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22
60 2009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237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一、新中国科技的奠基 二、向科学进军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 二、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三、国家科技计划相继实施 第三节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二、科技资源与能力建设 三、基础研究进入跃升期 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 五、农村科技进步 六、科技惠及民生 七、拓展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19

9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37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一、新中国科技的奠基

二、向科学进军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

二、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三、国家科技计划相继实施

第三节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二、科技资源与能力建设

三、基础研究进入跃升期

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

五、农村科技进步

六、科技惠及民生

七、拓展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Page 2: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38

新中国成立 60年以来,中国社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科

技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60 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始终坚持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体制,积极探索和实践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

新道路。60 年的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

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一、新中国科技的奠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

民族科技事业每况愈下的局面,从此中国人民迈开了向科学进军的坚定步伐,中国科学事业进入

了新的发展阶段。

1949年 6月,中央决定筹建中国科学院。9月 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第 18 条规定:成立科学院。10 月 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郭沫若为中科院院

长。1954年,中科院开始筹备建立各学部。1955年 6月 3日,周恩来总理签发命令,公布 233名

学部委员名单。1955年6月,中科院召开学部成立大会,并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0项重点

任务。

1950年 8月 18日,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

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协会)两个组织,并选举了两个组织的全国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截

至 1957年底,全国科联规模从 1950年的 19个学会,3个科联分会,1.7万名会员,发展到 42个学

会,35个科联分会,758个学会分会和 9.25万名会员。到 1956年底,全国科普协会也在全国建立

4.6万个基层组织,发展会员 102万人。与此同时,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争取海外科学家

Page 3: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39

和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到 1957年底,归国科技专家已达 3 000人左右,约占建国前留

学海外学者总数的一半以上。1957年 5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增加

了 18 位学部委员,其中大部分是归国的著名科学家。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中央提出要学习苏联和东欧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1953年,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同时,苏联派出大批科技专家帮助

中国开展经济建设,先后有数千名科技专家来中国工作。其中在 1951— 1958年,来华的 1 200名

专家中,理工科方面有 794人,而且大多属于尖端科技方面的科学家。1953年,中国开始进行发

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建设。为适应国防现代化和抗美援朝

战争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将国防工业列为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之一,决定集中力量加

快建设步伐。在此期间,苏联援助中国 156 个大型骨干建设项目,对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具有

重大意义。

“一五”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进步很快。科学研究机构已由新中国成立时的40多个迅速

发展到 381个。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600余人发展到近2万人,形成了一支初

具规模的研究队伍。经过几年的初期建设,一支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要力量的科学研究队伍建立起来,

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机构 4 个方面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

图 14-1 中央领导接见制定中国科技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的科学家

Page 4: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40

二、向科学进军

1956年 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会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

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56年 7月,《1956— 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编制完成,从 13个

领域提出 57项,600多个研究课题。该规划纲要是中国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比较全面

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走上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的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1956 年 3 月,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负责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技术委员会,作为组织全国技术工作的职能部门。1958年11

月2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第102次会议,决定将国家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科学

规划委员会合并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聂荣臻兼任国家科委主任。航空工业委

员会和国防部5部及总参装备计划部科研处正式合并,成立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

防科委”)。这样,就形成了由国家科委、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国家科技管理

体系。此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地、县两级都建立了相应的地方科技管理体系。

1961年 6月,针对当时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不够,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得不到尊重、非业务活

动繁多、科研时间得不到切实保证等阻碍和影响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等问题,中央起草了《关于

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研工作十四条》)。通过贯彻落实《科

研工作十四条》,中国共产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改善了党同

知识分子的关系,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爱国热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1963年中国正式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1963年 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决定

在《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1963— 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1963— 1972年科学

技术规划》从 1963 年 12 月开始正式实施,总方针就是“自力更生,迎头赶上”。该方针的提出,

1962 年 6 月 22 日,标志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万吨水压机在中国制造安装成功并投入使用。

