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国 doc

18
Southwest Southwest Southwest Southwest university university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of of of science science science science and and and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technology 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新闻类周刊自我定位的研究 ——为《龙新周刊》所做的思考 学院名称 文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生姓名 马振国 20095301 指导教师 刘海明 副教授 二〇一三年六月

Upload: xiadazheng

Post on 26-Mar-2016

2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7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马振国 doc

SouthwestSouthwestSouthwestSouthwest 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 ofofofof sciencesciencesciencescience andandandand technologytechnologytechnology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新闻类周刊自我定位的研究——为《龙新周刊》所做的思考

学 院 名 称 文学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 生 姓 名 马振国

学 号 20095301

指 导 教 师 刘海明 副教授

二〇一三年六月

Page 2: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

新闻类周刊自我定位的研究——为《龙新周刊》所做的思考

摘要::::新闻类周刊同质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归根到底则是自我定位不够明确必然

会出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闻类周刊发展、现状、自我定位等问题的研究,发

现随着传媒社会快速发展,信息重叠的地方越来越多,每个新闻类周刊能够拥有

信息则是越来越少。再加之,受众阅读兴趣呈多元化发展,小众阅读相对大众阅

读,在未来将会变得越来越有市场。新闻类周刊自我定位确定为专业化,应该是

新闻类周刊在未来的最佳出路。

关键词::::新闻类周刊 同质化问题 自我定位

Page 3: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I

NewsNewsNewsNews weeklyweeklyweeklyweekly self-evaluationself-evaluationself-evaluationself-evaluation researchresearchresearchresearch

MadeMadeMadeMade forforforfor ““““LongLongLongLong XinXinXinXin weeklyweeklyweeklyweekly”””” thoughtsthoughtsthoughtsthoughts

AAAAbstract:bstract:bstract:bstract: Homogenization of News Weekly is a growing problem, in the last analysis,

it is self position unclear that inevitably lead it to occur.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self position of News Weekly; the results

found tha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a community,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overlapping, the information of each weekly itself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rare. Furthermore, audience's interest in reading is diversified. Compare

to public reading, small reading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future.

The best way forward of News Weekly is identified itself as professionalization.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News Weekly, The homogenization of the problem, Self pos

Page 4: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II

目 录

一、 引言......................................................................................................................1

二、 新闻类周刊的自我定位问题..............................................................................2

(一)新闻类周刊的界定.....................................................................................2

(二)新闻类周刊的演进.....................................................................................2

(三)新闻类周刊的问题.....................................................................................3

1、快餐化阅读习惯与表达方式间的矛盾....................................................3

2、商业化浪潮对新闻类周刊原有公共性的干扰........................................4

3、新闻类周刊同质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4

三、 新闻类周刊的自我定位......................................................................................4

(一)期刊的自我定位与品格.............................................................................5

(二)新闻类周刊的自我定位.............................................................................5

(三)新闻类周刊自我定位的盲区.....................................................................6

四、 龙新周刊的自我定位探索..................................................................................7

(一)做专业化的自我定位.................................................................................7

(二)专业化自我定位的集中践行.....................................................................8

(三)专业化自我定位的个别尝试.....................................................................9

(四)专业化自我定位的挑战...........................................................................10

五、 结语.................................................................................................................... 11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Page 5: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

新闻类周刊专业化自我定位的研究——为《龙新周刊》所做的思考

一、引言

大量新兴媒体的兴起,不仅加剧了新媒体与传统的媒体之间的竞争,同时也

加剧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新闻类周刊与各类新闻类报纸、广播、电视相比,

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深度”的发掘,而新闻类周刊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对

“深度”的发掘,也体现在新闻类周刊所做的自我定位。新闻类周刊的自我定位,

一方面是为了向社会昭示它所预设的受众面,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它的受众传达自

己的价值诉求。因此,新闻类周刊该如何自我定位,与其该如何发展以及形成自

己的阅读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瞭望》、《看天下》、《南风窗》等属于目前国内比较具有

