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解忧杂货店》 爱 宽容 我听到了 与 的传递 花开的声音epaper.hljnews.cn/hljrb/20160912/10.pdf · 了东北传统的育儿工具——满族人发明 的悠车。还介绍了东北妇女用牛腿骨做

读书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号:hljrbswan

书摘《天堂的信》张健鹏、胡足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由的灵魂》苏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写白山黑水间猎人的故事,作家王伟力可谓驾轻就熟,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老猎人》中,王伟力成功塑造了铮铮铁骨的“硬汉姥爷”形象,一年后,其姊妹篇《女猎手》面世。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纵横深山、猎杀猛兽是男人的事,而女猎手王二蕊勇战黑熊、智斗群狼、参加抗联杀鬼子的精彩故事,通过作家电视剧结构手法的娓娓道来,让人爱不释手。

故事发生在黑龙江密山一带的村庄、密林和荒原中。王二蕊一家生活在森林、草地、雪原、动物构建的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以种地和狩猎为生,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然而日本侵略者如同疯狂的狼群一样突然闯入家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女猎手的母亲、姐姐被侮辱,三个妹妹被残杀,她和一个妹妹侥幸逃过一劫。仇恨让美丽勇敢的女猎手愤然拿起猎杀野兽的洋炮,带着妹妹进入深山寻找东北抗联,同残忍的狼群拼搏,同比狼群更残忍的鬼子对决,最后参加东北抗联,成为英勇机智的女英雄。

王伟力力图在《女猎手》中书写黑龙江的一段历史、黑龙江人的一种精神。与王伟力笔下“姥爷”的传奇故事一样,《女猎手》读起来让人不禁产生快意恩仇的淋漓畅快之感。

王伟力说,《最后一个老猎人》突出了硬汉郝钢的英勇和无畏,《女猎手》则突出了王二蕊的勇敢和智慧。在破坏鬼子霸占的老黑背金矿时,无法弄到炸药,女猎手在观察地形时发现小榆树河是经过改道的悬河,弯急水流也急,她机智地提出挖开小榆树河,人为造成河流决口,冲毁老黑背金矿。游击小队被鬼子围困锅盔山,是女猎手机智地找到了后山可以下山的山崖,小队才得以顽强突围。女猎手在和鬼子狙击手荒木十两对决时,不知道鬼子是隐藏在石头堆后还是大树后,因此她先朝枯树开两枪,枯树倒向石头堆,荒木十两本能地起身躲避枯树,女猎手抓住时机果断开枪……

除了故事的跌宕起伏,小说中有关黑龙江自然野生环境、“闯关东”、传说中的难得“美味”熊掌等有关历史人文风情

的描写也让人饶有兴趣,尽管作者为了兼顾南北方读者,已经在《女猎手》中减少了对东北方言的使用,然而,当看到

“嘎拉哈”、“杨喇子”之类的词时,想必许多东北人都会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许多远离这片土地的读者也可从中了解黑土地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王伟力说,《女猎手》还通过对珍稀猛禽海东青的描写,介绍了黑龙江地域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在商周时期,肃慎人就在黑龙江流域、三江平原以及密山兴凯湖沿岸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渔猎文明。唐代、清代,海东青就一直是朝廷的供品,让密山以及黑龙江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小说中也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东北传统的育儿工具——满族人发明的悠车。还介绍了东北妇女用牛腿骨做的拨拉锤子纺线,用锥子纳鞋底。小说中还描写了王大志对清代传下来的大炕琴的呵护。大炕琴不是琴,是一种存放衣物的家具,反映了人们朴素的文物保护意识。

王伟力说,在创作过程中,他浏览了

许多文献资料,搜集了大量写作素材,加上小时候听姥姥、姥爷讲述发生在密山的很多故事,形成自己对密山历史丰厚的积淀,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真实可信,很多故事都是历史的真实。地道煤矿其实是鸡西的滴道煤矿。鬼子为了大肆掠夺中国的煤炭资源,源源不断运往日本,支援他们的侵略战争,逼迫中国人没日没夜地为他们挖煤,利用炼人炉和万人坑,残忍地屠杀因疾病、伤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中国矿工。密山二人班的烟筒堡垒也是真实的。作者小时候就听姥姥、姥爷讲过。创作的过程中,他还和小时候生长在二人班并曾经见到过苏联红军攻打烟筒堡垒的毕国玉老人详细了解了鬼子烟筒堡垒的具体情况。

