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月 日 星期六 最后的磨刀人 - rb.bjrb.cnrb.bjrb.cn/resfile/2016-04-30/08/08.pdf ·...

1
文艺周末部电话:8301327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 提供新闻线索) 8 2016 4 30 星期六 责任编辑/版式 王纯亮 纪实·摄 在赫章县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乡和兴发苗族 彝族回族乡交界处,有一片原始杜鹃林,杜鹃林 以赫章县松林坡乡大梁子村为中心,其核心区域 50 平方公里。经初步勘查,这里千年以上的杜 鹃树有上万株,最大的杜鹃树,直径比百里杜鹃 花王的直径还要大几厘米。 这片杜鹃林生长在海拔 1800 2500 米之间的 高原上,受海拔高差大和高原气候的影响,杜鹃 花花期长、花瓣厚实、树冠矮小、形状奇特并独 立成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今年花期,贵阳、 遵义等地的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观赏。 在这片杜鹃林间,数条溪水长流成瀑,生态 极佳。这里,不光是一块生态良好的处女地,还 是一个亟待开发利用的宝地。 “磨—菜刀,磨—剪刀啰—” 每当楼下响起久违而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磨刀师傅顾尚义来了。 顾尚义今年 53 岁,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清塘村人。是在 磨刀这个日渐凋敝的古老行业里,为数不多的坚持者之一。 顾尚义的磨刀手艺,是年轻的时候从他妹夫—一个四川磨刀人那 里学来的。在那个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处处都有 磨刀人的身影。磨一把菜刀一块钱,一天能挣上五六十块钱,是个非常 令人羡慕的职业。他的妹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嫁给一个磨刀师傅的。 在妹夫的带领下,顾尚义和他的弟弟、两个侄儿、两个儿子都先后 从事起了这个职业,成了村里出名的磨刀人家,家里的房子也因为磨刀 的收入而变成了平房。 但好景不长。随着打工潮的到来,外出的人越来越多,农村的人越 来越少,磨刀的生意也越来越差。家里从事磨刀的人从最多时候的七 个,逐渐变成了只有顾尚义一个,他的市场也由农村逐渐转到城市。 长年的磨刀生涯,让顾尚义的双手骨骼弯曲,关节变形。从前,一天 可以磨六七十把刀的他,如今最多磨十多把了,肘关节就会疼得受不 了,但他仍然在坚持,“平均一两个星期要把毕节城走一遍”。 “家里的土地全部征用了,又不懂其他挣钱的门路。”当问及为什么 坚持时,顾尚义的言语中透着一种无奈的自豪:“再说了,我的顾客大多 是回头客。”一边说,他还拿出手机,把客户的电话调出来炫耀。 一条板凳,三块磨石,一声吆喝,就是磨刀人顾尚义的全部。顾尚 义说,他还要在磨刀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但究竟能走多久,能走多 远,谁也不知道。 本报记者 韩贤普 摄影报道 赫章:千年杜鹃待开发 杨元德 摄 花山牧歌 天光乍现 争奇斗艳 争奇斗艳 气象磅礴 气象磅礴 边走边吆喝 边走边吆喝顾尚义为生计不断奔波着 顾尚义为生计不断奔波着 长期磨刀,顾尚义手臂严重变形 一条板凳,一个提蓝,三块磨石,就是顾尚义的劳动工具 磨一把刀要经过粗砂、中砂和细砂 阳光下,那个执着的身影,是小苍里唯一的风景 顾尚义正在磨刀 顾尚义抬起头,盯着远方,一脸无奈……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Oct-2019

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文艺周末部电话:8301327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 提供新闻线索) 8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版式 王纯亮 纪实·摄

在赫章县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乡和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交界处,有一片原始杜鹃林,杜鹃林以赫章县松林坡乡大梁子村为中心,其核心区域约50平方公里。经初步勘查,这里千年以上的杜鹃树有上万株,最大的杜鹃树,直径比百里杜鹃花王的直径还要大几厘米。

这片杜鹃林生长在海拔1800至2500米之间的

高原上,受海拔高差大和高原气候的影响,杜鹃花花期长、花瓣厚实、树冠矮小、形状奇特并独立成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今年花期,贵阳、遵义等地的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观赏。

在这片杜鹃林间,数条溪水长流成瀑,生态极佳。这里,不光是一块生态良好的处女地,还是一个亟待开发利用的宝地。

“磨——菜刀,磨——剪刀啰——”每当楼下响起久违而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磨刀师傅顾尚义来了。顾尚义今年53岁,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清塘村人。是在

磨刀这个日渐凋敝的古老行业里,为数不多的坚持者之一。顾尚义的磨刀手艺,是年轻的时候从他妹夫——一个四川磨刀人那

里学来的。在那个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处处都有磨刀人的身影。磨一把菜刀一块钱,一天能挣上五六十块钱,是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他的妹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嫁给一个磨刀师傅的。

在妹夫的带领下,顾尚义和他的弟弟、两个侄儿、两个儿子都先后从事起了这个职业,成了村里出名的磨刀人家,家里的房子也因为磨刀的收入而变成了平房。

但好景不长。随着打工潮的到来,外出的人越来越多,农村的人越

来越少,磨刀的生意也越来越差。家里从事磨刀的人从最多时候的七个,逐渐变成了只有顾尚义一个,他的市场也由农村逐渐转到城市。

长年的磨刀生涯,让顾尚义的双手骨骼弯曲,关节变形。从前,一天可以磨六七十把刀的他,如今最多磨十多把了,肘关节就会疼得受不了,但他仍然在坚持,“平均一两个星期要把毕节城走一遍”。

“家里的土地全部征用了,又不懂其他挣钱的门路。”当问及为什么坚持时,顾尚义的言语中透着一种无奈的自豪:“再说了,我的顾客大多是回头客。”一边说,他还拿出手机,把客户的电话调出来炫耀。

一条板凳,三块磨石,一声吆喝,就是磨刀人顾尚义的全部。顾尚义说,他还要在磨刀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但究竟能走多久,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最后的磨刀人

□本报记者 韩贤普 摄影报道

赫章:千年杜鹃待开发□杨元德 摄

花山牧歌 天光乍现

争奇斗艳争奇斗艳气象磅礴气象磅礴

边走边吆喝边走边吆喝,,顾尚义为生计不断奔波着顾尚义为生计不断奔波着

长期磨刀,顾尚义手臂严重变形一条板凳,一个提蓝,三块磨石,就是顾尚义的劳动工具磨一把刀要经过粗砂、中砂和细砂

阳光下,那个执着的身影,是小苍里唯一的风景

顾尚义正在磨刀

顾尚义抬起头,盯着远方,一脸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