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故事 心灵感悟 从教生涯中的指明灯 啊,红花草! ·...

Post on 27-Jun-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8 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 陆建国 古华风

本报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解放东路866号 电话:57191515*340(纸媒编辑部) 发行57191515*315 邮编:201499 印务照排 电话:57191515*315 上海浦东彩虹印刷厂承印

从教生涯中的指明灯

心灵感悟心灵感悟

小小说小小说

啊,红花草!■ 赖黎明

身边故事身边故事

头 痛 ■ 卫润石

■ 郭逸云

诗以言志诗以言志

四月四日我们默哀三分钟

■ 叶兴华

近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搞得真是人心惶惶。单位放假了,工厂停工了,公园关门了,老朋友也不照面了。在家像关在鸟笼里,搞得六神无主。这不,老毛病又犯了。

头 痛 。 这 怪 毛 病 有 十 多 年了。跑过不少医院,化验体检、脑电图、CT、核磁共振化了不少钞票,检查一切正常。每次,医生给我一两盒止痛片打发了事。以后我便葫芦画瓢,去医院或附近药店买盒止痛片,常规疗法,倒挺方便。

这次,又头痛了。邻居医生朋友对我说,你碰到

麻烦了,说不定会到定点医院隔离两个星期。

为什么呀!我只是老毛病,又不是冠状病毒疑似病人,要隔离也在家隔离。

难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头痛脑热的,属于新冠肺炎的初期症状,谁能保证你没有接触?没有感染?怀疑对象,都要化验、检查、观察,去医院的隔离病房。要对你、对大家负责。

那……那那……怎么办哪?不行,我不能去医院配药,那

不是自投罗网吗?抓住了,隔离了,这十四天日子可难过啊!得想个办法。对!不去医院,就去药店买点止痛药,药店总没权力把我抓进去吧。

附近有个小药房,曾经买过几次药。

今天只有个老药工上班。老药工拿了本子,说:止痛药也有退烧作用,现在非常时期,买退烧药要身份证登记。

啊 ! 买 盒 药 片 也 要 身 份 证

啊。是的,要上报。

“哎呀!我忘了拿身份证。老先生,这样吧,身份证号我记得,抄一下行吗?我是隔壁小区的,应该认识,通融一下吧。”

老先生还算好讲话。我灵机一动,姓名、住址、号码

都动了些手脚,可不能犯错,被他们抓去隔离。

拿了药,我有点沾沾自喜。老先生,挺好骗的。

几天过去,小区里风平浪静。我 佩 服 自 己 的 聪 明 ,太 平 无 事啰!

不知过了几天,一阵紧急敲门声,四只大口罩,居委干部、派出所辅警、医院医生、那位老药工出现在我的面前。

东窗事发。我惊诧了:有神探

的本领?“我头不痛了!不痛了!”“你不痛了!我们头痛了!找

你这么久,好难找呀!知道我们跑了多少路?敲了多少门?”

没等他们说完,我的头又痛了。

“我不去,我不去!不要把我关进去!”

“谁说要把你关进去?”医生问了我前阶段行程,测了

体温,问了症状,还把我的病史卡仔细地翻了一遍,又和老药工交谈了一会。

最终,要我居家隔离两周,有居委干部测量体温,记录症状。临了,严肃地批评我,不要卖弄小聪明,不能做假骗人,会害人害已的。

我连声应着。脸,火辣辣的。头,反而不痛了。

这个庚子清明

未遇杏花雨

树梢上挂满鹅黄

沿途樱花含泪

一声长笛呜咽

空气定格三分钟

一千颗一万颗心一起牵挂

半杆国旗

为国殇举哀

多少生命被瘟神吞噬

驱魔战斗尚未结束

捐躯沙场的烈士

壮志未酬

依旧魂牵一线

收获跨越阴阳两界的真情

我把悲伤强压心底

颔首默哀间

心蠕动了一下

不知此时

晴川汉阳树 芳草鹦鹉洲

悲戚成了什么模样

初识于漪老师,是在2010年的一版《中国教育报》上。依稀记得那是高中时候,我无意间翻看了父亲的报纸,一张面带微笑的和蔼面容跃入了我的眼帘。那是一张于漪老师在书桌前的照片,她的眼神中透露着和善,却也流露出一种坚定。

我不禁阅读起这篇关于于漪老师的文章,内容现已记不太清,但是文中那句“多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于漪就已经是‘教书育人’的代名词。”却一直刻在我脑海中。“真厉害呀!”我暗自感叹。彼时,于漪老师于我而言,是一位伟大却遥不可及的师者楷模。

真正去了解于漪老师,是在2017 年,彼时刚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加入教书育人的队伍,肩负重任,也有太多迷惑扰乱心绪,如何才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好教师?

