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 2013...

33
常州大学 2013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四年九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Sep-2019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常州大学

2013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四年九月

目 录

一、2013 年学校发展概况 ..........................................................................................1

二、2013 年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2

(二)本科专业设置及学科门类情况 ................................................................2

(三)学生情况 ....................................................................................................3

1.在校生情况及生师比 .................................................................................3

2.本科生生源质量及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 .................................................3

3.2013 年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 ............................................4

4.转专业的本科生数量及其年级分布 .........................................................5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6

(一)教师情况 ....................................................................................................6

1.师资队伍结构 .............................................................................................6

2.兼职教师情况 .............................................................................................7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7

4.2013 年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7

5.具有三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 .............................................8

(二)教学条件 ....................................................................................................8

1.学科建设 .....................................................................................................8

2.教学经费 .....................................................................................................9

3.土地和房屋 .................................................................................................9

4.教学科研仪器装备 .....................................................................................9

5.图书资源 ...................................................................................................10

6.体育场馆 ................................................................................................... 11

7.产学研合作平台 ....................................................................................... 11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2

(一)教学建设 ..................................................................................................12

1.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 ...............................................................................12

2.课程、课堂教学规模及教材建设 ...........................................................12

3.实践教学建设 ...........................................................................................12

4.教育信息化 ...............................................................................................14

5.教学研究 ...................................................................................................14

6.学生国际交流 ...........................................................................................15

7.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 .......................................................................17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8

1.深入进行华罗庚学院改革 .......................................................................18

2.持续推进“跟进式教育”育人新模式实践 ...........................................20

3.“3+2”、“3+4”培养模式进展 ....................................................................20

4.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21

五、质量保障体系 .....................................................................................................21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21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22

(三)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情况 ..........................................................................22

(四)日常监控与运行情况 ..............................................................................23

(五)校内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情况 ..............................................................23

六、学生学习效果 .....................................................................................................24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4

1.调查方法 ...................................................................................................24

2.调查结果 ...................................................................................................24

(二)应届毕业生毕业率及学位授予率 ..........................................................25

(三)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5

(四)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27

(五)攻读研究生情况 ......................................................................................27

(六)毕业生创业情况 ......................................................................................28

(七)校园文化活动及获奖情况 ......................................................................28

(八)大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29

七、学校特色及本科教学持续改进方向 .................................................................29

(一)学校特色与经验 ......................................................................................29

(二)本科教学持续改进方向 ..........................................................................30

1.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仍需继续推进 .......................................................30

2.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30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0

1

常州大学 2013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常州大学历经三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为主、

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以“产学研”结合为鲜明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建

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为目标,构建内涵式发展体系,彰显办

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教学品质与教育质量。

一、2013 年学校发展概况

2013 年,学校隆重召开了常州大学第一次党代会,积极推进大学内涵发展,

提出了“以人为美,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构建“战略在学校,协调在部

门,办学在学院”的办学机制,着力打造“美丽常大”、“智慧常大”、“幸福常大”,

人才培养理念日渐清晰,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全年科研到款再攀新高,

科研经费合同总量实现 2 亿元,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 项,其中国家重

点项目 1项;青年 863 项目 1项,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 6项,位列全

省第 11 位;全年申请发明专利 501 件,授权 215 件,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

计,申请专利列全国高校 61 位,授权列 47 位;学校 ESI 学科排名居于全省高校

19 位,教师平均学术水平位列全国本科高校第 166 位。学校获江苏省高等教育

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在第 13 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

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获特等奖 1项、二等奖 1项、三等奖 1项,实现了“挑

战杯”获奖数量和级别的历史性突破。

2013 年学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对外

交流中实现了全面丰收。高起点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并

圆满完成首次招生。“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顺利入选首批江苏省高校

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与江苏石油石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获批江苏省委、省政

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实现了学校省级文科平台零的突破。成功加盟中国石化联

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跻身中石化行业核心研究机构成员单位。学校石油化工

学院现代化工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学校首个国家

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州大学-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

成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西太湖校区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中的社

2

会事业项目正式启动,并成为全省高校唯一列入省重大投资计划的实施项目。开

放式办学体系日渐成熟,成功举办“常州大学-常州国际友城高校研讨会”,创建

泰国研究中心,校际互访与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深入。

2013 年学校涌现出爱生如子、敬业求真、献身西部的“江苏好人”韦忠良、

孝老爱亲的“中国好人”马小坤等一批优秀师生典型,展现了积极向上的师生面

貌;学校获得“2010-2012 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和“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

称号,在 2013 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囊括了 2011-2012 年度“全省教育纪

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

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4 项荣誉。

二、2013 年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学校以“专业建设、本科生能力建设、教师能力建设”为主线,以质量提高

为目的,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能力建设为抓手,三位一体,进一步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校持续推进“跟进式教育”育人新模式,推动“跟进式教育”理念下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持续进行“跟进式教育”理念下课程和教学方法体系改革,不断

完善“跟进式教育”理念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构建契合学生和社会需求的

多元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奋力争创“学在常大”的美

誉。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立足江苏,面向地方,服务行业,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综合

知识、系统思维、协作品质和创新精神的、以“大工程观”为背景的高素质应用

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及学科门类情况

学校根据办学定位,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构建“主干的理工

科、精干的文科”和服务石油石化新能源行业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2013 年,

3

学校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1 项,10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点,38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 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 62 个本

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

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涵盖 35 个本科专业,约占 57%;理学

涵盖 3个本科专业,约占 5%;管理学涵盖 8个本科专业,约占 13%;文学专业 3

个,约占 5%;艺术学专业 5个,约占 8%;经济学与法学专业各两个,各约占 3%;

医学、农学、教育学专业各 1个,各约占 2%。

(三)学生情况

1.在校生情况及生师比

2013 年末,全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 12908 人(不含独立学院),研究生 1534

人。全年录取新生 3804 名,其中硕士研究生 567 人、博士研究生 2 人,本科一

批 702 人,本科二批 2533 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89.38%。

生师比为 17.7:1.

