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之 - gxrb.gxrb.com.cngxrb.gxrb.com.cn/page/1/2015-03-04/010/87931425421469953.pdf ·...

1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副刊部责编 主编:蒋锦璐 编辑:张天韵 美编:黄海宁 值班电话:0771-569011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10 那是六年前,曾敏之先生应邀参 加在南宁举行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 研讨会”,当时他已92岁高龄。我们 几位老乡请他喝油茶,老人身体还挺 好的,思维依然敏捷,很健谈。我说 陪他回罗城看看。他说,心有余而力 不足了。未等会议结束,他便返回广 州。之后,我几次要去广州看望他, 都因抽不开身,没有去成。谁知那次 见面竟然是最后一面。 今年元旦过后,我从微博上得知 敏之先生去世的消息,当时一下子就 懵了。此前上个月,我和海外星云杂 志社的朋友聚会,他们还约我一块去 广州看望他老人家,顺便为《海外星 云》创刊 30 周年作个专访,怎么突然 就走了。我默默地坐在书房里,一幕 幕往事呈现在眼前。 敏之先生是罗城黄金镇人,我们 是老乡,他是我的长辈。我读初中 时,就从老师那里听到了敏之先生的 故事,读过他的作品。当时为家乡出 了这样的文化名人,感到很骄傲,从 心底里敬佩。上世纪80年代初,我 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工作。有一次 随自治区主席覃应机出访,经香港停 留。敏之先生当时任香港《文汇报》 代总编,知道我们到香港,特意到宾 馆看望应机主席,我第一次见到这位 慕名已久的老乡。 那天上午,应机主席叫我在饭店 大堂等候敏之先生,因为看过他的照 片,还算面熟。10时,一位西装革 履、中等个子、头发花白、文气十足的 老者从一辆黑色小轿车出来,我一看 便认定这就是敏之先生。“曾老,我是 覃主席秘书,来迎接您!”我忙上前扶 着他说。“啊!你是潘琦!我的小老 乡!”敏之先生笑着说。待他与应机 主席见了面,两位老朋友、老熟人便 谈起广西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问 题。当时广西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 期,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开 放意识不强,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敏 之先生凭着自己掌握国内外的大量 信息,对广西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 应机主席频频点头,有的意见后来自 治区党委都采纳了。敏之先生才思 敏捷,思想深邃,善于言谈,很有学者 的风度、风范和风格。在他身上彰显 出一种无可言状的魅力,这魅力有一 种使人开颜、悦心和迷人的神 秘力量,让人愿意同他交往、交 谈。听了两位长者的交谈,我 受益匪浅。 到80年代中期,自治区党 委为提高领导干部的开放意识 和市场经济知识,分期分批在香港举 办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我是第三期 培训班学员。敏之先生每期都来给 大家讲课。一天,他上完课,热情约 我吃餐便饭。我说不用了,培训班伙 食挺好的。他笑着说,你第一次来香 港,乡里乡亲的别见外啊,让我尽一 下地主之谊吧! 晚上6时半,当我和友人到达约 定的饭店,敏之先生夫妇已在那里等 候。我们就在大堂一个小方桌上坐 下,曾太太很快点好了菜,点的都是 家常菜,但很有味道,酒是敏之先生 珍藏十几年的正宗茅台。那天晚上 敏之先生非常高兴,我们竟很快把一 瓶酒喝得精光。席间我们谈得很多, 天南地北,因酒精的作用讲了一些什 么,我现在一点也记不起来了。培训 班期间,我和敏之先生还见了几次 面。从打那以后,我们常有书信来 往。 敏之先生是一位很重感情的人, 他怀念着家乡的山山水水。那年我 在南宁地委工作,特地邀请他回广西 看看走走,他很乐意地答应了。记得 是1993年4月,我陪他乘车到北海考 察。一路上我们说到一些旧事,谈到 抗日战争期间他当《大公报》战地记 者的故事。当时他写编发了大量的 军事、政治和社会性的报道,其中不 乏轰动一时的重大消息和独家新 闻。他以文学的笔法采写的一批特 写、专访和长篇报道,有的经历了时 间的考验而成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的范本。 他还详细地讲述了当年采访周恩 来的情况。敏之先生说,抗战胜利后, 蒋介石政府迁回南京,怎么样和平建 设这个国家,国共两党产生了矛盾。 因此,共产党派周恩来前往重庆进行 谈判。当时开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商讨共同建国纲领,敏之参与了采 访。通过周恩来的秘书联络,周恩来 很乐意地接受了他的采访。 当年周恩来50岁,穿了一套新 的蓝色中山装,胡子刮得很干净。采 访一开始敏之就请周恩来谈形 势,谈他的经历,谈今后中国的 动向。周恩来讲话逻辑性、条 理性很强,记录下来就是一篇 文章。谈话结束后,敏之很快 写成了专访《谈判生涯老了周 恩来》,这是第一个中国新闻记者以 大量翔实的材料,述评贯穿抗战前后 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的真相与经验,并 以文字为媒介向世人首次披露作为 伟大政治家周恩来的革命生涯和哲 看到同事们办公桌上的花花 草草,我不免眼热心馋,想想在 电脑前埋头苦干后,抬头欣赏那 绿肥红瘦,真是一种莫大的享 受。然而我是一个追求简单生活 的人,每天要给它浇水,端它去 晒太阳,还得定期给它施肥,这 对我而言,确实太过麻烦。但是 我也想在工作间隙,抬头触目之 际能欣赏到一点什么。经过深思 熟虑后我决定养块石头。养石头 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费时间打理 它,又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愉悦。 