这台能产生 1.2 万吨压力的水压机总高 23.65 米,由 44 700 多个零件组成,为国家电力、冶金、

化学、机械和国防工业等部门锻造了大批特大型锻件,大大提高了国家重工业的生产水平,并在

中国许多大型工业项目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自己制造安装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如今仍使

用良好,并为国内外许多大型项目压造锻件。

专栏 14 - 1

万吨水压机

Page 5: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41

既是总结历史经验,又是当时现实环境所决定的。从建国之初到 1960 年,苏联专家援华多达 1.8

万人次。但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已在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

国家中尖锐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中国盲目学习苏联的某些不良后果也显现出来。中国共产党

开始思考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发展道路,从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开始,到1960年苏联

撤走所有的专家,中共中央也深刻感受到单靠别人帮助受别人制约的科技政策的不足之处,认识

到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且要防备那些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国家利用技术手段来控制

我们。这既是一种不得已的决定,也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要想使中国科学技术起飞,必须走“独

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1964年 10月 16日 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试验爆炸成功,核爆

炸威力为2.2吨TNT当量。从1965年11月起,中国自行研制改进型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在西北

综合导弹试验基地进行多次飞行试验,均获成功。1966 年 10 月 27 日 9 时,首次用改进型的中

近程地对地导弹运载真实的核弹头,成功进行“两弹结合”的发射试验。1967年,在西北核基

地进行了全当量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爆炸威力为 300万吨TNT当量。这表明,中国掌握

了核弹制造技术,实现了热核武器研制的第二个突破,进入了核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专栏 14 - 2

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事

业快速发展,根据《十二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

立的科学技术任务和重点

领域,经过科技工作者的

不懈努力,在基础科学研

究及工业、农业和医疗科

技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

瞩目的辉煌成就,有力地

推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快速前进。图 14-2 1965 年 9 月 17 日,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

成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Page 6: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42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科委撤销,

正常的科研秩序被打扰,中国科学技术事

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干扰,但也取得了一定

的发展和不俗的成就。1968年,负责卫星

研制工作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钱

学森为首任院长。1970年4月24日21时35

分,“东方红 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

着中国已进入世界上能自行研制和发射人

造卫星的先进国家行列,由此开创了中国

的航天事业。1975 年 9 月,胡耀邦向中央

提交了关于发展科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

工作汇报提纲》,提出今后科学研究的基本

任务为:积极承担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

若干综合性重大科研任务;开辟一批新兴

科学技术领域;发展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

1977年 9月,国家科委正式恢复。恢复后的国家科委立即投入到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以及全

国科技工作的统一规划协调和组织管理工作。1977年 12月,国家科委召开 1 200名科技专家和管

理干部参加的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组织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1977

年底召开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讨论制定《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科

学技术研究主要任务》和《技术科学规划》。

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

标志着一个崭新发展阶段的开始,对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调整整顿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对

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发出“树雄心,立大志,向

图 14-3 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时 35 分,“东方红 1 号”

卫星发射成功

Page 7: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43

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强烈号召,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思想认识问题、人才培养问题

和党的领导体制问题,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

级的一部分”等著名论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大会澄清了

长期以来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冲破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对知识分子的禁锢,

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78 年 8 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科技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了“要解放思想,全面开展对外科

技活动”的科技合作方针。1979年 8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修订了对外科技合

作与交流的方针,即“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讲求实效,认真

学习各国对中国适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管理经验,积极、稳妥、深入、扎实地开展国际科技

合作与交流活动,为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服务”。到1985年底,中国已同世界106个国家

建立了科技交流关系,同其中的53个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济

工业科技合作协定,双方开始实施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

1980年10月,国家科委向中央财经小组汇报有关编制全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的初步设想

时,提到了“科学技术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为改善人民生活服务”。邓小平等在听取

国家科委的工作汇报时提出,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科技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克服它们之间

相互脱节的毛病。1981 年 3月,国家科委向中共中央呈报《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