2.本科生生源质量及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

2013 年,学校在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共招收本科生 3235 人,其中在

13 个省市投放 12 个本一专业进行招生。本一招生地区在 2012 年的基础上新增

福建和山西 2 个省份,本一招生计划规模达到 718 名,较 2012 年增加 143 名,

其中外省投放规模达 377 名,较 2012 年增加 153 名。艺术类校考继续扩大规模,

在全国 7 个省份组织了艺术类校考,共投放了 120 名招生计划(7260 名考生报

考,较 2012 年增加了 706 名),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艺术类一次性平行志愿录取率为 100%,最高分为 496 分。今年学校外

省生源质量再次得到提升。在安徽、黑龙江、江西、福建、山东、贵州和重庆 7

个省市本一批次一次性志愿录取率为 100%,尤为突出的是安徽理科录取最低分

超出控制线 30 分,文科超 17 分。本二批次中有山西、黑龙江、上海、安徽、江

西、湖南、陕西、福建、广西、海南、河南、浙江、贵州、内蒙古、吉林、山东、

青海和云南等省份文理科均高于省控线 20 分以上录取。

4

3.2013 年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

2013 年,各本科招生专业总数、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见表 1。

表 1 2013 年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统计表

专业名称 录取人数 报到人数 报到率%

安全工程 57 56 98.2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4 33 97.06 材料化学 60 57 95 材料科学与工程 58 58 100 财务管理 44 44 100 产品设计 32 31 96.8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6 36 1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60 56 93.33 电子信息工程 112 107 95.54 法学 94 91 96.8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18 118 100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62 61 98.39 工程管理 36 35 97.22 工商管理 69 68 98.55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31 31 1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74 72 97.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0 90 100 汉语言文学 29 29 100 护理学 65 65 100 化学工程与工艺 163 161 98.77 环境工程 60 57 95 环境设计 68 66 97.06 会计学 153 153 100 机械电子工程 29 29 100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生源质量

2013 年,为保证和提高生源质量,我校改进招生宣传方式,进一步优化招生的渠道、

方法、手段,提高学校招生的竞争力。同时,提高招生宣传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地做

好招生宣传工作。

今年继续通过《扬子晚报》、《常州日报》、《江苏招生考试报》、《江苏招生网》、常

大微博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宣传我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参加扬子晚报、省招

就中心、各大地区招办等各类咨询会 50 余场,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影响面和提高了我校

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6 66 1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4 53 98.15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33 32 96.97 金融学 45 44 97.78 金属材料工程 60 56 93.33 美术学 27 27 100 能源化学工程 59 59 100 能源与动力工程 56 55 98.21 轻化工程 27 26 96.3 人力资源管理 61 61 100 日语 21 21 100 软件工程 32 32 100 社会工作 31 30 96.77 生物工程 31 31 100 石油工程 53 53 100 食品质量与安全 31 30 96.77 市场营销 29 29 100 视觉传达设计 57 56 98.25 数学与应用数学 29 28 96.55 土木工程 58 55 94.8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33 31 93.94 物流管理 67 67 100 西班牙语 25 25 1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6 55 98.21 信息与计算科学 57 57 100 休闲体育 79 76 96.20 药学 29 29 100 应用化学 66 65 98.48 英语 50 50 100 油气储运工程 99 99 100 园林 32 32 100 制药工程 100 98 98 自动化 60 60 100

4.转专业的本科生数量及其年级分布

2013 年,学校共有 136 名 2012 级本科生转专业。

6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情况

1.师资队伍结构

截止到 2013 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 888 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

教授”1 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人选 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1 人次,

并有 2 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省

特聘教授”3人,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首席科学家 1人次,中

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7人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31 人次;江苏省教学名师 2人,4

个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 167 人,副高级职称教师 229 人,高级职称

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44.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

89.4%,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81 人,占 42.91%。专任教师中,最高学位

在外校获得的比例达 97.30%。学校注重梯队建设,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其中,45 岁及以下教师 637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71.73%。 专任教师“职称

-学历-学缘分布情况”见表 2,专任教师“职称-年龄”情况见表 3。

表 2 专任教师“职称-学历-学缘”情况表

外校毕业 职 称 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

人数 比例% 总 计

正高级 116 25 160 95.81% 167 副高级 101 95 225 98.25% 229 中、初级 164 293 479 97.36% 492 总计 381 413 864 97.30% 888

表 3 专任教师“职称-年龄”情况表

职 称 30 岁及以下 31-45 岁 46 岁及以上 合 计

正高级 0 33 134 167

副高级 0 133 96 229

中、初级 44 471 21 492

总计 44 593 251 888 30 岁统计口径为:1985 年 1 月 1 日以前出生的,46 岁统计口径为 1968 年 12 月 30 日以前

的。专任教师统计截止时间为 2013.12。

7

2.兼职教师情况

除专任教师外,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包括两院院士 4名、外籍教授

26 名,共计 106 名兼职教师。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2013 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课程 3009 门次,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为本科

生开课 635 门次和 1436 门次,分别占总数的 21.1%和 47.72%,共计占 68.82%;

为本科生授课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为 141 人,占教授人数的 82.46%;为本科

生授课的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为 235 人,占副教授人数的 94.75%。

4.2013 年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2013 年,学校新增 1人获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1人增列“江苏特聘教

授”;1人入选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人入选中青

年科技领军人才,9人入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获江苏省第四期“333 工程”

科研项目资助;9 人申请到 “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8 人入选江苏省高校优

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

2013 年学校共引进教师 68 人,其中教授 5 人,博士 57 人,23 位为海归人

才。

案例——提高师资水平的具体做法及案例等(文本框形式)

实施四大工程 提升师资水平

2013 年学校通过学术能力提升工程、国际化视野拓展工程、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工程

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四大工程”建设,共选送 8 名教师攻读博士后,7名教师

攻读博士学位,41名教师到国外进行为期 3-12 月的研修、访学。另外,通过“教授博

士柔性进企业”、“青年教师到知名企业锻炼”等项目,选派了 63名教师深入企业锻炼

学习。

8

5.具有三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

2013 年具有 3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数量为 32 人,占专任教师

的 3.6 %,具体情况见表 4。

表 4 教师三个月海外访学情况表

国家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德国 瑞典 荷兰 香港

人数 10 7 3 3 2 1 1 1 3

(二)教学条件

1.学科建设

学校以石化行业为基础的学科与科研工作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大力支持。近年

学校与石化企业科技攻关合作中产生的重大成果屡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

国家级科技发明奖;围绕石油化工支柱产业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油气储运工

程学科、环境科学学科、材料学学科已经成为在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群。

目前,学校建成了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精细化工)2个部级重点学科,

化学工艺、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油气储运工程 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成精细