于是,我从女儿郊游时收集 到的石头堆里挑选出一块浅褐色 的石头,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 米,两面及底部有许多经流水冲 刷而成的洞,大小不一,形状别 致,天然浑成,值得细细赏玩和 推敲。左侧则较为平整,可以题 字或来一幅微型山水画。于是我 用笔在石头左侧题上“水滴石 穿”四个字,然后把它置于我的 办公桌上,旁有竹制笔筒为伴, 想来它并不寂寞。 每当我工作繁忙之后或者在 工作上碰到困难之时,总是抬头 望望它,亦或把它置于掌间细细 赏玩。由它,我感觉到了潺潺流 过的溪水拂过手心;由它,我感 觉到曾经穿越林间的风儿掠过我 的身旁;由它,我听到千万年呼 啸而至的雷雨声。如今,它静默 地立于我的桌上,于是我的心也 随着它的沉静而沉静下来。正是 它身上历经风雨荡涤而致的小洞 让我明白:石头是坚硬的,水是 柔软的,然而柔软的却能穿透坚 硬的。对于浩瀚宇宙、千年风 霜、漫漫人生,目前这点工作上 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所谓 “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也许 我缺少的只是方法或者在时间上 的坚持,这块石头让我坚信“水 滴石穿”的哲理。 由这块石头,我又想起小学 四年级时的一件趣事。当时我们 学了一篇关于《化石的形成》的 文章后,几个小孩突发奇想,拾 来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找个隐 秘之地,掏个深深的小洞,然后 把石头埋进去,打算若干年后再 来挖出,心想到那时一定经过岁 月风化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石。后 来随父母离开了那地方,再也没 有回去过。如今,早已明白所埋 的石头成不了宝石,却一直清楚 地记得那埋藏石头的位置,每遇 到熟人还会打听那地方的景物是 否依然。 由养石头之事,我突然明 白,其实我们就是石头,历经岁 月的风霜、生命的坎坷、越过命 运的挫折、人生的苦乐,我们终 能把自己沉静为一块琥珀。 看来这石头没有白养,愚鲁 如我亦有所感悟。有如我极喜欢 简单的朋友,愿约为同行。 人生总有许多难忘的第 一次,然而,令我感慨不已的 却是作为中国海监广西区总 队入列的首位女船医,船上 唯一的女性,展开了首场充 满新奇与挑战的南海维权处 女之航。 去年3月初,在某医院临 床一线工作了5年的我,看到 了中国海监广西区总队1118 船的船医招聘信息,欣喜不 已。报名,笔试,面试,政审, 一路考核通关。入职时,总 队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小姑 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 感!这是份艰苦和危险并存 的工作,务必认真考虑好 啊。”踌躇满志的我毫不犹豫 地回答说:“领导,我有足够 的心里准备。” 1月11日,登上海监船 舷梯并启航的那一刻,内心 被兴奋、激动、紧张所充满, 害怕自己经受不了未知狂风 巨浪的考验。果然天有不测 风云,海有无常风浪。船开 出不到四个小时,寒潮突然 来袭,天空瞬间乌云密布,海 面骤然由蓝变灰,寒风、冷 雨、涌浪步步紧逼。这跟憧 憬中的蔚蓝、静谧相差十万 八千里啊。在8级大风、4米 大浪中航行的1000吨级船, 恰如枫树枝头孤零的叶片在 寒冬朔风中摇曳。船体摇摆 达二十几度,舱内未能固定 好的饭盒、瓶罐等什物在“欢 快”倒腾着。之前尚在窃喜 的我,不曾想这趟“超级过山 车”一坐就是五天四夜,自己 虽然安分地蜷缩在床上,胃 里还是随着这上上下下的颠 簸翻江倒海,前后8次尽情呕 吐。那一刻,不禁感叹:现实 确实如此骨感! “梁医生,我头痛难受!” 船员陈飞满脸痛苦的走进医 务室。检查后,发现他体温 38.9℃ ,顿 时 心 中 不 由 一 紧 , 这已经是船上第3个发热的 船员了。在给他进行一番诊 治用药后,我立即对整船的 就诊记录进行统计,发现队 员们患肠胃功能紊乱、口腔 炎症、感冒发烧等疾病的人 数随着出航时间的推移逐渐 增多。在海上航行时间长 了,由于摇摆、震动、噪音、温 差,船上空间密闭、狭小,新 鲜蔬菜水果供给匮乏,洗浴 保洁淡水供应有限,加上连 续的倒班值岗,导致队员们 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根据这 个情况,结合五年临床经验, 我制定了候诊方案和防控方 案,加强了各舱室及公共场 所的卫生检查、消毒,嘱咐队 员们多饮水,勤通风,注意个 人卫生等,队员们身体健康 状况日趋转好。 出航的日子是艰辛的, 也是快乐的。锚泊时,大家 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后舷甲 板畅聊嬉笑。这不,大嗓门 的二副蓝海开始了“每日故 事”:“观众朋友,轻喜剧《小 船 医 相 亲 记》第 52 集 讲 述 的 是小船医春节被迫相亲,恰 遇势利前男友,前男友嘲讽 其收入微薄、生活艰辛,小船 医激烈回击‘姐姐我乘着价 值十几辆法拉利的舰船驰骋 南沙、西沙群岛,都不吱声。 你个啃老的雏儿开个十几万 的汽车就唧唧歪歪,怪人多 奇葩啊’。”大伙被逗得哈哈 大笑。“哇噻!摁住,别让它 跑了。白灼伺候,今晚有牙 祭打了。”突然,大厨周新兆 的一声大喝把大家惊了一 跳,原来是被鱼儿追逐的一 条10余斤的大鱿鱼慌不择 路,喷墨窜上了甲板,恰好给 大家提供了打牙祭的美味。 皎洁月光下,大家围坐一起, 吃鱿鱼、唱歌、聊天,讲述奇 闻轶事……那晚,我们睡在 了大海温暖的怀抱里,如月 沉醉碧海。 经过一个月的漫长南沙 巡航,任务完成。返航途中, 我再次登上甲板,凭栏远眺, 这期间的点点滴滴又涌上心 头:想到在那五天四夜的“超 级过山车”中坚守岗位的海监 队员们,何尝也不是被颠得七 荤八素,但他们就是那么地坚 毅耐劳;想到守护着蓝色国土 的卫士们何尝也不是肉体凡 身,但他们却是那么的勇猛无 畏;想到经受浩海孤寂、食乏 物缺、水贵如油之余,何尝也 不同时承受柴米油盐的家庭 艰劳,但他们仍是那么的豁达 开朗。 这是一群令人仰望的中 国海监战士。为了国家海洋 权益,他们常年巡弋在祖国 蔚蓝色的国土上,为国家领 土完整默默奉献,经历狂风 巨浪也不畏缩! 登岸舷梯徐徐下落,我 的人生航船才刚刚启航。入 职海监队伍的处女航,值得 我用一生去铭记,更让我明 白想要成为骄傲的大海女 儿,一名真正的远航巾帼,仍 需不断经受大风大浪的洗 礼! 