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n3106

100
PROGRAM PENSISWAZAHAN GURU SEKOLAH RENDAH (PGSR) MOD KURSUS DALAM CUTI MODUL BAHASA CINA PENDIDIKAN RENDAH BCN3106 PROSA INSTITUT PENDIDIKAN GURU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ARAS 1, ENTERPRISE BUILDING 3, BLOK 2200, JALAN PERSIARAN APEC, CYBER 6, 63000 CYBERJAYA Berkuat kuasa pada Jun 2010 IJAZAH SARJANA MUDA PERGURUAN DENGAN KEPUJIAN

Upload: lina-ting

Post on 06-Dec-2014

6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TRANSCRIPT

PROGRAM PENSISWAZAHAN GURU

SEKOLAH RENDAH (PGSR)

MOD KURSUS DALAM CUTI

MODUL BAHASA CINA PENDIDIKAN RENDAH

BCN3106 PROSA

INSTITUT PENDIDIKAN GURU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ARAS 1, ENTERPRISE BUILDING 3, BLOK 2200, JALAN PERSIARAN APEC, CYBER 6, 63000 CYBERJAYA Berkuat kuasa pada Jun 2010

IJAZAH SARJANA MUDA PERGURUAN DENGAN KEPUJIAN

i

Falsafah Pendidikan Kebangsaan

Pendidikan di Malaysia adalah suatu usaha berterusan ke arah memperkembangkan lagi potensi individu secara menyeluruh dan bersepadu untuk mewujudkan insan yang seimbang dan harmonis dari segi intelek, rohani, emosi, dan jasmani berdasarkan kepercayaan dan kepatuhan kepada Tuhan. Usaha ini adalah bagi melahirkan rakyat Malaysia yang berilmu pengetahuan, berketrampilan, berakhlak mulia, bertanggungjawab, dan berkeupayaan mencapai kesejahteraan diri serta memberi sumbangan terhadap keharmonian dan kemakmuran keluarga, masyarakat, dan negara.

Falsafah Pendidikan Guru Guru yang berpekerti mulia, berpandangan progresif dan saintifik, bersedia menjunjung aspirasi negara serta menyanjung warisan kebudayaan negara, menjamin perkembangan individu, dan memelihara suatu masyarakat yang bersatu padu, demokratik, progresif, dan berdisiplin.

Cetakan Jun 2008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Hak cipta terpelihara. Kecuali untuk tujuan pendidikan yang tidak ada kepentingan komersial, tidak dibenarkan sesiapa mengeluarkan atau mengulang mana-mana bahagian artikel, ilustrasi dan kandungan buku ini dalam apa-apa juga bentuk dan dengan apa-apa cara pun, sama ada secara elektronik, fotokopi, mekanik, rakaman atau cara lain sebelum mendapat izin bertulis daripada Pengarah Bahagian Pendidikan Guru,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ii

Cetakan Mei 2009 Institut Pendidikan Guru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MODUL INI DIEDARKAN UNTUK KEGUNAAN PELAJAR-PELAJAR YANG BERDAFTAR DENGAN BAHAGIAN PENDIDIKAN GURU,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BAGI MENGIKUTI PROGRAM PENSISWAZAHAN GURU SEKOLAH RENDAH (PGSR) IJAZAH SARJANA MUDA PERGURUAN. MODUL INI HANYA DIGUNAKAN SEBAGAI BAHAN PENGAJARAN DAN PEMBELAJARAN BAGI PROGRAM-PROGRAM TERSEBUT.

Falsafah Pendidikan Kebangsaan i

Falsafah Pendidikan Guru i

Kata Alu-aluan ii

Panduan Pelajar iii

Pengenalan v

Agihan Tajuk ( Interaksi dan Modul ) vi

Tajuk Pembelajaran

Tajuk 1 单元 1:唐代散文选读 1

11.1 Sinopsis

11.2 Hasil Pembelajaran

11.3 Kerangka Tajuk

11.4 Kandungan (rujuk lampiran )

Tajuk 2 单元 2 :宋代散文选读 13

12.1 Sinopsis

12.2 Hasil Pembelajaran

12.3 Kerangka Tajuk

12.4 Kandungan (rujuk lampiran )

Tajuk 3 单元3:明清散文选读 29

13.1 Sinopsis

12.2 Hasil Pembelajaran

12.3 Kerangka Tajuk

12.4 Kandungan (rujuk lampiran )

KANDUNGAN MUKA SURAT

Tajuk 4 单元4:赋选读 51

13.1 Sinopsis

12.2 Hasil Pembelajaran

12.3 Kerangka Tajuk

12.4 Kandungan (rujuk lampiran )

Tajuk 5 课目 5:骈文选读 79

13.1 Sinopsis

12.2 Hasil Pembelajaran

12.3 Kerangka Tajuk

12.4 Kandungan (rujuk lampiran )

Rujukan 87

Panel Penulisan Modul 88

Panel Pemurnian Modul 89

Ikon Modul

iii

Modul ini disediakan untuk membantu anda menguruskan pembelajaran anda agar anda boleh belajar dengan lebih berkesan. Anda mungkin kembali semula untuk belajar secara formal selepas beberapa tahun meninggalkannya. Anda juga mungkin tidak biasa dengan mod pembelajaran arah kendiri ini. Modul ini memberi peluang kepada anda untuk menguruskan corak pembelajaran, sumber-sumber pembelajaran, dan masa anda. Pembelajaran arah kendiri memerlukan anda membuat keputusan tentang pembelajaran anda. Anda perlu memahami corak dan gaya pembelajaran anda. Adalah lebih berkesan jika anda menentukan sasaran pembelajaran kendiri dan aras pencapaian anda. Dengan cara begini anda akan dapat melalui kursus ini dengan mudah. Memohon bantuan apabila diperlukan hendaklah dipertimbangkan sebagai peluang baru untuk pembelajaran dan ia bukannya tanda kelemahan diri. Modul ini ditulis dalam susunan tajuk. Jangka masa untuk melalui sesuatu tajuk bergantung kepada gaya pembelajaran dan sasaran pembelajaran kendiri anda. Latihan-latihan disediakan dalam setiap tajuk untuk membantu anda mengingat semula apa yang anda telah pelajari atau membuatkan anda memikirkan tentang apa yang anda telah baca. Ada di antara latihan ini mempunyai cadangan jawapan. Bagi latihan-latihan yang tiada mempunyai cadangan jawapan adalah lebih membantu jika anda berbincang dengan orang lain seperti rakan anda atau menyediakan sesuatu nota untuk dibincangkan semasa sesi tutorial. Modul ini akan menggantikan satu kredit bersamaan dengan lima belas jam interaksi bersemuka dalam bilik kuliah. Tiada kuliah atau tutorial diadakan untuk tajuk-tajuk dalam modul ini. Walau bagaimanapun, anda boleh berbincang dengan pensyarah, tutor atau rakan anda melalui email jika terdapat masalah berhubung dengan modul ini. Anda akan mendapati bahawa ikon digunakan untuk menarik perhatian anda agar pada sekali imbas anda akan tahu apa yang harus dibuat. Lampiran A menerangkan kepada anda makna-makna ikon tersebut. Anda juga diperlukan untuk menduduki peperiksaan bertulis pada akhir kursus. Tarikh dan masa peperiksaan akan diberitahu apabila anda mendaftar. Peperiksaan bertulis ini akan dilaksanakan di tempat yang akan dikenal pasti. Tip untuk membantu anda melalui kursus ini.

1. Cari sudut pembelajaran yang sunyi agar anda boleh meletakkan buku dan diri anda untuk belajar. Buat perkara yang sama apabila anda pergi ke perpustakaan.

2. Peruntukkan satu masa setiap hari untuk memulakan dan mengakhiri

pembelajaran anda. Patuhi waktu yang diperuntukkan itu. Setelah membaca modul ini teruskan membaca buku-buku dan bahan-bahan rujukan lain yang dicadangkan.

PANDUAN PELAJAR

iv

3. Luangkan sebanyak masa yang mungkin untuk tugasan tanpa mengira sasaran pembelajaran anda.

4. Semak dan ulangkaji pembacaan anda. Ambil masa untuk memahami

pembacaan anda.

5. Rujuk sumber-sumber lain daripada apa yang telah diberikan kepada anda. Teliti maklumat yang diterima.

6. Mulakan dengan sistem fail agar anda tahu di mana anda menyimpan bahan-

bahan yang bermakna.

7. Cari kawan yang boleh membantu pembelanjaran anda.

导言

散文,课程编码 BCN 3106 共有 15 个单元,在本模组中筛选了 5 个单元作为学生的自学课

目。这 5 个单元是唐代散文选读、宋代散文选读、明清散文选读、赋选读、骈文选读。

散文蕴藏着文化思想之精髓,身为华文教师肩负着传承语言文化之使命,不能不习读散

文。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了散文的赏析能力,才能够在日后从容的指导学生阅读散

文。

本模组里头列下了各项的活动和练习,各位同学宜珍惜这个系统性学习散文的机会,完成

所指定的活动和练习后,并把资料与各习题答案存进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必须根据各项说

明与指示完成作业。课业必须认真完成,不能敷衍了事,同时,也须准时呈交作业,不能

延误。

这个模组是一个独立的自学配套。不过我们建议你也参阅一些工具书或参考资料,浏览互

联网以增广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完成此模组后,对有关领域的了解应有所提升,这对日后的教学工作肯定有所帮助。

我们深信你会很渴望进入这个模组的知识世界,因为能够温故知新,获得新知,巩固既有

概念,或端正一些观念和想法,可说是一种乐趣。

最后,祝你学习快乐。

v

vi

AGIHAN TAJUK Panduan kepada pengguna

Kadungan modul ini akan menggantikan satu kredit bersamaan dengan lima belas jam interaksi bersemuka. Jadual di bawah menjelaskan agihan tajuk-tajuk untuk interaksi bersemuka atau pembelajaram melalui modul. (Agihan Tajuk Interaksi Bersemuka dan Modul Mengikut Kursus Proforma)

Bil.

Tajuk/Topik

Interaksi Bersemuka

(jam)

Modul (jam)

Jum. Jam

1 Teori Takrifan, Ciri-ciri dan Perkembangan Prosa Klasik 古代散文的类型、特征与发展概况 a. 古代散体文 b. 赋 c. 骈文

3 3

2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Dinasti Pra Qin 先秦散文选读 a.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3 3

3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Dinasti Pra Qin 先秦散文选读 b. 《论语·先进·子路等侍坐章》 c. 《庄子·养生主》

3 3

4.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Dinasti Tang 唐代散文选读 a. 韩愈《进学解》

3 3

5.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Dinasti Tang 唐代散文选读 b.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3

6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Dinasti Song 宋代散文选读 a.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 苏轼《日喻》

3 3

vii

Bil.