石油化工和油气储运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油气井口装备工程中心、

江苏省特种工程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兽用抗寄生虫药物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江苏省工业自动化热工仪表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等 4 个省级工程中心。

2013 年,学校拟申报工程硕士(制药工程领域),艺术硕士(设计艺术)和工程

我最喜爱教师评选

2013 年 3月,学校开展第二届“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有效票数 13336,学

生评选参与度达 75.52%,储开斌、李博、李颖、刘天华、吕杨、童凯郁、杨卫华、王峰、

李忠玉、朱科钤共 10 位教师,荣获常州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2013 年 4 月 12 日,由校学生教育教学评议委员会策划筹备的常州大学“第二届我

最喜爱的老师”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对“学生的爱”成为晚会主题。晚会充分展示了一

线教师的风采,为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和风尚奠定了坚实基础。

9

硕士(项目管理)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

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软件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五

个学科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开展的“十二五”省重点学科建设情况中期检查工作。

2.教学经费

2013 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为 4178.26 万元,其中实习经费 440.12

万元,实验经费 523.99 万元。本科教学经费总额及生均情况见表 5、表 6。

表 5 2013 年本科教学经费情况表

公共财政拨款资金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

项目 总额

其中:商品和服务支出

其中:其他资本性支出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总额

其中:本科实验经费

其中:本科实习经费

金额

(万元) 17975.18 6307.86 3000 1413.68 4178.26 523.99 440.12

表 6 2013 年生均本科教学经费情况

生均本科教学经费

项目

生均公共

财政拨款

资金 总额

其中:生均

本科实验

经费

其中:生

均本科实

习经费

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

和的比例

金额(元) 13925.61 3236.95 405.94 340.97 16.59%

3.土地和房屋

学校现有武进、白云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1500 亩(合 100 万平方米),总

建筑面积约 53 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约 27.8 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

政用房面积达 21.51 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中教室面积 63,044 平方米、实

验室面积 121,908 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42,298 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

9.44 平方米。学校积极筹建西太湖新校区(约 1188 亩)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

条件,提升学校的办学硬件水平。

4.教学科研仪器装备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一贯重视教学、科研的内涵建设,每年

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装备的购置和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

10

习条件。至 2013 年底,学校拥有固定资产总值 12.5 亿,生均固定资产价值 9.713

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 3.17 亿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

值 4561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46 万元, 是教育部规定的生均教学科

研仪器设备值的 4.92 倍。

2013 年学校通过自筹经费投入、中央与地方共建投入、省财政优势学科投

入、人才引进配套专项投入、科研经费投入等渠道建设了一批以化工 3D 虚拟仿

真综合实训中心、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护理实验中

心、环境与安全基础创新平台、生物医学工程与健康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信息

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计算平台、云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教学科研平台、教学示范

中心和公共性基础平台。

5.图书资源

截止 2013 年底,图书馆订购和自建了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据、维普超星

和 Science Direct、Spring Link、Ebsco、Scifinder Scholar(CA)、EI、Web of

Science 等中外文数据库 50 多个。具体数据见表 7。

表 7 2013 年图书馆数据一览表 类别 数量

中文书刊(册) 1428799 外文书刊(册) 62825 其他 6196 累积馆藏总量(册) 1497820 生均藏书(册) 117

纸质文献(册)

外借量(册次) 142300 中文电子图书(册) 715000 外文电子图书(册) 10079 中文电子期刊(种) 30500 外文电子期刊(种) 28600 合计电子期刊(种) 59100

电子文献

使用次数(万次) 656

图书馆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同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

设。图书馆设立的常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在 2013 年共为常州地方企业和科

研机构提供了 200 多个项目的科技查新和咨询任务。图书馆还设立了常州地方文

化特色馆。通过媒体介绍宣传,向社会募集反映常州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文

11

献资料,很多市民积极参与,纷纷向图书馆无偿捐赠家谱、作品、图书等。此外,

学校与常州市文广新局在图书馆设立的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前来参观学

习的市民络绎不绝,非遗馆也因此成为常州市首批 10 个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

之一。

2013 年,常州大学图书馆荣获“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称号。

图书馆还认真做好和深化读者服务工作。

附:

6.体育场馆

学校共有 400 米标准田径场 2片;体育馆 2座、游泳馆 1座,体育馆总建筑

面积约为 21000 平米;同时拥有室外篮球场 39 片,排球场 5 片,网球场 6 片,2

个乒乓球房,7片室内塑胶羽毛球场地,健美操房、瑜伽房、武术房、跆拳道房、

健身房等其他场地约 15 个。

7.产学研合作平台

2013 年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同 307 项,签订合作协议 56 项,产学研合

作平台建设获得新突破,“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列为首批江苏省高校

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单位,常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与企业共建“江苏常大

地沟油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获批 2013 年科技部国家火炬计

划环境建设项目、获得江苏省首批江苏创新驿站服务站点、首批江苏省科学技术

协会的科技服务站,获批校企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个。申请省产学研前

瞻性项目 36 项,立项 23 项,立项率为 63.9%,位居全省高校第一,立项数位居

全省高校第二位;同时学校培育组建了食品质量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抗癌新药研

发协同创新中心等 7家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一切为了读者

图书馆一直坚持“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在苏锡常高校中率先开通了移动图

书馆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使用图书馆。同时,积极开展一年一度的“读书月”

活动,认真做好好书推荐、读书征文、演讲大赛等活动。尤其是认真做好面向学院的数

字资源推介活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2013 年度,全校在数字文献资源上的使用次数

超过了 650 万次。

12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

学校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及

时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扭转重申报、轻建设的倾向,注重新增专业的内涵建设,

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截止 2013 年底,学校有 3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 个省级