浪涌万嶂砺青春 梁晓滨 养一块石头 彭臻华 ■心香一瓣 今日 视点 触摸,山海尽头潮汐的起伏 望见大洋深处 远古的水手或船夫 静卧着,遗落在海底的“南珠” 翻开,长烟落日的楼兰 绿洲中敦煌的洞窟 在驼铃声声,悠然奏响的西天大道上 星罗,棋布 山河表里潼关路 是你宫阙万间、繁星出没的“东土” 用一千零一章,神话的篇幅 勾勒出马可波罗 蠢蠢欲动的脚步 于是,我们去了,你们来了 跨越欧亚大陆,载去我流光溢彩的青丝 传来你经文里的真主和基督 西天佛国,轮回不息的舞步 暗夜百年,迷失几度 也曾沉寂了彼此遥远的国土 玉门关外曾经的熙攘,空回首 故垒西边寂寞无声的古墓 列国的硝烟卷入风帆,彷徨失措的猎物 化身为浴火重生的民族 一针一线的岁月,雕刻我们光耀门庭 的先祖 朝朝暮暮的梦想,再次铸成金砖闪耀 的国度 既然曾经相逢于印度洋的季风 何不,顺着郑和的航线 从红海之巅,穿越天山的南麓 让疲惫的大西洋共饮我们衣锦还乡的 酒壶 祖先的地图上,写满崭新的财富 拜占庭的广场上,满载江南的歌舞 再一次让我们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途 且看今朝,酒醒何处 在东半球的地图上 画出一道山海相接的弧度 用笔直的铁轨标记出新时代无以伦比 的时速 长风万里化作咫尺,化作光阴,朝发夕 至的尺度 在暹罗湾的浪涛中 凿通一条安达曼海的洋流 波斯湾与北部湾的距离,在白皮书的 词句里化作虚无 化作大洋中,创业者千帆相竞的争渡 向西,再向西 让黄浦江畔喷薄欲出的财富 填平乞力马扎罗山延绵千里的裂谷 南亚次大陆,点燃蓄势待发的脚步 远方,更远方 淹没远方一切苍白寂寞的荒芜 通途之上是大洋彼岸,拉丁民族龙腾 虎跃的热土 洪荒元年,开天辟地的序幕 让我们相逢于旧日的丝路 穿越瀚海,穿越亚欧古道那一悠远浩 大的圆弧 新世界开启大地无尽的宝库 20亿人共同续写的史书,东方民族 巨龙腾飞的舞步 五千年来第一次向世界 宣告自己心中那条永无疆界的天路 每一缕激荡的海浪,都是伟大航路上 沉睡千载的明珠 每一颗铁轨的铆钉,都是羊皮古卷中 穿越瀚海的圣徒 向彼此的方向,再次穿行笙歌遍布的疆土 让海纳百川的梦想,萌生于每一个阳 光照耀的国度 海天彼岸跨越时空的尺度 子子孙孙,永垂不朽的史书 你来了,我来了 就在那等候千载的胡杨林中,再次相 逢于先祖未尽的旅途 那是下一个千年的丝绸之路 我梦中的西域,你歌谣里的东土…… “一带一路”:巨龙腾飞的舞步 林涌泉 这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萦绕锦绣山河的梦想 它像高山坚强挺立 它像大海深邃宽广 这是一个古老的梦想 浸着血泪生长的梦想 苦难不曾把它泯灭 列强不能让它消亡 民族复兴 百年一梦 我们为他拼搏 奉献力量 梦想成真 要靠我们 前赴后继去创造辉煌 这是一个共同的梦想 中华民族世代的梦想 儿女为它心心相连 同胞为它挽紧臂膀 民族复兴 百年一梦 我们为他拼搏 奉献力量 梦想成真 要靠我们 前赴后继去创造辉煌 民族复兴 百年一梦 我们为他拼搏 奉献力量 梦想成真 要靠我们 前赴后继去创造辉煌 百年一梦 —2014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歌曲 作词:晓光 作曲:赵建华 演唱:周澎 人风范,在当时产生了很 大的轰动。讲到这里,我 觉察到敏之先生脸上露出 一丝丝自豪和宽慰。但很 快老人的脸又沉了下来。 他接着说,这样一来,国民 党的特务把他列入了黑名 单,1947 年 5 月 31 日被逮捕 了,后来通过营救才释放出 来。末了,敏之先生感慨地 说,平生经历许多坎坷,很多挫折,能 够活到今天很不简单。因此要倍加 珍惜今天的生活与工作,多为社会、 为民众做些好事、实事、有意义的事 啊! 讲着讲着,敏之先生给我讲述 了抗战时自己在桂林一段非常唯美 动人的爱情故事。那是1942年在 桂林举办西南抗日剧展,通过一次 采访,他认识了一位青年美貌的女 演员,之后他们经历了战争年代分 分离离、思思念念的恋爱历程,最后 因为战争有情人未成眷属。这是他 的初恋,终生难忘。后来我把他们 的恋情写成散文,在《南国早报》发 表,很多乡亲和朋友看了散文,都建 议我改编成电影剧本,因当年工作 忙 ,一 直 没 写 成 。 2005 年 我 退 休 之 后,便以他为原型,经过改编创作成 电 影 剧 本 ,2012 年 由 广 西 电 影 制 片 厂拍成电影《心中的天堂》。此事我 曾对敏之先生提起过,他很高兴。 我答应影片放映之后,送一个光碟 给他看。可是没来得及,他便走了, 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我深感内 疚! 我对敏之先生的身世和经历有 过一些片断的了解。他祖籍广东梅 县,生于罗城,15岁出任小学校长, 16岁赴广州半工半读,并开始文学 创作。1940年即开始报人生涯。先 后任《桂林文艺》杂志助理编辑,《柳 州日报》副刊编辑并采访部主任,桂 林《大公报》特派记者、文教记者,重 庆《大公报》记者、采访部主任,广州 《大公报》特派员,香港《大公报》华 南版主编、评论员。新中国成立后, 于 1950年任《大公报》《文汇报》、中 国新闻社广州联合办事处主任, 1961 年 初 调 任 暨 南 大 学 副 教 授 ,写 作及中国现代文学两教研室主任。 1978 年 再 赴 香 港 ,任 香港《文汇报》副总编 辑、代总编辑,文汇出 版社总编、评委会主 任,香港作家联合会 会 长 。 1985 年 ,他 回 广西创办了《海外星 云》,当时在全国杂志 界引起很大轰动。 数十年的报人 生涯和文学艺术创 作,锻炼了他敏锐的 新闻触角及深刻 的时事观察力, 凭着他始终如一 的爱国情怀与文 采斐然的笔触, 写了许许多多在国内极有影响力的 特写、专访、长篇报道和文学著作及 理论专著,先后出版了30多部著 作。敏之先生的作品,都会给人一 种言近旨远、语浅情深、韵外之致的 感觉。他不愧为一位学识渊博、才 华横溢、笔耕不辍的学者、导师、文 学大家,使我无时无刻不感到钦羡 与敬佩,他是罗城人的骄傲,也是广 西人的骄傲! 敏之先生为人谦逊宽宏,性格 开朗,耿直热情,喜怒常形于色,他 看不惯那种与无私无畏、勤奋敬业、 常怀感恩之心格格不入的东西,特 别看不惯那种在生活和工作中患得 患失、不求上进的人。他常推心置 腹地和我交谈,对于社会上的歪风 邪气,毫不留情地批评,尤其对当下 文风不正,更是深恶痛绝。他在给 我的一封信中说:“为政不在多言, 而在躬行实践。如今八股风盛行, 讲话、写文章长篇大论,滔滔不绝, 很多套话,空话,让人感觉到千文一 面的‘正确废话’,这种风气不整掉, 何谈文化的振兴。我们的老乡,恕 我直言,你作为领导,要领头倡导好 的文风!”这些话多少年来,一直在 鞭策着我如何去从政行文。 敏之先生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极 其深厚的情感。