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回声 - e.chengdu.cn · 何多苓与周围环境的“相处”,他不进...

1
编辑 李洁 美编 唐倩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 @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剪着齐刘海的小姑娘拽着她年轻漂亮的妈 妈的手,用脆得能滴出水的声音撒娇,“妈妈,我 就要一个乌龟嘛!” “它咋个不钻到它的‘滚滚’里头转呢,爸 爸?”旁边的宠物店,小男孩和他爸爸蹲在门口, 仔细观察着笼子里的一只三花荷兰猪。 戴眼镜的另一个男孩至少已经上小学了。 他小心翼翼地抱着 2 个月大的杂交小狗,爱不 释手地向卖狗的奶奶追问:“它得不得长很大 喃?”“它得不得不爱干净喃?”“那它晚上睡觉得 不得害怕喃?” 像他们一般大时,我就和这条街是老熟人 了。每个周末,爸爸都会骑着他的 28 自行车,有 时候我侧坐在车前杠,手肘支在龙头上;有时候 站在车后架上,用双手扶着爸爸的肩,如果坐 着,就搂着他的腰。他总爱带着我到青石桥花鸟 鱼虫市场闲逛。 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爸爸应征入伍。他从 重庆穷困的乡村到成都当了一名炊事兵。爸爸 说,他的工资不多,那时候也不抽烟,也不喝酒, 想方设法省出来的那点钱,除了寄回老家,就都 被用来买了花苗。 那时候走进青石桥,先有菜市,接着是卖鱼 虫和鸟的,最里面才是花市。装点在红砂盆里的 名贵兰花是买不起的,爸爸有空总去看。偶尔碰 到从山里来的阿姨,用竹篓背着刚挖出来的兰 草,平平无奇,根茎还带着湿润的泥土,墨绿的 层叠叶片中,看不到一个花葶的影子。 是最寻常不过的春兰, 5 毛一株。爸爸就仔 细地选了又谨慎地带回去。先是种在自己开垦 出来的空地上,等到下个月再到青石桥为它慎 重地买一只花钵,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20 年后,这些春兰热烈地生发。它们在春 天开放,轮番被搬回家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把 那时 40 多平的小家盈满薄薄一层淡绿色的清 香。亲戚朋友羡慕得很,爸爸就给每家都送去一 盆。可惜每家都没把它们养活,剩下的两三盆又 被贼偷了去,如今只留一盆周全。 爸爸伤了心,也不愿意再养别的兰花。 青石桥的鱼市,以前每家铺子里都是整整 齐齐的上下三排鱼缸,养着骨脉清晰、颜色华丽 的热带鱼。我独爱用白色长方形塑料盆依次摆 在门口的金鱼们—肚子鼓鼓的“珍珠”,点着 “灯笼”的“鼓眼儿”,比墨色还深沉的“乌龙”,带 “红帽子”的“狮子头”……密密挤在小小的白色 盆子里,热热闹闹。现在好多鱼店还是 20 多年 前的风貌,真是好极了。 大的格局就不一样了。卖小动物的都搬进了 楼房,卖花草的被一颗古银杏连起来,围着这栋 楼绕了半个圈。卖鸟、卖鱼的少了,进口的热带鱼 和高级的水族箱很时髦,甚至连装点水族箱的充 氧器、假水草、摆件和石子儿等等都有了一条龙 专卖。卖猫、卖狗的多了,笼子里关着新鲜的小生 命,小哈士奇搂着小泰迪躺在小金毛的旁边,只 有小松狮最活泼,使劲儿地往这三个小伙伴身上 蹭。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小动物,软壳长尾的袖 珍乌龟和粉红色的六角恐龙分明就是《山海经》 里的小怪兽,还有我小时候从来没见过的龙猫 啊、貂啊、蜥蜴啊什么的,现在都有了。 逛了一圈儿,给爸爸买了一株水仙花,花葶 都藏在叶子里。我提着它快到家的时候,看到路 边的帅哥用下巴指指我的方向,对他旁边的女 生说,“唉,我们晚上也整点蒜苗炒回锅肉吃 嘛。” (李小姐) (“个人史记”长期征稿,详见今日大周末 04版) 像他们一般大时,我就和青石桥街是老熟人了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01 艺术 生活 让艺术走进生活 让生活更加艺术 WEEKEND 对肖像十分迷恋的何多苓一直希 望保持一个状态,就是独处一室安静地 绘画,单凭画画本身获取最大的愉悦。 成都商报记者曾在多个场合,观察 何多苓与周围环境的“相处”,他不进 城,厌烦那些形式主义的研讨会,精致 而随意地和周围保持着一种距离。他喜 欢成都画家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太近也 不是太远,“以前我们想与某个朋友见 面,就直接骑着车去找人,门上敲两下 如果没人,就留个条子,走了。总有种期 盼在里头。” 如今,他每天都会去自己那个“带 工作室的花园”,像上班一样,执迷于花 园中那每天不停变化的时间。从之前喜 欢享受花园里的常青,变成同样享受冬 天的萧瑟,何多苓甚至让自己过得“模 仿自然”,绿的风,绿的树枝,云在空中 …… 细读至今都是必要的。在何多苓的 作品中,往往会观察出他的经历,比如 在大凉山、在重庆、在纽约、在台北、在 成都……何多苓的青春时期,曾帮助父 亲誊写过经济学著作,20 多万字,虽然 他从来不懂其中任何一个字,还经常抄 错。后来,他躺在大凉山的荒凉山脊上, 想象着姑娘和乌鸦、老墙和星光。四川 美院时期的何多苓,应该是充满亢奋和 忧郁的,他走路的姿势,绘画的状态以 及最早开始听的音乐,也是在这个时期 成为纯粹的可能:每天出现新的可能、 争议和艺术话题,然后他自顾自钻进颜 料,让画画变成生活习惯。 所有的这些都被他映照在了画作 里,这就是回声:正是他画笔下的这些 沉默摇曳的风中之花,在文字与绘画最 为精彩的年代和观者相遇,并在观者内 心唤起了一种亲切的应答。 