影响力的几种新闻类周刊,但是它们对各重大新闻的处理越来越趋于一致,它们

之间由自我定位而出现的区别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如,2012 年 3 月份,国内对

雷锋精神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各种新闻类周刊争相报道,在此期间人们不管拿到

那本新闻类周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雷锋的头像,打开新闻类周刊看到则是数

篇试图解读所谓的“雷锋精神”的评述性文章。

新闻类周刊对重大事件能表现出出奇一致的态度,一方面因为这些事本身关

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容易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各新闻类周刊为避免

自己失去分一杯羹的机会,不得保持自己与整个“团队”的一致性。当然,不同

类的新闻类周刊要是对同一重大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也能体现出本身的

价值,然而在一件重大新闻之前,数家新闻类刊物在选择解读角度的时候,又不

能考虑大众的要求,因此要避免解读角度重复,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各新闻类周刊选题太过集中,在加上新闻类周刊数量众多,即使各家新

闻类周刊在书面上应该都有特色鲜明的自我定位,等到了实际操作的过程之中,

出现同质化问题便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而在这篇论文里,将着重讨论新闻类周

刊的自我定位问题,以及对新闻类周刊如何积极应对挑战所做的一点思考。

Page 6: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

二、新闻类周刊的自我定位问题

(一)新闻类周刊的界定

《新闻学大辞典》对“期刊”一词的解释是“即杂志,以刊载文章或者评论

为主的定期或者不定期成册连续印行的出版物。有固定名称(刊名),按卷、期

或年、月顺序编号,每期的开本、版式基本相同。是记录社会生活,报道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活动的工具,使传播与交流科学文化成就,指导与活跃社会文化生

活的手段之一。”①周刊应该是以一周时间作为发行时间区间的出版物,而在此需

要特别强调的问题是,一周并非断定刊物是不是周刊的必要条件,出版的时间区

间大于一周但没有超过两周的也可以称之为周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

的周刊,如《凤凰周刊》实际出版的时间区间便是 10 天而非标准的 7 天。而以

具体内容对周刊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又分为新闻类周刊和专业类周刊。而学术型

的刊物因为生产周期较长,暂时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类周刊。

新闻类周刊的内容包括对新闻事件的解读性报道、新闻评论以及其它与最新

社会事件相关的文字或者图片。同时,新闻类周刊获取文章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化,

有记者自己采写的解读性新闻报道,也有向专家或者学者通过约稿形式获取的评

论性文章,更有编辑团队自己从其它地方摘编的文章。专业周刊载的文章往往是

以某具体的专业为准,其受众基本属于对某具体专业感兴趣的阅读者。如,《中

国国家地理》、《中国经济周刊》、《国家历史》等刊物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专业

刊物,其文章的来源与新闻类周刊比较相似,也包括记者采写、向专家或者学者

约稿、从别处摘编等形式,最大的区别便是其约稿的专家或者学者,缺乏一种公

共知识分子所能体现出来的大众性特点。

(二)新闻类周刊的演进

1840 年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好多新事物大量出现的

出现的一个起点,“从 1840 年到 1949 年的百年时间里,曾出现 400 多种名目各

异的新闻类周刊。早期较为著名的有《一周时间》、《三民周刊》、《人民周刊》等。”

②而 1918 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张申府、胡适、钱玄同等人支持下,在北京创办

的《每周评论》则是中国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类周刊。在此之后,于 1922

①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②钟飞·中国新闻新闻类周刊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2005

Page 7: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3

年由蔡和森创办的《向导》周刊和由邹韬奋于 1925 年创办的《生活》周刊,在

当时也是名噪一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

建国之后,新闻类周刊一度匿迹,直到 1980 年《半月谈》在北京问世,才

改变了新中国没有新闻类周刊的现状。《半月谈》自我定位是“时事政治顾问,

学习生活良友”,虽然它是面向全国发行,但其主要受众以国家公务员为主。不

久之后,也就是在 1984 年自我定位为“中国最早最详尽报道中国高层决策信息

的的新闻刊物”《瞭望》期刊也改为周刊发行。《半月谈》周刊和《瞭望》周刊出

现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改革开放,内容牵涉改革方方面面面,

撰稿人不仅包括国家公务员还概括许多潜心研究国内问题的专家学者,因此文章

的内容不仅与时政紧密相关,在整体的表述风格上也比较的严肃。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内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