他创建了香港作家 联合会,后来又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 联合会,亲自担任世界华文文学联合 会会长。80多岁高龄之时,依然在香 港与广州两地主持作家联合会活 动。时常邀请两岸三地的作家进行 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传播走向世界 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常说,中国人一 定要人心归顺,人心不归顺,就谈不 到热爱祖国;人心归顺就靠文化,得 人心者得天下,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的。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文化,大力弘 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敏之先生这 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复兴奋斗了一生,难能可贵, 彪炳千秋! 悠悠岁月,似流水逝去。敏之 先生仙逝,是中国文学艺术界和新 闻界一个重大的损失。作为一个热 爱、尊敬、钦佩敏之先生的乡亲和生 前好友,对于他的亲切关怀、关心、 关爱,我一直看作是一位久负盛名 的文学前辈、导师对我的谆谆教 诲。对他几十年在文化、新闻领域 创造的业绩和声誉,感到无比骄傲 与自豪。我不愿让那流逝的时光冲 淡我心头的记忆,愿我这篇短文,作 为一个花环,敬献在曾敏之先生的 灵前! 这是一座走近它便会让你忍不 住地惊讶的村庄。 13座宋代窑址犹如13座大山 屹立于村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北 流河沿岸长约2公里、宽约0.5公 里的山丘上。让你无法想像的是, 行走村中,那些当年烧制瓷器的模 —匣钵,仍触目可见,遍地皆 是;只要随便翻开一条路,就会翻 起许多宋代的瓷片,看到许多宋代 的痕迹……毫不夸张地说,行走中 和,你随时就走在宋代的瓷器上, 走在宋代的历史上…… 是的,藤县中和村,这注定是 一个不平凡的村庄。中和窑,这个 在宋代曾经扛鼎中国大瓷,历经了 丝绸之路的文明之旅,见证了农耕 文明与海上文明交汇的浩大窑场, 这个很早就与东盟各国甚至欧洲发 生千丝万缕关系的秀美村庄,这个 瓷美如花被广西博物馆收录瓷品而 后又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瓷品的瓷器 生产地,它在中国宋代的历史、瓷 器史上都抒下了长长的浓重的一笔! 那13座大山般雄壮的窑址, 就像一首首宏大的叙事诗,无声地 诉说着这个村庄这个窑场曾经的辉 煌,站在那里,你仍可遥想当年的 繁忙与热闹。 窑场里,窑火红旺,人声鼎 沸。13条龙窑上,各色窑工、坭 工、坊工、柴工、运工、杂工等不 下1000人同时开工,同时忙碌, 那是何等的壮观! 这样壮观的窑炉里,烧制的都 是上乘的青白瓷。器物胎质细腻, 胎骨轻薄而坚硬,釉匀莹润,白中 泛青,叩之有金属声,清脆而悦 耳。瓷器皆造型美观,品种繁多, 有各式碗、盏、盘、碟、杯、洗、 盒、钵等,且纹饰丰富,图案灵巧 工整,多以缠枝花卉为主,有折 枝、缠枝花卉、缠枝卷叶、海水游 鱼、海水戏婴等,不一而足,精致 异常。其造型与工艺,堪与当时江 西景德镇的影青瓷相媲美,它们与 福建的德化瓷一起,形成了瓷业三 鼎! 站在村里,可以想象,这些带 着海外文化符号、以外销为主的精 美瓷器,它们被一窑一窑地烧制出 来后,便由这个村子出发,沿着码 头上船,经由北流河这条“南方水 上丝绸之路”到达南流江再到合浦 港,然后又沿着一条“海上丝绸之 路”一直走向东盟走向欧洲,走出 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它们成为了 外国人家里的生活用具、饰品和珍 品,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一种生活 态度,一种审美意趣,它们不经意 地影响着地球上另一群人的生活, 一不小心,它们就成了文化的使 者……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村子 里,居然还耸立着一座座匣钵垒起 的房子!一只只带着锈色的不规整 的匣钵被粗砺的黄糖粘土粘着,密 密地叠成墙,砌成房,那种透壁而 出的自然粗犷,深邃安定,让你感 受到的,不止是生活,是历史,更 是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 中和窑是壮丽的,又是神秘 的。它的发现,在考古史上无疑具 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从此扩大了中 国瓷器的产地范围,并改变了以往 专家把国外发现的这类青白瓷器统 归为景德镇产品的观念。可是, 为何如此规模生产的精美瓷器却 存世极为罕见?为何十几条龙窑 遍布山岭之上却数百年来竟无史 籍记载?其究竟毁于何朝何代又 为何湮灭?迄今仍然是一个历史 悬谜,深深地困扰着整个考古界 和瓷器专家,并吸引着不少专家 学者慕名前来,只为了一睹它的芳 容,一探它的究竟…… “中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至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那些先民 们,他们那么聪明地将“中和”定 义给了这座村庄,让这座村庄灵明 慧光般地将历史与现代、粗犷与神 秘、自然与艺术揉合在一起。站在 那些窑址前,站在那些用宋代的匣 钵垒起的房子前,你恍若隔世,仿 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宋朝,走进 了先秦,然后一直走到了诗经里, 走进了国风里…… 大美中和 李燕霞 联通用 户任意客户 端扫魔码, 流量全免 ■诗苑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Sep-2019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曾敏之 - gxrb.gxrb.com.cngxrb.gxrb.com.cn/page/1/2015-03-04/010/87931425421469953.pdf · 加在南宁举行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 研讨会”,当时他已92岁高龄。我们

