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2
二○○七年十二月號 Chung Chi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樸雅融文照海山」 由古至今,從東至西,人與地均有密切的關係。雖然有謂「大學者,非大樓也,乃大師也」,但以今 世大學之規模看來,談大師、說理念之餘,硬體建設顯然也不容忽視。 大學之理念須推及至實在的建構,實在的建構又與大學之發展息息相關。大學建築在創建大學獨特歷 史、文化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觀乎四海內之大學,各具獨特歷史、文化意義,各自的內在涵義均反 映在校園建築中。香港中文大學,從來都是地靈人傑的大學城,而大學城最早的組成部分便是崇基校園。 正是因為崇基山水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中大成立後,便決定選址馬料水,成就了今天的中文大學。 去年,崇基校史檔案館舉辦了《創校文物展》;今年,承接《創校文物展》之餘韻,中大建築系顧大 慶教授、仁社(67年)老校友與學院合力成就了「宏圖再現」展覽會,重點著墨崇基校園老建築與發展。 誠然,當我們每天均遇上同一人同一物,未必會洞察其可愛珍貴之處,此乃人之惰性與習慣性使然。 尤其是在青蔥無憂的歲月裡,小伙子們在校園內與松鼠牛蛙、梧桐白蘭、如茵綠坡、樸雅建築擦身而過, 也渾然不覺自己身處花樹栽培、疊山環水的景致中。「宏圖再現」展覽會正好勾勒出差點給遺忘的史料與 校園發展的重要過程。 斯樓斯情 -崇基校園建築 建築大師范文照 崇基校園面向蒼蒼鞍山、洋洋吐露,建築物既收入了山水的千姿百態,亦凝集了與自然融 合的精華,具有鮮明的「野趣」特色。而締造崇基校園建築藝術與自然美結合的建築師又是何 許人呢?范文照(1893-1979)也。 范文照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是中國第一批到美國攻讀建築的留學生,比另 一建築大師梁思成(梁啟超之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更早學成返國。范文照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 學,再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碩士,三十二歲奪得「中山陵」設計第二獎,後來更成 為南京「中山陵」的建築師。范文照設計的上海音樂廳(原名南京音樂廳)亦給上海政府列為 「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單位」,受到不遺餘力的保護。 當年正是因為在崇基校史檔案館無意中看到范文照這響噹噹的名字,引起顧大慶教授的好 奇心,想一窺大師的設計歷程,才展開了資料搜集研究,以至後來在學院及六七年級仁社支持 下,重塑各建築細則,製成早期校園的模型。「很可惜,」顧教授惋惜道,「范文照設計崇基 建築的手繒圖一張也找不到,餘下只有碩果僅存的建築物及零星的記錄、筆記而已。」 文: 江燕妮 (2001/新傳) 圖: 靳杰強 (1966/物理) 圖一 圖二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an-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二○○七年十二月號

Chung Chi College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壹 「樸雅融文照海山」

由古至今,從東至西,人與地均有密切的關係。雖然有謂「大學者,非大樓也,乃大師也」,但以今

世大學之規模看來,談大師、說理念之餘,硬體建設顯然也不容忽視。

大學之理念須推及至實在的建構,實在的建構又與大學之發展息息相關。大學建築在創建大學獨特歷

史、文化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觀乎四海內之大學,各具獨特歷史、文化意義,各自的內在涵義均反

映在校園建築中。香港中文大學,從來都是地靈人傑的大學城,而大學城最早的組成部分便是崇基校園。

正是因為崇基山水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中大成立後,便決定選址馬料水,成就了今天的中文大學。

去年,崇基校史檔案館舉辦了《創校文物展》;今年,承接《創校文物展》之餘韻,中大建築系顧大

慶教授、仁社(67年)老校友與學院合力成就了「宏圖再現」展覽會,重點著墨崇基校園老建築與發展。

誠然,當我們每天均遇上同一人同一物,未必會洞察其可愛珍貴之處,此乃人之惰性與習慣性使然。

尤其是在青蔥無憂的歲月裡,小伙子們在校園內與松鼠牛蛙、梧桐白蘭、如茵綠坡、樸雅建築擦身而過,

也渾然不覺自己身處花樹栽培、疊山環水的景致中。「宏圖再現」展覽會正好勾勒出差點給遺忘的史料與

校園發展的重要過程。

斯樓斯情 -崇基校園建築

建築大師范文照

崇基校園面向蒼蒼鞍山、洋洋吐露,建築物既收入了山水的千姿百態,亦凝集了與自然融

合的精華,具有鮮明的「野趣」特色。而締造崇基校園建築藝術與自然美結合的建築師又是何

許人呢?范文照(1893-1979)也。

范文照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是中國第一批到美國攻讀建築的留學生,比另

一建築大師梁思成(梁啟超之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更早學成返國。范文照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

學,再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碩士,三十二歲奪得「中山陵」設計第二獎,後來更成

為南京「中山陵」的建築師。范文照設計的上海音樂廳(原名南京音樂廳)亦給上海政府列為

「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單位」,受到不遺餘力的保護。

當年正是因為在崇基校史檔案館無意中看到范文照這響噹噹的名字,引起顧大慶教授的好

奇心,想一窺大師的設計歷程,才展開了資料搜集研究,以至後來在學院及六七年級仁社支持

下,重塑各建築細則,製成早期校園的模型。「很可惜,」顧教授惋惜道,「范文照設計崇基

建築的手繒圖一張也找不到,餘下只有碩果僅存的建築物及零星的記錄、筆記而已。」

文: 江燕妮 (2001/新傳) 圖: 靳杰強 (1966/物理)

