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82
1 / 浅析柔性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 王姗姗 / 浅析智慧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作用 3 郑碧莹 方妙英 / 论高薪法则缺陷 4 史美思 方妙英 /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6 马知闲 易宏波 顾延欣 / 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以 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 7 孙小红 李菁萍 葛海富 许佳颖 张馨方 / 温州市“三区” 创业园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 9 西 / 关于SIYB创业培训工作的思考 10 巩偿慈 刘倩倩 朱凌峰 / 大学生微商创业的现状 及发展趋势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12 张国权 / 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14 / 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调查研究——以三亚学院为例 16 张娟娟 / 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及路径探索 17 / 对退役士兵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18 卞琥珀 陶天豪 / 经济新常态下医学毕业生就业压 力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CNKI 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中文核心期刊 吉林省一级期刊 指导与支持: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采编中心、《社 会保障制度》杂志、《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杂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杂志、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天津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CONTENTS 1. 拟转载本刊所发表的各类作品 者 , 请寄付原作者稿酬 , 并通知本刊、 寄样报 ( 刊 )。 2. 本刊发现作者一稿多投 , 将拒付 稿酬。 3. 凡给本刊投稿者 , 请自留底稿 , 本刊概不退稿。寄出三个月未见采用通知 可自行处理。 4. 文章刊出后 , 两个月内尚未收到 稿费的作者 , 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5.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 , 扩大本刊 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 CNKI 系列数 据库收录 , 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 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 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 录 , 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 , 本刊将做适当 处理。 2019 劳动保障世界 7 月下旬 ( 总第 541 期 ) 主管主办: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编:郭 编:姜 总 编 助 理:李晓许 执 行 主 编:门 责 任 编 辑:孙 辑:刘 曲梓源 李学水 陈科研 版 式 策 划:马继东 编 辑 部 电 话:(0431)88690638 (010)56267759 电 子 信 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部:李晓许 发 行 部 电 话 :(0431)88690585 出 版 日 期:每月 20 日 址:长春市亚泰大街 3336 号 邮 政 编 码:130022 真:(0431)88690585 通联 QQ 群号:81378709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7243 国内统一刊号:CN 22-1354/F 邮 发 代 码:12-426 广 告 许 可:2200004000045 价:12.50 元 全 年 定 价:150.00 元 ( 含邮资 )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 就业指导 ] [ 人力资源 ] [ 创新创业 ]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Nov-2020

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1      朱 云 / 浅析柔性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      王姗姗 / 浅析智慧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作用

3      郑碧莹 方妙英 / 论高薪法则缺陷

4      史美思 方妙英 /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6      马知闲 易宏波 顾延欣 / 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以

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

7      孙小红 李菁萍 葛海富 许佳颖 张馨方 王 皓 / 温州市“三区”

创业园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

9      陈 西 / 关于SIYB创业培训工作的思考

10      巩偿慈 王 倩 刘倩倩 朱凌峰 郑 琼 / 大学生微商创业的现状

及发展趋势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12      张国权 / 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14      闫 磊 / 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调查研究——以三亚学院为例

16      张娟娟 / 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及路径探索

17      桂 婷 / 对退役士兵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18      卞琥珀 陈 娴 王 妮 陶天豪 / 经济新常态下医学毕业生就业压

力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中文核心期刊

吉林省一级期刊

指导与支持: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采编中心、《社

会保障制度》杂志、《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杂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杂志、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天津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录CONTENTS

  1. 拟转载本刊所发表的各类作品者 , 请寄付原作者稿酬 , 并通知本刊、寄样报 ( 刊 )。  2. 本刊发现作者一稿多投 , 将拒付稿酬。  3. 凡给本刊投稿者 , 请自留底稿 ,本刊概不退稿。寄出三个月未见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4. 文章刊出后 , 两个月内尚未收到稿费的作者 , 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5.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 ,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 CNKI 系列数 据库收录 , 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本 刊 声 明

2019 劳动保障世界7 月下旬 ( 总第 541 期 )

主管主办: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总    编:郭 毅

副 总 编:姜 楠

总 编 助 理:李晓许

执 行 主 编:门 磊

责 任 编 辑:孙 丹

编 辑:刘 畅 曲梓源

       李 胜 李学水

       陈科研

版 式 策 划:马继东 刘 洋

编辑部电话:(0431)88690638

       (010)56267759

电 子 信 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发 行 部:李晓许 刘 坤

       杨 杨

发 行 部 电 话 :(0431)88690585

出 版 日 期:每月20 日

地  址:长春市亚泰大街 3336 号

邮 政 编 码:130022

传 真:(0431)88690585

通联QQ群号:81378709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7243

国内统一刊号:CN 22-1354/F

邮 发 代 码:12-426

广 告 许 可:2200004000045

零 售 价:12.50 元

全 年 定 价:150.00 元 ( 含邮资 )

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 就业指导 ]

[ 人力资源 ]

[ 创新创业 ]

Page 2: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20      张瀚文 / 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22      肖婧怡 / 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24      柏婷婷 / 失独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以辽宁省抚顺市为

25      张若愚 / 能力贫困视角下中日教育福利比较研究

27      赵晓菲 王颖博 / 社区医养结合困境及对策研究

29      袁 喆 / 我国失独家庭扶助体系的构建——基于多中心治

理视角的分析

30      韩佳均 侯 健 柳子千 / 推进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融合

发展

32      宋 静 / 破解我国养老困境新模式探索

34      梁意婷 方妙英 / 我国贫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基于广西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调研分析

36      鹿 璐 / 城市老旧小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

37      李金娟 / 城市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模式新探——内涵、现状

及策略

38      王 超 / 社保政策改进浅析——以我国异地就医管理切入

探究

39      杨思琦 /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际缴费率现状

40      刘 婷 / 我国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43      张 燕 / 高校二级院系师德师风建设途径探析

45      郭 婧 / 差序式领导对员工行为取向的影响

47      马景阳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48      张 领 /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构建京津

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49      周福斌 / 高职院校SMT人才实操能力培养

50      杨喜冬 / 试论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52      李桥英 / 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为例

54      马 超 / 浅谈如何减少源头和作业过程中的职业危害

55      冯 萍 / 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求与建设策略

57      朱玫霖 / 浅谈社保基金管理运行风险及防控对策

58      李华丽 / 关于社保局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59      郭明园 / 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的公共治理研究——基于对

陕西农村地区的调研

62      刘 辰 刘森坤 柳 滢 梁琪芸 / 浅析未成年人网络成

瘾的原因及对策

64      杨 雪 李雅琳 / 巍山县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基本生

活情况调查

67      贾奥迪 /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69      袁鹏艳 /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机制

70      郭明园 / 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研究——走向合作

治理

72      陈晓型 苗春凤 / 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75      张存义 / 提升区域化工会工作品牌影响力的思考

76      曾潮芳 秦荣廷 / 脱贫攻坚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以奉节县为例

78      乔 雯 /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易地搬迁移民社会融合的

影响

80      肖 雪 /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 管理观察 ]

[ 职业规划 ]

[ 人才培养 ]

[ 理论探讨 ]

[ 医疗保险 ]

[ 保障论坛 ]

Page 3: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

人力资源

浅析柔性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朱 云( 镇江市丹徒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苏 镇江 212000 )

【摘 要】随着企业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人资管理手段不断创新过程中,逐渐产生柔性管理模式。本文主要针对柔性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旨在为企业人资管理提供借鉴,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尊重并关注员工自身发展,调动其工作能动性。【关键词】柔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分析

前言

现代市场环境中,企业管理水平已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的主要因素,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柔性管理更加注重员工作为管

理主体,能够参与到企业决策和日常管理中,是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的体现。实践表明,将柔性管理贯彻在人资管理中,为管理规划的

有效执行提供了条件,并能激发员工工作能动性,对员工进行精神

领域管理,是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

一、柔性管理内涵及优势

(一)柔性管理内涵

通常将柔性化管理看作是人性化管理灵活变通的产物,相较于

硬性管理来讲,柔性化管理强调员工个体发展。现代企业运营管理

中,大多从柔性管理出发,结合企业人资管理要求,完善管理规章

制度,并在融入企业文化的情况下,建立人资管理框架,使员工认

可并自觉配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而挖掘员工潜能,确保各岗位

职能充分发挥。

(二)柔性管理优势

柔性管理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内在驱动性。柔性

管理实施中,员工在工作时不受上级权利约束,而是以员工自身主

动性作为工作驱动力,有助于提高员工创造思维和内在潜能,打造

素质良好的员工队伍。由于柔性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外在表

现,因此在管理中,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进行有效沟通,促使员工逐

渐形成责任感和自觉意识,能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确定自身发展方

向。二是影响持久性。实施柔性管理,关键目的在于引导员工自觉

遵循企业管理规定,由被动管理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为了达到

理想的管理成效,应注重员工意识培养的持续性,考虑到员工心理

特征、工作水平和发展要求的差异化,要体现人资管理方案的针对

性,在自由的工作环境中,对员工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并对其之后

工作态度产生持久性影响。正是由于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具有以上

优势,决定其在企业人资管理中的重要应用意义,需要企业管理者

对柔性管理有准确认识,并能加大对柔性管理的重视。

二、柔性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从企业人资管理实际来说,未来人资管理将更多注重柔性管理

的应用,在对柔性管理内涵及实施手段有所掌握的情况下,全面展

开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是加强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将具

体分析人资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实际应用,将柔性管理和企业人力资

源分配工作相结合,提高管理有效性。

(一)做好企业人资规划

企业运营规模的扩大,使其管理内容更加复杂,实际管理中要

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管理方案的可行性。一方面,要

合理规划人资管理方案,为管理作业的展开提供依据,通常由部门

主管和有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到编制环节,结合人事管理规定,细

致考虑人资管理方方面面,发挥人资规划参考作用。另一方面,人

资管理部门要将各个岗位的预算编制提交给上级领导,确保预算编

制文件中包括人员供求、培训计划、薪酬标准等内容,为之后岗位

人员管理提供参考。在预算编制中,人资管理人员应结合财务管理

目标,尽可能发挥岗位职能,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为员

工提供恰当的福利待遇,降低人员流失,提高整个部门员工队伍的

稳定性。近年来,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企业人资管理中得到了广泛

应用,在明确企业人才需求和个体发展趋势的条件下,制定人资管

理原则,并结合管理实际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企业人资管理方

案,是落实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引进激励机制

在柔性管理实践中,应制定并实施员工激励机制,是突出柔

性管理优势的关键,符合企业人力资管理实质。将以人为本理念融

入到激励机制中,可在这一思想影响下进行奖惩评估,切实发挥激

励机制运用效果。管理人员要加强和员工间的沟通交流,关心员工

工作生活难题,为其提供及时帮助,由此提高员工归属感,调动其

工作积极性,并利用激励机制将员工综合素养反映出来,为员工培

训教育方向提供参考,使得激励机制在企业健康发展和业绩提升上

起到良好作用。因此,进行柔性管理时,必须坚持人性化思想,提

高激励机制公正性和透明性,结合管理经验,考虑激励机制多样化

特点,使其在人资管理中完全落实。并且要保证激励方式的合理设

定,如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可采取提成奖励、晋升奖励和物质奖

励的方式,通过激励制度的实施,促进柔性管理的推进,能激发员

工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运营目标。

(三)组织结构柔性化

为了体现柔性化管理在企业人资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要保证柔

性化管理模式贯彻在人资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起系统的人资管理体

系,有序进行管理作业,提高管理效率及质量。其中组织结构柔性

化是达到柔性管理目的的前提条件,在设立管理组织时,应转变传

统企业管理结构,鼓励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管理,进而全面实施人资

管理,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当前我国企业在人资管理机构设立

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特点,管理工作流程复杂,管理层不

能及时、完全掌握人员管理信息,由此造成管理文件发布及落实受

阻。同时基层员工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无法发挥人资管理效能,

容易出现生产效益差、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而在柔性化管理

思想引导下,建议企业注重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特征,构建网络化管

理组织体系,减少了管理步骤,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在信息

有效交流的情况下,发挥信息流在人资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对

企业总体管理实力的提高有着积极影响。并且,新的管理组织机构

体系中,加强了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的交流,促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

各项战略规划,实现信息全面共享的目的,有助于提高员工凝聚

力,是人资管理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人资管理实践中应用柔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满

足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措施,企业应从柔性管理出发,完善内部管

理制度,突出柔性管理重要性,将这一管理理念落实到各个管理项

目中。对于管理人员而言,要切实掌握柔性管理内涵及应用途径,

将其提高到企业战略高度,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复英.柔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9 (15):110-111. [2]陈丽娜.试论柔性管理模式在HR管理中的运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9 (07):69-70.

作者简介:朱云(1980—),江苏镇江人,法律本科专业,镇江市丹徒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级经济师。

Page 4: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

人力资源

浅析智慧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作用

王姗姗(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

【摘 要】“智慧社会”对城市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构建绿色消费模式,还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党十九大明确提出做好新发展、新思维的贯彻落实,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充分发挥智慧社会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对智慧社会在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中的内容作了分析,提出智慧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作用,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字】智慧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影响

1、前言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业务较多、事务也比较杂,工作压力也非

常大,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建设智慧社

会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也实现了新选择、新活力以及新空

间。通过人力资源业务和智慧社会建设间深度融合,构建大数据管

理的思维方式,构建更加完善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

确保各类人资数据统计的科学性,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式,促

使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转型业务能够平稳过渡。

2、智慧社会在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中的内容

新常态背景下,智慧社会被视为升级版智慧城市,建设智慧

社会不仅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定位,还有利于推动事业

单位的人力资源发展内容转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

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实现单位内部人才资源的开发,促使单位内部体

制达到驱动常态化。从目前来看,人力资源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集

中于达到人力资源管理合理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从单位角度来

看,如何选拔优秀的人才则成了人力资源工作核心。例如,针对技

术型、知识型人才,管理者充分利用建设智慧社会有利条件,开辟

出更多人才交流渠道,促使沟通交流方式呈现出扁平化。在建设智

慧社会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的数据化已经成了人力资源发展新趋

势。

3、智慧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作用

3.1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大数据处理技术愈发凸显。从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角度来看,企业主要是借助信息化技术发展各项

业务,这就使得单纯手工方式逐渐退出了市场。人才评价方面,也

从单纯主观性、假设性分析转化成基础性、合理性、综合性以及可

量化性人才评价。大数据为代表智慧技术则在人才的审核方面、人

资的规划方面、绩效的管理方面等等进行变革。例如,传统人才选

拔以及人才考核过程中,很难有效规避主观因素,进而限制了对人

力资源转型发展。建设智慧社会的背景下,各类社会管理所构成人

资数据逐渐被整合成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借助大数据的可视化分

工,决策者可以统一以及挖掘企业员工人资数据,深度量化人才选

拔以及人才考核,同时结合本企业人力资源大数据构成合理化、完

整性、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人才选拔中,大数据技术有利于企业

搭建定量评价工作机制。具体来说,决策者决策具有至关重要作

用。大数据则是为人力资源的业务发展、选拔标准以及发展方案等

提供决策方面数据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和大数据技术有效结合,构

建新型管理信息系统。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工作系统选择数据共

享模式。所谓数据共享模式也就是将共享数据库和数据表有效结

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数据使用率。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

不同,共享数据模式下数据的分离特性比较低,但数据共享特性则

比较高,这就使得相同规模人力资源数据管理中,共享数据模式则

节省系统运营成本以及数据代价开销。建设智慧社会背景下,人力

资源管理业务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但是仍然存在着非常多值

得改进部分。此外,决策者在分析企业内部人员是,可以结合员工

实际情况考核,突出管理的人性化。信息分析时,决策者需要对企

业员工工作情况认真分析,对企业员工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制定更

加具有针对性培养计划,为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2 有效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挑战

考虑到智慧社会的信息来源比较广、信息数量较大、信息结

构较为复杂,智慧社会所产生数据信息渐渐累积,逐渐体现出实时

话。建设智慧社会背景下,人力资源数据管理模式方面也呈现差异

性。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数据相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较大

挑战。未来则需要完善以大数据为基础企业人力资源转型,奖人力

资源业务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目标相结合,促使人力资源

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最新成果。此外,专业化人力

资源管理工作团队有利于更加有效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各项挑

战。

3.3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转型发展作用

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将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思

维方式有效结合,促使企业管理工作呈现出网络化,根本上提高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将此作为基础,

逐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数据信息采集能力,逐步完善企业人力资

源信息的数据库。企业数据信息库存储企业大量的数据信息,为企

业人力资源决策者日常决策提供巨大便利。大数据则是为企业各个

工作部门提供较为准确数据信息,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分析大数据信

息表,这样能够更好了解企业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这样才能够制定

高质量人才培养计划表。企业开展管理工作以及审核工作过程中,

需要全方位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者所提供数据信息,有效整合各类

数据,这样能够对企业员工工作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提升企业员

工工作的积极性。中国科技水平逐步提升,大数据管理思维模式与

企业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大数据则是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

效继承,同时融入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体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提供巨大便利。

4、结语

通过以建设智慧社会为背景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内容,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而有效应对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各项挑战,进而寻求科学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易卫华,张赛飞.智慧城市的社会影响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

[2]伊静.浅议智慧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4).

[3]岑福安.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7(2).

[4]云雷.浅析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4(20).

[5]高俐.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动态管理的方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1(3).

Page 5: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

人力资源

论高薪法则缺陷

郑碧莹 方妙英(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

城市发展需要人才资源的支撑,为吸引人才,全国20多个城

市相继推出优惠落户等相关政策,进一步放大了城市争夺人才的

现象。同样,一家企业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人才,就得和行业

竞争者甚至是行业外的企业去抢占人才,而采取高薪策略则是企

业招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薪法则,是指企业在用工上实行高工

资、高报酬的薪酬制度,具体地讲就是,由于人才的稀缺性,企

业为提高薪酬的外部竞争性,企图在劳动力市场上争夺有限的人

才资源而采用的一种高工资、高报酬的薪酬制度,虽然这种高薪

法则在引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和风险。

一、高薪法则的缺陷有哪些?

(一)增加用人成本

在公司财力平平的情况下,实行高薪策略不仅会增加企业

的用人成本,例如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高解雇成本、高降薪压

力),而且会在无形中致使企业处于中长期的“高压”状态:当

高薪员工离职时,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有时候

还需要支付高额的经济补偿金、赔偿金,这就增加了解雇成本;

员工升迁往往还伴随着工资的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又进一步提

高了用人成本。一般情况下,拿高薪的员工都是处于较高或者较

重要的岗位,其职权一般也较大,这也给企业降薪带来不小的阻

力,比如当其业绩不佳时,企业的降薪权被削弱,不能充分发挥

作用,薪酬调整的灵活度有所下降,所以企业在这一部分人的降

薪上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员工对自身职业生涯抱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前进

动力不足

人都会有惰性,想要长久地保持工作激情是一件不容易的

事。在有些公司,那些资历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除可以拿到薪

水外,还享有股权。丰厚的经济回报可能会让这部分高薪员工表

现出“怠工”的思想或者行为,也就是其在工作上不积极、缺乏

信息敏感性、思维懒惰等,这些现象与现行提倡的学习型组织文

化是格格不入的。此外,这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高薪员工还

会无形中挤占下级员工的晋升机会。高位员工不作为,低层员工

难晋升的局面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这会大大影响企业内部凝聚

力,削弱企业竞争力。所以,高薪制度养出来的不一定是“前进

者”,也有可能是“后退者”。

(三)过于重视新员工,忽略老员工的情绪

当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其他人的工作相差无几,而工资却

远低于其他人时,这些工资低的员工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在对加

薪无望时,往往会产生不作为,减少工作投入以获得主观上的公

平。例如,在新员工开展工作需要配合时,老员工采取不配合、

抵制的态度,这样不仅会使得工作难以展开,影响工作进度,还

会有损企业利益。甚至,企业在招进高薪人才的同时流失了经验

丰富的老员工,这些老员工对公司的业务内容、运作程序都是比

较熟悉的,有些员工会在没有完成交接工作的情况下直接辞职走

人,或者带走、损毁重要的工作资料,这种情况扰乱了企业的工

作秩序、管理秩序。得失相生,如何平衡这“得”与“失”是企

业在用人方面务必解决的难题。

(四)高薪满足不了员工越来越高的期望,不利抑制员工消

极行为

本文所说的消极行为,是指当员工对企业或对自身寄予一定

的期望,而这个期望是需要通过企业方才能实现的,但企业在现

行情况下又不能帮助员工实现期望或者不能满足员工期望的,从

而导致员工做出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人都是有欲望的,当高薪

员工产生越来越高的欲望,即更高的薪酬、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更优越的工作环境、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等等,企业又不能解决

时,员工会产生正向行为、负向行为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行

为,此时,企业在重视员工的正向行为即对企业有益的行为时,

也需要关注员工的负向行为,比如职务犯罪(如挪用公款、窃密

泄密、受贿等)、怠工、抱怨等,这些负向行为会严重影响公司

效益,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公司破产清算。

二、企业如何填补“高薪”缺陷?

(一)有针对性地对部分核心员工给予高薪,拒绝“一手

抓”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企业要控制好用人成本,

不过度提高员工薪酬,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大趋势下,企业重

视人才这并无不妥,实行高薪政策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施行高

薪前,企业需要综合自身实力和当前的宏观环境,不能忽视自身

的经营状况而盲目地跟从其他企业实行高薪,利用相关理论工具

(如PEST、SWORT、人才九宫格法等)去分析问题,解决“是否实

行高薪,在哪些职位实行,实行的额度有多高”的问题,在核心

工作领域为能够选择具有优势的员工,采用高薪策略可以让企业

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薪酬竞争力,同时,有选择地实施高薪一定

程度上缩减人工成本支出,提高企业在薪酬运作方面的灵活性,

释放一部分的降薪压力。

(二)打造学习文化氛围,鼓励员工“活到老,学到老”

员工与企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企业要鼓励员工共进

退,树立“唇齿相依”的意识,因为只有企业能生存、能发展,

员工才有发挥才能、实现理想的职场空间,而不作为的行为无疑

是在拖垮企业,对于员工来说也是一种隐性的自我失业行为;企

业要充分发挥绩效激励制度的作用,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思想、

新技术,把员工的自我优化列入绩效考评指标里,作为绩效工资

和职位晋升评判的依据之一;建立积分制度,对高薪员工可依据

标准进行积分登记,对长期不达标的采取再培训、平级调岗、下

行调岗的办法,做到人岗匹配,给有能力的员工提供晋升机会;

其次,重视对员工的态度培训,一个人的职业态度决定其职业

高度,工作态度不行,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效果,还会

“殃及鱼池”,把负能量传给其他员工。

(三)考虑全局,采用多样化的留人策略

企业不应单纯地考虑薪酬的外部竞争性,忽略(下转第5页)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莞理工学院质量与品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B200101)。

Page 6: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

人力资源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史美思 方妙英(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

【摘 要】基于高管这一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不可压榨性,设计合理的高管薪酬结构,构建一套健全有效的薪酬制度,对公司的发展和股东的利益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在搜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综述,旨在为高管薪酬体系的设计提供参考,为高管薪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关键词】上市公司高管;高管薪酬;影响因素

一、引言

2018年,美银CEO获得了迄今为止公布的银行CEO中幅度最大

的加薪,年薪高达2650万美元。美银给出的解释是,在首席执行

官的领导下,他们取得了创纪录的业绩,这是该高管应得的。

这不经让人想起了前些年关于“天价薪酬”的热议。高管高

薪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同样好奇,并秉承严谨的科学态度,进

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

本文在搜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

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综述,旨在为高管薪酬体系的设计提供参

考,为高管薪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二、外部环境因素与高管薪酬

目前,学者们对高管薪酬与外部因素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的,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行业与地区差异、政治关联。

(一)行业和地区差异

由于各个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大多数学者都认可,行业因素

是高管薪酬的重要影响因素。众多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产业,新

兴产业更乐于给予高级管理人员更多的薪酬。王建贵(2018)通

过对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发现上市

公司高管薪酬由于行业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别,其中金融保险业

的平均高管薪酬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佟欣原(2017)认为竞争力

大的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的利润更大,公司的付酬能力更强,其

高管的薪酬也就更高。郭淑娟等(2018)则发现,垄断租金薪酬

是我国垄断行业广泛存在的,这为垄断行业高管薪酬的居高不下

提供依据。学者们从行业类型、竞争力大小、垄断与非垄断等多

个角度均发现行业差异对高管薪酬有重要影响。

我们一般认为经济发达地区会比欠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要

高,当然这与当地物价水平等多重因素有关,在高管薪酬方面也

不例外。李霄坤(2013)发现,高管薪酬与区域差异存在显著正

相关。陈志光(2012)认为高管薪酬的区域差异可能与高管的选

拔、经理市场的发展、区域间人才流动和价格水平有关。

(二)政治关联

政治特征影响企业成长的各个方面。对于企业高管来说,

强政治关联性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获得政治信息,帮助企业获得

利好。提高了自身人力资本,薪酬自然水涨船高。徐丹(2017)

发现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高管都会因有政治关联而获

得更多的薪酬。刘爽(2018)以2013年到2016年上交所上市公司

为样本,发现在国有企业中,高管的政治关联越强,薪酬相对越

低;在非国有企业中,高管的政治相关性与薪酬呈正相关关系。

三、公司内部特征与高管薪酬

目前,学者们对企业高管薪酬和企业内部特征进行了较多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企业规模、企业绩效和公司治

理。

(一)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是高管薪酬影响因素中被研究次数较多,且时间

较早的。不同时期的学者们针对不同的研究主体、运用不同的研

究方法均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达成一致共识。

在中国,魏刚(2000)首先发现公司规模与高管薪酬呈正相关。

张恩众、张文彬(2007)的实证分析发现,公司规模是高管薪酬

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管理的复杂性也就越

高,管理者需要运用更多的人力资本来进行公司管理,所以需支

付的高管薪酬也越高。另一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高管

们为何热衷于扩张公司。

(二)公司业绩

薪酬契约本应以员工的付出和努力程度为基准,但由于现实

中努力程度的不可测量性,常用工作所产生的绩效作为中介来衡

量。然而,近年来,学者们对企业绩效和高管薪酬的研究成果存

在明显差异。魏刚(2000)发现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不存在显著

的正相关,而冯根福和赵珏航(2012)在研究中却发现在统计意

义上,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是显著正相关的。张世民(2018)则

以广东省2013-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高管薪酬随

着企业业绩、营业收入的增加而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事实上,公司业绩确实是影响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当管理

者付出的努力越多、决策越准确、管理水平越高,公司业绩就越

好,公司获得的利润也就越高。研究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样本

收集和数据使用的差异所导致的。

(三)公司治理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不难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治理情况

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表现在高管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股

权集中度、两职兼任等方面。魏刚(2000年)和刘芳(2006年)

认为高管持股与高管薪酬之间没有正相关关系。陈志光(2002)

以上海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高管薪酬与持股比例呈显著正相

关。罗璇(2014)却认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较弱。黄小平等

(2015)却发现公司绩效和高管持股比例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

性。研究受到个体和年份等因素的影响,结论有所不同,高管持

股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确定的结论。

王建贵(2018)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董事会规模

和两职兼任情况存在正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呈负相关。

四、人力资本与高管薪酬

随着对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高管的个人特征

对薪酬的影响也成为了学者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年龄、受教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三角产业生态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WZJD005。

Page 7: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

人力资源

育程度、性别、高管才能等方面。

(一)年龄因素

工作年限是确定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学者们研究也都认可

年龄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年龄越大的高管更容易获取更高额度的

薪酬。这说明在高管薪酬的制订方面,受论资排辈、年龄等的影

响还是较大的。

(二)受教育程度

一般而言,公司将学历作为高管综合能力的评定标准之一,

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高管的薪酬,这在学者的研究中也不难发

现。张岳(2011)以79家国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发现

高管受教育程度与薪酬之间的相关性远高于绩效与薪酬之间的相

关性且由于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苏方国等(2016)发现高管的

受教育水平对薪酬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在他的研究模型

中,受教育程度是所有因素中回归系数最大的,他认为高管的受

教育水平是在个人层面对薪酬影响最大的因素。

(三)性别因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女间存在“人力资本差距”,表现

在劳动力市场中,则是对女性的歧视问题。徐春香(2013)杨伟

国等(2014)乔智浩等(2016)发现高管薪酬与性别之间存在

联系。在同样的职位中,女高管的薪酬明显低于男高管,在这是

一种明显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同时,女性高管在晋升上受到的歧

视和约束较男性更多,且在更高层中女性任职的更少。彭玲玲

(2018)认为在一些性别多元化意愿更强的行业中,女性高管的

价值会被放大,有可能缩小性别对高管薪酬的影响。

(四)高管才能

高管才能是高管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成分,但高管才能测

量较困难,学者们对于其对薪酬的影响研究开展较晚。赵华伟

(2015)认为,高管人才可以促进高管薪酬,高管薪酬将随着管

理人才的提高而增加。罗昆等人(2018)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

型对高管才能进行评估,并利用2008-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样本数

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管才能与高管薪酬具有正相关关

系。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学者针对高管薪酬

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是较为全面的,主要集中在外部环境、公司内

部和人力资本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结合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

进行实证研究。但是,受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样本采集、数据分

析和模型构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学

者们结论不一,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也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

向。且针对公司治理和高管才能等具有多维度特质的因素对高管

薪酬的影响也将得到细化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鉴于信息获得

的难易程度的不同,现有研究多以单一行业数据或全体上市公司

数据为样本,具有片面性,在应用层面针对性不强。特别是针对

中小板、新三板这类公司规模较小、公司架构简单的上市公司,

合理的高管薪酬激励对其公司发展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未来此类

上市公司的研究将成为主体。

在薪酬体系设计上,管理者应充分考虑高管薪酬的影响因

素,多重业绩指标综合考核,将非财务指标如环境、社会等因素

划入业绩考核范围,货币薪酬与股权激励相结合,关注短期利益

与长期利益的平衡,设计合理有效多元化的高管薪酬结构。更好

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帮助企业发展和股东利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贵.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影响因素研究[J].纳税,2018(04).

[2]郭淑娟,昝东海,刘湘(Samantha).行业垄断、管理层权力与高管薪酬的“非

均衡性”[J].商业研究,2018(09).

[3]刘爽.高管薪酬、政治关联和企业绩效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史美思(1997—),女,河北邢台人,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方妙英(1981—),女,广东东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

源管理。

(上接第3页)内部公平,造成“同工却不同酬”,因此,要把

薪酬差距控制在合适的区间范围,做到“同工同酬”。在关注薪

酬的竞争性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他具有激励效果的因素,

例如岗位晋升、技能提高、精神鼓励、完善的福利制度等等。从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高层次需求有尊重和自我实现需

求,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建立双重职业发展通

道,协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专

业知识、能力、兴趣自行选择晋升方向,做到“能晋升、可以晋

升”;建立并完善企业的福利制度,实行EAP,帮助有需要的员工

解决问题,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有利于员工提高其对组织

的忠诚度,做到以情感留人。

(四)加强促进员工的职业道德养成与提升,引导员工正向

行为

企业要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然后在这之上再谈胜任力。当

高薪不能满足员工期望时,企业可以采用股权激励,让员工的利

益与企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定

期进行个人素养的培训,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有必要时实行

工作轮换,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要求和挑战,轮岗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减少员工对现任岗位的疲倦感,培养技能多样化,增加

其对企业的整体认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讲求的是

人岗匹配,当企业确实不能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而员工

又有强烈的发展动机时,企业可以用豁达的胸怀支持人才流动,

有助于企业品牌建设。

三、结语

“良禽择木而栖”,人也是这样,往往都会选择进优秀的企

业工作,而高薪就是优秀企业的名片之一。高薪虽然具有信号功

能,可以向求职者传达“这是一个好公司”的意识,对企业在劳

动力市场上抢占人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能为企业引进优秀人才,

但是,企业需要谨防高薪背后的缺陷,既看到好的一面,更能看

到不好的一面。关于是否应该实行高薪、对哪些人实行、实行后

可能出现的结果等问题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企业应做到“三思

而后行”。

作者简介:

郑碧莹(1996—),女,广东广州人,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方妙英(1981—),女,广东东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管理。

Page 8: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

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

马知闲 易宏波 顾延欣(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

【摘 要】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在大学期间培养创新型人才,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然而,在大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所取得的成果甚微。本文以大学生创业现状为背景,通过剖析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难题及产生原因,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关键词】创业 ;大学生;措施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在当今毕业生过饱和的情况下,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对我国

解决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提

高自身的能力,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就业压力大的难题。国

家的发展源泉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专长,

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社会价值,也可以增强国家持续

发展的动力。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于个体,于国家都发挥着不

可比拟的作用。而中国教育的传统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

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国企,

政府机关等机构才是正确的生活之道,创业无法找到工作或是其

他原因无法正常工作时迫不得已的选择,其极高的失败率也使得

创业成为了大学生工作生涯中的“地雷”,许多大学生甚至根本

不愿意尝试。

二、创业中遇到的问题

和大环境表现的不同,大学生创业真实的现象是:真正在

大学期间就创业成功的人只占少数。这是由于大学生在创业的过

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犯了诸多错误,走了许多弯路,最终导致

了创业的失败。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来自学生自

身,还来自学校环境,师资力量,国家政策等。

1.创业难,取得成效甚微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不

高,遇到困难容易中途放弃。二是学生真正能够实操的机会少之

又少,创业能力难以达到标准。创业是创业者对于自己拥有的资

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从而创造出更大

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而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具备应有的创业能

力和创业素质。由于缺乏对相关创业的知识储存,导致大学生

普遍存在创业信心不足,缺乏相关的创业勇气和动力,担心失败

和挫折,就更谈不上创业成功了。[1]与此同时,在创业的大学生

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并不是因为想要发展自身价值而创业的,他

们更多选择盲目跟随时代潮流,看到他人创业的成功和获得的成

果,就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双眼,从而选择创业,这类人群最容

易失败。成功创业需要付出许多人不可想象的努力,没有真正追

求的意志,很难达到终点。

2.创业缺乏真正有效的指导

经过调查, 接受过系统的、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

会更容易发现可以创业的机会、资源以及领域, 也更加具备将想

法付诸于实践的能力。[1]如上文所说,一些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

要原因是因为缺乏经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仅凭学校学习的

知识完全无法满足创业的需要。而大部分创业项目的指导老师,

本身就缺乏足够的指导经验,有些甚至对创业项目本身都不够了

解。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花费更多的时间还无法得到成

果,得不偿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保障首先来源于师资

队伍,师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

平。完整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顺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

证。而现今我国全职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多数院

校都没有全职教师从事创业教育,术业不能得到专攻,其短板尽

显无疑。

3.创业资金无法满足需求

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省级国家级重点大创项目的经费为

10000/项,而校级一般项目则为2000元/项。在国内物价日益增长

的情况下,这样的资金数额根本无法满足项目推动的需要。而大

学生创业小额贷款也很难贷出,大多数银行要求采用传统抵押或

担保,又是多数大学生满足不了的条件。在各高校开展的大学生

创新创业相关的各项比赛中,学生所表现的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

规划,很难拿出真正的成果,其所获得的项目基金,也仅仅只能

满足对项目的初步了解,而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几乎得不到任何

的资助。

三、解决办法

1.增强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加强创业精神的培养,

多举办比赛,丰富学生经验与能力

要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问题,就要从根本的思想观念入手。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是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最好的办法。为

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

有机融合,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要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

实践教育、国际教育、文化教育“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

系。[2]将创新创业与大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逐渐将创新思维渗入

到大学生生活的思维中,逐渐形成创业精神,并且鼓励大学生将

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各高校应增加创

新创业大赛,例如创业计划竞赛等。以此来拓宽实践教育培养渠

道,提高实践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及环境的建

设。[3]

最后,鼓励学生召集多方人才,实现跨年级,跨专业,跨学

校和跨区域等多元化组织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发

挥合作学习的优势。[4]

2.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

师资力量是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师资力量可

以直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关于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主要有以下对措:在校内,高

校积极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加入创新创业团

队;在校外,组建多样化的兼职师资队伍,引导管理者,实践技术

人员进入校园,形成一支层次类别齐全的校外师资队伍。同时,

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以此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鼓励教师提

高自己的教学水平。[5]

3.多方面筹备资金 (下转第8页)

Page 9: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

创新创业

温州市“三区”创业园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

孙小红 李菁萍 葛海富 许佳颖 张馨方 王 皓 (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

【摘 要】本课题通过走访、访谈、分发问卷等调查方式,调查温州市“三区”创业园现状,运用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等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给创业园管理者和政府相关部门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创业园;现状;差异分析;发展建议

一、引言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青春创业正当

时,在温州这片充满创业氛围的热土,到处是热爱拼搏热爱奋斗

的创业人。据不完全统计,温州瓯海区、鹿城区、龙湾区等三区

共创业园超过27个,其中有全国青年示范园区、省级重点创业园

区等众多优秀创业园区。温州“三区”的每个创业园都致力于成

为中国助推创业的第一平台。本课题致力于调研创业园的发展现

状以及创业者对创业园发展的满意度。通过调研分析具有以下社

会意义:第一,创业园是为创业者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专业服务大

平台,能够为青年创业者提供的便利优惠条件,这是区别于其他

市场环境下创业条件的。通过调查,让创业者了解创业园的现

状;第二,希望为创业园更好地服务于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创业园孵育有志于创业的中青年进行创业,改善创业者的创业环

境,提高初创项目与微型企业的创业成功率,促进温州区域经济

发展与产业转型。第三,推动创业园区与创业者的良好对接。本

文着重阐述温州创业园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对策。

二、创业园现状分析

(一)创业者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性别方面,总体上创业者性别比例几乎

对半,故性别方面在创业上并没有突出明显区别。年龄方面,年

轻人是创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年龄的升高,创业的人

数在逐渐降低。创业者文化程度上以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创业

行业选择方面,计算机行业和批发零售行业成为首选。多数企业

规模为起步阶段,员工人数并不太多。

(二)创业园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入驻创业园的绝大多数企业员工数为30人以下,注册资本多

为200万以下。大多企业处在创业成长期,具有一定阶段性和代表

性。

(三)创业园发展现状分析

从表2-1可知,56.8%的创业租金在15000到20000元,免费占

了29%。温州各区创业园租金优惠政策,前两年是免费的,接下来

按一定的优惠比例收取。数据说明创业园区的创业大多数入驻两

年以上,也说明了创业园企业入驻率的稳定性。

表2-1 租金费用

租金费用 频率 有效百分比%

免费 49 29.0

0到10000元 14 8.3

10000元到15000元 10 5.9

15000元到20000元 96 56.8

合计 169 100

通过调查可知,各区的创业园安保措施都做得不错,都有保

安人员值勤、园区监控、门禁等。

如表2-2所示,创业园提供了税收优惠、申请贷款支持、举行

免费知识讲座、举行联谊活动、引进社会资源合作、日常卫生管

理、办公场地基础装修等服务。

表2-2 创业园提供的服务

创业园提供的服务 频率 有效百分比%

资金税收优惠 97 14.4

申请贷款支持 88 13.1

举行免费知识讲座 84 12.5

举行联谊活动 94 14.0

引进社会资源合作 95 14.1

日常卫生管理 112 16.7

办公场地基础装修 102 15.2

合计 169 100

(四)不同区创业园配套设施差异分析

表2-3 不同区创业园休闲娱乐设施差异分析表

所在地区休闲娱乐设施

有 无 合计

瓯海区 19% 18% 37%

龙湾区 31% 16% 47%

鹿城区 2% 14% 16%

合计 53% 47% 100%

表2-4 不同区创业园大型会议或路演中心差异分析表

所在地区大型会议或路演中心

有 无 合计

瓯海区 24% 12% 37%

龙湾区 32% 15% 47%

鹿城区 4% 12% 16%

合计 60% 40% 100%

表2-5 卡方检验

服务及设施 统计量 值 自由度 渐进显著性(双侧)

休闲娱乐设施 皮尔逊卡方 21.466a 2 0

大型会议或路演中心 皮尔逊卡方 18.860a 2 0

从表2-3、表2-4和表2-5可知,如休闲娱乐设施、大型会议或

路演中心等配套设施,各区创业园有明显差异,龙湾区创业做得

最好,瓯海区次之,鹿城区排最后。

三、创业园创业者需求分析

通过对园区内创业者的访谈,了解到创业者的主要需求,创

业园区在以下三个方面还需要加强。

(一)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的需求

创业者希望在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

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和服务性收

费优惠力度。

(二)提升创业培训深广度的需求

不同的园区都有开展对创业者的培训,但部分创业园的培训

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多数停留在政策方面的解读,像商业模式

创新、财务管理、创业者心理建设等方面培训会有缺失,不能增

强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不能更好地提高创业成

本文系温州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编号:2018kx231)。

Page 10: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8

创新创业

功率。创业者希望能提升创业培训深广度。

(三)加强园区桥梁作用的需求

我们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创业园作用未完全发挥到位,

对创业者的真实需求了解不够,由此不能够更好地满足创业者的

需求。另外,引导对接服务力度不够,创业者希望创业园在与

社会资源对接方面有所加强,如与社会上企业项目合作、资本合

作、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等。

四、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创业的浪

潮中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创业者,市

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要了解创业者呼声,真实有效地反映

创业者的需求,为创业者争取确实可行的政策。落实环节,要发

挥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了解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

况,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让好政策惠及广大创业者,为创业

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加大园区对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给予初创企业一定的

经济支持,比如减少初创企业的税收,减缓创业者的经济压力。

加大对创业园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实现初创企业的创业梦想。

(二)提供创业培训

给拥有创业梦想的人提供创业培训。建立各领域创新创业

人专家库,通过不同授课方式指导创业者。创业培训是对具有创

办小企业意向的人员和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企业创办能力、市

场经营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并对他们在企业开办、经营过程中给

予一定的政策指导。通过提高企业创办者创业的心理、管理等素

质,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创业成功

率,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创业园也需要给创业园

管理工作人员做不定时的培训及会议,让他们对创业者的建议有

所了解,更好地服务创业者。

(三)为创业企业牵线搭桥

引导服务对接。各级政府部门要为创业园区与科研机构、高

校、律所、行业协会、领军企业、社会团体等机构的对接牵线搭

桥,鼓励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科研仪器等面向创业园区开放,

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成

品科技含量,引导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鼓励创业园区与高校合

作,带动大学生就业;鼓励行业领军企业进驻创业园区,分享经

验、提供帮扶;鼓励社会团体举办创业培训活动、创业创新比赛

及各种围绕“双创”的公益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营造“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四)扩大园区影响力

扩大创业园区的社会影响,优化创业环境。政府应围绕创

业园区加强宣传,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

氛围,借助媒体、微信微博平台、官方网站等宣传媒介对创业园

区、“双创”政策等进行宣传,提高创业园区的社会知名度、影

响力和吸引力,吸引创业者和专业人才加入,吸引投资机构、社

会团体、行业组织等机构参与创业园区建设,从而为创业园区营

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鲍绍武.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7(18).

[2]张兆强,孙官耀.高校大学生创业园运行中新理念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

大学,2014.

[3]董明华.大学生创业园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经贸教

育,2017(01).

作者简介:

孙小红,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资源规划。

李菁萍,女,本科,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葛海富,男,本科,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许佳颖,女,本科,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张馨方,女,本科,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王皓,男,本科,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上接第6页)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

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其中,高校毕业生在

校期间自主创业的,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由此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非常重视。类似这样的政策不

在少数。各高校应顺应政策的发展,为大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创业

项目资金;同时,许多发展态势稳定,有充足资金的企业也非常

愿意向有创新思维的项目投资,各高校应积极争取类似企业的关

注,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以此支持项目的发展,并向社会源源

不断地输送优质的创新型人才。[6]

与此同时,融资技能也是创业的大学生必须拥有的。虽然大

学生可选择的融资渠道较少,但仍然有一些低风险的融资可供大

学生使用。

如合伙融资,指合伙创业者共同出资、按出资比例约定各

自所占股份。合伙创业者做好每个人的分工, 对各自的责任和权

利做出明确的说明。这也是现在大学生选择最多的融资方式。如

亲情投资,能够短时间凑齐资金,并且少有利息承担,风险低,

成本小。与之并列的还有商业银行贷款,政府扶持基金,众筹融

资,风险投资等。每一种融资方法都有一定的好处和风险,需要

大学生自己来衡量利弊。[7]

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需

要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协调与肯定。只要脚踏实地

地完成每一个环节,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大学生创业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9(16):46-47.

[2]徐敏,黄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优化研究[J/OL].中国商论,2019(07):244-

245[2019-04-22].https://doi.org/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07.244.

[3][张亚萍,尹新权,罗钿.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OL].中国建

材科技:1-2[2019-04-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931.TU.20190420.1635.018.

html.

[4]吴艳清,宋占全,刘沺沺,王磊.基于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的探索——以保定学院生物相关专业学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4):171-

172.

[5]王丽燕,王建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职

业教育研究,2019(03):49-53.

[6]高阳,邢娇.浅析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培养问题及解决方案[J].农村经济

与科技,2019,30(04):244-245.

[7]张优勤.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4):135-136.

作者简介:马知闲(1999—),女,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2017级本科在

读。

Page 11: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9

创新创业

关于SIYB创业培训工作的思考

陈 西( 长沙市创业指导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5 )

【摘 要】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各部门一项政治任务。实践证明,创业促就业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在创业促就业的工作中,创业培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关键词】SIYB;创业;培训工作

我国自2005年开始引进SIYB创业培训,SIYB创业培训项目是国

际劳工组织针对培养微小型企业经营者而开发的培训项目。随着创

业培训在全国的全面启动和小额贷款政策扶持,解决了有志创业者

创业时遇到的创业知识的欠缺和资金不足问题,探索了以培训促就

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就业促进模式。SIYB创业培训在实施以来取得

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学员系统学习

创业知识与技能,理清创业思路,使其不再迷茫;二是帮助创业者

制定周密的创业计划,能够理性地分析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使其不

再盲目冲动;三是帮助创业学员掌握市场分析、财务预测的方法,

增强学员创办企业的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一、问题分析

SIYB创业培训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受到一些客

观条件的制约,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受训学员缺乏筛选把关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推进,创业培训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

层。但培训机构在组织培训者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数量而缺乏

质量的把关,没有进行学员筛选,造成参训学员素质普遍不高,缺

乏创业意愿。所以上课经常出现缺乏积极性,甚至缺课的情况。

(二)培训教材需要适用性不强

我们现在所用的SIYB创业培训教材,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统一编

写的,虽然在我国开展这项培训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修改,但也使

用了很长时间。而随着市场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变化,这本教材中的

一些环节已不适应现在创业的需要,教材主要侧重于理论性,操作

性不强。很多学生学后依然不知道如何去具体创业。

(三) 培训师资整体素质需要加强

我们现在的创业培训师资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和政府相关部

门,这些老师虽然有比较高的热情,但是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的问

题,更多的是具有一些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就不可

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纸上谈兵的尴尬。或者无法实际解决学员提出的

问题。

(四)创业培训受到普遍欢迎,但后续服务力量不足

客观地讲,微小企业者对创业培训满意度较高,特别是普遍认

同创业培训的模式和培训内容,但后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得不到及

时解决。而创业培训讲师们90%的是兼职,他们有自己的工作、生

活,依赖师生之间的情感来提供后续服务,但是由于创业指导和后

续服务相关的政策和薪酬等多方面因素并未形成相对科学、完善的

机制,讲师们的创业培训后续服务难以持续、规范地进行。

二、思考建议

(一)大力营造创业氛围、激励大众的创业热情

政府部门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

大家积极创业。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

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文化氛围,激发广大有志创业者勇于创业,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人人

支持创业、人人想创业,以创业实现人生最大价值为理想的奋斗目

标。大力宣传创业成功典型,为创业者积极创业造势。

(二)积极推动创业培训课程创新,提高创业培训效果

SIYB创业培训对于有志于创业的人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也需

要我们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新的商业模式发展进行课程的创

新。加紧探索基于SIYB课程体系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创业需求和企业

经营特征,进行的创业培训课程创新和开发是当务之急。我省开展

的“网络创业”和“模拟实训”课程,就是有益地探索。通过创新

创业、创业设计、企业运营、企业管控、股权融资和创业画布六个

单元内容, 涵盖了当下创业环境当中必要的商业模式的构建、营销

流程的线上线下融通、股权设计、融资窍门以及风险的管控等重要

内容,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辅助了教学效果,助推

了创业实践的转化。

(三)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师资既要有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

企业管理或者创业经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和热情来从事创业工

作。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师资的多元化,既要吸收有高效的讲授

理论的老师,还需要吸收有成功的创业家和行业专家同时还需要政

府部门对创业政策比较了解的专家。对现有师资也要通过能力提升

活动,企业参观学习等来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四)建立创业培训后续服务的机制,为创业学员提供系统服

长期以来,多数城市的后续服务几乎仅停留在一些政策的扶持

上,而其实真正要想使培训学员的创业成功,关键还是在于他的企

业能否掌握和运用企业管理的方法,企业能否提高赢利能力,企业

能否稳定和发展。因此,后续服务成为了创业培训工作当中迫在眉

睫的一个挑战。目前后续服务在全国没有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标准模

式,建立创业培训后续服务的机制,规划后续服务的系统,是目前

创业培训工作的新课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组建“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模式探索研究小组”,从后续服

务的内容、形式、考量标准、服务模型建设、指导工具开发、指导

能力训练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形成相对标准、规范的后续服务体

系。

2.积极与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协调,将创业培训后续服务相关

补贴政策落实,在保证后续服务工作做实、做稳的情况下,保证补

贴资金的支持,保证后续服务专家的职业化发展和后续服务的持续

性!

