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38
教学内容开发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Oct-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教 学 内 容 开 发 ”

Page 2: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Page 3: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吴冠中:桥之美,美在哪?

Page 4: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林庚的《说“木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筛选信息,理解文中难懂的字句,使学生了解本文是如何从“木叶”与“树叶”的辨析中,从“木”与“叶”的两点不同的暗示性上,从大量经典的诗句的实事中,论证诗歌语言中“一字千里”的现象。

• 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找中心论点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分论点一:“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分论点二:“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维纳斯那条已经丢掉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分论点三:“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 鲁迅《灯下漫笔》:找中心论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还有二个分论点:“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还有结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责任。

• 实用化摇摆:把学术性的散文或者文艺随笔当成客观性、准确性的议论文来教,教学中充斥着字、词、句的肢解分析和议论文陈旧的理论知识的过多讲授

Page 5: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竹影》(丰之恺):通过故事普及美术常识,但极有文学之意蕴。完全当成散文

来教是多数选择,还有没有第二条路?

• 《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俞孔坚)是一个公园规划设计的手记,除了人文关怀、

哲学思考、诗意表达之外,科学精神、实用价值、说明语言、逻辑框架是否要教?

• 同类课文的内容选择:《斑纹》(周晓枫)《生活的艺术》(丰子恺)《我们对于

一棵古松的态度》(朱光潜)等,如何顾及它的实用性、科学性等教学因素?

• 文学化摇摆:把交叉文体当成纯粹的文学文类来教,而忽视作为实用文类应有的偏

重于理性的教学内容。逻辑思维、科学理性、工具实用等教学内容被有意无意地遮

蔽。

Page 6: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课程价值重要

• 课程标准重视

• 教材内容重点

• 教学研究误区

Page 7: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课标框架中涉及实用文类教学的任务群

任务群名称 任务群名称

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 任务群1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

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0.5 任务群11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

任务群3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0.5 任务群12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1

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2 任务群13 汉语文化专题研讨2

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2.5 任务群14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

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 任务群15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2

任务群7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 任务群16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2

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 任务群17 跨文化专题研讨2

任务群9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 任务群18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

Page 8: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锺扬/叶雨婷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6 芣苢/《诗经·周南》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第六单元10 劝学/荀子 *师说/韩愈11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12 拿来主义/鲁迅13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第三单元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8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9 说“木叶”/林庚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11 谏逐客书/李斯*与妻书/林觉民

Page 9: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实用文类是一个复合概念,应该包括应用文体和论述文体,还涉及交叉文体。应用文体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实习报告、工作总结、求职演讲、合同样本、申请书、序言、说明文等;论述文体所涉更广,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教育学等;交叉文体是指兼有应用类和文学类特质的文章,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形象的科普文等。实用类选文占了新教材的“半壁江山”。

Page 10: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文学类 实用类

主体思维 形象思维(基于艺术的想象)逻辑思维(基于理据的推演)

表达过程 形象化和典型化(主观) 理据及解释说明(客观)

语言媒介 形象性、变异性(表现) 概括性、准确性(再现)

阅读目的 主要感悟“情意”(审美) 主要获得“共识”(实用)

Page 11: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说 论 报 简 消 通 报 散 小 戏 诗

明 文 告 报 息 讯 告 文 说 剧 歌

Page 12: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文学文类

多义

实用文类

线

Page 13: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1.文类和语体决定教学行为

• 文学类文章教学行为:

揣摩 品味 咀嚼 想象 联想 体验 感悟 赏析 涵泳 移情……

• 实用类文章教学行为:

理解 筛选 排列 分类 分解 分析 归类 组合 整合 概括……

Page 14: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2.文类和语体决定教学内容

实用文类 文学文类

语句 理解意义(有尽) 品味意味(无限)

语段 概念判断 层次逻辑 段旨大意 场景意象 段落意蕴 文气文脉

语篇 观点思想、理性逻辑、材料运

用、证据推理、明白事理

主题蕴涵、情感脉络、形象塑

造、情节叙述、感悟启迪

Page 15: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1.总体安排:基于课标

必修8学分,平均1学分18学时,共144学时;分成两个学期,每学

期72学时,每册8个单元,分到每单元9学时。期中期末复习时间,

非教学活动时间,大约8学时。包括作文在内,每单元约8—9学时

。每学期18教学周,每周4学时计,每单元的教学时间约为二周左

右。

2.分课时安排:首先考虑文质兼美,而不是政治时效。

Page 16: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教时,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后者教学价值高)

• 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二教时,《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王澍的《造

园与造人》(选自王澍《造房子》,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两个文本作为

联读课文)