展,人们的思想也更加活跃。在这一时期,在受到改革开放影响最深的地区,出

现大量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新闻类周刊。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本杂志是,

1996 年 1 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创办的《三联生活周刊》以及同年 8月由广州传媒

集团主办的《新周刊》,还有 1998 年 10 月由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新世

纪周刊》以及 1999 年 1 月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的《新民周刊》。在改革

开发高潮期涌现的这一批新闻类周刊,打破了传统新闻类周刊的旧模式,也开启

中国新闻类周刊的新时代。而这一阶段出现的新闻刊物,不仅是表现形式更为丰

富,就其内容而言也更为广泛、更接“地气”。同时,围绕着这些新闻类周刊还

出现了一批有思想的专栏作者或者深度调查记者,这些人不只是具体的新闻类周

刊的灵魂式人物,也是极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为整个中国新闻环境的变化产生

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三)新闻类周刊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事物,新闻类周刊亦不例外,而这里说新闻类周

刊不完美,主要是指新闻类周刊随着时代的发展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

题极有可能是新闻类周刊要迎接未来挑战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1、快餐化阅读习惯与表达方式间的矛盾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传播全球化、生活快节奏、阅读快餐化的时

代。”③很显然,新闻类周刊比较传统的表现形式,很难满足受众新的阅读习惯。

新闻类周刊在表现形式上虽然是图文并举,但是为了体现出新闻类周刊的深度以

③牛明汉·当代媒体如何适应“阅读快餐化”时代·军事记者·2002

Page 8: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4

及思想性,刊载的各类文章基本都是字数上千甚至是好几千的“宏文”。这并不

符合快餐化的阅读习惯。其实,这不单是新闻类周刊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也是

其它纸质媒体要思考的问题。至于这个问题如何克服,新闻类周刊自然不能强迫

读者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一种既能维护新闻类周刊

的深度以及思想性,又可以满足读者快餐化的表现方式。

2、商业化浪潮对新闻类周刊原有公共性的干扰

新闻类周刊在商业化的浪潮下,其“公共性”正在受到干扰。随着大量新兴

媒体的兴起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新闻类周刊的生存越来越难。为了应对挑

战,有些新闻类周刊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接受商业化,有的新闻类周刊留出更多的

空白页来刊登广告,有的新闻类周刊则在刊登的文章之中赤裸裸的搞“植入广

告”,替某个或者某些商业集团摇旗呐喊。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特别

是第二类做法并不可取,但是从宏观上来讲,这不只是新闻类周刊存在的问题,

也是许多传统媒体存在的问题。至于,中国新闻类周刊要怎么样走出商业化浪潮

的冲击,重塑自己的“公共性”,不仅要自己要积极尝试一些新的解决办法,也

可以向国外同类媒体借鉴一些成功经验。

3、新闻类周刊同质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具体的新闻类周刊都有个性鲜明的自我定位,但是同质化的问题的日益严

重,会直接干扰对自身自我定位的具体表现。而同质化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一

方面需要具体的新闻类周刊再次明确自己的自我定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向专业类

的周刊借鉴部分经验,塑造自身具有专业性的部分。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新闻类周刊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不