3.建立“一站式创业指导服务站”,采用政府购买就业创业服

务成果的方式,提供项目推荐、项目分析、经营诊断、改善培训、

融资贷款、市场拓展、财税管理等系列创业培训后续服务,保证创

业培训后续服务的模块化、系统化、定期化和常态化。

4.精心打造创业展馆,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

设立创业“两馆一室”,长期对创业学员开放。“两馆”即

“创业创新成果展馆”和“创业失败案例展馆”,目的是帮助创业

学员正确看待创业,能从成果展馆受到创新创业的启发,确立创业

的方向;失败案例展馆,目的是让学员感受创业失败案例的启示,

正确看待创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激发他们学习创业理论和提高创

业技能的欲望;“一室”为“创业企业诊断咨询室”,通过导师坐

诊帮助创业学员现场进行项目分析、经营诊断,并引导学员梳理和

明确问题,指导他们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age 12: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0

创新创业

大学生微商创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巩偿慈 王 倩 刘倩倩 朱凌峰 郑 琼 ( 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

【摘 要】随着当代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一些企业或者个人利用社交网络开店的新型电商也随之跃然于人们生活当中,而其中微商的出现对于绝大多数想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拥有较一般兼职选择的优越性,大学生也由此成为当代微商经营的主力军。本文主要通过对芜湖市七所大学的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微商的经营现状,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微商发展的因素,同时提出了大学生微商经营的对策和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大学生微商就住校园官网平台统一管理的创新实践,试图探索出一套适应现高校运行的大学生微商管理的新模式,切实保障大学生微商的利益和安全。【关键词】大学生微商;经营现状;创业;互联网+;高校

一、调查对象说明

为了进一步确保调查所得数据的准确性,我们按照七所高校

不同的教学性质,分别定向地选择了同一所学校与电商专业相关

及不相关的若干专业,分类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像这样不仅能

在同一所高校形成横向对比,还能在不同高校、专业之间形成纵

向对比。各所高校原定印发问卷100份,最后视实际情况而定,共

发放问卷709份,收回709份,有效问卷705份,有效问卷覆盖率约

99.4%。

二、大学生从事微商经营的现状

调查中我们发现,705名大学生中共计有167名微商,占

总人数的23.7%,男大学生微商约占55%,女大学生微商约占

45%,是微商且与专业相关的有28名,约占调查中总微商人数的

16.8%,是微商且政治面貌在群众以上的是143名,约占85.6%。

微商与非微商、微商男女大学生的比例依次如下:安徽师范大

学29/67,18/1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42/63,32/10,皖南医学院

15/85,3/12,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33/67,11/22,安徽机电职业

技术学院17/84,男大学生微商9/17,9/0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

院20/83,男大学生微商11/9,安徽工程大学11/89,8/3。

基于以上数据及总体调查研究显示,目前芜湖市从事微商

经营的大学生主体以个体形式为主,售卖的商品种类涉猎广泛,

但主要还是以服饰化妆品类为主。大学生微商营销模式主要以

做某一产品或品牌的校园代理,甚至发展下线为主要模式,培养

自己的团队[1],且经营微商的大学生绝大多数的政治面貌在群众

以上,这说明在思想认识层面已经较其他同学有所进步,与此同

时,大学生微商在部分情况下也受到家庭经济方面的影响。另

外,数据显示在就读师范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以及综合院校之间

经营的主体不相上下,但针对于专业的结合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微商居多,这说明微商也渐渐成

为专业相关大学生提升技能实践的一种选择。59.26%以上大学生

从事微商的目的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或当做业余兴趣,24.23%是

对自己专业的不满,为以后的择业做准备,另外有16.51%仅仅是

为了单方面的储备技能,充实自己。大学生微商的形成基于众多

优点,比如说价格优惠,种类繁多,操作简洁,不需要太多的美

工技术,也不需要太深层次的社会关系,也恰恰由于这些原因,

大学生已渐渐成为这一销售群体的重要支流。

三、制约“大学生微商”发展的因素

(一)大学生眼里“大学生微商”自身存在的不足

1.“大学生微商”不能第一时间获取顾客的信任

就将大学生作为顾客主体来说,在调查大学生对微商在社交

平台发放广告宣传的态度中我们发现,过半的大学生顾客对朋友

圈中的广告表示很厌恶或者选择略过,社交平台上过多的广告频

繁刷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微商的质疑和厌恶,这也间接地反

映了大学生群体对待微商的态度。也有42.02%大学生认为当遇到

有自己喜欢的商品时会点进去看一看,但仅有7.41%的大学生表示

很感兴趣,并且很想融入到微商这一行列当中。这也说明微商落

后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商品促销手段的需要,也只

能通过一对一或者群聊的方式简单的实现信息交流,不能完全深

入的与顾客进行互动交流,不利于大学生微商形成稳定的“回头

客”和对商品与服务的优化升级[2]。

2.微商售卖的商品等关联服务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顾客的肯

统计数据中约有61.73%的大学生认为制约大学生微商发展的

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售卖商品的质量是否有所保证、商品售

后的保障是否完善、价格是否合理、交易是否安全等,顾客现在

还无法通过查看他人已购商品的评价获取商品信息,大多通过代

购的推荐、宣传加以了解,加上现在产品的来源多样化,更进一

步影响了顾客对于商品的信任。微商相交于受工商局所监管的固

定店铺以及有阿里巴巴集团作为第三方的淘宝之类电商,由于没

有相对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也是造成大学生微商发展制约的关

键因素[3]。约有18.58%的大学生认为微商效率低、服务态度差,

与此同时,约有19.69%的大学生认为微商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

健全的统一管理,,当然其中也受到国家政策的推动与制约。

(二)大学生自身对微商认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不够全面

在调查大学生群体对待自主创业的思想觉悟时,我们发现,

相比较于其他普通家庭的同学而言,大多数经济状况严重不足的

同学会选择微商或除此之外的兼职填补自己的生活开支,减轻

家庭的经济负担,相反,对于普通或比较优越的家庭同学来说,

形成了定向的头脑思维,过分的安于现状,依赖于家庭父母的支

持,无论是否和自己专业有所相关,但也不排除个人不需要这样

的经济来源,全身心读书学习的需要。另外,由于受到各方面因

素的影响,约有56.88%的大学生不想加入大学生微商的行列当

中,仅有8.26%的大学生表示想加入微商,其余的则都表示如果有

机会则愿意试一试。如果能够重新认识了解微商,加以各种政策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368099)。

Page 13: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1

创新创业

的推动和扶持,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重新认识微商,改变

自己对微商态度。

2.大多数学生对于微商了解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近半的大学生是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

微商这一群体组织,其次还有QQ、微博等网络平台,通过人际关

系了解到信息的大学生只有31.77%,这也说明大学生对微商的认

识目前仅仅局限于社交网络中的宣传信息,并不能全面的认识微

商。在这一层次上,约有62.91%的大学生也意识到制约大学生微

商的原因在于个人对微商的了解不够全面、没有合理的规划好时

间或没有时间,因此制约了自己成为大学生微商。与此同时,对

于初次创业的大学生微商来说,约有25.33%认为存在优于微商的

选择作为兼职[4],11.76%的大学生选择了其它,可能是由于不自

信或着别有顾虑。另外,我们在统计大学生微商目前面临的问题

时发现,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找不到精准客户、不知道

什么样的平台适合自己、不知道如何维护顾客、不知道怎样更好

地推销产品以及不知道如何让别人乐意地转发自己的广告,四分

之一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推广及了解朋友圈发的额动态有多少人

浏览,如果想推动大学生微商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便亟待解决。

四、大学生微商的发展对策和趋势

(一)大学生微商的发展对策

扶持政策的浅表化亟待解决,约有49.60%的大学生认为微商

在高校内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和高校政策的扶持,32.51%的大学

生认为需要社会政策的支持,对于家庭扶持方面,有17.89%表示

同意。这也说明在校进行大学生创业的同学不仅仅需要单一方面

的鼓励和支持,国家、高校以及家庭都需要采取付之有效的行动

措施[5]。

1.国家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微商的管理制度,保障顾客和微商

双方的共同权益

国家在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更应该做好相关的创业

保障,为消费者和创业者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依附于社交平

台发展的大学生微商,国家更要加强对于网络的监管,网络交易

商品的严查严防,做好统一管理,杜绝一切诈骗行为危害群众利

益,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领域法律与相关管理制度。

2.高校统一教育、管理大学生微商,做好自主创业的启蒙工

很多的创业类项目都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国家在推行各

种创业政策的同时,各高校应该积极地配合,并且鼓励大学生参

与到创业活动中来。各所高校应该提前开展创业培训课程,贯穿

自主的思想,同时组织创业扶持咨询机构,统一管理,教育创业

者如何正确的选择创业项目和规避创业风险,切实的融入到大学

生组织群体中来,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使大学生少走弯路,避免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不必要浪费。

3.家庭思想教育的进一步跟进,与时代发展相协调

新时代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已逐渐将以往传统的商品经营

模式淘汰,虽然各有所优劣,但作为新时达的大学生,我们不仅

仅应该做到合理的取舍,更应该与家庭沟通,共同了解信息化时

代的锲机,避免在创业伊始与家人产生纠纷,应尽最大的可能与

家人意见统一,共同进步。特别是大学生微商,投资少,操作简

单,利润好,时间自由,可以考虑作为提升自己实践技能的一种

选择。

(二)大学生微商的发展趋势

1.经营的主体未来将以团体形式为主

独木难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都在说明团队协作的重要

性,特别针对初创者来说。在调查中显示,69.93%的大学生赞同

大学生微商以团体形式更为合理,在以个人为主体营销的时候虽

然不用考虑利润分配、决策意见不一等方面的内容但弊端也显而

易见,比如说风险大、规模小、货源渠道窄、信息共享度低等方

面。相反对于团体协作的形式而言,不仅规避了个人形式的风

险,还有效的锻炼了自我协调,组织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应

充分合理的组合自己的创业团队,各展所长,注重团队的力量,

贴近学生生活做好产品推介[6]。

2.从事微商行业的大学生趋向于将微商作为“副业”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微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目前只是

作为兼职的一种选择,在专业就业不冲突的情况下,毕业后大多

数大学生会将微商作为一种副业,仅有少部分的人会选择放弃微

商,专心从事主要的事业。事实尽管如此,但未来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内,大学生微商会一批带着一批逐层发展,大学生群体也仍

会是微商发展的重要支流[7]。

3.大学生微商有望入住校园官网平台统一管理

目前,大学生微商的分布比较分散,如果能够在校园官网平

台对大学生微商的商品进行统一管理和售卖,必将推动微商这一

产业在大学生中的发展。不过在推行之前,还有很多因素有待考

虑,很多事情有待解决。在调查中也显示,约有52.62%的大学生

支持这一想法的落实,同时对于商品种类的要求也被局限于书籍

及数码产品之内,一些饰品、衣服、化妆品、零食等商品不被大

学生所认可。

五、结论

基于网络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

内,大学生微商的发展会越加迅速。当然已不仅仅针对当代大学

生微商,就微商而言,微商的发展今后要更加趋向于系统化、规

范化,做到产业链的透明化。以此同时,建立起全面一体的约制

体系,实现信息的科学共享,借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大学

生微商自主化、创新化的新型商业模式,让整个产业动起来,活

下去。纵观管局,在大学生创业的征途上,切实际的保护好大学

生微商群体和顾客的真正利益,实现共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翰柔,徐柱杰,曾恒.大学生微商营销模式及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16(48).

[2]任往军,王志勇.大学生微商的经营现状调查和分析[J].时代金融,2016(09).

[3]易灿,赵桑艺,谭双顺.基于SWOT分析法的大学生微商创业研究[J].现代商

业,2015(35).

[4]张毅,刘飞.新时期网络经济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分析——以“微商热”现

象为典型的研究[J].品牌,2015(04).

[5]董凤华.大学生微商创业模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法制博览,2015(29).

[6]龚翠玲.大学生校园微商创业现状及经营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

[7]王瑞雪,田亚菲,朱宗帅.微商的发展前景及大学生微商创业的研究[J].商场

现代化,2016(06).

[8]熊伟辉.微商视阀下的微信传销危害及其防控[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

报,2015(06).

[9]刘政.微商时代企业营销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商贸,2015(04).

[10]吴志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微代购行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2).

作者简介:巩偿慈(1995—),男,安徽宿州人,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

2016级护理本科学生。

Page 14: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2

创新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张国权(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全国高校大力实施拓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有效高效地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建设和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本文对文科院校(特别是法学类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探析,找出症结,提出有效对策,以期使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水平上一新台阶,达到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多方共赢。【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UNESCO《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展望与行动》(1998)明确

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2015年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高

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意志的一部分,创新驱动战略下培养大

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期高校的一项

重要教学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是我国高校加强内涵建设、

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和发展

趋势。然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双创教育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创业效果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与有效性不足、效果不佳之现

高校“双创”教育契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

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等现实需要。至2016年底,全国高校开设创新

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达2300多门,高校创新创业协会、俱乐部超过

一万个,创新创业老师超过26000人[1],高校基本都开设针对全

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实中,受教育者学生对创业教育

不热心不买账,教学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创业比例特别

低。有人指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内涵迷失、目的缺失、实

施过程偏失”等问题[2]。如何将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创业进行深入

研究,这当引起政府、高校和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校领导层理念认识不到位

不少高校领导层对双创教育的理念和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

知,甚至存在错误认知和偏见,认为学生创业不现实也不可能成

功,不具有推广价值和意义,进而影响全校对学生创新创业问

题的看法,从而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中不重视学生创业就业能

力、不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不可能建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学生不可能全面系统持续真实地学习创新创业,更难以进行创新

创业实践。

(二)专创融合度低

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创

新创业教育脱离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外,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

教育融合度很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互不相干,专创老师

也在各自独立的范围内进行教学,专创教学“两张皮”现象比较

严重,学生学习缺乏激情、参与度不高,个别专业如法学类专业

更是如此。

(三)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理念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不少高校创新创业

课程安排不合理,有的高校根本就没有安排或象征性安排一点课

时,教材、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课外创新创业教育指

导服务也并没有妥善安排好,缺乏相应的机制建设和人员服务,

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和有关创新创业学生组织培育没有做好,有关

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公司设立相应法律咨询服务、税务政策服

务等不到位或缺位。

(四)双创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拥有兼具理论知识、创业经验这两种素质的师资还十分缺

乏。创业老师队伍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显,让没有创

业经验老师去教没有创业学生去创业并非好事,其教学效果不

佳,而真正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者或没机会或不愿或没能力到

校来教学生创业或长时间进行这项工作。对法学类高校而言,这

方面的师资更是匮乏。

(五)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严重

实践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是必修课或选修课,教学中教师

多以系统讲授有关创业知识为主,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严重,操作性不强[3]。学生创业没资金没经验没能力无技术无人

脉无团队,财务、经济、市场、营销、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匮

乏,社会保障不健全,机会成本过高,更严重的是大学生创业成

功率超低,实践中大学生创业较为艰难。

(六)大学生潜在创业需求度不高

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系统性工程,应从小开始教育

培养,而我国则是从大学做起,让人一下很难适应,而且并不是

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创业,并非每一个学生都想创业,因此,在志

趣、意愿和实力等方面很多学生创业需求度不高。对没有创业需

求或意愿的学生进行深度的创业教育,不加筛选地让每个学生长

时间参加创业教育学习或培训,其效果也就好不了哪里去。

三、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建议

外国很多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做的比较好,我国也要加以学

习借鉴,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青年为重任,进行制度创

新、健全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树立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念

高校在新时代下要发展好,必须紧随国际国家发展大势,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树立特色双创教育培养理念,大力进行创

新创业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改革之

中,建立融业务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

学与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深挖学生创造潜能,培养

创业精神,实现学生创新意识改变和创业能力提升。

(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高校落实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领导重视将发挥重大作

用,特别是对文科类院校、法学类院校,为此要完善创新创业教

育支持体系:一是从体制上建立实体运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促进学生创业、学业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二是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如在老师职称评定中加

大创新创业教育指标权重,建立专创学分互认机制,建立创新创

本文为2018年度学院教改立项课题(2018-JCXY-039)阶段性成果。

Page 15: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3

创新创业

业教育考核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奖助学金等;三是构建校院系多

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等各方面

确保创新创业政策机制组织机构到位、资源资金场地师资队伍到

位,力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

育、文化教育大融合大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分层次、模块化、

多样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由点到面到规

模。建立就业创新创业工作方面的督查机制。

(三)打造融入人才培养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高校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程

化、全员化、全方位,立德育人,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

观、创业观、成长成才观,实现包括素质教育在内的整体教育目

标。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突破意识、发散精神和创新创业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健全机制,将创新

创业元素融入“教研产学用”中,构建学生自主、老师促进、学

校主导、企业参与、行业协同、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互联互

通、开放协调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4]。

(四)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角度、系统化创新创业教学

体系

每个高校都要充分考虑自身院校专业优势、专业特点和学生

就业方向及未来发展,努力构建创业基础教学专业融合、实践实

战训练演练、项目竞赛比赛、讲座演讲论坛座谈等多维度、多角

度、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建立与创新创

业教育融合的课程群,并合专业教育课程有效衔接,重点突出可

行性和实用性,确保必要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强化专创融合,提

高专业课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意识[5]。切实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

纳入学生评奖评优中,建立完善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

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形成创业能力一体化创

业教育目标规划好、落实好、出成效。加强“专创融合”课程教

学的考核与评价工作力度。

(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按创业需求基本实用进行教学改革,精心制定创新创业教育

教学计划和安排,内容涵盖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流程、创业基本

技巧、创业注意事项及必要的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财务知

识等,将创意开发、商业模式优化、创业实训实战引入教学。实

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学实践学习模式:即玩耍、移情、创造、

试验、反思,即寓教于玩、寓教于乐、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

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感性认识,如项目选择、选址定位、室外拓

展、游戏体验、角色扮演、沙盘模拟、产品营销推广、团队组建

合作、商业画布、孵化参观、项目路演、资本对接等,突出案例

教学、参与性教学、情景模拟教学、问题诊断教学,改革教学方

法,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游戏式、漫画式、头脑风暴法让学生

动嘴、动脑、动眼、动手、动脚,调动其参与积极性,让其在

有趣、有效、有用过程中提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

力。

(六)建章立制,打造“双师型”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

优秀强大稳定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高

校要从制度机制上确保数量充足、特色鲜明、专兼结合、优势互

补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师成长需要长期不断培训学

习提升,需要深入国内外优秀的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创业学习,

需要创业实践经验积累。为此,国家、地方和学校要出台相关文

件,建章立制创造条件,打造“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师资培养机

制,实施类似“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企服务工程”、“创业导师培

育工程”,鼓励老师自主创业或到用人单位挂职学习;强化创新

创业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支持力度,提升其积极性;政策性鼓励

创新创业老师自己独立或合伙或参股参与创业实践,加强其实战

经验。打造由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参与的数量足

质量高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双师型”的创新创业师资

队伍。

(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类指导,做好平台建设和服

高校创业教育要因材施教,分层分类指导。建立完善学校

创新创业服务网,提供项目对接、产权交流、培训实训、政策宣

传、人物风采等服务。面上普及面向全体,更多关注人在复杂、

易变、不确定、模糊不清环境下如何自我成长和发展,让创业的

种子扎根学生心中。加强点上培育,分类筛选出那些具有创业潜

质、创业意愿强的学生,重点培养创业知识、技能能力、创业精

神和创业意识,实现资源最大优化。搭建多层次多样化创业实践

实训实练平台,用好微创业教育培育平台,如通过微信群、QQ群

提供信息、项目和指导服务,依托社团资源开拓学生交流平台。

校内要加大工作力度,针对在校师生建成更多的创业俱乐部,面

向所有学生开放,引入外来创业或个人资助资金,对创业学生和

老师的项目、比赛等提供资金或服务资助。引导社会资金、创新

创业种子基金,学院加大投入并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融资扶持、

小额贷款,引导社会资金设立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基金。

(八)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大大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

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学校要重视、支持鼓励有关创新创业的竞

赛、论坛、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讲座讲堂、项目路演、创客故

事会、青年创业典型报告会等多种活动打造良好校园创业文化。

加大宣传,把就业创新创业专家及学生的感受、经验讲出来、传

出去,大力弘扬优秀创业典型事迹和应注意事项,营造敢为人先

敢冒风险、勇于担当宽容失败的校园人文环境,激发学生想创业

并树立科学理念。让学校创业教育活起来、让学生创意放出来、

让学生创业动起来。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和实践非一日之

功,需要学校统筹安排共建共赢,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

需求为中心,持之以恒。长期下来,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会受

益更大,其创业意识将得到加强、创业能力将得到提升,就业能

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也将得到很好的煅练和发展,学校人才培养目

标和实效将会更好,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将更大,终将取得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成长多赢。

参考文献:

[1]韩晓彤.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全国高校开展双创教育课程逾2300门[N].澎

湃新闻,2017.

[2]刘文杰,史秋衡.高校“创业教育热”背后的冷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7(1).

[3]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3).

[4]王佑镁.当前我国高校创客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

究,2017(4).

[5]吴承卉,陈兰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以高职建筑工程技

术专业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作者简介:张国权(1975—),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河南检察

职业学院副教授,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和大

学生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

Page 16: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4

创新创业

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调查研究——以三亚学院为例

闫 磊(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

【摘 要】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浪潮,大学生群体更是其中的主力军。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村就业和创业机会日益增加,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创业即可以解决就业压力,又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本文以三亚学院学生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想法、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以及大学生农村创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行为特征,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提出针对性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创业;创业意愿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

学生数量逐年增加,2019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834

万,再创历史新高;与此相同时,不少行业的人才需求数

量却在不断下降,2018年第三季度互联网人才招聘数量比

往年同期下降51%,大学生就业面临双重压力,就业形势异

常严峻。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催生了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创业成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新思路。大学生农村创业已经成为乡

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去农村

创业,并在技能补贴、创业担保货款、就业公共服务方面

给予了政策优惠。以后,农村从此不再是“落后”、“贫

穷”的代名词,而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

2.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调查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以三亚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

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71份,采取面对面和在线作答

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大学生创业想法、大

学生农村创业意愿以及大学生农村创业影响因素等。

2.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大学生创业想法调查

表1 大学期间是否考虑过进行创业

选项 经常考虑 偶尔考虑 从未考虑

数量(人) 47 107 17

百分比 27.5% 62.6% 9.9%

由上表1可以看出,三亚学院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并不

是特别高,虽然有90%的学生表示大学期间有过创业的想

法,但其中62.6%的学生只是偶尔考虑,创业兴趣并不太

浓;而大学期间经常考虑创业的只有47人,占到总调查人

数的27.5%,真正进行创业实践的仅仅有7人,不足调查人

数的5%。另外有17名学生表示大学期间从未考虑过创业,

占总调查人数的9.9%,他们更加倾向于毕业后考研或者考

公务员,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2)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调查

表2 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是否愿意去农村创业

选项 非常愿意 愿意 一般 不太愿意 非常不愿意

数量(人) 26 35 42 31 20

百分比 16.9% 22.7% 27.3% 13.6% 13%

在表1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有过创业想法的154位同

学进行了农村创业意愿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39.6%的

学生表示愿意去农村创业,也有26.6%的学生表示不愿意

去农村创业,另外有27.3%的学生对于去农村创业的感觉

一般。由此可见,三亚学院学生对于农村创业有着一定兴

趣,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他们会考虑去农村创业。

(3)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调查

表3 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的首要因素

选项 创业想法 资金 创业能力 政策扶持 亲朋支持

数量(人) 45 41 28 24 16

百分比 29.2% 26.6% 18.2% 15.6% 10.4%

此题主要调查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的首要因素,

调查对象为有过创业想法的154名学生。调查显示,影响大

学生农村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为“好的创业想法”和“充

足的资金”,共96名学生将这两项作为农村创业的首要考

虑因素,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5.8%;其他选项中,选择“自

身具备创业能力”作为首要影响因素的有28人,占总调查

人数的18.2%;选择“当地政策扶持力度”作为首要影响因

素的有2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6%;选择“亲人、朋友支

持”作为首要影响因素的有1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4%。

由此可知,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

3.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的特征分析

3.1 性别对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的影响

从性别因素来看,相对女生来说,男学生更可以接受

去农村创业,被调查的154名同学中(有创业想法的),有

83名男性,其中有52%的男学生表示有合适的机会愿意去农

村创业,比女性高出近20%。女学生更多的希望去城市找一

基金项目:三亚学院校级项目“USY创新创业特色教育体系研究(SYZX18-05)”;三亚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学团队”。

Page 17: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5

创新创业

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她们一般对农村存在“偏见”,认为农

村基础设施落后、条件艰苦,去农村就业或者创业是一件

很不光彩的事情。而男学生出于赚钱、就业压力等因素的

考虑会更加愿意进行自主创业,也更能接受去农村创业。

3.2 户籍因素对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的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笔者发现,相对城市户籍学生而言,农

村户籍的学生更愿意返乡创业:对于家乡的情况最为熟

悉,知道当地村民的真实需求,容易产生好的创业想法;

对于家乡所在地的优惠政策更为了解,能及时获得支持和

帮助;家乡有更好的资源和人脉,创业成功的机率会大大

增加。另外,海南户籍的学生更加愿意去农村创业,海南

是热带农作物大省,有“热带天堂”的美誉,但由于交通

条件的限制,农产品的销售一直是一大难题,因此他们更

加愿意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自己的家乡解决农产品问题,

创业就是途径之一。

3.3 生活背景对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的影响

相对于独生子女而言,非独生子女的学生更能接受去

农村创业。独生子女大多受父母溺爱,没吃过苦,很难承

受创业过程的艰辛,更加倾向稳定、安逸的城市生活;而

非独生子女一般更早的学会独立,他们想通过成功的创业

来证明自己,因此创业意愿更为强烈。另外,家庭成员的

创业经历也会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在调查过程中

笔者发现,如果大学生家族成员中有人成功创业,他们就

会更加倾向自主创业,也更能接受去农村创业。

4.增强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的对策

4.1 加大创业教育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好的创业想法”是影响大学生

农村创业的重要因素,而如何获得创业想法正是创业教育

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

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熟悉创业、学会创业。三亚

学院从去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创业理论课程,这在

普及创业知识、培育创业意识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创

业教育只针对大三下学期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于自己今后

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一定规划,开展创业教育的效果不佳。

今后,学校应该加大对大一、大二学生的创业教育,让他

们更早的接触创业,更早的考虑创业,更早的进行创业。

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越多,愿意去农村创业的学生才会越

多。

4.2 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

近年来,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都在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去农村创业,并

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为大学生去农村创业创

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存在着创业门槛高、创业手续复

杂、货款困难等诸多问题。因此,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

相关方面的扶持力度,优化扶持政策、创新扶持形式,降

低企业门槛,例如:海南省澄迈县自2013年起,每年都会

出台《澄迈县扶持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评选工作方案》,

先后投入资金700万元,扶持了154名大学生农村创业,带

动解决就业近3000人,成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另一

方面,开展“政校”合作,利用假期组织在校学生去农村

实习、实践,让学生熟悉农村环境、了解农村的新面貌,

改变他们对于农村“落后”、“贫穷”的偏见。最后,通

过各种媒体形式加大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学

生知道政府鼓励他们去农村创业,政府会帮助他们进行创

业。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当地政府的

扶持是农村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但是对于具体的扶持政

策却是一无所知,不少同学甚至认为根本没有扶持政策。

4.3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的重要原因是认为自身不具

备创业能力,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创业能力一般包括

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市场把控能力等方面,因此在

学生日常授课中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培养:开展小组活

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进行情景教学,发挥学生主

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组织开展市场调查,让学

生了解市场规律,提高市场把控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业

大赛,让学生熟悉创业流程,对创业进行“彩排”。另一

方面,组织开展农村电商方面的培训或讲座,让学生熟悉

农村电商的运营模式,与普通村民相比,大学生在互联网

和电子商务方面的优势明显,大学生进行农村电商方面的

创业,即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又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方面:

[1]刘静,张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农村创业意向调查分析

[J].乡村科技,2018(13):21-23.

[2]崔铭,吴娟频.对大学生赴农村创业意愿的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

(17):118-119.

[3]周高楼,陈忆平.大学生农村创业模式及其拓展路径——基于宿迁市的实地

调查[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3):83-86.

[4]汪红梅,薛建宏,赵帝焱.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479名

学生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3):90-97.

[5]邵雅利.新型农民培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农村创业研究——基于福建省高校

的问卷调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02):93-96.

[6]李新仓,党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路径[J].农业经济,2019

(03):117-118.

作者简介:闫磊(1987—),男,汉,山东滕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农产品销售、大学生消费。

Page 18: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6

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及路径探索

张娟娟( 西安思源学院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38 )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就业竞争力;作用;路径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重,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

压力,很多大学生由于思想政治观念不正确,不能正确对待就业问

题,从而导致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首先针对思想政治

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如何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几点有效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哪些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大学生面临的

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学

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

的指导,使大学生能够在就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高校对大学

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

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会涉

及到多方面的知识,不仅包含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等理论知识,还包含有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精神教育以及职业道

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运用唯

物主义的观念来看待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正确三观的引导下使自己在就

业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能够从容的、沉着冷静的面对

社会中的挑战。

(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核心

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阶段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就

业问题时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现今的就业形势不了解,无

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是对自身认识不足,存在好高骛远或

者眼高手低的问题,并且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没

有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而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给大

学生灌输一些现今的就业形式以及一些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等,

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反省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树立正确的就业

观和择业观,从而更好的引导自己进行就业。

(三)有效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大学生从校园步入到社会,从学生到社会人,这是一个身份的

改变,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这种角色转换,无法适应社会的生活。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给大学生灌输一些职业规则、职

责道德等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可以快速平

稳的进行角色互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能够更好

的适应社会。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仅仅围绕大学生进行服务,不断提高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方面,不仅

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知识的教育,同时

还需要对大学生激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基本道德素质、以及民族精

神等知识的教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还需

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使大学生能在大学

生活中重视知识的力量,认清自己的地位,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

足,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各方面的技能,例如外语交际

技能、面试技能等。并创造各种条件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

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理论经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

生的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包含有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

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不

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心理素质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状态,让大学生可以从容的面对

生活中的挑战。

(二)丰富教育方式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是比较单一落后的,

基本上都是老师照着书本来教学,不仅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课程气

氛也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高。要想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该不断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高校可

以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聘请心理专家来为大学

生讲述相关的知识,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学生在生活中和工

作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如何对自己的

情绪进行调节等。高校也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学生的业余生活,例如读书交流会、文艺晚会、歌唱比赛等等,也

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

状态,例如开展班级会议、文明宿舍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

动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除此之

外,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学术交流会,让学生对自己的

专业、就业形式、学习资源、就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从

而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就业。

(三)加强对实践环节的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大学

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该鼓励学生

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形势进行观察和分析,不断提高大

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志

愿服务以及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熟

悉社会,了解工作的艰辛,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具有责任感,

尽心尽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有

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

校应该通过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以及加强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等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而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郑晓红,张婷.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及路径探索[J].才智, 2019(09):87.[2]蒋利平,刘韧,聂建晖.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82-85.

Page 19: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7

就业指导

对退役士兵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桂 婷( 安徽省东至县民政局,安徽 东至 247200 )

【摘 要】退役士兵自主创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解决当前我国退役士兵安置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更好的靠拢我党在“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方案”当中提出重要指示。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为退役军人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更多机遇,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率也逐年提升,为更好的提高退役士兵就业创水平和质量,本文将针对退役士兵在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解决措施进行思考与研究。【关键词】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思考;研究

士兵是我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部队负责维护国际的安全

和稳定,是人民的坚强后盾,也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基本保障。要想

保证士兵的积极性和战斗力,退役士兵顺利融入社会后的就业创业

问题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士兵的退役安置工作,能够更好的

团结士兵队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一、退役士兵在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缺少了解

我国当前针对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包括“财政部、国

家税务总局关于如何扶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税收优惠政策通知”、

“扶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通知”等,在优惠政策当中

包括对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方面的税收减免政策、就业服务政策、医

疗优惠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但部分退役士兵对此类优惠政策并

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对退役士兵的就业创业热情产生不利影响。

(二)社会经验与专业技术相对较少

退役士兵在进入社会以后,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多数都

将期望寄托与自主创业方面,但在进行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丰

富的社会经验与专业技术相匹配,但士兵在服役阶段与市场环境相

距较远,无法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情况,在项目选择方面很可能出现

偏差,导致创业失利。另外,大多数退役士兵在创业阶段缺少足够

的启动资金,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自主创业。

(三)退役士兵普遍文化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成形,当前的就业环境竞争压力较大,

在就业方面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人才竞争。受到我国征兵年龄条件

影响,大部分退役士兵文化层次不高,知识结构较为简单,退役士

兵在进入社会以后,个人素质与就业实力很难与大专和大学毕业生

相比较,这就导致退役士兵在就业方面起点较低,择业难度较大。

(四)可供退役士兵选择的职位类型单一

通过对近年来退役士兵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多数企业提供给退

役士兵的工作都是安保岗位,这种类型的职位存弊病较多,例如工

作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不能让退役士兵对工作产生持续的热情。

同时,大部分退役士兵对安保类工作无法产生兴趣,选择此类职业

也是为了暂时过渡。其次,大多企业为退役士兵提供的岗位工资待

遇不高,升值与加薪的空间不大,这对年龄相对较小的退役士兵来

讲很难对岗位产生吸引力。

二、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解决措施的研究与思考

(一)加强优惠政策力度,激发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热情

首先,对现有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和措施应加大宣传

力度,营造良好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社会氛围。退役士兵在军队承

担保家卫国的重要责任,回到地方之后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所以应该有效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士兵精神和先进事迹,

为退役士兵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遇。其次,对于当前的退役军

人优惠政策应贯彻到底,为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提供基础保障。最

后,通过建立健全退役士兵自主创业就业补助金自增长机制,提高

退役士兵的工资水平和待遇标准,激发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热情。

(二)为退役士兵开展技能培训,提升社会竞争力

面对当前我国退役士兵普遍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不高的问题,

只有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综合能力、

个人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提高

个人竞争能力。因此,作为退役士兵安置部门,需要联合地区劳动

就业社会保障部门和当地教育机构,通过良好的协调充分利用公告

就业服务机构、培训机构和各种技术院校,对到达地方的退役军人

进行培训和指导,让其具备一技之长,提高社会竞争力。

(三)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指导,搭建就业平台

针对退役士兵的就业创业问题,各级地区安置部门都应积极协

调劳动就业部门,建立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并且将基

本职能确定为利用各种人职业介绍机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

为退役士兵举办各招聘专场、就业洽谈会等,使退役士兵的就业领

域得到有效拓宽,为退役士兵做好相关就业服务。随着我国互联网

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退役士兵安置部门也可以利用网络,建立退役

士兵就业创业指导网站或平台,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创业在线服务

邮箱,随时为退役士兵提供建议和指导。同时,也可以通过为退役

士兵建立个人求职档案,更加深入的了解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意向,

结合当地用工需求,以便及时为其提供有力机会。

(四)促进退役士兵团结一致,加强创业实力

我国每年退役士兵数量巨大,通过建立退役士兵团体组织,加

强退役士兵之间的创业交流,能够有效提高士兵创业的硬实力与软

实力,更好的在市场当中站稳脚跟。通过成立退役士兵合作组织,

在我党的正确引导之下,可以更好的实现退役士兵创业过程中的经

验互助与经济互助。将退役士兵较为分散的资源和资金集合起来,

能够发挥更大的创业力量,同时提高社会影响力,另外,利用这种

合资方式,有利于退役士兵创办企业,解决更多退役士兵的就业问

题,以退役士兵组成的创业团体,凝聚力更强,在社会当中也会获

得更多关注、重视以及尊重,这种组织形成以后,在政府部门的扶

持之下,也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结束语

当前,退役士兵的安置问题不但影响到退役士兵个人利益,也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士兵为国家贡献了个人

青春,如果在退役后得不到关注与重视,将会降低士兵在军队中的

热情,甚至导致我国征兵难等问题。因此,作为退役士兵就业安置

部门,应积极开展退役士兵就业指导培训、个人技能培训,为退役

士兵宣传国家扶持政策与优惠政策,利用多种方式提高退役士兵的

就业创业热情,让士兵在退役后也能继续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魏骏俊.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7.

[2]肖敏.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3.

Page 20: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8

就业指导

经济新常态下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卞琥珀 陈 娴 王 妮 陶天豪( 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新经济常态下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医学生的就业压力源、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压力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为解决即将毕业的医学生就业心理方面问题提供相关数据,以提高医学毕业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跨进

了高等学府的大门,大学的“精英教育”已转化为“大众

化教育”[1]。在其背景下,医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呈逐年上

升的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

距,大中城市的医疗人才经过多年的补充和培养,情况得

到改善,人数基本达到饱和,更有甚者有超编现象,医学

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种压力将对他们的生理和心

理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将对此作出分析和提出应对方案。

一、就业压力的概念与内涵

压力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指人们在环境

中受到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

反应[2]。对于医学毕业生而言,其主要压力来源于就业压

力。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

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刺激时

所产生的一种压迫感[3]。就业压力源是一个客观的变量,

呈静态,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

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4]。就业压力不仅是造成大

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引起生理的不良反应,以及抑郁、焦

虑等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医学毕业生心理健康

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医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

据卫生部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医学毕业生人数已达

119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让医学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

大的就业压力。除了从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带来的客观压

力,医学生自身也带来很多问题。因为我国地域发展的不

平衡,城乡医疗水平相差较大,导致大部分毕业生想前往

发达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增加。

以皖南医学院为调查单位发现,88.7%的医学生都有一定的

就业压力,其中想留在生源地工作的学生比例为69.6%,

并且有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前往基层工作,工作岗位的不均

衡,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其中有43.5%的同学因为就业压力

偶尔产生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等一系列不良身

体反应,由此可见,就业压力对于医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对此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医学生就业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主要讲究家人关系和熟

人关系,这本是一种相互帮忙的邻里相处文化,而如今变

成了“找人”、“走后门”这种腐朽的社会风气,这对于

大部分农村学子来说是不公平的,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毕

业生对未来充满忧郁与担忧,甚至自暴自弃,就业压力增

大,导致毕业后不去主动寻找工作。

(二)医患纠纷压力

近年来,新闻媒体披露的因医患纠纷导致医生受伤事

件越来越多,从之前的温岭袭医事件到哈尔滨伤医事件,

医患矛盾从未停止过。身为治病救人的医生,他们的人身

安全却不断受到威胁,这使得医学毕业生对此也惶惶不

安,害怕自己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从而增加了他们的

就业压力。

(三)地域因素

对于每位大学生来说,都希望前往发达城市寻求更好

的发展,而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

仍因地域分布具有较大差异,每位医学生毕业后都想前往

发达地区,但他们的实力水平要求着他们只能前往基层就

业,这种差距导致他们一直处于待业状态,就业压力大。

(四)家庭因素

在大部分毕业生家长及亲戚的脑海里,上了大学就意

味着以后会有较好的工作,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本科学历

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于医学毕业生

更是如此,普通的本科学历基本只能在乡镇医院,好一点

的会进入县级医院,然而这并不能满足家长的期望。加之

医生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就业时间长,就业前期工资低,

也不能满足大部分家长对子女毕业后就买房、结婚的期

望,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五)学习因素

进入大学,失去高考这根指挥棒后,很多同学没有目

标,失去动力,开始自暴自弃;还有的同学依旧是被动的

完成学业,对知识的了解并不深刻,从而造成了他们在专

业知识上有所缺乏。另外,除了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外,各

种过级考试使他们身心俱疲,对考试产生恐惧的心理压

力,从而尽可能的回避就业问题。等到毕业后,突然而来

的就业问题会给予他们巨大压力。

基金项目:大学生科研资助金项目( WK2018S17);2018年度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WKS201807);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

(201710368033)。

Page 21: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19

就业指导

(六)价值观因素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学本科文凭并不

能满足这个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然而部分毕业生

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就业岗位的期望过高,对现实

社会的不适应与对理想工作的渴求,让他们产生就业压

力。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人才分布不合理状况:一方面全

国上百万大学生在四处求职,另一方面又有几百多万个就

业岗位空缺,即出现了所谓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

干”的现象[5]。

(七)心理因素

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具有“眼高手低”、易攀比等问

题,当看到身边的同学比自己优秀或者比自己拥有好的就

业单位,便觉得心理不平衡,虚荣心受挫,心理焦虑,甚

至产生自卑心理,就业压力也会因此产生。心理因素是大

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最直接因素,其他因素

的导致都会先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心理维护需更为重

视。

四、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方式

(一)加强政策引领

政府应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试点,将试点经验逐

步推广,尽可能的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形式,增加农村医疗设备,改善医疗环境,让毕业医学生

在一定的物质保障下,减少就业压力,前往基层,完成就

业。政府应深化就业机制改革,增加就业公平,尽可能为

毕业生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希望出台一些针

对出生农村和家庭贫困毕业生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对未来

充满希望,减少就业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医患纠纷一直是一个矛盾尖锐的社会问题。医、患双

方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够高,医生的不耐烦,医德低下或者

患者家属的不理解、素质低下都是造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原

因,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医学毕业生身为医生的后备

军,思想道德建设至关重要,学校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

开始进行医德等思想方面的教育,学生自己应该主动寻求

途径加强自身思想境界。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式,医学教育需要考虑多样化的专

业教育要求,设计专业分流、选择发展进程,提高专业吸

引力。高校要根据专业要求,合理进行课程安排,增加学

生专业兴趣。“术业有专攻”,注重教学模式改革,提倡

进行专业化、个性化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

明确日后工作方向,不再迷茫,就业压力也将减少。

(四)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自立精神,而不是单单的

从低层次的求职技巧方面进行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

人以渔”,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要求学生们的选择职

业动机不能仅仅停留在功利层次,要求他们从主动选择职

业改变为主动创造职业;不是等着用人单位主动找你,而

是要到处“推销”自己,从众多用人单位中选择对自己最

有利的那家。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为毕业生们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职业,使他们的人生价值实

现最大化。我国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许多偏远山区

医疗人才十分匮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

正确的就业观,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五)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管外界就业单位如何要求,自身的综合素质永远是

最重要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如今的

社会,人才不会被埋没,只要拥有过硬的技能实力以及良

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强大的自信力,就业压力也将不复存

在。医学生需要强化自身技能。医学是门实践性学科,专

业性强,医学生在校应该珍惜各种见习和实习机会,多参

加各种技能培训大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尽可能进入

实验室,学习专业的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夯实基础,提

升自我。大学期间,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多参加课外活

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及人脉,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掌

握基本的社交技能,对就业的畏惧也就减少了,就业压力

也将减少。医学生亦要强化心理素质。通过参加各种培训

和讲座等,正确看待自己的弱点,学会面对专业技能上的

各种困难以及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打击,保持良好的心情,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在各种挫折中吸取教训,提升自己。

五、问题与展望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包分配”政策的取消,让医学

毕业生压力开始逐渐增加,相关的研究也就从21世纪初开

始,起步较晚。希望本文章可以对即将毕业或者刚步入医

学院的同学们产生帮助,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维护好医学

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使更多的新生代力量能够合理的配置

到适合的岗位上去,缓解就业压力,使社会国家更加稳

定。为我国下一步整体发展战略储备高能力应用人才,促

进就业成就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也希望学校和社会借

此积极开展就业政策介绍、面试技巧培训以及简历制作辅

导等就业帮助,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反馈机制,利用

新媒体发布求职信息、求职技能等。

参考文献:

[1]孙玉杰.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过度解读与反思[J].江苏高教,2007(06).

[2]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

[3]卢莉君,陈玉兰.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现代教育化,2017

(04).

[4]冯天义.医学生心理焦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2).

[5]张顺兴.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药,2006(8).