Tajuk/Topik

Interaksi Bersemuka

(jam)

Modul (jam)

Jum. Jam

7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Dinasti Ming/Qing 明清散文选读 a. 归有光《项脊轩志》 b. 侯方域《李姬传》

3 3

8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Prosodik 赋选读 a. [魏] 王粲《登楼赋》 b. [宋] 苏轼《前赤壁赋》

3 3

9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Paralle 骈文选读 a. [梁] 吴均《与宋元思书》

3 3

10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Parallel 骈文选读 a. [清] 汪中《哀盐船文》

3 3

11 Takrifan, Ciri-ciri dan Perkembangan Prosa Moden 现当代散文的产生、发展与类型 a. 现当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b. 现当代散文的类型

3 3

12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Moden 现当代散文选读 a. 林觉民《与妻书》

3 3

13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Moden 现当代散文选读 b. 钱钟书《吃饭》

3 3

14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Moden 现当代散文选读 c. 余光中《地图》

3 3

15 Penghayatan Teks Pilihan Prosa Moden 现当代散文选读 d.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3 3

30 15 45

BCN 3106

1

单元 1 唐代散文选读

内容提要:

本单元分一个课目,即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此单元的基本内容包括作品的写作

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大意、作品鉴赏。

预期学习成果

学习了这个课目后,你将能够:

1. 说出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

2. 说出篇章的主题、思想内容

3. 分析篇章的结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

单元结构

唐代散文选读

柳宗元《捕蛇者说》

BCN 3106

2

1 原文/译文:

1.1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

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

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

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

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

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 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

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

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 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

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 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

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

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 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

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2 译文:

永州的郊野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纹,它碰过的草木全

得枯死;(若)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他的。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

饵,却可以治好大风、挛踠、瘘、疠等(恶疾);还可以消除烂肉,杀死人体内的

BCN 3106

3

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

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专享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打听,他却说:“我爷爷死

在捕蛇上,我爹死在捕蛇上,我继承这件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多次差一点死掉。”

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

我同情他,并说:“你怨恨这件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人,更换你的差事

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呢?”

姓蒋的(一听)更觉得悲苦,眼泪汪汪地说:“您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吧!

可(您不知道,)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要是

我过去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从我家三代定居在这个村子,算起来,

到现在有六十年了,(这些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地里的出产缴光

了,家里的收入用完了,(大家)哭着喊着,四处逃亡,又饥又渴,常常跌倒在

地,(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吸着有毒的瘴气,死者遍野,尸骨

成堆。从前跟我爷爷住一块儿的,如今十家中连一家也没有;跟我爹住一块儿的,

十家中没剩下两三家,跟我一块儿住了十二年的,如今也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

家)不是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我靠着捕蛇独自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

子来,就到处乱闯乱嚷,吓得人们哭天叫地的,甚至连鸡狗也不得安宁啊。我提心

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我小心地喂养

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

我这一辈子。其实呢,我一年里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却能高高兴兴地

过,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都这么难熬呢!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

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听了这些话,我更加悲痛。孔子说:“横征暴敛比老虎还要凶狠啊。”我曾经

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唉,谁能想到横征暴敛

BCN 3106

4

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我期待着那些考察

民情的人能了解这种情况。

1.3 注释:

1. 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 质,质地,底子。章,花纹。

2. 啮(niè):咬。

3. 得而腊(xī)之以为饵(ěr):把它捉住了晒干制成药饵。 腊,干肉,引

申为把肉晾干,晒干。 饵:药饵。

4. 去:除掉。

5. 募(mù):广泛征求。

6. 当(dàng)其租入:把蛇当做他的租税缴纳,也就是用蛇抵他的租税。

当,当做。入,交纳,缴纳。

7. 焉:代词(代捕蛇这件事)兼语气词。

8. 专其利:享有捕蛇抵税的好处。 专:独自享有.其,代词,代捕蛇抵税。

9. 死于是:死在这件事上。于,介词,在。是,代词,代捕蛇。

10. 嗣(sì):继承。

11. 几(jī)死者数(shuò)矣:几,副词,几乎,差点儿。数,屡次,数

次。

12. 貌若甚戚者:神色好像很悲伤。貌,面貌,面容,容貌,这里是神色,神态的

意思,用的是引申义。戚,悲伤。若……者,好像……的样子。

13. 余悲之:我很怜悯他。 悲,怜悯,哀怜,同情。

14. 若毒之乎: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毒,痛恨,憎恨。

15. 莅(lì)事者:管政事的,指地方官。 莅,从上监视着,统治。

16. 更(gēng)若役:役,给官府出劳力,这里指捕蛇。

17. 复若役:恢复你的赋税。

18. 涕(tì):眼泪。

BCN 3106

5

19. 君将哀而生之乎: 将,要,想。哀,哀怜,可怜。 生,活着,生存,这里

是“使……活着”,“使……生存”的意思。之,代词,指代说话人自己。

20. 未若:不如,比不上。

21.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氏:姓。是 :这个

22. 生日蹙(cù):生活;日:一天天;蹙,窘迫,困难。

23.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竭,都作“竭尽”讲。庐,屋,家。 出,

生产出的东西;入,收入。

24. 触:接触,冒着。

25. 往往:常常。作“处处”讲也可。

26. 死者相藉(jiè):死人的尸体互相压着。藉,用草编的垫,引申为垫。

27. 与吾祖居者:和我祖父同住一村的人。

28. 谨食(sì)之: 食,给……吃,喂养。

29. 时:到时候,按时。

30. 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

31. 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

32. 犯:触犯,冒。二:两次。

33. 熙熙:快乐的样子。

34. 岂:哪里。 若:像。

35. 旦旦:天天。

36. 是:代上句之“犯”。

37. 已:已经。

38. 安:怎么,哪里。

39. 毒:怨恨。

40. 愈:更加。

41. 苛政猛于虎也: 苛酷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啊。

42. 吾尝疑乎是: 尝,曾经。乎,即“于”,介词,对于。

43. 赋敛之毒:搜括钱财的毒害。赋,赋税。敛,收集,征收。毒害,名词。

BCN 3106

6

44. 故为(wèi)之说: 所以(我)为这事写了这篇“说”。为,介词,表目

的。之,代词,指捕蛇者的事

45. 说,一种文体,这里指《捕蛇者说》这篇文章,同时名词活用为动词,写了这

篇“说”。

46.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得焉:

47. 焉,代词相当于“之”,指这篇文章。

2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2.1 写作背景:

1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

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2 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 (805—810)这一段时间

里,战乱频仍,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

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

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

秋两次交税, 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

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

“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

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

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

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

断是完全正确的。

BCN 3106

7

2.2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

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

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

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唐代宗大历八年

(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

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

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

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

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

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

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 年 11 月 28 日)卒于柳州任

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 600 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

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

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

集,有《柳河东集》。

上网收集资料:

试从网上搜索和阅读柳宗元与古文运动的资料,并作摘要,然后把它收进学习档

案记录。

BCN 3106

8

3 主题思想/ 段落大意/ 作品赏析:

3.1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

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

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想一想,“苛政猛于虎”与之有何共同之处?

3.2 段落大意:

第一段 :

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

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

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

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

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

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是全文的重心。

由 “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

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

“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

BCN 3106

9

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

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

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

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

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

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

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解

释为“你”),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

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将是的这番话

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i. 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

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

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

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

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

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

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

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

ii. 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

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

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

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

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BCN 3106

10

iii. 这样看来,蒋氏一年当中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

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

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呢?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

“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

“旦旦有是” 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

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

血泪,令人心碎。

第三段:

“余闻而愈悲”, 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

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

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 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

于是作者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知道苛重

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思考:

柳宗元对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只能写一篇《捕蛇者说》以寄希

望于“观人风者得焉”,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能否有更新更积极的解决方

法?

休息:

各位同学,相信累了吧!就休息一下再看下一个课题。

BCN 3106

11

3.3 作品赏析:

1. 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

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如:在第 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

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

甚是蛇”这一主题。

2. 采用叙事兼议论的手法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体裁,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

论结合起来,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

理。

如:柳宗元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

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

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 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蹙”的情景的描写,对悍

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

写,都生动传神。

讨论:

1 试举例说明《捕蛇者说》的叙事兼议论、对比和衬托之艺术特点。

2 分析柳宗元在散文发展中的地位。

BCN 3106

12

参考:

欲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骈文蓬勃发展的原因,你可以参考:

1 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

2郑孟彤《论柳宗元的传记散文》

BCN 3106

13

单元 2 宋代散文选读

内容提要:

本单元共分成两个小课目,即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及苏轼《日喻》。此单元的基

本内容包括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大意、作品

鉴赏。

预期学习成果

学习了这个单元后,你将能够:

1. 说出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

2.说出篇章的主题、思想内容

3.分析篇章的结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

单元结构

宋代散文选读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苏轼《日喻》

BCN 3106

14

课目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注释

1.1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

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

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

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

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

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

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

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

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CN 3106

15

1.2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

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

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

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

面的文字因受磨损侵蚀而变得模糊不清,碑上只有那字还认得出来,即“花山”。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

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

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

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

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

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

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

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

(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我们出

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

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

(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

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

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

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

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

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

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

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

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

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

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fǔ);

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fǔ);安上,字纯父(fǔ)。

BCN 3106

16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也作“临川王某记”。这里“某”是古

人写文章时惯用的谦称)

1.3 注释:

1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

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居住。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2 而:连词,并且。卒:终,最后。之:指褒禅山麓。 3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

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

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4 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

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

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 5 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

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

南为“阳”,山北为“阴”。名:命名,动词。 6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7 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

字)”的“文”不同。 8 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9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 huá。(王安石

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 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 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 10 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11 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12 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13 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

BCN 3106

17

14 怠:懈怠。 15 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16 咎(jiù):责怪。 17 夷:平坦。 18 观:景象,景观。 19 相(xiàng):帮助,辅助。 20 何可胜道:那能说得完。胜:尽。 21 慎取:谨慎地采取。 22 庐陵:现在江西吉安。 23 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24 临川:现在江西临川。 25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

样。 2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2.1 写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

褒禅山后,在同年 7 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

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

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2.2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

山,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

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

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

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

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

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

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

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

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

BCN 3106

18

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

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

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

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

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3 主题思想/ 段落大意/ 作品赏析:

3.1 主题思想: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

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

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

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3.2 内容大意: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

“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

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

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

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记

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

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

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

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

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

BCN 3106

19

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

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

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

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

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

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

最根本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

“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

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

“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

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

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

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

应。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

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

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

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

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

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BCN 3106

20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

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收集资料, 练习:

试从网上搜索和阅读唐淑贞《基于网络的<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一文,评述其教

学构思,并作摘要,然后把它收进学习档案记录。

思考: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志、力、物”三者有何关系?

