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由心生最难得 -...

1
阅读与思考 责编 刘海宏 视觉编辑 白旭东 组版 杨艳 校对 田云 2019 年 8 月 17 日 星期六 www.xiancn.com 7 7 荐读 科学技术的更新,近百年来呈加速度 状态朝前奔跑,稍不留神,人们就被甩在后 面。然而艺术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并不尽 然,中外 1000 年前流传至今的某些艺术思 想和精神,放到现在有的也是适用的、合理 的。例如,中国“气韵生动”的艺术精神,千 年之后依然被艺术界所追捧。《艺术精神: 一本给艺术爱好者的美学手札》这本书,虽 90 多年前就已经公开出版,然而今天重 读,不禁发现书中的很多主张和见解,依然 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本书作者罗伯特·亨利( 1865—1929 是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曾经执教宾夕法尼 亚美术学院,他反对学院派经院式的死板 艺术,主张艺术自由,善于捕捉瞬间的动作 和精神,其画作富有感染力。本书由随笔、 笔记、评论、信函、演讲稿等组成,在这些不 同的文章中,亨利阐释了自己对艺术的理 解和认知。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阅读书 中的篇章,感觉时间是凝滞的,仿佛一位智 者就坐在眼前,与我们侃侃而谈。 真正砥砺人心的艺术作品,并不会随 着时光的流逝而暗淡。亨利身为油画家, 对于绘画的分析和阐释,占据了全书相当 的篇幅。中国古代绘画体系中,鼓励画家 们对描绘的对象进行反复体悟,由形到神 细致揣摩。即便是画家身处名山大川,也 只是认真地看,不轻易动笔,把山的形态特 征牢记在心,然后在纸上一气呵成画出 来。而西方绘画一直强调写生的重要性, 写生是培养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审美能 力的重要途径,是西方绘画的必经之门。 写生的过程,要求画者面对描绘的对象进 行客观真实的呈现。 写生固然是提升绘画技能的有效方 式,但是亨利在书中强调,学会全面地观察 描绘对象格外重要。如果画家长时间地盯 着描绘对象,画画起初的第一印象就会慢 慢磨损、减弱,反反复复对着同一对象进行 描绘,画作难免呆板。总之,长时间地写 生,使画作最后看起来显得僵硬,失去了灵 动之美。亨利主张初学绘画的学生,要深 入观察描绘的对象,比如描绘人物肖像,不 是仅仅盯着五官看,还要从多个角度观察 头部特征,抓准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现在 的话讲,就是要立体地观察,画肖像正面时 还要考虑到后脑勺长什么样子。尽管在画 作中看不到后脑勺,而不画出来不等于就 可以忽略和无视其存在。现在看来,亨利 的见解对于习画之人而言,同样具有现实 的针对性,因为他所指出的这些问题,在今 天的绘画过程中依然存在。 书中,亨利鼓励学生要“凭着记忆去画 画”,这和西方长期倡导的写生看上去是背 离的,其实深入分析,也并不矛盾。笔者认 为,他所倡导的这个观点,和中国古代绘画 思想不谋而合,因为中国古代有临摹名家 名作的传统,但是写生的风气并没有铺 开。亨利之所以鼓励学生用记忆画画,有 其现实的原因。画者描绘的对象伴随着光 线的变化,描绘的色彩也随之变化。例如 画风景,同样是画一座山,但是早中晚的光 线是变化的,那么眼前的景致也是不同 的。作为画家,要学会捕捉描绘对象的第 一印象,且这种印象是固定的,不能受到其 他因素的干扰。如此而言,画家描绘的风 景,并不是照相机简单复制的物象,而是画 出心中的风景,每个画家描画同样的风景, 由于内心的感受、情绪、理解不同,那么画 出来的风景差异是非常明显的,风格也各 不相同。亨利继而告诫学生,画画要遵从 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画自己想画的作 品。唯有如此,才能避开千篇一律的画法, 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风景。 任何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总是期 望自己的艺术作品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 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也有人剑走偏锋,为 了获得社会的认可,艺术创作的主题、风 格、形式等方面,一味地投其所好。亨利以 为,为了赢得他人的赏识而违背自己的意 愿,这是不可取的,若艺术家都这么干,最 后艺术创作只会陷入被动的状态,必须引 起足够的警惕。对于这一点,即便是在今 天,也同样应该引起重视。前些年画坛流 行青藏高原的主题创作,很多画家纷纷去 采风,画高原的景和物,其中不乏涌现出优 秀的画作,但是相当一部分年轻画家,对于 青藏高原的认知是陌生的或者是浅显的, 完全跟风画画,创作得不偿失。艺术创作 不能随波逐流,要开创自己的艺术领地。 在这个方面,国外的梵高、莫奈、马蒂斯如 此,国内的黄宾虹、关山月、傅抱石也是如 此。如前段时期离世的画家刘文西, 60 年来关注陕北、行走陕北、描绘陕北,对于 陕北的群众、山山水水充满深厚的感情。 他的画作,无论是水墨画,还是寥寥数笔的 素描和速写,充满着陕北的温度和气息,艺 术的张力得到充分彰显。作为艺术家,无 论在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创作唯有真正地 从“心”出发,坚守属于自己的艺术家园,创 作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 通读《艺术精神:一本给艺术爱好者的 美学手札》,给笔者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如:“美,无法复制”“美,是观看者心中的愉 悦感”“艺术最终是语言的一种延伸,用以 表达文字无法传达的微妙感受”等等。