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慢 ·老重庆 晒稿会网址:sgh.cqwb.com.cn/index.php 投稿邮 … · 两江...

1
两江 晒稿会网址: sgh.cqwb.com.cn/index.php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重庆市渝中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11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美编 张文敏 制图 张文敏 责校 罗文宇 张文敏 让生活 下来 慢生活 ·老重庆 中国建设银行 建设美好生活 建行小微快贷 晒稿会网址: sgh.cqwb.com.cn/index.php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副刊 头条大赛(第 1 季) 走进龙溪古镇 周成芳 无意间在朋友圈浏览到一组照片:古朴的建 筑、清澈的河水、苍翠的青苔、斑驳的石板、古老 的黄葛树……这是哪里?怎么如此熟悉?我好 奇地询问。朋友答:龙溪古镇。当即上网百度, 该古镇位于巫山县城西北角上,和巫溪县蒲莲乡 毗邻。镇内居民大多已搬迁,但房屋保存完好。 2017 年,古镇上榜《重庆传统村落地图》。 我也算是走过大江南北,这偏远的小镇仍让 我怦然心动,这多像我曾生活过多年的故乡。故 乡的小镇,因地处三峡移民水位线下,如今已沉 入水底,却无数次在我的梦里重现。 心动不如行动,约上三五朋友,驱车向300 公里之外的远方奔去。 到达龙溪古镇时,已是夕阳西下。在新镇安 顿好住宿,迫不及待地奔向对岸那片土地。不料 天空突然狂风怒号,一行人只得怏怏而归。夜 间,推开窗户,不远处,古镇早已沉睡。夜半三更 盼天明,让时间流逝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清晨,天刚蒙蒙亮,一向贪睡的我从床上一 跃而起,简单梳洗下,便抄小路向古镇奔去。 龙溪古镇位于大宁河与长溪河交汇的半岛 上。许是夜里下了点小雨,清晨的古镇云雾缭 绕,似梦似幻,恍若仙境。蛙叫声、鸟鸣声、鸡叫 声,声声入耳,我贪婪地呼吸清新的空气,顿觉神 清气爽。 古镇的长龙街与我老家的凤翔街一样,由一 块块石板铺就而成,很是宁静。我们从长龙街1 号开始前行,那是一栋已有些破旧的木制楼房, 房门紧锁着。屋檐下一只黄色的小狗慵懒地躺 着,见我们走来,它友好地摇着尾巴。门前的黄 葛树粗壮古朴,大约有近百年的历史。 沿街前行,偶有三两户人家居住。家门前, 用各种破盆瓦罐栽种的鲜花娇艳欲滴,唤起了我 童年的记忆。 门半掩着,年迈的阿婆伸出头来,热情地和 我们打招呼。在与老人的攀谈中,我们近距离地 了解古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巫溪大宁厂的盐巴从巫溪运到这 里。然后一部分运输到奉节,另一部分运到巫山 县城。古时商贾成群,热闹非凡,在公路未通之 前是巫溪以及陕西安康、镇平通往长江的交通要 道,是名副其实的水码头。 “大概在10年前,这里还兴赶百日场,热闹 得很呢。”老人慈祥的面容多像我的老街坊赵婆 婆。赵婆婆一家早已搬迁去了外地,她现在还好 吗?算起来应该 80 多岁了吧? 古镇幽静、祥和、惬意,虽经数百年的时代变 迁,但其街道、建筑仍然保留着昔日古朴、优雅的 风貌。在古镇,你可以欣赏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老 屋与洋房,用于防匪的六角碉堡,川东游击队地 下联络站,更有上世纪的卫生院、食品站、供销 社、电影院以及曾令我们垂涎欲滴的商店。镇内 古树丛生,黄葛树下的古镇码头,最能见证百年 繁荣。 大宁河从镇旁流过,碧波粼粼,映衬古镇的 古朴、秀丽。对面的山峦,叠翠起伏。漫步古镇 街头,我很享受这种信马由缰似地行走。 眼前,又有一户房门开着,客厅内窗明几净, 最令整个环境充盈书香气息的是挂在墙壁上的 几幅书法作品。我们好奇地走进去,衣着整洁的 老奶奶应声而出,笑眯眯地说,我家老头子退休 后没什么事,就喜欢写写画画。 