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律己正身筑牢底线 - lyd.com.cnlyrb.lyd.com.cn/images2/1/2015-08/18/004/20150818004_pdf.pdf2015/02/01  · 说“:不要紧,我还能顶得住。屁股和板凳结合得多了,腿就

记者

04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编辑:王子君 校对:晓德 首席组版:阿刘

相关链接▶▶核心提示

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

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不管是习仲勋、焦裕禄、杨奎烈,还是马海明、姚世民,他们那“心中有党”的信念、“心中有民”的情怀、“心中有责”的担当、“心中有戒”的自律,就像一面镜子,值得我们经常照一照、比一比。

在生活上自觉。习仲勋就是这样,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占公家一分一毫,一位副总理却过得比一般百姓还节俭,难怪邻居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咋都不会信的”。

在工作上自律。焦裕禄、杨奎烈就是这样,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一心扑在工作上。

在思想上自省。马海明就是这样,思想上一尘不染,行动上一身正气,从不考虑个人进退,心里时时装着一张家乡建设之蓝图。

一个人保持一时干净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干净;一个人干好一件事情虽易,难的是一辈子干事。

毛泽东同志说过: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那必定是一个廉洁的人,一个严以律己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会受到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本报记者 李迎博

做一个老百姓爱戴的人

“屁股和板凳结合得多了,腿就会软,人就会懒,就会和工人疏远了。”

——焦裕禄

“走在焦裕禄大道上,踏实!工厂是我的生命之根。我对工厂的爱,是从根上生出的,渗到骨子里去了。”

“人活着不工作,活着还有啥意义?不让我干工作,我比死还难受!”

——杨奎烈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要有的,要让群众富起来,我们当干部的就应该有胆子闯一闯。”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要让群众服气,就要挠在他们的痒处,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我是重渡沟的儿子,重渡沟是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即使走到生命尽头化成骨灰,我也要分出一部分去壮一棵重渡沟的竹子。”

——马海明

“警察的工作很苦也很累,但案件的侦破,犯罪嫌疑人的抓获,维护一方平安,又让人感到一种由衷的快乐。作为一名警察,我感到很骄傲。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加倍努力,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

——姚世民

为什么焦裕禄同志铸就了焦裕禄精神?为什么他能把宗旨意识贯注到工作、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转化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自觉行动?关键就在于他对自己处处要求严、始终苛求实。从“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到“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再到“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严与实乃是焦裕禄同志一生最为厚重的底色。

——《人民日报》评焦裕禄精神的严与实

在杨奎烈留下的精神遗产和遗物中,除了具备高尚的品格和美好的情怀,更有那一份对职业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平凡岗位的持续坚守,对职工群众的关心爱护。这一精神特质,既是新时期焦裕禄精神的深刻诠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现。

——《工人日报》评杨奎烈的率先垂范、勇于担当

只有干干净净地做人做事,腰杆子才会硬,才能真正干成一番事业。试问,如果马海明当初只盯着眼前的利益、不抵押自家房产作担保从而带动身边的人,公司能渡过难关、“柳暗花明又一村”吗?如果马海明不能从拒绝一双袜子、一条鱼等细微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会赢得大家的信赖、打消人们的顾虑吗?“其身正,不令而行”,党员群众愿意跟着马海明干事创业,绝非偶然。

——《河南日报》评马海明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本报记者 李迎博 整理

精彩语录

律己正身筑牢底线——“传承先进典型群体精神财富”系列报道·严以律己篇

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生命线”。习仲勋生活上的勤俭节约、焦裕禄工作上的精益求精、杨奎烈对事业的忘我奉献、马海明对重渡沟开发的执着情怀、姚世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担当,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对“严以律己”最好的诠释。

在洛阳生活期间,习仲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给周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经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今中信重工)保卫科工作的杜道杰,对家中的一台老式上海牌缝纫机格外珍惜。

1966 年秋,杜道杰的爱人史潭英带着女儿到市区看病,和丈夫同住在洛矿第三招待所。

一天,习仲勋拿着一条叠着的秋裤来到夫妻俩的屋里:“我秋裤破了,能不能帮忙给补补。”

史潭英收下了秋裤,谁知补的时候抻开一看便愣住了。“从膝盖到裤脚,破洞有好几个,有的已经成大窟窿

了。”史潭英回忆说。她没想到,习仲勋的生活竟如此简朴。由于这条秋裤已破得几乎不能再补了,史潭英便用自己织的白棉布给习仲勋重新做了一条秋裤。

拿到新秋裤,习仲勋既意外又感动:“你这缝纫机活儿做得不错啊!”史潭英笑道:“农村哪儿有缝纫机,这是我自己纺线织布做的。”