休息:

各位同学,相信累了吧!就休息一下再看下一个课题。

3.3《游褒禅山记》写作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

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

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

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

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

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

BCN 3106

21

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

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

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

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

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

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

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

“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

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

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

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

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讨论:

1 根据杨叔子的文章,讨论《游褒禅山记》对学习态度与学习观的启示。

2 试说明王安石如何以游山为喻,借物言志。

BCN 3106

22

课目二、苏轼《日喻》

1 原文、译文、注释:

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

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

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注释】

1. 眇:盲、瞎。原指一目失明,但这里指的是双目失明。

2. 不识日:不知道太阳的样子。

3. 问之有目者:他向眼明人询问。

4. 或:有人。 之:他,指“眇者”。

5. 扣盘而得其声:敲敲铜盘,听到铜盘的声音。

6. 扪:摸

7. 籥:用竹做得乐器,类似短笛。

8.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太阳与钟、籥相差的太远了。

9. 眇者不知其异:眼睛瞎的人不知道其中的差异。

10. 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是因为他从没有见过太阳,而只是向别人打听来

的。

【译文】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

象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

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

状。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

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

故。

BCN 3106

23

第二段

【原文】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

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

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注释】

1. 道:道理。指儒家的学术思想。

2. 难见:难以明了。

3. 达:懂得。

4. 譬:比喻。

5. 善导:完善的启发。

6. 转而相之:由此及彼的辗转相比。

7. 相:形容,比喻。

8. 即:终、完。

9. 过:过失。

【译文】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

没有什么两样。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

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譬喻接着

一个譬喻地形容变化,这还有尽头吗?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

释道,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猜想它,这两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

第三段

【原文】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

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

至,斯以为致也欤!

BCN 3106

24

【注释】

1. 卒:终于,终究。

2. 欤:吗,助词,表疑问。

3. 致:导致,引导渐进,使其自至的意思。

4. 求:强求。

5. 孙武:春秋时齐国军事家,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善于打仗的人,能掌握地

方动向,而不为敌方所牵制。

6. 子夏:孔子的学生。

【译文】

然而道是永远不可求得的吗?我说:“道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强求

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子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

不陷入敌人的圈套。”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

君子通过学习而得到道。”不去强求而自然而然得到,这就是致的意思吧!

第四段

【原文】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

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

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

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

1. 没:能潜水。

2.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3. 岂苟然哉:难道是偶然的吗?

4. 水之道:指水性。

5. 求其所以没:请教他潜水的方法。

BCN 3106

25

6. 溺:淹没在水里。

7. 务:专一的意思。

【译文】

南方多善于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着水走,十

岁就会游泳,十五岁就会潜水了。那潜水的人难道是随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

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打交道,那么十五岁就可以熟悉水性。从小不接触江河湖

水的人,即使过了三十岁,连看到舟船也会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

人请教了怎样潜水的方法,照着潜水人的讲解而到河里去试着游水,却没有一个不

遭没顶之灾的。所以凡是想不学习而一心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第五段

【原文】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

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1. 昔者以声律取士:指唐、五代、宋初以诗赋取士。诗赋重声律,故云。

2. 今也以经术取士:指王安石变法时,神宗熙宁年间以经术取士。

【译文】

过去国家以诗赋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所学繁杂而不崇尚儒道;现在用经义考试录取

士人,士人明白要追求儒道却不肯专心学习。渤海人吴彦律,是位立志勤学的人,

将去礼部应试,我写了《日喻》以勉励他。

思考:

BCN 3106

26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盲人识日”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

休息:

各位同学,相信累了吧!就休息一下再看下一个课题。

2 题解/ 作者介绍:

2.1 题解: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

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由“盲人识日”的比喻导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指

出人们求道的弊病;连用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论述“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

学以致其道”。道理要从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2.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

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

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

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3 主题思想/ 段落大意/ 作品赏析:

3.1 主题思想:

BCN 3106

27

通篇围绕着怎样才能得到“道”作说明。作者认为“道”只能通过自身的刻

苦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至;要想不学而强求是得不到的。他既反对杂学而不志

于“道”,也否定只知求“道”而不务学的偏向,对宋初及王安石变法以科举取士

的一些具体做法表示不满。

3.2 内容大意:

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

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3.3 作品赏析:

1. 运用寓言阐述道理

本文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

动。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

楚了。而且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

相接,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

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入

和加强。

2. 语言流畅简洁、浅显易懂

作者运轻灵之笔娓娓道来,仿佛与人对面而谈,亲切动人,语浅道明,毫无论

说文的板滞之弊。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又俨然存在着郑重严肃。

3. 以诗为文的写作风格

苏轼在其说理文里带有诗意。像这篇《日喻》,就不落于一般说理文的框框,

而是别开生面,形成一副特殊风貌。苏轼这篇说理文具有说服力,论据充足,

倾向明确,条理清楚,结构谨严,逻辑性强。而更突出的是,他写的说理文首

BCN 3106

28

先不是让读者被说服,而是使读者受感染。这就是说,苏轼写说理文,主要是

通过具体的形象和鲜明生动的事例来启发读者的想像,来打动读者的心灵,使

读者对所要说的道理先有了感性认识,然后他再循序渐进地把读者提高到理性

认识阶段,最终的结果还是被他的道理所说服。这就比只用抽象的概念或逻辑

推理写成的文章给人的印象深刻。苏轼的说理文,不仅可以明白道理,增长知

识,而且还是一种美的享受。

4. 比喻丰富确切,生动有趣

这篇文章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那几个丰富多彩而又恰当准确的比喻。全篇文章一

共用了四个比喻,一头一尾,盲人不认识太阳和北方人学潜水是两个明显的、

由作者直接创造的比喻,形象性很强,一眼就看得出。中间两个,则是借用古

人现成的、比较隐晦的、间接的比喻。一个是引用孙武的话,用作战来说明人

应该掌握主动;另一个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来说明“道”与

“学”的关系。这两个好像是引经据典,其实是利用古人现成的材料为自己服

务。这就看出作者的笔是多么灵活,驾驭古书的能力有多么强。

讨论:

分析《日喻》的比喻手法。

参考:

欲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骈文蓬勃发展的原因,你可以参考:

1 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

2 陈国宇《从创新角度解读<游褒禅山记>中的重要思想》

3 杨叔子《<游褒禅山记>对研究生教育的启思》

BCN 3106 散文

29

单元 七

明清散文选读

内容提要:

本单元共分成两个小课目,即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和清朝侯方域《李姬传》的鉴

赏与阅读指导。内容涵盖了作者与背景介绍,原文、注释与译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

色的分析。

预期学习成果

学习了这个单元后,你将能够:

1. 认识两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和《李姬传》的作者与其写作背景。

2. 理解两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和《李姬传》的思想内容。

3. 欣赏两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和《李姬传》的艺术特色。

单元结构

课目一

明清散文选读

一、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侯方域《李姬传》

BCN 3106 散文

30

《项脊轩志》

作者

归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

山(江苏昆山)人。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 岁能作文,20 岁

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 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 8 次会试都未及第。

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

数百人。直到 60 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

德(河北邢台)通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

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当时主张

「文必西汉」的王世贞意见相左,世贞虽大憾,亦推重之。与王慎之、唐顺之、茅坤

等被称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三吴水

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等。

原文

项脊轩(1),旧南合子也。室仅方丈(2),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3),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4)。又杂植兰

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5),亦遂增胜(6)。借昼满架,偃仰(7)啸歌,冥然兀坐(8),万

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9)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

驳,风移影驳,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10),内

BCN 3106 散文

31

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11)。东犬西吠,客踰庖而宴(12),鸡栖于厅。庭中始为

篱,已为墙,凡再变矣(13)。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14)婢也,乳二世

(15),先妣抚之甚厚(16)。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

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

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17),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18)至,曰:“此吾祖太

常公(19)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

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20)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

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21)。刘玄德与曹操

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22)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

屋中,方扬眉瞬目(23),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24);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5)。吾妻归宁(26),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合子,且何谓合子也?”其后六年,

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合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27)。

注释

BCN 3106 散文

32

(1) 项脊轩:归有光书斋的名字。关于它的取意,一种说法是:作者的远祖宋代的

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之项脊泾,作者以此名轩,是为了纪念

远祖;另一种说法是:形容书斋的窄小。志:这里指一种记叙性散文文体。

(2) 方丈:一丈见方,形容屋子狭小。

(3) 桓(yuán)墙周庭:修一圈矮墙把庭院围起来。

(4) 洞然:明亮的样子。

(5) 栏楯(shún):栏杆。楯是栏杆上的横木。

(6) 增胜:增添美色。胜:美景。

(7) 偃(yán)仰:俯仰。

(8) 冥然:静默沉思的样子。兀坐:端坐。

(9) 三五:阴历每月十五日。

(10) 迨(dài):等到。诸父:叔父、伯父。异爨(cuàn):分家单过。爨:烧火做

饭。

(11) 往往而是:到处都是这样。

(12) 逾(yú)庖而宴:指这一家的客人要穿过另一家的厨房去就餐。

(13) 凡再变:一共变异了两次。

(14) 先大母:对已经去世的祖母的称呼

(15) 乳二世:奶过两代孩子。

(16) 先妣(bǐ):对已经去世的母亲的称呼。抚:照顾、优待。

(17) 不效:没有成效,指没有考中做官。

(18) 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持的手板,可以记事备忘。明代四品以上的大官

用象牙制的笏。

(19) 太常公:指作者祖母的祖父夏昶(chǎng),字仲昭,昆山人,永乐年间进士,

以擅长书法得到名成祖朱棣的赏识,官至太常寺卿。

(20) 扃牖(jiōngyǒu):关着窗户。

(21) “蜀清守丹穴”三句:《史记·货殖列传》载:秦时蜀的巴邑有个名叫清的寡妇,

她的先人经营丹砂矿致富,而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后来秦始皇

把她看作贞妇,筑“女怀清台”来尊崇她。丹穴:出产丹砂的矿穴。利甲天下:获

利为天下第一。

(22) 昧昧:本意是昏暗,引申为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

BCN 3106 散文

33

(23) 扬眉瞬目:得意的样子。瞬目:眨眼。

(24) 来归:出嫁。

(25) 凭几学书:伏在案旁学习写字。

(26) 归宁:古时妇女出嫁后回娘家看父母。

(27) 亭亭如盖:形容树木高大挺立的样子。盖:车盖,伞。形容枇杷树枝叶繁茂。

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

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 动书桌

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

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 四周砌

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

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 籍摆满书

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

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 悬,照亮半截

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

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 是。东

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

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 过。这个

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

BCN 3106 散文

34

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 曾经站在这

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

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 完,我就哭起来,老婆

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

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 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