提纲,提出中国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方针。新方针的基本思想是:强调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

建设服务,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982年 10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国务院领导

提出“经济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1985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

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

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简称“依靠,面向”方针)。“依靠,面向”方针成为指导科技工作,尤其是

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和制定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战略导向。

二、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1985 年 3 月 7 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

力》的讲话。3月 15日,《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标志着科技体制改

革由 1978 年以来科技界自发进行的探索试点阶段进入到有领导有步骤有组织全面展开的阶段。

◎ 改革科研管理模式

改革和调整的原则与方向是实行政研职责分开,开放科研机构,实行间接管理,扩大研究机构

Page 8: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44

的自主权等;改革科研人员管理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987

年1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提出科研机构全部实行所长

负责制。1988年5月,国务院又做出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科研机构

以多种形式长入经济,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

◎ 改革科技拨款制度

1984年 5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发研究单位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

制的改革试点意见》,把有偿合同制推向了全国。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科学技术拨款制

度改革的暂行规定》,决定改变科研机构任务和经费单纯依靠国家包揽的状况,引入竞争机制和经

济杠杆作用,对科研机构按任务和活动特点进行分类管理。1986年 3月,国家科委颁布了《关于

科研单位分类的暂行规定》。1987年2月,国家科委、财政部颁布《关于科学事业费管理的暂行规

定》,对于科学事业费的分类管理做了进一步的规定。改革科技拨款制度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设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 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会基础上,正式成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由国家拨款和集中管理。

◎ 改革国防科技体制

1986年4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国防科工委上报的《国防科研试制费拨款管理暂行办法》和《武

器装备研制合同暂行办法》,把武器装备研制改成订货关系。1986年,国务院决定设立军转民科技

开发专项贷款由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审核开发项目,

编制和实施军转民科技开发计划。1986— 1990年,共安排专项贷款 3.5亿元,吸引地方资金和企

业自筹资金2亿元以上,总计安排585个项目,70%的项目具有替代进口或出口创汇的能力。1991

— 1995年间,军转民科技开发计划共投入新增贷款 5.7亿元,吸引企业地方部门资金约 7.4亿元,

总投入约 13.1 亿元,支持了 239 项中央专项以及一大批地方项目。

三、国家科技计划相继实施

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国家指令性科技计

划,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和加强基础性研究3个层次的纵深部署,

构筑了中国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框架。

“六五”科技攻关计划是中国第一个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国家指令性科技计划,

是中国综合性科技计划从无到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六五”期间,国家拨款 15 亿元,参加计

划的科技人员近 10 万人,取得 3 896项重要成果,其中用于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工农业生产

Page 9: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45

的有 3 165项,直接经济效益达 127亿元。此外还建立了 122 条试验生产线、297 个中试车间和

中试基地,168个不同生态地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点。“七五”科技攻关计划是在《1986

— 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安排编制的,包含 5个部分:重点科技项目计划、重点

工业性试验项目计划、重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项目计划、科技事业重点建设项目计划、重点

基础研究项目计划。“七五”攻关计划拨款 32 亿元,共有 13 万名科技人员参与,获得成果 1 万

多项。

1985年 10月,国家科委在扬州召开第一次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组织了全国第一批 41项

星火计划试点项目。“八五”期间共建立了 45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 71个区域性支柱产业,

全国安排各级星火计划项目 38 946 项。截至 1995 年底,星火计划累计投入达 769.6 亿元,其中

各级政府财政投入 14.1亿元,银行贷款 258.8亿元。有 20 621个项目完成了计划,占项目总数的

53%。星火计划在推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还为农村培养出大批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才,

使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从切身利益中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

1986 年 11 月,正式批准实施 863 计划。“八五”期间,863 计划投入的各项资金总额约 23 亿

元,直接参加人员 7.12万人,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极大提高了中国高技术

研究开发的水平和国际地位。1995年,863计划民口 6个领域的 15个主题,已全面完成了各阶段

的既定目标,共取得研究成果 1 200多项,获国家级奖或省部级奖 567项,达国际水平 540项,获

专利 244 项,成果获奖率达 45.6%,其中国家级奖达 5%。

1988年实施火炬计划。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

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并制定了有关试验区的 18 条政策。1991 年 3 月,国