对 于何为艺术精神,每个人的学养不同、眼界 不同,其理解也各不相同,可我们要深信: 人的胸怀有多大,艺术的格局就有多大。 艺术创作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无论从事 何种形式的创作,对于自然、生活和人生需 要虔诚,敞开心扉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才会 呈现独有的艺术气象。 何为艺术精神,每个人的学养不同、眼界不同,其理解也各不相同,可我们要深信:人的胸怀有多大,艺术的格局 就有多大。艺术创作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无论从事何种形式的创作,对于自然、生活和人生需要虔诚,敞开心扉 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才会呈现独有的艺术气象。 艺由心生最难得 陈华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代表了中 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当用名画解读唐诗 时,你便会有一个新的视角来观看人生。 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后导师薛晓源 主编的《藏在名画里的唐诗》,通过 66 幅名 画解读了 17 位诗人的 51 首唐诗,带你走进 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发达、 开放的时代之一,但是唐朝的史料并没有 大家想象得那么多,除了传统的以史书形 式存在的史料之外,唐诗也是史学研究的 富矿。《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作为中国画报 出版社“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中的一 部,采撷了珍藏在海内外的皇家珍藏、海外 珍藏、稀世珍藏古画,通过“诗画合一”的方 式,将抽象的思想观念与海内外各大博物 馆中的中国传世名画进行珠联璧合,对丰 富的唐诗进行了情景解读,让读者从“画面 感”入手,在欣赏美图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 理解,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获得完美的视 觉享受,充分领略到唐朝“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的魅力。 唐代文化体系庞大完整,极具开放性 并贴近现实及民众,这从唐诗便可窥一 斑。比如书中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 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 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 至,相见语依依”,充满着浓烈的烟火人家 气息。夕阳、村落构造了画面的整体轮廓, 老人、牧童和牛羊则增添了人间烟火的温 暖。在宁静的夕阳下,鸣叫的野鸡,抽穗的 小麦,稀薄的桑叶和入眠的春蚕,使画面色 彩更加生机勃勃,而农夫劳作归来的欢声 笑语,让其乐融融的乡村画卷如泼墨般在 读者面前氲染开来。再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 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所见,一片苍 莽。心中所感,无限悲凉溢于言外……唐 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血有肉的唐代社会 的生动图画,其意境悠远深长,让人浮想联 翩。从唐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经济史、 政治史、民俗史、绘画史、音乐史,甚至还有 舞蹈史、战争史等各种宝贵资料。它所给 予我们的历史实感的巨大价值,更是任何 史书都难以做到的。 唐诗不仅是诗歌史上一座巍峨的高 峰,亦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献礼。唐诗入画, 便是将高华典雅的诗作用具象的绘画语言 呈现,浪漫地呈现出迷人的诗意生活世界。 而这些名画更是“藏”意丰富。比如张九龄 的《望庐山瀑布泉》,描写的是远望庐山瀑布 泉看到的情景。诗中有色彩,有声音,有气 势,可谓画面感强烈。其插图为明代沈周的 《庐山高》和宋朝江参的《摹范宽庐山图》。 画中山峰层峦叠嶂,草木繁茂,飞瀑高悬,云 雾飘逸浮动,尽显庐山无比雄浑之气势。特 别是《庐山高》隽秀、润湿而又苍劲的用笔用 墨,纷繁、宽博而又伟岸的造型布局,高致绝 人,坚实酣豪,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 表现手法,让诗的深远意境在画中变得更加 广阔……唐诗讲究风雅流韵,中国绘画探究 味象澄怀。一面是清丽可诵、字字珠玑的唐 诗,一面是真气弥漫、古意淋漓的名画,两者 融通,让昔日“养在宫中人未识”的绘画珍品 酣梦醒来,“飞入寻常百姓家”,破解传世古 画与唐诗之玄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直是哲人智 者苦苦追寻的永恒主题。《藏在名画里的唐 诗》,不仅对此进行了近乎完美的诠释和解 读,还集中展示了古典绘画与古典文学、哲 学的内在亲缘关系,让我们顺着这脉络便 能轻而易举地走进唐朝。