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头条大赛(第2季) 晒稿会网 … ·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严艺菲...

1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严艺菲 图编 张路 视觉 张文敏 制图 张文敏 责校 罗文宇 两江 重庆好酒老码头 重庆好酒老码头 晒稿会网址: sgh.cqwb.com.cn/index.php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慢新闻深阅读 让生活慢下来 生活 ·夜雨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10~11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更是专挑情 意绵绵的爱情歌片,或送给恋人或一 起学唱,那情景既温馨又浪漫。 情意绵绵的 旧歌片 刘志渝 前几天在家清理旧书报、旧画册,竟意外发现了一张字迹模 糊且已泛黄,风行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旧歌片(用相纸翻拍而 成)。瞬间,记忆又把我拉回到难忘的少年时代。 我是个既不识谱又五音不全,生就一副公鸭嗓子的歌盲,却 偏偏酷爱听歌,偶尔也唱几声。记得读小学四五年级时特别喜欢 看电影。像《洪湖赤卫队》《红珊瑚》《刘三姐》《苦菜花》等,对片中 的插曲是百听不厌。每当新电影上映,片中的插曲又好听,立马 就有人将这些插曲印制成歌片,在街边铺上塑料布将歌片摆起叫 卖,有的歌片上还印有男、女主角的剧照。只要听说有新歌片上 市,我们几个喜欢唱歌的同伴就相约上街去寻找,一旦找到,大家 蜂拥而上,在里面挑选自己喜爱的电影插曲歌片或其它好听的歌 片。当时花几分钱就可买一张歌片,选购好后揣在身上,回家夹 在日记本里,不时翻看哼唱算是一种精神享受。 光有歌片,不会唱咋办?于是就去找高年级或中学里懂音乐 的同学教我们,慢慢地竟也学会了不少电影插曲,像《刘三姐》中 的“只有山歌敬亲人”;《五朵金花》里的“阳雀飞过高山顶”;《枯木 逢春》里的“重逢”等等。虽然不懂歌中蕴含的情意,只觉得好听, 还蛮享受。不少的电影插曲就是那时学会的,在唱这些流行歌曲 时,不禁思忖:是哪个行家竟能谱出这么好听的美妙歌曲?看过 歌片后,就记住了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其中首推为电影《刘三姐》 《五朵金花》谱曲的雷振邦;还有创作《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 好”的吕其明;为电影《阿诗玛》主题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谱 曲的罗宗贤;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曲作者叶晓。 我的二哥刘志森当时正读大学,与我恰恰相反,不但长相比 我强,识谱能力也远胜于我,且唱起歌来悦耳动听。记得那年放 暑假,我从街上买回几张歌片,二哥拿过去不一会就能唱了。到 了晚上我与街坊的男女学生们就围坐在地坝,听他唱才学会的爱 情歌曲“康定情歌”。悠扬的歌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在座的女 高中生目不转睛地盯着二哥,那眼神仿佛告诉我她们非常崇拜喜 欢二哥。当时我还天真地想,这里面会不会有我未来的二嫂呢? 在学校,我们同学之间还互换互赠歌片,互赠的歌片背面写 上“赠×××同学,愿我们的友谊长存”的字样。记得读五年级 时,我与一位挺斯文,面容姣好的女生同桌。一次,偶然得知她极 想买一张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歌片,但一直没买 到。此后,我就四处打听满街寻找这张歌片。终于有一天,在鱼 洞买到了这张歌片。第二天上课时,我从衣袋中掏出歌片递给 她,内心狂跳红着脸嗫嚅道:“这张歌片,送给你。”她看了我一眼 接过歌片,见正是自己想买的那一张歌片,立刻绽开笑容。接过 歌片的一刹那,一朵红云飞上脸颊,旋即低下头轻声说:“谢谢 你!”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送礼物给异性。 那时,不但我们小孩喜欢歌片,年轻人也同样去地摊选购歌 片,拿回家学唱。尤其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更是专挑情意绵绵的 爱情歌片,或送给恋人或一起学唱,那情景既温馨又浪漫。许多 少男少女就是唱着“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哥有心来妹有意” “满山 的葡萄红艳艳”“想妹一天又一天”等歌曲坠入爱河,并最终步入 婚姻殿堂。 (作者单位:重庆二十九中学) 近来,很少听到有人提书卷气这个词了,这是因为读书的人少 了?还是时尚化所替代?甚或是有书卷气的人不见了?其实,这 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狭义讲,书卷气是一个人说话、作文、写字、画画所表现出来的 一种风格。这确实不错,在历代的文人中,在浩瀚的文学作品里, 在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世界,随处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典范。他们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风格,一种表现,一种追求,甚至是 一种引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已经从农耕 时代变化为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文化形态的载体已经从纸质发展 到电子等多媒体,文化的消费已经从相对单一走向丰富多元,文化 人的表现也已经不仅仅是说话、作文、写字、画画,还有网络、图片、 视听、舞台艺术、文创产品、科技互动等。所以,书卷气应该有更加 广泛的外延。尤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冲突 性、骤变性,与农耕社会的交流相对而言,应当是由相对单一而变 得特别复杂。