ù â r - booklook.morningstar.com.twbooklook.morningstar.com.tw/pdf/1010088.pdf · 5...

Upload: hoangque

Post on 29-Aug-2019

2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

徐志摩詩選

Congratulations to Shih Chia-ying on her Selection of Poems by Xu Zhimo.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first complete collection of works of Xu Zhimo, my grandfather, was published in 1969 in Taiwa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my grandmother, Zhang Youyi and my father, Xu Jikai. The Complete Works of Xu Zhimo was edited by Jiang Fucong 蔣復璁 and Liang Shiqiu 梁實秋 and published by The Biographies Publisher (Zhuanji wenxue chuban she 傳記文學出版社 ) in Taipei, and established the Xu family connection to Taiwan. Thus, I am delighted that Chia-ying’s book will continue and even revit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Xus and Taiwan.

In her fine collection, Chia-ying have thoughtfully selected poems that represent the beauty of my grandfather’s writing and capture the stories he wished to tell and the personal philosophies he hoped to convey.

My family and I appreciate the great care in choosing works that ref lect not only the poet but also the man, a person who laughed, cried and loved deeply. I hope this book inspires readers in Taiwan to continue to enjoy some of my grandfather’s most significant poems and to know him even more truly.

Best regards,Tony Hsu (Xu)

徐善增先生序言

3

徐善增先生序言中譯

我要恭喜施佳瑩出版了這本《徐志摩詩選》。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祖父徐志摩的第一

部作品全集《徐志摩全集》,就是在我的祖母張幼儀與父親徐積鍇的協助下,由蔣復璁與

梁實秋主編,於一九六九年由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全集的出版,建立起徐家

與台灣的關係。因此,我非常高興佳瑩的書讓徐家與台灣的關係持續下去,這層關係以後

甚至可能會更加活躍。

在佳瑩編寫的這部詩選集中,她慎而重之地挑選了能代表我祖父詩歌之美的作品,並

記錄他期待世人所知的故事,與他希望傳達的人生哲學。

我的家人與我都十分肯定佳瑩在選擇祖父作品時的用心,從這些作品中所反映的,不

只是一個詩人的形象,也是一個會哭、會笑、也深深愛過的一個人的形象。我衷心期盼這

本書能促使台灣讀者,繼續喜愛我祖父最為重要的作品,並且了解他更為真實的一面。

向各位讀者致上最誠摯的問候

徐善增

4

透過詩歌認識徐志摩

我和徐志摩作品的關係,原來也和大家一樣,只是個單純的讀者。不過到了二○

一四年,

我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拿到東亞系博士學位,正收拾行囊,準備回台之際,華大東亞系圖書館

館長沈志佳的一個邀約,開啟了我和徐志摩作品更為密切的聯繫,也種下了編輯徐志摩詩選的

因緣。在我的指導教授韓倚松︵John C

hristopher Ham

m

︶先生的引薦下,沈館長問我願不願意

幫助徐善增先生,也就是徐志摩的長孫,收集關於他正在以英文撰寫的祖父徐志摩傳的資料,

並協助他翻譯工作?能為徐志摩的後人工作,是很榮幸的事情,我當下一口就答應了。當時的

我,人生之路茫然不知何往,惶恐於立業之不成,得此機緣,是上天給我的一點安慰還是試探?

我無從探詢答案,只能盡力把事情做好,以求無愧。

好讀出版的鄧茵茵總編輯得知我目前正從事的工作,便邀我編輯一本新的徐志摩詩選。在

人人低頭閱讀手機的今天,她希望這本詩選能讓讀者樂於暫離觸碰式面板,享受翻閱書本的樂

趣。茵茵的發想十分新穎。然而,今天再談徐志摩,彷彿談一個相識已久的老友。在市面上已

有許多徐志摩詩集的情況下,怎樣讓讀者從我對徐志摩的介紹以及選詩之中,對徐志摩及其詩

作,有不同感受,進而對詩歌增添更多的喜愛?這是我的挑戰。

別以為徐志摩和我們距離遙遠。徐志摩是台灣通俗文化的泉源。一九九九年轟動一時的連

5

續劇︽人間四月天︾,不就是由出身台灣的編劇王蕙玲,將徐志摩代表的﹁浪漫主義一代﹂︵李

歐梵教授語︶精神,淋漓盡致的表現嗎?想當年,︽人間四月天︾在公視頻道首播時,我也曾

每天晚上八點一到,就坐在電視前等著林憶蓮︿飛的理由﹀響起。羅大佑、蔡琴、張清芳、張

雨生,還有林宥嘉,都譜唱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偶然﹀、︿歌﹀和︿渺小﹀等詩。透