务院在省级高新区发展基础上批准建立 26 个国家级高新区;1992 年 11 月,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

图 14-4 1988 年 5 月,中国成立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

Page 10: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46

话后,批准建立了 25个国家级高新区;其后,为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批准杨凌高新区为

国家级高新区。至1998年底,全国已累计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 212项,地方级项目10 537

项,1998 年这些项目实现工业总产值 1 445 亿元,销售收入 1 284 亿元,利税 266 亿元,出口创

汇24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规模化发展十分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初具规模的高新技

术企业。截至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总数达16 097家,技工贸总收入超过亿元的企

业有 678 家。

1992年3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实施《1992年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亦称

攀登计划。攀登计划自 1991年开始实施,先后有 45个项目列入计划,包括 30个自然科学重大基

础性研究项目和15个工程与技术科学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5年间共投资1.84亿元,先后有3 000

名科研人员参加研究工作。1997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计划”(简称973计划)正式

出台,攀登计划作为一项行动计划纳入 973 计划,并实施至 2001 年结束。

第三节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的关键作用。1994年发布了“中国 21世纪议程”,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出发,提出

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人口健康、资源环境、防

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全面部署。1995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

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简称《决定》),并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向全党全国人民

发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号召。

1996年正式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编制实施《国家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发布《“九五”

全国技术创新纲要》,制定了《“九五”国家重点技术开发指南》;选择青岛、合肥、柳州和绵阳作

为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选择宝钢、四川长虹、海尔、北大方正、江南造船、华北制药等 6 家

大企业为全国技术创新首批试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至2005年底,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

心 118 家。1998 年 6 月,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促进科技创新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进一步优

化。先后实施了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Page 11: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47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995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决定》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的新目标,不断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推进科

研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建立科技统计与保密制度。

依法确立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政策,建立了保护专利、商标著作权、计算机软件、集成电

路、植物新品种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合理解决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科技成果和

知识产权归谁所有、如何转让和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依法确立了特定行业

特定领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技术政策、振兴措施和监督管理制度,既依法扶植促进高新技术

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发展,又正确调整高科技发展引起的新的社会关系,防止或减

弱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后果,制止对科学技术的误用和滥用,并且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有

效的执法机制为科学技术进步创造日趋优化的法律环境。

促进科研体制改革,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由于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和困难,国家科

委在推进这一工作时首先进行了基础研究“五所二校一中心”试点、4个产业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

革试点。

加强人才培养。1995年6月发布《关于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意见》,指出各有关部

图 14-5 1998 年中国科学院开始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Page 12: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48

门要将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任务目标,争取20世纪末,

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学科和技术领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

伍,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专业技术队伍的素质。1993年启动了“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8年“长

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聘请了 73 位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教育部与香港爱国实业家

李嘉诚先生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而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计划。中科

院推出“百人计划”,自 1994 年开始共择优资助了 144 位青年科学家。1994 年 7 月,人事部首先

提出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1996年,“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批人选产生,共 683名。到 1999

年5月,“百千万人才工程”共产生人选 1 077人,各省市、各部门的重点培养资助对象达数万人,

基本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梯队。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12月 26日,科技部发

布了配套的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1978 — 2008 年,中国有 14 名科学家被授予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4名外籍专家和 1个外国组织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奖,15 169项重大科技成

果(不包括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授予的7 657项)获得国家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910项,国

家技术发明奖 3 83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10 354项。“两弹一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

青藏铁路工程、超级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获奖成果是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碑。

完善科技统计制度。1991 年国家科委和国家统计局开始联合出版《中国科学技术统计年

鉴》,每年出版 1 本。1992 年,国家科委开始出版《中国科学技术指标》,每两年出版 1次,偶

数年出版中文版,奇数年出版英文版。1978— 2000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民

