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故乡轶事之黄河滩滩滩 - xjyszb.cn · 阳》报的头条。看着画面中堆叠整齐的柳 条筐,我的脑中立马浮现出一副美丽的画 面,那是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妈妈正埋头编

“济阳柳编搭上一带一路快车,销往韩日美等国每年赚千万”,这是前几天,《新济阳》报的头条。看着画面中堆叠整齐的柳条筐,我的脑中立马浮现出一副美丽的画面,那是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妈妈正埋头编柳条筐的画面。

那是1968年的初秋,昏暗的油灯照着清冷的地瓜窖,照着妈妈被麻花辫儿遮住的俊俏脸庞。17 岁的妈妈和 16 岁半的翠姨,正并排坐着,两手交替忙碌着。突然,打着哈欠的翠姨抬起头来说:“姐姐,这后半夜还挺冷呢,咱先回去睡觉吧。”“抓紧编,忙起来,手就不冷了。”妈妈说:“明天这20个筐的钱可都算好买啥了,家里还等着用呢。编的不够数可不行!”妈妈语气坚决,不容反驳。

一个月之前,生产队长带回了一个好消息:每个生产队出五个人,去收购站学习编柳条筐。学成后,可以不用下地干活,全职在家编筐。只需每天往生产队交一块钱,就能顶工分算满勤。(满勤是每天早晨1分,上午2分,下午2分,一天合计5分。)一个工分价值 7 厘钱,全天工分总价值 3.5分。选择编筐,就意味着,工分的价值陡然升值了6倍。但是,报名的人还是很多,扣除交生产队的钱,多编的多赚的就是自己的了。因此,生产队还在村里进行了“择优”录取。

第一批名单里,是没有妈妈的,据说和家庭成分有关系。但是,妈妈很快通过了对翠姨样品筐的看、拆、编,她不仅掌握了柳筐编制的全套工艺和流程,还在手法上成了翠姨的师傅。妈妈总是在夜里带着翠姨偷偷的编,再经过翠姨的手,将小筐悄悄的卖到收购站。

不久之后,偷偷编柳筐的妈妈,在生产队会议上被点了名。奇怪的是,妈妈和姥姥不仅没有挨批,还被队长号召来学习。

这是咋回事?原来,队长被收购站通知:有个编筐好的,她的柳活儿件件都能当做样品,要鼓励这个

人多编。而这个人,就是妈妈。那个时候,常编的货号种类不多,型

号却不少。最常编的叫“套五”。就是每组有五个小圆筐,最小的直径 3 厘米,最大的直径 30 厘米,小的放到大的里面,一

个套另一个,这样一直将五个套装起来。其中的小号最难编,连一根细柳条都用不完,须得用小指将柳条头从底下小心勾出来,细细的压。手指粗大的、手法笨拙的,根本就办不了,他们只好选择“套四”和

“套三”。除此之外,还有椭圆形的各式小筐,有呈放水果的、有摆放食品的,有带提手的盛衣筐,有需在底部装轱辘的小货筐。

就是这些零零碎碎的小柳筐,成了那

几年家中重要的资金来源,缓解了家中的窘境。

1982年,结婚后的妈妈,依然选择了她热爱且熟悉的柳编来补贴家用。这时,各家都有了自留地,妈妈就白天下地,晚上编筐。

妈妈一坐一编就是大半夜,我也会坐在小杌子上,陪她到大半夜。往往我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还在嘴里叨念着:“看着妈妈编筐筐,卖了筐筐买苹苹。”

那就老老实实看着妈妈编筐吧,只见妈妈先将在清水中浸泡绵软的柳条拿到身边,用左手将柳条摁在膝盖上,再用右手巧妙旋转徘徊。摁住,别上来,压下去,再绕一下,很快,一个滚圆的米黄色的筐底儿,就平铺在了腿上。接着,妈妈微微挪了挪膝盖,用右手续上一根柳条,沿着那个筐底儿,轻轻向上编,一根再续上一根,转了一圈又一圈。等编的差不多了,妈妈拿手指比比高度,再拿出米尺量量,确定已编到了

标准高度,才抽出右手,垂垂后背,要放松一下的样子。

碰到有花边要求的,是要多费些工的。花边有柳条状的,也有麻花状的,虽是比照样品而来,却也加足了妈妈的心思。待编好了花边,就是筐上面的细活儿。先收边,再编提手,最后还要整形。待整形完毕,才算是真正的成品。

我曾经问过妈妈编小筐赚多少钱,她说除了交生产队的,每天能剩 5 毛钱。我说这么少,妈妈笑笑说,我编的都是一级品,是赚的最多的呢。末了又说,都是出口国外的,必须要编好!