所以,书卷气的表现应当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性。 学养当是第一,这是传统文人书卷气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提升 个人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古代人强调读书修身,重视基础 训练,而非功利巧取,说话如果不诗书满腹就无法达到文质彬彬, 作文如果不读经典就很难有深度,写字如果不临帖就没有取法乎 上,作画如果不深入传统、不写生、不心静如水,就不会被称之为文 人画。现在,文化虽然多元化,然而读书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读 古今中外经典,读中国特有诗词、书画、民俗,读时尚开放的新思 想、新科学、新知识。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则说现代人得身 藏百科才能显示气质。说到底,肚子里得有真货,而不是读一些流 行的、低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消遣品,也不是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浏 览的海量信息。我这里得强调,现代媒体传播手段、内容丰富,而 相当读者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阅读经典作品、视听经典作品,但 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阅读纸质上的经典有效。阅读经典需要思 考,需要反复,需要静心,甚至最好眉批,这样才能深入其中,才能 与古人心与心对话。我有一个体验,如果是读古人书,最好是读繁 体字、竖排版,甚至线装本,这样更有一种与古人的亲近感,更容易 走进作品所处的时代,更容易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诗书还要下真功夫,在涉猎广泛的同时,深入到某个层面、某 个类别,这样才有深度,才有基础,才会更加充满信心。但是,现在 大多数人是不愿意下这个苦功夫的,浅尝辄止,粗约而过,特别是 现代移动媒体所带来的阅读方式是最不能深入、最不能心静、最不 能坚持的重要障碍。 品格最为重要,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那个时 代读书人的追求,也是读书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其中,最基础 的是修身,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对现代人而言,要做好 一切事情,无论社会交往、经商办企业,或者个体劳动,首先还是要 有良好的修养,没有良好的品行,没有诚实的信誉,没有通过守法 来获利,没有强烈的社会贡献意识,如果私利太强,为我所用,一切 以我为中心,那根本就不是书卷气人所为。所以,读书还得读正 经,还得科学思维,还得着眼于提升人个的素养。我去过一位朋友 家,满屋书籍没有主题,而大部分是数年前的盗版,看那书的样子, 还很少被主人所翻阅。交流其读书心得,无一言可对。外表看,打 扮有学养味,而满肚子在追求名与利。还有一些茶楼、酒店、餐馆、 书院,其风格有中国传统装饰味,然而所呈现文化品质低,图书也 少,尤其还有一些装饰书,这样的书卷气几乎有辱斯文之嫌。还有 一些纯粹的学者文人,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谁也看不起,与他 讨论问题总是钻牛角尖,提出意见建议总是偏执一边。还有一些 文化人,确实也有一定学问,但总是不与人和,私字第一,利字第 一,德艺不能双馨。 具有坚强斗志,才是书卷气的最高境界。我们看看,中国古代 的那些文人,司马迁为坚持真言,而受宫刑。屈原为不屈于小人, 而遭流放。苏东坡因坚持己见,而多次贬谪。特别是还有一些儒 将,既能率兵征战,又能作诗书法。如颜真卿、辛弃疾、陆游等。 其实,一个人的书卷气,不仅要雅,雅中还要有个人的主见,还 要有一种同不良行为、腐败风气作斗争的精神,特别是在社会遇到 重大变革,需要站出来言论的时候,敢于发万言书,敢于作檄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人就发挥了积极作用,写出大量文学作品, 唤起民众救国,郭沫若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民国时期的大武侠 小说作家还珠楼主,因为他的武侠小说出名而被日本人所看上,重 金请他为日军作文,被拒绝后日军用辣椒水将其眼睛伤瞎。从另 一个角度讲,这就是一个文化人的骨气,不屈不挠的骨气。 在现代社会,似乎没有了硝烟战场,但不是没有直接和间接的 对手,比如不正之风问题,看似一个日常小问题,如果不批判、不纠 正,就会酿成后患,单位就不能正常发展,社会进步就会受到阻碍, 国家肌体就会影响健康。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没有经过苦难,也 没有承受过多少困难和矛盾,更应该加强斗志的训练,读读中国历 史上那些屈辱的故事,学学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的英雄,到艰苦地 区进行一些锻炼,增强民族意识和担当责任。要让人们知道,当下 的任务不仅仅是发展事业,过好日子,还要从根本上树立起民族精 神、社会责任。如此者才是真正的书卷气,才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培养出来的民族之气。这样的书卷气不仅仅体现在文风书风画 风,而是书写在中华民族伟大的进程中。 传统的书卷气更多的是指文人,而现在的书卷气应该是指所有 人。因为所有的人都经受过全民的教育,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 接受着多元文化的终身影响。所以,人人都有培育书卷气的基础和条 件,人人都会具有书卷气的可能。我希望当今所有的人们,都努力于 自己的书卷气。不仅自己如此,还应将此精神注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让一种新的书卷气精神代代传承,成为一种不灭的民族特性。 