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wu-guanzhong's 吴冠中简介

Post on 19-Jul-2015

376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16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吴冠中简介 转自百度百科

2008-03-10 15:17

吴冠中

· 简 介 :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

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

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

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 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

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

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 美协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

“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

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 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

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

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 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

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

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 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

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

位 亚 洲 人 获 得 这 一 职 位 。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

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

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 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

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

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 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

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 中

文 集 》 等 十 余 种 。

· 经 历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

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

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J 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 A 洛特工作室

学 习 , 并 在 卢 佛 尔 美 术 史 学 校 学 习 美 术 史 , 各 项 成 绩 优 异 。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

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全 国 政 协 委 员 等 职 。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

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

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

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

1

情 诗 般 的 感 染 力 。

从 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

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

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

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

者 耳 目 一 新 。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

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

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 子

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 中

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

· 解 读 吴 冠 中

专 注 于 该 专 注 的

罗列吴冠中画作价格的变化或拍卖成交率无疑会令读者厌烦。概言之,他是中国

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毋庸讳言,大多数人是因为他画价的惊人而引起对他画

作 的 兴 趣 。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画价价值连

城 , 他 本 人 却 生 活 简 朴 , 不 尚 虚 华 。

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

避的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

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

庄子曾谓“凡外重者内拙”。吴冠中则如是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

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

的 画 家 , 而 不 是 光 照 镜 子 的 人 。 智 者 所 见 略 同 。

一 以 贯 之 的 认 真

早就听说吴冠中先生是较真儿的人:1991年 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

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

动 , 目 的 只 有 一 个 : 保 留 让 明 天 的 行 家 挑 不 出 毛 病 的 画 !

不久,笔者便亲身领略了吴冠中的认真劲儿。1993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

军报与香港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邀请吴冠中,

张仃、刘迅、刘勃舒、朱乃正、邓林、袁运甫、王明明、李松为评委。评奖的当天上午,

七十多岁的吴先生准时来到人民日报社,穿一身休闲的西服,脚着运动鞋。

第一轮,淘汰不佳的作品。礼堂四壁挂满画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

2

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错的也会有同样的命运。每每见到模仿评委画风的作

品,评委们都会会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选。模仿妨碍艺术家的真

情流露。担任评委会主任的吴冠中给大赛的题词是:“自家真情,勿效东施。

第二轮,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吴先生认真地审视每一幅作品,远看近观,

有时屈膝下蹲审视作品,不时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再后来,我们和公众一起领略了这位艺术家的认真劲儿。对簿公堂恐怕是吴冠中

抗争最激烈的方式了。1993年 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

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

赔 礼 道 歉 , 同 时 赔 偿 经 济 损 失 。 最 终 , 吴 冠 中 胜 诉 。

为何眼里揉不进沙子?艺术家应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骗得了今天的人,

骗 不 了 明 天 的 人 , ” 吴 冠 中 告 诫 人 们 说 。

出入与拖鞋

中国书画之道,深不可测。历代名家非常注重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方能领

略 前 人 用 心 处 之 妙 ; 出 , 则 能 运 用 得 透 脱 。

吴先生曾经形象地概括了处理出入关系的诀窍。他曾这样为青年画家指点迷津:

“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

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方有自我,

信 然 !

喝 茶 与 喝 酒

吴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果清朝画家虚谷活到现在的话,他很想请

他喝茶。而若张大千、任伯年请他喝酒,他却不愿意去,因为跟他们没什么话好

说。以笔者的粗浅理解,虚谷的灵魂在略显生拙的画作中显现了;而张大千、任

伯 年 们 却 因 技 术 的 纯 熟 而 泯 灭 了 自 我 太 多 的 东 西 。

变 则 通 , 通 则 久

解读吴冠中无疑是一种徒劳。画家像是一个喜欢玩捉迷藏的顽童,当所有的艺术

评论家拿着绳子要把他捆个结实,却发现难以措手:他总在不断地变、动!因为

结论往往产生于终点,而吴冠中的艺术追求却没有终点。所有的标签都不适用。

如果勉强要下一个结论,只能说,变,不断寻觅表达内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就

是 他 的 主 线 。

吴冠中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当他的艺术观点被断章取义为“笔

墨等于零”时,有的人期待吴冠中挑起全盘西化的大纛,出乎意料的是,吴冠

中强调起当代水墨画与传统文化必要的联系,甚至对西方油画也产生了怀疑,

他说,今天他对西洋现代美术的爱好与崇拜之心念全动摇了……

3

这种变是真诚的,不是投机,是郑板桥所谓的灵苗自探的漫长过程。最终他得出

结论: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

在 家 园 , 在 自 己 的 心 底 … …

吴先生曾经直率地表示,他所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创作出来,把自己

的感情表达出来。至于是否把不跟外国人走,实行民族化,建立中国自己的面貌

等作为中国人创作的标准,都不是重要的。太多的选择会带来太多的负担,无所

适从才会最痛苦。他是不管用什么工具,也不会有意搞中西结合,艺术就是不择

手段,百无禁忌,一切自有后人评价。真可谓大象无形,大艺无疆!