老奶奶早随儿女搬进了巫山县城居住,但老 两口每年都会抽时间回到古镇居住一阵子,打扫 打扫屋子,在门前种点花花草草。这老屋生活了 几代人,女儿从这屋子嫁出去的,儿子小时候最 爱在大宁河捡石子…… 我饶有兴趣地倾听老奶奶聊她的家务事,心 里油然生出羡慕之情。多好啊,老屋保存完好, 什么时候想家了,都可以回来走一走,看一看。 走进龙溪古镇,仿佛走进一幅多情的山水画 卷中。漫步街头,我已分不清这是初来乍到的他 乡,还是我魂牵梦绕的故里。一样的木门、石板、 瓦房,一样的静谧、悠闲、安详。 龙溪古镇不是我的故里,却从此留存我心 底。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百年风雨一世情 戴馨 世纪老人冉隆英自1934年出嫁后,便一直住在 万盛万东镇新华村白果社,80年来从未离开。家住半 山坡,前望清奇峻茂的黑旗岩,背依险隘陡立的刀子 岩,清溪河从两山夹峙中缓缓流过。 老远,冉隆英老人爽朗的笑声就随风传来。即便 走近,看到她精神矍铄的模样,也不太相信她已是百 岁高龄。只要天气晴好,冉婆婆就坐在院坝暖暖地晒 太阳,或是由亲朋陪伴,到附近鱼子村踏青赏花。 冉婆婆面目含笑,右手夹一根香烟,说不了几句 话便“呵呵”笑上两声。袅袅烟雾中,跨越百年的目光温 和而深远。她自述生于民国 6 年(1917 年),是綦江蒲河 人,家里从事土纸制造生意。从小家教甚严,无论是女 红还是造纸,她样样精通。17岁时她嫁到万盛腰子口的 张家,正值此地造纸业的第二个兴盛期(民国 6 年万盛造 纸业兴起)。夫家也从事造纸生意,可谓门当户对。夫 妻就这样相依相伴,走到了白头。 耳闻她的娓娓叙述,我尽情想象近百年前的那场 大婚:她坐在八抬大轿里,凤冠霞帔,明艳动人。动天 撼地的鼓号渲染出喜庆的场面,多达百人的送亲队伍 浩浩荡荡,陪嫁的桌柜、椅凳、妆奁堆成小山…… 夫家是有着25口人的大家族。聪明能干如她,没 过多久便操持起一家人的饮食起居。从此,劳碌相随 一生。她的儿孙们告诉我,直至90岁,在家人的再三 恳求下,她才不情愿地放下了手中的锅铲和锄头。孙 女小英说,最喜欢吃婆婆煮的汤圆了,那是童年一缕 甜蜜的记忆。孙子小强则说,直到15岁,他还爱赖在 婆婆的被窝里,那里有世间最留恋的温暖。 能干的冉婆婆又接管了造纸作坊。当时夫家共 有四架纸槽,20个工人。土纸成批量生产出来送到万 盛纸行,再销往綦江、重庆城区等地。从后山淌下的 清泉缓缓流过家门,为他们带来好运,造出的纸张品 质好,名声在外。周围邻居也有以造纸为业的,生意 却不景气,慷慨大方的 冉婆婆便时时帮衬他 们。因为广结善缘, 张家作坊在当地拥有 极好的口碑。邻居们都 道冉婆婆待人开朗热情,对 所有人从来是笑脸相迎。 对邻居尚且倾力相助,对家 人就更不用说。小英提到在家 里,七姑婆和婆婆的关 系,那可真是非同一 般。原因在于七姑婆生下来时吃的是婆婆的奶。她们 一直情深意笃,名为姑嫂,实质情同母女。 冉婆婆格外敬重她的丈夫,凡事以他为重,因为 他是文化人。儿女们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长成,全都 知书识礼,性情和顺。那时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 题,冉婆婆曾踏遍山野,挖来鹅秧草、蕨菜等各种野 菜,和少量的糙米熬成羹汤,从山里采来野果,硬是没 让一个孩子饿着肚子。她把爱的营养灌注在这个家 庭,让它如一棵大树,葳蕤生长。去年,在冉婆婆百岁 寿辰之日,全家 64 口人齐聚老屋,五代同堂,共享天 伦。大家围簇着穿红色对襟袄的冉婆婆合照,那场面 温馨至极,无法不引人动容。 孩子们深谙母亲一辈子的辛劳,他们以自己的方 式宽慰她的心。除工作在外地的经常回家看望,在家 的儿女中有3个都紧傍着老屋建起了楼房,好时时相 伴母亲左右。 冉婆婆曾轻描淡写地说,两个儿女因为医疗条件 落后,在几岁时便因病夭折。相伴70年的丈夫在10 年前,也永远撇下了她。这无疑是世间最沉重的打 击。可她并没因此消沉,而是以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更乐观的生活态度给儿孙做出完美的表率。 每天清晨,冉婆婆总是第一个起床。虽然不再下 地、做饭,但她一刻也闲不住,每天穿针纳鞋、洒扫庭 院,不在话下。勤劳是刻在她骨子里的,是她为人的 本分。