在我国,柳制品的外贸出口,是从1960年开始的。再往前追溯,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过用柳条编织的篮和筐,在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被桊。到了唐代,进沧州和宁津以北地区的柳箱已经很著名。宋代,人们用柳条做箱箧。随着柳编工艺的成熟,逐渐有了衣箱、笸箩、簸箕等。

曾经辉煌鼎盛的宋代文明已经远去1000年,我记忆里的小柳筐也已同我挥手作别30年,那些光鲜、精巧的柳编工艺品,时而朦胧,时而清晰。

我是曾经寻找这份记忆的,而且找的很努力。那是2012年,刚从南方回来的我,曾将柳编——这个与我有着特殊情怀的,家乡特有的手工艺品,列入我的创业项目之内。

可是,待做完市场调查后,我却又止步了。熟练的柳编人员已经进入了暮年,中年无人接替,青年还需要培养;适用于柳编的柳种也已非常稀少,种植培育同样需要过程……但是,当《新济阳》报的头条映入我的眼帘,当看到50年前的编筐热情又在丰盈着今日出口创汇的激情,我的心便瞬间又沸腾起来。

柳编,这个同我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词汇。柳编制品,这个同我家有着美好渊源的工艺品。唯愿你,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大鲁阁

XIN JIYANG

42017年10月24日

济阳人文

地址:济阳县政务中心西三楼 办公室:84232016 广告部:84231818 新闻部:84232038 专栏部:84236280 副刊部:84232018 邮编:251400 E-mail: [email protected]

新济阳责编:窦吉华 尹 聪 美编:刘娟

本版电话 84232018 E-mail:[email protected]

故乡的村子原来就在黄河大堰下,大堰以南是一望无际的黄河滩。父亲说,黄河以前就在大堰跟下,后来黄河水经过几次改道,逐渐南移,变成了现在的河道,离大堰约三公里。四百万年了,黄河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以律动之姿向东流去,当它深情地回望身后的这片土地,那淤积出的肥沃河滩地,数不清的庄稼总是以身相许。黄河滩,它是大自然的恩赐,它是我们村的大粮仓。

在童年的记忆中,河滩肥沃的沙土地总是孕育着丰富的农作物,花生、地瓜、大豆、玉米、高粱……它们优美的丰姿、饱满的果实和馨香的气味,让我至今梦绕魂牵。

每年春天,等到家里的枣树冒出一寸来长的嫩芽,我们就开始种花生了,花生最喜欢河滩里的沙土地。父亲把一颗颗精心挑选的花生种子,点种在地里,父亲说:“花生会翻身儿,不管埋在土里的花生头朝哪个方向,小芽都会拱出地面。”我却总担心花生长不出来,跟在父亲身后不断地跑来看,不几日,花生就冒出嫩芽,不久,一簇簇小苗就在田里摇曳,微风吹过,招摇着身姿回应着我的期盼。父亲每天都到河滩地里转悠,看着这些苗苗,他宠溺的眼神仿佛是看着自己的孩子。

夏天的大河滩一片绿油油,肥沃的土地庄稼是狠劲的长,花生已悄悄开完了花,一颗颗果实正在地下鼓粒。地瓜更是恣意生长,攻破了土地的脊梁,调皮的孩子忍不住偷偷扒个小地瓜吃,被大人看见一通臭骂,说糟蹋了粮食;豆子长得真好,豆棵快到大人的腰高;暑假,姐姐在玉米地里割草,刚刚吐缨的花蕊落到姐姐头上,星星点点。宽阔的大河滩里的草,姐姐割一个暑假,然后放到场院里晒成干草,够家中的老牛吃一个冬天。

秋天来了,草地里不时蹦出长着复眼的大蚂蚱,村里的锁柱拿着锨满坡转悠,寻找仓老鼠的窝,仓老鼠的洞穴如迷宫般七拐八绕,最终逃不脱锁柱的“火眼金睛”,锁柱一天总能找到一两个仓老鼠洞,把洞穴掘个底朝天,一个洞里能藏着好几十斤的豆子和花生,颗颗饱满,这都是仓老鼠用来过冬的食物。