去年,吴冠中曾在文章中写道:“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

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

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自评新作道:“反

刍之草,沧桑味苦,却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处眉

眼,画面随之而呈现简约,强调创痛,呈现无奈——人生之曲,不凭音色悦耳,

当亦有未老、将老或老之知音。”吴先生曾说过“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

诗,诗更蕴人情”。观其近作,令人不禁想起晚年的八大山人,可谓异代同心、

一 脉 相 通 !

· 其 他

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

在一起,被国际艺坛认定的 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他提出"风筝不断

线"的创作原则,坚持有自然根据的感觉抽象和油彩墨彩的轮转间作,尝试西方

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韵味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形韵"新体系。

“大嘴事件”老人讲了真话

年高89岁的画家吴冠中近日开讲,他说: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

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人事派别之争)导致几十年里中国美

术实际上没有什么发展和创见,美术成了政治的工具,艺术活动就跟妓院一样;

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流氓美术

家很多,好的艺术却出不来了;现在的问题,不光是艺术教育,还有艺术场馆、

大赛评奖、市场,全方位都有问题,而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中

国 当 代 美 术 水 准 落 后 于 非 洲 … … ( 《 南 方 周 末 》 1 月 10 日 )

这些带刺的话语,响亮地激荡着耳鼓。老先生真是敢言,敢言人之心中或许都有

却未必能够说出来的话。美术家的情怀问题、美术团体有否必要存在的问题、艺术

的身价问题、创新问题、艺术家的命运问题——问题意识在艺术家渐渐老去的时

候,真实地浮现出来,并以这样的一种强烈的措辞方式表达出来,让人感佩,

让 人 叹 息 。

不谈具体的作品,也不论其是不是懂得中国文化,仅就吴老先生上边谈到的诸

多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确实是困扰并将继续阻挠中国美术发展的桎梏。也可

4

能,老先生的某些见解有些偏颇,比如把画院美协统统比做妓院,说得有些痛

快有些过火。但某些见解的激烈掩盖不了思想的光芒,或者干脆说,很多话之所

以强调到极致,就是要以这样的“过度表达”来引起注意。从什么时候开始,我

们的耳朵变得娇嫩起来,不再能够听得了“不一致”的意见?艺术云者,不就

是在不断地坚持与抗争中生发、成熟起来的?如果连允许质疑的勇气都没有,最

多 只 配 做 一 个 独 裁 式 的 “ 艺 术 家 ” 。

观诸吴冠中“大嘴事件”,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像这样应该成为常识的

大实话,要一个已经 89岁的老人来激烈地表达?而且老人在表达时,不自觉地

表现出壮怀激烈的意味。那些青年才俊哪里去了?那些中年精英哪里去了?大家

既然已经投身艺术,为什么不能同时投入一份热忱、投入一份责任在其中呢?联

想 2006年、2007年陈丹青先生关于美术教育方面措辞激烈的批评,我们这些平

凡 的 人 激 动 之 余 , 往 往 也 看 到 了 这 个 领 域 的 空 泛 和 苍 白 。

其实,诸如上边的提问,也不过是聊以自慰的说辞而已。大家都在利益的局中,

真正愿意打破平衡的,只能是无所顾忌的那些人,不再打算在这里混的那些人。

陈丹青,原本就是海归,与国内美术圈子若即若离;而吴冠中,一是“我都这

个 年 纪 了 ! ” 二 是 人 家 本 身 就 是 法 兰 西 院 士 , 跨 国 的 。

几乎可以想见,吴冠中的这些言论会使他招致如何猛烈的还击——那样的情形,

在他此前抨击美协画院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预演过一次了。尽管那一次美协领导

人的回击过于拙劣,居然以如果取消了美协,政府安排的大画将何以组织来应

对,但毕竟表明了态度。这一次,可能因为话语打击面更大,因而招致的回应可

能更大更激烈。也好,早就应该撕破这样的一团和气。

5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