闲时抽着烟,晒着太阳,和邻居、后辈说说笑 笑,她安逸地享受起快乐充实的晚年。 我还目睹过她穿针的情景。她微眯双眼,用线在 针孔处稍作试探,虽然手有些许发抖,但几次都很顺 利地穿过,在场的人无不啧啧称奇。 遇见冉婆婆后,我一直思索着长寿的秘诀。一个 朋友一语中的:每个长寿老人身后,都有一群孝顺的 儿女,一个和睦的家庭。 去年百岁寿辰之前,儿孙们特带她坐上飞机去海 南拜谒了南海观音塑像。照片中,她穿着岛服,站在 沙滩,喜笑颜开,像个孩子。 和冉婆婆道再见时,拉着冉婆婆略带枯干的手 掌,我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她说,还想坐上飞机 到处走走看看,这辈子,她还没活够。我在心底默默 祝愿:冉婆婆,会的,你的心善、勤劳、乐观结下的善 缘,定会令你如偿所愿。 (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统战部) 乾隆二年(公元 1737 年),二十四岁的重庆涪陵麻磊 坝的青年周煌以二甲四十六名的成绩考中进士。从翰林 院编修一步步升迁,直至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左都御 史,官职到达内阁,官位到达一品正卿。又兼任上书房总 师傅、朝廷大臣奏议的总裁、阿哥(后嘉庆)房总师傅、《四 库全书》总校阅等职。耗尽他聪颖精忠勤敏的一生。“早 岁功名际圣朝,抽簪华发已萧萧。”“通藉在朝,垂五十 载。”然五十年间,周煌只回涪陵四次。 1740 年,方夫人离世,周煌亲自护理,带着满怀的哀 伤与悲恸回乡。八年后,奉命主持云南省乡试,请假十天 顺路回乡,探望父母,这是第二次。1748 年,父亲去世,悲 哭呼号,回乡奔丧。1777年,周煌已经是兵部尚书的一品 大员,奉旨到四川查办案子,成就了第四次回乡。 1757年,周煌出使琉球国,主持册封尚穆为中山王的 典礼,著《琉球国志略》,至今仍然是关于琉球国的最重要 的史料。这是他一生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明清两代, 共有几十位使臣赴琉球国,主持册封典礼。只有周煌详 细考查,沿途记述历史、地理、风俗、人情,所有的御书、诏 敕、谕祭文、图绘资料非常宝贵。 公元1784年,周煌到了退休之年,向乾隆皇帝以病乞 休,日思夜想回到涪陵。 当年初春,适逢乾隆行春耕礼回銮,将路过周煌私邸。 周煌一家跪迎道左,想趁机亲口向乾隆说退休之事。乾隆 并未下辇,他解下身上荷囊,让和坤交到周煌手上。周煌一 家人整齐地跪在路边,直到乾隆的队伍消失在视线之外。 由于腿脚越来越不灵便,每次带领兵部众将领上朝 拜见皇帝时,跪下和起立都很艰难。乾隆说:“你虽然步 履稍稍有点不便,但是面色还不错。”没有让周煌退休的 意思。周煌书面向皇上请假,请求吏部撤销自己的俸 禄。得到圣旨说,准许请假,但不能退休。 过七十生日时,乾隆题写了“中枢耆望”的匾额和 “福”字,当送到家中时,一家人齐到堂屋。周煌艰难地先 跪下左脚,右脚费了好大的劲才缓缓跪下,然后所有家眷 和客人一齐下跪,领受这浩荡天恩。 想退却不得退,周煌在诗中表达了这种难为情: 悬弧才感被恩光,弹指流年七十强。 岂意初衣临祖道,更教昼锦赋还乡。 朝云湛露颁私第,旧秩新衔拜宠章。 最是天颜容再觐,翠华行处赐荷囊。 “更教昼锦赋还乡”之句,特别能表达内心。“昼锦”典 故出于《史记·项羽本纪传》“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 行。”由于归乡心切,更兼老迈和疾病,周煌再次向乾隆表 明,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公元1785年正月,周煌终于得 到批准,解除官任退休。 当即,全家加速整理回乡的行装。回到家乡,就可以 休闲地养生于林泉之间,免除疾病,颐养天年。正打算写 奏折向乾隆辞别,然后,坐船回家乡涪陵。哪想到,三月 十五日后,周煌旧病突然加重,饮食都难以入口了,各种 药物都没有多大疗效,很快衰弱下去,进入弥留阶段。勉 强拖到四月初一,就溘然长逝。 周煌第五次回乡,未能成行。 (作者单位:重庆市团校) 周煌的未了心愿 周山河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Mar-2020