可避免的挑战。这些新闻类杂志能否成功迎接这些挑战,不只是对新闻人智慧的

考验,也为中国新闻类周刊需找新的突破口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因而作为新闻

人要以积极的面目去应对挑战,争取把时代的挑战变成自己的机遇。而最关键的

是“在不断丰富传媒内容信息量的同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受众层次提供独特的传

媒产品和服务,通过分众化的传播手段满足不同阶层受众的专项需求,以信息的

定向传达替代无区分的同质化传播。”④

三、新闻类周刊的自我定位

④王琳琳· 传媒如何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记者摇篮·2009

Page 9: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5

(一)期刊的自我定位与品格

期刊的自我定位是对自身所要达到的传播目的的预设,也算是向自己的受众

所做的承诺。在这里所谓的自我定位就像古希腊哲学家对圆所做的解释一样,在

生活之中只能临摹出圆的形象却不能完全的复制圆。具体的期刊可以趋近自己早

已确立的自我定位,要想完全达到与它一样的高度,几乎没有这个可能,因为所

谓的自我定位只不过是受众以及其具体的编辑团队所制造的、存在于意念之中的

形象而已。

如果期刊的自我定位是自己向受众履行自己的承诺,那么一本期刊成功与

否,倒不在于它有没有“很有高度的自我定位”,更在于它有没有用实际行动践

行自己所自我定位的东西。因此,自我自我定位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极强的操

作性。期刊的自我定位要是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会让受众失去对该新

闻类周刊的信任感,也就会让该新期刊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因而,期刊的自我

定位是其之所以存在的灵魂,更是它不断努力的方向。

一本期刊能够忠实的履行自己在自我定位之中提到的内容,也就是向受众履

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欺骗受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些能够遵照自己自我定

位行动的期刊便是有品格的期刊。当然,这一切成立的前提,还需要具体期刊的

自我定位是积极的,可以反映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因此,有品格的期刊

一定会遵守自身的定位,但是严格遵守自我定位的期刊未必就是有品格的期刊,

还要看具体期刊在对自身定位中所提及的内容。

(二)新闻类周刊的自我定位

新闻类期刊自我定位与非新闻类期刊相比,对自身进行自我定位的时候必须

要有鲜明的态度,以及要考虑自己怎么获取更多的受众。因为新闻类周刊最大的

亮点,不在于它对新闻事件所具备的技术处理能力,更在于它对新闻所表现出来

的态度。

“新闻报道是极力追求所报道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公正性,这是其本

质所在。但是,由于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总是受到个人主观偏向性因素、政治

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无意识的加入一些主观评价,这

些评价可能是对新闻素材进行取舍,从而突出部分事实,也可能是个人观点的直

接表达 。”⑤因此,新闻类周刊不可避免的要出现一些比较主观性的文字。非新

闻类周刊会根据自己所侧重的行业或者专业进行自我定位,与新闻类周刊相比,

⑤王红旭·新闻报道过程中伦理失范现象分析·今传媒.2011

Page 10: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6

它主观性的东西可能要少一些,更侧重于对专业性的指示或者知识要实现的表达

目的。在这一点,可能与行业性或者专业性的周刊更侧重于个人兴趣。而非对公

共事件要表明怎么的看法或者传达出什么样的看法有关。

新闻类周刊在自我定位上存在区别,主要以对新闻事件所持有的态度以及要

向受众传达什么样的信息的差异而存在。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把的自我定位

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 ”,可能给受众

的感觉可能更加的客观、中立,也更符合新闻的精神。与此同时,《三联生活周

刊》在对自身进行定位的时候,提到美国三大新闻类周刊之一的,在国际颇具影

响力的《时代》周刊更像是给自己预设的奋斗目标。其实,这种侧重于“专业性”

的自我定位是一种具有高度和难度的定位,既包含了对新闻业负责任的态度,也

包含了对受众负责任的态度。《新周刊》的自我定位是“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

周刊”、“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传媒运营商”,可以说这是一

个宏大的自我定位,几乎囊括了新闻类周刊在对自身地位过程中可能牵涉到的方

方面面,正是这样在操作的过程之中便会遇到不少困难,而在牵涉到的方方面提

之中特别提到要做“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一般而言,新锐可以修饰观

点或者表明一种观点的形容词,《新周刊》使用新锐一词,表明它对新闻事件所

持有的态度与“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的《三联生活周刊》明显不

同,至少给人的感觉也要显得更积极。新闻类周刊在自我定位上没有绝对的优劣,

只要其自我定位能有向受众传达一种积极的信息或者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某种需

求,同时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应该都能归于比较不错的自我定位。

(三)新闻类周刊自我定位的盲区

由于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谈论时政的习惯,再加上近代以来中国政局多变,

国民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不可避免的要关心时政。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国家政局趋于稳定,人们对时政的关注应该减弱,但是由于人的思维存在惯