過這些歌曲的傳頌,許多人即使不能背上整首,也能記得其中幾句。至今,徐志摩仍然是台灣

流行歌曲的繆思。女子演唱團體

S‧H‧E在二○

七年的全新歌曲︿再別康橋﹀,以此歌懷

想徐志摩與劍橋的因緣與愛情。二○

一五年,陳永龍與野火樂集創作歌曲︿沒有徐志摩﹀,歌

名說是沒有徐志摩,歌詞處處徐志摩,恨不能比徐志摩浪漫,又愛徐志摩為這個動盪不安的時

代,留下關於愛情的永恆詩句與傳奇。沒有徐志摩的世界,無法想像。

而我們早已為徐志摩與張幼儀︵一九○

○—

一九八八年︶、陸小曼︵一九○

三—

一九六五

年︶以及林徽因

1

︵一九○

四—

一九五五年︶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故事而心蕩神迷。在

一九二二年三月於柏林和張幼儀離婚之後,同年八月回到中國的徐志摩,於十一月六日在︽新

浙江︾報紙︿好朋友﹀副刊發表︿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隔年︵一九二三年︶一月二日,

他的恩師梁啟超︵一八七三—

一九二九年︶去信指責徐志摩是以他人之痛苦換取自己的快樂,

1

林徽因:建築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者之一,原名林徽音,一九三五年改名林徽因。本書以下均使

用林徽因,引用時則按原文表示。

6

徐志摩回信辯駁,寫下他那驚天動地的名句:﹁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

之,我幸;不得,我命。﹂︵韓石山:︽徐志摩全集‧

第六卷:書信︾︶

在張幼儀姪孫女張邦梅所著的︽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當中,張幼儀娓娓

道來她歷經婚變,重啟人生,與徐志摩建立全新友誼關係的過程之後,卻為她挫敗的愛情,留

下令人低迴不已的結語:﹁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

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而林徽因是否真的愛過徐志摩?這件事至今仍是公案。據說,︿你是人間四月天﹀一詩,

是林徽因為悼念徐志摩而做的。她的兒子梁從誡︵一九三二—

二○

一○

年︶卻說,他的父親梁

思成︵一九○

一—

一九七二年︶親口告訴他,這首詩是為他出生時的喜悅而作的,而母親本人

則從未討論過這個問題。︵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

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這首詩發

表於一九三四年四月五日︽學文︾雜誌一卷一期,此時梁從誡已經一歲八個月,他的出生日期

也不在四月,而是八月四日。而徐志摩是在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於山東濟南墜機身亡,也

不是四月。詩中最後兩句﹁—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指的究竟是徐

志摩,還是梁從誡?恐怕是永遠的謎了。

徐志摩在與張幼儀離婚,追求林徽因未果之後,很快就將熱烈的愛情,全部投向陸小曼。

當兩人熱戀時,陸小曼仍是王賡︵一八九五—

一九四二年︶之妻,他們這場愛情在北京受到極

7

大的爭議,徐志摩只得在一九二五年三月到歐洲旅行,以避風頭。在同年八月回國後,他開始

以書信體寫下與陸小曼戀愛的心情日記︽愛眉小札︾,開篇第一句便是﹁幸福還不是不可能的﹄,

這是我最近的發現。﹂︵韓石山:︽徐志摩全集‧

第五卷:小說戲劇日記︾︶然而,很快地,

徐志摩的靈魂,因婚姻的不幸,而再次陷入痛苦之中。陸小曼在一九二六年與徐志摩結婚後,

生活奢侈,並與一同票戲的朋友翁瑞午︵一八九九—

一九六一年︶同榻抽鴉片。但這一次,徐

志摩卻不願提出離婚,只因為陸小曼離婚再婚都是為了他,若兩人離婚,陸小曼這輩子就完了。

︵宋炳輝:︽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對這段戀情,蔡登山以﹁情深無怨尤﹂形容,︵蔡登山:

︽徐志摩情書集︾︶真是再適切不過。

徐志摩更為台灣留下了深厚的文學遺產。徐志摩的詩作適於朗誦成歌,在於其注重押韻

與節奏感,詩句長短排列有序、字數整齊,並且強調詩的抒情之美。聞一多︵一八九九—

一九四六年︶在︿詩的格律﹀︵原載於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三日北京︽晨報︾副刊︿詩鐫﹀第七號︶

中主張詩歌應當有﹁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精確地表達了徐志摩所屬的﹁新月

詩派﹂的核心理念。名詩人余光中便自承,他寫新詩,一開始走的就是﹁新月派格律詩的路子﹂。

︵余光中:︽分水嶺上︾︶這些詩作收錄在︽舟子的悲歌︾︵一九五二年︶、︽藍色的羽毛︾

︵一九五四年︶、與︽天國的夜市︾︵一九六九年︶之中。楊牧也承襲了中國現代詩的浪漫主

義傳統。為了使徐志摩脫離多情才子的單一淺薄印象,促使徐志摩的浪漫主義詩作,重新放入

8

中國現代文學史中作嚴肅的考察,楊牧編輯了︽徐志摩詩選︾。

台灣與徐志摩的關係,超乎影響層面。不只徐志摩影響了台灣文化的形塑,於一九三一年

便如流星般殞落的徐志摩,必定無法想像,台灣在一九四九年之後,竟成為保留徐志摩作品之

重鎮。一九六九年,蔣復璁

2︵一八九八—

一九九○

年,︶與梁實秋

3︵一九○

三—

一九八七年︶

等徐志摩在世時的好友,得到張幼儀授權,在徐志摩獨子徐積鍇︵一九一八—

二○○

七年︶奔

走下,於美國各大圖書館找到徐志摩作品原始版本,複印寄回台灣,編成第一套完整的徐志摩

全集,由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梁與蔣並在徐志摩的遠親陳從周

4︵一九一八—

二○○○

年︶於

一九四九年編成的︽徐志摩年譜︾基礎上,另外編成一部年譜,對陳的版本,做了許多修正與

補充。而

梁與蔣編這一套書之時,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在對岸進行著。在一九四九年之前

由陸小曼主導編輯的另外一套︽志摩全集︾,始終沒有出版機會。已經製好的版型,在她於

一九六一年過世時交給陳從周。陳於文革風暴的前夕,十分有遠見地將版型交由北京圖書館保

管,避免了這個版型被﹁打砸搶﹂而消失於人間。它的再次面世,已經是一九八三年了。一開

始是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繼而由上海書店於一九九五年再版。沒有台灣的存在,沒有梁實

2

蔣復璁:第一任國立中央圖書館館長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3

梁實秋: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師大英文系教授。

4

陳從周:古建築學家,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中國園林﹁明軒﹂的設計者。

9

秋與蔣復璁的努力,徐志摩恐怕會被歷史塵封至少三十年。

大陸學者韓石山於二○

五年又編輯出版了一套︽徐志摩全集︾︵由天津的天津人民出版

社出版︶,顧永棣於二○

一五年則編輯出版了至今可說是最全的︽徐志摩全集︾︵由杭州的浙

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雖然後出者精,不過梁實秋與蔣復璁作為徐志摩的朋友,在年譜中提供

的個人回憶,在今天看來,卻仍然彌足珍貴,他們所提供的都是當事人最可貴的第一手資料。

今天,徐志摩已經是一位在世界詩歌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詩人了。中國大陸對於恢復徐志

摩文壇地位,相當積極熱切。浙江省海寧市東山的徐志摩之墓,於一九六六年被紅衛兵炸毀,

並於其上建立化工廠,一九八三年時,改建於海寧西山公園內。海寧市政府從二○

五年起,

每三年舉辦一次徐志摩詩歌節︵二○

一二年起改為每年一次︶。濟南市政府於徐志摩墜機地開

山,在二○

六年設立紀念公園。二○

一二年在山東濟南召開的﹁徐志摩國際學術研討會﹂,

成果收入戚鈞主編的︽尋覓康橋的詩魂:二○

一二年中國濟南徐志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從這本論文集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次會議,宣告著還原徐志摩面目的努力,終於大功告成。

劍橋大學近年來意識到徐志摩在中國文壇上的重要性,也舉辦多個活動,紀念這位校友。

二○○

八年,︿再別康橋﹀誕生八十周年,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在劍河河畔,為徐志摩立一白色