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两江晒稿会网址:sgh.cqwb.com.cn/index.php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重庆市渝中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1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美编 张文敏制图 张文敏 责校 罗文宇 张文敏

让生活 下来慢慢生活·老重庆

中国建设银行 建设美好生活

建行小微快贷

晒稿会网址:sgh.cqwb.com.cn/index.php 邮箱:[email protected]

副刊 头条大赛(第1季)

走进龙溪古镇周成芳

无意间在朋友圈浏览到一组照片:古朴的建筑、清澈的河水、苍翠的青苔、斑驳的石板、古老的黄葛树……这是哪里?怎么如此熟悉?我好奇地询问。朋友答:龙溪古镇。当即上网百度,该古镇位于巫山县城西北角上,和巫溪县蒲莲乡毗邻。镇内居民大多已搬迁,但房屋保存完好。2017年,古镇上榜《重庆传统村落地图》。

我也算是走过大江南北,这偏远的小镇仍让我怦然心动,这多像我曾生活过多年的故乡。故乡的小镇,因地处三峡移民水位线下,如今已沉入水底,却无数次在我的梦里重现。

心动不如行动,约上三五朋友,驱车向300公里之外的远方奔去。

到达龙溪古镇时,已是夕阳西下。在新镇安顿好住宿,迫不及待地奔向对岸那片土地。不料天空突然狂风怒号,一行人只得怏怏而归。夜间,推开窗户,不远处,古镇早已沉睡。夜半三更盼天明,让时间流逝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清晨,天刚蒙蒙亮,一向贪睡的我从床上一跃而起,简单梳洗下,便抄小路向古镇奔去。