圖一

圖二

Page 2: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樸雅餘韻

顧教授指范文照代表了實事求是的現代風格,他解釋道:「范文

照的設計不重外表,重功能,且專注解決現實的問題和與地形的結

合。他的建築多就地取材,配合四周環境,用石頭鋪建築物表面便

是其中一個特色。」無怪乎應林堂、華連堂等這些我們現在還看得

到的早期學生宿舍,均以石塊堆砌成牆身,與周遭林蔭相映照,

渾然天成,和諧而樸雅。

建築與當代社會環境關係密切。五六十年代,香港社會整

體條件不大好,蓋房子的經費很少,施工時間又短,有時候幾

個月時間便要蓋好房子。顧教授闡釋說:「房子往往蓋了一

半,不夠經費便要停工,待有錢再繼續施工。我們的學生宿

舍也斷續了多次才能蓋好呢!在這樣的條件下,便會發展

出建築師實事求是的風格。」建築,正好是那個年代的反

映,歷史的寫照。

後期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接手設計崇基校園,仍秉承了范文照實而不華之風。顧教授強調:「范文照的設計樸雅

實用,以配合校園內的山光水色。那年代的設計水平很高,而且有很好的設計傳統。」社會在發展,價值也在改變。顧教授

表示:「以往社會條件有限,建築設計都會著重發展建築物原來的內在特質,沒甚麼裝潢;而現在條件富裕了,則反其道而

行,著重由外在給建築物附加裝飾。可以說,現在的設計水平較舊時遜色。」社會要發展,去舊立新無可避免。但若舊之價

值無可取代,甚至新不如舊,又該如何取捨呢?

《小戴禮記》〈大學篇〉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受過大學教育者,都應明辨是非,目光

遠大,不能只顧眼前小利而妄顧先賢所種下之根本。道,由多代人努力艱辛營建出來,由從前走到未來,我們既要有遠景,

也要顧及歷史之延續,薪火之相傳;認清大學之理念,便應堅定不移,擇善固執,此乃謂「止於至善」。

「樸雅融文照海山」之建築,承載了我們幾代人流金歲月的回憶,映照了一張張青春的臉龐、一份份求學的熱情、一段

段深刻的感情與往事…… 它,既是一代大師僅存的校園建築,更是大學、社會發展的歷史印記,敢問,有誰可摒棄這流金歲

月、建築瑰寶、歷史印記呢?

貳 崇基建築簡史

一九五一年十月,崇基學院成立。翌年,聖公會何明華會督與李應林院長踏破鐵鞋,終於覓得新界十一咪半附近狗肚山

一帶沃地(即馬料水)為崇基校園所在。一九五六年,建築師范文照先生完成建築設計圖,馬料水新校舍工程陸續展開。

崇基校園發展大致可分五個階段,五十年代為創建初期,主體建築基本完成;一九五六年初開始建設,同年底即落成啟

用。六十年代為崇基校園基本成形期,所謂老校園的主要建築均已落成,所有設計均出自范文照和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

所,故建築風格統一,形成獨特的「田園」風貌景致。七十年代,眾志堂和新圖書館等一批新建築落成,開始在校園引入不

同的建築風格。八十至九十年代,開始大規模拆卸老建築,建設新教學樓。二千年,隨著利黃瑤璧樓和崇基行政樓之落成,

老校園中心區的原來面貌基本消失。 ― 引自校園建築「宏圖再現」展

部份現存的崇基老建築有:

(一) 女生宿舍(今華連堂)(1955-1958)

在范文照最初設計中,華連堂(圖一)原為男生宿舍。建築工程分兩個階段完成,而范文照原來設計的房間面積比較

大。一九七○年,命名為「華連堂」以紀念已故校董華連博士。

仁社敬贈母校之校園模型

圖三

� 心 懷 母 校

Page 3: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二) 臨時女生宿舍(今蘭苑)(1956)

一九五六年,建校委員會決定建造臨時學生宿舍,設計師很可能是范文照,但無任何文字記錄。臨時女生宿舍是磚

結構建築,正式宿舍建成後,此樓曾用作為史地系歷史地理室及學生組織辦公室,至九十年代末,改為現時的「蘭

苑」。「蘭苑」位於今之何添樓(早期飯堂)側(圖四前方之平房),藏於花木之間,是崇基至今尚存的最早建築。

(三) 教職員宿舍第一至三座(1956-1957)

范文照該是教職員宿舍第一座和第二座之設計者。范文照曾如斯描述:兩座不相連的兩層高建築,各提供四個單

位,起居室和飯廳成「L」形的空間,起居室備有壁爐,廚房面對飯廳,廚房後門連接開放式洗衣間和傭人房。第

三座的設計者則無從稽考,按時間推論,該是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

(四) 男生宿舍(今應林堂)(1956-1958)

在范文照最初設計中,應林堂(圖三最右)原為女生宿舍,但因其比較靠近鐵路及校園邊緣,從保安角度考慮,改為

男生宿舍。應林堂建造經費來自美國長老會和復初會的捐贈。整個建築工程分兩個階段,先建西翼,再獲捐款後完

成東翼。一九七零年,命名為「應林堂」以紀念已故校長李應林博士。

(五) 禮拜堂暨學生中心(今崇基教堂)(1959-1962)

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崇基教堂(圖二)位於校園西北角的高地上,從火車站看去位置突出,屬地標性

建築。教堂設有696個座位,從內可遙望馬鞍山。當年建設費達百萬港元之巨,全部由加拿大聯合教會捐贈。

(六) 醫療院(今教職員宿舍第七座)(1960-1962)

一九五七年,「崇基募捐醫療院委員會」成立,動員學院教職員和學生募捐籌資,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

計,後改為學院教職員宿舍第七座。

(七) 教職員聯誼會會所(1962-1966)

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下層為閱覽室和客房,主入口在上層。

(八) 教職員宿舍第五座(1963-1965)