作者简介:

卞琥珀(1998—),男,安徽合肥人,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学生。

陈娴(1999—),女,浙江台州人,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学生。

王妮(1998—),女,安徽宿州人,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学生。

陶天豪(1999—),男,安徽马鞍山人,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学生。

Page 22: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0

就业指导

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张瀚文( 成都市青白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四川 成都 610300 )

【摘 要】根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15~19岁年龄段的智力残疾人占据了智力残疾总人口的 9.6%,该年龄段正是学生义务教育基本结束,职业教育开始和适应社会的关键过渡期,针对目前培智学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参考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经验,研究探讨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谋求新的出路。【关键词】培智学校;职业教育;就业

一、绪论

劳动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1],职业教育就是劳动在学校教育

中的一种形式。对培智学校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

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未来平等参与和融入社会生

活,保障其基本生活。

据联合国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有82%的残疾人生活在贫困线以

下,而且是这些国家中最弱势最边缘化的人群;全世界日生活费

低于1美元的人群中,估计有20%是残疾人。他们摆脱贫困的机会

通常极为有限,因为缺乏促进他们获得技能开发和就业机会的立

法;即使有了立法,其实施和执行措施也极为不利[2]。

中国于1988年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1983年第159号《残疾人职

业康复和就业公约》,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制定和实施有关残

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的国家政策,并对此类政策定期进行审查,以

保证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地为各类残疾人提供适当的职业康复措施,

能够增加残疾人在公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保证就业平

等。这些政策要以残疾工人与一般工人机会均等的原则为基础,尊

重男女残疾工人的机会和待遇平等,保证平权[3]。

但是培智学校学生群体中占比最大的智力障碍人群作为社会

弱势群体,其职业教育与就业形势依旧艰难,在职业教育方面存

在着自身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专业指导人员匮乏、家长态度摇

摆不定[4]等问题。而就业形势方面更存在着就业层次低、收入水

平不高、发展不平衡[5]、专职就业服务机构不多[6]、以及就业能力

不足[7]等问题。培智学校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这是由多种原因

所决定的,但是,特殊教育在面对挑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诸多

困难很少有人提及,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现状如何,其

将如何发展变化,就业模式将以何种形式构建,需要更进一步的

研究探讨。

二、国内外对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研究

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问题对我国残疾人事业有重大

影响,但由于我国残疾人事业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比较少,综

合起来主要是对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问题所面临的问题

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国内对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研究

当前社会主流观念指出:健全人不仅要接纳残疾人,而且认

为残疾人也可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残疾人参与社会

生活时应当不被歧视,社会应当赋予残疾人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保证残疾人人权。基于这种残疾人观,培智学校职业教育成为了

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重要先决条件。因此把此项内容作为研究

对象的人较多。

夏莲芳的《弱智学生就业前的职业教育》(1994)一文中指

出:智力落后儿童职业教育应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必须把它放

到突出的位置上,而且还应该起步早些。应采取不同的方法,用

多种形式来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以期收到最佳的效果。除对

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外,还应把思想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

活动中,因为这也是整个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对这些学

生进行“劳动纪律”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厂规条例”教

育等,使学生们学到了工人爱国家、爱集体的思想品质,从而激发

他们将来要当一名好工人的愿望。[8]

芦长有在《智障学生就业准备能力训练的研究报告》(2007)

一文中指出:对智障学生实施职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其回归社

会,由个体自主去发展。然而现实又要求他们必须生活于以正常人

为中心的现实社会中,由此决定了他们必须学会生活,并且要具有

一定的劳动能力。特教学校开设的就业准备能力训练的内容是可行

的和必要的;在实验班开展就业准备能力训练的方法是可行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培智学校的办学效益,使学生获得生

存能力,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职业劳动培训,必须

在本地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统筹安排,创办适合本地区实

际的职业劳动训练基地;智障学生的职业培训重在培养就业准备

能力,除具备一般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能力外,还要根据市场的需

求,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

设备;智障学生的职业培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伸,是智障教育

发展的新阶段,建设一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师资培训工

作的新课题、新任务;解决好智障学生就业的问题是办好职业培

训的关键,需要全社会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帮助。[9]

曲学利,陈书爽在《我国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问

题的研究》(2009)一文中指出:现阶段我国将支持性就业理念

纳入智力残疾学生职业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向社会化和生活化转

变。[10]

张晶在《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以

Y校“西式面点”课程为例》(2015)一文中指出:培智学校职

业教育应提高课程质量,完善课程评价;坚持学生为本,挖掘学

生潜力;加大教师支持,配备专业师资;争取家长配合,拓展社

会合作等,开发或完善本校的职业教育类校本课程。[11]

李艳杰在《浅谈培智学校职业教育生活语文实践课的几点尝

试》(2016)一文中指出:要细心观察生活,不断挖掘教材中的

生活因素,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大胆尝试,教学与学生的生

活经验紧密结合,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能真正使学

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赠强他

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敢于接触社会,为他

们将来“回归主流”奠定坚实的基础。[12]

崔蒙蒙在《培智学校毕业班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现状及转衔

教育的需求——以大连市三所培智学校为例》(2016)一文中指

出:政府应购买公共服务,为毕业班特殊学生创造就业机会;特

殊教育学校应该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导

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当地资源,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针对毕

业班学生能力和兴趣,设置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以加强对毕业班

学生生活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培训;学校、社区和家庭资源要统一

与利用;生涯规划应该成为培智学校毕业班学生学习的课程之

一。[13]

丁叶志在《培智职高教育与学生就业思考》(2017)中指

出:在培智职高教育中应做到训练与康复相结合、课程与就业相

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还可极探索支持性就业模式,由学校

Page 23: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1

就业指导

牵头,合家庭、社会、政府资源,建立整套跟踪服务体系。[14]

(二)国外对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研究

美国自闭症成人就业和养护有健全的政策和转衔服务、特色

的就业和养护体系,但相关人员可能会因自闭症个体的残疾程度

太重而拒绝接收等诸多问题。[15]美国俄亥俄州在就业服务机构在

为自闭症学生进行就业转衔时,注重通过转衔评估来确定就业目

标、培养自我决定和自我倡导能力、提供实习的机会、创设个性

化工作环境和家庭的参与。[16]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培智学校职业教育对残疾人安置

的模式,日益成了各方面专家研究的热点。我国关于培智学校职

业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停留于理论层面。着力于探讨利用职业教

育这一手段让智力障碍学生得以自立,从而回归主流社会,且提

出的观点日益人性化、多样化,更加注重每个学生的个别需要。

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决定的。

相较于美国拥有的健全政策与转衔服务、特色的就业与养护

体系,我国的有关配套措施尚不完善,我国应从对欧美发达国家

的解决方案中吸收精华、吸取教训,结合中国自身国情探索出有

中国特色的培智学校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原因

(一)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江苏省镇江市于四川省成都市部分特教工作者的访

谈,与在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我国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安排

并开设了职业教育课程,甚至挂牌成为当地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

基地、也安排了相关场地。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师资力量

薄弱、教师观念落后、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保护学生安全等原

因,职业教育课程无法开展。江苏省某地特殊教育学校虽然设置

了烹饪室、烘焙室,也安排了有关课程,但实际教学中并不教授

这两门课程,教室也成为了教工日常烧水的场所。但该学校会从

社会花店聘请人员,挑选学校程度较好的学生开设插花课,并在

学校教职工停车场以教职工车辆为教学用具开设洗车课程。而该

校毕业生中只有少部分从事了洗车工作,其余多在家接受照料,

职业教育成为了空无课程。

图1 14周岁后自闭症患者的最迫切得到解决的问题(2012中国公益研究院)

以自闭症为例:2012年,根据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中国

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数据显示[17],上学就业、安置及养

护问题是14周岁后自闭症患者的需求方面最迫切得到解决的问题

(见图1)。2016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

报告》调查也显示,8.7%的自闭症人群无有效康复训练[18]。政策

扶持空白、养护机构断档、缺乏就业技能培训,没有单位愿意接

收。导致大量此类儿童被圈养在家中,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

就业问题严峻。

(二)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所面临现实问题的原因

随着学生年龄逐渐增大,身体也逐渐发育,但一些核心问题

并未得到解决,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伤害性也越来越强,难以融

入社会。因为不能满足基本的入学标准,入学就读过程中,常会

出现受到班级其他孩子和家长孤立排斥等情况[19]。公办学校不再

接收此类儿童,而特殊教育学校不仅名额有限,还有年龄限制。

加之我国并没有专门进行有关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用人单位的

观念落后等因素。无法为此类儿童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培训,有关

机构也少之又少,效果亦往往不甚理想。

总之,由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政策扶持不完善、师

资力量薄弱、用人单位的观念落后、教师缺乏职业教育意识、家

长只重视眼前学习成绩等原因,导致政策扶持空白、养护机构断

档、缺乏就业技能培训、没有单位愿意接收成为了培智学校职业

教育与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当前急需研究拿出

对策。

四、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应对策略

(一)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并鼓励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就业

目前我国针对残疾人就业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主要是依据《残

疾人保障法》制定的《残疾人就业条例》和部分地方所制定的地

方法律法规。可见相关法律体系并不完善,且政策执行力度有

限,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配套设施落实不到位。针对当前情

况,立法机关应加快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就业方面立法工作,完善

现有法律法规,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而有关行政部门更应加大

对特殊儿童职业教育、庇护性就业工厂等机构的投入,加大对政

策的执行力度,加强多部门联合。政府可以出资或吸纳社会资

金,培养专门的人员如教师从事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工

作,也可选择向社会购买服务。可以建立附有前店后厂式工场等

的养护康复机构,使得有就业需要的自闭症个体在他人的指导和

看护下进行康复、劳动、生产和生活。设置符合特殊人群特点的

就业岗位,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励用人单位将特殊群体的强项和

特殊兴趣转化成为优势而进行生产劳动。

在应对问题时可以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如日本在政府层面

设立包括内阁府政策统括官、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特别支

援教育课、厚生劳动省职业安定局等部门处理残疾人就业问题,

且制定了《障害者福祉施策》《障害者自立支援法》等一系列法

律法规及配套政策,构成了完善的体系,实施障害者扶养共济制

度。厚生劳动省每年会发布从事此项工作人员处境的调查报告,

还给予残疾人自立支援金[20]。文部科学省制定了特别支援教育政

策[21]。

(二)社会及家庭应提供有关支持并转变观念

社会方面可主要提供给家庭以喘息服务,给家庭提供休息、

放松、调整的机会。也可建立社区性康复就业机构,使大龄特殊

人群在得到必要康复的同时,也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

社区与家庭及志愿者合力实行支持性居住、监管式居住的模式,

基于社区对学生进行包括日常生活技能(如做饭、打扫卫生、洗

衣、购物)、基础教育、娱乐和社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22]。使学

生在他人的指导和看护下进行其所需的、符合能力的康复、劳动

和生活。采取有关措施,除了能够减少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还可

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其人生价值。

家庭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要求学生学习成绩,而应更加重

视学生的康复与职业教育工作,支持学生就业。

(三)学校应制定系统的转衔计划并开设课程

学校应制订系统的转衔计划,开展特色的职业培训教育。要

为每一名残疾学生制定符合其身心发展的转衔计划,帮助他们确

定毕业后的目标。这一计划应开始于小学阶段,到初中和高中阶

段,则应越来越密集[23]。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该计划的重

要目标,应该尽早地考虑学生成年之后的就业情况。应尽早地为

每个个体制定系统的转衔计划,对学生的特点、(下转第23页)

Page 24: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2

保障论坛

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肖婧怡(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4 )

【摘 要】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但统筹层次仍较低,与统收统支的实质标准有所距离,造成缺乏共济性、阻碍劳动力流动、基金保值增值风险、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等负面影响。同时还存在着统筹推进的诸多障碍,如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协调问题、地方利益固化和管理技术缺陷。而政府在推进统筹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具体分析了征收主体改革下政府各部门间的权责分配,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对应协调,以及涉及流动人口的各地区间政府的责任界定。【关键词】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政府责任

一、我国养老保险统筹现状

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程中,始终以提高统筹层次为目

标,首先从基础养老金开始,由实现省级统筹逐步推进到全国统

筹。基础养老金就是用现收现付方式收缴,并且以社会统筹的方

式进行管理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仅指对纳入社会统筹账

户的养老金进行全国统筹。201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

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中提到加快统一养老保险政

策、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理顺基金管理体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不断加大调剂力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目前我国基础养

老金的统筹现状不容乐观,统筹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现行的基本

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单位处于各自为政、基金分割的状态,无法发挥

共济性的功能。而且,目前形成的省级统筹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

统筹,仅有8个省份已完成省级统筹,多数省份依然停留在地市级

统筹层次,基础养老金大部分由地市级政府的筹集、管理和发放,

或是以一小部分省级调剂金形式补给结余不足的地市县,与统收统

支的实质标准有所距离。低层次的统筹水平会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

响,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不利。首先,无法在省际间调剂

余缺,发挥不了社会保险共济性的特点,也加重了财政负担。其

次,养老保险关系转接手续复杂且存在制度缺陷,阻碍了地区间

劳动力流动和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另外,基金管理碎片化,

存在保值增值风险。最后,统筹层次低还导致地区间缴费与待遇

水平差距大,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

二、统筹障碍

目前推进基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障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协调问题。在

推进统筹过程中,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重新明确地划分是一大问

题。分税制下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了绝大多数的事

权,却没有相应的足够财政收入,只能寻求中央政府补贴以减少

支出负担,降低了地方征缴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积极性。中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模糊,上下存在交叉重叠的部分,呈

现出职责同构的特征。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地

税、国税机构合并,一定程度解决了机构分设带来的问题,但有

效实行还需时日。第二,利益固化。在统筹层次是市县级的情况

下,有基金结余的地区对资金的支配权大,而统筹层次提高使之

丧失支配权,实际上相当于失去了一部分可供投资以促进增长的

资本,他们不愿牺牲地方利益,因而对统筹积极性不高。而中西

部省份长期以来收不抵支,省级政府希望尽快提高到全国统筹,

由中央财政承担养老保险收支不平衡产生的负担。第三,管理技

术不健全、不统一。尚未建立起实时跟踪的数据管理系统,各地

区养老保险经办部门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社会保障软件不同、

网络不兼容,导致各统筹区的养老保险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三、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过程中的政府责任

从改革历史进程上看,政府在提高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中

越来越发挥起主导作用。1998年至今,处于社会保险省级统筹的

过渡阶段,政府的责任体现在:首先,政府不断明确统筹规划

路径,承担了政策设计责任。其次,政府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补

贴,并对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承担财政和监管责任。下面具体对

横向的政府部门间、纵向的各级政府间以及各地区间政府的责任

关系和相应举措作分析。

(一)政府内部(部门间)

社会保险征收主体的改革对于社会保险的统筹影响很大,涉

及政府部门间的责任关系,主要是税收机关和社会保障部门,也

包括与审计、监督、财政等部门的关系。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

出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推进税务部门全责征收也

是改革趋势,即参保登记、缴费基数核定、征收、稽核清欠等工

作均由税务部门负责,社保部门则只负责待遇计发和管理工作。

另外,两部门间应在处理对账、记录个人账户、衔接待遇、关系

转移等方面紧密协调,权责划分清晰,同时加强与财政、审计等

部门的协作。这一改革举措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作用体现

在:由于税务部门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社保基金向上归集,

全国统一的金税三期系统还能实现数据及时共享,为社保缴费信

息全国联网打下基础;有利于全国费率统一,打破利益地方化;

提高征缴率,避免费源流失。

(二)各级政府间

基本养老保险体现国民待遇和公民权利、涉及全国统一市场

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财政事权,可以研究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并由

中央与地方按比例或以中央为主承担支出责任;合理划分各自承

担的支出责任,充分落实各级政府的事权①。根据目前情况,地

方政府财权不足,却承担过大的事权,应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

任,确保事权与财权相对应。

首先,在财政责任上。关于基金预算,省级政府应负责编

写本省区的预算,中央加总并编制全国预算。地方负责征缴养老

保险费,并最终把征缴的所有资金如数上缴中央,中央根据预算

额,将资金分配至各地。关于待遇补贴,目前的责任分担结构是

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全额支付,东部地区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

政分担,地区负担不均衡。中央应均等化给付,固化补助额度,

避免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过度依赖。关于缺口补贴,中央政府

和地方政府的补贴额度和比例应该和自身财政收入相匹配。中央

财政将承担兜底责任,为那些收不抵支的地方政府补贴缺口,财

政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不积极

征缴,坐等中央转移支付。因而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非常重要,

这也是国务院规定中提出的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第一步。在

这一制度下,各省级政府根据当期收支和结余情况,按照一定比

例向中央上解基金,由中央统一建立调剂基金,然后再根据每年

各地养老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统筹和调剂。

其次,在行政责任上。鲁权从差异性与流动性的双重视角上

分析央地行政权责分配,提出经办管理各环节中,登记参保由地

方承担主要责任,中央与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征缴稽核地方承

担主要责任;信息管理地方负责数据核定,中央负责系统建设。

另外,在下一步推进统筹的举措中,中央政府还应在政策

Page 25: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3

保障论坛

设计和制度完善方面做出努力。完善全国统筹的顶层设计,为政

府责任制定法律依据,依法明确职权范围和责任边界;完善基础

养老金的监督管理体制,确保调剂基金做实、安全和合理使用;

健全养老金缴费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缴

费积极性。地方也应采取制定法律法规、处罚条例、加大宣传等

措施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清欠工作,以此考核地方政府的绩

效。

(三)各地区间

目前统筹层次低的情况下,对流动人口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

系造成了很大障碍。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承担的流动人口养老保

险统筹责任不明确,对于流入地政府来说,没有硬性规定企业要

为流动人口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且缺乏严格监督,许多企

业用各种方法逃避缴费义务。对于流出地政府,缺乏与流入地政

府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的流动人口养老保险接续机制,也无法

与上级政府协调维护输出人口的养老保险利益。在提高养老保险

统筹层次的进程中,还需完善相应机制、法规等,明确流入地与

流出地政府各自的责任。

四、小结

推进我国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是社会保险改革中的重点工

作,统筹层次的提高对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为克服

诸多统筹障碍,明确政府责任尤为关键,清晰划分权责、有针对

性地完善责任体系也为下一步推进统筹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

见》

参考文献:

[1]丛春霞,于洁,曹光源.基础养老金统筹困境及推进全国统筹若干思考[J].地

方财政研究,2016(11):4-10.

[2]邓大松,贺薇.通往公平分配之路: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3):187-191.

[3]邓大松,薛惠元.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阻碍因素与对策建议[J].河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04):103-112.

[4]李常印.社会保险征收体制改革之我见[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

(03):47-48.

[5]鲁全.全国统筹背景下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中的央地责任划分机制研究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4):44-49.

[6]刘伟兵,韩天阔,刘二鹏,邓大松.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中的待遇确定方法与

“福利损失”研究[J].保险研究,2018(04):86-97.

[7]穆怀中,张文晓,沈毅.基于财政支付适度水平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路径选择

[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2):100-107+117.

[8]马一舟,王周飞.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回顾与前瞻[J].税务研究,2017

(12):5-9.

[9]彭珊.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体制之浅谈[J].中国经贸导刊,2010(01):92.

[10]齐海鹏,杨少庆,尹科辉.我国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障碍分析及方案设计[J].

地方财政研究,2016(11):26-33.

[11]苏明,杨良初,王敏,李三秀,赵大全.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对流动人口养老保险

影响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6(11):11-17+25.

[12]苏明,杨良初,王敏,李三秀,赵大全.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促进人口合理

流动[J].中国财政,2016(11):35-37.

[13]汪德华.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会保险费:改革必要性与推进建议[J].学习与

探索,2018(07):103-110.

[14]夏珺,李春根.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理论依据、实施难点与政策要点[J].

地方财政研究,2016(11):18-25.

[15]张彬斌.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劳动,2014(07):10-13.

[16]邹丽丽,李姗姗,果婷.地区发展差异下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对策研究

[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02):46-54.

(上接第21页)能力及其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评估,培养其职业

技能。对每一名个体进行详细的职业规划,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适

宜于每个不同个体的职业培训课程。

五、结语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我国特殊教育及残疾人事

业飞速发展。但其中也存在着失衡现象,如较重视特殊儿童而轻

视大龄及成人特殊群体、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

此外,有关法律不健全、政策落实难、政府扶持少、社会观念落

后、师资缺口大、养护机构断档、缺乏就业技能培训、没有单位

愿意接收特殊人群等问题使得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这一

议题变得复杂多样。但近年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建设工作快速发展,促进我国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工

作也将取得更大的进展。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主要着眼于现有理论

研究的综述与展望,缺乏对实际的大规模定量统计,存在缺陷与

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管静和.残疾人集中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研讨会开幕式讲话[R].北京,2010.

[3]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EB/OL].http://www.npc.gov.cn/.

[4]赵菊.支持式职业教育背景下智力障碍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

学,2015.

[5]张建伟,胡隽.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成就、问题与促进措施[J].人口学刊,2008(02).

[6]王冠,赵颖.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

[7]唐鑛.从就业能力角度探讨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作用[J].教

学与研究,2008(03).

[8]夏莲芳.弱智学生就业前的职业教育[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4(03).

[9]芦长有.智障学生就业准备能力训练的研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07(01).

[10]陈书爽,曲学利.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与智障人士就业的相关问题分析[J].科

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8).

[11]张晶.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李艳杰.浅谈培智学校职业教育生活语文实践课的几点尝试[J].现代职业

教育,2016(06).

[13]崔蒙蒙.培智学校毕业班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现状及转衔教育的需求[D].辽

宁师范大学,2016.

[14]丁叶志.培智职高教育与学生就业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7(11).

[15]雷显梅,刘艳虹.美国自闭症谱系障碍成人就业和养护的特点及启示[J].残

疾人研究,2016(02).

[16]于文文.美国俄亥俄州自闭症学生就业转衔的实践与启示[J].现代特殊教

育,2015(16).

[17]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中国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中国自闭

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8]高鹏龙.社会支持视角下大龄自闭症患者生活保障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

2017.

[19]谢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7.

[20]厚生劳动省.障害者雇佣对策[EB/OL].www.mhlw.go.jp.

[21]文部科学省.特别支援教育[EB/OL].www.mext.go.jp.

[22]Gerhardt PF,Lainer I.Addressing the needs of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autism[D]:A crisis on the horizo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2011(01).

[23]肖非,等,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7.

Page 26: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4

保障论坛

失独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

柏婷婷(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

【摘 要】在老龄化背景下,“失独老人”这个特殊群体,越发受到关注。相比其他老人,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更加值得关注。他们面临着经济、生活照料、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着眼于抚顺市失独老人养老服务现状,深入探讨和研究失独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对解决这一群体的养老问题,提升失独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失独老人;养老需求;现状;服务

一、研究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存在和不断发展,其带来的问题和

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最典型的就是失独家庭和失独老人的出现。

根据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调查数据显示,1975年到

2010年间,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高达2.18亿,且15-30岁间人口的

死亡率大约是万分之四。这意味着我国每年至少增加7.6万个失独家

庭,将产生上万个失独老人。这将给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带来巨大

的挑战,是一个影响到家庭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失独老人养老问题是近几年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在老龄化背

景下,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失独老人”这个特殊群体,越发

受到关注。加强社会对失独群体的广泛认识和政策层面的管理和完

善,才能使这一群体重新融入社会,从而为我国养老保障问题的解

决提出建设性的方针和对策。

二、抚顺市失独老人养老现状

失独老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它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关系到

老年人群体的状况。有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失独家庭已经超过100

万个,并且在日益增多。调查数据显示,辽宁省计划生育家庭占全

省家庭总数的76%,辽宁独生子女占同龄人口比例约为52%,独生子

女家庭比例偏高,极易引发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空巢家庭”等问

题。截止2014年底,辽宁省共有失独老人3.5万人,位居全国第二。

其中抚顺市失独老人为3200人,并且这个数量每年不断增长。

这些失独家庭很大一部分都已进入老年期,相对于其他家庭来

说,失独家庭和失独老人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和挑战。一部分生

活有保障的失独家庭,生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是安全需求、情

感需求产生缺失,远远得不到满足。生病无人照顾,缺少精神支柱

和心灵慰藉,失去唯一独生子女带给他们的创伤是难以抹平的。还

有一部分失独家庭,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更谈不上高层次

的需求了。

三、失独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一)经济需求

经济基础是保证老年人有质量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老

年人的经济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健康状况、

精神文化生活、心理与情感等多方面的情况。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

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求,是人类各项需求的基础。也许,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基本的物质需求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很

多失独老人来说,经济需求也许是他们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调查数

据显示,失独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退休金和低保补助金,分别占

比例是45.3%和26.5%,其他收入包括亲友资助、社会资助和打临

工。亲友资助和社会资助所占比例校小,可以推导出失独老人的社

会支持系统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大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力度。

很多失独家庭布置比较简陋,失独老人大多身形消瘦,过着

节衣缩食的生活。一生为子女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可是,晚

年,由于没有子女的关怀照顾,只能靠夫妻俩微薄的工资度日。一

些失独老人,家庭经历过一些变故,已经人财两空,难以维持基本

的生活开支,日常生活需求时刻面临着威胁。还有很多失独老人,

身体状况欠佳,加上年老体弱,常年需要看病就医、各种医疗照

顾,药物支持,更加重了经济负担。

(二)生活照料需求

日常照料服务是养老服务中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服务方式,

涉及“衣食住行乐”等日常生活照顾和服务。它是维持老人生理需

求和基本生活的必要手段。尤其对于失独家庭和失独老人,日常生

活照料成为他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传统社会,大多数老年人依靠的都是家庭养老,但是弊端日

渐显露。部分失独老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无法很好的照顾自己

的起居生活,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目前的生活照料主要来自

于自身和配偶,其次是社区的服务人员。夫妻俩相互扶持成为众多

失独老人唯一的生活支柱。一旦配偶患病、去世,整个家庭将面临

巨大的打击和困境。

很大一部分失独老年人希望社区或街道能够为他们提供日常生

活照顾,或是去养老机构接受专业的日常生活服务。调查显示,失

独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日常生活起居照

顾和打扫房间;送餐、买菜、看病以及家庭维修服务等。但是目前

社区能够给失独老人提供的服务还十分有限。很多社区养老服务设

施不够齐全,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和内容不能满足失独老人的日常

生活需求。

(三)精神需求

精神慰藉需求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需求。失独老人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精神需求的期待超过了任何一个群体。

失去来自于子女的关爱和照顾,缺少人世间这份最珍贵的情感,让

失独老人的精神世界感到万分黑暗。失独老人在情感上十分脆弱,

很多失独老人长期处于抑郁、失落、孤苦、自卑的生活状态,他们

渴望来自亲友的关爱,渴望来自社会和外界的关注、尊重和认同。

精神慰藉需求是失独老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失独老人离退休后,脱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随之也就

远离了曾经的同事、朋友,再加上身体变差,失去子女的痛苦,晚

年的生活感觉更加寂寞和孤独。再加上老年人本来就是一个敏感和

脆弱的群体,久而久之,老年人的心理素质就会逐渐弱化,表现出

承受力差、害怕孤独、情感脆弱、灰心丧气等心理问题,更有甚者

引发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

慰藉方面的服务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唐忠新.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王莲璀.城市失独家庭养老及长期照料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3,(5).[3]汪孝宗.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2009,(21).[4]乐章,陈璇,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2).

作者简介:柏婷婷(1983—),女,汉族,辽宁锦州人,管理学硕士,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社区管理。

本文系2016年度抚顺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抚顺市失独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fskghkt jx-2016-020)。

Page 27: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5

保障论坛

能力贫困视角下中日教育福利比较研究

张若愚(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

【摘 要】教育福利是提升公民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社会福利。本文通过能力贫困的视角,比较中日两国教育福利在供给形式,服务形式及结果上的差异,出我国当前教育福利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能力教育福利的差距和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教育福利;能力贫困;中日比较

一、引言

所谓教育福利,指的是国家和社会保障国民适龄成员享受平等

的教育机会,并未受教育者提供免费或低费教育成本的福利制度。

是面向全体成员的一种社会制度安排。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政府的教育政策及相关福利制度由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点制,定额

制逐渐走向市场化,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开始于国际标准接轨,素质

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理念也被引入了中国。

但是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进和十数年的教育现代化改革,中国

教育福利之中并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适应性和能力

不足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社会,低素质高智商人力资源对于社会

的负效应仍然长期存在着,说明对于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将长期存在

必要性。所以,对于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和现代化改革就必然要对我

国的教育福利体系的问题进行研究。

根据艾斯平•安德森对于福利资本主义国家的划分,同样作为

东亚型福利国家,在经济上作为OECD国家的日本在发展教育福利方

面走在了中国的前列。日本战后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一直维持着

一个良性的关系,高额的教育福利投入为日本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

量的人力资源,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其教育

福利根据文部科学省的规定每10年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目前形成了

对于现代化适应性能较为良好的教育福利制度。因为在文化和思想

观念上的相似性,教育福利制度转型历史的相似性,所以日本现阶

段运行的教育福利制度是可以与我国的教育福利制度进行对比研究

的,具有其客观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进行中日教育福利制度的对比研究具有现实上的重

要性。同时在主观和客观上也具有可行性。

就进行研究的理论依据来讲,教育福利之中也存在作为西方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提出的首要原则和道德理念,

即为了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解决人的能力贫困和不足问题。

但在已有的福利制度对比研究之中,较多的关注了介绍日本教

育福利的内容和形式,关注教育福利供给和价值理念的较少。本文

的创新在于从能力贫困的视角出发,对比中日两国教育福利在实现

人的能力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下福利的供给机制,运作模式以及运作

结果上的差异,并依据此对于我国的教育福利制度提出相应的改革

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能力贫困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对于贫困新的定义和

解释。这一概念是由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解释贫困内在原因的经济

学解释,即能力不足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

的。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他可能实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的组

合。功能性活动(functionings)反映了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

的多种多样的事情或状态,如有足够的营养、避免疾病、参与社区

生活、拥有自尊等。用这种理论去审视一些群体的发展不足状态时

就会将以往使用较多的经济和收入指标转化为其他的,相较于前者

不以量化的一些列指标,如受教育程度,得到公共服务的去商品化

程度,经济和言论的自由等等。

可行能力理论在教育福利上的解释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培养人们去做一些事情而不受拘束的能力和行为,这是教育福利事

业发展的新时代理念基础,以此理念审视中国教育福利事业在改革

开放40年之中的发展,会发现在过去的时间中我国总是依靠经济的

快速增长和庞大的人口基数,重点选拔制和配给制来促进我国教育

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福利面对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适龄受教育

人员的公平和福利性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

拉开了阶层与阶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鸿沟,教育福利分配的不平

等性加大了。

(二)文献综述

1.日本教育福利已有研究

以往对于日本教育福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其教育福利

的某项制度或者某类设施的单一研究。对于推进日本教育福利制度

的理念问题研究也只是涉及到“素质教育”等较浅的层面,对于理

念基础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比如,石军(2018)通过对于日本儿童自立支援设施的历

史和现实逻辑进行考察之后得出关于对我国工读教育的启示,其中

指出重视儿童本位,重视工读生的独立能力培养,即解决学生的生

存能力问题。同时还指出日本教育重视制度保障和立法基础的理念

值得我国工读教育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值得我国整体的初等教

育福利的相关政策借鉴。该研究对于日本教育福利历史考察较为深

入,得出了较为具体的启示,但对于其背后的理念基础仍不是非常

的明确,且研究的学生主体局限于学生之中较为弱势的群体,对于

处于18岁以下儿童阶段的教育福利来说仍不具有代表性。

胡澍(2018)通过研究揭示了日本教育如何实现均等化的具体

措施,指出日本教育福利通过立法形式实现了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

均衡分配,实现基础教育的标准化管理,将每个学校的设施及制度

均实现很高程度的均一化。该研究指出了日本教育在战后的成功之

道,具体的操作方式有值得我国教育福利制度借鉴的地方,但是在

均等化方式所依据的理念和作者对于这种理念及其后果的看法仍有

不足。

谢燕(2018)等通过对于日本特殊教育福利向支援教育的演变

的研究发现,日本对于特殊儿童的支援教育是解决儿童生活困难的

同时,使得儿童拥有一定的自立能力。日本特别支援教育的关键在

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即注重培养残疾儿童自立和社会参与

的能力。同时,特别支援教育强调满足每个儿童的教育需求,重视

儿童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该研究中反映的自立理念,保证其能够良

好的参与社会生活和竞争的理念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仲玥等(2018)对于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筹措问题的研究

发现,日本职业教育在全社会以及教育福利体系之中的地位相较于

我国来说是较高的,其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其教育福利费用的筹

资方式是多元化的,有政府筹资,社会筹资,学费以及相关的社会

服务等等,多支柱的资金来源确保了日本教育福利即使在泡沫经济

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低于5%。该研究所

揭示的日本教育经费筹资方式与我国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

崔春龙,甘泉(2018)对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衔接的

问题通过日本的视角进行了考察,发现日本教育在两者的衔接上重

视发展幼小衔接的合理认知,重视教育和社会政策在其中的推动作

用,重视多元力量参与对孩子合理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一

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幼教之中重视对于孩子合理观念和成长价值的

培养,体现出了反能力贫困的特点。

苏济(2012)通过对英美日等国的农村教育福利设施进行对比

研究发现,日本通过对农村和城市之间义务教育,教育福利及经费

Page 28: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6

保障论坛

管理的无差别管理实现了教育福利在实际操作之中培养全国绝大部

分少年儿童能力的福利要求。

通过对于已有日本教育福利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

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日本受教育群体之中的某一类人的教育

福利情况进行分析,而对于整个受教育群体缺少教育福利研究;同

时,已有研究反映的日本初等教育福利措施较多而理念较少,仍又

可以验证和补充的空间。

2.中国教育福利已有研究

通过对于国内已有的研究教育福利的文献看来,对于教育福利

的研究尚未从能力贫困的角度出发,已有研究多是从服务供给,成

本投入等行为角度出发对教育福利政策进行研究,对于行为所依据

的福利理念关注度不足。(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所强调的“素质教

育”与“能力教育”是不同的,能力教育更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的能

力,而不是具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杜珉璐研究认为,教育福利的提供形式应由政府与社会资本进

行合作的PPP模式代替政府单一主体的投资方式,主张政府与社会和

市场进行合作发展素质教育福利。该研究为高校教育福利设施的供

给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还主张通过特色和素质教育的方式

进行已有教育福利资源的有效利用,但研究主体过于宏观,难以把

握中国不同受教育人群教育福利的现状及需要。

张务农通过福利三角理论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公共

产品的福利性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主张通过多

主体参与,放宽低费高等教育准入机制的办法保障教育的公平和效

率。该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的“发展型”福利思想,对于高等教育福

利设施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董良通过对于权衡理论下的教育福利投入和其他社会福利投入

的经验和定性研究发现,作为具有东亚福利国家特质的中国,在经

济发展水平不足的时候尚不能够单纯大量的增加对于教育福利的投

入,而是要考虑在已有教育福利投入上的分配和机会均等问题。同

时该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对于教育福利的重视观念在不断增加,但更

重要的是对于这种观念的落实问题。该研究对于在一定社会财富总

量下教育福利资源和其他福利资源的分配,对于审视我国目前的教

育福利资源分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林闽钢(2018)通过对中国“社保奇迹”和经济增长互动关系

的研究认为,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由被动式的“冲

击—反映”走向主动式的“冲击—反映”,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经济

政策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主张将社会保障的投入转向少年时

期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提升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中日教育福利对比—供给、形式与结果

从能力贫困的观点出发,日本教育福利作为日本整个社会保

障措施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很好的体现了日本作为OECD国家“大社

保”的理念。在公民整个生命历程之中起着先导性的作用。在总体

福利支出一定的前提下,社会保障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了整个生命

历程之中的第一个时期—少年期,通过这一时期对于儿童抵抗各种

风险能力的培养来减少在整个生命周期之中的疾病,老年等等风

险,更重要的是使得日本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公平参与市场竞

争并获得收益的能力,构成的运行良好的大社保框架的前面一环。

与之相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还停留在“小社保”的

层次上,不管是教育福利还是养老失业和医疗事业的发展,都以典

型的救急难为主,都以风险事件发生为风险化解的前提。

(一)日本教育福利的供给

1.立法保障

日本的初等教育福利(大学之前的教育)经济支持首先由日

本议会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不同责任主体在对学校提供经济支持之

中的责任,多方力量参与。由于日本教育福利立法建立在议会制民

主的基础上而非国家部门制定之下的教育计划。所以社会中不同利

益群体的博弈在教育立法之中得到了体现,战前日本教育所存在的

“自立能力不足”,儿童谋生能力较低等因素也反映在了日本教育

的立法之中。

例如,早在上世纪就出台了《小学教育法》和《偏远地区教育

支援法》等一系列法律。对于公立学校,由中央政府,都道府县,

市町三级财政承担不同的经济支持责任,不同责任主体应该应该承

担的比例亦规定明确。日本三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中各

自承担的具体责任分别为:第一,中央负担国立学校所需全部经费

和全部教科书费用;负担地方公立学校职员的工资与福利保障费1/2

校舍新建扩建费的1/2,校舍危房改造经费的1/3。

2.多方参与

同时,日本教育福利在国家财政补助的同时也积极争取社会资

源的支持。例如,日本社会设立了大量的机构和私人助学基金和学

校建设支援基金,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及青年和有相关需要的

学生开放,但这些贷款基金绝大部分都是有利息且有严格的还款规

定的。由于部分社会机构要求的助学金贷款基本的收益额客观上使

得接受经济支持的弱势受教育群体有了还款的必要性;同时完善的

由社会主导的社会信用倒逼机制使得接受经济资助的人拥有了还款

的动力,从而构成了归还借款的良性机制。

从以上两方面来看,日本教育福利的能力培养不只体现在对于

受教育群体的培养上,也体现在对于福利的经济支持主体的多元化

培养上。通过教育福利立法的形式,社会多方面参与经济支持的形

式促使社会组织,半官方组织和其他社会群体参与教育福利政策制

定,过程参与。在不断的互动博弈之中塑造了日本社会除政府之外

的其他组织来参与教育福利提供的能力,使得社会组织产生对于教

育福利进行支持这一功能性活动的“值得”这一动力和行为机制。

形成了“国家—社会”均衡的福利供给机制,促进了日本教育福利

的发展。

(二)日本教育福利的形式

根据已有文献,日本教育福利提供存在多种形式,为了方便进

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已经查到的日本教育福利方式资料进行归纳

和总结。认为日本教育福利主要是以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为主。

1.无差别和公平的教育——“不设重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便合并文部科学省统管教育制度并

确立了“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发展理念,以指

导教育福利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本身不设立

所谓“重点大学”和“重点高中”之类的划分,更没有因为不同学

校的排名进行不同的经费和福利政策支持。每所学校福利的发展情

况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同时还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自筹能

力。由于经济支持来源的多样性和随之而来的社会组织的话语权,

受到不同类型主体支持的学校的社会地位便得到了应有的承认,教

育部门当局对于提供教育福利的不同学校的不同价值判断便被弱化

了。

2.理论和实践教育——“均衡”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于18岁以下所有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都有着严

格的规定,明确不同类型课程上课课时和上课的时间。另外日本教

育还设置有多种类型的实践课,诸如运动,传统文化等,日本教育

福利经费的相当一部分转化成了这些能力培育活动提供给受教育群

体。根据能力贫困的理念,这些课程选择和设置使得其拥有了森所

称的可行能力(见综述),属于的真正可行能力建设。

(三)教育福利的结果比较

1.日本教育福利自战后开始便对其国内经济的恢复和振兴起

到了巨大的作用。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教育的发展顺序“经济发

展—教育发展”不同,日本是通过教育体制和教育质量的大规模现

代化来促进发展的,呈现“教育振兴—经济发展”的逆向发展模

式。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年均

11%的高值,同一时期日本文部省和科学省对于教育的各类型福利支

持也大规模增长与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呼应。

2.同时,在长期对于教育进行投资的过程之中,素质教育和能

力教育的社会效应也开始显现出来。据官方统计数据,日本老年人

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约85岁,老年女性的平均寿命更是达到了90岁

之高,日本国民拥有了更多决定自己生命的可行能力。这与其教育

福利体系在个人生命历程前期的健康教育和素质投资带来的高社会

和谐稳定程度提高是分不开的。相对而言,我国社会之中出现的公

共安全事件都与素质和能力—素质教育的缺位不无关系。

3.最后,大量免费的教育福利促进了日本国民(下转第28页)

Page 29: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7

保障论坛

社区医养结合困境及对策研究

赵晓菲 王颖博(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

【摘 要】目前的社会中,人口状态变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养老问题是中国未来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老年人人口数量增多,而传统上的家庭养老,年轻人的社会压力增大,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能在看病医疗上有全面性的帮助,不论是心理需求还是物质需求,进而促使以“社区”为载体,将社区的养老和医疗结合在一起,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养老问题的需求。城市中自2015年以来,国家卫计委等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发布医养结合的相关文件,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为应对老龄化趋势创新举措。【关键词】医养结合;社区;老龄化

一、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现状

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的严峻,养老问题已经从家庭问题转变成

社会问题,传统的依赖代际关系的在家庭中养老和将老人送去民办

的养老机构都不能满足人们变化的需求。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核

心家庭的缩小,致使儿女不能全方位的顾及到老人的养老问题,另

一方面,把老年人送至机构养老是存在困难的,老年人不愿意离开

自己熟悉的居住环境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且机构内养老对于多病需

要频繁就医的老年人来说不是一个好办法。

所以社区内的养老就应运而生,在社区医院里建设医养结合中

心使老年人不会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对家庭的代际养

老和医疗的需求做出补充和结合。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不提供医疗

方面的服务,而医疗也只是单纯起到治疗病症方面的作用,从而形

成由于资源整合不及时造成的浪费现象。从需求方面,入住养老机

构的老年人是不需求长期住院治疗的,而在医院治疗的老人同时也

有养老需求,这就出现了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不能进入养老机构满

足他们的养老需求。

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面临的困难

(一)医养结合服务政策认知困难

医养结合模式因为其推行的时间仅有过去短短几年,政策的

制定不够完善,因此医养结合没有大面积和大规模的宣传,社区内

的居民对医养结合的供给服务不了解,关于医养结合的参与度和认

知度不强,不了解医养结合的运作和服务方式,直接服务对象即老

年人对此也了解甚少。社区医养结合中心的运作需要多种的行业进

行融合运作,政策的不完善也会对各行业的交叉融合造成一定的阻

碍,责任界定模糊,出现事故进行互相推诿的现象,信息登记工作

不完善,无法在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信息的“互联网+”进行协

调,核算和审批报销手续工作繁琐。

医养结合推行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医”与“养”的结合,让

老年人在社区中,不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也能既得到合适的养老

服务,也可以解决看病的需求,在这之前,需要明确老年人对于社

区内医养结合的需求,对明确的需求生成对应的服务,而我国医养

结合的政策不完善,不仅是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社区医院对政策中

“医”与“养”结合把握不准,民众对医养结合的关键点也不清

楚,界定医养结合的服务标准及设备标准是推行政策的关键,也是

进一步使医养结合中心发展完善的关键。

(二)所依托社区自身存在的困难

社区在承担医养结合服务时,其自身的缺点造成了社区医养结

合发展的局限性。社区是一个上百户的小规模群体,主要功能在于

居民的住房和日常生活,这就形成在发展医养结合时,社区内提供

给予的场地是有限的,没有大量的床位和盛放大规模设备的地方。

提高社区内的医养结合中心的服务质量,需要专业和轮班的工作人

员,目前老龄化形式严峻,专业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且费用高昂,社

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聘用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质量和数量

直接影响医养结合工作开展的进度及

(三)提供服务的人员专业性困难

医养结合的中心主旨是在于医疗和养老的结合,医养结合中心

招募的工作人员就要求具备养老相关的知识和医疗方面的技能。医

养结合在我国还不具有完善的政策和培训流程,在机构工作的工作

人员不具有所需要的两方面技能,寻找医养结合机构需要的工作人

员存在实际性的的困难。

目前的医养结合中心,设备不先进,规模不大,资金不充足,

职业发展前景迷茫,作为社区内的机构不具有吸引年轻群体人才的

优势,且现在的年轻人才对养老的服务意识不强,造成医养结合中

心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优质人才难以招募并长期留任

困难的现象。

医养结合的工作人员是决定医养结合中心质量和层次的基础,

也是在医养结合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因素,医养结合专业的医疗和养

老技能的人员培训缺失,导致所需的人才缺失,医养结合中心的环

境和资金因素,制约了专业人员进入及留任。医养结合中心发展在

社会中日渐重要,老年人的数量日渐增长,工作人员跟不上老年人

在医养结合中心的所需,目前拥有的专业人员很少继续进行所需的

技能培训,也是造成日前缺少专业人员的原因。

(四)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的困难

社会发展进步飞速是日前所有提供服务机构所要关注的重点

问题,带来的老年人需求的日渐多元化和多样性是重要的体现,日

前我们医养结合中心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只单纯的关注了老年

人的“医”或者只关注了“养”,造成供给服务的单一性和偏向性

强。

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不完善也导致老年人信息链不完

整,提供服务时抓不住老年人偏向的重点,信息数据不及时,造成

对服务更新的把握不强,供给机制跟不上。因为医养结合中心的人

才招募机制弱,没有和其他平台和组织的合作也对服务的质量造成

了了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跟不上老年人日渐增长的需求,社区

中的医养结合对服务供给只重视目前可以提供的,而不重视根据变

化的情况更新和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也对服务机制的多样化和多

元化的增强造成了影响。

三、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配套的制度

为推进医养结合的发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正在进

行的医养结合工作规范化、持续性增强,在相关政策已经有所发布

的情况下,推进政策的落实。在资金方面的筹集和支出渠道、医养

结合内部的管理方式和人员的招募方面,进一步用规范化来提升行

业的高水平和持续可发展性。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同样可以在

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吸引民间资本的进驻,拓宽资金的渠道,增强

民众对社区医养结合中心的信任,提高医养结合的形象。

建立完善配套的制度,可以对医养结合中心的内部的管理更高

效和具有条理性,对不同情况的老人进行不同的治疗制度,不同身

体状况的老人有不同的护理制度,更具针对性的看护和治疗对医养

结合内部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社区医养结合制度的颁布和执行不仅

对内部的运行和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对整体的医疗系统和医养结合

政策的完善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增进多元主体参与的服务供给

我们所研究的医养结合是存在于社区中,服务对象也是来自于

社区中的老人,所以所依靠的的基础是社区,但是在目前的发展现

Page 30: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8

保障论坛

状中,只运用社区的力量是无法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的,需要多

方主体共同参与来发展“医”与“养”在社区中的长期发展。

在社区中多方参与医养结合的建设,需要结合街道卫生院,为

医养结合中心的医疗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推动完善医疗的诊治及

老年人的诊疗信息建设。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社区中的志愿者中心,

不能仅仅依靠招募的工作人员,增强团队的作用,利用更广泛的人

才提供更优质和高层次的服务。最后,我们在社区中立足,依然需

要正视社区的作用,利用社区的优势进行宣传和深入,了解全方位

的老人情况,为医养结合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全方位、多层

次、多元化的使各方参与进来,增强服务供给的质量。

(三)增强专业服务队伍的水平

医养结合中心养老服务的建设最重要的核心力量还是在于内部

服务和从业人员,社区中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简单的护理

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多培养出全方位护理及养老服务

人员具有社会导向性。

专业服务水平的提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重点进行,一是现在

“医”与“养”集合方面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需要从专业院校

层次开始培养,国家出台有关医护专业培训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医

护培养的专业性,促进高校及专业院校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用相

关的政策促进专业人才的增长。二是医养结合中心需要在发展硬件

设施的同时,优化内部的软件结构,改善现在人才结构不完整的弊

端,增加专业人才的人数,推动医养结合的专业性发展,提高内部

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社区中老人的需求随着发展需要高水平的

医护才能满足,推动医养结合中心的人才发展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

内生动力,完善人才引进和人才吸引方面的机制,激励从事该行业

的医护人员,提高其自身服务能力。

(四)促进信息化背景的发展

首先,从政府方面来说,为完善医养结合中心的发展,推动社

区医养结合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应联合医保部门完善系统中的个人

的信息,做好信息的维护和建设健全,推动各部门运用信息网络化

平台的现代措施,高效率的进一步深化各部门的合作机制。

其次,从医养结合中心来说,内部应在线上做好信息化网络平

台,建立社区中老人年的电子档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需要照

护的情况进行在线登记,并依据相关的诊疗信息跟踪处理,在接到

老年人入住医养结合中心时,做到无缝衔接,减少适应的时间。

再次,社区中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应与政府及相关医疗部门相

互合作,促进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和全面化,不仅仅保证老年人入

住医养结合中心时期的治疗和照护,也对在入住之前产生的问题心

中有数,使医养结合高效和高质量的发展。

医养结合中心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建成信息化平台,社区中老年

人的信息全方位了解,对老年人的需求及健康进行系统化管理,高

效利用资源,提升医养结合的质量。

四、结语

我国在养老方面的方向是以社区为依托,社区中的医养结合还

在起步阶段,不论是政策方面、资金方面、人才引进方面等都是不

完善的,都是与现实中的需求不平衡的状态,由于老龄化的日益严

重,在社区中的医养结合中心需要承担起重要的任务,与各方面的

机构合作发展,从全方位和多角度完善医养结合的信息和服务。新

时代的养老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养老模式,政府在前期做好政策的引

导,对医养结合的解读详细化,中期与社会、政府和社区三方共同

建设,后期的信息完善和信息跟踪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对社

区中的医养结合做到真正的在社区中解决老年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群.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问题探析——以YH社区为例[J].时代经贸,2018(18):26-27.[2]易倩.社会嵌入视角下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 (35):5-6.[3]黄坤,方永胜.基于供给角度探析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37-39.

作者简介:

赵晓菲,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王颖博,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

(上接第26页)民族意识的巩固和加强,在少年受教育群体之中关

于传统节日和文化的大量福利活动和设施秉持着“教育就是最好最

廉价的国防的”理念,对日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群体进行文化和价

值观上的认同塑造,使得国家的民族文化和价值的统一感明显增

强。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之中打破了原有的价值认同体

系,却没有依靠教育塑造新的价值体系而带来思想领域的不稳定。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能力贫困视角,比较中日两国的教育福利在供给,形式与

结果上的不同,本研究对于提升中国教育福利的效用提出以下的对

策建议。

(一)多元主体的参与

教育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一种,国家和社会作为责任主体面向公

民提供的重要社会福利和服务。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合

作的PPP模式对于更好地使受教育群体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变革与需

要,减轻政府的压力,促进教育福利的革新。

(二)促进教育福利立法

我国教育领域的立法仍然不足,在教育经费支持的具体安排上

仍以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和相关的行政法规为主。促进相关的教育

立法,尤其是《社会福利法》及相关系列法律的出台对于明确教育

福利各方的权力与责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向所

有教育部门和机构的公布,减少福利供给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不均

等。

总而言之,变革中国教育福利从供给主体和相关的服务模式

出发,促进多元参与;立法保证;变革相关“重点制度”;促进素

质提升活动的发展,对于教育福利做出调整,形成教育福利与社会

经济的发展,教育福利内部各个机制之间良性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

义。

参考文献:

[1]陈良瑾.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2]Gosta Esping-Andersen.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M].Polity Press Ltd,1990.[3]陈永明.日本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石军.日本儿童自立支援设施对我国工读教育的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16.[6]胡澍.日本是如何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的[J].群言,2018.[7]谢燕.日本特殊教育向特别支援教育的嬗变[J].外国教育研究,2017.[8]仲玥,顾红.日本职业教育经费筹措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9]崔春龙,甘泉.幼小衔接的认识及实践-日本的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10]苏济.美英日等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福利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11]杜珉路.当代教育福利的模式选择和价值追求[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张务农.福利三角框架下高等教育福利研究[J].东南学术,2014.[13]董良.教育福利与其他社会福利的权衡论题及对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14]林闽钢.中国的“社保奇迹”:发展机理与制度转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

作者简介:张若愚(1998—),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贫困问题。

Page 31: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29

保障论坛

我国失独家庭扶助体系的构建——基于多中心治理视角的分析

袁 喆(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

【摘 要】计划生育政策间接诱致失独家庭产生,我国失独家庭面临着家庭结构断裂、情感生活痛缺等内部问题与法律不健全、制度残缺等外部困境。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关系网络化与手段多样化,本文通过运用多中心治理框架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构成的失独家庭扶助体系,发挥各治理主体独特作用。【关键词】失独家庭;多中心治理;社会保障

自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我国人口在有效控制同时失独家庭

亦随之产生。失独家庭指的是独生子女因意外事故或疾病等亡故,而

父母自身亦因为年龄太大而无法再生育子女的家庭。据统计,我国每

年将新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和大约15万失独老人,失独家庭总数量

已过百万。我国失独家庭现今面临着具有普遍性和毁灭性的三大“欠

缺”: 一是核心家庭结构的残缺,二是精神情感生活的痛缺,三是老

年生活照顾的空缺。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虽对失独群体进行一系列政

策帮扶与援助,然而却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体系残缺、保障标

准偏低等诸多弊病,失独家庭处于“内忧外患”中,其所面临的难题

仍未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如何有效扶助失独家庭,协助他们走出困境

成为我国政府与学者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则尝试从多中心治理理

论出发构建失独家庭扶助体系,从而解决失独家庭后顾之忧。

一、多中心治理:一种总体性理解

(一)理论涵义与特征

“多中心”(Polycentric)一词最早由迈克尔▪波兰尼在《自由

的逻辑》书中提出,奥斯特罗姆夫妇则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将

其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并使之成为新的分析框架。多中心治理理论源于

自主治理理论,后者主张自主性治理与自发性秩序。多中心治理涵义

是指多元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合作共同以解决公共问

题和公共事务的过程和活动。

多中心治理理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多元化治理主体,治理主体

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共同构成而非单一权威;二是网络化治

理关系,无论是社会组织、政府还是企业,它们皆围绕公共问题和遵

循公共规则而网络连接,共同开展自主治理行动;三是扁平化权力结

构,治理主体间不再存在控制与支配关系而相互调适与协作;四是多

样化治理手段,行政化手段不再起主要作用。

(二)理论适切性分析

当前我国失独家庭处于内部存在情感生活痛缺、养老照顾缺乏等

问题而外部面临保障标准偏低、制度体系残缺等困境的“内忧外患”

之中,仅依赖政府的扶助并不能充分有效地解决失独问题,反而会增

大政府工作负担,甚至产生合法性危机。事实上,作为国家机器主要

组成部分,政府所应承担为“底线责任”而非“事无巨细”,职能偏

重于宏观公共事务而非微观公共事务。对于失独家庭而言,多元化治

理主体能使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发挥最大效能,社会资源得以有效

配置,失独家庭特殊性与多样性需求能在不同治理手段与方式中得以

满足,多中心治理模式不可避免。

二、失独家庭扶助体系构建

在多中心治理框架中,政府部门、市场机构与社会组织三者可以

有效利用自身优势性资源与充分发挥自身独特性作用,以利益驱动与

利益共享方式实现自主合作与自主治理,从而共同构建出网络化治理

结构。三者作用与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府部门:制度完善与法律健全

由于中国威权体制与现实状况,治理主体间无等级支配关系而完

全地位平等难以实现,政府还需在治理格局中起主导作用。一方面,

我国政府亟需完善失独家庭扶助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在法律健全层

面,我国政府可采取“分段式完善”方式,即先由政府制定失独群体

扶助行政法规,再由人大逐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法律,实现

失独家庭法律体系“渐进式发展”。在制度完善层面,针对当前失独

家庭保障标准偏低、制度体系残缺等问题,我国政府可以物价上调幅

度为基准提高扶助金标准,遵循SMART①原则细化失独家庭扶助制度

中医疗、养老和精神等方面的扶助内容,使之具体化与可操作化。此

外,我国政府可将失独家庭扶助制度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官员绩

效考核体系,强化地方官员在失独扶助方面监督与管理,确保政策执

行性得以实现。

(二)市场机构:经济援助与社区协作

子女的离去带给其父母的殇痛并非暂时性的,而是持续性甚至周

期性的,故失独父母的帮扶离不开长久性、密集性的资源投入。市场

机构作为物质资源的集中主体,可联动当地计生协会以节日慰问、善

款捐赠等形式筹集失独家庭扶助资金,给予充分的物质资源从而减轻

政府部门财政负担。此外,商业保险机构可主动与当地政府合作,政

府出资为失独家庭购买涵盖医疗、养老和意外事故的综合保险,商业

保险机构则负责保险缴纳金的运营与增值。与此同时,市场机构可与

地方社区建立协作共赢关系,实现双方资本交换与互利。社区可以活

动宣传等方式提高市场机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而增进社区居民对其

信任感与认同感。市场机构则以定期捐赠等方式提供丰富物质资源于

社区,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与水平。在这种合作关系中,社区由于市场

经济帮扶而获取经济资本,市场机构由于社区宣传而汲取社会资本。

(三)社会组织:横向合作与主动服务

相比于市场机构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其专业化服务与公益性

精神更能为失独群体所接受。然而,在失独家庭扶助过程中社会组织

往往存在着主动性缺乏、专业能力偏低和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弊病。

因而,一方面社会组织应更为积极主动地同当地政府与社区合作,以

“项目运作”形式联动三方,增强自身合法性与公共性;另一方面,

为维持组织自身运作与发展,社会组织可凭借制度化与非制度化方式

与政府部门、市场机构进行横向合作。在政府协作层面,除“项目运

作”外,社会组织可以主动协助国家政策与计划开展,以民主座谈

会、政府建议提案等制度化政治参与等方式增进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

间联系,获取权威性资源。在市场合作方面,社会组织则可建立互利

机制,通过企业宣传与推广手段获得物质性资源,同时为企业营造良

好的社会形象。

注释:

①即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和有时限的(Time-bound)。

参考文献:

[1]马一.当代中国失独家庭救济机制的系统建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2-51.[2]穆光宗.失独父母的自我拯救和社会拯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3):117-121.[3]谢勇才.我国失独家庭社会保障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探索,2016(4):131-138.[4]吴瑞财.多中心治理视野下的社区治理模式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1):114-11.