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类。

2013 年,针对专业发展状况,学校继续将专业建设相关工作作为工作重点,

围绕专业内涵建设进行改革,主要包括:(1)深化专业负责人制度,全面做好专

业内涵建设;(2)完善校内专业评估制度,建立专业发展状态数据库;(3)推动

有条件的工科专业接受专业认证,加强专业规范化建设。

2.课程、课堂教学规模及教材建设

2013 年学校共开设 1254 门课程,其中双语教学课程有 31 门。选修课学分

占总学分的 22.52%。

学校的课堂教学规模设置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兼顾学生学习需要和办学

效益,目前,学校理工类课程课堂规模平均为 72 人,人文类课程课堂规模平均

为 77 人。

2013 年,《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高等数学(第二版)》、《Delphi

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3 本教材入选 2013 年省重点教材立项建设项目。《C#

程序设计教程》等 21 本教材获得校级立项资助;本年度共出版自编教材 19 本。

3.实践教学建设

(1)教学实验室

学校一贯重视实验教学工作,截止 2013 年,已经建有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现代化工实验教学中心),1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

13

州大学--中国石化集团华东石油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 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

践教育示范中心,学校共有各类校级实验中心 22 个,校内建有大学生科技与艺

术创新中心,为多学科创新活动协同合作搭建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新的

有机融合。

(2)实习基地

学校加大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利用与石化行业的渊源关系,按照每个

专业建立 2-3 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原则,建成了如: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中国石

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中国南车戚墅堰机车工艺研究所、常州港华燃

气有限公司常发集团等 110 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了实习实训的需要。目前,

学校正以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契机,努力

寻求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突破性发展。

(3)毕业设计(论文)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营造学术诚信氛围,杜绝论文抄袭行为的发生,自 2013 届开始试点,要求具备

查重条件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利用学校提供的“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

学抄袭检测系统进行查重,并提供查重报告。查重报告将作为毕业设计(论文)

评分的参考依据之一。学校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抽检与评优工作。抽检工作由

教务处随机抽取毕业设计(论文),送专家评审,将评审意见向有关学院及指导

教师反馈;评优工作是在学院推荐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经分管校领导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现代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秉承学校大化工、大工程办学理念,面向三大石油公司以及

江苏省对石油化工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实验实践教学体

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自行设计制造了由 50 多个单元构成的集推理验证、工程

测试、流程实训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化工实验平台,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化工实验的计算

机集散控制,装置具有多功能化、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中试规模等特色,辐射示

范作用十分显著。

实验中心教学面向全校 17 个大化工类本科专业开设了 23 门实验课程,每年接待

2200 多名本科生进行实验,年完成约 170000 总教学人时数。

14

批准后,将评优结果予以公示。

(4)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秉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打破课程界限,依靠学科建立分层次、多模块、分段式互相衔接的、与理论教学

既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三层次;多模块;点线面结合”

实验体系,即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工程训练提升为平台,创新能力培养为目

的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教室(理论教学)—工程实验(实验室)—工厂(仿

真模拟)”的实践教学方式。研制集“验证(原理)—综合(训练)-创新(开发)”

“三位一体”的实验装置。所有承担理论教学的教师均承担实践教学。

4.教育信息化

常州大学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起点高,教育信息资源充足。1995 年开始校

园网建设,是中国教科网(CERNET)全国第 92 个接入单位和 36 个城市节点之一,

连续多年获评为“江苏省高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已建成三校区环状互联,骨干万兆、千兆到楼、百兆交换到桌面,实现

有线、无线全覆盖、IPv4/IPv6 双栈全覆盖,多出口带宽达 3.3G 的校园网;学

校自主建设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学信息平台,引进电子图书资源系统、校园网站群、

高性能计算平台等系统,为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5.教学研究

学校历来重视教学管理改革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采取立项资助教育教学研

启动智慧校园建设

2013 年,常州大学以建设全国一流数字化校园为目标,以服务师生,促进教学、科

研、管理为宗旨,引进创新的理念和技术,率先开展“智慧校园”规划建设,规划投入

三千万元左右,拟通过完善数字化,推进智能化,建设新常大,分三期建设“智慧常大”。

目前学校已经投入一千万元启动“智慧常大”一期建设,重点打造基于共享数据平

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等平台的教师和学生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增强为

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15

究课题、评选优秀教学质量奖和教学成果奖等多种措施,有序推进教学改革与教

学研究。2013 年学校教学改革立项 78 项,鼓励一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并应

用于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成果优化集成的基础上,申报 2013 年省级高等教育

教学成果奖,获得 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具体情况见表 8。

表 8 2013 年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

完成人 级别

1 现代绿色化工理念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陈 群 等 一等

2 协同创新视角下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卫星 等

3 “双模式”、“三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奎庆 等

4 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过程装备与控制

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示范 丁建宁 等

5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工程应用型油

气储运专业人才 王树立 等

6 基于电子信息类工程人才库数据挖掘平台的校企联合培育机

制研究 孙玉强 等

二等

6.学生国际交流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3 年,学校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合作举办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个本科专业,与爱尔兰国立大学梅

努斯合作举办制药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在

籍总人数为 385 人,赴境外学习学生总人数累计达 275 人,具体情况如表 9。

表 9 2013 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在籍情况表

专业

年级 化工 计算机 工商 信管 电子 制药 小计

2011 级 15 12 18 11 32 31 119

2012 级 14 7 5 6 25 31 88 2013 级 27 19 24 26 46 36 178

小计 56 38 47 43 103 98 385

(2)学生境外留学

2013 年度学校留学人数和留学项目与去年相比有显著增加。学生赴境外交

流或实习 16 批次共 95 人,本科生中具有一个月以上境外学习经历的人数为 71

人,占全日制本科生的 0.55%。分别赴芬兰萨塔昆塔应用科技大学、瑞典延雪平

16

大学、美国布法罗学院、加拿大特伦托大学、西班牙加迪斯大学、英国考文垂大

学、英国班戈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

高知大学、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等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基本覆盖北美、北欧、西

欧、日本等具备良好教育资源的国家和地区。本年度拓展新项目 7项,其中,德

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 1+1 结构工程硕士项目学生踊跃报名,江苏省教育厅组织

的江苏省大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和江苏大学生赴美国大学学年交流项

目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3)留学生工作

2013 年学校共招收了 34 名海外留学生,其中包括学历留学生 4名(伊朗,

毛里求斯,土库曼斯坦),短期文化交流生 19 名(加拿大,芬兰,泰国),对外

汉语培训生 10 名(韩国,泰国,缅甸,乌克兰,土库曼斯坦)和海外实习生 1

名(法国)。学校一名留学生在教育部国际司举办的《我与“中国梦”》征文活动

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4)校际交流活动

2013 年,学校接待来访外宾 41 批次 189 人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18 份,