政部先后组织了全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情况普查、全国科技普查、全国R&D投入抽样调查、全

社会科技投入调查、全社会R&D资源清查。同时,中国的科技保密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深化。

国家科委于 1988 年设立了国家科技保密办公室,并在 1993 年牵头成立了国家秘密技术审查领

导小组。1995 年,国家科委与国家保密局联合发布《科学技术保密规定》。1998 年,科技部、

国家保密局、外经贸部联合发布了《国家秘密技术出口审查规定》。2002 年,国家保密局、科

技部联合发布《对外科技交流保密提醒制度》。这一系列政策法规构建了中国较为完整的科技保

密法规框架。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在21世纪,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也成为国际竞争中决定国家前途和命

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Page 13: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49

◎ 创新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1998 年,国家科委更名为科技部,依照“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科技部对

“十五”国家科技计划的体系结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形成

“3+2”体系科技计划管理构架。所谓“3+2”是指由三个主体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

计划、973 计划)和两大类科研环境建设计划(研究开发条件建设计划、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

划)组成的新型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十五”期间,组织实施 1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总投入 2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 60亿

元,部门和地方投入 40亿元,企业投入 100亿元。至 2005年底,共获得专利授权 1 875项,其中

发明专利 1 170 项,颁布各类标准 8 704 项,其中国际标准 126 项,国家标准 2 321 项。

“十五”期间,加大了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程实施力度,开通了国家科技成果网站,进

一步完善了科技成果数据库。2002年,重点支持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共性技术成果和公益

性技术成果推广。2003年,推广计划设立重大推广项目,推广影响面大,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

益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2004年,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和社会

发展领域推广应用等领域。2005年,积极引导产学研结合,建立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适应市场经

济环境下的重大技术成果推广机制,2005年立项的以企业为第一推广主体的项目 218项,占立项

总数的 62.28%。

“十五”期间,新产品计划立项共计 7 548 项,其中 2 466 个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补助,补助总

金额近 7亿元,实现产值约 5 324亿元,实现利润约 994亿元,上缴国家增值税约 386亿元,通过

新产品计划的项目实施新增就业人数约 235 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约 47 万人。

“十五”期间,技术开发专项资金累计立项 1 005项,总投资 26.023亿元,涉及 318个科研院

所,对于推动科研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保持和提高科研机构研

究开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 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国家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

“十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共立项 6 001项,其中无偿资助 4 668项,贷款贴

息 1 333 项,共投入资金 561.5 亿元。据对已完成验收的 3 295 个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的统计,这些

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934.75亿元,上缴税金 111.01亿元,出口额 13.95 亿美元,新增就业人数 15.39

万人。

1996年,国家科委将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纳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制定了《关于加强生产力

Page 14: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50

促进中心的若干意见》。2002年 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

确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地位和作用。2003年 8月,科技部印发《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

评价工作细则》(试行)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2004年 9月,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

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为实现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五”发展目标提出了 “积极发展、

规范管理、不断创新”的发展方针。

1988—1999年国家科委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直接投入达到4 300万元,引导地方财政投入10

亿元,用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1996年,国家科委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规划的

制订工作,将其纳入“九五”发展计划之中。2001年,制定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

间发展纲要》。2002年6月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首次确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法律地位。截

至 2005 年底,国家和地方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累计投入 70 亿元。

◎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为了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解决长期面临的科技和经济结合难、科技成

果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国务院生产办、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提出倡议于1992年在全国共同组

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其宗旨是通过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实施,建立国营大中型工业企

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密切而稳定的交流合作制度,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探

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道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国营大中型企

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振兴国家经济。通过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形式,1992—

2002年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共实施了 520多项国家级重点产学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现新增销

售收入 1 020 多亿元,利税 210 多亿元,创汇节汇 36 亿美元。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共开发了国家