Page 32: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0

保障论坛

推进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

韩佳均1 侯 健2 柳子千2

( 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2 )

【摘 要】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市场、个人各方面的责任、权利和定位,实现养老服务业的整体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应对即将来临的超老龄社会。【关键词】养老服务;事业;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进入

发展转型期,进一步向提升质量、多元化融合发展。

一、传统事业观下的养老服务业

(一)政府组织运营,市场作用微小

养老服务机构最初建立是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具有社会

救济和社会慈善的属性,主要的提供服务的主体即是政府举办

的社会福利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少有社会举办的养老

服务机构,市场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的地位几乎可以忽略不

计。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为农村的“五保”老人和城市的

“三无”老人,准入门槛较为苛刻,一般不接受普通老年人入

住。福利性养老机构由国家财政、社会福利拨款和社会集资支

持,受政府的领导和监管,提供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由政府免

培训,依照行业规范进行管理。在政府主办的福利性养老服务

机构中,由于有政府作为保障,服务的提供人员相对稳定,素

质较高。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硬件设施完备、齐全,居住环

境、医疗服务条件相对较好,能够为其他养老服务机构起到示

范作用,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

(二)传统事业观下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困境

政府支持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往往是辖区内养老机构建设

的典范,主要建设在市区内,价格相对便宜,入住率较高。社

会福利性的养老机构所有费用都来自财政的拨款,受制于政府

的财力和物力,虽然分布广泛但数量有限。由于政府主导的养

老服务机构设立的目标群体是特殊困难老人,机构的运营目的

是为特殊老人的托底保障,服务的价格由政府定位,并没有采

用市场定价的方式,因此不符合市场的普遍规律,是独立于市

场的存在。然而因为其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却成为市场

和社会主办的养老服务机构难以企及的“榜样”。市场和社会

主办的养老机构的建立和运营要受到养老服务市场的约束和规

范,相同价格标准,难以匹配相同的服务标准。

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机构由于具有先天的优势,由政府作

为运营的保障和支撑,难免会倾向于政府政绩的象征,并不完

全符合老年群体的需求。政府主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往往是一床

难求,等待排队入住的老年人要排到10年以后。当前公办养老

院隐隐出现了特权化倾向,尽管公办养老院都对外宣传登记入

住,按照排队登记的顺序安排自费老人入住。但是相对简单的

信息登记,且排队制度不公开透明,普通老年人获得的入住信

息并不真实全面,反而是为一些“特权”老人入住提供的便

利。

二、新型产业观下的养老服务业

(一)政府发挥导向作用,市场作用不断增强

在新型养老产业观的指导下,养老服务的产业链供给的方

式逐渐发展。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通过市场

发挥作用,适应不同老人及家庭的个性需求,是提高养老市场

运行效率,弥补供需缺口的有效路径。

按照市场需求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满足多元化的市

场需求,尤其是高端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并以实现营利为发

展目标。建设用地主要通过招拍挂等途径获得,需要正常缴纳

全部费用,且不能够享受政府的相关补贴和一次性建设费用。

享受免征营业税,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水电气

暖的民用价格优惠。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按照市场规则和

市场需求定位和定价,遵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营,但是由于行业

的特殊性,需要政府在发展初期进行扶持。

(二)新型产业观下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困境

养老服务市场潜力巨大,但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由于市场

发育尚不成熟,虽有相关的标准出台,但是各种养老机构的管

理差异巨大,市场监管相对薄弱。近年来,政府虽然重点监管

养老机构的消防安全隐患,但整体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缓慢,仍旧有虐待老人事件被报道,社会乃至老年人对养老机

构的信任危机依然存在。养老服务市场的制度环境尤其是监管

能力、评价机制并不完善,存在市场竞争无序,缺乏合理竞

争,消费者选择率低,社会的认可程度低,部分养老机构在建

立伊始,难以达到盈利入住率。

产业化运营养老服务项目,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

筑环境改造、养老设备购置、服务人员聘用,而养老服务机构

从运营到盈利,至少需要3-5年进入稳定运营期,略有微利。

目前商业运营模式的不成熟,养老服务项目产业化发展一直处

于探索、更正、总结教训、创新发展循环中,这对于企业能力

的建立和培养是很大的挑战。产业化运营中,不同参与企业均

存在各自的短板,地产公司运营养老机构的经验和客户资源掌

握有限,保险公司置业能力有限,在夹缝中生存的私营营利性

养老机构,由于在运营中难以扩张规模,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勉强维持运营投入和收益的平衡,运营者的个人的慈善理念和

社会捐助成为其维持运营的支柱。

政府实施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以来,每年要拨付巨款购买

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组织的养老服务。中央层面大力培育养老

服务产业,但地方政府在合作模式和扶持方式上创新不足。例

如在投资招标过程中,需要企业在政府投资基础上,进行资金

配套,这是大多数企业不能够实现的。基于投资和回报的预

期,小规模企业对投资实体经济并不看好,宁愿拿出相应的基

金作为配套投资。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运营预期不够明朗,

盈利模式仍在探索的阶段,并不会贸然投资发展实业,因为一

旦发生运营风险,很难偿还政府投入的投资基金。

三、边缘领域:模糊属性的养老服务业

(一)政府与市场分管共同发展

Page 33: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1

保障论坛

随着对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具有非营利性的民办非

企业养老服务机构逐渐兴起。民办非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弥补

了政府主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困境,为普通老人养老提供了

更多的选择。其养老服务的收费享受政府的税费减免政策,同

时政府给予其一定的资金补贴或购买服务的形式,来缓解非营

利经验的收入不足问题,保持其微利运营,但同时遵循市场的

经济规律,依据市场价格机制合理收费,维持其良性循环,是

社会化、产业化养老的雏形。民办非企业养老服务机构面向的

对象是全社会的老人,在民政局的统一管理下,享受减免营业

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享受按床位的一次性建设投资补

贴,并按月享受床位运营补贴。在收费上除了按照市场规律定

价外,还要接受政府指导价管理,所得的利润不能够分红,所

有资产不能私有化,也不能设立分支机构,接受民政局的监督

和星级评定。在这一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中,政府的作用在于

指导和培育,促进其发展和壮大;而市场的作用在于对其进行

汰弱留强,引导其在市场中展开竞争,满足社会老人的养老需

求。

(二)民办非企业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困境

民办的养老机构尽管不以分红和盈利为目的,但是想要扩

充规模,提升服务水平,仍旧需要能够获得收益,取得回报。

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机构的运营,主要靠服务收费维持运

营,但是单纯的依靠老年人交费供养一个养老机构运营,发展

难以持续,如果缺乏社会捐赠、慈善捐助,难以进一步提升机

构质量。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资助和税费减免政策,例如土地政

策、补贴政策等,均面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具有盈利性质的

养老机构,在政策上并不享有政府提供的优惠待遇。养老机

构想要进一步拓展市场,提高服务质量,需要遵循市场竞争规

则,按照市场服务价格收取费用,就需要注册为营利性的养老

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养老机构同时兼具了福利性和盈

利性,但是在管理上存在模糊属性,在民政部门注册,意味着

放弃盈利性,舍掉市场价格,很难实现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

工商部门注册,意味着放弃民政部门的政策,在运营初期投入

成本过大,短期内很难扭转亏损局面。

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困境的破解路径

养老服务业由重养老事业发展向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遵

循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运用市场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解

决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一)政府、市场、社会齐抓共建

政府应强化顶层设计,破除部门利益和单位本位,采取市

场化运作方式将闲置资源转变成发展支撑,形成养老服务发展

的合力。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方面关系,政府是引路

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社会和市场的自动调节。对

政府和市场建立的养老服务机构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在管理上

严格要求,对违法违规行为做到严惩不贷。引入激励性治理机

制,变扶持为引导,变强制约束为激励刺激,通过引入竞争或

明确奖惩的方式来利导各类市场主体,以优化资源的配置,形

成多层级、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市场和养老产业格局。

(二)深化多元协作,合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随着社会企业、企业慈善等的不断发展,市场与社会的边

界也越来越模糊。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

界,政府要做到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标准化建设、人才培养

机制等,发挥监督、托底职责,市场要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

作用,以老年人医养需求为主导设计和开发服务产品,社会力

量要做到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为中低收入老年群体提供负

担得起的医养产品。政府规范社会力量,健全购买机制,培育

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标准,尊重市场规则。

继续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大胆探索政府、社会组织、企

业、私人资本合作方式,探索发行政府债,支持养老服务业发

展。积极推进运作机制市场化。明确高端养老服务的营利属

性,放开政府管制,以适度竞争的形式引导和规制机构的升级

发展。坚持大中小养老机构协调发展。抓大放小,要努力推动

面向普通老人的“在地化”小型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发展,降低

养老成本。支持社区养老服务创新。一方面支持社区优化资源

配置,最大限度提供经营场所。另一方面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出发,鼓励社会企业根据养老需要,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定制化

服务。深度推进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制定专业标准,建立养

老服务人员专业提升计划,引进成熟养老机构的专门人才,改

造和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服务价格市场化,利用市场的价格

机制,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促进养老服务提供的公平和合

理。监督管理规范化。建立养老服务质量分级评审机制,并作

为政府补贴发放的依据,促进提供基础性服务养老机构的规范

化发展。

(三)创新组织方式,推动养老服务整合

养老服务市场还存在门槛高、限制多、竞争不公等问题,

下步将着力破解这些障碍,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

革。推动公平发展。改变以往重建设轻运营、重非营利轻营利

的扶持思路,通过调整省级养老服务补贴资助方式,营利性与

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与企业在资金补助、税

费减免等方面一视同仁,享受平等待遇。

创新组织方式,打破传统的社会与市场、营利与非营利之

间的区分,是养老服务更加全面供给。强化基层政府提供养老

服务的能力,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

优化整合医疗资源的城乡分布,调动医疗资源参与养老服务的

积极性,创新人才管理和人事机制。在社区层面上,整合社会

组织、社区组织、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类养老服务供给单位,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利用社会组织优势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

率。通过多种筹资方式、重点支持、补助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迫

切的实施组织。

参考文献:

[1]俞华.解读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指导意见[EB/OL].新华网,2014-11-27.

[2]董红亚.非营利组织视角下养老机构管理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11,29(1):41-47.

[3]侯学元.试论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以江苏省为例[J].社会福利

(理论版),2013(12).

[4]孙超,唐海燕.养老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式[J].商学院,2014(1):94-96.

作者简介:

韩佳均(1986—),硕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

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

侯健(1986—),硕士,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研究。

柳子千(1988—),本科,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金融部业务经

理,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Page 34: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2

保障论坛

破解我国养老困境新模式探索

宋 静( 广州航海学院港航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725 )

【摘 要】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当前国家机构养老资源不足而传统养老模式弊端凸显的情况下,主张构建老龄群体内部的自主互助居家养老模式为主,家庭为协助补充、社区为服务平台、国家机构为兜底保障的新型多层次养老服务模式,为完善国家养老模式、缓解国家养老压力问题提供理论帮助。【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自主互助养老;居家养老;养老模式

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水平的进步,人

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人口

基数大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容乐观。从国际通用的老龄

化标准来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了

该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整体

处于老龄化阶段。然而由国家统计局数据得知:2018年我国65

周岁及以上人口1.66亿人,占总人口的11.9%,已经远远超过

国际通用老龄化标准;更为严峻的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

其老龄化进程处于加速状态,据预测2050年人口老龄化将到达

顶峰,65周岁以上人口将较2018年翻近一倍达到4.8亿,如此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衍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

激增的养老服务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那如何实现“老

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实现老龄群体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求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养老所处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当前我国主要养老模式为居家养

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然而随着我国

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老年人对养

老服务多样化需求的提升,三种养老模式分别呈现不同变化:

家庭养老在当前的“少子化”、“城镇化”及西方文化等影响

下呈现出其历史的局限性和脆弱性,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

4-2-1的家庭模式让成年子女不堪重负,另外针对生病和失能

老人家庭养老缺少专业的护理医疗,如何没有机构和社区的协

助,家庭养老将逐步呈现弱化趋势;而机构养老符合养老服务

社会化集中发展趋势,却因资源不足管理待完善、服务供给不

足造成价格高涨以及国家监管不力、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良莠

不齐等导致经营过程中时有纠纷发生,因此,机构养老也很难

在短时间内成为我国养老主要模式;社区养老虽然既能扬机构

养老的专业化、集中化之所长,又能避其成本高、老人难适应

之短板,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然

而,社区养老模式目前还在探索期,各项服务职能和服务设施

还不完善,服务单一缺少多样化,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和责任心

不强,甚至很多社区的托老服务仅限于提供餐饮、安全保障以

及简单的娱乐设施,对于资金不足或老人数量少的社区则无法

提供养老服务。因此,社区养老如果没有制度的监管、政策的

支持、资金的注入、方法的革新,其后续发展也将举步维艰。

那如何真正实现我国养老服务市场供需平衡仍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

二、如何破解当前我国养老困境

根据《人口科学辞典》,我国老人分为三个阶段低龄老年

人口(60-69岁)、中龄老年人口(70-79岁)、高龄老年人口(80

岁以上),同一年龄段老人按区域可分为:城镇老人、农村老

人,按经济状况可分为:有养老保障和经济状况差的老人,按

子女情况或居住情况又可分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和子女同

居老人,按失能与否又可分为自理老人、失能老人等等。不同

层次不同阶段的老人养老需求不同,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

主张构建以老龄群体内的自主互助养老为主,家庭(主要指子

女养老)为协助补充、社区为服务平台、国家机构为兜底保障

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模式,即我国养老困境的破解重点还是在老

龄群体自身。

三、老龄群体自主互助养老:无龄化生活和互助养老

我国法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55岁,很多人在退休

后依然具有劳动能力,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越来越多的人

在退休后不工作反而觉得无所事事精神无依,因此要倡导“无

龄化”生活方式,鼓励老人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禁止企业在培训和招聘过程中的年龄歧视行为,从公众层面消

除老年就业的歧视观念,保护老龄群体继续工作的权利等。但

也要清楚认识到人体老化是必然趋势,退休老人要继续工作,

其岗位一定要适合老人的身体条件。无龄化方式的推广,从老

人层面能提高其经济水平,又能拓展其社交范围,丰富老人的

精神生活,实现其继续发挥能力 “老有所为”的需求;从国

家和社会层面可缓解因人口急剧老化引起的劳动力不足等问

题。比如77岁从事绘画事业的摩西奶奶、74岁开创褚橙种植

的褚时健,以及在一些注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随处可

见银发公务人员、空乘人员、道路安全引导员、博物馆讲解员

等发挥余热。无龄化生活方式适应用于生活能自理的低龄和中

龄、有继续工作期望的老人。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以“互

助式养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群体内部的互助养

老是短期时间内易于实现、可操作性强、投入成本低的养老模

式,然而在国外发展如火如荼的“抱团互助”和“时间银行”

在我国的推广却因经济问题、诚信问题等等原因水土不服处

处碰壁。分析欧美国家“抱团互助”养老成功的案例发现:

“抱团互助”养老的群体首先要经济独立生活自理,其次具有

相同的兴趣爱好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倡导的是“陪伴不看

护”。由此,要在我国成功的推行老龄群体内的“抱团互助”

养老当前最切实可行的做法是:首先在城市社区内、农村邻里

或兄弟姐妹等相熟人员之间寻求志趣、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相

近的老人结成养老小组,再到养老团体,进而到整个养老社

区。“抱团互助”不仅可减轻了社会的养老压力,实现居家自

本文系广州航海学院2018年创新强效资助项目:基于项目体系的CDIO教育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应用(编号:F410608)。

Page 35: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3

保障论坛

主养老,并且老人们在互助过程中互相接触、深入交流,会潜

移默化对彼此产生需要和被需要的感觉,会设身处地为对方着

想,其结果是互助养老生活的进一步和谐有序。“抱团互助”

养老适合城乡有经济保障、生活自理的相熟的中低龄老人群

体。

如果说“抱团互助”养老更适合熟悉的兴趣相投的老龄群

体,那“时间银行”则类似陌生老人之间养老服务的交易,所

不同的是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均为具有年龄层次差异的老龄

群体,交易模式是一方付出养老服务收获未来被服务时间的支

配权以及参与养老服务的荣誉感和存在感,服务接受方则收获

的是免费的养老服务满足其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时间银

行”所进行的时间交换服务不是以即时性时间补偿为目标,而

是以当他们步入老龄阶段、遇到生活困难之时的延迟性时间补

偿或者以获取更加实在的物质补偿为目标,因此这种交换模式

以更理性的方式衡量时间的社会价值,打破了以往养老服务需

求方因“需求依赖”而处在弱势地位的局面,使其获得应有的

尊重和理解,同时参与“时间银行”的服务提供方可以尽早体

验高龄群体的服务需求和心理,为自己进入高龄阶段好做心理

准备。“时间银行”养老模式还可以通过养老服务的互助交换

打破陌生人的交流坚冰,培育社会的诚信体系促进整个社会的

和谐发展。“时间银行”模式适用于具有服务意识,具有不同

养老服务需求以及年龄层差异的老龄群体。

“自助者多助”,老龄群体内部的自主互助养老至少能解

决80%的养老需求(据2016年《社会体制蓝皮书》显示我国失

能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8.3%),是缓解我国当前养老压

力的行之有效而投入成本低的模式。然而,家庭、社区、国家

机构依然是我国养老体系里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作用更多转变

为协助补充、服务平台和兜底保障。

四、家庭养老为老龄群体提供精神慰藉,必要的生活照料

和经济支持

养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老龄群体“养

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即使由于家庭规模变小、子女压

力大、人口流动率高等客观原因冲击着传统的“养儿防老”

模式,老龄群体(据调查90%的老年人希望在自己家里安度晚

年)对家庭养老依然有所期待,因为家庭养老的某些功能:

比如来自亲人的精神慰藉、情感关怀无法被其他养老方式所替

代。在家庭养老日趋弱化的情况下,我国应出台相关法律政策

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尤其是针对高龄、失能半失能以及经

济条件比较差的老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同时

对赡养父母长辈的子女或家庭成员给予税收减免或其他津贴鼓

励。

五、社区养老为老龄群体自主互助养老搭建平台,协助家

庭养老

在老龄群体自主互助养老模式下,社区所起的作用不再是

养老服务的提供方,更多的是穿线搭桥和协助补充的平台作

用。穿线搭桥是指搭建自主互助养老平台,为有继续参与工作

意愿的老人提供再次就业的机会,为愿意参与“抱团养老”、

“时间银行”的老龄群体提供抱团合作的机会,组织老龄群体

开展多种活动,丰富老龄群体的日常生活,为其深入了解提供

机会,帮助其有效匹配到合适的互助对象,为养老服务需求方

匹配到合适的养老服务提供方,并对“抱团养老”、“时间银

行”互助共享养老的效果进行回访督查,以确保老龄群体真正

享受自己所需的养老生活。协助补充是指社区通过提供托老服

务等形式协助和支持家庭养老,减轻家庭养老子女的负担。

六、国家层面制定养老政策、创造自主互助养老条件以及

兜底保障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力量,我国现有养老资

源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而言缺口巨大,国家应尽快建

立和健全养老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聘用

老龄群体,制定自主互助养老细则,打造以社区为平台的居

家自主互助养老体系;制定家庭养老子女免税补偿细则,倡导

“百善孝为首”鼓励子女赡养老人等;针对日益增多的居家空

巢老人,学习日本利用日常上门服务如“水量监测法”、“电

量监测法”等同时执行巡视工作。国家应加大培育多元化养老

投资主体,加强公办养老机构的建立和运营,以无偿或低偿形

式兜底保障“三无”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困老人的养老

生活;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吸引外资运营养老服务机构,以满

足日益增多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国家应重视优质养老专业人

才的培养,鼓励各高校继续增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对现有养

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技术和综

合素养,形成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

良性发展。国家应构建老龄群体构建个人档案信息系统,分级

分层落实到省市区县、街道、社区、医院或家庭,为每一位老

人建立归属档单、健康档单、状态档案,从健康状况、精神慰

藉、生活照料、物质保障等每一个层面为老龄群体保驾护航,

不遗漏每一位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

乐”。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养老服务需求的巨大

缺口与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严重影响了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国

家明确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

充”养老模式,由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资金

不足、服务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尚在探索期等

原因无法在短期内兼顾每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积极

开展老人自主互助养老为主、家庭为协助补充、社区为服务平

台、国家机构为兜底保障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模式是缓解当前我

国尖锐的养老问题的有效模式,而探索这样一条惠及亿万老龄

群体的创新之路,又关系到老龄群体当前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

求,进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廖生武,谭碧慧,李文源,陈保安.广州市城乡老年人医养服务模式探析与策

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02):75-80.

[2]十九大报告如何为“养老”绘就蓝图[EB/OL].2017-10-22.epaper.rmzxb.

com.cn.

[3]吴忠观.人口科学辞典[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4]欧旭理,胡文根.中国互助养老典型模式及创新探讨[J].求索,2017(11):126-

132.

[5]朱婀丹.国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比较研究与经验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15

(15):53-54.

[6]H. H. Chiang,L. Lin,S. H. Lee.Psychometric Integrity of the Chinese Happiness

Inventory among Retired Older People in Taiwan[J].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16(7).

作者简介:宋静(1977—),女,博士,讲师,山东威海人,主要研究方

向为系统管理优化、企业管理。

Page 36: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4

保障论坛

我国贫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基于广西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调研分析

梁意婷 方妙英(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

【摘 要】当今,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一系列养老问题,是当下政府与各部门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对广西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贫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提出了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转变养老观念,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等建议与对策。【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所带来的

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的现象。农村空巢老人一

般是指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而在农村独守空房的老年人。随着社

会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空巢老人呈现剧增的状况。本文主要

以广西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为例,对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贫困地

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百色市2017人口

普查主要数据公布,2017年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417.57万人,增

加0.40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60.79万人,占14.55%。根据国

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

划》,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为2.55亿左右,

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7.8%,独居和空巢老人数量预计达到1.18

亿,老年抚养比将达到28%左右。由此可见,关注农村空巢老人问

题,提高农村空巢老人老年生活质量迫在眉睫。

一、我国贫困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

百色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的城市,

全市占地面积3.62万平方公里,拥有12个县(区),且这12个县

(区)大部分为贫困县。由于该市经济较为落后,导致越来越多

年轻人外出工作,进而带来了农村空心化现象。通过对广西百色

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调研分析,笔者发现了广西百色地区空巢老

人面临着如下养老问题:

(一)物质经济条件低下

经济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好与坏。一般来

说,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子女支持、自己劳

动所得以及养老金三种。有相当一部分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

子女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由于受到学历、

技能等影响,获得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体力劳动,因而收入不高。

加上城市物价水平高,扣除住房金、电费等外,还要把微薄的收

入供应子女读书,故而所给老人的生活费寥寥无几。此外,随着

岁数的增大,老年人的劳动能力有限,收入也很卑微。虽然城乡

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部分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年人的养

老有了一定保障,但是由其所提供的资金也仅是屈指可数,百色

地区空巢老人物质经济条件较为低下。

(二)医疗保障缺位与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备

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农村空巢老人身体或多

或少都存在一些毛病,亟需得到有效医治。然而,受经济水平和

文化知识的限制,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在出现疾病时,并不是

第一时间到医院治疗,多数选择“小病拖、大病扛”,这样就错

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也就加重了病情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治

疗成本。虽然近几年我国已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以解决农民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因农村的医疗设施较城市落后、

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也较低,使农村空巢老人在看病问题上存在一

定的难度,医保还没有发挥最大效用,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

“看病贵,看病难”仍成问题。

根据百色市2017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百色市年末全市城

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6.0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7%。虽然百

色市2017年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较去年末有所增长,但是百色市

养老保险体系依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即仍有一大部分村民没有

列入养老保险体系范畴。医疗保障缺位与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备,

进一步拉大了百色各贫困地区与其他相对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

(三)长期缺乏心理慰藉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大部分

百色地区的年轻一代迫于生计,背井离乡。百色地区几乎只剩下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们,却因为形势

所迫过上了孤独、空虚的生活。与城区不同,百色较为落后的农

村地区缺少专门为老人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空巢老人娱

乐方式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看电视、和邻居聊天打发时间。另

外,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老人因缺乏相关知识,视力、听

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的下降,导致他们与年轻一代的隔阂拉大。

而子女长时间外出工作,彼此间的联系仅是通过电话交流,严重

脱离了面对面的真实感,这是导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突

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养儿防老”一说,老人们向往“子孙

满堂”的生活,但现实往往是一人独守空房,大多数过着“出门

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长期缺乏心理慰藉严重地影

响老人的心理健康。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研究的课题《老龄

化对医疗卫生的挑战研究报告》曾指出:我国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问题高出正常老年人群的10%至20%。可见,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特

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贫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出现的原因

通过对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贫

困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出现的导火线。主要有养老模式单

一,经济难以保障、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六个因素。

(一)养老模式单一,经济难以保障

当今农村老人养老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补助和机构养

老为辅的传统农村养老形式。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载体,晚辈

对长辈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以实现保障功能的养老模式。但是,过

分依赖于子女物质支持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存在很大问题:家庭收

入主要提供者一旦失业,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持续。因此,子女不

得不背井离乡,寻求更高工资工作,以补贴家用。这也是贫困地

区农村空巢老人剧增的原因。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三角产业生态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WZJD005。

Page 37: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5

保障论坛

自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来,缴纳了养

老保险的农村空巢老人可以拿到养老金,可养老金仍有限。2018

年,广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

116元,并未能减轻子女负担,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仍是一个

很大的问题。

(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城市不

同,农村医疗体制改革仍很薄弱,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也较差,致

使农村空巢老人出现了“有病医不好,有病不能医,有病不愿

医”的现象。又因为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农村空巢老人

饱受着病魔的折腾。本该是安度晚年的生活,却因“看病贵,看

病难”问题而痛苦地度过余生。同时,据2017年百色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百色市参加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03.08万

人,比上年下降0.5%。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

全所带来的下跌。

(三)空巢老人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与养老观念难以改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已发生转变。农

村子女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回乡下养老,有经济能力的子女不仅

可以选择在城市工作,更可以在城市定居。在子女经济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他们大部分乐意接老人到城区生活,但是老人长期形

成的生活习惯已定势,且老人易患“水土不服”等问题,故而不

愿意跟随子女到大城市生活。况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

老人不愿到养老机构养老,他们认为,到机构养老是子女不孝的

行为,是件丢脸的事情。因此,空巢老人精神空虚、心理问题突

出也就不难见了。

(四)交通基础建设滞后

尽管百色市基本上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五位一体

的立体交通格局,但是百色市落后的经济、高昂的交通费用等,

迫使很多市民“只可远观而不可乘坐焉”。此外,百色各区域交

通发展严重失衡,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设施十分落后。漂泊珠三

角工作的子女,若想回一趟家,不仅要经历“抢票”环节,还要

掐准乡镇交通流通时间。(因为乡镇公交车次少,而且来回一趟

路程较远等)正是因为交通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加上交通费用昂

高等问题,迫使越来越多外出工作的子女,往往是过年才会回一

趟老家。这样一来,赡养老人似乎就变成了只有物质上的支持,

农村老人似乎也被冠上了“累赘”的头衔。交通不便利,子女无

奈于生计的同时,慢慢也习惯了这种赡养老年人的模式,久而久

之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解决我国贫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转变养老观念

现代人工作负担越来越重,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传

统单一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似乎不再适合。为应对

这一形势,有必要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建立“以居家养老为

主,机构养老为辅” 的特色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另外,转变农村

空巢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鼓励空巢老人形成自我养老的意

识,即在物质上需留有一定积蓄,切忌完全投资于子女;在精神

上,通过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于子女

身上,来提高精神自我养老的意识与能力。

(二)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

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莫

生活,政府有必要加快农村社区娱乐场所的建设,丰富农村空巢

老人精神生活,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构建以“老人生活”为中心的文化活动,比如定期为老人放

映相关年代的电影、和老人畅谈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等;二是一

年至少组织一次“大聚会”,尽可能把全村老人聚集在一起,要

求各老人讲述其一年中最自豪或最难过的故事,参与本次活动的

老人均获得一份精美礼品(主要是零食或者柴米油盐等生活用

品);三是在各村庄中心区建设娱乐场所,供老人娱乐与健身。

就百色地区而言,相关政府在经济支持得以保证的基础上,来实

施上述的活动,即在解决百色地区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推行精神

上的活动。

(三)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尽管农村已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但时效甚微。不

断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是目前国家亟需解决的任务。根

据老龄办解释:要普遍建立完善老年人优待制度,探索建立长期

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

和评价体系、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服务评价制度等。只有这样,

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生活质量才有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

贵”的问题。

(四)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年轻人回家创业发展

农村经济的落后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农

村空巢老人剧增的问题,国家有必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鼓

励年轻人回家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其中,包括对农村产业的扶

持、年轻人返乡创业的补贴以及“互联网+农村”的发展。特别

地,在这个互联网大爆炸的时代,利用好农村优质的资源,创造

“互联网+农村”将会极大地发展农村经济。总体而言,大部分百

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对“互联网”这一概念较为陌生,但这并不

阻碍对百色地区年轻一代的“回流”,政府应当对年轻人回家创

业发展给予资金的支持,吸引有想法的年轻人返乡,以促进百色

地区的发展。

(五)弘扬我国传统“孝道”,宣传“敬老爱老”观念

中国历来以“孝道”闻名,“百善孝为先”的思想也深入人

心。然而,最近几年经济空前发展,致使人们渐渐迷失“孝道”

的重要性。“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单车上笑”等拜

金主义思潮的来袭,致使越来越多人迷倒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

年轻一代的子女长期漂泊异乡打拼,他们开始忘记了最初出发的

目的,也失去了最初的纯真,“孝”文化思想似乎也在消退。

因此,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就

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

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

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

利。这一条款虽没有强制性要求人们关心年老人精神需求,但这

一出台说明了引导年轻人弘扬我国传统“孝道”,宣传“敬老爱

老”观念的重要性。

(六)加强农村偏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农村落后于城市的一大因素。交通

不便利,不仅难以吸引外来企业家前来发展,而且严重阻碍了子

女与父母进行面对面间的交流。百色地区交通严重滞后的现象,

是外出工作的人不敢回家的描述,也是百色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剧

增的一大因素。在这个鼓吹“缩小城乡差距”的时代,政府在扶

持农村经济产业的同时,也应加强农村偏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在便于子女与父母之间面对面沟通桥梁的建立之外,还能增

强百色老人的幸福感。

作者简介:

梁意婷(1997—),女,广东茂名人,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方妙英(1981—),女,广东东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

障、人力资源管理。

Page 38: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6

保障论坛

城市老旧小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

鹿 璐(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高速老龄化趋势下,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这一现象在城市中心的老旧小区尤为显著。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机构养老资源缺乏,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由政府主导,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居家养老模式成为了解决养老问题最可行的方法。因此,本文对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对于指导城市老旧小区居家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旧小区;居家养老

一、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城市家庭的

主流,而且越来越多的子女逐渐与老年人分开居住。同时,机构养

老在质量和数量上与现实需要相比都存在巨大的差距,远远不能满

足目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另外,城市中老旧小区存在时间较长,

年代久远,居住的多为老年人,他们大部分看重乡土情结,有着传

统的观念,希望在家度过晚年。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老旧小区的

居家养老通过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老年人到社区内享受服务两

种形式弥补了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功能的弱化,减轻了家庭成员照

料老年人的压力,老年人不用走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各式各样的服

务。但是,老旧小区由于年数长久、房屋陈旧、生活环境差,适老

化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很多老年人还没有很好地享受到居家养老

服务,使得老旧小区居家养老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内容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精神

慰藉以及权益方面的保障,基本上是涵盖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方方

面面。但是在老旧小区中提供的养老服务偏重于对老年人的日常生

活照顾和医疗保健服务,像法律援助这样类似的权益保护因为受到

从业人员能力的限制,没有办法在社区中进行对有需要的老人进行

援助和治疗。因此在老旧小区中这样的养老服务内容形同虚设,难

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实际需要。

(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有限

资金是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的根本,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

物价的飙升,服务人员薪资的增长,加之服务人员的培训费用以及

管理费用,投入的资金远远不够。同时社会组织不愿意过多涉及这

一微利事业,从而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缺口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

的急剧增长,尤其是老旧小区中老年人数较为集中对于养老需求较

大,因此资金投入的不足,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服务人员缺乏

老旧小区违法建筑较多,院内陈设或许杂乱。由于旧房陈旧、

路面整改以及地铁修建拆迁等原因,造成有的楼房院门与路面不

平,有高台阶或者斜坡,对老人的行动造成了许多不便的状况。加

之公共基础设施缺乏,如门口斜坡或台阶为老人安装扶手的较少;

小区内公共健身器材只有一处,甚至在健身器材上晾晒被褥或者衣

服,无法供小区内的人使用,尤其是需要锻炼的老年人使用。

由于社区开出的薪资有限度,社区在招聘服务人员时会降低服

务人员的要求,所以有时会找不到比较专业的从业人员,加之上岗

之前没有经过培训和考核,导致了养老服务人员的良莠不齐;同时

社区居家养老对于服务人员的补贴制度和晋升计划不完全,服务人

员进入之后或许没有较好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

大,从而缺乏专业的从业人员。

(四)家庭照顾缺失

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等基本的生活服务,对于儿女

不经常在家,生活不能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的老年人来说,居家养

老是他们最好不过的选择。反过来说,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这

种养老方式,无疑是家庭内部亲人照顾的缺失,这也是老年人选择

居家养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沈阳市老旧小区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老旧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城市老旧小区一般会位于城市中心,形成的时间比较长,并且

这些小区中老年人密度较高,急需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项目。目前,

老旧小区应完善医疗保健以及权益保障服务,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优

质的服务。完善医疗保健服务,逐步完善上门医疗服务,使行动不

便的老年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医疗服务,形成包括疾病预防、医

疗、康复的完整的医疗服务网络。老旧社区中老年人儿女大多不在

身边陪伴,还有些孤寡老人,这一类群体尤其需要精神慰藉,可以

开展老年人文娱活动,使他们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更多的与他人

交流,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有时会受到欺骗

伤害,需要法律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可以建立法律咨询服务站

用来解决他们的纠纷,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二)社会多方参与,壮大养老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想要健康持久的发展下去,单纯的只依靠政府是不

现实的,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目前,政府是居家养老实施的主

体,承担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政府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居家养老的市场,多元的资金运作才是社区居家养老长久发展之

道。可以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宣传,使更多社会团体认识到居家养

老服务,规范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够使老年人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得到社会团体的认可,愿意为之投入资金,促进居家养老发展。

(三)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壮大专业服务队伍

老旧小区中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政府应当

承担起主要的任务帮助老旧小区改善周围生活环境,并制定相关的

政策法规,如禁止在小区内乱倒垃圾,私自建立违章建筑,如有违

法者应该接受处罚;社区对于老旧小区内的斜坡处安装扶手,便于

老年人行走;路面不平整的应及时修正等。同时政府也应当给予老

旧小区一定的资金补贴,统一规划和配套老旧小区的养老设施。对

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从家政服务人员中招募,在

上岗之前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中职技校中

建立此相关的专业,培养相关的人才。同时,应该给予居家养老服

务岗位较为合适的薪资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

才。

(四)家庭加强自我保障能力

家庭是每个人的依赖,尤其是人到老年时对于家庭成员的依

靠更为明显。在居家养老模式中,家庭成员不仅要为老年人提供经

济上的支持,更需要生活和精神上的赡养。赡养老人是每个人的义

务,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承担起照料的责任,

不能亲自照顾的赡养人,可以按照老人的意愿委托给他人或者机构

进行照料。

Page 39: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7

保障论坛

城市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模式新探——内涵、现状及策略

李金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 100101 )

【摘 要】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智慧治理实践形式开始涌现并受到学界关注;“智能养老”也在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高频词汇。城市养老服务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及品质高低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互联网社会背景下智能养老的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当前我国城市养老服务智能化建设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关键词】养老服务;人工智能;智能养老

党的十九大为建设智慧城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路径,同时

也向新时代的智慧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运用人工智能

技术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互联网社会的应然趋势,也是城市治理

在新时期发展的创新路径。智慧养老便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民生事业

融合发展的有机构成内容。在此,首先需要明晰人工智能养老的内

涵,以把握其理论脉络及实践旨趣。

一、人工智能养老的理论内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由上个世纪50年

代发展至今,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联越来越紧密,AI机器人、AI

终端、AI+通信技术以及AI智能网络等新事物的出现正在深刻地影响

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已然来临。以此为

背景,智能养老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并受到各界关注。

关于人工智能养老的理论内涵,学界目前并无统一界定和看

法。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人工智能养老

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

GPS(卫星定位系统)、LBS(移动基站定位系统)、SMS(短信接

口)或MAS(移动应用服务器)、TTS(语音合成系统)、手机程序

(客户端软件)等技术支撑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服务

APP、子女APP、护工APP、管家APP,或者短信网关进行结果推送,

完成数据平台的系统闭环,来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养

老服务模式。

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涉及到社区、养老机构以及其它

第三方社会组织等,是一项有赖于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人才等要

素运营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O2O社区养

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高效便捷的养老产品与服务输送体系,将健

康、养生、享老 送至床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康居养

老’。”

二、城市养老服务智能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智慧城市建设,并指出,

我们应“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

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进实施国家

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

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当前,以“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

空间地理信息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合运用老年服务业技术和

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为特

征的人工智能养老模式正在成为当前网络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

的新趋势。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城市智能养老服务主要分化为以下三个方

面:其一是社区养老驿站、社区托老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依托

居家养老照护信息平台提供的医养服务;其二是养老机构基于智能

管理模式开发的远程虚拟养老系统;其三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由专业社会组织向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智能公共服务的形式。

总的来讲,我国城市养老智能化虽然已达成共识但还处于探索

阶段。梳理、分析我国城市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我们发

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未来进行改善。

(一)生产层面:智能养老网络系统化建设滞后

与传统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相比,智

能养老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发展还

有待完善,系统化建设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从产品设计指导理念来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智慧

城市的发展规划讨论中,人们更多关注于技术的实施和使用,对于

城市居民的具体情况和他们如何参与智慧城市的发展等问题考虑不

足。”由此极易导致产品设计缺乏针对性及实用性、产品功能拓展

不足、运营维护成本高以及与线下具体生活场景的服务链相脱节等

实践困境。为此,在产品的研发设计过程中,应加强以人为本的人

文主义理念,才能避免“技术至上”这一观念偏颇导致的难题。

从提供智能产品及服务的企业产业链层面来看,首先表现在智

能硬件制造、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以及平台运营服务三方不同行业领

域之间相互割裂的碎片化运营机制。其次,一些智慧养老示范化项

目由于资金、人力等因素制约,极易陷入为博眼球而进行概念炒作

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项目推广效果不明显。再次,平台可以共享

的医疗、养老服务资源数据较为有限。

(二)内容层面:智能养老产品及服务供给存在短板

一方面,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

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网民大约有5000多万人,占

8.29亿网民数量的6.6%,较之2017年增长了1.4个百分点。面对如此

庞大的银发市场经济需求,对于我国才刚刚起步的城市智慧养老产

业而言,显然在短期内还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另一方面,当前城市养老服务智能产品在种类、内容及服务形

式方面还存在短板。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互联网+养老

产业的服务模式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目前,面向老年大众的智能手

环、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已经通过进入市场供给,一些大型企

业如阿里巴巴致力于人工智能养老的研究与应用并开发出一系列如

“天猫精灵”等AI智能产品投入市场。尽管如此,由于从政府到公

众对通过智能产品和新媒体方式来搞好健康管理、满足老年人精神

需求的认识不足,加之老年人认知能力有限,具有普适性的、尤其

是面向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养老公共智能服务产品仍然较为欠缺。

(三)配套机制层面:智能养老服务标准建设还有待加强

具体来讲,目前智能养老服务在平台建设标准以及服务标准方

面还没有统一的文件出台来进行规定。

就平台建设标准而言,主要体现为自身专业团队以及平台模式

两个方路径。前者由专业的社会组织专注于养老服务的某一领域而

如成立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下转第56页)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新媒体时代城市社区智慧养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8B5168)。

Page 40: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8

医疗保险

社保政策改进浅析——以我国异地就医管理切入探究

王 超( 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

【摘 要】文章先介绍了国际上社保全球化的发展现状,随后分析了我国跨省异地就医现状,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实现社保全球化的具体措施,包括借助政策东风推广社保全球化、提高地区医保管理机构综合实力、扩展跨国就医服务网络,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关键词】社保政策;异地就医;管理措施

引言

我国当下的异地就医管理依然处于一种初级起步阶段,为此需

要充分学习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就医经验,结合我国发展实

际,探索有效的异地就医管理策略,促进我国医疗体系不断发展。

一、国际上社保全球化的现状

跨境就医主要指公民在所属国家和成员国家之间能够享受到

同样的医疗服务。欧盟在跨国异地就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因

整个欧盟范围内人员的流动性,促进了欧盟跨境就医的发展。欧盟

的公民主要可以利用三种渠道进行跨境就医,并获得相应的医疗补

偿,第一可以通过购买相关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基础保障,第二是在

具有医疗保险合作协议的医疗机构内就诊。最后是在欧盟的社保法

相关规定下获得相应的医疗保障。欧盟推出的相关管理条例下,将

跨境就医限制在社会医疗保险的指定公立医疗机构内,如果公民在

没有和社会保险签订协议的机构以及私立医院中参与医疗活动,是

无法保险医疗费用。2011/24号规定将医疗服务当做一种经济活动,

适合欧盟条约中关于经济活动自由流动的基础原则。这种指令也进

一步扩展了异地就医服务范围,没有限制医疗服务机构,是公民选

择权不断增加。欧盟在跨境就医管理中,还对跨境就医对象进行明

确的划分,从而为异地就医管理提供便利。

二、我国跨省异地就医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不

断扩大,进而导致出现大量的异地务工人员,人口之间的流动性增

加,在这种环境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异地就医的发展。我国中共

中央在2009年提出了《促进医药卫生管机制深化改革意见》中提到

了要合理安置异地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进而开启了我国异地就医管

理的序幕。到2015年为止,我国一共有28个省市参与到异地就医管

理当中,形成了异地就医管理结算系统,同时其中90%的新农合地区

都可以实现实时异地结算。2016年末,我国社会保障部门和人力资

源部门还进一步推出了基本医疗保险异地住院结算通知,进一步助

力异地就医管理的发展[1]。

三、我国实现社保全球化的建议

(一)借助政策东风推广社保全球化

政策文件是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推出的具有控制、调节

与指导功能的重要文件。为此想要促进社保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充

分借助政策的东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比如随着我国一带一

路方针政策的发展,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家数量相继增加,

而我国许多公民会前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当中,为此可以借

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东风,尽快在这些国家中建设医保合作结构,制

定出规范国家医疗保险规范应用的系统标准,从而支持跨境就医的

有序发展,为跨国就医管理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同时国家之间也

需要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如果缺少文件,证明异地就医管理

缺少健全的顶层设计,从而导致在实现异地就医管理的过程中,会

因为政策依据不够充分而出现信息系统标准差异、操作流程混乱和

职责不明等问题。为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推出异地就医管理的

实施细则和结算政策,促进异地就医管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目

标。从国家层面对异地就医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医保结算、支付

流程和监管方式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二)提高地区医保管理机构综合实力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导致异地就医管理现象逐渐增

加。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就医无序、盲目就医等问题,

导致整体就医比较混乱,我国公民在进行跨境异地就医的过程在出

现盲目无措,就医费用过大,无法承担等问题,享受不到基础的医

疗保障。异地就医不仅会增加该区域的医疗资源负担,同时还会扩

大参保区域的医保基金支付压力。在欧盟的异地就医管理中同样也

存在着就医无序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欧盟主要是利用落实守门

人制度的方法面对。而我国在进行异地就医管理的过程中缺少有效

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无法对异地就医进行规范化管理。为此可以

参考欧盟的异地就医管理制度以及分级治疗机制。对于已经移居或

长期居住在其他国家的务工人员,可以推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允许

其转移医保关系,并融入到当地的居住管理系统当中,要求该部分

人员严格按照居住地区域的分级医疗政策参与就诊[2]。

(三)扩展跨国就医服务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下异地就医管理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

支持,同时网络信息系统也是促进实现异地就医管理的基础保障,

为异地就医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当下我国已经形成了异地

就医管理结算系统,但该平台只能发挥出信息传输的中间站作用,

无法对异地就医实施统一管理。同时当前异地就医管理主要是一种

点对点的合作方式,并非是全面展开的网状管理模式。在种种限制

因素下,患者的异地就医选择权受到了限制,为此需要尽快建设异

地就医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工作,通过签订服务合约、考核、筛选等

方法,允许部分专科医院和高质量、能够提供区别服务、拥有较高

成本效益的医疗机构提供跨地域就医服务,同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

力。其中需要了解到提升患者就医原则权和规范就医管理之间并没

有任何冲突,两者从时间层面上讲,是一种前后关系。在异地就医

之前,参保地的医疗保险需要对异地就医申请进行审核,结合患者

状况给予准确判断,在得到批准后,患者选择权才开始出现。此

外,还需要利用国家的异地就医管理平台结算系统功能,转变当下

的点对点管理模式,促进患者能够在参保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保障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

个人的健康安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也逐步探索异地

就医管理策略,为此需要充分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制定出符

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葛靖,常峰.欧盟跨境就医管理服务对我国异地就医的启示[J].中国药物经济

学,2019,14(03):120-128.

[2]谢莉琴,陈庆锟.我国基本医保制度异地就医相关问题研究进展及启示[J].中

国医院管理,2018,38(06):25-27.