习仲勋听罢十分感激,说:“我家有台缝纫机,改天叫人寄给你。”

几个月后,有人通知杜道杰到洛阳站领缝纫机。“那时候全洛阳市也没几家有缝纫机,实在是太贵重了。”杜道杰说。

杜道杰回忆,习仲勋在厂里时,经常帮助工友,谁家有困难了,他就拿自己的工资贴补。对于自己,他却不肯接受人家的一点儿恩惠,总是加倍回报。

在洛阳耐火厂(今中钢洛耐)生活期间,习仲勋和齐心夫妇先是住在19号街坊10号楼3单元的一套两居室里。

曾住在19号街坊10号楼3单元201房间的熊大中,对这位比自己父亲大10岁的邻居“伯伯”印象深刻。

熊大中听父亲熊连亭讲,曾见齐心做饭时把大白菜最外层发黄的菜帮掰下准备扔掉,又被习仲勋捡回菜盆。习仲勋说:“这是好东西,长征的时候哪能吃到这。”

“他是副总理,却过得比一般百姓还节俭,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是咋都不会信的。”熊连亭对儿子说。

习老在生活上非常勤俭节约。在邻居眼里,他似乎没怎么换过新衣服,总是穿着宽裤腿的蓝灰色裤子、千层底的布鞋。衣服磨旧了,洗得发白了,仍然穿在身上。

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期间,焦裕禄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1958年年初,洛矿开始试制我国第一台2.5米大型卷扬机。一金工车间承担了这项重任,车间主任焦裕禄是卷扬机试制的生产总指挥。

那段日子,焦裕禄经常连续多天不回家,吃、睡在工厂,一件破棉大衣,陪他在光板凳上度过了50多个夜晚。一个干馍、一杯白开水,就算焦裕禄的一顿饭。

为了解决卷扬机中间齿轮的剃齿关难题,焦裕禄和老工人于荣和一直干了两天两夜。焦裕禄累得腰酸腿疼,胃病不时发作,脸色蜡黄,汗珠直往下掉。于荣和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恳求道:“焦主任呀,你太累了,回去休息一会儿吧。车间的担子重啊,把你累倒了可咋办!”焦裕禄爽朗地说:“不要紧,我还能顶得住。屁股和板凳结合得多了,腿就会软,人就会懒,就会和工人疏远了。”

仅仅用了3个月,新中国第一台2.5米大型卷扬机就试制成功了,成为我国机械制造史上的光辉一页。

提起焦裕禄对待工作的那股钻劲儿,洛矿的工人们特别佩服。

在那个年代,包括洛矿在内的很多企业是苏联援建的,懂俄语对干好工作非常重要。

一天,又轮到技术科科长赵广宜和焦裕禄值班。深夜12点以后,赵广宜正准备回办公室休息,在楼梯口碰见了焦裕禄。焦裕禄对他说:“小赵,今天请你教我学俄语字母。不懂俄语,连图纸、工艺都搞不清楚。学习管理知识和技术常识,不能一知半解。否则,就不能指挥好生产。”

他们一起来到办公室,焦裕禄说:“今晚我的任务是学会32个俄语字母。学不会,不休息!”

在学习中,由于“P”这个字母发音带卷舌音,一时不易掌握,焦裕禄耐心地花了20多分钟,终于熟练准确地掌握了发音。在学习过程中,他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用了两个多小时“攻克”了32个俄语字母。

第二天,赵广宜听焦裕禄说话声音有点儿不对劲儿,一问才知道,为了学“P”的发音,焦裕禄舌头都练肿了。

就是靠着这样一股求真务实的劲头,焦裕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一金工车间近百台机床的名称、功能和主要结构如数家珍,对车间每天的工作进度了然于胸。

杨奎烈的人生重心总是在工作一线。在杨奎烈的心中有两个家:一个是回去

吃饭、睡觉的“小家”,另一个是时刻令他牵挂的生产现场,这里是“大家”。每逢节假日,他对妻子马丽杰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去厂里转转。

在工作岗位上的杨奎烈,总是风风火火、精力充沛。

1997年大年初二,天气异常寒冷。为中信重工供煤的铜川矿务局煤矿发生

事故,计划燃煤落空,公司煤气厂因燃煤告急面临停产。为了不影响生产,正发着低烧的杨奎烈毅然踏上了西去的火车。

过年了,铜川矿务局的领导和职工都放假了。怎么办呢?

他跟同行的生产科科长赵宏伟商量:“我们一定要找到他们的领导,一定要解决燃煤的问题,绝对不能空着手回去!”