与英国班戈大学、考文垂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莱比锡应用技

术大学、泰国甘烹碧皇家大学、西班牙萨拉门卡主教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

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依托常州市国际友城的平台,召开了“常州大学-常州国际

友城高校研讨会”,与更多友城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框架。

泰国研究中心

2013 年 11 月 26 日,在泰国驻上海总领馆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开创性地设立了“常

州大学泰国研究中心”。泰国驻上海总领馆总领事、副总领事,常州市外办领导,泰国

甘烹碧皇家大学校长、副校长,中泰师生代表 80 余人参加了中心揭牌仪式。12 月中旬,

泰国清迈蒙福学校副校长一行访问学校,丰富了中心与泰国的交往活动。

该中心的成立,一方面填补了我国华东地区专门的泰国及东盟各国研究机构的空

白,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与泰国及东盟各国在教育文化交流、校际合作、师生互访及民间

互动等方面开展扎实高效的合作。

17

7.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

(1)学生科技创新

大学生创新创业“四元”教育体系促进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

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竞赛的获奖数量和质量不断取得突破,创新创业人才不断

涌现。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竞赛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264 项,其中国家级奖

励 108 项,省部级奖励 156 项。

2013 年 5 月,学校和常州团市委联合承办了第十三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

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通过承办本次大赛,进一

步浓郁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让全校师生了解、熟悉和感受“挑战杯”竞赛的精神

和文化,深入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

江苏教育电视台、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常州电视台、常

州电台、中国常州网等数十家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在 10 月份举行的“挑战杯”全国决赛中,学校 3 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特

等奖 1项、二等奖 1项、三等奖 1项,实现学校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奖数量和

级别的历史性突破,也是在常高校首次问鼎最高奖项,学校同时获得“高校优秀

组织奖”并成为“挑战杯”国赛发起高校。

(2)学科竞赛

2013 年全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计 132 项,其中国家级

奖励 52 项。重点赛事实现重大突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国家级二等

奖 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2项。

“跟进式教育”理念下的创新创业“四元”教育体系

学校以“跟进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大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四元”教育体系,

大力整合和集聚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不断建构和完善“意识培育—思维激发—能力提

升—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实现创新创业与青年人才的有效整合,不断

浓郁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质量,有效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实现了创新创业的文化育人。

18

2013 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的平台建设,通过

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训练,明显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电子设计

的综合能力。7月,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

三个组别一等奖,并最终全部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8月,获得 2013“立科杯”

华东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并

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10 月,获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和 2013 中国

机器人大赛暨 RoboCup 公开赛一等奖 5 项,三等奖 1 项;10 月,获得第四届全

国高校电子信息实践创新作品比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11 月,获得江苏

省高校第十届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一等奖 1项,二等奖 1项;12

月,获得第六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 1项。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入进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2012 年,学校为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成立华罗庚学院。2013 年,学校

继续探索华罗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并逐步形成具有常州大学特色的高

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1)“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秉承“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协调发展”的育人要求,制定“大类基础教

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导师制与国际化视野贯

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选拔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优秀、发展潜力

突出的学生进入学院;实行单独编班,四年一贯制集中管理,采取分阶段、个性

化培养,前两年进行大类培养,后两年实行专业培养,实施主辅修专业制度;实

行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2)构建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交叉融合

为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交叉融合,学院积极构建“通识基础课程、学

科专业课程,个性研修课程”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

通识基础课程含数学、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等课程。按照“高起点、厚基础、

重能力”指导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在外语类课程中开

19

设高级口语、应用文写作等拓展课程,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

等,力求学生通识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

学科专业课程指主修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大类学科知识的融合,如化工制药

材料班注重化学、化工、生物和材料等知识的交叉融合,机械电子班加强机械、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知识的融会贯通。

个性研修课程指在学术导师指导下,依据学生实际进行的课程研读,以“挑

战杯”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抓手,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

动;以“现代化工实验示范中心”、“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国家级示

范中心、1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倡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性

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3)构建双螺旋实践体系,突出强化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学院依托学校各级各类资源,搭建以“专业技能实训、科技创新实践、企业

社会实践”为主体、具有学院特色的双螺旋实践体系,突出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

能力。

(4)构筑学院荣誉项目,促进“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协调发展

学院立足第二课堂,构筑荣誉项目,实行荣誉学分管理机制,构建 5个荣誉

项目平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综合

素质和创新精神。

(5)建设多元学习环境,营造“追求创新、竞争合作、献身科学”的学院

氛围

建设多元学习环境,通过建设交流学习环境,为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同学

提供交流的途径和平台,如举办“学缘坊”、鼓励学生出国(境) 交流;建设研究

性学习环境,通过举办学术沙龙、开展探究式研讨、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

中国工程院金涌院士和陈勇院士与学生交流创新,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思维,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建设陶冶性学习环境,潜移默化,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位和品格;建立严格的选拔制度、实行滚动制培养,增强学

生的竞争意识;邀请华罗庚之子华光教授讲述“我眼中的父亲-华罗庚”,坚定学

生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寻求突破自我以及在竞争中树立不屈的专业信念和远大

理想。

20

2.持续推进“跟进式教育”育人新模式实践

学校以“跟进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生工作等方面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取得系列育人成果。“跟进式教育”育人

模式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时代

形势和在此背景下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互动共进,不断创新

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的育人模式。

3.“3+2”、“3+4”培养模式进展

为密切跟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2013 年,学校继续试点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建设工作,系统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学校技术技能型人才

培养体系与培养方案。2013 年,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

“跟进式教育”理念下商学院“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商科人才,商学院积极探索在教学中实施“管理学全

案例教学模式”(Comprehensive Managerial Case Teaching Model)。该教学模式以鲜

活案例贯穿全课程,完全以案例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以案例来体现和反映理论和知

识;以案例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进行案例预先学习以及小组讨论,课堂上再

由教师引导来展开充分讨论;教学内容不仅仅只包括现成案例的使用,还鼓励教师积极

深入企业实践,着重新案例的开发、编写与使用。该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

导为辅助,以案例教学为教学手段,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主要教学内容,达到重点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应用知识和技能能力、分析和解

