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26
20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世世 : 世世世 世世世 世世世

Upload: margie

Post on 12-Jan-2016

6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組員 : 梁佩仙 彭詩敏 林澄皓. 介紹建築的方式. 時期. 1900-1941. 1941-1978. 1978- 2000. 地區. 香港島. 九龍. 新界. 建築物. 歷史. 用途. 建築特色. 香港島 — 立法會大樓. 1900-1941. 歷史 : 大樓位於中環昃臣道八號 。它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 由英聯邦採辦處的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 Aston Webb )及英格里斯.貝爾( E. Ingress Bell )設計。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20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組員 :梁佩仙

彭詩敏 林澄皓

Page 2: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時期 1900-1941 1941-1978 1978- 2000

地區 香港島 九龍 新界

介紹建築的方式

建築物 歷史 用途 建築特色

Page 3: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香港島—立法會大樓歷史 :• 大樓位於中環昃臣道八號。它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 由英聯邦採辦處的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 Aston Webb )及英格里斯.貝

爾( E. Ingress Bell )設計。• 大樓於 1900 年開始興建, 1912 年落成,並由當時的港督盧押於 1月 15 日為

大樓主持啟用典禮• 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香港期間,

成為香港憲兵隊總外,一直都是香港最高法院的所在地

• 直至 1978 年,當時地下鐵路工程引致大樓出現裂痕,大樓因而關閉進行復修工程。

• 經改建後,大樓於 1985 年正式成為立法局大樓• 1997 年香港主權回歸後,大樓改名為立法會大樓。

1900-1941

Page 4: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立法會大樓建築特色• 立法會大樓採用新古典主義的

建築風格,同時揉合遠東地區的建築特色。

• 整座大樓仿效古羅馬及希臘的建築設計

• 樓高三層,由花崗石建成• 高 17米的愛奧尼亞式圓柱• 門上的三角楣飾• 圓屋頂• 典雅的拱頂作冠飾

Page 5: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大樓的四坡屋頂以雙層中國瓦片鋪砌,並用雕琢華美的中國傳統柚木托架承托屋簷。柚木托架上雕有祥雲圖案,可見大樓的建築亦受中國建築藝術的影響

泰美斯是希臘神話中,代表正義和法律的 女神。她左手持劍,象徵權力;右手持天平,代表公正。女神蒙上雙眼,代表大公無私。總括而言,公義雕像是法律精神的象徵。

為配合香港的亞熱帶氣候,大樓地下築有拱廊,一樓築有露台,以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大樓內部,以及提供散熱功能。

用途改變 : 由最高法院 日本佔領的香港憲兵隊總部

1985 年正式成為立法局大樓

Page 6: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香港島—香港大會堂• 歷史 : 舊香港大會堂於 1869 年建成,是華麗

文藝復興式建築 ,一直運作至 1933 年才拆卸。 香港第一間大會堂於 1867 年由巿民集資興 建,這座兩層高的歐洲傳統柱廊及拱門式建築物是 本港外籍人士及上流社會的文化中心。 1933 年,大 會堂的一部分因香港上海匯豐銀 行興建新總行而拆卸,其餘部分 亦於 1947 年全部拆去。戰後重建 期間,很多人深感復興文化的需 要,再建另一幢大會堂的意念遂 應運而生。新大會堂由英國建築 師羅納德.菲利普及艾倫.菲奇 於 1956 年設計,到 1962年落成, 選址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 海地上。

1947-1978

Page 7: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香港大會堂建築特色• 佈局分高座、低座、紀念花園和迴廊等,

採用典型的英國“現代主義”風格

• 高座外形有包豪斯設計手法,露出結構部件,以玻璃為圍護構件

• 低座的圓柱廊則有柯布西埃的風格樣,符合底層架空和橫向條窗等原則

• 採用白色粉牆、黑色窗框和灰色鋪地為主調

• 樓梯的欄杆是由鋁鑯組成的幾何形的圖形,木扶手也經過精心的設計

用途 : 大型多用途場館 ,主要設施包括音樂廳、劇院、演奏廳、展覽廳和展覽館 。

Page 8: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香港島—中國銀行大廈中銀大廈是中銀香港的總部,位於香港中西區金鐘花園道 1號• 歷史 : • 於 1985 年 4月 18日破土動工,由熊谷組總承建