不知怎的,脑海中蹦出了于漪老师的名字,或许她可以成为我迷茫时期的指路明灯。于是我上网搜索了于漪老师的讲座,她的话有种魔力,让我不舍快进,唯恐错过一个知识点。

于漪老师将语文教学比作海上航道,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从港湾通向大海。而这条航道怎么才会“通”?首先要破除封闭意识。在《晋祠》一课的课堂实录中,于老师请学生把《中国名胜词典》中“晋祠”的解释与课文对晋祠的描写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表达的不同,使其自主领悟不同写法的精髓。相较于老师直接把答案告知学生,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知识,才更为真实

和珍贵!她说,一名好教师应用自己的

精神成长来引领学生的成长。好的老师或许在教学方面各有千秋,但他们的精神领域一定是一致的,那便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以及有仁爱之心。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让自己的精神成长。”我逐字逐句地记下了,教育是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永远等待求索。

韩婴曾说,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于漪老师是这样理解韩婴的这段话: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在我任教一年级语文时,学生的书写常常令我十分头疼,我很困惑,为什么同样节数的写字课,别班的孩子都已能写出工整的汉字,我们班的孩子写字仍绵软无力、没有字形呢?我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呢?我试过旁听同事的写字课,把写字的好方法都教给学生,然而收效甚微。

这时我想到于漪老师说的“身教重于言传”,我忽然便想到,是不是作为老师的我黑板字不够端正,影响着他们。于是,我买了一块小黑板在家,空闲时间就练习写板书,并且坚持把每堂课板书的每一个字都写在田字格里。结果真的令我惊讶,一段时间后,班里学生的字普遍都有了显著进步,作业也更加端正和工整。所以为人师者,凡事当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会带来令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于漪老师便是深深懂得老师应去除浮躁,去除华而不实,扎扎实实,不停学习和完善自我。我更多地感悟到,于漪老师真正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因为她卓然的教学成绩和教学思路,更多的是她对于教学事业坚守的那份崇敬和谦卑,是永怀热情、执着求索的人格魅力。

“与其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都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鞭策着她自己,也勉励着更多像我一样的青年教师。

前几天,有同学在微信中晒春游的照片。其中的一张,紫红色的红花草花开遍了田野。只见那一望无垠的原野上,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叶子中间,盛开着成千上万朵紫红色小花,零星点缀些许白花,给春天的江南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看着这美丽风景,不由想起了故乡的红花草,还有那童年往事。

红花草据说学名叫紫云英,每到春季便开满田野,宛如紫云铺地,和田埂上、小溪畔、山脚下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相掩映,现在回忆起来确实可用

“美不胜收”来形容。然而,对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喜爱红花草,不仅仅是因为她给春天带来魅力,而是在于她承载的质朴的乡土情怀。

秋天,晚稻快要成熟时,在稻田里播撒红花草籽。割完晚稻,从立冬至冬至,此时的田野一片枯黄,寒霜冻过、雪花儿盖过,似乎了无生机;但只要春节一过,那养精蓄锐了整个冬天的红花草就从一

簇簇的稻茬周边,争先恐后地吐出绿芽,“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春雷响起来了,如烟似雾的春雨飘洒起来了,红花草贪婪地吮吸着雨水,沐浴着春风,三五天,轮片状互生的葱绿羽叶,就密密麻麻地铺遍了田野,放眼望去,宛如绿色的海洋。春分前后,天气日渐温暖,绿绒毯上,紫红色的小花次第开放。由于红花草花期长达一个月左右,且开花是依照枝叶分蘖的先后依序开放,因此从春分到谷雨,整个田野,紫的如霞,红的似火,姹紫嫣红。春风吹过,红浪翻滚,绿波荡漾,田野散发出一阵一阵甜蜜的清香。辛勤的蜜蜂,美丽的蝴蝶,不知疲倦地为她歌唱,为她起舞。快到插早稻秧苗的时候,农民就架起犁铧,红花草一垄一垄被翻进泥水中,谁言落红无情,红花草牺牲自己的美丽,换来秋的收获。

红花草还是极好的青饲料。小时候,生产队里的牛都是分到每户人家饲养。漫长的冬天,青饲料缺乏,牛以吃干稻草为主,金秋养的膘肥体壮的耕牛到了初春时节就瘦得只剩骨架。春天到了,红花草开得艳丽,青草长得茂盛,牛儿贪婪地吃着鲜嫩的花草,没几天工夫,就一改先前的羸弱——毛油亮起来,脚健壮起来,拉起犁来又虎虎生风。春耕时,一头头耕牛拉着犁铧,在田野上犁出一道又一道丰收的憧憬。

喜爱红花草,是因为她带来温暖的记忆。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里,阴冷的冬天,御寒的棉衣又笨又重,扼住了孩子们活泼的天性。红花草开花了,温暖的春天来了,笨重的棉衣终于抛到一边去了。红花草开花了,小鱼小虾溯溪而上,小竹笋冒出土了,枝头蜂巢多起来了,野莓红了……天然美味日渐多起来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岁月流逝带来现实的无奈,刻意种植的成百上千亩的花花草草俨然成为春天的象征,虽然壮观,可却少了大自然的灵气。还有那似乎触手可及童年,也只能从记忆的门口,静静地飘过,给人增添无限的惆怅……

乡村疫情保卫战(国画)■ 陆志刚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