级新产品 11 600 多项,新产品利润达到 859 亿元,节汇创汇累计达 460 亿美元。

◎ 科技兴贸

1999 年,外经贸部和科技部共同提出和实施了“科技兴贸战略”,具体内容包括促进高新技

术产品出口、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展对外贸易。1999年 3月和 4月两部门在深圳和北京分两次召

开了以科技兴贸为主题的 15个城市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工作座谈会,确定了 15个城市为科技

兴贸试点城市。两部门又在上海浦东联合召开了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工作座谈会,随后共同制

定了《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纲要》。“十五”期间,科技兴贸行动累计安排计划项目 550项,累计投

入项目经费 9 900万元,重点支持了科技兴贸战略研究、科技兴贸环境体系建设、25个国家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基地项目和出口示范项目。“科技兴贸行动”计划投入的经费带动68.11亿元的投入,

实现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五”期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了快速发展,累计出口

Page 15: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51

超过6 000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5倍多,年均增长 45%左右,比全国外贸出口增幅高出20个

百分点。

◎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2001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指示精神,

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实施 8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 22.5亿

元,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 140 亿元,共支持 3 784 个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共获专利授权

1 765 个,新增就业岗位 65 万个,带动 5 200 多万名农民增收。

2001年和 2002年分两批全国建立了 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截至 2008年底,政府

累计投入 77.4亿元,企业累计投入 416.0亿元,园区自筹累计 138.4亿元,实现投资总额 631.8亿

元;累计实现产值 3 151.9亿元,净利润总额 312.2 亿元,出口创汇 156.3亿元;累计自主开发和

引进项目 5 397 项,推广应用新技术 4705 项、新品种 6 445 个;入驻企业总数已达 4 036 家,其

中外资企业 163 家、合资企业 176 家,吸纳就业人数累计 262.8 万人;累计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

训 32 279 次,培训人员 313.7 万人,组织科普讲座 21 571 次。

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农业一线,围绕当地产业和科技需求,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

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开展创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形成了科技人员深入农

村开展创业和服务的有效机制,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

全国 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1 640个县(市、区、旗)都开展了科技特

派员工作,科技特派员总人数达72 941人,科技特派员直接参与的科技项目服务近800万农户,辐

射带动受益农民总人数达到 3 684 万人。为进一步提升新时期科技特派员工作,2009 年 6 月,科

技部、农业部等部门共同召开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认定了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启动了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 加强研究开发条件建设

2000年,财政部在中央科学事业费中设立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主要用于支

持中央级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基础性工作。2004年,科技部将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经费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 3 个专项经费统一用于国家科技

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2001 年,科技部发布了《科研条件建设“十五”发展纲要》等 5 个规范性文件,对全国的科

研条件建设工作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2004 年,国务院转发了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

教育部共同制定的《2004— 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年 7月,正式启动实

Page 16: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52

施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2006 年 2 月,科技部成立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2002年,组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目前拥有各类科技图书221.5万种,全文数字传递的科

技期刊文献 2.7万种,外文文献 1.8万种。其次是建设科研条件协作网。2005年,科技部开展了大

型科学仪器共享与合作网(简称CEC合作网)的建设。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已启动了气象科学

数据中心、测绘科学数据中心、水文水资源信息中心、地震科学数据中心、林业科学数据中心、农

业科学数据中心、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服务网、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可持续发

展信息平台 9 个数据中心开展共享服务。

◎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2000年,中国制定了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

对中国“十五”期间的国际科技合作做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2001年,科技部正式启动了“国际

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简称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成立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办公室。这是首个

国家层面上,也是唯一的旨在通过整合、统筹,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

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紧密围绕国家目标,努力提升政府

间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实效,共立项 677项,通过集成、整合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研发经费 84.39

亿元,约有1.5万名研究开发人员参加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促进了国家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和科技

外交目标的实现。

第四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国情面向未来,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做出《关

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年)》,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

作方针,对未来15年中国科技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十七大报告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和进入创新型国家

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同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Page 17: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53