• 在 1989 年竣工, 1990 年 5月 17 日正式啟用

• 原址為美利樓

• 大廈為香港第 3高的建築物,僅次於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環廣場,全球排名則位居第 12位。

用途 : 中銀香港的總部

1978-2000

Page 9: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中國銀行大廈建築特色• 中銀大廈樓高 70層,樓高 315 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 367.4米。曾經是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

• 中銀大廈外型為稜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大廈設計是仿照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 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則代表中國• 整座建築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強混凝土柱支撐,

有三角形框架將建築的壓力轉移到四個柱子上

• 外面用玻璃幕覆蓋。

Page 10: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香港島建築特色的轉變• 香港經濟向金融中心轉型• 中外文化互相影響香港的現代化建築講求風水

•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轉變為“現代主義”風格再轉變為後現代主義風格。

•透過香港島建築物的轉變,可見到香港島 19世紀到 20 世界,都是一個包含著政治,文化,商業的地方。

Page 11: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九龍—訊號山訊號塔• 歷史 :• 在 1907 年,香港天文臺在黑頭角興建了一座訊

號山訊號塔,以取代位於水警總部的報時塔,黑頭角遂由此取得訊號山之名

• 訊號塔建成後,天文臺在 1908 年 1月把原位於水警總部的時間球搬到訊號塔,正式負起向維多利亞港船隻報時 的工作。

• 訊號塔旁邊還有一座小型建築物,在熱帶氣旋吹襲香港的時候,該小型建築物就會掛起風球訊號到半空當眼處,以讓附近的人士清楚看見。

• 用途 :報時,讓附近的人士知道風球訊號

1900-1941

Page 12: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訊號山訊號塔建築特色

• 本樓高兩層,塔身高 12.8 米,外牆由紅磚砌成,屬愛德華風格建築

• 至 1927 年,為了讓船隻更清楚見到訊號塔,塔身被加高 6.1 米至 18.9 米 ,整座訊號塔由原本兩層增至三層

• 加建前的訊號塔窗戶全為方形,而塔頂呈平面狀

• 加建後,三樓的窗戶呈圓形,而塔頂則改成淺綠色,並呈半圓球體

• 訊號塔塔頂原插有一支長 5.5 米的桅桿,用作放置時間球

• 桅桿今已不存

Page 13: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九龍—九龍公園

• 歷史 :• 在 19世紀 30 年代,有西方人發現維多利亞港是個理想的船隻停泊處

• 當時,九龍公園的所在地是個面對海港的軍事戰略重地,

• 至 1861 年,英軍佔領九龍半島,隨即把該處命名為威菲路軍營。

• 1970 年 6月 24日,九龍公園由當時的總督戴麟趾爵士正式揭幕。

1947-1978

•用途 :為市民提供全面的動態及靜態康樂設施

Page 14: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九龍—九龍寨城公園• 歷史• 早在十五世紀,它已被當時中國的官員使用, 1668 年更建築

了一座塾台。• 於 1810 年在接鄰的沙灘盡頭興建了一座炮台• 在 1841 年,英國佔領香港島後,該處在中國海岸防衛方面的重要性更大大提高。

• 一座由堅固石牆、六座瞭望台和四道城門圍著,面積達六點五英畝的寨城於 1846年 -1874年間建成

• 1941-1945 年日治期間,城牆被拆毀 • 1987 年,香港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 ,所以被

改成公園 ,供人觀賞• 1995 年由香港總督彭定康先生主持開幕儀式

1978-2000

Page 15: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九龍寨城公園建築特色

• 九龍寨城公園的設計以清初江南園林為模式 • 整個公園共分為八個不同景區

Page 16: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九龍建築特色的轉變• 市區重建軍事戰略重地變成休憩公園 ,市民生活水平上升 ,追求生活質素

• 旅遊業發展九龍公園成為香港旅遊景

Page 17: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圍村特色• 典型的圍村多呈方型 ,房舍四周多建石牆圍繞• 通常興建在河道附近 ,一是遇上火災時作救火之用 ,

二是方便捕魚• 為了不會於被盜賊包圍時無法到外圍外取水 ,所以

會在圍內開一至兩個井 , 方便村民飲用• 圍門上有門樓 , 設有槍孔 ,入口處置以多條木條做成之趟櫳門 ,圍之四角設有炮樓

• 圍門左內側設護圍土地神位 ,圍門前的中軸線直通村尾的神廳

• 屋與屋之間並列如牆 ,用青磚作為牆身 , 包圍中間的屋舍

Page 18: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新界—山廈圍 (曾大屋 )