当然,书卷气的培育是有一个过程的,孩子时人们只能培养他 们很健康、很快乐、很幸福,或者称之为可爱气吧。到了少年,就要 努力学习,博闻强记,善于思考,积极向上,称之为青春气吧。到了 中年,就应该奋斗不止,识见宽广,对人对事对物有礼有节,有担 当,有主见,这时才真正应该有点书卷气的样子了。再往后,便到 了老年,书卷气应该增长为学者气,认识有深度,眼界更宏大,面对 一切艰难险阻,如巨石崩于前而心不惊。如此者,书卷气成矣。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研究院院长) 布裙湖,位于西藏墨脱县背崩乡东南部,一 个藏于深山,隐入密林,世人难以抵达的神秘湖 泊,海拔 1600 米。 这可能是中国稀少的未经人类打扰的原生 态湖泊,具有化石般的标本意义。去年 9 月,我 随一个纪录片摄制组艰辛前往,终于目睹了梦 中的仙湖! 布裙湖是珞巴语,意为秤盘子,以湖的形状 得名。湖区面积580平方公里,湖面11.5平方 公里,呈不规则椭圆形,终年云雾相伴。 从高德地图看,布裙湖并不遥远。它离墨 脱县城才15公里。而进湖路径,自背崩乡亚让 村西贡河水电站始,到达布裙山腰的湖边,不过 13 公里的直线距离。 但这13公里,却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难 度,因为基本上无路可走。称它是“路”,不如称 “猴踪熊迹”更恰当,山势陡峭,植被茂盛,经常 得手足并用。 密林中潮湿闷热,泥泞苔滑,加上蚂蟥叮 咬,刺藤挡道,全靠三位当地门巴族向导背着器 材,用易贡长刀披荆斩棘,为我们劈开一条“血” 路。血是蚂蟥吸的,它们三五成群,悄无声息地 潜入裤腿鞋袜内,叮咬吮血,抠不掉,拔不脱,吸 饱后成球形滚落,留下道道血痕。 密林中生活着灰长尾猴、巨蟒、黑熊、赤斑 羚、羚牛、孟加拉虎等动物,传说中更有喜马拉 雅野人出没,但迄今无人证实。 我们只遇到了野猪,长着长鬃和獠牙,在树 下嚼橡子。野猪怕人,听到人声就跑,惊得草木 乱动。人也怕野猪,听到猪哼就嚷,防患于未 然。人与兽互相戒备,使行程充满紧张与刺激。 林中有珍贵的石斛,有硕大的蘑菇,有奇异 的果子,有千年的古树。这是“老鹰”(自称)平 生走过的最难走的“路”,没有之一,因为这里是 秘境墨脱。 厚底的登山鞋并不适合攀爬,直走得我气 喘吁吁,大汗淋漓,体力消耗殆尽,屡次摔跤,狼 狈至极。13公里山路,来去共走了七个小时! 如果不是当地向导帮助,我可能会直接滚 下山崖。回想当年的戍边小伙,也跟这些门巴 汉子一样,跋山涉水如履平地,自叹“廉颇老 矣”,看来今后得量力而行了。 当穿过重重莽林到达湖边,看到粼粼波光 的那一瞬间,我们都欢呼起来!作为补偿,布裙 湖果真有仙境之美,湖水清澈,纤尘不染,湖里 野鸭游弋,湖畔犀鸟掠飞。 趁光线尚好,我们抓紧拍摄,用摄像机,用 单反延时,用无人机,用手机,力图记录下深闺 美人的种种细节。难得一亲芳泽,必须吻遍全 身。 奇幻的是,偌大湖区,竟然找不到桌子大小 的一块空旷地!植物和沼泽,几乎霸占了所有 湖畔空间。好在聪明的摄像师小王,在一根倒 伏水面的巨大树干上,完成了无人机航拍壮举。 在盈尺之宽的树干上操控起降无人机,得 有多高的水平啊!拍摄任务完成后,我们抓紧 时间吃干粮,并观察周边环境。地图上仍留有 标记的西贡寺和珞巴村,早已无迹可寻。 此次借助任务,在当地向导—背崩乡亚 让村达瓦拉村长及岩东、宗东三位门巴汉子的 帮助下,“老鹰”得偿夙愿,翻越“野人山”“蚂蝗 岭”,走近了布裙湖,我深感荣幸! 因为据说,能够到达布裙湖边的外地访客, 每年不会超过10人。此次虽然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伤其腰腿,但千值万值。 墨脱,因道阻而险远,因边境而闭塞,又因 险远闭塞而神秘诱人。这里的山山水水,也总 是笼罩在谜一样的云雾中,引人遐思无限。 布裙湖自然天成的仙样儿,真令人欣慰。 它仍是处女之身,冰肌玉骨,云裳羽衣,兀自成 为雪域边陲的秘藏。 探访之后,我更加仰慕:在俗声喧嚣的世 界,居然还有这样一片净湖,远离红尘,接近神 界! 对于它,开发即意味着破坏。所以“老鹰” 祈愿—就让美丽绝伦的布裙湖,永远保留着 这原始封闭的状态吧!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写着“辞职信”的白纸 还在抽屉里,小陈觉得手 中的笔有千钧之重。 辞职 八牛 “小陈,我们医院的待遇绝对让你满意。”电话 那头热情而焦急。 哦,又是来挖人的。小陈心情复杂地挂了电 话。 自从小陈在护士节被评为全市“十佳优秀护 士”后,立马红透了半个城,不少大医院毫不客气 跑来“挖墙脚”,其丰厚待遇让人不好意思拒绝。 我们医院的待遇相比就差些了,小陈不由叹 了一口气,为新修员工公寓,医院正勒紧裤腰带过 日子,涨薪计划搁浅。 “嘀嗒、嘀嗒”,墙上的表针快 活的不知疲倦地转着圈,23点20分。 人往高处走,那家医院许诺我一过去就当护 士长呢。想起风华正茂的护士长,小陈心里有只 小鹿儿乱蹦,轮到我当护士长,要熬到啥时候? 聘书就在眼前闪着耀眼的光芒。小陈有些心 动了,她抓起一张白纸,飞快地写下“辞职信”三个 字。 这时,走廊传来脚步声。小陈忙把白纸塞进 抽屉。护士长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过来。 小陈,饿了吧,我为你煮了一碗杂酱面。上夜 班辛苦,可不能委屈自己。 小陈最爱吃杂酱面。小陈鼻子酸酸地,护士 长,都深夜了,你还不回去,宝宝饿了咋办? 没事,有他爸爸,饿了喂他牛奶呗。科里这几 天住进了几个重病人,我过来瞅瞅心里才踏实。 护士长走向病房。 小陈端起碗,却难以下咽,喉咙犹如有个塞 子。 她刚到医院实习时,业务技术一直上不去,她 陷入绝望。主任说,这姑娘是农村娃,老实勤快, 要给机会。护士长手把手教她,同事关心着她。 她很争气,不但成功留在科室,还迅速成为科室业 务尖子。就拿这次评选全市十佳护士来说,也是 医院和科室极力推荐的结果。哎,没有科室培养 和良好的成才环境,我哪能走到现在。她胸口涌 起暖流。 写着“辞职信”的白纸还在抽屉里,小陈觉得 手中的笔有千钧之重。 “嘀嗒、嘀嗒”,零点了。又是新的一天。 杂酱面早凉了,但小陈吃得却很香。 第二天早上,清洁工老余在值班室桌子 上发现一个纸团,展开一看上面写着“辞职 信”三个字。老余寻思了一会儿,然后把皱巴 巴的白纸又揉成纸团,丢进了黑色的塑料袋。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捧读秀玲先生的新书书稿,跟随她流畅的笔触巡游 世界,总被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所吸引,更为她逾越古稀 之年的超人精力和驾驭文字的功力所折服。