2015年 3月 4日 星期三副刊部责编 主编:蒋锦璐 编辑:张天韵 美编:黄海宁 值班电话:0771-569011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10花 山

那是六年前,曾敏之先生应邀参

加在南宁举行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

研讨会”,当时他已 92 岁高龄。我们

几位老乡请他喝油茶,老人身体还挺

好的,思维依然敏捷,很健谈。我说

陪他回罗城看看。他说,心有余而力

不足了。未等会议结束,他便返回广

州。之后,我几次要去广州看望他,

都因抽不开身,没有去成。谁知那次

见面竟然是最后一面。

今年元旦过后,我从微博上得知

敏之先生去世的消息,当时一下子就

懵了。此前上个月,我和海外星云杂

志社的朋友聚会,他们还约我一块去

广州看望他老人家,顺便为《海外星

云》创刊 30 周年作个专访,怎么突然

就走了。我默默地坐在书房里,一幕

幕往事呈现在眼前。

敏之先生是罗城黄金镇人,我们

是老乡,他是我的长辈。我读初中

时,就从老师那里听到了敏之先生的

故事,读过他的作品。当时为家乡出

了这样的文化名人,感到很骄傲,从

心底里敬佩。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

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工作。有一次

随自治区主席覃应机出访,经香港停

留。敏之先生当时任香港《文汇报》

代总编,知道我们到香港,特意到宾

馆看望应机主席,我第一次见到这位

慕名已久的老乡。

那天上午,应机主席叫我在饭店

大堂等候敏之先生,因为看过他的照

片 ,还 算 面 熟 。 10 时 ,一 位 西 装 革

履、中等个子、头发花白、文气十足的

老者从一辆黑色小轿车出来,我一看

便认定这就是敏之先生。“曾老,我是

覃主席秘书,来迎接您!”我忙上前扶

着他说。“啊!你是潘琦!我的小老

乡!”敏之先生笑着说。待他与应机

主席见了面,两位老朋友、老熟人便

谈起广西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问

题。当时广西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

期,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开

放意识不强,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敏

之先生凭着自己掌握国内外的大量

信息,对广西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

应机主席频频点头,有的意见后来自

治区党委都采纳了。敏之先生才思

敏捷,思想深邃,善于言谈,很有学者

的风度、风范和风格。在他身上彰显

出一种无可言状的魅力,这魅力有一

种使人开颜、悦心和迷人的神

秘力量,让人愿意同他交往、交

谈。听了两位长者的交谈,我

受益匪浅。

到 80 年代中期,自治区党

委为提高领导干部的开放意识

和市场经济知识,分期分批在香港举

办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我是第三期

培训班学员。敏之先生每期都来给

大家讲课。一天,他上完课,热情约

我吃餐便饭。我说不用了,培训班伙

食挺好的。他笑着说,你第一次来香

港,乡里乡亲的别见外啊,让我尽一

下地主之谊吧!

