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问题研究gsnydx.tsk.libsou.com/uploads/1/file/public/201609/20160929095633... ·...

5
249 룊쯠짙쫽쏱ퟥ컄뮯쇷쪧컊쳢퇐뺿 □杨 1 周晓涛 2 (12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内容摘要】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之中,甘肃少数民 族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现象,究其原因可概括为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利 益的驱使、外来文化的冲击、保存整理的困难以及政策实施的不彻底。甘肃少数 民族文化的流失阻碍了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亟需采取积极措施来防止这 种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关 键 词】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保护。 【作者简介】 硕,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行政管理。 周晓涛,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法制、农业法研究。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文化 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千年来甘肃少 数民族智慧的结晶,既是世界多元文化的 体现,又蕴含着宝贵的经济财富。在具体 的实践中,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 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不能忽视的障碍 和难题。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 剧,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存续 性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 文化正在逐步走向湮灭,给我国乃至世界 文化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一、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的表现 1. 语言文字濒临消亡。语言文字是少 数民族文化的脊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和独特艺术都要靠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传 承,各少数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化展现了其 各自的民族风情。一个民族如果放弃使用 本民族语言,那么它会逐渐丧失自己的灵 魂而被其他民族同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关于语言活力的 9 项评估指标的评估, 东乡、保安、撒拉族的语言活力降低、已显 露濒危特征;裕固族的语言活力不足、已走 向濒危,满语无活力、已没有交际功能 [1] 我们对西北民族大学300名、甘肃农业大学 100名、西北师范大学100名甘肃少数民族 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文表格数据如未 标注均来自此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6%, 有24.2% 的同学表示自己的民族没有自己 的语言, 75.8% 的同学表示有自己本民族的 语言,其中能够良好地运用自己本民族语 言的仅占 31.3%(表 1)。在甘南藏族自治区 卓尼县木耳镇木耳村的50人访谈调查中, 89% 的人表示不会说也听不懂藏语,全村 只有个别年长的人才会说藏语。 社会科学论坛 2015/7 学界观察 DOI:10.14185/j.cnki.issn1008-2026.2015.07.023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Sep-2019

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问题研究gsnydx.tsk.libsou.com/uploads/1/file/public/201609/20160929095633... · 等消费;新媒体的使用,使各民族传统的 群体活动(如祭祀等活动)改变了原有的

249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问题研究

□杨 硕 1 周晓涛 2

(12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内容摘要】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之中,甘肃少数民

族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现象,究其原因可概括为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利

益的驱使、外来文化的冲击、保存整理的困难以及政策实施的不彻底。甘肃少数

民族文化的流失阻碍了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亟需采取积极措施来防止这

种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关 键 词】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保护。

【作者简介】杨 硕,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行政管理。

周晓涛,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法制、农业法研究。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文化

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千年来甘肃少

数民族智慧的结晶,既是世界多元文化的

体现,又蕴含着宝贵的经济财富。在具体

的实践中,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

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不能忽视的障碍

和难题。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

剧,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存续

性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

文化正在逐步走向湮灭,给我国乃至世界

文化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一、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的表现

1. 语言文字濒临消亡。语言文字是少

数民族文化的脊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和独特艺术都要靠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传

承,各少数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化展现了其

各自的民族风情。一个民族如果放弃使用

本民族语言,那么它会逐渐丧失自己的灵

魂而被其他民族同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关于语言活力的 9 项评估指标的评估,

东乡、保安、撒拉族的语言活力降低、已显

露濒危特征;裕固族的语言活力不足、已走

向濒危,满语无活力、已没有交际功能[1]。

我们对西北民族大学 300 名、甘肃农业大学

100 名、西北师范大学 100 名甘肃少数民族

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文表格数据如未

标注均来自此调查),问卷有效率为 96%,

有 24.2% 的同学表示自己的民族没有自己

的语言,75.8% 的同学表示有自己本民族的

语言,其中能够良好地运用自己本民族语

言的仅占 31.3%(表 1)。在甘南藏族自治区

卓尼县木耳镇木耳村的 50 人访谈调查中,

89% 的人表示不会说也听不懂藏语,全村

只有个别年长的人才会说藏语。

社会科学论坛  2015/7 学界观察

DOI:10.14185/j.cnki.issn1008-2026.2015.07.023

Page 2: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问题研究gsnydx.tsk.libsou.com/uploads/1/file/public/201609/20160929095633... · 等消费;新媒体的使用,使各民族传统的 群体活动(如祭祀等活动)改变了原有的