当时,杨奎烈已经连续发烧3天,烧得浑身酸痛,但他仍每天坚持到矿务局找人想办法,解决燃煤问题。

终于,矿务局值班门卫被杨奎烈的执着所感动,把单位领导的电话和地址给了他。

第6天,看到装满燃煤的车皮发出,杨奎烈才拖着病体踏上了返程的路。

2011年,杨奎烈因为肝癌住院,但他一刻

也没有好好休息过。能源公司副经理袁广收是拿着一摞子文

件资料走进杨奎烈的病房的。他和老杨早达成了默契——只说工作,不谈病情。那天,他俩 就 在 病 床 边 摊 开 资 料 ,再 次 研 究 了 为18500吨油压机专配大截面切割机的动能供应问题。

当时,“新重机”工程核心装备,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和750吨·米锻造操作机即将正式投产,杨奎烈最关心油压机的电力供应和能源管道有没有问题。一上午他打了近20个电话要求回公司,但公司领导不同意。医生也劝他说,你现在打个大喷嚏都可能发生腰椎骨折,更别提坐车颠簸了。但最后还是扛不住他的倔劲儿,医生无奈给他搞了个支架,从腰到颈椎都固定上。就这样,“全副武装”的杨奎烈又回到了“久违”的生产现场。

在住院的日子里,杨奎烈躺在床上,一有空就给公司领导发短信,最长的短信有千把字,从技术到生产,从人才引进到干部培养,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尤其是对“新重机”工程完工后如何降低成本、发挥效能,又提了很多建议。

杨奎烈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要充实地活好每一天。

开发重渡沟,马海明特别执着。被群众誉为栾川旅游的“拓荒者”、群众致富的“领头人”的他,心里装着一张家乡建设的蓝图。

“咱官不大,但咱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大!”马海明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马海明曾经在乡政府办当过8年秘书,在这期间,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书记、乡长。要好的朋友都劝他去“跑一跑”,马海明听了笑而不语。

1993年,在同事们的极力劝说下,马海明参加了县里公开选拔乡科级领导干部考试,后被任命为镇党委委员,继而被调整担任了副镇长。这一干就是5年,不少农村干部见了他,劝他“活动活动”。马海明哈哈一笑,说:“我看

在家乡干着通美。”马海明有一个皮包,从开发重渡沟的时候

起就一直提着,里边放着相册、记事本、电话本。有一天,妻子关长荣对他说:“你大小也是个国家干部,这个包太旧了,再买个新的吧。”马海明说:“不用,不用。”后来,他俩一起上街找了个修鞋的师傅,把那个包补了两块补丁。

重渡沟景区开放后,到此观光的游客源源不断。马海明要求大家继续过紧日子,他对每一笔费用的使用慎之又慎,把每分钱都用到刀刃上。有人想请他吃饭送些好处费,他回绝;有亲戚想到公司争取点活儿干,他不松口;他还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时刻做到清白做人,干净干事。

姚世民是伊川县公安局有名的“拼命三郎”,一边吃着降压药一边连续工作好几天,对他来说是常事。

“法律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善于与群众打交道,总是冲在工作第一线。”这是伊川县公安局民警对姚世民的评价。

2008年的一天凌晨,辖区发生了一起命案。在家休息的姚世民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就赶往现场。

天快亮了,终于有了线索,姚世民把工作安排好后立刻匆匆赶回家。原来,当天夜里妻子李玉会在医院值班,为了尽快赶往现场,在家带孩子的姚世民只能将熟睡的儿子反锁在屋内……

“姚世民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在他的帮助下,我的业务能力明显提升,从他身上学到最多的是对工作的担当和执着。”伊川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李灿帅说。

今年 1 月 19 日,姚世民因为心脏支架手

术住院治疗。当天医生查房时,他正和山西大同一名警察通电话,沟通一起非法集资案件侦办情况。医生听到后,要求他关掉手机安心治病。姚世民在日志中写道:“我赶紧关了手机,躺在床上,看着液体一滴一滴地滴下,心里平静下来。是啊!作为一名警察,上班这么多年,除了有病住院,啥时候能像现在一样躺下来休息呢?”只是还没坚持一会儿,他又拿起了电话……

为了不让领导、同事担心,姚世民出院后没向任何人说起他的病情,而是立刻扑在了工作上。直到他去世后,大家才得知他安放心脏支架的事。

伊川县公安局局长刘晓宁说:“姚世民从警以来,一直工作在一线,勤勤恳恳、尽职尽责。无论何时,姚世民都身体力行,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总是在最危险的抓捕时刻冲在最前面。”

本报记者 李迎博

习仲勋:勤俭节约做表率

焦裕禄:钻劲十足一心扑在工作上

杨奎烈:舍小家为大家

马海明:清白做人 干净干事

姚世民:危险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面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