作者简介:王超(1985—),女,大学本科。

Page 41: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9

医疗保险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际缴费率现状

杨思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

【摘 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实现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筹资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而基本医疗保险实际缴费率的高低更是筹资环节中的关键问题。然而城镇职工医保的实际缴费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实际缴费率长期低于政策规定缴费率,实际征缴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东部地区城镇职工医保的实际缴费率远低于西部。【关键词】医疗保险;缴费率;可持续性

筹资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而基本医疗保险实际缴费率的高低更是筹资环节中的关键问题。筹资的效果将直接影响着基本医疗保险的收入和可持续运行能力,而实际缴费率达到政策规定缴费率,才能有好的筹资效果。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而言,《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规定城镇职工医保总缴费率为8%(政策规定缴费率),其中用人单位缴纳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职工缴费率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并实行属地管理,即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为统筹单位。从各统筹地区政策规定缴费率来看,绝大部分地区均高于8%①(如:上海13%,杭州12.5%,北京12%,广州9%,武汉10%,深圳8.2%等)。

图1 城镇职工医保实际缴费率(2003-2016年)

注:城镇职工医保实际缴费率=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入/(参保在职职工

人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0%。

城镇职工医保的实际缴费情况却不敬人意。通过测算发现,2003-2016年,全国层面的(图1)城镇职工医保实际缴费率一直低于8%,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为2003年的7.95%,最低值为2010年的5.98%。可见,城镇职工医保实际缴费率除2003年约靠近8%以外,其他年份均偏离政策规定的缴费率;近年来有回转趋势,但其实际征缴效果仍未达到政策规定的要求。

图2 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实际缴费率(2003-2016年)

注:各地区城镇职工医保实际缴费率=各地区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入/

(各地区参保在职职工×各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100%②。

进一步,分地区来看(图2),城镇职工医保实际费率的地区差异较大。自2004年伊始,东部地区的实际缴费率远低于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的医疗资源集中度和福利水平均高于西部(彭雪梅,

2015),且东部地区的政策规定缴费率也普遍高于西部地区,例如,上海13%,杭州12.5%,北京12%,武汉10%,成都8.5%,银川8%,乌鲁木齐8%,青海6%。为何东部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际遵缴程度却远低于西部地区,这是基本医疗保险中的一个重要谜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话题。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存较多,暂无支付压力;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将面临巨大的支付危机。《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的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累计结余分别为9699亿元和6152亿元,基金结余较多。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17.3%。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随着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而年轻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下降,且老龄人群的医疗需求高于年轻群体(Anderson等,2000),以及退休老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政策下,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的支出将逐渐增加,而收入日益减少,基金将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网发布,针对具体的统筹地区而言,目前已有一部分省份或地区的职工医保基金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的状况(如上海、湖南怀化等地)③,基金“穿底”风险日益凸显。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曾介绍,2013年全国有225个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出现当期赤字,占全国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地区的32%④。2018年2月28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医疗保障局;这一变化,也反映出国家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实现全国统筹的倾向。国家医保局的建立,城镇职工医保要逐步实现全国统筹,基金充足够用是基本前提;因此,如果实际缴费征缴程度较差,各地区基金“穿底”风险严重,也不利于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国统筹。

总而言之,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实际缴费率长期低于政策规定缴费率,实际征缴效果并不理想。名义缴费率再高,而实际缴费率上不去,医保基金的收入始终无法得到保证的,无论引入任何改善医保基金财务状况的政策,都会大打折扣。现今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压力,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未来将面临巨大的亏空风险(宋世斌,2010;虞斌,2015)。若基金出现亏空,需政府进行财政补贴;高额的基金缺口将使得政府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进一步,东部地区城镇职工医保的实际缴费率远低于西部,但东部医疗资源、福利水平和政策规定缴费率却高于西部,这与人们对于实际遵从度的认知相反。实际缴费率的地区间差异不利于地区间福利的分配和人口的流动,更增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的阻力。可见,如何提高城镇职工医保的实际征缴效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于各地人力资源和保障厅官网。②资料来源:2004-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③资料来源: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shehuibaozhang/tpjj/201607/t2016071-2_243407.html。《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8-2011年上海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累计结余分别为-9.6亿元、-6.7亿元和-15.43亿元。④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5/1224/c1004-27969120.html。

作者简介:杨思琦(1995—),女,湖北恩施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育政策调整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评估及相关对策研究(编号:15XRK005)。

Page 42: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0

医疗保险

我国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刘 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 100700 )

【摘 要】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日益加剧的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变得非常迫切。本文使用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及影响因素,以探讨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职工的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数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对于参加商业养老保险有影响。目前企业职工购买商业保险的并不多,文章认为,应该增强城镇企业职工对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并且针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产品,更够做到与基本养老保险差异互补,实现更全面的养老保障。【关键词】商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影响因素

一、引言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时代,2016年

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5亿,占总人口的10.8%。据预

测,2020年到205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过

4亿,老龄化水平超过30%以上。我国老年人口面临着基数大、

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问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尤为突出。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问题备受关注,低替

代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在养老金制度中的选择一般意义上被称为三

支柱养老金制度,第一支柱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

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为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本文

立足于此,力图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来剖析当前我国企业职工

在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行为,解释选择参加商业养老

保险职工背后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补充,

为未来我国责任共担机制前提下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提供

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界中该问题的相关实证分析较少,在梳理相关

研究文献中,本文采用寿险参与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文献。商

业养老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

方面。

目前,有部分学者重点关注了国内寿险需求的宏观影响因

素,基于2007-2011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

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寿险市场的宏观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保

障程度、文盲率、市场利率和储蓄存款对寿险保费收入和保险

深度具有影响,且统计上具有显著性;老年抚养比率和少儿抚

养比率对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影响不显著;人口的增长对保费

收入的影响不明显(张连增,王皎,2014)。杨舸(2014)等

人认为实际利率和少年儿童赡养(抚养)率对寿险需求也有显著

的影响,社会的老龄化、预期通货膨胀率和不断提高的教育水

平对寿险需求的作用并不显著。

从微观层面看,在国内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职工参加商业

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子女数量、个人年收入、户

口、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参加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家庭房产数

量、小汽车数量、企业属性、婚姻等十个方面(张强,杨宜

勇,2017)。张旭梅 (2007) 认为,我国寿险参与的主要影响

因子包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风险偏好及认知水平、日常生活

习惯等。有一些学术研究成果更多地关注了参保人的意愿,而

非参保行为,如陈其芳(2016)认为,农村居民年龄、受教育程

度、家庭年纯收入、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对养儿防老

的态度、政府宣传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程度等对农村居民购买

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有显著影响,但是没有考虑企业职工的需

求影响因素。

三、数据来源和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

据),本文使用的是企业职工数据,根据样本选择是否参加了

商业养老保险,删除无效样本,有效样本1665份,内容包括职

工的基本特征、经济收入、参保状况、家庭状况、健康状况和

参保意愿。

(二)变量选择

因变量为问卷中“您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社会保障项目-

商业性养老保险”的问题,分为“参加”和“没参加”两类。

将参加的定义为“1”,没参加的定义为“0”,删除了其余的

样本。

自变量分别为个人特征因素、替代因素、经济因素、健康

因素。个人特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

和婚姻状况。

被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为:男性931人,女性734人,分别

占比55.9%和44.1%,其中已婚的有362人,未婚的有1226人,

离婚或丧偶的有77人,分别占比21.7%、73.6%和4.6%,年龄

18到35岁的有714人,36到55岁的有813人,56岁以上的为138

人,没有子女的为439人,有一个子女的为886人,有两个子

女的为290人,有三个及以上子女的为50人。按受教育程度划

分,接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的有160人,初中431人,高中

345人,中专、专科410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有319人。按经

济状况划分,低于平均水平的有511人,处于平均水平的有954

人,高于平均水平的有200人。按健康状况划分,身体存在疾

病的不健康的有95人,身体状况一般的有276人,身体健康的

有1294人。在这些全部样本中,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有1216

人,占比73%,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有449人,占比27%

(三)分析方法

描述企业职工是否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采用列联表

Page 43: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1

医疗保险

分析;研究影响因素时,由于因变量是二分类变量,运

用SPSS软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该模型为

logit(P)=β0+β1x1+β2x2+…+βiXi,其中,P表示职工参加商

业养老保险的概率,β0为常数项,βi为第i个变量Xi的回归系

数。

四、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总体上,我国城市老年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较低。

根据分析显示,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仅占12.2%。

具体看,个人特征因素在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上并不显著。

女性高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寿命一般比男性较长,她们在养

老方面的风险会更多。年龄上,年龄越高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

比例更高,如56岁以上的人愿意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比

36-55岁和18-35岁的职工分别高0.5和1.4个百分点。从婚姻状

况来看,婚姻方面,已婚的人比未婚、离婚或丧偶的人更愿意

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在子女数量方面,没有子女的人更愿意参

加商业养老保险。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越容

易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小学及以下仅仅占3.8%。

从经济状况来看,经济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人达到

10.2%,而经济状况一般的人比例为11.0%,经济状况达到平均

水平之上的人达到23%,比经济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人高12.8

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当企业职工的收入达到一

定水平时,他们是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因为他们不仅会考

虑自己未来的风险,还会考虑子女。

替代因素方面,拥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参加

商业保险的意愿显著高于没有该类保险的职工,高7.2个百分

表1 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

自变量 项目 样本数(人) 百分比(%) sig 自变量 项目 样本数(人) 百分比(%) sig

性别男 113 12.1

0.939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6 3.8

0.000

女 90 12.3 初中 35 8.1

年龄

(岁)

18-35 83 11.6

0.817

高中 37 10.7

36-55 102 12.5 中专、专科 60 14.6

56及以上 18 13.0 大学本科及以上 65 20.4

婚姻状况

未婚 42 11.6

0.617子女数量

0个 63 14.4

0.024已婚 154 12.6 1个 109 12.3

离婚或丧偶 7 9.1 2个 31 10.7

经济状况

低于平均水平 52 10.2

0.000

3个及以上 0 0.0

是否参加基

本养老保险

参加了 172 14.10.000

平均水平 105 11.0 没有参加 31 6.9

高于平均水平 46 23.0

健康状况

不健康 7 7.4

0.259一般 38 13.8

健康 158 12.2

表2 企业职工商业养老保险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四 模型五

B Sig. Exp(B) B Sig. Exp(B) B Sig. Exp(B) B Sig. Exp(B) B Sig. Exp(B)

个人特征因素

年龄组别 .015 .044 .024 .019 .073

18-35岁 -.801 .012 .449 -.693 .031 .500 -.778 .015 .459 -.792 .013 .453 -.666 .041 .514

35-55岁 -.336 .239 .715 -.277 .333 .758 -.351 .223 .704 -.338 .238 .714 -.295 .307 .745

性别(女) -.071 .650 .932 -.085 .586 .918 -.090 .567 .914 -.064 .682 .938 -.101 .520 .904

受教育程度 .431 .000 1.538 .398 .000 1.489 .396 .000 1.487 .426 .000 1.531 .358 .000 1.431

子女数量分

组-.329 .034 .720 -.320 .040 .726 -.334 .031 .716 -.324 .036 .723 -.323 .038 .724

婚姻分组 .156 .279 .127 .169 .251

未婚 -.137 .776 .872 -.044 .927 .957 -.112 .817 .894 -.157 .743 .855 -.036 .941 .964

已婚 .314 .451 1.369 .318 .446 1.374 .360 .393 1.433 .289 .490 1.335 .341 .420 1.407

替代因素

是否参加基

本养老保险

(没有参加)

.560 .008 1.751 .576 .007 1.778

经济因素

经济状况 .001 .001

未达到平均

水平-.667 .004 .513 -.638 .006 .528

一般 -.735 .000 .480 -.749 .000 .473

健康因素

健康状况 .575 .538

不健康 -.354 .388 .702 -.404 .330 .667

一般 .103 .613 1.108 .087 .670 1.091

Constant -2.478 .000 .084 -2.916 .000 .054 -1.783 .008 .168 -2.456 .000 .086

Page 44: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2

医疗保险

点。

从健康状况来看,身体状况健康的职工为12.2%,不健康

的为7.4%,而一般的为13.8%。因为感觉自己未来健康有不确

定变化时,职工可能更希望通过参加商业保险来降低风险。

(二)实证分析

从上面描述中,我们看到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行为

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此,我们采用二元统计分析,考察不同类

型因素对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行为有什么影响。我们对

个人特征因素进行分析之后,将该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再依次

加入替代因素、经济因素、健康因素和意识因素进行考察,最

后,将各类因素全部纳入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一为个人特征因素模型,我们看到,受教育程度有显

著影响,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没有影响。性别

上,可以理解为女性职工寿命长而导致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可能

性大。企业职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风险意识或风险观念也在

逐步增强,对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接纳度也会随之提高,所以

年龄越大的企业职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高。受教育

程度上,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

性越高。婚姻状况方面,未婚的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

可能性低。在子女数量分组来看,子女越多,企业职工参加商

业养老保险的越少,子女越多,能够提供的家庭保障越多,因

此会减少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行为,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

的观念再次得以体现。

模型二为替代因素模型,是否参加了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

保险对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行为有显著影响。结果显示,

已经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愿意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

能性是没有该保险的职工的1.751倍,愿意购买商业保险的职

工,他们一般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弱,比较容易接受商业保险。

这说明在社会保险方面,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个体更倾向

于参与商业保险,这样在退休后还可以获得双重保障。

模型三为经济因素模型,个人经济状况对企业职工参加商

业养老保险有显著影响。具体来看,个人经济状况低于平均水

平的和平均水平的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分别是

个人经济状况高于平均水平职工的51.3%和48.0%。个体的基本

生活需求已满足并拥有较高水平的财产储存时,其往往会将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高品质的生活追求,购买商业保险产品对他

们来说往往更有吸引力。

模型四为健康因素模型,企业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影响他们

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相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不健康的

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是它的70.2%。对于一般健康

水平的职工来讲,不但有身体变差时的切身感受,更由于身体

状况的不确定性而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他

们规避风险的需求更大,因此,一般健康水平的职工是健康职

工的1.108倍。

五、结论与讨论

(一)增强城镇企业职工对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

我国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概率相对较低,不存在

性别方面的差异。这说明我国未来商业养老保险的开展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其中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职工对于社会基本

养老保险用来养老的的观念还比较传统。二是民众对保险产品

的不信任。由于文化传统等原因,我国民众普遍对保险行业没

有很强的信任感,商业保险市场上的养老产品也不是当前保险

产品的主流产品,这些都导致民众对保险缺乏全面的认识与信

任(吴传俭,朱友艳,丁雨,2017)。

(二)针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产品

商业保险出现以来,我们考虑的是具有购买商业保险能力

的群体来参加商业保险,但是弱势群体的购买意愿也十分强

烈,却没有经济能力来支付高额的保险费。本文发现,参加了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受教育程度高的职工、经济状况一

般的职工才会更容易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在职工收入来源

有限、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强制性储蓄肯定会增加家

庭负担,而增加补偿比例,无疑会导致消费者过度购买保险,

造成过度卫生支出,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福利的水平。

(三)与基本养老保险差异互补

上述分析发现,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更愿意参加商业

养老保险。因此,应突出产品特色,积极开展合作,进行差异

性互补,促进商业保险不断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保险

公司应加强保险市场细分。其次,现阶段已经开始进行递延型

养老保险的试点,递延税收养老保险可以和企业相结合,完善

养老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满足不同经济水平的居民

的养老需求,建立不同层次的养老体系。另外,保险公司要积

极发挥商业保险管理经验和经营技术,与政府合作开发有利于

职工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促进养老金制度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李刚.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参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广西大

学,2014.

[2]李元.兰州市城镇居民商业养老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4.

[3]卓志.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1(5).

[4]陈其芳.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

践,2016(1).

[5]张强,杨宜勇.企业职工群体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CGSS2013全国调研数据[J].中国物价,2017(7).

[6]丁志宏,魏海伟.中国城市老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

研究,2016(11).

[7]吴传俭,朱友艳,丁雨.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激励政

策[J].中国医疗保险,2017(3).

[8]董克用,孙博.从多层次到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再思考[J].公共管理学

报,2011(1).

[9]张连增,王皎.影响我国寿险需求的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

[J].税务与经济,2014(1).

[10]赵燕妮,郭金龙.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5).

[11]杨舸,田澎,叶建华.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3).

[12]张旭梅,张映秀,但斌.消费者首先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

2007(4).

Page 45: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3

职业规划

高校二级院系师德师风建设途径探析

张 燕(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 )

【摘 要】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教师作为传道者,首先应该以德立身。高校二级院系是学校的一线教学科研管理单位,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高校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和组织者,同时也应是师德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做“道德榜样”,更应该成为“道德能动者”。本文从师生关系入手,从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关系的规律出发,顺应规律,提出教师德育素质发展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等路径。【关键词】高校院系;师德;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

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

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

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

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①2018年8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

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人才培养,关键

在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

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有理

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成师

德师风高地。②

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不断推进,对高校教师队伍整

体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法言》云:“师者,人之模范也。”

《礼记》说道:“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师

道》曾讲:“所以师者,关乎人之生命,关乎圣学之传承,关

乎天下之太平,成人子弟则天下至德,误人子弟则天下大失

也,不可不重视而慎行。”教师作为传道、授道者,首先应该

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正人。高校二级院系是高校开展教学、科

研、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促进高校教师德育素质拓展的可

持续发展,应立足自身,发挥基层决策机制,结合学科建设实

际情况,利用专业实践优势、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委领导作用

2010年8月,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

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③是高校党的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

规章,该条例要求要充分发挥好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推动高

等教育的发展。基层党委要牢记自身立德树人的使命,厘清各

种角色关系,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奠制度之基

如今,有些高校为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专设了校教师

工作部来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风向。各二级院系基层党委在

配合学校建设师风师德的同时,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院系

内部的师德师风规范体制。首先,从教师的准入机制上来说,

严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关,对新入职的教师,有不良记录者慎

重考虑。同时,做好对入职者的品德行为的考察,积极与先前

的基层党组织对接,最终形成个人品德档案或记录。其次,建

立完善的师德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师德培训,让老师们走进师

德、认识师德、践行师德;建立主题日实践学习活动,培养教

师尊重过去,以史为鉴、以铜为镜的价值观;建立师德一年一

考核的管理制度,把师德师风考核纳入考核范围,明确规定奖

惩体制;建立基层党委监督制度,秉持公开、公平、公正原

则,实行教学科研过程全监督;规范党务、行政、教学、科研

四项工作运行的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端正办事态度,为整体

制度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立道德之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

的组织基础,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

伍。“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二级院系的基层党总支干部一

般设有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其中副书记主要分管院系

的学生工作。其岗位是与学生和教师直接接触工作岗位,领导

班子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学院的工作氛围和整体形象。

基层领导应该树立好“三种形象”,切切实实地成为道德带头

人。第一,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形象,做决策的贯彻

者。在岗一天,爱岗一日,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

上对党和学校负责,在下对师生负责,完成自身分内之事,履

行好岗位职责,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第二,树立清正廉洁、克

己奉公的形象,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基层领导的权力是组织

的信任,师生的重托。要将权力应用到解决具体困难上,以德

促廉,以廉立威,公私分明,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

第三,树立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形象,做发展的推动者。基

层领导要注重师生个人发展,并将集体利益不断壮大,应用现

有的资源优势,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改革创新,不断

挖掘学科发展资源,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治理观念和方法。④

二、结合学科建设,让教师成为“道德能动者”

从古到今,一直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凡事都需教师言传

身教,率先垂范。《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

以修身为本。师者,为人师范,尤当以修身为本,修身治教行

大道。”西方传统文化也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洛克曾

言:“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

的心里”。所以,教师这一职业形象一直被稳定、固化,一直

被当做榜样而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实际上是身兼多

种角色的存在,被多种伦理价值束缚,面临种种伦理价值的冲

突。在大学,师生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学生随着现代教育模

式的发展,德育接触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所以,一味

强调榜样的作用,逐渐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的角色

之于学生、院系、学校,应从“榜样”转变为“能动者”。⑤

道德能动者与道德榜样相比,不一味强调教师示范者的形象,

而更侧重教师自身的反思和创新能力,在高校日常的教研工作

中,不断思考自身行为,使教师们成为道德主体。本文从两个

方面入手,旨在提高教师们道德自觉性。

注:2018年度山西医科大学校级基金(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4201836。

Page 46: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4

职业规划

(一)同仁互动,认知自我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能够引起共鸣的莫过于同仁间思想的

交流与碰撞。二级院系应构建教师间的沟通平台,增进同仁交

流,从而让教师们认清自己。首先,加强同事间的交流。在教

学上,开展教学思想、教学技能培训,培养教师教书育人、敬

业爱岗的教学理念;定期组织教师们集体备课,在集体活动

中,促进新老教师教学理念的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师德互促的

效果。在科研上,根据年度科研申报时间节点,定期开展课题

申报培训和交流,培养团队精神,互促团队合作,在交流和讨

教过程中培养教师们谨学谦虚的科研态度。其次,加强教师与

外校教师间的交流。二级院系创造教师们外出交流的机会,坚

持让老师们走出去,了解前沿的学术发展动态,也可以邀请领

域专家讲学,长期交流。在同仁间交流的同时,帮助教师们认

识自己,寻求符合自身的道德价值点,间接地促生道德自觉性

的养成。

(二)教学相长,释放“道德力量”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承担者,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单单是单向的,应该是课堂教学和实践

教学过程中双方道德成长的过程。所以,教与学的过程是道德

互促成长的过程,每个教师职责的认真履行都是道德力量释放

的时机。

1、区分岗位,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德育资源

高校二级院系内一般设有管理岗、辅导员岗、教师岗三个

岗位。每个岗位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其中,辅导员是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

面指导学生的职责,该岗位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应该

对自身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有高度的理解和担当。在与学生学习

和互动的同时,努力提升道德教育的能力。教师是学生灵魂的

工程师。应该保持自身的专业性,在真实和复杂的自己面前,

保持高度的道德警觉,承担教书育人的道德责任,在课堂上释

放自己的道德能量。管理岗是办理学院行政、科研、教学相关

事务的岗位,是学院和学校上层机关的连接点,充当道德能动

者才能使整个学院运行顺畅。

2、学科实践教学中,实现共同成长

在各个学科的建设中,除课堂教学之外,也越来越重视实

践教学。实践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都受到教

育,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实

践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外相互了解的又一场所。如今,

二级院系的每个学科发展过程中,都会举办各样的教学实践活

动,比如:暑期三下乡、夏令营、志愿者活动等等。在师生互

动过程中,作为社会人,学生同教师是地位平等的,他们之间

建立平等关系,才能像朋友一样在学习中互相启迪、互相质

疑,学生才敢于与教师同辩,力排众议,标新立异。师生间相

互沟通的过程就是相互成长的过程,也是道德思想相互碰撞的

过程。在德育过程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教师们不应居高临下,标榜自己为“道德榜样”,应转变为

“道德能动者、道德互动者”,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然德育,

实现教学和德育的相互促进。

三、构建院系师德伦理文化

教师的师德建设,归根到底是让教师自觉成为道德的能动

者,构建自身的道德原则。在学院层面,个人的道德发展,依

托于整个工作氛围和院系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院系伦理文

化非常重要。

(一)营造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

院系在完善外在制度约束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师内心的修

养和仁爱。首先,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加强教师间的交

流与学习。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在专业课程之外的阅读不

仅能丰富教师们的内心世界,而且终身受益。教师们要做学问

的“苦行僧”,更要做学问的践行者,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

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利用现有的本科

生导师制、硕士生导师制等制度,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加强师

生间的交流,促进师生互助。最后,院系应突破传统的管理方

式,建立多渠道、多样化的教师活动平台。坚持老带新,加强

教师间的导师制技能考核、举办教师科研教学交流会以促进师

德师风的传递;举办元旦联欢会、师生趣味运动会等联欢活动

促进教师间友谊;在教师间、师生间交流的同时也营造了师德

师风建设的良好环境。

(二)积淀独特的师德文化

道德自觉性的养成是需要练习和感染的。二级院系的每个

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都承载着创建者的心血和专业精神。文化传

承应该是一个“”的过程,道德文化传承需要一代人一代人的

言传身教,在总体文化熏陶下,是继承文化的最好机制。同

时,二级院系要适时的总结和凝练,并创新时代精神,革故鼎

新,为师德建设注入新活力。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

通知》国发[2015]64号(2015-10-24)[2019-2-8]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②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2018-08-27)[2019-2-27]http://www.

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809.htm.

③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通

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4).4-7.

④基层党组织书记应该树立好“三种形象”(2018-11-08).(2018-11-08)[2019-2-

28]http://www.sohu.com/a/274105431_100132387.

⑤李琰,易连云.从“道德榜样”到“道德能动者”——教师道德形象的当代

变迁[J].教育发展研究,2014,10.

参考文献:

[1]李琰,易连云.从“道德榜样”到“道德能动者”——教师道德形象的当代

变迁[J].教育发展研究,2014(10).

[2]檀传宝.主动回应时代的呼唤:努力推进“教师德育专业化”[J].人民教

育,2012(18).

[3]刘新龙.论教师道德成长中的价值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

[4]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

[5]蒋茁.高校院系师德师风建设途径探析[J].理论观察,2015.

[6]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

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2018-08-27)[2019-2-27]http://

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809.htm.

[7]基层党组织书记应该树立好“三种形象”(2018-11-08)[2019-2-27] http://

www.sohu.com/a/274105431_100132387.

作者简介:张燕(1989—),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医科大学科员,硕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Page 47: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5

职业规划

差序式领导对员工行为取向的影响

郭 婧(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

【摘 要】差序式领导是由“差序格局”引申出来的一种领导方式。本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一家具有差序式领导特点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实践层面解读差序式领导行为对员工行为取向的影响。一方面,差序式领导能够使亲信的下属产生效忠领导的心理并强化组织认同感,从而达到激励员工,推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效果。另一方面,差序式领导也容易导致过度关系化行为,使员工缺乏安全感,甚至可能诱发职场排斥,对组织内部人际关系造成不利影响。【关键词】差序格局;差序式领导;员工行为取向

基于“差序格局”而产生的差序式领导在近年来的本土组织领

导研究中越来越受重视,将其引入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等方面的研

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鉴于此,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案例

研究的方法,试图从实践层面探讨差序式领导行为对员工行为取向

产生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一)差序格局与差序式领导

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差序格局”

的概念。所谓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人际关系,并根据

距离和亲密度形成不同的层次,仿佛一粒石头投入水中,形成以落

水点为圆心、由近及远向外扩散的不同圈层(如图1)。在差序格

局下,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形成一定的

“关系圈”。关系圈的大小取决于处于人在中心的影响和地位,越

接近中心位置,关系越紧密,由此形成以“中心”为圆点向外扩散

的圈层式格局。

图1 “差序格局”示意图

差序格局的概念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核心

基础,众多学者将差序格局扩展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展开研究。在本

土组织管理方面,台湾学者比大陆更早开始将差序格局理论引入本

土心理学研究,然后再发展到本土组织研究。黄光国(1998)提出

了基于差序格局概念的“人情与面子”模式,并从亲疏尊卑的角度

将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划分为三种形式: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

系和混合性关系。杨国枢(1993)根据亲密程度将华人的人际关系

分为家人,熟人和生人三种,并且认为可以通过“拉关系”来实现

身份的转换。郑伯埙(1995)将“差序格局”的概念引入到本土组

织的研究之中。通过对华人组织的观察和思考,郑伯埙认为领导者

会根据下属在关系、忠诚和才能这三项归类标准上的差序程度对下

属进行划分然后进行差别对待。在郑伯埙的研究基础上,姜定宇、

张苑真(2010)以台湾企业为样本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开发差序

式领导的三维度量表,包括照顾沟通、提拔奖励和宽容亲信三个方

面,共14项。该量表通过张梦怡等学者在大陆企业中的运用,发现

其信度、效度俱佳,同样适合大陆情境下的差序式领导研究。

近几年,越来越多大陆学者运用差序格局来研究本土组织行为

问题:例如王建斌(2016)研究差序格局下的组织行为特征,归纳

总结了差序格局下组织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宋晨(2018)借助

差序格局理论解读“中国情境”和情境化研究的路径选择,认为差

序格局附着于人际关系之中,表现为情感、资源和权力的不对等。

谢守祥和吕紫璇(2019)通过研究差序格局下的领导-部属关系,

发现组织内的水平人际关系对部属行为的积极性和组织的运行效率

具有决定性作用,并提出要加强内部圈层的人员流动性从而提高组

织运行效率。但是差序式领导研究在中国大陆仍处于起步阶段,缺

少实证研究和基于本土实践的测量工具。

(二)评价与小结

无论是差序格局还是由差序格局引申出来的差序式领导都深深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差序式领导的相关理论可以为日益发展壮大

的华人企业提供理论支撑,为今后形成独特的“中国式管理理论”

提供理论借鉴。但是差序式领导的相关理论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或有

待完善之处:首先,基础理论薄弱,缺乏系统理论模型的支持,尤

其目前大陆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台湾学者对于差序式领导的

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完整、连贯的体系。此外,差序式领导的相关理

论缺乏实践层面的论证,而更多是基于传统文化层面的分析。那么

差序式领导在实践中又会给员工带来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二、案例介绍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差序式领导对于员工的组织行为影响,在实践

层面上加强对差序式领导理论的理解,本文选取了一家具有差序式

领导特点的民营企业来分析其领导方式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一)A公司案例介绍

广东省佛山市的A公司是一家传统的制造型民营企业。A公司处

于初创期时,部分关键岗位如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和仓储管理均由

公司总经理B的家人或是熟识的同学、同事来担任。财务经理是总

经理B的夫人;采购经理是B的弟弟;综合管理处主任是B前公司的

老上司,合作时间长达30年。公司的其他普通岗位是通过外部招聘

的方式录用员工并且从基层做起。几年后,最初在生产线工作的C

凭借其扎实的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总经理一家人建立了良好

的关系,被总经理B从生产车间组长提拔为人事经理。对于提拔C,

总经理B的解释是“这种忠厚老实的员工也是‘自己人’,值得信

赖。” A公司的员工构成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

(二)A公司总经理B的差序式领导行为表现

1.沟通照顾

指领导者与不同员工存在差异式的互动,双方意见交流的程

度会有所差异,领导者在决策沟通和关照支持等方面的存在偏私行

为。在决策参与方面,每当A公司要采购一批新材料或者制造新产

品,总经理B都是让“自己人”内部进行商量,而没有让其他下属

员工参与决策的制定。这一偏私行为获得了其他员工的理解和认

同,不少员工表示如果站在总经理的立场上自己会采取同样的行

为,可见在决策沟通方面的差序式领导观念对于本土组织内部员工

Page 48: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6

职业规划

较容易接受。

2.宽容亲信

指领导者在宽容错误和亲近信任的领导行为上存在偏私行为,

对于下属所犯的错误和业务要求等存在差序作风。采购经理曾经因

为前一天晚上酗酒耽误了第二天的工作,总经理B的态度是睁一只

眼闭一只眼,因而人事经理C同样没有在意,但却对另一名上班迟

到的员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宽容犯错方面,当下属在违反工作

规范时,领导者倾向于对关系密切的员工从宽处理,甚至大事化

小,小事化了。而亲近信任,则指领导者对自己亲近的员工控制较

少,这些员工较可能接触到组织的核心工作。显然,A公司中的关

键岗位都是由围绕着总经理B的高关系的员工担任的,对待“自己

人”下属总是比“外人”下属更加宽容与信任。

3.提拔奖励

指领导者对下属的激励行为存在偏斜,在晋升方面,领导者

倾向于对“自己人”下属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教育培训机会;在奖

励方面,与领导亲近的员工能够优先获得调薪和提拔机会以及提

高福利待遇条件。案例中的C就是凭借与总经理B建立了良好的信任

关系,从而获得了晋升机会。相关研究表明,差序格局下的领导者

所定义的“自己人”和“外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界

限是模糊和灵活的。站在圈内向外看,全部都是“外人”;并且

“自己人”和“外人”之间可能存在互动和相互转化的情况。如果

“外人”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自己人”的标准时,领导者会将其

从“外人”转化为“自己人”。因此,领导者对“自己人”和“外

人”的界定是动态的,这为“自己人”和“外人”的转化提供了机

会。

三、思考与讨论

通过进一步分析差序式领导对于员工行为取向的影响,发现其

对于组织整体而言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一)差序式领导对员工产生的积极影响

1.强化圈子凝聚力

差序式领导关注特殊化关怀,为“自己人”下属提供更多的帮

助和照顾,容易形成以领导者为核心的“自己人圈子”。随着领导

行为和“圈子”凝聚力的强化,“自己人”下属在组织中会表现出

更多对组织有利的行为。由于差序式领导风格强调“人治”,员工

在认识上容易形成以领导者为核心的圈子意识,并表现出较强的组

织凝聚力。成员需要对于圈子保持绝对忠诚,积极拥护和支持领导

者的工作,处于圈子核心地位的领导者也必须要保护圈子成员,并

为圈子成员争取更多利益。

2.效忠于领导者

差序式领导下的管理者对“自己人”下属提供更多的资源(如

信息,自由度,支持等)和授权行为,以便于下属顺利完成工作任

务。下属对领导者的报答与回馈在情感上表现为对领导者的忠诚,

在行为上则表现为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自己人”下属还可以带动

其他员工效忠于领导者,这对组织的整体效益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由此可以认为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形成了利益和情感上的互惠结构,

这也有利于强化组织内部的社会网络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3.产生群体认同感

简单来说,“群体认同”就是融入圈子。如果个体认为自己

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时觉

察到群体之间的差异,便会加强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差序式领导

通过划分“自己人”和“外人”来区别组织成员的角色,让“自己

人”和“外人”参与不同的任务和承担不同的责任,突出“自己

人”对组织所做的贡献。因此,“自己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所能

获得的组织支持与奖励明显优于“外人”群体,这显然有助于强化

“自己人”下属的群体认同,从而达到激励下属推进组织目标实现

的效果。

(二)差序式领导对员工产生的消极影响

1.导致“过度关系化”行为

从社会网络理论来看,差序式领导重视“圈子”身份和关系化

运作。但旨在维护小圈子利益的关系化行为往往会呈现出过度功利

化倾向,这是因为小圈子利益的实现往往需要牺牲部分整体效率或

者公正性。在许多情形下,对于小圈子而言,效忠领导优于效忠组

织,圈子利益高于组织利益。因此,差序式领导风格容易偏离正式

制度规则,导致“过度关系化行为”。当过度关系化行为发展到一

定阶段之后,员工容易形成功利的价值观念。如果自己的利益和他

人的利益,小圈子的利益和组织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牺

牲他人或组织的利益来满足自己或小圈子的利益。这种过度关系化

行为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导致“外人”被排斥现象

的出现。

2.可能诱发职场排斥

Ferris(2008)认为职场排斥是指员工在职场中知觉到的来自

他人的排挤或忽视对待的现象。领导者对某个“外人”下属潜在的

排斥行为不仅会对被排斥者造成直接伤害,还会通过示范作用导致

其他员工也对其产生排斥心理,从而给被排斥者带来间接伤害。职

场排斥是发生在职业环境下的“冷暴力”,被排斥往往意味着在决

策上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情感沟通和关怀,在

心理和权益上缺乏安全感,。在严重的职场排斥下,员工之间的信

任基础受到影响,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失调,则会降低员工工作投入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到组织运行效率。

四、小结

总而言之,差序式领导在现实的组织行为活动中对员工的行为

取向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差序式领导容易使亲

信的下属产生效忠领导的心理并强化组织认同感,从而达到激励员

工,推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效果。另一方面,差序式领导也容易导致

过度关系化行为,使员工缺乏安全感,甚至可能诱发职场排斥,对

组织内部人际关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正确引导差序式领导发挥

积极效应,需要重视激励员工采取利组织行为,同时领导者也应该

维护好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性,实现规章制度和人情关系之间的动态

平衡。

参考文献:

[1]田在兰,黄培伦.差序式领导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其他领导行为的对比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4).

[2]陶厚永,章娟,李玲.差序式领导对员工利社会行为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

济,2016(3).

[3]王建斌.差序格局下组织行为特征及其管理方式[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02).

[4]宋晨.管理研究中中国情境的理论解读与路径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8

(08).

[5]谢守祥,吕紫璇.“差序格局”下领导—部属关系及其行为取向研究[J].领导

科学,2019(02).

[6]刘小浪,刘善仕,王红丽.差序式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模型——基于跨案例的

研究探索[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6).

[7]Ferris,D.L.,Brown,D.J.,Berry,J.,and Lian,H.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Workplace Ostracism Scal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8(6).

作者简介:郭婧(1999—),女,南京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

生。

Page 49: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7

人才培养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马景阳( 西安思源学院理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

【摘 要】高校是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国家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效果。【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强了对高校教育管理的重

视。本文首先针对我国现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策

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质

量,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教学管理观念较为落后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教学管理只是高校教育

中的一部分,其工作内容是处理一些学校中的事务,对学生教育没

有太大的重视,因此对教学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将其放在重要

位置。高校教育管理中,管理人员将自己作为管理者,以命令的方

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忽略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

位,导致教师和学生无法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发挥其创

新意识。

另外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没有根据学校的

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

验来进行管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导致教学管理效果不明

显,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采用的教学管理方法与

实际情况不相符,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教学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

者,其素质的高低对教学管理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高

校教学管理队伍中存在着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

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工作

认识不到位,业务处理能力不足,将工作经历放在日常的签到、注

册、排课等事务中,对于教学管理创新和改革没有进行研究,导致

工作人员工作任务中,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另外很多高校的教学

管理人员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在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管理

方法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无法有效的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三)教学管理方式陈旧落后,缺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得到

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高校还是沿用以往的管理方式,无法对先进

的计算机管理方式进行落实,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另外虽然现

代化管理理念已经深入高校教学管理中,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创新

型人才教学管理时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制度的制定上面,没有按照

制度进行有效执行,因此导致指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其应有

的管理效果。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研究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下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首先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充分意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开展教

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体,作为一名教学管理人

员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充分的意识到教师和学

生的主体性,将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放在第一位,以为广大师生提供

更好的服务质量为工作重点,从而有效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其次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

方面需要对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发展进行重视,避免采取统一的管理

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

主体地位,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大力的支持。

(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为了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教育管理队伍,从而提高教育管理工

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高校应该引进有效的

教育管理人才,对外进行管理人才招聘,为学校教育管理队伍注入

新鲜的血液。其次需要对原有的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一方

面需要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使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高校教育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另

一方面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尤其是计算机等技能,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对管理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

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对教育管理观念和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其工

作效率。高校还应该对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建

立选拔、任用和激励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激

励能力,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方式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应该对其教育管理方式进行创新,首

先需要将教育和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对教学秩序进行有效规范。

其次需要针对学校的管理事物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例如学籍管

理、课程管理、考试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并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

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教育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改善和优化,确保其管

理机制能够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确保学校的各项事务都能够有法

可依,有度可循。最后需要针对教学管理工作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和

反馈机制,及时的发现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对教师和学

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也不断提高,加大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的重要基地,为了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高校应该创新其

教育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教育管理工作人

员的重视,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最后还需要对

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高校

教育管理效果,从而为国家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海.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

践,2018,1(23):79-80.

[2]张扬.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

(09):96-97.

Page 50: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8

人才培养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构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张 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 100000 )

区域发展的概念已经提出很多年了,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京

津冀的协同发展占据十分重要的意义,京津冀区域发展是国家的

重大发展战略,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重

要动力。人才的发展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推进京津冀

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构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再度成为热

议的话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首先阐明了京津冀区域人

才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

的现状及目前的问题,并提出构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的

对策。

一、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是指在某一个地区,为了促进各个地

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使人才资源在各个区域可以实

现自由流动已达到本区域发展繁荣的过程和方案。京津冀区域人

才一体化是北京、天津河北省三地11个地市之间人才流动、科技

创新、教育等方面的一个人才交流和教育资源互相分享的一个过

程,通过这人才的交流为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从而

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二、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源分布不均匀

京津冀区域的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北京其显著的政

治功能及其所带来的经济优势,加上历史文化等原因使它得吸收

了来自全国各地诸如人才、技术、经济等资源,大大拉开了北京

市与其他地区的在各方面的差距,这三个区域的资源分布不均,

北京市和天津市带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本地,对周边地区没有多

大的带动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北省的发展,河北省人

力资源最差,较京津两地无论是人力资源的素质还是教育资源都

有很大的差异,在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从事人员,诸如科学

家、工程师等高等人才差异最大,这几类人员所占的比重明显低

于京津两地的比重。核心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大、人才结构不合

理的现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由于历史、政治、经济、

体制上的不同导致的,从而阻碍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进

程。

(二)政府的执行力缺乏力度,政策有效性不足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包含的范围少,所涉及到的领域层

次低,集中在人才交流、人才疏通、人事代理、档案转接等几个

方面,要形成全方位、广范围的人才发展格局在目前还很难形

成。加之政策的有效性不足,政策的执行力度欠缺力度,所以京

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执行。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三地有明显的隔离。二是地区差异

大。京津冀这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存在诸多差异,

导致人才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三地的人

才市场处于独立的状态,相互沟通少,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正

因为三地的人才流动慢,故人才交流的机会为零,导致整个区域

的人才实力就很难得到显著提高。

(三)人才区域利用效率低下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已经存在很多年,但在具体的实施过

程中并没有形成整体合作、协调发展的局面,北京市和天津市拥

有着全国最优秀的各种资源,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亦或是

科技人才的保有量始上终处于全国的前几名,但是依然存在人才

利用率低下,以至于人才的发展与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没有紧紧的

结合在一起,相对北京市和天津市来说,河北省对于京津冀的协

同发展抱有的期望是最高,态度是最积极,然而在现实情况下,

各自行政区内的人才只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流动,互相之间的交

流很少,人才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三、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一)减轻地域间的隔离,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自由流动

京津冀三地发展的程度不一在很大程度是地域间有较大的隔

离,所以要实现人才一体化发展要减少地域间的隔离。首先要整

合三地的教育资源,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三地的人才结构和布局,

实现区域间教育资源的转移,将北京、天津具有比较优势的教学

资源转移到河北省,增强教学资源较差地方的竞争力。其次,单

单靠转移教育资源并不能改变河北省教育劣势的现状,应从根本

改变这种劣势,中央和河北省政府应加大对河北省的教育投资,

将这个人数众多带来的劣势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第三,加强京津

冀地区的培训业务,按照各个地区不同的需求,在教学资源、培

训项目、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所区别,建立适合于本地的培

训平台,是得各大高校与培训机构能融洽合作,从而实现教育资

源共享。

(二)合作共享,促进人才流动

首先在心理上要打破地方保护人才的这种想法,要创造所有

可能的机会为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带来更多的契机,抓住一切可能

的机会,解放思想,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有针对性的促进人才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把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交流作为重点,不断推

进人才引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在更大范围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

配置。更要重视产业转移带动人才流动对人才一体化的作用,产

业转移对人才流动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北京市在对此规划时不仅

要考虑到北京时短期内的就业率,也要考虑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承

受能力,针对产业类型的不同,充分衡量被转移产业的就业吸纳

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网络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可

能,也为人力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

展的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想取得一个好的成果就不可避免的

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来建立一个规范有秩序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

平台,通过建立一个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来提高人才利用率,

发挥更大的效果。首先要建立京津冀区域人才信息库,建立包括

有高端人才信息库,专业型人才信息库,高校人才信息库等多种

信息库,以便各地有针对性的获得人才信息并及时调用。其次,

建立用人单位需求库,为人才招聘提供便捷,满足双方需求,为

人才发展提供机遇。

Page 51: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49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SMT人才实操能力培养

周福斌(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

【摘 要】针对电子制造业对SMT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我校在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SMT生产线, 以十字旋转LED组装项目为立足点,让学生亲身体验表面贴装技术(SMT)生产工艺流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熟悉现代电子产品从组装、调试到成品的整个工艺过程,掌握SMT生产工艺相关知识与技能。【关键词】高职院校;SMT;实操;能力培养

SMT生产工艺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全自动化加工

应用技术。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SMT技术及产业也在快速

发展,SMT技术人才数量始终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电子

制造业对SMT相关人才的需求,我校加大了电子类专业学生在SMT理

论和实操方面的培养,为企业培养SMT人才并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1、SMT实操能力培养计划

1.1 培养项目

SMT实操能力培养以十字旋转LED组装项目为载体,以基于工作

过程为导向展开。十字旋转LED的制作分为供电板焊接、主控板焊

接、立体转接板焊接、总装四部份,其中供电板采用THT生产工艺完

成、立体转接板采用SMT生产工艺完成、主控板采用SMT+THT生产工

艺完成。整个组装项目中包含SMT和THT两大生产工艺,所需元器件

较少,电路原理简单好懂,适合学生上手操作。

1.2 培养效果

学生通过十字旋转LED组装全过程,完成元器件成形、插装贴

装元器件、焊接、调试、检验等电子产品的典型生产过程和质量控

制,使学生建立SMT系统的概念,了解SMT生产系统的构成,掌握表

面组装工艺、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等知识,培养学生SMT设备安装、管

理、操作与维护的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较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SMT生产工艺实践教学场地规划

2.1 实训室建设规划

为了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组装工艺及保证成品组装质量,学校

共改建、新建了四间实训室,包括THT实训室、SMT实训室、质检维

修实训室、装配调试实训室。其中THT实训室主要完成THT(通孔插

装技术)生产工艺中通孔元器件检测、整形、插装、焊装、返修等

实操能力培养;SMT实训室主要完成SMT(表面组装技术)生产工艺

中SMT元器件检测、印刷、贴片、焊接、返修等实操能力培养;质检

维修实训室主要完成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测及故障维修等实操能

力培养;装配调试实训室主要完成整机装配、调试、打包等实操能

力培养。

2.2 SMT实训室设计

学校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为基础、兼顾实践教学和产品生产

为目的规划SMT实训室,致力于建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SMT生

产实训基地。SMT实训室布局遵循企业实际SMT生产工艺流程布置工

位,着力营造真实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工作环境。

物料区:设备材料包括生产所需物料、货架、电冰箱、电脑、

扫码器、万用表、元器件检测仪等。主要完成物料入库检测、扫码

管理、存放管理、领用管理,让学生掌握物料从入库到出库的工作

流程;

印刷区:设备材料包括十字旋转LED钢网、手动丝网印刷机、自

动丝网印刷机、点胶机。主要完成PCB板焊膏印刷,让学生掌握印刷

设备的操作方法和PCB板的焊膏手动、自动印刷工艺以及点胶工艺;

贴片区:设备材料包括手工贴片工具、放大镜台灯、高速贴片

机、多功能贴片机。主要完成PCB板的SMT元器件的贴装,让学生掌

握贴片设备的操作方法和SMT手动、自动贴装工艺;

焊接区:设备材料包括十温区回流焊炉、热风焊台、电烙铁、

防静电镊子等。主要完成PCB板焊接,让学生掌握回流焊炉的操作方

法和手工、自动焊接工艺;

检测区:设备材料为自动光学检测仪(AOI)。主要完成PCB板

焊接质量检测,让学生掌握AOI的操作方法、人工目视检查和自动光

学检测工艺。

3、实操能力培养实施

3.1 生产现场“6S”管理

掌握生产现场“6S”管理要求,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

素养、安全,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3.2 岗位设置

坚持“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标准为

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最新SMT技术为视野”的理

念,以SMT生产线为平台,按照“具体工作岗位一分析实际的工作过

程一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一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流程进行基于工作过

程、行动导向的岗位设计,组建了物料、机操、检验、返修、总装

五个工作岗位。

3.3 岗位能力培养

3.3.1 物料岗位能力培养

物料岗位主要完成物料从入库到出库的管理。主要包括装配

所需物料的入库检测、扫码入库管理、物料存放管理、物料领用管

理、相关文件编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3.3.2 机操岗位能力培养

机操岗位主要完成焊膏印刷、点胶、贴片、焊接。主要包括

SMT生产工艺流程、焊膏印刷机的参数编制及使用、贴片机编程及

使用、回流焊温度曲线设置及设备使用、贴片胶涂覆工艺及设备使

用、设备维护保养、常见故障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3.3.3 检验岗位能力培养

检验岗位主要完成产品的人工检验和机器检验。主要包括PCB

板焊接质量人工目视检查、PCB板的自动光学检测、产品设计参数检

测、产品质量管理、设备维护保养、常见故障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培

养。

3.3.4 返修岗位能力培养

返修岗位主要完成故障产品的维修。主要包括手工焊接工艺、

SMT手工贴装、手工点胶、故障分析方法、故障维修思路、常见故障

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3.3.5 总装岗位能力培养

总装岗位主要完成整机装配、整机调试、产品打包。主要包括

整机装配工艺、整机调试工艺、整机质量检测工艺、打包工艺等方

面的能力培养。

4、验收与考核

考核的指导思想是促进学生掌握岗位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掌

握SMT技术相关知识。考核指标包括学生工作态度、产品质量控制、

各种上交材料、产品完成度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志红,刘素芳.高职电子技能实训引入SMT的教学实践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2]肖国玲,蔡建军,罗惠敏.SMT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3]徐玲.基于SMT实训工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Page 52: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0

人才培养

试论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杨喜冬(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河南 郑州 451191 )

【摘 要】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虽然在具体内容上有较大差异,但是两者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帮助高校学生成才。将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相结合,才能整合高校教育资源,更好的为在校学生服务,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必要支持。本文首先概述了思政课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随后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就思政课与学生工作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契机和教学策略展开了简要分析。【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学生工作;人才培养;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

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

面。”在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优先级甚至要

超过专业课教育。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途

径,将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完成思想政治教

学任务的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诉求、就业形

势等,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顺利实现从校园到社

会的过渡,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提供强劲的动力。

一、高校思政课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1、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进入大学校园后,学生不仅会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而且在

校园生活中更多的是依靠自己。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

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节奏,在这四年的校园时光中

不断的充实自己。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

任务,教师要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向学生工作靠拢,

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强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中,教师可以结合“个人品德及其作用”这节课,讲解

学生良好品德对个人成长成才的积极帮助。另外,在《毛泽东思

想概论》中,教师也可以结合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不怕

困难、勇于攀登的意志品质,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是大有裨

益的。

2、帮助学生规划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很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容易出现恐慌、迷茫的心理。这

一方面是受到了当前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就

业形势多么严峻;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的不自信有关,很多大学

生没有提前对专业对口工作、就业形势等进行深入了解,自身专

业技能的掌握又不够扎实,出现了“本领恐慌”。将思政课与学

生工作相结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等,指导

学生建立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就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发展的

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另外,在学生工作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存在哪

些缺点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强,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

社会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1、局限性较强,未能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的独立性较强,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学生专业学

科的结合不够紧密,也未能与学生工作人才培养统一起来。在这

种情况下,造成了思政课教学侧重于理论,而忽视了课外实践,

导致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思政课的教学内

容,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一方面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

参与积极性,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实际经济与政

治》等,教材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在不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学

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思政课的目的在于立德树

人,如果不能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也就无法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

合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觉悟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学生的

成长。

2、教学模式单一化,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关注教材中概念、理论的掌握,而且要

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在校园生活、学习,今后

的社会工作中落实。但是由于当前思政课教学偏重理论,导致学

生的课堂表现不积极。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学分占比

较大。而学分又直接与大学生的毕业挂钩,因此大学生对于各个

学科的期末考评模式、考试成绩十分关注。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考

评方式,还是以卷面考核为主,侧重于理论内容。在这种考评模

式下,学生也会将思政课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理论成绩

上,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无法将思政课上所学的理论,

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也就失去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三、高校思政课与学生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契机

1、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两者结合的关键点

现阶段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关

心的问题,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热点现象,也受到了国家的关注。

在推行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也逐渐向解

决学生就业问题上倾斜。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目的,都是促进学

生的全面成长,通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就业求

职的竞争力。从这一点上来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让学生能够

在临近毕业时或是毕业后,顺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成为现

阶段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的关键点。

2、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是两者结合的切入点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

关键。在多元文化冲击影响下,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更加艰巨和

更加重要。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单纯

依靠思政课,学生很难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不利于

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将思政课教学与学

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信仰坚定的

高素质人才,让高校大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

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更好的享受校园生活,为个人的健康成长

和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策略

1、坚持学生的核心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搭建师生平等交流渠道

高校学生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以学生为

主要工作对象,致力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诉求。受这一共性

的影响,学校教师无论是开展思政课教育还是学生工作,都必须

提前做好调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诉求和成长需

要。为此,要搭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为双方相互了解提供便

Page 53: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1

人才培养

利的渠道。教师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学生,才能让思政课教学与学

生工作有的放矢,提高成效。

(2)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工作理念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从根本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做人的工

作,必须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以

人为本,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

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明确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

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结合高校思政课内容,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

一方面,要将思政课的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校内

外开展别开生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教育价值的实践活

动。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组织开展无

人监考的考试;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带领学生到

大学生创业园、人才孵化基地进行参观等。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

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从实践活动中学习到了

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教学反馈,不断优化人才

培养效果。定期开展学生代表交流会,听取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

学与学生工作开展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在不断改进、不断优化的

过程中,实现了思政课与学生工作人才培养的牢固结合。

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管理工作

学生工作干部应积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好课堂管

理工作。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出勤率,除了加强课堂教学

管理,学生工作干部和任课教师要做好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作用和效果不会在

一时显现,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感悟,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结

果。因此,我们要把每堂课都当做指引大学生成长与前进的明

灯,看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当做教师在

上课,更要当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在共同做

学生管理工作。

(2)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建立相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机制

以往多数高校的思政课都是独立开展,并未与其他学科或是

学生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目

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将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

养相结合,让思政课的考试成绩,与学生评优直接挂钩。在学生

竞选班委干部,评选入党积极分子或是优秀学生,以及申请奖学

金等等,都可以将思政课的考核成绩作为评选的一个重要指标。

例如,在学生评选“校优秀学生”时,即便是学生专业课成绩优

异,社会实践经历丰富,如果思政课考试成绩不合格,都不允许

评选为“校优秀学生”。这样既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又能

够起到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成才的目的。

(3)整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生工作理念培养机制。高校

应该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引导广大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学生管理干部的身份去完成教学工作,从而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搭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相沟通的平台。其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的信息沟通机制。要实现二

者的信息沟通,需要相应的信息沟通平台的建立,如定期信息交

流方式、工作简报方式等,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及

时地获得学生的一手素材,并转化为课堂教学素材。

4、依托思政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抗挫能力

抗挫能力是大学生在面对挫折、遇到困难、应对问题是的

自我调节能力。当代高校学生面临多重压力,既包括学业上的,

也涉及到生活上、情感上等。例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大

学生在实习期间,因为不能顺利适应从校园到社会的环境变化,

或是不能处理好社交关系等,出现恐慌心理,这对于大学生的当

前的学业、今后的工作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在高校思政课上,教

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教导学生要学会化压力为动

力,积极的面对挫折,将每一次挫折都当成是进步的阶梯,提高

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

(2)创新创业能力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种形势。

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提

供了大量的创业支持,例如大学生创业可以享受小额免息贷款,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全程提供就业帮助等等。但是对于多数大学生

来说,创业不仅需要魄力和资金,更需要一定的经验。在《思想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思政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择业与

创业”这部分内容,向学生讲解一下当前国家、地方政府在支持

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决

定是自主创业还是积极就业。

(3)团队合作能力

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工作中,团队合作能够给学生带来极

大的便利和帮助。通过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相结合,教师要通过多

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例如在思政课上,教师可以经常开

展一些讨论活动,以当前的时事热点作为话题,将学生分为多个

小组,在小组内部相互合作,在小组之间开展竞争。这样既可以

激发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

学生工作中,也可以尝试安排一些团队性的任务。例如每年的12

月4日是法制宣传日,学校组织大学生到社区开展普法宣传。将学

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之间通力合作,有的负责发放宣传手册,

有的负责进行普法宣讲。在合作过程中既可以完成普法工作,又

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

将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教

育改革背景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两者的结合有共同的基础,即促

进高校学生综合发展,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两者的结合也有充分

的保障,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讲话精神,为民族复

兴培养时代新人。学校方面要基于思政课开展情况和学生工作需

要,找准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

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依托班干部做好学生工作等综合措施,在

推进思政课与学生工作融合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成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万花.应用型人才目标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以《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学理论,2018(1).

