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44
专专专 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专 专专 () 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 一、 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 (一) 课课 课课课课 () 课课课课 课课课课 课课课课 课课课课 课课课课 课课课课 课课课课 课课课 :、、、、、、

Upload: lesley-lane

Post on 31-Dec-2015

8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二)价值取向. 小组成员:倪丽霞、陆振华、余阿秋、赵华容、钟方圆、赵博宇、聂踩强.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传统的 教学 目标分类 罗恩特里的目标分类 布卢姆等人的 教育 目标分类理论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梶田叡一的 教育 目标分类    我国关于 教学 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 1. 传统的 教学 目标分类. 把教学目标分 为: 事实 技能 态度. 1. 传统的 教学 目标分类. “事实”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二)价值取向

小组成员:倪丽霞、陆振华、余阿秋、赵华容、钟方圆、赵博宇、聂踩强

Page 2: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1. 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2. 罗恩特里的目标分类 3.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4.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5. 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   6. 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Page 3: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1. 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

把教学目标分为: 事实 技能 态度

Page 4: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1. 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

“ 事实” 是已被正确认识到的客观事物、现象、关系、属性及规律

性的总称,表现在资料、意见、概念里。

Page 5: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1. 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

“ 技能” 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慧动作方式

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例如阅读、写作、书写、表演、语言沟通、批判性思考等等。

Page 6: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1. 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

“ 态度” 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指的是个体对

各种刺激来源的倾向和感受,例如喜好、兴趣、需要等。

Page 7: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1. 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

举例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知识(事实)。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技能)。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态度)。  

 

Page 8: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1. 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

优点: 比较简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易为教师所接受使用。缺点: 过于笼统,在教学实施和评价中难以操作,容易走样; 逻辑层次不分明,事实、技能、态度难以区分,无法具体化,

难以精确代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现象。

Page 9: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2. 罗恩特里的目标分类

将教育领域中的目标分为三大类: 求生技巧的目标 方法目标 内容目标

Page 10: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2. 罗恩特里的目标分类

求生技巧的目标 来源于人们对社会未来需求的期望 未来社会将会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

因此,需要针对未来的新情景、新问题设计目标,以帮助儿童形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自身条件及求生技能。

Page 11: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2. 罗恩特里的目标分类

方法目标 是指各个学科专门的探究模式和求知方式。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经验具有不同的反映形式,

对于真理和证明采用不同的规则,也有解释和判断的不同模式,这些均可由不同角度促进心灵的成长。

方法目标总是分学科分领域的,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方法。

Page 12: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2. 罗恩特里的目标分类 学习中的方法目标有:   ① 感受并说出教育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问题;   ② 提出一个或数个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措施;    ③ 选择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国内外文献资料;     ④ 归纳出国内外该问题的进展;   ⑤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命题;   ⑥ 论证新命题;   ⑦ 撰写出规范的研究该问题的论文或报告。

Page 13: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2. 罗恩特里的目标分类

内容目标 是指学生在其学习领域里,能认识和解释构成该领域实质

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理论。

Page 14: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2. 罗恩特里的目标分类

总结 突出了求生技巧目标和方法目标 求生技巧目标以充满理想的未来学精神为依据,就未来社会

的可能需要,建立教学目标; 方法目标则源自学科或领域的探究方法,充满了科学或探究

精神。

Page 15: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3.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每一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

Page 16: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3.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认知领域教育目标 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情感领域教育目标 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 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 辛普森的分类: 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七级。

Page 17: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4.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 a. 态度( attitude ) b. 动作技能( motor skills ) c. 言语信息( verbal information ) d. 智力技能( intellectual skills ) e. 认知策略( cognitive strategies ) 

Page 18: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4.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a. 态度( attitude ) 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态度有三类: 第一类态度是可被看作是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 第二类态度包括对某类活动的积极偏爱; 第三类是有关公民身份的态度。

Page 19: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4.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b. 动作技能( motor skills ) 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种成分: 一是如何描述进行动作的规则,即动作的程序; 二是因练习与反馈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因此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能力,如能写字母、做体操、跑步等。

Page 20: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4.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c. 言语信息( verbal information ) 作为一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具体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信息在知识体系中是最基本的“建材”或“基本词汇”,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智力技能的基础。

Page 21: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4.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d. 智力技能( intellectual skills ) 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是理解、运用概念和规则的能力,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智力技能又可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个亚类。

Page 22: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4.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e. 认知策略( cognitive strategies ) 认知策略的学习结果与解决问题学习层次有关,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操纵管理自己学习过程的方式,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成分。