《肖像》61×71.5cm 布面油画 1984 100×200cm 布面油画 2015 80×60cm 布面油画 2013 2018 保利天悦 · 艺术成都系列展览 “何多苓作品展”品鉴酒会 酒会时间:2018 年 4 月 14 日 20:00 展览时间:2018 年 4 月 14 日-5 月 14 日 展览地址:保利 · 天悦隽咏当代艺术馆(高攀路与航空路交汇处) 2018 保利天悦 · 艺术成都系列展览 第一季:许燎源&谭云双个展 第二季:何多苓作品展 第三季:罗发辉作品展 第四季:王承云作品展 第五季:邓乐&邓筱双个展 花的回声 与诗意 2018 · 何多苓: 刚在新落成的何多苓 美术馆成功举办展示美术 馆 建 筑 空 间 的 展 览“空” 后,又一场何多苓专题展 “2018 保利天悦 · 艺术成 都系列展览—何多苓作 品展”将在今晚开幕。 这 是 2018 保 利 天 · 艺术成都系列展览第 二季,将展出 11 件何多苓 精彩的“杂花写生”系列创 作和一件他于1984年创 作的肖像作品。这件备受 关注的肖像作品更是首次 公开曝光,作品传递出的 动人、静谧的气息让人过 目不忘,该作品由私人藏 家特别提供借展。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五年前的四月,何多苓为好朋 友、作家洁尘的新书写序,文章取 名《花园》,其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 刻:面对花,微风弄姿,蜜蜂采蜜, 我画写生。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说 什么?我的工作室,北向的落地窗 全部向花园打开。建筑除了老去就 没了变数,唯有花园常变常新。几 天之间,花开花落。几月之间,季节 更迭,植物荣枯。几年之间,树长 大,改变了天空的形状。 何多苓近年来的“杂花写生” 系列作品备受业内外关注,该系列 与何多苓此前的题材有所不同。观 众能够注意到,这些杂花作品,画 面中丰富微妙的色彩和细致的笔 触呈现一种朦胧、苍茫的美感,他 回到写生,但又不是原初意义上的 写生,而是将内在世界投射到自然 之后产生的观照。画面中对透视与 焦点的巧妙运用,形成了画面特别 的节奏和张力,有印象派的一些元 素,更多的是宋画里的精微。 面对植物,在花园写生期间, 何多苓试图体验古人面对自然写 生的感觉。的确,有一段时间,他每 天几乎都在画花的写生,从春天一 直画到冬天,色彩四季都有变化。 画画的时候他听音乐,有时候是接 受采访,也可以一边回答一边画。 画花是他训练自己的手段,单纯到 只需要手,不太需要大脑,不用考 虑,直截了当地与自然交接、互换。 他对着花园写生,他的冷静也充满 了抒情的张力。 从 2006 年开始,何多苓开始 研究这个课题:怎么用油画来画出 中国画笔墨的趣味。通过观察和揣 摩,何多苓尝试用油画去体现中国 画的手感。他的杂花作品呈现出活 络的随意和书写性。具有写意的韵 味,又有当代语境。亲近自然,悟解 自然,捕捉那些纯天然的表达。 每年春天,何多苓都安排了一个固 定的项目:找一天出太阳时去买树、买 花草,按照自己构建的花园模板创建一 种理想化的实验园,然后让自己的创作 跟着这种“实验”一起变化。随繁而繁, 就枯随枯。于是,回声诞生了—艺术 家带领着观者回到日常生活,回到画画 的基础性修辞—写生上面,回到花花 草草,回到我们每个观者都看得懂的时 态。于是,我们有时候能从他的花中看 出惊惶少女的倒影,有时则可以看到带 着可爱莽撞气息的玫瑰。 “对于花这个东西,不管从哪个角 度来看,都有一种惊奇感。”何多苓曾在 美国作家迈克尔 · 波伦的《植物的欲望》 中读到,不爱花者,除了“缺乏想象力的 男孩”,就是缺心眼的人。波伦认为,花 之美是大自然中极少不需要去发现的 东西。“花也有它们自己的诗人,但是它 们从来不像山和森林那样需要他们。” 花之美也使得花成为了艺术家天 然的诉求对象。何多苓认为,花的美是 一种形而上的美,并且是人类的审美需 求。每天工作之前,他都要沿着小径,观 察它们的变化。倘若发现了春天第一朵 玫瑰,就赶紧用手机拍下来,以为记录。 从最初对花草毫无兴趣,到后来转变成 为一个爱花、画花的人,或许是时间改 变了关注点,也或许是母亲在世时潜移 默化的影响。 外界对何多苓的印象一直是其个 人气质更侧重诗意、人与自然的联系。 何多苓作品画面中的文学性、抒情性 或说诗性,特别是画面所透露的孤寂、 脆弱、敏感、忧郁、伤怀、神秘的情绪和 气质几乎贯穿了他三十余年的言路和 心路。 现在来看,如果说何多苓之前的人 像作品是对那个激情年代的青春书写, 而如今的杂花系列则更像一种忧郁的 媒体,传达旺盛的回响。而他的使命是 孤独的。 / /40×80cm 布面油画 2012 100×80cm 布面油画 2013 生于成都,中国当代抒情现实 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上世纪80 年代初,他即以油画《春风已经苏 醒》《青春》,连环画《雪雁》等作品 引起轰动。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福 冈美术馆,龙美术馆等海内外艺术 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何多苓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Oct-2020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花的回声 - e.chengdu.cn · 何多苓与周围环境的“相处”,他不进 城,厌烦那些形式主义的研讨会,精致 而随意地和周围保持着一种距离。他喜

