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 ·...

20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 成果名称:基于供给侧理念的工程硕士三元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推荐序号:44059 附件目录: 1.教学成果报告 ................................................................................. 1 2.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 .................................................. 13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Jun-2020

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

成果名称:基于供给侧理念的工程硕士三元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推荐序号:44059

附件目录:

1.教学成果报告.................................................................................1

2.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 13

1

1.教学成果报告

基于供给侧理念的工程硕士三元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徐晨 汪永成 曹广忠 明仲 钱恭斌 陈昊 朱安民

成果完成单位: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作为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和实验大学,在 35 年的办学

历程中培养了以马化腾、史玉柱为代表的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近年

来,立足深圳产业集群优势,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深

圳大学深入研究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以工程硕士培养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了“基于供给侧理念的工程硕

士三元协同培养模式”,通过“学位点+创新领军企业”、“学位点+新

型研发机构”、“学位点+海外工科名校”的三元协同,激活人才培养

要素,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更加贴近市场高端需求、更加根植区

域产业创新发展、更加贴近世界技术发展前沿的具有动态适应和质

量反馈功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

务“三位一体”的协同效应,为培育新一代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奠定

了良好基础。

该成果经过八年探索,五年实践检验,产生了较大改革成效:

2016 年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7

年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相关培养经验被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

心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典型案例推广;育人成果被《光明日报》《中

国科学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研究生》等媒体广泛报道。

2

一、成果实施背景

国内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存在一些普遍问题,突出表现在三

个方面:一是与区域发展需求脱节,中低端人才“产能过剩”,同

质化严重,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二

是与培养目标定位脱节,导师把工程硕士生关进实验室,埋头写论

文,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趋同;三是与校外实践环节脱节,校外基

地名不副实,产学融合流于形式。以上“三脱节”问题导致工程硕

士教育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人才产能过剩,毕业生就业困难;另

一方面市场上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好用的现象突出。

二、成果主要内容

在解决工程硕士教育结构性失衡问题的过程中,深圳大学经过

调研发现,本地区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硕士人才需求旺盛,同

时也对其专业素养有更高要求。在全面分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侧”

之后,确定了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突出的职业胜任能力与创新

实践能力、敏锐的国际前沿视野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

立足这一目标,改革人才培养的“供给侧”,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及

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基于供给侧理念的“学位点+创新领军企业”、“学

位点+新型研发机构”、“学位点+海外工科名校”的三元协同培养模

式,形成了更加贴近市场高端需求、更加根植区域产业创新发展需

求、更加贴近世界技术发展前沿的具有动态适应和质量反馈功能的

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

位一体”、融合互促的协同效应。

3

图 1.基于供给侧理念的工程硕士三元协同培养模式示意图

(一)“学位点+创新领军企业”协同

立足深圳 1.12 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深圳大学秉持

“在创新领军企业培养行业创新人才”的理念,搭建高层次协同育

人平台,“精挑细选”协同对象,把培养基地建在产业最前端,把人

才培养放在产业最前沿。先后与华

为、中兴、腾讯、大疆、中集、中

广核、盐田国际、康佳通信等行业

领军企业开展工程硕士的联合培

养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形

成院系、学校、省级、国家级四级实践基地体系。其中院系级校企

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190 余个,校级 34 个,省级 18 个,全国示范性

基地 1 个。与创新领军企业的协同,使得工程硕士的培养始终站在

了行业发展最前沿,敏锐感知到行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变化,为职业

精神的养成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详见附件 1)

4

(二)“学位点+新型研发机构”协同

学校与华大基因、清华深圳研究院、光启理工研究院、中科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进行工程硕士的联合培养。先后建立了深圳

大学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龙岗创新研究院、深圳大学坪

山新区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深圳大学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等

新型研发平台。与这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协同育

人,使工程硕士培养融入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

企业孵化”的整个创新链条,在学习和科研中培养了项目研发、技

术转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了创业思维和团队

意识,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培养特色。(详见附件 2)

图 2.深圳大学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签约仪式

(三)“学位点+海外工科名校”协同

学校充分挖掘优质的国际学术合作资源开展工程硕士协同育人,

2013-2017 年,先后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共建健康科学研究所、与新

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建立“光电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与香港科技大

5

学共建“海洋协同创新中心”,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建“滨

海土木工程材料联合实验室”,与俄罗斯喀山大学合作进行工程硕

士联合培养。与海外工科名校前沿科研项目的合作过程,也是光学

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协同培养过程,

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了专业理论素养。(详见附件 3)

图 3.深圳大学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建滨海土木工程材料联合实验室

三元协同培养模式中,“学位点+创新领军企业”协同是基础,

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实践创新力,同时涵养职业精神。“学

位点+新型研发机构”和“学位点+海外工科名校”是打造特色,重

点培养的创业思维、科研转化能力和国际前沿视野。三元协同有机

耦合,形成了完整了贴近市场高端需求、根植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贴近世界技术发展前沿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四)三元协同模式的实践运行

三元协同模式在运行中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确保供给侧理念落到

实处。

6

1.“分类培养+个性培养”

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设计上,强调与学术学位硕士培养区别开

来,突出职业导向,强化社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创

新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质量

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行业紧密结合。对每个研究生,则强

调“个性培养”,培养计划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协商制定。

2.“理论实践+逆向创新”

在工程硕士的课程实施上,强调“理论+课堂实践+实际应用+理

论提高”,着重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逆向创新”能力,结合实

践基地实际项目,使得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例如,控制

工程硕士探索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开设“自动控制系统实践”、

“MATLAB 语言与仿真实践”等专业实践课,课程内容随行业最新进

展适时调整,一年一小调,两年一大调,以适应企业需求。

3.“双导师制+分段学制”