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唐朝 秦延安 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前言》中记: “一次我听他(钱钟书)在电话里对一位求 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 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话虽如 此,但是若还能知道蛋是如何产下的,也是 有用处的。 美国当代女作家西莉亚·布鲁·约翰逊 所著的《怪作家》,是一本讲述作家奇奇怪 怪的写作习惯的书。本书有点八卦性质, 但是,写作之人看后大概会有所启发了解他人的写作之法。 如何激发自己的灵感?有一次,歌德 去拜访席勒,发现这位朋友出去了,便决定 等他回来。在等待的时间里,歌德坐在席 勒的书桌前匆匆记下些笔记。这时,一股 奇怪的恶臭使他不得不停下。歌德循着气 味找到了源头—席勒书桌的抽屉。歌德 打开抽屉,发现里面有一堆烂苹果。迎面 扑来的气味如此有冲劲,把歌德弄得头 晕。他赶紧走到窗户跟前,去呼吸新鲜空 气。席勒的妻子夏洛特说,席勒有意将苹 果放坏。这种“芳香”能带给他灵感。“没有 它,他就没法生活或写作”。 司汤达在写《帕尔马修道院》时,每天 先读一份政府文件。在给巴尔扎克的一封 信中,司汤达写道,“为了获得正确的语感, 我每天早晨读两到三页的民法典”。毛姆 在投入新小说之前,有一个读伏尔泰的《老 实人》的仪式。他解释道,“这样我的脑海 深处便有一个明晰、优雅和机智的标准”。 还有更奇葩的,喜欢在洗澡时写作。 黛安·阿克曼发现,置身肥皂泡沫中,能让 她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她回忆道,“有一个 夏天,我懒洋洋地倚靠在浴缸里,写了一整 部诗剧”。朱诺·迪亚斯是另一位在浴室中 找灵感的作家,但他并不进入浴缸,而是坐 在旁边写作。 营造适合自己的写作环境。“一个女 人要写小说,必须有钱和一间她自己的房 间。”在伍尔夫的随笔《一间自己的房间》 中,这句话出现过多次。可见,伍尔夫对 于写作空间的重视。席勒并不总在夜里 写作。如果在白天拿起笔,他会把房间弄 得很昏暗。书房的红窗帘依然闭掩。阳 光透过织物照进来,为工作提供了一个亮 度很低的环境。而狄更斯无论在哪儿,都 会调整周围的环境,以适合他的需要。他 要求他的书房在每个地方都有同样的设 计,而且这种偏好不限于书房。每到一个 新地方,他会在入睡前安排好一切,从家 具到行李。伊莱扎·林恩·林顿回忆说,狄 更斯甚至连床的朝向都特别讲究,一定要 是南北朝向。她说,“他以一套有关地电 流和正电或负电的论证来支持他的异 议。它可能只是一个幻想,但对他来说, 足够真实”。 强迫自己每天都写。安东尼·特罗洛 普极其遵守纪律。他的工作时间始于早上 五点半的一杯咖啡。之后的三个小时,他 会写新东西或重读草稿。写作的时候,他 强迫自己每十五分钟写两百五十个字。他 看着表,追踪着时间和他的创作量,以保持 这一速度。斯蒂芬·金每天写两千字,无论 用多长时间,总要达到这个量。托马斯·沃 尔夫每天不完成一千八百字的目标,绝不 停笔。斯坦贝克一度每天写三千字,后来 逐渐降到两千。坚持每天写,这就是保持 写作状态,这就像运动员坚持训练比赛一 样,时间长不比赛,手就生了。 作家必须具有很强的自控力,否则,很 难将孤独的写作坚持下去。一位报社编辑 说,他们不用坐班,但是在家工作的同事, 通常是天天刷微博,两周一篇稿子也交不 上来。 为了避免任何外出的诱惑,雨果将自 己的衣服锁起来,除了一个灰色大披肩。 他买了一件一直可以到达脚面、只适合在 室内穿的针织衣服。几个月时间里,它就 充当了雨果的制服。 对于写作条件的要求,也因人而异,有 的人非得在书房里写作,有的人随时随地 都可以写。杜鲁门·卡波特在充分斜倚时 才能创作。他声称,“我完全是个横向作 家”。一般人是在结束工作后才躺到床上 或沙发上,而卡波特却是在这里开始他的 工作时间。一本笔记本枕在膝头,供他书 写。一杯咖啡和一支烟,总是伸手可及。 “我得一口一口地抽,一点一点地抿。”他 说。一天下来,他的姿势保持同一,但饮品 有所改变。咖啡喝完后,会换成薄荷茶,之 后是雪莉酒,到一天结束时,他已一杯马提 尼在手。 伍迪·艾伦十六岁时在纽约的一家广 告公司找到一份课后工作,他便设法在搭 地铁的时候写作。他回忆道,“我边拉着吊 环站立,边取出铅笔,等我出地铁时,我已 经写了四十或五十个笑话……好些年都是 每天五十个笑话”。 梭罗曾说,散步是一种高贵的艺术,鲜 有人掌握。梭罗在步行中获得了大量灵 感,华兹华斯也热衷此道。据梭罗说,华兹 华斯的仆人有一次把一名访客带到诗人的 书房,不过又指出,“他的书房在户外”。托 马斯·德·昆西曾估算,华兹华斯一生所走 的路大约有十八万英里。在乡间漫长的远 足中,华兹华斯创作了大量韵文。 因为不会开车,华莱士·史蒂文斯步行 去上班。他在一家保险公司当副总裁。从 他家门口到公司办公室,大约有 2.5 英里距 离。在上下班往返路上,史蒂文斯会写 诗。有一次接受《纽约时报》采访,他说, “在我能全神贯注的时候,我写得最好。而 在我走路的时候,我最能做到全神贯注”。 史蒂文斯把他的诗记在纸条上,到了办公 室,就交由秘书打出来。 与他人散步不同的是,狄更斯经常需 要快速行走。狄更斯给他的朋友约翰·弗 罗斯特写信说:“如果不能快步地走很远, 我就要爆炸和毁灭。” 大多数作家是独行侠,他们喜欢宁静, 能够独处,因为深入的思考,必须是在宁静 的空间里才产生。1926 年,劳伦斯在意大 利时,他朋友阿道司·赫胥黎刚买了一辆 车,提出把旧的那辆转给他。但劳伦斯对 车没兴趣。后来,劳伦斯在一封信中说: “静静地步入松林之中,坐在那里做一点我 做的工作,还有什么比这更为愉悦的事。 为什么要跑来跑去的!” 千奇百怪的写作习惯 夏学杰 作家们如何激发自己的灵 感?席勒有意将苹果放坏,因 为这种“芳香”能带给他灵感。 司汤达写《帕尔马修道院》时, “为了获得正确的语感,我每 天早晨读两到三页的民法 典”。而黛安·阿克曼发现,只 有将自己置身在肥皂泡沫中, 创造力才能得到解放…… 怪作家 作者:【美】西莉亚·布鲁·约翰逊 译者:宋宁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年 3 月 完成长篇小说《转世天狼》的写作,宁新路也完成 了自我角色的剖白与苦涩的精神历程。他写《财政局 长》时,可以闭上眼睛,柔韧有余地行走在他熟悉的人 物关系与故事线索中,而写《转世天狼》,则以长焦置 景,纵向叙述了一幕光怪陆离的人狗传奇。 