250

社会科学论坛  2015/6 学界观察

2. 民间习俗逐步缺失。随着多元化的

生活方式的出现,甘肃少数民族的生活习

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传下来的一些

习俗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本民族服饰不

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被汉化、流行化的

西服、皮鞋、牛仔裤;传统节日也慢慢淡出

人们的视野,而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

日越来越受到推崇;年轻人的经济收入不

再捐献给寺院,而是用于烫发、买摩托车

等消费;新媒体的使用,使各民族传统的

群体活动(如祭祀等活动)改变了原有的

文化底蕴。图腾信仰在年轻人心中呈现了

淡化趋势;婚礼习俗因汉族、西方的影响

慢慢偏离了原来的宗旨,将带有美好寓意

的形式简化甚至省去;房屋建筑逐步向现

代化的风格靠近。木耳村的 50 个访谈对象

均表示,只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真藏

民”,在初一、十五会去寺庙捐赠油和面,

村子的庙里已经无人居住,只有在初一、

十五的时候会开门,年轻人都不去寺庙。

家中有僧侣的居民会受到邻里的尊重,因

此,家中有两个儿子的藏民一定会把其中

一个送去寺庙。但是在木耳村,这一习俗

已经完全消失。他们一年中主要过的节日

是春节、中秋、端午、清明,没有人过藏族

节日,只有 9 个人表示偶尔会穿藏族服饰,

表1 掌握和运用本民族语言的水平

项目 不会讲 较差 一般 良好 优秀

比率(%) 18 27.7 23 24.1 7.2

4 个女性长者还留有藏族的长辫子。

3. 民族歌舞难以传承。甘肃的《格萨

(斯)尔》多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尽管

近年来甘肃和其他西北地区共同努力对

其进行了大量的搜集与记录,《格萨(斯)

尔》的抢救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

是避免不了减弱之势。目前,土族《格萨

(斯)尔》说唱艺人只有甘肃天祝藏族自治

县的王永福一人[2]。裕固族世代传唱的《黄

黛琛》是民间叙事歌曲之一,是我国宝贵

的民间文化,随着妥月玉老人的离世,无

人能用裕固族语言将这首民歌完整地演

绎出来[3]。如今,甘肃省只有“花儿”的传统

演唱方式和演唱环境保存得比较完整,其

他传统民歌,特别是一些记载着民族历史

的民歌已经流失。舞蹈的遭遇也是如此,

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跳自己本民族

传统的民族舞蹈(表 2)。

4. 社会功能呈现异化。少数民族文化

有着教育、传承、凝聚的社会功能,是少数

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这

些功能被利益的驱使,逐渐转向由经济价

值、商业价值来衡量。可以看到,今天的“花

儿”已并非死守“莲花山”“老爷山”,她们也

潇洒地来到了兰州市的滨河马路、东方红

广场,以及省会的舞台、北京的媒体上[4]。

表2 是否会跳本民族的舞蹈

项目不会,也没

兴趣不会,有兴趣学习

略懂,需要跟着别人跳

能够独立完成一支舞蹈

比率(%) 3 46.8 37.2 13

Page 3: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问题研究gsnydx.tsk.libsou.com/uploads/1/file/public/201609/20160929095633... · 等消费;新媒体的使用,使各民族传统的 群体活动(如祭祀等活动)改变了原有的

251

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能力培养相关性分析研究

花儿的专业歌手也纷纷登台表演,“花儿”

