護佐;醫院單程往返時間小於 1

    小時為最多。照顧者擔任照顧病患之時間介於 1-89 個月,平均為

    15.40 個月,中位數為 9 個月,眾數為 3 個月;每天花費於照顧病患

    之時數介於 2-24 小時,平均為 11.58 小時,中位數與眾數皆為 12 個

    小時。追蹤之居家照顧過程中,醫療費用(一週以來)小於 2 千/週

  • 54

    佔多數;曾回急診佔 24.4%;病患於居家或門診所接受之醫療措施

    項數平均為 2.71 項,以疼痛控制(78.0%)為主,其次分別為化學/

    放射性治療(48.8%)、傷口護理(35.6%)。

  • 55

    表 4-2、病患之基本資料

    項 目 總人數(N)

    人數 (%) 最小值-最大值 中位數(Median)

    性別 男 女

    41 23 18

    (56.1%)(43.9%)

    年齡(歲) Mean±SD

    41 52.29±13.25 18-76 53 歲

    婚姻狀況 未婚 已婚/同居 分居/離婚 喪偶

    41 2

    3504

    ( 4.9%)(85.4%)( 0.0%)( 9.8%)

    家庭發展階段 新婚/無子女家庭 生育家庭 學齡前期家庭 學齡期家庭 青少年期家庭 青年期家庭 中年期家庭 老年期家庭

    41 21002

    102042

    ( 未婚)( 2.4%)( 0.0%)( 0.0%)( 4.9%)(24.4%)(48.8%)( 9.8%)( 4.9%)

    子女數(位) Mean±SD

    41 3.51±1.79

    共同居住家人 獨居 與配偶住 與子女同住 與配偶與家人住 與父母住

    41 054

    293

    ( 0.0%)(12.2%)( 9.8%)(70.7%)( 7.3%)

    教育程度 不識字 識字 小學 初中 高中 專科 大學 研究所以上

    41 63998321

    (14.6%)( 7.3%)(22.0%)(22.0%)(19.5%)( 7.3%)( 4.9%)( 2.4%)

  • 56

    表 4-2、病患之基本資料(續)

    項 目 總人數(N)

    人數 (%) 最小值-最大值 中位數(Median)

    保險情況 公保及全民健康保險 勞保及全民健康保險 農、漁保及全民健康保險 全民健康保險及重大傷病 其他個人保險

    41 292

    416

    ( 4.9%)(22.0%)( 4.9%)

    (100.0%)(14.6%)

    宗教信仰 無 道教 佛教 基督教 天主教 其他

    41 6

    14 153 1 2

    (14.6%)(34.1%)(36.6%)( 7.3%)( 2.4%)( 4.9%)

    癌症原發部位 頭頸部癌 肺癌 腸胃道癌(食道、肝、膽、

    胰、胃、大小腸、直腸) 乳癌、子宮頸癌 其他或未確定部位

    41 6 6

    18

    56

    (14.6%)(14.6%)(43.9%)

    (12.2%)(14.6%)

    發現癌症診斷時間(月) Mean±SD

    41 29.22±39.04

    1-192 15 (中位數)

    1 (眾數) 轉移時間

    Mean±SD 35

    6.91±7.670-33

    4 (median) 1 (mode)

    住院接受之治療情形 緩和性化學治療 緩和性放射治療 緩和性手術 支持性治療

    41 35515

    (85.4%)(12.2%)( 2.4%)(12.2%)

  • 57

    表 4-3、病患疾病症狀之變化情形

    時間 各項症狀控制情形

    T0 (41 人) T1(25 位) T2(30 人) T3(33 人)

    疼痛 症狀未出現 出現症狀可控制 出現症狀未能控制

    6 (14.6%)33(80.5%)2 ( 4.9%)

    5 (20.0%)20(80.0%)0 ( 0.0%)

    4 (13.3%)21(70.0%)5 (16.7%)

    8 (24.2%) 20(60.6%) 5 (15.2%)

    噁心/嘔吐 症狀未出現 出現症狀可控制 出現症狀未能控制

    29(70.7%)9(22.0%)3 ( 7.3%)

    18(72.0%)6(24.0%)1 ( 4.0%)

    22(73.3%)7(23.3%)1 ( 3.3%)

    28(84.8%)