我无意拿《财政局长》与《转世天狼》进行文学位置 比对,作者从理想主义转换批判现实主义,这不仅是对 自我文学理念的重铸,也是对生命与人性考问的重 铸。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 与《转世天狼》中的阿黄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主人 公”是一条名叫巴克的狗。巴克原是生存状态良好的家 犬,在温饱无忧的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了所谓文明社会 的教化。小说叙述了巴克被偷卖之后的各种遭遇,从北 方的苦寒之地到丛林,面对环境的不断恶变,为了生存下 去,它身上的原始兽性日益被唤醒,头脑和身体在险恶现 实中逐渐改变,最终在血与生死搏杀中,成为群狼之首。 而名叫阿黄的这只狗,在人们眼里是不近人情的疯狗、恶 狗,严重遭遇世人唾弃。而在狗市相中阿黄的张鞋娃,是 柴府的门卫管家。与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不同,阿黄是 有灵性的,它能聪慧地揣测主人的意图,它的善恶之分, 其实就是张鞋娃敢于暴发或只能隐忍的内心写照。 科塔萨尔是拉美爆炸文学的四大主帅之一,他极 力倡导“斗争和革新”,反对文学上的“一切因袭习惯和 常规”,在文学创作上要富于探索和创新。他追求开放 式小说,在作者与读者间架设桥梁。而《转世天狼》的 确是一部具有新视角,新意义的探索性长篇小说。作 者以选择历史题材涉险,厘定那个久远的特殊年代,精 致塑造了张鞋娃和一只狗的传奇。他们挣扎在社会底 层,为了活着,成为富人的守院奴。作者以不惜笔墨的 生动画卷,道出魍魉世界的血泪情仇,张鞋娃有着善恶 并存的人格特征,那只被称为阿黄的看门狗,在作者笔 下同他的主人一样变得命运坎坷,拟人化的描写几乎 赋予了它社会属性。作者不惜笔墨刻画狗与主人的复 杂生命现状,无论张鞋娃眼中的世界,还是阿黄眼中的 世界,似乎有着等同的曲折坎坷和喜怒哀乐。 《转世天狼》之所以读后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与柴 府有关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意 识,是小说家本应具备的气质元素。换而言之,我读完 这部小说,无意为张鞋娃、小莲、柴大老爷、虎八等人寻 找悲剧概念,当然也包括男主人公的忠犬阿黄。杰克· 伦敦让良犬巴克复辟了原始的野性,命运多舛的阿黄 却在作者笔下从原始的野性异化出对人的知遇之恩。作 者或许在无意识中,完成了小说悲剧人格的建构,演绎出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维,且又相契相合地溶入悲剧 的色调。而无论如何,我相信,任何一部小说都有哲学理 念成为核心寓意的支撑,支撑起这个永恒的主题。恰恰 是这种主题的沉重负荷,压抑了读者的呼吸。针对亚里 士多德悲剧学说中“悲剧性”概念,伽达默尔指出:只要在 现实中存在着悲剧性,悲剧性就根本不是一种特殊的艺 术现象。我深信,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悲剧意识,是 现实的悟化,是浑然天成的灵觉,并非人为的主题先行。 如同这部小说的人物命运,以年寿之长,活灵活现地生 存在读者的记忆之中。而让读者不能释怀的,也正是 张鞋娃与小莲的爱情悲剧,被凝固成无法解脱的悬念。 一幕人性悲剧的 新境思考 王世尧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 作者:黎锦熙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 年 7 月 1926 年,黎锦熙创编了中英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 变化潮流图》,此图被送往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并获得 奖章。这张图上部分为文字与语言,描绘了汉字从图 画到隶变的沿革、汉语音义的发展,并列出了各代主要 小学著作。下部分是文学与文体,呈现了从远古口头 歌唱到现代白话的文学流变,总结了历代重要作家、作 品。一张大图比较清晰展现了四千年来语言文字的变 迁和文学的源流和派别。本次再版是近百年来首次在 国内影印出版。 征稿启事 《西安日报》“阅读与思考”专栏,以 书籍为媒介,以思考为宗旨,致力于打 造有质量的读书分享与交流平台,长期 面向广大读者征集书评稿件。您可以 用书评的方式推荐文学、社科、政经、管 哲、童书、学术著作等,发表您对某部经 典之作的阅读感悟,或者推荐某部著作 的优秀序言等。字数1500 字左右。 主持人:刘海宏 电话: (029)88216530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 东南角西安日报社理论评论部 艺术精神: 一本给艺术爱好者的美学手札 著者:罗伯特·亨利 译者:孟宪平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年 1 月 藏在名画里的唐诗 作者:薛晓源主编 白彬彬 评注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年 8 月 2019 7 “诗画合一”是中国流传不 绝的艺术传统,本书承继这一 传统,以“诗歌具有丰富的画面 感”为标准,精选 17 位唐代诗 人的51首经典诗作,加以注 释、评赏,并对应诗意配有 66 幅历代绘画名家的传世名画, 使读者在欣赏美图中加深对诗 歌艺术的理解,充分领略“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艺由心生最难得 - xiancn.comepaper.xiancn.com/newxarb/page/2019-08/17/07/2019081707...2007/08/17  · 行青藏高原的主题创作,很多画家纷纷去 采风,画高原的景和物,其中不乏涌现出优