我屁颠屁颠的跟在邻家哥哥的后面,哥哥把一些花生,豆荚,玉米,地瓜放在一起,从大人身上蹭来火柴,找些干草豆叶,就开始点火,约一顿饭的功夫,扒拉出烧烤好的作物。我剥开一颗花生,冒着热气放进嘴里,虽然是外糊里不熟,但那个味道却是说不出的清香。父亲任我

四处疯玩,顾不上我,他忙着收获成熟的庄稼,饱满的花生,成实的豆子都被拉到场院晾晒,一车车的地瓜也拉回了家……

但是黄河不总是这样温柔,秋天的季节,正是黄河的讯期,记得一年,庄稼即将成熟,人们正在地里干活,听到有人大喊:“快跑啊!黄河要决堤了。”满坡的人都向大堰上跑,刚跑到大堰,黄河水已冲破了防汛的

第一道小堰,河水如一道白线从东南方冲来,瞬间,河水淹没了花生,地瓜,大豆,慢慢的,玉米和高粱也没了头,河水冲到大堰前,在堰下汹涌的打着旋儿,很快水到了树的半腰,老鼠“吱吱”叫着往树上爬。惊魂未定的人们在大堰上看着无情的河水,议论着,感叹着,惋惜着……

黄河滩的农作物旱涝不保收,河滩里的

地我们也不需要交公粮,收多收少,都是自家的东西,因为有了河滩大片土地的补给,我们沿河村人们的生活相对是比较富足,多数时候,黄河滩丰富的“尤物”,被人们收获回家,被人们尽情食用。

黄河滩,一日日,一年年,用它那宽阔的胸怀厚待着黎民百姓,奉养着天下苍生!

作者单位:曲堤镇中心小学

故乡轶事之故乡轶事之黄河滩黄河滩黄河滩★★李玉华李玉华

五天的时间,因了今年国庆与中秋的重叠,比以往的时候更加值得珍惜和怀念。从日照到济阳,无论是回去时的五个小时,还是回来时的十个小时,品味的是团圆,留下的是幸福,回忆的是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份守候。村口的小路,有父亲一天一天的足迹,从春夏到秋冬,从我外出求学到而今奔波忙碌。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傍晚黎明,只要是我要回家了,父亲必定在那路口等我,蹉跎的身影来回踱步,一步步丈量我回家的路途。有了父亲的守候,时光再变,我也不怕回家迷路。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种滋味。呼啦呼啦响的老风箱,灶堂里撩人的火焰,大口锅上腾腾的热气,一种熟悉的味道沁入脾脏。每次回家,母亲就蒸上我爱吃的茴香苗大包子,个大馅多的包子让人馋涎欲滴,咬一口既有茴香苗的特有香气,又有柴火燃烧的烟熏味,总让我撑得坐不下来。记忆中的小时候,袅袅的炊烟就是回家吃饭的信号,是母亲对我们兄弟姊妹回家吃饭的召唤,那个风箱、那口大锅陪伴母亲一路忙碌。八月十五那天,我抢着给母亲拉风箱,弓背的母亲不顾那腾腾的热气往篦子上放包子,母亲突然说:“这才是我的乖小子”,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暖,眼泪快要迷了眼。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次团圆。小时候,每当外出的大哥回到家,就会有一桌子的好菜,没有山珍海味,欢声笑语依旧不断。后来,每当外出的我回家,即便不是节日,兄弟姐妹们也要一起回家,就是为了团圆。小时候的八月十五,我们吃着几块月饼蜜口香甜,围坐着院子里看一轮明月,想象着月宫的嫦娥和玉