晚上 6 时半,当我和友人到达约

定的饭店,敏之先生夫妇已在那里等

候。我们就在大堂一个小方桌上坐

下,曾太太很快点好了菜,点的都是

家常菜,但很有味道,酒是敏之先生

珍藏十几年的正宗茅台。那天晚上

敏之先生非常高兴,我们竟很快把一

瓶酒喝得精光。席间我们谈得很多,

天南地北,因酒精的作用讲了一些什

么,我现在一点也记不起来了。培训

班期间,我和敏之先生还见了几次

面。从打那以后,我们常有书信来

往。

敏之先生是一位很重感情的人,

他怀念着家乡的山山水水。那年我

在南宁地委工作,特地邀请他回广西

看看走走,他很乐意地答应了。记得

是 1993 年 4 月,我陪他乘车到北海考

察。一路上我们说到一些旧事,谈到

抗日战争期间他当《大公报》战地记

者的故事。当时他写编发了大量的

军事、政治和社会性的报道,其中不

乏 轰 动 一 时 的 重 大 消 息 和 独 家 新

闻。他以文学的笔法采写的一批特

写、专访和长篇报道,有的经历了时

间的考验而成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的范本。

他还详细地讲述了当年采访周恩

来的情况。敏之先生说,抗战胜利后,

蒋介石政府迁回南京,怎么样和平建

设这个国家,国共两党产生了矛盾。

因此,共产党派周恩来前往重庆进行

谈判。当时开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商讨共同建国纲领,敏之参与了采

访。通过周恩来的秘书联络,周恩来

很乐意地接受了他的采访。

当年周恩来 50 岁,穿了一套新

的蓝色中山装,胡子刮得很干净。采

访一开始敏之就请周恩来谈形

势,谈他的经历,谈今后中国的

动向。周恩来讲话逻辑性、条

理性很强,记录下来就是一篇

文章。谈话结束后,敏之很快

写成了专访《谈判生涯老了周

恩来》,这是第一个中国新闻记者以

大量翔实的材料,述评贯穿抗战前后

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的真相与经验,并

以文字为媒介向世人首次披露作为

伟大政治家周恩来的革命生涯和哲

看到同事们办公桌上的花花

草草,我不免眼热心馋,想想在

电脑前埋头苦干后,抬头欣赏那

绿 肥 红 瘦 , 真 是 一 种 莫 大 的 享

受。然而我是一个追求简单生活

的人,每天要给它浇水,端它去

晒太阳,还得定期给它施肥,这

对我而言,确实太过麻烦。但是

我也想在工作间隙,抬头触目之

际能欣赏到一点什么。经过深思

熟虑后我决定养块石头。养石头

最 大 的 好 处 是 不 用 费 时 间 打 理

它,又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愉悦。

于是,我从女儿郊游时收集

到的石头堆里挑选出一块浅褐色

的石头,长约 20 厘米,宽约 10 厘

米,两面及底部有许多经流水冲

刷而成的洞,大小不一,形状别

致,天然浑成,值得细细赏玩和

推敲。左侧则较为平整,可以题

字或来一幅微型山水画。于是我

用 笔 在 石 头 左 侧 题 上 “ 水 滴 石

穿”四个字,然后把它置于我的

办 公 桌 上 , 旁 有 竹 制 笔 筒 为 伴 ,

想来它并不寂寞。

每当我工作繁忙之后或者在

工作上碰到困难之时,总是抬头

望望它,亦或把它置于掌间细细

赏玩。由它,我感觉到了潺潺流

过的溪水拂过手心;由它,我感

觉到曾经穿越林间的风儿掠过我

的身旁;由它,我听到千万年呼

啸而至的雷雨声。如今,它静默

地立于我的桌上,于是我的心也

随着它的沉静而沉静下来。正是

它身上历经风雨荡涤而致的小洞

让我明白:石头是坚硬的,水是

柔软的,然而柔软的却能穿透坚

硬 的 。 对 于 浩 瀚 宇 宙 、 千 年 风

霜、漫漫人生,目前这点工作上

的 困 难 又 算 得 了 什 么 呢 ? 所 谓

“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也许

我缺少的只是方法或者在时间上

的坚持,这块石头让我坚信“水

滴石穿”的哲理。

由这块石头,我又想起小学

四年级时的一件趣事。当时我们

学了一篇关于 《化石的形成》 的

文章后,几个小孩突发奇想,拾

来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找个隐

秘之地,掏个深深的小洞,然后

把石头埋进去,打算若干年后再

来挖出,心想到那时一定经过岁

月风化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石。后

来随父母离开了那地方,再也没

有回去过。如今,早已明白所埋

的石头成不了宝石,却一直清楚

地记得那埋藏石头的位置,每遇

到熟人还会打听那地方的景物是

否依然。

由 养 石 头 之 事 , 我 突 然 明

白,其实我们就是石头,历经岁

月的风霜、生命的坎坷、越过命

运的挫折、人生的苦乐,我们终

能把自己沉静为一块琥珀。

看来这石头没有白养,愚鲁

如我亦有所感悟。有如我极喜欢

简单的朋友,愿约为同行。

人生总有许多难忘的第

一次,然而,令我感慨不已的

却是作为中国海监广西区总

队入列的首位女船医,船上

唯一的女性,展开了首场充

满新奇与挑战的南海维权处

女之航。

去年 3 月初,在某医院临

床一线工作了 5 年的我,看到

了中国海监广西区总队 1118

船的船医招聘信息,欣喜不

已。报名,笔试,面试,政审,

一路考核通关。入职时,总

队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小姑

娘 ,理 想 很 丰 满 ,现 实 很 骨

感!这是份艰苦和危险并存

的 工 作 ,务 必 认 真 考 虑 好

啊。”踌躇满志的我毫不犹豫

地回答说:“领导,我有足够

的心里准备。”

1 月 11 日 ,登 上 海 监 船

舷梯并启航的那一刻,内心

被兴奋、激动、紧张所充满,

害怕自己经受不了未知狂风

巨浪的考验。果然天有不测

风云,海有无常风浪。船开

出不到四个小时,寒潮突然

来袭,天空瞬间乌云密布,海

面 骤 然 由 蓝 变 灰 ,寒 风 、冷

雨、涌浪步步紧逼。这跟憧

憬中的蔚蓝、静谧相差十万

八千里啊。在 8 级大风、4 米

大浪中航行的 1000 吨级船,

恰如枫树枝头孤零的叶片在

寒冬朔风中摇曳。船体摇摆

达二十几度,舱内未能固定

好的饭盒、瓶罐等什物在“欢

快”倒腾着。之前尚在窃喜

的我,不曾想这趟“超级过山

车”一坐就是五天四夜,自己

虽然安分地蜷缩在床上,胃

里还是随着这上上下下的颠

簸翻江倒海,前后 8 次尽情呕

吐。那一刻,不禁感叹:现实

确实如此骨感!

“梁医生,我头痛难受!”

船员陈飞满脸痛苦的走进医

务室。检查后,发现他体温

38.9℃,顿时心中不由一紧,

这已经是船上第 3 个发热的

船员了。在给他进行一番诊

治用药后,我立即对整船的

就诊记录进行统计,发现队

员们患肠胃功能紊乱、口腔

炎症、感冒发烧等疾病的人

数随着出航时间的推移逐渐

增 多 。 在 海 上 航 行 时 间 长

了,由于摇摆、震动、噪音、温

差,船上空间密闭、狭小,新

鲜蔬菜水果供给匮乏,洗浴

保洁淡水供应有限,加上连

续的倒班值岗,导致队员们

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根据这

个情况,结合五年临床经验,

我制定了候诊方案和防控方

案,加强了各舱室及公共场

所的卫生检查、消毒,嘱咐队

员们多饮水,勤通风,注意个

人卫生等,队员们身体健康

状况日趋转好。

出航的日子是艰辛的,

也是快乐的。锚泊时,大家

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后舷甲

板畅聊嬉笑。这不,大嗓门

的二副蓝海开始了“每日故

事”:“观众朋友,轻喜剧《小

船医相亲记》第 52 集讲述的

是小船医春节被迫相亲,恰

遇势利前男友,前男友嘲讽

其收入微薄、生活艰辛,小船

医激烈回击‘姐姐我乘着价

值十几辆法拉利的舰船驰骋

南沙、西沙群岛,都不吱声。

你个啃老的雏儿开个十几万

的汽车就唧唧歪歪,怪人多

奇葩啊’。”大伙被逗得哈哈

大笑。“哇噻!摁住,别让它

跑了。白灼伺候,今晚有牙

祭打了。”突然,大厨周新兆

的 一 声 大 喝 把 大 家 惊 了 一

跳,原来是被鱼儿追逐的一

条 10 余 斤 的 大 鱿 鱼 慌 不 择

路,喷墨窜上了甲板,恰好给

大家提供了打牙祭的美味。

皎洁月光下,大家围坐一起,

吃鱿鱼、唱歌、聊天,讲述奇

闻轶事……那晚,我们睡在

了大海温暖的怀抱里,如月

沉醉碧海。

经过一个月的漫长南沙

巡航,任务完成。返航途中,

我再次登上甲板,凭栏远眺,

这期间的点点滴滴又涌上心

头:想到在那五天四夜的“超

级过山车”中坚守岗位的海监

队员们,何尝也不是被颠得七

荤八素,但他们就是那么地坚

毅耐劳;想到守护着蓝色国土

的卫士们何尝也不是肉体凡

身,但他们却是那么的勇猛无

畏;想到经受浩海孤寂、食乏

物缺、水贵如油之余,何尝也

不同时承受柴米油盐的家庭

艰劳,但他们仍是那么的豁达

开朗。

这是一群令人仰望的中

国海监战士。为了国家海洋

权益,他们常年巡弋在祖国

蔚蓝色的国土上,为国家领

土完整默默奉献,经历狂风

巨浪也不畏缩!

登岸舷梯徐徐下落,我

的人生航船才刚刚启航。入

职海监队伍的处女航,值得

我用一生去铭记,更让我明

白 想 要 成 为 骄 傲 的 大 海 女

儿,一名真正的远航巾帼,仍

需 不 断 经 受 大 风 大 浪 的 洗

礼!