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樓高六層,每

個單位兩房一廳,並設有電梯和停車場,可供十二

戶居住。教職員宿舍第六座緊靠第五座,一九六五

年建造,翌年落成,設計與第五座相同,後成為大

學的賓館「博文苑」。

在學院發展過程中,有不少別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給拆

卸,當中以教學樓建築群(圖四)之拆卸尤其令人惋惜。原教學樓建築群乃仿「四合院」式設計,由教學樓第一座至第八座組

成,蓋建歷時十年之久(1958-1967),前三座由范文照設計,其餘則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完成。建築群分三個梯級,

自山坡腳向上伸延,現址為許讓成樓、王福元樓、李慧珍樓一帶。整個建築群中只保留了第六座(現為李慧珍樓北翼)和第七

座(現為李慧珍樓南翼)而已。

崇基健筆黃秀蓮(1980/中文)、盧廣鋒(1967/歷史)均撰有鴻文談崇基校園早期建設。蒙作者慨允,黃文〈且慢,那是崇基

古蹟〉及盧文〈樸雅融文照海山〉同刊今期《崇基校友》之電子園地(http://www.cccalumni.hk/enewsletter),不容錯過。

圖四

永 遠 崇 基 �

Page 4: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廣東南音真正走進我的生活,是在北愛的貝爾發斯特市。彈指間,已廿三年了。時正隆

冬,雨雪霏霏,我屈在大學廣場二十九號社會人類學系的地牢準備著考試,孤單寂寞,陪伴我

度過一個又一個寒夜的,就是南音瞽師杜煥荒遠悲涼的歌聲。

盒式錄音帶是在貝市偶遇的香港友人送的。獨在異鄉,聽著「鄉音」述說〈霸王別姬〉

地老天荒的故事,著實情怯心慟。楚王項羽被困垓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騅不前,

絕望之餘,與虞姬痛飲,姬奪寶劍,割向自己喉咽。杜煥一字一句唱出「咽喉寸斷、寸

斷、寸斷玲瓏玉,紅顏薄命血染香姬。好喇一跤躀、躀在塵埃地,躀在塵埃地

呀,此際霸王一見吊膽肝離、離……」霸王隨即「割下玉容嬌首記」,杜煥聲淚

俱下,情真意摯,深情、慘烈地一聲「妻阿妻,生生死死我難離你既」,直教人心神俱裂!他一揮

手,古箏便造就了千軍萬馬的效果。而其拍擋何臣的椰胡,緊貼杜煥的每一個拖腔,穿插兜答於古箏的每一個過門,二人合

作之天衣無縫,藝術水平之高,令我在寒窗下讚嘆佩服不已。

雪夜無聊,竟把〈霸王別姬〉的曲詞工工整整的抄在原稿紙上。此曲此情此景,至今仍縈迴在耳,歷歷在目。回想當

年,原來真的年輕過!

南音的背景及音樂特色南音是廣東說唱曲藝的一種,其他用廣府話演唱的曲藝還有木魚、粵謳、板眼及白欖等。其實上世紀五桂堂刻印的七字

句木魚書,更早的粵謳,全可唱作南音,在曲詞上,這些廣東曲藝是互通甚至共用的,不過音樂上則各有不同風格。南音在

二十世紀上半葉可以說是省、港、澳的流行音樂。若要數香港本土音樂的經典,除了任白的傳世粵劇錄音《帝女花》、《紫

釵記》及《再世紅梅記》外,一定少不得杜煥與何臣的南音〈霸王別姬〉。

從前以唱南音為生者一般為失明人士,男者稱瞽師;女者稱師娘。瞽師唱的南音又稱為「地水南音」,流行於妓院、

煙館、茶樓及酒館等地。故南音的內容不少是妓女與恩客的纏綿韻事。師娘除了在茶樓及酒館演唱外,亦會被邀至大戶人家

中,為不識字的家庭婦女演唱。故除了娛樂,南音亦有教育及傳播歷史文化的社會功能,其長篇說唱,譬如〈客途秋恨〉、

〈霸王別姬〉、〈祭瀟湘〉、〈大鬧廣昌隆〉、〈男燒衣〉、〈吊秋喜〉、〈雙星恨〉、〈長生殿〉等,多為含忠、孝、

節、義之歷史故事。

五、六十年代南音在街上及廣播中仍有所聞。事實上,對於廣東南音,我最早的記憶便是童年時杜煥瞽師在電台每日

下午的廣播,印象最深的曲目是「七屍八命、火燒石室」、梁天來慘絕人寰的悲劇。在懸掛八號風球的日子,天未亮的晨早

風暴消息後的廣播,也是杜煥的南音演唱。在慶幸不用上課的喜悅中,杜煥滄桑的歌聲遂成了我們那一代童年聽覺回憶的一

部份。

但由於社會變化,流行文化開始以西方品味為依歸,自七十年代始,南音已漸被湮沒,今日僅存於粵劇、粵曲的唱段

中。但粵劇、粵曲中的南音唱段,僅唱而不說,單用南音的曲調,已非說唱,其藝術風格亦與瞽師唱的地水南音有明顯的距

離,也較短。而今日失明人士更鮮有以唱南音為生的了。

余少華 (1978/音樂)

雨雪霏霏,南音緲緲

崇基人之人文點滴

「南音」這說唱曲藝在一般人心目中可能只是「俗樂」,卻讓一位音樂教授鍥而不捨鑽研,甚至不遺餘力推

動,背後的動力除了源自對南音藝術水平的肯定外,還有一份對人文傳承的執着

� 心 懷 母 校

Page 5: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南音的伴奏樂器多用箏及椰胡,亦有用揚琴、洞簫、秦琴或琵琶者。與杜煥同期在香港的南音藝人有潤心師娘及李銀

嬌師娘;在澳門則有劉就瞽師;廣州較有名的瞽師有陳鑑及李南。杜煥於一九七九年逝世後,瞽師的地水南音在香港亦隨之

而逝。

不斷重複中的創意

聽南音在音樂上常有週而復始的感覺,因為南音確實用了不少重複的樂句及過門,頗為程式化。唱者的旋律主要是結合

依字行腔及上下句終止音的程式,伴奏樂師的拍和亦是結合既定過序及追腔二者。音樂程式化可以使聽眾注意力集中於曲詞

及故事、人物及劇情的發展上。那麼南音的創意在哪裡?