• 第9课:《说“木叶”》 (二教时,可与教参的选文做思辨性性对读,也可课外

选若干诗句作印证性联读。如“青青河畔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

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理解诗歌的暗示性。

• 单元写作二教时

Page 17: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

演说/ 马克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恩格斯 三教时,比较阅读

• 第11课: 谏逐客书/ 李斯 与妻书/ 林

觉民 三教时,比较阅读

• 单元写作二教时

Page 18: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导语概括:分别概括人文话题,课文内容,学习建议

• 提示归纳:研读学习提示,包括内容阐述和学习建议

• 文本细读:在单元视野中细读课文,梳理教学要点

• 任务驱动:明确单元学习任务的特点和作用

Page 19: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根据:教材四位一体的整合和梳理,是“教什么”的根据。

• 形式:基于课标和教材,选择核心的语言知识、关键的语文能力、有效

的思维训练、基本的审美方法、典型的文学现象、重要的文化话题等要

素,提炼成小而精的教学点,然后围绕这些教学点策划语言实践活动,

从而培育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经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短

”“平”“快”是微专题教学的特征。

• 课型:群文联读(基于教材课文,适当拓展课外资源。以单元教学、比

较阅读、多文本联读为主要课型)

• 原则:人文主题(落实教材的教育目标功能)、因体而教(根据文体章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性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旨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Page 20: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1.因体而教:走进文体的堂奥

• 2.规整与灵动:两种不同的思路与逻辑

• 3.概念与图示:破译学术性文章的奥秘

• 4.言语之美:文体与语体的关系

• 5.思维之花:科学思维对我们的启示

• 6.育人取向:价值的旗帜在飘扬

• 7.探究与发现:清晰地说明事理

Page 21: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1.文体厘定。四篇文章,从文体大类而言,属于实用文类,学术性突出。要关注自传的

形式、内容与表达。但是每一篇又各具学术性自传的“个性”《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

的一小步》是“混搭文体”《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是科学家写的自传。《中国建

筑的特征》是科技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传统建筑。《说“木叶”》是文艺性的学术

随笔。属于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知识性的文艺评论。

• 2.因体而教。(1)具有科普意义的学术性质的自传学什么?科学研究的领域、经历、成

果、启迪。两篇自传的人称与表述的特点是什么?两篇自传的语体风格异同?(2)《中

国建筑的特征》作为一篇科技论文学什么?通过概念与术语,通过结构和逻辑,整体理

解中国建筑的特征。(3)《说“木叶”》作为文艺性的学术随笔,学什么?深刻理解中

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引经据典的例证和富有文采的表达。

Page 22: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规整的逻辑展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展

开叙述。获奖感言,发现青蒿素的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

中医药学的贡献。纵向层进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总说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

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分别从空间广度和时间跨度上重

点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最后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

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总分总结构。

• 灵动的思路安排:《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根据两件趣事和一次实验叙述青少

年时期对科学的好奇、热情和探索经历。《说木叶》“木叶”形象引出议论话题,

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阐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

阐明“木”的艺术特征,区分“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极大。结构

形式灵活、收放自如。是典型的文艺性学术随笔的写法。

Page 23: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1)教师讲解:什么叫概念、术语?在学术性文章中的作用?

• (2)小组讨论:找出本专题每一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并以举例的

方式讲解概念的含义。

• (3)教师讲解:什么叫思维导图?如何画思维导图?

• (4)小组交流:在四篇文章中选择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

思维导图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

进行阐说的。

Page 24: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准确与简洁:实用类文章的语言规范(以《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

• 修辞与文采:实用类文章的另一种语言面貌(以《一

个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说木叶》为例)

Page 25: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概括与交流:这些学者的思维有何特点?

屠呦呦的积累与灵感: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

思路,最终取得突破。梁思成的跨界思维:从建筑学视角概括中国

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加来道雄的想

象与联想,实验与求真,是文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融合。林庚是想

象与联想,举证和考证,也是文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融合。

• 讨论与探究:这些思维方式给我们的学习和将来学术研究有什么

作用?

Page 26: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1.概括与举例:本单元的科学家(学者)身上有哪些可贵素质?

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好奇与兴趣;热情和责任;创新与求实;想象

联想与实验求证;真理和真相;

2.拓展与联系:就某一个科学研究问题,延伸阅读饶毅或施一公的文章

3.讨论与交流:小组为单位,举行读书报告会,交流科学素养对于我们

的人生启迪。

Page 27: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1. 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

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

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

发现的某一事理。

• 2.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

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

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

‘理’”为话题,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Page 28: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1.经世致用:论述的针对性

• 2.思想: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3.理性与情感:论述的共鸣效应

• 4.理据与逻辑:论述的力量

• 5.同体殊相:论述的文体与表达

• 6.关联词与长句:论述的句式功能

• 7.演讲稿写作:《我们的使命》

Page 29: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读者意识:写给谁看的(说给谁听的)?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

才有效果?