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

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 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

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

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

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

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说:秦时蜀的巴邑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的先人经营丹砂矿致富,而清“能守

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后来秦始皇把她看作贞妇,筑“女怀清台”来尊崇她。

刘备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陇中相对而闻名于世。他们二人本默默无闻,世人如何

知道他们的事情呢?我处在这破屋之中,还洋洋自得地述说房子的景色;若让人知道

了,还不笑我与井底之蛙没什么不同?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

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 小妹

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

BCN 3106 散文

35

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 派人再

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

高耸立了。

思考问题

1.《项脊轩志》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内容大意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 名篇。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

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文

章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 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项脊轩志》中,

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

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 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BCN 3106 散文

36

思考问题

2.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做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文章结构

散文以两次倒叙家常的形式写成。

文章分两次写成的。前段写于十九岁时,是本文叙述家常最多的部分;下一

段“余既为此志”则是十余年后,作者览旧作而续写的。

内容特色

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的变迁,又以描写环境结束。

作者写这间“老屋”的历史时,把事物与人有序地贯串起来,尽管看来是互不

相关的生活琐事,但都发生在项脊轩,本来不相关联的东西产生了内在联系,使形式

和谐统一。先写庭院的几经变故,进而通过家有老妪说亡母旧事,写家庭人事变故。

再来就是作者自我调侃。最后是若干年后的补记,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

语言特色

BCN 3106 散文

37

1. 文字朴素且细腻。

文字应用朴素中见细腻。作者写项脊轩的几经变迁,如“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

小门 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

再变矣。” 这里有极细腻的笔墨,然而又没有把一切写尽写透,稍加咀嚼便会发

现,作者主要是表现自己对项脊轩衰败的一种悲哀情思,文笔最细处,就是情感最悲

哀处。

2. 语言凝练。

作者注意炼字炼句,往往熔踌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

生,如:“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里,尘泥用“渗

漉”状写,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

两字,简直活活地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

3. 善于运用叠字描摹物态。

作者以叠字把客观的物态与主观的感受融合为一,具有生动、凝练的特征,如:

庭阶寂寂、姗姗可爱、呱呱而泣、亭亭如盖等。

BCN 3106 散文

38

讨论

举例说明《项脊轩志》何以传世不衰?

上网

阅读有关《项脊轩志》的科研文章,摘录学界对此文写作的年代的考证,并说明你的

看法。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

2. 韩振西《归有光和他的〈项脊轩志〉》

3. 贝京《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读》

休息

各位同学,相信累了吧!就休息一下再看下一个课题。

BCN 3106 散文

39

课目二

《李姬传》

作者

侯方域(1618- 1654),字朝宗。他是一名中国清代文学家。商丘(今属河南)人。

明末诸生。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侯方域少年时即有

才名 ,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明末四

公子。与陈贞慧交情尤深。曾为史可法幕府于扬州。入清后参加科举,于顺治八年

(1651)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

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

家。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

特点。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

特色。也能诗。著作有《壮晦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清顺治八年应河

南乡试,中副榜,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去世,年三十七岁。

写作背景

侯方域在《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中说,阮大铖与侯恂(其父)在万历末

同在朝里做官。后来阮大铖投靠阉党魏忠贤,而侯恂因为反对魏忠贤而削官为民。他

流寓南京,作戏曲,蓄声伎,结纳文士、游侠。

BCN 3106 散文

40

在南明王朝建立以后,侯恂厌恶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遂归隐。当时,阮大铖

屏居南京,趁南明王朝建立之机,与马士英勾结在一起,图谋重新掌握朝政。复社陈

贞慧、吴应箕等人在南京联合发布《留都防乱揭帖》,揭发阮大铖为阉党余孽,蓄意

再起。于是,阮大铖为了掩盖自己的罪名,通过王将军(日载酒食)拉拢侯方域。侯

方域比较软弱,时而动摇,后来经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批评,才断然拒绝了阮大铖的

要求。阮大铖怀恨在心,在他窃取了南明王朝大权后,阴谋逮捕侯方域。

侯方域写了著名的《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揭发阮大铖的罪恶行经和阴

谋诡计,作了深刻地揭露和辛辣的讽刺。而后,便连夜离开南京,投奔史可法避祸。

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如:《李姬传》、《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

书》、《马伶传》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这一段反对阉党余孽的斗争联系着。在这

些作品中,《李姬传》是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

原文

李姬(1)者名香,母曰贞丽(2)。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

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3)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

大夫贤否(4),张学士溥(5)、夏吏部允彝(6)急称之。少风调(7)皎爽不群;十三岁,

从吴人周如松(8)受歌玉茗堂四传奇(9),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10),然不轻发

(11)也。

雪苑侯生(12),己卯(13)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初,皖人阮大铖(14)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15),屏(16)居金陵,为清议所斥

BCN 3106 散文

41

(17)。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18),持之力(19)。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

解之,乃假(20)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

(21),公子盍(22)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23)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

“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24),其人有高义,闻吴君(25)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

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26),安(27)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

(28)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29),因辞去,不复通

(30)。

未几,侯生下第(31)。姬置酒桃叶渡(32),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

文藻,雅(33)不减中郎(34)。中郎学不补行(35),今琵琶所传词固妄(36),然尝昵董

卓(37),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38)

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39)田仰(40)者,以金三百锾(41),邀姬一见。姬固却

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42)中伤姬(43)。姬叹曰:“田公岂异(44)于阮公乎?吾向

(45)之所赞 (46)于侯公子者谓何(47)?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

往。

注释

(1) 李姬: 指李香,明末南京秦淮名妓。南京是明朝之陪都,江南第一大都会,

金粉繁华,江南文士多流连歌馆酒楼,声气相求,议论时事。妓女亦多知书,

不乏善绘、工诗者,以附丽清流名士为荣幸。崇祯末,侯方域以世家公子游学

BCN 3106 散文

42

南京,入复社,参与复社反阉党馀孽阮大铖的活动,介入弘光朝之政治斗争,

遂使其所宠爱之李香也卷入其中。后侯方域缅怀往事,感其品节之可贵,作成

此传。文章以实事为主,叙事简洁,不失史传文笔法,然亦不全遵传纪文体,

只叙出侯生所见李香品节之二、三事,结末无论赞,又类乎记逸事之文。论者

谓“近唐人小说”(宋荦《国朝三家文钞·凡例》)。

(2) 贞丽:姓李,字淡 。如,秦淮名妓,李香假母。

(3) 阳羡:江苏宜兴旧名。陈贞慧:字定生,宜兴人,为复社重要成员,明亡不

仕,有《皇明语林》。

(4) 贤否(pǐ匹):贤与恶。

(5) 张学士溥: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进士及第,复社发起人,著有《七录

斋诗文合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6) 夏吏部允彝:夏允彝,字彝仲,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崇祯进士,官福建长乐

知县,与陈子龙组织几社,与复社相呼应。南明弘光朝,官吏部主事。清兵渡

江,于家乡起兵抵抗,兵败投水死。著有《幸存录》。

(7) 风调:风度、格调。皎爽:纯洁爽朗。

(8) 周如松:苏昆生原名,本河南固始人,精通音律,善歌,为著名昆曲教习。明

亡后,流落苏州。

(9) 玉茗堂四传奇:即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

记》。玉茗堂是汤显祖书斋名。

(10) 《琵琶词》:即高明《琵琶记》。

(11) 不轻发:不轻易演唱。

BCN 3106 散文

43

(12) 雪苑侯生:作者自称。雪苑,汉梁孝王林苑,初名兔园,规模甚大,司马相如

等名士曾为座上客,故著名,也称梁苑。南朝谢惠连作《雪赋》,描绘梁苑雪

景,传诵极广,故梁苑亦称雪苑。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南。侯方域为商丘人,

故称雪苑侯生。

(13) 己卯:明崇祯十二年(1639),时侯方域二十二岁。

(14) 皖人阮大铖:字圆海,安徽省怀宁人。明天启朝为京官,依附权阉魏忠贤。崇

祯初,削职为民,流寓南京,作戏曲,蓄声伎,结纳文士、游侠。南明弘光

朝,依附马士英,官至兵部尚书。清兵渡江,出降,从清兵南侵,死于仙霞

关。作有《春灯谜》、《燕子笺》等传奇。事具《明史·奸臣传》。

(15) 论城旦:被定罪判刑。城旦,古代刑罚名。《墨子·号令》:“以令为除死罪

二人,城旦四人。”孙诒让《墨子闲诂》引应劭语:“城旦者,旦起行治城,

四岁刑也。”后指徒刑或流放。阮大铖被判处“赎徒为民”,故云。

(16) 屏(bǐng 丙)居:退居。

(17) 为清议所斥:指复社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在南京联合发布《留都防乱揭帖》,