阅读与思考 责编 刘海宏 视觉编辑 白旭东组版 杨艳 校对 田云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www.xiancn.com 77

荐 读

科学技术的更新,近百年来呈加速度状态朝前奔跑,稍不留神,人们就被甩在后面。然而艺术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并不尽然,中外 1000年前流传至今的某些艺术思想和精神,放到现在有的也是适用的、合理的。例如,中国“气韵生动”的艺术精神,千年之后依然被艺术界所追捧。《艺术精神:一本给艺术爱好者的美学手札》这本书,虽然 90多年前就已经公开出版,然而今天重读,不禁发现书中的很多主张和见解,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本书作者罗伯特·亨利(1865—1929)是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曾经执教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他反对学院派经院式的死板艺术,主张艺术自由,善于捕捉瞬间的动作和精神,其画作富有感染力。本书由随笔、笔记、评论、信函、演讲稿等组成,在这些不同的文章中,亨利阐释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阅读书中的篇章,感觉时间是凝滞的,仿佛一位智者就坐在眼前,与我们侃侃而谈。

真正砥砺人心的艺术作品,并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暗淡。亨利身为油画家,对于绘画的分析和阐释,占据了全书相当的篇幅。中国古代绘画体系中,鼓励画家们对描绘的对象进行反复体悟,由形到神细致揣摩。即便是画家身处名山大川,也只是认真地看,不轻易动笔,把山的形态特征牢记在心,然后在纸上一气呵成画出来。而西方绘画一直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写生是培养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西方绘画的必经之门。写生的过程,要求画者面对描绘的对象进行客观真实的呈现。

写生固然是提升绘画技能的有效方式,但是亨利在书中强调,学会全面地观察描绘对象格外重要。如果画家长时间地盯着描绘对象,画画起初的第一印象就会慢慢磨损、减弱,反反复复对着同一对象进行描绘,画作难免呆板。总之,长时间地写生,使画作最后看起来显得僵硬,失去了灵动之美。亨利主张初学绘画的学生,要深入观察描绘的对象,比如描绘人物肖像,不是仅仅盯着五官看,还要从多个角度观察头部特征,抓准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现在

的话讲,就是要立体地观察,画肖像正面时还要考虑到后脑勺长什么样子。尽管在画作中看不到后脑勺,而不画出来不等于就可以忽略和无视其存在。现在看来,亨利的见解对于习画之人而言,同样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因为他所指出的这些问题,在今天的绘画过程中依然存在。

书中,亨利鼓励学生要“凭着记忆去画画”,这和西方长期倡导的写生看上去是背离的,其实深入分析,也并不矛盾。笔者认为,他所倡导的这个观点,和中国古代绘画思想不谋而合,因为中国古代有临摹名家名作的传统,但是写生的风气并没有铺开。亨利之所以鼓励学生用记忆画画,有其现实的原因。画者描绘的对象伴随着光线的变化,描绘的色彩也随之变化。例如画风景,同样是画一座山,但是早中晚的光线是变化的,那么眼前的景致也是不同的。作为画家,要学会捕捉描绘对象的第一印象,且这种印象是固定的,不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此而言,画家描绘的风景,并不是照相机简单复制的物象,而是画出心中的风景,每个画家描画同样的风景,由于内心的感受、情绪、理解不同,那么画出来的风景差异是非常明显的,风格也各不相同。亨利继而告诫学生,画画要遵从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画自己想画的作品。唯有如此,才能避开千篇一律的画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风景。

任何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总是期望自己的艺术作品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也有人剑走偏锋,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艺术创作的主题、风格、形式等方面,一味地投其所好。亨利以

为,为了赢得他人的赏识而违背自己的意愿,这是不可取的,若艺术家都这么干,最后艺术创作只会陷入被动的状态,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对于这一点,即便是在今天,也同样应该引起重视。前些年画坛流行青藏高原的主题创作,很多画家纷纷去采风,画高原的景和物,其中不乏涌现出优秀的画作,但是相当一部分年轻画家,对于青藏高原的认知是陌生的或者是浅显的,完全跟风画画,创作得不偿失。艺术创作不能随波逐流,要开创自己的艺术领地。在这个方面,国外的梵高、莫奈、马蒂斯如此,国内的黄宾虹、关山月、傅抱石也是如此。如前段时期离世的画家刘文西,60多年来关注陕北、行走陕北、描绘陕北,对于陕北的群众、山山水水充满深厚的感情。他的画作,无论是水墨画,还是寥寥数笔的素描和速写,充满着陕北的温度和气息,艺术的张力得到充分彰显。作为艺术家,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创作唯有真正地从“心”出发,坚守属于自己的艺术家园,创作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