大理石碑,其上刻有﹁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詩句。二○

一四年七到十月,舉辦徐

志摩展,介紹其生平與在劍橋的歲月。二○

一五年八月七日,國王學院更以徐志摩為名,舉辦

1 0

為期三天的詩歌節。

而徐善增先生為他祖父所寫的英文傳記︵暫名為C

hasing the Modern: the Tw

entieth Century

Life of the Poet Xu Zhim

o

,中譯為︽志在摩登:二十世紀詩人徐志摩傳︾︶即將在美出版,這

本書將讓美國大眾讀者開始認識徐志摩。徐善增先生自幼由祖母張幼儀親自教養,對她的近身

觀察,充滿孺慕之情。

綜合以上所述,台灣對於繼承他所遺留下來的抒情傳統,居功闕偉,應當值得驕傲。我們

在台灣一再重溫徐志摩,不只是為了他一直停留在國文課本當中,更是因為他是存在我們記憶

中的老朋友,也是記得台灣為世界文學保留了這份珍貴遺產的方式。

這本選集選擇徐志摩的四十首詩加以賞析。徐志摩的散文亦自成風格,但是,徐志摩讓無

數學子因他而開始接觸現代詩,值得我們深入了解他詩歌的魔力所在。徐志摩對現代詩形式上

做了多種嘗試,還從格律與形式的重視,試圖建立屬於白話新詩的節奏感,在定義詩的現代性

上佔有一席之地,稱得上是一九二○

年代中國先鋒詩人。但是漢語詩歌一進入現代時期,就已

然小眾,︵相關討論見奚密著,宋炳輝譯:︽現代漢詩:一九一七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徐

志摩作為小眾文類的先鋒作家,卻能為他的作品創造無遠弗屆的影響力,這一點,恐怕許多現

代詩人膛乎其後。

我將這本詩選定調為﹁以詩歌串起生命經歷的紙上紀錄片﹂。徐志摩的許多首詩都已為人

1 1

所熟知,但它們如何與徐志摩的生命聯繫起來,讓我們透過詩理解徐志摩的一生,是這本詩選

想要呈現給讀者的。其實,徐志摩在一九二一年之前並不寫詩,但正是在這段期間,他愛上林

徽因,與張幼儀離婚。以後的十年裡,徐志摩就邁向了為愛與詩而生的傳奇人生。他與陸小曼

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愛情,寫詩、翻譯的同時,他陪同印度詩人、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泰戈爾︵R

abindranath Tagore

,一八六一—

一九四一年︶訪華︵一九二四年︶,編輯北平︽晨報︾

副刊︵一九二五—一九二六年︶,與胡適︵一八九一—

一九六二年︶、梁實秋、聞一多、潘光

旦︵一八九九—

一九六七年︶、葉公超︵一九○

四—

一九八一年︶等人在上海開設新月書店,

創立︽新月︾雜誌︵一九二八—

一九三一年︶,這份雜誌後來成為自由主義者園地,與左翼作

家之間展開論戰。一九三一年又創立了︽詩刊︾雜誌,成為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重量級刊物。

因此,他的詩歌穿透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期。透過詩歌所認識的徐志摩,正是你我心中所熟

知的那個朋友與偉大的詩人。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遠在美國的徐善增先生的精神支持。在寫作實務上,廖彥博先生的

鼎力相助絕對要大書一筆。寫作過程中多次與他討論,在解讀徐志摩其人及其詩歌時,產生不

少有意義的火花。還要感謝好讀出版的編輯莊銘桓先生,在編輯過程中給予許多有益的建議。

本書若有任何內容及編輯上的問題,當然責任都在本書編者。

另外,要事先說明的是,本書引用書目,若只引作者、書名或篇名,其完整書目出版訊息,

請見書末﹁引用書目﹂。

徐志摩小傳

草上的露珠兒/34

康橋西野暮色/41

康橋再會罷/49

笑解煩惱—

送幼儀/60

哀曼殊斐兒/64

石虎胡同七號/79

月下雷峰影片/71

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80

去罷/8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90

毒藥/93

白旗/95

嬰兒/97

我有一個戀愛/102

為要尋一個明星/105

無題/107

雪花的快樂/113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117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別擰我,疼/123