性,难以立马放松或者放弃对政局的关注。这种情况要是表现在新闻类周刊上,

便是对时政新闻关注过度,而忽略了其它性质的新闻。新闻类周刊偏时政新闻的

另一个原因,则与人们对时事新闻理解存在偏差有关。“在新闻学的书籍中,时

事报道、时事调查、时事新闻的说法很常见,这里的“时事新闻”,通常泛指新

闻媒体对最近国内外大事所作的报道。”⑥也就是说,时事新闻应该囊括新近发生

的,牵涉到公众利益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各类新闻,然而人们却把时事新闻理

⑥牛静·浅谈时事新闻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新闻记者·2008

Page 11: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7

解成时政新闻,许多标榜以时事新闻为主要内容的周刊成了偏时政的新闻类周

刊,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新闻类周刊自我定位偏向时政新闻,会让新闻类周刊在内容上出现同质化问

题。同质化问题的出现,一者会让新闻类周刊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关系,另一方面

也会阻碍人们的思维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一段时间之内,值得关注的时政

新闻只有那么一两件,多家新闻类周刊要对其报道难免要出现观点上的重合或者

解读角度的重合。当然,为了避免重合,也可以相互之间“唱反调”,然而过于

专注“唱反调”难免会发生“非黑即白”的二元化争论,最后看似热闹的争议也

会显得非常的平面化,这对一个社会思维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没有多少积极

作用。

其实,新闻类周刊完全可以让自己的自我定位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要

只盯着时政类新闻,也可以做一些专业性的自我定位。比如,有的新闻类周刊可

以让自己的自我定位偏向社会学、有的新闻类周刊可以让自己的自我定位偏向经

济学自我定位,有的新闻类周刊也可以让自己的地位偏向法学。如此一来,不同

新闻类周刊不仅有了鲜明的专业特色,也可以避免出现同质化的问题,影响新闻

类周刊的持续性发展。更为关键的一点,新闻类周刊在自我定位的时候,要是能

多做些专业性的自我定位,不仅可以照顾到一些受众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提升整

个周刊的知识内涵。

四、龙新周刊的自我定位探索

(一)做专业化的自我定位

《龙新周刊》在西南科技大学新闻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创办的一份学

生刊物。该学生刊物对其自我定位是“做新闻学子自己的刊物”,因此该刊物最

大特点便是以“新闻人”的思维,选择时事新闻、解读时事新闻。

作为一份由新闻专业学生主办的校园刊物,做专业化的自我定位,一方面可

以让学生锻炼自己对新闻理论的应用能力,强化自身的专业根据;另一方面可以

启发学生学会以自己的视角去解读社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的能力。

校园刊物的价值无非是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供一

个可供实践的平台。“而当前的学生刊物却相对低迷,处于失语、同质化、平庸

化的境地 很多学生刊物缺少专业化的自我定位,基本以对社会杂志的模仿为

Page 12: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8

主。”⑦这样一来,对丰富校园文化能实现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模仿的好,也只

是起到了传声筒的作用;模仿的不好,不仅难以担起传声筒应该完成的任务,反

而会浪费教学资源。其实,一份学生刊物要是自我定位错误,便失去了实际存在

的意义,整个团队也就丧失了共同努力的动力,培养团队意识、提供实践平台基

本会成为并不存在的“积极作用”。

《龙新周刊》作为一份学生刊物,在自我定位上进行专业性的尝试,也算是

小范围内对新闻类周刊偏向时政的反思,以及对新的自我定位内容在一种等同于

“密封”环境之中所做的试验。从《龙新周刊》自创办一来,对提升西南科技大

学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素养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周围老师、学生以及媒体老师的