编辑 李洁 美编 唐倩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剪着齐刘海的小姑娘拽着她年轻漂亮的妈妈的手,用脆得能滴出水的声音撒娇,“妈妈,我就要一个乌龟嘛!”

“它咋个不钻到它的‘滚滚’里头转呢,爸爸?”旁边的宠物店,小男孩和他爸爸蹲在门口,仔细观察着笼子里的一只三花荷兰猪。

戴眼镜的另一个男孩至少已经上小学了。他小心翼翼地抱着2个月大的杂交小狗,爱不释手地向卖狗的奶奶追问:“它得不得长很大喃?”“它得不得不爱干净喃?”“那它晚上睡觉得不得害怕喃?”

像他们一般大时,我就和这条街是老熟人了。每个周末,爸爸都会骑着他的28自行车,有

时候我侧坐在车前杠,手肘支在龙头上;有时候站在车后架上,用双手扶着爸爸的肩,如果坐着,就搂着他的腰。他总爱带着我到青石桥花鸟鱼虫市场闲逛。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爸爸应征入伍。他从重庆穷困的乡村到成都当了一名炊事兵。爸爸说,他的工资不多,那时候也不抽烟,也不喝酒,想方设法省出来的那点钱,除了寄回老家,就都被用来买了花苗。

那时候走进青石桥,先有菜市,接着是卖鱼虫和鸟的,最里面才是花市。装点在红砂盆里的名贵兰花是买不起的,爸爸有空总去看。偶尔碰到从山里来的阿姨,用竹篓背着刚挖出来的兰

