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做”形体源流考察及用法浅析...辨作文父己簋·西周早期·06.3741...

3
琳:“作”、“做”形体源流考察及用法浅析 205 [汉字规范与应用研究] “作”、“做”形体源流考察及用法浅析 * 【摘 要】针对目前“作”与“做”使用上的混乱状态,从文字学角度对“作”、“做”溯源、探流,对它 们使用上的区别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作;做;源流;辨析 【作者简介】宋琳,女,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内蒙古 呼伦 贝尔 021008“作”与“做”为现代汉字中的常用字,目前使用状态比较混乱,《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 中“作法”词条下标注有两个义项:“①作文的方法。②做法。”词典亦列有“做法”词条,该词条 只有一个义项。“做秀”词条下标注为“同‘作秀’”。词典列有“作秀”词条,“作秀”词条下标 注“也作做秀”。“做声”词条下标注为“同‘作声’”。词典列有“作声”词条,“作声”词条下标 “也作做声”。 a 《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以上三组词中“作”与“做”混用。在现当代作家的 作品中“作”与“做”的使用曾出现过种种不同的情况,如:“行了几年白话文,弄古文的人们讨 厌了;做 4 了一点新诗,吟古诗的人们憎恶了;做 4 了几首小诗,做 4 长诗的人们生气了;出了几种定期 刊物,连别的出定期刊物的人们也来诅咒了:太多,太坏,只好做将来被淘汰的资料。”(《鲁迅全 集第三卷·华盖集·并非闲话(二)》) b 又如:“时间也慢慢地移近了正午。吊客稀少。大门口以 及灵堂前的两班鼓乐手现在是‘换班’似的吹打着。有时两班都不作 4 声,人们便感到那忽然从耳朵 边抽去了什么似的异样的清寂。”(茅盾《子夜》) c 又“不管有多少缺陷,他想不出有比现在的政策更 好的政策,他想不出有比现在的作法更对人民有利的作 4 法,如果张副部长要和老张头谈谈,他并不 感到不安。”(王蒙《蝴蝶》)又“车篷宽警觉地看了看老伴,没有作 4 声。”(蒋子龙《开拓者》)人们 在使用中搞不清楚正确写法是什么:应为“作诗”还是“做诗”?“做声”还是“作声”?“做法”还 是“作法”?“作秀”还是“做秀”? “作事”还是“做事”?“作饭”还是“做饭”?现代汉字既包括 中国大陆正在使用的规范汉字,也包括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现阶段使用的汉字,还包括汉字文化 圈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当前使用的汉字;但现代汉字的主体是中国大陆所倡导、所规 范的以记录现代汉语为主的规范汉字。 d 鉴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书写符号系统,字形和字义间往往 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字的构形对它的使用常常具有规定性,因此要想搞清“作”、“做”使用上的区 别,必须从构形角度追溯其源,探析其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先说“作”。“作”字初文作“乍”,古初就是一个常用字。“乍”字,许慎《说文解字》据小 篆作“ ”而分析为“从亡从一”(大徐本)。 e 但甲骨文、金文的“乍”字既不从“亡”,亦不从 *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词汇通史”(项目号: 10AYY004)成果。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商务印书馆 2012 年版。 b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华盖集·并非闲话(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23 页。 c 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42 页。 d 杜丽荣、邵文利:《现代汉字刍议》,《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85 页。 e 北宋徐铉于雍熙三年(986)校订完成,明末汲古阁藏板,北宋本校刊本,第十二下,第 15 页。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Nov-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作”、“做”形体源流考察及用法浅析...辨作文父己簋·西周早期·06.3741 I. 从又书也缶·春秋·16.10008.2 昶鼎·春秋·05.2571 0916蔡侯产剑·战国早期·

宋 琳:“作”、“做”形体源流考察及用法浅析

205

[汉字规范与应用研究]

“作”、“做”形体源流考察及用法浅析*

宋  琳

【摘 要】针对目前“作”与“做”使用上的混乱状态,从文字学角度对“作”、“做”溯源、探流,对它

们使用上的区别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作;做;源流;辨析

【作者简介】宋琳,女,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内蒙古 呼伦

贝尔 021008)

“作”与“做”为现代汉字中的常用字,目前使用状态比较混乱,《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

中“作法”词条下标注有两个义项:“①作文的方法。②做法。”词典亦列有“做法”词条,该词条

只有一个义项。“做秀”词条下标注为“同‘作秀’”。词典列有“作秀”词条,“作秀”词条下标

注“也作做秀”。“做声”词条下标注为“同‘作声’”。词典列有“作声”词条,“作声”词条下标

注 “也作做声”。a《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以上三组词中“作”与“做”混用。在现当代作家的