從音樂上的角度而言,在於唱者對正線或乙反 (調式上的對比)、對拉腔、拋舟腔 (旋律上的對比)及對散板、慢板、中

板 (不同板式─ 速度上及唱詞密度上的對比) 的運用、板面與過序的選用及安排,基本上以唱者的唱法為依歸。 以上種種,

不同唱者在同一曲的南音是各師各法的。而樂師除了在既定過序及追腔外,會在唱者的樂句之間或長音中加花或插入適當的

兜答,造成短暫的複調效果。這些既定程式以外的音樂反應,即興的成份較高, 但絕非隨意之伴奏,而是對南音的音樂語

言有了通透的掌握才能施展的即場反應。唱者及樂師的應變能力足以提供聽眾舒適妥貼又時有驚喜的音樂旅程,使音樂多姿

多采。

文化瑰寶我返港工作後,開始對市面的南音有所涉獵,老倌如白駒榮、新馬師曾、阮兆輝、梁漢威、文千歲;南音唱家如甘明

超、區均祥、唐健垣等的錄音亦有所聞。這些錄音,在製作及演唱上肯定比杜煥講究,但若論自彈自唱兼打板,杜煥可算獨

步天下;若論在感情的投入及藝術上的揮灑自如,杜煥比上述諸家,亦毫不遜色。

一九九六年,機緣巧合,參加了溫誌鵬新撰《南音新籟》CD的灌錄工作 (甘明超唱),對南音拍和有了親身的體會。今

年五月,有幸得何耀光慈善基金財政上支持,校友吳瑞卿博士(1975/歷史)多方推動與策劃,並義務出任編輯,得以為音樂

系的中國音樂資料館監製了杜煥地水南音精選CD《訴衷情》,其中收錄了他的〈男燒衣〉、〈女燒衣〉(即〈老舉問米〉)、

〈客途秋恨〉、〈嘆五更〉及〈霸王別姬〉等曲 (全杜煥一人自彈自唱自打板,無何臣的椰胡拍和)。這些錄音是美國匹茲堡

大學榮鴻曾教授一九七五在香港上環富隆茶樓為杜煥錄下的。杜煥當年在電台的現場演唱所存錄音不多,榮教授這些錄音實

是上一世紀的遺音,彌足珍貴。接著便為了推廣這張CD,舉行了一連串的南音活動,與澳門名家區均祥合作了幾次免費南音

音樂會,反應不俗,均告滿座﹔光碟在各大書局中的銷路聽說也不錯,聊堪告慰。

今日,南音雖未成絕響,但已鮮聞於市,僅偶現於流行文化中 (如電影),充作逝去年代的音響標記,或間中在電台及電

視台籌款節目亮相,唱者也已非瞽師、師娘,而是“開眼”的粵劇老倌了;他們是在粵劇舞台上及錄音室中延續此傳統。除

了灌錄傳統經典曲目外,間中還有曲詞的新創作南音。

要重構昔日的演出場合 (妓院及煙館) 是不切實際的。作為本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南音自有其音樂、文化、歷史及社

會價值,如何有效保育我們珍貴的文化,值得深思,也有以請教校友高明。

作者余少華校友為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中國音樂資料館館長。

此文曾經刪節。原文足本刊《崇基校友》之電子園地(網址: http://www.cccalumni.hk/enewsletter), 內容豐富,對南音有詳盡解說。

余少華教授(最右)為南音名家區均祥(白衣者)拍和

永 遠 崇 基 �

Page 6: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母校創校於一九五一年十月,院方、崇基學生會及崇基學院校友會今年十月下旬舉辦

了一連串的精彩活動以慶祝學院五十六周年校慶。校慶感恩崇拜在十月二十六日舉行,學

院十分榮幸邀得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鄺保羅大主教擔任主講嘉賓。

典禮中,學院校董會副主席利德蓉醫生頒發 學金予成績優異的崇基學生,崇基校友

會會長馬紹良則代表校友會向母校敬贈七言對聯一副:「崇門早結同懷友 基業初成立雪

年」,對聯乃鄧仕樑教授(1962/中文)所作,由著名藝術家靳杰強博士(1966/物理)題字,

日後將會刻在木板上,作為校友室之門聯。

除了校慶感恩崇拜及晚上少不了的“千人宴”外,本年學院更於校慶當

日舉行「樸雅融文照海山—崇基興校建築檔案展」開幕典禮,由崇基學院榮

譽院務委員鄺廣傑榮休大主教、崇基學院校董會副主席利德蓉醫生、崇基學

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崇基學院校史檔案館展覽工作小組召集人莫凱教授及建

築系副教授顧大慶教授主禮。同時,學院一九六七年級「仁社」校友為慶祝

畢業四十周年,向母校致送之早期校園模型亦一併展出。

五十六周年校慶

畢業後一路走來,偶一停步回首,卻原來明年曦社已畢業四十年,勵社同學也離校四分一世紀了。

曦社已成立籌委會,為明年慶祝畢業四十周年準備,包括五、六月歐遊(萊茵河郵船遊或加入六八年物理系之東歐行)、

十一月初北京之旅、校園植樹以誌母校樹人教誨之恩,以及成立曦社 助學金,捐贈母校培育學弟妹等。

籌委會成員如下:黃穗(召集人);梁健成(秘書);梁子光(財政);吳繼遠(聯絡);各系/地區聯絡人為:林瑞馨(生物);吳國翰

(化學);梁鎮東(數學);梁健平(物理);梁子光、鄺榮昌(經管);吳繼遠(中文);林樹翔(社會);陳應保(史地);張綺蓮(美國)。謹

此呼籲各曦社老同學迅速歸隊,或聯絡學院院務室黃銘詩師妹 ( 2609 6194 / [email protected] )。

為了紀念畢業二十五周年這重要日子,勵社亦暫定於二○○八年九月底或十月初舉行崇基勵社畢業二十五周年慶祝活動。各

同窗好友煩請聯絡盧偉成(1983/國際企業) - 電郵:[email protected]或陳利華(1983/企業管理) - 電郵:[email protected]