Page 23: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5. 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

学校教育至少要包含三种教育目标: 达成目标 提高目标 体验目标

Page 24: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5. 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

达成目标 是指通过一系列指导,期待在学习者身上发生明显的变化;

要求学生掌握规定的、具体的知识和能力。  

Page 25: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5. 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

提高目标 是要求学生向一定目标提高和发展或期待学生在某一方面

有所提高或深化。如逻辑思维能力、鉴赏力、社会性、价值观等综合性的高级目标。   

Page 26: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5. 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

体验目标 是通过学生的某种行为变化,了解学生所产生的某种切身体

验。不是以学生表现出某种行为变化为直接目的,而是期待学生自身产生某种特定内容的体验。     

Page 27: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5. 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

针对日本学校重视知识记忆和理解,而忽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提出了“开、示、悟、入”的教育学观点。

“开”,意为开阔视野,唤起兴趣; “示”,意为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要点; “悟”,意为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实践; “入”,意为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探索、追求,从

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Page 28: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6. 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把教学目标分为: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能力 健康个性

Page 29: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6. 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授受基础知识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结果,是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迅速有效地传授给新生一代,并把它内化为儿童个体的知识和智慧,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Page 30: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6. 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形成基本技能 技能是指动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活动的行为方式。

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技能又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Page 31: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6. 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发展基本能力 人的能力,一是借助基因代代相传的,二是将人的外部客体

化的东西作为文化成果继承下来的。 个体的发展就是通过掌握外在的人类的能力才得以实现的。 以培养人为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组织这种掌握活动,

发展儿童的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

能力等。

Page 32: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6. 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

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通过课程教学,促使个体提高能力,改善气质和性格,形

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并使它们形成协调的关系,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Page 33: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6. 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总结 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它指导着技能的形成。 而技能的形成,也会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条

件和手段。 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完成的。 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能力对气质、性格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非常大,而

在某种程度上,对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的发展、形成乃至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个性的差异,则对一个人的知识掌握、接纳感形成和能力发展的种类、速度以及品质,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决定作用。

Page 34: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Page 35: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二)价值取向

1 、“普遍性目标”取向2 、“行为目标”取向3 、“生成性目标”取向4 、“表现性目标”取向

Page 36: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1.“普遍性目标”取向( 1 )内涵:一般性教育宗旨或原则,并被运用于课程与教学

领域 。即一般性教育宗旨或原则等于课程目标。( 2 )教育价值观: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 (“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 3 )优点:可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教育实践中(模糊性、普遍性)教育工作者可做创造性发挥。

( 4 )缺点: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逻辑不严密;目标在概念表述上不够清晰

Page 37: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2、“行为目标”取向( 1 )内涵:“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

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了经过教学过程后学习者身上会发生的行为变化。基本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 2 )教育价值观: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支配,它所体现的是“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行为主义心理学)

Page 38: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 3 )优点:克服了普遍性目标的模糊性,其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方便教学任务的确定,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同时也便于教学评价,因为行为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很容易判断目标是否完成

( 4 )缺点:追求目标 精确化、具体化,然而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是不能被原子化(分割开来)人的高级心理和素质很难被分开来培养的。人的高级心理素质也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 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Page 39: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3、“生成性目标”取向( 1 )内涵:课程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

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泰勒、斯滕豪斯)

( 2 )教育价值观: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产生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

Page 40: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 3 )优点:消除了行为目标取向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和目的被内在统一在一起之后,课程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教师和课程开发者所强加的目标

( 4 )缺点:过于理想化,运用生产性目标,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多数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实施,需要耗费额外的精力。学生自己很难主动发现所学材料与自身的意义,需要教师告诉他们怎么做。

Page 41: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4、“表现性目标”取向( 1 )内涵:是指每个学生个体在于具体的教育情境的种种

“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艾斯纳,教学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 2 )教学性目标:旨在是学生掌握 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规定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

Page 42: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 3 )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获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学生即将的学习情境或即将要解决的问题、或即将从事的活动。但不指定学生在这些际遇中学习到什么。表现性目标意在创设情境,进而期待学生在其中多样性、个性化的反应。

( 4 )教育价值观: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与人的自由与解放。

Page 43: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7.参考文献1.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 311页。 2. 汪潮、吴奋奋《“双基论”的回顾和反思》,《课程 · 教材 · 教法》

1996年第 5 期,第 5-9页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5年版,第 1-2页4. 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239-251页5.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1992.htm 百度百科

Page 44: 专题四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