作品中“作”与“做”的使用曾出现过种种不同的情况,如:“行了几年白话文,弄古文的人们讨

厌了;做4

了一点新诗,吟古诗的人们憎恶了;做4

了几首小诗,做4

长诗的人们生气了;出了几种定期

刊物,连别的出定期刊物的人们也来诅咒了:太多,太坏,只好做将来被淘汰的资料。”(《鲁迅全

集第三卷·华盖集·并非闲话(二)》)b又如:“时间也慢慢地移近了正午。吊客稀少。大门口以

及灵堂前的两班鼓乐手现在是‘换班’似的吹打着。有时两班都不作4

声,人们便感到那忽然从耳朵

边抽去了什么似的异样的清寂。”(茅盾《子夜》)c又“不管有多少缺陷,他想不出有比现在的政策更

好的政策,他想不出有比现在的作法更对人民有利的作4

法,如果张副部长要和老张头谈谈,他并不

感到不安。”(王蒙《蝴蝶》)又“车篷宽警觉地看了看老伴,没有作4

声。”(蒋子龙《开拓者》)人们

在使用中搞不清楚正确写法是什么:应为“作诗”还是“做诗”?“做声”还是“作声”?“做法”还

是“作法”?“作秀”还是“做秀”? “作事”还是“做事”?“作饭”还是“做饭”?现代汉字既包括

中国大陆正在使用的规范汉字,也包括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现阶段使用的汉字,还包括汉字文化

圈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当前使用的汉字;但现代汉字的主体是中国大陆所倡导、所规

范的以记录现代汉语为主的规范汉字。d鉴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书写符号系统,字形和字义间往往

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字的构形对它的使用常常具有规定性,因此要想搞清“作”、“做”使用上的区

别,必须从构形角度追溯其源,探析其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先说“作”。“作”字初文作“乍”,古初就是一个常用字。“乍”字,许慎《说文解字》据小

篆作“ ”而分析为“从亡从一”(大徐本)。e但甲骨文、金文的“乍”字既不从“亡”,亦不从

*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词汇通史”(项目号:10AYY004)成果。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商务印书馆 2012 年版。

b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华盖集·并非闲话(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23 页。

c 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42 页。

d 杜丽荣、邵文利:《现代汉字刍议》,《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85 页。

e 北宋徐铉于雍熙三年(986)校订完成,明末汲古阁藏板,北宋本校刊本,第十二下,第 15 页。

Page 2: “作”、“做”形体源流考察及用法浅析...辨作文父己簋·西周早期·06.3741 I. 从又书也缶·春秋·16.10008.2 昶鼎·春秋·05.2571 0916蔡侯产剑·战国早期·

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206

“一”,知《说文》所据已非其初形,说解是不准确的。“乍”见甲骨文,《新甲骨文编》共收“乍”

字 29 文 a,大体有如下六种写法,其余都为这六种写法的变体:

A. 宾组 合 13927

B. 宾组 合 7188

C. 宾组 合 7750

D. 宾组 合 1394

E. 宾组 合 17341

F. 西周 H11:20

以上六种形体中,类似 A 写法有 6 个,类似 B 写法有 6 个,类似 C 写法有 5 个,类似 D 写

法有 2 个,类似 E 写法有 5 个,类似 F 写法有 5 个。从形体看,B ﹑ E 分别是 A 和 D 的反书,甲

骨文往往正反书不别。再从诸写法形体考察,均包含两个主要部件 和 。D 和 E 在这两个部件

之上增加了 (在有的变体中变为 ﹑ )。在青铜器铭文中,“乍”字是常见字,据《新金文编》

所收,“乍”字多达 142 个,其中以“ ”形尤为多见。但其基本形与甲骨文一样,由 和 所构

成。如:

G. 小子作母己卣·商·10.5176.2 乍 乙簋·商·07.3861.1 无敄鼎·商·04.2432

H. 作 丁卣·西周早期·10.5272.2 沈子它簋盖·西周早期·08.4330

辨作文父己簋·西周早期·06.3741

I. 从又书也缶·春秋 ·16.10008.2 昶鼎·春秋·05.2571

蔡侯产剑·战国早期·16.11602 楚王酓前 ·战国晚期·09.4551.1 郾王职剑·战国晚期·考古 98.6

根据曾宪通先生研究,“乍”是个会意字。 是耕种土地的农具耒的象形, 表示耕作时随庛

(耒下前曲接耜者)而起的土块,合起来以会耕作意。本义是耕作。b其说可信。殷墟卜辞云:“令

尹乍大田”(《合集》9472 正)即用其本义。其追加“ ”形符号者,当表手握持形,以增显握耒

耕作之意,或说是追加之声符。西周沿用初文的写法,如 G ﹑ H。春秋战国或行初文写法,或增

“又”﹑“攴”。从西周金文所用看,大量用为制作义,“用乍宝尊彝”者习见。此外还有作为、担

当等用法。由于这些意义都有使一物变成另外一物的基本义素,和人的行为关系密切,这是“乍”