春的投生/125

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130

翡冷翠的一夜/135

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143

這年頭活著不易/148

三月十二深夜大沽口外/153

白鬚的海老兒/155

半夜深巷琵琶/160

偶然/166

拏回吧,勞駕,先生/170

秋蟲/176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目 錄

西窗/178

哈代/192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202

生活/207

在不知名的道旁/211

再別康橋/218

我等候你/224

黃鸝/235

殘破/240

雲遊/247

後記/252

引用書目/255

T a b l e o f c o n t e n t s

1 5

徐志摩小傳

本書主題是「以詩歌串起徐志摩生命經歷的紙上紀錄

片」,希望透過徐志摩的詩歌,讓讀者聯繫起他的詩歌與他生

命的關係,進而認識多面向的徐志摩。因此,本書在「詩選賞

析」之前,提供「徐志摩小傳」,以逐年記載的方式,讓讀者

了解徐志摩三十五年生命的重要事蹟,先對徐志摩的生命軌跡

有整體的了解。

對徐志摩的生命與思想歷程有重要影響的事蹟,主要可分

為四大類:一、求學經歷;二、工作經歷;三、家庭、婚姻與

愛情等私領域相關事蹟;四、文學活動。凡與這四大類有關的

生平事蹟,以及其他相關人物或歷史紀錄,都盡可能的收入這

個小傳。

徐志摩在短暫的三十五年歲月當中,以匆匆十年時光,留

下數量龐大的著作,就以詩歌而論,便有兩百多首。這篇小傳

篇幅有限,因此僅列出以下三種著作出版時間:一、詩集及散

文集;二、少數與詩人生命經歷有重要相關的詩、文;三、本

書四十首選詩。

這篇小傳盡可能以記錄為主。對徐志摩其人其文的評價,

放在詩選之中,以區別小傳及詩選賞析性質。

1 6

徐志摩小傳

徐志摩,一八九七年一月十五日出生於浙

江省海寧縣硤石鎮。父親徐申如︵一八七二—

一九四四年︶,母親錢穆英︵一八七四—

一九三一年︶。徐申如元配沈氏,錢穆英為第

二位太太,但不知是續絃還是側室。徐申如雖

娶過兩房太太,卻只有這個獨子。

徐志摩名章垿,字槱森︵﹁槱﹂字念

﹁有﹂︶,小名幼申。徐申如按族譜名用字,

為獨子名第一個字取名為章,第二個字垿,則

如同其他同輩堂兄弟,取土字邊的字為名。根據中國學者韓石山的︽徐志摩傳︾,槱森其實是

﹁幼申﹂的諧音,徐志摩的父親生於壬申年,故名申如,而徐志摩出生於丙申年,同為申年出生,

故父親取其小名為幼申。至於志摩二字,顧永棣在︽徐志摩傳奇︾中指出,是父親為他改的字。

他周歲時,一名志恢和尚在他頭上撫摩過,預言他﹁必成大器﹂,故在他在一九一八年前往美

國留學之前,父親替他改字﹁志摩﹂,希望志恢和尚的預言能夠實現。

徐家與查家、蔣家都是海寧縣大家族,彼此之間也都有親戚關係。小說家金庸是徐志摩的

表弟,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民國時期的軍事理論家、教育家、陸軍上將蔣百里

3 3

徐志摩的詩

本書所選讀的作品,在技巧及內容上展現徐志摩創作的獨

特風格,讓讀者領略徐志摩詩歌之美,創作上的發展歷程,以

及後世對於詩人在創作上的評價。

這些作品,還從以下四個方面與徐志摩生命連結:一、

愛情故事;二、生命中的重大事件;三、文學事業上的重要事

蹟;四、思想軌跡。有些詩作純然與某一方面的徐志摩有關,

有些詩本身則能從多個方面讓我們認識徐志摩其人。

3 4

徐志摩詩選

01草上的露珠兒

草上的露珠兒

顆顆是透明的水晶球,

新歸來的燕兒

在舊巢裡呢喃個不休;

詩人喲!可不是春至人間

還不開放你

創造的噴泉,

嗤嗤!吐不盡南山北山的璠瑜,

灑不完東海西海的瓊珠,

融和琴瑟簫笙的音韻,

飲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3 5

詩人喲!可不是春在人間

還不開放你

創造的噴泉!