对其肯定的言词来看,无疑算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是这种成功要延续下去

还必须深化其专业性,强化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作为学生刊物的《龙新周刊》还与《中国新闻类周刊》、《新京报》、《新安晚

报》等在社会媒体工作的老师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关系,争取能吸取最前沿媒体人

的经验,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对新闻类周刊的反思,通过这种渠道反映给社会,争

取能让一个在“密封”环境之中所做的试验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化自我定位的集中践行

作为一份新闻系学子独立主办的学生刊物,要践行专业化的自我定位,最应

该以新闻人的视角解读各类时事新闻,彰显专业化定位的价值以及魅力。而《龙

新周刊》在实际操作中也是这样做的。《龙新周刊》在栏目的划分上,重点设置

了传媒聚焦这么一个栏目,规定要在编辑部的统一组织下选定话题,研究其中所

蕴含的新闻思想或者传媒问题,之后再确定自己的分析办法,根据新闻类周刊的

语言风格撰写好自己的文章。

在话题的选择上,以传媒类新闻为主但绝非将传媒类新闻视为唯一标准,只

要其它类别的新闻存在专业化分析的价值,也会列为每期的焦点话题。在笔者手

上有一本 2012 年 3 月 15 日看刊发的《龙新周刊》所选的焦点话题是“寻找真实

雷锋”,但是《龙新周刊》围绕这一话题并没有从政治或者文化层面进行分析,

而是从传播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样一来,直接参与撰稿的人员,不仅可以更深

刻的认识雷锋,也可以让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最快彰显其价值。当然,这样操作

最关键的是可以影响《龙新周刊》的受众,即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的每一个学生,

刺激他们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尽最大可能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上,提升整个专业的

⑦ 陈驹 陈莉·当代学生刊物的困境与突围·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Page 13: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9

学术氛围。

由于《龙新周刊》实际刊发时间之间的跨度是两周时间,也就是说在选题确

定之后,直接参与选题策划的人员至少有一周时间可以准备。在此期间,选题和

切入点是确定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怎样找到合理的理论,完成自己该要完成的任

务。从这个层面来讲,《龙新周刊》通过传媒聚焦这一栏目,还可以督促参与其

中的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实现督促学习的目的。

(三)专业化自我定位的个别尝试

媒体聚焦栏目属于《龙新周刊》专业化自我定位的集中体现,而对科技新闻、

文化知识的传播则是专业化定位的个别尝试。《龙新周刊》开设专门的栏目,传

播科技新闻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尝试。一方面,

新闻专业的学生本身就不擅长于“科技”;另一方面,在对科技新闻进行选择的

时候,又必须保证其趣味性以及新闻传播的关系,无疑会带来另一种挑战。所幸

的是,对科技新闻的传播不仅坚持了下来,反而提升了该周刊采编团队对科技知

识。从现在手头握有的一套《龙新周刊》来看,其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方式,大致

经历了从单独科技新闻选摘到科技新闻再次编写的变化,在对科技新闻的处理思

维上也更加贴近“新闻人”的思维。一者,整个栏目会着重选择与新闻传播密切

的科技咨询,加以整理编写使之成为有趣的科技小品文;二者,对选择的科技新

闻会添加一些评论,探讨它对未来新闻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龙新周刊》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有三个至关重要的标准,第一个

标准它必须是科技新闻,第二标准它必须与新闻传播有关,第三必须以新闻人物

的思维重新进行阐述。其实,这三条标准归根到底是为了保证与该周刊“做新闻

学子自己的刊物”的自我定位保持一致,防止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成为对科技知识

的单纯转述,与该周刊的自我定位发生矛盾或者丧失应该存在的联系。

同时,《龙新周刊》对文化知识的传播,也是本着新闻人的角度在理解文化、

学习文化。如,2012 年 5 月 3 日刊发的《龙新周刊》在人文天地刊登《“吐槽”