秀玲先生 每去一地,都有精彩的文字问世,都有青春的心花在书 卷里绽放,都有睿智的思想在字里行间游弋……她仰望 “远去的巨人”,凝视“王者的背影”,也不放过“曼妙的旅 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从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观中发掘 被岁月的尘埃掩埋的传奇故事,让它重放光彩。收入本 书的40多篇作品缤纷迷离,相互映衬,构成了或柔媚或 豪壮的域外风情图。 更让我惊讶的是,秀玲先生居然写了一辑“不朽的旋 律”,都是世界音乐大家的故事。贝多芬、舒曼、莫扎特、 李斯特、帕格尼尼、勃拉姆斯、肖邦、比才、柴可夫斯基等, 几乎囊括近现代所有声名赫赫的音乐大师,洋洋洒洒数 万言,把那些离我们既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的大师们的奋 斗、苦难、成功以及情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不必讳言,秀玲先生之所以让我作此书之序,是因 为我早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然秀玲先生不知,我虽 学过音乐,却非音乐史研究者,对于那些叱咤风云于 18、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音乐大家研之甚少。更因为 专业区隔太大,对于我来说,那些如雷贯耳的作曲家钢 琴家小提琴家的作品或演奏曲目虽然常常萦绕耳畔,但 他们的生平逸事苦难历程绯闻爱情等等,却一直不是我 的关注焦点,也不在我的音乐生活视野之内。所以,当 我读毕先生书稿,便更平添了一份敬意。 这份敬意来自于秀玲先生对生活的挚爱,尤其是她 多年对音乐的迷恋与依赖。说实话,没有那一份迷恋和 依赖,她不会从浩如瀚海的史料和曲目中花费大量时间 去找寻那些弥足珍贵的细节和材料,再用简洁的叙述描 绘大师们的命运与人生。这份敬意也来自秀玲先生对 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描写,如果没有多年的热爱、学 习和聆听,她不可能如此专业地把一位位大师的作品或 者演奏,讲述得如此生动贴切如此准确到位。 试举两例。写帕格尼尼,她的把握极其专业: —帕格尼尼的作品难度甚高,除了他本人,无人 会演奏这些闻所未闻的曲子。他的演奏技巧不仅炉火 纯青,而且似乎有一种魔术,它能引导人们在倾听之外 感受更多的东西,这是一种不容易练就的本领。从十五 六岁起,他便开始在意大利各地巡回演出,没多久,整个 欧洲大陆都回荡着他的琴声。所到之处,无不轰动。 帕格尼尼的名声传播如此迅速,给了他莫大的鼓舞 和自信。他冲破清规戒律,开始挑剔和审视握在手中的 小提琴,先是发明了以左手轻触琴弦,弹出哨笛声音的 二重奏法技巧,接着又玩出右手拿弓,辅以左手手指弹 奏的手法。这些华美至极的断音和左手拨弦,足以使听 众神魂颠倒。但帕格尼尼的尝试远不止于此,他的大胆 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在一次演奏中,他有意弄断了他 那把瓜尔内里家族制造的小提琴的三根弦,用仅剩下的 一根弦演奏完后面技巧更难的曲子,而且相当完美。 写到舒曼和克拉拉的旷世之爱,作者尤其得心应 手: —我拜读过舒曼在五年的爱情长跑期间写给克 拉拉的部分信件,那真是世界上最富有柔情蜜意的情 书!几乎每一封信都在焦灼的等待中表达对克拉拉的 思念:我已经在昏昏欲睡中等了两个小时的快递马车 了。路况很糟,可能半夜都到达不了,我也不能离开 —我心爱的克拉拉,你就站在我面前,离我如此之近, 你神采奕奕的形象穿透了所有黑暗,外面下着雪,刮着 风,我蜷缩在墙角,想的只有你…… 限于篇幅,我不可能列举太多的章节和细节,一句 话,秀玲先生作为资深散文作家和副刊高级编辑,已经 把语言掌控得如此得体自由,加之女性作家固有的细腻 和柔韧,使得每一位大师的形象和内在都在她的笔下显 得立体且丰满。他们才智超群,俯仰生姿,爱恨交织,命 运多舛,令人惊艳嗟叹,也让人唏嘘心疼。当然,我个人 以为,如果作者稍稍改变一下惯用的随笔写法,集纳更 丰富的细节,甚或采用小说的情节架构讲述他们的爱情 故事和音乐人生,兴许会达致更好的效果。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夫子的这句话今天听来 依然振聋发聩。音乐的力量实在强大,可以激励和鼓动 整个世界。楚霸王因“四面楚歌”而绝望自刎,《马赛曲》 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战斗号角,抗战时期同学们唱着《毕 业歌》奔向战场,等等。时至今日,不论时尚流行,严肃 音乐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昭示力量。秀玲先生 的这部书兴许不是流行大趋势里的畅销书,但却是一部 值得拥有值得阅读的具有正能量的好书,因为读者可以 从中获得丰厚的知识,看到生活的光亮。 祝贺秀玲先生,我看见,音乐之花正在你文学的生 命中訇然绽放!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报告文学创委会原主任) / / / 当穿过重重莽林到达湖边,看到粼粼波光 的那一瞬间,我们都欢呼起来! 探访布裙湖 殷恕 重庆好酒老码头 重庆渝闻酒业有限公司 热线电话:023-65580061 R 晒稿会网址: sgh.cqwb.com.cn/index.php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副刊 头条大赛(第 2 季) 如此轻松建行快贷 一触即贷 如果没有多年的热爱、学习和聆听,她不可能如此专业地把一位位大师的作品或者演奏,讲述得如此生动贴切如此准确到位。 音乐之花在文学的生命里訇然绽放 —邢秀玲散文集《西方名人逸事》序 学养当是第一,这是传统文人书卷气的基础,也是现代人 提升个人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书卷气与时代性 刘德奉 / / / / / / / 许大立 / / /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an-2020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严艺菲 图编 张路 视觉 张文敏 制图 张文敏 责校 罗文宇