六八年級曦社

八三年級勵社

鄺保羅大主教致辭

一眾「仁社」校友回饋母校

校友會為學院送上生日賀禮

千人宴

環校跑

第一次召集

崇基興校建築展開幕禮

「宏圖再現」展覽開幕典禮

� 心 懷 母 校

Page 7: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樸雅融文照海山 — 崇基興校建築檔案展」

此檔案展覽由「經典重溫」及「宏圖再現」兩部份組

成,展現學院由一九五六年遷入馬料水校園至六十年代的

校園建築發展。「經典重溫」透過展示五、六十年代珍貴

的建築檔案、校園相片及畫作等,重現崇基早期樸實雅致

的校園環境。「宏圖再現」(已於十月廿六日至十二月十四

日在學院行政樓展出)則介紹早期校園的建築及校園建設的

演 變 等 , 重 點 展

品 有 由 「 仁 社 」

( 一 九 六 七 畢 業

班)校友送贈的早

期校園模型。

「經典重溫」展

地點: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二樓校史檔案館

日期:2007年10月26日 至 2008年4月26日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六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崇基學長計劃

崇基學院與校友會一九九九年攜手創辦學長計劃,旨在幫助學生擴闊視野、加強社會聯繫、讓學生汲取社會經驗並學習

與人溝通。八年來,計劃深受學生歡迎,並獲來自不同專業的校友鼎力支持。本年度的校友學長共七十位,參加之崇基同學

達一百多名;本年首項活動學長計劃晚宴已於本年十月十一日舉行,有一百七十多位嘉賓,包括校董會主席郭志樑先生,校

友及學生出席,學長學弟妹共聚一堂,跨代情誼,暖人心窩。

哲學詮釋、文化批判與探索— 勞思光教授八十大壽學術會議

由中大哲學系、崇基學院和台灣

華梵大學哲學系合辦之「哲學詮釋、

文化批判與探索—勞思光八十大壽學

術會議」,十月底一連三天在學院行

政樓三樓啟真道室舉行。勞老師桃李

滿門,深受崇基師生愛戴。而這次會

議正是學生合力籌辦,以報師恩。

崇基訪問學人

英國劍橋大學前英文系講師Professor John Casey應崇基學

院之邀請,於本年十一月十二至十六日到訪學院,與崇基一

眾師生作文化及學術交流。Professor Casey於十一月十五日之

崇基校園生活午餐講座任主講嘉賓,與崇基教職員暢談劍橋

與大學之理念。此行Professor John Casey亦訪問了英文系並主

持語文工作坊,與學生分享交流。

校友春茗

每年一度之崇基校友會與學長計劃合辦之春茗,將於

O八年二月廿三曰(星期六)於學院教職員聯誼會舉行。報名

或查詢,請聯絡崇基院務室麥小姐 (2609 6449)。

永 遠 崇 基 �

Page 8: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校友週會演講

學院邀請了兩位崇基校友為本學期之週會演講嘉賓。

九月廿一日的崇基週會由現職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的劉燕

卿校友(1973/社會學)主講,講題為「認識香港消費者新

思維」。十一月三十日之週會的嘉賓講者則為梁天偉教授

(1964—1966/歷史),梁校友現為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

播學系系主任,與師生暢談「危機處

理」。兩位傑出校友亦為崇基學長計

劃之學長,忙裏抽空扶掖後輩。

崇基高爾夫球隊 中大競賽中居亞

二○○七中大高爾夫球日於十一月二日假東莞觀瀾湖

高爾夫球會舉行,是次活動由大學拓展及籌募處主辦。在賽

事中,崇基代表隊贏得中大盃隊際淨桿 亞軍,隊員分別為

陳桂梅校友(1980/社工)、香世傑先生(財務處)、李臻校友

(1988/市場學)和嚴創基校友(1984/國際企業)。此外,鄧綺

冰校友(1996/音樂)和陳桂梅校友亦勇奪多個個人 項。本學

院校董羅富昌校友(1970/地理)為是次活動之籌委會榮譽主

席。羅校友再次將其捐款贈予學院作獎學金之用。

余翠怡同學當選傑青

輪椅劍擊奧運金牌得主、崇基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三年

級學生余翠怡同學,於第卅五屆傑出青年選舉中,在娛樂、

康體、文化及藝術界別中當選。此選舉由國際青年商會香港

總會主辦。余同學於十月二日之「吐露夜話」中,與崇基

同學以「你身邊

的奧運選手」為

題,分享她的比

賽經驗及艱苦訓

練的心路歷程。

枚友到訪崇基

香港中文大學第一屆 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由崇基學院與新亞書院合辦、歷史系協辦之「香港中文

大學第一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已於十一月下旬舉行。余

英時教授畢業於新亞書院,後負笈海外,現為普林斯頓大學

榮休教授。崇基新亞兩院成立此講座,目的在推動中外歷史

文化,介紹學術新知,每年邀請一位世界級著名學者來港舉

行至少兩塲公開講座。第一屆講者

為著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榮

休講座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許

倬雲教授。許教授兼治古今,包容中

西,兩講之講題為「古代文化核心地

區的形成」及「中國皇朝的性質—從

中外關係的角度討論」,反應熱烈,

圓滿舉行。

「利涉大川—中國近代商業史」國際學術會議

由中大歷史系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和康樂文化事

務署香港歷史博物館合辦之「利涉大川—中國近代商業史」

國際學術會議,於十月初舉行。首日專題研討會「商業與社

會」於十月五日在崇基學院行政樓三樓啟真道室舉行,次

日的專題研討會「區域與

市場」及「商業與企業:

永安百貨公司」則在香港

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進

行。崇基學院、永安百貨

及香港崇正總會為是次國

際學術會議之贊助機構。

崇基「星之子」

崇基誕生一名「星之子」陳嘉鍵(藥劑/一)。陳同學

憑發明神奇纖維塑膠,在今年五

月的美國「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

程大獎賽」勇奪環境管理學一等

獎兼最優秀項目獎,本月並獲國

際天文聯盟將一顆編號23165 的

小行星命名為「陳嘉鍵星」。

中為古正夫校友

梁天偉校友

劉燕卿校友

古正夫校友(1960/物理)

遠道從三藩市回港,於十一月

中旬探訪母校,重遊校園,並

拜訪院長梁元生教授。

� 心 懷 母 校

Page 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黃林秀蓮訪問學人計劃及 周年教育研討會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徐明華

教授應邀擔任本年度黃林秀蓮訪問學人,將於二○○八年一

月二十日至二月二日訪問崇基,訪問活動包括歡迎會暨校園

生活午餐會、週會演講、吐露夜話及周年教育研討會等。

徐明華教授是崇基七○年物理系畢業生,現為約翰霍普

金斯大學Division of Medical Imaging Physics的總監,並身兼放

射學與放射科學系、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環境衛生科學

系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

本年度之周年教育研討會將於二○○八年一月二十六日

(星期六)上午九時十五分在謝昭杰室舉行。研討會主題為

「當代生物醫學的突破與挑戰」。歡迎校友出席。詳情可瀏

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ccc/edu-conference/。查詢請

致電2609 6993聯絡崇基學生輔導處黃琼芬小姐。

校長與崇基師生暢談

校長劉遵義教授為十一月十三日「吐露夜話」之嘉賓講

者。校長於明華堂宿舍大廳與崇基師生對話,暢談大學發展

及校園生活,劉校長

再次向崇基師生們表

明不會拆卸崇基的一

些舊宿舍如應林堂,

華連堂及明華堂,讓

大家放下心頭大石。

崇基校友日

一年一度的崇基校友日,在一片歡樂聲中結束。校友會

準備了多個精采活動,其中包括參觀校園、校友室茶聚及晚

宴等,百多位崇基校友回校參加,氣氛熱鬧,希望明年有更

多校友出席。大學校長盃

本年度校長盃於十一月廿五日圓滿結束,在院長梁元

生教授領導下,崇基教職員組成的參賽隊伍於乒乓球賽獲得

冠軍、網球及足球賽則獲得亞軍。此外,聯誼會在嘉年華會

所設的兩個攤位也得到教職員及家屬的踴躍支持,投票選為

「最受歡迎攤位」。

二○○七中大校友日

二○○七中大校友日已於十二月九日圓滿結束。院長

梁元生教授特設茶會及晚宴款待崇基校友。出席晚宴約有

二百七十位校友及其親友。

學院第五十三屆畢業典禮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第五十三屆畢業典禮已於二○○

七年十二月六日下午二時在崇基學院禮拜堂舉行。香港機場

管理局行政總裁許漢忠先生(1974/生物)

蒞臨主禮及致辭。

許校友與本屆崇基畢業生分享如何裝

備自己迎戰未來,並豉勵他們日後做事要

勇於承擔及回饋社會。

今年學院共有七百○七位畢業生,院

長梁元生教授於典禮上致歡迎辭,並頒發紀念品予各畢業同

學。畢業典禮後,崇基校友會更獲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

(已故校董汪長智校友(1960/化學)所成立)贊助專業攝影

師為畢業生拍攝畢業照,以紀念這珍貴及歡樂時刻。今年已

是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第十年贊助該拍照活動。校友會仝

人謹此致謝。

FUN RUN 2008

崇基學院及中大醫學院將於二○○八年二月二日早上舉

辦緩跑比賽,起點為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終點至崇基學院

嶺南體育館,全程約五千米,是學院及醫學院第七度合辦此

項比賽,目的在推廣運動及健康生活。每年的緩跑比賽均反

應熱烈,歡迎學院及醫學院教職員、學生及校友參加。報名

表格可於http://www.cuhk.edu.hk/ccc/chi/latestnews.htm下載,截

止報名日期為二○○八年一月四日。查詢請聯絡崇基院務室

麥小姐 (2609 6449)。

永 遠 崇 基 �

Page 10: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天涯若比鄰

崇 基 校 徽 中 的 十 字 架 源 出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該碑於唐德宗建中二年(公

元781年)由波斯傳教士伊斯

建於大秦寺中,明朝天啟五

年(公元1625 年)西安出土,

碑上內容記錄景教由波斯流

傳中國後的發展盛況,現存

西 安 碑 林 博 物 館 內 。 校 友

(由左至右)陳紫雪(1967/中文),脫新範(1972/社會學),劉世鏞

(1971/會財)及徐金穗(1972/社工)等人十月下旬到西安旅遊,專

程往訪並在碑前留影。

加拿大安省崇基校友會會員大會及周年聚餐於十一月十七

日在列治文山「喜福樓」舉行,約一百人出席。當晚節目

由唐碧筠及李小雯校友共同策劃,主題為「談笑風生」。

席上由會長朱起疆(1974/宗教)做會務回顧,校友李德慶

作財務報告。前會長張越華(1975/社會學)亦遠道赴會,

氣氛熱烈。唐碧筠校友在眾望所歸下獲選為新一屆會長。

丘景偉校友(2004/社會學)畢業後加入銀行界,不久轉至國內

發展,從事英語培訓。去年初,Sam與友人自組公司「夢想語

言工作室」,主要為各中小學校提供英語課程、教材,籌辦

英語表演等。開業年多以來,已跟百多間本港及國內中小學

合作,策劃舉辦多項活動。丘校友希望與各同學緊密聯絡,

電話:2512-8660,電郵:[email protected]