兔。今天的八月十五,孩子们已经长大,他们在厨房里忙碌,从集市上买到的小鲫鱼,炸至酥黄,一壶老酒散发着香醇,我最想看的,就是父亲母亲坐在椅子上看我们的笑脸。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片丰收。到处是忙秋的景象。田里,有联合收割机轰鸣,两边是整齐的玉米秆,后边是平整的土地。红红的山楂,绿绿的萝卜缨子,白白的棉花,风中摇曳站在沟边路旁的鬼子姜,与路边一簇簇的地雷花争奇斗艳。村边的路旁,晾晒的玉米,是满眼的金黄。满载着玉米的三轮车突突而过。这景象从未改变。只是当我走在田间,找不到我原来小时的模样。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轮明月。村庄的夜晚,寂静而黑暗,夜空的明月依旧,繁星依旧。每当我站在院子里仰望星空,总能想起我小时候仰望星空的样子,现在的我与那时的我融为一体。在月光照耀下,我好像从未长大,从未走远。仰望着星空,我沐浴在黑暗的夜里,我想着明天的太阳入眠。早晨醒来的时候,我多想像小时候一样,数着屋顶的檩条子,盼着天亮,迎着初升的太阳,冲向田野,冲向蓝天。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份怀念。我想,无论走多远,这都是起点,无法忘记,一生的惦念…… 作者系城区居民

刚来的邻居大嫂给俺送来个大南瓜。那南瓜能有米数长,细头也有碗口粗,黑黝黝的冒着油,活像个非洲胖娃娃。大嫂抱着非常吃力,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花白的头发打了绺,汗一个劲的往下淌。感动的我不知说啥好,“您老人家辛辛苦苦种得不容易,咋给俺送来呀?”只见那大嫂一腚坐在地下,等喘过那口粗气来才打开了话匣子。

“大妹子,你这话可说瞎了!这南瓜就像扶着墙根长大的孩子,也没破本也没破利的干拣来。”我不信哪有这天上掉馍馍的便宜事。她就实实在在的说起这南瓜的经历来。原来她自个住在农村老家,孩子们都不放心,就把她搬到城里来。临来时她把大院子翻吧翻吧,抓把南瓜种种上。也是有搭无搭的,收了是拾的,不收不就是丢把种子吗?一夏天也没回家管一管,秋后回家一开大门,可把大嫂喜煞了,满院子横躺竖卧的净是大南瓜!恣得她裂着大嘴给孩儿们打电话,让他们回来拉南瓜,回得话不是“不稀罕”就是“没时间”,小女儿更干脆——“不够汽油钱”。说到这里气得大嫂嘴唇都哆嗦:“你看这些吃炸了毛的东西该杀不该杀?这么好的南瓜竟然不稀罕?这要搁在60年前,比现在的人参海参还珍贵!我那老大就是用几个南瓜救活过来的。这是好了疮疤忘了疼!你们不稀罕我稀罕。我就摘吧摘吧装了一电动车箱拉回来了,左邻右舍家你一个他一个的

分分,省得糟踏了老天馈与的东西。大妹子你不会嫌孬吧?”

“老大嫂这话咋说的,我感激还感激不过来呢!”可我不能无功受赏啊!塞给大嫂十块钱,权当报答她。她狠狠地把钱摔在地下“你这是打老嫂子的臊皮!你如不要俺就抱着走!”“老嫂子冲着您情份俺也得非收下不可!”大嫂听了嘴笑得像裂开的瓢。

南瓜收下了,俺老姐俩说话更没隔尺了。她说,这城里的人哪样都好,就这糊上门子朝天过,对门峙户的谁也不理谁不好,这多冷清呀!哪如俺在乡下,左邻右舍一块下地,晚上串串门拉拉呱,你摘给我个南瓜,我送给你个茄子,大年三十熬肉汤都换着尝尝。临走时拉着我的手说“我这个人着实好串门子,串起来常常没生日没年纪的。那些烂了舌头的人编排我是‘坐折板凳熬煞灯,其实这是臭作咱。不就是话投机了多说了一个时辰吗?这叫‘酒逢知己千杯少’。那些歪头斜角的用八抬大轿来抬我,我还不去呢。我看咱姐俩挺投缘,过后我要来串门,也许熬煞灯再添油,可别往外撵啊!”我也顺羞她的侃子侃下去:

“如今的灯不用添油啦,只要电工不拉闸,咱就往下拉!”姐俩痛痛快快又侃了一大阵子,大嫂才一瘸一拐的走了。

我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沉思良久,这大嫂送来的不只是一个大南瓜…… 作者系清华园居民

送南瓜送南瓜★★柳天乐柳天乐

难忘是中秋中秋中秋怀念是乡愁乡愁乡愁

★★许爱德

柳编在我家柳编在我家★★王小萍王小萍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