揭发阮大铖为阉党馀孽,蓄意再起。清议,在野士人对时政之评议。

(18) 首其事:首先发起那件事情。

(19) 持之力:态度坚决。

(20) 假:借,委托。所善:所交好的人。王将军:事迹不详。

(21) 非结客者:不是有能力广交宾客的人。

(22) 盍:何不。叩:询同。

(23) 屏人:让周围人退避。

(24) 阳羡君:指陈贞慧。

BCN 3106 散文

44

(25) 吴君:指吴应箕。铮铮:正直刚强貌。

(26) 世望:家世和名望。侯方域祖执蒲、父恂、叔恪,在明末天启、崇祯间为朝

官,均立身正直,未阿附权阉魏忠贤,属东林党人。

(27) 安:如何。事:为之服务。

(28) 后于:低于,不如。

(29) 怏怏:失意貌。

(30) 不复通:不再交往。通,往来。

(31) 下第:指侯方域应江南乡试未中。

(32)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口,相传因晋王献之送其爱妾桃叶于此而得名。

(33) 雅:甚。

(34) 中郎:《琵琶记》演蔡伯喈与赵五娘故事,系据宋元间民间传说而作成,附会

为东汉蔡邕之事。蔡邕字伯喈,官左中郎将,以职称名中郎。

(35) 学不补行:谓学问虽富,而品行有缺陷。补,修补,引申为掩盖。

(36) 《琵琶》所传词固妄:谓《琵琶记》所写并非蔡邕实有之事。固,诚然。

(37) 尝昵董卓:汉献帝时,董卓擅政,征蔡邕为侍中,再拜中郎将,封高阳乡侯。

王允诛董卓,独蔡邕哭之,坐董卓党下狱死。(参看《后汉书·蔡邕传》)昵,

亲近。

(38) “无忘”句:勿忘所以歌之意,即勉之以蔡中郎为鉴。\

(39) 开府:古代高级官员设立官署,自选僚属,称“开府”。明清两代用以指称方

面大员,如总督、巡抚。

(40) 田仰:字百源,贵州人,与马士英有亲,弘光朝官淮扬巡抚。

BCN 3106 散文

45

(41) 锾(huán 还):货币量词。《书·吕刑》:“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一说为六两,一说为十铢二十五分之十三。”后借用

为钱币数,三百锾,即三百金。

(42) 有以:因此。

(43) 中伤姬:诬陷李香。侯方域有《答田中丞书》,驳斥田仰声称李香却金拒招是

受其指使。此所谓“中伤”,当是指田仰羞怒,诬陷李香拒招有复社人物反马

士英、阮大铖擅政之政治背景。

(44) 岂异:何异。

(45) 向:前时。

(46) 赞:支持。

(47) 谓何:为了什么。谓,通“为”。

译文

名妓姓李名香,她的母亲叫贞丽。贞丽颇有任侠的风度,曾经与他人赌博,一

夜之间输尽千金。她所结交的都是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跟宜兴人陈贞慧特别要好。

李香是贞丽的养女,性格也很豪爽,而且聪明伶俐,略读点书,能辨别那些当官的是

否正直贤明,张溥、夏允彝都非常称赞她。李香年少时风度爽朗美好,韵致超群。十

三岁那年,跟苏州艺人周如松学唱汤显祖《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

《邯郸记》四大传奇,而且能将曲调音节的细微变化尽情地表达出来。她特别擅长

《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

BCN 3106 散文

46

商丘侯生,于崇祯十二年来到金陵,认识了李香。她曾邀请侯生题诗,然后自己

唱曲给他听作为酬谢。当初安徽人阮大铖因奉承依附阉党魏忠贤而被判罪,削职后退

居金陵,遭到正直言论的抨击。实际上首先发难的是宜兴陈贞慧、贵池吴应箕,他们

坚持得很有力。阮大铖不得已,想让侯生从中斡旋,于是假手干好友王将军,每日送

来美酒佳肴,陪同侯生一道游玩。李香生疑道:“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

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经侯生再三诘问,王将军于是屏退左右,转述了阮大铖的

用意。李香私下告诉侯生说:“我从小跟随养母与宜兴陈贞慧君相识,他品德高尚,

还听说吴应箕君更是铁骨铮铮。而今他们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为了阮大铖而背弃

这些亲朋密友呢!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公子读

遍万卷诗书,你的见识难道会比不上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吗?”侯公子听后大声叫好,

从此便故意借醉酒而卧床不见,王将军心里颇不高兴,只得辞别而去,不再同侯公子

来往。

过了不久,侯生赴考名落孙山。李香在桃叶渡设宴饯行,还特地唱了一曲《琵琶

记》送他上路,说:“公子的才华名声与文章词采都很美好,和蔡邕中郎不相上下。

蔡邕学问虽然不差,但难以弥补他品行上的缺陷。如今《琵琶记》里所描写的故事固

然虚妄,但蔡邕曾经亲附董卓,却是不可抹杀掉的。公子秉性豪爽不受约束,再加上

科场失意,从此一别,相会之期实难预料,但愿你能始终自爱,别忘了我为你唱的

《琵琶记》!从今以后我也再不唱它了。”

侯生离开之后,原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黄金为聘,邀李香见面,李香断然予以

拒绝。田仰恼羞成怒,便故意制造流言对李香恶意中伤。李香感叹地说:“田仰难道

与阮大铖有什么不同吗?我以往所赞赏侯公子的是什么?而今如果为贪图钱财而赴

约,那是我背叛了侯公子!”她终于不肯与田仰相见。

BCN 3106 散文

47

主题思想

《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同

时,也写了李香明爱憎分明,反对阉党余孽的事迹。

思考问题

侯方域离开之后,原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黄金为聘,邀李香见面,李香断然予

以拒绝。试说出李香拒绝会见田仰的两个原因?

内容特色

1. 第一手史料

这篇《李姬传》是当事人为后世留下的关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第一手史料,而

且独具慧眼地为后世描绘了一个虽沦落风尘,却依然孤标傲世、不慕荣利,不屈服于

权势,对社会政治的是非清浊保持着清醒的歌妓形象,因而弥足珍贵。

2. 由事件反映人物个性

《李姬传》一开始即说明李姬特殊的生活环境、教养、学艺的背景:她的義母

性格俠情豪气,並喜於結交当世豪杰名流,而师父周如松所授的技艺,是当时最流行

BCN 3106 散文

48

的戏曲,扎实的训练和天成的嗓音,奠定她日后表演的基础,也造就出一代名妓。在

母亲、恩师的影响,加上她在书籍里所获取的知识,养成她俠義风范,赏贤嫉恶的个

性,受到復社的夏允彝、张溥對她的赞美有加。作者侯方域来南京应考,认识这位奇

女子,单用了三件两人曾经历之事,将李香君的人格品德鮮明呈现。

第一,劝阻作者不要在復社成员面前,替遭受「清议」贬斥的魏派余党阮大铖开

脱罪责。阮大铖因〈留都防乱揭〉事件,受復社人士挞伐,而阮氏曾与侯方域之父侯

恂共事,便企图想利用侯氏与復社成员的友好关系,为自己摆脱罪名。李姬知道此

事,则希望他不要「以阮公负至交」,又对他说,帮助阮大铖,等同趋炎于魏氏余

党,「安事阮公」,最後以反讽的手法,请他明白事理,展现她痛恨奸邪、大義凜然

的一面。

第二,遭逢作者考场不第,香君置酒為他饯行,透过歌唱〈琵琶词〉,顺而启

示他不要学蔡邕「昵董卓」,导致存留有「学不补行」的恶评,故应「自爱」,以此

再度警醒他和阮大鋮必须保持距离。

第三,在作者离去之后,巡撫田仰赠百金欲见李姬,然一向对权责视之为粪土

的她,只感慨田仰、阮大鋮並无区別,若与之见面,一方面无法以身作则去说服侯方

域不该与奸党人士交游,另一方面也辜负了与侯氏之间的相惜相爱,故抵死不从,再

再证明其勇敢、有智慧,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超品德,也反映出她对于如几社、復社

人士的敬仰。

3. 作者为李姬立传,重德重才而不重色,为全文确立了较高的格调。

作者写李姬“少风调皎爽不群”与对音律歌唱所具有的才华,却无一字道及李

香君的美色,不做任何涉及轻薄的侧艳之辞。

BCN 3106 散文

49

4. 自我反省的成功

侯方域入清之后因软弱畏祸参加了河南乡试,仅中副榜,此举于民族气节有

亏,当时和后世都受人讥弹。侯方域敢于直陈桃叶渡李姬“愿终自爱”的临别赠言,

说明在蔡中郎媚事董卓一类的问题上自己是否“自爱”,曾经历过内心反省。包括前

文在义却阮大铖一事上的自我对照,应当说作者是在一定程度的反省意识下写作《李

姬传》的。

写作特色

3. 全文结构严谨

全文分成四段,首尾两段写李姬善弹琵琶词但却不轻易为他人弹唱,一为前奏,

一为尾声,前呼后应。中间两段是主干,描述李姬识大义,辩是非的几件事情。作者

写自己眼中的李姬,这一叙事角度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4. 运用了衬托手法

第一段,作者先用一句话“李姬者名香”作必要而简略的交代之后,就掉转笔头

写他的养母李贞丽的大“有侠气”与“所交接皆当世豪杰”以衬托作为养女的李香大

有乃母之风,然后鲜明地点出李香“能辨别士大夫贤否”。

BCN 3106 散文

50

5. 运用对比和烘托加以突出对李姬的赞赏。

文章写李姬凭着对人际关系的敏锐感觉提醒侯方域,要他摸清“贫非结客者”的

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之游的真实意图,又写当了解王的真实意图之后,侯方域尚未

采取任何行动,李姬便对他作了一番大义凛然的规劝,使侯“大呼称善”,与王绝

交,得以避免“负至交”,损名望的尴尬处境,保全了侯生的清操。这些都说明李姬

的才慧见识与对是非的判断均胜侯生一筹。

讨论

讨论侯方域如何刻画李姬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

2. 田璞《侯方域和他的〈李姬传〉》

BCN 3106 散文

51

单元 八

赋选读

内容提要:

本单元共分成两个小课目,即魏朝王粲《登楼赋》和 宋朝 苏轼《前赤壁赋》的鉴赏与阅

读指导。内容涵盖了作者与背景介绍,原文、注释与译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

析。

预期学习成果

学习了这个单元后,你将能够:

1. 认识《登楼赋》和 《前赤壁赋》的作者与其写作背景。

2. 理解《登楼赋》和 《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3. 欣赏《登楼赋》和 《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单元结构

课目一

赋选读

一、[魏] 王粲《登楼赋》

二、 [宋] 苏轼《前赤壁赋》

BCN 3106 散文

52

《登楼赋》

作者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

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

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

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

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

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

王粲出身于东汉的上层官僚之家,曾祖王龚顺帝时官至太尉,祖父王畅灵 帝时官

至司空,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粲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

文学家和幕府名士。优越的家庭条件,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终于使王粲成就了自己

在文学上的不朽事业,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和《七哀诗》等作品。当时,与鲁国

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

《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

献,也使他成了我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

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

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

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原文

BCN 3106 散文

53

登兹(1)楼(2)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3)。揽斯宇之所处(4)兮,实

显敞而寡仇(5)。挟清漳之通浦(6)兮,倚曲沮之长洲(7)。背坟衍之广陆(8)

兮,临皋隰之沃流(9)。北弥陶牧(10),西接昭丘(11)。华实蔽野(12),黍

稷盈畴(13)。虽信美(14)而非吾土(15)兮,曾何足以少留(16)!