字增从又(表示手)或攴(手持工具形)的词义动因,而这样的一些意义实际上都引申自耕作、劳

作的初义。到了战国末,在秦文字里追加了人旁,写作 (睡虎地秦简·语书·2),从目前见到的

秦文字资料看,这种从人的“作”取代了“乍”的全部记词功能,实现了“作”一词书写符号的换

形。由于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国家,不与秦文合者的形体被罢黜,“乍”作为“作”一词

的书写符号自然被废除。秦二世而亡,汉人在用字习惯上全面承袭了秦人,因此产生于秦的“作”

彻底取代了“乍”,担负起了“乍”的全部职能。因此不管什么意义上的“作”都使用“作”这种

形体。它在其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唯我独尊”,“唯我独行”。

宋代时,出现了“做”,宋黄伦《尚书精义》卷二十一:“夫前所以做4

得许多事者,正以宪天无

心,故做4

出许多事来。”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十八:“取《礼记》看见其书中正如前所说,盖当时

疏是两人做4

:孔颖达、贾公彦,故不相照管。”这个形体和“作”同音,从使用上看,也和“作”

的一些用法相同。一般认为是“作”的俗体。关于“做”的构形,有一些说法,都不可信,我们认

a 刘钊、洪飏、张新俊主编:《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01 页。

b 曾宪通:《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作字探源》,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 页。

Page 3: “作”、“做”形体源流考察及用法浅析...辨作文父己簋·西周早期·06.3741 I. 从又书也缶·春秋·16.10008.2 昶鼎·春秋·05.2571 0916蔡侯产剑·战国早期·

宋 琳:“作”、“做”形体源流考察及用法浅析

207

为它应当是采用形声方式造出来的一个字,这个声旁就是“估”,而这个“估”其实应当是由“佐”

的行草渐讹而成,唐《陶英妻张氏墓志》“佐”写作“ ”,右部的“左”很像“古”形,元《古今

杂剧三十种》(元刊日本京都文科大学影印)抄本上所见“做”字写作“ ”,还保留着“左”的影

子,因此“做”从构形上看原本应是从“攴”“左”声,“佐”音中古为“果摄精纽”,“做(作)”

亦“果摄精纽”,“佐”正可作“做(作)”的声符。写作“做”是讹作从“估”而已。字以“攴”

为义符可以肯定,因为它是“作”的俗字,而“作”的诸义都和手的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故

取以为表意偏旁。

在这种认识之下,“作”、“做”便开始自觉不自觉在记词表义上开始分流。由于“做”从

“攴”,手持工具,则“做”多表和具体东西的制作有关,涉及的对象多为具体的事物,其涉及的对

象可分为几类:

1. 或是具体的事物,“做”表示制造。如:做饭、做衣服。

2. 或指某种职务、某种类型的人,“做”表示当,充任。如:做客、做人。特指装作。如:

做作。

3. 或是某种工作、活动,“做”表示从事,干。如:做事、做生意、做工。

4. 或是某种用途,表示做……用。如:做楷模、做榜样。

5. 或指某种关系。如:做伴、做亲。可见,正确的用法应为“做法”。

而“作”从人,它在“作”一词的词义表达上形义不能很好地配合,便将一些假借义让它表

示,如出现义。像“作声”、“作色”,等等。又将一些抽象义或古语义让它表示,如“作罢”、“作

梗”、“作怪”、“作废”、“作秀”、“作诗”、“作势”、“作祟”、“工作”、“作奸犯科”、“作茧自缚”、

“作威作福”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归结:在现代汉字中,表示实义的使用“做”,表示虚义有古语

色彩的使用“作”。

【参考文献】

[ 1 ] 刘志基 . 中国汉字文物大系[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

[ 2 ] 黄德宽 . 古文字谱系疏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 3 ] 董莲池 . 新金文编[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 4 ] 罗维明 . 中古墓志词语研究[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 5 ] 高更生 . 常用字构造试析[J]. 中国文字研究(第八辑)[C].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 6 ] 李行健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Investigation on the Form Evolvement of “Zuo(作)”and “Zuo(做)” and Analysis of Their Use

Song Lin(Department of Literature,Hulunbuir College,Inner Mongolia Hulunbuir 02100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ear up the confusion between “zuo (作)”and “zuo (做)”. The

origin and evolvement of them are respectively investigated,and an analysis is given to differentiate their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

Key words:“zuo (作)”;“zuo (做)”; evolvement;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