小说后记中写道:“当家境窘迫、啼饥号寒的艰苦时期,女人可以自告奋勇,拿起猎枪,成为战熊斗狼的女猎手;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女人同样可以挺身而出,拿起步枪,成为斩匪诛寇的女英雄。”这或许也是《女猎手》一书的魅力所在。

《女猎手》书写龙江大地上的传奇故事与真情颂歌□董盈

这是《山楂树之恋》作者艾米的长篇小说新作。《暮色苍茫》中,执着缘分的大龄“剩女”韦真,年近三十选择赴美留学完全是因为反感相亲,追求邂逅的爱情。就在她以为自己终于等来缘分,获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样纯洁坚定的爱情时,先被母亲让她凑合找个人嫁掉了事的敷衍态度重击,之后听说曾为母亲舍命的父亲出轨,韦真的爱情观受到强烈地震。艾米在《暮色苍茫》中不仅思考了拥有至纯爱情的

“老山楂”一辈人到中年的情感危机,也呈现了他们的子女——80后一代与父辈完全不同却殊途同归的婚恋观。

这是两位身处埃及的印度人的故事。一位是12世纪的奴隶,另一位是社会人类学者和作家阿米塔夫·高希——他偶然从奴隶主人的信件里发现了这名奴隶的存在。在这个生活于数百年前的陌生人身上,高希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熟悉感。于是,他决定动身前往埃及的一个小村庄,探寻这名奴隶的故事。

书中既有原始的谈话记录,又有作者的学术研究,是一部历史叙述、田野调查和游记的综合体,也是一段埃及和印度两个国家间充满感情与偏见的历史。风格独特,引人入胜。

抱着《自由的灵魂》这本书,亲切熟稔,如晤经年失散的手足。其一,我在本书尾页读到了加拿大华裔女作家陆蔚青的读后点评。她是我供职《黑龙江晨报》时的副刊部主任,也是情同手足的好姐姐。她 1999年左右移民加拿大。其二,我在诗人、画家、歌手苏凤女士的这本自传里,捕捉到了一颗朴实的诗人的灵魂,而我谦卑的灵魂,仿佛有着相似的颜色和味道,尤其是那相似的童年……

恰如陆蔚青所言,《自由的灵魂》这本自传,不仅以个人心路历程和命运为传,还带出了厚重的家国背景、时代与历史的痕迹。而在媒体工作经年的我,此时更愿意以一个小女子的视角切入,去倾听女艺术家内心的率真呐喊,亲近另一颗美丽的灵魂。

我有幸与艺术家苏凤成为微信好友。每每她在群里发布诗文和图片,都会令我眼前一亮,动起收藏之心。以我之顽劣、执拗,时常在群里笑闹,还不知天高地厚,给她的诗作挑错别字。其实,那不过是外国人名的音译习惯而已,不可以苛求一位漂泊海外的华人作家。她只是淡然一笑,并不以之为意。她曾表扬我的一个摄影作品,还转发过我的小品文,时常直率地点拨我这个晚辈后学,鼓励我执着地走下去,令我受益匪浅。

在自传中,苏凤女士说她的名字是与鸟儿息息相关的,比如“凤”,比如越南保姆误读乳名为“燕子”……女人如花,在这本自传中,我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蛰居越南、寂寞如雏菊的童年,因为倔强和惯于沉默而被家庭忽视;于台湾、法国求学时,玫瑰一般娇羞、才华与美貌渐次绽放的少女时代;隐忍付出的康乃馨一般的小妈妈、沉默的少妇;最美的,是于纽约和瑞士的联合国总部及派出机构供职29年间,蓬蓬勃勃,向日葵一样璀璨的事业巅峰;还有历练经年,于文学、音乐、绘画诸项领域频出硕果之后,淡定从容、乐享人生的当下,如牡丹一般,如郁金香一样,雍容、高贵、典雅。

也许,这一朵花,或者这一只小鸟,苦难的羽翼曾掠过生命的天空,终被她提炼、转化为诗意的生之赞歌。

苏凤的灵魂是自由的,至少,她的表述是自由的,她在有生之年,有幸寻觅到了自由地表达自我灵性温度和张力的艺术形式,绘画、诗歌、音乐……而且,每个单项都足以享誉世界。她鱼儿一般游曳艺术海洋,乐而忘返。

鸟儿的灵魂是自由的,因为它有可供翱翔的天空和羽翼。苏凤这样的一个活泼泼而真纯的生命来到人世,是不虚此行的,她诗意的栖居,扮靓了世界。也因曾热切地爱过、顽强地挣扎过、深刻地领悟过,自身的生命亦珠圆玉润,完满静好。