遭纷浊而迁逝兮(17),漫逾纪以迄今(18)。情眷眷(19)而怀归兮,孰忧

思之可任(20)?凭(21)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22)。平原远而极目兮,

蔽荆山之高岑(23)。路逶迤以修迥兮(24),川既漾而济深(25)。悲旧乡之壅隔兮

(26),涕横坠而弗禁(27)。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28)。钟仪幽而楚奏

兮(29),庄舄显而越吟(30)。人情同于怀土兮(31),岂穷达而异心(32)?

惟日月之逾迈兮(33),俟河清其未极(34)。冀王道之一平(35)兮,假高衢而骋

力(36)。惧匏瓜之徒悬(37)兮,畏井渫之莫食(38)。步栖迟以徙倚(39)兮,白日忽其

将匿(40)。风萧瑟而并兴(41)兮,天惨惨而无色(42)。兽狂顾以求群(43)兮,鸟相鸣

而举翼(44)。原野阒其无人(45)兮,征夫行而未息(46)。心凄怆以感发(47)兮,意忉

怛而憯恻(48)。循阶除而下降(49)兮,气交愤于胸臆(50)。夜参半而不寐(51)兮,怅

盘桓以反侧(52)。

注释

(1)兹:此。。

(2)麦城楼(在现在湖北当阳东南)

(3)销忧:解除忧虑。

(4)斯宇之所处:指这座楼所处的环境。

(5)实显敞而寡仇:此楼的宽阔敞亮很少能有与它相比的。寡,少。仇,匹敌。

BCN 3106 散文

54

(6)挟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挟,带。清障,指漳水,发源于湖北

南漳,流经当阳,与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通浦,两条河流相通之处。

(7)倚曲沮之长洲:弯曲的沮水中间是一块长形陆地。倚,靠。曲沮,弯曲的沮

水。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南漳。当阳,与漳水会合。长洲,水中长形陆地。

(8)背坟衍之广陆:楼北是地势较高的广袤原野.背,背靠,指北面.坟,高.衍,平.广陆,

广袤的原野.

(9)临皋(gāo)隰(xJ)之沃流:楼南市地势低洼的低湿之地.临,面临,指南面.皋隰,

水边低洼之地.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

(10)北弥陶牧:北楼陶朱公所在的江陵.弥,接.陶牧,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

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牧,郊外.湖北江陵西有他陶朱公墓,故称陶牧.

(11)昭丘:楚昭王德坟墓,在当阳郊外.

(12)华实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华,同”花”.

(13)黍(shW)稷(jL)盈畴:农作物遍布田野.黍稷,泛指农作物.

(14)信美:确实美.

(15)吾土: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16)曾何足以少留:曾不能暂居一段.曾,竟.

(17)遭纷浊而迁逝: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纷浊.纷乱混浊,比喻乱世.

(18)漫逾纪以迄今:这种流亡生活已超过了十二年.逾,超过.纪,十二年.迄今,至今.

(19)眷眷(juDn):形容念念不忘.

(20)孰忧思之可任:这种忧思谁能经受的住呢?任,承受。

(21)凭,倚,靠。

(22)开襟:敞开胸襟。

BCN 3106 散文

55

(23)蔽荆山之高岑(cFn):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荆山,在湖北南漳。高岑:小

而高的山。

(24)路逶迤(wEiyJ)而修迥:道路曲折漫长。修,长。迥,远。

(25)川既漾而济深:河水荡漾而深,很难渡过。这两句是说路远水长归路艰难。

(26)悲旧乡之壅(yOng)隔兮:想到与故乡阻塞隔绝就悲伤不已。壅,阻塞。

(27)涕横坠而弗禁:禁不住泪流满面。涕,眼泪。弗禁,止不住。

(28)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周游列

国的时候,在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尼父,指孔子。

(29)钟仪幽而楚奏兮:指钟仪被囚,仍不忘弹奏家乡的乐曲。《左传•成公九年》

载,楚人钟仪被郑国作为俘虏献给晋国,晋侯让他弹琴,晋侯称赞说:“乐操土风,

不忘旧也。”

(30)庄舄(xL)显而越吟:指庄舄身居要职,仍说家乡方言。《史记•张仪列传》

载,庄舄在楚国作官时病了,楚王说,他原来是越国的穷人,现在楚国作了大官,还

能思念越国吗?便派人去看,原来他正在用家乡话自言自语。

(31)人情同于怀土兮:人都有怀念故乡的心情。

(32)岂穷达而异心:哪能因为穷困和腾达就不同了呢?

(33)惟日月之逾迈兮:日月如梭,时光飞逝。惟,发语词,无实义。

(34)俟(s)河清其未极:黄河水还没有到澄清的那一天。俟,等待。河,黄河。未

极,未至。

(35)冀王道之一平:希望国家统一安定。冀,希望。

(36)假高衢(qV)而骋力: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负。假,凭借。高衢:大道。

BCN 3106 散文

56

(37)惧匏(pBo)瓜之徒悬:担心自己像匏瓜那样被白白地挂在那里。《论语·阳

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38)畏井渫(xiH)之莫食:害怕井淘好了,却没有人来打水吃。渫,淘井。《周

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39)步栖(qī)迟以徙倚:在楼上漫步徘徊。栖迟,徙倚都有徘徊、漫步义。

(40)白日忽其将匿(nL):太阳将要沉没。匿,隐藏。

(41)风萧瑟而并兴:林涛阵阵,八面来风。萧瑟,树木被风吹拂的声音。并兴,指

风从不同的地方同时吹起。

(42)天惨惨而无色:天空暗淡无光。

(43)兽狂顾以求群:野兽惊恐地张望寻找伙伴。 狂顾:惊恐地回头望。

(44)鸟相鸣而举翼:鸟张开翅膀互相地鸣叫。

(45)原野阒(qX)其无人:原野静寂无人。阒 ,静寂。

(46)征夫行而未息:离家远行的人还在匆匆赶路。

(47)心凄怆以感发:指自己为周围景物所感触,不禁觉得凄凉悲怆。

(48)意忉怛(dāo)而憯(cǎn)恻:指心情悲痛,无限伤感。这两句为互文。憯,同

惨。

(49)循阶除而下降:沿着阶梯下楼。循,沿着。除,台阶。

(50)气交愤于胸臆:胸中闷气郁结,愤懑难平。

(51)夜参半而不寐:即直到半夜还难以入睡。

(52)怅盘桓以反侧:惆怅难耐,辗转反侧。盘桓,这里指内心的不平静。

BCN 3106 散文

57

译文

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

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

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

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

野,谷物布满田地。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

此逗留。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

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

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

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

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

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仕

楚)做了大官虽在并呻吟却还发出越地的声音。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

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王道平易,在太

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清澈的

井水无人饮用。漫步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

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鸣叫着展翅高

飞。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

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

(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BCN 3106 散文

58

文体介绍

赋:是诗的体制之一,亦是介于诗于散文之间的文体。《文心雕龙·诠

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摹物象,抒写情

志)也。……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刘向云:明不歌而颂(不合乐谱而,歌

唱而出诸口语以朗诵)。班固称:古诗之流也。要言之,赋是:华采繁盛,文体扩

展,主文谲谏,曲合讽义之长篇朗诵诗。

它渊源于《诗经》,拓展于楚辞,两汉以降,始确立文学地位。赋的内涵与

结构,迅速扩及多面。溯自荀子,下至王粲,各具胜场。由西汉至三国,赋已大变,

“体物”渐少。“写志”愈多。《登楼赋》是一篇沉痛凄婉的抒情文。

主题思想

本文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写,赋中塑造了一位动乱离人的形象,抒

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

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的心情。

思考问题

1. 王粲登楼是为了「聊暇日以销忧」,你认为他达到这个目的了吗?为什麽?

BCN 3106 散文

59

内容大意

全文按“忧思”感情的逐步发展和层层深化,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初步透露心中隐含的忧思,确定了全篇的抒情基调。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把握全文结构的关键所在。首句中的“望”字,登

楼时外在行为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景物描写部分,说文中的写景,均为“望”中所

见。次句中的“忧”字,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抒情部分。从“览斯

宇之所处兮”到“黍稷盈畴”,是写景,承“望”字而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二句,是

抒情,承“忧”字而来。

第二段:抒发思乡欲归之情,集中表达了内心沉重的忧思。

开头四句,从上段“非吾土”转到抒发怀乡之情。“凭轩槛以遥望兮”一句中的“望”字,

引出下面的山高水长之景,把景物化为情思,目的仍在倾诉思念家乡的感情。

第三段: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完成了全篇的抒情主题。

思乡之情,自然过渡到抒发政治感慨,从怀念家乡推进到怀才不遇。

思考问题

2. 本赋如何将思乡之情寄托於写景之中,试加以分析说明。

BCN 3106 散文

60

艺术特色

1. 篇幅短小

《登楼赋》体制小,全文仅三段,三段一段一韵,以白昼、黄昏、深夜的时间转

移和登楼、览观、下楼活动先后为序,依次描述,逐层扩展。

2. 借用典故

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

切,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形象地道

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而

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3. 形式和内容前后相应,首尾相连

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

尾点出“循阶除而下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消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

臆”,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构成徘徊俯仰、一唱三叹的

回环之美。

4. 铺陈排比

“赋者,铺也。”赋体在表现上的特点;就是善于铺陈排比事物。本文中的景物描

写,用的都是铺陈手法,句式上是排比。 如“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四句,分别从东、西、北、南四方铺陈排比,