通读《艺术精神:一本给艺术爱好者的美学手札》,给笔者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如:“美,无法复制”“美,是观看者心中的愉悦感”“艺术最终是语言的一种延伸,用以表达文字无法传达的微妙感受”等等。对于何为艺术精神,每个人的学养不同、眼界不同,其理解也各不相同,可我们要深信:人的胸怀有多大,艺术的格局就有多大。艺术创作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无论从事何种形式的创作,对于自然、生活和人生需要虔诚,敞开心扉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才会呈现独有的艺术气象。

何为艺术精神,每个人的学养不同、眼界不同,其理解也各不相同,可我们要深信:人的胸怀有多大,艺术的格局

就有多大。艺术创作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无论从事何种形式的创作,对于自然、生活和人生需要虔诚,敞开心扉

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才会呈现独有的艺术气象。

艺由心生最难得■陈华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当用名画解读唐诗时,你便会有一个新的视角来观看人生。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后导师薛晓源主编的《藏在名画里的唐诗》,通过 66幅名画解读了17位诗人的51首唐诗,带你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发达、开放的时代之一,但是唐朝的史料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多,除了传统的以史书形式存在的史料之外,唐诗也是史学研究的富矿。《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作为中国画报出版社“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中的一部,采撷了珍藏在海内外的皇家珍藏、海外珍藏、稀世珍藏古画,通过“诗画合一”的方

式,将抽象的思想观念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的中国传世名画进行珠联璧合,对丰富的唐诗进行了情景解读,让读者从“画面感”入手,在欣赏美图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获得完美的视觉享受,充分领略到唐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

唐代文化体系庞大完整,极具开放性并贴近现实及民众,这从唐诗便可窥一斑。比如书中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充满着浓烈的烟火人家气息。夕阳、村落构造了画面的整体轮廓,老人、牧童和牛羊则增添了人间烟火的温暖。在宁静的夕阳下,鸣叫的野鸡,抽穗的小麦,稀薄的桑叶和入眠的春蚕,使画面色彩更加生机勃勃,而农夫劳作归来的欢声笑语,让其乐融融的乡村画卷如泼墨般在读者面前氲染开来。再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所见,一片苍莽。心中所感,无限悲凉溢于言外……唐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血有肉的唐代社会的生动图画,其意境悠远深长,让人浮想联

翩。从唐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经济史、政治史、民俗史、绘画史、音乐史,甚至还有舞蹈史、战争史等各种宝贵资料。它所给予我们的历史实感的巨大价值,更是任何史书都难以做到的。

唐诗不仅是诗歌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亦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献礼。唐诗入画,便是将高华典雅的诗作用具象的绘画语言呈现,浪漫地呈现出迷人的诗意生活世界。而这些名画更是“藏”意丰富。比如张九龄的《望庐山瀑布泉》,描写的是远望庐山瀑布泉看到的情景。诗中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势,可谓画面感强烈。其插图为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和宋朝江参的《摹范宽庐山图》。画中山峰层峦叠嶂,草木繁茂,飞瀑高悬,云雾飘逸浮动,尽显庐山无比雄浑之气势。特别是《庐山高》隽秀、润湿而又苍劲的用笔用墨,纷繁、宽博而又伟岸的造型布局,高致绝人,坚实酣豪,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让诗的深远意境在画中变得更加广阔……唐诗讲究风雅流韵,中国绘画探究味象澄怀。一面是清丽可诵、字字珠玑的唐诗,一面是真气弥漫、古意淋漓的名画,两者融通,让昔日“养在宫中人未识”的绘画珍品酣梦醒来,“飞入寻常百姓家”,破解传世古画与唐诗之玄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直是哲人智

者苦苦追寻的永恒主题。《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不仅对此进行了近乎完美的诠释和解读,还集中展示了古典绘画与古典文学、哲学的内在亲缘关系,让我们顺着这脉络便能轻而易举地走进唐朝。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唐朝■秦延安

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前言》中记:“一次我听他(钱钟书)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话虽如此,但是若还能知道蛋是如何产下的,也是有用处的。

美国当代女作家西莉亚·布鲁·约翰逊所著的《怪作家》,是一本讲述作家奇奇怪

怪的写作习惯的书。本书有点八卦性质,但是,写作之人看后大概会有所启发——了解他人的写作之法。

如何激发自己的灵感?有一次,歌德去拜访席勒,发现这位朋友出去了,便决定等他回来。在等待的时间里,歌德坐在席勒的书桌前匆匆记下些笔记。这时,一股奇怪的恶臭使他不得不停下。歌德循着气味找到了源头——席勒书桌的抽屉。歌德打开抽屉,发现里面有一堆烂苹果。迎面扑来的气味如此有冲劲,把歌德弄得头晕。他赶紧走到窗户跟前,去呼吸新鲜空气。席勒的妻子夏洛特说,席勒有意将苹果放坏。这种“芳香”能带给他灵感。“没有它,他就没法生活或写作”。