• 始建於 1848 年,歷時 20年才完成。• 位於沙田區博康邨南端旁邊• 曾氏大屋的建造者為曾萬貫 • 圍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收容逃難人士,所以被尊稱為「曾大屋」。

曾大屋

1900-1941

歷史 :

用途 :居住收容逃難人士

Page 19: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山廈圍 (曾大屋 ) 建築特色• 以花崗石、青磚及實心木材造成• 圍屋呈長方形 , 共三進 ,圍之四角設有炮

樓 ,青磚砌建而成• 是「三行兩橫」式設計• 四角建有鑊耳型碉樓• 圍屋正面有三個門 ,正門是供族人及貴賓進出

• 中門下廳天井正廳 (曾氏家族議事廳 )另一天井、上廳 (曾氏祠堂 )

• 大屋前面有一個庭院,村民在這裡簸穀及風乾農作物

鑊耳型碉樓

正門

天井

Page 20: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新界—舊北區理民府• 於一九○七年興建• 是租借新界後最早的民政中心• 新界北部的行政及土地註冊工作均在此辦理如收稅、發牌、排解糾紛、探測民情等

• 後北約理民府分拆為大埔理民府及元朗理民府

• 1981 年被列入為香港「法定古蹟」

19

47- 1

978

Page 21: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舊北區理民府建築特色• 舊北區理民府高踞山丘之上

• 分為南北兩座單層的建築物

• 東西立面均建有寬敞的磚柱游廊及拱形門窗

• 整座以紅磚建成,是廿世紀初典型殖民地建築物

• 二次大戰後在中間加建連結兩座,並於北座加建多一層

• 內曾放置一門小砲,後來只餘空砲架。

Page 22: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新界—蝴蝶邨• 位置於發展屯門新市鎮時進行填海工

程所得出的土地 • 於 1983年入伙• 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 • 全港獨有的梯級型樓宇• 樓宇邊緣的樓層以梯級式減少• Y型建築 • 約二十層• 附近有蝴蝶廣場、街市及公共圖書館

1978-2000

用途 :居住

Page 23: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新界建築特色的轉變• 層數的改變• 為了配合人口急劇上升 ,因此要興建大型屋邨 ,以解決市民居住的問題

• 配套設施著重市區規劃

Page 24: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總括而言 :香港的建築物在 19 世紀初,香 港島和九龍的建築物都是以西方的古典風格為主,而新界因租借的關係,仍然保留著一些傳統中國風格的建築物。到了 19 世紀後期,港九,新界為配合當時各區的社會狀況,也建築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現代化建築物。可見,香港的建築物為配合各方面的發展,變得都市化。

Page 25: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資料來源 :• 圍村、西化村屋 :• 《沙田文物誌》• http://www.gohk.gov.hk/chi/welcome/st_spots.html?spots=9• http://www.apextours.com.hk/jtu/jtu.htm•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1/02/OT0801020009.htm• http://www.bighongkong.com/bhkphoto/tsangtaiuk/

• 大埔元洲仔前新界政務司官邸 :•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b.cfm?File=20060326/nalgz/gzb1.txt• http://www.heritage.gov.hk/tc/buildings/monuments_17.htm•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9%8D%E6%94%BF%E5%8B%99%E5%8F%B8%E5%AE%98%E9%82%B8

• 舊北區理民府 :•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Monument/b5/monuments_12.php• http://www.heritage.gov.hk/tc/buildings/monuments_12.htm

• 蝴蝶邨 :• 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b5/interactivemap/estate/0,,3-347-4_4853,00.html• http://zh.wikipedia.org/zh/%E8%9D%B4%E8%9D%B6%E9%82%A8• http://www.hk-place.com/view.php?id=215

• 九龍 :• Http://www.lcsd.gov.hk/parks/kp/b5/outdoor.php• http://www.lcsd.gov.hk/parks/kwcp/b5/index.php

• 香港島 : • http://www.hk-place.com/view.php?id=235• http://www.heritage.gov.hk/tc/buildings/monuments_17.htm• http://www.cityhall.gov.hk/b5/photo.php• http://www.legco.gov.hk/young/chinese/building/legco_building_1.html

Page 26: 20 世紀有關建築方面的發展與轉變

多謝大家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