BCN 3106 散文

61

一句一个方位,一个画面,既概括,又形象。这种铺陈,不像汉代大赋那样面面

俱到、堆砌累叠、呆板冗长,也体现了抒情小赋的特点。

5. 通篇用韵,以尤韵、侵韵、职韵三易其韵。

第一段从「登兹楼以四望兮」到「曾何足以少留」止,共十四句,隔句押韵,韵

脚是「忧、仇、洲、流、丘、畴、留」七个字,都是广韵下平声尤韵。

第二段从「遭纷浊而迁逝兮」到「岂穷达而异心」止,共十八句,韵脚是「今、

任、襟、岑、深、禁、音、吟、心」九个字,都是广韵下平声侵韵。

第三段从「 惟曰月之逾迈兮」到「 怅盘桓以反侧」止,共二十句,韵脚是

「极、力、食、匿、色、翼、息、恻、臆、侧」十个字,都是广韵入声职韵。

作者选韵的艺术效果颇具匠心,第一、二段选平声韵,将忧愤之情抒发得委曲尽

致,而第三段选择急促的入声韵,则充分表达了力图摆脱现状的迫切及遭时不遇

的愤懑。

6. 句式整齐

如果依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对 赋的分类,王粲的〈登楼赋〉,应归古赋之

类。王粲为东汉末期人,〈登楼赋〉当可归於汉赋。汉赋莫不遣词古奥,旨趣隐

晦幽深,难以索解其意。而〈登楼赋〉却 没有一个怪字,遣词造句,既不古怪,

也不难懂,与两千余年後之今日无异,读之丝毫不觉得生涩,证我国文字音义,

BCN 3106 散文

62

语法之稳定。《登楼赋》全文三百二十九字,分为三段,首段十四句,中段十八

句, 末段二十句,每段句子都是偶数,句式俳比,句子字数整齐,每两句为一

组。除首段「北弥陶牧」至「黍稷盈畴」四句,四四俳比而外,其余句子字数,

都是上七下 六的组合,可以说全文句式之基调为上七下六,去上句之虚词「兮」

不计,实为六言体,而每句之第四字又不作实字(几至通篇为然)。屈骚固楚辞

之开祖,「兮」 字运用灵活而参差,如〈离骚〉「帝高阳而苗裔兮,朕皇考曰伯

庸」为上七下六,且第四字为虚词,则〈登楼赋〉固为骚体赋,而句式之整齐、

字数之相类,又为前 代之赋家所不及,是以全文音韵节奏为之抑扬有致。

7. 虚实相间

第一段以“四望”二字提起、入题,然后从东南西北写四方所见。作者善于抓住景

物特征,如漳水和沮水,就抓住了这一带水流清澈、河道盘曲蜿蜒的特 点,以一

个“清”字、一个“曲”加以表现,再冠以“挟”和“倚”两个富于动态感的字眼、传神

的点出了麦城城楼与两水相互依存的关系,概括而又生动。这是实 写。接着两

句:“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则由实转虚,字面上写地理位置,实质上表达了对

两位历史人物的怀念。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覆国之耻,功成身 退,漫游五

湖。楚昭王据史载是一位深明用人之道的明君(见《左传·哀公六年》)。这里

点明古人遗迹,写景浑然一体,而用意则极深隽,恰暗示了作者未成功 业、不遇

明君的现实处境。写景一实一虚,使下文抒发的思乡之情,既有具体的环境条

件,又显得深沉悠远,耐人寻味。

8. 明暗相映

BCN 3106 散文

63

第一段用色明朗的秋景反衬思乡之情。荆州城显敞,川原可赏,地方富庶,历史

悠久,诚可以“信美”一词简括之。但想到在这里长期寄人篱下,难展抱 负,则荆

州之富美,与我又何用!于是远游之客,必生故土之思。文章第三段写景迥异,

夕阳西沉,秋风萧瑟,天色惨淡,旷野无人。这一幅色彩昏暗的暮景,与作 者因

徘徊沉吟而变得愈益难遣的惆怅忧思,显得相得益彰,十分和谐;甚至在这死气

沉沉北京上活动着的“求群”之兽,“相鸣”之鸟,也无不对作者离群索居、了 无知

音的悲哀起了感动兴发的作用。

9. 主客相兼

“主客相兼”是指写景与抒情关系的处理。第一、三段中,通过自然景象构成生动

画面,来引发主观感情,因而荆州“信美”想到“非吾土”,因暮色的寂 寥惨淡而更

心意凄怆,这是情随景迁,所写之景偏于客观。第二段写作者凭栏遥望,展现了

山高水长之景,但恐怕只是一种虚撰,只是把乡国之思借具体的视觉形象 传出,

以关山重重来表示家乡暌隔而已。作者因情设景,千里于寸径之间,大大加重了

感情的分量。这种景物描写显然是偏于主观了。刘勰赞誉说:“仲宣溢 才,捷而

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

略》)确实,仅凭这《登楼》一赋,王桀就足当建安“七子冠冕”的称 号。

10. 语言自然流畅

BCN 3106 散文

64

这篇赋风格沉郁悲凉,是为数不多的汉大赋中的名篇,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

代表作。其语言自然流畅,比汉大赋朴素得多。清人评此赋:“全篇无雕镂之

字、幽奥之词,但以直抒胸臆,言足达意而止,较之汉赋,觉得清疏得多。”

讨论

引例说明王粲写作《登楼赋》的主旨,并加以辨析其合理性。

上网

搜集学界对《登楼赋》的问题的探讨,列表说明有关问题的讨论要点。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

2. 曹成浩《王粲〈登楼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3. 赵松元《“王粲登楼”与登楼怀乡的传统》

课目二

BCN 3106 散文

65

《前赤壁赋》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

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

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

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

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写作背景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

(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

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1082 年壬

戌,苏轼作《前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

心情。“

原文

BCN 3106 散文

66

壬戌(rénxū)(1)之秋,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3)之

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4),歌窈窕之章(5)。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6)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7)之所

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8)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9)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10)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11),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

蛟,泣孤舟之嫠(lí)(12)妇。

苏子愀(qiǎo)(13)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14),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liáo)(15),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16)者乎?方其破荆州(17),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18)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

(19)酒临江,横槊(shuò)(20)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21)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

(22)樽以相属;寄蜉蝣(fúyóu)(23)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

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BCN 3106 散文

67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24)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jiè )(25)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 壬戌:元丰三年(1082 年)。

(2)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既望为十六日。

(3) 赤壁:山名。有两处,一在湖北蒲圻,即周瑜破曹操处。一在湖北黄冈,苏轼

误以为前者。

(4) 明月之诗:指曹操在赤壁作的《短歌行》,中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一说指《诗•陈风•月出》。

(5) 窈窕之章:指《周南•关雎》,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

(6) 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7) 一苇:指小船。

(8) 冯:同“凭”。

(9) 羽化:成仙。后亦指道士的死亡。

(10) 美人:指心中所思慕者,常隐喻君主。

(11) 袅袅:形容声音不绝,若断若续。

(12) 嫠妇:寡妇。

(13) 愀:忧惧的样子。

BCN 3106 散文

68

(14) 夏口:在今湖北武昌。武昌:今鄂城县。

(15) 缪:同“缭”,环绕。

(16) 周郎:指周瑜。

(17) 荆州:东汉时州治在襄阳,辖南阳、江夏等七郡。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8) 舳舻:本指船头船尾,此指战船。

(19) 酾:斟酒。

(20) 槊:兵器,即长矛。

(21) 渚:江中小洲。

(22) 匏:葫芦。

(23) 蜉蝣:短命数小时至一周。

(24) 肴:菜肴。核:果品。

(25) 狼籍:纵横散乱。藉:垫褥。枕藉:相互枕靠而睡。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

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

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漂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

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

如道家羽化成仙。

BCN 3106 散文

69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道:

“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

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

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

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

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

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

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

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

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

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

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

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

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

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

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

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

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

BCN 3106 散文

70

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

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中心思想

本文借游览赤壁,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内心深处有其复杂的思想斗争,终究归于热

爱生活关怀世事,人生态度仍是积极,欲有所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身处逆

境时,能够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总想有所作为,觉得有价值的贡献不会成为过

去,实属难能可贵。

思想内容

1) 表达“变”和“不变”的理论。

作者以水和月来阐明他的理论。他说眼前不断流逝的江水,滔滔不绝,奔流不

息,但永远还是一江的水,它实际上是并没有消失的;那天上的月亮,有时圆,

有时缺,但回环往复,既没有增长,也没有减少。因此作者认为,如果从变的一

面来观察认识事物,那么即使一般人认为万古不变的天地,在短暂的一瞬间也是

在变化着的;而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呢,那么天地万物和自己也都是没有穷

尽, 不会消失的。既然宇宙万物和人生都既是变化的,又是不变的,没有什么根

本的区别,就用不着去羡慕长江的无穷而哀叹人生的短促了。

BCN 3106 散文

71

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

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 阐述“物各有主”的观点。

作者进一步提出,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尽情地享受那清风明月之美,因为这是上

天的创造和赐予,不是某个人的私产,是每个人都能由耳目所接自由自在地享受

的。

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

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

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 感慨世事的纷扰与虚无

本文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那就是当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后经多方营

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

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1082 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

赋》。《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

极其苦闷的时期。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客人

说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代英豪也湮没在

这明月清风里了,何况你我二人?千百年之后,又有谁会想得到,这样一个夜

晚,这样一只小船,你我两个在这里做“渔樵问答”?天地靡远,人生其间仿佛

BCN 3106 散文

72

沧桑一粟;岁月靡久,百年也不过蜉蝣一度,同样面对的却是同古人一样的虚无

和无奈啊。

4) 高明和孤傲的心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极为清幽的环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荡舟于赤

壁之下,看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换了是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慨?“浩

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飘飘

然乘风而起,顿时把曹操、周郎,统统地不放在眼里了。数百年前的那场厮杀,

于苏轼眼中、于这江明月、于这崖清风,实在并没有改变什么,过去了吧,就在

这样的秋夜。

5) 作者内心的复杂

文章里的苏轼和客人可以解成是苏轼内心与自己的对话。这种主客对答,实际上

是作者的自我独白,表达出苏轼思想感情上波折、挣扎、解脱的过程。苏轼从佛

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

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作者拥有消极隐

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

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

旷达情怀。

BCN 3106 散文

73

6) 达观的人生境界

文章之所以能够名留千古,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

理。《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

“月”之中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家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

月游玩。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但

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

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

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

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

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

穷。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由此可见,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

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思想内容。人生中难免会有挫折,可贵的是作者达观的人

生境界。

思考问题

1) 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BCN 3106 散文

74

艺术特色

1) 虚拟的主客对答结构形式。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赋》

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

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前者沉

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

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2) 句式错落有致。

本文在句式是很典型的。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运用了大量排比句

和对偶句,有整有散,起落有致。在散句中,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

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

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在散句之中,

穿插了一些是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有些

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有些句子,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散句

与偶句如此交互使用,显得舒卷自如,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3) 用韵疏密相间

就用韵而言,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如出天籁,只在每节的结束略加强调。随着温

情的抑扬起伏,文句的整散错落,用韵也时疏时密,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

四句押韵。犹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虚字,韵脚就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虚字前一