司汤达在写《帕尔马修道院》时,每天先读一份政府文件。在给巴尔扎克的一封信中,司汤达写道,“为了获得正确的语感,我每天早晨读两到三页的民法典”。毛姆在投入新小说之前,有一个读伏尔泰的《老实人》的仪式。他解释道,“这样我的脑海深处便有一个明晰、优雅和机智的标准”。

还有更奇葩的,喜欢在洗澡时写作。黛安·阿克曼发现,置身肥皂泡沫中,能让她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她回忆道,“有一个夏天,我懒洋洋地倚靠在浴缸里,写了一整部诗剧”。朱诺·迪亚斯是另一位在浴室中找灵感的作家,但他并不进入浴缸,而是坐在旁边写作。

营造适合自己的写作环境。“一个女人要写小说,必须有钱和一间她自己的房间。”在伍尔夫的随笔《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这句话出现过多次。可见,伍尔夫对于写作空间的重视。席勒并不总在夜里写作。如果在白天拿起笔,他会把房间弄得很昏暗。书房的红窗帘依然闭掩。阳光透过织物照进来,为工作提供了一个亮度很低的环境。而狄更斯无论在哪儿,都会调整周围的环境,以适合他的需要。他要求他的书房在每个地方都有同样的设

计,而且这种偏好不限于书房。每到一个新地方,他会在入睡前安排好一切,从家具到行李。伊莱扎·林恩·林顿回忆说,狄更斯甚至连床的朝向都特别讲究,一定要是南北朝向。她说,“他以一套有关地电流和正电或负电的论证来支持他的异议。它可能只是一个幻想,但对他来说,足够真实”。

强迫自己每天都写。安东尼·特罗洛普极其遵守纪律。他的工作时间始于早上五点半的一杯咖啡。之后的三个小时,他会写新东西或重读草稿。写作的时候,他强迫自己每十五分钟写两百五十个字。他看着表,追踪着时间和他的创作量,以保持这一速度。斯蒂芬·金每天写两千字,无论用多长时间,总要达到这个量。托马斯·沃尔夫每天不完成一千八百字的目标,绝不停笔。斯坦贝克一度每天写三千字,后来逐渐降到两千。坚持每天写,这就是保持写作状态,这就像运动员坚持训练比赛一样,时间长不比赛,手就生了。

作家必须具有很强的自控力,否则,很难将孤独的写作坚持下去。一位报社编辑说,他们不用坐班,但是在家工作的同事,通常是天天刷微博,两周一篇稿子也交不上来。

为了避免任何外出的诱惑,雨果将自己的衣服锁起来,除了一个灰色大披肩。他买了一件一直可以到达脚面、只适合在室内穿的针织衣服。几个月时间里,它就充当了雨果的制服。

对于写作条件的要求,也因人而异,有的人非得在书房里写作,有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写。杜鲁门·卡波特在充分斜倚时才能创作。他声称,“我完全是个横向作家”。一般人是在结束工作后才躺到床上或沙发上,而卡波特却是在这里开始他的工作时间。一本笔记本枕在膝头,供他书写。一杯咖啡和一支烟,总是伸手可及。

“我得一口一口地抽,一点一点地抿。”他

说。一天下来,他的姿势保持同一,但饮品有所改变。咖啡喝完后,会换成薄荷茶,之后是雪莉酒,到一天结束时,他已一杯马提尼在手。

伍迪·艾伦十六岁时在纽约的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一份课后工作,他便设法在搭地铁的时候写作。他回忆道,“我边拉着吊环站立,边取出铅笔,等我出地铁时,我已经写了四十或五十个笑话……好些年都是每天五十个笑话”。

梭罗曾说,散步是一种高贵的艺术,鲜有人掌握。梭罗在步行中获得了大量灵感,华兹华斯也热衷此道。据梭罗说,华兹华斯的仆人有一次把一名访客带到诗人的书房,不过又指出,“他的书房在户外”。托马斯·德·昆西曾估算,华兹华斯一生所走的路大约有十八万英里。在乡间漫长的远足中,华兹华斯创作了大量韵文。

因为不会开车,华莱士·史蒂文斯步行去上班。他在一家保险公司当副总裁。从他家门口到公司办公室,大约有2.5英里距离。在上下班往返路上,史蒂文斯会写诗。有一次接受《纽约时报》采访,他说,

“在我能全神贯注的时候,我写得最好。而在我走路的时候,我最能做到全神贯注”。史蒂文斯把他的诗记在纸条上,到了办公室,就交由秘书打出来。

与他人散步不同的是,狄更斯经常需要快速行走。狄更斯给他的朋友约翰·弗罗斯特写信说:“如果不能快步地走很远,我就要爆炸和毁灭。”

大多数作家是独行侠,他们喜欢宁静,能够独处,因为深入的思考,必须是在宁静的空间里才产生。1926年,劳伦斯在意大利时,他朋友阿道司·赫胥黎刚买了一辆车,提出把旧的那辆转给他。但劳伦斯对车没兴趣。后来,劳伦斯在一封信中说:

“静静地步入松林之中,坐在那里做一点我做的工作,还有什么比这更为愉悦的事。为什么要跑来跑去的!”