本书是对作者摇曳多姿的生命历程、艺术之路的回顾,以及人生感悟的连缀。既然是艺术家出自传,里面的配图自然够精美,而且苏家人颜值颇高,我亦陶醉于本书的语言,简洁、优美、恬淡,却引人入胜。收录其中的若干首小诗,风格是熟悉的,婉转如从前,是我所喜欢的“苏凤体”。总之,这是一次圆满的悦读,养心、养眼、怡情。

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雨洗荷香

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决定回加州大学修完当年没有读完的电影系学分。

1965 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加大电影系二年级时拍了一部 22分钟的短片,参加亚特兰大电影节,好莱坞的投资者看了,马上与他签约,斯皮尔伯格因此辍学,到好莱坞发展。事实证明这一步是对的,如果他当年不把握机会,坚持要完成学业,他或许成不了大师。

但30多年过去了,斯皮尔伯格虽然功成名就,他还是很介意年轻时的学业没有完成。夜深人静时,他总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今天你是好莱坞权力最大的人,你的名字是年轻人的名牌、金钱的保证,但那又怎样呢?你曾经背弃过自己的承诺,无论再有钱、名气再大,你的品格还有个小小的污点,因为你曾经当过逃兵。

斯皮尔伯格回到大学,用假名重新注册插班,用假名考试交卷,只有几个教授知道他的身份,他的功课与其他学生一起送交校外的学者审阅。课程要求学生交电影实习作业,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选取了 12分钟的影片,还交了《大白鲨》和《第三类接触》的片段。大学电影系助理教授凯利为他总评分,给他成绩“良”,评语是“该学生对音响、灯光、剪接和剧本管理颇有驾驭力”。

这位《侏罗纪公园》的主人还要辅修一门叫野生生物的学科。教授说他精于恐龙知识,上课谦卑有礼,除了有一天在课堂上把一只脚搁在书桌上。他向老师道歉,解释说这是前一天他与儿子一起玩滑板时扭伤了腿。教授提醒班上其他学生,不要对这个天王级的同学有什么崇拜的眼光,只把他当普通人。学生做到了,没有向他索取签名,但在毕业典礼的那天,他们告诉父母:我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同一年毕业。

在虚荣的世界,有太多人相信“成功人士”不一定要念完大学,并以盖茨为例,说盖茨也没有读完大学。但学业没有完成,是毕生的心理创伤,即使缝合了,也还在心头留下疤痕。终有一天,我们都会为年轻时一件没有交的功课、一项未完的工作,或辜负了的一个人而感到遗憾,醒悟一切名誉和财富都不能补偿。这样的遗憾,像风湿症,通常在中年以后发作。斯皮尔伯格不惜代价,治好了他的风湿症,他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人生风湿症□陶杰

不知为什么很多作家都会走向时空穿越这个思路,也一直喜欢看这样的体裁,因为会给自己带来别样的思考方式,比如师太的《朝花夕拾》就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时空穿越小说,其中不仅有荡气回肠的爱情亲情纠葛,还有对于时代变幻之思,而也一直很喜欢看东野的时空穿越小说,《平行世界的爱情故事》、《异变13秒》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让人伤悲的擦身而过。而《解忧杂货店》这本书中同样在不同时空交错中有如此多的错过,最终却让我们能在流泪冲动的同时却还能满意地合上书页,我想那是因为作者在书中灌注的是千帆过尽之后的平和心境与宽容忍耐。

一个是荒废多年,曾经也并不兴隆的小小杂货店,一个是收容孤儿的小小孤儿院,书中几个人物的一段人生就围绕这两个地方展开,回来又离开,离开又回来,每个人的人生都算得上跌宕起伏,女运动员在备战奥运会的时刻听到了男

友绝症的噩耗,一个业余歌手迟迟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一直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徘徊,一直生活优渥的少年却要面临家庭巨变,有事业野心的女孩子在做陪酒女还是没有成就感的粉领之间徘徊,这些人的烦恼也许离我们每个普通人很远,但是每个普通人身边何尝少得了烦恼忧虑和需要抉择的问题呢?那种站在人生路口徘徊无助的感觉让人如此熟悉又感同身受,而杂货店的老爷爷与三个走偏了路的少年就这样误打误撞解决了这些看似无解的问题,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改变别人人生的能力。人生虽然只是短短的交会,却能在别人的波心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是一个多么独特而又奇妙的过程啊,所以不要轻易对待每一个你可能改变别人的过程。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自己心中具备的主观能动与心愿。因为即使再难的人生选择题,也许你心中早有答案,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种肯定、一份