[2]李建铁.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

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

[3]姜志远.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教学探索[J].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4]银锋.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改革研究——以东莞理工学院

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6).

[5]陈仕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胜利油田党校学

报,2016,29(1).

作者简介:杨喜冬(1990—),女,河南濮阳人,硕士,助教,从事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

Page 54: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2

人才培养

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为例

李桥英( 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从现代学徒制由来、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为本区域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关键词】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

随着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深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目

前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向,而现代学徒制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

作的有效途径。

一、现代学徒制的由来

在近代职业教育出现之前,传统技能培养主要靠师傅带徒弟

的方式进行。师徒在一起劳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师傅对徒

弟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与传授,徒弟动手操作或现场观摩,在

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徒弟便能掌握师傅的技艺。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

人才,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开展现代学徒制

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有

时在学校上理论课程,有时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工学交替,产

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适用人才。

二、我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会计专业的学生未来走向企业财务工作岗位,需要很强的

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以教材为蓝本进

行教学和实训,学生缺乏实际情境体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

对较弱。为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有丰富的实践经

验、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在校期间就有真实的

职业体验,我校会计专业与泉州本土某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

作,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采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

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从调研入手探索现代学徒制

为了了解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知悉程度,对现代学徒制校企

合作是否有意愿,我校会计专业教师多次到企业进行调研,在与

企业负责人的商谈中,我们得知很大部分企业刚开始对“现代学

徒制”是陌生的。经过对企业负责人进行政策的解读及利弊的分

析,不少企业逐渐“认识”并“接受”了现代学徒制。我校在众

多企业中选择了一家“志同道合”的会计培训咨询公司进行深度

校企合作,并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招

生。入校就读“学徒制班”的同学由学校、企业、监护人及学生

四方签订协议,明确四方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要求学生认真执

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遵守校企双方的规章制度和安

全管理制度。经过一届学生的试运行,我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

已进入正轨,校企双方在不断地磨合中吸取经验。

(二)实行三阶段递进式实习制度

“学徒制班”的同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初识职业”。刚入

学时,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仓库等地方进

行“认知实习”,让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一个感性的

认识,有一个初步的职业融入。随着学校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

到《基础会计》课程学到“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

表”等章节时,组织学生到企业翻阅凭证、账簿和报表,观看、

咨询、简单操作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及报表的编制。这样学

生对书本中较抽象的讲解有一个实物的支撑,更好地明白会计核

算的流程。

“学徒制班”二年级开始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上

学期采用“4+1”的排课方式:一个星期4天在学校上课,1天到企

业“跟岗实习”。跟岗期间每5个学生由一个企业师傅带教。学生

将4天在校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难题,可以在企业跟岗期间向

企业师傅进行请教或在跟岗实践中自行摸索解决,大大地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知识的掌握程度。下学期则采用“3+2”的排课

方式:前3个月在学校上课,后2个月到企业跟岗实习。集中较长

时间的跟岗实习,学生从企业师傅的“小跟班”逐步成为“小助

手”最后成为“半职业人”独立进行会计核算。

三年级的综合职业实践是以企业为主开展教学,学生大部分

时间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对学生完全按照正式员工

进行管理:考勤、业绩考核、安全责任等,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

评价,作为学生三年级的学分及是否留下来工作或得到良好推荐

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校企双方实现“四共一双”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指引性文件,

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会计专业在确定合作

企业后,以立德树人为前提,以提高实践水平为目的,以学生顺

利就业为导向,追求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和企业共同制定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

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在新学

期开学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班的课程体系。除了国

家课程体系规定的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开设哪些专业技

能课及专业实训课,在什么时候开设,这些课程由学校老师还是

由企业师傅来担任。在我校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及企业专家的商讨

下,共同制定“学徒制班”的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标准是落实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中职学校组

织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的依据。为了充分发挥企

业的作用,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核

心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统一,教学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中职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FJJK18-745)研究成果。

Page 55: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3

人才培养

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共同进行过程管理

现代学徒制的学生是双重身份的,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

企业的学徒。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学生(学徒)行为规范》及

《现代学徒制学生(学徒)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既要让学

生以一个在校生的身份去遵守,又要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去不断

适应职场的规章制度。当然,管理办法只是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

底线,真正要让学生在双重身份中不断转换,不断适应,老师和

企业师傅的教导和示范是必须的。在学校期间由学校老师对学生

进行教育管理,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

识;在企业实践期间,企业师傅按职场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准

时上下班,遵守会计人员的各项职业道德,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

个事情,并对处理的每一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校企双方的共同

管理下,学生(学徒)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升,对待学习

和实践也更加用心。

4.共同进行考核评价

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学徒)进行有效地评价:

(1)纵向评价

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同

伴的合作程度,课堂表现及参与程度、平时的作业或阶段性小测

等,均作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参考因素。学生的期末成绩作为

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各占一定百分比,计算出

学生的最后成绩。

(2)横向评价

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及企业导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客观地给自己一个自评成绩,考察学生的

自信心及自觉性;同伴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既是对每一位同学公

正性的考评,也是对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考评,要会给同伴

评价,自己必须知道该如何做。教师及企业导师的评价相对来说

比较客观公正,应占较大比重。

将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结合起来,立体地对学生(学徒)进

行评价,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作为用人单位挑选学生的依据之

一。

5.校企双方“双导师制”

师资力量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开展的保障条件之一。传统的中

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由本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

本校教师大部分是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实践操作技能。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就是让有很强实践经验的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

实践指导。但是企业师傅往往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言传

过程中有“表达不够清晰到位”的短处。鉴于以上情形,我校会

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实行“双导师”制度。前期理论部分,由学

校专业老师来执教;到需要实践操作部分,学生由专业老师带队

前往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师傅对其进行指导。当然专业老师在

带队过程中,既对学生的课堂秩序进行维护,也可以对学生进行

相应的指导。同时还不断向企业师傅学习实践操作技能。这样企

业师傅与我们的专业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一举多得。

三、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导师缺乏教师的基本条件

企业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

企业导师毕竟不是教育类科班出身,没有经过教师专业素养的培

训,对学校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法不熟悉。在日常专业指导中,

对教学内容出现较大的随意性;语言表达能力较欠缺,有时无法

将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准确地表达传递给学生。

(二)企业方对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热情不高

据对三十多家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大部分企业对现代学

徒制校企合作的态度不积极,大部分企业都在观望之中。影响企

业开展校企业合作热情的原因有:其一,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

缺乏反哺意识;其二,企业对国家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

育的决定》等政策不熟悉,更多地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如校企

合作中产生的利润是否有税收优惠等等;其三,企业无法确定能

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四、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学生成长

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工学交替,在

校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到企业进行

跟岗实习,让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

是按职业人的标准对他们进行管理和要求,学生在职业体验中,

能更好地消化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教育的良

苦用心,父母培养他们的含辛茹苦,及职场上细心、耐心的工作

态度等等,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均有较大的提高。

(二)促进教师成长

在学徒工学交替过程中,会计专业教师以带队老师身份到企

业,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也向企业导师学习会计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在企业期间可以从跟岗学习开始,即跟着企业导师做企业日

常的会计事务工作。在对会计核算工作有了较深的掌握后,可以

独立开展会计工作,并和企业导师一同对学徒进行指导。

(三)缩短企业用人的适应期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工学交替中进行认知实

习、跟岗实习,通过学校老师及企业师傅“双导师制”的教育,

在学校及企业“双边场所”的环境适应,在学生、学徒“双重

身份”的不断转换中,完成了会计理论知识及企业实践操作的学

习。学生(学徒)们已基本胜任会计核算,在顶岗实习期间,实

习单位(用人单位)几乎不需要再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可直接

放手让他们独立工作。新手在用人单位的适应期大大缩短了,无

形中也为用人单位创造了价值。

五、结语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简称《职教20条》),方案要求职业学校不断总结现代学徒制

试点经验,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形式,积极推动校企深度

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

享,培养一批企业能马上适用的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及

一批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国家职业教育改

革实施方案》的施行,如同再次吹起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政府

已积极牵头行动起来了,相信企业也能感受到国家的改革的力度

和诚意,积极加入校企深度合作的行列,我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

制人才培养模式也能越走越踏实,并为本区域中职学校会计专业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侯益波.机械制造技术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中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J].教

育教学论坛,2013(41).

[2]李术蕊.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3(13).

作者简介:李桥英,女,福建上杭人,大学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

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等。

Page 56: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4

管理观察

浅谈如何减少源头和作业过程中的职业危害

马 超(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062 )

【摘 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被采用和投入生产,但伴随的职业危害种类也随着增多,一旦出现疏漏职业危害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本文从当前的职业病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职业病多发的主要原因,并且进行了深刻探讨,随之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和防治方法。为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做出了坚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坚持源头控制;减少职业危害;加强职业病防治

所谓职业危害,就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劳动者工作所处

环境中产生的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作业能力及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或者不良影响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在本单位的作业场所常见的职业

危害主要由焊接粉尘接触、涂装挥发性化学性毒物、放射性因素、

生物因素等给劳动者身体造危害的有害因素。

据近几年来我国职业病报告统计显示,新发职业病最多的依次

是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慢性化学中毒(包括有机溶剂中毒和重金

属中毒)等,随着我国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职业危害种类也在

不断增多,职业病潜在风险也在逐步增大,同一工作场所多种职业

危害因素并存的现象尤为让人担忧。

笔者认为,目前,造成职业病多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用人单位法治意识不强,对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不到

位,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职业危害工作进行管理,从业人员职

业健康档案管理不规范,或不按规定对从业人员的作业场所和作业

环境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鉴定;二是企业对职业健康的危害认识

高度不够,导致在落后工艺改造、工作环境的改善、防护劳保用品

的提供和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三是工业进

程的快速发展,各个生产单位为了抓住工业化发展的机会,抢占市

场,大力投入和引进先进制造工艺、先进设备和新型材料,但是由

于对于新技术,新材料产生危害程度的评估不足,新技术、新材料

的广泛应用导致新型职业病危害因素不断产生,且应对能力不足;

四是从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针对以上四种情况,笔者认为,要从源头上和作业过程中减少

职业危害,预防和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的落实

一是认真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

落实,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加大职业危害防治投入保障力

度,规范职业危害防治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到位、专款专用;

三是加强职业危害防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水平,严格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四是强化从业人员职业危害知

识培训,加强职业危害知识宣传,增强从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治意

识,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治技能。

二、强化政府职能部门职业危害防治监管

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监管体系,明确监

管职责,履行监管责任,强化监管职能,严格按照"管安全生产必须

管职业健康"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统筹安

排所辖区域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明确责任范围,严格认真检查,

及时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逐步规范所辖企业和用人单位

的职业健康管理及培训工作,力争使职业健康管理达到“一人一

档”,管理规范,对从业人员的年度体检、入职和离职体检进行严

格监督,确保从业人员职业病早发现早治疗,为从业人员的身体健

康履好职、尽到责。

三、强化作业环境职业危害因素监测

各用人单位要了解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分布情况

以及接触人数并及时向属地安监等相关部门申报本单位存在的职业

病危害项目;严格执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制度和定期

检测制度,对作业场所危害因素进行认真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结果

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布,公布内容要注明职业危害因素类别、危害程

度、生产源等,以提醒从业人员提高防范意识,预防职业危害,减

少减轻职业危害因素对从业人员的伤害。

四、强化对产生职业危害因素源头的管理

各用人单位要加强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查找危

害因素的产生源头,制定管理措施,对生产源进行严格规范管理。

如对产生粉尘的作业场所要加强洒水降尘,对产生噪音的场所要佩

戴防噪音耳塞或给设备加隔音设备,对产生辐射危害的场所加强防

辐射保护等。同时要增强对新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的应对能力,对引

进的设备、先进技术工艺和生产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职业危害因素评

估,并且制定充足,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高危用人单位从业人

员,从源头上遏制职业病高发态势,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从业人员

的危害。

五、强化对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和使用

首先,各用人单位要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健康标准

和卫生要求的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各单位主管职业健康部门要加强

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严格把关,定期不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特

别要对防尘、防毒、防辐射等劳动防护用品严格检查,确保劳动防

护用品安全可靠;其次,各用人单位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如何正确使

用劳动保护进行指导,确保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使劳

动防护用品起到劳动防护作用;第三是要加强对从业人员佩戴劳动

防护用品进行监督,对未按规定佩戴或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不正确的

从业人员要责令其及时改正,以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从业人员的危

害。

六、强化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预防职业危害和职业病防治方面,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是最

为关键的一环。因此,各用人单位要加强职业危害和职业病防治方

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从业人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充分认识预

防职业危害和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按规定自觉佩戴合格劳动防护

用品,自觉接受岗前、定期、离岗体检,从而减少职业危害和预防

职业病防治的发生。

总的来说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

职工的身体健康,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职工的身体健康更是一个家

庭幸福的保障,所以切实做好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工作,从源头上保

障职工健康发展,幸福一个家庭,会给职工为企业好好服务提供更

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侑俦.强化职业病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J].中国石油企业,2010(7).

[2]本刊编辑部.职业危害防治监管急需加速[J].劳动保护,2011(04).

[3]李文香.呵护员工安全健康[J].当代矿工,2013(11).

Page 57: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5

管理观察

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求与建设策略

冯 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206 )

【摘 要】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资、生源、人才需求等实际情况,突出高职办学特色。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结合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注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分析,突出实践对接与运用,注重质量标准,提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具体策略。【关键词】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

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的重点,教育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是高职

院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

下简称“质量保证体系”)需要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师

资、生源、区域经济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等实际情况,对接高职院

校的办学特色,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质量保证体

系需要注重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的内涵分析,积极运用高职教育的

先进理念,注重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许刘英,2019)[1]。通过

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程序,为高职教育的创新与质量

提升提供分析依据,构建符合实践、凸显特色、对接差异、督促质

量改进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分析

(一)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突出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督促作用,注

重其实践运用价值,实现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监督与控制,促进高

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

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的要求之一,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以教育质

量为导向,发挥积极的教育质量控制与促进作用,实现高职教育的

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构建符合高职

院校实际的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高职学生的学习成效提

升为目标,发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数据分析与反馈功能,注重数

据分析(林家好,2016)[2],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形成符合高职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结

合其办学资源条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等形成的人才培养

特点。差异化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的办

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状况等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办学呈现出差

异化的办学特色,要求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符合高职院校

之间的差异化特点。因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形成符合其办学特

色,符合高职院校办学资源、区域经济发展、就业岗位知识与技能

需求等实际状况,获得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重视内部质

量保证体系中关键环节的分析与研讨(李菲,罗纯,2018)[3],不断

完善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高职教育的

诊断与改进水平。

(三)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要积极对接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从知

识、技能、岗位素养等方面注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职教育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素质、技能素质

等方面的要求出发,注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通

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高职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教学

质量标准,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高职人才培养

方案,对接高质量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升人才

在未来就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四)重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

标准是促进高职师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水平高职师资队伍

对于高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师资水平成为高职办学综合竞

争力的重要体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

求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结合高职教育质量诊断

与改进要求,注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演进与范式融合(孙芳

芳,闫志利,2019)[4],建设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

二、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策略

根据高职教育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

系建设突出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对接与运用。按照高职教育质量诊

断与改进的要求,注重教育质量标准,提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具

体策略。

(一)注重数据平台建设

高职教育质量提升需要重视教育质量数据的分析与运用,数据

平台能够为高职教育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

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需要重视数据平台的建设,运用内部质

量保证体系相关的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发挥高职教育相关的大数据

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诊断与改进的促进作用(张培,2019)[5]。构建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大数据平台,不断丰富高职教育质量相关的大

数据的数量与内容,实现高职教育质量大数据的高质量、高水平,

优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数据资源。通过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

证体系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积极、有效的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

的大数据平台,实现高职教育大数据的交流、共享与运用,提升高

职教育质量相关数据分析与数据反馈能力,不断提升内部质量保证

体系的数据源泉,形成高职教育质量的大数据资源,为高职教育质

量诊断与改进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需要高素质师资队伍

的支持。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高

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内部质量保证体

系建设和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参加教学

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注重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不断提升高职的教学质量,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水平,展现高

职教师的产学研能力。高职教师需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

高职教学中的信息科技含量,注重高职智慧课堂建设,提升高职教

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升高职教学的效果。高职教师需要对

接高质量发展对于高职教学的要求,注重教师角色转换(李晓,

2017)[6]。对接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对于师资队伍的要求,不断

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三)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与诊断改进水平

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

实现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升高职教育诊断

与改进的水平。以高质量、高标准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

础,提升其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诊断与改进的促进作用。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改进策略研究”(2017SJB0897)。

Page 58: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6

管理观察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一方面既要具有较高的质量标准要求,能够

积极引导高职教育向高质量、高水平的标准不断努力,实现高职教

育的较好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对接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实际状

况,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实际现状,质

量标准能够促进诊断与改进,能够促使高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需要分析相关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制定符合质量

标准体系,对接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提高诊断与改进水平,促进

高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建设高水平的诊改工作队伍

需要建设高水平的诊改工作队伍,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诊改队伍

的综合素养。构建高职教育质量诊改相关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诊

改队伍,从高职教育质量状态数据平台、数据采集与整合、数据采

集与使用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出发,建设高水平的高职教育质量诊改

工作队伍。一方面,从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管理人员中遴选一定

数量的人员,形成从事高职教育质量诊改工作的专兼职工作队伍,

优化诊改队伍的来源结构,来源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加强

高职教育质量诊改工作队伍的学习与交流,通过高职教育质量诊改

专题会议、质量研讨、调研分析等方面,形成诊改工作队伍的交流

与学习平台,学习高职教育质量诊改的新要求、新特点,学习高水

平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诊改方式、措施等,对接高职院校的实际情

况,督促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结论

一是注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用效果。注重质量标准,对接高

职院校办学实际情况,按照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的质量标准,

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

二是注重质量标准的运用。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

与教育质量诊改标准相互结合,提高督促与运用效果,提高诊断与

改进标准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刘英.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诊改:内涵、理念及策略[J].职教论坛, 2019(2). [2]林家好.内部教学诊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J].教育评论,2016(10). [3]李菲,罗纯.高职院校“五步一轮”教学诊改模式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8(35).[4]孙芳芳,闫志利.评估与诊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演进与范式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张培.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改数据平台建设的理念、架构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6).[6]李晓.“诊改”制度视角下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J].中国高教研究,2017(6).

(上接第37页)智能化服务;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向供需双方搭建平

台,例如老人通过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即可下单购买服务。而无

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信息平台建设,都还缺乏一定统一的标准。关于

智能养老服务的运营商如何介入养老机构、以及上述多元主体之间

的责权利方面并没有一套细化的可以参考的标准,因而极易导致养

老智能服务产品监管领域的混乱失序。

就智能养老服务标准建设而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以北京

市为例,大多数社区虽然已经构建了全天候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平

台,为老年受众提供生活资讯、紧急呼叫以及日托等服务,而其相

应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监督评估机制大多还处于缺位状态,不利

于智能养老服务的进一步推进。

此外,服务平台与政府、社区、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定位模

糊,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要素之间的整合机制还有待形成。

三、城市养老服务人工智能化建设优化策略

(一)政府层面

互联网社会,人工智能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

于创新社会治理路径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急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形

势,政府应明确人工智能养老的战略作用,发挥好全面的“头雁”

作用。

具体来讲,一是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从顶层设计上强化人

工智能领域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跨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地方积

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合力;二是要充分调

动社会力量来运用智能设备及新媒体为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三是

要尽快出台、完善关于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升其

标准化建设水平;四是在此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好监管角色,引入

第三方评估机制,考量智能设备系统、智能服务平台的实践应用价

值、运营盈利方式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等。

(二)社区层面

首先,基于老年用户进行需求调研。例如针对养老智能设备的

待机时间、操作界面、设备功能以及是否具有一键人工服务等进行

老年技术使用意愿的调研以做好后续配套方案的跟进。具体由养老

服务企业搜集老年用户网络社会参与及其它反馈信息,根据老人不

同阶段需要适时调整清单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其次,基于社区场域促进智能养老服务的落地生根。观念意

识上,关注并重视人机交互发展过程中社区工作者的引导性,使智

慧养老真正成为人性化的、有温度的软服务而非局限于冰冷生硬的

技术外壳。与此同时,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养老服务系统进行更新迭

代,促进社区内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操作上,分调动社

区内外各种自组织、公益组织力量,以社区项目化的形式推动养老

服务智能化建设。

(三)企业层面

新时期,政府对于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加

大,企业参与人工智能养老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期。

具体而言,首先应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搭建“系统+服务+

老人+终端”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整合老年人、养老机构等信息,

以健康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支撑,搭建以“人机交互、居家照护”为

中心的智能养老服务网络,营造人工智能养老服务场景。

其次,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

展,一方面充分利用传感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拐

杖、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做好老年人健康跟踪、管理工

作,完善和延伸养老服务的公共服务功能;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群体

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研发接地气的文化智能产品,满足老年人

的“私人定制”需求。

再次,提升智慧养老企业公信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产学研协同推进,优化人工智能养老服务创新生态,加大智能

化管理控制系统开发力度,通过区块链经济去影响到更多的数据挖

掘、三方服务机构、金融保险机构以及大数据服务结构等。从智慧

养老企业硬件设施、软件配置、文化理念等方面打造老年受众信得

过的“云端”服务品牌,建立供需双方之间的信任机制。

最后,借力媒体融合趋势及新媒体传播优势,利用全媒体打

造宣传阵地普及相关智能养老产品的正确“打开方式”,加强正面

宣传引导,明晰人工智能养老的科学概念和外延边界,避免概念炒

作。

参考文献:

[1]李金娟.“互联网 +”视域中透视社区养老服务走向[J].北方经济,2016(11).[2]刘伟,倪桑.2018年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热点回眸[J].科技导报,2019(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作者简介:李金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文化社会学、福利社会学等。

Page 59: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7

管理观察

浅谈社保基金管理运行风险及防控对策

朱玫霖( 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3 )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显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然而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在取得进展的同时,其运行也在,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极大的原因在于我国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保险基金的供给不断的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各项的支出,从而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差强人意。要想保障社会保险基金能够可靠的运行,要充分实现全面的监管。本文围绕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行的风险开展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

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体系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已经成为

了一项能够初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险体系,其覆盖的范围

也在逐步的增大,这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

了强劲的原动力[1]。据行业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我国

的社会保险基金的总收入已经达到了15.5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步增

长36.5%,而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也已经突破了12.85亿元,较上一

年同步增长了26.8%,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正在逐步的扩大。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风险

(一)违规运作的风险

相比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方面的法律

法规的制定与调整都相对滞后,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纰漏,这也导致

了大多数的管理人员利用这种管理上存在的纰漏进行违规操作,比

如一些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切身利益,恶意篡改参保信息,甚至视

管理制度于不顾,在收取社保费用时采用现金付款的方式,这也充

分的说明了我国部分社会保险机构缺失基金监督,存在基金别挪用

的风险[2]。

(二)信息系统的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俨然已经不断

的加强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二者已经不可分离,一旦在信息管理

系统中产生任何的问题,其造成的影响较大,甚至会造成整个信息

系统的瘫痪,数据无故丢失,甚至会被一些网络黑客恶意篡改,造

成社会资产不同程度的流失[3]。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再加上一些地

方政府不具备相应的管理意识,导致了社会保险费用征管信息系统

建设的滞后,对于整个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

定的负面影响。

(三)基金冒领的风险

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社会保险基金的冒领,未经本人的允许私自

领用社会保险基金[4]。之所以会存在这种乱象,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养

老金不断的实现开放化,这也致使一些离退休人员与不再与原单位

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只是单纯的依赖社会的养老,一旦这些退休人

员去世之后,一些家属因为利益的驱动,故意隐瞒真相,想方设法

来冒领养老金,而相关部门因为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很少深入基

层实地调查,这也致使养老金冒领的乱象有机可乘。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存在管理风险的原因

(一)监管难度大

为了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特提出了要促进社会保险

基金的多元化发展,社会上参与保险的人数逐步的增多[5]。为了予

以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便捷性,中央联合地方政府不断的加

强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因为监管的对象不断的增

多,这也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同时,这种多元化的管理也涉及

到了众多部门的参与,从而不断的加长基金链条,其风险也在逐步

的增多。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来说,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是一项艰巨的

任务,任重而道远,所以需要更多的管理人才参与进来,这也为我

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

管理人才队伍[6]。在社会保险基金业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其基金的

监督管理业务量也在不断的增多,为了积极应对这种现象,必须要

拥有更多具备专业管理知识的人才参与管理。而事实上,我国社会

保险基金的管理人员大多数还未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甚至在一

些落后的乡镇地区还存在着人才短缺的情况,这也大大的降低了我

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质量。

三、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减少基金征缴的中间环节

为了加强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管理,各地区的省级政府应

及时收回社会保险待遇的发放职能,充分实现统一化、集中化的管

理,做到直接向企业征缴,并直接支付给个人,从而有效的减少了

中间环节,为各级城市、乡镇的参保人员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这

种减少中间环节的方式极大程度上的降低了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7]。而实现基金的直接支付,可以缓解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并让其

具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多重要的业务当中,这种化繁为简的管理

方式有效的预防了资金支付过程中的滞留现象,同时也大大的提升

了管理人员及业务员的工作能力。

(二)实施银行代扣

用银行代扣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缴费模式,能够有效的避免收取

现金造成的不安全因素[8]。而在实施银行代扣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的

个人往往是通过POS机刷卡的形式来缴纳全年的参保费用,这种方式

也终结了现金缴纳参保费用的时代,也为更多的参保人员提供了更

多的便利性。但与此同时也滋生了诸多的弊端,首当其冲就是通过

一次性缴纳全年的参保费用会带给更多参保人员一定的负担,而大

多数的参保人员几乎都是在临近缴费期限的阶段才会想起去缴费,

如果同一时间段内缴费的参保人员数量较多,会造成资金的延迟到

账,少则1-2日,多则数日,如果同时有数笔资金入账,会增加业务

员的工作负担,极易造成收款差错的现象发生。而改用银行代扣的

方式,参保人员只需按时将参保费用存入银行账户中即可轻松实现

社会保险基金的缴费,这种收款方式不仅有效的缓解了业务员的工

作量,还提升了财务对账的准确性,以确保参保人员的资金能够准

确的到达相应的账户。

(三)加强对于养老金发放工作的重视

为了有效的避免养老金冒领的现象发生,要加强养老金发放与

领用工作的规范化。在发放养老金时,一定要本人持相关证件,禁

止多人使用同一张卡的形式。就目前我国养老金的发放情况来看,

其发放的形式主要分为如下两种:其一,相关部门针对退休人员的

养老金发放开展深入的调查,并考察当地养老金的发放是否存在异

常的现象、退休者的工龄是否与系统记录相符,重点核对退休者的

银行账户是否发生变动,如果发现异常,一定要及时上报相关部

门,并对养老金的发放情况进行准确的跟踪。其二,利用社保卡发

放养老金,这也是我国大力推崇的一种养老金发放的最佳方式,这

种通过社保卡发放养老金的方式有效的杜绝了养老金发放过程中更

多风险的滋生。 (下转第61页)

Page 60: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8

管理观察

关于社保局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李华丽( 宜城市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局,湖北 襄阳 441400 )

【摘 要】社会保险档案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出社会参保人员的缴费情况、以及他们享受社保待遇的情况,这对社会保障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保障制度深度改革以后,保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但是现在在对社保档案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主要讲述了对当前社保局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关键词】社保;档案管理;思考

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深化社会保险改革的必然需

求。随着社会保险改革的进行,社会保险部门不仅仅要履行社会保

障的责任,还要承担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所以在这个庞大的社会

管理系统中,如果无法做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导致整个社保部

门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严重时还会影响整个地区的社保工作的进

行。

因此,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是社会保险部门的重要内

容。由于个人办理社会保险业务的过程十分复杂,并且在享受保险

业务内的待遇时,要经过诸多环节,社保档案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

要,它直接影响到参保人自身的利益。

一、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社保档案管理不统一

由于现在的社会保险档案内容相对复杂,涉及的方面比较广。

不同类别的社保档案由不同的管理部门进管理,因此形成了“多头

管理”的现象。比如:不同的社保档案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时,

由于部门之间员工在沟通方面不是十分方便,当参保人需要进行索

保理赔时,就会需要一些繁杂的手续。除此之外,有些社保档案办

理机构在办理社保档案时并不遵循档案统一集中管理的原则,综合

档案是对文书档案进行管理,而其他的业务材料都存放在业务科

室,并且,对档案管理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从而使社保档案管

理没有一个完整的档案管理室,因此在对参保人信息进行查阅时就

不能得到完整的社保档案。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严格规范

在我国对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从

而导致对社保档案的管理缺乏统一性,这就会使在不同的地方,对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标准也大有不同。并且在社会保险档案中,由

于专业的不同,其管理的标准和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对社会

保险档案进行管理时就无法行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秩序。

(三)社保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在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原先的社保档案管理方式已经跟

不上现代化的节奏。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现在社

会保险业务量逐年增加,因此,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压力就越

来越大。虽然有些管理机构对社会保险档案采用了微机化管理,但

是,由于软件,硬件以及人员的问题,微机化管理模式不能够充分

的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并且大部分的社会保险机构对档案的管理仍

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就会使社保档案管理的效率十分低下,

以及在保险档案数据统计方面的工作开展也有一定的难度,从而直

接影响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

二、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居民社会保险档案意识和领导对社保档案管理的重

社会保险档案直接影响到了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想要

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首先就要提高居民对这些档案的重

视,有关部门就可以采用宣传的方式来让每一位居民切实的了解到

社保档案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宣传效果,相关部门在宣传时,就不仅仅要加强宣传

力度,并且还要拓宽宣传渠道,比如有关部门可以采用下乡演讲或

组织讲课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公交车站的广告牌来进行宣传,从而

有效的提高每一位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加大地方部门对社会保险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当公民真实的了解到社会保障对自己十分重

要时,就会主动地对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

证了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的进行。

相关部门还可以积极地争取党委和政府领导人员的意见,从

而提高政府高层领导人员加强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

持。这样就会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

入,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才和资金匮乏的情况。

从而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社保档案管理制度

在制定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制度时,可以依据我国的《档案

法》《保密法》等相关的法规政策,制定出社保档案的分类大纲以

及对档案的保管期限,并且还应该对每一类的档案制定出一套相应

的管理措施,这样一来就可以建立一个社保档案管理的完整体系。

当有了完整的法律体系以后,在进行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时候就可

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当在社保档案管理工作方面有相关的法规和要求后,就会使各

类档案在收集、整理、保管、转移和存档的时候能够有序的进行,

既保证的工作的进程,还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规范化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规范社保档案整理工作一般来说,对社保档案资料的收集和

整理,就是对社会保险业务进行梳理和归纳。把这项工作规范化,

可以对以前完成的业务工作进行更好整理和总结,还可以从中找出

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总结教训,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经

验,并且,规范化的整理工作还能够给部门决策者提供准确的统计

数据,使决策更加精准,提高办事效率。

想要使社保档案整理工作更加规范,就需要在社保档案的内容

和范围以及档案管理室和相应的管理人员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上的混乱,逐步的行成一套规

范化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

(四)加强社保档案微机一体化管理

传统的社保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因此

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采用微机一体式

管理。想要实现社保档案的微机一体化管理,政府部门应就该加大

对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为社保档案管理提供先进的微机

档案室,并且还应该保持微机型号一致,这样就可以更方便的进行

计算机联网和共享社保档案资料数据。

在此同时,还应该着手于对社保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要确保

开发出来的软件包括以下功能:社保档案的快速编目、档案信息自动

搜索、档案资料快速统计、档案分类统计以及可以档案借阅的自动

管理等功能,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借用者的情况和借

用归还的时间,从而有助于社保档案管理工作更有效的进行。

(五)对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项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和业务性的

工作,因此,要求相应的社保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应的政策,并且(下转第61页)

Page 61: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59

管理观察

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的公共治理研究——基于对陕西农村地区的调研

郭明园(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

【摘 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6000万,并有上升趋势。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团队的贝利测试结果显示约有48%的儿童存在认知发展滞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滞后的比例也在上升。我国未来的人力资本状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受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和能否健康成长的影响。本文着力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元治理”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行政二分的公共治理模式和具体对策。【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公共治理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所有中等收入国家里,中国的

人力资本最低。中国城市孩子高中以上学历占90%,而农村则只有

37%,但是在中国只有24%的孩子是城市孩子。从2013年开始,农村

教育行动计划团队随机对中国西部如陕西等贫困农村地区的1800多

名儿童进行贝利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18-24个月和25-30个月的

儿童中认知滞后的比例分别达41%、55%,认知滞后的比例随着儿童

年龄的增长上升。测试数据远大于国际标准智商分数中15.87%的正

常比例。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经常遭受忽视、歧

视、咒骂、虐待等伤害性刺激的儿童,他们的认知、决策能力受损

非常严重。在儿童发育早期,长期慢性不良刺激会导致儿童记忆能

力受损至长大成人。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呵护和

监护,生活在充满伤害性和不良刺激的生活环境中,智力发育水平

严重滞后于在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孩子。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的现状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大概分为三

种:情感障碍、营养不良、智力受阻。在智力受阻方面,农村教育

行动计划团队的调研结果显示:

(一)农村留守儿童认知滞后比例高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团队首先在陕南的商洛市、安康市、汉中

市的174个乡镇的山区农村随机抽样的1800个婴儿,使用贝利测试

每6个月测一次。发现月龄为24到30个月的宝宝中有53%存在智力发

展缓慢。在河北和云南山区农村做测试时,月龄为18到30个月的宝

宝中分别有45%和51%存在智力发展迟缓。其他农村地区比如浦东、

北京、郑州、西安的农民和民工村,县城农村,河南、安徽中部大

村,搬迁村,贝利测试结果大致都是40%、50%。

随后,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团队通过其他智力测试方法对年龄稍

微大一些的北京郊外、苏州打工子弟学校、河南、安徽、江西农村

小学生和甘肃、陕西地区的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一半左右的

学生(IQ<90)智力发展是慢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中存在营养和养育不足问题

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影响学龄前留守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基

因、营养和养育。基因不能改变,针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

的问题,我们考虑营养和养育方面的因素。

一半以上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不良。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

童确实存在营养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护士对参加贝利测试

的孩子进行测血评估,结果显示50%以上的中国农村儿童是贫血的。

农村监护人或者代理监护人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用馒头、米

饭、咸菜等喂养孩子,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蛋白质、微量元

素等营养补给过少。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缺乏认知刺激的养育方式。调查研究发

现,95%以上农村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大学,但是他们没有要

对孩子进行早教的意识,在生活中做到讲故事、读书给宝宝听的只

有4%。将近80%的农村家庭只有一本儿童书或者没有一本书。在0—

3岁期间,孩子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父母把孩子留给代理监护人,

导致这些孩子永久性的智商低下。

(三)养育干预对智力水平发展有明显的积极效果

从2015年开始,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团队和其他几个团队在中国

推广了一个培训课程并进行实验,实验活动中将样本孩子分为实验

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由养育师指导监护人科学育儿,包括完成

陪孩子做美工、玩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等婴幼儿课程任务。对照

组的孩子不作任何干预,以此比对两组孩子的表现,观察早期养育

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养育培训干预是有用的,没有干

预的对照组中孩子平均IQ是88(IQ低于90属于智力发展缓慢);但

是接受干预,上完6个月的26次课程,主要看护人是妈妈的孩子认知

发展为99.5,属于完全正常,主要看护人是奶奶的孩子智力也有所

提升。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形成的原因

(一)政府体制层面

第一,体制障碍是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权利缺失的根本原因。

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无法使人口家庭式迁移,导致父母与孩子

分离。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实现了位置的迁移,但没有实现从农民

变成市民身份的转变。国家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建立两套关于城市

和农村管理的制度,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对应不同的政策和资源分

配,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同的公共服务。子

女无法随迁进城生活和学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权利的丧

失。

第二,政府一味控制人口数量,忽视人口质量的提升。以往

在提倡晚婚晚育、独生子女方针下政府严格把控出生孩子数量,现

在由于劳动力数量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而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增

加出生孩子数量。政府的工作重点一直以来都是在孩子的数量增减

上,往往忽视最重要的人口质量的提升。在重男轻女思想依然盛行

的农村,全面二孩政策将会使农村儿童越来越多,如果仍然不注重

人口质量的提升,那么留守儿童智力缺陷问题依然严峻。相反,重

视农村留守儿童婴幼儿阶段脑智的开发与挖掘,可以提高我国未来

人口素质,增加高质量人力资本供给。

第三,政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公共物品、服务不到位。据农

村教育行动计划团队调查数据显示50%以上的中国农村孩子贫血,营

养不均衡。农村卫生医疗资源不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需求,

卫生医疗资源可及性不平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人群中,中

国农村儿童健康水平偏低,55%存在生长发育迟缓,其中22.6%重度

迟缓,尤其是在0-6岁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状况远远

低于标准人群。在养育孩子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图书、玩具、

文化体育设施,智力发展所需的认知刺激得不到满足。农村留守儿

童不能和城市儿童平等的享受所需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二)家庭养育层面

第一,缺乏刺激性的养育行为。95%以上的农村家长希望孩子能

够读大学,但在婴幼儿期间,他们没有对孩子进行早教的意识和养育

行为。0-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很少接触色彩、声音、语言等认知刺激

Page 62: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0

管理观察

练习。有些代理监护人带着孩子去田地干活,孩子趴在监护人的背

上,没有目光交流和言语互动。孩子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的探索性

反映迟缓,走路晚,语言发育迟钝;3-6岁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阶

段,很少有学前教育或者正规学前教育,没有机会接触图书馆和文

化体育项目,早期智力未得到开发。农村留守儿童有养无教的状态

甚至导致永久性的智力缺陷。

第二,方言、错字、外语缺乏。学前儿童基本上都是使用口口

相传的方言交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监护人在生活中写错字、

读错字、用错字的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们。在土生土长的环

境中,了解外国异域文化学习外语更是天方夜谭。入学后,学前不

会说普通话的孩子大多数都不能流利朗读课文,许多字词不认识、

读错字、对词语含义似懂非懂。由于缺乏对外国文化底蕴的了解,

接触外语时不知所措。课内知识不能消化,课外不能拓展知识,严

重限制了孩子的智力发展。

第三,缺乏互动意识,放任自流。入学前属于家庭养育阶段,

农村留守儿童的养育却是放养模式,重监护轻教育,放任自流。代

理监护人的生活习惯不好,平时抽烟、喝酒、说脏话等不回避儿

童,甚至还给孩子抽口烟、喝口酒。学前留守儿童经常待在家中最

多在村头街上溜达几圈,缺少玩伴和互动,没有有效的督促和引

导,素质和品行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自私、不懂分享与

合作,人际交往能力差,思维狭隘。认知能力的提升受到极大的限

制。

(三)社会环境层面

第一,医疗条件较差。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村,很多困难

户至今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营养不良、贫血症等问题令人堪

忧。当发生流行性疾病时,农村的医疗水平有限,加上代理监护人

的封建迷信思想,使用偏方或者祈求神灵之类的土方法,耽误儿童

治疗的最佳时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影响智力发

展。

第二,缺少文化氛围。农村的社会成员基本上只有小学,初中

文化程度,甚至是文盲半文盲,读书无用论思想盛行。农村留守儿

童课外书籍匮乏,阅读书报、看电影、看电视的机会很少,缺少智

力发展的文化因素,有些儿童甚至需要承担家务和农业劳动,学习

时间短。由于交通、信息通讯不畅,与外界隔绝,接触社会少,导

致对新鲜事物不敏感,想象力和观察力不足。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问题的公共治理模式和具体对

(一)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问题的公共治理模式

图3-1 政治行政二分的公共治理模式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的协调互动、共同治理,主体范

围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现阶段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的思想政治觉悟

不够,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参政议政能力不足,想要实现政府、家

庭、非营利组织多元主体平等协商解决公共事务问题并不现实,在

我国公共治理理论面临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题。对此,有学者提出

“元治理”理论,“元治理”理论认为治理理论中各主体地位绝对

平等是不现实的。政府在发挥主导和服务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协

调各方关系促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因此,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智

力缺陷问题的公共治理模式中政府要准确界定权责范围,不越位不

缺位,不仅要制定完善政策,也要积极引导其他主体共同参与治理

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的问题,根治问题,实现善治。如图3-所

示,政府及公务人员、家庭、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政治行政二分

的公共治理模式中,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提升自身治理能

力,同时对其他主体进行监督和引导,提升其他主体的治理能力。

在政治方面,政府的政治领导处于统筹领导地位;在行政方面,政

府的公务人员与其他治理主体共同平等负责执行具体工作,在此公

共治理模式上实现彻底的公共治理。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问题的具体对策

1.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强化其统筹和服务职能

第一,建立对贫困家庭的生活保障制度,尽力实现父母养育。

短期来看,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在城

市工作中保险福利、最低工资保障等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在城市

的生存状态,使其尽可能把孩子留在身边自己养育。建立对农村贫

困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使其在家乡就

业创业,不必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从长期看,加快城镇化进

程,将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相结合,制定外来务工农民及子女融入

城市的政策,制度和法规,同时在农村地区建立公共服务社设施,

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在融入城市中和留在家乡都能平等享受教育、医

疗等公共服务。

第二,落实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职能,改善营养养育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缺陷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儿

童的关爱保护工作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中,并把其视为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任务。

为了减少发育迟缓的风险,政府需要关注婴幼儿营养状况,提

供婴幼儿喂养咨询和支持;开展营养补助计划,不仅改善学校食堂

饭菜质量,同时增设专项补贴资金用于学前留守儿童的营养均衡摄

入;在医疗卫生方面,鼓励更多专家医生下乡工作,增设诊所和先

进医疗硬件设备,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定期进行体检,提高代理监护

人和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视。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城市地区的追求盈利的早教和教育机构并

不能吸引农村家庭为孩子提供早教刺激性养育行为,因此政府相关

部门可以在农村地区建立养育中心,配备图书、娱乐设施等,组织

开展科学养育培训活动。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养育培训师每周

负责开展科学养育培训活动,为代理监护人一对一地讲授科学育儿

知识。课程结束后,代理监护人可以把孩子近期需要的玩具和图书

等借回家,让孩子可以随时玩耍、学习。

2.家庭作为基础力量,强化其监护与养育责任

第一,转变养育观念,进行认知刺激性养育。农村留守儿童的

代理监护人一般多为隔代监护,他们认为照顾好孩子吃饱穿暖就够

了,买图书、画笔、玩具等还不如买些好看衣服,并没有要提高孩

子智力的意识。因此要转变养育观念,明确婴幼儿智力发展阶段的

重要性,父母尽可能自己养育孩子,条件不允许时应要求代理监护

人注重孩子的营养均衡,饮食尽量多元化,并适当补充营养素。另

外,平时多唱歌、讲故事、读书给孩子听,注意和孩子的互动,提

供高质量陪伴和监护。

第二,严格履行监护义务,理性选择代理监护人。外出务工

的父母,在选择代理监护人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内心

想法,并理性、慎重考虑代理监护人是否具备必要的监护能力,如

身体健康、文化水平、责任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状况。确定

代理监护人后,双方要在监护留守儿童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达成协

议,除了负责留守儿童的吃饱穿暖,父母要在留守儿童的营养和养

育方面对代理监护人提出一定的要求,并适当提供相应的报酬。外

出务工的父母更应该抽时间利用多种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

Page 63: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1

管理观察

活、健康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创造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机会。如

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家中安装监控,或者学校采用直播的方式

记录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生理、学习、

生活状况出现异常,要及时帮孩子解决难题。父母要善于创造机会

将自己在外务工的正面经历用正确的方式和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

指导,分享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展示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拓

宽孩子的眼界和思维。

3.非营利组织作为辅助力量,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非营利组织可以筹集资源,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和

健康水平。非营利组织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汇集分散的社会力量积极

参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智力水平,通过基金会使得社会各阶层各组

织团体,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资金捐助,使农村留守儿童每天摄入所

需的营养,促进营养均衡。非营利组织能够汇集专业人士,吸引退

休医生专家、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

医疗服务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促

进其智力水平的正常发展。

第二,非营利组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开

阔眼界。非营利组织可以集中慈善组织、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

等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成立托管养育中心,成立农村阅览室,建设

文化体育广场等基础设施,提供社会组织捐赠的图书,定期为孩子

们上美体课,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内容,为农村留守儿童传授文化知

识,和监护人共同关注呵护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时鼓励村民不

断学习,充实精神内涵。减少农村地区的抽烟、喝酒、暴力、色情

的腐朽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同时,非营利组织可以牵头举

办讲座和素质拓展活动,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分

享。志愿者们也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视频或PPT展示出来,

甚至可以带孩子们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参观游玩或者参加夏令营活

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进行一些认知刺激练习。

四、小结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智力缺陷比例又高,农村留守儿童

智力缺陷问题不仅涉及个人、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且关乎我国未来

人口的整体素质。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和城乡

二元结构,其智力缺陷问题与营养和监护养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智力缺陷问题需要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因

此本文在“元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的公共治理

模式,实现了政府单一的治理模式向政府在政治上依然处于领导地

位,在行政上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协商的治理模式的转变,

使公共治理理论在我国精准落地,更加本土化。

参考文献:

[1]陈国维.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及解决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张博,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W村为例[J].现代交际,2018(4).[3]刘明贵.农村留守儿童公共治理研究[D].新疆大学,2017.[4]彭川宇,刘松.非营利组织对留守幼儿学前教育的补足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5]何云.早期应激损害海马学习记忆突触功能机制研究[D].长江大学,2016.[6]李亚运.公共治理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山西省H镇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2015.[7]宋月萍,谭琳.卫生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与农村儿童的健康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6(6).