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跟进式教育”理念下翻转课堂实践探索

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融于课堂教学,是

课程改革的关键。基于“跟进式教育理念”,石油化工学院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改革,并在华罗庚学院试点。以“小班教学、教学自主、师生互

动、注重实践、鼓励创新”为教学组织原则,将在线学习所要的现代新型教学元素与传统

教学合理元素进行整合,利用混合学习模式,形成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课程教学,

从而让学生获取综合素质的提升。

21

学院、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 4所国

家示范职校合作开展试点工作,2013 年合作学校招生 190 人,涉及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市场营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基础

平台、选修平台为模块,强化文、理、工交叉融合,突出工程性、应用型人才培

养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比重,注重课程体系更新,

注重教学方法和效果,强化就业竞争力。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执行

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学时的 25%,人文社会科学不少于

15%,每学年新开课程不低于总课程数的 3%的要求,同时开设辅修专业。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按照“教学质量优先、拔尖人才优先、

学科建设优先、自主创新优先”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为主题,整体提高,

重点突破,着力抓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工程建设,增强学

校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

大学”的战略目标,始终把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最基础、

最根本的工作。

学校坚持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为立足点;科研工作必须

以科研育人为立足点;物质资源投入必须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升为立

足点;工作评价体系必须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为立足点。

同时,形成多部门协同机制,制定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推进

教师分类管理,选拔部分教学优秀的教师作为教学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从岗位

聘任、岗位工资待遇、各类评优等方面从制度上予以倾斜;学校连续 8年设立校

级和院级教学关键岗,每年评选一次,岗位津贴相应提高至高档;强化科研育人

22

工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引领知识体系

的更新;鼓励教师将科研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

创新能力;多渠道筹措经费,多途径考核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经费投入的充裕度

和有效性。这些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有效地促

进教学质量提高。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明确本科教育为学校的办学主体,

始终将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

服务于教学。

学校每两年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学习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针、政

策,宣传学校教学管理和改革的有关精神,研讨学校中长期教学发展规划研究学

校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教学工作,坚持领导听课制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经常

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掌握教学第一线的信息,解决存在问题,始终将教学摆在工

作第一位,对教学工作中碰到的所有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

学校每年寒暑假召开的中层干部培训会议上,校党委书记、校长都有关于教

学工作的专题报告,并要求会后在全校教职员工中传达会议精神,对报告中提出

的教学改革措施坚决贯彻执行。

(三)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情况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建立适应院校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教

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

标准系统、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督导系统、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反馈与调控系统。

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健全质量

保障制度体系。2013 年,在已有制度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新制定《常

州大学考试管理规定》(常大教〔2013〕33 号)、《常州大学专业评估方案》(试

行)(常大教〔2013〕37 号)、《常州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常大教〔2013〕

23

47 号)、《常州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实施细则》(常大〔2013〕117 号)、《常州大

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常大〔2013〕135 号)、《常州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规程》(常

大〔2013〕136 号)、《常州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常大〔2013〕138 号)、

《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和奖励办法》(常大〔2013〕137 号)等十

余项制度、废除《江苏工业学院考试规则》、《江苏工业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

办法》等九项制度。

(四)日常监控与运行情况

学校构建了督导、机关干部、校领导三级听课制度,力求全面动员,全员参

与。2013 年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累计安排听课 1900 余人次,其中督导听课 1300

余人次,校领导、机关干部听课 600 余人次。继续开展学生评教工作,2012-2013-2

学期,全校共 13379 名人次学生参与网上评教,被评教师 790 位,授课教师参评

率达 100%。2013-2014-1 学期,共 16770 名人次学生参与,被评教师 857 位,授

课教师参评率达 100%。

(五)校内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情况

学校制定适合不同类别专业内涵发展需求的评估指标体系。2013 上半年,

学校对全校所有专业进行评估,同时建立招生计划与专业评估等级挂钩机制,每

年优先安排校级(含)以上重点、品牌、特色专业的招生计划,对学校专业评估

后 10 名的专业,通过专业建设负责人现场答辩,专家现场评分,确定专业招生

计划或停止招生专业名单。学校将逐步建立专业动态调节机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3 年 11 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组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展为期 3 天

的现场考查。期间,专家组通过考察教学科研设施及实习基地、调阅近 3年试卷、课程

设计、实验、实习报告等教学资料及背景材料、分别访谈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校友

和用人单位代表,深入了解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办学情况。2014 年 7月,中国工

程教育认证协会公布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有效期为 3年。

24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1.调查方法

为了解学生求学满意度及学习投入情况,学校于 2013 年 6 月实施“2013 年

常州大学学生满意度”及“学习投入度”两项调查。根据分层抽样原则,抽取在

校本科生大一至大四学生,样本考虑了各学院、年级、专业、生源地、性别等人

口统计学变量的均衡性。满意度调查发放问卷 4730 份,回收问卷 4366 份,回收

率 92.3%;有效问卷 4073 份,有效率 93.3%;学习投入度发放问卷 4650 份,共

回收问卷 4235 份,回收率 91.08%;有效问卷 4076 份,有效率 96.25%。

学生满意度问卷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学校环境、学校

条件与利用、学校社会声誉七项维度。满意度调查采用 5点计分法,即“很不满

意”计 1分,“不满意”计 2分,“一般”计 3分,“满意”计 4分,“很满意”计

5分。

2.调查结果

(1)教师教学

数据结果显示,学校学生对教师教学明确表示满意及很满意占总调查人数的

60%左右,不满意及很不满意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 10%以内。学生对教师的教

学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 3.748(指标满分为 5,以下均同),高于理论平均值。

(2)教学管理

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682。其中,学生对“学生较容易选

到想选修的课程”及“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机会充足、场所、时间有保证”

两项满意度最低。

(3)学生工作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811。

(4)学校环境

25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793。

(5)学校条件与利用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条件与利用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668。

(6)学校社会声誉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社会声誉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739。

在对学校社会声誉的满意度上,学生对“学校的知名度”及“再次选择忠诚

度”总体满意度相对较低。但是将近 65%的学生认同“学校发展前景良好”,70%

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继续关心和支持母校建设”。

(二)应届毕业生毕业率及学位授予率

2013 年全校本科毕业生 3006 人,授予学位 2981 人,毕业率 99.17%,学位

授予率 98.47%,毕业率、学位授予率保持稳定。

(三)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3 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90.67%,高出全省平均线 4.08 个百分