• 交际语境: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说)?如何把控现场?如何顾

及背景?有时候也跟论述的最初原因相关。

• 实用立场:想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什么作用?切于实务,解决问

题,是论述的价值所在:或重在阐述与宣扬,或重在沟通与交流

,或意在鼓舞与动员,或旨在劝说与安慰)

Page 30: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人民报演讲:见微知著,最敏感的思想先知。揭示欧洲社会萌芽中的革命力量,

分析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对抗,阐明无产阶级登上

历史舞台的原因,最后作出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 的预言。

• 墓前讲话:登高鸟瞰,最有高度的思想总结。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

物质精神、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

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剩余价值)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

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

• 谏逐客书:瞻前顾后,最伟大的国家战略。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劝说君王

收回成命,最终成功打动秦王。是当时国际社会中最伟大的国家战略。

• 与妻书:视死如归,最勇敢博爱的人生选择。万马齐喑,满街狼犬,抛妻别子,

挺身而出,勇赴死地,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Page 31: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人民报演讲:冷静与理性(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

面。)、赞美与期待(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

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

、光荣的工兵 ——革命。)信任与自豪(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

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 墓前讲话:沉痛与惋惜、赞美与评价、自豪和敬佩、爱戴与尊崇。

• 谏逐客书:焦虑与担忧(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

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平与急迫(由此观

之,客何负于秦哉!)坦率与诚恳(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与妻书:一篇至情至性的文字!悲与愤、勇和爱、家和国、缠绵悱恻与荡气回肠

,情感的复调交织而下,令人动容!

Page 32: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1.精读谏逐客书,第一段的归纳推理(以人论国,历史发展顺序),第

二段归纳推理(以物推人,归谬法),第三段推及普遍道理,因果论证

和对比论证,逐客至弊做结(全文收缩)

• 2.联读墓前讲话,列举马克思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伟大成就,证明马

克思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归纳论证。

• 3.文章结构与推理方式的关系。两篇文章总体上属于总分总结构,本论

部分,墓前讲话是按照事物内部逻辑安排层进,谏逐客书是根据人和物

的不同类别安排并列。

• 4.总结与建构:论证的力量来自哪里?(严格的事理依据、严谨的推理

方式、严密的逻辑结构)

Page 33: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1、演讲文体。成功演讲的五要素。“人民报演讲”的语体为纪念活动

上的演讲,墓前讲话是葬礼上的悼词。热烈的赞颂是两篇演讲的主调,

前者兼有鼓励、唤醒、预期,后者兼有痛惜、哀悼与纪念。

• 2.“书”为文体。名同实异。一为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一为传

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奏疏一类公文,往往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

,务求实效,因而要精心构思,巧妙措辞,选取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亲友之间的书

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抒写,重在真情打动人心。林觉民的《与妻书

》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长,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

Page 34: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1.复习复杂的单句、关联词语和复句知识(补充初中的课)

• 2.重点例析关联词在段内层次、语段之间的关联作用

• 3.举例练习如何通过复句层次关系的分析,概括议论段的主旨

• 4.总结关联词的句式功能(结构功能、表意功能、语气功能)

Page 35: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指导要点

1.读者:写演讲稿要对听众作分析,读者意识;2.主旨:演讲主题要鲜明;3.

材料:演讲材料 主题明确后,要根据演讲的需要,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如

典型的事例、真实的故事、确凿的数字、听众喜闻乐见的诗词及格言警句等,尽量

做到典型、真实、生动、新颖。4.逻辑:逻辑和条理:如马克思《在〈人民报〉创

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先以诗一般的语言揭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下蕴蓄的革命

力量,再通过分析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对抗,阐明无

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最后作出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

的预言。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且自如化用出自莎士比亚剧作的典故,贴近英国的听

众,使演讲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5.语言:技巧演讲还要讲究语言技巧

Page 36: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基于课标的教学微专题

• 来自教材的教学微专题

• 教学微专题的实践案例

Page 37: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微专题教学“六要素”:

1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

2 自始至终聚焦探究点

3 短平快的符合逻辑的课堂结构

学生有深度的语言活动体验4

5 在聚焦点上形成认知建构

6 有物化的学习成果

Page 38: “微专题” 课标进课堂的 “绿色通道” ·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共勉:叩其两端,允执其中!

• 在断裂处缝合:单篇精读和群文联读、读写和听说、传统教学和

专题学习、以教材为本和以课标为准、学会应试和形成素养、课

堂教学和课程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观照、教书与育人……

• 语文教师有理想,所以仰望星空,但只有理想没有行动,理想就

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语文教师有行动,所以践履大地,但只是埋

头拉车,没有价值导向,我们就会成为功利主义的奴仆。

• 语文教学的变革,只有发生在课堂上,落实在行动里,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