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和部署。近年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研机构和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明显提高,企

业的创新活力大为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得到体现。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增强。2008年,全国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

为 3 381.7亿元,比 2007年增长 26.1%,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的 73.3%。

2008年,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已由 20年前的 7 000多家发展为 24.6万家,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

一支重要力量。

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2008年,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811.3亿元,

增长 17.9%,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的 17.6%。转制院所初步实现了科技

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8 年,206 家中央级转制院所获得国

家部委的纵向科技经费 32.21亿元,横向科技性收入 153.18亿元。国家依托转制院所建立 40多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3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2008年 206

个中央级转制院所实现产业销售收入850.44亿元,较2007年实现利润增长10%、税收增长30%。

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有力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截至2008年底,中央级转制院所累积推广成

熟科研成果3 400多项,其中新产品1 500多项。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

图 14-6 2006 年 1 月 9 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Page 18: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54

2008年,中央级重点公益类院所完成科研项目 6 083项,发表论文 1万多篇,申报专利 700项,出

版专著 473 部,培养了近 2 000 多名研究生。

高校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2008年,中国高校研究开发人员 22.7万人,研究经

费支出 390.2亿元,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的 8.5%。63%的国家重点实验

室和 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都建在高等院校。多年来,取得了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下一代

互联网、早期生命研究、家蚕基因组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地方政府大大加强了科技创新投入。200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超过 300 亿元的有江苏、北京、广东、山东、上海和浙江 6 个省(市),共支出

2 767.5亿元,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60%。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

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江苏和浙江 6 个省(市)。

二、科技资源与能力建设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投入效

率不断提高。1990— 2009年的 20年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以超过年均

22%的速度增长。2009 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总额 5 802.1 亿元,研究与试验发

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 1.70%。特别是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引

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活动投入,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

多层次的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

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改善。截至2008年,中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8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

形成了覆盖大部分基础研究重点学科领域的实验室体系。形成了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自

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等较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各类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已初具

规模,目前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居世界第二,其中国家库保存量居世界第一,保存物种数

据列世界第三。

国家科普能力显著提高。科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 2008年,全国共有建筑面积 500平方

米以上的科普场馆 859 个;科普宣传丰富多彩,大众媒体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级电台和电视台都

设有固定科普节目;科普队伍逐渐壮大,全国各类科普人员有 162.35万人,每万人中有科普人员

12名;科普形式多种多样,2006年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举办科技普及讲座38.13万次,受

众7 648万人次,举办科普及专题展览7万余次,参观人数超过1亿人次;国际科普合作广泛开展,

如 2004年 8月,由科技部、教育部等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在北京举

Page 19: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55

行,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等 14 个成员经济体的学生和老师参加了这次青年科技交流。

三、基础研究进入跃升期

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08年,中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从 1996年的世界第

十四位上升到第二位,《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总数排世界第一,《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

排世界第二。在认知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对半个世纪以来占统

治地位的特征分析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发现了支持该理论的磁共振成像的生物学依据。在纳米材

料和纳米结构领域,中国科学家利用模板和有机物催化热解法制备单壁纳米碳管的技术,被国际

同行认为是目前碳纳米管技术 4 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对古生物研

究取得重大进展,其中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为揭示早期生命演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

贵的证据,在国际上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此外,中国在非线性光学晶体、量

子信息和通讯、超强超短激光研究领域已居世界前列。

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

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显著增强了中国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了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掌握了一批能够形成产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前沿技术产业生长点,带动了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了中国

产业技术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支撑引领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前沿技术引领未来发展。“十一五”期间,863计划结合重大专项的需求,按照坚持突出国家

战略目标,坚持原始创新和技术集成导向,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原有的 6 个

领域,调整为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

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等 10个高技术领域,突

破一批核心的前沿技术,加强前沿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及培养新的产业增长点,引领高技术产业与

新兴产业发展。在航天技术领域,实现了“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空间出仓活动以及空间科学