乐曲也被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改编成电子

音乐、摇滚乐等传唱在大街小巷。但是此

时的花儿,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蕴,

换来的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文化”。

二、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的原因分析

1.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化

使甘肃少数民族原有的文化不能满足甘

表3 何时开始学习普通话

项目 会讲话时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比率

(%)12.1 19.2 36.4 15.2 9.1 8.1

肃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需求,或者说,甘

肃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变化后的生活

方式不适应。在这样的一种作用下,甘肃

的少数民族人民就会选择抛弃和现有的

生活方式不适应的文化,接收或汲取适应

现在生活方式的文化。在部分甘肃的少数

民族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后,原有的

文化形态就会出现偏离甚至消亡。

2.经济利益的驱使。从 2008 年到 2013

年,甘肃在全国的省市自治区中的地区生

产总值一直处于后 5 名的位置,整个甘肃的

经济落后使甘肃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处在

堪忧的情况。2010 年全省民族自治地区生

产总值仅占全省的 5.9%,地方财政收入仅

占全省的 3.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

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74%。要想促进经济发

展,就不得不以放弃一些本民族的文化。道

路建设、农田改建,势必会拆掉一些古老破

旧的村落宅子。拆掉它们,不仅能加速乡村

现代化建设,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村民

看到收益效果,改变经济落后的状态。

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当地的少数民族

也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学习一些汉语、

英语和现代的技术,以便能够在这个市场

经济的环境下立足(见表 3)。

3.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加

剧,必然造成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

交流与影响的加速。在文化现代化的背景

下,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十分尴尬的

境地。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仅占全国总

人口的 8.49%,各少数民族所占比例就可

想而知,甘肃虽然是一个民族大省,也逃不

过这个大趋势。人口占据少数的现实就必

然预示着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不可

能享有主流地位,这个问题对于甘肃的少

数民族文化亦然。在现代文化处于强势的

背景下,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免疫力微乎

其微,很容易向文化一元化的方向变迁。

4. 保 存、整 理 的 困 难。文 化 的 传 承,

不仅需要民间的自然继承,还需要相应的

文字记录。从大约 30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

代开始,甘肃就留下了人类民族文化活动

的踪影,在夏、商、周时期,甘肃的境内就

有了西戎、氐、羌族人活动。这些民族长期

过着游牧的生活,出现的文字作品就少,

我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了解,大都是根

据当时汉族人的记录得知。但是留下的文

字记录少之又少,被保存下来的更是寥寥

无几,许多民间艺术也只是靠代代相传所

Page 4: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问题研究gsnydx.tsk.libsou.com/uploads/1/file/public/201609/20160929095633... · 等消费;新媒体的使用,使各民族传统的 群体活动(如祭祀等活动)改变了原有的

252

社会科学论坛  2015/6 学界观察

保留。解放后,国家和当地政府提高了对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采取了一些措

施,但是,由于甘肃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相对落后,就导致了记录、整理、保存、传

承所必须配备的设施和专业人员的匮乏,

可供查阅的资料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

甘 肃 少 数 民 族 分 布 广 而 散,占 据 了

甘肃大量的土地与其他资源,高原、山地、

沟壑居多,穿插着部分沙漠、戈壁、草原,

海拔最高可高达 5000 米以上,最低也在

1000 米左右。地势偏远、交通闭塞、气候

恶劣,调查研究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与精

力。语言不通需要昂贵的翻译费用,遥远

的路途颠簸和艰苦的居住环境都增加了

深入研究的难度,致使现有的研究成果存

在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程度较浅等问题。

5.政策实施的不彻底。国家对于甘肃

省的少数民族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

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优惠政策落实还

不到位。比如,在资金补贴上,由于耗费资

源巨大,对民族自治地区的资源支持力度

不够;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

没有完全免除;对民族企业的资金优惠政

策不到位,企业贷款的利息补贴种类不全

面,优惠企业范围也偏窄。由于资金的匮

乏,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显示业绩,

往往会对大地方、收益快的少数民族地区

提供更多的资源,而小地方、收益少的少

数民族地区资源支持明显处于劣势。

三、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对策措施

1.以民族语言传承为核心内容。语言

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思想的直观表

现。少数民族语言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

体,民族语言的使用关系着少数民族的身

份认同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也决定着他们参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