    3 ( 9.1%) 2 ( 6.1%)

    排泄(腹瀉或便祕、排尿困難) 症狀未出現 出現症狀可控制 出現症狀未能控制

    20(48.8%)16(39.0%)5 (12.2%)

    11(44.0%)11(44.0%)3 (12.0%)

    11(36.7%)14(46.7%)5 (16.7%)

    14(42.4%) 12(36.4%) 7 (21.2%)

    呼吸困擾 症狀未出現 出現症狀可控制 出現症狀未能控制

    28(68.3%)12(29.3%)1 ( 2.4%)

    13(52.0%)11(44.0%)1 ( 4.0%)

    19(63.3%)7 (23.3%)4 (13.3%)

    18(54.5%) 10(30.3%) 5 (15.2%)

    水腫/腹水 症狀未出現 出現症狀可控制 出現症狀未能控制

    40(97.6%)1 ( 2.4%)0 ( 0.0%)

    23(92.0%)2 ( 8.0%)0 ( 0.0%)

    29(96.7%)1 ( 3.3%)0 ( 0.0%)

    30(90.9%)

    3 ( 9.1%) 0 ( 0.0%)

    傷口/壓瘡 症狀未出現 出現症狀可控制 出現症狀未能控制

    25(61.0%)15(36.6%)1 ( 2.4%)

    18(72.0%)7(28.0%)0 ( 0.0%)

    17(56.7%)12(40.0%)1 ( 3.3%)

    25(75.8%)

    7(21.2%) 1 ( 3.0%)

    失眠 症狀未出現 出現症狀可控制 出現症狀未能控制

    16(39.0%)22(53.7%)3 ( 7.3%)

    12(48.0%)9 (36.0%)4 (16.0%)

    9 (30.0%)17(56.7%)4 (13.3%)

    9 (27.3%) 22(66.7%)

    2 ( 6.1%) 食慾不振

    症狀未出現 減少為一半量 少於一半量以上或 NPO

    40(97.6%)1 ( 2.4%)0 ( 0.0%)

    20(80.0%)5(20.0%)0 ( 0.0%)

    21(70.0%)8(26.7%)1 ( 3.3%)

    25(75.8%) 4 (12.1%) 4 (12.1%)

    意識改變 症狀未出現 偶混亂/昏迷 持續混亂/昏迷

    39(95.1%)2 ( 4.9%)0 ( 0.0%)

    22(88.0%)3(12.0%)0 ( 0.0%)

    27(90.0%)3(10.0%)0 ( 0.0%)

    31(93.9%)

    1 ( 3.0%) 1 ( 3.0%)

    軟弱/疲憊 症狀未出現 輕度身體活動受限 中/重度身體活動受限

    5(12.2%)29(70.7%)7(17.1%)

    3(12.0%)17(68.0%)5(20.0%)

    3(10.0%)18(60.0%)9(30.0%)

    4(12.1%)

    16(48.5%) 13(39.4%)

  • 58

    表 4-4、照顧者之基本資料

    項 目 總人數(N)

    人數 (%) 最小值-最大值 中位數(Median)

    性別 男 女

    41 12 29

    (29.3%)(70.7%)

    年齡(歲) Mean±SD

    41 45.68±12.60

    25-70 43(中位數) 37(眾數)

    婚姻狀況 未婚 已婚/同居 離婚/分居 喪偶 其他;再婚

    41 5

    34011

    (12.2%)(82.9%)( 0.0%)( 2.2%)( 2.2%)

    教育程度 不識字 識字 國小 國中 高中 專科 大學 研究所以上

    41 7 1 8 9

    12 130

    (17.1%)( 2.4%)(19.5%)(22.0%)(29.3%)( 2.4%)( 7.3%)( 0.0%)

    目前工作狀況 無、家管、退休 家庭手工、務農 半職/兼職

    全職

    41 2241

    14

    (53.7%)( 9.8%)( 2.4%)(34.1%)

    照顧病患前工作狀況 無、家管、退休 家庭手工、務農 半職/兼職 全職

    41 652

    28

    (14.6%)(12.2%)( 4.9%)(68.3%)