千奇百怪的写作习惯■夏学杰

作家们如何激发自己的灵感?席勒有意将苹果放坏,因为这种“芳香”能带给他灵感。司汤达写《帕尔马修道院》时,

“为了获得正确的语感,我每天早晨读两到三页的民法典”。而黛安·阿克曼发现,只有将自己置身在肥皂泡沫中,创造力才能得到解放……

怪作家作者:【美】西莉亚·布鲁·约翰逊译者:宋宁刚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完成长篇小说《转世天狼》的写作,宁新路也完成了自我角色的剖白与苦涩的精神历程。他写《财政局长》时,可以闭上眼睛,柔韧有余地行走在他熟悉的人物关系与故事线索中,而写《转世天狼》,则以长焦置景,纵向叙述了一幕光怪陆离的人狗传奇。

我无意拿《财政局长》与《转世天狼》进行文学位置比对,作者从理想主义转换批判现实主义,这不仅是对自我文学理念的重铸,也是对生命与人性考问的重铸。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与《转世天狼》中的阿黄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条名叫巴克的狗。巴克原是生存状态良好的家犬,在温饱无忧的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了所谓文明社会的教化。小说叙述了巴克被偷卖之后的各种遭遇,从北方的苦寒之地到丛林,面对环境的不断恶变,为了生存下去,它身上的原始兽性日益被唤醒,头脑和身体在险恶现实中逐渐改变,最终在血与生死搏杀中,成为群狼之首。而名叫阿黄的这只狗,在人们眼里是不近人情的疯狗、恶狗,严重遭遇世人唾弃。而在狗市相中阿黄的张鞋娃,是柴府的门卫管家。与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不同,阿黄是有灵性的,它能聪慧地揣测主人的意图,它的善恶之分,其实就是张鞋娃敢于暴发或只能隐忍的内心写照。

科塔萨尔是拉美爆炸文学的四大主帅之一,他极力倡导“斗争和革新”,反对文学上的“一切因袭习惯和常规”,在文学创作上要富于探索和创新。他追求开放式小说,在作者与读者间架设桥梁。而《转世天狼》的确是一部具有新视角,新意义的探索性长篇小说。作者以选择历史题材涉险,厘定那个久远的特殊年代,精致塑造了张鞋娃和一只狗的传奇。他们挣扎在社会底层,为了活着,成为富人的守院奴。作者以不惜笔墨的生动画卷,道出魍魉世界的血泪情仇,张鞋娃有着善恶并存的人格特征,那只被称为阿黄的看门狗,在作者笔下同他的主人一样变得命运坎坷,拟人化的描写几乎赋予了它社会属性。作者不惜笔墨刻画狗与主人的复杂生命现状,无论张鞋娃眼中的世界,还是阿黄眼中的世界,似乎有着等同的曲折坎坷和喜怒哀乐。

《转世天狼》之所以读后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与柴府有关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意识,是小说家本应具备的气质元素。换而言之,我读完这部小说,无意为张鞋娃、小莲、柴大老爷、虎八等人寻找悲剧概念,当然也包括男主人公的忠犬阿黄。杰克·伦敦让良犬巴克复辟了原始的野性,命运多舛的阿黄却在作者笔下从原始的野性异化出对人的知遇之恩。作者或许在无意识中,完成了小说悲剧人格的建构,演绎出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维,且又相契相合地溶入悲剧的色调。而无论如何,我相信,任何一部小说都有哲学理念成为核心寓意的支撑,支撑起这个永恒的主题。恰恰是这种主题的沉重负荷,压抑了读者的呼吸。针对亚里士多德悲剧学说中“悲剧性”概念,伽达默尔指出:只要在现实中存在着悲剧性,悲剧性就根本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现象。我深信,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悲剧意识,是现实的悟化,是浑然天成的灵觉,并非人为的主题先行。如同这部小说的人物命运,以年寿之长,活灵活现地生存在读者的记忆之中。而让读者不能释怀的,也正是张鞋娃与小莲的爱情悲剧,被凝固成无法解脱的悬念。

一幕人性悲剧的新境思考

■王世尧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影印本)作者:黎锦熙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9年7月1926年,黎锦熙创编了中英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

变化潮流图》,此图被送往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奖章。这张图上部分为文字与语言,描绘了汉字从图画到隶变的沿革、汉语音义的发展,并列出了各代主要小学著作。下部分是文学与文体,呈现了从远古口头歌唱到现代白话的文学流变,总结了历代重要作家、作品。一张大图比较清晰展现了四千年来语言文字的变迁和文学的源流和派别。本次再版是近百年来首次在国内影印出版。

征稿启事

《西安日报》“阅读与思考”专栏,以书籍为媒介,以思考为宗旨,致力于打造有质量的读书分享与交流平台,长期面向广大读者征集书评稿件。您可以用书评的方式推荐文学、社科、政经、管哲、童书、学术著作等,发表您对某部经典之作的阅读感悟,或者推荐某部著作的优秀序言等。字数1500字左右。

主持人:刘海宏电话:(029)88216530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

东南角西安日报社理论评论部

艺术精神:一本给艺术爱好者的美学手札著者:罗伯特·亨利译者:孟宪平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月

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作者:薛晓源主编

白彬彬 评注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8月

转世天狼

作者:宁新路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年7

“诗画合一”是中国流传不绝的艺术传统,本书承继这一传统,以“诗歌具有丰富的画面感”为标准,精选17位唐代诗人的 51 首经典诗作,加以注释、评赏,并对应诗意配有66幅历代绘画名家的传世名画,使读者在欣赏美图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充分领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