黃進斌校友(2006/數學)受聘於畢馬威會計師樓,任職

核數工作。求學時期的小童軍,至今仍不忘「助人為

快樂之本」。公餘除孜孜不倦進修香港會計師公會的

QP(Qualification Program) 外,每逢假日更積極參加義務工

作。本年度其所屬公司提名他為「商界展關懷計劃」中的

「關懷大使」,以表揚其對社會服務的貢獻。黃校友的電

郵為 [email protected]

林詩農校友(2004/會計)今年九月離開任職兩年的畢馬威

會計師事務所,由核數師轉職為政務主任,現於香港旅遊

事務署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工作。公務繁重,他仍埋首讀

書,結果通過 ACCA 專業會計師考試。他衷心希望能與各

昔日同窗共聚情誼,電郵是:[email protected]

鍾燕詩(2002/心理)與雷澤緯(2004/新傳)兩位校友是二○○一年崇

基劇社周年公演的搭檔,今年共同成立創驗劇場(Theatre Lab,電

[email protected]),給觀眾提供不

同劇種,推動本土劇場教育。頭炮劇作《愛

死電燈膽》,一齣九十分鐘的黑色荒誕喜

劇,由鍾校友編導,雷校友監製及主演,將

於本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假香港中環藝穗會

公演。

鍾校友為多個劇團擔任編劇、劇本翻譯和演員等。雷校友除在不

同媒體做司儀和電視節目主持外,更於東亞衛視主持電影、娛

樂、文化及資訊節目。最近剛為香港電台電視部教育電視小五中

文科《形神兼備》一集擔當主持,節目將於明年播出。

胡美心校友(心理/1990)在商界及社會服務機構任職約五年後

決定重返校園,返中大修讀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之後在非政

府機構工作近九年。現正私人執業,主治情緒病、身心壓力

症及認知能力評估,對象包括

青少年、成人及家庭。家中養

有一隻黑白色的唐狗,生活簡

單愉快。電話:2311 2512,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屆委員如下:主席 : 唐碧筠 (1982/社工)副主席 : 李小雯 (1980/經濟)財政 : 李德慶 (1979/哲學)秘書: 李業鴻 (1987/會計)其他委員 : 鄧學海 (1983/社工) 范耀仙 (1981/社工) 葉佩華 (1971/中文) 朱起疆 (1974/宗教) 葉小萍 (1979/社工)

梁寶華校友(1987/音樂)二○○二年獲澳洲新南威爾斯大

學哲學博士後回港發展,現任香港教育學院體藝學系音樂

部助理教授、體藝學系研究及發展委員會主席、《亞太藝

術教育學報》主編;並為香港音

樂教育家協會主席、國際音樂教

育協會「學校音樂及教師教育委

員會」主席、東北師範大學音樂

學院客座教授。

10 心 懷 母 校

Page 11: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整理:陳以衎(一九七二 哲學) 陳碧儀(一九九○ 工管) 林金輝(二○○○ 政政)

羅燕紅校友(2002/生化)誕下麟兒,早前已急不及待帶同

不足半歲的愛兒共遊新西蘭,讓

他「看看世界」,校友會誠致賀

忱。羅校友歡迎老同學電郵與

她聯絡([email protected].

net)。

崇基人喜事重重,校友會誠摯致賀。

黎燕青校友(1992/地理)和范國維校友(1988/數學)的愛情結晶十

月三十一日誕生。千金重六磅,有一

雙像媽媽一樣的美目。恭喜﹗恭喜﹗

黎校友畢業後一直在諸聖中學任教。

電郵:[email protected]

楊君豪校友(1996/工管)目前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攻讀博士,下學期將開始到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供應鏈管