点;年终就业率为 97.87%,高出全省平均线 1.32 个百分点。各专业具体就业情

况详见表 10。

表 10 常州大学 2013 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院系/专业) 其中

专业 总就业率 协议就业率 灵活就业率 升学出国率

合计 97.69%

(3177/3252)

83.83%

(2726/3252)

0.49%

(16/3252)

13.38%

(435/3252)

应用化学 97.37% (74/76) 82.89% (63/76) 0.00% (0/76) 14.47% (11/76)

有机化学 98.78% (81/82) 95.12% (78/82) 0.00% (0/82) 3.66% (3/82)

化学工程与工艺 99.54% (215/216) 66.67% (144/216) 0.00% (0/216) 32.87% (71/216)

轻化工程 100.00% (22/22) 72.73% (16/22) 9.09% (2/22) 18.18% (4/22)

化学工程 100.00% (20/20) 90.00% (18/20) 5.00% (1/20) 5.00% (1/20)

化学工艺 96.88% (62/64) 96.88% (62/64) 0.00% (0/64) 0.00% (0/64)

工业催化 100.00% (9/9) 100.00% (9/9) 0.00% (0/9) 0.00% (0/9)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95.45% (42/44) 88.64% (39/44) 0.00% (0/44) 6.82% (3/44)

材料化学 100.00% (56/56) 82.14% (46/56) 0.00% (0/56) 17.86% (10/56)

金属材料工程 100.00% (72/72) 81.94% (59/72) 0.00% (0/72) 18.06% (13/7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98.11% (104/106) 66.98% (71/106) 0.00% (0/106) 31.13% (33/106)

材料科学与工程 100.00% (55/55) 81.82% (45/55) 0.00% (0/55) 18.18% (10/55)

材料物理与化学 100.00% (3/3) 100.00% (3/3) 0.00% (0/3) 0.00% (0/3)

材料学 100.00% (26/26) 96.15% (25/26) 0.00% (0/26) 3.85% (1/26)

材料加工工程 100.00% (11/11) 100.00% (11/11) 0.00% (0/11) 0.00% (0/11)

26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97.62% (41/42) 92.86% (39/42) 0.00% (0/42) 4.76% (2/4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00.00% (65/65) 81.54% (53/65) 0.00% (0/65) 18.46% (12/6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0.00% (55/55) 87.27% (48/55) 0.00% (0/55) 12.73% (7/55)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9.27% (136/137) 84.67% (116/137) 0.73% (1/137) 13.87% (19/137)

化工过程机械 100.00% (17/17) 94.12% (16/17) 0.00% (0/17) 5.88% (1/17)

国际经济与贸易 96.00% (72/75) 92.00% (69/75) 0.00% (0/75) 4.00% (3/7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0.00% (46/46) 91.30% (42/46) 2.17% (1/46) 6.52% (3/46)

工商管理 94.12% (48/51) 92.16% (47/51) 0.00% (0/51) 1.96% (1/51)

市场营销 100.00% (48/48) 93.75% (45/48) 2.08% (1/48) 4.17% (2/48)

会计学 92.67% (177/191) 82.20% (157/191) 0.52% (1/191) 9.95% (19/191)

人力资源管理 100.00% (36/36) 91.67% (33/36) 0.00% (0/36) 8.33% (3/36)

物流管理 100.00% (38/38) 94.74% (36/38) 0.00% (0/38) 5.26% (2/38)

公共事业管理 100.00% (61/61) 91.80% (56/61) 0.00% (0/61) 8.20% (5/61)

数学与应用数学 95.24% (20/21) 71.43% (15/21) 0.00% (0/21) 23.81% (5/21)

信息与计算科学 100.00% (47/47) 82.98% (39/47) 0.00% (0/47) 17.02% (8/47)

凝聚态物理 100.00% (5/5) 100.00% (5/5) 0.00% (0/5) 0.00% (0/5)

电子科学与技术 97.06% (66/68) 75.00% (51/68) 0.00% (0/68) 22.06% (15/6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7.22% (35/36) 88.89% (32/36) 0.00% (0/36) 8.33% (3/36)

自动化 98.46% (64/65) 86.15% (56/65) 0.00% (0/65) 12.31% (8/65)

电子信息工程 97.98% (97/99) 89.90% (89/99) 0.00% (0/99) 8.08% (8/99)

通信工程 100.00% (31/31) 93.55% (29/31) 0.00% (0/31) 6.45% (2/3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8.53% (67/68) 91.18% (62/68) 0.00% (0/68) 7.35% (5/68)

计算机应用技术 95.92% (47/49) 91.84% (45/49) 0.00% (0/49) 4.08% (2/49)

英语 98.28% (57/58) 91.38% (53/58) 0.00% (0/58) 6.90% (4/58)

日语 100.00% (30/30) 83.33% (25/30) 0.00% (0/30) 16.67% (5/30)

法学 98.65% (73/74) 81.08% (60/74) 1.35% (1/74) 16.22% (12/74)

社会工作 94.29% (33/35) 80.00% (28/35) 0.00% (0/35) 14.29% (5/35)

艺术设计 100.00% (73/73) 100.00% (73/73) 0.00% (0/73) 0.00% (0/73)

工业设计 96.43% (27/28) 96.43% (27/28) 0.00% (0/28) 0.00% (0/28)

环境科学 100.00% (28/28) 78.57% (22/28) 10.71% (3/28) 10.71% (3/28)

土木工程 96.34% (79/82) 84.15% (69/82) 1.22% (1/82) 10.98% (9/82)

给水排水工程 97.14% (68/70) 90.00% (63/70) 0.00% (0/70) 7.14% (5/70)

环境工程 98.00% (49/50) 82.00% (41/50) 4.00% (2/50) 12.00% (6/50)

安全工程 97.73% (43/44) 75.00% (33/44) 2.27% (1/44) 20.45% (9/44)

安全技术及工程 100.00% (5/5) 100.00% (5/5) 0.00% (0/5) 0.00% (0/5)

环境科学 100.00% (3/3) 66.67% (2/3) 33.33% (1/3) 0.00% (0/3)

环境工程 95.45% (21/22) 95.45% (21/22) 0.00% (0/22) 0.00% (0/22)