两江

重庆好酒老码头重庆好酒老码头晒稿会网址:sgh.cqwb.com.cn/index.php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慢新闻深阅读 让生活慢下来

慢生活·夜雨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10~11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更是专挑情意绵绵的爱情歌片,或送给恋人或一起学唱,那情景既温馨又浪漫。

情意绵绵的旧歌片

刘志渝

前几天在家清理旧书报、旧画册,竟意外发现了一张字迹模糊且已泛黄,风行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旧歌片(用相纸翻拍而成)。瞬间,记忆又把我拉回到难忘的少年时代。

我是个既不识谱又五音不全,生就一副公鸭嗓子的歌盲,却偏偏酷爱听歌,偶尔也唱几声。记得读小学四五年级时特别喜欢看电影。像《洪湖赤卫队》《红珊瑚》《刘三姐》《苦菜花》等,对片中的插曲是百听不厌。每当新电影上映,片中的插曲又好听,立马就有人将这些插曲印制成歌片,在街边铺上塑料布将歌片摆起叫卖,有的歌片上还印有男、女主角的剧照。只要听说有新歌片上市,我们几个喜欢唱歌的同伴就相约上街去寻找,一旦找到,大家蜂拥而上,在里面挑选自己喜爱的电影插曲歌片或其它好听的歌片。当时花几分钱就可买一张歌片,选购好后揣在身上,回家夹在日记本里,不时翻看哼唱算是一种精神享受。

光有歌片,不会唱咋办?于是就去找高年级或中学里懂音乐的同学教我们,慢慢地竟也学会了不少电影插曲,像《刘三姐》中的“只有山歌敬亲人”;《五朵金花》里的“阳雀飞过高山顶”;《枯木逢春》里的“重逢”等等。虽然不懂歌中蕴含的情意,只觉得好听,还蛮享受。不少的电影插曲就是那时学会的,在唱这些流行歌曲时,不禁思忖:是哪个行家竟能谱出这么好听的美妙歌曲?看过歌片后,就记住了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其中首推为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谱曲的雷振邦;还有创作《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吕其明;为电影《阿诗玛》主题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谱曲的罗宗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曲作者叶晓。

我的二哥刘志森当时正读大学,与我恰恰相反,不但长相比我强,识谱能力也远胜于我,且唱起歌来悦耳动听。记得那年放暑假,我从街上买回几张歌片,二哥拿过去不一会就能唱了。到了晚上我与街坊的男女学生们就围坐在地坝,听他唱才学会的爱情歌曲“康定情歌”。悠扬的歌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在座的女高中生目不转睛地盯着二哥,那眼神仿佛告诉我她们非常崇拜喜欢二哥。当时我还天真地想,这里面会不会有我未来的二嫂呢?

在学校,我们同学之间还互换互赠歌片,互赠的歌片背面写上“赠×××同学,愿我们的友谊长存”的字样。记得读五年级时,我与一位挺斯文,面容姣好的女生同桌。一次,偶然得知她极想买一张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歌片,但一直没买到。此后,我就四处打听满街寻找这张歌片。终于有一天,在鱼洞买到了这张歌片。第二天上课时,我从衣袋中掏出歌片递给她,内心狂跳红着脸嗫嚅道:“这张歌片,送给你。”她看了我一眼接过歌片,见正是自己想买的那一张歌片,立刻绽开笑容。接过歌片的一刹那,一朵红云飞上脸颊,旋即低下头轻声说:“谢谢你!”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送礼物给异性。

那时,不但我们小孩喜欢歌片,年轻人也同样去地摊选购歌片,拿回家学唱。尤其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更是专挑情意绵绵的爱情歌片,或送给恋人或一起学唱,那情景既温馨又浪漫。许多少男少女就是唱着“小妹妹唱歌郎奏琴”“哥有心来妹有意”“满山的葡萄红艳艳”“想妹一天又一天”等歌曲坠入爱河,并最终步入婚姻殿堂。 (作者单位:重庆二十九中学)

近来,很少听到有人提书卷气这个词了,这是因为读书的人少了?还是时尚化所替代?甚或是有书卷气的人不见了?其实,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狭义讲,书卷气是一个人说话、作文、写字、画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这确实不错,在历代的文人中,在浩瀚的文学作品里,在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世界,随处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典范。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风格,一种表现,一种追求,甚至是一种引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已经从农耕时代变化为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文化形态的载体已经从纸质发展到电子等多媒体,文化的消费已经从相对单一走向丰富多元,文化人的表现也已经不仅仅是说话、作文、写字、画画,还有网络、图片、视听、舞台艺术、文创产品、科技互动等。所以,书卷气应该有更加广泛的外延。尤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冲突性、骤变性,与农耕社会的交流相对而言,应当是由相对单一而变得特别复杂。所以,书卷气的表现应当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性。