BCN 3106 散文

75

字押韵,如“顺流而动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就在“东”和“雄”两字上

押韵。这样处理,声调显得和谐优美,而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此

外,本文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

自由。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

不为束缚。

4) 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

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

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手法,达到

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前段描写江上秋景,是因景生情。中段与后段的议

论,是借物喻理。苏子反驳,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

理。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

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

美。例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 文章构架布局

作为全赋中心的主客对答部分,如果没有前两段为之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

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宣泄和哲理发挥,就不能产生出色的效果,乃至缺乏基础

了。首段是点题,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就记游来说,仅此一段,文意就已独立

自足。这一段的描写,主客的情绪是愉快的,轻松的。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

BCN 3106 散文

76

泛游之中。接着,第二段是由轻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郁的过渡,快乐的扣舷而

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这一过渡自然园

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

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并且欣然同意这段对话乃是情理之所必有,正如对话结

束,愁结解开以后的喜笑也是情理之所必然一样。全赋的架构布局可说是天造地

设,无暇可击的。

6) 文章形式

在形式上,这篇赋既抛弃了通常作赋的架势,捐除了“若夫”、“尔乃”、“是

以”等通常赋体中常用的辞语,是感情的流动转折十分畅遂;用韵都在有意无意

之间,如出天籁,只在每节的结束数句稍加强调。如第一段的“天”、“然”、

“仙”,第二段的“慕”、“诉”、“缕”、“妇”,“客曰”一段的“鹿”、

“属”、“粟”与“穷”、“终”、“风”,以及下一段的“主”、“取”与

“色”、“竭”、“适”等。

思考问题

2) 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BCN 3106 散文

77

分析此文的文学与哲学观点

苏轼的这篇《前赤壁赋》正是“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绝妙佳篇,文中

写景、抒情、文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文学“水晶球”,把

作者忧患于人生的巨大苦闷和更为惊人的自我解脱力,和盘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前赤壁赋》通过月下泛舟,主客对话,反映作者贬谪生活中的矛盾心情和对

人生的见解。构思奇巧,波澜起伏;情、景、理融为一体。以诗一样的语言抒写江山

风月的清奇和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又通过客与主的对答,水与月的譬喻,探

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的苦闷心情和当他从庄子、佛家

思想出发观察宇宙人生时的洒脱态度.

第一, 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

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

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

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 索贯穿始终。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

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

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 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

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

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

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BCN 3106 散文

78

第二,《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

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 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

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

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

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

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

完美的融合。

讨论

讨论苏轼写作此文的前后事迹,并在与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对读后,讨论苏轼的遭

遇。

上网

网上搜索苏轼游历的赤壁是否就是三国时期发生的赤壁之战地点。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

2.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BCN 3106

79

单元 3 骈文选读

本单元分一个课目,即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此单元的基本内容包括作品的写作

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大意、作品鉴赏及文体介绍。

预期学习成果

学习了这个课目后,你将能够:

1. 说出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

2. 说出篇章的主题、思想内容

3. 分析篇章的结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

单元结构

1 原文/译文:

骈文选读

吴均《与宋元思书》

BCN 3106

80

1.1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

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

奔。夹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

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猨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

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日。

1.2 译文: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

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

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

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

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

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

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

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

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

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1.3 注释:

1. 共色:同样的颜色。

2.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浮。

3. 富阳:今浙江富阳县。

4. 桐庐:今浙江桐庐县,两县相隔百余里,均在富春江边。

5. 缥(piǎo)碧:青苍色。

BCN 3106

81

6. 急湍甚箭:形容水流急猛。

7. 负势竞上:山峰峥嵘,争着向上伸长。

8. 互相轩邈(miǎo):即互相比高比远。轩,高。邈,远。

9. 泠(líng)泠:流水清脆声。

10.嘤嘤:鸟鸣声。

11.转:同“啭”。原指鸟婉转地啼鸣,此指蝉鸣。

12.鸢(yuān)飞唳(lì)天者: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唳

天,鱼跃于渊。”鸢,鹞鹰。戾,至。此喻在仕途上飞黄腾达追求功名的

人。

13.息心:摒除杂念。

14.经纶:原指整理丝缕。引申为筹划。治理之意。

15.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遮蔽上方。

16. 疏条:树枝疏密之间。

上网及收集资料:

试从网上搜索和阅读骈文的文体特征,分析《与宋元思书》这一篇章的骈文特

点,并作摘要,然后把它收进学习档案记录。

2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2.1 写作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现存为节文。宋元思,一作朱元思,其

人不详。吴均在这封信中,生动而简练的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的优美景

色,书写了向往自然、 厌弃成俗的心情。

2.2 作者介绍:

BCN 3106

82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

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他有志于

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

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

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

《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

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3 主题思想/ 段落大意/ 作品赏析:

3.1 主题思想: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

至桐庐途所见,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

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

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

想情绪。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

3.2 内容大意:

这篇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字里行间都

流露出作者陶情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

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前七句是总写胜景,启发下文。用的是骈句“风烟俱净,天同共色”,美景如

在眼前。从“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从“夹岸高山……有时见日”描绘了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极力突出一个“奇”

字。文章不长,但是青山绿水无不形于笔底,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底,有其较

高的艺术特点。

BCN 3106

83

思考:

这篇文章就是骈体文的典型之作。体现了骈文的音韵美。想一想,你能想象到富春

江的雄奇秀丽幽静之美,你想到富春江去旅游和漂流吗?你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优秀

小品文的传神美感了吗?

休息:

各位同学,相信累了吧!就休息一下再看下一个课题。

3.3 作品赏析:

1 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

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

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

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

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

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

“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

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

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

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

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

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

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

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

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2 志趣美

BCN 3106

84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

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

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

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

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

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

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

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

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

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

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

亲切。

3 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

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

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

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

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

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

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

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

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

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

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

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

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4 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

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

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

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

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

BCN 3106

85

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4. 文体介绍:

骈文起源于两汉辞赋,到魏晋时期已臻于成熟,出现了骈文大家鲍照,南

北朝骈文的形式技巧又较魏晋代更精密了,北有孔稚圭南有吴均、江淹等。 骈文与散文相对,在句法上讲求对偶,而且把“偶句分类归纳为言对、事

对、正对、反对”等类型,从《与》的语言上可见一斑,使得全文读起来十分酣

畅,有如行云流水一般。句的字数渐渐向“骈四俪六”,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

篇》中说的“四字密而不沉,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变也。” 在声律上,骈文要求平仄配合,音韵和谐。一般骈文中章句之内讲究音韵

迪是骈文所追求的。如“泠泠”、“嘤嘤”叠音词的运用, 可说是“声转于吻,玲玲如振

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如比喻、夸饰、物色等技巧。 骈文注重形式美,当然不等于形式主义。但是形式主义文风的流行促成了

骈文的畸形繁荣,而骈文的畸形繁荣又进一步造成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然此文并

没有流于低俗靡烂的文风。

深究:

古代骈文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练习:

请以图表方式列出古代骈文文学发展的轨迹及其特点,并把它收进学习档案记

录。

BCN 3106

86

参考:

欲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骈文蓬勃发展的原因,你可以参考:

1 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

2 张会恩《论骈文的特征》

讨论:

1 讨论作者如何刻画富春江山水的“奇”和“异”。

2 讨论此文若不用骈体书写,是否会影响其效果。

BCN 3106 散文

87

参考书目:

1. 赵义山、李修生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 郑明娳《现代散文类型论》,台北:大安出版社,2007 3. 叶桂刚、王贵元《中国古代散文精品赏析》(上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社,1983 4. 许慎《说文解字》,香港:中华书局,1985 5. 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6. 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7.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 曹融南、王水照等编《古文荟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全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88

PANEL PEMURNIAN MODUL

PROGRAM PENSISWAZAHAN GURU SEKOLAH RENDAH (BAHASA CINA PENDIDIKAN RENDAH)

NAMA KELAYAKAN Dr CHIN PENG YEE Penolong Pengarah Unit Kurikulum Bahagian Pendidikan Guru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email protected]

Kelulusan: Ph.D (Pedagogi & Kurikulu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i M.M.(Pengurusan), UPM B.A. Hons. (Pengajian Sosial & Matematik), UM Diploma Pendidikan (Pengajian Cina), MPIP Pengalaman: Penolong Pengarah Unit Kurikulum (Bahasa Cinai) Guru Sekolah Menengah Bahasa Cina (8 tahun) Pensyarah Bahasa Cina (8 tahun)

Cik Tham Wai Fong Pensyarah IPGM Kampus Tun Hussein Onn KM 7.75, Jalan Kluang, 83000 Batu Pahat, Johor

Kelulusan: B.A. Hons. (Pengajian Cina ), UPM Sijil Perguruan Asas (Pengajian Cina), MPSAH Pengalaman: Pensyarah Bidang Pengajian Cina ( 9 tahun) Guru Bahasa Cina Sekolah (10 tahun)

CIK LEE LIN TEE Pensyarah IPGM KAMPUS TUN HUSSEIN ONN KM 7.75, Jalan Kluang, 83000 Batu Pahat, Johor. [email protected]

Kelulusan: M.Ling. (Bahasa),UM B.A. Hons. (Pengajian Tionghoa), UM Dip.Ed.,MPIP Pengalaman: Pensyarah Bidang Pengajian Cina ( 10 tahun ) Guru Sekolah Menengah ( 6 tahun )

89

PANEL PEMURNIAN MODUL PROGRAM PENSISWAZAHAN GURU SEKOLAH RENDAH

(BAHASA CINA PENDIDIKAN RENDAH)

NAMA KELAYAKAN Dr CHIN PENG YEE Penolong Pengarah Unit Kurikulum Bahagian Pendidikan Guru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email protected]

Kelulusan: Ph.D (Pedagogi & Kurikulu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i M.M.(Pengurusan), UPM B.A. Hons. (Pengajian Sosial & Matematik), UM Diploma Pendidikan (Pengajian Cina), MPIP Pengalaman: Penolong Pengarah Unit Kurikulum (Bahasa Cina) Guru Bahasa Cina Sekolah Menengah (8 tahun) Pensyarah Bahasa Cina (8 tahun)

Kelulusan: Pengalaman:

Kelulusan: Pengalaman:

LAMPIRAN A

IKON

Rehat

Perbincangan

Bahan Bacaan

Buku Rujukan

Latihan

Membuat Nota

Senarai Semakan

Layari Internet

Panduan Pengguna

Mengumpul Maklumat

Tutorial

Memikir

Ta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