活动的程度。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

史,更承载着民族发展的未来。民族语言能

否传承决定着民族文化的延续[5],因此,民

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极其重要。保护这些

语言的重点在于将该民族语言的语法、词

汇、句法以及一些民间文学形式完整记录

下来,并增加使用人数和使用范围,这一过

程需要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的结合,鼓励

更多人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来,使语言这

个民族精神的基因能够传承下去。

2.以学校教育的培养为根本途径。从

本质上看,文化传承问题是一个教育问

题。青少年和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

人,是民族文化基因的承载体,承担着民

族文化血脉继承的责任。然而,目前甘肃

的少数民族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本民族教

育情况令人担忧,双语教学政策没有得到

广泛实施,双语类教师极缺,结构不合理;

民族学校信息化设备奇缺;双语教材内容

设置陈旧,错漏较多。民族大学调查的数

据证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大学

前基本接受的是普通话教学。

面 对 这 种 现 实,在 今 后 的 教 育 过 程

中,不仅要推行双语教育,更多的是推行

双文化教育。双文化教育就是在初级文化

教育的课程中,不仅包含汉文化教育,还

涉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民族语

言、民族工艺、民族历史、民族音乐、民族

体育等课程。可以设立民族文化陈列室,

Page 5: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流失问题研究gsnydx.tsk.libsou.com/uploads/1/file/public/201609/20160929095633... · 等消费;新媒体的使用,使各民族传统的 群体活动(如祭祀等活动)改变了原有的

253

条件不足的乡村学校可在学校走廊厅堂

陈列少数民族的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

品以及民族手工艺制品等;利用校园广播

播放一些民族歌曲。

3.以保护宗教信仰为有效手段。对于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

宗教这一途径。甘肃少数民族基本上是全

民信教(主要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宗

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

位。根据甘肃省少数民族青年宗教信仰现

状调查,309 名青年父母信仰藏传佛教的

占 65.1%,本人信仰藏传佛教的占 74.7%。

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占全省信教群众的

58% 。现有的大部分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

形成与传播都是通过宗教实现的。因此尊

重和保护甘肃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

就显得至关重要。

4. 以法律法规的健全为重要保障。甘

肃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国家

及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国家在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 《刑法》知识

产权法《文物保护法》(修订)《中华人民

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中做出

了相关规定,甘肃省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

的地方性法规。但这些对于甘肃少数民族

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远远不够,还显得笼

统,在立法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只有建

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给执法者提供明

确的法律支持和实际的可操作性,才能使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落到实处。

5.以旅游业的发展为推动力量。一方

面,旅游业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创造经济

效益,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

持。甘肃拥有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甘南

草原、广袤雄浑的敦煌石窟、保留有全国

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的拉卜楞寺等

自然风光,以及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等

独有的民族风情,这些特有的文化做为甘

肃宝贵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大批游客,促

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的居民带来更

多收益,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也随之增加,

政府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少数民

族文化建设中。另一方面,旅游业可以促

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大批中外游客涌入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体

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甘肃少数民族文化

的精髓会渗入到外来人员的意识中,实现

民族文化的异地传承,同时也能够提高少

数民族地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主动

挖掘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维护即将

消失的民族特色,开发新的民族文化价

值,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该文系甘肃农业大学青年研究生指

导教师扶持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号:GAU-QNDS-201210)

注释:

[1]孙宏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排序研究》,载《广西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5 期。

[2]王国明:《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调查及保护对策

研究》,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

第 3 期。

[3]苏一星、高成军:《甘肃特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

问题》,载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5 期。

[4]郝苏民:《文化场域与仪式里的“花儿” ——从人类学视

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载《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5]张宏玉:《论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载《学术交流》2012 年第 11 期。

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能力培养相关性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