与“萌”平分秋色,“有木有”?》一文就着力分析了许多网络语言走红的文化原

因。这样操作的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理解文化寻得更为有趣的切入点,也可以拓

展新闻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闻的要求

也越来越高,不仅对事实本身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也对事实本身所携带的附加价

值有着浓烈的兴趣。《龙新周刊》以新闻人的角度理解文化,反过来也是再以文

化锤炼新闻人的新闻本身的感知度。《龙新周刊》为了强化人文知识与新闻之间

Page 14: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0

的互动关系,还专门开辟龙新学堂专栏,邀请资深媒体人担任栏目主持人,选取

一段“问题”短文,由龙新周刊编辑部的成员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这样一来,

一者可以帮助新闻学子提高文字驾驭能力,二者也可以进一步强化《龙新周刊》

的文化味,塑造《龙新周刊》特有的文化韵味。

其实,专业化定位是强调专业化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内容转变。假如

以内容转变理解《龙新周刊》,那么《龙新周刊》的自我定位便是混乱的。因为

在内容设置上,《龙新周刊》不仅对传媒资讯、科技咨询进行重新报道或者解读,

还对人文类的知识进行新的解读或者阐述。要是能把握住《龙新周刊》所谓的专

业化自我定位是指思维上的一种处理办法,便很容易理解所谓专业化自我定位的

含义了。

(四)专业化自我定位的挑战

在倡导多元化的今天,新闻类周刊进行专业化的自我定位,应该对强化具体

的新闻类周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每个具体的新闻类周刊能够突出各自

的专业性自我定位,也可以有效解决同质化的问题,避免新闻类周刊之间出现恶

性竞争。在西南科技大学,比较有影响力的学生刊物有该校新生工作部主办的《新

生代》杂志、以及文艺学院中文系主办的《守望者》杂志。这两本学生刊物大多

以校园话题为主,对文章的题材选择基本以短篇小说、校园诗歌、散文为主。从

理论上来讲,学生刊物这样做比较切合大学的实际状况,但是“由于同学生活范

围、思想广度和深度等较为有限,许多刊物栏目设置雷同,普遍缺乏较有影响、

较有力度的好文章”⑧,再加上自己的采编队伍没有社会媒体采编队伍优秀,要

想取得独立的发展机会几乎不存在这种可能。《龙新周刊》作为一本新兴的学生

刊物,在对自己自我定位的时候,打破了传统的自我定位方向,另辟蹊径,反而

取得相对独立的发展自我定位。新闻类周刊进行专业化自我定位是一种的错的出

路,但是不能有效克服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出路也会变成绝路。

其一,在没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如何少走弯路,避免出现大的错误。

新闻类周刊要通过专业化的自我定位,强化自身特色,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必然

需要一套新的管理办法或者运作方式进行操作,即使不要把原来的管理办法或者

运作方式完全推翻,至少需要根据新出现的状况进行调整。这种变化也许还够不

上伤筋动骨,然而要是因为采取的手段不当,不仅会影响新闻类周刊进行专业化

⑧ 陈驹 陈莉·当代学生刊物的困境与突围·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Page 15: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1

自我定位的步伐,甚至还会打乱原来已经形成的管理办法或者运作方式。

其二,新闻类周刊要把地位偏向专业化,对整个采编团队专业化的要求会增

多。比如,某新闻类周刊把自己的自我定位向法律方向转变,那就需要采编团队

要懂法律知识,至少直接从事文稿采编的人员要懂相关的知识。否则,新闻类周

刊将地位转向专业化,不仅会误导受众对某些专业性知识的理解,长此以往,还

会动摇新闻类周刊在受众心目中的自我定位。

其三:新闻类周刊的自我定位向专业化方向偏移,在短期之内,采编者与受

众还需要一个积极的互动过程。新闻类周刊向专业化方向转变,必须拿捏好“度”,

不仅要传播受众感兴趣的专业知识或者思维,也要保证经过处理之后的专业化的

知识或者思维刚好能被最广泛的受众接受。

《龙新周刊》是一份学生刊物,受众是有一定专业根基的新闻专业的学生,

而且确立的受众面也比较的小,因此要应对上面所列的三个挑战并不存在什么困

难。而在社会发行的新闻类周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要应对上面所列三种

挑战,面对的困难则是实在存在的。因而,作为社会上的新闻类周刊,面对的挑

战除上面所列的三个挑战,应该还有一个挑战,那就是它们如何分解自己作为社

会大众媒体在对自我定位做出调整之时,要面对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新闻类周刊作为一种比较