安心而已。这样两种毫不相关的状态却能在这本书中融合得特别好,就以少年浩介的故事为例,少年的每一次选择都改变了身边的人,而浪矢老爷爷的信也改变过他的心,但是每次他都完全忠于了自己的内心,这段故事给我的感动是最深的吧,少年的人生经历了数次跌宕起伏的改变,但是最终他找到了救赎、快乐,并坚定地生活下去。而这段故事讲述得如此完美也让我们看到作者完美的技巧与细腻的笔触。

故事在为我们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也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年代更遥远的疑问,为什么时空交错会发生在杂货店,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围绕着孤儿院与杂货店?原来,一位富家小姐与普通的机械工相恋,虽然最终没能在一起,他们却将宽容与爱意传递给了这个世界,女孩创建了孤儿院,养育了无数孤儿,而男孩开启了全新的人生,他的杂货店最终也成了很多人心之所系的地方,两个人的心意虽

然没能如愿,却能够重新认识人生,将这份爱维系在对方身上的同时,也无私地献给那些陌生人,虽然死去,灵魂依然停固在这些地方,并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次时光穿越之旅,并且将温暖播撒在这些人心中。

很喜欢看东野的时空小说,也很开心能够读到这么一本温暖的书,看书的过程中数次有流泪的冲动,人生路上的旅程绝不容易,但是我们始终要记得爱会传递爱,而宽容会让人更加宽容!

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为你解惑答疑,你最想请教些什么问题?如果通过一个地方可以与未来过去联通,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解忧杂货店》爱与宽容的传递□周穆洁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潜在患病危险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些防御帮助我们抵抗,于是就产生了疫苗。我们对于疫苗并不陌生,从刚出生起就要陆续接种许多疫苗。我们对于疫苗安全也是忧心忡忡,山东“毒疫苗”案让我们看到疫苗背后惊人的利益链条。近期国内批准生产的HPV疫苗又掀起了新一波争论。疫苗到底该不该打,疫苗的安全性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混合着我们的不安,成为网络上持续发酵的话题。

《免疫》一书是对这些焦虑的探寻和解释,让我们看到在美国,母亲们也在焦虑疫苗的安全。作者尤拉·比斯是一名普通的母亲,也是西北大学教授和作家,经常为《哈珀斯》杂志写稿。这本书由三十篇文笔优雅、思想深入的文章构成,讨论了众所关注的“免疫”及“接种”等问题,获得了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等人的推荐。

和国内之前出版的一些医学题材非虚构书籍不同,尤拉·比斯并不是医生,也不是科普题材的记者,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医学术语和科普知识,相反,它十分具有文学性。开场便引用了希腊神话里阿喀琉斯的致命脚后跟的故事。

尤拉·比斯只是一个普通人,怀抱着每个母亲的共同念头——“只要孩子安全,其他都好说”。但问题是,我们该怎么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大众一样,比斯同样对疫苗的安全性感到焦虑,并更迷惑于信息的不对称。比如流感疫苗是否含有添加剂角鲨烯,麻风腮疫苗是否导致自闭症,疫苗里是否含有汞,等等,每个妈妈都在担心未知风险。作为一名即将当母亲的读者,阅读这本书时我心有戚戚。比斯代表的正是我们的感受,她疑惑着我们的疑惑,担忧着我们的担忧,所以她通过自

己的调查和作为母亲的体验,从神话学、文学、社会学、医学史等角度全面梳理“免疫”这个概念,并试图解释人们恐慌的来源。

“我们的身体引导出了我们使用的比喻”,“接种”这个动作在美语里是“射一发”,颇带有暴力的隐喻。“刺入”的动作可以看成外来物的侵略,所以天然就给予人们“入侵”的不安全感。在历史上,和“刺入”隐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是吸血鬼,在布拉姆·斯托克创造出吸血鬼伯爵德库拉之时,也是欧洲公共免疫学正处于实验的暧昧阶段之刻。吸血鬼尖利牙齿侵入皮肤的行为有侵占和性的隐喻,接种人也被冠上“吸血鬼”的绰号。

当然就事论事,比斯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发现疫苗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确实很不安全,比如使用病人的脓液来接种健康人,造成的感染危险自然很大。现代的疫苗经过严格的灭活制造和冷链运输,病毒已经不具有活性,但是这种焦虑依然延续了下来。