    工作狀況改變者 無→半職 全職→家庭手工、務農 家庭手工、務農→無 半職→無 全職→無 工作狀況保持原狀者

    41 1122

    1322

    ( 2.4%)( 2.4%)( 4.9%)( 4.9%)(31.7%)(53.7%)

  • 59

    表 4-4、照顧者之基本資料(續)

    項 目 總人數(N)

    人數 (%) 最小值-最大值 中位數(Median)

    目前全家經濟月收入 低於 2 萬 2 萬-4 萬 4 萬-6 萬 6 萬-8 萬 8 萬-10 萬

    大於 10 萬

    41 miss 2 1146846

    ( 4.9%)(26.8%)( 9.8%)(14.6%)(19.5%)( 9.8%)(14.6%)

    5.05 萬/月

    未擔任照顧工作前全家經濟月

    收入 低於 2 萬 2 萬-4 萬 4 萬-6 萬 6 萬-8 萬 8 萬-10 萬

    大於 10 萬

    41 miss 2 495768

    ( 4.9%)( 9.8%)(22.0%)(12.2%)(17.1%)(14.6%)(19.5%)

    6.33 萬/月

    全家月收入改變者 收入減少 收入未改變

    41 miss 2 2415

    ( 4.9%)(58.5%)(36.6%)

    與病患的關係 配偶 子女 女婿、媳婦 父母 兄弟姊妹

    朋友鄰居

    41 2691320

    (63.4%)(22.0%)( 2.4%)( 7.3%)( 4.9%)( 0.0%)

    經歷照顧其他家屬之經驗 是 否

    41 1328

    (31.7%)(68.3%)

    居住狀況 與病患同住 未與病患同住

    41 374

    (90.2%)( 9.8%)

    自覺健康狀況 很好 好 普通 差 很差

    41 4

    141841

    ( 9.8%)(34.1%)(43.9%)( 9.8%)( 2.4%)

  • 60

    表 4-5、居家照顧之特性

    項 目 總人數(N)

    人數 (%) 最小值-最大值 中位數(Median)

    居家照顧之照顧者 獨立照顧 有人輪替

    41 2615

    (63.4%)(36.6%)

    接受居家護理師 有 無

    41 0

    41( 0.0%)(100% )

    雇用護佐 有 無

    41 0

    41( 0.0%)(100% )

    醫院往返時間 小於 1 小時 1-2 小時 2-3 小時 大於 3 小時

    41 22 865

    (53.9%)(19.5%)(14.6%)(12.2%)

    擔任照顧病患的時間(月) Mean±SD

    41 15.40±18.49

    1-89 9(中位數) 3(眾數)

    平均每天照顧病患之時數(小時) Mean±SD

    41 11.58±7.07

    2-24 12(中位數) 12(眾數)

    醫療費用(近一週以來) <2 千/週 2-5 千元/週 5 千-1 萬元/週 1 萬-1.5 萬元/週 >2 萬

    41 343103

    (82.9%)( 7.3%)( 2.4%)( 0.0%)( 7.3%)

    曾回醫院急診 是 否

    41 1031

    (24.4%)(75.6%)

  • 61

    表 4-5、居家照顧之特性(續)

    項 目 總人數(N)

    人數 (%) 最小值-最大值 中位數(Median)

    居家照顧中,病人所接受的醫

    療措施(可複選) 營養治療 疼痛控制 注射治療 化學、放射治療 傷口護理 人工肛門護理、大小量灌

    腸、膀胱造廔口 換管 呼吸治療 抽血、檢驗 護理衛教指導

    41

    7321220152

    32

    133

    (17.1%)(78.0%)(29.3%)(48.8%)(36.6%)( 4.9%)

    ( 7.3%)( 4.9%)(31.7%)( 7.3%)

    居家照顧中,接受的醫療項數 Mean±SD

    41 2.71±1.54

    0-7 3(中位數) 2(眾數)

  • 62

    第二節 照顧者照顧負荷、憂鬱程度及生活品質與病患疾病症狀及

    功能狀態在不同時間點之變化情形

    一、照顧負荷之變化

    由表 4-6 顯示,T0-T3 追蹤期間,居家照顧者之照顧負荷平均得

    分情形,圖 4-2 為趨勢變化圖。以混合效果模式(Mixed-Effects

    Model)方法分析,結果呈現不同時間點對照顧負荷有顯著(F=6.86,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