学养当是第一,这是传统文人书卷气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提升个人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古代人强调读书修身,重视基础训练,而非功利巧取,说话如果不诗书满腹就无法达到文质彬彬,作文如果不读经典就很难有深度,写字如果不临帖就没有取法乎上,作画如果不深入传统、不写生、不心静如水,就不会被称之为文人画。现在,文化虽然多元化,然而读书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读古今中外经典,读中国特有诗词、书画、民俗,读时尚开放的新思想、新科学、新知识。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则说现代人得身藏百科才能显示气质。说到底,肚子里得有真货,而不是读一些流行的、低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消遣品,也不是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浏览的海量信息。我这里得强调,现代媒体传播手段、内容丰富,而相当读者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阅读经典作品、视听经典作品,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阅读纸质上的经典有效。阅读经典需要思考,需要反复,需要静心,甚至最好眉批,这样才能深入其中,才能与古人心与心对话。我有一个体验,如果是读古人书,最好是读繁体字、竖排版,甚至线装本,这样更有一种与古人的亲近感,更容易走进作品所处的时代,更容易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诗书还要下真功夫,在涉猎广泛的同时,深入到某个层面、某个类别,这样才有深度,才有基础,才会更加充满信心。但是,现在大多数人是不愿意下这个苦功夫的,浅尝辄止,粗约而过,特别是现代移动媒体所带来的阅读方式是最不能深入、最不能心静、最不能坚持的重要障碍。

品格最为重要,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追求,也是读书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其中,最基础的是修身,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对现代人而言,要做好一切事情,无论社会交往、经商办企业,或者个体劳动,首先还是要有良好的修养,没有良好的品行,没有诚实的信誉,没有通过守法来获利,没有强烈的社会贡献意识,如果私利太强,为我所用,一切以我为中心,那根本就不是书卷气人所为。所以,读书还得读正经,还得科学思维,还得着眼于提升人个的素养。我去过一位朋友

家,满屋书籍没有主题,而大部分是数年前的盗版,看那书的样子,还很少被主人所翻阅。交流其读书心得,无一言可对。外表看,打扮有学养味,而满肚子在追求名与利。还有一些茶楼、酒店、餐馆、书院,其风格有中国传统装饰味,然而所呈现文化品质低,图书也少,尤其还有一些装饰书,这样的书卷气几乎有辱斯文之嫌。还有一些纯粹的学者文人,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谁也看不起,与他讨论问题总是钻牛角尖,提出意见建议总是偏执一边。还有一些文化人,确实也有一定学问,但总是不与人和,私字第一,利字第一,德艺不能双馨。

具有坚强斗志,才是书卷气的最高境界。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那些文人,司马迁为坚持真言,而受宫刑。屈原为不屈于小人,而遭流放。苏东坡因坚持己见,而多次贬谪。特别是还有一些儒将,既能率兵征战,又能作诗书法。如颜真卿、辛弃疾、陆游等。

其实,一个人的书卷气,不仅要雅,雅中还要有个人的主见,还要有一种同不良行为、腐败风气作斗争的精神,特别是在社会遇到重大变革,需要站出来言论的时候,敢于发万言书,敢于作檄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人就发挥了积极作用,写出大量文学作品,唤起民众救国,郭沫若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民国时期的大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因为他的武侠小说出名而被日本人所看上,重金请他为日军作文,被拒绝后日军用辣椒水将其眼睛伤瞎。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就是一个文化人的骨气,不屈不挠的骨气。

在现代社会,似乎没有了硝烟战场,但不是没有直接和间接的对手,比如不正之风问题,看似一个日常小问题,如果不批判、不纠正,就会酿成后患,单位就不能正常发展,社会进步就会受到阻碍,国家肌体就会影响健康。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没有经过苦难,也没有承受过多少困难和矛盾,更应该加强斗志的训练,读读中国历史上那些屈辱的故事,学学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的英雄,到艰苦地区进行一些锻炼,增强民族意识和担当责任。要让人们知道,当下的任务不仅仅是发展事业,过好日子,还要从根本上树立起民族精神、社会责任。如此者才是真正的书卷气,才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民族之气。这样的书卷气不仅仅体现在文风书风画风,而是书写在中华民族伟大的进程中。

传统的书卷气更多的是指文人,而现在的书卷气应该是指所有人。因为所有的人都经受过全民的教育,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接受着多元文化的终身影响。所以,人人都有培育书卷气的基础和条件,人人都会具有书卷气的可能。我希望当今所有的人们,都努力于自己的书卷气。不仅自己如此,还应将此精神注入到孩子的教育中,让一种新的书卷气精神代代传承,成为一种不灭的民族特性。

当然,书卷气的培育是有一个过程的,孩子时人们只能培养他们很健康、很快乐、很幸福,或者称之为可爱气吧。到了少年,就要努力学习,博闻强记,善于思考,积极向上,称之为青春气吧。到了中年,就应该奋斗不止,识见宽广,对人对事对物有礼有节,有担当,有主见,这时才真正应该有点书卷气的样子了。再往后,便到了老年,书卷气应该增长为学者气,认识有深度,眼界更宏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如巨石崩于前而心不惊。如此者,书卷气成矣。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研究院院长)

布裙湖,位于西藏墨脱县背崩乡东南部,一个藏于深山,隐入密林,世人难以抵达的神秘湖泊,海拔1600米。

这可能是中国稀少的未经人类打扰的原生态湖泊,具有化石般的标本意义。去年9月,我随一个纪录片摄制组艰辛前往,终于目睹了梦中的仙湖!