制药工程 100.00% (56/56) 76.79% (43/56) 0.00% (0/56) 23.21% (13/56)

生物工程 100.00% (27/27) 62.96% (17/27) 0.00% (0/27) 37.04% (10/27)

石油工程 96.15% (75/78) 78.21% (61/78) 0.00% (0/78) 17.95% (14/78)

热能与动力工程 97.14% (68/70) 84.29% (59/70) 0.00% (0/70) 12.86% (9/70)

热能工程 100.00% (5/5) 100.00% (5/5) 0.00% (0/5) 0.00% (0/5)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100.00% (25/25) 80.00% (20/25) 0.00% (0/25) 20.00% (5/25)

27

油气储运工程 96.19% (101/105) 86.67% (91/105) 0.00% (0/105) 9.52% (10/105)

油气储运工程 100.00% (16/16) 93.75% (15/16) 0.00% (0/16) 6.25% (1/16)

电子信息工程 100.00% (9/9) 22.22% (2/9) 0.00% (0/9) 77.78% (7/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0.00% (5/5) 60.00% (3/5) 0.00% (0/5) 40.00% (2/5)

化学工程与工艺 93.75% (15/16) 62.50% (10/16) 0.00% (0/16) 31.25% (5/1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 71.43% (5/7) 14.29% (1/7) 0.00% (0/7) 57.14% (4/7)

工商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55.56% (10/18) 44.44% (8/18) 0.00% (0/18) 11.11% (2/18)

数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2013 年就业白皮书》

(四)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学校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向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现场

访谈用人单位 98 家、电子邮件形式发放问卷 419 份、电话回访用人单位 171 家,

合计调查数为 688 家,有效数为 606 家。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

总体评价满意的为 574 家,占有效调查总数的 94.72%;总体评价一般的为 24 家,

占有效调查总数的 3.96%。被调查的单位,认为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

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好,在职业规划、人文素养方面尚需进一步提

高。

(五)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3 年学校共有 408 人考取研究生,具体情况见表 11。

表 11 常州大学 2013 届学生考研录取统计 公 办

学 院 毕业生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石油化工学院 306 90 29.41%

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 83 25 30.12%

机械工程学院 244 37 15.16%

石油工程学院 273 38 13.9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89 66 22.84%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272 32 11.76%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95 30 10.17%

经济管理学院 545 37 6.80%

文法学院 108 17 15.74%

艺术学院 100 1 1.00%

数理学院 136 27 19.85%

外国语学院 87 8 9.20%

小计 2738 408 14.90%

28

(六)毕业生创业情况

2013 年,学校积极探索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

创新机制,学校投入 100 多万建设了“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为进入社区的

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免租的办公场地和免费的办公设备,实现由创业项目到创业公

司、创业实践到创业实体的转化。

创业社区引进江苏爱荷华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协同建设大学生创业社区,

为社区项目提供咨询指导;与常州市人社局合作在创业社区设立 SYB、GYB 培训

站,免费为学生进行创业课程的培训,全年培训 SYB 学生数 120 余人,培训 GYB

学生数 600 余人;社区依托常州市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加推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常

州市创意产业园等校外孵化基地。校政企联动在社区开展“协同创业”,形成扶

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合力。同年 9月,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被遴选为第二批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七)校园文化活动及获奖情况

2013 年,学校举办了第十七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第二十九届校园文化艺

术节、第五届社团文化节、第二届社团嘉年华和雷锋学习月等系列活动,开展了

常州大学第十二届主持人大赛、第二届“摇滚之夜”乐队比赛、校园女生大赛、第

十八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活动 180 多项,吸引了学生 20000 多人次的参与。承

办了第十三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

建设“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 开辟大学生创业教育新路径

社区以社区+项目+学生的形式,社团因创业项目而发展,创业项目因社团存在而在

社区延续,解决了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因毕业而导致创业项目难以传承的难题;创业社团

成为了创业项目人才供给的“源头活水”,而创业项目则成了创业社团学生试水创业的

“练兵场”。

《中国青年报》以“不能一毕业,项目就夭折:常州大学构建创业传承机制让学生

企业传下去”为题进行了报道,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新华日报、现代快报、扬子

晚报、江苏教育报和常州电视台等多次报道创业社区的工作成果及模式。

29

选拔赛开闭幕式,受到校内外的一致好评。开展了“校园文化下连队”系列活动,

组织校社联、广播站和民乐团等将精品文化活动主动走入团员青年、对接青年文

化需求,把校园文化的内化教育功能与大学生自我塑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

生成才成人;打造了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活动的表演,成为学校的

一张亮丽文化名片,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八)大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2013 年常州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功上报数据人数 11271 人,其中男生

5786 人,女生 5485 人。

学校通过开展多个项目的俱乐部调动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并且要求学生每周

至少活动两次,每次半小时,每学期 0.5 学分,俱乐部时间约有 3000 人次进行

体育活动。

学校注重学生课余训练,篮球、足球、排球等属于常年训练项目。运动队在

2013-2014 学年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高校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男篮、男

足、女足获得全省第五名;女子沙滩排球获得亚军;跆拳道比赛中个人项目获得

了 3块银牌;其中学校江晗同学获得全省武术普通组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也

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个省冠军。

七、学校特色及本科教学持续改进方向

(一)学校特色与经验

学校把“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些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始终坚持

以人才培养为学校中心任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学校的目标追求,始

终坚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安排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经过多年

实践探索逐步构建“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发展”的“跟进式教育”育人新模式。

“跟进式教育”把“跟进”作为一种贴近学生、贴近实践、贴近问题,以学

生为中心的主动的工作方式,在高校育人的整个环节都可以推广实施,进而形成

30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育人整个环节的“跟进式教育”育人新模式。该模式已经在

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育人成果。

(二)本科教学持续改进方向

1.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仍需继续推进

学校一贯鼓励和支持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学

校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促进信息化时

代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重点支持建设

高水平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同时,不断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支持翻

转课堂改革实践,支持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2.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学校内涵建设仍需加强,人才培养特色还不够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学校将不断更新观念,进一

步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

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积极改

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及科技活动开展,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学校师资水平提升较快。但是,整体上看师资建设仍然不能满足学

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将通过科学规划、完善制度、团队建设等措施,

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拥有工程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

为下一步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