這一聲霹靂

震破了漫天的雲霧,

顯煥的旭日

又升臨在黃金的寶座;

柔軟的南風

吹皺了大海慷慨的面容,

潔白的海鷗

上穿雲下沒波自在優游;

詩人喲!可不是趁航時候,

還不準備你

3 6

徐志摩詩選

歌吟的漁舟!

看喲!那白浪裡

金翅的海鯉,

白嫩的長鯢,

蝦鬚和蟛臍!

快喲!一頭撒網一頭放鈎,

收! 收!

你父母妻兒親戚朋友

享定了希世的珍饈。

詩人喲!可不是趁航時候,

還不準備你

歌吟的漁舟!

詩人喲!

你是時代精神的先覺者喲!

3 7

你是思想藝術的集成者喲!

你是人天之際的創造者喲!

你資材是河海風雲,

鳥獸花草神鬼蠅蚊,

一言以蔽之:天文地文人文;

你的洪爐是「印曼桀乃欣」,

永生的火焰「煙士披里純」,

1

煉製著詩化美化燦爛的鴻鈞;

你是高高在上的雲雀天鷚,

縱橫四海不問今古春秋,

散布著希世的音樂錦繡;

1

﹁印曼桀乃欣﹂是im

agination

的音譯,意為﹁想像﹂;﹁煙士披里純﹂是inspiration

的音譯,意為﹁靈感﹂。

3 8

徐志摩詩選

你是精神困窮的慈善翁,

你展覽真善美的萬丈虹,

你居住在真生命的最高峰!

這首詩作於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恐怕是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徐志摩現代詩作,未

曾單篇發表,首次收於由蔣復璁與梁實秋編的傳記文學版︽徐志摩全集︾。

詩中道出了徐志摩作為詩人的誓言與萬丈雄心。他告訴世人,他將展現給世界以無窮的創

造力,他的詩是﹁吐不盡南山北山的璠瑜﹂、﹁灑不完東海西海的瓊珠﹂,而世上一切萬物,

都是他創作的泉源。詩人具有雄奇的力量,能將萬事萬物﹁詩化美化﹂成﹁燦爛的鴻鈞﹂,所

以詩人也是偉大的,他們精神的居所是﹁真生命的最高峰﹂。他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從此時

就已經奠定了。全詩反覆出現的﹁詩人喲!﹂使這首詩朗誦起來,充滿催促著詩人進發的樂觀

力量。詩

人寫作這首詩時,正值與張幼儀鬧婚變。可能是因為人生起了重大的變化,徐志摩認為

他當時籠罩著憂鬱,那份憂鬱讓他寫起了詩。在一九三一年出版的︽猛虎集︾,序中他回憶起

3 9

初作詩的原因:﹁整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甚麼奇異的月色,從此起我的

思想就傾向於分行的抒寫。一份深刻的憂鬱佔定了我;這憂鬱,我信,竟於漸漸的潛化了我的

氣質。﹂

不過,婚變卻造就了徐志摩與康橋的另一段情緣。在︽小腳與西服︾中,張幼儀憶起

一九二一年八月告知徐志摩她再次懷孕時,徐志摩卻拋下妻子,離家出走。有孕在身的張幼儀,

被迫先到法國巴黎投靠二哥張君勱,後投靠七弟張景秋。張幼儀離開康橋,對於徐志摩是一種

解放。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他說:﹁那年的秋季我一個人回到康橋,整整有一學年,

那時我纔有機會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同時我也慢慢的﹃發見﹄了康橋。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

愉快。﹂在接下來這一年,他獨自在康橋,認識了許多英國作家與學者,參與了他們的許多活

動︵參見本書︿徐志摩小傳﹀︶,這些都成為他後來創作的養分。難怪這首詩並未顯出一個男

人在婚姻上的極度挫折,反而表現出一個新生詩人的昂揚鬥志。

徐志摩之所以鬧婚變,是因為林徽因的出現。一九二○

年九月,初到倫敦的徐志摩愛上了

林徽因,因此對同年年底時,千里迢迢前來尋夫的張幼儀,就生了二心。然而,如果根據張幼

儀的說法,徐志摩早在兩家相親時,就已經不滿透過媒妁之言的傳統婚姻了。在︽小腳與西服︾

中,張幼儀憶起,有個傭人告訴她,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時,就嫌棄地說她是﹁鄉下土