传统的媒介,要在新的环境之下,要替自己赢得生存的空间,就需要全方位把握

自身优劣,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对自我定位进行调整,发掘自己潜在的竞争优势。

如今,报纸越来越专注对新闻的深度剖析,网络媒体越来越强调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逐渐在向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而广播的受众面越来越小,其前途如何还不甚

明朗。新闻类周刊的传统优势是对新闻的深度剖析,但是在报纸开始把自己的自

我定位转向深度的时候,这种传统优势也正在逐渐消失。

新闻类周刊的自我定位向专业化方向转变,其实是为了提升自己做深度新闻

的能力,也是为了避免同类媒体之间存在的恶性竞争,更是为了向受众呈现更为

丰富的内容,避免因为同质化问题而影响到整个新闻类周刊的生存环境。

传统媒体每一次变革,改变的不只是自己的命运,也会改变人们对媒体的认

识。可以说,现在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媒体都在发生着变化,只不过有些变化是技

Page 16: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2

术层面,有些变化则是理念层面的。技术层面的变化,最先会引起传播行为的变

化,之后必然会引起传播理念的变化。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变化属于量变,

理念层面的变化属于质变,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它们都在改变着一些东西。

Page 17: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3

参考文献

[1]黄德华·把握新闻周刊创刊的两个原则·新闻三味[J]·2002

[2]黄昆仑·大众新闻周刊报道思维的认识论解析·新闻大学[J]·2002

[3]牛明汉·当代媒体如何适应“阅读快餐化”时代·军事记者[J]·2002

[4]马飞孝 苏冬·新闻类周刊的卖点·编辑学刊[J]·2002

[5]韩 娇 ·中国新闻类期刊的软肋·出版参考[N]·2004

[6]靳丽萍·准确市场定位、贴近读者—浅析中国新闻周刊的四年之路·对外大传播[J]·2004

[7]李伟娜·论新闻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广西大学[D]·2005

[8]于德山·我国综合类新闻期刊现状及走向·当代传播[J]·2005

[9]胡忠青·时政新闻类周刊的发展方向·中国出版[J]·2006

[10]涂光晋·中国新闻周刊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路径·国际新闻界[J]·2006

[11]陆芬·中国当代新闻竞争力分析·中国民族大学[D]·2007

[12]陈路 李双龙·中国新闻类周刊的读者定位剖析[J]·2007

[13]刘艳凤·中国新闻类期刊蜕变之道·青年记者[J]·2007

[14]王琳琳· 传媒如何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记者摇篮[J]·2009

[15]马振国 庄磊 邓沛等·龙新周刊(1—8期)·西南科技大学[N]·2012

致谢

Page 18: 马振国 doc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4

大学四年,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诲,有些我会选择深藏于心,有些我必须借此

机会表达出来,以送上我对诸位恩师最后的敬意。

首先,我要感谢新闻系的诸位老师,在你们的教导下,让我初步掌握了有关

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具备了“新闻人”的思维方式。再次,我要特别感谢指导我

完成毕业论文的刘海明老师。从最初资料的收集,到研究角度的确定,以及论文

初稿的校正,刘海明老师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第一次第接受了比较严格

的学术训练,不管我日后会从事何种工作,对我的影响必然是长期的,至少是不

可忘却的。最后,我要把最诚挚的敬意送给答辩组的诸位老师。你们提出的意见,

一方面让我看到了自己那些未曾察觉的缺点,另一方面也让可以让我的论文显得

更为严谨、规范。

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各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