龙溪古镇位于大宁河与长溪河交汇的半岛上。许是夜里下了点小雨,清晨的古镇云雾缭绕,似梦似幻,恍若仙境。蛙叫声、鸟鸣声、鸡叫声,声声入耳,我贪婪地呼吸清新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

古镇的长龙街与我老家的凤翔街一样,由一块块石板铺就而成,很是宁静。我们从长龙街1号开始前行,那是一栋已有些破旧的木制楼房,房门紧锁着。屋檐下一只黄色的小狗慵懒地躺着,见我们走来,它友好地摇着尾巴。门前的黄葛树粗壮古朴,大约有近百年的历史。

沿街前行,偶有三两户人家居住。家门前,用各种破盆瓦罐栽种的鲜花娇艳欲滴,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门半掩着,年迈的阿婆伸出头来,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在与老人的攀谈中,我们近距离地了解古镇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巫溪大宁厂的盐巴从巫溪运到这里。然后一部分运输到奉节,另一部分运到巫山县城。古时商贾成群,热闹非凡,在公路未通之前是巫溪以及陕西安康、镇平通往长江的交通要道,是名副其实的水码头。

“大概在10年前,这里还兴赶百日场,热闹得很呢。”老人慈祥的面容多像我的老街坊赵婆婆。赵婆婆一家早已搬迁去了外地,她现在还好吗?算起来应该80多岁了吧?

古镇幽静、祥和、惬意,虽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但其街道、建筑仍然保留着昔日古朴、优雅的风貌。在古镇,你可以欣赏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老屋与洋房,用于防匪的六角碉堡,川东游击队地下联络站,更有上世纪的卫生院、食品站、供销社、电影院以及曾令我们垂涎欲滴的商店。镇内古树丛生,黄葛树下的古镇码头,最能见证百年繁荣。

大宁河从镇旁流过,碧波粼粼,映衬古镇的古朴、秀丽。对面的山峦,叠翠起伏。漫步古镇街头,我很享受这种信马由缰似地行走。

眼前,又有一户房门开着,客厅内窗明几净,最令整个环境充盈书香气息的是挂在墙壁上的几幅书法作品。我们好奇地走进去,衣着整洁的老奶奶应声而出,笑眯眯地说,我家老头子退休后没什么事,就喜欢写写画画。

老奶奶早随儿女搬进了巫山县城居住,但老两口每年都会抽时间回到古镇居住一阵子,打扫打扫屋子,在门前种点花花草草。这老屋生活了几代人,女儿从这屋子嫁出去的,儿子小时候最爱在大宁河捡石子……

我饶有兴趣地倾听老奶奶聊她的家务事,心里油然生出羡慕之情。多好啊,老屋保存完好,什么时候想家了,都可以回来走一走,看一看。

走进龙溪古镇,仿佛走进一幅多情的山水画卷中。漫步街头,我已分不清这是初来乍到的他乡,还是我魂牵梦绕的故里。一样的木门、石板、瓦房,一样的静谧、悠闲、安详。

龙溪古镇不是我的故里,却从此留存我心底。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百年风雨一世情戴馨

世纪老人冉隆英自1934年出嫁后,便一直住在万盛万东镇新华村白果社,80年来从未离开。家住半山坡,前望清奇峻茂的黑旗岩,背依险隘陡立的刀子岩,清溪河从两山夹峙中缓缓流过。

老远,冉隆英老人爽朗的笑声就随风传来。即便走近,看到她精神矍铄的模样,也不太相信她已是百岁高龄。只要天气晴好,冉婆婆就坐在院坝暖暖地晒太阳,或是由亲朋陪伴,到附近鱼子村踏青赏花。