浪涌万嶂砺青春梁晓滨

养一块石头彭臻华

■心香一瓣

美文小品

今日视点

触摸,山海尽头潮汐的起伏

望见大洋深处

远古的水手或船夫

静卧着,遗落在海底的“南珠”

翻开,长烟落日的楼兰

绿洲中敦煌的洞窟

在驼铃声声,悠然奏响的西天大道上

星罗,棋布

山河表里潼关路

是你宫阙万间、繁星出没的“东土”

用一千零一章,神话的篇幅

勾勒出马可波罗

蠢蠢欲动的脚步

于是,我们去了,你们来了

跨越欧亚大陆,载去我流光溢彩的青丝

传来你经文里的真主和基督

西天佛国,轮回不息的舞步

暗夜百年,迷失几度

也曾沉寂了彼此遥远的国土

玉门关外曾经的熙攘,空回首

故垒西边寂寞无声的古墓

列国的硝烟卷入风帆,彷徨失措的猎物

化身为浴火重生的民族

一针一线的岁月,雕刻我们光耀门庭

的先祖

朝朝暮暮的梦想,再次铸成金砖闪耀

的国度

既然曾经相逢于印度洋的季风

何不,顺着郑和的航线

从红海之巅,穿越天山的南麓

让疲惫的大西洋共饮我们衣锦还乡的

酒壶

祖先的地图上,写满崭新的财富

拜占庭的广场上,满载江南的歌舞

再一次让我们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途

且看今朝,酒醒何处

在东半球的地图上

画出一道山海相接的弧度

用笔直的铁轨标记出新时代无以伦比

的时速

长风万里化作咫尺,化作光阴,朝发夕

至的尺度

在暹罗湾的浪涛中

凿通一条安达曼海的洋流

波斯湾与北部湾的距离,在白皮书的

词句里化作虚无

化作大洋中,创业者千帆相竞的争渡

向西,再向西

让黄浦江畔喷薄欲出的财富

填平乞力马扎罗山延绵千里的裂谷

南亚次大陆,点燃蓄势待发的脚步

远方,更远方

淹没远方一切苍白寂寞的荒芜

通途之上是大洋彼岸,拉丁民族龙腾

虎跃的热土

洪荒元年,开天辟地的序幕

让我们相逢于旧日的丝路

穿越瀚海,穿越亚欧古道那一悠远浩

大的圆弧

新世界开启大地无尽的宝库

20亿人共同续写的史书,东方民族

巨龙腾飞的舞步

五千年来第一次向世界

宣告自己心中那条永无疆界的天路

每一缕激荡的海浪,都是伟大航路上

沉睡千载的明珠

每一颗铁轨的铆钉,都是羊皮古卷中

穿越瀚海的圣徒

向彼此的方向,再次穿行笙歌遍布的疆土

让海纳百川的梦想,萌生于每一个阳

光照耀的国度

海天彼岸跨越时空的尺度

子子孙孙,永垂不朽的史书

你来了,我来了

就在那等候千载的胡杨林中,再次相

逢于先祖未尽的旅途

那是下一个千年的丝绸之路

我梦中的西域,你歌谣里的东土……

“一带一路”:巨龙腾飞的舞步林涌泉

这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萦绕锦绣山河的梦想

它像高山坚强挺立

它像大海深邃宽广

这是一个古老的梦想

浸着血泪生长的梦想

苦难不曾把它泯灭

列强不能让它消亡

民族复兴 百年一梦

我们为他拼搏 奉献力量

梦想成真 要靠我们

前赴后继去创造辉煌

这是一个共同的梦想

中华民族世代的梦想

儿女为它心心相连

同胞为它挽紧臂膀

民族复兴 百年一梦

我们为他拼搏 奉献力量

梦想成真 要靠我们

前赴后继去创造辉煌

民族复兴 百年一梦

我们为他拼搏 奉献力量

梦想成真 要靠我们

前赴后继去创造辉煌

百年一梦——2014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歌曲

作词:晓光 作曲:赵建华 演唱:周澎

﹃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展

人风范 ,在当时产生了很

大的轰动 。讲到这里 ,我

觉察到敏之先生脸上露出

一丝丝自豪和宽慰。但很

快老人的脸又沉了下来。

他接着说,这样一来,国民

党的特务把他列入了黑名

单,1947年 5月 31日被逮捕

了,后来通过营救才释放出

来。末了,敏之先生感慨地

说,平生经历许多坎坷,很多挫折,能

够活到今天很不简单。因此要倍加

珍惜今天的生活与工作,多为社会、

为民众做些好事、实事、有意义的事

啊!

讲着讲着,敏之先生给我讲述

了抗战时自己在桂林一段非常唯美

动人的爱情故事。那是 1942 年在

桂林举办西南抗日剧展,通过一次

采访,他认识了一位青年美貌的女

演员,之后他们经历了战争年代分

分离离、思思念念的恋爱历程,最后

因为战争有情人未成眷属。这是他

的初恋,终生难忘。后来我把他们

的恋情写成散文,在《南国早报》发

表,很多乡亲和朋友看了散文,都建

议我改编成电影剧本,因当年工作

忙,一直没写成。2005 年我退休之

后,便以他为原型,经过改编创作成

电影剧本,2012 年由广西电影制片

厂拍成电影《心中的天堂》。此事我

曾对敏之先生提起过,他很高兴。

我答应影片放映之后,送一个光碟

给他看。可是没来得及,他便走了,

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我深感内

疚!

我对敏之先生的身世和经历有

过一些片断的了解。他祖籍广东梅

县,生于罗城,15 岁出任小学校长,

16 岁赴广州半工半读,并开始文学

创作。1940年即开始报人生涯。先

后任《桂林文艺》杂志助理编辑,《柳

州日报》副刊编辑并采访部主任,桂

林《大公报》特派记者、文教记者,重

庆《大公报》记者、采访部主任,广州

《大公报》特派员,香港《大公报》华

南版主编、评论员。新中国成立后,

于 1950 年任《大公报》《文汇报》、中

国 新 闻 社 广 州 联 合 办 事 处 主 任 ,

1961 年初调任暨南大学副教授,写

作及中国现代文学两教研室主任。

1978 年再赴香港,任

香港《文汇报》副总编

辑、代总编辑,文汇出

版社总编、评委会主

任,香港作家联合会

会长。1985 年,他回

广西创办了《海外星

云》,当时在全国杂志

界引起很大轰动。

数 十 年 的 报 人

生 涯 和 文 学 艺 术 创

作,锻炼了他敏锐的

新闻触角及深刻

的 时 事 观 察 力 ,

凭着他始终如一

的爱国情怀与文

采 斐 然 的 笔 触 ,

写了许许多多在国内极有影响力的

特写、专访、长篇报道和文学著作及

理 论 专 著 ,先 后 出 版 了 30 多 部 著

作。敏之先生的作品,都会给人一

种言近旨远、语浅情深、韵外之致的

感觉。他不愧为一位学识渊博、才

华横溢、笔耕不辍的学者、导师、文

学大家,使我无时无刻不感到钦羡

与敬佩,他是罗城人的骄傲,也是广

西人的骄傲!