理課程,現正忙於完成他的畢業論文。工作課業兩忙,楊校

友Thomas仍希望與各老朋友聯絡。電郵:super_bread_website@

yahoo.com.hk

恭祝蔡莉斯校友(2000/生物)新婚之

喜!蔡校友畢業後修讀研究院,在一

次戶外採樣時,結識夫壻李博先生,

今年九月共諧連理。婚宴當晚數十位

校友和教授聚首一堂,非常熱鬧。

王力恆校友(2000/地理)離開校園後

從事有關地理訊息系統(G I S)的工

作,為政府統計處、漁農署等部門

開發應用程式,後轉職到地政總署

測繪處,繼續GIS程式的開發,今年

十月離開到香港理工大學做學術研究。王校友○三年成家,翌

年誕下麟兒,取名致賢,以其「止於至賢」之意。

葉炳桂校友(1985/生化)因工作關係,三年前舉家移居

台北。今年九月葉校友再給調到瑞士總部工作,現與妻

兒居於Rotkreuz市。到該國旅

遊 的 校 友 不 妨 與 葉 校 友 聯 繫

([email protected]),在風光如

畫的瑞士一聚。

陳力民校友(1969/社工)十七年前辭去中大社工系講師一職,舉

家移民加拿大,在卡加利從事社會工作服務,九三年至今在卡

加利家庭服務會任輔導員,曾在

卡加利大學社工系兼課。陳校友

在學時已是舞蹈能手,現在公餘

仍研習粵曲及社交舞。

梁鳳儀校友(1970/歷史)的小說廣受讀者歡迎,但她近年

暫停文字創作,專注發展她在十二

年前創立的《勤+緣媒體服務有限

公司》,特別是內地與電視媒體

有關之製作、發行、廣告、市場策

劃、公關等業務。梁校友熱心公

益,每年均為中大和崇基籌款及國

內扶貧活動出力。

麥金華校友(2005/翻譯)現正於英國劍橋大學亞洲及中東

研究學院修讀博士,他將於十二月返港,除到中大查閱檔

案資料外,還打算趁機與校友一聚,向老師請益,十二月

底返英繼續學業。

劉鳳詠校友(1987/會計)參透生命之道,短短數年

歷經流產、子宮瘤和乳癌的考驗,仍能積極面對

人生。在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下,劉校友以悟子

為筆名出版了《解放之路 — 癌症的藝術治療》

一書,全書分〈浮生雜記篇〉、〈詩歌篇〉

和〈創作篇〉,縷述她接受治療的過程和見

聞,盼望以自身抗癌經歷激勵其他癌症病友,提

醒大家注意健康,珍惜生命。校友可瀏覽她的網誌(http://

hk.myblog.yahoo.com/yoshigoac02/),了解她的動人故事。

張綺連校友(1968/社工)月前榮升外祖母,校友會誠摯致賀。張

校友與夫壻李啟宇(1968/聯合/社工)移居美國加州多年,一向熱

心校友事務,現在添了小外孫女,生活更忙碌了。

江多興校友(2002/物理)畢業後在銀行工作了三年多,去年轉

業,受聘於新加坡航空公司,到新加坡接受見習機師的培訓,

現正身處澳洲柏斯學習,預計明年底完成訓練課程,正式投身

航空事業。

永 遠 崇 基 11

Page 12: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斯樓斯情由周耀年李禮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會所選址在教 堂對面,岩石之上,旁有水澗流過;會所為平屋 頂,對稱平面,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教職員餐廳,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友會

編輯委員: 鄭健娜 (1968/社工)

陳以衎 (1972/哲學)

陳碧儀 (1990/工管)

吳克勤 (2000/中文)

林金輝 (2000/政政)

鍾啟然 (2000/翻譯)

江燕妮 (2001/新傳)

董就雄 (2001/中文)

聯絡統籌: 黃銘詩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院務室)

地址: 香港新界沙田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行政樓

電話: (852) 2609 6449

傳真: (852) 2603 5440

電郵: [email protected]

設計承印:思捷概念 (2897 6270)

[ 來稿本編委會可作刪改 ]

版權所有 二○○七年

謝詠琪校友(2002/音樂)素習鋼琴、單簧管等多種

樂器,年中到德國的Muenster進修音樂及德語,

早前轉往荷蘭Utrecht繼續深造,料將在當地勾留

數年。謝校友的表演已上載 http://youtube.com/

user/xieyongqie,歡迎校友到網址欣賞。

陳紫薇校友(2006/英文)與同以一級榮譽畢

業於中大聯合書院英文系的姊姊陳紫茵一

起獲 學金,分別到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

深造。陳校友在牛津大學完成首年語言學

哲學碩士課程後,再獲利黃瑤璧千禧 學

金,繼續在該學府進修。她們姊妹立定志

向,完成學業後回港教學,研究與語文及

文學相關的課題,為提高香港年輕一代的

語文水平盡一分力。

現任教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在量子氣體

領域從事研究工作的何天倫校友(1972/物

理),獲美國物理學會選為二○○八年昂

薩格 得主,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香港

人,更是最年輕的得 者。昂薩格 為物

理學的國際重要學術 項,每年頒發給在

物理學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之學者,以資

鼓勵。仝人深以何校友為榮,謹此致賀。

梁憲昭校友(1968/歷史)早年移居美國,現於

肯薩斯州的Johnson County Public Library任圖書

館管理,各老同學可通過電郵kmignon7@gmail.

com與她聯絡。

陳永華校友(1979/音樂)作曲、吳瑞卿校

友(1975/歷史)填詞之陳永華《第八交響

樂:蒼茫大地》於香港作曲及作詞人協

會三十周年大會上,奪得本年度正統音

樂金帆 ,校友同窗與有榮焉,聞訊彼

此稱賀,喜氣洋洋。

張敏儀校友(1968/英文)退下官場逾四年,逍

遙自在,旅遊天下四方。今年九月,到加拿

大多倫多市看花,並造訪「未癢齋」 蔡

文端校友(1967/數學)和葉佩華校友(1971/中

文)之家,與崇基人相聚。蔡文端詠曰:「笑

語平生暢懷,何當一樽紅酒,還寓鞍山吐露

之風情萬種,況味彌醇也。 」

任職議員助理一年後,黃文傑校友(2003/

哲學)便加入保險業,至今年中轉職為政策

研究員。在中大新亞師兄何民傑,亦是上

屆西貢區議員的鼓勵下,他毅然參加本屆

西貢區議會選舉。雖未能順利當選,他仍

會繼續任義務社區幹事,服務社群。黃校

友的電郵為[email protected]

沈呂香校友(1961/化學)不幸於美國時間

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辭世。沈校友

長期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地質學

及地球物理學系擔任教授,桃李滿門。

校友會謹代表各崇基人向沈校友家屬致

以深切慰問。

左起前排: 文慧琪、張敏儀、李美慶(黃志涵太太)、葉佩華、嚴玉潔

後排:莫頌孫、蔡文端、廖立華、黃志涵、劉志堅

於IBM 擔任商業顧問的梁兆燾校友(2006/保險、

財務與精算),積極服務社會,曾獲選為香港傑

出青年義工、世界公民、未來領袖等,又獲政府

委任為社會福利署地區推廣義工服務協調委員

會的委員,更經常代表香港出席跨國的交流活

動。他在二○○八年北京奧運火炬手選拔中脫穎

而出,明年將參加香港段的火炬傳送。電郵:

[email protected]

梁兆燾 (中) 赴印度新德里出席世界義工會議,

與其他與會人士合照

林義中校友(1984/社會學)自九五年起,

到北京從事房地產工作,在北京渡過回

歸、申奧成功等歷史時刻。林校友在京

工作十年後自行創業,成立公司,提供

房地產規劃設計顧問及租售服務。

1� 心 懷 母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