冉婆婆面目含笑,右手夹一根香烟,说不了几句话便“呵呵”笑上两声。袅袅烟雾中,跨越百年的目光温和而深远。她自述生于民国6年(1917年),是綦江蒲河人,家里从事土纸制造生意。从小家教甚严,无论是女红还是造纸,她样样精通。17岁时她嫁到万盛腰子口的张家,正值此地造纸业的第二个兴盛期(民国6年万盛造纸业兴起)。夫家也从事造纸生意,可谓门当户对。夫妻就这样相依相伴,走到了白头。

耳闻她的娓娓叙述,我尽情想象近百年前的那场大婚:她坐在八抬大轿里,凤冠霞帔,明艳动人。动天撼地的鼓号渲染出喜庆的场面,多达百人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陪嫁的桌柜、椅凳、妆奁堆成小山……

夫家是有着25口人的大家族。聪明能干如她,没过多久便操持起一家人的饮食起居。从此,劳碌相随一生。她的儿孙们告诉我,直至90岁,在家人的再三恳求下,她才不情愿地放下了手中的锅铲和锄头。孙女小英说,最喜欢吃婆婆煮的汤圆了,那是童年一缕甜蜜的记忆。孙子小强则说,直到15岁,他还爱赖在婆婆的被窝里,那里有世间最留恋的温暖。

能干的冉婆婆又接管了造纸作坊。当时夫家共有四架纸槽,20个工人。土纸成批量生产出来送到万盛纸行,再销往綦江、重庆城区等地。从后山淌下的清泉缓缓流过家门,为他们带来好运,造出的纸张品质好,名声在外。周围邻居也有以造纸为业的,生意却不景气,慷慨大方的冉婆婆便时时帮衬他们。因为广结善缘,张家作坊在当地拥有极好的口碑。邻居们都道冉婆婆待人开朗热情,对所有人从来是笑脸相迎。

对邻居尚且倾力相助,对家人就更不用说。小英提到在家里,七姑婆和婆婆的关系,那可真是非同一

般。原因在于七姑婆生下来时吃的是婆婆的奶。她们一直情深意笃,名为姑嫂,实质情同母女。

冉婆婆格外敬重她的丈夫,凡事以他为重,因为他是文化人。儿女们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长成,全都知书识礼,性情和顺。那时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冉婆婆曾踏遍山野,挖来鹅秧草、蕨菜等各种野菜,和少量的糙米熬成羹汤,从山里采来野果,硬是没让一个孩子饿着肚子。她把爱的营养灌注在这个家庭,让它如一棵大树,葳蕤生长。去年,在冉婆婆百岁寿辰之日,全家64口人齐聚老屋,五代同堂,共享天伦。大家围簇着穿红色对襟袄的冉婆婆合照,那场面温馨至极,无法不引人动容。

孩子们深谙母亲一辈子的辛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宽慰她的心。除工作在外地的经常回家看望,在家的儿女中有3个都紧傍着老屋建起了楼房,好时时相伴母亲左右。

冉婆婆曾轻描淡写地说,两个儿女因为医疗条件落后,在几岁时便因病夭折。相伴70年的丈夫在10年前,也永远撇下了她。这无疑是世间最沉重的打击。可她并没因此消沉,而是以更强大的生存能力、更乐观的生活态度给儿孙做出完美的表率。

每天清晨,冉婆婆总是第一个起床。虽然不再下地、做饭,但她一刻也闲不住,每天穿针纳鞋、洒扫庭院,不在话下。勤劳是刻在她骨子里的,是她为人的本分。闲时抽着烟,晒着太阳,和邻居、后辈说说笑笑,她安逸地享受起快乐充实的晚年。