作者简介:郭明园(1995—),女,河南平顶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接第57页)

(四)严格审查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

为了充分的做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的审查,首要任务就是

要针对各级地区参保人员的创收情况开展详细的审查,必要时要深

入到企业内部进行稽查,一旦发现企业存在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的失

范现象,当地政府或者相关部门要责令整顿,如果一些企业仍然视

法律制度于不顾,需进行停业整顿处理,直到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

全部征缴,从而有效的保障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让更多的社会保

险基金征缴单位树立良好的和谐之风,进而有效的预防基金流失的

风险。

四、结论

为了有效的保障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首要

任务就是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充

分了解风险产生的成因,只有积极的改善并创新更多的监管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安全性,避免基金流失

的问题产生。本文首先从违规运作、信息系统以及基金冒领三方面

阐述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风险,之后从监管难度大与社

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两方面深入的分析了我国

社会保险基金存在管理风险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

理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囊括了减少基金征缴

的中间环节、实施银行代扣、加强对于养老金发放工作的重视以及

严格审查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从根本上消

除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各项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惠萍.社保基金管理运行风险及防控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14(7).[2]李丽.社保基金管理运行风险及防控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8(17).[3]唐大鹏.社会保险基金风险管理[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4]刘涛.浅谈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及风险防范[J].纳税,2018(18).[5]李钦.社保基金投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J].科技经济市场,2019(1).[6]王君华.探讨社会保险基金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经济视野,2014(19).[7]罗俊鑫.社会保险基金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人事天地,2014(3).[8]赵颖.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机制初探--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经济师, 2016(12).

(上接第58页)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比如从

业人员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从而保证工作人员的微机操作能力。

所以为了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档案资料管理,社保部门可以

定期的组织人员培训,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让

工作能够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被时代淘汰,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

的增强管理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

并且还能够使管理人员相互学习彼此的经验。社保部门在培养

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对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作风

进行培养和教育,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具

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并且思想素养高的人才队伍,为以后的社保档案

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加强社保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深化社会保险改革的需求,而且还

是社会保险业务本身的必然需求,但是就目前来看,该项工作还存

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因此社保部门就要对症下药,使社保档案管

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赵伟平.探究社保档案管理问题及解决[J].人力资源管理,2018(1).[2]赵敬华.浅析社保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J].办公室业务,2018(6).[3]牛新华.浅议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J].科学与财富,2018(14).[4]杨杰.社保档案数字化管理方法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25).

Page 64: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2

管理观察

浅析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刘 辰 刘森坤 柳 滢 梁琪芸 ( 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5 )

【摘 要】诚如狄金森所说:“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假如我未曾见过太阳。”青少年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本该怀揣希望追逐梦想,却因被非正规的各类管教所折断双翼,家长以爱的名义成为“帮凶”。于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将进一步探究网瘾的成因,思考如何在鱼龙混杂的戒网瘾机构中辨别真伪,如何完善现有的法律,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本文从法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办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键词】网络成瘾;未成年人保护法

一、总述

(一)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及定义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的概

念是1994年由纽约市的精神医师Goldberg首先提出的。它是指由于

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会

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其使用时

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隐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

心理与生理都会体验到。Young在1996年编制了《网络成瘾测验》,

该量表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问卷。最后是根据被测试

者在该量表上所得的总分来判定其是否网络成瘾及其网络成瘾的程

度。

在我国临床医学界,陶然课题组制定的中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

断标准经过美国相关专家5年论证,最终成为国际标准。具体标准如

下表1-1所示:

表1-1 陶然课题组网络成瘾临床标准

网络使用程度 上网时间 上网目的 上网产生的其它状况

合理 适当 学习或工作 无

不当 ≥6小时 非学习或工作1.戒断反应的出现

2.强烈渴求上网的冲动感

2008年11月8日,北京军区总医院出台了国内首部《网络成瘾诊

断标准》,此标准通过一些专家的论证,把玩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病

诊断和治疗的范畴。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谈网色变”的家长们

来说,“网瘾=精神病”这一论断使他们本就紧张的神经变得更加焦

虑。

通过以上网络成瘾的认定标准,本文所指的网络成瘾即在无成

瘾物质情况下的上网行为冲动甚至失控,导致上网者社会功能(学

习、社交及工作能力)明显受损的症状。

(二)国内外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应对方法

首先看看国外是怎样对待网络成瘾问题的:

表2-1 国外应对网络成瘾办法

国家 应对方法 参与方

韩国 政府与学校联合 政府、学校

美国 疏堵合一政策 政府

法国 家庭限制上网时间 家庭

日本 严格控制网吧网络 社会、政府

英国 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 学校

目前国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应对方法大多是通过家长与

学校沟通,禁止上网或限制上网时间来达到目的,当在这些方法行

不通的时候,有些家长就将希望寄托于“戒网瘾机构”。笔者通过

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戒网瘾中心”时,发现搜索出的机构都有浓重

的广告推销标识,说明很多机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并不十分规

范。近年来频频曝光的新闻也证明了这个事实。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帮助未成年人顺利健康地戒掉网瘾呢?我

们首先分析一下青少年为何偏偏对网络成瘾。

表3-1 中国青年少年网络成瘾数据报告

年份青少年网瘾占

青少年网民百分比曝光案例

2018 9.72%2018.4.16山东雅博教育培训学校13岁男

孩窒息死亡

2017 13.2%2017.8.5合肥正能青少年特训学校李敖

死亡 江西南昌豫章书院

2016 山东临沂网戒中心(杨永信)电击疗法

20142014.5河南郑州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

校19岁学生“体训”致死

2010 14.1%2010.9湖南长沙倍腾青少年启发教育学

校16岁学生遭殴打致死

20092009.8广西南宁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16

岁学生遭殴打致死

20082008.7新疆乌鲁木齐华龙青少年成长研

究中心18岁学生被体罚致死

2007 11.9%2007.4重庆大东方学校13岁学生服药跳

楼自杀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1.性格偏激

青少年之所以会沉迷于网络世界,与自身的性格不无关系。部

分青少年,自身养成了或急躁,或自卑,或阴沉的性格,在现实中

寻求不到关心和慰藉,就转向网络,渴望通过网络体验在现实中无

法得到的情感,从此日渐上瘾,不可自拔。

2.知识缺乏

青少年沉迷网络也与自身的年龄和知识储备有关。青少年年纪

小,知识水平有限,自身的判断力也不足,对网络游戏也没有一个

清醒的认知,只要接触,很容易被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内容吸引,一

步一步走向沉迷的深渊。

3.经历痛苦

青少年之所以对网络入迷与自身的经历更是密不可分。部分青

少年在现实中遭受或是家人,或是朋友,或是老师的不公正对待,

心里受挫,转而在网络上寻求慰藉与共鸣。

4.没有目标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也与其自身目标的缺失有关。追求的

欠缺,奋斗精神的缺失,行为上自律精神的,都会导致他们很容易

被浮华的网络游戏世界所吸引和迷惑。

(二)家庭原因

1.家庭结构不完整

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的一些功能明显弱化。例如:教育功

能、情感交流功能、家庭保护功能等的缺失。就像留守儿童的父母

不在身边,对其的监护职责便转移到隔代的祖(外)父母身上,在

中国特殊的传统背景下,隔代人往往对孙(外)子女疼爱有加,有

的甚至是溺爱,且不说对小辈有求必应,就是小辈对其恶语相向,

老一辈对其也是听之任之。所以,青少年很容易在父母监护缺失下

Page 65: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3

管理观察

沉迷网络,拒绝与外界沟通。长辈们不得已只好依靠社会上的一些

机构来管教这些不懂事的网瘾少年,也就滋生了无数处于灰色地带

的“戒网瘾中心”。

2.教育方法不得当

家长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教育有方的父母通常

会引导孩子正确上网和和陪伴孩子娱乐休闲,将网瘾这种现象扼杀

在摇篮中。但不懂教育方法或者方法偏激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对待孩

子,也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和陪伴孩子。时间一长,孩子感到

孤独和寂寞,以网络为伴,染上网瘾于无形之中。

不懂教育方法父母,很难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摆脱网瘾,所

以只会对他们拳脚相向。这对于处于叛逆期青少年来说简直是一个

恶性循环,导致他们想要逃离现实,钻进网络躲避世界。失去了亲

子沟通的机会,最终他们的父母也只好听信一些广告或者身边人的

指点,跟风似的将孩子托付给见不得光的“戒网瘾中心”。

(三)社会原因

1.非法网吧暗处滋生

青少年在家里或在学校里有大人看管,他们能够无限制的接触

电脑的可能性很小,对于无法接触到电脑的青少年来说,不查身份

证或提供成年人身份证即可上网的黑网吧此时就成了他们的首要去

处。

2.在学校遭受不公平待遇

青少年的心理脆弱敏感,如果他们在学校遭受诸如嘲笑、孤

立、打压、排挤等不公平待遇时,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寻求心理安慰

在他们心中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逃避现实的方式。

3.网民低龄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互联网

中缤纷多彩的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诱惑也是巨大的。青少年的心智

普遍不成熟,当过早地接触网络时,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虚拟网络世界的好奇促使他们迅速沉迷其中。

4.社会压力过大

现代社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普遍过高,孩子从小就在各个兴趣

班特长班中辗转奔波,这让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无法

正确有效的缓解释放压力的情况下,虚拟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暂

时逃避现实的平台。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方法

结合我国现状,笔者从以下四个层面对网络成瘾问题提出以下

几点建议:

(一)个人层面

1.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青少年自身要接受正确的思想指引,要正确的对待自己,对待

生活,也要对网络有着清醒理智的认知。培养自己的奋斗精神,做

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有担当的人。

2.合理分配上网时间

青少年在自制力较差的时候,合理分配上网时间,把网络当做

茶余饭后的娱乐休闲,不要沉迷于此。

3多元化丰富业余生活

青少年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

好。比如阅读大量的书籍杂志,充实自己的身体大脑,以积极阳光

的心态面对网络,面对世界的冲击。

(二)家庭层面

1.家庭成员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间要保持良好畅通的沟通。

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尽量多花儿点时间和孩子交流。

2.家长不应该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应用积极态度去引导,让

孩子养成健康上网的习惯。

3.家长对网瘾要有认知,清楚网瘾的危害,正确引导孩子接触

网络,尽量将孩子的网瘾扼杀在摇篮中。

4.相关部门应增加普法进家庭的活动,防止家长因孩子网络成

瘾而对其进行不合理的管制,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三)社会层面

1.对网吧等上网营业场所加强监管,以正规网吧取缔非法网吧

有关部门加强对上网营业场所的查处力度,加大对提供未成年

人上网的网吧的处罚,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

的概率。

2.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开办心理咨询室等形式加强对青少年

的心理健康教育,让青少年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给青少年提

供正规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平台。同时,学校应当积极与学生家

长合作,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动态。

3.老师要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用爱呵护孩子

当青少年在学校遭受不公平待遇而产生心理落差时,老师应当

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与学生沟通,尽量能够

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

4.网络游戏开发商对网络游戏防沉迷做出实际有效的决策

目前仅少数游戏开启了实名认证防沉迷模式,这是其他游戏开发

商可以效仿的地方。强制规定未成年人一天的游戏时长,使青少年不

能随意进入游戏界面,尽量控制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间。与此同时,家

长也应当注意管控孩子拿家长的身份证进行实名认证的行为。

(四)司法层面

1.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保障未成年人

的上网安全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有建议指出:尽快开展相关立法

调查和研究,尽快对网络游戏的规范管理出台专门的法律,尽快推

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

心的统计数据,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大致呈逐年增长的趋

势,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数量达1.91亿人之多,占青少年网民总数

的66.5%。通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可为营造健

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未

成年人合法网络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助力。

2.建立《网络成瘾认定办法》,科学应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

在我国,存在公安部和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制定的《吸毒成瘾认定办法》,同理,在“万物互联”的网络时

代,教育部、卫生部及公安部也应当建立《网络成瘾认定办法》,

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认定标准,合理地认定网络成瘾人员,以人道

主义为核心,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对网络成瘾人员进行隔离和治疗,

一些非法机构无可乘之机。

3.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以刑入法”,即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法》相结合。

近几年未成年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报道层出不穷,加害者之所以对

该法漠视,不只是因为未成年人对受到的侵害无法准确地表达,更

是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惩罚性行为过轻。

在我国打架、体罚、虐待都属于民事案件,公安机关倾向调解

或拘留数日来解决,而聚众斗殴、打致重伤这类的才算刑事案件。

笔者建议将虐待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归入故意伤人罪。并建议对未

成年人身体和心灵不同程度的伤残进行级别鉴定,用主刑和附加刑

来限制加害者的行为。

四、展望

如今,临沂网瘾戒治中心已被强制关停、豫章书院也长满了杂

草。时间会将我们这些旁观者的记忆冲淡但却抚不平受害者内心的

创伤,可能就在这个时间的某个地方,就有未成年人的权益依旧被

侵害着。法制建设的道路也许会很曲折,但终有一天每个未成年人

都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

指导老师:朱傲雪

Page 66: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4

理论探讨

巍山县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基本生活情况调查

杨 雪 李雅琳( 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

【摘 要】目的:研究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紫金乡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收集易地扶贫搬迁的数据和搬迁后居民对新环境的评价。结果: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在政府部门和移民的配合下,搬迁后居民收入增加、医疗条件得到改善,但移民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普遍偏低,补助资金较少,居民搬迁后存在在就业困难、欠债等问题。结论:面对新问题政府应加强科学规划和大力发展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以推进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效开展。【关键词】贫困;易地扶贫搬迁;生活情况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贫困县的全部摘帽,坚决打好脱

贫攻坚战。“五个一批”①中,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

方略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

头”,是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2011年出台的《中国农

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将异地扶贫搬迁作为专项扶

贫的重要举措。到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提出“确保到

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

任务”。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紫金乡围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

一批”出台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文章通过查阅大量

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结合紫金乡易地搬迁的实

际情况,对易地搬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现状进行分析,对仍存

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的背景

(一)紫金乡的基本情况

紫金乡地处巍山县境西北部,平均海拔为1849.9米,以喀

斯特地貌为主。全乡国土面积171.61平方公里,其中石岩面积

占总面积的4%,山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牧草地面积占总

面积的12%,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6%,其他用地面积占总面

积的3.4%。全乡辖新合、新建、紫金、民建4个村委会,69个

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为3498户,总人数为1.33

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60户1350人。2018年紫金乡地

方生产总值为45000万元。

(二)紫金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

巍山县紫金乡是一个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与一体

的贫困乡,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

巨。紫金乡受地形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乡内居民多从事农业生

产活动,小农经济的意识较强。紫金乡自身经济欠发达,没有

支撑紫金乡经济发展的产业,导致居民收入普遍偏低。紫金乡

以山地为主,居民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居住环境、饮水、用电

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出行、就医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至

今有些居民仍处在贫困线以下,一年的收入只能解决自家温饱

问题,这与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工程,是帮移民摆脱贫困

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紫金乡的实际情况,易地扶贫搬迁是紫

金乡居民脱贫的首选。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工作,云南省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紫

金乡从2016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至今共完成了42户

18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

(三)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的措施

结合紫金乡地形情况、资源的承载能力及民族特点,乡政

府制定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搬迁措施。紫金乡政府根据贫困程度

的不同,把搬迁对象分为同步搬迁户②和建档立卡易地搬迁户③,同步搬迁户较多。安置方式主要以分散安置④和插花安置⑤

为主。紫金乡政府根据相关的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户进行资

金补贴。对不同的搬迁类型,给予不同的补贴。其中建档立卡

易地搬迁户建房人均补助2万元,拆除旧房人均补助0.6万元,

同步搬迁户每户均补助1.5万元。

二、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对比分析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前后在收入、生活环境、基

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紫金乡打好易

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战提出科学、有效、合理的意见建议。

(二)调查方法

1.文献查阅法:主要查找与易地扶贫搬迁现状相关的文献

资料,收集有关易地扶贫搬迁国内实施状况以及相关要素,找

到与紫金乡的共同点和差异。

2.问卷调查法:通过走访以及向乡政府了解相关情况,综

合分析以后,得到紫金乡共有42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因此制定

了42份调查问卷。受紫金乡交通因素、片区分布因素的影响,

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取得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联系方式,通过给

每户打电话的形式了解其搬迁前后的年收入、生活环境等具体

情况,在调查过程中通过用每户随机抽取一人来回答相关问题

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共收集了42份问卷,其中全部问卷均有

效率。

3.统计分析法:对收集的有效的问卷信息用SPSS20.0进行

分析和描述。

(三)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的42户居民回答的问卷进行

统计分析发现,紫金乡搬迁户中每个家庭的人数是3人的占比

19%,4人的占比45.2%,5人的占比19%,6人的占比14.3%,7人

及以上的占比2.4%。通过对文化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得紫金乡搬

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十三五”重点培育扶持学科“社会保障”建设研究成果(J1301823)。

Page 67: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5

理论探讨

迁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小学及以下的学历比例为9.5%,

小学学历的比例为42.9%,初中学历的比例为47.6%,高中及以

上的学历为0%。紫金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乡镇,据问卷调

查显示搬迁对象是白族的比例相对较高为45.2%,其次是彝族

比例为38.1%,汉族占比最少为16.7%。下面根据问卷的信息,

来分析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搬迁后居民收入增加

根据调查获知,搬迁户搬迁前近60%的居民收入在一万元

以下,搬迁后近43%的移民收入在1-2万元之间,近48%的移民

收入在2-3万元之间。调查了解到主要原因是搬迁前居民多居

住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户的地区。搬迁后居民迁到交通便

利、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此外,政府

为贫困户创办合作社提高居民的收入,还让贫困户自愿参加了

巍山县建宏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贷款五万元作为投资,

每年到年底每户分红五千元,因此移民的收入比搬迁前有所增

加。

2.搬迁后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1)住房类型的改善

楼房在移民心中是财富的象征。在搬迁前,移民的房子几

乎是危房或简陋的砖瓦房。这些房子一到雨季,屋里全是水;

当遭遇大风,无疑雪上加霜。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实施,

贫困户的住房从简陋的砖瓦房到坚实漂亮的砖瓦房或楼房,居

住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据调查资料显示,紫金乡搬迁后近

64%的移民住房均为楼房。

(2)居住地环境质量的改善

搬迁前,移民多居住在交通、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落后

和居住地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搬迁后,移民多居住在主干道

两旁,移民出行更加便利,政府还投资修建乡村公路,紫金乡

内形成了村村通、户户通的公路网。图1显示,搬迁后移民对

生活用水、出行便利、邻里关系和总体居住环境质量都特别满

意。

图1 搬迁后居民对新环境的满意度

(3)就医条件的改善

在每一户中随机抽查一人进行问卷回答得,搬迁前多数移

民选择在村卫生室就医,很少有人去县医院和市医院就医。搬

迁后由于居民的交通条件及经济收入增加,居民生病了去县医

院和市医院就医的户数也增加,其中有16户移民生病了会选择

去县医院,而只有很少一部分移民生病了会选择去市医院。但

与搬迁前相比生病后去村卫生室和乡医院就医的户数在减少

(见图2)。

图2 搬迁前后居民就医情况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健康扶贫的相关政策规定农村贫

困人口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由财政按照规定资助

表1 搬迁后居民经济收入对就医情况的影响

统计变量 统计项目 村卫生室 乡卫生院 县医院 市医院 合计

居民收入情况

10000万元以下 0 1 1 0 2

10001-20000元 2 7 6 3 18

20001-30000元 5 4 9 2 20

30001-40000元 0 0 0 0 0

40001-50000元 1 0 0 1 2

数据来源:根据问卷整理得到

表2 移民的学历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统计变量 统计项目 务农 外出打工 政府安排相关工作 合计

小学及以下 3 0 1 4

小学 11 4 3 18

文化水平 初中 9 11 0 20

高中 0 0 0 0

高中及以上 0 0 0 0

合计 23 15 4 42

数据来源:根据问卷整理得到

表3 旧房拆迁、最低生活保障与移民欠债情况

统计变量 统计项目 欠债 不欠债 合计

有 17 15 32

旧房拆迁款 无 2 0 2

不清楚 7 1 8

最低生活保障有 12 1 13

无 14 15 29

数据来源:根据问卷整理得到

Page 68: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6

理论探讨

100%。建档立卡易地搬迁户的医疗保险费由财政补助,并且建

档立卡易地搬迁户看病,在乡镇内实行“三免”政策,免起付

线、免诊疗费、免住院押金,在各级定点医院的报销比例也提

高十个百分点。此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搬迁后移民的收

入相对的增加。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收入在两万元以下的居民多

选择在村卫生室、乡医院及县医院就医。而收入在三万元以上

的居民多选择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就医。在这样的情况下,移民

生病了会选择去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

3.搬迁后居民仍存在就业困难

搬迁后的农民能不能得到充分就业是关系到搬迁农户的生

计是不是可持续的问题,是检验“搬得出,稳得住,逐渐能致

富”的重要标志。由于紫金乡是山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利等

各种因素,使该地区缺乏产业支撑,加上紫金乡经济欠发达,

几乎没有工业企业,导致搬迁户居民就业困难。据调查由于

搬迁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又没一技之长,移民只能从事

难度系数较低的工作。因此移民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务农、外出

打工。问卷调查显示学历在初中及以上的移民多数选择外出打

工,而学历在小学和小学以下的大多选择从事农业生产(见表

2)。政府开展的培训会大多都侧重于农业技术方面,这与工

厂和企业的要求不相符。同时政府安排的相关工作对文化程度

和技术都没要求,大多为生态护林员。

4.搬迁后居民仍存在欠债的情况

紫金乡移民本就收入相对较低,搬迁后要修建房屋等需要

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虽有补助,但不够。移民为了能让房屋

顺利的修建,往往会找银行或私人借款。据调查显示搬迁户还

有26户移民存在欠债的情况,其中有住房拆迁补助款的移民欠

债的户数比较多(见表3)。移民存在欠债可能与移民搬迁后

没有稳定的收入和搬迁后没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关。据调查

显示没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搬迁户欠债情况高于有最低生活保障

的移民。

5.搬迁前政策宣讲不到位

虽然省州县对紫金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很重视,在紫金乡

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同时也给每户发放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

读文件,但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半的村民不会看易地扶

贫搬迁的政策解读文件;还有据调查资料显示近55%的家庭对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认知处于模糊的状态。存在这样的问题,

可能与移民的文化程度与从事的工作有关,因大多数移民的文

化程度为小学或小学以下,对他们来说阅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解读文件还是比较困难,加上近一半以上的移民从事农业生存

活动每天辛苦的劳作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文件;还有移民的文

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政策和文字方面的东西他们理解起来比较

吃力。这反映出政府在移民搬迁的政策宣讲力度不够及没有找

到合适的宣讲方法。

三、对策建议

(一)开展对口培训,大力发展教育

由上文分析可知紫金乡移民搬迁后仍存在就业困难的问

题。因为政府部门开展的培训几乎都是与农业有关,加上当地

移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培训会的内容理解起来较吃力。

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在每个片区建设活

动中心,鼓励移民学习。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开展培训

班,指导移民学习技术,能保障移民今后的基本生存。同时培

训会不能单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及当地的特色,开展丰富的

培训会,对于外出打工的移民,在开展培训会的同时要给他们

介绍相关的劳动法知识,在让移民在外就业时能维护自身权

益。

(二)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的投入力度

由上文分析可知贫困户搬迁后仍存在欠债的问题。因此政

府及相关部门在以后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应加大对扶贫

资金的投入,提高移民的补助金,对贫困程度不同的区域和农

户实施区别化补助。同时也加大扶贫产业的资金投入,在乡内

一旦发展了产业,紫金乡移民的就业率和收入将会增加,移民

的经济负担将会减少,进而移民搬迁后欠债的比例也将会下

降。

(三)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讲力度

据调查紫金乡移民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还不是很了解,政

府及相关部门虽开展了宣传并给移民发放了政策解读文件,但

效果并不显著。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

政策的相关宣传,解释工作,让移民都知道易地扶贫搬迁是怎

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移民知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有政策

和资金支持的。且告诉贫困居民具体的安置方案,同时可以召

开宣传会、入村宣传、入户宣传及访谈,通过加强与移民的沟

通,及时了解移民的思想活动。有利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及政

策宣传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是紫金乡

居民的需求,通过搬迁,村民可以获得更多资源、更多致富途

径。“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扶贫光给钱没用,只有扶

到“根”上才能真正脱贫致富。今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还需加

强与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的紧密结合,乡政府和居

民共同合作,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

注释:

①“五个一批”是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

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②同步搬迁户:同步搬迁户是易地扶贫搬迁户,但是不属于建档立卡贫困

户。

③建档立卡易地搬迁户: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因自身居住环境、

基础设施差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

④分散安置:由乡镇统筹,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安置地。

⑤插花安置:依托安置区已有公共设施、空置房屋等资源,由当地政府采

取回购空置房屋、配置耕地等方式进行安置。

参考文献:

[1]王莹,范和生.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以安徽省A镇

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青岛,2018,30(4):7-10.

[2]朱显岳.相对贫困农户异地搬迁扶贫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异地搬迁扶贫为

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5,37(4):70-82.

作者简介:杨雪(1997—),女,云南人,昆明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本科生。

通讯作者:李雅琳(1986—),女,云南人,昆明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

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

Page 69: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7

理论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贾奥迪(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一、研究背景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壮大,新生代农民工也随之壮大甚至越来越

引起重视。当下新生代农民工因为拥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以及求新特

质,表现出与老一辈农民工很大部分的不同。在政策取向以及社会

支持方面两者需要区别对待。并且国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术研

究相对来说比较匮乏。

二、新生代农民工分布现状(来自国家统计局 农民工监测调

查)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农民工104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万

人,增长1%,占农民工总量的36.9%;中部地区农民工9279万人,比

上年增加105万人,增长1.1%,占农民工总量的32.9%;西部地区农

民工7563万人,比上年增加185万人,增长2.5%,占农民工总量的

26.9%;东北地区农民工929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增长3.8%,

占农民工总量的3.3%。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快于其他地区,西

部地区农民工增量占新增农民工的43.6%。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17.8%,比上年提高

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62%,比上年下降0.5个

百分点;西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52.2%,比上年下降1.3个百

分点;东北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22.9%,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

点。

三、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

(一)女性农民工占比继续提高,有配偶的占比提高

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5.5%,女性占34.5%。其中,新生代

农民工中男性占68.3%,女性占31.7%;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占比比

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全部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的占56.5%,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

点;有配偶的占43.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的年龄不断在提高,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总量占比

近五成

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老一代农民

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3%。

农民工年龄构成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16--20岁 4.9 4.7 3.5 3.7 3.3

21--30岁 31.9 30.8 30.2 29.2 28.6

31-40岁 22.5 22.9 22.8 22.3 22.0

单位:%

(三)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新生代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

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高

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四)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重有小幅下降

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占32.9%,比上

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7%,接

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8.7%,均与上年持平;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

培训都参加过的占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比重下降明显

从事第二产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比重为52.9%,从事制造业的新生

代农民工比重为30.5%,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9.7%,分别比

上年下降2.2和0.6个、1.4个百分点。

新生代农民工从业行业分布

2015年 2016年 增减

第一产业 0.4 0.4 0.0

第二产业 55.1 52.9 -2.2

其中制造业 31.1 30.5 -0.5

建筑业 21.1 19.7 -1.4

第三产业 44.5 46.7 2.2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 11.9 12.3 0.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4 6.4 0.0

住宿和餐饮业 5.8 5.9 0.1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0.6 11.1 0.5

单位:百分比 %

(二)新生代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有所回落

新生代农民工月均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加203元,增长6.6%,

增速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除制造业收入增速较上

年提高,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速与上年持平以外,建筑

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民工

月均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5、1.9、1.5和0.7个百分点。

分行业新生代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增速

单位:元 %

2015年 2016年 增速

合计 3072 3275 6.6

制造业 2970 3233 8.9

建筑业 3508 3687 5.1

批发和零售业 2716 2839 4.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553 3775 6.2

住宿和餐饮业 2723 2872 5.5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686 2851 6.1

五、进城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在5平方米及以下居住困难的农

民工户占6%,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在6-15平方米的农民工户占

37.4%,在16-25平方米的农民工户占25.5%,均比上年提高2.1个百

分点;在26-35平方米的农民工户占12.6%,在36平方米以上的农民

工户占18.5%,分别比上年下降1.1和0.9个百分点。

六、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有待丰富

在城市生活中,除家人外,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人际交往时,

老乡占35.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当地朋友占24.3%,比上年

提高0.8个百分点;同事占22.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他外

Page 70: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8

理论探讨

来务工人员占3.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本不和他人来往占

12.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二)权益受损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显著提

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62.4%的新生代农民工想到的是找

家人、亲戚帮忙,找老乡的占28.9%,找本地朋友的占24.7%,找单

位领导或同事的占11.7%,找工会、妇联和政府部门的占6.8%,找社

区的占2.3%。找家人、亲戚帮忙,找老乡和找本地朋友帮忙的农民

工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7、1.1和1.4个百分点。

当权益受损时,进城农民工选择解决途径依次是:36.8%与对方

协商解决,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0.1%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

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27.2%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比上年提高5.1

个百分点。

七、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问题和归因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

1.“去农村化”与“远城市化 ”

再加上少年求学,对农事陌生,对农村感情不深厚。因此,当

城市生活遇到困境之后,他们当中极少有会离开城市退回农村。一

方面,他们不会退回。因为“好不容易逃离农村,再回去会被村里

的老人看不起的。”另一方面,“我们没办法回农村,因为种田的

技能都没有啊。”汽车修理工小岛说。

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去农村化”,“远城市化”更值得关

注。也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发展进步以及整个社会二元结构的解体

和社会的和谐。

2.强主体性与弱关系性。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网络这一块呈现强主体性和弱关系性。

所谓强主体性指的是农民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倾向与同自己阶层一

致大多时候是习惯和老乡抱团。农民工抱团的这主体性体现的比较

强,另一方面与城市的联系显得较为薄弱。社会交往层面不够深

入,几乎很难窥探城市居民生活的核心。有资料显示,农民工群体

寒暑假带子女游玩也仅仅是在自己所在城市的公园、超市等大型免

费场所。“最奢侈的一次是我们一家三口去公园的游泳馆,那次还

花了几十块钱。只要小孩子开心,我们做什么都愿意。”新生代农

民工小霞说道。尽管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融入城市生活的希

冀,但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下,他们很难实现融入城市的愿望。

3.身份认同与文化差异。

在我们的调查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翻阅中,笔者发现新生

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方面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身份认同和文

化差异。即相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他们

虽然想要在城市定居,有一处自己的“小天地”“想过上城里人的

生活”,同时,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却极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城市

人,大多人感觉“仍然感觉和城市人有差距”“不像是一个‘世

界’的。”无论是“有差距”还是“不是一个‘世界’的”,这些

新生代农民工切身实地的感受从感性角度显示了两个群体之间的差

距。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创业道路的拓宽,以及多年工作经验的积

累,使得他们不再是工作领域的弱者,甚至他们中一部分人的工资

超过了城市居民的工资。这点,是在参考调查问卷中新生代农民工

的收入一栏以及参照某些城市平均工资水平的情况下得出的。那么

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还是会产生与城市人的差距感,恐怕不单单是

经济层面的原因。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考察中,笔者试图

找出两者的差异。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

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

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因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经

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归因

1.经济层面的排斥——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直接原因

从笔者搜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分析来看,经济问题是新生代农

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最直观原因之一。新生代农民工中有人表示

“虽然他们对我们没有明显的看法,可是他们也不愿意和我们打交

道。”据采访者说,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有意无意的经济层面的排斥

是显而易见的,可能大多数时候连城市居民自身都没有意识到,也

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排斥才最难以消除,对一些敏感的农民工来说,

这种无意识行为的伤害杀伤力难以估计,在日后多长的时间里也难

以对此做出弥补。在任何经济场上双方各自的行为无形之间默认了

孰优孰劣,也因此造成了“排斥合理性”的局面。在双方都物理打

破这种排斥局面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显然是难于

奏效的。这就需要排斥双方的互动和更深层次的了解。社区工作更

谙于此道。

2.制度性缺失——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难的外在原因

制度方面,一个方面,我国农民工,尤其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

的法律制度匮乏,另一方面,现存的制度,大多不为农民工所知。

换句话来说,农民工不了解这些和他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

在遇到利益侵占或是利益诉求难以满足的情况下,根本就不会寻求

制度帮助。要打破这种困境,首先需要进行制度的建设,其次更为

重要的是制度的普及。在我们采访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当问及国家

政策制度方面的话题,很少有人能够对有关新生代农民工方面的制

度非常了解。一方面,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真正有用的信息比如社

会制度方面的信息反而难以检索,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权

利意识。当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被最大限度开发,也就离二元

制度的解构不远了。这同时也是全社会尤其政府部门和我们个人的

愿望。

3.社会资本缺乏——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根本原因

在谈到资本,社会学上往往把这一点即社会资本缺乏定为新生

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难的根本原因。我们社会中的城乡二元结构不

是朝夕产生的,相应地,这种二元结构的解体也同样需要时间和努

力。

(1)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小。

社会资本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网络规模。新生代农民工的社

会关系网络大多集中在亲朋好友、工友、初高中同学等。由于他们

很少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也没有上过大学,兴趣爱好也难以聚集同

伴,加上与所在社区联系较少,因此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小。

(2)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同质性强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亲朋好友、工友同学大多处在同

一个层次,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同是农民工,稍好一点的

情况是个体户、小老板、或者是家庭产业继承者(也多半是制造

业)。这些人处在同一个阶层,属同一个群体或是临近群体。另

外,除了以上社会关系网络的同质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另一重同质

性体现在他们拥有的资源相似性程度高。比如,他们几乎拥有同样

的制造业技能,他们的思维方式相似,他们的生活愿望大抵相似。

总而言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同质性强。

(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严重缺乏

资本有一个互换定理,即只有更多的资本才能换更多的资本。

即资本互换讲求互惠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严重缺乏正是大

多数农民工产生不公平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安黎黎,桂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1(35):134-135.[2]程程.家庭暴力问题解决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3.[3]黄建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5.[4]本刊编辑部.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J].财经界,2013(7):80-81.[5]张洁玲.当前我国民工荒的成因研究[D].暨南大学,2014.[6]马可欣.探究英语教学的文化差异[J].新西部(理论版),2014(6):171-171.[7]杜宇婵.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原因分析及社会工作介入[J].商,2014 (24):62-62.[8]谢海波.小组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研究[D].兰州大学,2013.[9]黄慧.试析民族社会工作在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发展中的运用[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3(3).

Page 71: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69

理论探讨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机制

袁鹏艳(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但劳资分配失衡问题日益严重,文章根据近年来学者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机制。【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偏向性技术进步;制度环境;开放经济

一、引言劳动收入份额,指的是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卡尔多

提出的经济稳态增长的事实中,认为“在单一经济体中,要素分配份

额长期保持不变”,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与劳动在各自报

酬中所分配的比例却呈现出了变动的态势,卡尔多事实受到了挑战,

Solow、Young等研究者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劳动收入份额并

不是常数。研究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随着工业化进程表现出先下

降后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收入份额“U型”曲线的下行区

间,本文从宏观角度,总结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机制。

二、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机制分析(一)偏向型技术进步

技术偏向性是决定劳动收入份额长期运行水平的关键因素。偏向

性技术进步通过改变生产技术中劳动产出弹性影响要素分配份额,中

国当前技术进步方向偏向于资本,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本边际产出提高

大于劳动边际产出提高。技术进步分为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增

强型技术进步,近年来,工业部门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使资本收入

份额上升,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依赖于要素替代弹性。当要素替

代弹性大于1时,资本与劳动呈替代关系,当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时,

资本与劳动呈互补关系。在资本相对稀缺同时劳动要素价格相对下降

且替代弹性小于1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在资本相对稀缺同时劳动要

素价格相对下降且替代弹性大于1时,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在劳动相对

稀缺同时劳动要素价格相对下降且替代弹性大于1时,劳动收入份额下

降;在劳动相对稀缺同时劳动要素价格相对下降且替代弹性大于1时,

劳动收入份额上升。

(二)制度环境

1、垄断定价能力,具有更强定价能力的企业相对于其他价格接

受企业在支付了保留工资和正常资本回报之后能够获得更多超额利

润,此时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假定劳动者谈判能力不变,市场垄断程

度对劳动者收入分配产生负面影响;垄断定价能力在现实中可能的来

源是制度不完善或制度环境恶化, 造成政策执行被扭曲和企业政治关

联过强, 形成行业进入壁垒或融资约束差异,进而造成部分国有企业

和政治关联较强的民营企业具有相当程度的市场垄断势力,所以国有

企业比重下降和民营企业政治关系程度降低等均会提高劳动收入份

额;

2、企业融资约束,在金融制度不完善或存在金融扭曲情况下,

金融机构对不同所有制或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别对待, 部分企业的融

资成本相对于市场平均水平更高,现有文献显示,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明显高于国有企业,更高的融资成本会导致更低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原

因在于一部分劳动收入转化为了额外的融资成本。对企业来说, 由于

支付劳动者工资需要以高于市场利率的融资成本来借贷, 这相当于提

高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价格,所以,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倾向于减少

劳动雇佣或降低工资水平,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面影响;

3、劳动谈判能力,谈判能力产生正向作用的前提是企业存在因

垄断定价能力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若企业不存在剩余, 则资本所有者

获得正常资本回报, 劳动者获得保留工资, 正好将总增加值分配完,

此时不用谈判分配总剩余, 谈判能力无从发挥作用。长期以来, 劳动

力供给数量庞大和劳动技能不高导致单个劳动者在工资以及各项福利

的协商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 处于发展本地经济的考虑,

个别地方政府选择性执法和偏袒资方的种种行为也弱化了劳动者的谈

判能力,或者在制度质量较差的情况下,企业工会经费很少甚至没有

工会,劳动者谈判能力较低,劳动收入份额较低,而当劳动者谈判能

力提高时,劳动收入份额也随之升高。

(三)产业结构

1、产业间结构,不同产业的要素投入结构不尽相同,在技术一

定、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和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每个行业都存在一个

最优的要素投入结构。由于不同产业的最优的要素投入结构不同,产

业结构的变动就意味着要素投入结构或者说要素需求结构的变动,而

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动。众多研究表明

产业结构由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向相对较低的非农业部

门转换,工业化前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增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减

少,全社会劳动者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倾向于增加,即存在所谓的资本

的深化趋势,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动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就是劳动收入

份额下降。当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量

不断增加,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工资水平,可能导致劳动者

平均占有资本量的下降,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动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则

可能是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

2、产业内结构,在保持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时重视产业内部劳动

收入份额的结构优化,有助于提升总体劳动收入占比,同时,产业内

结构和产业间结构的协同效应有助于稳步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

(四)开放经济行为

1、对外贸易模式,出口扩张对劳动要素分配权相对地位的冲

击,由我国特殊的出口模式与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所决

定。由于我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出口有利于劳动收入

份额提高的行业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而出口抑制劳

动收入份额增长的行业多为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或垄断行

业;

2、外商直接投资(FDI),根据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可将FDI

分为水平型外商直接投资和垂直型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型外商直接投

资目的是在东道国寻找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种情况下,外资企业会

采取高薪政策来引进优秀人才,最终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正向激励效

应;与此相比,垂直型外商直接投资倾向于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

不存在激励工资效应甚至可能会将工资拉低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以

下,生产率提高带来的超额收益更多被企业利润侵占,加强了我国技

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且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抑制了劳动收

入份额的提高,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抑制作用。

三、总结本文从偏向型技术进步、制度环境、产业结构、开放经济行为等

角度总结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机制,对了解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有

一定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我国需要根据国家现状作出相应的政策应

对,例如: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采取就业优先的政策,降低失

业率等。

参考文献:

[1]周茂,陆毅,李雨浓.地区产业升级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合成工具变量的估计[J].经济研究,2018,53(11):132-147.[2]文雁兵,陆雪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决定机制分析——市场竞争和制度质量的双重视角[J].经济研究,2018,53(09):83-98.[3]邹薇,袁飞兰.劳动收入份额、总需求与劳动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8 (02):5-23.[4]于泽,章潇萌,刘凤良.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收入占比的演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04):80-91.[5]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6]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33(12):3-27.

Page 72: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0

理论探讨

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研究——走向合作治理

郭明园(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

【摘 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并取得成效,国家政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利好和中国用户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态度都使“人工智能+政府治理”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政府治理”是一项崭新的命题,解构着传统政府官僚制组织模式,政府不再独揽治理工作,反之发挥引导者作用,鼓励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平等参与政府治理。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构建多元合作扶贫格局能够更好解决民生问题。【关键词】人工智能;政府治理;合作治理

一、人工智能+政府治理是一项崭新的命题

(一)政府治理中引入人工智能的必要性

其一,传统政府导向型的单一主体治理模式存在弊端。传统

政府治理中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服务数据流按照地理位置和职能

分割在多个部门,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政务流程复杂冗

长,数据整合困难。其二,数据资源富集,政府治理环境复杂。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政府治理

空间和对象日益复杂多样,政府治理难度增加;社会复杂性和不

确定性极大增强,全球都在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加上以往构建电

子政府时数据资源富集,急需引入人工智能分析处理应用这些大

数据信息资源。其三,城市规模持续扩大,政府治理工作量大而

繁琐。中国在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率增

长最高的国家,2016年城市化率达到57%,城市人口约7.3亿,预

计2050年城市化率将超过80%,城市人口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相关的政府治理工作量巨大且繁琐,犯罪、恐怖袭击事件无法提

前预知。其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诉求。要实现服务型政府,政

府治理必须要从“权力基点”演变为“服务基点”。在人工智能

时代,要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就必然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

支持下,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前瞻性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其五,经济新常态下,地方财政存在债务风

险。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逐渐告别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中央密集表态绝不兜底地方债务问题。因此地方政府需要缩减不

必要的财政支出,不断探索新的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模式,降低

治理、执政成本,最终实现地方财政的去杠杆和可持续发展。以

办公自动化为例,德勤报告数据显示:通过自动化计算机执行常

规任务,在全球低端范围内,每年可节省9670万个小时,33亿美

元;在全球高端范围,每年可节省的时间增加到12亿小时,节省

411亿美元。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有效节省财政支出和劳动时间,

缓解地方财政的债务风险。

(二)政府治理中引入人工智能的可行性

基础雄厚、用户支持、政策利好加速引入人工智能。中央层

面各级党政机关政务网络覆盖率已达到100%,省市级基本达到80%

以上,区县级也达到了50%,“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取得初步

成效。德勤研究结果显示,68%的中国用户对人工智能技术持积极

态度,用户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对社会发展、教育、医疗水平、

环保和社会公平都有积极作用,人工智能引入政府治理能够带来

新一轮的发展动力。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草案)》,人工智能概念进入“十三五”重大工程;

2016年5月,国家四部委颁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

施方案》;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人工智能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7年10月,人工智能写进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

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执政要求

需要以政府治理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为基本前提。2017年12月

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

2020)》。2017年3月,人工智能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3月已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将人工智能升级

为“智能+”。国家政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利好,必将促进政

府治理从“互联网+”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快速转变。

二、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于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是一把“双刃剑”。除了

挑战,人工智能也给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带来了机遇。

其一,人工智能使得政府权力去中心化。人工智能加速了

人类对信息资源的高度依赖。人工智能中“互联网数据”结构的

多节点、无中心设计决定着处于线上社会的任何主体处于平等地

位。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数据的主体既有政府等管理机构,也

有众多互联网企业、各类社会组织等,弱化了传统的线下多层政

府权力结构和单向治理模式。

其二,人工智能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大数据基

础上的人工智能能够精准了解民众的“喜怒哀乐”及其他生活偏

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公民建立完备的数据档案,并适

时调配公共资源满足公民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度。

其三,人工智能影响政府治理的组织合作。有效的政府治

理需要政府组织内部间形成合作以及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间形成

合作。引入人工智能,可以直接获取政府治理所需的社会信息,

压缩地方的信息优势,解决央地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央地层级合

作难题;建立超部门的一体化、集合化智能中心可以打破数据壁

垒从而解决部门间分割化导致的部门合作难题;引入人工智能对

具体政府治理任务内容和不同社会组织背景性知识(比如组织性

质、组织规模、人员构成、发展情况)、过往合作经历、合作

绩效等进行分析,提供匹配度高、合作质量好的备选社会组织名

单。以此解决政社之间难以有效匹配导致的政社合作难题。

三、引入人工智能,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助力精准扶贫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

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

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

康社会。但是,在具体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重财政投入,轻市场主

体和群众主体作用,多元扶贫治理格局难以形成。因此可以借助

人工智能,引导各种扶贫力量汇聚,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

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多元扶贫合作治理格局。

Page 73: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1

理论探讨

(一)打破沟通障碍,群众与技术专家参与精准扶贫

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群众在任何时候都

应该是精准扶贫的主体。但是在统计精准扶贫信息过程中,扶贫

工作人员与群众由于方言存在沟通障碍,常常需要当地懂普通话

的群众帮忙翻译或干脆帮忙陈述,认知程度、理解上存在差异往

往导致表述与事实存在误差,数据信息难以统计,贫困群众也没

有真正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

技术,通过生产拥有全国领先的语音识别技术和农业数据云平台

的“精准扶贫大使”机器人,机器人能准确识别方言、口音,让

群众自述家庭信息与工作人员真实交流,真正参与到扶贫信息登

记工作中;农业方面的技术专家可以通过机器人在线指导群众农

业知识;群众只需要与机器人聊天,就能轻松获取农业相关的种

植、收割、销售等信息与数据,帮助群众学习技术、提高产量、

找到销售渠道,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二)整合优质资源,带动非营利组织参与精准扶贫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

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贫困地区

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使贫困地区孩子享受到公平、高质量的教育

资源、先进的教学模式,根除贫困。教育厅可以组织开展远程教

学,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可同步听讲,形成优质教育资源与基层教

育对接模式;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使得分享资源和使用资源

能够更好匹配。一些好学校和好老师可以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信

息化平台向外辐射,基层老师调用这些优质资源和内容惠及更多

孩子。

除了教育行业,偏远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存在很多因病

致贫现象。因此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生产智医助理机器人,基层

医疗机构的医生碰到复杂问题,智医助理可以根据数据给出一个诊

断意见。此外,在影像识别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医学影像

辅助诊断系统,帮助基层医生共同面对一些复杂案例,类似于基

层医疗机构的一个专家团队。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使基层医

疗机构更好的参与到精准扶贫中,缓解群众因病致贫的状况。

(三)实现有效匹配,匹配帮扶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

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动态管理扶贫,建立统一高效的精准

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确认扶贫

对象,登记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扶贫项目,确认帮扶的企业单位。

在接下来将要开展的扶贫项目中,被扶贫的对象可以通过此平台

指定最合适的帮扶单位和项目。另外在此平台可以看到指定项目

对扶贫对象阶段性的结果进行确认,优质项目可起到示范引领作

用。引入人工智能对即将进行的精准扶贫项目内容和不同帮扶企

业单位的背景性知识(比如组织性质、组织规模、人员构成、

发展情况)、过往扶贫项目、扶贫绩效等进行分析,提供匹配度

高、合作质量好的帮扶企业名单。使得扶贫更加精准,更有成

效。

(四)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政府的纵向与横向的合作

目前,扶贫工作进入决胜阶段,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

贫前期要对每一个贫困对象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信息进行排

查摸底,任务艰巨。贫困村贫困人口多,家庭情况复杂,现有的

村级贫困对象管理机制不健全,也难以应对脱贫返贫人数不断变

动的情况。传统政府治理中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扶贫数据信息按

地理位置和职能分配分割在多个部门,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

门,上下级之间层层交接上传下达,数据相互分割整合困难,导

致统计数据失真及资源分散,降低精准扶贫工作效率,也带来

偏差。引入人工智能,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后,设省、

市、县、乡、村5个层级,设置扶贫对象、扶贫措施、扶贫成效、

数据分析、绩效考核等管理子系统,依托大数据实施动态监测,

跨部门、跨层级合作。比如县级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识别、登

记之后不必经过省市级的层层交接,而是由县级政府直接报到中

央,实现信息全程透明对称。

四、人工智能+政府治理走向合作治理对政府产生的影响

人工智能背景下,政府治理模式将走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

但是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合作治理也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第一,

合作治理的前提是权力共享和责任分担,人工智能+政府治理的过

程中可能造成侵权和危害,面临侵权责任认定问题,多元治理主

体会分散和弱化治理责任,使得作为一种整体性责任难以明确分

割和认定,导致主体责任的缺失。第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特征

意味着利益的多元。利益的认同和目标一致是成功实现合作治理

的前提,现实中各个治理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合作中会存

在利益冲突。

虽然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政府治理中不存在某个权力中心,

各主体平等对话,但不意味政府可以退出治理主体责任的事实过

程,而是要担负起公共利益增进者和维护者的角色,承担起监管

者的责任。政府要充分运用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在多元治理主

体展开合作治理的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以前瞻性代替回

应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前对治理生态做出科学分析,注重战

略、规划等的制定和实施;完善多方共治机制以及实现共治的制

度保障,建立明确的责任归属和完善的责任机制,推动政府治理

制度化、规范化;培育和发挥社会主体的行动自主性,搭建平台

调动社会积极力量,防止合作治理出现异化。政府作为引导者,

但是与其他治理主体并不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合

作式的,引导是政府参与合作的一种方式。

五、小结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政府、市场、社会突破时空限

制,形成全新的政府治理生态环境,进行深层次、宽领域的合

作。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各级政府、政府部门间、企业组

织、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主体共同参与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走向合作

治理,政府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以前瞻性代替回应性,以制

度供给代替行政控制,搭建平台培育社会力量,在多元主体合作

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政府的善治水平,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智慧驱动。

参考文献:

[1]德勤报告:人工智能如何强化政府治理[EB/OL].http://zgzfwm.com/zwlt/

201707/t20170721_1149839.shtml.