敏之先生为人谦逊宽宏,性格

开朗,耿直热情,喜怒常形于色,他

看不惯那种与无私无畏、勤奋敬业、

常怀感恩之心格格不入的东西,特

别看不惯那种在生活和工作中患得

患失、不求上进的人。他常推心置

腹地和我交谈,对于社会上的歪风

邪气,毫不留情地批评,尤其对当下

文风不正,更是深恶痛绝。他在给

我的一封信中说:“为政不在多言,

而在躬行实践。如今八股风盛行,

讲话、写文章长篇大论,滔滔不绝,

很多套话,空话,让人感觉到千文一

面的‘正确废话’,这种风气不整掉,

何谈文化的振兴。我们的老乡,恕

我直言,你作为领导,要领头倡导好

的文风!”这些话多少年来,一直在

鞭策着我如何去从政行文。

敏之先生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极

其深厚的情感。他创建了香港作家

联合会,后来又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

联合会,亲自担任世界华文文学联合

会会长。80多岁高龄之时,依然在香

港与广州两地主持作家联合会活

动。时常邀请两岸三地的作家进行

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传播走向世界

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常说,中国人一

定要人心归顺,人心不归顺,就谈不

到热爱祖国;人心归顺就靠文化,得

人心者得天下,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的。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文化,大力弘

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敏之先生这

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复兴奋斗了一生,难能可贵,

彪炳千秋!

悠悠岁月,似流水逝去。敏之

先生仙逝,是中国文学艺术界和新

闻界一个重大的损失。作为一个热

爱、尊敬、钦佩敏之先生的乡亲和生

前好友,对于他的亲切关怀、关心、

关爱,我一直看作是一位久负盛名

的 文 学 前 辈 、导 师 对 我 的 谆 谆 教

诲。对他几十年在文化、新闻领域

创造的业绩和声誉,感到无比骄傲

与自豪。我不愿让那流逝的时光冲

淡我心头的记忆,愿我这篇短文,作

为一个花环,敬献在曾敏之先生的

灵前!

这是一座走近它便会让你忍不

住地惊讶的村庄。

13 座宋代窑址犹如 13 座大山

屹立于村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北

流河沿岸长约 2 公里、宽约 0.5 公

里的山丘上。让你无法想像的是,

行走村中,那些当年烧制瓷器的模

具——匣钵,仍触目可见,遍地皆

是;只要随便翻开一条路,就会翻

起许多宋代的瓷片,看到许多宋代

的痕迹……毫不夸张地说,行走中

和,你随时就走在宋代的瓷器上,

走在宋代的历史上……

是的,藤县中和村,这注定是

一个不平凡的村庄。中和窑,这个

在宋代曾经扛鼎中国大瓷,历经了

丝绸之路的文明之旅,见证了农耕

文明与海上文明交汇的浩大窑场,

这个很早就与东盟各国甚至欧洲发

生千丝万缕关系的秀美村庄,这个

瓷美如花被广西博物馆收录瓷品而

后又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瓷品的瓷器

生产地,它在中国宋代的历史、瓷

器史上都抒下了长长的浓重的一笔!

那 13 座 大 山 般 雄 壮 的 窑 址 ,

就像一首首宏大的叙事诗,无声地

诉说着这个村庄这个窑场曾经的辉

煌,站在那里,你仍可遥想当年的

繁忙与热闹。

窑场里,窑火红旺,人声鼎

沸。13 条龙窑上,各色窑工、坭

工、坊工、柴工、运工、杂工等不

下 1000 人 同 时 开 工 , 同 时 忙 碌 ,

那是何等的壮观!

这样壮观的窑炉里,烧制的都

是上乘的青白瓷。器物胎质细腻,

胎骨轻薄而坚硬,釉匀莹润,白中

泛青,叩之有金属声,清脆而悦

耳。瓷器皆造型美观,品种繁多,

有各式碗、盏、盘、碟、杯、洗、

盒、钵等,且纹饰丰富,图案灵巧

工整,多以缠枝花卉为主,有折

枝、缠枝花卉、缠枝卷叶、海水游

鱼、海水戏婴等,不一而足,精致

异常。其造型与工艺,堪与当时江

西景德镇的影青瓷相媲美,它们与

福建的德化瓷一起,形成了瓷业三

鼎!

站在村里,可以想象,这些带

着海外文化符号、以外销为主的精

美瓷器,它们被一窑一窑地烧制出

来后,便由这个村子出发,沿着码

头上船,经由北流河这条“南方水

上丝绸之路”到达南流江再到合浦

港,然后又沿着一条“海上丝绸之

路”一直走向东盟走向欧洲,走出

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它们成为了

外国人家里的生活用具、饰品和珍

品,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一种生活

态度,一种审美意趣,它们不经意

地影响着地球上另一群人的生活,

一不小心,它们就成了文化的使

者……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村子

里,居然还耸立着一座座匣钵垒起

的房子!一只只带着锈色的不规整

的匣钵被粗砺的黄糖粘土粘着,密

密地叠成墙,砌成房,那种透壁而

出的自然粗犷,深邃安定,让你感

受到的,不止是生活,是历史,更

是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

中和窑是壮丽的,又是神秘

的。它的发现,在考古史上无疑具

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从此扩大了中

国瓷器的产地范围,并改变了以往

专家把国外发现的这类青白瓷器统

归 为 景 德 镇 产 品 的 观 念 。 可 是 ,

为何如此规模生产的精美瓷器却

存世极为罕见?为何十几条龙窑

遍布山岭之上却数百年来竟无史

籍记载?其究竟毁于何朝何代又

为何湮灭?迄今仍然是一个历史

悬谜,深深地困扰着整个考古界

和瓷器专家,并吸引着不少专家

学者慕名前来,只为了一睹它的芳

容,一探它的究竟……

“中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至中和,天

地 位 焉 , 万 物 育 焉 ”。 那 些 先 民

们,他们那么聪明地将“中和”定

义给了这座村庄,让这座村庄灵明

慧光般地将历史与现代、粗犷与神

秘、自然与艺术揉合在一起。站在

那些窑址前,站在那些用宋代的匣

钵垒起的房子前,你恍若隔世,仿

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宋朝,走进

了先秦,然后一直走到了诗经里,

走进了国风里……

大美中和李燕霞

﹃史海钩沉﹄

曾敏之

联通用

户任意客户

端 扫 魔 码 ,

流量全免

扫一扫听歌曲

■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