我还目睹过她穿针的情景。她微眯双眼,用线在针孔处稍作试探,虽然手有些许发抖,但几次都很顺利地穿过,在场的人无不啧啧称奇。

遇见冉婆婆后,我一直思索着长寿的秘诀。一个朋友一语中的:每个长寿老人身后,都有一群孝顺的儿女,一个和睦的家庭。

去年百岁寿辰之前,儿孙们特带她坐上飞机去海南拜谒了南海观音塑像。照片中,她穿着岛服,站在沙滩,喜笑颜开,像个孩子。

和冉婆婆道再见时,拉着冉婆婆略带枯干的手掌,我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她说,还想坐上飞机到处走走看看,这辈子,她还没活够。我在心底默默祝愿:冉婆婆,会的,你的心善、勤劳、乐观结下的善缘,定会令你如偿所愿。

(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统战部)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二十四岁的重庆涪陵麻磊坝的青年周煌以二甲四十六名的成绩考中进士。从翰林院编修一步步升迁,直至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官职到达内阁,官位到达一品正卿。又兼任上书房总师傅、朝廷大臣奏议的总裁、阿哥(后嘉庆)房总师傅、《四库全书》总校阅等职。耗尽他聪颖精忠勤敏的一生。“早岁功名际圣朝,抽簪华发已萧萧。”“通藉在朝,垂五十载。”然五十年间,周煌只回涪陵四次。

1740年,方夫人离世,周煌亲自护理,带着满怀的哀伤与悲恸回乡。八年后,奉命主持云南省乡试,请假十天顺路回乡,探望父母,这是第二次。1748年,父亲去世,悲哭呼号,回乡奔丧。1777年,周煌已经是兵部尚书的一品大员,奉旨到四川查办案子,成就了第四次回乡。

1757年,周煌出使琉球国,主持册封尚穆为中山王的典礼,著《琉球国志略》,至今仍然是关于琉球国的最重要的史料。这是他一生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明清两代,共有几十位使臣赴琉球国,主持册封典礼。只有周煌详细考查,沿途记述历史、地理、风俗、人情,所有的御书、诏敕、谕祭文、图绘资料非常宝贵。

公元1784年,周煌到了退休之年,向乾隆皇帝以病乞休,日思夜想回到涪陵。

当年初春,适逢乾隆行春耕礼回銮,将路过周煌私邸。周煌一家跪迎道左,想趁机亲口向乾隆说退休之事。乾隆并未下辇,他解下身上荷囊,让和坤交到周煌手上。周煌一家人整齐地跪在路边,直到乾隆的队伍消失在视线之外。

由于腿脚越来越不灵便,每次带领兵部众将领上朝

拜见皇帝时,跪下和起立都很艰难。乾隆说:“你虽然步履稍稍有点不便,但是面色还不错。”没有让周煌退休的意思。周煌书面向皇上请假,请求吏部撤销自己的俸禄。得到圣旨说,准许请假,但不能退休。

过七十生日时,乾隆题写了“中枢耆望”的匾额和“福”字,当送到家中时,一家人齐到堂屋。周煌艰难地先跪下左脚,右脚费了好大的劲才缓缓跪下,然后所有家眷和客人一齐下跪,领受这浩荡天恩。

想退却不得退,周煌在诗中表达了这种难为情:悬弧才感被恩光,弹指流年七十强。岂意初衣临祖道,更教昼锦赋还乡。朝云湛露颁私第,旧秩新衔拜宠章。最是天颜容再觐,翠华行处赐荷囊。“更教昼锦赋还乡”之句,特别能表达内心。“昼锦”典

故出于《史记·项羽本纪传》“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由于归乡心切,更兼老迈和疾病,周煌再次向乾隆表明,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公元1785年正月,周煌终于得到批准,解除官任退休。

当即,全家加速整理回乡的行装。回到家乡,就可以休闲地养生于林泉之间,免除疾病,颐养天年。正打算写奏折向乾隆辞别,然后,坐船回家乡涪陵。哪想到,三月十五日后,周煌旧病突然加重,饮食都难以入口了,各种药物都没有多大疗效,很快衰弱下去,进入弥留阶段。勉强拖到四月初一,就溘然长逝。

周煌第五次回乡,未能成行。(作者单位:重庆市团校)

周煌的未了心愿 周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