4 0

徐志摩詩選

包子﹂。從張幼儀的說法加以判斷,林徽因的出現,可能只是讓徐志摩對於追求真正愛情的種

子萌發罷了。也正是因為徐志摩不滿的是傳統媒妁之言所組成的婚姻,而不是張幼儀這個人,

才能解釋為什麼徐志摩作為主動提出離婚的一方,在兩人離婚後,還能與她保持很好的關係。

4 1

0 2康橋西野暮色

—我常以為文字無論韻散的圈點並非絕對的必要。我們口裡說筆上寫得清利曉暢的時候,

段落語氣自然分明,何必多添枝葉去加點畫。近來我們崇拜西洋了,非但現代做的文字都要循

規蹈矩,應用「新圈鐘」,就是無辜的聖經賢傳紅樓水滸,也教一班無事忙的先生,支離宰割,

這裡添了幾只鈎,那邊畫上幾枝怕人的黑杠!!!真好文字其實沒有圈點的必要,就怕那些「科

學的」先生們倒有省事的必要。

你們不要罵我守舊,我至少比你們新些。現在大家喜歡講新,潮流新的,色彩新的,文藝

新的,所以我也只好隨波逐流跟著維新。唯其為要新鮮,所以我膽敢主張一部份的詩文廢棄圈

點。這並不是我的創見,自今以後我們多少免不了仰西洋的鼻息。我想你們應該知道英國的小

說家G

eorge Moore

1

你們要看過他的名著B

rook Kerith

就知道散文的新定義新趣味新音節。

1 George M

oore

:喬治•穆爾︵一八五二—

一九三三年︶,愛爾蘭小說家,B

rook Kerith

︵一九一六年︶是

他的小說之一。

4 2

徐志摩詩選

還有一位愛爾蘭人叫Jam

es Joyce

2

他在國際文學界的名氣恐怕和藍甯

3

在國際政治界上

差不多,一樣受人崇拜,受人攻擊。他五、六年前出了一部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

oung

Man

,獨創體裁,在散文裡開了一個新紀元,恐怕這就是一部不朽的貢獻。他又做了一部書

叫U1ysses

,英國美國誰都不肯不敢替他印,後來他自己在巴黎印行。這部書恐怕非但是今

年,也許是這個時期裡的一部獨一著作。他書的最後一百頁(全書共七百幾十頁)那真是純

料的「Prose

4

」,像牛酪一樣潤滑,像教堂裡石壇一樣光澄,非但大寫字母沒有,連,。……

?:—

;—

!()「」等可厭的符號一齊滅跡,也不分章句篇節,只有一大股清麗浩瀚的

文章排奡而前,像一大匹白羅披瀉,一大卷瀑布倒掛,絲毫不露痕跡,真大手筆!