校外导师强调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在行业中有较高资质的

专家。学校的校外导师选聘办法,对校外导师提出明确的聘任和职

责要求。如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要求企业导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担任技术总监、技术部门经理或项目经理,具有 5 年以上的专业技

术从业经验。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领域聘请的校外导师,37%具有

博士学位,58%具有高级工程师、首席架构师或研究员职称。截止 2017

年底, 14 个工程硕士领域共选聘校外导师 327 名。(详见附件 4)

7

图 4.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受钦博士受聘校外研究生导师

分段学制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完成一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实习

实践环节,至少半年。实习实践形式由双导师共同决定。(详见附件 4)

图 5.化学工程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4.“反馈机制+供求适应”

为了模式运行的可持续性,深圳大学建立了多种信息采集、反

馈机制,包括校领导层面的校长午餐会、“每月一席谈”、学生顾问

团等形式与师生座谈;研究生院层面的院长信箱、学生网上评教、

学情调查、专业评估、期中教学检查;学位点层面教师通过 Office

Hours 加强师生互动,扩大师生直接交流空间。(详见附件 5)

8

图 6.每月一席谈研究生专场(研究生院负责人听取学情反馈)

三、成果的创新点与应用推广效果

(一)创新点

1.引入了“供给侧”理念指导工程硕士培养改革,深化了传统

工程硕士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改革成果引入供给侧理念,全新思考工程硕士培养“服务需求,

提高质量”的改革主线。将常规的“学校+企业”协同模式升级为“学

位点+创新领军企业”协同,从而把最新的人才需求、最前沿的业态

变化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有效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2.形成了工程硕士供需之间的动态适应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协同效应

三元协同模式把学校和区域的科研优势、区域的产业优势与学

校的人才培养优势相结合。导师带领学生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

升级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人才;企业与

学校、导师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同时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9

和保障。有效解决了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三脱节”问题,通过“三

元协同”实现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

大职能的“三位一体”,融合互促。

(二)推广应用效果

1.本项目实施后,工程硕士日益成为学校规模增长最快、报考

热度最高的招生专业。

工程硕士招生人数从 2012 年的 154 人增加到 2017 年的 906 人,

增长了 488.31%;占全校招生人数的比例从 9.58%提高到 34.11%。录

取考生中,来自 985、211 高校考生的比例从 2012 年的 3.9%提高到

2017 年 20.09%;录取具有推免权资格高校(全国仅 315 所高校)的

考生人数从 46.10%提高到 69.65%。(详见附件 6)

2.本项目实施后,工程硕士日益成为学校就业质量最好、用人

单位最欢迎的毕业生。

根据《2014 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深圳大学

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薪酬居全省第一。2016 年,学校委托第三方调

查公司对毕业研究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工程硕士毕业生平均薪酬

8765 元,显著高于全校研究生的平均水平(7787 元),计算机技术、

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起薪达 1 万以上。毕业生对深大硕士教育

的总体满意度为 87%,对导师的总体满意度为 94%。(详见附件 7)

3.本项目实施后,工程硕士各培养领域已经成为全校科研发展最

快、服务创新驱动最直接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工程硕士发表学术论文 327 篇,获专利授

权 249 项,获得省级以上行业竞赛奖项 37 项,承担 5 万元以上横向

10

课题 273 项,横向课题费总计超 4700 万元,涌现出了大量产学研结

合的优秀案例。(详见附件 8)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导师张会生团队与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

程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基地)合作,研究成果“全自动化学发光检

验免疫分析系统”,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 10 余项,产品在全国 5000

多家大中型医院得到应用,并出口到意大利、印度等几十个国家和

地区,产值 12 亿元。得益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该公司研发

部门一半以上的员工来自深大工程硕士各领域,两名已经成为公司

高管。

全国示范性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深圳大学—中集集团校外实

践基地,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

奖励 4 项,发明专利 4项,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 计

划项目等科研攻关项目 15 项。基地培养研究生 50 余名,16 名研究

生毕业后进入中集集团并成为技术骨干。该公司以深大工程硕士为

骨干的研究团队顺利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智能卡口项目,为港珠澳大

桥顺利通车贡献力量。

图 7.中集智能以深大工程硕士为骨干团队顺利完成港珠澳大桥智能卡口项目

11

4.本项目实施后,深大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成为媒体不时报

道、同行高度关注的教育现象。

徐晨教授主持的《科教协同、产学协同、国际协同——工程硕士

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获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16-2017

年度重大研究课题(教改项目)立项。2016 年 6 月 14 日《光明日报》

发表了项目主持人徐晨教授的文章《走出工程硕士培养的误区》,文

章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广泛转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

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分别以《深圳大学基于供

给侧理念打造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深圳大学以“机制+平台+资源”

保障工程硕士协同育人体系》《深圳大学打造三元协同育人体系创新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题,将成果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典

型案例推广。《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研究生》分别以《深

圳大学:把人才培养放在产业最前沿》《突出供给侧改革 创新工程

硕士培养模式》《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报道

了本项目成果。2017 年本项目还获得了“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

等教育)一等奖”。(详见附件 9)

图 8.《光明日报》发表项目第一完成人徐晨教授的文章

12

图 9.《中国教育报》对项目成果的报道

图 10.《中国科学报》对项目成果的报道

深圳技术大学借鉴本项目的培养模式,学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

学经验,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本科及硕士层次的高水平的应用

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成果推广和扶持该校,深圳大学工程硕士相关

领域与之联合招收研究生,打造中国最具“工匠精神”的工科大学。

图 11. 成果推广:深圳技术大学与德国联合培养“工匠精神”研究生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