试验等一系列重大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嫦娥探月工程突

破了众多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成功发射探月卫星的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高

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IPV6互联网主干网、高速信息网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核心软

件等方面的突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在生物技术领域,成功研制了20多种基因治疗药物,开

发了全球第一个注射用重组葡激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注射液;超级杂

Page 20: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56

交水稻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分子标记育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 57 087亿元,居世界第二,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到 8%,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54个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自主

创新的重要基地,截至 2008年底,聚集了全国超过 50%的高技术企业,达到 5.2万家,其中年营

业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 5 000多家, 拥有各类上市企业 600多家,在纳斯达克上市 41家。区内企

业年营业收入 65 146 亿元,实现净利润 3 301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 1.27 万亿元,出口 1 957 亿

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14%。

五、农村科技进步

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广 4 个层次的战略布

局。“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上星火计划、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

技基础条件平台等计划的实施,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成果示范与转化”这一主线,形成

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计划体系。截至2008年底,组建农业技术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图 14-7 2009 年 10 月 1 日,航天英雄翟志刚在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大会

上,从“神舟飞天”彩车的“太空舱”中走出挥舞国旗

Page 21: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60

● 20

09

CH

I NA

SC

I 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57

49 个,占已建国家工程中心的 24.6% ,承担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863 计划、973 计划等

各类国家计划项目1 005项,承担地方和企业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1 499项。实施星火科技示范项

目超过 15 万个,其中国家级示范项目近 2 万项,覆盖全国 90%以上的县(市)。与此同时,大力

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专家大院模式、星火科技“12396”模式、农村科技合作社等多元农村

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进步对中国农

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九五”

的37%提高到“十五”的48%。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

施,集成创新了一批粮食丰

产关键技术。2006—2008年,

增产粮食2 759.41万吨,增加

经济效益 380.31 亿元 ;培育

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一

大批新品种,使主要农作物

良种覆盖率达到 95%以上;

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水

平大幅度提升,每年为国家

挽回粮食损失 2 500 多万吨。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在杂交水稻、小麦细胞工程、水稻和家蚕功能基

因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资助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已超过棉花总面积的75%,成

为世界第五大转基因植物种植国家;研究成功了亩产达 800kg 的二期超级稻,创造了玉米一季单

产 1 400kg 的超高产技术,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成功研制了水稻联合收割机等一批关键装备,设

施农业实用面积居世界首位。

六、科技惠及民生

科技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人口与健康领域,成功开发了一批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率先完成“非典”病毒灭活疫苗的 I期临床实验,成功研制了良种动物禽流

感亚型疫苗和一种人禽流感疫苗的原形疫苗,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保障公众健康

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方面,在2008年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过程中,一大批科技成果

图 14-8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Page 22: 第 中国科技发展 十四章 中国 60 年 - most.gov.cn · 第十四章 中国科技发展 60 年 第一节 向科学进军 ... 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

00

9

● 20

09

CH

INA

SC

IEN

CE

AN

D T

EC

HN

OL

OG

Y D

EV

EL

OP

ME

NT

RE

PO

RT

258

在抗灾救灾中得到应用与检验。在 5·12 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高精

度遥感技术、便携式太阳能光伏电源、卫星移动通讯设备、警用数字集群通讯系统、宽带无限交

互多媒体系统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与产品,为及时准确掌握灾情,实现应急通信与现场指挥,保

障抗震救灾中的能源供应、救援指挥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拓展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21世纪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

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中国已与 152 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科技合

作关系,与其中的 97 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与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 1 000

多项合作协议。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了一批前沿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1999年,参与

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取得成功,2003 年正式参与欧盟“伽利略”卫星定位与导航计划;2004 年,

加入全球对地观测系统。2006年,正式开始平等参与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ITER计划)。为逐步

建立在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的主导地位,结合自身优势,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启动了“中医

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这两个计划已得到许多国家

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迄今,中国已参加了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共有200多位中国科学家在

这些国际科技组织中出任各级领导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