布裙湖是珞巴语,意为秤盘子,以湖的形状得名。湖区面积580平方公里,湖面11.5平方公里,呈不规则椭圆形,终年云雾相伴。

从高德地图看,布裙湖并不遥远。它离墨脱县城才15公里。而进湖路径,自背崩乡亚让村西贡河水电站始,到达布裙山腰的湖边,不过13公里的直线距离。

但这13公里,却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难度,因为基本上无路可走。称它是“路”,不如称

“猴踪熊迹”更恰当,山势陡峭,植被茂盛,经常得手足并用。

密林中潮湿闷热,泥泞苔滑,加上蚂蟥叮咬,刺藤挡道,全靠三位当地门巴族向导背着器材,用易贡长刀披荆斩棘,为我们劈开一条“血”路。血是蚂蟥吸的,它们三五成群,悄无声息地潜入裤腿鞋袜内,叮咬吮血,抠不掉,拔不脱,吸饱后成球形滚落,留下道道血痕。

密林中生活着灰长尾猴、巨蟒、黑熊、赤斑羚、羚牛、孟加拉虎等动物,传说中更有喜马拉雅野人出没,但迄今无人证实。

我们只遇到了野猪,长着长鬃和獠牙,在树下嚼橡子。野猪怕人,听到人声就跑,惊得草木乱动。人也怕野猪,听到猪哼就嚷,防患于未然。人与兽互相戒备,使行程充满紧张与刺激。

林中有珍贵的石斛,有硕大的蘑菇,有奇异的果子,有千年的古树。这是“老鹰”(自称)平生走过的最难走的“路”,没有之一,因为这里是秘境墨脱。

厚底的登山鞋并不适合攀爬,直走得我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体力消耗殆尽,屡次摔跤,狼狈至极。13公里山路,来去共走了七个小时!

如果不是当地向导帮助,我可能会直接滚下山崖。回想当年的戍边小伙,也跟这些门巴汉子一样,跋山涉水如履平地,自叹“廉颇老矣”,看来今后得量力而行了。

当穿过重重莽林到达湖边,看到粼粼波光的那一瞬间,我们都欢呼起来!作为补偿,布裙湖果真有仙境之美,湖水清澈,纤尘不染,湖里野鸭游弋,湖畔犀鸟掠飞。

趁光线尚好,我们抓紧拍摄,用摄像机,用单反延时,用无人机,用手机,力图记录下深闺美人的种种细节。难得一亲芳泽,必须吻遍全身。

奇幻的是,偌大湖区,竟然找不到桌子大小的一块空旷地!植物和沼泽,几乎霸占了所有湖畔空间。好在聪明的摄像师小王,在一根倒伏水面的巨大树干上,完成了无人机航拍壮举。

在盈尺之宽的树干上操控起降无人机,得有多高的水平啊!拍摄任务完成后,我们抓紧时间吃干粮,并观察周边环境。地图上仍留有标记的西贡寺和珞巴村,早已无迹可寻。

此次借助任务,在当地向导——背崩乡亚让村达瓦拉村长及岩东、宗东三位门巴汉子的帮助下,“老鹰”得偿夙愿,翻越“野人山”“蚂蝗岭”,走近了布裙湖,我深感荣幸!

因为据说,能够到达布裙湖边的外地访客,每年不会超过10人。此次虽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伤其腰腿,但千值万值。

墨脱,因道阻而险远,因边境而闭塞,又因险远闭塞而神秘诱人。这里的山山水水,也总是笼罩在谜一样的云雾中,引人遐思无限。

布裙湖自然天成的仙样儿,真令人欣慰。它仍是处女之身,冰肌玉骨,云裳羽衣,兀自成为雪域边陲的秘藏。

探访之后,我更加仰慕:在俗声喧嚣的世界,居然还有这样一片净湖,远离红尘,接近神界!

对于它,开发即意味着破坏。所以“老鹰”祈愿——就让美丽绝伦的布裙湖,永远保留着这原始封闭的状态吧!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写着“辞职信”的白纸还在抽屉里,小陈觉得手中的笔有千钧之重。

辞职八牛

“小陈,我们医院的待遇绝对让你满意。”电话那头热情而焦急。

哦,又是来挖人的。小陈心情复杂地挂了电话。

自从小陈在护士节被评为全市“十佳优秀护士”后,立马红透了半个城,不少大医院毫不客气跑来“挖墙脚”,其丰厚待遇让人不好意思拒绝。

我们医院的待遇相比就差些了,小陈不由叹了一口气,为新修员工公寓,医院正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涨薪计划搁浅。“嘀嗒、嘀嗒”,墙上的表针快活的不知疲倦地转着圈,23点20分。

人往高处走,那家医院许诺我一过去就当护士长呢。想起风华正茂的护士长,小陈心里有只小鹿儿乱蹦,轮到我当护士长,要熬到啥时候?

聘书就在眼前闪着耀眼的光芒。小陈有些心动了,她抓起一张白纸,飞快地写下“辞职信”三个字。

这时,走廊传来脚步声。小陈忙把白纸塞进抽屉。护士长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过来。

小陈,饿了吧,我为你煮了一碗杂酱面。上夜班辛苦,可不能委屈自己。

小陈最爱吃杂酱面。小陈鼻子酸酸地,护士长,都深夜了,你还不回去,宝宝饿了咋办?

没事,有他爸爸,饿了喂他牛奶呗。科里这几天住进了几个重病人,我过来瞅瞅心里才踏实。护士长走向病房。

小陈端起碗,却难以下咽,喉咙犹如有个塞子。

她刚到医院实习时,业务技术一直上不去,她陷入绝望。主任说,这姑娘是农村娃,老实勤快,要给机会。护士长手把手教她,同事关心着她。她很争气,不但成功留在科室,还迅速成为科室业务尖子。就拿这次评选全市十佳护士来说,也是医院和科室极力推荐的结果。哎,没有科室培养和良好的成才环境,我哪能走到现在。她胸口涌起暖流。

写着“辞职信”的白纸还在抽屉里,小陈觉得手中的笔有千钧之重。

“嘀嗒、嘀嗒”,零点了。又是新的一天。杂酱面早凉了,但小陈吃得却很香。第二天早上,清洁工老余在值班室桌子

上发现一个纸团,展开一看上面写着“辞职信”三个字。老余寻思了一会儿,然后把皱巴巴的白纸又揉成纸团,丢进了黑色的塑料袋。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捧读秀玲先生的新书书稿,跟随她流畅的笔触巡游世界,总被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所吸引,更为她逾越古稀之年的超人精力和驾驭文字的功力所折服。秀玲先生每去一地,都有精彩的文字问世,都有青春的心花在书卷里绽放,都有睿智的思想在字里行间游弋……她仰望