人们对疫苗的抵制,还和“纯天然”与“人工制造”的二元对立有关。人们的习见里,纯天然就一定是纯洁无害的,人工制造就一定是非自然有害的,所以在免疫的观念里,人们更倾向于“自然形成”而不是“人工促发”。人们会觉得人工制品会引发种种未知的疾病,这方面比斯举出的典型例子是《寂静的春天》对于社会的影响。《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讲述了 DDT 的危险,描绘了一幅因为DDT而带来的末世景象。但是比斯在书里写道,DDT的禁用反而导致了寄生虫的肆虐,让非洲疟疾导致更多人死亡。含有汞的疫苗能够降低疫苗注射的成本,从单价制造成多价,呼吁取消它的国家(如美国)本来就不用这种疫苗,但

这无疑会加重发展中国家的接种负担。脱离剂量谈毒性是不合理的,水喝多

了也会导致中毒,但人们总会担忧,哪怕一点点灭活的疫苗侵入身体就十分不安。我们对鲨鱼的恐惧要胜于自行车,可是前者对我们的威胁远远小于后者。比斯打趣道,疫苗病毒的“灭活”恰恰是病毒最不“纯天然”的地方。

我们的二元思维让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身体是隔着皮肤的独立个体,纯天然是利好安全的,人工制品总可能带来各种未知的怪病。“毒素”这个词最开始却恰恰形容的是天然的病毒,然后才延伸到化学制品。其实这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一条不断变化的光谱。

当婴儿离开子宫进入产道,他的免疫系统就开始接受各种病毒的袭击,新生儿初生时的各种疾病正是免疫系统学习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恰恰是从各种病毒的变化中学习抵抗它们的方法。让新生儿患病的病毒并不是那些新出现的疾病,恰恰是很古老的病毒,每一个新生儿都在展开免疫系统的重新学习。正是多变的病毒,才激发出免疫系统更多样的抵御方式。所以我们和病毒的关系从出生肇始就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存和互相促进的。更何况我们的身体里还居住着许多细菌,它们无害,只是安静地存在我们的身体中。比斯为了弄清免疫的概念拜访了不少免疫学专家,一个专家告诉他,灭菌香皂并不比普通香皂更有用,没有必要一定消灭所有在我们眼里都是“肮脏”的细菌。科学家卡尔·齐默说

“我们和它们之间难分彼此”。我们的身体并不是隔着皮肤的独立

个体,哪怕从怀孕这个自然行为就可以看出。比斯写道,胎儿在母体里属于异物,母亲为什么没有发生排异反应呢?因为

精液里带有一种物质,产生的“免疫”作用让胎儿不会被母体当成敌人。比斯因为生育大出血不得不输血,她本以为自己的孩子是乙肝低概率感染人群,结果这样反而让她孩子成为高危人群。

针对抵抗接种的人们,比斯呼吁道:接种并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还是为了提高集体免疫力,是为了保护那些更易感的人们。历史上接种行为是富人向穷人进行奴役的一种方式,用“高危人群”的名称将他们隔离开,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患病风险。不要天真地认为只有那些穷人、有色人群才应该接种,像比斯这样的中产阶级高知人群也恰恰可能成为高危人群。就像在这本书里举的例子,一个圣迭戈的中产阶级孩子在瑞士之行中感染麻疹,然后传染给几个同样出身的孩子。

《免疫》这本书是结合了思考性、文学性与趣味性的好书,对于我,一个即将要面临给孩子接种选择的读者,它更是一本刷新了免疫观念的好书,因为它真的展现了人们对免疫接种最普遍的焦虑,孜孜不倦地带着问题寻找解答。比斯不是免疫学专家,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也面临着每一个母亲都会遭遇的忧虑和矛盾,她带着一颗学习的心努力探索答案,写出这本书,这本适合每个母亲和每个关心免疫的读者阅读的书。

免疫新观念□李涵

《女猎手》王伟力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

《解忧杂货店》[日]东野圭吾 / 李盈春南海出版公司

《免疫》[美]尤拉·比斯

彭茂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8

《暮色苍茫》 艾米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6《在古老的土地上》[印]阿米塔夫·高希、A·Ghosh / 卢隽婷 / 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

两代人殊途同归的

婚恋观

借旅行者的故事

说出的历史

责任编辑:赵宇清赵宇清((00451451--8465577384655773))执行编辑执行编辑::杨杨 铭铭((00451451--8465510684655106))

关 注 10E-mailE-mail::tt8465510684655106@@163163.com.com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重塑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