草,平平无奇,根茎还带着湿润的泥土,墨绿的层叠叶片中,看不到一个花葶的影子。

是最寻常不过的春兰,5毛一株。爸爸就仔细地选了又谨慎地带回去。先是种在自己开垦出来的空地上,等到下个月再到青石桥为它慎重地买一只花钵,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20年后,这些春兰热烈地生发。它们在春天开放,轮番被搬回家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把那时40多平的小家盈满薄薄一层淡绿色的清香。亲戚朋友羡慕得很,爸爸就给每家都送去一盆。可惜每家都没把它们养活,剩下的两三盆又被贼偷了去,如今只留一盆周全。

爸爸伤了心,也不愿意再养别的兰花。

青石桥的鱼市,以前每家铺子里都是整整齐齐的上下三排鱼缸,养着骨脉清晰、颜色华丽的热带鱼。我独爱用白色长方形塑料盆依次摆在门口的金鱼们——肚子鼓鼓的“珍珠”,点着

“灯笼”的“鼓眼儿”,比墨色还深沉的“乌龙”,带“红帽子”的“狮子头”……密密挤在小小的白色盆子里,热热闹闹。现在好多鱼店还是20多年前的风貌,真是好极了。

大的格局就不一样了。卖小动物的都搬进了楼房,卖花草的被一颗古银杏连起来,围着这栋楼绕了半个圈。卖鸟、卖鱼的少了,进口的热带鱼和高级的水族箱很时髦,甚至连装点水族箱的充氧器、假水草、摆件和石子儿等等都有了一条龙

专卖。卖猫、卖狗的多了,笼子里关着新鲜的小生命,小哈士奇搂着小泰迪躺在小金毛的旁边,只有小松狮最活泼,使劲儿地往这三个小伙伴身上蹭。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小动物,软壳长尾的袖珍乌龟和粉红色的六角恐龙分明就是《山海经》里的小怪兽,还有我小时候从来没见过的龙猫啊、貂啊、蜥蜴啊什么的,现在都有了。

逛了一圈儿,给爸爸买了一株水仙花,花葶都藏在叶子里。我提着它快到家的时候,看到路边的帅哥用下巴指指我的方向,对他旁边的女生说,“唉,我们晚上也整点蒜苗炒回锅肉吃嘛。” (李小姐)(“个人史记”长期征稿,详见今日大周末04版)

像他们一般大时,我就和青石桥街是老熟人了

2018年4月14日星期六 01

艺术生活

让艺术走进生活 让生活更加艺术

WEEKEND

大 周 末 说

对肖像十分迷恋的何多苓一直希望保持一个状态,就是独处一室安静地绘画,单凭画画本身获取最大的愉悦。

成都商报记者曾在多个场合,观察何多苓与周围环境的“相处”,他不进城,厌烦那些形式主义的研讨会,精致而随意地和周围保持着一种距离。他喜欢成都画家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太近也不是太远,“以前我们想与某个朋友见面,就直接骑着车去找人,门上敲两下如果没人,就留个条子,走了。总有种期盼在里头。”

如今,他每天都会去自己那个“带工作室的花园”,像上班一样,执迷于花园中那每天不停变化的时间。从之前喜欢享受花园里的常青,变成同样享受冬天的萧瑟,何多苓甚至让自己过得“模仿自然”,绿的风,绿的树枝,云在空中……

细读至今都是必要的。在何多苓的作品中,往往会观察出他的经历,比如在大凉山、在重庆、在纽约、在台北、在成都……何多苓的青春时期,曾帮助父亲誊写过经济学著作,20多万字,虽然他从来不懂其中任何一个字,还经常抄错。后来,他躺在大凉山的荒凉山脊上,想象着姑娘和乌鸦、老墙和星光。四川美院时期的何多苓,应该是充满亢奋和忧郁的,他走路的姿势,绘画的状态以及最早开始听的音乐,也是在这个时期成为纯粹的可能:每天出现新的可能、争议和艺术话题,然后他自顾自钻进颜料,让画画变成生活习惯。

所有的这些都被他映照在了画作里,这就是回声:正是他画笔下的这些沉默摇曳的风中之花,在文字与绘画最为精彩的年代和观者相遇,并在观者内心唤起了一种亲切的应答。

《肖像》61×71.5cm 布面油画 1984

100×200cm 布面油画 2015

80×60cm 布面油画 2013

2018保利天悦·艺术成都系列展览

“何多苓作品展”品鉴酒会酒会时间:2018年4月14日20:00展览时间:2018年4月14日-5月14日展览地址:保利·天悦隽咏当代艺术馆(高攀路与航空路交汇处)

2018保利天悦·艺术成都系列展览第一季:许燎源&谭云双个展第二季:何多苓作品展第三季:罗发辉作品展第四季:王承云作品展第五季:邓乐&邓筱双个展

花的回声与诗意

201 8

保利天悦·艺术成都系列展览第二季今晚开幕

何多苓:

刚在新落成的何多苓美术馆成功举办展示美术馆建筑空间的展览“空”后,又一场何多苓专题展“2018保利天悦·艺术成都系列展览——何多苓作品展”将在今晚开幕。

这是 2018 保利天悦·艺术成都系列展览第二季,将展出11件何多苓精彩的“杂花写生”系列创作和一件他于1984年创作的肖像作品。这件备受关注的肖像作品更是首次公开曝光,作品传递出的动人、静谧的气息让人过目不忘,该作品由私人藏家特别提供借展。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五年前的四月,何多苓为好朋友、作家洁尘的新书写序,文章取名《花园》,其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面对花,微风弄姿,蜜蜂采蜜,我画写生。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说什么?我的工作室,北向的落地窗全部向花园打开。建筑除了老去就没了变数,唯有花园常变常新。几天之间,花开花落。几月之间,季节更迭,植物荣枯。几年之间,树长大,改变了天空的形状。

何多苓近年来的“杂花写生”系列作品备受业内外关注,该系列与何多苓此前的题材有所不同。观众能够注意到,这些杂花作品,画面中丰富微妙的色彩和细致的笔触呈现一种朦胧、苍茫的美感,他回到写生,但又不是原初意义上的写生,而是将内在世界投射到自然之后产生的观照。画面中对透视与焦点的巧妙运用,形成了画面特别的节奏和张力,有印象派的一些元素,更多的是宋画里的精微。

面对植物,在花园写生期间,何多苓试图体验古人面对自然写生的感觉。的确,有一段时间,他每天几乎都在画花的写生,从春天一直画到冬天,色彩四季都有变化。画画的时候他听音乐,有时候是接受采访,也可以一边回答一边画。画花是他训练自己的手段,单纯到只需要手,不太需要大脑,不用考虑,直截了当地与自然交接、互换。他对着花园写生,他的冷静也充满了抒情的张力。

从 2006 年开始,何多苓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怎么用油画来画出中国画笔墨的趣味。通过观察和揣摩,何多苓尝试用油画去体现中国画的手感。他的杂花作品呈现出活络的随意和书写性。具有写意的韵味,又有当代语境。亲近自然,悟解自然,捕捉那些纯天然的表达。

每年春天,何多苓都安排了一个固定的项目:找一天出太阳时去买树、买花草,按照自己构建的花园模板创建一种理想化的实验园,然后让自己的创作跟着这种“实验”一起变化。随繁而繁,就枯随枯。于是,回声诞生了——艺术家带领着观者回到日常生活,回到画画的基础性修辞——写生上面,回到花花草草,回到我们每个观者都看得懂的时态。于是,我们有时候能从他的花中看出惊惶少女的倒影,有时则可以看到带着可爱莽撞气息的玫瑰。

“对于花这个东西,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种惊奇感。”何多苓曾在美国作家迈克尔·波伦的《植物的欲望》中读到,不爱花者,除了“缺乏想象力的男孩”,就是缺心眼的人。波伦认为,花之美是大自然中极少不需要去发现的东西。“花也有它们自己的诗人,但是它们从来不像山和森林那样需要他们。”

花之美也使得花成为了艺术家天然的诉求对象。何多苓认为,花的美是一种形而上的美,并且是人类的审美需求。每天工作之前,他都要沿着小径,观察它们的变化。倘若发现了春天第一朵玫瑰,就赶紧用手机拍下来,以为记录。从最初对花草毫无兴趣,到后来转变成为一个爱花、画花的人,或许是时间改变了关注点,也或许是母亲在世时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界对何多苓的印象一直是其个人气质更侧重诗意、人与自然的联系。何多苓作品画面中的文学性、抒情性或说诗性,特别是画面所透露的孤寂、脆弱、敏感、忧郁、伤怀、神秘的情绪和气质几乎贯穿了他三十余年的言路和心路。

现在来看,如果说何多苓之前的人像作品是对那个激情年代的青春书写,而如今的杂花系列则更像一种忧郁的媒体,传达旺盛的回响。而他的使命是孤独的。

花与画的相遇

花与画的相遇

花有它的诗人

花有它的诗人

在回声中开放

在回声中开放

展展//讯讯

40×80cm 布面油画 2012

100×80cm 布面油画 2013

生于成都,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上世纪 80年代初,他即以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等作品引起轰动。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龙美术馆等海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何 多 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