[2]黄成节,南旭光.智能时代产学研合作治理研究的逻辑、挑战及路径[J].中国

科技论坛,2019(2).

[3]刘波.人工智能对现代政治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8(2).

[4]梅立润.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国家治理:一项预判性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18

(08).

[5]郑家昊.合作治理视域下的政府转型与职能实现[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4(6).

[6]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014(2).

[7]张康之.论政府行为模式从控制向引导的转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2).

Page 74: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2

理论探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照顾综合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4BSH110)。

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陈晓型1 苗春凤1,2

( 1.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2.女性文化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13 )

【摘 要】社区是儿童成长的公共空间,社区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弥补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不足。开展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流动学前儿童健康成长。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学前教育和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模式、可行性、问题和对策等方面,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政策研究和服务供给的实践研究较少。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需要拓宽研究视角,关注社区教育的政策支持和实践探索方面,尤其是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为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提供支持服务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关键词】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社会工作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流动人

口规模达2.44亿人。虽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此前的持续上升转为

缓慢下降,但新生代流动人口所占比重为65.1%,他们带领年幼的子

女一起进城务工和生活的这种家庭化流动趋势依然明显,这一趋势

导致流动学前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经济条件、户籍制度、学前教育资源等因素导致流动儿童

在学前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困境。学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幼儿园

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流动学前儿童面临着入园难和入园质量差

等幼儿园教育问题,同时,由于流动学前儿童父母主要来自农村,

受文化程度和社会资本的影响,较多从事劳动时间长和强度大的工

作,导致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

提出了“幼有所育”和“办好学前教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

院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学

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

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在大力发展流动学前儿童幼儿园教

育的同时,探索发展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并支持其家庭教育的途

径和方法等是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流

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给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提供照顾与教育技

能支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提高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质量显得

尤为重要。

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是面向学前儿童的,以社区资源为基础所开

展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每个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

展,是对社区内的学前儿童实施保育与教育,并对家长及其社区内

有关成员进行有关儿童的营养、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提

高社区内成员的保教儿童的意识和技能,为儿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

环境。

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基础,根据流动学前儿童

的需求,链接可利用的资源,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开展各种活

动,促进流动学前儿童健康成长。通过梳理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

和国内外社区教育相关研究,总结以往研究的经验和不足,思考深

入研究的方向和议题,为推动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参

考与借鉴。

一、儿童社区教育研究

流动学前儿童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较差,家庭教育不科学,社区

环境较差且缺乏相应的教育公共设施。学前期是人的认知、身体、

语言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社会化最为关键的时期,需要

发展社区教育弥补不足,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教育支持。

(一)社区学前教育的研究

1.社区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模式

社区学前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多元的,涉及儿童的认知、

情感、语言、体力、社会性、审美等方面。我国社区学前教育起步

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地方逐渐建立出自己的模式和经验。

如广州市荔湾区建构了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统筹和协调社区内的

教育资源,使社区与幼儿园、家庭之间的合作得以有计划、有步骤

地深入发展。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街道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家庭

教育辅助站,定期在社区举办集中授课、家长经验交流会、专家咨

询、登门指导等活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针对牧区无霜期短、牧民

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而创设了牧区儿童游戏点,是社区-家庭-幼儿

园的合作形式。

2.开展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社区学前教育可以突破以往单一形式的幼儿教育,提供多

样的幼教服务,能够有利于广泛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为学前儿童

形成有益的发展环境。发展社区学前教育能够使学前教育从封闭走

向开放,更好立足当地实际,发挥社区整体性教育影响,为更多幼

儿提供受教育机会,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如果仅仅靠托幼机构的力

量,难以给每一位幼儿提供较高质量的教育机会,难以全面发展,

必须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互助合作关系,充分挖掘社区

资源,多渠道、多形式提供与本地发展相适应的保育和教育便利条

件,满足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需求。

3.社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区学前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发展还很薄弱,在

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社区学前教育存在行政色彩强、存在

形式主义倾向、缺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资源开放与综合利用不够。

社区学前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的社区学前教育尚未纳入

政府管理范围和建立社区学前教育管理和指导机制,职能部门不明

确。政府对社区学前教育的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社区早期教育基地

缺少,教育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当地儿童的需求。社区学前教育缺

乏科学规划和理论方法指导,活动深度不够,流于形式,缺乏技术

层面的服务。

4.完善社区学前教育的对策

发展社区学前教育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调动多方力量,充

分利用社区多类型的资源,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加

强社区学前教育的特色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城市社区学前教育

要加强政府统筹领导,逐步形成合作化管理模式,加强社区各类早

教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推行多元化的社区学前教育投资体制,提

供基本的教育服务设施,满足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婴幼儿的学前

教育需求,确保早期教育均等。利用社区教育开展学前教育活动要

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立足终身教育,确立社区大教育观念;营造以

“学习化家庭”为核心的教育软环境,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与科学

文化水平;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灵活多样地设

置课学习程,形成开放互动的学习机制;以实现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为根本目标。

(二)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研究

Page 75: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3

理论探讨

1.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模式

我国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有三种,分别为政府主导的管理型

社区教育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活动型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和以

非政府组织为载体的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很多流动儿童缺乏的

不仅是课业的辅导,而且缺乏父母的陪伴、兴趣的扩展以及素养的

提升等,这些都不是政府政策所能宏观改变的,只能依赖社区教育

从微观层面来补足,提出了以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家庭和学校

为依托,社工实体机构介入的“三维一体”的社区教育新模式。有

学者结合外来工子女的特征和社区教育的开展方式,提出了依托家

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组织和安排、学校和教育专家出智、公益基

金会或其他慈善团体赞助、志愿者具体实施的多方力量协同完成的

社区公益教育模式。

2.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在北京四环综合市场开展游戏小组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有针

对性的教育,以非正规教育形式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地为他们的

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服务是可行的。北京四环游戏小组是为流动学前

儿童建构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与社区紧密合作为流动学前儿童及

其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游戏和教育活动。社区能准确了解流动学前

儿童的数量和教育需求,能够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社区学前教育能

够有效解决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帮助流动学前儿童更好融入

社区和城市。社区教育可突破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是改善农民工

子女教育不公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社区学校和社区教育指导委

员会,为社区内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环

境,改善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缓和农民工子女和流入城市之间的

矛盾。

3.流动儿童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流动儿童的社区照顾和教育资源匮乏,特别是0-3的流动学前

儿童。农民工家庭多居住在老城区或者城中村,环境卫生较差,社

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基本设施短缺,能够为流动儿童利用的设施较

少。程福财对上海卢湾区0-3岁的流动儿童家长调查发现,大多数

流动儿童的父母在照顾教育孩子方面得不到一般父母所能获得的来

自大家庭或社区邻里的支持,所能获得的公共服务有限,只能单独

辛苦地照顾小孩。0-3岁的流动儿童由于还未到入园的年龄,幼儿的

照顾与教育基本由家庭提供,流动儿童的父母在照顾和教育孩子上

面临沉重的压力。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内容单一,只是在健康教

育方面提供帮助,各部门单位缺乏参与意识,缺乏社区资源共享的

有效机制。流动儿童大多数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环境复杂,存在不

良的社会氛围,缺少图书馆、少年宫等教育场所,社区硬件设施缺

乏,流动儿童接受社区教育的渠道不足,政府部门对流动儿童社区

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从事临时性、较不稳定的

工作,居住地点不固定,导致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参与者流动性较

大,不利于社区教育的连贯和深入,同时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水平

评估有难度,缺乏恰当的评估指标。

4.发展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

利用社区教育的独特功能,为流动人口子女开展补偿教育、家

长学校、心理辅导和各类活动,促进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从社区

的角度为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提供保障,在社区建立面向流动学前

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以社区为单位构建完善流动学前

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体系。通过整合社区、教委系统、志愿者、

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资源组织和构建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和

建立面向流动儿童教育的社区学习中心建设的模式。政府应加强对

社区早期教育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社区将服务内容拓展到0-6岁

流动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流动儿童

及其家庭在城市的融入。政府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在社区中

设立儿童图书馆、儿童游戏室等幼儿活动机构,加大社区儿童游乐

设备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学前教育,为流动儿童提供游戏活

动场地,让流动儿童融入到城市与社区中。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的研究

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引入社区教育之中,以社区居民为本,促

进社区教育专业化,实现社区教育变革,推动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

制由学校—行政型向社会—社会型转变。社会工作扎根街道社区、

服务社会大众的特点具有介入社区教育的可能性,社会工作介入社

区教育有助于居民广泛参与,挖掘居民骨干,促进资源的整合与链

接。济南市开展的“成长部落”青少年社区教育项目,以社会工作

服务机构为纽带,将家庭、学校、社区等服务主体进行衔接,从而

建立以“社区为本”、“融合型”的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新模式。以

武汉市“青少年空间”为例,探究社会工作服务在青少年社区教育

的介入途径,提出社工通过以优势视角的理念,多层次的服务方式

和强调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建设来介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育

模式。从社会工作的视角,针对城市闲散青少年群体,提出“资源

融合式”社区教育模式,利用社会工作方法把静态教育变为动态教

育,把封闭教育变为开放教育,从而更有效达到社区教育的目标。

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发挥社会工作在流动人口子女社区融合教育中

的优势。“四点半课堂”是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的一种方式,以

现有的社区教育为基础,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在四点

半至六点半之间,把社区内放学后因家长工作而没人看管的孩子组

织起来,给他们提供托管、学业辅导和娱乐等服务的一种模式。

二、社区学前教育经验借鉴研究

对于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美国对学前儿童的支持是全民性

的,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支持

系统,强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重视对学前儿童社区

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美国学前社区教育中影响最广、时间最长

的是开端计划,该计划植根社区,以处境不利儿童为目标,利用社

区各种教育资源,为3-5岁幼儿提供社区教育服务,提供免费的补偿

教育。

英国政府制定了“确保开端”项目,以让所有儿童尽可能有

好的开端为目标,不仅关注幼儿教育,还关注家长接受教育和培训

情况,给儿童和家长提供家访咨询、分享儿童保育和教育知识与经

验、提供初步社区健康服务和家庭支持服务。英国学前社区教育一

大特点是社区给幼儿园给予强力支持,社区均有“早期教育协会”

和“社区玩具图书馆”。“早期教育协会”在社区中主要负责宣

传、指导社区幼教工作。“社区玩具图书馆”为社区中0-5岁的儿童

及其家长准备足够的玩具和图书,开展外出游玩、手工制作、亲子

游戏等各种活动,同时,为家长提供育儿培训服务。英国学前社区

教育的另一特色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家长等多方自发组织起来的学

前游戏小组,为学前儿童提供游戏的同伴、时间和空间,也为家长

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日本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以幼儿园为核心整合

家庭、社区、社会多方资源,为在园和未入园幼儿及其父母提供多

种形式的育儿援助,其中对未入园幼儿实施保育、园舍开放、家长

助教、育儿讲座和保育介入等相关服务活动。学前社区教育特别重

视利用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社区的教育职能,幼儿园、家庭和

社区形成一个好网络化的整体,形成横向合作,学前教育与中小学

教育形成纵向,各行政部门与教育机关构成网络式行政体制。

三、研究简评与展望

(一)研究简评

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比

较集中在流动学前儿童入园、幼儿园质量等问题上,幼儿园教育研

究较多,现已逐渐往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研究主题进行转移。国

外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较为成熟,政府支持社区学前教育,有

各自的特点和实践体系,我国的社区学前教育却不是很乐观,我国

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宏观上对社区教育的研究较多,多集中于我国

社区教育发展状况与模式等方面,微观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社区教育面向的

群体很少进行划分,儿童社区教育的研究十分有限,而细化到流动

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研究较少。一些学者开始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对

Page 76: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4

理论探讨

儿童社区教育进行研究,对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社区教育提供了一些

参考和启示,但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研究薄弱,今后应加强流

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研究,强化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干预研

究。

(二)研究展望

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需要拓宽研究视角,关注社区教

育的政策支持和实践探索方面,尤其是从社会工作学科视角出发,

为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提供支持服务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第一,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尤其是处境不

利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经验,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期教育干预项

目,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政策成为国际社会政策

的关注点,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干预政策有助于贫困在代际间恶

性循环问题的解决。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干

预政策主要包括处境不利家庭税收、就业政策、处境不利家庭学前

儿童保育经费补助政策等,尤其是实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家庭

整合干预计划,这种干预计划由政府主导,以儿童和家庭为本,以

社区为基础提供学前儿童保教服务和家长服务。例如,英国的学前

教育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邀请消防队员带着消防设施到幼

儿园,让儿童体验喷洒和其他有关项目,儿童被带到邮局体验信件

称重和邮筒投信等,警察被邀请到幼儿园进行安全教育和生命教

育;每个社区都有干净美丽的游乐场供孩子们玩耍;英国的公共图

书馆和教堂为学龄前儿童和移民家庭提供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比

如亲子故事、亲子手工艺、童谣和儿歌、儿童动画、公园烧烤和游

戏等。英国的“确保开端”项目是英国政府支持、以社区为依托、

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照顾和家庭支持服务,尤其是为处境不利的儿

童和家庭提供支持,真正实现了幼有所育。美国的开端计划是主要

针对贫困儿童的早期干预项目,致力于改善贫困学前儿童的教育问

题,影响深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

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

为发展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提供了指导意见,但尚需进一步完善

和细化,需要形成专门的社区教育政策、家庭教育政策、处境不利

学前儿童教育和照顾服务计划等。

第二,加强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实践研究。在政策倡导和经

验借鉴的同时,关键是如何实施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实践研究

是社会工作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工作研究的趋势,通过社区教育的

服务提供和成效评估,来探索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有效模式。

2014年民政部发布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指出,社会工作者

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

观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

儿童开展服务,可以通过整合现有的家庭、社区、学校和其它部门

的资源,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通过动员和拓展的方式,为儿

童争取新的正式及非正式资源。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

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出,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要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活

动,培育多元主体,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

育,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推动社区教育服

务社会化,推进社区教育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试点工作,探索通过

政府购买、项目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吸引行业性、专业性社会

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教育。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

为一种行动的力量,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具有一定

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需要立足社区需求,社

会工作注重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能够扎根社区,通过社区走

访、问卷调查、外展活动等形式,深入了解社区中流动学前儿童的

情况,评估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问题和需求,制定符合本社区

特点的社区教育服务方案;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需要完善课程内

容和课程体系,社会工作者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

专业方法和技巧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根据流动学前儿童的

年龄阶段和发展特点,开展家长课堂、亲子早教小组、亲子户外活

动、亲子阅读小组等活动,活动形式多样,避免了传统社区教育单

一的教育方式,丰富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从

而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需要丰富的社会化

资源,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的链接者,利用优势视角可以帮助流动

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发挥桥梁作用,拓宽链接

资源的渠道,从而保障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能够顺利开展。以社

区教育服务为基础的实践研究,可以丰富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

研究视角和手段,促进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7.[2]范玉晓.中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华少年,2016,(29):205.[3]周雪艳.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19-121.[4]张燕.社区教育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J].幼儿教育,2004,(7):6.[5]顾丹霞.社区儿童学前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4):19.[6]李鹏.社区学前教育建设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103.[7]张燕.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2004,(6):34.[8]刘东,滕宇.试论社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5.[9]王俊.浅析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导报,2015,(5):12.[10]邹敏.我国城市社区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5, (Z1):96-98.[11]宋荷良.依托社区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浅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120-121.[12]郑莉.流动儿童社区教育:参与模式研究——以流动人口教育与行动研究中心教育实践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7.[13]胡晶晶.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以苏州S社区与X社区为例[J].科教导刊,2016,(7):129-132.[14]瓮星,韩守英.面向外来工子女的社区公益教育开展模式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62.[15]张燕.城市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与教育状况——以北京四环综合市场和游戏小组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9):9-13.[16]张旭亮,张海霞.基于社区教育的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青年研究,2006,(5):29-32.[17]宗秀秀.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54.[18]程福财.最年幼的流动人口:对上海0-3流动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1,(9):25.[19]徐微.流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社区参与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5), 109-112.[20]鲁中华.流动儿童面临的社会教育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8,(9):107.[21]刘吟.社区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社会关怀[J].黑河学刊,2010,(12):153-154.[22]刘吟.社区教育介入流动人口子女融合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 (6):40-42.[23]王娜.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体系构建[J].工作研究,2012,(4):184-185.[24]李俊.流动儿童社区学习中心建设研究[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3, (3):50-55.[25]孙琳,王晓芬.中小城市0-6岁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J].教育评论,2014,(3):6-8.[27]夏蔚.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5):71-72.[26]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2):55.[27]李渭.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2):27-30.[28]左敏.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探讨——社会工作服务(下转第77页)

Page 77: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5

理论探讨

提升区域化工会工作品牌影响力的思考

张存义( 中铁东北亚长春国际物流港项目总包部,吉林 长春 130000 )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在全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常态

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聚焦“四风”问题,就

是要着力解决群众热切关心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工会

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想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就必须走群众路线。工会工作的品牌提升,

影响力的大小、深度、广度,集中体现在工会工作的触角深入到施

工一线的“网络终端”,通过群众性的生产技术创新,围绕企业中

心工作展示作为,通过民主管理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通过群众性

的劳动竞赛等活动,促进企业经营生产的完成,最终落脚点,就是

要积极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使全体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因此,

如何提升工会工作品牌影响力,以服务基层为基准点,浅谈几点看

法。

一、充分认识到品牌工会的重要意义

要想充分认识到品牌工会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搞清楚品牌工会

的内涵与外延。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

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

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

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就像中央电视台非常有名的一句广

告,“相信品牌的力量”一样,很多商家创造了自主的品牌,提到

海尔就会想到洗衣机、格力就会想到空调、长虹就会想到电视一

样。

其实,这些产品都是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载体,消费者通过

消费产品来了解企业形象,就像听到一首歌的旋律就知道这首曲子

的曲风是哪位作曲家的风格。

工会工作品牌的含义也不例外。随着集团公司区域化经营战略

的不断推进,各个区域化的子分公司工会应该在组织职能上有所创

新,结合区域化公司特色和区域实际,形成有特色明显的区域化工

会组织。例如说,区域公司工会结合自身实际,结合上级工会开展

“双学双扶10项行动”,在分公司开展“双学双扶8项行动”,“郭

明义爱心团队”持续在行动活动,“让我最感动和最快乐的项目工

会工作”、“最具幸福感的项目部”等在职工群众中引起了深刻反

响,已经初步形成了分公司工会工作的特色品牌模型。这些一系列

的特色工会工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经验和创新理

念,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品牌工会的雏

形逐步显现。

企业推出品牌工会,旨在通过工会工作的品牌影响力,找准

工会工作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群众的着力点,全力打造企业支持、

职工欢迎、体现工会特点的工作品牌,提高了工会的影响力和美誉

度,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二、充分意识到工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工会工作要注重定位、机制的建立、工作的创新以及工会干部

的素质建设,同时应加强舆论导向和文化引领。在区域化经营战略

推进过程中,区域化工会工作品牌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也

同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不明显,重点不突出

工会工作的主要职能还是职工维权,最主要的还是服务职工

群众,通过服务群众取得实效从而扩大工会工作品牌的影响力。然

而相当多的工会干部对工会工作的品牌化建设缺乏思考,对工会工

作的作用理解本末倒置,认为开展一些工作主要为了体现工作的作

为,为了作为而作为,把服务职工群众的根本宗旨放在了次要位

置。

2、重视不到位,宣传不给力

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加之部分人对工会的重要性认识不

到位,造成对工会工作的不够重视。有些职工甚至认为“工会就像

妇联一样没有权力,解决不了一些实际问题”等现象存在。许多工

会干部忙于事务应酬,不太注重活动策划和形象推广,没有找准定

位,对开展的工作多限于内部沟通和宣传报道,在中国中铁工会网

站甚至更高的媒体品台上没有发费心思。

3、创新力不强,凝聚力不够

学习先进,那么先进的工作经验优势会在一长段时间内形成定

式,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由先进变为后进,甚至落入了“画地为

牢”的境地。工会工作的主要优势还是通过工会工作载体,增强员

工凝聚力。一些工作落入俗套,难以避免地成为了虽然不可缺少,

但是就像左手握右手一样没有感觉,点燃员工的激情更无从谈起。

三、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品牌影响力提升的建议

结合区域公司工会实际,我们认为打造工会工作品牌并非一朝

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和追求。

1、明确工会工作的准确定位

提升工会工作的影响力是建设品牌工会的关键。从工会组织的

职能和社会定位来讲,突出维护职能,应该是建设品牌工会的前提

和出发点。工会工作的所有品牌都必须突出维护职能,为职工群众

说话办事。而且要给职工群众一种安全感和可依赖感,达到“有事

找工会”这样一个目的。这应该作为品牌工会建设一个目标。不维

护职工利益,不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职工不买账,品牌不会响,

名气不会大。

从这样一个定位出发,建设品牌工会必须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

服务,工会组织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维护和保障职工利益为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品牌要有品位,在社会、企业和职工群众心目中要

有地位,工会组织本身更要有所作为。

2、加强工会干部素质的提高

“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在区域化经营战略和精细化管

理的大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趋于肉搏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

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这就对工会工作的职能提出了更高

要求,对工会干部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结合起来,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工

会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工作一体化,形成团队的

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四个一流”职工队伍建设。

3、提升工会组织的知名度

工会工作的品牌影响力如何,是决定一个基层工会组织作用发

挥的关键,是形成一个品牌的外在因素。一个具有工作品牌的工会

会因为其工作品牌影响力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从而更能促进工会组

织作用的发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

与星级党支部达标命名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工会组织星级达标

命名活动,以“最具活力”基层工会考评办法为基础,创造性地开

展特色工作,通过考核达标升星,有升有降。

4、增强策划和构筑一个工作品牌的能力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工会工作的内容不断变化,活动方式需

要不断创新,能不能结合新的形势要求策划和构筑一个新的工作品

牌,是对我们各级工会组织能力和水平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工会干

部素质的一个要求。

比如每一次大的文艺演出都要有导演、有策划,要拍摄一部专

题片还要有撰稿有编剧。什么是策划?实际就是总(下转第77页)

Page 78: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6

理论探讨

脱贫攻坚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以奉节县为例

曾潮芳 秦荣廷(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

【摘 要】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长期而重大的任务。奉节县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县,拥有“大山大川、大江大河、大绿大美”的旅游资源,其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本文通过将乡村旅游和扶贫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致力推动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旅游;发展

在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

了脱贫致富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提出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脱贫攻坚对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要始终牢记并且

落实。在脱贫攻坚政策中,乡村振兴是实现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社

会的一大战略,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因

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乡村旅游的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

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超出生存需要之外的一种高级消费方式,也是

人们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一大方式。中国地大物博,自然、人文

旅游资源丰富,农业资源更是雄厚,大力发展旅游业为中国的经济

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外乡村旅游的宣扬,中国居民

对乡村的生活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向往,对大自然也有着想要亲近的

欲望,所以乡村旅游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断

发展,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已经得到了国家、政府、各城市居民的

支持,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众多

人参与其中的规模,而且分布也很广泛。目前为止,乡村旅游的示

范点在中国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乡村旅游特色村镇点已经达到了

35000个,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乡村旅游得到了高密度、大规模

的宣传,尤其是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携程、高铁新媒体等

的宣传,以及乡村电子商务线上宣传,线下的整合,使游客从中清

楚的了解到相关的旅游资讯,从而产生前往目的地,一探究竟的欲

望。使得中国每年接待的乡村旅游人次不少于6亿,获得的旅游收入

超过了1500亿元。乡村旅游在不同的城市及地区有着不同的当地特

色,将各个地区的文化、习俗展现的淋漓尽致,各个地区独有的特

色在乡村旅游中一一呈现。

二、重庆市奉节县乡村旅游的概况

重庆市奉节县的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奉节县依托着人文旅

游资源白帝城和自然旅游资源天坑地缝两大著名景区,想以打造出

全域旅游作为总体思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着力点,打造出“一个

乡村一个旅游产品”的特色旅游点。除了白帝城和天坑地缝两大知

名景点外,旱夔门、天鹅湖风景区、茅草坝风景区、龙桥河风景区

等景点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2017年,奉节县以

“三峡原乡”为主题,大力发展农家乐,并统一管理、统一运营、

统一挂牌、统一服装、统一餐标、统一宣传和营销。到目前为止,

全县农家乐已经发展了1000余户,床位总数超过了12000张,餐位数

超过15000个,据统计乡村旅游的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通过

几年的努力,奉节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初具雏形。

三、脱贫攻坚背景下奉节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奉节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提高,奉

节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乡

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从脱贫攻坚这个角度看,

随着旅游扶贫的大力开展,各级部门及政政府对旅游扶贫政策加大

了一定的力度,也有不少的问题出现。

(一)旅游资源类型比较单一

奉节县的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开发者在对旅游资源进

行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分

类也比较盲目,往往是急功近利,大多数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使

得旅游资源的分类重复现象严重,出现很多的雷同。譬如,奉节县

的多个乡镇在每年三四月都会出现赏花类的节日,而花的品种也就

零零星星的只有那么几种,如油菜花、梨花、李花、桃花。而且这

些花种在各个地方都能看见,并没有什么新意,缺乏独特性。旅游

资源开发和规划的不合理性、资源分类的重复性对发展乡村旅游、

脱贫致富的落实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影响。

(二)项目开发资金比较短缺

奉节县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区县,资金上非常短缺,但

是想要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必然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然

而政府的资金有限,这就成为了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

题,无法确保旅游资源项目开发的正常进行。

因为奉节县所处的地理位置过于偏僻,离市区比较偏远,各个

地方的有技术和能力的人都不愿意前往进行技术(旅游资源开发)

上的指导,而且奉节县由于经济不景气,本地的人才因为从小受到

了资金短缺、苦日子的煎熬,也都想要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由于

稀缺的人才,旅游资源得不到好的开发,旅游景区无法进入良好的

发展,从而出现景区开发中的雷同现象。旅游景区不新颖,没有考

虑游客的真实感受,游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无法吸引他们的

眼球,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有效开展。

(三)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交通是影响游客出行的重要因素,但是奉节县因为经济水平落

后,而且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距离成为了游客选择奉节县这一目的

地的障碍。例如奉节县乡村旅游的主要集中地——兴隆镇,游客若

想去往兴隆镇观光游览,从奉节县城出发前往就必须要2~3个小时的

车程,而且去往兴隆镇的道路坎坷,使得游客有想要前往的欲望却

无能为力。乡村旅游景区内的设施设备还未得到完善,因此让游客

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偏远的距离、设备的不完善都影响着旅游扶贫

工作的进展,也扼制了经济水平的提高。

(四)人员管理意识比较缺乏

由于奉节县的人才匮乏,而在旅游景区基层工作的人多是当

地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好的管理者,其服务水平没有经过专门的培

训,缺乏服务管理意识,从而导致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差,全

县的接待水平也较低。旅游旺季,过低的服务、接待水平就影响了

游客们出游心情,从而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脱贫攻坚背景下奉节县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思考

(一)合理完善旅游规划,丰富资源类型

奉节县的旅游资源丰富,在对其选择进行开发的时候,应该严

格遵循《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的相关要求,

思考奉节县旅游资源在规划时出现的问题,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对奉节县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

Page 79: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7

理论探讨

合理利用资源,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将乡村的旅游资源打造成改

变城市居民认为农村落后这一错误观念,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

流,资源互换。最终达到科学引领奉节全县致富的目的。

(二)强化重视人才引进,加大资金筹集

乡村旅游所需的人才短缺,政府及其他重要部门应该重视人才

的招纳、引进,并对人才进行专业的培训,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

划。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包括农家乐、农产品

种植等)、乡村旅游资源规划者(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乡村旅

游资源营销者(包括对外的宣传、销售)、乡村旅游传统文化传承

者这四大类,有针对性地发现并培养这四类人才,将他们培养成为

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才的培养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

而充足的资金才是旅游资源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在人才培养

的同时,还应该大量引进资金的投入,将旅游的各项产品进行精美

的包装。使乡村旅游完美呈现。

(三)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功能价值

各大部门及领导要加强设施设备的建设和完善,道路的修缮应

该有严格的规范,杜绝“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乡村环境的维护要

一步到位,做到让每村每户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给游客呈现的都

是乡村的绿色、生态景象;农产品生产者的培训也要做到位,购买

特色产品也是游客们外出旅游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要给他们物超

所值的感受。

(四)提升工作管理意识,改善服务水平

一个产业得以稳健发展,好的管理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内的员工具备良好的管理意识也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必要

的基础,好的服务会留给客人最美好的感受。因此,针对乡村旅游

的基层员工应该进行专门的培训,让他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优质服务

的内涵,针对他们制定相关的岗位规章制度和要求,对他们进行管

理,使他们产生良好的服务意识,提高接待水平。然而奉节县正是

缺乏管理方面的人才,人才的流失是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攻坚

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所以,要重视各方面人才的引进,做好管

理工作。

奉节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备旅游资源开

发的条件,开展乡村旅游无疑是带动全县人民致富的最优途径。将

奉节县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从而将奉节县的经济带上一个新的阶

段,但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通过乡村旅游进行扶贫的过程中所遇到

的难题,正视所有的困难、分析困难出现的原因、找到解决困难的

对策,才能使旅游扶贫这一初衷更好的展现。

参考文献:

[1]郑中华.重庆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2016 (12):44-45.[2]李静.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助力脱贫攻坚战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01):180.[3]陈敬芝.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生态旅游景观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19(04):47-49.

作者简介:曾潮芳(1997—),女,汉族,重庆奉节人,管理学学士,重庆文理学院在读本科学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研究。

(上接第74页)机构的介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40-42.[29]杜妍智.多元服务模式下青少年社区教育机构的社工服务介入——以武汉市某社区“青少年空间”为例[J].黑河学刊,2011,(5):149-152.[30]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1-4.[31]钟海青,张燕妮,张国磊.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融合教育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4):197-200.[32]田友丽,娜仁那.社会工作机构在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6):64.[33]刘焱.英国学前教育的现行国家政策与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3,(9):15-16.[34]海存福.我所看到的英国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3,(11):54.[35]刘明.英国家园合作的特点及启示[J].当代学前教育,2008,(2):46.[36]王小英.日本幼儿园育儿援助事业的理念与措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5,(3):

44-48.[37]曾莉.国外幼儿社区教育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2008,(1):3.[38]柳倩.国际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政策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9]民政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S].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MZ/T 058-2014),2014-12-24.[40]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J].中国农村教育,2016,(9):5-8.[41]宋静,周燕.发展社区学前教育:解决流动幼儿教育问题的政策选择[J].教育导刊,2012,(9):17-20.

作者简介:

陈晓型,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为儿童社会工作。苗春凤,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女性文化研究所以及亚太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儿童社会工作。

(上接第75页)指挥,每搞一项活动得有新的创意,有自己的特点

风格,还要负责组织实施。这需要一种能力,作为工会组织,每一

个人都要具备这种能力,更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方面的人才。

5、需要工厂化运作

区域化形势下,工会工作品牌的影响力提升,需要在整个区域

进行工厂化推广,需要一定的规模。一间民间榨油作坊,生产出来

的油质量再好,也就只有少数人知道,因为它的影响力的广度和深

度很有限。一旦扩大经营,形成了规模,有特色的产品就具备了品

牌的潜质了。

为此,在区域化经营形势下,区域化工会组织应积极与“工厂

化”施工生产相结合,做好工会工作品牌的先进典型的选树,以及

工会工作品牌工厂化的规模效应的提炼升华,进一步增强工会工作

品牌的辐射力。

6、围绕亮点抓好宣传

过去的那种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了。围绕亮点工作必须借助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工会

工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中铁一局工会通过专家型技术

工人典型窦铁成事迹的宣传,扩大了中铁一局在社会的知名度,数

以千计的窦铁成职工夜校遍布全国各地;通过开展“岗位练兵”、

“技术比武”等活动在各大网站媒体宣传,中铁一局的名号走进了

各个省市的技能大赛的舞台上,扩大了集团公司工会的影响力。对

此,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重视,因为我们建设品牌工会,就要借

水行舟,不去或不会宣传自己是不行的。

总之,提升工会工作品牌影响力,措施得力,关键在执行,需

要反复探索,围绕工会的宗旨灵活多样的开展工作,才能得到广大

职工群众的拥护,工作也就相应的更上一层楼了。

作者简介:张存义,中铁东北亚长春国际物流港项目总包部纪工委副书记。

Page 80: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8

理论探讨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易地搬迁移民社会融合的影响

乔 雯(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

【摘 要】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其各自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分析其通过不同角度对移民的社会融合带来的影响。以期在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内容下,更好地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政策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参考价值,使得移民更好融入当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方式之一,

是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

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正在着力进行精准脱

贫的攻坚战,这就要求不仅从数量上不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

作,还应要求在质量上实现移民“搬的了并住得下”的要求。

在对前期的评估中,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致使移民在地理空

间、生产资料、社会关系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变化。所以就产生

了部分移民在经济、文化、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不适应当地

环境的现象,严重影响安置点的和谐稳定。学界提出“将移民

对于迁入地的社会融入程度纳入衡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评分标

准”的观点。

对于移民个体而言,搬迁改变了农户原有的生产生活方

式,搬迁移民需要进行一定过程上的调整才能适应及融入迁入

地的生产生活。这一个过程涉及经济活动、文化观念、社会生

活、社交等方面的转变,这对多数移民而言是需要政府、社会

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移民得以融入安置地社会生活和社区

结构是易地搬迁顺利实施、移民得以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保证。

本文则从移民的适应性研究出发,探讨移民社会融合的影

响要素。而目前学界对于移民的社会融合探讨,主要集中于政

府的政策方面,同时对于融合界定对多是显性的经济和社会关

系层面上的融合。但是我认为,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不仅与

宏观的政策措施相关,更是与其个人的个性特征、交往、价值

观等息息相关,重视微观个体在其中的作用有助于去发现促进

移民社会融合的本质因素,从而更好地达成易地搬迁的效益。

基于对微观主体差异的关注,本文引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

两个角度,从个体所拥有的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角

度分析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并将社会融合界定为经济、文

化、心理、社会关系这四个维度,每一个维度设置的一定指标

进行探测。将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其各自的表现和相互之间

的作用来分析,其从四个不同维度对移民的社会融合带来的影

响。以期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更好地为易地搬迁后续政策提供一

定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融合三者影响机制

在这里将分别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各自对社会融合的影

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机制。

(一)社会资本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社会资本即属于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可以帮助个体获取

信息和资源。在这里将社会资本分为微观和宏观的社会资本。

其中,微观社会资本主要指个体的社会网络关系,包括网络大

小、交往频率等;宏观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存在于社会或者组织

之中,与社会或组织的关系。具体包括社会信任、公共事务参

与、社会规范等等。

对于移民而言,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大、其中交往

的频率越高且深,其在安置地获得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就越强,

其脱离土地获得新的谋生手段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安置地建

立新的人际关系也越迅速。而其在组织之中的社会信任、公共

事务参与越频繁,其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等获得帮助生存和发展

的资源就越多。其参与社区组织和公共事务,影响政府关于移

民事务如社会保障等朝着有利于自身生计和适应的方向发展,

对其可以尽快融合的意义巨大。以上则是社会资本通过微观和

宏观两方面对移民在社会融合中产生的作用。

(二)人力资本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较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舒尔茨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在本文中,更偏向于新人力资本理论,即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以

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认知能力一般包括记

忆、思维和空间等;非认知能力主要指个体的情感、社会适应

性、人际沟通能力等。目前,学者们已经发现易地搬迁过程中

移民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其中的老年人,较之于年

轻人,他们在原居住地居住的时间更长,接受新环境也相对较

慢,他们融入意愿更强烈,但是在遭遇挫折后所产生自卑与悲

观情绪更甚,就会产生“搬得了,却住不下”的问题,甚至一

些人拒绝被搬迁。而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尽管造成移民融合的

困难局面与客观层面的制度不无关系,但从个体层面来看,具

有某些人力资本特质的人似乎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融合过程。

基于对文献的研究分析,我将移民的人力资本聚焦为四点:自

我效能感、乐观、亲和与随和性、沟通能力。

鲁森斯和尤瑟夫(2007)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

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感、

乐观、希望和韧性。本文在这里保留了自我效能感与乐观,又

引入了新人力资本中的沟通能力,再加入了大五人格模型其中

的亲和与随和性。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现实特定目标所需要

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能力的信念,能面对挑战并力争成功;乐观

是指个体在归因方式上积极主动,并对现在和未来持积极态

度;沟通能力则是一个人能够与他人有效地进行交流,以获取

或是传达信息的能力;而亲和与随和性则是能够与人为善,

宽以待人,是良好交往的必要特质。在影响移民的社会融合过

程中,包含这四点的人力资本通过以下机制对其产生作用:首

先,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能够让移民更加相信自己的

Page 81: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79

理论探讨

能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自信,实现人生的成功,促进其经济

融合;乐观的品质使移民面对城市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够进行积

极有效的归因,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生活困境;具有坚强的韧

性使农民工具有强大的挫折容忍力,让他们能够从逆境、失败

和压力中迅速复原,同时使移民在生活中目标感强烈,成为激

发他们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强大动力。拥有出色的

沟通能力可以使得移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人际环境中,对社会

关系融合、文化融合有直接的积极意义;最后亲和与随和性更

是可以尽快建立与安置地的邻里的良好交往关系。

(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互相影响

1.社会资本可以创造人力资本

个体拥有的关系网络与其获取的信息的多少息息相关,而

这些都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本。当个体拥有较高层次的社会

资本,他的人力资本质量也会增强。这一假设在传统的中国乡

村社会就可以例证:人们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强关系的特征,如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熟人社会使得每个人与自

己的亲戚、邻里的交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所以当搬迁移民

进入安置地后,如果能够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从当地获

得有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有价值的信息,如资金支持、帮助寻

找生计之道等物质性的帮助及一些精神上的关照,移民户就能

更好地融入安置地的环境,在身心上适应和进行安置地的生产

生活。这个过程同理相当于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利用原有的

社会关系网络进入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

新社会关系,并在其中不断提升,进而不断丰富个人的人力资

本。

2.人力资本能够促进社会资本

反之,人力资本能够影响搬迁移民在安置地利用各种生计

资源的能力。人力资本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态度等方面,这些

不但影响移民经济上的适应,更是影响着移民的心理、生活、

环境等多方面的适应。积极、看问题乐观及喜好交际的移民可

以在安置地迅速发展新的社会关系,并不断扩大社会网络,再

利用这些新的社会关系获取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和帮助。这就是

大环境相同的情况下个人适应的时间不同,结果也不同的本质

原因之一。 因此,移民本身良好的人力资本有助于其促进社

会资本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的逻辑示意图:

图1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融合三者影响机制

二、对策建议

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移民社会融合过程的影响,对

政府在后续政策及措施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使得移民尽快适

应安置地的生活环境,找到新的谋生手段、建立良好的社会关

系网络,达到身心融入。

(一)积极提升移民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和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表明,解决农

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劳动力的人

力资本,而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

政府应着力加大对移民的教育投资力度,包括:第一,加大对

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提高待转移

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第二,为这一部分人群提供多种

职业培训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技能素养,实现人力资本的提

升。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所以

新移民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力

资本,实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的动态良性循环。

(二)主动集聚移民的社会资本

移民社会资本的集聚特别是异质性的社会资本的集聚对于

其实现社会融合起着重要作用。移民要摆脱封闭的、同质性强

的社会网络的桎梏,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与安置地居民交

往,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社区组织和用工单位也需

要通过开展群体活动,为移民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满足他们

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其社会交往网络。

(三)措施促进移民尽快安置

除了直接提升移民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还可以通

过以下的手段促进移民尽快融入:第一,结合实际经济状况,

发展相关产业。如在安置地社区发展家庭、农民合作社等新型

经营主体,进而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第二,逐步完善安

置地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应切实满足村

民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村民们安

心定居,适应新居,进而以此为家;第三,社保政策的覆盖;

移民迁入后,其所对应的户籍也应迁至其安置点,这才能避免

了居住地和户籍属地分离的现象。当户籍迁入安置地后,将有

效方便村民们外出就业、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等。另外,还应

持续推进对于村民们社保服务的建设:就近设立类似于村社保

经办等机构,这将有力推进对于农村社保的覆盖。这些手段都

有利于移民更好地融入安置地生产生活,真正实现“搬的了也

住得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关宝,李耀锋.网络中的蜕变: 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J].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02):99-107.

[2]张娟.对三江源区藏族生态移民适应困境的思考——以果洛州扎陵湖乡生

态移民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38-41.

[3]冯伟林,李树茁.人力资本还是社会资本?——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

究[J].人口与发展,2016(04):05-09.

[4]苏红,许小玲.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策略[J].思想战线,2005 (01):60-65.

Page 82: 2019 劳动保障世界hrss.jl.gov.cn/zh/ldbzsj/201907/P020190724380680803368.pdf印 务:吉林省良原印业有限公司 [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 [创新创业] 20 张瀚文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80

理论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肖 雪(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80后、90后的进城务工者,他们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城乡固有的发展差距以及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更加困难,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较低。本文旨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问题,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从主观网络、客观网络、网络利用度等方面结合数据深入剖析。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存在规模较小、同质性高,且分布不均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客观方面以就业与物质支持为主,主观方面以情感和交往支持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对已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利用度偏低。基于此,本文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问题提出可行的思路。【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通过对随机选取的100名被试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9份,

有效回收率为89%。

从本次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来看,在所调查人群中,18岁

到30岁之间的外出务工者占绝大多数,超过总人数的六成,多为

80后、90后。受到职业因素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未婚的新生代农

民工占比较大,达到65.2%。外出务工年限达到2年以上的占比较

大,达到69.7%,这说明所调查人群中大部分农民工的工作已固定

下来。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数据来看,接受至少初中教

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2%,这一点相比老一辈农民工来说有较大

改观,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因此本次调查中未出现

小学以下文化的新生代农民工,同时也验证了已有研究发现,即

与老一代相比在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对比城市居民受教育程

度,仅13.5%的务工者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点还是表明新生代农

民工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还有待提高。许多农村的青年普遍选择在

接受完中学教育后外出务工,这已经在广大农村形成一种趋势。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网络规模指的是他们社

交圈内成员的数量,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圈内朋友数量的多少。一

般来说,一个人的社交范围越广,朋友越多,那么他们能够得到

的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就越多。

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您在城市里有多少关系密切,可以

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一题中,选择“一个也没有”的占总

数的5.6%;选择“1-2个”的人数占比达到32.6%,选择“3-5个”

的占比达到48.3%,选择“6个及以上”的只有13.5%。访谈中也证

实了这一点。

合肥某大学内的保安A谈到可以帮助的朋友时,表示他的老家

在皖北的农村,在合肥并没有太多的朋友和亲戚。因此,平日里

能聚到的只有一两个同事还有一起出来打工的老乡Z。遇到烦心的

事情大多也是跟他们三个说。

这些实证资料表明,对于合肥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

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普遍较小,超过八成的规模低于6人,在0-5

个徘徊。根据王毅杰等人在2002年的大量数据,典型流动人口

的支持网络的常模为5.46人,因此本研究中数据支持了以往研究

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规模较小的这一发现。社会支持

网络规模小将导致他们获得社会资源的途径变窄,在对抗风险和

压力时缺乏弹性,使得融入城市生活更加困难。

(二)网络内部成员同质性较高

同质性,部分文献中也称为趋同性,即我们常说的“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它指的是网络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社会特征趋

于一致,或极为相近。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社会网的核心人物是被调查的合肥地区

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在您所交往的人群中,大多数成员的年龄

为?”一题中,他们支持网络成员中有23.7%的人年龄处在18-24

岁之间,39.6%的人在25-30岁之间,这同被调查者有27.0%的人在

18-24岁、34.8%的人在25-30岁之间的数据基本相似。说明从年龄

上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内部成员同质性高。

在受教育水平上,“在您所交往的人群中,大多数成员的受

教育水平为?”一题显示出网络内部成员学历水平也趋于一致。

被调查者们的学历大多集中在完成义务教育水平上,政治面貌多

为群众;而他们的交往人群中,大多数成员同样处于完成初高中

教育阶段,接受至少初中教育的人数占比达到78.2%。

在访谈中,合肥市某建筑工地的工人B就说到:“我们的工作

起早贪黑,休息时间里就工地上处的几个比较好的同事一块出去

喝个酒之类的,别的人也没啥时间能够遇到,工友们跟我都差不

多,初中毕业了之后出来打工看看,要是有更好的机会再干点别

的。”

从朋友的选择上来说,新生代农民工也趋向于选择相同或相

似职业的同事。在“平时交往朋友的类型中”,同事一类占比达

到57.3%,同乡一类占比达到36.3%。这说明进城务工的他们对从

事同一职业或来自同一家乡的人更有亲切感,彼此的共同话题较

多。他们更倾向于群体内交往,而对于圈外的交际几乎为零。

(三)社会支持网络分布不均

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从客观、主观可进行分

类,也可以从物质、非物质方向区分。但是根据本文问卷调查结

果显示,合肥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分布并不均匀,

表1 客观支持情况表

选项 就业机会及就业信息 物质援助 家庭照料 患病时的照顾 其他

所占比例 53.6% 38.7% 13.4% 4.2% 2.5%

表2 主观支持情况表

选项 配偶(恋人) 父母 兄弟姐妹 亲戚 朋友 同事 邻居 老乡

所占比例 6.1% 1.4% 2.5% 2% 81.3% 1% 0.2%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