“远去的巨人”,凝视“王者的背影”,也不放过“曼妙的旅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从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观中发掘被岁月的尘埃掩埋的传奇故事,让它重放光彩。收入本书的40多篇作品缤纷迷离,相互映衬,构成了或柔媚或豪壮的域外风情图。

更让我惊讶的是,秀玲先生居然写了一辑“不朽的旋律”,都是世界音乐大家的故事。贝多芬、舒曼、莫扎特、李斯特、帕格尼尼、勃拉姆斯、肖邦、比才、柴可夫斯基等,几乎囊括近现代所有声名赫赫的音乐大师,洋洋洒洒数万言,把那些离我们既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的大师们的奋斗、苦难、成功以及情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不必讳言,秀玲先生之所以让我作此书之序,是因为我早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然秀玲先生不知,我虽学过音乐,却非音乐史研究者,对于那些叱咤风云于18、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音乐大家研之甚少。更因为

专业区隔太大,对于我来说,那些如雷贯耳的作曲家钢琴家小提琴家的作品或演奏曲目虽然常常萦绕耳畔,但他们的生平逸事苦难历程绯闻爱情等等,却一直不是我的关注焦点,也不在我的音乐生活视野之内。所以,当我读毕先生书稿,便更平添了一份敬意。

这份敬意来自于秀玲先生对生活的挚爱,尤其是她多年对音乐的迷恋与依赖。说实话,没有那一份迷恋和依赖,她不会从浩如瀚海的史料和曲目中花费大量时间去找寻那些弥足珍贵的细节和材料,再用简洁的叙述描绘大师们的命运与人生。这份敬意也来自秀玲先生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描写,如果没有多年的热爱、学习和聆听,她不可能如此专业地把一位位大师的作品或者演奏,讲述得如此生动贴切如此准确到位。

试举两例。写帕格尼尼,她的把握极其专业:——帕格尼尼的作品难度甚高,除了他本人,无人

会演奏这些闻所未闻的曲子。他的演奏技巧不仅炉火纯青,而且似乎有一种魔术,它能引导人们在倾听之外感受更多的东西,这是一种不容易练就的本领。从十五六岁起,他便开始在意大利各地巡回演出,没多久,整个欧洲大陆都回荡着他的琴声。所到之处,无不轰动。

帕格尼尼的名声传播如此迅速,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和自信。他冲破清规戒律,开始挑剔和审视握在手中的小提琴,先是发明了以左手轻触琴弦,弹出哨笛声音的二重奏法技巧,接着又玩出右手拿弓,辅以左手手指弹奏的手法。这些华美至极的断音和左手拨弦,足以使听众神魂颠倒。但帕格尼尼的尝试远不止于此,他的大胆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在一次演奏中,他有意弄断了他那把瓜尔内里家族制造的小提琴的三根弦,用仅剩下的一根弦演奏完后面技巧更难的曲子,而且相当完美。

写到舒曼和克拉拉的旷世之爱,作者尤其得心应手:

——我拜读过舒曼在五年的爱情长跑期间写给克拉拉的部分信件,那真是世界上最富有柔情蜜意的情书!几乎每一封信都在焦灼的等待中表达对克拉拉的思念:我已经在昏昏欲睡中等了两个小时的快递马车了。路况很糟,可能半夜都到达不了,我也不能离开——我心爱的克拉拉,你就站在我面前,离我如此之近,你神采奕奕的形象穿透了所有黑暗,外面下着雪,刮着风,我蜷缩在墙角,想的只有你……

限于篇幅,我不可能列举太多的章节和细节,一句

话,秀玲先生作为资深散文作家和副刊高级编辑,已经把语言掌控得如此得体自由,加之女性作家固有的细腻和柔韧,使得每一位大师的形象和内在都在她的笔下显得立体且丰满。他们才智超群,俯仰生姿,爱恨交织,命运多舛,令人惊艳嗟叹,也让人唏嘘心疼。当然,我个人以为,如果作者稍稍改变一下惯用的随笔写法,集纳更丰富的细节,甚或采用小说的情节架构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和音乐人生,兴许会达致更好的效果。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夫子的这句话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音乐的力量实在强大,可以激励和鼓动整个世界。楚霸王因“四面楚歌”而绝望自刎,《马赛曲》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战斗号角,抗战时期同学们唱着《毕业歌》奔向战场,等等。时至今日,不论时尚流行,严肃音乐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昭示力量。秀玲先生的这部书兴许不是流行大趋势里的畅销书,但却是一部值得拥有值得阅读的具有正能量的好书,因为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丰厚的知识,看到生活的光亮。

祝贺秀玲先生,我看见,音乐之花正在你文学的生命中訇然绽放!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报告文学创委会原主任)

美/ 丽/ 中/ 国当穿过重重莽林到达湖边,看到粼粼波光

的那一瞬间,我们都欢呼起来!

探访布裙湖殷恕

重庆好酒老码头

重庆渝闻酒业有限公司热线电话:023-65580061

R

晒稿会网址:sgh.cqwb.com.cn/index.php 邮箱:[email protected]

副刊 头条大赛(第2季)

如此快 轻松贷建行快贷 一触即贷

如果没有多年的热爱、学习和聆听,她不可能如此专业地把一位位大师的作品或者演奏,讲述得如此生动贴切如此准确到位。

音乐之花在文学的生命里訇然绽放——邢秀玲散文集《西方名人逸事》序

学养当是第一,这是传统文人书卷气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提升个人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书卷气与时代性刘德奉

风/ 过/ 耳 微/ 小/ 说

岁/ 月/ 回/ 首

许大立

文/ 学/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