至於新體詩的廢句[首]須大寫,廢句法點畫,更屬尋常,用不著引證。但這都是乘便的

饒舌。下面一首亂詞,並非故意不用句讀,實在因為沒有句讀的必要,所以畫好了蛇沒有添足

上去。

2 James Joyce

:詹姆斯•喬伊斯︵一八八二—

一九四一年︶,愛爾蘭作家,下面提及的兩本書為小說。A

Portrait of the A

rtist as a Young Man

中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一九一六年︶,U

1ysses

中譯︽尤里

西斯︾︵一九二二年︶。

3

藍甯:即列寧︵V

ladimir Ilyich U

lyanov

,一八七○

一九二四年︶。

4 Prose

:散文。

4 3

一個大紅日掛在西天

紫雲緋雲褐雲

簇族斑斑田回田

青草黃田白水

鬱鬱密密鬋鬋

紅辮黑蕊長梗

罌粟花三三兩兩

一大塊透明的琥珀

千百折雲凹雲凸

南天北天暗暗默默

東天中天舒舒闔闔

宇宙在寂靜中構合

太陽在頭赫裡告別

4 4

徐志摩詩選

一陣臨風

幾聲「可可」

一顆大膽的明星

仿佛驕矜的小艇

抵捂著雲濤雲潮

兀兀漂漂瀟瀟

側眼看暮焰沉銷

回頭見伙伴來了

晚霞在林間田裡

晚霞在原上溪底

晚霞在風頭風尾

晚霞在村姑眉際

晚霞在燕喉鴉背

4 5

晚霞在雞啼犬吠

晚霞在田隴陌上

陌上田隴行人種種

白髮的老婦老翁

屈躬咳嗽龍鍾

農夫工罷回家

肩鋤手籃口銜菰巴

白衣裳的紅腮女郎

攀折幾莖白葩紅英

笑盈盈翳入綠蔭森森

跟著肥滿蓬鬆的「北京」

罌粟在涼園裡搖曳

白楊樹上一陣鴉啼

夕照只剩了幾痕紫氣

4 6

徐志摩詩選

滿天鑲嵌著星巨星細

田裡路上寂無聲響

榆萌裡的村屋微泄燈芒

冉冉有風打樹葉的抑揚

前面遠遠的樹影塔光

罌粟老鴉宇宙嬰孩

一齊沉沉奄奄眠熟了也

這首詩成於一九二二年八月前,也就是徐志摩準備從英國康橋歸國之時,一九二三年七月

七日發表於︽時事新報︾副刊︿學燈﹀。康橋豐富了他的生命,對他影響極大。他曾在寫於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四日的散文︿吸煙與文化﹀中,對康橋一往情深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

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難怪康橋成為徐

志摩文學作品中的重要主題。徐志摩一生以康橋為題的創作,除了這一首詩之外,還有寫於

一九二二年八月的詩作︿康橋再會罷﹀、寫於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五日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4 7

以及寫於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六日的詩作︿再別康橋﹀。

康橋在他的筆下經過多次提煉,意境最高的,自然是人人朗朗上口的︿再別康橋﹀。在這

目前所知最初以康橋為題的︿康橋西野暮色﹀中,我們所看到的是純然康橋田園景致的描寫。

徐志摩在此感受到一片靜默、安寧祥和的日落過程,所以﹁南天北天暗暗默默/東天中天舒舒

闔闔/宇宙在寂靜中構合﹂,這幾句提供了本詩走向傳統天人合一的中國古典詩意境的線索,

然而徐志摩並沒有把詩的走向提高到這個層次,而是讓讀者隨著主人翁的眼光,以覽遍康橋田

園晚霞風光作結。如此結尾,或許是因為這時的徐志摩還年輕,對人生的感悟未深,或者也是

因為徐志摩正在開始摸索著寫詩的階段。然而,從這首詩當中,也能看到,在寫作初期的徐志

摩,已經表露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滋華斯︵W

illiam W

ordsworth

,一七七○

一八五○

年︶

的影響,也就是對大自然的喜愛,並且在自然風光的描述之中,寄託人生的思索。

這首詩在發表時曾引起不小的波瀾,不是因為詩本身,而是因為這首詩的序。徐志摩在序

中的解釋,說明他想學喬伊斯在︽尤里西斯︾最後一百頁的做法,不使用標點符號於詩中。然而,

他那句﹁真好文字其實沒有圈點的必要﹂,引發筆戰。七月十三日,︽晨報︾副刊登出十地的︿廢

新圈點問題﹀,以及松年的︿圈點問題的聯想﹀,七月十八日,又刊出黃汝翼的︿廢棄新圈點

問題﹀,皆嘲諷好文字不必圈點這句話,徐志摩不甘示弱,加以反擊,七月十八日當天,也刊

4 8

徐志摩詩選

登了給︽晨報︾副刊編輯孫伏園︵一八九四—

一九六六年︶︿一封公開信﹀,說明自己並不是

主張廢圈點,而是把不用圈點協助的﹁純粹的散文﹂當成一種理想,而這個理想已經由喬伊思

實現了。不幸的是,因為不滿批評他的文章被刊登出來,徐志摩信中要求孫伏園﹁選稿時應得

有個標準:揣詳附會乃至憑空造謊都不礙事,只要有趣味—

只要是﹃美的﹄—

這是編輯先

生,我想,對於讀者應負的責任。﹂因此孫伏園也沒好氣地在此信後回應,﹁辯論而至於教訓

記者,我想這是下下策。﹂﹁平常作者被人駁倒無可聲訴卻遷怒於編輯人的窠臼,大文學家是

不屑為的。﹂﹁他們三位絕沒有提起一句︿學燈﹀記者,請他﹃應定一個標準﹄,這便是徐志

摩先生不及人的地方。﹂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徐志摩,彷彿只是個浪漫多情的詩人,其實,真正

的徐志摩,與同時代的文人一樣,也好與人筆戰,圈點的筆戰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